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学校的现状分析

2024-05-30

关于学校的现状分析(共8篇)

关于学校的现状分析 篇1

关于常熟市民工子弟学校现状的调查分析

——基于常熟市部分民工子弟学校的调查分析

摘要:在目前情况下,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牵家带口流入城市,主要分布在城市的城乡结合部。这就带来一个比较严重的问题,即外来人口的子女教育问题。由于经济收入、户籍等种种原因,大部分民工子女的教育只能依托给民工子弟学校。但通过对常熟地区的“龙华学校”、“阳光学校”等民工子弟学校的调查结果显示,许多民工子弟学校还是存在比较多的问题,发展还不健全。存在问题大致如下:①学校办学不规范,还存在非法办学的现象;②师资力量不足,里面的教师人数较少,一个老师平均要教两门课;③教师的综合素质不够高,大部分老师都不是常熟本地人,来自安徽、淮安等地,没有正规的教师资格证;④学校设施设备简陋,由于资金匮乏的原因,学校不能承受大的规模建设;⑤教学管理不规范,没有统一的正规的培养方案,管理不到位;⑥教学质量低下,由于教师综合素质不高,有些只是他们分析不透彻,甚至还存在错误;⑦教师的收入和作息等得不到根本保障,待遇不高,从而导致愿意从事民工子弟学校教育的人很少;⑧学生来自各地,流动量较大,导致知识基础参差不齐,给教学带来一定困难等。为此,对于民工子弟学校我们要给予大力支持,使其得到较好的发展,也使教育得到平衡。

关键字:民工子女教育问题民工子弟学校调查分析存在的问题对策

1、问题的提出

民工子弟学校是指专为进城务工就业民工的子女开办的学校。在一些大中城市的城乡结合部,出现了为数不少的民工子弟学校,招收了相当一部分进城务工就业农民的子女,客观上解决了城市公办学校的压力。在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上也起着较为重大的作用。

为了深入了解常熟市民工子弟学校的现状,我和几位队员分成两组,分别对常熟市的“龙华学校”和“阳光学校”作了详细的调查。本研究报告着重对常熟市民工子弟学校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和建议。

2、研究对象和方法

2.1 研究对象

本文以常熟市碧溪镇的“阳光学校”,莫城镇的“龙华学校”为主要研究对象,同时我们对常熟市的“皖清小学”也做了大致的调查。这三个学校的地理位置不同,方便我们了解不同镇的民工子弟的学校的发展状况,具有代表性。

2.2 研究方法

2.2.1 问卷调查法

我们队共设计制作了三份不同的问卷调查,每份20张,分别对应于不同的群体,老师、学生、周围的居民和孩子的家长。及时调查及时收取。

2.2.2 访谈法

我们队员分成两组,利用中午空闲时间分别与学校的老师和学生进行了面对面的交流,还利用学校放晚学的时间,又对来接孩子的家长进行了相关的调查和访问。在交流访问的过程中,及时记录有效信息。

2.2.3 网络调查法

我们将设计的问卷调查发布到论坛,让更多的群众参与到我们的调查,是调查结果更全面更普遍。

2.2.4 规范研究和实证研究相结合根据调查收集的资料,运用社区按管理学相关知识,运用excel统计工具及word文档,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和论证,阐明常熟市民工子弟学校的现状,指出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缓解这些问题的对策和建议。

3、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对常熟市的民工子弟学校的现状中存在问题的分析

随着责任的明晰,城市全日制公办中小学接纳流动儿童的进程逐渐加快,但由于政府资金投入有限、学籍管理制度的不完善、公办学校数量有限以及教师缺编等原因,公办学校的现状并不能实现完全接纳流动儿童入校,也不能真正解决所有流动儿童的义务教育问题。而且,随着借读费的取消和以公办学校接纳为主政策的不断落实,会出现一些农民为了其子女能接受良好的教育而纷纷入城的现象,由此带来的对城市及公办学校承载力的挑战从而产生更深刻的社会和教育问题。农民工子弟学校可以弥补公办学校的责任缺失,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流动儿童的义务教育问题,发挥对现行教育体制的补充作用,其作为社会转型期特有的学校形态存在有其历史必然性。

但是,调查结果显示,常熟市的民工子弟学校的现状并不是特别乐观,在制度、管理、教育、建设、待遇等许多方面还存在着较大、较严重的问题,亟需加以解决。

3.1.1在制度方面,民工子弟学校的合法地位难以取得,导致学校办学不规范,甚至还存在着非法办学的现象。

2003年,《关于进一步做好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义务教育工作的意贝》首次将农民工子弟学校纳入民办教育管理范畴,要求各地尽快制订审批办法和设置标准,酌情放宽设立条件,但师资、安全、卫生等方面的要求不得降低。《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规定“民办学校的设置标准参照同级同类公办学校的设置标准执行”。因此,农民工子弟学校在学校设置上基本上要以同级同类公办学校的标准为准。虽然《关于进一步做好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义务教育工作的意贝》规定“酌情放宽设立条件”,但由于此类学校办学资金自筹、房屋租用或租地自建和常常搬迁等天然生存局限,其基本办学条件等各项指标往往不能符合国家或地区规定的办学标准,只有少数学校可获得办学许可证,具备合法办学的资格,多数学校只能在教育体制外游离,很难取得合法身份,甚至有许多不达标的学校因合法无望

又怕被取缔而走人“地下”,成为隐藏的“豆腐干学校”,增加了统计和管理的困难,导致恶性循环。

像“阳光学校”,虽然创办于2000年,但它却是在2006年在市委、市府、公安局、教育局和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下,首批成为“苏州市合格外来工子弟学校”。那么在创办到审批前这段时间,它就属于非法办学。学校办学肯定也存在较多的不规范。

3.1.2 在教育方面,大部分民工子弟学校普遍存在教学质量低下的问题。

我们学校各个学院在常熟市都对应一个民工子弟进行一一对应的“阳光义教”,很大一部分同学在活动过程中都普遍反映这些学校的教学质量低下。通过我们这次对一些学校的调查结果分析,我们对导致其教学质量低下的可能原因做出总结。

第一个是学校自身的原因。学校设施设备简陋,由于资金匮乏的原因,学校不能承受大的规模建设。比如一些关于音乐、体育的器材,计算机等都得不到满足,这就导致孩子在这方面的教育受到较大的阻碍,不利于他们的全方位协调发展。

第二个是教师的原因。在我们调查的这三所学校,师资力量不足是影响正常教育的最大问题。就拿“龙华学校”来说,所有老师加起来不足20个,而这些老师要教的年级却有17个。所以他们每个人的负担都是比较重的,一个人至少要教两门课,至少要教两个班,严重影响教学进度。其次就是老师的综合素质偏低。学校的大部分老师都不是常熟本地人,来自安徽、淮安等地,普通话不标准,有的甚至在做老师前自己都没有受过较好的教育,没有正规的任职资格证书和教师资格证,有的老师还带着一些“恶习恶俗”,严重影响学生们的行为习惯和教学质量。

第三个是学生自身的原因。学生流动频繁,管理混乱。农民工子弟学校学生的籍贯基本上与进城务工人员来源地相吻合,由于其父母工作和住处的不断变动、学业考试户口规定及各校之间的生源竞争等原因,学生流动频繁在农民工子弟学校中普遍存在,造成学籍管理上的混乱和无序,无法进行科学的统计和就学监控。学生因为来自全国各地,知识基础也都参差不齐,不利于统一进度的教学,影响教学质量。

第四个是学生家长的原因。部分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对子女的教育期望不高,认为只要孩子在城里有人管、有学上就行了。因此这在一定程度上对小孩子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他们对自己自暴自弃,认为自己肯定没有公办学校的学生好,以至于他们厌学。所以这也是极大地影响教学质量提高的原因。

3.1.3 在管理方面,大部分民工子弟学校还存在着管理闭塞,不规范等问题。

通过我们对“龙华学校”和“阳光学校”的深入调查,我们明显感受到他们管理闭塞的现象是比较严重的。他们在某些方面将自己所管理的校园与外界独立开来,不能及时了解外界的教育信息。例如,他们不能及时获取教育厅、政府或社会团体在教育方面所做出的一些改革。因此这就影响了他们在管理上的转变。有的时候他们已经获取了改革的信息,但是

他们却不能理解这些改革变化的深层内涵,甚至还会有曲解的现象发生。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管理的规范性。

3.1.4在教师待遇方面,各个民工子弟学校存在“无力”现象。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就是在各个民工子弟学校,经常有教师离职的现象发生。后来通过我们对一些教师的访谈后,我们清楚了其中的原因。这些学校的老师压力是越来越大,但是涉及到待遇方面却几乎没有任何提高。教师待遇不高,医疗保险、养老保险、职称评定得不到落实,所以就导致教师队伍的相对不稳定。尽管这样,学校还是没有足够的能力来解决这个问题,呈现“无力”的现象。

3.2 对改变常熟市民工子弟学校现状中存在问题的决策和建议

3.2.1 在制度方面的合法地位的取得上:①适当降低办学标准,规范办学行为。农民工子弟学校存在许多先天不足,有其不同于一般社会力量办学的特殊性,这些不足有些非短时间可以解决,不能完全按照社会力量办学或公办学校的标准去要求。虽然现在的标准已经有所降低,但对于大多数农民工子弟学校来说仍然太高,可以在逐步规范其办学行为的基础上,再适当降低一些,制定符合国情和地方实际的规章制度,让一些教学质量有保障的农民工子弟学校能够合法办学,以让办学者积极投资和改善学校条件;②将学校合理分类,理性取缔、合并和扶持。《关于进一步做好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义务教育工作的意贝》中指出,“符合标准的要及时予以审批;达不到标准和要求的要限期整改,到期仍达不到标准和要求的要予以取消,并妥善安排好在校学生的就学”。根据这一要求。对农民工子弟学校要进行清查和合理分类,对一些办学规模较大、教育质量有保证的学校要给予扶持,如廉价租赁闲置校舍、适当投资、派相关专家进行办学指导等,使其发展壮大,对一些可发展的小型学校可进行合并扩大规模后再进行扶持,对一些“地下陋室”和纯粹以盈利为目的的学校,则要坚决予以取缔。③合理利用可用教育资源。在提高公办学校对流动儿童接收能力的同时,也应积极合理的实现教育资源的共享、兼并与功能转化。首先,对于条件较好的农民工子弟学校,可以通过政策扶持、协商等与当地临近的公办学校实现资源共享,或者合理共享当地其他可用教育资源,以解决资源不足的问题。其次,本地有容纳能力的公办学校。可以兼并规模较大的农民工子弟学校,以分校的形式进行合作和创办。再者,一些闲置资源较多的公办学校可以实现功能转化,成为大规模招收流动儿童的学校,以合理利用闲置资源。

3.2.2 在教学质量方面,对于学校自身方面的原因:首先政府要大力支持,对于合法的民工子弟学校,要给予大量的帮助与扶持。其次,政府要呼吁社会团体或个人对合法民工子弟学校的资助。对于教师的原因:①引导社会师资力量对农民工子弟学校进行援助。(1)教育行政部门可加大宣传,鼓励有条件的公办学校通过协作和对口支援等形式,委派优秀的教师定期或不定期到农民工子弟学校进行公开教学和经验交流等活动,让该类学校的教师通过观摩等获得成长;(2)有条件的师范院校可义务为农民工子弟学校的教师提供培训机会,提高他们的理论和实践水平;(3)师范类院校的在校大学生也可进行相对长期的义务支教,为农

民工子弟学校补充力量。②发挥政府的力量,加强政策指导、辅助和督导。根据《关于进一步做好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义务教育工作的意见》和《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地方各级政府特别是教育行政部门在农民工子弟学校的师资培训和教育教学等方面要予以支持和指导。因此,(1)教育行政部门可对农民工子弟学校办学者进行定期或不定期培训,明确国家的教育方针和各项政策法规,提高其文化素养和办学水平等,以规范办学。

(2)对农民工子弟学校的教师进行培训,如计算机操作、现代教学方法和新课程等,并通过制定政策等督促教师获取教师资格证,以达到国家对教师的基本要求。③鼓励师范院校学生毕业后支援。借鉴《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师范生免费教育实施办法(试行)》的文件精神,可以鼓励师范院校的毕业生到农民工子弟学校从事两年或两年以上的教学工作。国家和政府可以在职称评定、继续深造、二次就业等方面给予一定的支持和政策优待。对于学生自身的原因:①实行电子学籍制度或义务教育学号注册制度,进行动态管理。对于因学生流动性大所造成的学籍管理混乱,可以实施全国统一的电子学籍制度或义务教育学号电子注册制度,每个学龄儿童只有一个学号,每学期由学校到义务教育网络管理系统进行电子注册,教育部门如发现某个儿童在义务教育期间没有按时注册,可根据学号进行追踪调查。也可以借助公安部门的户籍管理系统和计生部门的育龄妇女管理系统,建立义务教育阶段学龄儿童电子网络管理系统,以跟踪每个学龄儿童的流动情况和受教育状况;②建立简易流动学校。可借鉴现有比较成功的流动学校的经验。由政府出资或吸引社会资金建立质量较好的流动性简易学校,在需要时由政府统筹安排随学生流动而有序流动,以满足流动儿童的教育需求,节省资金和教育资源。也可根据当地流动人口的分布情况进行统筹规划,逐步实现中心地区以外,原则上每镇(或街道)集中办

一、两所或几镇合办一所的合理布局。对于家长方面的原因:提供机会,对农民工进行非正式教育或培训。可举办专门的培训点或通过举办家长学校等对农民工进行教育和培训,提高其自身素质和生存能力,增强其对家庭教育方法的认识,为流动儿童家庭教育问题的解决提供内在的动力。同时,社会各界也要加强宣传,提高社会对农民工以及农民工子弟学校的正确认识,各区和部门还可发挥其管理和服务的职能,为农民工创造较易融入的良好生存氛围和环境,消除他们因身份问题所带来的心理忧虑,进而直接或间接的为流动儿童的健康成长创造条件。

3.2.3 在管理方面,政府或社会公益团体要加强对民工子弟学校教师的正规培训与教育,还可以采取“一帮一”互动模式,让公办学校的优秀教师走进民工子弟学校,为其阐述正规的教育模式。作为民工子弟学校的教师,自己也要有良好的学习精神,加强自身内涵素养的提升,以便更好的理解教育方针政策。

3.2.4 在教师待遇方面,提高待遇,稳定教师队伍。农民工子弟学校可以尽可能的提高教师待遇,改善其生活条件,政府部门可按照政策督促学校对教师生活的保障,也可依据实际状况,有针对性的提供一定的资金援助,减少学校的办学负担,如提供一定的教师培训资金等。

4、几点结论

4.1 通过调查,民工子弟学校现状大致存在以下这几方面问题:在制度方面,民工子弟学校的合法地位难以取得,导致学校办学不规范,甚至还存在着非法办学的现象。在教育方面,大部分民工子弟学校普遍存在教学质量低下的问题。在管理方面,大部分民工子弟学校还存在着管理闭塞,不规范等问题。在教师待遇方面,各个民工子弟学校存在“无力”现象。

4.2 尽管现在的民工子弟学校的现状还存在大量问题,但是它们的存在还是具有合理性的。它有以下几方面重要的特点:①民工子弟学校有很大的灵活性。②民工子弟学校由于大多是民办学校, 市场意识较浓, 注意为学生、家长提供周到的教育服务。③民工学校内学生的同质性强, 学生相处比较容易。

关于学校的现状分析 篇2

一、样本与调查说明

1.调查样本调查对象为我市两所职业学校2015届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的中职学生。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302份,回收302份,其中有效问卷273份,占总发放问卷的90.4%,其中,男生占有效问卷的60.4%,女生占39.6%。

2.调查方式:问卷调查和个别座谈相结合。

二、中职生学习环境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对老师的满意度

调查显示,有近60%的学生能感受到班主任和老师们的关爱,22.1%的学生能体会到其他老师的关心。学习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师生之间情感的交流,只要教师真诚付出学生就能够感受到。14.3%的学生认为老师们都不关心他,少数学生认为只有班主任关心他,这部分仅占4.7%。同时,对老师的喜好也影响到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二)对学校的满意度

近一半的学生认为学校气氛和谐愉快,持反对意见的仅占9.5%,其他学生对学校环境比较满意。调查发现,学生由于对自己的学校不了解、不适应,所以不是很满意,他们对学业也容易产生厌烦情绪。

(三)班级学风调查

“你认为身边同学的总体学习风气如何?”调查显示,其中认为学习态度端正、认真努力的占28.9%,能完成基本学习任务,但没有什么突破的占59.0%,而学习并不努力、学习成绩堪忧的却占11.1%。班级学风的好坏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关系到学生的健康成长。

(四)父母基本情况

父母的学历直接决定其职业和家庭收入,影响家庭教育。调查发现,学生父母的学历严重偏低。父亲学历为初中及小学文化程度的超一半人数;专科和本科及以上学历两项数据相加父亲只占7%,母亲仅占5.8%。

(五)家庭状况调查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个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个老师”,家庭教育的优劣对孩子一生的学习和发展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已经是公认的事实。家庭状况调查结果显示,不到七成的学生家庭是双亲家庭,其中还有7.5%的家庭关系不和睦。

(六)与家人相处情况

与家人相处情况调查显示,只有四分之一的孩子与父母相处很融洽,66.3%的家庭父母与孩子存在隔阂,近10%的家庭存在比较严重的隔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与孩子相处的好坏直接影响家庭教育质量的高低。

三、改善中职生学习环境的建议与对策

(一)更新办学理念

1. 加强专业设置与就业方向的“无缝对接”。2.构建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化、模块化为主体的课程体系。3.加强学生职业道德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和职业理想。4.加强校企合作、共同育人,创办实现双方互利共赢的人才培养模式。

(二)架构家—校沟通平台

家庭环境对学生的成长能够产生直接的影响,家庭教育的作用不容小觑。1.开展专门的家庭教育咨询与指导。充分利用网站、学校、研究机构和中介机构的资源拓宽家庭教育服务内容。2.重视家庭教育知识的普及。可以通过报纸、电视讲座、专题讲座等媒体进行宣传,还可以通过建立社区和村教育机构的方式普及。3.提升教师素质,充分发挥学校的家—校沟通平台的引导作用。

(三)建设优秀班级文化

1.班主任必须加强学习、注重调研。2.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要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创造力和想象力,不仅要发挥班干部的参与作用,更要发挥班级中另一批“被埋没”者的作用。3.要结合本班实际,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设方向。4.重视体验与反思。在班级文化建设中,必须及时反思、及时总结。

(四)转变教师观念

转变教师观念的关键是去除固有观念和陈旧认识。1.建立平等互利、互敬互爱的师生关系。2.不断丰富自身的知识,扩大视野。3.注重学生健康个性的培养和创造潜能的发挥。

参考文献

关于学校的现状分析 篇3

关键词:中职学校;计算机教学;现状;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5-038-01

当前我国已进入信息化时代,中职学校的计算机专业作为为社会输送专业性计算机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也面临着严峻的机遇与挑战。计算机作为目前的一种高科技产品,已深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当中,并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如此广泛应用的背景下对中职学校计算机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提升计算机应用能力是目前中职学校教学的核心目标。

一、中职学校计算机教学的现状

当前计算机已进入千家万户,并且从小学、初中都设立了计算机的基础课程,因此计算机对学生来说并不陌生,中职学校的计算机教学就相对容易一些。学生进入中职学校之前都或多或少的学习过计算机的基础课程,一些高校的计算机基础课程设置与学生以往的学习发生重复,因而导致学生的学习效率不高,并且在学习过程中处于一种半生不熟的状态。

由于计算机这门课程没有被列入高考的考试科目,因而虽然从小学到初中都有设置课程,但大部分学校都注重升学率,因而对计算机这一科目的教学没有足够的重视,进而学生虽然在进入中职学校之前学习过计算机的课程,但学习的并不扎实,同时也影响到了在中职学校的学习。中职学校的学生来源比较复杂,多地区、多层系、还有一些初中生的底子比较薄弱,由于学生的差异性较大,给教学也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二、中职学校计算机教学存在的问题

1、实践教学重视程度不够

近年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教学模式也在不断地革新,中职学校的教学模式也随之调整,但传统的教学观念仍然对现阶段的教学思路有所影响。目前中职学校计算机教学的教学模式依然“重课堂轻实践,”实践教学依旧作为辅助课堂教学的模式常常被忽略。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部分院校实践教学没有足够的认识,因而不加以重视,在人们的观念里实践教学只是验证理论的实验步骤。另一方面由于教师的主观意识作祟,教师把大部分精力都投入到课堂理论教学中来,对实践教学不够重视,因而导致学生在实践教学这一块也提不起兴趣,最终导致实践教学无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2、教师的专业水平有限

现阶段由于信息领域的发展非常迅速可以说日新月异,因此大多数的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的教师对计算机新领域的了解都不够深入,如电子商务、电子政务、数字化校园等等这些新的领域摄入,部分的中职学校教师对其还是比较陌生,因此对于这些新兴的领域教师便无法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指导。另一方面,由于部分教师的实践能力也比较有限,实践经验比较匮乏,因而影响了对于学生实践能力的指导,从而导致学生的计算机水平无法得到显著的提高。

3、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中职学校的生源基本上都是来自初中阶段的“二类苗”,在初中阶段由于计算机课程没有被列入中考的范畴,因此没有引起教师以及学生的重视,学生的计算机基础大都比较薄弱,进入中职学校学习很大一部分学生无法跟上教师讲课的进度,因此对课堂的学习很难产生兴趣,学习的主动性不高。

三、提升中职学校计算机教学质量的策略

1、重视计算机实践教学

教师应彻底改变以往 “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理念”,多为学生提供实践教学的机会,让学生能够多进行实践性的学习,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从而使学生熟练的掌握计算机操作技术,促进计算机教学的改革发展。校方应为计算机实践教学提供相应的硬件设备与实践机会。教师则应在教学过程中积极的探讨研究改变教学模式,创新教学内容,促进学生计算机理论的学习以及实践能力同时发展。

2、优化教师队伍提高教学水平

高水平的教师才能培养出高水平的学生,中职学校应加大投入以保证计算机专业教师的教学能力,这是保证教学质量的重中之重,中职学校应全力响应教学改革,带动教师积极参与深化改革内容,同时学校应创造条件定期为教师提供学习深造的机会,为教师多提供提高自身专业水平,以及掌握新领域、新技能知识的条件。在教师深造学习后举行评比活动,对表现优秀的教师给予奖励,从而调动教师提高自身水平的积极性。只有教师的自身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掌握丰富的实践经验,对新领域、新技能充分的了解,才能创新教学方法,丰富教学内容,从而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3、因材施教、提高学习兴趣改变学习习惯

中职学校的主要任务是为社会培养技能型人才,因此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重点围绕着学生的就业进行培养。因学生的水平参差不齐这就要求教师要在新生入学时对学生的基本情况进行了解,掌握学生在计算机学习的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提前制定解决方案,帮助学生顺利的排除困惑,从而提高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应丰富课堂内容,灵活的使用教材,改变枯燥的课堂氛围,多带领学生进性相应的实践操作,教师还应勇于创新,创造性的使用教材,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使教学内容更加符合将来的就业需求。

结语:总之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是一个实践性极强的专业,需要教师不断地改革创新,根据实际教学当中遇到的具体问题,不断地进行教学模式的调整,多为学生提供实践教学的机会,从而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发展。

参考文献:

关于学校德育工作现状调查报告 篇4

近年来,我校学生的德育工作得到了改善和加强,取得的成绩是主流。但我们必须看到德育工作还存在着不可忽视的问题。特别是近段时间来,学生的思想消极,不求上进;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主动性不强;普遍缺乏拼搏精神和进取意识;缺乏青少年应有的蓬勃朝气,让人深感担忧。经过调查发现,出现这些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德育工作没有得到充分重视。由于上一个教学质量的严重滑坡,本期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放在抓好教学质量上。特别是上届初三教师,忙碌一年到头,却落了个罚款的下场,一方面工作的积极性不如以前,另一方面,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本学科的教学之中,很少顾及德育工作;当前,社会评价学校,上级考核学校看升学率,学校考核教师主要看学科成绩,“一好遮百丑”。有的学校每周唯一的一节班会课也往往是被占用。由于应试教育占主导地位,德育的时间和空间受到很大程度的挤压,“问题在下面,根子在上面。”“一手硬、一手软”的现象普遍存在,这是学校德育工作弱化的根本原因。其二各个学科教育内容,不分年级高低,不管个性差异,一个模式,“一刀切”的现象比较突出。教育形式单一,缺乏吸引力。有学生反映:校会老调重弹,国旗下讲话东拉西扯,团、队活动很不正常,至于社会实践活动,一学年也难得搞一次。

2.学生德育活动时间不够。安排学生进行德育活动,有时候很尴尬。现在学校的课程排的很满,很难让学生抽出专门的时间来做有充分准备的德育实践活动。

3.班主任德育意识不强。班主任忙于事务性的检查上交,从根本上忽视了德育工作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培养人。所以每次的德育例会成为了很多班主任诉苦的时间。班会活动只做记录,不开展活动,或者有一点点时间应付性的开展活动,剩下的时间用来上课,甚至直接上课。对于必须参加的大型德育活动,也只是选择一两个人训练,而忽视了大多数学生的存在。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来的懒散,熟视无睹,不能积极引导和纠正。比如做操。

4.全员育人成为一纸空文。开展德育活动,忙前忙后的是班主任;组织德育活动忙前忙后的处室管理人员。很少有主动关心德育活动的其他教师。全员育人,除了在课堂上能有所体现,课后很难见踪影了。学校制定的《全员德育工作考评》操作难度大,工作量大,加上但主观上努力不够,德育这一块在整个考核方案中所占比重很小。还有人反映,以往评选德育先进学校凭印象、凭上报材料,很少进行认真扎实的实效评估,评优的不公正也挫伤了一部分学校做好德育工作的积极性

5.教师的精神面貌待调整。教师的精神面貌对学生有相当的影响。升国旗讲话,队容不整;开会接电话,上课打手机,学生做操时、上课时大声喧哗,讲笑话或开不宜在学生存在的公共场合开的玩笑;学生进办公室是打游戏,种qq农场;对学生要求不严格等现象在我校教师中普遍存在。

农村学校体育教学现状的分析论文 篇5

一、农村学校体育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

(一)忽视学校体育的功能

家长“望子成龙”心切,一心关注孩子的文化知识教育,从而对孩子参加体育活动不重视。这些陈旧的观念影响着学校体育工作新观念的形成与发展,影响着体育教学的改革,给学校体育的体育工作带来很大的阻力,因此很难发挥学校体育的各种功能和作用。

(二)学校体育观念落后

农村虽然在实施课改中也作出了相应的规定和对策,但在执行的过程中力度显得不够,成了“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没有把体育从提高全民素质的高度和深度去认识。

(三)农村学校财力不足,体育教学设施落后

农村体育教学条件与城镇学校相比,差距很大。由于是沙土地和煤渣跑道,因此遇到刮风下雨,体育教学很难实施。在现有的农村体育教学中,由于人为因素和经费不足,也导致体育器材的严重不足。

(四)农村学校师资的紧缺,专业教师缺乏,且教师的流动比较大

据调查,大部分农村体育教师是由任课教师来兼课而不是专业的体育教师。就农村教师整体而言,体育专业知识极其贫乏,体育课堂教学和日常教育教学管理的基本功十分欠缺。由此致使农村的体育教学形成了知识结构的不合理、人员分配不完善等现状。

(五)对专职体育教师重视不够,体育教师的地位与待遇低下,专职体育教师缺乏事业心

按照《学校体育工作条例》的规定,体育教师每年都有一定的服装经费。据《现状》显示,所按规定执行的仅占42.3%,许多体育教师从未享受此待遇。中小学基本上无体育特级教师,兼职体育教师现象严重。在每年的评优秀、先进教师等一些名单里,总是难见体育教师的名字。

(六)农村学校体育工作的管理体系没有形成,体育工作在整个教育工作规划中没有充分体现

组织机构流于形式,对于体育教师、课外体育活动、场地器材建设、体育教学等的要求仍处于目标模糊和“放羊式”的管理方式,缺乏宏观目标和微观管理意识,农村学校体育系列化、制度化和科学化还存在着许多问题。

二、农村学校体育教学的对策

(一)加强对体育价值的舆论宣传,提高全社会公民体育意识

(二)加强农村体育教师队伍建设,提高体育教师素质

1.积极推进教师制度改革,提高教师质量

2.推动城镇教师支教,促进教师的交流,促进教师资源城乡范围的合理配制

用“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提高农村教师运用现代教学手段和技术的能力。3.加大农村体育教师培训的力度,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

(三)因地施教、因人施教,提高体育教学质量

1.因地施教

农村教师要充分发挥农村的地域优势,充分利用田野、道路、小山等拓展我们的教学场地,让学生在大自然中享受阳光和快乐,促进身心健康发展。

2.因人施教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来开展体育教学或活动。

(四)根据学校实际,创造条件,合理利用体育器材和场地

充分发挥农村学校现有体育场地和器材资源的多种作用,使体育课呈现出生动活泼的场面,让学生享受健康体育、快乐体育。

1.巧用场地

教师课间细规划,“小”中见巧。作为体育教师应仔细地研究好操场规划,使之更合理地得到利用,不浪费每一寸土地。深思熟虑,利用“小”字。因地制宜,顺其自然,也能让学生的情绪高昂,提高学生的兴趣。学校组织体育比赛,不忘“小”字。通过一次次小型的体育比赛,便会在校园内涌起一股活动的热潮,这或许就是体育带给我们的魅力。

2.巧用器材

巧用学校现有的体育教材。体育教师要对现有的体育器材进行重新编排,从有限的器材中提炼出无限的使用价值。但要本着新颖多变、集中实用、一材多用等原则。

(五)巧用学生身边的事物来自制器材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学生身边的很多事物都可以用来制作成为体育器材,这样既能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培养学生节约资源和合理利用资源的习惯。

三、优化体育教学内容与过程是发展农村学校体育的重要途径

体育课是学校体育的基本组织形式,是教学计划中规定的必修课。通过体育课堂教学,使学生较系统地掌握体育教学大纲中所规定的体育知识、技术、技能,增强体质,向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意志品质教育。因而搞好体育教学,优化体育教学内容与过程是完成学校体育目的任务的根本保证,是发展农村学校体育的重要途径。

四、依据优化的实质和要求,结合在农村教学的实际经验,我认为优化农村学校体育教学过程与内容,应做到以下几点

1.从农村实际出发,更新学校体育教学观念,遵循教学规律,面向全体学生,增强学生体质,提高学生健康水平

2.探索农村小学体育教学的规律,研究符合农村学校实际的体育教学模式,促进农村学校大面积地提高教学质量

3.通过优化体育教学内容与过程,总结出有效增强学生体质,提高健康水平,掌握体育卫生保健知识,有利于培养学生个性,使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内容和方法

总之,只要我们认真分析和思索农村学校体育工作的现状,研究农村学校体育发展的特点、规律,加强体育教学内容与过程的优化,层层重视,齐抓共管,农村学校体育工作一定会有新的局面。

参考文献:

学校德育现状分析与思考 篇6

学校德育教育是实施德育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人们对它普遍寄予无限的期待,期待它应该承载最多的德育权利与义务,期待它把一张白纸一样的孩子送进学校,出来时是一幅锦绣前程的名画。虽然这个期待不切合实际,实现它有相当大的困难,但我们应该竭尽所能。因为期待是对我们的信任,期待是对我们最好的评价。

为学校管理者和教育者,在实施学校德育工作时,应该旗帜鲜明地将坚持以德为先的理念贯彻到办学和教学整个过程中,并不断地创新德育工作形式,丰富德育工作内容,提高德育工作的吸引力的感染力,并增强性、实效性。然而,学校德育工作在具体实施时,并非我们想象那么简单,因为现实生活中人心思钱,人心思玩、人心浮躁、人性冷漠、独生子女、隔代养等突出问题的存在,任何人都不可能置身境外,这无疑给学校管理者或教育者,无论在工作内容、工作强度上、还是工作难度上。都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并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这要求学校管理者或教育者除要勇敢面对之外,更要深入调查分析现实德育工作的针对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并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和有效途径。

(一)学校德育现状及分析

1、德育内容上,存在假、大、空现象。

①德育内容停留教材上。虽然新教材要求课程生活化,但在实际操作中,学校还是停留在教师教、学生考的层面上。全省一面、千人一面的教材,造就出全县一样的教案、造就全县一样的练习册、造就全县期末统一的试卷,这些运用教材的做法,怎么能为孩子创造适合的环境,这怎么能为每个孩子的发展提供适合的教育。教材与生活两张皮,教材与生活相脱节。

②德育内容陈旧,停留在过去的和现存的东西,没有针对性。一是几年共一教 案,几年共一讲稿,几年共一活动设计:如:国旗下的讲话,是去年的,今年再讲;难道今年的开学、放学典礼人与物跟去年是一样的吗?二是次次用别人的东西。德育会议上的讲座,全是下载的或翻新的;家长会上的讲话稿偷梁换柱,班主任总结也是千篇一律,心得体会更不用说了,雷同的大有人在,三是德育内容停留在框框条条之中,没有做到与时倶进,没有将传统教育赋予新的育有作用

1吗?回答是肯定的,没有。没有针对性的教育没有创新的教育是毫无意义。如果现在搞“福娃进北京”活动会怎么样?

③德育内容大而全,无可操作性。如弘扬民族精神,这个题目对小学德育活动太大了,无论你怎么教育,无论你搞再多的东西,操作是困难的,并且没有好的结内容。试想象一下,这教果。(其实可以分解为四个方面: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还可以将其进一步分解成小题目、小的活动去做)

2、办学理念、德育观念上。表现在重智育,轻德育,唯分数论。

开学时,学校进行一周的入学教育,而班主任真正按学校要求做的人不多,政教处发的《好习惯歌谣》,要求1---6年级学生背诵,检查的结果仍然有三个班不能背;班会、队会被占用的现象大有人在;学科教学进行德育渗透想成为教师的自觉行动更不现实,教师怕耽误教学进度,影响学生考试;殊不知如果学生的行为出现问题时,教师耽误的时间更多,遇到的麻烦更大。其实真正问题的症结在于学校办学理念出现偏差,教师德育观念出现偏差,教育教学评价机制出现偏差。

3、德育形式上,表现单一。重形式,轻落实。德育形式不能总是停留在一种形式里,诸如发一份文件,开一次会议、开办一次讲座、开展一个活动、搞一个启动仪式、举行两次检查;或是单一的说教、批评、交流、评价。这些单一的陈旧的模式,其实是造成德育现状的根本原因。德育形式应该在有条件的前提下,进行多元的改变;德育的效果很多时候取决于德育形式的多样化和创新。我们德育教育的对象是学生,而学生的特点是需要德育形式常换常新的,好奇是他最基本的条件,接受新奇的事物的应激反应是学生根本的表现。实践证明,越是新奇的教育方式,越是新奇的德育形式,学生越是好奇,越是容易接受。当然只有在接受的前提下,才有希望进行下一步的行为改变和意识升华。

4、学校德育环境受外界环境的影响不同程度地被染化、软化和同化。当前,有极少数学校教育者存在轻松思想,不是自己的事,坚决不做;是自己的能避就避,尽量不做,留给别人做,留给爱做事的做;升旗仪式不到场,班会、队会不开或三言两语就结束,想学习的人很少,有时间就进行娱乐活动。当前在管理者、教育者中,也存在着为评职而工作的现象。只要有利于评职的事,无论是备课、讲课、听课还是写论文,都毫不犹豫地接受,评上后却不同

了,学校安排其做事,却判若两人。评上中高的教育者更不用说了。急功近利的思想的存在,学校德育环境不坏才怪。

当前,由于学校管理体制原因,学校德育环境不同程度地受到“教育行政化”的影响,校长无法独立地开展学校德育工作,如:晋升、评职、评模、进人上不能完全、正常地按公正的程序走下去,这大大地影响教育者乃至管理者的积极性,要知道教师是实践德育的主体,是将德育多样化的主体。在教育过程中,教师通过对德育形式的创新和操作取得效果。如果失去了积极性的教师、校长,那他还有激情地去创新德育教育形式吗,不可能。只能是按照原本的教育方式,采用说教、语言评价、单一指导等简单、粗俗的方法去做,当然这将对德育效果产生极大的影响。甚至直至德育教育失败。

(二)学校德育应对策略

1、找准德育工作的切入点。以治理卫生环境为切入点,以少先队阵地为依托,建立学生文明监督岗,实行“星、卡”管理机制,开展“文明月”教育活动,充分利用班、队会、升旗仪式等形式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加强学生卫生意识的培养,并在全校广泛开展文明班级、文明路队、文明教室、文明学生评选活动,让学生成为活动的主人,乐在其中,乐有所获。这为学校文化建设真正起到实质作用,更丰富了学校德育内涵。

2、抓住德育工作的基本点。作为小学,学校德育工作的基本点有两个:一是学生行为习惯的培养。心理学巨匠威廉·詹姆士说:"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由此可见,小学生行为习惯的培养应贯穿德育的全过程。二是教师队伍建设。因为教师是德育工作的组织者,是德育要求的实践者和示范者教师的道德观念、道德行为和道德品质对学生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只有在教育教学中乃至日常言谈举止上都始终表现出应有的思想境界和道德素养,显示出高尚的人格尊严,学生才能听其言,信其道。为此,必须加强德育队伍建设,尤其是注重师德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并把它放在队伍建设的核心地位,当作学校德育工作的基本点来抓实抓好,不断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努力建立一支具有爱岗敬,业、呕心沥血的奉献精神,励精图治、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尽心尽职、爱校如家的主人翁精神,求真务实、开拓进取的改革精神的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让教师用自身的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引导学生健康成长。

3、抓住德育工作的平衡点。在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时,要把握教师道德与教师利益、教师责任与教师义务、对教师制度管理与对教师人文关怀的对等和平衡。只有这样,才能调动教师的积极性的同时,又能调动实践德育的主体的创造性。在抓学生养成教育时,要把握学生心理需要、成长需要与品德讲授要求的平衡点。

4、抓住德育工作的关键点。一是强化选拨、管理德育队伍机制。班主任应通过自我推荐、辅导员推荐、学生推荐、学校审核来聘任,一经聘任后,再由班主作任邀约其他教师,除此之外,应落实教育部制订的《班主任新规定》。同时对少先队辅导员的选拨也要严格按科学程序进行操作,只在打造思想过硬、作风过硬、知识过硬、能力过硬的德育管理干部,那德育工作效果就十分明显。二是要遵循教育规律。德育教育要符合小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用贴近学校、贴近生活、贴近家庭、贴近社会趣味性的故事,真切地反映出少年儿童的喜怒哀乐,巧妙地引导他们认知学理,语言富有儿童情趣,使用他们感到亲切、事迹真实,象在抒发他们内心的情感,反映他们的内心世界,从而激发他们做事的热情,引导他们学习做人的道理,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美的熏陶,陶冶自己的情操,在榜样的激励下成长进步。三是创设情景,让学生进行"情感体验"教育。品德是为核心的知情意行整合结构,儿童只有在环境中活动才能触摸世界,感知万物,才能导致认识结构的发展。让学生以自己的身份、自己的视角去参与体验生活,让他们感受参与的真实、参与的快乐、参与的辛劳,从而获得真情实感,在道德选择中形成良好的习惯。让学生以他人的身份、他人的视角去参与体验,让他们感受他人工作时的心情和责任、工作过程中的辛劳和规范、完成工作后的情绪和收获,形成一种以情感体验和实践能力尊重他人、珍惜劳动成果的行为习惯。让学生进入设定的事件和设定的环境中去体验,以设定的事件和设定的环境为体验情境,让他们感受平时不易遇到但未来很可能出现的情况,从而得出有益的心理准备,获得宝贵的人生体验。

1、德育工作没有得到充分重视。由于上一个教学质量的严重滑坡,本期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放在抓好教学质量上。特别是上届初三教师,忙碌一年到头,却落了个罚款的下场,一方面工作的积极性不如以前,另一方面,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本学科的教学之中,很少顾及德育工作;当前,社会评价学校,上级考核学校看升学率,学校考核教师主要看学科成绩,“一好遮百丑”。有的学校每周唯一的一节班会课也往往是被占用。由于应试教育占主导地位,德育的时间和空间受到很大程度的挤压,“问题在下面,根子在上面。”“一手硬、一手软”的现象普遍存在,这是学校德育工作弱化的根本原因。其二各个学科教育内容,不分年级高低,不管个性差异,一个模式,“一刀切”的现象比较突出。教育形式单一,缺乏吸引力。有学生反映:校会老调重弹,国旗下讲话东拉西扯,团、队活动很不正常,至于社会实践活动,一学年也难得搞一次。

2.学生德育活动时间不够。安排学生进行德育活动,有时候很尴尬。现在学校的课程排的很满,很难让学生抽出专门的时间来做有充分准备的德育实践活动。

3.班主任德育意识不强。班主任忙于事务性的检查上交,从根本上忽视了德育工作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培养人。所以每次的德育例会成为了很多班主任诉苦的时间。班会活动只做记录,不开展活动,或者有一点点时间应付性的开展活动,剩下的时间用来上课,甚至直接上课。对于必须参加的大型德育活动,也只是选择一两个人训练,而忽视了大多数学生的存在。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来的懒散,熟视无睹,不能积极引导和纠正。比如做操。

4.全员育人成为一纸空文。开展德育活动,忙前忙后的是班主任;组织德育活动忙前忙后的处室管理人员。很少有主动关心德育活动的其他教师。全员育人,除了在课堂上能有所体现,课后很难见踪影了。学校制定的《全员德育工作考评》操作难度大,工作量大,加上但主观上努力不够,德育这一块在整个考核方案中所占比重很小。还有人反映,以往评选德育先进学校凭印象、凭上报材料,很少进行认真扎实的实效评估,评优的不公正也挫伤了一部分学校做好德育工作的积极性

5.教师的精神面貌待调整。教师的精神面貌对学生有相当的影响。升国旗讲话,队容不整;开会接电话,上课打手机,学生做操时、上课时大声喧哗,讲笑话或开不宜在学生存在的公共场合开的玩笑;学生进办公室是打游戏,种qq农场;对学生要求不严格等现象在我校教师中普遍存在。

6.三结合的教育力量失衡。学校是育人的殿堂,不但需要健康向上的内部环境,而且需要和谐净化的外部环境。目前学校周边的环境与学校育人要求很不协调,特别是撤乡并镇后,我校周边的环境令人担忧。尤其是失调失控的网吧,无人监管,有的孩子成天挂念上网,对涉世不深,自控力差,易受暗示的青少年学生产生诱惑和影响,成为现实生活没有网络生活精

关于学校的现状分析 篇7

当今,以高、中考为中心的现行教育制度和高速发达的网络时代,“绑架”了绝大多数家长和学校的多样化选择,垄断和吞噬了青少年的生活方式和体育锻炼活动时间,致使学生体质每况愈下,针对这一问题,有不少学者、专家提出构建“体育一体化”来可持续地提升学生体质。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全国推进学校体育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要求要形成教育部门牵头,有关部门分工负责和社会参与的学校体育推进机制;近年来,阳泉市青少年体质状况在应试教育影响下也是不容乐观,急需进一步建立健全一体化模式来扭转这种窘境,本次论文以阳泉市代表性的重点中学为研究对象,分析当前体育一体化现状并提出建议。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1)以阳泉市城区体育一体化现状为研究对象。

(2)以阳泉市城区第二、三中学初中为调查对象。

2.2研究方法

2.2.1文献资料法

通过查阅中国知网、万方期刊数据库、中国学校体育杂志等于本课题相关的书籍、论文、资料约30篇,为此次课题调查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与参考。

2.2.2问卷调查法

本论文分别设计了“体育一体化现状”学生、家长、体育老师调查问卷3份,发放学生150份、家长50份、体育老师20份,共220份,根据城区几所中学实际情况(学生和体育教师人数),随机发放。

2.2.3数理统计法

采用无记名问卷方式对调查对象进行抽样调查,对回收调查问卷数据进行分析统计及处理。

2.2.4访谈法

根据本次论文研究需要,随机对阳泉市城区第二、三中学学生、家长、体育教师进行访谈,以求详细具体地了解学生体育活动情况。

3研究结果与分析

3.1一体化现状

3.1.1在一体化中学生体育锻炼情况

(1)学校与家庭联系,76%的学校主要是针对学生体育成绩、中考体育方面与家长进行的家长会、座谈会较多,内容为提高体育成绩对提升学习成绩、升学率的重要性;设置学生双休日及假期锻炼目标等,但没有邀请社区有关人员共同参加。

(2)家庭与社区联系,超过82%的社区与家庭,很少共同举办体育活动,活动内容大致为毽球、羽毛球、器械健身、广场舞和集体健步,侧重对象为中老年人,无暇顾及青少年,举办地点为广场、公园。

(3)社区与学校联系,有67%的社区与学校,就关于学生体育锻炼方面活动甚少,偶尔有活动其侧重点主要为中老年人,主要内容为集体太极拳、广场舞、器械健身方面的指导及练习,很少针对学生体育锻炼指导。

3.1.2基本条件

(1)人力条件,在一体化中具有权威性的上层领导小组尚未建立;学校与家庭之间关于体育方面家长、座谈会频繁,学校与社区之间共同组织的体育活动和社区与家庭关于体育锻炼方法的交流日益增多。

(2)平台建设,就网络服平台而言,三者各自都有网络基站,尤其是学校和社区网站规模很大,但其体育信息占有比例较少,三者尚无共同网络联络平台。

(3)文化条件,超过90%家长持有“重智轻体”偏见;超过三分之二的学校仍旧盲目追求升学率,时常将体育课“砍掉”,而且在家庭和社区中,学生更是缺少有规律、计划的体育锻炼和科学的健身引导。使得学生体育锻炼兴趣大打折扣,体育锻炼氛围不断萎靡,不满足体育一体化建设的精神层面要求。

(4)总目标,自08年奥运会以及全民健身风潮高涨和养生观念兴起,人们通过实际锻炼和电视、书报的观看阅读,已开始深刻地意识到持续体育锻炼对身体健康的重要性,逐步开始由传统体育观向终身体育观念转变。

(5)发展性目标,就体育活动计划、项目、器械规格、对象来看,主要针对的是中老年人约占71%,其次才是青少年,青少年锻炼项目的选择上明显缺乏自主性,往往与中老年人锻炼负荷量和强度大致相同。

3.2存在的主要问题

(1)学校体育,它在体育一体化中起着主导和穿针引线作用,它在一体化中的职责是充分利用好学生在校体育锻炼时机,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机能状况、精神状态等)选择相应的体育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对锻炼兴趣和培养合理的锻炼习惯。调查显示,超过75%初中生对体育认识不足,他们认为参与体育运动目的是同辈群体一起玩娱乐,所以初中生应该是一体化中重点工作对象。除此之外,62%以上的中小学还滞留在竞技体育和身体素质达标;有43%学校从未与家庭社区开展体育活动,与此同时已有35%以上学校与家庭、社区频繁联系、协作,他们教育理念正在转变。

(2)家庭体育,它在体育一体化中发挥着基础性作用,它的职责是继续激发培养学生以及家人正确的体育锻炼兴趣和习惯。调查显示,近年来,阳泉市中学生隔代教养超过74%,“拔苗助长”“过分担心”等不当的教育方式相当普遍,学生放学后家长不允许其过多锻炼,甚至根本不让其运动,终使得“体育一体化”建设举步维艰。

(3)锻炼习惯方面,87%家长都有体育锻炼习惯,家庭体育氛围较为浓厚,学生也深受其影响,但在平时包括放假期间学生在家主要时间和精力在学习上,体育锻炼时有时无、断断续续,难以成习,即使锻炼时间也不固定,负荷量和强度不一,有时陪家长散步,有时自己打会儿篮球。

(4)家长的文化程度方面,73%以上的家长,对学生锻炼时间要求比较苛刻,一般不超过1小时且只能在小区里;而84%以上的家长,由于忙于生计、工作繁忙,对学生锻炼基本不作要求,相对于前者的孩子来讲,这帮孩子的身体素质和体质要强。

(5)体育设施投入方面,94%以上家长都喜欢在户外健身,对于家庭体育设施投入,大致为羽毛球拍、毽子;少数家庭中有哑铃、球类。主要原因是家长观念中“应试教育、分数、升学第一”等依然犀利,家长觉得更多的资金要投入到有关于学习中去,无暇顾及体育锻炼。

(5)社区体育,它在体育一体化中起着补充、延伸作用,它的职责是培养学生在锻炼中团队合作集体主义精神,为学生营造良好的锻炼氛围等。调查显示,超过70%的社区缺乏科学的健身指导、有效组织形式和场地器材有限,三者间组织联系较少。社区体育面临的突出问题,锻炼设施少,缺乏专业的体育指导员,体育活动内容项目单调,锻炼氛围消极等。

4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总体上,阳泉市体育一体化处于有意愿且正向初级阶段发展的趋势。在家庭体育教育方面存在严重的盲区,在彼此的联系上存在着脱节、孤立,需做全面的改进完善。在管理方面,在“一体化”建设上缺乏相应的监管机制和机构,致使进展缓慢。体育活动主要场地,首先学校,其次是社区,再次是家庭。由于家庭、社区体育基础设施单薄,体育活动内容单调,活动环境也不容乐观,使得家庭、社区体育明显滞后于学校体育。经调查统计,有84%家长、认为学生在学校中进行体育锻炼就基本足够了,大多数时间应该放在学习上,尤其是在家里的时候。但是,他们也赞同一体化教育的理念,特别是在全民健身日、终身体育等理念风靡全社会形势下,为更好地开展一体化作了坚实的铺垫,大部分人意识到了体育锻炼应该是系统地、可持续、全方位的,而并非局限于学校。

4.2建议

1.体育教师在“体育一体化”中起着中流砥柱的作用,它不仅仅只局限于学校体育教学,还应在家庭中担当家庭体育辅导员和在社区中担任社会体育指导员,因为体育教师相对于学生来说是最具亲和力、听服力的,从而保证学生对体育锻炼和兴趣不间断。

2.应加强学校体育与家庭体育之间联系,多举办以体育或学生体质为主题的专题讲座或者家长会,发放家本体育课程,转变家长体育教育观,使其充分意识到体育锻炼对学生身体健康以及学习的重要性,从而改善“重文轻武”的窘境。

3.通过构建青少年体育俱乐部来加强学校与社区体育联系,而且还可以让体育老师在俱乐部担任健身教练,使学生放假或者在校外时,也可便捷系统的进行锻炼。

4.应加强“体育一体化”体育活动管理,建立监督管理机制,制定发展计划和配套管理体制。由政府主办组建,体育局牵头,学校相关负责人、家长、社区相关人员组成的体育委员会,进一步制定保障、反馈、舆论宣传措施,统筹协调“一体化”。

5.学生在体育一体化建设中居于核心地位,要充分挖掘其在体育一体化中特殊作用。在学校时,体育教师把握好学生主体作用,认真、负责对学生指导,帮助其掌握正确合理的运动技能、健身方式、常识,让学生作为体育运动的传教士,将其课堂所学知识转教给父母和同辈群体,要求其配备一份随堂学情笔记,记录教的过程遇到问题或者创意,最后汇总交给体育教师。让学生身在其中切身感受到学好体育的重要性和体育所带来的正能量,使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良好的性格,更加发奋、努力投身于学习,报效祖国。

参考文献

[1]宋亚军,李向东.对我国“学校、家庭、社区”体育教育一体化网络模式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3,26(3):45-55.

[2]王进吉.对“学校、家庭、社区”体育一体化再认识.[N].科技信息报,2009.16(2):23-22.

[3]苗大培,刘艳丽,刘国永.我国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现状调查及发展对策.[J].体育科学,2007,(6).

[4]姜海银.对我国学校社区体育一体化发展的研究.[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2006.11(1):10-12.

[5]韩勤英.从终身体育看家庭体育、学校体育和社会体育一体化.[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27(3):13-15.

农村学校德育工作的现状分析 篇8

一、农村人才观念滞后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几乎是每个家长的愿望,但由于地处农村,文化、经济相对落后的客观因素,人才观念上的差异与文化、经济发达地区相比存在明显的差异。孩子们的祖祖辈辈生活在信息闭塞、交通不畅的农村,他们很难想象发达国家、发达地区甚至不远的城市人的观念。尽管说现在有发达的通讯,世界有“地球村”的美誉,但由于区域观念局限和“传宗接代”“养儿防老”观念根深蒂固,让他们的价值观、人才观和对现实生活的态度都存在偏颇。学校德育教育该如何突破局限?如何改变孩子们的观念?

二、隔代教育现象普遍

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化,为地处西部的农村也带来了新的生机。随着更多年轻父母外出务工,“留守老人”和“留守儿童”也随之增多。家庭教育重任就留给了年迈的老人,由于老人与孩子之间的年龄差异,使“留守儿童”与“留守老人”之间形成了一条巨大的思想鸿沟——老人说孩子不听话,孩子说老人思想顽固守旧。孩子缺少家庭教育,为学校教育,尤其是德育工作增添了教育的难度。如何消除占学生总数的40%~50%的农村学校“留守学生”的代沟?让他们走向正确的人生之路已成为学校德育工作者思考的大问题。

三、由学校独立承担德育

家庭、社会、学校教育形成合力,才是最好的教育。学校是德育教育的主阵地,然而它却离不开社会、家庭的配合。学校面对本应由社会、家庭和学校共同承担的德育思想教育,让孩子成为合格的新人已有些力所不及了,可以说学校独立承担德育工作不堪重负了。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应该从小让孩子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入学后,在学校接受教育(小学、中学),学校有专门的思想教育课程,还有学科配合思想教育,但离开学校由谁来承担这段时间的教育?孩子离开校门就在社会中走着,他们无时无刻不受社会的诸多因素的影响,良好的社会环境是促使孩子健康成长的必备条件。

四、形成合力,开创德育工作新局面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和《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养民族精神实施纲要》,对学校德育工作作出了要求,学校必须坚持“以德治校,以德育人”的方针,坚持以课堂教育为主渠道,以丰富多彩的课内外活动为载体,真正达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境界,把学生培养成自主、全面、和谐发展的一代新人,为争创德育达标学校进行创造性的工作。

1.重抓德育主阵地

把课堂教育作为德育的重要阵地,结合学科特点,有机渗透德育。

2.加强宣传阵地的建设

“广播站”是学校德育活动的主要阵地。(1)学校建立起“红领巾广播站”,从而丰富学生业余生活,增长学生课外知识。(2)培养一批优秀的小主持人、小记者,使之成为学校宣传的生力军。(3)充分利用宣传橱窗、黑板报、广播台宣传校园文明佳事,树立榜样,宣传校园新风尚,以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4)利用墙壁张挂教育標语,形成良好的德育氛围。

3.调动各界参与,发挥整合优势

(1)办好家长学校。做到精心组织、合理安排、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努力提高家长的素质,使之成为我校学生在家庭教育方面的一大有力支柱,组织好一年级新生、六年级毕业生家长会和家长开放日。(2)合理利用教育资源。引导学生接触社会,丰富社会实践活动,经常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形式开展各项活动,以拓宽视野,增长知识,陶冶情操。

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这就需要德育工作者付出艰辛的劳动,把家庭、学校、社会教育形成合力,为孩子的健康成长、成才导航。为此,学校德育工作的开展要矫正偏颇的家庭教育,要消除社会的不良影响,要以楷模为榜样,对工作对象要谆谆教导、循循善诱、孜孜不倦。

(作者单位 四川省广安市岳池县白庙小学校)

上一篇:经济地理论文王兴安下一篇:村申报省级卫生村申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