甜菊糖产业调整结构跨越式发展

2024-05-27

甜菊糖产业调整结构跨越式发展(共8篇)

甜菊糖产业调整结构跨越式发展 篇1

甜菊糖产业调整结构跨越式发展

2013-5-16 20:23|

近日,据权威数据统计,2012年我国销售3300吨,比2008年增长32%,其中出口2100吨,增长19%;销售收入6.9亿元,增长21%;出口额7600万美元,增长31%。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最大的甜菊种植国,甜菊糖生产国和出口国。

新工艺带来产业跳跃式发展

据中国甜菊协会理事长刘传筑介绍,我国甜菊产业发展进程中经历了极不平凡的四年,四年来我国在甜菊种植、加工、应用方面取得了一些新的进展。在种植上培育和改良了一批新品种,利用优良种源制作上产优质F1种子,栽培有了技术规程。在加工提取上,单组分的分离技术实现了工业转化,掌握了结晶生产RA、STV技术,提取采用了连续逆流、平转连续提取等新设备。同时很多企业将膜过滤设备应用到生产环节中。这些装备和工艺的应用,提升了甜菊糖的质量水平,很多企业及其产品得到了国外大公司的认可。

2009年、2010年全国甜菊糖生产销售出现跳跃式发展,并于2010年达到顶峰:生产销售达到5000吨,其中出口3400吨;甜菊种植面积扩大到37万亩,甜菊干叶产量增加到9.6万吨。2011年以来,可口可乐,统一、汇源等全国一线饮料、食品生产企业使用甜菊糖作为甜味剂的产品相继面市。2012年《食品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发布,甜菊糖自1990年、1995年后再次被列入发展规划,政策的鼓励直接推动了整体行业的发展。产能过剩行业遭遇“阵痛”

2008年至2010年正逢甜菊糖市场爆发期,市场快速膨胀,产品供不应求。但到2011年,甜菊糖行业连续6年的快速增长停滞,销售受阻,生产、销售大幅下降。产业经济出现拐点,生产量大幅下降,甜菊糖市场一下跌入低谷,终端需求疲软,产品价格低位徘徊。这期间,甜菊糖市场阵痛不断,很多企业遭遇融资、投资、管理之困。刘传筑尖锐地指出,我国甜菊产业近年来经历了一场“过山车”之痛。但整个行业的扩张却没有因此停滞,新开工、即将开工的项目时有出现,预计五年后总产量将达到2万多吨。盲目扩张导致“大而不强、快而不优”的问题很突出。

他还分析,国内甜菊经济受挫暴露了整个产业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的问题。一是发展过快,产能过剩。全国甜菊糖一万余吨的生产能力,实际产量只有5000吨。二是产业结构不合理,甜菊糖多以原料出口,高附加值产品少。三是产品销售结构不合理,出口占70%以上,缺少优良品种,产量增长过于依靠扩大生产规模。

调整产业结构实现甜菊强国梦

甜菊糖产业目前处于低谷,正是推进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大好时机,一是要防止盲目扩大生产能力,必须制止单纯在“量”的方面做文章的想法。二是要逐步稳妥开拓国际市场,对高端产品的需求进行调研,按需生产,防止价格继续下滑。三是要进一步开拓国内市场,扩大甜菊糖的应用品种和使用量,加大复配产品和功能性食品的使用。四是努力进行技术创新,改进工艺水平,按新修订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确保质量品质,要处理好加工和种植的关系,协调发展。

刘传筑建议做到三个转变:从单纯依靠追加投资、扩大生产规模,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管理创新转变;从主要依靠出口和扩大内需双轮驱动转变;从主要依靠加工企业向加工企业与甜糖菊种植协调供应发展转变。

目前,我国甜菊糖行业拥有世界一流的种子、栽培技术,一流的加工技术,一流的应用产品,由大变强,实现甜菊强国梦将指日可待。

相关链接

甜菊糖,是从甜菊叶中提取的天然甜味剂。20世纪70年代日本最早开始种植,80年代开始生产食用甜菊糖。我国1976年从日本引入甜菊种子,1977年试种成功,80年代加工生产甜菊糖。1984年我国将甜菊糖作为食品添加剂,并列入《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GB2760),规定甜菊糖甙的使用范围为液体和固体饮料、糖果、糕点等。2012年被列入我国《食品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鼓励发展。目前,我国已成为甜菊糖的重要生产国和出口国,生产的甜菊糖80%销往日本、韩国、加拿大、阿根廷等国。目前,除我国外,日本、韩国、巴西、马来西亚、巴拉圭等20多个国家批准甜菊糖甙作为食品添加剂使用,美国于1995年允许甜菊糖作为“膳食补充剂”使用。

甜菊糖产业调整结构跨越式发展 篇2

关键词:产业结构,产业集群

1 禹州市产业结构现状

1.1 产业结构变化趋势

产业结构的全面转变,是现代经济增长的本质特征,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与经济的持续增长具有强相关性。近十年来,禹州市经济总量不断扩大,产业结构调整也取得一定成效。

由表1可见,禹州市第一产业比重呈下降趋势,第二产业比重呈上升趋势,第三产业比重偏低。2006年第一产业增加值179 213万元,同比增长6.6%;第二产业增加值1 177 492万元,同比增长21.9%,其中:全部工业增加值1 121 908万元,同比增长22.8%;第三产业增加值394 090万元,同比增长19.5%。农民增效和农民增收的基础还不够稳固,规模企业和高科技企业较少,企业竞争力不强,经济结构矛盾依然突出,结构调整任务依然繁重[1]。

根据国内外有关经济理论和历史经验,一般运用人均总量指标和结构指标来判断一个国家或地区产业结构。从工业化国家产业结构发展趋势看,在工业化起点,第一产业比重较高,第二产业比重较低;随着工业化的推进,第一产业比重持续下降,第二产业、第三产业比重都相应有所提高,且第二产业比重上升幅度大于第三产业,第一产业在产业结构中的优势地位被第二产业所取代,当第一产业比重降低到20%以下时,第二产业比重上升高于第三产业,这时候工业化进入了中期阶段;当第一产业比重再降低到10%左右时,第二产业比重上升到最高水平,工业化进入后期阶段,此后工业的比重转为相对稳定或有所下降。2006年禹州市三次产业结构比10.2:67.3:22.5[1],按照禹州市产业结构内部构成状况,禹州市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网http://www.stats.gov.cn/tjgb/,禹州市统计信息网http://61.53.23.116/,2000-2006年统计公报)

1.2 产业内部所有制构成情况

从产业内部所有制构成来看,2006年禹州市国有、集体、其他经济类型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分别为61.8%、7.1%、31.1%,国有经济类型比重比“九·五”期末下降了8.8个百分点,其他经济类型比重上升了7.6个百分点。“十·五”期间,禹州市通过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推进股份制改造,强化科学管理,健全了产业法人治理结构,深化企业内部改革,建立行之有效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通过改革大大促进了体制和机制的创新,“九·五”期末,国有企业创造的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64%,而至“十·五”期末,国有企业占GDP的比重降为45%,非国有企业比重上升到28.7%,形成了多元化的投资格局,经济发展更具活力[1]。

1.3 工业产业集群布局情况

近几年来,禹州市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实施项目带动区域特色产业,促进区域经济竞争力的提升,从而使禹州市的钧陶瓷生产、档发加工、“三粉”加工、纺织、铸造(配件加工)、建筑材料等产业得以快速发展,逐步向产业集群方向发展,汇集了这六大产业集群。

钧陶瓷产业集群:主要聚集在钧陶瓷之乡的神后镇及周边的鸿畅镇、梁北镇、夏都办事处,共涉及43个村,从业人员达到14 186万人。聚集形成了神后镇龙潭湾出口陶瓷工业园区、西寺工业园区和灵泉工业园区;梁北镇的陶瓷建材市场;鸿畅镇陶瓷工业园区等集原材料加工、生产、销售于一体的专业市场。

铸造产业集群:主要集中分布在花石乡、顺店镇、方山镇、火龙镇、钧台办事处、郭连乡和山货乡等7个乡(镇)48个村。铸造企业现已发展到833家,从业人数为13 107人。初步形成以投资4 000万元的夏都柔性铸管有限公司,新光铸造有限公司、远大农机配件厂为龙头的产业集群,不仅促进了工业的发展,拓宽了农民增收和劳动力转移的路子,而且带动了交通、餐饮、服务业等行业的发展。

档发产业集群:主要集中在褚河乡、范坡乡、颍川办事处、夏都办事处等地。褚河乡以档发集散闻名国内外,加工区主要集中在该乡东北部。禹州市现有档发加工企业20家(规模以上企业15家),个体档发加工户125家。

纺织产业集群:主要集中在颍川办事处、夏都办事处、梁北镇和郭连乡,以鑫源纺织有限公司、禹州市东方纺织有限公司以及禹州市的老纺织大户神禹纺织有限公司为龙头,带动了十里村、寨子村为主要生产基地的纺织产业集群。

“三粉”加工产业集群:主要集中在朱阁乡、古城镇、郭连乡、范坡乡、小吕乡、张得乡,涉及34个村,在禹州市规模较大的“三粉”加工企业主要有朱阁乡的金龙薯制品有限公司,禹州市泰丰薯业有限公司。

建材产业集群:主要包括水泥、石灰、石子、砖、瓦等产品,集中在北部的浅井乡、无梁镇、古城镇和方山镇、鸿畅镇、火龙镇、张得乡,涉及到46个村[2]。

2 禹州市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

2.1 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基础差,发展的质量总体还不高

一是促进农民收入较快增长的难度仍较大。2006年农民增收、粮食增产主要得益气候对农业生产十分有利,山地鸡、禽蛋和鱼类、优质蔬菜、豆类等农产品市场价格不同程度上涨,品质优的粮经作物产品价格上涨幅度较大,但总量小;品质相对差的粮经作物产品价格持平或下跌。这给我们提出了必须加快优质粮经作物和特色农业发展的要求。

二是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弱。目前,禹州市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中,粮食需求量稳步增加与人均耕地面积不断减少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与抗灾保丰收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建设滞后和队伍弱化与农民渴望得到先进适用技术的矛盾越来越突出。这是关系农业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2.2 工业经济规模偏小,产业零散,产业链短,档次有待提高

禹州市的产业集群大多数规模偏小,市场竞争力较弱。不少企业产品雷同,专业化分工不明确,产品关联度低,没有真正形成众多企业相互分工合作的产业链条,又无资金做后盾,缺乏抵御风险的能力。如禹州市的“三粉”加工产业,在禹州市144家“三粉”加工企业中只有1家规模以上企业,年产值超过1 000万元的企业基本没有,在市场上没有叫得响的品牌,市场竞争力较弱,产量有限,形不成规模,制约了企业的技术创新和市场竞争力。企业设备的落后,直接影响企业产品的档次提升,禹州市“三粉”加工企业在包装上虽有所改进,但仍是散装货运,产品不上档次,难登“大雅之堂”,严重影响了产品的价格和市场占有率。

2.3 政策支持力度不够,缺乏统一的市场管理机制

一方面部分政府部门服务意识不够强,另一方面禹州市对产业整体规划的理念尚未形成,缺乏科学有力的引导机制和市场统一管理机制。另外还存在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和环境污染的问题。

2.4 服务业占GDP的比重呈“波浪型”发展,整体出现下降趋势

改革开放以来,禹州市农业经济占国民经济的比重在50%以上,国民经济呈现稳定的“一、三、二”产业格局,服务业占GDP的比重处于不断上升的趋势,最高比重达到1982年的29.7%;从“七·五”开始三次产业结构演变为“一、二、三”的格局,三产比重平均为26%左右,“七·五”第一年服务业占GDP的比重就由上年的25.3%上升到26.5%,并在1988年达到了历史的最高峰32.8%;到“八五”时期,服务业占GDP的比重开始下滑,从1990年的32.1%下降到1995年的25.3%,“九·五”至“十·五”十年来服务业占GDP的比重处于平稳略有下降态势,2006年服务业比上年同期增长19.1%,低于GDP增速0.4个百分点,服务业占GDP的比重达22.4%,低于全省平均水平6.9个百分点[1]。

3 实现产业升级及跨跃式发展的对策

进入“十一·五”,禹州市将产业结构调整,产业优化升级放在重要地位,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面对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实施西部大开发,促进中部崛起战略机遇期,禹州市必须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使禹州市迈入经济发展的快车通,实现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3.1 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突破口,加快农村服务业的发展

积极实施“万村千乡”工程,鼓励现代商业向农村延伸,培育农村新型商贸业态,刺激农村消费。健全农业技术支持体系,发展农资连锁经营,完善农副产品流通体制,推进农村经济信息服务。结合新农村建设,引导富余人员向农村服务行业转移,提高农村服务业发展水平[3]。

3.2 以加快工业化和城镇化建设为着力点,拓宽服务业发展空间

继续坚持“工业兴市、以城带乡”的发展战略不动摇,全面提升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是发展服务业的重要途径。首先,禹州市经济整体上正处于工业化的进程阶段,只有工业化程度提高了,才能带动交通运输业、服务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其次,要充分认识到城镇化和服务业发展的关系,城镇化程度越高,人口密集程度也越高,对社会服务业的有效需求也越大,有效需求扩大了,也就为服务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3.3 发展循环经济,降低对资源和环境的依赖

近年来,燃料动力、原材料价格上涨推动成本上升,高能耗产业的发展,既浪费了资源又污染了环境,经济发展的质量下降。要实现可持续发展,根本出路就是发展循环经济,按照“减量化、再使用、可循环”的原则[4],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一是通过组织科技攻关和加强企业技术改造,使企业通过内涵式扩大再生产,从而提高生产规模,取得经济效益。二是发展绿色产业。绿色产业由于能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有利于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禹州市“十一·五”确定的旅游、外贸业都是遵循了这一原则。

3.4 转变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

在工业化初期,由政府主动推进新产业的崛起有一定的合理性。随着工业化的推进,内涵式的发展模式则要求把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放在调整产业内部资源。通过调整产业内部资源的配置关系,形成资源向大企业集中,效益向品牌企业集中的竞争格局,当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主业突出、市场占有率高,具有竞争力的企业集群必然形成,通过“抓大”战略,使大企业成为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梯队[5]。

3.5 走产业融合之路

由于信息技术和网络提供了共同的技术基础,产业之间相互融合趋势日渐增强。某一产业部分企业运用信息技术与这些企业传统技术相互融合,导致产品市场特征变化和产品竞争力提高,这种融合的过程在该产业内其他企业之间广泛地扩散,最终导致该产业全部企业生产过程发生改变,因而完成了信息技术与该产业的融合过程[6]。另一方面,信息技术在产业之间扩散,导致与信息技术相关联的产业升级。“十一·五”期间,禹州市在完成产业结构调整的基础上,应侧重产业内部的优化升级,将信息产业与各产业融合,推动这些产业从低技术水平转向高技术水平,从低附加值转向高附加值,从低增长状态转向高增长状态,最后完成产业结构转换与升级,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

参考文献

[1]2006年禹州市统计局公报,http://61.53.23.116/tjgb/ShowArticle.asp?ArticleID=22。

[2]产业集群:禹州工业振兴的希望,http://tieba.baidu.com/f?kz=148210426。

[3]艾强、罗浩东:《卓越科技管理》[M];广东经济出版社,2001:25。

[4]马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J];《宏观经济研究》2004(3):38-39。

[5]汪宇明:《中国市管县(市)体制的区域结构关系及发展趋势》[J];《经济地理》2003(3):18。

调整产业结构 转变发展方式 篇3

承德市位于河北省东北部,南邻京、津,北接辽、蒙,地域面积3.95万平方公里,人口372万,地质条件优越,山清水秀,是世界闻名的旅游城市;同时承德也是矿产资源种类繁多、储量丰富的矿产资源大市,共发现各类矿产上百种,累计探明储量近百亿吨,已开发利用矿产60余种,人均占有资源量2 307吨,潜在价值近万亿元。

近年来,承德市以超贫钒钛磁铁矿采选业为代表的矿业经济发展迅猛。“十一五”期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累计完成1 363亿元,年均增长20%;其中黑色金属矿采选业和冶炼压延业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72%。但同时以尾矿为主的工业固废问题日益显现。截止到2011年底,全市尾矿库数量达770座,约占河北的1/4,占全国的1/17左右,尾矿累计存积量近12亿吨。2011年全市尾矿年产出量1.68亿吨,约占全市工业固废产出量的79%。本年实现综合利用3 878万吨,综合利用率达到23%。

承德的尾矿中,含有钒、钛、磷、钼、镁、铂、钯族元素等战略稀缺资源,现有的开发利用主要针对铁,对共伴生的矿产和尾矿开发利用程度不高。为此,市委、市政府提出了“生态立市”战略,大力改善生态环境,从安全、环境治理、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的角度,先后颁行了一系列的文件,明确了尾矿综合利用的标准,对矿产及尾矿资源进行综合评价,多渠道筹集资金,对典型企业进行重点培育。依托高等院校、科研单位逐步摸索和推广了四种尾矿综合利用方式。

一是对矿石进行综合采选或对尾矿进行再选,提高资源利用率。我市矿山品位低、共伴生元素多,目前大多企业都已采用了综合采选技术,部分有条件企业已开始对尾矿进行再选,提高了资源利用率,承德建龙公司根据矿石性质和特点,与国内多家科研院所合作,先后投入资金4 000余万元,历时两年,研究出了适合自身矿山的先铁、后钛、再磷的选矿工艺流程和选矿方法,成功掌握了综合回收利用钛、磷等共伴生矿产的关键技术和工艺,每年减少尾矿排放3l万吨,减排11.9%。

二是大力推广尾矿干排技术,直接利用尾矿砂充填采空区、地表塌陷区。我市丰宁三赢公司、宽丰北大岭公司等多家企业采用干排堆土式排尾使尾矿渣含水率在10%以下,基本根除了泥浆式尾矿库溃坝的隐患,消除了矿区水污染问题,提高了废水回收利用率。同时还给企业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就宽丰北大岭公司采用干排技术后,每吨铁精粉的成本降低了19.04元,年增创效益285.6万元;将尾矿砂填入采空区造田,新造耕田300余亩,年增加效益412.2万元;资金投入由3000万元(建设尾矿库),降低为500万元左右(采用尾矿干排技术)。

三是利用尾矿生产建筑材料,大量消纳尾矿砂。利用尾矿生产建筑材料是我市消纳尾矿的主要渠道,截止到2012年6月底全市投入5亿元新建各种建筑材料企业18个,累计生产蒸压砖7亿块,加气砖60万立方米。各县区结合本县区实际,兴建了不同规模建筑材料生产企业。其中,我市,铜兴公司与有关院校合作成立了“固体废物资源化利用联合研究所”,研发了尾矿蒸压砖技术和系列生态型胶凝材料生产技术,申报了国家发明专利,开发了尾矿蒸压砖等系列制品。投资5 000万元,建成了3条技术领先、工艺先进的尾矿蒸压砖生产线,形成了年产6 000万块尾矿砖的能力,年可消化利用尾矿砂20万吨。

四是对尾矿库进行生态恢复,解决库区表面沙化问题。近年来,我市全面实施了“百矿批绿”等工程,累计投入资金近2亿元,完成“绿色矿山”建设350个,矿山绿化面积达 232公顷,尾矿库恢复性治理率达到60%~70%,取得了初步成效。到2011年底,全市开展尾矿综合利用的企业近90家,占矿山企业总数的12%,全年综合利用尾矿3 878万吨,利用率达22.5%,实现产值5亿元。

二、基地建设进展情况

1.加强领导,建立健全组织机构

2011年2月25日承德市被国家工信部列为全国12个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基地建设试点市之一,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此项工作,成立了以市政府主管副市长为组长,市政府副秘书长、市工信局局长为副组长,市工信局、市科学技术局、市财政局、市国土资源局、市环境保护局、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等单位为成员的承德市尾矿综合利用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设在市工信局,由懂专业技术、精明能干的专业人员具体负责此项工作。同时,各县区也成立了相应的组织机构。明确市县工作职责。市领导小组每月调度一次,总结当月工作,查找存在问题,提出下月具体措施。市委书记每季度听取领导小组办公室汇报,对季度工作提出具体要求。

2.深入调研,广泛征求各方面意见,编制了《承德尾矿综合利用专项规划》和《基地建设实施方案》

我们多次走访国家有关部委、全国高等院校、科研单位,邀请有关专家来承德现场调研、咨询,提出可行性意见。邀请一些科研机构对我市尾矿砂进行化验分析,提出可利用建议。搜集、整理了大量的有关素材,编制了《承德尾矿综合利用专项规划》和《承德市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基地建设实施方案》,确立了“以体制机制建设为基础,以项目建设为依托,以成熟技术推广为重点,引导与约束结合,大量消纳与保护性利用并举,综合利用与相关产业发展兼顾,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统分结合、试点先行,以点带面、逐步推开,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发展方式的转变,努力推动工业固废综合利用和循环经济大发展”的基地建设总体思路。先后多次邀请北京科技大学、北京资源综合利用协会等专家对《规划))和《方案》进行研究,提出修改意见,通过一年多的努力,《承德尾矿综合利用专项规划》被列入到承德市“十二五规划中。《承德市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基地建设实施方案》,已于2012年6月14日顺利通过工信部组织的专家评审论证。其中筛选尾矿综合利用项目89个,总投资83.2亿元,项目完成后可实现产值75.3亿元,年尾矿综合利用量3 400余万吨。

3.协调相关部门,为推进基地建设创造良好环境

一是今年以来,市委先后两次在《中共承德市委领导议事纪要》中要求,对全市现有钒钛磷铁共生矿铁精粉生产加工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增加尾矿选钛、选磷工艺,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市政府于2012年4月26日市政府办公室印发了《关于下达第一批选钛选磷技术改造企业名单的通知》,为基地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政策保证。二是发改部门将我市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基地项目整体列入《燕山一太行山(承德)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2011—2020年)》为基地项目建设提供了新的机遇。三是在规划引导上,承德基地建设已列入河北省工业“十二五”规划和我市“十二五”规划。在资金支持上,把工业固废综合利用项目作为申报上级资金的重点,同时在市县两级设立的总额达1.5亿元左右的工业技改专项资金中重点支持。在招商引资中,联系省内外投融资机构和投资商,重点推介尾矿综合利用项目,目前我市铜兴矿业尾矿制备新型建材(一期)项目已通过合作成功实施。在舆论宣传上,联系河北电视台、河北经济日报等多家省市媒体对尾矿综合利用工作进行了宣传报道。在技术支撑上,邀请国家有关院所的专家开展研究工作,召开了专家和业项目对接现场会,经过取样、化验,开始研发微晶玻璃、仿木地板、窑气砖、复合微肥等一批新产品;组织有关企业制定尾矿综合利用技术标准,并争取成为国家标准。在市场衔接上,与北京市有关部门和企业就尾矿砂制品的研发、生产及针对北京,市场的销售渠道进行了多次对接,并达成了尾矿制选多种建材产品的初步合作意向。

4.抓重点项目,为基地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去年以来,铜兴矿业公司“尾矿新型建材”、丰宁三赢工贸公司“尾矿高浓度浓缩堆存”、平泉金盛科技发展公司“新型环保、节能建筑材料生产”、隆化宝隆矿业公司“铁、磷、钛综合采选”、滦平启鑫矿业公司“采空区胶结充填治理”等30余个项目陆续启动实施,总投资近20亿元,建成后新增工业固废处理及利用能力近800万吨。

5.推进市级管理平台和县域示范区、示范企业建设

我市基地建设机制是统分结合、试点先行,以点带面、逐步推开。近期正在多方筹措资金,创造条件启动基地信息中心、数据采集中心等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项目,提高基地的管控和服务能力,我们已向财政部企业司和省财政厅做了汇报,积极争取上级支持;2011年将宽城县列为河北省资源综合利用示范基地,正在与有关县区、企业沟通协商,适时启动5个综合利用示范区和10个示范企业建设,推广一批综合利用成熟适用技术。

三、存在主要问题

一是有关政策引导和扶持力度不够。尾矿综合利用前期投入巨大,又不能迅速见效,国家在这方面缺乏专项的扶持资金和相关的扶持政策,或者有资金支持但申报程序繁复、时间长,获得支持的机率不高。企业作为尾矿综合利用工作的主体,积极性得不到充分调动和发挥,因而工作推行起来有一定难度。二是相关产业关联不够紧密。尾矿综合利用工作不是孤立的,而应成为循环经济中的一个重要环节,甚至是核心环节。承德市尾矿综合利用与钢铁产业、建材行业、装备制造业密切相关,但现在往往是某一产业在“单打独斗”,形成产业间互补

互动、互促互长的良性循环有待时日。三是技术支撑不够,研发能力不强。所处层面低,产品附加值低,技术含量低,新产品少。

四、下一步工作重点

工业产业结构调整与发展重点 篇4

一、指导思想

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坚持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市场为导向,高新技术为支撑,产业转型升级为重点,加大投资力度,使我省产业集中度明显提高,产业的集聚力明显增强,产业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得到全面提升,为建设对外开放、协调发展、全面繁荣的海峡西岸经济区提供强有力的产业支撑。

二、产业结构调整原则

(一)围绕三大主导产业,做大做强临海战略型产业集群。着力发展壮大关联性大、带动性强的大企业(集团),提高其核心竞争力;围绕龙头企业、名优产品和关键项目,延伸产业链,提高产业集中度和综合配套能力。

(二)改造提升优势产业,发展一批具有比较优势的传统制造业产业集群。积极采用高新技术、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轻工、纺织、建材、林产等传统产业,发挥我省对台优势,承接台湾产业转移,做强做大我省优势传统产业。

(三)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培育发展一批新兴产业集群。围绕闽东南高新技术产业带的发展,依托福州、厦门两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5个省级高新区的建设,推进一批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兴产业基地的发展。加快电子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及医药、新材料、光机电一体化和先进环保技术的开发和产业化,培育形成一批新兴产业集群。

(四)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培育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农副产品加工产业集群。依托当地农业资源,大力发展绿色食品;推动农副产品加工业走集群化发展道路,培育具有地方特色的农副产品加工产业集群。

(五)提升工业园区、推进产业集聚。完善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完善产业综合配套功能, 改善产业集聚条件,优化入园企业发展环境。

(六)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抓好重点行业、重点产业集群、重点企业的技术进步,促进企业安全生产、节能降耗、污染防治和资源综合利用。

三、当前重点发展的产业集群、技术和产品

(一)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

积极推动优势企业增强集聚能力,重点发展移动通信手机产业、计算机及外设、数字视听产品、显示器及软件等五大产业集群,把我省沿海建设成为我国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的重要基地。

电子信息制造业:支持笔记本电脑、网络计算机、路由器及调制解调器等计算机及网络产品的开发与生产;发展程控交换机、无线接入网设备、光通信器件等数字通信产品;促进数字音视频产品、3C融合产品、数字电视、等离子电视、液晶电视、数码相机、数字电视机、数字电视机顶盒等产品的快速发展;加快片式电容、电阻、电感及液晶显示屏、半导体照明、发光器件等新型元器件发展,提升整机产品的配套能力和元器件产品的出口能力;鼓励集成电路、汽车电子产业发展。

通信设备制造业:开发IP和数据多媒体技术、传输、移动通信技术、接入技术,重点发展移动通信、光纤通信、卫星通信、数字卫星电视接收设备及可视电话与会议电视系统、高效通信开关电源等通信终端产品。

电子计算机制造业:重点发展高性能台式PC、便携式PC、网络计算机等,以及高分辨率显示器、液晶显示器、POS、UPS和激光、多功能、专用打印机等计算机外设产品。

家用视听设备制造业:采用数模兼容电视接收、数字处理电视及高密度数字光盘等先进设备与技术,重点发展数字电视接收机、等离子、液晶、背投等大屏幕高端彩电、数字电视机顶盒、数字处理模拟彩电、甚高密度数字激光视盘机以及数字照相机等产品。

电子元器件制造业:壮大以华映光电新型显示器件为核心 的产业链并与冠捷显示器组成核心产业集群,重点发展:彩电显示管、液晶显示器件、等离子显示器件、蓝光二极管等新型显示器产品,以及6″、8″集成电路、多层、柔性印刷电路板、表面贴装元器件、混合集成电路、敏感元器件、高频频率器件、光通信器件等新型元器件产品。

壮大以福州、厦门软件园为龙头的软件产业集群,重点开发应用软件并向支撑和系统软件发展。

(二)机械工业

不断提高产业信息技术、光机电一体化技术、新材料技术及环保技术等高新技术的运用能力和新产品开发能力, 把我省建设成为在国内外有一定地位和较强竞争力的机械装备工业产业基地。

汽车工业:扩大和提升闽台汽车合作规模和档次,加速与国内大汽车集团的战略联盟,重点发展东南汽车,福建戴·克等中高档乘用车,厦门金龙大中型客车,闽西北的改装车、载货车,适时开发汽车发动机、变速器、转向器、自动车门、等静压马达、空气悬挂系统及汽车电子产品等重要组成零部件。

船舶工业:调整产业结构,优化资源配置,壮大龙头企业,形成厦门、马尾、泉州、福安四大修造船基地,将我省建成东南沿海的修造船中心。

通过引进国外先进造船设计软件,提高新产品设计开发能力,建立与国际船舶市场需求相适应的产品结构。进一步优化集装箱货船、大功率拖船及金枪渔船系列船型,开发建造53000吨散装船和4300吨汽车滚装船,逐步形成船舶产品品种多样化;积极发展船舶分段、舱口盖制造、安装、船舶涂装以及船舶机械设备制造。

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支持输配电及控制设备、电工器材制造业的发展,促进福安电机电器产业集群的壮大发展。采用先进技术重点发展:真空断路器高压开关柜、lokv-220kvGIS间隔、智能化低压电器等输配电及控制设备,电力电缆、数字通信电缆、特种漆包线、光纤电缆等电工器材,柴油发电机组、特种电机等电机产品。工程机械:提高工程机械制造技术水平及产品开发能力,支持装载机、挖掘机、压路机、叉车、路面机械等五

种工程机械主导产品及相关产品链的发展。

(三)石化工业

加快“炼化一体化”项目建设,重点抓好湄洲湾、海沧石化工业基地和福州江阴精细化工园区建设。支持合成树脂、合成纤维、合成橡胶及其后加工项目的建设,鼓励发展省内外市场紧缺、附加值高的有机化工、精细化工产品。

石油化工:坚持“上游带动下游,下游促进上游”发展战略,围绕炼化一体化项目,使石化工业上、下游协调平衡发展。形成:炼油-乙烯裂解-乙烯、丙烯-合成树脂-颜料制品加工、建材、包装材料产业链;乙烯、丙烯、芳烃、碳四-合成纤维原料-合成纤维-纺织产业链;C4裂解-丁二烯、异丁烯-合成橡胶-橡胶制品产业链;丙烯、芳烃-聚酰胺、聚碳酸酯、PBT、PTT-工程塑料加工产业链;丙烯-丁辛醇-增塑剂产业链;乙烯、丙烯、C4-有机化工原料及其他合成树脂产业链。

精细化工:支持硅酸钠、白炭黑、草酸、氟化工产品等精细化工生产基地的建设。以点带面,重点发展市场前景较好塑料助剂、涂料、农药、食品添加剂、饲料添加剂、造纸化学品、生物化工、胶粘剂等八大类精细化工产品发展。

化学原料及化肥工业:为农业、电子、建材等社会多行业服务的基础化工原料的配套发展,使基础化工原料产品形成系列化、专用化、多规格化,重点发展甲醛、液体二氧化碳、液氨、液氯、1,4--丁二醇二甲醚等基础化学原料。提高非肥化工产品比例。

(四)轻工业

建立符合国际标准的质量保证体系,强化品牌经营,着重发展鞋业、食品、陶瓷、家具、塑料管材等产业集群。

(五)纺织工业

发展具有我省特色的服装、家用纺织、工业纺织用布产品;发展泉州、厦门、福州及辐射闽西北的纺织服装产业集群。

以石化下游化纤原料及涤纶、腈纶、丙纶、氨纶等化纤产品为主,开发高仿真织造等深加工、高附加值产品,提升高档织物面料质量和染整水平,重点抓好时装、衬衣、牛仔服、针织服装和制鞋五大系列产品的开发和生产,形成以泉州为中心的服务产业群和晋江、莆田的鞋业产业群。大力发展装饰用、产业用纺织品。

(六)冶金工业

铝业:采用快速铸轧、非晶合金薄带制造、复合材料、新型合金材料制造等先进技术,重点发展制罐坯料、PS版、铝箔坯料等高精度铝板带材,双零铝箔、电子铝箔、空调亲水铝箔等高档铝箔,以及新型断面结构和表面处理的工业和建筑型材。

钨业:重点发展硬质合金、贮氢合金粉等贮能材料及钼丝、钼坯等钼产品,向国内外市场提供所需难熔金属加工材的服务,提升我省钨及相关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钢铁工业:充分利用我省具有的水资源、深水岸线、劳动力等优势资源,积极承接国内外大型钢铁企业的转移, 在沿海地区形成以1~2个以大型钢铁企业为龙头、关联度较高的钢铁产业群。

发展关键钢材品种,如冷轧薄板、镀锌板和涂镀层板、不锈钢薄板、冷轧硅钢片;促进我省特大型磁铁矿采选扩产改造,充分利用我省水电及硅石资源优势,引导铁合金生产企业采用先进技术和装备。

(七)建材工业

结合淘汰落后工艺,鼓励采用新型干法回转窑技术生产优质水泥,提高干法回转窑水泥比重;发展闽东、闽南石材产业集群,以泉州、闽清为主的闽南建筑陶瓷产业集群和南安水暖器材产业集群。

石材行业:提高各类石材大板、薄板、异型材及石雕制品等高附加值石材产品和出口产品比例,促进金刚石锯片,磨具磨料等石材机械产品发展。

建筑陶瓷行业:采用多管布料、辊微印花、二次给料等先进技术及大吨位自动压机、现代辊道窑等先进设备,提高产品档次,节能降耗减污,开发抗菌、自洁、抗静电、荧光、吸声及发热等多功能性陶瓷新产品。水泥行业:以节能降耗减污、提高产品质量为目标,加快新型干法水泥建设。

玻璃行业:发展优质浮法玻璃,汽车安全玻璃。鼓励和促进玻璃加工产业的发展,重点发展性能优良的中空玻璃、镀膜玻璃、真空玻璃及各种复合加工玻璃。

(八)林产工业

发挥我省森林覆盖率全国第一的优势,积极发展闽北林纸板一体化及竹木加工产业集群;支持沿海引进大型造纸制浆企业,培植以泉州为中心的闽南纸制品印刷包装产业集群。

人造板业重点发展刨花板新板种,薄板型中密度纤维板、多功能型、环保型中密度板,建筑用人造板,促进以人工林小径材、薪材、“三剩物”、技桠材等为原料的单板层积材、定向成材等人造成材产品的开发。

造纸业重点发展办公用纸、卷烟纸、彩色纸、白面牛皮卡、非植物纤维纸等,促进高得率、低污染制浆技术及印刷纸低克重化发展。

(九)医药工业

突出比较优势,坚持特色发展,研发一批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药,着力发展现代中药、天然药物、优势化学原料药、生物工程新药和药物新剂型,加快中药GAP基地建设,培育形成医药产业集群。

重点发展现代中药、天然药物、优势化学原料药、生物工程新药、药物新剂型和中药材GAP基地建设;以现代生物、基因工程技术为先导,大力拓展生物医药前沿领域项目的开发和产业化,推动海洋生物药物的开发生产;着力发展抗艾滋病病毒原料药生产基地和β-内酰胺类头孢类抗生素原料药。

(十)企业信息化

加强企业信息化建设,重点发展冶金、石化、轻纺、机械以及生产资料流通行业的大中型骨干企业内部网络建设。建立链接企业各个业务流程的综合网络管理系统。

(十一)节能、环保、安全及资源综合利用

节能降耗:企业进行节能、节材、节水及水资源循环利用改造,鼓励企业利用中低温余热。

污染防治:冶金、煤炭、轻工、电力、化工、建材等行业推行清洁化生产,并对废水、废气、固体废弃物、噪声等进行治理。

安全生产:煤矿安全生产系统改造,工业采用安全先进技术、消除事故隐患。

资源综合利用:对矿山尾矿、低品位矿、粉煤灰等工业废渣进行资源化利用;对废钢铁、废旧轮胎、废旧电器等废弃物进行综合利用。

环保装备产业:重点发展固体废弃物(包括生活垃圾、医疗垃圾、粉煤灰、烟尘)处理设备,促进节能、节水、三废治理器材、器件和环保型产品的生产。

(十二)农副产品加工业:

甜菊糖产业调整结构跨越式发展 篇5

发展

发挥林业优势,优化产业结构,做好“林”字文章,是发展现代林业的根本宗旨。我县紧紧围绕“优化林业产业结构,促进产业发展”主题,探索建立集社会、生态、经济三大效益为一体的林业发展模式,通过林权改革、重点工程、林业产业发展、结构调整等一系列措施,为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生态增量作出了积极贡献。

一、林权改革促农增收

到2008年底,全县现有林业用地面积为58.9万亩,其中有林地面积56.9万亩,活立木蓄积为253.2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到21.26%。林木绿化率为23.29%。实现了有林地面积和林木蓄积量的双增长,林业已成为我县经济发展、农民致富的亮点。我县按照省市统一部署和要求,确定“森林资源权属清晰化,推进流转规范化,分类经营法治化,增绿增效持续化”目标和“区域化布局、基地化建设、规模化生产、产业化发展”思路,盘活集体林地资源,引导林地科学流转,推动林业产业结构调整,不断增加林农收入。截至目前,全县172个有改革任务的村已全部完成改革任务,完成林改面积10.7万亩,占应改革面积的100%,已明晰产权面积10.7万亩。通过实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认真落实国家的农村土地承包政策,激活林业经营机制,我县乡村林改成效逐步显现。

一是增强了林农发展的信心。通过落实自留山政策和“谁造谁有”政策,明晰产权,签定合同,发(换)林权证,实现“谁造谁有、合造共有”原则,让群众吃下了“定心丸”,保障了林农的合法权益,增强了他们发展林业的信心,加大了对林业的投入。如:孙德林承包经营40多亩,当年投入2万元,年均收入可达5.5万元。

二是促进了村集体和林农增收。通过实施林改,落实集体山林承包、租赁和转让,盘活了集体山林资产,实现了村财和林农两增收。如:草沟镇于韩村对部分林地进行公开招投标,预留公益基金和林业再生产资金。一些乡村通过实施林改增强村财实力后,加大了对社会公益事业的投入,逐步完善乡村基础设施。如黄圩镇三侯村通过盘活集体森林资产筹集15万元,铺设乡村水泥路1.5公里。

三是转变了林农经营山林理念。通过实施林改,落实山林承包经营,引导开展木材深加工和跨村经营,林农扩展了经营林业的利润空间,经营理念发生了转变,由过去单纯造林护林,逐步转入营林、加工和销售一体化经营。如武圩村村民许超到通海村与当地村民联合,投入30万元资金申请办理木竹加工企业,并长期聘用20位村民负责生产加工销售,既解决当地部分富余劳力的出路,增加林农收人,又促进了当地农村林业经济的发展。

四是推动了社会办林业进程。通过林改确权和产业引导,吸引社会闲散资金参与集体山林承包经营,社会办林业的氛围日益浓厚。一方面,通过加大投入提高现有林分产质量;另一方面,通过改变传统的营造林只局限于材用的观念,大力推广林牧一体化,做到了林业长期效益和牧业短期收益的有机结合。速生丰产林一般成材周期10年左右,这样长的生产周期使老百姓很难下大决心造林。而林牧的结合就使这一问题得到缓解。林下养殖见效快,收益高,养羊的出栏周期仅半年,养架子牛的出栏周期仅为三个半月,养鸡的生产周期仅70天。这样,农民每年每个季节都有可观的收入,有效解决了林业收益周期过长的问题,拓宽了农民增收的渠道,提高了单位土地的产出效益。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实现了林业和畜牧业的快速发展,并初步探索出一条林牧结合、林牧一体化发展路子,涌现出一批好典型。如奎濉河北岸有5户办起养殖厂,如大庄镇大庄村林下种植香菇,有效地推动了林业发展立体化进程。林菜间作、林菌间作、林粮间作等模式,都有效提高了林地附加值。

五是积极开展各项配套改革。一方面,着力规范全县森林资源流转行为,为了方便林农和业主林权登记管理和提高服务质量,县林业局投入8余万元组建装修林业服务中心,截至目前与县信用社共承办了森林资源转让评估抵押21起1000 亩,林权抵押贷款计690万元。同时县林业局简化林木采伐审批手续,及时调整林木育林基金征收标准,直接让利于民,让林农真实感受到林改带来的政策实惠。

二、重点工程促农增收

退耕还林配套造林项目政策直接增加农民收入。全县启动退耕还林工程以来,累计完成工程建设13.6万亩,补助资金 650万万元,全县 10000多个农户从中受益。实现了“农民得实惠、生态受保护、林业大发展”的目标,增强了我县林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后劲。

三、产业发展促农增收

一是狠抓三大基地建设。以调整优化林业产业结构为重点,形成了以杨树速生丰产林基地、板材加工业和经济林基地三大产业为主的林业产业体系。狠抓林业示范基地建设,积极发展林业产业,今年来,整合林业项目资金 100多万元,重点抓好了杨树低产林改造建设,进一步巩固造林成果,促进了林业结构的进一步提升。

二是狠抓林业龙头企业发展。立足林业资源优势,强化龙头企业培育。上半年,为省级林业龙头企业——福晟木业有限公司争取上级资金万元,落实省级财政林业贴息贷款万元;扶持康中木业、凯华木业,积极申报市级龙头企业。目前,全县已建成木材加工企业101家,年加工产值达2亿元,企业从业人员达5000余人,辐射带动8万农民致富。

三是狠抓林业产业合作经营。结合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积极探索林业产业合作经营模式,给全县林业发展注入新活力。目前,全县已发展林业协会1家、合作社2家,拥有社员1200人,注册资金2000万元,带动基地建设10万亩,年销售额亿元。

四、结构调整促农增收

一是调整林业产业结构。坚持合理布局,因地制宜,适地适树原则,按照土壤类型确定发展的林种。目前,已逐步建立了“两大林业板块基地”,形成板材优势产业。“两大板块基地”即速生丰产林板块、鲜果板块基地;“板材优势产业”即大庄、黄圩镇的板材加工业基地。两大产业基地全部建成后,每年可实现林业综合产值2亿元,带动农民人均增收1000元。

二是调整林种结构。通过长江防护林等林业工程带动,大力发展速生丰产用材林。今年新增1.4万亩杨树产业基地建设。二是把森林空间开发与建立循环经济、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紧密结合起来,重点扶持一批基础较好的大户和经营户利用森林空间大力发展林牧一体化建设。截止到目前,全县从事园林绿化和发展花卉专业户达到20户,年创收入50万元。

甜菊糖产业调整结构跨越式发展 篇6

马财

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是继农村政治经济体制改革取得重大成就后,中央提出的又一项事关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全局的战略任务。现就新时期、新形势下,如何引导农民转变观念,顺应市场调整产业结构提出具体的思路和想法。

一、蘑菇气镇产业结构现状

一是农户种植结构较为单一,传统生产方式仍占主导。与现代农业的要求相比,传统种植结构仍占主导地位,农业生产整体科技含量不高,先进实用技术没有得到充分利用,经营方式传统粗放,只局限于一家一户的小规模分散经营,生产力水平低。多数农民对改变种植结构和科学种植等新事物接受较慢,仍以传统粗放的生产方式进行农业生产,效益低下。

二是第一、二、三产业发展不协调,种植业、养殖业发展不平衡。我镇第一、二、三产业结构比例现状为7:1:2。单一农业种植仍为主体,约占75%,加工企业所占比重较小,农牧结合户较少,仅占总户数的25%左右。从产业结构中可以看出我镇农业在经济发展中仍占有比较高的比重。

三是农资价格上涨多,农产品价格不稳定,市场体系不健全、市场信息渠道不畅,农民加大生产投入、改善生产结构的能力受到制约。农民生产收益受限造成调整生产结构的资金能力不足,市场风险较大,农产品价格时有波动,收入不稳定,影响了农民进行结构调整的积极性。

二、产业结构调整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农牧业产业化水平低。农业多以零散种养为主,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和社会化程度低,尚未形成规模效应和集约效应。农产品加工水平低,大多停留在初级生产上,精加工少,深加工不够,附加值不高,竞争力较弱。生产基本上以个体为主,多数个体户和企业分散孤立经营,难以形成较大规模。农户与加工企业没有结成真正的利益共同体,合同不规范,订单履约率较低。在劳务输出方面,虽然近几年来农民外出打工的意识有所增强,外出务工人员有所增多,但受自身素质的影响,收入水平普遍较低。

(二)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薄弱,抵御自然灾害风险能力较差。坡耕地面积占耕地总数的70%以上,坡耕地无水利灌溉的条件,基本还停留在靠天吃饭的状态,属于典型的雨养农业。农业生产受制于天、受制于水的局面没有根本改变。

(三)市场信息化程度低,结构调整的盲目性较大。一方面农民与外界接触的机会较少,不懂得市场经济规律,弄不清变化莫测的市场信息;另一方面,基层干部的思想和观念跟不上市场经济的步伐,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低,导致产业结构调整或农民增收缓慢。

(四)农民的观念更新比较难。虽然广大农民的思想有了很大程度的进步,但也不同程度地存在“安于现状、温饱即足、小富即安、因循守旧”的思想,缺乏竞争意识和进取精神。要使这些农民的思想观念转变还需做大量的工作。

(五)农民的文化科技素质提高比较难。农民的文化水平很低,特别是45岁以上的农民,几乎都是文盲、半文盲,具有高中文化的农民仅占7%左右。

三、产业结构调整的思路和措施

一是继续加大引进特色种植力度,使种植结构由粗放农业向集约高效农业转变。近几年来,我镇引进了色素万寿菊等特色经济作物。通过几年的种植,得到了农民群众的肯定,现种植面积正在逐年增加,结构调整初见成效。高油大豆、水稻、马铃薯绿色食品标准化基地建设正在有序推进。三合村紧紧依靠便利的交通,通过结构调整,大力发展设施蔬菜种植项目,注册成立了清欣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计划用两年时间建设100座高标准温室大棚,通过实施结构调整和项目带动把农民从过去的一家一户的小规模分散经营中解脱出来,从事蔬菜种植,增加种植户的收入,把三合村打造成为扎兰屯市重要的绿色蔬菜种植基地。一些高产、高效、优质农业成为农民增收的新亮点。

二是农业内部结构要实现由以种植业为主的结构向种植业、畜牧业、养殖业协调发展的结构转变。走小规模大群体的发展路子。同时大力培育畜牧业规模养殖,在我镇三合、凤凰窝村建设高标准规模化奶牛养殖场2个,探索实施“托牛所”养殖模式,吸纳散养户将奶牛送到“托牛所”进行集中饲养,从而提高鲜奶质量,为养殖户提供全程的技术服务,通过走规模化、集约化的养殖方式增加奶牛饲养户的收入。

三是不断健全完善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使目前农村以承包制为基础的家庭分散经营,和现代化大市场经济有一个很通畅的对接口。吸纳和培养农业种养

能手,成立奶牛、肉羊、大鹅、马铃薯、水稻等养殖种植专业合作社,通过合作社等形式组织农民参与生产,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共同抵御市场风险,保护农民利益。

四是转变生产方式。在坚持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基础上,我镇积极探索和创新农村土地经营机制,大力推进土地集约经营,有效提升土地规模经营水平,促进现代农业的发展。通过建立农民股份合作社、农村专业合作组织、龙头企业带动等形式,建设一批有一定规模的万寿菊基地、马铃薯基地、玉米基地和高油大豆基地等。目前,我们正在三合村进行探索和尝试,成立了由379户农民参与的胜军农民种植专业合作社。合作社农民以土地入股,实行集约经营,即合作社农民采取统一秋翻、统一播种、分户管理、分户收割的经营模式。目前胜军合作社成立了机耕队,已投资20多万元,购进大型拖拉机、汽吸式播种机、旋耕灭茬机等大型农机设备,为合作社土地集约经营农户提供服务。

五是利用我镇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便利的交通条件,发挥商品物流集散地的作用。决定在镇区开发建设2万平方米物流农贸交易市场。市场建成后,将大大拉动运输、修理、餐饮、住宿等服务业发展,从而提高我镇服务接待水平。

六是采取多种融资渠道,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充分利用我镇丰富的风能资源,引进齐齐哈尔市一风绿色能源开发有限公司在蘑菇气镇开发风力发电项目。项目建成后,每年可为地方财政纳税1200万元。力争在年内再引进农副产品加工企业2—3家。

七是切实转变群众观念,加大组织培训力度。要下大力气加强对农民的基础

甜菊糖产业调整结构跨越式发展 篇7

关键词:产业结构,结构演变,调整,河南

产业结构是指国民经济中各产业部门之间的相互关系。合理的产业结构不但有利于充分利用区域资源、发挥区域优势、提高经济效益, 而且还有利于满足区域不断增长的人口和社会发展需求。合理的产业结构, 也是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保证[1]。作为全国第一人口大省的河南虽然经济总量居全国第5位, 是经济总量大省, 但人均GDP却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因此, 促进河南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 发展河南经济任务繁重。

1.影响产业结构的因素及合理化条件

1.1影响区域产业结构的因素

生产结构决定生活消费结构, 消费是生产的先导, 为生产提供方向和动力, 所以社会消费结构既检验着产业结构的实际效应, 又引导产业结构向符合消费需要的方向变动, 成为推动产业结构演变的重要原因之一。

自然资源组合的种类、数量、质量不同对产业结构的影响也不同, 此外, 劳动力资源的质量与教育水平、种类影响产业结构中的发展速度和发展后劲。

科学技术的发展状况不仅影响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而且影响生产领域的扩展和新技术消化吸收和推广。在产业结构中传统产业成份比例较大, 多以自然资源密集型或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相反, 若生产领域拓展和新产业形成速度快, 产业结构中高精尖技术产业成分比例大, 并且多以资金密集型产业为主。现状的产业结构是从过去产业结构基础上发展演化过来的, 产业结构的演化或转变对现有产业结构产生影响[1]。

1.2产业结构合理化的条件

区域资源的内涵包括了人力、财力、物力等资源。区域产业结构是否合理首先要看区域资源是否得到优先利用, 其对应的产业和产品是否得到优先重点发展。其次, 要看区域中各产业的大部分是否采用了较先进的适用技术。第三, 要看区域内各产业部门之间的关联协调如何, 能否通过辐射影响带动区域相关产业的发展, 从而促进整个区域的经济发展。第四, 区域产业结构是否有较强的转换能力和应对能力, 在外界环境发生变化时, 区域的经济发展受变化环境的影响程度。最后, 还要看现状产业结构的结构性效益是高还是低。

2.河南省产业结构的特点

2.1产业结构趋向高度化

河南省产业结构趋向高度化。在河南省的三次产业结构中, 第一产业的比重持续下降, 第二产业的比重持续上升, 所占比重较高, 但增长速度逐渐趋缓, 第三产业的比重总体上升。

但从近几年河南省产业结构变化情况看, 第二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的增长速度正趋于停滞, 第三产业的增长速度加快。如果参照其他国家的经验, 一般在第二产业的比重达到30%~50%的时候, 这一比重开始转而下降。河南省第二产业的比重2004年为51%, 随着河南省工业化从中期向后期的逐步过渡, 第二产业的比重将由缓慢增长转为逐步下降, 国民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将来自第三产业[2]。

2.2河南省工业素质偏低

2004年轻工业中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占78.48%, 以非农产品为原料的占21.52%, 而重工业中, 采掘工业的比重为22.04%, 原料工业的比重为45.37%, 加工工业的比重为32.59%。显而易见, 加工工业的比重有较大幅度的下降, 减少了15.05个百分点, 而采掘工业和原料工业分别提高了4.48个和10.54个百分点。这种变化反映了河南工业生产中, 初级产品加工的比重在增加, 而加工深度相应降低, 与产业结构高级化的要求反向而行。这反映了河南工业重型化的特点是以原料型、初级产品加工型为主, 这种结构是全国能源、原材料的强劲需求与河南资源大省的省情相结合的产物。同时, 在河南制造业中, 劳动密集型工业占59.68%, 技术密集型工业占40.32%。呈现出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的态势;高技术产业发展水平较低, 其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仅为4.25%, 远远低于全国同期13.84%的平均水平。

2.3产业内部结构不合理

在第一产业内部, 种植业所占比重偏高, 林牧业所占比重偏低。农业经济各行业之间关联度不强, 农村工业发展依然缓慢, 直接影响了农民收入大幅度提高, 进而又影响工业品在农村市场的开拓。

第二产业内部结构处于资源的初加工阶段, 以资源开发型产业为主, 煤炭、电力、冶金、建材等能源、原材料基础产业和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初级加工业的比重过大。主导产业主要集中在原料加工、燃料动力工业和农产品加工领域, 如有色金属矿采选业、煤采选业、有色金属冶炼业、食品加工业及电力、蒸汽、热水生产和供应业, 造纸及纸制成品业等。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高环保的产业还未成为主导产业。

第三产业数量增加较快, 但仍以传统产业为主。2005年河南省从事的第三产业的法人单位达174131个, 占所有法人单位数量的65.4%。在三次产业中, 第三产业无论是劳动力比重或是增加值比重都比较低, 同全国平均水平或同类省份相比, 仍处于严重滞后状态, 不适应第一和第二产业社会化、市场化和国际化发展的要求。物流业、旅游业、科技服务业、信息咨询服务业、计算机应用服务业等, 由于对它们的地位与作用把握不足, 发展严重落后;公共服务业、居民服务业等社会服务业, 市场化程度低, 发展明显不足;文化、教育、体育等行业, 由于没有形成产业化经营机制, 发展水平低下。传统的批发业、零售业、餐饮业、运输业、邮电业不仅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高, 而且数量增加也快[2]。

3.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与重点

3.1 加快农业产业化, 促进农业结构调整

农业结构调整以提高质量和效益为中心, 以增加农民收入为基本目标, 以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和促进农业产业结构升级为重点, 加快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步伐。河南省的农副产品资源极其丰富, 小麦产量全国第一, 棉花油料产量位居全国前列, 如果能把我们丰富的农产品资源加工成药品、纺织品、酿造品等等, 农业大省就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了, 要实现河南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的过渡, 农副产品深加工是潜力最大的领域之一[3]。根据临颍县的经验, 经过5~8年的努力, 实现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总产值之比为1:1的发展规模是比较可行的。那么, 2010年之前河南在这个领域的发展余地约为2500~3000亿元产值的潜力。

3.2以技术进步为支撑, 整体提高工业素质

工业产业结构调整, 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 以企业为主体, 以技术进步为支撑, 以提高工业整体素质和市场竞争力为目标, 加快工业结构战略性调整, 促进工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工业结构调整, 必须从产品结构调整入手, 拉长产品链条, 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 提升产品档次, 推动产业结构调整[4]。在改造传统产业的基础上, 加快高新技术向传统产业的渗透和辐射, 大力推广应用先进制造、先进控制、生物工程、环保和节能等一批高新技术和成熟适用技术, 改造传统产业。有选择地发展电子信息、生物工程、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 加快国民经济信息化步伐, 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积极实施名牌战略, 培育一批在国内外有较大市场占有率的名牌产品。

3.3 重视科技创新, 大力发展服务业

产业结构的高级化发展, 需要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应用为之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应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 用现代科技和管理技术提升各个产业的组织效率和产出水平, 鼓励企业技术进步和技术创新, 并结合河南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优势, 积极发展节约资本和资源的先进适用技术, 提高经济增长的科技含量, 依靠科技强化产业结构高级化的物质基础与技术基础。

发展服务业是繁荣经济、促进需求、扩大就业的重要途径。大力推动电子商务、远程教育、远程医疗等新兴服务业的发展, 加快高新技术在金融咨询、贸易、文化等服务领域的应用与推广, 增加服务业的科技竞争力[5]。随着小康社会的全面建设, 人民的生活水平将有更大的提高, 城乡居民对教育、文化、旅游、医疗保健及改善住房等生活服务要求会越来越迫切。因此, 要加快新兴服务业产业技术发展, 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生活文化需求, 提高第三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

经济建设应以结构调整为主线, 大力发展高新技术及其产业, 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提高经济增长速度和质量, 并充分利用区域资源, 发挥区域优势, 提高区域产业经济效益, 实现河南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

基金项目:

本文系河南省软科学项目 (项目编号:072400430320) 部分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崔功豪等.区域分析与规划[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

[2]罗家胜.从投入产出看河南省产业结构变动趋势[J].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7, 20, (2) .

[3]张占仓.河南农业发展形势与可持续发展的对策[J].地域研究与开发, 2001, 20, (4) .

[4]吴国玺, 王国清.中原城市群产业结构的优化与调整[J].全国商情.经济理论研究, 2006, (1) .

甜菊糖产业调整结构跨越式发展 篇8

关键词:现代服务业;产业结构;发展

中图分类号:F7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12 (2013) 24-0000-02

一、概述

服务业是国民经济发展中不可忽视的部分, 服务业的发展水平体现了社会经济的发展进度。发展现代服务业,提高服务业水平和占国民经济的比重,是新时期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新要求。大力发展服务业对产业结构调整具有积极的意义。

二、我国当前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

受历史环境的影响,我国农业基础薄弱,“三农”问题一直困扰着我国的现代化进程。改革开放以来迅速增长的工业以劳动密集型,增长粗放型为主,未能对农业提供应有的技术支持。受传统观念的影响,第三产业发展严重滞后,对第一、第二产业的发展也形成了制约,而且产业构成比例不合理,产业结构仍需改善。

三、当前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意义

在我国把全部的经济活动划分为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农业、林木业、牧畜业、渔业,属性为自然生产物,都属于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则是加工取自于自然的生产物,包括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煤气及水的供应业和建筑业是对自然的生产物进行加工营运,属于第二产业;第三产业被解释为繁衍于有形物质财富生产上的无形财富的生产部门,如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批发零售,住宿餐饮,金融地产,公共设施,科教文卫等等。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可以更合理利用当地的资源;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各产业部门协调发展,合理布局;调整产业结构,优先发展第三产业,能为劳动者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能推广应用先进的产业技术,加快高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提供社会需要的产品和服务,提高国际竞争力;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使企业由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向集约生产方式的转变,获得最佳经济效益;调整产业结构,可以减少能源消耗和物资消耗,对控制环境的污染起到重要的作用,因而有效的保护了我们的生态环境。

四、发展现代服务业对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影响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要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发展现代服务业,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了一系列的周密部署。

现代服务业主要包括金融保险业、现代物流业、中介服务业、信息服务业、管理咨询业、医疗卫生服务、科研和综合技术服务业等行业。

现代服务业对社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发展服务业将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现代服务业的特点具有高智力、高效益、节省资源消耗、减少环境污染。在城市产业结构调整中,迎合科学发展观,应该把服务业作为重点规划项目完善城市功能,为提升城市品位,改善人民的生活质量,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做出重要的贡献。

五、服务业发展现状

伴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我国现代服务业正处于重要发展机遇期,但由于历史沿革与体制机制等方面束缚,我国现代服务业发展也存在诸多瓶颈。

(一)对现代服务业发展认识不足?

社会主义的经济体制中大力发展服务业是必然的要求。中国服务业发展滞后是导致了中国经济的落后的重要一点。由于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长期以来对服务业发展的重要性没有得到充分的认识,对服务业发展的发展措施执行不到位,从而服务业发展萎靡不振。

(二) 产业发展不平衡,结构不合理

社会经济发展中相比较第一第二产业,服务业企业数量少,分布不合理,服务业经济规模小,缺少带动力大、辐射力广、竞争力强的服务业大企业集团。基础薄弱,发展起步缓慢,发展速度缓慢,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偏低。

(三)自身发展存在诸多问题

现在服务业中存在的问题是劳动生产率低,发展力度不够,产生的经济效益低。基础薄弱,规模小,比重失衡,在经济社会中处于较低水平的行业。服务业中对新兴企业不够重视,导致于新兴企业资金缺乏、技术不健全、信息量覆盖低、企业规模得不到完善、高学历人才欠缺管理水平不够、经营模式落后等诸多问题。

六、推动产业结构调整的基本要求

统筹规划,高瞻远瞩、科学性、可操作性来树立大目标,规划大蓝图,实现有序发展。统筹规划、协调一致,做好对服务业的指导、管理、监督工作,要建立健全联动机制,形成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强大合力。

国家和地方政府给予服务业务实性的政策,大力度扶持用地、用水、用电等,让各行业得到稳定发展,争取政策扶持。

扩大开放,放宽市场准入制度,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将业务延伸到服务业领域,积极寻找新的发展模式,努力在政府、企业和社会中形成新的着力点。勇于机制创新。

发挥政府主导力、企业主体力、市场配置力“三力合一”的作用,改善服务等手段,建立起良好的现代服务业市场环境和秩序。精心构建商务区、特色街、科技园、文化旅游集聚区,充分挖掘传统特色和比较优势。实现环境优化和规模化发展。

七、发展现代服务业的几个举措

(一)要转变观念,要正确认识并高度重视现代服务业的重要拉动作用。要认识到发展现代服务业对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作用,要充分认识到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对国民经济相关行业的巨大的带动作用。大力高薪引进高层次软件技术人才,建立信息化产业基地,加强基础配套建设,提高信息化水平。增加公共文化、科技教育、电子信息、运输服务等第三产业的资金投入,鼓励并支持新兴产业发展。第三产业行业多、门类广具有吸纳各类劳动力就业的独特优势和作用,是解决我国结构升级过程中劳动力转移问题的主要出路。

(二)创新服务业企业的发展模式,鼓励企业整合重组,充分发挥区位、资源、产业优势,统筹规划,充分结合区域经济的特点整合优势资源发展服务业,培育一批大型商贸服务企业,构建以区域综合物流为基础、以城市物流配送为支撑的物流网络体系。大力发展服务业优势企业,同时培育并壮大现代物流业。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和现代物流业,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升级。

(三)坚定不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保护和节约自然资源;稳步推进城镇化建设,优化城镇布局,提升城市竞争力。推动文化元素与城市建设的有机融合。整合文化旅游资源,深化文化与旅游的融合互动,着力打响历史文化古迹游、生态休闲度假游等旅游品牌,加快发展乡村游、民俗游等特色旅游,扶持一批特色文化产业村镇,提高民俗文化影响力。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整合报纸等传媒资源,组建综合强势媒体群。强化旅游服务设施建设,加快完善景区功能,努力建设特色鲜明、服务完善的优秀旅游城市。发展旅游业和文化产业,推进城市名片建设,不断发掘并丰富城市和乡村的旅游和文化资源。

(四)夯实农业发展基础,积极培育农业服务业企业,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以健全金融机构体系、加快金融产品创新、完善金融服务功能、优化金融生态环境为重点,加强现代金融保险体系建设,促进金融业全面发展。同时政府相关机构统筹社会资源合理引导住房需求,优化商品住宅供应结构,努力实现“住有所居”,

在房地产开发项目中,需要配备完善的教育、卫生、文化、健身等服务项目。进一步夯实农业发展基础,积极发展金融服务业,有序发展房地产业。

八、结束语

当代世界中,服务业以最快的增长速度带动各国经济发展,服务业在社会经济成了主要的带动力,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也是衡量经济发展水平和体现国营经济体系是否合理的重要标志。向社会提供高附加值、高层次、知识型的生产服务和生活服务的产业,发展信息技术,提高知识经济发展,是优化服务业创造需求的重中之重, 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对于扩大就业、改善民生、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和谐社会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1]曾贝.当前我国产业结构存在问题及调整思路[J].内江科技,2009(05).

[2]龚仰军,应勤俭.产业结构与产业政策[M].北京;立信会计出版社,1999(15).

[3]房朝君.现阶段我国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特点分析[J].商场现代化,2008.

上一篇:扬鞭奋蹄,再创辉煌----在新老高三工作经验交流会上的发言下一篇:回绝别人的经典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