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扩建学校征用土地的请示(精选6篇)
关于扩建学校征用土地的请示 篇1
驻十八中〔2015〕10号
** 关于扩建学校征用土地的请示
市**区管委会:
**位于白桥路南段翠柏路13号,市工业集聚区西部,地处城乡结合部。学校始建于1957年,2008年12月由开发区划归到市教育局直管。目前,学校有初中部、小学部、幼儿园三个办学层次,26个教学班,在校学生(含幼儿园幼儿)1686人,教职工90人。校园占地面积10479.12平方米,建筑面积6879平方米。
2015年,按照**市城市发展规划,学校西边相邻的白桥路将进行扩建,由原来的20米拓宽到60米,道路两侧分别有30米的绿化带。按照这一规划,建设的白桥路由西向东将向我校东扩近50米,我校东西宽(北面宽102米、南面宽90米),南北长120米,白桥路的扩建将会占用我校近6000平
方米的面积,我校需要拆除学生食堂、部分教学楼,操场也将大部分被占用。届时学校教育教学将严重受到影响。
为了解决学校面临的难题,市政府专门对此事做出了批示。在市工业集聚区的大力支持下,学校与金桥办事处、全庄居委会进行了沟通,就**东侧新征用地达成协议。全庄居委会同意出让该地块,用于学校发展。经**市征地事务所测量,该地块面积为10.0413亩。市财政投资评审中心对该地块土地补偿、附属物及房屋拆迁补偿进行了审核,确定拆迁补偿款共计2022035.8元。按照市有关要求,特请产业集聚区管委会向市财政局申请此项资金,该资金到位后,尽快对该地块进行拆迁与补偿,并办理相关征用手续。
妥否,请批复。
2015年4月1日
关于扩建学校征用土地的请示 篇2
关键词:土地征用,公共利益,政府
土地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是一切生产和经营活动不可或缺的基本条件。在经济体制运行过程中, 土地既是资源, 同时也是一种资产, 土地资源的配置体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土地资产的价值及其变化方向。近年来, 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快, 大量农民集体用地经征用转为国家建设用地。由于现行的土地征用制度基本形成于计划经济时代, 其赖以生存的制度环境和服务目标已经转变, 不适应性和滞后性日益彰显, 引发了一些上访、对抗事件。事实上, 农村土地征用既涉及农民生存的切身利益, 也关系到农民是否实现小康生活的长远利益, 直接影响到农民生活、农业发展、农村稳定。鉴于土地征用制度在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都将是一个涉及面甚广的公共问题, 本文通过对当前土地征用权运行情况的分析, 着重在制度层面对农村土地征用体制存在的缺陷进行分析、归纳, 以此来探讨如何建立和完善现行土地征用制度的问题。
一、对我国政府征地权运行现状及其原因的思考
土地征用是国家特有的权力, 是国家取得私人土地的一种特殊方式, 指国家因公共事业的需要, 或为实施国家经济政策, 或为国家国防安全, 基于国家对土地的最高所有权, 依照法律程序对土地各种权利进行征用的一种行为。土地征用是保证国家公共设施和公益事业建设所需土地的一项重要措施。无论是资本主义国家还是社会主义国家, 为了发展社会公共事业, 都设置了土地征用法律制度, 我国《宪法》第10条规定, 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 可以依照法律规定对土地实行征用, 这是我国实行土地征用的宪法依据。
我国土地征用制度产生于建国初期建设和发展的起步阶段, 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 对国家的建设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征地制度的思路,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发生了相应的变化, 但其中变化幅度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极不相称, 使其难以适应现阶段经济发展的要求, 出现了很多的问题, 如土地征用过多, 失地问题严重、征而不用现象普遍, 紧缺与闲置并存、征用程序不透明等等。笔者认为, 出现前面所述的种种问题最重要的原因在于:政府特别是一些地方政府具有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驱动和公共利益的不明确。
1.一些地方政府具有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驱动。
按照政治学的观点, 政府的任务是为所有公民提供生存、稳定以及经济的和社会的福利。但同时政府又是具有自身利益的相对独立的行为主体, 具有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驱动。由于我国现行的土地市场政策严格禁止土地所有权市场, 政府垄断了一级土地市场, 这一政策客观上在征地与供地之间制造了一个利益空间。据有关资料显示, 2002 年全国使用权招标、拍卖收入平均每亩为35.67万元, 而对征地农民的补偿通常每亩只有1.58万至3.5万元。这种土地征占越多、政府利益越大的激励机制极大地刺激了一些地方政府征用土地, 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的欲望。
特别是随着放权让利改革和“分灶吃饭”财政体制的推行, 地方政府不再是传统体制下被动依赖中央政府的一个纵向的行政组织, 而成为了一个具备独立经济利益目标的经济组织, 有愿望也有能力去实现和维护地方利益。但由于新增财力的进展缓慢, 地方政府为了实现各自辖区内经济利益的最大化, 不得不把发展目标放在利用其本身资源上, 而土地本身蕴含着巨大价值, 因此, 地方政府往往通过征地、卖地来获得巨额土地收益, 以实现地方财政的迅速增长。
2.公共利益界定的困难。
土地征用权是一种重要的政府公权力, 国家出于公共利益的需要, 可以在一定范围内征用土地, 但由于公共利益具有高度的抽象性, 要准确地将公共利益定位是极为困难的。正如美国著名行政伦理学家库伯所说:“要想给出一个能得到理论界或实际工作者公认的‘公共利益’定义, 是不可能的。”一方面,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经济的发展, 土地征用的公共利益范围在不断变化。例如, 随着美国工业化的加快, 其土地征用的“公共目的”内容已经从过去的用于“公共使用土地”的征用扩展到用于“公共利益土地”的征用, 并随着政府干预经济的加强, 土地征用逐渐成为政府指导社会土地资源利用的重要手段。另一方面, 由于“公共利益”和“个人利益”是一对矛盾统一体, 二者在一定条件下会互相转换。例如, 过去的“皇家园林”、“故宫旧宅”等都是仅供皇室贵族们游乐享受的私地, 可如今大多都已成为人们休闲娱乐的公共场所。由于“公共利益”的这种哲学特征, 使得人们有时候很难区分哪些是“公共利益”, 哪些是“个人利益”。特别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完善过程中, 由于投资主体多元化, 不同投资主体对同一类型的投资目标不同, 很难划清某行业是经营性的, 某行业是非经营性的。比如, 在一般情况下, 教育用地是属于非赢利性的用地, 自然应划归“公共利益”一类, 但随着社会办学和产业化的经营, 民办学校开始增多, 它们投资办学的目的自然是为了赢利, 那么这类办学用地就自然不能完全等同于一般教育用地, 但它们在牟取自身利益的同时, 也帮助国家培养出大量的可用之才, 对国家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因而也不能与其他企业用地等同对待。这样就使得征地中如何来严格区分“公共利益”出现了困难。
正是由于土地征用中公共利益的界定存在技术上的困难, 使得对公共利益的解释变成职能部门和主要行政领导自由裁量的权力, 从而为政府滥用征地权、侵害农民土地权益提供了条件。
二、完善我国政府土地征用权途径的思考
完善我国政府的土地征用权, 必须与我国经济发展阶段所处的特定背景联系起来, 沿着既规范政府公权力又保护农民私权利的路径进行。根据以上分析, 结合我国的经济实力, 笔者认为政府土地征用权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予以完善:
1.严格以公共利益为根本出发点, 控制征地范围。 土地征用是国家土地管理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土地征用权是国家特有的行政权力, 是国家取得私人土地的一种特殊方式, 其根本属性在于强制性, 即不以取得土地所有人的同意为前提。毫无疑问, 国家土地征用权如果不受到限制, 将严重侵害土地所有者的私人利益。因此, 为了防止土地征用权被滥用, 保护所有者私人利益, 国家征用土地时必须以公共利益为根本出发点, 非公共利益建设用地由土地市场来解决, 不能动用国家公权力来取得, 否则就可能造成权力滥用, 侵犯土地所有者权益。可以说, 公共利益是征地得以正当进行的法律依据, 也是防止公共权力无限扩大而损害私人财产权益的一种重要措施。
我国《宪法》、《土地管理法》虽然明确规定土地征用须以公共利益需要为目的, 但相关的法律、法规并没有对什么是公共利益目的, 哪些项目属于公共利益范畴做出比较具体的回答, 即在法律上对公共利益的范畴没有做出明确的限定, 政府的任意行政权很大。
鉴于此种情况, 为了保护农村集体土地所有者的财产权力, 改变过去滥用征地权或“擦边球”式的动用征地权的状况, 根据我国经济发展和土地利用的实际状况, 笔者认为应该采取狭义的公共利益范畴, 对我国的公共利益标准做出一个比较具体的界定, 将“公共利益”范畴严格限定在以下几类: (1) 国防军事用地; (2) 国家政府机关及公益性事业研究单位用地; (3) 能源、交通用地, 如煤矿、道路、机场等; (4) 公共设施用地, 如水、电、气等管道、站场用地; (5) 国家重点工程用地, 如三峡工程、国家储备粮库等; (6) 公益及福利事业用地, 如学校、医院、敬老院等; (7) 水利、环境保护用地, 如水库、防护林等; (8) 其它公认或法律授权部门裁定的公共利益用地。对于这些以非盈利为目的的公益性用地, 可采取土地征用的方式取得, 并实行公平补偿;至于以赢利为目的的非公益性用地, 则不能依靠征用农地来获取, 而应当主要依靠盘活城市土地存量市场以及开放农村集体非农建设用地市场来解决。这样既满足了社群存在所必须的社会价值, 又确保了社群发展所必需的社会价值, 符合我们对公共利益涵义的一贯理解。
2.完善土地征用程序, 提高透明度。目前土地工作中出现的问题, 有些确实是由于土地征用范围过宽以及补偿偏低引起的, 但从农民对征地不满的因素来分析, 笔者认为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与征地工作透明度不高有关。为了保障国家经济建设的顺利进行, 缓和征地中产生的各种矛盾, 必须完善我国的土地征用程序, 让被征地农民适时参与到征地当中来。
在发达国家, 将征地程序用法律条文明确规定下来是比较常见的一种保护农民利益的做法。如美国在土地法中就规定了土地征用应该符合严格的程序, 由独立于征地机构的审核员在征得土地所有者同意之后进行实地调查, 然后汇总得出补偿价格, 接着由高级监督员进一步研究能否同意审核员提交报告中的补偿价格, 最后由征地机构向土地所有者或与之有利害关系的人报价, 若土地所有者与政府机关在补偿价格上有分歧, 那么就要进行谈判, 在这之后, 如果还不能达成一致, 这时政府及有关部门才能实施强制征地。从中我们可以发现, 政府有关部门进行强制征地是有前提的, 而征地补偿费用也是由独立于征地利害双方的审核员计算出的, 相对而言比较公平合理。同时, 在征地前通过协商计算出补偿费的做法充分尊重了土地所有者的权益, 体现了被征地农民的真实意愿。这种方法既充分保护了被征地农民的利益, 防止政府滥用征地权, 又能保证国家顺利进行以公共利益为目的的各项建设。
此外, 我们还可以引入土地预征制度和听证程序。作为一种制度化的设计, 听证是现代行政程序的核心制度, 是行政相对人参与行政程序的重要形式, 被认为是正当程序的最低限度要求。我国虽然在程序上严格限制了土地征用制度的执行, 但过于原则, 再加上部门利益等人为因素, 致使在实践中存在不少违法乱纪的事件, 造成不应有的市场混乱, 因此, 我们应当借鉴国外的预征制度和听证程序。土地征用必须事先公告, 表明征地原因、征地单位及征地范围, 增强征地工作的公开性和透明度, 使被征地村民对征地情况做到心中有数。预征中若发生异议, 如对于是否是出于公共利益需要产生争议, 必须举行听证会, 听证费用由征地单位进行承担。建议在各省人大常委会下建立土地资源审查委员会, 其成员可以包括规划部门、土地行政部门、律师、学者、公民代表, 由其组织举行听证会。听证会前, 委员会要到现场察看并准备相关资料, 如地图、规划等。之后在听证会上, 用地单位与被征用地单位处在同一位置, 综合各方意见、证据后, 由土地资源审查委员会裁决。由于听证程序在我国已不是一个新鲜的东西, 将听证程序引入农村征地, 让土地所有人或其他权利人参与到土地征用过程中来, 了解被征土地的实际面积、国家补偿的具体标准、城乡及本集体领导是否参与非法分配补偿金等具体情况, 既有利于提高农民的法律意识, 又有利于加强土地征用过程中的监督。
要保障各权利主体的利益得到充分的保障, 还应该建立一套完善的征地执行机构。在这一点上, 我们可以借鉴国外的经验, 建立包括征地审批机构、征地执行机构以及征地仲裁机构、土地法庭等一系列机构, 从而使土地所有权人或其他权利主体在对土地征用或补偿有异议时, 可以通过不同的法律机构, 采取相应的法律程序来解决纠纷, 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3.完善政府征地权的监督制约机制。在现实中, 由于政府是以公共利益的名义行使征地权, 再加上种种因素, 导致监督和制约机制失灵, 从而使政府的征地权具有了无上的权威, 在征地过程中常常超过“公共利益”与“政府与市场分工”的边界, 违规违法用权现象频繁出现。因此, 完善政府征地权的监督制约机制势在必行。
一方面, 加强征地后的监督调查。在我国, 由于缺乏一套对用地单位使用土地情况的有效监督机制, 导致大量土地征而不用或少征多用。因此, 只有加强对被征土地使用情况的监督调查, 才能避免借征地之名行买卖土地之实的现象发生, 也才能从根本上遏制滥征土地的行为。因此, 建议政府在土地管理部门内增设土地征后监督机构, 对征后的土地使用情况进行监督。一旦发现土地用途不符合批准的用途而又难以转为农用地的, 政府有权收回土地的使用权, 并对用地单位给予相应处罚, 同时对农民集体实行相应的补偿;对那些可以继续作为农用地的土地或者征而不用、闲置浪费的土地, 政府收回后, 被征地农民享有优先使用权, 政府不得将土地首先出让给其他单位使用。此外, 还应赋予被征地农民对所征土地使用情况及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履行职责的监督权, 当存在土地征而不用、少征多用等情况时, 农民可以向土地行政主管部门举报。
另一方面, 加大对违法批地人员的惩治力度。现行《土地管理法》第 78 条对违法批准征地的责任人承担责任的规定比较笼统, 不太具体。要有效地规范政府工作人员的行为, 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加大对违法批地人员的惩治力度。首先, 应该采取司法机关诉讼追究为主、行政内部追究为辅的方式。具体来讲, 就是要赋予因非法征地而利益受损的受害者提起行政诉讼的权利, 由他们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征地主管部门对于主要责任人则应要求其限期改正, 返还非法所得, 并依法给予其行政处分, 情节严重的则开除公职;如果构成犯罪的, 还应该追究其刑事责任。其次, 要实行责任追赔制度, 即被征地的农民可以向违法批准征地的机关请求国家赔偿, 征地批准机关在承担赔偿责任后, 根据过失程度要求主要负责人承担相应的赔偿。现行法律虽然规定了违法批地人员要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但没有明确规定要承担什么样的赔偿以及如何承担等问题。所以, 笔者认为应该在法律中加入更加详细的责任追赔条款, 以利于控制违法批地行为的发生。正如美国学者伯纳德·施瓦茨所说:“政府官员如果需要用自己的钱包赔偿受自己侵权行为损害的人, 他就会较少发生侵权行为, 如果他觉得自己只不过是非个人的政府代表, 那就会较多的发生侵权行为。”
此外, 除了对政府在土地征用过程中各种行为进行规范和约束外, 我们还要在有关土地征用的法律制定, 对征用土地的补偿标准和建立失地农民社会保障等方面进行不断探索。
参考文献
[1].林颜.完善我国土地征用制度的思考.江苏土地, 1998 (4)
[2].张熙.城市化进程中的阴影.改革内参, 2003 (32)
[3].黄东东.土地征用公益目的性理解.中国土地, 2003 (1)
[4].符启林.城市房地产开发用地法律制度研究.法律出版社, 2000
关于扩建学校征用土地的请示 篇3
市政府:
近几年来,烟台市中英文学校在海阳市委、市政府的强力支持下,学校得到高效、快速发展,成为山东省最好的民办学校;学校教育教学质量迅速提升,成为烟台市教学质量最好的学校;学校知名度进一步扩大,成为中学生向往的求学圣地。为满足更多家长、学生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为给海阳的经济、教育作出更大的贡献,扩大学校办学规模,已成为学校的当务之急。
学校创办以来,逐年膨胀规模,不断加大投入,累计投入资金超过一亿元。完善了办学设施,增大了学校的容生量,但现有的占地面积已远远不能满足学校的办学需要,尤其是2012年公办学校停止办复读班,海阳外地开发商及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学难,扩建学校势在必行。我校非常感谢海阳市政府能把学校南边的70亩闲置土地列为“惠民利群工程”,作为我校的扩建用地。此举显示出市政府领导的远见卓识,也表明了市政府对中英文学校的扶持力度。我校一直坚持教育的公益性原则,坚持低收费,尽最大能力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为教师创造良好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同时,学校连年投入资金,完善设施、扩大容量,学校资金短缺的问题依然突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第四十五条要求:“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可以采取经费资助,出租、转让闲置国有资产等措施对民办学校予以扶持。”第五十条规定:“新建、扩建民办学校,人民政府应当按照公益事业用地及建设的有关规定给予优惠。”为此,我们恳切希望市政府能把我校南70亩土地按一期用地每亩2.7万元的价格出让给我校,用于学校扩建,以满足学校的发展要求。
当否,请批示,烟台中英文学校
关于农村土地征用问题 篇4
一、存在问题及成因
(一)征用土地规模呈攀升态势,“征而不用”造成土地资源浪费。
从2000年以来,我县共征用农村集体土地20661亩,平均每年为5165亩,最多的一年是2002年为8220亩。减少的耕地集中在丹城、石浦、西周等工业发达乡镇,尤其是丹城镇,已经出现了不少无地村。被征用土地中,以工业和公益性基础设施用地最多。从2003年来说,共报批农转用土地7263亩,其中以协议方式出让的工业用地占30.6%,以行政划拨方式供给的公益性用地占43.4%,以招拍挂方式出让的房地产开发为主的经营性用地占26%。由于利益的驱使,一些单位“征而不用”,超过规定期限而迟迟不动工开发建设。据统计,中心城区大约征而未用闲置土地34.18亩左右,另有264亩为政府控制性用地和村集体留地。一面是农民无地耕种,一面是土地闲置浪费,这种现象是引发农民不断上访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失地农民”缺少生活保障制度,后顾堪忧。
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是农民赖以生存的保障。长期以来,我县对土地征用补偿实行的是单一的货币政策,不利于农民长远生活保障。由于广大失地农民文化素质和专业技能普遍较低,自谋职业的能力较弱,因而大部分失地农民对今后的生活顾虑很大。他们强烈要求政府解决失地后的生活保障问题,有的甚至提出了只要政府给他们安排好基本生活保障,土地可以白送给政府的呼声。
(三)留地政策未能实施到位。
为谋求村集体经济发展和给村民提供生存空间及生活保障,各村对留地要求十分强烈,主要是提出留好两类地,一类是村经济发展地,另一类是个人建房用地。我县也陆续出台了留地政策,2000年规定留地条件必须是征地总面积达到该村耕地2/3以上,留地面积按被征地面积10%计算,留地位置规定除象山港路、天安路、环城东路、新丰路等主要道路两侧以外的区块。2003年县政府规定村留地不准非法买卖,不准搞房地产开发,要求以土地入股,或建标准厂房出租等形式利用留地。但各村对留地位置要求较高,往往要求留在主要街道两侧,并允许他们搞房地产买卖,对此政府难以满足他们的要求。由于留用地政策上存在分歧,造成土地征用工作难度增大。
(四)征地补偿标准执行力度不足。
征地困难的核心是补偿。根据《土地管理法》规定,现行征地制度是按照被征用土地的原用途进行补偿,具体测算按被征用土地前3年平均年产值的倍数确定补偿费用。由于年产值不确定,倍数标准又存在较大幅度,政府征用土地往往在法定范围内尽可能以低限补偿费用。这种补偿办法,造成同一区块甚至同一宗地由于用途不同而补偿标准差距悬殊的现象。况且,经营性用地出让中,从农民手中以较低的价格征用,却以高出数十倍甚至上百倍的价格出让,导致被征地农民心理失衡。此外,政府为壮大发展本地企业,对重点扶持的企业征地行为实行特殊优惠政策,低价从农民手中取得土地;有些镇乡、街道为了招商引资
增加本地区的投资吸引力,往往把征地补偿标准降得很低,作为给予投资方的优惠措施,侵害农民的利益,引发众多失地农民逐级上访,造成社会不稳定因素。如西周华翔汽车城、县经济开发区东陈区块、天安电工城等,都是今年群众信访举报的要件。西周镇村民集体上访市、省直至国土资源部,就是因为未批先占耕地千余亩,而安置补偿不到位所致。
(五)土地补偿费用管理不够严格。
征地补偿费事关稳定大局,事关失地农民切身利益。《象山县土地征用暂行办法》规定,征地补偿费用由土地补偿费、安置补助费、青苗和地上附着物补偿费组成。其中,土地补偿费归农村集体所有,纳入公积金管理,用于被征地农民参保和发展生产、公益性建设,不得平分到户。但在实际工作中,由于政府指导监督力度不足,有些村干部迫于村民的压力,往往把土地补偿费平分到人,有的村甚至发生村干部截留甚至借机挥霍土地补偿费的现象。
(六)违法征地现象普遍,影响征地工作开展。
根据《土地管理法》规定,征地必须经村民代表大会或村民大会上2/3通过,方才有效。而部分镇乡、街道为了加快引资速度,往往包办征地工作,直接与村干部签订征地协议,忽视广大村民的要求,侵犯村民的合法权益。有些镇乡甚至自行设定开发区,变相圈地,未经报批而广建厂房,既扰乱了土地征用秩序,也造成了土地资源的极大浪费。
二、对策与建议
(一)建立失地农民的基本生活保障制度
建立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其保障资金来源可以按照“农民与政府按一定比例出资,农民自愿申请加入的方式。可由以下几部分构成:一是申请加入基本生活保障的失地农民的全部安置补助费。根据目前标准我县每亩耕地安置费为1万元左右。不想加入基本生活保障的安置费归农民自己所有,相对来说也减轻了政府一些负担。二是政府从土地出让金的收益中切出一大块,作为失地农民的基本生活保障金,以维持失地农民的长远生计。
(二)探索多种安置途径,拓宽就业门路
目前,我县实行单一的货币安置政策,很多村民在获得货币补偿后,基本上都用于日常生活消费,补偿款花光后生活就无法保障。因此,帮助失地农民拓宽就业门路,探索多种安置方式势在必行。
1、将被征地农民统一纳入城镇就业渠道。建立城乡统一就业组织体系,帮助失地农民尽快在非农岗位上就业。在城市公共项目用工中(如环卫、物业、绿化等),应划出一部分就业指标专门用于安排被征地农民再就业。要鼓励用地单位把适合农民就业的工作岗位优先安排给失地农民。
2、积极开展失地农民再就业培训。政府必须高度重视失地农民再就业培训工作,加强对失地农民的再就业技能培训,安排一定资金,专项用于培训,尤其要有针对性地举办一些从事二、三产业的技能培训。要引导和鼓励失地农民转变观念,自立创业,在经商办企业等方面给予优惠政策,扶持鼓励失地农民承包农业园区基地,从事种养业获取经济收益。
3、大力推行留地安置政策。把村级留用地落实到有较好区位优势,较大升值空间的地块。为被征地村留足、留好村级集体发展留用地。村级集体留用地的具体使用,必须服从城市总体规划,允许村里发展商业、工业、仓储业等等,使村级集体留用地保值增值,为村民长远生活提供保障。
(三)强化征地补偿费用管理,规范分配使用
1、严格按规定分配征地补偿费用。失地农民为了改善生活,提高自谋职业能力,都希望多分配一些征用补偿费,而实际在分配过程中也已出现分多留少的趋势。对此,必须严格按照《象山县土地征用暂行办法》规定,将安置补偿费合理地分给村民,而土地补偿费必须留作发展集体经济用途。同时,政府有关部门必须加强对这部分补偿费使用的监督与管理。
2、加强对土地征用安置费的分配指导。安置补偿费的分配涉及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必须坚持公正、公平、公开、合理的原则,坚持法律、政策规定前提下开展民主讨论的原则。因此,在制订分配方案时,要广泛征求群众意见,通过村民代表或村民会议决议的方式来确定分配方案。为了保证分配方案的合法性和合理性,分配方案必须经有关部门和单位审查批准后方可实施。
3、有效利用土地补偿费用,发展村集体经济。引导村民谋求长远发展,并积极推行民主决策、科学决策机制,避免村经济投资决策失误。根据城区发展需要,结合村集体留地政策,大力发展服务业等劳动密集型产业,以建设厂房出租等形式,实现村集体经济保值增值的目标。同时,建立健全村级民主理财、民主监督制度,加强对村土地补偿费用使用管理的审计监督和财务监督,确保村土地补偿费的正确使用。
(四)强化依法征地意识,遏制违法征地现象
1、强化土地征用权限。《土地管理法》规定,土地征用只能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组织实施,县级以上国土部门负责承办,隶属于县国土资源局的县统一征地事务所代表政府行使征地职能。镇乡、街道只能配合做好征地工作,而无权进行征地。任何未经县统一征地事务所签订的征地协议一律无效,并要追究违法征地者的责任。
2、严格执行征地工作程序。依据国家土地管理法律法规及国土资源部关于土地征用有关规定,严格按照征地受理、补偿协商和草签协议,征地方案报批,“两公告”及等程序实施。征地协议必须经得村民代表大会或村民大会2/3以上通过,让农民享有充分的知情权、参与权、诉讼权。
3、切实按照规定标准补偿。必须切实按照我县征用补偿的“区片价”和“最低保护价”政策规定标准进行补偿。今后,应加紧建立宗地价格评估制度,通过评估,科学合理地确定补偿标准。
4、加快征用土地的利用建设。对闲置土地应及早收回,重新落实项目,政府控制土地和村留地应尽快办理用地手续或落实项目,及早建设利用。
依据《宪法》、《民法通则》、《土地管理法》的规定,农村和城市郊区的土地,除由法律规定属于国家所有的以外,属于农民集体所有,是一种集体所有制形式。按用途可划分为农用地和建设用地。农村土地管理就是依照《土地管理法》及相关法律法规行使对农村集体所有土地的保护、开发和利用等行为的管理,对土地违法行为给予行政处罚的行政职能。农村土地管理工作开展至今,时间仅二十余年,有许多不规范之处,笔者结合实际工作经验做浅显分析,认为普遍存在以下几种现象:
一、农村土地的产权制度不够完善,由此诱发了大量土地违法行为,农民的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 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是集体土地所有权很模糊,《土地管理法》第六十二条规定,“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的使用权不得出让、转让或者用于非农业建设”。一方面法律规定土地归村民集体所有;另一方面村民对自己拥有的土地没有处置权。缺乏处置权的所有权,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所有权,正是这种土地所有权的被弱化,导致了农民集体在许多征地过程中处于弱势地位,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其次就是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主体不明确,《土地管理法》第十条规定,“农村集体所有的土地可由村集体经济组织或者村民委员会管理,也可以由村内各该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或者村民小组经营、管理,也可以由乡(镇)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经营、管理。”由村民居委会经营、管理的,很难避免缺乏监督机制的村干部为了自己的私利,不做出损害农民土地权益的违法行为;由村民小组经营管理的,大多数村民小组无组织机构、法人资格和独立帐户,而且“集体”一词不是我国民法上的主体概念,本身在法律上就无主体地位,管理者自身也就不硬了。第三就是被弱化的所有权对所有权主体内部成员的约束也是软弱无力的。据调查,还有不少农民认为农村土地是属于国家的,虽然同为公有制的所有制形式,但国家与集体所有的制度本质仍是大有不同。正是由于忽视了这种不同和集体观念的淡薄,导致农村集体土地几乎成了农民的私有财产,谁占到了就是谁的,强行割占宅基地,土地权属纠纷层出不穷。而作为集体土地所有者的农民集体经济组织却无法处置自己的土地,严重丧失了所有权主体的所有权利,对内部成员的管理也就必须是松散的。
要改变这一现状,必然要触及我国土地产权制度的改革,强化农民集体土地所有权的权能,确立农民集体土地所有者的法律主体地位,强化农村土地集体所有的观念。土地是农民集体的,管理也是农民集体应尽的职责,充分调动所有权主体的主观能动性。
二、农村集体土地管理是一种静态管理,没有建立土地市场机制,土地缺乏流动性,土地的资产价值不能显化,土地利用效率很低
导致这一现状,有其立法上的主要原因,《土地管理法》第四十三、六十二、六十三条规定,“农村村民只能使用本集体经济组织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的使用权不得出让、转让或者出租用于非农业建设;农村村民出卖、出租住房后,再申请宅基地的不予批准”。所以在法律上是禁止农村集体土地流转的。这种静态管理模式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第一,它不利于农村城镇化建设的发展,小城镇建设需要大量农民向建制镇、集镇、中心村集聚,而缺少农村集体土地的供给,城镇化建设是不可能进行的。我国在加快城镇化建设步伐的同时,农村集体土地市场建设却滞后了。第二,它不利于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土地作为生产要素,当然也离不开市场的优化配制。农民的集体土地的资产价值要显化,必须要通过市场运作,农民的土地收益才能得以体现。第三,允许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依法流转,是农民集体最大限度实现所有权的强烈要求。只有让土地所有者和使用者在流转中获得土地收益,他们的积极性就会发挥出来,对土地管理、保护和利用就会重视,土地利用效率自然会得到提高。第四,允许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依法流转,有利于形成农村土地市场,土地供应、需求的增加,必然加速土地资产的流通,从而促进土地交易市场化的建设。
由于我们现行法律禁止农村集体土地流转,时下城市郊区、集镇的农村集体土地只能隐形交易。因无规范的程序和标准的价格体系可参照,隐形交易就成了没有规则的交易,交易者的利益难免遭受损失,引发诸多土地权属纠纷,给社会带来不安定因素。农村集体土地流转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要解决,就是要防止借“流转”之名,行商品住宅之实,为切实保护耕地,必须要严格执行土地用途管制制度,严格按照土地利用规划确定的用途使用土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就是农村集体土地能否流转的决定性门槛,要严把规划关。
三、农村集体土地的利用严重缺乏规划,管理很不规范,是土地管理中存在的另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
大部分的农村村庄,宅基地没有规划,房子不整,样式、座向不一,村庄里的道路弯弯曲曲,东抹西拐,两边又没有排水设施,污水满地横流,一到下雨天就根本无法行走,居住环境十分恶劣。这里面有其历史原因和体制问题,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四点:
1、尽管我国现行《土地管理法》花了很大篇幅强调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规定地方各级人民政府都要编制本级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但到了乡一级的建制镇、集镇规划,村一级的村庄规划的编制几乎是空白,农村土地管理根本就无规划可依,也无规划可言。要想从根本上改变这个现状,必须要加强、加快农村集体土地利用规划的编制,加大规划的执行力度,树立规划的严肃性、法律性。
2、农民的土地“私有”观念还根深蒂固,认为谁使用的土地就是属于谁的,许多村庄的宅基地都划分为一块一块,每户都“霸占”了一块,没有一个统一的规划。建房时宅基地界址不清,隐藏和出现了大量土地权纠纷,甚至大打出手、对簿公堂者也为数不少,这种无序的“霸占”导致农村村庄建设非常混乱。
3、还有许多农民的封建迷信思想很严重,建房时都要请风水先生来选地址、定座向,时兴避邪,本来规划好好的宅基地,被分割的支离破碎。国土资源部门的科学规划执行严重受阻,从另一方面正好反映农村基层国土资源部门无得力执法措施可采用,执行力度也不大。
4、还有许多村庄是由于地形原因而无法规划,这些村庄大多建在山坡上,地形比较陡,建房不便于规划,农民都是零星分散建房。
站在国土资源管理的角度来说,土地利用规划在其职能中占据了首要位置,可以说规划就是土地管理的龙头,规划搞好了土地管理工作就可以做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特别是针对农村土地利用无规划可依的现状而言,规划就是规则,规划就是规范,只要搞好了规划,至少可以达到以下四个目的:一是更有力地保障我国土地管理基本国策的执行,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和切实保护耕地。未经批准规划的农用地,一律不得转为建设用地。二是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改变土地利用方式,由传统的粗放型经营向集约型经营转变,提高土地利用集约程度。三是根据市场导向和宏观调控,有计划地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四是改善农村面貌,美化农民居住环境,建设新农村。
农村土地管理其实就是一种监督行为。职能部门充当“裁判”角色,监督农村土地的所有者、使用者在管理、开发和利用时是否符合我国现行土地管理法律、法规规定的行为。只要是合法,其它的许多事项可以交由土地所有者和使用者自行主张,充分发挥主体的积极性,提高土地利效率。因此建立一套切合实际、可操作性强的土地管理法律体系就显得尤为重要;其次就是依法行政,违法必究,强化土地执法监察力度。从这一个意义上来说,在法律完善和土地制度理顺后,农村土地管理要重规划和监管,轻土地供给的审批。只要规划土地的使用范围和方向,不能随意乱建;在规划使用的范围内,土地的供给者和需求者可以对土地自由买卖和出租,职能部门只对土地的使用情况进行监管。
(一)申请用地
建设单位持经批准的设计任务书或初步设计、基本建设计划以及地方政府规定需提交的相应材料、证明和图件,向土地所在地的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门申请建设用地,同时填写《建设用地申请表》,并附下列材料:
1、建设单位依法设立的有关证明;2、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批复或其他有关批准文件;3、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出具的建设项目用地预审报告;4、初步设计或者其他有关材料;5、建设项目总平面布置图;6、占有耕地的,提出补充耕地方案;7、建设项目位于地质灾害地区的,应提供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 8、提供地价评估报告。
(二)受理申请并审查有关文件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土地行政管理部门负责建设用地的申请、审查、报表工作,对应受理的建设项目,在30日内拟定农用地转用方案、补充耕地方案、征地方案和供地方案,编制建设项目用地呈报说明书,经同级人民政府审核同意后报上一级土地管理部门审查。
(三)审批用地
有批准权的人民政府土地行政管理部门,收到上报土地审批文件,按规定征求有关部门意见后,实行土地管理部门内部会审制度审批土地。
(四)征地实施
经批准的建设用地,由被征用土地所在地的市县人民政府组织实施。1、征地公告。公告的内容包括:批准征地的机关、文号、土地用途、范围、面积、征地补偿标准、农业人员安置办法和办理补偿的期限等;2、支付土地补偿费、地上附着物和青苗补偿费;3、安置农业人口;4、征收用地单位的费税;5、协调征地争议。
(五)签发用地证书
1、有偿使用土地的,应签订土地使用合同;2、以划拨方式使用土地的,向用地单位签发《国有土地划拨决定书》和《建设用地批准书》;3、用地单位持使用土地证书办理土地登记。
(六)征地批准后的实施管理
建设用地批准后直至颁发土地使用权证书之前,应进行跟踪和管理,其主要任务是:1、会同有关部门落实安置措施;2、督促被征地单位按期移交土地;3、处理征地过程中的各种争议;4、填写征地结案报告。
(七)颁发土地使用证
关于扩建学校征用土地的请示 篇5
一、将被征地农民转为市民,加快城市化进程
(一)作为稀缺资源的土地,是人类最基本的生产要素、生活源泉和生活空间。在 我国农村,农民没有退休金,没有养老保险,其生活的保障由其所承包的土地承租。土 地既是农业生产的基本资料,又是提供农民社会保障的基本财产,农民失去土地时,也 就失去了这一基本的保障财产。目前,既失去土地,又不能享受其他社会保障的农民大 多生活艰苦,也增加了社会的不安定因素。
(二)社会保障是指为了保持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对公民在年老、疾病、伤残、失业、遭遇灾害、面临生活困难的情况下,由政府和社会依法给予物质帮助,以保障公 民的基本生活需要的制度。在现代社会,社会保障制度是国家的基本制度之一。实践证 明,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是确保社会稳定,推动经济发展的“平衡器”。建立对公民的社会保障制度,是我国宪法的一项重要内容。宪法第四十五条规定“中 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年老、疾病或丧失劳动能力的情况下,有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 助的权利。国家发展为公民享有这些权利所需要的社会保险、社会救济和医疗卫生事业。国家和社会帮助安排盲、聋、哑和其他有残疾的公民的劳动、生活和教育。”上述规定,是中国社会保障法律制度的立法根据和最高法律准则。近两年来,我国社会保障的改革 和发展迈出了较大步伐,已经形成了养老保险、下岗职工基本社会保障和城市居民最低 生活保障的“三条保障线”制度。目前,工农一体化、城乡一体化的全国社会保障体系尚未建立,上述“三条保障线” 制度还仅适用于城镇。我国农村的社会保障是由土地自身功能转化来的较为初级的社会 保障,是以有地者为主要对象的保障。
(三)因国家建设而被征用土地的农民,他们失去了土地带来的保障,仅靠有限的 安置补助费维持生计,将是非常脆弱的。将被征地农民纳入城镇社会保障体系是解决安 置难、征地难的较佳途径。1.从社会公平角度上,农民失去了土地,也就意味着失业,工人失业有养老保险、基本生活保障等,农民失业也应享受同样待遇、同样的标准。况且,目前我国大部分农 村
社区的扶持能力极其有限,既无资金又无技术的农民在丧失土地之后,就业渠道非常 狭窄,他们此后的生活将难以为继。我国社会主义的性质也不应该出现这种非农民、非 市民,既无地可耕,也无其他生存技能、生活无依的边缘的人、无助的人。将被征地农
民纳入城镇社会保障体系,转变为真正的市民,充分体现了社会公平、生而平等的社会 主义制度的优越性。2.从工作及管理角度上,修改前实施的《土地管理法》中明确了农转非的条件及操 作办法、要求,只规定这一种“出口”,被征地者几乎没有选择余地,农民意见较少。自 1999 年以来,由于市场经济的发展,简单的农转非——既不招工也无其他保障的办法逐 渐失去了吸引力,因此在新《土地管理法》中不再要求农转非,改由农业安置、货币安 置、土地整理安置、保险安置、招工安置等途径进行安置。但在实践中,由于各级政府 受财力、物力、人力等因素的制约,绝大多数采用农业安置、货币安置。而农业安置的 后果是人均耕地越来越少,农业生产规模越来越小,先进的农业技术使用及推广受到制 约,更受到加入 WTO 的巨大压力,且造成以后征地的重复安置;货币安置的遗留问题 更是难以估量,由此引发的群访时有发生,各级政府疲于应付。将被征地农民纳入城镇社会保障体系,并不是简单地回到计划经济时期农转非的老 路上去,它是为农民投身城市化大潮提供保障,为使这部分农民尽快适应市场经济,走 上致富道路保驾护航。同时,这种比较明确的、易于农民接受的安置方法还可以减少基 层干部随意行政、暗箱操作等腐败现象,也保证了被征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人均耕地面 积不变,解决了重复安置这一难题。
二、将部分农民转变为市民,是实现农村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持续发展所关心的重点问题是将资源环境的保护与经济增长结合起来,以便满足目 前和未来的需求。目前,我国居民的 70%以上在农村,“三农”问题已直接影响到我国经 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和包括土地资源在内的资源环境的保护与利用。我国政府已把“承认维 持生产所需要拥有的起码的土地面积,并抑制进一步分割土地和限制具有一定生产力的 可耕地转向其它用途”列入《中国 21 世纪议程》,这与我国人多地少、生产规模小、土 地利用粗放的现状是极其相符的。无论是从继续保持高速发展的需求条件看,还是从资 源环境的可持续利用说,加快城市化、消除城乡二元结构是实现我国农村乃至全国可持 续发展的首要条件。1.只有加快城市化才能逐步解决中国的农村问题。由于多种原因,我国城
市化滞后 于工业化,就业结构变动滞后于产业结构的变动。2001 年 11 月中国大陆地区人口普查 显示,中国非农人口占总人口的 36%,不仅低于世界 42%的平均水平,也低于与中国工 业化程度相当的国家水平。大量劳动力被滞留在农村,被排斥在参与工业财富创造的领 域之外,自然也就无法参与工业财富的分配,而工业化的本质就是社会财富的创造由传 统的农业部门为主转向工业部门为主。农民转为市民,让农民参与工业财富的创造中,让农民分享到工业财富,增加其收入,扩展其消费,从而增加居民消费总量和提高消费倾向,启动农村市场。国务院发展中心 主任王梦奎认为,推进城市化是 21 世纪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根本性问题;农村问题的根 本解决要靠农村现代化、城市化,靠大量人口的非农化。今后五年,中国农村将有 4000 万人从农业人口变为非农人口。2.只有使更多的农民从农业中分离出来才能实现土地的适度规模经营和环境资源的
可持续利用。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是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保护实现统一。至 2003 年底,我 国人均耕地 1.5 亩,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 1/2。将大量人口滞留在农业上,资源已承载不 了农民的生活需求。要求农民以地为生走向富裕已经很难,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更无从谈 起。将大量农民转移出农业,才能发展农业,不断减轻人口对资源的压力,科学配置土 地资源;才能改变我国农业上的超小规模经营状况,实现土地的适度规模经营;才能达 到资源永续利用的目标。从农业上转移出去的农民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是主动地、受价值规律的牵引,已 掌握一定生存技能而流向城市的农民,另一种是被动地、受国家建设影响而离土的农民,目前这部分农民进入城镇缺乏动力,离土不离乡,城镇对农民进入缺乏吸引力。因此,将被征地农民纳入城镇社会保障体系,建立适应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措施完备、保障 有力的机制已是当务之急。
三、实施办法
(一)社会保险费的来源及管理使用。我国社会保险费(包括基本养老保险费、失 业保险费和基础医疗保险费)实行的是“国家、单位或社区、个人三方面合理分担”的筹 资原则,这种筹资原则同样适用于准备纳入城镇社会保障体系的被征地农民。1.国家分担部分。土地是农民的生产资料,又是生活资料,是农民赖以生存的基础。农民集体土地被征用,国家必须保护集体土地所有权人的合法权益,这种权益的保护主 要体现在依法对被征地者进行补偿,对农业人口进行安置。对被征用土地的补偿主要包 括土地补偿和安置补助费,土地补偿费一般由村、组集体
经济组织统一掌握、集中使用,而安置补助费由安置方使用,如果农民自谋生路,安置补助费发给个人。将被征地农民 纳入城镇社会保障体系,使农民生活有了保障,即进行了安置。因此,安置补助费应作 为国家负担的保险基金,交社会保障部门管理使用。2.单位或社区分担部分。作为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农民享有相应的权利、义务和权 益。农民的权益主要体现在提供其保障作用的土地上。由于国家建设的需要,承担该农 民保障功能的土地转换为货币(土地补偿费)。以往的农转非的农民得到了招工等安置,但他们在集体中的这部分权益并未完全转出,致使土地资产逐渐积淀在少部分人手中,如有的城乡结合部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转非数量较多,若干年后集体只剩下几个、几 十个农业人口,却拥有亿万资产无法处置。解决这一问题要从源头做起,当农民被动地 从土地上转移出来时,农民在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权益也随之转移,即支付给提供被征 地农民新的保障的城市社会保障机关。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应把这部分补偿作为集体负担 部分缴纳社会保障基金。(此时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应视为特殊的社区)。3.个人分担部分。由于我国地域辽阔,各类地区之间差别极大,因此,确定一个全 国统一的分担标准是不切实际的,应该由各地(市、县)深入地进行科学调查研究,掌 握当地最低生活水平的详细数据,了解当地的消费基金,以及各自的经济承受能力、心 理承受能力,根据这些资料和数据,在社会保险制度的供给能力和实际需要之间、在政 府与个人之间谋求平衡,确定个人分担的比例。4.资金的管理。因征地是阶段性行为,补偿资金的支付一般也是一次到位,农民转
为市民的社会保险金中国家分担部分、集体分担部分将一次缴纳,并统筹管理,纳入社 会保险基金,存入社会保障基金财政专户之中。这区别于普通的征缴办法,但这会增加 当年社会保险费总额,一定程度上减轻财政的压力,是切实可行的。社会保险经办机构 要为纳入城镇社会保障体系的被征地农民建立社会保险个人帐户。
关于扩建学校征用土地的请示 篇6
1.调查目的近几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化建设不断加快,农民的土地面积不断地被征用,这是我国现阶段经济发展过程中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农民土地被征用的过程是赖以土地为生的农民逐渐失去土地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完成了农民由农业户口向非农业户口的转化,自然完成了土地的流转和农村劳动力的转移,这样能够很好的推动城市化进程。但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农村土地被征用的也越来越多,而在土地被征用的过程中相继也伴随着一系列的矛盾和问题。其中农民土地征用补偿的合理性、土地征用的方式妥当性、农民的社会保障是否得到很好的解决等关于农生的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本次调查将针对当前农村土地流失问题,为妥善解决被征地农民的各项问题,促进地区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基础资料。2调查内容
2.1确定调查研究对象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始终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积极的推动我国现代化建设不断向前发展。在经济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现代化建设不断向前发展的基础上,城市化的产生和发展就是其产生和发展的产物,显然,农民土地被征用是城市化产生和不断加快发展的产物。城市化过程中农民土地被征用这关系到所有农业户口的人们的切身利益,本次调查主要以所有被征地的农民为对象来进行的。
2.2确定调查项目
此调查主要是针对在土地被征用的过程中,土地被征用的农民的基本信息(该农民的年龄,受教育水平,家庭平均受教育水平,养老
义务情况,育幼义务等)、被征地的情况(征地前耕地面积,土地被
征走的面积,还剩下多少,土地被征用的方式,被征用土地的补偿的原则等)、被征地农民的生活水平前后生活水平对比、农民对土地被
征用的认识和态度等项目。
2.3确定调查方法
2.3.1问卷调查法
问卷调查法是本次进行关于城市化进程中农民土地被征用的调
查研究方案所设定的主要的调查方法,这主要是因为问卷调查法便于
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被调查者(即被征地农民)的建设性意见和他们
对当地政府征用他们的土地的态度以及在土地被重用过程中当地政
府能否很好的解决好农民土地补偿、生活保障等问题的满意度。另外
问卷调查方法是一种实地调查,在调查过程中可以附加地了解到大量的出乎意料的有价值的第一手资料。
与此同时,当然问卷调查法也有其不可忽视的弊端,例如,难以
编码和统计;访问有时存在误差;回答结果有时不标准,当然主要受
被访问者的受教育水平和所处的时空的限制。但是进行过权衡之后,此次调查方案任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来进行本次调查。
2.3.2直接访问法
除了问卷调查法,本次设计方案还设计了直接访问法,它具有问
答性、多样性、深入性的特点,它具有标准化和非标准化的访问方法,本次主要采用了被标准化的非标准化的访问方法。
这样在调查过程中,我们调查方和被调查方(农民)都不存在严
格的约束,调查气氛活跃,有利于发挥双方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加强
对某些问题的了解,对重要问题进行细致的分析。但同样直接访问法
这对调查结果的整理、分析工作量的要求较高。
2.4确定调查问卷表
关于被征地农民的意愿问题调查
亲爱的农民朋友:
你好!我们是平顶山学院2008级地理科学专业的学生,随着城
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土地征收补偿中的矛盾日益突出,被征地农民的各项问题亟待解决。本调查将针对当前农村土地流失问题,为妥善
解决被征地农民的各项问题,促进地区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基础资
料。本问卷仅用于科学研究,不涉及您的隐私,诚挚感谢您的配合!
一、被征地农民的基本信息
1、您的性别:A男B女
2、您的年龄:
3、您的文化程度()
A、没上小学B、小学C、初中D、高中或同等学
历E、大专以上
4、您家一共有()口人(指吃住都在一起的);(未婚者和无孩子
者不填)
您目前还有个孩子需要抚养您目前有位老
人需要赡养
5、您家的家庭平均教育年限为多少年()
A、6年以内B、6—9年C、9—12年D、12年以
上
二、被征地基本情况
6、您被征地的面积是亩,得到的安置补偿费为元?
7、您家被征土地占原来土地总面积的比例约为多少?()
A、二分之一B、三分之一C、四分之一D、其他
8、您家的土地是()下被征用的?
A、政府强制B、与用地单位直接协商C、政府出面协商
9、您家失地到现在多久了?()
A、半年内B、半年至一年C、一年至两年D、两
年以上
三、当前生活水平情况
10、您家庭的主要收入来源是什么?()
A、在家务农B、外出打工C、个体经营D、其他
11、被征地前后您家的主要收入来源有没有变化?()
A、有B、没有
12、你的年收入(包括工资,种地,补贴等)总共有多少元?()
A、5000以下B、5000—10000元C、10000—20000元D、20000—30000元
E、30000以上
13、您家务农年收入是多少元?()
A、5000以下B、5000—10000元C、1000—15000元D、15000—20000元
E、20000以上
14、被征地前后您家庭生活水平变化情况?()
A、没有变化B、生活水平提高了C、生活水平降低了
15、被征地后您所在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变化情况?()
A、没有变化B、经济发展加快了C、经济发展水平变慢了
四、农民对征地认识度
16、您愿意被征地吗?
(1)愿意,原因是()(可多选),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
A、种土地收入太低B、相信政府会解决问题C、对征地后的生活充满信心
D、国家的补偿合理E、政府动员得好,服从安排F、其他
(2)不愿意,原因是()(可多选),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
A、征地补偿标准较低B、补偿措施或社会保障难以实施C、收入会减少
D、生活没有保障E、征地过程中权益被侵
犯F、其他
17、您的土地被征用后,政府是否提供补偿措施?
A、是B、否
18、若有提供这些补偿措施有何种形式()(多选)
A、提供一次性的土地补偿金B、提供就业安置D、提供就业技能培训
G、提供小额优惠贷款H、致富项目方面的信息I、其他
19、当您的合法权益问题没有得到落实,会用什么方式维护自己的合法权利?
A、诉诸政府或法律B、保持沉默C、视情况而定D、使用暴力E、其他
20、您认为该由谁来承担被征地农民的赔偿问题?()
A、国家B、集体C、企业D、三方都应拿出一部分钱
——感谢您的大力支持,祝您身体健康,万事如意!
2.5确定调查时间和调查维持时间
本次调查预计从2011年7月1日至2011年7月7日进行维持一周的调查活动,有具体变动,到时另行通知,如无变动,则维持原计划不变。
2.6确定调查地点
据了解,舞钢市现阶段农民土地被征用现象较为普遍,且现阶段政府十分重视征用土地工作的进行即被征用土地的农民的安置问题,并且在这过程中人出现一系列的民生问题,引起了人们的关注。舞钢市的农民土地被征用问题既具有特殊性,又具有独特性,因此我们此
次安排调查的实习地点是河南省平顶山市舞钢市铁山乡上曹。
2.7确定调查的组织计划
本次调查人员由42名成员组成,每七人一组,以小组的形式,每小组35张调查问卷。
3.调查报告的撰写及调查结果的统计
所有调查活动最终都要以调查报告的形式呈现出来,最后的调查报告的撰写是我们整个调查活动中最重要的部分之一,只有通过调查报告的形式才能够呈现我们本次调查活动的结果,以达到我们本次调查活动的目的,妥善处理好土地流失问题,为推动城市化进程不断向前发展提供些许基础依据。
调查报告发放和回收是调查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另外不可或缺的就是对调查数据的统计分析。通过分析,对于数据的分析本次调查预设计采用层次分析法和概率统计法等方法对统计结果进行分析,这样不仅能够得出调查表的基本信息,通过分析可以得出本次调查的实质性更深层次的问题,这样才能够更好的达到预期的目的。
4.调查方案的可行性分析与评价
【关于扩建学校征用土地的请示】推荐阅读:
关于×××桥梁改扩建变更申请的请示08-19
关于农村土地征用问题06-21
鸿山学校校园扩建项目调研报告学校06-21
改建扩建06-17
扩建设计09-12
大桥扩建10-31
改扩建07-06
高速扩建工程06-06
改、扩建工程08-24
申请扩建报告0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