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发展与产业结构

2024-05-27

金融发展与产业结构(精选12篇)

金融发展与产业结构 篇1

在当今的产业发展中, 为了适应低碳环保可持续发展的全新发展方针, 对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已是必然。而如何对产业结构进行调整才能够使我国的原有正常产业链在不被破坏的基础上达到生态环保的目的, 需要从绿色金融的角度进行考虑, 将二者的影响关系有机地结合起来, 才是健康良好的产业发展策略。

1 绿色金融发展的概念及目的

绿色金融是在原有金融概念的基础上所提出的新的金融发展概念, 绿色金融和传统意义上的金融相比, 最大的区别就是将金融发展与环保结合在一起, 是以保护环境为主要目的之一的发展理念。绿色金融的发展方针, 就是不管在投资还是融资过程中, 都要考虑到潜在的环境方面的影响, 不仅要注意本身经济的高效性, 还要注意产业与环境的协调性, 将环境保护放在金融部门工作的第一位。

和传统金融相比, 绿色金融显然更具有长远发展的优点, 更加看重人类生存环境上的价值利益, 将环境的改善放在首位, 引导产业主体从粗放的发展模式向保护环境为主的生态可持续发展模式转变。因此, 绿色金融是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方针的有效手段, 是许多金融机构推崇的热点。

2 我国现有产业结构问题分析

目前, 我国在产业结构上存在的问题有很多, 特别是随着对环境保护的逐渐重视, 许多产业链出现了严重破坏生态环境、发展过于粗放的现象。

2.1 第二产业发展盲目追求经济增长

我国在以前很长一段时间里是以第一产业为主, 但在近年来快速发展经济的背景方针影响下, 我国的第二产业取得了非常迅猛的发展。据调查, 截至2008年, 我国某些省份第二产业的生产总值在三大产业生产总值中占据了过半的比重, 成为了我国主要的GDP带动产业。

然而, 第二产业主要分为重工业和轻工业, 特别是对于我国一些重工业产业来说, 在发展中没有注意能源的有效利用, 一味追求GDP的提升, 在发展中能源的浪费以及污染物的排放现象十分严重, 在快速提升了经济水平的同时却对我国的生态环境以及能源储备造成了难以挽回的重大影响。

2.2 第一产业发展结构不合理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 却对农业的高效可持续发展并没有非常高程度的研究。在许多地方还停留在传统的农耕方式, 对农业生产资源的利用效率非常低下, 并且对废弃秸秆也没有形成有效利用, 发展极度不合理。近年来, 许多地方普遍存在的土壤肥力衰退现象就是不科学的耕种以及化学肥料的滥用造成的, 土壤越是贫瘠就越会施加更多的化学肥料, 而化学肥料施加越多就会造成更严重的贫瘠现象, 就这样造成了农业产业中的恶性循环。

2.3 第三产业发展水平低下

第三产业发展水平过低是许多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的问题, 中国当然也不例外。当然, 随着近几年我国经济水平的飞速发展, 在第三产业上已经有了非常显著的提升, 但比起其他发达国家来说, 仍然处在很低的发展水平。

比如说, 这种发展水平的低下在旅游产业上体现得就非常明显。我国地大物博, 境内可供开发的旅游景区非常多, 但各个旅游景区的环境保护却做得很差。在很多旅游景区中, 由于游客数量过多, 甚至会出现景区环境的严重退化现象。本来旅游景区几乎都是山清水秀的地方, 但在这种不成熟的旅游发展模式下, 对这些景区的破坏程度是重大并且深远的。

3 用绿色金融发展理念实现产业结构调整

要实现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就需要各地都有相应的科学生态的产业结构, 而对产业结构的调整, 往往会受到金融条件的影响。在以保护环境为出发点的前提条件之下, 以绿色金融理念支持产业结构调整无疑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通常进行产业结构调整, 可以在金融环境的引导下采取以下几个方面的措施。

3.1 以降低第一、第二产业比重为基调

对产业结构的调整最终的目标就是要实现第三产业在国民总产值中占有领导性的作用, 让第一产业以及第二产业所占的比重降到较低程度。目前, 我国经济发展主要依靠的是第二产业, 第一产业其次, 第三产业的经济发展比值只占有非常小的一部分。而在三项产业组成中, 第二产业相对来说对环境造成的影响是最大的, 因此, 在产业结构的调整中应该适当缩减第二产业所占比值, 鼓励第三产业的发展。这种调整方针虽然在几年之内会阻碍经济增长的速度, 但却对产业总体的长远发展起着非常良好的积极作用。

3.2 以改良第二产业的发展方式为切入点

上文提到, 第二产业相对来说对环境的影响更大, 因此, 对第二产业的发展模式做出调整是遵循绿色金融的首要措施。比如说对工业发展理念的调整, 从以前以追求经济效益为主转变为现在以保护生态、改善环境为主;在工业技术方面, 从对设备产量的研究转变为对设备环保的研究;在污染物排放方面, 从往外界大量倾泻转变为对污染物的处理与回收利用等等。总体来说, 也就是将保护环境放在首位, 将经济效益放在次位, 对工业发展理念及技术进行相应的改变。

而对于金融机构来说, 则主要是通过融资方针的针对性方式来达到第二产业改良的目的。鼓励优秀生态工业的发展, 将主要融资方向定在以生态可持续发展为首要方针的企业中, 加快这类企业的发展速度, 使其在行业中具有一定的导向作用。通过金融机构对生态企业的扶持, 就可以对整个产业内部产生深远影响, 实现第二产业降低环境破坏性、提高能源效率、能源与产物循环利用的目标。

3.3 以生态第一产业为支撑

农业虽然在我国三大产业中所占的比重有所降低, 但依然是我国产业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对于第一产业的改良, 最为主要的方法是发展生态农业。所谓生态农业, 便是将农业生产的原材料以及产物通过一个科学的使用流程形成一个循环的系统, 实现资源的再利用。最为简单的一个例子就是:以家禽、家畜和人的粪便作肥料种植农作物, 而后将农作物的果实作为动物的饲料, 剩下的秸秆埋入土中作为土壤肥料来源。

虽然只有两个非常简单的环节, 确是生态农业模式的一个典型缩影, 具有很强的代表性。在生态农业中, 几乎没有浪费掉的东西, 资源可以被利用到每一个环节, 在保护了环境的同时, 对农业生产成本也有很大的缩减作用。

而金融机构针对第一产业的投资与融资一直较少, 而在绿色金融理念的基础上, 对于生态农业的宣传与支持却是一个非常好的投资方式。由于生态农业能够实现产业的高效以及对环境的保护, 所以金融机构对生态农业的资金注入, 在实现保护环境目标的同时也可以实现经济效益, 得到经济上的较好发展。

3.4 以完善第三产业为蓝图

在我国这种发展中国家里, 第三产业相对来说并不如发达国家完善, 许多地方都存在着很多的漏洞, 如第三产业的代表产业服务业、旅游业、公共保险行业等。旅游业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如上文提到的对自然环境的保护力度不够, 使得旅游资源正在随着旅游产业开发的脚步而减少。

金融企业在第三产业上的资金支持应该随着绿色金融理念、可持续发展方针的提出而加大投资力度, 特别是对环保型产业的发展, 更应该为其提供非常良好的资金环境。比如可持续发展的环保旅游项目, 作为支持绿色金融的金融机构就可以重点投资, 提升经济效益的同时也起到了保护环境的效果。

4 绿色金融发展引导产业结构调整实例

以我国某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为例, 该地区是我国重点的工业基地, 主要发展以煤炭为中心的产业链。但过去一段时间, 该地区在拉动GDP增长的同时, 也对环境造成了非常大的破坏, 而能源的利用率也并不高。基于绿色可持续发展的方针, 需要对该地区产业结构做出相应的调整。

4.1 从政府着手致力于发展绿色经济

一个地区通常最强有力的约束就是政府约束力, 因此, 在对地区产业结构进行调整时, 应以政府为中心, 树立绿色发展经济的基本原则理念, 使得地区内企业在生产发展的时候, 首先并不是将经济效益放在第一位, 而是将环境影响放在第一位, 建立以保护环境为框架的产业结构。

4.2 金融机构加大对产业结构调整的支持力度

资金的注入能够对产业结构调整带来很大帮助, 特别是在以环境保护为产业结构调整基本原则当中, 正好与绿色产业结构理念相符, 那么金融机构对产业结构优化的支持, 就可以实现经济效益与环境保护的两个目标。

4.3 提升重工业能源利用率并减小污染排放

重工业是该地区发展的主导产业, 以煤炭为能源核心的产业链在该地区发展了很多年, 已经根深蒂固了。那么, 要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 就要重点从重工业的低碳转变着手。有许多企业在生产技术上比较落后, 煤炭能源的利用率极低, 政府部门以及金融机构就可以根据企业的自身情况对其注入资金, 鼓励先进节能技术的研究使用。

另一方面, 相关部门应该规范重工业企业的污染物排放, 减小其对环境的破坏。在大多数重工业中, 其生产发展难免会产生污染, 而最好的解决措施就是企业在排放污染物之前进行预处理, 或者将部分排放物进行再利用, 以此来降低成本并减小污染。

4.4 施行产业结构配比转型

该地区重点发展的是重工业产业, 但重工业所占的比值过多却严重影响到绿色生态产业结构的建立。对于此种情况, 可以加大对环保产业的金融支持。比如在缩减重工业企业数量的同时, 加大城市园林绿化等方面的资金投入, 在减少重工业比值、减轻环境污染的同时, 也可以通过绿化产业对环境起到一定的恢复作用。

经过对当地产业结构调整所作出的一系列措施, 该地区的经济发展速度虽然相较于前些年缓慢了许多, 但环境情况却没有再继续恶化, 甚至还有了好转的迹象, 绿色可持续发展产业结构在当地初见成效。

5 结语

人类社会的发展总是不会停息, 而人与自然的协调相处确是人们所必须考虑的。在绿色金融发展理念的支持下, 随着产业结构向生态环保方向的调整, 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取舍将不再是难题。健康绿色的产业结构虽然在当今会对经济的增长有一定影响, 却会对往后的千秋万代带来无尽的好处。

参考文献

[1]江晨光.绿色金融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研究[D].南昌大学, 2011.

[2]周元.广东金融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的互动关系研究[J].特区经济, 2010 (06) .

[3]国晓丽.金融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关系的实证研究——以北京为例[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2011 (07) .

[4]康彦彦.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调整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 (北京) , 2013.

[5]林啸.低碳经济背景下我国绿色金融发展研究[D].暨南大学, 2011.

[6]孙秀.山东省金融支持产业结构调整的实证研究[D].山东大学, 2012.

[7]陈守端.我国金融发展对碳排放的影响研究[D].湖南大学, 2011.

[8]新疆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课题组, 房燕青, 孙希刚.新疆产业结构调整和金融发展研究[J].金融发展评论, 2013 (06) .

金融发展与产业结构 篇2

本文基于1985-的统计数据,采用协整关系检验法和格兰杰因果检验法对新疆地区金融支持与能源产业发展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检验。

摘 要:分析结果表明,新疆能源产业发展与金融发展之间存在长期动态均衡关系及因果关系,说明金融发展对新疆能源产业发展具有支持作用,从而为政府经济决策提供了政策依据。

关键词:金融支持协整分析Granger因果检验

一、引言

新疆是我国最大的资源储备区。煤炭储量、石油及天然气资源量分别占全国40%、30%、34%,丰富的资源为能源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能源产业作为资本密集型产业,资金支持对其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而,分析新疆的金融支持与能源产业发展的关系,探讨如何有效运用金融手段推动能源产业发展是十分有必要的。

二、新疆能源产业与金融发展水平的现状分析

(一)新疆能源产业发展现状

本文从总量和结构两方面综合考察新疆能源产业的发展现状。首先,选取1978-20的能源生产总量及能源消费总量考察能源产业总量情况;其次,以1978-年能源生产结构系数和消费结构系数来考察能源产业结构发展情况。

通过对能源产业总量及结构相关指标的考察,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从总量上看,自1978年至今,新疆的能源产业发展总体上呈现上升趋势,其中能源生产总量发展迅速,而能源的消费总量略低于能源生产总量。2.从结构上看,1990年后新疆能源产业的生产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煤炭生产占能源生产总量的比重有所下降,石油、天然气、水电风的产量所占比重上升很快,这与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需要多种能源支持,以及近年来我国加大对新能源的投资力度,“可持续发展”口号的提出有着密切关系。同时,新疆的能源消费结构也略有变化,对煤炭的需求量有所下降,但总体上仍以煤炭为主。

(二)新疆近年来金融的发展情况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发生历史性变革,新疆金融业也逐步发展和完善,金融体系逐步成熟、组织体系日趋完善、经营机制不断转变,在新疆经济的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截至2007年末,全区共有金融机构3493个,金融业从业人员54145人,多种经营方式的现代金融体系正在逐步形成。其发展主要呈现如下特点:

1.多种经营方式的现代金融体系逐步形成。以来,国家给予专项资金支持新疆农村信用社改革,完善法人治理结构,转换经营机制,使之真正成为服务“三农”的社区性金融机构。非银行金融机构逐渐发展起来,近年先后成立了华融、长城、信达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乌鲁木齐办事处和东方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乌鲁木齐工作组,依法收购、管理和处置从国有商业银行剥离出的不良资产,对改善全区商业银行资产结构,防范化解金融风险,促进金融企业改革发挥了重要作用。

2.金融业服务和支持体系渐趋多元化。金融机构的信贷投向始终以支持“三农”发展为基础,逐步加大了新疆能源、交通、电力以及生态环境等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积极促进工业、服务业和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保证了能源、交通、冶金、通讯、电力等重点行业、特色产业、优势企业及一批效益优良上市公司的资金需要。此外,努力促进消费信贷业务发展,金融支持助学、就业力度不断加大。

三、新疆金融支持与能源产业发展关系的实证分析

本文涉及的变量主要包括反映能源产业发展的指标和反映金融发展的指标。考虑数据的可获得性,结合新疆能源产业的发展现状,本文采用y1(能源产量年增长率)及y2(能源产业生产结构系数)来反映新疆能源产业的发展情况。在金融发展指标的`选择上,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指标并用来综合考察新疆金融发展,选择以下指标:银行业融资/外源融资总量(x1)、证券业/外源融资总量(x2)、保险业融资/外源融资总量(x3)、贷款/储蓄(x4)。考虑到新疆地区证券市场的实际发展状况,证券业数据只能从1994年开始,时间跨度较小,不适合做长期分析,因而本文主要考虑x1、x3、x4与y1、y2间的关系。

采用时间跨度较小的年度样本研究的可信度较高,但难以反映长期趋势。考虑到数据的可获得性及可比性,本文选取1985-2007年的数据作为样本,分析新疆金融发展与能源产业之间的关系。

(一)变量间的协整分析

1.时间序列的单位根检验

基于非稳定的时间序列数据而建立一个稳定模型会导致“伪回归”现象,因此,根据Dickey—Fuller检验确定各时序数列的平稳性,并在此基础上分别采用协整关系检验法和格兰杰因果检验法来检验新疆能源产业发展和金融发展之间的长期相关性和因果作用方向。采用常用的ADF检验统计量对各指标进行单位根检验,得到的ADF平稳性检验结果。

检验结果可知,在5%的临界水平下,二阶差分后的DF值小于α=0.05的临界值,达到平稳。结论是:变量x1、x2、x3、x4 、y1、y2都是二阶单整的。

2.Johansen协整检验

协整检验结果说明,x1、x3、x4和y1、y2间存在协整关系. 即变量之间存在着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

(二)Granger Causality分析

如果一对时间序列是协整的,则至少在某一方面存在granger原因。上面已经检验变量间存在协整关系,由J.Granger提出的Granger causality是检验两个变量之间因果关系的一种常用方法,该方法可为真实的因果方向提供有用的依据,可判断两个变量间是否包含有助于改善相互预测的信息。

利用计量经济软件Eviews5.1可以得到格兰杰检验之间的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结果如下(滞后阶数取为2)。

四、实证分析结果及结论

本文利用协整关系检验和Granger因果检验法,对新疆地区1985-2007年能源产业与金融发展之间的长期动态均衡关系和因果作用方向进行了定量分析和实证检验,避免了“伪回归”出现,提高了统计推断的可靠性和结论的可信度,对金融支持能源产业发展提供了政策依据。得出结论如下:

金融发展与产业结构 篇3

关键词:广东金融发展产业结构升级实证分析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23X(2010)02-0006-05

一、文献综述与问题的提出

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一直是经济学者关注的重要课题。戈德史密斯于1969年发表的《金融结构与金融发展》一文标志着金融发展理论的创立。麦金农(Mikinnon)和肖(Shaw)在各自的著作中独立提出了“金融抑制”和“金融深化”理论,由此现代意义上的金融发展理论正式形成。后来的一些经济学家沿着麦金农和肖开辟的道路继续求索,对他们的理论进行了补充和完善,建立了比较规范的宏观经济模型,并对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实证检验。20世纪90年代后,金融发展理论得到进一步发展,赫尔曼(Hellmann)、默多克(Murdock)、斯蒂格利茨(stiglitz)提出了金融约束理论。以Levine为代表的经济学家对金融发展促进经济发展的方式、途径以及机制进行了更深层次的研究。国内学者谈儒勇、韩廷春等,就中国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进行了大量的实证检验,绝大多数都发现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有显著的正向作用。

尽管国内外学者对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研究甚多,但鲜有深入研究金融发展与产业结构转变的关系,起步也较晚。杨琳、李建伟对我国金融结构升级与实体经济结构升级的关联机制进行理论探讨和实证研究。傅进、吴小平从资金形成机制、资金导向机制以及信用催化机制角度论述了金融影响产业结构调整的机理。范方志、张立軍把我国分为东部、中部、西部三个区域,分别研究其金融发展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关系,得出金融发展水平影响产业结构升级,并进一步影响经济发展的结论。刘赣州以中部地区为例,得出中部地区的产业结构升级需要区域金融的超常规发展以及金融服务手段的创新。叶耀明、纪翠玲将长三角城市群作为研究对象,得出长三角城市群的金融发展能有效促进该区域的产业结构升级。惠晓峰、沈静将东北三省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多元回归分析的方法对东北三省各省金融发展与产业结构升级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和比较分析。张丽拉从广东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总体目标入手,分析金融创新和金融发展的重要作用。张文云、徐润萍对珠江三角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升级与金融支持的效应进行分析,得出在珠三角调整产业结构的进程中,金融支持体系在有效聚集和高效配置金融资源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的结论。本文在前人的研究成果上,采用时间序列分析与多元回归分析的方法,对广东省金融发展与产业结构升级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

二、金融发展对产业结构变动的作用机制

金融作用于产业结构的过程可简述为:金融→影响储蓄、投资→影响资金的流量结构→影响生产要素分配结构→影响资金存量结构→影响产业结构。金融对产业结构升级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为金融渗透于产业发展的全过程(包括存量结构调整和增量结构调整),通过筹资融资、资源配置和信用催化功能,成为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实现机制,引导产业结构高度化、合理化。金融支持产业结构升级的作用机制显示如图1。

第一,资金的形成影响产业结构的形成。金融系统克服了单个储户聚集贷款企业的信息不对称性,依靠金融系统制度安排,发挥其对社会资金的导向作用,改变资金供给水平和配置格局。对于处于工业化启动阶段、生产规模小、技术落后的产业群体,渴望通过扩大经营规模、开发新产品和新技术,必须有大量的长期资本支持,对于传统产业衰落、退出及产业分化重组,也必须有高效的产业资本转化机制;第二,资金导向推动产业结构调整。金融系统的竞争性将储蓄资金分配于不同收益率、不同风险的投资之间,使资金能按照经济原则在各产业部门之间高效流动,调整资金配置状态,提高社会资金平均收益率。资金向着收益率高的部门流动,高附加值、高利润率的产业赢得资金资源,从而产业结构得以调整。另一方面通过政策性金融即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为产业结构调整创造宏观先决条件。采取区别对待的利率政策,对不同产业、行业和企业进行鼓励或限制,引导资金投向。政府还可以通过政策性金融机构,向其他金融机构不愿或无力提供资金,以及投入资金不足的重点、新兴产业进行投资和贷款,实现对商业性金融的矫正补充;第三,信用催化机制促进产业发展。金融的信用催化机制的实质是通过扩大货币量,即信用创造,加速资本的形成和资源的有效利用,从而把潜在的资源现实化,以推动产业结构升级。金融发展推动企业集团化、国际化的发展,为企业并购重组提供金融资源,为产业成长提供必要条件,因而加速了产业结构调整。发达国家经济发展表明,产业发展程度、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越来越离不开金融因素的参与和渗透。

三、广东金融发展与产业结构升级关系的检验

广东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地。整体看来,第一产业产值比重呈下降趋势,由1985年的近30%下降到2007年的5.45%。第二、三产业产值比重逐步上升,第二产业在经过90年代初迅猛发展后,趋于稳定发展状态。第三产业在21世纪头几年达到阶段性高峰后,增长缓慢。到2007年末,三次产业结构为5.45:51.28:43.27,仍是“二三一”的模式(见表1)。这与广东长期以来工业化的历史背景和“重工业化”政策是分不开的。而本文试图从金融发展角度探究广东产业结构变动。

下文在对经济变量进行选择、单位根检验的基础上,通过协整分析和格兰杰因果检验,讨论广东产业结构升级和金融发展之间是否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以保证研究的科学性和可靠性。

1.变量选择与数据来源

金融发展与产业结构 篇4

产业结构升级是在科学技术进步作用下,产业结构系统从较低级形式向较高级形式的演变过程。金融发展包括金融中介的发展和金融市场的发展,表现为金融规模总量的增长与金融结构的改善和优化。从动态上看,金融发展与产业结构升级相互促进。产业间比例合理、产业内部发展均衡可以减少金融部门的摩擦成本和风险系数,有利于金融部门的发展。产业结构升级推动金融的发展,金融发展也能促进产业结构升级。[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产业结构发生了一系列重大变化,呈现出由低级到高级、由严重失衡到基本合理的发展轨道。从总体上判断,我国已由传统的农业国变为门类齐全、初步实现工业化的发展中国家,产业结构已基本上改变了一个时期以来严重失调的状况,并进入了产业结构升级和高级化阶段。探明金融发展与产业结构升级的关系,既是制定科学合理的金融发展战略的现实需要,也是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二、产业结构升级与金融发展关系的实证分析

选取第二、三产业产值之和与GDP之比来反映产业结构升级,记为CG ;同时采用金融深化程度、银行规模和股票市场发展来反映中国金融发展状况,具体指标有:(1)金融深化程度用广义货币对名义GDP 的比例( M2/GDP)来衡量,记为MG。(2)银行规模用存款货币银行总资产对名义GDP的比例来表示,记为DG。(3)股票市场的发展,以市价总值与名义GDP的比率来反映股票市场的规模,用MC表示;以年周转率即年股票总成交金额除以每年市价总值来衡量股票市场的流动性,用TO表示。

(一)产业结构升级与金融发展的格兰杰关系检验

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法[2]主要用于考察两变量之间在时间上的先导——滞后关系,以时间序列xtyt为例,如果利用过去的xy的值一起对y进行预测比只用y的过去值进行预测的精确度高的话,则认为xy具有格兰杰因果关系。用于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的序列应具有平稳性,所以先对序列进行单位根检验。当序列不含有单位根时才是平稳的,才能进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否则必须对数列进行差分处理,直至序列不含有单位根。选取1992-2006年有关中国金融发展和产业结构的年度数据,采用DF检验完成序列单位根检验,发现VCG,V2DG,MG,V2MC,VTO具有平稳性,可以进行格兰杰因果检验。根据AIC(Akaike info criterion)信息准则,格兰杰因果检验的最优滞后阶数为2阶。格兰杰因果分析结果表明:

1.VCG与V2DG之间有着双向的格兰杰因果关系,说明我国产业结构变动和银行规模变动之间存在相互的因果关系。其变动过程是:银行规模→储蓄→ 投资→资金流量结构→生产要素分配结构→资金存量结构→产业结构。

2.MG与VCG之间存在单向的格兰杰因果关系,说明我国金融深化程度对产业结构升级起着明显的推动作用,而产业结构升级对我国金融深化的促进作用不明显。

3.我国股票市场规模与产业结构升级是弱因果关系。其原因为:一是中国股市成立时间尚短,制度法规建设还不规范,股票交易行为和股票价格受非经济因素(如国内政治背景、股东心理、政策、信息不对称、国际环境等)的影响程度还是比较大的;二是上市公司在资本市场筹集的资金并没有完全用于能产生经济效益的生产性上。

4.我国股票市场的流动性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作用并不大,但产业结构的升级对股票市场流动性影响作用显著。

(二)Cobb-Douglas生产函数形式下的回归分析

采用Cobb-Douglas生产函数形式,将反应金融发展的指标纳入模型中,并对方程两边取对数,就可得到反映我国金融发展与产业结构升级关系的模型:

lnCGt=C+α1ln Kt+α2ln Lt+α3ln MGt+α4ln DGt+α5MCt+α6TQtt

其中:Kt为固定资产投资,Lt为从业人数。用于分析的数据都采用相对数的形式 ,基期为以1992年。

运用最小二乘法对参数进行估计, 得:

ln CGt=-0.3047+0.0447ln Kt+0.757ln Lt +0.1975ln MGt+0.0849ln DGt+0.0238MCt+0.0286TQt

t= (2.2526) (0.6346) (4.0722) (2.2736) (2.333) (2.3170)

R2=0.9608 F=28.5991 S.E=0.0092

由回归分析结果可知:

1.判定系数R2=0.96087,说明模型的拟和优度很好。

2.广义货币对名义GDP 的比例每增加1个百分点,第二、三产业产值占GDP的比重增加1.22个百分点,表明金融深化程度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是很显著的,其t统计量为4.0722,这种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与格兰杰因果检验的结果是一致的。

3.存款货币银行总资产对名义GDP的比例每增加1个百分点, 第二、三产业产值占GDP的比重增加1.09个百分点,表明银行规模对产业结构升级产生了正面影响,但影响不是很显著,这主要是由于目前我国银行系统庞大且效率低下。

4.股票市场规模每增加1个百分点,第二、三产业产值占GDP的比重增加1.02个百分点;股票市场年周转率每增加1个百分点,第二、三产业产值占GDP的比重增加1.03个百分点。显示股票市场对产业结构升级产生了较弱的正面影响,这主要是因为我国的股市还是在初期发展阶段,股票市场还存在着许多不完善的地方。

三、加快金融发展,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的对策建议

1.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建立结构合理的金融体系,充分发挥现代金融结构融通资金、引导资金流向、调整社会总需求、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的功能。建立调解自如、充满活力、高效创新、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金融体系,使金融部门真正形成融资低成本、投资高收益、资产高流动、机构高效率的运作过程,从而促进产业结构升级[3]。

2.加快我国股市制度改革和机制改革的步伐。首先亟需修改《证券法》的相关条款为我国多层次市场体系建设提供明确的法律依据;其次要在继续支持优势企业上市融资的同时,积极发展企业债券市场,长期商业票据市场,努力建立起多主体、多层次、多种形态、拥有丰富交易商品的股票市场体系;第三,健全股票市场的机制和功能,包括从完善资本市场功能、完善信息披露与监管等方面促进资本市场的规范化,提高资金配置效率。

总之,一定要建立起健全的金融体系,尽快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金融服务体系,增强金融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内在作用。加快产业结构的升级与优化,改变高消耗、高污染的产业结构,实现从以工业经济为主的增长模式向以服务经济为主的增长模式的转变,使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不断提高国际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张立军.金融发展对产业结构升级的促进效应分析[J].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06(29):203.

[2]赵卫亚.计量经济学教程[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160-163.

金融发展与产业结构 篇5

对鹤岗市农业产业化发展及金融支持情况的调查与思考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农业经营机制的`创新,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基础和保障.近年来,黑龙江省鹤岗市农业产业化工作通过县区乡镇大力推进,地方与农垦共同发展,获得了较快的发展.为全面了解全辖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进一步做好金融支持“三农”工作,近日我们对辖内农业产业化发展情况进行了全面调查.

作 者:王秀清 马美青 李继山 王雪松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银行鹤岗中心支行,黑龙江省,鹤岗,154101刊 名:中国农村小康科技英文刊名:CHINESE COUNTRYSIDE WELL-OFF TECHNOLOGY年,卷(期):“”(2)分类号:F8关键词:

金融发展与产业结构 篇6

20 世纪末, 以信息技术迅猛发展为标志的信息技术革命悄然兴起。虽然中国金融信息化相对西方国家起步较晚,但在金融信息化建设方面进展迅猛。

据《2011年度中国银行业服务改进情况报告》显示,截至2011年末,全行业共有426,237台自助设备投入运行,2011年新增加各类自助设备90,629台,自助设施总交易额达253.23亿笔,同比增长43%,总交易额为18.17万亿元,同比增长6%。

在金融信息化渠道建设方面,各银行持续对网上银行、电话银行、手机银行、电视银行等电子银行系统进行升级改造。

据不完全统计,2011年全行业离柜交易达629.22亿笔,交易金额达719.76万亿元,行业平均离柜业务率为50.54%,同比增长5.52个百分点。

根据《中国金融业信息化“十二五”发展规划》,在“十二五”期间将进一步提高金融宏观调控与监管的信息化水平,建设中央银行会计核算数据集中系统,形成完整的人民币会计核算全国“一本帐”,以及时反映全国所有金融机构的本、外币存款准备金账户余额情况。

珠三角地区发展电子金融具有先天优势

1)雄厚经济实力和独特金融区位有利于珠三角发展电子金融产业 截至2011年底,泛珠三角地区(广东、香港、澳门)的经济总量达到7万亿左右,已超过韩国全国经济总量。巨大的经济总量无疑为珠三角地区的电子金融发展提供了较好的基础条件。

与长三角、环渤海地区相比较,珠三角地区因为临近港、澳地区,在中国三大经济圈中具有其先天的地理优势。资本平台方面,珠三角企业不仅可通过在深圳交易所、香港交易所上市募资,还因紧挨香港金融国际中心而获得较多国内外投资机构的青睐。资源配置方面,珠三角地区也可充分发挥三地在人才、技术、市场和管理体制等方面的优势,促进区域间人员、物资、资金和信息的高效集聚和流动,为电子金融企业发展提供支持。

2)珠三角具备较好的电子金融环境 近年来,电子商务服务平台的服务水平不断提升,电子商务用户和电子商务应用开始向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聚集,为网上银行支付、移动支付等新支付模式的快速发展提供了较好的基础。

自2007年开始,国家推出了一系列的支持政策推动电子商务产业发展。在政策的支持下,珠三角地区在电子商务领域持续强劲发展,“十一五”期间,广东省电子商务发展总体上处于全国领先水平,与长三角、京津唐地区成为中国电子商务发展的三大增长极。据《广东省电子商务“十二五”发展规划》,2010年广东省互联网普及率为55.3%,网民规模达到5324万人;网络购物人数达1927万人,占网民总数的36.2%;电子商务交易规模在2010年已扩大到8000亿元,占全国电商市场份额的1/6左右。从淘宝网上的统计数据显示,深圳是在淘宝网上的销售额最大,而广州市在淘宝网上的企业数量最多。 根据《规划》要求,2015年广东省电子商务交易额将突破3.2万亿元,预计“十二五”期间电子商务交易规模年复合增速将达到30%。总体而言,电子商务的繁荣度是推动电子金融发展的关键,珠三角地区电子商务产业的蓬勃发展将为电子金融业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支撑。

3)珠三角电子金融企业集聚效应明显 综合企业调研反馈信息,电子金融企业发展主要受3方面因素影响:1)客户、资金驱动影响。金融业较为发达的城市周边都会集聚较多的电子金融服务企业。2)政策导向影响。在政策扶持力度较大的城市,如北京、深圳、杭州,电子金融这类以轻资产为主的企业都获得较好的增长。3)技术因素 。技术能力是产业布局的重要因素,电子金融企业通常会选择在掌握先进技术实力和研发实力的高校或研究所的城市、地区设立自己的研发中心,以持续提升自身的行业竞争力。

从目前已上市的电子金融类公司的分布看,A股上市的17家公司主要集中在沪杭地区和珠三角地区,其中杭州有6家、广东8家(深圳5家),可见珠三角地区目前已形成了一定规模的电子金融产业集群。

粤港澳三地合作深化带来更多电子金融需求

2008年12月,国务院批准通过《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 年)》,明确把加快珠三角地区的改革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 “十一五”期间,各地政府积极推动区域金融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提升了珠三角地区金融服务的现代化、普及化水平。展望“十二五”,《广东省金融改革发展“十二五”规划》提出,“十二五”期间广东明确将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步伐,通过完善地方金融市场功能、深化合作共同开展人民币国际化、利率市场化等重要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建立重要金融市场平台等多种方式推进广东实现向金融强省的转型。

另一方面,随着三大金融创新区(横琴新区、前海新区和南沙新区)建设的推进,未来粤港澳地区金融合作项目和金融创新业务品类都将有明显的增加。金融基础设施的配套以及跨境业务互连互通的需求也将相应提升(如跨境支付清算平台的建立,实时总额清算(RTGS)、票据清算、银行卡清算等)。

加快珠三角电子金融产业发展的对策

粤港澳合作进一步深化将带动大批金融机构进驻珠三角地区,未来珠三角地区金融机构对信息化系统升级的需求也将伴随创新业务的增加而提升。然而,电子金融产业要加速发展必然离不开多方面的支持,具体包括:

1)积极发展金融创新工具 积极引进国内外金融机构在三大金融创新区设立总部或分支机构及金融后台服务机构,促进金融核心区建设形成规模。积极推进区内金融机构开办跨境业务。 在建立统一的法律制度和有效的监管机制背景下,加快推进三大金融创新区金融机构开展人民币离岸业务、区内企业参加跨境人民币结算和综合经营等方面创新试点。

2)充分利用资本市场,培育电子金融企业做大做强 建立多层次的产业投融资体系,拓宽与创新直接融资渠道与工具,支持粤港澳三地符合条件的机构联合发起设立产业投资基金,引入更多股权投资机构,以培育珠三角地区的电子金融企业做大做强,并支持符合条件的电子金融企业通过上市和全国银行间市场发行企业债券实现多渠道融资。

3)提供各种优惠条件支持电子金融行业发展 积极推行中小企业创新融资模式,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和区域性再担保机构;鼓励发展小额贷款公司和中小企业投资公司;并给予三大金融创新区内电子金融企业特殊优惠政策。

中国经济发展与金融产业安全 篇7

自1825年英国爆发第一次经济危机以来,国际经验一再表明,经济危机与金融波动分不开。20世纪以来,世界上大的经济金融危机发生20多次,其中突出的有1929年大危机、两次石油危机、拉美债务危机、东南亚金融危机、俄罗斯金融危机、美国次级债危机。特别是20世纪末以来,不少国家的经济问题更多地通过金融危机的形式表现出来,如股市和楼市泡沫破灭,国际收支严重失衡、资本大量进出、汇率大幅波动和债务危机等,而且还发生过多次金融危机导致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的事件。金融危机爆发得越来越频繁,而危机之后给所在国造成的损失以及经济倒退也越来越严重,拉美与日本都有“失去的十年”,平均经济增长率都只有1%左右;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给韩、泰、马、印尼等国造成的经济损失近6000亿美元,这些国家按美元计算的人均收入水平一下倒退10多年。

当今世界,金融危机的频繁爆发与金融产业的迅速发展是密切相关的。20世纪后期以来,金融自由化和金融全球化极大地改变了并深刻影响着世界经济环境和发展。国际金融业加快了并购与整合的步伐,其业务向着综合化、国际化和高科技化发展,出现了全能银行、网上银行、跨国金融集团。这些新趋势、新特点使得金融安全问题更为突出。一是大规模的银行并购潮改变了国际银行业的竞争格局,使得一国或地区的银行业务由少数几家银行控制,国际银行业趋向垄断,甚至可能导致一国的金融命脉把握在其他国家金融寡头的手中。二是金融自由化由放松利率管制到放松金融业务管制,再到放松资本项目管制,使得阻碍资金跨国流动的藩篱被不断拆除,防范金融风险的防火墙也随之出现缺口,规模巨大的国际游资在各国金融市场迅猛游走,严重冲击发展中国家脆弱的金融体系。三是金融全球化、金融经营混业化和金融创新工具广泛化使用,使得各类金融机构的业务界限逐渐消失、各类业务相互渗透,加大了金融监管的难度,也使得金融风险传递更加迅捷,埋下了金融动荡的潜在风险。

金融风险是市场经济的产物。中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决定了金融风险的内生性。在经济金融全球化的进程中,我国金融业存在三方面不稳定因素:一是国际竞争的剧烈冲击。在我国宏观经济持续向好、利率市场化改革和推进人民币可兑换、“发展、改革、开放”不断迈上新台阶的新形势下,外资金融机构蜂拥而入,在监管不到位的情况下,国外金融巨头的进入对金融机构特许权价值将产生极大冲击,而资本管制的放松和将来实行货币自由兑换可能使国内宏观经济面临许多新的问题,比如过度资本流动、货币替代、资本逃避等等。二是金融企业内在竞争力不足。瑞士洛桑管理发展国际学院和世界经济论坛公布的年度国家竞争力报告显示,我国的金融体系国际竞争力排名一直比较靠后,在半行政半商业的构架下,金融机构的治理结构和激励机制距市场化的要求还相差较远,体制方面的问题使银行的业务能力和产品创新难以满足社会需求。2007年是我国兑现加入WTO承诺,金融业向外资全面开放的一年,外资金融机构将与我们展开直接的全面竞争,这是一场凭实力决定胜负的争夺,金融企业综合竞争能力和创新能力不足将直接导致风险控制能力不强。三是金融管理体制有待完善。监管法制有待健全,有效的信息披露机制有待完善,多元化的监管体系需要建立。特别值得关注的是在混业经营的大趋势下,中国的分业监管模式是一个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

一片繁荣、蒸蒸日上的发展态势容易让人麻痹,国民经济多年来保持快速稳定的增长,在一定程度上冲淡了累积的金融风险。中国没有发生金融危机,并不意味着中国金融业的脆弱问题不严重。当前,值得关注的问题,我想至少有两点。一是通货膨胀预期。应该说,通货膨胀是总需求严重大于总供给的结果。目前社会总供求是基本平衡的,2007年以来的物价上涨是结构性的,还不能说发生了通货膨胀。2007年上半年CPI同比上涨3.2%,7、8、9、10月则同比上涨5.6%、6.5%、6.2%和6.5%,增速已经接连刷新10年多来的高点。这使社会对通货膨胀预期不断加深,加之目前存在的信贷投放过多、投资增长过快等问题尚未解决,特别是信贷投放过多和投资增长过快交相推进,一旦由此改变社会供给与总需求基本平衡的格局,就会发生严重的通货膨胀,如果同时再发生经济快速增长难以为继,那将发生严重的金融风险。二是资产泡沫。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人民币升值预期、股市和房地产市场的火热不但吸引了跨国公司来华投资,也使中国成为国际游资投机的天堂,大量国际资本经由各种渠道进入国内,使中国在一定时期内货币供给弹性巨大,利率调控效应下降,集中表现为流动性过剩。这种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经济的高增长,但伴随而来的楼市、股市等资产价格的暴涨,资产泡沫化的可能性也会增加。这些金融债务合同中以外币计价的占相当大比例,且期限较短,一旦基本经济因素出现转折,在泡沫经济破灭的预期下,可能会集中变现外逃,从而引发金融危机。通货膨胀问题和资产价格泡沫问题是相关联的,前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在1997年10月7日向美国众议院发表演讲时就提出“通货膨胀再度出现毫无疑问是我们近几十年来维持经济平衡增长的巨大威胁……,希望美国股市会像过去的几年那样继续上升,很显然是不现实的”。他认为资产泡沫和通货膨胀之间可能存在一种联系。因为资产泡沫的形成,会对总需求产生影响,从而影响到经济中的供求平衡,最终会引发通货膨胀,而一旦资产泡沫破灭,会严重影响实体经济的发展,引起通货紧缩。现在政府除了关注通货膨胀,也开始关注资本市场,采取的紧缩性货币政策对于调控通货膨胀和资产泡沫都起到了一定作用。

当前,中国的金融领域有三个问题值得关注。一是信贷规模过大与中小企业“贷款难”交织在一起。这个问题喊了很多年了,国家有关部门已经采取了很多措施,但中小企业贷款难问题,特别是西部中小企业贷款难问题依然很突出。二是直接融资比例较小与“股市热”并存。扩大直接融资比重,是中国金融产业发展的必由之路;扩大股票、债券等证券市场规模,也是方向。但如何稳健地扩大直接融资规模,则是一个问题。截止2007年11月12日,沪深两市账户总数达到1.34亿,A股总市值超过30万亿,证券化率超过140%,比一些发达国家还高,日换手率指标也远远高于发达国家,反应了投资的短期性和投机性。而以市盈率指标为参考的股市估值水平则比国外市场高出一倍以上,甚至接近80年代后期日本和台湾股市泡沫化时期的市盈率水平。当前,个人投资者持有的流通市值占到总市值的60%,大量没有经验的个人投资者参与股市,甚至部分企业和部分银行资金曲径入市,风险很大。三是大量中低收入居民买不起房与“房地产热”的矛盾。近几年,我国大中城市房价持续上涨,部分城市房价涨幅过大。房价收入比,房价房租比,投资性需求占购房目标比重等指标已远远高于可比国家和地区水平和国际警戒线,而房地产贷款和住宅投资继续保持高速增长,其中的风险也不容忽视,日本、台湾地产泡沫破灭和美国次级债危机的教训,值得我们注意!

马克思有一句很著名的话:“货币是经济运行的第一推动力”。金融作为国民经济运行的血液和现代经济的核心,其产业安全的重要性怎么强调也不为过,特别是在经济金融全球化时代,经济安全同军事安全、领土安全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而金融安全是国家经济安全的核心,是保证整个经济健康发展的关键所在。完善的金融体系可以吸收经济体的大部分外部冲击,但是中国金融体系目前的发展程度, 还不具备接受这种冲击的能力。对于保证金融产业安全,简单谈谈我的几点思考:

第一,良好的经济运行状况是金融产业安全的前提。市场经济运行的重要特征就是具有一定的波动性,而经济运行的剧烈波动则是引发金融风险和金融危机的主要因素。在宏观经济环境很好,经济高速增长的情况下,金融问题就会隐藏起来或被冲淡;而当经济增长放缓或者停滞时,金融问题就集中凸现出来“水落石出”。历史经验表明,经济运行的大起大落会严重危害金融安全。所以要搞好宏观调控,防止信贷投放严重过剩,防止发生恶性通货膨胀,项目资产泡沫过度积累和破裂。

第二,企业微观基础的加强是金融产业安全的根基。企业盈利能力直接影响了金融企业的资产质量。上市公司绩效不好,“光圈钱,不分红”,这个市场就是投机的市场、炒作的市场,好不了!贷款企业效益不好,银行的呆坏账自然就高,企业经营的风险最终会通过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转移给整个社会。所以我们强调要培养和增强企业竞争力以及抗风险能力,以利于提高金融资产质量,促进金融体系健康发展。

第三,金融企业的内在竞争力是金融产业安全的核心。因此,只有提高中国金融企业的内在竞争力,才能应对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激烈的国际金融竞争的挑战。中国金融企业需要切实搞好股份制改造,建立法人治理结构,建立现代金融企业制度,这是构建微观基础的根本途径。金融机构要适应体制改革和经济发展的要求,提高项目评估能力,做到该贷款的项目积极保证,不该贷款的项目坚决不贷。尤其要探索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机制,以化解中小企业“贷款难”的矛盾。

第四,金融管理体制的完善是金融产业安全的保证。从国际范围和发展趋势看,随着金融市场化和自由化,放松管制和加强监管已成为当前一个世界性潮流。建立完善的金融管理体制涉及到法律体系建设、金融监管组织体系和监管技术制度体系。要继续推进金融体制改革,完善金融管理体制,健全金融监管体系,提高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的竞争力。

天津产业金融中心发展思路与对策 篇8

1天津建设产业金融中心的意义

历次金融危机爆发证明只有金融对接实体产业才能真正发挥金融的优越性的作用。一旦金融脱离实体经济,势必成为无源之水、无根之木,金融危机的爆发在所难免。产业金融作为对接金融与实体产业的重要桥梁,其重要意义不言而喻,下面笔者从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对其进行阐释。

1.1理论意义

金融创新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实现金融与产业的有机结合是天津金融改革的重要内核。实际上,产业经济及其研究的产业政策与金融学这种跨学科交叉是具有内在联系的。天津市具有重要的区位优势和口岸优势。作为东北亚经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优良的港湾,构建产业金融中心使得天津在国家向辐射东北亚开放战略中的地位进一步显现。产业金融创新将助推天津金融深化作用,完善区内的金融创新机制建设对促进区内经济发展将会带来积极效应。

从微观层面上看,产业金融中的产业部门利用金融市场这一载体提供融资支持为其高效运转提供持续动力。利用微观金融市场价格发现功能,对各类不同产业部门的融资需求进行量身定做的金融创新,使得成本最小化和利润最大化。企业、政府和金融中介共同参与的金融创新,可以降低区域内金融发展的桎梏,进而建立起 “发挥整体优势、实现共同发展的运行机制”。构建产业金融中心,实质上是利用产业中的融资需求为导向的创新,是寻求区域经济调整转型的突破口,也为区域经济金融深化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

1.2实践意义

作为一个处在工业化后期的大型城市,天津目前实施的是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并举的发展思路, 积极推动产业金融政策制度、体制机制和配套环境的改革创新。应力争凭借现代制造业中心、研发转化基地的实体经济优势和现代金融体系、金融改革创新基地的金融业优势,实现产业金融中心的新定位。

因此,加快建设具有行业领先水平和国际竞争力的多元化金融机构体系、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金融市场体系、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金融产品创新体系, 关键在于加快建设产业金融体系。这既是天津金融改革创新的难点所在,也是亮点所在。结合天津产业金融中心定位目标和发展重点,笔者尝试性提出适应天津新的历史起点和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新阶段的产业金融改革创新思路,从定位目标、发展路径、战略推进和配套政策等方面提出加快天津发展产业金融中心的政策建议。

2天津建设产业金融中心的思路

基于上文的背景与意义介绍,对于天津打造产业金融中心可以采取 “234” 的思路模式。即 “2” 代表 “两手共举”、 “3” 代表 “三大动力机制”、 “4”代表 “四个发展维度”。

“两手共举”指的是产业金融中心建设过程中, 产业金融与实体经济紧密相连的这一核心及其一系列的配套设施的内在逻辑安排。如何实现天津的城市定位,关键在于金融发展,而金融发展的基础在于实体经济的夯实。党中央将城市金融发展提高到国家发展战略高度,是目前天津有别于国内其他城市的特有优势。天津市在打造产业金融中心的过程中不断提升自身创新力、集聚力、贡献力和辐射力, 这样反过来也能吸引更多的资源来津汇聚。在此基础上,天津打造全国产业金融中心可以归纳为一个金字塔结构式的 “三层递进”框架。

如下图所示,这三个层次自下而上依次为: 实体经济层、动力传导层和顶层设计层。根据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实践决定认识,从正确的认识出发的理论可以指导于实践,二者相辅相成,紧密促进,共同发展。天津市打造产业金融中心也不例外,事实上,天津产业金融中心不但是我们的出发点,也是最终的归宿。在这一过程中的实践探索,以理念指导金融改革创新,在金融改革创新的过程中不断深化对理念的认识。从顶端设计看,我们打造产业金融中心是我们的最终目标,只有高目标才能高要求,才能最大程度激发我们的创造力。从实体经济来看,实体经济是金融发展的基础,金融发展和金融创新离不开实体经济的支撑,很难想象在100年前的实体经济条件下能够设计出一系列的金融衍生品创新。因此,天津在打造产业金融中心的过程中夯实实体经济的基础,对于金融发展、金融改革、金融创新是最大的后盾。 行为动力层是连接实体经济和顶端设计的有机桥梁, 顶端设计通过行为动力层影响实体经济发展,实体经济通过行为动力层的传递,影响顶端设计的理念。 作为连接的载体,它将宏观和微观因素整合进行交流,实现优势互补互补,让整个体系平稳发展。

资料来源: 王爱俭 . 2012 天津金融蓝皮书 [M] . 北京: 中,2013 年

从产业金融发展的路径措施来看,天津市构造产业金融中心事实上一个多目标的框架体系,产业金融中心本质上是天津经济发展的结果、是转型成功的一大体现。如何实现这一目标? 可以从以下四个维度展开: 维度1: 从产业金融概念的资源资本化的角度出发,重点突破产融结合中的 “资源流转与价值循环”。维度2: 从提高产业附加值的角度出发,着力突破产品的技术含量提升,积极利用金融资源优势发展核心产品,实现从规模发展向效益发展的飞跃。维度3: 兼顾效率与安全,产业金融发展过程中离不开金融创新,金融创新对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不言而喻,但是如何化解潜在的系统性风险, 这是在构建产业金融中心过程中必须慎重考虑的因素。维度4: 从产业集群辐射出发,天津在打造产业金融中心应当尤其关注如何让产业金融服务本地区向国际化的跨越。

总之,对于天津打造产业金融中心是一个立体的思路并不是简单在几个领域单独突破就能解决问题的。天津打造全国性产业金融中心的内涵丰富, 重点在于动态视角下对产业金融与实体经济关系的认识,让金融扎根于实体经济使其根深叶茂,突出金融促进区域产业结构的提升,确保天津经济可持续发展。

3加强天津产业金融与实体经济的良性互动发展

纵观国内外产业金融市场发展过程,发达国家都在产业金融实践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并积累了很多经验。由于中国金融市场仍处于不断完善发展阶段,市场运行机制尚不健全,导致中国产业金融实践较为薄弱,因此需要在今后的发展中借鉴国际经验,将好的经验做法为我所用。如何天津的金融发展过程中让产业金融与实体经济互动? 笔者认为在实现产业金融定位过程中有三方面需要着手重视:

3. 1根据天津市具体情况确立明确的相应产业发展长期目标并形成硬约束

各国政府在政策制定及产业扶持方面都设置了明确的目标,并为实现目标创造必要的条件。政府在目标设定的过程中重点要考虑三个方面: 一是目标要具有极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最大限度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主观能动性; 二是要考虑长期影响, 坚决杜绝为了短期利益牺牲长期利益的想法; 三是在目标设定过程中重点要关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大力推进绿色金融建设。

3.2政府对于新兴产业的财税扶持力度较大

新兴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政府扶持政策的支持, 它是各个国家支持产业升级比较直接、有效的做法。 同时,财政扶持政策可以帮助优化和培育产业金融市场主体,促进产业金融市场发展、提升活力。具体来说主要包括政府财政扶持及各项优惠政策扶持。 例如,在财政扶持方面,主要包括资助科技研发、 生产补助、消费者补贴、政府采购等。值得强调的是,各发达国家均十分重视对高新技术产业研发的支持,因此财政扶持中对技术研发的资助力度最大, 这也是发达国家经济在全球持续领跑的重要原因。

3.3多层次市场体系建设对于产业金融发展意义重大

20世纪70年代的石油危机爆发之后,国际衍生品市场逐渐兴起。目前国际主要的各类交易所都集中在欧美国家,这也使得这些国家在国际贸易结构中的地位得到很大提升,具有较强的话语权和定价权。通过在国际上形成的较强的价格竞争力所带来的高额利润,反过来进一步促进国内产业金融的发展。目前,发达国家产业金融市场已经发展成为一个成熟、完善的多层次市场体系,金融市场有力支持实体经济的作用进一步凸显,并且某些产业领域如能源金融逐渐替代现货贸易和长期合同机制,成为国际市场的定价基础。因此,多层次市场体系的建设对于天津市的产业金融发展计划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4完善天津产业金融发展的相关政策配套制度

构建产业金融中心,不当当只是在金融业内闭门造车的创新行为,更是配套政策制度的金融环境的全面改革。金融生态的优化可以加快金融业创新步伐,是提高金融机构运作效率的重要保障。良好的金融生态是金融创新发展的重要前提,在其中以配套的政策制度改革最为关键。

4.1优化金融生态,推进政府职能改革

产业金融的生态环境和政策制度的优化,离不开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以政府职能改革为契机, 为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协调发展提供良好的金融生态。( 1) 推进审批制度改革,进一步简政放权,降低产业金融运行中的制度成本。 ( 2) 在法律框架内为上市公司与金融中介机构的发展提供政策支持, 充分发挥资本市场优化资源配置之作用。 ( 3) 政府部门牵头,构建产业与金融对接的桥梁,积极促进优质企业、项目与投资机构合作,形成互利共生的良好局面。( 4) 优化监管制度改革,变刚性监管为弹性监管,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促进推进金融业态高效运行。( 5) 推进于家堡、解放北路等重要金融聚集区的整体规划,构建金融资源在天津市区的良性循环。( 6) 加强天津与国际国内著名传媒平台合作,推介产业金融中心的天津品牌,吸引各类资源汇集天津

4.2完善法制环境,推动天津金融法制建设

法律制度层面的建设是金融生态环境的关键一环,在金融运行过程中保证有法可依、有法必依, 是天津发展产业金融中心的制度保证。天津在产业金融创新的过程中必须应建立健全配套金融法规, 法律法规的建设中应当从两个思路展开: 一是从法律层面出发,填补监管真空和及时根据情况修改相关的规章制度; 二是推进征信体系建设,尽快将在津的个人和企业一律纳入征信范围,实行金融业数据共享。

4.3推动滨海新区财税改革,完善财税政策

财政税收关乎企业命脉,影响经济发展,良好健全的财税政策发挥着统筹协调作用,可以有效调节宏观经济,同时完善的财税体系对于产业的优化升级至关重要。推动天津财税改革,应遵循经济金融的运行规律,合理引导金融资源的配置。财税制度建设按照 “统筹规划、顶层设计、协调联动、积极稳妥”的原则,对天津境内企业在不发生漏征的同时要积极避免重复征税,适当降低基本税率,适当提高起征点,实现税源的循环可持续发展。在对不同行业企业实行差别征税的同时还应当完善相应的财政补贴政策,从政府层面引导产业发展。从财政层面重点支持科技创新,提高天津的创新能力, 建设创新型城市。对天津市引进的重点领域的重大项目,要多角度、多方面地加大扶持力度,实现 “天津带动企业成长,企业促进天津发展” 的良好互动模式,积极探索和完善适合天津的财政税收体系。

4.4培养和吸引各类金融人才

金融要创新,人才是关键。天津市金融创新改革必须树立 “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思想,创新的金融教育高地。金融业核心在于人力资源,专业人才才是金融机构最宝贵的资源。天津应当积极整合现有的经济类高校资源优势,南开大学、天津财经大学的金融师资力量雄厚,能够掌握最新的金融理论和发展动态。同时,积极创造条件,引进国内外金融专业培训机构,以天津金融教育高地建设为契机,将自身建成金融机构的人才培训基地是增强金融核心竞争力,实现人才战略整合。最后,建立以绩效为导向的薪酬制度,吸引优秀人才来津落户。 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培养和吸引各类创新人才, 为天津金融改革创新提供智力支持。

5实施引进来走出去战略扩大天津服务空间范围

纵观发达国家以及国内领先地区的发展经验, 在产业金融的发展过程中离不开量大战略: 一是 “走出去”、二是 “引进来”。这两大战略可以说是产业金融发展的 “左右手”,对于扩大产融结合的空间服务范围以及拓展自身深度都是大有裨益。天津在20世纪30年代早已贵为北方的金融中心,如今的天津正在复苏的路上大踏步前进。天津市拥有优良的渤海湾港口以及通往内陆辐射东北亚的天然地理优势,如何让天津的金融服务产业 “走出去” 又如何让天津的金融服务地区实体经济,将各地的资源 “引进来”? 这两大问题是天津市发展产业金融中心的亟待解决的难题。

5.1天津产业金融“走出去”

天津市坐拥港口优势,给天津进出口发展提供了极大的地理便利。在上海申报自贸区的大环境下, 李克强总理在2013年底考察天津滨海新区提出建立天津的 “投资与贸易便利化试验区”,这事实上对天津的产业金融的的实体经济和金融要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一大环境下,天津更要加快 “走出去”的步伐,打造天津品牌,面向全国,走向世界。

5. 1. 1用好、用活滨海新区先试先行的政策优势。 滨海新区自2006年以来纳入开发开放的全国战略, 有着先行先试的优势。在制度层面上,滨海新区的行政级别为副省级,拥有各类独立制定法律法规的权利。李克强总理在2013年底来滨海新区考察强调,滨海新区作为服务和贸易便利化试验区,享有上海自贸区一系列的优惠条件。因此,利用好这一政策优势,让政府的政策推动滨海新区对外开放的窗口优势发挥到最大,今儿带动全天津市的发展。 以政策为纲,实体经济为目,纲举目张,实现天津立足北方、走向世界的梦想。

5. 1. 2促进服务与贸易便利化,下好外汇改革这盘棋。支持商业银行对人民币跨境贸易提供融资便利, 打通人民币的内外交流渠道。搞好外汇资本金意愿结汇试点,统筹协调离岸、在岸业务。另外还应尽快落实完善相关政策与基础设施的配套建设,如在东疆保税港区注册、开设离岸账户的具体操作细则, 明确开户对象类别、申请材料种类等。以完善配套基础设施建设为依托,提升天津金融服务的软实力。

5. 1. 3打造金融文化品牌。金融业是服务业产业链中的高端,天津产业的 “走出去”战略的实现,除了物质方面的支持,更需要精神层面的推动。打造天津的金融品牌,不但要在实体方面推陈出新,开拓新的渠道、研发新的产品、创设新的机构,而且要兼顾培养市民公众的金融意识,将其融入天津的金融建设当中。金融建设不同于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它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结力各方面的配合与完善,在一定程度上,是对城市持久竞争力的考验, 因为金融基础设施的建设可能一蹴而就,但是金融文化的熏陶,却需要长久的锻造,但也最能体现一座城市、一个区域的金融品牌。因而天津在金融建设的过程中,要注重打造天津的金融文化品牌。

5.2天津产业金融“引进来”

天津产业金融的发展不仅要利用其港口优势, 积极 “走出去” 拓展市场。更需要将资源吸引进来,来到天津这个产业金融发展的 “沃土”生根发芽。“打铁还需自身硬”,天津市在产业金融发展的过程中的如下短板,使得天津发展产业金融收到掣肘,想要实施 “引进来”的战略,关键要解决以下三个问题:

5. 2. 1拓展中小企业市场。长期以来,由于中小企业的发展具有规模较小、业务种类单薄、经营不规范、交易透明度低、背景不强劲、政策倾斜少等不利条件,受银行信贷 “歧视”现象较为严重。近年来,首先从国家层面提升了对中小企业社会贡献度的认识程度,并随之出台了一系列针对中小企业的扶植措施,加大了对中小企业的政策优惠力度。中小企业群体也因此顺势发展,并引起各类金融服务专营机构的广泛重视。另外中小企业形态各异,发展中需要的金融支持较为多样化,同时又由于企业整体规模较小,针对业务开展所需的资金支持和业务提供也更易于实现,这就为针对其提供金融服务的机构创造更加多元化的业务拓展空间和盈利空间。因此尽快推出专门针对中小企业的服务方案,抢滩中小企业业务是各类金融机构的未来发展的一大选择。

5. 2. 2加快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创新。业务不断创新是产业金融获得长久发展的关键所在,产品的更新换代速度更是一家企业综合实力的集中体现。商业银行作为产业金融发展的重要一环,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创新不但为其提供新的业务模式和盈利渠道、 带来更多客户资源的同时还可以有效规避、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从而为金融业改革发展创造持久动力。要想产业金融的大浪潮中抢得先机,就要首先金融银行的创新能力。一是要以市场化为导向,树立 “客户需求至上”的服务理念; 二是要增强创新意识,完善产品创新机制,摒弃同质化局面。具体来说,对于资产业务,可以为客户提供创新型的银团贷款、并购贷款和保理贷款等,满足客户融资多样化的要求。在表外业务的创新方面,可以在巩固传统业务的同时开展经营租赁、杠杆租赁等服务种类。除此之外,金融中介还可以利用现代科技资源, 积极发展电子商务,大力推广网络银行服务体系, 实现电子化的营销网络覆盖和网上信息交易平台, 从而将柜台交易和网上交易进行有效整合,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率。只有通过这些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创新,扩展业务范围,商业银行才能不断优化服务质量,提供个性化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塑造自身核心竞争力。

5. 2. 3加快综合化经营的步伐。通过上文产融结合可以看出,随着中国资本市场改革不断深化带来的金融脱媒现象的日趋明显,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稳步推进,金融市场的逐步放开,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对我国传统金融服务模式提出挑战,分流银行传统的利润空间,进而对我国金融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不利影响。为此,以商业银行为代表的金融机构必须积极调整经营思路,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推进综合经营发展步伐,通过与其他金融机构合作的方式拓展业务范围,积累与各业务领域的合作经验和业务管理经验; 进一步完善公司治理机制,逐步建立与综合经营相适应的全面、系统的风险防范体系与人才储备系统。通过以上途径对自身发展进行全面武装,以提高自身的综合竞争实力,为下一步的混业模式下的综合经营做好十足准备。

6加速率先发展尽快实现天津产业金融中心定位

实现天津城市定位,打造全国性产业金融中心, 对于天津市发展金融对接实体经济,做大做强天津产业意义巨大,概括起来有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产业金融的发展是天津市实现全国金融创新高地定位的载体和归宿。我国传统的产融结合主要来自于商业银行信贷、政策性金融融资以及各级政府主导下的国有企业的财政资金融资。产业金融的横空出世,打破了原有的界限,以产业为源, 金融为流,将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统一到一个框架下。从金融改革出发,大力发展以夯实实体经济为目标的产业金融体系,打造产业金融中心,最终实现金融创新高地的归宿。

其次,产业金融的发展符合天津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题和全球金融自由化的规律。金融自由化、金融深化绝对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产融结合也不例外,天津在实现产业金融中心的定位的过程中, 最怕那种一步登天的思想,从微观上看就是类似大干快干的发展产融集团,这不符合金融自由化的规律。从某种意义上说,天津市打造金融创新的高地的过程中,也是为实现金融自由化而服务,产业金融扮演者关键的一环。以产融结合实现金融自由化进而促进天津市的经济顺利实现转轨,不但符合金融的稳步发展规律,也是天津市在金融创新过程中的内在要求。

再次,发展产业金融有利于全天津市产业结构的优化。产业金融如何促进经济转型? 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方面在于产业金融将资源实现资本化, 在顺周期和金融加速器的共同作用下,对于金融深化的作用巨大; 二是以 “小巨人”计划代表对滨海高新区的中小企业集群为经济转型提供了原动力, 在经济转型过程中充当了急先锋。但其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商业银行往往对这类企业 “惜贷”必须通过发展有针对性的产业金融加以扶持; 三是产业金融对相应的产业链可以实现资本和资源的良性循环。通过对资源的优化配置实现产业部门的收益最大化,收益最大化反过来又为自身产业的发展提供连续稳定的金融支持。

7结束语

对于天津打造产业金融中心的问题,是一项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的实践表明: 改革取得了重大成就,但也存在不少矛盾和问题; 并非改革的大潮中出台的任何措施都称之为改革,也并非一切的改革措施都是成功的。当然,要求任何改革措施都百分之百成功,这既不实际,也不可能。但是,从改革的方法论上讲,如果确立了一切改革措施都应有: 目标明确、整体规划、严密的论证、严肃的选择和系统工程的制度,而绝不能走一步看一部的犯法轮的选择的话,那么金融改革的失误就会很小,摩擦也会很小,结果会更接近于原来的目标。

金融发展、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 篇9

产业升级是促进经济增长和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对产业升级都表现出高度的关注,并采取各种措施促进产业升级。产业升级是制造商成功地从生产劳动密集型产品转向生产资本密集型或技术密集型产品的过程( Poon,2004[1]) ,从总趋势来看,产业升级具有从低层次产业结构向高层次产业结构转换的规律( ?儒,2006[2]) ,但产业升级的进程可以缩短,速度可以提高。探索影响产业升级的因素,寻找积极因素,规避消极因素,有利于促进产业升级。在众多影响产业升级的因素中, 金融发展和技术创新被认为是两个重要因素,金融发展可以通过资本配置机制、成长能力识别机制、风险防范与补偿机制支持和撬动产业升级( 叶耀明和纪翠玲, 2004[3]; 许冀艺等, 2011[4]) ; 技术创新是产业升级的动力( 郑英隆, 2010[5]) ,技术创新一方面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李时椿,2001[6]) ; 另一方面催生新兴产业( 赫运涛和袁伟,2010[7]) ,带动产业升级。从现有文献来看,对于金融发展和技术创新这两个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学者们见仁见智。对于金融发展和技术创新之间的关系,张元萍和刘泽东( 2012)[8]认为,金融发展通过功能的完善实现对技术创新的促进作用,反过来,技术创新又通过成果演化来推动金融发展。金融发展和技术创新之间的交互作用,是否会影响到金融发展对产业升级的撬动作用,和技术创新对产业升级的驱动作用? 这是文章研究的问题之所在。

文章先从理论上分析金融发展、技术创新、 金融发展和技术创新的交互作用对产业升级的作用机制,在此基础上建立计量模型检验金融发展、 技术创新以及两者之间的交互作用对于产业升级的影响。结果显示,金融发展、技术创新有助于产业升级,金融发展和技术创新的交互作用会带来正反两个方向的效果。

1金融发展、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的理论机制

1. 1金融发展、技术创新对产业升级的作用机制

金融发展程度和技术创新水平是影响产业升级进程的重要因素。金融发展对产业升级的撬动作用,可以借助银行业和保险业发展两条途径实现。作为金融系统一部分的银行业,在融资产品与服务方面的发展可以降低企业融资成本,提高融资便利,从而转变企业融资方式,改善资本结构( 王冉冉,2013[9]) 。良性资本积累方式有利于保证资本的来源和资本的流通速度,将促使企业扩大规模、提高竞争力,实现企业成长,最终带来产业升级。在为企业提供资本的同时,银行业能利用自身辨别产业成长空间的能力,偏好向主导产业、支柱产业、朝阳产业提供贷款,减少对夕阳产业、衰退产业提供的贷款,通过改变资本流向,调整产业结构。金融部门中的保险公司可为新兴产业提供保险,降低创业风险,鼓励新兴产业发展。保险公司还可以提供失业保险、养老保险等业务,解决产业升级过程中人力资源变动可能导致的社会问题,保证产业升级稳步进行( 伍海华和张旭,2001[10]) ,最终实现产业升级。

技术创新对产业升级的驱动作用可以凭借创新对产业的 “创造性破坏” 实现( Schumpeter, 1942[11]) ,而这种 “创造性破坏”的出现需要借助资本、人力等媒介( 林青石,2013[12]) 。以信息技术为例,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的出现是因为美国在研究信息技术这一方面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和人力资本,而信息技术在这之后的进一步发展更是依托了巨额的资金和人力资本。信息技术的创新和发展,促使了软件行业等高新技术产业出现。依据Montobbio ( 2002)[14]的观点,创新会造成企业行为差异,企业差异又影响竞争力和竞争优势,促使产业内部优胜劣汰,从而实现产业变迁。这也就解释了在与高新技术产业合作创新后, 传统产业完成改造升级的原因。以制造业为例, 在引进信息技术等新的科技成果之前,美国制造业内部各企业的技术水平相对稳定,而在部分企业率先引进之后,这部分企业产品的科技含量大幅提升,较之其他同类产品更具竞争优势,更容易占据市场份额,将技术水平落后的企业挤出市场,实现制造业内部的结构变迁。

综上所述,提出假说1。

假说1: 金融发展和技术创新对产业升级具有促进作用。

1. 2金融发展和技术创新的交互作用对产业升级的作用机制

金融发展和技术创新对产业升级具有促进作用,金融发展和技术创新之间的交互作用会通过作用于金融发展和技术创新,从而影响产业升级。 技术创新需要投入大量长期持续的资金,单纯地依靠国家的研究发展经费投入,难以填补技术创新的资金缺口。外部融资资源的获取是影响技术创新的关键因素( 解维敏和方红星,2011[15]) ,银行信贷等外部融资可以减少企业融资约束,为技术创新提供有保证的金融支持,达到激励创新的效果( Gerschenkron,1962[16]) 。外部融资在技术创新成果的规模化生产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外部融资的增加意味着企业有能力购买先进的设备, 可以将技术创新成果投入生产,实现规模经济,拉动企业成长且驱动产业升级。金融部门中,保险业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Haiss and Sümegi,2008[17]) 。 技术创新的过程一直都存在风险,保险拥有风险转移功能,保险业的发展可以强化这种功能,控制并减少技术创新活动的风险,鼓励技术的研发和应用( 吕文栋等,2008[18]) ,既可以开辟新的生产领域,又可以促使原有产业升级。

金融发展对产业升级具有撬动作用,技术创新可以通过促进金融业在金融工具、服务等方面的创新推动金融发展,间接促进产业升级。20世纪70年代以来,以电子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得到了广泛发展。在将其引入银行业的支付清算系统后,资金的周转速度和使用效率得到了大大的提高,流通费用和人工成本实现了节约( 郝斌,2012[19]) ,推动行业快速发展。另外,例如网上银行等银行业的新型服务的出现,可以向更多的企业发展提供服务,拓宽了银行业的服务范围,增加了其服务总量,从而增强了银行业对产业升级的撬动作用。信息技术的应用还可以通过简化金融工具风险、收益的模拟和计算,衍生出多样化的新兴金融产品,为风险管理和融资提供便利( 戴志敏和罗峥,2008[20]) ,以及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同时,又尽可能地满足了不同企业的各种融资需求,帮助企业蓬勃发展,扶持新兴产业成长,或是维持企业的日常生产经营活动, 帮助衰退产业逐步退出历史舞台,最终完成产业升级。

由此得出假说2。

假说2: 金融发展与技术创新的交互作用, 会进一步强化金融发展对产业升级的撬动作用, 和技术创新对产业升级的驱动作用。

2模型设立与数据说明

2. 1模型设立

为检验假说,文章建立如下模型:

金融发展、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之间的模型:

金融发展、技术创新以及金融发展和技术创新的交互作用与产业升级之间的模型:

其中,下标i = 1,2,…,31代表中国各个省份,t = 1,2,…,10代表2004 ~ 2013年各时期, isit、fdit、rdit、frit分别为中国第i省第t期产业升级、金融发展、技术创新、金融发展和技术创新的交互作用,μi为个体效应,ηt为时间效应,εit为随机误差项。

2. 2数据说明

文章使用的中国31个省份的原始数据来源于2005 ~ 2014年的 《中国统计年鉴》、《中国金融年鉴》、《中国科技统计年鉴》以及国家统计局。数据集为平衡面板。对数据的处理如下:

变量is为产业升级,用第二、第三产业增加值和与地区生产总值之比来表示。

变量fd为金融发展。金融业可以细分为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风险投资,由于证券业、 风险投资方面的数据难以获得,文章仅考虑银行业与保险业。yh为银行业指标,文章选择非国有部门贷款与地区生产总值之比来表示。假设所有贷款只分配给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两个部门, 分配到国有企业的贷款与该省国有企业的固定资产投资成正比,则非国有部门贷款为: 总贷款余额 × ( 1 - 国有经济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 。bx为保险业指标,用地区保费收入与地区生产总值之比来表示。

变量rd为技术创新。文章分别从投入和产出两个角度,选择3个指标表示。创新投入方面,jf为R&D经费投入指标,用地区R&D经费内部支出的自然对数来表示。其中,R&D经费内部支出以GDP平减指数( 2004 = 100) 进行平减。ry为R&D人员投入指标,用地区R&D人员全时当量的自然对数来表示。创新产出方面,zl为专利申请量指标,用地区专利申请量的自然对数来表示。

变量fr为金融发展和技术创新的交互作用, 用金融发展指标和技术创新指标中心化后的乘积来表示。

各变量的描述性统计见表1:

表2是金融发展变量和技术创新变量的Pear- son相关系数,可以看出,表示金融发展的2个变量yh、bx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但相关程度在可接受范围内,两个变量可共同使用; 同时,表示技术创新的3个变量jf、ry、zl存在两两之间的高度显著相关性,只能选取其中一个变量表示技术创新。金融发展变量和技术创新变量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但相关程度不高。

注: ***、**表示在1% 、5% 的水平下显著。

3实证分析

3. 1静态面板模型估计

由于表示技术创新的3个变量之间存在高度显著相关性( 见表2) ,文章分3组模型,以不同的技术创新指标进行估计。静态面板数据模型共有3种类型: 固定效应、随机效应和混合回归。 文章使用LRT检验和Hausman检验,确定模型类型。表3给出了模型的估计结果。

注: yhfr 表示银行业与技术创新的交互影响,bxfr 表示保险业与技术创新的交互影响。***、**和* 表示在 1% 、5% 和 10% 的水平下,括号内为的数值为概率。

模型1 ~ 3估计结果显示,保险业、R&D经费投入、R&D人员投入、专利申请量4个变量系数估计值均为正,在至少10% 的显著性水平下显著,而银行业的系数估计值不显著,绝对值较小。 这表明,在不考虑金融发展和技术创新的交互作用的情况下,金融发展和技术创新对产业升级有显著正向影响。保险市场每增加1% ,产业升级最高可增加0. 7306% ; R&D经费投入每增加1% , 产业升级增加0. 0267% ; R&D人员投入每增加1% ,产业升级增加0. 0347% ; 专利申请量每增加1% ,产业升级增加0. 0161% 。可以看出,创新投入对产业升级的影响大于创新产出对产业升级的影响。从R2来看,金融因素对产业升级的解释程度是0. 9649,从创新投入和创新产出两个角度观察, 创新因素对产业升级变化的解释程度分别为0. 9612和0. 4889。金融发展与技术创新确实会对产业升级产生显著的影响,假说1得到验证。

模型4 ~ 6在模型1 ~ 3的基础上引入了金融发展和技术创新的交互作用,估计结果显示: 3个模型中的创新投入指标依然显著为正。模型4中,银行业发展和R&D经费投入的交互作用的系数估计值显著为负,而保险业发展和经费投入的交互作用的系数估计值显著为正,这表示R&D经费投入对产业升级的正向影响会随银行业发展而减少,随保险业发展而增加。模型5中,银行业和R&D人员投入的交互作用的系数估计值显著且为负,表明,R&D人员投入对产业升级的正向影响随银行业发展而减少。模型6中,保险业发展和专利申请量的交互作用的系数估计值显著为负, 且保险发展的系数估计值显著为正,意味着保险业发展和专利申请量对产业升级的正向影响会随彼此的增加而减少。比较模型4 ~ 6中金融发展和技术创新的交互作用的系数,发现符号不一致且多数为负,假说2不能得到验证。再结合银行业发展对产业升级的作用一直不显著,文章将使用分位数回归方法,继续检验模型。

3. 2分位数回归估计

为区分在不同的产业升级水平下,金融发展、 技术创新以及金融发展和技术创新的交互作用如何影响产业升级,文章采用分位数回归方法。该方法最早由Koenker and Bassett ( 1978)[21]提出, 可以使结果不易受到极端值影响,较为稳健。其基本思想如下:

假设随机变量的分布函数F ( y) = Prob ( Y≤ y) ,Y的 τ 分位数的定义为:

对于任意的0≤τ≤1,定义概率函数 ρτ( μ) :

其中,I ( z) = 0为指示函数,z为条件关系式,当z为真时,I ( z) = 1,当z为假时,I ( z) = 0。μ 表示反映概率密度函数的参数,ρτ( μ) 表示被解释变量y的样本点处于 τ 分位数以下和以上的概率密度函数关系。假设分位数回归模型为:

假定 μ = 1,对 μ 分位数的样本分位数进行线性回归就是使加权误差绝对值之和最小,即:

在线性条件下,给点x后,y的 μ 分位数函数为:

当 τ 在 ( 0,1) 上取不同值,可得到所有y在x上的条件分布轨迹。文章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分位点0. 1、0. 25、0. 5、0. 75和0. 9,结果见表4 ~ 7和图1 ~ 6。

注: ***、**和* 表示在1% 、5% 和10% 的水平下显著,括号内为的数值为概率。

结合表4和图1、2、3可以看出,随着产业升级在条件分布的不同位置,银行业、保险业、 R&D经费投入、R&D人员投入、专利申请量表现出一定的变化规律。在不同分位点,银行业的系数估计值先增加后减少,多为显著正值。保险业的系数估计值变化规律与银行业相反,先减少后增加,数值都不显著,有正有负,在0. 9分位点达到最大值。从几个代表性分位点上的系数值来看,在0. 1分位点以后,银行业对产业升级有显著正向影响; 保险业对产业升级影响多为显著负向,且只在0. 5分位点处显著。随着产业升级分位点由低端向高端移动,R&D经费投入、R&D人员投入、专利申请量的系数估计值变化规律类似, 都在逐渐减少。不同的是,R&D经费投入的系数估计值均显著为正,R&D人员投入和专利申请量的系数估计值有显著的正值,也有不显著的负值,且均在0. 9分位点出现不显著的负估计值。说明在产业升级的0. 9分位点前,R&D经费投入、 R&D人员投入和专利申请量对产业升级有显著正向影响。可以看出,在0. 1分位点和0. 9分位点之间,银行业发展和技术创新对产业升级具有显著正向影响。

注: ***、**表示在1% 、5% 的水平下显著,括号内为的数值为概率。

从表5和图4中可以看出,随着产业升级条件分布位置的不同,银行业、保险业、R&D经费投入、银行业和R&D经费投入的相互作用、保险业和R&D经费投入的相互作用的系数估计值呈现出一定的规律。在不同分位点上,银行业和保险业的系数估计值均为正,且变化规律类似,两者的系数估计值在分位点由低端移向高端的过程中, 均是先增加后减少,然后再增加,区别是银行业系数估计值的变动幅度要小于保险业的。另外, 在代表性分位点上,银行业的系数估计值多数显著,而保险业的系数估计值都不显著。在从低分位点到高分位点,R&D经费投入的系数估计值不断减少,但均为显著正值。银行业和R&D经费投入的相互作用的系数估计值先减少后增加,然后再减少,总为正值,但不一直显著。保险业和R&D经费投入的相互作用的系数估计值一直为负且少数显著,数值变化规律同银行业和R&D经费投入的相互影响的一样,但变动幅度明显更大。 在加入相互影响后,可以看到,5个代表性分位点上,R&D经费投入均对产业升级有显著正向影响,而R&D经费投入对产业升级的影响会因为银行业发展而增加,因为保险业的发展而减少。另一方面,当银行业对产业升级造成显著影响时, 这种影响也会随着R&D经费投入的增加而增加。

注: ***、**表示在 1% 、5% 的水平下显著,括号内为的数值为概率。

从表6和图5可以看到,同对模型4的分析类似,考虑到产业升级的不同分位点,银行业和保险业的系数估计值,一方面均为正值; 另一方面均先增加后减少,然后再增加,且银行业系数估计值的变动幅度依然小于保险业的。同样的, R&D人员投入、银行业和R&D人员投入的相互影响、保险业和R&D人员投入的相互影响的变化规律也与模型4中的类似。R&D人员投入的系数估计值总为正值,且不断减少; 银行业和R&D人员投入的相互作用、保险业和R&D人员投入的相互作用的系数估计值先减后增,然后再减,前者数值均为正且多数显著,后者数值一直为负且少数显著,前者数值变动幅度小于后者。从创新人员投入的角度,考虑到变量间的相互作用,很明显,在0. 9分位点之前,R&D人员投入对产业升级的影响都是正向且显著的,银行业的发展和保险业的发展会对R&D人员投入对产业升级的促进作用造成相反的效果,前者加强这种作用,后者导致这种作用减少。反过来,当银行业对产业升级具有显著正向影响时,R&D人员投入的增加会加强这种影响。

注: ***、**和* 表示在1% 、5% 和10% 的水平下显著,括号内为的数值为概率。

从创新产出角度考虑,表7和图6显示,模型6中银行业的系数估计值的变动规律与模型4、5中的类似,在不同分位点上,先增后减,最后再增,且多为显著正值。而模型6中保险业的系数估计值的变化曲线呈U型,先减后增。专利申请量的变化规律也与创新投入的变化规律相似, 不断减少,大多显著为正。随产业升级分位点的移动,金融发展和创新产出的相互影响的系数估计值的变化规律,与金融发展和创新投入的相互影响的系数估计值的变化规律有所不同: 银行业和专利申请量的相互作用的系数估计值的变化呈U型,先减后增; 而保险业和专利申请量的相互作用的系数估计值的变化呈倒U型,先增后减。 从创新产出的角度出发,可以发现,在0. 9分位以前,专利申请量对产业升级具有显著正向影响, 银行业的发展会使这种影响增加; 同样的,银行业对产业升级的显著正向影响也会因为专利申请量的增加而增加。而保险业发展和专利申请量的增加会弱化对方对产业升级的显著正向影响。

总的来说,金融发展和技术创新对产业升级具有显著正向影响,金融发展和技术创新之间也存在相互作用。银行业和技术创新的相互作用会带来正向效果,保险业和技术创新的相互作用会带来负向效果,最终影响到金融发展、技术创新对产业升级的作用效果。保险业不能和技术创新合作产生正向效果,一个可能的解释是,当前的中国保险业还不够规范,对创新者关注不足,无法提供合适的业务,缺乏适当的创新激励,创新者也就无法与保险业建立密切的合作。假说2不能得到完全验证。

4结论与建议

文章的实证结果表明: ( 1) 产业升级可以同时依靠金融撬动和创新驱动。银行业发展和保险业发展对产业升级产生撬动作用,而银行业发展的撬动作用更显著。与银行业对比,保险业对产业升级的作用程度更大,出现这种情况,可能与变量选取有关。R&D经费投入、R&D人员投入和专利申请量均对产业升级起显著的驱动作用。 其中,创新人员投入增加带来的驱动作用最大。 ( 2) 金融发展和技术创新之间存在相互作用,金融发展对产业升级的促进作用、技术创新对产业升级的促进作用都会因为这种相互作用而受到正向影响或反向影响。( 3) 相对于普通面板数据模型,分位数回归模型的结论更稳健。在高分位点上,银行业和R&D经费投入、R&D人员投入之间的相互作用存在,且会增强银行业发展、技术创新投入对产业升级的促进作用,而在低分位点上,保险业和专利申请量之间的相互作用存在, 且对保险业发展、技术创新产出对产业升级的促进作用起阻碍效果。

基于以上结论,文章从金融发展、技术创新的角度提出以下对策建议。金融发展方面:( 1) 整顿国内银行,调整存贷款利率,吸收更多储蓄以增加银行资本总量,增加非国有企业贷款发放量,促进银行业发展。( 2) 进行业务创新,建立并加强与创新部门、产业部门的合作,为创新者提供风险保障与补偿服务,弱化风险并增加保费收入。另外,还要加强对保险业的监管,健全保险业法律法规,实行严格的内部管理和外部监督相结合的模式,使行业规范化,维持保险市场对产业升级的促进作用。( 3) 完善与技术创新、产业升级相协调的金融体系。金融部门和创新部门的合作可能带来正向影响也可能带来反向影响, 完善的金融体系有利于强化金融部门和创新部门合作带来的正向影响。

金融发展与产业结构 篇10

从动态上看, 金融发展与产业结构升级相互促进。金融发展通过提高储蓄投资总水平和资金配置的效率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金融发展水平越高, 金融制度越完善, 社会资金积累的速度就越快;在资金总量一定的前提下, 金融活动越活跃, 金融机构间的竞争越激烈, 资金就会流向投资风险小、回收期短、盈利水平高的产业和地区, 从而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同时, 产业结构的升级可能引起对金融需求的变化, 从而影响金融结构的转变。

二、我国金融发展与产业结构升级关系的实证分析

遵循科学性、合理性、可能性等原则, 本文选取第二、三产业产值之和与GDP之比来反映产业结构升级, 记为CG;同时采用金融深化程度、银行规模和股票市场发展来反映中国金融发展状况, 具体指标有:1.金融深化程度用广义货币对名义GDP的比例 (M2/GDP) 来衡量, 记为MG。2.银行规模用存款货币银行总资产对名义GDP的比例来表示, 记为DG。3.股票市场的发展, 以市价总值与名义GDP的比率来反映股票市场的规模, 用MC表示;以年周转率即年股票总成交金额除以每年市价总值来衡量股票市场的流动性, 用TO表示。

(一) 我国金融发展与产业结构升级的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

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法主要用于考察两变量之间在时间上的先导—滞后关系, 以时间序列、为例, 如果利用过去的和的值一起对进行预测比只用的过去值进行预测的精确度高的话, 则认为对具有格兰杰因果关系。

选取的数据为1992—2005年有关中国金融发展和产业结构的年度数据, 采用DF检验对数据进行序列单位根检验, 得出CG, DG, MG, MC, TO具有平稳性, 可以进行格兰杰因果检验。根据AIC (Akaike info criterion) 信息准则, 格兰杰因果检验的最优滞后阶数为2阶, 格兰杰因果检验结果见表1。

格兰杰因果分析结果表明:

1.CG与DG之间有着双向的格兰杰因果关系, 说明我国产业结构变动和银行规模变动之间变动过程是:银行规模→储蓄→投资→资金流量结构→生产要素分配结构→资金存量结构→产业结构。

2.MG与CG之间存在单向的格兰杰因果关系, 说明我国金融深化程度对产业结构升级起着明显的推动作用, 而产业结构升级对我国金融深化的促进作用不明显。

3.我国股票市场规模与产业结构升级是弱因果关系。其原因为:一是中国股市股票交易行为和股票价格受非经济因素的影响程度比较大;二是上市公司在资本市场筹集的资金并没有完全用于能产生经济效益的生产性上。

(二) Cobb-Douglas生产函数形式下的回归分析

采用Cobb-Douglas生产函数形式, 将反应金融发展的指标纳入模型中, 并对方程两边取对数, 就可得到分析我国金融发展与产业结构升级关系的模型:

其中:K1为固定资产投资, Lt为从业人数。用于分析的数据都采用相对数的形式, 基期为以1992年。运用最小二乘法对参数进行估计, 得:R2=0.9608F=28.5991S.E=0.0092

由回归分析结果可知:

1.判定系数R2=0.96087, 说明模型的拟和优度很好。2.广义货币对名义GDP的比例每增加1个百分点, 第二、三产业产值占GDP的比重增加1.22个百分点, 表明金融深化程度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是很显著的, 其t统计量为4.0722, 这种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与格兰杰因果检验的结果是一致的。3.存款货币银行总资产对名义GDP的比例每增加1个百分点, 第二、三产业产值占GDP的比重增加1.09个百分点, 表明银行规模对产业结构升级产生了正面影响, 但影响不是很显著, 这主要是由于目前我国银行系统庞大且效率低下。4.股票市场规模每增加1个百分点, 第二、三产业产值占GDP的比重增加1.02个百分点;股票市场年周转率每增加1个百分点, 第二、三产业产值占GDP的比重增加1.03个百分点。显示股票市场对产业结构升级产生了较弱的正面影响, 这主要是因为我国的股市还是在初期发展阶段, 股票市场还存在着许多不完善的地方。

三、对策建议

(一)

深化金融体制改革, 建立结构合理的金融体系, 充分发挥现代金融结构融通资金、引导资金流向、调整社会总需求、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的功能

(二) 加快我国股市制度改革和机制改革的步伐。

首先, 亟需修改《证券法》的相关条款为我国多层次市场体系建设提供明确的法律依据;其次, 要在继续支持优势企业上市融资的同时, 努力建立起多主体、多层次、多种形态、拥有丰富交易商品的股票市场体系;第三, 健全股票市场的机制和功能。

摘要:金融发展与产业结构升级相互促进。本文在运用格兰杰因果检验方法和Cobb-Douglas生产函数对我国金融发展与产业结构升级的关系进行定量分析的基础上, 结合我国实际情况, 提出通过优化金融结构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的策略。

关键词:产业结构升级,金融发展,格兰杰因果检验,回归分析

参考文献

【1】赵卫亚计量经济学教程[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

【2】张旭伍海华论产业结构调整中的金融因素[J]当代财经2002 (1) 52-56

金融发展与产业结构 篇11

关键词:粮机产业产业集群金融支持

0引言

粮机制造是安陆的支柱产业。近两年来,安陆粮机产业发展缓慢,集群经济的规模效应不明显,市场占有率下降,对县域经济的贡献率逐年降低。振兴安陆粮机已成为该市工业经济的当务之急。为此,近日人行安陆市支行对辖区内粮机产业集群的情况进行了专题调查。

1近年来安陆粮机产业发展现状

80年代末90年代初,原安陆粮机厂部分职工相继离职后,依托原厂从事粮机配件经营,并逐渐发展到从事粮机生产。1995年,永祥、碧山、天星、顺昌、天明等粮机公司相继诞生。到2001年8月原安陆粮机厂宣告破产,又有部分粮机厂职工依托原单位的技术工人及营销网络,先后开办了一些粮机生产企业。截至2008年末,全市共有粮机企业及配套厂家29家,其中15家粮机生产企业,14家配套协作企业。安陆粮机迅猛发展还产生了聚集效应,多家上游配套企业如铸造件、风机、电机等企业也从外地迁入。同时,围绕安陆粮机,本地的铸造厂、包装厂、油漆厂等配套企业正迅速崛起。

从表1中的统计数据,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安陆粮机产业在安陆区域内工业经济总量中的地位逐年下降。其产品销售收入、利税水平与2005年相比下降幅度大,产业集群发展形势严峻。调查表明,安陆粮机产业发展缓慢主要有以下几种原因:①行业自律能力不强,市内无序竞争严重。②技术实力不足,市场竞争能力不强。③产业内部没有形成产业向前延伸,向后拉长,配套完善的产业体系。④企业起步较晚,融资能力不强。⑤受汇率及出口退税影响,企业利润减少。⑥原材料、工资上涨,大幅度增加了企业成本,严重挤压了企业的利润空间。⑦缺乏优惠的国家税收政策扶持。⑧销售机制不健全,企业资金占压多。

2金融支持对安陆粮机产业发展的必要性

2.1金融在县域内尤其是欠发达县市区域内资金投入的主渠道作用没有改变。

安陆属欠发达县市,其资金投入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一是民间投入;二是政府投入;三是金融信贷投入。安陆市近三年粮机产业社会资金投入情况见表2。

从表2可以看出,在安陆市区域内金融的信贷投入仍然是社会资金投入的主渠道,安陆粮机产业集群的健康发展也离不开金融的大力支持。

2.2安陆粮机产业集群是安陆金融产品的重要承载主体,且潜力巨大。

截止2008年底,安陆粮机产业在国有商业银行的贷款余额为6500万元。其中今年新增贷款1700万元,占2008年国有商业银行贷款实际净增额的1318%。据分析预测,安陆粮机产业集群的实际承贷能力为15000万元,实际贷款需求为21000万元。随着产业集群的不断发展壮大,可以预料,安陆粮机产业集群将成为承载金融信贷产品的重要载体。

2.3金融信贷实际投入同安陆粮机产业信贷的实际需求差距巨大。一是安陆粮机产业对金融信贷资金的需求较大。二是安陆粮机产业集群实际使用的金融信贷资金十分有限。三是民间信用在免强支撑安陆粮机产业的生产经营。据统计,到2008年底,安陆粮机产业集群实际使用民间信用7600万元,是实际金融机构贷款额的1.15倍。

3安陆粮机产业集群金融支持不足的原因分析

3.1国有商业银行现行的信贷营销机制,制约了县市支行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力度,降低了金融支持安陆粮机产业集群发展的效能,不利于基层金融机构对粮机产业集群增加信贷支持。一是国有商业银行贷款权限过度集中,县级机构发放贷款权限很小甚至没有。二是贷款审批环节多、时间长。三是贷款管理责权利不统一。

3.2国有商业银行信贷“双高”加大了安陆粮机产业集群获得贷款的难度。一是贷款条件高。二是评级授信标准高。现行国有商业银行信用登记评定标准是按照国家规范的大型企业制定的,不适合粮机产业集群企业。

3.3集群企业内部管理不够规范,缺乏获得金融信贷支持的基本条件。一是规模小不符合贷款条件要求。二是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有的企业甚至没有完整的会计账表,致使银行无法全面了解其资金运用状况和财务状况。三是生产经营行为不规范,多头开户、信息披露失真及证照不全等现象较多。四是有效抵押、担保不足。五是管理水平低,产品同质严重,技术引进、产品开发乏力。

3.4金融信贷营销的环境不够宽松,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银企之间互信互动。一是贷款抵押评估收费标准偏高,有效期限过短(一年),影响了企业办理贷款的积极性;二是社会担保体系不健全,担保能力严重不足。

4推动安陆粮机产业集群与金融服务良·陛互动的政策建议

4.1金融机构应强化服务意识,在服务理念、服务方式、服务手段等方面不断完善和创新。

4.1.1转变观念,超前谋划,树立在发展中规避风险的经营新理念,积极融入粮机产业集群发展之中,不断拓展金融服务范围。一是要大力推广客户经理制,实行零距离服务。二是提供综合信息服务,积极为企业提供市场动态、行业发展、政策法规、金融工具选择等信息,为企业产、供、销牵线搭桥,提供跨地域合作伙伴和购销对象的生产经营、资信状况等信息咨询服务。三是提供电子银行服务,积极灵活地利用现有的各种金融工具为企业提供结算、汇兑、代收代付等服务。

4.1.2创新信贷产品。可根据安陆粮机企业的特点,从客户实际需要出发,重点发展以下信贷产品:出口退税质押贷款、保全仓库业务贷款、应收帐款质押贷款、票据质押贷款等;积极推广使用商业票据、本票,使银企双方在繁杂的经济活动中共同获得效益和发展:应积极开发商标质押贷款、保单质押贷款、出货单质押贷款、国内信用证等业务品种。

4 1.3优化信贷服务。对处于创业阶段的企业,要在新项目决策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帮助企业进行产品市场预测分析,以降低产品开发和生产的风险;在企业发展壮大阶段,要为企业提供贷款、结算、贴现及信用证开具等服务;对已经进入发展成熟期、规模较大、属于国家产业重点扶持的企业,应列为重点客户,建立长期协作关系,提供多方面的金融服务。同时,要建立中小企业客户反馈体系。金融机构要在保证资金“三性”的基础上,简化贷款审批环节,提高工作效率,实行贷款时间承诺和授信额度管理。

4.1.4积极开展A级信用企业的培植活动。对有市场、有效益、讲信用的粮机企业,纳入重点黄金客户名录,公开统一授信,提供循环使用信用。

4.1.5建立和完善贷款营销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各金融机构要改进和完善贷款责任制,科学合理制定信贷管理人员考核办法,鼓励信贷人员在保证和提高贷款质量的前提下,积极发展新客户,大胆投放新贷款。同时,政府应加大对金融机构贷款投入的考核和奖励力度,从而激励各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投入。

4.2人民银行应积极谋划,努力发挥好引导、调控、组织和服务的功能作用。①进一步做好银企信息沟通工作。②建立资金监测和风险预警机制。③促进粮机产业集群信用体系的逐步建立。

4.3政府部门应为粮机产业集群发展营造宽松的外部环境。一是加大综合治理力度,进一步规范市场秩序,净化市场环境,促进粮机产业集群持续、健康、高效发展;二是搞好产业规划,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特别是通过以商引商的形式吸引名牌生产制造企业到安陆安居落户,实现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形成真正意义上的产业粮机产业集群:三是建立“政府指导型”专业化中介服务机构,充分发挥安陆粮机产业的资源、信息和组织优势,规范竞争,促进合作;四是尽快使中小企业担保机构投入营运,切实解决粮机产业发展中资金瓶颈,在抵押评估收费等方面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

金融发展与产业结构 篇12

金融业的发展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是不容忽视的, 但是同时也影响着产业结构的合理优化。Beck and LevIne ( 2002) 从产业、新企业的产生以及动态的角度得出实证结果,认为各国金融结构的差异不能解释跨国间的不同产业增长模式。毛定祥( 2006) 运用相关指标分析了我国金融发展对第二产业、第三产业总产值占GDP比重的影响,得出金融结构变化与产业结构变化存在长期均衡关系的结论。王亚娜、查奇芬( 2009) 应用格兰杰因果检验方法实证我国产业结构升级与金融发展的关系,并采用Cobb - Doug - las生产函数进行回归分析,结果表明金融深化程度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是显著的。欧阳晓风( 2009) 分析了欠发达地区( 湘西地区) 开发与金融发展的相互关系,得出促进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要推进金融体系建设的结论。王俊峰( 2011) 、段玉强( 2012) 分别对安徽省、河南省的金融发展和产业结构的相互关系进行了相关分析,并运用格兰杰因果检验的方法得出金融发展是引起产业结构优化的原因。

改革开放以来,山西省实现了经济的较快发展,国内生产总值从1980年的180. 76亿元到2012年的12112. 8亿元,增长了111倍之多。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不仅体现在国内生产总值上,还体现在经济结构上,尤其是产业结构的优化上。虽然众多学者和理论经验证明,我国的金融发展与产业结构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但是不同区域的发展水平差异较大,研究山西省的金融发展与产业结构的关联机制是很有必要的。

2研究设计

2. 1指标的选取

在本文中选用经济货币化和金融市场化两个指标来衡量金融发展水平。

经济货币化( EMR) 是指一个国家的国民经济中用货币购买商品和劳务所占其全部产出的比重。本文按照麦金农等学者用M2/GDP来反映经济货币化程度。

经济金融化程度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金融存量与全部实物的资产之比。哥德史密斯将其定义为金融相关比率( FIR) 。本文借鉴史诺平等众多学者取金融相关率的方法,即金融相关比率( FIR)= 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 名义GDP。

根据威廉·配第及克拉克等学者的理论,产业机构优化意味着三次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和地位存在着第一产业逐步下降,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依次逐步上升的趋势。因此对产业结构优化的度量,采用产业结构优化率指标( ISR) ,即ISR = ( 第二产业增加值+ 第三产业增加值) /名义GDP。

2. 2数据来源

本文样本区间为1985—2012年,所选取的数据来自 《中国2012年统计年鉴》、 《山西省2012年统计年鉴》, 其中2012年的数据来源于2012年山西省统计局信息网。 2. 3山西省金融相关率、经济货币化程度、产业结构优化率相关分析

从上图可以看出山西的FIR、EMR、ISR指标都呈上升趋势,指标FIR的波动及上升趋势要明显大于其他指标。

对三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得到表1:

根据表1可以看出,FIR、ISR和EMR三个变量之间存在较强的相关性,山西省的金融发展与其产业结构之间有一定的相互作用,为了明确其确切关系需做深入研究。

3实证分析

3. 1单位根检验

由于数据的自然对数不改变原有的协整关系并能消除异方差,所以分别对这三个变量取对数,即用LISR、 LEMR、LFIR分别表示产业结构优化率、经济货币化程度和金融相关比率。单位根过程是常见的非平稳过程之一,许多宏观数据都有明显的单位根过程,因此要对变量做单位根检验。本文采用ADF ( Augmented Dickey - Fuller ) 检验法, 借用Eviews 6. 0软件, 对LEMR、 LISR、LFIR及其一阶差分序列进行平稳性检验。检验结果如表2所示:

注: * 、**、***分别表示在10%、5%、1% 的显著性水平下拒绝原假设,c表示在检验回归式中含常数项,t表示含趋势项,取0时表示不含相应项,滞后阶数p由AIC准则确定。

由表2可以看出,在1% 的显著性水平下,LFIR、 LISR和LEMR是非平稳的,而 ΔLFIR、ΔLISR和 ΔLEMR则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达到平稳。

3. 2协整检验

本文采用Johanson多重协整检验来检验三个指标之间的协整关系。检验结果汇总如表3所示:根据检验结果显示,LFIR、LISR、LEMR三个变量之间存在着协整关系,长期而言,它们之间存在着均衡关系。

注:*指在5%的显著水平下拒绝原假设。

3. 3格兰杰因果检验

由前面的Johansen协整检验的分析可知金融发展过程中的两个因素和产业结构优化之间存在着长期的动态均衡关系,但是是否具有因果关系还需要进行进一步的验证。 本文采用格兰杰因果检验方法对这三个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进行检验。检验结果如表4所示:

注: 原假设1是LFIR不是LEMR的格兰杰原因; 原假设2是LEMR不是LFIR的格兰杰原因; 原假设3是LISR不是LEMR的格兰杰原因; 原假设4是LEMR不是LISR的格兰杰原因; 原假设5是LISR不是LFIR的格兰杰原因; 原假设6是LFIR不是LISR的格兰杰原因。

根据上述结果所示,在所有情况下,在5% 的显著性水平下是拒绝原假设6的,说明金融相关比率是产业结构优化的格兰杰原因,经济金融化程度会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 在所有情况下均拒绝原假设1、2、3、5,说明产业结构优化并不是经济货币化程度和经济金融化程度的格兰杰原因。

3. 4 VAR模型

根据AIC准则确定滞后阶数为2,建立VAR模型的表达式:

直观上不难看出,LEMR在滞后一期、滞后二期的情况下对LISR有负向的影响,说明经济活动中的货币化程度对山西省的产业结构优化并不起推动作用; LFIR在滞后一期、滞后二期的情况下对LISR有正向的影响,说明山西省的经济金融化程度推动着产业结构的优化。

4结论与建议

通过对产业结构优化率( LISR) 、金融相关率( LFIR) 、经济货币化程度( LEMR) 这三个变量进行一系列的实证分析得出结论: ①金融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之间存在着长期的动态均衡关系。②通过格兰杰因果分析,经济金融化程度会引起产业结构的优化,而产业结构优化对金融发展的影响并不显著。

上一篇:知识产权管理下一篇:应急调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