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银行业

2024-10-22

金融银行业(共12篇)

金融银行业 篇1

2007年开始的美国次贷危机让美国金融巨头遭受前所未有的重创, 全球股市激烈动荡, 已现衰退迹象的美国经济更是使全球经济蒙上阴霾。有评论称过于激进的金融创新是此次金融危机的重要动因。但是商业银行也不应该就此惧怕金融创新, 惟一需要做的就是在创新过程中加强风险防范。正如中国银监会主席刘明康所言“金融创新是银行业金融机构提高服务水平和竞争能力的重要基础, 也是我们有效对冲和分散风险的重要手段。”我们要发挥出金融创新的正面效应, 成功地进行风险防范。

一、金融创新的内涵及意义

所谓金融创新, 是指金融机构在经营过程中将各种经济要素进行重新组合进而提供新的金融服务的过程。它包括金融产品创新、金融服务创新、金融管理创新、组织体系创新等。

金融创新是一柄“双刃剑”, 一方面, 通过金融创新有利于提升商业银行的竞争力, 争取更大的市场份额, 有些金融产品的设计还可以分离和转移风险, 有利于银行业稳定发展;另一方面, 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客观上存在风险, 特别是创新产品的交易, 在规避原有风险的同时, 又会带来新的风险, 而在监管和风险防范薄弱的情况下, 更会使金融机构经营的安全性和金融体系稳定性受到冲击。但金融创新尤其是金融工具的创新, 本质上是一种产品的推陈出新, 如果一个行业不鼓励新产品的创新, 也就没有生命力, 如果是企业则必将被淘汰。所以即便有负效应, 从发展与效率的角度也应鼓励金融创新, 享其利, 防其害。

2009年, 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五年缓冲过渡期的结束, 商业银行面临的竞争更加激烈, 这不仅包括银行业内部的竞争, 还包括与外资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及资本市场的竞争。在这种环境下, 我国的商业银行更应注重在观念、制度以及金融工具等方面进行创新, 而目前在这方面我们尚处于较低的发展阶段, 要吸取发达国家的经验与教训, 提高金融风险防范的能力, 构建合理的金融创新风险防范机制,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谋生存、求发展。

二、商业银行金融创新面临的风险

金融创新的风险可以细分成以下各种风险:

(一) 市场风险。商业银行在推出创新产品前对市场判断失误, 创新产品的市场需求不旺, 导致创新失败, 为创新而进行的前期各项投资遭受损失, 从而给银行带来风险。金融创新缺乏有效保护, 创新工具一出台就成为大众工具, 失去其独特性和创利空间, 导致同质化竞争。

(二) 经营风险。1.信用风险。受自身利益的驱动, 面对同业竞争, 商业银行急于推广新业务, 降低对资产安全性的追求, 放松对客户的信用调查, 使贷款质量下降, 形成新的呆坏账。2.汇率风险。由于当前国际金融市场动荡加剧, 各国汇率波动风险日益增大。金融机构业务领域的拓展使其更直接、更深入地融入国际金融市场。如果在国际业务的操作中只注重市场的拓展, 缺乏有效的风险控制机制, 有可能导致资本损失。3.利率风险。在金融创新过程中, 金融机构的负债结构发生变化, “固定利率负债”比例不断下降, “变动利率负债”比例不断上升, 从而使金融机构的利率敏感性提高。当金融资产与负债的利率敏感性都大幅度上升时, 金融机构就将自己置于利率多变的风险之中, 所面临的利率风险进一步增大。

(三) 投机风险。这种风险是指商业银行参与创新产品的交易, 由于创新产品的市场价格暴跌, 使商业银行遭受损失。典型的例子便是银行参与衍生金融产品的交易。20世纪80年代以后进行的大规模金融创新, 推出了众多的衍生金融产品, 如期权、期货等, 很多衍生金融产品推出的本意是规避风险, 但实际上出现了大量的衍生产品的投机活动, 最后导致重大损失。美国的住房贷款应社会经济的发展要求而产生, 一步步地发展到次级贷款危机, 是一个典型的案例。许多银行深陷次贷泥潭, 最后不得不以破产告终。

(四) 传递风险。银行业与其他金融子市场之间的界限已经淡化, 跨市场金融产品日益普遍。一个创新产品涉及的金融机构、数量也在不断地增加。这就使得风险较快和较容易地从地方和行业蔓延到整个经济和全球。以美国为例, 多次证券化和衍生金融工具的运用使得次贷的原始信用风险获得无限的放大, 在将地方和全球资本市场联系起来的同时加强了次贷信用风险与其他风险的相关性, 使次级房贷由行业信用风险转移为广泛的清偿风险和经济衰退风险。

(五) 违规风险。金融创新必须符合监管部门的监管要求, 创新的金融产品不能违反监管的有关政策规定。商业银行在进行金融创新推出金融产品时, 由于对有关的监管政策理解不深或抱着某种侥幸心理, 就可能违反监管部门的监管规定, 最后导致叫停, 引起创新前期投入的损失, 给商业银行带来风险。

总之, 金融创新的风险体系, 是一个由多种风险交织在一起的彼此联系的复杂体系。

三、高度重视金融创新的风险防范

(一) 加强创新管理, 规范创新体制。

金融创新不能是无序的, 而应该是遵循一定的规则运行, 通过建立创新组织结构、产品管理条例等形式, 加强对创新的规范管理, 使创新有章可循, 避免陷入先创新、后规范的恶性循环。

1.在规划创新体系时要遵循谨慎性原则, 回避决策风险;2.在创新产品的营销中, 商业银行应遵循分散风险原则, 扩大经营范围, 实行多元化经营, 以达到分散风险的目的;3.商业银行在创新实施过程中, 要遵循规避风险原则, 通过风险度分析, 避免从事高风险业务;4.在创新工具的选择上要充分考虑市场和政策因素, 避免因市场定位不准或政策阻力产生工具风险;5.可行性论证中要有风险分析的内容, 创新项目实施前要配套出台有效的风险防范措施, 管理中切实加强风险控制措施的落实, 并通过宣传教育, 让员工牢固树立风险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 使防范风险成为员工的自觉行为。

(二) 建立和健全内部控制制度, 采取有效措施保证其严格执行。

1.明确董事会、管理当局以及具体操作人员的职权和责任, 实行严格的问责制, 对在金融工具交易中有越权或违规行为的交易人员及其主管, 要有明确的惩处制度;2.强化创新的激励机制, 制定出具体的奖励办法, 对已采纳并为商业银行带来显著效益的建议以及推广创新产品成绩突出者, 要给予相应的奖励。3.应建立足以监控、管理和报告创新产品交易风险的管理信息系统, 特别是明确不同层次的报告制度;4.人员素质的高低将对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商业银行在关注员工业务素质的同时要更加重视员工的道德水平, 防范道德风险。应选用具有高素质的交易人员, 并明确界定交易人员权限, 包括其职责范围和交易限额;5.实施全面的内部控制与稽核制度。创新业务风险管理规则和程序是内部控制总体框架的延伸, 内部稽核人员对风险管理过程和内部控制系统进行定期检查, 有效发挥内部监管职能。

(三) 完善监管体制, 加强对创新风险的监督管理。

随着监管实践的开展, 世界各国都在不断地寻找有效的风险监管办法。我国的金融监管应积极地吸取国外的经验, 以市场为基础, 把审慎经营和控制风险的第一责任赋予金融机构的所有者、管理者。作为监管当局来讲, 各项监管措施的制定和出台一定要有前瞻性, 监管政策措施要适应金融业未来发展和变化趋势。1.实行严格的市场准入监管。市场准入监管是防范创新工具交易风险的第一道关口。监管当局对准备上市的创新工具, 各种交易机构的注册、审批, 交易所会员及经纪人资格的批准等都要严格审查, 把握交易风险和交易总规模, 控制金融创新风险, 确保金融市场的有序、健康发展。2.加强监管机构之间的信息交流与共享, 建立和健全金融信息披露制度。健全金融监管信息系统, 在条件成熟时建立金融监管信息中心, 专门从事监管信息的收集、整理、发布、分析、研究, 保证信息共享的长期性、稳定性、安全性, 达到防范金融风险, 提高金融监管效率的目的。3.监管的市场化, 引入金融机构信用评级法。信用评级运用于金融监管之中, 一方面, 评价金融机构的业绩, 对金融机构的经营具有指导作用;另一方面, 利用评级指导金融机构的投资和经营活动, 以提高资产质量, 限制不慎投资经营活动。4.发挥银行业自律组织的监管作用。衍生产品品种众多, 交易过程复杂, 交易规模庞大, 监管部门很难对所有的交易进行全面的监管。2000年5月, 中国银行业协会 (CBA) 成立。实践证明CBA在维护银行业市场秩序、提高银行业从业人员素质、促进银行业的健康发展、维护金融体系的稳定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5.建立高效的金融创新风险预警体系。加强对金融体系安全性的监测, 及时把握创新动态, 尽可能减少风险损失, 做到防患于未然。

参考文献

[1]贾琛.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风险与防范[J].金融教学与研究, 2007 (3) .

[2]王彩凤.商业银行金融创新与风险防范策略选择[J].时代金融, 2007 (1) .

[3]刘明康.深化银行业金融创新[J].中国金融家, 2008 (8) .

[4]刘曙光, 张慧.金融创新风险与防范研究[J].金融财税研究, 2007 (2) .

[5]朱毅峰.我国银行业的市场竞争、金融创新与风险防范[J].金融论坛, 2004 (3) .

[6]林蓉晖.金融创新对银行稳定的若干效应分析[D].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 2008.

金融银行业 篇2

银海泛舟掌舵人

——记ⅩⅩ农信联社党委书记、理事长 ⅩⅩ

ⅩⅩ,男,现年43岁,汉族,研究生学历,中共党员,1988年4月参加工作,先后任信贷员、坐班主任、联社副主任、党委副书记、主任;ⅩⅩ年9月入河南省委党校经济管理专业研究生班学习;ⅩⅩ年6月调任ⅩⅩ农村信用合作联社党委书记、理事长。

ⅩⅩ到ⅩⅩ农信联社上任后,面对一个农业大县,农信社经营路子如何走?经过一番深入调查和审慎思考后他深刻地认识到:农信社要想发展壮大,就必须秉承“服务地方、服务小微、服务民营、服务三农”的市场定位,坚持走差异化、特色化发展之路,精耕细作,开拓创新,在支持小微企业方面积极探索,成为辖区小微企业名副其实的贴心银行。在支持农民增收、促进农村小微企业经济蓬勃发展的过程中,Ⅹ

Ⅹ农信联社自身实力也得到稳步增强。截至2011年12月末,ⅩⅩ联社小型微型企业贷款余额53317,较年初增加25363万元,同比多增15811万元;2011年小微企业贷款增速为90.73%,高于全部贷款增速(26.03%)64.7个百分点;全面实现银监会小微企业贷款“两个不低于”目标。目前,该联社成了一家具有一定规模、经营稳健、治理规范,受小微企业欢迎的金融机构,为城乡经济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他本人连续数年被县、市、省联社评为先进工作者;2008年获得省联社书法比赛二等奖;2009年获得ⅩⅩ市“五一劳动奖章”;ⅩⅩ年获河南省联社“先进党委书记”等荣誉。

携手进步相伴发展,为小微企业提供“贴身”服务 当初,该联社在确定市场定位之前,ⅩⅩ和他的团队经历了由不自觉到自觉、由被动到主动、从摇摆不定到躬身践行的曲折过程。如今,经过坚持与不断与完善,支持小微企业已经逐步上升为战略理念和企业文化,并在全员上下已经形成了一个基本共识,即一心一意服务中小企业,与他们携手进步、相伴成长。

“今年公司利润有望达到600万元,比去年增加150多

万元,谢谢你们大力支持,是你们帮企业渡过难关,要不然就没有公司今天的发展。”谈起农信社对公司的支持,新民食品有限公司负责人秦新民感慨万千。这几年,他加工瓜子的销售量大幅增加,公司先后新上了两条国内同行业较先进的全自动流水生产线,全套设备共耗资400多万元。该设备生产流程由电脑自动控制,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最高可日加工优质瓜子60吨左右,产值70多万元。随着国内市场的不断开拓,目前的销售、库存等能力已受到较大的限制,不利于公司的进一步发展壮大,可是要增加货物储备,资金周转又成了眼前最大难题。当时,ⅩⅩ农信联社正在开展“金燕助微企”活动,县联社把该公司列为重点走访对象,多次与公司法人代表秦新民深入交谈,分析公司发展前景后,力助企业渡过难关。经风险评估授信,为该公司发放贷款350万元。利用这笔资金购置优良品种瓜子进行库存,从而满足了新瓜子上市前的市场需求。

河南中原红饮料有限公司为我县知名企业,主导产品为“波蕊”牌系列口乐,年产1000多万瓶,其中软包口乐年产量为400多万瓶,瓶装口乐年产量为600万瓶,由于该公司的

产品售价较低,深受农村广大消费者喜爱,产品在市场上有较高的占有率。近三年公司的产销率均处于90%以上,销售收入增长率为销售利润增长率每年都以50%以上的速度高速增长。在河南省范围内,特别是ⅩⅩ地区,属于饮料行业生产的龙头企业。去年又增加了新产品,随着新产品上市销售,该公司的赢利能力还将进一步增加,不仅给地方财政创造一定的收入,也为地方群众提供一定数量的就业岗位。我县联社通过1500万元的信贷支持河南省中原红饮料有限公司,帮助企业上规模,上项目,提高了企业的生产能力,提升了企业的竞争力,促进企业做大做强,经营效益逐年提高。截止2011年末,该企业实现收入9422万元,较去年增加6402万元;净利润1670万元,较去年增加1383万元。

联社以“公司+农户”方式发放贷款500余万元,支持公司与当地农户种植,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双丰收。如ⅩⅩ市远航实业有限公司和ⅩⅩ冢头镇前王庄村无公害蔬菜基地的100余户种殖大户联姻。

ⅩⅩ冢头镇前王庄村支书兼ⅩⅩ市远航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国申说:“正是由于农信社当初的20万元贷款解了燃眉

之急”。提起创业时的那段日子,王国申直言太苦,真没想到办企业恁难。除了张罗工地施工的辛苦,最主要的还是资金上的压力。他把养老的钱和准备给儿子结婚用的钱也拿了出来,但很快就用光了,满盘一算还有20万缺口没处补。开弓没有回头箭,认定的事儿还得坚持……可这20万元钱真的难住了他。一筹莫展的王国申想到了ⅩⅩ农信社,农信社了解情况后,很快为他发放了20万元贷款。就在公司前期运作正常的情况下,农信社再次伸出援助之手,发放贷款200余万元发展80余户村民建“大根萝卜”种植基地,为公司组织货源加工奠定了良好的发展基础,也为冢头镇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空间。目前,萝卜、黄瓜、篙菜播种面积已发展近4000亩,年产值500万元。在农信社信贷资金支持下,前王庄村萝卜加工由起初的一个不赚钱小作坊,发展到现在年产值达2400万元高附加值的大产业。公司品种也由单一的萝卜干发展到现在篙菜、黄瓜、紫苏等20多种绿色酱菜系列,产品不仅远销日本、韩国,而且还热销于上海、长春各大超市。冢头镇政府一位干部满怀深情地说:“冢头镇这些年在悄悄地发生着变化,鼎力支持这一变化的力

量就是农信社。”

目前,ⅩⅩ辖内有小微企业百十家。在资金供给紧张和融资成本快速上涨的环境下,为缓解微小企业的融资压力,农信联社对辖区内71家小微企业综合授信达67200余万元。自ⅩⅩ年以来,ⅩⅩ农信联社深入推进“送金融知识进万家”活动,特别是去年又结合实际组织开展了“金燕助微企”活动。支持县域特色农业、种植业和养殖业,以及辖内铁锅加工、花生米加工、瓜子加工等深加工行业。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项目可行、效益好、规模大、科技含量高、信用成度高的小微企业优先给予信贷支持;对城乡产业集聚区进行走访考察小微企业284人次,了解小微企业需求,宣传金融政策,提供小微贴身金融服务。截至去年底,农信社累计走访产业基地71个,调查企业71家,建档71家,累计授信6.72亿元,用信2.54亿元,服务领域得到有效拓展。

截止2011年底,ⅩⅩ农信联社发放小微企业贷款25400万元,如:投放贷款600万元支持河南省中原红饮料有限公司;投放300万元支持ⅩⅩ马亮磨料磨具有限公司;投放500万元支持河南更强钢结构有限公司;投放350万元支持ⅩⅩ

眼明寺造林有限公司;投放150万元支持ⅩⅩ华泰陶瓷有限公司等。我们还依托特色产业,选择关联度高的小微企业择优扶植。如积极扶持“铁锅”、“红牛”、“奶牛”这“一锅、二牛”小微企业,带动当地特色产业的蓬勃发展。

把风险控制作为小微客户信贷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 小微客户的规模、经营特征决定了其违约风险要高于大型客户。因此,控制风险成为就发展小微企业客户的关键。

一是谨慎“选”客户。在选择小微客户上,ⅩⅩ特别强调:主业是否突出,现金流是否正常,风险是否充分释放。对经销商,主要看其在本地同行业中的排名状况;对创业者,主要看其所处的行业是不是新兴行业。同时,对那些曾经受到其它银行机构“歧视”的小微企业,ⅩⅩ要求信贷部门也要投入更多的精力和感情。

二是渗透“到”客户。ⅩⅩ要求信贷人员深入小微企业现场,充分了解客户的生产经营情况和财务状况,与客户打成一片,渗透到他们中间去。

三是重视“审”客户。针对辖区商贸流通客户较多的特征,ⅩⅩ尤其强调注重对客户现金流的审查和监控。现金流的状

况,不仅能反映出客户的经营现状和偿债能力,也能确定对客户的授信额度。

四是把好“入”门户。根据不同行业客户的经营情况,ⅩⅩ因地制宜确定客户准入门槛,防止由于规模过小、经营不善等原因带来的风险。

五是倾情“迎”客户。为规避客户由于盲目扩张而带来的风险,联社规定客户只能将信贷资金用于主营业务,对主营业务突出的客户予以情感倾斜优先支持。同时,ⅩⅩ要求信贷部门严格测算客户的资金需求以确定授信额度,防止客户盲目扩张,对主营业务造成不利影响。

六是细心“笼”客群。农信社与客户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是产生风险的重要根源。为克服信息不对称的问题,ⅩⅩ采取的办法是努力把单一客户笼络到一起发展成为客户群。通过发展客户群,一方面可以更有效地解决单一客户信息对称问题,另一方面还很好地解决了行业信息对称问题,掌握行业信息后使得新客户拓展中的信息极易了解。

通过与小微企业客户的稳定合作,进一步拓展了小微企业及个体商户提供长期稳定的金融服务,促进“小微”长足发

展。在此基础上,ⅩⅩ联社理事长ⅩⅩ针对小微企业业务提出了“沉、放、灵”三字要求:即:沉,就是沉下去,深入市场,充分了解每位客户摊位的具体经营状况;放,就是放下架子,与客户打成一片,充分了解每一个商户,最大限度实现信息对称;灵,就是灵活机动,针对小微客户确定灵活的担保方式以及期限和弹性审批工作时间、现金收付款方式。同时,他又提出了支持小微企业的三个“四”:一是“四项全新”,即全新队伍、全新机制、全新流程、全新产品;二是“四项独立”,即独立审批、独立风控、独立核算、独立奖惩;三是“四个标准化”,即管理标准化、操作系统标准化、贷前调查标准化、贷后管理标准化。

在贷款调查方面,采用“四表横列”的办法,现金流量表、还款意愿分析表、资产负债表、现金需求测算表缺一不可,以准确掌握和鉴别客户信息,确保信贷质量。

在审批流程方面,承诺24小时确认制度,设立“小微”审批绿色通道,确保上一工作日内调查的客户贷款情况都能在第二日进行审批,提高了工作效率。

在贷后管理方面,通过了解借款人的经营情况,按照经

营特点对借款人的还款方式作出不同规定,采用“内外”式贷后管理模式,即对借款人自身经营状况、账户现金流交易情况以及从借款人亲戚、朋友处打听其经营现状等方面进行贷后跟踪。

在信贷队伍方面,为适应小微贷款业务开展,创建了专职的小微贷款客户经理队伍,方便了小微贷款业务的开展和专职的小微贷款客户经理队伍的建设和管理。

ⅩⅩ农信联社理事长ⅩⅩ在支持小微企业和当地“三农”贷款模式上,注重在实际中结合区域自然条件、经济状况和农村特点,灵活服务方式,降低服务门槛,采取因人而异,因地制宜的农贷模式使广大有借款需求的小微企业和种养农户得到资金帮助。正是他这种“因人而异”和“因地制宜”的发展模式在农村的成功实践,使得农信社在自身实力较弱、发展空间较窄的情况下,抓住机遇,积极探索出了自身发展同地方经济发展的最佳结合点,从而最终实现农信社与“微企”共同繁荣、共同发展的新思路。

如何化解银行业金融风险 篇3

关键词:防范 金融风险 渎职行为

如何加强对银行业金融风险的防范和化解工作,这是摆在我们面前一道非常紧迫和非常重要的课题。本文试从金融风险的表现及成因分析入手,探讨并提出新形势下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措施及对策。

1、当前金融风险的表现及成因

1.1、“信贷风险”表现及成因:

从当前情况看,信贷风险仍然是银行业面临的最主要风险。主要表现为不良资占比偏高。不良贷款居高不下,导致大量信贷资金死滞梗阻,银行资金流动性偏低,直接影响银行经营效益的提高。主要成因是:一是企业经营不景气,效益低下,无力按期足额归还银行贷款本息,占压一块信贷资产;二是市场转轨、企业改制,甩掉、悬空一块;三是企业关停、倒闭、破产,损失一块;四是基本建设和技术改造资金先天不足,挤占、挪用一块;五是行政干预和信贷资金财政化,垫付一块;六是资金体外循环,特别是洗钱行为的出现,漏掉一块。

1.2、“支付风险”表现及成因:

主要表现是:备付金比例偏低,资金营运困难靠拆借资金过日子。主要体现在一些地方中小法人金融机构身上。主要成因:一是超额准备不足,正常支付清算无法保证。二是长期超比例放款,造成营运头寸紧张。三是不良贷款占比偏高,资金周转缓慢,流动性差,资金无法正常周转;四是非生息资金占用过大,营运能力相对较差。据调查,目前威海市某金融机构应收账款、两呆贷款、亏损挂帐、固定资产占款等非生息资金合计占其存款比例高达28%。

1.3、“经营风险”表现及成因:

主要表现是:部分中小金融机构经营管理水平不高,盈利水平总体偏低。主要成因有:一是企业拖欠利息严重,银行收息难。二是银行低成本资金占比偏低,银行筹资成本偏高。三是不良资产居高不下,信贷资金使效益下降,严重影响了银行经营收入的提高。四是信贷权限不断上收,基层行信贷营销积极性下降,贷款增幅低于存款增幅,导致银行利息支出增大,利息收入减少。

1.4、“管理风险”表现及成因:主要表现为:管理松懈,有章不循,被骗、被盗、被抢等案件频繁发生。主要成因:一是高管人员责任心不强,管理能力低下,管理方法不科学、不到位,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二是内控制度不健全,或有章不循,管理混乱;三是安全防范意识差,防范措施达不到防范要求,给不法分子以可乘之机;四是社会治安环境不好,犯罪分子把作案目标对准金融行业,对银行业构成严重威胁。

2、金融风险防范化解措施及对策

2.1、信贷风险防范化解措施:

(1)继续对不良资产加大剥离和核销力度。

(2)加大信贷结构调整和金融债权保全力度。

(3)加大业务创新和增收节支力度。

(4)加强自主经营工作力度。

2.2、支付风险的防范与化解:

(1)积极组织存款,扩大资金来源。在公平竞争的前提下,采取有力措施,广泛吸纳社会闲暇资金,努力增加存款余额,提高筹资能力,从根本上保证各项存款的稳定增长。

(2)按规定比例缴存准备金、留足备付金,提高营运能力。各金融机构必须充分认清存款准备金和备付金在业务营运中的重要作用,要从促进经济发展,保证金融稳健运行的高度来充分认识这一点。在实际工作中要做到严格足额缴存法定存款准备金规定比例,同时要确保留足备付金,以保障正常的支付清算业务。

(3)严格执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的规定,杜绝超比例放款现象。各金融机构要根据自身信贷能力,按规定比例发放贷款,以保证营运头寸充足;还要按照资产负债比例管理规定,采取切实措施把超比例资金压回,使存贷比趋于合理。

(4)努力清收不良贷款和非生息资金占用,以加速资金周转,增强营运能力。(5)加强反洗钱监管,确保银行业资金安全。银行部门要与公安、海关、审计等部门紧密配合,加强反洗钱监督管理。特别对大额可疑支付行为,一定要严格监督管理,对洗钱等违法犯罪活动,予以坚决打击。

2.3、经营风险的防范与化解:

(1)建立收息责任制,加大收息力度,提高收息率,保证经营收入及时入账。

(2)广泛吸收低成本资金,降低筹资成本,增加盈利水平。

(3)努力压缩不良资产,盘活存量,加速周转,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增加银行经营收益。

(4)加强经营管理,减少损失浪费,降低经营成本,增收节支,减少亏损。4、管理风险的防范与化解:

(1)加强对银行高管人员的审查、考核、教育工作,使他们树立危机感,增强责任心;借鉴先进的管理机制,学会科学管理,提高他们的管理水平和经营能力。

(2)加强内控制度建设,完善内控机制,严格内部管理。认真执行各项规章制度,防微杜渐,堵塞漏洞,杜绝无章可循和有章不循现象。

(3)经常开展安全防范教育,增强全员风险防范意识;同时,还要不断完善防范设施,达到人防、技防、物防三结合,不给犯罪分子以可乘之机。

(4)社会各部门要密切配合,特别是监管部门、公、检、法、工商、税务、财政、审计等部门,要相互沟通,相互配合,相互监督,为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促进经济金融的和谐同步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金融银行业 篇4

关键词:金融衍生品,异化,银行,金融创新

一、金融衍生品异化的原因

自1970s以来, 金融衍生品种类和品种的不断创新使其迅速成长为金融创新的主要对象, 对世界各国的经济活动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但就在金融衍生品如火如荼之时, 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席卷全球, 并扩展到实体经济, 逐渐演化为全球经济危机, 而这一过程中, 金融衍生品正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于是, 一个关于金融衍生品的异化问题也逐渐映入人们眼帘, 引起金融界的广泛关注。

异化一词最早来自于法文的“aliéner”, 本义是“转让”或“出卖”[1]。本文参考国内外相关文献资料, 将金融衍生品异化定义为:以规避风险和追寻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金融衍生品在金融发展和金融创新过程中, 偏离了预定轨道, 背叛了其创造者, 成为其创造者和使用者无法真正认识, 也无法完全控制的金融工具。对于此次金融衍生品异化的原因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

1、反复衍生后的信用担保膜化

近几年, 人们对金融衍生品的创新更加频繁和大胆, 对同一种金融衍生产品可以进行四五次的翻新、融合, 最典型的就是CDO系列衍生产品。但这样的创新产品却早已脱离了其原本的基础资产或指数, 使原本用于规避风险和进行信用担保的金融衍生工具越来越异化为一种“赌博”工具, 在风险面前不堪一击, 更难以发挥信用担保的作用。

2、典型的路径依赖效应

美国新制度经济学家道格拉斯.C.诺斯 (1990) 认为人类社会中的技术演进或制度变迁均有类似于物理学中的惯性, 即一旦进入某一路径就可能对这种路径产生依赖, 说的是一种自我强化和锁定的效应[2]。近十年来, 金融衍生品的发展越来越远离规避风险和保值增值的初始目标。房地产行业、贷款抵押公司、投资银行、信用评级机构等众多机构逐渐在衍生品市场上立足, 通过主动制造和放大泡沫赚取了巨大利润, 于是这一路径渐渐成为一种为之所依赖的范式, 其中潜在的巨大风险却被逐渐淡漠。

3、行为趋同性促使金融衍生品异化

一方面, 虽然衍生品市场规模庞大, 远超过股票市场和证券市场, 但它的流动性却比较小, 极易产生行为趋同问题。另一方面是由于市场的过度竞争使得金融产品创新趋同。进行金融产品创新的主体是包括大投资银行、主要货币中心银行等在内的具有系统重要性的大型机构。这些机构在同一个方向上从事创新竞赛, 致使产品趋同, 也使得市场损益相关性提高。它们一旦在同一产品上失误, 则容易引发系统性风险, 造成衍生品的异化。

4、微观金融监管乏力, 宏观监管缺位

监管部门历来面临一个严峻的问题:与金融创新相比, 监管总是处于滞后状态。同样, 在此次危机前, 大量频繁的金融创新浪潮也使监管部门渐渐处于下风, 从而为金融衍生品的异化创造了舒适的温床。微观金融监管 (一般指金融机构对其自身的监督管理) 未能发挥自身的内部控制优势, 难以对自己在创新领域的风险进行有效的控制[3], 出现了内控乏力问题。宏观监管也即外部监管, 其监管架构与联系日益紧密的各类市场的发展趋势越来越不适应, 原先“多头双线”的监管模式也与金融体系结构产生脱节, 再加上监管标准的不统一, 造成了宏观监管的缺位。

二、透过金融衍生品异化反映我国银行业金融创新的问题

从上述金融衍生品异化的原因分析中可以看出, 是为追逐高利润的盲目创新、对创新路径的盲目依赖、过渡趋同的创新行为和监管的滞后酿成了金融衍生品异化的恶果, 有鉴于此, 回观我国银行业的金融创新, 也不难发现类似的问题:

1、从创新动机看, 目前国内银行的创新动机主要在于占有更多市场份额和资源, 追求盈利的创新多, 防范风险的创新较少, 这种粗放经营方式使得银行金融创新很难有质的提高, 虽然这些创新降低了交易成本, 提高了效率, 但由于疏于防范风险, 却加大了风险程度, 偏离了金融工具风险保障的性质[4]。

2、从创新产品类型看, 也存在严重的路径依赖和过度创新行为。创新产品中吸纳性创新多, 原创性创新少, 创新产品的差异性不大, 同质化现象严重。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创新的金融工具已达上百种, 但由于我国商业银行的市场定位雷同, 产品缺乏特色, 金融工具品种少、结构单一, 其中85%左右都属于吸纳性创新或复制国外的创新路径进行的创新, 真正由我国首创、具有我国特色的原始性创新明显偏少[4]。

3、从监管方面看, 首先, 银行业内控机制不健全, 对金融创新风险管理的能力较差, 普遍存在重规模扩张、轻风险管理的现象, 传统的风险管理机制相对于高风险的金融衍生品交易已显落后, 无法起到有效的监控、制约和预警作用[5]。其次, 宏观监管方面, 我国银行业三个层级的监管法制体系不协调, 相互之间有诸多重叠或抵触, 使监管无法完全到位, 存在监管的漏洞。

三、金融衍生品异化对我国银行业金融创新的启示

金融创新是国际银行业发展的持续动力, 但任何产品都是双刃剑, 创新产品更是如此, 通过金融衍生品的异化现象反映出的我国银行业在创新过程中的一些严重问题, 为我国银行业继续进行金融创新工作提供了一些启示。

(一) 风险控制是银行业金融创新的前提

如何从防范金融风险的角度出发, 积极借鉴国际经验和教训, 确保创新稳健、快速地发展, 是国内银行需要尽快解决的问题。毫无疑问金融创新是有风险的, 而且这种风险具有一定的隐蔽性。创新的金融工具其作用是可以分散风险, 但正因如此, 也往往使人们忽略了它的隐蔽风险。而金融创新本身也只是转移了风险, 但并没有消灭风险, 更无法抵御系统性风险的冲击。金融创新业务是商业银行持续保持竞争力的关键, 其专业性强, 风险管理难度大[6]。商业银行应设置金融创新业务协调管理部门, 建立健全的创新产品审批体系, 建立或指定对新产品准入进行牵头管理的专门机构, 对创新风险进行有效的控制。

(二) 创新方向和策略的明确把握是创新的重要保障

1、摆正创新动机

银行进行金融创新的动因无非有四个:追逐利润、规避管制、转嫁风险和金融自由化, 其中追逐利润是最根本的动机。但无论是哪一种创新动机, 都必须在创新的同时注意产品或业务的风险问题, 在创新过程中始终坚持审慎原则和对客户负责的原则, 端正创新态度, 不盲目跟风, 有效地避免因行为趋同和路径依赖所导致的风险系统化、扩大化。

2、顺应政策指引

目前国内银行市场正发生着深刻的变化, 政府和监管部门日益鼓励创新。商业银行应把金融创新作为发展的一项战略, 顺应国家政策指引, 科学运用, 通过金融创新进一步提升市场竞争力。

3、善于根据经济的实际需要寻求创新空间, 避免重复创新

和过度创新

当前创新领域要特别关注和支持国民经济重点发展的领域, 包括中小企业融资, 从技术、平台、机构、产品等方面寻找新的中小企业金融服务的模式和渠道, 建立多角度、多层次的创新预案, 避免资源的浪费和风险的集中。

4、提高针对金融创新活动的全面风险管理能力, 坚持在稳健经营原则下进行金融创新

银行业必须加强自我约束, 合理评估创新产品中的内在风险, 综合测算潜在成本和收益, 平衡短期与长期利益。同时, 在创新活动中始终坚持稳健经营, 把安全性和流动性作为各项活动的首要考虑, 对盈利性的追求必须以安全性和流动性得到保证为基本条件, 否则, 对盈利性的过度追逐可能置商业银行于危险之中。

(三) 创新监管应科学化、全面化

科学高效的金融监管是金融创新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建议各宏观监管部门继续紧跟我国国民经济和金融业发展的实际情况, 一方面不断加强各监管机构之间在业务产品创新问题上的联络沟通, 促进金融创新协调发展;另一方面, 对金融机构的创新活动实施差异化监管, 鼓励创新能力强、风险管控好的金融机构在业务产品创新上先行先试。同时, 作为抵御风险的第一道防线, 银行内部控制也必须进行重新审视, 加强金融创新风险管理的内部控制建设, 以期把金融创新风险置于可控范围内。

参考文献

[1]王凤荣.金融异化的制度诱因与风险[J].西安金融, 2002, (10) .

[2]North, Douglass C, Institutional Change and Economic Perfor-manc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0:94.

[3]张恒.美国金融发生的金融衍生品异化的解释危机[J].财会研究, 2009, (12) .

[4]刘振全.经济危机形势下商业银行金融创新面临的十大难点[J].黑龙江金融, 2009.

[5]王华峰.金融创新视角下我国银行业风险管理研究——基于全球金融危机背景[J].金融经济, 2009.

银行业金融合规警言感想 篇5

“无规矩不成方圆”,世间诸多事情的形成与发展,如若离开了“规矩”这杆天枰的制衡,则瞬间变的唐突而不协调。纵然在而今的日常生活中,一些追求新颖、追求创新的事物,需打破常规的束缚,以便于得到更新更广泛的发展;但是这个突破与发展的前提条件,仍然是需要在整体规范的基础下进行,以整体的主干框架为主导而延伸变化出来;即所谓的“万变不离其宗”。

金融业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占据重要地位。它包含了银行、保险、证券等三大领域。银行业作为金融业三大支柱之一的产业,关系国计民生,涉及面较其他金融产业更为普遍、广泛。而银行合规风险的杜绝与防范,则是我们每一个银行从业人员必备的常识与意识。对金融风险的防范与调控,有助于保障银行业持续、健康、稳健、快速地发展,它的存在可以以点滴间敏锐的把握,细节中的细节来形容。“谨小慎微,防微杜渐”,则有效地诠释了它存在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它不仅仅是市场经济中大的宏观调控,更是我们日常业务操作中微观的实际行动。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细节决定成败。每一个个体业务的有效发展促进一个整体业务水平的快速提高,而整体的业务水平的增强,更是对个体业务极大的积极带动,二者互利共存,相扶相济;形成一个良好的团队氛围。但是在日常的业务操作中,二者之间如若单独任意一方出现纰漏,作为单位管理者或者个体业务者未及时发现或制止,发生合规等风险因素,那么势必会给单位及个人带来巨大的损失。经济和精神上的双重打击,则有很大可能会给一个美好的前程葬送掉;一个美满家庭将会打上一个永远的休止符,一个永不磨灭的伤痕将永远烙在心中。纵使泪流满面、悔恨非常,也挽回不了因一时糊涂或理智丧失,进行违规操作而给家人和自己带来的伤痛与不幸。我们认真地观看了许多合规风险的案例,既看到了国家和政府在制止和打击违规操作中的决心和力度,以及对于金融合规的重视程度。又让我们初入金融领域的年轻人,清醒地认识到:“不可抱有侥幸心理,去逾越警戒线。”每一个金融业务人员都要认真仔细地进行业务操作,谨慎而为之。

如何提高银行业金融服务水平 篇6

■做好银行业金融服务的意义

◎做好银行金融服务工作有利于促进我国和谐社会的建立。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和国家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任务,社会要和谐,首先要发展,必须坚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为社会和谐创造雄厚的物质基础。银行业是我国金融业的核心部分,是全社会的经济纽带,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助推器,是人们维持正常生活不可缺少的环节。好的金融服务,不仅能有效的落实党和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并为国民经济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注入资金活力,而且能更好的满足社会公众的金融产品需求,使人们各得其所。银行业良好的服务对促进构建和谐社会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做好银行金融服务工作有利于银行自身经济效益的提高。真正意义上的商业银行其赖以生存的基础是金融服务,任何金融产品的开发和销售都必须通过全面的金融服务来实现。银行的服务工作做得越扎实越有利于银行金融资产和负债的扩张,为获取更多的经营效益、不断提升银行的价值奠定基础。

◎做好银行金融服务工作有利于促进银行自身的经营管理。银行的综合服务能力不仅体现在硬件上,更多地会体现在内部的管理水平方面,如银行高层决策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服务的方向和理念;银行内部的人力资源管理与调配得是否得当关系到员工能否人尽其用,影响着员工工作积极性的发挥;对金融资产的管理与维护是否及时到位关系这些资产能否在经营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对金融产品售后的信息管理如何直接关系到客户对产品的满意度;对客户关系管理得是否到位关系到如何划分客户群体,实行差别化服务和从客户中发现新的商机。等等所有这些都说明银行要有一个好的服务必须首先有一个好的内部管理,银行业在市场中的竞争说到底是综合服务能力的竞争,市场呼唤银行为客户提供好的服务,好的服务反过来促进银行取加强内部管理。

◎做好银行金融服务工作有利于促进员工队伍综合素质的提高和企业文化的建立。银行金融服务的优劣最终取决于员工综合素质的高低,是员工综合素质的集合体现。服务客户的质量、效率与特色无不通过员工的用心服务来实现。银行优质的金融服务反过来对员工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这就需要有一个健康向上的企业文化作支撑,如银行及其员工的服务理念、价值观念、团队的向心力和凝聚力、组织结构的科学高效、团队的整体决策力、执行力及操作力等等都会在追求对客户的优质服务中得到进一步提升。

■目前国内银行业金融服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银行员工用心服务的整体水平还有待提高。员工用心服务客户是提高服务质量的最有效的保证,而用心服务来至于员工的工作热情,工作热情来至于良好的工作环境(包括人文环境)和自身追求。从本人与不同银行的员工交谈得知,员工之所以去努力做好服务工作,一是为了自己的工资,二是避免受到领导的处罚,三是保住自己的现有工作。同时有不少人流露出对所处工作环境的不满情绪,认为管理者的表率作用发挥得不好,对员工的处罚多而激励少,即便有些激励措施也是粗放的,缺乏整体性和科学性,导致员工工资差距很大,员工的晋升渠道狭窄且缺乏公平,等等这些都直接影响着员工的工作激情,使员工长期被动性的为客户提供服务,有不少员工服务中缺乏热情和创造,提高员工的用心服务的水平已十分必要。

◎银行服务客户的整体联动性还不太高。各家银行都存在众多营业机构,而机构内部有划分不同的产品销售部门,如对公业务、对私业务、产品代理业务等都分别有不同的部门销售和服务,同一银行的不同机构不同部门各自为战,横向之间缺乏整体联动,对有多种服务需求的客户往往有几个内设机构和部门重复提供服务。不仅造成银行资源的浪费,还给客户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银行内部服务设施和软性服务方面还不够规范统一。不同的银行在服务设施和软性服务方面有不同特色方能体现出银行服务的个性化并无可非议,但在同一个银行内部不同营业机构的服务设施和软性服务方面存在明显差异的话,就会使客户在同一银行享受不到一般同等化的服务,这会影响银行金融服务的整体成效。

◎银行营业机构的内部管理还不够严密,涉及客户利益的内部案件还时有发生。银行营业机构因内部管理不够严格而引发案件的情况时有发生,给银行业造成的风险和损失可以说是巨大的,尽管国家银监会近年来加大了对银行业案件专项治理的监管力度,但情况仍不容乐观。

◎银行内部激励约束机制的科学性和实效性还还有待于提高。银行是一个企业,同时又是一个架构完整的组织。在这个组织内部,如果对员工缺乏公平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员工要么工作起来怨声不断,缺乏动力,缺乏热情,在服务客户的过程中将心中的怨气和郁闷无形中会转嫁到客户身上;要么是对员工的综合激励成本与员工因受激励而创造的价值之间不相对称,或叫“激励负收益化”,这样的激励就不具有科学性。其表现形式一是受到激励的员工不具有典范性或在工作中缺乏带动性;二是受到激励的员工占员工总数的比例较少,缺乏整体效应;三是激励的部门结构、业务的前后台结构及员工结构缺乏合理性。这种情况下,就不利于提高多数员工的团队意识、凝聚力和向心力,最终导致银行的整体服务能力下降。

◎银行提供金融服务的效率与客户的心理预期仍存在有一定的差距。这种服务包括柜面业务和面向客户的其他业务。银行柜面业务服务的效率问题是客户最敏感也是反映最普遍的问题。本人从业内了解到北京、上海、深圳等地的几家大型商业银行的基层营业机构去办理业务,听到客户怨声最多的就是前台柜员的工作效率低下问题,甚至不少是银行的VIP客户。本人认为,出现这样的情况有多方面的原因,但国内银行服务的态度和效率问题应该是其中重要的方面。

◎国内商业银行的金融服务手段创新不足。近年来,国内银行业金融服务创新日趋活跃,但是与发达国家银行相比,创新的机制、层次和能力不足问题较为突出。

金融银行业 篇7

1互联网金融的时代特征

(一) 互联网金融的概念

互联网金融是互联网与金融相结合的新兴领域, 英文名称是Internet of Finance, 简称IOF。互联网金融以依托于支付、云计算、社交网络以及搜索引擎等互联网工具, 实现资金融通、支付和信息中介等业务的一种新兴金融。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已经历了网上银行、第三方支付、个人贷款、企业融资等多阶段, 越来越在融通资金、资金供需双方的匹配等方面深入传统金融业务的核心。理论上任何涉及到了广义金融的互联网应用, 都应该是互联网金融, 包含第三方支付、在线理财产品的销售、信用评价审核、金融中介、金融电子商务等多种模式。

(二) 互联网金融的主要特征

互联网金融是"基于互联网思想的金融", 代表着交互、关联、网络。互联网金融是一种新的参与形式, 并不是传统金融技术的简单升级。它具有成本低、效率高、覆盖广、发展快、管理难、风险大的特点, 主要有三个特征:一是以网络信息技术为实现手段。互联网金融主要通过网络生成和传播信息, 通过搜索引擎对信息进行组织、排序和检索, 通过云计算处理信息, 有针对性地满足用户在信息挖掘和信用风险管理上的需求。二是以点对点直接交易为基础进行金融资源配置。资金和金融产品的供需信息在互联网上发布并匹配, 供需双方可以直接联系和达成交易, 金融服务的边界得以进一步拓展, 交易成本显著降低。三是以第三方支付为结算平台。通过互联网实现以第三方支付为基础的资金转移, 第三方支付机构的作用日益显著、突出。

2互联网金融时代银行业面临挑战

随着第三方支付、阿里信用支付、网络贷款平台等互联网公司的快速发展, 银行业面临诸多方面的挑战。

(一) 对商业银行市场地位的挑战

目前第三方支付、网络信贷的蓬勃发展, 不断对银行的支付业务和传统信贷业务进行侵蚀, 挤占银行的市场份额, 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银行的市场地位。

一是商业银行的支付中介地位受到挑战。数据显示, 近几年来, 中国互联网支付的交易规模迅速增长, 到2013年互联网交易的总金额为1.84亿元, 同比增长39.4%, 占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10%以上。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打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 强有力的冲击着商业银行的支付中介地位。第三方支付和移动支付借助具有互联网特色的灵活的经营模式, 为用户提供了良好的支付体验, 对商业银行的传统支付产生了比较明显的替代作用。2010年底以来, 如支付宝、财付通等第三方支付公司都推出了各自的快捷支付产品, 这些产品无需开通网银就可完成快捷支付。

二是商业银行的融资中介地位受到挑战。在融资过程中, 商业银行一直作为资金供求的信息汇集中心而存在, 时至今日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催生了新的资金融通模式, 阿里金融、人人贷、重筹融资等平台直接将资金的供给方和需求方进行对接, 商业银行已经不再是客户, 特别是中小微企业和个人创业者寻找资金的唯一渠道。如阿里金融通过互联网数据化运营模式, 为阿里巴巴、淘宝网、天猫网等电子商务平台上的小微企业、个人创业者提供可持续性的、普惠制的电子商务金融服务, 现已推出淘宝 (天猫) 信用贷款、淘宝 (天猫) 订单贷款、阿里信用贷款等成熟的微贷产品。截至2014年2月, 阿里金融服务的小微企业已经超过了70万家。

(二) 对商业银行业务经营的挑战

一是网络金融的发展对银行负债业务经营形成压力。随着第三方支付交易规模的迅速扩张和"宝宝"军团的异军突起, 越来越多的资金从银行分流, 截至2014年6月30日, 余额宝规模已飙升至5741.60亿元, 虽然占个人活期存款的比例不高 (约5%) , 但其快速扩张的速度已引起银行业的普遍关注, 其对储蓄存款的分流作用不容小视。

二是网络金融的发展对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形成压力。一方面, 随着第三方支付公司业务的多元化发展, 银行的代理收付手续费收入受到挤压。以支付宝、财付通为首的第三方支付企业获得牌照后, 开始参与互联网及移动电话支付、银行卡收单、预付卡发行与受理、货币汇兑等众多支付环节。另一方面, 基金第三方支付的发展, 影响银行代销手续费收入。目前, 已有汇付天下、通联支付、银联电子等七家机构获得基金第三方支付牌照, 成为基金公司的直销渠道。

(三) 对商业银行客户经营理念的挑战

传统的金融服务营销主要靠"推", 依靠客户经理的推销和柜面人员的推介, 而互联网金融开创了以"拉"为主的金融消费模式, 通过网上交易、移动支付等手段增强金融服务的可获性、及时性和便利性, 自发的吸引客户。这一现状要求商业银行深入思考一些问题:如何做好线上金融服务和线下客户需求的有机结合, 做到线上线下一体化, 如何充分运用好客户身份信息、社会关系信息、交易信息、生活信息和行为信息等各类数据。

(四) 对网络安全风险的挑战

互联网金融在给人们带来便利的网上金融服务的同时, 网络安全问题也日益显现。网上银行网站的安全, 交易信息传递的安全, 登陆密码或支付密码的泄露问题、网络病毒问题、网上支付的信用问题和法律问题、网上安全认证机构建设混乱等等问题, 都对商业银行的网络安全管理和网络风险的防范提出了一系列的挑战。

3互联网金融时代银行业的发展机遇

互联网金融的本质还是金融, 虽然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给银行带来一定的冲击, 但它在一定程度上对银行传统业务是一种补充, 覆盖了传统银行业务的一些盲区, 能够为商业银行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一) 依托互联网金融扩大业务合作领域

商业银行与互联网金融具有广阔合作空间。在融资业务领域方面, 商业银行与网贷平台可以合作, 面对小微客户的网贷平台客户数量庞大, 但自有资金有限, 而商业银行资金充足, 双方可以探讨适当的合作模式实现双赢。在支付业务领域方面, 商业银行可以加大与电商平台及第三方支付企业的签约合作, 共同拓展支付结算的覆盖领域。在财富管理业务领域方面, 银行可以扩大与第三方理财销售平台的支付合作, 赚取交易手续费收入。此外, 银行自有的理财产品亦可以放到第三方理财销售平台进行销售。

(二) 依托互联网技术促进产品营销

一是商业银行的互联网化可以为银行带来更多的客户资源。通过银行电商发展线上业务可以有效地获取相关用户的金融产品偏好、消费行为习惯等数据信息, 为数据仓库采纳更多的研究样本, 更加有效的促进批发类产品的销售。二是银行的互联网化可以提高客户的忠实度。商业银行通过智能网点、网上银行交互化以及以手机银行为代表的移动银行实现全方位服务覆盖。随着移动智能终端的普及, 特别是i Pad、i Phone等产品的普及以及Android开放系统的崛起给商业银行带来了无限的机会, 以移动终端为载体的金融服务具有成本低、随身携带的特点, 能够真正让用户享受便捷服务, 这些转变都会让客户对银行的产品和服务具有高度的粘性、可依赖性。

4互联网金融时代下银行业金融创新的发展路径

互联网金融虽给现代银行业带来了一定程度的冲击, 但商业银行的传统优势仍然无法替代。互联网金融时代, 商业银行谋求发展就要注入"互联网"思维, 植入"大数据"理念, 抓住互联网金融带来的发展机遇, 大胆进行创新, 努力将传统银行向全能型银行转变。

(一) 经营模式的创新

(1) 全面建设大数据时代下的信息化银行

互联网金融正在蓬勃兴起, 他们利用自己先进的搜索引擎、移动支付技术改变着传统金融的运营模式。大数据引领时代的发展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的共识, 商业银行如果能充分利用数据信息资源, 就能够在激烈的竞争中胜出一筹。商业银行要和大数据运营商有效结合, 通过有效整合来自营业网点、移动终端, 及各个业务子系统传来的海量数据, 为经营转型、科学决策提供强力支撑。建设信息化银行, 一是要实现信息共享, 通过个人金融、信贷、机构、投行等多部门重叠信息的整合以及信息的交叉提供, 形成企业或者个人的数据仓库;二是要加强数据分析, 寻找数据间的相关性, 如通过分析供应链的上下游信息流, 拓展相关市场, 发展供应链融资业务;三是要与互联网、电商通力合作, 共用ID来避免客户的重复注册, 提升客户体验。

(2) 建立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

互联网金融时代, 传统的以账户为中心的服务已经不能满足客户日益增加的多样性、个性化需求, 需改变经营理念, 将工作重心转移到以客户为主体, 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和银行经营管理经验, 重塑业务流程, 高效配置资源, 敏锐洞察客户需求, 提供方便、快捷、全面的金融服务。首先是要优化客户体验。一方面建设智能网点, 配备标准化的智能设备, 并根据所在区域客户的群体特点调整机具布放的种类, 增强客户的物理体验;另一方面, 不断完善网络银行的服务功能, 优化用户界面, 提供互动专区, 增加客户的网上体验。其次是要优化业务流程。前台需要能够更方便、更全面地获取客户信息, 以敏锐的洞察来了解客户的需求, 依靠新兴技术和工具的支持来进行更智能化的分析与服务。在中后台的管理中要强调流程的整合优化、优化和创新, 确保服务的高效性和客户的良好服务体验。

(二) 金融产品的创新

(1) 以移动金融为依托, 建立综合移动金融平台

基于移动客户端的平台开发集金融、投资、购物于一体的电子商务应用综合平台, 不断扩大移动金融的价值。通过更加便捷化、人性化的服务和新产品、新业务的推广, 增加用户数量, 增强自身信任感, 培养用户的忠实度。

(2) 打造完善的移动终端全业务条线

逐步建立"移动银行"全业务体系, 涵盖WAP手机银行、Android手机银行、i Phone手机银行、i Pad个人网上银行、短信银行、微信银行等一系列移动金融产品, 成为线下网点和PC端网银的补充, 完善原有服务渠道, 使得商业银行的服务真正实现闭环, 在手机客户端利用定位功能查找网点、ATM信息, 实现预约取号、预约取现等相关功能。

(3) 定制产品套餐, 实现需求与供给的真正对接

个人业务方面, 借助互联网以及先进的技术手段, 对客户的业务历史数据和行为轨迹进行系统地分析, 根据客户的资产状况、风险偏好、特定需要等多方面特征定制产品套餐。对公业务方面, 通过对不同行业市场数据的实时分析, 根据行业的市场情况、现金流情况和上下游交易情况不断完善集团客户现金管理系统的服务功能, 使得客户可根据自身集团管理的需求, 自由选择和组合相关的业务产品。

(三) 管理模式的创新

(1) 注入互联网的思维, 调整组织结构

在互联网金融高速发展的今天, 商业银行要以互联网的思维模式来经营管理, 不断调整原有组织结构。通过研究和建立有利于互联网业务开展的新型组织经营模式, 进行成熟化的市场运作。探索实行有效衡量互联网平台实际贡献的考核模式, 对相关部门和机构进行科学考核和合理激励。

(2) 植入互联网基因, 重塑企业文化

培育有创新共享精神的组织文化, 是互联网金融在银行得到持续发展的关键。在员工思想意识的培养上, 一是要在企业文化中植入互联网基因, 根据互联网的特点, 创造良好的信息资源共享氛围;二是要逐步培育员工的创新意识, 面对外部竞争压力时主动思变, 逐步形成有创造力的组织文化。

(3) 培养储备人才, 实施人才兴行战略

互联网金融的金融属性和科技属性对人才提出更高的要求。目前银行员工的知识结构一般是纯经济金融专业或纯计算机专业, 缺乏既懂计算机网络技术, 又熟悉银行业务运行和管理的复合型人才, 要通过对内培养、对外引进的方式逐步培养储备互联网金融的复合型人才, 要在各业务条线有意识选拔培养复合型人才梯队, 促进人才跨专业流动, 同时还应面向社会招聘互联网人才, 以优越的环境吸引优异的人才投身于互联网金融的事业中。

参考文献

[1]谢平.迎接互联网模式的机遇和挑战[N].21世纪经济报道, 2012.9.3.

[2]陈海强.互联网金融时代商业银行的创新发展[J].浙江金融, 2014 (1) .

金融银行业 篇8

一、金融危机对我国金融银行业的的影响

1. 金融危机致使房地产信贷风险加大。

最近几年来, 随着一些投资企业的不断增长, 特别是房地产业的发展, 银行的大部分资金都集中到这些行业中来。我国的房地产企业的企业内部资金是很少的, 大部分的资金都是对外融资得到的, 这样才能运作企业的项目, 为企业取得比较大的经济效益。随着房价的不断上涨, 更多的开发商进入到房地产的行列中来, 这就加大了对信贷资金的依赖, 给商业银行的资金运营带来了巨大的风险。我国的商业银行不仅为房地产业的建房提供了贷款, 也为购房者提供了个人住房按揭贷款, 银行在开发商与个人的住房抵押贷款之间承担着双重的金融风险。

2. 企业信用风险。

美国次货危机的涉及面是巨大的, 次货危机对我国的金融银行业造成的损失虽然不是很大, 但是间接的影响却是不容忽视的, 这就包括不良贷款率的不断上升。在进出口企业的风险管理方面, 我国的出口量不断下降, 随着国际经济环境的急剧恶化, 我国的经济增长率呈现缓慢下降的趋势, 企业的营业额也在随之不断下降知识银行的额信用风险不断增大。

3. 银行内部信贷控制风险。

我国金融银行业的内部普遍存在这样一个问题:我国的商业银行的内部控制制度比较薄弱。在最近几年里频繁发生骗贷事件以及信贷的操作制度不完善、制度的执行力度不到位等, 这些问题充分体现了我国金融银行也的内部控制制度存在一定的缺陷。比如说缺乏系统的内部控制制度和主动的风险识别机制, 内部控制的措施还是比较疏散的, 没有完全的集中在一起。银行的信贷风险的内部控制还没有建立一个统一的模式, 这就要求信贷风险管理水平需要在经济的下行通道中进行不断的提高。

二、金融危机下我国银行业加强风险管理的措施

1. 银行应该时刻监督控制好房地产市场的风险。

我国的房地产也是目前我国发展比较快的行业之一, 而且房地产业也是我国的支柱产业之一, 这直接关系到上下游的很多个企业, 由于房地产业在众多行业中起到的纽带作用, 就导致在金融危机中使得危机迅速的扩散到我国的宏观经济的各个领域中。所以我国的中央银行以及商业银行都应该密切跟踪房地产业的发展以及行业内部存在的风险, 并且对所涉及到的行业应该更加的关注, 这样才能做到防患于未然。银行切实响应国家的产业政策, 及时的调整行业与客户之间的授信政策, 这样才能保证市场风险对其他行业的影响, 严格实行贷款的总量控制, 特别是对行业内部的规模比较小的, 企业实力比较薄弱的企业的信贷应该控制好贷款的额度, 防止贷款到期还不上款。对于已经得到银行信贷资格的企业应该严格进行风险控制, 对得到信贷的客户要定期的进行回访, 时刻关注企业的经营状况, 保证风险发生时尽可能的降低风险。

2. 企业要改进并健全内部的评级机制。

伴随着我国商业银行的业务的不断增加, 银行的信用风险的范围以及特点也在发生着变化, 对于企业内部的评级记住也需要随着发展而不断调整和完善。所以, 我国的商业银行业应该不断的组建自己的专业的信贷队伍, 主要负责企业内部的评级工作的进行, 创新等。在企业内部建立起适合时代发展的内部评级机制, 切实的把握好贷款资金的投向, 与此同时还要加大对贷款封闭管理的执行力度。银行还要调查好先要贷款的企业的企业情况, 要重点选择那些实力比较强的, 信用记录比较好的客户, 而且还可以利用国家的宏观调控的政策, 积极的做好房地产业的客户贷款事宜。与此同时, 银行还要改变以往传统守旧的观念, 进一步提高银行的风险意识, 创建并完善好银行内部的风险承受能力以及对风险的管控能力, 一定好防止房地产企业向银行转嫁风险的行为发生, 保证房地产业的金融业务的正常运行。

3. 银行要加强对贷款企业的资信的调查力度。

在美国次货危机的影响下, 我国的商业银行应该对企业的经营管理的能力以及企业财务的稳健性给予充分的关注与重视。首先企业应该建立信贷风险预警的机制以及企业信用风险等级评价的模型。对于贷款风险预警机制是对企业在发生财务变动、经营管理变动以及企业的管理层变动而产生的问题, 这时风险预警系统就会及时的发出报警的信号, 使信贷人员能够及时的想出对策来解决问题, 尽可能的避免损失。对于企业的信用风险等级评价机制就是对企业的管理情况、企业的财务情况以及企业的信用情况等多项进行打分, 然后通过合理的公式运算来确定风险的等级, 进一步确定贷款的方式以及贷款的额度;其次银行还要加强对贷款企业的经营管理方式以及目前的发展状况做好未来的前景分析与预测, 进一步建立贷款企业的资料数据库, 降低企业在发生风险时的损失‘最后是应该积极的运用资产的组合管理方法, 全面的考虑好企业的经济状况、企业在行业内的发展前景以及企业的发展, 保证降低企业的信贷风险。

4. 建立企业信贷风险的内部控制制度。

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是帮助企业对风险管理工作的重要手段, 大部分的企业的操作风险都离不开企业的内部控制的不完善。所以, 我国的商业银行从下面几个方面进行改革:首先是建立并完善科学、合理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 对企业操作风险管理的人员可以制定具有针对性的措施来规范企业的内部控制;其次是企业内部应该改变以往的管理方式, 进一步整合企业中各个部门的管理制度;最后是要在企业内部建立相应的奖惩制度, 进一步激发工作人员的工作热情。保证内部控制制度的顺利进行。

三、结束语

商业银行是我国金融银行业的核心, 商业银行的发展关系到我国经济的发展, 为了能在金融危机的环境下站稳脚跟, 就需要我国的商业银行必须强化风险意识, 健全风险管理制度, 保证我国金融银行业的健康发展。

摘要:随着国际经济的不断发展, 一系列的金融活动造成了巨大的金融危机, 金融危机带来的不仅是货币的贬值, 也使得各个国家都面临着严重的经济危机。金融危机也波及到了我国的金融银行业, 给我国造成了不小的经济混乱。本文就是讨论金融危机对我国金融银行业的启示以及进一步阐述商业银行在进行风险管理时面临的问题。

关键词:金融危机,金融银行业,风险管理

参考文献

[1]蔡真、袁增霆, 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与危及生存之道, 国际金融研究, 2008年12期[1]蔡真、袁增霆, 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与危及生存之道, 国际金融研究, 2008年12期

金融银行业 篇9

2005年10月,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 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 [1]这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总结我国长期发展实践经验而作出的重大决策, 是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导思想新的重大发展。

2007年10月, 党的十七大指出, 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 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2]

2010年4月, 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党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总结大会上的讲话》中再次明确指出, “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是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的重大举措, 是深入推进改革开放、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迫切需要, 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的必然要求, 是更好实现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宏伟蓝图和行动纲领的现实需要。”[3]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科学发展观具有深刻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 具体包括:第一, 以人为本的发展观;第二, 全面发展观;第三, 协调发展观;第四, 可持续发展观。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 要“推进金融体制改革, 发展各类金融市场, 形成多种所有制和多种经营形式、结构合理、功能完善、高效安全的现代金融体系。”[2]这一论述深刻地阐释了科学发展观的思想实质, 即:金融体系的发展和完善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要建立有利于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现代金融体系。

现代金融体系是现代经济的核心。作为在我国金融体系中居于主导地位的银行业, 在发挥金融体系核心作用中担负着更为重要的作用;也正因为如此, 走科学发展之路, 科学引领银行业进行金融创新, 以实现银行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就显得更加紧迫和重要。

创新是一个民族和国家的灵魂, 是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是企业健康发展并走上成功的动力, 更是我国银行业不断发展的希望之所在。在国际金融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下, 在全球金融业遭受金融危机重创的严峻形势下, 我国银行业只有通过一系列持续性地金融创新才能生存并谋求发展, 才能做大做强。在汲取金融危机残酷教训的同时, 我们需要更加重视金融创新对增强银行业的风险管理能力和竞争力, 推动银行业的科学发展和健康发展的重大作用。作为构建现代金融体系的重要途径和组成部分, 金融创新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以科学发展观贯穿于银行业的金融创新全过程, 以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

二、应对金融危机, 推动银行业金融创新健康发展要始终贯彻科学发展观

始于2007年4月, 以美国第二大次级债提供商新世纪金融公司 (New Century Financial Corp.) 申请破产保护而肇始的全球金融危机已造成全球房地产的持续下跌、诸多全球大型投资银行倒闭、各国股市暴跌、欧美金融机构亏损和全球经济增速急速放缓等严重后果, 美国、欧洲、日本、韩国等国政府被迫启动了大规模的救市措施, 全球金融市场随着金融危机的恶化而展开了大幅度的调整。[4]

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 引发了理论界和实务界对金融创新的深入思考。从金融业发展推动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历程来看, 金融创新是推动金融业发展进步的重要途径和重要动力, 不创新会使金融体系失去动力和灵魂, 不创新就难以推动金融业的可持续发展。[5]从本次金融危机的爆发以及历次金融危机的发展起源来看, 金融创新发展不当又会成为金融危机的导火索, 为金融业带来严重的破坏性灾难。此次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就是典型的金融创新过度、滥用和透支金融资源带来的恶果。金融危机导致银行业等金融机构大量亏损, 资产负债表恶化, 可用资金急剧减少, 资本充足率下降, 银行和银行间, 银行和企业、个人间信任度降低, 不再愿意互相贷款, 金融体系赖以生存的信用体系遭到严重破坏。由此可见, 如果银行业把金融创新的目标完全放在追逐利润、规避监管上而置创新必须遵循的基本规律和原则于不顾, 不能有效地规避和控制风险, 这样的金融“创新”必将成为脱缰的野马, 最终导致金融泡沫、危机和灾难, 使得金融创新不仅不能推动社会进步和经济健康发展, 反而为经济社会带来严重灾难。

国际金融危机的教训警示我们, 任何脱离监管约束的金融创新, 都有可能造成风险失控, 应通过科学有效的银行监管, 把金融创新作为银行业发展原动力的效应发挥到最大, 把金融创新诱发和放大风险的可能性控制在最小。

由此可见, 在当前严峻的国际国内经济环境下, 端正金融创新的指导思想至关重要。就我国而言, 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促进经济社会科学发展, 需要大力推动金融创新。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在充分发挥金融创新的积极作用的同时, 减少甚至避免金融创新不当带来的副作用, 在我国银行业金融创新发展的过程中,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认真汲取国际金融危机教训, 采取更加科学、合理、审慎的态度、理念和模式。

对我国银行业而言, 落实科学发展观, 推动银行业的金融创新, 应该首先将科学发展观的全面发展观、协调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观三方面相结合, 将重心放在发展上, 深刻认识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对银行业金融服务创新产品的迫切需求, 大力丰富和提升金融服务。落实科学发展观还需要继续把研究、开发关系增强我国银行业国际竞争力, 推动我国企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银行服务品种作为工作重点, 增强我国企业的竞争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落实科学发展观中的以人为本思想, 还需要我国银行业加大力度创新出更具个性化服务功能和绩效的金融产品以满足广大劳动人民群众社会福利水平的不断提高。

要坚持以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为我国银行业金融创新的科学发展观基调, 在金融创新的全过程中要切实把握好金融创新与银行监管的辩证统一关系, 深刻认识银行监管对于金融创新健康发展的重要作用, 科学的银行监管有利于使金融创新成为“条线清晰、流程严谨、权责明确、系统完备”的制度体系保障下的可持续行为;加强对金融创新活动的研究, 认识金融创新的发展规律, 把握金融创新的新情况、新趋势, 科学引导和合理规范金融创新秩序, 建立对金融创新的风险评估和动态监管长效机制;同时, 通过金融、法律、财税、文化等多部门、多方位的通力合作, 努力形成更广意义上的鼓励、支持和规范金融创新的合力, 共同为银行业金融创新提供条件, 使金融创新产品真正实现“成本可算、风险可控、信息披露充分”的科学发展和协调发展目标。只有这样, 才能有效推进我国的金融创新, 更好地满足多样化的金融需求, 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加有效、更高水平的金融支持和保障;在提高银行业效率的同时, 促使银行业更加富有活力;在宏观层面上, 促进经济增长, 增进社会福利, 减轻消费者的负担, 进而带动投资和金融需求的扩大。

三、解决我国银行业所面临的挑战需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20世纪70年代以来, 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不断加强, 金融一体化和金融国际化不断发展, 国际收支经常项目变化, 金融国际化更会带来信息不对称与透明度问题, 通货膨胀加剧, 汇率、利率不断动荡, 这一切都给银行业的经营带来了巨大风险, 在传统的信用风险之外, 各类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也日益突出。与此同时, 国际性债务危机的发展及国际储蓄和投资流向地理位置的转移, 也严重冲击着银行业资产的安全性和流动性, 增加了金融中介的敞口风险, 迫使银行业在内的金融业不断创新经营方式、金融产品和金融工具以满足保值增值的需要和应付不稳定带来的风险, 在避免资产风险性的同时, 确保银行的安全性和盈利性。

从全球范围来看, 银行业开展金融创新正是其实现盈利性、流动性和安全性相统一最终经营目标的具体体现, 这种体现具体表现在:金融业务融合、金融混业、金融系统趋同化及国际金融的集成化等。

到了20世纪80年代, 金融创新的外部环境更加宽松, 金融自由化浪潮不断涌现;同时, 电子计算机技术和通讯新技术在金融领域的广泛运用也为金融创新提供了良好的软硬件基础并大大推动了金融创新进程, 并且刺激了金融创新和结构调整。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 发达国家的金融系统更是呈现出趋同化的迹象。Claudia Dziobek和John K.Garrett (1998) [6]认为, 金融系统似乎要趋向于一种共同的中间模式;与此同时, 各国国内的金融市场与国际金融市场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 相互间的影响日益增大, 形成金融的国际集成化。

在经济全球化, 国际政治多极化、金融自由化和金融业务信息化的大环境下, 我国银行业已面临着来自内部和外部的巨大冲击和挑战, 主要包括:技术冲击、产品冲击、利润生成和盈利模式冲击、体制冲击、机构冲击、观念冲击以及监管体制和监管思路的冲击等。要应对这些冲击和挑战, 要求我国银行业必须积极面对和适应。因此, 金融创新在当前和今后是大势所趋, 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不创新就要落后, 不创新就要被淘汰。

创新是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金融创新更是我国银行业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在经济金融全球化背景下, 在国际金融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下, 我国银行业只有通过一系列的持续性创新才能生存并谋求发展, 做大做强。通过金融创新, 可以改善银行业的公司治理和经营机制, 提供多元化的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 以更好地满足社会需求, 增强市场竞争力。与此同时, 推进金融创新需要一整套高效的银行监管体制相匹配, 才能抑制金融创新偏离健康发展的轨道。

与国际上风起云涌的金融创新浪潮相比, 我国银行业的金融创新起步较晚, 与国际先进的金融创新相比, 差距很大。主要表现在:一是创新理念滞后。在思想观念上没有深刻认识到金融创新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缺乏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精神, 重传统业务和传统市场, 在金融创新上缺乏长远的战略规划。二是金融创新层次低、品种少、效益差, 真正能够引领潮流、独树一帜的新业务可谓凤毛麟角。三是规模小, 难以走出传统业务局限, 新业务在整体业务规模中占比低, 起不到调整优化资产负债结构的作用, 难以产生相应的规模效应。四是金融创新缺乏新策略。创新产品缺乏系统性、针对性和高附加值, 重数量轻质量、重包装轻内涵等现象比较普遍, 加大了经营成本。五是自主创新少, 实用质量低。现有的业务创新多是通过引进方式, 自主研发具有首创性和较高实用价值的新业务较少。正因为如此, 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在面对国际金融业激烈竞争形势的情况下, 更要自觉加大金融创新的力度, 汲取金融危机的深刻教训, 增强以科学发展观为银行经营和金融创新指导思想的自觉性, 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地发展金融创新。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大力推动我国银行业进行金融创新以直面银行业发展中面临的挑战。首先, 全球金融危机严重冲击了我国经济, 使得我国银行业经营的环境更加复杂和困难, 业务增长和可持续协调发展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在这种严峻的形势下, 我国银行业必须进行金融创新, 寻求新的业务增长点和利润增长点, 实现发展方式的转变。其次, 我国银行业金融创新是自身生存和发展的内在要求。当前, 我国银行业发展面临着来自国内外银行业金融机构、非银行业金融机构、大型企业集团、大型跨国公司和全球资本市场等参与同类金融业务经营的机构的激烈竞争, 要赢得市场主动权就必须实施金融创新, 也唯有创新, 才能巩固和扩大市场, 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同时, 出于改善经营、提升效益、推动中国企业走出国门做大做强的需要, 必须实施金融创新, 不创新既没有出路, 也没有退路, 危及银行业的生存与发展。

在我国银行业金融创新活动中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必须从战略的高度认识银行业对国民经济发展的核心和枢纽作用, 认识到银行业作为高风险经营行业的风险扩散效应, 认识到银行业作为信用经营行业的信用乘数放大效应, 认识到银行业发展中速度和效益的辩证统一关系, 从而自觉做到以金融创新促进银行业强身健体, 以金融创新推动完善银行业金融机构完善公司治理、风险控制机制, 以金融创新推动银行监管体系、手段和监管工具的完善和富有成效, 进一步构建结构合理、功能完善、高效安全的现代金融体系。

四、结论

综上所述, 本文的主要观点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 科学发展观是统领我国银行业金融创新工作的纲领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 尤其在当前全球金融市场动荡的环境下, 减小和预防金融危机的途径是加强科学监管, 建立资金市场和资本市场之间的防火墙, 发展银行业的根本手段是鼓励科学、合理、有完善风险控制机制起有效作用的金融创新产品的发展。在我国银行业实践科学发展观, 就要求把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放在首位, 以健全、完善和高效安全的金融体系促进国民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

(二) 在金融创新过程中, 应该坚持金融创新产品的“风险可控、成本可算、信息披露充分”, 坚持在金融创新的过程中加强科学监管和协调监管, 使银行业金融创新沿着健康的轨道发展壮大。

(三) 坚持金融创新以人为本, 以促进国民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为银行业金融创新的根本出发点, 而不能单纯为提高本部门的经济利益, 单纯为分散本部门的风险而去发展金融创新

我国银行业有效运行的主题是在金融创新、风险控制和增加社会福利方面找到“黄金平衡点”, 这也是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和推动我国银行业开展金融创新必须把握的重要原则。

综上所述, 在面临复杂、多变、动荡的国际国内形势下, 只有坚持用科学发展观引领我国银行业的金融创新, 才能统筹兼顾、突出重点和循序渐进, 也才能协调处理好银行发展中的问题, 才能适应国内外银行业竞争的需要和市场变化的需求。在推动金融创新的同时, 牢固筑起防范金融风险的防火墙, 发展和壮大包括银行业在内的我国金融体系, 为现代化建设多做贡献。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J]新华网www.xinhuanet.com2005年10月18日

【2】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J]新华网www.xinhuanet.com2007年10月24日

【3】胡锦涛在全党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总结大会上的讲话[J]新华网www.xinhuanet.com2010年4月6日

【4】吴非王丹等在金融危机背景下的我国期货品种创新研究[J]探索2009 (1)

【5】蒋定之关于金融创新的几个问题[J]人民日报2009年11月6日

【6】Claudia Dziobek, John K.Garrett.Central Bank Loss and Experiences in Selected countries IMF Fiscal Affairs Department.1998

【7】石丹金融创新系统[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8年4月第1版

【8】阎庆民金融全球化与金融监管有效性[J]金融研究2002 (2)

香港银行业如何应对金融危机 篇10

1、1961-1965年的第一次银行危机

1961年廖创兴银行发生挤提风潮。1965年,明德银号、广东信托银行因挤提先后倒闭,恒生银行也因挤提被迫售予汇丰银行。远东银行和有余银行深陷房地产贷款和投资,分别于1 9 6 9年和1 9 6 6年被收购。第一次银行危机发生后,政府在1969年、1971年和1980年先后对银行业条例进行了进一步的修订,并提出了建立中央银行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于1982年颁布了新的银行业条例。

2、1982-1986年的第二次银行危机

1978年,香港政府为推动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形成,宣布撤销停发银行牌照的限制,大批跨国银行相继涌入香港,香港银行业竞争加剧,由于这一时期香港地产业发展异常迅速,部分银行再次向地产或股市大量放贷或投资,为1982-1986年的银行危机埋下隐患。

1983年9月,恒隆银行因在地产高潮中过度投入不能自拔,那时正值中英谈判陷入僵局造成货币危机,9月底恒隆银行被港府正式接管。85年,海外信托银行也被港府接管。这次金融危机中,新鸿基、嘉华、永安、友联,康年银行受到冲击,先后易手。随后嘉华和友联银行受到海外信托银行事件的连锁冲击。永安银行经营风格保守,但85年因无法收回贷给包括该行董事和行政领导人的贷款行业研究而损失惨重,银行资本出现负值。86年接受恒生银行注资,93年恒生将其售予大新金融集团。康年银行的问题则是一笔数额高达1.6亿元的船务贷款无力偿还,造成严重坏账。第二次银行危机爆发后,86年5月立法局通过了新的银行业条例,针对80年代中期的金融危机暴露出来的问题,修补了原条例的漏洞,将香港对金融业的监管提高到国际水平。将金融三级制的所有认可机构一并纳入银行监理处的监管范围,并引入了巴塞尔委员会对银行的监管规定。

3、1991-1992年的第三次银行危机

1986年《银行业条例》的实施明显增强了香港银行体系的稳健性,但1991年爆发的“国商事件”对香港金管局再次提出挑战。

1991年国际商业信贷银行(国商集团)因控股股东洗黑钱及涉嫌诈骗事件遭遇挤提,后遭清盘。7月17日,就在港府决定将香港国商清盘当日,道亨银行、港基银行受市场不利谣言发生挤提,8月万国宝通银行、渣打银行再次遭挤提,不过挤提事件很快平息下来。这次危机后,香港监管部门加强了对在海外注册的跨国金融机构的监管,并研究制定存款保险制度。由于战后到1997年期间,香港银行业发生了三次较大规模的危机,每次危机过后都使银行管理层和监管者提高了风险意识及管理水平。到98年发生金融危机的时候,香港银行业当时已经建立起了严格和完善的信贷政策和监管体系。从香港战后的三次银行危机的背景来看,房地产市场衰退只是银行危机的导火索,银行危机出现的根本原因是银行激进的信贷和投资方式,对房地产贷款过于集中,以及公众对银行的信心不足。

二、香港银行业安全度过危机的原因

1、审慎的房贷政策

香港的信贷政策、资本充足率监管较为严苛,对银行监管系统较为完善。具体政策如:

七成按揭贷款上限:银行同业协商自愿采用七成按揭上限,并得到金管局认可。事实上,在楼市繁荣期间,银行实际的按揭贷款成数比七成按揭上限更为谨慎。根据金管局进行的香港住宅按揭贷款统计调查,在楼市泡沫破裂前的1995年9月底,未偿还按揭贷款与物业价值(按首次批出贷款或重组贷款时的评估值)比率平均为52%,较1994年的53.3%更低。

对借款人的还款能力严格评估:银行一般要求个人抵押贷款贷款人提供房地产抵押,但并不依赖抵押品的价值,更看中借款人收入的稳定性,一般规定供款人的月供不超过月收入的50%;房地产市场过度膨胀时,银行会调整该比率,例如HSBC在1994年1月规定月收入在三万元以下的家庭每月最高按揭还款比率不能超过40%。

2、对开发商贷款风险控制

开发商贷款风险控制在于土地购置贷款和建筑贷款两个环节:土地购置贷款以50%为限建筑工程贷款按工程进度支付信贷资金建立隔离机制,开设第三者托管户口,消除建筑贷款资金可能被开发商挪作他用的可能性。

3、资本充足比率和流动资金监管

1989年底香港银行已符合最低资本充足率8%的要求。94年8月,为避免发生流动性危机,金管局通过流动资金比率、资产负债期限错配分析、在同业市场中拆借的能力、集团内部交易、贷存比率以及存款基础的多元化与稳定情况来评价银行。97年6月底,香港认可机构的平均资本充足率超过17%,平均流动资金比率也接近50%,为银行提供足够的缓冲,以抵御严峻的冲击。尽管受到亚洲金融风暴和楼市泡沫破裂的冲击,99年底,所有香港本地注册认可机构的资本充足率维持在1 8.8%的高位,甚至高于98年底的18.5%。

4、强化不良资产处置

完善的不良资产处置体系是香港银行业保证房地产信贷资产安全的一项重要措施。

第一,香港银行业对于出现风险的房地产信贷不是简单地采取收回的措施,相反会在必要的时候增加授信支持,帮助客户度过难关。必要时帮助客户,反而使银行的资产得以保全。

第二,在房地产信贷真正出现风险时,香港银行也会较果断地予以处理。香港银行对抵押资产的处置较方便,一般不需要经过司法途径,有利于减少损失。当然,香港完善的法律体系和居民良好的还款意愿对于银行保全资产起到积极的作用,如香港银行实行的是无限追偿信用体制,客观上也减轻了银行压力

三、香港银行业危机经验的启示

纵观香港历史上四次银行风波,我们发现,98年金融危机的发生背景远远比前三次更为复杂,宏观经济所受的冲击也超过前三次,香港经济从97年的空前繁荣迅速陷入战后最严重的衰退。但98年的金融危机中香港没有银行发生倒闭,行业整体仍有盈利,而前三次银行危机中每次都有多家银行倒闭或被接管。这不得不另我们深思,宏观经济衰退和银行危机难道是一种必然的因果关系吗?不可否认,历史上的银行危机往往起源于宏观经济,然而,根本问题还是出在银行内部。研究表明,改善风险管理可以降低银行1 0%-1 5%的年度信用损失和5%-8%的营运损失;投资者信用度的提高将使银行的资金成本降低约5%。完善的银行内部风控和外部监管系统能够极大降低经济波动对银行的冲击,仅仅是宏观经济问题不足以对银行系统产生致命冲击。较弱的内部风险分析,管理和控制系统才是银行危机的根源所在,不够稳进的金融自由化政策也容易推波助澜。

摘要:本世纪后半段以来, 香港银行业经历了四次危机, 每次危机过后, 都使得政府和监管者出台新政, 加强对银行业的管理, 促使其健康发展, 同时在三次危机中香港银行业的管理将给我们以很大启示。

关键词:香港,银行,金融危机

参考文献

[1]、冯邦彦.香港金融业百年.东方出版中心, 2007

[2]、徐志刚.香港金融制度与经济.上海三联书店, 2000

银行业在金融安全领域的科技探索 篇11

安全向来是金融领域重中之重的课题,安全问题几乎是伴随着金融活动产生的,从这一角度来看,金融安全领域的技术发展,就是整个金融领域科技发展的缩影。在人类早期的金融活动中,金融问题主要以货币问题的形式体现,而由于货币的主要形式是实物(金属、织物),因此,为保证国家金融秩序的稳定有序,金融安全问题即以造币问题为核心。

以西汉武帝铸“五铢钱”为例。鉴于秦以后币制混乱、民间私铸钱币引发严重后果,汉武帝于元狩五年诏令各郡国铸行五铢钱。但各地技术水平、铜矿成分各不相同,官吏了解命令的程度与奉行的态度不一,导致铸出的钱差别很大,且具有偷工减料的现象——越铸越轻,越晚越粗劣。于是,汉武帝收回郡国铸币权,由中央控制铸钱、发行。最终,在经历了六次币制改革之后,长期威胁国家金融安全的货币问题得到了比较彻底的解决。据史料记载,为使钱币标准化、规律化,提高铸钱技术水准,武帝时期在中央设立造币机构“上林三官”(钟官、辨铜、均输),其中,“均输”又称“技巧”,主刻范“辨铜”负责原料供应及检验铜的成色,这可能就是我国最早的金融技术部门。

票据防伪:近代金融安全技术领域的核心问题

汉代以后,货币仍然是金融领域的核心问题。宋代纸币出现后,票据防伪又成了金融安全的新重点。以票号钱庄为代表的金融机构纷纷投入力量,不断改进防伪技术手段。直至近代,银行占据了金融领域的主导地位,也成为中国金融科技领域发展与进步的主要推动者。

民国前期,中国仍然实行银本位制。贵金属的稀缺与开采困难,制造工艺复杂,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伪造的可能性。正如一些影视作品中所表现的“吹气听响儿”,非专业人士也可以比较简单地辨别货币真伪。民国中后期推行“废两改元”与法币改革后,虽然信用货币代替了金属货币,但由于政治、经济等问题,通货膨胀的泛滥使得纸币防伪几乎失去了意义。同一时期,中国共产党建立的政权也发行自己的货币,并且在纸币防伪方面进行了探索。以土地革命时期苏区发行货币为例。为解决因纸质粗糙导致的上色难题,改善纸币防伪性能,闽浙赣苏区率先采用复杂纸币套色印刷技术与加盖半枚骑缝章的防伪手段。川陕苏区则采用了在票面图案花纹和文字中添加暗记、多色套印、加盖印章、不定期更换票面颜色和版式、币材防伪等技术手段。

改革开放后金融安全技术的迅猛发展

建国后,尤其是在改革开放后,日益活跃的国家经济活动对金融领域的科技进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提供了充足的动力。以银行为代表的金融机构纷纷加大在安全技术领域的投入,金融安全技术迅猛发展。

我国银行在安全领域的科技进步主要体现在三个领域。

首先是灾备恢复。随着银行数据在总量与集中程度两方面的迅猛增长,相关的风险也不断上升。为应对与化解数据增长与集中带来的风险,容灾备份系统的建设成为一项紧迫的工作。为规范银行容灾备份和灾备中心建设,中国人民银行制定了容灾备份标准,并对各家银行的达标年限做出了统一规定。在此之后,商业银行对数据集中系统进行了优化改进,建成大规模和超大规模的异地灾备恢复系统,降低系统风险,提高运行效率。

其次是提高电子银行安全水平。商业银行与有关监管部门密切合作,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内容包括:制定技术标准规范,为金融服务安全保障打下牢固的基础;开展相关技术研究,提高技术应用风险控制水平;完善技术协同机制,形成信息安全综合防御体系等。 在具体措施方面,商业银行推出了预留信息验证、网络安全卫士U盾、短信实时余额变动提醒等安全服务措施,为客户解决了后顾之忧。此外,银行还大力探索数字证书、虹膜认证、指纹认证等新型安全的认证方式,加强客户终端的安全。

最后是防范信用风险。商业银行通过集约化的数据来源渠道,对大量的管理信息、客户信息、产业信息进行集中分析和处理,实现了业务数据和管理数据的集成、分析和利用。一些商业银行自主研发了诸如“特别关注客户系统(CIIS)”的客户信息管理系统,采用自动化手段汇集相关业务部门的不良客户信息,为银行审核客户信用状况提供依据,并对不良信用客户再融资进行预警。银行因而实现了全行跨专业、跨地区不良信用客户的信息共享,防范信用风险的能力大大增强。

未来任重道远,技术创新是关键

去年以来,以光大证券“乌龙指”、财付通多起账户被盗为代表的金融安全事件层出不穷,信息系统安全成为金融领域安全问题的新焦点。面对互联网金融时代银行安全风险控制面临的新挑战,相关监管部门十分重视。中国银监会副主席郭利根强调:“银行业信息科技工作要牢牢守住信息安全底线,以科技引领提升银行业核心竞争力,不断增强风险抵御能力。”这就为接下来银行在安全风险控制领域指明了努力的方向:提高安全风控意识,依靠科技创新。

尽管我国商业银行在安全领域的科技进步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安全领域从来都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随着业务创新与技术发展的日新月异,银行所面临的安全威胁也在不断加强。此外,必须承认的是,从国家层面的角度来看,目前我国金融领域一些与IT相关的关键设备和技术受制于人,其中存在的安全隐患不言而喻。要解决上述问题,信息技术领域的自主创新尤为关键。

银行业金融风险内部控制探讨 篇12

内部稽核机制是对内部控制制度进行连续监管的重要组成部分,应确保内部稽核机制独立于日常运作之外,并能了解银行机构的所有活动情况。当前我国的银行业大多实行一级法人下的分支行长负责制,行长既是资产所有者代表,又是银行经营决策者,同时还是银行内部稽核工作的负责人。带有利益冲突的多项职能集于行长一身,使行长的权力过于膨胀,同时也压缩了从制度上约束行长权力的空间,使稽核体制很大程度上成为行长履行职权的附属物。因此,有必要借鉴英美银行的方式,在总行设立稽核部门,可由董事会领导。总行稽核部门派出稽查人员,对各分支行的业务情况进行稽核。这样可以从制度上保证银行稽核部门的独立性,免遭基层业务部门的干预。

二、强化外部审计师的作用

外部审计制度是银行业内部控制重要的配套制度,从国外的实践来看,这项制度对补充内部控制的不足,发现内部控制的缺陷和增强银行自我约束的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作为社会监督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有助于法律规范的实施,更能改善银行的内部控制,提高监管当局的监管水平和质量。在我国,银行外部审计理论与实务相对滞后,无论是从立法现状还是在银行经营管理和风险控制中的应用,或是从它在银行业风险监管中的定位来看,尚处于非常不完善的阶段。笔者建议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完善,一是在立法方面,应由我国相关的银行法律制度专门就银行必须满足的外部审计要求详细做出规定,所有银行除了须满足公司法对财务报表审计的要求外,还必须严格遵守银行法对审计的特殊要求和规定。二是每家银行分行均应聘请有较丰富的经验和专业知识,且具有相当独立性的会计师事务所担任外部审计师。外部审计师可以不受任何限制地接触该行的所有文件,不必经过分行领导同意独立开展任何必要的调查。

三、完善银行内部控制评价制度

通过内部控制评价可以帮助企业发现并堵塞管理漏洞,加强内部管理,提高企业竞争能力,还可产生制度的威慑效应。管理人员和员工知道自己的活动将面临定期评价,会促使他们改进经营和控制。从这个意义上说,内部控制评价在一定程度上又可降低经营无险。内部控制的改善、经营风险的降低无疑有利于增进企业利益。结合我国实际,建议从制度上完善内部控制评价机制。

(一)应建立一个专门的内部控制评价委员会,解决我国银行业内部控制评价主体缺位的问题,内部控制评价委员会的组成成员可由稽核人员、被评价单位经营或主管人员、上级单位业务主管人员、外部专家等构成。

(二)应完善内部控制评价的指标体系,以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交流、监督评价等五项公认的要素为主要指标进行定性分析,再辅之以一定的定量指标,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系统。

(三)应强化内部控制评价的惩戒和外部刑事惩罚相结合。这要求一方面可将内部控制评价结果纳入银行经营机构的经营绩效考核内容,在此基础上建立对业务、人员乃至整个经营机构的惩戒机制。

四、建立利益相关者参与管理的科学治理结构

所谓利益相关者是指所有那些向企业贡献了专用性资产,以及作为既成结果己经处于风险投资状况的人或集团。从利益相关者影响企业生存,到利益相关者影响公司经营活动,再到利益相关者参与企业所有权分配,利益相关者理论经历了从利益相关者影响到利益相关者参与的过程,最终形成了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理论。这一理论的关键是将债权人和其他利益相关者纳入了公司“所有者”的范畴,实际上意味着可以改变公司传统的内部治理结构,让非股东利益相关者参与公司内部治理。科学的治理结构有助于强化内控机制。由相关利益者参与银行内部监督,实现股权、债权和经营权三方的有机结合,对于加强内部控制防范金融风险具有积极意义。

在我国,首次明确利益相关者概念的是2002年中国证监会发布的《上市公司治理准则》第81条。我国相关银行法律法规中没有引入这一概念,但随着现代公司治理结构的实践,银行业确立相关利益者参与银行治理是必然趋势。从某种意义上讲,银行的公司治理安排要与风险的内部管理与控制相适应。大储户参与银行公司治理在理论上是扎实的,也是符合我国目前实际情况的,与此相对应的法律制度框架应在《公司法》或相关银行法中以赋权性规范设立,同时需加强监事的权利。

五、培育银行业全员风险内控管理文化

在知识经济中,人力资本越来越成为最具价值的资源,成为决定企业命运的财富。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相对地位的变化增强了人力资本所有者的重要性,物质资本所有者要想获得更多的投资收益,必须依赖人力资本所有者。由此,在内控制度建设中,应特别关注对本行全体职工风险管理文化的提升。而非仅是高级管理人员或风险管理部门的责任。必须建立人人负责任的风险文化,从业务部门、业务人员到管理部门、管理人员都牢固地树立起强烈的风险意识,寓风险管理于业务经营全过程,在内控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基础上形成共识,按照内控的三大目标和五大组成部分,以规范的内控操作方法,实行对经营管理中各种风险的逐级控制,从源头上尽可能地降低金融风险。

参考文献

[1]、陶广峰、张宇润等:《金融创新与制度创新》, 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2]、曾筱清、杨益:《金融安全网法律制度研究》, 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年版。

[3]、陈四清:《商业银行风险管理通论》, 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6年版。

上一篇:关键回路下一篇:厄贝沙坦分散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