关于学校特色发展的思考

2024-06-17

关于学校特色发展的思考(精选8篇)

关于学校特色发展的思考 篇1

上周五参加了全市小学校长论坛。一位校长引用北京光明小学校长刘永胜的话说“学校特色一定不能脱离课堂教学”,这对很多学校的“特色”是一个很大的冲击。对刘校长的观点我不敢完全苟同,但的确很耐人寻味,引发我们的思考,到底应该打造怎样的学校特色?

学校的中心工作是教学,教学的中心工作是课堂教学。如果丢掉了课堂教学而只追求其它无异于舍本逐末。是的,学生的学习生活不仅仅有课堂,还要有丰富多彩的活动,但前提也应该是把课堂教学先搞好,让课堂教学有效、高效,因为学生在校的大部分时间还是在课堂度过的。高效的课堂必然要有宽度和厚度。宽度就是把学科知识生活化、经验化、情景化、活动化,厚度就是把学科知识概念化、科学化、规范化、逻辑化。没有宽度的课堂,必然是机械、乏味的课堂;没有厚度的课堂必然是平庸的、表层的课堂。宽度和厚度的均衡分布,才最有益于课堂效益的最大化。

面对老师,我们也不想把课堂说得这样机械、枯燥,而要通俗些、生动些,因此早在2002年,我们就提出了课堂教学的“五字”要求,即,放、活、趣、新、实。立足一个“放”字,在开放的教学环境中放开让学生自主活动;突出一个“活”字,生动活泼、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是自主学习的重要基础;抓住一个“趣”字,兴趣盎然是自主学习的动力;创造一个“新”字,让每节课都给学生耳目一新的感觉;牢记一个“实”字,不要花架子,实实在在地让学生获得扎扎实实的知识和能力。这“五字”落实了,课堂教学的宽度和厚度自然都会呈现。为此,我们尚需努力。

关于学校特色发展的思考 篇2

学校发展规划的制订应该是凝聚力量共同勾勒发展蓝图的过程, 是整合各部门活动达到最优化的过程, 是对学校的过去、现在、将来作认真周密的整体系统思考。在制定阶段, 要把握以下三个方面:

把握校史, 高屋建瓴:学校建设过程中蕴含多种文化因素、学校组成人员的不同经历和文化背景, 都会对学校产生深刻的影响。学校发展规划一定要透彻深入了解学校历史脉络, 把握学校发展资源、对学校的主要绩效指标成竹于胸时再着手制定规划。只有充分客观把握校情校况校史, 才能真正实施民主管理、广开言路、敞开心胸与大家共议学校发展。同时, 要深刻把握与学校发展相关的世界教育发展趋势、国家教育发展战略, 在对学校发展的宏观背景进行综合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制定, 从而把握学校发展的方向、规划站位的高度、学校规划的生命力。

民主讨论, 广泛认同:学校发展规划不是个人的创造或构想, 而应该是多方参与、共同合作的结晶。规划的制定过程是不同群体之间观点达成一致的过程, 也是在利益平衡的基础上确定共同价值观和共同目标的过程。在制定学校发展规划的整个过程中, 应该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 集思广益听取各方意见, 尤其是要充分吸纳全校师生的集体智慧, 经教代会讨论有效沟通, 对学校发展规划获得充分广泛的认同, 深刻实现规划的方向性、发展性、引导性, 在此基础上真正实现学校师生的民主管理。

专家把脉, 提炼理念:学校的发展规划制定还需专家论证。在倾听专家专业能力、技术应用、理性分析的意见后, 提出自己明晰的学校办学理念。学校发展规划制定的前提条件必须是学校的全体成员认同学校的办学理念、具有共同的价值观和理想追求。否则, 学校就没有发展的灵魂, 教师也没有教育思想的观念基础。学校管理者提出明晰的学校办学理念, 确立学校的总体目标, 促使学校挖掘自身潜在资源, 提高管理效能和教育质量。各部门工作目标、个人发展目标和学校总体办学目标协调一致, 呈链式状态, 最终使学校发展规划成为有内在联系的整体系统。

思考二:学校发展规划的实施

学校发展规划的实施, 是多方参与、共同合作、面向实际、展望未来、可持续发展的过程。在实施中, 其一要渗透办学理念, 宏观引领;其二要实现精致管理与教育;其三要立足学校资源, 发展特色重点项目, 点面结合引领学校发展。

渗透办学理念, 加强宏观引领:理念是师生共同所达成的共识, 是学校共同文化价值观的体现, 也是管理者的意向与目标的体现。作为一名学校管理者, 要善于捕捉代表教育发展方向、体现教师发展能力、符合学生发展实际的新思想、新观念, 将学校教师、学生所共同认可、共同践行的办学理念渗透到各种教育教学活动的过程之中。通过系统地分析学校的基础及所处环境, 发现学校的优先发展项目, 确定学校的发展方向和教育目标, 进行宏观引领。通过调动各方面的力量, 指导教育教学实践, 群策群力地改善学校的管理、教学和科研, 引导师生朝着预定的要求和目标前进, 以此明确方向, 增强合力, 实现目标。

实现精致管理, 实施精致教育:学校应实现精致全面的管理与教育, 坚持德育为核心, 教学为中心, 加强教科研和后勤管理, 着力打造人文素养与科技素养和谐统一的氛围。教学方面, 紧抓教学计划的落实, 强化课堂教学管理和改革, 扎实开好教学质量分析会, 实施差异教学, 给每个学生提供适合他们自身的发展方式。德育方面, 抓好德育队伍建设, 加强德育常规管理, 创新德育工作思路, 以此让学生学会对自己、父母、集体、学校的荣誉负责。教科研方面, 注重学校课程建设, 开展同课异构, 全面提升学校教师的教学教研水平。后勤方面, 紧紧围绕学校的中心工作, 强化后勤服务育人意识, 突出后勤精细化管理, 为实现学校的各项工作目标提供良好的后勤保障。

立足学校资源, 发展特色项目:学校应充分利用资源, 选择和确定学校发展中的特色项目, 最大限度地推动学校发展。学校管理者必须统筹规划, 以“有所为有所不为”的行动策略, 立足对学校现状的准确诊断, 建设具有学校特色的“最近发展区”。特色教学是学校发展的中心, 学校管理者应在对学校师生实际做了充分的了解的基础上, 深入探索科学有效的课堂教学管理模式, 实现“轻负高效”的教学, 推进教育教学水平的提升。特色德育是学校发展的核心, 是学校全面规划必须着重考虑的部分。学校应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进行整合, 采取丰富多样的素质教育形式, 抓实育人工作, 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特色后勤与食堂文化是学校发展的重要内容, 学校管理者应本着“校以生为本、生以食为先”的理念, 打造出学生满意、家长放心的食堂, 真正实现学校的精致管理、精致教育。

思考三:学校发展规划的保障

作为学校的管理者, 要善于思考与写作, 善于管理推动内驱力, 善于借助外力挖掘资源, 以此推动与保障学校发展规划的实施, 实现学校发展从制度管理向文化管理的转变。

善于思考, 促进渗透与参与:学校管理者应时刻谨记“让反思成为习惯”, 养成勤于阅读、乐于思考的习惯, 在拜读行家里手的成果中, 产生心灵的碰撞, 闪烁思维的火花。要充分管理时间看书、学习, 敢于写作与表达, 让学校发展规划中的教育思想、管理思维, 通过“自上而下”的渗透, 促进师生了解认同。同时, 学校管理者要充分发挥学校共同体成员的主体性、自主性, 采用“头脑风暴法”, 鼓励畅所欲言, 参与学校发展规划的起草、实施, 将多种方式收集来的对学校发展的建议进行必要的梳理。通过“自上而下”的渗透式和“自下而上”的规划参与相互结合, 才能充分推动学校发展规划的落实, 更好更快地推进学校的快速发展。

善于管理, 提高执行力与内驱力:学校的管理与执行力, 是将学校发展规划、发展战略变为现实的能力, 只有执行力的提升, 才能将人员、策略、工作运作执行流程顺畅地统筹起来。管理的核心是人, 这就决定了学校的管理必须实施符合人性的精神管理, 达到管理的最高境界——经营“人心”的精神管理。作为一个管理者, 需要充分激发教育连绵不断的内驱力, 为每位教师的发展和成长搭建平台, 让每一个教师都能朝着自己的专业发展, 让他们能充分展示自己的能力和特长, 使他们感受到职业荣誉感和幸福感, 推进和谐师生关系建设。通过执行力与内驱力的提升, 促进学校规划运作中问题的改进和进程的完善, 保障规划顺利实施。

善于借助外力, 充分发挥资源:一所学校的快速发展, 离不开学校内在潜力的有效挖掘和充分发挥, 同时也离不开必要外部力量的有力支撑和保障。因此, 作为学校的管理者, 必须要善于苦修内力, 也要善于借助外力。推动一所学校发展的外力是政府力量和市场力量。学校应充分争取来自政府的支持与帮助, 提升学生以及家长对学校的满意度和市场口碑, 以此扩大外力资源对于学校发展规划的推动、促进和监督, 实现发展客观化和评价多元化。同时, 作为学校管理者要充分挖掘资源, 落实执行力与文化力, 打造优秀一流的教师团队与师资力量, 充分利用内外合力, 解决学校发展中的具体问题, 推进学校走上发展的快车道。

一所学校的发展需要在立足现实中展望未来。在学校发展规划的制定、实施与保障中, 学校应逐步实现从精致管理迈向文化管理的转变, 通过遵循前瞻性、操作性、效益性, 充分发掘、创造独树一帜的学校文化, 将个人的发展与团体的发展并联接通, 形成共同愿景, 激发师生内驱力, 形成卓越的团队力量, 为学校可持续发展奠定文化的基因, 打造真正实现培养人、塑造人、发展人的优质学校。

参考文献

[1]、姚美琴.学校发展规划:问题与对策[J].中小学管理.2005 (11)

[2]、史根林.学校发展规划问题及其突破路径——以学校文化发展战略为基点[J].中国教育学刊.2009 (08)

关于学校特色发展的思考 篇3

关键词:农村学校;现代教学媒体;教育政策

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 (2011) 17-0273-02

一、引言

从20世纪初开始,人类就将幻灯片、电影等电子设备引入到教学中,想通过教学方法的改进提高教学质量。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他西方留学的过程中就注意到了这种教学方式的变革。他是我国最早将幻灯片、电影等设备引入教学中的先驱之一。使用幻灯、投影和计算机等电子设备承载教学信息的教学媒体叫做现代教学媒体。通过近百年的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之后的三十多年时间里,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现代教学媒体在我国已经有了相当大的发展。在城市学校里现代媒体教学已经普遍得到使用,城市学校已经实现电子化教学。

二、现代媒体教学

我国学者李秉德在他的《教学论》一书中将现代教学媒体定义为:利用现代技术储存和传递教学信息的工具。它由两个相互联系的要素所构成:一是硬件或叫现代教学设备,即用以储存和传递信息的各种教学机器,如幻灯机、投影机和计算机等;而软件,又叫音像教材,即已录制的,承载了教学信息的各种片带,如教学幻灯片、投影片计算机课件等。

现代教学媒体技术应用于教学中具有集成性、实效性和交互性等特点。使用现代媒体技术辅助教学可以调动师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现在我国广大农村还没有条件使用现代教学媒体,只能使用传统的教学手段进行教学。这种单一的教学手段对农村的基础教育具有严重的影响。

首先,农村学校学生大量流失。随着广大农民经济越来越富裕,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于教育的要求也在不断的提高,再加上城市良好的教育条件的刺激,显然农村学校的教育水平已经无法满足农民对教育的要求。他们都希望自己的子女能够接受到和城市孩子一样的教育。现在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收入的不断增加,已经使得很大一部分农民有能力将自己的子女送到城市接受良好的教育。

其次,不利于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由于教师职业的独特性,一名教师在他的职业生涯之中往往只会从事某一门课程的教授。每门课程的内容都是根据学生的特点而选定的,因此也不会发生较大的变化。这就使得一名教师在教授的过程中都是循环的重复着相同内容的教学。

最后,教学质量严重下降。现在农村学校的教学质量明显的处于下降过程之中。和城市学校的教育相比较来看,农村学校的教学质量下降就更为严重了。由于农村学校的生源的不断流失,尤其是大量的优质生源为了追求良好的教学条件到城市学校借读,使得农村学校的学生基本素质有着较为严重的下降。现在的城市学校的教师已经全部掌握了现代教学媒体教学,而农村学校的教师还是使用最为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这种农村教师与现代教学技术的严重脱离也是造成农村学校教学质量下降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农村现代教学媒体技术的现状

城市学校已经基本完成现代媒体教学的情况下。现在的农村学校的现代媒体教学建设还处于一个很薄弱的阶段。只有少数富裕的农村学校已经建成现代媒体教学系统,贫困山区学校的现代媒体教学系统则还完全没有开始建设。总体来说农村学校的现代媒体教学系统的建设还远远的落后于城市学校,离现在课程改革的要求还有很远的距离。农村现代媒体教学在硬件和软件两方面都存在这严重的缺陷。:

(一)硬件

1、缺少设备。现代媒体教学系统对于教学设备的要求是不言而喻的。但是这些现代教学媒体如:电脑、投影、电视等设备的价格相当的昂贵。农村学校的办学经费相当的有限,靠学校自身的实力很难购买这些设备。

2、轻管理。在许多农村学校拥有了像幻灯片、电视等一般的现代教学媒体设备。但是这些设备却没有得到相应的使用。究其缘由有两点:一是经费不足。计算机耗电耗材需要费用,设备保养维修需要费用,软件不断的更新换代需要费用,接入宽带需要费用……总之,使用现代化设备教学需要较大经费保障。为了不影响学校正常运行,学校缩小了对多媒体教学的投入。二是领导不信任师生,担心他们借机做与教学无关之事,影响正常的教育教学工作。

(二)软件建设的局限性

1、农村教师观念与现代信息教育的矛盾。教师由于观念上的守旧,在思想上还没有接受现代媒体教学这一思想。他们只愿意使用传统的教学手段进行教学,一是因为他们对传统教学手段的熟悉,要进行现代媒体教学他们还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去学习如何应用这项技术。这将会为他们带来全新的挑战,同时也将占据他们大量的业余时间。二是教师对这种新的教学方式的不信任,多媒体教学较之传统的教学方式有太多的差距。

2、课件制作、运用的局限性。许多教师制作课件,出发点不是为整体的教学服务,而是为了偶然上公开课的需要。课要好看,要充分显示出“运用了最先进的教学手段”--这是许多人运用多媒体上公开课的心态,其局限性显而易见。

3、传统教学手段的简单代替。计算机是功能十分强大的工具,传统的教学手段似乎都可以由它来代替。于是有的教师在尝到多媒体的甜头后,觉得有了多媒体,黑板粉笔也可以不要了,投影仪也可以不要了,幻灯机,录音机也都可以不要了。在不少人眼里计算机就等于是多媒体的同义词,多媒体课就是用计算机上的课,多媒体课成了独媒体课。任何事物都有其所长,亦有其所短。

4、教师成了多媒体的奴隶。计算机课件的优势在于超文本功能、人机互动功能和网络功能。目前许多已制作出来的课件,都不能体现这三大功能,都只不过是把图片、影视或文本简单地转换为计算机演示罢了,有的甚至于只是把简单的板书搬上大屏幕。与其花那么多时间、那么大的精力去把它们制作成计算机课件,还不如直接使用投影、录像、小黑板来得方便省事。

四、国家基础教育政策对农村现代媒体教学技术发展的影响

我国由于人口众多,使得教育的发展速度还比较缓慢。到现在为止我国的教育还是比较落后的一个领域。我国城乡教育发展极为不平衡。在城市里,不论是高等教育还是基础教育的发展速度都是相当迅速的,可以这样说我国城市的教育水平已经和其他发达国家的教育水平靠齐。但是在广大的农村地区我国的教育发展速度依然是非常缓慢的,农村的教育依然存在着各方面的困难。近几年以来我国政府为了改变城乡这种严重的教育差距,不断的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从经济和政策两方面同时着手,力求能够很好地解决农村教育存在的这些问题。

在今年出台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于发展纲要中,重点的提到我国教育的城乡均衡化。(五十七)完善投入机制。进一步明确各级政府提供公共教育服务职责,完善各级教育经费投入机制,保障学校办学经费的稳定来源和增长。各地根据国家办学条件基本标准和教育教学基本需要,制定并逐步提高区域内各级学校生均经费基本标准和生均财政拨款基本标准。(五十九)加快教育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把教育信息化纳入国家信息化发展整体战略,超前部署教育信息网络。到2020年,基本建成覆盖城乡各级各类学校的数字化教育服务体系,促进教育内容、教学手段和方法现代化。充分利用优质资源和先进技术,创新运行机制和管理模式,整合现有资源,构建先进、高效、实用的数字化教育基础设施。加快终端设施普及,推进数字化校园建设,实现多种方式接入互联网。重点加强农村学校信息基础建设,缩小城乡数字化差距。加快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中国教育卫星宽带传输网升级换代。制定教育信息化基本标准,促进信息系统互联互通。

五、结论

(一)国家将加大对农村学校硬件设备的投入

1、对农村学校教育经费投入的保证。在教育中长期改革与发展纲要中明确指出要对村学校的办学经费进行保障性的投入,现在国家已经对义务教育进行免费,农村的义务教育实行免教科书费、免杂费、补助寄宿生生活费的两免一补政策。

2、资源整合将提高农村学校现代教学设备的使用率。资源整合已经在农村学校中进行有一段时间了。通过对农村学校的教学设备和师资进行良好的配置,这将使得农村学校原有的教学设备得到良好的应用。同时通过资源整合使得农村分散的资源集中在一起,同一所学校的办学经费也会得到增加,使得学校逐渐有条件购买先进的教学设备。

(二)对教师将进行现代媒体教学培训

现代教学媒体教学较之传统的教学方式有着明显的差别。进行现代媒体教学对教师的素质有着更高的要求,不光要求教师熟悉自己所教授专业的知识,而且要求教师能够熟悉电脑、投影等现代设备的操作,尤其是教学课件的制作对教师的计算机水平有着较高的要求。教师是教学过程对教学媒体的实际操作者,只有掌握了这些基本知识之后才能进行现代媒体教学。这就需要加强农村学校教师现代媒体教学技术培训。随着教学设备的更新和农村学校教师对这些设备的陌生与抵制,国家将逐步加强对农村教师进行现代教学媒体的培训。

综上所述,现在国家出台的各项政策将对农村学校的现代媒体教学不论是硬件还是软件的发展都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国家会在加强农村基础教育发展的过程中加大农村学校现代媒体教学建设。农村学校应该紧抓这个良好的机会,在完成好国家发展农村基础教育发展的同时,做好本校的现代媒体教学体系的建设。一是要争取更多的经费购买设备。二是加强教师现代媒体教学技术的培训,为以后展开全面的现代媒体教学做好准备。

参考文献:

[1]谈松华.农村教育:现状、困难与对策[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3,(1).

[2]李秉德,李定仁.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关于学校特色发展的思考 篇4

随着经济和科技的发展,国际间的竞争越来越表现为综合国力的竞争,而在综合国力的竞争中文化占据着相当重要的地位,现在很多发达国家已经由资本输出变为文化输出。塞缪尔·亨廷认为,冷战后,世界格局的决定因素表现为七大或八大文明,即中华文明、日本文明、印度文明、伊斯兰文明、西方文明、东正教文明、拉美文明,还有可能存在的非洲文明。文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中国作为一个文明古国,中华文明也在世界上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但当前我国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面临着一系列问题。

首先,内部困难导致文化建设非常困难。首先表现在民族文化的多样性,我国有56个民族,各个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决定了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须必须首先处理好各民族文化之间的关系,既要保持和发展各民族的文化的多样性,又要保证各民族的团结共荣。其次,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日益发展和对外开放不断扩大的形势下,我国社会思想更加多样、社会价值更加多元、社会思潮更加多变,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引领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更加凸显。随着近代中国文化地位的下降,以及建国后文化建设问题没有解决好,当前中国文化领域存在这突出矛盾,问题也逐渐凸显。建国后党和政府大力推动经济建设,对文化发展的提倡力度下降,加之改革开放西方各种思想和文化的渗透,我国的文化建设遇到很大的挑战,要建设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须处理好中国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既要继承和发展中国古代文化,彰显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又要不断吸收和包容外来文化,兼容并包,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独特文化。

在亨廷顿的《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中,作者认为要重建世界和谐的秩序,各文明核心国就要遵循三个原则:(1)尽量避免干涉其他文明的冲突;(2)互相协商遏制和休止彼此文明的断层线战争;(3)努力探寻并扩展与其他文明在价值观、惯例和习俗方面淡色弓形,学会如何在复杂的多文明的世界内共存。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在全球文化不断发展过程中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作用,中国要有促进世界文化发展的自觉性,站在人类的高度思考文化的发展道路。

关于学校特色发展的思考 篇5

贵港市木格高中

姚汉立

2011.2

德育教育是素质教育的灵魂,是学校育人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校以“德育治校、质量立校、特色兴校”,从而有力地促进我校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大家都知道,学校德育工作内涵十分丰富,涉及面相当宽泛,是一个比较复杂的系统工程。但德育到底抓什么,怎样抓,如何使其从一个看似抽象的概念,落实到学校的具体育人工作中,我校始终予以高度重视,积极进行了探索与实践,并取得了很多成功的经验。

新的学年意味着新的开始,意味着我们应向新的高度跨越!因此

我认为,应进行德育工作的改革和创新,坚持以法治校,以德治校。把抓实校风、班风建设,以及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养成教育作为德育工作的突破口,全力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大力开展德育实践活动。并整合各方面的教育力量,以特色建设为抓手,着力丰富学校德育工作的内涵,为成功打造学校德育品牌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

如何创办德育特色学校进行了思考,现提出自己不成熟的工作思路,请领导指示:

一、明确目标、完善制度,加强德育队伍建设。

㈠明确德育工作目标及内容,细化相关条目。

德育工作内涵丰富,内容繁杂,如果目标不明,内容不清,最容易使本来就很抽象的学校德育工作成为空中楼阁。只有当德育工作符合学校的实际,做到定位准,内容明确,才能真正使德育工作在具体实践中得以不断丰富与创新,并逐步形成自己的特色。比如我们可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制定了不同阶段的德育工作目标:

1、对刚入学的新生班,重点抓好日常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完善班级管理制度,加强班级管理,大力培养班干部,团干部,切实抓好学生的日常管理,如:仪容仪表、卫生等。

2、对二年级学生加强法制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同时充分发挥团委、学生会的作用,开展自我学习、自我教育、自我管理方面的教育,促进了正处于逆反心理很强年龄阶段学生的健康成长。

3.对毕业班学生开展就业、创业指导教育,使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㈡完善德育管理制度,充实调整德育领导机构

1、为切实抓好学校的德育工作,结合我校实际,制定了一系列德育工作制度和考核奖励办法,并在具体德育工作中予以进一步完善,努力做到定位准确,内容充实,讲求实效。

2、学校专门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由党支部、工会、政教处团支部、各处室主任和

班主任组成的德育工作领导小组,使学校德育工作既分工负责,又统一协调。并定期召开德育工作领导小组会议,不断总结经验,注意及时更新、调整学校整体德育工作规划。将德育建设工作落到实处,充分发挥“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三个重要环节的作用,初步营造了人人关心学生健康成长的良好德育环境。

二、抓好三支队伍建设,充分发挥团队德育骨干作用。

㈠抓好班主任队伍建设,发挥班主任德育骨干作用。

1、组织班主任及相关人员认真学习三个规范,并在德育工作中积极地贯彻落实。

2、定期召开学校班主任工作交流会和德育工作研讨会,加强对班主任工作的指导。并认真总结德育工作经验,开展德育工作研究。应编写了《班主任工作论文集》一书。

3、通过请优秀班主任作专题讲座等各种有针对性的培训(校内与校外学习相结合),提高班主任的德育工作水平。

4、完善班主任工作评价制度。做到定量和定性结合,使之更公正、科学。每学年评选校级“优秀班主任”,颁发证书给予表彰和奖励,发挥班主任的骨干作用。㈡加强学生干部队伍与团员队伍建设,发挥学生团队德育骨干作用。

1、充分发挥主题教育,扎实推进学生干部队伍的思想道德建设。对学生干部队伍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优良传统教育、理想、信念教育。

2、在具体工作中积极对学生干部队伍予以指导、帮助。

3、每年召开新的学代会、团代会,充实调整学生干部队伍,建立了以学生干部、团员素质过硬的学生管理队伍,使学生初步实现了“三自”(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目标。

通过上述多种方法,不仅有效地促进了三支队伍的建设,也使三支队伍在学校德育工作建设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三、以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为载体,强化学生基本道德规范养成教育。

㈠围绕德育主题,把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和品德修养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重中之重

除从每一天的常规入手规范学生的日常行为习惯外,利用重要节日、纪念日等开展了一系列富有教育意义的主题活动。如:十八岁成人仪式、书画比赛、校园十佳歌手及主持人大赛、演讲比赛、植树活动、清明节扫墓进行“缅怀革命烈士”为主题的活动、庆中秋迎国庆师生联欢活动、叠被子比赛、拔河及篮球对抗赛、军事会操、广播操比赛、“知荣辱、树新风,我先行”征文比赛、组织校运动会、校合唱队、舞蹈队等等一些列丰富多彩的活动,寓教于乐,有效地强化学生基本道德规范养成教育。

㈡抓好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养成教育,创建优良的校风、班风。

根据各年级和各班级的实际,确定德育目标,创建学校和班级德育特色,切实扭转校风、班风,提高学校美誉度。

1、严抓学生行为规范养成教育的落实。各年级、各班根据学校总体德育工作部署,制定其实可行的方案,并注重在实施中有所创新,促进了良好班风的形成。

2、完善“文明班级、文明宿舍、三好学生与优秀团员”等的评比制度。采用共性和

个性相结合的办法,更全面地评价一个班集体。同时,加强集体观念和集体荣誉感的教育培养,争创“优秀班级”、“文明宿舍”、“先进个人”。每学年评选 “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等,对表现突出的优秀学生进行表彰。

3、注重起始年级的行为养成教育;重点突出学生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以及学习习惯的培养,使学生顺利度过转型期,为三年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其次,重视毕业班的职业指导和激励教育,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以及竞争意识、创新意识,帮助其树立正确的职业观。

㈢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配合学校的德育工作。我校成立了心理咨询室,但应配备具有咨询师证书的专业人员对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讲座,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不是一天两天,一月两月的事情,需要长期坚持不懈的努力。我们一直在做的就是把这些看似细小的事情,把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做法长期坚持做下去。

四、加强法制教育和安全教育,提高学生文明自律水平。

㈠法制教育是我校德育工作的又一个重要方面。加强法纪安全教育,目的是提高学生文明自律水平。通过专题法制讲座、看法制教育录像、组织专题讨论、主题班会和写心得体会等方法,精心组织好每期法制教育,使学生在校几年中能系统地了解常用法律知识,自觉做到学法、知法、守法。同时加大学生不良行为的矫治力度,促进文明习惯的养成。抓住学生思想教育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做好一人一事的思想教育工作。具体做法有:

1、利用班会、升旗、周点名,进行法制教育、纪律教育和预防未成年犯罪的教育,增强学生的法制观念,提高法律意识,最大限度地防止校园伤害事故及网络成瘾事件的发生,校内的重大违纪率为零,违法犯罪率为零。其次健全德育考核评比制度,让德育考核成绩与学生平时的思想行为表现挂钩。使德育考核更全面,增强考核的实效性。

2、充分发挥法制副校长的作用。每学期,请法制副校长到学校上法制教育课。㈡深入开展安全教育,营造安全的育人环境。

1、大力开展安全文明校园共建活动,加强校内及周边的巡查,为学校创造了良好的安全环境。

2、高度重视安全及“学会自我保护”的教育。利用周会作专题教育,在安全教育周,除利用升旗仪式、广播、墙报、挂图等大力宣传外,各班还要分别上相关主题班会课,形式要多样、生动活泼。

五、切实加强课堂这一德育主阵地的建设,充分发挥以德育课为核心的学科课程特点,有机渗透德育内容。

明确要求将德育寓于各科教学之中,贯穿于教育教学各个环节,德育目标不但要写到教案之上,而且要落实到课堂上。我们把德育目标的落实作为课堂教学、备课、教案的重要评价指标之一,确保了德育的地位。并十分重视课内外结合,知行结合,紧密联系学习生活实际和社会实际,采用生动活泼的方式,提高学科育人的效果。

六、创建绿色学校,营造氛围浓郁的育人环境。

为做好德育工作,我校多年来一直很重视校园环境的育人作用,本着“让每一扇墙壁、每一块石头都有育人功能”的理念,充分利用现有校园环境资源,努力建设良好的校园人文环境,着力营造立体的育人氛围。比如:标语、宣传画抬头可见;墙报壁画四处都是;比如注重教室的整体布置,美化、净化教室环境;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包括广播站、宣传栏、橱窗、各班墙报、校报等,充分利用这些宣传主阵地,宣传德育建设内容,及时报道好人好事,营造积极向上的教育氛围。倡导高品位的校园文化,搭建学生施展才能的平台,在不断发展中,形成整洁、优美、富有特色的校园育人环境。

七、开发和利用社区教育资源,健全学校、家庭和社会三结合的教育网络。㈠构建“学校——家庭——社会”的教育网络。

我们深知德育工作离不开家长、社会的大力支持与配合,为此,我们要建立家庭学校联系制度,坚持经常与家长沟通交流,及时把学生,尤其是后进生在校期间的点滴进步通过电话、信函等形式向家长反馈,以求互相配合共同做好学生的德育工作。

此外,定期开展“我长大了——给家长写封信”活动,不仅使家长能更深入了解学生在校期间的情况,同时学生也在家长苦口婆心的回信中,感受到了家庭的关爱,使德育工作的开展得到了广泛的支持。

㈡组织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保持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参与的教育格局。为做好学校的德育工作,积极与社区有关部门开展共建精神文明活动,组织学生保持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参与的教育格局。让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提高“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能力,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经过努力,我相信,我校德育建设呈现出更健康、向上的良好态势,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会进一步的发展。

关于农村小学学校管理的思考 篇6

关于农村小学学校管理的思考

叶成兵何莲芳

内容摘要:有一个好校长就有一所好学校。校长的办学思想决定着学校的办学特色。校长要有现代教育科学理论知识、学校管理理论知识以及丰富的实践经验。做为农村小学校长,建立起符合现代教育需求又适应农村实际的学校管理体系,是学校发展的保障。校长的办学思想决定着学校的办学特色。校长要有现代教育科学理论知识、学校管理理论知识以及丰富的实践经验。学校应该成为师资队伍成长提高的基地,校长最大的贡献就是带出一支好的教师队伍。身为校长,要遵循教育与社会发展相适应原则,从本校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扎扎实实做好基础教育,为学校特色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关键词:学校管理以人为本教学特色

关于农村小学学校管理的思考

叶成兵何莲芳

在农村小学,课程改革推进缓慢,在于学校管理改革跟不上,做为农村小学校长,建立起符合现代教育需求又适应农村实际的学校管理体系,是学校发展的保障。随着国家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及现代学校制度逐步展开实施,教育改革的重心必然由城区向农村学校,由城区带动农村学校,同时要保持教育的均衡化发展,也促使农村学校不能安于现状,在各个层面实施改革和创新。但在农村小学,面临的情况更加复杂,哪怕一个小小的改动都会面临着很大的难度,因此,在学校日常管理中,校长要善于融通,敢于改变传统观念的束缚,大胆去尝试,担负起学校的各项职责,才能带领全体教师推动学校高效、稳定、健康地发展。结合两年来的工作经验,我就把自己在农村学校管理上的方法写出来和大家探讨。

一、坚持依法治校和民主管理,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

(一)坚持依法治校,让管理有章可循,有制度可查,规范办学行为

有人说:有一个好校长就有一所好学校。这一说法主要强调的是校长的办学思想决定着学校的办学特色。校长要有现代教育科学理论知识、学校管理理论知识以及丰富的实践经验。只有这样,校长才能有对教育政策的敏锐解析能力和理解能力,才能因地制宜地制定决策并及时调整,以求执行的高效。校长不仅要学理论,还要善于实践,深入思考,不断创新,并在实践中有所突破。这样才能使决策的制定更符合实际需要,提高决策的正确性。具体做法如下:

1.确立分级管理的模式。分级管理是学校有效管理的前提,学校的各项工作纷繁复杂,所以要分工明确,职责明晰,各司其职,建立校长全面负责、分级管理制度能使领导班子工作具有更高的效率。

2.制度化管理与人文化管理相结合。学校管理的对象是人,教职工是学校的主人,在相信、尊重、依靠教职工的基础上,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体系。在充分保证制度的强制性和严肃性的前提下,渗透人文情感,刚柔结合,充分发挥教代会的民主监督作用,充分调动和发挥教职工的积极性,这是校长做好工作的基础。

(二)深入师德学习,树立服务意识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故为师者不可以不明道,明道则需要先修德。只有师德高尚的老师才能真正做到爱学生、爱学校、爱岗敬业。做为农村基层学校,由于师资缺乏,条件艰苦,课务繁多,再加上个别教师服务意识不高,难免产生一些消极的工作态度。因此,我在工作中倡导陶行知先生“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崇高精神,加强师德师风教育,努力提高教师的政治修养,树立全心全意为农村教育事业服务的意识,从而推动学校各项工作有效开展。

(三)以人为本,师资是教育的脊梁,师资队伍建设是办学永恒的主题

学校管理者要善于把建章立制的“硬”管理同人文精神的“软”管理相结合,既“管”且“理”,重“管”更重“理”,实现制度管理的三个结合,即科学管理与人本管理相结合,权力经验管理与学术管理相结合,校内资源管理同校外资源管理相结合,这样才能使一定的管理行为收到预期的效果。以人为本,师资是教育的脊梁,师资队伍建设是办学永恒的主题。学校应该成为师资队伍成长提高的基地,校长最大的贡献就是带出一支好的教师队伍。

1.构建学习型组织。

学校是师生共同成长和发展的地方。在学校管理过程中,校长应该把精力放在提升教师素质、构建学习型组织上。建立明主、开放、和谐的团队氛围,采取集中学习与分散自主学习等形式,提升教师的教育理论水平,从根本上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将校长的办学理念转化为全体教职工的共识。

2.将教改和课改有力的结合起来。

以课堂改革为突破口,加大教学研究力度,鼓励教师不但要做学生学习的组织这、引导者,也要做新课程的开发者和教育教学的研究着。要求教师教学相长,在师生交往中发展自己,在总结经验中提升自己,在学习中完善自己。

(四)坚持以身作则,树立模范形象

有人说:“无功就是过,平庸就是错,不进就是退。”我觉得很有道理。做为校长,如果不能促进学校的进步与发展,那就是一种罪过。近年来,我把学校做为自己的家,自觉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对学校大大小小的工作都以身作则,树立良好的模范形象。我严以律己,宽以待人,每天坚持早到校、晚回家,各项教学常规带头落实,用实际行动推进学校各项工作高效而有序进行。我视教学质量为生命,常告诉老师们,教学质量不能丢,因此,我认真上好每一堂课,且参加各种形式授课竞赛,与老师们共同学习,经常深入课堂听课,积极组织教师参与评课、说课,及时把握课改方向,使学校教学质量稳步提升。

二、深入落实教学的中心地位

学校工作要切切实实以教学为中心。无论从时间上还是空间上,课堂教学都是学校育人工作中一项最经常、占用时间最多、涉及面最大、内容最广泛的活动。因此,校长在学校管理中要排除干扰,自始至终,突出教学工作的地位。课堂教学时,坚决反对课堂教学的随意性,形式化,例如:有的教师在课堂上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漫无边际,使教学抓不住教材重难点,要求教师平时课堂教学要有新意,不要总是老一套。在课堂教学上,要重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积极推进研究性学习,建立新型的教学关系和师生关系,大力倡导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究,引导学生彼此相互讨论交流,重视合作方式的学习。为抓好课堂教学主渠道,提高教学授课水平和教学效率,我们对教学常规检查、质量检测、校本研究、骨干及课改典型教师的培养、教师的基本功、各种教学活动及竞赛活动等常规性的内容进行有效实施。

(一)校长要走近教师,走近学生,走进课堂

要经常深入到教学第一线听课、评课,指导性评课必须一课一评,要有指导性意见,经常翻阅教师的备课和学生的作业,在备课上提倡自己的教育教学思想与自身的知识经验以及学生实际相结合,教案设计与讲课要尽最大努力相符,经常召开不同形式的师生座谈会,利用适当场合与教师个别谈话,了解教师的教学情况和学生的学习情况,特别要倾听教师对教学管理的意见或建议以及学生对教学工作的意见和要求。

(二)校长要经常参加学校里的教研活动

校长要与教师一起研究教材、设计教学方法,商讨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思想观念的转变是根本的转变,思想观念的转变不是自然的自发的过程,也不可能通过一两次学习就能完成,必须通过科学的管理来实现。我认为校长要善于在课堂教学中发现带有倾向性的问题,通过典型事例,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帮助教师领悟新的教学思想和方法,促进教育观念的转变。同时,校长要保持教师的角色,教好一门课。要经常带头上示范课,自加压力,努力做到学有专长,教有特色,这样,更有利于指导教学工作。

三、抓好基础教育,创学校特色

特色是学校品牌的亮点,很多学校都是通过构建学校特色来使自己发展成为品牌学校的。具体来说,学校品牌特色又可分为一些不同的方面,如教学方式上的特色、学科力量上的特色、学校文化上的特色等,各个学校往往只集中于一个方面加以努力就可以了。而一些有历史的学校则更倾向于突出自身的文化特色。

(一)任何时候,都要为学生的终身负责

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提出高大远的要求,必定会拔苗助长。目前,成人写字水平不高就是因为小时基础没打好。夯实基础,就是围绕“身体锻炼好,行为习惯好,文化基础好”这三个方面,分解出许多具体要求进行训练。针对学校班容量大,学生浮躁等情况,当今,尤其要加强日常行为规范的教育,常抓不懈,齐抓共管,一抓到底。科学文化知识的教育不能放松,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传授不能放松。在任何时候,都要向课堂教学要效益。如果在小学阶段,应该读的没有读,应该看的没有看,应该做的没有做,那将是学生终身的缺失,终身的遗憾。我们要为学生的终身负责。使所有的学生都能“学会写字、学会读书、学会唱歌、学会做操、学会扫地、学会负责、学会合作、学会探究”。

(二)明确目标管理,树立学校新形象

目标就是方向,有了正确的目标,再制订好实施目标的合理规划,工作就能有条不紊。在日常管理中,我本着‘站得高一点,看得远一点,想得深一点,干得实一点’的工作理念,我不断摸索工作经验,掌握了解每一个管理细节,解决落实每一个工作难题,逐步规范学校的各项常规,稳步提高教学质量。两年来,随着“对县督导”工作的深入开展,我逐步加强各项教学常规的整改与落实,力争使我校在今后三年完善德育工作目标化、学校管理模式化、教师素质专业化、教学设施现代化、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特长化、教研成果实用化、各项活动固定多样化的工作目标。我校的教学质量居全乡第一,并不断追求办学质量与效益。在2009—2010学,学校荣获德育工作先进单位、教育教学综合评价先进单位,受到上级领导以及社会家长的好评。

(三)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发挥团队协作精神

一个校长留给学校最重要的两样东西是:培养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和培养一种好的校园文化。在学校管理上,我和学校领导班子精诚合作、认真规划,让年轻教师充分展现创新实践、科学教研的能力,也让老教师发挥经验丰富、勤恳塌实的作风,努力营造和谐宽松的工作环境,积极培育一支团结协作的师资队伍。良好的人际氛围,使学校的管理富有人情味,领导和教师关系融洽,工作布置从不相互推诿,遇到难题总是群策群力。我能尊重教师,平等待人,团结班子成员,集思广益,求真务实地开展学校的每一项工作。今年我服从学校工作需要,任教三—六年级品德与社会。在繁重的教学压力下,我能有条不紊地推进学校的各项工作顺利开展,完全得益于全体教师各施其职、努力工作,这使我深深体会到“学校要靠老教师看家,中年教师当家,青年教师发家”这句话的真正含义。

(四)重视德育工作,创建和谐校园

德育工作关系到人才培养的素质,我校始终把学生的德育工作放在重要位置,崇倡以德服人、以德管人、以德育人,对学生提出:在家庭做好孩子、在学校做好学生、在社会做好少年的“三好”要求,加强学生良好的学习、生活、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在具体工作中,我注重在校内健全以学校、少先队大队、班级为主的三级德育责任教育网,并通过家长会和家访,形成学校、家庭、社会相结合的教育网络。为了进一步落实教师德育岗位责任制,我把德育工作的成效与老师的业绩考核结合起来,这样就更能充分调动老师做好德育工作积极性,因而德育工作也就做得扎实、有效果。我校积极组织观看爱国主义影片,组织学生开展朗读竞赛活动,每学期认真按照枝江市德育工作指南组织开展班队活动,增强了学生爱祖国、爱人民、爱科学、爱家乡的高尚情操。在校内组织法制知识学习、各种安全知识讲座和安全演练;多次组织教师走出校门,全面开展进农村、进家庭的家访活动。通过开展一系列不同形式的活动,学生良好道德行为习惯不断养成、做合格小公民的意识进一步提高,形成良好学风、班风和校风,促进了和谐校园的建设与发展。

(五)健全科学的管理制度,保障学校健康发展

“管”要依法而治,管而有度;“理”要依情而理,理而有节。好的制度,它是一种强身剂,也是一种催化剂,对于农村小学来说,更加需要一套完善而又人性化的管理制度。为此,我组织学校领导班子先后制订了各项规章制度,这些制度对校长、教导主任、班主任、科任教师、教研组长、总辅导员的职责做了详细的规定;对德育、教学、体卫、美育、劳动教育等目标化、制度化,形成了规程;对财务、校产管理、校园净化绿化、专用教室管理、书籍档案管理、学生行为规范管理等进一步健全、量化,使学校各项制度更完善,岗位责任更明确,更能客观、公正地衡量教师的各项工作业绩,有效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现在什么事都提倡以人为本,那是讲究人文关怀,并不是目无纲纪,想做什么就怎么做。我在学校的日常管理中,既体现灵活的人文关怀,更注重完善健全的管理制度,只要制度健全与公正,就能使全校师生在稳定、有序的环境中工作学习,只要每位教师严格按制度办事,就能保证各项工作正常开展,形成良性循环,保障学校健康发展。

(六)要在别人不做或还没有做的领域尝试

目前,困扰许多学校发展的痼疾往往集中在教师更新,教师职务评聘、业绩考核及提高以聘高级教师的工作热情等方面,我认为校长要想使学校工作焕发生机,就要在这些方面敢于改革、敢为人先,敢于顶住压力、敢于知难而上。

总之,加强学校管理工作,是实现学校管理科学化、办好学校、培养高质量人才的需要。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管理水平的提高,将在根本上决定我国现代华建设的进程。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育事业是天底下最光辉的事业。教师的工作是一份凭良心的苦差使,无法用金钱来衡量它的价值,做为农村教育工作者,更需要爱岗敬业、吃苦耐劳的精神。身为校长,要遵循教育与社会发展相适应原则,从本校实际出发,实事

求是,扎扎实实做好基础教育,为学校特色提供强有力的支撑。认真落实实践科学发展观,为农村小学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而努力工作。

参考文献:

[1]崔峰:《对学校管理的三点体会》,《甘肃教育》,2010.5。

[2]瞄文龙廖时人朱新春:《教育学》,515页,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

[3]刘永梅:《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是管理工作的核心》,《甘肃教育》,2010.5。

[4]刘建伟:《提升校长素质---与学校运营品质的及点思考》,《甘肃教育》,2010.5

关于学校特色发展的思考 篇7

一、行业特色高校建设与发展的意义

行业特色高校主要指原来由行业管理的农、林、水、地、矿、油、交通、邮电、传媒等高校, 大多设立于国家工业化初期。近年来, 随着办学实力的不断提升, 这类高校的服务面向已得到进一步拓展。加强行业特色高校建设, 充分发挥其特殊作用, 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1. 有利于推动行业科技进步。

行业特色高校与行业之间具有与生俱来的联系, 熟悉行业特色, 了解行业优势, 在学科设置、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技术研发等方面具有鲜明的行业特色。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后, 虽然行业特色高校努力适应国家和地方经济建设与科技进步发展的需求, 积极拓展学科领域与服务方向, 但他们依旧保持着行业办学的鲜明特色, 继续承担着行业技术创新和产业技术升级改造的主要任务, 是推动行业科技进步的重要力量。此外, 原行业所属研究院所由于企业化改制, 弱化了从事行业基础性研究、共性技术研究的实力, 从而使得行业在共性、关键技术的研发上出现了暂时的缺位和空位。行业特色高校作为行业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生力军, 作为行业创新人才和领军人才的摇篮, 填补这一暂时空缺责无旁贷。因此, 加强行业特色高校建设, 促进科技创新和转化, 有利于推动行业科技进步。

2. 有利于丰富高等教育办学资源。

从教育经济学的观点出发, 任何一项社会实践活动, 都需投入一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 教育作为培养人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 也必然要投入一定的资源。特别是我国高等教育正转向质量和水平大提高的新阶段, 进一步加大办学投入, 不断改善办学条件, 为高等教育发展提供更多的物质资源是高等教育质量提升的基础。目前, 我国的教育投入主要依靠国家拨款, 投入方式单一, 投入总量明显不足, 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教育部、国家统计局、财政部联合发布的《2006年全国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统计公告》显示, 2006年全国教育经费为9815.31亿元。其中, 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 (包括各级财政对教育的拨款、教育费附加、企业办学中的企业拨款以及校办产业减免税等项) 为6348.36亿元, 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为3.01%。在这些资金中, 高等教育财政性投入约占20%, 如此有限的财政投入不足以支撑我国庞大的高等教育系统的稳步发展和提升;而且我国的经济发展状况又决定了在当前或今后一个时期对高等教育的经费投入不会有非常大的增长, 经费投入与实际需要的矛盾将长期存在。这就决定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需要全社会的支持, 需要全社会的资源。行业特色高校在服务行业建设需要、主动支持产业发展方面具有良好的传统和成功的经验, 加强行业特色高校建设, 进一步增强其服务行业、产业的能力, 能争取到更多的社会支持, 拓展筹资渠道, 丰富办学资源, 促进自身、行业的互动发展。

3. 有利于建设高等教育强国。

我国高等教育顺应时代发展潮流, 面向现代化、面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在经历了体制大改革、规模大发展、校园大建设之后, 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高等教育大国。为更好地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 努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力资源强国, 高等教育必须由大变强。同时, 国家的建设对人才的需求是多种多样的, 人的自身发展需求也是多样化的, “靠某一所或几所学校是包打不了天下的”。这就要求形成层次类型多样、各显特色、各具优势、结构科学、布局合理的高等教育体系。“只有一大批高校的优势、特色学科的水平高了, 才能形成中国高等教育的高水平。”因此, “要坚持分类指导, 因校制宜, 加强综合协调, 为各类型学校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形成各安其位、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局面”[2]。鉴于行业特色高校的重要地位及发展中面临的困难, 应对这类高校给予特别的关注和支持, 增强他们在国家发展战略重点和解决发展瓶颈制约中的创新能力和高质量人才培养能力, 不仅关系着这类高校的生存与发展, 而且有利于加快我国高等教育强国建设。

二、行业特色高校面临的现实问题

20世纪90年代以来, 我国高等教育实行中央和省两级管理、以省级政府管理为主的体制, 加大了省级政府对高等教育的统筹力度, 改变了计划经济条件下部门和地方条块分割、重复办学的局面。从行业特色高校的情况看, 高教管理体制改革后, 各校紧跟时代步伐, 在不断强化传统学科优势与特色的同时, 积极发展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所需的学科和专业, 努力提升教学质量, 积极推进科研工作, 学校的发展取得了明显进步。但也存在着一些影响和困扰学校发展的内、外在矛盾, 主要有:

1. 自主发展与政策环境之制约。

行业特色高校大多是在解放初期根据国民经济建设的需要, 通过整合全国部分高校相关专业而组建的单科性院校发展起来的。经过几十年的建设与发展, 这些高校已积累了丰富的办学经验, 形成了自己的办学特色, 在其主体学科领域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 得到了社会的普遍认可, 成为本行业重要的科研和人才培养基地, 其中多数拥有雄厚的研究实力, 应该说行业特色高校走多科性、特色型大学发展之路是比较理想的选择。然而, 随着高教管理体制的改革和我国高等院校圈层结构的形成, 以及政策趋向一流现象、评估排行中的简单相加理念、社会舆论中的综合性崇拜趋向等[3], 行业特色高校在新时期国家高等教育格局中所处的地位较之过去发生了很大变化, 位置排名有了明显下滑, 导致这些高校社会影响力日益降低, 优势色彩日渐消退。这对行业特色高校的自主定位和特色之路形成了一波又一波的实质性冲击, 自主发展与政策环境制约的矛盾日益突出。

2. 服务行业优势与行业主管部门行政联系断裂。

行业特色高校经历了依托行业办学、服务行业需求的发展道路, 形成了自身的办学传统和特色。其中, 最突出的就是直接面向行业培养大批的专门人才, 提供急需的科技成果, 解决重要的技术问题。这些高校都始终保持着行业学科的优势与特色, 始终与行业坚守在一起, 为解决我国的行业问题而不遗余力地做出自己的贡献。然而, 行业特色高校与行业主管部门之间的行政隶属关系断裂后, 一方面与原行业系统之间的沟通渠道和机制日益弱化, 行业特色高校在行业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等方面失去了行业主管部门的指导和扶持, 使行业特色高校服务行业的空间在一定程度上缩小;另一方面来自行业主管部门的政策支持和经费投入减少, 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行业特色高校服务行业能力的发挥和增强。因此, 行业特色高校如何与行业建立持久、稳定的沟通和联系机制, 保持信息的畅通, 构建多方位的合作交流体系, 使合作的深度得以不断加深、广度得以不断拓展, 以提高相互的依存度, 构成密不可分的结合体, 成为这些高校需要重新面对的新课题。

3. 学科多样化与传统优势学科之保持。

长期以来, 行业特色高校以服务行业部门为主要目的, 在专业设置、课程体系、实验条件、培养模式等方面都具有较强的行业性特点, 也正因为长期立足单一行业, 这些高校的学科结构不健全、专业数量少、专业面窄。这种状况既不利于学科的交叉融合以适应学校发展自身特色和优势的新要求, 也不利于人才综合素质的培养, 而且影响着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的形成。特别是高教管理体制改革后, 固有的部门壁垒被打破, 传统学科领域面临来自综合性大学的挑战与竞争。因此, 行业特色高校必须把办学思想从过去的行业局限中解放出来, 积极探索和开拓新的学科领域, 尽快摆脱这种不利的状况。但过度强调学科多样化又会加速学校远离行业, 弱化传统学科的优势和特色, 甚至导致学校整体办学实力的下降, 这是需要积极探索和解决的问题。

三、关于行业特色高校建设与发展的若干建议

1. 建立良好的政策环境。

行业特色高校是高等教育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产物, 是又快又好培养社会所需专门人才的产物, 是发展行业所需共性技术的产物[3]。考虑到行业特色高校的历史贡献、现实地位及发展困境, 国家应将大力扶持行业特色高校的发展纳入高等教育发展的基本战略, 出台特殊支持政策和设立专项建设资金;建立针对行业特色高校的科学的评价体系, 营造适合行业特色高校发展的公平合理的竞争环境。

2. 实施部、部 (省) 共建。

行业特色高校的建设与发展离不开教育主管部门、行业主管部门及地方政府的积极参与和大力支持, 应加强教育部、行业主管部门与地方政府之间的沟通与协调, 建立共建行业特色高校的有效机制, 切实解决其改革与发展中的重大问题。一是建立行业主管部门与行业特色高校联系的新机制。现以美国为例, 美国联邦政府各个部委中除了教育部, 向教育机构拨款的还有卫生与公共事业部、农业部、劳工部、内务部、国家科学基金会等部门, 并且其他各部对教育的拨款数额之和超过了教育部的拨款数额。美国的这些部门虽然并不主办高等教育, 但他们却能够一如既往地在财政上支持教育事业[4]。这对我国行业主管部门继续支持行业特色高校具有借鉴意义。此外, 我国行业主管部门也有依托行业特色高校推动行业发展的愿望。农业部一位官员曾讲过:“农业部虽不管高校, 但并不等于不管高等教育。”因此, 要通过建立行业主管部门与行业特色高校联系的新机制, 促进相互间的合作与发展。行业主管部门应积极创造条件, 帮助指导行业特色高校的学科建设、平台建设, 理顺项目渠道, 增加面向行业特色高校的经费投入;积极为行业特色高校的人才培养、毕业生就业提供指导和支持;疏通行业特色高校承担行业干部、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培训方面的工作渠道等等。二是地方政府应把本地区的行业特色高校当作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资源来看待, 将行业特色高校的改革和发展纳入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之中, 并给予相应的政策支持, 加强行业特色高校与区域经济社会的互动发展。三是教育部应在教学、科研、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对行业特色高校给予更多的关注和扶持。

3. 开展产学研结合。

向社会提供服务不仅是高校应尽的社会责任, 而且在提供服务的同时从社会获得了丰厚的回馈, 无论在知识上还是在经费上都为高校的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提供了有力的支撑。产学研结合不仅是行业特色高校更好地服务社会的必由之路, 而且也是其建设与发展的重要方面。行业特色高校“要站在服务现代化全局的高度、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的高度, 深刻认识产学研结合对经济社会发展和高等教育自身的促进作用。要以产学研结合为战略抓手, 把促进产学研结合与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技创新和学校管理等各项工作结合起来, 使学校的发展更加贴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第一线的要求”[5]。要把握学校自身的发展, 努力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行业高层次人才, 大力开展行业共性、关键技术研究, 力争取得重大科技成果并加速其向现实生产力转化。要通过建立有效的行业产学研结合机制和广泛、密切的行业企业合作网络, 使学校成为行业发展的战略智囊, 做到立行业需求之地, 顶国际领先之天。要自觉坚持“以服务为宗旨, 在贡献中发展”的理念, 努力实现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良性互动, 并从多方面、多层次着手解决互动中存在的问题, 在服务行业中提升办学水平, 走出学校有自己特色的办学路子。

4. 坚持特色办学。

办学特色是一所高校在长期办学过程中积淀形成的比较持久稳定的发展方式和被社会公认的、优良的办学和管理思想、教育教学理念、人才培养、学术研究以及社会服务等方面特征的总和。在某种意义上说, 办学特色是高校灵魂的表现, 往往与高校名气和品牌紧密联系在一起, 是高校被社会认可的基本标志。坚持特色办学, 不仅是行业特色高校的生存战略, 更是行业特色高校的发展战略。有特色就有优势, 有优势就有实力, 有实力就有发展。特色是力量之源, 是发展的强大生命力。行业特色高校的突出特点是行业性, 尽管这类高校正在向多科性大学转型, 但其性质不可能彻底改变, 即使将来发展成了综合性大学, 行业的特点依然应当保持。以康乃尔大学为例, 该校是由创办于1865年的农工学院发展起来的, 目前已成为一所世界著名的综合性大学。据《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公布的2007年全美高校综合实力排行榜, 康乃尔大学位列第12名。但该校并没有因为走综合性大学发展之路而放弃学校创办之初的特点, 现仍以农见长。就我国行业特色高校而言, 目前要做的不是抛弃行业的特点, 而是采取积极、科学的措施, 努力将其做大做强, 形成具有绝对排他性和不可撼动的地位, 以此带动学校整体办学水平的提升。

5. 完善学科体系。

学科是构成大学的基本要素, 是大学赖以存在的基础。目前, 行业特色高校的优势学科一般都是带有行业特色的学科。行业学科虽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校的核心竞争力, 支撑着学校的美誉度, 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多学科的交叉融合是学校发展和人才培养不可或缺的基本条件。行业特色高校走多科性大学发展之路, 不仅有利于拓宽办学领域, 降低生均教育成本, 规避学校发展风险, 提高在生源、资金、人才等市场上的竞争力, 而且可以形成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学术环境, 促进不同学术思想的交流与碰撞, 启迪创造性思维, 开展跨学科联合攻关, 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可以丰富课程资源, 推出交叉学科课程, 拓展学生选课空间, 使学生获取更多的跨学科知识, 受到不同学科文化的熏陶, 还可以增进学生之间的异质交往, 产生同伴间的思维互补、文化融合效应, 进而有利于学生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 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当然, 行业特色高校办多科性大学不应求全求大, 因为学校的资源是有限的, 有些学科之间的相关性不大, 特别是在信息技术发达的情况下, 可以利用校外力量弥补自己的某些学科不足。此外, 应在突出自己的优势与特色学科、形成合理的学科结构及实现学科间的交叉融合上下功夫。世界上地位上升很快的大学, 都是先从一二个领域取得突破, 形成有特色的优势学科, 再以优势学科带动相关学科乃至学校整体学科的前进。为在建设高等教育强国中做出应有的贡献, 行业特色高校应以传统优势学科和特色学科为龙头, 整合学科资源, 优化学科布局, 加大学科投入, 使传统优势学科不断得到巩固, 新兴交叉学科充满活力, 人文社会学科得到强化, 基础学科得到迅速提升, 促进多学科交叉融合、协调发展。

6. 提升科研实力。

纵观世界高水平大学的形成与发展, 无不依靠雄厚的科研力量和科研业绩。通过科研竞争力的提升带动学校办学质量的提高, 是世界一流大学战略发展中的常见行为。同样, 行业特色高校的发展离不开科研水平的提升, 加强科学研究对学校的发展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一是科学研究是人才培养的基础和途径。大学教育与普通教育的一个根本区别就在于其知识的前瞻性, 大学教师只有参与科学研究才会拥有源源不断、丰富多彩、理解深刻的教学内容。恰如雅斯贝尔斯所言:“教学所需要的某些生死攸关的财富, 只有科研工作才能提供给它。”[6]一个优秀的研究人员可能不一定是个好的教师, 但好的大学教师一定是优秀的研究人员。二是科学研究是学科建设的基础。利用科学研究提供的机会和平台, 不仅可以建构出梯队合理的学术队伍, 造就富有影响力的学术带头人, 而且通过源源不断的成果产出, 造就并支持着学科建设中的专业与课程设置、专业队伍和专业培养。教师们只有站在本学科的前沿不断地从事科学研究, 通过系列学术成果的推出, 积累起系统的新思想、新知识, 才能建设出一流的学科[7]。三是科学研究是社会服务的重要基础。现代大学的社会服务形式虽已得到不断拓展, 但与科学研究密切相关的社会服务所起的作用显著上升, 通过科技成果转化回馈社会是大学履行社会服务职能的主要途径。在科学研究中处于领先地位的大学, 通常也是社会服务效果显著、得到社会馈赠较多的大学。为此, 行业特色高校应通过凝练研究方向、汇聚创新人才、构建创新平台等措施不断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也只有不断提升科研实力, 才能又好又快发展, 进而加快我国从高等教育大国向高等教育强国迈进的步伐。

摘要:行业特色高校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建设与发展状况直接关系着行业科技进步、高教办学资源及高教强国建设。随着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和体制改革, 该类高校面临新的挑战和抉择。为加快行业特色高校的建设与发展, 国家应为其建立良好的政策环境并积极实施部、部 (省) 共建, 学校自身应开展产学研结合, 坚持特色办学, 完善学科体系, 提升科研实力。

关键词:行业特色高校,建设与发展,高教强国

参考文献

[1]陈至立.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以提高质量为核心加快从高等教育大国向高等教育强国迈进的步伐[N].中国教育报, 2007-12-28.

[2]陈至立.在教育部直属高校工作咨询委员会第十六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N].中国教育报, 2006-02-07.

[3]唐景莉, 杨晨光.首届高水平特色型大学发展论坛提出特色型大学应纳入高教发展战略[N].中国教育报, 2007-12-12.

[4]肖秀平, 陈国良.建立高校与行业部门联系新机制探讨[J].教育发展研究, 2002 (11) :43-46.

[5]周济.以服务为宗旨在贡献中发展——论坚定不移地走产学研结合道路[J].中国高等教育, 2007 (15/16) :4-7.

[6][德]卡尔·雅斯贝尔斯.大学之理念[M].邱立波, 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 2007:73.

关于学校特色发展的思考 篇8

摘 要:简要介绍了我国近年来继续教育的发展过程和成果,分析了目前存在的不足之处。通过欧美国家教育立法以及继续教育发展过程的比较,对我国的继续教育未来的发展之路提出适当的建议。

关键词:继续教育;成果与不足;立法;思考与建议;华东理工大学

中图分类号:G72 文献标识码:A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指出:继续教育是面向学校教育之后所有社会成员的教育活动,特别是成人教育活动,是终身学习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等学校的主要工作任务就在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这就要求高等学校应进一步增强社会服务能力,牢固树立主动为社会服务的意识,全方位开展服务。继续教育乃至终身教育是高校服务社会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的继续教育发展形势下,高校要更新继续教育观念,加大投入力度,以加强人力资源能力建设为核心,大力发展非学历继续教育,稳步发展学历继续教育。

今年是我国全面深化综合改革的关键之年,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开局之年,是全面完成“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一年。随着国家对高等教育的投入的逐年增加,经过多年的教育改革与实践,我国的继续教育取得了很大成绩,但是仍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如学历教育种类多,网络教育、函授、业余大学、自学考试等并存,非学历教育不够规范,这些问题亟需得到高等教育管理者的重视。本文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我国高等学校的继续教育发展方向展开探索与思考。

一、我国的继续教育工作成果显著

随着我国继续教育的迅速发展,当前从业人员参与继续教育已达1.85亿人次,社会的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和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分别达9.6年和12.7年,具有高等教育文化程度人口已经超过1.2亿。图1为我国2008年至2014年成人学历招生人数、成人学历毕业人数、接受非学历高等教育的学生人次数比较。可以看出,继续教育的学历教育规模相对稳定,而非学历的高等教育规模(主要以培训,提升专业技能为主)正在突飞猛进。2008年至2014年,高等教育继续教育规模分别是271.85万人次、289.46万人次、332.89万人次、405.14万人次、394.84万人次、678.56万人次、736.66万人次。特别是近两年几乎是成倍数的增长。通过促进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协调发展,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有效衔接,配合正在探索建立的学分银行制度,充分实现学习成果互认转换,为每一个有学习愿望的人提供学习机会。网络教育的开展,互联网技术的推广,使得任何人,在任何时间,在任何地点都可以实现继续学习的愿望。

我国正处于从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大国的转变;已有近百个城市启动学习型城市建设,形成了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良好格局;初步构建了终身学习“立交桥”的制度体系, 以上海市的学分银行建设为例,上海的学分银行试图在学历教育之间,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之间搭建一条“立交桥”,从而构建市民的终身学习体系。其不仅侧重于正规教育和非正规教育以及各类教育和学校之间的沟通和衔接,还包含了中学后教育与大学教育之间的衔接、企业培训与学校教育的衔接。学分银行包括课程与学分认定、学分积累、学分转换等基本功能,是提供学分查询、学分互认等服务的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该平台2011年开始启动,希望经过10年的建设,达到在各级各类教育和学校之间、学校教育内外的沟通衔接。希望学分银行

可以成为市民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体系的中枢,引领市民实现终身学习的目标,同时为每一个市民的全面发展创造最好的条件和资源。

二、经过多年的发展,继续教育工作也逐渐暴露出一些问题

(一)普通高校特别是研究型高校继续教育的定位模糊

在高校的教学工作中,通常将本科教学与研究生教学作为重中之重的任务,因为本科生及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关乎学校的声誉和地位以及学校的排名;学校的教学评估体系及分类指标主要围绕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而设置,对继续教育的质量没有明确的要求。高校对继续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对继续教育的定位模糊,直接影响到继续教育的质量和特色,进而影响到招生和教学工作的进行。

(二)继续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同质化

普通高校的继续教育目前仍是以学历教育为主,教师队伍主要依托于本校师资,通常在培养方案、课程设置、教材选用上参照本校全日制学生的培养体系,同质化严重。继续教育的受众大部分是在职学习,工学矛盾突出,需要教师对他们的学习特点、心理状态有一定的了解。在教学工作中应该淡化应试教育,重视技能应用,从而更好地适应市场经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在非学历教育方面,由于经验缺乏、办学理念不同,与社会上的专业培训机构相比,难以适应市场的需求。

(三)资源分配不尽合理

在高校有限的教学资源条件下,学校的师资、经费拨款、各项政策主要是配合本科教学及研究生教学。继续教育的教学一般要求在业余时间内进行,很多高校没有把继续教育的教学纳入教师的基本工作量计算,教师对这项工作积极性不高,这就给继续教育的管理工作带来一些问题,一些教学环节不能保质保量、按时完成,某种程度上影响了继续教育工作的质量。

(四)高校在继续教育的办学体制与机制上还不够明确

由于办学体制机制不明确,导致诸多问题出现,当前的继续教育中学历教育种类繁多,网络教育、函授、业余大学、自学考试并存,教学要求与教学方法各有千秋,收费标准也不尽相同,亟待统筹;非学历教育的市场鱼龙混杂,对于高校来说既要市场化经营,又要行政化管理,其中也存在诸多矛盾,亟待解决。

(五)没有建立科学化、规范化、法制化的质量管理体制

我国在一些大的法规,纲要中对继续教育发展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比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明文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教育法》第十一条写道:“国家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需要,推进教育改革,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建立和完善终身教育体系。” 2003年12月《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提出:“加快构建终身教育体系,促进学习型社会的形成。在全社会进一步树立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理念,鼓励人们通过多种形式和渠道参与终身学习,积极推动学习型组织建设和学习型社区建设。加强终身教育的规划和协调,优化整合各种教育培训资源,综合运用社会的学习资源、文化资源和教育资源,完善广覆盖、多层次的教育培训网络,构建中国特色的终身教育体系。”但是,这些尚属国家层面的定性要求,仍需要进一步细化。目前我国有关继续教育的法规尚未推出,质量管理体系也在逐渐完善,就不同区域不同高校来说,继续教育的发展不够均衡,一些高校的成人学历教育规模偏大,难以保证教学质量,给整体的继续教育带来一定负面的影响。

三、欧美国家的继续教育的发展之对比研究

继续教育在美国受到政府的极大重视,1966年出台的《成人教育法案》,对成人教育的目的、任务、内容、教师培训、管理体制、经费等问题作了全面而系统的规定,确立了继续教育的法律地位,为继续教育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经过多次修订而日益完善,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已经成为美国教育法规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教育政策和法规的制定,从不同领域不同方向对公民继续教育的权利、义务和保障做出规范,从国家层面上对继续教育的人才培养和教学质量给予充分的保障。

美国许多大学都有专门的继续教育机构,如哈佛大学的继续教育学部、斯坦福大学的职业发展中心以及乔治?华盛顿大学的职业教育中心等等。通过制订个性化的培养方案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类型学习者的需求,课程设置侧重于专业技能的培训,以适应国家高新技术发展的需求。

法国在1956年《终身教育草案》第一次在官方文件中正式使用“终身教育”概念,对战后继续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发展产生了较大的影响。1960年的《高等教育基本法》规定大学要推行终身教育,开设继续教育课程。1971年,法国又颁布了“继续教育法”“职业训练法”“技术教育法”和“企业主承担初等阶段职业技术教育经费法”,上述四法统称为职业继续教育法。在法国继续教育历史上具有里程碑的地位。该法对国民的义务和权利、带薪培训、教育经费等,都作了明确规定。1984年颁布的《职业继续教育改革法》,强调企业应该为雇员的职业继续教育提供资助,也可由国家认可的机构筹集经费,按照参加培训的人数、时间、培训内容、培训水平等下拨费用,还确立了国家对继续教育的监督和检查制度。

英国是较早开展继续教育的国家,英国非常重视继续教育的立法,在著名的《巴特勒法案》中就提出了“继续教育”的概念,确立了继续教育的地位、主体等相关内容。1957年英国颁布的《继续教育条例》规定,政府有责任向各级教育协会开设的继续教育课程提供资助,为学校毕业生提供一些实用职业技术技能培训。

在英国,继续教育在行政上是由各地方教育局管理,行业协会及顾问机构等也是以地方为中心组建并开展活动。这种教育的地方分权和多元发展政策,有效地保证了继续教育课程能较好地满足各自区域对教育的多样化需求,能够更好地为本区域服务。

英国以较为严格的国家考试制度作为国家宏观调控继续教育发展的重要手段。凡是由政府发给证书的继续教育课程考试,毕业考试均很严格。这样既保证了政府继续教育行政部门的权威,也维护了继续教育的声誉。

目前我国尚未建立有关继续教育的法律,对于继续教育的职责权限、培养目标以及和内部管理部门的设置,仍然以行政手段为主。在专业开设、课程设置、课时安排、教材选择等具体的教学和管理内容基本都以本校的普教设置为参考。在管理上仍有许多工作是国家统筹,尚需权限进一步下放,以突出地方特色。

四、关于高校继续教育改革发展的建议

国家从顶层设计,设立终身教育相关法规。通过设立终身教育法,为高校在终身教育中的角色做合理定位,把继续教育纳入高校的整体发展规划,即高校应该在大学章程中明确表明继续教育是高校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发挥高校的主观能动性,把继续教育工作抓到要点,落到实处。特别是在继续教育的专业设置上,要结合用人市场的实际需要、国家的经济形势发展而及时调整,要把学生的技能培养放在首位,使学生学有所成、学有所用。在教学计划和课程安排上,应结合接受继续教育的大部分学生工学矛盾突出的现状,制定灵活实用的教学大纲,探索适合在职人员学习的教学规律。

当前我国在继续教育领域学历教育种类较多,有网络教育、函授、业余大学、自学考试、电大开放教育等等,每一种类型在入学考试、授课过程及毕业环节均有不同的要求,容易使得学生眼花缭乱,难以选择。这也导致许多非法中介钻空子搞非法经营,带来种种问题。因此,建议国家统筹设定继续教育的学历层次,学历名称,以简化学生的选择;在收费问题上可以按不同区域确定价格,避免可能出现的乱收费现象;根据学校类型,学校的教学资源以及师资数量,通过设置继续教育的生师比,适当控制招生规模上限。

进一步完善继续教育的质量评估与监控体系,树立“质量第一”的理念,把继续教育的办学质量放在首位。从师资队伍建设、课程设置、培养目标、教学手段几方面入手,制订科学而切实可行的继续教育评估指标体系,采取多种措施,加强对继续教育质量的评估与监控。充分发挥社会行业协会及专业评估机构的作用,保障继续教育的发展科学、健康、有序。

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随着“慕课”“翻转课堂”“微课程”教学的兴起,互联网+教育的创新,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应用,继续教育迎来新的起点,尤其是对于非学历的继续教育教学,网络教育一定会发挥更大的作用。互联网+教育是科学技术发展的一种必然结果,它可以使得人们不受任何时间、空间的限制,采用在线或无线的技术来展开学习。在发展非学历继续教育方面,充分利用网络教育的先进手段,课程传播快捷、方便,教学内容丰富多彩,而且成本大大降低。

进一步加强对欧美等国的继续教育成果开展国际比较研究,同时结合我国继续教育多年的建设经验,通过设计完善的学分转换体系,构建学分银行,以实现不同类型学习成果的转换和衔接,逐渐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终身教育体系。发展和规范教育培训服务,鼓励发展建设更多的企业大学,统筹扩大继续教育资源。鼓励高校、科研院、企业、社会培训机构开展协同创新,共同组织发展继续教育,为实现大众创新、万众创业以及国家的现代化建设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参考文献

[1]杨德生.国外继续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继续教育,2013,(5).

[2]张德明.上海建设学分银行的基本构想和战略思考[J].开放教育研究,2012,(1).

[3]王福胜.研究型大学开展继续教育的争论与转型发展[J].当代继续教育,2015,(33).

[4]殷明.从美国经验看我国继续教育的发展取向[J].继续教育研究,2008,(2).

上一篇:飞屋环游记赏析下一篇:公司内部公路工程培训资料(试验室资质、工程内业、三体系工程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