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发展和提升我区商贸流通业的发展水平的思考(精选5篇)
关于发展和提升我区商贸流通业的发展水平的思考 篇1
芗城区处于九龙江冲击平原,介于厦门、汕头两个特区之间,是闽南厦、漳、泉金三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台贸易的前沿阵地,是国务院确定的历史文化名城,也是漳州的政治、经济、交通、文化中心,交通便捷,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和古老的人文文化,较高的农产品生产水平,素有“水果之乡”的美称,与其他的县(市、区)相比,在商流、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等方面都具有明显的区位优势。如何充分利用和发挥这一优势,促进我区的商贸流通业的繁荣,提升我区商贸流通业的发展水平,已成为我区发展经济的重要内容,可以说,商贸流通业的发达与否,直接影响着我区经济的发展。现就我区商贸流通业的现状,谈谈如何发展和提升我区商贸流通业的发展水平。
一、我区商贸流通业的基本情况
1、市场建设发展迅速,现代市场流通体系初步形成。据有关方面统计,目前我区已有各类市场46个,主要分为农副产品综和市场、农副产品专业批发市场、消费品综合市场、工业消费品专业批发市场、生产资料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等六大类。总占地面积115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43万平方米,总设计摊位或店面数8000多个,年交易额在80亿左右,其中闽南商业批发市场年交易额达33.5亿元、闽南饲料批发市场年交易额在10亿元以上、其他如新城综合大市场、东南摩托车市场、金港淡水鱼批发市场、芗城钢材批发市场年交易额也都上亿元。这些具有一定规模和档次的专业市场的建成,促进了我区商贸流通业的发展。
2、商贸街区初步形成。近十几年来,我区旧城改造的力度不断增强,范围不断扩大,旧城改造项目逐步完成,一批独具特色的商业街区初步形成。如新华西和延安北商业品牌街区、世纪广场商贸旅游街区、新华南路电器一条街、丹霞星城商贸街区、南昌路中段美食街区等。
3、商贸流通业态有了重大发展。近十几年来,我区在发展传统商贸流通业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发展新型商贸流通业态,取得了新的突破。目前已有吉马、芗客隆、信义、聚善堂、片仔癀大药房等地产大型连锁超市,也引进了具有国内外知名品牌的大型连锁超市、大卖场等,如沃尔玛、新华都、国美电器、永乐生活家电、中闽百汇、紫金药业等。这些新型业态的出现,丰富了我区商贸流通也态,促进了商贸经济的快速发展。
4、餐饮服务业的档次和水平得到较大提升。随着我区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一批反映外来饮食、娱乐、休闲等生活习俗的餐饮休闲娱乐业逐步进入我区百姓生活,如开心汤姆、肯德基、麦当劳、德克士等洋快餐;好地方量放式KTV、金色年华生活式KTV、一千零一夜KTV等新概念休闲娱乐方式;钟爱一身、情怀等大型婚纱摄影等这些带有外来文化的餐饮休闲服务业,既丰富了我区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也带动了我区餐饮服务业的发展。
二、存在问题
1、市场建设布局不尽合理,重复建设现象突出,档次不高。上面已经提过,我区市场建设发展迅速,近十几年来建了不少的各类市场。但由于历史和区域等原因,市场重复建设现象比较突出,如在芗城和龙文交接处的东环城路两侧,积聚了闽南新城综合大市场、闽南商业批发市场、浦东副食品批发市场、漳州市工业品批发市场等性质、功能相同或相近专业市场,这不仅造成土地资源的浪费,而且削弱了市场整体功能的发挥。规模不小,档次不高。如闽南新城综合大市场,占地12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5.6万平方米,建有三层半花园式商住楼1056套,应该说规模不算小。但自2001年建成以来到目前为止,市场尚未完全形成繁荣,市场功能的发挥及其有限,仍然处于传统的市场交易范畴,缺乏具有现代市场交易手段的配套设施和服务功能,如电子商务、物流配送、信用消费等。其定位不高,档次和水平仍处于较低的状况。
2、商贸街区发展不平衡。我区这几年逐渐形成的一些商业街区,大多是在老城区范围内,新开发的功能区和扩大的城区,其商贸业的发展尚未跟上。如我区西部的高教园区、城北的生活小区等。
3、缺乏一批大型商贸龙头企业。目前我区商贸流通企业除福建吉马集团有限公司(它是是一家集科、工、商、贸为一体,产、供、销一条龙跨省、市的集团公司,注册资金5550万元,2006年营业额近6亿元,纳税2300万元)、漳州鷺燕医药有限公司、中闽百汇和信义等几家有一定规模的商贸企业外,缺少一批规模更大、数量更多的商贸流通龙头企业。
4、物流业发展水平低下。我区现有物流业的发展还很落后,专门从事物流的企业还很少,特别是第三方物流更少,一些有一定规模的商贸企业所从事的物流配送,也仅仅是企业内部的物流配送。随着商贸流通业的不断发展和壮大,物流业发展的滞后对商贸流通业的影响将逐渐显现出来。
5、政府及有关部门在商贸流通企业的融资、贷款、税收、用地等方面的扶持力度还有待加强。
三、提升商贸流通业的思路及建议
1、从我区区情出发,找准定位。改革开放以来,我区区域经济发展迅速,经济总量大大提高,工业、商贸等各行业取得重大发展。第三产业实现新的突破,2006年全区完成三产营销额138.95亿元,其中商贸流通业的营销额84.33亿元,占全区三产营销额的60.7%;完成三产增加值27.88亿元,其中商贸流通业的增加值16.18亿元,占全区三产增加值的58.0%;商贸流通企业完成本级税收27055万元。区属内贸企业年纳税额5万元以上的有150家,其中50万元以上的有34家,100万元以上的有12家。面对我区商贸流通业的现状,我们要根据省、市经贸委关于《流通业“十一五”发展规划钢要》要求,抓住机遇,加快我区商贸流通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创新流通业的发展思路,推进流通现代化建设,提高我区商贸流通业的整体实力,提升商贸流通业的发展水平和对外竟争力。
2、整合、改造和建设专业市场,提高专业市场的档次和竟争力。首先,改造和整合现有专业市场。对现有的专业市场进行功能划分,明确定位,以市场手段为主,政府引导为辅,对辖区内的专业市场进行整合和改造,加强信息系统建设,健全信息网络,加快现代化交易平台的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电子商务、信用消费等现代交易方式。对超出本级政府权限的,要主动与上一级政府或部门进行协调和勾通,争取其支持。其次,要调动各方面积极因素,加大市场建设力度。市场建设是一个高投资、高风险、投资收益期长的建设项目,因此,要坚持“谁投资、谁所有、谁受益”的原则,鼓励境内外有实力的机构和个人参加投资,拓宽市场建设的融资渠道。
3、加强规划,培育城市现代商业区。我区是漳州的中心城区,因此建设和培育现代商业区,要以《漳州城区“十五”商业网点建设规划指导意见》和市人民政府关于漳州城区要按照建设生态工贸城市的功能定位为指导,抓住旧城改造的有利契机,推动房地产与商贸流通业发展的联动,在大型住宅新区的建设中,要做好社区商贸设施和功能配套的规划,根据不同消费商圈的人文、消费群体、消费习惯,培育城市各类特色的商业街、商业圈和商贸中心等。重点打造鑫荣小区美食休闲文化街区、延安北品牌服饰街区、高教园区学生休闲文化街区;培育水仙大街、南昌路、延安北、江滨板块、城北和高教园区等六大商业圈;规划以嘉信茂广场为中心的商贸中心。
4、积极培育大型商贸流通企业集团。针对我区现有商贸流通企业规模小、实力不强等情况,政府要鼓励和引导现有较大规模的公司、企业通过购并、重组、盘活存量资产等多种方式,加大相同产业、相近业态的整合力度,加快其资本集聚速度和扩大流通规模,建立一批以资本或商品为纽带、主业突出、管理现代、辐射面广、竟争力强的商贸流通企业集团,成为我区商贸流通的龙头企业。
5、大力发展现代物流配送业。发展我区物流配送业,要立足当前,着眼于未来。要抓住当前政治、经济发展的有利契机-----建设海峡西岸已经中央批准,并写入党的“十六”大文件。漳州市委九届三次会议对《中共漳州市委、漳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实施依港立市战略的若干意见》进行研究讨论,并于2007年5月16日获得通过。中央、省、市各级党委和政府做出的重大决策,对我区发展现代物流业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有利契机,我们要融入海西,踏准依港立市的步伐,有步骤、有计划地加快发展我区的物流配送业,以提高我区商贸流通业的发展水平。首先,要推进企业内部的物流体系建设。即推进连锁经营企业内部物流配送中心的建设,应用现代电子商务技术,提高物流配送中心的技术含量和管理水平。其次,要推进“第三方物流”的体系建设。即推进专业化、社会化的物流配送体系建设,培育商品系列化、专业配套化、功能多样化、高效畅通的物流配送体系,为大中小企业和社会提供物流配送服务。第三,要鼓励和引导建立与各类生产和生活资料批发市场相配套的物流配送中心,形成产、供、销一体化的物流配送体系。
6、加强组织引导,提高企业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现代化的流通企业,需要现代化的管理人才。首先,政府及有关经济管理部门要经常组织商贸流通企业走出去,参加各种展销会、洽谈会、论坛交流会等活动,扩大企业管理人员的视野。其次,要经常组织流通企业管理人员根据需要,参加各种内容的学习培训,提高企业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第三,要帮助和鼓励企业积极引进流通业的管理人才,优化企业高层管理结构,提高企业的竟争力。
区经济贸易局
关于发展和提升我区商贸流通业的发展水平的思考 篇2
近年来,大庆市商贸流通业不断深化流通体制改革,大力推进流通现代化,努力繁荣城乡市场,加快流通领域对外开放,不断完善市场体系,新兴流通业态得到较快发展。
1. 消费品市场持续繁荣活跃。
近几年,大庆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7.2%,增幅连续3年列全省第一。到2007年底,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02.0亿元,同比增长19.7%,商贸业实现增加值41.2亿元,同比增长17.3%,比2000年增长了2.5倍。全市商贸网点数量已达5.9万,其中百货大楼、大商新玛特、油田商厦等9家零售商场年销售额超过亿元;商业建筑总面积达300万平方米左右。基本形成了多种经济成分、多种市场流通渠道、多种经营方式并存的商品市场格局和遍布城乡的流通网络和商业网点设施,满足了全市各类层次生活和生产的需要。
2. 商贸流通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日益增大。
目前,商贸流通业增加值占全市第三产业的27%。全行业从业人数达18.5万人,占第三产业从业人员的40%,占全市从业人员的13.4%,已经成为吸纳社会新就业和下岗职工再就业的重要载体。2007年全市商贸流通业税收达5.2亿元,占全市地方企业纳税额的40%左右,已经成为地方税收的重要支柱。
3. 商品市场的开放程度不断提高。
相继引进了沃尔玛、麦当劳、肯德基等国外知名企业和大商集团、中央商城、国美电器等国内知名商家,家乐福、大润发、苏宁电器等也都先后到大庆市考察选址、联系进驻事宜,每年商贸业新投资额达20多亿元。国内外商业集团的纷纷进入,带来了先进的业态形式和管理技术,促进了市场的竞争,改变了大庆市商贸流通的格局。
4. 商贸企业的现代化步伐明显加快。
在近10年的时间里,现代流通组织形式和经营业态几乎全部导入大庆市商品市场,现代物流配送方式和相关技术日益受到重视和推广,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商场店铺设施、条形码的普及、自动销售管理系统(POS)的应用、仓储设施和现代物流配送设施建设都取得了较快发展。特别是庆客隆成功加盟国际食品杂货联盟(IGA),接受国际运营商的专业咨询服务,分享IGA的80年零售经验。企业文化建设得到了提炼和升华,大庆百货大楼初步形成了“靠业绩信服人、用业绩评判人、凭业绩选用人、靠业绩激励人”的良好氛围;庆客隆的“诚信负责、学习创新”的经营理念及“天天低价、始终如一、保持满意、服务社区”的经营宗旨成了企业克敌制胜的法宝。
5. 商贸业多层面改革向纵深发展。
市属177户国有商业企业,全部完成了产权制度改革,组建了大商、昆仑、庆客隆三大商业集团,完成了商贸企业并轨改革。到2007年末,在全市商业中,国有及国有控股商业企业有29家,占全市商业法人企业(3002家)的1%,在限额以下2863家商业法人企业中,没有国有及国有控股商业企业。通过改革,大庆商业企业体制不断创新,经营机制逐步搞活,在黑龙江省一些知名商企经营不景气的情况下,实现了全行业盈利。
6. 新的流通形式和经营业态不断涌现。
全市连锁超市已达102家,便民店308家,专业店、专卖店413家,新兴业态店铺总数已达到1000多家,2007年全市新兴业态实现零售额32亿元,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11%。配送、代理、租赁、拍卖、典当等经营方式逐步普及,现代物流业已开始起步,全市已有132家运输、邮政、仓储等物流企业。大庆石油物流园已开工建设,项目进展顺利,肇源港桥物流园也已完成规划论证,开始动工兴建。电子商务开始试点,中央商城正在积极筹建中央红太阳网,努力探索电子订货、远程交易、网上服务等营销方式。
二、影响发展的制约因素
1. 对商贸流通业的认识还有差距。
自建市以来,大庆市还没有研究出台过专门支持商贸流通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对商贸流通业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认识不足。“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现象偶有发生,服务意识不强,加之受土地、采暖、用电、物业、市内运输等费用较高的影响,造成运营成本高,消费品价格相对也较高。组织机构有待进一步健全,目前,全市多数县区没有专门管理机构,管理人员极少,且变换频繁,商贸发展无法抓深、抓实,工作缺少连续性。
2. 规划滞后,宏观调控能力有待增强。
多年以来,政府对商贸流通业的管理缺少法律、经济和行政上的有效手段,并且缺乏规划的有效引导,商业网点建设基本上处于无序状态,导致低水平重复建设,造成恶性竞争严重,城市建设与商贸项目开发常常不能协调一致。
3. 市场功能单一,辐射能力较弱。
大庆由于产业结构单一,特别是生活消费品加工制造业薄弱,可向外输出的产品少,通过城乡消费结构抽样调查测算,95%以上的生活消费品是外地产品,产地批发市场很难形成,交通枢纽功能相对较弱,大进大出的现代批发市场发育滞后,现代物流还处于起步状态。
4. 市场主体规模偏小,组织化程度低。单体分散经营
的流通主体所占比重较高,在全市5.9万个流通主体中,限额以上的商业法人企业只有139户、只占0.3%,独立经营的个体商户高达91%,基本属于传统经营方式与业态,只满足于初级商品交易。新型业态发展虽然较快,但规模过小,流通领域从设施到管理手段相对落后,流通现代化总体水平不高。
三、发展思路及总体目标
大庆商贸流通业发展总的思路为:按照构建大庆全面发展战略新高地的总体要求,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立足于扩大内需和拉动城乡消费,积极推进体制创新、科技创新、业态创新和管理创新,加快“一主两次”市级商贸中心区建设;以发展连锁经营、现代物流、现代批发为重点,逐步建立起与大庆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水平相适应的,布局合理、结构优化、功能先进、配套完善、竞争有序、便民利民的现代商业网点体系,努力把大庆建设成为黑龙江中西部区域性商贸中心和现代物流中心。
总体目标:加快商业设施现代化、运营规模化、经营连锁化、服务功能多样化的发展步伐,大力发展现代流通业态,推进商业流通产业升级,努力构筑大流通、大市场、大贸易现代流通格局。逐步建成以3个市级商业中心为核心,以8个区域商业中心、36个社区商业中心、10个大型批发市场、20条特色商业街为骨干的商业网络,形成总量合理、结构优化、规模适度、分布均衡,具有较强聚集和辐射功能的现代商业网络体系。到2010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力争达到450亿元,年平均增长15%左右;商贸流通业占GDP的比重提高到6%以上,连锁经营销售额要占到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20%左右。建成2个年销售额在25亿元以上,对周边市场有一定影响力的大型商贸企业集团;培育10个功能齐全,聚集和辐射能力强,在全省乃至东北地区有一定影响的年成交额在15亿元以上大型批发市场;2个年销售额在20亿元、门店在50个以上的大型连锁企业集团。
四、主要对策措施
1. 加强宏观调控能力,创建宽松发展环境。
聘请国内行业知名专家,对《大庆市商业发展规划纲要》及《现代物流发展规划》、《连锁经营发展规划》等专项规划进行修改论证,纳入城市开发建设总体规划。根据即将发布的国务院《城市商业网点管理条例》,对新建3000平方米以上的商业网点,由商务部门组织召开听证会,进行科学论证,促进商业网点建设规划科学、布局合理。出台《大庆市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商贸流通业的若干意见》,落实专项资金,对连锁经营、现代物流、电子商务、新兴业态等进行支持。逐步降低物业、采暖、用电、用水等收费价格,努力创造促进商贸经济快速发展的优良环境。协调县区设立商务管理机构,提高管理和服务水平。按市场化原则规范和发展流通领域的行业协会、商会等自律性组织,发挥它们在参与政策制订、信息交流、专业培训等方面的积极作用,促进流通业行业自律和经营规范。
2. 深化流通企业改革,提高商贸企业竞争力。
按照现代企业制度改革的要求,支持昆仑商贸公司等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进一步深化产权制度改革。鼓励大型流通企业通过参股、控股、收购、特许经营等方式,快速实现规模扩张。力争到2010年,培育出2家拥有知名品牌和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型流通企业,使其主业突出、核心竞争能力强、具有一定国际竞争能力。引导中小流通企业体制创新,挂大靠强,加大商贸流通业基础设施投入力度,积极运用信息技术和现代流通手段、营销方式及管理经验,全面提高中小流通企业现代化水平。
3. 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实现内外贸一体化发展。
实施“引进来、走出去”的发展战略,提高市场开拓水平和竞争能力。一是积极推进“引进来”发展战略。加大商贸招商引资力度,重点引进国际、国内知名大型连锁企业、现代物流企业、现代批发企业。搞好商贸项目前期论证工作,设立项目开发论证资金,建立健全大庆商贸流通项目库,有针对性地组织招商活动,争取最大效果。二是大力实施“走出去”发展战略。鼓励和引导商贸企业大力开展对俄及独联体国家、中亚等国家和地区的投资,争取把更多的大庆本土产品销往国际市场,扩大对外流通规模。着重做好开拓俄罗斯市场工作,充分发挥在俄罗斯克市大庆商品展销中心作用,组织大庆市服装、汽配、餐饮、建材等民营商贸企业赴俄罗斯考察项目,对接洽谈,寻求多方面合作。积极为企业提供国际市场、项目合作、政策等信息服务,为企业进军俄罗斯市场创造条件。
4. 大力推进新兴业态发展,加快实现流通现代化。
一是进一步提高连锁经营的规模化和规范化水平。在继续巩固超市、专卖店、专业店等新型业态发展成果的基础上,向石化、烟草、电信等多种行业拓展,提高连锁经营的总体规模和水平。以规范化管理、规模化经营和标准化服务为核心,提高连锁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及核心竞争力。加快推进庆客隆、中央商城等大型连锁企业向社区延伸,发展社区连锁,逐步以食品超市、便民超市替代大部分粮店、食杂店。拓展城市连锁领域,以标准生鲜食品超市和大型综合超市替代农贸市场。大力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以县城和中心城镇为重点,积极发展连锁超市、便利店等新型流通业态,力争用3到5年左右的时间,初步形成以县城为重点、乡镇为骨干、村为基础的农村消费品零售网络。二是塑造多层次的物流配送体系。加强连锁企业内部物流配送中心的建设和管理;整合物流资源,培育物流市场,推动“第三方物流”的发展;重点建成大庆石油物流园区、大庆港桥物流园区、大庆万宝石化物流园区3个大型物流园区。三是积极稳妥地推进电子商务发展。做好电子商务发展的基础性工作,加快流通企业信息化建设;开展电子商务应用的试点和示范工程,探索传统产业、有形市场、连锁经营、现代物流与电子商务相结合的模式;营造有利于商业信息化和电子商务发展的良好环境,建立健全网上交易规则,规范网上交易秩序。
5. 加快住宿餐饮等服务业发展,提高服务质量和经营效益。
把加快发展餐饮服务业作为扩大就业、优化产业结构、提高经济整体效益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大举措,积极创造有利于餐饮服务业加快发展的政策和体制环境,使餐饮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不断上升,服务质量明显改善。加快服务业市场化、社会化步伐,放开市场准入,促进竞争合作,鼓励企业优化重组,支持和引导服务业中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在发展现代服务业的同时,运用现代经营方式和技术改造传统服务业,促进居民服务业和商务服务业的改革和发展。加强对住宿餐饮业的行业管理,以推动经济实惠型连锁酒店为重点,促进住宿业的结构调整。强化对餐饮、美容美发和会展市场的规范,建立健全服务业市场信用体系。积极引导和促进洗染、修理、照相、洗印彩扩、印章刻字及家庭服务等行业的规范健康发展。
6. 引导居民消费,努力扩大城乡消费需求。
积极引导居民消费观念更新,促进消费结构升级,培育新的消费热点。一是重点培育和发展汽车流通市场。以北方汽配城、高新区汽车园等为依托,多引进集汽车展示、整车销售、配件经销和售后服务与维修为一体的4s店。二是加快发展家电、电子信息和通讯产品消费市场。重点引进苏宁、三联电器等国内外知名家电、通讯产品专卖店、专业店,扶持国美、黑天鹅、昆仑家电等继续扩大连锁规模。三是促进现代建材装饰和家居用品消费市场的发展。积极引导新潮建材城、正大方盛、友谊装饰材料市场等传统装饰材料市场向主题购物中心和专业连锁超市转变。四是要充分发挥先导带动作用,实行多领域合作。商贸流通企业要加强与工业、农业、旅游、交通等行业的企业合作,工商联手、农商联手、商旅联手、商商联手,共同开拓国内外市场。
7. 加强市场监测,保证市场平稳运行。
要加快监测网络体系建设,特别是要搞好对重要生活必需品、重要生产资料、重点流通企业和重要节日市场的监测;建立并不断完善应对突发事件和平抑市场异常波动的供应保障机制,健全应急组织体系、运行机制和保障制度,提高应对突发事件和应急管理的能力;建立全市商品流通数据信息库,密切跟踪生活必需品和重要生产资料的市场变化趋势,按照《大庆市关于应对突发事件加强商品市场运行监控预案》,抓好重要商品储备管理工作,建立科学的储备体系,设立“大庆市重要商品储备基金”,随时做好应对突发事件的重要生活物资的保障供应。
8. 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加强流通领域信用体系建设。
以整顿食品、药品市场为重点,实施“放心肉、放心酒”等工程,细化任务,明确责任,从养殖、生产加工、销售等多个环节入手,打击违法经营与建立科学防范体系相
(下转第20页)(上接第14页)
关于加快我区统筹城乡发展的思考 篇3
一、我区统筹城乡关系、解决“三农”问题现狀分析
由于受计划经济体制下重城轻乡、重工轻农的政策影响,我区已形成了凝固的城乡分治二元经济格局,导致城乡在两个相对封闭的系统下运行。改革开放以来,城乡封闭的状态虽有所改善,但是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没有根本改变,“三农”问题始终没有得到根本性解决。
1城乡产业分割,城乡之间产品不能平等交易,城乡资源和生产要素不能自由组合、自由流动,以城带乡的一体化发展机制尚未形成,致使农牧业产业化水平低,作为连接城乡产业纽带的龙头企业少,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更少,全国372户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我区仅有12户。农民家庭纯收入中来自第一产业占7943%,第二产业占655%,第三产业占1031%。与全国同期相比,第一产业高30个百分点,第二产业低16个百分点,第三产业低12个百分点。这充分表明,我区农牧民的收入来源还主要依赖于传统农牧业,还未摆脱农田的束缚。
2城乡分割导致了城镇化发展缓慢,造成农村牧区人口转移难。我区经过近年来的努力,城镇化率虽然高出全国水平,但城镇功能相当薄弱,城镇的就业环境差,务工者的合法权益得不到有效保护。各地在户籍管理、子女上学等方面采取城乡两策,人为设置了一些农牧民向城镇流动的障碍,难以实现农牧民向城镇的有效转移。我区从“九五”开始,每年从农村牧区转移到城镇的人口约20万人,扣除人口自然增长因素,转移速度仅为2%。照此速度,到2020年与全国同步进入小康社会,我区农牧民转移目标根本无法实现。因此,必须要从统筹城乡发展的高度,大力推进城镇化,加快农牧民的有效转移。
3农牧民收入增长缓慢,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拉大。我区农牧民收入80年代快速增长、90年代后期增幅缓减,1979年—1985年间,农牧民收入增长速度为979%,1998年—2002年间,农牧民收入增长速度仅为129%,增幅下降了85个百分点。与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相比,1978年城镇居民收入为301元,农牧民收入为131元,两者相差170元,比例为229∶1;2002年城镇居民收入为6051元,农牧民收入为2086元,两者相差3965元,比例为29∶1,况且农牧民纯收入的相当一部分要用于次年的生产投入,实际上两者比在4∶1左右。形成城镇居民与农牧民收入差距拉大的直接原因是受城乡分割的制约,农牧民收入渠道单一,从非农产业获得的收入相当有限。
4由于受重工轻农政策的影响,对农牧业的支持保护不够。多年来,由于自治区财力不足,对农牧业的资金投入水平较低,2002年全区财政支农资金支出为416亿元,仅占全区财政总支出的998%;信贷支农不尽人意,大量的信贷资金流向了工、商、交通、运输、通讯等高效产业,导致农牧民贷款难的问题长期得不到缓减;农牧民由于本身收入水平较低? 调整,核心是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改变城乡分治的二元结构,对工农关系、城乡关系和整个国民经济发展进行全局性、战略性调整,建立城乡一体化的管理体制和管理机制。今后一个时期,统筹城乡发展,要着重把握以下几个方向。
(一)统筹发展规划,重点是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和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对农村牧区的支持力度
农牧业是弱质产业,对农牧业进行支持和保护是政府的重要责任。从一些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的经验看,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时,基本完成由农业支持工业向工业支持农业的转变。目前,我国人均GDP已达1000美元,有条件拿出部分财力来反哺农牧业、支持农牧业。因此在制定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确定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和制定重大政策时,应把解决“三农”问题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位置,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
(二)统筹城乡产业发展,重点是打破城乡产业分割,促进城乡产业一体化发展
经济发展是不以人为割裂的意志为转移的,农村发展离不开城市的辐射和带动,城市的发展也离不开农村的促进和支撑。要促进城乡之间各种要素的交流与融合,使其发挥“承城接乡”的重要作用,引导城市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都市工业、第三产业等新兴产业,支持农村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农畜产品加工业、农村牧区服务业等,加快城乡产业融合,增强城乡产业关联度,形成城乡优势互补、一体化发展的产业格局 。
(三)统筹城乡就业,重点是打破农牧民向城镇流动的人为障碍,积极创造条件加快农村牧区富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和城镇转移
在推进工业化、产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中,必须高度重视就业功能开发,扩展城镇就业容量。着力构建城乡统一的职业介绍服务网络和劳动力市场,加强农牧民技能培训,广开农牧民就业门路,形成以市场为主导的公平就业机制,制定城乡统一的就业准入政策,清除体制障碍,加快落实户籍改革的各项配套措施,全方位拓展劳务输出。
(四)统筹城镇居民和农牧民待遇,重点是清除人为的观念、体制障碍,逐步使农牧民享有与城市居民平等的发展机会
“三农”将在“三化”带动下走向繁荣,城乡将不再分割,城市政策将不再有重大差别,城乡人流、物流、信息流也不再有人为的障碍,城市的技术、人才、资金、先进生活方式和价值道德观念将向农村牧区扩展,逐步实现农牧民与城镇居民平等的待遇,拥有与城镇居民公平的发展机遇,尤其是在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以及社会保障应与城镇居民享受同等的权利。
三、统筹城乡发展的对策措施
(一)在推进新型工业化的进程中统筹城乡发展
基本实现工业化,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主要目标,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措施。加快工业化、统筹城乡发展,就是利用工业化促进农畜产品向工业品转化,为农村牧区劳动力提供就业岗位,为农牧业现代化提供物质技术基础,通过工业积累支持农牧业。加快城乡生产力布局和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城乡产业整合,打破所有制和城乡界限,让各种生产要素自由组合,自由流动,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机制。加快城市工业化进程,可以为改变农牧业生产条件、加快农牧业的机械化、集约化,用工业武装农牧业提供保障。
(二)大力推进农牧业产业化,促进城乡产业融合
农牧业产业化,是农村牧区工业化的起点和有机组成部分,是统筹城乡发展,推动农牧业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增加农牧民收入的根本途径。加快农牧业产业化,关键是统筹城乡产业交流和融合。目前,我区农牧业产业化尚处于起步阶段,制约产业化发展的两大因素:一是龙头企业规模小,带动力不强;二是农牧民生产的农畜产品规模化、集约化、均衡化水平低,标准化程度更低。要使我区产业化跃上一个新水平,必须有针对性解决上述两大难题。要紧紧围绕乳、肉、绒、粮油、马铃薯、饲草加工等六大优势产业和主导产业,以及具有发展潜力的皮革皮毛业,依托城市工业集聚的优势,加快加工企业向农村牧区延伸,实现与生产基地对接。要着力培育壮大一批具有活力和辐射带动力的龙头企业,要积极引进城市先进科学技术,提升农畜产品科技含量,促进农牧民增收。
(三)统筹城乡就业,加快农牧民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
我区推进城镇化,要突出发展大城市,加快发展中小城市,有重点地发展小城镇,形成规划科学、布局合理、结构完善、基础设施配套、人居环境优良的新格局。要大力发展城镇经济,立足当地的资源优势,重点发展农畜产品加工业、旅游业、服务业,增强吸纳农村牧区人口和劳动力的能力。坚持以人为本、服务居民,进一步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提升城镇功能,改善人居环境,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需要。坚持经营城镇,积极推进市政公用事业市场化进程,用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盘活资产,健全城镇管理制度,完善城镇管理法规。坚持改革创新,取消农牧民进城后在子女入学、就业、入伍、社会保障等方面的限制,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城乡一体的劳动力和人才市场,完善就业服务网络和社会保障体系,为农牧民转移创造条件。
(四)促进城乡资源和生产要素融合,加快农村牧区经济结构调整
农牧业经济结构调整不能就农牧业论农牧业,必须跳出农村牧区这个构架,把城乡资源和生产要素综合起来一体谋划,要把城市作为主攻方向,围绕市场来调整农牧业经济结构。要把畜牧业尽快调整成为第一产业中的主导产业。稳定发展牧区畜牧业,全面实施围封转移战略,转变畜牧业生产经营方式,实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和改善草原生态双赢的目标。大力发展农区畜牧业,全面推行舍饲圈养,促进种养结合,多数地区逐步转变为以牧为主。调整农业种植内部结构。稳定发展粮食生产,扩大高效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大力发展优质牧草,形成比例协调、效益突出的粮、经、草三元结构,使农区走向为养而种的良性轨道。充分发挥我区农畜产品资源丰富的优势,大力发展农畜产品加工业,使之成为我区称强于全国的优势特色产业。
(五)加快发展农村牧区教育,提高农牧民综合素质
农村牧区教育,关系农村牧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局,也是提高农牧民素质,缩小城乡差距的关键所在。深化农村牧区教育改革,努力实现全面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建立和完善农业、科技、教育等部门的合作机制,有效统筹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的资源,构建相互沟通、协调发展的农村教育培训网络和科技推广网络,以法律、法规和技能教育为重点,开展多种形式的的职业培训,逐步建立起职业培训与农牧民分工分业相衔接的机制,提高农牧民科技文化素质,为农村牧区人口参与就业竞争并最终向城镇及二、三产业转移创造条件。
(六)统筹城乡可持续发展,加快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保护建设
加强农村牧区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是农牧业经济发展的基础,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把生态环境建设与经济结构调整、与转变农牧业生产经营方式、与农牧民增收结合起来。使城乡之间生态协调发展,环境优美,趋向融合。要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按照以城带乡、同步规划的思路,重视各类城市基础设施由城市向集镇和农村牧区延伸,尤其是在水、电、路、通讯等方面形成城乡相连的网络,充分发挥网络效益,促进城乡生产和生活方式的融合。
(七)统筹城乡投入,加大对农牧业的支持保护力度
加快商贸流通业特色发展调研思考 篇4
一、商贸流通业发展特点
2008年,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7亿元,同比增长19%(市区19.8亿元,占全市的52.69%)。主要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一)商贸流通繁荣活跃。据统计,截至2008年,全市共有商贸企业(经营户)近8500个,从业人员5万多人,其中市区2500户、2万人,2008年实现销售额15亿元(其中市区7.5亿元)。批发零售贸易业、住宿餐饮业不仅成为第三产业发展的新亮点,而且成为吸纳劳动力就业的主渠道。
(二)商贸设施日益完善。近年来,市委、政府大力推进商业基础设施建设,相继在市区建成了新世纪商厦、利通商厦、购物中心、信邦电器、盛世开元商厦、义乌商贸城等商业基础设施。依托老城区明珠广场实施商贸核心区改造工程,对商贸核心区建筑群进行了外立面改造,对周围环境进行了美化亮化,并建成运营国贸大厦,形成了集购物、娱乐、餐饮于一体的城市繁华中心,增强了辐射带动功能,吸引了广大市民及周边群众到市区购物休闲。结合新区开发建设,实施迎宾街打通工程,将民珠广场和盛元广场连接起来,开辟了新区和迎宾街两个商业带。
(三)新型业态发展迅速。流通业态开始从传统业态向现代流通业方向发展,在增强市区中心商贸核心区凝聚力、辐射力的同时,大力发展连锁经营,先后引进了新华百货家电连锁、新华百货超市、北京大中电器连锁店、itat连锁店、德克士等多家商业、餐饮连锁企业落户市区。目前,市区已建成连锁企业超过10家,发展连锁店近千个,专卖店近百家,基本形成了百货商店、超市、便利店、专卖店、大型综合超市等各种业态共同发展的格局,购物环境有了大的改善。
(四)市场建设力度加大。目前,全市共有各类市场91个,其中,生产资料市场17个(市区7个),消费品市场70个(市区23个),其它专业市场4个(市区2个),全部市场占地124.08万平方米(1881亩),总建筑面积56万平方米,总投资额11亿元,拥有摊位3万个,从业人员6万余人。年交易额5000万至1亿元的市场有13个,过亿元的有7个。市区先后建成铁市场、木材建材市场、涝河桥清真牛羊肉批发市场、东郊瓜果蔬菜批发市场等大型批发零售市场。涝河桥清真牛羊肉批发市场、东郊瓜果蔬菜批发市场被农业部命名为国家级定点农贸市场。同时,实施涝河桥清真牛羊肉批发市场区域改造工程,完善了功能,提高了档次。实施东郊蔬菜果品批发市场“农改超”工程,改善了环境,扩大了经营范围。市场体系基本形成,在商品流通过程中正在发挥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
(五)特色商贸优势显现。清真食品产业快速发展,全市从事清真食品和穆斯林用品生产、加工、销售的企业、个体经营户15.7万家,从业人员24万人,其中规模以上企业32家,规模以下中小清真食品加工企业139家,清真餐饮业2200家。全市有清真粮油副食品加工企业364家,清真乳品企业16家,清真肉食品加工企业21家。同时,在市区规划建设了清真食府,有力带动了清真餐饮业的发展。2008年,清真食品和穆斯林用品产业实现产值75亿元,同比增长13.6%;实现增加值27.8亿元,占全市gdp的18.3%。经过多年的培育发展,目前已涌现出了“涝河桥清真牛羊肉”、“沙漠王子清真食品”、“夏进乳品”、“万绨旎民族服饰”、“中桦雪面粉”等一批知名品牌。
(六)对外贸易快速增长。截止目前,全市有进出口企业80多家,从业人员2万多人; 2008年,进出口总额达1210万美元,增长10%,主要出口商品为果汁、裘皮、蜂蜜、羊绒等,出口国家有日本、韩国、德国、美国、蒙古等国以及中东、中亚等地区。
(七)发展氛围更加浓厚。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面对新形势、新挑战,及时提出了“繁荣商贸流通产业,重振**商埠雄风”的战略决策。在全市上下开展了“繁荣商贸流通产业,重振**商埠雄风”的征文活动,制定出台了《关于促进市区现代商贸流通业发展的意见》(吴政发[2005]92号),提出了今后发展的目标、重点、政策措施。市委、市政府先后组团赴浙江义乌等地进行学习考察,积极开展与义乌的商贸流通对接,在义乌设立了**办事处,成立了阿语服务中心和劳动力工作站。目前,在义乌的宁夏阿语翻译有近2000人,其中**阿语翻译达1000多人。组织**商户到义乌学习考察,推动了两市商贸往来。以上工作,为全市商贸流通业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氛围。
二、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市商贸流通业发展较快,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一
是全市商贸流通业发展不平衡。山区发展慢,总量低,川区发展快,总量高,尤其是市区商贸流通业发展优势突出。二是与周边的银川、石嘴山、乌海、平凉等地区相比,仍有一定的差距,商贸流通业增加值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偏低。三是商贸流通业现代化水平亟待提高,特色商贸流通业特别是清真食品产业、穆斯林用品产业、粮油加工产业需要进一步发展提升,商贸流
通企业的规模偏小,辐射带动作用不强。四是商业设施的规模、布局、结构和商业业态结构等不够合理,尤其是新型业态向农村发展滞后,商业网点布局疏密不均,商业街区规范整合力度不够,尚未形成划行归市、集聚经营的规模。五是商业的经营理念、管理方式、服务功能等软件建设不够先进。
三、对策及建议
加快**商贸流通业发展,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把促进商贸流通业发展摆在重要战略地位,坚持以市场化、产业化、特色化和社会化为方向,以优化结构、扩大规模、增加就业、提升水平为着力点,以加强商贸流通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广连锁经营、努力提高批发业现代化水平、加快现代物流业发展、培育发展特色商贸流通业、大力发展会展经济等为重点,逐步建立和完善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开放式、多层次的大市场、大商贸、大流通体系,使商贸流通业成为全市经济发展的先导产业。
(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将各类商贸流通设施建设纳入城镇建设总体规划,做到合理布局、功能互补。按照“政府主导、严格规划、市场运作”的要求,加快市区综合建材城、东郊蔬菜批发市场、再生资源市场、青铜峡仔猪市场、同心果蔬批发市场等各类市场的改造建设步伐,力争年内培育销售收入过亿元的市场10个,过5亿元的市场5个,并完善设施,增强功能,提高辐射带动能力。大力实施涝河桥清真牛羊肉批发市场区域改造工程,扩大规模,提高档次,在牛羊肉深加工及增加附加值上做文章。同时,根据现有商业街区发展现状,因势利导,划行归市,加快市区专业街区规划建设。
(二)提升传统商贸流通业。广泛采用现代技术手段和先进的经营管理形式,对传统商贸流通方式进行创新和发展,大力推广连锁经营,提高批发业现代化水平,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引导市区现有规模较大、品种全、信誉好的商业公司如人人乐超市向社区、街道、农村延伸,盘活闲置场所开办连锁经营、物流配送,扩大经营范围,方便广大群众。扩大连锁经营的领域,支持连锁经营向多业种、多业态发展。推动批发市场、交易主体由个体工商户向公司企业为主转变,推行电子商务等新型交易方式,扩大市场的辐射范围和交易规模。整合社会物流资源,促进传统物流向社会化、专业化和现代化转变。
(三)抓好特色商贸流通业。一是做大做强清真食品和穆斯林用品企业。重点抓好市区涝河桥批发市场、通达公司、同心阿依河、盐池余聪清真牛羊肉深加工及“沙漠王子”清真肉食品配送、金瑞速冻食品、安麦隆休闲食品、埃素羊杂真空包装等项目建设,开拓中东、马来西亚市场。积极扶持皮、毛绒加工产业及民族服饰企业,促其上档次、上规模。采取“谁投资,谁经营,谁受益”的办法,加快金积工业园区清真食品和穆斯林用品创业孵化基地建设,吸引一批中小企业入园发展,形成产业聚集区,打造清真食品和穆斯林用品生产加工基地。同时,要尽快成立清真食品和穆斯林用品研发中心,加快产品研发,提升产业层次。二是加快清真食品和穆斯林用品的认定。成立认定工作领导小组,开展与国际穆斯林产品认定标准的对接,特别是与马来西亚halai认证标准的对接,将“涝河桥清真牛羊肉”、“夏进牛奶”、“沙漠王子”、“精艺裘皮”、“万绨旎”等品牌推向国际市场。三是加强与义乌的商贸流通对接。积极组织本地企业参加义博会、义乌副食品展销会等会展活动,大力推介**特色产品。借鉴义乌的先进的经营理念,发挥商埠优势,打造义乌—**—中东三点一线贸易网络。扩大**市阿拉伯语翻译培训班的规模,向义乌乃至中东输送更多的阿语翻译人才。
(四)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一方面,对准备招商的项目精心策划,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围绕项目的可行性、投资规模和经济效益事前进行认真分析,努力增强招商项目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可操作性;另一方面,明确招商区域和对象,并根据不同情况,因地制宜,因人而异,采取不同的招商策略,提高招商的成功率。坚持“签约的项目抓开工、在建的项目抓投产、投产的项目抓达效”,加大措施,步步跟进,抓好重点商贸流通建设项目,确保项目建成一个,成功一个,促进商贸流通业的繁荣和发展。重点要积极走出去,以更加优惠的政策,吸引外省市大的清真食品和穆斯林用品企业到**投资置业,共谋发展。
关于发展和提升我区商贸流通业的发展水平的思考 篇5
沙河街道办事处副主任 刘俊兰
推进城乡统筹发展,是我区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全面建设富裕民主文明和谐新九原的战略抉择和重要任务。
一、推进城乡统筹的重要意义
推进城乡统筹发展是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的一项具有全局意义和战略意义的重要任务,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措施。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建立健全统筹城乡发展的制度体系,有利于消除体制机制障碍,发挥制度对科学发展的基础、引导和保障作用,推动科学发展观在我区的全面落实;有利于推动城乡资源优化配置、要素自由流动、经济互促共进、社区和谐共融,促进经济社区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加快富民强区进程;有利于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全面提升农村整体发展水平,在更高层次上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当前,我区已进入工业化、城市化加快发展的新阶段,统筹城乡发展总体上已经具备向更高层次迈进的条件和基础,但城乡分割的二元体制尚未根本消除,“三农”问题未能有效解决,城乡居民平等发展、共享成果的制度政策仍不完善,城乡发展不平衡已经成为影响我区和谐、快速发展的主要因素。因此,我区必须探索统筹城乡发展的新途径,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步伐。
二、我区城乡统筹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1
四中全会精神,以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乡融合为目标,通过“三个集中”、“三个统一”、“三个缩小”和“三个延伸”,努力打破城乡二元结构,构建城乡联动发展、城乡和谐融合、城乡共享现代文明的一体化新型社会格局。
(二)基本原则
1、坚持统一规划、严格管理的原则。统一编制城乡发展规划,制定分实施方案,全面提高区域内经济社会发展的协作程度,坚持严格按科学规划办事。
2、坚持因地制宜、试点先行的原则。充分考虑各苏木镇经济发展、资源条件等因素,因地制宜,试点先行,循序渐进,分区、分类、分布推进一体化发展,建设各具特色的城乡发展形态。
3、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原则。发挥政府投入的拉动作用,运用市场机制配置资源,集聚资金,加快建设,实现市场带动力与政府支持力有机结合,多元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
4、坚持富民优先、群众自愿的原则。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推进城乡一体化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充分尊重群众意愿。
(三)发展目标
按照试点先行、梯次推进的原则,力争一年有进展,三年有突破,六年大变化。到2015年,保障城乡一体化顺利推进的各项政策体系完全齐备,力争工业集中度达到98%,农业规模经营面积达到60%,城镇化率达90%以上;城乡差距明显缩小,城乡二元结构基本消除,基本形成城乡居民享有基本同质化的生活条件、均等化的公共服务、平等化的经
济社会权利,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
三、当前推进我区城乡统筹发展的建议
统筹城乡发展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迫切需要。统筹城乡发展在中国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涉及的内容很多,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解决的事情。但从目前我区城乡发展水平和现状看,当前须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
(一)统筹城乡规划建设
统筹城乡规划建设,是实现城乡协调发展的基础,是实施以城带乡经济互动的平台,必须充分考虑当地的人口分布、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发展定位等因素。
1、做好产业发展规划,科学确定产业发展布局。要实现城乡一体化,必须依靠合理的产业来支撑,充满活力且结构优化的产业经济是促进城乡一体化的发展基础。因此,要立足本地地理条件、自然资源、交通环境、优势产业等实际,突破城乡二元结构的传统思维,树立城乡经济发展一盘棋的意识,科学合理地确定产业发展规划和布局,推动产业经济,逐步实现城乡统筹、有序、和谐发展。
2、做好城乡用地规划,合理布局建设、住宅、农业与生态用地。结合实际,因地制宜做好土地利用专项规划,充分考虑城乡基本建设、农村劳动力转移、资源环境承载力等情况,合理设计城市空间、人居空间、农业空间和生态空间,明确各区域的主体功能定位和产业发展重点,形成科学、完善的规划体系,合理利用和保护国土资源。
3、做好城乡基础设施建设规划,构建完善基础设施网络体系。在制定规划时,要统筹考虑交通、水电、能源、通
讯、商业网点等基础设施的合理布局,提高总体规划的指导性和前瞻性作用。进一步完善城乡公路网,提高干线公路网等级,推进城区与镇乡实现二级公路连接和农村公路硬化,开辟公交专用线路,扩大公交覆盖面,推进城乡公交一体化,建设形成城乡一体、对接成网的交通圈。
(二)统筹城乡产业发展
统筹城乡发展,关键是要实现“人口向城镇集中,产业向城镇聚集”的目标。因此,要根据小城镇的特点,以市场为导向,以产业为依托,大力发展特色经济,实现农村劳动力就近转移,实现农村资金、人才资源向城镇聚集,推动产业兴镇进程,壮大农村经济实力,增加农民收入。
1、因地制宜选择优势产业。采取以致富能人引领“一村一品”、以龙头企业支撑“一村一品”、以科技推广助推“一村一品”等有力措施,抓好无公害优质蔬菜、优质粮、优质果等基地建设,着力推进优势产业的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和基地化生产。
2、大力培植农业龙头企业。统筹城乡产业发展,要用工业的聚集效益转化到农业生产,促进农业产业规模化。注重培植和扶持发展农业龙头企业,放大龙头企业的辐射效应,延伸产业链条,既能壮大小城镇规模,又可推进农业产业化和农村专业化分工,提升城镇经济水平,带动更多农村劳动力转移。
3、建好工业园区带动产业聚集。坚持通过发展工业园区,促进特色产业聚集,以工业产业的聚集带动人口、资金、资源等要素向城镇聚集,有力推进城镇化进程。
(三)统筹城乡管理体制
建立健全教育、就业、保障、民主管理、公共服务等管理制度体系建设,是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的重要保障。
1、民主自治推进民主管理进程,健全完善管理机制。实行规划管理;实行民主管理;实行监督管理;强化财务管理;实行责任管理,全面提高村民自我教育、管理、监督、发展的水平。
2、户籍改革确保农民利益。放宽城镇常住人口的准入条件,建立以居住地划分城镇户口和农村户口,以职业划分农业人口和非农业人口的户籍登记制度,实行城乡户口一体化管理。凡在城镇有合法的职业,有稳定生活来源,有稳定住所的,其本人及其随同居住的直系亲属,均可登记为城镇居民户口,与原有居民享有同等权利,履行同等义务,并以此作为城镇化进程中户籍制度改革的基本方向。
3、探索促进就业。强化政府促进就业的公共服务职能,探索建立政府扶助、社会参与的职业技能培训机制。采取政府免费培训、企业订单培训、社会义务培训等多样形式,全面提升农民就业技能,增强就业竞争力。
4、统筹城乡教育,实现公平和谐。合理配置中小学教育资源,切实提高农村学校教师待遇;实行农村教师公开招聘制定,进一步优化农村教师结构,充实农村教育队伍,切实提高农村义务教育水平;按照城乡一体化要求,着力调整农村教育布局和结构,加快农村中、小学标准化建设,让农村的孩子想城里孩子一样充分享有优质教育资源,实现优质教育全面接轨。
5、社会保障全面接轨。建立较高水平的新型农村养老
保险制定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定,扩大养老、医疗、失业等基本社会保障的覆盖面;进一步完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和城镇“三无”对象集中供养的长效机制以及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持制度;积极探索外来务工人员基本社会保障机制和建立健全残疾人就业、康复等保障机制,保护残疾人合法权益,发展社会慈善事业,最终形成完善的城乡一体社会保障和救助体系。
(四)统筹城乡收入分配
统筹城乡经济发展的最终目标是要逐步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共同富裕。因此,必须把不断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作为统筹城乡经济发展的重点,并贯穿于城乡统筹发展的各个方面、各个层面。
1、加大财政支持“三农”力度。支持发展潜力大、辐射带动能力强的农业龙头企业,促进农民增收。大力支持农村道路、水利、公共活动场所登记处设施建设,改善农民居住环境。
2、加大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要本着“发展小城镇带动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工作方针,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的原则,加大投入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条件,加快推进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夯实经济发展基础。
3、加大农村生态环保的投入。加大农村污染源治理力度,积极推广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生物农药和有机肥,严格控制化肥、农药污染。
九原区沙河街道办事处
【关于发展和提升我区商贸流通业的发展水平的思考】推荐阅读:
关于xx镇工业发展的调研和思考07-23
关于开展“作风建设年”和“发展提升年”活动特色亮点情况的汇报08-27
关于学校发展的思考10-24
关于公司发展的思考12-10
市2007年商贸流通业发展思路07-19
关于分红保险发展的思考05-27
关于学校特色发展的思考06-17
关于州发展劳务经济的思考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