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发展环境

2024-05-19

金融发展环境(精选12篇)

金融发展环境 篇1

一、法制环境与金融发展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金融体系主要由金融中介和金融市场组成, 金融发展通常是指“金融体系的规模或效率得到提高” (Khan, 2000) 。在现代经济中, 金融体系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世界银行在2001年出版的《金融与增长》报告中指出:“经济增长和消除贫困取决于一国金融体系的有效运行。”对一些转轨国家来说, 在金融改革与发展过程中常常面临着一些结构性难题, 如监管体系的完善、金融风险的防范、市场机制的健全、银行坏帐的处理、企业控制权的市场化、投资者权益的保护等等。这些问题的解决总是会涉及到法律和金融两个方面, 快速推进的金融改革实践迫切需要法与金融学科的有机融合, 法律制度建设已成为制约金融体系发展从而影响长期经济增长的一个主要约束变量。

一般来说, 法律制度是使市场经济朝着健康方向发展的最基本的制度环境, 那么法律在经济、金融发展中又是如何发生作用的呢?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回答。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 法律制度通过保护私有产权、保证合约执行、降低代理成本、减少信息不对称等途径来促进金融发展。本文主要从法律制度保护私有产权方面来深入分析法律作用于金融发展的机制。

二、法律制度、私有产权保护与金融发展

(一) 产权的含义

大多数商品都能用于几种用途, 或能给消费者带来几种满足。例如, 一根拐杖可以支撑行走不便的人也可以用作敲打的工具, 葡萄既可以直接食用也可以做酿酒的原料, 一块地皮既可以建住宅也可以建工厂。我们把个人使用资源的权利叫做“产权”。阿尔钦认为“产权是一个社会所强制实施的选择一种经济品的使用的权利”。通常来讲产权有三种含义:第一是使用一项资产的权利——使用者权利, 即规定某个人对资产的潜在使用是合法的, 包括改变或销毁这份资产的权利。第二是从资产中获得收入以及与其他人订立契约的权利。第三是转让有关资产所有权的权利, 即让渡或出卖一种资产。阿尔钦进一步指出, 所谓私有产权就是将这种权利分配给一个特定的人, 它可以同附着在其他物品上的类似权利相交换。在一个信息扩散的社会里, 人们必须对生产资源和产品拥有可靠的、可以让渡的私有产权, 即在可信赖的合约交易中, 以双方协议的价格, 用较低的交易成本对生产资源和可交易产品进行转让的权利。

私有产权的保护程度不仅依赖于政府, 还依赖于法律制度和伦理、道德规范。在市场经济中, 法律制度在私有产权保护中的作用尤为突出。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法律框架越完备、法律执行效率越高, 私有产权会得到很好的保护, 产权的交易、转让活动就会变得频繁。反之, 在法律体系不完善或执法效率低下的情况下, 私有产权得不到很好的保护, 产权的交易行为不活跃, 企业投资需求降低。

(二) 私有产权保护与外部融资

我们引入Simon Johnson等 (2002) 的一个关于企业投资决策的分析框架, 在此基础上进行改进来分析私有产权保护与金融发展的关系。一个企业合宜的投资水平首先依赖于行业和企业自身的特点。处于成长型行业或是资本密集型行业的企业通常需要更多的投资资金;有实力的企业更容易发现有利可图的投资机会, 因而其投资需求更大。其次, 企业的投资需求也受到外部融资的约束。企业投资资金主要有两大来源:企业利润留成和通过银行贷款、发行企业债券或股权融资获得的外部融资。一般来说, 企业的发展首先借助于内部资金 (如利润留成) , 但内部资金通常是有限的, 往往需要外部资金来进行补充。如果企业很难从外部筹集资金, 那么融资困境就成为制约企业投资的重要因素。最后, 产权保护程度也是影响投资决策的主要因素。如果产权得不到有效的保护, 投资收益是不安全的, 随时有可能被没收或侵犯, 那么企业家的最优选择就是及时消费, 企业的投资需求就会降低。综合上面的分析, 企业的投资需求函数可表示为:

Id=I (p, s, rI, rL) (1-1)

其中P代表投资的期望利润, s代表产权的安全程度, 即其收益被政府无偿没收或被犯罪分子掠夺的可能性, rI代表企业留存利润投资所赚得的利率, rL代表企业从外部借款所支付的利率。一般来说, 投资的期望利润越高, 投资需求越大;产权保护越好, 投资需求越大;留存利润投资的利率越高, 投资需求越大;外部借款利率越高, 投资需求越小。即:

undefined

企业的投资资金主要来源自身留存利润和外部借贷两个途径, 即:Is=R+Ld, 其中R代表再投资的留存利润, Ld代表企业外部借贷需求。

由均衡条件Id=Is, 可得:

Id=R+Ld (1-3)

通常内部资金的收益率rI要小于外部资金的利率rL。企业家比外部投资者对所投资的项目拥有更多的信息, 如果投资的收益很好, 企业家会先用自有资金投资。而债权人对投资的项目掌握的信息较少, 其借出的资金承担一定的风险, 债权人需要获得一个风险溢价来抵消信息获取上的劣势。因此, 使用外部资金必须支付超过资金机会成本的额外成本。在转轨国家中, 由于信息不对称以及更大的投资不确定性, 内外部资金的使用成本差距可能会更大。

假设企业i愿意投资的当前利润的最大数量为Ei, Ei不超过当前的总利润。则连续性假设可表示为:

Id=R ifId≤Ei

Id=Ei+Ld ifId>Ei (1-4)

根据 (1-1) 和 (1-3) , 可推导出:

R=I (p, s, rI) ifId≤Ei

R=Ei ifId>Ei (1-5)

由 (1-1) 、 (1-4) 和 (1-5) , 可得:

R=I (p, s, rI) ifId≤Ei

Ld=I (p, s, rL) ifId>Ei (1-6)

由上式 (1-6) , 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1) 当企业的投资需求小于企业愿意投资的利润的最大数量时, 企业投资资金全部来源于留存利润, 再投资的留存利润数量取决于期望收益、产权保护程度以及留存利润投资的收益率。即期望收益越高, 再投资的留存利润数量越多;产权保护越好, 再投资的留存利润数量越多;留存利润投资的收益率水平越高, 再投资的留存利润数量越多。

(2) 当企业的投资需求大于愿意投资的利润的最大数量时, 企业的投资还需要从外部借款, 外部借贷的数量取决于期望收益、产权保护程度以及外部资金的利率。即期望收益越高, 企业愿意从外部获得更多的贷款;产权保护越好, 企业更容易从外部获得更多的贷款;获得外部资金的利率越低, 外部借贷的数量将越多。

总之, 当产权得到很好的保护时, 在利润实现之后被政府或犯罪分子侵犯的可能性很小, 企业的投资回报是安全的, 企业家愿意增加投资, 一方面通过增加企业利润的再投资数量, 另一方面通过获得更多的外部融资, 增加企业对外部资金的需求。

综上所述, 法律作用金融发展的机制之一可以这样描述:有效的法律制度通过保护私有产权, 增加投资的安全性, 增加企业的利润再投资以及对外部融资的需求, 同时还会鼓励更多的外部资金供给。外部借贷资金的供需旺盛将会极大地促进金融体系规模扩大, 从而推动金融发展。

参考文献

[1]杜朝运, 王丽娜.论我国金融生态的改进与优化.上海金融学院学报, 2006, (2) .

[2]皮天雷.金融生态的法律制度研究:基于新制度经济学的分析.金融理论与实践, 2006, (2) .

[3]洪修文.法律制度、金融发展与经济转轨.求索, 2005, (9) .

金融发展环境 篇2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血液”,是推动经济转型和升级的重要保障。只有金融产业和实体经济良性互动,才能共同推进经济持续、快速、稳定发展。历史经验和实践表明,良好的金融环境是实体经济稳步推进的重要支撑和保障,创造良好的金融环境不仅是金融良性健康运行的内在需求,也是实体经济稳定协调发展的必然选择。

实体经济不仅直接为社会创造财富,也为社会提供大量就业机会。我国超过95%的实体经济是中小企业,而中小企业“融资难”的现实问题,正是当前制约实体经济发展的最大障碍之一。因此,要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本质要求,优化金融环境,落实好各项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重点支持实体经济尤其是有助于吸纳就业、科技创新和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方向的广大中小企业,从而引导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向实体经济,推进实体经济健康持续发展。

与此同时,我们必须深刻意识到,国际金融危机的深层次影响还在不断显现,世界经济复苏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上升,面临的下行压力和潜在风险有所加大,再加上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升级关键期,自身经济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诸多因素导致我国当前的经济金融形势复杂而又严峻。在新情况和新形势下,加强金融改革与创新,不仅可以提高金融效率,而且可以满足实体经济尤其是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需要。金融改革与创新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支持实体经济的发展,而实体经济发展的前提离不开金融环境的安全稳定。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期,我国发展仍将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既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又要面对诸多风险和挑战。做好今后一个时期的金融工作,优化金融环境,一定要坚持科学发展观,牢牢把握住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这一本质要求,不断进行金融改革和创新,实现金融产业与实体经济的共同繁荣。要健全和完善金融宏观调控和监督机制,从多方面采取措施提升金融服务水平,确保主要资金投向实体经济尤其是中小企业,防止虚拟经济过度膨胀和泛滥,从而有效防范风险特别是系统性金融风险发生。具体而言,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加强金融基础建设,为实体经济提供便捷服务。金融基础建设是金融正常运行、维护金融稳定、提供便捷高效金融服务的重要保障。金融基础建设主要包括法律法规、会计标准、征信体系、公司治理、反洗钱体系、支付清算体系等。金融机构作为金融环境的主体,其结构是否合理、功能是否齐全、金融资源配置和流动是否高效有序、组织体系是否完备等直接决定金融环境的未来走向,进而影响金融机构的服务效果。可以借鉴发达国家金融业的经验,积极建设金融机构总部和区域金融管理总部,进一步完善对商业银行、信托公司、金融租赁公司、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总部的管理和调控,重点发展对证券公司、期货公司、信托公司、外资银行等区域金融管理总部的建设,并为各类金融总部建设给予政策和资金支持;积极培育和引进商品、股权等金融要素市场;完善保险机构的功能和作用;着力建设一批金融中介服务机构;重视行业协会的作用,鼓励和支持金融、投融资行业协会的自我完善;建立良好的行业信用体系和及时准确发布行业信息。

第二,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打造良好社会环境。信用环境对金融安全稳定和金融运行效率、生产要素资源的配置以及资金流向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说,信用环境是金融环境良好发展的基石,一个国家或地区只有成为信用高地,才能吸引各类资金的进入,在全社会形成诚实信用的良好氛围。应不断深化以区域信用、社区信用、农村信用以及企业信用为主题的信用工程建设;重点做好中小企业和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积极推动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档案,改善中小企业的信用环境,促进中小企业健康稳定发展。在宏观政策的指引下,不断完善和推进营销创新,积极提升中小企业尤其是小微企业的金融服务层次和水平,逐渐完善中小微企业信贷管理和营销机制,为金融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第三,提升金融效率,加强信贷资产自由流动。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金融服务体系内的流动速率较为缓慢,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扩大信贷投放,改变长期偏低的贷存比长期偏低现状,是改善金融环境的重要措施和手段。要深入调查研究,尽快出台相关办法,有效激发金融机构和担保公司的积极性。保持货币信贷合理增长,放宽准入条件,支持村镇银行和小额贷款公司的发展。与此同时,还要进一步完善机制,简化程序,减少环节,提高效率。积极推进对小微企业和“三农”的支持,缩短授信审批和办理贷款时间,提升金融服务层次和水平。

第四,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构建良好的金融法治保障体系。针对当前经济金融活动中存在的恶意拖欠贷款、非法集资以及逃废银行债务等违规或违法行为,尽快研究和制定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法律法规,构建良好的金融法治保障体系,以确保健康的社会经济秩序和金融业的稳定发展。如,出台相关金融法律法规,进一步明确法律职责,保护金融合法权益以及规范金融行为,加大对金融违规犯罪的打击力度等。

第五,加强金融监管,密切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在当前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极为复杂严峻的情况下,加强金融监管,密切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显得尤为重要。针对当前信贷供需矛盾较为突出的现实问题,依据信贷资产行业、区域分布现状,积极进行信贷资源配置与优化,优先支持“三农”经济、小微企业以及个人消费,同时做好贷款的投量、投速等的有机管理和控制。深入调查和研究,创新信贷产品和服务方式,加快资产流动性。进一步完善信贷业务操作风险管理,对贷款实行全程精细化管理,确保放款和收款自如。另外,重点监管和规范民间借贷资本的规模、流向、借贷操作方式等,从而有效保障国家金融安全。

区域金融生态环境改善与经济发展 篇3

金融生态环境是个仿生概念,经济学辞典中很难找到类似术语。平常所称生态环境,是指由生物群落及非生物自然因素组成的各种生态系统所构成的整体,主要或完全由自然因素形成,并间接地、潜在地、长远地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产生影响。依照这样的表述,金融生态环境就是由金融系统和与之相关联的其他系统所组成的生态链,这个生态链与金融业可持续发展息息相关。

由此,金融生态环境的概念,既包含我们通常意义上所讲的微观层面的金融环境,也包括整个金融市场得以生成的环境。与通常的金融市场的概念相比较,金融生态环境更强调金融系统与所处环境的相互依存、相互影响以及协调发展。

而区域金融生态环境,即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金融生态环境。从生态角度看金融发展问题,反映了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也是系统性和可持续性观念的体现。

二、区域经济发展与金融生态环境改善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个区域的金融生态环境状况的好坏不仅影响货币政策在地区层面上传导机制的有效性,而且影响该地区金融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同时也直接决定该地区对金融资源的吸引力和地区间金融资源的差异,进而决定一个地区金融核心作用的大小。因此,良好的地区金融生态环境,不仅有利于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和地区金融业的健康发展,同时对促进该地区经济发展同样至关重要。

在当前经济发展阶段,提出改善地区金融生态环境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一种必然的要求。

首先,这是促进地区经济与金融和谐发展的要求。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各地区的经济得到了很大发展,在金融生态环境建设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由于我国金融生态环境本身基础差,起点低,加之在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和观念下遗留的弊病,各地金融生态环境的现状尚远不能满足该地市场经济环境下金融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这主要表现在如下一些方面:有些企业利用破产法的不完善,以破产逃避还债,进而导致银行内大量坏账的产生;由于没有完善的社会信用评价体系及其相应的管理系统,银行在通过借款人信用对贷款风险作合理评估方面还有很多困难;由于会计、审计、信息披露等标准不高,所产生的“骗贷”现象依旧屡禁不止;相关的中介行业的专业水平普遍不高,一些中介机构还容易被买通作假。所以,为了促进地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必须采取有效措施以改善地区金融生态环境,达到金融与经济环境的和谐发展。

其次,改善地区金融生态环境也是适应新形势下对内、对外进一步扩大开放的要求。改革开放以来,外资对各地区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但各地区吸引外资的手段基本都是一致的,即通过给予外资优惠政策(主要是税收和土地两个方面)激励外资到本地进行投资。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某一阶段,这种在所得税、土地等生产要素上,对内资、外资有不同待遇的政策对经济发展具有积极促进作用。但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这种差异的继续存在将对本国以及本地区民营经济的发展有害,对整个国家和本地区的税收也会产生负面影响。同时,经过这二十年的发展,国内可利用的资金总量也达到了相当水平。因此,下一阶段的发展就应该是,在继续扩大对外开放的同时扩大对内开放,逐步实现包括企业所得税在内的内外资优惠政策体系的并轨,逐步把外资的激励机制由优惠政策转变到公平竞争的软环境上来。而建设公平竞争的软环境的关键之一就是建立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

实践证明,一个金融生态环境良好的地区,必然是最吸引资金的地区。地方政府要想吸引资金,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就必须高度重视金融生态环境建设,把加强和改善本地区的金融生态环境作为一项基础性工作来抓。

三、区域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的内容

要改善区域金融生态环境,实现区域经济发展与金融的协调发展,应从如下三个方面进行:

改善区域金融生态环境,要提高地区经济竞争实力。提高地区经济竞争力,一是要加快本地区经济市场化进程,按照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努力培育本地区的市场经济氛围,不断改善经济运行环境;二是要加快地区经济结构调整,要根据国家宏观调控要求和地区经济发展优势,坚持有保有压、区别对待,切实加强和支持地区经济发展中的薄弱环节,使地区经济真正实现全面协调与可持续发展;三是要积极深化本地区企业的改革,使得作为银行贷款主要客户的企业真正成为独立的市场主体,完善公司制度建设,特别是要健全财务会计制度,规范财务报表行为提升企业的经营管理能力,进而提高企业赢利能力,从根本上降低银行的贷款风险。

改善区域金融生态环境,要健全地区社会信用基础。一是要健全维护金融债权的法律和执法体系,完善市场经济条件下调整和规范交易主体之间债权债务关系的法律体系,在立法上要充分体现保护债权人利益的原则,特别是在企业合并、分立、中止等过程中,要突出和强化银行权益,切实保证债权人权利。二是建立和完善多种形式的信用征信和评价体系,各级有关部门要充分整合利用各种信息资源,建立以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社会化服务的信用评价机构,制定出统一的信用体系、规范标准和查询体系,提高信用数据的开放共享程度,使信用度真正成为银行在考察贷款申请者时所能依靠的最重要的指标之一。三是重塑“诚实守信”的社会价值观念体系,把强化信用意识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基础工作,加强全民信用教育,强化道德约束,提高民族信用水平和信用素质。

改善区域金融生态环境,要加快地区金融市场的建设。要发展多种类型的金融机构,构建多类型、多层次的金融市场,尤其是利用地区经济发展优势,借助发达的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树立区域金融机构的优势;规范发展社会中介服务机构,要提升中介机构的专业化服务水平和诚信水平;要从政策上鼓励和扶持与金融生态环境密切相关的一系列专业化的中介机构的发展,培植一批诚信水平高的有代表性的专业化中介机构,形成良好的中介行业道德风范;要继续提高审计、会计、信息披露等标准,在向高水平国际标准看齐的同时,结合我国自身行业和企业制度特点,制定适合我国国情的高标准的审计、会计、信息披露标准;同时还需要在标准的执行方面进一步改进,努力保证审计会计准则不论在大企业还是中小企业中都得以真正严格执行。

四、政府和金融机构在区域金融生态环境建设中的作用

在建设地区金融生态环境过程中,地方政府要前瞻性地认识到资金按市场原则流动在市场经济日益深入发展形势下的客观必然性,高度重视改善金融生态环境对增加信贷投入、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意义,把争取金融支持的重点放在主动地、超前性地改善金融生态环境上。政府在区域金融生态环境建设中的作用在于一是为金融业发展创造公平、公正的环境,二是强化金融政策扶持。

政府在为金融业发展创造公平、公正的环境上:首先应当重视自身行政行为和工作作风,坚持依法行政,建设“诚信政府”;要尊重金融机构,特别是地方金融机构的依法自主经营权,维护金融机构的合法权益,支持金融机构依法维护金融债权工作,旗帜鲜明地打击逃废金融债务等违法行为;减少地方保护主义对金融活动的直接和间接干预,把支持金融机构加快改革和为金融机构发展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作为工作重点;加快本地区社会信用建设步伐,建设“诚信社会”,支持人民银行负责的全国和个人信用征信体系建设工作,推动本地区企业和个人征信体系建设,推动信用中介组织建设;加强政府、企业与金融机构间的信息交流与沟通。

政府在金融政策扶持上:当地政府及各部门要加大对金融机构在债权保全、资产接收、资产处置等环节的政策支持,督促有关部门帮忙简化手续、减免税费,积极支持金融机构清收盘活不良资产,减轻不良资产处置成本;要支持银行采取打包出售不良贷款等措施,加快不良资产处置步伐。

金融发展环境 篇4

关键词:金融生态环境,金融经济,和谐发展

金融生态环境的好坏直接关系着金融经济能否和谐发展。注重良好金融生态环境的构建, 有利于科学发展观的落实, 实现金融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有利于掌握和运用金融经济发展规律, 确保金融业稳步向前发展。基于此, 笔者作出以下几点探讨。

1 构建良好金融生态环境对金融行业发展的重要意义

1.1 有助于落实科学发展观

作为当代经济核心, 注重金融生态环境的构建, 确立实践科学发展观, 带动金融业持续发展。金融行业作为掌握信贷资源的主体, 注重金融生态环境的构建, 方能将微观经营行为与宏观经济发展要求相结合, 提升信贷资源的配置效率, 为金融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强的保障。

1.2 有助于金融体制的改革

历经三十多年的改革和发展, 我国的金融体系初具规模, 为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 起到了促进和支撑的作用, 但在金融发展进程中尚存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 体现了金融体系的不和谐型和脆弱性。目前, 我国的金融体制进入了改革攻坚阶段, 金融体制的改革如火如荼, 构建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 是助推金融体制改革的真实需要。

1.3 有助于维护金融的稳定

不断累积金融风险的后果是导致金融风暴的到来, 会给金融行业带来的巨大破坏力。因而构建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 既是金融行业稳健发发展的关键, 更是维护国家金融秩序稳定的坚强后盾。

1.4 有助于金融经济和谐发展

1.4.1 决定资金流向

现在我国很多银行都着力于地区、行业和相关企业内部评级体系的建立。金融生态环境的好坏直接决定着资金流向, 环境好则意味着更多资金的流入, 反之则意味着更多资金的流出。注重金融生态环境的构建, 以不断优化金融环境和信用环境, 提升本地区的资金吸引力, 提高竞争实力。

1.4.2 决定金融运行质量

金融生态环境不良, 将会导致银行出现很多不良贷款, 造成信贷资金沉淀, 最终导致银行信贷投资力量不足, 对金融运行质量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2 构建良好金融生态环境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长期以来我国对金融业的过度保护和管制, 严重削弱了金融机构对竞争机制和自我调节机制功能的强化和创新, 破坏了优胜劣汰的生存法则, 限制了金融机构的多样性, 影响了金融业的健康协调发展。

2.1 缺乏公平竞争机制

只发“出生证”, 不发“死亡证”的国家信用担保机制极大地破坏了优胜劣汰的生存竞争规则。经营不善的乃至严重资不抵债的金融机构无法及时退出金融市场, 恶化了金融生态体系, 最终导致有问题类的金融机构影响了正常的金融机构。

2.2 缺乏自我约束机制

由于目前的金融机构都是以国家信用为基础, 一旦出现金融风险都是由中央银行和各级财政实施对问题金融机构的救助, 使金融机构的自我约束机制全面软化。

2.3 缺乏完善的社会信用体系

由于长期的信用机制缺失, 对不讲信用者缺乏惩罚机制, 导致失信者获利, 守信者吃亏。一些企业利用破产法的不完善, 以破产逃避还债, 进而导致大量银行坏账的产生;由于信用资料的收集和共享不足, 银行在通过借款人信用对贷款风险作出合理评估方面还有很多困难;又由于会计、审计、信息披露等标准不高, 所产生的“骗贷”现象依旧屡禁不止;相关的中介行业的专业水平普遍不高, 一些中介机构还容易被买通作假。这些既为金融机构实现可持续发展增加了难度, 也增加了金融风险。

2.4 缺乏和谐的组织体系

在新的监管格局下, 由于缺乏协调机制, 人民银行及其分支机构与各金融监管部门及金融机构之间不能进行及时、有效的沟通和协调, 无法实现信息共享, 直接影响了金融工作的效率。特别是在地方和基层, 金融系统实质上处于“群龙无首”状态。

3 构建和谐的金融生态环境促进金融经济和谐发展

构建我国金融生态环境, 既要立足当前, 又要着眼长远;既要突出重点, 又要统筹安排, 建立以法律为支撑, 以政府为主导, 以“一行三会”为主体, 以金融机构和相关部门为基础的组织体系。

3.1 以健全的法制为支撑, 加快出台有关金融机构破产等法律

必须尽快出台《金融机构破产法》, 以保护金融机构债权人利益, 督促金融机构更稳健经营。金融机构破产要建立在市场原则基础上, 破产的成本要由失败金融机构的股东及其相关利益人来承担, 而不能再由国家财政来处置金融机构的破产。

3.2 以风险控制为核心, 把金融监管主体的职责真正引导到保护社会公众利益的轨道上来

一是尽快制定和完善金融监管的绩效评估和考核机制, 把监管主体的职责真正引导到保护社会公众利益的轨道上来。二是尽快构建以人民银行为主导的“一行三会”金融监管协调机制, 共同研究制定实施金融机构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措施和办法, 为金融生态环境建设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

3.3 以保护债权为中心, 为金融机构的良性发展提供良好的社会信用环境

目前, 人民银行继企业信贷登记咨询系统后, 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也将实现全国联网查询。这不仅有利于实现全社会信用信息资源的共享, 而且有利于商业银行及时全面了解掌握客户信用状况, 防范信贷风险, 提高信贷资产质量。

3.4 以建立金融产权制度为重心, 确立真正有效的法人治理结构

要加快金融产权的多元化进程, 允许各种投资主体投资金融产业, 实现金融主体的多元化。一是稳步推进国有商业银行改革, 完善公司治理结构。二是积极推进农村信用社改革, 真正做到花钱买机制。

3.5 以改善银政、银企关系为基础, 优化经济运行环境

一是根据国家产业政策和地方经济发展状况, 及时调整经济布局, 优化产业、产品结构, 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良好的产业环境。二是制定出台支持金融业发展的各项优惠政策, 支持金融业提高资产经营质量和经营效益。三是严厉打击涉及金融领域的各类违法犯罪行为, 为金融机构提供安全保障。四是严厉打击各类逃废银行债务的行为, 加大案件执行力度, 为金融机构提供良好的执法环境。

总之, 只有构建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 才能促进金融经济和谐发展。立足当前, 着眼于未来, 加快金融机构破产法等相关政策的出台, 不断完善金融生态环境, 助推我国金融事业稳健发展。

参考文献

[1]王蔚.浅谈对金融生态内涵的再认识[J].经济师, 2009 (9) .[1]王蔚.浅谈对金融生态内涵的再认识[J].经济师, 2009 (9) .

金融发展环境 篇5

3.1金融危机对高职院校招生环境的影响

高等学校招生工作与经费问题是联系在一起的。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很多人就业发生困难,很多家庭收入减少,这必然影响到他们的日常生活,也可能影响到他们的学业。这样家庭的孩子.可能就不会选择上学,而是出去打工减轻家庭的负担。另外还有一些人,对金融危机下高校毕业后的前景没有信心,认为上学和不上学一样找不到工作,所以也放弃了上高等职业院校读书的想法。根据上面的分析,金融危机对高职院校招生的影响都是负面的。但实际情况也不全是这样,一些高中毕业生因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岗位选择到高校来读书:一些企业的员工应不适应金融危机下企业对员工工作技能和素质的要求,到高等职业院校进行定期深造等,这些都给高等职业院校招生带来了新的契机。因此,需要辩证地看待金融危机对高等院校招生问题的影响。

金融与商务经济环境 篇6

不论遇到了多好的环境,我们都应该告诉自己:这只是追求创业成功的外因。而外因始终只能起到辅助的作用。

但不论在什么时候,我们都必须尽可能地营造和追求适宜于我们的最佳环境。作为创业者,我们内心都充满着必胜的欲望,尽管创业失败的比例居高不下。于是,环境和创业,创业同创业者,成功与失败,就永远在这种博奕中 相持着前进,输赢永远都有。

提供一个这样的关于环境的专题,提供那么多在对环境的整合选择中成了赢家的案例,期望给读者一些启迪,如此而已。

金融支持不足的问题具有普遍性,解决企业融资难的问题目前主要靠风险投资;而考察商务环境主要考察的是税费水平、用地价格、工资水平、生产服务成本等4个方面。

——题记

金融支持对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有着非常大的积极意义。是否形成为中小企业提供从征信、担保、贷款到风险防范和分担的"一条龙式"综合金融支持,真正解决中小企业发展中的信贷瓶颈问题,为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充足的动力,应成为创业者考察创业金融支持环境的依据。

而商务环境主要考察的是税费水平、用地价格、工资水平、生产服务成本(如员工生活消费水平、房租、水电煤气费用和交通通讯费用等) 等4个方面。

案例:“上海的金融支持环境相对较为完善”

案例说明

上海众协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是集科研、开发与生产为一体的科技型股份制民营企业。在产品研发方面与上海交大紧密合作,在充分研究国内外节电产品的基础上博采众长,开发出具有国际国内先进水平的九大系列节电产品,基本可涵盖所有用电领域,可针对各种复杂用电单位提供整体节电改造方案。

案例分析

上海众协科技发展公司的节电产品在市场上很有销路,然而由于缺乏资金,一直无法实施企业扩张计划。但上海众协认为上海的金融支持环境相对于其他城市是比较好的,他们坚信只要产品销路好、市场前景好,总会有风险投资为上海众协注入活力。命运只偏爱有远大目光的人。去年底,国内一家科研投资机构看好"上海众协"的发展前景,注资600万元人民币,双方以股权融资方式进行合作。虽然与海外风险投资商的出手相比,这个数字有些“小儿科”,但对“上海众协”来说,却是雪中送炭。据“上海众协”有关人士预测,今年公司的销售额有望翻一番。

案例启示

上海众协科技发展公司的个案与世界各地的经验和教训证明:创业者创业的成功与风险投资强有力的支撑密不可分。解决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最终要靠风险投资。

中国的创业活动很少看到创业资本的部分,中国创业的金融支持最主要的来源是自有资金、亲戚朋友投资或其他的私人股权投资。资金问题制约着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寻找良好的金融支持,是企业的生存之需。对创业者而言,考察一个地区的金融支持环境就是看当地的实施情况。

此外,在商务环境考察方面,我们主要考察一个城市的税费水平、用地价格、工资水平、生产服务成本等4个方面。以所得税为重点分析上海、深圳、北京3个城市的税收优惠力度。深圳税率为15%,且生产型企业是2免3减半(意思是前两年全部免征后,连续3年减半征收),服务型企业是1免2减半;上海税率为24%(浦东为15%),2免5减半;北京则要在经营期10年以上,减按24%征收,2免3减半,高新技术企业才为15%,3免3减半。如果出口产值比重超过70%,深圳税率降到10%,上海和北京都是减半征收。地方政府由于参与所得税分成,占到40%的比例,在自己的权限范围内,还可以进一步增加优惠力度。对于地方所得税部分,深圳是全部免征;上海为3%,获利后2年免征,出口产值比重超过70%全免,高新技术产业5减3免;北京则对高新技术产业和跨国公司全部免征,对生产型企业经营期达到10年的,5免5减半。

北京用地成本比上海要高,但深圳比北京还要高,排在第一位。深圳对出口型企业,减半征收工业用地的土地使用费,对先进技术企业,减半缴纳工业用地的土地使用费5年;北京对国家级、市级开发区内高新技术企业土地使用权出让金按75%征收,且减半缴纳城市基础设施“四源费”和大市政费;上海则对认定为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3年内返还项目用地的土地使用费与出让金,且免收购置生产经营用房的交易手续费与产权登记费,部分房产契税还可返还补贴。

从总体上看,深圳的工资水平最高,其次为上海和北京。由于城市性质不同,不同阶层收入、不同行业的工资水平在三地排序不尽相同。从阶层收入看,深圳普通工人的工资水平最高,其次为上海和北京;而白领薪水,上海最高,其次为深圳和北京。从行业角度看,北京非制造业一般员工、高层经理的平均年薪分别比上海高17%和5%;而上海制造业跨国公司一般工人、专业人员和高级经理的平均年薪分别比北京高25%、18%和9%。

生产服务成本内容比较多,这里主要从水电煤气费、办公楼租金、交通通讯费用、消费水平等方面对3个城市进行比较。 水电煤气费用北京比深圳和上海都要高。写字楼租金北京最高,其次为上海和深圳。交通通讯费主要比较汽车购置费、通勤时间和通讯费。上海的汽车购置费和通讯费最高,其次为北京、深圳。但是要看到,北京交通最为拥堵,通勤时间长,电讯服务行业开放最慢,增加了交通通讯成本,与上海相比,优势并不明显。

消费水平北京最高,北京的生活指数仅在东京、莫斯科、大阪、香港之后,列全球第五,上海名列全球第11位,深圳为第18位。如北京消费倾向高达90%,远高于上海与深圳。

改善金融业发展环境的相关研究 篇7

一、金融业发展影响因素分析

自上世纪五十年代以来, 金融业始终是我国国民经济中的一个独立部门, 并得到了不断地发展, 其地位越来越重要。所以, 在经济学界, 很多学者都开始关注金融业发展的规律与其影响因素。通常情况下, 从经济增长和金融发展的关系研究中不难发现, 其可以进一步对金融业的发展展开进一步的抑制或促进, 可以说是主要的影响因素。有学者曾指出, 要实现发展中国家的金融增长, 最主要的还是要对金融市场体系进行完善, 从本质上来说, 金融发展与增长的过程就是市场进化的过程。同时, 经济的发展同金融机构是紧密相连的, 如果金融发展停滞不前甚至后退, 对经济发展产生的影响也是巨大的。所以, 要想将一个有效率和有体系的金融体制建立起来, 就一定要提供出足够多的外部资金给企业, 并对储蓄与投资机制进行逐步的完善。

上世纪80年代, 虽然关于金融发展与增长的研究相比较而言没有之前活跃, 但是相关研究工作始终都没有停止过。到了9年代, 对金融业发展问题进行研究时, 在金融业发展模型中引入了金融市场与内生增长, 并根据相关方法, 对经济增长与金融业发展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与研究。有学者认为, 财富的增加与人均收入使得原本简单体系变得更为复杂。当人均收入水平不够高时, 个体便不会有更多的资金参与金融, 因此也就不需要更多复杂的金融服务, 这样, 便发展不了金融体系。相反, 当人均收入达到一定高度时, 个体对金融服务的要求也会相适应的提高。在这种情况下, 一些复杂的金融机构便会对这种机会进行利用, 将有效的金融服务提供出来。不过, 通过这一服务产生出来的成本与费用在一定程度上也会有所上升。还有学者在分析金融业发展影响因素时, 从实践与理论两大层面进行判断, 在分析金融业发展主要影响因素时建立了一个层次分析图。此外, 其还对金融业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进行了归纳与总结, 分别是经济结构、经济规模、政治、城市化进程、经济效率以及法律等。在金融机构、金融规模以及金融效率等方面, 这些因素都会产生或大或小的影响。

二、改善金融业发展环境

要想治理好金融业的发展环境, 不仅需要内部条件, 还需要一些必不可少的外部因素。从某种程度上来说, 金融业的发展就好比是一个精神十分敏感的人, 那根脆弱的神经不知道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就会被触碰到。比如, 民营企业的待遇与国有企业的待遇是不相同的, 而且差别巨大;某些产品在税收问题上, 也许会带来各种麻烦与纠纷;国家出台的一系列政策, 至今在民营企业方面都没有做到真正的优惠, 没能创造出一个良好的发展条件给民营企业。总体而言, 这些都是金融业发展的环境问题。金融业发展环境是一个比较大的环境, 不是小问题。虽然已经有很多学者对其进行了研究与探讨, 但是在民营经济不断发展与壮大的情况下, 金融业发展所面临的融资难的问题也越来越突出。

每一个投资者都有自己的投资追求, 自有投金融业的发展是个体行为延伸的一些深层次的金融生活与金融心理等因素组合而成的一种资本市场现象。目前为止, 金融学理论所形成出来的体系还不够完整, 且不够成熟。在这种状况下, 急需对金融业发展进行调整, 从而将政策稳定下来, 并对投资者对于金融业的信心进行稳定。这样做可以让投资者们敢于决策, 从而使得金融业发展环境得以极大的改善。

当前, 现代信息逐渐复杂化, 也越来越丰富, 且传播的速度非常快。毋庸置疑, 金融业的发展就是处在一个十分难以决断的复杂环境之中。所以, 如何对金融业发展进行决策, 便成了一个能够体现眼光与智慧的试金石。如果投资者只凭自己以往的经验, 非常容易犯经验主义错误;如果投资者只看一时的信息, 极有可能犯主观臆断与片面的毛病;如果投资者只凭常识, 极易走进机械主义的狭路中;如果投资者不能及时行动, 那么搜集而来的信息便可能过时, 最终做出的决策内容自然也就不完整、不全面, 极有可能出现判断与认知上的错误。所以, 在选择金融业环境时, 一定要评估好各种金融现象, 不能迟缓与滞后。一旦选择了一些不确定因素, 则极有可能走错了方向, 其选择的数据与事实, 一定要准确无误。同时, 还要有目的地对经济状况展开调查与反馈, 对人们对某一经济现象的反应进行观察。现阶段, 金融业的大部分信息都来源于相关人员, 而其他一些旁观者则不会对这些进行更深一层的了解, 就好比一个掌舵的人不知道海到底有多深一般。从这一层面上说, 金融业者一定要把握好整个海况。不仅要对海面进行了解, 还要对水下展开深层次的了解, 否则则无法对金融业的运行航道予以确定。

此外, 金融市场也要有一定的效益追求, 因为每一个投资者必定会对效益予以极高的关注。不管是对投资实际行情进行研究的人, 还是对金融投资理论进行研究的人, 归根结底都是在对金融环境进行研究, 对于金融有着密切关系的集资、证券、股票以及公债等问题进行研究。没有对某些研究结果下最后的定论, 就不要急着用它作为理论依据对各种政策和策略进行制定。像企业规模等现象是很难做出判断的, 其资金的实际状况光看表面是远远不够的。有些企业, 虽然它规模小, 但不一定没有雄厚的资金, 要看其经营的是什么产品、有没有借贷、产品的销路怎么样等。相反, 有些企业, 虽然规模做得很大, 但是如果背负了巨大的贷款, 在产品销路方向上也没有明确的思路等, 其发展前景是不容乐观的。也就是说, 不要只追求短期效益, 更要看中长期效益。

三、结语

综上所述, 虽然金融业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据着非常重大的地位, 但其发展环境不容乐观。因此, 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背景下, 对改善金融业发展环境进行相关研究与探讨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摘要:在经济发展中, 金融业是其核心要素与内生变量。从某种程度上来说, 金融业在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尤其是在区域发展中, 其已经成为了决定区域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性因素。然而, 现阶段我国金融业发展所处的环境并不乐观, 亟待改善。基于此, 本文对如何改善金融业发展环境进行了较为详细的研究与探讨, 旨在通过改善我国金融业发展环境, 促进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

关键词:改善环境,金融业发展,研究探讨

参考文献

[1]孙刚.金融发展、股票价格同步性与现金—现金流敏感度研究[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2010, 04 (06) :145~146.

[2]罗国锋, 谈毅, 吴水兰.支持湖北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资本市场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02 (04) :103~105.

[3]于琦.浅析当前我国房产税改革试点方案的成效及发展——基于沪渝两市试点及国际经验的比较[J].中国证券期货, 2013, 06 (09) :121~123.

金融发展环境 篇8

(一) 金融危机环境下物流业的发展现状

金融危机的爆发, 对世界经济发展产生了严重的影响, 全球各国的经济贸易量大幅下降, 根据资料显示, 2008年世界经济已明显放缓, 预测2009年全球经济增长率为2.2%, 发达经济体经济2009年将下降0.3%, 其中, 美国经济将负增长0.7%, 整个主要经济体德国和法国将分别负增长0.8%和0.5%。

作为世界经济共同体中的一员, 我国的诸多行业在这次金融危机中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主导国民经济的各大行业都不同程度的呈现出萧条态势, 其中与国民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物流业形式也不容乐观。

自金融危机爆发以来, 我国物流行业的业务量明显下滑, 对物流企业造成很大的冲击, 以外贸物流为主的南部地区物流压力加大。根据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2008年前三季度中国物流业统计分析”数据显示, 1~9月份, 我国40%以上的物流企业有不同程度的利润减少, 还有部分物流企业出现了赤字。2008年11月, 我国规模以上港口货物吞吐量增幅同比回落2.1个百分点, 集装箱吞吐量同比下降8.3个百分点, 全国公路运输完成货运量和货物周转量增速同比回落7.3和7.2个百分点。物流企业普遍遇到了市场萎缩、业务减少、成本升高、利润下降和资金短缺的问题。我国物流业将进入增长趋缓、结构调整的阶段。

(二) 西部物流企业发展分析

我国西部地区的物流主要涉及的是内陆物流, 尽管金融危机的直接影响并没有沿海地区显著, 但是间接影响却依然存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生产企业自身产量增加值的下降和零售企业销量的增速下滑导致以运输、仓储为主的物流企业业务量下滑。

自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今年1~2月份, 西部地区工业增加值增速与去年同期增速相比回落5.7个百分点。出口总额增速与去年同期相比回落55个百分点, 2009年1月西部地区的12个省市中的10个省市出口出现下降, 其中甘肃出口下降51%, 云南下降40%, 内蒙下降21.8%, 广西下降28.7%。

另外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 西部地区居民消费指数也在呈下降趋势。以西安为例, 从2008年6月起, 连续3个月出现消费总额现将的现象。企业生产能力的萎缩和社会消费量的减少直接导致与之相关的交通运输和仓储业业务量的下降。

2. 业务类型单一, 导致物流企业应对金融危机的能力下降。

长期以来受到国家经济政策的影响, 工业生产一直是相关产业关注的重点, 再加上我国经济发达地区的物流业务也主要以工业品物流, 约占全社会物流总额的90%, 以及居民消费品物流为主, 在西部地区从东部地区引进物流概念时, 很自然的就把工业品物流和消费品物流定为本地区物流的主要内容, 但是本次经济危机主要波及的产业恰好为制造业, 这样就导致西部地区的物流产业受到了一定的波及, 使其应对金融危机的能力下降。

3. 规模化机制尚未形成, 导致西部地区物流企业竞争力不足。

物流产业是一个规模效应非常明显的行业, 企业工作效率的高低, 服务质量的优劣与企业的设备规模及企业的配送网点设置密切相关。但是无论是设备规模还是配送网点都需要大量资金的支持, 小型物流企业显然难以独立支撑。西部地区的物流行业由于发展晚、发展慢、目前仍体现出“多、小、散、弱”的问题。

4. 内部运作效率低下, 物流成本过高, 利润不足。

物流行业秩序混乱, 市场无序竞争严重, 企业的目光都集中在争夺客户上, 对于决定企业利润的成本问题却考虑甚少, 工作效率提不上去, 运作成本高昂, 自然导致整个行业的竞争力不足。

5. 危机意识淡漠, 市场反应迟钝。

在东部发达地区早就将目光集中在提高客户服务质量、体现物流高速、快捷、及时、准确的优势时, 西部的物流企业却仍将眼光放在少数相对发达的大中城市里。物流网点覆盖仅涉及较大的城市, 周边区县则成为网络盲点, 服务仍然停留在等客上门的阶段。这种做法改变了物流存在的主要意义, 面对危机的到来, 手足无措是必然的。

(三) 金融危机环境下西部物流的发展策略

针对以上分析, 为了将金融危机的影响降到最低, 西部物流在今后的发展中应体现以下特色:

1. 建立以农业物流和能源物流为主, 工业生产物流、服务物流为辅的新物流格局。

西部地区多年以来的主导产业结构仍是以第一产业为主, 农业生产和能源产业仍然是首位的。而随着国际市场能源危机和粮食危机的不断恶化, 今后粮食和能源的需求只会越来越多, 将物流的业务重心从工业生产物流向农业物流和能源物流转移, 从根本上解决物流的业务量问题, 使西部物流企业应对金融危机的能力增强。

2. 以网点覆盖为主, 加大物流网络建设, 形成全面覆盖的物流网络。

物流网点的建设决定了物流工作的效率, 只有将物流企业的各个工作网点连接成完整的网络, 使其覆盖到区域的每一个点, 才能真正发挥物流高效, 准确、及时的工作目标, 也才能为物流的发展建立良好的环境。以快递业为例, 东南发达地区基本可以做到任何地方都上门服务, 使用快递业务使客户真正感觉到了便捷。而西部的大多数物流企业却只能做到大中城市之间的上门服务, 对于一些比较偏远的地区却不提供服务, 这使得物流服务的客户群人为的被缩小了。

3. 大力发展协同化物流, 避免企业之间相互竞争。

要实现物流服务的优质化, 快捷的工作模式是必须的, 但是要靠一个企业独自的力量来建立完善的物流服务体系, 难度非常的大。而且西部的物流企业大多规模小, 业务散, 竞争力低下, 那么怎么才能既增加企业自身的竞争实力, 又能缩减企业的物流成本开支呢?协同化物流方式不失为一种最佳的选择。就是指物流企业在一定区域或范围内, 把个别的、零碎的、分散而同质的生产组织形式集中成规模的、便于现代化的大生产组织形式, 协调社会整体资源, 规避资源重复设置和浪费, 充分利用信息和网络技术, 运用现代组织和管理方式, 延伸供应链管理领域的服务范围, 将物流、运输、仓储、配送、信息等环节进行有效资源整合, 优化运作成本, 并进行社会一体化协作经营的新体制物流。通过协同化方式, 将中小企业联系起来, 增加这些企业的综合竞争能力, 同时也可以降低每个物流公司的运作成本。

4. 建立服务机制, 优化服务水平。

物流作为第三产业的一员, 服务是企业的生命, 没有好的服务企业在市场中是寸步难行。要让西部物流产业具有可持续发展性, 建立良好的服务机制是每个企业都应该注意的。

(四) 小结

物流作为经济发展的主要构成, 在国民经济建设中具有重要的作用。金融危机的产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现象。作为西部内陆地区, 我们不应该一味的仿照东南部发达地区或国外发达国家, 而应该结合自身特点, 为本地的经济发展服务。金融危机的爆发对西部物流产业的发展既是威胁又是机遇, 借着这次机会可以使西部物流产业重新进行市场规划, 优化行业结构, 为我们再次参与物流竞争争取时间。

参考文献

[1]兰州市统计局, http://www.lzstats.gov.cn/.

[2]国家统计局, http://www.stats.gov.cn/.

金融发展环境 篇9

诚信是立业之本,执业之基,而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经济决定金融,金融反作用于经济,两者存在着良性互动关系。只有诚信的企业、个人和政府才能从银行融入资金,获得良好的金融支持,从而促进地方经济的高速发展。

诚信是融资的重要基础,商业银行的各项业务都是建立在诚信的基础上。商业银行作为一个经营货币的特殊企业,“安全性、流动性和效益性”是其经营策略,而来自社会各方的失信行为深深困扰着商业银行,一是金融诚信的缺失导致了金融机构不良贷款居高不下。由于企业(个人)贷款经常到期不还,银行信贷资产质量严重恶化。二是金融诚信的缺失削弱了金融机构信用工具的应有功能。商业票据,作为企业之间结算及债务清偿的主要工具,一直难以推广使用的主要原因就是诚信环境较差;而具备诚信透支功能的信用卡,由于出现大量的恶意透支,银行对发行对象及发行条件作了较多限制,使得信用卡市场被“诚信”所卡。三是金融诚信的缺失阻滞了企业正常的资金需求。诚信失衡的问题凸现出来,严重影响了商业银行信贷投放的积极性,在加强信贷风险管理、硬化贷款风险约束的条件下,各基层商业银行都不同程度地出现了慎贷、惜贷、惧贷甚至恐贷现象。

二、构造和谐金融环境的重要意义

良好的绿色金融生态环境、完善的金融体系,是促进经济发展的基础和前提,也是保证金融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平衡杠杆。完善的金融环境能够实现“洼地效应”,从而有利的推动地区内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与此相反,混乱的不协调的金融环境,不仅不会为地区的经济发展做出贡献,反而会伤害经济实体的运作。因此,改善并建立完善的金融环境,不仅有利于拓宽自身的融资渠道,增加社会资本对本地区的投入,而且也有助于保证本地区金融系统的稳定发展,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从而为地区经济的发展创造一个健康的环境。

三、我国农村金融环境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农村金融服务中资金供求矛盾突出

随着我国大力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收入政策的实施,个体农户生产与生活的融资需求急剧增长,资金需求量与日俱增,而目前在我国农村,农业发展银行作为政策性银行业务范围狭窄,覆盖不了市场;农业银行已股改上市,市场定位和经营策略己发生很大改变,对农村、农业的服务已弱化,业务逐渐萎缩;农村信用社正在进行产权制度改革,自身效益不佳,实力太过单薄,又满足不了市场。这种资金的供求矛盾严重的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二)农村担保体系建设不完善,农村经济融资困难

长期以来,我国农村借贷中能提供合适抵押物的很少,而银行等金融机构又不愿意接受农村对象提供的低效的抵押品,保险公司开办农业贷款保险的操作难度大、效益不佳,保险公司对农业保险及农业贷款保险的积极性、主动性不高。以上这一切造成了我国农村担保体系的不完善,农民很难从金融机构融入生产、发展资金。

(三)我国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不健全,功能不强

目前金融机构针对农村的业务范围十分狭窄,功能单一,并且实际借贷也在逐年的减少,甚至一部分金融机构长期以来只存不贷,造成农村大量资金外流,更为重要的是,农村贷款的比例还呈现不断缩小的现象,暴露出农村金融对农村经济发展越来越严重的金融约束趋势。当前在大多数农村地区,只有农村信用社一家金融服务机构独自承担着支农的重担,在其他金融机构欠缺的情况下,不仅其独木难支,而且由于没有竟争压力,也不利于其服务水平和质量的提高,使得金融服务效率低下,难以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助力。

四、营造我国和谐金融环境的探索

(一)加强金融创新

目前,我国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结构存在诸多不合理之处,农村金融服务的发展远远不能满足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农业发展银行由于其自身的政策性作用,限制了其对农业经济的促进作用;而农村信用社由于体制和实力的原因又难以承担起服务三农的重任。只有加快金融创新,寻求建立适合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才能真正的发挥金融服务的作用,才能确保金融服务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

(二)加强诚信建设,构建良好的信用体系

诚信制度,从其重要的地位上说,是经济发展中的基石。诚信度的高低,关乎着经济运行的好坏。加大不诚信人员的社会违法成本,并让每一个诚信人员从中受益,从而增加社会公众对自己的社会信用度的重视。

(1)建立信用服务市场,完善良好的信用服务机构体系。信用服务体系必须种类齐全、依法经营和有公信力。建立信用服务市场,实行信用评级制度和信用报告制度。金融机构和商业机构在与其他市场经济主体进行交易活动时,必须要按照授权和法律法规的规定查明当事人的信用状况并且要求当事人提供相应的信用评估报告。以此引导和鼓励市场主体在市场交易中时刻按照法律法规的规定履行义务。

(2)建立和完善社会信用激励机制,广泛开展创建“信用户”、“信用村”和“信用乡 (镇) ”活动,营造守信光荣的社会风气,让个人信用、农户信用、社会信用成为融资的重要基础。开展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一方面要为广大农民用户建立信用档案,实现整个金融机构信用系统的链接。另一方面,主要面向农村的金融机构要做到实事求是,依据农民信用档案为农户进行信用评分,适当的提高信用贷款的额度,做到简化手续,为农村资金的募集提供便利条件。

摘要:诚信作为一种社会资本, 诚信度的高低将会直接影响经济的良性运作。如何加强诚信建设, 构建良好的诚信体系, 创造和谐的绿色金融环境, 从而促进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大课题。

关键词:诚信建设,金融创新,农村经济,金融环境

参考文献

[1]赵润杰.浅谈农村金融体系制度的创新[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 2008;12

[2]韩俊等.中国农村金融调查[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 2007;15

[3]白立忱.发展中的农村合作金融[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 2006

金融发展环境 篇10

这次全球金融危机由美国房产市场崩溃开端, 从局部发展到全球, 其影响如病毒般迅速蔓延全球, 紧接着到来的是经济危机, 金融萧条。随着经济金融全球化的发展和中国经济对外开放度的增大, 中国经济自然不能独善其身, 已经并将进一步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在全球金融危机外部环境的影响下, 中国经济下行的风险增大, 经济增速下滑已经成为当前一个时期经济运行的主要特征。经济发展放缓, 必然会影响到煤炭的供应和需求。在金融危机环境下, 煤炭企业如何积极应对金融危机, 选择合适的发展策略, 是煤炭企业管理者必须认真研究的课题。

二、金融危机对煤炭企业的影响

(一) 经济增长放缓, 煤炭需求萎缩

2008年上半年, 我国煤炭行业延续了产销两旺的良好态势, 煤炭价格强势上涨, 企业效益大幅提升, 行业景气攀上顶峰。但从第三季度开始, 全球金融危机使得世界经济和我国经济同步放缓, 国内外市场需求缩减, 主要耗煤产业如冶金、建材、化肥等增长缓慢, 导致国内外煤炭市场需求迅速萎缩。2008年我国工业继续保持稳定增长的发展态势, 工业增加值全年累计增长12.9%, 增幅同比回落5.6个百分点, 几个重要耗煤行业均呈现比较明显的下滑走势, 煤炭需求持续萎缩, 致使国内煤炭市场供给略显供过于求。2009年上半年我国工业持续低速增长, 工业总产值1-6月份累计同比仅增长1.8%, 在当前世界经济萎靡的大环境下, 国内电力、钢铁冶炼、建材、化工等耗煤行业的发展也不容乐观, 煤炭需求萎缩的状况并没有得到改变。

(二) 煤炭库存高于正常水平

在煤炭市场需求不断萎缩的状况下, 煤炭的生产却仍然保持增长。2008年, 我国煤炭资源持续保持稳定增长的势头, 1—12月份全年累计煤炭新增资源完成26.6亿吨, 同比增长12.1%。其中, 煤炭生产量全年累计生产26.2亿吨, 同比增加2.9亿吨, 增长12.8%, 增幅同比提高3.4个百分点。不断增加的煤炭供应能力已经超过了煤炭市场需求, 从而导致我国煤炭库存量持续攀升, 港口库存快速增加。据秦皇岛港统计, 该港在2008年6月30日煤炭库存尚处于582.6万吨的正常水平, 9月2日库存量突破820万吨, 11月9日煤炭库存已超过910.7万吨, 12月30日, 煤炭库存回落至585万吨左右, 2009年7月10日, 秦皇岛港务集团共存煤炭647.1万吨。说明在煤炭市场需求仍然未见大的改观的状况下, 煤炭库存仍然较正常水平高。

(三) 煤炭价格较大幅度下滑

2008年上半年, 在市场需求的拉动下, 国内煤价从年初就呈上涨态势, 5月开始更是快速上涨, 7月份达到历史最新高位, 8月份受到全球金融危机和国内经济周期下行双重影响, 煤炭行业景气逆转, 主要耗煤行业需求急剧下降, 库存上升, 导致煤炭市场价格开始快速回落。以秦皇岛煤炭价格行情为例, 发热量5500kcal/kg和发热量6000kcal/kg以上的山西优混煤和大同优混煤在秦皇岛港的平仓参考价格在2008年1月末分别稳定在655元/吨和595元/吨, 到7月份最高价达到了1070元/吨和1000元/吨, 到12月份吨煤价格又回落到600元/吨和520元/吨, 在2009年6月下旬分别稳定在570元/吨和500元/吨。

三、金融危机环境下煤炭企业发展策略

(一) 认清形势, 强化风险管理

在当前全球金融危机不断蔓延的情况下, 世界经济形势和我国经济形势都不容乐观。煤炭行业是受经济周期影响比较大的行业, 如果经济形势不能好转的话, 整个煤炭行业就会保持不景气的现状, 使行业陷入了很被动的处境。这就要求煤炭企业的管理人员应保持高度警觉, 清醒地看到危机的严重性, 时刻关注金融危机对煤炭行业的影响和冲击, 超前预测研究, 从市场需求变化、价格变化、政策调整和经营成本、现金流控制等方面, 适时预测、预算和预控, 强化风险管理, 防患于未然, 这样才能在动荡的市场环境中保证煤炭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否则, 如果煤炭企业管理人员疏于防范, 未能对金融危机对行业和企业的影响有清醒的认识, 麻痹大意的话, 就容易陷入被动的境地。

(二) 优化产品结构, 实施综合开发利用

金融危机对煤炭企业既带来了挑战, 也带来了机遇。因为, 煤炭市场需求的萎缩使市场进入供大于求的局面, 导致煤炭消费行业对煤炭质量提出新的要求, 许多弱小的煤炭企业纷纷倒闭, 这就为大型煤炭企业的发展壮大提供了便利。为了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实现企业的稳步发展, 煤炭企业必须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来应对当前疲软的市场, 从而推动煤矿的安全生产和技术革新, 加大科技投入优化产品结构, 推动煤炭产业的进一步升级, 实现煤炭资源的深加工和循环利用, 由原来的粗放型发展道路走上集约型的发展道路, 这样才能提高煤炭企业的产品竞争力。

(三) 加强企业管理, 提高企业竞争力

在金融危机环境下, 煤炭企业必须进一步完善内部管理, 只有企业管理的不断完善, 才能提高企业抵抗风险的能力, 增强市场的核心竞争力, 才能在优胜劣汰的市场经济中实现企业的优化和发展。首先要加强各类财务管理, 严格控制非生产性费用, 从设计、生产和物流环节抓起, 节约不必要的各项开支, 以较低成本优势提高企业产品市场竞争力, 抵抗和减轻金融危机的冲击影响。其次, 加强企业市场销售管理, 在金融危机环境下, 煤炭企业之间的竞争加剧, 各企业必须提高服务质量, 才能留住老客户, 开发新客户, 保证煤炭销售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曾旗, 郭艳。金融危机背景下煤炭企业的结构调整。煤炭经济研究, 2009年07期。

金融发展环境 篇11

【关键词】 金融抑制 金融自由化

1.金融抑制及其危害

1.1金融抑制

作为金融发展和金融深化的对立面,其理论核心是每个发展中国家的国内资本市场以及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是如何影响该市场运作的。把实际货币余额和物质资本的关系视作是互补的,即实际货币余额的增加将导致投资和总产出的增加。低的或负的实际存、贷款利率使实际货币余额很低。为了使政策对货币体系的实际规模有实质性的影响,私人部门对实际存、贷款利率的反应必须是敏感的。

在金融抑制下,因为存款的实际收益很低,所以储蓄很低。由于银行不能根据风险程度决定利率。低的实际贷款利率吸引那些低收益和低风险项目,对生产性项目或高风险项目来说,要么得不到贷款,要么借助于信贷配给,而银行只能选择安全项目,从而使风险降低。对于生产企业来说,很难得到银行信贷,只好求助于非正式或场外市场,这样非正式的信贷市场就会产生。

1.2金融抑制对我国企业融资能力的影响

企业的发展需要一定的资金来源。假如金融市场受到不适当的人为干预,各种类型的资金价格被扭曲,企业无法根据自身发展要求调整其资本结构达到最佳状态。企业融资能力受到损害,从而会阻碍经济的健康发展。我国的金融抑制是从资金供给、资金价格、资金流动等方面影响企业融资能力的。

首先,政府对利率的管制未影响居民储蓄,是以抑制资本市场为代价的。假如高通货膨胀导致了负利率,就会迫使居民在负利率下增加储蓄。在金融抑制下居民储蓄对利率变动缺乏弹性。还抑制了资本市场,由于投资渠道少,居民不得不选择储蓄。这导致企业过度依靠银行贷款,极大地增加了银行和企业的破产风险。

其次,政府限制利率,对不同类型的资金需求者实行价格歧视,导致了市场分割,由此产生出一块租金市场,租金的存在构成资金的漏损。另外,信贷市场抑制还导致了银行业兼顾利润最大化和政治利益最大化双重目标。

最后,信贷市场上的价格管制和市场分割与政府限定证券价格,扭曲了资本市场的发育。从狭义上理解,资本市场特指股票市场,是企业从事直接融资的重要场所。假如政府过多考虑政治利益,那么直接或间接治理就将转化为金融抑制,从而扭曲市场机制,最终伤害企业融资能力。我国资本市场的抑制是从以下两个方面影响企业融资能力的:一方面,股权结构影响到企业的净资产收益率。我国一直把国有企业作为上市公司的主要来源,并把国有股的份额看作是控制企业的唯一手段,导致了上市公司的畸型股权结构。国有股不流通,不能改进企业绩效,直接损害了企业的融资能力。另一方面,股票定价直接关系到企业的融资成本及证券市场上的资金流向。我国的股票发行价格的确定,是在证监会的行政干预下进行的。由于证监会直接管制一级市场上的市盈率水平,导致了我国上市公司严重的低定价发行行为,这种低定价水平增加了企业直接融资成本。

可見,金融抑制会阻碍经济的发展,反过来呆滞的经济又限制了资金的积累和对金融业发展的需求,制约着金融体制的改革与发展。因此,我们的对策很明了,进行以自由化为特征的金融体制改革,以适应当前经济金融全球化的发展。

2.金融自由化及其危害

2.1 金融自由化

所谓金融自由化,是指80年代初西方国家普遍放松金融管制后出现的金融体系和金融市场充分经营、公平竞争的趋势。具体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1)价格自由化。即取消利率、汇率的限制,同时放宽本国资本和金融机构进入外国市场的限制。让金融商品的价格发挥市场调节作用。(2)业务自由化。即答应各类金融机构交叉业务,公平竞争。(3)市场自由化。即放松各类金融机构进入金融市场的限制,完善金融市场的融资工具和技术。(4)资本流动自由化。即放宽外国资本、外国金融机构进入本国市场的限制。

金融自由化减少了产品间、银行间的资金流动障碍,从而使资源配置更接近最优化。因此,金融自由化改革对增进发展中国家现有金融市场效率,深化金融体制以满足现实经济高效运行的需求,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2.2盲目进行金融自由化对发展中国家的危害

金融自由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稍有不慎就会冲击发展中国家金融体系的稳定性,增加发展中国家的债务负担,最终导致发展中国家出现经济衰退。1997年始于泰国的东南亚金融风暴,就是由金融自由化引发的。这次风暴给正在推行或将要推行金融自由化的国家提供了许多经验教训。给具体表现在:经济增长速度放慢;债务负担加重,企业不堪负重;货币危机导致金融业陷入困境;资本大量外流;失业增加;政局不稳。实行金融自由化必须有适当的宏观经济环境和微观基础,发展中国家开放金融市场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

3.我国金融体制改革对策

我国金融改革经历了20年,这20年来我国金融业发生了巨大变化,整个行业面貌从根本上得到改观。在党的十五大以后,同经济体制改革同步,金融体制开始向更加深入方面展开。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全球金融市场正在形成,资本全球流动加快。因此,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要求的金融体系过程,同时也就是与国际金融体系接轨并溶入这个体系的过程。所以说,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进程就是金融一体化和金融自由化的统一。

目前,我国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假如完全开放金融市场,必然会使国内经济面临国际金融市场的动荡和国际投机资本的冲击,甚至发生金融危机。所以,我国金融自由化、金融国际化将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应遵循以下原则:

第一,金融自由化的过程应与市场发展的进程相适应,各类金融机构的改革应同步进行。自由化过程假如超过市场的承受力,就会产生严重的后果。对必须进行的金融自由化改革,假如采取拖延政策,不但不能避免或推迟金融风险,反而会导致新的市场扭曲。同时,假如金融市场改革不同步,对有的金融机构放松管制,而对有的金融机构仍进行严格管制,就会扭曲各类金融机构的竞争地位。金融当局只有通过高效地执行适当金融自由化策略,才能保证金融市场的发展。

第二,金融自由化的过程与我国金融体系抵御风险的能力相适应,金融市场的发展应规范化与自由化并举。假如金融自由化步伐超出了金融体系抵御风险的能力,就会导致金融危机。只有加快改革金融体制,包括完善金融监管制度,加强金融基础设施,促进专业化银行的商业化改造才能更好地推进金融自由化。真正做到金融市场发展与规范并举,当改革取消了对金融市场的行政干预时,市场约束力和功力机制要取而代之。

第三,国内金融自由化必须在金融约束之后,外部自由化必须在外贸自由化和国内金融自由化之后,金融体制改革与发展是渐进的过程,从金融抑制到金融自由化必须经历金融约束的过程,金融约束指的是一组金融政策,如对存款利率加以控制,对进入加以限制和对来自资本市场的竞争加以限制等。它突出了政府在金融发展中的积极作用。我国可逐步开放资本市场,在开放的同时应采取一些政策措施和间接的资本控制,

结束语

在金融自由化的条件下,金融信息更具有透明度,但不能过度,建立有序金融市场能更好地促进经济发展,减少融资成本使资源配置更接近最优化。深化金融体制以满足现实经济高效运行的需求,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金融发展环境 篇12

关键词:农村金融机构,信用风险,信用违约互换

农村、农业和农民即所谓的“三农”问题, 始终是我国的根本问题, 也是我国历届政府必须关注与解决的问题。我国农村金融问题已成为“三农”问题的瓶颈之一, 而农村金融问题的产生绝大部分与各种各类风险, 特别是信用风险的发生密切相关。如何解决农村金融机构面临的巨大信用风险, 以扭转信贷资金不下乡, 从而增加农村资金供应的问题已成为当今农村金融改革中的热点问题之一。

一、我国农村金融机构信用风险的特点

(一) 信用风险规模较大。

巨大的信用风险导致农村金融资产质量差、风险大。2007年末, 农业银行不良贷款率为26.3%, 农业发展银行不良贷款率为54.1%, 农村信用社目前按照四级分类统计不良贷款率为16.9%, 个别农村信用社按五级分类计量不良贷款余额占比高达70%以上, 从整体上看比城市金融机构高20多个百分点。农业金融机构为减少不良资产, 改善经营业绩, 就会把资金更多地转向信用环境相对较好的城市, 从而进一步减少了农村金融供给量, 加剧农村资金短缺的状况。

(二) 信用风险高度集中。

农业生产的特殊性使得一个地区的农业生产和农业企业的收益具有同质性, 由于生产状况或农业企业收益欠佳造成的信用风险容易在某个地区集中。而我国的农村金融机构的贷款业务具有很强的地域性, 因此, 对于面向该地区发放贷款的某一家金融机构而言, 当该地区的农业生产状况不良时, 它将会面临过度集中的信用风险, 这与银行管理信用风险时应遵循投资分散化、多样化的原则相违背。

(三) 担保等传统方式解决信用风险效果低下。

由于农村土地、荒山、塘堰等承包权没有专门的评估机构, 很难对其价值进行评定, 也很难实现交易, 农村房产不能办理符合贷款担保抵押条件的《产权证》, 又没有类似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公司之类的社会中介机构, 农村金融机构面临的信用风险很难依靠这些传统方式解决。因此, 我们需要探索新的有效途径来解决这一问题。

二、信用违约互换的避险机理及应用条件

信用违约互换是最主要和最基础的信用衍生产品, 信用衍生品是使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在保留资产的前提下, 将贷款或债券等资产的信用风险剥离出来, 在市场上被定价并转移给愿意承担风险的投资者的一种金融衍生产品。它使信用风险第一次拥有了和市场风险管理同样的对冲手段, 从根本上改变了信用风险管理的传统特征, 被称为21世纪最具吸引的金融衍生产品。

(一) 信用违约互换的避险机理。

信用违约互换是一种重要信用违约互换, 信用违约互换 (credit default swap) 是在保留基础资产所有权的情况下, 提供信用风险保险的金融和约。在信用违约互换和约中, 信用保护的买方 (通常是银行) 拥有资产, 并将一项或一组资产的信用风险转移到信用保护的卖方。信用保护买方在合同期限内定期向信用保护的卖方支付一笔固定的费用, 为由信用事件 (credit event) 引起的某项资产的损失寻求保护。保护的卖方提供潜在违约的保护, 保护卖方在从信用保护的买方获得一定费用支付的同时, 则承诺在合同期限内, 当对应信用违约时, 向信用保护的买方赔付违约的损失, 承担不属于他的资产的风险。 (如图1)

利用信用违约互换, 面临信用风险的农村金融机构可以作为信用保护的买方, 在发放贷款的同时, 把该贷款的信用风险转移出去, 以降低和分散本金融机构的信用风险。当贷款的信用事件发生时, 可以从信用保护的卖方那里得到相当于违约贷款的面值的支付。如果没有违约事件发生, 违约互换被终止。信用风险转移到保险机构和其他投资者, 由于贷款依旧属于银行, 贷款保留在资产负债表内, 银行并不需要通知借款者或获得借款者的许可, 因此既能够降低组合暴露, 又能够避免出售相应资产而引起的客户关系的破坏, 甚至可不拘于信贷限额, 发展持续性的信贷交易。农村金融机构面临的信用风险具有高度集中性, 信用违约互换使银行实现贷款转移, 实现风险资产组合的分散化管理, 为信用风险管理提供了更大的自由, 使传统消极、被动的回避风险, 转化为积极、主动的组合风险。

(二) 信用违约互换的应用条件。

在现实的应用过程中, 费用支付问题应该能够较精确的度量。信用保护买方必须向卖方支付一定的费用来购买信用保护, 风险资产的违约概率和回收率是反映信用风险程度的基本参数, 决定费用支付的多少。违约概率越大, 违约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越大, 信用保护买方向卖方支付的费用越高, 反之, 越低。回收率是违约后贷款残值的回收比率, 回收率越高, 信用保护买方向卖方支付的费用越高, 反之, 越低。这些数据的取得离不开健全的金融市场中介服务机构。例如操作规范、知名度高的信用评估机构的建立及运行, 可以向需要信用信息的单位提供企业信用等级信息, 使信用保护卖方更好的了解企业信息, 同时也能够降低调查费用, 有力于信用交易的实现。此外, 对于信用事件发生后损失的度量参考主体的界定也离不开独立的会计、审计事务所的协助等。

此外, 信用违约互换的应用要求金融机构须有较高的风险管理素质。利用信用违约互换分散化解的是原始的信用风险, 使用信用违约互换的金融机构将面临信用违约互换的自身风险, 如市场风险、流动风险等。这些机构在风险识别、风险计量、以及风险管理等方面的素质会直接影响到整个金融市场的稳定。目前国外的银行在风险管理方面普遍采用由银行董事会及其高级经理直接领导的、以独立风险管理部门为中心、与各个业务部门紧密联系的风险内部管理系统, 这是现代金融风险管理的组织保障。金融机构的理性投资理念和风险控制系统不仅可以减少投机行为, 并且降低了信用违约互换产品交易的风险。

三、我国农村金融机构利用信用违约互换的对策

(一) 逐步建立农村信用评估体系。

使用信用违约互换必须有违约概率和回收率这些基本参数, 但是从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 违约概率和回收率测度的基础设施如违约数据库、信用评级体系还远不完善, 金融机构对这方面的数据的积累历史不长。因此, 我国农村金融机构应通过建立银行对乡镇企业和农户的信用网络, 提高对客户信用情况分析、分类、定级的水平, 建立农村的评估体系和相应的违约概率数据库。对于农户来说, 要结合村级组织建立农户的信用档案。对于乡镇企业和农村经济集体组织来说, 要收集他们的财务资料和经济运行状况的信息, 像一些能反映经营、资产状况的重要指标, 如资产负债比例、存贷余额、客户数量、流动比率等, 根据历史数据及与同行比较, 并了解该行业的特征以及他们的历史信用状况。根据评估体系评定的信用等级, 逐步积累各个信用等级下企业的违约概率的历史资料。我国在这方面已有了初步发展, 截至2007年底, 人民银行组织商业银行建成全国统一的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 已覆盖全国银行类金融机构各级信贷营业网点, 为1, 331万家企业和其他组织以及5.9亿自然人建立了信用档案。其中, 企业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已经覆盖全国各级农村信用社, 大部分农村信用社也实现了与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的联网运行。

(二) 充分发挥中介服务机构的作用。

我国现有的会计、审计以及法律事务所的运作不规范, 容易受到政府和企业的影响, 独立反映企业财务和风险信息的能力较差, 有时甚至出现提供虚假信息, 企业不合理包装上市, 欺骗投资者。我国还没有建立起自己的独立的权威性信用风险评级机构, 目前大多数评级机构还不是真正意义的独立法人, 大都直接或间接依附于某级政府机构或属于事业单位, 受到行政干预较多, 缺乏客观独立性和公正性, 评估结果难以得到市场认同, 导致投资者对信用评级的权威性产生怀疑, 不能提供有效的信用信息。一方面增大不利于信用违约互换交易成本, 使交易量萎缩;另一方面会加大信用违约互换的交易风险。因此, 在这方面, 我们应学习西方国家的先进经验, 尽快建立起像标准普尔、穆迪这样具有权威性的信用评级公司, 同时进一步规范审计事务所等中介机构的服务, 相关部门对其违规行为必须按照法定程序严格制裁, 提高中介机构执业报告的可信度。

(三) 金融机构须有较高的风险管理素质。

利用信用违约互换分散化解的是原始的信用风险, 使用信用违约互换的金融机构将面临信用违约互换的自身风险, 如市场风险、流动风险等。这些机构在风险识别、风险计量、以及风险管理等方面的素质会直接影响到整个金融市场的稳定。目前国外的银行在风险管理方面普遍采用由银行董事会及其高级经理直接领导的、以独立风险管理部门为中心、与各个业务部门紧密联系的风险内部管理系统, 这是现代金融风险管理的组织保障。金融机构的理性投资理念和风险控制系统不仅可以减少投机行为, 并且降低了信用违约互换交易的风险。

此外, 信用违约互换的创新性和复杂性要求必须加强对从业人员相关的业务技能培训和考核, 强化风险意识, 提升风险管理水平。在这方面我国农村金融机构应要制定科学、实用的培训规划, 对员工进行定期、不定期的培训。另一方面要实行严格的考试考核制度, 对从业人员要定期进行业务技能考试, 以熟悉信用违约互换的交易技术、法律规范、市场规则、风险认识和定价方法等基本理论和实践技能。

参考文献

[1].李建伟.论改革开放30年之缩影:农村金融改革[J].山东工商学院学报, 22卷3期:77~78

[2].玮红.营造农村金融信用环境的对策建议[J].华北金融, 2008, 4

[3].田华茂, 何洁.农村信用社省级联社信用风险管理探讨[J].农村金融, 2006, 9

上一篇:体育课对数学课的启示下一篇:“分层异步”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