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证券市场

2024-08-22

国际证券市场(精选12篇)

国际证券市场 篇1

一、引言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 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的快速发展模式, 使我国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经济增长动力不足、产业结构调整任务艰巨、经济回升趋势不明、就业和通货膨胀压力等问题。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也经历了从无到有, 从小到大, 从区域到全国, 在很多方面走过了一些成熟市场几十年甚至是上百年所走的道路。随着资本市场的规模不断壮大, 制度不断完善, 机构投资者和个人投资者不断成熟, 已逐步形成为法律制度、交易规则、监管体系等各方面与国际普遍公认原则基本相符的资本市场。为了完善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结构和不断提高资本市场的国际化程度, 应以有效控制风险为前提, 着力推进市场改革和创新, 统筹我国资本市场对外开放的需要和条件, 进一步加强制度设计和论证,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积极推出国际板市场。然而, 2011年3月至今, 已有18家中国概念股在纽交所因为涉嫌披露虚假信息遭停盘, 4家被勒令退市。另有统计称, 在2012年不到半年的时间里, 有23家中国企业被起诉。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已经建立特别工作组, 专门对在美国上市的外国公司是否涉嫌欺诈进行调查, 从美国国际板监管制度所出现的问题来看, 我国建立国际板市场, 必须对监管模式进行创新性研究。

二、成熟证券市场和我国证券市场的监管模式比较

(一) 成熟证券市场监管模式比较

证券监管体制是指一个国家对其证券市场运行和发展所采取的管理体系、管理结构和管理模式的总称。根据各国情况的不同, 其管理体制也有所不同。归纳起来, 大致可分为三种类型:

1. 集中立法性管理体制, 美国模式是典型的集中管理体制。

其特点是

政府制定专门的证券市场管理法规, 并设立全国性的证券管理监督机构来实现对全国证券市场的集中统一管理。此外, 各种自律型组织, 如证券交易所和证券商同业会等, 在政府的监督下, 也保留相当的自治权, 这样就形成了一个联邦、州及证券自律组织所组成的既统一又相对独立的管理体系。

2. 自律型监管体制, 英国模式是典型的自律型管理体制。

政府除了必要的国家立法外, 对证券市场的管理主要由证券交易所和证券商协会等组织自我管理。其主要特点是对交易所和成员采取自由放任的态度。

3. 中间型管理体制, 欧陆模式是

中间型管理体制, 既强调立法管理, 又重视自我管理。这一类型的各国对证券管理多采取严格的实质性管理, 并在公司法中规定有关新公司成立和证券交易等方面的规章。

上述三种不同的监管体制大都是在经历市场动荡、监管失灵、加强监管的循环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完善的。证券监管体制同证券市场一样, 也经历了从无到有, 从缺陷到完善, 从幼稚到成熟的必然阶段。三种监管模式各有优缺点, 国际证券监管模式安排上呈现出三种监管模式互相融合、取长补短的趋势, 各自的界限日益模糊。采取政府主导型的监管模式的国家和地区, 已开始注重发挥自律机构的作用;采取自律型监管模式的国家和地区, 则开始吸收政府主导型监管模式的成功经验, 进行政府监管与市场自律有机结合的尝试;中间型监管模式也并非将前两种监管模式的优点进行吸收的结果, 仍存在监管主体模糊和证券法规分散、对中小投资者保护力不从心的缺点, 从而人为地造成证券市场利益失衡的问题。

(二) 我国证券市场监管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证券法在明确了国务院证券监督管理机构的统一监管功能的同时, 首次以基本大法的形式提出:“在国家对证券发行、交易活动实行集中统一监管的前提下, 依法设立证券业协会, 实行自律性管理”, 从而在理论上建立了国家监管与自律管理共同作用的管理体系。

1. 证券市场监管法律有待完善。

证券监管的相关法律不完善, 给依法治市带来了一定的困难。法律规定了证券市场中禁止的交易行为, 主要包括:内幕交易、操纵市场、欺诈客户和虚假陈述等。《公司法》、《证券法》及《禁止证券欺诈行为暂行办法》对这些做了规定。但通过对中外法律的比较发现, 相对于发达国家的证券市场, 我国证券市场相关法律还存在缺陷, 需要进一步的完善。

2. 统一高效的证券市场监管体制没有形成。

在股票市场监管体制方面仍然存在多头管理的格局, 各个监管部门之间缺乏有效的协调合作, 监管职能不够明晰, 并且缺乏一套严密有效的措施来确保其履行职能, 并使其承担相应责任, 造成事后监管大量存在, 降低了监管的效率, 加大了市场风险扩大的可能性。虽然去年以来证券监管部门加大了对证券市场国内违法犯罪行为的打击力度, 但监管制度和监管行为的滞后性和弱有效性, 会使监管的效力减弱。

3. 信息披露制度不规范。

首先, 信息披露不真实, 即虚假陈述问题。有些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严重失实, 从招股说明书到临时、定期报告等信息存在刻意编造;有的公司则有意歪曲经营内容, 运用不恰当的会计处理办法, 提供带有明显误导性的财务报告。其次, 信息披露不完整, 即重大遗漏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保护商业秘密为由, 隐瞒对企业不利的会计信息的披露。一些上市公司信息披露避重就轻, 对证券投资者需要的信息、关乎上市公司存亡的信息特别是有关上市公司大股东侵害中小股东的相关信息不公布或含含糊糊, 还有一些上司对公司募集的资金去向信息披露不完整, 如许多公司仅列出前次募集资金的实际投入情况, 未明确说明是否改变前次募集资金用途情况, 改变募集资金的用途是否经过法定程序批准等情况。再次, 信息披露不及时。上市公司披露的信息与其股票的市场价格是息息相关的, 信息往往起到价格信号的作用, 不及时进行信息披露, 为内幕人员利用时间差进行内幕交易、牟取暴利或及时避险提供了条件, 这对于普通的中小投资者而言, 无疑是极不公平和不公正的。

三、国际板监管模式创新

本文着重就国际板跨境监管、投资者利益保护、信息披露等相关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 对国际板监管模式进行创新研究, 推动资本市场健康稳定的发展。

(一) 建立高效率的跨市场监管联合机制无疑是上交所在国际板启动前的重要任务

1. 加强对国际板上市公司资金流动性监管。

加入WTO之后, 我国资本项目逐步开放, 外汇管制放松, 汇率制度发生变化, 为了防止国外热钱对我国资本市场的冲击, 损害投资者利益, 监管层可以参考国家外汇管理局对QDII的管理模式, 即境外企业登陆A股国际板, 应当视同国内公司一样实行审批制, 境外企业募集的资金需要流出国内市场必须在有控制、有节奏的情况下完成。

2. 跨境联合监管机制。

国际板上司公司注册地不同导致监管机构很容易产生监管漏洞。笔者建议: (1) 与我国建立了双边监管合作的监管机构都属于《多边谅解备忘录》的签署方, 可以借助《多边谅解备忘录》的执行协调和监督机制, 使双边跨境监管合作得到更有效的落实, 这对于加强境外公司的监管, 维护境内市场稳定, 保护境内投资者合法权益形成了基本的保障。 (2) 建立跨国的金融安全网络, 降低潜在金融风险。 (3) 加强与境外金融监管机构和国际金融组织的交流与合作, 学习国外成熟资本市场的监管经验, 为我国资本市场长期繁荣服务。

3. 加强我国资本市场联动监管。

美国是全世界公认最成熟的资本市场, 在美国SEC监督管理下, 2011年3月至今, 已有18家中国概念股在纽交所因为涉嫌披露虚假信息遭停盘, 4家被勒令退市。这其中最主要的是其国际板上市公司的会计危机, 更深刻的是监管问题。因此, 我国证券监管部门不仅要关注公司的财务状况及经营成果披露情况, 还要保持对公司股价异常变动的敏感性, 严查内幕交易、操纵市场等行为, 并对所发生的上述行为进行法律制裁。

4. 强化对中介机构的监管。

国际板上市公司必须严格按照招股说明书要求执行。由于国外上市公司没有监事会、董事会秘书这样的管理机构, 我们可以要求国外上市公司设立董事会审计委员会, 以强化董事会在审阅财务报告方面的监督功能。发行人及全体董事、高级管理人员承诺招股说明不存在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或重大遗漏, 并对其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承担个别和连带的法律责任。公司负责人和主管会计工作的负责人、会计机构负责人保证招股说明书中财务会计资料真实、完整。新企业会计准则的颁布实施, 实现了与国际趋同, 国际板上市公司年度资产状况、财务状况、现金流量状况与国内统计数额口径差距不大, 保荐机构、律师和会计师事务所等中介结构应该引进和吸收国外先进经验, 尽职调查并对其结果承担连带责任。

(二) 建立投资者利益保障机制

把保护投资者利益作为市场监管的重要目标, 是所有证券监管部门的必然选择。投资者作为资金供给方, 是重要的资本市场主体, 对市场的运行与发展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国际板上市公司投资者是在国内, 行使其权利往往在注册地, 这就加大了股东行使自身权利的成本。可以从以下几点来保护投资者利益。

1. 强化投资者自我保护。

首先要正确引导, 投资者的投资理念、风险意识和成熟程度, 直接关系到证券市场的稳定。政府部门在制定证券市场相关法律、法规和制度时, 应使其具有前瞻性、稳定性、延续性和透明度, 使政策更接近投资者的心理认同, 减少政策对证券市场和投资者行为的过度干预, 使中小投资者的投资行为向着更加理性的方向发展。

2. 加强司法部门的执法力度和金融监管部门的监管力度。

一方面, 司法部门加大执法力度, 提高保护投资者利益法律的执法效率, 尤其是要加大对侵犯投资者权益行为的处罚力度, 同时在处罚时对机构的处罚和对直接责任人的处罚要并重, 刑事责任、行政责任和民事责任要并重, 充分发挥法律对潜在侵犯投资者权益行为的威慑力, 并对投资者权利提供充分的法律救济。另一方面, 金融监管部门在具体监管工作中, 应始终把保护投资者作为重中之重, 严厉打击损害投资者尤其是中小投资者权益的违法行为, 全力维护市场的公开、公平和公正, 营造一个让中小投资者放心的市场环境。为了防止国际板上市公司“圈钱”行为, 应分别对管理层持股比例、解禁时间等进行限制, 从而达到保护国内投资者利益的目的。

3. 建立投资者保障基金。

投资者保障基金是在国际板上市公司严重违法违规或者风险控制不力等导致重大亏损, 可能损坏投资者利益和资本市场剧烈波动, 补偿投资者资产损失的专项基金。保障基金的启动资金由证券交易所从其国际板上市公司专用账户按一定比率提取。对于因财务状况恶化、风险控制不力等存在较高风险的上市公司, 应当按照较高比例缴纳保障基金, 各上市公司的具体缴纳比例由中国证监会根据上市公司风险状况确定。各上市公司缴纳的保障基金在其营业成本中列支。保障基金按照取之于市场、用之于市场的原则筹集, 同时保障基金的管理和运用遵循公开、合理、有效的原则。

(三) 完善信息披露制度

信息披露一般有两个目标:一是提高信息质量和传递速度, 缩小当事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状况;二是增加现有证券监管系统的有效威慑作用。因此完善国际板市场的信息披露也是规范公司运作、保护投资者利益的重要措施。

由于国际板上市公司的注册地在境外, 往往获取信息不对称, 投资者自身利益会遭受损害。跨境监管就对信息披露提出更高的要求。信息披露除坚持及时、准确、完整、同步原则外, 还要对上市公司披露的投资环境的差异性、投资风险的特殊性、内容和形式等方面进行特殊监管。其次, 国际板和主板市场尝试采用标准化的会计准则。如果在我国证券市场上两个板块采用不用的会计准则, 往往会增加操作的复杂性, 也不利于信息的披露, 有必要进一步完善我国新会计准则。再次, 对国际板市场投资者获取信息的保护, 应结合我国证券市场已有的先进经验, 建立国际板市场信息披露的监管体系, 其中, 中国证监会处于主导地位, 上海证券交易所处于监管地位, 积极发挥境外上市公司自我约束以及新闻媒体的社会监督作用, 使投资者在公平、公正和公开的交易基础上充分认知国际板投资风险和收益, 正确进行投资决策。最后, 在维护投资者利益方面, 学习和借鉴美国的集体诉讼制度, 倘若上市公司出现造假、欺诈、包括投资人、会计事务所、证券保荐机构等都可以启动该机制以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J

参考文献

[1].李昊.我国证券市场监管模式创新研究[J].南开经济研究, 2005, (02) .

[2].刘磊.我国证券市场监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析[J].商业经济, 2011, (05) .

[3].王小丽.论国际板市场投资者保护法律机制的构建[J].现代经济探索, 2010, (07) .

[4].陆岷峰, 高攀.国际板市场发展的境内外经验借鉴及策略研究[J].天津商业大学学报, 2011, (06) :17-22.

[5].谢百三.谨慎看待我国A股市场开设“国际板”问题[J].价格理论与实践, 2010, (01) :66-68.

[6].严立业, 崔庆柱.上交所国际板建设:基础条件、影响效应及现实障碍[J].中国证券期货, 2011, (03) :32-36.

[7].王辰意.开通国际板的问题和建议[J].商业现代化, 2010, (09) :215.

[8].蔺力.国际板上市效应研究及建议[J].企业研究, 2010, (16) .

[9].唐应茂.国际板建议的理论、制度和操作层面障碍[J].上海金融, 2010, (06) .

[10].皮海洲.现阶段不宜推出国际板[J].武汉金融, 2010, (02) :71-72.

[11].姜涛, 任荣明, 袁象.关于国际板退出的几个法律问题[J].现代管理科学, 2010, (01) .

国际证券市场 篇2

一、证券市场国际化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证券市场的国际化,是指一国国内证券市场在国际范围内的延伸,也就是消除证券市场交易双方(投资者和筹资者)的国籍界限,在本国或国际证券市场自由参与各种上市证券的交易活动。证券市场的国际化既包括一国证券走向国际市场,又包括国外证券在该国证券市场自由流动。证券市场国际化程度的高低,不仅反映一国资本市场的总体发展水平,而且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一国参与国际分工的深度,反映一国国民经济的总体发展水平,特别是一国经济的国际化程度和开放程度。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特别是加入WTO以后,中国经济的国际化和开放程度必然提高,证券市场的国际化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1.从中国证券市场国际化的必要性来看:(1)证券市场国际化符合当前国际资本流动证券化的总体趋势。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资本流动呈现出新的特点,其中之一就是以银团贷款为主的间接融资比重下降,以发行公开上市证券为主的`直接融资比重上升,国际资本流动证券化的趋势日益明显。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统计,1995年全球发行国际债券5016.6亿美元,发行国际股票442.3亿美元,其中发展中国家所占比重分别为11.6%和25.3%。1995年净流入发展中国家的私人资本1815亿美元,其中证券投资占20.3%。1995年亚洲发展中国家的证券投资占净流入资本1059亿美元的17.5%,相当于同年发展中国家证券投资总额的50%。中国证券市场的国际化,正好符合国际资本流动证券化的总体趋势。(2)证券市场的国际化为中国经济的增长开辟了境外融资的新渠道。据日本野村证券估计,若中国经济增长仍保持8%D9%的速度,今后5年所需外资至少是D5000亿美元。适应国际资本流动证券化的趋势,国际证券融资将成为中国利用外资的重要形式。截至12月,中国依靠发行股票共筹资137.8亿美元,占同期实际利用外资总额的6%。(3)证券市场国际化有利于建立一套与国际惯例接轨的现代经济制度。证券市场的国际化意味着证券市场的规范化和上市公司经营行为的规范化,这是企业进入国际证券市场最基本的要求。同时,证券市场的国际化还可以使企业内部管理体制向国际规范化方向发展,可以培养企业的竞争意识,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2.从中国证券市场国际化的可能性来看:(1)证券市场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分散到集中,从地方性市场到全国性市场为证券市场的国际化打下了基础。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经济发展,中国证券市场逐步成长起来。1981年,中国开始恢复国库券发行;1984年,上海、北京、深圳等地的少数企业开始发行股票和企业债券;1988年,国债流通市场建立,与此同时,许多地方股票柜台交易开始出现;1990年12月和1991年7月,上海、深圳两个证券交易所的建立,极大地推动了证券市场的发展。随着证券市场发展开始引入市场机制,证券市场向国际惯例靠拢的步伐越来越快。(2)证券中介机构和证券投资各队伍迅速扩大,从事证券活动的心理素质和业务能力普遍提高。至底,国内已有证券公司90家,从事证券经营业务的信托投资公司237家,从事证券业务的会计事务所103家,律师事务所322家,资产评估机构116有,证券评级机构2家,从业人员超过10万人。至6月底,在深、沪两个证券交易所的开户数中,个人投资者达到4000万户,机构投资者15万户。(3)证券市场的技术和交易基础设施迅速发展。中国证券市场从20世纪80年代的柜台交易转入集中竞价交易后,两个证券交易所利用现代化的电子和通讯技术不断改进和完善市场设施,并系统地建立了各项业务规则。目前,上海、深圳两个证券交易所已建成了覆盖全国的卫星证券通讯网与数字式数据传输网(DDN)和相应的交易和结算系统,基本实现了安全、高效、便捷的证券交易和证券账户管理。(4)全国统一的证券市场法规体系初步形成。从1991年开始,中国证券市场法规建设从无到有,在相继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股票发行与交易管理条例》和《证券交易所管理办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之后,

变国际贸易为国际市场营销 篇3

伴随着中国成为世界工厂,中国成为世界第一出口大国。但与世界其他贸易大国相比,中国存在的最为明显的问题是,我们在为世界提供产品,却没有向世界推销产品。问题的根源是,我们在国际市场营销方面能力不足。

世界各国之间商品与劳务的相互交换,就是国际贸易。它是由世界各国对外贸易构成的,是一定时期世界贸易的总和。

国际市场营销是超越国界进行市场营销活动。它们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国际贸易的发展推动了国际市场营销的产生与发展,国际市场营销也对国际贸易产生了巨大的反作用,使得国际贸易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国际贸易与国际市场营销的异同

国际贸易与国际市场营销都是跨国界的“国际”活动,它们面临着相同的国际环境, 它们都以商品和劳务为交换对象,经营活动的最终目标都是国际市场的顾客,包括个人、企业、组织和国家。

然而,二者存在以下区别:

1.商品流通形态不同。国际贸易中商品或劳务必须从一个国家转移到另一个国家。而国际市场营销的流通形态则呈现多样化,产品或劳务可以跨越国界,也可以在国外直接投资设厂,在当地生产和销售。

2.国际贸易的作业流程比国际市场营销狭窄。国际营销不仅涉及产品购销、产品定价、实体分配,而且还涉及市场营销调研、产品开发、渠道管理、仓储运输及促销等营销活动,并包含对国际营销的管理。而国际贸易则仅涉及其中的若干环节。

3.评估效益的信息来源不同。评估国际贸易效益的信息来源是国际收支平衡状况,而评价国际营销收益的信息来源是企业的营销记录。

4.政府的参与程度不同。在国际贸易活动中,往往需要由政府出面进行双边、多边谈判,并通过WTO等国际机构协调国家之间的关系。而国际营销活动由于主要集中在目标市场国,所以,更大程度上依赖于企业自身的实力,而且企业的营销活动要遵守所在国的法律和政策,一般不会直接产生国家之间的冲突与矛盾。

国际市场营销是对潜在目标市场做出的选择和决定,而国际贸易是建立在国家平台之上的交易。可以说,国际市场营销是建立在细分市场上的交易行为,有明确的定位和目标顾客,而国际贸易则属于无关营销——针对同顾客给出统一解决方案。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二者已经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的关系。

首先,国际竞争的加剧迫使企业在国际贸易活动中不能简单地仅与外国进口商打交道,而必须更加关注目标市场的环境、需求、消费者偏好和竞争程度等情况,并要求企业加强售后服务。

其次,企业的生产经营日益国际化、全球化,要求企业在经营活动中必须以战略的眼光,从全球市场出发来制定决策,使得生产与销售分布在许多不同的国家,从而使国际贸易又成为国际市场营销的重要一环。

中国面临的挑战

中国的外贸依存度较高。正是这个原因,尽管国内经济较为健康,但仍然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影响。这不是问题的关键,最为关键的问题表现为两个方面。

第一,大量的出口导致大规模的贸易歧视。

近年在全球范围内,尤其是发达国家几乎不约而同地对中国企业展开所谓的反倾销调查。

中国很冤枉。许多产品仅仅是贴上了一个“中国制造”的标签,要么是跨国公司在中国的代工行为,要么是外国商业企业在中国的贴牌行为,中国仅仅是挣了一个加工费,巨大的利益都流入外国公司。在此背景下,国际贸易模式会对中国企业真正走向国际市场造成巨大障碍,解决之道只有大力推动国际市场营销。

第二,大量的资源消耗导致大范围对中国的猜忌。

勿庸讳言,在中国对国际市场依存度越来越高的同时,中国对国际资源依赖程度也越来越高。中国只有把“世界工厂”转移到世界各地,才能从根本上化解这种矛盾。

中国在面临双重歧视的同时,面临的更大挑战是如何帮助中国企业布局国际市场。如果说前者是外部压力的话,那么,后者就是内部压力。中国企业必须走出去,但如果没有国家的引导与支持,“走出去”将更多的是愿望,很难变成大规模的行动。

中国企业面临的挑战

实际上,中国人“走出去”的努力从改革开放以来,从来就没有停止过,“国际倒爷”是走出去的最初形式。

发达国家的国际市场营销,是企业行为,而且是知名企业的行为,所以来势汹汹。中国人的个体行为,从国家层面看,自然是收效甚微。这是一个无奈的现实,尽管中国出口全球第一,中国知名企业的贡献却很小。

究其原因,中国知名企业面临的挑战,主要集中在下列几个方面:

首先,国内市场机会众多且竞争激烈,知名企业无暇顾及国际市场。从表现上看,要么从未涉足国际市场,要么有限地从事一些国际贸易。

其次,中国知名企业无论是在资本、技术、人才和管理上,实力都还十分薄弱,面对国际市场营销,力不从心。即使有些企业采取了行动,比如海尔、TCL、华为,但影响十分有限,更多地是一种尝试。

再次,由于受到发达国家的排斥,推动国际市场营销的努力受到很多制约。比如海尔、华为的收购行为,都被美国政府叫停。

事实上,国际市场营销从来就不是单纯的市场营销行为。如果没有政府公关能力,很难获得优惠条件,很难得到目的国政府的支持。无论是中国政府或者中国地方政府,都对外来投资敞开了怀抱,但只有那些有实力的外国企业得到了支持。中国企业走向国际市场,道理大致相同。

所以,对中国企业来说,推动国际市场营销的努力,必须在国家全球化战略的指导和帮助下,才能取得理想的业绩和有效的进展。或者说,它首先是一个国家行为,然后才是企业行为。

国际市场营销的演进图谱

很少有企业能够一步到位地推动国际市场营销。它有一个从量变到质变,从涉足到全面推进的演进过程。这个过程的路线图大致可以概括为:国内营销→出口营销→国际营销→多国营销→全球营销。目前大部分国家处于国际营销阶段,少数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已经进入全球营销阶段。

1.国内营销

企业的经营范围完全集中在国内市场,企业经营的目光、焦点、导向和经营活动主要集中于国内消费者、供应商和竞争对手。

事实上,在全球化背景下,对中国企业来说,供应商和竞争对手已经很难做到只对国内企业。家门口的市场已经被国际化,就很难进行纯粹的国内营销了,但从“经营范围完全集中在国内市场”这个角度看,仍然是存在的。

2.出口营销

企业的经营范围主要集中在国内市场,经营活动仍然主要针对国内消费者,但营销目光已经开始瞄准外国目标市场,在国内生产的产品开始向国外市场销售,开始满足外国消费者的需求。

这是企业进入国际市场的第一步,也是最传统的路径。

3.国际市场营销

从将满足国内市场的产品向国外销售,到以外国消费者为目标市场进行有针对性的产品研发和营销策略制定;从集中在国内市场到国外国内市场并重,无论是企业的经营范围或者经营活动主体,都发生了重大变化。

这是企业进入国际市场的第二步。企业对国际市场的研究与开发已经上升到战略高度。

4.多国营销

所谓多国营销,指的是企业在营销组合上,不仅国内国外不一样,而且对不同的国家也开始进行区隔,针对不同国家制定不同营销策略和战略。

它不仅反映了企业应对国际市场的能力得到提升,同时也反映了国际市场营销的意识得到深化和加强。

这是企业进入国际市场的第三步。

5.全球营销

它是以全球为目标市场,公司的资源,包括资本、技术、研发和人力资源,在全球范围内进行配置。这还仅仅是表面现象,从内在观察,企业在文化建设上,在需求差异把握和满足上,都完成了过渡,企业所在国反倒降为次要因素。

这是企业跨国营销的最高阶段。至此,企业最终发展为真正的跨国公司,企业营销在全球范围全面展开——利用全球资源,包括资本、技术、管理、人力资源,为全球顾客服务。(作者单位:上海财经大学国际工商管理学院)

国际证券市场 篇4

为使行业企业更好地了解中国对外承包工程发展现状和有关政策展望,“协会”邀请了商务部对外投资和经济合作司王胜文副司长、中国对外承包工程商会刁春和会长到会并作了重要讲话(全文另发)。特邀专家张秀丽女士、安徽省对外经济建设集团公司常务副总经理田师悦、广东建工对外建设有限公司董事长肖利民、“协会”部分副会长单位及常务理事单位代表参加会议并发言。

会上商务部对外投资和经济合作司王胜文副司长介绍了当前“走出去”的基本情况和政策措施、当前国际经济形势及“走出去”面临的机遇、“走出去”的方式及注意事项。自1997年中央提出“走出去”战略后,我国对外投资合作步伐加快,逐年呈现跨越式发展,2008年我国对外承包工程完成营业额566亿美元,同比增长39.4%,对外承包工程已连续7年保持30%以上的增长速度,开始跨入世界工程承包大国行列。近年来,国家为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出台了一系列的重大政策措施,支持“走出去”战略的政策措施体系正在逐步形成,也加强了在财税金融方面及信息服务和制度建设方面的引导促进,如在政府网站上设立了“中国对外经济合作指南”,建立了《对外承包工程大项目数据库》;与世界上160多个国家建立了双边经贸合作混委会或联委会;商务部每年都进行免费的跨行业专业人才培训等。使参加会议的代表增强了积极应对金融危机造成的困难,进一步拓展国际市场的信心。同时也提出了目前产品出口和对外工程承包中存在的问题:如总体科技水平和技术含量不高、市场分布不均衡,复合型人才缺乏;网络防范意识不强,不善于处理企业经济利益和社会效益关系等;特别是一些企业不严格遵守法律法规,低价竞争盲目扩大市场份额等问题。现在“走出去”主要有援外、分包、自己开拓三种比较可行的方式,企业首先应该搞清楚自己要干什么,然后要充分了解你要投资、合作的国家和地区的基本情况,还要有信心和毅力及树立长期学习的思想。企业“走出去”过程中要处理好经济利益和政治利益的关系,处理好外部环境和内在条件的关系。要采取积极措施进一步开拓市场,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加强自律规范行为,严格遵守有关法律法规和工作程序;要根据自身能力和专业加强业务创新和分工合作,避免同质竞争盲目开拓;要加强属地化运作提高社会责任意识,特别要重视环境安全问题。当前,经济全球化和科技迅猛发展以及区域经济一体化有利于我们发挥比较优势和市场潜力,但决不能不顾实际条件地发展,也不要过于谨慎而丧失发展机遇。要认真研究考虑外部环境和外部条件及我们的自身条件,在国际市场竞争中找准自身的位置。

特邀专家张秀丽女士做了“关于创新工作方式,创造国际合作业务新局面”的讲话(全文另发),对协会开展对外合作,促进对外工程承包和产品出口工作提出了具体的建议。

安徽外经建设、沈阳远大企业、中建钢构、济南德佳机器、国强五金、旺达集团、精工钢构、杭萧钢构、广东建工对外建设等企业负责人也在会上介绍了他们在对外承包中取得的成绩,如沈阳远大2008年幕墙出口额是94.5亿元,占总销售额的52.4%,产品远销美国、阿联酋、日本、俄罗斯、英国、越南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预计2009年对外承包额将有希望突破100亿元,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幕墙承包制造商。这些企业之所以能得到市场的认可,是因为他们坚持质量第一,信誉至上;注重人才培养,人才战略是企业稳定发展的保障;大力加强对海外项目的管理支持力度;不参与价格方面的恶性竞争,降低了经营风险;采取了灵活多样的经营策略,建立了广泛的市场营销网络等。交流了开拓国际市场的经验,如安徽外经建设集团公司领导审时度势,及时调整发展战略,确定“实施一个援外项目,成立一个华安公司,开拓一片海外经贸市场”。目前,已先后在二十二个国家和地区成立了“华安国际贸易建设有限公司”,开展工程承包、连锁超市、酒店、宾馆、建材加工厂等多元化经营,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实现了以外经带动外贸、以外贸促进外经的发展格局。公司还在马达加斯加、莫桑比克、多哥等国开办了天地亿万多连锁超市,有力地促进了中非经贸往来,受到商务部的肯定和推广。他们还专门组建了“出国人员培训大队”,常年坚持不懈地对出国人员进行思想作风、职业道德、规章制度、外事纪律以及成本控制、专业技能、安全生产等培训。还定期对全体学员进行多方面的考核、考评,实行优胜劣汰。有多人先后获得有关国家授予的骑士勋章等荣誉,为中国建设职工树立了良好形象。大家也提出了目前在开拓国际市场方面存在的困难和要求。主要包括:汇率的不断变化,给出口企业带来了很大的损失;国内同行在国外的无序竞争,既损害了企业和行业的利益,也损害了国家的形象;许多国家出现了国家保护主义的现象;出国劳务人员素质低,满足不了行业的需求等。他们希望有关部门对于这些现象给予高度重视。为增强我们企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他们建议政府主管部门应适当提高钢结构、铝型材、采暖散热器、门窗幕墙五金件、机械设备等产品的出口退税率,出口退税率变化直接影响到国内企业的预期经济效益,同时也影响了国内企业参与国际项目招投标的竞争力。企业希望国家在出口退税问题上支持一下行业,使他们现在能在国外市场上生存、存在下去,为金融危机过后进一步扩大国外市场做好储备。许多以产品出口为主的企业,主要靠参加广交会和网络销售及参加国外展会获取信息和提高知名度,但在参加国外展会时经常受到不公平待遇,希望负责审批对外展览的组织把参加同一个展览的中国企业组织起来统一谈价格、统一谈位置,以“中国展团”的方式出国参展。

“协会”姚兵会长作了题为“抓机遇迎挑战致力实施‘走出去’战略”的重要讲话(全文另发)。

国际证券市场 篇5

一个人成功与否,并不是几句话就能够总结和认定的。在不同领域中的成功,需要有专家的不同见解和一致认可才能评判出来。而在商界中,判断一个创业者成功与否要从经营模式等这些硬性数据标准钟看出。在互联网发展高端的如今,网络电子商务已经成为很多人争先恐后的创业项目。有些人短浅的目光只能看到现在,认为了解现在的市场行情就能快速融入市场,并早日成功。其实不然,商代国际实力否认了这一学说,了解市场是远远不够的,要站在市场之上看整个电子商务的发展才是硬道理。

在互联网的电子商城中,很多人对该行业都了如指掌,换句话说,即使是自身网购达人,也对哪里的网址哪里的货物都非常熟悉,他们能够在第一时间找出对比的性价比最高的位置,也能拨开各种吹嘘力捧见到产品的实质。然而这些就能成功创业了吗?当然不是,商代国际的成功说明了创业者不仅需要了解市场,还需要知道服务对象的最终需求。

什么叫服务对象的最终需求?也就是了解消费者的购买欲望来源是什么。来自北京朝阳区的王先生很热爱宠物,它的大部分网购内容都是与宠物狗相关的饲料、衣服、药物等,这里我们将王先生当做商代国际其中的消费者,他对狗的热衷度就是这种消费欲望来源,创业者要懂得这点就不会仅仅只向其售卖饲料这么简单,可以从此开拓思维,向王先生提供狗狗书籍、甚至其他跟宠物相关的玩具等等。要以小见大,会从最原始的角度找到事情的根本,这也是商代国际一直向年轻创业者提出的建议。

进军国际市场的途径 篇6

市场调研,制定竞争战略

为了制定更准确、针对性更强的竞争战略,我们需要预先了解联合国采购的特点、用途、要求以及不同的采购机构所采购的货物或服务的类别等,进而选择合适的机构并采用恰当的战略,方能在联合国采购的大市场中抢占一席之地。

联合国采购的特点

联合国市场具有多元化性质,潜在的供应商必须了解联合国的制度和它的运作,几十个机构、计划和基金中的每一个都有各自的条款、项目和采购要求。但同时,这些组织又都是在一个更大的组织框架下运行的。

联合国采购的用途

联合国相关机构所采购的货物和服务主要用于对发展中国家与地区的援助、对战争或战后地区的援助、联合国维和特派团用品、联合国保护妇女儿童用品(UNICEF)以及联合国机构办公用品。

联合国采购的要求

由于联合国采购主要用于援助及自身使用,基于其本质是人道主义,它不要求奢侈豪华,但需要质量可靠、安全;它有着严格的标准,供应商所提供的商品或服务均需符合相关指标;它要求产品或服务价格低廉,以便其长期采购。

联合国主要采购机构

联合国主要采购机构共计44家,他们的采购要求、条款及采购的产品、服务各有不同,因此,想在联合国采购的竞争中获胜就要对每个机构进行分析评估,选择适合本企业的机构,并积极与其联系。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机构间采购办公室(IAPSO)

Inter Agency Procurement Services office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机构间采购服务办公室(简称UNDP/IAPSO)是联合国系统采购的归口管理单位,主要负责联合国系统内采购活动,其通过研究与拓展采购业务促进机构间的合作与协调。内部专家小组为各合作伙伴提供最有效率的采购服务,包括从采购计划的制定、技术规格的确定到物流配送服务,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机构间采购办公室(IAPSO)倡导“getting the right goods to the right place at the right time”(1999年,UNDP/IAPSO曾帮助100多个国家1700多个项目采购金额达6650万美元的物资)。

IAPSO 采购的主要产品

货物类:重型车辆、办公设备、摩托车、发电机组、技术设备、电子数据处理设备和相关软件、办公设备及用品、家具、建筑物维护设备、音像与通信设备、电子设备、农机设备、水供应设备等。

服务类:商业贸易服务、信息技术服务、联合国行政运营服务、旅行社服务、清理与转运服务、建筑物外部工程、 电子与机械工程、加油站运行补给服务、 综合性害虫控制、邮件转寄业务、补给设备维护、同声翻译、办公设备维护等。

联合国项目服务办公室(UNOPS)

United Nations Office for Project Services

联合国项目服务办公室管理和承担着帮助发展中国家(DEVELOPING COUNTRY)和转型国家(COUNTRY IN TRANSITON)提出的和平、社会稳定、经济增长与持续发展方面的众多项目。其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和其他机构、国际各金融机构、政府、非政府组织以及私人企业都有合作关系。

UNOPS采购的主要产品

货物类:钢铁产品、冷热轧铁、臭氧损失修补设备、石油产品、机动车辆及配件、计算机和网络设备、电子数据处理设备、结构金属和非金属产品、医疗设备、有机、无机化学品、橡胶轮胎与管道、办公设备、医药及疫苗、化学肥料、塑料、树脂、水泥和石灰、纸张及纸制品、视听、音像广播设备等。

服务类:出版物、实验室设备、采购服务、商贸服务、培训、管理服务、环境管理、健康服务、货运服务、印刷、出版翻译服务、社会服务、信息技术服务、电信服务等。

联合国秘书处/采购司(UNPD)

United Nations Procurement Division

联合国秘书处/采购司负责为联合国纽约总部、世界各地的维和特派团、区域委员会、国际法庭、特派团和其他联合国组织采购各类设备、商品和服务。采购业务超过400种货物与服务,这一采购包罗万象,例如航空运输、机动车辆、食品和膳食服务、计算机和数据处理设备、印刷服务和办公室用品。

UNPD采购的主要产品

空调、供暖和抽水设备、奖章和勋章、医疗用品、精密和计量仪表、机动车辆及部件和运输设备、办公和计算机设备、化学和石油产品、电子仪器和电子元件、机械和零件、纸张和纸制品、摄影器材及配件、家具、服饰以外的纺织品、工具和五金材料、发电机组、轮胎和橡胶制品、制服及装备等。

了解联合国采购的原则及程序

◆ 总则:

采购物品为确实所需

公平、公正、透明、通过竞争

经济、高效

资金最佳利用

◆ 程序

与联合国采购机构建立联系

供应商对联合国采购市场进行了调查分析并确定了要与之合作的一个或数个机构之后,他必须致力于与该机构总部和分支机构的联合国官员和采购专员建立长期的联系。通常,这种联系会带给供应商更多有价值的信息,包括即将签署的合同,合同的细则,竞标对手等,而这类信息是通过其他渠道难以得到的。由于现在还不存在一个公开的广告系统来告知供应商关于联合国机构全部的潜在合同机会,联合国各个机构愈加依靠各自的网站来宣传各自提供的商业机会。尽管如此,现在依然没有任何方式能替代与采购专员建立个人联系的办法,因为只有采购专员可能提供有关采购过程的附加的细节。

企业若觉得时机成熟的话,还可以邀请采购官员到工厂考察,但一定要提前预约。当面考察是让采购官了解企业和产品的最好机会。

获取联合国采购信息

联合国系统采购信息一般通过联合国出版物、有关机构设置的网站等途径来传播。用联合国组织和联合国开发计划署资助项目中产生的赠款来进行采购的信息每月发布两次,比如“机构间采购服务办公室”(APSO) 的出版物——《采购最新信息》(Procurement Update)。而用贷款进行采购的信息一般刊登在联合国刊物《商业发展》(Development Business)上,每年24期。《商业发展》对由世界银行、美洲开发银行、亚洲开发银行、非洲开发银行、欧洲重建和开发银行、北美开发银行、加勒比开发银行和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出资项目的国际竞标采购活动皆有信息通告。同时,一些国家政府的采购信息也时有出现。此外,该刊物中有关世界银行、美洲间发展银行(月度)和非洲发展银行(季度)运营情况的报告,也有助于对刚获批准的新项目的及时跟踪。

对中国企业的建议

亚洲商务中心副总裁李颖女士以自己的经验告诫广大企业在成功注册成为联合国采购供应商之后,不要认为可以坐等其成,还需要注意如下问题:

第一, 尽可能熟悉每个联合国采购机构的采购程序,当接到联合国采购机构批准成为指定供应商的通知后,要设专人对相关机构进行深入的了解、分析,并不断检索其网站,密切注视其在网上发布的采购信息,发现联合国采购系统发布的采购信息与本企业符合,要立即通过电子邮件或传真向其索取标书;

第二, 应及时将公司及产品的最新信息发布到相关采购机构的网站上,或通过电子邮件的方式向相关官员发送,以保持活跃的供应商地位;

第三, 应对所有竞标邀请作出积极反应,并努力寻找联合国项目和联合国专门机构在供应商周边地区办事处的采购机会。对于联合国采购机构的询盘或建议,即使当时不感兴趣或不能做到,也应及时回复,如果供应商连续五次未对竞标邀请作出反应,将在供应商名册上予以除名;

第四, 要学会和其他本地企业共同预约邀请采购官员考察工厂,这是让他们了解企业和产品的最好方法;

第五, 必须首先建立信誉。联合国的采购与一般商业往来有所不同,它非常重视公开透明、平等廉洁,而且从来不还价。因此企业报价时一定要报实价,即最终价格。与联合国做生意,必须价廉物美,不能靠一次性暴利赚钱,而要通过建立信誉和长期采购关系获得利润。而且,一旦企业与联合国有过交易记录,联合国对企业的信任建立起来后,一般不会改变采购对象,对企业以后的报价也很少提出异议。因此,与联合国做生意不能只看一时,必须有长远眼光;

第六, 要争取进入短名单。联合国通过长期与供应商接触,认可了一些优秀的供应商。在进行一些较小的金额采购时就不进行大规模招标,而主动与短名单内的供应商联系,并立即拍板成交。能进入短名单的一般是某种产品前十名的企业,相当于在比赛中直接进入了决赛,对中标非常有利。当然,这要靠企业本身的素质和产品的质量争取。

国际金融市场与中国金融市场 篇7

2009年,面对严峻而又复杂的国内外经济形势,中国政府果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迅速出台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中国经济较快扭转了增速下滑的局面,率先实现总体回升,为金融市场发展提供了较为平稳的国内环境。中国政府继续积极参与国际和区域的经济金融合作,同时也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继续对外提供各种形式的援助。

中国金融的改革与发展为金融市场对外开放奠定了坚实基础,在外资继续积极参与中国金融市场的同时,中资继续积极审慎地参与国际金融市场。中国金融市场继续借鉴国际经验,根据市场发展需要和现有条件,不断加快创新步伐,中国金融市场的积极影响进一步扩大。

今后,中国将继续支持市场发展创新,进一步优化投资者结构,促进以机构投资者为主的投资者队伍的形成,同时适当扩大境外对中国金融市场的参与程度;全面推进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工作,探索境外人民币资金的流动和交易机制,积极拓展海外人民币投资渠道,发展人民币离岸市场;继续稳步推进资本项目可兑换进程,在有效防范风险的前提下,有选择、分步骤放宽对跨境资本交易活动的限制,有序拓宽对外投资渠道,积极稳妥地推进中国金融市心建设。

一、中国国际收支继续呈现“双顺差”,经常项目顺差大幅下降

据初步统计,2009年中国国际收支经常项目、资本和金融项目呈现“双顺差”,国际储备资产继续增长。

2009年,中国国际收支经常项目顺差2841亿美元,较上年下降35%。其中,按照国际收支统计口径计算,货物贸易项目顺差2493亿美元,服务项目逆差287亿美元,收益项目顺差287亿美元,经常转移顺差348亿美元。

2009年,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含净误差与遗漏)1091亿美元。其中,直接投资净流入365亿美元。

中国国际储备资产变动3932亿美元。其中,外汇储备资产交易变动3821亿美元(不含汇率、价格等非交易价值变动影响),特别提款权增加108亿美元,在基金组织的储备头寸增加3亿美元。

二、外资对中国金融市场的参与程度进一步加深

(一)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QFII)投资规模继续扩大

2009年,国家外汇管理局共新批17家机构QFII额度,追加批准9家机构QFII额度,共计32.27亿美元。截至2009年末,共批准86家QFII机构共计166.70亿美元额度。

截至2009年底,中国证监会共批准了94家外资机构的QFII资格,较年初增加18家。截至2009年底,QFII总资产规模达2899亿元,其中证券资产2370亿元,约占总资产的82%,QFII持股市值约占中国A股流通市值的1.4%。在中国证监会鼓励境外长期资金入市政策的引导下,长期投资机构家数占QFII总数的比例继续上升。在已批准的94家QFII中,共有基金管理机构49家,商业银行21家,证券公司11家,保险公司2家,其他机构投资者11家。其中,共同基金、保险资金、捐赠基金等长期投资机构所占比例已达66%。

(二)外资银行类金融机构的新设、参股及其经营情况

2009年,中国银行业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在华外资银行营业性机构资本和拨备充足、资产质量良好,流动性和盈利状况较好。截至2009年底,共有13个国家和地区的银行在华设立了33家外商独资银行、2家合资银行、2家外商独资财务公司,有24个国家和地区的银行在华设立了71家分行,有46个国家和地区的194家银行在华设立了229家代表处。

截至2009年底,20余家中小商业银行引进合格战略投资者,共引进资本300多亿元,引进外籍管理人才100余人,提高了公司治理、经营管理和风险控制水平,加快了金融创新步伐;29家非银行金融机构引进了27家境外投资者,引进境外资本11.99亿美元。

2009年,中国银监会新批准5家外资法人银行从事人民币零售业务,允许符合条件的外资法人银行办理国债承销业务,允许外资法人银行发行银行卡。截至2009年底,获准经营人民币业务的外国银行分行49家、外资法人银行32家,获准从事金融衍生产品交易业务的外资银行机构数量54家。

截至2009年末,在华外资银行资产总额1.35万亿元,同比增长0.3%,占全国金融机构资产总额的1.71%;各项贷款余额7204亿元,同比下降1.03%,占全部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的1.7%;各项存款余额7018亿元,同比增长23.3%。在华外资法人银行平均资本充足率为21.22%,核心资本充足率为20.76%。

(三)外资证券类金融机构继续积极参与证券市场

截至2009年底,先后有中金公司等10家合资证券公司获准设立,其中长江巴黎(长江证券和法国巴黎银行合资)已终止合资变更为内资证券公司,目前合资证券公司共9家。目前还没有外资战略入股上市证券公司的情况。此外,根据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QFII)管理办法,外资还可以依法通过QFII购买上市证券公司股权。

截至2009年底,先后有34家合资基金管理公司获准设立,其中2009年有一家内资公司转为合资公司(11月6日,中国证监会批准意大利忠利集团受让国泰基金30%的股权),其中16家合资基金公司的外资股权已达49%。

截至2009年末,上海、深圳证券交易所各有3家特别会员,并各有38家和22家境外证券经营机构直接从事B股交易。此外,还有8家境外证券交易所驻华代表处、160家境外证券类经营机构驻华代表处获准成立。

(四)外资继续积极参与保险市场

截至2009年末,全国共有保险集团公司8家,保险公司122家,保险资产管理公司10家。其中,外资保险公司53家,包括外资财产险公司20家,外资寿险公司27家,外资再保险公司6家。

截至2009年末,外资保险公司总资产为2052亿元,较年初增加527亿元,增长34.56%,占全部保险公司总资产的5.05%。

截至2009年末,共有15个国家和地区的53家境外保险公司在华设立990余家营业性机构,另有8家境外保险中介机构也已在华开展业务。在华各外资保险公司运转正常,尤其是英杰华、保诚等欧洲保险公司在华业务稳步增长,市场影响力逐步形成。2009年,外资保险公司原保险保费收入458.02亿元,占市场份额为4.11%,比上年同期增加0.13个百分点。其中,外资财产险公司原保险保费收入为31.75亿元,市场份额为1.06%;外资寿险公司原保险保费收入为426.27亿元,市场份额为5.23%。在北京、上海、深圳、广东外资保险公司相对集中的地域保险市场上,外资保险公司的市场份额分别为14.47%、16.97%、8.46%和8.2%。

(五)外资继续积极参与黄金市场、期货市场、外汇市场、货币市场和债券市场

1.外资金融机构在黄金市场的交易量不大

汇丰银行(中国)有限公司、渣打银行(中国)有限公司、加拿大丰业银行有限公司广州分行和澳新银行集团有限公司上海分行四家交易所会员单位经过2008年和2009年的准备,都进入上海黄金交易所市场进行了交易。目前,四家外资商业银行会员按照外汇管理相关政策的规定参与黄金市场。2009年,外资金融类会员在上海黄金交易所共交易黄金36.03吨,较2008年交易量增加14倍,占上海黄金交易所黄金交易总量的0.76%。

2.外资机构参股中资期货公司

根据CEPA及相关补充协议的安排,截至2009年末,中国证监会先后批准了苏皇金融期货亚洲有限公司参股银河期货经纪有限公司,新际经纪香港有限公司参股中信新际期货有限公司,摩根大通经纪(香港)有限公司参股摩根大通期货有限公司,其参股比例分别为16.68%、42%及49%。

3.外资银行在银行间人民币外汇市场的交易量继续增长,但低于整个市场的增长速度;在外币对现货市场的交易规模和市场份额都明显下降,但在外币对衍生品市场的交易大幅增长

2009年,外资金融机构在银行间人民币外汇市场交易比较活跃,但市场份额继续下降。在人民币外汇市场上,外资金融机构交易规模同比增长2.1%,但低于整个市场的增长速度,其市场份额继续下降,占比为25%,较2008年下降6个百分点。其中,外资做市商的市场份额下降5个百分点,为21%。截止2009年底,银行间人民币外汇市场共有外资会员111家,占市场会员总数的40%,比上年末下降9个百分点。

在外币对现货市场上,外资金融机构的交易规模和市场份额都明显下降。2009年外资金融机构在外币对现货市场的交易规模同比下降35.8%,市场份额为41%,较2008年大幅下降16个百分点。外资金融机构在外币对衍生品市场的交易大幅增长111%。截止2009年底,外币对市场共有外资会员43家,占市场会员总数的46%。

4.外资金融机构在银行间货币和债券市场的市场份额有所下降

2009年,外资金融机构在银行间本币市场的市场份额有所下降,全年交易规模达16.21万亿,较上年减少8.21%,占2009年度总交易规模的5.87%。外资金融机构在利率互换市场交易规模增速最快,同比增长47.9%,在现券市场交易规模小幅增长,同比增长10.3%,其他子市场交易规模都有不同程度的回落,其中远期利率协议市场交易规模跌幅最大,较上年下降91.99%。外资金融机构在利率互换市场交易的份额最大,达到59.17%,较上年上升了2.73个百分点,其次为利率互换交易中的市场份额,达到47.52%,较上年上升了10.63个百分点,信用拆借的市场份额降幅最大,降幅达7.52个百分点(参见表3.1)。截至2009年底,银行间本币市场共有外资银行成员80家,新增1家,27家外资银行通过人民币利率互换业务制度备案,16家外资银行通过人民币远期利率协议制度备案。

5.外资机构积极参与基准利率市场建设

2009年,外资机构积极参与基准利率市场建设。2009年Shibor报价银行团由16家商业银行组成,其中外资银行2家,分别为汇丰银行(中国)有限公司和渣打银行(中国)有限公司;9家Shibor场外报价行中有3家外资银行,分别为花旗银行(中国)有限公司、三菱东京日联银行(中国)有限公司和德意志银行(中国)有限公司;共有17家机构对以Shibor为基准的利率互换业务进行报价,其中有汇丰银行(中国)有限公司、渣打银行(中国)有限公司和花旗银行(中国)有限公司3家外资机构。此外,外资金融机构通过继续积极参与利率衍生品市场交易而推动了Shibor基准利率的建设。2009年外资金融机构参与的以Shibor为基准的利率互换交易规模达1221.5亿元,增长49.74%,占2009年以Shibor为基准的利率互换交易总规模的46.84%。2009年远期利率协议全部以3个月Shibor为基准达成。

三、中资积极参与国际金融市场

(一)合格境内机构投资者(QDll)投资规模继续扩大

2009年,国家外汇管理局共新批13家QDII额度,追加批准1家QDII额度,共计90.79亿美元。其中,批准信托公司3家,共计6亿美元;基金管理公司9家,共计74亿美元;保险类机构2家,10.79亿美元。截至2009年末,共批准69家QDII共计650.3亿美元的投资额度。

截至2009年底,中国证监会共批准3 1家基金管理公司、9家证券公司的QDII业务资格,已有10只QDII基金、1只证券公司设立的QDII资产管理计划成立,资产净值约738亿元人民币。由于制度框架较为合理、技术准备比较充分、投资运作相对审慎,2009年,QDII产品经受了国际金融危机的考验,主要表现为:一是投资运作平稳;二是随着美国、香港等境外市场行情快速反弹,QDII产品净值快速增长;三是提高了风险防范意识和风险管理能力;四是增强了海外投资管理能力,提升了跨国运作水平。

截至2009年末,中国保监会共批准23家保险机构的QDII资格,保险QDII的投资额度合计达155.05亿美元。中国平安的QDII投资额度最大,为88.9亿美元,占保险QDII总额度的57.3%,中国人寿股份、中国人寿集团和泰康人寿的投资额度分别为17.5亿美元,15亿美元和13.85亿美元。根据有关投资规定,目前保险资金QDII可以通过自有外汇资金以及购汇形式投资香港H股、红筹股。

(二)中资金融机构境外经营和投资的情况

1.中资商业银行的境外经营和投资

在经济一体化、金融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伴随着中国企业“走出去”后衍生出的巨大跨境金融服务需求,中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快境外机构布局,拓宽业务领域,努力提升跨境金融服务能力。2009年,中国银行业境外机构布局取得积极进展,中国工商银行在越南河内、阿布扎比设立分行,在马来西亚设立子行;交通银行在英国伦敦设立子行。

截至2009年底,5家大型银行共有84家一级境外营业性机构;这些境外机构分布在亚洲、欧洲、美洲、非洲、大洋洲,业务范围涵盖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保险等多种金融服务领域。5家大型银行也开展了境外收购兼并活动,截止2009年底,大型商业银行共收购(或参股)了7家境外机构,涉及收购金额约合86.7亿美元。其中,中国工商银行先后收购南非标准银行和澳门诚兴银行,中信银行收购了中信国际金融控股有限公司(香港)。

专栏1中资金融机构走出去取得新进展

中资金融机构继续稳健实施“走出去”战略。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对中资金融机构实施“走出去”造成了一定的影响:部分金融机构“走出去”步伐明显放慢,如中信证券收购贝尔斯登股权交易被迫中止;部分金融机构先期投资出现损失,如中国平安集团收购比利时富通集团股权。2009年以来,多数国家经济出现见底企稳的态势,特别是以中国、印度等为代表的新兴市场经济体复苏更为迅速。在这样的背景下,2009年中资金融机构继续稳健实施“走出去”战略。

2008年以来,中资金融机构“走出去”呈现出一些新特点。一是地域分布更为合理。近年来,包括越南、印度尼西亚等东南亚国家、南太平洋地区,以及北美和欧洲,甚至中东等与中国经济联系较为紧密的国家和地区,均已成为中资金融机构“走出去”的目的地。二是“走出去”战略渐趋清晰。经过多年的积累和发展,部分的中资金融机构已经逐步形成较为清晰的“走出去”战略。例如,中国工商银行“走出去”战略的一个重要原则是跟随客户走出去;在地域上,把新兴市场作为发展业务的重点地区;海外并购通常不做财务投资,收购境外机构时尽可能获得控股权,接管后植入自身的品牌进行经营。三是“走出去”的形式更为多样。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海外市场波动性比较大,2009年中资金融机构的海外并购事件明显少于前两年,更多的机构选择在境外设立分支机构。

注:本表为不完全统计,根据公共资料整理。

2.中资证券期货机构的境外经营和投资

截至2009年底,共有中金公司等14家证券公司经批准在香港设立证券子公司(以下简称香港子公司),实际注册资本总计44.95亿港元。目前,除国信和东方两家香港子公司尚在筹建外,已开展运营的内地证券机构香港子公司共12家。此外,经中国证监会同意,2009年11月,海通证券香港子公司收购了香港大福证券52.86%股权,目前整合工作进展顺利。

截至2009年底,中国证监会先后批准易方达等7家境内基金管理公司在香港设立的全资或合资子公司,其中2009年批准的有3家.在上述7家公司中,5家已获得香港证监会颁发的资产管理牌照。

自2006年以来,在CEPA补充协议II框架下,中国证监会先后批准浙江永安等6家期货公司在香港设立子公司。2009年,6家香港子公司业务量和盈利能力快速提高,而且运作较为稳健,均达到了香港证监会的监管要求。香港子公司业务开展的情况,为境内期货公司走向海外提供了宝贵经验。

3.中资保险机构境外经营和投资

专栏2中资企业走出去和相关政策

近年来,随着中外经济联系逐步增强,中国经济进一步融入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之中,中资企业“走出去”步伐明显加快。根据中国商务部统计,2009年中国境内投资者累计实现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433亿美元,同比增长6.5%。截至2009年底中国累计对外直接投资已超过2200亿美元,比2006年末增加1300多亿美元。境外投资企业的行业分布更为广泛,投资者类型更加多元。

近年来,中资企业“走出去”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和特点。一是企业“走出去”加速步入新阶段,“走出去”企业的规模不断扩大,“走出去”的地域、领域不断拓展,业务拓展的深度和水平都在不断增强。2009年,中国境内投资者共对全球122个国家和地区的2283家境外企业进行了直接投资。二是海外并购大幅攀升,企业“走出去”的形式更为多样。而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壮大,企业“走出去”的形式更加多样,形成了以对外劳务和工程承包、股权投资、境外上市等多种形式并重的格局,企业参与国际经济活动的领域有了很大拓展。其中,海外并购的比例占比较高,2009年对外直接投资金额中收购、兼并占40%以上。三是企业“走出去”向企业“跨国经营”转变。中国企业“走出去”已逐步从项目承包或建立海外销售网络等单纯的“走出去”,向全面的“跨国经营”方向发展,通过把供应、研发、生产和销售等企业经营的主要环节在全球范围进行合理配置,以提高自身的国际竞争力。

注:本表为不完全统计,根据公共资料整理。

注:本表为不完全统计,根据公共资料整理。

现有政策支持中资企业“走出去”。中国加大“走出去”步伐,不仅有利于自身发展,也有利于支持走出去目的地经济的发展。近年来,中国政府先后发布了多项支持和规范企业“走出去”的文件,涉及扩大援外规模、扩大优惠贷款规模、加大对企业“走出去”的金融支持力度、简化“走出去”的审批步骤,以及促进贸易、投资便利化等方面。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复苏和全球经济趋于稳定,可以预见,未来一段时间内,中国企业将继续保持较快的“走出去”步伐。尽管前景可期,中国企业“走出去”仍然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首先,东道国的政治干预和海外市场法规限制会加大中国企业“走出去”的不确定性;其次,中资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的国际化程度还不够高,“走出去”企业的跨境金融服务需求还无法得到完全满足;另外,如何加大对国际化人才的培养,建设具有国际化视野、熟悉国际市场的人才队伍,也是“走出去”企业面临的重大课题。

截至2009年末,共有16个中资机构在境外设立了44家营业性机构,其中9家设在欧美、1家设在大洋洲、3家设在亚洲、31家设在港澳地区。

中国太平保险集团通过股权收购,在更大程度上实现了内部资源的整合与综合实力的更大提升。2009年11月,中国太平保险控股有限公司顺利完成对民安控股有限公司的并购。通过并购,中国太平旗下的太平财险和民安中国将在更大程度上实现优势互补,发挥协同效用。

(三)中资企业境外筹资的情况

截至2009年底,共有159家境内公司到境外上市,筹资总额1277.80亿美元;另有大量的中国企业采用间接方式到境外上市。2009年,中国证监会共核准6家企业到境外首次发行股票并上市,7家境外上市公司完成8次增发,合计筹资156.36亿美元。

(四)中资金融机构和企业继续参与国际借贷市场

截至2009年9月末,中国外债余额为3867.72亿美元(不包括香港特区、澳门特区和台湾地区对外负债,下同),比上年末增加121.11亿美元,增长3.23%,其中,中长期外债余额为1647.93亿美元,比上年末增加9.17亿美元,增长0.56%,占外债余额的42.61%;短期外债余额为2219.79亿美元,比上年末增加111.94亿美元,增长5.31%,占外债余额的57.39%。短期外债余额中,贸易信贷余额为1325亿美元;登记短期外债余额为894.79亿美元,占短期外债余额的40.31%,占外债余额的23.13%。

在2542.72亿美元的登记外债余额中,国务院部委借入的主权债务余额为352.32亿美元,占13.86%;中资金融机构债务余额为870.18亿美元,占34.22%;外商投资企业债务余额为922.62亿美元,占36.28%;境内外资金融机构债务余额为351.54亿美元,占13.83%;中资企业债务余额为42.81亿美元,占1.68%;其他机构债务余额为3.25亿美元,占0.13%。

2009年1~9月,中国新借入中长期外债138.45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减少135.35亿美元,下降49.43%;偿还中长期外债本金259.59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加121.75亿美元,增长88.33%;支付中长期外债利息25.63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减少3.93亿美元,下降13.29%。

(五)2009年中国外汇储备继续增加

截至2009年末,中国外汇储备达23992亿美元,较2008年末增加4531亿美元。2009年,国家外汇管理局进一步完善外汇储备经营管理,实现外汇储备资产保值增值。采取积极审慎的经营方针,深入研判国际经济金融形势的发展变化,努力把握投资机会,拓展投资渠道;完善多元化投资策略,优化货币和资产摆布;进一步完善外汇储备经营管理体制机制,继续推进全球化经营布局,加强内部控制和监督管理,提高应对突发事件能力和水平。

(六)社保基金逐步增加对境外股票市场的投资

2009年,全国社会保障基金坚持审慎投资的指导思想,基于对全球市场的判断,逐步增加了对境外股票市场的投资,在有效分散风险的同时,取得了较好的投资收益。另外,全国社会保障基金密切跟踪香港股票市场走势,适时对所持有的境外转持股票进行了优化调整。

四、中国金融市场继续融入国际金融市场

(一)中国债券、股票、黄金、期货等市场份额的全球占比情况

1.中国国内债券市场余额在全球国内债券市场位居第六,占比有所提高

截至2009年6月末,中国国内债券市场余额为2.3万亿美元,较2008年末增长4.4%,占全球国内债券市场余额的3.7%,较2008年末上升0.4个百分点,居全球第六位。

从中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交易的债券品种结构看,截至2009年末,商业银行债和企业债(含短期融资券和中期票据)在全部债券余额的占比分别为3.41%和13.59%,较上年末分别提高0.84和5.2个百分点,债券品种结构进一步优化。

2.中国股票市场规模的全球占比有所提高

据世界交易所联盟统计,截至2009年末,上海证券交易所股票市值为27048亿美元,较上年末上涨89.8%;深圳证券交易所股票市值为8684亿美元,较上年末上涨145.7%。沪深两个证券交易所总市值为35732亿美元,占全球股票市场市值的7.68%,较上年末提高2.22个百分点。

据世界交易所联盟统计,2009年上海证券交易所股票成交金额(含投资基金,下同)为50620亿美元,较上年上升95.7%,成交额首次跃居全球第三位;深圳证券交易所股票成交金额为27743亿美元,较上年上升123.4%,成交额跃居全球第六位。沪深两个证券交易所股票成交金额为78363亿美元,占2009年全球证券交易所股票成交金额的9.74%,占比较上年大幅提高6.36个百分点。

2009年,中国A股市场合计融资4497亿元,其中首次发行融资2131亿元,再融资2366亿元,融资额约占全球股票市场融资额的7.69%,占比较上年提高1.98个百分点。

3.中国期货市场一些品种的交易量全球排名居于前列

2009年,上海期货交易所(SHFE)铜、铝、锌期货的成交量继续位居世界第二,SHFE与LME和COMEX铜期货交易量(按成交吨数计算,下同)之比为1:1.5:0.2;SHFE与LME铝期货的交易量之比为1:11.4;SHFE与LME锌期货的交易量之比为1:2.5。上海期货交易所橡胶期货的交易量位居世界第一,2009年该品种交易量是东京商品交易所(TOCOM)的26.8倍。上海期货交易所螺纹钢期货已成为全球最大的钢铁类期货品种。

大连商品交易所(DCE)豆粕和豆油期货的成交量分别跃居世界第一,2009年豆粕和豆油期货交易量分别是芝加哥期货交易所集团(CMEG)的1.3倍和2倍。大连商品交易所玉米和大豆期货的成交量继续分别位居世界第二,DCE与CMEG和东京谷物商品交易所(TGE)玉米期货的成交量之比为1:38.7:0.6;DCE与CMEG和TGE大豆期货成交量之比为1:11.5:0.06。大连商品交易所线型低密度聚乙烯(LLDPE)期货品种的成交量继续保持世界第一。2009年,大连商品交易所棕榈油期货的交易量跃居世界第一,DCE与马来西亚交易所棕榈油期货交易量之比为4.4:1。

2009年,郑州商品交易所(ZCE)白糖期货的成交量保持世界第一,棉花、菜籽油、早籼稻期货的成交量位居世界第二,小麦期货的成交量位居世界第三。ZCE白糖与洲际交易所(ICE)原糖期货的交易量之比为1.05:1;ZCE与ICE棉花期货交易量之比为1:1.9;ZCE与ICE菜籽油期货的交易量之比为1:1.3;ZCE与CMEG早籼稻期货的交易量之比为1:1.3;ZCE与CMEG和美国堪萨斯商品交易所(KCBT)小麦期货的交易量之比为1:35.2:7.5。目前,郑州商品交易所精对苯二甲酸(PTA)期货品种的成交量继续保持世界第一。

尽管中国期货市场的某些品种交易量排名靠前,但由于目前参与者仍以国内为主,其国际影响与其全球排名尚不相称。

4.上海黄金交易所黄金的日均成交量相当于伦敦金银市场协会的2.73%,上海期货交易所黄金期货成交量位居世界第五

上海黄金交易所以黄金现货为主要交易品种。2009年上海黄金交易所累计成交黄金4711吨,同比增长5.53%,日均成交量为19.3吨。2009年伦敦金银市场协会黄金日均清算量为2275万盎司,约为707.6吨,上海黄金交易所黄金的日均成交量相当于伦敦金银市场协会的2.73%,比率较上年上升0.13个百分点。

2009年,上海期货交易所(SHFE)黄金期货累计成交3406吨,成交量位居世界第四,其与CMEG、MCX和TOCOM的黄金期货成交量之比为1:32.1:4:3.5。

(二)中国金融市场与国际金融市场价格走势的关联性有所增强

专栏3香港人民币产品市场的发展和前景

2004年以来,在香港和内地合作推动下,香港人民币业务由开始推出到范围不断扩大,产品也逐步丰富。目前,参加人民币业务的香港银行主要提供存款、兑换、汇款、扣帐卡及信用卡、支票、认购买卖人民币债券,以及对与内地企业进行人民币贸易结算的境外企业的贸易融资等服务,内地为香港人民币业务提供了专门清算安排,中国银行(香港)有限公司经两地有关当局认可,充当香港人民币业务清算行。香港金融管理局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09年底,在港人民币存款为627亿人民币。目前,香港金融市场中除了人民币存款、人民币债券等人民币相关产品外,还有人民币无本金交割远期外汇交易(简称人民币NDF)品种。

香港人民币债券市场发展情况。2007年6月11日,中国人民银行和国家发改委联合发布《境内金融机构赴香港特别行政区发行人民币债券管理暂行办法》。2007年6月26日,国家开发银行宣布将在香港发行约50亿元人民币债券,拉开了香港人民币债券市场发展的序幕。2007年~2008年,中国进出口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和交通银行等中资金融机构在港发售总额达200亿元的人民币债券,2009年东亚银行(中国)和汇丰(中国)两家内地港资法人银行赴香港发行了50亿元人民币债券。2009年9月,财政部在香港也发行了60亿人民币国债。香港人民币债券市场的发展,为香港债券市场增加了新的品种,为香港人民币资金增加了一个运用渠道,为境外人民币资金提供了回流渠道,有助于香港银行扩大资产业务范围,也增加了香港市场对周边地区人民币资金的吸引力。

香港人民币NDF市场发展情况。人民币NDF的市场行情主要反映国际社会对人民币汇率变化的预期。香港人民币NDF推出之初,日均成交金额仅200万美元左右,市场主要参与者为跨国公司及少数对冲基金,经过10多年发展,参与者和成交量不断增加。2005年1 1月,香港市场推出供中小企业及银行零售客户对冲人民币汇率风险的零售人民币NDF。目前,香港人民币NDF市场的日均成交金额约10亿美元,市场主要参与者为跨国公司、中资银行境外分行、境外中资企业、对冲基金及零售银行客户等。随着中资企业不断走出国门,中资企业的投资避险意识也不断提高,由于人民币汇率弹性的逐步加大,中资银行境外分行及境外中资企业已成为参与人民币NDF交易的重要市场力量。香港人民币NDF合约到期交割时,按合约汇率与实际汇率的差额以美元进行结算,境内市场推出人民币远期外汇产品后,境内人民币远期价格和境外市场相互影响。

香港人民币产品市场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随着跨境人民币业务的发展,香港地区人民币存量规模将进一步上升,香港地区各类市场主体对人民币金融产品的需求也将进一步上升。由于内地有关部门已经为香港人民币业务提供了制度性清算安排,香港在发展人民币产品市场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香港发展人民币产品市场,有利于丰富香港金融市场的产品系列,增强香港金融市场的吸引力,有利于香港经济金融的繁荣。

1.与国际债券市场相似,中国国债收益率曲线更加陡峭

资料来新毕08系统

2009年,全球主要经济体国债收益率曲线更加陡峭。在中国银行间债券市场上,2009年中短期国债和长期国债的收益率均走高,且中长期国债收益率的增幅明显大于短期国债,国债收益率曲线变得陡峭(见图3.1)。

2、中国外汇市场与国际外汇市场交易价格走势基本一致

2009年,银行间外币/外币即期市场上主要外币对,例如欧元/美元、美元/日元等,交易价格的走势与国际市场基本一致。

资料來源:新系统

3、与全球股市走势相似,中国主要股指也出现大幅上涨

2009年,与全球股市走势相似,中国主要股指也出现大幅上涨。2009年末,上证综指和深证综指分别报收于3277点和1201点,分别比上年末上涨80%和116.8%(见图3.2)。2009年中国主要股指涨幅高于发达市场经济体,与同属“金砖四国”的俄罗斯、巴西、印度主要股指的涨幅比较接近,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作为新兴市场经济体在全球率先复苏的经济基本面。

专栏4中国塑料期货和钢材期货交易取得成功

2007年7月31日,线型低密度聚乙烯(LLDPE)期货合约作为大连商品交易所(以下简称大商所)首个工业品种上市交易,上市后LLDPE期货成交日趋活跃,持仓水平不断提升。2009年,大商所LLDPE期货日均成交量和持仓量分别达到36.7万手和1 0.1万手,已成为大商所新的明星品种。2009年5月25日,大商所推出第二个塑料品种聚氯乙烯(PVC)。PVC上市后迅速活跃,2009年日均成交量和持仓量分别达到24万手和13.8万手,PVC期货初步取得成功。

2009年3月28日,螺纹钢和线材期货合约在上海期货交易所(以下简称上期所)上市;截至2009年底,螺纹钢期货累计成交3.23亿手,线材期货累计成交218万手。目前已完成螺纹钢20家企业和线材15家企业的注册工作,分别占中国钢铁业协会2008年统计数据大中型企业产量的50%以上。目前,螺纹钢期货已成为国内成交量和成交额最大的商品期货品种,也是全球最大的钢铁类期货品种。

塑料期货和钢材期货交易取得成功,其主要原因在于目前中国塑料和钢材市场的产业集中度不高,市场竞争激烈,利用商品期货市场避险的需求较高。目前,国内LLDPE和PVC产业链的成熟程度远低于发达经济体,不仅有大量的塑料贸易企业,还有着数以万计的下游塑料制品企业。国内LLDPE现货市场的定价虽然以中石化定价为主导,但是中石油、合资企业和进口厂家的报价对中石化定价形成一定制约,具有较强的竞争性。目前国内PVC生产厂家接近百家,市场竞争激烈,中国钢铁工业的产业集中度也较低,粗钢生产企业平均规模不足100万吨,同时钢铁产品经销商超过15万家,规模小而分散,造成了市场参与者众多、交易层次多、市场竞争激烈、价格波动剧烈。这些市场结构特征在螺纹钢和线材细分市场上表现尤为突出。螺纹钢和线材期货为众多钢铁生产、消费和流通企业提供了管理价格风险的有效工具。随着近年来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国内市场对钢材和塑料的需求大幅提高,相关行业企业利用期货市场避险的需求强烈,而且远高于发达国家的同类型企业。

最后,经过近20年的培育和发展,中国商品期货市场的运作不断规范,有关交易所长期以来对于产业客户开发和服务工作的重视,也是塑料期货和钢材期货交易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

与以上情形相对照,发达国家商品期货市场类似的塑料和钢材期货品种的交易并不活跃,其原因主要在于其相关行业的垄断程度较高,导致市场的避险需求不足。

4.中国多数期货品种的价格走势与国际市场基本一致

2009年,上海期货交易所(SHFE)的铜、铝、锌期货与伦敦金属交易所(LME)的价格走势基本一致。2009年上海期货交易所期铜、期铝、期锌主力合约与LME三月期铜、期铝、期锌合约对数价格相关系数分别为0.997、0.972和0.992;上海期货交易所期铜、期铝、期锌主力合约价格对LME期铜、期铝、期锌三月合约价格的引导系数分别为33.6%、5.5%和30.3%,比2008年分别提高12.3个百分点、下降14.9个百分点和提高15.5个百分点;LME期铜、期铝、期锌三月合约价格对上海期货交易所期铜、期铝、期锌主力合约价格的引导系数分别为30%、38.4%和25.6%,比2008年分别下降11.3个百分点、提高23.7个百分点和下降3.9个百分点。2009年,上海期货交易所天然橡胶期货主力合约与TOCOM天然橡胶三月合约对数价格相关系数为0.967,TOCOM天然橡胶三月合约价格对上海期货交易所天然橡胶主力合约价格的影响比较显著。

2009年,大连期货交易所玉米、大豆和豆粕品种因受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影响,与CME的玉米、大豆和豆粕价格的相关性大幅下降。2009年,大连玉米、大豆和豆粕与CME玉米、大豆和豆粕价格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128、0.475和0.321。大连期货交易所豆油品种受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影响较小,与CME豆粕价格依然保持较高的相关性,相关系数为0.887。2009年,大连期货交易所(DCE)棕榈油与马来西亚交易所(BMD)棕榈油价格高度相关,相关系数为0.96;此外,从2009年棕榈油六次比较重要的转折点时两者的价格走势看,呈现出明显的DCE引领BMD走势的情况。

郑州商品交易所(ZCE)小麦、白糖和棉花三大主要期货商品与国际主要市场的价格走势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性。由于中国进口小麦的比重很小,加之中国政府在小麦市场实行最低收购价政策,2009年ZCE小麦期货价格走势继续相对独立,与CME小麦期货价格的相关系数仅为0.068。2009年国际白糖市场发生逆转,表现为供小于需,国际原糖期货价格大涨,虽然国内白糖市场仍然是供需基本平衡,白糖进口量仍然不高,但受美糖大涨的心理影响和新年度国内白糖减产预期影响,国内白糖期货主力合约特别是远月期货合约表现出大幅上涨。受上述因素影响,2009年ZCE白糖与ICE原糖期货价格相关系数为0.84,出现大幅提高。2009年ZCE棉花与ICE棉花期货价格依然保持较高的相关性,相关系数为0.87。

专栏5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情况

国际金融危机全面爆发以来,美元、欧元等主要国际结算货币汇率大幅波动,中国及周边国家和地区的企业在使用第三国货币进行贸易结算时面临较大的汇率波动风险。以人民币作为支付手段的呼声越来越高。为了顺应国内外市场参与者的要求,促进中国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贸易正常发展,推动企业贸易投资便利化,国务院常务会议2009年4月8日正式决定,在上海和广东省广州、深圳、珠海、东莞4城市开展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2009年7月6日,试点工作在上述地区正式启动。

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启动以来,各项工作进展顺利。截至2009年末,银行累计为企业办理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409笔,金额为35.8亿元。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进展顺利,开局良好,主要表现在:

一是促进贸易便利化取得积极成效。在《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管理办法》及实施细则发布以后,人民银行会同有关部门出台相关配套政策,统一规范了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总体上看,试点工作开展以来,人民币资金清算渠道畅通,报关及出口退税等日益便捷,企业普遍反映获得了便利。第一,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不纳入核销管理;第二,出口仍可享受出口货物退(免)税政策;第三,企业可根据实际业务需要将出口收入的人民币货款存放境外;第四,企业使用人民币结算后,相应的资金不用进入待核查账户;第五,对企业进出口预付、预收货款占总货款的比例暂无上限限制。从企业反映的情况看,较之外币结算出口收汇,采用人民币结算后,资金到账周期明显缩短。

二是试点企业得到了实惠。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在帮助企业渡过金融危机,保持外贸和经济稳定增长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试点企业普遍反映得到了实惠。第一,有利于中外资跨国公司优化汇率风险管理。跨国公司针对当地的进出口业务采用当地货币结算,可有效减少货币错配,实现当地货币收入和支出项目的自然对冲。第二,节省了汇兑成本。采用外币结算时,企业进口付汇和出口收汇均需承担汇兑成本。此外,由于人民币兑部分小币种无报价,企业采用小币种结算需承担由人民币兑美元、再由美元兑小币种的两次汇兑成本,采用人民币结算可节省相应汇兑费用。第三,节省了企业外币衍生品交易费用。在采用外币结算时,为锁定汇率风险,企业须进行套期保值;采用人民币结算后,企业将节约原来套期保值的费用。

三是信息管理系统运行良好。中国人民银行开通了跨境人民币业务信息管理系统(RCPMIS)用于采集所有人民币跨境业务信息,为商业银行提供相关信息服务,与海关、税务、外汇及反洗钱等系统进行数据交换,截至2009年末,共有30家中外资商业银行总行接入系统。

资料来源:新华08系统

5.中国黄金市场价格走势与国际市场基本保持一致

在2009年的多数交易日中,中国黄金市场价格走势与国际市场基本保持一致。在全年244个交易日中,有188个交易日高于国际金价,平均价差为0.4元/克;56个交易日低于国际金价,平均价差为一0.26元/克。国内与国际金价平均差价为0.36元/克,较上年0.67元/克的差价下降了0.31元/克,下降幅度为46.27%。(见图3.3)。

(三)中国金融市场借鉴国际经验不断创新

2009年,中国金融市场借鉴国际经验,根据市场发展需要和现有条件,不断加快创新步伐。

一是市场创新取得重要进展。2009年,中国金融市场在产品创新、机构创新等方面均取得重大突破。相继推出地方政府债券、内地港资银行赴香港发行人民币债券、中小企业集合票据等新债券产品;成功推出创业板,进一步完善了中国资本市场层次与结构、拓展资本市场深度与广度;螺纹钢、线材、早籼稻和聚氯乙烯等新的期货品种相继上市交易,促进了期货市场交易进一步活跃;央企ETF等新的基金产品不断推出。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外汇三期交易系统于去年4月27日上线运行,新增了交叉货币掉期产品以及复杂订单交易策略等功能,以及做市商报价等多种形式报价。去年6月,银行间外汇市场推出净额清算业务,防范市场系统性风险。6月29日,新一代本币交易系统正式上线,在提供多种新交易方式的同时,突出了对做市商制度的支持。上海证券交易所进一步推进跨境ETF产品开发创新,借鉴国际经验起草和修订国际板上市规则和交易规则。去年9月21日,中债信用增进投资公司成立。11月28日,银行间市场清算所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挂牌。

二是金融市场制度建设稳步推进2009年,市场监管部门采取多项措施加强市场监管,防范和处置市场风险。中国人民银行及相关监管机构相继发布了《银行间债券市场债券登记托管结算管理办法》等重要制度,对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与交易主体的活动进行引导和规范;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出台自律规则,加强对银行间债券市场交易行为和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承销人员行为的市场自律。中国证监会发布创业板及新股发行的管理办法与指导意见,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建设和新股发行机制。国家财政部等四部委联合进一步规范了国有股转持的实施办法。国资委发布通知规范央企参与期货等衍生品业务交易的行为。中国证监会出台了基金的评价与管理制度,加大基金市场规范力度。

五、进一步提升中国金融市场的对外服务能力,积极稳妥地推进中国金融市场对外开放

(一)进一步优化金融市场参与者结构,吸引境外参与者参与境内金融市场交易

在外汇市场,随着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等重大改革的推进、中国一东盟自贸区建立以及境外人民币业务的发展,可以考虑延伸中国外汇交易中心业务范围至境外;可以考虑进一步引入境外机构参与外汇市场交易,发展多样化的外汇及人民币相关产品,吸引境外投资者。

在银行间拆借和债券市场,可以考虑引进更多的境外机构参与交易,争取成为在港发行的人民币债券的二级市场,并为境内发行的外币债券提供交易平台及相关服务;可以考虑发展多样化债券产品,特别是发展浮动利率产品和利率衍生品,增加债券市场的流动性、提高债券市场效率,吸引境外融资者和投资者。

专栏6全球金融信息市场在低迷中等待市场转机

2009年,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全球金融信息服务市场总体规模同比进一步缩小,主要金融信息服务机构经营状况普遍不良,经营收入和净利润均有一定幅度的下降。汤森路透公布的2009年第三季度的季报显示,净利润同比下降了58.87%。但是,汤森路透、彭汤森路透公布的2009年第三季度的季报显示,2009年第三季度收益32.16亿美元,同比下降3.68%,净利润1.67亿美元,同比下降了58.87%,按照美国通用会计准则,每股摊薄收益为0.19美元,比上年同期博等主要机构占有全球金融信息服务市场2/3以上份额的格局并未发生根本性变化。为应对金融危机给信息市场带来的冲击,全球主要金融信息服务机构一方面削减无法赢利的非核心业务及其相应职位,甚至从非核心市场退出,以节约相关开支;另一方面,为提高竞争力和市场份额,它们围绕核心产品,重新调整完善总体布局和业务结构,特别是加强全球市场资讯的采集能力,加大重点功能研发和对外收购力度,提升终端产品的专业化服务功能,以期形成新的核心竞争力。

2009年,全球金融信息服务市场总体仍处于低迷期,但国内金融信息服务市场却保持了20%的增长,延续了以往快速发展的态势。中国金融信息服务市场的持续发展,主要得益于中国金融的稳定发展和金融创新的不断加快,同时也得益于国内外金融信息服务机构的相互良性竞争和共同开拓。新华社设立了中经社控股有限公司这一市场化运营主体,充分利用新华社的资源、网络、人才和渠道优势,形成了以新华08PC终端为核心,视频终端、手机终端等同步发展的产品链条,其中新华08PC终端还开通了人民币债券服务系统,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国内金融机构新一轮消费需求。

在股票市场,可以考虑积极探索境外企业在境内上市(即国际板)的制度安排,加强相关部门沟通协调,稳步推进境外企业在境内上市的准备工作,研究制订相关发行上市、交易结算、持续监管等制度安排和配套规则。

在黄金市场,可以考虑进一步发挥外资会员在连接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方面的作用。在期货市场,可以考虑进一步优化投资者结构,促进以机构投资者为主的投资者队伍的形成,推动相关企业在期货市场套期保值,推动各类金融机构参与金融期货业务;研究QFII在期货市场的试点方案,包括对离岸交易模式和保税交割的运作机制等方面进行研究。

(二)全面推进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工作

一是研究扩大试点范围。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工作自启动以来进展顺利,但人民币结算规模与中国贸易结算总规模相比仍显偏小。为进一步推动试点工作向纵深发展,在总结前期经验的基础上,有必要适时扩大试点范围,增加境内试点地区、试点企业以及境外试点区域。

二是研究推动将试点项目由货物贸易扩大至服务贸易。随着试点政策知晓度的提升,企业参与积极性的增强,企业对于服务贸易采用人民币结算的需求也日益突出,有必要将人民币试点由货物贸易扩大至服务贸易。

三是探索境外人民币资金的流动和交易机制,积极拓展海外人民币投资渠道,发展人民币离岸市场。人民币成为国际贸易中支付结算的工具后,随着试点工作的开展,境外企业和商业银行海外参与行对人民币的需求将会日益增加,因此有必要研究境外人民币资金流动、人民币交易机制等问题。

(三)进一步加强中国金融市场基础设施建设

进一步加强中国金融市场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实现中国金融市场托管清算结算系统的功能整合,研究构建中国场外债券及其衍生品市场的集中结算机制,进一步支持市场的发展创新,提高中国金融市场的效率、联通性和安全性。

在总结人民币用于跨境贸易结算经验的基础上,继续统筹规划建设人民币跨境和境外支付清算体系与建立制度化人民币现钞境外流通和回流渠道,为境外投资者持有境内金融资产创造条件。

(四)继续积极稳妥地推进资本项目可兑换,促进中国金融市场对外开放

推进资本项目可兑换是外汇管理体制改革的长远目标,要与国家经济金融发展的整体战略相适应,充分考虑经济发展和金融市场建设,高度重视防范跨境资本流动冲击的风险。下一阶段,外汇管理部门将稳步推进资本项目可兑换进程,在有效防范风险的前提下,有选择、分步骤放宽对跨境资本交易活动的限制,有序拓宽对外投资渠道,协调推动跨境人民币金融业务发展。构建完善的监测预警体系,加大对异常跨境资金流入的监测分析力度,提升对跨境资本流动的风险预警能力,维护国家经济金融安全。

六、协调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

2009年4月,国务院发布《关于推进上海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的意见》,明确指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总体目标是:到2020年,基本建成与中国经济实力以及人民币国际地位相适应的国际金融中心;基本形成国内外投资者共同参与、国际化程度较高,交易、定价和信息功能齐备的多层次金融市场体系;基本形成以具有国际竞争力和行业影响力的金融机构为主体、各类金融机构共同发展的金融机构体系;基本形成门类齐全、结构合理、流动自由的金融人力资源体系;基本形成符合发展需要和国际惯例的税收、信用和监管等法律法规体系,以及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金融发展环境。”

建设与中国经济实力相适应的国际金融中心,表明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要着眼于为中国经济建设服务,要发挥与中国经济实力相当的国际影响,还要为中国的涉外经济活动提供充分的跨境金融服务和保障。建设与人民币国际地位相适应的国际金融中心,表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将是以人民币标价金融产品交易为主的金融中心。随着人民币国际地位的上升,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在人民币跨境支付结算、人民币跨境融资和投资、人民币对外币交易以及其它人民币标价产品的跨境交易等方面将逐步丰富和强化服务功能。建立境内外参与者共同参与的、国际化程度较高的多层次、多功能金融市场体系,表明中国将继续推动金融市场对外开放,完善金融市场参与者结构,提高金融市场的境外参与者比重,还要不断丰富和完善金融市场的功能,提高金融市场的活力和创新能力,不断提高金融市场的对内对外服务能力。完善市场的定价、信息功能,表明中国要发展与金融资产定价及信息服务密切相关的金融关联服务业,形成金融业及关联服务业相互支持融合发展的完整产业链,不断提高金融市场的综合服务能力。形成以具有国际竞争力和行业影响力金融机构为主的金融机构体系,表明在鼓励各类金融机构共同发展的同时,在尽量满足各层次金融服务需求的同时,尤其要大力培养和吸引具有国际影响的大型跨国金融机构,争取每个行业都产生具有独特竞争优势和行业影响力的金融机构。

国务院文件出台后,国家各部委以及上海市出台了多项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措施。

建立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部际协调机制。国务院[2009]19号文出台后,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贯彻落实国务院文件工作分工的通知,并要求各部门加强协调,明确责任,抓紧制定具体措施。为了对上海“两个中心”建设工作中出现的重大问题和重点工作进行指导,协调国家层面的各项政策,国家发展改革委牵头国家有关部委建立了上海“两个中心“建设的部际协调机制。

国家各部委出台相关政策,推动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相关工作取得突破。人民银行、财政部、商务部、海关总署、国税总局、银监会、国家外汇管理局对上海开展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给予了大力支持,上海地区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进展顺利。经人民银行和财政部批准,银行间市场清算所股份有限公司在上海成立。银监会和证监会联合出台了支持商业银行进入交易所债券市场的相关办法;人民银行、银监会正在推进外资法人银行发行人民币债券,截至2009年底,已有5家在沪外资法人银行上报了发债申请;人民银行、国家发改委正着手研究推进境外机构在境内发行人民币债券、境外人民币资金投资境内债券市场等工作;人民银行与银监会联合出台了公告,就金融租赁公司、汽车金融服务公司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金融债券有关事宜进行了明确。财政部、国税总局专门下发了《关于上海建设国际金融和航运中心营业税政策的通知》,从税收政策上给予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以支持。

上海有关方面完善相关配套政策,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国务院[2009]19号文出台后,上海市政府制定了《上海市人民政府贯彻国务院关于推进上海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的实施意见》。为了贯彻实施建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国家战略,营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金融发展环境,上海市人大出台了《上海市推进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条例》。为了营造公平高效的金融法制环境,上海市建立了金融审判庭。上海有关方面还正在研究支持金融创新、吸引人才的具体政策。

资料来源:国际清算银行网站,www.bis.org.

..Source:BIS website,www.bis.org.

资料来源:国际清算银行网站,www.bis.org.

Source:BIS website,www.bis.org.

资料来源:WFE网站,www.world-exchanges.org.

,.g.g.Source:WFE website.www.world-exchanges.org.

资料来源:WFE网站,www.world-exchanges.org.

Source:WFE website,www.world-exchanges.org.

资料来源:新华08系统

资料来源:新华08系统

资料来源:新华08系统

资料来源:新华08系统

资料来源:新华08系统

资料来源:新华08系统

资料来源:新华08系统

资料来源:新华08系统

资料来源:新华08系统

资料来源:新华08系统

资料来源:新华08系统

资料来源:新华08系统

国际证券市场 篇8

关键词:证券市场,国际化,监管

证券市场国际化是以证券为手段的国际资本的自由流动。从广义上理解, 证券市场国际化包括三个方面, 一是证券业务的国际化;二是证券投资国际化; (1) 三是证券融资国际化。 (2) 本文涉及的证券市场国际化仅指第三种情况———证券融资国际化, 即以企业跨国上市 (3) 为核心的证券融资国际化对中国证券监管的影响。

一、对中国企业境外上市监管的影响

就监管依据而言, 中国证券立法滞后于证券市场的发展, 除了《证券法》第238条对境外上市必须审批进行概括性规定外, 对跨国发行与交易的具体规定则主要依据于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这些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层级较低, 效力不高, 内容不全, 基本上属于应急性质, 很不稳定。由于立法滞后, 监管往往是靠仓促出台的政策, 或靠行政措施干预。这根本不能满足证券市场国际化的要求。因此, 中国应完善证券市场的法律法规, 为证券市场国际化提供法律依据。“中国应在总结境外证券融资实践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由证券主管机构起草, 国家立法部门审议, 制定出一部专门性的境外证券融资综合法规, 以使中国在海内外发行和交易外币债券、H股、B股、存托凭证以及改革A股、利用海外证券基金等各项活动, 完全做到于法有据, 依法办事, 有法保障。”[1]

就监管机构而言, 目前对境外上市的监管集中于对企业是否符合境外上市条件的审查及对符合条件企业的申请进行审批。由于中国对企业境外上市规定了苛刻的条件, 这使企业为筹资和发展, 不得不规避法律绕道境外上市。中国的监管机构中国证监会是国务院下属的事业单位, 从法律上其权威有限, 不具备国际上其他国家证券监管机构的准司法权性质, 对企业绕道境外上市的行为不能及时有效的打击。梁定邦先生认为, 强有力的监管机构应该至少享有以下五项权力: (1) 调查权力, 即有权调查任何涉嫌未能遵守任何证券法规的人士或机构; (2) 指示的权力, 即有权指示持牌人士或机构以监督管理机构指示的方式进行业务, 以保护投资者或金融市场的健全性; (3) 起诉的权力; (4) 互相协助的权力, 即监督管理机构可代表海外监督管理机构对涉及该海外证券市场失当行为的个人或机构进行调查, 而这种协助双方均可提供; (5) 制定规章的权力, 即可详细说明证券法的某些条文如何遵循。因此, 中国应赋予证监会行政机关的地位, 并赋予其强大的监管权力。

中国证券市场长期以为企业融资、促进经济增长为目标有关。实际上发达国家的证券市场也都有促进经济增长和保护投资者利益等组合职能, 只是任何国家都不能将促进经济增长的职能凌驾于保护投资者利益的职能之上[2]。国际证券监管机构甚至把保护投资者利益作为证券监管的最终目标。因此, 中国的监管机构也应加强制度性的建设, 重视后续监管, 保护投资者的利益。

在加强证券业自律性组织的作用方面, 对境外上市的监管除了要靠政府公权监管的努力, 还应充分发挥证券自律性组织在市场监控中的作用。政府监管机构由于管理行为的性质所限制, 其监管难以涉及证券市场的方方面面, 而且单凭监管机构的力量无法应对复杂多变的证券市场。中国应使证券业自律性组织发挥更大作用。尤其是在对间接上市的监管方面, 通过自律性组织对其成员 (中介机构) 的监督, 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防止绕道上市现象的发生。

二、外资公司直接进入A股市场的影响

从世界各国证券市场开放的发展历程来看, 各国是否允许本国企业境外上市和外国企业境内上市, 取决于各国经济的市场化和对外开放程度、金融业发展水平和证券市场的发达程度, 以及采取什么样的汇率制度。事实上, 只有在实力相当的国家之间相互开放, 才能实现双赢。对于长期积贫积弱、体制落后的发展中国家而言, 对外全面开放国内市场只能导致被动接受发达国家盘剥的不公平结果。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 墨西哥在经济基础薄弱、宏观调控不力的情况下全面开放本国的金融证券市场, 以致爆发金融危机, 甚至殃及整个拉美股市。对于这类现象, 已经有学者指出, “现在的金融体系及其自由化仅使那些已经享有并且主宰世界经济的国家受益, 代价却由发展中国家, 特别是由它们当中最穷的国家承担。”[3]

对于外资公司进入A股市场的立法监管, 从中国现阶段的法律规定来看, 只有《证券法》及相关法律法规中有关于中国企业境外上市的规定, 对于接受海外证券境内上市还是空白。中国需要制定调整境外企业境内上市的法规, 而这一法规的制定不仅应考虑证券市场的成熟程度, 还要考虑其是否与中国总的经济发展相适应, 既要逐步开放, 又要有效控制开放可能带来的风险。

三、中国证券市场需要跨部门的联合监管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金融业混业经营的发展趋势不断显现。金融混业经营有利于资金的有效利用, 利于发挥金融领域各方面的协同作用, 利于风险的系统监管, 是中国金融改革的目标之一。

针对混业经营、监管的趋势, 在2006年第三届国际金融论坛年会上, 部分专家提出组建超部委金融监管协调机构。成思危提出, 鉴于“在金融业分业经营的情况下, 只要本部门没风险就不管, 实际上是将风险赶到其他部门, 对整个国家而言, 其风险可能更大。因此建议成立超部委的金融监管协调机构并赋予其实权”[4]。这一观点的提出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中国人民银行郑州培训学院院长王自力提出了不同的看法, 他认为:一行三会 (1) “伞形监管”优于“超部委金融大监管”。第一, 职能冲突。中国人民银行在法律上定位是代表国家从事金融业协调和宏观管理, 维护金融稳定的权威合法机构, 它的视野不仅包括银行体系自身还包括证券、保险在内的整个金融体系, 它专门设立了金融稳定局, 从宏观上组织统筹全国的金融稳定事宜。如果在此基础上再增设一个“超部委的金融大监管”, 此机构的行政规格就会高于人民银行和各部委, 其行政权力高度集中必定会削弱各监管部门法定职能, 也会使中央银行权威性和维护金融稳定的作用大打折扣。第二, 从许多国家和地区金融监管体制来看, 主要有美国以美联储 (FRB) 为核心的伞形监管模式以及英、日、德等国的统一监管模式 (又称功能性监管) 。两种监管架构在提高监管效率、鼓励金融创新上都具有明显优势。尤其是美国伞形监管模式, 构筑了以中央银行为核心、各金融监管机构为组成的监控体系, 有效地组织了对金融控股公司及其下属机构的外部监督和约束, 顺应了金融混业发展的要求。伞形模式中的主监管者权力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专业监管部门的牵制, 监管效率还不能达到最佳。统一监管则是一种新兴的监管理念, 也是一种更高级的监管模式, 由单一机构行使监管职能, 能够很好地适应金融业务相互交叉的发展趋势, 监管成本更低, 效率更高, 但目前运行模式仍然不太成熟。从现行“一行三会”的实际情况看, 中国现阶段将各监管职能统一到一个机构下, 进行统一监管仍存在较大困难。因此, 借鉴美国做法, 近期内加快建立以人民银行为主导, 由银监、证监、保监部门组成的类似伞形监管架构比较符合中国国情[5]。

中国2008年初进行了大部委改革, 但并没有提到建立金融大部委, 关于建立金融大部委的说法或将告一段落了。中国目前尽管没有建立“超部委金融大监管”的必要, 但是多方面探讨金融监管机构之间的协调机制仍然是必要的。经国务院同意,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与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于2008年1月16日在北京正式签署了《中国银监会与中国保监会关于加强银保深层次合作和跨业监管合作谅解备忘录》。备忘录旨在加强和改进金融监管, 健全监管协调机制, 规范银行业和保险业之间开展深层次合作, 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 进一步提高跨业监管的有效性。备忘录的签署, 是银监会和保监会为适应市场发展的要求, 建立健全协调机制, 进一步加强金融监管协调配合的重要举措。中国证监会作为中国三大金融监管机构之一, 应积极探索与中国银监会和中国保监会的合作监管机制, 除签订备忘录是加强三部门合作监管的有效途径外, 还应积极探索其他的、更有效的合作监管机制。

参考文献

[1]周洪钧, 张学森.国际证券业的规范运作[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1996:125.

[2]何雁明.国际证券市场法律规范方式的创新对深化中国证券市场改革的启示[J].当代经济科学, 2000, (3) .

[3]刘明康.2000—2001年国际金融报告[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1:156.

[4]中国发展门户网.中国尝试建立金融监管协调机制[EB/OL].http://cn.chinagate.cn/finance/2006-09/14/content_2355837.htm.

国际证券市场 篇9

关键词:证券市场,国际化,股市

一、我国证券市场国际化立法的必要性

尽管国际证券化市场的发展是由私人性质的市场转变而来,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经济建设的发展, 证券市场逐渐发展成为国际化性质的法治市场, 为世界经济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所有的这些都源于不断对相关法律进行完善和修订, 促进了证券市场的国际化发展,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 我国经济早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部分, 结合当前世界经济发展的背景, 对证券市场的国际化立法方式进行分析, 是国家化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以及我国证券市场发展的实际需要。

(一) 证券市场的国际化是国际金融市场竞争的需求

国际金融中心竞争早已存在, 但没有明确的时间, 但是我们可以知道金融发展的全球化使得国际金融市场的竞争不断加剧。随着国际市场中上市资源的不断扩大, 国际金融市场的竞争也在日益加剧, 虽然我国最初发展上市公司是为了促进我国经济发展, 引进外资促进自身经济发展, 但是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 具有较大的经济发展潜力, 因而被很多学者以及国际金融中心认可。

随着国际金融中心的发展和建成国际证券市场的法制化成为现阶段发展的重要课题, 而且通过对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 进一步提高了国际金融中心的实际竞争力。面对着证券市场竞争力, 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面临着很多现实的问题, 要提高国际金融综新的复合型, 就要依据法律制度对其进行规定和规范。

(二) 证券市场有待完善的要求

首先, 提升证券市场上市公司的整体质量, 根据上海证券交易所的数据, 2007年80多家红筹股的利润就超过了1000家A股公司所获得利润的70%。如此巨大的差距, 给我们新的启示, 根据这些报告, 我们可以知道境外的红筹股公司相比国内的A股公司具有更强的盈利能力。如果这样的红筹股公司能够跨境上市, 对于中国的投资者而言将会是一个很好的机会, 可以借助世界公司的成长机会为自己赢得更多的利益。

其次, 我国的证券市场结构规划有待完善, 当前我国证券市场的系统风险大多数都来源于金融股所占比重太大。尽管股票市场要防止出现流动性泛滥的情况, 同时也要保证股票市场的一定活跃性。金融股所占市场比例过大, 就容易造成流动性不好而导致的板块效应的出现, 因而提高了金融系统的风险。因而寻找外国的跨境公司上市, 减少金融股的市场比重, 促进其平衡发展, 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股票市场的活跃, 降低了金融系统的风险。

再次, 证券市场操作管理有待加强。通过对证券交易所的数据进行分析, 我们发现A股公司单位账面上现实的故宫权益价格与成熟市场的价格相比存在很大差距, A股公司的权益价格远远高于成熟市场的价格, 因此, A股公司很可能存在股市泡沫。这种投资氛围不利于股市的健康发展, 如果这种股市泡沫不能够很好地解决, 将会对股市产生巨大的影响, 甚至引发金融危机。引起这种股市泡沫的原因, 主要是由于资本流动性太低, 投资者缺乏宽广的投资渠道, 因而拓宽投资渠道对投资者以及金融市场而言, 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我国证券市场国际化的立法方式选择

(一) 中外证券市场国际化的路径差异

世界上发达国家的证券市场不但其形成是私法自治的结果, 而且其国际化路径也同样是一个自然推进的过程。因为, 在私法自治理念的支撑下, 对于外国公司跨境上市发达国家在最初并没有特别的规定, 允许通过私法自治的方式进行上市, 即使在后来通过立法来规范证券市场也同样继续坚持着私法自治。因此, 发达国家对于证券市场国际化的推进实际上是完全按照市场化的路径进行的, 其立法的内容主要是针对证券市场自治过程中所发现的问题而采取的经验积累。

我国证券市场的建立过程走的是一条不同于发达国家的路径, 即证券市场的形成和发展是政府推动的结果, 而不是市场自身发展的结果。这主要是因为我国的经济体制经历了从计划向市场转化的过程, 这种转化过程意味着我国对于证券市场的发展一直面临着监管市场和培育市场的双重任务。因此, 我国证券市场的国际化立法应是渐进式和探索式的。

(二) 中国证券市场国际化的阶段性立法选择

在实践阶段, 我国应该按照边实践边立法的方式允许外国公司直接跨境上市, 但为了防止允许外国公司跨境上市对市场的负面影响, 我国允许外国公司跨境上市应按照便于控制的方式先易后难。通过在实践阶段分批次地允许外国公司跨境上

市后, 我国应在实践中通过证券交易所的动态立法不断调整监管方式, 积累监管经验, 同时加强对动态立法的研究。在更高层面的立法过程中, 要不断地结合我国证券市场开放过程中所碰到的问题展开研究, 并将这些问题的研究和我国其他法律的对接研究综合考虑。

此外, 不管是实践阶段的证券交易所的规则制定和法律制定, 还是最终的全面立法阶段的法律制定, 任何时候的证券市场国际化立法都可能面临着与其他法律的冲突问题。这意味着在我国证券市场国际化的阶段性立法方式中必须考虑和现有其他法律的对接, 保证我国证券市场的持续稳定发展。

三、总结

总之, 我国在政府推动证券市场国际化的进程中, 面临着证券市场培育和监管的双重任务, 因而不能只考虑对证券市场的监管问题, 而应同时或者更应考虑证券市场的培育问题。

参考文献

[1]赵怡雯.上交所考虑吸引大型跨国公司上市[N].国际金融报, 2007-11-20 (1)

[2]尚福林.大力推进多层次资本市场改革与发展[N].中国证券报, 2007-12-03 (A05)

国际市场营销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篇10

1 国际市场营销与国际贸易的区别

1.1 性质区别

从商品交换的基本含义来看, 贸易就是一种大而化之的商品交换活动。国际贸易顾名思义就是存在与国家之间的商品交换。它在实质上与普通商品交换活动区别在于其国际性的一面。国家间的商品交易也存在着购进和售出。在两者之间有着税收起着杠杆作用。而国际市场营销不涉及到购进的问题, 但是从“营销”两个字来看, 可以知道其着重强调售出, 并通过对国际市场需求的了解与认识, 通向国际市场, 完成劳务或者销售产品的任务。在完成任务的同时, 营销的目的就是获取利益, 通过售出本国商品获取最大利益就是国际营销的基本性质。

1.2 组织者的区别

国际贸易有着特定的组织机构如世界贸易组织, 这在一定方面属于国家间的行为, 而这种行为涉及到国家政治利益和国家决策。它的组织者是国家的世界经济贸易部门, 这是国家单位行使的权利代表着一个国家的政策;而它的最高组织者是世界经济贸易组织, 它是为了调和国家与国家之间的贸易问题, 解决贸易争端, 并且有相关的法律法规进行约束行为。而国际市场营销则是涉及企业与企业之间的行为。营销是一种策略, 它表示着市场行为, 获取利润或者是获取长远的营销胜利是其最终目的。它的组织者是某一个企业的营销部门, 是一个团队。在企业利益与企业发展的规划里, 企业高层与营销部进行的商业行为。

1.3 营销手段的区别

国际市场营销与国际贸易都是以利益的获取为其活动目的。但是所进行的营销手段却有所区别。国际市场营销在前面我们提到过是一个企业的商业行为, 那么它的营销手段势必会遵循企业的发展步伐、发展阶段、发展模式以及资金状况等进行营销策略、它需要考察市场状况、产品适用人群、品牌的价值量以及相关的国家政策等。根据这些状况进行营销策划, 之后根据计划实施行动。在一系列的营销手段中, 它偏向于个体的目前发展或者是长久发展方向、而国际贸易虽然也是以利益为最终追求目标, 但是它所注重的是整体利益。它所代表的是一种控制、稳定的权利。在各种国际贸易活动中主要是国家经济行为的一种调节手段。它涉及到汇率、贸易差额以及国家之间的商品结构, 很多国际贸易体现着国家经济行为。它的灵活性不亚于国际市场营销, 但是它的整体性及规模性则远远大于国际市场营销。

2 国际市场营销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国际市场营销主要是将本国的商品进行跨国的销售, 并提供给多国消费, 从而赚取利润。如果一个国家的企业在世界贸易竞争中取得优势, 并且获得巨大的经济利润, 那么我们就认为它拥有优秀的国际市场营销。而国际贸易它是一种在整体中才能把握的, 按其定义来说是商品和劳务的一种国际间的转移。而这个商品并不是特指哪一个企业的商品, 是整个国家与国家商品交换活动中的商品。所以我们要想说某一个国家的国际贸易势力很强, 不能从一个企业来观察而要从整体来把握。所以, 我们从中就得出国际市场营销在某些程度上可以对国际贸易产生影响。如果一个企业的国际市场营销战略得当, 获取巨大的商品利润, 在国外有自己的品牌, 那么它对国际贸易则有着良好的影响。它可以增强一个国家的国际贸易竞争力, 为国家整体的国际贸易额度增加优势。企业开拓国际市场, 一方面可以增强企业的竞争优势, 一方面也在优化着国际贸易。因此, 国际市场营销对企业国际贸易水平的提高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不仅连接了客户需求和企业反映之间的关系, 还会对企业参与国际分工的广度与深度产生较大影响, 对企业能否成功进行国际贸易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同时国际营销也会制约一个国家对外贸易的水平, 以下国际市场营销对国际贸易带来的影响与启发进行分析:

2.1 以产品为导向转为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以国际市场营销对国际贸易的潜移默化, 应加强对市场的需求及消费者的欲望, 不能单纯出售制造的产品, 而是根据消费者的需要来生产其想购买的产品。应该变传统以产定销的模式, 而积极调研国际目标市场发展状况, 将消费者的需求与满意作为国际贸易的起点与终点。目前我国国际贸易的问题较明显, 很多企业仍固守传统的贸易经营的观念, 往往是我们生产什么就出口什么, 并被动等待订单、通过展会形式开出订单等, 而没有主动投入到国际市场调研中, 了解国际市场的真正需要、对市场进行预测、确定目标市场, 再研发相应的产品。因此由于传统国际贸易手段而造成库存积压或者削价倾销的问题并不少见。有些国际贸易活动中, 我国作为出口方认为只要我们生产出具有创新水平、多功能、质优价廉的产品就可以了, 就能保证出口外销的成功, 却忽略了日益变化的国际市场而存在的竞争对手、行业变化等, 而产品的生命周期正在缩短、出现越来越多的替代品、消费者需求变化等, 这些都是在国际贸易中需考虑的问题。例如伊莱克斯家电公司在对我国消费者进行调研后, 发现冰箱静音的要求已备受消费者关注, 静音不仅体现了先进的技术, 更表现出人文关怀, 而由于其认识到静音效果的重要性, 因此瑞典的产品走入了我国市场, 并在我国消费者心目中占有一定地位。

2.2 实现国际贸易调研的科技化

随着信息技术的渗透, 促进国际贸易调研工作的科技化趋向, 并呈现出便捷化、准确性高、时效性高的特点。目前还可实现无纸化调查问卷及网上访问、记录的形式, 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访问者的第一手资料, 并采取相应的统计分析程序进行汇总分析, 再撰写调研报告, 通过网络迅速反馈给客户。在国际贸易进行市场调研的整个进程中, 都应该采取计算机策略, 实现调查无纸化, 能够节省较多的调查费用及访问时间, 能较大提高效率, 并满足企业经营者决策的科学性, 更利于企业直接对自己销售网络进行调研分析, 不断完善贸易往来。

2.3 加强营销队伍的完善

企业营销组织能不能对动态的国际市场做出准确反应, 对整个企业的兴衰起到重要作用。面对当前国际经济环境的变化, 营销技术也进一步改进, 这也对我国企业营销组织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而新经济的竞争归根结底还是人才的竞争, 因此营销队伍的建设是一个关键问题, 国际贸易的营销人员不仅要具备敏锐的观察力、谨慎的分析能力以及优秀的管理能力, 在科学技术掌控营销活动的时代, 也应具备处理信息的能力。例如在开展网络贸易过程中, 营销人员可以直接参与网络的设计、管理等工作。因此, 对于营销队伍的建设, 一方面应加强技术力量, 另一方面就要加强营销人员的培训, 以提高整个队伍的综合素质。

由上可见, 国际市场营销与国际贸易之间相互促进、相互影响。在当今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 国际市场营销与国际贸易互为因果, 他们两个既存在以利润为目的的跨越国界的经济活动的共同点, 同时也存在一定差异性, 随着国际市场营销的不断深入, 也必然会促进国际贸易水平的提高。

摘要:国际市场营销与国际贸易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并对国际贸易产生深厚影响力。国际市场营销与国内营销有所不同, 主要受到不可控环境因素及自身资源等诸多影响, 因此需要不断完善我国国际贸易的途径与策略, 以对我国经济发展发挥重要作用。

关键词:国际市场贸易,国际贸易,影响

参考文献

[1]文正午.浅析国际贸易与国际市场营销的关系[J].科海故事博览 (科教创新) , 2010, (4) .

[2]杜玉平.从国际营销视角探讨中国外贸出口型企业发展[J].国际经贸探索, 2005, (21) .

[3]宁淑惠.试论国际市场营销中的营销策略[J].生产力研究, 2006, (8) .

[4]刘娟.中小企业国际市场营销策略研究[J].国际贸易学, 2005.

[5]刘卫东.国际市场营销中的中国自主品牌研究[J].企业管理, 2008.

桑德 发力国际水务市场 篇11

一方面是国际水务巨头积极布局中国庞大的水务市场。目前,中国水务市场发展迅速,据相关调研报告估算,“十一五”期间,中国在供水、污水处理、中水回用和排水、水污染防治等方面的总投资将超过1万亿元人民币。如此巨大的市场,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国的水务公司进入,其中不乏威立雅、苏伊士等业内巨头。另一方面却是中国企业不肯偏居一隅,力图做大做强,打入国际市场与世界水务龙头一争高下。桑德就是后者的杰出代表。

打响头炮,中标沙特项目

2009年7月29日,国内环保业传来喜讯:桑德接到沙特阿拉伯Jubail及Yanbu电力、水利公共事业公司辖下的Tareeq Al-Matar 第九污水处理厂的升级改造项目正式中标通知书,合同总金额达5.6亿人民币。该合同仅是第九污水处理厂第二阶段即新建污水处理厂,第一阶段和第三阶段即相关改造项目的设计工作目前也由桑德进行,三个阶段的合同总额预计合计将达到7亿人民币。

沙特阿拉伯此项目采用国际招标的方式,吸引了一大批实力雄厚的国际水务公司,其中包括法国、日本、韩国等国众多跨国公司以及当地水务公司。“没有金刚钻不揽瓷器活”,要想在这次竞争中夺魁,桑德必须拿出过硬的本领来。2009年5月22日沙特阿拉伯Tareeq Al-Matar 第九污水处理厂业主的总工程师及第九污水处理厂的厂长、工艺工程师来到桑德,对桑德运营的南昌象湖污水处理厂、宜昌临江溪污水处理厂进行考察。桑德出色的设计、运营管理、采购、设备集成及制造能力获得了充分肯定,给业主留下了良好的印象。最终,桑德因其出色的设计、合理的报价在众多的投标人中脱颖而出,中标合同。该项目由桑德集团联属企业—桑德国际(Sound Global Ltd,新加坡主板上市公司)承接。

此次中标并非偶然,是桑德全球化定位结出的硕果。自2006年10月,桑德集团的联属企业——伊普国际(现已更名为桑德国际)在新加坡上市,就确立了国际化方向。作为桑德的水务品牌,桑德国际主要致力于市政污水、市政给水、工业废水、工业给水、废水深度处理循环再利用等领域的设计咨询、项目投资、建设运营、总承包、设备集成、运营管理等类型的服务业务,截至目前,已完成的各类水务和环境工程业绩近600个。中国首张全市场化国际水务大单落袋桑德,打响了桑德国际化进程中的第一炮,掀开中国环境企业进军全球环境市场序幕。

国内练内功,国外闯市场

桑德董事长文一波认为,中国巨大的环保市场是培育世界级环保公司的沃土。经过近20年的快速发展,中国环境公用设施领域的市场化改革带来了环境投资、运营、服务质量等诸多方面的改善,未来在中国将形成一大批规模庞大、实力雄厚、技术先进、产业链完备的环保企业。桑德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中逐渐成长起来的。

1994年桑德在工业废水处理领域首倡“交钥匙工程”模式,如今这一模式已经成为一种主流。当时工业企业污水治污设施的建设技术由科研院所提供,设计单位提供设计,企业买设备,最后调试又找另外一个单位来调试,众多单位都参与,但是没有一个单位对最终达标负责,出了问题各单位互相扯皮、推诿,严重影响了企业对污水治理设施建设的积极性。出于对解决这个问题的迫切心情,桑德在工程实践中大胆向企业提议整个工程由自己来承包,并进行100%的赔付,对最终能否顺利达标负责,也就是我们现在通行的“交钥匙工程”。采用“交钥匙”模式进行工程建设,极大减少了建设的中间环节,保证了工程进度和工程质量,有效降低和控制了工程造价,从一定程度上可以满足企业花较少的钱、解决严重的污水治理问题的需求。桑德到目前承担系统集成建设的各类环境治理工程已超过600个,极大推动了中国工业废水处理的进程,为环境改善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2001年桑德创新性地在全国推出了“中华碧水计划”,将BOT模式引入市政领域, 加快了中国市政污水处理的进程。虽然“中华碧水计划”在后来的实践中一度遭遇不少困难,其进展程度不如想象顺利,但是桑德也先后取得了国内近50个BOT项目。更为重大的意义在于,作为市场的先行者,桑德的努力为开启环境基础建设领域市场化起到了临门一脚的效果:市政污水处理难题由政府负担的事业体制转入企业经营的市场体制,在削减政府资金压力的同时,培植大型专业环保企业,促进中国环保产业的发展。正是在这样的政策大门被开启后,各方企业积极投身市政污水处理领域,如今活跃于国内的几家大型环保公司也正诞生于此时。

1999年,桑德集团倡导成立北京国家环保产业园区,得到国家相关部门的重视,如今这个环保园区已初具规模。

2006年,以桑德环境工程有限公司为主体的伊普国际(现名桑德国际)在新加坡证券交易所主板成功上市,成为国际知名投资机构——世界银行属下的国际金融公司(IFC)在中国投资的唯一一家环保企业。于2007年7月通过增发配售方式融资约5.45亿元人民币。

2007年桑德集团首倡发起成立全国工商联环境服务业商会,并任首任会长单位。从关注产业链的建设上促进产业健康发展,架起企业与政府沟通的桥梁。

2008年,伊普国际(现:桑德国际)以2.08亿元人民币发收购海斯顿水处理设备有限公司。

在中国市场的多年拼搏,桑德积累了技术优势、成本优势和人才优势,具备了走向国际市场的实力。作为第一个即将进驻沙特环保产业的中国公司,伊普国际开创了民营环保企业进入国际市场的先河。全球巨大市场空间将给中国企业带来巨大发展潜力,随着国际经验的日益丰富,未来以桑德为代表的中国环境企业必将成为全球环境市场的主要参与者。

参与国际竞争任重道远

“桑德”,系英文“sound”之音译,意即完美、声音,它蕴含着全体桑德人以产业报国为已任,树立中国环保产业世界品牌,让“桑德”的声音享誉世界的决心和信心。愿望很美好,现实很残酷。桑德进军国际市场必须经受国际市场的严格考核和检验。

在企业成长过程中,桑德积累了很多好的技术,从失败中也吸取了教训,形成了比较好的商业模式。但是,进军国际市场,这些都仅仅是敲门砖而已。万里长征只迈出了第一步。中国企业在国际市场的品牌影响力还是有限,特别是在环保行业,中国的企业还很年轻,缺乏经验,必须在进入的时候,不断学习,在学习中提高。

桑德深知国际市场和国内市场的差异。如果简单用国内技术、国内市场的一些经验和能力去参与国际市场的话,肯定会有问题。国内和国外完全不同,包括技术标准,工程标准都完全不一样,程序也完全不一样。在进入不同的地区时,不同文化理念的冲突必须得到充分的考虑。“技术上我们是世界级的,但是适应性我们要做到最当地化的。”

中国资本进入国际市场 篇12

一个中国的财团买下了世界上最大的农场——澳大利亚昆士兰的卡比农场。卡比农场占地9.3万公顷, 面积相当于澳大利亚首都堪培拉, 位于昆士兰和新南威尔士交界处。支持方表示, 这项交易将确保澳大利亚最具有标志性农场的前途。可是批评人士担心, 这将是向外国人变卖澳大利亚农业瑰宝的开端。

中国对澳大利亚农业, 包括奶制品工业的兴趣越来越大, 以确保对中国新兴中产阶级的食品供应。澳大利亚南部的岛州塔斯马尼亚州政府曾经表示, 欢迎中国的农业投资。

上一篇:三氯乙烯下一篇:古诗电教媒体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