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国际金融市场与离岸国际金融市场的区别

2024-05-11

传统国际金融市场与离岸国际金融市场的区别(精选8篇)

传统国际金融市场与离岸国际金融市场的区别 篇1

“在岸金融市场”与“离岸金融市场”的区别

“在岸金融市场”即传统的国际金融市场,“离岸金融市场”即新型的国际金融市场,主要是欧洲货币市场。

欧洲货币市场是一个真正的完全自由的国际资金市场,它与传统的国际金融市场相比,具有许多突出的特点:

一是摆脱了任何国家或地区政府法令的管理约束。传统的国际金融市场,必须受所在地政府的政策法令的约束,而欧洲货币市场则不受国家政府管制与税收限制。因为一方面,这个市场本质上是一个为了避免主权国家干预而形成的“超国家”的资金市场,它在货币发行国境外,货币发行国无权施以管制;另一方面,市场所在地的政府为了吸引更多的欧洲货币资金,扩大借贷业务,则采取种种优惠措施,尽力创造宽松的管理气候。因此,这个市场经营非常自由,不受任何管制。

二是突破了国际贸易与国际金融业务汇集地的限制。传统的国际金融市场,通常是在国际贸易和金融业务极其发达的中心城市,而且必须是国内资金供应中心,但欧洲货币市场则超越了这一限制,只要某个地方管制较松、税收优惠或地理位置优越,能够吸引投资者和筹资者,即使其本身并没有巨量的资金积累,也能成为一个离岸的金融中心。这个特点使许多原本并不著名的国家或地区如卢森堡、拿骚、开曼、巴拿马、巴林及百慕大等发展为国际金融中心。

三是建立了独特的利率体系。欧洲货币市场利率较之国内金融市场独特,表现在,其存款利率略高于国内金融市场,而放款利率略低于国内金融市场。存款利率较高,是因为一方面国外存款的风险比国内大,另一方面不受法定准备金和存款利率最高额限制。而贷款利率略低,是因为欧洲银行享有所在国的免税和免缴存款准备金等优惠条件,贷款成本相对较低,故以降低贷款利率来招徕顾客。存放利差很小,一般为0.25%~0.5%,因此,欧洲货币市场对资金存款人和资金借款人都极具吸引力。

四是完全由非居民交易形成的借贷关系。欧洲货币市场的借贷关系,是外国投资者与外国筹资者的关系,亦即非居民之间的借贷关系。国际金融市场通常有三种类型的交易活动:①外国投资者与本国筹资者之间的交易;如外国投资者在证券市场上直接购买本国筹资者发行的证券。②本国投资者与外国筹资者之间的交易;如本国投资者在证券市场上购买外国筹资者发行的证券。③外国投资者与外国筹资者之间的交易。如外国投资者通过某一金融中心的银行中介或证券市场,向外国筹资者提供资金第一种和第二种交易是居民和非居民间的交易,这种交易形成的关系是传统国际金融市场的借贷关系。第三种交易是非居民之间的交易,又称中转或离岸交易,这种交易形成的关系,才是欧洲货币市场的借贷关系。

五是拥有广泛的银行网络与庞大的资金规模。欧洲货币市场是银行间的市场,具有广泛的经营欧洲货币业务的银行网络,它的业务一般都是通过电话、电报、电传等工具在银行间、银行与客户之间进行;欧洲货币市场是以批发交易为主的市场,该市场的资金来自世界各地,数额极其庞大,各种主要可兑换货币应有尽有,充分满足了各国不同类型的银行和企业对不同期限和不同用途的资金的需求。

六是具有信贷创造机制。欧洲货币市场不仅是信贷中介机制,而且是信贷创造机制。进入该市场的存款,经过银行之间的辗转贷放使信用得到扩大,这些贷款如果存回欧洲货币市场,便构成了货币市场派生的资金来源,把其再贷放出去则形成了欧洲货币市场派生的信用创造。

传统国际金融市场与离岸国际金融市场的区别 篇2

货币及其演变,无不极大地促进经济发展。 经济发展, 又无不依赖于货币形式及其功能的变革。货币并不是中性的,其对实体经济发展和国际关系都有着深刻的影响。 货币的国际化,是主权货币突破国界在更多国家范围内发挥货币职能的现象,是经济发展、 国际经济交往和国家间利益博弈的产物。 这种现象的发生本质上是不同国家经济交往程度加深和全球统一货币缺失而最终由主权货币满足现实需要的结果。 作为经济发展的内生现象,只有满足特定条件的主权货币才能成为国际货币。 人民币国际化是风险与收益共生的过程, 长远看,收益将远远大于风险。 中国的经济发展和政府政策不断创造人民币国际化的条件,但其程度仅仅处于货币国际化的初级阶段。 人民币国际化可以通过周边化、区域化进而国际化的途径实现,离岸市场建设是人民币国际化的中间阶段,又是其重要基础。

二、主权货币国际化及其原因

(一)货币职能与货币国际化

货币,作为社会关系的体现,在经济运行中发挥着价值尺度、交易媒介、支付手段、价值储藏的职能。[1]从货币的产生及生产关系属性角度看,货币的国际化就是生产关系和货币基本职能的国际化。 由于政府、企业和个人对于货币的使用目的不同,[2]货币国际化自然在不同使用主体间存在差异。 外国政府使用本国货币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维护本国货币汇率的基本稳定以及政府间的国际支付; 实际经济运行中, 这些目的的实现依赖于本国货币被用作外汇储备、外汇市场调节工具以及汇率机制的货币锚等。国外微观主体如企业和个人持有本国货币主要是为了便利货物或服务的计价、 结算以及金融投资等需求。[3]货币的国际化就是主权货币在世界范围内发挥这些基本功能的过程。[4]主权货币国际化的实现基于很多现实条件, 并非每个主权货币都能够成为国际货币。可以说,国际货币是政治和经济综合因素的成果。由于货币国际化所蕴含的巨大利益,各国都有推进本国货币国际化的强烈愿望。

(二)全球统一货币缺失与主权货币国际化

在世界范围内缺乏统一政府而世界经济运行又对运行规则和安全稳定有强烈诉求之时, 根据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基本判断准则, 对世界经济拥有重要影响的国家将发挥制度和规则维护者的角色。 同理,经济交往形成经济利益,在“中心—外围”的国际分工体系中,中心国家为了保障自身经济利益,在经济交往和国际事务运营能力不断增强而又缺乏统一政府提供秩序这一最重要的公共产品的时候,军队、货币和国际规则将实际上成为这种统一秩序及其稳定机制。 这些条件的具备是一个国家在国际经济分工体系中核心地位的不断强化,也是“中心—外围”国际分工体系的稳定的要求。 虽然这种“不平等”的国际分工体系不利于外围的发展中国家,但至少为其进一步完善提供了条件。 货币作为融通经济发展、降低交易成本、承载资源供求信息以及财富储藏的社会关系工具,在缺乏世界统一货币的前提下,自然由核心国家的货币承担起这种类似作用。 所以,主权货币的国际化是承担全球统一货币职能的重要途径,也是国家主权在全球范围内的延伸。

三、人民币国际化的基本问题

(一) 经济发展内在需求和收益促进人民币国际化

依据货币国际化的涵义,自然可以理解人民币国际化。 人民币国际化是基于经济发展的内在需求和现实问题而进行的一种经济机制演变,这种机制能够解决现实问题并且带来收益。 对于中国而言,天量的美元储备由于美国的危机管理和量化宽松政策面临巨大的贬值风险,全球统一的货币是解决这种风险的最好途径, 只有SDR拥有这种潜力,但其在短时间内无承担此任务的能力。 区域金融合作也是另外一个途径,但是,中国既有的为数不多的区域金融安排更多地是危机倒逼形成的,缺乏主动让步融合的积极性。 人民币国际化成为解决此问题最现实的方法。 与此同时,人民币国际化也可以为中国经济带来经济收益。 首先,人民币国际化将使得汇率风险和结算成本失去存在基础。 汇率风险和结算成本依赖于不同国家货币比价、中介及汇率波动和不同货币的转换,由于国际贸易中可以使用人民币直接定价及结算,自然消除了这种不同货币比价、定价和变动的风险及成本。 其次,由于低成本和便利性,人民币国际化将促进国际贸易的发展。 更长远地,由于竞争加剧和融入国际经济程度的不断加深, 人民币国际化将推动金融体制的效率提升。另外,人民币国际化促进基于人民币定价的金融产品的发展,这也是带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 最后,人民币国际化可以为中国带来铸币税收益,抵御输入型通货膨胀,增加宏观经济政策的有效性。

(二) 经济发展和政府政策不断创造人民币国际化的条件

经济持续发展和开放程度的加深是人民币国际化的基础。 对于一个大国而言,经济机制自身也会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不断优化,诸如经济发展环境、金融体系纵深发展、价格稳定、风险抵御能力增强等。 这些条件在为人民币国际化创造条件的同时,经济体抵御人民币国际化过程中的风险能力也不断提高。 历史上,英镑、美元、日元和马克的国际化都印证了这些判断。 同时,经济的持续增长大多数情况下将伴随着国际交往程度的加深,开放程度的提高主要表现在国际贸易及国际投资的增加、国际收支项目管制的减少以及国际事务的更多参与等方面。 这些方面之间的关系体现为: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的扩大将内生出对货币功能的国际化要求;同时,政府对于国际收支项目的管制应该配合性地减少。 国际收支项目包括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开放经济体下两个项目的管制的内容和方式都会发生改变,核心内容为贸易买卖、证券投资以及政府储备的本国货币自由使用和及时满足等。 同时,这些制度安排需要基于发达的金融体系和高竞争能力的金融机构,它们能够通过金融产品设计和风险管理措施融通资金、发现价格、减少交易成本,有效地在国际范围内实现资本的优化配置。 另外,人民币币值必须保持稳定,这是人民币发挥国际货币基本职能和满足几乎所有政府或微观主体需求最为基本的条件, 货币币值的不稳定将通过预期、交易以及资本流动等途径冲击实体经济。 理性政府或微观主体绝对不会接受内在价值剧烈波动的货币。 国际货币体系的重新构建将直接影响人民币的国际化,在目前以美元为核心的国际货币体系框架下,对人民币国际化存在诸多压制的内容。 可以看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政府政策都不断地在这些方面为人民币国际化创造着条件。

(三) 内外经济条件不足以支撑人民币国际化进程

虽然经济发展和政府政策为人民币国际化不断地创造条件,在很多领域不断取得突破,但是这些条件更多地停留在中前期阶段, 并不足以支撑人民币国际化进程。 目前,在经济基础和政府政策方面存在诸多阻碍人民币国际化的因素, 主要表现为: 微观企业的定价和国际运营能力严重欠缺、资本项目管制、金融体系脆弱、汇率机制缺乏弹性、金融机构竞争能力不足以及现有国际货币体系和既有国际货币的阻碍等。 这些不足是经济发展程度欠缺、政府谨慎管理和国家利益博弈的后果。 由于中国金融抑制的历史所形成的结果,中国的金融体系发育程度不足, 金融机构的国际竞争力有待提高,金融体系的机构、产品和管理能力单一或低下。 同时,如果实施完全开放的经济策略,政府管制下的中国经济机制将缺乏足够的承受剧烈外部冲击的素质,例如,扭曲形成机制下的资产价格水平与外部套利活动有明显的协同效应。 这种保守的经济和金融管制政策为国内经济稳定创造了条件,也同时失去了很多潜在收益。 当然,在潜在收益和现实成本之间,理性的经济主体将更加顾及后者。 外部经济条件下,虽然次贷危机、欧债危机以及日本经济疲软为人民币国际化创造了有利条件,但是这些国际货币特别是美元的地位依然难以撼动。[5]总体而言,内外经济条件并不足以支撑人民币的国际化进程,这些条件的完全满足并不仅仅取决于中国自身。

(四)人民币国际化处于货币国际化前期阶段

中国虽然在极力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经济发展和政府政策也在不断创造条件;但是,这些努力下的人民币国际化程度依然停留在前期阶段。 具体而言,可以从国际货币所发挥的基本职能角度对人民币国际化程度进行评判。 在发挥微观主体需求的国际货币职能中,作为价值储藏手段使用的地域范围仅仅局限于香港,作为交易媒介的使用主要集中于跨境贸易结算试点范围;同时,人民币也仅仅在债券计价中发挥价值标准的作用。[6]在贸易支付中,目前使用人民币的比例远远低于1/3,[7]同期日元和欧元占比各自国际贸易总额的比重分别为40%和50%。[8]在外汇市场交易币种中,人民币交易额仅占总交易额的2.3%。[9]在满足政府需要的货币职能中,人民币在外汇储备和汇率机制货币锚等方面基本缺失;作为交易媒介的功能仅仅存在于与周边国家的清迈协议机制以及央行间的货币互换协议中,而且为数不多的渠道并没有发挥实质性作用,人民币区域化形式大于实际。[10]根据IMF的统计,截至到2013 年第二季度,在全球外汇储备中以人民币形式所持有的占总体外汇储备的6%;同期,美元和欧元占比分别为71%和18%。 总而言之,人民币的国际化程度依然局限在较小范围,离真正的货币国际化尚存在很大的差距。

四、离岸市场与人民币国际化

(一)离岸金融市场是人民币国际化的关键基础

总结既有的货币国际化模式, 主要有依赖贸易发展的英镑模式、经济和国际货币体系综合作用的美元模式、区域化进而国际化的马克模式以及货币单一功能国际化的日元模式。 这些主要货币的国际化经验对于人民币国际化的重要启示是促进经济和国际贸易扩大的同时, 深化国内金融体系改革,推动人民币离岸市场的建设;利用跨境人民币业务作为人民币国际化的突破口,促进货币区域化的发展。 通过离岸金融市场的建设,可以为完全的人民币国际化的市场奠定重要基础。 从这一人民币国际化的途径可以看出,离岸金融市场作为服务于非居民之间的以在岸货币进行金融交易或资金融通的场所,实际上是人民币区域化向国际化迈进的重要中间阶段。 当然,这种划分并不十分严格,实际中的人民币国际化是周边化、区域化、离岸化以及国际化的协同深化发展。 根据已有的国际实践经验,大多数离岸金融中心的银行将居民和非居民的在岸账户和离岸账户严格分离;而在岸居民账户与非居民的金融账户的交易被定性为涉外金融业务。 离岸市场的建设实际上是中国减少资本管制的一个途径,这种可控的、明显隔离内外运行风险的资本开放机制非常符合中国经济改革的既有模式。 显然离岸金融市场的建设对人民币国际化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虽然由于离岸金融市场的规模较小,所发挥的作用并不足以决定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但中国仍需要促进离岸金融市场的建设和发展; 特别地,在资本项目存在管制的情况下,离岸市场的发展是中国寻求突破的重要领域。

(二)离岸金融市场对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

从人民币的区域途径看,周边化、区域化、离岸化进而国际化是可行的途径。 在功能实现方面,人民币国际化将逐步实现结算货币、投资货币、储备货币的功能。 离岸金融市场作为一种金融创新,除了在人民币国际化中的这种重要地位, 在实际经济运行中具备诸多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 离岸金融市场可以降低交易成本, 提高货币流动速度,促进资金在全球范围内的优化配置,为国家和企业发展提供一个国际资金融通渠道,帮助解决国际收支失衡和企业资金短缺等问题。 由于便利性、低成本,离岸金融市场也将促进国际贸易的发展。 同时,离岸金融市场为内部金融市场与外部金融市场建立联接渠道, 进而促进在岸金融市场的国际化程度,提高金融结构的金融创新程度,推动国际金融市场的一体化。 另外,在中国对资本流动项目存在很多管制的情况下,对于未来风险的预期促使国外投资者倾向于利用离岸市场增加货币的持有;[11]这是增加货币职能国际化满足微观主体需求的一个途径。例如,在我国人民币离岸市场建立之后,离岸市场中的人民币存款以及基于人民币的金融产品在很短的时间里翻番增长,这说明国际上潜在的人民币国际货币职能需求由于政策原因存在明显抑制。 当然,与其他加深经济开放程度的渠道相同,离岸金融市场将对国内金融市场产生冲击,带来新的风险因素,影响政府宏观经济政策的运行效果。 最后,离岸市场的建立在内外机制不一致、产生问题以及外部新事物的共同作用下反向促进中国的金融体系改革, 虽然也有从制度差异寻租的角度的相反意见,[12]但开放往往优于封闭。

( 三) 人民币离岸市场的建设是可控范围内的渐进改革

离岸金融市场与传统的金融市场一样,只不过是人为地将其认定为非居民之间对在岸货币的金融交易。 传统金融市场的业务在离岸金融市场大多都可以进行,只不过服务对象是非本国居民。 其中,居民包括机构和个人两类。 离岸账户与在岸账户之间的交易存在不同的分离形式,主要区别在于内外账户之间进行的业务差异。 居中的是允许内外账户之间自由进行部分金融业务,诸如贷款等;处于两端的是允许内外账户自由交易和不允许进行任何交易。 从这些离岸金融的交易形式可以看出,居中的离岸金融市场建立较适合目前中国的发展情况。中国的离岸金融中心主要由少数银行和城市为依托建设的,这个过程一直是政府主导的在可控范围内的渐进式改革。 2002 年,我国离岸金融市场的建设经过3 年整顿,开始恢复发展。 交通银行等4 家银行获得开展离岸金融业务的资格;随后天津滨海新区试点和上海自贸区成立的离岸金融业务探索等成为我国进行离岸金融市场改革的重要探索。 自2004 年启动香港人民币离岸市场建立以来,其业务总量占全球人民币离岸业务总额的80%。[13]香港作为中国重要的离岸市场,也是自然的资本项目开放的改革试点。 中国政府可以通过与香港货币当局紧密合作,依照意愿在可控的范围内逐步开放资本项目,采取居中式的离岸市场管理模式进行人民币离岸市场建设。 同时,我国的人民币离岸市场的建设存在国际竞争,其他国际金融中心如伦敦、纽约等都有离岸人民币业务。 中国应该充分利用这些竞争,促进全球人民币离岸市场的建设。

(四)统筹建设人民币离岸市场体系

离岸市场的建设需要结合国内的金融改革,同时,中国需要统筹建设人民币离岸市场,优化离岸市场体系。 总体而言,国内对于资本项目的开放的主导意见是资本项目完全开放的条件并不成熟,这使得离岸市场建设更为迫切。 国内方面,上海自贸区、深圳前海工业特区可以作为国内离岸市场建设的重要经验。 国际方面,一般一个国家只建立一个离岸国际金融中心,也可以存在其他小的区域离岸金融中心。 在中国建立离岸金融中心的天津、上海、深圳和香港将面临分化。 首先,这种分散化的离岸金融中心建立不利于发挥规模经济、核心竞争力的培育。 其次,借鉴既有的国际经验,中国并不需要数个国际离岸金融中心。 这就需要统筹建设,重新定位,优化这些离岸中心城市的体系。 将来,中国主要的国际离岸金融中心可以存在两个,最大潜力城市是香港和上海,而深圳和天津的离岸金融中心应该主要定位于区域性的离岸金融中心。 特别地,深圳可以与香港相互配合,相互补充建立深港国际离岸金融中心。 同时,由于中国目前的离岸金融市场的建立都是内外严格分离型的,而香港是内外完全一体的模式。 根据有管理的内外分离型的离岸金融市场的建立目标,我国应充分利用香港成熟的金融体系和离岸金融市场建设经验,促进内地离岸金融中心的改革。

五、结语

人民币国际化是经济发展内生演变的目标,可以解决目前经济发展中的诸多问题和带来巨大的经济利益; 也可以说, 人民币国际化是中国经济进一步发展的要求和条件。 中国的经济发展和政府政策都为人民币国际化创造了各种条件。 这些条件并不足以支撑人民币国际化。 目前,人民币发挥国际货币职能的领域极为有限,国际化程度依然停留在货币国际化的初期阶段。 根据既有的货币国际化经验,周边化、区域化进而国际化是可行的途径;作为中间阶段, 离岸市场也是人民币国际化的重要基础。 我国离岸市场应该由内外严格分离的管理模式逐渐放松, 向有管理的内外分离管理模式转变,这需要中国完善国内金融体系、提高金融机构运营和竞争能力、增加汇率弹性以及谨慎地开放资本项目的配合。 在离岸市场体系优化方面,上海和香港应成为国际性的离岸人民币市场,深圳和天津可以作为区域性的离岸市场。 同时,充分利用纽约、新加坡、 伦敦和东京等离岸人民币市场的竞争关系,促进全球范围的人民币离岸市场的形成发展。 我国可以通过发达离岸金融市场的建设为人民币区域化向国际化的转变奠定基础。

摘要:人民币国际化是经济发展内生化的要求,也是经济深化发展的条件。人民币国际化实质上是价值尺度、交易媒介、价值储藏以及支付手段等货币功能在国际范围内的发挥;政府和微观主体对于这些功能在需求形式上存在差异。经济发展和政府政策为人民币国际化积极创造条件,现实中依然存在诸多阻碍因素。人民币国际化程度处于初级阶段,周边化、区域化进而国际化是可行的实现途径;离岸金融市场建设是实现人民币国际化的重要基础。

离岸金融市场监管的国际经验研究 篇3

一、发展离岸市场的收益与成本

离岸货币市场作为一个与在岸市场平行,相对独立的货币交易市场,将货币的国家风险和汇率风险相分离,既为货币发行国提供了巨大收益,也带来了风险与成本。

(一)发展离岸市场的收益

发展离岸市场的收益主要表现在:第一,离岸市场通过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有助于降低交易成本、提高收益率,同时也提供了汇率风险分散化的渠道;第二,离岸本币交易为本币市场提供了流动性,有助于提升外汇市场的广度和深度,还有利于建立证券市场的有效定价机制,从而促进国内资本市场发展;第三,发展离岸市场为资本项目不完全可兑换的国家提供了货币国际化的载体,使一国可以在离岸和在岸市场相对分离的情况下,推进跨境本币业务的开展。

(二)发展离岸市场的成本

发展离岸市场的成本主要在于:第一,离岸本币削弱了货币政策独立性。离在岸市场联动削弱了本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限制了利用货币政策调节本国经济情况的能力。在离岸市场不存在管制的情况下,离岸市场本币通过为在岸市场提供信贷,扩大了货币乘数,放大了国内信贷和货币供应量,影响货币政策的数量传导机制;而在利率平价作用下,套利行为会导致离岸市场利率水平和国内利率水平趋同,从而影响货币政策的价格传导机制。第二,离岸市场扩大了汇率波动性。不存在离岸市场情况下,投机套利活动只能在境内本币市场上进行,央行可以通过外汇干预影响在岸市场价格;而离岸市场条件下,离岸市场宽松的监管环境使套利活动更为活跃,在本币存在贬值趋势,且没有管制措施隔离境内外市场情况下,贬值预期很容易自我实现。

二、离岸市场的发展和监管模式

根据政策的主体和对象不同,离岸市场的发展和监管模式可分为三类:

(一)离岸市场所在国加强监管

离岸市场监管的一种方式是要求离岸市场所在国加强对离岸交易的监管力度。事实上,无论是何种形式的监管措施,均会提升交易成本,削弱离岸金融机构的吸引力。在离岸金融中心缺乏政策协调的情况下,金融交易会从管制严格的金融中心转移到相对宽松的金融中心。出于对离岸金融中心竞争优势的保护,各国政府往往不会主动限制自身的业务。因此要求离岸市场自身加强监管的方式尽管在理论上可行,在现实中却难以实现。

(二)放松在岸市场监管力度

发达国家在发展离岸市场过程中,往往采取放松在岸市场监管力度的方式,即离岸对在岸的倒逼机制。相较于在岸市场,离岸市场的监管往往更为宽松,通过降低国内金融市场的管制力度,可以促进离在岸市场的协调均衡发展。

以美国为例,欧洲美元市场是在逃避境内严格管制下产生的。欧洲美元市场建立初期,其收益比境内市场更高,这导致了美元向欧洲市场外逃,欧洲美元市场的存款规模快速上升。随后美国出台了一系列限制美元外流的措施如Q条款、利息平衡税、国外直接投资规则等规定,以限制本国金融机构对非居民的贷款。但这些措施并未能阻止资本外流,反而进一步促使美元资本进入欧洲美元市场筹措资金、开展业务,推动了欧洲美元市场的更快发展。最终,欧洲美元市场的发展对美国国内金融改革产生了倒逼作用:美国政府陆续解除了利息平衡税等资本管制政策,随着利率上限被取消,Q 条款的终结,美国完全实现了利率自由化。当前,美元在岸市场和离岸市场在定价方面已几乎不存在区别。

(三)对离岸本币交易施加管制

对离岸市场进行限制的第三种方式是对本币的跨境交易施加限制,通过限制离岸本币与在岸本币的兑换,控制离岸市场流动性,隔离离在岸市场,从而阻断离岸市场对国内经济冲击。相对于以上两种方式,该方式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区别设计,在政策制定和实施上都更为灵活,因此更加适合金融体系尚未完善,资本项目尚未完全开放的新兴经济体。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后,亚洲新兴市场国家正是采用此种方式来应对离岸市场对在岸市场的冲击。该措施分为以下三类:

1、对非居民本币交易的汇兑管制

对离岸本币市场最直接高效的方式是对非居民的本币兑换进行管制,即对本币在境外银行和境内银行账户之间的划转施加限制。该措施通过限制境外银行的本币结算能力,控制离岸市场的本币流动性,从而隔离离岸与在岸市场。由于该措施实际上也限制了具有真实贸易、投资背景,出于对冲外汇风险目的的离岸本币交易,因此会带来较高经济成本,监管者应谨慎使用。

2、对金融机构的本币资产交易限制

另一种相对间接的监管离岸市场方式是通过对金融机构的表内和表外业务施加管制。从境外银行资产负债表的负债角度,货币当局一方面可以通过限制国外金融机构的在岸本币负债,如禁止或对非居民账户利息收入征税,对非居民负债设置更高准备金率等方式,限制非居民对本币的需求;另一方面,从资产角度,货币当局可以通过禁止或限制境内金融机构向境外机构提供本币信贷,达到限制本币供应的效果。最终从需求和供给两方面削弱离岸市场流动性,耗尽做空本币头寸的投机套利者的资金来源。

3、对非金融机构本币交易的限制

在一些情况下,对金融机构的非居民本币交易管制仍不足以约束离岸货币交易。在管制措施未能有效实施的情况下,投资者可以通过多种形式在离岸与在岸市场之间转移资金。为了防止这种政策漏损,对离岸本币交易管制的最后一道防线是限制非金融机构的本币交易。最常使用的交易管制包括:限制非金融主体的本币信贷;对非居民购买、发行或销售本币计价资产的直接管制;禁止居民开立离岸本币账户;禁止本币用于贸易或金融交易结算;限制本币现钞的跨境输入输出等。

三、离岸本币交易监管的国家经验

对尚处于金融体系改革,资本项目还未完全可兑换的中国来说,对离岸本币交易的监管模式最为适用。对此,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后,马来西亚、韩国、泰国和新加坡对离岸市场的管制措施为我国提供了值得借鉴的经验。

(一)离岸本币交易监管的具体形式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后,为了应对离岸市场的冲击,过去快速推行资本项目自由化的国家纷纷加强了对离岸市场的监管力度。而根据管制的范围大小不同,可将各国的离岸本币监管模式分为宽口径和窄口径监管模式。其中,宽口径监管以马来西亚和韩国为代表,窄口径监管以新加坡和泰国为代表。

1、全面监管:马来西亚,韩国

长期以来,韩国尽管一直推行金融自由化改革,但是对发展离岸市场持谨慎态度。相反,马来西亚在危机前对资本项目自由化和离岸市场发展保持着积极态度,是在跨境资金对本币施加了贬值的巨大压力下,紧急加强了离岸市场管制。尽管两国加强监管的背景有所不同,二者最终都施行了宽口径的全面管制措施。

马来西亚是亚洲金融危机后管制措施涉及面最广的国家。1997年8月,当试图通过限制银行对非居民的掉期交易隔离离在岸市场的政策失败后,监管部门随即全面限制了离在岸市场交易,禁止了居民与非居民之间的信贷及其衍生交易;所有离岸市场上的本币均被要求汇回;对居民和非居民之间的本币划转施加限制;禁止本币贸易结算和离岸市场本币资产交易;限制本币现钞的输入输出。尽管管制措施的涉及范围很广,但马来西亚并没有对外商直接投资和经常项目交易施加限制。韩国在危机后对离岸市场的韩元施加了与马来西亚的覆盖广度类似的监管措施,但是工具强度却远不及马来西亚严格,除严格禁止韩元用于贸易结算外,管制主要以事前审批、报告、和告知为主。

2、部分监管:新加坡,泰国

新加坡尽管早在1978年就取消了一切基于居民歧视性的资本管制,但却并不鼓励离岸本币的发展,监管当局要求国内银行对非居民的本币信贷仅限于具有真实交易背景的融资信贷,对银行间互换、期权等衍生品交易施加了较强限制。与马来西亚的情况相类似,泰国在危机前一直积极鼓励离岸业务的快速扩张,是在金融危机后境外套利资金施加了巨大贬值压力下,紧急出台了对离岸市场的管制措施。

新加坡和泰国的监管措施均涵盖了对非居民本币交易的限制,离在岸银行间的借贷限制,以及对非居民衍生品交易的管制等,但这些限制措施均是在区分商业和金融信贷的基础上,仅针对不具有真实交易背景的信贷进行限制。相比之下,泰国管制措施比新加坡的涉及范围更广:泰国严格禁止一切境内金融机构对非居民的本币信贷,而新加坡则需要征得货币当局同意。与马来西亚相类似,危机后泰国对非居民本币的兑换严格施加限制,尤其禁止境内银行在离岸市场上开立本币账户,向其转移本币资金或是持有离岸分支机构的本币债权;同时泰国还禁止居民购买非居民证券。

(二)监管政策的有效性

离岸市场的管制效果可以通过其否有效抑制投机套利活动,稳定在岸市场价格来进行判断。按照此标准,各国对离岸市场管制措施取得的效果不尽相同,究其原因主要有三点:

第一,全面监管和部分监管并不意味着监管的高效和低效。相对于管制的覆盖范围,最终效果更加取决于管制的实施力度和政策一致性。危机后马来西亚与韩国对离岸市场都使用了全面监管模式,但马来西亚对境外本币的各类交易执行的是彻底禁止性措施,而韩国的具体实施手段仅是事前审批、报告和通知要求,这些措施并没能有效纾解贬值压力,韩元在危机中贬值幅度超过20%,而马来西亚则并未出现严重货币贬值。

而同为部分监管模式的泰国与新加坡,二者的政策结果也大不相同:泰国在危机后出台的管制措施缺乏政策的前后一致性:危机初期禁止掉期业务曾一度打击了做空泰铢的离岸投机者,但泰国之后逐步放松了管制力度,仅保留了对非居民信贷业务和离岸本币账户的管制,贬值压力再度显现才迫使货币当局加强了离岸业务的上报审核机制,并对违反规定的行为加重了处罚力度。这种政策的反复性导致了管制效果缓慢显现。相反,尽管新加坡在危机后并没有增强对离岸市场的管制力度,但各项措施的执行效率非常高,在危机中新加坡元并没有遭到巨大贬值压力。

第二,在危机情况下,临时性资本流出管制有其合理性。泰国与马来西亚在应对危机中的显著不同之处在于泰国并未对资本流出施加管制。而危机前大力推进离岸市场发展,积极推行资本项目自由化的马来西亚,在危机中果断通过禁止资本流出管制有效地抑制了资本外逃。尽管该做法一度遭到国际社会指责,但事实证明马来西亚并没有出现明显的本币投机套利压力,经济金融运行受到危机冲击的影响较小。

第三,国内经济与金融改革是抵御外部风险的最终决定因素。马来西亚在危机后出台了稳健的经济政策,大力推行金融机构和企业部门改革;类似的,危机后韩国积极推行经济金融体系改革,这些改革措施最终重竖了投资者对韩元的信心;而新加坡在危机中并未遭到投机套利攻击的原因,也恰恰在于新加坡金融改革开展较早,已建立了高效的金融监管体系,再加上国内稳定的经济政策和政治制度,使投资者对新加坡的经济运行具有长期信心。因此从长远来看,经济与金融领域改革是扭转汇率悲观预期的根本解决对策。

四、总结

事实证明,危机前积极推进离岸市场发展的国家如马来西亚,和危机后窄口径管制的国家如新加坡,均成功抵御了危机中离岸市场对在岸市场的冲击,而关键在于一国是否建立了对离岸市场切实有效的监管制度安排,以及国内经济与金融改革是否到位。如果一方面大力推进离岸市场扩张,甚至以超越在岸市场水平的速度发展,而另一方面在风险上升时又无法实施高效的监管,就有极有重蹈泰国金融危机的覆辙。对此,作者认为,离岸市场作为推进人民币国际化战略中的重要环节,国家在继续发展离岸市场的同时,也应客观认识离岸市场对在岸市场的影响,积极研究建立离岸市场的审慎监管机制,更好地推进离岸和在岸金融市场的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

nd. Measures to Limit the Offshore Use of Currencies:Pros and Cons [E]. 2009. IMF Working Paper WP/01/43

[2]Bank for International Set-

tlements. Offshore Markets for the Domestic Currency:Monetary and Financial Stability Issues [E]. 2010. BIS Working Papers No 320

[3]He,Dong and McCauley,Ro-

bert. Eurodollar Banking and Currency Internationalisation [R]. BIS

国际金融市场的机遇与风险 篇4

国际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给全球带来了机遇。

3.1国际金融市场的统一化在网络计算机科技迅速发展的信息时代,使得全球各个国家的金融市场联系史无前例的紧密。

不断刷新的新技术使得世界范围内的资金融通和资金划拨能够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

根据统计所得,在20世纪的金融时代只有极少数国家真正的参与其中,并且由他们操纵着金融世界。

而如今,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随着信息科技的不断进步,越来越多的国家以一种开放的姿态参与世界金融市场中,使得世界范围内的资金资本能够最大化的配置,从而促进全球经济的良性发展。

同时跨国银行的发展使专属于发达国家的金融市场慢慢也允许许多发展中国家加入,实现了金融市场的新兴血液的融入。

自此,金融市场形成了涵盖各种不同性质的国家的金融市场以及各种不同结构的金融机构的一个完整的统一化局面。

3.2证券化的国际金融市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全球经济的回复发展,国际银行的贷款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在20世纪80年代,国际银行的信贷总额高达比例的85%,然而此时已经是信贷在国际金融中的巅峰时代,在次年信贷的同期比率成下降的趋势,在短短的其余的20世纪80年代里,国际融资的方式从银行贷款转变成了证券。

也即在这几年里,国际银行的贷款率在下降而国际证券的比率在上升。

而发展到如今,国际金融市场的证券化已经是势不可当,唯有顺从并且抓住这样变化的机遇才是推动全球经济发展的关键所在。

3.3创新发展的趋势任何事物的发展离不开创新,唯有创新才能长久,因此国际金融市场的发展也不例外。

目前各种纷繁复杂的因素影响国际金融市场的,并且全球经济的发展也对其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

尤其是全球性的次贷危机后世界经济虽然有一定的恢复,但是遗留许多后遗症,是的世界经济的真正恢复有了复杂的阻碍因素。

而金融创新将会是突破点,利用新兴的金融工具以及发展各种金融新兴业务,避其锋芒而行之,慢慢地缓解由于次贷危机带来的全球经济发展疲软的尴尬。

4结论

经济全球化是把双刃剑,带来各种机遇的同时也是危机四伏,牵一发而动全身。

而国际金融市场就是其中一个非常敏感的环节,处于世界经济关键地位,受世界经济发展双刃剑的影响。

由于经济的发展是难以捉摸不定,而深受其影响的国际金融市场因此也难以预测。

因此在面对愈加复杂的全球经济,当我们在面对风险与机遇并存的时候,应该更加谨慎地对待,以谋求经济的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阳立高.基于R&D融资与配置优化的中国汽车产业自主创新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

[2]刘冲.金融全球化背景下俄罗斯中东欧转轨国家金融发展与金融安全[D].大连:东北财经大学,.

[3]杜晓蓉.美国金融危机对中国溢出的传染渠道检验[J].数理统计与管理,(6):1070-1079.

[4]贾凯威.新兴经济体金砖五国的汇率传递计量分析[J].统计与决策,(1):151-154.

[5]谢跃进.发展中国家的金融自由化和中国金融市场开放[J].中国市场,2014(29).

传统国际金融市场与离岸国际金融市场的区别 篇5

及中国金融系统特点研究

摘要:国际上占主导地位的金融系统有银行主导与市场主导两种模式,在不同的国家对两种模式有不同的选择,也表现出各自的优劣。本文对比分析了银行主导与市场主导金融系统的优势、不足,同时根据中国金融市场的特点,探索中国金融市场的发展方向。关键词:金融系统,银行主导,市场主导

一、银行主导型金融系统与市场主导型金融系统

金融系统是指构成金融总体的各个组成部分的分布、存在、相对规模、相互关系与配合的状态。一国的金融总体主要由金融各业(银行、证券、保险、信托、租赁等)、金融市场及各种信用方式下的融资活动、各种金融活动所形成的金融资产。银行主导型金融系统,如德国和日本,银行在动员储蓄、配置资本、监督公司管理者的投资决策以及在提供风险管理手段上扮演着主要的角色。市场主导型金融系统,如英国和美国,资本市场比较发达,企业的长期融资以资本市场为主,银行更专注于提供短期融资和结算服务,在把社会储蓄投向企业、行使公司控制以及减轻风险的管理上,证券市场比银行发挥更重要作用。

长期以来人民一直争论两种模式金融系统的比较优势,本文从融资功能、风险分担功能、管理监督功能、提供信息功能、市场激励功能方面一一比较。这五个功能是金融系统最基础的功能,是影响一个如何选择金融系统的重要影响因素。

(一)融资功能

金融市场和银行中介可以有效地动员全社会的储蓄资源或改进金融资源的配置。银行吸收储蓄的最主要的优势在于,一是银行分散个别投资项目的风险,为储户承担了投资风险,更有效地筛选投资项目;二是聚集分散的社会资源发挥资源的规模效应。但是众多中小企业很难在银行借到资金,银行有可能剔除掉了中期收益低而期末收益高的项目。

市场主导型金融体系可以为投资者提供相对较高的回报,为有发展前景的公司迅速聚集巨额资金,交易费用较小。但是在资本市场上,也只有资历雄厚的公司才能够借到资金。

(二)风险分担功能

银行是经营的特殊企业,最大的特点是对风险的层层把控。银行存款期限短的存款风险小,期限长的存款风险大,同时提供一定回报;银行又可以投资长期项目,把短期风险转化为长期风险。存款保险又为银行的存款分担了挤兑风险。贷款时选择各个行业、地区、企业、个人进行仔细调查,分散投资风险。但是银行面临公众的信用风险,如果公众对银行的资金运转失去信心,产生挤兑就有可能导致银行危机。

而债券市场为投资者提供分散风险的工具,整合风险爱好者和风险规避者流转风险。但是不能分散系统性风险;场外衍生品市场很难监管。评级机构为了自己的利益,会发布虚假的资产评价信息,扩大风险。

(三)管理监督功能

银行经营风险的特殊性,要贷款公司进行严格监督,公司不能冒太大的风险,按时还款的压力迫使管理者提高公司利润。但是现在越来越多股份制银行和集团公司互相持股,相互影响,结果导致某些个人既能影响银行,又能影响公司的决策,导致公司利益损失。市场主导型金融体系中,市场机制要求公司公开财务报表;市场投资者挖掘公司的经营信息管理信息,经营不善的公司股价会下跌,债权价格会上升,对公司不利;公司管理者努力经营以免公司的股票被对手收购,“用脚投票”的方式惩戒经营不善的企业,防止资源的浪费。但是公司信息作假可能误导投资者,有时候股价不一定真实反映公司的运营。“用脚投票”的随意性会导致企业管理者被迫放弃长期管理决策,转而只注重眼前和短期利益。

(四)提供信息功能

商业银行为了协调好经验风险性、流动性、营利性,加强公司的监督,加强对贷款项目资金使用的控制,甚至掌握一些内幕信息,通过贷款利率来影响公司的决策。银行持有公司的股份,相当于一个投资组合,也能提供大量的信息。银行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克服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现在银行贷款风险控制机制越来越完善。但是利率的市场化是个漫长的过程,出了少数发达国家利率市场化程度之外,发展中国家的利率往往受中央银行的控制。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是永远存在的,如何降低不良贷款和呆账银行贷款的一个重要工作。消除信息不对称要花费一定的成本;小企业在分享信息时的搭便车现象,会降低企业搜集信息的积极性。

金融市场有健全的信息披露机制,大量为共同基金、保险基金服务的金融专家时刻在关注着市场, 使得市场比银行提供更充分的信息。这些信息可以帮助公司做出更好的投资决策,资源最优达到配置。资产价格波动的过程,也就是相关信息被大家披露的过程。但是市场分为市场弱式有效市场、半强形式有效市场、强式有效市场,我国证券市场仍然处于弱有效市场与半强势有效市场之间,充满了内幕消息和内部操纵现象。美国证券市场则处于半强势有效市场与强势有效市场之间。

(五)市场激励功能

银行的债务投资能够有效抑制公司过度投资,抵御外来收购;债务一般有担保,能够促使经营者努力为企业工作,又尽可能地降低经营者个人的在职消费。但是债务融资有可能使公司缺乏创造性和进取心。

金融市场为企业和投资者之间的信息交流提供了良好的激励机制;股东投票机制、并购接管机制和股权激励机制都激励管理者努力经营。但是现实世界中不存在完全信息有效市场,它并不能完全解决激励机制问题;

二、中国金融系统现状

1.社会融资渠道高度集中于银行体系,在客观上导致了融资结构单一,增加了银行体系的风险承载量,削弱了金融体系的弹性。至2012年底信贷资金总额1024067亿元,其中银行贷款629910亿元,占61.51%。有价证券和股票投资133314亿元,仅占13.02%。

2.金融体系资源配置效率依然低下,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比例长期严重失调,导致企业资本结构不合理,银行不良资产比例过高,加剧了金融体系风险的积聚。

3.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不完善,多层次、多样化、适度竞争的农村金融体系尚未建立。农村信贷市场拓展的深度、广度需进一步提高。中国农村保险严重缺失,农村经济补偿机制不健全。农村地区金融生态环境建设仍需改善,农村金融相关的政策法规需进一步完善。

三、个人建议

1.扎实稳步推进市场化。积极构建银行与金融市场平衡发展的金融体系结构,形成开放大国金融体系的现代框架。随着经济的发展,其实银行型与市场型的界限已经不是那么的泾渭分明。德国的股票、债券市场同样富有层次,高度发达。美国的银行在投融资上的贡献丝毫不亚于其他金融机构与金融工具。两者共性还是多于差异的。对信息披露的公开性、真实性要求,金融工具等都基本相似。都是保证信息的准确真实的情况下,提供充足的产品供投资者自主选择。

2.推进国际化。有序推进资本账户开放,积极审慎的融入金融全球化进程。

3.加快农村金融机构的发展和改革。加快建立多层次、多样化、适度竞争的农村金融体系;充分利用非正规金融发展农村经济;加强立法,规范农村金融健康发展;发挥地方政府在促进农村金融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传统国际金融市场与离岸国际金融市场的区别 篇6

保险市场作为金融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在于金融工具的创新与配置。保险市场金融工具有利于金融产品和业务的开发设计,有效提高保险企业的运行效率,有利于保险市场的良好发展,因此,保险市场金融工具的创新势在必行。

一、推动保险市场金融工具创新的意义

(一)繁荣金融市场,丰富投资种类。

保险业的特征决定了保险公司可以利用经营特点开发新型投资产品,满足不同市场需求,促进金融市场的繁荣。保险公司不仅提供保险保障,也提供投资工具的服务。在趸缴保费和均衡保费体系下,投保人预先缴纳了超过年保险成本的一笔资金。由于货币具有时间价值,投保人付出了将资金投资于其他项目获取收益的机会成本,因此,保险公司通过事先承诺投保人给予这部分资金一定的投資回报率的方式进行资金运作,为投保人创造新的投资工具,通过专业的投资渠道降低投保人的投资风险。

(二)优化投资组合,降低行业风险。

为了保证足够的偿付能力和稳健经营,保险公司可以通过设计、销售各种创新型保险产品,把一部分风险转移到资本市场。保险公司通过发售保单获取资金,其经营具有负债性,负债的期限结构取决于保险公司的险种结构。在保险市场开展金融创新,通过将大量资金分配于长期债券或者将投资连结型保险资金投资于非固定收益证券如股票等方式,可以使公司资产负债结构与长期、固定利率负债的持续期相匹配,运用金融工具创新带来的多元化投资分散行业风险。

(三)推动衍生市场发展,实现大金融共赢。

保险资金投资金融衍生品可以扩大金融衍生品市场,为优化金融衍生品市场投资者结构、完善金融衍生品市场交易体系、更好地发挥金融衍生品规避风险与价格发现的功能、不断提高金融市场资源配置效率创造条件。随着巨灾债券、巨灾期权等衍生品的发展,保险市场传统的以再保险转移风险的机制开始扩大到资本市场,同时金融衍生品市场的发展拓展了资本市场的深度和广度,为保险公司转移风险、提高承保能力创造了有利条件,也有利于进一步完善再保险市场的价格形成机制。

二、保险市场中金融工具创新的问题和优化策略

(一)保险市场金融工具创新的问题分析。

从当前我国的保险市场金融工具创新发展的实际情况来看,在诸多层面还存在着问题有待解决,这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保险市场的内部创新能力还不够,对于新型的保险产品发展方面还相对比较迟缓,在创新的活力以及局面上有待优化。由于在金融工具的创新能力不足,这就会对整个保险业的竞争力提升有着阻碍。还有是保险市场金融工具创新以及配置,没有金融市场相关机制的支持,主要就是在利率市场化发展方面比较困难,以及在金融衍生工具的价格上相对比较高等。另外,对于保险市场的金融工具创新中的理性经济人相对比较缺乏。我国的保险市场供给者有着市场主体地位的是国有保险公司,但受到产权改革没有完善化,一些代理人在理性方面就比较缺乏。缺乏保险以及金融工程学师资队伍以及应用人才。这些方面的问题就使得金融工具的作用发挥没有充分化。还有是在外在制度对金融工具创新也有着约束性,政策上的扶持力度不够,以及在已取得的创新成果配套保障措施上相对比较缺乏。以及在创新配套的技术上比较有限等。

传统国际金融市场与离岸国际金融市场的区别 篇7

离岸金融市场是指在高度国际化、自由化的金融监管制度和宽松的税收体制下, 在一国金融体系之外, 非居民主要通过自由兑换货币参与的资金融通的市场。简而言之, 离岸金融市场的特点为市场交易以非居民为主, 基本不受所在国的金融管制, 并可享受税收的优惠待遇, 资金出入境自由。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开始, 离岸金融市场的兴起使国际金融市场的发展进入一个全新阶段, 在全球范围内极大地提高资金的流动性和使用效率, 为全球经济金融一体化发挥了重要作用。

发展离岸金融市场是当今世界各国金融竞争的新特点和新趋势, 创建离岸金融市场是深化我国金融改革、建设市场经济、推动海外投资的需要, 因此, 近年来, 我国先后在深圳前海、上海自贸区等地开展了一系列离岸金融业务创新和探索。然而, 当前我国金融管理体制还未完善、对外全面开放国内金融市场的条件尚未成熟, 在此背景下借鉴同属东亚地区的日本离岸金融市场 (JO M) 的经验和教训, 对我国发展境内离岸金融市场、提高金融国际化程度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二、JO M发展初期的问题及影响

为了推动日元国际化, 日本自1984年开始推行金融自由化, 放宽或取消了许多金融管制政策。1986年12月在东京设立的日本离岸金融市场 (JO M) , 是金融自由化的重要措施之一。JO M采用严格分离型模式, 即分离在岸业务与离岸业务, 设置银行账户管理, 严格禁止资金在两个账户间流动, 将境内外市场进行绝对隔离。该模式的目的在于促进离岸金融市场发展的同时, 维持市场所在国货币政策和金融机构业务的相对独立操作, 避免国际游资大规模频繁进出冲击国内的金融稳定。

资料来源:根据连平《离岸金融研究》整理。

“游资”一词来自于英文的H ot M oney, 也译为“热钱”。《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 (1992) 给出的定义是:“在固定汇率制度下, 资金持有者出于对货币预期升值或贬值的投机心理, 或者受国际利率差收益明显高于外汇风险的刺激, 在国际间掀起大规模的短期资本流动, 这类移动的短期资本通常被称为游资。”该定义揭示了资本流动的动因, 针对性很强, 主要指短期资本流动中的投机性资本。具体而言, 国际游资流动具有以下四个典型特征, 即高收益性和风险性、高度信息化与敏感性、高流动性与短期性、投资的高虚拟性与投机性。

尽管JO M实行在岸和离岸账户分离, 以避免受到国际游资的渗透和冲击, 但是日本的金融自由化政策却使这种分离变得无效。1984年6月, 日本废除了外汇兑换限制, 原则上外汇资金可以自由兑换为日元, 且可作为国内资金使用。由于这项限制的废除, 银行可以不受数量的限制, 将外汇兑换成日元, 或吸收欧洲日元, 将其运用于国内市场。由于经过离岸账户向国内在岸账户转账需要交纳准备金, 日本外汇银行在逐利动机下, 将JO M筹集的资金 (主要是外汇) 贷给其设在新加坡和香港的境外分行, 境外分行再将这些资金贷给国内金融机构和企业, 从而使离岸资金以对外负债的形式自由兑换为日元进入国内市场。在外汇管理法规的框架下, 日本外汇银行的上述做法规避了在岸与离岸账户隔离的限制, 大量外汇流入境内套利, 还有部分离岸日元以较低的融资成本流入境内。离岸市场的外币流入在岸市场, 是日本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外币贷款余额显著增长的一个重要原因。1990年, 日本的外币贷款与国内本币贷款规模的比例达到了1:7。

从日本离岸金融市场发展过程来看, 宏观政策失误可能导致离岸金融市场成为加大金融危机风险的因素。日本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出现资产泡沫的主要根源在于:一是日本当局在“广场协议”压力之下允许日元大幅升值, 却错误以为升值会导致经济和出口大幅萎缩, 且当时日本通货膨胀率较低, 为了抑制由于日元升值可能引发的资本流入, 因此采用了低利率政策, 导致了大规模的资产 (房地产和股市) 泡沫;二是在日元升值预期强烈的过程中, 过早开放外汇管制, 导致了大量外币资金进入日本套利, 从而加剧了泡沫。由于日本外汇银行可以通过海外分行间接将离岸资金渗透到在岸市场, 因此离岸金融市场成为了国际游资流入日本的重要渠道。其中外币是助推国内资产泡沫的外部资金主要来源, 因为境外日元回流并不能享受日元升值的好处。

三、对我国的启示和借鉴

从当时日本离岸金融市场面临的问题中应当吸取以下教训:在国内金融市场欠发达、由银行主导的金融制度还未完善的情况下, 日本过早地进行金融自由化改革和开放国内金融市场, 加剧了资产泡沫的严重风险。在本币大幅升值、资本市场出现泡沫、短期外债过度的情况下, 境内离岸金融市场成为大量国际游资 (主要是外币) 流入日本的重要通道, 加大了金融风险。对于我国而言, 现阶段人民币仍处于升值态势, 境内外利率存在较大差异, 国内存在一定的资产泡沫, 因此一定要在有效控制规模和渗透的前提下发展境内离岸金融市场, 严格分离在岸账户和离岸账户, 防止境内离岸市场成为国际游资流入国内的通道。从中长期来看, 根据JO M的发展经验, 随着内地人民币资本项目逐渐实现完全可兑换, 离岸市场与在岸市场的汇差、利差势必引起大规模的人民币资金跨境流动, 对内地货币政策的风险冲击将逐步显现, 应深入推进内地的金融市场改革。

(一) 采取严格分离型的离岸金融市场发展模式

严格分离型模式将离岸账户与在岸账户进行有效隔离, 既可以防止离岸市场的短期资金大规模流入国内市场、冲击国内货币供应量, 也可以避免国内资金通过离岸账户大规模出逃、引发国内货币危机, 从而将市场冲击降至最低限度, 维护国家经济金融秩序的稳定, 这对于资本项目尚未开放、人民币尚未实现自由兑换的中国而言, 是比较符合现实的理想选择。在渗透方向上, 应禁止国际外汇资金借道境内离岸金融市场进入内地其他地区或房地产、证券投资等高风险领域, 禁止国内资金向离岸市场渗透;在渗透规模上, 限定较低的渗透比例和额度并保持稳定, 避免离岸资金大规模流入在岸市场。通过控制在岸与离岸金融市场间的资金流动, 守住区域性规模可控的安全底线, 达到防范金融体系风险的目的。

(二) 建立跨境本外币流动监控体系

一旦海外资金流动方向控制不力, 将难以避免套汇、套利等投机行为的泛滥, 给国内金融市场安全带来不小的隐患。

因此, 人民银行、外汇局、海关、公安、边防等监管部门应建立健全跨境资金流动监测协调机制, 建立科学的资金流动监测系统和风险预警系统, 尤其要重点监控国际游资, 及时掌握其流向、规模、用途等, 密切追踪异常流动的大额外币资金。与此同时, 监管部门应加强与国际反金融犯罪组织合作, 建立双边信息共享和协同监管机制, 密切监控可疑和大额资金的流向, 坚决打击本外币资金非法跨境流动。重点要对境内离岸金融市场注册企业进行背景调查, 如查明其参与洗钱或其他非法金融活动, 应立即严肃查处甚至撤销公司注册, 避免离岸金融市场成为洗钱、诈骗等非法行为的温床。

(三) 积极推进内地金融市场改革

随着我国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的步伐逐渐加快, 离岸金融市场发展的“倒逼”有助于提高内地利率、汇率的市场化程度, 避免境内外利差、汇差的波动对内地货币政策形成冲击。一方面, 应深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 构建多层次、合理的利率期限结构, 发挥利率对资金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发挥Shibor (上海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 的引导作用, 掌控人民币利率的话语权和定价权, 并有序引导人民币离岸金融市场利率的变动。另一方面, 应稳步提高人民币汇率弹性, 扩大人民币兑美元的浮动区间, 争取在5年内将实际日均汇率波幅从2%提升至5%~10%, 实现人民币汇率的双向浮动, 破除人民币单边升值的市场预期;扩大内地外汇市场的交易主体范围, 增加交易品种, 提高交易规模, 增强内地外汇市场对人民币汇率走势的影响力, 掌控人民币汇率定价的主导权。

摘要:创建离岸金融市场是深化我国金融改革、建设市场经济、推动海外投资的需要。然而, 根据日本离岸金融市场 (JOM) 发展初期的教训, 在本币持续升值、资本市场出现泡沫的情况下, 离岸金融市场容易成为国际游资流入境内的重要通道, 加大了金融风险。因此, 我国现阶段必须在有效控制规模和渗透的前提下发展境内离岸金融市场, 建立跨境本外币流动监控体系, 防止境内离岸金融市场成为国际游资流入国内的通道。从中长期来看, 应深入推进内地的金融市场改革, 提高利率、汇率的市场化程度。

关键词:离岸金融市场,JOM,国际游资,金融市场改革

参考文献

[1]左连村, 王洪良.国际离岸金融市场理论与实践[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 2002:21-23.

[2]连平.离岸金融研究[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2:56-63.

[3]马骏, 徐剑刚.人民币走出国门之路——离岸市场发展与资本项目开放[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2012:103-110.

[4]亦冬.世界离岸金融市场及其在我国的发展前景[J].国际经贸探索, 1996, 2:15.

传统国际金融市场与离岸国际金融市场的区别 篇8

关键词:离岸金融市场;金融创新;战略意义;模式选择;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F83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07)12-0045-05

一、引言

作为半个世纪以来全球最大的金融创新,离岸金融市场(Offshore Financial Market),又称境外金融市场(External Financial Market)或欧洲货币市场(Euro Currency Market),是指非居民之间以离岸货币进行各种金融交易的国际金融市场。离岸货币是货币发行国国内金融体系之外的货币。

离岸金融市场之所以能得到迅猛发展,在于它自身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系列鲜明的特征:离岸金融市场是一种完全国际化的金融市场,参与交易的主体都是非居民,交易货币主要是国际流通的发达国家自由兑换货币,资金来源和资金运用均面向全球,资金价格具有全球统一性,任何一个离岸金融市场都以伦敦的同业拆借利率(London InterBank Offered Rate,简称LIBOR)为基础派生出自己的利率,存款利率略高于货币发行国国内存款利率,贷款利率则略低于货币发行国国内贷款利率,存贷利差很小。一般不用缴纳存款准备金和存款保险金,税率低,管制松,政策优惠多,存贷款程序简便,广布全球的离岸金融市场通过现代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跨越时空,形成一个彼此之间具有一定内在关系的有机整体。

随着离岸金融市场的发展,它对于国际经济的重要性和影响力越来越大。21世纪的中国将是一个全方位对外开放的国家,金融业的全面对外开放也是其内容之一,发展离岸金融业务和离岸金融市场是金融国际化的客观要求。纵观世界各国的普遍做法,一个国家一般只建一个离岸金融市场,而我国提出建立离岸金融市场的城市有几个,其中主要是上海、深圳和天津,前二者均是国际性金融城市,国际金融离岸业务已经开展多年,天津于2006年9月获批在滨海新区开展离岸金融业务。

二、我国发展离岸金融市场的战略意义

各国之所以积极创建离岸金融市场,是因为其对市场所在地区的好处非常明显,不但对当地的经济建设具有决定性意义,而且对整个国家的金融改革开放也有重要的意义。从国家整体利益看,建立离岸金融市场对推动国内金融深化,进而带动经济发展具有巨大的作用。

1.发展离岸金融市场是我国利用外资的一种理性选择。虽然我国经济前景对外资具有吸引力,但由于国家的政策环境依然有待完善,诸如投资审批程序不够简便、金融体系离国际惯例尚有差距等问题使某些外国投资者踌躇不前,而目前的政策体系是历史产物,其政策的改进尚需一个较长的过程。在这种条件下,建立离岸金融市场不失为一种过渡性选择,既可以在较大程度上满足外国投资者对投资环境的要求,通过离岸金融市场直接吸引境外资金来弥补本国外汇资金的不足,又可避免对国内现行的政策体系形成不必要的冲击,从而达到既积极合理引进外资又防止外资流入干扰宏观调控的目的。

2.有助于推动人民币国际化。人民币走向国际化需要离岸金融市场的发展。一个国家货币的国际化与离岸金融的发展关系密切,离岸金融市场的发展实际上是开放本币自由流通的缓冲区,是对本币国际化的支持。日元国际化的经验就是个很好的借鉴。日本离岸市场创立初期,交易中的外币部分占到总数的80%左右,随着日元管制政策的放宽,日元逐渐成为市场主要结算货币,离岸市场账户中欧洲日元交易蓬勃发展,日元比重迅速窜升至交易总额的2/3左右,显然,日元借助离岸金融市场成为国际货币。我国可以借鉴日本的发展道路,通过建立离岸市场,实现人民币的离岸化经营,从而推动人民币的国际化。

3.为我国巨额的外汇储备资金提供出路。我国近年来一直保持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的双顺差,持续的顺差转化为巨额的外汇储备资产,并呈现快速增长趋势(见图1)。2006年10月底我国外汇储备余额突破了一万亿美元大关,达到了10096亿美元,2007年6月底达13326.25亿美元,同比增长41.6%(注:数据来源:国家外汇管理局官方网站http://www.safe.gov.cn/model_safe/index.html.),从而使我国成为世界上外汇储备最多的国家,但目前我国还缺少一个消化外汇储备资产的有效渠道,这不仅给人民币造成很大的升值压力,也使大额外汇储备面临汇率风险。为缓解外汇储备增长势头,在一定程度上化解流动性过剩矛盾,2007年6月27日,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28次会议审议通过了财政部发行1.55万亿元特别国债用于购买2000亿美元外汇以及调整2007年来国债余额限额的议案。离岸金融市场的建立可以进一步发挥离岸业务在维持国际收支平衡方面的潜力,使外汇储备资金得到更有效的利用。

4.有利于形成我国合理的经济全面发展战略布局。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两个高度开放的地区依靠改革开放政策先后得到了较快的发展,而以京津冀、辽东半岛、山东半岛为主的环渤海地区20多年的发展与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的快速发展形成明显落差,造成了我国南北经济金融发展的不均衡,布局不尽合理。为了支撑起960万平方公里、13亿人口大国的经济容量,我国应选择多元经济中心带动整体经济的发展布局。构建离岸金融市场时,沿太平洋,在濒临南海、东海和渤海的地区各选一个城市——上海、天津、深圳,以上海为中心,天津、深圳分居南北,分别针对拉动中国经济发展的三个增长极经济圈——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经济圈,形成有中国特色的复式多层次离岸金融市场,构建离岸金融市场的“磁极”战略,通过这些城市的辐射效应与先导作用带动相邻地区乃至整个中国经济的加速发展。

5.有利于促进我国金融体制的改革。创立离岸金融市场有利于缩小我国金融市场与发达的国际金融市场之间的距离,是一条较好的实现我国金融业国际化的过渡性发展途径。

以天津滨海新区为例,为促进离岸金融业务的开展,天津滨海新区2006年9月份争取获得了国家外汇管理局通报批准的七项外汇改革政策。从综合性分析,此次改革囊括了金融工具、金融市场、金融机构和金融开放四大领域全方位的改革;从系统性分析,以前的金融改革只是注重技术层面,而这次是系统性、制度性的改革;从广泛性分析,以前的金融改革只是涉及到某一领域,其特征不具备广泛的区域性和整体性,而这次滨海新区的金融业务范畴运作空间很大。[1]

6.有利于提高我国金融业的经营水平。离岸金融要求开办地拥有较好的基础设施以及较高水平的从业人员,这有利于提升当地金融生态环境及金融专业人员的素质和技术水平;离岸业务的开展将使东道国与国际市场接轨,中资金融机构可以在家门口学习和借鉴外资金融机构的先进管理经验,培养熟悉国际金融业务的专门人才;通过与外资银行的竞争,促进中资银行学到新的国际金融业务的操作,锻炼队伍,转变机制,从而提高整体管理水平,提高金融业的综合竞争力,促进本地银行业的发展。

7.有利于带动我国贸易、生产和就业的增长。开办离岸金融业务和建立离岸金融市场,能确保外商来华投资利润不必直接汇回母国,也便于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自由调度资金需要。另一方面,进行离岸金融功能的创新可望为出口加工业解决外汇瓶颈。例如,天津港保税区内的加工项目,如OEM(原始设备制造商)尚无报关清单,因而要履行复杂的报批手续,不能马上收汇,业务开展受制约。而离岸金融功能的创新将有效解决这一问题,为今后滨海新区的贸易增长奠定良好的金融基础。[2]

通过提供为市场配套的设施和服务业可以刺激当地经济的增长,增加当地的收入和就业,带动当地经济发展。金融业的活跃无疑会对会计、律师、保险、航运、证券业、旅游以及生活服务等行业的发展起到积极推动作用。国内的离岸金融市场还可以从主要金融中心如日本东京离岸金融市场和香港离岸金融市场争取到后勤服务业务,如清算、股票登记、信用卡制作及其它金融劳动密集型的活动,从而为市场所在地及周边地区增加就业机会。

三、当前国际离岸金融市场的模式借鉴

纵观当前全球近70个离岸金融中心,按业务经营和管理方式可归结为四种模式,即内外一体型离岸金融市场、内外分离型离岸金融市场、分离渗透型离岸金融市场和簿记型离岸金融市场。

1.内外一体型离岸金融市场。内外一体型离岸金融市场也称为“内外混合型离岸金融市场”或“伦敦型离岸金融市场”,是最早出现的离岸金融市场管理模式。内外一体型离岸金融市场是国际金融市场和国内金融市场合为一体的市场,离岸金融业务和国内金融业务相互交融。资金可以从国外流入国内,也可从国内流出到国外,出入境不受限制,资金可以自由出入离岸市场和国内金融市场。入境资金所产生的利息不征收利息税,也不实行存款准备金制度。离岸业务不设单独的账户,与在岸账户并账操作,非居民的存贷款业务与居民存贷款业务同账运作。不过非居民经营离岸金融业务之外的在岸业务和所在国的国内业务必须缴纳存款准备金和相关税收,金融管理机构严控“全面业务”执照的发放。离岸金融市场业务和国内金融市场业务不分离有助于发挥两个市场资金和业务的相互补充和相互促进。

因为内外一体型离岸金融市场的金融机构经营高度自由,境内市场几乎完全开放,非居民间资本流动往往会冲击市场所在国的金融市场、货币政策乃至整个宏观经济,所以该类型市场对所在国经济管理提出了挑战:(1)须有发达的金融市场、完善的运行机制以便当局作出及时、灵敏和理性的反应。(2)须有足够的外汇干预能力以迅速有力地干预投机引起的市场波动。(3)要求当局取消外汇管制以利居民与非居民间交易活动的顺利进行。只有很少的金融体制完善的发达国家和地区采用这种模式,如伦敦和中国香港,它们都是自然形成。

2.内外分离型离岸金融市场。内外分离型离岸金融市场又称为“严格的内外分离型离岸金融市场”或“纽约IBF型离岸金融市场”。内外分离型离岸金融市场是离岸账户和在岸账户隔离、离岸交易与在岸交易分开、居民存贷款业务与非居民存贷款业务分开、严禁资金在离岸账户与在岸账户间流动的市场。这种专为非居民交易而人为创设的市场对非居民交易予以各种优惠,离岸业务在税收、利率和存款准备金方面均没有任何限制,然非居民交易与国内账户严格分离,禁止非居民经营在岸业务和国内业务。离岸金融市场是和国内金融业务相分离的一个独立市场,进入离岸市场的金融机构必须开设离岸业务专门账户,所有的离岸金融交易必须在此账户内进行,而且必须是境外与境外的交易。典型的市场有纽约国际银行设施(International Banking Facilities,简称IBFs)、东京离岸金融市场(Japan Offshore Market,简称JOM)和巴林等离岸金融市场。

内外分离型离岸金融市场通常是在所在国家或地区政府的政策鼓励和推动下,专门为非居民交易而创立的。账户分离便于当局监控国内业务、在岸业务和离岸业务,从而有效预防和阻挡国际金融市场投机或动荡对国内金融市场和货币政策的冲击,但账户多了易致混淆,尤其过分严格的内外分离不利所在国通过离岸金融市场对外资的有效利用。

3.分离渗透型离岸金融市场。分离渗透型离岸金融市场也称为“以分离为基础的渗漏型离岸金融市场”或“雅加达型离岸金融市场”。分离渗透型离岸金融市场是离岸账户与在岸账户分立、居民交易和非居民交易基本分开运作,但允许两个账户之间有一定程度渗透的市场。该类型市场同内外分离型离岸金融市场有相似的特征,如对非居民交易税收上的优惠,对境外流入资金不实行国内税制、利率限制及存款准备金制度,但居民和非居民的账户以及离岸账户与在岸账户分离不是很严格,或允许资金在一定限额双向渗透,或允许开辟一个单向的资金进出通道。“渗透”主要有三种情况,即允许把离岸账户上的资金贷放给国内企业,允许居民投资于离岸账户或者允许离岸账户与在岸账户之间双向渗漏。典型的分离渗透型离岸金融市场有雅加达、曼古、纳闽岛等,新加坡的“亚洲货币单位”(Asian Currency Unit 简称ACU)也允许居民在有限额度内参加交易。

相对于内外分离型离岸金融市场,该市场的灵活性更适合发展中国家。发展中国家金融实力较弱,资金缺乏且干预能力有限,市场不够成熟和完善,为保持较高的独立性,势必实施外汇管制,这就不适合建立内外一体型离岸金融市场。而分离渗透型离岸金融市场为市场所在国开辟了一条简捷而又安全稳妥地利用外资的渠道,缓解其国内建设资金的不足。为在维护国内经济金融稳定的前提下充分利用外资,大多数新兴市场经济国家都采用对宏观调控机制和政府干预能力没有太高要求的分离渗透型离岸金融市场,既便于金融管理当局对国内业务、在岸业务和离岸业务分别加以监控以有效阻挡国际金融市场动荡对国内金融市场的冲击,又充分地利用了世界市场的资金为国内经济建设所用。

4.簿记型离岸金融市场。簿记型离岸金融市场又可称为“避税港型离岸金融市场”或“开曼型离岸金融市场”。簿记型离岸金融市场是通过在不征税的地区设置名义中介机构、在账簿上处理境外与境外交易的市场。其实质是为欧洲货币存贷业务建立一个记账结算中心,相当部分业务一般只是记账而不进行实际交易,只需在该市场有一个邮箱,实际业务是在业务相关方母国总行进行的。故该类市场的金融机构相当多的是所谓的“空壳银行”(shell bank)或“纸上银行”(paper bank),簿记功能非常明显,故而得名。

市场所在地不征直接税或直接税税赋较低,或虽有正常税制但提供特殊优惠。税赋低加上政局稳、管制少使记账业务获得很大发展,到避税地注册的法人机构很多,产生了大量间接税、其它费用收入以及由此引致的对其它配套第三产业的需求,对所在地经济发展十分有利。典型地区有加勒比海地区的巴哈马、开曼以及百慕大、巴拿马和西欧的海峡群岛等。

四、我国离岸金融市场模式的选择

上述四种类型的离岸市场基本上反映了不同的金融业发展水平和金融监管水平,从实践来看,各国都是根据自身的条件,主要是经济对外开放程度、金融业发达程度、金融监管严密程度等,选择不同类型的离岸市场。现在各类型离岸市场的分布状况是,资金缺乏且干预能力有限的发展中国家多选用分离渗透型;而美国、日本这样的发达国家其本币在本土上充当离岸货币,为防止离岸市场干扰国内货币政策,在国内对在岸业务与离岸业务严加隔离,采取内外分离型;只有英国、中国香港等少数国家和地区有足够的监管措施实行内外一体型,大多数国家显然现在还未达到这样的条件;至于加勒比海等地区的空壳银行只是在纽约或其它地方的银行总部设立的一套独立的账簿,其地理位置和时区的天然优势造就了这种类型的离岸市场。

1.我国离岸金融市场不宜采用内外一体型模式。内外一体型需要金融业具有高度的经营自由,境内市场几乎完全开放,因此对所在地的经济、金融发展基础和管理水平有较高的要求。而我国目前尚不具备相应的条件,仍实行外汇管制,资本项目下不能实行自由兑换。我国的金融改革正在深化阶段,体制性的变革才刚拉开序幕,银行内部的商业化改革进程还任重道远,金融监管水平还有待提高,金融风险防范能力尚不充分。在这样一个较为薄弱的金融基础上建设“内外一体型”离岸金融市场,显然条件尚不成熟。

2.簿记型模式不符合中国泱泱大国的身份。簿记型模式适合自身经济规模较小的小型国家或地区建立离岸金融。我国建立离岸金融市场的初衷是为降低资金筹措成本,加强国际经济协作,促进国际贸易发展,推动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进程,但簿记型离岸金融市场不具备资金集散和转口功能,它通常只起一个“记账中心”的作用,对本国经济发展缺乏推动作用。簿记型离岸金融市场对法律环境要求高,我国尚不具备条件,它还存在逃税、洗钱以及被恐怖组织利用融资之嫌,也可能被利用成为一条赃款外逃的通道。

3.我国离岸金融市场创建初期不宜立即采用分离渗透型模式,可先采用内外分离型。目前我国尚未完全放开外汇管制,尚未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的自由兑换,金融业尚未实现完全的自由化,为了保持金融秩序稳定和市场健康运行,保障实施在岸金融外汇政策措施的调控效果,应首先采取绝对分离的离岸金融业务模式,以维护我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如贸然采用分离渗透型模式,当国内为反通胀或抑制经济过热而采取诸如提高利率、发行大量国债或票据、限制资金投放等紧缩银根的措施时,国内机构很容易从离岸金融市场借入低成本资金,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我国紧缩政策的效力。而内外分离型模式是一套针对非居民的金融制度安排,可以和东道国货币绝缘,对在岸金融市场没有多少影响。况且,我国当前外汇储备充足,通过“渗透”以吸引外资满足我国经济发展的需要不是很迫切,我国引进外资的重点应放在中长期资金,而离岸银行业务的资金来源多数是短期性质的。

4.待条件成熟,可逐步转变为既有真实资金和筹资功能又能避免国际流动资本冲击的内外渗透型模式。长期采取内外分离型模式从政策上杜绝了国际离岸资金向国内市场渗透,不利于利用外资推动经济发展,发展离岸金融中心的意义和必要性大打折扣。但离岸金融市场管理模式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是随着经济的发展水平和监管体制的不断健全以及国际形势的变化而变化的。待我国离岸金融市场建设基本成熟,稳健运行并积累了足够的市场管理经验之后,可以在内外分离的基础上允许有限制的渗透。

不过,在渗透的方向上要循序渐进,建议初期规定渗透方向为只能渗入,不能渗出,在银行离岸与非离岸账户之间设立一个单向的过渡科目,作为离岸资金流入的必经账目。当市场发展成熟时,也可以允许离岸和在岸两种账簿之间进行有条件的双向渗透。在渗透的渠道上,初期可允许离岸资金贷放给国内企业这种间接融资方式,在离岸金融市场发展成熟之后,可逐步放开让境内企业到离岸市场发行债券、股票等直接融资方式。在渗透的规模上,要限定较低的“渗透”比例和额度,以免资金大规模地进入在岸市场。

五、我国发展离岸金融市场的对策建议

1.通过政策推动形成适合我国离岸金融市场发展的环境。从世界各国离岸金融市场的发展历程看,离岸金融中心不同于传统国际金融中心,前者的形成和发展不在于所在国经济实力强大与否,关键是能否保障离岸资金收益性、便利性和安全性的环境。收益性的重要条件是优惠的税收政策以及监管的宽松,便利性来自完善而富有效率的金融体系以及发达的通讯、交通等基础设施,安全性由稳定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环境、严明的法律体系以及金融隐私权等确保,提供这些市场运行环境的只可能是政府当局。

除了伦敦、中国香港及部分簿记型离岸金融市场属自然形成的外,其余大部分离岸金融市场都是在政策推动下发展起来的,典型的例子如新加坡ACU、美国IBFs、日本JOM以及马来西亚的纳闽等离岸金融市场都证明了政策推动在离岸金融市场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尤其对发展中国家离岸金融市场而言,已经没有自然形成的气候和时间,建立政策推动型离岸金融市场是其建立和发展离岸金融市场的必然选择。面对全球众多成熟的国际离岸金融市场,我国离岸金融市场要迅速发展起来,务必要借助政府的力量提供比其它市场更为优惠的条件和更为宽松的政策环境。

2.鼓励金融创新、完善游戏规则。离岸金融市场的产生与发展本身就是过去半个世纪全球最大的金融创新,金融创新为从事离岸金融活动的投资者提供的广阔想象空间和赢利空间是离岸金融市场发展的根本动因,因此要发展我国离岸金融市场就应该赋予这一市场业务创新、市场创新的自由权。市场东道国担心离岸市场的发展会冲击国内金融系统,但离岸金融市场的“离岸”性质注定它无论是建在国内还是国外,对我国金融系统的影响都是一样的,关键是要把它当作一个真正独立的运作体系来运营。从这个意义上说,要想发挥离岸金融市场的积极功能就必须从现在起按照国际惯例,在市场准入、账户独立、税收优惠和保密制度等方面建立一整套完善的离岸金融市场游戏规则,来保护正常的市场创新及其正常的利益得失。

3.借力人民币离岸化促进我国离岸金融市场的发展。美国IBFs和日本JOM的创立都是通过在本国境内设立本币的离岸市场发展起来的,其经验告诉我们,通过建立人民币的离岸金融市场,形成我国国内金融体系外的人民币交易中心不但是管理境外人民币的理想途径,而且有助于我国离岸金融市场的发展。近年来建立人民币离岸中心势所必然,人民币在国际市场上日益坚挺,周边的不少国家早已把人民币用作该国可流通的硬通货,一些国家的中央银行甚至已将人民币列为储备货币。

可以考虑根据人民币境外流通的状况和实际需要,适时在国内离岸金融市场开办境外人民币离岸业务。这对于我国对外开放和经济国际化的发展、宏观政策目标的实现和金融稳定具有深远的意义,而且有助于提高国内离岸金融市场的市场竞争力和吸引力,促进该市场的快速发展。刚开始可争取信誉良好的外国企业在国内离岸市场发行人民币债券,通过这种方式,人民币可以输往国外,从而开启我国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同时我国离岸金融市场也以此为契机发展和壮大起来。

4.培育和吸引国际非居民优质客户。要做大我国离岸金融市场,一个重要方面是吸引到真正优质的国际“非居民”客户。国内开展离岸业务的银行在今后相当一段时期内都难以根本改变国际信誉不高、国际网络少和客户群都是中国境外机构的局面。因此,我国离岸金融市场应主动积极地对国际上大金融机构开放,国际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离岸金融市场业务是禁止外国金融机构参与竞争的,一些典型的功能型离岸金融市场都是先对外资金融机构开放的。[3]我国离岸金融市场的发展还应积极培育自己的离岸公司,吸引国际大离岸公司登陆以吸引相当一部分国际资本流入。

参考文献:

[1] 赵梓雯.滨海新区离岸金融业务意义重大[N].中国企业报,2006-9-25.

[2] 张玮.创办天津滨海新区离岸金融市场研究[D].天津财经大学,天津财经大学图书馆,2007.

上一篇:初 识 沈 师 - 沈阳师范大学下一篇:中国绿色经济峰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