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学校发展的思考

2024-10-24

关于学校发展的思考(共8篇)

关于学校发展的思考 篇1

关于学校发展的一些思考

由于工作的要求和学习的需要,这为一些学校“重新洗牌”提供了良好的机遇。于是一些原来薄弱的学校在奋起直追中崛起,一些原来还算不错的学校在行动迟缓中却退出人们的视野,校干抢抓机遇有所成就者有之,不思进取坐等观望者有之,不顾教育规律盲目实践效益不高者有之----感慨之余,也引发对了学校发展的一些粗浅的思索。

一所学校的发展程度如何,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一是常规管理,二是特色发展。在实际的工作中,二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常规管理为特色发展提供保障,特色发展促进常规管理前进一步,提高一层。

第一部分对常规管理的思考

学校工作水平低,最根本性的原因是管理的粗放化。“学校无小事事事为教育”,粗放式的管理导致思想松散、责任不清、主动意识不强,更严重的事,这种“粗放”的空气因为“破窗效应”迅速蔓延至每一位老师、每一位学生,学校整体管理水平低已成事实。要使一个落后的学校成为一个合格的学校,实施精细化管理是必由之路。

一、常规工作要主体化系列化

常规工作繁而多,哪个也不能舍弃。但是面面俱到又容易导致哪个都不深入。而某段时期内围绕主题,系列组织,则会使常规工作充满色彩,调动教师和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最重要的是,在系列活动的组织中,很容易可以集思广益,将活动深入化,能够探索出常规管理中的一些好的方式和方法。

二、制定制度,发挥全体人员的力量促进学校发展

“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从一个侧面说明校长的核心作用,一个优秀长会将这种核心作用表现在对学校发展的规划和共同愿景的引导上,而不是沉没于事务性行的琐屑常规工作中不能自拔(当然不排除有些校长甘愿将忙碌当成充实的做法)。常规工作要做到精细化,必须发挥学校每个中层管理者的力量,主动积极的工作。首先要有明确的分工,这是调动工作积极性的先决条件;其次要利用追问制度强化落实,采取“问题——措施——成效——待解决的问题——预期的目的”,螺旋往复的方式,让每一个细节落到地;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承担责任。校长的跨级指挥容易使中层校干坐等观望或产生抵触情绪,“方式我选择,责任我承担”要成为中层管理者的工作原则。

在常规管理工作中,制定科学有效的制度可以实现上述的目标。下面谈一下关于制度的建设。

好的制度是激发教师积极性,维持学校公平的基础;好的制度不是写在纸上,而是深入人心;好的制度一定代表学校的主流力量,建立在沟通的基础上;好的制度因为遵循程序大于正义的原则,从而也就能够使校长从繁琐的事务性工作中得以解脱。尽管永远没有完全科学的制度,但法治永远大于人治。建设学校良好的制度文化,是学校存在的基础,更是学校发展的关键。强调奉献而没有科学的管理制度是导致管理粗放的重要原因。

有这么一个故事:

有七个人曾经住在一起,每天分一大桶粥。要命的是,粥每天都是不够的。

一开始,他们抓阄决定谁来分粥,每天轮一个。于是乎每周下来,他们只有一天是饱的,就是自己分粥的那一天。

后来他们开始推选出一个道德高尚的人出来分粥。强权就会产生腐败,大家开始挖空心思去讨好他,贿赂他,搞得整个小团体乌烟障气。

然后大家开始组成三人的分粥委员会及四人的评选委员会,互相攻击扯皮下来,粥吃到嘴里全是凉的。

最后想出来一个方法:轮流分粥,但分粥的人要等其它人都挑完后拿剩下的最后一碗。为了不让自己吃到最少的,每人都尽量分得平均,就算不平,也只能认了。大家快快乐乐,和和气气,日子越过越好。

同样是七个人,不同的分配制度,就会有不同的风气。所以一个单位如果有不好的工作习气,一定是机制问题,一定是没有完全公平公正公开,没有严格的奖勤罚懒。如何制订这样一个制度,是每个领导需要考虑的问题。科学的制度才能让每个人的思维触角无限延伸到工作范围的角落,是保障常规工作落到实处的根本。

建设制度文化,要从下面几点着手:

(一)好的制度应该体现学校的核心价值主体力量

1、好的制度要使好人得到好报

制度是学校文化的一种隐形力量,可以引导学校的价值观,一个学校要发展,必须发挥广大的教师的积极性,所以制度必须体现最广大教师的最主流要素。要给那些“好人”及时的好报。“好人”包括以下几种:工作优质的、工作量大的、责任重大的、稀缺不可替代的、对学校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

2、洞悉需要,给“好人”恰当的“好报”

不同的教师为不同目的而教书,洞悉需要,才能提高奖励的效果。马斯洛在需要层次理论中,将人的需要分为5个层次(有观点说是7个层次,加上了审美的需要和认识与理解的需要),根据需要的程度,成金字塔形排列。后来,又提出,在教师群体(学术群体)中,其需要层次符合倒金字塔形。可以看出,有些教师对自我实现的需要有时比别的需要更看重。有的人为了获得展示的舞台,有的为了有更好的成长的空间,有的为了有健康的环境-----根据需要,采用不同的奖励方式:如果有钱,那就首先给“好人”一些实惠;如果囊中羞涩,那就给“好人”名声,虽然这可能引起某些人的妒嫉,但不管怎么样,既可以激发好人的积极性,又可以为其他教师树立奋斗的方向和目标;如果你还能说了算,那就给好人一些权力,让他有更多的舞台展示自己;还不要忘记给好人一些机会,开会的机会,学习的机会---都是人被重视的一种体现;如果学校还有条件,不妨给好人一点设施条件,好的可以配备笔记本等,差一些的可以倒出个小小的储物间,给好人一个单独的办公室,让其有多独立的时间思考。如果以上都不行,那就给好人一点自由,让其在工作中少些应付,多些精力去发展自己。

3、给“好报”的几点注意事项(1)明确是手段不是目的。

作为一个领导者,必须明确知道奖励是一种手段而非目的,为达到何种愿景才进行奖励,必须提前明确地让组织成员知道,并通过怎样的努力和达到什么样的程度就可以得到奖励。

(2)让每一个成员都获得奖励的机会。

对成员进行奖励,并不意味着一定要做出那种惊天动地的成就和贡献,教育者在工作中持续不断地寻求自身的价值,为学校的改革不断作出一点一滴的贡献,这些都是值得奖励的。在奖励中加上很多的限制条件,如“只奖励10%”,“工作三年以上的老师才有资格”等等,都严重降低了奖励的效果,必须保证要尽量多的人成为成功者,一个团队才有焕发的生命力。阿特金森在成就动机理论中实验表明:最佳的成功概率是1/2左右。如果对少数人或少数小组进行奖励,往往会招致其他大多数人的妒忌而产生负面效应。

(3)提高奖励的真实度,降低奖励的频率。

小罚不如不罚,小奖不如不奖。奖励过于频繁,将会失去效果,有道是过犹不及。管理者在花费努力去奖励时,更应该花费精力去考虑,在工作的哪一点上,奖励是最有效的。给予成员的奖励,应该代表了发自内心的任何和赞扬,一旦失去了真实,奖励就会带来负面的影响。

(4)奖励和事迹同在。

一般来说,我们总是把奖励看作是一种单一的形式对待,这使奖励的手段作用大大降低。为了让大多数成员明确奖励的价值性而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伴随着奖励,要有事迹说明,通过事迹说明,让其他人了解这些成员对某工作所做的努力。

(5)用好象征性奖励

奖励并一定是实物就效果好。运用实物很可能招来同伴的怨恨,用好证书、徽章、匾,仪式等,对于激发成员的内在动力更有价值。

(二)学校应该建立什么样的制度

1、学校要建立目标考核制度

目标考核制度作为对教师工作的一种引导,可以以量化的形式出现,这样的制度不是写在纸上,不是挂在墙上,而是要成为每一位教师明确的行为指南。目标考核制度是实施全面质量管理的基础,由于教育的境遇性和绩效模糊性的特点,对于一些无法量化的东西强迫量化,不是离本质近了,而是离本质更加远了。量化的评估往往规范的是平庸者的行为,却容易伤害有灵气和创造性的人。

2、建立学校的创新制度

创新制度可以用来鼓励特色发展,弥补目标考核制度的不足,可以采取民主评议、问卷调查、个人问讯、个能体验的方式进行。利用教师成长档案袋的形式,通过互动让教师感受成功,共享成长,对促进有创造性教师的成长也是不错的方式。

3、建立学校的过程性评估制度

教育具有境域性、复杂性的特点,为了限制那些为了达到目的不择手段的教师行为,采用过程性评估的方式,使教师时刻对学生有质量意识。过程性评估可以采用家长参与、学生参与、公开热线等形式进行。不管采用什么样的方式,坚持的原则就是实事求是,一旦如目前某些检查备课笔记的重量不重质的情况,过程性评估就失去了它的意义所在。

(三)慎重对待制度的出台过程

很多校长为了学校的发展殚精竭虑出台的制度,却在推行的过程中遇到了重重障碍,或者在推行的过程中没有达到实效性的效果,使制度流于形式。学校制度代表的是学校的主流力量,所以一定要和广大的教师做好沟通(参与不一定代表有决策权,但体现的是一种尊重和认可),沟通的目的就是为了使制度的实施达到效果最大化。

对一项新制度的出台,首先一定要现在已范围内预热,即使作为校长的你已经胸有成竹,也不能操之过急。预热的方式可以采用问卷调查、查摆问题、犹抱琵琶半遮面的提起等方式进行。其次要开展民主生活会,可以先在领导班子间进行,然后在全体教师间进行。在民主生活会前要了解学校主要成员的意见,使其和自己观点保持一致。在全体人员的会议上,校长不能以一种盛气凌人的家事来宣布什么,最好就是少说话甚至不说话,以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态度,依靠领导班子和学校主要任务的力量进行正确的导向。第三,制度一旦形成,必须马上形成正式文件,进行贯彻执行,并且要加大宣传力度,增加其权威性。

(四)执行制度注意事项

1、制度必须具有连贯性和稳定性。制度是个系统工程,为了完成一项工作,往往是一系列的制度而非一个,朝令夕改会降低校长的执行力。

2、制度内容要增加激励性减少惩罚性语言,易于被老师接受。

3、在给教师好报时,一定要掌握好是制度不是校长个人。一旦校长表现出个人行为对某教师进行奖励,将会祸害匪浅。

4、成立学校工作仲裁委员会,从学校发展来说,体现公平公正,从个人成长来说,是校长转移矛盾,从琐屑事务中解脱的良好方式,可以有更多的精力用在学校发展的思考上。

三、对常规管理方式细节的思考

1、站着开会

“长而无效”是导致教师开会或集体备课不认真的直接原因,喜闻一所学校为了改进集体备课效果,制定措施两条:一是集体备课时间不得超过15分钟,二是每个人都要说且不能重复前面的。措施一出,原来的沉默代而成为争抢发言的局面,谁也不愿意落在后面甘作尴尬。很多时候,措施上的微小改变,就是效果上的巨大改变,换位思考,触及教师心灵的策略应该被管理着细细琢磨,不断创新。

2、不分是非

责任分明是发挥中层管理者积极性的首要要素,但真正面对出现的问题,还必须从教育的整合性、模糊型、复杂性为出发点。过于追究责任往往造成明哲保身相互推诿,而教育的问题恰恰是模糊的,有时又是无法割裂的。当问题出现后,先分析事情的原因而非直接问责,因为是分析问题,大家自然容易讨论,在解决问题中其实也就明确了责任。不分是非,有时更容易激发一个人的积极性。

3、看重每一个人

很多时候,对一所学校印象不好,是来自不礼貌的门卫。在校长那里,学校的每一个人都是学校形象的代表,看中每一个人,让他明确学校的发展规划和重大事情是非常重要的。

第二部分,关于学校特色发展的思考

文化是一个学校综合实力的外在表现,成为一个学校兴衰荣枯的决定性因素。特色作为学校文化的外在呈现形式,是提升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志,是促进学校发展的“切入点”。但特色不能成为孤立的特色,否则会因为苍白而失去生命力,特色应该成为学校整体工作推进的切入点,要纳入学校整体发展规划。

一、特色发展对校长提出的要求

“事物之独胜处曰创新”,要创新,需要一个学校管理者的“三感一识”:要有随时超越的的雄心,在超越中体验成就感;要有在竞争中随时落伍的忧患意识和危机感;要不断学习,有愿意接受新事物,在行动上对新事物有敏感性的新意感;要有将新理念新经验在自己管辖的范围内积极尝试敢于冒险的胆识。一个优秀的校长不仅是教育家,还是思想家,更是战略家。

一个学校若长期没有形成自己的特色,那校长首先要反思,在理念、行动和能力上是否已经“老化”。

一个有特色的学校也不能沾沾自喜,要随时反思“三感一识”,因为特色一旦被别人仿效就不再是特色,即使没有被仿效,一个耳熟能详的“老”特色,在人们的心目中会逐渐失色。所以,要及时提高特色的含金量,既要持之以恒,又要不断创新,丰富内涵,提升水准。

校长要引领教师做好时间管理,时间管理并非单指将时间用心规划,而是人生规划,你的每一秒所做的工作使你的目标迈进了多少?烦琐的事务性工作,最终导致的就是走向平庸。

以崇高的品德感召人,以典范的言行影响人,以突出的才智征服人,一个校长才会树立权威,唤起忠诚。

二、抓住机遇,成就特色:

学校要时刻准备,一旦抓住适合的特色,立即决策,做到决心大、动作快,力求使办学特色达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新”的境地。一是要有时代敏感性,广博的视野,一旦抓住适合学校发展的特色主题,快速行动,做好领路人;二是在教育现象中反其道而行,独树一帜取得效益;三是捆绑名校(借助名校),借鸡生蛋,将先进经验迅速本土化。洋思中学的先学后教当堂达标,杜朗口中学的“三三六”模式,闸北八中的成功教育,大同中学的学分制改革,晋远中学的走班制、套餐制课程等都是可以学习借鉴的对象。

三、特色要做成全体师生的特色

学校发展的终极目标是学生发展,学生发展的根本途径是教师发展,教师发展的坚实基础上学校发展,校长、教师、学生共同承载着学校特色发展的责任。如果特色只是校长或某个教师的特色,注定该特色的苍白无力。教师不要只获得理念认同,学校要为每一位教师明确责任和任务,充分利用评价机制,加大推进力度,这样才能产生较大的积极影响。

四、创建校本课程,让特色凝固下来

校本课程是学校特色的外显形式,能够将学校特色凝固下来,是提高学校教育质量的助推器。教育的发展要有健全的教育立法,充足的教育经费保障,繁荣的教育科研促进,广泛的教育舆论支持,校本课程可以做到教育科研的外显和教育宣传的载体。

关于学校发展的思考 篇2

学校发展规划的制订应该是凝聚力量共同勾勒发展蓝图的过程, 是整合各部门活动达到最优化的过程, 是对学校的过去、现在、将来作认真周密的整体系统思考。在制定阶段, 要把握以下三个方面:

把握校史, 高屋建瓴:学校建设过程中蕴含多种文化因素、学校组成人员的不同经历和文化背景, 都会对学校产生深刻的影响。学校发展规划一定要透彻深入了解学校历史脉络, 把握学校发展资源、对学校的主要绩效指标成竹于胸时再着手制定规划。只有充分客观把握校情校况校史, 才能真正实施民主管理、广开言路、敞开心胸与大家共议学校发展。同时, 要深刻把握与学校发展相关的世界教育发展趋势、国家教育发展战略, 在对学校发展的宏观背景进行综合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制定, 从而把握学校发展的方向、规划站位的高度、学校规划的生命力。

民主讨论, 广泛认同:学校发展规划不是个人的创造或构想, 而应该是多方参与、共同合作的结晶。规划的制定过程是不同群体之间观点达成一致的过程, 也是在利益平衡的基础上确定共同价值观和共同目标的过程。在制定学校发展规划的整个过程中, 应该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 集思广益听取各方意见, 尤其是要充分吸纳全校师生的集体智慧, 经教代会讨论有效沟通, 对学校发展规划获得充分广泛的认同, 深刻实现规划的方向性、发展性、引导性, 在此基础上真正实现学校师生的民主管理。

专家把脉, 提炼理念:学校的发展规划制定还需专家论证。在倾听专家专业能力、技术应用、理性分析的意见后, 提出自己明晰的学校办学理念。学校发展规划制定的前提条件必须是学校的全体成员认同学校的办学理念、具有共同的价值观和理想追求。否则, 学校就没有发展的灵魂, 教师也没有教育思想的观念基础。学校管理者提出明晰的学校办学理念, 确立学校的总体目标, 促使学校挖掘自身潜在资源, 提高管理效能和教育质量。各部门工作目标、个人发展目标和学校总体办学目标协调一致, 呈链式状态, 最终使学校发展规划成为有内在联系的整体系统。

思考二:学校发展规划的实施

学校发展规划的实施, 是多方参与、共同合作、面向实际、展望未来、可持续发展的过程。在实施中, 其一要渗透办学理念, 宏观引领;其二要实现精致管理与教育;其三要立足学校资源, 发展特色重点项目, 点面结合引领学校发展。

渗透办学理念, 加强宏观引领:理念是师生共同所达成的共识, 是学校共同文化价值观的体现, 也是管理者的意向与目标的体现。作为一名学校管理者, 要善于捕捉代表教育发展方向、体现教师发展能力、符合学生发展实际的新思想、新观念, 将学校教师、学生所共同认可、共同践行的办学理念渗透到各种教育教学活动的过程之中。通过系统地分析学校的基础及所处环境, 发现学校的优先发展项目, 确定学校的发展方向和教育目标, 进行宏观引领。通过调动各方面的力量, 指导教育教学实践, 群策群力地改善学校的管理、教学和科研, 引导师生朝着预定的要求和目标前进, 以此明确方向, 增强合力, 实现目标。

实现精致管理, 实施精致教育:学校应实现精致全面的管理与教育, 坚持德育为核心, 教学为中心, 加强教科研和后勤管理, 着力打造人文素养与科技素养和谐统一的氛围。教学方面, 紧抓教学计划的落实, 强化课堂教学管理和改革, 扎实开好教学质量分析会, 实施差异教学, 给每个学生提供适合他们自身的发展方式。德育方面, 抓好德育队伍建设, 加强德育常规管理, 创新德育工作思路, 以此让学生学会对自己、父母、集体、学校的荣誉负责。教科研方面, 注重学校课程建设, 开展同课异构, 全面提升学校教师的教学教研水平。后勤方面, 紧紧围绕学校的中心工作, 强化后勤服务育人意识, 突出后勤精细化管理, 为实现学校的各项工作目标提供良好的后勤保障。

立足学校资源, 发展特色项目:学校应充分利用资源, 选择和确定学校发展中的特色项目, 最大限度地推动学校发展。学校管理者必须统筹规划, 以“有所为有所不为”的行动策略, 立足对学校现状的准确诊断, 建设具有学校特色的“最近发展区”。特色教学是学校发展的中心, 学校管理者应在对学校师生实际做了充分的了解的基础上, 深入探索科学有效的课堂教学管理模式, 实现“轻负高效”的教学, 推进教育教学水平的提升。特色德育是学校发展的核心, 是学校全面规划必须着重考虑的部分。学校应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进行整合, 采取丰富多样的素质教育形式, 抓实育人工作, 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特色后勤与食堂文化是学校发展的重要内容, 学校管理者应本着“校以生为本、生以食为先”的理念, 打造出学生满意、家长放心的食堂, 真正实现学校的精致管理、精致教育。

思考三:学校发展规划的保障

作为学校的管理者, 要善于思考与写作, 善于管理推动内驱力, 善于借助外力挖掘资源, 以此推动与保障学校发展规划的实施, 实现学校发展从制度管理向文化管理的转变。

善于思考, 促进渗透与参与:学校管理者应时刻谨记“让反思成为习惯”, 养成勤于阅读、乐于思考的习惯, 在拜读行家里手的成果中, 产生心灵的碰撞, 闪烁思维的火花。要充分管理时间看书、学习, 敢于写作与表达, 让学校发展规划中的教育思想、管理思维, 通过“自上而下”的渗透, 促进师生了解认同。同时, 学校管理者要充分发挥学校共同体成员的主体性、自主性, 采用“头脑风暴法”, 鼓励畅所欲言, 参与学校发展规划的起草、实施, 将多种方式收集来的对学校发展的建议进行必要的梳理。通过“自上而下”的渗透式和“自下而上”的规划参与相互结合, 才能充分推动学校发展规划的落实, 更好更快地推进学校的快速发展。

善于管理, 提高执行力与内驱力:学校的管理与执行力, 是将学校发展规划、发展战略变为现实的能力, 只有执行力的提升, 才能将人员、策略、工作运作执行流程顺畅地统筹起来。管理的核心是人, 这就决定了学校的管理必须实施符合人性的精神管理, 达到管理的最高境界——经营“人心”的精神管理。作为一个管理者, 需要充分激发教育连绵不断的内驱力, 为每位教师的发展和成长搭建平台, 让每一个教师都能朝着自己的专业发展, 让他们能充分展示自己的能力和特长, 使他们感受到职业荣誉感和幸福感, 推进和谐师生关系建设。通过执行力与内驱力的提升, 促进学校规划运作中问题的改进和进程的完善, 保障规划顺利实施。

善于借助外力, 充分发挥资源:一所学校的快速发展, 离不开学校内在潜力的有效挖掘和充分发挥, 同时也离不开必要外部力量的有力支撑和保障。因此, 作为学校的管理者, 必须要善于苦修内力, 也要善于借助外力。推动一所学校发展的外力是政府力量和市场力量。学校应充分争取来自政府的支持与帮助, 提升学生以及家长对学校的满意度和市场口碑, 以此扩大外力资源对于学校发展规划的推动、促进和监督, 实现发展客观化和评价多元化。同时, 作为学校管理者要充分挖掘资源, 落实执行力与文化力, 打造优秀一流的教师团队与师资力量, 充分利用内外合力, 解决学校发展中的具体问题, 推进学校走上发展的快车道。

一所学校的发展需要在立足现实中展望未来。在学校发展规划的制定、实施与保障中, 学校应逐步实现从精致管理迈向文化管理的转变, 通过遵循前瞻性、操作性、效益性, 充分发掘、创造独树一帜的学校文化, 将个人的发展与团体的发展并联接通, 形成共同愿景, 激发师生内驱力, 形成卓越的团队力量, 为学校可持续发展奠定文化的基因, 打造真正实现培养人、塑造人、发展人的优质学校。

参考文献

[1]、姚美琴.学校发展规划:问题与对策[J].中小学管理.2005 (11)

[2]、史根林.学校发展规划问题及其突破路径——以学校文化发展战略为基点[J].中国教育学刊.2009 (08)

关于学校发展的思考 篇3

关键词:农村学校;现代教学媒体;教育政策

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 (2011) 17-0273-02

一、引言

从20世纪初开始,人类就将幻灯片、电影等电子设备引入到教学中,想通过教学方法的改进提高教学质量。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他西方留学的过程中就注意到了这种教学方式的变革。他是我国最早将幻灯片、电影等设备引入教学中的先驱之一。使用幻灯、投影和计算机等电子设备承载教学信息的教学媒体叫做现代教学媒体。通过近百年的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之后的三十多年时间里,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现代教学媒体在我国已经有了相当大的发展。在城市学校里现代媒体教学已经普遍得到使用,城市学校已经实现电子化教学。

二、现代媒体教学

我国学者李秉德在他的《教学论》一书中将现代教学媒体定义为:利用现代技术储存和传递教学信息的工具。它由两个相互联系的要素所构成:一是硬件或叫现代教学设备,即用以储存和传递信息的各种教学机器,如幻灯机、投影机和计算机等;而软件,又叫音像教材,即已录制的,承载了教学信息的各种片带,如教学幻灯片、投影片计算机课件等。

现代教学媒体技术应用于教学中具有集成性、实效性和交互性等特点。使用现代媒体技术辅助教学可以调动师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现在我国广大农村还没有条件使用现代教学媒体,只能使用传统的教学手段进行教学。这种单一的教学手段对农村的基础教育具有严重的影响。

首先,农村学校学生大量流失。随着广大农民经济越来越富裕,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于教育的要求也在不断的提高,再加上城市良好的教育条件的刺激,显然农村学校的教育水平已经无法满足农民对教育的要求。他们都希望自己的子女能够接受到和城市孩子一样的教育。现在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收入的不断增加,已经使得很大一部分农民有能力将自己的子女送到城市接受良好的教育。

其次,不利于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由于教师职业的独特性,一名教师在他的职业生涯之中往往只会从事某一门课程的教授。每门课程的内容都是根据学生的特点而选定的,因此也不会发生较大的变化。这就使得一名教师在教授的过程中都是循环的重复着相同内容的教学。

最后,教学质量严重下降。现在农村学校的教学质量明显的处于下降过程之中。和城市学校的教育相比较来看,农村学校的教学质量下降就更为严重了。由于农村学校的生源的不断流失,尤其是大量的优质生源为了追求良好的教学条件到城市学校借读,使得农村学校的学生基本素质有着较为严重的下降。现在的城市学校的教师已经全部掌握了现代教学媒体教学,而农村学校的教师还是使用最为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这种农村教师与现代教学技术的严重脱离也是造成农村学校教学质量下降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农村现代教学媒体技术的现状

城市学校已经基本完成现代媒体教学的情况下。现在的农村学校的现代媒体教学建设还处于一个很薄弱的阶段。只有少数富裕的农村学校已经建成现代媒体教学系统,贫困山区学校的现代媒体教学系统则还完全没有开始建设。总体来说农村学校的现代媒体教学系统的建设还远远的落后于城市学校,离现在课程改革的要求还有很远的距离。农村现代媒体教学在硬件和软件两方面都存在这严重的缺陷。:

(一)硬件

1、缺少设备。现代媒体教学系统对于教学设备的要求是不言而喻的。但是这些现代教学媒体如:电脑、投影、电视等设备的价格相当的昂贵。农村学校的办学经费相当的有限,靠学校自身的实力很难购买这些设备。

2、轻管理。在许多农村学校拥有了像幻灯片、电视等一般的现代教学媒体设备。但是这些设备却没有得到相应的使用。究其缘由有两点:一是经费不足。计算机耗电耗材需要费用,设备保养维修需要费用,软件不断的更新换代需要费用,接入宽带需要费用……总之,使用现代化设备教学需要较大经费保障。为了不影响学校正常运行,学校缩小了对多媒体教学的投入。二是领导不信任师生,担心他们借机做与教学无关之事,影响正常的教育教学工作。

(二)软件建设的局限性

1、农村教师观念与现代信息教育的矛盾。教师由于观念上的守旧,在思想上还没有接受现代媒体教学这一思想。他们只愿意使用传统的教学手段进行教学,一是因为他们对传统教学手段的熟悉,要进行现代媒体教学他们还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去学习如何应用这项技术。这将会为他们带来全新的挑战,同时也将占据他们大量的业余时间。二是教师对这种新的教学方式的不信任,多媒体教学较之传统的教学方式有太多的差距。

2、课件制作、运用的局限性。许多教师制作课件,出发点不是为整体的教学服务,而是为了偶然上公开课的需要。课要好看,要充分显示出“运用了最先进的教学手段”--这是许多人运用多媒体上公开课的心态,其局限性显而易见。

3、传统教学手段的简单代替。计算机是功能十分强大的工具,传统的教学手段似乎都可以由它来代替。于是有的教师在尝到多媒体的甜头后,觉得有了多媒体,黑板粉笔也可以不要了,投影仪也可以不要了,幻灯机,录音机也都可以不要了。在不少人眼里计算机就等于是多媒体的同义词,多媒体课就是用计算机上的课,多媒体课成了独媒体课。任何事物都有其所长,亦有其所短。

4、教师成了多媒体的奴隶。计算机课件的优势在于超文本功能、人机互动功能和网络功能。目前许多已制作出来的课件,都不能体现这三大功能,都只不过是把图片、影视或文本简单地转换为计算机演示罢了,有的甚至于只是把简单的板书搬上大屏幕。与其花那么多时间、那么大的精力去把它们制作成计算机课件,还不如直接使用投影、录像、小黑板来得方便省事。

四、国家基础教育政策对农村现代媒体教学技术发展的影响

我国由于人口众多,使得教育的发展速度还比较缓慢。到现在为止我国的教育还是比较落后的一个领域。我国城乡教育发展极为不平衡。在城市里,不论是高等教育还是基础教育的发展速度都是相当迅速的,可以这样说我国城市的教育水平已经和其他发达国家的教育水平靠齐。但是在广大的农村地区我国的教育发展速度依然是非常缓慢的,农村的教育依然存在着各方面的困难。近几年以来我国政府为了改变城乡这种严重的教育差距,不断的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从经济和政策两方面同时着手,力求能够很好地解决农村教育存在的这些问题。

在今年出台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于发展纲要中,重点的提到我国教育的城乡均衡化。(五十七)完善投入机制。进一步明确各级政府提供公共教育服务职责,完善各级教育经费投入机制,保障学校办学经费的稳定来源和增长。各地根据国家办学条件基本标准和教育教学基本需要,制定并逐步提高区域内各级学校生均经费基本标准和生均财政拨款基本标准。(五十九)加快教育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把教育信息化纳入国家信息化发展整体战略,超前部署教育信息网络。到2020年,基本建成覆盖城乡各级各类学校的数字化教育服务体系,促进教育内容、教学手段和方法现代化。充分利用优质资源和先进技术,创新运行机制和管理模式,整合现有资源,构建先进、高效、实用的数字化教育基础设施。加快终端设施普及,推进数字化校园建设,实现多种方式接入互联网。重点加强农村学校信息基础建设,缩小城乡数字化差距。加快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中国教育卫星宽带传输网升级换代。制定教育信息化基本标准,促进信息系统互联互通。

五、结论

(一)国家将加大对农村学校硬件设备的投入

1、对农村学校教育经费投入的保证。在教育中长期改革与发展纲要中明确指出要对村学校的办学经费进行保障性的投入,现在国家已经对义务教育进行免费,农村的义务教育实行免教科书费、免杂费、补助寄宿生生活费的两免一补政策。

2、资源整合将提高农村学校现代教学设备的使用率。资源整合已经在农村学校中进行有一段时间了。通过对农村学校的教学设备和师资进行良好的配置,这将使得农村学校原有的教学设备得到良好的应用。同时通过资源整合使得农村分散的资源集中在一起,同一所学校的办学经费也会得到增加,使得学校逐渐有条件购买先进的教学设备。

(二)对教师将进行现代媒体教学培训

现代教学媒体教学较之传统的教学方式有着明显的差别。进行现代媒体教学对教师的素质有着更高的要求,不光要求教师熟悉自己所教授专业的知识,而且要求教师能够熟悉电脑、投影等现代设备的操作,尤其是教学课件的制作对教师的计算机水平有着较高的要求。教师是教学过程对教学媒体的实际操作者,只有掌握了这些基本知识之后才能进行现代媒体教学。这就需要加强农村学校教师现代媒体教学技术培训。随着教学设备的更新和农村学校教师对这些设备的陌生与抵制,国家将逐步加强对农村教师进行现代教学媒体的培训。

综上所述,现在国家出台的各项政策将对农村学校的现代媒体教学不论是硬件还是软件的发展都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国家会在加强农村基础教育发展的过程中加大农村学校现代媒体教学建设。农村学校应该紧抓这个良好的机会,在完成好国家发展农村基础教育发展的同时,做好本校的现代媒体教学体系的建设。一是要争取更多的经费购买设备。二是加强教师现代媒体教学技术的培训,为以后展开全面的现代媒体教学做好准备。

参考文献:

[1]谈松华.农村教育:现状、困难与对策[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3,(1).

[2]李秉德,李定仁.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关于学校特色教学的思考 篇4

单位:作者:时间:

郑州经开区朝凤路小学 秦晓风 2011、5、6

摘要: 关于学校特色教学的思考

随着“新课程教学改革”的方针在社会上的逐步影响和贯彻,对我们这所正在起步中的学校来说,既是一个提升自我的良好机遇,同时也是我们所要面临的在这种新形势下,进行素质教育的重大挑战。怎样使我们学校在其他众多学校中能够脱颖而出?怎样才能使我校在教书育人的各个方面能够提高到新的档次?怎样使学校的各项教育工作更加符合素质教育的人性化思想?本人认为:加强学校的特色教学至关重要。因此,办出学校特色,推进学校特色教育已经成为当前中小学改革与发展的必然趋势。“学校要有特色,教学至关重要”追求特色教学是我们的理想境界。

关键词;教学特色 课堂特色 教学理念 科学性

特色教学应该是高质量的学校教育。一个学校教学工作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教学活动是学校教育的主要载体。一所学校能否健康发展,具有较高的办学水平,教学是关键,教师是基础。只有形成教师的教学特色,形成教师教学特色的多样化和个性化,才能持久地、更加有力地推动学校办学水平,推动学校各项工作的特色化;我个人认为在特色教学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学特色形成的基本要求

教师教学特色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理论与实践结合,并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需要多方的因素条件,其中人的主体因素占决定地位,因此,教师要形成独具特色的教学风格,必须从我做起。我个人认为教师必须具备以下三个方面;

(1)高尚的师德修养;教师是教育上最根本和最有价值的资源。要完成教会学生掌握文化知识的同时,健全他们的人格,教师首先要提升自己的师德修养。立足于教师职业理想的追求和敬业爱岗精神。立足于学生成“人”的追求和关爱学生的热心。立足于为学生服务的追求和一丝不苟的教学态度。

(2)坚实的教学能力;教师具备引人注目的经典之华彩,内化自身,提高水平。“教学特色是指教师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形成的具有个性化特点的教学方式,从整体上看,是教师在长期教学实践的经验凝结和独特的创造。”显而易见,教师要想有所成就,就必须做到第一步,那就是教学经验的积累,没有积累,就无从谈起特色,时间的打磨体会,酸甜苦辣体会,才会有真知灼见涌现出来,才会出现经得住考验的灵感和感悟。同时,拥有特色的教师,也应该是具备相应个性化的特征的,特色人格和教学行为的魅力,会融入到教育教学的常规活动中,因为人的教学体验和教学的理念的互相交合,相互影响。

(3)教师的教学要从个性化教育出发,教给学生最适合他们自己学习和发展的本领,这才是教师送给学生成长的最好礼物。厚实的专业知识基础(研究好学生)、驾驭课堂教学的本事(教好学生),综合、广博的知识结构(发展好学生)教学研究是“磨刀石”,教师如能把教学研究视作握进教学技能提升的动力,则一定能取得更出色的教学成果。坚持教学创新就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通过发现、探究、解决学生发展未知的问题,创造学生未来的信心和思维。从实际出发打破框框,勇于超越。从需求、发展出发,大胆假设、细心求证。从自我见解出发,标新立异、自圆其说。乐于合群而富于个性,有个性的教师并不总是能推动教学改革,关键要看他的个性是否恰当地融入群体之中,即他的个性是否具有合群的个性,一位好教师,应当是乐于合群的并富于个性的教师。既为集体作贡献,又从集体中汲取力量。赋予集体以特有的个性魅力,扩大集体战斗力。学科教学特色和个人教学特色的完美结合。

二、教学特色形成的基本途径和方法

教师教学特色最好的诠释“教而有法而无定法”。它是一位教师教学艺术高超的标忘,蕴涵着教师不懈的努力和付出的心血。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学校学生需要这样的教师。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途径和方法坚持在实践中提升自己。读——阅读有关教育教学书刊、经典作品、名师著作,加深底蕴。写——与教育教学相关的要点作一些笔录,记下自己的感受与体会,写一写教学反思。听一些富有经验的、讲课艺术水平高的名教师的课,尤其要多听一些对比性较强的课。行——把他人先进的教学方法、处理教材的艺术性,创造性地运用到自己的教学中去,形成自己的风格。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途径和方法自觉进行理论思维和思想升华反思自己教学实践的合理性。

在教学过程中随时对自己的教学措施进行有效监控和调控。要有开放的心态,善于交流与沟通。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途径和方法不断探索,养成良好的思维态势和创新思维方法走教学研究之路,积极思维、大胆实践,提高教学研究水平。要勇于挑战难题,尤其是两难的问题学校层面培养的途径和方法加强学校的制度建设,创建有利于教师发展的环境教学制度的完善(特色制度)教学资料共享(信息管理)骨干教师使用与培养学校层面培养的途径和方法加强课堂教学研究,创建有利于教与学活动的环境研究教学设计研究教学过程研究考试评定学校层面培养的途径和方法加强校本培养,创建有利于教学研究的氛围分层分类培训名教师工作定培训交流、合作培训。

三、要有明确的教育教学理念:

教育教学理念是教育实践的先导,办学思想是形成办学价值观的前提,是形成特色学校的重要思想基础。这种独特的办学思想是学校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不断总结、反思、提炼、概括出来的思想结晶。没有独特的办学思想就意味着没有特色办学。因此,要建设特色学校必须要有先进的教育理念做支撑,不仅要凝聚学校内部的教育理念,更要凝聚学校、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和高层理论专家三方的理念,要形成独特的办学思想,当然,凝聚和提炼理念的过程是一个整体设计、整体驱使和整体实践的过程,是一个逐步演进、不断提升的过程。

四、学科特色及构建课堂教学的特色:

(1)学科教学特色;不同学校根据各学科的特点形成的学科教学特色如语文:在积累知识和培养能力的同时,引导学生感情教材文本中科学和人文精神内涵。数学:求疑解难,发散思维的教学。外语:提高学生口语、听力、写作运用语言能力。音乐:要求每个人都有才艺或者会某种乐器等。那么在在教学过程中教学特色的课型特色类型有课程改革出现的各校开设的校课程如:“天文观测课”、“现代科技常识”、“环境污染与保护”、“欣赏品评”等,突出新视野、新见识、新技能的综合教育,特色十分鲜明。教学方式和方法特色体现在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如教学语言的简洁函默而富有表现力;生动形象富有吸引力,抑扬顿挫富有感召力等;再如:活跃思维、促进思考的启发式教学,投入激情、潜心感受的情境教学,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发现教学等。

(2)课堂是学校实现培养目标、完成新课改任务的主阵地,教学既是培养学生的主要途径,也是形成学校特色的主要途径。因此,在进行特色教学过程中应充分重视教学特色建设。那么教学特色到底是什么呢?我认为教师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形成的具有个性化特点的教学方式,就是教学特色,从整体上看,是教师在长期教学实践的经验凝结和独特的创造。教师教学特色是一种先进的、独特的、富有时代特征和相对稳定的教学文化。建立与特色教学相适应的新的课程体系。课堂教学是学校特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特色教育培养目标的主要途径。因此,在创建学校特色教育的过程中一定要注重打造课堂教学的特色。在构建课堂教学特色时,一定要符合本校特色教育的思想,而且要通过课堂教学来体现特色教育的思想,也就是要依据学校的特色教育来确定课堂教学的特色。它不只表现出明显优于一般教师的教学水平,更表现出凝聚在教师身上的一种精神品质。课堂教学的特色可以体现在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目的等方面,也可以体现在教师的教学风格、教学艺术等方面。

五、教育教学活动中科学性,独特性;先进性;稳定性;持久发展性。教学活动中的科学性是指教师在工作中的行为表现符合党的教育方针,能遵循教育规律,尊重学生的实际,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系统教育思想与经验不同学校根据各学科的特点形成的学科教学特色如音乐:在培养音乐兴趣的同时,引导学生学会感受美,鉴赏美、发现美、表现美。那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想突出和彰显特色我认为要形成以下特性:

(1)首先是独特性;独特性是指教师在具有一般教师共有的教学水平教学能力的基础上,有着与众不同的个性,从学校、学生实际出发,在教学实践中表现为“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精”。的教学风格,只有形成独特性才能有效地刺激学生的学习欲望。

(2)其次是先进性;在先进性的理念中要有(优质性);所体现在教师所具有很高的教学质量。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的课很受学生欢迎,其教学效果明显优于其它教师。同时在教育教学工作某个方面体现很高的或是处于领先的水准。

(3)再次是稳定性;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行为特征;是教师的教学的个性和成果能长期地显示、保持和发展,并经受得住时间检验。成为学校和同行认可的,并可推广的成果。

(4)最后是持久发展性原则;按照现代化学校发展的规律和趋势,从整体上、全局上对特色建设进行长期规划,并把学校特色的发展建立在科学的、与时俱进的、具有持久生命力的举措上,促使学校不断超越自我,不断创新发展。

综上所述特色教学必须挖掘课堂教学这个中心、科学的积极创设条件、营造具有个性的课堂教学模式,这样假以时日,特色才会真正突显出来内化为文化,成为学校的精神。而这个内化的过程必然是相当漫长的,需要我们教师者持之以恒,切不可急功近利。要清楚地认识到:如果特色不建立在文化的基础上,而是凭空臆造,贴贴标签,那么虽可能浮躁一时,但必将象海市蜃楼一样存留不长,毫无生命力。

参考文献:

1、李泽彧.高等学校办学特色[M].高等教育出版社,教育部高等教育评估中心编, 2007.12

2、曲振国主编的《当代教育学》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6.8

关于学校团队工作的几点思考 篇5

按照年初团省委关于“三项重点工作、一个保障体系”的总体部署,上半年以来,全省学校团队工作忙而不乱、生机勃勃,取得了新的成效。一是学习贯彻中央8号文件,学校各级团队干部倍感自豪、精神振奋,把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落到实处,“‘三个代表’与当代大学生”、“民族精神代代传”、“养成道德好习惯”等主题教育和道德实践活动深入开展。二是围绕实施青年文化工程,举办了全省首届大学生社团文化节、首届少先队文化艺术节,有效牵动和推动了各级各类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三是围绕实施青年创业行动,组织开展了首届“挑战杯”全省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高校团学组织发挥优势,促进大学生创业就业工作有形有效。四是围绕实施青年人才计划,推进实施大中学生素质拓展计划,落实西部计划139名志愿者的选派任务,启动实施了大学生志愿服务安徽基层计划。五是成功召开了省第三次少代会,出台了少先队辅导员三级聘任办法和巡回培训方案,举办了民办高职院校和中学团干部培训班,学校团队组织的自身建设继续加强,外部环境不断优化。

下半年,全省学校团队工作任务艰巨。总体想法是继续按照年初的安排部署和本次会议的要求,进一步把各项工作抓紧抓实抓细,抓出新成效。这里我想重点强调两个方面的 工作。

一、求真务实、开拓创新,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

回顾近年来的工作,我们感到,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关键在开拓创新,重点是狠抓落实;既要立足当前,办几件实事;又要着眼长远,建立长效机制。最近,团中央专门召开了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会议,省委也将要召开工作会议,出台实施意见。下半年,我们要认真贯彻全团和省委的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在全省学校团队组织中兴起学习贯彻的热潮,以实际行动开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新局面。

下半年,团省委的工作打算是:开展二项活动,搞好三项服务,加强四项建设。

1、开展二项重点活动。一是开展“百万少年看安徽”主题活动,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充分挖掘利用本地各类爱国主义教育资源,命名建立第二批“民族精神代代传”体验教育基地,广泛组织开展“百万少年看安徽”主题教育,引导未成年人深入了解当地的光辉历史、灿烂文化、秀美山川以及独特的经济优势和美好的发展前景,从爱家乡做起,树立民族自信心,增强民族自豪感。二是实施“未成年人成长计划”,培养良好行为习惯。引导未成年人从日常生活和身边小事做起,在家做父母的“小帮手”,在学校做合作共 处的“小伙伴”,在社会做帮人律己的“小标兵”,在公共场所做环保“小卫士”,在队组织做自动向上的“小主人”。

2、搞好三项具体服务。一是帮助贫困未成年人完成学业。依托希望工程,继续深化全省共青团爱心助学行动,力争完成为2万名未成年人顺利完成学业,提供经济援助和其他形式的有效支持的目标。二是丰富未成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扩大未成年人参与,联合社会力量,以节庆专题活动为依托,大力实施全省青少年文化工程。结合建国、建队55周年,重点办好大中学生社团文化节、少先队文化艺术节、“欢乐年华”宫协系列活动等重点文化活动。继续开展中华文化经典诵读,办好团队报刊和精品网站,引导未成年人体验先进文化,传承优秀文化,甄别时尚文化,抵制不良文化,建设充满生机、健康有益的青少年文化。三是维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宣传“两法一条例”,年底以前,完成《安徽省实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办法》的调研起草任务。积极创建“优秀青少年维权岗”,深入开展少年儿童平安行动、网络文明行动和青少年违法犯罪“社区预防计划”等,进一步优化未成年人成长环境。

3、加强四项基本建设。一是加强中学团队组织建设。进一步把中学团队工作纳入学校素质教育总体规划,纳入各级特色示范学校考评体系;与教育部门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定期研究解决中学团队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制定中学生团 校、业余党校的管理规范,健全省、市、县三级考评管理体系;推动基层少先队工作领导机构建设,加快少工委构成社会化步伐;推广预备团员制、团队一体化和社区团队建设试点经验,加强团队衔接,填补工作真空,从组织上和工作上实现对未成年人的全员、全程覆盖。二是加强辅导员和团队干部队伍建设。落实《全省学校少先队大队辅导员聘任办法》,制定中学团队干部聘任、考核、管理制度,确保中学团委书记和大队辅导员按学校中层干部以上条件配备,确保优秀辅导员和学校团队干部享受同级优秀教师待遇。完善培训网络,加大培训力度,组织优秀团队工作者和少先队专家赴基层和农村巡讲,三年内将农村乡镇中心校以上的团队工作者轮训一遍。壮大志愿辅导员队伍和少先队工作专家队伍,加强团队教育创新研究,形成教育合力。三是加强活动阵地建设。充分挖掘利用各类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现有阵地,以签约承诺的方式,命名和建立各级各类团队组织教育基地,为团队组织和未成年人开展活动减免费用。积极争取党政支持,增加财政投入,把未成年人活动场所建设纳入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总体规划,加强青少年宫等团属活动阵地建设,五年内基本消灭空白市、空白县。坚持社会化发展、项目化运作的工作思路,积极争取和协调社会资源,援建一批青年中心和少先队标准化队室。四是加强工作机制建设。充分发挥共青团、少先队在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 道德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不能靠共青团唱“独角戏”,也不能靠团教两家唱“二人转”,必须建立健全长效工作机制,积极联合社会力量共同奏响“交响乐”。省委已经成立领导小组,统筹协调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目前,我们已经在团内逐级建立了工作责任制,吸收了省直17个厅局的负责同志担任了省少工委委员,与省教育厅建立了联席会议制度,协同开展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

总之,我们要认真按照省委和团中央的要求,进一步狠抓各项具体工作的落实,努力做到事事有人做,人人有事做,一级带一级,层层抓落实,为实施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这一伟大的战略工程、民心工程和希望工程添砖加瓦,不断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二、服务大局、务求实效,进一步做好促进大学生创业就业工作

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关系到同学们的切身利益,牵动着千家万户,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大局,也影响到社会稳定。去年以来,我省和全国的情况一样,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比较严峻。高校毕业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帮助高校毕业生实现自主创业和充分就业,使其在加快发展、富民强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事业中更好地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是共青团组织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大力开发人力资源,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举 措。

作为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委员会成员,团省委的工作职责和分工是:牵头实施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和大学生志愿服务安徽基层计划;牵头组织实施全省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组织大学生创业导师团,为毕业生提供行之有效的创业指导和服务;完成省就业工作委员会交办的其它事项。

根据这些明确的职责和要求,各级团组织,尤其是高校团组织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找准切入点,与有关部门通力配合,切实采取措施做好服务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以创业带动和促进大学生就业。

1、发挥团组织的思想政治优势,大力加强青年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引导毕业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就业观和成才观。要通过组织形势报告会、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等多种形式,帮助毕业生全面了解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状况和就业形势,转变择业观念,树立行行建功、处处立业的就业成才观,鼓励他们抓住西部大开发、小城镇和城市社区建设、产业结构调整等契机,到西部和农村基层就业,到中小城市和社区就业,到中小企业就业。要树立一批投身西部大开发、投身农村乡镇和城市社区建设、自主创业、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成长成才的毕业生先进典型,宣传一批支持子女正确择业就业创业的毕业生家长的优秀事迹。及时了解掌握毕业生的状况,有针对性地开展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及时为毕业 生排忧解难,做好相应的服务工作。

2、发挥团组织在实践中育人的优势,扎实推进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不断提高大学生就业创业本领。按照团省委、省教育厅《关于在全省高校中实施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的意见》,高校从新生入学开始,全面实施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通过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帮助学生在思想政治与道德修养、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科技学术与创新创业、文体活动与身心发展、社团活动与社会工作以及技能训练等方面提高综合素质,切实增强毕业生的创业就业能力。

各高校在推进实施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过程中,要注意强化职业导航设计、素质拓展训练、建立评估体系、强化社会认同四个环节,把素质拓展的活动项目与社会对大学生创业就业的需求结合起来,在中低年级学生中广泛组织开展创业见习和社会实践活动,在中高年级学生中广泛组织开展科技创新活动和创业计划大赛,帮助学生在入校之初和在学期间,就能树立与自身条件相适应的从业目标,并围绕这一目标在加强专业知识学习的同时,有针对性地进行全面素质培养和创业能力训练。

3、发挥团组织的宣传教育优势,组织实施大学生志愿者服务西部计划和志愿服务安徽基层计划,教育引导毕业生到基层和艰苦地方创业发展。当前,各高校和8个服务市、19个服务县区的团组织要把实施大学生志愿服务安徽基层 计划作为重中之重,确保招募选拔、培训上岗等各项具体工作的落实。

关于基层学校党组织的作用的思考 篇6

——创先争优活动学习体会

创先争优活动中,重新学习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进一步认识了我们党执政理念的新飞跃。作为基层学校党组织和党的干部,如何联系实际,既要深刻领会《决定》精神实质,又要在教育工作中切实贯彻落实,这是当前摆在学校各级党组织面前需要解决的一个紧迫而重要的问题。只有从理论上正确把握《决定》的深刻内涵,以及其中提出的新观点、新思想,才能在实践中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一、关于基层学校党组织执政能力的提出

基层学校党组织是否具有执政能力?对这一问题目前有两种意见,一种是认为没有,一种则坚定地认为具备执政能力。

认为基层学校党组织没有执政能力的理由是:

1、现在实行的是校长负责制,学校党组织哪有执政能力;

2、党的执政能力是指县市级以上党组织,基层党组织不具备;

3、当前中小学大小事都是校长说了算,书记没有决策权。

坚信基层党组织具有执政能力的依据是:

1、执政党是指对一个国家的领导,无疑包括对这个国家的每一个组织、每一个单位的领导;

2、在基层单位设立党组织就是加强党的领导;

3、如果基层党组织没有执政能力,在基层单位设立党组织就失去意义;

4、作为学校党组织的执政能力主要体现在执行党的教育方针政策的能力上,与党的上层机构的执政能力是有区别的,也与本级学校行政机构的执政是有区别的,不能混为一谈。

对中小学党组织有没有执政能力之所以存在争议,问题集中在对党的执政能力的理解上。只有从理论上对党的执政能力的深刻内涵全面正确地认识和理解,基层党组织才有可能在教育工作中发挥政治核心作用,保证社会主义教育事业沿着党指引的教育方向前进。

二、对基层学校党组织具有执政能力的理论思考

关于基层学校党组织的执政能力,《党章》和《决定》等有关文件虽然没有明确表述,但从相关内容中可以找到答案。

1、《党章》总纲中指出:“党的主要领导是政治、思想和组织领导。党要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要求,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党必须按照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原则,在同级各种组织中发挥领导核心作用。”从这里可以看出,基层学校党组织在同级各种组织中具有领导核心作用,指的也是执政能力。

2、《党章》第五章党的基层组织第三十一条表述更为明确:“党的基层组织是党在社会基层组织中的战斗堡垒,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这里“党的全部工作”无疑包括执政能力。同时,在谈到党的基层组织的八项基本任务时,第一项是:“选权和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选权和执行党中央、上级组织和本组织的决议,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团结、组织党内外的干部群众,努力完成本单位所担负的任务。”从这点上看,党的基层组织如果不能执政,是不能完成所担负的任务的。

3、《党章》第五章党的基层组织第三十二条表述更为具体:“实行行政领导人负责制的事业单位中的党组织,发挥政治核心作用。”这完全适应目前中小学实行校长负责制的情况,这种“政治核心”实质上包括执政,如果基层学校党组织没有执政能力,那么发挥“政治核心”作用就是一句空话。

4、《决定》第三部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和任务”中,谈到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五项任务之一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学校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党只有抓好了这个基础,才能 1

建设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党在这个基础如果没有执政能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不可能建设好的。

5、创先争优活动要求我们加强基层组织。党的基层组织在成为贯彻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的组织者、推动者和实践上取得新进展,战斗堡垒作用进一步发挥,党执政的组织基础进一步巩固。由此看出,我国的执政体制是由中国共产党从中央到地方各级组织对同级国家执政组织领导作用的总和构成的。基层学校党组织是党执政的组织基础同时也是党具体执政的一个实体。

基层学校党组织是否具有执政能力,上面的表述应该是非常明了的,但目前有些人对党的执政能力的理解上还存在一些误区,可能还心存疑虑。

如何认识党的执政能力的内涵,其中之一我们不能只从一个层面上去理解。党的每一级机构工作的任务不同,其执政能力也就必然不同。作为党的高级机构,主要是驾驭一个国家的能力,制定方针政策、做出重大决策等方面的能力。党的基层组织则主要是贯彻执行党的高级机构的方针政策等方面的能力,虽然还有创造性开展工作的能力,但这种能力与党的高级机构的执政能力是显然不同的,这是需要我们正确加以区分和对待的。

目前基层学校虽然是实行校长负责制,根据《党章》的精神是党组织“不领导本单位的业务工作”,但并不是说党组织在学校工作中没有领导权、决策权、监督权。我们不能从表面上看学校行政工作是校长说了算,党组织没有起作用。按正常工作程序,学校的重大决策必须通过党组织同意,否则就是违纪违规。现实中一些学校确实存在校长行使一切权力的现象,这是不正常的,应当予以纠正。

考察教育事业的发展历程,分析当前教育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无论从全县还是一所学校的教育发展来看,没有党的领导,就不可能有今天的成就,教育工作一刻也不能脱离党的领导,基层学校党组织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具备执政能力的。

三、基层党校党组织执政能力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长期以来,由于对基层学校党组织是否有执政能力的问题认识模糊,更没有搞清楚基层学校党组织究竟具有哪些执政能力。因此,目前党组织在学校如何开展工作,只有一些原则上的意见,缺乏具体工作条例,难以操作,可以说是无章可循,无所适从,发挥不了应有作用。这也是在学习贯彻《决定》必须解决的新课题。

《决定》明确指出:“党的执政能力就是党提出和运用正确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和策略,领导和实施宪法法律,采取科学的领导制度和领导方式,动员和组织人民依法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经济和文化事业,有效的治党治国治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本领。”这是对党中央及整个党的组织而言的。具体对学校党组织和党的干部来说,应该围绕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和主要任务,结合学校工作实际,主要提高以下几个方面的能力:

1、能够根据党的教育方针和政策,提出和运用正确先进的办学理念、办学策略、办学目标,把握学校正确的办学方向;

2、能够采取科学的领导制度和领导方法,科学办学、民主办学、依法办学,确保学校稳定和发展;

3、能够有效的管理和教育学校干部、教师、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具有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本领;

4、加强自身建设,按照政治坚定、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勤政廉政、团结协调的要求,把领导班子建设成为坚强领导集体。

四、加强基层学校党组织执政能力建设的建议

就目前情况来看,基层学校党组织的现状可以分为三种类型:

1、核心型。党组织在学校工作中是坚强的战斗堡垒,起到了核心作用、保证作

用、服务作用,形成了学校的主心骨,在教师中有很高的威望。

2、配角型。党组织被动的支持学校行政工作,不提意见,好坏不说,对错误的东西不敢坚持原则反对,只是例行开会,搞搞学习,收收党费,应付上级组织的工作任务。

3、涣散型。党组织基本不管事,不开展活动,一切依从行政,形同虚设,甚至名存实亡。

从以上来看,应该说目前基层学校党组织的工作存在不少问题,尤其是农村学校更差,大多数没有发挥党组织应有的作用。就表面上看,似乎主要责任、主要问题在于学校党的主要干部,其实多数情况并非如此,存在比较复杂的因素。在很多学校党的主要干部中,应该说他们有一定的政治素养,事业心也强,也不是没有水平,没有能力,更不是不想干事业,但就是作为不了。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主要存在以下几个因素:

第一、体制上的问题。现在中小学实行校长负责制,没有解决好党组织的核心作用与校长负责制的关系,党的组织部门和教育部门对这个问题没有明确具体的说法,缺乏一个规范性的文件,由此现实中出现的情况往往是,组织部门强调的是党组织在学校工作的政治核心作用,不能削弱党的领导,教育部门强调的是校长是法人代表,党组织不能干预学校工作。这样一来,由于学校毕竟是以教育部门管理为主,很多人误认为校长负责制就是校长一切说了算,党组织靠边站,这种现象比较普遍,相当严重。

第二、责权上的问题。目前对党组织在学校中的地位、作用、职责、权利等不明确,应该管哪些事,有什么权利,负什么样的责,缺乏操作性的法规及规章制度,党组织很难开展工作。许多学校当干部反映说,现在党的组织在学校几乎成了一个可有可无的组织,管多了越权,不管又失职,管也不好,不管也不好,处于一种非常难堪的尴尬境地。

第三、能力上的问题。虽然有很多客观因素存在,给基层学校党组织的工作造成了一些困难,但并不等于党组织在学校发挥不了作用。事在人为,这其中就有一个能力问题。能力问题有两个方面的一素:一方面是组织上的,对党的干部培训少,提供的学习的机会少,一般只限于地方党组织的培训,而校长培训学习的机会却多得不得了,几乎是各级多办培训班,校长没有办法应付。因此,党的干部难以提高能力,如有的当校长是干得很好,可当书记就不行了,原因就在这里;另一方面,有的认为当书记担子轻多了,学习不学习无关紧要,缺乏进取心,不重视提高自身能力。

从目前基层学校党组织的工作状况来看,制度和体方面存在的问题最大。所以,加强基层学校党组织建设,一定要首先在制度和体制上下功夫,不断推进制度化、法制化、程序化、规范化进程,为党在学校的执政活动搭建一个更为广阔和良好的平台加强制度和体制建设,不仅基层学校党组织要做出很大努力,在很大程度上其主要任务是上级党的领导机构。由于基层学校党组织属于地方党组织领导,而目前地方党组织又没有设置机构或安排专职人员具体抓学校党建工作。这是加强制度和体制建设需要认真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就学校工作特点来看,加强党组织建设应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着力:

一是核心作用。主要指政治核心,就是要管办学的方向、路线、方针、政策,管干部,管大事,可以说是宏观的;

二是保证作用。主要指为学校的改革和发展提供政治保证、思想保证、组织保证、制度保证、纪律保证,保学校稳定,实质上是保证核心作用的发挥和落实,是实施过程的保证,可以说是微观的;

三是监督作用。主要指监督学校的党风政风,校风教风,干部的勤政廉政;

四是服务作用。主要指为学校行政管理服务,为教育教学服务,为教职工服务,为学生服务。

关于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几点思考 篇7

一、正确的办学理念, 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灵魂

灵魂, 决定着一切。没有灵魂, 也就没有一切。

管理者要对学校的办学实践深刻反思, 对复杂的办学环境作理性思考, 不断探索教育教学规律, 形成适应教育现状和本校实际的办学理念。在实践中不断更新、不断扬弃和继承, 要顺应时代发展, 实现教育为社会服务的使命。同时, 校长还要把办学理念转变成学校教师的教学观念, 并内化为教育行为。

二、规划办学远景, 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骨肉

骨肉, 生命的载体。没有骨肉, 就没有生命。

根据教育方针政策, 制订学校总体发展目标, 以贯彻“两全”方针, 坚持“三个面向”, 培养“四有”新人, 促进学生“五育”全面发展为宗旨,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是教育发展的大方向。科学管理立校、教育科研兴校、素质教育强校, 是学校发展的必由之路。以因材施教为核心的个性化教学模式、以立志成才为主题的激励性德育模式、以优质高效为标准的效益型后勤模式、以科学民主为特征的舒畅型管理模式是学校管理的基本范式。仅有这些还不够, 还要根据学校所处的地理位置、学校传统的实际, 规划与发展自己的办学特色, 打造出自己的“名片”。

三、创建特有的学校文化, 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血脉

血脉, 生命的动力。没有血脉, 生命就失去了源泉。

学校文化是学校价值的基本体现, 彰显着学校的特色, 为学校可持续发展作强有力的支撑。建设好学校文化, 才能打造出学校的品牌。

1.以人为本, 构建学校管理文化

管理, 是人的文化。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以人为本, 全力关注, 促进教师的成长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根本。

2.因地制宜, 建设学校环境文化, 是无言之师

环境文化是陶冶师生情操的无言之师, 具有“润物细无声”的育人功能。学校环境文化建设要因地制宜, 结合学校建筑布局, 搞好校园绿化、美化工作, 建设绿色校园、生态校园;根据地方特色建设环境文化;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 发挥学生的特长, 激发学生的智慧, 积极打造独具特色的班级文化、宿舍文化, 切实营造文化气息浓郁的育人氛围。

3.开发校本教材, 建设学校课程文化课程, 是学校的内涵

校本教材是学校为了有效地实现校本课程目标, 达到教育学生的目的, 对教学内容进行研究, 并共同开发和制订一些基本的教与学素材, 具有独特的地方特色与文化传承, 是学校文化的一道亮丽风景, 使学校独具特色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一个保障。

4.发展学生个性, 建设学校特色文化, 是学校的名片

办学有特色、学生有特长, 是时代对教育的必然要求, 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选择。学校文化重在形成浓重文化积淀, 有了积淀就有了历史, 有了历史就有了可持续发展。

四、不断创新, 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精神

精神, 生命的符号。没有精神, 生命就是行尸走肉。

不断发展创新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动力。学校发展创新体现在教师的创新能力上。培训教师的创新能力, 重点是培养教师的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的教学能力。教师能够持续发展, 学校也就能够持续发展。

五、科学管理, 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元气

元气, 生命本源。没有元气, 生命就会凋谢。

学校是生命体, 会经历初生、成长、成熟、衰退的过程, 学校可持续发展的着力点在于缩短初生期, 促进成长期, 延长成熟期, 消除衰退期, 使学校保持向上的朝气, 保持持续的发展态势。

1.强化自身组织建设, 形成合力, 协调发展

2.在学校外部, 建设一个开放系统, 扩大教育领域, 丰富教育内容, 发展教育生产力, 增强学校办学魅力

3.科学管理, 有章可循, 有法可依, 克服以权压法, 以罚代法, 以情徇法的做法, 改变人法色彩的管理模式

六、科学预见, 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约定

约定, 是三生石畔生命的延续。有了约定, 花朵就会从容绽放出动人的美丽。

要可持续发展, 就要冲破被问题困扰的窘况, 走在问题的前面, 形成“预见—整改”的态势, 学校的发展才会顺风顺水, 空间无限。校长要能够静下心来认真学习, 取他山之石, 借别车之鉴, 把握好学校的方向盘, 让自己的战车驰骋在广袤无垠的原野上。

要保持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就要从方方面面去考量。事虽有大小, 但凡涉及学校可持续发展命脉的, 则无巨细, 缜思慎行做好每一件事, 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保障。

参考文献

[1]汪霞.可持续发展:21世纪的教育选择[J].中国教育学刊, 2000 (05) .

[2]崔允漷.校本课程开发:理论与实践.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0-09-01.

[3]祝幸安.学校可持续发展的现实基点.人民教育, 2006 (09) .

关于学校发展的思考 篇8

【关键词】职业院校 农学专业 发展现状

【中图分类号】G4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6-0066-02

我国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庞大的农业人口决定了农业依然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2010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要“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要加强农学专业建设,加大培养适应农业和农村发展需要的专业人才力度。但目前大量的非农专业的开设,大量特色农业专业的逐渐消失给农学专业发展带来严重挑战。由于观念的偏差,家长和学生在选择专业时纷纷涌向第二、三产业的热门专业,虽然目前国家对农学专业大力扶持,对学生实行了减免学费政策,但还是出现了持续的低迷,生源日趋减少。

一、农学专业发展现状及问题

中职教育的认识不足。长期的城乡二元结构,使得城乡差距巨大,轻视农业的传统观念依然充斥着人们的思想。人们对农学教育的认识还存在一定的偏颇,职业院校农学教育很少或者没有受到学生和家长的认可。作为农学专业潜在生源的农村学生,却在心理上渴望跳出“农门”,从事社会地位高、经济收入好的非农行业。

招生难,专业陈旧需创新。从近二年招生情况可以看出,报考农学专业的考生大幅下降,不足总招生人数的三成。部分职业院校在农学专业的专业设置上缺乏针对性,与市场需求有一定差距。往往不能深入生产实际,了解农村在农业发展中遇到的具体问题。将农学专业等同于普通专业,脱离农学专业的办学规律,在课程上跟不上现代农牧业科技创新的步伐。

农学专业毕业生就业难,就业对口率低。国家近年实行了农学专业免学费政策,并每月补贴一定的生活费,这对农学专业招生和农业技术人才的培养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但由于这些专业都是艰苦专业,都是和土地打交道,就业前景并不乐观,就业对口率低,社会认可度不高。而家长们看重的主要就是毕业后学生的就业问题。

教学与管理难,社会效益不明显。由于入校学生基础差,自控能力不强,再加上就业前景黯淡,缺乏学习动机,不重视专业知识学习,加大了学校教学管理难度;在校内影响学校教学与管埋,在校外影响学校办学声誉。行成了学生不想学、不愿学;教师管不了,不愿教;学校不愿招、难就业的尴尬局面。

二、分析与对策

采取有效措施,提升高职农学专业的社会地位和吸引力。一是高职农学专业应注重人才培养的数量和质量,提升对用人单位的吸引力;二是适应不同生源的需要,在专业设置上进行市场细分,提高其市场针对性和适应性,提升高职农学专业对学生和家长的吸引力。此外,政府应发挥各种媒体的作用,改变社会上的“轻农”思想,使社会共同关注、支持农业教育的发展。

围绕产业办专业,适应地方经济。职业院校农学专业的办学主题应是服务“三农”,这是职业院校农学专业赖以生存之源。职业院校要切实转变教育观念,主动出击,寻求学校与镇、村、农业龙头企业、种养大户的合作,并适时围绕产教结合中产生的新情况与新问题调整专业建设、课程结构,讲求“实际、实用、实效”。而且农学各专业应紧紧围绕地方农业发展的战略目标,及时跟踪市场需求的变化,主动适应区域、行业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做“特”、做“精”。

扩大资助对象,办学形式应当更加多样化。日前资助的都是全日制在校生,而一些像苗木专业村、专业乡的学生在苗木的生产季节干活,没有时间脱产参加全日制学习。他们只能采取半工半读的方式学习,国家政策只对全日制在校生补贴,而对半工半读的学生没有政策,这就造成了需要政策的人得不到政策的资助。建议国家要针对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政策,采取多种形式的办学模式,把农学职业教育办好。 并且解决好“出口问题”才能更好地解决“入口问题”。国家应出台更加优惠的就业政策,鼓励和扶持农村职业学校农学专业毕业生回到农村创业,实现学习和生产“无缝对接”,大大提高创业成功率。

三、针对教学与管理难及社会效益不明显的分析与对策。

改善教学结构,适应农业产业结构需要,实现教与学的双赢。教师要成为农学行业的行家。新农村建设对农学专业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们不仅应是教学的能手,还应是行业中某一领域的专家,更应是通才;不仅要有先进的埋念,还要有娴熟的技能;不仅要精通生产,还要熟悉销售;不仅要善于从农业发展中寻找规律,而且还要善于捕捉市场信息。

学生应成为现代农业的能手。一个专业的兴衰取决于所培养的学生的质量。面向农村、农业、农民的专业,田间、日下、舍前的教学,与新农村建设无缝对接的实训,可以确保农学专业学生毕业后即成为现代农业的能手,成为新农村建设的骨干。 调整专业结构,突出产教结合,面向农村市场办学。当前,正值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时期,特色农业和生态林业蓬勃发展,这些对农学专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因此,灵活设置农学专业将会对农村经济的发展产生强有力的促进作用。产教结合是职业院校农学专业走出困境的必然要求与根本出路。对于这些院校来说,产教结合的实质就是面向广阔的农村市场办学,其核心任务是培养新农村建设所需要的一代新农民。

从农业产业结构进步中获得收益与发展。职业院校农学专业服务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与改造,必将从相关产业中获取丰厚的回报。职业院校要依据自身特色,坚持走产教结合之路,依托专业办实体,反哺专业共发展。实现专业建设、人才培养、经济开发齐头并进。

随着社会发展,对人才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职业院校农学专业调整成为了必须。如何把专业调整与专业内涵建设结合起来,从而全面提高人才的培养质量,是目前我们面对的一个重要课题。农学专业建设过程中,必须明确专业建设的思路与方向,依托学校现有资源,充分发挥优势专业作用,立足农学产业,面向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通过对国内高水平大学相关专业的考察和研究,在专业建设定位与人才培养规格上发挥优势,彰显办学特色。以专业特色提高人才培养的适应性,提高所培养人才的水平与社会适用性,较好地满足就业市场变化的需要。

参考文献:

上一篇:白茶专题文稿下一篇:基于DSP和光缆通信的远程高速数据采集及处理系统的设计与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