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学本科教学

2024-05-24

金融学本科教学(精选12篇)

金融学本科教学 篇1

实践教学是提高学生能力的重要途径, 适应这一要求, 金融学本科应立足培养掌握专业理论知识、能够从事金融实际工作、具有较强分析解决金融问题能力的专业人才。因此, 应不断完善本科实践教学, 构建科学的金融学实践教学模式, 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资源的配置效率。

1 我国金融学实践教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1 我国金融学实践教学的现状

目前, 从国内各高校金融专业实践教学开展的情况来看, 主要以三种模式为主:以案例分析为主的课堂教学实践、校内模拟实习、校外实践与实习。前两种模式具有"纸上谈兵"的特点, 无法解决理论与实践脱节问题;校外实习基地的建立也有一定的难度。

1.2 金融学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2.1 普遍缺乏科学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

由于受到传统的教育观念的影响, 高等学校各专业的实践教学普遍被弱化, 特别是近年来一些高等学校为适应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 在条件尚未具备的情况下, 迅速扩大招生规模, 增加了金融专业, 致使实践教学经费短缺, 教学效果进一步被削弱。

1.2.2 各教学模式间缺乏有效的衔接

在进行实践教学安排时, 多数学校还存在一些问题。首先, 各模式的时间安排, 基本根据理论教学或某门课程的具体需要进行, 缺乏协调和统一;第二, 在实践内容的安排上, 各模式主要以专业内容作为实践重点, 还未与其他模式的教学内容统筹兼顾;同时, 实验指导教材也无法做到兼容配套。这些问题, 使很多实践教学资源无法共享, 影响了资源配置的效率。

1.2.3 缺乏科学的考核评价体系, 不能调动广大师生的积极性

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缺乏独立的实践教学考核体系。大多数高校没有制定专门的实践教学考核办法和考核标准;二是缺乏应有的激励机制。多数高校对学生参加社会实践调查活动、参与教师科研课题的活动基本上没有给予相应的成绩, 抑制了学生的积极性;三是学校对老师开展实践教学活动没有具体和可操作性的要求和奖惩措施, 影响了老师开展实践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1.2.4 教师的实践教学水平有待提高

多年以来, 高校基本上是封闭性的教学场所, 很多教师在缺乏教学和科研实践的情况下直接登上讲台, 在指导学生实践训练时, 往往会感到力不从心。另外, 高校教师也普遍缺乏开展实践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因为实践教学相对于课堂教学更难开展;同时, 教师职称晋升主要以课堂教学时数及科研成果为依据的现实, 直接影响了教师开展实践教学活动的积极性, 也导致实践教学整体水平在低层次徘徊。

2 对金融学实践教学的探索

由于金融学专业涉及面较广, 银行、证券和保险是其三大支柱, 在进行实践教学时应结合各行业的特殊性进行。

2.1 构建科学的实践教学体系

2.1.1 实践教学培养方案应具有前瞻性和系统性

要尽可能考虑学生的特性、专业发展趋势以及实践教学内容的侧重点和交叉点;方案设计要尽量做到简洁、明确、富有弹性, 要重点考虑方案的可操作性和实施效果;既要达到专业训练目的, 又要考虑学生基本素质的提高。

2.1.2 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 完善实践教学计划

要明确各阶段目标和各具体环节目标。具体操作上, 首先要把四年希望培养的整体目标具体分配到不同的学年、学期当中, 形成阶段性目标。其次, 每一阶段目标又要具体分解到这一阶段的不同实践教学环节上去。在此基础上, 修订实践教学计划、大纲和指导书, 并根据实践教学计划和大纲的内容要求整合实验室, 要求学院或专业负责办实验室, 制定实验室建设规划, 实施具体项目的建设、验收和教学效果检查。

2.1.3 实践教学内容要有鲜明的特色

金融学的实践教学, 在内容上一定要与生活和实际紧密相连, 突出应用性。要精心设计每一个实验和实训项目, 为培养学生的应用与开发能力服务。

2.2 优化实践教学资源配置, 注意各种实践教学模式的衔接与配合

课堂案例实践应该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 但在不同时期对案例的选择上应该有所侧重。前期要选择一些认识性的案例, 中期则侧重于分析性的案例, 后期要加强解决性案例, 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校内模拟实习的专业性较强, 需要和相关的理论结合, 可以根据专业课的开设灵活安排;教学实习基地实习针对的是提高学生岗位适应力, 需要学生具备基本的理论知识和初步的实践能力, 综合性较强, 是所有实习的总结和提高。按照这一思路, 实践教学的初步安排是:案例实践教学在大一下学期和大二上学期进行, 校内模拟实习贯穿于每个学期, 基地实习在大四上学期进行。这样, 通过课堂实践和案例教学, 锻炼了学生对金融专业知识的认知能力;模拟实验室操作, 增强了学生对具体金融业务的动手能力;教学基地实习, 提升了学生对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三管齐下, 学生的综合素质将有质的飞跃。

2.3 构建实践教学质量保证体系的框架

2.3.1 加强实践教学的制度建设

应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教师指导制度。主要包括:实践前广泛征求学生意见, 拟定好实践计划, 安排好实践内容;实践任务布署具体, 注重实践操作等;二是学生参与制度。主要包括:根据辅导教师安排, 结合自己实际写好计划;在实践过程中, 做好实践记录, 搜集有关资料, 认真实践;积极与辅导教师和指导教师配合, 设计好实践小结等。

2.3.2 要做好实践教学效果评估、优化实践方案

跟踪研究各种实践教学模式, 全面分析实践教学效果, 建立教学效果测评系统就显得非常必要。评估的方式可以是学校组织专门机构进行的定期评估, 也可以是不定期的自评。

2.3.3 建立科学的金融学实践教学评价体系

建立完善独立的金融实践教学评价体系, 该体系中应包括对实践教学的制度与体系、实验项目、实践教学队伍、教风与学风、教学实验管理、实践教学改革、实践教学效果等内容的考评, 单独地或与理论教学一起对实践教学进行评估。

2.4 建设一支高水平的实践教学师资队伍

目前我国的高等学校普遍将教师分成教学和实验两个系列, 讲授理论课的教师不去参加实验教学, 这种现象应予以改变。高校应鼓励、支持、引导高水平的教师参加金融实践教学工作, 并应制定相关政策, 对工作中取得成绩的教师实施奖励。同时也可从银行、保险公司等金融企业聘请有实践经验的人士到高校任教和兼职, 充实实践教学队伍, 促进教学、生产、科研相结合。

应坚持以培养高素质金融人才为目的、以技能培养为本位, 构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 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协调发展的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体系, 积极探索实践教学的思路、模式、方法和措施, 为社会培养出优秀的金融人才。

摘要:实践教学是大学本科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高校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入手, 提出了构建科学实践教学模式的对策, 使教学资源的配置更为合理。

关键词:实践教学,金融学,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美]马斯洛著.许金声等译.动机与人格[M].北京:华夏出版社, 1987.[1][美]马斯洛著.许金声等译.动机与人格[M].北京:华夏出版社, 1987.

[2]王晓军.论现代金融人才培养与高校金融教学改革[J].高教研究, 2008, 7.[2]王晓军.论现代金融人才培养与高校金融教学改革[J].高教研究, 2008, 7.

[3]张放平.强化实践教学推动创新型人才培养[J].中国高等教育, 2007 (17) .[3]张放平.强化实践教学推动创新型人才培养[J].中国高等教育, 2007 (17) .

[4]罗进.应用研究型人才适应高等教育大众化[J].前言论坛, 2007, 9 (5) .[4]罗进.应用研究型人才适应高等教育大众化[J].前言论坛, 2007, 9 (5) .

[5]邹晓平.高等学校的定位问题与分类框架[J].高教探索, 2004 (3) :9-12.[5]邹晓平.高等学校的定位问题与分类框架[J].高教探索, 2004 (3) :9-12.

[6]巴素英, 周士杰.本科实践教学改革探索[J].实验科学与技术, 2006, 8 (4) .[6]巴素英, 周士杰.本科实践教学改革探索[J].实验科学与技术, 2006, 8 (4) .

金融学本科教学 篇2

广播电视大学财经类开放教育主要培养面向业务第一线的应用型高等专门人才。金融学专业既需具备扎实的经济金融理论功底,也要掌握一定的金融操作技巧和工作技能,不仅专业性强,涉及的面也宽,而一般情况下,学生缺乏业务实践。即使是那些在实务部门工作的学员,也难于对整体金融理论准确把握。尤其对理论如何在实际中运用,如何指导实际难以掌握。为了加强金融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要求各分校重视实践性教学环节。包括课程实践、社会调查和毕业论文三项主要内容。集中实践环节不得免修。各环节具体要求如下:

一、课程实践

为锻炼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增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分析能力,在教学中必须高度重视课程实践教学环节。在金融专业有4门课程要求有课程实践。

1、西方经济学(本)。本课程要求撰写“我国的经济发展形势”的课程实践调查报告。实践内容可自定,调查报告字数2000字以上。

2、保险学概论。要求学生在学习的同时,综合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进行“关于我国保险业发展现状的调查”,并写出课程实践调查报告。字数2000字以上,时间不少于一周。

3、证券投资分析。本课程结合形成性考核改革的要求,在课程实践时要求根据省校的网络实训课件,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进行模拟股票投资,根据自己的投资结果,写出分析报告。实践成绩可以根据投资结果进行计算。

4、市场营销学。本课程安排三次社会实践活动。要求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分析能力,同时深化理论体系。实践的内容可以是:

(1)企业市场营销机构设置的调研。

(2)企业的市场环境分析。

(3)企业的市场营销策略分析。

(4)根据调查分析,进行企业的市场营销组合策略设计。

实践结束后,要求写出社会实践的调查报告,字数2000字以上,或者进行市场营销组合策略设计,时间2周左右。

二、社会调查

社会调查是培养、训练学生观察社会、认识社会以及提高学员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教学环节。它不仅要求学生对全过程所学知识和技能进行综合运用,而且使学生通过对关键或焦点问题进行社会调查,圆满完成学习计划,实现教学目标。

(一)要求

1、金融学专业的学生,凡已修本专业课程学分达到全部课程总学分的60%以上的,可参加社会实践。

2、社会实践的具体内容可根据中央电大或省电大提供的选题确定。

3、社会实践的时间应尽量安排在寒暑假期间,时间三周以上,字数3000字。

4、金融专业的在职学生应结合工作岗位进行社会实践,对非金融行业的学生,要求对金融业主要业务的流程进行调查。不参加社会调查的学生不得毕业。不得免修。

5、学生应根据社会调查的选题提出社会实践计划(包括调查对象和调查内容等),作好社会实践的记录。

6、调查报告的内容应包括:实践题目、参加时间、地点、方式、内容、过程、发现的问题、结论、效果和体会。

7、分组及指导教师的安排。为确保社会调查工作的顺利开展,应按学习小组将学员划分为不同的社会调查小组,每组以10人为宜,每个指导教师可负责指导2—3个小组,同时聘请金融部门的专家担任指导教师。

(二)考核与成绩评定

科学的课程评价体系是实现目标的重要保障。对社会调查的评价指标应根据我们的教学目标,体现我们的评价理念。

评价内容具体包括:社会调查计划书(开题报告)、社会调查工作日志、资料包、调查报告正文及单位的反馈等。调查报告计划书中应包含:调查课程题目、调查目的、调查方法、调查人员、调查地点、调查进程安排、调查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及解决办法。调查计划书应经辅导教师审核后执行。

社会调查报告进行中,要填写社会调查工作日志。工作日志的内容应包括调查时间、地点、人员、方法、内容。在调查过程中,会获取大量资料,为加强对资料的管理,学员应将资料归集在一起,以便进行资料的分析和整理。包括各种复印资料,调查表格等等。

调查报告的正文主要写出调查对象的情况、调查内容、通过对调查情况的分析,提出调查分析的结果和调查体会。

调查报告过程是评价的重点。

评价方式可采取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形式。评价的主体有:社会、老师和学生。形成性评价的比例可以适当放大,达到50%。形成性评价主要是对社会调查的实施过程进行评价,通过对社会调查过程连续地反映和反馈信息,使教师和学生不断地调整和改进工作。包括:

1、社会调查的计划。个人的社会调查计划,包括调查的目的、方法、时间、地点、进程、内容、困难及解决的办法等。主要评价计划的可行性、科学性、创新性。20%

2、调查的日志。对调查的时间、地点、被调查人员、被采用的调查方法及获得的信息等要有具体的登记,并不定期进行审查。30%

3、资料包。包括调查的表格、文献资料等。30%

4、单位反馈意见和学生自我评价。20% 终结性评价主要对调查报告正文的真实性、科学性、实用性、创新性的评价。它是在社会调查工作完成后,总结性地给出反馈信息。具体的评价标准包括:

1、选题目的明确,立题依据充分,对实际工作具有指导意义10%

2、调查资料与数据可靠,统计处理得当。10%

3、逻辑推理严谨,结论可靠,与资料分析结果相符。20%

4、是否充分运用了各种资源。10%

5、提出的建议是否有创新。30%

6、建议是否有实际价值。10%

7、写作重点突出,结构规范,层次清晰,语言流畅。10% 社会调查报告成绩分优秀、良好、中等、及格、不及格 优秀:

社会调查计划书:选题要符合专业要求,联系当地热点问题;调查目的明确、方法正确,计划书中各项目填写齐全、书写规范、计划可行。

社会调查工作日志:各项目记录齐全、书写规范、记录真实可靠。调查资料包:原始资料齐备、调查表制作精良、科学、整理科学规范。

调查报告正文:叙述清楚明白,数据资料真实可靠、语言准确简练、理论理由充分、体会深刻,建议有创新和实际价值。本科不少于3000字。

良好:

社会调查计划书:选题要符合专业要求,联系当地热点问题;调查目的较明确、方法正确,计划书中各项目填写较齐全、书写较规范、计划可行。

社会调查工作日志:各项目记录齐全、书写较规范、记录真实可靠。调查资料包:主要原始资料齐备、调查表制作科学、整理较科学规范。

调查报告正文:叙述较清楚明白,数据资料真实可靠、语言较准确简练、理论理由较充分、体会较深刻,建议有实际价值。本科不少于3000字。

中等:

社会调查计划书:选题要符合专业要求,联系当地实际,调查目的较明确、方法正确,计划书中各项目填写齐全、计划可行。

社会调查工作日志:各项目记录较齐全、书写较规范、记录真实可靠。调查资料包:主要原始资料较齐备。

调查报告正文:叙述较清楚明白、数据资料真实可靠、语言较准确简练、体会较深刻,建议可行。本科不少于3000字。

及格:

社会调查计划书:选题要符合专业要求,联系当地实际情况,有计划书。社会调查工作日志:有记录,无弄虚作假现象。调查资料包:有原始资料。

调查报告正文:叙述基本清楚明白、数据资料真实可靠、语言基本准确简练,符合调查报告写作基本要求。本科字数不少于3000字。

不及格:(有下列情形之一者为不及格)

社会调查计划书:选题不符合专业要求,没有社会调查计划书。社会调查工作日志:无社会调查工作日志,或基本未予以记录。调查资料包:无原始资料或弄虚作假。

调查报告正文:观点有错误,叙述不清楚,数据资料不真实可靠,写作不符合调查报告基本要求,本科字数少于3000。

成绩评定办法

1、由指导教师评定形成性考核成绩和终结性成绩,分校管理教师填写成绩登记表。

2、成绩册一式三份,在完成某项调查报告后,就要向分校教学部门报告成绩,学校通过抽查,确定最后的调查报告成绩。

3、成绩有一项不及格,就不能撰写毕业论文。

4、调查报告的一项不及格,可以申请补做。

三、毕业论文

毕业论文是根据专业教学的要求,对学生所学知识和理论进行综合运用的培训,旨在培养学生的专业研究素养,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和专业素质得到提升,使学生的创造性得以发挥。

1、选题原则

选题应符合金融专业培养目标和教学要求,以学生所学专业课的内容为主,不应脱离专业范围,要有一定的综合性和学术性,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题目大小适中,对实际工作有一定指导意义;应结合当前科技和经济发展,尽可能选择与社会发展及本地区、本单位实际工作相结合的题目。选题应鼓励学术创新,避免选择已经完全得到解决的常识性问题;鼓励选择同国家的建设与发展密切相关的现实问题,鼓励解决实际问题。选题范围既要与课程实践、社会实践的内容相关联,又要避免重复。

学生在指导教师指导下确定初步选题后,由教学点专业责任教师签署意见,加盖公章后,报分校专业责任教师签署意见,分校教学管理部门存档,并报省电大审核。

选题一经确定,一般不再作变动。特殊情况必须修改的,须报省电大专业责任教师审批。

2、要求

凡修完金融专业全部必修课程,已修课程学分达到全部课程总学分80%以上的学生,经申请可参加毕业论文实践教学。

毕业论文为金融专业学生必修环节,不得免修。

毕业论文应由学生本人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杜绝一切抄袭、剽窃行为。学生在专科学习阶段所作毕业论文不得直接或变相用作本科学习阶段的毕业论文。

毕业论文应做到观点新颖、明确,材料翔实、有力,结构完整、谨严,语言通顺。

毕业论文应当具备学术文体的一般特征。调查报告、工作总结及文学作品等各类非学术文体的文章不能作为毕业论文提出。

选题确定后,学生需撰写开题报告。开题报告主要包括研究重点、研究计划或研究路线、写作提纲、参考文献(专著、教材、论文10份以上)。开题报告经指导教师审定同意后方可开题。

毕业论文主要内容包括:摘要、目录、正文、参考文献。所引用的中外文参考文献资料,必须注明引用资料(或著作、期刊等)的书名(或著作、期刊名)、作者、出版单位、时间(引用期刊的还必须注明文章名)。引用其他参考材料也应注明资料来源。

毕业论文字数本科一般不少于6000字,不超过10000字。

毕业论文要求统一格式,统一封面,统一使用A4纸进行文字打印及装订。

毕业论文的原始材料如论文初稿、修改稿、正稿、10篇以上的参考文献和电子文档要统一归档。

3、指导教师

指导教师条件:(1)具有认真的工作态度、丰富的金融专业知识和较高的业务水平,熟悉电大教学情况。

(2)具有金融专业本科及以上学历,且有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具有3年以上金融专业教学经历。

各电大应将毕业论文指导教师名单报电大分校初审,经省电大复审后确定。指导教师职责:

(1)根据毕业作业教学工作的具体要求和安排,制定详细工作计划。

(2)指导学生正确选题,指导、审定开题报告,对学生毕业论文(设计)全过程进行指导。

(3)审阅学生写作初稿,提出具体修改意见。指导学生进行文献检索,推荐参考书目和资料并指导阅读。

(4)对每位学生毕业论文进行分阶段指导,原则上本科不少于4次,总计时间本科不少于8小时,每次指导需进行较详细记录,指导过程记录由指导教师填写,学生、教师同时签字。

凡指导不到位,未认真填写指导记录表,指导过程考核不合格者酌情扣减工作量时数或酬金。经初审、终审发现论文属抄袭者,取消指导教师全部工作量和酬金,并在全省电大系统予以通报批评。

(5)检查学生独立完成写作工作情况,鉴别并制止抄袭、剽窃等造假行为。

(6)针对学生毕业论文全过程表现写出具体准确的评语,并给出初评成绩。

(7)在毕业论文指导教师责任承诺书上签名。

指导教师工作量:

每名教师指导的同一届各类本科学生总数:专职教师不多于15人,兼职教师不多于10人。专职教师同时指导的各类学生数一般每人不超过30人;兼职(或业余)指导教师同时指导的各类学生数一般每人不超过20人。

4、毕业论文答辩

(1)答辩资格

各分校对毕业论文实施过程进行严格的形成性考核,凡写作态度不认真,未按要求填写指导过程和写作过程考核表或过程考核和初审、复审不合格的学员不接受答辩。

(2)答辩安排

本科毕业生原则上均应参加毕业论文答辩。

(3)答辩的组织

A、根据中央电大的有关要求,各分校成立答辩委员会和答辩小组,省电大审核电大分校答辩委员会和答辩小组的成员名单。

B、要制订答辩工作计划,填报答辩申报表,报省电大审批后确定与实施。

(4)答辩委员会

A、人数须为5人及以上单数,由具有相应专业较高业务水平的专家组成。成员需具有相应专业本科及以上学历、副高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专家不少于1名。

B、主要职责:监督检查并解决答辩过程中出现的专业学术问题,对当地有争议的答辩成绩进行审议。

(5)答辩小组

A、人数须为3人及以上单数组成。小组成员结构:答辩主持人1名(具有金融专业本科及以上学历、副高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并持有中央电大颁发的金融专业答辩主持人资格证书),答辩教师1名及1名以上单数组成,秘书1名(具有金融专业专科及以上学历,负责汇总答辩题目及答辩评语、成绩)

B、指导教师在其本人指导的学生进行答辩时,不得担当该答辩组成员。

C、具有答辩主持人资格的教师不能担任自己指导的学生的答辩小组主持,主要职责:根据学生答辩情况和文字材料,为学生评定答辩成绩(毕业实践)成绩。

(6)答辩教师

具有金融专业本科及以上学历、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3年以上金融专业教学和研究工作经验。答辩教师应提前审阅参加答辩的学生撰写的毕业论文,依此提出问题,对学生答辩情况进行记录和现场点评。

(7)答辩程序

A、答辩教师审阅参加答辩的学生毕业论文。

B、答辩主持人宣布答辩程序和要求。

C、答辩人介绍论文。答辩人用10~15分钟介绍毕业论文选题理由、研究思路及毕业论文主要成果(或结论)。

D、答辩教师审查判断毕业论文的真实性,在答辩人的研究范围内,当场提出3~5个相关问题,由答辩人答辩。每个答辩小组的答辩人数应控制在24人/天以内。

E、答辩教师对答辩人答辩的情况进行当场点评,并给出答辩评语和答辩成绩,记入《湖南广播电视大学毕业论文(设计)评审表》

5、成绩评定

(1)金融本科专业的毕业论文成绩,由指导教师在学生完成文字材料撰写后,根据《湖南广播电视大学毕业论文(设计)初评成绩评定标准》给出初评成绩。

(2)分校成立毕业论文(设计)初审小组,对毕业论文(设计)写作、指导过程和质量进行全面审核,作出客观评价。凡未填写教师指导记录表和学生写作过程考核表,没有开题报告的,一律不接受初审、不允许参加答辩。

(3)凡文字材料未达到基本要求、抄袭造假者,按不及格处理。

(4)凡毕业论文成绩不及格者,可根据实践教学安排计划,在学籍有效期内进行。每期答辩结束后,金融专业责任教师,要向省校报送毕业论文情况总结报告。

6、其他

各分校必须组织金融专业的学生到校外实践教学基地至少进行一次实践活动。每一次实践活动必须有辅导教师或实践教学基地指导教师的实践指导讲稿,必须有实践活动记录,每一个学生必须有实习报告,辅导教师或实践教学基地指导教师必须对每一个学生的实践进行考核,评定成绩,造具成绩单。

实践教学活动的全部材料按规定保存一年。因此,分校专业责任教师应对学生的各类实践教学材料,分专业、按级别立卷(材料多的采用打捆方式)归档,即一个专业一个级别学生的一类实践教学材料归为一卷(或一捆),首页为成绩单,成绩单下面是相应的实践教学材料,如实验(实习)报告、实践教学安排表、教师讲稿、活动总结等。

经管教学部金融学本科专业责任教师

苏晓凤

2009.3

附:毕业论文参考选题

1、美国次贷危机对我国的启示

2、对我国政策性银行的发展与改革问题的思考

3、区域金融合作对长株潭一体化建设的支持

4、关于长株潭金融合作问题的研究

5、从紧的货币政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及对策

6、我国央行货币政策操作与效果分析

7、电子货币发行对货币供给影响的实证研究

8、我国金融业综合化经营与监管问题探析

9、****股票的价值分析

10、****证券投资基金的绩效评估

11、****银行股份公司经营绩效评估

12、中国股指期货投资的风险管理

13、中国股指期货推出后对股票市场的影响

14、村镇银行经营模式研究

15、外资银行在中国设立分支机构所要求的经营环境研究

16、股权投资基金研究

17、证券投资基金业绩评价研究

18、认股权证定价的实证研究

19、股指期货交易策略研究 20、物流金融发展研究

21、黄金市场投资策略研究

22、高新技术企业融资困境及其对策研究

23、我国证券市场内幕交易研究

24、期货价格与现货价格的关系研究

25、中国股票市场“政策市”表现及原因探析

26、股票发行制度创新研究

27、从紧货币政策对股票市场的影响

28、商业银行理财产品现状及发展趋势(创新)

29、资本市场理财产品现状及发展趋势 30、中国股票市场制度缺陷及纠正

31、信托业务创新探析

32、私募基金的现状及发展趋势研究

33、金融支持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相关性分析

34、人民币汇率升值与中国证券市场的发展

37、中小企业融资难与商业银行贷款低效率

39、现金流量表与企业的并购业务(借助案例分析)40、期权激励与中国商业银行的可持续发展

41、企业并购融资分析

42、企业并购估值分析

43、企业并购风险分析

44、浅析我国的IPO定价方式

45、风险投资退出渠道的比较分析

46、浅析风险投资的激励机制

47、浅析风险投资的风险解决方案

48、中国产业投资基金的发展与制约因素分析

49、流动性过剩形势下县域金融发展的思考 50、我省县域中小企业融资的调查与思考

51、绿色信贷的发展与创新机制研究

52、贫困地区农村金融的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

53、商业银行服务于新农村建设的创新机制研究

54、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监管制度研究

55、农村金融资源有效配置机制创新研究

56、我省小额贷款公司发展的调查与思考

57、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问题研究

58、我国私人银行业务发展的问题及对策

59、我国村镇银行发展的问题及对策 60、我国邮政储蓄银行的改革及发展定位 61、中小商业银行贷款定价问题探讨 62、商业银行票据业务的风险及对策

63、从美国的次级住房贷款危机看中国银行业的住房贷款业务风险 64、我国上市商业银行的继续改革问题探讨 65、我国民间金融发展中的问题及对策 66、中外银行信贷管理的比较与启示 67、我国网络银行的发展与监管对策 68、我国银行监管与国际接轨问题研究 69、中国期货市场的创新与发展问题 70、关于构建我国存款保险制度的思考 71、国外中小企业融资方式及启示

72、我国商业银行消费信贷的风险分析与对策研究 73、构建农村信用社风险控制体系的研究

74、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发展问题及对策研究 75、发展农村消费信贷问题研究

76、农村信用社农户小额贷款存在问题及对策 77、我省农村信用社改革问题研究

78、我国个人信用制度建设中的问题研究 79、商业银行个人金融业务的现状及发展对策 80、浅议建立适合我国的存款保险制度 81、农村信用社操作风险的形成及防范对策 82、论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拓展与创新

83、商业银行个人消费信贷面临的风险及防范对策 84、我国中央银行与政府之间关系的研究 85、浅析加强中央银行独立性地位

86、电子货币发展与中央银行面临的风险分析 87、中国信用卡市场的规模与结构

88、对中国当前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和传导效率的思考 89、浅析农村信用社农户小额信贷

90、略论我国商业银行现阶段汇率风险与防范 91、货币市场发展与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功效分析 92、政府在房地产业管理中的定位思考

93、中国城市化发展进程与我国房地产业的发展趋势 94、我国商业银行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化的实施思路 95、我国商业银行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化的实施时机 96、“从紧”货币政策下住房抵押贷款政策的新思考 97、新时期商业银行业务管理的特点与对策 98、创建我国新时期“和谐金融”环境研究 99、“从紧”货币政策下商业银行的经营调整对策 100、人民币汇率升值对我国房地产价格的影响 101、“私募资本”市场的金融监管问题研究 102、“从紧”货币政策下的金融监管研究 103、央行加息对银行业务的影响分析 104、央行加息对房地产市场的影响分析 105、房贷新政对住房市场的影响效果评价

106、探析当前紧缩货币政策对金融业发展的影响 107、探析当前紧缩货币政策对房地产业发展的影响 108、解析房地产业融资困境

109、当前房价波动原因及趋势分析

110、近年“房地产热”的成因、表现及其影响分析 111、论住房信贷与金融风险

112、论我省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 113、我省资本形成机制研究 114、我省银行业发展研究 115、我省消费信贷发展研究

116、商业银行如何发展个人理财业务 117、我国商业银行的综合经营研究 118、银行卡市场环境建设研究 119、我省证券业发展研究 120、我省信托业发展研究

121、我国城市商业银行未来发展前景研究 122、我省风险投资发展中的问题及对策 123、论绿色金融评介体系的建立

124、金融需求的分析与金融战略的制定 125、城市商业银行的市场定位探讨 126、混业经营条件下银行产品的设计 127、论银行资产业务的优化组合

128、论混业经营条件下商业银行风险的控制

129、论以风险控制为主的银行信贷组织机构的建立 130、论以客户为核心的银行服务流程的建立 131、论以客户为核心的银行服务机构的建立 132、论环保与金融联动机制的建立

133、我农村住院医疗保险的实践及影响因素研究 134、我农村保险制度改革难点与对策调查研究 135、高校大学生医疗保险现状研究及对策分析 136、保险公司的品牌战略研究

137、大学生失业保险项目开发的可行性研究 138、被保险人道德风险的防范方法研究 139、中国存款保险制度研究 140、中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研究 141、浅谈保险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142、人寿保险保费分析方法研究 143、保险产品创新研究

144、保险组合产品及其规制问题探讨 145、保险资产管理的监管模式探讨 146、保险营销创新与监管研究 147、保险业集团化经营模式探讨 148、保险公司经营绩效指标体系研究

149、影响保险市场运行效率的主要因素及政策建议 150、保险公司治理结构创新研究 151、存款保险制度若干问题的思考 152、我国责任保险发展研究 153、我国保险公司经营效率分析

154、我国保险公司经营安全的外部保障体系研究 155、寿险代理人素质管理研究 156、我国保险营销制度变迁研究

157、我国保险市场营销的现状及策略选择 158、中国保险市场形态分析

159、中国商业保险规范性发展研究 160、我国少儿医疗保险制度研究 161、中国农业保险立法问题研究

162、关于我国银行保险发展趋缓的分析 163、中国保险业诚信问题研究 164、中国居民保险需求问题研究 165、提高农业保险覆盖率问题研究 166、保险业信息不对称问题研究 167、我省人身保险需求现状调研 168、我省财产保险需求现状调研

169、我省保险专业本科生就业现状调研 170、银行保险股权投资相关问题探讨 171、房贷险发展的制约因素分析 172、代位追偿原则的法律思考

173、交强险“无责赔付”的是非研究 174、气候变化对保险业的影响 175、保险公估发展的路径选择 176、紧缩政策对保险业发展的影响 177、巨灾风险证券化问题研究 178、绿色保险问题

179、信用担保机构与银行合作机制研究

180、金融业全方位开放后民营银行市场准入问题研究 181、论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证券化的难点及对策 182、我国中小企业贷款的体制障碍及对策研究 183、商业银行不良贷款证券化模式分析

184、我国个人理财市场拓展的难点及对策研究 185、我国国有商业银行改制上市效应的实证分析 186、我国国际收支双顺差的负效应及对策研究 187、人民币汇率与我国国际收支状况分析

188、人民币资本项目自由兑换的进展情况及推进对策研究 189、我国存款保险制度建设与发展问题研究 190、金融风险与防范问题的研究 191、我国证券市场发展中的问题及对策 192、央行加息对房地产业的影响分析 193、西方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及启示 194、中国利率市场化的利弊分析 195、中国金融业混业经营的时机分析 196、规范民间金融政策研究 197、民间金融的风险分析

198、上市公司利润操纵的实证研究 199、论信息不对称与我国保险公司经营

金融学本科教学 篇3

关键词:应用型;金融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544(2012)06-0076-02

一、我国不同类型高等院校金融学专业培养目标分析

菲利普·阿特巴赫(PhilipAltbach)曾指出,“世界上大众化高等教育体系的一项核心特征是异质性。高等教育体系应该是一个服务于不同的顾客、拥有不同的目的、接受不同方式的补助、具有不同质量与成就水平的各类高等教育机构的集合体”。[1]因此,在安排金融专业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以及实践教学的内容和形式时,高校应首先确定自己在整个高等教育系统中的相对位置,找准自己的发展定位。

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马陆亭,以我国高等学校博士学位授予数、硕士学位授予数、科研经费获取数、国外及全国性刊物发表学术论文数等项目的集中度等指标作为分类依据,将中国高等学校分为研究型大学、教学科研型大学、教学型本科院校、高等专科学校和高等职业学校四类。[2]他认为,高等教育的三大基本功能虽然依然存在于各层次的高等学校中,但是实施的层次、程度不同,在各高校间的分配不同,也即不同类型的高校与社会的结合点不同”。[3]

不同类型的院校在金融学专业的培养方式和培养目标方面的差异,应该在教学中鲜明地体现出来。作为应用型本科院校在高等学校层次类别中应属于教学型大学,这类大学的教学层次以本科教育为主,在金融人才培养方案中以“应用型、复合型、国际型”作为人才培养的总目标,在立足培养人才应用能力的基础上,以素质教育保障人才未来职业生涯的可延展性,以提高学生的职业适应性作为实践教学的目标。具体说来,所培养的人才应该具备综合性的知识储备,熟悉和金融业相关的多个学科的知识,比如财务方面、管理方面;熟悉金融机构的基本业务流程、基本业务操作,能够进行简单的数据处理。该类院校的金融专业培养目标既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应用实践能力,也应使学生具有一定的专业研究能力,以备将来向管理精英型人才发展。

根据以上需求,从学生教育计划安排的角度来说,大致分成以下两类:一类是培养普通应用型人才的教学。其教学的基本思想应是宽口径,对基础理论和专业课程不过多深入,应设置较多选修课,包括财务、会计、管理、营销等,希望学生有一个比较宽厚的基础,使他们能够适应多样化竞争的需要,可以向多方面拓展,能够成为具有较高适应性和竞争力的人才。第二类是培养金融行业的技术精英型人才的教学,其核心是培养学生的数据处理和分析能力,并熟知行业基本流程,在教学设计方面采用多门实验性课程来提高学生的专业适应性。

二、《金融学》课程与后续专业课衔接方面存在的问题

《金融学》是金融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为学习专业课提供理论基础。目前《金融学》课程与后续专业课衔接方面存在较多问题。

1.在现行课程体系上,《金融学》课程偏重宏观金融理论,而后续专业课程多偏重微观金融方面,两者衔接性较差。自上个世纪70年代以来,全球的市场化程度日益提高,市场化要求金融的微观化,世界金融的运行效率逐渐取决于微观主体的行为,微观金融几乎和所有的实践工作联系在一起。但是长期以来,我国的金融学专业秉承以理论教育为主的教育思想,以至于在专业培养当中,无论何种类型本科高校金融学的专业基础课都是以宏观理论分析作为课堂教育的主体,这很难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同时,专业基础课过分注重宏观理论,不能和专业课衔接起来,就削弱了《金融学》的专业基础课作用。

2.课程的知识面覆盖不够。主要是现在《金融学》教材对于一些基本概念、基础理论和前沿理论的介绍不够充分,特别是对“公司金融”和“投资学”方面,影响学生对后续金融专业课的学习。

3.现行《金融学》课程在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等方面并没有体现出其与其他专业必修课程的联系和衔接,而是单独针对本课程做出界定,缺少在学科体系方面的系统性,不能充分发挥《金融学》课程在金融学专业课程体系中的统领和基础性作用。

4.现行《金融学》教学缺少实践和案例教学环节。实践教学是培养应用性人才的重要途径,可为学生提供一个理论联系实际的有效渠道,有利于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消化,加深对理论的理解。在《金融学》课程教学中,有很多知识仅从理论上加以阐述,学生会觉得非常抽象,难以理解,同样的理论拿到实际中去,就变得生动具体,理解起来也比较容易。但现在的《金融学》教学单纯地把该课程看成是一本理论教科书,只注重对理论的传授,不注重对案例和实践的分析,以及对理论应用的引导,这对于以就业为导向的金融学专业的学生来讲,适用性较差。

三、《金融学》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

(一)目标和原则

1.教学改革的总体目标。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培养目标应侧重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理论应用能力、专业拓展能力。为实现该目标,在《金融学》课程教学中应立足于培养学生的应用实践能力,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并据此系统化地研究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

2.教学改革的原则。(1)加强微观理论教学内容,注重宏微观理论的平衡发展。在《金融学》教学中,增加诸如公司财务、金融工程、资本市场、资产定价等微观理论的教学内容,坚持宏微观金融理论相结合,提高理论教学的针对性,为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具有专业性、技术性、拓展性的人才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2)课程内容设置要体现一定的前瞻性和差异性。一方面,《金融学》课程内容设置要尽量反映我国金融业未来的发展方向。为适应金融业混业经营的发展趋势,应当是涵盖银行、证券、保险、信托等多领域的宽口径模式,并结合国外的发展和国内的具体国情,使其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另一方面,可根据地区经济发展的实际和院校自身的办学条件自主确定拓展性的内容,体现出和其他类型高校的差异。(3)加强实践教学活动,注重实际应用能力培养。实践教学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径,可为学生提供一个理论联系实际的有效渠道,有利于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消化,加深对理论的理解。

nlc202309011108

(二)教学改革的具体内容

1.在《金融学》课程中加大微观金融理论的比重。根据教育部2012年《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的要求,高等教育要“优化结构,调整学科专业、类型、层次和区域布局结构,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满足人民群众接受高等教育的多样化需求。强化特色,促进高校合理定位、各展所长,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特色、争创一流”。为保证高等教育的质量、提高适应性,应用型本科院校金融学专业的课程内容要进一步微观化。作为专业基础课程,《金融学》应该首先体现出金融理论的变革,顺应微观化的趋势,增加微观金融方面的内容,并在课堂教学中体现出来。这也是和后续的专业必修和选修课程相衔接的要求。从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培养目标出发,按照金融行业的实际需要传授相关知识,培养具备专业应用性和职业适应性的金融人才。

2.修订《金融学》教学大纲,确保和后续专业课相衔接。李健(2005)认为在教学大纲中包括“基础性教学内容”和“选择性教学内容”两大教学模块是比较科学的。[4]笔者认为,应将《金融学》课程的教学大纲分成相对固定和可变两个部分,给基层教学单位和教师一定的自主权,以增强教学内容与金融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变化以及后续专业课调整的适应性。

3.改革《金融学》教学模式,注重在联系中创新。《金融学》教学模式的改革着重于教学方法与手段的研究和创新。通过改进现有的教学手段和创新教学手段和方法达到提高适应性的目的。(1)改进案例教学模式。由于《金融学》课程内容偏重宏观理论,又由于高校教师大都缺乏实际从业经验,在讲述时难免会偏重理论的阐述、逻辑推理和引证。现代金融学强调实践应用和实证分析,需要开展“引导式”案例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应结合教学内容的要求,将国内外金融领域的经典案例和与现实生活联系密切的金融事件作为案例的素材,加工整理之后形成由事件、问题、成因、解决措施及政策建议等多个部分组成的完整案例体系,通过课堂分组讨论、辩论等多种方式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看法和见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发散性、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2)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实践教学环节的设置目的是为配合理论教学,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专业训练和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对于应用型本科院校,实践教学是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常见的实践教学环节有两种:一是课堂实践教学,即案例、课程作业、实验、实习(设计);二是专业实践教学,即实验实训、社会调查、校外实习以及毕业设计等。金融学实验室是模拟实践教学的主战场,可以使模拟教学成为联系理论与实际的桥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与分析判断问题的能力。

4.持续更新教材内容,增加辅助和配套教材。近20年来,金融理论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并且这种变化正在加速进行,学术界对金融理论研究在微观和宏观层面也都取得了许多重要的成果,同时金融与经济关系的论证也越来越全面,人们对于微观金融的认知随着金融实践的发展也越来越完善。作为金融学专业的基础理论课程,《金融学》必须一方面紧密联系金融实践的最新发展,从基础理论层面进行阐释;另一方面把金融理论研究的成果及时纳入教学体系并在实践中有所体现。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的知识体系保持常新,增强他们的职业适应性。另外,还应加强辅助性教材的建设,编写与教学相配套的《金融学》学习辅导手册和相应的实验实训教学指导手册。

参考文献:

[1]李家福,刘生.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的大学差异化发展[J]. 中国高教研究,2008(5).

[2]马陆亭.如何实现高等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对我国高等学校层次类别的一项剖析[J].高等教育研究,1997(2):47-53.

[3]马陆亭.高等学校的分层与管理[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4:38.

[4]李健.“货币银行学”精品课程建设与质量保证体系创建[J]. 中国大学教学,2005(8).

[5]赵家敏.从金融学科发展趋势看我国的金融人才培养[J].高教探索,2003(4).

[6]杨胜刚,乔海曙.金融学教学改革的紧迫性与基本思路[J].金融教学与研究,2001(6).

(责任编辑:卢艳茹;校对:郄彦平)

金融学本科教学 篇4

20世纪80年代以来, 世界范围内的金融深化进程得到了快速发展, 导致金融市场、金融机构、金融工具以及金融制度等领域的剧烈变革。通过考察发现, 在西方国家金融学科体系的发展中, 出现了以下几个特点:

1. 金融学科体系向微观化转变

20世纪初期, 金融学研究内容主要包括货币、银行、信用三个方面, 从宏观经济学视角研究货币、信用、银行、金融市场在经济运行中的地位、功能以及金融在现代市场经济中的核心作用。后来随着凯恩斯主义的兴起又加入了货币政策、金融调控的内容。总体来讲, 当时的金融学侧重于宏观层面的研究, 也就是现在国际学术界所定义的“宏观金融”。直到20世纪中期, 随着以直接融资模式为主的资本市场的兴起, 市场对关于公司理财、资产价值评估、风险管理等方面的研究和人才需求也变得非常强烈, 这就直接促进了“微观金融”的产生和发展。“微观金融”是从微观的角度, 以资本市场为研究对象, 主要研究金融与金融体系、时间和资源分配、价值评估模型、风险管理与投资组合、资产定价、公司理财等内容。涉及公司金融、投资学和证券市场微观结构等三个大的方向。发展至今, 金融学的内容大体包括两部分, 即“宏观金融”和“微观金融”。但是, 西方国家的大多数学者认为“宏观金融”的内容实际上就是经济学内容的一部分, 没有充分的理由把“宏观金融”作为一个单独的学科或专业来开设。因而, 国外的高校大都把从事这一领域的研究和教学工作挂在经济系或经济学院。这事实上等于是把金融学中关于宏观的部分剥离出去, 而赋予“微观金融”以金融学的定义。

2. 数量化在金融学中占据了日益重要的地位

当代微观金融理论的核心理论基础是公司金融理论和资本市场理论, 而资本成本理论和资本资产定价理论又分别是公司金融和资本市场理论的核心。资本成本理论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如何投资 (项目价值决策) ;如何融通资金 (资本结构决策) ;为投资人提供多少回报 (股利政策决策) 等。资本资产定价理论在马科维茨的均值—方差方法的基础上主要分析在不确定性条件下, 资产收益的决定, 资产收益与风险的测量以及任何一种资产的预期收益与风险之间的函数关系等一系列基本的微观问题。因而成为金融经济学中的一个主要模型, 被广泛应用于测定投资组合绩效、证券估价、决定资本预算以及公共事业股票管理中。

以上所介绍的这些金融理论都需要借助于现代信息技术, 运用大量的数学、统计模型分析方法、定量分析技术。因此, 要学好“微观金融”的理论知识必须要具备一定的微积分、线性代数、数理统计等基础。西方国家的高校为适应这一变化, 纷纷在金融专业的本科教学内容中增加或强化了这些方面的培养。

3. 金融学已逐渐变为一门交叉性学科

目前, 金融学与数学、统计学、工程学、心理学、法学等相关学科的紧密联系, 产生了一些金融学新的分支学科, 如金融工程学、法和金融学、行为金融学等。目前, 金融工程学已经得到了非常广泛的应用, 正在西方各国迅猛发展。法和金融学是自20世纪70年代兴起的“法和经济学”在金融领域的延伸。法和金融学有两大研究方向:一是以金融学为中心结合法律制度来研究金融学问题。二是利用金融学的研究方法来研究法学问题, 如金融立法和监管的经济学分析。法和金融学对于金融实践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尤其是在当今金融创新不断涌现的时代, 如何为金融创新提供有效的法律支持, 或在现有的法律环境下如何进行有效的金融创新等问题正是法金融学研究的领域。行为金融学是把心理学纳入投资行为分析, 自产生以来, 成功地解释了金融市场中许多不能被传统金融理论解释的异常现象, 并逐渐被用来作实践指导。因此, 行为金融学成为了一个引人注目的新兴学派。可以预见的是, 随着社会经济、金融的进一步发展, 金融学与其他学科交叉的现象必将得到深化和广化。

二、我国高校当前的金融学科建设状况

1. 对于金融学的内涵界定不能适应时代要求

目前, 国内学界对“金融学”的理解大多还停留在“宏观金融”的层面, 即主要以“货币银行学”和“国际金融学”两大代表性科目为主线。因此, 金融学被定义为“以融通货币和货币资金的经济活动为研究对象的学科”, 专业大多设在经济学科门类下。而国外对Finance (金融) 的一般解释为:“金融以其不同中心点和方法论而成为经济学的一个分支。其基本的中心点是资本市场的运行、资本资产的供给和定价。其方法论是使用相近的替代物给金融契约和工具定价。”由此可见, 中西方学者对金融学的界定有着明显的差异。正是由于对金融学理解的这种取向, 导致了我国目前的金融学科发展滞后, 其研究和教学工作与金融实践的需求出现了严重的脱节。

2. 教学内容陈旧, 不能有效地达到培养目标

由于在金融学内涵界定上的限制, 我国高校在金融专业教学内容上存在诸多的问题。这集中体现在:首先, 有关“宏观金融”方面的课程过多。一方面, 造成课程内容交叉重叠, 且传统陈旧, 落后于日新月异的金融实践;另一方面, 使得与金融学有高度相关性的课程, 如管理学、数理统计、财务管理、法律课程等的课时不足, 有的干脆就不开设。其次, 在教材建设上, 我国当前的金融学教材质量普遍偏低, 相当多的教材缺乏“教学大纲”依据, 缺乏前瞻性, 对现实金融活动创新现象, 不能从理论上作出充分、完整的阐释, 教材内容高度雷同, 缺乏新意。最后, 实践教学环节没有得到重视, 学时分配过少, 且大多的实践环节只是流于形式, 学生对金融的感性认识与基本操作能力得不到有效的培养。

3. 教学方法、手段落后

绝大多数国内高校仍然使用“粉笔加黑板”的传统教学模式。常常是一门课程从头到尾都由老师讲解, 学生被动接受。对于这种现象, 有人形象地称之“教师念讲义, 学生记笔记, 考试背笔记, 考后全忘记”。如模拟教学、案例教学、讨论教学、多媒体手段、网络手段等一类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在相当高程度上由于主观或客观的因素而未被纳入到教学体系中来。这是造成我国高校学生学习热情不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不强的一个重要原因。

4. 金融教学师资队伍亟待充实完善

现在我国高校中的金融专业教学师资队伍都是传统金融教育模式下培养出来的, 普遍存在着知识结构与能力不适应当代金融学科发展的趋势。很多高校的金融专业教师甚至是半路出家, 真正意义上的金融学专业出身的教师不多。很难想象在这样的师资条件下能培养出真正符合市场需求的高素质金融人才来。

三、国内高校金融本科教学改革的几点建议

1. 应重视金融学内涵的界定。

在金融学向微观化发展的趋势下, 国内的金融学科建设也应该作出相应的调整, 尤其是随着中国金融市场的改革和开放, 资本市场的规范化发展迫在眉睫, 直接融资对中国的特殊重要意义已使“微观金融”的全方位研究势在必行。首先, 应对金融学的内涵做出明确的、与我国金融实践发展相适应的界定。这是对我们的科研和教学进行准确定位的基础。

2. 关于金融学本科教育培养目标的确定。

目前, 国内大多数高校把培养目标定位于“培养与金融相关的各个岗位上的‘高级专门人才’”, 这在金融市场以间接融资模式为主、金融机构单一、金融工具简单的时期, 是基本适用的。但是, 按照目前的金融发展, 要在四年的本科期间培养出某金融领域的专才, 存在相当大的困难。因此, 对培养目标应该作出相应调整。鉴于金融学科发展的特点, 对本科阶段的教育应该淡化专业, 强化基础, 强调学科的金融理论基础。注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和在社会化生产和活动中的团队协作精神, 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各种需求。

3. 在教学内容上, 应该紧紧围绕培养目标统筹安排课程, 对出现交叉重复的课程进行果断的删并处理。

可以相应增加计量经济学、数理统计、金融法律知识等相关课程。

专业课程的设置上, 可分为两个层次:一是专业必修课。可开设货币金融学、金融市场学、投资学、财务管理和各类金融机构的介绍等课程, 这一层次可以根据各高校的具体目标小范围地作些调整。二是专业选修课。可根据客观实际的需要和在教学、科研等方面的特长, 相应地开出大量的金融学专业选修课。这样的专业课程设置为学生的兴趣爱好及专长提供了选择的空间, 对提高广大学生的综合素质非常有益。

对于实践环节应予以足够的重视, 这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适应能力, 是从书本知识到实际应用的一个重要环节。应在培养计划中加大其学时和学分的比重。

4. 革新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在教学过程中不能满足于一般的理论解释, 而应更注重对现实问题的认识和判断。对于像货币金融学、金融市场学、国际金融学等宏观类课程, 可以引进启发式教学和讨论式教学方法, 在着重讲授重点、难点和热点问题的基础上, 通过组织课题讨论、撰写小论文和学术报告等形式, 提高学生的思辩能力, 开阔学生的视野;而对于像公司融资、金融机构经营与管理、投资理论等微观类课程, 应突出其应用性、操作性和前沿性等特点, 可通过案例教学、聘请业务人员授课、模拟实验等手段, 增强学生对业务知识的感性认识、理解应用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5. 充实和提高金融学的师资队伍。

现在在各高校担任金融教学的教师大多是传统金融教育背景, 如不加以改造和提高, 将难以胜任现代金融的教学工作。因此, 需要采取引进、培训或鼓励进修等多种措施并举, 来提高现有教师的金融理论素养和教学能力。更为重要的一个方面是, 要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 鼓励教师走出校园与社会接触, 多参与社会实践, 以此来缓解教师实践经验不足的困境;鼓励教师研究现实金融世界, 尤其是要加强对“微观金融”领域的研究, 紧跟现代金融发展的前沿领域, 并积极把研究成果运用到教学中来, 以此带动教学水平的提高。另外, 出于各种条件的限制, 任课教师客观上很难了解和掌握各类繁杂的金融业务最新发展状况。因此, 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 可适当聘请富有经验的实际部门的业内专业人士授课, 也不失为一个好的解决办法。

参考文献

[1]张亦春.金融学专业教育改革研究报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

[2]王广谦, 等.金融学科建设与发展战略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

[3]张新.中国金融学面临的挑战和发展前景[J].金融研究, 2003, (8) .

[4]王广谦.经济发展中金融的贡献与效率[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7.

[5]刘波, 等.高等院校金融学科实验教学建设与改革思考[J].教育与职业, 2009, (6) .

金融学(本科)专业简介 篇5

(本专业简介为我校2005年(或2005年春季)教学计划为主,各专业具体教学计划以各试点单位下发的为准。)

一、培养目标及规格

本专业培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重点面向基层、面向操作与管理、面向业务第一线的应用型、实践性高级专门人才。在政治思想道德方面,拥护党的基本路线、热爱祖国、具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遵纪守法、有良好的社会公共道德和职业道德。在业务知识和能力方面,掌握本专业所必需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从事各种金融实际工作,具有比较扎实的经济和金融理论基础,较高文化素质和较强分析、解决金融业务和技术问题的能力以及较高的组织管理能力。在身体素质方面:身体健康,能精力充沛地工作。

二、课程设置及教学管理

(一)教学计划中的必修课由中央电大统一开设,执行统一教学大纲、统一教材、统一考试、统一评分标准。中央电大采用集中辅导和巡教巡考等方式,加强教学过程管理。

(二)教学计划中的选修课要尽可能地选用中央电大提供的各种媒体教学资源。

(三)为了加强教学的实践环节,每门课程的教学环节均规定有教学实践的具体内容,即实习、社会调查和平时作业。根据课程性质,凡有相应教学实践环节的,必须按统一要求组织完成。各门课程安排的实践环节的成绩计入课程总成绩,一般占总成绩的20%左右。无实践环节成绩或成绩不及格者不能参加期末考试。

(四)集中实践环节是为了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形式可以多样化,学生不得免修。

(五)金融专业专科毕业生进入金融专业本科学习,需补修3门课程:现代金融业务、商业银行经营与管理和金融市场;财经类非金融专业专科毕业生进入金融专业本科学习,需补修4门金融专业基础课:货币银行学、现代金融业务、商业银行经营与管理、金融市场。

三、教学模式与教学媒体

面授辅导、函授辅导与网络教学、BBS、电子信箱、VBI、电话和双向视频系统,电视直播教学等多种形式的现代远程教学技术手段相结合,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学习支持服务。文字教材、音像教材、CAI课件(含网络版)为主要教学媒体,文字教材为基本依据。

四、修业年限与毕业

本专业按三年业余学习安排教学计划进程,学生入学注册后8年内取得的学分均为有效。本专业毕业学分为71。学生通过学习,取得规定的毕业总学分,思想品德经鉴定符合要求,即准予毕业,并颁发国家承认的高等教育本科学历毕业证书。

五、主要课程说明

必修课

1、宏微观经济学

本课程5学分,开设一学期。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宏观与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基本知识,为学习其它财经类课程奠定基础。

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宏微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与方法、政府与市场、企业组织与创新过程、企业生产行为与收入分配、消费行为、产业组织、宏观经济的均衡与非均衡、财政与税收、银行与货币政策、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稳定增长与微调、国际经济、社会福利理论与政策等。

先修课程:经济数学基础、商业银行经营管理。

2、金融统计分析

本课程4学分,开设一学期。

金融统计分析是金融学专业的必修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金融统计分析的基本原理和基本业务知识,为作好实际金融统计分析工作打下基础。

金融统计分析主要讲述金融统计分析的基本原理、金融统计分析的意义、金融统计分析模型、信贷统计、现金收支和货币流通统计、对外金融统计分析、金融市场统计、保险统计等。

先修课程:货币银行学、统计学原理、经济数学基础等。

后续课程:经济学方法论、金融工程学等。

3、公司财务

本课程4学分,开设一学期。

公司财务是金融学专业的必修课,它以企业的投资与筹资以及相关的问题为研究对象。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员了解、掌握现代公司的生存、发展与金融市场的关系;现代公司财务、资产等管理的主要内容。学好这门课,对分析复杂且处于迅速变动中的中国企业和金融市场来说,将是十分有益的。

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公司和金融市场的概念,从公司的组织形式谈公司的金融管理,从金融市场的构成和特点谈公司的资金融通;利率和汇率的基本理论;公司的资本结构和资本成本;公司的融资管理;现金流量估算,各种投资评估方法的异同,风险和资本限额条件下的投资决策;公司的资金管理,包括现金、应收账款、有价证券、存货;公司兼并、收购和重组;跨国金融管理的特殊性和复杂性。

先修课程:政治经济学、基础会计、货币银行学等。

4、保险学概论

本课程4学分,开设一学期。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保险学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业务。

保险学概论的主要内容包括:保险与保险公司、保险的产生与发展、保险基金、保险的形态、保险合同、保险经营活动、保险经营原则以及保险市场等。

先修课程:政治经济学、货币银行学。

5、现代货币金融学说

本课程4学分,开设一学期。

现代货币金融学说是金融学专业的必修课。学习该课程要求掌握现代西方货币金融理论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的分析方法,并在学习中处理好全面与重点、理解与记忆、原则与方法的关系。在学习与理解过程中,还应注意本课程理论性较强的特点,通过该课程的学习,能

比较完整地掌握现代西方货币金融理论的基本理论框架,并运用到金融实践中。

现代货币金融学说课程以货币为主要对象,重点研究货币与经济的关系及货币对经济的影响。它主要通过对利率理论、货币需求理论、货币供给理论等方面的研究,阐述货币与通货膨胀的关系以及货币政策的有效性等问题,从而具有较强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6、中央银行理论与实务

本课程4学分,开设一学期。

中央银行理论与实务是金融学专业的一门必修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中央银行通过货币政策管理来调控宏观经济的基本理论与方法,为正确认识和掌握宏观金融理论打下基础.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中央银行的一般理论、中央银行业务、中央银行货币政策、中央银行金融监管及风险防范、中央银行宏观金融调控等。

7、金融法规

本课程4学分,开设一学期。

金融法规是金融学专业本科开放教育的一门必修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金融法的一般原理,熟悉金融法规的基本内容,增强金融法制观念,为更好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奠定基础。

本课程主要研究金融法的一般理论、中央银行法、商业银行法、证券法、票据法、保险法、国际货币金融法等法律、法规。

先修课程:货币银行学、中央银行理论与实务、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现代金融业务等。

8、金融理论前沿课题

本课程为专题性质,3学分,开设一学期。

金融理论前沿课题是金融学专业的一门必修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金融经济理论发展的前沿,了解学科发展的动态和方向。

本课程的先修课程为货币银行学、现代货币金融学说、宏微观经济学等。

选修课

1、国际结算

本课程4学分,课内学时72,其中电视课9学时,开设一学期。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从事外汇结算业务所必备的国际结算的基本原理和基础业务知识,使其金融业务知识结构更为完备。国际结算课程主要讲述国际结算中的票据种类和功能、国际汇款方式和托收方式的基本做法、信用证的基本原理及其种类、信用证的业务流程、运输单据业务、单据的审核、指定贸易条件综述、银行保函、非信用证结算等内容。先修课程:货币银行学、金融企业会计、国际金融、大学英语等。

后续课程:外国银行制度与业务、现代货币金融说等。

2、文献资源信息检索与利用

本课程以培养和训练学生熟悉文献信息资源的素养,利用文献信息资源的意识,借助于检索工具获取知识、文献、信息的思路、途径和方法为基本目标。

课程主要讲授产生在中国的重要类型的文献信息资源以及文献信息资源的检索系统或检索工具。包括辞书资源、图书资源、报刊资源、时事信息资源以及揭示、获取这些资源的检索工具。在时间上,通贯古今;在范围上,涵盖学习工作中最为常见和基本的问题;在载体形式上,纸质资源和数字资源并重;在资源类型上,包括迄今为止积淀形成的主要的资源类型。

课程的内容体系,是将有关“文献信息资源”——“文献信息资源检索工具”——“文献信息资源利用”的知识与技能有机地组织在一起。内容构成主要是:重要类型文献信息资源的知识、演进、特点、功用;重要的文献信息资源检索工具的原理、结构、特点、功能;利用检索工具获取知识和信息的思路与途径、方法与规范。课程重点介绍的文献信息资源检索系统或检索工具约50个(种)左右。

3、北京文化专题讲座

本课程3学分,课内学时54,开设一学期。

“北京文化专题讲座”是文科类专业的选修课程。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北京地域文化的有关知识,扩大人文视野,以增强对祖国首都的理性认识。

本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王府井的古人类文化遗址、北京古建筑、老北京的城墙与城门、皇家园林、北京文物精品鉴赏、北京名胜古迹纵览、北京文化与生活等。

4、投资银行学

本课程3学分,课内学时54,第三学期开设。

先行课程:货币银行学、商业银行经营管理。

主要内容:本课程是本科金融学专业的专业选修课。以目前国际资本市场最活跃最成功的金融机构;投资银行为对象,介绍投资银行为一般知识、主要业务、方法和案例,使学生掌握投资银行的基本概念、功能和发展历程,熟悉投资银行一级市场业务、二级市场业务、企业并购重组、投资基金管理、项目融资等主要业务,了解投资银行的组织结构和管理。培养具备在投资银行业务活动中进行工作的基本技能的学生。

授课形式:本课程实行远距离、开放式教学,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包括文字教材、面授、视频双向教学、网上讨论与辅导、电子邮件、电话作业安排:案例解析;财经报刊阅读;投资银行发展前景分析等。

5、电子商务

本课程主要内容:电子商务的含义、历史;网站的建立、推广和评估;“企业--企业”类型的电子商务的种类、作用和前景;“企业——消费者”类型的电子商务,主要包括无形产品、服务和有形货物的电子商务;电子商务面临的问题;电子商务的潮流与发展,包括国际电子商务框架,美加、欧盟、亚洲各国的电子商务;中的电子商务,内容包括我国电子商务的状况、电子商务在我国外经贸领域中的应用及其发展趋势。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掌握国内外电子商务的基本原理、基本框架,在企业国际商务活动中的应用范围、使用方法和操作技巧。

6、国际税收

本课程为金融专业(本科)所设,选修课,第四学期开课,4学分,72学时。开课单位北京电大。教材名称《国际税收》,作者,王铁军,经济科学出版社出版。本课程为国家税收的后续课程,本教材介绍了国际税收的概念、研究对象、国际重复征税、经济性国际重复征税、法律性国际重复征税、重复征税减除方法、国际避税与反避税、国际避税地、国际税收协定等内容,是金融学专业的必备知识,欢迎广大学员选修本课程。

7、项目评估

项目评估学是适应现代经济发展和投资决策科学化的客观要求,而产生的一门研究各种项目方案技术经济评价原理与方法的新学科。投资项目评估是国家决策机构和银行信贷等部门对投资项目进行审批决策的重要程序和科学依据。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投资主体和投资渠道的多元化,银行及信贷机构的商业化,经济的迅猛发展,外商投资和引进项目的增加,大量的项目评估任务出现在各级组织和银行信贷部门面前。在这种新形势下,如何优化资源配置,有效利用资源,提高投资决策水平和效益,是当前我国经济建设中的突出问题。因此,国家要求不论是新建、扩建的工程项目,还是更新改造原有企业项目,都必须进行项目可行性研究与经济评价。为了进一步提高投资决策的科学化水平和投资项目的经济效果,适应我国经济建设发展的需要,在普通高校金融类专业开设了投资项目评估课程和研究方向,让学生掌握有关的项目评估系统知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作为一门应用型学科它具有以下特点:第一,强调实用性,针对实践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专业技术分析和定量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第二,强调特奖金方面知识综合应用,涉及市场营销、生产理论、管理理论、财务会计、专业技术、经济法、情报信息理论等。第三,重视定量分析,采用许多现代化决策方法和决策技术手段。

8、金融工程学

金融工程是金融理论与工程化方法相结合的产物,是理论和实践的交汇点。它包含创新性的金融工具及金融手段的设计、开发和实施,以及对金融问题的创造性的解决。本课程的开设其目的在于系统的介绍金融工程的发展状况及这一学科的基本内容,包括基本的理论知识、常用的金融工具以及金融策略;同时本课程还将介绍金融工程师所采用的特殊的金融工具和实体性的工具。

本课程共分为四大部分,二十一章。

第一部分,即第一章,主要对金融工程学进行简要介绍。

第二部分,包括从第二章到第七章,主要讨论金融工程师的概念性工具,即现代金融理论。

第三部分,包括从第八章到第十六章,主要讨论实体性工具。

第四部分,包括从第十七章到第二十一章,主要介绍现代金融策略。

金融学本科教学 篇6

关键词:金融学;卓越本科人才;人才培养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金融在经济中的作用日益凸显。金融业内外环境的变化,对高层次卓越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金融业现有的人才状况,尤其是高端卓越人才的数量已远远不能满足发展的需要,必须充分认识金融学卓越人才开发的重要性和艰巨性,适应时代的需要,针对当前金融学高等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寻求有效的路径,探索更为科学的金融学卓越本科人才培养模式。

一、金融学卓越本科人才培养现状与存在问题分析

(一)金融学卓越本科人才培养现状

目前,我国的金融从业人员高达数百万,但是真正的复合型卓越金融人才的数量却相对较少。据统计,2011年,以银行、保险、证券等金融机构为代表的企业人才需求量较往年出现最大幅度增长。其中,人才需求的重点主要集中在基金经理、股票研究员、金融分析师、产品研发人员、渠道销售等高端岗位上。

目前我国开设金融学本科专业的高校很多,近几年,几乎所有财经类院校、部分综合类院校、民办院校都先后开设了金融专业。每年毕业的学生数以万计,由于培养目标的同质化,部分高校已出现本科毕业生结构性过剩的现象,就业压力非常严峻。麦可思公司发布的《2011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2010届金融专业本科生失业人数为6300人,在2010届本科专业失业量排行榜上排名第七。就业市场对2010届金融专业本科生要求的前三项核心知识分别是:经济学与会计、销售与营销、消费者服务与个人服务。这三项核心知识要想获得本质上的提高,除了要有扎实的金融专业理论基础之外,还需要在知识面、沟通能力、应变能力、职业素养等各方面素质上进行全面的提升。

(二)金融学卓越本科人才培养中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1.课程体系不尽合理,课程内容有待完善

随着金融业的迅速发展,金融业对社会经济的影响愈加重要,根据金融学科建设的需要,各高校都对金融学本科专业的课程体系及教学内容进行了改革。但目前的课程体系仍不尽合理,缺乏系统性。主要表现为:各门课程之间缺乏必要的衔接,容易造成部分知识点的重复或遗漏;专业课程设置较为单一,选修课程设置偏少,容易出现学生培养的同质化;忽视与数学、外语、计算机、法律等多门基础学科的交叉融合;数理基础较为薄弱,造成部分学生在计量经济学、金融工程学、金融计量学、期权定价理论等课程的学习中面临较大困难。以上种种容易造成学生知识面不完整,知识结构不合理,系统性不强。

在教学内容上,主要表现为课程内容更新较慢,滞后于金融业务的发展,缺乏前瞻性,未能将最新研究成果融入教学内容,无法跟上时代的步伐。在授课内容上,偏重对宏观经济理论的学习,忽视对微观领域和数理金融的研究;重视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忽视对职业素养的熏陶。

2.实践教学体系、方法和条件的不足

目前,部分本科院校仍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的不合理现象。教学过程中仍未摆脱以教师、课堂讲授、教材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主要表现在:第一,实践教学体系不完善,在不同实践课程的衔接和学时分配上缺乏整体规划。第二,实践教学方法、手段创新不足。许多高校金融学实践课程基本上停留在运用教学软件的模式上,更多的是将实践课程作为理论教学的补充。很多实践课程主要是上机模拟操作,考核方式主要是实验报告或论文,单一的教学手段使部分实验教学仍停留在知识传授范畴,还未上升到对实践能力、就业能力、创造能力、创业能力培养的高度。第三,未能形成较好的实践条件。在实践氛围上,相关部门对理论教学更为重视,但理论与实践存在脱节的情况,使学生对自身实践技能的培养和提高没有形成自觉的意识。此外,校内实验室建设有待提高,部分实验室设备陈旧落后,软件更新较慢等现象都无法满足学生充分掌握实践技能的要求。同时,校外实践基地建设滞后,导致开展毕业实习等校外实践环节的效果并不理想。

3.教学方法传统,教学手段单一

在传统教学方法的影响下,目前多数教师的教学方法仍以课堂讲授灌输为主,较少采用启发引导式、辩论互动式、案例分析式、情景模拟式等多样化教学方法,且教学内容枯燥,效率低下。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处于相对被动地位,缺少主动参与和互动机会,导致学生缺乏必要的动手能力与创新能力。且教学内容缺乏趣味性及吸引力,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对专业知识兴趣不浓。许多课程的教学理论与实际操作脱节,学生考完试后,很快就将所学知识遗忘,毕业后也难以适应工作岗位的要求。

4.师资队伍建设有待加强

目前,各院校教师队伍一直在不断更新,高学历的教师比例逐步提高,但大多数教师仍缺乏在企业和金融部门的从业经验,在一定程度上容易造成实践能力不足的情况。此外,师资队伍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专业结构、梯队结构尚不尽合理,部分教师对当前金融专业教学的分析角度微观化和研究方法定量化等趋势难以适应,在培养卓越金融人才所需的知识与能力方面有所欠缺。

二、金融学卓越本科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与培养模式思考

(一)金融学卓越本科人才的培养目标

金融学卓越本科人才应具备的素质主要包括:扎实的金融理论基础和复合的知识结构;敏锐的观察力、超前的眼光,准确的判断力、充分的竞争意识、较强的沟通能力、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较高的外语和计算机水平以及良好的道德素养和职业操守。

金融学卓越人才的培养,应当以我国金融业对金融人才的需求结构为导向,制定具有可操作性和层次性的目标。要从过去为封闭的国内经济金融部门服务转变为为开放的国际经济金融部门培养人才;从单一的为金融机构培养人才,转变为为政府部门、金融机构、公司企业、科研院校等在内的整个市场培养人才;从培养窄口径、同质化的一般金融人才转变为培养具有宽口径、高素质的复合型精英人才。

(二)金融学卓越本科人才的培养定位

本科院校培养金融学卓越人才的定位,应当以培养复合型、应用型、创新型人才为出发点,构建合理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相应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具有如下特点:

1.多元化的知识结构

学生应当掌握完整、系统且科学的专业知识体系。除了金融专业知识之外,还应具有一定的外语、数学、计算机、法律、会计、管理等多元化知识储备。

2.较强的实践能力

卓越的金融人才,应当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还应注重培养学生进行知识创新和技术开发的能力。

3.素质的全面提升

专业知识的运用和专业技能的发挥往往与个人的心理素质、身体条件、职业道德,以及意志品德等多方面的综合素质密切相关。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直接影响任务完成的效率和质量。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诚信水平、表达能力、沟通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团队合作精神、思想道德及身体素质等方面的培养显得尤为必要。

(三)金融学卓越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措施

1.优化课程体系,完善教学内容

首先,在金融课程体系设计上,一方面,加大资产定价理论和微观金融方面的比重,如金融工程学、金融计量学、金融中介学、信托与租赁、公司金融等。另一方面,设立反映金融信息化趋势的网络金融课程和具备国际化视野的金融英语课程。此外,还应紧密结合金融学领域的前沿理论和实践发展动态适当增加选修课的数量,设置有利于培养学生管理能力、表达能力、沟通能力、分析能力、创新能力、合作意识和产品开发能力的相关课程,扩大学生专业视野,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金融学本科教学 篇7

一、《金融学》课程的特点

相比于其他专业课程, 《金融学》的课程内容具有如下特点:

第一, 《金融学》课程是经管类专业的必修核心课程。 目前已有的教材主要是对金融学基础知识的介绍, 范围广、深度浅, 行文主要以文字介绍为主, 涉及到深层次的定量分析及逻辑推理比较少。 如果采用简单的“教师满堂灌输”的教学方式, 学生会感到枯燥乏味, 兴致不高, 最终影响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第二, 《金融学》课程是经管类专业的基础课程。 教学目标主要是向学生介绍金融发展过程、 分类等基础知识和概念, 理论分析内容浅显但是宽泛, 单从字面意思理解来看一目了然, 学生可以自行学习, 不需要老师采用传统教学方法对这些内容讲解介绍。

第三, 《金融学》 课程中涉及到的知识点具有时效性, 全球宏观经济瞬息巨变。 而市面上的教材虽然很多都标有“21世纪”的字眼, 但是书里面的内容跟不上现实的发展速度和发展需要, 很难适应目前经济、金融发展的需要。 由于学习的知识在分析现实问题的时候存在偏差, 由此学生对课程的积极性会进一步消弱。

《 金融学 》 的课程特点与传统教学方式方法间的矛盾要求进行教学方式方法改革, 建立一套既满足《金融学》课程特点, 将简单空泛的概念、宽泛的理论分析、变化大的知识点变得“有血有肉”,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和分析问题的主动性、积极性, 提高学生学习《金融学》课程的兴趣, 提供其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又能在错综变化的现实情况下让学生对《金融学》课程的基础知识有全面深刻的认识, 并且可以运用相关的理论和分析方法对现实生活中的经济金融改革问题进行分析的综合教学方法。 笔者在总结2014-2016 学年授课教学的经验基础上, 按照学校的专业培养目标要求的基础上, 寻求教学方法上达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课时与课后互补, 讲授与现场模拟融合的“组合式”教改途径。

二、“金融概念及基础理论+案例分析+角色模拟”组合式教学方式改革内容

提高教学质量水平的关建环节是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金融学 》 课程特点以及教学目标显示组合式教学模式更加有利于培养创新型人才。 “金融概念及基础理论+案例分析+角色模拟”组合式教学模式是指通过将多种教学模式有效结合起来, 集合一定的激励机制, 全面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学生课前通过积极参与课内讲授、提高和讨论, 促进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沟通。 在此基础上, 学生进行金融市场中具体经济参与体行为的角色模拟, 将已有的理论知识、案例研究以及现实市场经济相结合, 学生自行撰写文本并进行分角色表演, 根据角色进行有机提问, 形成教师与学生之间有效互动的教学方式, 与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式区分开来。 这种教学的主要特点是在常规学习的基础上, 加大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着重培养学生综合素质, 也契合二本普通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具体来说, “金融概念及基础理论+案例分析+角色模拟”组合式教学模式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 教师讲授。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要作用解读《金融学》基本概念、基础理论和方法, 提炼课程精华内容, 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分析和解决重点问题难点问题, 完成整个教学计划的核心部分。

第二, 案例教学。 《金融学》课程教学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课程讲授中体现实践性。 具体说来就是如何运用已有的知识处理具体的问题, 全课程教学过程中将阿里巴巴作为案例, 将阿里的IPO过程、路演的全过程进行了分析, 将空泛的、看似和学生学习生活遥远的金融资本市场操作进行了分析, 通过这个案例, 将学生带入金融资本市场的运行当中。

第三, 角色模拟。 角色一词源于戏剧, 是一个抽象的概念, 不是具体的人, 本质上反映一种社会关系。 在《金融学》课程教学中, 将不同的金融行为设置成不同的情景, 由学生选择金融行为中的角色进行扮演, 并设定为不同角色在不同情境下做出不同的决策。 这种方法不仅可以带动学生的积极性和热情, 还可以引导学生会对该情境下金融行为决策的做出进行深入的分析理解, 并且可以从多个方面提高升学的综合能力。

三、《金融学》课程实施“组合式”教学方式改革成果分析

笔者以2014-2015 学年湖南城市学院商学院工商管理专业两个班级学生为教改对象, 对其《金融学》课程进行“金融概念及基础理论+案例分析+角色模拟”组合式教学模式改革。 具体如下:

首先, 考虑到《金融学》课程中部分章节如投资银行、证券交易、公司上市等在以后的专业课程中会单独开设, 对于这些章节对学生做简单的介绍, 主要集中在基本概念和理论的掌握, 同时考虑到《金融学》课程时间性, 根据经济金融发展形势实践中产生的新内容及时进行增减, 保证教学内容与理论前言和市场经济实践相一致。

其次, 组织学生对当前市场经济热点事件进行案例讨论分析。 课堂讲授的时候正处阿里巴巴在纳斯达克上市阶段, 教师以阿里巴巴公司的成长及上市全过程作为研究讨论分析案例, 结合《金融学》课程中相应的基础知识和理论, 布置案例讨论中所涉及到的与本课程相关的社会、经济金融等方面的问题, 学生带着问题收集整理资料解决问题, 及时消化和巩固书本的基础内容。

再次, 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模拟。 在《金融学》的教学过程中, 笔者组织了4 次不同主题的课堂角色模拟活动, 学生自由组合设立虚拟的公司企业, 以及其他部门进行了文本撰写以及角色模拟。 这4 次角色模拟分别为: 阿里妈妈企业IPO过程模拟、企业风险投资全过程模拟、收购阿里妈妈企业模拟、资产证券化模拟。 学生在角色模拟中, 展示提前写好与之相关的文案并进行“表演” (这个过程学生会在“表演”之前进行排练) , 其他同学则认真观摩, 当台上同学“表演结束”, 台下观摩的同学可以就“表演”过程中的疑问进行提问, 要求台上的同学进行答疑, 答疑对于表演组的评分具有一定的权重作用, 如此使得学生在压力和动力之间相互转换, 保证课堂角色模拟活动的成功进行。

经过一个学期的教学模式改革, 采用期末学生对教师的期末测评及学生的期末考试成绩作为考核方面。 两个班级52位同学参加闭卷考试前, 课程教师未提供课程复习指导及相应试题库。 学生在期末的教师测评中给教师的平均评分为91.32 分, 并且将金融理财的观念已经带入日常的工作, 闭卷考试的试卷卷面成绩及格率如下表所示。

教学方式的改变最终目的是提高教学效果, 从2014-2015 学年 《金融学 》课程教学方式的变动来看, 初步的目标已经实现。 在下一步的教学过程中, 需要就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第一, 建立学生主体自主参与教学的机制, 实现学生主动接受和能动创造;第二, 强化教学过程中的问题意识, 将课程教学通过多媒体网络与现实金融市场紧密联系在一起, 增强现实问题以及金融市场“黑天鹅”事件的导入性及分析, 加强小组讨论以及个人独立研究, 实现教学相长的教学氛围。

摘要:《金融学》课程是经管类专业开设的一门专门基础必修课, 如何通过课程的教学实践, 提高学生认识金融学理论, 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而激发学生对《金融学》课程的兴趣是经管类专业教学重点任务之一。本文根据《金融学》课程内容的特点和性质, 探索“金融概念及基础理论+案例分析+角色模拟”相结合的组合式教学方式。根据2014-2015年第一学期考试成绩以及学生对教师的测评结果来看, 该教学方法提高了教学质量, 达到了理想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金融学》课程,组合教学,教学方式改革

参考文献

[1]赵靓, 王晶, 邹红.组合式教学与实证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 2013, (3) .

[2]吴庆田.《金融学》课程实施“教学互动制”改革实践研究[J].学术论坛, 2012, (4) .

[3]刘录护.扈中平, 教师教育中的案例教学:理念、案例与研究批判[J].教师教育研究, 2015, (3) .

[4]朱尔茜.我国金融学科案例教学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现代大学教育, 2013, (3) .

金融学本科教学 篇8

1994 年,教育部实施了“高等教育面向21 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等九所高校共同承担了该计划中金融学专业的教改项目。

黄达(2001)发表“金融、金融学及其学科建设”的主题演讲,指出金融专业的建设,应处理好学生培养与组织教师队伍、本科教学与研究生教学、一般要求与发挥特长办出特色等诸多方面之间的关系。陈长民(2012)指出各高校的金融学科建设要契合自己的办学目标定位,形成各自特有的学科优势;金融学科建设应与社会需求相适应。邵宇(2006)从重点大学金融专业教学改革和教学实践的角度,提出明确深化重点院校金融专业教学改革的定位问题和主要方向,探讨了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方面的一些新的思路。

李月梅等(2013)针对北京林业大金融学专业建设与学科发展的研究,提出金融学专业建设与学科发展的思路。郭卫平(2005)就湖南农业大学金融学专业改革的建议,主要研究了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改革方向。张青龙等(2013)的论文“金融学专业教学改革的探索和实践”,对上海理工大学的金融学专业教学改革的目标、思路及改革的内容进行研究和探索。

纵观中国高等院校金融学类专业教育教学改革,中国高校金融类专业教改呈现如下特点:

第一,走在教改前列的主要如承担教育部学科建设的北京大学、中央财经大学、厦门大学、复旦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等国家重点大学,项目以建设重点大学一流金融学科为重点,着重研究金融学课程体系设置和人才培养目标和模式。“紧盯国际一流,以重点大学一流学科为龙头,示范带动学科整体”。第二,占有学科优势的的财经类院校如西安财经大学的金融学院借助优秀的师资和国际学术会议形式,立足当前金融学科发展的若干前沿问题提出了金融学科发展方向和金融教育国际化的模式。第三,金融类专业成立时间较短的一些农业类、林业类以及工科类院校在总结自己专业发展历程中存在的教育教学问题进行的教改研究。最后,建校时间较短的独立院校的金融类专业的教改研究相当滞后。

二、独立学院金融学类专业的教学思想应该是注重培养学生的金融思维,注重培养学生的“动脑、动口、动手和动笔”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竞争能力

2013 年中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情况看,其中17%的毕业生选择继续学习深造,5.2%的人选择出国留学,4.2%的人选择自主创业,其余74%的毕业生则是通过各种招聘形式进行就业。当前,整个本科毕业生的就业竞争是十分激烈的。我们“三本”的学生如何在和“一本”和“二本”院校学生的残酷竞争中杀出重围,提升我们“三本”培养的金融专业学生的竞争力是我们金融专业发展面临的紧迫性问题。

21 世纪的中国金融学专业教学不仅着眼于完备的学科知识,而且还应着眼于学生的分析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交流能力和综合能力的培养。我们教师如何做到因材施教,培养出具有就业竞争能力的人才呢?教学改革是核心、教育思想和观念改革是先导。钱颖一教授(美国伯克利加州大学,2002)认为金融学是应用经济学的一部分,指出当前改革的重点之一就是要增加基础知识和分析能力的培养。Jacquelin(美国玛瑞塔大学,2002)教授认为,教师的关键任务在于告诉学生如何运用知识,利用最新出版的报刊、杂志、组合股票去分析现实中得到的数据等。

对于独立院校金融专业本科阶段学生的培养,我们的教师要能统一教学思想,注重培养学生的金融专业思维,从而在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方面体现专业特色;注重培养学生的“动脑、动口、动手和动笔”的学习习惯,从而在基础知识运用方面满足强操作性的专业要求。

三、独立学院金融学类专业的教学应该明确“三本”金融专业学生的竞争优势,教学应做到有的放矢,突出专业性和应用性强的优势

金融类本科阶段教学的目的在于能使学生建立起一个全面的金融知识大架构,为未来发展打下一个比较宽厚的基础。构筑全面的金融知识大架构是完成本科四年的专业学习和修完学分后最终真正属于学生最重要的知识,也是形成学生金融思维的基础。在主干课程基础上,在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方面,突出专业性、应用性强的优势。如何在主干课程基础上,在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突出专业性、应用性强的优势?

(一)重视分析观察问题的思维方式和方法的金融思维培养

纵观西方国家金融学本科教育,如美国的亚利桑那大学(The University of Arizona)金融系在其介绍中就认为,金融学主要是一个研究如何将储蓄(主要在家庭层面)转化到生产用途(主要是公司层面)的专业,其研究领域主要可以分为公司金融(Corporate Finance)、投资学和机构金融三大块,而这三个领域的研究都与一个时期内的管理决策密切相关。因此,亚利桑那大学金融学专业课程的设置基本围绕上述三大内容展开。加拿大、澳大利亚和中国香港地区的部分大学专门成立经济学和金融学系,所讲授的内容则较侧重于经济学和金融学的理论,其依据在于看到了金融学和经济学密不可分的一面。

从金融学科的发展趋势看,现代金融理论更加关注微观层面的金融问题,以金融市场为中心,以金融资源的配置为研究对象,侧重于对微观经济主体金融活动的成本、风险、收益进行定量分析(张新,2002)。钱颖一教授(美国伯克利加州大学,2002)认为在中国多指宏观金融,而在美国专指微观金融,因此,当前改革的重点,是增加微观金融方面的课程。金融学与经济学和管理学之间的交叉综合的特性,重视微观定量分析的发展趋势是我们不容忽视的。在主干课程中强化基础理论的研究和教学,强化微观、定量的分析和教学,以适应金融学科发展的需要,更是培养出符合市场经济需要的金融专业人才的紧迫任务。

(二)利用有限的实验室资源,通过有效的实验设计和重视实验报告形成过程,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信息技术革命使金融专业教学内容丰富化、教学手段信息化成为可能。这都要求金融教育既要注重对学生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也要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和竞争能力的培养。在整个金融专业发展中,注重加强金融实践教学,积极开展实习实训和社会实践活动,拓宽实践教学在所有院校的金融教学中已经达成共识。

突出实验和实践课程以能力培养为主的教学模式在“三本”的金融专业课程中也正在被广泛的应用。但是,如何突破我们的劣势,培养出与“一本”及“二本”院校的金融专业的学生同等级别的实验室操作能力是对我们的重要教学要求。

以“证券投资学”为例,在实验室上机的课时安排的比例达到了40%,一般来说,教授该门课程的教师依据教学大纲的要求进行实验设计,课后学生根据上机实验也要形成符合标准化要求的实验报告。从程序上来说和其他“一本”及“二本”院校没有多大差异,但是,从实验室条件等硬环境我们金融系显然是十分落后的。然而,通过精心设计实验项目和重在落实实验报告对于弥补设备落后的不足。

(三)引导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实现暑期实践活动收益的最大化

独立学院十分重视学生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分派指导教师帮助学生形成调查报告。最后对评出的一等奖、二等奖和三等奖在全系召开大会进行表彰。但是,作为亲自参与指导暑期调查报告的教师,如何实现暑期实践活动收益的最大化,实现升华学生的实践能力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纵观学生的暑期调查报告,调查内容涉及本专业领域题材比较匮乏;在调查内容的分析方法没有注重的运用经济学和金融学的思路;大多数同学实际上没有进行真正的实际调查,从网络上抄袭的现象十分严重,比如辅助问卷调查表,从笔者的经历看,设计出专业的问卷调查表仅仅依靠个人的力量是十分困难的课题;对于本科阶段来说,从本专业的角度出发,做好了一份暑期社会调查报告,基本上等于做好了一篇优秀的毕业论文,更是毕业履历表上最为耀眼的部分。

(四)课外竞赛形式多样化,通过举办金融专业“小论文赛”,提升学生运用专业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笔者在多年的教学过程中,每学期都要求学生在期末的时候交一份课程论文作为平时作业来考核,其初衷是希望学生熟悉论文过程,学会查资料,养成阅读专业期刊文献习惯,掌握专业论文的基本格式。最后结果都是学生交一份匆匆完成的东拼西凑的文章上来。

总结分析来看,之所以学生不够重视该部分的考核原因是多方面的。应该来说,在整个本科学习阶段,写作专业“小论文赛”是运用知识的最高要求。专业“小论文赛”是要求学生对一般的社会(经济的、金融的)现象,运用专业基础知识和分析方法进行解释。强调重视通过发现问题—分析分析—解决问题实践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

四、独立学院金融类专业教学改革面临的主要问题及解决办法

首先,通过多种形式的学习,突破金融类专业教师自身专业限制,在教学过程中能立足学科全局,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目前独立院校的从事金融类专业教学的教师队伍构成看,其中占较大比重的中青年教师(包括硕士和博士)多数都是非金融专业的非科班出身。因此,统一教学思想,还需要专业教师立足教学工作,完善自己的金融专业知识,做到吃透所教授课程的所涉及的基础理论和专业分析方法。重视传道、授业和解惑的基本职能是围绕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进行的。

其次,做好心理准备,着眼长远利益,建构学生的金融知识框架;培养学生从金融专业角度,分析观察问题的思维方式和方法是一个长期工程。

当前整个社会环境,大家都比较急躁和浮躁,急功近利,包括学习,希望立竿见影。建构学生的金融知识框架和培养分析观察问题的思维方式和方法是一个长期工程。首先,通过开设十多门主干课程的,甚至出现交叉重复出现金融基础知识的局面,需要耗时四年的时光去学习;其次,需要个专业教师付出极大的耐心和教学热情,通过反复课堂教学的讲授去强化,在指导课内、外实践项目时,要反复修改学生提交的书面作业,并且需要多次面对面沟通,严格要求去培养他们的专业应用能力。

最后,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金融实验和实践,建立由相关项目指导教师推荐优秀的实践成果,借鉴答辩程序的专业评比,积极辅助学生的优秀成果真正走出去“投稿”“见诸报刊”,以及以“传、帮、带”的形式去影响学弟学妹。

金融学本科教学 篇9

关键词:金融统计学,教学方法,改进

金融统计是适应国家经济管理和金融事业发展的需要而建立和发展起来的。金融统计是国家统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集金融信息、金融分析与政策咨询于一体,以货币信贷及金融运行的各种数量关系为研究对象,以金融与经济统计数据为依托,运用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分析、判断、预测国民经济运行及金融的发展情况,是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决策的支持系统,是国家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工具[1]。作为金融专业、尤其是金融工程专业的本科生,对统计学的要求更高,对统计建模及运用要求比较熟练地掌握。

一、金融创新的深化对统计学原理和方法提出更高的要求

随着金融创新的不断加深,金融学与数学、尤其是统计学的结合越来越紧密,金融模型日趋复杂。金融的统计建模,出发点都是金融资产收益率序列的统计分布。对收益或损失序列的分布刻画,是金融产品的准确定价和风险管理的基础。随着金融创新的发展和研究的深入,金融模型对统计学提出更高的要求。

1. 金融资产收益或损失分布大多都是非正态分布。

金融市场的一个典型事实(stylized fact)是:金融时间序列分布是尖峰、肥尾的。传统的金融建模,为了简化或得到解析表达式,通常假定时间序列是正态分布的,这个假定是金融模型受到较多诟病的主要方面。在风险管理中,正态假定导致低估金融产品的尾部风险。改进的方法之一就是用非正态分布来拟合数据,如t分布、贝塔分布、稳定分布等[2]。这要求我们在教学中更加注重非正态分布的学习。

2. 线性相关不能准确刻画金融时间序列的相关性,需要更复杂的统计技术。

传统的多元金融时间序列建模都是假定时间序列服从多元正态分布,多元正态分布的前提边缘分布服从椭圆分布和只有线性相关。多元正态分布不能反映金融市场的实际情况。金融时间序列的相关性一般是非线性的,而且边缘分布也不服从椭圆分布。因此,我们需要求助于更复杂的统计技术———Copula技术。Copula技术提供了分别研究多元时间序列的边缘分布和相关性的方法,从而成为多元金融统计建模的必备知识[3]。

3. 风险管理模型要求我们更加关注金融时间序列的尾部分布。

风险管理的主流模型是Va R(Value-at-Risk),Va R从统计学的角度来看,就是尾部的分位数。正态分布不能准确刻画金融资产损失分布的尾部特征,通常会导致Va R的低估,造成金融市场的巨大损失,即所谓的极值风险。EVT(extreme value theory)提供了准确刻画金融时间序列的尾部分布的方法而成为风险管理的基本工具[4]。

虽然这些统计理论在金融中的运用不能构成本科金融统计学的核心内容,但我们在教学中必须指出这些发展的方向,成为金融工程专业本科生进一步学习或自学的指引。

二、当前金融统计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 教学内容陈旧,教学重点的处理存在偏差。

教育部将《统计学》课程列为财经类专业本、专科专业的必修课程之一。力图通过学习《统计学》,使学生掌握探索各种现象内在的数量规律性,并用这种规律性的解释来研究各种现象内在的规律。但是金融统计学的内容没有随着金融市场日新月异的发展而发展,导致教学内容陈旧,不能满足金融统计建模的需要。

多数教师往往把统计学课程单纯地看做是专业基础理论课程,热衷于基础知识的讲授和烦琐公式的推导,严重忽略了统计学的工具性和应用性,削弱了学生思想方法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使教学流于空洞、枯燥和乏味,挫伤了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教学偏离了课程培养目标,教学效果和质量也不理想。而一些理论推导也只是对《概率论》相关内容的重复。

2. 学生数学功底参差不齐,学习难度大。

统计学是一门研究社会经济现象数量关系的方法论科学,其中涉及大量的高等数学、概率论及数理统计的基础知识,现代统计学又借助于电子计算机来提高统计分析的质量和效率,这就要求学生必须具备良好的数学基础、具备必要的计算机知识。金融学专业的招生基本上还是文理兼收,学生的数学功底参差不齐。而且金融学、尤其是金融工程究竟属于文科还是理科,在学生中存在模糊认识,导致对数学基础不是十分重视。这造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内容的处理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3. 不重视运用和实践教学。

在教学中,统计方法与金融建模、定量分析脱节。第一,教师在讲授统计理论、统计方法时缺乏针对性。在实际的教学中,虽然强调统计的应用,但主要是从概念、公式、定理出发,而不是从现实经济管理工作需要出发。第二,采用的教学案例与实际脱节。现有的统计学教材中,统计案例很少,即使有也是过于简单的设例,或是“编写”的案例,与实际的经济、管理工作脱节,很难达到较好的效果。

4. 缺乏统计案例和统计软件的结合。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对学生动手能力的训练比较少。即使有一些训练,也是手工的操作与运算,与采用现代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教学不相适应。其次,很少采用统计分析软件和案例教学方式。这最终会导致学生在实际工作中不会用统计分析软件对统计数据进行处理、显示、分析和推断,使本来快速而简单的统计工作变得复杂而难于处理,使统计的功能得不到充分发挥,使科学研究难以与国际惯例接轨。一些老师的统计分析都是在Excel软件实现,Excel软件优点是比较简单,容易操作。但它毕竟不是专业的统计软件,尤其是对金融专业的学生来讲,不掌握一门专业的统计软件,很难完成今后的进一步学习和研究工作。

三、金融统计学教学的改进

1. 丰富和充实金融统计学的教学内容。

根据专业学科的需要对统计学的内容进行处理,以满足未来发展对统计学基础的需要。根据中国金融业发展和统计改革的需要,按照中国金融统计体系和金融统计工作的内容,重新构建了金融统计学的知识体系和方法体系。同时,对于金融统计建模的相关统计理论,要适当加于补充和扩充,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

2. 选择合适的统计软件,注重学生的运用实践能力。

依据统计分析软件结合统计学原理的基本理论调整教学内容。现在有很多专业的、功能强大的统计软件:如s-plus、R、SPASS以及Matlab等,不同软件各有所长。一般说来,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使用统计软件,无须统一规定。但R软件是免费软件,而且有很多资源免费获取,是可供选择的最优软件。

金融专业的学生学习统计学的主要目的是运用,把金融学与统计方法结合起来研究金融现象和问题就离不开数据收集和软件运用。只学理论不掌握运用,对金融系的学生来说统计学等于白学。

3. 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随着大统计学思想的建立和统计学在实质学科中的应用需要,大多数学校和老师在财经类专业的本、专科专业统计学教学过程中,除了保留社会经济统计学原理中仍有现实意义的内容,如《统计学》的研究对象、方法、统计的基本概念、统计数据的搜集整理、平均及变异指标、总量指标、相对指标、抽样调查、时间序列、统计指数等,同时也系统地充实了统计推断的内容,如统计数据的分布特征、假设检验、方差分析、相关与回归分析、统计决策等。对于金融统计学,还需要为金融统计建模打下基础,所要掌握的内容更多。

4. 注重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法不仅可以将理论与实际紧密联系起来,使学生在课堂上就能接触到大量的实际问题,而且对提高学生综合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大有帮助。比如可以设计用几何平均数计算投资的平均收益率、运用标志变异指标考察投资组合的风险大小。选择难度适宜的金融统计模型,分析其建模的思想、方法、步骤等。

案例的选择要注意以下几点:(1)案例要新,与当前的备受关注的金融问题、金融现象密切联系,这样比较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难度要适中,不能因过高的门槛打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3)有计划、有步骤的促使学生去丰富、补充课余知识,尤其是对统计软件的运用。

参考文献

[1]宋光辉.金融统计学[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2.

[2]Fisher R,Tippett L H C.Limiting Forms of the Frequency Distribution of Largest or Smallest Member of a Sample[J].Proceedings of the Cambridge Pthilosophical Society.1928,24:180-190.

[3]Embrechts P,Lindskog F,Mcneil A.Modeling Dependence with Copulas and Applications to Risk Management[M].Handbook of Heavy Tailed Distributions in Finance,Rachev S,Elsevier,2003:329-384.

金融学本科教学 篇10

一、在金融数学教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理念就是:要注重凸显经济金融背景,凸显数学思想、数学模型和数学方法在经济金融中的应用教学过程不是数学符号的堆砌,而是生动有趣的。像概率论、数理统计、随机过程、金融数学、风险理论、精算数学、时间序列分析等这样的金融数学课程,重点在于体现金融数学特色

教学过程中的具体实施计划和方案:

1.启发引导、问题式教学。在教学中如果能很好地做到问题式教学,就能改善课堂的氛围,实现学生和老师之间的有效互动。这可从多方面尝试:第一,精心准备一个课件,采用动画、数形结合的方式,将引入知识点的问题清清楚楚地放在课件上的醒目位置,引导学生去思考,各个知识点之间加入承上启下的话语,便于总结已学知识和引入新的知识点,启发学生思考和寻找问题。第二,一些独立知识点的引入采用提问的方式,循循善诱,这对于学生深入了解所学内容很有帮助。第三,要留有一定的时间让学生思考,以及让部分同学现场回答问题,真正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第四,鼓励学生有了问题要随时提出来,课堂上可以热烈的讨论,各抒己见。

2.选好教学内容。大量阅读不同层面的国内外教材和文献,吸纳各种教材中好的方法,自己先组织提炼出好的内容,脉络清楚,方法明确,不照本宣科。将一些抽象、晦涩难懂、应用性不强的内容从课堂教学中去除,或者用自己精练的语言,深入浅出,略作交待。增加一些通俗易懂且能吸引学生兴趣的教学案例,一起讨论分析。对一些很抽象的概念要想方设法找到一些好的途径进行讲解。这都需要教师要有渊博的学识,对问题透彻的理解。

3.各种方式的师生互动。增加师生互动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必要手段。比如,本人曾在美国访学一年半,可以借鉴美国的一种方式,设置一定的Office hour,实现学生与教师的面对面直接交流沟通,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以及教师的教学效果。另外,这门课程也开通了爱课堂网络平台,目前处于使用阶段,通过这一平台进行交流,也是非常好的途径。总之,师生互动的增加可以通过许多具体的细节来完成,以获得对课程进度、课程难度等最准确的反馈,这对于保证教学的顺利开展是十分必要的。

4.伟大科学人物及事迹介绍。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何让学生更喜欢这门课呢?我们发现适当在课堂上介绍一些与金融数学的发展进步密切相关的科学人物与事迹可以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和学习兴趣。比如,在讲期权定价相关问题的时候,可以给学生讲如下摘录的故事:

这是Black和Scholes发表期权定价论文的曲折经历,这篇论文引发了金融数学中第二次华尔街革命。此文的第一稿题为“A theoretical valuation formula for options,warrants&other securities”,它完成于1970年10月。Black把它送到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发表,但不久被退回。理由是:此项工作“对他们太专业了”。接着Black把此文送The Review of Economics&Statistic发表,但不久又被退回,理由是:他们只能发表收到稿件中的极少数。为此他们重新把论文进行了改写,进一步强调了它的经济意义,并改名为“Capital market equilibrium and the pricing of corporate liabilities”(1971年1月)。值得庆幸的是此文在当时受到两位Chicago大学经济学教授Merton Miller和Evgene Fama的关注,他们对文章作了详细的评述,并再次推荐给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建议录用刊出。1971年8月此文正式被接受,并在1973年5/6月刊上发表。当时文章的题目已改为“The pricing of options and corporate liabilities”。1973年R.Merton也发表了一篇有关期权定价的论文“Theory of rational option pricing,”该论文是在更一般的框架中,在无套利原理的假设下,深入分析了期权定价的各种定量关系。由于他们的杰出成就,1997年R.Merton和M.Scholes获得Nobel经济学奖,在此以前F.Black已在1995年去世了。

二、把教师本人的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问题带到课堂上,启发学生积极讨论,创新思维;结合案例教学,请业界专家进入课堂教学,通过启发、讨论、情景表演和点评等方式,引导学生应用数学方法成功解决具体案例,反过来促进学生带有目标性地主动寻求数学基础的提升,提高数学素养;使学生真正爱上这门课程,同时对科研产生浓厚的兴趣,具有很强的研究性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切合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对于问题二的相关教改尝试

1.案例分析法。关于“套期保值理论”这个方面的案例资源丰富,涉及的行业也非常多,我们要讨论的基本知识点包括“套期保值的基本概念”、“基本衍生品在套期保值中的应用”以及“连续调整的期权套期保值策略”。(1)设计如下案例。2008年8月6日,郑州螺纹钢材现货价格为5320元,期货价格为5600元。某经销商认为夏季由于是建筑业淡季导致螺纹需求减少而价格下跌,8月过后螺纹价格将回升。经销商本想购买5000吨,但由于资金周转不畅无法提前大量购买,便利用期货的保证金制度(简单说只用交10%的保证金即可购买100%的货物)在期货市场上进行买入保值,买入1000手期货合约。再来看看当时的经济背景:2008年的美国正是次贷危机爆发时,全球各国经济状况受次贷危机影响均持续放缓。随着次贷危机蔓延到实体经济,各种产品的生产与销售均受到影响,需求不断下降。受全球钢材需求下降的影响,国际市场上的钢材价格大幅下跌,甚至短期内有可能击穿成本价。但与此同时,随着美国8500亿美元救市计划,中国4万亿人民币刺激经济计划的陆续出台,可能对未来的需求带来提振。中国作为世界上受次贷危机影响较小的国家之一,且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持续高增长,国内市场钢材价格不降反升也是有可能的。(2)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①回顾之前所学的几种基本衍生品,思考一下该经销商如何规避未来可能的损失?②从该案例分析中,尝试给出套期保值的基本概念。③可否设计出一个使该经销商能从钢材价格的下跌中获利的方案?(3)案例的应用。第一步,复习已经学习过的几种金融衍生品的概念及作用,即:“互换”、“远期”、“期权”和“期货”,并进一步由衍生品的应用来引出本次课的内容。第二步,和学生一起认真阅读和分析案例,并提出问题:“由以上信息可以看到,钢材未来价格下跌的可能性要大于上升的,且下跌的幅度会很大,假设你就是那个经销商,那我们该怎么做才能减少自己的损失?”在思考的同时,引导学生将基本金融衍生品作为解决问题的手段。第三步,通过归纳学生的解决方法得出“套期保值是利用金融衍生品市场来规避产品价格变化对应风险的策略”,并进一步引出教材中套期保值的完整概念。

在以上案例分析以及知识点的归纳总结过程中,学生已经了解金融衍生品在套期保值中所起的作用,此时教师可适时逐个给出各基本衍生品套期保值的方法,并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如何在案例中使用这些方法。由于我们已经熟悉了各基本衍生品的性质及作用,知道期权合约具有成熟的监管机构和发达的交易市场,因此在套期保值策略中占有很重要地位,由此引出下个知识点,进一步学习探讨期权的套期保值策略。

2.关于讨论式教学方法的实施。具体阐述如下:讨论的主题是脆弱期权的定价。学生共分为五组:第一组讨论信用风险的历史,及对金融交易的影响,第二组分析信用风险的案例,第三组讨论场外衍生品市场的发展,第四组讨论现有的脆弱期权定价模型,第五组脆弱期权模型数值模拟方面的结果。此案例讨论课一方面将会增强学生的自主研究性学习能力,另一方面也会在期权定价理论方面,跟得上该方向国际前沿进展。关于金融衍生品交易对手可能违约的信用风险往往被忽略,而这种风险不仅是造成2008年金融危机的一个直接原因,而且也使得一些金融机构遭受重大损失甚至破产的后果。因此,研究信用风险对衍生品价格的影响极具意义。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始终把“培养跟得上时代进步的金融人才”这一理念贯彻实施。

3.教学中适当加入基金研究课题的问题,激发学生的科研热情。为了提高学生的独立研究能力,激发学生的科研热情。来自于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一个问题“带违约风险的利率市场模型”,在课堂上布置给学生。利率市场模型(Libor Market Model)是用来描述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的随机模型,Libor是国际金融市场中最为基础的利率指标,因此利率市场模型被广泛应用于利率类金融产品的定价及风险管理中。该模型成立的基本假设为开展资金同业拆借的银行无违约风险,即该拆借利率可视为无风险利率。然而,2007—2008年的美国次贷危机对国际金融市场造成了巨大的冲击,一些国际大型银行轰然倒下,银行不再被视为无违约风险的金融机构。金融危机后,美国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与美国国债间收益率之间存在较大的息差。因此将违约风险引入利率市场模型的建模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及应用价值。将违约风险引入基础利率模型的构建一直以来都是学界及业界共同关心的研究问题。

我们发现课程项目的设置可以增强学生独立科研或者团队合作的能力;可以锻炼学生研究论文的书写能力;学生对该问题的研究结果作为参考,成绩评定可以成为考试的有效补充。这些训练对他们将来做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项目、毕业论文的更好完成是大有裨益的。这种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就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可以使这种能力的培养变得更深入、广泛、扎实。

三、金融数学教育应该围绕如下几个关键问题进行:在金融数学教学中,理论联系实际,科学合理安排实践教学内容以及实验课程,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创新实践、以及对复杂金融问题的计算处理能力

1.教学中理论联系实际。(1)由于金融数学课程所用的数学工具比较多,有些内容很抽象,需要大量烦琐的公式推导。一般采用如下方式讲解:先描述金融背景,再引导学生把金融问题抽象出来,建立数学模型,对模型进行推导之后,再解释结果的金融含义,回到定性的分析中。即:在讲授中将数学与金融知识结合起来。既避免了金融理论的说教式讲授,又避免了金融数学模型的推导式讲授,而是把金融与数学结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2)金融数学理论知识的学习其中一个目的是为了将来的实际应用,所以在授课过程中,要结合金融案例分析,把模型与具体应用结合起来。如,在讲授期望效用最大化最优投资组合选择,或者马科维兹投资组合理论时,可以具体找几只投资标的股票,给出最优投资组合等。讲授期权定价知识时,可以到相关财经网站,和学生一起查找近期期权报价,以检验理论价格与市场价格的吻合程度。

2.关于实验方面。(1)加强职场的模拟训练。北京邮电大学理学院有专门的实验室,足够学生使用的计算机设备,我们可以在课堂上让学生对股票、外汇等进行模拟交易,这样去做的好处是:一方面可以加强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基本掌握股票、外汇的交易规则、大小盘的数据分析、K线图等各种业务的具体操作方法,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这要求学生必须具备多元统计中经济数据的统计与分析、计算机编程语言、概率论与数理统计、随机过程等方面的理论知识。在教学过程中逐步启发学生进行创新思维,提高学生创新能力,是我们一贯坚持的教学理念。逐步引导学生将多学科的知识融合,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理论联系实际,解决金融市场实际问题。同时,在课堂上进行模拟职场的训练,不仅可以使学生熟悉金融业务,而且可以培养和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与人沟通能力和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2)合理安排试验课程。北京邮电大学是一所以信息科技为特色、工学门类为主体、工管文理协调发展的多科性大学,是我国信息科技人才的重要培养基地。我们可以利用这些优势,加强学生对大数据的处理和实际问题的数值模拟方面能力的培养,同时着重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金融市场中问题的能力。由于各种算法在金融问题处理中被广泛地应用,学生是否具备这方面的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能力,已日渐成为用人单位招聘人才的一个重要考察指标。我们应加强有关金融计算的课程教学,从而培养学生综合应用金融、数学、统计学、运筹学、计算科学等学科的能力。

最后补充几点内容:由于金融问题的复杂性,金融数学需要用到大量的数学工具,比如概率论与数理统计,随机分析、随机控制、正倒向随机微分方程、动态规划、微分对策、凸分析等。这些知识已超出了学生的知识范畴,学生需要自学。自学能力恰是学生一定要具备的,也是以后工作中需要的。同时,为了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适应金融业界对金融工程和风险管理人才的需要,要着重培养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北京邮电大学在全国乃至国际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方面,历年来表现都很优秀。为了培养学生具有这些方面的能力,应该在加强学生对现代数学方法的学习和运用,提高数学基本功的同时,必须要逐步加深学生对现代金融市场基本概念的理解,以提高对金融实际的“感觉”和直观能力。

参考文献

[1]陈黎.复合型人才培养对策研究[J].天津商务职业学院报,2015,(1):32-34.

金融学本科教学 篇11

【关键词】行业标准;岗位能力;课程群

目前,在现代金融服务业蓬勃发展的新形势下,业界对金融人才的要求也不断提高,中国金融教育的人才培养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金融专业作为一个实践能力要求比较高的专业方向,在实际的教学环节设计中,专业课程之间的相互融合与协调性不是很理想,导致教师在讲授过程中可能忽视一些比较重要的教学内容与环节,使学生在一些重要的理论运用与实践操作中失去学习的机会。

1.金融行业岗位设置与人才需求的新特征

在金融行业的就业信息中,我们大致可把岗位群总结为三类即客户服务类、业务操作类、管理研发类,根据以上岗位群信息和岗位任职资格材料,我们可以总结出金融行业在岗位设置、人才需求等方面出现的几点特征:

(1)营销职能在金融企业中进一步得到强化,营销型人才走俏。

(2)金融企业的人才结构呈现明显的“偏态”特征。即企业对高素质、高学历人才的需求远小于对“客户服务型”和“业务操作型”人才的需求。

(3)金融企业岗位人才结构性短缺矛盾突出,“客户服务型”、“业务操作型”岗位人才供需存在较大缺口。

(4)金融企业各类型岗位之间的转换呈现一定规律性。如商业银行的业务操作类,通常遵循“会计结算岗——信贷管理岗——国际结算岗——资金交易岗”的顺序,这种规律将对金融专业科学地设置课程顺序提供参考。

2.我国高校金融专业设置的现状

2.1人才培养目标跟不上市场需求的变化

从我国目前经济发展的现状来看,更多的金融人才是流向市场从事各种微观的金融事务处理或各种金融服务工作,比如客户服务、金融技术操作、金融产品设计与定价、金融风险管理等,这些工作无一不需要参与者有扎实的微观金融理论作为支撑。从本科教育来看,西方国家重视人才通识教育,把培养的目标优先放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方面,使之能够成为适应社会各种需要的金融通才。因此我们要及时跟踪市场需求的变化,有针对性的调整培养目标。

2.2金融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存在一些问题,概括起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金融专业主干课偏重于理论讲解, 轻实践操作,导致学生知识面过窄,影响择业面。

(2)教学内容体系达不到行业的岗位要求,金融专业的一些核心课程在内容上存在着一些重复,教师对这些交叉的内容一般都没有进行很深入的沟通,也没有将之设计成重要的教学内容,结果导致这些教学内容成为学生学习的障碍。

(3)工学结合与校企合作是薄弱环节。就调查仅有50%的高校在课程设置中着重强调实验实训类课程。

(4)职业性课程偏少,不符合就业定位。根据对40余所高校金融专业学生的就业状况调查,在所有就业岗位中45%为金融营销岗位,52%为金融客服岗位,而无论是哪个岗位都对学生的金融职业素质有较高的要求,但在课程设置中缺少体现对学生的职业素养培养。

(5)教学内容与职业资格证书没有得到很好的衔接。与金融专业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主要包括银行从业资格证、证券从业资格证、保险代理人资格证、会计从业资格证等,在课程群构建过程中应把职业资格考试与具体课程结合起来。

(6)教学师资的培养没有适时改变。由于教学计划过分关注宏观课程,以致教师的主要精力长期停留在理论讲授中,而没有及时去行业企业参加金融微观实践,导致学生对实训课程的学习不够深入、透彻。

(7)学生的成绩考核不够全面灵活。学生成绩考核往往注重理论测试而忽视了实践应用能力。

3.基于行业标准的金融本科专业课程群的构建思路

结合金融企业岗位需求与从业人员结构出现的新特征,针对目前我国高校金融专业的教学现状,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3.1以行业标准为导向,进行课程内容的融合,体现“一专多能”的培养目标

教学改革除了要处理好各课程间的相互联系也要重视综合和边缘课程的开发,加强实验实训及职业化教育课程,培养专业知识完备、操作能力强、职业素养高、能在经济生活中扮演多重角色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3.2综合金融企业员工从业能力成长轨迹和学校的具体办学条件构建课程群

3.2.1完善实验实训条件,以实践教学带动课程内容的融合

学校应重视实验室的软硬件建设,如投资建设模拟银行、模拟证券、保险实验室等应用型实验室,商业银行实训基地、证券实践基地等实务运作实训基地。这些实验室应以网络化和多媒体化为建设原则,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提供真实与虚拟相结合的实验条件,促进教学和科研的互联发展。金融实验教学课程的改革是以协作的精神将核心专业课程的实践环节进行有效的整合,减少目前课程教学环节的交叉重复,弥补实践教学环节的缺失,实现集约化实践教学,增强教学的系统性,将应用型教学落到实处。

3.2.2动态优化教学内容,实现金融教学体系的创新

课程群建设的最大优点表现在教师对教学内容的不断更新和优化。课程群经过内容的增删所形成的新课程群从内容到结构都会产生新的功能。常见的形式有:几门课程融合为一门新的课程,一些课程由于其内容分解到其他课程中而不再单独开设,有些课程名称虽不变但其内容和结构已更新。所以,新的课程群通过整合,减少了课程内容的重复,增加了提高学生社会竞争力的新知识,使课程功能更完善,从而实现了课程结构、体系和功能的整体优化。

在实践环节,增加实训教学课时,理论教学和实训教学的比例力争达到1:1。实训课不同于理论课,每所高校都有独特的人文地理环境、实验条件和学生基础,因此学校应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及区域金融人才的需求状况,组织有经验的教师编写自己的实验教材。金融核心课程的一些实践环节,并不是通过软件使用来完成教学的,而是需要教师和学生通过数据库和EXCEL等基本电脑程序来系统设计相关实验课程,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3.2.3加强校企合作,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

在课程开发环节,以行业引领和学校参与为主线,结合当地经济和金融行业的实际需求,联合相关单位开发特色课程,以突出学校办学优势,并根据市场变化不断更新调整,弥补统一课程设计的不足,更好地实现新形势下的教学目标。

在教学中宜加强与行业的联系,可以请业界资深的人士来学校授课和讲座,以利于学生掌握最新的法规政策和前沿知识。同时学校要走校企合作办学的道路,联系合作单位安排学生利用假期去企业定岗实习,写出实习报告并给予一定的学分。对学校而言,校企合作可以及时反馈市场需求,增强专业的适用性;对企业而言,可以借用学校的教学力量解决人才需求,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变。

3.2.4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

根据金融行业岗位能力的要求,课程设置中要增加职业化课程的比例,培养兼备金融专业知识和营销技巧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在培养目标的确定上既要跟踪行业人才需求的状况,也要适当考虑学生的就业偏好;在课程设置上,既要保证专业课的教学质量,还要有一定的选修课供学生选择,以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形成个人的专业特长。

3.2.5按照对证施教的要求,注重课程设置与行业标准的对接

通过对照职业资格证书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来组织教学,成为高校特色办学的一种“内置”行为。它不仅要求学生取得学历证书的同时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而且要求课程体系与国家职业标准及相关职业资格证书对接,教学活动要帮扶学生顺利取得职业资格证书,这是目前高校倡导的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也是对双证制的完善和发展。

3.2.6不断培养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作为课程群建设主体的教师必须有能力进行课程内容的融合,这就要求教师不能仅精通一门课程的内容,而要熟悉课程群的全部内容,只有这样才能胜任教学改革和教学活动。而要实现这一点,首先学校要对教师培养提供平台和激励政策,其次教师自身也必须主动学习前沿性和综合性的知识。就以《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课程为例,实训环节囊括银行存款业务、信贷业务和风险管理等知识,尤其是伴随银证业务、银保业务的兴起,银行业务呈现多元化发展的趋势,这就要求教师要紧跟社会和行业的标准,利用和创造各种机会在提高学历和职称的同时,深入行业进行互补性知识的学习,从而加强整体师资队伍的建设。

3.2.7采用多元化的考评方式,改革单一的考试形式

不同学校根据对学生考核的相关规定和要求,采用多元化的考评方式来全面评价学生。例如《国际金融》课程考试总成绩中平时成绩占20%,期末考核占80%。其中,对平时成绩的考核方案如下:阶段性论文占40%,实训环节的汇率分析占30%,上课出勤及课堂综合表现占30%。

4.结论

探索构建行业标准的金融本科专业课程群,不仅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更为了适应社会对金融人才的需求。在研究中对我们的启示是:一是在定位上坚持灵活的市场导向和行业标准,强调具体课程的职业性和实践性。二是在金融实验课程构建中,打破课程界限,从行业标准的视角设置一些操作性强的实训项目,提前培养学生的岗位能力,为就业奠定基础。最后,通过发挥新课程群的功能,提高教学的层次和水平,使学生提前熟悉工作岗位,为就业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雷炜.高校课程建设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8(1).

[2]卢珍菊.金融学本科专业广义实验课程群建设研究[J].高教高职研究,2010(35).

[3]黄达.在金融海啸中思考金融学科建设[J].中国金融,2010(20).

金融学本科教学 篇12

高等教育界有很多研究学者对如何改进金融学教学方法提出了建设性意见。孙方娇将实验方法引入金融学教学方法中,说明实验方法对改进金融学教学方式的重要意义。张庆君分析了大案例教学法在国际金融学课程教学中的意义,并详细阐述了大案例教学法的实施过程。本文拟通过对应用型本科院校国际金融学科的教学特点进行分析,总结国际金融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应用型本科院校国际金融课程教学创新的建议,以期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

一、应用型本科院校国际金融学科教学特点

1、学生所具有的特点

应用型本科院校需培养学生具有“应用型、复合型、国际性”的特点,正是这一特点,才使国际金融课程的教学方法与其他学科的教学方法有显著不同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培养普通应用型人才,即能够满足我国工商企业和经济管理部门需要的务实性人才,达到学以致用。对这类学生的教学,除了要重视国际金融课程中的基础理论和专业课程之外,还应辅之以实务性比较强的如市场营销,财务、会计、管理等选修课程,使他们能够适应市场多样化的需求。二是培养国际金融行业的技术精英型人才,即既要让学生理解其研究生层次所需掌握的现代国际金融理论前沿,又要让学生具备较高的数据处理和问题分析能力,特别是熟知行业基本流程,锻炼和培养其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这就需要采用多门实验性课程来提高学生的专业适应性。毫无疑问,这就使国际金融课程教学难上加难。

2、国际金融课程本身具有的特点

国际金融课程内容广泛,是从货币金融的角度研究开放经济条件下内外均衡同时实现的一门学科。该学科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应用型和实践性,这就要求学生在学习和理解国际金融课程的基本概念、国际经济的运行模式、国际货币政策、国际经济形势之后,能够掌握分析国际金融问题的正确思维和方法;将所学的基础理论应用到实际的国际金融问题上,能做到理论联系实践,熟练操作国际金融相关业务。

二、应用型本科院校国际金融教学存在的几个问题

1、课程定位与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动力难协调

长期以来由于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我国高等院校在培养国际金融人才方面主要偏重于宏观金融的讲解和传授。这类宏观金融方面的知识点学起来感觉就是大、空、虚,理论性非常强,与实际生产和生活偏离较远,所以很多学生在学习这些宏观金融知识点时缺乏兴趣,时间久了,会严重降低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动力。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国家干预经济行为越来越少,宏观金融人才不再缺乏。所以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应转向侧重于微观层面上的国际金融技术管理人才的培养,着重于人才的适用性和实践性。比如国际金融教学模块中汇率的种类、汇率的套算、汇率决定理论等都是基础性理论内容,现在要求学生将所学习到的理论应用于实践,并以此在工作岗位为社会谋取利益。因此应用型本科人才对课程知识体系的要求更强调学科的完整性、系统性和科学性。所以在国际金融教学过程中,要将理论模块和实践模块结合起来。比如讲授汇率决定理论这一知识点是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汇率的长期发展趋势,但是同学们往往仅对利用汇率的变化如何进行外汇交易获利比较感兴趣,而对如何去理解各种汇率决定理论学说的学习积极性不高,求知欲不强。因此如何将抽象的、枯燥的理论知识变成学生比较感兴趣的学习内容,就成为国际金融教学中的一大难题。

2、应用性教学内容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难以一一匹配

应用型本科院校是以培养应用型和实践型人才为教育目的的大学。因此,在课程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充分发挥教师教学的主导型地位,引导学生对国际金融基本理论、基本原理的理解和掌握;同时也要以应用型、实践型教学为渠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应用能力。比如我们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学生讲解利用外汇期货交易进行套期保值时,首先要引导学生学习外汇期货套期保值的基本原理,其次通过典型例题的分析让学生理解,对国际贸易的进出口商来说在结汇过程中利用外汇期货交易这种金融衍生工具是降低成本、减少损失从而规避汇率风险的有效途径。在讲授完这些内容后,需要学生根据对汇率走势的预期设计一份自己作为出口商(或进口商)如何规避汇率风险的方案。为锻炼学生实际操作能力,教师对学生采取分小组讨论并要求提交课程报告或实践方案的形式完成。但是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发现很难让每个同学的实践能力真正得到锻炼。

国际金融课程教学实行小班授课仍然要面对50—60人的教学规模,分小组锻炼总共5—6组,每组也是10人的小团队,每个小组设计一个套期保值方案。可想而知,真正能够进入角色设计方案的估计每组也就2—3个学生,其余的学生要么就是“搭便车”,要么就是不主动、不积极,等着其他同学去完成。所以粗略估计真正能够将理论知识学以致用、掌握实践技能的学生只能占到班级总人数的30%—40%。显然这与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中所要达到的“应用能力大面积提高、实践能力高比例增强”的要求是不符的。而如果是将类似的应用型课程的实施细分到每2人一组,则需要花费大量的课堂时间和授课精力,显然这不切实际。所以如何采取有效的方式使应用性教学内容与学生实践能力得以普遍提高,也是应用型本科院校国际金融教学中的另一大难题。

3、授课教师的业务素质与实践性教学难以融合

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教师大多数是硕士或博士毕业后直接从事高校教学工作,从各金融学科教学单位的现状来看,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第一,专业性不强,教师理论水平总体不高。大多数国际金融教师是从学习院校到工作院校,从理论学习到理论教学,缺乏社会实践经验,由此导致高校实践教师资源匮乏,部分理论教师还要兼任实践教学课程。甚至近亲繁殖严重,不少教国际金融学的教师本身都不是金融学专业出身,金融专业基础不够扎实,实践性教学业务能力有所欠缺。

第二,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教师教学任务繁重、科研工作量大,加上职称评聘的压力及家庭事务的繁杂,教师们没有时间和精力经常去参加社会实践、进行知识的更新和替换,从而导致教师缺乏进行实践教学研究的积极性和能动性。

以上因素造成了国际金融教师的整体业务素质不高,这也是导致学生实践操作性学习和实际工作岗位能力不匹配的重要原因。

三、应用型本科院校国际金融教学创新建议

1、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以提高国际金融课程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

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教学目的的高等院校一般是二类本科院校,这类学校的学生和一类本科院校的学生相较,他们的学习能力和知识基础比较差,因此教师们应该首先从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以及考核形式上进行创新,以提高其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增强学习动力。

首先要进行教学内容创新。要把理论性教材变成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应用型教材,这类教材在知识点的确定上要求求精求实,既注重基本理论、基本分析方法的详细阐述,又注重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特别是能指导学生如何运用知识进行实践操作能力的训练。当然这类教材还必须是与时俱进,不断“换血”,及时吸纳新的理论成果和新的实践操作方式。因为国际金融领域的理论和相关业务日新月异、层出不穷,如果我们一直用陈旧的、过时的教学内容跟学生讨论每天都在不断变化和发展的新金融、新常态,很显然是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那些教材上来不及更新的金融信息和资源,我们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适时更新补充和整合与深化。除此之外,各金融学科教学单位可规定每个学生在校期间每月必须阅读金融专业相关期刊10本左右,如国际金融研究、金融论坛、金融与经济等等。在笔者主编的国际金融教材中,每章以案例导读为主线,引出本章要讲解的重点内容,结尾部分的拓展阅读和应用练习既开拓读者的视野又锻炼其知识点的应用能力,贯穿了应用型的教学理念。

其次要进行教学方式创新。主要是利用生活中常见的经济问题为学生讲解基本的理论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往往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笔者在讲解“互换交易”的时候,首先跟大家讲解了生活中比较简单的一个例子让大家明白为什么会存在互换交易,互换交易之后会有什么效果。现在假设大家熟悉的篮球运动员姚明和做家政服务的保姆,他们每人每个工作日工作10小时,互换前每个工作日中5个小时都是打球,另外5个小时要回家做家务,根据比较优势原理,比较两人在互换前后各自所创造的社会总价值,具体比较方式如表1。

从表1数据分析可得T2>T1,即两人互换之后创造的社会总价值很明显大于互换之前创造的社会总价值,说明存在互换的可能性。但是必须找到更合理的互换方式让双方都达到一种共赢状态,比如姚明提高保姆的工资待遇(至少和互换前的收入一样),则互换交易可达成。我们可以通过这个简单的例子首先激发学生学习“互换交易”的积极性,然后再引入具体的货币互换交易进行讲解。

再比如,有A、B两个公司,A想借入5年期1000万英镑,B想借入5年期1500万美元,市场向他们提供的固定利率如见表2,试比较互换前和互换后的借款总成本,并设计具体的互换操作方式(假设英镑兑美元的汇率GBP1=USD1.5000)。

从表2数据分析可得C2<C1,即两人进行互换交易之后借入资金的总成本很明显小于互换前借入的总成本,说明存在互换的可能性。但是同样必须找到更合理的互换方式让双方都能够得到节省利息成本的好处,比如A公司可从节省的3.6%的利息成本中补偿给B公司因互换而损失的2%的利息支出,甚至可多补偿给B公司一些利息支出,比如2.1%、2.2%...那么B公司将愿意和A公司做这样的互换交易,这样双方筹集自己所需资金的利息成本都降低了。通过这个基本的互换交易例子帮助学生理解了互换交易怎样进行操作,互换交易后会达到什么效果,然后我们再进一步引导学生学习更复杂(比如有银行参与)的互换交易,这样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当我们讲到国际收支概论时,让学生理解为什么当一个国家的国际收支出现逆差时可以通过动用本国储备资产或是向别的国家(或国际性金融机构)借款来平衡逆差这个问题,一般基础较差的学生不能明白为什么可以这样来操作。那为了引导学生理解这类问题,我们可以列举我们生活中常见的例子:某人的支出大于收入,那怎样来解决这种入不敷出的状况呢,可以通过出卖资产(比如房子、车辆、证券等)或借钱来填补空缺…那一个国家也是如此。这样学生一般就会容易理解这样的问题了。总之国际金融教学中一些比较抽象的、理论性的知识点我们不妨通过引入生活中常见的类似问题进行讨论,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将话题自然地引入到相应的教学内容中,取得较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最后,考核方式创新。变革传统的以期末统一闭卷考试为单一形式的考核方式,强调平时全程考核的成绩认定及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评定,具体可参考类似的创新方案:(1)课堂纪律考勤(10%)。(2)平时课程参与度(30%)。这部分主要根据学生平时课堂讨论的表现和平时测验考核来评定。比如平时的阶段性测验总共有4次,取其中较高的三次分数加总再算出平均分数,然后结合平时课堂表现给出最后的总分数。(3)期末考试与实训成绩(60%)。期末总成绩的评定主要分两个层次,一是课程知识水平考试,此分数占25%。目的是考查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如汇率变动的影响因素和国际收支平衡表的设定,这部分主要通过简单的期末考试试题来完成,通过这种方式能减轻学生学习压力,提升基础较差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二是实训成绩的评定,占35%。即对本学期课程整体运用能力水平的评定,如利用外汇远期、期货交易进行风险的规避,通过实训能力的考核可鼓励学生在学有余力的情况下,主动实践提高自己的动手操作能力。这种考核方式符合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体现了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

2、提高实验课或实训课学时以提高学生对国际金融知识的实操能力

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因此提高国际金融教学中的实验课或实训课学时是必不可少的环节。例如在讲解外汇期货交易时,为了让学生更深刻了解这种外汇衍生金融工具的保证金制度、盯市制度、逐日结算制度。我们可要求学生6—7人一组,男女搭配,优势互补,分别到各期货公司去了解其主要经营业务,经营方式,回到课堂后制作成课件向同学们解说期货合约的买卖双方及清算所如何完成一笔或两笔期货业务。期间老师可以补充不完善的地方、或者纠正错误的理解方式。再继续让各组同学分成3小组,在实验室或是实训室分别担任期货合约的买方、卖方以及清算所,开展为期1个星期的交易活动。让学生在模拟场景中真实体会到汇率的随时波动对合约价值的巨大影响。类似的模拟实训既可将理论知识进行专门训练,又可通过模拟实际业务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这样的教学方式能有效提高学生对实务知识的掌握程度。

除此之外,教师们还可引入企业ERP沙盘、模拟银行软件等教学资源,举办各种实践交易的模拟操作大赛,如模拟炒股比赛,股指期货模拟操作等技能大赛。经过在校期间模拟实训后,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处理问题的能力会明显增强。同时还能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为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能迅速适应社会环境打下良好的基础。实践证明,加大实训课时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最佳方式,从该课程的长远发展来看,金融实验课引入到我们的教学中既优化了课程体系,又体现了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教学特点。

3、政府、企业、高校三方合作为国际金融教师实践能力的提高献策献力

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培养目标是将学生培养成知识、能力、素质全面发展,具有一定社会适应能力,能创造性解决实际问题的具有实践能力的优秀人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教师需要发挥主要的引导作用,要从教材到实践,从课堂到课外深入浅出地指导学生。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国际金融教师的指导性作用并没有完全发挥出来,很多实践性知识点的讲授终究还是以纸上谈兵的形式结束。为提高教师本身的实践能力和实践教学水平,应该首先专注于教师自身实践能力的培养。

首先,发挥政府的协调作用。比如笔者所在的城市广州,未来几年内要将珠江新城--员村金融商务区和广州金融创新服务区打造成为全国一流水平的金融总部基地和产业金融创新基地。这一规划的实施将会有大量金融企业进驻广州市区,因此不可避免地要对新进员工进行培训。借此机会,政府及金融行业协会可帮助各大院校与金融企业进行合作对接,请院校的国际金融课程教师与有金融行业实战经验的工作人员合作,为企业员工进行培训。通过培训,避免了有工作经验员工无教学能力的尴尬,利用课程教师的教学经验和企业员工的实践经验,使新进员工既学到工作知识又快速增长工作经验。同时,国际金融教师也能从经验丰富的企业工作人员那里了解到实际操作技能并收集到各种工作实战案例,这些都有利于教师回到课堂进行应用型教学。

其次,借助企业的力量。应用型本科院校一般都设有“校企合作办公室”这样的行政职能部门,应该充分利用这个职能部门的宝贵资源和合作平台,为教师寻求提升实践教学能力的机会。一方面争取得到企业的支持和参与,允许学校的相关教师到企业去挂职锻炼。比如笔者所在的院校每个学年的第一个学期都是4个月的仿真实习课程,此时可考虑在本学期内没有教学任务的教师到相关的金融投资企业进行挂职锻炼;同时可安排在金融领域内有实战经验的企业高管或高工到学校做兼职教授进入仿真实习平台协助教师们的实践教学工作。通过校外的挂职锻炼,国际金融课程教师可熟悉金融领域内常用的外汇避险工具、高效的投融资方式,还能够了解到最新的金融动态,收集到一手教学案例,返回校园后将具体的实践经验传授给学生。通过企业兼职教授的协助性实践教学,让仿真实习平台上的学生接触到第一手实践性操作方式,增强学生们对实践操作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其实践操作能力。另一方面,可邀请金融投资企业如证券公司、融资公司、投资银行的金融专业人士定期到学校开展讲座,聘请客座教授,将他们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市场上所需金融人才的要求传达给教师和学生们,为随后教学工作的开展指明参考方向。

国际金融是一门理论性和实务性知识兼备的课程,随着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市场上更需要应用实践性的国际金融人才,因此应用型本科院校承担着我国输送应用型和实践性人才的重任。作为国际金融教师,我们应该认识到应用型本科院校国际金融课程教学创新的必要性。针对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不断地进行教学创新,开拓应用实践的教学方式,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同时加强对应用实践型教师资源的完善,推进应用型本科院校国际金融课程教学创新,为日益发展的金融市场培养更优秀的应用实践型国际金融人才。

摘要:以应用型本科院校国际金融课程教学创新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应用型本科院校国际金融课程教学的特点及存在的困难,提出了通过教学创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实验课学时、增强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等方式进行国际金融课程的应用型教学创新的建议。

关键词:国际金融,教学创新,应用型本科院校,实践教学

参考文献

[1]孙方娇.在金融教学中应用实验方法的意义和做法[J].上海金融,2014(5).

[2]张庆君.大案例教学法在国%-40%,际金融学课程教学中的运用的思考[J].金融教育研究,2012(2).

[3]马陆亭:如何实现高等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对我国高等学校层次类别的一项剖析[J].高等教育研究,1997(2).

[4]李佳珂.地方性本科院校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教学创新研究[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3(12).

上一篇:教育技术产业化下一篇:梦想照进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