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保险市场管理(精选12篇)
国际保险市场管理 篇1
1997年, 我国按《国务院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建立了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 (以下称统账制度) 。统账制度的本意是想通过个人账户基金的积累减轻未来人口老龄化的压力。但由于没有设计由旧制度向统账制度的转制成本消化机制, 统账制度运行的结果是, 个人账户的保费用于了当期退休金的支付, 个人账户空账运行。为了解决个人账户空账运行的问题, 2005年在国务院38号文件的指导下, 2006年九个省开展了此项试点, 在全国范围内做实个人账户已是必然趋势。然而, 随着个人账户“实账化”改革的深入, 我国个人账户基金积累不断增加, 如何管好人民的“养命钱”, 保证基金的安全, 实现基金的保值增值是我们必须首要考虑的问题。基于此, 本文将对国外受到广泛瞩目的个人账户管理模式进行深入分析与比较, 并提出我国个人账户养老基金管理模式的设计构想。
一、个人账户养老基金管理模式的国际比较
养老基金管理模式的选择是对养老基金实施有效管理的关键。从国外已经建立个人账户养老基金制度的国家来看, 个人账户养老基金的管理主要有两种代表性模式:一种是以新加坡的中央公积金制为代表的公共管理模式, 即由政府部门或其委托的公共管理部门负责养老基金的管理;另一种是以智利为代表的私人管理模式, 即养老金由私营的基金管理公司运用市场机制实施管理和投资运营。
(一) 新加坡的公共管理模式
新加坡个人账户管理的特征是私有公营, 资金按政府导向配置。1955年建立的新加坡公积金制度是一种强制性个人储蓄。公积金制度实行会员制, 每个公积金会员都有一个个人账户, 基金来自会员和其雇主的义务保险费, 共同供款额为工资的40%, 其中工资的4%进入专门账户 (即退休账户) 。
对于个人账户的管理, 新加坡劳工部负责制定政策并进行监督而不参与具体事务;个人账户基金由劳工部下属的准官方机构——中央公积金局集中管理, 中央公积金局主要负责征收费用、保存记录、支付退休金以及负责基金的保值、增值;公积金投资政策则由两个非常重要的政府机构执行:新加坡货币管理局 (the Monetary Authority o Singapore, 简称MAS) 和新加坡政府投资管理公司 (the Government of Singapore Investment Corporation, 简称GSIC) 。中央公积金局虽然隶属于劳工部, 但性质是半官方机构, 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总经理负责制, 依法独立工作, 其他部门不得干预其日常事务。董事会由董事会主席、总经理和其他10名董事会成员组成, 均由劳工部部长在得到总理的同意后任命, 任职3年或更短, 由劳动部部长决定。10名董事会成员包括2名政府官员、2名雇主代表、2名雇员代表和4名有关专家。中央公积金局的主要业务包括征收费用、保存记录、支付收益和投资所积累的基金。执行公积金投资政策的新加坡货币管理局与新加坡政府投资, 其中, 新加坡货币管理局负责中央公积金对国债和银行存款的投资管理;而新加坡政府投资管理公司负责把积累的基金投资于国内的住房和基础设施建设, 也把大量资金投资于外国资产以获取较高的收益, 成为新加坡庞大的外汇储备的一个重要来源。公积金存款利率由政府决定, 并承诺进行担保, 其利息并入公积金。在政府投资计划下, 会员在保留一笔养老金后, 余额可用来购买信托股票、债券、信托基金、黄金投资和购房等。
新加坡公共管理模式由于政府实行集中管理, 具有规模效应, 又因为没有大量的私营管理机构参与, 避免了恶性竞争现象。其最突出的优点是运作高效, 管理成本低。1999财政年度, 其营运开支为6, 390万新加坡元, 而其基金总规模大约为928亿新加坡元, 年度缴费总额大约为128亿新加坡元, 也就是说, 营运成本仅为其资产总额的0.07%和年度缴费的0.5%。同时, 由于受到政府投资计划的制约, 养老基金的投资安全具有很好的保障。最大缺点是由于缺少竞争经营机制, 资金回报率较低。在1983-1997年的16年间, 个人账户的收益率为年平均3.4%, 一般年份都高出通货膨胀率, 但却有5年没有跟上经济增长速度, 正因为如此, 新加坡的退休金替代水平在1994年、1995年和1996年分别为7.6%、7.0%和6.0%, 这是新加坡退休金水平很低的重要原因之一 (李珍, 2007) 。这种收入水平是起不到很好的保障作用的。
(二) 智利的私人管理模式
智利个人账户模式其实是一种由个人缴费、个人所有、完全积累、私人机构运营的养老金私有化模式。20世纪80年代初, 在智利经济体制私有化改革的大背景下, 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被彻底改造成强制的个人储蓄账户制度, 由雇员按照工薪收入的10%建立完全积累的个人账户。在基金的管理上, 智利采取与新加坡完全不同的制度, 它采用的是分散化管理的市场化运营机制, 政府起监督管理的作用。
按照《养老保险法》, 智利建立了专门的养老基金管理公司 (即AFP) , 它是民营性质的股份制公司, 只能从事与养老基金有关的业务, 而且除了AFP以外的任何公司均不得从事养老金业务。基金管理公司主要负责养老基金的具体运作, 包括收费、管理个人账户、养老基金投资、帮助会员购买残疾和幸存者保险及计划内养老金发放等。政府设养老基金管理总局, 对各AFP进行监督管理。养老基金管理总局是一个独立的高度专业化的政府机构, 负责依法对各AFP的经营行为和养老金的使用进行监控, 其管理经费由财政预算拨款。智利政府采用了严格的监管模式, 即对监管的对象、投资政策等等都有严格的、保守的要求。智利的养老基金管理总局下设风险分类委员会, 对各类证券的风险评定等级, 并要求养老基金投资于一定等级风险的证券。这就要求有标准的会计准则, 以评价每项投资或每个投资工具的风险水平。养老基金不能成为私人公司资本, 要严格遵守受到有关法律和基金管理公司管理机构界定的基金投资规则。国家对最低投资收益进行保障担保。养老保险基金管理公司必须支付最低限额的投资收益给养老基金, 并与整个养老基金管理公司所获平均收益建立联系。如果一个养老基金管理公司不能支付最低限额的投资收益和履行其义务, 就将被解散, 受益人可将其资金转移到其他养老基金管理公司。养老基金管理公司被要求建立储备金, 由养老基金管理公司的管理机构监控和管理。
智利养老金私人管理模式主要特点是:个人缴费、个人所有、完全积累、私人机关 (AFPs) 运营。政府主要负责法律上的监督管理和指导, 除了对最低养老金保障线以下部分予以补贴外, 政府不再对养老基金的征收、经营和支付负直接的管理责任, 另外政府为养老保险基金做最终担保。这种管理模式的优点在于:由于有众多的养老基金管理公司加入养老基金管理, 形成了一个竞争性市场, 并促使这些基金选择良好的投资方向, 选择不同的风险收益水平的投资方式, 同时降低了收费标准。此外养老基金的私有化促进了资本市场的快速发展。弊端在于:养老基金管理公司为了扩大基金规模, 采用了庞大的专业队伍和高昂的营销费用, 导致推销成本和管理成本增加, 并使个人养老基金账户在各养老基金管理公司之间过分转换, 导致管理费用增加, 收益不稳定和下降。
(三) 两种管理模式对中国个人账户管理模式选择的启示
1. 根据本国国情选择个人账户管理模式。
从上述两个国家的个人账户管理模式来看, 各有优点, 也存在一些问题 (见下表) 。新加坡管理模式的实践表明, 集中管理能够降低管理成本, 从长期看, 管理成本的高低对个人账户的积累意义是重大的。
智利模式的教训是多方面的, 许多的研究强调了智利严格监管政策导致了管理成本的居高不下。实际上, 除严格监管政策外, 最根本的原因是分散化管理的制度结构。智利模式的问题是过度竞争和竞争不足并存。个人账户所有者不具有专门的知识 (信息不足) , 这就为基金管理公司的不当竞争和过度竞争制造了土壤, 其最终的结果必然是垄断和竞争不足。无论是过度竞争还是竞争不足都会导致管理成本的提高。
对于个人账户管理模式的借鉴, 必须充分结合我国国情, 我国人口众多、地区差异明显、全国统筹管理难度大, 使我国不可能完全按新加坡模式那样集中管理。而且我国养老基金个人账户数额巨大, 我国目前人口已达13亿之多, 城市人口也至少达到2.6亿;新加坡人口才仅仅350多万, 虽然我国平均生活水平比新加坡要低, 按照同样的比例在工资中提取养老基金对个体而言数量要少一些, 但是从总量来看却比新加坡要大得多。如果我们对个人账户养老基金进行集中管理, 它远远超过了目前国内任何一家基金的资金总额。如此巨大的资金数量, 集中管理会消耗掉大量的人力、物力, 难免形成管理机构庞大、办事效率低下的局面, 从而形成过大的交易成本。因此, 我国养老金个人账户的集中管理只能在一定统筹层次上的相对集中管理。
2. 完善的治理结构至关重要。
新加坡的经验表明, 在个人账户集中管理的情况下, 完善的治理结构非常重要。中央公积金局在法律上可以看作是个人账户的受托人, 它的独立性是受法律保障的, 它的组成是多方利益的代表, 这些是个人账户基金的完整性的制度保障。
3. 行政性监管机关与市场化基金公司之间的职能制衡。
智利模式的两个层次 (行政性保险监管机关、市场主体化的基金管理公司) 一定程度上的互相制约, 使账户基金管理的市场特性与政策特性实现了较好的结合与制衡:一方面通过行政制约, 保证基金在市场中具有较高安全性;另一方面, 通过市场的规范保证其增值特性, 防止政府与官员的官僚作风及短期行为可能造成的效率低下以及对基金的侵蚀。
新加坡管理模式发挥了智利管理体系异曲同工的作用。新加坡中央公积金局一方面以市场主体维护参保者利益, 另一方面又作为社会保障政策的实施者与管理者对基金进行监控。
二、中国个人账户养老基金管理模式的选择
一个国家成功的基金管理模式, 可以作为另一个国家借鉴的经验, 但是, 借鉴不意味着简单地照抄照搬。毕竟任何一个国家的基金管理模式, 都是一定历史文化背景下长期制度变迁的产物。目前我国个人账户基金管理过程中最大的问题是所有者主体缺位, 虽然基金是收支两条线, 基金存于财政专户, 但由于缺乏所有者的监督, 又缺乏可操作性的法律依据, 基金难免受地方政府、地方官员及相关人员的侵蚀, 基金的完整性受到威胁, 挪用、贪污现象不可避免;另一个问题是政府导向型的严格的投资政策, 基金不能分享社会资本的平均回报。个人账户基金的积累与严格的投资限制政策之间的冲突。鉴于此, 我们必须根据本国基金管理过程中的问题, 对症下药, 探寻适合我国国情的个人账户基金管理模式。
(一) 实行中央统一设计、统一政策、统一领导下的相对集中的管理体制
集中管理的主张不仅源于新加坡模式的好处, 也源于对智利模式缺陷的认识。然而, 中国人口众多、养老基金数额巨大的现实, 决定了新加坡的中央统一集中管理模式不具有现实性。这也是世界银行不赞成推广新加坡公积金模式的一个重要原因。另一方面, 我国的资本市场还不完善, 法规建设滞后, 国民的投资理念和投资能力不足, 这决定了智利的完全市场化管理模式也行不通。
个人账户基金以省为单位进行相对集中管理, 还基于如下考虑, 一是便于与省级统筹的制度联接。二是有规模管理的效应。有足够的规模便雇佣较高水平的管理人才, 尤其是在选择投资管理人的阶段, 专业人才的作用最为重要;足够的规模可以降低资金管理的单位成本;足够的规模才能在投资管理人的定价过程中获得主动地位。三是相对集中的管理体制可以克服投资阶段的过度竞争引起的负作用。
(二) 建立合理的个人账户基金管理架构
养老保险基金管理委员会, 是个人账户基金的行政管理机构, 具体负责本行政区域个人账户养老基金的统一管理, 是个人账户基金的受托人, 代表个人账户所有者的利益行使基金管理过程中的各项产权。为保证管理委员会在法律上的独立性, 管理委员会应该由雇员 (个人账户所有者) 、退休者、雇主、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财政部门、投资专业人员和精算专业人员等相关利益主体的代表和专业人员组成。管理委员会内部应设内部监督机制, 如内部审计等。养老保险基金管理委员会的主要职责包括:负责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基金的归集与支付;按照公正、透明的程序, 选择具备资格的基金托管机构, 并委托其开设个人账户基金收支托管专户;对个人账户基金进行精算, 制定委托经营策略;按照公正透明的程序, 选择具备资格的投资管理机构, 并委托其投资个人账户基金;负责个人账户基金财务核算与管理, 编制并保存个人账户基金管理的会计资料;对个人账户基金托管和投资情况进行监督;定期向社会披露个人账户基金管理情况;定期向监督部门报告个人账户基金运营情况。
个人账户基金托管机构, 是根据与省级养老保险基金管理委员会签订托管合同, 受托保管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基金资产的商业银行。个人账户养老基金的托管主要包括以下职责:保管个人账户基金资产;执行投资管理机构的清算划款指令, 办理投资资产托管专户的资金往来;复核委托投资的个人账户基金资产, 审核会计报表;提交委托投资的个人账户基金托管报告等。
个人账户基金投资管理机构, 是根据与省级养老保险基金管理委员会签订的委托投资合同, 受托运作和管理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基金的专业性投资管理机构。其主要职责包括:根据委托投资合同, 投资管理个人账户基金资产;计算个人账户基金资产价值, 编制财务报告, 出具投资运作报告;完整保存个人账户基金会计账册和记录等。
(三) 建立专业化、市场化、投资管理人充分竞争的投资运营体制
基金的投资管理人可以是新建的养老基金的专门机构, 也可以是现存的金融市场主体, 包括资产管理人、基金管理公司、保险公司、银行等等, 通过这些专业的机构保证养老基金的专业化运作, 实现养老金的保值增值。世界银行的一份全面研究报告显示:在全世界范围内, 由民营机构经营的养老保险基金的收益率普遍高于由政府部门经营的养老金, 究其原因是:一方面政府经营往往服从于政治目标而不是经济目标;另一方面政府自身的运营效率不高, 而且容易出现腐败问题。因此, 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来, 国际上出现了养老基金民营化管理的趋势, 如智利在这一方面改革中取得了较为成功的经验, 这是世界银行近年来一直推崇的做法, 值得我国研究和借鉴。
(四) 建立“严监督、宽投资”的投资管理、监督体制
借鉴国际的经验,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可担当投资管制的主体, 制定管制并监督相关实施主体。负责制定近期、中期和长期的投资管制政策, 包括投资工具、投资对象、风险程度、集中程度等方面的管制;规范管理委员会与投资管理人等方面的管制;规范管理委员会与投资管理人委托——代理关系的建立;制定投资管理人的考核政策等等。根据国际国内的经验, 基金的保值增值要求必然迫使管理机构探索更多的投资渠道、更好的投资选择。投资限制过于严格时, 容易产生许多问题。因而对基金的投资限制应适度放宽。只是在放宽基金投资管制的同时,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作为第一序列外部监督人应严格监督管理委员会与投资管理人的交易行为、监控投资管理人的投资组合, 其他相关的金融监管机构应监督投资管理人投资交易行为的合法性。从我国目前情况看, 国家正处于经济高速成长期, 资本市场尤其是证券市场、股票市场还不太成熟的条件下, 个人账户基金投资可以更多地考虑与国家的大型基础设施建设相关的实业投资, 如南水北调、三峡工程、青藏铁路等等, 而把不太成熟的证券市场放在一边。这种投资不仅安全, 而且有良好的投资回报。将来随着法制、信用、人民币自由兑换等制度的逐步完善, 还可增加企业债券、投资基金、指数期货、实业投资、房地产投资、抵押贷款等投入, 从而形成多元化的投资, 减少投资风险。
参考文献
[1]黄乾.养老保险基金管理模式的国际比较与借鉴[J].广东社会科学, 2002 (2) .
[2]李珍.论建立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基金市场化运营管理制度[J].中国软科学, 2007 (5) .
[3]李珍, 孙永勇, 张昭华.中国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管理体制的选择[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5.
[4]刘昌平.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基金治理结构与监管模式研究[J].上海金融, 2007 (10) .
[5]张健.关于做实养老保险个人账户的研究[J].上海经济研究, 2007 (6) .
[6]章萍.养老保险基金安全运行的风险及其化解对策[J].财会月刊, 2008 (10) .
国际保险市场管理 篇2
[摘要]进一步完善保险会计制度已成为行业发展和市场监管的迫切需求。本文通过对我国保险会计制度的改革发展以及国外主要发达国家保险会计制度的现状进行纵向和横向的分析,提出完善我国保险会计制度规范的建议。
[关键词]保险会计;会计准则;保险监管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体制的建设日趋深入,我国保险市场已完全处于开放状态,保险经营国际化趋势加剧,资本市场准入条件放宽使得保险公司有机会进入国际、国内资本市场,保险监管正从市场行为监管向偿付能力监管、资本充足度监管过渡。因此,完善保险会计制度规范,更为准确、及时地反映保险业的经营成果和承担的风险,防止行业性的风险积累应是当务之急。
一、我国保险会计制度的改革发展
(一)《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会计制度》时期(1982-1993年)
1982年中国人民保险公司成立,并在1984年2月颁布了《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会计制度》。这个时期的会计制度体现了计划经济的特色,以简单的资金平衡理论作为会计恒等式,记账方法以资金收付记账法为主,也可以选用借贷记账法。
(二)《保险企业会计制度》时期(1993-)
1993年,财政部结合保险行业经营特点及管理要求,在《企业会计准则》的基础上颁布了《保险企业会计制度》,于1993年7月1日起施行,其重点主要体现在确立了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会计要素体系,实行了权责发生制的核算原则,采用了国际通用的借贷记账法和国际通行的会计报表体系。
(三)《保险公司会计制度》时期(-)
随着《保险法》实施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的成立,国内保险市场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在客观上要求会计制度与之相适应,做出新的规范。因此,1912月8日,财政部对原制度进行了修改,颁布了《保险公司会计制度》,于1月1日起施行。这次改革的主要内容有:重新定义保险业务分类、分险核算;对各类损益类科目的会计处理进行了确认原则和处理规定;进一步规范了会计报表体系。
(四)《金融企业会计制度》时期(-)
200l年11月27日,财政部颁布了《金融企业会计制度》,于1月1日起施行。这次改革是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又一重大举措,主要体现在实现了会计要素的重新界定以及相关的确认和计量;采用国际上普遍遵循的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在某些会计原则和会计处理方法上实现了与国际会计惯例相协调;增加了对外提供的会计报表,完善了会计信息披露,等等。
(五)《企业会计准则》时期(至今年)
202月15日,财政部颁布了包括1项基本准则和38项具体会计准则在内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于1月1日在上市公司实行。新准则第一次确认了有关保险行业的会计准则,包括《企业会计准则第25号——原保险合同》和《企业会计准则第26号——再保险合同》,意味着我国保险会计制度向准则导向的方向发展。新准则重新严格界定和明确了各会计要素的定义和确认条件;改变了投资的分类方法和计量原则;有条件地引入公允价值计量;规范了资产减值的提取;提出了更严格的披露要求。
至此,保险会计制度实现了国际惯例的趋同性与中国特色的创新性相结合,有助于提升我国保险行业的国际竞争力,促进经济发展。
二、保险会计制度的国际比较
(一)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
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于205月决定分两个阶段对与保险相关的会计问题建立相应的`会计框架。第一阶段包括国际财务报告标准4(IFRS4),以及广义上的国际会计准则32(IAS32)与国际会计准则39(IAS39),分别给予财务工具的披露与引进它们的认可与测定以一定的指导。第二阶段将会注重于测量保险负债这个具有高度争议性的问题。
根据IASB编报财务报表的框架,IASB所制定的准则是为编报通用目的财务报表(generalpurposestatements)服务的。因此,保险会计准则同样应限定于通用目的的财务报告,而不是法定的财务报告,以确保保险行业会计和其他行业会计处理的一致性和可比性。
(二)美国
美国保险会计准则的发展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82年6月以前,保险企业主要遵守法定保险会计准则;第二阶段是从1982年6月至今,保险法定会计SAP与保险公认会计准则GAAP并存的双重规范双重财务报告的阶段。
1982年6月,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inancialAccountingStandardsBoard,FASB)发布了第60号财务会计准则(SFAS,No.60)“保险企业会计核算与财务报告”,从而诞生了保险业的公认会计准则。从此以后,保险公司一方面要遵循由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所制定的一般会计准则(GAAP),编制基于通常目的的财务报告,以提供给企业的外部财务信息用户;另一方面还要按法定会计准则编制法定会计报表,以提供给保险监管当局用以评价企业的偿付能力。
(三)英国
英国并无专门的保险会计准则,因而其财务报告主要遵循由英国会计准则委员会发布的标准会计实务公告(StatementofStandardAccountingPractice,SSAP)的相关规定,并参考英国保险协会(AssociationofBritishInsurers,ABI)推荐的会计处理公告(StatementofRecommendedPractice,SORP),同时其对外信息披露还必须遵循英国1985年颁布实施的《公司法》。
(四)德国
德国没有单独的会计准则,其对会计核算的一般规定存在于《商法》,而对保险行业的规范皆出于《保险业监督法》。
德国会计规范的一大重要特点就是税务会计对财务报告信息披露的深远影响,法律规定了财务会计对税务会计的决定性原则,也就是税务会计要尽量顺从财务会计的方法,同时又规定了税务会计对财务会计的反作用原则,以保持税务会计和财务会计在处理上的一致性。
三、启示与建议
国际保险市场管理 篇3
@郑 杨(上海市金融办主任) “上海版”的实施意见突出了上海自贸区和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科技创新“五个中心”建设的要求,力求在保险改革创新和扩大开放方面先行先试。在体现“上海特色”上,将围绕完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惠民生、加强特大城市治理防风险、服务经济提质增效升级促转型等主题,支持保险机构大力拓展企业年金、职业年金等补充养老业务,探索开展强制责任保险试点等。
@裴 光(上海保监局局长) 目前,上海在保险业的发展上已经集聚了门类齐全的机构主体,业务结构完善,对外开放程度高、创新活动非常活跃。上海要按照市场化的路径建设上海国际保险中心,在自贸试验区探索保险监管制度创新,率先试点个人税收递延型商业养老保险,尽快开展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试点等。此外,将加快筹建保险交易所,形成区域性再保险市场、定价中心,有效发挥上海保险市场辐射全国、衔接国际的作用。
存款保险制度国际经验比较 篇4
存款保险制度指的是银行主要是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按照法律的规定进行存款保险并缴纳保费, 保险费由国家的专门机构负责管理以及用其他渠道筹资来建立的保险基金, 当这些金融机构出现支付危机濒临倒闭的时候, 保险机构就必须按照规定的赔付标准向存款人进行赔付, 并且依据法律的规定按照法定程序参与对于银行的清算, 从而加大对存款人存款利益的保护, 从而达到树立信用形象和维护金融秩序的目的。
二、国际上对存款保险的经验
国际上对存款保险按照法律的规定, 在遵从一定程序的前提下, 主要是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 关于存款制度的参加原则
如今, 借鉴国际上的经验, 基于各个国家不同的国情和实际情况, 国际上主要的一些国家关于存款保险主要存在下面几种:强制保险、自愿保险和强制与自愿保险相结合。其中德国和阿根廷等国主要实行的是自愿参加这一原则, 这也充分体现出对民意的尊重;强制参加原则主要是在印度等国家, 由于人口的大基数, 从维护秩序的角度考虑, 印度主要实行这一原则;而美国则采取的是自愿与强制相结合原则, 主要体现在凡是法律上规定的属于联邦储备体系成员的州, 其所属银行都必须要参加联邦保险公司的存款保险, 而不属于联邦储备体系的银行则使用自愿原则, 金融机构自由参加。
(二) 关于筹集方式的说明
现如今一国的存款保险基金的构成其中最主要的还是要有政府的财政拨款, 另外加上股票和在外发行的债券, 最后还有少部分的保费。但是要明确一点各国的保险费率并不是相同的, 例如美国的保险费率主要是考虑到资本的充足率、资产的质量、资本的流动性以及盈利水平等指标, 根据这些因素美国政府把银行按风险程度的大小具体分为三个等级, 等级越高相对的保险费率越低, 当然, 所需要缴纳的保险费就越少了。
(三) 存款保险机构针对的对象
国际上实施存款保险制度的国家大多采用属地原则来确定其相应的保险对象, 换句话说, 一国国内的所有的存款性金融机构和国外的一些金融机构及其在一国国内设立的分支机构均为保险对象, 这其中不包括本国银行在国外设立的分支机构。但这一原则在国际上也有不一致的地方, 例如德国则把本地银行设立在国外设立的分支机构列为保险对象, 而像比利时这一国家则没有这样的规定, 直接将其排除在外。
(四) 存款的标的范围
存款保险标的范围包括外币存款以及本币存款, 例如美国、比利时等国家就同时存在外币存款以及本币存款。但有些国家则不包括外币存款, 例如英国、法国, 这类国家直接将外币存款排除在外。
(五) 关于最高限额的规定
所谓的最高限额主要是指存款人在一家银行的总额中所能够获得的最大的赔偿金额, 而对于那些超过部分则采取不予承包的方法。通过上面的叙述我们知道, 凡是采取存款保险制度的国家根据本国的实际情况例如经济发展水平, 通货膨胀情况, 居民消费情况国家政策的因素来确定其本国的存款最高限额。
三、对我国存款保险制度的借鉴
首先我们应该明确一点, 存款保险这一制度实际上是一把“双刃剑”, 如果对于此制度设计不合理, 不充分考虑本国实际情况, 则会导致本国金融秩序的混乱。从上面的论述中我们都可以看出, 存款保险制度的简历并不是一蹴而就的, 必须要充分参照考虑本国的实际国情, 从而制定出适合自身发展的存款保险制度。对于我国来说, 要做到下面几点:
(一) 正确的目标定位
应该明确存款保险制度的根本目的应该是要最大程度的保护中小存款人的利益, 从而维持金融体系的稳定发展。据此在设计存款保险制度时, 在有些方面例如保险费率、监管和处置方式上不要过多地考虑银行等金融机构的意愿和要求, 而是要从保护存款人利益角度出发, 只有确实的维护了存款者的利益, 金融体系的波动才会降到最小值。
(二) 制定并完善金融法律体系
当前, 我国关于存款保险制度的法律法规制定并不完善, 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存款保险法》, 伴随着日益完善的金融法律制度要进一步的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细则, 从而进一步的保护金融机构以及存款人的利益。
(三) 强制性保险的选择
就我国而言, 从借鉴国际经验的角度出发, 我国应该实行强制保险原则, 如果我国采取自愿保险原则, 那么那些经营状况好的机构则会慢慢退出金融市场, 而那些经营状况差的则仍然活跃在金融市场上, 这样会让我国的金融秩序铁链变得十分脆弱。从这一角度出发考虑, 我们应该采取强制保险的原则, 这样有利于维护我国金融秩序的稳定与健康发展。
(四) 加强监管力度
建立于存款保险制度相适应的机制, 避免职能的重复, 有效的降低相应的成本。存款保险机构要加大对相关金融机构特别是经营状况进行识别、监测和评估, 加大对违反法律法规或者管理不善带来的损失的赔偿与补偿力度。由此, 应当以法律法规的方式对存款保险制度中涉及的职能以运作方式, 赔偿等相关方面做出明确的规定, 并明确赋予存款保险机构相应的权力例如监管处置权等, 从而进一步的加强对银行金融机构的动态监管。存款保险机构与相关机构例如央行、银监会只有在监管上分工合作, 在监管方式上相互补充, 利用多种监管方式, 同时加强交流合作, 才能更好发挥各自的监管职能, 实行有效的监管协调。
摘要:2014年11月30日, 国务院正式发布存款保险制度意见稿, 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这意味着酝酿21年后我国的存款保险制度的建立进入倒计时。本文以期通过对存款保险制度的国际经验进行比较分析从而提出符合我国国情的存款保险制度。
关键词:存款保险制度,国际经验,比较
参考文献
[1]主父海英.保险业的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J].经济师, 2012 (1) .
国际货物运输和保险 篇5
运输方式 运输能力 运输时间 江海运输 运输能力不受限制 最长 航空运输 受重量、容积、舱门、地板承受力等限制 最短 铁路运输 受车厢容积、载重限制 比海运快 公路运输 受车斗容积、载重限制 比海运快 国际多式联运 运输能力灵活 比海运快、比空运慢 运输方式 运价水平适合于 江海运输 最低 运量大、运距长、时间长、运费便宜 航空运输 最高 运量小、中长距离运输运费负担能力强 铁路运输 随运距长而递减 运量大、可靠性高、机动性差、运费便宜 公路运输 较低 门到门、运量接收货物灵活、运费较便宜 国际多式联运 比海运高、比空运便宜 运费和运输时间介于海运、空运之间装运期与装运港和卸货港
装运期是指出口货物的发货人或其代理人将货物装人承运人指定的集装器并在自行完成出口报检报验、报关放行手续后,按承运人或其代理人规定时间内交货到规定的地点等待装船或装飞机,承运人或其代理人接收货物并装上运输工具签发装运单据给托运人,这份装运单据上签发的日期就是装运日期,
国际货物运输和保险
。货物出口人在托运单上填制的最后装运日期,一般早于或等于实际运输工具的起航日期。最后装运日允许“等于”运输工具的起航日。依据“跟单信用证统一惯例国际商会第500号出版物(UCP500)”的解释,如果信用证规定了有效期,但没有规定最后装运日,则“最后装运日”视为与“信用证有效日”同一天,习惯上称为“双到期日”。信用证和相关单据最迟交单期一般规定为装运期后10天至15天,若信用证未作规定,则为装运期后第21天。
装运港和卸货港
装运港是指货物起始装运的港口,
备考资料
卸货港是指最终卸货的港口。一般在磋商交易和签订合伺时,对装运港和卸货港作出明确的、合理的规定。为了便于卖方根据货源情况和实际装运需要,通常由卖方提出装运港;为了便于买方清关和接受或转售货物的实际提货需要,通常由买方提出卸货港。货运单证和装运单证
常见的货运单证:国际货物托运委托书、海运托运单、空运托运单、海运装货单、集装箱场站收据、配舱回单、集装箱设备交接单、舱单、提单、空运单、分拨单、到货通知、提货单、司机纸等。
装运单证:
运输方式 装运单据中文名称 英文简称海运 海运提单 MB/L海运 不可转让海运单 SWB海运 租船提单 CB/L多式联运 多式联运单据 CT B/L空运 空运单 AWB公路、铁路、内河 公路运单 Road WB铁路运单 Rail WB内河运单 Water WB专递或邮寄 专递或邮局收据 P/R
装运通知
装运通知在合同中被规定的目的在于明确买卖双方的责任,促使买卖双方互相配合,共同做好船货衔接工作。按照国际贸易惯例,在FOB条件F、卖方应在约定装运期开始前(一般20天),向买方发出装运通知,将预计货物备妥时间通知买方,以便买方预先安排船只或指定货运代理或预先安排预订舱手练在CIF、CFR条件下,卖方应在货物装船后,一般在当天发装运通知给收货人,内容包括:合同号、货物品名、件数、重量、发票金额、船名航次、提单号、箱封号、装船日期、飞机航班、舱单等。一般以传真、电子邮件、网络发送、电传等方式书面通知买方。
班轮运费与附加费
运费是承运人根据运输契约完成货物运输后从托运人处收取的报酬。运价是承运人运输单位货物而付出的运输劳动的价格,是运输产品价值的货币表现。
班轮运费=班轮运价×运量+附加费
国际贸易保险经典案例分析 篇6
在国际贸易实践中,经常会发生一些保险金额比较大的保险纠纷,这些纠纷往往与保险当事人保险业务知识匮乏和外贸合同条款签订欠妥有关。本文将就上海海事法院于2009年审结的一典型的国际贸易保险案例中的一些具体问题进行分析,希望国际贸易从业者从中吸取经验教训,以利于贸易实践的发展。
一、案例回顾
江苏省连云港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罗盖特(中国)精细化工有限公司(以下称罗盖特公司)于2003年初承包了位于连云港开发区的一项工厂建筑工程。
为了建筑工程的安全,罗盖特公司在2003年4月1日,便就整个建筑工程向中国财保连云港支公司投保建筑工程一切险,期间为自2003年4月2日起至2005年4月30日止,保险金额为人民币892,580,197.53元。中国财保连云港支公司出具了编号为PQYL200332079700000001的保险单。
出于建筑工程的需要,于2003年11月25日罗盖特公司以CIF连云港285,650美元的价格向美国纽约特灵公司订购两台制冷器。规定特灵公司应于2004年4月12日前将货物运至连云港港口。
2004年2月24日货物由American Independent Line对货物付运,并签发了编号为AILW 4314734的提单。与此同时,特灵公司还向北美补偿保险公司就该批货物投保,保险金额314,215美元。于2004年2月24日,北美补偿保险公司向特灵公司签发编号为W000059385的特殊海运保险单,保单载明保险的范围为从“Seattle”到“Lianyungang Port”,采用仓至仓条款,并载明保单的有效期为自货物交付到保险单载明的目的地的最后仓库或15天期满(如果货物承保所至的目的地在港口范围以外,则为30天)为止。其中保险单左角有“INAMAR Ocean Marine Insurance an ACE USA Company”的字样。同时,保单还表明,保险时限从承保货物卸离海船完毕之日的午夜开始起算。保险责任为保险人对于外部因素引起的有形损失,承担一切险。并表明保险单所承保利益隶属于优先于该保险单的其他保险单所承保的范围,该公司只承担超过优先保险的金额”。
涉案货物于2004年3月25日运至目的港后,罗盖特公司委托连云港中远国际货运有限公司用卡车将装有货物的集装箱从码头运至位于连云港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宋跳高新区振兴北路23号的工地。4月1日,在货物进入到达罗盖特公司工地时,集装箱发生倾倒,货物受损。
罗盖特公司于2006年3月31日向上海海事法院邮寄材料起诉因纳玛保险代理有限公司,法院于同年4月7日立案受理,于2007年1月26日,罗盖特公司申请追加北美补偿保险公司(以下简称“北美公司”)为本案共同被告,要求因纳玛公司与北美公司承担连带赔偿责任,请求判令两被告连带赔偿货物损失314,215美元及利息损失,并承担案件诉讼费。据悉虽然承保期限已过,但于2007年2月12日,人保连云港分公司还是委托道富评估拍卖有限公司对涉案两个受损制冷器进行拍卖,拍卖价值为人民币620,000元,并于同年6月13日向人保连云港分公司支付了上述款项。在案件审理过程中,人保连云港分公司在其建筑工程一切险保险单项下已就涉案货损向原告支付了1,859,687.50元人民币。另外,在合同中双方并没有就合同的法律适用问题做出规定。
二、案例引发的问题
本案比较复杂,引发的有关国际贸易保险的问题比较多,典型问题有五个:
第一,此案应适用何种法律?在国际贸易争端的解决中,适用何种法律,直接关系到双方当事人的利益。一般情况下,双方当事人都要争取适用自己熟悉的本国法律作为解决争端的依据,以利于在诉讼中处于有利地位。本案中罗盖特公司和特灵公司并没有在合同中规定法律适用条款,而这种情况在国际贸易实践中又极为常见,这就需要贸易从业者了解法院适用法律的原则;
第二,一旦发生国际贸易纠纷,当事人在没有选择仲裁而协商又不成的情况下,一方当事人就要起诉另一方当事人,如果被起诉的当事人没有法律资格,法院将驳回当事人的诉讼。本案中就涉及到这个重要问题,罗盖特公司起诉因纳玛保险代理公司与北美公司承担连带赔偿责任,因为因纳玛保险代理公司只是北美公司的代理公司,因此,因纳玛保险代理公司是否是适格的被告,将成为罗盖特公司首先面临的问题;
第三,如果货物发生货损,此损失只有发生在保险区间内,保险公司才承担货损保险责任。在此案中,罗盖特公司与保险人签订的保险合同的保险期间为从“Seattle”到“Lianyungang Port”,到底怎样理解“连云港”?海运提单所适用的“仓至仓”条款的具体含义如何?损失是否发生在保险区间内?都是本案面临的难题;
第四,诉讼失效决定着原告是否享有胜诉权的问题,如果诉讼时效已过,原告就得不到法律的救济。本案中罗盖特公司的起诉是否在诉讼时效之内,正是本案争议的焦点问题之一;
第五,国际货物保险是当事人为了防止可能的风险和损失而向保险人投的保,但是,它具有补偿性的特点。本案中罗盖特就货物进行了双重投保,是否中国财保、因纳玛保险代理公司和北美公司都应该赔偿罗盖特公司,也是本案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
三、案例中解决问题的几点启示
(一)当事人对法律的适用无规定时,适用与合同有最密切联系的国家或者地区的法律
在国际贸易中,法律的适用十分重要。当事人双方在履行合同的过程中,由于情况复杂多变,最容易引争议,因此,交易的双方一般来讲在合同中都应该订有仲裁条款,以解决发生争议时的法律适用问题。在仲裁中,仲裁地的规定极其重要,这是因为仲裁地点与仲裁所适用的程序法以及合同所适用的实体法关系最为密切。按照各国仲裁的通用做法,凡属于程序方面的问题除非仲裁协议另有规定,一般都适用仲裁地的法律。如果双方当事人决定采用诉讼的方法来解决争议,也是如此。
在本案中,保险单项下纠纷涉及货物自美国西雅图至中国连云港的海上运输,具有涉外因素,罗盖特公司应与特灵公司就法律的适用作出具体规定,但是,双方在合同中并没有就此做出规定。依据纠纷解决的一般原则,应该适用诉讼地或仲裁地法律。当事人在此案的解决方式上选择了诉讼方式,故应采用我国法律作为解决争议的依据。
在国际贸易实践中,双方当事人一定要订立解决争议的条款,以防纠纷的出现。为了案件的迅速解决,双方当事人最好采用仲裁方式解决争议,在仲裁条款中最好以“中国国际贸易仲裁委员会”作为仲裁机构,以“中国法”作为解决争端的依据。当然,双方当事人还可以在仲裁条款中,选择其他仲裁机构作为仲裁机构,选用其他国家的法律作为解决争端的依据。
(二)诉讼当事人应当具备充当诉讼当事人的资格
在贸易案件发生后,一方当事人要想起诉另一方当事人,另一方当事人必须具备充当诉讼当事人的资格。否则,他就没有参与诉讼的权利。
一般来讲,当事人要具备充当诉讼当事人的资格,需要具备三个条件:(1)诉讼权利能力,即具备依法能够享有民事诉讼权利和承担民事诉讼义务的能力;(2)诉讼行为能力,即具备亲自进行诉讼活动,以自己的行为行使诉讼权利和承担诉讼义务的法律上的资格;(3)和诉讼标的物具有一定的法律利害关系。作为一个法人,他的诉讼权利能力和诉讼行为能力是同时取得和同时消灭的,自它依法成立时就开始取得诉讼权利能力和诉讼行为能力,也就是说只有依法成立的法人才具备诉讼权利能力和诉讼行为能力;至于一个法人和诉讼标的物有无利害关系,则以法院最后调查确定为准。
在本案中,罗盖特公司要想起诉因纳玛保险代理公司与北美公司承担连带赔偿责任,首先要看这两个当事人是否具备充当被告的资格。
首先看纳玛保险代理公司,它只是北美补偿保险公司的分公司,分公司在各国的法律上均不具备法人资格,它不是法人,只是法人的分支机构,因此,它不具备诉讼权利能力和诉讼行为能力,它所实施的法律行为的后果均应该由其委托人承担。至于和诉讼标的物具有一定的法律利害关系,发货人特灵公司并没有向纳玛保险代理公司直接投保,纳玛保险代理公司和保险标的物也并没有直接的法律上的因果关系,正是因为保单的左角有其名称而卷入诉讼,因为其不是法人,我们也只能把它的行为当成代理行为,它本身对代理后果不承担责任,责任应当由被代理人北美公司承担。
至于北美补偿保险公司,它是依法成立的法人,自其成立时起,就具备法律上的诉讼权利能力和诉讼行为能力;它接受了特灵公司的投保,并且指示其分公司纳玛保险代理公司出具的保险单,和保险标的物有直接的法律因果关系,应当作为适格的被告。
在国际贸易中,不管我们签订何种合同,都要注意当事人的适格问题。国际货运中的货运代理人,保险中的保险代理商以及分公司等都不是适格主体。货运中我们最好直接和船公司签订运输合同,当委托货运代理人运输时,一定要订立书面合同,并直接将运费汇往船公司;在进口中,如果我们和对方订立的是CIF合同,我们一定要规定保单应由法人地位的保险公司出具,以避免将来索赔出现困难。
(三)对“仓至仓条款”应准确理解
“仓至仓条款”是货物运输保险条款中较为典型的条款,其英文为Warehouse to Warehouse简称W/W。其含义为保险人保险责任自货物从保险单载明的起运港(地)发货人的仓库或储存处开始运输时生效,到货物运达保险单载明目的港(地)收发人的最后仓库或被保险人用作分配、分派或非正常运输的其他储存处所为止。
“仓至仓条款”是运输货物保险中较为典型的条款,进出口公司要得到运输货物的保险赔偿,必须同时具备四个条件:第一,所发生的风险是在保险责任范围之内;第二,所遭受的损失与发生的风险之间具有直接的因果关系;第三,在保险标的遭受风险时,索赔人对其具备保险利益;第四,被保险货物遭损的时间和地点是在保险期间之内。这四个条件缺一不可。
本案中,北美补偿保险公司下属因纳玛保险代理公司向特灵公司签发编号为W000059385的特殊海运保险单,保单载明保险的范围就是采用的仓至仓条款保险条款。保险单载明的保险期限为货物交付到保险单载明的目的地的最后仓库或15天期满(如果货物承保所至的目的地在港口范围以外,则为30天),到目的港后的货物也在保单的保险期间。罗盖特公司也具有经特灵公司背书转让后的保险单下的保险利益,即与保单上载明的货物具有直接的利害关系。问题是此保单下的“仓至仓”应该怎么理解?损失与风险直接有无直接的因果关系?原保单载明的保险期间为从“Seattle”到“Lianyungang Port”,此处并未明确表明到底是到“连云港口”还是“连云港市”。根据各国《合同法》的一致解释,当事人对格式条款的解释发生争议时,应作出不利于提供格式合同一方的解释。本案中的保险单是由北美补偿保险公司的下属机构提供的,应当作出不利于北美补偿保险公司的解释,即应将“Lianyungang”解释为整个“连云港市”。也就是说,保险人的保险责任应是从“西雅图”至“连云港市”的任何指定地点。那么,货物从卸船后到连云港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宋跳高新区振兴北路23号的工地之间的保险责任理所当然地应由北美补偿保险公司承担。根据我国保险条款陆运险条款的规定,货物在运往工地途中的遭受碰撞、出轨、倾覆或在驳运过程中发生任何事故均应由保险人承担损失。根据以上分析,罗盖特公司是有权要求北美公司承担赔偿责任的。
在国际贸易保险实践中,“仓至仓”条款是最为常用的保险条款,为避免争执的发生,我们和客商在订立合同时,最好在合同中表明“仓至仓”的具体含义,即表明保险的起止地点。在出口合同中,最好表明起止地点为“XX港”至“XX 港”,或“XX 地”至“XX地”;在进口合同中,如果保险由出口人投保,最好表明起止地点为“XX港”至我方用于分配货物的具体储藏所。
(四)保险赔偿的诉讼时效为两年
一个诉讼当事人,要想起诉对方当事人,还应当注意起诉的时效问题。如果超过诉讼失效,法院将拒绝受理。
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商法》的规定,根据海上保险合同向保险人要求保险赔偿的请求权,时效期间为两年,自保险事故发生之日起计算。本案中罗盖特向上海海事法院邮寄材料起诉因纳玛(INAMAR)保险代理有限公司的日期为2006年 3月 31日,于2007年1月26日申请追加北美公司为本案共同被告。应当以起诉日期为诉讼时效的开始日期,补充材料的日期不应视为诉讼时效开始日。货损发生在2004年4月1日,此日期离2006年3月31日尚不足2年,并没有超过诉讼时效,故罗盖特公司行使权利在法定诉讼期间内,它应当享有案件的胜诉权。此处,从另一个侧面也表明了,法律选择的重要性,如果当事人选择了其他国家的法律,诉讼失效就应该遵循其他国家的法律规定,罗盖特公司就可能丧失胜诉权。
由此可以看出,诉讼时效在国际贸易中至关重要。我们一定要对诉讼时效给予足够的重视,否则就丧失了胜诉权。在国际贸易中,一旦我们和国外客商发生争议,要及时解决。在不得已仲裁或诉讼时,一定要注意我国的诉讼时效期间为二年,自保险事故发生之日起计算,并且要注意保存相关的证据材料。
(五)保险标的物不应该重复投保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原告和北美公司之间的海上货物运输保险合同关系成立,涉案货损事故发生在保险人北美公司的保险责任期间,罗盖特公司确因货损事故遭受损失,其对北美公司的起诉也未超过诉讼时效,故北美公司应负责赔偿罗盖特公司的全部损失。但是,案件的最终结果是罗盖特并未得到期望的赔偿。其原因就在于保险合同具有补偿性特征。
从理论上说,保险活动本身应该是非盈利性的。保险费的厘订取决于在一定期间、一定范围、一定个体的风险概率加上经营性费用;保险公司的盈利,应该来源于保险资金的运用。保险合同都应该属于补偿性合同,也就是说保险人所给付的保险金的目的在于补偿被保险人因保险事故发生所受实际损失。此损失一旦弥补,保险人则不再行负责赔偿。本案中,罗盖特已经从人保连云港分公司就其建筑工程一切险保险单项下获得了相应的补偿,就无权再要求北美补偿贸易公司另行赔偿。
合同的补偿性原则是国际贸易中许多人都容易忽视的原则。特别当货物要经过风险比较大的地区时,当事人容易出现在和不同的保险人经过磋商后,以低廉的保费就保险货物重复保险现象,期盼一旦出现所保风险就可以得到双倍甚至多倍赔偿,这是不现实的。如果多重投保的话,其结果也只能和罗盖特公司一样。
此案虽已经审结,但有许多国际货物保险问题确实值得深思,它的教训是值得国际贸易从业者吸取的。
[1]黄伟青.论国际海运货物保险的可保利益[J].海商法研究,2001(3).
[2]石兴.保险产品设计原理与实务[M].中国金融出版社,2006年.
[3]马静.保险代维求偿诉讼若干问题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10年.
国际医疗保险模式比较 篇7
基于医疗保险制度在促进现代经济发展, 提高国民生活质量方面有巨大作用, 西方各国都把医疗保险置于生存权和福利权保障的高度予以重视。国际医疗保险制度经过百余年的发展与演变, 大体可分四种模式, 即政府医疗保险模式、社会医疗保险模式、商业医疗保险模式、储蓄医疗保险模式, 就一个国家或地区而言, 可能同时存在几种医疗保险制度, 但一般都有一种主导模式可作为该国 (地区) 的代表。
(一) 英国的政府医疗保险模式
英国实行的是全民医疗保险 (National Health Service, NHS) , 也是实施这一保险制度最为典型的国家。英国民众认为, 在医疗保健和医疗保险等需要政府干预的公共领域中, 政府应当发挥起极其重要的主导作用。全体公民有免费、平等享有国家医疗服务的权利;医疗的保障覆盖全体公民, 政府仅是代为购买卫生服务。在英国, 国家财政预算在卫生保健方面的投入占卫生总经费的90%以上, 通过税收形成的医疗保险基金有计划地拨给国有医院, 以此资助全国性的医疗服务。英国健康保险主要客户群是职业经理人和白领 (商业医疗保险作为雇主提供的福利) , 其他客户群体包括年轻的家庭和有房屋贷款的人。英国的健康险市场非常集中。
数据统计排名前十位的都是专业经营健康险的保险公司。可见在经营健康险方面, 专业化经营的保险公司具有较大的相对优势。英国健康保险有长期和短期之分。目前英国政府对引导私人购买商业健康保险并不积极, 公众在购买商业健康保险时要支付保费税, 不能够将在NHS使用的费用转到私人医疗去享受更好的服务。政府的态度直接影响了整个市场的发展。
(二) 德国的社会医疗保险模式
德国的社会保险体系由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护理保险五大支柱组成。德国的医疗保险分两种类型:一是法定医疗保险。参保对象是税前收入不超过义务界限的就业者、失业人员、养老金领取者、大学生和就业前的实习生。参保人的配偶及其未满18岁的子女, 如果未就业, 不需缴费可享受与参保人同等的医疗保险待遇 (以下称家庭联保) 。二是商业性医疗保险, 属自愿参加。参保对象是税前收入超过法定义务界限的就业者, 其子女不能享受家庭联保。商业性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450万。
德国法定的医疗保险, 其保障是全方位的, 具体保障内容有:预防 (含接种) 、孕妇保健、医疗、康复、疾病津贴、生育津贴、死亡津贴等。我国社会医疗保险保障的内容仅局限于医疗, 这与我国经济发展的水平紧密相关, 但适当增加预防保健的内容并不是完全不可能, 可当个人医疗账户积累到一定金额后超额部分就可以用于支付预防保健费用等, 由于预防保健投入少产出大, 因而加强预防保健既有利于保障参保职工的健康, 又有利于降低医疗费用。
(三) 美国的商业医疗保险模式
美国健康保险高度发达, 其特点是完全采用市场机制来运转, 在所有发达国家中, 美国是唯一一个没有全民社会健康保险的国家。美国在医疗保险上更多的是强调个人的责任而非政府责任或行政的限制, 因而在美国就形成了独特的以商业医疗保险为主的医疗保障制度。除了少部分享有Medicare (老年人免费医疗制度) 、Medicaid (穷人医疗救助制度) 及少数民族免费医疗制度的人群外, 大部分美国公民是参加商业医疗保险以保障自身健康水平的。美国私人医疗保险组织多种多样, 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部分:一是蓝十字 (Blue Cross) 或蓝盾组织 (Blue Shield) 开办的医疗保险。这是一种由医生和医院联合会作为社会群体发起成立的非盈利保险公司, 设有一个松散的全国性网络, 主要为投保者提供门诊和住院医疗服务。二是私立或商业保险公司的医疗保险, 主要为个人或团体 (主要是为雇员购买保险的企业) 提供住院医疗保险, 重点承担费用较高的医疗项目, 而费用过高的项目还要进行单项投保。三是健康维护组织 (Health
Maintenance Organization, HMO) , 这是私
人医疗保险中最大的一家保险组织, 也是目前美国最为庞大的商业性医疗保险系统。HMO也有非盈利和盈利性之分, 其中盈利性HMO增长速度很快。近年来, 盈利性HMO增长速度是非盈利性HMO的两倍。由于重视疾病防治, HMO各项医疗费用开支较低, 相应的保险收费也较低。
美国的健康险市场是以团险为主的市场;因而据统计, 除享受免费医疗制的少部分人群外, 美国尚有14%的人口没有任何医疗保障的覆盖。即此种以商业医疗保险作为社会医疗保障体系主体的模式带来的最主要社会问题是公民健康保障的公平性低下。此外, 政府与企业的负担也日益加重;个人和家庭支付的医保费用也与日俱增。持续增长的医疗保险费用与整个国民经济的重负都迫使美国不得不对现有的医疗保障现状进行改革。
(四) 新加坡的储蓄医疗保险模式
储蓄医疗保险模式即个人累积型医疗保险模式, 是一种政府强制雇主和雇员向公积金管理机构缴费, 建立一个以个人或家庭为单位的医疗储蓄账户, 用以支付家庭成员医疗费用的医疗保险形式。此模式是一种强制性的定期储蓄模式, 它与其他三种医疗保险模式的“横向”筹资方式不同, 是一种以个人或家庭为单位的, “纵向”筹资方式, 强调个人 (家庭) 的责任感。医疗储蓄账户中的保险金只能用于本家庭成员, 而不允许他人使用, 所以不具备共济性的特点, 缺乏社会公平性。
目前, 采用该模式的国家较少, 主要有新加坡。新加坡的医疗保险制度主要分为强制性医疗保健储蓄、社会医疗保险和社会医疗救助三个部分。其中, 医疗保健储蓄是强制性质的中央公积金制度的组成部分, 它要求所有在职员工, 按照一定收人比例定期交纳公积金并根据不同年龄确定不同的缴费率。在新加坡, 每个居民都有自己的医疗保健储蓄账户, 该账户只限于支付住院费用和少数昂贵的门诊费用, 并有严格的启动和提取限额。
二、医疗保险模式的国际比较
第一, 国家福利保险模式的代表国家是英国, 社会医疗保险模式的代表国家是德国, 商业医疗保险模式的代表国家是美国, 储蓄医疗保险模式的代表国家是新加坡。
第二, 英国的的医疗保险覆盖全国居民。德国的医疗保险是强制与自愿相结合的模式, 美国的医疗保险是自愿的形式, 新加坡的医疗保险覆盖全体公民。
第三, 英国的医疗保险资金来源于国家财政 (税收) 拨款, 社会医疗保险来源于统筹的保险基金, 美国的医疗保险资金来源于个人 (投保人) 缴纳的保险费, 新加坡的医疗保险来源于强制的个人储蓄加政府补贴。
第四, 英国的医疗保险是政府集中统一支付, 德国的医疗保险是社会医疗保险机构集中支付, 美国的医疗保险是各保险机构分散独立支付, 新加坡的医疗保险是通过医疗保健储蓄账户存款支付。
第五, 英国的医疗保险全部医疗免费, 国家开办医院并向医护人员支付固定工资;德国的医疗保险资金统筹、现收现付;美国的医疗保险是多层次需求, 医疗保险机构相互竞争;新加坡的医疗保险是资金纵向积累, 提供无差别医疗服务。
三、医保运行效果比较
本文可以用公平性、利用效益、费用控制、医疗服务质量等四方面来评价上述四种医疗保险模式的运行效果。
政府医疗保险模式:一是具有全民性和公平性。政府对所需医疗的公民, 论其贫富均提供医疗和保健服务。二是实施免费医疗。即医疗费用由社会保险机构直接拨付给医院医生或药品供应者。医生的报酬与服务多少以及服务质量不发生任何连带关系, 患者对卫生服务的利用程度与其经济利益也不发生任何关系。其结果导致医疗机构微观运行缺乏活力, 医疗资源浪费。三是医疗保障费用增长过快。由于供需双方缺乏费用意识, 使得医疗消费水平较高, 政府不堪重负。四是住院等待期较长。享受国家卫生服务者住院时, 不仅免交医药费, 连伙食也是免费供应的。
社会医疗保险模式:一是国家医疗保险制度与市场经济有机结合。根据医疗保险的需求, 保险机构在国家宏观调控下灵活地调整费率。二是医疗保费稳定增长。实行医疗保险的情况下, 是以劳动所得为缴费基数, 课以一定的保险费, 这不仅是一种与政府其他政策领域没有竞争的独立财源, 而且保险基金的用途是特定的, 因此具有很高的稳定性。三是保险和服务机构独立核算、职责分明, 双方相互制约, 有利于卫生资源合理有效的利用, 且病人择医的自由度较高, 对服务质量的满意度较高。
商业医疗保险模式:一是参保自由, 灵活多样, 适合多层次的需求。二是缺乏健康保障。美国的医疗保险制度完全奉依赖市场原则。由于医疗保险费支出较大, 被保险人负担较重, 在实行自愿保制度下贫困者难以得到保障。三是医疗消费主要通过市场来调节, 缺乏有力的制约, 容易造成费用的失控。四是医疗保健制度不健全, 管理混乱。医院、医生对被保险人没有承担起相应的责任, 医疗质量低, 过度服务和费用转移现象严重。
储蓄医疗保险模式:新加坡强调自立与责任, 患者如需享受某种医疗服务, 必须自己支付相应的费用。Uosjo雇员缴纳的医疗保险费完全记入个人账户, 存款属个人所有, 透明度高。这直接与个人利益联系在一起, 有利于对医疗资源使用的制约和对医疗单位的监督。新加坡的医疗保险制度的不足之处在于:强调“纵向积累”, 缺乏“横向”互助共济。
参考文献
[1]、Barrientos A, Lloyd-Sherlock P.Reforming health insurance in Argentina and Chile[J].Health Policy and Planing, 2000 (4) .
[2]、Kongstvedt P.R.Essentials of Man-aged Health Care[M].4th Ed.Aspen Pub-lishers, Inc, 2001.
[3]、张大宁.北欧医疗保障制度的启示[J].前进论坛, 2007 (2) .
[4]、李小华.美国医疗救助及启示[J].市场与人口分析, 2006 (6) .
[5]、高连克.德国医疗保障制度变迁及其启示[J].社会科学辑刊, 2005 (6) .
[6]、张桂琳.七国社会保障制度研究[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5.
[7]、郑功成.社会保障概论[M].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5.
[8]、和春雷.社会保障制度的国际比较[M].法律出版社, 2001.
[9]、任正臣.社会保险学[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6.
[10]、李琼.论商业健康保险的发展[J].保险研究, 2002 (4) .
[11]、况德明.德国医疗保险概况[M].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2000.
国际保险市场管理 篇8
保险监管是指金融主管机关或保险监管执行机关根据保险法规对保险机构实施监督和管理, 以确保保险机构经营的安全和盈利, 维护被保险人的利益。对于保险监管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广义的保险监管是指在一个国家范围内通过对保险企业、保险经营活动及保险市场的监督与管理, 进而实现一定的目标, 这种监督表现在国家、社会、保险行业等各个层次上。狭义的保险监管则仅指国家监督和管理保险市场中的相关企业的保险经营活动。
在保险经营全球化和国际化的背景下, 国际保险监管的组织形式和监管模式越来越朝着趋同的方向发展, 主要表现为:关注保险公司未来的风险状况, 强化风险资本监管, 并实施动态的偿付能力监管。本文在分析国际保险监管制度特点及发展趋势的基础上, 针对我国保险监管中实际存在的问题, 提出完善我国保险监管制度的若干建议, 以助于保险监管机构提高监管效率, 促进我国保险业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保险业的监管通常有国家监管机构的监管、行业自律和社会监督。 (1) 国家监管机构的监管, 它是国家管理保险业经济的职能体现, 国家通过法律的、经济的和行政的手段对保险企业的经营活动和保险行业的秩序进行监督和协调。国家监管是宏观的监管, 是指国家的宏观调控职能, 为保险行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 国家监管的核心是监管保险企业的偿付能力。 (2) 保险行业自律, 保险市场上的保险企业之间产生各种联系与作用, 建立保险市场的良好秩序, 可以有效地稳定和优化合作关系, 需要形成一种保险企业之间的相互监督与制约机制。保险行业的监管能发挥国家宏观监管所不具备的横向协调作用, 对于保险监管具有特殊的意义。 (3) 社会监督, 保险具有社会性, 保险经营直接影响着社会的各个方面, 因此, 社会对保险具有监管的职责, 社会监管主要表现为社会监督, 社会监督存在于现实生活中的各个方面, 有舆论监督和公众监督等, 它可以作为保险监管的一种补充力量。
二、国外保险监管模式
国外保险的发展经历了先有保险业, 然后有保险法, 最后产生保险监管的过程。现代保险监管制度的一个重要标志是国家授权给专门的保险监管机构, 使之专司保险监管之责, 这种制度最早产生于美国。在美国, 保险业的发展要稍晚于银行业, 因此其监管制度的发展也相对较晚。在美国南北战争之前, 保险业弊端频出, 影响了保险业的健康发展。为此, 政府开始对保险业实施监管, 以保障公众的利益。世界各国对保险业的监管有严格监管和宽松监管两种类。这两种类型是按监管的模式划分的, 事实上, 就约束的程度和力度而言, 与其他行业相比, 世界各国对保险业都施行严格的监管, 这是由于保险业经营涉及范围广, 是一个公众性极强的特殊行业。
(一) 严格监管模式
严格监管模式是对所有保险企业经营活动的全面监管, 包括对保险市场准入的要求, 对保险条款、红利分配、费率和保单利率等均有明确规定, 并在开始推广时受到监管部门严格监管。美国是严格监管模的代表, 美国的保险监管由各州的保险监督局负责, 随着保险公司更多的跨州经营业务, 所以为加强各个州直接保险监管的协调, 美国成立了全国保险监督官协会, 它的主要功能是协助保险监督局对保险市场进行监管, 协调各个州的保险监管方法通过较低的成本的方法实现较高效率的监管。
(二) 松散监管模式
松散监管模式是注重对保险人的偿付能力监管, 同时降低对保险产品、费率和市场准入条件的监管。英国的保险监管的中心是保险企业的偿付能力, 保险监管机构强调保险业管理的自律性, 保证保险企业的偿付能力, 而对于没有偿付能力的保险公司, 英国监管处罚手段非常重。英国的监管机制保证了保险监管的有效性, 同时更容易发现问题以及解决问题。此外, 英国保险监管部门注重披露保险公司的相关信息, 通过向社会公开较多的保险公司信息, 可以有效地让投保人降低风险, 进而减少因市场原因所造成的经济损失, 提高社会的稳定性。
三、国外保险监管发展趋势
(一) 保险监管从专业化向一体化转变
国外保险监管从专业化向一体化转变的标志是美国的《金融服务现代化法》, 随着经济的发展, 全球金融行业越来越向一体化方向转变, 与之相适应的监管模式也朝着一体化监管的方向变化, 主要表现为通过成立一体化的监管部门一体化监管银行业、保险业、证券业, 保险监管借助于银行和证券监管的技术和信息优势, 降低对保险资金投资领域的监管, 支持保险企业做大做强, 推动保险企业一体化发展。
(二) 保险监管更加注重偿付能力
传统的保险监管注重保险企业的市场行为监管, 加强对保险企业合法性监管, 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但从改革开放以来, 国际监管开始从监管保险企业市场行为向监管保险企业偿付能力转变, 最大限度地保护被保险人的利益。保险监管部门通过有效监管保险企业偿付能力, 进而可以及时掌握保险公司的财务情况, 对于偿付能力不够充分的保险公司及时提醒, 让其采取有效的措施切实保障被保险人的利益。
(三) 保险监管更加注重功能监管
保险功能监管是指由同一个监管者对一个给定的保险活动进行监管, 而不管活动的从事者, 保险功能监管的目的是提高效率。保险功能监管的最大优点是可以有效减少监管职能的冲突、重叠和盲区, 在金融一体化发展的今天, 传统的保险监管变得越来越不合适, 所以, 保险监管更加注重功能监管是现实的客观要求。
(四) 保险监管向松散监管转变
从国际保险监管发展来看, 现代保险监管模式开始便是严格的监管模式, 它的目标是维持市场的稳定, 同时强化严格监管的方向发展。然而, 随着保险金融行业的一体化发展, 使得银行、保险和证券的界限逐步淡化, 市场竞争更加激烈, 西方国际的保险监管开始审视传统的监管模式, 并将保险监管的目标改为效率、稳定性和扩张性, 其中效率是第一位的。所以保险监管向松散监管转变是历史的必然。
(五) 保险监管更加注重信息公开化
随着保险业的发展, 世界各国保险监管部门都建立了保险信息公开制度, 定期向社会发布保险公司信息, 为了让公众更加方便的了解保险公司的经营状况。日本通过《经营信息公开标准》和《经营信息公开纲要模式》保证了保险公司的信息公开
(六) 保险监管更加注重监管法制化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各个国家更加注重法制化的建设, 通过依法监管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保险业。当前, 西方各国都有比较完善的保险监管法规, 通过立法规定保险监管机构的职责和权限, 同时还要求, 如何由于保险监管机构监管行为不当而给被监管对象造成经济损失, 保险监管机构监管应当依法进行赔偿。
四、国际保险监管对我国的启示
(一) 我国保险监管的目标
不同国家对保险监管的目标存在一定的差异, 同一国家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保险业所处的不同阶段, 保险监管的目标也会有所侧重或不断产生新的监管目标。一般的, 保险监管的目标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 保护被保险人的合法权益, 必须把保护被保险人的合法权益放在第一位, 保险监管机构通过市场准入、条款审核备案、费率厘定、准备金提取等方面的监督管理, 来确保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和保护被保险人的合法权益。 (2) 促进保险业持续健康协调发展, 保险监管机构通过制定保险业长远发展规划、调整实施监管政策、完善保险业结构、创造良好竞争环境等措施来促进保险业的持续健康协调发展。 (3) 正常的保险市场秩序和公平竞争的环境, 保险市场秩序正常与否, 对于公平竞争、行业发展、行业形象以及行业核心竞争力等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 通过整顿保险市场, 维护正常的保险市场秩序是保险监管不可或缺的目标。 (4) 防范和化解保险经营风险, 防范和化解经营风险是保险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内容。对于不同发展阶段的保险公司, 这一方面的监管又略有差异, 对新成立的公司应着重防范其经营风险, 而对于经营时间较长的公司应将防范和化解风险并重, 注重对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监管, 保证保险人有足够的财务实力履行其对保单所有人的保障责任, 及时对偿付能力不足的保险人采取有效监管措施, 是防范化解风险的核心。
(二) 加强研究国际保险监管制度的理论和实践
通过研究国际保险监管的理论和实践可以有效提高我国保险监管能力和水平, 进而促进我国保险业的健康快速发展。在研究的过程中, 要注重研究国际保险监管的方法、实践和相关理论, 同时要分析其国际保险监管实践的原因和条件, 才能更好地促进我国保险监管的进步。
(三) 加强和国际保险监管机构的合作
随着经济金融全球化的发展, 金融全球化让市场经济变化加快, 传统的保险监管准则可能会导致市场失效, 由于对于市场信息不完全和不对称掌握, 使风险转移在各个国家和地区间可能性很大, 所以, 加强国际监管机构的合作和协调就显得非常重要。最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 我们要逐步地融入国际监管机构的合作中。
(四) 加强保险监管法制化建设
西方发达国家的保险监管法制化已经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 他们不断有完善的立法, 还有很强的执法机构。在我国, 我国的保险监管法律还远远不能适应保险市场的发展和形势, 急需修改当前《保险法》的一些内容。此外, 我国的保险监管执法机构存在着执法不严和有法不依的状况, 所以必须建立一支可靠而且高效的执法机构。通过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双重监管模式, 同时利用我国央行的行政体制, 建立功能完备的保险监管制度, 加强骨干人员减少, 借鉴国外的人才培训机制, 建立一支高素质的保险监管队伍。
(五) 加强保险中介的监管
保险中介是保险业的重要一环, 保险中介监管的好坏直接影响保险的监管。所以, 要进一步加强保险中介的监管, 促进保险中介的健康发展, 还需要进一步出台配套的法规, 使保险中介更规范, 要坚持保险中介的市场化的准入和退出机制, 做好保险中介机构的审批环节。最后, 要继续开展保险中介专项检查, 规范中介市场秩序。
(六) 加强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监管
要保障投保人利益最重要因素就是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 世界各国保险监管的核心就是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近年来, 保险行业快速发展, 保险公司多样化经营, 由于激烈的市场竞争和高风险的投资都会大大增加了保险业的风险程度, 导致很多的公司逐步变得没有偿付能力。所以, 加强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监管就非常重要。随着我国发布实施了《保险公司偿付能力额度及监管指标管理规定》和《保险公司偿付能力报告编报规则》等, 标志着我国加强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监管进入了实质性步伐。在这基础上, 我国应当完善对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监管机制的发展, 首先是建立信息化更高的保险公司监管信息系统, 能够及时掌握每一个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情况;其次, 是要进一步细分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监管的各个指标, 对其进行动态和量化的监管;最后, 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监管经验, 要不断完善保险公司的财务分析和偿付能力跟踪系统, 同时监管的重点对比较大保险公司, 他们对于市场的影响非常大。
五、总结
当前形势下, 在我国保险监管中, 要通过树立科学的监管理念, 坚持依法监管, 以保障被保险人利益为核心, 加强保险行业风险控制和规范保险行业秩序, 以及加强监管能力建设, 要切实加大保险行业的监管力度, 最大限度地保障被保险人的利益, 进而有效维护保险业健康发展。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和保险业发展迅猛, 随之发展的还有保险监管制度, 快速发展的保险业促进我国保险监管制度的发展, 但是我国保险监管制度和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着不少差距。本文研究了国际保险监管制度和发展趋势, 研究了国际监管制度对我国保险监管的启示, 这对于我国保险监管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国际保险监管,制度,中国,启示
参考文献
[1]王峰虎, 张怀莲.论中国保险监管的目标及政策—兼论消费者保护问题[J].西藏大学学报 (汉文版) , 2003 (01) .
[2]任志娟.保险监管博弈分析[J].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2006 (03) .
[3]赵欣.我国保险监管模式定位及监管法律制度的完善[J].吉林大学, 2004 (04) .
医保通:国际保险理赔主流模式 篇9
长期以来, 理赔程序繁琐、效率低下成了困扰寿险行业的一个难题。2003年, 中国人寿四川省分公司在全国保险行业率先开发出“医保通”系统, 使社会公众所关注的医疗保险“理赔难、手续繁琐”的现状得到根本改观。
“医保通”系统通过保险公司与医院联网, 将保险公司理赔系统“前置”, 客户在入院时只需告知“本人系中国人寿的客户”, 即可在出院时获得保险赔付实时结算。在住院治疗期间, 中国人寿的驻院代表会前往慰问并提供相关的理赔服务;客户住院治疗期间所产生的费用在出院的同时由医院前台一并办理理赔手续。由于理赔由计算机系统联网自动完成, 客户不需要自己掌握大量的医疗与保险知识也能获得准确而快捷的保险理赔服务。
医保通系统的开通将在便利客户的同时, 也会适度降低医院的财务风险;因为保险公司的赔款确保到账, 将会大大减少医院治疗款被拖欠的现象, 将进一步提升医院“救死扶伤”的社会形象, 帮助医院建立良好的社会口碑。
“医保通”这种保险理赔模式是当前国际保险机构与医疗机构对其共同客户服务的主流模式。华西医院是西南地区一流综合性医院, 中国人寿是寿险业内龙头企业, 双方在各自行业内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中国人寿与华西医院的“医保通”合作标志着便捷的保险理赔模式在成都市全面铺开, 对于成都市乃至四川省提升医疗保险服务水平都具有强烈的示范效应。
为提升服务品质、满足公众需求, 中国人寿“医保通”系统在全省快速推进。截止2009年底, 中国人寿“医保通”已在全省12个市州409家医院开通。仅2009年度, 中国人寿四川省分公司就通过医保通系统赔付42000多件, 赔付保险金额4051.66万元。
长期护理保险国际经验与政策建议 篇10
一、国外长期护理保险发展现状
目前, 国外存在商业和社保两种长期护理保险制度, 前者以美国为代表, 后者以日本为代表。美国在20世纪70年代开始经营商业性质的长期护理保险, 日本在2000年将长期护理保险作为社会保障体系的一部分, 建立了长期护理保险体系。
1. 美国长期护理保险发展情况。
20世纪70年代, 长期护理保险开始在美国出现。20世纪80年代, 虽然政府出台许多推广长期护理保险政策, 但发展缓慢。到20世纪90年代, 随着1996年出台的联邦健康保险可转移与说明责任法案等政策出台, 长期护理保险才得到迅速发展。据统计, 在2002年, 104家保险公司销售了超过90万份长期护理保险单, 市场份额达到人身保险市场的21%。截至2008年底, 美国近600万人购买了长期护理保险, 保费收入约占人寿保险市场30%的份额。美国长期护理保险是以商业保险的形式存在, 长期护理保险承保被保险人入住护理院、使用社区服务和家庭健康护理服务等产生的护理费用进行补偿, 可以是全天候的专业护理, 也可以是非全日的中级护理与日常护理。家庭护理在美国长期护理保险中的比重越来越大, 越来越多的患者倾向于在家中接受护理服务。美国长期护理保险有很大需求, 2005年, 美国65岁以上老年人有3 500万, 占总人口的13%, 65岁以上人口增长数是所有美国人口增长数的2.5倍, 据预测, 到2030年, 这个数字将达到7 000万。2009年美国大约900万65岁以上老年人需要护理服务, 大约40%的65岁以上老年人入住护理服务机构, 其中10%的老年人在护理服务机构的居住时间在5年以上。美国长期护理保险的发展既为个人提供了年老时所需护理的保障, 又对美国护理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鉴于长期护理保险对社会所作出的独特贡献, 美国有四个州 (加州、纽约州、康州和印地安纳州) 由联邦政府批准, 成立了长期护理伙伴计划, 由州政府与保险公司合作, 为投保人提供独特优惠, 即要求被保险人购买一定数额的私人保险, 由保险公司负担护理的最初费用, 不足部分再由政府补足, 从而使投保者得到更多保障。
2. 日本长期护理保险发展情况。
日本于1970年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 据统计, 1999年, 日本65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的16.7%, 2000年, 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17.2%。据预测, 到2020年左右, 日本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将达到27%。随着老年人口的增加, 需要护理的高龄人口也增加, 加上家庭规模不断缩少、老年单身家庭增多及女性就业率增加、福利制度社会性住院等问题, 长期护理保险推出具有紧迫性。在此背景下, 日本《护理保险法》在1997年12月由议会通过, 2000年4月1日开始实施。护理保险制度是日本继医疗保险、年金保险、劳灾保险、失业保险后的第五项社会保险制度。主要目标是构筑以使用者为中心的护理服务体系, 把以前分属于老年福利与老年医疗领域的高龄者护理服务一体化, 改变以前福利和医疗领域中使用者负担不均衡和手续复杂的状况, 提高利用效率, 并且通过在宅护理服务的积极展开解决一般病人的长期住院问题。
日本要求40岁以上的人都要参加长期护理保险。保险费按照全国医疗保险费的一个固定比例支付, 低收入者可减免。被保险人被分为两类:第一类称为第1号被保险者, 是指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 其缴纳与自己收入水平相对应的护理保险费, 一般每人每月约2 900日元, 低收入者保险费负担较轻。第二类称为第2号被保险者, 是指40~64岁的人, 为保险费的主要支付者。其护理保险费与医疗保险费一起缴纳, 根据收入水平及所处区域缴纳不同数额的护理保险费, 以适应不同老人护理负担差异。第1号被保险者在以下两种情况下可以得到护理保险服务:一是在因卧床不起、老年痴呆等原因需要经常护理时;二是在需要有人帮助料理家务或起居等日常生活时。第2号被保险者只有被确诊患有闭塞性动脉硬化、类风湿关节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脑血管疾病、老年痴呆症等慢性疾病才能享受护理服务。
由此可见, 日本长期护理保险总体上向65岁以上的被保险人偏斜, 65岁以上与40~64岁的被保险人的缴费和所享受的长期护理保障不同。65岁以上的被保险人既是长期护理保险的缴费者也是主要受益者, 而40~64岁的被保险人为主要的缴费者。日本的长期护理保险的资金一半由公费筹措, 即中央政府负责25%, 都道府县和市町村各负担12.5%, 另一半来自于国民缴纳的保险费的收入, 即66%来自于40~64岁人员, 34%来自于65岁以上人员。
二、国外长期护理保险发展经验
以美国为代表的商业性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和以日本为代表的社会保险长期护理保险制度, 保障范围全面, 切实缓解了被保险人护理服务需求, 但两种制度各有自身的优势和弱势, 其实践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1. 长期护理保险是应对人口老龄化较好的制度选择。
人口老龄化是包括美国、德国和日本在内的许多国家正在面临的社会问题, 而且随着老龄化程度的加剧, 这个问题将愈加突出。从他们的实践可以看出, 长期护理保险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国民对公共福利需求的压力, 降低了政府对长期护理成本的财政支出, 避免了老年人因支付护理费用而背负上沉重的经济和精神负担, 在应对人口老龄化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2. 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模式取决于各国社会制度和经济实力。
以盈利为目标的美国模式, 由于市场法则的结果, 保障的对象主要为收入较高的中产阶级以上的人群, 而低收入人群的长期护理费用主要由美国联邦政府和各州政府共同资助的医疗计划支付, 目前已承担了美国主要的长期护理费用。这种模式能提供优质的健康保险和健康管理服务, 能迫使医护提供者提供质优价廉的医护服务, 降低医疗服务成本, 控制医疗保险费用。以日本为代表的社会保险模式, 覆盖几乎是所有国民, 解决了全社会共同面临的老年护理问题, 体现公平性、福利性。但这种模式灵活性差, 较难满足有高层次需求人群对高档次护理需求, 同时在运行过程中, 由于道德风险、逆向选择等问题, 引起护理费用大幅上涨。由此可以看出, 世界长期护理保险无论采取那种模式, 取决于各国社会制度和经济实力。由于各国资源总是有限的, 要同时兼顾效率与公平, 因而两种制度的实践在不同时期会作出相应的调整。
3. 政府的政策扶持是长期护理保险发展的重要保证。
政府对长期护理保险扶持政策, 主要有税收鼓励政策产业发展政策。税收鼓励政策对个人和企业参加长期护理保险进行税收优惠政策, 企业为雇员所缴纳的长期护理保险费全部算作公司的经营费用而作为税收的扣除额。个人为自己或家庭成员购买长期护理保险的保险费不算应税收入。发展规划政策主要对长期护理保险进行规划, 建立服务标准、机构准入要求, 规定人员培训等, 促进长期护理保险发展。
4. 长期护理保险配套护理服务业为老年社会的发展起着相当大的促进作用。
美日两国的护理服务产业发展迅速, 其中长期护理院已成为最重要的长期护理服务机构。根据美国卫生部全国卫生统计资料, 2009年, 美国所有护理院总营业收入已达到1 000亿美元。从经营情况上看, 占比超过长期护理服务机构半数以上的营利性的私立服务机构盈利情况较好。日本为高端客户开办的护理院在第四年就开始盈利, 为低端人群开办的护理院因前期投入成本少, 很多当年就可盈利。
随着美国护理服务体系的不断发展, 能够一揽子解决老年人不同护理需求的综合护理机构逐渐成为一种趋势。在这种护理机构里, 可独立生活的老人和丧失日常生活能力的老人均可获得不同等级的综合性护理服务。
三、中国发展长期护理保险政策建议
中国已经进入了老龄化社会并且老龄化进程逐步加快, 但是我们还是发展中国家, 我们未富先老, 这是中国发展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基本出发点。从中国国情出发, 借鉴国际经验, 发展适合中国国情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 对中国老龄化社会可持续发展极为必要。
1. 中国长期护理保险筹资制度选择。
在中国, 如完全采用日本强制性长期护理保险筹资模式, 即:长期护理保险费由政府和个人各负担一半, 将会遇到很大困难。一是中国还没有富裕, 经济发展相对落后, 老年人基数大, 老龄化速度快, 财政很难拿出大额预算支付保费。二是中国个人收入水平较低, 特别是广大农村地区, 有人有了病也不敢去医疗机构治疗, 更不用说长期护理。三是这种方式灵活性差, 效率低。由于过分强调公平, 这种模式将使收入高的人群不能享受高质量的护理服务, 而且容易出现道德风险, 资源配置效率低下。若完全采用美国商业长期护理保险模式, 不仅要求人均收入水平高, 而且要求商业健康保险市场要发达。中国商业长期护理保险出现较晚, 2005年国泰人寿在上海推出“康宁长期护理健康保险”, 2006年, 中国人民健康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在全国范围内推出“全无忧长期护理个人健康保险”, 标志着商业性长期护理保险在中国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中国商业健康保险市场还很不发达, 到2010年, 中国商业健康保险费收入677.47亿元, 占GDP的比重仅仅为0.17%, 人均健康保险费为50.6元, 与世界平均水平相差甚远, 可见, 目前完全采用美国商业长期护理保险模式解决不了老年龄长期护理费用问题。基于以上分析, 中国可以实行混合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这种制度一是在资金的积累上要建立两个账户, 一个是商业健康保险账户, 另一个是在社会医疗保险下设长期护理保险账户;二是在购买上实行强制性制度。出台法律法规, 规定年龄在40岁以上人必须有长期护理保险;三是政府采用经济手段进行调控。向商业保险公司还是向社保缴纳长期护理保险费, 由客户自己决定。参加商业长期护理保险的将得到财税补贴, 参加社会医疗保险长期护理账户的按社保要求办理, 国家承担低收入人口的全部长期护理费用。
2. 政府出台支持长期护理保险发展的财税政策。
长期护理保险既是一个经济问题, 也是一个社会问题, 它关系到老龄化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 我们应研究出台长期护理保险发展的财税政策。一是鼓励企业为员工购买长期护理保险。规定企业必须为员工购买长期护理保险, 企业为员工缴纳的长期护理保险费作为企业的营业费用。二是鼓励个人购买长期护理保险。个人为自己或家庭成员购买长期护理保险的保险费不算应税收入。三是政府对购买长期护理保险的企业或个人进行适当比例的补贴。这样, 既可以增加企业的竞争力, 又为老龄社会可持续发展筹集一笔建设资金, 还可解决老年人的护理费用。1996年美国出台健康护理制度改革, 不论是雇主还是雇员, 缴纳的长期护理保险费均享受税收优惠, 企业缴纳算为公司的营业费用, 个人缴纳不算应税收入。改革措施的出台大大促进了美国长期护理保险的发展。日本实行1∶1∶2的费用负担方式, 即中央政府出25%, 地方政府出25%, 个人出50%的方式, 直接促进长期护理保险的发展。
3. 长期护理保险公共资源配置政策倾斜。
人口老龄化在中国已经不是一种短期现象, 它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是人口再生产模式的必然结果。为使人口老龄化与社会经济发展相协调, 政府就要合理配置公共资源。一是制定适合中国老龄社会发展的长期护理保险发展规划, 建立完善的配套护理体系, 为客户提供优质的护理服务及护理信息。在长期护理保险的资金筹集方面, 要规划中国到底实行那种筹资模式, 筹资的规模需要多大, 资金如何使用以及资金的增殖等问题。二是在护理机构的设置上, 城市可以社区为依托, 强化家庭护理服务, 发展医院与社区的联合服务, 建立不同服务层次的护理服务机构。农村可以乡、村卫生所为基础, 建立老人之家, 这样既可以提供迅速方便的护理服务, 又可充分利用人力资源, 解决就业矛盾。三是在完善康复医疗服务方面, 应建立规模化、专业化的长期护理中心, 提高老年人和慢性病人的护理质量。
混合长期护理保险制度, 即强制购买, 自由选择购买对象的方式, 配之相应的政策支持, 将使中国所有老年人拥有长期护理保险, 改善老年人面临的困境, 为中国老龄化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同时, 这种制度兼顾了公平和效率, 可缓解社会保障的财政困难, 使有限资源得到合理利用, 使社会得到综合治理。
摘要:中国人口老龄化速度正在加快, 老年人长期护理费用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威胁。美国、德国、日本等众多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都面临同样的问题, 他们用长期护理保险来迎接这一挑战。因此, 我们应总结分析国际长期护理保险实践经验, 为解决中国老年人长期护理费用问题, 支持老龄化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政策支持。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长期护理保险,国际经验,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1]陈文辉, 梁涛.中国寿险业经营规律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8.
[2]荆涛.长期护理保险——中国未来极富竞争力的险种[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2006.
[3]裴光, 徐文虎.中国健康保险统计制度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9.
[4]赵立新.德国日本社会保障法研究[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 2008.
[5]艾维瓦.罗恩 (Aviva Ron) , 等.医疗保障政策创新[M].王金龙, 译.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2004:45.
国际保险市场管理 篇11
同时,只有保险业和银行、证券业一起作为金融的三驾马车共同拉动,产生协同效应,才能真正成为国际金融中心。
保险不仅能够为国际航运,包括航运基础设施建设提供风险保障,还可以促进船舶融资和航运金融业务。通过海上保险,可保证贸易买卖双方的运输安全,使企业经营活动正常进行。货主既能把变动风险变成固定费用,保证贸易的正常进行,也可以保障合理的贸易利润。
海上保险不仅为船舶和贸易提供保险保障,也为航运金融提供了风险保障。船舶修理的支出是海上保险赔付的重要依据,保险赔付又是船舶修理资金的重要来源。船舶事故处理和海损估算是保险赔付的重要依据,船舶防污是降低海上风险的重要手段,进出口检验是海上保险进行风险控制的重要参考和依据。
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航运保险业整体仍处于较落后的状态。目前全球海上保险市场规模约250亿美元,英、日、德、美是传统的四个海上保险大国,占据全球海上保险市场60%的份额。其中英国伦敦就占全球市场份额的23%,全球67%的船东保赔协会保费基本都集中于伦敦。
航运保险作为连接航运业和金融业的服务平台,伦敦、纽约、东京等世界著名的航运中心在发展过程中无不依托国际金融中心的优势,依托高度发达的航运金融服务体系。像伦敦和新加坡这样的国际航运中心,最发达的也是航运金融这块。可以说,若缺失了航运保险等航运金融方面的支持,上海无法成为国际航运中心。
目前,上海的船舶保险保费收入,约占全国船舶保险的1/5至1/6市场份额,主要来自中远集团、中海集团,以及其他一些大型船舶公司。但上海航运保险在世界上的占比并不高,严重落后于航运业的发展。航运保险成为上海建设国际航运中心亟待加强的领域之一,蕴含巨大发展潜力。
上海航运保险发展面临不少问题
应该研究航运保险机构配套支持政策,推动有实力的金融机构、航运企业等在上海成立专业性航运保险机构。在对于航运保险的政策扶持方面,上海市金融服务办公室副主任徐权建议,应当发展保险公估、保险经纪、法律服务、会计、船舶检验等中介机构。
太平洋财险销售总监兼航运保险事业部总经理金鹏分析称,目前面临着上海航运保险收入与港口地位不匹配、航运保险业务集中在低端险种、大量亚太船舶在外投保等问题,因此上海要加快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步伐,必须以实现上海航运保险的跨越式发展为契机,尽快补上金融中心建设的短板。
由于我国保险业界真正懂得海上保险人员的奇缺,而由此引起保险公司不敢涉足海上保险业务,大量方便旗船和中小船舶都到海外去购买保险,这不但对保护被保险人的利益十分不利,而且造成我国外汇的大量流失,也造成了保监会监管的真空,以及船舶状况和司法监管的不力。
组织力量修订我国海上保险条款
我国保险界人士承认我国海上保险条款门类不全,条款过于简单,条款保障不充分,翻译存在问题,缺乏标准化;保障范围狭窄,无法满足被保险人的需求;保险费率长期低于国际水平,导致国内船舶保险业务很难找到国际再保险人支持,保险净费率降低;保险服务方面,经营海上保险的主体少,国际网络少,保险公估还没有明确的法律定位,再保险能力不足也制约了承保能力。因此,上海要成为国际航运中心,把我国保险条款现代化是一项必须要做,而且一定要做好的事,否则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就没有能力去领导他人,就是要当国内航运界的领头羊都困难。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人才水平和修订的各类条款必须被世界保险和航运界所认可。
上海保监局对海上保险的认识
上海保监局财产保险监管处副处长杨颖群认为,目前我国还没有一部专门关于航运保险的法律,航运保险相关规定尚存在不完善之处;与国际主要航运中心和航运保险重要市场比较,我国航运保险税负显然较高。
航运保险的发展有利于促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和航运中心建设。同时,航运保险对于保险业服务长三角、服务长江流域、服务全国都具有突出的作用。国务院文件中对加快航运保险发展提出了一系列重大措施,如在上海成立专业性航运保险机构、对注册在上海的保险企业从事国际航运保险业务取得的收入免征营业税、研究出台鼓励进出口企业海上货物运输保险境内投保的有关税收政策等。而相关部门也积极营造有利于在境内投保航运保险的法律、贸易、财税、金融监管环境;研究落实由有实力的金融机构、航运企业等共同出资组建专业化的航运保险机构。
同时采取税收优惠措施,研究进出口企业海上货物运输保险费的有关税收问题,鼓励上海的进出口企业在本地投保海上货运险,并且适当降低银行船舶贷款业务、保险公司海上保险业务的营业税:对注册在洋山保税区内的航运企业从事国际航运业务取得的收入,免征营业税;扩大航运保险免营业税的税种范围。
落实对注册在沪保险公司从事国际航运保险业务免收营业税政策,配合国家有关部门,研究促进进出口企业在上海本地投保海上货运险的政策,营造有利于境内投保航运保险的法律、贸易、财税、监管环境。
发展上海再保险市场
上海一直以来是中国经济的中心,应长远谋划再保险市场的发展,在上海建立再保险公司,促使上海成为我国再保险中心是我国宏观经济发展的需要,是我国开放经济和加入wTO新形势的需要,也是上海建立国际金融中心的需要。积极发展再保险业务,建立上海再保险中心对于我国保险市场功能的完善,推动保险市场、金融市场,乃至全国宏观经济的发展都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当前,与国际发达再保险市场比,上海再保险市场的建立还需要经过较长的培育发展阶段。近年来,上海一直在规划发展再保险市场,大力发展中资和中外合资再保险公司,吸引境内外著名再保险机构入驻或设立分支机构,引进了劳合社等国际知名的再保险机构,加快培育再保险经纪人,探索发展离岸再保险业务。
发展信用保险业务
积极发展中小企业贷款保证保险、信用保险业务;创新担保服务模式,探索建立网络联保贷款机制;改善贷款担保信用服务环境,深化中小企业信用增级服务工作。
成立中小船东保赔协会
笔者与上海市航海学会的同行们一直探讨在上海成立一家“中小船东保赔协会”的可行性问题。最近,有消息说上海保监局开始重视我国船东保赔险的问题。
·上海保监局有意接管位于北京的“中国船东互保协会”,并计划把该协会的总部搬迁到上海。
·让上海的某一家保险公司改制为航运保险公司。
·在上海再成立一家船东互保协会。
据笔者所见,我国两大轮船公司即中国远洋运输公司和中国海运公司的船舶大约一半多,无论是船壳保险还是保赔保险都投保在国外的保险公司,然而我国大约一半吨位的中小船舶由于苦干不受我国保险公司和中国保赔协会接纳而不得不到国外去寻求那些规模小、信誉差、发生保险事故后又难以获得保险赔偿的保险公司和保赔协会投保,因此他们实际上只是购买到了一张没有多大用处的保单而已。
国际保险合同会计准则演进研究 篇12
关键词:国际会计准则,保险合同会计准则,DP,ED
近十年来, 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 (IASB) 一直致力于整合各国公认会计准则在保险会计核心问题上的差异, 规范保险合同的确认、计量、列示和披露, 最终针对保险合同制定一个高质量的、通用的、可行的全球公认会计准则。从早期的Issues Paper、DSOP, 到IFRS4、DP, 再到最新的ED, 应该说IASB对保险合同会计准则的研究取得了巨大成就。总体来看, IASB保险合同会计准则项目研究历经了两个阶段, 下面分别予以介绍和说明。
一、IASB保险合同会计准则项目初级阶段
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的前身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早在1997年就核准推动保险合同会计准则项目。1999年12月, 保险合同指导委员会发布了保险会计的问题文稿, 在对其进行修改的基础上于2001年6月向改组后的IASB提交了原则公告草案。这两个文件的发布目的是确定保险合同会计准则项目涉及的各类主要问题, 评价用于解决这些问题的各种备选方案及其各自的优缺点。
二、IASB保险合同会计准则项目成型阶段
鉴于保险合同会计准则项目的难度, 国际上诸如欧盟和澳大利亚等国的会计主体承诺将于2005年采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 (IFRS) , IASB在2002年5月决议将保险合同会计准则项目分为两个阶段进行。
(一) 第一阶段
2003年7月31日, IASB公布了保险合同会计准则项目第一阶段的初步成果——《征求意见稿第5号——保险合同》。在此基础上, 结合了来自各方的意见和建议, IASB于2004年3月发布了《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第4号——保险合同》 (IFRS4) 。
IFRS4作为第一个规范保险合同的国际财务报告准则, 填补了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及国际会计准则在保险会计领域的空白, 改变了保险会计一直以来游离于准则之外的状况, 这本身就意义极其重大。而且, 从IFRS4本身的内容来看, 它有两大关键性突破:一是选择保险合同作为保险会计准则规范的对象, 准确反映了保险业务的经济实质, 有助于对不同行业同一类型的业务进行统一规范, 增强了会计处理的可比性;二是以资产负债法为导向, 主要规范了保险合同会计的基本原则, 从而更加真实客观地反映保险公司的资产状况及盈利能力, 更加有利于投资者做出正确的经济决策。这种重大变革有着极为深远的影响, 也为保险合同会计准则项目第二阶段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但是, 为了实行平稳过渡, IFRS4广泛承认各国现有的会计处理方法, 对保险合同的会计处理只是做了有限的局部改进和调整, 并没有真正触及保险合同会计的核心问题——确认和计量, 没有为其制定详细的原则或规范。
(二) 第二阶段
1.2007年5月, IASB发布了第二阶段的研究成果——《关于保险合同的初步意见的讨论稿》 (DP) 。在保险合同会计的研究中最核心也最棘手的是保险负债的会计计量问题, 而这部分内容正是DP的核心内容。IASB在DP中提出要按照现行脱手价值计量保险合同准备金, 并且提出了计量保险合同负债的三要素法。现行脱手价值是指, 保险人在资产负债表日立即将保险合同的剩余权利和义务转让给另一方时所预期要支付的金额。由于现行脱手价值不能直接观察而得, 因此DP提出了计量保险合同负债的三要素法: (1) 对保险合同未来现金流量明确、无偏、与市场一致、概率加权的现行估计; (2) 反映未来现金流量的货币时间价值的折现率; (3) 对市场参与者承担风险所要求的风险报酬 (风险边际) 和提供服务所要求的服务报酬 (服务边际) 的明确、无偏的估计。
但是, DP发布以后, 现行脱手价值却遭到了质疑和反对, 基于不常发生的交易假设和不容易直接观察得到的变量作为计量基础是“现行脱手价值”最致命的弱点。具体来说: (1) 保险公司管理保单的基本模式是“到期履约”, 通常不可能转让其保单, 因此现行脱手价值定义中的根本前提——假设交易是不存在的。 (2) 三要素法中涉及的变量, 只有权益价格和利率等少数变量可以通过观察直接从市场取得;而其他大部分变量, 比如疾病率、死亡率、未来理赔的频率和程度、退保率等, 则需要保险人在综合各种可获得的信息后自己作出判断。因此, 保险合同负债计量的可靠性受到了严重的质疑。
2.2008年10月, 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 (FASB) 正式加入IASB保险合同会计准则项目, 并且提出了新的计量属性——现行履约价值。现行履约价值是指根据保险合同, 承保人未来履行义务时预期的偿付成本的现值。
2009年6月, IASB保险工作小组向理事会推荐采用修订后的IAS37模式, 并且建议放弃现行脱手价值。修订后的IAS37将“负债”定义为“在会计报告日, 企业为解除现有义务需合理支付的金额”。该模式表明, 如果不存在该义务的有效市场, 保险公司可以通过判断公司未来必须履行该义务而承担的负担来合理估计保险负债金额。
3.IASB和FASB在DP的基础上对保险合同会计准则的范围、分拆、重大保险风险测试、计量模型、获取成本、分红特征、利润表的列表、再保险等诸多问题进行了3年多的研究和讨论, 最终IASB于2010年7月30日发布了《征求意见稿——保险合同》 (ED) , 这是国际保险会计史上的又一个里程碑。
ED在保险合同会计领域尤其是保险合同准备金负债计量方面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在此, 我们重点关注ED的几个创新之处:
(1) ED提出了新的负债计量模式。在ED新提出的现值计量模式下, 保险合同准备金分为两个组成部分:一是履约现金流量现值, 即保险人履行保险合同而产生的未来现金流出减去未来现金流入的预期现值, 并根据未来现金流量在金额和时间方面的不确定影响加以调整;二是用以消除首日利得的剩余边际。
ED的履约现金流量现值模式依然使用DP中所提出的三要素法进行具体操作, 而且其三要素的大致框架是相同的, 具体的要素有细微的调整。ED的现值模式的三要素为:
第一, 保险人为履行合同义务而产生的预期未来现金流量无偏的、概率加权的现行估计。这里要注意的是: (1) 此处的现金流量采用企业个体本身的现金流量, 以保险公司自己的经验为基础作出估计, 这和DP中采用市场参与者对保险公司现金流量的判断为基础是显著不同的。 (2) 在保险合同负债的初始计量日和后续计量日, 履约现金流量现值均不应当反映保险人的不履约风险。因此, 与现有保险义务无关的选择权、远期和保证等不应该反映在保险合同负债的计量中, 即不包含在此处的现金流量中, 而是应该根据其特征作为一项新的保险合同或其他单独的工具进行确认和计量。 (3) 此处的现金流量包括直接可归属于售出、签订和发起一项实际已售出合同的增量获取成本。承保人应针对每一项保险合同而不是“一揽子”保险合同确定增量保单获取成本。除保险合同增量获取成本以外的其他获取成本并不包括在未来现金流量中, 应在发生时确认为费用。
第二, 反映未来现金流量的货币时间价值的折现率。应当采用能反映保险负债特征的折现率对现金流量进行折现, 这里保险负债的特征包括保险合同的计价货币、期限及流动性特征。折现率不应反映支持负债的资产的特征, 除非合同现金流量的金额、时间或不确定性取决于特定资产的业绩 (如具有参与分红特征的合同) 。由于IASB并未对折现率做出具体方法的规定, 随着该实务领域的发展, 在一段时期内财务报告的可比性势必会有所降低。
第三, 反映不确定性和未来利润的边际。对保险合同现金流量固有波动性的会计处理是IASB和FASB在其商议过程中始终未能达成一致的地方。IASB认为应当有两个边际, 即风险调整和剩余边际;FASB则认为应当只有一个边际, 即综合边际。ED中规定采用两边际法, 但是仍然对两种不同模式征询反馈意见。
两边际法中, 风险调整反映的是基于保险人角度, 未来现金流量在金额和时间方面不确定性的影响。其金额应当等于保险人为消除最终履约现金流量超过估计数的风险而合理支付的最大金额。风险调整可采用的技术有置信区间法、尾部条件期望法和资本成本法。值得注意的是, 风险调整在每个会计报告日都要全部予以重新计量。
纳入明确的风险调整是对大部分现行保险合同会计模式的实质性变更。虽然一些模式已将风险边际纳入其中, 但是开发计量保险负债不确定性的精算技术在实务中刚刚起步而且本身极为复杂。界定正确的汇总层次、选择适当的估价技术以及针对“一揽子”合同的相关校准技术是主体在后续实施和维护中将面临的挑战。这些变更导致的利润确认模式的变更取决于边际的转出方式。
两边际法中, 剩余边际用以消除首日利得。在后续报告期间, 保险人不应当因估计发生变化而重新计量剩余边际, 但是剩余边际应当累计利息, 其利率应等同于初始计量保险合同负债时采用的折现率, 且锁定在初始确认时的水平。
FASB认为风险调整会使得保险合同准备金的评估变得更为保守, 使其偏离最佳估计, 而且风险调整的计量方法和由此产生的信息缺乏可比性。而综合边际符合IASB收入准则项目中的分配交易价格法, 反映了合同的无偏、潜在的利润, 并且摊销方法简单易懂。因此, FASB力推综合边际模式。综合边际也是用以消除首日利得并且包括承保人为了承担合同转移的保险风险的不确定性而向投保人收取的金额。在后续报告期间, 综合边际不应该重新计量, 也不会增计利息。
(2) ED的一个重要创新——保险合同界限。ED试图解决的一个棘手的问题是根据财务报告框架中资产和负债的定义作出调节。如果严格按照定义, 则支付赔偿的义务应被视为无条件义务且应全额确认, 而仅当向投保人收取保费的权利具有强制力保障时才能将该权利确认为一项资产, 从而导致产生与基础经济状况不一致的重大负债。为了克服这一弊端, IASB决定采用视合同为包括嵌入选择权 (允许投保人续保或退保) 在内的一系列权利和义务的方法。
IASB认为保险合同的界限是指这样一个时点:在该时点承保人可以拒绝或取消向投保人提供保险, 或者承保人有权利或有实际能力重新评估投保人的风险并据此制定一个完全反映该风险的价格。我们在估计保险合同未来现金流量时要充分考虑保险合同的界限。
(3) 短期保险合同索赔前负债的计量。ED阐明, 所有保险合同的会计处理可根据保险事件的发生而分为两个阶段, 即索赔前和索赔后。索赔前阶段, ED要求 (而不是允许) 所有承保期为12个月或少于12个月且不包含对合同现金流量产生重大影响的嵌入期权或其他衍生工具的合同应使用简化方法;索赔后阶段, 一律采用之前阐述的履约现金流量现值模式计量。
简化方法如下: (1) 在初始计量日, 其金额等于保险合同初始确认日已经收到的保费与根据现行保险合同未来将收取保费的预期现值之和, 减去增量保单取得成本。 (2) 在后续计量日, 按时间基础采用直线法进行摊销, 通过收益转出索赔前负债的账面价值;如果预期赔付的时间不同于时间基础, 保险人应当以预期赔付的时间为基础降低索赔前负债的账面价值。该方法在确定和制定适当的收益模式时需要运用主观判断, 对保险行业的会计从业人员提出了更高的业务素质要求, 但是客观上也为保险公司调节准备金提供了一定的空间。因此, 应该要求保险公司披露采用相应收益模式的理由, 以便信息使用者更好地理解和判断。
(4) 综合收益表的列报。ED提出了全新的综合收益表列报方式——汇总边际模式。综合收益表至少应包括下列五个单列项目: (1) 承保边际:包括风险调整和剩余边际在承保期内摊销所产生的收益以及与在会计报告日重新计量期望值相关的风险调整变动。 (2) 首日损失或利得 (再保险可能会产生) 。 (3) 非增量保单获取费用。 (4) 经验调整和估计变更:包括现金流量实际金额与预期金额的差异、所用折现率的变更、未来现金流量估计的变更以及再保险资产的减值损失。 (5) 保单负债的利息费用。
汇总边际模式在综合收益表上列示支撑利润确认的保险合同准备金计量的关键三要素, 使得会计信息使用者可以一目了然地掌握更加详细的核心利润信息, 更加易于理解保险公司的财务报表。但是根据目前的反馈, 很多学者都不赞成这种按利源的方式列报利润表, 因为其无法反映保费收入、理赔费用、退保金、赔款等重要信息, 从而使信息使用者无法很好地判断保险公司的财务状况、盈利能力以及保险市场的变化情况。
参考文献
[1].郭菁.揭开保险合同准备金计量的面纱——对IASB保险合同会计准则征求意见稿的述评.会计研究, 2010;9
[2].李荣林, 崔华清, 孟林.关于保险合同负债计量的几个问题.会计研究, 2010;1
[3].陆建桥, 杨海松.保险合同会计:国际动态与对策研究.会计研究, 2009;7
【国际保险市场管理】推荐阅读:
国际保险机构业务管理06-19
国际船舶保险条款07-31
国际货物运输保险10-18
国际趋同下的保险会计05-12
国际保险合同法律研究05-20
国际货物运输与保险05-27
我国存款保险制度设立的必要性、可行性分析与国际借鉴10-17
保险管理05-30
再保险市场10-20
我国保险市场0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