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金融学

2024-05-29

国际金融学(精选12篇)

国际金融学 篇1

一、国际金融学课程的教学特点

国际金融课程通常是针对商学院本科生设置的专业课, 涉及非常广泛, 是一门综合性比较强的课程, 课程教学强调的是在理解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应用经济学的分析方法来解释国际金融市场的种种现象, 并能够注重国际金融理论在实践中的运用, 总的来说国际金融学具备以下特点。

(一) 知识点覆盖面广

本课程主要内容包括国际金融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 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国际收支、汇率等基本理论, 了解国际储备的构成及管理方法, 学会几类主要的外汇交易, 并熟悉国际金融市场运作方式及国际资本流动规律, 最终学会用所学原理与方法分析各种国际金融问题, 同时为进一步学习和深入研究其他后续课程奠定必要的理论基础。

(二) 与实际联系紧密, 内容更新快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金融一体化的发展, 国家与国家之间的来往越来越多, 他们之间的关系也是不断发生着变化, 而这些变化又会引起国际金融市场的动荡。而国际金融学的课程内容也必然随着国际形势及国际金融市场变化而不断更新, 及时地结合新情况和新问题进行教学改革。最典型的例子是2008年以来的次贷危机和随之而来的欧债危机, 它们对世界经济造成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 因此深入研究其形成原因及预防机制是非常重要的, 这也就成为国际金融课程中要研究的新内容。所以国际金融学课程教学需要不断地融入新事件、新理论, 只有这样才能使教学与实际经济活动不脱节。

二、实践教学作为国际金融学辅助教学的重要性

国际金融学所包含的国际金融活动很大程度上都与汇率有密切的关系, 而经济主体, 不管是个人、企业还是国家都会进行外汇交易活动等。而已有的国际金融等课程更多的是阐述外汇交易等实践课程的理论基础, 而缺乏系统的实践教学。实践教学的总体目标是使学生能够增强国际金融实践操作能力, 具体目标是要求学生不但能够掌握外汇交易的基本理论知识, 了解外汇交易的方法、风险的分析和控制, 也要能够解读外汇行情、利用分析软件对外汇走势作出合理判断, 并顺利实现外汇买卖的即时与委托交易的模拟操作。目前国内仅有部分高校开展了国际金融实践教学, 而多数高校还是纯理论教学, 这样导致学生仅对外汇交易的理论内容有所涉及但没有系统的外汇交易应用方面的学习, 因此动手能力较差。

因此加强实践教学能够深化学生在《证券投资学》等专业课程中学到的投资的基本概念, 深化学生国际金融学理论教学中学到的汇率变动的基本概念和得到交易的基本程序与方法, 通过外汇模拟交易的具体操作, 使学生深入理解与掌握金融交易实务中所涉及的基本概念与常用词汇, 把握各类金融外汇交易的基本特点与交易常识, 进而更好地将国际金融学知识内化成自己的知识储备, 这就是教学的最终目的。

三、国际金融学教学设计形式多样化

(一) 理论教学

国际金融学具有较强的理论性, 其中涉及的汇率理论、国际收支理论等需要有很强的理论基础才能够掌握, 所以首先加强对学生的理论教学, 只有在理论已经充分吸收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实现不同的实训形式。教师应该有效地结合自身已有的知识整合相关理论, 选择板书、多媒体等教学工具, 详尽地阐释理论, 并且及时关注课堂学生反馈情况, 通过课堂小组讨论等形式更好地与学生互动, 从而让他们更牢固地掌握理论知识, 为后续实训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 金融实验室软件模拟

为了更好地进行实践教学, 仿真现实经济情况进行外汇模拟教学是最佳的教学方式, 因此学校建立金融实验室并安装相关外汇交易软件是必不可少的。通过实训讲解每次实训的主要内容, 不同实训内容的注意事项及可能遇到问题的解决方法, 使学生对即将要进行的实训有清晰的了解, 以便更好地完成实训内容。在外汇实训的现场指导中设定具体交易环节, 让学生扮演不同角色进行练习。外汇交易相对复杂, 学生在使用过程中可能遇到多种不同的问题, 现场指导能够及时解决问题, 并将常见问题记录, 以后补充在实训报告中供学生参考。这样的仿真模拟交易才真正做到了学生参与其中, 感受国际金融市场瞬息万变的事实对世界经济产生的影响, 尤其是对手上的虚拟货币造成的影响。只有经历过才能更加理解国际金融市场学习的重要性。

(三) 建立实训基地

作为学生很少有机会到银行、证券公司和外贸公司等参加实践活动, 而这是学生了解金融机构和外贸企业的业务流程和外汇交易特点的重要途径。事实上是银行、证券公司几乎不需要本科生进行外汇交易相关的实习, 所以高校如果能够联系大型外贸公司的资本运作部门建立实训基地, 应该说是对在校仿真模拟实训之后的一个最好的补充。目前这方面对各学校来说实施都比较难, 但是也有不少高校在这方面做出了努力并取得一些实训基地的机会。另外还有个解决路径就是学生利用假期回老家的相关公司进行外汇交易方面的实习, 通过家乡的关系网适当地寻找这样的机会也是不错的方法。

(四) 开展专业讲座

除了丰富的课堂理论教学、新鲜的外汇交易实践教学以外, 高校在国际金融学教学过程中适时地邀请外汇交易方面的专家进行讲座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外汇交易专家应该是从事多年的实际外汇交易, 有丰富的实战经验, 通过讲座为学生讲解近年来外汇市场的发展比枯燥的课本描述历史发展更容易让人记忆犹新。尤其重要的是真正的外汇交易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突然性的事件等的应急处理办法等, 这些知识是教师经验欠缺的重要部分, 因此通过专业讲座的形式给学生带来耳目一新的一堂课。

(五) 课后多渠道沟通

现在的90后学生的自我意识、自我表现力都比较强, 这就需要给他们提供可以释放自己、施展自己才华的平台, 他们也非常需要教师的认可。而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不能仅仅局限于课堂, 更要在课余时间跟学生有充分的交流互动。所以课后学生利用网络在宿舍学习, 教师采用视频会议或邮件联系的方式与学生沟通, 并采用分组讨论的方式对已经学的理论和做的外汇实践进行总结, 真正做到吸收消化知识。

四、结论

通过分析我们知道要想实现国际金融学比较好的教学效果应该从以上几方面努力, 不断创新教学形式, 鼓励授课教师进行课程设计的创新。但在实现以上教学形式创新的过程中也有需要进一步改进的地方。

(一) 加强校企合作

正如以上提到的实训基地建设的困难, 作为实训基地本身能够加强教学效果, 所以如果能够以学校为平台和企业签订合作协议应该是比较好的方法, 当然在此过程中授课教师也应该能够想到为企业服务的措施从而使得校企获得双赢才能够长期合作下去。

(二) 加强教师的业务能力

很多教师本身理论基础非常扎实, 也能够进行虚拟的外汇交易等实践, 但仍然缺乏真正的实践。两者最大的差别就是心理因素的影响在两种情况下有可能做出截然相反的投资决策, 因此授课教师加强实践操作非常重要, 这种可以通过去公司实习也可以通过自行开户进行外汇交易的方式。

摘要:国际金融对世界经济的贡献越来越大, 高校国际金融学的课程教学也越来越重要, 而国际金融学课程涵盖的内容很多都跟各种经济现象以及国际金融市场的不断变化有密切的关系, 因此进行国际金融教学改革, 加强实践教学显得尤为重要。文章结合国际金融学的课程特点, 强调了实践教学在国际金融课程中的重要性, 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通过实施多样化的教学设计形式来增强教学效果的论断。

关键词:国际金融,实践教学,外汇交易

参考文献

[1]沈军, 王聪.国际金融教学内容体系研究[J].金融教学与研究, 2009, (02) .

[2]罗丹程, 宋连成.国际金融学课程“引导式”教学方法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 2015, (08) .

[3]王俊.后金融危机时代《国际金融》教学改革探索[J].中国成人教育, 2011, (17) .

国际金融学 篇2

第七章:开放经济下的政策目标与工具

第一节

开放经济下的政策目标

一、内部均衡与外部均衡

在封闭经济下,经济增长、充分就业与价格稳定是政府追求的主要经济目标,这三个目标概括了能使经济处于合理运行状态的主要条件。

在开放经济中,政府的政策目标发生改变,这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政策目标的数量增加了,国际收支成为宏观调控所关注的变量之一;第二,各目标之间的关系发生变化,在相当多的情况下,宏观经济在封闭条件下的主要目标与国际收支这一新的目标之间的冲突成为经济面临的突出问题。

在国际收支进入宏观调控目标的菜单之后,开放经济下的政策目标就可以分为内部均衡与外部均衡两部分。原有的经济增长、价格稳定、充分就业等反映经济内部运行情况的政策目标可以归入内部均衡目标之中。

将内部均衡定义为国民经济处于无通货膨胀的充分就业状态。外部均衡是指国际收支的均衡,它是个含有价值判断的概念,反映了一国所应追求的国际收支状态。那么外部均衡的定义可以简单表述为:与一国宏观经济相适应的合理的经常账户余额。

二、外部均衡的标准

1.经济理性

假定一国可以按世界利率无限制地借款或贷款,那么存在着收益率高于这一利率的投资机会而国内储蓄又不能满足时,符合理性的行为就是在国际金融市场上借款以使本国投资大于国内储蓄,该国出现经常账户赤字。这可参见图8-1。

图示:

储蓄、投资和经常账户

确定一国经常账户余额的基础是其国内的储蓄、投资与其他国家之间存在的差异,而各国储蓄(也就是消费)与投资之间存在的差异分别是由各国不同的时间偏好与资本生产率决定的。

(1)时间偏好的差异。

图示:时间偏好差异与经常账户

CA1 + CA2+…+Car = 0

因此,在利用国外的资金弥补本国储蓄不足时,必须考虑到今后能否实现相应的经常账户盈余来偿还债务,否则一国的经常账户赤字就是不可维持的。

有助于判断可维持性的两个方法是:

第一,分析资金流入的具体情况。

第二,分析债务比率指标。

三、内部均衡与外部均衡的关系

我们采取措施努力实现某一均衡目标时,这一措施可能会同时造成开放经济另一均衡问题的改善,也有可能对另一均衡问题造成干扰或破坏。一般地,我们将前者称为内外均衡的一致,后者称为内外均衡之间的冲突。

英国经济学家詹姆斯·米德(J.Meade)于1951年在其名著《国际收支》中最早提出了固定汇率制下的内外均衡冲突问题。

当然,浮动汇率制度下的内外均衡冲突的性质及表现形式都与固定汇率制下有很多不同。为区别起见,我们将米德分析中的与开放经济特定运行区间相联系的内外均衡之间的冲突称为狭义的内外均衡冲突,而将一般情况下的实现某一均衡目标的努力对另一均衡目标的干扰或破坏这一现象称为广义的内外均衡冲突。 造成内外均衡冲突的根源在于经济的开放性。

第一,国内经济条件的变化。

第二,国际间经济波动的传递。

第三,与基本经济因素无关的国际资金的投机性冲击。

在本节的最后,我们可对内外均衡冲突问题作一小结:

第一,内外均衡冲突的根源在于经济的开放性。

第二,内外均衡冲突的产生是与某种特定的调控方式直接相对应的。

第三,内外均衡冲突问题说明:在开放经济下,单纯运用调节社会总需求

这一封闭经济的政策工具是不足以同时实现内外均衡目标的,开放经济的调控需要有新的政

策工具,需要对政策工具有新的运用方

式。

第二节

开放经济下的政策工具与调控原理

一、开放经济下的政策工具

1.调节社会总需求的工具

(1)需求增减型政策。需求增减型政策主要是指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

第一,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在调节总需求的过程中有着各自不同的特点。

第二,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可能对外部均衡还有特定的作用机制。(2)需求转换型政策。需求转换型政策主要包括汇率政策与直接管制政

策。

2.调节社会总供给的工具

3.提供融资的工具

二、开放经济下政策调控的基本原理

1.关于政策协调的“丁伯根原则”

荷兰经济学家丁伯根(JTinbergen)是第一个经济学诺贝尔奖的得主(1969年),他最早提出了将政策目标和工具联系在一起的正式模型,指出要实现几种独立的政策目标,至少需要相互独立的几种有效的。

2.政策指派与“有效市场分类原则”

蒙代尔得出的结论是:如果每一工具被合理地指派给一个目标,并且在该目标偏离其最佳水平时按规则进行调控,那么在分散决策的情况下仍有可能得到最佳调控目标。“有效市场分类原则”。每一目标应指派给对这一目标有相对最大的影响力、因而在影响政策目标上有相对优势的工具。

开放经济的政策调控理论,它与丁伯根原则一起确定了开放经济下政策调控的基本思想,即:针对内外均衡目标,确定不同政策工具的指派对象,并且尽可能地进行协调以同时实现内外均衡。一般来说,我们将这一政策间的指派与协调称为“政策搭配”。

三、开放经济下政策搭配的运用简介

1.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搭配

蒙代尔是以预算作为财政政策的代表(图中用横轴表示),以货币供给作为货币政策的代表(图中以竖轴表示),来论述其搭配方法的。在蒙代尔的分析中,外部均衡被视为总差额的衡。

图示: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搭配

2.支出转换型政策与支出增减型政策的搭配

转换型政策与支出增减型政策的搭配,按斯旺的见解:

图示:

支出转换政策与支出增减政策的搭配

图中,横轴表示国内支出(消费、投资、政府支出),政府的支出增减型政策可以明显影响国内支出总水平。竖轴表示本国货币的实际汇率(直接标价法),单位外币折合的本币数上升,表示本币贬值。假定外部均衡就是经常账户平衡。

第八章:开放经济下的的政策运用与效果

第一节

开放经济下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

短期内的财政、货币政策效力:蒙代尔—弗莱明模型

在西方的文献中,蒙代尔—弗莱明模型被称为开放经济下进行宏观分析的工作母机(workhorse),蒙代尔—弗莱明模型的分析对象是一个开放的小型国家,对国际资金流动采取了流量分析。它的分析前提有:

第一,总供给曲线是水平的。

第二,即使在长期,购买力平价也不存在。

第三,不存在汇率将发生变动的预期,投资者风险中立。

一、短期的财政、货币政策效力

1、蒙代尔—弗莱明模型简介

图示: 封闭条件下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分析

2、固定汇率制下的财政、货币政策分析

(1)货币政策分析

图示:固定汇率制下,资金完全流动时的经济平衡状态

图示: 固定汇率制下,资金完全流动时的货币政策分析

在固定汇率制下,当资金完全流动时,货币扩张在短期内也无法对经济产生影响。也就是说,此时的货币政策是无效的。

(2)财政政策分析

图示: 固定汇率制下,资金完全流动时的财政政策分析

在固定汇率制下,当资金可完全流动时,财政扩张不能影响利率,但会带来国民收入较大幅度(与封闭条件下相比)的提高。

3、浮动汇率制下财政、货币政策分析

在浮动汇率制下,我们对财政、货币政策研究的分析方法同固定汇率制下相比有很大不同。

第一,经济的主要调整机制不是由国际收支不平衡引起的货币供应量的调

整,而是由国际收支不平衡引起的汇率调整。

第二,我们假定本国货币贬值能改善经常账户收支,增加外国对本国商品的需求。这就是说,本国货币贬值能使BP曲线与IS曲线右移。

(1)货币政策分析

在浮动汇率制下,当资金完全流动时,货币扩张会使收入上升,本币贬值,对利率无影响。

图9-5浮动汇率制下,资金完全流动时的货币政策分析

(2)财政政策分析

图示:浮动汇率制下,资金完全流动时的财政政策分析

在浮动汇率制下,当资金完全流动时,扩张性财政政策会造成本币升值,对收入、利率均不能产生影响。

4、蒙代尔—弗莱明模型的一个应用:三元悖论

如果将资金的完全流动、稳定的汇率制度、独立的货币政策作为三个独立的目标,那么经济当局只能选择其中的两个目标,而必然放弃另外一个目标。

稳定的汇率制度、资金的完全流动、独立的货币政策这三个目标就如同一个三角形的三个顶点,政府不能同时实现这三个目标,而只能在选择其中两个的同时放弃另外一个,这便被称为“三元悖论”,上述表述这个关系的三角形便被称为“克鲁格曼三角”。

第二节:汇率政策

一、人民币升值的经济影响

1、对进出口贸易的影响解析(1)引起出口成本结构变化(2)降低进口原材料成本(3)促进产业结构升级(4)远期预测

2、外商直接投资与间接投资

3、对我国物价水平的影响

4、对我国就业的影响

劳动密集型产业 出口导向型产业

二、汇率制度

固定汇率制度—是指一国货币当局对本国汇率水平的确定、汇率变动方式等问题所作的一系列安排或规定

浮动汇率制度—是指汇率水平主要有外汇市场的供求决定的汇率制度(管理浮动制)

其他汇率制度

爬行盯住制—是指汇率可以作经常的小幅度调整的固定汇率制度

汇率目标区—是指汇率浮动限制在一定区域内(如中心汇率上下10%)的汇率制度 货币局制度在法律中规定本币与某一外币保持固定汇率,并且对本币的发行作特殊限制以保证履行这一法定义务的汇率制度

三、政府对汇率的干预

全球金融危机中美国政府对美元汇率干预案例 第三节:直接管制政策

一、直接管制—政府用行政手段对对外经济活动进行直接的干预和控制 管制的目的 管制的要素

管制对象

管制实施者

管制方式

管制范围 管制效果

二、货币自由兑换问题

货币自由兑换是指在外汇市场上能自由的实施本币与其他外币的兑换 国际收支帐户中的货币兑换

货币兑换的条件

兑换中的问题—资本外逃获资本内流的案例

第四节:国际储备政策

国际储备(international reserve),是指一国货币当局能随时用来干预外汇市场、支付国际收支差额的资产。一种资产须具备三个特征,成为国际储备。二个特征是流动性,即变为现金的能力。三个特征是普遍接受性,即它是否能在外汇市场上或在政府间清算国际收支差额时被普遍接受。

一、国际储备的构成 自有储备

黄金储备 外汇储备

在基金组织的储备头寸(份额)

特别提款权

借入储备

备用信贷

互惠信贷协议

本国商业银行对外短期可兑换货币资产

二、国际储备的作用

三、国际储备的管理 第五节:其他政策

一、供给政策

实施供给政策的理论依据:国际收支的结构分析法 供给政策的主要内容

开放经济政策搭配中的供给政策运用

二、科技政策

三、产业政策等

第九章:国际货币体系

第一节:国际货币体系概述

国际货币体系——是指国际货币制度、国际货币金融机构以及由习惯和历史沿革形成的约定俗成的国际货币秩序的总和。

一、国际货币体系的内容包括:

有法律约束力的关于货币国际关系的规章和制度

具有传统约束力的各国在实践中共同遵守的某些规则和做法

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其他一些全球或地区性的多边官方金融机构

二、确定货币体系的标准

国际货币体系的基础(本位币)

作为国际流通、支付和交换媒介的主要货币是什么 作为主要流通、支付和交换媒介的货币是什么,与本位货币的关系是什么

三、国际货币体系的作用

确定国际清算和支付手段的来源、形式和数量,为世界经济的发展提供必要的充分的国际货币,并规定国际货币及其与各国货币的相互关系。确定国际收支的调节机制,以确定世界经济的稳定和各国经济的平衡发展(调节机制内容:汇率机制、对逆差国的融资机制、对国际货币-储备货币发行国的国际收支纪律约束机制)

确立有关国际货币金融事务的协调机制或建立有关的协调和监督机构 第二节

国际金本位制

一、国际金本位制简介

金本位制是指以黄金作为本位货币的一种制度。

国际金本位制的特点是:黄金不但是国际货币体系的基础,而且可以自由输出入,一国的金币同另一国的金币或代表金币流通的其他金属(比如银)铸币或银行券可以自由兑换,在金币流通的国家内,金币还可以自由铸造。

二、国际金本位制下的内外均衡实现问题

1.在国际金本位制下,外部均衡目标处于首要位置,它体现为维持汇率的稳定。

2.国际金本位制下内外均衡的实现机制

3.国际金本位制下内外均衡的表现形式

调节机制而实现。这一自动调节机制就是英国经济学家大卫·休谟(D.Hume)最早指出的“物价—现金流动机制”(pricespecieflow

mechanism)。物价是建立在一系列前提下的。

这些前提主要包括:

第一,政府严格按金本位制的要求实施货币政策,保持黄金的自由兑换、自由铸造、自由输出入,当国际收支因素带来黄金储备变动进而影响货币供给时,不得采取冲销措施。

第二,不存在国际资金流动。第三,商品价格具有完全弹性。

图示:物价—现金流动机制的调节过程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国际金本位制下的内外均衡实现机制具有如下特点:

第一,自发性。第二,对称性。

第三,稳定性。

但是,我们也应当看到,国际金本位制下的内外均衡实现机制也是有着很大的局限性的,这体现在:

第一,它要求各国政府遵守特定的“游戏规则”。

第二,当商品价格不具有完全弹性时,这一机制常常会破坏内部均衡。

第三,总的来说,在国际金本位制下,内外均衡的实现有其物质基础,那就是世界黄金产量能满足经济发展对货币供给量的需要。

三、国际金本位制的崩溃

第三节

布雷顿森林体系

一、布雷顿森林体系的主要内容

第一,建立一个永久性的国际金融机构,即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以促进国际间政策协调。

第二,实行以黄金—美元为基础的、可调整的固定汇率制。

第三,取消对经常账户交易的外汇管制,但是对国际资金流动进行限制。

“双挂钩”示意图

二、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的内外均衡实现问题

1.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的内部均衡与外部均衡

内部均衡目标凸显出了其重要地位,布雷顿森林体系在建立时也宣布促进 各国经济的稳定。并且又限制国际资金的流动,因此外部均衡就直接体现为实现经常账户平衡,以维持汇率的稳定。这就决定它们的内外均衡实现机制是不同的,从而最终导致各国外部均衡目标的具体表现形式也发生了变化。

2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的内外均衡实现机制

一是以政策调节为主。

二是在内外均衡实现问题上存在不对称性,这首先体现在美国与其他国家的不同的内外 均衡实现机制。

3.从内外均衡问题角度看布雷顿森林体系的根本缺陷

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美国与其他国家的外部均衡目标是完全不同的。美国的外部均衡目标体现为保证美元与黄金之间的固定比价和可兑换,这要求美国控制美元向境外输出;而其他国家的外部均衡目标体现为尽可能地积累美元储备,这就要求美元大量向境外输出。美元的这种两难,是美国耶鲁大学教授罗伯特·特里芬(Robert Triffin)于20世纪50年代首先提出的,故又被称为特里芬两难(Triffin dilemma)。

三、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过程,就是美元危机不断爆发拯救再爆发直至崩溃的过程。美元危机是理解这一过程的中心线索。

第三节

牙买加体系

一、现行国际货币体系——牙买加体系简介

1976年1月于牙买加首都金斯顿签署了一个协议,称为《牙买加协议》。同年4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理事会通过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协议》的第二次修订案,从此国际货币体系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牙买加体系。

《牙买加协议》的主要内容是:

第一,汇率安排多样化。

第二,黄金非货币化。

第三,扩大特别提款权的作用。

第四,扩大基金组织的份额。

第五,增加对发展中国家的资金融通数量和限额。

现行的牙买加体系具有如下特点: 第一,黄金非货币化。

第二,储备货币多样化。

第三,汇率制度多样化。

二、牙买加体系下的内外均衡实现问题

1.牙买加体系下的内外均衡实现机制

第一,在政府通过政策牙买加体系下的内部均衡与外部均衡搭配实现内外均衡的同时,经济自发调节机制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第二,在内外均衡的关系上,内部均衡居于首要位置。

第三,在实现内外均衡过程中,国际间政策协调的地位有所下降。

三、牙买加体系的运行情况

首先,在牙买加体系下,国际间的经济交往继续得到迅速发展。其次,在牙买加体系下,各国的政策自主性得到加强。再次,牙买加体系经受了多次各种因素带来的冲击,始终显示了比较强的适应能力。

当然,牙买加体系本身也有一些不完善的地方,这导致它在运行中也出现了很多问题。

第四节:次贷危机冲击下的国际货币体系改革

在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的剧烈冲击下,如何进行国际货币体系改革已经成为当前世界主要国家反危机的国际协调中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对这一问题的协调结果将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治理和危机后的世界经济与金融的运行带来重要和深远的影响。

事实证明,现行国际金融体系的缺陷是发生美国次贷危机的制度性根源。在影响美国次贷危机发生的各种原因中,缺少全球范围内对国际收支长期失衡时的有效调节机制,使美国长期保持经常帐户庞大逆差;美元作为主导性国际货币的无节制过量发行,是导致金融虚拟经济严重脱离实体经济的主要原因;美元汇率在单独浮动时的过度波动和其它由美国主导的 12 金融产品价格的剧烈波动,是转嫁美国经济困难并使次贷危机向全球蔓延的主要途径;这些国际货币体系的制度性缺陷既给世界经济和金融的运行积累了深刻的内在矛盾,也成为引发次贷危机并使危机向全球化发展的深层次因素。这些论证表明,用一国货币作为

面对由次贷危机发展起来的国际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的剧烈冲击,世界各国痛定思痛,追根索源,对现行的不合理的国际金融体系进行改革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的强烈共识。由20国峰会来讨论国际金融体系的改革问题是一次有益的尝试,这也是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带来的国际金融体系改革的一次重要机遇,GDP占全球GDP85% 的20国集团比原先的七国集团会议具有更广泛的代表性。从华盛顿会议和伦敦会议的情况来看,已经取得了一些初步成果。如加强对危机的联合干预力度;将SDR 扩大到7500亿美元;今后将增加中国等新兴经济国家的份额和投票权;加强对全球金融的监管等。然而,对于美元这一国际金融体系的主导国际货币应承担什么样的国际责任,应当对稳定世界经济和金融次序发挥其应尽的作用等问题却没有形成必要的共识,这使得国际金融体系改革的道路仍然可能崎岖而漫长。国际金融体系改革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是能否找到一种替代美元成为主要国际储备货币的超主权货币,如果不能,那就要考虑如何在现行的国际金融体系内部进行改革,找到一种能够约束美元,防止美元过度发行和币值过度波动的办法。在目前无法找到可以替代美元的超主权国际储备货币的情况下,比较现实的做法是继续扩大SDR 的作用和使用范围,并且按照国际经济和金融的新的变化,重新合理分配各国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投票权和SDR 的份额,提高新兴经济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投票权和话语权。同时,继续稳步推进人民币的国际化进程。

国际金融学 篇3

本届论坛以“金融产业与实体经济发展”为主题,专题论坛涵盖地方政府及企业重点项目推介、城镇化建设及商业地产发展机遇、多层次多元化金融体系与民间金融发展、民间资本出路与中小企业融资、全球金融趋势与中国经济和资本市场前景展望、融资租赁行业发展促实体经济升级转型、大资管时代PE/VC现实境况与突围路径、上海自由贸易区建设与离岸金融市场发展等。

参加本次论坛嘉宾包括亚洲开发银行副行长叻莎蜜、加拿大财政部副部长迈克尔·霍甘、中国人民银行原副行长马德伦、中国银监会原副主席蔡锷生、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亚太区主管斯蒂文·巴奈特等国内外金融投资界代表约1000余人出席。

地方政府与企业项目推介会成果显著

本届论坛地方政府及企业重点项目推介会吸引大批来自金融投资界、地方政府、产业园区及企业代表参会。江苏镇江新区管委会、沈阳铁西区人民政府、浙江宁海县人民政府、贵州清镇市人民政府等地方政府代表先后做了项目路演;镇江国际金融商务港、江阴国际金融商务港、贵阳红枫湖健康养老养生示范基地、宁波航空小镇、宁波青年科技创业总部基地等近二十余个项目现场签约,贵阳红枫湖国际健康产业发展基金、宁海通用航空产业发展基金、宁海新兴产业发展基金等五大政府参入的产业发展基金在本次推介会上成功发起。

清镇市人民政府陈洪林副市长出席推介会并进行项目路演,陈副市长先后从贵州省战略布局、清镇市发展规划、现有工业等方面做了基础介绍,随后着重推出东、西城区六个重点项目,项目分别是东城区的百花生态新城、职教新城、物流新城和西城区的红枫湖生态湿地、红枫湖“五园八镇”、“绿谷”产业园。他表示清镇在全国投资软环境评比中曾获得中国西部投资环境最佳区(市、县)荣誉称号,为给投资者创建良好的投资软环境,清镇市更是出台了“377552”招商引资办法,全市从上到下,招商引资工作都由一把手亲自抓,亲自负责。

随后,浙江省宁海县人民政府招商中心主任马贤茂、云道国际集团执行董事温义新、佛地运通基金关传飞、美国运通艺术品基金张义民先后上台进行项目路演。

项目签约环节更将推介会推向高潮、镇江国际金融商务港、红枫湖健康养老养生示范基地、沈阳国际金融商务港、江阴国际金融商务港、深圳艺术品交易中心、江苏环州置业融资项目、镇江运通融资租赁项目等近二十余个项目现场签约,签约涉及金额约470亿元投资项目;贵阳红枫湖国际健康产业发展基金、宁海通用航空产业发展基金、宁海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基金、运通佛地基金、园区发展产业基金在本次推介会上成功发起。

在本届论坛上,地方政府及企业重点项目推介会为各级地方政府、开发区、各类产业园区及企业搭建一站式招商引资平台,务实推动产业与金融的融合,助力地方政府项目与金融资本无缝对接,帮助地方政府成功招商引资,促进地方经济可持续发展。来自世界各地高端金融人脉资源、地方政府项目资源、金融投资资源云集本次推介会,推介会签约项目近二十项,签约项目涉及金额约470亿元人民币。

中国国际金融论坛之地方政府与企业重点项目推介会,是由国际金融投资家联合会主办,世界杰出浙商协会、国际私募股权投资联盟、华瑞国投投资基金公司联合承办。

李言平发表“产融结合,产城联动”主题演讲

中国国际金融论坛副秘书长、国际金融投资家联合会李言平秘书长,应邀在28日的金融论坛上做了《产融结合与产城联动推动新型城镇化发展》主题演讲。

李言平秘书长就展望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之产业重点布局,提出“产融结合与产城联动”发展模式是我国推动城镇化发展之关键,是避免出现“鬼城、死城、空城”之关键,是解决地方政府开发建设融资难之关键,是解决盲目造城致产业空心化之关键,是解决失地农民安居乐业之关键,是避免城镇化建设走入误区之根本!

李言平秘书长表示随着我国城镇化建设的不断深入,各行业正在寻求转型与升级,金融投资界的投资方向也正在往实体经济转移,企业则面临更多的结构性调整,正在积极寻求新的发展路径。伴随我国政治体制改革与金融改革的推进,国有及民营资本正在调整新的投资方向,涉及基础设施等垄断行业正批量向民营资本开放,民营资本亦必将成为推动产业转型及城镇化发展的投资主体,产融结合与产城联动之发展模式,是推动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城镇化健康发展之动力所在。近期,国家重大军工、铁路、民航等项目吸纳社会资本参与投资建设的消息频频传出,也是回应中央关于金融改革、金融开放的一个积极信号;他建议,金融投资机构应该抓住这一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

最后,李言平秘书长还介绍了其团队研发推动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重要载体项目,即“国际金融商务港”、“中国青年科技创业总部基地”、“国际物流港”、“生命科学与养生养老产业示范基地”、“智慧城市地下人防商城项目”、“国际游艇旅游产业项目”、“美丽中国-百城亮化”等重大产业全国连锁运营项目。

随后,金联安董事长、国际投资家联合会副主席方伟先生,华斯达克董事局执行总裁、国际金融投资家联合会常务理事何珊女士,美国运通投资银行董事付国理先生、中国城市发展研究院城镇化研究中心主任朱文卫先生分别就海外融资及房地产投资、7+1金融模式、金融创新与全金融产业链平台的建设、新城镇化及金融创新模式等热点话题做了精彩演讲。

国际金融投资家联合会作为第十届中国国际金融论坛联合主办单位,凭借其在金融投资界的广泛影响力,汇聚政、产、学、研、金融全球化的人脉资源和项目资源,务实推动资金与项目无缝对接,助力“金融产业与实体经济发展”。

nlc202309040338

华瑞国投签约镇江国际金融商务港项目

华瑞国投(北京)投资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作为本次金融论坛协办单位,在论坛上与镇江新区管理委员会就镇江国际金融商务港项目落地镇江新区达成共识,并签署合作协议。

镇江国际金融商务港项目位于镇江市区内,规划用地面积约200亩,预计项目总投资约35亿元。项目定位为打造区域性金融创新中心,即为镇江构筑一站式“金融服务超市”,构建多元化、宽领域的金融服务平台。

项目依托镇江的区位环境优势和良好的产业基础,全面引入融资租赁、各种信托、各类产业基金等新型金融业态,构筑各类产权交易中心、股权交易中心、期货交易中心、贵金属交易中心、矿权交易中心等交易平台,建设以国际化、现代化、高品质的城市金融商务综合体,集区域金融机构总部办公、商业服务、金融咨询、金融信息服务等高端金融服务业为一体,初步形成服务于镇江辐射长三角的全金融产业链金融服务业聚集区,打造生态金融商务圈,实现金融与产业的融合发展,为镇江的经济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为配合项目顺利落地,华瑞国投将发挥其金融资源整合优势,与镇江新区管委会联合发起“产业发展基金”,为镇江新区基础设施建设及国际金融商务港等项目建设注入资金等生产要素。

作为镇江新区管理委员会重点招商引资项目,镇江新区管委会表示双方将成立一个由管委会主要领导挂帅及各委办局负责人组成的项目建设领导小组,统筹解决该项目实施过程中的有关困难及问题,为项目投资建设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和保障,使该项目顺利开工建设,从而产生广泛的社会效益及经济效益。

华瑞国投(北京)投资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瑞国投”)依托千人金融博士联谊会等强大的金融资源,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用人理念,致力于产业与金融的融合发展,推动资本与政府项目的联姻。

华瑞国投以产业发展基金投资与管理、产业园区投资建设、产业地产与商业地产开发,以及文化地产、旅游地产、工业地产、总部基地、健康养老地产投资开发为主要发展方向。

在本届中国国际金融论坛上,华瑞国投还与宁海县政府共同发起宁海通用航空产业发展基金、宁海新兴产业发展基金,与清镇市人民政府发起贵阳红枫湖国际健康产业发展基金、与中国金融投资集团发起园区发展产业基金、并与沃尔本共同构筑海外上市平台。

国际金融学学科体系发展探讨 篇4

一、国际金融学学科体系发展的背景

我国自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与世界各国之间的经济活动往来频繁,对于国际金融专业的人才的数量和质量的需求也日益增长,这就对高校国际金融学学科体系的构建发展提出了全新的要求。

1、经济全球化发展,需求高素质的金融人才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不断增强,世界各国的金融市场正逐渐融为一体,在此背景下,对我国金融专业人才的综合素质培养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学生既要熟悉本国金融市场情况,也要掌握国际金融市场的运行规律。与普通金融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不同,国际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更加注重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和培养方案的确立,这就要求高校根据自身情况从多个层次来实施创新,以满足时代发展的新需求。

2、国际金融学发展迅速,教学内容亟需更新

近几年来,国际金融学正逐渐呈现出数量化、交叉化的发展趋势,理论知识部分偏向于微观金融经济活动的相关问题,如成本、风险、收益等金融数据的定量分析。尤其是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令国际金融学学科课程设置的国际化成为一种可能,高校需紧密贴合国际金融市场的最新发展动态,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加快学生的知识更新速度,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拥有竞争能力的优质国际金融人才。

二、国际金融学学科体系的发展路径探索

1、明确专业发展路径

高校需综合国际金融学的学科体系发展趋势、社会实际需求以及自身的办学条件等多面因素明确国际金融学专业的发展路径。从趋势上来看,国际金融学的发展主要呈现出微观化、数量化的趋势;而从社会需求来看,我国的金融市场正处于由豪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时期,加上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国际金融机构对于专业人才的需求有限,但随着市场化经济发展进程的不断加快,企业对于国际金融人才的需求不断上涨。因此,高校要立足于本校实际办学水平,遵循国际金融学的客观情况,最大程度地发挥学科优势,培养出面向全球金融市场、熟悉各项国际金融市场运作规则的“专通结合型”高素质国际金融专业人才。

2、优化整合国际金融学学科体系

构建科学合理的学科体系是高校完善人才培养模式的关键,具体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着手建设国际金融学课程体系:

第一,实现教学内容、课程体系与国际金融市场的接轨。国际金融学课程的核心要义在于要时刻与国际金融市场的发展情况保持接轨,所以高校在教学内容中要着重突出对国际金融问题的相关研究。例如,在安排选修课时,增设一些面向国际金融市场的课程;尽量使用国外原版教材,实行双语教学,让学生更加全面地掌握一些前沿理论。

第二,结合国际金融市场发展趋势,丰富学科教学内容。高校除了要培养学生“宽基础”之外,还应根据自身的办学历史和条件,深入挖掘学科特色,设置一些创新型课程,满足社会发展对“专通结合型”人才的需求。

第三,弹性设置教学内容以及学科课程体系。国际金融市场处于不断变化发展的动态过程,所以高校在设置教学内容和学科课程体系时要留有一定的弹性空间,以便当市场经济环境发生变化时,能够及时地修订教学大纲,调整课时、优化学科体系,充分保证国际金融学教学内容的超前性,令学生具备更强的专业竞争优势。

3、加强师资团队建设,提高国际金融学综合实力

高校要想提高国际金融学学科的教学质量,培养出符合社会发展需求,拥有较强竞争能力的优质人才,首先需要建立起一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就目前的教学情况来看,大多数国际金融学教师对于一些前沿理论以及国际金融实务的研究并不是很深入,在教学过程中,很容易就脱离社会生产实际。为了改变这一现状,高校应加强本校国际金融学师资队伍的建设工作,采用继续教育、国内外培训等方式来巩固并完善教师们的基础理论知识结构。在选拔教师人才时,则应注重引入一些拥有不同学科背景的专业性人才,尤其是一些边缘性学科,如法学、管理学、工程学等,打造出一支拥有一流学科与学术带头人的特色师资队伍,全面提高国际金融学学科的教学质量。

4、改善教学手段,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

在新时期背景下,高校要想实现国际金融学的人才培养目标,有必要改变以往传统的教学手段,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引入启发式教学方法,开展研究性主题学习活动,鼓励学生自主思考,锻炼他们的思维分辨能力以及语言文字的组织表述能力。此外,高校还应与保险公司、证券公司等金融机构建立起良好的合作关系,创立教学实践基地,既强化巩固了学生对于知识点的理解,同时也有效提升了他们的专业实践能力。

三、结论

综上所述,在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下,国际金融市场也正朝着一体化的方向发展,为了适应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最新需求,高校应不断完善学生的国际金融学基础理论知识体系的框架,培养他们运用所学知识自主探究、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其掌握基本的国际金融实务操作技能,为企业的国际化发展培养出高素质的实践应用型专业人才。

摘要:本文简要介绍了在新时期经济发展背景下,高校对国际金融学学科体系建设进行改革的必要性,并详细探讨了促进国际金融学学科体系发展的具体路径,以期能够有效提高我国国际金融学课程的整体教学水平。

关键词:国际金融学,学科体系,建设与发展,策略探讨

参考文献

[1]金融学学科简介[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10(06)

国际金融学模拟习题 篇5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9分)

1.在金本位制下,汇率的波动总是以(铸币平价)为中心,以(黄金输入点)为下限,以(黄金输出点)为上限波动的。2.为了统一估价进口与出口,《国际收支手册》第五版作出了新的规定,进出口均采用(离岸)价格来计算金额,保险费和运输费另列入(劳务费用)。

3.外汇风险有三种类型(汇率风险)(会计风险)(经济风险)。4.外汇期权按权利的内容可分为(看涨期权)和(看跌期权)。

5.一国国际储备由(外汇储备)(黄金储备)(在IMF的储备头寸)(SDRs)四部分组成。

6.武士债券是指(投资者在日本债券市场上发行的以日元为面额的债券)。7.从1996年12月1日起,人民币实现(经常项目下可自由兑换)。

8.1960年美国经济学家(特里芬)提出一国国际储备的合理数量,约为该国年进口额的20%~50%。

9.国际上公认当一国的偿债率超过(20%)时就可能发生偿债危机:如果一国负债率超过(100%)时则说明该国债务负担过重。

二、比较以下几组概念(每题5分,共25分)1. 国际收支与国际借贷

国际收支: 一国居民在一定时期内与外国居民之间的经济交易的系统记录.

国际借贷: 一定时点上一国居民对外资产和对外负债的汇总. 2. 国际储备与国际清偿力

国际储备: 一国政府所持有的,被用于弥补国际收支赤字,维持本国货币汇率的国际间可以接受的一切资产.

国际清偿力: 一个国家为本国国际收支赤字融通资金的能力. 3. 远期交易与掉期交易

远期交易: 外汇买卖成交后,当时(第二个营业日内)不交割,而是根据合同的规定,在约定的日期按约定的汇率办理交割的外汇交易。

掉期交易: 指将币种相同,但交易方向相反,交割日不同的两笔或两笔以上的外汇交易结合起来进行的交易。

4. 自主性交易与补偿性交易

自主性交易: 个人和企业为某种自主性目的(比如追逐利润、追求市场、旅游、汇款赡养亲友等)而从事的交易。

补偿性交易: 为弥补国际收支不平衡而发生的交易。5.欧式期权与美式期权

欧式期权: 期权买方于到期日之前,不得要求期权卖方履行合约,仅能于到期日的截止时间,要求期权卖方履行合约。

美式期权: 自选择权合约成立之日算起,至到期日的截止时间之前,买方可以在此期间内的任一时点,随时要求卖方依合约的内容,买入或卖出约定数量的某种货币。

三、计算题(第1、2小题各5分,第3小题10分,共20分)1.已知外汇市场的行情为:US$=DM1.4510/20 US$=HK$7.7860/80 求1德国马克对港币的汇率。

解:DM1=HK$7.7860÷1.4520/7.7880÷1.4510 DM1=HK$5.3623/73 2.设外汇市场即期汇率的行情如下: 香港 US$1=HK$7.7820/30 纽约 US$1=HK$7.7832/40 问套汇者应如何进行两角套汇?

解:套汇者:HK$ —香港→US$—纽约→HK$

所以做1美元的套汇业务可赚取(7.7832-7.7830)=0.0002港币。

3.某日外汇市场行情为: Spot US$ 1=DM1.5230/50 3个月 50/10 6个月 90/70 客户根据业务需要:

(1)要求买马克,择期从即期到6个月;(2)要求卖马克,择期从3个月到6个月;

问在以上两种情况下,银行报出的汇率各是多少?

解:(1)择期从即期到6个月,客户轨迹收支买入马克,即报价银行卖出美元,且美元为贴水货币,所以汇率:US$1=DM1.5250(2)择期从3个月到6个月, 客户卖出马克,即报价银行买入美元,且美元为贴水货币,所以汇率:US$1=DM(1.5230-0.0090)=DM1.5140

四、问题答(第1、2、3、4小题各8分,第4小题12分,共36分)1. 本币贬值对本国的物价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影响过程怎样? 见第三章第二节(教材第71页)

2. 在本币持续升值的情况下,一国应如何保持国际收支均衡? ① 本币持续升值→国际收支逆差

② 国际收支逆差的调节措施(教材178-180页)

3.我国从2002年10月15日起,凡有涉外经营权或有经常项目外汇收入的境内机构,均可申请开立经常项目外汇账户,谈谈你对此举的认识?

4.发展中国家应如何面对国际经济一体化?

(3、4题请各位学员根据自己的理解回答)

国际金融学模拟习题(B卷)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9分)

1.在金本位制度下,两国货币的含金量之比被称为(铸币平价),汇率的波动以该比值为中心,波动幅度受(黄金输送点)的上下限制约。

2.伦敦市场£ 1=FF8.4390/50,某客户要卖出FF,汇率为(£ 1=FF84450)。

3.购买力平价理论由瑞典经济学家(卡塞尔)提出,购买力平价的两种形式为(绝对购买力平价)和(相对购买力平价)。

4.从1994年1月1日起,人民币汇率实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5.外汇交易的两种基本形式是(即期交易)和(远期交易)。

6.1991年12月,欧共体12国首脑在荷兰通过了《政治联盟条约》和《经济与货币联盟条约》,统称为(马斯赫里赫特)条约。

7.按发生的动机不同,国际收支平衡表中所记录的交易分为(自主性交易)和(补偿性交易)。

8.在没有特别指明的情况下,人们讲国际收支盈余或赤字,通常是指(综合项目)的盈余或赤字。

9.国际储备的结构管理,必须遵循(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原则。10.扬基债券是指(投资者在美国债券市场上发行的以美元为面额的债券)。11.国际收支平衡表的记账原理是(有借必有贷, 借贷必相等).

12.买入汇率与卖出汇率之间的差额被称为(银行买卖外汇的收益)。

二、比较以下几组概念(每题5分,共25分)1. 欧洲债券与外国债券

欧洲债券: 指在某货币发行国以外,以该国货币为面值发行的债券。

外国债券: 指筹资者在国外发行的,以当地货币为面值的债券。2. 外汇期货与外汇期权

外汇期货: 是买卖双方在期货交易所内以公开叫价方式成交时,承诺在未来某一特定日期,以约定汇率交割某种特定标准数量的货币的交易方式。外汇期权:是指其权合约卖方在有效期内能按约定汇率买入或卖出一定数量外汇的不包括相应义务在内的单纯权利。3. 现汇交易与期汇交易

现汇交易:是指买卖双方约定于成交后的两个营业日内办理交割的外汇交易方式。

期汇交易:是指外汇买卖成交后,当时(第二个营业日内)不交割,而是根据合同的规定,在约定的汇率办理交割的外汇交易。4. 买空与卖空

买空:当预测某种货币的汇率将上涨时,即在远期市场买进该种货币,等到合约期满,再在即期市场卖出该种货币。

卖空:当预测某种货币的汇率将下跌时,即在远期市场卖出该种货币,等到合约期满,再在即期市场买进该种货币。5. 择购期权与择售期权

择购期权:是指期权合约的买方有权在有效期内或到期日之截止时间按约定汇率从期权和约卖方处购进特定数量的货币。

择售期权:是指期权合约的买方有权在有效期内或到期日之截止时间按约定汇率卖给期权卖方特定数量的货币。

三、计算题(第1、2小题各5分,第3小题10分,共20分)1. 设$ 1=FF5.6525/35,$ 1=DM1.4390/10,问:1马克对法郎的汇率是多少? 解:DM1=FF5.6525÷1.4410/5.6535÷1.4390 DM1=FF3.9226/87 2.设$ 1=SF1.3252/72,3个月远期差价为100/80,问:美元是升水还是贴水?升(贴)水年率是多少? 解:1)美元贴水

2)美元贴水年率=[(1.3172-1.3262)÷1.3262]×(12÷3)×100% =-2.74% 3.设同一时刻,纽约:$ 1=DM1.9100/10,法兰克福:£ 1=DM3.7790/00,伦敦:£ 1=¥2.0040/50,问: 1)三地套汇是否有利可图? 2)若以100万美元套汇,试计算净获利。

解:1)1.9105×(1/3.7795)×2.0045=1.01325≠1 所以可获利。

2)获利=100万美元[1.9100×(1/3.78)×2.0040-100 万美元 =1.26万美元

四、问题答(第1、2、3、4小题各8分,第4小题12分,共36分)1. 浮动汇率条件下影响汇率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见第三章第二节(电子教案)或教材第62-69页 2. 试述调控国际收支失衡的政策措施。

见第六章第三节(电子教案)或教材178-180页 3. 试就我国目前的外汇储备水平谈谈自己的看法。略

4.东南亚金融危机给我国的金融业和外汇管理提供了哪些启示?

(3、4题请各位学员根据自己的理解回答)

国际金融学模拟习题(C卷)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按外汇买卖交割的期限不同,汇率可分为(即期汇率)和(远期汇率)。2.即期汇率为£1=$1.4890/10,2个月远期点数为50/40,则3个月远期汇率为(£1=$1.4840/70)。

3.外汇市场上通常所说的1点为(万分之一)。

4.外汇市场的形态有两种,即(有形市场)和(无形市场)。

5.外汇银行在提供外汇买卖的中介服务时,一些币种的现售额低于购入额,另一些币种的出售额高于购入额,两者统称为(外汇买卖差价)。

6.掉期交易的三种形式是(即期-即期)、(即期-远期)和(远期-远期)构成。7.国际收支平衡表的记账原理是(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

8.一国国际储备由(外汇储备)、(黄金储备)(在IMF的储备头寸)和(SDRs)构成。9.猛犬债券是指(投资者英国债券市场上发行的以英镑为面额的债券)。10.欧洲银行是指(经营欧洲货币存贷业务的银行)。

11.2003年6月,我国的外汇储备规模达(3464.76亿美元)。

二、比较以下几组概念(每题5分,共25分)1.看跌期权与看涨期权

看跌期权:是指期权卖方有权在合约的有效期内或到期日之截止时间按约定汇率卖给期权卖方特定数量的货币。

看涨期权:是指期权卖方有权在合约的有效期内或到期日之截止时间按约定汇率从期权合约卖方处购进特定数量的货币。2. 票据发行便利与远期利率协定 票据发行便利:是银行与借款人之间签定的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由银行以承购连续性短期票据的形式向借款人提供信贷资金的协议,协议具有法律约束力。

远期利率协定:为防范利率风险,交易双方达成协议,相互保证对方在未来某一时期内以固定利率借取或贷放一定资金的交易方式。3.自由外汇与记账外汇

自由外汇:是指不需货币发行当局批准,可以自由兑换成其他货币,或者向第三国办理支付的外国货币及其支付手段。记账外汇:是指记载在两国指定银行账户上的,不能自由兑换成其他货币,或 对第三国办理支付的外汇。4.直接标价法与间接标价法

直接标价法:以一定单位(一个外币单位或100个、10000个、100000个外币单位)的外国货币作为标准,折算为为一定数额的本国货币来表示其汇率。

间接标价法: 以一定单位的本国货币作为标准,折算为为一定数额的外国货币来表示其汇率。

5. 升水与贴水

升水: 表示远期汇率比即期汇率高,或期汇比现汇贵。

贴水: 表示远期汇率比即期汇率高,或期汇比现汇贵。

三、计算题(第1、2小题各5分,第3小题10分,共20分)1.设US $100=RMB¥829.10/829.80,US$ 1=J¥110.35/110.65 1)要求套算日元对人民币的汇率。

2)我国某企业出口创汇1,000万日元,根据上述汇率,该企业通过银行结汇可获得多少人民币资金?

解:1)J¥1= RMB¥(829.10÷110.65)/(829.80÷110.35)J¥1= RMB¥7.4930/7.5197 2)1000万×7.4930=7493万元人民币

2.设即期汇率为US $1=DM1.5085/15,6个月远期点数为30/40,1)美元对德国马克6个月的远期汇率是多少? 2)升(贴)水年率是多少?

解:1)US$1=DM(1.5085+0.0030)/(1.5115+0.0040)US$1=DM1.5115/55 2)美元升水年率=[(1.5135-1.5100)÷1.5100]×(12÷6)×100% =0.46% 3.某国某年国际收支平衡表如下(单位:百万美元)贸易:19535 劳务:-14422 无偿转让:2129 长期资本:41554 短期资本:-1587 误差与遗漏:-15558 问:

1)该平衡表中的储备资产增减额是多少?

2)该国本的国际储备是增加了还是减少了? 3)计算经常项目差额和综合差额?

解:1)储备资产增减额=19535+(-14422)+2129+41554+(-1587)+(-15558)=31651(百万美元)

2)该国本的国际储备增加了。

3)经常项目差额=19535+(-14422)+2129=7242(百万美元)

四、问题答(每小题7分。共35分)

1. 货币贬值对本国商品进出口有何影响,这种影响是怎样形成的?

见第三章第二节(电子教案)或教材第69-70页 2. 一国的外汇储备应该怎样进行结构管理?

见第七章第三节(电子教案)或教材第228-230页

3. 与传统的国际金融市场相比,欧洲货币市场有何特点?

见第八章第三节(电子教案)或教材第268页 4. 外汇期货交易与远期外汇交易有何异同? 见第四章第三节(电子教案)或教材第116-117页 5. 浮动汇率制下影响汇率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见第三章第二节(电子教案)或教材第62-69页

国际金融学模拟习题(D卷)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在金本制度下,两国货币的含金量之比被称为(铸币平价),汇率的波动以该比值为中心,波动幅度受(黄金输送点)的上下限制约。

2.伦敦市场£ 1=FF8.4390/50,某客户要卖出FF,汇率为(£ 1=FF8.4450)。3.购买力平价理论的两种形式为(绝对购买力平价)和(相对购买力平价)。

4.从1994年1月1日起,人民币汇率实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从1996年12月1日起,人民币实现(经常项目下可自由兑换)。

5.外汇交易的两种基本形式是(即期交易)和(远期交易)。

6.外汇风险有三种类型(外汇风险)、(会计风险)和(经济风险)。

7.按发生的动机不同,国际收支平衡表中所记录的交易分为(自主性交易)和(补偿性交易)。

8.在没有特别指明的情况下,人们讲国际收支盈余或赤字,通常是指(综合差额)的盈余和赤字。

9.国际储备的结构管理,必须遵循(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原则。10.扬基债券是指(投资者美国债券市场上发行的以美元为面额的债券)。11.欧洲货币是指(在货币发行国境外流通的货币)。

6.二、比较以下几组概念(每题5分,共25分)1.欧洲债券与外国债券

欧洲债券: 指在某货币发行国以外,以该国货币为面值发行的债券。

外国债券: 指筹资者在国外发行的,以当地货币为面值的债券。2.外汇期货与外汇期权

外汇期货: 是买卖双方在期货交易所内以公开叫价方式成交时,承诺在未来某一特定日期,以约定汇率交割某种特定标准数量的货币的交易方式。外汇期权:是指其权合约卖方在有效期内能按约定汇率买入或卖出一定数量外汇的不包括相应义务在内的单纯权利。3.现汇交易与期汇交易

现汇交易:是指买卖双方约定于成交后的两个营业日内办理交割的外汇交易方式。

期汇交易:是指外汇买卖成交后,当时(第二个营业日内)不交割,而是根据合同的规定,在约定的汇率办理交割的外汇交易。4.买空与卖空

买空:当预测某种货币的汇率将上涨时,即在远期市场买进该种货币,等到合约期满,再在即期市场卖出该种货币。

卖空:当预测某种货币的汇率将下跌时,即在远期市场卖出该种货币,等到合约期满,再在即期市场买进该种货币。5.择购期权与择售期权

择购期权:是指期权合约的买方有权在有效期内或到期日之截止时间按约定汇率从期权和约卖方处购进特定数量的货币。

择售期权:是指期权合约的买方有权在有效期内或到期日之截止时间按约定汇率卖给期权卖方特定数量的货币。

三、计算题(第1、2小题各6分,第3小题8分,共20分)1.设$ 1=FF5.6525/35,$ 1=DM1.4390/10,问:1马克对法郎的的汇率是多少?

解: DM1=FF5.6525÷1.4410/5.6535÷1.4390 DM1=FF3.9226/87 2.设$ 1=SF1.3252/72,3个月远期差价为100/80,问:美元是升水还是贴水?升(贴)水年率是多少? 解:1)美元贴水

2)美元贴水年率=[(1.3172-1.3262)÷1.3262]×(12÷3)×100% =-2.74% 3.设同一时刻,纽约:$ 1=DM1.9100/10,法兰克福:£ 1=DM3.7790/00,伦敦:£ 1=¥2.0040/50,问:1)三地套汇是否有利可图?

2)若以100万美元套汇,试计算净获利。

解:1)1.9105×(1/3.7795)×2.0045=1.01325≠1 所以可获利。

2)获利=100万美元[1.9100×(1/3.78)×2.0040-100 万美元 =1.26万美元

四、问题答(第小题各7分,共35分)

1. 浮动汇率条件下影响汇率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见第三章第二节(电子教案)或教材第62-69页 2. 试述调控国际收支失衡的政策措施?

见第六章第三节(电子教案)或教材178-180页

3. 就我国目前的外汇储备水平谈谈自己的看法? 略

4. 怎样理解买入汇率和卖出汇率?举例说明?

见第一章第二节(电子教案)或教材6-7页 5. 试述我国外汇管理的现状?

见第二章第三节(电子教案)或教材46-49页

国际金融学模拟习题(E卷)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按外汇买卖交割的期限不同,汇率可分为(即期汇率)和(远期汇率)。2.LIBOR是指(伦敦银行同业拆借利率)。

3.外汇市场上通常所说的1点为(万分之一)。

4.外汇市场的形态有两种,即(有形市场)和(无形市场)。

5.外汇银行在提供外汇买卖的中介服务时,一些币种的出售额低于购入额,另一些币种的出售额高于购入额,两者统称为(外汇买卖差价)。

6.BSI法即(借款)——(现汇交易)——(投资)法。

7. 国际收支平衡表的记账原理是(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

8.一国国际储备由(外汇储备)、(黄金储备)(在IMF的储备头寸)和(SDRs)构成。9.猛犬债券是指(投资者英国债券市场上发行的以英镑为面额的债券)。10.欧洲银行是指(经营欧洲货币存贷业务的银行)。

11.2003年6月,我国的外汇储备规模达(3464.76亿美元)。

二、比较以下几组概念(每题5分,共25分)1.看跌期权与看涨期权

看跌期权:是指期权卖方有权在合约的有效期内或到期日之截止时间按约定汇率卖给期权卖方特定数量的货币。

看涨期权:是指期权卖方有权在合约的有效期内或到期日之截止时间按约定汇率从期权合约卖方处购进特定数量的货币。3. 票据发行便利与远期利率协定 票据发行便利:是银行与借款人之间签定的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由银行以承购连续性短期票据的形式向借款人提供信贷资金的协议,协议具有法律约束力。

远期利率协定:为防范利率风险,交易双方达成协议,相互保证对方在未来某一时期内以固定利率借取或贷放一定资金的交易方式。3.自由外汇与记账外汇

自由外汇:是指不需货币发行当局批准,可以自由兑换成其他货币,或者向第三国办理支付的外国货币及其支付手段。

记账外汇:是指记载在两国指定银行账户上的,不能自由兑换成其他货币,或 对第三国办理支付的外汇。4.直接标价法与间接标价法

直接标价法:以一定单位(一个外币单位或100个、10000个、100000个外币单位)的外国货币作为标准,折算为为一定数额的本国货币来表示其汇率。

间接标价法: 以一定单位的本国货币作为标准,折算为为一定数额的外国货币来表示其汇率。

5.升水与贴水

升水: 表示远期汇率比即期汇率高,或期汇比现汇贵。

贴水: 表示远期汇率比即期汇率高,或期汇比现汇贵。

三、计算题(第1、2小题各5分,第3小题10分,共20分)1.设US $100=RMB¥829.10/829.80,US$ 1=J¥110.35/110.65 1)要求套算日元对人民币的汇率。

2)我国某企业出口创汇1,000万日元,根据上述汇率,该企业通过银行结汇可获得多少人民币资金?

解:1)J¥1= RMB¥(829.10÷110.65)/(829.80÷110.35)J¥1= RMB¥7.4930/7.5197 2)1000万×7.4930=7493万元人民币

2.设即期汇率为US $1=DM1.5085/15,6个月远期点数为30/40,1)美元对德国马克6个月的远期汇率是多少? 2)升(贴)水年率是多少?

解:1)US$1=DM(1.5085+0.0030)/(1.5115+0.0040)US$1=DM1.5115/55 2)美元升水年率=[(1.5135-1.5100)÷1.5100]×(12÷6)×100% =0.46% 3.某国某年国际收支平衡表如下(单位:百万美元)贸易:19535 劳务:-14422 无偿转让:2129 长期资本:41554 短期资本:-1587 误差与遗漏:-15558 问:

1)该平衡表中的储备资产增减额是多少? 2)该国本的国际储备是增加了还是减少了? 3)计算经常项目差额和综合差额?

解:1)储备资产增减额=19535+(-14422)+2129+41554+(-1587)+(-15558)=31651(百万美元)

2)该国本的国际储备增加了。

3)经常项目差额=19535+(-14422)+2129=7242(百万美元)

四、问题答(第小题各7分,共35分)

1. 汇率变动对一国商品进出口有何影响,为什么? 见第三章第二节(电子教案)或教材第69-70页 2. 一国的外汇储备应该怎样进行结构管理?

见第七章第三节(电子教案)或教材第228-230页

3. 与传统的国际金融市场相比,欧洲货币市场有何特点?

见第八章第三节(电子教案)或教材第268页 4. 外汇期货交易与远期外汇交易有何异同?

见第四章第三节(电子教案)或教材第116-117页 5.简评购买力平价理论。

打造国际金融中心 篇6

经济学博士

中国银行全球金融市场部高级分析师

受纽约市市长布隆伯格和美国参议员舒默的委托,美国咨询公司麦肯锡与纽约城市经济发展公司(NYCEDC)联合提交了《维持纽约和美国全球金融服务领先地位》的报告。该报告指出,20世纪是美国的世纪,纽约和美国是全球金融中心,但是,由于更加开放的政策和恰当的监管措施,伦敦正在逐渐对纽约的国际金融中心地位形成冲击。随着科技的发展,迪拜、香港和东京也逐渐成为有力的竞争者。而且,受美国监管过于严格的限制(包括其诉讼环境、惩罚性监管机制和严格的移民政策等方面的限制),未来十年里,纽约和美国可能会失去全球金融中心的领先地位。

不过,伦敦并没有因为美国相关报告的肯定而骄傲,而是提出了多种建议以维护和提升伦敦的国际金融中心地位。伦敦市长肯·利文斯通指出,面对新兴经济体的竞争,进一步推动伦敦的成功取决于伦敦继续坚持其监管、经济、社会和文化政策。也有人对伦敦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弱点提出了担忧,因为伦敦没有强大的国内经济作为支撑,当信贷周期进入低迷阶段时,伦敦可能会面临风险。为此,英国正在大力吸引新兴市场的金融机构和投资者参与到伦敦金融市场中去。而且,英国具有维护伦敦国际金融中心地位的长远战略,英国财政部长戈登·布朗在2006年提出了把伦敦金融城打造成全球金融中心的全面计划。伦敦金融城在行政上属于伦敦市,但有自己的市长、法庭以及700名警察。这里聚集了500多家外国银行和180多个外国证券交易中心,每日外汇交易量达6300亿美元,是华尔街的两倍。

作为国际金融中心有什么好处呢?一方面,国际金融中心是全球金融的重要支撑点,它既是全球金融资源的配置中心,也是一个经济体整体实力的表现。根据IMF的数据,2004年,美国GDP占全球的28%以上,股票市值占全球的44%,债券融资占全球的38.6%,银行资产占全球的15%左右,而后三项占全球的31%,占GDP的比重则高达401.6%。事实上,以华尔街为代表的纽约在美国金融发展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英国也是典型的金融发达型国家。2004年,英国GDP占全球的5.2%,其股票市值占全球的7.7%,债券融资占全球的4.23%,银行资产占全球的11%,后三者占全球的7.6%,占GDP的比重高达545%。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伦敦在发达的英国金融体系中发挥了决定性作用。2004年,日本股票市值、债券融资和银行资产占全球的14%,占GDP的比重达467%。作为国际金融中心后起之秀的东京在日本金融发展中也是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另一方面,金融本身在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就纽约市而言,金融服务业占全市产值的15%,仅次于房地产业。过去十年中,纽约金融业产值平均增速高达6.6%,是纽约市增长最快的产业,其增速远高于纽约市产值平均3.6%的增速。不过,伦敦对于英国经济和金融的影响,远重于纽约对于美国经济和金融的影响。

国际金融中心的形成既是其经济发展和历史决定的,也是其具有战略性眼光的政府经营的结果。虽然20世纪英国经济在全球经济中的地位下降了,但是,英国政府充分重视伦敦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战略地位,不管是在基础设施的完善方面,还是在金融市场的建设和开放竞争秩序的有效维护方面,还是在对海外金融机构和金融人才的吸引方面,英国政府都以此为目标。纽约和美国成为全球金融中心,是20世纪以来美国不断上升的经济和金融实力决定的,也与其政府开放金融、对市场恰当的监管和对人才的吸引有关。东京作为国际金融中心,与日本经济的发展和金融实力的上升有直接关系;迪拜作为国际金融中心,与油价上涨和石油美元的形成有直接关系;香港和新加坡作为国际金融中心,与其离岸金融中心的定位有直接关系。

国际金融市场与中国金融市场 篇7

2009年,面对严峻而又复杂的国内外经济形势,中国政府果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迅速出台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中国经济较快扭转了增速下滑的局面,率先实现总体回升,为金融市场发展提供了较为平稳的国内环境。中国政府继续积极参与国际和区域的经济金融合作,同时也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继续对外提供各种形式的援助。

中国金融的改革与发展为金融市场对外开放奠定了坚实基础,在外资继续积极参与中国金融市场的同时,中资继续积极审慎地参与国际金融市场。中国金融市场继续借鉴国际经验,根据市场发展需要和现有条件,不断加快创新步伐,中国金融市场的积极影响进一步扩大。

今后,中国将继续支持市场发展创新,进一步优化投资者结构,促进以机构投资者为主的投资者队伍的形成,同时适当扩大境外对中国金融市场的参与程度;全面推进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工作,探索境外人民币资金的流动和交易机制,积极拓展海外人民币投资渠道,发展人民币离岸市场;继续稳步推进资本项目可兑换进程,在有效防范风险的前提下,有选择、分步骤放宽对跨境资本交易活动的限制,有序拓宽对外投资渠道,积极稳妥地推进中国金融市心建设。

一、中国国际收支继续呈现“双顺差”,经常项目顺差大幅下降

据初步统计,2009年中国国际收支经常项目、资本和金融项目呈现“双顺差”,国际储备资产继续增长。

2009年,中国国际收支经常项目顺差2841亿美元,较上年下降35%。其中,按照国际收支统计口径计算,货物贸易项目顺差2493亿美元,服务项目逆差287亿美元,收益项目顺差287亿美元,经常转移顺差348亿美元。

2009年,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含净误差与遗漏)1091亿美元。其中,直接投资净流入365亿美元。

中国国际储备资产变动3932亿美元。其中,外汇储备资产交易变动3821亿美元(不含汇率、价格等非交易价值变动影响),特别提款权增加108亿美元,在基金组织的储备头寸增加3亿美元。

二、外资对中国金融市场的参与程度进一步加深

(一)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QFII)投资规模继续扩大

2009年,国家外汇管理局共新批17家机构QFII额度,追加批准9家机构QFII额度,共计32.27亿美元。截至2009年末,共批准86家QFII机构共计166.70亿美元额度。

截至2009年底,中国证监会共批准了94家外资机构的QFII资格,较年初增加18家。截至2009年底,QFII总资产规模达2899亿元,其中证券资产2370亿元,约占总资产的82%,QFII持股市值约占中国A股流通市值的1.4%。在中国证监会鼓励境外长期资金入市政策的引导下,长期投资机构家数占QFII总数的比例继续上升。在已批准的94家QFII中,共有基金管理机构49家,商业银行21家,证券公司11家,保险公司2家,其他机构投资者11家。其中,共同基金、保险资金、捐赠基金等长期投资机构所占比例已达66%。

(二)外资银行类金融机构的新设、参股及其经营情况

2009年,中国银行业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在华外资银行营业性机构资本和拨备充足、资产质量良好,流动性和盈利状况较好。截至2009年底,共有13个国家和地区的银行在华设立了33家外商独资银行、2家合资银行、2家外商独资财务公司,有24个国家和地区的银行在华设立了71家分行,有46个国家和地区的194家银行在华设立了229家代表处。

截至2009年底,20余家中小商业银行引进合格战略投资者,共引进资本300多亿元,引进外籍管理人才100余人,提高了公司治理、经营管理和风险控制水平,加快了金融创新步伐;29家非银行金融机构引进了27家境外投资者,引进境外资本11.99亿美元。

2009年,中国银监会新批准5家外资法人银行从事人民币零售业务,允许符合条件的外资法人银行办理国债承销业务,允许外资法人银行发行银行卡。截至2009年底,获准经营人民币业务的外国银行分行49家、外资法人银行32家,获准从事金融衍生产品交易业务的外资银行机构数量54家。

截至2009年末,在华外资银行资产总额1.35万亿元,同比增长0.3%,占全国金融机构资产总额的1.71%;各项贷款余额7204亿元,同比下降1.03%,占全部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的1.7%;各项存款余额7018亿元,同比增长23.3%。在华外资法人银行平均资本充足率为21.22%,核心资本充足率为20.76%。

(三)外资证券类金融机构继续积极参与证券市场

截至2009年底,先后有中金公司等10家合资证券公司获准设立,其中长江巴黎(长江证券和法国巴黎银行合资)已终止合资变更为内资证券公司,目前合资证券公司共9家。目前还没有外资战略入股上市证券公司的情况。此外,根据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QFII)管理办法,外资还可以依法通过QFII购买上市证券公司股权。

截至2009年底,先后有34家合资基金管理公司获准设立,其中2009年有一家内资公司转为合资公司(11月6日,中国证监会批准意大利忠利集团受让国泰基金30%的股权),其中16家合资基金公司的外资股权已达49%。

截至2009年末,上海、深圳证券交易所各有3家特别会员,并各有38家和22家境外证券经营机构直接从事B股交易。此外,还有8家境外证券交易所驻华代表处、160家境外证券类经营机构驻华代表处获准成立。

(四)外资继续积极参与保险市场

截至2009年末,全国共有保险集团公司8家,保险公司122家,保险资产管理公司10家。其中,外资保险公司53家,包括外资财产险公司20家,外资寿险公司27家,外资再保险公司6家。

截至2009年末,外资保险公司总资产为2052亿元,较年初增加527亿元,增长34.56%,占全部保险公司总资产的5.05%。

截至2009年末,共有15个国家和地区的53家境外保险公司在华设立990余家营业性机构,另有8家境外保险中介机构也已在华开展业务。在华各外资保险公司运转正常,尤其是英杰华、保诚等欧洲保险公司在华业务稳步增长,市场影响力逐步形成。2009年,外资保险公司原保险保费收入458.02亿元,占市场份额为4.11%,比上年同期增加0.13个百分点。其中,外资财产险公司原保险保费收入为31.75亿元,市场份额为1.06%;外资寿险公司原保险保费收入为426.27亿元,市场份额为5.23%。在北京、上海、深圳、广东外资保险公司相对集中的地域保险市场上,外资保险公司的市场份额分别为14.47%、16.97%、8.46%和8.2%。

(五)外资继续积极参与黄金市场、期货市场、外汇市场、货币市场和债券市场

1.外资金融机构在黄金市场的交易量不大

汇丰银行(中国)有限公司、渣打银行(中国)有限公司、加拿大丰业银行有限公司广州分行和澳新银行集团有限公司上海分行四家交易所会员单位经过2008年和2009年的准备,都进入上海黄金交易所市场进行了交易。目前,四家外资商业银行会员按照外汇管理相关政策的规定参与黄金市场。2009年,外资金融类会员在上海黄金交易所共交易黄金36.03吨,较2008年交易量增加14倍,占上海黄金交易所黄金交易总量的0.76%。

2.外资机构参股中资期货公司

根据CEPA及相关补充协议的安排,截至2009年末,中国证监会先后批准了苏皇金融期货亚洲有限公司参股银河期货经纪有限公司,新际经纪香港有限公司参股中信新际期货有限公司,摩根大通经纪(香港)有限公司参股摩根大通期货有限公司,其参股比例分别为16.68%、42%及49%。

3.外资银行在银行间人民币外汇市场的交易量继续增长,但低于整个市场的增长速度;在外币对现货市场的交易规模和市场份额都明显下降,但在外币对衍生品市场的交易大幅增长

2009年,外资金融机构在银行间人民币外汇市场交易比较活跃,但市场份额继续下降。在人民币外汇市场上,外资金融机构交易规模同比增长2.1%,但低于整个市场的增长速度,其市场份额继续下降,占比为25%,较2008年下降6个百分点。其中,外资做市商的市场份额下降5个百分点,为21%。截止2009年底,银行间人民币外汇市场共有外资会员111家,占市场会员总数的40%,比上年末下降9个百分点。

在外币对现货市场上,外资金融机构的交易规模和市场份额都明显下降。2009年外资金融机构在外币对现货市场的交易规模同比下降35.8%,市场份额为41%,较2008年大幅下降16个百分点。外资金融机构在外币对衍生品市场的交易大幅增长111%。截止2009年底,外币对市场共有外资会员43家,占市场会员总数的46%。

4.外资金融机构在银行间货币和债券市场的市场份额有所下降

2009年,外资金融机构在银行间本币市场的市场份额有所下降,全年交易规模达16.21万亿,较上年减少8.21%,占2009年度总交易规模的5.87%。外资金融机构在利率互换市场交易规模增速最快,同比增长47.9%,在现券市场交易规模小幅增长,同比增长10.3%,其他子市场交易规模都有不同程度的回落,其中远期利率协议市场交易规模跌幅最大,较上年下降91.99%。外资金融机构在利率互换市场交易的份额最大,达到59.17%,较上年上升了2.73个百分点,其次为利率互换交易中的市场份额,达到47.52%,较上年上升了10.63个百分点,信用拆借的市场份额降幅最大,降幅达7.52个百分点(参见表3.1)。截至2009年底,银行间本币市场共有外资银行成员80家,新增1家,27家外资银行通过人民币利率互换业务制度备案,16家外资银行通过人民币远期利率协议制度备案。

5.外资机构积极参与基准利率市场建设

2009年,外资机构积极参与基准利率市场建设。2009年Shibor报价银行团由16家商业银行组成,其中外资银行2家,分别为汇丰银行(中国)有限公司和渣打银行(中国)有限公司;9家Shibor场外报价行中有3家外资银行,分别为花旗银行(中国)有限公司、三菱东京日联银行(中国)有限公司和德意志银行(中国)有限公司;共有17家机构对以Shibor为基准的利率互换业务进行报价,其中有汇丰银行(中国)有限公司、渣打银行(中国)有限公司和花旗银行(中国)有限公司3家外资机构。此外,外资金融机构通过继续积极参与利率衍生品市场交易而推动了Shibor基准利率的建设。2009年外资金融机构参与的以Shibor为基准的利率互换交易规模达1221.5亿元,增长49.74%,占2009年以Shibor为基准的利率互换交易总规模的46.84%。2009年远期利率协议全部以3个月Shibor为基准达成。

三、中资积极参与国际金融市场

(一)合格境内机构投资者(QDll)投资规模继续扩大

2009年,国家外汇管理局共新批13家QDII额度,追加批准1家QDII额度,共计90.79亿美元。其中,批准信托公司3家,共计6亿美元;基金管理公司9家,共计74亿美元;保险类机构2家,10.79亿美元。截至2009年末,共批准69家QDII共计650.3亿美元的投资额度。

截至2009年底,中国证监会共批准3 1家基金管理公司、9家证券公司的QDII业务资格,已有10只QDII基金、1只证券公司设立的QDII资产管理计划成立,资产净值约738亿元人民币。由于制度框架较为合理、技术准备比较充分、投资运作相对审慎,2009年,QDII产品经受了国际金融危机的考验,主要表现为:一是投资运作平稳;二是随着美国、香港等境外市场行情快速反弹,QDII产品净值快速增长;三是提高了风险防范意识和风险管理能力;四是增强了海外投资管理能力,提升了跨国运作水平。

截至2009年末,中国保监会共批准23家保险机构的QDII资格,保险QDII的投资额度合计达155.05亿美元。中国平安的QDII投资额度最大,为88.9亿美元,占保险QDII总额度的57.3%,中国人寿股份、中国人寿集团和泰康人寿的投资额度分别为17.5亿美元,15亿美元和13.85亿美元。根据有关投资规定,目前保险资金QDII可以通过自有外汇资金以及购汇形式投资香港H股、红筹股。

(二)中资金融机构境外经营和投资的情况

1.中资商业银行的境外经营和投资

在经济一体化、金融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伴随着中国企业“走出去”后衍生出的巨大跨境金融服务需求,中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快境外机构布局,拓宽业务领域,努力提升跨境金融服务能力。2009年,中国银行业境外机构布局取得积极进展,中国工商银行在越南河内、阿布扎比设立分行,在马来西亚设立子行;交通银行在英国伦敦设立子行。

截至2009年底,5家大型银行共有84家一级境外营业性机构;这些境外机构分布在亚洲、欧洲、美洲、非洲、大洋洲,业务范围涵盖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保险等多种金融服务领域。5家大型银行也开展了境外收购兼并活动,截止2009年底,大型商业银行共收购(或参股)了7家境外机构,涉及收购金额约合86.7亿美元。其中,中国工商银行先后收购南非标准银行和澳门诚兴银行,中信银行收购了中信国际金融控股有限公司(香港)。

专栏1中资金融机构走出去取得新进展

中资金融机构继续稳健实施“走出去”战略。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对中资金融机构实施“走出去”造成了一定的影响:部分金融机构“走出去”步伐明显放慢,如中信证券收购贝尔斯登股权交易被迫中止;部分金融机构先期投资出现损失,如中国平安集团收购比利时富通集团股权。2009年以来,多数国家经济出现见底企稳的态势,特别是以中国、印度等为代表的新兴市场经济体复苏更为迅速。在这样的背景下,2009年中资金融机构继续稳健实施“走出去”战略。

2008年以来,中资金融机构“走出去”呈现出一些新特点。一是地域分布更为合理。近年来,包括越南、印度尼西亚等东南亚国家、南太平洋地区,以及北美和欧洲,甚至中东等与中国经济联系较为紧密的国家和地区,均已成为中资金融机构“走出去”的目的地。二是“走出去”战略渐趋清晰。经过多年的积累和发展,部分的中资金融机构已经逐步形成较为清晰的“走出去”战略。例如,中国工商银行“走出去”战略的一个重要原则是跟随客户走出去;在地域上,把新兴市场作为发展业务的重点地区;海外并购通常不做财务投资,收购境外机构时尽可能获得控股权,接管后植入自身的品牌进行经营。三是“走出去”的形式更为多样。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海外市场波动性比较大,2009年中资金融机构的海外并购事件明显少于前两年,更多的机构选择在境外设立分支机构。

注:本表为不完全统计,根据公共资料整理。

2.中资证券期货机构的境外经营和投资

截至2009年底,共有中金公司等14家证券公司经批准在香港设立证券子公司(以下简称香港子公司),实际注册资本总计44.95亿港元。目前,除国信和东方两家香港子公司尚在筹建外,已开展运营的内地证券机构香港子公司共12家。此外,经中国证监会同意,2009年11月,海通证券香港子公司收购了香港大福证券52.86%股权,目前整合工作进展顺利。

截至2009年底,中国证监会先后批准易方达等7家境内基金管理公司在香港设立的全资或合资子公司,其中2009年批准的有3家.在上述7家公司中,5家已获得香港证监会颁发的资产管理牌照。

自2006年以来,在CEPA补充协议II框架下,中国证监会先后批准浙江永安等6家期货公司在香港设立子公司。2009年,6家香港子公司业务量和盈利能力快速提高,而且运作较为稳健,均达到了香港证监会的监管要求。香港子公司业务开展的情况,为境内期货公司走向海外提供了宝贵经验。

3.中资保险机构境外经营和投资

专栏2中资企业走出去和相关政策

近年来,随着中外经济联系逐步增强,中国经济进一步融入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之中,中资企业“走出去”步伐明显加快。根据中国商务部统计,2009年中国境内投资者累计实现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433亿美元,同比增长6.5%。截至2009年底中国累计对外直接投资已超过2200亿美元,比2006年末增加1300多亿美元。境外投资企业的行业分布更为广泛,投资者类型更加多元。

近年来,中资企业“走出去”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和特点。一是企业“走出去”加速步入新阶段,“走出去”企业的规模不断扩大,“走出去”的地域、领域不断拓展,业务拓展的深度和水平都在不断增强。2009年,中国境内投资者共对全球122个国家和地区的2283家境外企业进行了直接投资。二是海外并购大幅攀升,企业“走出去”的形式更为多样。而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壮大,企业“走出去”的形式更加多样,形成了以对外劳务和工程承包、股权投资、境外上市等多种形式并重的格局,企业参与国际经济活动的领域有了很大拓展。其中,海外并购的比例占比较高,2009年对外直接投资金额中收购、兼并占40%以上。三是企业“走出去”向企业“跨国经营”转变。中国企业“走出去”已逐步从项目承包或建立海外销售网络等单纯的“走出去”,向全面的“跨国经营”方向发展,通过把供应、研发、生产和销售等企业经营的主要环节在全球范围进行合理配置,以提高自身的国际竞争力。

注:本表为不完全统计,根据公共资料整理。

注:本表为不完全统计,根据公共资料整理。

现有政策支持中资企业“走出去”。中国加大“走出去”步伐,不仅有利于自身发展,也有利于支持走出去目的地经济的发展。近年来,中国政府先后发布了多项支持和规范企业“走出去”的文件,涉及扩大援外规模、扩大优惠贷款规模、加大对企业“走出去”的金融支持力度、简化“走出去”的审批步骤,以及促进贸易、投资便利化等方面。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复苏和全球经济趋于稳定,可以预见,未来一段时间内,中国企业将继续保持较快的“走出去”步伐。尽管前景可期,中国企业“走出去”仍然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首先,东道国的政治干预和海外市场法规限制会加大中国企业“走出去”的不确定性;其次,中资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的国际化程度还不够高,“走出去”企业的跨境金融服务需求还无法得到完全满足;另外,如何加大对国际化人才的培养,建设具有国际化视野、熟悉国际市场的人才队伍,也是“走出去”企业面临的重大课题。

截至2009年末,共有16个中资机构在境外设立了44家营业性机构,其中9家设在欧美、1家设在大洋洲、3家设在亚洲、31家设在港澳地区。

中国太平保险集团通过股权收购,在更大程度上实现了内部资源的整合与综合实力的更大提升。2009年11月,中国太平保险控股有限公司顺利完成对民安控股有限公司的并购。通过并购,中国太平旗下的太平财险和民安中国将在更大程度上实现优势互补,发挥协同效用。

(三)中资企业境外筹资的情况

截至2009年底,共有159家境内公司到境外上市,筹资总额1277.80亿美元;另有大量的中国企业采用间接方式到境外上市。2009年,中国证监会共核准6家企业到境外首次发行股票并上市,7家境外上市公司完成8次增发,合计筹资156.36亿美元。

(四)中资金融机构和企业继续参与国际借贷市场

截至2009年9月末,中国外债余额为3867.72亿美元(不包括香港特区、澳门特区和台湾地区对外负债,下同),比上年末增加121.11亿美元,增长3.23%,其中,中长期外债余额为1647.93亿美元,比上年末增加9.17亿美元,增长0.56%,占外债余额的42.61%;短期外债余额为2219.79亿美元,比上年末增加111.94亿美元,增长5.31%,占外债余额的57.39%。短期外债余额中,贸易信贷余额为1325亿美元;登记短期外债余额为894.79亿美元,占短期外债余额的40.31%,占外债余额的23.13%。

在2542.72亿美元的登记外债余额中,国务院部委借入的主权债务余额为352.32亿美元,占13.86%;中资金融机构债务余额为870.18亿美元,占34.22%;外商投资企业债务余额为922.62亿美元,占36.28%;境内外资金融机构债务余额为351.54亿美元,占13.83%;中资企业债务余额为42.81亿美元,占1.68%;其他机构债务余额为3.25亿美元,占0.13%。

2009年1~9月,中国新借入中长期外债138.45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减少135.35亿美元,下降49.43%;偿还中长期外债本金259.59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加121.75亿美元,增长88.33%;支付中长期外债利息25.63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减少3.93亿美元,下降13.29%。

(五)2009年中国外汇储备继续增加

截至2009年末,中国外汇储备达23992亿美元,较2008年末增加4531亿美元。2009年,国家外汇管理局进一步完善外汇储备经营管理,实现外汇储备资产保值增值。采取积极审慎的经营方针,深入研判国际经济金融形势的发展变化,努力把握投资机会,拓展投资渠道;完善多元化投资策略,优化货币和资产摆布;进一步完善外汇储备经营管理体制机制,继续推进全球化经营布局,加强内部控制和监督管理,提高应对突发事件能力和水平。

(六)社保基金逐步增加对境外股票市场的投资

2009年,全国社会保障基金坚持审慎投资的指导思想,基于对全球市场的判断,逐步增加了对境外股票市场的投资,在有效分散风险的同时,取得了较好的投资收益。另外,全国社会保障基金密切跟踪香港股票市场走势,适时对所持有的境外转持股票进行了优化调整。

四、中国金融市场继续融入国际金融市场

(一)中国债券、股票、黄金、期货等市场份额的全球占比情况

1.中国国内债券市场余额在全球国内债券市场位居第六,占比有所提高

截至2009年6月末,中国国内债券市场余额为2.3万亿美元,较2008年末增长4.4%,占全球国内债券市场余额的3.7%,较2008年末上升0.4个百分点,居全球第六位。

从中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交易的债券品种结构看,截至2009年末,商业银行债和企业债(含短期融资券和中期票据)在全部债券余额的占比分别为3.41%和13.59%,较上年末分别提高0.84和5.2个百分点,债券品种结构进一步优化。

2.中国股票市场规模的全球占比有所提高

据世界交易所联盟统计,截至2009年末,上海证券交易所股票市值为27048亿美元,较上年末上涨89.8%;深圳证券交易所股票市值为8684亿美元,较上年末上涨145.7%。沪深两个证券交易所总市值为35732亿美元,占全球股票市场市值的7.68%,较上年末提高2.22个百分点。

据世界交易所联盟统计,2009年上海证券交易所股票成交金额(含投资基金,下同)为50620亿美元,较上年上升95.7%,成交额首次跃居全球第三位;深圳证券交易所股票成交金额为27743亿美元,较上年上升123.4%,成交额跃居全球第六位。沪深两个证券交易所股票成交金额为78363亿美元,占2009年全球证券交易所股票成交金额的9.74%,占比较上年大幅提高6.36个百分点。

2009年,中国A股市场合计融资4497亿元,其中首次发行融资2131亿元,再融资2366亿元,融资额约占全球股票市场融资额的7.69%,占比较上年提高1.98个百分点。

3.中国期货市场一些品种的交易量全球排名居于前列

2009年,上海期货交易所(SHFE)铜、铝、锌期货的成交量继续位居世界第二,SHFE与LME和COMEX铜期货交易量(按成交吨数计算,下同)之比为1:1.5:0.2;SHFE与LME铝期货的交易量之比为1:11.4;SHFE与LME锌期货的交易量之比为1:2.5。上海期货交易所橡胶期货的交易量位居世界第一,2009年该品种交易量是东京商品交易所(TOCOM)的26.8倍。上海期货交易所螺纹钢期货已成为全球最大的钢铁类期货品种。

大连商品交易所(DCE)豆粕和豆油期货的成交量分别跃居世界第一,2009年豆粕和豆油期货交易量分别是芝加哥期货交易所集团(CMEG)的1.3倍和2倍。大连商品交易所玉米和大豆期货的成交量继续分别位居世界第二,DCE与CMEG和东京谷物商品交易所(TGE)玉米期货的成交量之比为1:38.7:0.6;DCE与CMEG和TGE大豆期货成交量之比为1:11.5:0.06。大连商品交易所线型低密度聚乙烯(LLDPE)期货品种的成交量继续保持世界第一。2009年,大连商品交易所棕榈油期货的交易量跃居世界第一,DCE与马来西亚交易所棕榈油期货交易量之比为4.4:1。

2009年,郑州商品交易所(ZCE)白糖期货的成交量保持世界第一,棉花、菜籽油、早籼稻期货的成交量位居世界第二,小麦期货的成交量位居世界第三。ZCE白糖与洲际交易所(ICE)原糖期货的交易量之比为1.05:1;ZCE与ICE棉花期货交易量之比为1:1.9;ZCE与ICE菜籽油期货的交易量之比为1:1.3;ZCE与CMEG早籼稻期货的交易量之比为1:1.3;ZCE与CMEG和美国堪萨斯商品交易所(KCBT)小麦期货的交易量之比为1:35.2:7.5。目前,郑州商品交易所精对苯二甲酸(PTA)期货品种的成交量继续保持世界第一。

尽管中国期货市场的某些品种交易量排名靠前,但由于目前参与者仍以国内为主,其国际影响与其全球排名尚不相称。

4.上海黄金交易所黄金的日均成交量相当于伦敦金银市场协会的2.73%,上海期货交易所黄金期货成交量位居世界第五

上海黄金交易所以黄金现货为主要交易品种。2009年上海黄金交易所累计成交黄金4711吨,同比增长5.53%,日均成交量为19.3吨。2009年伦敦金银市场协会黄金日均清算量为2275万盎司,约为707.6吨,上海黄金交易所黄金的日均成交量相当于伦敦金银市场协会的2.73%,比率较上年上升0.13个百分点。

2009年,上海期货交易所(SHFE)黄金期货累计成交3406吨,成交量位居世界第四,其与CMEG、MCX和TOCOM的黄金期货成交量之比为1:32.1:4:3.5。

(二)中国金融市场与国际金融市场价格走势的关联性有所增强

专栏3香港人民币产品市场的发展和前景

2004年以来,在香港和内地合作推动下,香港人民币业务由开始推出到范围不断扩大,产品也逐步丰富。目前,参加人民币业务的香港银行主要提供存款、兑换、汇款、扣帐卡及信用卡、支票、认购买卖人民币债券,以及对与内地企业进行人民币贸易结算的境外企业的贸易融资等服务,内地为香港人民币业务提供了专门清算安排,中国银行(香港)有限公司经两地有关当局认可,充当香港人民币业务清算行。香港金融管理局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09年底,在港人民币存款为627亿人民币。目前,香港金融市场中除了人民币存款、人民币债券等人民币相关产品外,还有人民币无本金交割远期外汇交易(简称人民币NDF)品种。

香港人民币债券市场发展情况。2007年6月11日,中国人民银行和国家发改委联合发布《境内金融机构赴香港特别行政区发行人民币债券管理暂行办法》。2007年6月26日,国家开发银行宣布将在香港发行约50亿元人民币债券,拉开了香港人民币债券市场发展的序幕。2007年~2008年,中国进出口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和交通银行等中资金融机构在港发售总额达200亿元的人民币债券,2009年东亚银行(中国)和汇丰(中国)两家内地港资法人银行赴香港发行了50亿元人民币债券。2009年9月,财政部在香港也发行了60亿人民币国债。香港人民币债券市场的发展,为香港债券市场增加了新的品种,为香港人民币资金增加了一个运用渠道,为境外人民币资金提供了回流渠道,有助于香港银行扩大资产业务范围,也增加了香港市场对周边地区人民币资金的吸引力。

香港人民币NDF市场发展情况。人民币NDF的市场行情主要反映国际社会对人民币汇率变化的预期。香港人民币NDF推出之初,日均成交金额仅200万美元左右,市场主要参与者为跨国公司及少数对冲基金,经过10多年发展,参与者和成交量不断增加。2005年1 1月,香港市场推出供中小企业及银行零售客户对冲人民币汇率风险的零售人民币NDF。目前,香港人民币NDF市场的日均成交金额约10亿美元,市场主要参与者为跨国公司、中资银行境外分行、境外中资企业、对冲基金及零售银行客户等。随着中资企业不断走出国门,中资企业的投资避险意识也不断提高,由于人民币汇率弹性的逐步加大,中资银行境外分行及境外中资企业已成为参与人民币NDF交易的重要市场力量。香港人民币NDF合约到期交割时,按合约汇率与实际汇率的差额以美元进行结算,境内市场推出人民币远期外汇产品后,境内人民币远期价格和境外市场相互影响。

香港人民币产品市场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随着跨境人民币业务的发展,香港地区人民币存量规模将进一步上升,香港地区各类市场主体对人民币金融产品的需求也将进一步上升。由于内地有关部门已经为香港人民币业务提供了制度性清算安排,香港在发展人民币产品市场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香港发展人民币产品市场,有利于丰富香港金融市场的产品系列,增强香港金融市场的吸引力,有利于香港经济金融的繁荣。

1.与国际债券市场相似,中国国债收益率曲线更加陡峭

资料来新毕08系统

2009年,全球主要经济体国债收益率曲线更加陡峭。在中国银行间债券市场上,2009年中短期国债和长期国债的收益率均走高,且中长期国债收益率的增幅明显大于短期国债,国债收益率曲线变得陡峭(见图3.1)。

2、中国外汇市场与国际外汇市场交易价格走势基本一致

2009年,银行间外币/外币即期市场上主要外币对,例如欧元/美元、美元/日元等,交易价格的走势与国际市场基本一致。

资料來源:新系统

3、与全球股市走势相似,中国主要股指也出现大幅上涨

2009年,与全球股市走势相似,中国主要股指也出现大幅上涨。2009年末,上证综指和深证综指分别报收于3277点和1201点,分别比上年末上涨80%和116.8%(见图3.2)。2009年中国主要股指涨幅高于发达市场经济体,与同属“金砖四国”的俄罗斯、巴西、印度主要股指的涨幅比较接近,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作为新兴市场经济体在全球率先复苏的经济基本面。

专栏4中国塑料期货和钢材期货交易取得成功

2007年7月31日,线型低密度聚乙烯(LLDPE)期货合约作为大连商品交易所(以下简称大商所)首个工业品种上市交易,上市后LLDPE期货成交日趋活跃,持仓水平不断提升。2009年,大商所LLDPE期货日均成交量和持仓量分别达到36.7万手和1 0.1万手,已成为大商所新的明星品种。2009年5月25日,大商所推出第二个塑料品种聚氯乙烯(PVC)。PVC上市后迅速活跃,2009年日均成交量和持仓量分别达到24万手和13.8万手,PVC期货初步取得成功。

2009年3月28日,螺纹钢和线材期货合约在上海期货交易所(以下简称上期所)上市;截至2009年底,螺纹钢期货累计成交3.23亿手,线材期货累计成交218万手。目前已完成螺纹钢20家企业和线材15家企业的注册工作,分别占中国钢铁业协会2008年统计数据大中型企业产量的50%以上。目前,螺纹钢期货已成为国内成交量和成交额最大的商品期货品种,也是全球最大的钢铁类期货品种。

塑料期货和钢材期货交易取得成功,其主要原因在于目前中国塑料和钢材市场的产业集中度不高,市场竞争激烈,利用商品期货市场避险的需求较高。目前,国内LLDPE和PVC产业链的成熟程度远低于发达经济体,不仅有大量的塑料贸易企业,还有着数以万计的下游塑料制品企业。国内LLDPE现货市场的定价虽然以中石化定价为主导,但是中石油、合资企业和进口厂家的报价对中石化定价形成一定制约,具有较强的竞争性。目前国内PVC生产厂家接近百家,市场竞争激烈,中国钢铁工业的产业集中度也较低,粗钢生产企业平均规模不足100万吨,同时钢铁产品经销商超过15万家,规模小而分散,造成了市场参与者众多、交易层次多、市场竞争激烈、价格波动剧烈。这些市场结构特征在螺纹钢和线材细分市场上表现尤为突出。螺纹钢和线材期货为众多钢铁生产、消费和流通企业提供了管理价格风险的有效工具。随着近年来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国内市场对钢材和塑料的需求大幅提高,相关行业企业利用期货市场避险的需求强烈,而且远高于发达国家的同类型企业。

最后,经过近20年的培育和发展,中国商品期货市场的运作不断规范,有关交易所长期以来对于产业客户开发和服务工作的重视,也是塑料期货和钢材期货交易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

与以上情形相对照,发达国家商品期货市场类似的塑料和钢材期货品种的交易并不活跃,其原因主要在于其相关行业的垄断程度较高,导致市场的避险需求不足。

4.中国多数期货品种的价格走势与国际市场基本一致

2009年,上海期货交易所(SHFE)的铜、铝、锌期货与伦敦金属交易所(LME)的价格走势基本一致。2009年上海期货交易所期铜、期铝、期锌主力合约与LME三月期铜、期铝、期锌合约对数价格相关系数分别为0.997、0.972和0.992;上海期货交易所期铜、期铝、期锌主力合约价格对LME期铜、期铝、期锌三月合约价格的引导系数分别为33.6%、5.5%和30.3%,比2008年分别提高12.3个百分点、下降14.9个百分点和提高15.5个百分点;LME期铜、期铝、期锌三月合约价格对上海期货交易所期铜、期铝、期锌主力合约价格的引导系数分别为30%、38.4%和25.6%,比2008年分别下降11.3个百分点、提高23.7个百分点和下降3.9个百分点。2009年,上海期货交易所天然橡胶期货主力合约与TOCOM天然橡胶三月合约对数价格相关系数为0.967,TOCOM天然橡胶三月合约价格对上海期货交易所天然橡胶主力合约价格的影响比较显著。

2009年,大连期货交易所玉米、大豆和豆粕品种因受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影响,与CME的玉米、大豆和豆粕价格的相关性大幅下降。2009年,大连玉米、大豆和豆粕与CME玉米、大豆和豆粕价格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128、0.475和0.321。大连期货交易所豆油品种受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影响较小,与CME豆粕价格依然保持较高的相关性,相关系数为0.887。2009年,大连期货交易所(DCE)棕榈油与马来西亚交易所(BMD)棕榈油价格高度相关,相关系数为0.96;此外,从2009年棕榈油六次比较重要的转折点时两者的价格走势看,呈现出明显的DCE引领BMD走势的情况。

郑州商品交易所(ZCE)小麦、白糖和棉花三大主要期货商品与国际主要市场的价格走势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性。由于中国进口小麦的比重很小,加之中国政府在小麦市场实行最低收购价政策,2009年ZCE小麦期货价格走势继续相对独立,与CME小麦期货价格的相关系数仅为0.068。2009年国际白糖市场发生逆转,表现为供小于需,国际原糖期货价格大涨,虽然国内白糖市场仍然是供需基本平衡,白糖进口量仍然不高,但受美糖大涨的心理影响和新年度国内白糖减产预期影响,国内白糖期货主力合约特别是远月期货合约表现出大幅上涨。受上述因素影响,2009年ZCE白糖与ICE原糖期货价格相关系数为0.84,出现大幅提高。2009年ZCE棉花与ICE棉花期货价格依然保持较高的相关性,相关系数为0.87。

专栏5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情况

国际金融危机全面爆发以来,美元、欧元等主要国际结算货币汇率大幅波动,中国及周边国家和地区的企业在使用第三国货币进行贸易结算时面临较大的汇率波动风险。以人民币作为支付手段的呼声越来越高。为了顺应国内外市场参与者的要求,促进中国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贸易正常发展,推动企业贸易投资便利化,国务院常务会议2009年4月8日正式决定,在上海和广东省广州、深圳、珠海、东莞4城市开展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2009年7月6日,试点工作在上述地区正式启动。

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启动以来,各项工作进展顺利。截至2009年末,银行累计为企业办理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409笔,金额为35.8亿元。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进展顺利,开局良好,主要表现在:

一是促进贸易便利化取得积极成效。在《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管理办法》及实施细则发布以后,人民银行会同有关部门出台相关配套政策,统一规范了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总体上看,试点工作开展以来,人民币资金清算渠道畅通,报关及出口退税等日益便捷,企业普遍反映获得了便利。第一,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不纳入核销管理;第二,出口仍可享受出口货物退(免)税政策;第三,企业可根据实际业务需要将出口收入的人民币货款存放境外;第四,企业使用人民币结算后,相应的资金不用进入待核查账户;第五,对企业进出口预付、预收货款占总货款的比例暂无上限限制。从企业反映的情况看,较之外币结算出口收汇,采用人民币结算后,资金到账周期明显缩短。

二是试点企业得到了实惠。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在帮助企业渡过金融危机,保持外贸和经济稳定增长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试点企业普遍反映得到了实惠。第一,有利于中外资跨国公司优化汇率风险管理。跨国公司针对当地的进出口业务采用当地货币结算,可有效减少货币错配,实现当地货币收入和支出项目的自然对冲。第二,节省了汇兑成本。采用外币结算时,企业进口付汇和出口收汇均需承担汇兑成本。此外,由于人民币兑部分小币种无报价,企业采用小币种结算需承担由人民币兑美元、再由美元兑小币种的两次汇兑成本,采用人民币结算可节省相应汇兑费用。第三,节省了企业外币衍生品交易费用。在采用外币结算时,为锁定汇率风险,企业须进行套期保值;采用人民币结算后,企业将节约原来套期保值的费用。

三是信息管理系统运行良好。中国人民银行开通了跨境人民币业务信息管理系统(RCPMIS)用于采集所有人民币跨境业务信息,为商业银行提供相关信息服务,与海关、税务、外汇及反洗钱等系统进行数据交换,截至2009年末,共有30家中外资商业银行总行接入系统。

资料来源:新华08系统

5.中国黄金市场价格走势与国际市场基本保持一致

在2009年的多数交易日中,中国黄金市场价格走势与国际市场基本保持一致。在全年244个交易日中,有188个交易日高于国际金价,平均价差为0.4元/克;56个交易日低于国际金价,平均价差为一0.26元/克。国内与国际金价平均差价为0.36元/克,较上年0.67元/克的差价下降了0.31元/克,下降幅度为46.27%。(见图3.3)。

(三)中国金融市场借鉴国际经验不断创新

2009年,中国金融市场借鉴国际经验,根据市场发展需要和现有条件,不断加快创新步伐。

一是市场创新取得重要进展。2009年,中国金融市场在产品创新、机构创新等方面均取得重大突破。相继推出地方政府债券、内地港资银行赴香港发行人民币债券、中小企业集合票据等新债券产品;成功推出创业板,进一步完善了中国资本市场层次与结构、拓展资本市场深度与广度;螺纹钢、线材、早籼稻和聚氯乙烯等新的期货品种相继上市交易,促进了期货市场交易进一步活跃;央企ETF等新的基金产品不断推出。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外汇三期交易系统于去年4月27日上线运行,新增了交叉货币掉期产品以及复杂订单交易策略等功能,以及做市商报价等多种形式报价。去年6月,银行间外汇市场推出净额清算业务,防范市场系统性风险。6月29日,新一代本币交易系统正式上线,在提供多种新交易方式的同时,突出了对做市商制度的支持。上海证券交易所进一步推进跨境ETF产品开发创新,借鉴国际经验起草和修订国际板上市规则和交易规则。去年9月21日,中债信用增进投资公司成立。11月28日,银行间市场清算所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挂牌。

二是金融市场制度建设稳步推进2009年,市场监管部门采取多项措施加强市场监管,防范和处置市场风险。中国人民银行及相关监管机构相继发布了《银行间债券市场债券登记托管结算管理办法》等重要制度,对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与交易主体的活动进行引导和规范;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出台自律规则,加强对银行间债券市场交易行为和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承销人员行为的市场自律。中国证监会发布创业板及新股发行的管理办法与指导意见,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建设和新股发行机制。国家财政部等四部委联合进一步规范了国有股转持的实施办法。国资委发布通知规范央企参与期货等衍生品业务交易的行为。中国证监会出台了基金的评价与管理制度,加大基金市场规范力度。

五、进一步提升中国金融市场的对外服务能力,积极稳妥地推进中国金融市场对外开放

(一)进一步优化金融市场参与者结构,吸引境外参与者参与境内金融市场交易

在外汇市场,随着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等重大改革的推进、中国一东盟自贸区建立以及境外人民币业务的发展,可以考虑延伸中国外汇交易中心业务范围至境外;可以考虑进一步引入境外机构参与外汇市场交易,发展多样化的外汇及人民币相关产品,吸引境外投资者。

在银行间拆借和债券市场,可以考虑引进更多的境外机构参与交易,争取成为在港发行的人民币债券的二级市场,并为境内发行的外币债券提供交易平台及相关服务;可以考虑发展多样化债券产品,特别是发展浮动利率产品和利率衍生品,增加债券市场的流动性、提高债券市场效率,吸引境外融资者和投资者。

专栏6全球金融信息市场在低迷中等待市场转机

2009年,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全球金融信息服务市场总体规模同比进一步缩小,主要金融信息服务机构经营状况普遍不良,经营收入和净利润均有一定幅度的下降。汤森路透公布的2009年第三季度的季报显示,净利润同比下降了58.87%。但是,汤森路透、彭汤森路透公布的2009年第三季度的季报显示,2009年第三季度收益32.16亿美元,同比下降3.68%,净利润1.67亿美元,同比下降了58.87%,按照美国通用会计准则,每股摊薄收益为0.19美元,比上年同期博等主要机构占有全球金融信息服务市场2/3以上份额的格局并未发生根本性变化。为应对金融危机给信息市场带来的冲击,全球主要金融信息服务机构一方面削减无法赢利的非核心业务及其相应职位,甚至从非核心市场退出,以节约相关开支;另一方面,为提高竞争力和市场份额,它们围绕核心产品,重新调整完善总体布局和业务结构,特别是加强全球市场资讯的采集能力,加大重点功能研发和对外收购力度,提升终端产品的专业化服务功能,以期形成新的核心竞争力。

2009年,全球金融信息服务市场总体仍处于低迷期,但国内金融信息服务市场却保持了20%的增长,延续了以往快速发展的态势。中国金融信息服务市场的持续发展,主要得益于中国金融的稳定发展和金融创新的不断加快,同时也得益于国内外金融信息服务机构的相互良性竞争和共同开拓。新华社设立了中经社控股有限公司这一市场化运营主体,充分利用新华社的资源、网络、人才和渠道优势,形成了以新华08PC终端为核心,视频终端、手机终端等同步发展的产品链条,其中新华08PC终端还开通了人民币债券服务系统,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国内金融机构新一轮消费需求。

在股票市场,可以考虑积极探索境外企业在境内上市(即国际板)的制度安排,加强相关部门沟通协调,稳步推进境外企业在境内上市的准备工作,研究制订相关发行上市、交易结算、持续监管等制度安排和配套规则。

在黄金市场,可以考虑进一步发挥外资会员在连接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方面的作用。在期货市场,可以考虑进一步优化投资者结构,促进以机构投资者为主的投资者队伍的形成,推动相关企业在期货市场套期保值,推动各类金融机构参与金融期货业务;研究QFII在期货市场的试点方案,包括对离岸交易模式和保税交割的运作机制等方面进行研究。

(二)全面推进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工作

一是研究扩大试点范围。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工作自启动以来进展顺利,但人民币结算规模与中国贸易结算总规模相比仍显偏小。为进一步推动试点工作向纵深发展,在总结前期经验的基础上,有必要适时扩大试点范围,增加境内试点地区、试点企业以及境外试点区域。

二是研究推动将试点项目由货物贸易扩大至服务贸易。随着试点政策知晓度的提升,企业参与积极性的增强,企业对于服务贸易采用人民币结算的需求也日益突出,有必要将人民币试点由货物贸易扩大至服务贸易。

三是探索境外人民币资金的流动和交易机制,积极拓展海外人民币投资渠道,发展人民币离岸市场。人民币成为国际贸易中支付结算的工具后,随着试点工作的开展,境外企业和商业银行海外参与行对人民币的需求将会日益增加,因此有必要研究境外人民币资金流动、人民币交易机制等问题。

(三)进一步加强中国金融市场基础设施建设

进一步加强中国金融市场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实现中国金融市场托管清算结算系统的功能整合,研究构建中国场外债券及其衍生品市场的集中结算机制,进一步支持市场的发展创新,提高中国金融市场的效率、联通性和安全性。

在总结人民币用于跨境贸易结算经验的基础上,继续统筹规划建设人民币跨境和境外支付清算体系与建立制度化人民币现钞境外流通和回流渠道,为境外投资者持有境内金融资产创造条件。

(四)继续积极稳妥地推进资本项目可兑换,促进中国金融市场对外开放

推进资本项目可兑换是外汇管理体制改革的长远目标,要与国家经济金融发展的整体战略相适应,充分考虑经济发展和金融市场建设,高度重视防范跨境资本流动冲击的风险。下一阶段,外汇管理部门将稳步推进资本项目可兑换进程,在有效防范风险的前提下,有选择、分步骤放宽对跨境资本交易活动的限制,有序拓宽对外投资渠道,协调推动跨境人民币金融业务发展。构建完善的监测预警体系,加大对异常跨境资金流入的监测分析力度,提升对跨境资本流动的风险预警能力,维护国家经济金融安全。

六、协调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

2009年4月,国务院发布《关于推进上海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的意见》,明确指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总体目标是:到2020年,基本建成与中国经济实力以及人民币国际地位相适应的国际金融中心;基本形成国内外投资者共同参与、国际化程度较高,交易、定价和信息功能齐备的多层次金融市场体系;基本形成以具有国际竞争力和行业影响力的金融机构为主体、各类金融机构共同发展的金融机构体系;基本形成门类齐全、结构合理、流动自由的金融人力资源体系;基本形成符合发展需要和国际惯例的税收、信用和监管等法律法规体系,以及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金融发展环境。”

建设与中国经济实力相适应的国际金融中心,表明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要着眼于为中国经济建设服务,要发挥与中国经济实力相当的国际影响,还要为中国的涉外经济活动提供充分的跨境金融服务和保障。建设与人民币国际地位相适应的国际金融中心,表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将是以人民币标价金融产品交易为主的金融中心。随着人民币国际地位的上升,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在人民币跨境支付结算、人民币跨境融资和投资、人民币对外币交易以及其它人民币标价产品的跨境交易等方面将逐步丰富和强化服务功能。建立境内外参与者共同参与的、国际化程度较高的多层次、多功能金融市场体系,表明中国将继续推动金融市场对外开放,完善金融市场参与者结构,提高金融市场的境外参与者比重,还要不断丰富和完善金融市场的功能,提高金融市场的活力和创新能力,不断提高金融市场的对内对外服务能力。完善市场的定价、信息功能,表明中国要发展与金融资产定价及信息服务密切相关的金融关联服务业,形成金融业及关联服务业相互支持融合发展的完整产业链,不断提高金融市场的综合服务能力。形成以具有国际竞争力和行业影响力金融机构为主的金融机构体系,表明在鼓励各类金融机构共同发展的同时,在尽量满足各层次金融服务需求的同时,尤其要大力培养和吸引具有国际影响的大型跨国金融机构,争取每个行业都产生具有独特竞争优势和行业影响力的金融机构。

国务院文件出台后,国家各部委以及上海市出台了多项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措施。

建立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部际协调机制。国务院[2009]19号文出台后,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贯彻落实国务院文件工作分工的通知,并要求各部门加强协调,明确责任,抓紧制定具体措施。为了对上海“两个中心”建设工作中出现的重大问题和重点工作进行指导,协调国家层面的各项政策,国家发展改革委牵头国家有关部委建立了上海“两个中心“建设的部际协调机制。

国家各部委出台相关政策,推动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相关工作取得突破。人民银行、财政部、商务部、海关总署、国税总局、银监会、国家外汇管理局对上海开展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给予了大力支持,上海地区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进展顺利。经人民银行和财政部批准,银行间市场清算所股份有限公司在上海成立。银监会和证监会联合出台了支持商业银行进入交易所债券市场的相关办法;人民银行、银监会正在推进外资法人银行发行人民币债券,截至2009年底,已有5家在沪外资法人银行上报了发债申请;人民银行、国家发改委正着手研究推进境外机构在境内发行人民币债券、境外人民币资金投资境内债券市场等工作;人民银行与银监会联合出台了公告,就金融租赁公司、汽车金融服务公司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金融债券有关事宜进行了明确。财政部、国税总局专门下发了《关于上海建设国际金融和航运中心营业税政策的通知》,从税收政策上给予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以支持。

上海有关方面完善相关配套政策,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国务院[2009]19号文出台后,上海市政府制定了《上海市人民政府贯彻国务院关于推进上海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的实施意见》。为了贯彻实施建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国家战略,营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金融发展环境,上海市人大出台了《上海市推进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条例》。为了营造公平高效的金融法制环境,上海市建立了金融审判庭。上海有关方面还正在研究支持金融创新、吸引人才的具体政策。

资料来源:国际清算银行网站,www.bis.org.

..Source:BIS website,www.bis.org.

资料来源:国际清算银行网站,www.bis.org.

Source:BIS website,www.bis.org.

资料来源:WFE网站,www.world-exchanges.org.

,.g.g.Source:WFE website.www.world-exchanges.org.

资料来源:WFE网站,www.world-exchanges.org.

Source:WFE website,www.world-exchanges.org.

资料来源:新华08系统

资料来源:新华08系统

资料来源:新华08系统

资料来源:新华08系统

资料来源:新华08系统

资料来源:新华08系统

资料来源:新华08系统

资料来源:新华08系统

资料来源:新华08系统

资料来源:新华08系统

资料来源:新华08系统

资料来源:新华08系统

国际金融学 篇8

关键词:金融危机,国际金融体系,人民币国际化

一、国际金融体系面临困境

(一) 全球货币体系演变进程

总体来说, 国际货币体系经历了三个历史阶段

1、1879-1914年:国际金本位制时期

在历史上, 自从英国于1816年率先实行金本位制以后, 到1989年, 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实行了以黄金作为本位货币的制度。黄金的自由输出输入, 保证了各国货币之间的比价相对稳定;金币的自由兑换, 又保证了黄金与其他代表黄金流通的金属铸币和银行券之间的比价相对稳定。但最终由于银行券大量发行, 导致银行券不断贬值, 含金量大幅度降低,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 各国便中止银行券与黄金的兑换, 阻止黄金货币外流, 国际金本位遂宣告瓦解。因此在金本位制下, 银行券的发行必须以实际的黄金储备为基础, 而银行券的过度发行将导致流动性上升, 银行券贬值, 国际金本位制最终崩溃。

2、1945-1975年:布雷顿森林体系时期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资本主义世界建立了一个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 即布雷顿森林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的国际货币制度是以黄金—美元为基础的, 实行美元直接与黄金挂钩, 各国货币则与美元挂钩的“双挂钩”机制。它实质上是一种以美元为基础的金汇兑本位制。世界经济和贸易对国际储备资产日益增长的需要, 这只能依靠美国的长期贸易逆差来解决;而美元作为国际货币核心的前提是必须保持美元币值稳定与坚挺, 这又要求美国必须是一个长期贸易顺差国或保持国际收支平衡。这两个要求互相矛盾, 其实就是“特里芬”难题。因此在经历多次美元危机后, 布雷顿森林体系彻底崩溃。

3、1975-1985年:牙买加体系时期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给国际金融市场和世界经济带来了巨大的震荡, 国际社会纷纷探析能否建立一种新的国际金融体系。直至1976年1月,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IMF) 理事会“国际货币制度临时委员会”在牙买加首都金斯敦签署了“牙买加协议”, 同年4月,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理事会通过了《IMF协定第二修正案》, 从而形成了“牙买加体系”。牙买加体系有以下特点:

(1) 黄金的非货币化。黄金退出流通, 成员国货币不再与黄金挂钩。 (2) 汇率制度的选择多样化。正式确认了浮动汇率制的合法化, 承认固定汇率制与浮动汇率制并存。 (3) 储备货币多元化。与布雷顿森林体系下国际储备结构单一、美元地位突出的情形相比, 在牙买加体系下, 国际储备呈现多元化局面。

(二) 现行国际金融体系的弊端

1、国际经济的不平衡

美国的国际收支失衡会导致世界经济的失衡, 美国的“双赤字”是全球经济不稳定的重要原因。

美国的进口较多, 美元资产流出国外, 美国出现大量的贸易赤字, 而其他国家积累了大量的美元储备。美国为了吸引这些资产, 大量发行国债, 形成了巨大的财政赤字, 这就是美国的“双赤字现象”。美国的贸易赤字体现在其他国家就是国际收支的贸易盈余。因此全球国际收支失衡具体表现为美国出现持续的经常账户赤字, 而东亚国家和中东国家出现持续的经常账户盈余, 发展中国家所持有外汇储备的增长速度远远超过发达国家。由于发展中国家普遍缺乏成熟完善的金融市场, 其他国家获得的美元外汇资产主要投资在美国国债和美国政府担保的机构债上, 从而压低了发达国家金融市场的长期利率, 同时由于美元的过度扩张和流动性泛滥, 美国实体经济吸收不了的资本, 长期实际利率的下降部分成了发达国家资本市场和房地产市场的泡沫, 必然会通过美国资产价格的膨胀来体现。

2、全球流动性过剩

流动性过剩是指一些主要国家的实际货币供给显著地超过了既定的经验的这一增长与其本国的GDP增长率之间的比例的一种世界经济现象。

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下, 如果其他国家的美元储备货币过多, 可以到美国兑换黄金。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后, 美元与黄金脱离, 但美元却成为国际货币以及债务的最终支付手段。美国可以更加自由输出美元, 无须承担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美元兑换黄金的最终职能, 因此在这样的制度安排下, 美国一方面拥有发行美元的权利, 另一方面却又不承担美元兑换的责任。

美国推行赤字政策向全球输出流动性, 美国释放流动性的渠道主要是经常账户赤字, 为了支付外国商品和服务的净流入, 源源不断地将美元从美国注入经常账户顺差国。[1]

自美国的经常项目逆差逐渐扩大, 同时伴随着对外直接投资的增长, 大量美元涌入世界各地, 这带来了全球性的流动性过剩, 同时大量美元最终又回流到美国, 这相应造成了美国国内的流动性过剩。这正是20世纪80年代开始所爆发的几次危机的共同背景 (包括拉美的债务危机、日本的经济泡沫、亚洲金融危机、美国互联网泡沫以及最近的美国次贷危机等) 。[2]

3、金融监管问题

金融创新和资本流动推动了全球金融市场的一体化, 资金在各国金融市场上流动, 促进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配置。但我们并没有建立起一个全球统一的监管机构和监管标准。资金在全球金融市场流动的同时, 金融风险也同时并存, 一旦一国出现金融动荡, 金融风险会通过金融市场的资金流动迅速地传递到其他国家。但由于国际货币协调的地位的不对称, 发展中国家相对处于劣势。发达国家资本的货币扩张和货币贬值, 导致全球流动性过剩, 资本流入发展中国家, 对发展中国家货币产生很大的冲击, 导致这些国家的汇率发生大幅度波动。一旦投机资本获利回流, 导致这些发展中国家承受巨大的损失。[3]因此各国如何合作加强金融监管和风险防范是当今国际社会面临的又一个重要问题。

(三) 改革国际金融体系的紧迫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全球性金融危机让更多人意识到了全面改革国际货币与金融体系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我们必须创造性地改革和完善现行国际货币体系, 推动国际储备货币向着币值稳定、供应有序、总量可调的方向完善, 才能从根本上维护全球经济金融稳定。

二、金融危机下人民币国际化新契机

人民币的国际化就是指人民币能够跨越国界, 在境外流通, 成为国际上普遍认可的计价、结算及储备货币的过程。人民币国际化是我国金融改革的重要目标, 在2009年以前学术界在人民币国际化问题上还只是理论研究, 而在百年不遇的金融危机爆发后, 人民币国际化开始真正有了实质性的起步, 使我们看到了人民币国际化的新契机。

(一) 人民币的现有优势

1、有利政策的实施, 逐步实现人民币区域化

2008年12月, 国务院决定, 将对广东和长江三角洲地区与港澳地区、广西和云南与亚细亚的货物贸易进行人民币结算试点。2009年4月, 国务院决定, 在上海、广州、深圳、珠海、东莞等5个城市开展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2008年12月~2009年3月, 中国人民银行先后与中国香港、韩国、马来西亚、印尼、白俄罗斯、阿根廷的央行及货币当局签署货币互换协议, 总额达6500亿元人民币。多项货币互换协议的签署表明中国的贸易伙伴认可了人民币的地位和稳定性, 接受了人民币作为各方认可的结算货币甚至储备货币, 从而给人民币走向国际化带来了良好的机遇。可以看出中央希望在对在人民币使用比较多的、有市场基础的港澳地区、东盟地区的贸易中, 便利人民币在国际贸易中计价和结算, 有力地推动人民币实现区域化。

2、我国GDP持续快速发展, 已具备人民币国际化的实力。

2008年IMF的世界经济统计数据显示, 中国经济总量已高达全球经济的5.5%, 位列全球第三。按照IMF对2009年中国经济增长9.3%的预测, 中国将在一年后超过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

3、强大的对外贸易总量和外汇储备

自2001年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 我国对外贸易总量和外汇储备均为世界第一, 人民币在国际经济中享有良好的信誉。2008年底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量为2.56万亿, 同时已有1.95万亿外汇储备, 为我国国际收支的平衡, 及外汇市场和汇率的相对稳定提供了坚实基础, 能够抵抗人民币自由化后较强的资本冲击。

4、金融改革的不断深化, 我国金融市场不断完善。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 尤其是2001年以来, 银行业彻底改观, 快速深入的金融改革将在近几年来建立起现代化银行制度和较发达的金融体系。同时金融监管的逐步完善, 金融体系市场化的不断提高都为人民币国际化提供了基本保证。

(二) 全球性金融危机为人民币国际化提供良好时机

目前的金融危机使西方发达国家遭受重创, 旧的国际货币体系面临瓦解。2009年以来美元持续缩水, 美元汇率的大幅波动不利于其作为国际货币行使职能手段。相比之下人民币汇率较为稳定, 具有较好的国际信用, 人民币呈坚挺趋势。

虽然这次的金融危机让大家意识到以美元为中心的货币体系的种种弊端, 但是美元的主导地位仍然较强, 短期内难以找到一种能替代它的国际货币。因此国际货币体系的现实选择是建立多元化货币体系。未来国际货币体系的演进方向将多极化, 可能会形成美元、欧元、日元、人民币、黄金、特别提款权等多种货币相互制衡的国际货币格局。

三、小结

在我国经济实力显著提升, 以及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 我们要抓住这一机遇, 实行人民币走出去战略。可以利用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有利条件以及周边国家良好的贸易关系, 先实行人民币区域化, 摆脱国际收支中对发达经济体系货币的依赖;同时完善发展国内金融市场, 为资本回流做好准备。人民币国际化是一个漫长艰难的过程, 我们应遵循周边化→区域化→国际化“三步走”的战略, 逐步实现人民币国际化。

参考文献

[1]李素琴.全球经济失衡下流动性过剩特征及中国的应对[J].生产力研究, 2009, (12) .

[2]黄梅波, 熊爱宗.国际货币体系与金融危机[J].经济学家, 2009, (07) .

金融国际化 篇9

跨境电商、跨境支付还是最终的人民币国际化, 都是金融国际化的表现。这些现象是如何产生的又带来什么影响?金融的国际化又会带来哪些冲击或改变?本文将对此一一探索。

接链

科技发展给社会全方面带来了日新月异的变化, 尤其互联网的发展以及对大数据的利用将世界紧密相连。正如习近平主席在首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上发表的致辞所讲的:“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新一轮科技革命正在孕育兴起, 互联网日益成为创新驱动发展的先导力量, 深刻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 有力推动着社会发展。互联网真正让世界变成了地球村, 让国际社会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基于这样的发展背景, 地域的间隔被缩小, 沟通变得简便, 各行各业也尝试或者已经迈向国际化。

金融的跨境步伐

跨境电商放眼全球

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 互联网将会改变整个全球贸易的走势和格局, 在“跨境电子商务和全球经济一体化”分论坛的演讲中, 马云用下面这段话来说明自己对于跨境发展的观点——“生意越来越难做, 关键是你的眼光。你的眼光看的是全中国, 就是做全中国的生意;你的眼光看到的是全世界, 就是做全世界的生意。”

诚然, 在全球互联的时代, 中国企业未来的发展将是走向世界, 迈向全球化的, 特别是在传统外贸出口逐渐走缓的经济形势下, 跨境电子商务成为新兴的蓝海市场, 有能力向外发展的企业将借助跨境平台占领更广阔的市场。

通过跨境电商来寻求更广阔的市场是发展的必然趋势, 比如速卖通这样的国际化B2B电商平台也将为我国外向型企业及本土品牌进军海外市场提供新契机。速卖通常被称为国际版“淘宝”, 然而就如马云说的, 虽然现在阿里拥有国际化的全球速卖通, 但还没有供全球消费者之间做买卖的C2C平台, 所以阿里巴巴集团表示出新的发展意愿:将打造国际版的淘宝购物网站, 用多个国际版本服务于全球买家, 解决全球消费者的需求。让海外的消费者之间、海外与国内的消费者之间完成买卖。速卖通仅仅是跨境电商的一个例子, 随着海内外市场的打通, 将会有更多跨境企业和平台出现。

跨境融资牵手国际

随着企业对国际化进程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 各种针对国际化的服务和理念也逐渐诞生。上文提到电商在国际化中寻求跨境业务发展, 而国际化发展带来的不仅仅是物品间的流通交易, 也包括了资金的融合与分配。很多企业看到这一机会, 并尝试这一途径解决融资问题。

针对当前国内间接融资成本较高、直接融资市场有待完善的情况, 2014年11月9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 支持跨境融资, 让更多企业与全球低成本资金“牵手”。我们可以预期, 未来监管部门或将出台相关措施, 支持企业境外上市、贷款、发债等融资活动。2014年下半年以来, 我国企业在海外的融资额均较2013年同期大幅提升。清科研究中心数据显示, 2014年6月1日至10月31日, 共有28家中国企业在成功上市, 共融资281.56亿美元。这从侧面说明国内企业正在主动运用海外成熟市场的融资功能。

实际上, 因为融资租赁的成本低于多种国内其他融资方式的成本, 有一些企业也尝试通过这一方式引入成本较低的海外资金。这种跨境融资让企业获得的融资价格低于境内融资成本, 然而其潜在风险成本也较高, 并且还需要比较好的风险规避手段。因此有业界人士建议, 监管层在这方面需要保持较为谨慎的态度。

跨境支付方便消费

跨境电商的发展在将中国市场与国际市场连接起来的同时, 无疑也将中国消费者的购买力引导出去。众所周知, 近几年中国消费者支撑起了庞大的电子商务市场, 随着国际化的实现, 国外电商也开始分享中国消费者的购买力。

从2014年10月美国第二大零售商Costco进驻天猫开始, 就意味着“双十一”开辟海淘新战场。国际化更是成为2014年“双十一”的主打牌, 无论是亚马逊的高调布局还是1号店、聚美优品等的低调布局, 海淘市场已经逐步成为各电商平台的全新战场。根据数据显示, 2010年至2013年, 中国海外购物交易额从100多亿元增长到超过800亿元。预计2018年其规模将达到1万亿元人民币。目前人民币已成为全球第七大支付结算货币、第九大外汇交易货币, 越来越多的商户选择以人民币计价和结算。由此可见, 以海淘业务为代表的跨境支付已经成为了第三方支付企业、电商企业的战略性业务。

用国内第三方支付机构进行跨境人民币支付, 从消费者到结算组织到银行再到商户, 都是以人民币结算和计价的, 可以有效地规避汇率变动带来的风险。早在2013年, 央行就已经批准了第三方支付机构开展人民币跨境支付业务试点, 但说到底开展这一业务背后起支持作用的仍然是银行。支持第三方支付机构开展跨境人民币支付, 也会给银行带来机遇和挑战。而对商业银行来说, 支持第三方机构进行跨境人民币支付, 也为自身业务创新留下了空间。

人民币国际化

人民币跨境支付业务是我国支付系统国际化的重要一步。而推动支付清算系统国际化是人民币国际化必不可少的环节。据环球银行金融电信协会2014年的数据, 人民币已超过瑞士法郎, 跃居全球最常用支付货币的第七位, 这表明人民币国际化又取得了可喜的进展。随着世界一体化的日渐加强, 我国也面临着跨境经济与金融活动日益繁荣的挑战。因此, 推动人民币的国际化也要防范风险。

伴随着中国金融改革的有序推进, 人民币国际化的速度也明显加快。央行在2014年10月发布的金融统计资料报告中指出, 前三季度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累计发生4.82万亿元, 直接投资人民币结算业务累计发生7 208亿元。而2013年同期人民币结算业务累计发生才3.16万亿元, 直接投资人民币结算业务累计发生也不过3 325亿元。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在最近发布的报告中也指出, 在2013年年底, 人民币国际化指数为1.69, 比当年年初的0.92有大幅上升。

而到了2014年, 人民币国际化的提速更加明显。10月15日, 英国政府正式发行了30亿主权级人民币国债, 这是首只由西方国家发行的人民币主权债券, 也是全球非中国发行的最大一笔人民币债券。同时也有消息称, 欧央行将考虑购买人民币作为外汇储备。目前我国在增加对外投资、扩大贸易并启动沪港通过程中也使人民币逐渐成为全球范围的流通货币、结算货币和储备货币。

人民币国际化关系到汇率机制改革及利率市场化等, 因此人民币国际化需要慢慢摸索试探。而2014年开通的沪港通可以说是对人民币国际化的一个尝试。

2014年11月17日, 两地资本市场翘首以盼的沪港通开通仪式在香港交易所举行。随着沪港通即将启动, 内地又有了新的目标, 预期两年之内, 将推出深圳版的沪港通。实际上, 无论是沪港通还是深港通, 都是内地资本市场向国际化迈出的重要一步, 所产生的互动和连锁效应既表现在内地股票市场估值与国际接轨, 更关键的是会加快人民币国际化的步伐。

因为沪港通的循环是人民币循环, 入境和出境的都是人民币, 这也就使得人民币从贸易结算货币真正变成了世界舞台上一个大规模的投资货币, 而只有走向大规模的投资货币以后, 才有可能最终走向储备货币。所以沪港通对人民币国际化将是一个巨大的机会, 将可能从本质上带来人民币国际化新的发展机会。

金融全球化影响

随着信息通信技术的高度发达和广泛应用, 全球金融市场已经开始走向金融网络化, 新的金融技术、融资方式、服务方式和金融工具不断问世, 新的金融市场得到开拓并且不再受制于地域界限。

金融活动在全球范围内不断地扩展和深化, 国际化的特征也越发明显。

首先, 金融机构开始走向国际化, 为了应对日益加剧的服务竞争, 不少金融机构选择扩大业务范围推进国际化经营, 在国外设立分支机构, 打造全球化的经营模式。

其次, 金融国际化强化了金融资本的流动性, 推动了国际投资的发展, 投资者和融资者可以在全球范围内选择金融机构和金融工具, 比如跨境融资租赁。此外, 全球各地金融市场的相关性日益密切。这些变化对我国的金融业发展带来不小影响。

金融的国际化可以帮助中国企业和金融机构吸引外资, 引进先进的信息技术。而面向国际的运营方式可以广纳各方经验, 去粕存精, 提高金融资本的配置和运行效率。投资者则选择利润最丰厚的项目, 从而可以实现全球范围内的最佳投资组合。同时进入国际化的市场, 也就意味着竞争更激烈, 这促使金融机构不断创新和提高核心竞争力。而金融创新的成果可以在全球范围内普及推广, 有利于提高全球金融业的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由于和国际市场接轨, 资本的自由流动、汇率和利率的市场化对我国金融的管理体制也会提出更高的要求, 这将促进我国金融监管发展, 并加强与他国的合作。

金融全球化趋势是目前世界各国金融市场发展的趋势。我国金融市场的国际化也就不可避免地发生, 而在融入国际化舞台的同时, 境外一些高科技犯罪形式也向境内渗透。特别是在互联网飞速发展的今天, 网络安全已经成为了安全领域的一个重要课题。国家互联网应急中心监测发现, 仅2014年上半年, 中国境内625万台电脑感染了木马病毒;境外的1.9万台主机, 控制了我国境内619万台电脑。利用网络的超地域性进行跨国界、跨地区进行金融犯罪频频发生, 网络安全问题对经济发展也提出了挑战。在犯罪手段与高新技术同步发展的年代, 国际间交流与合作显得尤为重要。

相对于发达国家更为完善的金融体系, 我国的金融体系还在发展中, 这导致了在全球化的市场中, 对金融风险的控制更为艰辛。如果外国金融机构大规模进入, 势必造成巨大的生存压力, 金融体系不可避免地遭受巨大冲击。

加之金融交易工具发展迅速, 资金的交易与转移更快速, 去向的不确定性也加大, 这在无形中给我国金融监管与调控带来严峻的挑战。

国际化一方面将各国金融市场的时空界限打破, 形成一个整体;而另一方面则是加大了原有的利率风险、市场风险、信用风险和经营风险, 增加了国际金融体系的脆弱性, 加速了风险的传播。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 金融机构在各国设立分支机构, 经营情况也势必受到该国政治、经济等因素的影响, 内部经营管理的难度和风险都在加大, 任何一个国外分支机构出问题, 都可能会累及母行和其他分支机构。

金融危机对国际金融监管的启示 篇10

2001年的9·11事件使美国经济备受打击。为刺激经济恢复增长, 美联储采取了低利率政策, 美国联邦储蓄委员会连续13次降息, 联邦基准利率从2000年的6.5%下调到了2003年6月的1%, 达到46年来的最低水平。

2007年, “次贷”余额虽然只有1.2万亿—1.5万亿美元, 但经过包装, 衍生为证券在二级市场流通, 总规模膨胀到10万亿美元, 其中在国际上流通的约占2/3, 涉及“次贷”业务的金融机构多达2500多家, 全球45家大银行和券商都卷了进去。

美国从2004年6月以后变更了利率政策, 美联储连续17次加息, 2006年8月宣布将基准利率继续维持在5.25%的水平。美国房地产市场自2006年开始迅速降温。一方面, 房子出手越来越难 (买涨不买跌) ;另一方面, 卖房所得也未必能够帮助借款人还清贷款。从2007年4月开始, 以新世纪金融申请破产为标志, 次级房贷市场危机爆发。

二、次贷危机爆发前国际金融监管的主要缺陷

始于2007年的美国金融危机并迅速席卷全球的事实充分证明了现有国际金融监管体系存在严重缺陷, 无法对市场失灵做出快速的反映。

1. 监管对象的全球化和监管者的国别化的矛盾

在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 金融全球化的趋势日益明显, 金融机构、金融工具和全球金融市场的联动性大为增强。金融风险跨国传递和金融危机国际蔓延的途径、机会和速度也大大超过以前, 此次爆发的金融危机能够在短时间内波及全球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金融全球化及全球金融市场联动性的增强和国际金融产品的创新, 迫切需要全球化的金融监管体系对新产生的跨境金融交易进行监管, 以维护世界金融稳定。然而, 现有的国际金融监管体系却不能很好的满足全球化金融监管的需要, 事实上的国际金融监管仍是各个国家视角下的独立监管, 并且由于各国国内金融监管体制和监管体系迥然各异, 无法进行有效的国际协调。全球金融监管的有效性是建立在各国国内金融监管的一致性和有效性的基础上的。因此, 金融监管全球化与金融监管国别化的矛盾困扰着国际金融监管体系的有效实施。监管对象的全球化和监管者的国别化必然会在国际金融领域留下监管的空白地带, 在国际金融风险日益加大的今天, 这种空白无疑会带来严重的后果。

2. 主要国际金融监管机构职能的缺失

多年来, 国际金融监管体系一直采用的是“先上车, 后买票”的方式, 即出现监管漏洞再采取补救措施。这种模式不仅效果滞后而且致使主要国际金融监管机构一直处于缺位和错位状态, 使之未能有效发挥全球金融监管职能。

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后, 人们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等国际金融监管机构关于金融风险预警和防范职能的缺位更加不满, 迫切需要他们提供更多的金融监控职能。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作为国际银行业监管的主体对全球银行业的风险防控起了积极作用, 然而其制定的银行业监管的原则 (巴塞尔协议) 相当复杂和过于程式化, 并且还与大多数国家金融监管的实际情况不符, 这极大的削弱了其效能的发挥。更重要的是, 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的监管范围在新近出现的“影子银行”体系面前无能为力, 这也成为了其金融监管的一大掣肘。国际金融监管机构职能的缺位、错位状况注定了现有国际金融监管体系不能有效的实施国际金融监管职能。

三、对国际金融监管的启示

监管空白、监管理念落后、金融监管协调和危机处理机制存在不足、主要国际金融监管机构职能的缺失等众多因素的存在使现有国际金融监管体系的改革成为一种必然。

1. 建立分层次、分区域的金融监管合作

金融全球化的趋势日益加速, 然而各国在经济水平、开放程度、金融结构、监管模式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 使得在金融监管国际合作问题上不应该一刀切, 应通过逐步实现分层次、分区域的监管合作慢慢达到全球范围内的统一。首先, 区域经济由于高度相关性, 可以率先达成适应一体化要求的金融监管合作, 制定有约束力的区域性合作协议, 促进区域内合作, 现阶段欧盟的合作就是很好的例子。其次, 在体制差距不大、金融结构相似的国家之间加快推进金融监管国际合作, 充分发挥体制优势和结构优势, 提高合作的效率和作用。

2. 加强国际金融监管体系的合理性

现有国际金融监管体系反映的是过去的经济力量, 随着新兴市场经济体的壮大 (尤其是“金砖四国”) 和他们参与全球经济事务愿望的增强, 现有国际金融监管体系显然已不合时宜, 需要吸纳新的主体, 否则将很难在世界范围内协调金融监管问题。此次金融危机爆发后, 现有国际金融监管机构充分认识到了新兴市场国家参与全球事务的重要性, 在原有的金融监管主体上纷纷吸纳新兴市场经济国家成员。如2009年2月, 中国、印度和巴西被OSCO的技术委员会邀请为新成员;2009年3月10—11日, 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邀请巴西、中国、印度、韩国、墨西哥和俄罗斯等新兴市场经济国家进入其委员会的治理结构。此外, 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 (IASB) 同意将其成员增至16个, 并确立了名额的地区分布。

关键词:金融危机,国际金融监管,监管机构,合作

参考文献

[1]美国次贷危机的演变过程[EB/OL].http://www.dongshihui.com.cn/news_view.php.2008-12-16/2010-04-28[1]美国次贷危机的演变过程[EB/OL].http://www.dongshihui.com.cn/news_view.php.2008-12-16/2010-04-28

[2]范方志:美国次贷危机发展演变及其启示[J]..宁夏社会科学.2008 (3) :45-48[2]范方志:美国次贷危机发展演变及其启示[J]..宁夏社会科学.2008 (3) :45-48

[3]朱小平:金融危机中的美国、中国与世界[M].北京:新星出版社, 2009:4-8[3]朱小平:金融危机中的美国、中国与世界[M].北京:新星出版社, 2009:4-8

国际金融学 篇11

关键词:国际金融学行动引导式

1.行动引导式教学方法原理

行动引导式教学法是指以一定的教学目标为前提,为完成达到教学目标,而采取科学、合理、有效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其教师的作用就是引导学生通过学会获得信息、学会计划、学会决策、学会独立完成任务、学会自我分析判断检查完成任务的质量、学会评估这六个步骤,来获得新知识,掌握新技能。

行动引导式教学法指从传授专业知识和培养专业技能出发,全面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从而使学生在接受职业培训的过程中,能系统地在创造性思维能力、搜集专业技术信息、跟踪专业技术进步的能力、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能力等方面经受锻炼。整个教学过程可分为收集信息阶段、独立制定工作计划阶段、决定阶段、实施阶段、检查阶段和评估阶段。在整个教学中学生始终占据主体地位,教学质量的高低最终通过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反映和体现。

行动引导式教学法实质是“启发式”、“协作参与式”、“活动式”的综合运用。所谓“启发式”是建构在“学为主体、教为主导”基础上的。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是教学过程能高效率进行的保证,学生的主动探索是学习取得成功的基本条件。教师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基础、身心发展的特点以及有效学习的必要条件,借助于教材和教学设备,通过讲授、演练、答疑、组织讨论、指导自学等方法,为学生学好知识本领提供帮助。所谓"协作参与式"是指进行理论教学而组织开展的研讨活动,要注意让所有学生都参与进来,使学生的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都处于积极思维状态,这是培养学生发挥独立见解和表现能力的有效手段,同时也是使他们养成集体研讨并与别人有效合作习惯的方法。事先,作为教师应在备课时拟好议题,围绕教学内容提出的问题应带有启发性和探索性,要让学生留有思索的余地,以促进学生积极思维,养成能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习惯。所谓"活动式",是指理论教学与实践训练有机结合,同时体现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在讲清理论基础知识的同时,也要注意讲清它的实践情景以及它们在实际中有何作用和如何运用,尽可能穿插实验演练和让学生动手实践,使实践性的教学环节成为运用、检验理论学习,加深对理论知识理解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方法。

2.行动引导式教学在国际金融学课程中的应用

在国际金融学教学中,为了诱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小组讨论认为在教学方式与手段上可以尝试以下的措施。

2.1 启发性课堂教学

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45分钟,使这45分钟高质量、高效率。

(1)要求学生做好预习工作。预习是要求学生独立地阅读教材,获取新知识的一个重要环节。学生首先把新课的内容都要仔细地阅读,通过阅读、思考、分析,了解教材的知识体系,重点、难点、范围和要求,并把教材中自己不懂的疑难问题记录下来。对已学过的知识,课前预习时可及时补上,然后再纵观新课的内容,找出各知识点间的联系,掌握知识的脉络,绘出知识结构简图。有能力的同学还可以适当阅读相关内容的课外书籍。通过有效的课前预习,为学习新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授课过程以教师起主导作用,学生起主体作用为主线,以教与学为重点,贯穿整个课堂。让学生变被动接受和管理为主动参与,实行导向、导航、导演、引导、指导、辅导,领着学生走向知识,而不是领着知识走向学生。激发学生创造的潜能,而不是单纯被动接受前人创造的成果。教学中首先注意引入方式,启发式、实物式、对比式,或是兼而有之。其次,注重和实际相结合。日常生活中的经济现象学生都易接受,也易理解,关键是要分析清楚。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循序渐进,不能好高骛远。问与答是反馈知识最直接的检测措施。答对者,统计数,达到一定次数时,给与一些奖励,如考试加分奖励。

2.2 科学提问

在教学过程中科学的提问对学习的积极性也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提问要注意以下几方面:问题要有价值;问题要有启发性;要在关键处设问;难度大的问题要有思考的时间和相应的讨论;提问数量和难度要有度。另外,课堂提问要针对学生的特点,尽量结合生活实际,设计能引起学生兴趣、激发学生积极思考的问题,并注意在提问中点拨启发学生分析问题。如果我们能长期坚持下去,相信学生的能力会慢慢培养起来的,能力得到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自然就会慢慢培养起来。

2.3 培养学生信息获取的能力

老师既要引导学生用已经学过的知识解决问题,又要引导学生自己通过图书馆、网络搜索相关资料并解答相应的问题,进一步拓宽学生的视野。国际金融学是经济类的一门基础学科,金融知识在学生越来越融入生活过程中逐步得到应用,这就要求教学活动必须围绕着学生生活、社会等来展开,使学生在掌握国际金融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了解这些知识的实用价值,懂得在社会中如何对待和应用这些知识。

3.结论

通过将行为引导式教学应用在国际金融学的课程讲授中,教师在课堂上发挥学生们的积极主动性,学生能够在课堂上更好的与教师和教学内容互动。相比传统的教学方法,学生能够更好的理解课堂介绍的基础知识和实践技能。行为引导式教学在国际金融学中的应用是成功的。

参考文献:

[1]刘在洲, 汪发元. 我国后大众化时期高等教育多样化模式及其构建[J]. 高教探索.2012(04):11-16.

[2]曹霞, 姚利民, 黄书真. 提升高校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对策探讨[J].高教探索. 2012(02):70-75.

[3]田立中. 在金融学教学过程中整合网络资源——以“金融市场与机构”英语课程为例[J].中国大学教学. 2013(01): 79-81.

[4]赵文蕾, 滕跃民.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多维度创新教育[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11(09): 73-75.

国际金融学 篇12

关键词:引导式教学,国际金融学,地方本科独立院校

近年来, 随着高校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 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方法备受关注, 这对国际金融学课程教学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国际金融学是高等学校经管类本科主干课程之一, 属专业基础课程, 在整个学科内容体系上起着承上启下的桥梁作用。地方应用型普通本科独立院校非金融学专业的“国际金融学”课程教学存在一些亟需解决的问题, 无法满足我国与世界日益紧密的经济联系和金融交往对高校人才培养的客观需要。

1 国际金融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研究型重点大学金融学学科建设和发展日趋完善, 在目标定位、人才培养方案、教材建设、教学管理等方面有较成熟的理论指导。而对于地方应用型普通本科独立院校由于办学时间短, 经验不足, 非金融学专业国际金融学课程教学管理上, 目前普遍存在课程内容体系设置不科学、教学方法与手段落后、师资队伍综合素质不高等问题。

1.1 课程内容体系设置不科学

1.1.1 课程建设目标设置不明确。

地方独立普通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目标重点突出“应用性”, 其目的主要为地方经济建设和产业发展提供综合素质较高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既有别于以理论创新为己任的研究型大学, 也不同于重在实践动手技能培养的职业技术院校。地方独立普通本科院校则应强调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性, 根据地方经济与产业发展需求, 找准定位, 发挥优势, 特色立校。然而, 目前国内有很多地方独院应用型院校商科类专业开设的国际金融学课程, 在很大程度上直接沿用研究型重点本科院校金融学专业设置的模板, 难免造成课程目标设置同质化, 但是学生综合素质和师资条件远跟不上的囧境。没有针对具体教学对象而设置的课程目标, 无疑是不适用的。

1.1.2课程体系与内容建设有偏差。

国际金融学课程在知识体系上的理论框架基本成熟, 只不过以往重点院校长期偏重宏观金融理论, 但是对于地方应用型独立普通本科院校非金融专业而言, 由于其专业目标并非专门培养金融人才。因此非金融学专业的国际金融学课程教学内容重心应该放在微观金融方面, 注重在开放经济条件下个人、企业与金融机构在经济活动中涉及金融实务问题的解决, 如国际贸易中的融资和结算问题、外汇交易过程中汇率风险管理问题、现代金融创新和风险管控问题等。课程体系与内容建设上应该本着“理论指导实践”的原则, 将理论与现实有机结合, 使理论能够更好的指导解决实践中遇到的问题, 更多注重实际问题的解决之道而不是理论本身的内部逻辑。

1.1.3 教材质量参次不齐。

当前国内三类较好的国际金融教材都不能完全满足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非金融学专业的教学要求。第一类是复旦大学姜波克等编著的《国际金融学》, 角度新颖, 理论深刻, 但侧重于宏观金融, 是重点大学金融学专业的典范教材;第二类是人民大学陈雨露主编的《国际金融》, 体系比较完整, 偏重宏观和理论分析;第三类是对外经贸大学刘舒年主编的《国际金融》, 是针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来构建知识体系, 偏重于国际贸易所需要的国际金融实务, 但内容传统, 没有反映当前国际金融的最新成果。前两类教材偏重理论和宏观金融, 是专门面向重点研究型院校金融专业学生构建的知识理论体系, 对于非金融学专业普通本科学生而言针对性不强, 在适用性方面需要改进。第三类教材是基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培养目标而构建的知识体系, 但是需要学生具备扎实的西方经济学理论基础和较高的数学水平, 自然也不适合。鉴于此, 地方应用型独立普通本科院校非金融学专业的国际金融学教材需要吸收上述优秀教材的长处, 结合本校特点和人才培养目标进行独立建设。

1.2 教学方法与手段落后

1.2.1 教学过程以讲授为主, 缺乏实践环节。

我国高等教育长期以来强调教学的逻辑性、系统性和完整性, 较注重教师的课堂讲授。目前, 国际金融学教学仍然是课堂讲授为主, 教师依据国际金融学教学大纲的要求讲授每章节的主要内容, 在讲授中, 组织学生交流和讨论的环节偏少, 在课堂上学生一般都是被动地接受知识, 很少进行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锻炼, 因此, 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缺乏主动性。这种传统“灌输式”教学模式, 限制了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发挥, 使学生经常不能很好地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 更不能灵活学以致用, 应用能力欠缺, 教学效果不佳。

1.2.2 课程成绩考核方式单一, 仍以期末考试成绩为主。

国际金融学的课程成绩一般是由平时考核成绩和期末卷面考试成绩组成, 但是由于缺少实践环节, 因此平时考核成绩基本停留在考勤和课堂纪律等客观非学习效果因素方面。地方独立本科院校由于办学定位和发展方向的原因, 使得对人文社科类专业投入严重不足, 造成这些专业基本的实验、实习条件不具备, 像非金融专业的学生在《国际金融学》学习过程中基本上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点的境地, 一些实务性课程如《外汇市场业务》根本无法开设实践环节, 使学生对外汇业务中的外汇交易、外汇期货和期权交易的业务流程仅停留在书面的介绍层面, 缺乏实际操作, 既打击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更削弱了学生动手能力的形成。这样的课堂教学形式逐渐形成了“上课记笔记、下课背笔记、考试考笔记”的循环, 导致学生普遍“高分低能”的现象。落后的教学方法和考核形式, 极大限制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不利于培养他们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实践和创新能力, 与素质教育的要求相去甚远。

1.3 教师队伍综合素质有待提高

国际金融学是一门涉及宏观经济学、货币银行学、甚至数学等多学科、多课程, 其理论模型较多, 而且具体业务实践操作复杂, 要求教师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目前纵观国内高校教师, 既具有较高理论水平, 又具有较强实际操作能力和实际工作经验的双师型教师甚为罕见, 大多教师由学校学生变成教师, 根本没有经过社会实践, 教师可能在科研和相关专业的深度研究上很有造诣, 但是实践层面的经验几乎是空白。尤其地方独立院校培养的是应用型人才, 更需要教师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胜过专业学术造诣。

以上分析表明, 现在采取的一般教学方法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 影响到了教学效果, 因此有必要对传统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创新。将“引导式”教学法引入传统的教学课堂, 通过设计适合非金融专业国际金融学课程的“引导式”教学方法, 从而实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动力, 使学生能在模拟的实践教学环节中更好地掌握国际金融学专业知识。

2 国际金融学引导式教学目标及方法

引导式教学方法发源于美国, 经过不断的改革和优化逐渐形成的一套适合人文社科类学生使用的教学方法。其教学的基本过程是:首先, 课前由任课教师根据教学任务, 整理好预习资料, 并通过网络或其他媒介发放给学生, 以便学生事先对教学内容有所了解;然后, 在课堂上, 教师通过如设问、案例或热点新闻等各种引导方式, 提出一些问题, 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 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引导式教学方法本质在于正确处理“教与学”的辩证与互动关系, 遵循教学的客观规律。突出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教师主要负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引导学生思考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向, 实现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结合。

2.1 目标定位

地方独立本科院校以“应用型”为主导的人才培养目标, 尤其是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培养目标应定位在高级实用性人才上, 因此国际金融学对地方独立院校非金融专业而言可以建设成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学科, 其教学目标更应突出理论的实践性。国外著名大学金融学科发展主要有两条路线:一种是“经济学院模式”, 重点关注理论和宏观问题;另一种是“商学院模式”, 则重点关注金融市场上各类金融活动, 即关注实践和微观问题, 把金融学与公司管理相结合, 使其成为管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基于此, 地方独立普通本科院校在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上, 很显然, 应该采用“商学院模式”。着重提高学生的国际金融实践素质, 通过实践教学和灵活采取各种引导式教学方法, 使学生能灵活使用各种金融工具和衍生工具进行投资, 同时能够有目的且高效地学习国际金融学相关知识, 增添课堂活跃氛围, 注重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分析能力的培养。另外, 还需配合改革课程考核方法, 不再以一张试卷来定成绩, 更注重考查学生的分析问题、表达观点和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2.2 教学方法

2.2.1“案例引导式”教学方法。

首先, 课前由教师提出相关案例引导学生思考, 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课前充分认真准备材料, 结合所讲知识点甄选合适的案例, 并设置主要的思考问题;其次, 讲解分析案例时, 注意抛砖引玉, 层层设问积极引导学生主动思考, 引出重要知识点, 请学生思考、讨论和小结;最后, 教师进行进一步总结和提炼。如讲“外汇交易——套汇交易”时, 可采用经典的“小牧童国际间蹭啤酒”案例, 引导出套汇交易的原理和策略, 使学生对原本粗像空洞的套汇原理有了很直观形象的理解。后续的汇率决定理论和国际收支理论同样也可以采用案例引导式教学方法, 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2.2.2“兴趣引导式”教学方法。

根据课程各章节不同的内容, 设计有趣的选题。比如在学习了重点章节“国际收支”之后, 对后续的“中国的国际收支”问题, 教师设计“比较分析历年中国国际收支变化”具体问题, 引导学生分析问题方向和思路, 提供学生查找资料方法和渠道, 让学生自行查阅整理资料, 提炼观点, 分小组讨论, 最终完成课程小论文;对学生广泛关心和感兴趣的内容, 比如讲完了“汇率制度的选择”内容之后, 对后续“人民币汇率制度”和“香港联系汇率制”比较简单的章节, 可以安排学生自学为主, 小组分工合作完成PPT, 课堂上派代表讲解, 其他组同学对有疑问的地方进行提问, 该组所有成员负责解答。最后教师进行总结和补充, 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和发挥他们的成就感, 既锻炼了学生资料整理分析能力, 又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常识性知识的能力。

2.2.3“热点新闻引导式”教学方法。

国际金融学的内容与国内外经济金融发展趋势密切联系, 许多国际热点财经类新闻都可以在课堂上进行讨论。因此教师要密切跟踪国际财经最新新闻信息, 并把这些焦点新闻信息入到各个章节的引导教学中。比如, 在讲述第五章“国际储备”时, 教师可选择当年或当季最新的有关我国国际储备的各类新闻, 让学生了解国际储备的概况和熟悉国际储备的管理;在讲述“国际金融市场”时, 教师选择国际金融市场的新闻, 比如及时关注中国最大财经类网站——和讯网的“24小时全球金融市场”新闻, 让学生们结合最新的热点新闻, 对国际金融市场变化有所了解, 并进行简单的判断, 使他们对国际金融市场的了解更深入一些。教师通过各种渠道及时关注最新的财经网络新闻, 并结合国际金融学章节内容, 总结和归纳各类有用的新闻信息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学习具体知识内容。

2.2.4“视频引导式”教学方法。

有关国际金融知识的各类视频很多, 既有生动有趣的纪录片, 比如央视最新推荐的“G20风云”十集专题系列记录片, 经典的“货币”、“华尔街”和“金砖之国”等, 又有很多如哈佛大学、耶鲁大学等有关金融投资的免费学术网络公开课, 另外如“凤凰财经日报”和“中国深度财经”等各类财经节目, 都是很好的国际金融学课堂内外视频资源。在国际金融课堂上, 根据各章节内容有针对性地播放一些短视频。比如在讲授“国际金融机构”等章节时, 选择课堂上给学生播放有关IMF和金融次贷危机等一些时间较短的视频。如果视频较长, 可推荐学生课后自行观看。课堂上再组织学生们交流讨论, 这样更有利于学生学习到更多的国际金融学知识。“视频引导式”教学方法, 不仅使学生对国际金融学基本知识有全面了解, 更对枯燥的“欧洲货币一体化”等知识有了深刻的理解, 这样生动有趣的视频引导能对基本的介绍性质的知识点有了全面了解和掌握, 其效果远胜于教师的课堂讲授。

3 国际金融学引导式教学方案及实施

3.1 教学方案内容

根据地方独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和非金融专业教学大纲的要求, 《国际金融学》共计48学时, 3学分。主要围绕“外汇与汇率”和“国际收支”两个核心知识点展开, 将教学内容分成两部分。“外汇与汇率”部分包括前三章内容, 主要侧重微观金融实务, 这部分24学时, 包括16节讲授, 4节课讨论, 2节习题和2节课案例分析;“国际收支”部分包括后五章内容, 侧重于宏观金融理论, 这部分也是24学时, 包括14节讲授, 8节课讨论, 2节课案例。采用引导式教学方案课堂讲授共计30学时, 此设计大幅下调了课堂讲授的比重, 提高了讨论和案例分析的比重, 由原来的8学时增加到现在的18学时, 强调了以教师为主导, 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具体安排见表1。

3.2 国际金融学引导式教学方案的实施

3.2.1 优化和创新课程内容体系。

地方独立普通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是高级应用型人才, 因此与“商学院模式”培养目标相适应的《国际金融学》课程内容体系应按照“实用、够用”原则, 重点强调以“应用性”为主的微观金融部分, 而以“理论性”为主的宏观金融部分应该从简。结合我国国际金融产品和业务发展的需要, 及时更新课程内容, 介绍最新的国际金融市场新产品和新业务。同时根据非金融学不同专业发展的需要, 如国贸专业将朝着国际电商 (或跨境电商) 发展的趋势, 加强国际金融学中与“外汇和汇率”以及金融衍生产品业务的操作训练。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完善课程体系, 整合课程内容, 避免专业课程内容不必要的重复。

3.2.2 完善教学方法与手段。

国际金融学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 其理论抽象、模型众多, 实务操作程序复杂, 需要良好的经济学和数学基础。因此, 一些专业基础学科知识较薄弱的学生容易对“国际金融学”课程产生畏难心理, 提不起学习兴趣, 在很大程度上也影响了教学效果。因此需要教师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 有针对性的减少理论模型推导等强调内在逻辑关系知识点的训练, 增加对理论模型公式应用的练习, 提升学生对知识点运用能力, 增强他们的学习成就感, 从而逐渐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教学效果。为此, 可考虑综合采用以下教学方法和手段。

一是案例启发引导式教学。国际金融学课程实践性强的性质决定了适合采用案例启发式教学。即教师事先收集整理好经典案例, 并结合现实中的热点与难点设置疑问, 课堂上组织以学生为中心的分析与讨论, 启发学生对相关金融基础理论知识的理解, 培养学生运用理论知识点解释案例中的现象和分析问题, 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提高学习的兴趣与成就感。课堂上教师的讲解不一定拘泥于教材的章节顺序, 而是以重点或难点知识点为中心, 带动其他知识点的学习。如汇率决定理论章节里, 可按最重要的购买力平价和利率平价两大主要理论为中心, 教师主要讲解该两个理论的模型推导和应用范围, 重点结合教材中的案例组织学生讨论如何运用该理论分析解决案例中设置的问题, 真正达到学以致用。

二是热点新闻讨论互动式教学。国际金融学课程内容与现实中国内外金融经济形势密切相关, 许多热点国内外财经新闻信息都可以成为课堂上讨论互动的新鲜素材。只要教师密切关注国际金融新闻资讯, 认真甄选与整合最新的国内外金融新闻素材, 将其融入到各个章节的引导教学中。对热点新闻互动式讨论教学主要是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师设疑、学生求解、学生发疑、教师释疑”这种师生之间交互“设疑、释疑”的方法进行教学, 效果比较好。比如, 在讲述第一章“国际收支”时, 教师可以选择中国与美国、或中国与金砖国家等重要贸易伙伴国家之间国际收支状况的数据与新闻, 结合重难点知识点设置一些有针对性的问题, 引导学生思考和总结, 让学生们讨论和比较分析各国国际收支情况;每天有关国内外金融的资讯不胜枚举, 教师需要有良好的素材储备习惯, 有意识的关注国内外金融新闻最新动态, 并结合教学内容需要, 引导学生进行讨论, 在分析讨论互动中学会总结和提炼, 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是加强模拟实验教学和实习基地建设。国际金融学课程微观部分内容涉及到的有关金融衍生产品创新快, 具体业务操作性强, 因此需要相应的加强模拟软件操作实践和实验室建设, 提高软件与实际业务之间的拟和程度, 提升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由于金融教学实时模拟软件价格昂贵, 作为一般地方独立普通院校资金投入有限和网络免费版使用权限受制等诸多实际困难, 因此可采用区域内地方院校联合购买、共同使用的方法, 有助于解决这一现实难题。通过校企合作、产学研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也可提高国际金融教学水平和效果。因此需要通过拓展多种渠道加强与外贸企业、银行、证券、保险等以及其他金融机构之间的合作, 建立长期稳定、密切协作的实习基地, 增进师生接触实践、密切联系实际的机会, 提升国际金融实践教学效果。

3.2.3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培养人才, 教师的作用至关重要, 教师队伍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水平。作为地方独立普通本科院校, 必须通过多种途径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努力打造双师型教师, 提高教师综合素质。首先, 为增强知识和业务能力而进行继续教育, 选派优秀教师到兄弟院校交流和参加企业单位在岗挂职锻炼, 提高教师理论水平与实践操作能力相结合, 培养既善讲课又懂实际操作的“双师型”教师;其次, 在教学队伍中建立起知识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和年龄结构较为合理的教学梯队, 确保该课程教师队伍长期持续、稳定;最后, 通过与企业单位建立紧密协作关系, 聘用具有丰富实践经验或具有一定理论水平的实际工作人员不定期来校授课, 并通过其传帮带, 建立起一只具有较高实际操作技能的实践教学师资队伍。

4 结论

引导式教学方法通过多年在国内外高校课堂上的应用实践, 证明其是一种优于传统教学的方法, 值得研究和推广应用。教师通过采用各种引导方式, 如案例、兴趣、新闻和视频等引导方式, 结合知识点有针对性的提出问题, 启发学生思考, 组织学生讨论, 提高学生课堂的主动性、趣味性, 加强对课堂内容的理解以及实践能力起到重要的作用。将引导式教学方法应用于国际金融学课程的教学中, 教师们根据不同章节内容设计各种不同的引导式教学方法, 使学生在兴趣吸引的带动下, 组织讨论案例和热点新闻、同时借助慕课网络平台拓宽分析问题的视野和角度, 借助视频引导加强对常识性知识点的学习, 通过思考和讨论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分析和解决金融“贸易”经济问题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邵泽斌.重启教育改革议程的合理性分析[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 2015 (33) :31-37.

[2]林乐芬, 孙蔚.金融学教学方式对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影响[J].闽江学刊, 2015.6 (3) :103-107.

[3]罗丹婷, 张婷, 等.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 国际金融学课程的引导式教学改革与实践[J].大学教育, 2014 (11) :82-83.

[4]朱尔茜.我国金融学科案例教学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现代大学教育, 2013 (5) :108-111.

[5]李寒梅.案例教学在教师教育课堂教学中的观察与启示[J].中国大学教学, 2013 (6) :70-72.

上一篇:项群训练理论下一篇:体育赛事的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