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本科论文

2024-08-03

金融本科论文(精选12篇)

金融本科论文 篇1

一、金融学的发展趋势

20世纪80年代以来, 世界范围内的金融深化进程得到了快速发展, 导致金融市场、金融机构、金融工具以及金融制度等领域的剧烈变革。通过考察发现, 在西方国家金融学科体系的发展中, 出现了以下几个特点:

1. 金融学科体系向微观化转变

20世纪初期, 金融学研究内容主要包括货币、银行、信用三个方面, 从宏观经济学视角研究货币、信用、银行、金融市场在经济运行中的地位、功能以及金融在现代市场经济中的核心作用。后来随着凯恩斯主义的兴起又加入了货币政策、金融调控的内容。总体来讲, 当时的金融学侧重于宏观层面的研究, 也就是现在国际学术界所定义的“宏观金融”。直到20世纪中期, 随着以直接融资模式为主的资本市场的兴起, 市场对关于公司理财、资产价值评估、风险管理等方面的研究和人才需求也变得非常强烈, 这就直接促进了“微观金融”的产生和发展。“微观金融”是从微观的角度, 以资本市场为研究对象, 主要研究金融与金融体系、时间和资源分配、价值评估模型、风险管理与投资组合、资产定价、公司理财等内容。涉及公司金融、投资学和证券市场微观结构等三个大的方向。发展至今, 金融学的内容大体包括两部分, 即“宏观金融”和“微观金融”。但是, 西方国家的大多数学者认为“宏观金融”的内容实际上就是经济学内容的一部分, 没有充分的理由把“宏观金融”作为一个单独的学科或专业来开设。因而, 国外的高校大都把从事这一领域的研究和教学工作挂在经济系或经济学院。这事实上等于是把金融学中关于宏观的部分剥离出去, 而赋予“微观金融”以金融学的定义。

2. 数量化在金融学中占据了日益重要的地位

当代微观金融理论的核心理论基础是公司金融理论和资本市场理论, 而资本成本理论和资本资产定价理论又分别是公司金融和资本市场理论的核心。资本成本理论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如何投资 (项目价值决策) ;如何融通资金 (资本结构决策) ;为投资人提供多少回报 (股利政策决策) 等。资本资产定价理论在马科维茨的均值—方差方法的基础上主要分析在不确定性条件下, 资产收益的决定, 资产收益与风险的测量以及任何一种资产的预期收益与风险之间的函数关系等一系列基本的微观问题。因而成为金融经济学中的一个主要模型, 被广泛应用于测定投资组合绩效、证券估价、决定资本预算以及公共事业股票管理中。

以上所介绍的这些金融理论都需要借助于现代信息技术, 运用大量的数学、统计模型分析方法、定量分析技术。因此, 要学好“微观金融”的理论知识必须要具备一定的微积分、线性代数、数理统计等基础。西方国家的高校为适应这一变化, 纷纷在金融专业的本科教学内容中增加或强化了这些方面的培养。

3. 金融学已逐渐变为一门交叉性学科

目前, 金融学与数学、统计学、工程学、心理学、法学等相关学科的紧密联系, 产生了一些金融学新的分支学科, 如金融工程学、法和金融学、行为金融学等。目前, 金融工程学已经得到了非常广泛的应用, 正在西方各国迅猛发展。法和金融学是自20世纪70年代兴起的“法和经济学”在金融领域的延伸。法和金融学有两大研究方向:一是以金融学为中心结合法律制度来研究金融学问题。二是利用金融学的研究方法来研究法学问题, 如金融立法和监管的经济学分析。法和金融学对于金融实践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尤其是在当今金融创新不断涌现的时代, 如何为金融创新提供有效的法律支持, 或在现有的法律环境下如何进行有效的金融创新等问题正是法金融学研究的领域。行为金融学是把心理学纳入投资行为分析, 自产生以来, 成功地解释了金融市场中许多不能被传统金融理论解释的异常现象, 并逐渐被用来作实践指导。因此, 行为金融学成为了一个引人注目的新兴学派。可以预见的是, 随着社会经济、金融的进一步发展, 金融学与其他学科交叉的现象必将得到深化和广化。

二、我国高校当前的金融学科建设状况

1. 对于金融学的内涵界定不能适应时代要求

目前, 国内学界对“金融学”的理解大多还停留在“宏观金融”的层面, 即主要以“货币银行学”和“国际金融学”两大代表性科目为主线。因此, 金融学被定义为“以融通货币和货币资金的经济活动为研究对象的学科”, 专业大多设在经济学科门类下。而国外对Finance (金融) 的一般解释为:“金融以其不同中心点和方法论而成为经济学的一个分支。其基本的中心点是资本市场的运行、资本资产的供给和定价。其方法论是使用相近的替代物给金融契约和工具定价。”由此可见, 中西方学者对金融学的界定有着明显的差异。正是由于对金融学理解的这种取向, 导致了我国目前的金融学科发展滞后, 其研究和教学工作与金融实践的需求出现了严重的脱节。

2. 教学内容陈旧, 不能有效地达到培养目标

由于在金融学内涵界定上的限制, 我国高校在金融专业教学内容上存在诸多的问题。这集中体现在:首先, 有关“宏观金融”方面的课程过多。一方面, 造成课程内容交叉重叠, 且传统陈旧, 落后于日新月异的金融实践;另一方面, 使得与金融学有高度相关性的课程, 如管理学、数理统计、财务管理、法律课程等的课时不足, 有的干脆就不开设。其次, 在教材建设上, 我国当前的金融学教材质量普遍偏低, 相当多的教材缺乏“教学大纲”依据, 缺乏前瞻性, 对现实金融活动创新现象, 不能从理论上作出充分、完整的阐释, 教材内容高度雷同, 缺乏新意。最后, 实践教学环节没有得到重视, 学时分配过少, 且大多的实践环节只是流于形式, 学生对金融的感性认识与基本操作能力得不到有效的培养。

3. 教学方法、手段落后

绝大多数国内高校仍然使用“粉笔加黑板”的传统教学模式。常常是一门课程从头到尾都由老师讲解, 学生被动接受。对于这种现象, 有人形象地称之“教师念讲义, 学生记笔记, 考试背笔记, 考后全忘记”。如模拟教学、案例教学、讨论教学、多媒体手段、网络手段等一类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在相当高程度上由于主观或客观的因素而未被纳入到教学体系中来。这是造成我国高校学生学习热情不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不强的一个重要原因。

4. 金融教学师资队伍亟待充实完善

现在我国高校中的金融专业教学师资队伍都是传统金融教育模式下培养出来的, 普遍存在着知识结构与能力不适应当代金融学科发展的趋势。很多高校的金融专业教师甚至是半路出家, 真正意义上的金融学专业出身的教师不多。很难想象在这样的师资条件下能培养出真正符合市场需求的高素质金融人才来。

三、国内高校金融本科教学改革的几点建议

1. 应重视金融学内涵的界定。

在金融学向微观化发展的趋势下, 国内的金融学科建设也应该作出相应的调整, 尤其是随着中国金融市场的改革和开放, 资本市场的规范化发展迫在眉睫, 直接融资对中国的特殊重要意义已使“微观金融”的全方位研究势在必行。首先, 应对金融学的内涵做出明确的、与我国金融实践发展相适应的界定。这是对我们的科研和教学进行准确定位的基础。

2. 关于金融学本科教育培养目标的确定。

目前, 国内大多数高校把培养目标定位于“培养与金融相关的各个岗位上的‘高级专门人才’”, 这在金融市场以间接融资模式为主、金融机构单一、金融工具简单的时期, 是基本适用的。但是, 按照目前的金融发展, 要在四年的本科期间培养出某金融领域的专才, 存在相当大的困难。因此, 对培养目标应该作出相应调整。鉴于金融学科发展的特点, 对本科阶段的教育应该淡化专业, 强化基础, 强调学科的金融理论基础。注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和在社会化生产和活动中的团队协作精神, 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各种需求。

3. 在教学内容上, 应该紧紧围绕培养目标统筹安排课程, 对出现交叉重复的课程进行果断的删并处理。

可以相应增加计量经济学、数理统计、金融法律知识等相关课程。

专业课程的设置上, 可分为两个层次:一是专业必修课。可开设货币金融学、金融市场学、投资学、财务管理和各类金融机构的介绍等课程, 这一层次可以根据各高校的具体目标小范围地作些调整。二是专业选修课。可根据客观实际的需要和在教学、科研等方面的特长, 相应地开出大量的金融学专业选修课。这样的专业课程设置为学生的兴趣爱好及专长提供了选择的空间, 对提高广大学生的综合素质非常有益。

对于实践环节应予以足够的重视, 这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适应能力, 是从书本知识到实际应用的一个重要环节。应在培养计划中加大其学时和学分的比重。

4. 革新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在教学过程中不能满足于一般的理论解释, 而应更注重对现实问题的认识和判断。对于像货币金融学、金融市场学、国际金融学等宏观类课程, 可以引进启发式教学和讨论式教学方法, 在着重讲授重点、难点和热点问题的基础上, 通过组织课题讨论、撰写小论文和学术报告等形式, 提高学生的思辩能力, 开阔学生的视野;而对于像公司融资、金融机构经营与管理、投资理论等微观类课程, 应突出其应用性、操作性和前沿性等特点, 可通过案例教学、聘请业务人员授课、模拟实验等手段, 增强学生对业务知识的感性认识、理解应用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5. 充实和提高金融学的师资队伍。

现在在各高校担任金融教学的教师大多是传统金融教育背景, 如不加以改造和提高, 将难以胜任现代金融的教学工作。因此, 需要采取引进、培训或鼓励进修等多种措施并举, 来提高现有教师的金融理论素养和教学能力。更为重要的一个方面是, 要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 鼓励教师走出校园与社会接触, 多参与社会实践, 以此来缓解教师实践经验不足的困境;鼓励教师研究现实金融世界, 尤其是要加强对“微观金融”领域的研究, 紧跟现代金融发展的前沿领域, 并积极把研究成果运用到教学中来, 以此带动教学水平的提高。另外, 出于各种条件的限制, 任课教师客观上很难了解和掌握各类繁杂的金融业务最新发展状况。因此, 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 可适当聘请富有经验的实际部门的业内专业人士授课, 也不失为一个好的解决办法。

参考文献

[1]张亦春.金融学专业教育改革研究报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

[2]王广谦, 等.金融学科建设与发展战略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

[3]张新.中国金融学面临的挑战和发展前景[J].金融研究, 2003, (8) .

[4]王广谦.经济发展中金融的贡献与效率[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7.

[5]刘波, 等.高等院校金融学科实验教学建设与改革思考[J].教育与职业, 2009, (6) .

[6]黄达.金融、金融学及其学科建设[J].当代经济科学, 2001, (7) .

金融本科论文 篇2

请注意:社会调查的单位应该是金融单位或相关管理部门,如:商业银行、人行、证券公司、证券管理部门、保险公司、保险管理部门、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信托公司、信用社、担保公司、租赁公司、财务公司等。调查选题应该是有关金融方面的问题。选题应具体、具有现实意义,并能为学员所驾驭。

以下论文选题仅供参考: 选题一、我国国有商业银行风险管理问题研究 2、证券交易制度对于证券价格影响的研究 3、美国次贷危机对我国金融监管的启示 4、我国交强险市场需求与发展研究 5、保险监管模式的选择 6、人民币利率市场化改革、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8、中国房地产上市公司绩效研究 9、流动性过剩对股票价格的影响分析 10、银行汽车贷款的现状及问题研究 11、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趋势研究 12、QFII与中国证券市场国际化问题研究 13、中资商业银行开展私人银行业务研究 14、我国推行住房抵押资产证券化的途经 15、人民币升值的理论解释和现实思考 16、简探中国小微企业融资方式、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国际经验及在我国的实践研究 18、我省农村小额信贷发展模式探究、商业银行零售业务的市场分析和营销策略 20、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产品开发探析 21、证券市场股票指数期货的风险管理研究 22、投资银行的发展理念研究、我国商业银行的投资银行业务研究、制约我国消费信贷发展的因素分析与对策建议 26、县城经济发展的金融支持分析 27、我国金融衍生工具交易及监管趋势 28、我国农业保险的发展困境及对策 29、农业保险的经营模式研究、退休年龄与养老保险制度可持续发展研究 31、西部农村金融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困境及对策 32、寿险利差损成因及风险防范 32、人民币升值的利弊分析及应对策略 33、信用卡业务的风险防范

34、国际短期资本流动对商业银行的经营环境的影响 35、中国商业银行拓展中间业务的途经研究 36、住房贷款证券化的思考

37、资本市场对我国商业银行存贷款业务影响的实证分析 38、我国欠发达地区商业银行流动性过剩的原因及对策 39、适度货币供应量研究

40、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模型选择 41、金融监管绩效评价体系研究 42、我国货币政策传导的地区差异分析

43、承销商对我国IPO抑价水平影响的实证分析 45、资产价格对货币政策的影响

46、人民币发行机制变迁的理论机理研究 47、关于我国建立商业银行市场退出机制研究 48、人民币汇率制度对我国货币政策独立性的影响 49、输入型通货膨胀问题研究

50、国际结算结汇方式选择与风险防范 51、外汇储备剧增对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影响 52、中国高额外汇储备下的困境与机遇分析 53、中国国际收支双顺差剧增的成因及影响分析 54、信托公司证券投资信托产品开发探析 55、我国货币政策利率传导机制的探究 56、当前金融危机的根源及其影响

57、我国货币政策的调整对汇率影响的探究 58、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定价问题研究 59、中小企业信贷资金融资困难成因的分析

60、金融业全面开放背景下城市商业银行发展方向探寻 61、从美国次贷危机看我国金融创新的发展 62、我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的选择

63、美国次贷危机成因分析及对我国的影响启示 64、商业银行个人住房按揭贷款违约风险管理研究 65、中小商业银行的流动性分析与管理对策研究 66、关于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的中外比较研究 67、关于中国票据市场发展与完善问题研究 68、中小企业资本结构和融资对策研究 69、金融危机国际传导和防范措施

70、基于价值最大化的我国商业银行绩效评价体系研究 71、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私人银行业务的国外借鉴 72、我国商业银行内部控体系研究 73、MBS的设计原理、功能及风险控制 74、中国上市公司股利政策研究 75、我国商业银行业并购及其绩效研究

76、关于投资银行金融衍生品业务的风险监管研究 77、中国经济基本矛盾的根源及其发展分析

78、我国商业银行企业信贷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79、资产价格变动与消费价格变动的关联性研究 80、我国现行新股发行制度对金融市场资金流动性影响 81、企业资产证券化对资本结构的优化分析 82、我国金融自由化的利弊分析 83、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定价策略研究 84、外商对华直接投资地区分布差异性研究 85、中国上市企业盈利波动性分析 86、我国投资基金市场的发展战略

87、我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住宅价格相关性分析 88、中国房地产价格与国内生产总值(GDP)关系问题分析 89、我国外汇储备变动对货币政策的影响研究 90、国际资本外逃的风险及防范

91、我国经济发展中的就业与经济增长分析 92、人民币汇率变动对国内CPI影响的实证分析 93、人民币汇率变动对中国进出口贸易影响的实证分析 94、我国商业银行外资参股问题研究 95、金融危机下的国际短期资本流动研究 96、中国资本市场的投融资功能分析 97、我国证券投资基金羊群行为研究 98、论存款保险制度的国际经验及其借鉴 99、我国现行新股发行制度的缺陷及改革 100、中国资本市场的改革的发展与创新分析 101、保险消费者权益保护问题研究

102、我国商业银行贷款损失准备的效率分析 103、互联网金融模式及发展研究 104、互联网金融时代的银行业发展策略 105、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问题研究 106、我国互联网金融风险与防范

107、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对商业银行的影响与对策 108、互联网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研究 109、互联网金融的监管问题研究

110、融资性担保机构发展问题研究 111、融资性担保机构的发展模式研究 112、融资性担保机构的风险与防范 113、融资性担保机构的运行效率研究 114、融资性担保机构的监管问题研究 115、小额贷款公司发展问题研究 116、我国影子银行发展问题研究 117、我国影子银行的监管问题研究

118、我国影子银行发展对利率市场化的影响研究 119、我国影子银行风险与防范

120、我国影子银行发展对商业银行的影响与对策

选题二

1、积极的财政政策与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的调控功能及效果分析

2、我国银行业个人理财业务发展前景研究

3、我国银行业信贷资产证券化研究

4、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中国保险监管制度创新

5、我国私募基金的发展问题研究

6、我国农民养老保险体系的研究

7、XX省小额信贷业务开展情况调查分析

8、中国的金融开放与金融危机传导的防范

9、中国民营经济发展的金融支持研究

10、论我国外汇储备高速增长的危害和对策

11、小额农贷在运行中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12、不完全对称信息条件下小额贷款需求者的行为选择问题研究

13、保险销售误导现象研究

14、论保险业与银行业的渗透、竞争与合作

15、我国保险资金运用的风险分析及对策

16、我国金融风险的防范与化解研究

17、基于次贷危机启示的我国金融风险防范机制研究

18、中国企业债券市场发展问题研究

19、积极财政政策与扩大内需的关系探讨 20、积极财政政策的国内外比较研究

21、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配合规律研究

23、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经营的影响

24、我国金融监管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完善对策

25、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现状与成因分析

26、我国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的思考

27、我国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思考

28、论转轨时期中国货币政策的特点

29、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30、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的金融支持研究

31、我国股票市场的投资者结构研究

32、大小非解禁对我国股票市场影响的实证分析

33、我国中央银行金融监管的模式及运作分析

34、金融危机下我国中小企业的应对策略

35、股指期货交易制度对中国股票市场的影响研究

36、新农村建设下河南省小额信贷的发展问题研究

37、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思考——基于某一地区的实际调查与分析

38、金融全球化对中国金融发展的影响与对策

39、全球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及对策 40、中国的金融开放与金融危机传导的防范

41、家族企业融资的制度变迁与路径依赖

42、关于金融创新与金融风险关系的探讨

43、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金融政策研究

44、宽松的货币政策对商业银行经营模式的影响分析

45、我国信用卡业务发展趋势分析

46、我国中小银行竞争力探讨--以××银行为例

47、银行并购与中国银行业的应对策略

48、我国商业银行市场风险初探

49、我国金融机构风险管理问题研究 50、中国风险投资业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51、开放经济条件下金融风险传导机制研究

52、美国金融危机对我国保险业的影响和启示

53、农民工的社会保险问题研究

54、汽车保险欺诈及其防范对策研究

55、我国机动车辆保险市场的竞争特点及对策

56、保险欺诈行为的博弈分析

57、综合经营趋势下我国银行保险的创新发展

58、金融监管的发展趋势与理性选择

59、中国证券市场监管问题研究 60、中小企业融资机制研究

61、新时期农村金融业发展策略研究 62、创新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研究 63、美国次贷危机对中国的影响与启示 64、论通货膨胀的危害与治理对策

65、金融危机下我国货币政策转变的效应研究 66、我国股票市场大幅波动的成因及对策 67、关于完善农村信用社体系改革和强化管理的思考 68、我国保险市场发展趋势研究

69、我国金融监管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完善对策 70、国有企业的资产重组与资本市场的发展 71、中国上市公司过度扩张问题研究 72、保险资金运用问题研究

73、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现状及成因分析 74、混业经营的风险分析

75、跨国公司战略联盟的跨文化风险及对策 76、新形势下我国外汇储备规模的探讨 77、跨国公司投资对我国产业结构的影响 78、巴菲特投资管理策略研究 79、我国票据市场的现状及完善措施 80、企业并购的风险及防范

81、金融市场的内在经济特征与金融危机 82、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创新与发展

83、我国垄断性行业暴利的来源、影响及治理对策 84、我国证券投资基金的运作风险研究 85、银行并购后的整合问题探析 86、农村信用社风险的形成及防范措施

87、西方国家金融监管的新趋势及对我国的启示 88、利率市场化后企业投融资策略的调整 89、如何看待我国资本项目的开放与管制 90、对我国人民币汇率制度变动的认识 91、论农村信用社制度创新 92、银行业并购对货币政策的影响 93、中小企业发展的金融思考

94、人民币汇率的历史回顾与现状分析 95、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目前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96、论我国货币政策最终目标与财政政策目标的协调 97、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成因及防范

98、试论我国外汇储备规模的合理限度及其完善对策 99、论我国信托投资业的问题与改革对策

金融本科论文 篇3

关键词:金融学;卓越本科人才;人才培养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金融在经济中的作用日益凸显。金融业内外环境的变化,对高层次卓越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金融业现有的人才状况,尤其是高端卓越人才的数量已远远不能满足发展的需要,必须充分认识金融学卓越人才开发的重要性和艰巨性,适应时代的需要,针对当前金融学高等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寻求有效的路径,探索更为科学的金融学卓越本科人才培养模式。

一、金融学卓越本科人才培养现状与存在问题分析

(一)金融学卓越本科人才培养现状

目前,我国的金融从业人员高达数百万,但是真正的复合型卓越金融人才的数量却相对较少。据统计,2011年,以银行、保险、证券等金融机构为代表的企业人才需求量较往年出现最大幅度增长。其中,人才需求的重点主要集中在基金经理、股票研究员、金融分析师、产品研发人员、渠道销售等高端岗位上。

目前我国开设金融学本科专业的高校很多,近几年,几乎所有财经类院校、部分综合类院校、民办院校都先后开设了金融专业。每年毕业的学生数以万计,由于培养目标的同质化,部分高校已出现本科毕业生结构性过剩的现象,就业压力非常严峻。麦可思公司发布的《2011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2010届金融专业本科生失业人数为6300人,在2010届本科专业失业量排行榜上排名第七。就业市场对2010届金融专业本科生要求的前三项核心知识分别是:经济学与会计、销售与营销、消费者服务与个人服务。这三项核心知识要想获得本质上的提高,除了要有扎实的金融专业理论基础之外,还需要在知识面、沟通能力、应变能力、职业素养等各方面素质上进行全面的提升。

(二)金融学卓越本科人才培养中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1.课程体系不尽合理,课程内容有待完善

随着金融业的迅速发展,金融业对社会经济的影响愈加重要,根据金融学科建设的需要,各高校都对金融学本科专业的课程体系及教学内容进行了改革。但目前的课程体系仍不尽合理,缺乏系统性。主要表现为:各门课程之间缺乏必要的衔接,容易造成部分知识点的重复或遗漏;专业课程设置较为单一,选修课程设置偏少,容易出现学生培养的同质化;忽视与数学、外语、计算机、法律等多门基础学科的交叉融合;数理基础较为薄弱,造成部分学生在计量经济学、金融工程学、金融计量学、期权定价理论等课程的学习中面临较大困难。以上种种容易造成学生知识面不完整,知识结构不合理,系统性不强。

在教学内容上,主要表现为课程内容更新较慢,滞后于金融业务的发展,缺乏前瞻性,未能将最新研究成果融入教学内容,无法跟上时代的步伐。在授课内容上,偏重对宏观经济理论的学习,忽视对微观领域和数理金融的研究;重视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忽视对职业素养的熏陶。

2.实践教学体系、方法和条件的不足

目前,部分本科院校仍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的不合理现象。教学过程中仍未摆脱以教师、课堂讲授、教材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主要表现在:第一,实践教学体系不完善,在不同实践课程的衔接和学时分配上缺乏整体规划。第二,实践教学方法、手段创新不足。许多高校金融学实践课程基本上停留在运用教学软件的模式上,更多的是将实践课程作为理论教学的补充。很多实践课程主要是上机模拟操作,考核方式主要是实验报告或论文,单一的教学手段使部分实验教学仍停留在知识传授范畴,还未上升到对实践能力、就业能力、创造能力、创业能力培养的高度。第三,未能形成较好的实践条件。在实践氛围上,相关部门对理论教学更为重视,但理论与实践存在脱节的情况,使学生对自身实践技能的培养和提高没有形成自觉的意识。此外,校内实验室建设有待提高,部分实验室设备陈旧落后,软件更新较慢等现象都无法满足学生充分掌握实践技能的要求。同时,校外实践基地建设滞后,导致开展毕业实习等校外实践环节的效果并不理想。

3.教学方法传统,教学手段单一

在传统教学方法的影响下,目前多数教师的教学方法仍以课堂讲授灌输为主,较少采用启发引导式、辩论互动式、案例分析式、情景模拟式等多样化教学方法,且教学内容枯燥,效率低下。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处于相对被动地位,缺少主动参与和互动机会,导致学生缺乏必要的动手能力与创新能力。且教学内容缺乏趣味性及吸引力,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对专业知识兴趣不浓。许多课程的教学理论与实际操作脱节,学生考完试后,很快就将所学知识遗忘,毕业后也难以适应工作岗位的要求。

4.师资队伍建设有待加强

目前,各院校教师队伍一直在不断更新,高学历的教师比例逐步提高,但大多数教师仍缺乏在企业和金融部门的从业经验,在一定程度上容易造成实践能力不足的情况。此外,师资队伍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专业结构、梯队结构尚不尽合理,部分教师对当前金融专业教学的分析角度微观化和研究方法定量化等趋势难以适应,在培养卓越金融人才所需的知识与能力方面有所欠缺。

二、金融学卓越本科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与培养模式思考

(一)金融学卓越本科人才的培养目标

金融学卓越本科人才应具备的素质主要包括:扎实的金融理论基础和复合的知识结构;敏锐的观察力、超前的眼光,准确的判断力、充分的竞争意识、较强的沟通能力、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较高的外语和计算机水平以及良好的道德素养和职业操守。

金融学卓越人才的培养,应当以我国金融业对金融人才的需求结构为导向,制定具有可操作性和层次性的目标。要从过去为封闭的国内经济金融部门服务转变为为开放的国际经济金融部门培养人才;从单一的为金融机构培养人才,转变为为政府部门、金融机构、公司企业、科研院校等在内的整个市场培养人才;从培养窄口径、同质化的一般金融人才转变为培养具有宽口径、高素质的复合型精英人才。

(二)金融学卓越本科人才的培养定位

本科院校培养金融学卓越人才的定位,应当以培养复合型、应用型、创新型人才为出发点,构建合理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相应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具有如下特点:

1.多元化的知识结构

学生应当掌握完整、系统且科学的专业知识体系。除了金融专业知识之外,还应具有一定的外语、数学、计算机、法律、会计、管理等多元化知识储备。

2.较强的实践能力

卓越的金融人才,应当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还应注重培养学生进行知识创新和技术开发的能力。

3.素质的全面提升

专业知识的运用和专业技能的发挥往往与个人的心理素质、身体条件、职业道德,以及意志品德等多方面的综合素质密切相关。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直接影响任务完成的效率和质量。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诚信水平、表达能力、沟通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团队合作精神、思想道德及身体素质等方面的培养显得尤为必要。

(三)金融学卓越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措施

1.优化课程体系,完善教学内容

首先,在金融课程体系设计上,一方面,加大资产定价理论和微观金融方面的比重,如金融工程学、金融计量学、金融中介学、信托与租赁、公司金融等。另一方面,设立反映金融信息化趋势的网络金融课程和具备国际化视野的金融英语课程。此外,还应紧密结合金融学领域的前沿理论和实践发展动态适当增加选修课的数量,设置有利于培养学生管理能力、表达能力、沟通能力、分析能力、创新能力、合作意识和产品开发能力的相关课程,扩大学生专业视野,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探析金融学本科专业培养目标 篇4

几十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在培养目标上,无论是专科、本科还是研究生,都为“高级经济管理专门人才”。应当说,这一提法在新中国成立的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是正确的,它符合当时的国家需要,也基本符合当时的人才规格。

首先,当时高等院校经济类学生一般都是按计划统一招收,录取的学生有干部指标,入学后有城市户口并享有公费医疗待遇,毕业后由政府按计划分配到与专业对口的各经济管理部门工作,毕业生工作后都是“管理人才”。以金融学本科专业的毕业生为例,大部分金融学本科专业毕业生的去向都是专业银行和人民银行,从事的工作都是银行业务的管理。

其次,当时高等院校经济类专业都按部门、行业划分得很细,学生所学的内容与本专业相关的政策、制度、规定、计划编制与执行、管理方法与措施等密切相关,因此毕业生确实是“专门人才”。但大部分金融学本科专业的毕业生所学的知识不是市场经济中商业银行管理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而是各专业银行有关的具体业务,业务知识非常专业、非常窄。

再次,当时我国的高等教育处于完全的精英教育阶段,规模很小,毕业生一参加工作就能到重要的岗位上,加上当时国民受教育的程度低,大学专科、本科已经是相当高的层次了,而且改革开放之前没有培养研究生,因此本科毕业生自然就是“高级人才”。所以那时一个合格的高等教育经济类毕业生应该称得上“经济管理高级人才”,而高等教育经济学专业的培养目标确定为“培养经济管理高级专门人才”应该是合适的。

但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有了很大的改变。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高等教育的规模也越来越大。1992年至1997年,全国高等学校本专科招生年平均增长速度为8.3%,在校生年平均增长速度为10%。到2008年全国高等学校在校生规模达1000多万,其中高等财经类专业在校生百万左右。我国高等教育如此巨大的招生数和在校生数给毕业生的就业带来了很大的压力,金融学本科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尤其严峻。就教育的相对层次而言,我国正在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国民受教育的程度将会得到很大的提高,高等教育的专科和本科将逐渐成为国民终身教育的一个普通阶段。另外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正以加速度发展并越来越呈现出明显的综合化、整体化,科学技术和人文社会科学也越来越相互渗透和综合,信息爆炸性扩张。在这样的大趋势下,试图以四年左右的本科教育培养出某个金融领域的“专家”,这样的培养目标在当今日新月异的社会环境中肯定是不现实的,只有转变观念,改变和调整我们的培养目标,才能使金融学的高等教育呈现崭新的面貌。

二、国外高等教育经济类专业培养目标的简要分析

国外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基本上由大学自主确定,以体现各校的特色。国外国家教育行政管理部门主要通过评估和按专业水平对大学进行排名而加以引导,并不确定全国统一的专业培养目标。但由于学科(专业)本身具有内在的规律性,因此,同类大学对相同专业的培养目标在提法上差异并不很大,另一方面,在相同学科(专业)内各大学都根据培养层次(专科、本科、研究生)的高低确定不同的培养目标。

美国高等教育已由精英教育过渡到了普及化教育阶段。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把本科教育放在优先位置上予以加强和提高,文科教育提出从重视培养经院型“百科全书式”的人转变为注重培养富于应变、善于学习和应用的人。经济类专业在本科层次上的培养目标一般是以“适应社会需求、毕业生能够顺利找到工作”为宗旨,施教方式注重素质、能力和个性的培养。学生一般都有较宽的知识面,较强的工作能力和适应能力。

日本高等教育提出要培养面向国际、面向21世纪的“世界通用的日本人”。大学经济学教育传统上以本科教育为主,近年来开始注重研究生教育。其在经济学本科层次上非常重视基础教育和素质教育,培养目标是“让学生掌握终身受益的原理性知识和处理具体问题的能力”。

澳大利亚经济学教育的主要培养目标是让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需要。如新南威尔士大学商学和经济学院培养方向十分广泛,涉及会计制度与规范、经济法、经济计量学、经济史、经济学、金融、服务业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产业关系、信息系统、市场营销、组织行为及日本经济等。

尽管国外各国不同高校的金融学本科教育在培养目标上各有侧重,但他们的共同点在于强调奠定学生扎实的理论基础,注重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强调将学生本人学识和能力的增强与对经济和社会作贡献的责任相结合,注重本科层次的培养与社会的需要相结合,这些直接以“所培养的学生满足社会上各种组织不同层次的需要”或“能够在争取良好的职位时有足够的竞争力”的培养目标对我们有一定的启发。

三、我国金融学本科专业培养目标的确定

为了推动中国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1994年,国家教育部实施了“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厦门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武汉大学、中央财经大学、上海财经大学、西南财经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共同承担了该计划中金融学专业的教改项目,在张亦春教授的主持下,该项目取得了重要的研究成果,其中设计了我国金融学专业本科培养目标,即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比较宽厚扎实的经济金融理论基础和从事具体金融业务工作的能力,熟悉金融相关专业的原理性知识,有较高的外语和计算机应用水平,具有较强的市场经济意识和社会适应能力,能胜任金融或其他领域工作的人才。在该培养目标当中特别强调以下几点:

1. 金融学专业的本科毕业生应该具有比较宽厚扎实的经济、金融理论基础。本科教育应强调素质教育和应用教育。

2. 金融学专业的本科毕业生应该具有从事金融实务工作的能力。

3. 金融学专业的本科毕业生还应熟悉与金融学相关的原理性知识,并有较高的外语与计算机操作水平。

4. 金融学专业本科毕业生应该具有较强的市场经济意识和社会适应能力。

四、我院金融学本科专业培养目标的确定

1999年1月1日开始正式实施的《高等教育法》第五条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第十六条规定:“本科教育应当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本科、专业化必需的基础理论、基础知识,掌握本专业必要的基本技能、方法和相关知识,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和研究工作的初步能力。”这两条规定表明本科教育具有明确的专业目的性。金融专业本科生要强化专业基础性教育,应实施通才教育,以实务操作为主。

根据上述分析,结合新疆和我院实际,我们认为我院金融学专业本科教育的培养目标可以设计为:本专业培养具备管理、经济、法律、会计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掌握金融学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具有从事具体金融业务工作的能力,有较高的外语和计算机应用水平,能胜任金融或其他领域工作的人才。

在该培养目标中我们认为应特别强调以下几点:

1. 注重素质教育和原理性教育。

2. 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应用能力的培养。国外著名大学的金融学科教育都是按照两种模式发展的:一是特别关注理论问题和宏观问题,旨在培养“研究型、决策性”的高级金融、经济决策研究人才,被称为“经济学院模式”;二是特别关注金融市场上各类金融活动,关注实践问题和微观问题,使得金融学与公司管理相结合,旨在培养“投资型、管理型”的高级金融工程师或投资管理专家,被称为“商学院模式”。我们认为我院要在新疆金融学本科专业办出特色,比较适合选择“商学院模式”。

3. 强化学生的外语水平和计算机的操作能力。

4. 注意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适应社会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张亦春.金融学专业教育研究报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

[2]王广谦, 张亦春, 姜波克, 陈雨露.金融学科建设与发展战略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

金融本科毕业论文汇集 篇5

关键词:金融;会计;风险

一、金融会计以及功能

金融会计,是我国会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他是按照会计的基本原理、原则和方法,以货币为计量单位,对金融机构的日常经营治理活动准确、完整、连续并综合的进行核算和监督,同时也对金融机构的财务信息进行衡量、加工和传递,帮助使用者在经营治理以及经济活动中能够合理、有效的做出决策。我国的金融会计通常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政府银行会计;第二类是商业银行会计;最后一类是金融公司会计。金融会计在经济体系中通常行驶核算和经营管理这两项功能。一方面直接负责财务管理、损益计算以及经济核算;另一方面通过对信息的分析预测来进行计划管理和资金管理,以此调节和控制银行业务的经营。

二、金融会计风险的产生(1)理论风险。新时期金融行业的发展使得传统的金融理论不能很好的满足和契合现行会计模式,这种超前的金融业发展和稍显落后的金融会计理论的不匹配矛盾,导致会计制度不能全面、及时、充分的评估金融风险状况,进而不能有效地防范金融风险的发生。(2)核算风险。核算是会计最基本职能,能够真实确切的反映资金使用情况,是银行业务活动的有效反映。当会计核算的方法和核算程序不当时,就会出现核算风险,进而导致金融风险的产生。在实际操作中,个别单位为了维护自身利益,因而会违反金融政策准则,提供不真实、不充分的会计信息,最终导致不能够正确、科学的评价银行的经营状况,增加风险的可能性,影响金融企业的经营和发展。(3)管理风险。金融会计同样也需要遵循必要的管理制度。管理风险首先是会计监督风险,由于目前金融会计的监督职能较弱,对于一些不合理、不合法的经营行为不能起到应有的监督控制作用,影响我国金融行业的健康发展。其次是人员管理风险,金融行业的快速发展势必吸纳更多的从业人员,但是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参差不齐,导致在日常工作中不能严格执行规程制度、出现违规操作等现象,影响风险的控制和防范。

三、金融会计风险的防范和控制

1.建立正确的金融会计核算体系。会计在进行核算时,必须要依据银行的相关会计制度和结算制度进行,要正确运用会计知识,严格执行记账规则,并对密押、印章、凭证、帐表等严格管理。专属设备和表件要配备专人管理并追究其行使职责,以真实、客观、有效的凭证为依据,处理账务。对记账、结账等工作,要做到到账、账款、帐据、帐表等全部匹配。正确计算存、贷款利息,使其能够正确反映各项收入。同时,要推行会计责任制度,将责任具体到人,这样就可以从细节处预防和控制风险的发生。

2.构建科学合理的内部控制体系,完善会计监督体系。首先,要将认识从防止会计人员差错为主转变为以金融会计风险防范为主,并结合管理操作,构建一个完善有效的内部控制体系,以金融行业自身的特点和经营方式出发,制定相应的会计内部控制办法,有效防范和控制风险的发生。其次,要完善会计监督体系,做好事前、事中和事后的监督。事前与其他部门一同建立金融风险防范的动态监控机制对风险进行预防;事中要监督业务的规范性与制度法规的执行情况,避免违规违法行为的发生;事后要针对发生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整改意见,尽量减少和防范风险的产生。

3.加强金融会计从业人员建设,运用先进科学的技术设备。一方面,金融会计人员金融行业的主要从业者,一支政治素质好、业务能力强、管理水平高的会计人员对于风险的防范和控制具有重要的意义。

会计从业人员的建设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加强思想和道德教育,使其爱岗敬业、遵章守纪;(2)加强其会计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育,开展岗位培训以及技能竞赛,打造一支业务技术水平较高的会计队伍;(3)要严把会计人员准入关,选择有使命感、责任心和专业素质的人员;(4)做好领导示范效应,会计主管人员不仅要以身作则,还要通过自己的言行和能力为其他会计人员提供学习的榜样,发挥领导示范效应。另一方面,通过运用现代化的电算化会计核算系统,促进会计核算质量的提高,不仅能够提供及时有效、全面、完整的会计信息,也有利于实现业务处理、业务管理以及决策的有效融合,提高金融会计的风险防范和控制能力。

(二)摘要:在金融危机波及全球、金融市场非常发达的时期,金融工具的创新是企业经营管理应当要考虑的重要因素。在企业财务管理处在深化发展的新时代,企业更需充分积极地应用金融工具。本文首先金融工具创新对企业财务管理的进行了概述,得出借助金融工具的创新,可以减少或规避企业在融资中的财务风险,为企业的筹资提供了更为有效灵活的方法,增加资金收益率,减少了筹资成本,达到了化解企业财务风险、提升融资水平并推进企业资金流动的目的。

关键词:金融工具 创新 财务管理

金融工具为企业解决财务管理问题提供了新途径,是提高财务收益、规避金融风险的主要手段。金融工具的创新包含了货币和资本市场工具的创新、支付和结算工具的创新、衍生金融工具的创新等,对企业财务管理中财务活动的投资、筹资、分配、营运活动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特别是金融债券、银行卡、企国库券、业债券、指数期货、股票、外汇期权和期货、股票期权等金融工具的创新对企业的筹资、融资、改革等意义重大。

一、金融工具创新的概述

金融工具的创新指的是金融业突破传统经营的方式和范围在新的金融运新机制中所创造的新型金融工具。

金融创新主要是企业追求利润机会,通过重新组合各种金融要素,创造起新的“生产函数”,进行包括各种支付清算手段、金融工具、金融监管与组织制度等方面的创新。金融创新在推动金融发展的时候,也会形成新的金融风险,使得原有的金融监管措施与制度失效、提升金融监管的难度。金融创新的概念是指金融领域,通过创新性的改变和重新组合,引进或创造新事物的各种要素的范围。狭义的金融创新是金融业务创新,指的是西方发达国家在拓展银行成立的条件,取缔或放缓对银行的资产负债的监管,取缔或放缓控制外汇和利率控制,允诺非银行金融机构与银行实行业务交叉等金融管制后,加强对各类金融机构相互竞争,产生了一系列新的交易工具和金融工具。

金融工具创新是金融业务的发展的主要趋势,由20世纪70年代后期所形成的金融国际市场中金融工具创新的浪潮影响至今。金融工具逐渐从较单一的现金、存款、股票、债券、商业票据等变化成多变化、多目的、多形式以及体系化的种类构成。仅仅以美国、日本为主推出的创新金融工具多达数百。

二、企业金融工具创新的基本思想

(一)规避风险与保险

金融工具创新的用途之一即是规避风险,可以经过创新的金融工具,要建立一个新的金融工具和产品,以达到合理避税对冲风险规避海外市场的监管,并打开海外目标市场的目的。同时创新的金融工具也有保险的作用,通过锁定风险的最高水平与最低收入,来保留对公司未来获得更高的收入。在保险和规避风险的金融工具创新的形式,重新配置的资产配置和分散投资组合的风险和回报,最大限度地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二)比较优势

掉期互换是一种创新的金融工具的比较优势思想的例子。企业通过金融的比较优势,达到双赢或共赢的财务活动。

同时,金融工具创新还能一定程度上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创新金融工具,可以通过公司证券的规定的特别条款及条件,建立它的信号显示机制,完善信息分布结构,这样可以强化企业的信息传递效率,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企业的信息不对称问题。

三、金融工具创新在企业财务管理中的应用

(一)融资行为

企业的融资,其债券和普通股是主要类型,通过债券契约的创新创新的权益性工具的条款、债务权益转换创新的金融工具等,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企业资本结构的问题。利用金融创新的融资,使企业显着提高其融资能力和灵活地调整其资本结构调整,有利于企业对资金链的管理。

(二)投资行为

企业在金融投资方面,可以利用金融创新对不同的投资组合进行设计,配合金融衍生工具,进行放大收益或风险厌恶。在强大的流动性和低风险的短期投资工具中,回购协议,是一个很好的金融创新。企业可以进行日常滚动隔夜回购操作,以最大限度地提高资金的利用率。在投资实物的领域,企业可以配合期货或期权等衍生工具达成套期保值,降低库存风险,提高资金利用效率。在该领域的项目投资,企业还可以与衍生工具,以减少长期投资、递延决策的不确定性。

(三)风险管理行为

现代企业不仅要面对市场风险,但同时也暴露出信贷风险,中国的金融市场环境的不断开拓和完善,信用风险变得更加复杂、市场风险逐步国际化,在使用创新金融工具管理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中具有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这些市场价格波动的风险,企业通过外汇期货、相互交流、商品互换和商品期货、远期汇率协议对外汇风险和市场价格对冲交易以降低现金流的波动,以达到套期保值的目的。关于信用风险,企业可以采取新的信用风险管理工具和手段,如信贷掉期,来对部分应收账款保险、信用风险等进行转移,风险事件发生时,通过保险赔偿来弥补其损失。

四、利用金融工具创新优化企业财务管理

在以全球为核心内容的企业财务管理中,企业财务管理和财务风险管理的目标是有针对性的对金融创新进行研究,采取相应的财务战略,进而优化企业的财务管理。

(一)优化企业的融资管理

企业融资的各种方式,渠道是非常广泛的、多种多样,在不同的渠道融资具有不同的风险和成本。随着不断创新的金融工具和发展的国际金融,企业的融资形式也愈加多样。企业可以利用金融工具创新对其融资进行管理。第一,建立金融财团融资。通过发展长期的较大规模的企业,加速资本积累来增加银行的资金,以赚取利息,这样不仅减少了公司的利润,同时也影响资金周转效率。在美国、日本和其他国家的大型企业均建立相应的企业金融机构,形成财团、创办银行,实现企业在特定范围内筹集资金的目的,这种自我滚动融资的投资方式,以提高企业的资金使用效率带来了高利润率。第二,使用认股权融资。固定数目的股票期权是指购买股票指定的价格。这些债券有一定的权益及负债行业特征,是为了引进一个更广泛的投资组合的投资者、财务人员来扩大企业收益,以至于降低其资本成本产生的混合,股票期权也能带来额外的资金,行使价往往高于10-30%的股票市场的债券发行日期价格。

(二)优化企业的财务风险管理

首先,要掌握和熟悉与金融工具,金融创新为重点,以转变经济通过金融工具的风险。一般类型的债券、股票、票据及其他金融工具在金融市场上的融资较多,据Lucian在2010年中的一项调查显示,关于企业的金融创新工具中,对付外汇风险应用较多的是远期和约外汇,更多关于利率的风险是利率交换,有关商品的价格风险是商品期权和商品期货,关于权益风险的则主要是相对应的场外交易期权。由此,风险管理和金融工具之间的确切关系是创新的金融产品,伴着种种衍生性金融工具的产生和金融期货市场的发展,外汇远期合同、利率与货币互换、期权、期货、指数交易等数不胜数,所以企业财务经理应掌握和了解这些金融创新产品,以满足业务的需求。

其次,适当的金融工具的使用范围内的创新。每一个创新的金融工具,当给企业带来的好处的同时也会伴随着风险,包括财务风险。如果突然了许多超越自我控制的范围内从事企业自身的风险交易业务,在金融创新的复杂程度超出它能够处理的能力,存在的问题,在企业金融产品的交易中日积月累,不得不做高风险交易,最终导致破产。因此基于其承载能力的企业,要在适当范围内的金融工具创新中的应用,权衡利益和风险一站式的创新金融工具,以优化企业财务管理。

再次,企业应加强流动性管理,重视资金管理的内部转换。通过股息、特许权使用费、原有的投资、进口和出口货物的贷款和金融中介管理调回,引导内部资金转移。资金的合理配置,使企业能够有效地和快速地实现控制系统的所有基金和全球基金和储备的使用最优化的状态。最后,企业在应用金融工具创新时,应当坚持以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相互渗透的政策,同时对银行和企业的发展。经营企业参与市场竞争,从银行信贷和资金的支持是分不开的,企业的发展壮大离不开各大银行的支持,这个行业和金融的结合,有力地防范金融风险的业务风险,并加强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

五、结束语

总而言之,运用金融工具创新对财务管理进行优化,分析金融工具创新对企业财务管理的影响,是一个新时代的现代企业研究的一个新课题,有制定的研究领域和其发展的客观性。但是我国进行金融工具创新的时间不长,累积的经验还很少,面对日益严峻的财政形势,加强创新金融工具在企业财务管理的地位具有重要意义。

(三)摘 要:新时期探讨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和创新的路径选择,应将其置于整个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和统筹城乡一体化的政策背景下予以思考、审视和定位。着力构建分工合理、投资多元、功能完善、服务高效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显着增强金融服务“三农”的功能,充分发挥商业性金融、政策性金融和合作金融的作用,大力培育发展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创新金融服务产品,不断提升农村金融体系的服务供给能力,推动新农村建设和统筹城乡发展。

关键词: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发展;思考 伴随我国农村经济30余年的发展,农村金融体系一直处于改革探索之中,在推动农业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但也存在诸多问题和障碍。新时期,应将农村金融体制的构成主体及其功能发挥置于统筹城乡发展背景下予以客观审视、定位和思考。

一、农村金融多元化服务体系架构初具,支农发展成效显着 自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构建现代农村金融制度”以来,我国农村金融经历了由“体制转型”到“制度创新”的蜕变,机构改革稳步推进,体系建设逐步完善,功能发挥日益健全,经营绩效不断提升,在建立健全多层次、广覆盖、可持续的农村金融体系,增强金融为“三农”的服务功能,推进统筹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进程中取得了显着成效。一是备受关注的农业银行改制。中国农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自2009年初挂牌成立以来,在建立健全公司治理结构、强化内部经营控制机制、推进“三农”金融服务试点和事业部制改革试点、对县域支行实行单独核算和资源配置等方面取得重大成效,构建了专业化的支农服务体系。截至2009年10月末,农业银行累计发放“惠农卡”3100万张,农户小额贷款余额605亿元,惠及230多万农户。

二是作为支农发展“主力军”的农村信用社(以下简称农信社),自2003年启动新一轮改革试点以来,产权制度进一步明晰,法人治理结构逐步健全完善,管理和风险责任顺利移交省级人民政府,各地根据实际情况开展了多种产权制度和组织形式的探索与实践,截至2009年11月末,全国共改制组建了222家农村银行类机构,2056个县域机构实行了以县(市)为单位统一法人。全国农信社系统整体经营健康度稳步提升,资本充足率较改制前提升了11.7%,不良贷款率较改制前下降了18.3%,资产总额增长207%,负债总额增长191%,所有者权益增长4121亿元。

三是邮政储蓄银行浮出水面,支农发展潜力巨大。按照现代金融企业制度和商业银行运行管理要求组建的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实行邮政储蓄与邮政分业经营,为城市和广大农村地区居民提供基础金融服务,基层网点遍布全国36000多个市、县和乡镇,已成为连结城乡法人机构的最大金融服务网络。

四是农业发展银行全面拓展业务领域,逐步形成了以粮棉油收购贷款业务为主体,以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业农村中长期贷款业务为两翼,以中间业务为补充的多方位、宽领域的支农发展新格局。

五是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有序组建,试点效果显现。自2006年底中国银监会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以来,鼓励各类社会资本到农村地区投资设立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和农村资金互助社等3类新型机构,试点范围扩展至全国31个省(区、市),截至2009年11月末,全国已有138家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开业运行,实收资本55.30亿元,存款余额195亿元,贷款余额151亿元,累计发放农户贷款98亿元,累计发放中小企业贷款141亿元,多数机构实现盈利。

二、农村金融体制现存主要问题及其原因探究

近年来,农村金融体制改革与发展取得了显着成效,但从整体上看,仍处于我国金融体系的最薄弱环节,由于体制机制等诸多方面原因,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及其功能发挥仍存有很多障碍和制约因素,尚不能满足新农村建设的多元化金融服务需求和现代农村金融制度要求。主要表现为:

1.农村金融服务供给难以满足新农村建设的资金需求。现有金融服务机构,特别是正规金融机构在农村地区的竞争有限,很多传统农区、贫困地区的农村乡镇,除农信社和邮政储蓄银行外基本没有其他金融机构网点。加之业务功能单一,服务效率和质量不高,支农功能的发挥不尽完善,农民和中小企业贷款难、担保难等问题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农村金融市场不发达,有场无市,“二元金融”鸿沟明显存在。究其原因:(1)由于农村信贷服务的商业性、市场化运作与农业信贷的低利性、政策性之间的矛盾。现有正规金融机构,不论是国有银行、农信社,甚至政策性银行,其改革趋向均为商业化、股份化。这种追求股东利益和盈利的政策取向,解决的是农村金融机构自身的组织机制培育问题,与农村领域偏重于政策扶持性的金融需求存在着明显矛盾。(2)由于“三农”发展对信贷资金的大量需求与日趋从严的信贷风险防范、约束机制之间的矛盾。农村地区现有风险分担和风险转移机制不完善,导致金融机构的涉农贷款发放日益审慎;加之银行业监管部门对金融机构贷款发放的严格监控,使涉农金融服务需求的季节性与日趋从严的信贷风险防范、约束机制之间的矛盾凸显。

2.虽然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是实际运行绩效与改革预期目标之间仍存在较大差距。就产权结构和股权设置而言,股权高度分散,股东主体为农民,股东缺乏参与和监督农信社经营管理的积极性,由此导致农信社虽然法人治理结构的架构健全,但都摆脱不了功能发挥流于形式的桎梏。究其原因,本轮农信社改制,通过规范股金和增资扩股,股本金的真实合规性有了很大提升,产权关系明晰程度较改制前有了明显改善,但股权适度集中并未取得实质性进展。一方面,绝大多数农信社的股东个数达到上万个,且多为辖内的农民,企业股东数量极少,加之股金中包含大量资格股,缺乏对农信社经营状况予以监督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大多数农信社高级管理人员的持股数量与一般股东基本相当,也无法发挥股权对农信社高管人员的激励作用。就农信社行业管理而言,《农村信用社省(自治区、直辖市)联合社管理暂行规定》(银监发[2003]14号)将省联社定义为“由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内的农村信用合作社市(地)联合社、县(市、区)联合社、县(市、区)农村信用合作联社、农村合作银行自愿入股组成,实行民主管理,主要履行行业自律管理和服务职能,具有独立企业法人资格的地方性金融机构。”但实际运行中,省联社和县联社之间呈现出一种“股权与控制权的反向配置”。基层信用社是县联社的股东,县联社是省联社的股东,形成“金字塔型”的持股结构;但在管理权限和职能划分上却是自上而下层层演进,上级联社在人、财、物各方面拥有对下级联社的绝对控制权,形成“倒金字 塔型”的管理决策体系。“法人管法人”,下级信用社的管理层实际上只对上级负责,而非对股东负责,这种制度安排与市场经济条件下股权与控制权的配置状态明显相悖。

金融本科论文 篇6

【摘要】2008年的金融风暴给全球就业形势带来很大的冲击,尤其是高校本科毕业生就业。面对金融风暴,高校本科生在就业和考研的十字路口犹豫徘徊。本文通过分析介绍目前就业率偏低的原因及就业渠道的多元化,指出本科毕业生应积极面对就业形势,转变就业思想来择业。同时通过分析考研动机和个人能力对考研成功的影响,指出考研未必能躲避就业的压力,毕业生要慎重选择考研。

【关键词】就业;考研;毕业生;金融风暴

2008年年底的金融风暴,给全球经济发展带来极大的影响,一些中小型企业纷纷倒闭,大型集团公司通过裁员、减少生产等措施来保存自己。企业的倒闭、裁员等措施产生的直接后果是失业率上升,间接后果则是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增加。截止到2009年2月份,应届毕业生整体就业率仅为35.6%(包含毕业生保研),“就业难”已经成为国家、社会和高校共同面临的难题。为了缓解就业压力,国家也出台了很多的政策,教育部也增加了招生人数来鼓励毕业生继续深造、攻读第二学位,到基层工作、服务西部,服务农村、自主创业等。据教育部网站统计,全国共有124.6万考生参加2009年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与2008年的120万人相比,仍增加了24.6万人。值得注意的是,2009年考研报名人数中应届生人群不断增加,据统计资料显示,山东、天津、浙江、新疆、辽宁等省市区的应届生报考人数比例均达到其报考人数的一半及以上,山东省应届生报考达七成,天津、浙江、辽宁的应届生比例分别为67.2%、66.1%、64.7%。从上述数据可以看出,考研应届毕业生占了应届毕业生人数的“半壁江山”,大部分应届毕业生选择考研来缓解就业压力。与此同时,2009年考研大幕还没有完全落下,2010年的考研大旗已经高高竖起,大三的学生已经积极投入到复习考研的大军中去。对于毕业生来说,面对“就业” 和“考研”这一人生十字路口,应如何选择?很多毕业生犹豫徘徊,既想尽快找份工作来自立,又想通过考研来提高自己,期待硕士毕业后能找到份好工作。选择就业还是选择考研,都不能说哪个是好,哪个是坏,应该因人而异,因时而异的来看待这个问题。接下来通过分析就业导向和考研导向的利弊来给即将毕业的学生提供参考,希望他们能够面对金融危机做出恰当的选择。

1.就业导向

就业不仅仅是进公司企业找一份工作,实际上就业渠道具有多元化,如在文献[1]中提到的考公务员,选调生、自主创业、服务国防、服务西部和农村等,当然选择考研在某种意义上也可看作是就业的一种渠道。面对金融风暴的影响,为缓解高校就业严峻的形式,国家出台了《国家促进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公告》(以下简称《公告》),《公告》中提出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到中西部地区就业;应征入伍服义务兵役;积极聘用优秀高等毕业生参与国家和地方壮大科研项目;鼓励和支持高校毕业生到中小企业就业和自主创业以及强化对困难家庭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援助等五大点来促进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可见,高校毕业生还有很多就业机遇,但为何目前就业率不足50%呢?就业率偏低,已经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影响就业率的因素有很多,文献[2]提出了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来解释就业率偏低的原因,高校的扩招也是影响就业的一个客观因素。随着1999年高校本科生的扩招以及2000年后研究生的扩招,高等教育也逐步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许多高校将大学生就业视为大众教育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点,作为高校培养的根本目的。从而使得毕业生的就业竞争越来越激烈,月薪也越来越低。有专家预测,继2003年大学生遭遇就业难后,2006年大学毕业生的起薪还比2005年降低22%左右,09年的本科生的月薪有些地区已经降低到800元,甚至有些毕业生为有份工作提出了零月薪的要求。继2003年毕业生感受到就业压力后,每年的就业压力都在增加,只不过2008年底的金融风暴使得就业压力更加明显。除了这些客观因素外,本文将从学生和招聘单位两个方面来阐述下就业率偏低的原因。

2.学生方面

2009年高校毕业生明显要比08年的多,再加上08年毕业生未就业的学生,两个相重叠无形中造成就业压力大。况且高校毕业生找工作,一般都会选择在北京、上海、广州等东部经济发达区域,而选择去西部就业的毕业生则相对较少。原因是东部公司企业、事业单位科研院所较多,尤其是外资企业、合资企业较多,相对就业机会就多,而且工资待遇也比较不错,造成了就业毕业生“扎堆”。面对这每年几百万的高校毕业生,东部地区提供的就业岗位毕竟有限,况且这些地区的企业对高校毕业生的要求较高。一些毕业生在屡次碰壁后,仍不知道变通,一心只想进入大城市的生活,结果丧失了其他就业机会毕业后成为待业青年。

3.企业方面

金融风暴对企业单位的生产带来很大的影响,有些企业单位通过裁员来渡过难关,这使得一些企业提供给毕业生就业岗位数量减少,甚至部分企业单位放弃年初制定的引进人才的计划,从而造成就业压力。还有一些企业对本科毕业生持有“否定态度”,认为他们能力差,进入公司后不能马上创造价值,因此将招收对象限制在研究生上,给本科毕业生就业带有了一定的影响。

结合毕业生本人和招聘单位以及国家出台的政策来看,本科毕业生空间还是相对不小,选择就业的毕业生要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金融风暴,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尤其是动手实践能力和团结协助能力,因为现在企业对本科生的要求不仅仅局限在成绩单、荣誉证书上,更看重毕业生的能力。这就给即将毕业的学生有了参考,如果自己在三维设计、PLC系统设计、单片机开发、软件编程、数控操作等方面有一技之长,那就可以放心大胆的去选择工作岗位,并且会受到招聘单位的青睐,即使是在金融风暴的影响下,一样可以找到份工作。

根据经济的发展以及现在人才供需状况,本科毕业生要转变自己的就业思想,做到先就业后择业,工作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只要适合自己就可以,也不要一味地认为就业不如读研。其实,社会是一所最好的大学,在这里可以学到很多校园内没有的知识。三年的工作经验也许会让你的能力比研究生还高。这些都有好多的实例来证明。

4.接下来看看考研导向

毕业生选择考研,是受诸多因素影响,大致分为外在和内在两个方面。外在因素主要是严峻的就业形势,本科的扩招使得毕业生供大于求,研究生则相对供求平衡,考上研究生就有可能找到份好工作。还有部分外在因素来自于家庭和周围的同学,父母把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希望他们能接受更高的教育,不管孩子的感受。这些外在因素迫使一些本科毕业生不得不选择考研。而内在因素则是学生本身的愿望,把读研看出是自身发展必须的环节。这部分学生自进入高校校园第一天起,就把考研当成自己的梦想。这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形成一股好的学风。但面对金融危机的影响,很多高校毕业生将考研当成了“救命稻草”,从而出现应届毕业生考研占了应届毕业生人数的“半壁江山”的现象。面对金融风暴,选择考研是否可以免遭其影响吗?这个问题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

4.1 考研的动机

现在选择考研的毕业生生,动机“不纯”的均多。一些学生把研究生学历看得很重,认为比本科生学历更能打动招聘单位的“芳心”,换句话说,是把考研当成了今后就业的砝码。抱有这种动机的学生也许忘记了考研不等于就业,而是缓解就业,最终还是走向社会,接受社会的选择。三年后的就业形势会如何变化,这都无法预测。因此怀有这种动机考研的学生存在一定的风险性。再者一些学生是随波逐流型,考研也没有明确的目的,纯粹是“跟风”,看周围的人都热火朝天的准备复习考研,出去找工作也屡遭碰壁备受打击,结果在考研同学的劝说下选择考研。这种考生往往思想不坚定,持久性不强,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考研成功的可能性不大,同时因为复习考研而错过找工作的高峰期,考研和就业两个方面都耽误了。这种盲目选择考研做法不可取。剩余的考生则是比较不错的。他们考研目的明确,就是通过继续深造来提高自身素质。这种考生对考研的成功渴望很强烈,故而学习刻苦,基础知识掌握牢靠,考研复习认真,被录取的几率也相对高些。但目前怀有这种动机的考生不多。

4.2 个人能力

目前高校的研究生教育属于宽进严出的“大众教育”,即使09年教育部增加了高校研究生招生计划。这要求考生能正确评估自己的能力。研究生教育与本科教育有很大的差别,前者更强调自主学习。要求学生有教扎实的基础知识,独立思考的能力,动手能力要强,并且要吃苦耐劳。随着一些高校研究生教育改革,对研究生毕业的要求越来越严格。这就对一些基础较差的学生来说是一个极大的考验,即使进入研究生门槛,历经三年的磨炼能否顺利毕业还是一个未知数,更何谈就业呢。

对于考研的学生来讲,选择考研可以缓解就业压力,但不能避免就业压力。现在很多的企业对研究生的待遇与本科生差别不大,可以说已经本科化了,含辛茹苦奋斗三年换来的本科生待遇,这无疑给硕士毕业生是一个沉痛的打击。还有一些企业把学历限制在本科,因为他们认为招聘到单位的硕士毕业生,不会满足现状从而不安心工作,只是给他们提供了一个跳槽的台阶。

看来对于选择考研的毕业生来讲,今后毕业难免还要面对就业压力。因此,要明确自己读研的目的,甚至选择考研。只有本科阶段打好基础,研究生阶段的学习才会相对轻松。当然经过三年的学习和实践,能力得到提升的毕业生,也会受到招聘单位的青睐,薪酬也相对高些。

总之,就业有就业的好处,考研有考研的优势,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面对金融风暴的影响,高校学生要有清醒地认识当前的形势,搞好自己的大学生涯设计,较早的选择就业或考研,明确目标,有针对性的培养自己的能力,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得生存发展。希望高校毕业生能结合自己的能力和实际情况,作出合理的选择。同时,现在的就业和考研已经不单单是毕业生自己的事情,这关系着国家和社会安定发展以及高校的教育发展,作为老师,应该根据每个毕业生的情况,帮助他们分析就业形势,引导他们做出合适的选择。

参考文献

[1]柳清秀,杨静.多元就业观是高校指导学生规避就业风险的必然选择[J].黑龙江高等研究,2007,(4):87-89.

[2]王能,邹娜.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与大学生的就业选择[J].求索,2006,(9):121-123.

[3]徐体高,胡效压.大学生考研与就业的理性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6,(11):63-64.

[4]贺尊.高等教育文凭信号的经济学解析[J].比较教育研究,2006,(4):16-20.

[5]刘彦华,杜卉.成就动机与大学生考研心理的调查与思考[J].教育科学,2006,1(22):89-91.

[6]任喜峰.高校“风流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7,(4):134-136.

[7]周婷.考研毕业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J].中国成人教育,2007,(5):100-101.

金融本科论文 篇7

一、金融危机下严峻的就业形势

面对全球化的金融危机, 国际上, 2008年美国导致的全球化金融危机的影响还未消除, 2011年, 欧债危机日渐凸显, 全球经济出现了下滑的痕迹, 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经济已经出现负增长的趋势, 再加上近年来战争频频, 人民生活不稳定, 致使我国面对一个恶劣的国际环境。

而国内的形势也不容乐观, 2008年到2011年, 我国GDP增速分别是9.6%、9.2%、10.4%、9.2%, 2012年我国增速定为7.5%, 数据表明我国经济增长速度[1]变缓, 经济前景和经济形势也十分严峻。

受到国际和国内金融形势的影响, 国内的大中型企业都受到了金融危机的影响。2012年, 电力、钢铁和信息行业受到严重的冲击, 导致了企业经济形势的萎靡, 从而影响到招聘需求数量的萎缩, 甚至导致部分企业出现了大批量的裁员现象。面对企业经济形势的不容乐观, 企业工作人员怨声载道, 应届毕业生面对用人单位的严重招聘减缩也出现了就业低迷的现象。用人单位因招聘需求数量减少而提高学生应聘条件也导致应届毕业生出现了信心不足, 成功率降低的种种迹象。

那么, 面对如此严峻的就业形势, 在确保就业率平稳上升的前提下, 如何提高学生就业质量将成为现阶段的一项重点工作。

二、提高学生就业质量的渠道

1. 鼓励学生继续深造, 提高升学率和出国率。

近几年来, 随着国家对教育重视程度的提高, 国家对研究生的招收政策日益放宽, 相应高校连续扩招, 这些政策无一不表现出国家鼓励学生继续深造、带动高校毕业生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思想。现在社会上的研究生应届毕业生的数目逐年增多, 很多用人单位从最初的对本科生的需求也逐渐提升至对研究生的需求。加之近期受到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 各大中小型企业经济受到冲击, 对毕业生的需求萎缩导致用人单位对学生的要求逐渐提高, 因此提高本科生就业质量的渠道之一———鼓励学生继续深造, 提升个人学历和文化素养的工作势在必行。

学生继续深造无非来自于两个理由:职业发展需要和拓宽就业前景。职业发展需要无可厚非, 部分学生毕业致力于从事科研、教育类相关工作, 都需要硕士甚至博士的学历基础和文化积淀;拓宽就业前景则可以充分体现出学生继续深造对就业质量的深远影响。

根据东北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对近五年的硕士毕业生和本科毕业生就业去向的分析得到数据:就2007届和2008届两届三年的硕士毕业生和2007届至2009届三届本科毕业生进行比较, 硕士毕业生到北京上海地区就业占总人数的17%, 而本科毕业生仅占总人数1.49%;硕士研究生就职于百度、华为、中兴、中国移动等国家重点IT行业的人数占总人数的22%, 而本科毕业生仅占总人数2.45%;从硕士毕业生和本科毕业生的就业领域和就业前景的比较数据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 鼓励学生继续深造在提高就业质量, 拓宽就业领域, 以及促进学生就业的可持续发展方面起到了深远的指导意义。

鼓励学生继续深造的途径有二:鼓励学生通过保研、考研、考博等形式在完成硕士和博士的相应课程和研究, 增强核心竞争力;鼓励学生走出国门, 申请到国际知名学府学习国际学科前沿的科研成果。

当然本科生毕业后就业和升学的利与弊一直也是当今社会值得争议的话题, 继续深造并不适合所有的本科应届毕业生, 因此对本科毕业生的教育和指引工作切勿盲目, 要恰当分析学生职业生涯规划, 正确通过“霍兰德职业能力测试”[2]工具全面了解和分析学生的职业倾向及职场能力, 为学生做出正确的测评与合理的指导。

2. 搭建与企业沟通平台, 拓展高端就业市场。

目前, 高校普遍存在缺乏“营销理念”[3]的现象, 如果把学校比作企业, 学生就是企业生产出的商品, 如何把学生推销出去, 必须提高企业的营销理念。各个高校在传授学生知识、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同时, 也要具备为学生的“推销”寻找广阔销售市场的工作思路, 那么我们应该积极地与企业搭建沟通和合作的平台, 开放校园化管理, 建立企业校园文化俱乐部, 开展企业文化宣传周等活动, 让企业提前融入校园教育当中, 邀请企业的高端领导或者技术人员为学生开展讲座、讲坛和互访活动, 从而促进学生对社会对企业的认知的同时, 也给予了企业对毕业生提前培养的机会。

高校应该积极拓宽高端就业市场, 提高学生对高端就业市场的认知, 提高央企、国企及世界五百强企业在需求企业中的比重。鼓励学生到关系国家经济命脉的重点企业工作, 让国家重点高校的学生充分发挥自身优势, 对自己合理定位, 提高自身要求, 积极融入高端就业市场, 这样既提高了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 又提高了社会人才分配的合理优化。

3. 建立校友会, 充分利用校友资源。

随着教育的日益发展和社会对高校认可度的日益提高, 校友资源对高校持续发展和进步的重要作用日益显现。校友资源是学校办学质量的品牌象征[3], 也是学校苦心培养学生的宝贵财富, 校友可以在建设母校的同时带进校园很多就业机会和就业平台, 因此在就业市场的建设和开拓中, 校友资源能够发挥很重要的作用。近年来就业形势日趋严峻, 校友的作用也变得尤为重要。

首先, 近几年来, 国家和社会积极鼓励搭建企业和毕业生的“双向选择”[3]平台, 各大人才市场已经带着大量的用人需求信息积极与各高校联谊, 力促校企双方合作, 校友资源为该项活动的开展起到了很好的纽带作用, 通过校友搭建学校与企业的互访渠道, 通过校友会建立校友互访制度、定期与校友素质拓展制度等, 加大校企合作的力度, 扩大学生的就业市场。其次, 校友资源为高校毕业生提供大量的实习和实践的机会, 让学生在毕业之前有机会接触社会, 走进企业, 为毕业生的就业去向起到了导航的作用, 也增加了毕业生与企业接触、学习和沟通的机会, 急企业之所需, 给学生之所想, 通过实习和招聘双管齐下, 力促企业和毕业生双赢的就业前景。

4. 鼓励学生自主创业, 以创业带动就业。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和高素质人才数量的逐步增加, 创业逐步成为促进大学生就业的有效途径和实现自身价值的有效载体。近年来国家和社会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的呼声越来越高, 目前创业这项工程已经日趋成熟。而面对近年来社会各方压力造成的就业形势严峻也证实了国家提倡创业的正确性和及时性, 学生一方创业带动多方就业, 也挖掘了本科毕业生的工作潜能, 调动了年轻人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

目前国家已经出台很多扶持年轻人创业的相关政策, 例如贷款政策、税收政策, 以及行政事业政策[4]等, 那么高校如何加强对本科毕业生创业的教育和引导作用呢?首先, 应该加强对大学生自身创业意识、创业能力和创业精神[4]的培养, 目前我国大学生普遍对这三方面的认识, 针对“90后”的应届毕业生, 应该积极纠正他们惰性思想, 激发他们创业实践的欲望, 给予创业能力的肯定和鼓励, 提高积极创业的意识。其次, 增加校园文化活动, 培养学生沟通交流统筹等综合素质, 积极邀请往届有关创业方面成功的校友来校开展讲座, 发挥榜样的力量。最后, 在校园内积极加大对创业相关知识的课程指导, 认真贯彻国家的相关政策, 对学生进行正确职业生涯规划指导, 为学生的创业尽可能提供校园和校友支持, 提高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和目的性。

5. 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关注特殊就业人群。

现阶段, 随着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 高校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也变得尤为重要。高校可构建学生、教师、学校、家庭和社会“五位一体”[2]的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教育机制, 为学生的职业生涯进行合理分析和定位, 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完善自我。同时关注特殊就业人群, 建立恰当的大学生弱势群体就业保障体系[5], 例如关注女大学生的就业去向, 针对女大学生竞争力差、综合素质不过硬[6]的现象做出及时反应, 注重女大学生能力的培养, 保证女大学生的就业水平;关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就业渠道, 辅助建立学生与企业之间的关系, 搭建弱势群体与社会接轨、与企业互通的就业平台。

做好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不仅要注重宏观就业工作, 更要致力于个体的培养和帮扶工作, 因此做好对学生的个性化就业指导, 是实现就业工作的全面协调、可持续、提高就业率和就业质量的核心工作之一。

综上所述, 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一直是关系国计民生的一项重要工作, 高校毕业生一直国家和社会就业的主要群体。如何提高本科毕业生的就业质量也成为就业工作的重中之重。我们应该积极响应国家的各项号召, 扎实就业基础工作, 扩大就业市场, 夯实学生就业理论基础, 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以增强核心竞争力, 为高校就业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平先锋, 陈凡.我国大学生就业情势与市场分析[J].中国证券期货, 2012 (10) :80.

[2]赵帅.“一对一”个性化就业指导对提高就业率和就业质量的实证研究[J].中北大学学报, 2009 (25) :45-48.

[3]武超英.对大学生就业市场的思考[J].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 (24) :117-119.

[4]马晖.浅谈高校对鼓励大学生创业的措施[J].Science&Technology Information.2011 (27) :22-26.

[5]染彦.科学发展观视角下的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创新[J].教育科学与边缘科学, 2010 (19) :643-649.

金融本科论文 篇8

关键词:金融统计学,教学方法,改进

金融统计是适应国家经济管理和金融事业发展的需要而建立和发展起来的。金融统计是国家统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集金融信息、金融分析与政策咨询于一体,以货币信贷及金融运行的各种数量关系为研究对象,以金融与经济统计数据为依托,运用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分析、判断、预测国民经济运行及金融的发展情况,是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决策的支持系统,是国家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工具[1]。作为金融专业、尤其是金融工程专业的本科生,对统计学的要求更高,对统计建模及运用要求比较熟练地掌握。

一、金融创新的深化对统计学原理和方法提出更高的要求

随着金融创新的不断加深,金融学与数学、尤其是统计学的结合越来越紧密,金融模型日趋复杂。金融的统计建模,出发点都是金融资产收益率序列的统计分布。对收益或损失序列的分布刻画,是金融产品的准确定价和风险管理的基础。随着金融创新的发展和研究的深入,金融模型对统计学提出更高的要求。

1. 金融资产收益或损失分布大多都是非正态分布。

金融市场的一个典型事实(stylized fact)是:金融时间序列分布是尖峰、肥尾的。传统的金融建模,为了简化或得到解析表达式,通常假定时间序列是正态分布的,这个假定是金融模型受到较多诟病的主要方面。在风险管理中,正态假定导致低估金融产品的尾部风险。改进的方法之一就是用非正态分布来拟合数据,如t分布、贝塔分布、稳定分布等[2]。这要求我们在教学中更加注重非正态分布的学习。

2. 线性相关不能准确刻画金融时间序列的相关性,需要更复杂的统计技术。

传统的多元金融时间序列建模都是假定时间序列服从多元正态分布,多元正态分布的前提边缘分布服从椭圆分布和只有线性相关。多元正态分布不能反映金融市场的实际情况。金融时间序列的相关性一般是非线性的,而且边缘分布也不服从椭圆分布。因此,我们需要求助于更复杂的统计技术———Copula技术。Copula技术提供了分别研究多元时间序列的边缘分布和相关性的方法,从而成为多元金融统计建模的必备知识[3]。

3. 风险管理模型要求我们更加关注金融时间序列的尾部分布。

风险管理的主流模型是Va R(Value-at-Risk),Va R从统计学的角度来看,就是尾部的分位数。正态分布不能准确刻画金融资产损失分布的尾部特征,通常会导致Va R的低估,造成金融市场的巨大损失,即所谓的极值风险。EVT(extreme value theory)提供了准确刻画金融时间序列的尾部分布的方法而成为风险管理的基本工具[4]。

虽然这些统计理论在金融中的运用不能构成本科金融统计学的核心内容,但我们在教学中必须指出这些发展的方向,成为金融工程专业本科生进一步学习或自学的指引。

二、当前金融统计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 教学内容陈旧,教学重点的处理存在偏差。

教育部将《统计学》课程列为财经类专业本、专科专业的必修课程之一。力图通过学习《统计学》,使学生掌握探索各种现象内在的数量规律性,并用这种规律性的解释来研究各种现象内在的规律。但是金融统计学的内容没有随着金融市场日新月异的发展而发展,导致教学内容陈旧,不能满足金融统计建模的需要。

多数教师往往把统计学课程单纯地看做是专业基础理论课程,热衷于基础知识的讲授和烦琐公式的推导,严重忽略了统计学的工具性和应用性,削弱了学生思想方法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使教学流于空洞、枯燥和乏味,挫伤了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教学偏离了课程培养目标,教学效果和质量也不理想。而一些理论推导也只是对《概率论》相关内容的重复。

2. 学生数学功底参差不齐,学习难度大。

统计学是一门研究社会经济现象数量关系的方法论科学,其中涉及大量的高等数学、概率论及数理统计的基础知识,现代统计学又借助于电子计算机来提高统计分析的质量和效率,这就要求学生必须具备良好的数学基础、具备必要的计算机知识。金融学专业的招生基本上还是文理兼收,学生的数学功底参差不齐。而且金融学、尤其是金融工程究竟属于文科还是理科,在学生中存在模糊认识,导致对数学基础不是十分重视。这造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内容的处理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3. 不重视运用和实践教学。

在教学中,统计方法与金融建模、定量分析脱节。第一,教师在讲授统计理论、统计方法时缺乏针对性。在实际的教学中,虽然强调统计的应用,但主要是从概念、公式、定理出发,而不是从现实经济管理工作需要出发。第二,采用的教学案例与实际脱节。现有的统计学教材中,统计案例很少,即使有也是过于简单的设例,或是“编写”的案例,与实际的经济、管理工作脱节,很难达到较好的效果。

4. 缺乏统计案例和统计软件的结合。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对学生动手能力的训练比较少。即使有一些训练,也是手工的操作与运算,与采用现代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教学不相适应。其次,很少采用统计分析软件和案例教学方式。这最终会导致学生在实际工作中不会用统计分析软件对统计数据进行处理、显示、分析和推断,使本来快速而简单的统计工作变得复杂而难于处理,使统计的功能得不到充分发挥,使科学研究难以与国际惯例接轨。一些老师的统计分析都是在Excel软件实现,Excel软件优点是比较简单,容易操作。但它毕竟不是专业的统计软件,尤其是对金融专业的学生来讲,不掌握一门专业的统计软件,很难完成今后的进一步学习和研究工作。

三、金融统计学教学的改进

1. 丰富和充实金融统计学的教学内容。

根据专业学科的需要对统计学的内容进行处理,以满足未来发展对统计学基础的需要。根据中国金融业发展和统计改革的需要,按照中国金融统计体系和金融统计工作的内容,重新构建了金融统计学的知识体系和方法体系。同时,对于金融统计建模的相关统计理论,要适当加于补充和扩充,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

2. 选择合适的统计软件,注重学生的运用实践能力。

依据统计分析软件结合统计学原理的基本理论调整教学内容。现在有很多专业的、功能强大的统计软件:如s-plus、R、SPASS以及Matlab等,不同软件各有所长。一般说来,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使用统计软件,无须统一规定。但R软件是免费软件,而且有很多资源免费获取,是可供选择的最优软件。

金融专业的学生学习统计学的主要目的是运用,把金融学与统计方法结合起来研究金融现象和问题就离不开数据收集和软件运用。只学理论不掌握运用,对金融系的学生来说统计学等于白学。

3. 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随着大统计学思想的建立和统计学在实质学科中的应用需要,大多数学校和老师在财经类专业的本、专科专业统计学教学过程中,除了保留社会经济统计学原理中仍有现实意义的内容,如《统计学》的研究对象、方法、统计的基本概念、统计数据的搜集整理、平均及变异指标、总量指标、相对指标、抽样调查、时间序列、统计指数等,同时也系统地充实了统计推断的内容,如统计数据的分布特征、假设检验、方差分析、相关与回归分析、统计决策等。对于金融统计学,还需要为金融统计建模打下基础,所要掌握的内容更多。

4. 注重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法不仅可以将理论与实际紧密联系起来,使学生在课堂上就能接触到大量的实际问题,而且对提高学生综合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大有帮助。比如可以设计用几何平均数计算投资的平均收益率、运用标志变异指标考察投资组合的风险大小。选择难度适宜的金融统计模型,分析其建模的思想、方法、步骤等。

案例的选择要注意以下几点:(1)案例要新,与当前的备受关注的金融问题、金融现象密切联系,这样比较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难度要适中,不能因过高的门槛打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3)有计划、有步骤的促使学生去丰富、补充课余知识,尤其是对统计软件的运用。

参考文献

[1]宋光辉.金融统计学[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2.

[2]Fisher R,Tippett L H C.Limiting Forms of the Frequency Distribution of Largest or Smallest Member of a Sample[J].Proceedings of the Cambridge Pthilosophical Society.1928,24:180-190.

[3]Embrechts P,Lindskog F,Mcneil A.Modeling Dependence with Copulas and Applications to Risk Management[M].Handbook of Heavy Tailed Distributions in Finance,Rachev S,Elsevier,2003:329-384.

金融本科论文 篇9

一、在金融数学教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理念就是:要注重凸显经济金融背景,凸显数学思想、数学模型和数学方法在经济金融中的应用教学过程不是数学符号的堆砌,而是生动有趣的。像概率论、数理统计、随机过程、金融数学、风险理论、精算数学、时间序列分析等这样的金融数学课程,重点在于体现金融数学特色

教学过程中的具体实施计划和方案:

1.启发引导、问题式教学。在教学中如果能很好地做到问题式教学,就能改善课堂的氛围,实现学生和老师之间的有效互动。这可从多方面尝试:第一,精心准备一个课件,采用动画、数形结合的方式,将引入知识点的问题清清楚楚地放在课件上的醒目位置,引导学生去思考,各个知识点之间加入承上启下的话语,便于总结已学知识和引入新的知识点,启发学生思考和寻找问题。第二,一些独立知识点的引入采用提问的方式,循循善诱,这对于学生深入了解所学内容很有帮助。第三,要留有一定的时间让学生思考,以及让部分同学现场回答问题,真正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第四,鼓励学生有了问题要随时提出来,课堂上可以热烈的讨论,各抒己见。

2.选好教学内容。大量阅读不同层面的国内外教材和文献,吸纳各种教材中好的方法,自己先组织提炼出好的内容,脉络清楚,方法明确,不照本宣科。将一些抽象、晦涩难懂、应用性不强的内容从课堂教学中去除,或者用自己精练的语言,深入浅出,略作交待。增加一些通俗易懂且能吸引学生兴趣的教学案例,一起讨论分析。对一些很抽象的概念要想方设法找到一些好的途径进行讲解。这都需要教师要有渊博的学识,对问题透彻的理解。

3.各种方式的师生互动。增加师生互动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必要手段。比如,本人曾在美国访学一年半,可以借鉴美国的一种方式,设置一定的Office hour,实现学生与教师的面对面直接交流沟通,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以及教师的教学效果。另外,这门课程也开通了爱课堂网络平台,目前处于使用阶段,通过这一平台进行交流,也是非常好的途径。总之,师生互动的增加可以通过许多具体的细节来完成,以获得对课程进度、课程难度等最准确的反馈,这对于保证教学的顺利开展是十分必要的。

4.伟大科学人物及事迹介绍。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何让学生更喜欢这门课呢?我们发现适当在课堂上介绍一些与金融数学的发展进步密切相关的科学人物与事迹可以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和学习兴趣。比如,在讲期权定价相关问题的时候,可以给学生讲如下摘录的故事:

这是Black和Scholes发表期权定价论文的曲折经历,这篇论文引发了金融数学中第二次华尔街革命。此文的第一稿题为“A theoretical valuation formula for options,warrants&other securities”,它完成于1970年10月。Black把它送到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发表,但不久被退回。理由是:此项工作“对他们太专业了”。接着Black把此文送The Review of Economics&Statistic发表,但不久又被退回,理由是:他们只能发表收到稿件中的极少数。为此他们重新把论文进行了改写,进一步强调了它的经济意义,并改名为“Capital market equilibrium and the pricing of corporate liabilities”(1971年1月)。值得庆幸的是此文在当时受到两位Chicago大学经济学教授Merton Miller和Evgene Fama的关注,他们对文章作了详细的评述,并再次推荐给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建议录用刊出。1971年8月此文正式被接受,并在1973年5/6月刊上发表。当时文章的题目已改为“The pricing of options and corporate liabilities”。1973年R.Merton也发表了一篇有关期权定价的论文“Theory of rational option pricing,”该论文是在更一般的框架中,在无套利原理的假设下,深入分析了期权定价的各种定量关系。由于他们的杰出成就,1997年R.Merton和M.Scholes获得Nobel经济学奖,在此以前F.Black已在1995年去世了。

二、把教师本人的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问题带到课堂上,启发学生积极讨论,创新思维;结合案例教学,请业界专家进入课堂教学,通过启发、讨论、情景表演和点评等方式,引导学生应用数学方法成功解决具体案例,反过来促进学生带有目标性地主动寻求数学基础的提升,提高数学素养;使学生真正爱上这门课程,同时对科研产生浓厚的兴趣,具有很强的研究性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切合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对于问题二的相关教改尝试

1.案例分析法。关于“套期保值理论”这个方面的案例资源丰富,涉及的行业也非常多,我们要讨论的基本知识点包括“套期保值的基本概念”、“基本衍生品在套期保值中的应用”以及“连续调整的期权套期保值策略”。(1)设计如下案例。2008年8月6日,郑州螺纹钢材现货价格为5320元,期货价格为5600元。某经销商认为夏季由于是建筑业淡季导致螺纹需求减少而价格下跌,8月过后螺纹价格将回升。经销商本想购买5000吨,但由于资金周转不畅无法提前大量购买,便利用期货的保证金制度(简单说只用交10%的保证金即可购买100%的货物)在期货市场上进行买入保值,买入1000手期货合约。再来看看当时的经济背景:2008年的美国正是次贷危机爆发时,全球各国经济状况受次贷危机影响均持续放缓。随着次贷危机蔓延到实体经济,各种产品的生产与销售均受到影响,需求不断下降。受全球钢材需求下降的影响,国际市场上的钢材价格大幅下跌,甚至短期内有可能击穿成本价。但与此同时,随着美国8500亿美元救市计划,中国4万亿人民币刺激经济计划的陆续出台,可能对未来的需求带来提振。中国作为世界上受次贷危机影响较小的国家之一,且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持续高增长,国内市场钢材价格不降反升也是有可能的。(2)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①回顾之前所学的几种基本衍生品,思考一下该经销商如何规避未来可能的损失?②从该案例分析中,尝试给出套期保值的基本概念。③可否设计出一个使该经销商能从钢材价格的下跌中获利的方案?(3)案例的应用。第一步,复习已经学习过的几种金融衍生品的概念及作用,即:“互换”、“远期”、“期权”和“期货”,并进一步由衍生品的应用来引出本次课的内容。第二步,和学生一起认真阅读和分析案例,并提出问题:“由以上信息可以看到,钢材未来价格下跌的可能性要大于上升的,且下跌的幅度会很大,假设你就是那个经销商,那我们该怎么做才能减少自己的损失?”在思考的同时,引导学生将基本金融衍生品作为解决问题的手段。第三步,通过归纳学生的解决方法得出“套期保值是利用金融衍生品市场来规避产品价格变化对应风险的策略”,并进一步引出教材中套期保值的完整概念。

在以上案例分析以及知识点的归纳总结过程中,学生已经了解金融衍生品在套期保值中所起的作用,此时教师可适时逐个给出各基本衍生品套期保值的方法,并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如何在案例中使用这些方法。由于我们已经熟悉了各基本衍生品的性质及作用,知道期权合约具有成熟的监管机构和发达的交易市场,因此在套期保值策略中占有很重要地位,由此引出下个知识点,进一步学习探讨期权的套期保值策略。

2.关于讨论式教学方法的实施。具体阐述如下:讨论的主题是脆弱期权的定价。学生共分为五组:第一组讨论信用风险的历史,及对金融交易的影响,第二组分析信用风险的案例,第三组讨论场外衍生品市场的发展,第四组讨论现有的脆弱期权定价模型,第五组脆弱期权模型数值模拟方面的结果。此案例讨论课一方面将会增强学生的自主研究性学习能力,另一方面也会在期权定价理论方面,跟得上该方向国际前沿进展。关于金融衍生品交易对手可能违约的信用风险往往被忽略,而这种风险不仅是造成2008年金融危机的一个直接原因,而且也使得一些金融机构遭受重大损失甚至破产的后果。因此,研究信用风险对衍生品价格的影响极具意义。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始终把“培养跟得上时代进步的金融人才”这一理念贯彻实施。

3.教学中适当加入基金研究课题的问题,激发学生的科研热情。为了提高学生的独立研究能力,激发学生的科研热情。来自于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一个问题“带违约风险的利率市场模型”,在课堂上布置给学生。利率市场模型(Libor Market Model)是用来描述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的随机模型,Libor是国际金融市场中最为基础的利率指标,因此利率市场模型被广泛应用于利率类金融产品的定价及风险管理中。该模型成立的基本假设为开展资金同业拆借的银行无违约风险,即该拆借利率可视为无风险利率。然而,2007—2008年的美国次贷危机对国际金融市场造成了巨大的冲击,一些国际大型银行轰然倒下,银行不再被视为无违约风险的金融机构。金融危机后,美国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与美国国债间收益率之间存在较大的息差。因此将违约风险引入利率市场模型的建模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及应用价值。将违约风险引入基础利率模型的构建一直以来都是学界及业界共同关心的研究问题。

我们发现课程项目的设置可以增强学生独立科研或者团队合作的能力;可以锻炼学生研究论文的书写能力;学生对该问题的研究结果作为参考,成绩评定可以成为考试的有效补充。这些训练对他们将来做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项目、毕业论文的更好完成是大有裨益的。这种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就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可以使这种能力的培养变得更深入、广泛、扎实。

三、金融数学教育应该围绕如下几个关键问题进行:在金融数学教学中,理论联系实际,科学合理安排实践教学内容以及实验课程,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创新实践、以及对复杂金融问题的计算处理能力

1.教学中理论联系实际。(1)由于金融数学课程所用的数学工具比较多,有些内容很抽象,需要大量烦琐的公式推导。一般采用如下方式讲解:先描述金融背景,再引导学生把金融问题抽象出来,建立数学模型,对模型进行推导之后,再解释结果的金融含义,回到定性的分析中。即:在讲授中将数学与金融知识结合起来。既避免了金融理论的说教式讲授,又避免了金融数学模型的推导式讲授,而是把金融与数学结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2)金融数学理论知识的学习其中一个目的是为了将来的实际应用,所以在授课过程中,要结合金融案例分析,把模型与具体应用结合起来。如,在讲授期望效用最大化最优投资组合选择,或者马科维兹投资组合理论时,可以具体找几只投资标的股票,给出最优投资组合等。讲授期权定价知识时,可以到相关财经网站,和学生一起查找近期期权报价,以检验理论价格与市场价格的吻合程度。

2.关于实验方面。(1)加强职场的模拟训练。北京邮电大学理学院有专门的实验室,足够学生使用的计算机设备,我们可以在课堂上让学生对股票、外汇等进行模拟交易,这样去做的好处是:一方面可以加强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基本掌握股票、外汇的交易规则、大小盘的数据分析、K线图等各种业务的具体操作方法,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这要求学生必须具备多元统计中经济数据的统计与分析、计算机编程语言、概率论与数理统计、随机过程等方面的理论知识。在教学过程中逐步启发学生进行创新思维,提高学生创新能力,是我们一贯坚持的教学理念。逐步引导学生将多学科的知识融合,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理论联系实际,解决金融市场实际问题。同时,在课堂上进行模拟职场的训练,不仅可以使学生熟悉金融业务,而且可以培养和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与人沟通能力和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2)合理安排试验课程。北京邮电大学是一所以信息科技为特色、工学门类为主体、工管文理协调发展的多科性大学,是我国信息科技人才的重要培养基地。我们可以利用这些优势,加强学生对大数据的处理和实际问题的数值模拟方面能力的培养,同时着重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金融市场中问题的能力。由于各种算法在金融问题处理中被广泛地应用,学生是否具备这方面的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能力,已日渐成为用人单位招聘人才的一个重要考察指标。我们应加强有关金融计算的课程教学,从而培养学生综合应用金融、数学、统计学、运筹学、计算科学等学科的能力。

最后补充几点内容:由于金融问题的复杂性,金融数学需要用到大量的数学工具,比如概率论与数理统计,随机分析、随机控制、正倒向随机微分方程、动态规划、微分对策、凸分析等。这些知识已超出了学生的知识范畴,学生需要自学。自学能力恰是学生一定要具备的,也是以后工作中需要的。同时,为了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适应金融业界对金融工程和风险管理人才的需要,要着重培养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北京邮电大学在全国乃至国际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方面,历年来表现都很优秀。为了培养学生具有这些方面的能力,应该在加强学生对现代数学方法的学习和运用,提高数学基本功的同时,必须要逐步加深学生对现代金融市场基本概念的理解,以提高对金融实际的“感觉”和直观能力。

参考文献

[1]陈黎.复合型人才培养对策研究[J].天津商务职业学院报,2015,(1):32-34.

金融本科论文 篇10

一、金融学本科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 课程设置问题。

由于我国历史的原因,金融学被定义为“以融通货币和货币资金的经济活动为研究对象的学科”,高校的金融学课程设置,主要偏重于宏观金融。课程设置主要是以中央银行学、货币金融学、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和国际金融学为代表。对这些课程的学习固然重要,可以了解熟悉整个金融体系的运作,可能更适合于将来毕业之后进入人民银行体系或者国家宏观经济管理部门的学生的工作,但能够进入这些部门的学生毕竟是少数,对大多数进入企业、具体金融机构的学生来说,应用性不强。这些微观部门所需要的比如公司理财、风险定价、资本运作等内容,课程则设置相应太少,有的干脆就不开设这些课程。

2. 教材问题。

教材市场本身比较混乱,不像国外,只有大师级的人才能够出教材,并且把写一本教材视为一生的荣誉。在我国典型的则是几个教授请几个研究生,找一堆书,把这些书里面的内容拼凑一下,然后花一些钱找个出版社出版,再利用其关系资源,把这些书出售给相关的学生,从中获取个人利益。这些书的质量就可想而知。整个教材没有自己独立的、完整的体系,一部分和一部分之间没有逻辑关系。教材前后出现矛盾,甚至在整编其他教材内容的时候,由于不求甚解,把不该精简掉的精简了,导致书中错误连连。最为普遍的是,在整编教材的时候,为了防止抄袭的嫌疑,有些把国外教材里面精华的内容比如经典的案例、详尽的解释和说明都删去了。剩下的大多是广义、狭义的概念,作用、特征、意义,等等,这样的教材不可能培养出现代金融所需要的人才。

3. 教学方式陈旧、落后。

金融学本来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但是现在高校金融学的教学,还是侧重于理论教学,而轻视学生的实践能力。学生记笔记的传统教学方式,不重视对学生主动性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教师在讲授理论知识时,往往缺乏合适的案例,也不能够结合当时经济状况和金融现实,让学生收集资料,讨论分析,仅仅是给学生灌输课本上的知识。有些高校虽然具有试验实践的硬件条件,如金融投资方面的模拟应用软件,但使用率并不高。而实际上随着金融业发展,新金融产品出现,社会需要的是有实践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二、改革措施

1. 精选教材,完善课程设置体系。

金融学教材,最好是选择国外比较经典的原版教材,只需把其中的案例改换成中国的案例,进行进一步的分析,以和中国的实际相符合。同时要设置一整套体系完整的教材,教材之间不得交叉重复,教材内容之间相互配合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显然,这样的工作,不是一个学校,甚至几个学校能够完成的事情,这需要教育部统一的安排、组织,但是这很容易使部分官员从中谋取个人私利,这就要求教材的编写、出版等工作公开透明。学校可根据院校的不同与培养方向的不同,编写不同的教材。

就课程设置方面,对有些课程应该删减合并。比如,现在金融专业的学生都在学习《金融学概论》,这门课程应该从金融学专业中去掉,因为后面学习的许多内容实际上是和《金融学概论》里面的内容重复的,《金融学概论》,应该是非金融学专业的学生学习的课程。

而对货币银行学、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中央银行学,这些课程应该精简合并,或者仅仅作为一个专题来讲。低年级的学生应该重在学习一些基本的金融学原理的课程,这些原理在任何金融学课程里面都是通用的。而高年级的学生应该学习一些公司理财、金融工程、证券投资等实践性比较强的课程。

2. 加强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能够使学生用理论化作为工具来解决实际的问题,促使他们理解理论,掌握理论,提高逻辑思维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锻炼其语言表达能力。教师要根据教学计划安排,设计好分析案例,组织学生对案例进行讨论,使理论和实际能够结合起来,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去分析、推理,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通过对案例的讨论,提高学生对理论的理解和掌握,对其中的薄弱环节进行弥补,有利于理论和实际相结合,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增加实验课的教学。

金融学科主要是为培养具有专业知识和一定操作能力的金融人才,而这种能力的培养,仅靠课堂上的理论教学是无法实现的,必须依靠实验教学。以计算机技术和实验教学软件为支撑的实验教学能真实模拟金融业务操作,对学生认识金融市场、衍生金融工具市场的运行,以及银行的基本业务会起到很大的作用,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也能够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美]罗斯·米勒.实验经济学:如何构建完美的金融市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2]徐国平.网络中的教学模式探析[J].教育探索,2007,(4).

[3]孙桂芳.金融学课程教学内容的开放性与教学方式的互动性——基于现代教学设计理念的探讨[J].上海立信会计学院学报,2006,(6).

[4]冯新力.专家学者研讨金融学课程体系建设[N].中国教育报,2002,(06).

金融本科论文 篇11

关键词:金融学;课程体系;特点

美国高校金融本科教育主要有三种形式:一是在商学院下设有金融系或直接设金融学专业,二是学校设独立于其他学院的金融中心来为其他专业的本科生提供金融学专业知识教育,三是通过继续教育学院开展专业学位证书项目。本文在对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内华达大学商学院等不同层次的50余所高校金融学专业教育进行调研的基础上,总结分析了金融学本科专业课程体系设计的理念及特点,以供借鉴。

一、美国高校金融学本科专业课程体系设计理念

目前,美国高校普遍认同并实施心智教育理念,在其专业课程体系设计上,既强调有关更宽广范围的渊博知识(例如包括:科学、文化、社会在内的知识)——通识教育,又强调在某一特殊领域内取得专业的成就——专业教育,以此来实现对个体的自由心智的启发和能力的培养[1]。其中,通识教育为学生提供更宽广的多学科的视野,是在低年级实施的心智教育课程中一部分内容。例如,著名的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在第一学年强调学生要尝试多样化的课程与知识领域,包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关于数理推理技能的课程以及培养写作能力和外语能力的课程,既可以防止学生学习领域过于狭窄,也可以向学生展示他们也许还没有发现的有趣的学习领域,从而实现探索知识、培养能力、基础广博三者之间的平衡。从第二学年开始,学生进入主修领域课程的学习,强调商科基础课程以及社会环境和组织环境的要求。第三、第四学年,学生主要完成金融学专业四门核心课程以及专业选修课程的学习,获得专业深度和广度。除此之外,沃顿商学院还设置了独立研究、大四顶峰体验、海外经验、特定领域选修等项目,为学生提供各种可能的学习、研究和实践的机会。内华达大学商学院致力于为推动地区经济发展和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培养具有竞争力、讲道德和具有创新能力商业人才。金融学专业课程体系包括了大学要求的通识教育课程、商学院要求的商科基础和高阶课程以及金融系要求的专业课程三部分,共120学分。

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注重发展工作在较高水平的金融领域所必需的技能,使学生能够胜任金融领域以及法律和政府部门方面的工作。金融学专业学生需要完成37个课程单元的学习,包括理解基础、构建基础、获得深度和广度、文科和超越文科的课程、其他选修以及推荐并不强制的课程五个模块的内容。其中,理解基础模块4Cus,注重对经济学与数学知识以及领导能力、团队工作和交流能力的理解;构建基础模块12 CUs,强调商科基础课程以及社会环境和组织环境的要求;获得深度和广度模块7Cus,要求学生在广泛的商业范畴和金融专业领域进行研究与深入学习;文科和超越文科课程9 CUs,突出了通识教育课程、写作和外语能力以及全球商业环境的要求;其他选修5 CUs,包括非商业和无限制的选修,鼓励学生多领域的学习和探索;推荐但不强制的课程指独立研究、大四顶峰体验、海外经验、特定领域选修或社会影响等项目,为学生提供各种可能的学习、研究和实践的机会。

二、美国高校金融学本科专业课程体系的特点

1. 通识教育涉及广泛学科领域

由于美国本科教育更加重视培养学生的广泛兴趣及高水平的才智,所以其专业课程设置普遍重视通识教育,一般涉及语言、数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美术、人文等多个学科,并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课程资源进行选择。在沃顿商学院和内华达大学商学院,金融学专业通识教育课程学分占比分别为24%和32.5%。

2. 学科基础要求宽厚扎实

商学院的金融学专业强调宽厚的学科基础,非常注重数理统计工具的运用与定量分析能力的培养。学科基础课程都涵盖了数学、统计、经济、会计、管理、法律等多方面的课程,学分占比相对较高,沃顿商学院金融学专业学科基础课程包括16个课程单元,占全部课程单元的43%。内华达大学学科基础课48学分,占全部学分的40%。

3. 专业核心课程的统一化和选修课程的个性化

美国各高校认为,专业学习的目的是使得学生掌握专业基本技能,并能根据需要学习和调整这些技能。因此无论是世界首屈一指的沃顿商学院还是像内华达这样的普通州立大学,其金融学本科专业核心课程都规定了较少数量但统一的核心课程,包括公司金融、投资学、风险管理、国际金融等课程,并且各高校基本都使用公认的权威教材。

此外,由于金融领域变化很快,各高校都强调学生不应该只在一个狭小的领域关注他们的课程。因此,在金融学专业的课程设计还包含了专业广度的要求,鼓励学生的广泛兴趣和研究,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需要。与此相对应,学校也为学生提供了可以选择的丰富的课程资源。例如,沃顿商学院要求学生在完成专业核心课程学习后必须完成在广泛的商业范畴(不包括金融学专业)的3个课程单元的选修。此外,为使学生能在更广泛的领域探索自己的学习兴趣和收集信息,还提出了其他选修的要求,包括3个课程单元的无限制选修和2个课程单元的非商业选修,学生可以利用这5个课程单元完成在感兴趣的其他领域的深度研究。沃顿商学院金融系拥有43名专职教授,为学生提供了20多门专业选修课程。内华达大学拥有23名专职教授,为学生提供了10门专业选修课程。当然,由于各教授研究领域不同,专业选修课程具体内容也有所不同。两所高校仅有4门相近的专业选修课程。详见下表。

4. 理论知识实践化

各高校专业课程体系中都包含了与实践密切相关的项目,很多专业课程采取形式多样的实地体验学习的策略,授课的过程往往就是学生亲身实践的过程。在内华达大学商学院,Stone教授“投资资产组合管理实践”课,每个小组的学生可以获得来自校友资助的10万美元资金进行投资组合,学生实际投资产生的收益会计入学校学生奖学金,造成的损失捐助者予以弥补,保证基金的完整,教授根据学生的投资业绩和分析报告给出学生的成绩。在沃顿商学院提供了一门名为“沃顿挑战”的实践课程和一个“大四顶峰体验”项目,为学生提供了与公司经理和沃顿教师一起工作解决组织问题的机会。

5. 国际视野的普遍化

根据目前的全球商业环境,美国高校商学院认为国际视野的培养对本科教育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在沃顿商学院专门提出了对全球商业环境的学习要求,学生须在讨论国际问题的课程、非美国文化的课程、关于国际主题的商科课程、指定为“business”、“commercial”or“professional”的高级语言课程中选择三个课程单元进行学习。此外,很多高校都为学生提供了海外考察和留学项目,例如沃顿商学院就和全球20多家一流的商学院建立了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了包括中国、英国、法国、日本等多个国家的海外留学项目,学生可以参加对不同国家的经济考察与调研。

三、美国高校金融学本科专业课程体系设计对我国的启示

我们所提倡的素质教育与美国的心智教育同属一个层次,它是以培养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为主要目的的教育,更加注重人才人文精神的养成和提高、重视人才人格的不断健全和完善、更加重视使学生学会做人。实施素质教育不仅要关注传授给学生的各种知识,还应该为学生能力的培养提供保障、促进学生通过学习、思考和实践将知识和能力内化为个人的素质。素质教育同样重视人文学科在教育中的基础作用,强调学习者灵活性的培养以及思维能力的训练。然而在我们目前的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很多高校仍然重视专业知识学习、忽视能力训练和综合素质的提升,具体表现为:素质教育往往只体现在课外各项科技文化体育娱乐活动中;第一课堂教学活动中重视思想道德课程,而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课程资源较少,学分占也比较低;涉及实践能力培养的实训课程或实践项目较少。

目前,我国启动了制定金融学类本科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工作,我们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过程中应该努力实现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结合,第一课堂教学与第二课堂活动结合,使素质教育贯穿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促进学生个体成长成才。

第一,针对通识教育课程学科领域范围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资源相对较少的情况,我们应该努力创造师资、教室等各方面条件,提供较多的课程资源供学生选择,鼓励学生探索发现自己的学习兴趣,以兴趣为指导促进学生的学习以及未来的职业发展。

第二,强调宽厚的学科基础与后续发展潜力,培养学生学习能力。针对目前较多高校金融学专业教学偏重宏观的具体情况,在专业学科基础课程设置中应注重数理、统计、经济、会计、管理、法律等方面课程,突出数理统计工具的运用与定量分析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掌握专业基本技能,以满足后续学习和发展的需要。

第三,实现专业核心课程的统一化和选修课程的多样化。确定最核心的4—5门专业课程为必修,更多鼓励老师在金融领域的广泛研究,开出数量多且具特色的专业选修课程,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选择,促进学生在感兴趣领域的深度研究。不仅使学生能够掌握金融专业领域的基本技能,更能适应金融与现代经济的发展变化的需要。

第四,充分利用校内、校外资源,积极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目前为满足实践教学的需要,很多高校都建立了金融类专业实验室,对学生进行各种操作技能的训练。在此基础上,我们还应通过广泛应用案例教学、聘请行业高管和专家为兼职教授、毕业实习等形式,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比如在私募股权投资课程讲述过程中,可以邀请在私募股权投资行业的校友或专课堂的演讲嘉宾,将他们交易中得出的结论作为一个个生动的案例进行剖析。

参考文献:

[1]宋晓平,梅红. Liberal Education、General Education以及素质教育——当今美国大学的教育理念与教育创新研究[J]. 中国高教研究,2010(1).

[2]潘金林,龚放. 教学方法改革:美国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改革新动向[J]. 高等教育研究,2008(10).

[3]周建民,茹阳. 美国大学学分制模式的主要特征及启示[J].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9).

金融本科论文 篇12

一、金融 (农村金融方向) 专业点设置必要性分析

1. 金融业的发展对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举足轻重。

2009年12月, 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国务院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 (国发[2009]44号) (以下简称《意见》) , 正式把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 提出金融保险服务是国际旅游岛建设的重要支持, 并赋予海南省一系列金融改革与发展政策, 为海南省金融发展提供重要了机遇。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 除部分优秀高端人才需要积极引进以外, 绝大部分服务在第一线的高素质高级技能型专门人才还是依靠本土培养。因此, 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面临着极大的技能型人才缺口。

2. 金融业发展亟须金融高端技能型从业人员支撑。

目前我国金融类高等教育专业设置主要有:一是科研型金融学专业, 其主要层次为本科或以上学历教育;二是职业类的以金融管理与实务、投资与理财专业为代表的高等职业教育专业, 其主要层次是高等职业教育专科。这样的专业设置与行业、企业的需求不相匹配。主要是由于行业企业需要大量的具备一定技能的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才来完成一些实操性极强的具体工作。

3. 金融企业业务不断扩大、金融人才短缺制肘发展。

以海南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为例, 作为农村金融主力军的海南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 是全省营业网点最多的金融机构, 也是唯一的海南省地方银行业金融机构。2012年末, 该社存、贷款增量及市场份额当年均居全省商业银行第一;2013年实现标准金融网点乡镇全覆盖和便民服务点行政村全覆盖, 业务量是急速增加。近两年又进行了网络信息化的改造, 需要既精通现代计算机网络技术, 又精通金融业务的复合型人才, 原有的人才结构已不能适应银行信息化、网络化的发展, 加之新网点的设置和改造, 一线业务人员出现紧张匮乏的现象。因此海南省农村信用社近年来每年都向社会招收大专以上学历的一线柜员和小额信贷员200多人, 2014年向社会公开招收460人左右。加上村镇银行等农村金融机构的不断增设, 将对农村金融人才需求量不断加大。

4. 广大中高职学生殷切盼望打通向上学习通道获取高层次学历。

开展高职本科联合培养项目将是一次有益实践。其将有助于打通职业教育培养的层次限制, 建立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立交桥, 更好地体现国家职业教育终身教育的理念, 更好地满足社会对高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并最终实现教育内容与教育层次相分离, 搭建完善的从中等职业教育到专科、本科、研究生的系统的职业技能教育的学历体系。根据海南职业技术学院多年教学实践, 财金类专业有30%以上的学生参加各类教育形式 (自考、网校、成教等) , 向上谋取更高一层的本科教育。海南每年有5%的高职毕业生可以通过专升本考试进入本科院校学习, 但专业方向有限 (只有旅游、计算机等少数专业) , 财金类专业根本没有专升本途径。

综合所述, 海南金融业的发展, 尤其是农村金融的发展就必然需要充实进一些实操能力强的高学历人才。开展高职本科联合培养项目将是一次满足金融行业发展的有益尝试。

二、金融 (农村金融方向) 专业点设置可行性分析

1. 海南省对金融业发展的大力支持。

随着国际旅游岛建设战略的实施及赋予海南省一系列金融改革与发展政策, 以及海南省政府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都大力支持金融业发展。海南省金融业进入快速发展时期, 组建地方金融机构, 支持农村金融发展等一系列金融改革措施都需要大量的金融人才。目前海南省的金融人才队伍远不能满足未来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需要, 建设一支高素质金融人才队伍, 是保障海南省金融业持续、快速发展的需要, 也是深入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的重要保障。在此共同的行业背景下, 通过高职、本科院校和企业联合招生、联合培养四年制高职本科人才, 一是充实海南省的农村金融人才队伍, 二也为海南的国际旅游岛的建设提供了金融人才的保障。

2. 区位优势。

(1) 国际旅游岛建设为海南高等职业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国际旅游岛建设是海南继“建省办特区”以来最重要的历史发展机遇, 同时也对海南高等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海南高等教育应抓住机遇, 整合优化教育资源, 契合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需要, 优化专业结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重构课程体系, 走出具有海南特色的高等教育创新发展之路。 (2) 国际旅游岛建设带来强大的发展动力。随着国际旅游岛建设的全面深入推进, 第三产业从业人员迅速增长。高端技能型人才的缺乏已经成为了制约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除部分优秀高端人才需要积极引进以外, 绝大部分服务在第一线的高素质高级技能型专门人才还是依靠本土培养。因此, 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面临着极大的高端技能型人才缺口。这为海南高职教育带来了强大的发展动力, 也为金融类高职本科教育带来了强大的发展动力。

3. 现有的基础条件是试点专业设置的基础。

(1) 海南职业技术学院金融专业基础条件。海南职业技术学院是海南省唯一的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办学以来, 学校在人才培养、队伍建设、条件建设和教育教学科研改革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果。拥有一支业务素质精良的专兼职教师队伍, 其中1个国家级教学团队, 7个省级教学团队;1名国家级教学名师, 学校教学质量建设成果丰硕, 处于省内高职领先地位, 建成了校内实验实训基地83个 (其中16个为中央财政支持的国家示范实训基地) , 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4个。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为海南职业技术学院特色专业建设点, 拥有一门省级精品课程和一门校级精品课程。专业教学团队为校级教学团队, 实行“双带头人”制度, 是一支教学经验丰富、实践能力较强、专兼结合、结构合理的“双师素质”型教学团队, 在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建设、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等方面都取得了丰硕成果。在实践教学条件方面, 有专门的金融专业实训室, 是全真性的现代金融实训中心, 配备先进的证券投资分析、银行会计业务等实践教学软件, 可模拟银行会计业务、银行理财业务、模拟证券公司业务、模拟保险公司业务等多功能的实验室。根据金融业务的操作流程, 在实训室内实现全真化教学, 对学生金融职业素质、金融文化礼仪、金融业务流程、金融业务技能等方面进行职业能力教育。此外还有与海南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及银行、证券、非银行金融机构多家金融企业签订定了合作协议建设的校外实训基地, 特别是海南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 有全省420个网点, 能容纳上百人的实习。 (2) 校企合作“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专业特色和优势。海南职业技术学院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的特色主要体现在与海南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校企深度合作“订单式”金融人才培养模式上。2010年与海南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共同兴办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 并签订“订单式”合作协议, 在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师资队伍建设、课程体系与教材建设等各项工作开展广泛的合作。首届“农村金融订单班”三十多名毕业生在海南农村信用社8个县市从事柜员和小额信贷员岗位工作, 用人单位评价较高。2013年省农信联社再次与我院签订校企合作协议, 双方本着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宗旨, 在农村金融人才培养、毕业生录用、企业员工培训、项目合作与研发、专家互派协作交流、共建教学实训实习基地等领域加强合作。目前已有13、14级两个“农村金融班”订单班, 各项工作都在按照协议稳步推进。2014年我院和海南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又签署了联合举办高职本科金融学 (农村金融方向) 专业的意向协议, 将专科层次订单班的经验推广到高职本科。

三、结束语

几年来的探索, 不但培养了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海南本地服务区域金融人才, 也为农村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根据国家政策及海南省教育厅琼教职成[2013]81号文件精神, 海南职业技术学院、海南师范大学、海南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在师资与设备上已完全具备在高职院校试点培养四年制本科金融学 (农村金融方向) 专业人才的能力与条件。三方可以通过合作意向协议联合办学按照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标准和高端技能人才要求, 在高职院校试点培养本科层次高端技能人才, 一是充实了海南省的农村金融人才队伍, 二也为海南国际旅游岛的建设提供了金融人才的保障。

参考文献

[1]刘加勇.“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探索[J].职业, 2014, (12) .

[2]伊洪彬.加强校企合作创新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J].职业, 2014, (21) .

[3]徐磊, 汪科.高职院校校企合作订单班模式研究[J].时代教育, 2014, (17) .

[4]张家和.校企合作订单式培养人才刍议[J].职业, 2014, (14) .

上一篇:学校体育特色下一篇:估值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