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体育特色

2024-08-03

学校体育特色(精选12篇)

学校体育特色 篇1

学校如果是“千校一面,千校一纲,千校一本”的一个模式,必然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只有在科学的办学思想指导下,客观冷静地分析学校的实际情况,发挥优势,选择突破口,革故鼎新,打造品牌,创建特色,才可能在教育改革创新中独树一帜,形成特色教育和办成特色学校。如何打造特色品牌学校?下面试从几个方面谈一谈我的看法和见解。

一、特色学校要有科学的办校理念

特色学校形成的全过程要有先进的办学理念来统领,学校的特色应该是由学校已有的优势转变过来的,不可能从外部移植。优势项目在形成学校富有创造性的整体办学风貌时,不应该只考虑到建设什么样的特色,用什么样的方法来建设这特色,还应该思考为什么要建设这样的特色,为什么要用这些方法来建设等深层次的问题;只有既注重其特色的形式,又注重其特色的思想内涵,才可能把这种办特色学校的思想融化到学校的文化体系中去,通过有效的传播途径传播。

二、特色学校需要找准特色项目

从特色项目的确立,到学校特色的创立,直至特色学校的最终形成(即:由学校的特色项目蜕变成为特色学校的过程),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特色项目成为学校的特色,并非一朝一夕所能成,她有一个长期积淀的过程,特色项目应体现出相对稳定性。创建特色学校,“特色”项目的选定十分重要,它既决定学校教育的发展方向与学生的发展方向,也决定学校最后能否形成“特色”。确定特色项目要遵循“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

1.从本校的实际出发。应分析本校教师哪些是有专长的,有些什么专长。学校将要形成的特色,与教师的兴趣爱好、专长取向一致或相近时,教师就容易接受,容易投入,工作进展就比较顺利,成绩也就比较明显。2.从本校的工作环境优势出发。在从事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找出本校的工作环境、校舍、场地以及教学设施等硬件优势,开设特色项目。3.考虑学校的社会背景文化。社会文化、经济背景等是培养学校特色的肥沃土壤,我们应充分挖掘,合理利用,使它为建设特色学校服务。

三、特色学校要有特色人才

学校是教育的主阵地,教育的主体是学生,是构建特色学校的主要元素。只有重视学生全面素质的发展才是真正的教育活动,才有特色的发展。因此,创建特色学校,要有特色教育的师资群体。首先,需要有一个具有教育思想的特色校长。校长是这一理念的缔造者,是学校的组织者和决策者,校长自身的创新意识、特色意识和独特的办学思想对创建特色学校至关重要。其次,学校要有特色的教师群体。教师是学校的生命和活力所在、精神和力量所依。校长的办学理念和学校的特色主题,都必须依靠一支与之相适应的教师队伍去实施。蔡元培先生说:“有特色的教师是学校的宝贵财富。”校长只有把先进的富有个性化的办学理念内化为每个教师的自觉行动,并持之以恒地努力实施,学校才能逐步形成鲜明的办学特色。

最后,还要有这一特色项目方面特长的专家作引领,教师凭借兴趣学习及校本培训,对提高专项知识水平是有限的,需要更高层次的专家作指导,内涵才丰富,特色才突出。

四、特色学校要有特色的校园文化氛围

“学校是精神的圣地,是文明的守望者”,学校特色项目的开展,应与校园文化建设、内涵发展一路同行。因此,要创建特色学校,必须注重学校文化建设。

首先,要根据学校特色创建目标和主题,努力建设校园物质文化环境,使人一走进校园就能感受其独具特色的魅力。同时,要根据学校特色创建主题,努力建设校园管理文化。如学校的规章制度的确立、组织活动的形式等都对学校特色的形成和发展起着导向的作用,也对学校特色的形成和发展具有强大的支持力和推动力。

其次,还要有丰富的校园文化生活。可以组织主题班会及各种形式的汇报演出等,让学生有尽情展示自己的机会,使校园文化通过这些活动加以体现。我们每年举行一次大型的校外“书法展”,每学期举行一次校内“书法展”,每周一次“校园书法作品选贴”,每日一次的书法室内优秀作品榜,通过系列活动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从而在学校为书法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五、积极争取社会的关心支持

一旦离开上级的支持和帮助,学校的发展就无从谈起。发展小学是由两所薄弱学校合并改造过来的一所新校,从校址,到校舍,到师资,一切都是新的。可以说没有政府的大力投入和支持,哪里有新校舍搬迁?两所薄弱学校合并后,教师数量够,但人才缺,各学科难以找到学科带头人,哪里还有特长突出的特色教师来发展特色教育?在这种情况下,市区教育部门迅速选调了部分骨干教师充实到学校的教师队伍中来,又从新招教师中选择有特长的教师,填补学校人手不足的空位,拨出专项扶持资金,为发展小学装修多功能教室,为发展小学创建特色学校提供有利的条件。小学的发展凝聚着“发展人”奋斗的心血和付出,也浸透着社会关心和主管教育部门领导的关爱情怀。实践证明,努力争取各级领导的重视、支持,对办好特色学校非常重要。

学校体育特色 篇2

晋江市丰光中学

抓特色建设,创 “特色学校”,已成为当前深化教育改革的新的突破口。实践证明,发展办学特色,是增强学校活力、提高办学效益,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培养多层次、多类型人才的有效措施和重要手段。多年来,我校一贯坚持走创建特色学校之路。

我校目前有18个教学班,学生966人,教职工67人,其中体育专职教师4名,篮球专业辅导教师2人。多年来,学校加强对学校体育工作的全面领导,努力提高学生女子篮球运动技术和健康水平,逐步形成和发展学校女子篮球特色运动,2000年被晋江市教育局、晋江市文体局定为晋江市学校女子篮球女子篮球训练点;2005年被泉州市教育局、文体局确定为泉州市篮球项目传统校;2006年晋江市少体校在我校设立女子篮球分班;2009年4月被确定为福建篮球特色学校,篮球传统学校。

几年来,学校女子篮球队的思想品质、身体素质、女子篮球水平、学习成绩都稳定在一个较高的水平上。我校女子篮球队获县市级比赛第一名近20次,大市级比赛前三名9次。组建女子篮球队以来,在晋江市初中生篮球比赛中,连续10年获得女子组冠军;几年来,向高一级学校输送了近百名的优秀运动员。

可以说,经过几年的探索与实践,我校在女子篮球方面初步形成了自己的办学特色,现小结如下:

一、选准特色项目,落实发展战略。

学校特色不能由上级教育行政部门“钦定”,也不会自发形成,它是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的建设过程。创建特色学校首先要明确特色目标,选准特色项目,落实发展战略。我校在确定特色目标和项目时主要考虑了以下3个因素:

①师资和生源。包括教师的能力水平、特长状况和学生的兴趣爱好等,这是特色建设的人力基础。我校师生普遍喜欢打篮球,课余时间篮球场上总是师生同乐,热闹非凡。

②办学条件。包括场地设施、教学设备、设施布局等,这是特色建设的物质基础。我校的面积比较狭小,但学校有两个篮球场,距学校50米的地方还有一个村里的灯光球场。学校有一个占地700多平方米的风雨活动室,学生打篮球的场所有了保障。

③教育环境。主要指家庭、社会对学校特色建设的态度,这是特色建设的群众基础,我校的服务区共有10个自然村,各村群众喜爱篮球蔚然成风,大多数的村里都有标准的灯光球场,很多村还经常举办篮球邀请赛。这种大气候对推动我校的篮球活动十分有利。我校通过对上述条件和办学基础进行科学分析,扬长避短,找到了自身优势,并以之作为特色项目的生长点,我校决定创办女子篮球特色校。

确立特色项目和目标后,紧接着要对发展战略进行规划设计,制订切合实际的分阶段目标。我校的目标为:

1、培养一支基本功扎实、动作合理实用、作风硬朗、体能优秀、球风正派、战术素养高的一流球队,并以此带动全体学生加入到篮球训练中来;

2、力争在校际比赛中保持第一名,为学校争光;

3、希望能培养一批高水平的篮球运动员,从我校起步,今后能够到专业的球队进行深造。

在学校特色建设的发展战略制定后,充分调动领导班子和全体师生、教职工的积极性,将教职工个体集结为一个统一群体,将学校的办学思想转化为全体教职工的自觉行为,纠正了个别教师怕学生参加球队训练而影响学习的思想。

历年来,学校领导对学校体育工作非常重视,由校长亲自分管这一工作,在每学期制定学校工作计划时,始终将女子篮球传统运动纳入学校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有关女篮方面的重大事情,不仅学校体育领导小组讨论研究,而且放到行政会议上集体讨论,作出决议在全校教职工大会上宣传、贯彻。女篮经费列为学校总预算的一个重要项目,凡是各级各类篮球比赛,总有一个校领导带队,其他领导也能亲临现场,听课、看训练、找教练谈心是经常的事。

同时,还优化了学校管理,制定一整套为特色建设服务的规章制度,建立导向机制和激励机制,在全校形成一种人人追求特色目标和为创建特色积极奋斗、勤奋工作的风气,从而保证特色学校建设工作全面有序的开展。

二、寻求外部支持,形成教育合力。

一所学校能否办出自己的特色,除了必须依靠学校自身的内部条件外,还需要有一定的外部环境作为支撑力量。因此,学校在进行特色建设时,应广泛寻求外界的积极支持,努力优化育人环境,形成教育合力。

一是取得主管部门的认同和支持。这包括政策上的支持,如允许学校在办学模式、招生政策、管理体制等方面适应特色学校改革的需要,尤其是给予人、财、物的支持。经过努力,我校得到了市教育局和市文体局的支持,2000年10月,我校被确立为晋江市女子篮球训练点,2005年9月,我校被确定为泉州市篮球项目传统校,2006年9月,晋江市少体校在我校设立篮球分校,市文体局每年下拔了一定的训练经费,这对我校是一个极大的支持。

为了从小抓好篮球技能的训练,我校决定从本镇小学招收一批高年级的女生,采取小学初中招生一条龙的做法,以确保球队队员的素质,我校这个设想得到了内坑镇政府、内坑镇教委办的支持,具体做法为:我校常年从各小学招收身材素质好的高年级女生加入篮球训练班,小学阶段学籍保留在原校,文化课在丰光小学上,我校为其提供免费住宿,并免费分发运动服装,每天早晚我校专职教练对其进行3个小时的篮球技能训练,被确定为主力队员者,学校每月发放一定的生活补贴。训练班队员小学毕业后直升进入我校继续参加训练。

经教育局批准,我校每年可以向外服务区招收20名篮球专长的女生,招生由晋江少体校配合进行,这一倾斜政策对于我校女篮生源起到了很好的保障作用.二是取得家长的配合与支持。学校教育没有家长的配合与支持是很难成功的。我们通过家长学校、运动员家长会、学生座谈会,积极做好宣传教育工作,同时学校领导、教练员和班主任经常做好家长工作,积极向家长宣传创建女子篮球特色学校的目标和做法,宣传特色项目的目的和意义,取得了家长给学校特色建设的支持,让家长明白送孩子参加不仅不会影响学习,而且能够使自己的孩子有一定的特长。

在举办班级篮球赛中,家长们都踊跃参与观看助威,母女、父子的欢笑声,观众的加油声,十分热闹;女子篮球队到外地比赛,家长们互相联系,自己前往观战。

三是社会的协作与支持。为了办好女子篮球训练基地,我校努力争取学校周边企事业及个人的帮助和支持,有关专业人士的指导和帮助,有关团体的协作和参与。我校通过召开服务区村两委、小学校长等社会贤达座谈会,学校创办女篮特色校的办学思路得到了广泛的支持,各村都认捐了一定的训练经费,此外,九牧王服饰有限公司、远方陶瓷有限公司、金华油脂有有限公司等企业及一些社会贤达也都向我校女篮提供了很多帮助,有的提供训练的矿泉水,有的提供队员服装,至今一些队员得到了各界捐助的运动服就有10多套。

每年,我校女子篮队球要参加各级各类比赛很多次,这需要大笔的经费,这些经费,大多由服务区的民营企业倾情赞助。

三、配备优秀教练,落实师资保障

要抓好传统项目的建设,需要有一支团结战斗、奋发向上,乐于奉献的体育老师队伍。我校有一名义务的篮球教练林天生同志,丰光中学女子篮球队自1999年成立以后,我校聘请了葛州村的林天生同志担任女篮教练,开始了女篮训练工作。林教练不计报酬,义务为我校几十名女篮队员进行常年的训练。从被我校聘请为教练那天起,到现在已经有11年整了,老林没有要过学校一分钱的工资,不仅如此,他还倒贴了许多钱在球队上面,平时训练时,队员渴了,他都自己掏钱买桶装的矿泉水给他们喝;队员饿了,他自己掏钱买面包给他们吃;到外地比赛,他也常常自己出车费。每年,他都花了几千块在球队上面。

同时为了加强我校女子篮球传统项目的开展,在市教育局支持下,作为特殊人才引进了一名参加过四次全国大学生篮球赛的女子篮球专长的体育教师李晓捷。他们都有较强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他们既能做好体育教学工作,经常开展教研活动,把女子篮球传统项目的训练内容渗透到体育课的教学过程中,又热心抓好专业队的训练。多少个寒去暑来,他们放弃了休息时间,不计报酬,一心扑在学校的体育工作上。体育教研组每学期初制定学校体育工作计划,目标明确,可操作,学校领导及体育领导小组经常检查计划实施情况。

为了提高女篮训练水平,学校坚持在全校开设女子篮球教学,并将其作为一个课题进行研究。2006年体育组参加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关于开发体育的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的研究”的研究,确立“农村中学如何根据学校条件开展拓展性体育课程”的子课题,该课题主要进行开设女子篮球课的可行性研究,进行场地、器材改革的研究;在女子篮球教学方法改革方面,进行在游戏中学习、游戏中巩固,游戏中掌握基本技术的探索;在女子篮球基本技术考核中进行探索,不断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该课题已于2008年顺利结题,并获得全国二等奖。

四、加强系统训练,力争练出成效。

学校坚决贯彻“打好基础,全面发展”的训练原则,决不拔苗助长,全面提高专业队运动员的技术、素质。

首先由教练员精心选材组队:通过测试身体素质,对学生的应变能力、灵活程度和性格特点,挑选优秀学生组队,形成低、中、高三个梯队的训练专业队。

确保训练时间:每学期制定详细的训练计划,每天早晚各一小时,按照计划开展训练。学校领导不定期进行督查,每月进行考核检查。

我校对篮球队训练计划大体分三步走,㈠基本技术的训练;㈡基本战术的训练;㈢以赛代练,提高实战能力;通过实践,完善战术组合。对篮球队的管理训练总体设想为:

1、高标准,严要求;

2、正确处理训练与学习的关系,协调好球队与班级的关系;

3、把训练场当作标准的篮球课堂,认真上好每一堂课。认真组织实施计划,不搞形式,把训练当作学校的重大任务来完成;⒋训练时间:每天早晨6:00-7:30,下午17:00-18:30。每逢大赛前夕,在双休日适当增加训练时间。

球队长年坚持训练,就连寒暑假也没有停止训练,同时通过观看教学录像,增长见识;通过理论学习,提高对篮球的理解力;经常组织各种校内外的正式比赛,以赛代练,切实提高队员实战能力。我校每年参加的赛事有晋江市中学生篮球赛,晋江市SM三人篮球赛,泉州中学生篮球赛,泉州市少年儿童篮球锦标赛等。

五、抓特色促全面,抓局部带整体。

创办特色学校建设是教育改革的系统工程,为确保学校特色建设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我们在特色建设过程中,重点研究正确处理以下两个关系。

1.“特”与“全”的关系。中小学是基础教育,以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为根本目的,学校特色建设不能偏离这一指导思想。过早地分流直至定向,不利于人的终生发展,也无法适应未来社会职业转向的要求。因此,我们在特色建设过程中坚持面向全体和全面提高与培养拔尖学生并重的原则,做到全面兼顾而又各有侧重,学校体育课时开齐开足,体育课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正常开展,并认真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合格率达90%以上。在全体学生都达到国家规定的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充分发展学生个性,因材施教,因人训练,使一批学生有特长,我校的女篮训练坚持这一指导思想,在保证女篮队员学好文化基础课的基础上加强对她们的技能训练,注意引导队员正确处理文化学习与技能训练的关系,要求她们做到学习训练两不误。

运动员若因比赛脱了课,学校及时安排老师给他们补课,甚至教练也亲自做运动员的学习辅导工作,鼓励运动员德智体全面发展。2.局部与整体的关系。我们认为,特色学校建设应该面向大多数学生,如果缺乏整体思考,只是建立了一支球队,便称之为办出了特色,这是对学校特色建设的误解。因此,创建特色学校必须在特色建设的主题思想指导下,学校在较长时间的办学实践中,逐步形成的自己独特、稳定、优质、并带有整体性的个性风貌,从而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因此,我校不局限于只抓几个球队员的训练,而是在各班都组织了男女各一支球队,经常举办年段性、全校性的篮球赛,比赛形式多样,既有男子组、女子组比赛,又有男女对抗赛,男女混合赛,以女篮队员带动全体学生都加入到篮球训练中来。

创特色学校应该是一个长期坚持,不断深入的过程。我校女子篮球项目经过十年来的持续开展,如今已经取得了初步的成效,女篮已成为丰光中学的一大办学特色,做到了在晋江著名,在泉州知名。今后,我们还将篮球运动水平的再提高方面寻找差距,继续努力,力争能够走出泉州,走向全省;希望能培养一批高水平的篮球运动员,从我校起步,今后能够到专业的球队进行深造。

开发特色课程 创办特色学校 篇3

本土资源孕育着学校发展的优势和机遇。1999年以来,安溪县沼涛实验小学依据家乡特色,挖掘地方资源,创造性地开展了茶文化教育活动,把最具安溪特色的茶文化引入校园,形成了学校办学的一大特色,并结出丰硕的成果。在福建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学研究优秀成果评选活动中,安溪县沼涛实验小学的“茶文化教育活动的研究与实践”荣获特等奖。

一、茶文化教育活动研究与实践的策略和方法

1.茶文化教育在课程开发中成形。

依据家乡特色,挖掘茶乡资源,编写茶文化教育的教材是开展茶文化教育的首要任务。安溪县沼涛实验小学在组织师生到县图书馆、茶果局、茶科所、茶都、茶厂、茶农户参观访问,上网搜集有关茶叶的资料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茶知识,然后对积累的素材进行提炼加工,编写了校本教材《安溪的茶》。《安溪的茶》有14个章节,从“茶历史、茶知识、茶文化、茶经济”4个方面,比较全面、系统地介绍安溪茶以及安溪以“茶”为载体的集各种行业为一体的现代安溪茶业经济发展状况,并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适当安排一些实践活动。同时对安溪人的品饮技艺和茶歌、茶谣、茶舞、茶戏、茶画、茶艺等璀璨的民间茶文化进行挖掘、整理,提炼出别具一格的“少儿茶艺”。

2.茶文化教育在系列活动中展开。

为了确保茶文化教育活动的顺利开展,学校建置了茶叶初制加工室、少儿茶艺室,培植了茶树标本,编写了茶文化教育素材《安溪的茶》,为茶文化教育活动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有了教材,安溪县沼涛实验小学确定从三年级起每周开设一节茶课。通过茶课,让学生系统地学习茶知识;通过茶课,让学生走出校门,参加种茶、采茶、制茶、拣茶、包茶等社会实践活动;通过茶课,让学生唱茶歌、跳茶舞、吟茶诗、演茶艺、弘扬茶文化。

3.茶文化教育在课题研究中深化。

为了进一步深化茶文化教育的研究,安溪县沼涛实验小学把茶文化教育申报为省级立项课题,课题的名称是“茶文化教育活动的研究与实践”,研究的重点是如何通过茶文化教育活动的开展,实施素质教育,增强德育工作的实效,形成学校的办学特色。

同时,学校又把茶文化教育与体验教育、艺术教育、科技教育、环保教育等有机整合,形成了一系列实验子课题。根据学科的特点,分别制订了茶事体验、科技与茶、艺术与茶等实践活动方案。在体验教育活动中,以学校茶叶初制加工室为实践基地,以茶叶大观园为劳动基地,以茶科所为科研基地,以学校茶艺室为演艺基地,引领学生参加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使学生在实践中得到锻炼,在锻炼中获得体验。在科技教育活动中,结合研究性学习,开展茶叶科学种植方法、空调制茶、茶叶农残调查等学习实践活动。在艺术教育活动中,注重提升茶文化教育活动的品位和内涵。学校每年举行一次茶歌、茶舞、茶戏、茶艺的表演比赛,举行一次茶文、茶画、茶诗、茶报(手抄报)优秀作品的展评活动。

4.茶文化教育在与其他学科整合中拓展。

一方面,学校通过公开课、研讨课、优质课、示范课、优秀教学设计评选等形式,加强对《安溪的茶》课堂教学的研究。另一方面,在其他学科的教学中拓展茶文化教育。如,语文课拓展活动有吟茶诗、做茶文、写茶联、读茶谚、唱茶谣等;数学课让学生对所收集的有关茶叶经济活动中的数据进行统计、运算;科学课让学生对茶树生长的自然要素进行分析;品社课让学生学习以茶待客的礼仪,了解茶与生活、工业、农业、商业等的关系;美术课让学生设计茶叶商标,绘画茶事活动;少先队开展《请到茶乡安溪来》《茶叶知识知多少》等主题活动。通过这些活动,把茶文化教育系列活动渗透到各科教学中,拓展以茶为载体的素质教育的空间。

5.茶文化教育在成果应用推广中提升。

2005年5月,安溪县沼涛实验小学的“茶文化教育活动的研究与实践”课题,顺利通过了省普教室的结题验收。结题不等于结束,而是新一轮更深入的研究。学校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进行一项课题研究,其成果是值得充分珍惜、挖掘、利用的。课题结题后,安溪县沼涛实验小学切实做好后继研究的几项工作:1.将茶文化教育系列活动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好载体,继续开展茶文化教育活动的研究与实践;2.将“纯、雅、礼、和”的茶道精神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部分,大力弘扬茶道精神;3.将茶文化教育研究与实践的基本方法应用到其他学科的实验研究,提升学校的教育科研水平;4.将《安溪的茶》校本教材开发的基本做法进行整理提升,总结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流程,为安溪县沼涛实验小学校本课程的系统开发提供范例;5.将校本课程教材《安溪的茶》在全县推广应用。

二、茶文化教育活动研究与实践的特色与创新

所谓办学特色,其核心即是创新。学校对环境现状、学校需要与能力进行分析,特别是对教育发展趋势和校内外服务对象的需求作出判断,富有创意地把茶文化教育活动的研究与实践引入校园,开发特色的教材,形成特色的课程,突出了一个“新”字。有了“新”才有了“特”。茶文化教育的“特”表现在以茶为载体开展系列活动,使茶文化教育活动在素质教育、体验教育、道德教育等方面发挥特殊的作用,表现在把茶文化教育活动作为课题开展研究,成为校本课程的特色、学校办学的特色、课题研究的特色。

1.为实施素质教育开辟新途径。

开展茶文化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具体体现。长期的应试教育,导致一些学校教育走向形式化、教条化,脱离实际,脱离生产劳动,脱离社会需要。应试教育把学生封闭在教室里,整天“背书”应付考试,学生没有时间和机会去参加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因而导致的后果是,少数能升学的学生只有书本知识,而缺乏动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尤其缺乏正确的劳动观念、良好的劳动习惯和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意识;多数升不了学的学生不具备参加当地经济建设的劳动技能,尤其不具备普通劳动者的思想准备和实际本领。

作为一所名校,我们把眼光放在茶乡这块热土上,开展茶文化教育活动的研究与实践,体现教育为当地经济建设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并取得丰硕的成果。2007年1月《中国教师报》的记者专程到安溪县沼涛实验小学采访,并以《系列化的茶文化教育展示了绿色的素质教育之梦》为题,以整个专版介绍了安溪县沼涛实验小学以茶为载体实施素质教育的成效,产生了较大的反响。

2.为安溪县茶文化的传承开创新时代。

2005年,课题结题后,安溪县沼涛实验小学校本教材《安溪的茶》被县教育局指定为全县小学地方课程教材,在304所小学推广使用。此举受到了县委、县政府的赞赏,被誉为“安溪茶文化千百年来传承方式的一次划时代的革命”。为了推广学校的茶文化研究成果,2008年安溪县委、县政府拨出专款30万元,修订出版《安溪的茶》,更名为《安溪茶叶》。《安溪茶叶》分为一、二册,一册供全县304所小学高年级学生使用,二册供全县48所初中校学生使用。安溪县沼涛实验小学茶文化教育成果在全县中小学推广使用,变革了茶知识在生产劳动中传承、茶文化在民间活动中传承的传统做法,实现了传承方式课堂化、对象年轻化、内容系统化,开创了安溪县茶文化传承方式的新时代。

3.为体验教育的开展创设新渠道。

在茶文化教育活动中,我们经过实践摸索,构建了“寻找一个岗位→扮演一个角色→获得一种感受→明白一个道理→养成一种品质→学会一种本领”的体验教育模式,为开展体验教育开辟了一个崭新的渠道,对引导体验教育活动的开展起到示范作用。茶文化教育活动,让学生一次次地参加社会实践。对学生来说,这种教育是有效的,体验是深刻的。学生仿写的茶诗“锄茶日当午,汗滴茶下土,谁知杯中茶,叶叶皆辛苦”,生动地体现了他们受到的教育有多么深刻。学生在亲身体验中受益匪浅,正如学生在体验日记中写到的“茶,大自然赋予人类的特殊饮品,给人予物质的享受,更给人予精神的追求,唤醒人们保护大自然的意识”,“茶叶是家乡人民生命的一部分,我们是茶的儿女,茶的子孙,我为自己是一个茶乡人感到无比的骄傲和自豪”。

2002年1月,在北京展览馆里,来自全国13个少先队体验教育优秀课题组的小朋友,兴高采烈地竞相亮出自己的风采,展示体验教育的成果。作为福建省430多万少先队员的代表——安溪县沼涛实验小学的“茶都小博士”课题组成员,以精彩的汇报展示博得了全场观众一阵又一阵热烈掌声。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许嘉璐,兴致勃勃地观摩了整个展示活动后,夸赞说:“茶都小博士,真棒!”这个课题组获得全国少先队体验教育活动课题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2010年2月27日,安溪县沼涛实验小学的少儿茶艺在泉州闽台博物馆展厅表演,全国政协副主席林文漪观摩了少儿茶艺表演,并与茶艺队员合影留念。

4.为增强德育实效构建新模式。

茶文化教育是一种新颖有效的教育形式。通过让学生搜集、学习、了解悠久的茶业发展史,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现代茶乡经济的形成和发展带给茶乡人民繁荣幸福的事实,激发了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感情。通过让学生参与种茶、采茶、制茶、拣茶等生产劳动,体验茶农创造财富的艰辛,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增强身体素质。通过让学生参加社会实践,获得生活的体验和人生经验的积累,让学生懂得在实践中学习知识,掌握本领。通过培育茶树标本,参观生态茶园、有机茶园,让学生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增强环保意识。通过学习敬茶待客的礼仪,对学生进行传统美德教育。通过茶歌、茶舞、茶戏、茶艺的表演,展示少年儿童的真、善、美,给学生以德的熏陶、智的启迪、美的享受。通过传统茶产业与现代茶产业质量与价格的比较,让学生从小树立起“质量就是效益”的意识。通过全方位茶叶贸易的宣传与现代茶叶贸易市场的参观,让学生幼小的心灵初步领略市场经济风采,初步感悟市场经济的概念。学生从问茶→学茶→知茶→会茶到爱茶→爱茶农→爱茶乡→爱祖国,这无疑是一种质的飞跃。

在安溪县沼涛实验小学,茶文化教育已成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新举措。2008年5月《福建日报》记者到安溪县沼涛实验小学采访,并以《茗香飘自校园来》为题,在未成年思想道德建设创新案例栏目,专题介绍安溪县沼涛实验小学的茶文化教育案例。安溪县沼涛实验小学的《以茶为媒——寓德育于茶文化活动之中》一文,荣获省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创新案例二等奖。2012年3月,在安溪县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会上,安溪县沼涛实验小学作了《创造性地开展德育工作,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专题经验介绍。县委常委、宣传部长、教工委书记刘锦川听了介绍后,对安溪县沼涛实验小学的做法给予充分的肯定。他说:“沼涛实小的领导、教师很敬业、很专业、很用心,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一些做法很朴实、很管用,值得在全县推广。”茶文化教育活动在全县推广,必将促进安溪县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再上新台阶。

5.为创办特色学校开拓新思路。

挖掘地方特色资源→形成特色课程→组织有特色的活动→参加有特色的实践→形成有特色的校园文化是创办特色学校的新思路。

学校开展的涉茶研究,把最具安溪特色的茶文化引入学校,使校园充满浓厚的茶文化氛围,“安溪人待客茶当酒……”“敬你三杯铁观音……”等歌曲常绕校园;以茶思源,以茶待客,以茶联谊,以茶健身,以茶演艺,以茶入画,以茶兴文,以茶会友,以茶学礼在校园里随处可见。少儿茶艺表演活动,从展示茶具到品啜香茗等茶艺表演流程,每一个动作都那么彬彬有礼、款款有序,那么和谐自然、流畅优美。她不单纯停留在表演层面,追求的更是融自身修养与茶的精华为一体,集自然、文化为一身,诗文、歌舞荟萃,纯、雅、礼、和相互交融的茶道精神理念。纯、雅、礼、和的茶道精神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之中,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使学校的办学特色更加鲜明。涉茶教育与科技教育、体验教育、艺术教育的整合,使涉茶教育这一办学特色更加突出。学校在接受省示范校、文明学校、素质教育工作先进校检评时,涉茶教育成为安溪县沼涛实验小学最鲜明的办学特色。在安溪县创建福建省文明县城活动中,安溪县沼涛实验小学的涉茶教育、早会教育被确定为县德育工作的特色,得到检查组的肯定和赞许。安溪县沼涛实验小学编演的《少儿茶艺》在第三届全国校园春节联欢晚会优秀节目评选中荣获二等奖。在第四届全国校园春节联欢会优秀节目评选中,以茶为载体的大型歌舞《采一片新绿送给你》荣获全国春节联欢晚会优秀节目一等奖。中央电视台一套、三套、四套和省、市媒体,先后报道了安溪县沼涛实验小学以茶为媒,实施素质教育活动的成效。

学校体育特色 篇4

关键词:普通高中,科技教育,特色办学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 》中提出要“推进培养模式多样化, 满足不同潜质学生的发展需要。探索发现培养创新人才的途径。鼓励普通高中办出特色。”学校特色建设是在学校各项工作取得全面进步的基础上, 学校办出自己独特的风格, 提高自己的办学品位, 谋求学校、教师、学生更好地发展的一种办学行为。

一、为什么是科技特色

吴江盛泽中学在1998年学校第三次易地重建后, 为进一步提高办学水平, 提升办学品位, 学校确立了“依法治校、特色立校、质量强校、文化兴校”的办学思路, 以“科技教育”作为自己的办学特色。

学校以“科技教育”作为自己的办学特色, 一方面是基于学校自身发展的需要。建设科技特色学校,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是知识经济时代基础教育的重要任务, 也是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目的。以“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科学知识和科学精神”相统一的科技教育为载体, 实施素质教育, 培养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习惯和能力, 发展学生的科技特长, 提升学生的科技素养, 点燃学生发明创造的火花, 实现“学校有特色, 学生有特长”, 找到学校特色成长的生长点。

另一方面是基于盛泽地区浓郁的传统文化。学校所在地是经济发达的“长三角”、中国绸都———盛泽镇, 她拥有国家级丝绸星火密集区, 纺织科技示范园, 产业聚集的板块经济发展迅猛, 拥有国内最大的丝绸纺织品专业市场之一中国东方丝绸市场, 是全国有名的经济强镇。这里拥有以绸都丝绸业为背景的独特的地域文化, 更拥有在此基础上沉淀出的“勤劳、开放、创新、求实”的精神文化。“晴翻千尺浪, 风送万机声”“水乡成一市, 罗绮走中原”正是这种文化的最好写照。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一方文化育一方人。悠久的丝绸文明、浓郁的丝绸文化, 孕育了一代代具有“勤劳、开放、创新、求实”精神的丝绸传人。作为身处绸都的高级中学, 传承与弘扬绸都文化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纵观绸都丝绸业发展的历史, 从手工织造到电力织造, 以及喷水、片梭、剑杆织机的投产, 从手工染整到自动印花机、多功能涂层机等等, 可以看到绸都人勇立潮头紧跟时代、学习先进技术、崇尚科技进步、追求科技创新的历史, 学校提出的科技教育特色, 与绸都文化相得益彰、相映成辉。

二、加强阵地建设, 丰富特色资源

学校以“加大投入, 积极整合, 形成合力”为原则, 建设校内科技教育基地, 开发和整合特色教育资源。在政府和社会各界的支持下, 先后建立了校园科技教育十二景:科普之窗、科普画廊、读报廊、浑天仪、银杏园、气象哨、生命之水、雨污分流示教点、苏州地区盛泽地面沉降监测分层标、吴江地学科普展览室、未来工程师工作室—“星空小天地”和科技教育成果室等, 初步建成了渗透人文、和谐、绿色、科技理念的小型科技博览园式的特色校园文化。其中, 吴江青少年地学科普展览室—由吴江教育局、国土资源局和盛泽中学联合建造, 坐落于吴江盛泽中学“炳麟图书馆”二楼, 以“让我们走近地球”为主题, 揭示地球与人类的关系, 警示人们保护地球的责任。星空小天地由上海科普教育展示技术中心承建, 位于吴江盛泽中学“炳麟图书馆”三楼, 是一个集“知识性、参与性、趣味性”于一体, 能再现宇宙中星移斗转、日月璧合等神奇天象奇观的科技活动场所。学校科技展览室陈列学校师生在科技教学研究和创造发明方面的成果。这些基地和场馆在面向本校学生进行科技教育的同时, 也对周围学校的学生进行开放和服务, 实现特色资源的社会化辐射和利用。

学校对校容校貌进行了重要调整与重新布局, 包括学校大门口的改建, 广场的重新设计与布局, 校园主干道、标语牌及绿化的调整, 教学楼、实验楼等的改造, 使校园环境得到特色文化的标识。对原有的科技资源与设备进行了更新, 包括气象哨、生命之水测水设备的整体更换等。建设了科技教育专题网站、数字化物理实验室、生化探究实验室、全自动录播教室以及完备的计算机网络系统、现代化图书馆等现代科技资源。建设了历史专用教室、地理专用教室等学生学习与实践场所。学校还利用乡土资源优势, 先后建立了5个校外科技教育基地, 包括:吴江华佳集团丝博园、吴江青少年科技活动中心、恒力集团、盛泽自来水厂、联合污水处理厂等拓展科技教育阵地, 使学生通过参观考察了解本地丝绸纺织科技的突飞猛进, 以及纺织行业的发展所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 同时聘请这些基地的工程师担任校外科技辅导员, 整合社会科技教育优势资源。

三、打造课程载体, 开发特色校本课程

课程作为设置教学情境并使学生在这种情境中获得经验的过程, 是学校教育内容的集中体现, 是贯彻教育方针、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途径。学校以“培养兴趣, 发展特长, 展示价值”为目标, 开展科技兴趣小组、研究性学习、学生社团等综合实践活动, 在活动实践的基础上, 整合课程资源, 以“课程资源-实践活动-校本课程”三级课程建设模式开发校本课程, 丰富特色课程文化, 提高教师的课程能力, 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

以开发特色校本课程《地面沉降监测》为例, 我们将苏州地区盛泽分层标, GPS监测台, 学校吴江地学科普展览室等丰富的校园科技资源作为可靠支撑, 形成校本课程《地面沉降监测》的知识体系和主体内容。将学校地面沉降监测社团, 地面沉降监测研究性学习小组, 学校教师自制的简易地面沉降测量仪投入试用等实践活动作为可靠依据, 形成校本课程《地面沉降监测》的丰富素材和特色内容。以知识的综合学习和训练为特色, 整体布局《地面沉降监测》的各个板快, 以一本多用, 轻松作业为编写特点, 使校本课程《地面沉降监测》既方便教师教学又有利于学生学习, 在研究性学习中有较好的指导作用。学校已先后开发了近40门校本课程, 自编印刷了18本校本教材, 其中《地面沉降监测》《盛泽丝绸文化》等为本地兄弟学校应用, 成为在省、市范围内展示的优质课程。

四、坚持科研先导, 实施特色课题研究

学校坚持科研先导, 一贯重视特色课题的研究。2003年参与了苏州市教育局国家级课题《中国青少年科技普及活动指导纲要》子课题的研究, 2004年参与了吴江教育局国家级课题《区域推进中小学特色学校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的研究, 2007年参与吴江科技馆“科技馆进校园活动”项目的研究。2009年我校《校园文化建设与学校科技特色发展的研究》被中央教科所成功立项。

在这些特色课题的引领下, 我们积极探索科技型校园文化建设的可行性方案和有效途径, 立足本地区环境资源优势和本校实际, 努力创建“小型科技博览园”式的校园文化, 推进学校的特色发展。积极创建富有个性的校园科技文化氛围, 提高学生的科技素养, 发展学生的科技特长, 培养合格加特长的富有创造性的人才。传承盛泽地区崇尚科技进步、追求科技创新的绸都文化, 弘扬勤劳、开放、创新、求实的绸都精神, 培养一批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绸都传人, 满足乡土经济文化发展对学校人才培养的需求。探索开展兴趣小组、研究性学习、学生社团等活动进行高级中学教与学方式的改革与创新, 提高教与学品质, 提升学校办学品位。开发特色校本课程, 寻找课程资源开发上的新起点, 课程文化建设上的新亮点, 办学思路上的新突破, 催生积极向上的学校精神, 实现从学校特色走向特色学校的跨越。

五、科技节常态化, 打造学生科技教育嘉年华

学校从2000年开始, 每年四月举办为期一周的科技节, 每届科技节由“科技节”筹备会议通过活动主题和方案, 成立组委会。每届的科技节都有一个鲜明的主题, 2000年“崇尚科学, 热爱科学”, 2001年“崇尚科学, 抵制邪教”, 2002年“科技发展与环境保护”, 2003年“地球—我们共同的家园”, 2004年“关注生物圈, 关注家园”, 2005年“我爱发明创造”, 2006年“探索星空奥秘”, 2007年“创新伴我成长”, 2008年“科技馆在校园”, 2009年“科技在我身边”, 2010年“携手创建科技特色学校”。2011年开始, 我们对科技节方案进行了调整, 将原来的活动时间从一周调整为一月, 活动日期从四月调整到九月。即新学年的第一个月为科技月, 这样可以让学校在科技文化的氛围中进入新的学年, 可以让学生在沐浴着科技文化的校园活动中开始新的学习生活, 还可以让高一新生一跨入学校大门就能感受到浓郁的科技气息, 了解学校的科技特色。

体育特色学校汇报材料 篇5

我校于2013年9月申报创建体育特色学校项目,已一年有余,在这一年多的时间里,我们一直以全面贯彻党的教育为方针,积极推进素质教育,努力实现“以德育教育为首,以体育教育为特色,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根本”的特色目标开展工作。

一、引导全体师生树立先进的体育理念。

1、把“健康第一”的理念融入到教学管理中去。

“健康第一”不仅是学校教育的指导思想,体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也是创建体育特色学校的指导思想。我们创办体育学校的目的就是要努力提高全体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与社会适应能力。申报创建体育特色学校以后,我们在全校教职工大会上,宣读了“方案”,使教职工认识到创建体育特色学校的意义。德育处布置各班级召开了《关爱生命,健康第一》的主题班会。使全校师生认识到:创建体育特色学校,更加有利于全体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的提高,推动学校课程改革的发展,特别是有利于培养学生有利于社会的适应能力培养。

2、把“我运动、我健康、我快乐”的理念融入到师生的各项体育活动之中。学校操场东西两侧的墙壁上我校教师自己动手画的各种体育运动图案,并在西面的墙壁上写上了醒目的“我运动、我健康、我快乐”的温馨提示语,打造了良好的体育运动氛围。师生积极参加大课间活动,校园艺术节精彩纷呈,体育运动会学生争先恐后报名并取得优异成绩,这都是“我运动、我健康、我快乐”的理念在师生中的行为体现。

二、抓好体育艺术教学常规工作,提高教师素质为创建体育艺术特色学校奠定基础。

在创建体育艺术特色学校的工程中,我们从没有忽略体育常规管理和提高教师素质,这是创建体育艺术特色学校不可动摇之基石。学校从建立常规管理机制入手,学校教导处定期对教师的教学常规工作进行检查。从音、体、美教师的备、上、研、训等方面对教师的教学常规进行了规范。其中主要对音体美教学的课前常规、课中常规以及课后常规作了明确、具体的要求,使体育教学常规工作在学校得到较好地落实。

我校有比较雄厚的师资力量,音体美教师兼具甘于吃苦、乐于奉献、爱岗敬业的精神。他们凭着对教育的满腔热情,对学生满腔的爱,能因地制宜,长期锲而不舍地训练学生。教师的专业能力都比较强,刘振义体育组组长,大学本科毕业;丁国辉体育教师,大学本科毕业;有多年的执教经验。他们都具有多年的篮球,健美操,乒乓球训练经验,并编写了“篮球”“乒乓球”校本教材。为创办体育特色学校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创新体育校本课程,校本教研是创建体育特色学校的生命线。

1、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发展是一个长期教育实践的过程,是需要学校领导和全体教师在长期的教育管理和实践中不断总结提高的过程。20年3月我们学校制定了《校本课程实施方案》,并把体育校本课程作为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在教材建设方面我们提出了要满足学生的需要,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任课教师进行大量创造性劳动,以丰富的实践为基础,参考有关资料,自己动手编写教材,学校资助教材的刊印,保证校本课程的可持续发展的工作要求。主要编写的体育校本教材有《篮球的技能训练》《乒乓球指导与实践》。课时安排:篮球每学期6课时。艺术体操(健美操)每学期6课时。通过领导听评活动和教导处的检查可以看出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完善教材内容。比如:我们学校自编的课间操中就有健美操的元素。教师在体育课结束时组织学生做放松动作,也融入健美操的成份。

2、开展有体育特色的教研活动,为创建体育特色学校注入活力。

我们学校每学期都开展一次教学基本功大赛,每一次都有一个主题,而且教学形式也不同,每搞一次教学基本功大赛从组织计划到总结都要用两个月的时间,几乎占了整个学期教学时数的一半。我们从不搞闭门教研,都是以说课、听课、评课的形式开展教研活动。我们今年搞的是多媒体与学科整合教学基本功大赛,体育组的教师虽然不能像其他学科教师那样充份利用各种媒体手段,但是他们还是想办法借助于各种多媒体手段展示自己的教学风采,比如他们在说课时利用多媒体手段给教师说课。在课堂上根据自己的教学内容利用录音机为学生播放一些适合于学生体育运动的乐曲,调节课堂气氛。在课堂上学生分组活动时,其他教师可以帮助指导,然后坐下来进行认真总结。我们认为好的教研活动是提升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所以我们不仅在教学常规管理中重视,就是在创建特色学校中也放在重要位置上。

四、打造学校体育特色品牌,提升学校办学品位。

1、丰富多彩的大课间。

每个学期,我们学校都将大课间活动纳入学校的常规教学,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大课间活动。全校师生真正将“健康第一”的理念深刻地贯彻在学校日常的体育工作中。同学们在大课间活动里跳绳、绕人跑、丢手绢游戏、打羽毛球、踢毽球,在老师的组织参与下,有序、有趣、充实地进行活动,欢声笑语充满了校园。大课间活动的开展,既锻炼了同学们的身体素质,同时也培养了同学们的团队意识,融洽了师生关系,已成为学生们强身健体的多彩舞台,身心放松的快乐驿站。

2、课间操动作整齐优美,形式活泼。

我们学校的课间操,在全体体育组教师的共同努力下,从集合站队,到做操每一个拍节,以及做操结束后的队形编排都经过了体育组教师的精心编排,特别是做操结束后的队形编排更是独具特色。通过课间操使学生既体会到力的象征,又体会到美的享受。

3、校园体育艺术节精彩纷呈,展示了全校师生的精神风貌。

2014年9月份我们学校开展了校园艺术节活动,初

蓝带学校:美国的特色学校 篇6

蓝带学校(Blue Ribbon School)是指在行政领导、课程、教学、学生成就和家长参与具有杰出表现而接受表扬的卓越学校。蓝带学校起源于1982年美国联邦教育部所提出的蓝带学校计划,其目的是:(1)选拔在一定时间内达到较高学业标准或取得显著学业进步、社会公认的优秀学校;(2)引导所有学校开展教育科研,提高办学水平,确立自我评价、自我发展的目标,明确前进的方向和步骤;(3)促进优秀学校之间和学校内部更多的学习和交流。其认可的重要标准之一是学校在培养和促进所有学生的智力和道德发展方面是成功的。学校必须承诺为所有学生提供优质教育并尽量使其在教育上获得好的成绩,同时要不断努力以保持最佳面貌,所有符合标准的学生都能得到奖励和认可。美国被选为蓝带学校的学校,须是该学校在追求所有学生卓越成就上具有强烈的使命感,而前美国总统布什推动的“不让一个学生掉队”的计划(No Child Left Behind),强调了蓝带学校计划的重要性。蓝带学校遴选标准需要满足两个条件:一是学校里至少有40%的学生来自于低收入家庭;二是学校里学生的成绩位于本州组织的考试的前10名位置,重学生的成绩是蓝带学校的最大特点。

——摘自:罗建河,徐锋《英、美特色学校建设的经验与启示》,《教育导刊》2011年第2期

建设特色学校,实施特色教育 篇7

一、特色学校的本质内涵和基本特征

1. 特色学校的本质内涵。

所谓特色学校, 是指在先进的教育思想指导下, 从本校实际出发, 经过长期的办学实践, 形成了独特的、稳定的、优质的办学风格和出色的办学成果的学校。“独特的办学风格”和“出色的办学成果”是特色学校的本质内涵。

2. 特色学校的基本特征。

(1) 相对性

特色学校是以全面贯彻教育方针、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全面提高学校办学水平为前提的, 建设特色学校不是为了特色而特色, 而是为了更好地推进素质教育, 更好地实现育人目标。不能片面强调做“特色”、造“特色”, 把创特色变成“作秀”工具和“应景”文章。

(2) 独特性

特色学校也就是个性化学校, 是优化了个性的学校, 是形成了“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精”的独特风格的学校, 但特色学校绝不是专业学校。

(3) 优质性

特色学校是具有优秀的办学成果的学校, 是育人效果显著的学校。创建特色学校的宗旨是提高育人的质量, 如果不能更多更好地培育人才, 学校的风格再鲜明、再独特, 也是毫无价值的。

(4) 稳定性

特色学校是学校在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 形成以特色教育思想为核心的办学体系, 并被全体成员不断内化, 从而形成独特稳定的个性和风格的学校, 有经得起历史和实践考验、被社会广泛认可的稳定性。

(5) 发展性

特色学校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而是随着社会发展和外界环境的改变而不断丰富和发展的, 是一个不断探索、提升、完善、超越的过程。同时, 特色学校不等于学校特色。学校特色是学校在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某一方面的独特风格或独特优势;特色学校是学校特色的高级形态, 具有整体效应, 它不是局限于某一点, 而是以点带面、以局部带整体、以核心带全局, 最终使学校工作在全方位、多角度, 都能反映出这种独特性。

二、为什么要注重特色学校建设

创建特色学校是各级各类学校寻求更快捷、更广阔发展道路的共同课题, 是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推进特色学校建设, 不仅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而且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1. 特色学校建设是教育改革的趋势。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 (以下简称“《教育规划纲要》”) 明确指出:“鼓励学校办出特色、办出水平, 出名师, 育英才”。为此, 必须打破目前的“千校一面”和“万人一貌”的局面, 重构教育内容、教育手段、教育模式和教育方法, 大力培养具有不同个性、不同专长、不同爱好和具有较强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人, 真正让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发挥, 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挖掘, 个体得到最适宜的发展, 为其一生的发展和幸福奠基。这就决定了教育发展必须走加强特色教育、创建特色学校之路。

2. 特色学校建设是素质教育的需求。

创建特色学校, 核心在推进学校的内涵发展、差异发展、多元发展和整体发展, 本质在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创新发展、全面发展。这种按照学生个性化的需求, 提供针对性的教育, 促进学生多元化发展的育人模式, 更加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更加符合人才培养规律, 更加符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

3. 特色学校建设是时代发展的要求。

特色学校建设是学校教育铸造高尚灵魂的时代性文化策略, 对提高全民族素质有着重要意义。20世纪90年代以来, 我国即已在《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中对特色学校建设提出了相关要求。2010年制定的《教育规划纲要》也明确指出要“注重教育内涵发展, 鼓励学校办出特色”。特色学校建设被提到了国家教育战略指导方针的高度, 这是当前教育改革的重要指针。因此, 特色学校建设是新形势下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深入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工作。

4. 特色学校建设是教育发展的标志。

参照世界经济论坛提出的国家竞争力模型“三阶段理论”, 学校发展也可分为三个阶段, 即要素驱动阶段 (外延型发展) 、效率驱动阶段 (内涵型发展) 、创新驱动阶段 (特色化发展) 。《教育规划纲要》中关于特色学校建设的科学界说, 表明了我国教育正处在从内涵发展向创新发展的过渡阶段, 学校教育正朝着以彰显独特的学校文化与精神、学校特色与品牌、学校理念和价值为标志的人文教育阶段迈进。这就要求我们的学校要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作为基本价值取向。

5. 特色学校建设是创新发展的抓手。

创新是民族前进的不竭动力, 是实施素质教育的灵魂与核心。学校要创新就要有自己的特色、风格与个性, 特色学校建设则是学校创新发展的驱动力和抓手。特色学校建设是中小学阶段教育目标的生动体现, 是中小学阶段教育的别样追求。我们应该理直气壮地抓好特色学校建设。

三、如何推进特色学校建设

1. 结合学校实际, 谋划特色之路。

创建特色学校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要紧密结合学校办学实际, 科学确定特色项目, 准确定位特色目标, 精心制定创建规划, 确保学校特色的持续发展。在制定特色发展规划中, 不能凭空虚构、主观臆断, 需要充分考虑五个方面的因素。

(1) 历史与传统

学校的发展历史和优良传统是学校自身的固有资产, 是其他学校无法复制的办学资源。建设特色学校, 一定要注重从本校的历史和传统中汲取营养, 挖掘潜力, 打造亮点。

(2) 师资与专长

要分析本校教师中哪些是有专长的, 有什么专长。一般来说, 学校所期望的特色, 应与大部分教师的兴趣爱好、专长取向一致或相近, 这种情况下, 教师就容易接受, 容易投入, 容易形成合力, 否则就可能难以理解, 难以推进。

(3) 自身优势

要在办学过程中找出自己的特殊优势, 并使这一优势科学发挥、合理利用。为此, 每一所学校应当准确认识自我, 完善自我, 丰富自我。

(4) 办学条件

校舍、场地以及教学设施等硬件, 对学校特色的培育能起到促进和制约作用。在特色学校建设中, 应充分考虑学校物质载体的承受力, 真正做到因校制宜、扬长避短。

(5) 社会背景

广泛的社会文化背景、经济背景等是培育学校特色的肥沃土壤, 我们应充分挖掘、合理利用, 使其为特色学校建设服务。

2. 结合师资提升, 稳固特色之本。

特色学校建设责任在校长, 关键在教师。因此, 必须全面加强校长和教师队伍建设, 保证特色学校建设的顺利实施。

(1) 校长队伍建设

校长是特色学校建设的领路人, 要善于发展自己独到的见解, 努力形成独特的教育观念, 大胆实施独特的办学方略, 找到办学的优势和突破口, 扬长避短、推陈出新, 创造出学校的特色。这就需要提到“四定”:一定目标———校长首先要为自己的发展定目标, 其次为学校的特色发展定目标, 把目标定得高一点、远一些;二定特色———定出学校发展的特色之路;三定方略———需要用方略来实现和打造特色;四定时限———用阶段性目标支撑特色学校建设的总体目标。

(2) 教师队伍建设

蔡元培先生说:“有特色的教师是学校的宝贵财富。”教师是创建特色学校的力量源泉和重要保证。要激发学生兴趣, 教师自身应该兴趣广泛;要培养学生特长, 教师自身应该拥有特长。广大教师要主动自加压力, 潜心钻研, 在教学实践中磨炼和提高自身素质, 把特色学校建设的各项要求落实到教育教学工作中, 做创建特色学校的主力军。要结合学校自身的校本研修活动, 注重教师特色专业的教育与培养, 使其逐步形成适合自己个性特点的教育教学风格。特色学校一定是由特色班集体构成的, 一定是由特色学科来支撑的, 所以, 我们每一位教师都肩负重任。同时, 要注重形成合理的梯队, 使学校不仅成为培育特色学生的摇篮, 也成为培养特色专业教师的摇篮。加强教研队伍建设, 充分发挥教科研工作的理论引导作用。每所学校及校内教育科研部门要深入研究特色学校建设理论, 组织骨干力量对创建工作的关键环节和重点难点问题进行攻关。每所学校要将特色学校建设作为校本教研的核心, 积极开发与特色学校建设相适应的校本课程, 把课题研究作为推进特色学校建设、提升特色层次的有效手段, 为特色学校建设拓宽路子, 打造精品。

3. 结合文化建设, 实现文化育人。

特色学校的特色在于与众不同的学校“文化”, 办学就是办文化, 做教育就是文化育人。特色学校建设既需要学校文化的继承, 更需要学校文化的创新, 塑造特色校园, 彰显学校个性。建设学校文化, 就是形成学校特色, 学校特色应是在学校文化建设过程中自然形成的内涵和品质。拥有一种先进的、独特的、富有时代特征和相对稳定的学校文化是特色学校建设成功的标志。文化, 是特色建设的最高价值追求, 对特色建设能起到引领、激励和推动作用。特色, 只有形成一种学校文化, 才可能成为一种稳定的、持久的特色。因此, 加强文化建设, 是学校发展个性、打造品牌的必然选择。创建特色学校的过程也是学校文化重建的过程, 学校特色在理论与实践相融合的创建过程中, 不断总结、提炼、升华, 从而形成物质、精神、理论等层面的文化体系, 这种文化是特色学校的个性和价值取向的集中体现。所以, 我们必须以特色项目为切入点, 致力于学校文化的建构与积淀, 从物质、制度、精神、行为等不同层面入手, 由浅入深, 由表及里, 着力打造学校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行为文化, 特别是行为文化中的备课组文化、班级文化、宿舍文化、体育文化、艺术文化、社团文化等, 全方位、高品位地重建富有个性的学校文化。当然, 学校文化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之事, 不可能一蹴而就, 往往需要持久、持续性打造。

以艺术特色课程创建特色学校 篇8

关键词:特色办学,特色教育,兴校之路

在新课改形势下,经济落后、师资短缺的乡村小学,将如何适应和发展农村基础教育?如何摆脱生源不足、设备短缺、面临并校窘境?这是每一位农村基层教育工作者最头痛的事。我校坚持特色教育,为学校发展插上腾飞的翅膀。我们从学校实际出发,把“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作为教育教学工作主线。加大课程改革力度,以特色课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以艺术教育为载体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通过艺术教育调动广大教师参与教育科研的积极性,通过艺术教育成果提高学校在社会的声誉和影响力,以此达到吸引社会力量参与办学、改善学校办学条件、创建特色学校的办学之路。

一、拓宽了学校的发展空间

教育思想是办学的灵魂,只有从传统办学思想的桎梏中解脱出来,才能使学校教育工作紧跟时代潮流,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服务。经过反复的论证,最终我们决定采用特色办学。经过不懈努力,艺术教育特色课程在我校开展得有声有色,“文化教育同根并蒂”的办学理念已结出了累累硕果。

几年前的漂洋小学教室低矮潮湿,主墙开裂,教学设备简陋,教师厌教,学生厌学,学校已到了濒临撤并的边缘。为了挽救学校,全校教师分析原因,献计献策。最终,确定了以“特色兴校、特色兴师”促学校教育教学全面发展的战略。

为了改变教学设施陈旧落后的状况,我们大力宣传学校办学理念、特色和发展规划,吸引社会各界参与办学。利用引进资金修建了2 100m2的现代化教学楼,修建了供学生开展文化活动的六室一厅(图书室、微机室、舞蹈室、美术室、电教室、排练室、演出厅)和学生宿舍食堂。同时,学校还加强了绿化、美化工作,修建花坛,种植树木,班班有花盆,把自然美、艺术美、社会美有机结合,使学生始终保持一种愉悦的心境,在良好的氛围中学习,师生关系更加和谐,教学效率得到提高。特色课程的设置,使我们在短短的几年间走出了困境,发展成为农村九年制学校。

几年来,在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关怀指导下,在全体师生共同努力下,我们的工作得到上级领导的认可。2000年被中央教科所授予“书法艺术教育师资的培养与培训研究实验学校”,1998年被吉林省教育委员会授予“吉林省艺术教育特色校”,1999年被吉林市教育局授予“吉林市小学素质教育示范校”,被吉林市科研工作领导小组、吉林市教育科学学术委员会授予“吉林市音乐教育科研示范学校”,“吉林市艺术教育科研工作示范学校”,连续多年被区委、区政府授予“教书育人先进单位”,2000年学校成为国家级儿童文化园,2006年加入吉林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协会。

二、调整了课程设置

坚持特色办学,改变学校的办学思路和办学条件。根据我们的实际情况,首推民族器乐教学,把文化教育结合起来,力争培养学生具有良好品德、丰富的知识、科学的头脑、健康的身心、文明的行为、艺术的修养,具有良好的自学能力、自理能力、抗挫折能力。因此,我们在市、区教科所、进修学校等业务部门的悉心指导下,开设了以民族器乐教学为主的艺术教育特色课程。

特色课程的开发,关键在于管理。学校从一开始就成立了以校长、教导主任、大队辅导员、专职教师组成的艺术特色教育领导组,拟定特色课程的开发计划,制定长远目标。坚持常抓不懈,建立了考核、培训、奖惩等制度,做到了组织机构健全、岗位制度齐全、学生管理制度完善,形成了齐抓共管互相监督的良好机制。

遵照课改理念,结合学校自身实际,大胆调整课时计划。一至六年全部开设艺术课,以民族器乐教学为主要内容,以此带动美术等其他学科,并通过“三定”、“二课”、“一全”的措施,保证艺术教育实践。“三定”是制定音乐教育教学计划、制定音乐教学制度、制定对艺术教育中有贡献人员的奖励机制,保证艺术教育宗旨的落实;“二课”是以音乐课堂教学为学习音乐知识的基础,以第二课堂活动为学生的演练基地,开展艺术教育;“一全”是全校每一位教师至少会一种器乐演奏。课前教师为学生演奏优美乐曲,并通过唱歌、打节奏、律动等形式带领学生进入一种和谐的境界,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课间和午休时间播放学生喜爱的音乐,让学生以愉悦的心情进入各科学习。学校以音乐教学、各种音乐活动为重点,全员参与艺术教育,在完成国家教学计划的前提下,由单一的竖笛口琴教学向综合器乐教学转向,从音乐基础知识教学向各种高难乐器演奏转向。专任教师要学会多种乐器演奏,能演唱,能指导。全校学生都要学会演奏1~2种乐器。拓宽课外活动领域,组建声乐组、舞蹈组、器乐组、书法组、绘画组和“新蕾艺术团”。除了在专门的艺术课上让学生受到艺术教育外,还把艺术教育贯穿在各个学科的教育中,每一学科我们都提倡教师能运用某些教学规律,使课堂教学形成一种艺术氛围,使学生在审美享受中接受知识。语文课让学生通过诗词、文学名著的诵读体会语言艺术;美术课让学生领会艺术创作中所蕴含的美;体育课提高学生身体的协调性,体会形体艺术。

三、促进点面结合,形成塔式发展

点面结合是指在艺术特色课程建设的过程中,以音乐课与第二课堂活动构成音乐教育整体,以音乐课堂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审美情趣为“点”,以第二课堂实践操作为“面”,形成“点”打基础,“面”上深入,互为服务、互为促进的施教形式。实践证明,学生在音乐课中学到的有关乐理知识,凭着他们浓厚的兴趣,都能自觉地在第二课堂中加以体会、演练并熟练地掌握,大大提高了音乐教学的质量。

塔式发展是指我们的音乐教育宝塔式结构,即基础型(塔基)、发展型(塔身)、综合特长型(塔顶)。以班为单位的统一器乐都是普及式的基础型,如口琴、手风琴、竖笛。由学校在基础型中选拔而组建的各活动组是发展型,如声乐组、京剧组、舞蹈组、器乐组。从发展型的各组中选拔出优秀人才而组建的“新蕾艺术团”是综合特长型。基础型、发展型、综合特长型三型的关系和人才流向是:基础型→发展型→综合特长型。

为完善塔式结构构建,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在选拔人才进入上一层次时,我们制定标准严格把关,在培养方法上坚持因材施教,采用教、导、陪三字方针。“教”是教师教会学生演奏各种乐器和演唱;“导”是通过教师指导使学生对某些乐器的演奏达到精的程度;“陪”是教师甘当陪练,达到学生成才目的。经过几年的努力,逐步形成了学校艺术教育的办学特色,并积淀成一种文化,成为学校持续健康发展的原动力。

四、打造了适应特色教育的教师队伍

特色教育教学工作要由具备特色教学技能的教师来完成,学校注重教师队伍的建设,制定了教师培养计划,由校长亲自主抓此项工作。广大教师积极参与学校开展的各项活动,学校支持教师外出学习,更新理念,提高能力,开阔视野。经过几年来的努力,培养了一支适应我校、适应农村中小学教学的师资队伍,多名教师获各级各类殊荣。刘义教师荣获1999年陈香梅教育基金首届优秀教师奖,董志和被评为省级优秀教师、师德先进工作者,王薇、于文顺在吉林省首届艺术教育科研课评选中荣获艺术教育科研教学奖,董思非、王薇在吉林省第二届艺术教育科研课中荣获“艺术教育科研实验教学二等奖”,王亚杰参加昌邑区第五届育才杯教学大赛获二等奖,魏丹、郭秀丽老师在区“希望之光”教育科研活动中被评为优秀教师,安志胜、殷广洲老师在中小学艺术教育发展研究课题实验中被评为优秀实验教师。

五、促进了学生素质全面提升

学校以特色课程的研发为出发点,以艺术教育为载体,文化教育同根并蒂,把艺术教育有机融入学科教学之中,实现了艺术教育与各学科的无痕整合。艺术教育具有益智、辅德、健体的特点,推广艺术教育不但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知识性、趣味性,还促进了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更推动了素质教育进程。

学习乐器的过程中学生手脑并用,有益于左右脑协调开发,提高了学生智能水平,学校教学水平从过去的倒数第一,一跃进入全镇的前三名。音乐教育开启了学生们的智慧,以前学校很多同学对学习不感兴趣,随着音乐水平的提高,他们学习兴趣也浓厚起来,学生多次在各级各类比赛中获奖。我校三年前的初中毕业生迟顺利同学今年以优异的成绩一举考入北京大学,已从我校毕业的艺术特长生韩笑同学现在深圳歌舞团工作,张天宇在省歌舞团工作,张继国同学在大庆歌舞团工作。

特色课程的“特”字体现在个性化学习上,所有特色课程具有同一个共性,即师生共同成长。学生由“要我学”变为“我选择,我乐学”,教师由“让我教”变为“我选择,我乐教”。我们在开展艺术特色课程时绝不仅仅局限于学校普通课程的补充,而是力争促进艺术教育与其他学科的融合,拓宽艺术教育领域。

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为学生展示能力、展示自我提供了舞台。我们学校特色课程的开发、艺术教育的开展,推进了素质教育的全面发展,为少年儿童增添了理想的羽翼,使学生的自我价值得到了体现,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

六、收到良好的社会效益

学校艺术教育的开展,有利促进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在艺术教育活动中,教师带动学生,学生带动家长,不但教学质量明显提高,而且极大地改变了农村精神风貌,学校以特有的、积极向上的文化生活熏陶了学生,熏陶了家长,家长纷纷放下麻将,学习乐器,辅导孩子。如今琴声取代了麻将声,有很多原本打算让孩子弃学打工的家长也把孩子重新送回了学校。学校也从原来的学生数不足百人,发展到今天的近六百人,学校的办学特色得到了乡村父老的认可,为普及农村义务教育、巩固普九成果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学校体育特色 篇9

一、注重德育研究, 强化学生责任意识

根据“不求人人升学, 但求人人成才”的办学理念。努力探求新形势下学校德育工作问题, 在抓好常规德育工作的同时, 勇于开拓学校德育工作的破冰之旅, 培养学生“对家庭负责, 学会孝敬;对学习负责, 学会求知;对集体负责, 学会关心;对社会负责, 学会报答;对自己负责, 学会成才”。以适应学生的成长、学校的发展, 现代社会的需要。

对家庭负责, 学会孝敬。学校坚持以德立校, 把“对家庭负责, 学会孝敬”作为学生素质的基本要求, 赋予“孝敬”的时代内涵, 拓宽“孝”的本质意义。要求学生每周回家做三件家务活;每一周主动的跟父母进行一次谈心;每学期都有一个进步, 给父母一个惊喜;每年岁末给父母写一封感恩信。

对学习负责, 学会求知。将德育工作渗透到教学活动之中, 不断利用教学内容中的有关知识加强德育教育, 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让学生明白:在校努力学习, 这是每一个学生的天职;学习没有窍门, 多读、多写、多思、多问是最好的学习方法;根据自身的目标、基础, 有选择性的、有计划性的读书学习, 是提高学习效果的必要手段;把知识运用于实践, 反复学习, 不断提高, 这是学会求知的必经之路。

对集体负责, 学会关心。良好的班风是每位学生对班集体负责的体现。为让学生学会关心集体、关心他人, 使其能够在集体中与所有成员和睦相处, 召开“榜样在我身边”、“决不服输”“团结就是力量”、“小处见大事”、“同学需要理解, 班级需要爱护”主题会, 开展“一帮一”、送温暖、班团干部竞选活动。学校制定相关奖惩政策进行激励, 班主任具体实施, 让“对集体负责”走进学生的心灵, 形成良好的班风。时刻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 感悟他人给我的温暖, 学会对他人的关爱。

对社会负责, 学会感恩。为培养学生关心社会、回报社会的意识, 努力营造健康的校园文化氛围, 让学生在每天的耳濡目染中受到熏陶, 于潜意识中萌动向典型人物学习的思想。只要努力奋进, 感恩的希望就不会遥远。学校积极整合周边教育资源, 让学生深入到机关单位、广大农村开展如慰问敬老院老人、科普农技宣传、普法宣讲活动, 进行体会“踏入”社会的辛劳与回报社会的快乐。培养学生关心社会、立志服务于社会的思想与能力。

对自己负责, 学会成才。对自己负责就是对自己的言行负责, 对自己的未来负责, 对自己的人生负责。让学生知道, 只有对自己负责, 成才就会有希望;只有刻苦勤奋、事事尽责, 克难奋进、不断进取, 才能化希望为现实, 才能化希望为现实, 收获成功的喜悦。比如, 让每位学生必须人人写成长日记, 记录自己的青春足迹, 成长经历, 成才过程;班主任及语文老师必须周检。德育处、校团委按月褒奖各个类别、不同层次的学生。让学校的学生在三年的学校生活中, 人人都有一次得到表彰的机会, 使人人成才的理念在孩子们的心中留下美丽的倩影, 以至于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二、推出特色项目, 丰富特色教育理论

学校在常规德育教育的基础上, 深挖教育内涵, 创新教育形式, 培植出了独具地方特色的特色项目。以德育、科研带动其他项目的建设, 以特色的思想建设学校项目。形成特色项目群是提升学校整体办学水平的必由之路。

开设课外活动特色兴趣班级, 比如, 体育、民族舞蹈、文学艺术、书法、绘画等, 根据学校特色发展计划, 自订计划及课程目标、整合资源优势、自编校本教材, 按时认真训练、辅导, 随时总结经验。独特的教学方式, 亲切的教学内容, 特别的吸引学生, 有利于学生成长成才。

学校围绕特色学校建设实施方案, 重点在德育立校、开设课外活动特色兴趣班、科研兴校几个方面, 按照工作思路开展一系列教育教学实践活动, 在实践探索中引领特色项目走向成熟。

三、创建特色学校, 推动学校科学发展

在特色学校创建工作中, 我们挥洒汗滴, 乐于奉献, 取得了喜人的成绩。

学校特色建设促进了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在各种活动中能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如与人交往的能力、学习指导的能力、学会合作互助的能力、学会欣赏包容的能力等等。这都是在课堂教学中难以渴求的, 比如艺术节、运动会等活动, 学生从中受益匪浅。

学校特色建设提升了学校常规管理水平。特色创建的过程是一个教育思维不断升华的过程, 伴随着特色教育的不断推进, 教师的教育思想得到了有效提升。表现在管理层面上, 学校行政人员日益清晰了对于学校发展的思路, 合理规划了学校发展的愿景, 表现在一线教师身上, 广大教师除了积极参加教学科研活动, 师德师风建设得到不断加强, 热爱本职工作。有了自己对于教育的一份思考, 能静下心来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 反思自己的言行举止, 创新自己的育人手段, 提高育人水平。因此, 学校特色创建推动了学校发展。

走特色办学之路, 要不断地明确思想、明确教育目的, 不断地统一思想, 克服困难, 因地制宜, 扬长避短, 自主发展, 各显神通, 不断提升学校的竞争力、生存力。要始终坚持以促进学生的素质发展作为特色建设的目标追求和价值取向。要系统规划、循序渐进、突出重点、扎实推进创建过程, 把特色内涵渗透到学校工作的各个方面, 产生特色效应, 真正实现特色创建创出特色。

摘要:本文从德育研究, 推广德育研究成果, 树立学校特色教育理念, 培养师生的良好素质, 促进学校特色发展等方面进行探讨。

学校特色需要学校文化浸润 篇10

学校特色是学校基于自身的历史传统和实际情况, 在长期办学实践中逐渐形成的一种独特、优质而且相对稳定的办学风格。

学校文化是学校师生在长期教育教学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思想信念、价值观念、基本规范及行为方式, 并以体现这种价值观的活动形式和物质形态为载体而客观存在。

学校特色会形成文化, 学校文化中包含特色文化。比如, 以科技为特色的学校, 创新精神就成了学校文化的核心组成部分;以民乐为特色的学校, 民族精神与审美情趣就成了学校文化的组成部分;以教学科研为特色的学校, 学校文化中充满了探究的精神;以体育运动为特色的学校, 健康向上的精神就纳入了学校文化中。当特色成为学校文化的组成部分时, 特色就有了永久的生命力。要使学校特色成为学校文化的一部分, 必须充分挖掘特色的多元价值内涵。

二、学校特色建设中学校文化的功能定位

学校文化决定着人们思考和行动的方式, 因此正确理解和塑造学校文化是学校走向成功的关键。当前, 特色学校建设中普遍存在的特色表面化、特色短暂化等问题正是由于学校特色建设没有涉及到文化内涵, 仅将特色建设局限在硬件建设、项目建设上, 难以建成真正意义上的特色学校。

1. 学校文化传统是特色学校建设的条件与基础

学校特色的形成和发展是通过创新活动实现的, 创新既意味着对原有教育思想和教育方式的改革与突破, 也意味着对新的办学思想和教育模式的探索。

建设特色学校, 就是要创办文化上有自身特色的学校, 这种学校在文化的各个层面——物质设备、行为、制度乃至精神上都或多或少存在着区别于其他学校的文化特征。不同的办学历史和学校传统是形成办学特色的重要资源, 不同的社区、环境和背景会提供不同的教育教学生态环境和丰富多彩的课程与教学资源, 不同的学风、教风、校风会塑造不同的师生行为和人格。

2. 学校文化建构是特色学校建设成功的标志

学校特色是一所学校积极进取的个性表现。从某种意义上说, 特色学校之所以成为特色学校, 就是因为它创建了一种独特、优质、稳定的学校文化模式。学校特色是学校文化的整体表现, 是学校理念和精神由内而外的自然呈现, 是在学校氛围中能够感觉到的, 不需要刻意讲解和阐述。因此, 建设学校文化就是形成学校特色, 学校特色应是文化的、重视品质的, 是在学校文化建设过程中自然形成的。

三、特色学校建设中学校文化的建构策略

1. 多主体参与建构

特色学校文化建设的主体是多元的, 包括学校的校长、教师、学生及间接参与学校建设的专家、家长、社区人员等, 他们各自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并承担着相应的责任, 形成了一个建设共同体。

校长作为学校的领导者, 充当着学校文化领导者的角色, 是学校文化的发展者和创造者。就学校特色建设而言, 校长首先要有强烈的特色意识。所谓特色意识, 就是教育工作者个体对特色教育活动的性质、结构、内容的理论认识水平。中小学创建特色的过程, 是一个由潜在优势向显性优势转化的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 校长的特色意识起着先导作用。其次, 校长要有独特的教育思想。教育思想是形成学校特色的重要因素, 独特的教育思想是校长在多年办学实践中不断总结、提炼、概括的思想结晶。

教师是学校文化的主体, 是文化的直接传播者。他们通过教育教学活动传承文化, 实现学校组织文化的保持与改造。在特色学校建设中, 需要增强教师对学校特色文化建设的紧迫感和使命感, 促进教师在符合学校文化的教育价值观前提下, 积极发挥个体特长, 努力发展教学特色;在实现教师文化角色转变的过程中, 使教师成为学校特色文化的主动建构者。

学生文化是学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体现着学校独有的文化特色。学生虽然在生理、心理及社会意识等各方面都未成熟, 但也应充分尊重学生在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在分析学生发展潜能、个性特长的基础上, 挖掘学生文化创新的潜能, 积极培育学生的文化判断力, 引导学生构建健康向上、体现学校精神面貌的学生文化。

2. 多维度立体建构

学校文化是一个多维、立体的复合体, 它由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物质文化等多层面共同构成, 因此, 学校文化的建构必须在多个层面、多个维度上逐步推进, 协同发展。

(1) 挖掘历史内涵, 提炼学校文化。历史是累积而成的实践财富。文化凝缩着历史, 是人类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结晶。没有历史, 文化虚浮而缥缈。认识历史, 挖掘并分析其内涵, 就是继承优秀遗产。一所名校更应当审视办学历程, 把握时代节奏, 打造特色文化。

我校生根在唯亭这块人杰地灵的沃土上, 良渚文化时期草鞋山先民们延续至今六千多年积淀下来的丰厚人文资源, 已成为学校教育取之不尽的宝贵财富, 使我们在发掘、利用吴文化教育资源方面具备了得天独厚的优势。因此, 我校致力于营造以吴文化为主题的校园特色建设, 旨在以承载优秀人文风尚的环境感染、熏陶、塑造学生的心灵。

(2) 营造自然环境, 形成文化暗示。自然环境是影响文化指向的潜在因素。就学校范围来讲, 校园建筑 (布局、造型、颜色) 、设施、花草树木等是学校文化的直观载体, 是营造文化氛围的外在因素。和谐的自然环境能够营造浓郁的文化氛围, 给师生较强的文化心理暗示。

我校以环境布置为烘托, 实施“吴文化书香校园环境”创设工程, 精心设计了吴文化栏, 豆苑、梅园、桂园等景致, 将吴文化中的教育元素融入学校的环境布置。营造浓郁的吴文化校园氛围, 陶冶师生积极进取、文明向上的情操, 让师生每天浸润在浓郁书香味的吴文化氛围中。

(3) 发挥管理功能, 引导文化方向。除了外在环境的熏陶暗示, 正面引导在学校文化建设中是非常重要的。坚持正确的文化导向是学校工作不偏离教育方针的有力保障。学校制度文化属于学校文化的中间层次, 它包括学校管理体制、组织机构、规章制度, 还包括学校在各项活动中的文化交往方式、礼仪与行为准则等。在学校文化由浅层向深层内化的过程中, 制度文化是一种基本力量。科学完善的管理常规是办好一所学校、形成特色风格的保证。首先, 以可操作性的语言将特色思想、特色内容和特色操作程序规定下来, 形成制度, 以保证特色发展的连续性, 形成特色发展传统, 使特色建设不至于由于人事的变迁而更改。其次, 围绕特色主题制定一系列新的特色制度, 从制度上来规范和保证特色学校的建设。

(4) 打造特色课程, 营造学术氛围。特色课程是形成学校特色文化的支撑。在特色课程的开发、实施及评价等教育教学活动中, 学校管理者、教师、学生共同探索、总结, 既形成独特的教育教学风格, 也成为学校特色文化的载体。

学校将吴文化的精髓艺术桃花坞木刻年画、昆曲、评弹引入日常教学, 每学期安排四分之一的时间集中教授。同时邀请艺术名家每月举办一次艺术讲座。学校以实践活动为平台, 紧密结合“吴文化”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将育人的视角拓展到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多样的活动中, 丰富学生生活, 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切实加快教师专业成长和内涵发展的步伐, 从而有效地促进了学校和谐发展。

(5) 进行校本教研, 丰富文化内涵。学校特色发展既需要大量的实践探索, 又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引, 更需要实践与理论的有效结合。校本教研正好为这种探索、指引和结合提供了条件。事实上, 很多学校的特色发展成果都来自和体现于学校卓有成效的校本研究上。可见, 校本教研也是学校特色发展的重要途径。

为了开发利用吴文化教育资源, 促进学校和谐发展, 学校以省级课题“开发利用吴文化教育资源, 促进学校和谐发展”为主课题引领, 带动市级课题“学校特色建设的个案研究”和“开发地域人文资源, 提高德育实效的研究”, 扎实开展课题研究, 不断实践, 不断总结, 不断提高, 每一个课题都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我们以校本课程、教材的开发为支撑, 借助苏州吴文化研究所的支持, 开发校本课程教育资源, 大力推进吴文化教育, 继承和弘扬本土文化。

(6) 开展特色校队, 丰厚文化底蕴。在“要么不给, 要给就给最好”的思想指导下, 被誉为“百戏之祖”的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昆曲, 被称为中国最美声音的苏州评弹、名家辈出的吴门画派, 被称为“南桃北杨”的桃花坞木刻年画等, 这些吴文化光彩夺目的硕果相继进入我们的校园、课堂, 而武术则进入了我校青剑湖校区的课堂。学校从江苏昆剧团、苏州评弹博物馆、苏州群艺馆、苏州市体育训练基地等单位聘请了著名的专业人士来校执教, 辅助我校开展评弹、昆曲、国画、书法、篆刻、羽毛球、乒乓球、足球、无线电通讯、武术套路、跆拳道等课外活动, 让孩子们在享受到一流的专业化指导的同时, 接受热爱家乡、热爱民族文化、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的情感熏陶, 培养浓厚的爱国主义情操。

(7) 重视文化交流, 立足国际视野。人类文明总是在各民族文化的交流与碰撞中不断前进的。文化不可能孤立起来, 它必须要碰撞、融合、更新。文化的交流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往来, 推进了人类的团结进步。建设学校文化也不能孤立、封闭, 而必须开阔视野、合理吸收。只有这样, 一个学校才能包容其他不同的文化, 才能具备广博的心胸, 才能泰然自若、和谐发展。

自2006年开始, 学校和新加坡拉丁马士学校成为友好学校, 每年选派一定数量的教师前去学习交流, 至今学校共有30位教师赴新加坡取经。2009年学校具备了聘请外籍教师的资质, 通过园区大华教育咨询有限公司, 聘请了3名外籍教师, 每周给学生上课, 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积极性提高了, 学生的口语水平有了一定的进步, 在家长中也有了很好的反响。为了让教师能够真正体会到在园区当一位教师的幸福感, 进一步认识自己的使命, 2008年学校又与西藏拉萨市达孜县桑竹林村完全小学达成了支援协议, 通过师生捐款为拉萨的学校购置了手提电脑、投影仪、音响;2009年学校6位老师到西藏进行了支援交流活动。

谈学校办学的特色培育与特色发展 篇11

什么是特色办学

新时期的教育方针是: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细读方针,不难发现,学校办学应首先追求人的发展,而不是追求办学特色。

有人提出“每所学校都是特色学校”,笔者将其理解为:每个学校基于自己独特的发展现状,都有着与其他学校不同的办学事实。办学事实的不同也许是特色,也许仅仅只是特点。那么,何为“特色”呢?特色,只有尊重学生的认识规律、身心发展规律、个性成长规律及教师的发展成长规律,避免重在培养极少数的“盆景”的做法,才可能培养造就更多的优秀人才,才可能称之为“特色”,从而促进学校教育品牌的优化和学校特色的形成。在不断的外出学习考察中,笔者才豁然开朗:学校特色,应是学校在长期教育实践中形成的一种无形资产,是学校精神力量、文化氛围、课程设置等综合体现,更是一所学校的灵魂和核心所在。

特色学校的形成

特色学校如何形成?笔者认为:特色学校是在学校办学过程中自然生成的,需要文化的浸润、需要时间调节、需要案例来助推、需要社区的支持和认可。不是定期打造或短期“克隆”而成的。

学校的“诗艺课堂”特色的形成,就经历了一个由模仿到创生再到推广的过程。2009年,学校外出学习的教师接触到了王崧舟的“诗意课堂”实验,老师们被深深吸引住了,正苦于不知该做些什么的我们,当即决定,先模仿做王崧舟的该项实验。于是,由学校教科室牵头,制定实验方案,确定实验教师,并进行实验的磨课研讨,很快课堂效率、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都得到了极大提高,也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于是,实验很快进入创生阶段。学校将前期的实验改名为“诗艺课堂”,既保留其诗的韵律与旋律,也是课堂艺术的传承,同时将实验由语文学科推广到其他学科。

在几年的实验摸索中,“诗艺课堂”让师生成了最大的受益者,先后有近20位青年教师在各种课堂竞评活动中获奖或外出执教实验观摩研讨课。笔者作为校长,此时因势利导地对学校的文化建设进行重新定位,让“诗艺”特色成为学校的灵魂和核心,其社会影响力也逐步扩大。

特色需坚守什么

坚守教育的宗旨,以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为信念。不跟风随势、不追名逐利,坚信能全面提升学生素质的教育就是好教育,并以此为目标,勇往直前。坚守教育的着眼点,以学生的终生发展为目标。坚守着力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只要是基于学生实际、坚持着力于最近发展区,就会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当然,除了遵循上述的原则之外,还要加强项目选择的策略性研究。在《自然传奇》中,主持人曾向大家介绍,在冬季,多数不迁徙的鸟类会选择山谷栖息,但雪燕却往高处飞,因为在太阳能照射到的山崖上有一些狭窄的洞隙,那里比别的地方的温度高大约15度。缝隙小吗?的确,那里装不下成千上万只鸟,但是,对于容纳一只雪燕来说,也算是大户型了。

可见,从学校特色建设的长远发展来看,学校还要学会“缝隙生存”原则。

特色建设的渴望

在现今特色学校建设如火如荼之际,作为学校也应该有以下四点渴望:渴望重心矮一点,多调研、多参与、多总结、多反思;渴望调子低一点,基于学校实际、基于不同学校不同发展现实的多层次实际;渴望步子实一点,教育有自身独有的发展规律,万丈高楼需有坚实牢固的地基,否则无法经受风雨的侵蚀;渴望人才多一点,这也是特色学校建设的终极目标或实质。

其实,特色学校建设,终归也是对人才的培养,而这也应该是检验一个学校是否真的“特色”的最重要标准。所以,一个学校“特色”与否,要看实质,不能只看宣传;要看实效,不能只看文章;要看师生的成长和变化,不能只看花花绿绿的奖状。

开拓进取,创山区学校体育特色 篇12

1、更新认识观, 摆正体育的位置

崇义县是山区小县, 体育运动在山区人的头脑中概念还是较淡薄。为了改变这一传统观念, 学校组织大家反复学习《教育发展纲要》、《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学校体育工作条例》、《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和《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等纲领性的文件, 通过家长会、家长信、家长学校等多种形式宣传。明确我们的教育是培养身心健康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应克服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倾向, 把“升学教育”转变成为“素质教育”, 体育和其他课的改革, 同步进行, 和谐发展。通过学习使大家转变了教育观念和教育方式, 提高了教育对全面实施教育职能重要性的认识, 落实了体育在整个学校教育中应有的地位, 把学校体育工作当作教育工作的大事来抓, 配齐体育教师, 为开足体育课和开展体育活动提供师资保证, 同时也认真解决财力、物力问题:解决了体育教师岗位津贴 (每人每月100元) , 体育教师早操课外活动训练给予津贴补助, 制订了师生奖励办法;做到了体育经费每生年平均不少于5元, 修建了一个标准400M塑胶田径场, 体育器材已超省教委配备要求。

2、更新管理观, 强化科学管理

我校成立了“学校体育卫生工作领导小组”。学校体育管理体制是三级管理模式:⑴一名副校长分管全校的体育工作;⑵教务处分管体育工作的常规事务, 政教处分管全校的各项体育活动;⑶体育学科组具体实施开展学校体育工作的各项计划、活动。制订了:以学代培、以课代培、以结对子代培 (老教师带新教师) 、以研代培、以会代培的师资建设措施。同时学科组制订了《体育教师工作细则》, 《细则》具体规定了体育课堂教学、组织课间操、下午操、课外体育活动、课余训练、校内外体育竞赛、学生体质测定和评定、体育器材管理等几个方面的内容。对体育教师的考核依据本《细则》结合学校制订的《课堂教学评价量化表》进行综合评定, 考核结果记入教师业务档案。这使学校体育管理走上制度化、系列化、科学化的轨道。这样大大的调动了我校体育教师的积极性, 使我校的体育教师能认真钻研业务、改进教学方法, 提高了教学和教研水平。近几年来, 我校体育教师在一系列竞赛中取得了优异成绩, 获取了一个省级立向的教研课题。

3、更新人材观, 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材

对于一所重点中学, 升学率的问题, 校内外都很敏感。这对开展全校性的体育活动带来了很大的压力, 再加上体育学科又不是高考的科目, 这也增加了教学的难度。针对这一些问题, 学校制订了《崇义中学关于 (中学生体育合格标准) 的实施意见》, 并利用橱窗、板报、校报、课堂等多种形式进行学习宣传《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和《中学生体育合格标准》等文件, 使学生已深深懂得了体育锻炼的重要意义, 克服了“重文轻体”的倾向。同时《意见》也规定了凡是体育课不及格不达标的一律留级制度。由于领导重视、措施具体, 充分调动了学生锻炼的积极性, 使我校的体育工作出现了新的气象。三年来, 我校的体育达标率和体育合格率逐年上升。达标率:04-05学年为94.4%, 05-06学年为96.7%, 06-07学年为97.6%。合格率:04-05学年为95.1%, 05-06学年为97.1%, 06-07学年为98.6%。

4、更新片面的体育观, 摆正普及与提高的辩证关系

学校体育的目的是提高学生运动能力, 增强学生的体质, 使学生有充沛的体力、精力来完成学习及以后所担负的工作。保证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我校的体育工作是开展以达标为中心的普及工做和培养特长生成材为中心的工作为重点。

学科组9名教师都各有各的特长, 能独挡一面。除了要搞好教学和组织各项常规活动外, 都要求带好一个专业训练队, 训练队成绩也是评价教师的重要指标。学校组建了男子排球队、女子篮球队、男子足球队、高一、高二田径队和高三体育高考队。这些队每天利用课外活动进行训练。特别是高三体育高考队这是我校培养人材的一大特色:就是把有体育特长和爱好的学生在高三时组成一个班, 也叫特长班, 由体育教师任班主任, 归口到学科组和年级组管理。

5、结语

上一篇:表达途径下一篇:金融本科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