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国际化

2024-11-13

市场国际化(共12篇)

市场国际化 篇1

摘要:近些年来,我国的葡萄酒产业实现了良好的发展,从2010年到2012年,我国的葡萄酒产量是呈现上升趋势的,2012年产量增长率为19.4%,虽然2013年和2014年葡萄酒的产量有所回落,但是中国的葡萄酒产量依旧排在全球葡萄酒产量的前十名中,我国是葡萄酒的生产以及消费大国。当前经济全球化趋势日益突出,存在着很多不稳定的因素,国际葡萄酒品牌的竞争日渐激烈,中国的葡萄酒产业发展与发达国家间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因此做好中国葡萄酒市场竞争营销工作是十分必要和重要的,文章就国际化市场上中国葡萄酒市场竞争营销策略进行分析和研究。

关键词:国际化市场,中国葡萄酒,市场竞争,营销策略

当前,中国的葡萄酒在国际市场中占有的份额还比较小,竞争力比较差,与法国等葡萄酒强国比较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竞争力不强。中国的葡萄酒要想在国际市场上占据优势,就应积极发挥本土特色和优势,强化葡萄酒的品牌与品质,根据消费者的需求生产出更好的产品,从而使中国的葡萄酒市场竞争力提升,促进葡萄酒产业实现持续的发展。

1中国葡萄酒的市场发展以及竞争现状

目前我国的葡萄种植品种比较优良,并逐步形成了东北、胶东半岛、新疆、河西走廊等许多优秀的葡萄酒产区, 形成了我国葡萄酒产业的基础框架。我国葡萄酒品牌的集中度比较高,例如张裕、通化、王朝、长城、华东以及威龙等葡萄酒品牌的市场份额要占到70% 以上。[1]

中国市场中的进口葡萄酒主要来自于法国、意大利、美国、德国、澳大利亚、新西兰、阿根廷等国家,中国市场进口的葡萄酒主要有原装进口瓶装酒、国内葡萄酒企业进口原酒调配灌装然后加贴自有品牌等[2],2014年我国进口外国的葡萄酒大约为3000多万升,其中进口原酒要占到总量的85% 左右。中国葡萄酒出口中,出口的规模并不大,2012年,我国的葡萄酒出口量只有0. 2万吨,只有当年总产量的0. 15% ,中国的葡萄酒的出口量并不理想。

我国葡萄酒的品质整体上并不高,产品的质量将对企业的盈利以及发展有着直接的影响,葡萄酒的质量是葡萄酒产业进入国际市场的重要保障,但是我国的大部分葡萄酒在原料、生产工艺、质量以及口感等都与国外产品有一定的差距,很难顺利进入到欧美市场。中国的葡萄酒产品中只有张裕等极少数的葡萄酒在国际市场上有一定的发展。但是近年来,一些小企业被爆出葡萄酒质量以及生产违规等使我国的葡萄酒品质受到了人们的质疑。

目前我国的大部分葡萄酒企业都认识到了葡萄酒品牌的重要作用,加强品牌建设,一些葡萄酒企业将资金和精力放在广告的投入上,通过促销、推广,提高管理技术和水平, 逐渐形成了一些具有知名度的葡萄酒品牌,例如张裕、长城、王朝等,但是这些品牌出口国际市场的数量还是比较少,国际影响力也不强。

作为一种消费产品,葡萄酒的国内以及国外销售需要有良好的销售渠道,当前国内市场的发展规模逐渐扩大,进口葡萄酒的数量也逐渐增加,面对外来挑战国内的葡萄酒企业也应积极提升自己的整体实力。同时需要建立对外的销售渠道,但是目前国内的大部分企业酒厂商由于实力不足或是其他原因都没有建立自己的国外销售渠道,这是我国葡萄酒国际竞争力不强、出口难以扩大的重要影响因素。

葡萄酒产业应是一个比较集中的产业,从原料到加工应集中在一定的区域内,产业间具有一定的关联性,但是目前我国的葡萄酒产业集中以及关联性不强,葡萄酒产业的入门比较低,企业的竞争力比较弱,葡萄酒基地的规模、技术等不足,葡萄酒产业发展的布局以及结构调整不科学,使得葡萄酒产业的发展只是关注短期效益。而且葡萄酒的同质化现象比较严重,品牌的差异比较小,没有市场竞争力。

2国际化市场上中国葡萄酒市场竞争营销策略

2.1做好高端产品的开发

当前要使中国的葡萄酒在国际市场上实现良好的发展, 在激烈的竞争中取得成绩就应不断推出高端的葡萄酒产品, 使我国的葡萄酒成功进入高端市场。近年来,我国的葡萄酒行业开始致力于高端葡萄酒产品的开发与打造,天池山酒业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葡萄酒学院研究生产了野生山葡萄爽口酒,打造出了高端山葡萄甜酒系列产品,长城葡萄酒拥有国内酒庄群,在海外,成功收购的法国、智利的世界级知名酒庄,形成全球精选产地酒庄的配置,开发高端酒。[3]

国际消费市场以及葡萄酒产业不断发展,葡萄酒产业要在国际市场中实现良好的发展,就应不断创新自己的葡萄酒产品,提供多样化的产品。国际上的高端葡萄酒市场一直以来多是由国外企业占领,中国葡萄酒要在国际市场中占领优势,实现良好的发展,就应从高端葡萄酒入手,与国外葡萄酒企业在竞争中占据有利的地位。

2.2提高中国葡萄酒的知名度

中国的葡萄酒要想在国际化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就必须要努力提高葡萄酒产品的国际知名度。我国的葡萄酒产业在保证产品的质量以及口感的基础上还应采取综合性的技术措施,要实现国际商标的注册工作,保证葡萄酒企业能够在国际化市场中合法的使用本企业的商标,同时,在国际化市场中,根据自己的目标市场,在法律允许的 ( 下转P14) ( 上接P12) 范围内选择合适的广告媒体进行宣传,可以通过电视、报纸以及网络媒体等进行营销宣传,积极参加国外葡萄酒的展览会等,将国内的产品介绍给更多的国外客户, 还可以借助一些世界性的赛事进行营销,要处理好与目标市场政府、公众以及同行业之间的关系,促进我国葡萄酒知名度的全面提升。

2.3开拓新市场,实现全方位的营销

中国的葡萄酒要在国际化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 实现稳定发展,还应积极拓宽国外市场,充分发掘国外市场的潜力,我国应积极拓宽欧美经济发达国家的市场,例如法国、美国等。在葡萄酒营销时要有全方位的销售渠道,中国的葡萄酒要进入国际化市场中,这是必然要走的道路,面对不同国家需要有不同的葡萄酒销售渠道和方法,在进行葡萄酒营销时需要对目标市场进行全面的调查和研究,选择合适的方式进入市场,对于张裕等实际比较强的葡萄酒企业可以通过直接出口的方式,在国外设立自己的销售机构[4],能够直接进入国外超市中进行销售。而对于实力不强的葡萄酒企业可以通过出口代理、经销商等进行出口营销,还可以通过互联网电子商务等网络平台进行葡萄酒的、批发、零售,还可以建立自己的销售平台进行葡萄酒的营销。

3结论

当前,葡萄酒市场发展日渐快速,国际市场中葡萄酒企业间的竞争日渐激烈,我国目前葡萄酒的发展水平还不能与国际上的优秀企业相竞争,面对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中国葡萄酒企业应从自身的实际出发,抓住机遇,开发葡萄酒高端产品,采取良好的葡萄酒营销策略,提高中国葡萄酒的国际知名度,使我国的葡萄酒产业在国际市场中实现良好、持续的发展,占有更多的国际市场份额,强化竞争力。

市场国际化 篇2

一、证券市场国际化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证券市场的国际化,是指一国国内证券市场在国际范围内的延伸,也就是消除证券市场交易双方(投资者和筹资者)的国籍界限,在本国或国际证券市场自由参与各种上市证券的交易活动。证券市场的国际化既包括一国证券走向国际市场,又包括国外证券在该国证券市场自由流动。证券市场国际化程度的高低,不仅反映一国资本市场的总体发展水平,而且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一国参与国际分工的深度,反映一国国民经济的总体发展水平,特别是一国经济的国际化程度和开放程度。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特别是加入WTO以后,中国经济的国际化和开放程度必然提高,证券市场的国际化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1.从中国证券市场国际化的必要性来看:(1)证券市场国际化符合当前国际资本流动证券化的总体趋势。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资本流动呈现出新的特点,其中之一就是以银团贷款为主的间接融资比重下降,以发行公开上市证券为主的`直接融资比重上升,国际资本流动证券化的趋势日益明显。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统计,1995年全球发行国际债券5016.6亿美元,发行国际股票442.3亿美元,其中发展中国家所占比重分别为11.6%和25.3%。1995年净流入发展中国家的私人资本1815亿美元,其中证券投资占20.3%。1995年亚洲发展中国家的证券投资占净流入资本1059亿美元的17.5%,相当于同年发展中国家证券投资总额的50%。中国证券市场的国际化,正好符合国际资本流动证券化的总体趋势。(2)证券市场的国际化为中国经济的增长开辟了境外融资的新渠道。据日本野村证券估计,若中国经济增长仍保持8%D9%的速度,今后5年所需外资至少是D5000亿美元。适应国际资本流动证券化的趋势,国际证券融资将成为中国利用外资的重要形式。截至12月,中国依靠发行股票共筹资137.8亿美元,占同期实际利用外资总额的6%。(3)证券市场国际化有利于建立一套与国际惯例接轨的现代经济制度。证券市场的国际化意味着证券市场的规范化和上市公司经营行为的规范化,这是企业进入国际证券市场最基本的要求。同时,证券市场的国际化还可以使企业内部管理体制向国际规范化方向发展,可以培养企业的竞争意识,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2.从中国证券市场国际化的可能性来看:(1)证券市场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分散到集中,从地方性市场到全国性市场为证券市场的国际化打下了基础。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经济发展,中国证券市场逐步成长起来。1981年,中国开始恢复国库券发行;1984年,上海、北京、深圳等地的少数企业开始发行股票和企业债券;1988年,国债流通市场建立,与此同时,许多地方股票柜台交易开始出现;1990年12月和1991年7月,上海、深圳两个证券交易所的建立,极大地推动了证券市场的发展。随着证券市场发展开始引入市场机制,证券市场向国际惯例靠拢的步伐越来越快。(2)证券中介机构和证券投资各队伍迅速扩大,从事证券活动的心理素质和业务能力普遍提高。至底,国内已有证券公司90家,从事证券经营业务的信托投资公司237家,从事证券业务的会计事务所103家,律师事务所322家,资产评估机构116有,证券评级机构2家,从业人员超过10万人。至6月底,在深、沪两个证券交易所的开户数中,个人投资者达到4000万户,机构投资者15万户。(3)证券市场的技术和交易基础设施迅速发展。中国证券市场从20世纪80年代的柜台交易转入集中竞价交易后,两个证券交易所利用现代化的电子和通讯技术不断改进和完善市场设施,并系统地建立了各项业务规则。目前,上海、深圳两个证券交易所已建成了覆盖全国的卫星证券通讯网与数字式数据传输网(DDN)和相应的交易和结算系统,基本实现了安全、高效、便捷的证券交易和证券账户管理。(4)全国统一的证券市场法规体系初步形成。从1991年开始,中国证券市场法规建设从无到有,在相继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股票发行与交易管理条例》和《证券交易所管理办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之后,

国际化品牌 市场化路径 篇3

刘文:戛纳电视节应该是全球电视界最大的节展,参与人数大概有四五千人,而且它分春季、秋季举办,春季以纪录片为主,电视剧为辅,秋季主要是以动漫为主。不同电视节有不同的方向,戛纳是一个综合性平台,既有制作方又有播出方、营销方,涵盖不同的产业链,比较符合纪录频道的整体推介要求。

《综艺》:去年参加戛纳,央视举办了“中国日”活动,今年有哪些特别安排?

刘文:去年是我们第一次进行系列推介活动,活动过程中所体现出的务实、专业、市场化、国际化的运作方式给全世界留下深刻印象。今年和去年最大的不同是,去年是让大家认识自己,今年更多是展示这一年多的成果,这一年来频道发展变化比较大,我们会发布一些国际合作项目,让大家感觉合作平台的空间较好,具有一定号召力。

《综艺》:在国际范围内看,中国纪录片的市场化程度如何?

刘文:中国纪录片市场化进程刚刚启动,在国际市场也是刚刚为大家所关注,真正的市场化还需要量变到质变的一个过程。随着作品自身品质的提高、更多地进入国际市场,竞争力增强以后,才能提高我们的话语权,这是一个长期的目标。

我们首先是和国际大机构进行合作,其次是与国内国外比较有实力的专业机构合作。今年与奥地利国家台合作,相信未来与俄罗斯、德国等更多国家会展开合作,我们会不断拓宽合作的国家,拓宽各国的相关题材,拓宽专业团队。

《综艺》:对于“中国制造”的纪录片,海外同行的认知、评价是什么?他们最感兴趣的是哪类题材?

刘文:每个地方感兴趣的内容不一样,区域差异比较明显,从我们拿出的片子看,中国文化题材的节目在亚洲地区较受欢迎,现实题材、中国自然旅游类题材在欧洲和北美地区更受关注。相对而言,自然类、科技类的选题国际市场更容易接受,现实生活类、主题跨国际,或者大家普遍关注的比如老年人、婚姻、教育等话题也是他们感兴趣的。

整体来说,大家有一点共识,以央视纪录片为代表的中国纪录片,呈现出来的专业影像品质和国际先进水平相差不大,国际同行对我们谈判、合作的精神、方式也表示一致认可。但中国纪录片的整体专业品质还是偏低,另外有些片子讲述的内容他们也不太能看懂。

只能说现在我们有更多的片子开始进入市场了。下一步要不断提高市场上竞争力,逐步由被动的对方定价转变成我们自己定价——通这两年多的努力,目前我们在亚洲有了一定的定价权。

《综艺》:纪录频道原创纪录片在立项之初就有面向国际市场的考虑?

中国资本市场国际化条件(英文) 篇4

Becoming the next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centre is a very attractive topic to all theShanghai citizens.But we should notice that there are a lot of difficulties that have to be overcome.Shanghai has been our domestic finance centre already, but it would require much more if Shanghai want to be an international finance.

The mostessential prerequisite is that RMB must become a convertible currency, while the present situation is that the capital account of RMB is still strictly under control.An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centre must be based on a currency that is convertible.There are three major reasons for this condition.Firstly, foreign investors will not directly enter into a finance system unless the currency that the financial system used is convertible.If foreign investors can not exchange the RMB they earned in China freely, then it would be seriously lack of liquidity to invest capital into China market in those foreign investors’ consideration.In addition, liquidity is critical to financial activity, thus most foreign investors would not enter into China's capital market until RMB become convertible.Secondly, a convertible currency is highly necessary for attracting foreign enterprises listing on domestic stock market.There is no meaning if a foreign enterprise could not exchange the funds that they raised from China's capital market into another currency.There is no doubt that we should reject all of this kind of enterprise.Another reason why RMB must become a convertible currency is that it is an essential requirement for our domestic investors to invest capital overseas.Our domestic investors require exchanging their funds into another currency to do investment, and they require exchanging the funds they earned in foreign market into RMB in the same time.Therefore, the realization of RMB become convertible is an unavoidable condition for Shanghai developing into an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centre.

Anotheressential prerequisite is that China must establish a financial regulatory system with international standards.This prerequisite is not only for attracting foreign capital investment in China, but also for protecting our financial market from being attacked by foreign investor.

Onerequirement for establishing a financial regulatory system with international standards is to make our financial regulatory system more definitude and more justness.In this part, Hong Kong has successful experience of building a well-working financial regulatory system;Hong Kong's financial regulatory system has a set of departments, and each department has a clear regulation range and regulation responsibility.In addition, this regulation system delivers a very strong message that any illegal acting will be punished and every investor will have a fairly transaction circumstances.China's capital market regulator should strengthen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in the same time.

Another requirement is that we need tosolve some historical problem.For example, China's capital market must develop an efficient mechanism that can drop those unqualified companies out of the stock market.In the past time, those stocks of unqualified companies were well protected by government under some consideration, but this protection has caused many serious consequences such as wasting social resources, distorting the pricing mechanisms and attracting corruption.There is little argument on this issue in academic, but there are many powerful vested interest groups standing in the way of reformation.

At last, I want toemphasize on some conditions of China's capital market internationalization in a macroscopically view.We must have a clear understanding that it would be a long-term process to internationalized China's capital market.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China's capital has to be based on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China's currency, and these two processes of internationalization must be based on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economy.It would be very dangerous to open our capital market to the world before our economy has been highly developed.In fact,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management experience and market size of China's capital market is at a much lower level compared with western mature capital market and finance system.And this situation makes China's capital market vulnerable and well protected.But, well protecting does not equal to stopping reforming finance system.It does will take many years before the conditions permit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China's capital market, but we should use and we must use the precious time to keep reforming our finance system, to strengthen our regulatory system, to improve our management and to educate our domestic investors.Therefore, our conclusion is paradoxical.On one hand, it's too early to think about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our capital market since there are still a lot of difficulties to solve.On the other hand, it's extremely urgent that our financial system must be set up to prepare for the time when our capital market became internationalization.

参考文献

China State Statistical Bureau

张宗新, China s Capital Market Internationalization Tendency and PathSelection, Journal of Social Sciences

肖峻, Research on Financial Risks in the Process of China s Capital MarketInternationalization, Hainan Finance

市场国际化 篇5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加强,现代物流作为一种先进的组织方式和管理理念,被广泛地认为是企业降低物耗、提高劳动生产率以外的第三利润源泉,世界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都在加紧物流国际化战略的研发。中国加入WTO后,世界物流业强手更是纷纷抢滩中国市场,国有的物流企业面临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同时,国有物流企业要实现世界范围的物流目标,寻求自身的发展和完善,本身也要国际化。任重而道远,怎么办?

一、国有物流企业应对国际化竞争中存在的问题

国有物流企业刚刚摆脱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走上市场化的道路,相对于发达国家的物流产业而言,尚处于起步发展阶段。由于长期分割运营造成组织化程度较低,没有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体系。国有中、小型物流企业呈现“小”、“少”、“弱”、“散”局面,谈不上什么规模效益和竞争优势;国有大型物流企业虽然拥有的众多网点,但全系统网络往往是行政管理上的意义较大,而在业务整合联通上的意义则较小,其整体优势、网络优势得不到发挥,与“现代物流”要求相距较远,难以应付国际化的挑战。国有物流企业发展中存在的另一系列问题则更增添了挑战的严峻性:

1、在流通体制的转变过程中未能及时转变经营观念,而使国有物流业的发展仍带有浓厚的计划经济色彩。

2、国有物流企业“为我所有”、“宁为鸡首、不为牛尾”的陈腐观念仍十分普遍,发展中仍然存在追求“小而全”的倾向,运作规模偏小,国有资产利用率低下,难以应付激烈的市场竞争。

3、技改资金不足,使国有物流企业信息化、自动化进程滞后,经营技术上与世界先进水平差距明显,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

二、国有物流企业面临的竞争环境分析

在中国加入WTO与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的背景下,国有物流企业面临多方面的挑战。首先是国内市场的国际化,跨国物流业大规模的进入已经势在必然;其二是物流企业本身的国际化,就目前的现状,要走的路还很长;其三是国内新兴民营物流企业迅速发展的威胁。现就激烈的竞争环境作具体分析:

1、从中国的经济增长看物流的发展空间

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外资企业的大量涌入、企业物流外包认识的提高,都将成为第三方物流业稳定市场需求的保证。中国的物流成本占GDP的比例按世界银行的估算为16.7%,这是一个非常巨大的市场。中国的第三方物流目前只占整个物流总支出的比重10%左右,而年增长速度达30%以上。所以,从长远来看,在不断推进改革的条件下,中国第三方物流的发展将进入一个新阶段,其前景十分可观。另外,国家和各级政府抓紧研究发展物流产业的具体政策及措施,经贸委把34家国有大型物流企业列为国家重点扶持对象,政策、资金向给国有物流企业倾斜,将进一步加快推进我国现代物流的发展。

2、来自国外物流企业的威胁

目前,虎视眈眈中国物流市场的跨国物流公司基本上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在空运、速递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如UPS,TNT,FedEx等;另一类则是以海运为主,逐步向综合物流发展,以马士基和美集为代表。尽管跨国物流企业在中国的发展仍受到限制,但他们却已经通过各种可能的途径,纷纷占领了中国的物流市场战略高地。

随着我国加入WTO后服务市场的逐步开开放,这些企业将借助他们牢固的物流网络及物流联盟,运用先进的物流专业知识和经验,为客户提供完善的综合物流服务。他们的到来必将给国内物流市场形成巨大的冲击。

3、来自国内物流企业的竞争

由于国内物流市场刚刚起步,大部分物流企业是从原来的储运业转型而来,多数企业未形成核心竞争力,竞争对手之间的模仿相对容易,企业的技术水平与管理水平不高,缺乏公认的物流服务标准,企业之间是一种粗放式为主的竞争格局。加上近期掀起的物流热潮,使许多外围企业盲目跟风,走进了“都去发展物流”、“都要去找物流要利润”的误区。结果导致了各地的物流企业数量与基础投资猛增,低价恶性竞争严重扰乱了市场秩序,造成物流企业普遍业绩不佳,发展后劲不足。

新兴的物流企业和大型生产企业自营物流体系社会化的冲击也是不可避免的。例如:海尔物流,海尔自己搞物流的首要目标,应当是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但从总体战略来看,海尔在未来并不仅局限于为自己服务,实际上,他们已经和乐百氏、雀巢等大型国际企业签订了物流方面的合作协议,在发展社会化物流方面进行着尝试。

4、国际化战略面临的挑战

寻求全球范围内最佳的资源配置和生产要素组合,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在中国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加工厂的驱动下,国有物流企业为了自身的发展和完善,就必须实现世界范围的物流目标,走国际化路线,这需要企业有全球性的体系、设施、人员。但中国的物流业毕竟不同于中国家电这样的成熟、优势产业,就目前国有物流企业的现状来说,要实现与国际市场完全对接尚需待以时日。

综上分析,国有物流企业面临的国内经济政策看好、物流需求已经被激发并呈现加速增长的大好环境,但同时也面对着全面的、严峻的竞争形势,机遇与挑战并存。该如何采取积极的应对策略来形成新的优势,这是国有传统物流企业转轨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这也是中国流通体制改革、国有资产经营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

三、国有物流企业应对国际化的策略探讨

国有物流企业中的大多数是在五、六十年代建立起来的,观念、体制上的种种弊端已不能适应发展的需要,不进行脱胎换骨的改造并向现代物流推进,将被国际化的大潮所淹没。发展中的国有物流企业应该充分利用国家对国有企业物流企业的特殊优惠政策,审时度势,冷静分析自身的优势和劣势,正确定位,制定的应对策略和发展战略。现就其中几个重要的方面进行一些初步的探讨。

1、立足核心主业,拓展全程物流服务

物流供应链服务是跨地区、跨部门、跨行业的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物流企业都希望能为客户做更多的.事情,进入更多的物流服务环节,但各家企业的资源毕竟是有限的。国有物流企业也只有在充分挖掘自己核心能力的基础上,利用信息网络等技术,与链上的各企业进行合作,向综合物流拓展,才能形成逐步发展、以点带面的发展战略。做好一环再进入多环,才能在与国际、国内竞争同行的争夺战中保持优势。

2、改革管理体制,增强市场反映能力

(1)、加强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力度

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目标,既要保持对国有资产的所有权、控制权,又要使国有资产运营充满活力,使之保值增值。发展中的国有物流企业,必须真正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和市场经济的需要,进行改革、改制、改组、改造,否则不仅谈不上发展,甚至生存都会成为问题。国有物流企业应当有灵活多变的组织结构及相应的决策体制,以满足多样化的物流需求。长期以来形成的二级决策和管理中心的地域分割,与一体化物流管理的要求相违背。物流业务经营决策必须具备多级分散和集中控制相结合的特点,来实现高效的物流供应链管理。

(2)、开展虚拟经营,实施战略联盟,争做联盟中心

国有物流企业为发挥自身的优势,弥补自身的不足,就只有结成联盟与其他企业合作虚拟经营,实现物流供应链全过程的有机融合,通过多家企业的共同努力来形成一个强大的力量,抵御国外大型物流企业的入侵,共进退、同荣辱,才有可能立于不败之地。

战略联盟实施可将有限的资源集中在附加值高的功能上,而将附加价值低的功能虚拟化。虚拟经营能够在组织上突破有形的界限,实现企业的精简高效,从而提供企业的竞争能力和生存能力。在缔结联盟的过程中,为避免成为附庸而掌握主动来增加获利的潜力,就要争做联盟中心。

(3)、树立现代物流经营理念

首先要增强现代物流企业的市场意识,必须摒弃过去那种封闭经营的官商作风,以用户需求为己任,紧贴市场,准确确立国有物流企业的市场定位,根据需求并结合自身的基础,对企业进行资产、人员、业务的重组,形成与市场需求相适应的服务系统;其次要增强现代物流业的开放意识。与先进国家相比,我们既要看到自己的特色,更要看到我们还有很大的差距。加强国际物流合作,积极引进外国的资金、技术、经验是国际化战略的捷径。

3、实行规模经营,提高整体效益

(1)、组建现代综合物流主干网

提高国有物流企业的整体效益就要组织高效率的一体化社会服务功能,以最低的总成本实现既定的物流需求。要以全国性物流企业为依托,以全国性储运系统为组网基点组建一批国家级现代综合物流主干网。国有物流企业在组建主干网时,应充分利用国家对物流产业的优惠政策,发挥自身的优势,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原则,实现物流业的跨越式发展,我们就完全可能用数年时间达到西方国家数十年才能达到的水平。

(2)、整合存量资源,扩大经营规模

国有经济的一个优势是资产存量大,但由于存量资产不能流动,资产配置效率低下,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为此,在向现代提升转型中要改变过去低水平重复建设的局面,打破条块观念,通过要素优化组合,实行存量调整,提高存量资产的回报率。使国有资产在国家宏观调控下,按照经济发展的需要,以有偿、无偿或等价交换等市场形式进行流动,做到合理经营国有资产,提高国有资产投资效益,扩大自己在物流市场的占有份额。

4、加强科技、知识含量,培育新的核心能力

(1)、强化企业内部互联网的构建

国有物流企业可根据自己的行业特点和实际状况,设计和实施企业内部互联网方案,能够以低廉的成本和更高的效率,进行企业内外信息沟通和管理,集约地实现物流功能,缩小与世界先进物流企业的差距,并为我国物流业信息化进程作出贡献。企业内部互联网主要提供市场营销功能、项目管理功能、客户服务和支持功能。能够帮助客户服务与支持部门共享客户的反馈信息,创建一个相应的支撑系统。

(2)、积极推行ISO质量管理体系认证

经济全球化要求国有物流企业要不断改进和提高物流服务质量,实施ISO质量标准认证有利于提高管理水平,增强企业竞争能力,使企业与国际市场早日接轨,尽快融入世界经济市场,获得了通往一体化市场的通行证,并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领先。

(3)、加强企业的知识管理

国有物流企业的知识管理主要指帮助员工对拥有的知识进行反思,促进员工运用知识进行交流,并发展相应的管理技术及改善企业的组织结构。物流企业知识管理的出发点是把最大限度地掌握和利用知识作为提高企业竞争力与经济效益的关键,实质是把存在于企业中的人力资源、信息技术、市场竞争力及经营战略协调统一,共同为国有物流企业的发展服务。因为知识技能的积累,技术体系的完善,组织管理体系的建设,信息体系的培育,企业文化的建设等都是构建物流企业核心能力的主要入手点。

5、强化国际业务能力,建立和完善国际网络

(1)、建立全球战略,以近致远

这要求国有物流企业的战略制定,必须突破地域、行业的藩篱,以全球为着眼点。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抓住机遇,规避风险。在具体战略的选择上,首先应该以中国为主要拓展市场,获得本地竞争优势,再以近致远,争取全球竞争优势。

(2)、加强跨区域联合,借船出海

国有物流企业多年来依托国内发展,已经形成相当的网络优势,在国内市场享有较高知名度与品牌效应。充分利用自身国内网络和业务优势,通过与实力雄厚的国外物流公司合作,引进资金、先进的物流技术和管理经验,达到提高国内物流市场占有率,并快速跻身国际物流市场的目的。这也是国有物流企业应对WTO挑战的积极措施。

6、培养物流管理人才,建立富有创新机制的企业文化。

国有物流企业向现代物流提升转型的成败,物流专业人才显得尤其重要。物流管理者必须对每一个物流环节都有足够的了解,不仅是运输专家,还应熟知财务、市场营销和采购工作,必须具备对物流诸环节进行协调的能力。物流市场的国际化不仅要求物流管理者能够管理现有系统,更要求具有创新意识,包括知识创新和服务创新,用创新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保证顾客服务在本行业领先地位;利用创新来产生良好的用人机制,保障国有物流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二○○二年十二月八日主要参考文献:

芮明杰著,《中国企业发展的战略选择》,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

丁俊发、王之泰等著,《现代物流论丛》,广东旅游出版社,2000

徐文静著,《物流战略规划与模式》,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

王之泰著,《现代物流管理》,中国工人出版社,2001

王焰著,《一体化的供应链--战略、设计与管理》,中国物资出版社,2002

金真、唐浩著,《现代物流--新的经济增长点》,中国物资出版社,2002

郝聚民编著,《第三方物流》,四川人民出版社,2002

大卫.辛奇利维著,季建华译《供应链设计与管理》,上海远东出版社,2000

张耀平编著,《21本世纪美英澳运输与物流战略》,人民交通出版社,2001

中国物流网www.56.com.cn

56NET物流网www.56net.com

人民币国际化的市场基础 篇6

这就必须实现人民币的国际化,使人民币成为具有完整的全球结算货币、投资货币和储备货币功能的国际强势货币。

国际化的战略意义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经济高速成长。但是,在国际经济交往中,人民币一直处于边缘化的状态。

中国经济的高增长和庞大的经济与国际贸易规模,未能转化为中国的货币与金融的软实力,而是通过集中的美元结算和美元资产的持有,支撑了美元和美国金融市场的发展,导致在国际货币和金融领域对美元和美国过度依赖。

人民币国际化可实现保障中国金融安全和国家利益的目的,实质性地改变严重的美元依赖状态,在国家和全球层面缓解和消除货币与金融体系的不平衡,进而提升中国在货币与金融领域的软实力,更均衡地在全球配置货币与金融资源,履行中国在全球货币与金融领域的大国责任。

为此,当前应尽快发展一个以人民币为基础的,具有全球辐射力和竞争优势的世界一流金融市场。这个市场植根于本土经济,与国家综合实力相匹配,能够支持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促进全球货币与金融平衡。这可以不断增强人民币的全球吸引力,扩大人民币在全球使用和持有的范围,并保证全球的人民币持有者能便利、高效地配置和持有具有令人满意投资回报水平的人民币资产,以及便利、高效地管理相关的风险。

可以预见,推进人民币国际化是今后五年到十年我国金融发展的基本任务。

当前,全球金融危机削弱了美国等发达经济体的全球影响力,加速了国际金融格局调整进程,为推进人民币国际化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

因此,“十二五”期间是关键,必须以此为契机,在“十二五”期间全面部署并有效推进金融市场发展,深化金融体制和监管体制改革,基本形成境内外投资者共同参与、国际化程度较高和功能完备的多层次金融市场体系。

中国应在全球和亚太地区金融秩序重塑过程中顺势而为,积极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使人民币在境内外顺畅循环,不断提升中国在地区和国际金融市场上的辐射力、影响力和竞争力。

建立开放性市场体系

人民币的国际化,必须以开放性的金融市场体系为依托,从而保证人民币既能便利地出去,也能便利地回来,可以在境内外顺畅循环。

没有金融体系的开放,人民币无法跨境流动,境外经济主体便缺乏持有人民币的意愿。因此,如何建立一个全球领先的资本市场,以有力地支持人民币国际化,将我国改革、开放与发展推进到一个新的高度,至为重要。

就具体路径而言,现阶段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一个最重要的切入点,是人民币用于跨境贸易结算等领域之后在资本账户下的跨境回流投资和持有。为此,必须着力解决目前国内金融市场改革、发展和开放滞后,行政管制过度的问题。应根据人民币国际化的要求加快相关制度的配套改革;以开放为契机,成功地整合和吸纳境内外的优势市场资源,不断拓展市场的广度和深度,消除市场的脆弱性,完善市场机制,提升市场的组织效率、核心能力和发展质量。

改革的目的在于使中国资本市场成为跨越全球的人民币定价、投资、融资、金融资产配置与风险管理的高效平台,从而构建一个以人民币为基础的、庞大的全球性资本市场。

开放性金融市场体系建设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循序渐进。借鉴国际经验并结合我国国情,股票、债券、基金等基础金融产品可成为资本市场开放的突破口。

基础产品的开放,既能提高基础产品市场的运作质量和竞争效率,夯实资本市场体系发展的基础;又能通过进一步做大做优市场而降低市场的系统性风险,消除市场原有的扭曲,提升基础产品的长期投资吸引力和国际竞争力,从而有效地降低和管控金融开放的长期风险。

在过去五年到十年时间内,中国金融改革和资本市场发展尽管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进步,但依然具有新兴加转轨的特性,内部相互割裂、对外相对封闭:目前,我国金融市场内部,银行、证券、保险与信托等各个子市场高度分割;金融结构明显失衡,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比例严重失调。

同时,金融市场对外开放度过低,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不接轨,效率不高,削弱了国际竞争力。金融体系的系统性风险,随着金融资产规模增大而增大。

开放性市场体系的建设,既要实现不同子市场之间的对内开放,也要实现整个市场体系的对外开放。

当前,中国金融业及其监管实行的是分业经营、分业管理。银行业以存贷款业为基本业务,经营收入主要来自于偏高的存贷差,而盲目扩大的生产性和投资性贷款导致银行业资本金屡现不足;保险资金用途单一,一旦银行降息,保险公司便会产生大量亏损;而资本市场与货币市场的分离,以及债券市场内部的割裂,又使得整个金融体系的资金配置效率极为低下。

为适应开放性市场体系下的竞争需要,应迅速打破金融行业、市场、机构和资金间的壁垒,走向统一高效金融监管下的一体化运作,实现金融业的对内开放。进一步深化金融改革,增强金融市场之间的统一和互联,通过促进场内市场和场外市场、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和保险市场、债券市场和股票市场、外汇市场与本币市场、基础产品市场与衍生品市场的协同发展,进一步提高金融市场的整体效率。

对外开放则意味着,推动境外投资人和发行人直接或间接参与中国资本市场,最终实现境内外市场接轨。中国必须审时度势,掌握金融市场对外开放的主动权。通过股票、债券、基金三大基础产品的对外开放,推动境外投资人和发行人直接或间接参与中国资本市场。

资本市场体系越发达,越开放,人民币跨境流动和跨境持有的相对规模越大,人民币的国际化程度就越高。历史上英国和美国的货币与金融国际化及其国际金融中心的形成,莫不如此。

主要舉措

为推进开放性资本市场建设,支持人民币国际化,“十二五”期间,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有效举措。

首先是加快市场对外开放,抓紧推出国际板。

按照高标准、高起点的原则,扎实推进国际板市场建设,加快红筹公司回归,吸引境外优秀企业上市,优化上市公司结构,丰富证券投资品种,提高市场广度和深度,优化国际资产配置组合。加强对国际板舆论的正面引导,为国际板顺利推出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针对国内外市场法律和会计制度差异,完善国际板发行、上市、交易、登记和结算规则,建立有效的国际板投资者保护机制和差异化的监管机制,形成合理的跨境监管与合作安排。

吸引境外企业在国内上市,可以作为资本项目开放、货币自由兑换和人民币国际化的突破口,促进国内资金通过证券投资形式在国际市场上流动,推动国内资本市场的国际化,推动由贸易大国转为投资大国,由“中国制造”(Made in China)转型为“中国拥有”(Owned by China)。

第二,推动债券市场统一互联,实现跨越式发展。

逐步改变商业银行主导债券市场、银行持有债券比例过高、风险过度集中的运作模式,有效降低债券市场的系统性风险。推进市场一体化,改变银行间市场和交易所市场人为分割、多头监管的局面。推进登记清算后台整合,加快建立由高效基础设施、多元发行主体、多元发行方式、多元投资者和多样化交易方式支撑的集中监管、统一互联的债券市场。

推进发行机制的市场化改革,优先将国债、金融债通过交易所交易系统进行市场化发行,开展地方政府债券发行的市场化试点和项目收益债券试点。加大债券市场制度创新、组织创新、机制创新、技术创新和产品与交易合约创新的力度。

第三,加快推进业务与产品创新,适时推出覆盖全球的跨市场ETF。

按照风险可控、有序推进、安全平稳的原则,扎实推进各项业务与产品创新活动。加大ETF多样化设计,提高ETF产品差异化程度,加快沪深300ETF、跨境ETF和债券ETF开发节奏,积极试点发展黄金ETF、REITs产品和资产证券化产品,逐步形成覆盖全球的跨市场产品,增加境内投资者的投资渠道,使上海证券市场成为国内投资者全球资产配置的重要平台,提升中国资本市场的全球资产配置能力。

在成功推出股指期货的基础上,研究推出基于个股与ETF的期货和期权产品。继续推动和扩大融资融券业务试点,丰富交易方式。完善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制度和大宗交易制度,进一步完善交易机制。

第四,逐步推进市场体制改革,提高市场运行效率。

根据市场发展的基础条件和内在需求,逐步推进政府职能转换和市场运作体制改革,调整监管机构和自律组织的职责,使监管机构从侧重于行政控制和行政审批,逐渐转为惩处违规行为、改善制度环境和监管系统性风险,不断提高监管效率和市场运作效率,完善市场机制。

浅谈辽宁期货市场国际化 篇7

关键词:期货市场,国际化

一、辽宁期货市场国际化的必要性

(一) 辽宁经济面临质量与结构双重压力

1. 质量方面。

经济提振需要合理的产业结构和稳定的企业利润支撑, 而企业利润上的主导权来自于定价上的话语权。

2. 结构方面。

第三产业的蓬勃发展需以金融业为“龙头”, 金融业的突破口不在传统金融, 而在新型衍生品市场上。上述目标的实现需要一个发展成熟、与国际接轨的期货市场。

(二) 区域金融中心竞争愈演愈烈

国内原有交易所欲对现有利益进行重新布局分配, 更熟悉国际规则的国外交易所意图从日渐壮大的我国期货市场中分一杯羹, 大商所亟待寻找比较优势。考虑到上海金融中心对金融期货品种横向的垄断优势, 发展商品期货纵向的国际深化成为辽宁期货市场的必行之举。

二、辽宁期货市场国际化的现状

(一) 品种方面

目前, 大商所共推出16种商品期货, 其中铁矿石期货是国际化的“先锋”, 大豆期货是国际化的“预备部队”。

(二) 投资参与者方面

辽宁期货市场现有客户达6万余人, 占全国参与者的3%。其中境外投资者占5%左右, 反映国际化的现有存量;实体企业法人客户占3%, 通过营造整体市场环境影响国际化未来潜在增量, 两方面共同决定了辽宁期货市场国际化“尚有较大发展空间”的定位。

(三) 政策方面

《境外交易者和境外经纪机构从事境内特定品种期货交易管理暂行办法》 (证监会令第116号) 成为实物交割与资金结算的主要依据。一方面设立存管银行, 对用于跨国期货交易的保证金、佣金、盈亏结算等资金进行专户管理, 资金封闭运行;另一方面便利资金汇兑, 境外投资者可根据期货交易保证金、盈亏结算等实际需求直接在开户行办理结购汇, 结购汇后资金可以直接划转。

三、辽宁期货市场国际化存在的主要问题

期货市场国际化就是做大市场、增强影响力的过程。期货市场影响力的大小与其客体品种数量关联较小, 主要取决于“整体板块体系建设”的完善程度, 是参与主体行为的连续积分。因此, 期货市场国际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经过抽丝剥茧, 其“内核”是主体结构的问题。

(一) 交割库建设不完善, 导致境外投资者参与较少

大商所对铁矿石期货采取保税交割, 同时将交割凭证标准放宽, 创新性地引入“标准仓单与提货单”并行交割制度。但是保税区的硬件设施较落后, 而且港口、交割仓库与保税区之间在地理位置上并不重合, 增加了航运成本, 使境外投资者参与意愿降低。

(二) 区域内优惠政策不足, 境外投资者难以进入

从目前实行的外汇管理政策来看, 虽然设立了存管银行, 对用于跨国期货交易的保证金、手续费、盈亏结算等资金进行专户管理, 但是指定的存管银行只能为境内银行, 一定程度上造成信息与规则的不对称。

(三) 存在认知偏差, 导致境内实体企业参与较少

1. 国有企业缺乏期货风险管理意识。

国企不仅不理解套期保值与持续经营之间的逻辑关系, 还偏向“一次性结论”, 存在短视的心理现象, 忽视长期平均效果。

2. 民营企业与个人投资者缺乏正确理念。

大部分参与者将期货视为投机套利的工具, 扭曲了期货市场转移风险的本质功能, 导致市场具有较大单边风险, 投机之风盛行, 不利于良性环境的构建。

(四) 外物外资风险管理缺位, 导致投资者不敢投资

1. 实物交割存在多元化风险。

实物交割过程中, 物流运输方面同时存在自然不可抗力风险与人为操作风险、道德风险。交割库对实物资产价值缺乏应有的保障, 一定程度上增大了投资者收益的不确定性。

2. 衍生产品存在较大违约风险。

以实物资产为基础, 衍生出的仓单质押等产品存在“一单多抵”、“单据造假”等问题, 带来较大违约风险。交割库与银行方面对金融属性资产缺乏真实性、合规性的审查, 风险评估、预警与防范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

3. 跨境资金与专项账户管理存在套利风险。

非融资性质的本外币账户之间实现自由划转, 虽增加了兑换的自由性, 但由于辽宁地区对于流入额度尚未做出限制, 因此带来了跨境资本流动性风险。专项账户采用单独管理、封闭运行的模式, 并支付利息, 虽然对专项账户的用途作出了限制, 但仍存在利用不同账户利息差异投机套利的行为。

(五) 整体市场环境欠佳, 导致高端人才不足

高端人才是期货板块体系建设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也是期货市场实现转折的重要要素。其不仅会提高期货市场的运行规模与效率, 还会以马太效应吸引更多优质参与者加入、以示范效应吸引更多长尾投资者加入。但辽宁地区人口流出的现状、经济下行的压力以及期货经营机构总部垄断产品策略研发权的行为, 导致辽宁地区经营机构总部由10年前的10家减至如今的2家, 营业部数量也同步发生锐减。

四、辽宁期货市场国际化具体路径与建议

(一) 规范主体投资理念, 促进境内投资者健康发展

1. 推动国有企业迈开步子。

应出台激励政策, 推动实体企业产业、金融一体化发展, 由单纯的套期保值逐步发展为联合上下游企业、银行等主体, 形成“小型类柜台交易”的模式, 以金融“轻资产”与实体“重资产”互相补充, 解决企业流动性之急。

2. 纠正民营企业与个人投资者的投资理念。通过增加保证金差额, 拉升投机与套期保值之间的成本, 将投机数量稳定在为市场提供足够流动性的健康水平上。

(二) 升级交割库为保税区与初级自贸区, 吸引境外投资者参与热情

1. 完善交割库及港口硬件设施。

整合大连现有交割库与保税区资源, 逐步增加二者重合面积, 最终实现功能统一与规模扩张;同时货物流通的自由性应不仅限于“不报关、不交税”的层面, 更应逐步过渡为货物贸易、流通、存储自由, 海关监管也应逐步放开, 由批次监管转变为集中分类后电子化监管, 基本具备自贸区的初级形式。

2. 推动以仓单为基础的衍生品发展。

一方面, 通过扩展基础资产种类, 在仓单的基础上发展厂库单据、提货单等多种单证形式;另一方面, 通过创新衍生品种类, 在质押贷款的基础上发展贴现、背书转让等形式。

3. 加大区域内跨境资本流动性。

推动利率与汇率的市场化, 定价更注重国际化因素, 形成在岸与离岸市场过渡的桥梁;允许外资银行在特定业务范围内成为期货交易者的存管银行, 增加境外投资者参与的积极性。

(三) 完善风险分散及转移机制, 强化交易者参与信心

1. 创新推出“期货与保险混业经营”模式。

效仿北京伟嘉集团开发的鸡蛋期货价格保险与锦州义县的玉米期货价格保险, 研发更为普及、更具国际化因素的期货价格保险, 不仅可以使企业受到保险与期货双重保障, 还能吸引保险公司避险资金入场, 持续增加市场流动性, 完善高端人才引进机制, 加速理性投资理念形成。

2. 严格审查仓单等基础资产凭证。

对仓单等基础资产凭证的真实性与时效性进行审查, 从源头上减少违约风险发生的几率;同时, 强化事后追踪调查, 为债权的顺利兑付提供有力保障。

3. 强化跨境资本流动管理。

我国证券市场国际化发展路径研究 篇8

一、证券市场国际化内涵

在此笔者将证券市场国际化理解为资本以证券为媒介在运行过程中实现证券发行、投资和流通的国际化, 具体而言, 主要涵盖了下述几层含义:

一是证券筹资国际化, 既包括本国金融机构在国际市场中发行证券, 也包括国外和国际金融机构在本国发行证券;二是证券投资国际化, 可以是本国投资者在国外证券市场中寻找投资机会, 也可以是国外投资者购买本国证券;三是证券交易规则国际化, 即要求一国证券交易和市场运行规格不仅要符合国际惯例, 也要利于经济主体在国际市场中自由活动;四是证券经营机构国际化, 主要指本国证券市场为国外证券经营机构和服务机构提供平台和机会, 使其正常开展经营服务活动, 同样本国证券机构也可加入国外市场的证券经营服务行列。

二、我国证券市场国际化发展

(一) 我国证券市场国际化发展历程

1982年, 中国国际信邦投资公司在日本证券市场发行了100亿日元债券标志着我国证券市场的对外开放, 而1984年, 中国银行又在东京发行了200亿日元的债券, 则拉开了中国正式踏入国际债券市场的序幕, 此后国内金融机构相继在欧洲、美国、新加坡等地发行了相应的外币债券。到2001年加入WTO后, 我国证券市场国际化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而此后QFII和QDII的出台和实施, 促使我国证券市场逐步进入全面对外开放的新时期, 其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

(二) 我国证券市场国际化发展现状

虽然其他国家证券市场国际化长久的发展历程为我国提供了经验, 经济全球化推动了国民经济发展, 且国际融资、投资的证券化为该市场走向国际化带来了契机, 但也面临着诸多不容忽视的障碍, 严重制约着我国证券市场国际化的发展进程, 在此就其主要问题加以阐述:

一是证券市场尚不成熟;若想吸引更多的境外资本, 必须以多层次、成熟完善的证券市场为依托, 但当下我国证券市场层次缺失, 活动主体结构不合理, 运行机制不完善, 投资产品较为单一、泡沫经济影响残留等, 造成结构缺陷凸显, 资本证券化水平偏低, 市场风险增大, 很大程度上阻碍了证券市场效用和效率的发挥。

二是经营机构实力薄弱;证券经营服务机构是证券市场得以运行的关键和核心, 对于推动市场长远、活跃发展意义重大。然而我国证券经营机构普遍规模小, 实力薄弱, 既难以抵御市场风险, 也不利于参与国际竞争, 而这主要与其股权结构不合理、约束机制不到位、整体素质不高、产品创新能力差等有关。

三是证券监管力度不够;因证券市场缺乏有效的法律保障和支撑, 致使会计机制、交易规则、监管方式等偏离国际惯例, 造成违规现象层出不穷, 如上市公司恶意炒作、内幕交易, 证券机构非法挪用客户资金、随意提供担保服务等, 极不利于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 因此强化证券监管势在必行。

四是政府行政干预过多;虽然政府在证券市场中既是发行主体, 也是规则制定者, 但在实践中可以发现, 具有明显优势的债券却发展缓慢, 致使与股票市场发展严重失衡, 而这主要是由政府行政干预过多、管制较严造成的, 同时其对人民币自由兑换的限制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证券市场国际化程度的提高。

三、我国证券市场国际化发展路径研究

我国在选择证券市场国际化发展路径时, 不仅要吸取他国教训, 合理借鉴国际经验, 更应立足我国国情, 坚持对外开放, 遵守国际惯例, 适度保护弱者, 综合权衡, 循序渐进, 以此推动我国证券市场国际化稳步前行, 健康发展。具体可从下述几点着手:

(一) 打造规范化、成熟化的证券市场

证券市场的规范化水平和成熟与否直接关乎其国际化程度的提高, 鉴于其贯穿于我国证券市场国际化发展始终, 任重而道远, 故政府应基于证券市场的发展问题和重点, 制定合理的战略规划, 并适度减少行政干预, 致力于证券市场环境的优化和配套措施的完善, 以此强化对其宏观调控的有效性, 进而将其打造成多层次、规范化、成熟化的证券市场, 为其实现国际化提供有利条件。这就要求政府重新自我定位, 逐渐淡化直接行政干预, 积极培育证券市场的自我发展能力。如根据国际惯例调整和补充会计体制、资产评估、证券发行、信息披露、交易规则、税收制度等, 使其更好的适应国际资本市场发展要求;循序渐进开放市场, 保证其与国内经济水平相吻合, 如香港地区因盲目开放证券服务业致使本地金融机构遭受重大冲击, 引发了严重的经济损失;适当加快人民币自由兑换进程, 鼓励商业银行拓展国际业务, 逐步完善资金流动性配套服务;同时大力发展债券市场, 强化银行与交易所的合作与协调, 积极建设场外交易、产权交易、创业板等市场, 注重发展金融衍生和商品期货市场, 以此满足不同投资者的需求等, 从而形成多层次、规范化的证券市场。

(二) 努力提高市场主体的综合实力

一是针对市场公司, 应注重革新其股权结构, 构建新型、高效的现代企业制度, 即借助全面、合理的竞争机制规范、统一公司上市标准, 实现优胜劣汰, 同时优化股权结构, 完善治理结构, 整改信息披露制度, 扩展上市公司类型, 以此保证上市公司质量。

二是针对证券投资者, 既要适当放宽社保基金和保险资金的投资比例渠道, 用于提高投资机构的市场地位, 配以开放式基金, 深化QFII, 以此吸引更多的投资者。同时通过加强教育力度, 促使个人投资者具备一定的心理素质、投资知识、投资技巧, 学会合理、谨慎、安全投资。

三是针对证券中介机构, 应积极鼓励证券公司创新业务, 扩大规模, 建议其采取混业经营模式, 注重金融业务的融合与品牌塑造, 以此改善经营效率。同时强化对证券信用评级和资产评估等组织的管理, 充分发挥会计和律师事务所的效用, 进一步完善自律规定, 培养并引入专业人才, 以此提高中介机构的竞争实力。

(三) 切实改善证券监管水平

无论是1997年的东南亚金融危机, 还是2008年波及全球的金融危机, 都与金融监管不力密切相关, 因此为防止危机在我国重现, 必须在证券市场国际化发展过程中完善证券法律体系, 加大监管力度, 改善证券监管水平。故一要继续整改、完善当下的证券法律法规, 如证券从业人员标准、证券经营服务机构标准、信息披露、证券仲裁等制度, 使其逐步符合国际惯例, 以此接轨国际市场;二要注重金融监管体系的完善, 如构建统一、规范的监管机构, 实现金融监管的统一部署、协调发展, 以此有效防范系统性风险;同时在权威、公平、严格、有效的统一监管模式下, 健全自律制度, 以此适应日后证券市场的监管要求, 并避免政府过多的行政干预;三要强化国际合作, 因为证券市场国际化程度的不断提升, 必然会带动国际监管合作力度的加大, 所以借助国际合作, 不仅利于我国证券市场国际化的发展环境, 也有助于降低资金流动风险。此外, 证券监管部门和人员更应做到有法必依, 执法必严, 以此减少证券市场的违规行为, 促进市场有序运行。

(四) 积极进行金融创新

金融创新是金融市场得以保持活力的内在动力, 而且随着金融和经济全球化的推进, 不仅对其需求量不断增加, 需求层次也是有所提高, 这意味着金融创新迈入了一个新时期。因此鉴于我国当下证券市场投资品种相对单一, 应基于多层次、成熟规范的证券市场, 扩大中小企业的筹资渠道, 尤其是高成长、高科技类型的企业, 以此实现创业板市场的进一步发展。而在金融产品层面, 既要积极发展债券、股票、基金等基础性证券品种, 也要兼顾远期、期权、期货、互换等基于价格变动的派生类金融产品的创新, 以此创造更多的证券投资机会, 用于增强企业竞争实力和风险抵御能力, 进而拓展债券市场, 加快其国际化发展进程。但在推行金融衍生工具时应注重权衡其杠杆效应, 尽量将其设定在约束范围内, 以免适得其反, 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此外, 考虑到证券市场国际化是一把双刃剑, 极易受到外部因素的影响和冲击, 故基于相对完善的金融监管体系和成熟的证券市场, 还应切实强化风险防范意识, 采取强有力的防范措施。如注重协调金融改革, 密切关注市场利率和汇率变动趋势, 配以合理的汇率制度, 用于增强其弹性, 以此有效控制风险, 减少经济损失;高度警惕稳定性差、机性强的短期资本, 并加以重点管理, 采取必要的限制措施;证券经营机构更应注重内部管理和监督, 杜绝操作违规行为, 构建完善的风险预警机制, 且在涉及重大决策时, 应予以综合考虑, 科学权衡, 做好风险应急预案, 以此降低风险概率。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 新形势下, 要想推动证券市场稳健发展, 彰显其经济促进效用, 就必须顺应时代潮流, 切实加快我国证券市场的国际化进程, 但相对而言, 其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且影响因素复杂多变, 加之我国证券市场条件尚不完善, 亟待改进, 故只有选择切实有效的发展路径, 方能促进其逐渐步入正轨, 提高国际化程度, 进而实现长远发展。

摘要:金融自由化和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和深化, 必然会推动证券市场走向国际化, 并逐渐成为衡量一个国家资本市场水平和经济开放程度的重要指标。我国更是紧跟时代步伐, 努力提高证券市场国际化程度, 但在前进过程中, 面临着诸多障碍。对此, 本文从证券市场国际化的内涵出发, 阐述了我国证券市场国际化的发展历程和现状, 并就其发展路径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我国证券市场,国际化程度,证券经营机构

参考文献

[1]羊艳.我国证券市场国际化的路径选择[J].知识经济, 2013 (09) .

[2]郭志棠.中国证券市场国际化及其发展路径[J].中国证券期货, 2012 (20) .

[3]孙长宇.中国证券市场国际化研究[D].吉林大学, 2011 (12) .

[4]马玉明.我国证券市场国际化问题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 2010 (05) .

[5]谭遥.关于我国证券市场国际化的思考[J].经济与社会发展, 2011 (25) .

市场国际化 篇9

为使行业企业更好地了解中国对外承包工程发展现状和有关政策展望,“协会”邀请了商务部对外投资和经济合作司王胜文副司长、中国对外承包工程商会刁春和会长到会并作了重要讲话(全文另发)。特邀专家张秀丽女士、安徽省对外经济建设集团公司常务副总经理田师悦、广东建工对外建设有限公司董事长肖利民、“协会”部分副会长单位及常务理事单位代表参加会议并发言。

会上商务部对外投资和经济合作司王胜文副司长介绍了当前“走出去”的基本情况和政策措施、当前国际经济形势及“走出去”面临的机遇、“走出去”的方式及注意事项。自1997年中央提出“走出去”战略后,我国对外投资合作步伐加快,逐年呈现跨越式发展,2008年我国对外承包工程完成营业额566亿美元,同比增长39.4%,对外承包工程已连续7年保持30%以上的增长速度,开始跨入世界工程承包大国行列。近年来,国家为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出台了一系列的重大政策措施,支持“走出去”战略的政策措施体系正在逐步形成,也加强了在财税金融方面及信息服务和制度建设方面的引导促进,如在政府网站上设立了“中国对外经济合作指南”,建立了《对外承包工程大项目数据库》;与世界上160多个国家建立了双边经贸合作混委会或联委会;商务部每年都进行免费的跨行业专业人才培训等。使参加会议的代表增强了积极应对金融危机造成的困难,进一步拓展国际市场的信心。同时也提出了目前产品出口和对外工程承包中存在的问题:如总体科技水平和技术含量不高、市场分布不均衡,复合型人才缺乏;网络防范意识不强,不善于处理企业经济利益和社会效益关系等;特别是一些企业不严格遵守法律法规,低价竞争盲目扩大市场份额等问题。现在“走出去”主要有援外、分包、自己开拓三种比较可行的方式,企业首先应该搞清楚自己要干什么,然后要充分了解你要投资、合作的国家和地区的基本情况,还要有信心和毅力及树立长期学习的思想。企业“走出去”过程中要处理好经济利益和政治利益的关系,处理好外部环境和内在条件的关系。要采取积极措施进一步开拓市场,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加强自律规范行为,严格遵守有关法律法规和工作程序;要根据自身能力和专业加强业务创新和分工合作,避免同质竞争盲目开拓;要加强属地化运作提高社会责任意识,特别要重视环境安全问题。当前,经济全球化和科技迅猛发展以及区域经济一体化有利于我们发挥比较优势和市场潜力,但决不能不顾实际条件地发展,也不要过于谨慎而丧失发展机遇。要认真研究考虑外部环境和外部条件及我们的自身条件,在国际市场竞争中找准自身的位置。

特邀专家张秀丽女士做了“关于创新工作方式,创造国际合作业务新局面”的讲话(全文另发),对协会开展对外合作,促进对外工程承包和产品出口工作提出了具体的建议。

安徽外经建设、沈阳远大企业、中建钢构、济南德佳机器、国强五金、旺达集团、精工钢构、杭萧钢构、广东建工对外建设等企业负责人也在会上介绍了他们在对外承包中取得的成绩,如沈阳远大2008年幕墙出口额是94.5亿元,占总销售额的52.4%,产品远销美国、阿联酋、日本、俄罗斯、英国、越南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预计2009年对外承包额将有希望突破100亿元,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幕墙承包制造商。这些企业之所以能得到市场的认可,是因为他们坚持质量第一,信誉至上;注重人才培养,人才战略是企业稳定发展的保障;大力加强对海外项目的管理支持力度;不参与价格方面的恶性竞争,降低了经营风险;采取了灵活多样的经营策略,建立了广泛的市场营销网络等。交流了开拓国际市场的经验,如安徽外经建设集团公司领导审时度势,及时调整发展战略,确定“实施一个援外项目,成立一个华安公司,开拓一片海外经贸市场”。目前,已先后在二十二个国家和地区成立了“华安国际贸易建设有限公司”,开展工程承包、连锁超市、酒店、宾馆、建材加工厂等多元化经营,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实现了以外经带动外贸、以外贸促进外经的发展格局。公司还在马达加斯加、莫桑比克、多哥等国开办了天地亿万多连锁超市,有力地促进了中非经贸往来,受到商务部的肯定和推广。他们还专门组建了“出国人员培训大队”,常年坚持不懈地对出国人员进行思想作风、职业道德、规章制度、外事纪律以及成本控制、专业技能、安全生产等培训。还定期对全体学员进行多方面的考核、考评,实行优胜劣汰。有多人先后获得有关国家授予的骑士勋章等荣誉,为中国建设职工树立了良好形象。大家也提出了目前在开拓国际市场方面存在的困难和要求。主要包括:汇率的不断变化,给出口企业带来了很大的损失;国内同行在国外的无序竞争,既损害了企业和行业的利益,也损害了国家的形象;许多国家出现了国家保护主义的现象;出国劳务人员素质低,满足不了行业的需求等。他们希望有关部门对于这些现象给予高度重视。为增强我们企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他们建议政府主管部门应适当提高钢结构、铝型材、采暖散热器、门窗幕墙五金件、机械设备等产品的出口退税率,出口退税率变化直接影响到国内企业的预期经济效益,同时也影响了国内企业参与国际项目招投标的竞争力。企业希望国家在出口退税问题上支持一下行业,使他们现在能在国外市场上生存、存在下去,为金融危机过后进一步扩大国外市场做好储备。许多以产品出口为主的企业,主要靠参加广交会和网络销售及参加国外展会获取信息和提高知名度,但在参加国外展会时经常受到不公平待遇,希望负责审批对外展览的组织把参加同一个展览的中国企业组织起来统一谈价格、统一谈位置,以“中国展团”的方式出国参展。

“协会”姚兵会长作了题为“抓机遇迎挑战致力实施‘走出去’战略”的重要讲话(全文另发)。

国际金融市场与中国金融市场 篇10

2009年,面对严峻而又复杂的国内外经济形势,中国政府果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迅速出台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中国经济较快扭转了增速下滑的局面,率先实现总体回升,为金融市场发展提供了较为平稳的国内环境。中国政府继续积极参与国际和区域的经济金融合作,同时也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继续对外提供各种形式的援助。

中国金融的改革与发展为金融市场对外开放奠定了坚实基础,在外资继续积极参与中国金融市场的同时,中资继续积极审慎地参与国际金融市场。中国金融市场继续借鉴国际经验,根据市场发展需要和现有条件,不断加快创新步伐,中国金融市场的积极影响进一步扩大。

今后,中国将继续支持市场发展创新,进一步优化投资者结构,促进以机构投资者为主的投资者队伍的形成,同时适当扩大境外对中国金融市场的参与程度;全面推进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工作,探索境外人民币资金的流动和交易机制,积极拓展海外人民币投资渠道,发展人民币离岸市场;继续稳步推进资本项目可兑换进程,在有效防范风险的前提下,有选择、分步骤放宽对跨境资本交易活动的限制,有序拓宽对外投资渠道,积极稳妥地推进中国金融市心建设。

一、中国国际收支继续呈现“双顺差”,经常项目顺差大幅下降

据初步统计,2009年中国国际收支经常项目、资本和金融项目呈现“双顺差”,国际储备资产继续增长。

2009年,中国国际收支经常项目顺差2841亿美元,较上年下降35%。其中,按照国际收支统计口径计算,货物贸易项目顺差2493亿美元,服务项目逆差287亿美元,收益项目顺差287亿美元,经常转移顺差348亿美元。

2009年,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含净误差与遗漏)1091亿美元。其中,直接投资净流入365亿美元。

中国国际储备资产变动3932亿美元。其中,外汇储备资产交易变动3821亿美元(不含汇率、价格等非交易价值变动影响),特别提款权增加108亿美元,在基金组织的储备头寸增加3亿美元。

二、外资对中国金融市场的参与程度进一步加深

(一)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QFII)投资规模继续扩大

2009年,国家外汇管理局共新批17家机构QFII额度,追加批准9家机构QFII额度,共计32.27亿美元。截至2009年末,共批准86家QFII机构共计166.70亿美元额度。

截至2009年底,中国证监会共批准了94家外资机构的QFII资格,较年初增加18家。截至2009年底,QFII总资产规模达2899亿元,其中证券资产2370亿元,约占总资产的82%,QFII持股市值约占中国A股流通市值的1.4%。在中国证监会鼓励境外长期资金入市政策的引导下,长期投资机构家数占QFII总数的比例继续上升。在已批准的94家QFII中,共有基金管理机构49家,商业银行21家,证券公司11家,保险公司2家,其他机构投资者11家。其中,共同基金、保险资金、捐赠基金等长期投资机构所占比例已达66%。

(二)外资银行类金融机构的新设、参股及其经营情况

2009年,中国银行业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在华外资银行营业性机构资本和拨备充足、资产质量良好,流动性和盈利状况较好。截至2009年底,共有13个国家和地区的银行在华设立了33家外商独资银行、2家合资银行、2家外商独资财务公司,有24个国家和地区的银行在华设立了71家分行,有46个国家和地区的194家银行在华设立了229家代表处。

截至2009年底,20余家中小商业银行引进合格战略投资者,共引进资本300多亿元,引进外籍管理人才100余人,提高了公司治理、经营管理和风险控制水平,加快了金融创新步伐;29家非银行金融机构引进了27家境外投资者,引进境外资本11.99亿美元。

2009年,中国银监会新批准5家外资法人银行从事人民币零售业务,允许符合条件的外资法人银行办理国债承销业务,允许外资法人银行发行银行卡。截至2009年底,获准经营人民币业务的外国银行分行49家、外资法人银行32家,获准从事金融衍生产品交易业务的外资银行机构数量54家。

截至2009年末,在华外资银行资产总额1.35万亿元,同比增长0.3%,占全国金融机构资产总额的1.71%;各项贷款余额7204亿元,同比下降1.03%,占全部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的1.7%;各项存款余额7018亿元,同比增长23.3%。在华外资法人银行平均资本充足率为21.22%,核心资本充足率为20.76%。

(三)外资证券类金融机构继续积极参与证券市场

截至2009年底,先后有中金公司等10家合资证券公司获准设立,其中长江巴黎(长江证券和法国巴黎银行合资)已终止合资变更为内资证券公司,目前合资证券公司共9家。目前还没有外资战略入股上市证券公司的情况。此外,根据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QFII)管理办法,外资还可以依法通过QFII购买上市证券公司股权。

截至2009年底,先后有34家合资基金管理公司获准设立,其中2009年有一家内资公司转为合资公司(11月6日,中国证监会批准意大利忠利集团受让国泰基金30%的股权),其中16家合资基金公司的外资股权已达49%。

截至2009年末,上海、深圳证券交易所各有3家特别会员,并各有38家和22家境外证券经营机构直接从事B股交易。此外,还有8家境外证券交易所驻华代表处、160家境外证券类经营机构驻华代表处获准成立。

(四)外资继续积极参与保险市场

截至2009年末,全国共有保险集团公司8家,保险公司122家,保险资产管理公司10家。其中,外资保险公司53家,包括外资财产险公司20家,外资寿险公司27家,外资再保险公司6家。

截至2009年末,外资保险公司总资产为2052亿元,较年初增加527亿元,增长34.56%,占全部保险公司总资产的5.05%。

截至2009年末,共有15个国家和地区的53家境外保险公司在华设立990余家营业性机构,另有8家境外保险中介机构也已在华开展业务。在华各外资保险公司运转正常,尤其是英杰华、保诚等欧洲保险公司在华业务稳步增长,市场影响力逐步形成。2009年,外资保险公司原保险保费收入458.02亿元,占市场份额为4.11%,比上年同期增加0.13个百分点。其中,外资财产险公司原保险保费收入为31.75亿元,市场份额为1.06%;外资寿险公司原保险保费收入为426.27亿元,市场份额为5.23%。在北京、上海、深圳、广东外资保险公司相对集中的地域保险市场上,外资保险公司的市场份额分别为14.47%、16.97%、8.46%和8.2%。

(五)外资继续积极参与黄金市场、期货市场、外汇市场、货币市场和债券市场

1.外资金融机构在黄金市场的交易量不大

汇丰银行(中国)有限公司、渣打银行(中国)有限公司、加拿大丰业银行有限公司广州分行和澳新银行集团有限公司上海分行四家交易所会员单位经过2008年和2009年的准备,都进入上海黄金交易所市场进行了交易。目前,四家外资商业银行会员按照外汇管理相关政策的规定参与黄金市场。2009年,外资金融类会员在上海黄金交易所共交易黄金36.03吨,较2008年交易量增加14倍,占上海黄金交易所黄金交易总量的0.76%。

2.外资机构参股中资期货公司

根据CEPA及相关补充协议的安排,截至2009年末,中国证监会先后批准了苏皇金融期货亚洲有限公司参股银河期货经纪有限公司,新际经纪香港有限公司参股中信新际期货有限公司,摩根大通经纪(香港)有限公司参股摩根大通期货有限公司,其参股比例分别为16.68%、42%及49%。

3.外资银行在银行间人民币外汇市场的交易量继续增长,但低于整个市场的增长速度;在外币对现货市场的交易规模和市场份额都明显下降,但在外币对衍生品市场的交易大幅增长

2009年,外资金融机构在银行间人民币外汇市场交易比较活跃,但市场份额继续下降。在人民币外汇市场上,外资金融机构交易规模同比增长2.1%,但低于整个市场的增长速度,其市场份额继续下降,占比为25%,较2008年下降6个百分点。其中,外资做市商的市场份额下降5个百分点,为21%。截止2009年底,银行间人民币外汇市场共有外资会员111家,占市场会员总数的40%,比上年末下降9个百分点。

在外币对现货市场上,外资金融机构的交易规模和市场份额都明显下降。2009年外资金融机构在外币对现货市场的交易规模同比下降35.8%,市场份额为41%,较2008年大幅下降16个百分点。外资金融机构在外币对衍生品市场的交易大幅增长111%。截止2009年底,外币对市场共有外资会员43家,占市场会员总数的46%。

4.外资金融机构在银行间货币和债券市场的市场份额有所下降

2009年,外资金融机构在银行间本币市场的市场份额有所下降,全年交易规模达16.21万亿,较上年减少8.21%,占2009年度总交易规模的5.87%。外资金融机构在利率互换市场交易规模增速最快,同比增长47.9%,在现券市场交易规模小幅增长,同比增长10.3%,其他子市场交易规模都有不同程度的回落,其中远期利率协议市场交易规模跌幅最大,较上年下降91.99%。外资金融机构在利率互换市场交易的份额最大,达到59.17%,较上年上升了2.73个百分点,其次为利率互换交易中的市场份额,达到47.52%,较上年上升了10.63个百分点,信用拆借的市场份额降幅最大,降幅达7.52个百分点(参见表3.1)。截至2009年底,银行间本币市场共有外资银行成员80家,新增1家,27家外资银行通过人民币利率互换业务制度备案,16家外资银行通过人民币远期利率协议制度备案。

5.外资机构积极参与基准利率市场建设

2009年,外资机构积极参与基准利率市场建设。2009年Shibor报价银行团由16家商业银行组成,其中外资银行2家,分别为汇丰银行(中国)有限公司和渣打银行(中国)有限公司;9家Shibor场外报价行中有3家外资银行,分别为花旗银行(中国)有限公司、三菱东京日联银行(中国)有限公司和德意志银行(中国)有限公司;共有17家机构对以Shibor为基准的利率互换业务进行报价,其中有汇丰银行(中国)有限公司、渣打银行(中国)有限公司和花旗银行(中国)有限公司3家外资机构。此外,外资金融机构通过继续积极参与利率衍生品市场交易而推动了Shibor基准利率的建设。2009年外资金融机构参与的以Shibor为基准的利率互换交易规模达1221.5亿元,增长49.74%,占2009年以Shibor为基准的利率互换交易总规模的46.84%。2009年远期利率协议全部以3个月Shibor为基准达成。

三、中资积极参与国际金融市场

(一)合格境内机构投资者(QDll)投资规模继续扩大

2009年,国家外汇管理局共新批13家QDII额度,追加批准1家QDII额度,共计90.79亿美元。其中,批准信托公司3家,共计6亿美元;基金管理公司9家,共计74亿美元;保险类机构2家,10.79亿美元。截至2009年末,共批准69家QDII共计650.3亿美元的投资额度。

截至2009年底,中国证监会共批准3 1家基金管理公司、9家证券公司的QDII业务资格,已有10只QDII基金、1只证券公司设立的QDII资产管理计划成立,资产净值约738亿元人民币。由于制度框架较为合理、技术准备比较充分、投资运作相对审慎,2009年,QDII产品经受了国际金融危机的考验,主要表现为:一是投资运作平稳;二是随着美国、香港等境外市场行情快速反弹,QDII产品净值快速增长;三是提高了风险防范意识和风险管理能力;四是增强了海外投资管理能力,提升了跨国运作水平。

截至2009年末,中国保监会共批准23家保险机构的QDII资格,保险QDII的投资额度合计达155.05亿美元。中国平安的QDII投资额度最大,为88.9亿美元,占保险QDII总额度的57.3%,中国人寿股份、中国人寿集团和泰康人寿的投资额度分别为17.5亿美元,15亿美元和13.85亿美元。根据有关投资规定,目前保险资金QDII可以通过自有外汇资金以及购汇形式投资香港H股、红筹股。

(二)中资金融机构境外经营和投资的情况

1.中资商业银行的境外经营和投资

在经济一体化、金融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伴随着中国企业“走出去”后衍生出的巨大跨境金融服务需求,中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快境外机构布局,拓宽业务领域,努力提升跨境金融服务能力。2009年,中国银行业境外机构布局取得积极进展,中国工商银行在越南河内、阿布扎比设立分行,在马来西亚设立子行;交通银行在英国伦敦设立子行。

截至2009年底,5家大型银行共有84家一级境外营业性机构;这些境外机构分布在亚洲、欧洲、美洲、非洲、大洋洲,业务范围涵盖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保险等多种金融服务领域。5家大型银行也开展了境外收购兼并活动,截止2009年底,大型商业银行共收购(或参股)了7家境外机构,涉及收购金额约合86.7亿美元。其中,中国工商银行先后收购南非标准银行和澳门诚兴银行,中信银行收购了中信国际金融控股有限公司(香港)。

专栏1中资金融机构走出去取得新进展

中资金融机构继续稳健实施“走出去”战略。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对中资金融机构实施“走出去”造成了一定的影响:部分金融机构“走出去”步伐明显放慢,如中信证券收购贝尔斯登股权交易被迫中止;部分金融机构先期投资出现损失,如中国平安集团收购比利时富通集团股权。2009年以来,多数国家经济出现见底企稳的态势,特别是以中国、印度等为代表的新兴市场经济体复苏更为迅速。在这样的背景下,2009年中资金融机构继续稳健实施“走出去”战略。

2008年以来,中资金融机构“走出去”呈现出一些新特点。一是地域分布更为合理。近年来,包括越南、印度尼西亚等东南亚国家、南太平洋地区,以及北美和欧洲,甚至中东等与中国经济联系较为紧密的国家和地区,均已成为中资金融机构“走出去”的目的地。二是“走出去”战略渐趋清晰。经过多年的积累和发展,部分的中资金融机构已经逐步形成较为清晰的“走出去”战略。例如,中国工商银行“走出去”战略的一个重要原则是跟随客户走出去;在地域上,把新兴市场作为发展业务的重点地区;海外并购通常不做财务投资,收购境外机构时尽可能获得控股权,接管后植入自身的品牌进行经营。三是“走出去”的形式更为多样。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海外市场波动性比较大,2009年中资金融机构的海外并购事件明显少于前两年,更多的机构选择在境外设立分支机构。

注:本表为不完全统计,根据公共资料整理。

2.中资证券期货机构的境外经营和投资

截至2009年底,共有中金公司等14家证券公司经批准在香港设立证券子公司(以下简称香港子公司),实际注册资本总计44.95亿港元。目前,除国信和东方两家香港子公司尚在筹建外,已开展运营的内地证券机构香港子公司共12家。此外,经中国证监会同意,2009年11月,海通证券香港子公司收购了香港大福证券52.86%股权,目前整合工作进展顺利。

截至2009年底,中国证监会先后批准易方达等7家境内基金管理公司在香港设立的全资或合资子公司,其中2009年批准的有3家.在上述7家公司中,5家已获得香港证监会颁发的资产管理牌照。

自2006年以来,在CEPA补充协议II框架下,中国证监会先后批准浙江永安等6家期货公司在香港设立子公司。2009年,6家香港子公司业务量和盈利能力快速提高,而且运作较为稳健,均达到了香港证监会的监管要求。香港子公司业务开展的情况,为境内期货公司走向海外提供了宝贵经验。

3.中资保险机构境外经营和投资

专栏2中资企业走出去和相关政策

近年来,随着中外经济联系逐步增强,中国经济进一步融入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之中,中资企业“走出去”步伐明显加快。根据中国商务部统计,2009年中国境内投资者累计实现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433亿美元,同比增长6.5%。截至2009年底中国累计对外直接投资已超过2200亿美元,比2006年末增加1300多亿美元。境外投资企业的行业分布更为广泛,投资者类型更加多元。

近年来,中资企业“走出去”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和特点。一是企业“走出去”加速步入新阶段,“走出去”企业的规模不断扩大,“走出去”的地域、领域不断拓展,业务拓展的深度和水平都在不断增强。2009年,中国境内投资者共对全球122个国家和地区的2283家境外企业进行了直接投资。二是海外并购大幅攀升,企业“走出去”的形式更为多样。而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壮大,企业“走出去”的形式更加多样,形成了以对外劳务和工程承包、股权投资、境外上市等多种形式并重的格局,企业参与国际经济活动的领域有了很大拓展。其中,海外并购的比例占比较高,2009年对外直接投资金额中收购、兼并占40%以上。三是企业“走出去”向企业“跨国经营”转变。中国企业“走出去”已逐步从项目承包或建立海外销售网络等单纯的“走出去”,向全面的“跨国经营”方向发展,通过把供应、研发、生产和销售等企业经营的主要环节在全球范围进行合理配置,以提高自身的国际竞争力。

注:本表为不完全统计,根据公共资料整理。

注:本表为不完全统计,根据公共资料整理。

现有政策支持中资企业“走出去”。中国加大“走出去”步伐,不仅有利于自身发展,也有利于支持走出去目的地经济的发展。近年来,中国政府先后发布了多项支持和规范企业“走出去”的文件,涉及扩大援外规模、扩大优惠贷款规模、加大对企业“走出去”的金融支持力度、简化“走出去”的审批步骤,以及促进贸易、投资便利化等方面。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复苏和全球经济趋于稳定,可以预见,未来一段时间内,中国企业将继续保持较快的“走出去”步伐。尽管前景可期,中国企业“走出去”仍然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首先,东道国的政治干预和海外市场法规限制会加大中国企业“走出去”的不确定性;其次,中资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的国际化程度还不够高,“走出去”企业的跨境金融服务需求还无法得到完全满足;另外,如何加大对国际化人才的培养,建设具有国际化视野、熟悉国际市场的人才队伍,也是“走出去”企业面临的重大课题。

截至2009年末,共有16个中资机构在境外设立了44家营业性机构,其中9家设在欧美、1家设在大洋洲、3家设在亚洲、31家设在港澳地区。

中国太平保险集团通过股权收购,在更大程度上实现了内部资源的整合与综合实力的更大提升。2009年11月,中国太平保险控股有限公司顺利完成对民安控股有限公司的并购。通过并购,中国太平旗下的太平财险和民安中国将在更大程度上实现优势互补,发挥协同效用。

(三)中资企业境外筹资的情况

截至2009年底,共有159家境内公司到境外上市,筹资总额1277.80亿美元;另有大量的中国企业采用间接方式到境外上市。2009年,中国证监会共核准6家企业到境外首次发行股票并上市,7家境外上市公司完成8次增发,合计筹资156.36亿美元。

(四)中资金融机构和企业继续参与国际借贷市场

截至2009年9月末,中国外债余额为3867.72亿美元(不包括香港特区、澳门特区和台湾地区对外负债,下同),比上年末增加121.11亿美元,增长3.23%,其中,中长期外债余额为1647.93亿美元,比上年末增加9.17亿美元,增长0.56%,占外债余额的42.61%;短期外债余额为2219.79亿美元,比上年末增加111.94亿美元,增长5.31%,占外债余额的57.39%。短期外债余额中,贸易信贷余额为1325亿美元;登记短期外债余额为894.79亿美元,占短期外债余额的40.31%,占外债余额的23.13%。

在2542.72亿美元的登记外债余额中,国务院部委借入的主权债务余额为352.32亿美元,占13.86%;中资金融机构债务余额为870.18亿美元,占34.22%;外商投资企业债务余额为922.62亿美元,占36.28%;境内外资金融机构债务余额为351.54亿美元,占13.83%;中资企业债务余额为42.81亿美元,占1.68%;其他机构债务余额为3.25亿美元,占0.13%。

2009年1~9月,中国新借入中长期外债138.45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减少135.35亿美元,下降49.43%;偿还中长期外债本金259.59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加121.75亿美元,增长88.33%;支付中长期外债利息25.63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减少3.93亿美元,下降13.29%。

(五)2009年中国外汇储备继续增加

截至2009年末,中国外汇储备达23992亿美元,较2008年末增加4531亿美元。2009年,国家外汇管理局进一步完善外汇储备经营管理,实现外汇储备资产保值增值。采取积极审慎的经营方针,深入研判国际经济金融形势的发展变化,努力把握投资机会,拓展投资渠道;完善多元化投资策略,优化货币和资产摆布;进一步完善外汇储备经营管理体制机制,继续推进全球化经营布局,加强内部控制和监督管理,提高应对突发事件能力和水平。

(六)社保基金逐步增加对境外股票市场的投资

2009年,全国社会保障基金坚持审慎投资的指导思想,基于对全球市场的判断,逐步增加了对境外股票市场的投资,在有效分散风险的同时,取得了较好的投资收益。另外,全国社会保障基金密切跟踪香港股票市场走势,适时对所持有的境外转持股票进行了优化调整。

四、中国金融市场继续融入国际金融市场

(一)中国债券、股票、黄金、期货等市场份额的全球占比情况

1.中国国内债券市场余额在全球国内债券市场位居第六,占比有所提高

截至2009年6月末,中国国内债券市场余额为2.3万亿美元,较2008年末增长4.4%,占全球国内债券市场余额的3.7%,较2008年末上升0.4个百分点,居全球第六位。

从中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交易的债券品种结构看,截至2009年末,商业银行债和企业债(含短期融资券和中期票据)在全部债券余额的占比分别为3.41%和13.59%,较上年末分别提高0.84和5.2个百分点,债券品种结构进一步优化。

2.中国股票市场规模的全球占比有所提高

据世界交易所联盟统计,截至2009年末,上海证券交易所股票市值为27048亿美元,较上年末上涨89.8%;深圳证券交易所股票市值为8684亿美元,较上年末上涨145.7%。沪深两个证券交易所总市值为35732亿美元,占全球股票市场市值的7.68%,较上年末提高2.22个百分点。

据世界交易所联盟统计,2009年上海证券交易所股票成交金额(含投资基金,下同)为50620亿美元,较上年上升95.7%,成交额首次跃居全球第三位;深圳证券交易所股票成交金额为27743亿美元,较上年上升123.4%,成交额跃居全球第六位。沪深两个证券交易所股票成交金额为78363亿美元,占2009年全球证券交易所股票成交金额的9.74%,占比较上年大幅提高6.36个百分点。

2009年,中国A股市场合计融资4497亿元,其中首次发行融资2131亿元,再融资2366亿元,融资额约占全球股票市场融资额的7.69%,占比较上年提高1.98个百分点。

3.中国期货市场一些品种的交易量全球排名居于前列

2009年,上海期货交易所(SHFE)铜、铝、锌期货的成交量继续位居世界第二,SHFE与LME和COMEX铜期货交易量(按成交吨数计算,下同)之比为1:1.5:0.2;SHFE与LME铝期货的交易量之比为1:11.4;SHFE与LME锌期货的交易量之比为1:2.5。上海期货交易所橡胶期货的交易量位居世界第一,2009年该品种交易量是东京商品交易所(TOCOM)的26.8倍。上海期货交易所螺纹钢期货已成为全球最大的钢铁类期货品种。

大连商品交易所(DCE)豆粕和豆油期货的成交量分别跃居世界第一,2009年豆粕和豆油期货交易量分别是芝加哥期货交易所集团(CMEG)的1.3倍和2倍。大连商品交易所玉米和大豆期货的成交量继续分别位居世界第二,DCE与CMEG和东京谷物商品交易所(TGE)玉米期货的成交量之比为1:38.7:0.6;DCE与CMEG和TGE大豆期货成交量之比为1:11.5:0.06。大连商品交易所线型低密度聚乙烯(LLDPE)期货品种的成交量继续保持世界第一。2009年,大连商品交易所棕榈油期货的交易量跃居世界第一,DCE与马来西亚交易所棕榈油期货交易量之比为4.4:1。

2009年,郑州商品交易所(ZCE)白糖期货的成交量保持世界第一,棉花、菜籽油、早籼稻期货的成交量位居世界第二,小麦期货的成交量位居世界第三。ZCE白糖与洲际交易所(ICE)原糖期货的交易量之比为1.05:1;ZCE与ICE棉花期货交易量之比为1:1.9;ZCE与ICE菜籽油期货的交易量之比为1:1.3;ZCE与CMEG早籼稻期货的交易量之比为1:1.3;ZCE与CMEG和美国堪萨斯商品交易所(KCBT)小麦期货的交易量之比为1:35.2:7.5。目前,郑州商品交易所精对苯二甲酸(PTA)期货品种的成交量继续保持世界第一。

尽管中国期货市场的某些品种交易量排名靠前,但由于目前参与者仍以国内为主,其国际影响与其全球排名尚不相称。

4.上海黄金交易所黄金的日均成交量相当于伦敦金银市场协会的2.73%,上海期货交易所黄金期货成交量位居世界第五

上海黄金交易所以黄金现货为主要交易品种。2009年上海黄金交易所累计成交黄金4711吨,同比增长5.53%,日均成交量为19.3吨。2009年伦敦金银市场协会黄金日均清算量为2275万盎司,约为707.6吨,上海黄金交易所黄金的日均成交量相当于伦敦金银市场协会的2.73%,比率较上年上升0.13个百分点。

2009年,上海期货交易所(SHFE)黄金期货累计成交3406吨,成交量位居世界第四,其与CMEG、MCX和TOCOM的黄金期货成交量之比为1:32.1:4:3.5。

(二)中国金融市场与国际金融市场价格走势的关联性有所增强

专栏3香港人民币产品市场的发展和前景

2004年以来,在香港和内地合作推动下,香港人民币业务由开始推出到范围不断扩大,产品也逐步丰富。目前,参加人民币业务的香港银行主要提供存款、兑换、汇款、扣帐卡及信用卡、支票、认购买卖人民币债券,以及对与内地企业进行人民币贸易结算的境外企业的贸易融资等服务,内地为香港人民币业务提供了专门清算安排,中国银行(香港)有限公司经两地有关当局认可,充当香港人民币业务清算行。香港金融管理局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09年底,在港人民币存款为627亿人民币。目前,香港金融市场中除了人民币存款、人民币债券等人民币相关产品外,还有人民币无本金交割远期外汇交易(简称人民币NDF)品种。

香港人民币债券市场发展情况。2007年6月11日,中国人民银行和国家发改委联合发布《境内金融机构赴香港特别行政区发行人民币债券管理暂行办法》。2007年6月26日,国家开发银行宣布将在香港发行约50亿元人民币债券,拉开了香港人民币债券市场发展的序幕。2007年~2008年,中国进出口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和交通银行等中资金融机构在港发售总额达200亿元的人民币债券,2009年东亚银行(中国)和汇丰(中国)两家内地港资法人银行赴香港发行了50亿元人民币债券。2009年9月,财政部在香港也发行了60亿人民币国债。香港人民币债券市场的发展,为香港债券市场增加了新的品种,为香港人民币资金增加了一个运用渠道,为境外人民币资金提供了回流渠道,有助于香港银行扩大资产业务范围,也增加了香港市场对周边地区人民币资金的吸引力。

香港人民币NDF市场发展情况。人民币NDF的市场行情主要反映国际社会对人民币汇率变化的预期。香港人民币NDF推出之初,日均成交金额仅200万美元左右,市场主要参与者为跨国公司及少数对冲基金,经过10多年发展,参与者和成交量不断增加。2005年1 1月,香港市场推出供中小企业及银行零售客户对冲人民币汇率风险的零售人民币NDF。目前,香港人民币NDF市场的日均成交金额约10亿美元,市场主要参与者为跨国公司、中资银行境外分行、境外中资企业、对冲基金及零售银行客户等。随着中资企业不断走出国门,中资企业的投资避险意识也不断提高,由于人民币汇率弹性的逐步加大,中资银行境外分行及境外中资企业已成为参与人民币NDF交易的重要市场力量。香港人民币NDF合约到期交割时,按合约汇率与实际汇率的差额以美元进行结算,境内市场推出人民币远期外汇产品后,境内人民币远期价格和境外市场相互影响。

香港人民币产品市场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随着跨境人民币业务的发展,香港地区人民币存量规模将进一步上升,香港地区各类市场主体对人民币金融产品的需求也将进一步上升。由于内地有关部门已经为香港人民币业务提供了制度性清算安排,香港在发展人民币产品市场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香港发展人民币产品市场,有利于丰富香港金融市场的产品系列,增强香港金融市场的吸引力,有利于香港经济金融的繁荣。

1.与国际债券市场相似,中国国债收益率曲线更加陡峭

资料来新毕08系统

2009年,全球主要经济体国债收益率曲线更加陡峭。在中国银行间债券市场上,2009年中短期国债和长期国债的收益率均走高,且中长期国债收益率的增幅明显大于短期国债,国债收益率曲线变得陡峭(见图3.1)。

2、中国外汇市场与国际外汇市场交易价格走势基本一致

2009年,银行间外币/外币即期市场上主要外币对,例如欧元/美元、美元/日元等,交易价格的走势与国际市场基本一致。

资料來源:新系统

3、与全球股市走势相似,中国主要股指也出现大幅上涨

2009年,与全球股市走势相似,中国主要股指也出现大幅上涨。2009年末,上证综指和深证综指分别报收于3277点和1201点,分别比上年末上涨80%和116.8%(见图3.2)。2009年中国主要股指涨幅高于发达市场经济体,与同属“金砖四国”的俄罗斯、巴西、印度主要股指的涨幅比较接近,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作为新兴市场经济体在全球率先复苏的经济基本面。

专栏4中国塑料期货和钢材期货交易取得成功

2007年7月31日,线型低密度聚乙烯(LLDPE)期货合约作为大连商品交易所(以下简称大商所)首个工业品种上市交易,上市后LLDPE期货成交日趋活跃,持仓水平不断提升。2009年,大商所LLDPE期货日均成交量和持仓量分别达到36.7万手和1 0.1万手,已成为大商所新的明星品种。2009年5月25日,大商所推出第二个塑料品种聚氯乙烯(PVC)。PVC上市后迅速活跃,2009年日均成交量和持仓量分别达到24万手和13.8万手,PVC期货初步取得成功。

2009年3月28日,螺纹钢和线材期货合约在上海期货交易所(以下简称上期所)上市;截至2009年底,螺纹钢期货累计成交3.23亿手,线材期货累计成交218万手。目前已完成螺纹钢20家企业和线材15家企业的注册工作,分别占中国钢铁业协会2008年统计数据大中型企业产量的50%以上。目前,螺纹钢期货已成为国内成交量和成交额最大的商品期货品种,也是全球最大的钢铁类期货品种。

塑料期货和钢材期货交易取得成功,其主要原因在于目前中国塑料和钢材市场的产业集中度不高,市场竞争激烈,利用商品期货市场避险的需求较高。目前,国内LLDPE和PVC产业链的成熟程度远低于发达经济体,不仅有大量的塑料贸易企业,还有着数以万计的下游塑料制品企业。国内LLDPE现货市场的定价虽然以中石化定价为主导,但是中石油、合资企业和进口厂家的报价对中石化定价形成一定制约,具有较强的竞争性。目前国内PVC生产厂家接近百家,市场竞争激烈,中国钢铁工业的产业集中度也较低,粗钢生产企业平均规模不足100万吨,同时钢铁产品经销商超过15万家,规模小而分散,造成了市场参与者众多、交易层次多、市场竞争激烈、价格波动剧烈。这些市场结构特征在螺纹钢和线材细分市场上表现尤为突出。螺纹钢和线材期货为众多钢铁生产、消费和流通企业提供了管理价格风险的有效工具。随着近年来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国内市场对钢材和塑料的需求大幅提高,相关行业企业利用期货市场避险的需求强烈,而且远高于发达国家的同类型企业。

最后,经过近20年的培育和发展,中国商品期货市场的运作不断规范,有关交易所长期以来对于产业客户开发和服务工作的重视,也是塑料期货和钢材期货交易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

与以上情形相对照,发达国家商品期货市场类似的塑料和钢材期货品种的交易并不活跃,其原因主要在于其相关行业的垄断程度较高,导致市场的避险需求不足。

4.中国多数期货品种的价格走势与国际市场基本一致

2009年,上海期货交易所(SHFE)的铜、铝、锌期货与伦敦金属交易所(LME)的价格走势基本一致。2009年上海期货交易所期铜、期铝、期锌主力合约与LME三月期铜、期铝、期锌合约对数价格相关系数分别为0.997、0.972和0.992;上海期货交易所期铜、期铝、期锌主力合约价格对LME期铜、期铝、期锌三月合约价格的引导系数分别为33.6%、5.5%和30.3%,比2008年分别提高12.3个百分点、下降14.9个百分点和提高15.5个百分点;LME期铜、期铝、期锌三月合约价格对上海期货交易所期铜、期铝、期锌主力合约价格的引导系数分别为30%、38.4%和25.6%,比2008年分别下降11.3个百分点、提高23.7个百分点和下降3.9个百分点。2009年,上海期货交易所天然橡胶期货主力合约与TOCOM天然橡胶三月合约对数价格相关系数为0.967,TOCOM天然橡胶三月合约价格对上海期货交易所天然橡胶主力合约价格的影响比较显著。

2009年,大连期货交易所玉米、大豆和豆粕品种因受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影响,与CME的玉米、大豆和豆粕价格的相关性大幅下降。2009年,大连玉米、大豆和豆粕与CME玉米、大豆和豆粕价格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128、0.475和0.321。大连期货交易所豆油品种受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影响较小,与CME豆粕价格依然保持较高的相关性,相关系数为0.887。2009年,大连期货交易所(DCE)棕榈油与马来西亚交易所(BMD)棕榈油价格高度相关,相关系数为0.96;此外,从2009年棕榈油六次比较重要的转折点时两者的价格走势看,呈现出明显的DCE引领BMD走势的情况。

郑州商品交易所(ZCE)小麦、白糖和棉花三大主要期货商品与国际主要市场的价格走势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性。由于中国进口小麦的比重很小,加之中国政府在小麦市场实行最低收购价政策,2009年ZCE小麦期货价格走势继续相对独立,与CME小麦期货价格的相关系数仅为0.068。2009年国际白糖市场发生逆转,表现为供小于需,国际原糖期货价格大涨,虽然国内白糖市场仍然是供需基本平衡,白糖进口量仍然不高,但受美糖大涨的心理影响和新年度国内白糖减产预期影响,国内白糖期货主力合约特别是远月期货合约表现出大幅上涨。受上述因素影响,2009年ZCE白糖与ICE原糖期货价格相关系数为0.84,出现大幅提高。2009年ZCE棉花与ICE棉花期货价格依然保持较高的相关性,相关系数为0.87。

专栏5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情况

国际金融危机全面爆发以来,美元、欧元等主要国际结算货币汇率大幅波动,中国及周边国家和地区的企业在使用第三国货币进行贸易结算时面临较大的汇率波动风险。以人民币作为支付手段的呼声越来越高。为了顺应国内外市场参与者的要求,促进中国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贸易正常发展,推动企业贸易投资便利化,国务院常务会议2009年4月8日正式决定,在上海和广东省广州、深圳、珠海、东莞4城市开展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2009年7月6日,试点工作在上述地区正式启动。

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启动以来,各项工作进展顺利。截至2009年末,银行累计为企业办理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409笔,金额为35.8亿元。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进展顺利,开局良好,主要表现在:

一是促进贸易便利化取得积极成效。在《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管理办法》及实施细则发布以后,人民银行会同有关部门出台相关配套政策,统一规范了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总体上看,试点工作开展以来,人民币资金清算渠道畅通,报关及出口退税等日益便捷,企业普遍反映获得了便利。第一,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不纳入核销管理;第二,出口仍可享受出口货物退(免)税政策;第三,企业可根据实际业务需要将出口收入的人民币货款存放境外;第四,企业使用人民币结算后,相应的资金不用进入待核查账户;第五,对企业进出口预付、预收货款占总货款的比例暂无上限限制。从企业反映的情况看,较之外币结算出口收汇,采用人民币结算后,资金到账周期明显缩短。

二是试点企业得到了实惠。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在帮助企业渡过金融危机,保持外贸和经济稳定增长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试点企业普遍反映得到了实惠。第一,有利于中外资跨国公司优化汇率风险管理。跨国公司针对当地的进出口业务采用当地货币结算,可有效减少货币错配,实现当地货币收入和支出项目的自然对冲。第二,节省了汇兑成本。采用外币结算时,企业进口付汇和出口收汇均需承担汇兑成本。此外,由于人民币兑部分小币种无报价,企业采用小币种结算需承担由人民币兑美元、再由美元兑小币种的两次汇兑成本,采用人民币结算可节省相应汇兑费用。第三,节省了企业外币衍生品交易费用。在采用外币结算时,为锁定汇率风险,企业须进行套期保值;采用人民币结算后,企业将节约原来套期保值的费用。

三是信息管理系统运行良好。中国人民银行开通了跨境人民币业务信息管理系统(RCPMIS)用于采集所有人民币跨境业务信息,为商业银行提供相关信息服务,与海关、税务、外汇及反洗钱等系统进行数据交换,截至2009年末,共有30家中外资商业银行总行接入系统。

资料来源:新华08系统

5.中国黄金市场价格走势与国际市场基本保持一致

在2009年的多数交易日中,中国黄金市场价格走势与国际市场基本保持一致。在全年244个交易日中,有188个交易日高于国际金价,平均价差为0.4元/克;56个交易日低于国际金价,平均价差为一0.26元/克。国内与国际金价平均差价为0.36元/克,较上年0.67元/克的差价下降了0.31元/克,下降幅度为46.27%。(见图3.3)。

(三)中国金融市场借鉴国际经验不断创新

2009年,中国金融市场借鉴国际经验,根据市场发展需要和现有条件,不断加快创新步伐。

一是市场创新取得重要进展。2009年,中国金融市场在产品创新、机构创新等方面均取得重大突破。相继推出地方政府债券、内地港资银行赴香港发行人民币债券、中小企业集合票据等新债券产品;成功推出创业板,进一步完善了中国资本市场层次与结构、拓展资本市场深度与广度;螺纹钢、线材、早籼稻和聚氯乙烯等新的期货品种相继上市交易,促进了期货市场交易进一步活跃;央企ETF等新的基金产品不断推出。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外汇三期交易系统于去年4月27日上线运行,新增了交叉货币掉期产品以及复杂订单交易策略等功能,以及做市商报价等多种形式报价。去年6月,银行间外汇市场推出净额清算业务,防范市场系统性风险。6月29日,新一代本币交易系统正式上线,在提供多种新交易方式的同时,突出了对做市商制度的支持。上海证券交易所进一步推进跨境ETF产品开发创新,借鉴国际经验起草和修订国际板上市规则和交易规则。去年9月21日,中债信用增进投资公司成立。11月28日,银行间市场清算所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挂牌。

二是金融市场制度建设稳步推进2009年,市场监管部门采取多项措施加强市场监管,防范和处置市场风险。中国人民银行及相关监管机构相继发布了《银行间债券市场债券登记托管结算管理办法》等重要制度,对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与交易主体的活动进行引导和规范;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出台自律规则,加强对银行间债券市场交易行为和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承销人员行为的市场自律。中国证监会发布创业板及新股发行的管理办法与指导意见,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建设和新股发行机制。国家财政部等四部委联合进一步规范了国有股转持的实施办法。国资委发布通知规范央企参与期货等衍生品业务交易的行为。中国证监会出台了基金的评价与管理制度,加大基金市场规范力度。

五、进一步提升中国金融市场的对外服务能力,积极稳妥地推进中国金融市场对外开放

(一)进一步优化金融市场参与者结构,吸引境外参与者参与境内金融市场交易

在外汇市场,随着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等重大改革的推进、中国一东盟自贸区建立以及境外人民币业务的发展,可以考虑延伸中国外汇交易中心业务范围至境外;可以考虑进一步引入境外机构参与外汇市场交易,发展多样化的外汇及人民币相关产品,吸引境外投资者。

在银行间拆借和债券市场,可以考虑引进更多的境外机构参与交易,争取成为在港发行的人民币债券的二级市场,并为境内发行的外币债券提供交易平台及相关服务;可以考虑发展多样化债券产品,特别是发展浮动利率产品和利率衍生品,增加债券市场的流动性、提高债券市场效率,吸引境外融资者和投资者。

专栏6全球金融信息市场在低迷中等待市场转机

2009年,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全球金融信息服务市场总体规模同比进一步缩小,主要金融信息服务机构经营状况普遍不良,经营收入和净利润均有一定幅度的下降。汤森路透公布的2009年第三季度的季报显示,净利润同比下降了58.87%。但是,汤森路透、彭汤森路透公布的2009年第三季度的季报显示,2009年第三季度收益32.16亿美元,同比下降3.68%,净利润1.67亿美元,同比下降了58.87%,按照美国通用会计准则,每股摊薄收益为0.19美元,比上年同期博等主要机构占有全球金融信息服务市场2/3以上份额的格局并未发生根本性变化。为应对金融危机给信息市场带来的冲击,全球主要金融信息服务机构一方面削减无法赢利的非核心业务及其相应职位,甚至从非核心市场退出,以节约相关开支;另一方面,为提高竞争力和市场份额,它们围绕核心产品,重新调整完善总体布局和业务结构,特别是加强全球市场资讯的采集能力,加大重点功能研发和对外收购力度,提升终端产品的专业化服务功能,以期形成新的核心竞争力。

2009年,全球金融信息服务市场总体仍处于低迷期,但国内金融信息服务市场却保持了20%的增长,延续了以往快速发展的态势。中国金融信息服务市场的持续发展,主要得益于中国金融的稳定发展和金融创新的不断加快,同时也得益于国内外金融信息服务机构的相互良性竞争和共同开拓。新华社设立了中经社控股有限公司这一市场化运营主体,充分利用新华社的资源、网络、人才和渠道优势,形成了以新华08PC终端为核心,视频终端、手机终端等同步发展的产品链条,其中新华08PC终端还开通了人民币债券服务系统,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国内金融机构新一轮消费需求。

在股票市场,可以考虑积极探索境外企业在境内上市(即国际板)的制度安排,加强相关部门沟通协调,稳步推进境外企业在境内上市的准备工作,研究制订相关发行上市、交易结算、持续监管等制度安排和配套规则。

在黄金市场,可以考虑进一步发挥外资会员在连接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方面的作用。在期货市场,可以考虑进一步优化投资者结构,促进以机构投资者为主的投资者队伍的形成,推动相关企业在期货市场套期保值,推动各类金融机构参与金融期货业务;研究QFII在期货市场的试点方案,包括对离岸交易模式和保税交割的运作机制等方面进行研究。

(二)全面推进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工作

一是研究扩大试点范围。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工作自启动以来进展顺利,但人民币结算规模与中国贸易结算总规模相比仍显偏小。为进一步推动试点工作向纵深发展,在总结前期经验的基础上,有必要适时扩大试点范围,增加境内试点地区、试点企业以及境外试点区域。

二是研究推动将试点项目由货物贸易扩大至服务贸易。随着试点政策知晓度的提升,企业参与积极性的增强,企业对于服务贸易采用人民币结算的需求也日益突出,有必要将人民币试点由货物贸易扩大至服务贸易。

三是探索境外人民币资金的流动和交易机制,积极拓展海外人民币投资渠道,发展人民币离岸市场。人民币成为国际贸易中支付结算的工具后,随着试点工作的开展,境外企业和商业银行海外参与行对人民币的需求将会日益增加,因此有必要研究境外人民币资金流动、人民币交易机制等问题。

(三)进一步加强中国金融市场基础设施建设

进一步加强中国金融市场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实现中国金融市场托管清算结算系统的功能整合,研究构建中国场外债券及其衍生品市场的集中结算机制,进一步支持市场的发展创新,提高中国金融市场的效率、联通性和安全性。

在总结人民币用于跨境贸易结算经验的基础上,继续统筹规划建设人民币跨境和境外支付清算体系与建立制度化人民币现钞境外流通和回流渠道,为境外投资者持有境内金融资产创造条件。

(四)继续积极稳妥地推进资本项目可兑换,促进中国金融市场对外开放

推进资本项目可兑换是外汇管理体制改革的长远目标,要与国家经济金融发展的整体战略相适应,充分考虑经济发展和金融市场建设,高度重视防范跨境资本流动冲击的风险。下一阶段,外汇管理部门将稳步推进资本项目可兑换进程,在有效防范风险的前提下,有选择、分步骤放宽对跨境资本交易活动的限制,有序拓宽对外投资渠道,协调推动跨境人民币金融业务发展。构建完善的监测预警体系,加大对异常跨境资金流入的监测分析力度,提升对跨境资本流动的风险预警能力,维护国家经济金融安全。

六、协调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

2009年4月,国务院发布《关于推进上海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的意见》,明确指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总体目标是:到2020年,基本建成与中国经济实力以及人民币国际地位相适应的国际金融中心;基本形成国内外投资者共同参与、国际化程度较高,交易、定价和信息功能齐备的多层次金融市场体系;基本形成以具有国际竞争力和行业影响力的金融机构为主体、各类金融机构共同发展的金融机构体系;基本形成门类齐全、结构合理、流动自由的金融人力资源体系;基本形成符合发展需要和国际惯例的税收、信用和监管等法律法规体系,以及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金融发展环境。”

建设与中国经济实力相适应的国际金融中心,表明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要着眼于为中国经济建设服务,要发挥与中国经济实力相当的国际影响,还要为中国的涉外经济活动提供充分的跨境金融服务和保障。建设与人民币国际地位相适应的国际金融中心,表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将是以人民币标价金融产品交易为主的金融中心。随着人民币国际地位的上升,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在人民币跨境支付结算、人民币跨境融资和投资、人民币对外币交易以及其它人民币标价产品的跨境交易等方面将逐步丰富和强化服务功能。建立境内外参与者共同参与的、国际化程度较高的多层次、多功能金融市场体系,表明中国将继续推动金融市场对外开放,完善金融市场参与者结构,提高金融市场的境外参与者比重,还要不断丰富和完善金融市场的功能,提高金融市场的活力和创新能力,不断提高金融市场的对内对外服务能力。完善市场的定价、信息功能,表明中国要发展与金融资产定价及信息服务密切相关的金融关联服务业,形成金融业及关联服务业相互支持融合发展的完整产业链,不断提高金融市场的综合服务能力。形成以具有国际竞争力和行业影响力金融机构为主的金融机构体系,表明在鼓励各类金融机构共同发展的同时,在尽量满足各层次金融服务需求的同时,尤其要大力培养和吸引具有国际影响的大型跨国金融机构,争取每个行业都产生具有独特竞争优势和行业影响力的金融机构。

国务院文件出台后,国家各部委以及上海市出台了多项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措施。

建立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部际协调机制。国务院[2009]19号文出台后,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贯彻落实国务院文件工作分工的通知,并要求各部门加强协调,明确责任,抓紧制定具体措施。为了对上海“两个中心”建设工作中出现的重大问题和重点工作进行指导,协调国家层面的各项政策,国家发展改革委牵头国家有关部委建立了上海“两个中心“建设的部际协调机制。

国家各部委出台相关政策,推动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相关工作取得突破。人民银行、财政部、商务部、海关总署、国税总局、银监会、国家外汇管理局对上海开展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给予了大力支持,上海地区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进展顺利。经人民银行和财政部批准,银行间市场清算所股份有限公司在上海成立。银监会和证监会联合出台了支持商业银行进入交易所债券市场的相关办法;人民银行、银监会正在推进外资法人银行发行人民币债券,截至2009年底,已有5家在沪外资法人银行上报了发债申请;人民银行、国家发改委正着手研究推进境外机构在境内发行人民币债券、境外人民币资金投资境内债券市场等工作;人民银行与银监会联合出台了公告,就金融租赁公司、汽车金融服务公司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金融债券有关事宜进行了明确。财政部、国税总局专门下发了《关于上海建设国际金融和航运中心营业税政策的通知》,从税收政策上给予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以支持。

上海有关方面完善相关配套政策,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国务院[2009]19号文出台后,上海市政府制定了《上海市人民政府贯彻国务院关于推进上海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的实施意见》。为了贯彻实施建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国家战略,营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金融发展环境,上海市人大出台了《上海市推进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条例》。为了营造公平高效的金融法制环境,上海市建立了金融审判庭。上海有关方面还正在研究支持金融创新、吸引人才的具体政策。

资料来源:国际清算银行网站,www.bis.org.

..Source:BIS website,www.bis.org.

资料来源:国际清算银行网站,www.bis.org.

Source:BIS website,www.bis.org.

资料来源:WFE网站,www.world-exchanges.org.

,.g.g.Source:WFE website.www.world-exchanges.org.

资料来源:WFE网站,www.world-exchanges.org.

Source:WFE website,www.world-exchanges.org.

资料来源:新华08系统

资料来源:新华08系统

资料来源:新华08系统

资料来源:新华08系统

资料来源:新华08系统

资料来源:新华08系统

资料来源:新华08系统

资料来源:新华08系统

资料来源:新华08系统

资料来源:新华08系统

资料来源:新华08系统

资料来源:新华08系统

固定收益证券市场的国际化路径 篇11

关键词:债券市场 国际化 风险传导 货币兑换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各国债券市场的开放程度日益提高、国际化趋势日益明显,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促进我国债券市场的开放,也成为一种必然的选择。债券市场国际化是指以债券为媒介的国际间资本流动,即债券发行、债券交易、债券投资超越一国的界限,实现国际间的自由化,由国内债券市场转变成国际性的债券市场。我国债券市场作为新兴债券市场,无论从债券发行主体、债券投资者、还是发行币种来看,其对外开放程度都还处于起步阶段,市场机制、投资理念尚不成熟,相关法律法规有待健全和完善,整体开放程度还较低,但债券市场对外开放的措施正在不断出台。

一、我国债券市场国际化的进程

(一)债券筹资开放

1. 境内外币债券市场。1993年6月26日,中国冶金进出口总公司委托华夏证券有限公司在我国境内发行4000万美元外币企业债券,这是我国首次在境内发行外币债券,开创了我国国内外币债券市场的先河。另外,国开2003年美元债为国内金融机构在境内发行外币债券作了探索,是我国首只国内金融机构外币债券,该只债券通过中央国债登记结算公司运作的债券发行系统招标发行,发行对象是银行间债券市场具有外币业务经营资格的金融机构。进出口银行也在国家开放银行之后,于2005年10月28日向全国银行间市场具有外币业务经营资格的金融机构发行2005年第一期境内美元债券。由于人民币尚未实现完全自由兑换,境内外币的供给是有限的,因此目前在国内外币债券市场的发展受到了一定限制。

2. 国际开发机构人民币债券。从2002年开始,国际金融公司、亚洲开发银行等国际开发机构就寻求在中国境内发行人民币债券筹资,满足其贷款需求。按照国务院的要求,中国人民银行会同有关部门对国际开发机构发行人民币债券进行了研究。2005年3月1日,中国人民银行、财政部、国家发改委和证监会四部委以联合公告的形式发布了《国际开发机构人民币债券发行管理暂行办法》,允许符合条件的外资机构可在国内发行人民币债券,为国际开发机构在中国境内发行人民币债券制定了政策框架。

(二)债券投资开放

境内外币债券市场的发展情况决定了国内投资者在境内投资外币债券的积极性。2003年国家开发银行在境内发行了一期5亿美元的美元债券,为国内投资者提供了投资外币债券的机会,实现了国内投资者境内投资外币债券,但目前只限于银行间债券市场具有外汇经营权的金融机构;2005年10月28日,进出口银行向全国银行间市场具有外币业务经营资格的金融机构发行2005年第一期境内美元债券。由于我国金融市场还不够发达,货币自由兑换程度低,因此国内机构和国外机构在国内发行外币债券的规模不会太大。

随着2002年12月我国QFII制度的推出,具有一定资格的国外投资者可通过QFII制度将外汇转换成人民币投资于我国国内的人民币债券。但是我国的QFII制度只涉及交易所市场,作为我国债券市场主体部分的银行间债券市场尚没有允许QFII进行债券投资。且从市场需求角度来看,目前QFII的投资规模还不是很大。另外,亚洲债券基金一期、二期分别于2003、2005年实施,作为国外机构投资国内本币债券的形式,投资于本地区货币计值的亚洲债券。

在2004年3月以来,香港金融管理局债务工具中央结算系统(CMU)与我国中央国债登记结算公司中央债券簿记系统经过几年的酝酿后终于实现了联网,内地经批准可经营外汇业务的金融机构可通过跨越两个系统的联网直接持有及买卖CMU债务工具,从而增加了一条国内投资者可直接投资香港市场流通的外币债券的渠道。另外我国QDII制度的实施,在资本项目未完全开放情况下,QDII制度无疑是促进国内投资者投资境外外币债券开放的有效措施,是下一步我国债券投资开放的重点。(蔡国喜,2004)

(三)境内金融机构赴香港发行人民币债券

自2003年11月国务院批准香港人民币业务开办以来,随着香港人民币业务的深入开展,发展香港人民币债券市场成为各方关注的话题。2005年,人民银行在推动香港人民币业务试点的框架下,对在港建立人民币债券发行机制的可行性和有关的政策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2007年6月,经国务院同意,中国人民银行和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正式发布了《境内金融机构赴香港特别行政区发行人民币债券管理暂行办法》,为境内金融机构赴香港发行人民币债券制定了一个政策框架。

《暂行办法》发布后,国家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和中国银行相继获准赴香港发行人民币债券,总额100亿元。从债券发行情况来看,市场反应积极,投资者认购踊跃,投资者认购数量均远高于债券发行规模。

二、债券市场对外开放的意义

从发达国家和部分新兴市场债券市场的发展经验看,债券市场的对外开放是证券市场国际化的突破口,是经济增长和金融发展的重要体现。债券市场对外开放是世界金融市场的一大发展趋势,我国国债市场的对外开放对我国的国民经济、金融市场和债券市场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债券市场国际化有利于满足境外投资组合多样化的需要。在证券市场上合理的投资应当是股票、国债、公司债、投资基金的有效组合。境外投资者一向注重投资资金的三性,即不仅追求利润最大化,还追求其安全性与流动性。债券市场国际化是外资进入中国证券市场的必然要求,可以使境外投资者更大范围寻求高收益证券投资的需要,规避风险, 优化资产组合。

(二)债券市场国际化可以有力地推动我国债券市场的改革与创新。对外开放债券市场必然使得一级市场的发行制度和二级市场的交易制度得到更好的规范,在透明度、流动性、发行技术、销售效率、国民待遇等方面与国际接轨。目前我国债券市场应参照国外发达、成熟债券市场的经验对不规范之处进行改革,在与国际接轨的基础上进行金融创新来吸引更多的外资流入我国债券市场。

nlc202309031021

(三)实现债券市场国际化,有利于争取亚洲债券市场建设主导权。债券市场对外开放有利于吸收外部资源为本国经济所用,使债券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在更大的范围、更广的领域中得以发挥。通过加快国内债券市场的对外开放进程,可以促进相关债券市场制度、运作方式、监管体系和支付清算系统的改善,在这一过程中逐步培育一个国际化的债券市场,使得我国在未来亚洲债券市场建设和金融合作的过程中提供更多的贡献,获得亚洲债券市场建设的主导权,并可在本国经济发展过程中获得区域资源的帮助。

三、我国债券市场对外开放面临的风险

债券市场的对外开放应与一国金融体系和债券市场的发展状况相适应,不能脱离实际。目前,随着我国资本流入规模的扩大、对外资本输出逐渐增多以及资本项下交易规模的迅速扩大,跨境资本双向流动的格局在我国已经初步形成。这既表明了我国资本市场的进一步对外开放,又可能带来与资本流动相关的一系列风险的产生。

1. 国际跨市场风险传导。跨境资本双向流动是我国资本市场不断开放的结果,与此同时会带来资本市场的风险。这里所指的市场风险主要是开放给市场所带来的系统性风险,主要表现为波动溢出效应。在资本市场开放的条件下,本国市场和外国市场在资本流动、市场运作等方面联系的加强使得本国市场和外国市场的关联度增加,这会增加其他国家市场动荡对本国资本市场的影响。其他国家资本市场的波动会通过外国投资者在本国市场上投资行为的改变,传送到本国市场,这就是所谓的“溢出效应”。

2. 国内市场间风险传导。我国债券市场国际化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外国资本和外国投资者的进入。在本国市场存在明显的盈利空间时,大规模的资本流动将不可避免。随着我国金融市场日益融合,各种金融资产、各类金融机构密切相连,相互交织形成一个复杂而庞大的体系。金融机构在某一金融子市场产生的风险极易通过资金交易的纽带影响着整个金融市场及其参与者。跨市场风险传导也是目前国内金融风险监管的一个主要政策议题。

3. 金融创新风险。我国债券市场的开放、外国金融机构的进入将为我国带来一个金融创新的高潮。金融创新的作用是双向的,它既增加了一国金融体系的活力,但同时也给金融体系带来了风险。尤其是金融衍生产品具有极大的渗透性,它的出现打破了金融市场各子市场之间、衍生产品与原生产品之间的传统界限,从而将衍生产品市场的风险通过这种联系传递到金融体系的各个方面,大大增加了金融体系的系统性风险。

四、债券市场对外开放的建议

根据我国实际,债券市场的对外开放应在以下几方面采取措施:

(一)建立资本流动风险监控体系,加快外汇管理体制改革步伐

一方面,通过运用反周期措施、结构政策和资本管制等各种政策工具,减少跨境资本双向流动的负面影响;另一方面,对跨境资本双向流动进行有效的统计、跟踪、预测和分析,并根据经济环境的变化,适时调整管理目标。因此,这一资本流动风险监控体系应当包括资本流动风险控制的政策体系和资本流动风险的监测体系。另外,我国应继续实行审慎的外债政策,把安全性放在首位,采取有效措施控制外债风险。

同时,随着人民币向完全可兑换方向的不断推进和汇率制度改革的加快,切实加强外汇管理体制改革就显得十分重要。必须加强对国际游资(热钱)的管理和监测,强化短期资本流入和结汇管理,防范短期资本冲击。

(二)发展金融衍生产品,丰富债券市场工具

近年来,中国债券市场在快速发展的同时,逐渐暴露出缺乏避险工具的问题,尤其是缺乏规避信用风险的工具。随着市场的参与者日益广泛,在直接融资比例不断上升的情况下,投资者对金融风险敏感度日益上升。目前,中国金融市场已达到相当规模,缺乏有效的风险规避工具,不利于稳定投资者信心,这将制约金融市场功能的进一步提升。因此,进一步推动金融产品创新,尤其是信用衍生产品等工具的创新,对于中国债券市场乃至整个金融市场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三)加强证券市场的法制建设,提高监管当局的监管能力。

这里的法制建设主要是指法律制度和监管体系。当今的金融市场特征是金融创新层出不穷、金融国际化、自由化与金融机构混业经营趋势日益加强,由此对于监管当局的宏观调控能力与风险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根据国际惯例,进一步修改、完善尽快修改、完善银行业及证券业的法律法规,以适应国际化的进程。能否在日益开放和复杂的金融环境下管理好金融风险、提高监管能力,已经是左右证券市场发展及开放进程的重大因素。

(四)我国债券市场的国际化应与人民币国际化进程齐头并进。

债券市场国际化与本国货币的国际化是密切相关的。人民币的国际化和资本项目的自由化将是在我国加入世贸组织成为世界贸易强国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我国证券市场国际化的进程应该与资本项目的自由化、人民币的国际化进程共同推进,不能单纯为了吸引更多的外资而开放我国证券市场。东南亚金融危机告诫我们,只有在人民币成为储备货币、资本项目实现完全可兑换、国内金融监管体制已经基本健全等条件齐备的条件下,才能更好地推动证券市场开放进程,最终实现债券市场的国际化。

参考文献:

[1] 蔡国喜,“对外开放:债市必经之路”,数字财富,2004年第12期

[2] 蔡国喜,“我国债券市场如何走向对外开放”,中国债券信息网,2005年

[3] 李文龙,“亚洲债券基金的由来与发展”[J],中国金融半月刊,2005年第22期

[4] 赵延明,高建军,刘铭英,“我国国债市场的国际化”[J],金融经济,2006年6月

[5] 刘俊军,“论我国证券市场的国际化发展”[J],法制与社会,2007年第4期

[6] 吴晓灵,“中国债券市场的发展与开放”[J],中国金融,2008年第2期

市场国际化 篇12

1 问卷调查

为了进一步了解就业市场对国际商务人才的具体要求,2013年12月 -2014年3月,项目组以学院合作单位从事国际商务活动的员工、国际贸易和商务英语专业毕业生为调查对象,开展了访谈和问卷调查。共发出150份调查问卷,回收问卷138份,其中有效问卷130份。调查问卷主题是“对国际化商务人才的素质要求”,问卷由13项组成,内容涉及3个方面:就业市场对国际商务人才的岗位需求;一般外贸专业人才专业能力需求;就业市场对国际商务人才的个人素质要求。

2 调查结果分析

2.1 就业市场对国际商务人才的岗位需求

调查统计中发现,对就业市场最需要的3种国际商务人才类型的调查中,调查对象认为,国际商务决策人员、国际商务经营管理人才以及一般外贸专业人才为最需要的人才类型;在用人单位最缺乏的外贸人才的调查中,排名前五位的分别是出口营销管理人才(22.1%)、国际商务谈判人才(17.6%)、外贸经理(15.3%)、跟单员(13.8%)、外贸业务员(12.4%);对国际商务相关专业毕业生经短期培训所能胜任的工作岗位的调查中,排在前三位的岗位是外贸业务员(40.2%)、国际货代业务员(34.1%)、跟单员(26.6%)。由人才市场对国际化商务人才岗位需求的调查和数据统计中可以看出,日益活跃的国际商务活动急需合格的国际商务人才,而岗位需求也呈现层次差异和多样化的趋势。

由于唐山学院毕业生的就业岗位多为一般外贸专业岗位,因此对一般外贸专业人才所需的专业能力进行了问卷调查,在数据统计中发现,对于国际贸易实务操作能力,调查对象认为从业者所应具备的能力有:外贸流程操作能力(72.6%);外贸单证处理的能力(63.2%);具备报关、报检业务操作、外汇核销申报、退税、货代操作管理能力(56.7%);与不同国家客户交流合作的能力(53.5%);网络营销、电子商务平台操作及客户开发能力和国际贸易展会客户开发能力(43.2%)。对于从业者所应具备的英语语言能力, 60.7% 的调查对象认为从业者需有较强的英语听说能力,此外还应具备一定英语商务文件的阅读能力(48.2%)和一定英语商务函电及报告的写作能力(34.9%)。对于计算机操作能力,调查对象认为从业者应具备基本办公文字表格处理、图片处理、电脑维护能力(63.5%),57.5% 的调查对象认为从业者应具备Internet应用和信息检索能力。由以上数据可以发现,一般外贸专业人才所需专业核心能力包括较强的英语语言应用能力尤其是听说能力、国际贸易实务综合操作能力、计算机操作能力。

2.2 就业市场对国际商务人才的个人素质要求

项目组成员除了对一般外贸岗位专业能力需求进行了问卷调查之外,也对从业者的个人素质要求进行了调查,并做了数据分析。就个人整体从业素养来看,52.1% 的调查对象认为,最重要的能力是人际沟通能力而并非是商务专业知识和语言技能,47.3% 的调查对象认为,思辨能力和创新能力比专业知识和语言技能更加重要。而对于从业者所应具备的最重要的个人素质的调查,排在前五位的分别是沟通交流和表达能力(52.1%)、责任意识(48%)、诚信品质(37.2%)、社会适应能力和吃苦精神(31.9%)和学习能力(27.6%)。由此数据,从业者的专业核心能力固然重要,但从业者的个人素质也绝不能被忽视。

3 对国际化商务人才培养的建议

3.1 构建适应经济发展需求的国际化商务人才培养模式

国际商务人才的培养模式应符合国际商务活动的实际交流需求,和市场接轨。地方院校的国际贸易、商务英语专业尤其应当服务于地方经济,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根据地区经济对毕业生的具体需求,构建科学的国际商务人才培养模式。

3.2 合理调整课程设置,加强实践教学

根据调查结果,国际贸易、商务英语专业的课程设置应适当调节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比例,加强实践教学,多进行实践模拟锻炼,让学生在做中学,切实培养其专业核心能力。

3.3 注重学生专业核心能力培养的同时,要加强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无论是在理论教学还是在实践教学中,教师都应重视学生个人综合素质的培养,要注意学生诚信品质、责任意识等人格素质的养成,也要注重学生沟通交流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和学习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此次调查,我们看到了在平时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明确了改进方向。国际化商务人才的培养要与市场需求紧密结合,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满足地方企事业单位日益增多的国际交流活动需要,推进地区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琪,彭丽芳.普通高等学校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调研报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赵军峰.商务英语课程设置及教学现状调查分析[J].中国外语,2006(6):51.

上一篇:急诊PCI术下一篇:朗读与英语口语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