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金融专业实验教学

2024-08-31

本科金融专业实验教学(共12篇)

本科金融专业实验教学 篇1

高校的实验教学是连接理论界与社会实践的重要环节, 而培养金融应用性人才是在大学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中处于非常重要的位置。因此实践教学既应与相关学科的教学紧密配合, 又应与素质教育、创业教育紧密配合。

一、本科金融专业实验教学概况———以新疆财经大学为例

随着我校数字化教学改革步伐的进一步推进, 原有手工实训的模式与多媒体演示体系已不能完全满足实际的需要。2006年, 学校投资建立金融学综合实验教学中心, 建设面积100m2, 配备了86台电脑, 安装了相关多媒体设备, 采购了证券投资、商业银行、保险、国际结算等系列金融实验软件, 并投入使用, 初步建成了现代化的金融专业实验教学平台, 形成了验证性、综合性、创新性实验教学体系。2009年3月, “中央与地方共建高校特色优势学科实验室项目”获批, 共投入268万元, 在原有基础上扩建、改建金融学综合实验教学中心。在专家论证、考察交流的基础上, 进行实验室功能调整、系统更新。建成了占地280m2, 拥有220台电脑, 6套教学系统的金融学综合实验教学中心。该中心的硬件设施、软件资源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并形成了能够满足学生实验、师生科研、社会服务多项功能的金融学综合实验教学中心。

金融学综合实验教学中心的建立为培养具有较强操作、运用、实践能力的复合型、应用型金融人才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实践平台。真正实现了实验教学所倡导的“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学生了解实验背景, 自行查阅资料, 拟定投资与分析方案, 调整交易策略, 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这极大的激发和培养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学生的表达能力和交流能力。但与此同时不能忽视的另外一个问题逐渐的展现在我们面前, 即如何有效利用该实验室, 充分发挥其功能, 加强实验教学体系建设, 实现“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 理论基础扎实, 品质优良, 具有较强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专业培养目标, 是摆在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

二、当前我校本科金融专业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新疆财经大学为例

目前, 我校虽然已建立了金融综合实验平台并配备相对完整的金融软件系统 (金融专业实验课程涵盖银行、证券、保险、外汇、期货和期权等方面的模拟与分析, 因而就需要有模拟商业银行系统、证券实时行情分析系统、期货模拟交易与行情分析系统、外汇模拟交易与行情分析系统等专业软件) , 基本上在本科教学中已全面开展了金融综合实验教学。但是, 目前金融实践教学中仍存在着一些不足, 需要在实践中进一步改进和完善。

1) 专业教师对实验教学的认识还不够。目前, 金融专业教育仍然偏重于理论教学, 师资也是以理论教学为特长, 对于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以及对学生的人格等方面的塑造与培养还远远不够, 对人才培养目标调整的认识也明显不足。长期以来, 对实践教学的忽视, 导致理论与实践的严重脱节, 学生“所学不能用、所用无法学”的现象还较为突出, 学生业务技能较为薄弱, 直接增加了学生的就业难度。2) 各课程实验相对分散与孤立, 实验教学内容不成体系。目前, 虽然已经开设了证券、保险、国际结算等课程实验, 但各课程之间自成一体, 比较分散, 没有做到较好的衔接。从而导致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和业务融合能力较弱。3) 实践教学设施不健全。一是实验室建设有待提高。独立学院实践教学经费紧张、实践教学设备数量不足, 无法满足学生掌握新技术的要求;二是未建立起与金融机构合作的长期稳定机制。由于金融机构的工作任务都比较繁重, 适合专业实习要求的机构担心接受学生实习会影响正常的工作。愿意接受学生实习的机构又缺乏学校和实习机构的监督, 不能完全了解学生实习的目的、要求和任务;三是实践教学的质量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 一些实验教学平台的隶属关系和运行机制存在问题, 需要通过理顺管理体制加以解决。4) 实验教学的质量监测评价体系还不完善。当前来看, 实验教学操作平台、教学软件、实验大纲、实验课教师等资源的配备正在不断完善。但是, 实验教学质量的监测评价体系的建设还较滞后。目前的实验教学质量的评价体系仍很大程度上沿用理论教学的方法, 对实践教学过程的管理流于形式化。实验教学质量的监测评价体系应当围绕实验目标来设置, 重点关注学生在实验中的动手能力、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因此, 在今后的工作中, 应创新监测评价体系, 引入竞争性评价机制, 将操作能力、运用能力、业务处理能力作为监测评价的重点, 真正提高实验教学质量, 增强学生业务操作技能和综合运用能力。

三、相关对策建议

1) 专设校企合作联系机构, 完善实践教学体系。由于实习单位多为金融机构, 学生能够实习的场所和规模有限。为了弥补这方面的不足, 可以在校内设立合作单位的实训基地, 协议单位定期派专业人员到学校进行指导, , 将实训基地成为实习合作单位的培训场所;由校企联合组成的专门人员设计实践教学计划、实验指导书、实验任务书;对学生实习安排专门的实习指导老师进行全程专门的指导, 严把实习最后成绩的鉴定关。

2) 完善金融实验教学的软硬件资源建设。金融学科口径宽泛, 广泛涉及到银行、证券、保险、期货、外汇等多个领域。金融实验教学的开展主要是依赖于一个各专业领域共享资源的计算机网络教学平台, 因此应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多媒体等硬件资源, 加上配套各专业特殊要求的相应软件辅助教学, 形成统一调配的专业化的技能实训场所, 实现实验教学的集约化和硬件资源的规模效益化。

3) 建立高素质的实验教学教师队伍。如果缺乏教师的积极主动的参与, 再好的实验设备和实验环境都会将被白白浪费掉。因此, 必须建立起一支结构合理、富有奉献精神和高素质的高层次金融实验教学队伍。因高素质的高层次金融实验教学队伍是构建完善的金融实验教学体系的关键。“鼓励和支持高学历、高职称的教师参与实验室的教学和管理, 也欢迎他们带课题组不定期地参与实验室工作, 并吸收和带动实验教师参与到科研项目中。

4) 建立科学的实验教学质量监测评价体系。科学有效的实验教学质量监测评价体系是实验教学体系建设中非常重要的部分, 它既是对实验教学效果的良好检验, 也是促进实验效果的有力手段, 对提高实验教学质量的影响很大。现有的金融实验考核, 基本上都局限于要求学生在实验结束后递交一份实习报告的环节。也就是说学生只要来参加实验就可以了, 最后的实验成绩往往是通过的。金融专业课程是既是理论性较强, 又是操作性较强的课程, 需要学生熟悉掌握实验步骤和实验的结果。而目前的金融实验, 虽然一定的程度上使学生的使用能力、理解能力和实践能力有了有所增强, 但对金融知识的融合理解和准确操作等方面仍存在欠缺。因此应该建立一套科学的、有效的监测评价体系, 来反映实验教学的效果。

摘要:本文着重分析了本科金融专业实验教学的现状以及本科金融专业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社会经济发展对金融人才的实际需求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本科金融专业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对策

本科金融专业实验教学 篇2

思想道德修养马克思主义哲学、邓小平理论、毛泽东思想概论、世界经济与国际关系、法律基础、大学语文、英语、微积分、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会计学、货币银行学、统计学、经济法、金融市场学、国际金融学、保险学、财政学、银行会计学、中央银行学、国际融资、商业银行经营与管理、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

金融学培养目标:

融学专业主要培养具有金融保险理论基础知识和掌握金融保险业务技术,能够运用经济学一般方法分析金融保险活动、处理金融业务,有一定综合判断和创新能力通晓金融管理、风险控制、信用管理、投资分析的复合型人才。

金融学发展前景:

本科金融专业实验教学 篇3

理工类高校;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教学改革

【基金项目】本论文得到“浙江理工大学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金融工程教改研究项目”(项目编号:e11150)、“浙江理工大学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实验教学改革项目——金融计算创新性设计实验项目”、“浙江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学质量与改革工程培育项目——风险投资与风险管理双语示范课程”项目支持。

【作者简介】徐少君(1979—)女,浙江宁波人,浙江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讲师,经济学博士,从事金融学方向的教学科研工作;

郭 晶(1974—)女,内蒙古人,浙江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经济学硕士,从事金融学方向的教学科研工作。

随着金融全球化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金融人才的培养,尤其是高层次、应用型优秀金融人才的需求越来越突出,这对我国传统的金融教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作为理工类高校,其最大的优势在于理工学科的深厚沉淀和学生具备相对良好的数理基础,因此在学生的培养上应突出这一“理工”特色,围绕着“数理化、微观化、信息化”的要求,“使学生了解我国习惯采用的宽口径金融的概貌、把握宽口径金融学的大体内容”这一普遍要求的基础上,积极进行教学改革,鼓励发挥理工类高校的优势,注重微观化与应用性,特色发展。

1.以“宽口径厚基础、重实践强分析的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全面进行开放式教学改革

理工类高校对金融学专业本科学生的培养,首先就应该强调专业通才教育,强化专业理论基础和其他通识性知识的学习,从而使金融学本科学生能够在金融机构或非金融部门中胜任相关专门工作,也能够为有志于进一步学习深造奠定宽厚的基础。由此,理工科类高校的金融学本科层次的培养目标首先应该重点关注对金融及相关领域的原理性知识与专业技能进行系统训练,注重宽口径、厚基础的通才式培养,课程体系上也要注重学习掌握基本经济金融理论及其应用,要求掌握现代金融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管理技能,熟练运用计算机、外语和数学等现代金融活动所必须的工具。当然,作为理工类高校,实践操作、定量分析是其鲜明的特色,因此,对于金融学本科学生的培养,理应注重学生对金融分析的基本工具和方法的掌握,强化定量分析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注重对实践操作能力与分析能力的培养。

为此,“灌输式”讲授的传统教学模式已经不适应现代金融发展的形势需要。面向知识经济、市场经济的金融教学要突出对学生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教学内容上需要打破课程间的界限,进行以学科为基础的整体化的能力培养,通过开放式的教学平台、教学基地、教学实验,实现培养目标。

2.定位于“商学院模式”,突出微观金融的教学

国外金融学专业的定位包括“经济学院模式”和“商学院模式”,前者注重学生对客观规律的认识能力和对宏观问题的把握能力的培养,注重系统的理论训练和扎实理论功底的培养;而后者注重学生的竞争能力和未来的就业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对微观金融业务的熟练掌握和实践技能的提高。尽管各有优劣,但从国外一流大学来看,“商学院模式”在规模和影响上似乎更胜一筹,这一点也的确值得注意。

我国传统的高校金融学专业本科体系往往以宏观金融课程为主体,偏重于宏观金融分析、偏重于理论方面的经济学和金融方面的分析,更类似于“经济学院模式”。然而,作为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应用性学科,金融学的学科定位一定要立足于社会需求和时代特征。随着现代金融学越来越多地从微观方面对金融进行研究,成为管理市场以及指导微观企业行为的重要手段,现代金融人才的培养,更符合“商学院模式”的培养目标,同时也是符合理工类高校金融学专业的办学特色,即:强调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协调能力,强调学生实践操作能力与有效的沟通能力,做到文理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结合。

为此,顺应金融理论发展的微观化趋势,在教学改革过程中,突出强调对学生微观金融领域的能力培养。一方面,通过课程体系的“微观化”设计,实现对金融新形势、新知识的教学;另一方面,积极进行教学方式与手段的革新,通过实验教学、开放式教学、实践教学、网络教学、课外培训等多种形式,实现对操作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3.注重微观化、学科交叉与实用性,实现课程设置的改革

A.注重微观化

这里的“微观化”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根据现代金融理论的发展趋势,增加资本市场理论方面的课程。从以银行为绝对核心的传统金融体系,转化为银行和资本市场并重的现代金融体系,是任何一国金融体系都要经历的转变阶段。因此,对于理工类高校,尤其需要在金融课程设计上加大资本市场理论方面的课程。例如,在资本市场基础理论方面,应增加投资银行学、投资学、有效市场理论、行为金融学、金融经济学等课程;在资本市场应用理论方面,应增加金融工程学、家庭理财学、公司理财学、衍生金融工具等课程。

二是金融专业课程要微观化。随着市场化进程的深入,金融运行效率越来越取决于微观主体的行为,金融学研究也呈现一种微观化的倾向。因此,理工类高校应首先顺应金融理论研究的微观化趋势,首先实现金融专业课程的微观化,如可增设网络金融、金融信息学、金融数据库、金融会计学等课程。通过专业课程微观化,真正从金融机构微观主体的实际需要出发来传授相关知识,培养符合实际需要的金融人才。

B.注重学科交叉

目前,国内高校金融学专业课程设置上主要还存在着“注重银行理论、忽视资本市场理论,注重宏观金融理论、忽视微观金融理论”等问题。解决这些问题,就需要强调学科间的交叉融合。对理工类高校而言,发挥自身的优势交叉学科尤需注重以下学科的交叉:

一是金融与数学的结合。随着微观金融学和金融工程学的兴起,金融业务更多地涉及微观主体的理财活动、资产选择活动等,这些微观金融活动通常是以一些数理模型为基础进行的。理解和运用这些数理模型需要较高深的数理知识,这也正好凸显出理工类高校的优势。金融学专业课程设置也要反映这一要求,一方面必须在已有的一般高等数学课程上增加如计量经济学、运筹学、博弈论、随机过程、泛函分析等课程,增加数学类权重;另一方面利用已有的金融数学化发展的成果,开设金融工程学、金融随机过程、金融时间序列分析等金融课程。

二是金融与网络信息技术的结合。金融业自身是一个充分运用高科技的产业,作为在计算机信息领域具有相对比较优势的理工类高校学生,尤其需要利用高技术手段为金融业开辟新的服务方式和发展空间,更好地凸显人才培养特色。具体而言,金融学与信息技术的结合,一方面体现在金融专业学生能熟练掌握各类信息技术上,尤其使用大量金融数理模型的软件;另一方面体现在直接将信息技术引进金融专业教学之中,如开设金融电子化、网络金融方面等课程,使学生能较好地在金融专业学习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

C.注重“实用性”

本科金融专业实验教学 篇4

1994 年,教育部实施了“高等教育面向21 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等九所高校共同承担了该计划中金融学专业的教改项目。

黄达(2001)发表“金融、金融学及其学科建设”的主题演讲,指出金融专业的建设,应处理好学生培养与组织教师队伍、本科教学与研究生教学、一般要求与发挥特长办出特色等诸多方面之间的关系。陈长民(2012)指出各高校的金融学科建设要契合自己的办学目标定位,形成各自特有的学科优势;金融学科建设应与社会需求相适应。邵宇(2006)从重点大学金融专业教学改革和教学实践的角度,提出明确深化重点院校金融专业教学改革的定位问题和主要方向,探讨了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方面的一些新的思路。

李月梅等(2013)针对北京林业大金融学专业建设与学科发展的研究,提出金融学专业建设与学科发展的思路。郭卫平(2005)就湖南农业大学金融学专业改革的建议,主要研究了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改革方向。张青龙等(2013)的论文“金融学专业教学改革的探索和实践”,对上海理工大学的金融学专业教学改革的目标、思路及改革的内容进行研究和探索。

纵观中国高等院校金融学类专业教育教学改革,中国高校金融类专业教改呈现如下特点:

第一,走在教改前列的主要如承担教育部学科建设的北京大学、中央财经大学、厦门大学、复旦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等国家重点大学,项目以建设重点大学一流金融学科为重点,着重研究金融学课程体系设置和人才培养目标和模式。“紧盯国际一流,以重点大学一流学科为龙头,示范带动学科整体”。第二,占有学科优势的的财经类院校如西安财经大学的金融学院借助优秀的师资和国际学术会议形式,立足当前金融学科发展的若干前沿问题提出了金融学科发展方向和金融教育国际化的模式。第三,金融类专业成立时间较短的一些农业类、林业类以及工科类院校在总结自己专业发展历程中存在的教育教学问题进行的教改研究。最后,建校时间较短的独立院校的金融类专业的教改研究相当滞后。

二、独立学院金融学类专业的教学思想应该是注重培养学生的金融思维,注重培养学生的“动脑、动口、动手和动笔”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竞争能力

2013 年中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情况看,其中17%的毕业生选择继续学习深造,5.2%的人选择出国留学,4.2%的人选择自主创业,其余74%的毕业生则是通过各种招聘形式进行就业。当前,整个本科毕业生的就业竞争是十分激烈的。我们“三本”的学生如何在和“一本”和“二本”院校学生的残酷竞争中杀出重围,提升我们“三本”培养的金融专业学生的竞争力是我们金融专业发展面临的紧迫性问题。

21 世纪的中国金融学专业教学不仅着眼于完备的学科知识,而且还应着眼于学生的分析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交流能力和综合能力的培养。我们教师如何做到因材施教,培养出具有就业竞争能力的人才呢?教学改革是核心、教育思想和观念改革是先导。钱颖一教授(美国伯克利加州大学,2002)认为金融学是应用经济学的一部分,指出当前改革的重点之一就是要增加基础知识和分析能力的培养。Jacquelin(美国玛瑞塔大学,2002)教授认为,教师的关键任务在于告诉学生如何运用知识,利用最新出版的报刊、杂志、组合股票去分析现实中得到的数据等。

对于独立院校金融专业本科阶段学生的培养,我们的教师要能统一教学思想,注重培养学生的金融专业思维,从而在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方面体现专业特色;注重培养学生的“动脑、动口、动手和动笔”的学习习惯,从而在基础知识运用方面满足强操作性的专业要求。

三、独立学院金融学类专业的教学应该明确“三本”金融专业学生的竞争优势,教学应做到有的放矢,突出专业性和应用性强的优势

金融类本科阶段教学的目的在于能使学生建立起一个全面的金融知识大架构,为未来发展打下一个比较宽厚的基础。构筑全面的金融知识大架构是完成本科四年的专业学习和修完学分后最终真正属于学生最重要的知识,也是形成学生金融思维的基础。在主干课程基础上,在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方面,突出专业性、应用性强的优势。如何在主干课程基础上,在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突出专业性、应用性强的优势?

(一)重视分析观察问题的思维方式和方法的金融思维培养

纵观西方国家金融学本科教育,如美国的亚利桑那大学(The University of Arizona)金融系在其介绍中就认为,金融学主要是一个研究如何将储蓄(主要在家庭层面)转化到生产用途(主要是公司层面)的专业,其研究领域主要可以分为公司金融(Corporate Finance)、投资学和机构金融三大块,而这三个领域的研究都与一个时期内的管理决策密切相关。因此,亚利桑那大学金融学专业课程的设置基本围绕上述三大内容展开。加拿大、澳大利亚和中国香港地区的部分大学专门成立经济学和金融学系,所讲授的内容则较侧重于经济学和金融学的理论,其依据在于看到了金融学和经济学密不可分的一面。

从金融学科的发展趋势看,现代金融理论更加关注微观层面的金融问题,以金融市场为中心,以金融资源的配置为研究对象,侧重于对微观经济主体金融活动的成本、风险、收益进行定量分析(张新,2002)。钱颖一教授(美国伯克利加州大学,2002)认为在中国多指宏观金融,而在美国专指微观金融,因此,当前改革的重点,是增加微观金融方面的课程。金融学与经济学和管理学之间的交叉综合的特性,重视微观定量分析的发展趋势是我们不容忽视的。在主干课程中强化基础理论的研究和教学,强化微观、定量的分析和教学,以适应金融学科发展的需要,更是培养出符合市场经济需要的金融专业人才的紧迫任务。

(二)利用有限的实验室资源,通过有效的实验设计和重视实验报告形成过程,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信息技术革命使金融专业教学内容丰富化、教学手段信息化成为可能。这都要求金融教育既要注重对学生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也要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和竞争能力的培养。在整个金融专业发展中,注重加强金融实践教学,积极开展实习实训和社会实践活动,拓宽实践教学在所有院校的金融教学中已经达成共识。

突出实验和实践课程以能力培养为主的教学模式在“三本”的金融专业课程中也正在被广泛的应用。但是,如何突破我们的劣势,培养出与“一本”及“二本”院校的金融专业的学生同等级别的实验室操作能力是对我们的重要教学要求。

以“证券投资学”为例,在实验室上机的课时安排的比例达到了40%,一般来说,教授该门课程的教师依据教学大纲的要求进行实验设计,课后学生根据上机实验也要形成符合标准化要求的实验报告。从程序上来说和其他“一本”及“二本”院校没有多大差异,但是,从实验室条件等硬环境我们金融系显然是十分落后的。然而,通过精心设计实验项目和重在落实实验报告对于弥补设备落后的不足。

(三)引导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实现暑期实践活动收益的最大化

独立学院十分重视学生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分派指导教师帮助学生形成调查报告。最后对评出的一等奖、二等奖和三等奖在全系召开大会进行表彰。但是,作为亲自参与指导暑期调查报告的教师,如何实现暑期实践活动收益的最大化,实现升华学生的实践能力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纵观学生的暑期调查报告,调查内容涉及本专业领域题材比较匮乏;在调查内容的分析方法没有注重的运用经济学和金融学的思路;大多数同学实际上没有进行真正的实际调查,从网络上抄袭的现象十分严重,比如辅助问卷调查表,从笔者的经历看,设计出专业的问卷调查表仅仅依靠个人的力量是十分困难的课题;对于本科阶段来说,从本专业的角度出发,做好了一份暑期社会调查报告,基本上等于做好了一篇优秀的毕业论文,更是毕业履历表上最为耀眼的部分。

(四)课外竞赛形式多样化,通过举办金融专业“小论文赛”,提升学生运用专业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笔者在多年的教学过程中,每学期都要求学生在期末的时候交一份课程论文作为平时作业来考核,其初衷是希望学生熟悉论文过程,学会查资料,养成阅读专业期刊文献习惯,掌握专业论文的基本格式。最后结果都是学生交一份匆匆完成的东拼西凑的文章上来。

总结分析来看,之所以学生不够重视该部分的考核原因是多方面的。应该来说,在整个本科学习阶段,写作专业“小论文赛”是运用知识的最高要求。专业“小论文赛”是要求学生对一般的社会(经济的、金融的)现象,运用专业基础知识和分析方法进行解释。强调重视通过发现问题—分析分析—解决问题实践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

四、独立学院金融类专业教学改革面临的主要问题及解决办法

首先,通过多种形式的学习,突破金融类专业教师自身专业限制,在教学过程中能立足学科全局,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目前独立院校的从事金融类专业教学的教师队伍构成看,其中占较大比重的中青年教师(包括硕士和博士)多数都是非金融专业的非科班出身。因此,统一教学思想,还需要专业教师立足教学工作,完善自己的金融专业知识,做到吃透所教授课程的所涉及的基础理论和专业分析方法。重视传道、授业和解惑的基本职能是围绕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进行的。

其次,做好心理准备,着眼长远利益,建构学生的金融知识框架;培养学生从金融专业角度,分析观察问题的思维方式和方法是一个长期工程。

当前整个社会环境,大家都比较急躁和浮躁,急功近利,包括学习,希望立竿见影。建构学生的金融知识框架和培养分析观察问题的思维方式和方法是一个长期工程。首先,通过开设十多门主干课程的,甚至出现交叉重复出现金融基础知识的局面,需要耗时四年的时光去学习;其次,需要个专业教师付出极大的耐心和教学热情,通过反复课堂教学的讲授去强化,在指导课内、外实践项目时,要反复修改学生提交的书面作业,并且需要多次面对面沟通,严格要求去培养他们的专业应用能力。

最后,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金融实验和实践,建立由相关项目指导教师推荐优秀的实践成果,借鉴答辩程序的专业评比,积极辅助学生的优秀成果真正走出去“投稿”“见诸报刊”,以及以“传、帮、带”的形式去影响学弟学妹。

广州自考金融管理大专本科专业 篇5

广州自考金融管理本科、广州金融管理自考招生 广州金融管理自考招生:相关介绍、就业前景、学习特色等。

■ 学生毕业后适合在跨国公司、外资企业、进出口公司、金融机构、企事业单位从事金融、财务、审计、组织管理等

■ 在专科毕业的基础上取得本专业所规定的全部课程考试合格成绩、思想品德经鉴定符合发自学考试毕业证书。

■ 能较好地运用所学的理论和专业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并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管理人才。

■ 具有一定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的金融管理方面应用性、职业性的专业人才。■ 就业方向: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证券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保险业监督管理委员会,这是金融业监督管理。

■ 中国作为发展中经济体,金融业发展的历史还比较短,金融人才还比较缺乏。

■ 有国际金融经营理念和从业经验的金融服务人才。

■ 中英合作的金融管理专业均属高等教育专科学历层次。

■ 依据管理学中金融财务方向,所涉及的领域很多,下设的课程从多角度帮助企业完成合理运用资本。■ 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实际工作技能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中高层管理专业人才。■ 其中合作课程合格证由教育部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办公室和英国剑桥大学考试委员会(UCLES)联合签发。

■ 目前此类人才缺口较大,薪水可观。

■ 该专业是中英合作专业,一学多证,通过规定科目考试成绩合格者,可获金融管理毕业文凭。

【广州金融管理自考招生、相关内容介绍】

证券投资学、公司法律制度研究、电子商务概论、风险管理、金融法

(二)、数量方法、政治经济学(财经类)、组织行为学

(二)、高级财务会计、财务报表分析

(二)、会计学、商务英语、战略管理教程、国际财务管理、英语

(二)、财务管理、商务交流、政府、政策与经济学、管理会计

(一)、管理会计

(二)、经济学、大学语文、财政学、商业伦理导论、审计学、金融概论、管理信息技术、企业组织与环境、等等内容,详情请电话咨询或者QQ咨询!

考试时间

1、考试时间在每年1月、4月、7月、10月,其中4月和10月为大考,1月和7月为小考。

2、物流职业经理资格证书课程自2005年11月起开考,每年考试两次,分别为5月份的第三个星期

六、星期日和11月份的第三个星期

六、星期日。

教学形式

业余制:周六日全天上课,早上九点半至下午17点

全日制:普通高校管理模式,住宿、上课环境好。

【如何报名】更多资料请与招生老师咨询,招生老师结合您自身情况为您总结最好的专业和学校————请搜索报名在线[EDU84。C0M]-选择广州自考-选择报名-填写报名信息-等待回复/或根据帖子显示联系方式直接咨询。

【☎O2O-233 45 184___手机:137 518 499 69___ Q:104 299 75O1 】

本科金融专业实验教学 篇6

[关键词]金融学;本科教学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方法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6)05-0168-04

金融学科的发展趋势及国际经济金融形势对金融人才的要求,使得金融学科的教学内容越来越需要实现宏观和微观金融结合、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结合,同时金融教学的方式方法也需要更加多样化、合理化。尽管包括华侨大学在内的国内高校对金融学教学内容及教学方式方法进行了改革和探索,但仍然存在宏观金融与微观金融无法有效结合、教学方式方法单一、教学效果不佳等方面的问题。同时,华侨大学作为中国两所侨校之一,其“一校两生”(即一个学校包括通过国家高考统一录取的内地学生生源和港、澳、台同胞以及海外其他国家与地区的境外生生源)的特点,使得本科教学相对国内其他高校更为复杂。因此,在现有基础上,对华侨大学金融学本科教学的内容、教学的方式方法进行改革,建设既符合国内外金融学科发展趋势及适应社会对金融人才的需求,又具有华侨大学特色的本科金融学教学体系,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一、国内高校金融学本科教学改革现状

随着国际金融学科的发展及国际经济金融形势的变化,国内诸多高校对金融学本科教学改革,无论在教学内容的安排方面,还是教学的方式方法方面,都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但仍存在一定的问题。

(一)金融学科发展开始与国外接轨,但未实现宏、微观金融有效结合

从金融学科的发展看,19世纪以来,国外金融学科主要包括宏观金融分析和微观金融分析两大板块。其中,宏观金融分析主要研究货币的性质或货币价值的决定,包括“货币学”和“银行学”两大体系,相关的教材结合两个方面,构成了“货币银行学”,重点为宏观金融分析。而与宏观分析范式相对应的微观金融分析,则逐渐从货币银行学中分离出来,形成了主要涵盖“公司理财”、“投资学”、“证券市场学”、“金融衍生工具”、“风险管理”、“金融工程”等关于公司管理、资产定价、风险分散及管理等更为微观的课程体系。与上述两大课程体系相对应,高校在学科培养上也逐渐形成强调宏观金融的“经济学院模式”和强调微观金融的“商学院模式”两种教学模式。同时,随着国际经济金融形势的发展,国际金融学科越来越偏重微观方面的分析,宏观金融学则渐渐被纳入宏观经济学的范畴。[1]目前,国外金融学专业的课程设置偏向微观金融。如美国一些大学金融学专业课程主要包括私募证券投资、金融状态分析、交易和证券市场、风险评估和管理、决策判定和心理;澳洲国立大学的金融方向课程包括基金管理、金融工具与风险管理、公司价值评估、金融数据方法、金融统计、风险资本和权益资本等。由于微观方面金融学课程均需要很强的数理背景,因此很多高校金融专业课程均与数学、统计学和计量经济学课程紧密结合。由此也体现了这些高校金融学课程设置的数量化特征。[2]

在金融学科的发展上,我国与西方国家存在较大的差异。我国早期主要借鉴苏联金融学科的教育模式和相关金融教材,课程设置以马克思主义的货币、信用、银行理论为基础。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世界经济金融形势的发展、社会对金融人才需求的变化,我国金融学科在课程体系上进行了很大的调整。[1]但传统的金融学课程设置仍然倾向于货币银行学、中央银行学、国际金融等宏观方面。之后随着国外微观金融理论的不断引进,我国很多高校金融学专业也开始在教学计划中大量安排微观方面的课程,如时间序列分析、博弈论、动态优化理论、固定收益证券、金融经济学等,从而完成了单纯以宏观金融为主到宏观、微观金融相结合的学科转变,缩小了与国外先进金融学科的距离。[2]

但我国金融学科在宏观金融和微观金融的实际结合过程中,仍然存在如下的问题:一是微观金融课程设置方面还不尽合理。宏观金融类课程作为传统的金融主导课程,在课程定位与目标、教学内容的安排及教学方法的应用等方面已经较为规范,而微观金融课程相关方面相对不成熟,如何设置相应的课程,如何定位这些课程,如何避免与现有课程的交叉与重复等方面的问题尚未得到完全解决。二是金融学教学缺乏与现实金融发展形势相联系的机制。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现代金融体系运行中的风险控制和风险管理的重要性并不能真正理解,在案例方面主要取材于西方国家金融危机,对国内金融体系的风险特征、风险管理等认识不足,也即金融教学内容缺乏实践性和可应用性。

(二)教学方式方法趋于多样化,但效果不佳

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方式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基础,也是提高办学水平的关键环节之一。这方面国外高校走在前列。早在20世纪80年代,国外高校就将其培养目标定位为不仅要注重知识传授,还应重视学生科研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以提高其综合素质和社会竞争能力;20世纪90年代,随着世界知识总量急剧增长,各国高等学校将其培养目标转向对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能力和综合能力的培养。随着教育观念的转变,国外高校的教学方式也产生了重大的变化,即摆脱了原先“填鸭”式的教学方式,转而注重对学生个性、创新精神及综合能力的培养,并使用多种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主动性。如采取交互式学习方法来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意识,同时启发式教学、情景教学、案例教学以及计算机辅助教学等方法被大量用于教学实践中。多媒体技术、远程通信等先进通迅手段的广泛运用,则将教学进一步扩大到课堂以外。此外,对一些处于比较前沿的课程,国外高校采用若干不同专业教师联合授课方式,使学生能够及时掌握某一领域的最新动态与研究成果;对于实践性、操作性较强的课程则主要聘请业务部门的专业人士授课,以使学生了解实际业务发展的最新情况及其运作过程。同时,国外高校还纷纷开设了金融教学相关的实验室,模拟各种真实的金融交易,加强学生对金融市场的感性认识和领悟能力,由此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与适应社会的综合素质。[3]

当前国内一些高校金融学科在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与方式上进行了不断的探索,也借鉴了国外一些先进的做法,如案例教学、实验教学、联合教学等方法。但实际取得的效果并不是很好,大部分高校仍然存在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手段落后于教学发展需要的情况。因此,继续推动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方式的全方位改革与创新,仍是进一步提高我国金融学科教学效率和整体水平的关键举措之一。

二、华侨大学金融学教学内容、方式方法改革的现状及问题

近年来,华侨大学借鉴国内高校做法,对金融学本科教学的内容、方式方法方面进行了一定的改革,但也面临如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教学内容上无法实现宏观金融和微观金融在理论和实践的有效结合。目前华侨大学金融本科教学在课程体系设置上尽管在金融学、国际金融学、中央银行学等宏观金融课程基础上,引入了投资学、金融工程、保险学、债券投资、公司金融、期货投资等微观金融方面的教材,但微观方面的课程主要以选修为主,其重要性不突出,同时相关课程在内容设置方面存在交叉和重复现象,如投资学中涉及金融衍生工具、债券投资的相关内容,这些内容为该门课程的重点之一,而这些内容在金融工程、债券投资、期货投资等课程中又出现,甚至在基础课金融学、国际金融学中也会出现,由此导致有些内容在每门课都讲或者每门课都没讲的现象。此外,在实际教学中也未实现宏观金融和微观金融分析的有效结合,偏理论教学,实践教学较为缺乏。

第二,教学方式方法较为单一,新的方式方法尝试较少或效果不佳。华侨大学在金融教学方式方法上,难以逾越传统教学模式,仍出现主要侧重课题灌输,忽略学生能动性和自主性的问题,即使一些教师采用课堂讨论法、案例分析教学法也因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不高而无法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而正在试行的联合教学法,在相应的考试考核机制没有完善的情况下,效果也不是很理想。由于金融实验室还在筹建中,因此金融实务的模拟等方面的实验教学还无法实施。

第三,由于华侨大学的“侨“特色,还面临教学内容方式方法不能同时适应境内、境外学生的问题。和其他高校一样,华侨大学金融学教学内容主要是根据境内学生的基础和层次设置,教学内容所结合的现实问题除了国际热点问题外,主要是国内的经济金融形势,这种设置并不适用于基础较为薄弱以及未来主要回到各自所在地工作的境外学生。同时由于境外学生普遍存在数理基础较差的现象,因此也增加了微观课程的教学难度。在教学方式方法上,面临着如何调动不同层次尤其是基础薄弱的境内和境外学生的积极参与问题。

三、推进华侨大学金融学本科教学内容、方式方法改革的对策建议

(一)促进教学内容改革

应从当前金融学专业经典的课程体系出发,既要保留原有的以货币银行学、国际金融等为代表的宏观金融类课程内容的教学,又要吸纳国外迅速发展且已是主流的微观金融理论与实务,构建宏、微观金融相结合的金融学核心课程体系,同时注重教学内容的实践性,培养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在此前提下,按照因材施教的原则,可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构建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既有统一性又有灵活性的金融学课程体系,课程的总体模式可为“课堂教学+实验教学”。具体而言,可以设置如下的课程体系内容:

一是针对基础较好想要继续深造的学生(如想要保研和考研的学生),在宏、微观相结合的课程体系下,加强数理基础课程的教学,提高其计量模型的应用能力,同时设置一套与相关课程相匹配的课程实验项目,尤其是计量经济学方法的应用,以帮助学生进一步增强对课程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二是对基础一般且主要走向就业岗位的学生(如基础较弱的境外生及其他境内生),可以相对弱化一些过于宏观和理论性的课程要求,强化金融营销学、个人理财、证券投资基金等应用性较强、与实际工作联系较为紧密的课程,在实验教学方面更加注重股票交易、商业银行业务操作、金融资产风险分析等金融业务的模拟教学。在设置合理的考核机制下,学生可以在两类课程体系中自由选择课程,从而既有所侧重又有统一性。

三是结合华侨大学本身的特点,专门设立有关东南亚或境外学生所在地的金融制度、金融案例等方面的课程,主要针对境外生,但境内学生可选修,从而形成华侨大学特色的金融教学课程。

(二)推动教学方式方法改革

金融学科与其他经济学科相比,更具实证性和实用性,因此在教学中,除了进行一般的理论分析外,还要注重对现实问题的认识、分析和判断。具体而言,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革:

1.运用多种教学方式,推进教与学的互动

按照课程特点和授课对象的不同,除课堂讲授外,还可采用自主学习、课堂讨论、讲座、案例教学等多种教学方式方法,通过不同的方式方法的有效结合,激活课堂,优化教学过程,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积极性,达到教与学同步互动。具体而言,对货币银行学、国际金融、中央银行学等宏观类课程,可在着重讲授重点、难点和热点问题的基础上,采用课堂讨论、撰写小论文和报告等形式。如在国际金融学教学过程中,在相关理论教授之后,要求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成员选择一个与所学知识相关的一个话题,或是国际金融相关新闻、热点问题等,做成PPT,并说明每个成员的分工合作情况,同时每个成员均作简短汇报,而其他学生则参与讨论和提问,最后教师进行点评。这样可促使学生认真、充分准备,以应对可能的问题和挑战,既能使每个学生都参与课堂教学,又培养了学生团队协作能力,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当然,这种方式需要相配套的考核激励机制才能真正发挥效用。而对于公司金融、商业银行经营与管理等微观类课程,具有应用性、操作性和前沿性等特点,可采用案例教学、双师型教师授课、聘请实务部门业务人员授课等教学方式。

2.强化实验教学和课程设计

证券投资学、金融市场学等应用性、操作性较强的微观类课程,三分之一左右的课时可采用实验教学的方式,指导学生进行仿真模拟金融业务操作,如证券交易模拟、期货交易模拟、银行支付清算模拟等,同时形成实验报告,从而增强学生对业务知识的感性认识、理解和动手操作能力;对于国际金融学等原来偏向宏观金融分析的课程,在课程设计上,也应加入实验教学环节,如在金融实验室中建立外汇交易系统和国际结算等模拟交易系统,从而增强学生对相关知识的应用和实践能力。这就要求学校加大实验室的建设力度,配备技术含量高的硬件设施,不断更新功能强大的数据分析软件和内容全面的教学实验软件,以满足实验教学要求。

3.坚持课内学习与课外实践相结合

金融学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相关的金融学科教育应该实现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紧密结合。学生只有置身于真实的经济金融环境中,才能感受金融业的发展,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增强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真正掌握金融业务操作能力。为此,除了课堂上的案例教学、单项的课程实验或者是在金融实验室的综合实训外,还需要与金融实际业务部门密切合作,增加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学校应积极寻求业界合作伙伴,与所在地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及其他企业签订合作协议,使这些机构成为学生长期稳定的实习基地,从而增加学生实践的机会,提高其实践能力。

4.坚持因材施教的原则,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机制

坚持因材施教的原则,根据境内、境外生不同的理论基础和优势比较,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方法。金融学专业的境外学生,理论基础尤其是数学方面的理论基础通常较为薄弱,但这些学生的思维相对比较活跃、视野相对开阔,因此在课堂互动过程中,提问内容可偏向可探讨的及与其生活密切联系方面的问题,在对这部分学生的作业要求方面,更多可以案例或讨论的方式,提高其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如在保险学的教学过程中,对港澳台等境外学生,可要求他们查询各自所在地区的保险发展相关资料,充分准备,并以PPT、视频等方式在课堂进行演示,这样,一方面增强了境外生学生的兴趣,另一方面也拓展了境内学生的知识面和视野。作业方面,可以要求提交调查报告,如对当地车险情况进行调查、结合自身情况进行保险购买方案设计等。

此外,要使前述教学方式方法真正发挥效用,离不开科学合理的考核机制。如使用课题讨论或报告的教学方式,若没有明确将其纳入考核范畴中,一些以考试为目的学生就不会积极参与,甚至出现有些学生敷衍了事的情况,因而有必要将学生的这些表现纳入考核机制中,激励其积极参与。具体可按一定的比例设置作业、出勤、期末考试的比重,如15%、15%、70%。为了真正实现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应适当提高平时成绩的比例,同时在期末考试的设置上也应体现学生个性化和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而不是死记硬背。对于境外学生而言,在考核方面可以采取如设置较为简单的附加题的方式,降低要求,从而形成具有针对性的,更加科学合理的考核机制。

总之,在国内外前沿院校的办学模式基础上,通过前述改革措施,以期能够构建起宏观金融与微观金融相结合,注重实践性和定量化,并具有华侨大学特色的金融教学课程体系,以奠定学生扎实而全面的金融知识结构体系。同时,通过改革,实现课堂教学中师生的互动,激活课堂气氛,形成具有综合性、前瞻性、实践性和探索性的课堂教学特征,以培养能够适应社会需要的高素质金融人才。

[ 注 释 ]

[1] 吴英杰.后危机时代的高校金融教学改革:理论发展与实践模式[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12(4).

[2] 戴晓凤.中外金融学本科课程设置比较研究[J].保险职业学院学报,2006(5).

[3] 张亦春,蒋峰.金融学专业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进研究[J].金融教学与研究,2001(3).

探析金融学本科专业培养目标 篇7

几十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在培养目标上,无论是专科、本科还是研究生,都为“高级经济管理专门人才”。应当说,这一提法在新中国成立的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是正确的,它符合当时的国家需要,也基本符合当时的人才规格。

首先,当时高等院校经济类学生一般都是按计划统一招收,录取的学生有干部指标,入学后有城市户口并享有公费医疗待遇,毕业后由政府按计划分配到与专业对口的各经济管理部门工作,毕业生工作后都是“管理人才”。以金融学本科专业的毕业生为例,大部分金融学本科专业毕业生的去向都是专业银行和人民银行,从事的工作都是银行业务的管理。

其次,当时高等院校经济类专业都按部门、行业划分得很细,学生所学的内容与本专业相关的政策、制度、规定、计划编制与执行、管理方法与措施等密切相关,因此毕业生确实是“专门人才”。但大部分金融学本科专业的毕业生所学的知识不是市场经济中商业银行管理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而是各专业银行有关的具体业务,业务知识非常专业、非常窄。

再次,当时我国的高等教育处于完全的精英教育阶段,规模很小,毕业生一参加工作就能到重要的岗位上,加上当时国民受教育的程度低,大学专科、本科已经是相当高的层次了,而且改革开放之前没有培养研究生,因此本科毕业生自然就是“高级人才”。所以那时一个合格的高等教育经济类毕业生应该称得上“经济管理高级人才”,而高等教育经济学专业的培养目标确定为“培养经济管理高级专门人才”应该是合适的。

但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有了很大的改变。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高等教育的规模也越来越大。1992年至1997年,全国高等学校本专科招生年平均增长速度为8.3%,在校生年平均增长速度为10%。到2008年全国高等学校在校生规模达1000多万,其中高等财经类专业在校生百万左右。我国高等教育如此巨大的招生数和在校生数给毕业生的就业带来了很大的压力,金融学本科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尤其严峻。就教育的相对层次而言,我国正在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国民受教育的程度将会得到很大的提高,高等教育的专科和本科将逐渐成为国民终身教育的一个普通阶段。另外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正以加速度发展并越来越呈现出明显的综合化、整体化,科学技术和人文社会科学也越来越相互渗透和综合,信息爆炸性扩张。在这样的大趋势下,试图以四年左右的本科教育培养出某个金融领域的“专家”,这样的培养目标在当今日新月异的社会环境中肯定是不现实的,只有转变观念,改变和调整我们的培养目标,才能使金融学的高等教育呈现崭新的面貌。

二、国外高等教育经济类专业培养目标的简要分析

国外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基本上由大学自主确定,以体现各校的特色。国外国家教育行政管理部门主要通过评估和按专业水平对大学进行排名而加以引导,并不确定全国统一的专业培养目标。但由于学科(专业)本身具有内在的规律性,因此,同类大学对相同专业的培养目标在提法上差异并不很大,另一方面,在相同学科(专业)内各大学都根据培养层次(专科、本科、研究生)的高低确定不同的培养目标。

美国高等教育已由精英教育过渡到了普及化教育阶段。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把本科教育放在优先位置上予以加强和提高,文科教育提出从重视培养经院型“百科全书式”的人转变为注重培养富于应变、善于学习和应用的人。经济类专业在本科层次上的培养目标一般是以“适应社会需求、毕业生能够顺利找到工作”为宗旨,施教方式注重素质、能力和个性的培养。学生一般都有较宽的知识面,较强的工作能力和适应能力。

日本高等教育提出要培养面向国际、面向21世纪的“世界通用的日本人”。大学经济学教育传统上以本科教育为主,近年来开始注重研究生教育。其在经济学本科层次上非常重视基础教育和素质教育,培养目标是“让学生掌握终身受益的原理性知识和处理具体问题的能力”。

澳大利亚经济学教育的主要培养目标是让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需要。如新南威尔士大学商学和经济学院培养方向十分广泛,涉及会计制度与规范、经济法、经济计量学、经济史、经济学、金融、服务业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产业关系、信息系统、市场营销、组织行为及日本经济等。

尽管国外各国不同高校的金融学本科教育在培养目标上各有侧重,但他们的共同点在于强调奠定学生扎实的理论基础,注重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强调将学生本人学识和能力的增强与对经济和社会作贡献的责任相结合,注重本科层次的培养与社会的需要相结合,这些直接以“所培养的学生满足社会上各种组织不同层次的需要”或“能够在争取良好的职位时有足够的竞争力”的培养目标对我们有一定的启发。

三、我国金融学本科专业培养目标的确定

为了推动中国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1994年,国家教育部实施了“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厦门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武汉大学、中央财经大学、上海财经大学、西南财经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共同承担了该计划中金融学专业的教改项目,在张亦春教授的主持下,该项目取得了重要的研究成果,其中设计了我国金融学专业本科培养目标,即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比较宽厚扎实的经济金融理论基础和从事具体金融业务工作的能力,熟悉金融相关专业的原理性知识,有较高的外语和计算机应用水平,具有较强的市场经济意识和社会适应能力,能胜任金融或其他领域工作的人才。在该培养目标当中特别强调以下几点:

1. 金融学专业的本科毕业生应该具有比较宽厚扎实的经济、金融理论基础。本科教育应强调素质教育和应用教育。

2. 金融学专业的本科毕业生应该具有从事金融实务工作的能力。

3. 金融学专业的本科毕业生还应熟悉与金融学相关的原理性知识,并有较高的外语与计算机操作水平。

4. 金融学专业本科毕业生应该具有较强的市场经济意识和社会适应能力。

四、我院金融学本科专业培养目标的确定

1999年1月1日开始正式实施的《高等教育法》第五条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第十六条规定:“本科教育应当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本科、专业化必需的基础理论、基础知识,掌握本专业必要的基本技能、方法和相关知识,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和研究工作的初步能力。”这两条规定表明本科教育具有明确的专业目的性。金融专业本科生要强化专业基础性教育,应实施通才教育,以实务操作为主。

根据上述分析,结合新疆和我院实际,我们认为我院金融学专业本科教育的培养目标可以设计为:本专业培养具备管理、经济、法律、会计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掌握金融学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具有从事具体金融业务工作的能力,有较高的外语和计算机应用水平,能胜任金融或其他领域工作的人才。

在该培养目标中我们认为应特别强调以下几点:

1. 注重素质教育和原理性教育。

2. 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应用能力的培养。国外著名大学的金融学科教育都是按照两种模式发展的:一是特别关注理论问题和宏观问题,旨在培养“研究型、决策性”的高级金融、经济决策研究人才,被称为“经济学院模式”;二是特别关注金融市场上各类金融活动,关注实践问题和微观问题,使得金融学与公司管理相结合,旨在培养“投资型、管理型”的高级金融工程师或投资管理专家,被称为“商学院模式”。我们认为我院要在新疆金融学本科专业办出特色,比较适合选择“商学院模式”。

3. 强化学生的外语水平和计算机的操作能力。

4. 注意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适应社会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张亦春.金融学专业教育研究报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

[2]王广谦, 张亦春, 姜波克, 陈雨露.金融学科建设与发展战略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

本科金融专业实验教学 篇8

一、金融 (农村金融方向) 专业点设置必要性分析

1. 金融业的发展对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举足轻重。

2009年12月, 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国务院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 (国发[2009]44号) (以下简称《意见》) , 正式把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 提出金融保险服务是国际旅游岛建设的重要支持, 并赋予海南省一系列金融改革与发展政策, 为海南省金融发展提供重要了机遇。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 除部分优秀高端人才需要积极引进以外, 绝大部分服务在第一线的高素质高级技能型专门人才还是依靠本土培养。因此, 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面临着极大的技能型人才缺口。

2. 金融业发展亟须金融高端技能型从业人员支撑。

目前我国金融类高等教育专业设置主要有:一是科研型金融学专业, 其主要层次为本科或以上学历教育;二是职业类的以金融管理与实务、投资与理财专业为代表的高等职业教育专业, 其主要层次是高等职业教育专科。这样的专业设置与行业、企业的需求不相匹配。主要是由于行业企业需要大量的具备一定技能的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才来完成一些实操性极强的具体工作。

3. 金融企业业务不断扩大、金融人才短缺制肘发展。

以海南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为例, 作为农村金融主力军的海南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 是全省营业网点最多的金融机构, 也是唯一的海南省地方银行业金融机构。2012年末, 该社存、贷款增量及市场份额当年均居全省商业银行第一;2013年实现标准金融网点乡镇全覆盖和便民服务点行政村全覆盖, 业务量是急速增加。近两年又进行了网络信息化的改造, 需要既精通现代计算机网络技术, 又精通金融业务的复合型人才, 原有的人才结构已不能适应银行信息化、网络化的发展, 加之新网点的设置和改造, 一线业务人员出现紧张匮乏的现象。因此海南省农村信用社近年来每年都向社会招收大专以上学历的一线柜员和小额信贷员200多人, 2014年向社会公开招收460人左右。加上村镇银行等农村金融机构的不断增设, 将对农村金融人才需求量不断加大。

4. 广大中高职学生殷切盼望打通向上学习通道获取高层次学历。

开展高职本科联合培养项目将是一次有益实践。其将有助于打通职业教育培养的层次限制, 建立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立交桥, 更好地体现国家职业教育终身教育的理念, 更好地满足社会对高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并最终实现教育内容与教育层次相分离, 搭建完善的从中等职业教育到专科、本科、研究生的系统的职业技能教育的学历体系。根据海南职业技术学院多年教学实践, 财金类专业有30%以上的学生参加各类教育形式 (自考、网校、成教等) , 向上谋取更高一层的本科教育。海南每年有5%的高职毕业生可以通过专升本考试进入本科院校学习, 但专业方向有限 (只有旅游、计算机等少数专业) , 财金类专业根本没有专升本途径。

综合所述, 海南金融业的发展, 尤其是农村金融的发展就必然需要充实进一些实操能力强的高学历人才。开展高职本科联合培养项目将是一次满足金融行业发展的有益尝试。

二、金融 (农村金融方向) 专业点设置可行性分析

1. 海南省对金融业发展的大力支持。

随着国际旅游岛建设战略的实施及赋予海南省一系列金融改革与发展政策, 以及海南省政府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都大力支持金融业发展。海南省金融业进入快速发展时期, 组建地方金融机构, 支持农村金融发展等一系列金融改革措施都需要大量的金融人才。目前海南省的金融人才队伍远不能满足未来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需要, 建设一支高素质金融人才队伍, 是保障海南省金融业持续、快速发展的需要, 也是深入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的重要保障。在此共同的行业背景下, 通过高职、本科院校和企业联合招生、联合培养四年制高职本科人才, 一是充实海南省的农村金融人才队伍, 二也为海南的国际旅游岛的建设提供了金融人才的保障。

2. 区位优势。

(1) 国际旅游岛建设为海南高等职业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国际旅游岛建设是海南继“建省办特区”以来最重要的历史发展机遇, 同时也对海南高等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海南高等教育应抓住机遇, 整合优化教育资源, 契合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需要, 优化专业结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重构课程体系, 走出具有海南特色的高等教育创新发展之路。 (2) 国际旅游岛建设带来强大的发展动力。随着国际旅游岛建设的全面深入推进, 第三产业从业人员迅速增长。高端技能型人才的缺乏已经成为了制约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除部分优秀高端人才需要积极引进以外, 绝大部分服务在第一线的高素质高级技能型专门人才还是依靠本土培养。因此, 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面临着极大的高端技能型人才缺口。这为海南高职教育带来了强大的发展动力, 也为金融类高职本科教育带来了强大的发展动力。

3. 现有的基础条件是试点专业设置的基础。

(1) 海南职业技术学院金融专业基础条件。海南职业技术学院是海南省唯一的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办学以来, 学校在人才培养、队伍建设、条件建设和教育教学科研改革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果。拥有一支业务素质精良的专兼职教师队伍, 其中1个国家级教学团队, 7个省级教学团队;1名国家级教学名师, 学校教学质量建设成果丰硕, 处于省内高职领先地位, 建成了校内实验实训基地83个 (其中16个为中央财政支持的国家示范实训基地) , 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4个。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为海南职业技术学院特色专业建设点, 拥有一门省级精品课程和一门校级精品课程。专业教学团队为校级教学团队, 实行“双带头人”制度, 是一支教学经验丰富、实践能力较强、专兼结合、结构合理的“双师素质”型教学团队, 在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建设、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等方面都取得了丰硕成果。在实践教学条件方面, 有专门的金融专业实训室, 是全真性的现代金融实训中心, 配备先进的证券投资分析、银行会计业务等实践教学软件, 可模拟银行会计业务、银行理财业务、模拟证券公司业务、模拟保险公司业务等多功能的实验室。根据金融业务的操作流程, 在实训室内实现全真化教学, 对学生金融职业素质、金融文化礼仪、金融业务流程、金融业务技能等方面进行职业能力教育。此外还有与海南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及银行、证券、非银行金融机构多家金融企业签订定了合作协议建设的校外实训基地, 特别是海南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 有全省420个网点, 能容纳上百人的实习。 (2) 校企合作“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专业特色和优势。海南职业技术学院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的特色主要体现在与海南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校企深度合作“订单式”金融人才培养模式上。2010年与海南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共同兴办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 并签订“订单式”合作协议, 在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师资队伍建设、课程体系与教材建设等各项工作开展广泛的合作。首届“农村金融订单班”三十多名毕业生在海南农村信用社8个县市从事柜员和小额信贷员岗位工作, 用人单位评价较高。2013年省农信联社再次与我院签订校企合作协议, 双方本着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宗旨, 在农村金融人才培养、毕业生录用、企业员工培训、项目合作与研发、专家互派协作交流、共建教学实训实习基地等领域加强合作。目前已有13、14级两个“农村金融班”订单班, 各项工作都在按照协议稳步推进。2014年我院和海南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又签署了联合举办高职本科金融学 (农村金融方向) 专业的意向协议, 将专科层次订单班的经验推广到高职本科。

三、结束语

几年来的探索, 不但培养了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海南本地服务区域金融人才, 也为农村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根据国家政策及海南省教育厅琼教职成[2013]81号文件精神, 海南职业技术学院、海南师范大学、海南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在师资与设备上已完全具备在高职院校试点培养四年制本科金融学 (农村金融方向) 专业人才的能力与条件。三方可以通过合作意向协议联合办学按照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标准和高端技能人才要求, 在高职院校试点培养本科层次高端技能人才, 一是充实了海南省的农村金融人才队伍, 二也为海南国际旅游岛的建设提供了金融人才的保障。

参考文献

[1]刘加勇.“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探索[J].职业, 2014, (12) .

[2]伊洪彬.加强校企合作创新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J].职业, 2014, (21) .

[3]徐磊, 汪科.高职院校校企合作订单班模式研究[J].时代教育, 2014, (17) .

[4]张家和.校企合作订单式培养人才刍议[J].职业, 2014, (14) .

本科金融专业实验教学 篇9

金融数学属于一个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交叉学科, 结合了经济学基础知识、金融学专业知识和数学基础知识。法国学者在博士论文《投机的理论》 (巴谢利耶, 1900) 中首先提出运用布朗运动来描述股价变动, 可视为金融数学开始诞生, 但是并未受到充分的重视;随后, 经历了马柯维茨的“均值方差模型”、夏普和林特纳的资本资产定价模型 (CAPM) 以及布莱克等的期权定价模型, 这一系列研究成果避开了一般经济均衡理论框架, 促成了学科的形成。

金融数学专业的出现主要目的是为金融业提供具有定量分析财务能力的专业人才, 它强调应用数学和统计学在金融系统中的应用。该专业在利物浦大学已有多年历史, 而且证明毕业生受业面广, 极受银行、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的欢迎。2006年该专业在中国首次出现, 它将为中国乃至世界金融行业的快速发展提供急需的金融人才。虽然投资银行是金融数学的主要就业行业, 但是本专业技能也适用于其它的行业并且有许多研究的机会。

目前, 国内不少高校已开设了金融数学这个专业, 但就目前的发展情况来看它还不算一个成形的学科, 各高校培养模式和内容也不尽相同, 相差很多, 如有的侧重金融和宏观经济问题, 有的侧重时间和微观问题, 而有些则更重视数据分析方面。同时还存在诸如不敢用国际名牌大学通用的名牌教材施教、缺乏施教这些教材的高质量的师资、培养的学生就业去向不明确等问题。

2. 金融数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金融数学专业以培养复合型、应用型技术人才为目标, 以现代化的教育思想和理念, 全面改革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 所培养的学生可通过继续深造达到熟练应用数学工具, 力求探索打破学科、专业界限的新型金融人才。

根据已有院校开展金融数学专业的现状来看, 具体而言, 本专业旨在培养掌握扎实的基本金融理论、金融数学、金融工程和金融管理知识, 具备开发、设计、操作新型金融工具和手段, 综合运用金融工具和数量分析方法进行经济、金融信息分析与数学处理能力的人才, 学生毕业后能够在银行、保险、证券、信托等金融部门从事金融业务性、技术性以及管理性工作, 胜任在企业从事财务、理财、风险管理工作, 能够在教育、科研部门从事教学、科研工作的复合型人才。知识结构方面, 主要以金融、数学、经济学为基本理论, 具备扎实的数学知识;对于能力的要求, 能够开发设计新型的金融工具和手段, 具有运用扎实的数学工具去分析和解决金融实际问题的能力, 能够综合运用各种金融工具和手段分析和解决金融实务问题, 能熟练使用计算机和应用统计软件, 具备软件编写程序的能力, 具备一定的教学和科研能力。

3. 金融数学专业培养的方案

(1) 师资队伍建设

高校中开设的金融数学专业教学工作应该体现出学科的交叉性, 即多引进具有数学或者统计学和金融学背景的博士担任专业课程教师, 最好引进该方向的知名学者一名以上, 作为学术和科研的带头人, 从整体上提升教师队伍的层次。对于人才的引进和培养需要更多的资金投入。此外, 出于对人才应用能力的培养, 还应注重与银行、保险、证券等相关金融部门的联系, 在应用课程中聘请相关业务人员进行授课, 以便使学生所学习的知识更加接近现实, 提高其与实际经济发展的接洽度, 并方便学生实习操作。

(2) 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必需、够用、应用, 可以设置一些基础课程, 一些专业必修课, 另外一些选修课程, 学生根据自己之前的学习基础、爱好和未来就业需求来进行选择。学科基础课程如:大学物理、数学分析、高等代数、常微分方程、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专业必修课程如:货币银行学、金融数学、金融学、计量经济学、西方经济学、金融工程学、数学模型、金融时间序列分析、C++语言;选修课程如:证券投资学、经济预测与决策、公司财务管理、利息理论、多元统计分析、投资学、会计学、风险管理、国际金融、保险精算、运筹学、金融法规、行为金融导论、金融衍生品、商业银行管理。

(3) 教材建设

在教材选取方面, 应致力于建设工程数学类教材、经济金融类教材和案例分析教材;然后课件建设也应该受到重视, 有制作高水平教学课件的实力;同时加大网络课程的建设, 使师生互动更加方便快捷。鉴于国内很多高校现有金融数学专业学生培养的现状, 很多学校并没有选取权威著作作为授课教材, 尤其是国外经典著作, 一是考虑学生对知识的接受能力, 二是教师的授课能力, 三是与国内实际经济发展的吻合程度问题。由于中国该专业和学科起步较晚, 沿用国外经典教材更能反映专业脉络和内核, 在今后的教材建设中应该着重突破此限制, 对一些核心课程增加课时量, 并重视教师队伍的配合提升。

4. 结论

中国的金融数学专业起步比国外晚了几十年, 因此对于该专业学生培养有很多需要不断完善和修正的地方, 除了多多借鉴国内较好的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南开大学和复旦大学等办学较好的国内院校的培养模式以外, 更要借鉴国际知名院校的经验, 如芝加哥大学、加州伯克利大学、斯坦福大学、卡内基·梅隆大学、密歇根大学和纽约大学等著名学府的培养经验。高校的人才培养首先要转变观点, 充分了解学生的现状和学校所处的环境, 结合实际, 逐步进行改革;围绕课程群, 建立一支双师型师资队伍, 特别是实践技能型专业师资;加强课程建设、教材建设, 选择符合金融数学专业的实验实训教材, 争取早日培养更多优秀的金融数学专业人才。

摘要:金融数学专业是一个新兴起的交叉学科, 结合了金融、数学、经济三本学科。我国高校对该专业的开设还处于起步阶段, 各个环节还需进一步加强和完善。论文通过对专业情况的概述以及对金融数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分析, 首先阐述了该专业的现状和应用前景;然后从教师队伍、课程设置以及教材建设三个方面探讨了专业培养方案的内容。

本科金融专业实验教学 篇10

近年来, 国内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迅速发展, 使得社会对金融学专业人才需求越来越旺盛, 所以金融学本科专业的学生人数相对于其他财经类专业学生数呈现出越来越多的趋势。为了端正学生对毕业论文不正确的态度, 切实扭转毕业论文质量下滑的态势, 使他们能够及时适应社会的需要、真正认识到金融学本科专业毕业生撰写毕业论文的重要性, 必须明确以下几点。

一、撰写毕业论文是学校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科毕业论文写作是集中训练学生科学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必要环节。这个阶段, 在金融学专业老师指导下, 学生通过自己选题、填写开题报告、搜集资料、撰写论文, 这是一个相对特殊的教学过程。在这个过程中, 既要保持学生对所研究金融问题的兴趣、激发其主观能动性, 又要使专业指导教师利用自己渊博的专业学识和认识问题独特视角, 对学生的研究给予正确的指导, 使之在苦苦思索之后, 有顿开茅塞之感。这样, 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才会得到提高。

首先, 金融学专业指导教师应向学生说明毕业论文写作的基本要求和注意事项;其次, 以学生为主展开毕业论文写作的各项工作。在此期间, 除了指导教师定期检查督导每个学生的研究进展情况外, 学生应主动向指导教师汇报毕业论文的情况, 及时将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反映给指导老师, 尽快得到正确的帮助建议。再次, 指导老师对学生的研究成果给予初步的基本评价。最后, 该成绩也是每一个学生能够顺利毕业的必要成绩之一。在指导老师认为研究成果达到毕业论文的水平后, 由学术委员会组织相关专家组成答辩专家小组, 通过答辩形式对学生的研究成果做出系统科学的评价。符合金融学专业学士学位毕业论文要求的, 作为学生毕业论文的最终成绩。

二、撰写毕业论文是学生运用金融专业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金融问题的重要过程

本科毕业论文包括开题报告和论文正文两大部分。通过填写开题报告, 每个学生可以选择确定各自适合的论文题目;了解关于该金融问题研究的进展情况, 找出该论文研究的切入点;设计论文的研究思路和基本内容;明确研究方法等等。在这个阶段, 学生运用所学金融知识判断和界定所关注的问题, 将自己研究的内容划定在金融学领域, 以符合所学专业的要求。通过分析和梳理已有的相关研究成果, 掌握关于该金融问题研究的发展脉络及进程, 了解相关学者在研究本问题时的研究思路、切入的角度、采用的方法以及得出的研究结论等, 从而保证自己的研究具有相应的理论基础, 也确保使通过自己的研究, 将人们对该问题的认识向前推进一点。通过对论文基本内容的设计, 学生运用金融学的理论, 对所研究的金融问题形成一个比较概括性的认识。

在论文正文写作阶段, 学生要首次独立地思考如何围绕开题报告确立的研究题目和研究内容展开研 (下转279页) (上接253页) 究工作, 比如, 根据开题报告要求, 运用自己已有知识, 如何搜集相关资料?运用自己已掌握的金融学专业知识, 如何对已获得的资料进行处理、提炼?根据金融学相关理论的要求, 如何运用掌握的资料说明、支持文章的观点?

因此, 撰写毕业论文可以使学生学会如何运用所学金融学专业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分析实际金融问题, 并初步掌握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科学研究的基本程序。

三、撰写毕业论文是学生进入工作岗位之前一次非常重要的演练

获得一份适合所学专业、令人心仪的工作, 是每一个即将毕业大学生的美好愿望, 然而, 不可回避的是时下找到一份适合的工作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情;而用人单位也希望招聘到的新人马上就能胜任相应的工作, 能够独当一面。但是, 应该看到的是, 在职场上, 同一个单位中, 每个员工都想表现出自己的优秀品质, 因此职员之间存在着激烈的竞争。

本科会计专业实验教学模式探讨 篇11

摘 要:本文从会计专业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出发,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互动式会计综合实验教学模式的培养目标,该模式将采用“以综合案例为主线、以学生为主体、以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为目标的互动式”教学方法,并阐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互动式会计综合实验教学的构建要点。

关键词:综合实验;互动;创新实践能力

会计是一门应用型经济管理学科,要求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为此,各高校在其人才培养方案中都明确规定了实践教学环节和内容,主要采用实验室模拟实验,内容包括基础会计学课程实验、财务会计课程实验、管理会计课程实验、财务管理课程实验、审计课程实验等。虽然实践教学的力度逐年加大,但实施效果却不尽如人意,仍存在一些问题。

一、高校会计专业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

1.学生被动实验,缺乏主动性

现行的实验教学往往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布置实验,学生被动地按教师的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内独立完成实验,教师根据每位学生提交的实验结果进行评分。这种实验模式以教师为中心,实验过程依靠现成的资料及教师的讲解,缺少交流讨论,学生被所学的知识束缚,获取的信息量十分有限,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创新能力的培养。

2.教师“一人堂”,缺乏互动交流

会计专业实验应强调学生是课堂的主角,教师只起到辅助、引导的作用。而现行的实验教学往往学生参与不足,教师辅助过多。一方面,大多数实验由学生独立完成,实验过程封闭,学生之间缺乏讨论交流;另一方面,教师“一人堂”现象严重,缺乏与学生的双向互动,不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及培养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3.多门专业课各自为政,不利于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

目前,会计实验课主要在实验室模拟进行,内容包括基础会计学课程实验、财务会计课程实验、管理会计课程实验、财务管理课程实验、审计课程实验等。这些实验课程缺乏企业实战环境设计,知识过于书面化,没有体现会计专业课之间、会计与其他相关学科的相互渗透,缺乏多层次、全方位、综合性实践科目的演练。学生完成实验任务,却不能接触现实经济问题,面对实际问题仍束手无策。尽管模拟训练中也运用了一些教学案例,但大都是单独一门专业课的实验案例,将财务会计、审计、财务管理、成本会计、管理会计、税务等实验知识模块融合在一起的案例很少。这种会计实验模式虽然能培养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提高学生的会计核算能力,却忽视了对学生财务分析能力、管理决策能力的训练,当学生进入工作岗位后,难以适应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尤其是当职业充满不确定性和需要判断的时候,缺乏解决较为复杂的实务问题的能力。

4.考核方式过于单一

多数教师对会计专业实验的考核基本上是根据学生的课上表现以及实验结果进行评分,但是往往实验结果占比过大,而对过程性考核不重视,不利于体现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5.缺乏高素质的实验教师

会计专业实验要想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是保障。目前,一般院校的教师学历都基本符合要求,但大多缺乏实际工作经验,使得综合实验教学脱离企业生产经营的实际情况,导致实验教学启发角度单一,点评不够深入、全面,从而影响实验教学的实际效果。

本文针对会计实验教学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立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转变育人理念,改革传统的实验模式,提出“以学生为中心的互动式”综合实验模式,旨在以会计实验教学改革为突破口,提倡以学生为中心的实验教学,从教学内容到教学方法营造出学生参与实验教学的空间,加强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从而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

二、以学生为中心互动式会计综合实验教学的培养目标

将案例驱动教学法应用于会计实验教学中,采用“以综合案例为主线、以学生为主体、以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为目标的互动式”教学方法。为了提升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必须对现有的实验模式进行改革,力争实现以下突破:

1.以综合案例为主线,强调创新实践综合能力的培养

本科会计专业实验教学强调实验的综合性。以学生为中心的互动式会计综合实验(以下简称互动式综合实验)以综合案例为主线,改变会计专业实验课程间互相分割的局面,体现学科交叉,强调“能力的培养与应用”,将会计学、审计学、财务管理学、金融学、税法等以往实验中彼此孤立、分割的知识模块融合在一起。综合案例来源于企业现实的经济活动,学生在综合案例实验系统中可以模拟企业筹资、投资、运营等经济活动,进行真实的角色扮演和管理活动,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

2.以学生为主体,强调主动性

互动式综合实验以综合案例的形式进行实验,一改以往“教师主导,学生被动实验”的教学模式,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运用自身掌握的知识,针对教师的预设问题对案例内容进行思考,最终找出解决方法。在这一过程中,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了其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则扮演着领航人的角色,把各专业课中的重点和难点引入案例,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

3.实现多重互动交流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互动式综合实验中扮演某个角色(CPA审计师、CEO、CFO等),分析案例公司的财务状况、经营状况,针对内部控制、公司战略等存在的不足,提出对公司的改进建议;同时小组之间相互对案例的分析与决策做出反馈,互相回答提出的问题,并指出对方的不足,提出自己的观点(学生之间互动);教师作为引导者,在学生热烈争论之后进行讲评,归纳总结相关的理论知识,开拓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与教师之间)。

三、以学生为中心互动式会计综合实验教学的模式构建

该实验教学模式的构建旨在以会计实验教学改革为突破口,将书本的知识用到实践中,用管理的思维去思考会计问题,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从而提高大学生的创新与实践能力。该实验模式的构建有以下主要环节。

1.综合案例采编

综合案例的采编可以由教师进行,也可以由师生共同完成。采编的综合案例要求具有典型性、及时性、客观性和综合性。

(1)典型性

案例只有给人以启迪和共鸣才能发挥它的价值,典型性案例体现某一类现象的本质,透过案例表象揭示出背后所隐藏的客观规律。会计实验综合案例理应代表某一类经济业务或会计事项的特点,以此作为同类业务或事项的代表,以利于会计专业学生对会计知识点的扎实把握与融会贯通。

(2)及时性

及时性要求综合案例在时效性方面是及时的。案例如果有了后续发展,则需要跟进;同类案例有了新的案例,则以新案例取代原有案例。

(3)客观性

客观性要求综合案例必须确有其事,不能主观臆断,必须源于实务、扎根现实,教师在开发会计教学综合案例过程中应忠实于企业实际。案例可以来源于上市公司的实际案例,教师的企业调研和实践经验,也可以来源于学生实习的经历,或者是对会计师事务所的调研等。

(4)综合性

综合性要求综合案例改变会计专业实验课程间互相分割的局面,体现学科交叉,强调“能力的培养与应用”,将会计学、审计学、财务管理学、金融学、管理学、税务、公司战略与风险等以往实验中彼此孤立、分割的知识模块融合在一起。

2.以学生为中心的多重互动

(1)实现以学生为中心

①创造人人参与的条件。一是采用小班教学,30~40人一个班级,给予每个学生参与讨论的机会。二是在开设互动式综合实验之前,学生已经学习和掌握了相关理论知识,并且已经接受过单项案例教学以及相关模拟实训,为参与互动式综合实验打下坚实的基础。

②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形成几种观念。一是学生是主动参与者,不再是旁观者。比如学生接触实验案例之后,必须自主充当实验案例中的各种角色,设身处地地从自己扮演的角色出发参与案例分析和讨论。二是没有固定的标准答案。互动式综合实验注重分析和决策能力的培养,而不是获得实验本身的标准答案。三是学会“思想共享”。现实的决策是团队之间在思想共享、求同存异的基础上达成的,学生与学生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要做到思想共享,相互承认分歧,各自表达自己的意见。

(2)实现多重互动

①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一是教师将案例或要求至少提前一个星期布置给学生,说明案例的基本要求,要达到的教学目的以及如何查阅相关的资料、政策、法规等。二是教师与学生在课堂讨论中进行互动。在学生展示、分析报告的过程中,教师发挥引导作用,引导学生的讨论始终围绕既定目标进行;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提出学生意想不到的思路与见解,开阔学生的视野;总结、提炼必要的理论知识和基本原理,使学生加深对相关理论知识的理解,并体会到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妙处;评价学生参与讨论的情况,对案例讨论进行总结和归纳。

②学生与学生之间互动。一是小组成员内部互动(分小组讨论)。先让学生自行分组,每组指定个人能力较强、办事认真的学生为组长,负责小组成员间的分工与协调。然后,各小组根据教师布置的综合案例或者学生按要求自行编写的综合案例,在认真阅读、了解案例的背景资料后,查找相关参考资料。各小组成员之间进行交流和相互启发,集中小组内各成员的智慧,使观点更加全面,方法更加周详。每个小组对案例分析要有自己的预案,并制作成PPT,以便在课堂讨论时展示。二是小组之间互动。先由每一小组派出代表陈述其小组的观点。然后,小组之间互相质疑问难,在问答中不断吸收各种观点的可取之处,形成各种有效解决会计案例问题的方法。

3.科学合理的考核

会计专业互动式综合实验教学的考核主要分教师评分和学生评分两部分(按适当比例分配)。其中教师评分内容包括学生课堂表现、互动式交流和综合实验分析报告(按适当比例分配)。课堂表现中教师作为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对学生课上表现情况进行记录,并体现在考核分中。互动式综合实验最终要求每位学生结合课堂讨论撰写综合实验分析报告。这一方面有助于缓解“搭便车”的现象,同时也给予了每位学生表达自己观点的机会;另一方面有助于以加压的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为了其后续撰写报告的顺利进行,往往会认真倾听其他小组的讲解,积极参与小组之间的质疑讨论。综合实验分析报告要求做到:问题界定清晰,原因分析深刻,对策具体可行,说理充分,逻辑性强。小组成员之间互评即小组成员之间互相打分,采用百分制,最终以平均分作为学生评分这部分的成绩。

4.完善案例库建设

综合案例是实施互动式综合实验教学的基础。目前很多高校在实际教学中,由于综合案例教学素材不充分,致使其推广运用受限。因此,必须加强综合案例资料库的建设,增加对综合案例资料库建设的投资,丰富综合案例资源。同时,要加快会计实验教学资源共享平台建设,加快高校会计资源的整合,使各高校以最低的成本实现会计实验教学质量的最大提高。本文提出了基于“云计算”会计资源共享平台建设的构思。

基于云计算的会计资源共享平台的建设体系,如图1所示。

依托区域内各高校的会计实验教学资源,统一规划、建立区域性高校实验教学资源云服务中心。区域性教育云是区域内各高校的公共云,而各个区域性教育云将与国家教育云连接(国家教育云是依托国家基础教育资源网筹建的面向全国的教育服务平台)。区域性教育云以区域为单位,负责对本区域的资源进行接入管理与维护,负责接收国家“教育云”资源,并将国家教育云资源向校园云推送。高校通过统一接口连入区域性教育云服务中心,获取相关实验教学资源,并共享各自的特色资源。不同区域的高校则可以通过国家教育云相互连通并实现共享与交流。

整合区域内各高校所有会计专业的课程实验、综合实验及案例等资源,在SaaS应用层建立实验教学资源库系统及其索引目录,师生就可以方便地查阅相关综合案例及其他实验教学资源的详细信息,自主开展会计实验教学。

此外,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师资是一种稀缺资源,而共享实验教学师资是建立区域性高校实验教学资源共享云服务的重要目标之一。利用云计算的大容量、实时处理等特点,可以将区域内各高校的实验教学和科研领域的名师、专家等的案例分析、讲座通过视频采集和处理,存储到云服务器中,区域内各高校的师生通过点播就可以随时随地聆听“名师课堂”。

5.注重教师知识结构优化和能力提升

(1)优化教师的学习方式

学校应开拓讲座、论坛、培训、进修、访学等多种方式的学习渠道,让教师认真学习。在学习内容上,除了注重专业知识的更新之外,还可以通过观摩教学、座谈、调研等方式,使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能够适应互动式综合实验教学的要求:使综合案例与企业实际生产情况接轨,多角度启发学生深入思考、解决案例中的问题,并给予深刻、全面的评论。

(2)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

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一方面可从激励和考核制度上积极引导、鼓励教师取得国内或国外权威机构的职业认证;另一方面可在人事制度安排上采取较灵活的政策,聘请具有丰富实务经验并在业内享有较高知名度的高级管理人才充实教师队伍。

四、结语

会计的职业背景决定了会计学是一门应用性学科,具有实践性强的突出特点。本文以会计实验教学改革为突破口,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互动式会计综合实验教学模式,该模式采用“以综合案例为主线、以学生为主体、以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为目标的互动式”教学方法,打破各专业各自为政的现状,注重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刘承智,谢涤宇,郑爱民.会计本科专业课程案例教学运用研究[J].企业研究,2014,4(8):178-179.

[2]袁明智.会计案例教学探讨[J].财会教育,2013,3(6):127-128.

[3]杨政,殷俊明,宋雅琴.会计人才能力需求与本科会计教育改革:利益相关者的调查分析[J].会计研究,2012(1):25-36.

[4]栾甫贵.论会计教育理念[J].会计研究,2013(4):20-25.

[5]曹阳.AppleCloud云计算平台旳设计与实现[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13.

作者简介:祝素月,女,杭州电子科技大学财经学院会计系教授。

本科金融专业实验教学 篇12

一、金融学专业培养目标

根据国家教育部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和改革目标及国内外管理教育的发展趋势, 金融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可总结为:培养富于开拓创新精神, 德智体全面发展, 掌握金融、经济、法律基本理论以及现代金融企业管理方面的知识与能力, 主要为金融企业同时也为政府部门及事业单位培养从事管理教学科研方面工作的工商管理学科的高级专门人才。目前, 国内有很多应用型高校开办金融学专业, 在一定程度上是在研究型、教学研究型本科院校金融学专业的简单翻版, 不能适应社会对应用型本科院校金融学专业人才的需求。而哈尔滨德强商务学院属教学型本科院校, 应该突出应用型的特色。结合学院招生层次实际情况, 根据市场需要, 学院应将金融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为:培养基础理论扎实, 专业知识实用, 实践能力强, 综合素质高, 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能在银行、证券、保险、信托、投资咨询等公司从事金融管理或金融业务工作的技能性应用型应用人才。这一培养目标主要包括两部分:一是基本素质要求学生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和道德修养,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愿为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服务, 要求学生金融基础理论扎实, 专业知识面宽, 具有较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以及熟练运用外语的能力;二是业务素质要求学生掌握金融学、经济学和现代金融企业管理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 受到金融机构业务流程处理方法与技巧操作方面的基本训练, 具有较强的语言与文字表达人际沟通以及综合分析和解决金融企业业务技能问题的基本能力, 熟悉我国金融企业的法律有关的方针政策和法规, 以及国际金融机构业务管理的惯例和规则, 了解本学科的理论前沿和发展动态, 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 具有初步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二、金融学专业人才应具备的基本能力与素质

社会对金融学专业人才的需求, 根据要求的不同可分成五种:一是金融高层管理人才, 主要是国有控股商业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的高层经理, 如董事长、总经理、首席执行官 (CEO) 、副总经理, 他们是高层的职业经理人, 必须拥有较高的、较全面的金融企业管理素质;二是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信托公司等的高层管理者, 他们需要良好的综合素质, 需要专才与通才教育良好的结合;三是中层管理者, 他们需要有部门管理的专业知识;四是基层管理者和职员, 他们强调业务技能的掌握与运用;五是从事金融教学和金融理论研究者, 他们需要有较扎实的理论基础。从人才发展的角度, 高层管理人才往往是从基层开始起步的, 因此, 人才培养上不能将培养方案的设置局限于某一特定的层次, 而应从人才发展的角度进行综合设计, 培养全面的管理者。而哈尔滨德强商务学院着重培养第四种类型的人才, 即金融企业的柜台业务人员。

金融学专业学生的核心能力应包括:适应能力、学习能力、分析与综合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决策能力、创新能力、沟通和协作能力、语言与文字的表达能力等。

毕业生的适应能力已成为当今市场经济下用人单位的首选条件。同财经类其他专业相比, 金融学专业主要培养综合能力和适应性强的应用型人才。这类专业不仅要掌握市场金融经济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现代金融企业管理和金融业务创新的基本原理、方法和技巧等基础理论知识, 而且要掌握运用科学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具有较强科研、写作和口头表达能力即动手、动嘴、动笔等实际操作能力。

金融学专业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其未来发展十分重要, 为强化本专业学生的动手、动笔、动口的能力, 我院在2006年就试行“精专业、重外语、强技能、考双证”的教学改革措施。通过学生对相关专业课程的强化、提升金融外语写作与口语能力、加强银行业务与证券业务的动手能力、考取金融企业职业资格证书, 实现金融专业的技能性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三、金融学专业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与经验借鉴

(一) 目前国内金融学专业课程体系设计中存在的基本问题

1. 课程设置过细。

课程设置过于专业化, 必然造成基础课过窄, 专业课过专, 导致学生知识结构面窄, 不利于拓宽学生视野, 扩大学生知识面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科技的进步使各科交叉、渗透、综合, 新的应用学科不断涌现。仅仅掌握某种专门知识将无法适应新技术的不断衍生、科学知识不断更新的社会。例如金融衍生在近几年的经济发展中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 并且成为社会百姓理财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现已成为独立的一门学科。但是这门学科又是在货币银行学、国际金融学、证券投资学、期货学、经济数学、工程学等基础上衍生出来的, 各学科都涉及一部分, 但又说不透。如果不单独设课, 与社会实践严重脱节。

2. 课程结构过于僵化。

重视学科的完整性而忽视学科与学科的结合, 学科与学习者的结合, 学科与社会的结合;课程计划刚性过强, 弹性不足, 限制了学生自由选择与发展的空间。一般说来, 金融学课程体系遵循着“西方经济学—政治经济学—货币银行学—金融市场学—保险学—国际金融—证券投资学—商业银行业务与经营—金融监管”主体脉络, 其他各门课程均作为主体脉络的附属课程。几十年来这种体系没有多大的变化, 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教师与学生们的创造思维。

3. 课堂教学时数多。

在专业教育中过多强调对学科内容与知识的记忆和复现, 把教学过程理解为主要是知识的传授和积累过程, 以知识掌握的数量和精确性作为评价的标准, 并形成了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和学生以模仿、操练和背诵为特征的学习方式, 对学生的创造能力培养较为忽视, 难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一般说来, 许多财经院校的金融学专业的理论教学时数与实践教学时数的比例为6:4, 学生们只会纸上谈兵, 不会实际运用。例如国际金融中的外汇远期交易、期货交易、期权交易的业务流程不熟悉, 更谈不上实际操作;股票投资是当前社会百姓投资最熟悉的一个投资渠道, 学生们学完后竟然不知道如何到证券公司开户、委托、交易与盘面分析。一些院校校内与校外实训与实习基地基地建设落后, 满足不了金融理论教学的需求, 提升学生业务技能无从谈起。

4. 基础技能性课程比例低。

反映了当前教育对金融经济问题侧重规范研究, 忽视实证研究;侧重定性分析, 忽视定量分析。而对信息化、国际化的21世纪, 要解决各种繁杂的金融经济问题, 必须大量运用实证研究和定时分析手段, 因而必须加大普通基础课的份量并提高其学习的要求。

5. 实践环节的设置层面过低, 课外培养环节不规范。

从目前国内金融学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看, 认识实习、市场调查等巩固学生知识的环节过多, 而学生动手实践或进行策划等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性的综合性实践环节过少。

6. 忽略对学生个性的培养。

从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角度看, 课外的一切活动和环境对学生的成长是非常重要的。而目前各高校都忽视了文化氛围的教育意义, 对课外培养缺乏统一的规划和精心设计, 更为重要的是忽略了对学生个性的培养工作。例如有的学生对资本市场感兴趣;有的同学多期货感兴趣;也有的同学对外汇交易感兴趣, 这就应该针对同学们的不同兴趣, 实行分类培养, 侧重个性化的金融业务教育。

(二) 国内外金融学专业课程体系设计中值得借鉴的经验

1. 注重素质教育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目前西南财经大学、上海金融学院等许多高校正在实施的“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 为我校提供了一些可借鉴的经验。“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是以开发大学生人力资源为着力点, 通过整合教学主渠道外各种有助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活动和工作项目, 从思想政治与道德素养、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科技学术与创新创业、文体艺术与身心发展、社团活动与社会工作、技能培训等六个方面引导和帮助广大学生全面成长成才的一项活动。该计划将围绕职业设计指导、素质拓展训练、建立评价体系和强化社会认同四个环节, 以教学、课堂、技能培训、讲座、活动等多种方式展开。该计划在实施中注重三个结合, 即:课内与课外相结合, 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 学习与实践相结合, 学历教育与职业技能教育相结合。20世纪80年代以来, 创造教育在我国已引起一定的重视, 一些学校捷足先登地在不同层次开展了创造教育实验, 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2. 注重培养通才。

日本于1985年提出了培养“四合一人才计划, 即集科技、文化、经贸、外语于一身, 既有科技内涵、又有文学艺术气质的人才, 并在许多大学的教学计划中强调综合科学的重要性, 在课程设置上, 强调文理科的相互渗透和交叉;在教学内容方面, 以学群、学类和专攻领域来组织教学。将课程内容综合化, 是当今培养通才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主要途径。

3. 注重与国际接轨。

这一点在日本的高校中表现比较明显, 因为日本是一个以金融、贸易立国的国家, 由于人们从事的经济活动直接和间接地与金融、外贸有联系, 故而在金融学学科的课程设置中各个院校都十分重视开设国际金融方面的内容, 以强化学生的国际金融、国际投资意识, 适应本国外向型经济的发展。

4. 注重学生自主权。

国外学生在学习金融专业课时有广泛的选择自由, 如日本的学生在专业课程中主要是选修课 (因为在专业基础课中已经考虑了学生的专业口径) , 同时还有几十门课程可供学生选择, 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 增强了学生的适应能力。拓宽学生专业口径的结果使学生毕业以后的适应面更宽了。

5. 注重实用型课程和量化分析课程的设置。

这样一来, 学生在具有厚实的理论基础之上, 通过专业课程的学习, 具有了较强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与国外情况相比, 我国的专业课无论是学分数量还是必修课数量都要多得多, 产生差距的原因是国外的大学教育重视素质教育, 而我国则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和具体能力的培养。国外的专业课中选修课多, 有利于学生充分利用自己的兴趣爱好、社会关系来为自己的未来发展做好准备。另外, 我国大学金融学专业的基础课中设有较大一块的数学基础课程, 但在专业课程中却乏有金融理论的量化分析课程, 使学生空有一些数理知识却不知道运用, 分析问题达不到一定的深度。

6. 注重课程的综合化。

现代科技与生产的发展是以综合化为基本特征的, 反映到高等教育中就是课程的综合化。所谓课程的综合化, 就是使基础教育和专业教育、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相互渗透、交叉进行, 目的在于培养学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具有解决复杂课题的技能。当今, 高等教育课程的综合化已为许多国家所重视, 许多国家出台政策强化课程综合化, 如1991年, 美国政府颁布了《关于发展高等教育和提高专门人才质量方案》, 认为:“加强专门人才在生产和科技部门独立工作的能力, 是当前高等教育向现代化方向发展的基本方针。“为此, ”要求在课程改革上, 打破原有的课程界限及框架, 实行跨学科的综合研究, 创设新型的综合课程。“又如日本筑波大学把综合科学纳入教学计划, 重新组织课程内容, 以加强课程的综合性, 引起高等教育界的很大关注, 日本其他大学也纷纷仿效, 大搞课程综合化的改革。例如开设金融创新课程, 尤其将金融衍生学作为重要课程来开, 不仅金融学专业要学, 会计、财务专业更要开设此类课程。

7. 注重学生的综合测评。

为引导学生重视创新素质的培育, 一些学校推行了突出创新素质的学生综合测评办法。它包括:金融企业组织领导能力、金融业务社交能力、金融业务经营能力、金融业务实践创新能力、环境适应能力。鼓励学生参与科研活动、社会实践, 形成人人参与创新的良好氛围。这种综合测评办法的实施, 对金融学专业课程改革起了良好的推动。

四、金融学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思路

(一) 课程设计原则

1. 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相结合的原则。

适当考虑减少公共基础课程时量, 增加专业基础与专业课程的课时量, 增加一些人文、自然科学以及文理工交叉的边缘科学等方面的课程, 并以选修课的形式出现。

2. 理论课程与实用性课程相结合的原则。

在加强学生全面掌握学科专业基础理论基础上注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把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贯穿于课程体系设计的各个环节, 加大实用性课程的分量, 提高学生的金融业务实践教学的动手能力。

3、课程结构灵活性原则。

课程结构灵活性体现在:一是使课程设置具有弹性, 适应金融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发展变化, 便于学生在课程体系范围内具有职业迁移能力, 使课程体系具备适应社会需要动态调整的功能;二是使课程设置个性化, 重视发展学生个性、特长和爱好, 为主动学习、独立研究、全面发展留有余地, 从而培养自我构建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精神。

4. 前瞻性原则。

课程设置的前瞻性笼统讲就是金融学专业课程设置对未来的社会需求应具有预测功能, 要有超前的战略眼光, 所设置的课程要能满足21世纪金融企业对金融专业人才的要求。例如社会信用学、金融消费学、金融创新学、社区银行学、中小金融业务与经营、金融工程学等课程均是考虑的重点。

(二) 课程体系改革的思路

金融学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的根本性指导思想:金融学专业的课程体系设计应体现“一体化、起点高、立意新”的特点。首先以“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为方针, 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其次, 体现教育的宗旨与目的, 符合国家教育部关于人才培养的总体要求, 遵循“更加注意素质教育, 注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注意学生的个性发展, 全面因材施教”的新时期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指导思想;再次, 人才的培养能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体现现代金融教育的世界发展趋势, 与学校对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相符。具体体现在:实行课程一体化设计。金融学专业的课程设置是围绕培养目标与培养未来金融专业人才应具有的素质进行的, 从系统性的角度出发, 按照平台加模块的方式对课程进行多维度的整合设计, 综合考虑人才的整体培养目标, 将课堂理论教学与课堂实践教学、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教学有机结合。整个课程体系, 从知识整体的角度来组织, 注重各课程和教学环节在内容上的分工与衔接, 明确每门课程每个教学环节在课程体系中的地位、作用和范围, 体现在课程与课程之间的互相联系, 避免课程内容上的重复和明显的知识空洞, 使整个课程体系能紧紧围绕培养目标。通过所有课程的整体化设计, 呈现知识、技能体系与广阔的社会背景之间的联系, 使学生能够把握各门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地位、作用及相互间的关系, 对应具备的知识、素质、能力有一个整体认识, 进而促使学生形成对真实管理世界的一体化认识与理解, 使学生能从整体、更宽阔的视野看问题, 掌握解决金融问题的基本技术和技能, 同时也加深了学生对本专业的认识, 有助于学生专业思想的进一步形成与固化。在课程的整体设计上, 体现既符合国家教育部对课程体系改革精神的要求, 又能充分体现应用型本科院校金融学专业的特色的思想。

基于此, 考虑到教学计划的一致性和连续性, 在基础课程保持不变的前提下, 在专业课程方面进行模块化设计。将现有金融课程分成学科专业基础课、学科专业选修课、学科专业核心课、职业能力课。课程设置和教学重点, 前两年强调的是素质教育和全面发展, 夯实基础;后两年是加强专业、技能和动手能力的培养, 突出实践性。在课程的先后设计上, 根据学科的相互联系和难易程度的进展情况, 特别是几门主干课程的内在逻辑关系, 合理地设计课程教学顺序, 使得学生一边巩固一边学到新的知识。

另外在课程体系改革中, 还要注重处理好以下几点关系:一是正确处理好知识的持续性与变革性的关系。教学内容既保持课程内容的相对稳定性, 使学生掌握本学科的基础理论知识, 同时又不断地吸纳新知识、新信息, 使学生对学科发展的前沿有所了解。二是正确处理好职能管理与综合管理的关系。在课程设置既有如金融营销、金融会计学、资本运营、商业银行业务、国际金融、期货、证券投资学、保险学等职能金融管理课程的教学安排, 也有金融监管、中央银行学、金融企业管理专题等协调不同职能部门之间的综合管理课程的安排, 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应变能力。三是正确处理好文化教学与科学教学内容的关系, 在教学中, 既重视定量分析和计算技术等科学导向的硬性技能训练, 尤其是计算机技能的学习与掌握, 也要重视学生的软性技巧培训, 如商务谈判、金融企业业务处理技巧、金融企业文化、金融公关关系等课程的开设与教学, 能使学生的处理金融业务能力得以全面发展。四是正确处理基础理论学习与知识更新的关系, 在教学中既重视学科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必要的专业知识的掌握, 又注重及时更新教学内容, 注重培养学生的持续学习能力和获取新知识的能力。五是正确处理校内课程教学与校课堂教学的关系, 在非课程安排上, 一方面请进来, 邀请金融家、学者做专题讲座, 使学生尽快进入金融真实世界, 追踪金融学科的最新发展动态;另一方面走出去, 在许多金融企业建立实习基地, 参与实习单位的一些课题研究与实践活动。

参考文献

[1]邵宇.以课题体系优化为核心深化高校金融学专业教学改革[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2009 (2)

[2]王桂堂.金融学科建设与专业定位若干问题的再探讨[J].经济研究导刊, 2009 (1)

上一篇:环保资金审计分析下一篇:学校与企业联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