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行业发展环境分析

2024-07-29

金融行业发展环境分析(共8篇)

金融行业发展环境分析 篇1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在促进区域经济金融协调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金融生态环境是金融业生存和发展所依赖的基础,包括政策环境、经济环境、法律环境、信用环境、行政环境和金融服务水平等。新形势下强化区域经济发展的资金吸引力,必须从法律、社会信用体系、会计与审计准则、中介服务体系等方面入手,改善金融业生存发展的外部环境,即改善金融生态环境。

改善金融生态环境具有以下重要意义:

一是有利于地区吸引更多的资金流入。随着经济市场化程度的提高,资金的流动在“洼地”效应的作用下,将更多地取决于地区的信用环境和融资吸引力,也就是金融生态环境。如果一个地区金融生态环境比较好,首先是金融部门对该地区的信用评级就会比较高,就会有更多的信贷资金流向这个区域;其次是在银行信贷资金较强的示范带动作用下,将会有更多的国内外资金转向这个区域投资,融资渠道将会更加畅通。

二是有利于提高本地区资源配置效率。政府经济调控的一个重要目标是优化地区资源配置,促进供求平衡。如果银行都能够自主经营、贷款自主决策、建立有效的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机制,各级政府都能够做到依法行政,社会诚信环境和诚信制度比较完善,市场竞争充分有效,那么市场价格机制的作用就能得到充分发挥,在利润目标引导下,银行和其他投资者会将资金更多地投向经济发展的瓶颈行业,从而使供求关系趋向平衡,地区资源配置得到优化。

三是有利于提高本地区金融竞争力。金融生态环境的好坏对银行业的健康发展具有决定性作用。目前银行业因不良资产多、经营亏损严重等问题而发展缓慢,要面对即将进入的外资银行在经营理念、管理手段、资金实力等方面的优势,根本就不具备竞争力。加强地区金融生态环境建设,改善金融运行发展的外部环境,有利于提高辖区银行的资产质量和经营效益,增强本地区银行业的竞争力,更好地发挥金融的核心作用,促进区域经济金融实现协调发展。

加强金融生态环境建设,需要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建议应考虑重点从以下方面开展工作:

一是关注宏观政策导向,建立科学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一个地区能否吸引国内外投资者的资金,关键取决于两点:该地区的重点产业发展是否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可以避免政策风险;产业发展是否充分利用了当地比较优势,具有市场总体竞争力,可以确保投资者收益。因此在确定区域经济发展规划时,应注重把握地方产业发展的比较优势和国家的产业政策导向,为银行增加信贷投放和其他投资者增加投资创造良好的产业支撑。

二是加快国有企业改革,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有关部门应进一步加快国有企业改革,明晰产权结构、完善治理机制,以利于提高企业在银行信用评级中的等级和获取更多信贷投入。研究制定鼓励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鼓励民营资本投资于国家没有明令禁止的行业和领域,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参与国有企业重组,实现公平竞争,增强经济发展的内在活力,扩大国内外资金投入空间。同时督促企业严格执行有关的会计制度,依法加大信息披露。

三是完善社会信用体系,严厉打击企业逃废金融债务。诚信环境是金融生态环境的重要方面,在一定程度上是影响资金流向的决定性因素。司法等部门应进一步加大执法力度,保护债权人的合法利益,特别是在处理企业改革、破产或履行信贷合约方面,维护好金融机构的合法权益。同时,有关部门应积极配合推进全国统一的企业和个人信用体系建设,培育企业资信评级市场,努力提高社会信用水平。

四是以市场化为导向,加快发展中介服务体系。加大对依附于司法、工商、税务、国土、房产等部门的中介机构的改革力度,严格行业准入并按市场化原则运作。在培育发展当地律师事务所、会计事务所、评估机构等的同时,引进外部先进的中介服务机构,打破评估行业的行政垄断性,增强行业竞争性和行业自律性。加强对中介服务市场的监管,坚决打击虚假评估行为,提高中介服务水平。

五是提升银行盈利能力,推动金融产业持续发展。将银行视作一种产业来发展是推动地区经济发展的长远战略,尤其是在当前经济发展一定程度上依赖间接融资的形势下,银行的盈利水平和融资能力将影响到经济

金融行业发展环境分析 篇2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金融体系主要由金融中介和金融市场组成, 金融发展通常是指“金融体系的规模或效率得到提高” (Khan, 2000) 。在现代经济中, 金融体系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世界银行在2001年出版的《金融与增长》报告中指出:“经济增长和消除贫困取决于一国金融体系的有效运行。”对一些转轨国家来说, 在金融改革与发展过程中常常面临着一些结构性难题, 如监管体系的完善、金融风险的防范、市场机制的健全、银行坏帐的处理、企业控制权的市场化、投资者权益的保护等等。这些问题的解决总是会涉及到法律和金融两个方面, 快速推进的金融改革实践迫切需要法与金融学科的有机融合, 法律制度建设已成为制约金融体系发展从而影响长期经济增长的一个主要约束变量。

一般来说, 法律制度是使市场经济朝着健康方向发展的最基本的制度环境, 那么法律在经济、金融发展中又是如何发生作用的呢?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回答。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 法律制度通过保护私有产权、保证合约执行、降低代理成本、减少信息不对称等途径来促进金融发展。本文主要从法律制度保护私有产权方面来深入分析法律作用于金融发展的机制。

二、法律制度、私有产权保护与金融发展

(一) 产权的含义

大多数商品都能用于几种用途, 或能给消费者带来几种满足。例如, 一根拐杖可以支撑行走不便的人也可以用作敲打的工具, 葡萄既可以直接食用也可以做酿酒的原料, 一块地皮既可以建住宅也可以建工厂。我们把个人使用资源的权利叫做“产权”。阿尔钦认为“产权是一个社会所强制实施的选择一种经济品的使用的权利”。通常来讲产权有三种含义:第一是使用一项资产的权利——使用者权利, 即规定某个人对资产的潜在使用是合法的, 包括改变或销毁这份资产的权利。第二是从资产中获得收入以及与其他人订立契约的权利。第三是转让有关资产所有权的权利, 即让渡或出卖一种资产。阿尔钦进一步指出, 所谓私有产权就是将这种权利分配给一个特定的人, 它可以同附着在其他物品上的类似权利相交换。在一个信息扩散的社会里, 人们必须对生产资源和产品拥有可靠的、可以让渡的私有产权, 即在可信赖的合约交易中, 以双方协议的价格, 用较低的交易成本对生产资源和可交易产品进行转让的权利。

私有产权的保护程度不仅依赖于政府, 还依赖于法律制度和伦理、道德规范。在市场经济中, 法律制度在私有产权保护中的作用尤为突出。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法律框架越完备、法律执行效率越高, 私有产权会得到很好的保护, 产权的交易、转让活动就会变得频繁。反之, 在法律体系不完善或执法效率低下的情况下, 私有产权得不到很好的保护, 产权的交易行为不活跃, 企业投资需求降低。

(二) 私有产权保护与外部融资

我们引入Simon Johnson等 (2002) 的一个关于企业投资决策的分析框架, 在此基础上进行改进来分析私有产权保护与金融发展的关系。一个企业合宜的投资水平首先依赖于行业和企业自身的特点。处于成长型行业或是资本密集型行业的企业通常需要更多的投资资金;有实力的企业更容易发现有利可图的投资机会, 因而其投资需求更大。其次, 企业的投资需求也受到外部融资的约束。企业投资资金主要有两大来源:企业利润留成和通过银行贷款、发行企业债券或股权融资获得的外部融资。一般来说, 企业的发展首先借助于内部资金 (如利润留成) , 但内部资金通常是有限的, 往往需要外部资金来进行补充。如果企业很难从外部筹集资金, 那么融资困境就成为制约企业投资的重要因素。最后, 产权保护程度也是影响投资决策的主要因素。如果产权得不到有效的保护, 投资收益是不安全的, 随时有可能被没收或侵犯, 那么企业家的最优选择就是及时消费, 企业的投资需求就会降低。综合上面的分析, 企业的投资需求函数可表示为:

Id=I (p, s, rI, rL) (1-1)

其中P代表投资的期望利润, s代表产权的安全程度, 即其收益被政府无偿没收或被犯罪分子掠夺的可能性, rI代表企业留存利润投资所赚得的利率, rL代表企业从外部借款所支付的利率。一般来说, 投资的期望利润越高, 投资需求越大;产权保护越好, 投资需求越大;留存利润投资的利率越高, 投资需求越大;外部借款利率越高, 投资需求越小。即:

undefined

企业的投资资金主要来源自身留存利润和外部借贷两个途径, 即:Is=R+Ld, 其中R代表再投资的留存利润, Ld代表企业外部借贷需求。

由均衡条件Id=Is, 可得:

Id=R+Ld (1-3)

通常内部资金的收益率rI要小于外部资金的利率rL。企业家比外部投资者对所投资的项目拥有更多的信息, 如果投资的收益很好, 企业家会先用自有资金投资。而债权人对投资的项目掌握的信息较少, 其借出的资金承担一定的风险, 债权人需要获得一个风险溢价来抵消信息获取上的劣势。因此, 使用外部资金必须支付超过资金机会成本的额外成本。在转轨国家中, 由于信息不对称以及更大的投资不确定性, 内外部资金的使用成本差距可能会更大。

假设企业i愿意投资的当前利润的最大数量为Ei, Ei不超过当前的总利润。则连续性假设可表示为:

Id=R ifId≤Ei

Id=Ei+Ld ifId>Ei (1-4)

根据 (1-1) 和 (1-3) , 可推导出:

R=I (p, s, rI) ifId≤Ei

R=Ei ifId>Ei (1-5)

由 (1-1) 、 (1-4) 和 (1-5) , 可得:

R=I (p, s, rI) ifId≤Ei

Ld=I (p, s, rL) ifId>Ei (1-6)

由上式 (1-6) , 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1) 当企业的投资需求小于企业愿意投资的利润的最大数量时, 企业投资资金全部来源于留存利润, 再投资的留存利润数量取决于期望收益、产权保护程度以及留存利润投资的收益率。即期望收益越高, 再投资的留存利润数量越多;产权保护越好, 再投资的留存利润数量越多;留存利润投资的收益率水平越高, 再投资的留存利润数量越多。

(2) 当企业的投资需求大于愿意投资的利润的最大数量时, 企业的投资还需要从外部借款, 外部借贷的数量取决于期望收益、产权保护程度以及外部资金的利率。即期望收益越高, 企业愿意从外部获得更多的贷款;产权保护越好, 企业更容易从外部获得更多的贷款;获得外部资金的利率越低, 外部借贷的数量将越多。

总之, 当产权得到很好的保护时, 在利润实现之后被政府或犯罪分子侵犯的可能性很小, 企业的投资回报是安全的, 企业家愿意增加投资, 一方面通过增加企业利润的再投资数量, 另一方面通过获得更多的外部融资, 增加企业对外部资金的需求。

综上所述, 法律作用金融发展的机制之一可以这样描述:有效的法律制度通过保护私有产权, 增加投资的安全性, 增加企业的利润再投资以及对外部融资的需求, 同时还会鼓励更多的外部资金供给。外部借贷资金的供需旺盛将会极大地促进金融体系规模扩大, 从而推动金融发展。

参考文献

[1]杜朝运, 王丽娜.论我国金融生态的改进与优化.上海金融学院学报, 2006, (2) .

[2]皮天雷.金融生态的法律制度研究:基于新制度经济学的分析.金融理论与实践, 2006, (2) .

金融环境掣肘经济发展 篇3

金融环境决定地方经济发展

金融生态环境非常重要,这是毋庸置疑的。金融生态环境主要应表现在信用环境、人文环境、管理环境。广泛意义上讲就是金融行业稳定健康持续发展的土壤。包括管理、人文、信用的发展,是综合性的、立体式的。“作为一家银行,对金融生态环境的依靠依附是明显的,在好的环境里,自然能够有更好的发展。”民生银行昆明分行行长谭万刚如是说。

如何界定金融环境的好与否?谭万刚谈及,好的环境首先包括信用环境,即政府的信用环境、信誉环境、诚信的管理环境,个人的信用环境、金融机构的信用环境、企业的信用环境。

管理环境同样有着重要作用,管理环境包括多方面,比如一个政府的法律法规健不健全,是否都按照法律和制度来运行,行业也有自律的管理,如行业协会、商会等的管理措施。管理环境有硬的管理环境,像条约、制度,还有软的管理环境,就是人们相互之间的诚信和习惯,也就是人文环境的建设。这种管理从信用、从人文进行管理,一个地方的人讲不讲信用,是人文的一种传承。从全球来看,信用高的国度,经济发展必然会较好一些。就拿我国来说,江浙一带从政府到个人,就比较讲信用,而这些地方的经济发展也就较好一些。这跟受道德约束,以及宗教的影响是分不开的。

经济发展与金融环境好坏是密不可分的,在经济欠发达的地方,要想发展金融,难度较大。像海地等发展中国家,其政局不稳定,要想在那里搞金融,就会遭遇诸如政变、政府衍生出新的债务等等困难。从内部来看,一方面要有好的经济容量,另一方面要有经济健康持续发展的模式,这样才能跟着政府、国家的经济发展而发展。清楚看到环境与发展密切相关的谭万刚常常在民生银行内部会议上讲,逆势而为是可以,但有好的环境就该抓住机遇顺势而上。

随着GDP和经济容量的增长,这样的发展就比较轻松。在逆势环境中要做到异军突起就比较难,也有这样的情况,但比较少。这是谭万刚对金融生态环境的理解。从中国大环境来看,对金融生态城市的要求越来越突出,苛求越来越大。这样的环境下就高度强调市场行为、市场规则、市场运行要规范。

目前,金融生态环境的建设在各个地方都受到不同程度的重视,并且均有了很大的进步。不过,从整个经济发展来看,各地还是存在差异。客观地讲,中国地大物博,省份也多,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文化、不同的发展阶段也就注定了会有差异。以云南省为例,历年来,云南不良贷款记录就比较低,在管理环境都一样的情况下,这就充分证明了云南省政府、企业、行业、个人的整体环境是比较好的。从政府角度、个人角度看,云南省的金融环境整体不错。这几年来还是有变化,比如说昆明的土地抵押在银行呼吁的情况下,相关管理制度也得到了很好的完善。政府也呼吁,一是要讲信用,二是政府部门要以项目来吸引信贷资金,云南省对信贷资金的需求还是比较大,处于大投入阶段,政府也没有强制你要投入那个项目,这样的管理还是比较好的。对于云南的人文环境,谭万刚个人比较欣赏和认可。他谈及,原来他认为市场经济行为比较充分的地方,相对而言人文环境会比较好,但现在看起来并非如此,例如金融欺诈事件,在经济发达的美国并不鲜见。相比之下,以前总是觉得云南发展慢,思路不够活等,但从另一个角度看云南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纯朴的人文环境,通俗的讲就是“说过的话都算数,不管是政府、企业还是行业”。当然,虽然也有极个别诈骗,但很少。

云南人主要有几个比较好的传统,一是宗教文化、民族文化在云南就保留和傳承的比较好,人的包容、平稳、平和的这种心态不会像经济特别发达之后带来对人性的冲击,这是基础条件。第二是云南省资源特征,使人处于比较平和的状态,不会因为贫穷而使人比较急于求成,但发达地区,贫穷可能就会使人无法生存,但这里有各种生活状态并存。第三虽然求发展,有些地方发展不够快,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因为不太快也不会犯太大的错误,造成太多的资源损耗和浪费,这也能使大的环境比较稳定。还有就是,云南虽然是多民族省份,但每个民族都具有一个比较平和、温和的特点,大家宣扬和传承的文化是一种“宁亏自己,不损别人”的文化。

谭万刚还分析道,就经济生态环境而言,云南的后发优势还是比较明显,虽然总量比长三角、珠三角差距还很大,但是从国家政策的扶持逐步落实到位,加之云南丰富的自然资源,还有就是靠近东南亚的大后方,应该算做是东盟的前沿,祖国的后方,这种优势也得以凸显出来。一季度云南全省GDP增长是超过15%,昆明在15%以上,在全国也是排在前列的。因为发展的规律也是这样,纵观美国的发展也不是一开始就一下子富裕起来,也还是有一个过渡时期。中国也是一样,最早是珠三角,中期是长三角,然后就是工业的二次转移,现在发展又转移到西南地区。云南有很多的优势,首先是劳动力众多,人才回流、资金西迁都为云南带来了很好的发展。这些因素,对云南的金融发展均是利好的。

谭万刚认为在一个良好的金融环境中,银行也会得到很好的发展。以民生银行昆明分行为例,2005年3月民生银行进驻昆明,目前民生的资产有220个亿、存款是170多个亿、贷款是210多个亿、利润有5个亿左右,人员300多个人,网络发展从原来立足昆明,到现在已经发展到玉溪、曲靖、红河以及昆明的郊县等,网络和业务的发展,民生银行这5年里没有一分钱的不良资产,没有一分欠息。谭万刚谦虚地表示,民生银行能取得这样的成绩,得益于其控制制度、客户选择、管理等的严谨和缜密,更重要的前提还是云南省金融生态环境比较好,这样才能够顺势,做好内部的事。

金融机构“反哺”地方金融环境

良好的金融环境对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功不可没,同时也为金融机构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土壤。反之,如果一个地方的金融机构勇于创新,勇担责任,注重自身良好形象塑造,也能促使该地的金融环境不断优化。

谭万刚表示,构建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首先要从金融机构自身做起。长期以来银行特别是新兴银行只愿意去做一些大企业、大客户,他们的抗风险能力,管理手段会好一些,大家不太愿意去做一些微小企业,农村金融做的也不是太多,总觉得风险大。这样就将一些有发展空间的中小企业拒之门外了,整个社会的进步也会因此而滞后。

谭万刚认为,发展是从一个阶段到下一个阶段,是循序渐进。当到了一定时期,大企业已被充分竞争后,那些未涉足的高风险领域,从另一个角度讲,可能恰恰是商业的蓝海。新兴领域机会大、前景好,以民生银行为例,其正逐步涉足农村金融,并间接涉足了农业企业,比如化肥、花卉等涉农企业。谭万刚认为,农业产业优点多,风险分散,它不像大企业集中在一个点上。比如农村的小额贷款就分散在千家万户,比如一个亿的小企业贷款,一家100万,一家50万……风险至少可以分散到一两百家以上的企业。

另外,农村金融也要有择优的原则,要把好的扶持起来,有更快、更好更高的发展,以一好带差,从银行的角度这也是一个原则,这是从农村金融角度自身角度的出发。从外部的生态环境建设来说,有这么几个好的趋向,特别贫穷的时候环境就不会好,但是富裕了以后环境就会有所好转,现在就微小企业、农村金融都是这样,比如农村的养殖户只有做的好才会有一个更好的发展,从这一角度来说环境也会逐步改善,再比如说在一个村子里谁的信誉不好了都会清清楚楚,所以这样的话,自然的就会进化和淘汰的过程。当然,这一切是需要政府的引导、倡导、宣传的农村金融环境。这项业务的发展是大有可为的。

谭万刚介绍说,民生银行已经在大力开展中小企业、微小企业市场。在开拓中小企业、微小企业业务时,就需要银行有一套好的甄别方法去筛选企业,慢慢养成习惯,不好的企业、不好的环境也就会逐步消失,所以从这个角度考虑,银行自身在选择客户的过程中也就起到了净化环境的作用。

从整个发展过程中还要借助一些社会的力量来共同建设,比如对小型企业的扶持,可以通过税务、工商、金融等部门联合来完成,比如一个企业连续三年五年是A级企业,纳税优良,那银行就可以多少贷款支持,制定一个标准,可以进行这样的尝试,也可以是多元化的评估,如信用记录年年都很好的,同样可以采取这种措施,经过社会的多维度建设是可以在这种新兴领域里面塑造一个良好金融环境。

换一个角度来讲,云南的中小企业,包括农村金融都是很实实在在的,像农村的一些养殖、花卉、生物制药等就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这个也是民生银行的重点,民生銀行在开拓新的领域建立起很多阵地,来开展业务。作为政府倡导的金融生态环境来说,云南从各级政府、社会各界,都花了很大力气,一行三局倡导了很多。在构建良好金融生态环境方面,云南政府的重视程度,从客观上讲不亚于一些发达省区。

谭万刚强调说,仅仅有重视是不够的,一些主要的政府部门,一些主要的领导必须要敢于承担责任、敢于协调。从经济发达的地区来比较,江浙、长三角等地诚信较高,诚信的前提就是人的诚信,更重要的是政府敢于作为、敢于承担责任,因为他们也遇到特大困难。2008、2009年出口急剧萎缩之后,他们的很多生产型企业对银行的借款也很多,资金也很紧,企业也濒临倒闭的边缘,据了解,江浙、上海、广州等地的政府承担了很大的协调作用,有些涉及几十个亿的资金,多是由当地政府来牵头,大的财团组织相互之间进行资金调节,共度难关,政府真正承担起协调、指挥责任,正是有了政府的敢作为,今年外贸出口也逐步回扬,从这个角度,政府起了很好的宣传作用。

如果遇到一些大的困难,政府应该承担起共渡难关的责任,建立良好金融生态环境。此外,银行自身也要建立起一个良好的金融环境,本来我们就是一个得益者,也是一个建议者。因为大家都有这个共识,相互间一起去通力合作净化市场,共同建立金融生态环境。对金融生态环境的认知是起到关键性作用的,这一点老百姓在日常生活当中或多或少都在实践着。包括金融运行的重要性,比如可以逐层次的宣传。

采访即将结束之际,谭万刚中肯地说,政府部门原来对金融环境这一概念是比较弱的,但经过多年来,云南省各级领导的重视,各地积极开展构建良好金融环境的工作。这也要逐步向一些国有企业,一些事业单位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事业单位中的比如教育、卫生虽然是公益部门,但是对金融、经济不了解,管理、运行、成本控制就不会有概念。

金融行业发展环境分析 篇4

近年来,xx市以xx现代金融服务业开放发展为突破点,以创建xx金融示范区及xx保险创新综合示范区为主要抓手,不断完善促进现代金融服务业发展的体制机制,抢抓机遇、积极谋划,着力优化金融生态环境,着力积极打造面向东盟金融开放门户副中心,取得积极成效。

破解支持政策难题

针对我市金融体系不完善、金融政策滞后的问题,通过对标全国先进水平,先后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采取财政扶持、人才引进、住房补贴、教育医疗资源倾斜等配套联动,为打造我市现代金融产业城提供了有利发展环境。出台《xx市发展现代金融服务业奖励扶持政策实施细则(暂行)》,明确企业奖励兑现流程、申报要求等事项,为企业兑现政策,解决企业落地的后顾之忧。2020年x月,紧跟金融发展新形势,再次修订了xx市发展现代金融服务业奖励扶持政策,确保xx金融支持政策的竞争力和实效性。2020年xx月,市委、市政府审议通过了《xx市建设面向东盟的金融开放门户试验区规划》,为xx金融业指明发展方向。

破解发展方向难题

在确保风险的前提下,我市通过找准定位,与发达地区进行错位竞争,将融资担保、金融科技、基金管理等xx余项类金融行业列为xx发展金融的主攻方向,促成一批新兴金融企业落户xx,为xx金融业注入了新的血液。截至2020年xx月末,xx红树林现代金融产业城共完成企业注册登记xxx家,其中现代金融服务业企业xxx家,累计实现税收约x.xx亿元。

为加快地方金融牌照的获批,承诺作为风险防控第一责任人,同时全区首创政银担注册资本金托管三方协议确保风险可控,20xx年以来,推动x家融资担保公司获批设立,占全区新设立融担机构数的xx%。设立小额贷款公司x家,占全区新设立小贷机构数的xx%。引入私募基金管理人xx家,其中有x家已完成企业的设立或迁入,募集资金超过x亿元,填补xx私募基金行业空白。推动xx有限公司20xx年x月完成《支付业务许可证》续展,成为唯一一家在xx区内正式营运的第三方支付机构。利用我市上市公司壳资源,引入北京天下秀科技公司重组成功,成为xx第一家独角兽企业和上市公司。

破解项目推动难题

通过创新项目监管模式,助推项目落地,开创了政府部门直接考核和监督项目建设和招商进展的新模式,推动了项目快速发展。目前,项目一期已经取得《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证》、《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和《建设工程施工许可证》。按照整体产业规划,项目目前一期xx万平方米已正式开工。产业城20xx年已完成xx.x亿元投资,预计2020年完成投资xx亿;2020年底完成产业城部分楼栋的主体封顶工作,2021年底该部分建筑完成正式建设投入使用。

破解招商服务难题

为优化现代金融服务业政务服务流程,制定一系列政策措施,组织对政策进行梳理和解读,对注册金融类和类金融企业进行统一认定,并进一步整合招商资源,强化政企合作,先后在香港、北京、xx组织召开多场现代金融服务业专题招商,进一步提升金融招商效率。

破解营商环境难题

在获得信贷办理效率方面,我市率先提出“xxx”工作目标,同时打通银行与不动产登记中心的线上直连,实现借款人办理抵押登记“零次跑”。目前我市普惠型小微企业抵押贷款平均办理时间已缩短到x.xx个工作日。2019年以来,连续三次获得信贷办理效率全区第x名,获得信贷办理效率在全区持续领先。

2020年x月,我市在xx首个实现了采购供应商凭借政府采购合同,通过中征应收账款融资服务平台实现快速获得信用贷款,降低了企业综合融资成本。我市设立xx市中小企业转贷中心,首期资金规模xxxx万元,合计费率x.xx‰/天。目前,已为中小企业节约资金xxxx余万元,帮助企业有效解决“过桥资金”问题。2020年x月,我市设立民营小微企业首贷续贷中心,推动银行机构入驻政务服务中心,为企业提供政策解读、产品业务咨询等服务,受理民营和小微企业的首贷、续贷申请材料,切实缓解民营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融资慢问题。

破解金融风险防范难题

伴随着各类金融新形态、新模式、新产品不断出现,我市金融风险防控压力日益增大。针对互联网金融投诉增长问题,出台了xx市P2P网络借贷风险专项整治下一阶段工作方案以及处置互联网金融风险应急预案,建立领导小组,压实各部门责任。加强排查,强化互联网金融风险监管。对相关疑似非法经营金融业务公司及涉及互联网金融投诉公司开展x次多部门联合现场排查。针对个别上市企业、新三板挂牌公司出现的违规担保、信息披露违法违规、借款纠纷、资金链断裂等一系列风险暴露的情况,以及我市个别金融机构不良率过高等问题认真分析研判,周密制定化解方案,出台风险应急预案及风险处置方案,妥善处理了相关金融风险。

破解金融基础设施提升难题

金融行业发展环境分析 篇5

铜川工业一直在全市经济发展中占据着重要位置。特别是十一五以来,工业经济迅猛发展,生产总值由71 亿元增加到245 亿元,增速达到15.6 %,工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153亿元,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43.1%,年均增长39.6%。随着华能国际电力铜川电厂2×60万千瓦一期项目、铜川声威水泥建材有限公司的两条日产5000吨水泥孰料项目、铜川药王山水泥有限公司的日产5000吨水泥孰料项目、陕汽零部件加工基地一期项目、台湾旺旺集团的食品加工项目、铜川佰度实业有限公司的食品加工等一批大项目陆续建成投产,铜川工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水泥产能由“十五”末的550万吨提高到1700万吨,增长3.1倍;电解铝由8万吨提高到25万吨,增长3.1倍;车桥由9万套提高到19万套,增长2.1倍;电力从无到有,装机容量达到120万千瓦。产业结构调整成效显著,煤炭、水泥、铝三大传统产业改造提升进一步加快,电力电源、装备制造、食

品医药等接续产业产值比重达到了30%,煤-电-铝-水泥循环经济产业链初步形成,工业对社会经济的贡献更加突出。当然,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离不开金融机构的大力支持,特别是对声威日产4500吨熟料生产线一期等一批大项目的支持,极大促进了铜川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和做大做强,推动了接续产业和新兴产业发展,这些成绩,金融行业功不可没。但是,我们都知道,铜川是金融信贷的“高危区”,本地绝大部分国有企业及部分民营企业被列入“黑名单”,金融环境很不好。这一方面给我们工业经济发展带来了相当大的制约,好多项目受资金困扰实施缓慢,老企业由于无法输入新鲜资金血液发展举步维艰;另一方面,铜川金融业也日渐失去了活力,资本市场长期得不到有效的培育和发展,工业和金融业相互依存的关系无法得到良性发展,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本地经济发展活力。近年来提出了“金融生态环境”的概念,就是因为我们现在的金融环境已受到了相当的损害,现在要通过建立稳定的经济环境、完善的法治环境、良好的信用环境、协调的市场环境和规范的制度环境来优化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现就我们工业发展谈谈推动优化金融生态环境的一点想法。一是要以科学发展观的态度研究工业经济发展中心存在的问题,努力推动工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金融生态环境 的优化需要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健康发展为基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影响金融环境的诸因素中既有上层建筑的内容,也有经济基础的内容,归根到底都与经济基础紧密相联,所以,在优化金融生态环境过程中,不能只是机械地解决某一方面存在的问题,而是要在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综合地、配套地解决金融生态环境中存在的不和谐的各方面因素,用发展的眼光、从历史的角度来认识问题,既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更不能顺其自然、静观其变。铜川工业发展这么多年来,优势产业还是没有摆脱传统产业的支撑,接续产业和新兴产业发展步子还不是很大,工业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动力不足,因而对金融行业缺乏有效的吸引力。要优化金融生态环境,工业就必须按照市新的领导班子提出的加快推进资源型城市转型的新目标,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煤炭就地转化、水泥产业升级、铝产业链延伸和陶瓷产业振兴步伐,做大做强食品加工、电力电源、装备制造、光伏照明等接续产业,并注重和果业、养生保健旅游业等其他产业的对接、融合,制定好工业发展规划,走好实施的步子,充分发挥工业的带动和辐射作用,保持工业经济持续发展的强劲势头,金融生态环境的优化就有了基础。

二是通过高起点的招商,增强工业经济对金融市场的引力。要不断优化良好的软环境,建设好投资的硬环境来增强对企业的吸引。特别是各工业园区,要设法加快基础设施建

设步伐和配套水平,建立高效、务实、全能的工作团队,在招商和选择项目中,努力提高招商质量,将一些经济实力强,具有高科技产品,企业信誉优良的企业和符合国家政策优先支持的产业项目优先选入,尽快形成新的优势企业和产业群。通过强化工业园区承载能力,积极培育高新技术产业和外贸企业,提升工业经济的外向度和发展水品;要充分考虑到金融业普遍的“抓大放小”心里,加大培育产

业“航母”,着力推动企业“上市”,提高对金融业的吸引力和信贷增长的需求拉动作用。

三是要积极推动深化企业改革,建立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健全法人治理结构,建立科学规范的公司化运转机制,健全企业会计制度,规范财务行为,不断加强企业自身建设,推动企业各类信息资料的完备、清晰、真实。同时,按照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对经济运行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进行全面梳理,提出废止各类有悖于市场原则的体制、机制和制度,提出企业节能减排、技术改造的方向,不断改善经济运行环境和挖掘企业发展潜力,推动企业健康发展。不断改善银企关系,争取跳出“黑名单”。

四是积极引导企业树立良好的信用观念,并作为推动工业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一方面积极推动社会信用工程建设,主动配合做好工商、税务、公安、银行等部门的信用信息资源联网步伐,推进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建

设,实现社会信用信息资源共享;另一方面,并通过对信誉良好的企业实行国家政策支持倾斜、坚持正向激励和逆向惩戒机制,推动企业树立良好的信用意识。同时,还要引导企业正确处理借贷关系,克服管理不规范,经营决策随意性大的现象,在提高资本运营效率上多下功夫,增强金融部门信贷资金投放的信心。督促企业遵守信贷合同,按期还贷,真正在社会上树立起守信用、重履约的好形象,以诚信赢得贷款,赢得发展空间。

五是积极推动工业投资公司的成立,并以此为平台,逐步建立工业发展担保网络。通过工业投资公司融资、担保试点,并通过争取财政扶持资金,引导建立担保基金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同时,通过财政出资,引进战略投资者,民间入股等形式,建立服务于不同类型经济组织的担保机构,扩大担保机构数量,并采取财政定期注资,企业个人入股等多种形式扩充担保机构的资本金,增加担保机构实力,提高融资总量,来推动资本市场的良性运作,降低金融市场的风险指数。

六是努力推动建立运作良好的政银企交流沟通平台和

医药行业金融分析 篇6

医药行业上半年分析

2011年上半年,A股市场医药板块延续了去年11月以来的趋势,收益率继续落后大盘。期间,申万生物医药指数下降了14.10%,而沪深300指数只下降了

2.69%。

年初以来,宏观经济形势不利于证券市场的表现。CPI从年初的4.9%逐步攀升到6月的6.4%,通胀压力下,政府一直采取紧缩的经济政策,多次上调准备金率及加息,货币供应异常紧张。与此同时,经济增长出现了明显的放缓,工业增加值从年初的14.9%陡然下降到5月的13.3%。经济出现了类似滞胀的局面。上半年医药行业的利润增速也出现了较为明显的滑坡,1-5月医药工业利润总额增长率19.45%,远低于去年同期38.79%的水平。滑坡的原因一是去年的基数较高,二是成本、特别是中药材价格的大幅上升。

行业增速下滑,部分公司的财报业绩低于预期,年初过高的估值水平无法得到支撑,因此医药板块上半年的表现差强人意,特别是在1月、4月下旬、5月下旬和6月中旬出现了四次较大幅度的下跌。

金融行业发展环境分析 篇7

2005年10月,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 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 [1]这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总结我国长期发展实践经验而作出的重大决策, 是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导思想新的重大发展。

2007年10月, 党的十七大指出, 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 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2]

2010年4月, 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党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总结大会上的讲话》中再次明确指出, “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是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的重大举措, 是深入推进改革开放、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迫切需要, 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的必然要求, 是更好实现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宏伟蓝图和行动纲领的现实需要。”[3]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科学发展观具有深刻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 具体包括:第一, 以人为本的发展观;第二, 全面发展观;第三, 协调发展观;第四, 可持续发展观。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 要“推进金融体制改革, 发展各类金融市场, 形成多种所有制和多种经营形式、结构合理、功能完善、高效安全的现代金融体系。”[2]这一论述深刻地阐释了科学发展观的思想实质, 即:金融体系的发展和完善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要建立有利于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现代金融体系。

现代金融体系是现代经济的核心。作为在我国金融体系中居于主导地位的银行业, 在发挥金融体系核心作用中担负着更为重要的作用;也正因为如此, 走科学发展之路, 科学引领银行业进行金融创新, 以实现银行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就显得更加紧迫和重要。

创新是一个民族和国家的灵魂, 是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是企业健康发展并走上成功的动力, 更是我国银行业不断发展的希望之所在。在国际金融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下, 在全球金融业遭受金融危机重创的严峻形势下, 我国银行业只有通过一系列持续性地金融创新才能生存并谋求发展, 才能做大做强。在汲取金融危机残酷教训的同时, 我们需要更加重视金融创新对增强银行业的风险管理能力和竞争力, 推动银行业的科学发展和健康发展的重大作用。作为构建现代金融体系的重要途径和组成部分, 金融创新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以科学发展观贯穿于银行业的金融创新全过程, 以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

二、应对金融危机, 推动银行业金融创新健康发展要始终贯彻科学发展观

始于2007年4月, 以美国第二大次级债提供商新世纪金融公司 (New Century Financial Corp.) 申请破产保护而肇始的全球金融危机已造成全球房地产的持续下跌、诸多全球大型投资银行倒闭、各国股市暴跌、欧美金融机构亏损和全球经济增速急速放缓等严重后果, 美国、欧洲、日本、韩国等国政府被迫启动了大规模的救市措施, 全球金融市场随着金融危机的恶化而展开了大幅度的调整。[4]

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 引发了理论界和实务界对金融创新的深入思考。从金融业发展推动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历程来看, 金融创新是推动金融业发展进步的重要途径和重要动力, 不创新会使金融体系失去动力和灵魂, 不创新就难以推动金融业的可持续发展。[5]从本次金融危机的爆发以及历次金融危机的发展起源来看, 金融创新发展不当又会成为金融危机的导火索, 为金融业带来严重的破坏性灾难。此次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就是典型的金融创新过度、滥用和透支金融资源带来的恶果。金融危机导致银行业等金融机构大量亏损, 资产负债表恶化, 可用资金急剧减少, 资本充足率下降, 银行和银行间, 银行和企业、个人间信任度降低, 不再愿意互相贷款, 金融体系赖以生存的信用体系遭到严重破坏。由此可见, 如果银行业把金融创新的目标完全放在追逐利润、规避监管上而置创新必须遵循的基本规律和原则于不顾, 不能有效地规避和控制风险, 这样的金融“创新”必将成为脱缰的野马, 最终导致金融泡沫、危机和灾难, 使得金融创新不仅不能推动社会进步和经济健康发展, 反而为经济社会带来严重灾难。

国际金融危机的教训警示我们, 任何脱离监管约束的金融创新, 都有可能造成风险失控, 应通过科学有效的银行监管, 把金融创新作为银行业发展原动力的效应发挥到最大, 把金融创新诱发和放大风险的可能性控制在最小。

由此可见, 在当前严峻的国际国内经济环境下, 端正金融创新的指导思想至关重要。就我国而言, 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促进经济社会科学发展, 需要大力推动金融创新。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在充分发挥金融创新的积极作用的同时, 减少甚至避免金融创新不当带来的副作用, 在我国银行业金融创新发展的过程中,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认真汲取国际金融危机教训, 采取更加科学、合理、审慎的态度、理念和模式。

对我国银行业而言, 落实科学发展观, 推动银行业的金融创新, 应该首先将科学发展观的全面发展观、协调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观三方面相结合, 将重心放在发展上, 深刻认识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对银行业金融服务创新产品的迫切需求, 大力丰富和提升金融服务。落实科学发展观还需要继续把研究、开发关系增强我国银行业国际竞争力, 推动我国企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银行服务品种作为工作重点, 增强我国企业的竞争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落实科学发展观中的以人为本思想, 还需要我国银行业加大力度创新出更具个性化服务功能和绩效的金融产品以满足广大劳动人民群众社会福利水平的不断提高。

要坚持以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为我国银行业金融创新的科学发展观基调, 在金融创新的全过程中要切实把握好金融创新与银行监管的辩证统一关系, 深刻认识银行监管对于金融创新健康发展的重要作用, 科学的银行监管有利于使金融创新成为“条线清晰、流程严谨、权责明确、系统完备”的制度体系保障下的可持续行为;加强对金融创新活动的研究, 认识金融创新的发展规律, 把握金融创新的新情况、新趋势, 科学引导和合理规范金融创新秩序, 建立对金融创新的风险评估和动态监管长效机制;同时, 通过金融、法律、财税、文化等多部门、多方位的通力合作, 努力形成更广意义上的鼓励、支持和规范金融创新的合力, 共同为银行业金融创新提供条件, 使金融创新产品真正实现“成本可算、风险可控、信息披露充分”的科学发展和协调发展目标。只有这样, 才能有效推进我国的金融创新, 更好地满足多样化的金融需求, 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加有效、更高水平的金融支持和保障;在提高银行业效率的同时, 促使银行业更加富有活力;在宏观层面上, 促进经济增长, 增进社会福利, 减轻消费者的负担, 进而带动投资和金融需求的扩大。

三、解决我国银行业所面临的挑战需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20世纪70年代以来, 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不断加强, 金融一体化和金融国际化不断发展, 国际收支经常项目变化, 金融国际化更会带来信息不对称与透明度问题, 通货膨胀加剧, 汇率、利率不断动荡, 这一切都给银行业的经营带来了巨大风险, 在传统的信用风险之外, 各类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也日益突出。与此同时, 国际性债务危机的发展及国际储蓄和投资流向地理位置的转移, 也严重冲击着银行业资产的安全性和流动性, 增加了金融中介的敞口风险, 迫使银行业在内的金融业不断创新经营方式、金融产品和金融工具以满足保值增值的需要和应付不稳定带来的风险, 在避免资产风险性的同时, 确保银行的安全性和盈利性。

从全球范围来看, 银行业开展金融创新正是其实现盈利性、流动性和安全性相统一最终经营目标的具体体现, 这种体现具体表现在:金融业务融合、金融混业、金融系统趋同化及国际金融的集成化等。

到了20世纪80年代, 金融创新的外部环境更加宽松, 金融自由化浪潮不断涌现;同时, 电子计算机技术和通讯新技术在金融领域的广泛运用也为金融创新提供了良好的软硬件基础并大大推动了金融创新进程, 并且刺激了金融创新和结构调整。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 发达国家的金融系统更是呈现出趋同化的迹象。Claudia Dziobek和John K.Garrett (1998) [6]认为, 金融系统似乎要趋向于一种共同的中间模式;与此同时, 各国国内的金融市场与国际金融市场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 相互间的影响日益增大, 形成金融的国际集成化。

在经济全球化, 国际政治多极化、金融自由化和金融业务信息化的大环境下, 我国银行业已面临着来自内部和外部的巨大冲击和挑战, 主要包括:技术冲击、产品冲击、利润生成和盈利模式冲击、体制冲击、机构冲击、观念冲击以及监管体制和监管思路的冲击等。要应对这些冲击和挑战, 要求我国银行业必须积极面对和适应。因此, 金融创新在当前和今后是大势所趋, 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不创新就要落后, 不创新就要被淘汰。

创新是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金融创新更是我国银行业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在经济金融全球化背景下, 在国际金融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下, 我国银行业只有通过一系列的持续性创新才能生存并谋求发展, 做大做强。通过金融创新, 可以改善银行业的公司治理和经营机制, 提供多元化的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 以更好地满足社会需求, 增强市场竞争力。与此同时, 推进金融创新需要一整套高效的银行监管体制相匹配, 才能抑制金融创新偏离健康发展的轨道。

与国际上风起云涌的金融创新浪潮相比, 我国银行业的金融创新起步较晚, 与国际先进的金融创新相比, 差距很大。主要表现在:一是创新理念滞后。在思想观念上没有深刻认识到金融创新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缺乏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精神, 重传统业务和传统市场, 在金融创新上缺乏长远的战略规划。二是金融创新层次低、品种少、效益差, 真正能够引领潮流、独树一帜的新业务可谓凤毛麟角。三是规模小, 难以走出传统业务局限, 新业务在整体业务规模中占比低, 起不到调整优化资产负债结构的作用, 难以产生相应的规模效应。四是金融创新缺乏新策略。创新产品缺乏系统性、针对性和高附加值, 重数量轻质量、重包装轻内涵等现象比较普遍, 加大了经营成本。五是自主创新少, 实用质量低。现有的业务创新多是通过引进方式, 自主研发具有首创性和较高实用价值的新业务较少。正因为如此, 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在面对国际金融业激烈竞争形势的情况下, 更要自觉加大金融创新的力度, 汲取金融危机的深刻教训, 增强以科学发展观为银行经营和金融创新指导思想的自觉性, 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地发展金融创新。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大力推动我国银行业进行金融创新以直面银行业发展中面临的挑战。首先, 全球金融危机严重冲击了我国经济, 使得我国银行业经营的环境更加复杂和困难, 业务增长和可持续协调发展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在这种严峻的形势下, 我国银行业必须进行金融创新, 寻求新的业务增长点和利润增长点, 实现发展方式的转变。其次, 我国银行业金融创新是自身生存和发展的内在要求。当前, 我国银行业发展面临着来自国内外银行业金融机构、非银行业金融机构、大型企业集团、大型跨国公司和全球资本市场等参与同类金融业务经营的机构的激烈竞争, 要赢得市场主动权就必须实施金融创新, 也唯有创新, 才能巩固和扩大市场, 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同时, 出于改善经营、提升效益、推动中国企业走出国门做大做强的需要, 必须实施金融创新, 不创新既没有出路, 也没有退路, 危及银行业的生存与发展。

在我国银行业金融创新活动中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必须从战略的高度认识银行业对国民经济发展的核心和枢纽作用, 认识到银行业作为高风险经营行业的风险扩散效应, 认识到银行业作为信用经营行业的信用乘数放大效应, 认识到银行业发展中速度和效益的辩证统一关系, 从而自觉做到以金融创新促进银行业强身健体, 以金融创新推动完善银行业金融机构完善公司治理、风险控制机制, 以金融创新推动银行监管体系、手段和监管工具的完善和富有成效, 进一步构建结构合理、功能完善、高效安全的现代金融体系。

四、结论

综上所述, 本文的主要观点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 科学发展观是统领我国银行业金融创新工作的纲领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 尤其在当前全球金融市场动荡的环境下, 减小和预防金融危机的途径是加强科学监管, 建立资金市场和资本市场之间的防火墙, 发展银行业的根本手段是鼓励科学、合理、有完善风险控制机制起有效作用的金融创新产品的发展。在我国银行业实践科学发展观, 就要求把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放在首位, 以健全、完善和高效安全的金融体系促进国民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

(二) 在金融创新过程中, 应该坚持金融创新产品的“风险可控、成本可算、信息披露充分”, 坚持在金融创新的过程中加强科学监管和协调监管, 使银行业金融创新沿着健康的轨道发展壮大。

(三) 坚持金融创新以人为本, 以促进国民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为银行业金融创新的根本出发点, 而不能单纯为提高本部门的经济利益, 单纯为分散本部门的风险而去发展金融创新

我国银行业有效运行的主题是在金融创新、风险控制和增加社会福利方面找到“黄金平衡点”, 这也是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和推动我国银行业开展金融创新必须把握的重要原则。

综上所述, 在面临复杂、多变、动荡的国际国内形势下, 只有坚持用科学发展观引领我国银行业的金融创新, 才能统筹兼顾、突出重点和循序渐进, 也才能协调处理好银行发展中的问题, 才能适应国内外银行业竞争的需要和市场变化的需求。在推动金融创新的同时, 牢固筑起防范金融风险的防火墙, 发展和壮大包括银行业在内的我国金融体系, 为现代化建设多做贡献。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J]新华网www.xinhuanet.com2005年10月18日

【2】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J]新华网www.xinhuanet.com2007年10月24日

【3】胡锦涛在全党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总结大会上的讲话[J]新华网www.xinhuanet.com2010年4月6日

【4】吴非王丹等在金融危机背景下的我国期货品种创新研究[J]探索2009 (1)

【5】蒋定之关于金融创新的几个问题[J]人民日报2009年11月6日

【6】Claudia Dziobek, John K.Garrett.Central Bank Loss and Experiences in Selected countries IMF Fiscal Affairs Department.1998

【7】石丹金融创新系统[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8年4月第1版

【8】阎庆民金融全球化与金融监管有效性[J]金融研究2002 (2)

金融行业发展环境分析 篇8

关键词:后金融危机时代 环境会计 改进对策

一、引言

低碳经济是当前经济发展的热点,而生态环境保护则是当今低碳经济的焦点。当前,开展节能减排,倡导低能耗、低排放的低碳模式,己经成为各国共识。同时,世界各国企业为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在履行经济责任的同时越来越要承担社会环境责任。近年来我国对低碳经济的研究逐步兴起,一些研究从不同角度对环境会计框架进行了探讨,大大推动了我国环境会计研究的发展。

“环境会计”的概念始于20世纪90年代,“绿色会计理论”逐步成为我国系统研究环境会计的标志。此后,理论界针对环境会计基本理论、环境信息披露、排放权交易会计和环境的成本管理等方面进行了研究,提出了环境会计基本理论框架,分析了环境信息披露架构和因素等问题。一些学者基于完全竞争市场条件,对排污权交易价格形成机制进行了探讨。一些学者对我国排放权交易的会计核算问题及环境成本分析框架进行了考察,推动了我国环境会计研究的发展。2010年,在加快经济转型的背景下,我国启动了低碳城市试点,提供了环境会计发展的丰富实践经验,这有助于进一步规范企业的环境会计制度发展。本文分析了环境会计的内涵和理论基础,讨论了环境会计发展的历程,并对其发展前景进行了分析和思路探讨。

二、环境会计的内涵、发展与理论基础

(一)环境会计的内涵与发展

上世纪70年代开始,环境污染受到国际社会的强烈关注,经济社会平衡发展的呼声越来越高。西方学者比蒙斯等的研究成果揭开了环境会计研究的大幕。上世纪90年代,西方越来越重视环境与会计的结合,会计开始反映环境资源,目标在于改善全球环境问题。环境会计发展成为一种关于人造资产和自然资产增减的会计。“管理”论认为,环境会计通过环境会计管理系统确认和分配相关的现金流。环境会计是指环境与会计理论方法相结合的产物,为不同实体提供信息流。

国内学者也对环境会计的内涵展开了研究。比较一致的观点是,环境会计融合了环境学、经济学与管理学知识,主要用于补偿自然资源消耗与自然环境占用,综合运用了会计学方法反映、报告各会计主体的生产活动影响,并为决策者提供信息。通过对现行会计的修正,环境会计将货币和实物指标相结合,核算和披露了环境资源的损耗和补偿,并为决策者提供了有效的环境信息,目的是实现经济社会的相互协调发展。

(二)理论基础

一是可持续发展理论。可持续发展是立足于生态环境持续发展的模式,它以自然资源环境为主要内容,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基本前提。针对可持续发展建立一套完整的环境会计理论,精确核算相关投入与产出,有其实际意义,因此,开展环境会计是可持续发展的有机构成。国内外学者针对当前会计体系的局限性,更加关注生态公平与效率。顾名思义,可持续会计是为生态系统和社会服务的会计,有利于关注绿色环境会计。

二是外部性理论。私人经济活动会产生外部性问题。外部性揭示了污染的外部成本,科斯定理则认为明晰的产权有助于解决外部性问题。在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的今天,污染权交易理论认为污染权控制污染具有可出售性,一些学者用严格的理论模型解释了市场化方式解决污染问题的途径。这一理论认为,环境会计的实施在于把环境资产、负债等纳入会计核算中,促进外部成本的内部化,保护生态环境。

三是利益相关者理论。该理论认为,利益相关者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注入投资、分散了风险,应该享有一定的企业所有权。该理论在关注股东利益时提出要保障所有个人或群体的利益。实际上,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利益群体的支持,通过环境会计核算,可以充分考虑企业活动的影响、提高信息透明度。而企业基于受托责任要向委托方全面披露经济和社会受托责任情况,要建立全新的环境会计体系,践行利益相关者理论。

三、后危机时代低碳经济与环境会计的发展思路

环境会计能够实现低碳经济,有助于正确核算包括自然资源损耗及生态补偿在内的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状况,推动其进程,有助于实现自然资源的合理配置。当前,我国已从战略角度提出了低碳经济战略,而环境会计能够核算通常的“绿色GDP”,更具前瞻和实际意义,后危机时代低碳经济与环境会计的发展思路如下。

首先,排污权交易市场尚未健全和完善,价格信息不完善,缺乏从不同角度对环境会计影响的研究,信息披露与经济绩效的关系研究不深入,环境会计尚未实现与行为科学的结合。未来发展中,要建立完善的理论框架,在环境会计研究中有几个思路:

首先,要完善环境会计法规体系,加强监管,建立并完善环境会计法规体系和相关会计准则,具体涵盖了会计法、环境会计准则和具体业务准则,也需要加强企业内部环境会计核算制度。而在实践层面,要注重完善环境会计核算基础和假设,尽快规范环境会计核算对象,建立健全环境信息披露形式,增强可操作性,保证信息质量。

其次,要努力提高环保意识,鼓励公众参与环境会计工作。环境会计工作的开展取决于公众和社会团体,环境责任意识的增强、公民素质的提高都有助于促进环境会计制度的完善。从政府层面看,要加强对环境会计的宣传教育,将环境会计纳入系统性社会工程,建立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积极发挥社会团体和公众的监督作用,对环境会计工作开展监督,努力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舒岳.公司治理结构对环境信息披露影响的实证研究[J].会计之友,2010(1)

[2]蒋麟凤.企业价值与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相关性研究[J].会计之友,2010(2)

上一篇:挫折教育的重要性下一篇:质量安全年中工作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