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式发展再保险市场

2024-06-03

跨越式发展再保险市场(精选4篇)

跨越式发展再保险市场 篇1

再保险被称为是“保险人的保险”, 是对风险的二次分散, 是保险人之间分散风险损失的一种交易方式。在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 创新的再保险方式逐渐发展起来, 作为传统的比例再保险和超额赔款再保险的补充, 为分散各种风险提供了更广阔的市场空间。其中, 最具代表性的融资再保险、自保公司和保险证券化等都不同程度上使保险具有了融通资金等功能。而我国再保险市场机制和监管机制同西方国家相比还有待健全, 保险意识还比较落后, 人才和技术匮乏以及因资金短缺导致的总体承保能力不足等困难, 需要我们从现阶段问题着手, 提高再保险的服务效率, 使其能更好地为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一、我国再保险市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 我国再保险市场分保需求尚不充沛

一般而言, 保险公司的分出率与所承保风险成正比, 与保险公司的资本实力成反比。我国原保险人对再保险的有效需求还很低, 对风险管理的意识不强, 对分散风险存在一定程度的投机心理。国内保险业仍处于规模扩张、抢占市场的热潮中, 财务稳定性和长期利润最大化还未成为公司领导层的经营理念, 保险公司“惜分”的意识强烈, 尤其是费率高、利润大的业务更不愿分出。实力强大的全国性保险公司自以为其业务风险已在全国范围内分散, 且各公司的业务种类大同小异, 所以分保的意义不大。而事实上, 各公司由于其保险责任在区域集中度、时间集中度和险种集中度的不同, 仍存在分保的必要性。2008年的雪灾、地震、暴雨、洪水等自然灾害, 加上全球金融危机影响的加剧, 使整个金融领域潜在的风险加大, 给保险业的经营必然带来了较大压力。任何事情都有双面性, 灾害和危机从另一面说是对保险业安全经营最好的警示, 也有利于净化保险市场。

(二) 我国再保险市场供给主体发展缓慢

自1996年在中国人民保险公司进行体制改革的背景下, 从中分离并诞生了我国第一家专业性的再保险公司 (中国再保险公司) 起, 截止到2009年2月末, 我国中资的再保险公司只有中国财产再保险、中国人寿再保险和中国再保险国际3家专业性再保险公司和6家外资再保险公司, 其中, 中国再保险国际2009年1月1日起才开始在大陆范围内承保业务, 在此期间虽然批准了较多原保险公司可以从事相关业务的分入业务, 但他们的分入份额还很小。2007年全国共有13家新的保险公司开业, 其中只有一家再保险公司———劳合社再保险 (中国) 有限公司在上海开业。究其原因发现:首先, 根据《保险法》第73条规定:“设立保险公司, 其注册资本的最低限额为2亿元人民币。”再保险公司的客户是数量较少的保险公司, 不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对各种保险产品进行宣传和必要的售后服务, 更不需要雇佣大量的展业人员进行保险产品的推销。其次, 我国《保险法》虽允许一些有资本实力的原保险公司经营相关的再保险分入业务, 但几乎没有哪一家把再保险作为一条业务来源渠道。因为原保险公司通常把再保险作为一种单纯的风险控制手段, 安排法定分出业务和高风险业务的商业分出。另外, 有一定规模的保险公司, 其承保能力受资本金的限制的同时, 承接的保费已超过了保监会的相关规定, 而一些保费收入未达到偿付能力上限的小公司, 又很难或者说不敢去开展再保险分入业务。综上所述, 中国再保险市场主体发展缓慢的现状在一段时期内还将会持续。

(三) 我国再保险业务大量外流

2006年法定分保取消后, 大量的再保险业务尤其是财产再保险业务流向海外。原保险市场的激烈竞争导致分保费大量外流。根据《保险法》规定, 再保险中, 原保险人就其分保业务负有告知义务, 同时, 在相关业务洽谈中分出人要向接受人解释自身业务的整体情况及相关的经验技术。因此, 在缺少专业再保险公司的情况下, 很多国内保险公司愿意和与自己无利害冲突的外国公司做分保业务, 以防对手知悉自己的经营信息和业务技术。我国原保险市场竞争日趋激烈, 尤其是一些刚成立的小型公司, 往往通过降低费率及提高手续费和佣金展业, 佣金甚至达到首期保费收入的30%, 市场秩序不够规范, 而国内分保佣金仅为20%左右。这就使得分出公司在国内分保业务中处于亏损状态。而国际再保险市场上分保佣金平均在32%以上, 国内外分保利益差距如此之大, 因此, 向国外分保也可以理解。

二、我国再保险市场发展中存在问题的解决对策

(一) 加强原保险公司兼营分保业务的意识

我国原保险市场已形成了完全竞争的局面, 注册资本从2亿元的小公司到几百亿的大公司有一百多家, 市场竞争非常激烈, 因此很多公司承保能力并未饱和, 但大多数公司本身都具备兼营再保险业务的权利。通常看来, 大多数公司的再保业务多为分出业务, 分入的很少。若大中型保险公司之间或中小型保险公司之间能够本着诚信共赢的原则, 通过互保、互惠交换方式, 加强合作, 则对各家公司的发展是利大于弊。有利之处包括, 提高了保险公司的净保费收入;避免了总保险业务量的减少;分散了业务风险, 稳定了公司的经营成果;降低了公司的费用成本。总之, 加强原保险公司兼营再保险业务的意识, 并引导各家公司采取互惠交换等互利共赢的方式来经营再保险业务, 这样, 既在空间上分散了风险, 又能维持甚至扩大业务量;既相互扶持、共享我国保险业快速发展带来的成果, 又是对我国再保险市场主体供给不足的一种补充, 无形中促进了我国再保险市场更好的发展。

(二) 鼓励多种组织方式增加再保险供给主体

面对我国再保险市场供给不足、竞争不充分的现状, 监管机构应出台政策鼓励多种资本以多种组织形式成立再保险机构, 来增加我国再保险市场的供给主体。一个完善的再保险市场既要有实力雄厚、多元化经营的大型再保险集团或控股公司, 也要有专业性强、经营灵活的专业化中小型再保险公司。民营资本进入再保险市场, 可以采取真正意义上的股份公司制, 这样产权明晰, 容易形成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也正是由于民营资本产权界定比较清晰, 可以理顺公司内部各种权、责、利的关系, 能够较大程度地调动公司各方面的积极性, 有助于产生较高的创造性, 增强公司的盈利性, 使民营资本在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同时又能自我约束, 不会过于滥用权利引起资产的损失。这种制度上的优势可以使其在稳健经营的基础上扩大规模, 由弱变强, 由小变大。资本金不足会直接影响到我国再保险公司的承保能力, 因此, 引入外资再保险补充增加我国再保险市场供给主体是一种可取的方式。因为通过引入外资再保险在我国设立分公司或者建立合资再保险公司, 可以增加我国再保险市场的供给主体, 此外, 学习国外先进承保技术、经营管理方法、交流再保险市场信息和了解国际惯例, 培养更多的专业人才, 减少了开发成本, 缩短了企业初期发展的时间。另外, 利用这些再保险公司的国际声誉, 可使我国的再保险公司走向国际市场参与分保业务, 不断吸收境外市场的分保业务, 增强吸引力。总之, 鼓励多种方式增加再保险市场的供给主体, 不仅有利于中资再保险公司的发展壮大, 同时, 有利于形成我国再保险经纪人市场, 还有利于形成在国际市场有影响力至少是亚洲市场有影响力的中国再保险市场中心。

(三) 加强国内保险公司间的合作

面对日益增长的再保险需求, 我国再保险市场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供给不足。通过有选择地继续引进实力雄厚的再保险公司, 建立合资再保险公司, 不仅可以直接扩大我国再保险市场的承保能力, 而且也可以学习先进承保技术和经营管理方法。同时, 又可以利用这些再保险公司的声誉, 使中国的再保险市场成为吸引境外分保业务的市场。此外, 我国应充分利用现有的再保险资源, 允许保险公司与国内非保险机构合资成立再保险子公司, 鼓励其他的金融机构或非金融机构投资组建再保险公司, 鼓励国内现存的各家保险集团出资组建专业再保险子公司, 鼓励一些长期从事再保险业务的保险集团公司下设独立的专业的再保险公司。同时, 政府应当对全局利益予以考虑, 实施一定的优惠政策, 比如税收优惠, 适当减轻保险营业税以及在人才流动政策方面给予扶持。

参考文献

[1]毛泽春, 王乃静.对偶效用下的保费原理与保险公司再保险需求[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2005, (4) .

[2]郭艳, 胡波.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监管:国际趋势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经济问题, 2008, (6) .

[3]党喆.我国再保险市场发展研究[J].管理世界, 2007, (9) .

[4]项宇, 谢志刚.中国再保险市场供求状况分析[J].财经研究, 2000, (4) .

[5]祝向军.再保险市场供求的理论与实证分析[J].南开经济研究, 2002, (4) .

跨越式发展再保险市场 篇2

——再保险市场的供求问题及对策

【摘要】我国再保险市场起步较晚,目前我国只有唯一的专业再保险公司——中国再保险集团代理行使国家再保险公司的职能。再保险市场主体缺乏、资本实力薄弱和产品品种单一影响了再保险供给水平。同时,我国再保险市场潜在需求巨大,市场需求虽然大于供给,但总量并未完全释放。发展再保险市场的近期措施主要着眼于尽快提高再保,险供给能力和引导市场需求良性化发展。发展我国再保险市场的长期措施应立足于市场再保险供给能力的可持续发展和再保险潜在需求的逐渐释放,旨在保障再保险市场体系的健全与健康发展。

【关键词】再保险市场 供给 需求

近年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保险业也得到迅速发展。再保险作为保险市场的“防护墙”,具有保障保险业又好又快发展以及国家金融安全的作用,在一国金融体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随着中国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进程逐步加快,非凡是加入WTO以来,中国再保险市场在发展速度和规模、市场化程度以及竞争格局等方面均发生了显著变化,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本文从再保险的供给和需求两方面出发,探析影响我国再保险市场发展的因素,并从供需层面提出相关的建议。

一、中国再保险发展历史

我国再保险业发展的历史不长。建国后我国保险业一直是独家经营,再保险业务由原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专营。随着其他保险主体的出现,1988年根据《保险企业管理暂行条例》的规定,国内开始办理30%法定分保业务,由人保再保部代行国家再保险公司的职能。1996年

人保组建集团公司,成立了中保再保险有限公司。至此,国内才有了一家经营再保险业务的专业公司。1999年3月,中国再保险公司在中保再的基础上组建成立,从此中华民族再保险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到2002年底,中国再保险公司资产总额207.6亿元,合25亿美元左右,净资产27.8亿元。后又两次改制,中心汇金公司注资40亿美元,中国再保险公司成为亚洲最大,全球第五的再保险集团,稳居中国再保险业主导地位。但综合实力还远远落后于慕尼黑再保险公司和瑞士再保险公司。

二、我国再保险市场供给能力有限

一般认为,再保险供给是再保险市场中,各家专业再保险公司或经营再保险业务的直接保险公司在既定费率水平上能够提供的再保险产品总量。我国再保险市场起步较晚,在发展程度、承保能力、产品服务能力等方面都显不足,影响了市场的整体供给水平。

1、再保险主体缺乏,成熟度不高,技术服务能力落后

虽然中国再保险业的发端可以追溯到中国人民保险公司的成立,但是第一家严格意义上的再保险主体是1996年成立的中保再保险公司。而中保再保险公司几经变迁,发展成为目前国内惟一一家中资专业再保险公司——中国再保险集团。在中国加入WTO之前,凭借市场的封闭和法定分保的政策保护,中再集团是当时市场上的惟一再保险主体,基本垄断了国内再保险市场。中再集团凭借自己的国有和垄断地位,在外资再保公司进入前基本上可以无竞争地获得再保险业务,因而不利于其建立市场化的运作模式,在国内再保险市场开放后很难迅速发展成以现代企业制度为标准的市场竞争主体。

缺乏专业的再保险经纪公司是中国再保险市场主体缺乏的另一个表现。在成熟的再保险市场中,专业再保险经纪公司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航空航天等高技术企业的项目中为再保险公司提供技术支持。目前国内的保险经纪公司虽将再保险列入自己的业务范围,但主要以直接保险经纪业务为主。截至2007年底,我国尚未有专业的再保险经纪公司,这大大影响了国内再保险市场主体构成的完备性,当出现复杂技术的承保项目时,国内现有再保险公司由于缺乏相应领域的专业经验,就会面临较大的风险。

更为重要的是,现有再保险市场主体技术服务能力落后,这是影响再保险市场供给能力的关键因素。再保险被称作“保险的保险”,再保险公司不仅要通过分保为直接保险公司分散业务风险,而且在承保过程中还要为其提供技术支持和增值服务。然而,我国保险业发展程度较低,没有形成自主创新的技术发展机制,影响了国有再保险公司的技术水平。就中国再保险公司而言,其所有的再保险人才绝大多数来自于国内其他的保险公司,其本身的专业素质、技术水平并不比其他公司的人才高多少,这种落后的技术、服务水平使得中国再保险公司并无多大的吸引力,国内的保险公司愿意将再保险业务分到国外也就不足为奇了。

2、再保险主体资本实力弱,承保能力有限

资本实力是影响再保险主体供给能力的重要因素,直接决定了再保险公司的承保能力。再保险行业是一个资本密集度非常高的行业,从国际再保险市场发展来看,绝大部分市场份额被不多的再保险巨头所瓜分,这些再保险巨头的资本实力和承保能力很大程度上代表了再保险市场的供给能力。就中国情况来看,处于垄断地位的中再集团的资本实力和承保能力基本上说明了再保险市场主体的情况。中再集团与国际领先再保险集团的资本实力差距是非常明显的。现今中再集团的净资产水平仅仅相当于慕尼黑再保险集团、瑞士再保险集团各自的20%左右,资本实力的差距决定了中再集团在再保险供给能力上是十分有限的,很难达到国际市场的水平。

3、再保险产品品种稀少造成再保险供给存在结构性缺陷

随着金融全球化和金融创新的深入发展,全球保险业的发展也呈现了新的特点,非传统风险产品正逐渐取代传统风险产品在再保险公司业务结构中的主导地位,当今国际再保险市场中的巨头们大都拥有了自身较为完善的产品组合,他们所经营的再保险产品几乎能够涵盖主要的风险领域,这些丰富的再保险产品平衡了市场的供给结构,为满足客户多样的再保险产品和服务需求奠定了基础。如瑞士再保险公司的产品组合共涵盖财产与损害类、人寿与健康类、商业保险类、融资服务类以及全球资产保护服务五个领域,具体产品包括高管人员责任险、环境责任险、巨灾再保险、火灾保险、航空险、农业再保险等险种。

与国际再保险市场相比,我国再保险市场中的产品在单个产品发展程度和整体市场产品结构两方面都有明显的差距。以中再集团为例,该集团及两家主营业务子公司分别从事财产再保险和人寿再保险业务,产品结构以低端的传统财产再保险产品为主,险种集中在车辆险、财产险等分保项目,责任险等险种业务比例有限,比例分保合约比重较大,技术含量较高的超额分保合约业务规模很小,尚未推出巨灾再保险和农业再保险产品。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再保险市场在产品供给方面的结构性缺陷,某些险种的缺乏使部分经济领域当中的风险暴露无法得到规避和保障。这样既无法充分满足市场中出现的再保险需求,再保险企业也不能分享高端再保险产品所带来的丰厚利润。

三、我国再保险市场潜在需求高涨,但现阶段总量有限,且存在结构性不平衡

1、中国保险市场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再保险市场潜在需求增长的基础

直接保险的发展规模直接决定了再保险的市场规模。据中国保监会统计,2007年全年实现保费收入7035。8亿元,同比增长25%。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1997。7亿元,同比增长32。6%;寿险保费收入4463。8亿元,同比增长24。5%;健康险保费收入384。2亿元,同比增长2。4%;意外险保费收入190。1亿元,同比增长17。4%。全行业利润总额672。7亿元。2010年全国总保费收入争取比2010年全国总保费收入突破1.5万亿元。这样的市场增长规模和增长速度为再保险业提供了巨大的市场需求。

2、现代化产业和技术为再保险提供了更多的可保领域

近年来,航天技术、大型水利技术的发展产生了大量的巨额保险标的和可保风险,如三峡水利工程、众多奥运体育场馆和核电站,一个保险公司甚至若干保险公司都很难对此类项目进行承保,再保险公司的参与能够使直接保险公司的保单设计更加合理,并把巨大的风险分散出去。

3、社会意识的改善为再保险需求增长创造了舆论支持

进入2008年以来,我国境内相继发生了南方冰雪灾难和四川地震灾难,国家和人民承受了巨大的损失。国家、相关企业和个人普遍熟悉到,直接保险市场不能完全有效地抵御如此巨大的自然灾难风险,必须依靠再保险把风险分散出去,才能更好地发挥保险业的社会保障作用。因此,关于建立巨灾再保险制度、开发巨灾再保险产品的呼声日渐高涨,这不仅加大了社会各界对再保险的重视,而且从客观上也增强了再保险市场的需求。

4、国内直接保险公司主要分为国有保险公司和股份制保险公司两种形式。基于我国股份制改革的历史原因和保险企业的现实情况,国内保险公司的股权结构并不分散,机制风险相对集中,考虑到再保险可以作为保险企业有效的财务治理工具,众多直接保险企业在改善企业自身资本结构和转移相关风险等方面都有充足的再保需求。国内直接保险企业所有权结构现状内生再保险需求。

四、从供需层面上发展我国再保险市场的相关对策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由于主体数量不足、资本实力薄弱、产品结构单一,我国再保险市场供给能力十分有限,市场中再保险需求虽然潜力巨大,但当前总量有限。因此,现阶段我国再保险市场尚处于需大于供的低水平均衡状态。从供需角度进行分析,提高我国再保险市场供给能力、释放市场需求总量,保障再保险市场健康快速发展,可以采取近期和长期相结合的举措进行。

(一)近期举措

发展再保险市场的近期措施主要是着眼于尽快提高再保险供给能力和引导市场需求良性化发展。

1、充分调动再保险市场现有供给能力

在短期难以迅速增加再保险供给的情况下,充分调动和挖掘现有市场主体的供给能力是有效的措施。中再集团作为国内惟一的中资再保险公司,在接受中心汇金公司注资后资本规模已经超过360亿元,其承保能力大约在1440亿元左右,能在相当一段时间内基本满足再保险市场的需求增长。如何有效利用资本规模提高供给能力关键在于该公司经营机制的转变和集团化运作模式的确立。中再集团在2007年10月完成了股份制改革,在此基础上更好地改革内部治理机制、强化集团化管控,尽快发展成为实力雄厚的金融控股集团,是该公司提高自身再保险业务供给的必然前提。

2、发挥政府的引领作用,尽快建立巨灾等自然灾难再保险体系,扩大再保险可保风险的领域

我国是自然灾难频发的国家,对再保险具有内生的需求,提供这部分风险的再保险产品有助于在结构上提升市场再保险供给水平。巨灾再保险等由于具有小概率、大损失的特点,单纯的商业运作难以为继。国际上普遍采用政府支持的方式。我国虽然也出台了一些扶持政策,但仅是原则性的。巨灾再保险体系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许多利益主体,各级政府要发挥核心作用,积极提供政策支持,包括税收政策、信贷政策的支持。

(二)长期举措

发展我国再保险市场的长期措施立足于市场再保险供给能力的可持续发展和再保险潜在需求的逐渐释放,旨在保障再保险市场体系的健全与健康发展。

1、建立和持续健全再保险市场体系

完善我国再保险市场的市场结构和主体数量是建立和健全再保险市场体系的关键。成熟的再保险市场中,直保公司、再保公司、再保险经纪公司等都是有机的组成部分,发挥着各自不可或缺的作用。因此,不仅要通过多种形式增加市场中专业再保险主体的数量,提高再保险供给的绝对水平,而且要建立再保险经纪人制度,发挥其在业务中介、专业知识和实务经验方面的优势,有效促成再保险业务的完成,提高再保险供给的相对水平。

2、提高再保险业技术能力,非凡是定价能力

再保险是保险的保险,在风险的评估、危险单位划分、自留额确定、超额赔款再保险费率等方面更为复杂,这在客观上就要求再保险公司具有比保险公司更高的技术水平。同时,再保险业又具有自身的技术特点,在竞争过程中,这一特点集中体现在再保险定价能力上。因此,我国再保险企业不仅要充分总结国内市场经验,分析相关业务数据,提高自身的研发能力,而且要在同国外再保险公司竞争过程中不断学习,持续创新,提高自身的技术能力。

3、培养再保险专业人才

跨越式发展再保险市场 篇3

关键词:保险,再保险,再保险市场

一、再保险在全球减灾减损中的巨大作用

再保险作为“保险的保险”,是整个保险体系中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当原保险人对之前承保的风险无力承担时,就有必要通过再保险市场,将风险进一步分散转移。再保险在保障保险市场的安全,为直接保险公司分散赔付风险、扩大承保能力和提供巨灾保障,辅助保险市场调控,以及强化行业风险管理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从世界范围来看,全球可保风险主要来自于自然灾害、人为损失、经营风险等可计量风险。其中自然灾害和意外事故是造成全球灾害损失的主要内容。因为直接保险公司业务开展范围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即所在国某个区域,那么一旦风险事故在所辖区域集中爆发,保险公司面对巨额的损失补偿金无力负担,所以往往会选择通过再保险的方式,将承保风险在全世界范围内进行分摊。从全球灾害发生状况来看,风险事故造成的保险赔款已经完全可以在全球范围内的保险市场进行分摊。例如,2013年无锡海力士半导体厂火灾总估损金额约9亿美元,再保险人承担了97.2%(约8.75亿美元)的赔款金额。通过再保险这样一种分散风险和转移风险的制度安排,原保险人在世界范围内减灾减损,保障了我国保险市场的相对稳定。

二、我国再保险市场存在的突出问题

加速发展再保险业,对于满足国内日益增长的需求、转移和化解金融风险、实现经济调控的目标无疑有重要作用。但我国再保险行业起步较晚,发展不够充分,又经历了长期法定分保状态,使得再保险作用不能充分发挥体现,当前我国再保险市场的发展存在三点突出问题。

1. 我国再保险市场呈现寡头垄断特征

从中国再保险市场的情况看,在人保集团、人保财险等两家公司共同发起筹建的人保再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和中国太平保险集团旗下太平再保险有限公司北京分公司改建为太平再保险(中国)有限公司获批前,只有中国再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中再集团”)一家中资专业再保险公司,另外还有七家以分公司形式存在的外资再保险,包括香港的太平再保险,以及纯粹的外资再保险公司慕尼黑再保险、瑞士再保险、科隆再保险、劳合社、法国再保险和汉诺威再保险。此外,境外约有二百多家离岸再保险人接受中国保险业务。中国再保险市场上中资再保险独立法人数量少,中再集团所占的份额大概在三分之一左右,剩下的份额多由外资再保险公司占据。

2. 再保险业务主要依赖国际市场

巨灾风险是风险管理领域的一个难题,巨灾风险的特点决定了它不能通过传统的保险进行风险分散,这就凸显了再保险的重要性,再保险对于整个保险业的稳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多发的国家,回顾过去的5.12汶川大地震,我国保险业的赔付额较之巨大的损失来说犹如沧海一粟,这也反映出当前我国巨灾保险的缺失。目前占市场份额在三分之一左右的中再集团,受资产规模限制,承接分保能力有限,抵御重大风险的能力仍然较差。根据中再集团披露的数据,2013年底中国财产再保险和中国人寿再保险的注册资本分别为95.32亿和67.2亿人民币,中国财产再保险公司保费收入为291.36亿,中国人寿再保险公司保费收入为183.94亿,如果考虑中再集团的转分保业务,中国再保险市场保费接近70%的保费最终分保到国际市场,这明显同承担的风险水平不匹配。

3. 再保险公司累积大量经营风险

再保险人与原保险合同的投保人或被保险人无直接关系,只对原保险人负责,获取再保险业务相关信息大都自于原保险人提供的内容。以利润最大化为经营目标的直接保险公司在进行分保时,必然会趋利避害,即自留高质量、低风险损失的业务而分出低质量、高风险损失的业务。但每一个保险人承保的业务总量要受到资本额的限制,而且资本额不能低于业务量的10%(清理界限),为了留住高质量、低风险损失的业务,还不打破“清理界限”的限制,部分直接保险公司就将原本应分出的单一危险单位拆分成若干个危险单位,从而达到保费自留的目的。为了分散转移质量差的业务,就会将若干个危险单位合并成一个危险的单位,以通过再保险合同获得损失补偿。此举掺杂了原保险人的投机心理,致使原保险市场对再保险有效需求不足,掣肘再保险市场的健康发展,同时也会引致再保险公司承保面窄且风险高度集中,使得再保险人今后在进行承保决策时碍于信息的不完备和非对称性,出现逆向选择的几率大大增加,进而严重危及再保险公司的持续稳定经营。

三、完善我国再保险市场的对策建议

目前我国的保险经营已逐步市场化,对整体国民经济影响日益加深,为更好地发挥保险的职能,完善我国再保险市场依然成为当前保险行业极其迫切的现实需求。

1. 培育和发展再保险市场主体

再保险业同其他行业一样,只有保持合理的市场结构,达到较充分的竞争状态,才能使原保险和再保险市场相互促进共同健康发展。监管当局应正视我国再保险市场供给、需求失衡的现状,大力推进再保险市场主体的引进,鼓励社会投资者以多种组织形式成立再保险机构,以壮大我国再保险市场主体队伍。由于目前国际再保险市场已经超越国界范围,因此未来中国再保险主体将会频繁的与国际再保险市场打交道,从这个角度出发,未来应积极引导国内社会资本投资成立再保险公司,结合上海自贸区、天津滨海等优惠政策,鼓励再保险创新,建设区域性再保险中心;吸引更多的国际再保险公司来华设立再保险公司,引导现有的外资再保险公司加大对在华分公司的投入,以及建立离岸再保险市场。这样各再保险主体合和共生、守正出新,提供各种再保险保障服务,从而保障我国原保险市场的稳定发展。

2. 加快发展再保险共保体

原瑞士再保险公司中国总裁陆勤说:“评价一家再保险公司的能力可从四个维度:产品的多样化、关系强弱、客户管理及分析能力,不同的再保险公司在这四方面各有长短。”这四方面的能力都需要长时间的实践积累,如何短时间提高中资再保险公司抗风险能力,笔者认为加快发展再保险共同体不失为一种好的选择。目前,我国航天保险联合体和核共保共同体的模式是使国内各家保险公司联合起来,共同承保高风险高保额项目,为民族保险业的发展奠定基础,也为中国再保险业走合作之路做了典范。因此,发展再保险共同体有利于团结国内保险、再保险市场的所有技术力量,加大再保险产品和技术创新力度,加强再保险对农业、水利、交通、地铁、化工、能源、航空航天、核电及其他国家重点项目的大型风险、特殊风险的保险保障力度,增强再保险分散自然灾害风险的能力,也有利于我国再保险市场的多元化发展。

3. 提高风险识别能力和再保险服务水平

由于再保险业务本身的特性,无论规模大小任何一家再保险公司要想保持经营的连续性,都必须对风险具有较强的感知和发现能力。因为再保险只在保险人之间进行,它承保的是原保险人的责任与风险,所以再保险人在承保决策时,更需对分入业务所涉及的险种的性质、标的风险状况等内容做详细分析,预见危害,权衡利弊,最终作出科学的决策,获取与承保风险相适应的费率水平。除此之外,国内现有再保险还应化被动为主动,加强与直接保险公司的沟通联系,了解其市场需求,积极开发与之相适应的再保险产品,不断提高各个方面的技术服务水平。同时,再保险公司还应积极拓宽自己的筹融资渠道,开发新的融资工具,为风险储备保障资金。此外,在承保一些技术含量较高的项目时,还需要积极引入第三方———再保险经纪人,以获得其提供技术帮助。

参考文献

[1]杜鹃,陈玲.再保险[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15.

[2]何柳.再保险及再保险市场存在问题分析和建议[J].科技致富向导,2012(09).

论中国再保险市场的机遇与挑战 篇4

一、政策支持, 中国再保险市场充满勃勃生机

根据保监会发布的中国保险市场年报, 截至2014年末, 全国共有1 家再保险 (集团) 公司和9 家专业再保险公司。但是, 随着“新国十条”的出台, 从政策层面使再保险牌照发放成为可能, 中国再保险市场多年来“一家独大”的局面必将被逐渐打破, 迎来新一轮的格局变更。

2015 年, 太平再保险有限公司北京分公司改建为太平再保险 (中国) 有限公司, 并得到保监会的正式批复, 至此, 国内再保险市场正式告别了中再为唯一一家中资法人再保险机构的格局。同年, 人保集团发布公告, 将与其子公司人保财险订立协议, 共同出资设立再保险公司;新华联拟与泛海控股股份有限公司等5家公司, 以现金出资方式共同发起设立国内首家民营资本创办及主导的再保险公司——亚太再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与此同时, 由中国保监会批复的国内首家专业再保险经纪公司“江泰再保险经纪”也于2015 年12 月在上海正式开业。中国再保险市场, 正如雨后春笋般, 焕发着勃勃生机。

从保险企业层面来讲, 设立专业的再保险公司将有利于提高公司的盈利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可以全面提升公司的资本运作能力, 从“分出远多于分入”的局面走向“分出与分入相协调”。而从整体再保险市场层面来看, 更多再保险公司的建立将会提升整个中国再保险行业的专业水平, 提升行业整体的国际竞争力, 增加国内外保险业务的分入量, 更加有助于中国再保险市场及中国保险业的发展。

二、地位攀升, 再保险在整个保险行业中的重要性日益提高

近年来, 虽然自然灾害的发生频率并没有显著的提升, 但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 单次自然灾害所造成的财产损失金额却不容小觑。同时, 因意外事故造成的大规模财产损失也是屡屡发生。2013年, SK海力士无锡工厂发生大火, 保险损失约9亿美金。2015年天津港爆炸事故在整个行业的损失金额更是高达100亿元。在面对这些巨灾的时候, 保险公司除了应担负起相应的赔偿责任外, 更应该去思考, 如何进行有效合理的风险转移, 平滑历年的经营结果, 保障公司甚至整个保险行业的稳定发展。而再保险, 则是解决这一问题最有效的途径之一。根据公司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 将不同的分保方式相结合, 通过再保险安排形成切实有效的风险转移方案, 形成适应于公司现状的风险管理框架, 确保风险的可承受性, 使得保险公司能够更加从容地面对“巨灾”, 从而才能保障整个保险行业发展的稳健性。

各保险公司对于大型保险项目的主要承保权的竞争, 早已不仅仅局限于费率、免赔额等承保条件, 专业技能、承保能力、相关经验也成为客户考量、选择保险公司的重要因素。通过寻求再保险支持, 保险公司可以扩大其自身的承保能力, 提升其承保份额。而在与国际专业再保险公司的业务合作中, 可以借鉴其优秀的核保及风险管理经验, 更好地甄别风险, 帮助客户进行更充分的防灾防损工作, 还可以在发生赔案时借助于专业再保险公司的查勘及核赔经验, 给予被保险人更丰富、更专业的增值服务。

创新, 一直是经济发展的助推剂, 对于保险行业来讲, 亦是如此。这些年来, 众多创新型险种受到保险市场的拥戴。退运费险、酒店取消保险、机动车置换费用补偿保险等新型险种纷纷走入大众视线, 成为保险业保费收入新的增长点。但是, 受到承保经验的限制, 加之历史数据的缺失, 使得保险公司难以快速、充分地认识创新型险种面临的种种风险, 更不容易预计其经营结果。因此, 通过再保险的方式, 按比例或者超赔的模式部分分散创新型险种的经营风险, 将可能发生的损失限制在一定程度内, 就显得尤为重要。而且, 部分险种虽在国内保险市场为新型险种, 但在某些保险业更为发达的国家却有着相对成熟的数据和经验积累。通过与这些国家的再保险公司合作, 不仅可以有效地分散风险, 更可以汲取相应的承保经验, 完善保险条款设计, 有助于国内创新型险种的发展壮大。

三、连通国际, 再保险是与国际保险市场沟通交流的重要窗口

据中国再保险集团2013 年报披露的数据, 2013 年中国再保险集团所占中国市场份额38.4%, 而60%以上再保险业务被国外再保险公司掌握。对于国内再保险市场, 慕尼黑再保险公司、汉诺威再保险公司、法过再保险公司等等国际再保险公司早已耳熟能详, 更是很多保险公司大型合约的首席或主要再保险接受人。通过开展再保险业务合作, 国内保险公司可以了解到国际保险市场的发展动态, 费率水平, 条款差异, 甚至可以通过再保险的支持引进国外新型保险产品。而对于国际保险公司优秀的核保方法以及人才培养模式, 也可以通过再保险合作的方式进行学习汲取, 分享承保及理赔的经验及数据, 促进国内保险公司的发展壮大, 提升中国保险市场的发展速度与质量。

四、风险复杂, 再保险方案设计愈加困难

现如今, 随着保险产品不断地创新发展, 保险深度和广度的持续提高, 中国保险市场所面临的风险种类及复杂程度也日渐提高。那么作为帮助保险公司分散风险、保证稳定经营的再保险而言, 必将经受更大的考验与挑战。

从单个业务到公司整体, 从比例分保到超赔分保, 只有将每一层面、每一种分保方式恰到好处地结合起来, 才能在用好用足自身承保能力的同时为公司做好风险分散工作。既要有大局观, 从公司整体业务出发, 通过设计面向公司全局的超赔结构来抵抗巨灾, 又要注重险类、险种间的风险及再保市场差异, 以险类或险种为单位分别制定再保险方案。同时, 也不能忽视单个具体业务的独特性与差异性, 尤其是对于保额较大或者风险较为特殊的单个业务, 要逐一进行再保险安排, 分散业务风险。

五、竞争激烈, 中国再保险市场面临着来自于国际再保险公司的激烈竞争

许久以来, 受到国内专业再保险公司数量较少、承保能力有限等因素影响, 国外再保险公司占领着中国再保险市场的诸多业务资源。而像MARSH、WILLIS等外资保险经纪公司凭借着其在直保业务的诸多优势, 也在中国再保险市场具有一席之地。因此, 对于国内现存以及即将成立的专业再保险公司以及再保险经纪公司而言, 不仅面临着来自于国内同行的挑战, 还要应对来自于国际市场众多老牌再保险公司及经纪公司的激烈竞争。

这些国际传统再保险或经纪公司或是核保经验丰富、承保能力充足, 或是手握优质直保业务资源, 并且熟悉中国保险市场, 与很多国内保险公司保持着长期合作。对于国内新成立的专业再保险以及再保险经纪公司而言, 最首要的是要建立专业的人才队伍, 提升核保能力与效率。在承接业务的同时, 尽可能地为分出公司提供例如防灾防损建议、新业务报价、理赔合作等增值服务, 用专业素养以及服务优势赢取客户, 占领市场, 打造属于自己的品牌优势, 带动中国再保险市场保费收入及保障质量的双提升。

综上所述, 对于当下的中国再保险市场而言, 机遇与挑战并存, 困难与优势并驾。但整体来说, 机遇大过挑战。只要能经得住市场的考验, 充分发挥好再保险自身应有的职能作用的同时尽可能地辅助于保险行业整体的发展壮大。利用自身的“窗口”位置, 积极学习国外竞争对手及合作伙伴的优势与经验, 把握住发展的绝佳机遇, 必将能大大提升中国再保险市场的成熟程度, 促进中国再保险市场的蓬勃发展, 带动整个保险行业的升级发展。

摘要:近年来, 受益于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保险监管体系逐步完善等因素, 中国保险业务发展势头良好, 国家层面涉及保险的文件以及会议议题也大幅增多。而作为保险的保险, 中国再保险市场也实现了规模上的快速增长。2014年, 全国再保险公司的总分保费收入为1518.5亿元, 同比增长55.7%;总分保赔款支出393亿元, 同比增长11.2%。2014年, 全国再保险公司共实现承保利润11.7亿元, 实现净利润58.8亿元。

上一篇:农业产业的改革与创新论文下一篇:小儿病毒性肺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