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中介市场发展

2024-05-16

保险中介市场发展(共7篇)

保险中介市场发展 篇1

一、保险中介及其作用

保险中介是指介于保险经营机构与投保人之间, 专门从事保险业务咨询与招揽、风险管理与安排、价值衡量与评估、损失鉴定与理算等中介服务活动, 并从中收取佣金或手续费的机构或个人。由于社会分工的不断细化、市场经济的多元需求以及保险业的迅猛发展, 使得保险中介业在这种情况下应运而生, 并逐步分工细化为保险代理人、保险经纪人和保险公估人。

纵观世界保险业的整体发展状况, 保险中介制度是保险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的建立和健全对完善一国的保险制度、促进保险业的发展起着关键的作用。

1.优化资源配置, 提高保险产品和服务的质量

保险中介制度的形成和完善, 能够有效地促进保险市场的资源优化配置及机构的合理调整, 促使保险公司将主要精力致力于保险产品的开发和创新, 提高核保、核赔的水平, 改善资金运用的效益, 加强员工的职业培训, 扩展风险管理服务领域, 使保险公司的整体业务和管理水平得到质的提高。在很多保险业发达的国家, 比如英国, 保险公司的职责主要有两项:一是设计险种, 即生产产品;另一项就是资金运用, 即所谓的赚钱。成熟市场的保险公司往往会把展业和理赔等具体服务性业务交给中介公司去做。而在那些中介行业比较发达的国家, 一半以上的保险业务都是中介公司来完成的。中介公司通过专门做代理业务有利于他们形成专业化、规模化、低成本化的优势。使保险公司可以通过中介公司的运作来降低成本, 从而对保险公司十分有利。

2.减少信息不对称, 降低交易成本

建立与完善保险中介制度可以改善保险市场信息不完全、不对称的状况, 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保险市场逆向选择及道德风险的问题。此外, 保险市场的信息不对称使得保险市场的决策者不能进行最优决策, 保险市场买卖双方交易费用增加:一方面保险公司在对投保方信息掌握不充分的情况下, 不得不投入更多的费用, 收集有关信息, 防范道德风险, 使交易成本上升;另一方面投保方在对保险险种信息掌握不充分时, 可能做出错误的投保选择, 使自己支付的保险费无法获得最佳的保险效用。保险中介人利用自身的优势和专业技术在投保人和保险公司之间进行有效的沟通与协助, 不仅使保险供需双方有效的节省成本, 还能有效避免双方可能产生的利益冲突, 有利于消除保险买卖双方的纠纷和矛盾, 促进保险市场和谐稳定发展。

二、我国保险中介市场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865年, 近代中国出现了第一家民族保险代理人——义和公司保险行。1927年上海益中公证拍卖行的开业标志着第一家中资保险公估机构的建立。新中国成立后, 保险中介机构曾一度退出历史舞台, 直到20世纪90年代, 保监会批准设立13家专业保险中介公司, 才填补了我国保险中介机构市场的空白。不过, 我国保险中介市场虽然起步较晚, 但是发展势头很猛。2002年末, 我国专业保险中介机构仅有114家, 同期中介机构实现的保费收入占市场份额仅为1.44%。2006年年底保险中介机构增加到2110家, 实现保费收入235.5亿元, 占市场份额4.13%。截至2008年6月30日, 全国共有保险专业中介机构2381家, 兼业代理机构151568家, 营销员2218573人。全国保险公司通过保险中介渠道实现保费收入4415.82亿元, 同比增长53.36%, 占全国总保费收入的78.60%, 同比上升1.15个百分点。全国中介共实现业务收入355.32亿元, 同比增长45.20%。全国专业中介机构整体盈利1.35亿元。2006年底, 全国保险专业中介机构从业人员61397人, 平均持证率69.4%。截至2008年6月底, 全国保险专业中介机构共有工作人员95120人, 持证率74.57%。其中, 业务员76344人, 持证率80.07%。代理机构持证率达到78.78%;经纪机构和公估机构持证率分别达到56.21%和52.12%。

1.我国保险中介市场发展迅猛, 但也存在以下问题:

地理布局不均衡。在地域分布上, 除了西藏以外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均有保险中介机构。但中介机构分布不均衡, 绝大多数集中于经济发达地区。截至2008年6月底, 东部17个地区有1686家保险中介机构, 占比70.81%。其中北京、上海、广东、江苏、山东、深圳、辽宁7个地区中介机构数量为1148家, 占全国48.22%;中部9个地区有保险中介机构565家, 占比23.73%, 西部9个地区仅130家, 占5.46%。

2.专业中介机构业务占比重偏小。

2008年上半年保险营销员和保险兼业代理机构在保费收入上仍然占绝对优势。截至2008年6月底, 保险兼业代理机构实现保费收入2381.32亿元, 占总保费收入的42.39%;保险营销员共实现保费收入1817.74亿元, 占总保费收入的32.36%。两者合计占全国总保费收入的比重达74.75%。而专业保险代理机构和专业保险经纪机构实现的保费收入为216.76亿元, 仅占全国保费收入的3.86%。这与两千多家专业机构的规模是不相匹配的。

3.专业中介机构业务结构不合理。

专业保险代理和经纪机构实现的保费收入中, 代理机构实现的财产险保费比例达68.08%, 经纪机构实现的财产险比例为77.52%。也就是说, 目前我国代理公司和经纪公司市场份额都集中于财产保险市场。根据保险中介发达国家——英国的发展历史, 代理机构主要占据寿险市场, 经纪机构主要占据财险市场。英国这种400多年保险中介市场的发展规律是具有很强合理性的。因为, 相比之下, 经纪机构比代理机构具有更好的风险控制技术, 可以为投保人竞价寻找最优保单, 所以大额保单由保险经纪来安排显得更加合理有效。在寿险市场上, 保险专业代理机构因无法与兼业代理机构抗衡而转向财产险市场的争夺, 一方面导致了代理公司的亏损, 另一方面抑制了经纪公司的发展。

三、进一步完善我国保险中介市场的几点建议

1.专业中介机构要突显优势, 提供专业化、规范化的服务。

个人代理、兼业代理是难以实现规模经营和提供优质服务的, 只有专业的代理公司和经纪公司才能更好地发挥中介职能。专业的中介机构要成为保险公司的合作伙伴。目前我国尚未形成保险公司与专业中介机构的广泛合作, 甚至有的保险公司将中介机构当成竞争对手, 一方面在于保险公司认识上的偏差, 另一方面也说明中介机构并没有表现出优越于保险公司的专业技术。要成为保险公司的合作伙伴, 要从自身角度出发, 避免与保险公司的销售渠道起冲突, 致力于为保险公司提供专业的技术服务, 树立品牌和服务优势, 量身定作专业细致的中介服务。此外, 保险中介机构在经营过程中除应注重提供专业化服务外, 还应牢固树立诚信意识,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取得保险公司和保险客户的欢迎和接受, 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2.加强对保险中介机构的行政监管和行业自律。

在保险市场尚未发育完善的条件下, 对保险中介的监管主要依赖于保险监管部门, 应继续加强这方面的管理力度。要建立完善的规章制度和有效的内控机制, 形成一整套覆盖公司业务和管理各个环节的规章制度体系, 确保保险中介内部组织体系的规范运作。同时也不可忽视社会管理的作用, 行业自律是政府监管的重要补充, 应层层建立各类中介机构的同业协会和保险中介行业自律组织, 发挥行业间的相互监督作用;积极创造条件, 使保险中介机构从业人员树立守法观念和自律意识, 从而形成规范经营, 公平竞争的良好市场秩序。

3.加快保险中介法规建设。

为了规范保险中介机构的行为, 以英美日为代表的发达国家都制定了相应的法律法规和行为准则。有关保险中介机构的法律法规一般包括了全面具体的执业管理规定、严格的资格审查制度、保险中介业务范围的界定、健全的保险中介机构培训制度、完善的保险中介机构手续费和佣金制度等。我国已相继公布了《保险代理机构管理规定》、《保险经纪公司管理规定》、《保险公估机构管理规定》和《保险营销员管理规定》等相关法规, 保险中介法规体系初步建立。但从我国保监会每年公布的违规中介情况来看, 我国的保险中介机构的法律法规意识还没有形成。因此目前对保险中介机构从业人员进行法律法规的教育, 制定一系列的奖惩措施, 对于构建我国公平竞争的保险中介市场显得尤为重要。

4.加强与高校合作, 努力提高保险中介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

目前, 我国保险中介机构的人员素质整体不高, 为改变这一状况, 保险中介机构可考虑与各高校保险专业合作办学。一方面, 保险中介企业应从思想意识上提高对员工继续教育的认识, 与大中专院校建立继续教育长期合作关系, 定期选派业务人员和管理人员到学校接受继续教育, 系统地学习保险专业知识, 以便于更好地开展工作。另一方面, 直接招聘大中专院校保险专业学生, 通过引进大量专业的保险人才, 带动保险中介从业人员整体素质的提高。

参考文献

[1]陕晨煜.完善保险中介市场构建和谐“保险生物圈”[J]经济师, 2008 (7) .

[2]崔慧贤.我国保险中介制度的模式选择及路径安排——基于制度经济学的视角[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 (4) .

[3]牟元军, 曹红欣.信息不对称条件下保险中介机构发展探讨[J].现代商业, 2008 (24) .

[4]高舜嘉, 张林涛.中资保险中介发展现状及其SWOT分析[J].改革与战略, 2008 (5) .

[5]林辉, 周秀英, 于彬.保险中介理论与实务[M].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6.

[6]中国保险业监督管理委员会.2008年上半年保险中介市场报告[R].

保险中介市场发展 篇2

智研数据研究中心网讯:

内容提要:农业保险中介机构要在市场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就必须努力提高专业化水平,依靠自己的敬业精神、专业技能、服务质量和良好信誉去赢得客户。

内容选自智研数据研究中心发布的《2013-2018年中国保险中介市场分析与投资前景评估报告》

(一)加强对农业保险中介市场的立法支持和监管力度

一是加强对农业保险中介机构执业行为立法支持,在政策上积极支持原有的、具备条件的中介机构,同时坚决查处侵害保险人和被保险人利益的中介活动,对不具备准入条件的中介机构要坚决予以取缔,以进一步规范保险市场秩序。二是加强和完善对农业保险中介人的监督与管理。要充分吸收和利用国外、境外先进有效的监管理念与监管手段,包括建立风险监测和预警系统、保险会计制度、审计报告制度、信息披露、公司信誉评级制度等监管制度。同时进一步完善我国保险中介人行业自律,逐步建立全国性的保险中介行业自律组织,如保险代理人公会、保险经纪人公会、保险公估人公会等,为行业自律提供保证。

(二)提高农业保险中介机构专业化水平

农业保险中介机构要在市场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就必须努力提高专业化水平,依靠自己的敬业精神、专业技能、服务质量和良好信誉去赢得客户。应健全组织架构,根据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健全法人治理结构,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相互独立、权责分明,各司其职又相互制约,在企业内部形成激励、约束、制衡的机制,确保公司有效运转。保险中介机构还应充分发挥市场反应灵敏,机制灵活的特征,在人事、薪酬、培训等方面采取更灵活的机制,用现代管理手段搞好自身业务管理和营销管理。

(三)加强农业保险中介人才的培养和使用

一是多渠道、多途径地加快各类保险专业人才的培养。要有计划地对现有中介人员进行全员培训,全面提高他们的思想素质、业务技能和经营管理能力,有重点地培养一批执着追求、立志终身从事保险业务的人才。二是要扩展农业保险中介队伍,把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吸收进来,使他们成为代理人或经纪人,因为他们有一定的农业知识,对当地的风险等信息掌握较好。同时,要建立科学合理的绩效考评制度,引进竞争机制,完善分配制度等。

(四)明确农业保险市场分工,走专业化经营之路

农业保险公司与保险中介机构在业务合作过程中{分工,能使保险公司把主要精力用在产品开发、风险管理户服务以及资金运用等方面,而将产品销售、理赔等业务领域交给保险中介来完成,而且其代理人、经纪人和公估/中介也要各司其职、各尽其责,这样不仅能有效减少保险公司的销售成本和管理成本,也有利于进一步拓宽保险公司销售渠道,促进保险中介机构的良性发展。

(五)进行农业保险中介市场创新

农业保险中介创新可以从业务创新、服务创新和技术创新等方面开展。业务创新是保险中介业务深度和广度的创新。农业保险中介人不仅要做好保险代理、保险经纪和保险公估三大传统业务,还应该在风险管理、理财顾问、职业培训等方面拓展新的业务领域,为农业保险公司当好助手;服务创新,为了了解和认识保险产品,投保人对于保险单的设计者——保险公司和保险单的销售者——保险中介人所提供的各种服务的依赖性变得越来越重要,因此,应不断地改进和提高保险中介人的服务质量,进行服务创新;技术创新,在保险市场、保险中介市场日益科技化的今天,技术力量和技术水平已经成为决定农业保险中介机构市场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保险中介领域的技术创新内容包括管理技术、包装技术、营销技术等,所有这些技术的变化,都会推动保险中介市场的创新。

保险中介市场发展 篇3

【关键词】 保险;中介;手续费

近年来,随着我国保险市场改革开放程度的深化,保险经营主体日益增多,保险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在各保险公司提供基本同质化产品和服务的情况下,价格竞争成为多数保险公司最主要的竞争方式。保险市场中的价格竞争:一方面体现在能够给消费者带来实惠的降价、折扣,另一方面则体现于保险公司用于获取保单收入的资源投入,即保险营销费用,主要包括支付给各类中介机构和个人手续费、佣金等。在目前我国保险市场上超过80%的保费收入来源于保险中介渠道的情况下,手续费、佣金竞争手段甚至更能体现保险市场价格竞争的主要特点。

手续费的产生与保险中介功能密切相关,保险中介在减少市场信息不对称现象、降低交易成本、提高市场效率中创造的价值是保险中介手续费产生的基础。从理论上讲,保险中介能够有效减少保险市场交易双方的信息不对称和交易成本。对保险人而言,引入保险中介不仅有利于减少搜寻成本,还能够帮助搜寻市场需求、风险状况等方面的信息,进而适当调整产品的价格、条款以及市场策略;对于投保人而言,保险中介可以发挥其专业技术,根据投保人风险偏好等信息为投保人提供更优的风险管理策略,助其选择更符自身利益的保险产品。正因为中介在保险市场中的这种功能和作用,保险交易的双方愿意从交易金额中提取一定比率的手续费、佣金支付给保险中介,作为对中介这种功能的回报。

一、我国保险中介市场发展及手续费支付情况

从保险中介代理的保费收入看:2004~2008年短短四年间,我国保险市场总保费规模从4318亿增长到9713亿,平均年增长率达到31%,远远高于同期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通过保险中介渠道实现的保费收入的增速又远远高于整个保险市场的平均增长速度。2004~2008年,保险中介实现保费收入从2916亿增长到8044亿,平均每年保持了近44%的增长速度,平均高于同期总保费收入增速13个百分点。同时,中介渠道保费收入占总保费收入的比重也在逐年提高,由2004年67%增长到2008年的82%,保险中介作为保险销售主渠道的地位更加稳定和巩固。

从保险中介机构、人员数量规模看:依托我国保险市场的高速发展和持续繁荣,我国的保险中介也获得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专业保险中介机构、保险兼业代理机构、保险营销员数量持续增加,并形成了较为可观的行业规模。从2002~2008年间,全国保险专业中介机构由160家增长到2445家,兼业保险代理机构由46583家增长到近14万家,保险营销员由118万人增加到256万。

从各类保险中介的营业收入看:代理保费获得的手续费、佣金收入不仅成为中介代理机构和个人最主要收入来源,而且由于代理保费收入增长迅速,保险中介机构、人员的收入也实现较快的增长,总手续费收入从2005年的287.6亿增长到2008年的706亿,平均每年增长幅度达到48.5%。

二、保险中介市场手续费现状中存在的问题

1.保险中介手续费增长过快,侵蚀了其他市场参与者的部分利益。我国保险市场已经初步显示出了所谓的“过度竞争”的苗头,保险中介因其掌握了绝大多数的客户资源,成为各家保险公司争夺的主要对象。保险公司通过高手续费、高返还争取中介渠道保费收入的做法十分普遍,保险中介利用手中客户资源挟制保险公司、“待价而沽”的现象也很突出。在双方的博弈中,市场手续费、佣金行情不断水涨船高。通过对比2004~2008年间保险中介代理保费增长率R和手续费收入增长率r,可得到比较明显的结论,在绝大多数情况下,R

不断增长的手续费,一部分固然是保险中介参与保险市场交易创造价值的体现,另一部分则是在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保险公司不得已而为之的利益输送。从社会福利的角度看:一方面是这部分由竞争创造的利益并没有直接转让给消费者,让消费者获得实惠;另一方面过快的手续费增长侵蚀了部分应当属于保险公司的收益,导致保险公司的保单收入与保单责任不成比例增长,从长远来讲,影响到了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可能给整个保险市场带来风险。在高手续费蔚然成风的环境下,短期内保险中介市场必然出现过度进入和保险中介无序扩张的局面,如果疏于对保险中介的监管,中介市场中诸如消费误导这类行为会变得易发、多发,不利于保险中介市场的长远发展。

2005至2008年中介代理保费收入增长率及手续费收入增长率

(见文章结尾处)

数据来源:2004至2008年保险年鉴,下同

2.中介代理手续费率过高,带来市场效率的损失。如果简单地将手续费率定义为保险中介手续费收入与中介渠道代理保费收入的比值,从保险市场手续费率近几年的行情波动看:2005年到2007年间,专业保险中介机构(保险代理、保险经纪)、主要保险兼业代理(银行、邮政、)以及保险营销员等主要中介渠道的代理手续费率整体呈现出了较快的上升,虽然到2008年手续费率的增长趋向平稳,甚至个别中介渠道出现手续费率的下滑,与前些年相比较而言,整体手续费率还是维持在了一个较高的水平(表2)。

表22005年至2008年保险中介渠道手续费率

高手续费一方面直接加重了保险公司的经营负担,影响到保险公司的经营绩效,另一方面由于国家政策、法规对保险公司支付手续费的行为进行了较为严格的管制,高手续费还给保险公司带来了除手续费本身以外的额外负担。2009年以前,《保险公司会计制度》等对保险公司手续费和佣金的支付作出了明确的限定:手续费最高不得超过实收保费的8%,对寿险公司支付寿险个人营销业务的佣金支付整体水平不得超过5%,对于超过这些上限的手续费,保险公司需要对超额手续费缴纳所得税。(从上表中数据可以看到)2005年至2008年保险中介渠道的手续费数据看,多数中介代理渠道的手续费率都超过了这一标准,这实际上对保险公司造成了额外的税收负担。还要清醒地意识到,由于超额部分的手续费需要支付额外的所得税,相当一部分的手续费是通过保险公司其他费用渠道列支的,其中甚至包含一些违法行为。从某种意义上说,当前保险市场中的实际手续费的支付水平基本上变成了一笔糊涂账,但是众所周知的是绝对不止表中数据显示的水平。

以手续费为代价获取业务发展,本质上是保险公司在直接展业成本与代理展业成本之间进行比较权衡后的选择。在保费收入不变的条件下,为了实现交易成本最小化目标,如果保险公司支付给保险中介的手续费、佣金小于直接雇佣员工获取保单的成本,保险公司会选择以支付手续费的方式获得保单,反之,保险公司会选择雇佣员工直接展业。从短期看,手续费率的趋高表明保险中介获得了更多的来自保险公司利益的转移,从长远来讲,当这种代理的成本超过直接展业成本这个临界点时,保险公司必定会选择直接雇佣员工取代保险中介这个渠道,这无疑将对保险中介市场的发展产生重大威胁。尤其是近年来,各家保险公司大力培育自身营销队伍,积极发展网络、电话等直销渠道的新动向,应该说已经向中介市场传递出了比较明确的竞争信号。

三、保险中介市场高手续费的原因及对策

以上问题产生,从根本上讲是因为保险中介和保险市场的买方、卖方是不同的利益主体,各自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保险中介不可能与保险公司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合作关系。在有限理性下,无论是保险中介,还是保险公司和保险消费者,都存在一定的短视行为。从保险公司的角度看,多数保险公司过于追求保费规模和市场份额,忽视业务发展的质量,保险公司对于手续费的节节攀升负有很大的责任,高手续费一定程度上是保险公司之间恶性竞争的结果。从消费者的角度看,由于对保险公司及保险产品信息的匮乏,在可供选择的产品和服务基本上没有区别的情况下,价格理所当然成为消费者选择保险公司及其产品的首要参考标准,进而忽视了对保险公司财务状况、偿付能力等方面的综合考察,客观上也加剧了保险市场的价格竞争。从市场监管者的角度看,目前对保险中介市场的监管仍然存在一些漏洞,特别是兼业代理监管问题上,涉及跨行业的监管和多部门合作,保险、银行、邮政等行业之间没有形成严密的监管网络。从保险中介自身看,保险中介在行业构成、地区分布等方面存在的结构不平衡的问题,特别是专业中介机构规模过小、过于分散导致的专业化、技术化、规范化发展滞后的问题,以及从业人员专业技能、从业道德培训不足的问题等,都导致近二十年来保险中介行业在经纪、咨询等增值服务业务上的发展不足,促成保险中介过分依赖代理手续费收入的局面。

解决保险中介市场手续费过高的问题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不可能脱离保险市场、中介市场、行业监管三方面的环境单独进行分析,以下是从这三个方面提出的几点建议:

第一,保险公司应该及时转变经营思想,将提高业务发展质量和风险管控能力作为更重要的战略目标,立足于提供更加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和服务,增强自身竞争力。在销售渠道的整合上,可以通过股权投资等方式,深化与保险中介的交流合作,促进保险公司与保险中介的利益共享机制的完善。

第二,加快保险专业中介机构发展,促进中介行业的结构均衡,一方面通过组建全国性的、集团化的专业保险中介机构等方式加快集约化建设,迅速提高专业保险中介的市场份额和市场地位,扭转专业中介代理和兼业代理之间结构严重失衡的现状;另一方面推进中介市场的职业化、技术化发展,促进保险中介业务结构的调整,发挥保险中介在保险咨询、风险管理、售后服务等方面的积极作用,改变保险中介单纯依靠手续费获得营业收入状况。

第三,在行业监管方面:一方面积极推进保险专业中介机构的分类监管,建立规范科学的机制,识别、评估、监测、控制保险中介市场风险;另一方面积极探索研究跨行业监管模式,加强对兼业代理机构的监督。可以借鉴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经验,探索建立保险中介行业自律组织,充分发挥行业自律组织的作用。还需尽快建立保险中介信息档案制度,尝试建立保险中介担保制度或保证金制度等,加强对保险中介的刚性约束。

参考文献

[1]林辉.保险中介理论与实务[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2]唐运祥.保险中介概论[M].商务印书管.2000

[3]孙祁祥.中国保险市场热点问题评析(2007~2008)[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论我国保险中介市场的完善 篇4

关键词:保险中介市场,现状,问题,完善措施

一、我国保险中介市场的发展现状

任何一个成熟的保险市场必须有一个十分发达的专业中介。这些年来, 国家高度地重视并大力地支持保险中介行业的发展, 近几年来, 保监会适时有效地推出了一系列规范保险中介行业发展的政策和法规。

从20世纪末开始, 中国专业保险中介机构的发展至今走过了二十多年的风雨历程。目前我国中国保险中介市场已经初步建立并形成了较为独立的机构体系和相关法规制度体系。

(一) 保险中介机构快速发展

代理人、经纪人和公估人构成我国的保险中介市场, 它们一起推动了保险业的发展, 使保险供需双方更加合理、迅速地结合, 减少了供需双方的辗转劳动, 既满足了被保险人的需求, 方便了投保人投保, 又降低了保险企业的经营成本。其中, 保险代理人为保险公司代理业务, 代表的是保险公司的利益;保险经纪人接受客户委托, 代表的是客户的利益;保险公估人不代表任何一方的利益。在我国保险中介机构的发展的过程中, 保险代理人的发展较为突出, 经营的业绩远远超过了保险经纪人和公估人。截至2012年底, 全国保险专业中介机构超过2500家, 其中, 保险中介集团公司3家, 全国性保险专业代理机构92家, 区域性保险专业代理机构1678家, 保险经纪机构434家, 保险公估机构325家。

(二) 保险中介相关法律规范逐渐完备

20世纪90年代我国相关立法机关先后制订并实施了《保险法》、《保险代理人管理规定 (试行) 》、《保险经纪人管理规定 (试行) 》。进入新世纪后, 2001年保监会颁发了《保险公估人管理规定, 2004年12月, 中国保监会颁布了新的《保险代理机构管理规定》、《保险经纪公司管理规定》, 除了国家立法机关制定的这些法律法规, 保险同业协会也制定了大量的行业准则和行为规范, 如个人风险抵押制度、担保制度等。

二、目前我国保险中介市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 保险人和被保险人信息不对称

保险销售中, 一方面, 保险人 (保险公司) 掌握更多产品的讯息, 而客户不是很了解。

另一方面, 被保险人掌握自己更多的真实内容, 但保险公司并不是很清楚。所以, 有的保险代理人利用被保险人的无知, 对其错误解读保险条款, 故意隐瞒保险条款中对被保险人不利的内容;而对保险人则隐瞒保险标的真实情况, 虚构保险标的信息;有时还与双方中的一方串通欺骗另一方。

(二) 社会公众对保险中介缺乏了解和认同

保险中介机构没有保险赔付的权力, 社会公众不愿意和保险中介机构接触。在保险中介从业人员的管理上存在着管理粗放、大进大出、素质不高、关系不顺等比较突出的问题, 这种状况既不能满足新阶段、新形势下人民群众对保险消费的实际需要, 同时也损坏了了行业形象。加之宣传力度不够, 人们对保险中介缺乏认识和信任。

(三) 对保险兼业代理的监管不到位

现阶段对保险兼业代理人的管理责任一方面保险公司行使, 而各家保险公司由于权力太小, 无法承对这支队伍进行有效管理。另一方面, 保险监理部门的监管因为人员有限, 面对数量庞大的保险兼业代理人难以监管到位。现实中, 某些素质较差的兼业代理人为了个人利益, 对寿险保险公司隐瞒被保险人的重要资料, 如个人的病史, 搞保险欺诈活动。对保险兼业代理管理的不到位, 不仅直接影响了兼业代理从业人员的整体形象, 间接也影响到保险中介机构的规范化经营, 导致了保险兼业代理市场的混乱。

(四) 政府部门利用行政特权进行不正当竞争行为

根据相关规定, 政府机构及其下属部门不能从事保险代理业务, 但一些行政单位利用行政特权, 以“三产”的名义间接进行保险代理活动。这些部门位高权重, 被保险人不敢得罪。还有一些部门利用行业特权, 强迫投保人购买指定的保单。抬高手续费是最起码的做法。保险公司不得不与它们进行合作。这种行政干预的结果, 加剧了保险中介市场的无序竞争。

(五) 保险中介机构业务渠道不宽

在保险营销的过程中, 在更多的时候, 几乎由保险公司包揽了保险营销的各个阶段的活动, 保险中介机构实质上可有可无。保险公司的这种大一统的经营方式, 使保险中介机构的业务比较单一, 渠道不宽, 甚至难以经营, 保险中介机构专业职能优势无法发挥, 也难以形成大的保险中介机构。此外, 目前保险市场的中介业务主要来自保险兼业代理, 保险经纪和公估公司所占的份额远远不足。

(六) 合规经营的意识比较淡薄

保险中介机构的高管和从业人员法律意识淡薄, 一些违法违规现象时有发生。中介机构虚开中介发票、代理炒单、搞假赔案、商业贿赂、不正当竞争等。例如, 一些未在我国注册的保险经纪公司进入市场抢占业务。另外国家对保险代理人的佣金标准有统一的规定, 但对于保险经纪人采用和保险代理人无法实行统一的佣金标准, 这样影响了保险市场的稳定。

(七) 高素质专业人才严重不足

最近几年部分保险中介机构引进了一批具有较高素质的专业人才, 但是距离走专业化发展、专业化优势的道路相比, 要求上还有比较大的距离。如今, 保险中介机构专业人才的匮乏还是一个普遍存在的情况, 特别是保险经纪和公估从业人员较为紧缺, 经验不足, 专业服务质量不高, 不能很好地满足市场的需求。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保险中介市场的发展。

三、进一步完善我国保险中介市场的建议

保险中介在全球的发展已经有上百年的历史, 而在我国却还是刚刚起步。从以往的经验来看, 保险中介对于保险业的发展发挥着重要的推进作用。因此, 面对入世后外资保险中介机构的激烈竞争, 如今要重视发展我国的保险中介机构, 进一步完善我国的保险中介法律制度。我国保险中介市场的完善, 应当根据我国的具体保险市场环境, 吸收借鉴国外同业的先进之处, 选择符合我国国情的正确发展道路和模式。

(一) 加强对保险中介业务的部门监管

保险监管部门应当从多种渠道加强对保险中介机构的业务监管, 例如规范保险中介市场秩序、防范系统性风险、加强保护被保险人利益。特别是重点查处保险公司中介机构和保险公司之间相互勾结, 进行虚开或不开发票、虚增成本、非法套取资金等严重违法违规问题, 以从源头上治理保险中介市场长期存在混乱和无序竞争等问题。

(二) 培育良好保险中介市场环境

中介市场环境对保险市场的健康发展极为重要。一是修改相关法律法规, 如适当降低保险经纪人的100万的注册资金的行业准入标准、允许个人从事保险中介业务, 使更多的主体可以参与到保险经纪的队伍中来。二是强化保险中介机构的宣传力度, 使得普通民众对保险中介产生良好的认同感, 愿意通过保险中介结构来购买适合自己的保险产品;三是对保险中介机构发展提供更多的政策扶持和税费优惠, 使我国的保险中介机构能够更好更快地发展。

(三) 加大保险中介企业的信息披露力度

应建立保险中介机构和保险中介从业人员诚信档案, 成立社会资信评估机构, 建立保险中介社会评价体系, 加大诚信信息披露力度, 发挥社会监督机制的作用;制定保险经纪公司信息披露的具体办法, 加大信息披露的力度, 使社会公众可以了解保险中介机构和保险中介从业人员的相关信息;保险监管部门要建立定期信息公布制度, 向媒体和社会各界公布新的监管政策和经保险中介企业的诚信资料。

(四) 提高保险中介机构专业化水平和从业人员素质

保险中介机构要在市场竞争中求生存, 求发展, 就必须努力提高专业化水平, 依靠自己的敬业精神、专业技能、服务质量和良好信誉去赢得客户。具体要做到加紧培养保险经纪、保险公估人才, 造就一支高素质的保险中介队伍;培养保险中介从业人员的爱岗敬业精神, 注重自己的市场声誉和社会形象, 要有光荣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在经营观念上保险中介要牢固树立市场观念, 用自己诚信的职业道德, 专业服务水准, 高效的服务质量和创新的服务精神, 赢得市场的信誉, 在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

(五) 加强保险中介行业自律

在目前保险法律法规还不够健全的情况下, 保险中介行业协会往往能弥补某些政府监管的真空和不足。例如对于保险经纪公司对雇员发放高额佣金的问题, 目前尚没有法律法规能够作为依据来进行制裁, 但行业协会可以先制定行业标准和规范, 例如对其行业通报的办法督促其高额佣金行为进行约束。所以应尽快建立保险中介行业协会, 发挥其行业自律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陈志强, 王丹.关于保险经纪机构业务经营模式的思考[J].上海保险, 2011

[2]中国保监会中介部.保险中介市场发展取得长足进步[N].中国保险报, 2008-05-17

[3]吴定富.2009年上半年保险中介市场发展报告[J].保监会, 2009

[4]邓阳.大力推动我国保险专业中介机构的发展[J].普益财富, 2009

[5]李慎恒.我国保险业信用缺失的现状与对策[J].经济问题探索, 2008

2012年保险中介市场报告解读 篇5

中国保险报 2013-07-10

我要评论

——中介市场如何实现量变到质变?

“保险兼业专业化,专业代理规模化”是2012年保险中介市场的发展趋势。2012年,保监会对中介市场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并取得了实质突破。

近日,保监会发布了《2012年中国保险中介市场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公布了大量保险中介市场的一手调研数据,并对专业中介、兼业代理、经代公估等领域存在的趋势和问题进行了解读。

监管新政作用初显

几大改革推进市场转型

“转方式、调结构”,明确要点、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保监会在中介领域刮起的监管风暴根据保监会中介部近日发布的《报告》,2012年,全国保险专业中介机构注册资本总计达160.75亿元,同比增加45.21%;共有40家保险专业代理机构和35家保险经纪机构的注册资本达到5000万元,比2011年分别增加28家和12家。全国保险专业中介机构总资产230.49亿元,同比增加34.84%。中国保监会清理整顿代理市场、提高专业中介准入门槛、促进专业中介规模化发展等一系列监管政策的作用初显。

保监会主席项俊波在今年的陆家嘴金融论坛上指出,保险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只有靠改革。2012年,中国保监会在维持前期对市场整顿高压态势的同时,出台了多项改革措施,有力地推动了中介市场的转型发展。首先,保险营销员管理体制改革取得新突破,颁布了《关于坚定不移推进保险营销员管理体制改革的意见》,进一步明确了营销体制改革的态度、目标和措施,引导行业求变、求通、求新。同时,保险兼业代理专业化有序推进,暂停核准部分保险兼业代理资格审核,出台一系列针对性很强的政策措施,鼓励支持汽车企业兼业代理保险业务向专业化转型,研究提出了邮政和银行代理保险专业化转型的基本思路。这些工作都着力围绕保险行业转方式、调结构的总体战略目标,致力服务提升保险市场运行质量和效率。

此外,为了顺应市场发展和监管工作需要,保监会还在去年实施了疏堵结合、进退并举的综合措施,推动保险专业中介提升发展质量、增强服务水平。按照保监会关于完善保险机构准入退出机制工作的统一要求,中介部果断暂停受理和审批区域性保险代理公司的市场准入申请。同时,明确鼓励保险中介机构规模化发展的政策措施,支持符合条件的保险中介机构建立健全服务体系和网络,支持发展保险中介集团。此外,还制定保险中介基本服务标准,明确了对保险经纪、代理、公估机构主要业务流程和关键环节的基本服务要求,为社会各界监督保险中介服务提供了依据和尺度。

与此同时,保险中介监管基础建设工作也取得了一定成效,如推动出台了《保险销售从业人员监管办法》《保险经纪从业人员、保险公估从业人员监管办法》,全面修订了《保险专业代理机构监管规定》《保险经纪机构监管规定》,完成起草了《中国保监会关于进一步发挥保险经纪公司促进保险创新作用的意见》,推动筹备全国保险经纪协会等。

对于2013年的中介监管工作,《报告》指出,要更加围绕促进加强保险消费者利益保护、促进市场机制更多更好地在中介领域资源配置上发挥基础性作用、提升保险中介推动保险业转型发展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加强防范化解中介领域风险等方面下功夫。

专业中介数量减少

注重规模效益化经营

截至2012年底,全国共有保险专业中介机构2532家,同比减少22家。其中,保险中介集团公司3家,全国性保险专业代理机构92家,区域性保险专业代理机构1678家,保险经纪机构434家,保险公估机构325家。

2012年,全国保险专业中介机构实现保费收入1007.70亿元,同比增长10.8%,占全国总保费收入的6.5%,同比提高0.2个百分点。全国保险专业代理机构实现代理保费收入586.64亿元,同比增长10.80%,占全国总保费收入的3.8%,同比增加0.1个百分点。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448.49亿元;寿险保费收入138.15亿元。全国保险经纪公司实现保费收入421.06亿元,同比增长10.70%,占全国总保费收入的2.7%,同比增加0.07个百分点。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340.23亿元;寿险保费收入64.99亿元;再保险业务类保费收入15.84亿元。全国保险公估公司估损金额265.61亿元,同比增长25.5%。

但《报告》也指出,虽然保险专业中介对保费贡献率在不断上升,但仍可看出其渠道占比依旧较小,相当一部分专业中介机构处于停业或业务甚微的状态,2012年,全国保险专业代理机构中有117家无业务,机构占比达7%;全国保险经纪机构共有41家无业务,机构占比达9%;全国保险公估机构共有81家无业务,机构占比达25%。

各类险种业务构成方面,2012年,保险专业代理、经纪渠道所实现的财产险方面的各险种占比基本与2011年持平,除经纪渠道责任险业务占比增长2.25个百分点,其他险种占比波动均在1个百分点之内,机动车辆保险依然占比最大。寿险业务占比增长迅速,同比增长12.65个百分点,其中专业代理渠道寿险占比增长了2.65个百分点,经纪渠道增长了10个百分点。

经代市场集中度降低

公估机构现两极分化

2012年,保险代理市场中业务排名前四家(CR4)和前八家(CR8)机构的业务收入在整个市场的占比分别为15.21%和18.25%,经纪市场分别为27.51%和41.64%;公估市场为43.95%和53.49%。同时分析近5年来的发展情况可以看到,经纪和代理市场这两项数据基本在逐年降低,而公估则是在逐年上升,说明经纪、代理市场的竞争格局越来越明显,尤其是专业代理市场,没有几家公司能占绝对的优势。公估市场则由于近几年多家公司之间的收购、兼并或集团化重组,而使得少数几家大公司掌握了多数的市场资源,机构间两极分化现象较为明显。产险业务稳中有升,寿险业务增速明显。

2012年,全国保险专业中介机构在企财险、工程险、责任险、船舶及货物运输险方面实现保费分别为142.37亿元、41.22亿元、66.28亿元、45.34亿元,险种占比在经代渠道中较为稳定,并略有上升,充分发挥了保险专业中介在高风险、高科技、重大项目等与经济社会密切相关的领域或行业方面的积极作用,特别是在发挥工程保险领域的专业优势、数据优势和人才优势方面取得了较好成绩。

银保渠道继续下降

兼业代理冷热不均 截至2012年底,全国共有保险兼业代理机构206310家,其中银行邮政类、汽车企业类、其他类机构分别为144973家、30902家、30435家。

2012年,全国保险兼业代理机构代理保费收入5877.17亿元,同比下降2.9%。其中,寿险保费收入4276.18亿元,同比下降8.5%,占寿险公司总保费收入的43%,同比减少6.4个百分点。同时,银邮机构代理保费收入4131.47亿元,占寿险公司总保费的41.5%,同比下降9.73个百分点。

2012年,全国财产保险公司通过兼业代理渠道取得的业务增长15.8%,占财产保险市场份额的29%,与2011年持平。随着汽车消费市场增速的逐步放缓,车险保费尽管仍保持增长,但增幅明显放慢,兼业机构代理机车险保费收入1361.44亿元,增速12.8%,占车险保费收入的34%,同比减少0.5个百分点。

营销员保费收入稳步提升

电销、网销冲击财险业绩

截至2012年底,全国保险营销员累计实现保费收入6010.16亿元,同比增长9.9%,占总保费收入的38.8%,同比增加0.7个百分点。

2012年,寿险公司通过营销员渠道所实现的保费收入为4835.08亿元,占总保费的比例由2011年的44.6%增至48.6%,同比上升4个百分点。全国寿险公司营销员代理分红险、普通险、健康险、意外险保费分别为3318.78亿元、808.77亿元、560.75亿元和66.64亿元,同比增长17.1%、-3.1%、22.3%和8.3%。2012年,寿险公司营销员人均保费18.12万元,比2011年增加5.66万元。

2012年,全国财产险公司通过营销员实现保费收入1175.08亿元,占财产险总保费的占比较2011年减少3.9个百分点。其中,企财险、机车险和责任险通过营销员的签单保费分别为60.43亿元、958.64亿元和46.30亿元,机车险、家财险、责任险、健康险、意外险的营销员渠道占比均超过20%,家财险、机车险、责任险、货运险、农业险、健康险通过该渠道的保费占比较2011年均减少1个百分点以上。究其原因,一是自2009年以来保监会开展的保险公司中介业务检查较有效地遏制了财产保险公司虚挂营销员业务的违规做法;二是保险公司电销、网销等新兴渠道直接业务的不断增加,导致产险公司营销员业务继续收缩。

中介市场的热点、难点和突破点

中国保险报 2013-07-10

我要评论 2012年以来,保监会连续出台政策措施,暂停除金融机构外的兼业代理和注册资本5000万元以下专业经代机构的市场准入,坚定不移地推进营销体制改革,引导传统保险(放心保)销售渠道整合转型发展,客观上为保险网销,尤其是车险和意外险等简单保险产品的网销业务创造了发展机遇,保险机构开展网销的意愿增强。

目前,在京保险专业中介机构积极开展网销业务。截至2012年12月,在中国保监会备案开展互联网保险业务的保险专业中介机构共31家,其中在京机构17家(经纪13家、专业代理4家)。从备案网站情况来看,有专业中介机构(如明亚经纪、世捷开元代理等)通过自办网站开展网销,也有机构(如江泰经纪、航联经纪等)通过与第三方网站合作开展网销。据了解,在京专业中介机构网销业务涉及意外险、责任险、定期寿险等。此外,还有部分保险兼业代理机构,尤其是主业代售机票的兼业代理机构网销短意险产品。

总的看来,2010年以来,保险网销业务开始呈现快速发展态势,多数保险公司和部分中介机构都在完善各级网络系统搭建属于自己的网销平台,越来越多的电子商务网站开始上线销售保险产品,尤其是一些保险和电商行业的领先者进入甚至联手开展保险网销,更是引发各界关注。

上海局:设立专属代理公司推动产销分离

自2011年起,保险公司投资设立专属保险代理公司的步伐加快,2011年设立了7家,2012年设立了6家,产寿公司均涉及,出资比例均为100%。这其中的政策性因素是,保监会于2010年9月下发了《关于改革完善保险营销员管理体制的意见》,其中明确提出了诸如“鼓励保险公司投资设立专属保险代理机构或者保险销售公司”“鼓励保险公司和保险中介机构积极探索新的保险营销模式和营销渠道,逐步实现保险销售体系专业化和职业化”“鼓励保险公司加强与保险中介机构合作,建立起稳定的专属代理关系和销售服务外包模式,通过保险专业中介渠道逐步分流销售职能”等推动产销分离的表述。

通过设立专属保险代理公司,保险公司可以将原有的渠道业务转换为相关企业与保险公司专属代理公司的协作业务。在此模式下,渠道利益的“第一次”支付表现为保险公司向专属代理公司支付手续费,代理公司在收取手续费后,再以业务协作方式,将渠道利益支付给业务的实际来源方。

江西局:推进车商保险销售专业化改革

江西将车商保险销售专业化改革(以下称专业化改革)作为保险中介市场转型发展的前沿课题,旨在通过车商保险销售专业化经营,以期实现延伸保险产业链、提升保险服务质量和水平,以及倒逼产险公司加速转变发展方式等目标。专业化改革牵涉多方利益的调整,将面临很多矛盾、问题、风险、阻力和挑战,需要我们深刻认识改革的动力和压力,科学把握改革的深度、广度、力度,合理安排改革的进程、路线图和时间表。

截至2012年底,江西全省持证的车商906家,其中欧亚、国力、运通等车商保险市场份额较大,开展专业化改革的意愿较高,资本和技术压力较小。这就意味着江西专业化改革的起点应从大型车商入手,从中小保险公司入题,走车商和中小保险公司共同转型之路。

在现行法律和制度框架下,无法全面推进车商保险销售专业化改革,只能采取诱致性制度变迁的策略,实行一部分车商先行专业化,一部分车商后行专业化或者较长时期还处在兼业状态。这势必造成专业和兼业并存的“双轨制”,既有车商集团内部的双轨现象,也会出现已经完成专业化改革的车商与还处在兼业状态的车商共存的双轨现象。前种双轨现象可以通过行政许可等监管措施解决好;而后种双轨现象还将持续较长时间,需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手段加以消除。

山东局:推进银邮代理专业化

山东省邮政公司2012年起在全省推行代理保险业务的专业化经营。其特点是在保险兼业代理的大框架下,通过设立专业部门、打造专业营销队伍、实施专业化的考核管理来促进代理保险业务的快速增长。自运行以来,该模式取得了积极效果,但同时也带来一定的风险和问题。

自2012年初以来,山东邮政积极推进代理保险专业化经营。截至11月底,全省邮政市、县两级代理保险专业机构、人员全部到位,配备专业理财经理2354人,成立了180个理财团队,配备团队经理149人,专兼业讲师达200人。在专职营销人员中,非全日制员工占比63%,劳务用工占比36.5%,合同用工占比为0.5%。

业务方面,2012年1月至11月,山东省邮政公司累计实现寿险新单保费收入85.11亿元,同比增长9.39%,高于全省银邮渠道新单保费增速29个百分点(全省银邮渠道新单增速为-19.6%),占全省银邮渠道新单保费收入的55.5%,实现代理手续费收入4.16亿元,同比增长23.2%。随着专业化经营的深入,山东省邮政专职理财经理业务占比持续提高,目前已达到60%以上。

内蒙古局:逐步完善营销员用工体制

随着中国保险业不断发展,保险营销员成为保险市场上举足轻重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发展实际情况看,准入门槛偏低、法律地位不明确、激励机制不健全、社会认可度低、培训体制不健全等一系列问题,导致保险营销员缺乏归属感和荣誉感,整体素质偏低,社会形象较差,严重困扰和阻碍了保险营销员队伍的可持续发展。

近年来,保险营销员的数量基本保持稳步增长的态势。通过走街串户、挨家挨户进行营销,保险营销员极大地促进了保险业发展。其中,寿险营销员的数量明显多于产险营销员,这与寿险公司的产品销售模式具有直接关联。以内蒙古为例,2002年至2011年间累计增加50157人次,增幅达到369.13%,保险营销员保费收入持续攀升,2002年至2011年间增长翻了两番以上,仅在2010年出现拐点。

中国保险市场上活跃着近300万名保险营销员,他们不属于保险公司的正式员工,无法享受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规定的基本社会保障,在与保险公司签订委托代理协议后,经授权进行保险产品销售及提供相关服务的活动,并根据销售业绩和所提供的服务获得佣金,保险营销员养老、医疗、住房、大病等生活保障均靠佣金独自支付,与保险公司毫无关系。同时,保险营销员必须遵守保险公司独特的管理制度,遵从严格的考勤、业绩考核、销售技巧及产品培训,无法从事任何兼职工作,保险营销员缺乏归属感,导致其稳定性和忠诚度远远低于其它行业。

中国保险业发展基础还比较薄弱,如果全盘照搬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模式,将保险营销员转轨为个体经营者或保险公司员工,会大幅提高保险公司的经营成本。应充分考虑保险营销员数量庞杂、素质偏低的具体情况,形成转轨与分流并行、层层推进、逐步完善的用工体制。

四川局:完善保险中介市场退出机制

长期以来,保险中介市场退出机制缺位、退出渠道不畅,导致大量保险中介机构“差而不倒、乱而不倒”,继续扰乱市场,损害消费者利益,市场的优胜劣汰无法实现。四川保监局结合近年来的工作实践,探讨了完善保险中介市场退出机制的必要性,提出了关于完善退出机制的政策建议。

多年来,宽松的准入政策,使得大量保险中介主体涌入市场。如作为专业代理机构主要进入条件的注册资本要求,尽管从最初的50万元提高到200万元,但进入的资本壁垒仍然较低。以四川为例,目前市场上存在的74家保险专业代理机构注册资本在200万元或以下的有54家,占全部专业代理机构的72.9%。较低的进入壁垒,造成专业中介机构“未开业,就停业”“刚开业,就歇业”现象司空见惯。另外,主业相关和一定规模的代理业务来源作为保险兼业代理机构准入的主要条件,弹性较大,缺乏比较明确的硬性准入标准,各类型、各行业机构纷纷入市。四川地区尽管一再控制准入数量,同时加以清理整顿,目前市场上仍有近1.1万家保险兼业代理机构。再如由于目前尚未建立保险营销员的分类分级考试体系,保险营销员的学历要求、素质要求均相对较低。只要具备初中学历、通过基本资格考试,取得保险公司的委托授权即可成为保险营销人员。多年来,四川每年均有10万左右人员通过保险代理从业人员资格考试。目前接受保险公司委托,从事保险销售的保险营销员约有13万人。较低的进入壁垒,造成保险中介市场主体良莠不齐,迫切需要通过完善退出机制加以优化。

论我国保险专业中介集团化发展 篇6

近年来,专业保险中介依托其贴近市场、机制灵活等优势逐渐发挥了其作为保险产业链中的优势,但是在资本实力、经营管理、后援支持和风险控制等方面还存在着明显制约其发展的短板。

保险专业中介机构在销售服务领域取得了较大进步。专业保险中介公司身处市场一线,市场化程度高、更加贴近客户,了解各行业对保险的需求,信息灵活、反应迅速,具有“船小好调头、经营转型快”的特点。自2002年实行市场化准入标准以来保险专业中介机构发展态势迅猛。2005年至2010年这6年间,保险专业中介机构数量增长了41%,代理保费增长了362%,2008年行业实现了整体盈利。经过近几年的发展,以市场化为立足点和出发点,以专业化为发展方向的保险专业中介代理市场体系已初具规模。

为进一步推动保险专业中介行业的发展,中国保监会在2011年8月发布的《中国保险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提到了“支持具备条件的保险中介机构实施集团化改革”。同年11月保监会发布了《保险中介服务集团公司监管办法(试行)》,可以说为推动整个中介行业向规范化、专业化、集团化方向的发展。

二、发展战略选择

从资源组织形态与资源集约形态来看,目前我国保险专业中介的集团化有三种发展战略模式:集团裂变模式、全领域规模化模式、专业内部大中介模式。

(一)集团裂变模式

集团裂变模式打破了寿险、财险的分业经营界限,按照寿险、意外险、医疗健康险、车险等板块成立专业业务经营部门,实现了由分业向混业经营的过渡。在这种模式下,保险专业中介集团可以利用自身专业优势和客户的需求设计多元化发展战略,实现保险业务的交叉销售,发挥信息优势,增强信息资源的深度与广度。但这种模式也存在一个较大的弊端。由于各个业务部门之间没有设立风险防火墙,一旦风险积累容易造成损失的扩散与蔓延。

(二)全领域规模化模式

该模式是在一个专业中介母公司的统领下,下设若干代理子公司、经纪子公司、公估子公司等专业子公司经营集团业务。母子公司在结构上相互联系但是在法律上却有不同的限制,如图1所示。在全领域模式下,代理公司、经纪公司、公估公司都拥有各自不同的法人主体,这就为不同子公司之间设立的防火墙,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风险在不同子公司之间传递的可能性,便于母公司对整体中介集团的风险控制,也便于监管部门的监管。这一模式可能存在的隐患在于,由于母公司对子公司的业务有全面的控制权,造成一些公司盲目投资新设的子公司成为母公司填补内部亏损的工具,其子公司的利益受到损害,不能健康发展。

(三)专业内部大中介模式

专业大中介模式是以中介集团为中心,下设多个代理公司、经济公司、公估公司等金融机构,它们作为独立的法人实体共同置于中介集团之下,形成金字塔形的结构。这种模式的优点在于各个公司之间可以通过业务渗透的方式实现交叉控股,但是经营的业务上是彼此分离的。风险管理以及投资决策方面都需要以集团公司为中心,这样的控股公司模式可以在客观上降低范围经济和协同效应,减少内部风险的传递。

三、创新经营途径

(一)股权结构多元化

相对于大多数小型专业保险中介公司而言,专业中介集团公司的发展模式无论是在规模化还是差异化,无论是渠道建设还是平台建设,无论是信息处理还是风险管控,都能依靠自身积累实现规模化效应,但资本的扩张必然导致原始股权结构的变化。股权结构的多元化是促使专业中介公司由弱转强走向现代化集团企业的必然趋势。、

(二)行业分工深入化

在推动行业分工的深入化的当下,不再是单纯地销售产品获取佣金,而是全面承接保险公司的销售和服务外包职能,凸显产业链专业分工的价值。保监会2010年发布的《关于改革完善保险营销员管理体制的意见》已明确提出“鼓励保险公司加强与保险中介机构合作,建立起稳定的专属代理关系和销售服务外包模式,通过专业保险中介渠道逐步分流销售职能,集中力量加强产品服务创新、风险管理、资金运用,走专业化、集约化的发展道路。鼓励保险公司投资设立专属保险代理机构或者保险销售公司。”、

(三)销售渠道专业化

营销体制改革一直是我国保险中介的一项历史包袱,操作难度较大。保险中介集团化建设,将提高专业中介渠道保险销售的承接能力,促进专业化销售网络的建立,为营销体制改革提供一个创新平台。对于专业保险中介集团来说,选择正确合适发展的领域是取得成功的关键,通常有以下几种渠道:第一,贷款类业务。第二,代理类业务。第三,电子商务类业务。

(四)产品服务差异化

由于保险专业中介有贴近市场、贴近客户,拥有技术专长等优势,中介集团可以依据产业组织理论中关于提升产品差异化和服务差异化的方式,提升自己的服务品质,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以下有三种措施可以借鉴:其一,加强与科研机构和高校的合作,设计开发新型产品。其二,在服务提上方面,除了传统的保险中介业务外,保险专业中介机构可以提供多方位的金融服务,主要包括风险管理咨询、损失评估和分析、索赔处理等服务。其三,不断提高保险中介公司从业人员的素质,提高服务水平。

摘要:保险专业中介作为保险产业链的重要主体, 其生存发展对于保险业的发展至关重要, 文章通过分析中国保险专业中介的发展现状, 研究发展战略的选择以及探索集团化发展的创新途径等三方面, 展望未来中国专业中介集团化的发展之路。

关键词:保险专业中介,集团化,经营途径

参考文献

保险中介市场发展 篇7

“不对称信息”是指交易双方所掌握的信息在数量和质量上存在差异,即一方掌握的信息数量较多、质量较高,而另一方则恰好相反。在传统经济学中,“经济人”拥有完全的信息,即假定信息是充分的、平等的或信息获取是无成本的,市场经济体系中不存在信息不对称问题。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很难找到这种理想状态,信息不完全或不对称才是一种普遍、长期、大量的经济和社会现象。信息不对称现象不仅存在于有形商品市场,在无形商品市场即服务市场中也经常出现,保险市场就是典型的信息不对称市场。在一般情况下,信息不对称是单向的,信息优势只存在于买卖双方中的一方,而在保险市场中,由于保险机制的固有特性,信息不对称却是双向的。

信息不对称理论根据信息不对称发生的时间进行了划分,把信息不对称发生在交易双方签约之前的称为事前信息不对称,把信息不对称发生在交易双方签约之后的称为事后信息不对称。研究事前信息不对称的理论称为逆向选择理论,研究事后信息不对称的理论称为道德风险理论。

二、信息不对称条件下大力发展保险中介机构的必要性及其重要意义

我国保险业起步较晚,发展滞后,信息不对称的问题较为突出。一方面,保险公司享有保险知识、业务流程和机构设置等知情权,可以自主设计保险险种,缮制保单,厘定费率,是市场游戏规则的制定者,在保险市场上占据主动地位。而投保人和被保险人的保险知识相对缺乏,对保险机构、保险产品的认知程度较低,是游戏规则的被动接受者,是保险市场的不知情者;另一方面,投保人和被保险人在投保时,对保险标的享有充分的知情权,那些风险较大的投保人不愿真实告知保险标的的风险状况,甚至还会故意制造虚假信息,而保险公司则由于信息劣势处于不利的选择位置上,是保险合同签订的不知情者,不知情者不得不为知情者的行为承担风险,面临交易中的“逆向选择”。保险合同签订后,投保人认为购买了全额保险,一旦发生损失,保险公司会全额理赔。这样,他们的行为就有可能变得“不合情理”:买了医疗保险的人会让医生多开一些不必要的药品;买了火灾保险的人不再费心察看灭火设备是否完好;买了汽车保险的人不再好好保养自己的汽车;买了失业保险的人不急于找工作等等,使保险公司面临投保人的“道德风险”。

保险市场上的信息不对称是绝对的。正是由于保险供需双方信息的不对称性,保险中介显得尤为重要。首先,保险中介能最大限度地限制逆选择与道德风险。保险市场的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是导致保险市场机制失灵、效率低下的重要原因。建立与完善保险中介制度,可以改善保险市场信息不完全、不对称的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保险市场逆向选择及道德风险产生的根源,抑制逆选择行为及道德风险;其次,保险中介能有效降低保险交易成本。保险市场信息分布不完全、不对称的特点,使得保险市场的决策者不能进行最优决策,保险资源无法进行优化配置,保险市场买卖双方交易费用增加:一方面,保险公司在对投保方信息掌握不充分的情况下,不得不投入更多的费用,收集有关信息,防范道德风险,使保险交易成本上升;另一方面,投保方在对保险险种信息掌握不充分时,可能作出错误的投保选择,使自己支付的保险费无法获得最佳的保险效用。保险中介制度的建立与完善,可以改变上述情形,提高保险交易的成本/效益比;最后, 保险中介机构基于较大的规模、良好的专业能力、较高的违规成本与较强的支付能力, 容易取得保险合同各方当事人尤其是投保人的信赖, 有利于促成交易的成功。

三、我国保险中介机构的发展现状及其存在的主要问题

1、发展现状

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保险中介体系还是比较幼稚和缓慢的,还不能适应客观经济发展的需要。从保险中介机构的数量上看,在国外成熟的保险市场上,代表保险公司的保险代理人和代表保户的保险经纪人以及处于中立的保险公估人,共同组成了保险中介市场,中介机构比例相当高,大部分保费收入都是通过保险代理公司和保险纪经公司等中介完成,如法国有保险公司500多家,但保险经纪公司却有2400多家;瑞士有保险公司30多家,保险经纪公司近1000家,大部分保费收入都是通过中介机构实现的,60%以上的财险业务和40%以上的寿险业务都通过纪经人等保险中介完成,而我国的保险营销主要是依靠个人代理人来完成的,这显然对我国保险业的长期发展不利。个人代理由于整体素质偏低,部分代理人由于短期经济利益,只重视代理业务数量上的努力,而不重视代理业务质量上的努力,甚至不惜损害投保人和保险人的利益,导致个人代理队伍的名誉受损,许多公司和个人都拒绝相信个人代理人。

我国长期以来没有专业化的保险中介机构,这与改革开放以来保险业迅速发展的势头是极不相称的。20世纪90年代,中国保险业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迅猛发展,但保险中介机构的发展却严重滞后,直至1999年底,经中国保监会批准设立13家专业保险中介公司,才填补了中国保险中介市场的空白。随着我国第一家由中国保监会批准的广东方中保险公估有限公司的成立,结束了独立公估人长期缺位的历史。

截至2006年底,我国保险中介的发展情况如下:

(1)、市场主体迅速增加。

2002年末,我国专业保险中介机构仅有1 1 4家,到2006年末迅速增加到2110家,其中保险代理机构1563家,保险经纪机构303家,保险公估机构244家。

(2)、业务规模快速扩张。

2001年至2006年,保险代理机构和保险经纪机构实现保费收入从14.1亿元增长至235.5亿元,增加了16.7倍,年均增长75.6%。同期,保险代理机构和保险经纪机构实现保费收入的市场份额从2002年的1.44%提高到2006年的4.13%。保险公估机构评估的估损金额为124.94亿元,同比增长38%。

(3)、经营效益有所改善。

2006年,专业中介机构经营效益继续提高,首次实现全行业扭亏为盈,实现盈利9936万元。

(4)、从业人员专业素质有所提高。

截至2006年底,全国专业保险中介机构从业人员61397人,平均持证率为69.4%,同比提高5个百分点。

不难看出,我国保险中介市场起步虽然较晚,但发展势头很猛。保险中介市场主体框架初步形成。这既是保险技术的客观要求,也是保险市场逐步走向成熟的标志。

2、存在的主要问题

(1)保险中介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保险业发展的需要。主要表现在:

其一、保险代理人市场定位不明,代理服务缺乏规范。在市场化程度较高的西方国家保险生态链上,保险公司和中介机构分别处于上下游,大量保险中介机构为少量保险公司提供增值服务,即”小保险大中介”。在这种市场格局中,保险公司的职能主要是进行保险产品设计,承保风险,分散风险,并实施资金运用,履行保险赔付等。而保险中介机构,手中则握有大量客户资源,起着渠道作用。而我国目前的现实情况却是“大保险小中介”。保险公司集产品开发、销售于一体,还自己核保、理赔等,并且几乎所有的保险公司都有自己专属的保险销售队伍。保险中介机构的出现,不仅抢夺了他们原有的客户,更是抢走了本应属于他们的佣金收入。所以在某些垄断较严重的地区,甚至出现了保险公司坚决封杀保险代理公司的事件。这就涉及到保险代理人市场定位的问题。针对目前多数保险公司"大一统"的定位,保险代理人机构还没有形成明确的专业优势,对投保人和保险公司都不能够引起足够的吸引,客户对代理人机构缺乏认识,大多数客户还是愿意与保险公司直接联系,从而使这些代理人机构进退两难。同时,代理服务缺乏规范,保险代理人的频繁更换导致客户利益受损;客户保单缴费期满时无保障兑付程序。影响了保险代理人的声誊,保险代理人一开始就陷入了信任与信誊的双重危机。

其二、保险经纪人夹缝求存,处境艰难。在现今保险市场上,投保人和保险公司都不欢迎保险经纪人。保险公司不欢迎经纪人,是因为经纪人代表投保人的利益,担心可能会损害保险公司的利益。而从保险公司原有的销售渠道上来看,保险公司不愿因经纪人这个“不劳而获”的中介人而增加成本。而对于投保人而言,经纪人的中介费用会加在自己的保费上面,另外他们普遍认为,与其相信规模小、新出现的保险经纪人,还不如相信规模大、资信高的保险公司。其实这是对经纪人的误解。但随着经纪人公司数量的增多,投保人和保险公司的观念的转变,经纪人的处境会逐步好转。

其三、保险公估人由于与保险公司存在业务职能交叉,缺乏竞争优势。作为独立于投保人和保险公司之外的保险公估人的出现是保险业市场化的必然。在保险业高度发达的国家,保险公估人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保险公估人处理的赔案占整个保险公司赔案的比例高达80%以上。而在我国的保险市场上,由于历史原因,理赔工作一般都由保险公司所垄断,况且公估公司的能力、信誉还不为社会所认知。与比自己强大得多的保险公司抢夺业务无异于虎口夺食,其惨淡经营之窘境可想而知。

代理机构的诚信经营,经纪机构专业水平的提高,公估机构的公正服务以及中介人才队伍的长远建设等等,都是需要长期关注和重点解决的问题。

(2)保险中介市场秩序有待于进一步规范。

保险中介通过虚开发票,虚假业务获取不正当利益,通过虚假批退协助保险公司套取资金,或账外暗中向投保人、经办人给予钱财的商业贿赂行为,以及利用行政权利或垄断地位开展业务等问题不同程度的存在。

(3)保险中介从业人员的岗前培训和继续教育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

由于部分中介机构对提高从业人员综合素质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一些公司对员工的岗前培训和继续教育制度的建设没有尽到应尽的责任,保险中介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还比较低。

四、信息不对称条件下我国保险中介市场的建设思路

1、鼓励发展专业保险中介机构,明确中介机构市场定位,做到服务专业化、规范化。

从为保险公司服务的角度看,中介机构应站在保险公司的立场上,通过对被保险人进行风险管理培训等形式,将风险事故的发生控制在最低程度,以降低保险公司的赔付率,并通过不断开发高质量的新业务,降低业务成本,促使保险公司减少或剥离直销人员,让出空间促进自身发展;从为投保人服务的角度看,中介机构应通过提供到位的专业服务,与保险公司逐步形成各有所长、优势互补的专业分工,共同开发保险资源。公估公司与保险公司的理赔部比起来,要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专,以满足保险公司“做不了”和“做不好”的需求,树立公估品牌和服务优势,量身定做专业细致的公估服务。特别指出的是保险中介机构在经营过程中除应注重提供专业化服务外,还应牢固树立诚信意识,视信用为生命,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取得保险公司和保险客户的欢迎和接受,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2、建立保险中介机构的资信评级制度。

对于保险中介机构的专业水平和服务质量,保险公司和被保险人处于信息弱势地位,其中也存在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为此,有必要建立起保险中介的资信评级制度,让保险公司和被保险人享有充分的知情权和选择权。信用等级高的保险中介机构处于市场选择的优势地位,信用等级低的保险中介机构则处于市场选择的劣势地位。通过资信评级,市场的激励和惩罚机制会自动建立起来,通过市场约束来促成中介人的理性行为。这对于健全保险中介制度和促进保险中介市场的完善具有深远意义。

3、加强对保险中介的行政监管和行业自律

在保险市场尚未发育完善的条件下,对保险中介的监管主要依赖于保险监管部门,应继续加强这方面的管理力度。要建立完善的规章制度和有效的内控机制,形成一套覆盖公司业务和管理各个环节的规章制度体系,确保中介组织内部组织体系的规范运作。同时也不可忽视社会管理的作用,行业自律是政府监管的重要补充,应层层建立各类中介机构的同业协会和保险中介行业自律组织,发挥行业间的相互监督作用;积极创造条件,使保险中介机构和从业人员树立守法观念和自律意识,从而形成规范经营、公平竞争的良好市场秩序。

4、加快保险中介法规建设

我国已相继公布了《保险代理机构管理规定》、《保险经纪公司管理规定》、《保险公估机构管理规定》和《保险营销员管理规定》等相关法规,保险中介法规体系初步建立。但就规范和指导整个保险中介市场行为来说,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一方面,现有法律法规有诸多方面不适应市场的发展,使得在监管的过程中形成一些死角和真空地带, 如关于保险公估人的法律地位的认定等问题;另一方面, 保险中介市场的法规还不健全,应抓紧做好市场调查研究,在借鉴国外先进管理经验的基础上,尽快出台保险中介人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等方面的规章制度。以此规范保险中介市场运行方式, 约束保险中介人的行为,使对保险中介人的管理纳入制度化、规范化和法制化的轨道,最终使监管做到有法可依,执法必严。

5、努力提高保险中介机构人员的综合素质。

针对保险中介机构人员素质参差不齐, 整体职业道德水平有待提高的现状, 可考虑与大中专院校的保险专业进行合作办学。一方面, 保险企业应从思想意识上提高对员工继续教育的认识, 与大中专院校建立继续教育长期合作关系, 定期选派业务人员和管理人员到大中专院校接受继续教育, 系统的学习保险专业知识, 以期更好的开展工作。另一方面, 直接招聘大中专院校保险专业毕业生, 通过引进大量专业的保险人才, 带动保险从业人员整体素质的提高。大中专院校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 既要重视保险专业知识的传授, 又要注重学生职业道德的培养, 并可以尝试鼓励学生在校期间考取保险代理人、保险经纪人和保险公估人资格证书。保险企业也可通过到大中专院校举办报告会、培训会、咨询会等形式增进学生对保险企业的了解, 并可对保险专业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实践教学和模拟教学的建设提出建议或意见, 以加强学校和用人单位的了解和沟通, 为保险专业毕业生到保险企业工作打好基础。相信通过两方面的双管齐下, 势必大大提高我国保险从业人员的专业水平和业务素质, 促进我国保险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陈飞:我国保险中介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商场现代化》2005年10月 (下)

[2]、姚庆海:保险中介市场发展需完善监管制度建设.《保险研究》, 2005, 3

[3]、中国保险年鉴2007

上一篇:湿地恢复利用下一篇:初中英语教材整合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