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金融产品论文

2024-09-14

银行金融产品论文(精选12篇)

银行金融产品论文 篇1

一、引言

在美国次贷危机以及随之而来的金融风暴中,华尔街五大投行消失,其中高盛和摩根斯坦利转型为商业银行控股公司。相反地,大型商业银行和金融控股公司因投资多元化程度高、风险分散、业务产品丰富,其盈利水平受影响程度相对较轻。行业剧变使得金融控股公司再次成为热议焦点。遵从1999年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国际证券联合会和国际保险监管协会联合发布的文件《对金融控股公司的监管原则》中的定义,我国对金融控股公司的定义是“在同一控制权下,完全或主要在银行业、证券业和保险业中至少两个不同的金融行业大规模提供服务的金融集团”。随着金融一体化的推进,分业经营模式越来越不适应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商业银行都在积极向金融控股公司转型,有研究表明,目前我国中等规模以上的商业银行都不同程度地参股非银行金融机构,已经成为银行控股公司的雏形。但我国金融控股公司背景银行(以下简称金控银行)与非金融控股公司背景银行(以下简称非金控银行)在经营绩效上是否存在差异,以及差异原因何在等问题,目前还鲜有实证研究作出回答。本文采用因子分析法,通过构建对12家样本银行的绩效评分体系,对金控银行与非金控银行的绩效进行对比分析。

二、理论分析和文献综述

(一)多元化经营理论

多元化经营理论是最早为金融混业提供理论支撑的基础理论。Rumelt(1974)在比较了多元化经营与专业化经营企业的数据后,得出了以下结论,即从事相关多元化经营企业的业绩要高于从事不相关多元化经营企业的业绩。Jones and Hill(1988)同样采取了比较研究的方法,在实证分析了相关多元化与不相关多元化之间的绩效差异后,认为存在一个最优化水平的多元化,即当企业多元化经营水平较低时,仍有进一步扩张的空间,此时多元化的收益大于成本,但多元化超出一定水平后,其成本就会超过收益,进一步的多元化就会陷入多元化陷阱。对于金融企业多元化的研究目前尚没有得出具有一致性的结论。有研究认为,多元化有利于提高金融中介的收益水平,因为存在协调效应。有的则认为,多元化对于收益的影响有限,关键在于多元化降低了金融中介的风险水平。更有的研究得出了多元化对金融中介业绩具有负面影响的结论。

(二)利益冲突理论

在反对商业银行混业经营的所有理论中,“利益冲突论”(Conflicts of Interest)最具影响力。该理论认为,商业银行可以较透彻地了解企业的财务、管理状况和市场发展前景。在混业经营的情况下,信息优势使得综合性银行可以对企业证券作出更为准确的评估,并向客户提供更为可靠的信息,但同时,银行拥有向客户搭配售的机会以及将破产风险在交易中转嫁给外部投资者的机会。Bhargava and Fraser(1998)指出,混业经营的条件下,商业银行为了在证券市场上争夺市场份额,用交叉补贴的方式增强在证券业务方面的竞争力,这可能会损害其他业务的利益,如商业银行承销小企业债券可能以优惠的贷款为代价。

(三)国外实证文献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外学者运用实证方法对金控银行绩效和风险进行了广泛的研究。Proefschrift(1999)对1992年至1996年比利时和荷兰金融机构样本数据进行研究后发现,以商业银行为依托构建的金融集团(financial conglomerate banks,FCB)相对于其他方式扩建的金融集团而言,不仅取得了最高的利润回报,而且更有效地规避了金融风险。Ivanov(2004)、Deyoung和Roland(2001)则从实证角度说明,美国银行控股公司(BHC)营业中,传统商业银行收入所占比重趋于萎缩。Yeager和Harshman(2004)将美国已公开上市的金融控股公司于1996年至1999年、2000年至2003年两个阶段的经营绩效进行了对比。在对样本公司会计利润和资产负债表比照后发现,前一阶段的股票收益反而高于后一阶段,混业经营并没有让金融控股公司的经营绩效在短期内达到预期水平。Stiroh和Rumble(2006)对1997年至2002年全球1800个金融控股公司的季度指标进行实证分析后发现,尽管内部多样化经营带来的边际收益高于由此增加的边际成本,但这些收益由于存在一些不稳定的投资活动而变得起伏不定。Stiroh(2000)考察了美国1991年至1997年661家BHC的经营绩效,以探寻其利润大幅上升的原因。在构造了一个成本收益函数后,Stiroh得出BHC经营绩效的改善得益于生产效率的提高的结论。Berger和Humphrey(1992)以美国在1980年至1990年间,资产总额超过10亿元的57家主并银行为研究对象,使用translog成本函数模型和自由分布分析法(Distribution Free Approach,DFA)研究发现,购并后银行成本的X效率(管理的效率)与获利情形并未获得显著改善。Koshers etal(2000)以美国在1991年至1996年间合并的94家金融控股公司为研究对象,使用资料包络分析法(DEA)后发现,金控公司相较于同业,银行成本的X效率较低,但有较高的利润X效率。Stiroh(2000)以美国1991年至1997年661家规模在3800万元至3660亿元的金融控股公司为研究对象,利用DFA研究发现,相较于小型金控公司而言大型金控公司成本效率并无差异,即大型金控公司并不意味必然成功。

(四)国内实证文献

我国台湾于20世纪90年代组建了大量金融控股公司,因而相关研究颇丰。曾瑞雯(2001)以1996年第3季至1999年第1季的台湾地区8家发生购并的银行为研究对象,使用DEA和Tobit回归法,实证结果发现,主并银行在购并后,对技术效率、规模效率及成本效率都有显著的负面影响。梁志豪(2001)针对2000年台湾地区49家银行为研究对象,发现处于规模报酬递增阶段的银行,经营规模会对银行经营绩效带来显著影响,而处于规模报酬递减阶段的银行并不适于合并。纪台英(2003)以2001年至2002年间,台湾地区12家上市上柜的金融控股公司为研究对象,分别使用随机边界成本函数分析法与资料包络分析法,实证结果发现规模较大的金融控股公司在目前市场上相对有效率。由于我国大陆金控银行出现晚,且没有明确的法律定位,目前专门对金控银行的业绩所做的实证研究很少。近期专门针对金控银行的研究是熊鹏(2008)以中信实业银行、光大银行及招商银行等三家金融控股公司背景的商业银行,以及10家非金融控股公司背景银行作为研究对象,得出金融控股公司背景银行的总要素生产率(TFP)增长率呈上升趋势,而非金融控股公司背景银行的TFP大多为负增长;金融控股公司背景银行的盈利能力明显优于非金融控股公司背景的银行。由于研究者选择金融控股公司的经营指标各不相同,并且对经营绩效的测量工具也大相径庭。有关研究结果并未达成统一的意见。

三、研究设计

(一)研究假设

从以上文献回顾中可以看出,虽然已有的对金控银行绩效的研究方法不一,研究结果也不尽相同,但总体说来,金控银行绩效要好于非金控银行,中国大陆尤其如此。此外,随着利差的减少和多样化经营的开展,利息收入统揽大局的情况将不复存在,手续费和佣金收入在银行收入构成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因此,金控银行的绩效优势将来自于收入构成中较大比例的手续费和佣金收入。金控银行与非金控银行之所以存在绩效差异,是由于金控银行的手续费与佣金收入对绩效有更高的贡献率。根据以上分析,本文做出如下假设:

假设1:我国金控银行经营绩效好于非金控银行

假设2:我国金控银行的经营绩效与手续费及佣金收入占比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二)研究方法

关于关于银行绩效研究的方法,主要有财务指标法和因子分析法。

(1)财务指标法。

关于银行绩效研究的方法,最早用财务指标法,如用资本收益率、托宾的q值(市场价格减重置成本)等作为银行绩效的衡量指标,但是,ROA、q值等并不能阐释效率变化的原因。随后,起源于西方经济学的前沿效率法被广泛使用。所谓前沿效率是一种相对效率概念,效率前沿面由样本中最佳机构或其组合构成。Bergber和Humphfrey(1997)根据是否需要估计前沿生产函数中的参数,将前沿效率分析分为参数估计法和非参数估计法。前者包括数据包络分析法(DEA)、无界分析方法(FDH),后者包括随机前沿分析法(SFA)、自由分布分析法(DFA)、厚前沿方法(TFA)。由于方法众多,学者们的选择并不统一。Berger和Humphfrey(1997)对用前沿效率法研究存款金融机构的122个案例进行回顾,发现没有一种为各方普遍认可的方法。而且,即使是同一种方法,最终投入产出变量的选择也可能不同。以我国学者普遍采用的DEA方法为例,DEA有两类基本模型(BCC模型和CCR模型);投入产出的定义方法通常有生产法、中介法和资产法三种;根据效率研究中所关心的问题不同,DEA模型又分为投入导向型和产出导向型。研究者在对以上三个方面都作出选择之后,还需要在商业银行众多财务指标中,选取一部分作为投入变量,一部分作为产出变量。由于没有统一的标准,不同研究者最终对变量的选择大不相同。考虑到目前没有权威的选择标准,本文不采用前沿效率法。

(2)因子分析法。

商业银行绩效评价研究中,另一类被我国学者普遍采用的方法是因子分析法。如李志彤等(2004)参考国外指标体系,对商业银行资产质量、资本状况、收益状况和流动性方面的指标信息进行综合分析;曹永霞(2007)运用因子分析法对我国八家股份制商业银行的经营绩效进行评价分析。夏秋(2007)运用因子分析法,检验国际上185家上市银行的财务绩效等等。因子分析法是从研究变量内部相关的依赖关系出发,把一些具有错综复杂关系的变量归结为少数几个综合因子的一种多变量统计分析方法。其基本思想是将观测变量进行分类,将相关性较高,即联系比较紧密的变量分在同一类中。因子分析法的最大优势在于各综合因子的权重不是主观赋值而是根据各自的方差贡献率大小来确定的,方差越大的变量越重要,从而具有较大的权重;相反,方差越小的变量所对应的权重也就越小。这样可以避免了人为确定权重的随意性,使得评价结果唯一,而且较为客观、合理。此外,因子分析的整个过程都可以运用计算机软件方便快捷地进行,可操作性强。因此,因子分析适合应用于商业银行绩效的评价中(颜丙香,2007)。因此综合考虑后,本文应用因子分析法,构建对12家样本银行的绩效评分体系,并通过因子得分总排名进行金控银行和非金控银行之间的绩效对比。因子分析在本文中应用的主要步骤如下:第一,将原始数据标准化,以消除变量间在数量级和量纲上的不同。设Xmn是企业m的第n个指标值,则标准化的数据为,其中为这些指标的均值,Sm为这些指标的方差。第二,建立因子分析模型如下:,其中aij是第j个变量在因子i上的负荷。第三,求相关矩阵的特征值和特征向量,计算方差贡献率与累积方差贡献率。第四,确定因子。取前p个因子,其包含的数据信息总量(即其累积贡献率)不低于80%,并将因子进行旋转以获得较为明显的实际含义。第五,用原指标的线性组合来求各因子得分。第六,以各因子的方差贡献率为权,由各因子的线性组合得到综合评价指标函数:。其中为第i个公共因子旋转后的得分,,λi是与公共因子相对应的特征值。第七,得分排序。利用综合得分进行得分排序。据此对金控银行和非金控银行进行对比。

(三)样本选择和数据选取

我国具有金融控股公司背景的银行众多,但国内对金融控股公司还没有明确的规定,中信银行、招商银行、光大银行、中国银行、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交通银行等7家银行基本符合我国对金融控股公司的定义。另外,这一认定也参考了熊鹏(2008)、姜海军等(2008)的做法。同时,本文将民生银行、浦东发展银行、兴业银行、华夏银行、深圳发展银行等5家银行认定为非金控银行。北京银行、南京银行、宁波银行为等城市商业银行,与以上银行差异明显,故不纳入分析。农业银行在本文样本期间内尚未完成股份制改革,故也不考虑。本文样本期间为2005-2007年。这主要是基于我国金控银行从2002年以后才逐步成型,金控背景对样本银行经营绩效的影响在此期间应该能被观察到,同时在此期间对照样本都是比较典型的非金控银行。另外,2005年到2007年期间,我国物价稳定,汇率相对固定,经济持续增长没有太大波动,因而结果相对客观。本文数据根据各银行年报和《中国金融年鉴》整理。

(四)指标选取

本文意在探究金控背景和非金控背景这两种情况下银行绩效是否存在差异,重点考察银行的获利能力、资产安全性和营运效率;遵循全面性、重要性、层次性和可操作性原则,本文最终选定8个指标如下:总资产收益率(X1)、资本充足率(X2)、不良贷款比率(X3)、资产利用率(X4)、人均利润(X5)、每股收益(X6)、拨备覆盖率(X7)、收入利润率(X8)。其中资产利用率(X4)为营业收入对总资产的占比;收入利润率(X8)为净利润对总资产的占比。以上指标也是为广大研究商业银行绩效的学者广泛认可和使用的指标。另外,由于我国金控银行成立时间不长,观察周期短,本文未考虑成长性因素。

四、实证结果分析

(一)因子分析

运用SPSS16.0进行因子分析过程如下:第一,KMO和Bartlett检验。相关系数矩阵显示8个指标相互之间的相关系数绝大多数在0.4以上。从(表1)可知:KMO抽样适度测定值为0.612;Bartlett球度检验给出的相伴概率为0.000,小于显著水平0.01,适合因子分析。第二,确定因子。计算过程中以主成分方法为因子提取方法,(表2)的特征值、贡献率及累计贡献率显示:前3个公因子的特征值均大于1。累计贡献率为87.329%,反映了原始数据所提供的绝大部分信息。为使结果具有经济意义,将原提出的因子进行旋转,得到8个指标在3个因子上新载荷。如(表3)所示,因子1在总资产收益率、收入利润率、资产利用率和资本充足率4个指标上具有较大载荷,其中前3个指标衡量的是银行总资产、营业收入和净利润之间的关系,主要反映银行运用资金获取利润的能力,因而称之为“获利因子”;因子2在不良贷款比率和拨备覆盖率上有较大载荷(在资本充足率上也有较大载荷),主要反映银行的资产质量和经营安全性,因此因子2可称之为“安全因子”;因子3在每股收益和人均利润上有较大载荷,直接反映了银行的经营收益,因而称之为“收益因子”。第三,因子得分和排名。根据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和相关数据算出各个银行的因子得分,以各因子的方差贡献率占3个因子总方差贡献率的比作为权重进行加权汇总,得出各家商业银行绩效的综合得分F,即综合得分F=0.3985*+0.3185*+0.2830*。据此可对12家银行的经营绩效进行排名。得到2007年综合排名如(表4)所示。同理,可以得出2006年和2005的综合排名,最终三年的排名如(表5)。可以看出,金控背景银行的绩效总体上要好于非金控背景银行,但优势不明显。金控银行中,招商银行绩效最好,3年分别位列第5、第1和第2,建行次之,3年分列第2、第5和第7;交通银行三年业绩稳步提升;中信银行和中国银行绩效表现不稳定;光大银行和工商银行较差。非金控银行中,兴业银行和浦发银行一直保持在前6位,其中兴业银行一直位列前3;民生银行、华夏银行和深圳发展银行业绩较差。这与7家金控银行中有3家属国有商业银行有很大关系。大量理论和实证研究表明国有商业银行由于历史包袱和产权制度问题,其经营效率要低于其他股份制商业银行,但这种差距在不断缩小(颜丙香,2007)。另外,我国金融控股公司本身不规范且发展时间短,样本中中国银行和工商银行的金融控股模式都是组建海外控股公司,其涉足证券、保险等业务时间也都较短。

(二)相关分析

为进一步研究两类银行的绩效差异,分别对金控银行和非金控银行的绩效与收入构成进行相关性分析。本文仍以工商银行、建设银行等7家银行为金控组,为了扩大样本覆盖面,在以上5家非金控银行中加入北京银行、南京银行、宁波银行、广发银行、恒丰银行、农业银行等6家银行组成非金控对照组,以2005年至2007年为期间,以总资产收益率为绩效的代表值,对总资产收益率与银行收入构成之间的相关性进行Pearson相关检验。结果显示,金控银行组在1%的水平下,总资产收益率与手续费及佣金收入占比显著相关,相关系数为0.686,与利息收入占比弱相关(P=0.039);非金控银行组则相反,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总资产收益率与净利息收入占比正向相关,相关系数为0.445,但与手续费及佣金收入占比不相关(P=0.291)。对绩效与收入构成的相关分析表明金控银行的手续费及佣金收入对绩效有更高的贡献率,而非金控银行更依赖于利息收入。这与两类银行的业务特征相吻合。非金控银行由于业务模式单一,客户群单一,主要利润来源只能是传统的利差收入。相较而言,金控银行虽不直接参与子公司(或母公司)的非银行类业务,但由于金融控股公司形式的混业经营可能产生范围经济和协同效应,带来声誉外溢,从而使金控银行有能力吸引更多非存贷业务。在当今金融脱媒、投资方式多样化的形势下,银行利差收入将会越来越少,这一结果也说明金融控股公司化是商业银行谋求收入结构转型的可行的策略选择。

五、结论与建议

(一)研究结论

通过因子分析和相关分析对我国金控银行和非金控银行经营绩效进行的对比研究,本文得出结论如下:(1)我国金控银行经营绩效好于非金控银行。(2)金控银行的手续费及佣金收入对绩效有更高的贡献率,金控模式产生了一定协同效应。

(二)政策建议

本文结论具有现实意义。随着我国加入WTO和2007年金融市场的全面开放,发达国家的综合经营金融机构已大敌压境,它们通常具有向客户提供全方位金融服务的优势,在全球化扩张的战略中快速抢占市场和压榨盈利空间,使我国的商业银行面临巨大的生存压力。如果继续实行分业经营,将对我国的商业银行、投资银行资本市场,以及保险业的发展十分不利。当然,这同时也是一个难得机遇。国外先进的经营理念和管理方式,对我国的金融机构向混业方向的发展可起到良好的借鉴作用。2008年初,中国银监会和保监会签订了《中国银监会与中国保监会关于加强银保深层次合作和跨业监管合作谅解备忘录》,原则上同意银行投资人股保险公司,试点范围为三至四家银行。这表明金融机构混业经营的破冰时代已经到来(王鹤立,2008)。综上以上经济和政策环境不难看出,我国金融业混业经营已是大势所趋。而本文用实证数据表明,我国商业银行通过组建金融控股公司实现综合实力提升,是当前政策框架下的可行选择。因此,我国应鼓励商业银行向金融控股公司转型,充分发挥不同金融机构之间的协同效应,实现规模和范围经济;并借助国外的先进经验,在实现金融控股公司的规范发展的同时,使金控银行的绩效也能得到提高。

本文的不足之处在于没有对样本银行绩效的影响因素做进一步的分析,这是未来研究要考虑的问题。

摘要:在受金融自由化改革和金融创新的推动下,混业经营在金融一体化下成为一种趋势。我国商业银行通过组建金融控股公司,已广泛开展保险、信托、证券、基金等业务间合作。本文以我国主要商业银行2005年至2007年的业绩表现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我国金融控股公司背景银行的经营绩效好于非金融控股公司背景银行,金控银行的手续费及佣金收入对绩效有更高的贡献率,我国应鼓励商业银行向金融控股公司转型,实现金控模式的规范发展。

关键词:商业银行,金融控股公司,绩效

银行金融产品论文 篇2

A.现金B.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准备金存款

C.发行基金D.现金及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准备金存款

2.我国目前已形成了()的金融体制

A.混业经营、分业监管B.人民银行统一监管

C.分业经营、分业监管D.混业经营、交叉监管

3.世界上最早正式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的国家是()

A.英国B.德国

C.美国D.法国

4.1988年以来我国三年以上人民币定期存款曾实行过()

A.利率浮动制B.存款贴补制C.保值贴补制D.存贷联动制

5.对经济运行影响强烈而不常使用的货币政策工具是()

A.信用配额B.公开市场业务

C.再贴现政策D.存款准备金政策

6.当经济出现通货膨胀但不十分严重的时候,可以()

A.采用扩张性财政政策和紧缩性货币政策组合B.采用扩张性货币政策和紧缩性财政政策组合C.采用紧缩性货币政策和紧张性财政政策组合D.只采用紧缩性货币政策

7.在现称为“五大行”的五家商业银行中,最早实行股份制和最晚实现股份制的银行分别是()

A、中国银行,中国农业银行

B、中国银行,中国工商银行

C、交通银行,中国农业银行

D、交通银行,中国工商银行

8.若中央银行向商业银行办理再贴现,则货币供应量()

A.等量增加B.等量减少

C.多倍增加D.多倍减少

9.所有证券存在着固有的两种不同风险,分别为()

A.系统风险与不可分散分险B.系统风险与财务风险

C.非系统风险与可分散分险D.非系统风险与不可分散分险

10.金融市场上的交易主体指金融市场的()

A.供给者B.需求者

C.管理者D.参与者

答案:

1.【答案】D。解析:基础货币是中央银行发行的债务凭证,表现为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金和公众持有的通货。从用途上看,基础货币表现为流通中的现金和商业银行的准备金。

2.【答案】C。解析:分业经营体制是指商业银行业务与证券、保险等业务相分离,商业银行只能从事存贷款及结算等银行业务。分业监管体制主要是在银行、证券和保险等不同金融领域分别设立专职的监管机构,负责对各行业进行审慎监管。我国目前实行的即是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金融体制。

3.【答案】C。

4.【答案】C。

5..【答案】D。解析:存款准备金政策对商业银行的超额准备金、货币乘数及社会货币供应

量均有较强烈的震动,存款准备率的调整,对整个经济和社会大众的心理预期等,都会产生显著的影响。

6.【答案】B。解析:一般通货膨胀下,用紧缩性财政政策压缩总需求,又用扩张性货币政策降低利率,防止财政过度紧缩引发衰退。

7.【答案】C。解析:1987年4月1日,重新组建后的交通银行正式对外营业,成为中国第一家全国性的国有股份制商业银行。2009年1月5日,中国农业银行整体改制为股份有限公司,完成了从国有独资银行向现代化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历史性跨越。

8.【答案】C。解析:中央银行与商业银行办理再贴现,商业银行得到融资,成为基础货币,基础货币以货币乘数进行派生创造。

9.【答案】D。解析:证券投资风险就其性质而言,可分为系统性风险和非系统性风险。系统性风险是指由于全局性事件引起的投资收益变动的不确定性。系统风险对所有公司、企业、证券投资者和证券种类均产生影响,因而通过多样化投资不能抵消这样的风险,所以又成为不可分散风险或不可多样化风险。

非系统风险是指由非全局性事件引起的投资收益率变动的不确定性。在现实生活中,各个公司的经营状况会受其自身因素(如决策失误、新产品研制的失败)的影响,这些因素跟其他企业没有什么关系,只会造成该家公司证券收益率的变动,不会影响其他公司的证券收益率,它是某个行业或公司遭受的风险。由于一种或集中证券收益率的非系统性变动跟其他证券收益率的变动没有内在的、必然的联系,因而可以通过证券多样化方式来消除这类风险,所以又被称为可分散的风险或可多样化风险。

银行理财产品是影子银行吗 篇3

在2008年金融危机以后,“影子银行”作为一个新的金融概念逐渐被市场熟知。与此同时,我国的银行理财业务发展迅猛,部分银行理财产品通过结构安排满足了企业的融资需求,引起了业界对银行理财业务是否属于影子银行的探讨。易宪容曾表示,“只要涉及借贷关系和银行表外交易的业务都属于影子银行”。按照这个诠释,社科院金融研究所理财产品中心副主任袁增霆认为“中国的影子银行主要指银行理财部门中典型的业务和产品,特别是贷款池、委托贷款项目、银信合作的贷款类理财产品”。而新任证监会主席肖钢进一步认为“在中国,影子银行通常表现为理财产品、地下金融和表外借贷的形式”,直接把银行理财产品归到影子银行体系。

以上各方的论述,实际上均认为涉及借贷关系和银行表外交易的业务都属于银子银行。我们认为,这种诠释值得商榷。如银行的保理业务,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均不归入影子银行。故要理清某项业务是否属于影子银行的范畴,必须先有影子银行的权威定义,再分析该项业务是否符合这个定义。

定义澄清

影子银行最早由美国太平洋投资管理公司执行董事麦考利(Paul McCulley)于2007年在美联储年会上提出,是指那些有银行之实,但却无银行之名的种类繁多的非银行金融机构。但目前被广泛接受是2011年4月金融稳定理事会(FSB)给出的定义,影子银行是“银行监管体系之外,可能引发系统性风险和监管套利等问题的信用中介体系。”

按照这个定义,影子银行必须满足以下两个条件。其一,本身游离于监管之外,或者受到的监管较少。如通常所说的民间借贷,特别是面向不特定多数人群的民间集资,由于是地下运作,基本上不受监管。其二,必须可能引发监管套利或者系统性风险。这个要求实际上表明影子银行是一个动态概念,任何信用中介行为初期,规模较小,监管套利不明显,系统性风险无从谈起,在这个时段就不符合影子银行定义。随着规模的扩大,可能成为影子银行。在一个经济体中,仅存在少量民间借贷行为,民间借贷量仅有银行信贷余额的百万分之一,这些民间借贷的借贷双方均和银行无借贷关系,在此时,民间借贷就不能算为影子银行体系。

对银行理财产品来说,首先它是受银监会监管的。无论是最初的产品是事前报批,还是现在产品事后报备,监管当局都清楚每一笔业务的交易对手、产品规模、风险点暴露和风险控制手段,并不存在游离在监管体系之外一说。非但如此,理财产品的基础资产或交易对手也受到监管。如债券类理财产品所投资的债券,在债券发行之时就需要相关部门批准;又如银信合作业务中,银监会会对银行理财资金所投向的单一信托进行监管。而且,部分相关资产已经在商业银行层面和交易对手层面分别纳入风险资产计算。

其次,目前银行理财产品并不存在系统性风险。我国银行理财产品标的一般是债券、其他债权类资产。隐藏在这些标的资产背后的交易对手比较分散,没有出现同一个标的资产经过多次打包作为不同的银行理财产品出售的现象,故理财产品自身不存在系统性风险。而且银行理财产品的本质是“受人之托,代人理财”,银行进行分账管理,自身不对产品进行兜底,即便是有产品出现问题,也不会出现挤兑事件。

在理财产品和其基础资产都受到监管当局监管,又无系统性风险的情况下,将其定位为影子银行显然不合理。

对影子银行的进一步诠释

从影子银行的特点来看,它们不受监管或少受监管的特性要求其必须是私募产品。在目前国内金融监管体系下,公募产品必然会受到监管当局的指导。判断一个产品的私募性质,有3个标准。一是参与人数较少,一般少于200人;二是产品认购起点较高,通常为100万元或以上;三是产品不能公开推荐。银行理财产品除私人银行产品外,均不满足以上3个条件,故非私人银行的理财产品实质是公募产品,自然就不满足影子银行的私募特性。

影子银行应该有类似于存贷业务的信用创造机制。信用创造机制原本是银行独有的特性,影子银行要行银行之实,就必须具备这一特性,即仅靠自身能完成信用创造过程。如美国次贷危机中的资产证券化,普通信贷资产可以通过证券化打包成CLO(Collateralised Loan Obligation),CLO又可以通过证券化打包成CBO (Collateralised Bond Obligation),CBO本身又可以经过多次证券化,实际上每一次证券化的过程都是一次信用创造的过程。银行理财产品自身无法完成此过程。银行理财产品的信用创造机制为资金投资于某标的,融资方获得理财资金后,或将理财资金存入银行,或将理财资金用于支付结算,获得资金方再将理财资金存入银行,将理财资金转换为存款,再通过商业银行信用创造机制产生乘数效应。实际上此信用创造是存款创造,与银行理财产品无关。

这里要特别强调的是,目前市面上出现了购买信托受益权的理财产品,而信托受益权对应的基础资产包罗万象,其风险需要合理评估。如果该交易机制进一步演化成银行理财产品购买某信托产品A受益权,而信托产品A购买信托产品B受益权,信托产品B购买信托产品C受益权,信托产品C购买信托产品D受益权,如此往复,则有影子银行之嫌疑。

按照国外的经验,影子银行的产品自身具有较高的风险。如前面提到的CDO,经过多次证券化之后,原始基础资产与最终产品之间的关系变得模糊。投资银行为了转移风险,通过结构化设计、引入衍生品等方式,并以之作为噱头,降低对基础资产的质量要求,如许多MBS基础贷款的借款人基本上不具备还款能力。我国市场习惯将银行理财作为存款替代,为了迎合投资者的需求,大多数银行并不敢也不愿将理财资金投向高风险领域,许多银行对理财产品基础资产的风控标准是与其自营资产一样的。这样就保证了基础资产的质量,从而保证了理财产品风险可控。

前段时间有媒体指出银行理财是庞氏骗局,风险很大。所谓庞氏骗局,是指在投资后,投资项目没有现金流流入(实际上投资项目不存在),理财产品的管理人依靠借新还旧的方式维持骗局。银行理财产品都对应着有现金回流的基础资产,自然不是庞氏骗局,更谈不上风险很大了。

商业银行金融产品创新研究 篇4

一、商业银行创新金融产品的必要性

不断创新金融产品是金融行业历史发展的要求,创新金融产品一方面可以实现风险的规避,另一方面还可以实现金融机构利益的最大化,这也是商业银行之所以要不断创新金融产品的原因之所在。具体来说,商业银行创新金融产品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能够更好的满足客户的需求。无论是哪一行业,想要发展,就必须不断研发出新产品,这样才能够提升自身的竞争力。金融行业也不例外。金融机构提高服务水平的关键在于不断创造出符合客户需求的金融产品。[1]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广大民众对商业银行金融产品的需求度越来越呈现多元化。因此,实现金融产品种类的创新能够满足民众的多元化需求。

2)提高风险规避能力。众所周知,金融产品与金融市场往往存在着密切的联系,这就决定了商业银行在不断创新金融产品的过程中,能够最大限度的获取金融交易信息,选择交易伙伴,进一步提高商业银行规避风险的能力。与此同时,在连接各个金融市场的同时,商业银行金融产品的创新还为商业银行提供了一定的金融工具,使得金融机构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负债管理。[2]

3)提高金融市场的有效性。从本质上来说,金融市场等同于金融产品交易市场。随着商业银行金融产品的不断发展,金融市场的参与者人数不断增多,交易量也随之增大,进一步促进了金融市场的发展。与此同时,商业银行金融产品的创新进一步增强了新产品之间的替代性,降低了交易者的机会成本。

二、商业银行金融产品创新的主要路径

1)推陈出新,加大产品研发力度。笔者通过长期的研究与实践认为,商业银行应当采取一系列措施,进一步推动个人金融业的发展。短期来看,商业银行应当着手改进现有的产品服务,抓紧推出私人银行业务,进一步提高个人金融产品经济效益。从长远角度来看,工商银行应当做到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从未来国内外金融发展趋势的角度出发,创新个人金融产品。[3]具体来说,应当从以下几方面入手:首先,不断丰富个人理财产品的种类。其次,优化产品结构,为广大用户提供新型服务。再次,采取有效措施,进一步推动个人委托贷款的发展。最后,实现个人结算产品功能的不断优化和丰富,为广大金融产品购买用户提供更多高效的服务。

2)实现金融服务类中间业务产品的创新。一方面,商业银行在实现金融产品创新的过程中,应当着重把握新型产品的优势,创立品牌,实现收入的快速增长。一是制定科学完善的基金销售策略,进一步强化督导考核,将自身发展的重点放在收益较高的金融产品上,例如债券型基金、股票型基金等方面。[4]二是适时加大代理保险业务的营销力度,通过不断提高奖励比例和议价水平的方式,使代理保险业务能够成为商业银行重要的增长极,确保商业银行传统业务和新兴业务之间的协调、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整体效应,进一步提高商业银行金融产品中间业务的产品覆盖率,实施中间业务与资产和负债业务之间的良性互动。一是在强化存款基础地位的同时,加大负债替代型产品的中间业务收入,二是以资产业务市场为依托,推进信贷业务和投资银行以及企业财产险之间的互动发展,不断培植新的增长点。

3)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开发金融产品。在不断创新和开发金融产品的过程中,商业银行应当对市场进行深入的研究与调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了解市场需要什么,了解客户需要什么,在此基础上进行产品的创新。除此之外,产品的创新还应当与商业银行所在的区域发展现状相吻合,要了解商业银行所在区域的经济发展状况,区域特色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以此为依据实现新产品的研发与设计。商业银行在进行金融产品创新研发的过程中,可以充分借鉴中国银行的做法。中国银行在进行金融产品创新的过程中,通过对市场的不断调研,设计了“套餐化”的个人金融产品,例如,研发出的“花样年华”产品就是针对学生及家长提供的;研发的“海外归鸿”则是针对归国留学人员设计的。通过这种方式,中国银行所创新的金融产品的针对性得到了进一步提高,赢得了广大金融产品购买者的欢迎。

三、结论

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现阶段,我国商业银行金融产品的发展仍然处于起步阶段,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在这种情况下,我国商业银行应当从我国金融市场的特点出发,努力践行西方发达国家金融产品的创新理念,实现金融产品的不断改造,从而促进我国金融行业的发展。当然,罗马非一日建成,商业银行金融产品的创新研究也非一日之功,但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我们可以从点滴小事做起,实现商业银行金融产品的进一步创新和发展。

参考文献

[1]吕可,赵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商业银行集团金融产品创新研究[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3,06:69-73+160.

[2]田颖.我国商业银行金融产品创新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D].河南大学,2014.

[3]申雅媛.农村商业银行服务“三农”的金融产品创新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3.

招商银行私人银行产品线 篇5

现金管理/货币市场类产品

该类产品主要投资于银行间和交易所各类货币市场工具,具有流动性好、风险低、收益稳定的特点。

在突出良好的流动性特征之余,也为部分低风险偏好的个人投资者提供了一个稳定收益的投资品种,满足私人银行客户短期闲置资金的理财需求。

固定收益类产品

该类产品主要投资于银行间、交易所各类固定收益类工具,包括国债、投资于央行票据、金融债、公司债、企业债、可转换债券(含可分离交易可转债)、资产支持证券、银行信贷资产等,到期收益可通过固定的公式/方法计算得出,收益较稳定。

主要包括:储蓄国债(含凭证式、记账式国债)、固定收益类银行理财产品、债券型基金、保本型基金、固定收益类信托计划、固定收益类保险产品等。

权益类产品

该类产品主要投资于权益类证券和工具,包括股票和主要以股票为投资对象的证券类金融工具。具有风险、收益较高的特点。主要包括:股票型基金、混合型基金、股票指数基金、银行股票类理财产品、股票类信托计划、权益类保险产品等。

另类投资产品

该类产品是在传统3大类产品之外的金融产品,它通常运用衍生工具、杠杆交易、或套利交易等投资方式和策略,投资于商品、房地产、外汇、私募股权、艺术品等领域。

浅析我国商业银行金融产品的创新 篇6

关键词:金融产品创新 金融监管 政府行为

一、我国商业银行金融产品创新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一)商业银行金融产品创新的自主研发能力较差,产品的推出重规模、轻效益

近年来,我国银行创新产品的品种日益丰富,如目前已推出的理财创新产品有百余种,但这些创新产品多以吸纳性、移植性为主,即通过模仿国外或同业的创新产品进行产品研发。

(二)银行产品品种多,品牌少;单一产品多,复合产品少;低附加值产品多,高附加值产品少

大多数商业银行的产品与服务大同小异,缺乏特色,社会认同度较低。商业银行的创新产品中低附加值的产品多,而科技含量高、知识密集型、资本密集型等高附加值的产品有待开发,如财务顾问、投融资顾问、衍生金融工具业务等还处在摸索阶段,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三)银行产品创新缺乏整体的规划性

商业银行产品创新缺乏长远的设计和规划,缺乏健全的运行机制,银行内部各个部门仅从本部门局部利益出发,彼此之间缺少信息的交流,使得产品的开发、管理不系统,产品标准化程度低,规范性差,影响了银行金融创新产品的整体协调性,导致金融创新和整合的成本过高。

(四)市场细分不到位,创新产品缺乏个性化,难以满足多样化的需求

我国多数银行缺乏明确的市场定位,产品研发前粗线条的市场划分对客户需求的认知仅停留在表面,导致部分客户的需求得不到满足。

(五)政府行为在很大程度上仍左右着商业银行的经营运作

银行业不仅存在着多头监管,而且对金融产品的品种、规模、价格和交易都实行着严格的管制,“求稳怕乱”,将主要精力放在“管住”上,很少考虑如何为商业银行进行金融产品创新创造条件。

二、我国商业银行金融产品创新不足的原因

(一)历史积累方面的原因

我国银行是由计划经济时期的专业性银行转变为现在市场经济时期的商业银行,仅有十多年历史,在经营管理方面、银行技术设备、人才储备等方面有很多不足。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银行业自有资本金不足、坏帐、呆帐等不良资产问题严重,承受风险能力差。

(二)金融环境方面的原因

1.法律法规的限制,阻碍了金融产品的创新和整合

近年来,我国经济金融环境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而相应的法律法规却跟不上步伐。产品创新的要求与相对滞后的法律法规建设之间的矛盾,会使得新兴的产品隐藏着一定法律风险。

2.金融监管制约着金融创新

而我国居民的高储蓄率和政策性的高存贷利差使得银行无利润压力,资本市场尚未完全成熟使得银行创新缺乏动力。

3.社会信用观念淡薄

在我国,偷税、逃税、商业欺诈等现象时常发生。社会信用观念淡薄,信用制度的建立落后于国家经济发展的程度,从而制约了包括银行产品创新在内的经济金融活动的开展。

4.银行间不正当的竞争关系制约着产品创新

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处于国内银行业的垄断地位,而广大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很大程度上是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市场主体,但利率管制限制产品自主定价,中小银行只能利用非价格竞争方式追逐利润,这从根本上破坏了公平公正的竞争环境,进一步约束了银行产品创新。

(三)银行内部的原因

1. 缺乏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不能满足金融创新的客观需要

2.金融产品创新缺乏内在推动力

3.科技力量支撑不足,影响了金融产品创新和整合的进度

三、我国商业银行金融产品创新发展策略

(一)以技术创新为依托,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当代科技日新月异,在计算机、网络、通讯技术已被广泛应用的今天,金融产品的研发必须以电子技术为依托。依靠电子化平台,可以使银行产品的专业性和技术性大大提高,加大了产品模仿的难度,有利于银行维持产品创新的效益,同时也能使其服务向自动化、简约化方向转变。

(二) 明确创新战略,加强产品创新的统一规划

融产品创新并非仅仅是金融产品创新机构的事情,它需要全行各个部门和每一位员工的共同努力。调动一切力量,提高创新效率,在当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

(三)进行科学的市场细分,坚持个性化,差异化原则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金融意识的普遍增强,社区金融需求会日益旺盛,对金融需求也日趋多样化,将具有相似需求特征的客户划分为统一类别,以此研发相应产品,也就是根据客户的业务量、资金量、信誉等方面的情况对客户进行分层管理。通过科学的市场细分可以使银行产品的开发更有针对性,更能实现银行效益。产品创新应坚持个性化、差异化的原则,有选择地为不同市场中的客户设计符合其需要的产品。

(四) 放松金融管制,加强金融监管,保护金融产品创新的成果

金融管制是针对业内所有金融机构的全部行为进行管制;而金融监管是主管部门对金融机构的违法违规行为进行监督和管理。很显然,金融管制会对金融产品的创新加以限制,金融监管则给予金融机构更多创新发展的自由。

(五)提高商业银行金融产品创新能力,关键在于我国银行业发展模式的转变

我国商业银行发展模式要从原来以政府主导的模式过渡到市场化的模式上来,使商业银行成为真正的独立法人实体和市场主体,只有这样,才能为银行的自主创新提供制度上的保证。而政府要做的,就是把产品创新的权力赋予银行,并积极为银行产品创新创造条件,如金融市场的完善、健全银行内部治理结构、健全相应的法规并允许其混业经营等,同时,加强和完善对商业银行的监管,将重心从行政监管转移到市场监管上来,在提高银行经营效益的同时维护银行业的安全。

参考文献:

[1]李长健.金融机构创新发展机制研究[J].学理论.2008,(12).

[2]司巍.商业银行金融产品创新[J].现代商业.2008,(36).

[3]韩晓坤.我国商业银行金融产品创新存在问题及对策[J].金融教学与研究.2008,(4).

[4]孙伯良.金融创新与经济发展[M].上海三联书店. 2005.

我国商业银行金融产品创新探究 篇7

金融产品是指具有一定经济价值的, 可进行公开交易或兑现的非实物资产, 如现金、汇票、股票、期货、债券、保单等。金融产品可以通过一定的手段兑换成现金。金融产品的类型不一样, 在不同的环境其功能也不一样。如, 对市场而言, 股票是金融产品;对股票发行者而言, 股票是融资的工具。社会主义经济的繁荣, 交易形式、投资形式以及融资方式的多样化使得市场对于金融产品的需求大大增加。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 对于金融产品类型的需求逐渐趋于多样化。市场上传统的商业银行的金融产品已经不能满足各种需求。因此, 我国的商业银行应该积极采取措施进行金融产品创新。不断地进行产品结构的优化与服务升级, 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我国商业银行的竞争力, 充分发挥商业银行金融产品在市场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2. 金融产品创新存在的问题

2.1 金融产品缺乏原创性创新

近年来, 我国将鼓励创新发展写入国家的发展战略。同时, 将原创性创新提到一定的战略高度。原创性创新在市场上的竞争对手比较少, 产品能够迅速占据较大的市场份额, 进而获得较高的利润率。金融产品也不例外。原创性的金融产品能够在短时间内获得较多客户的支持, 进而增强银行的竞争力。然而, 在我国商业银行的金融产品创新缺乏原创性, 有趋于一致性的趋势。一家银行推出新的金融产品, 其他的商业银行也会模仿该产品, 推出自己相应的金融产品。这种缺乏实质创新的金融产品很难持久的获得经济效益。长此以往, 容易导致银行失去自己的特有的品牌形象。如一家银行推出仓单质押的供应链服务金融产品, 另一家银行随即推出类似的动产质押或权利质押等产品。这些产品没有实质性的创新。

2.2 产品创新定位、规划不合理

当前我国的商业银行往往只注重眼前利益, 甚至为了眼前利益损害银行发展的长远利益。这些管理方面的缺陷也体现在银行金融产品创新方面。因为银行缺乏长远的眼光和整体的规划, 在进行产品创新时, 严重脱离银行的发展战略和服务理念。为了急于将产品推向市场, 银行不进行相应的产品的性能分析和市场预测, 产品设计也不规范, 标准化程度低, 为后期的操作带来很多麻烦。另外, 由于在进行产品开发时过于盲目, 没有合理的产品定位。时间一长, 无法使消费者认识到产品的优势。很多金融产品可能真的能够为消费者带来很高的收益, 但是由于缺乏合理的营销手段, 消费者不得而知。此外, 银行的金融产品缺乏必要的形象包装, 无法给消费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2.3 产品结构缺乏均衡性

为了降低经营风险, 我国的商业银行一般将自己的金融产品的目标顾客锁定在大型企业、国有企业等一些偿债能力比较强的企业。因此在产品开发时, 主要的顾客分析是针对大型企业的现状。因此, 这些产品不适应中小型企业。然而,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 我国的中小型企业逐渐增多, 发展势头迅猛。并且近年来国家政府一直鼓励中小型企业的发展, 监督银行为中小型企业提供金融服务。有些商业银行因为惧怕风险, 仍然将产品锁定在大型企业客户上面。有些商业银行虽然抓住商机, 来开发针对中小型企业发展的金融产品, 但是因为起步晚, 缺乏各种评价机制和风险机制, 而导致产品失败。因此在我国的商业银行中, 产品结构严重缺乏均衡性。这种单一产品策略最终会使银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失去竞争优势。

2.4 缺乏金融产品风险约束机制

由于我国的商业进行金融产品创新各个方面的机制、规范还不够成熟, 金融产品的风险比较大。我国的大型商业银行一般分布在全国各地。由于我国的经济发展存在很大的地区差异, 东西部经济发展不平衡, 不同地区的人口消费观念也有很大的差别。例如, 南方人比较精明, 善于投资;东北人比较大胆, 敢于承担风险;山东人比较保守, 属于风险厌恶型消费者。由于这些地区间的差异, 同一商业银行的不同地区的金融产品的创新进度也不一致, 创新的手段多样, 产品不够规范。这些因素为银行的长期经营带来潜在的风险。另外, 由于缺乏经验, 商业银行还没有形成一套可行的风险规避机制, 如科学的操作流程、合理的风险评价机制等。

2.5 缺乏信息技术支持

信息技术的发展, 为银行的各种业务带来了便捷。然而, 由于各家商业银行的电子网络互不兼容, 银行之间的结算为客户造成很高的成本, 严重阻碍了银行金融产品的发展。相关金融产品也不具有兼容性, 使得顾客在投资或者选择使用时, 考虑到交易成本, 进而放弃该产品的购买。大数据、互联网、云计算等信息技术的发展需要各个行业的产品具有很好的兼容性和信息共享性。如果银行的金融产品在该方面得不到有效地创新和改进, 将会很难进入市场盈利。

3. 银行金融产品创新的途径

3.1 鼓励原创品牌和创新

我国的商业银行要想在金融产品的激烈竞争中获得优势, 需要自主研发, 进行原创性创新。这样有助于产品迅速占领市场, 获得较高的利润率。商业银行的金融产品创新也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首先, 注重产品的差异性。商业银行在逐渐趋于一致性的金融产品市场中推出一款差异性比较大的产品, 然后对产品进行合理的定位和包装, 会给消费者眼前一亮的效果, 这样有助于形成优质的品牌形象。如招商银行的“C+”现金管理、交通银行的“蕴通账户”等金融产品, 由于这些产品具有很好的差异性, 为银行带来了较高的利润。例外, 产品要满足各个层次的顾客的需求。这样可以拓宽银行的业务范围和增大银行的顾客群。银行可以认真分析不同年龄、地区、职业等的顾客的真实需求, 急人之所急。

3.2 合理的产品定位和营销

商业银行的经营应该具有长远的眼光。在金融产品创新时, 需要从银行的全局出发, 使之符合银行的总体发展战略。在此基础上, 进行合理的产品定位, 使之符合消费者的口味。如建设银行曾经推出生肖储蓄卡这一金融产品, 取得了成功。其原因就是建设银行将目标市场定位于少年儿童, 由于其独特的设计, 深受少年儿童的喜爱。然后, 银行需要学会金融产品的包装。同有形产品一样, 合理的包装能够有效地促进产品的推广。如农业银行浙江分行推出了“金”牌系列产品:金宝塔, 金牛等。这些包装有效地突出了产品的特色, 吸引更多的客户。

3.3 平衡产品结构

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 使得国家逐渐认识到中小企业发展的重要性。统计结果显示, 中国中小企业数量占据全国企业总数的比例高达90%以上。融资问题是中小企业发展面临的重大难题。在我国当前金融机构单一的情况下, 中小企业的融资依赖于商业银行。近几年, 我国政府制定了相关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方针, 保障了中小企业的健康发展。因此, 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会增多, 融资风险会降低。在这样大好的市场机遇下, 商业银行应该平衡金融产品结构, 拓宽产品顾客范围, 多开发一些针对中小企业融资的金融产品。如中小企业国际贸易融资, 这种融资方式可以把货物当做抵押, 银行提供结算服务, 这样可以有效地降低产品的风险, 获得较高的利润。

3.4 建立完善的风险约束机制

市场经济的发展带有很强的随机性, 使得银行的经营风险增加。因此, 在进行金融产品开发时, 需要注意制定相应风险约束机制。如, 限定产品的目标顾客范围, 针对具有一定收入水平的消费者进行出售。另外, 银行要根据地区差异, 制定相应的操作流程规范, 通过咨询公司或专家团队来制定合理的风险评价机制。如中小企业国家贸易融资, 可以通过全面评价机制, 对中小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状况进行评价, 然后进行风险预测, 根据不同的风险等级制定相应的风险规避机制。

3.5 充分利用信息技术

当前, 信息技术飞速发展, 并且以不同的方式与金融、结算等业务相结合, 如支付宝平台、微信支付等。在很大程度上, 这些支付方式为很多金融产品的推广带来障碍。因此, 为了使金融产品能够拥有广泛的顾客群, 在开发时应该注意将金融产品与人们的日常交流应用信息手段进行结合。银行可以和互联网进行合作, 开发便捷的、客户范围比较广的金融产品。

总结

金融产品是商业银行盈利的重要的增长点。因此, 商业银行为了最终提高利润考虑, 占据有利的市场地位, 应该积极进行产品的改进与创新, 并且形成完善的风险规避机制。只有这样, 商业银行才能在竞争中保持优势。

参考文献

[1]韩非.中国商业银行公司治理机制研究[D].西北大学, 2011

[2]舒剑, 马希俊, 邵欢庆, 侯晓强, 刘晓军.金融产品创新管理解决方案[J].华南金融电脑, 2010 (2)

[3]孙俊, 王英杰.加快金融创新步伐努力提升中部地区银行业竞争实力和发展水平[J].中国金融, 2013 (5)

[4]杨家才等.股份制商业银行金融业务创新情况的调查报告[J].金融与保险, 2012 (4)

我国商业银行金融产品创新探讨 篇8

创新是一个企业前进的不竭动力, 只有创新才能给企业带来新鲜的血液, 才能使企业充满活力, 才能给企业带来无尽的利润。金融产品是商业银行发展中的重要支柱, 在整个商业银行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的比重。加强金融产品的创新意识, 是商业银行发展战略中的关键性环节。要想产品出新, 了解我国商业银行金融产品的现状以及其存在是问题是必不可少的。“工欲善其事, 必先利其器”, 从根本上改变商业银行金融产品的经营模式, 才能更好地走出一条产品创新之路。

一、我国商业银行金融产品基本概况

我国商业银行的金融产品主要指资金在融通过程中的各种流通载体, 它主要包括证券、货币、黄金、外汇等几类, 交易双方通过市场调节来协调金融产品所属价格, 最终完成金融产品的交易, 实现资金的流通。

我国商业银行金融产品的两大核心要素是价格和收益率。任何金融产品都必须有发行者, 金融产品的发行者需要借助金融产品来获得一定的收入, 发行者在获得收益的过程中也会受到金融投资者以及金融管理机构的监督, 以确保金融产品流通的公平性、透明性。金融产品的购买期限有长有短, 投资者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选择所投资的金融产品。另外, 由于事物并不是永恒不变的, 所以金融产品的投资也是有一定风险的, 几乎所有的投资者都喜欢购买低风险的金融产品, 当然收益和风险也是成正比的。商业银行的金融产品是百姓理财的主要对象, 对国民经济的增长也有一定的辅助作用。在一些商业银行中, 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一种现象:买一定数量的金融产品银行会赠送相应的小礼物作为感谢, 其实这是一种金融产品的销售手段, 一份薄礼可以吸引更多的人来购买金融产品。金融产品是商业银行盈利的一种主要方式, 因此, 金融产品的销售情况会直接影响到商业银行的经济发展。

二、我国商业银行金融产品发展的现实情况及其存在的问题

随着居民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 我国的商业银行金融产品也呈现出一种很好的发展态势。目前, 各大商业银行都有自己的金融产品, 在市场的调节下, 各商业银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发行各种金融产品。例如, 2013年南方基金联合和中国平安银行联手推出了“平安盈”这一金融产品, 建行、农行等也推出了各自的一些金融产品。这种良性竞争有利于商业银行利润的取得。在经济全球化这一客观环境下, 各商业银行开始走互联网金融路, 只有能够充分体现出金融产品的专业化以及服务的个性化, 才能吸引更多的投资者去购买金融产品。

但是, 就我国金融体系而言, 商业银行的金融产品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产品更新不够快速, 这使得很多理财项目难以满足投资者的理财需求。各商业银行推出的金融产品大同小异, 且相似率较高, 这样在众多的金融产品中没有一种脱颖而出的新鲜感, 不能以独特的魅力吸引投资者。另外, 我国商业银行金融产品的创新意识不够强, 大都被传统的金融理念所束缚, 很难找到一个较好的突破口。互联网金融的出现使得全球一体化趋势更加显著, 投资者需要的也是一种一体化的简单快捷的服务。因此, 我国商业银行金融产品在产品创新方面还需要做出很大的努力。

三、加强我国商业银行金融产品的创新意识, 转变商业银行的经营模式

(一) 学习借鉴国际先进的管理理念

“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 不管是个人还是集体, 都要善于用别人的长处来弥补自己的短处。我国商业银行也不例外, 要学习其他国家的先进的经营理念, 然后根据本国的实际需求来推出新的金融产品。好的产品得益于全新的管理理念, 在经济全球化的国际大背景下, 我国的商业银行想要在国际上立于不败之地, 必须要有独特的经营产品及富有创新性的管理理念。当然, 任何事物都具有特殊性, 所谓的先进理念也必须要符合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的实际需求, 而不是一味的生搬硬套。价格总是围绕价值规律上下浮动的, 所以对于商业银行金融产品的发行与管理要随时适应市场的变化。如果没有先进的管理理念, 而是用传统的方式把金融产品投入市场, 那只会给我国商业银行带来许多负面的东西。

另外, 也可以举办大型的学习活动, 让每一位金融系统的人都能够学习到先进的管理理念, 这样商业银行人员的整体水平就会有一个提高, 对于商业银行的创新发展是有极其重要的作用的。

(二) 鼓励员工积极参与产品创新

要让每一位员工都能成为问题的决策者, 各商业银行应该健全完善相关的规章制度, 保证每一位员工都有发言权。坚持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则, 多劳多得, 鼓励员工积极参与金融产品的创新活动, 在任何一个企业里, 员工层面的创新才是整个企业创新的源泉。商业银行的经营者不能压抑员工创新的火花, 要努力培养有思想的员工去参与商业银行金融产品的研发。

员工虽然对自己所处的工作环境和所完成的工作任务非常熟悉, 但是相当大一部分员工是不了解企业的发展规划和经营策略的, 这样就更谈不上让员工参与金融产品的创新了, 所以让员工深入的了解企业, 是鼓励他们创新的首要前提。当然, 在鼓励员工积极参与金融产品创新方面一定要做到公平、公开、公正, 让员工感受到一种主观上的公平感, 避免在员工间产生不平等的现象。对于员工提出的创新性想法, 管理者要给予一定的物质鼓励, 这样才能更好地激励员工为企业效力。

(三) 根据市场及投资者的心理需求来发行销售金融产品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 商业银行的竞争力也在不断提高, 如何吸引更多的投资者并且取得投资者的信赖是每个商业银行获取利润的重要手段。“客户是上帝”的理念一直延续至今, 如果没有消费者, 恐怕整个金融系统都会崩溃。所以我国的商业银行必须下马观花, 走向市场, 走向普通大众, 去调查分析消费者的投资理念, 根据市场以及客户的实际需求去制定推出相应的金融产品, 这样才能吸引更多的客户, 才能在整个商业银行系统中推陈出新。产品创新也不是凭空创新, 总是要有一定的实际需求为依托的, 所发行的金融产品一定是要保证商业银行基本利润的条件下, 最大化的从投资者的投资心理出发去销售的。目前许多商业银行的金融产品都是相类似的一些产品, 并不能很好的吸引投资者, 这不仅不利于商业银行的发展, 而且也不能很好的刺激投资者购买产品。

(四) 转变商业银行的经营模式

在竞争力不断增强的今天, 虽然我国商业银行已经在运行机制和管理体制上做出了一些改革, 但是仍然可以体现出许多传统的经营模式。例如在商业银行中, 一些新的业务并没有完全以客户的需求出发, 对客户的综合服务不够到位。信用风险管理体系以及市场风险管理存在许多的漏洞, 诸如此类的现象必须要得到重视。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通过计算机及信息技术等高科技操作来实现商业银行的集约化经营模式是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的一个基本走向。另外, 要加强经营管理的专业化水平, 根据不同层面不同需求的客户来提供相应的专业化服务, 从而实现经营专业化, 管理系统化。这样, 我国商业银行的金融产品才能得到一个长足的发展, 才会给商业银行带来无限的活力。最后, 还要实现经营的多元化, 在此过程中必须要体现客户服务的多元化, 各商业银行要根据自己的实际发展情况结合市场的需求, 做出灵活的调整。

四、呼吁政府制定完善相关的政策法规

在市场经济下, 国家虽然只起到一个调节的作用, 但是我国商业银行金融产品的创新还是需要政府帮助与扶持。政府可以出资引进新的科学技术去完善发展我国商业银行的金融产品, 同时要制定相关的政策法规鼓励金融产品的创新发展。这样既保证了金融市场的公平性、透明性, 又能够很好的激励各商业银行有创新之举, 并可以保证金融市场的良性循环。

五、结束语

我国商业银行想要在整个银行系统中占有一定的地位, 必须要有创新意识, 创新是一个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金融产品的创新可以给商业银行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 可以给银行增添许多新的活力。另外, 创新得益于集体的力量, 所以我国商业银行的金融产品创新需要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在未来的发展道路上, 我国商业银行要转变经营模式, 树立创新理念, 鼓励员工积极参与商业银行金融产品创新, 共同为我国经济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郭赛君.我国商业银行金融产品创新策略探讨[J].海南金融, 2011年第4期.

[2]代凯燕.浅析中国商业银行金融产品创新探讨[J].商场现代化, 2012年第7期.

商业银行金融产品的风险防范 篇9

由于商业银行是盈利性机构,追求利润的最大化是所有商业机构的本性,商业银行也是如此。单纯靠收取储户存款并发放贷款赚取其中的差额已经远远满足不了商业银行发展的需要,于是开始推出一些其他的服务项目来赚取更多的利润。我们将这些商业银行推出的,旨在进行扩大自己业务范围的服务项目,统称为商行金融产品。现如今,商行金融产品已经涉及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主要包括个人类金融产品、公司类金融产品、代理类金融产品、结算类金融产品、银行卡类金融产品、外汇业务类金融产品、其他金融产品。可以看出,商行推出的金融产品已经基本覆盖了社会基本生活的方方面面。商行金融产品为人们的日常生活提供了巨大的方便,提高了人们的办事效率,并且为商业银行创造了大量的收入,已经成为商行提高自身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之一,是金融类企业求生存谋发展的基本途径。金融产品在给商行带来巨大利润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经济、科技的发展。但是金融产品由于是金融类衍生品,所以其自身也带有一定的风险性,其具有双刃剑的作用。其潜在风险已经给全球经济的发展带来了重大的影响。

二、商业银行金融产品的风险性

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一直持续至今,这个由金融产品引发的全球性经济危机从爆发开始就导致全球经济处于低靡,并且一直持续至今。次贷危机起因于美国的次级抵押贷款这一金融衍生品,由于次级抵押贷款机构破产、大量银行纷纷倒闭、股市剧烈震荡,从而又影响到实体经济方面,造成了整个美国经济状况的大幅下滑,并且造成了著名的雷曼等一系列著名投行的倒闭。进而又影响到了全球经济。这场由金融衍生品引发的经济危机一直持续到今天,仍然不时向人们展示它那巨大的破坏力。由此可以看出金融产品的风险之大。其他比较有代表性的事件比如1995年巴林银行倒闭事件、1997年东南亚金融风暴等,这些都是由于金融产品的管理不善引起的。由于金融产品诞生的最初目的就是寻求经济效益的扩大化,所以其自然是不可避免地追寻更多的利益,即使在有一定的风险的情况下,也是如此。当前我国的金融产品市场正处于飞速发展的时期,由于基础设施较弱,所以面临着巨大的风险,比如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信用风险等。这一系列的风险都会给我国正在发展中的金融产品市场造成毁灭性的打击。当前我国商行的金融产品与国外相比较,种类还较少,程度也不深入,这对我们尽早地认识到金融产品的风险以及尽快采取相关措施有着重大意义。首先,金融风险具有隐蔽性,当时设计金融产品的目的之一就是分担银行主营业务的风险,所以,一些主营业务上的风险都被隐藏在了金融产品内。比如说在次贷危机中美国银行打包出售的部门资产与债券,这其中就包括了大量的次级贷款。一旦这些次级贷款失去了还款能力,这部分风险也就被打包转给了相应的金融产品。而一般缺乏专业知识的投资者很难确切辨别金融产品的风险程度。其次,金融产品具有较高的风险集中性。最终形式的金融产品往往聚集了整个链条上的风险。并且金融产品还会派生出其他一些新的风险,当金融市场一旦出现不稳定因素,这些风险就会叠加爆发,使得风险更加难以控制。再次,金融产品的风险具有一定的不可控制性。金融产品由于较为复杂,并且往往经过了多层打包才对外销售,其与生俱来就有一定的危险性,并且由于其隐藏性较高,所以一旦风险爆发,具有一定的不可控制性。

三、商业银行金融产品的风险防范

商业银行加强对相关金融产品的风险防范是当前银行工作的重点。由于我国的金融产品仍处在发展的上升通道,相关的规章制度等都不是特别完善,这就要求商行加快对风险防范的步伐,积极的将风险控制在可控范围之内。

(一)建立完善的金融产品风险防范体系,提高防范意识

金融产品的风险防范依靠简单的防范措施是远远不够的,由于金融产品范围的宽广性以及形式的多样性,使得一般的监管措施不能很好地起到监管作用。这就要求商行建立一套完善的金融产品风险防范体系,将整个银行的运作都纳入这个防范体系之中,通过整个体系的运作和监督,来实现对金融产品风险的防范工作。并且完善的风险防范体系还可以对商行基本业务中存在的风险进行监督,从整体上提高了商业银行抵御风险的能力。相关的银行管理人员要加强风险防范意识。并且从美国的次贷危机中,我们可以看出银行金融产品的破坏力之大,影响范围之广,以及影响程度之深。其引发的全球性经济危机直至今日也没有恢复过来,并且欧洲一些国家受经济危机的影响,陷入经济发展危机的泥沼中,需要等待其他国家的救援。由此可以看出金融产品的危险性,要充分提高自身的防范意识。从次贷危机中得出的经验与教训就是监管不力、缺乏风险防范意识。在利益的追逐之下,任何人都有失去理智的可能性。商业银行在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同时,很有可能会忽视对风险的防范意识。这就要求银行管理人员时刻提高警惕,加强对相关金融产品的风险管理。

(二)完善相关的风险管理机制

风险管理机制需要覆盖整个金融产品运作的全过程,要结合商行内部、商行之间、金融机构之间的配合。首先商行要建立风险预警机制,完善自身风险计量的方法,努力提高自身对风险的预测能力,建立适合自身的风险防范模型,实现动态监督。其次要建立起完善的产品跟踪机制和产品反馈机制。商行要根据实际需要,在分析相关产品产业链的基础上,建立有效的产品跟踪机制,以确保产品可以得到有效的跟踪。同时也要建立完善的产品反馈机制,实现产品效益的实时反馈,及时发现潜在的风险因素。最后要加强银行之间的合作与联系。建立商行与商行之间的合作机制,并且要与其他金融组织保持良好的关系,建立长期的互利合作机制,实现资源共享。只有建立了完整的风险管理机制,才能够从根本上对银行金融产品做到有效的监管。银行要加强对风险管理体制的重视,不仅要给予认识上的重视,也要给予建设上的重视。要加大对风险管理体系的投入,人力、物力和财力上的力度都要加大,建立一个高水平、高质量的风险管理机制。

(三)采取不同的风险控制措施

不同的金融产品所面临的风险也是不同的,针对商行在运营过程中开发的各种金融产品,要积极根据风险等级进行分类,并且根据风险级别进行相关的管理工作。还应该对金融产品建立一套完善的统计与监测制度,对所有的金融产品进行统计分析,并将分析结果交由高级管理层,由其进行分析与预测相关的风险。银行在针对不同的产品采取了不通的风险控制措施之后,就要针对具体的目标,实施不同的控制策略。对于风险度较高的产品,就要使用监管较为严格的程序。对于风险较小的,就使用监管相对宽松的监管政策。毕竟严格的监管是需要耗费银行大量的成本的,从成本优化的角度来考虑也要进行风险控制措施,实施有差别的监控对策。并且对不同的产品采取不同的监控政策还有利于细化银行的管理工作,有利于完善并且有效地监管体系的构建,对于银行今后的发展也起到了一定的帮助。

(四)从产品设计上尽量降低风险度

金融产品的风险在一定程度上是可控制的,但是一旦超出了可控制的范围,就会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这就要求在金融产品设计之初,就尽量降低风险程度。首先,银行要科学的设计金融产品,进行谨慎的创新。美国次贷危机爆发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银行和贷款公司将贷款证券化,把银行的贷款风险转移到了资本市场。这样虽然银行自身的贷款风险得到了减轻,但是由于金融杠杆作用,却给投行带来了巨大的风险。我们要充分吸取这一教训,谨慎进行金融产品的设计和创新。其次,在金融产品的设计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宏观经济形势的走向以及当前市场机制的运行,科学把握金融产品的市场,针对市场需求,适时退出合适的金融产品,从而避免因宏观经济形势而引发的金融风险。在当前模式下,虽然我国商业银行金融产品还处于发展阶段,但是一定要重视相关的风险防范工作,在金融产品设计之初,就重视其风险管理,将其风险控制在最小,避免类似于次贷危机的问题出现在我国。从产品设计上来降低金融产品风险是降低其风险的根本,我国商业银行要充分吸取次贷危机教训,从根本上加强对产品设计的管理工作。

摘要:随着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 一直影响全球至今。这场源于金融衍生品的危机破坏力之强, 远远超出了人们的预测。这就要求我国的商业银行要坚决重视对相关的金融产品的风险防范, 防止类似事情在我国再次发生。

关键词:商业银行,金融产品,风险防范

参考文献

[1]中国人民银行金融市场创新产品运行监测分析小组.金融市场创新产品运行监测分析报告[J].中国货币市场, 2008 (03) :4-12.

银行金融产品论文 篇10

我国的银行理财产品最早萌生于中小股份制银行, 2004年光大银行推出的“阳光理财计划”以及招高银行 (以下简称招行) 在2003年推出的“招行受托理财”是我国最早的两款理财产品。在这两年期间, “理财规划师”的概念出现在我国, 但是当时储蓄存款是我国老百姓的主要投资工具。2005年下半年, 银监会先后出台了《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管理暂行办法》和《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风险管理指引》, 对理财业务的开展以及理财产品的发行提供了法律的支持。时至今日, 银行理财变成集万千宠爱的投资方式。在《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管理暂行办法》中, 个人理财业务是指商业银行为个人客户提供的财务分析、财务规划、投资顾问、资产管理等专业化服务活动。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按管理运作方式的不同, 分为理财顾问服务和综合理财服务。我们所说的银行理财产品是指其中的综合理财服务, 即银行理财产品是商业银行在对潜在目标客户群分析研究的基础上, 针对特定的目标客户群开发设计并销售的资金投资和管理计划。在这种投资方式中, 银行只接受客户的授权管理资金, 投资收益与风险由客户与银行按照约定方式承担。理财产品按标价货币可分为:人民币理财产品、外币理财产品、双币理财产品;按收益类型分为保证收益类、非保证收益类 (保本浮动收益、非保本浮动收益) ;按投资对象分为债券类、新股申购类、QDII类、结构性理财产品等。期限有随时购买每日结算的T+0理财产品, 有2天、6天、7天、8天、14天、25天、38天、1个月、2个月、3个月直至二年期的产品等。

二招商银行理财产品情况

1. 公司简介

招商银行于1987年在深圳经济特区成立, 是中国境内第一家完全由企业法人持股的股份制商业银行, 自成立24年来, 招行伴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 从当初只有1亿元资本金、1家营业网点、30余名员工的小银行, 发展成为资本净额超过1400亿、资产总额突破2.6万亿、机构网点超过800家、员工近5万人的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 并跻身全球前100家大银行之列。目前, 招商银行在中国大陆的96个城市设有82家分行及763家支行, 2家分行级专营机构 (信用卡中心和小企业信贷中心) , 1家代表处, 1917家自助银行, 1家全资子公司——招银金融租赁有限公司;在香港拥有永隆银行有限公司和招银国际金融有限公司2家全资子公司, 及1家分行 (香港分行) ;在美国设有纽约分行和美国代表处;在伦敦和台北设有代表处。在信息化上, 招商银行领先同业构建了全行统一的IT平台, 创建了国内第一个电话银行, 较早实现了客户资金的通存通兑和零在途汇划。在产品开发上, 一卡通是国内第一张基于客户号管理的银行借记卡, 被誉为客户最喜爱的银行卡之一。截至2011年11月末, 招商银行手机银行签约用户已突破400万, 形成以i Phone版、Android版、网页版为主的三大手机银行平台, 全面覆盖中高端智能手机用户。“金葵花”理财是国内首个面向高端客户的理财产品, 在高端客户中享有很高的美誉度, 目前拥有“金葵花”客户超过75万户。招行的风险管理也很好, 资产质量始终保持良好水平。截至2011年9月末, 公司的不良贷款率0.61%, 不良贷款拨备覆盖率达到370.97%。招行在2008年打破了美国17年来对中资银行市场准入的封锁, 率先在纽约设立了分行并在10月正式开业, 同年, 还斥资300余亿港币收购了香港本土的第四大银行永隆银行, 整合后开始取得良好的协同效应, 被英国《金融时报》评述为“不可复制的案例”。

2. 经营状况分析 (以列表显示, 见表1)

资料来源:招商银行披露的2011年第三季度报表

3. 公司发行理财产品情况

招行的理财产品主要分为三大类:个人理财产品、公司理财产品和银和理财产品。其中, 个人理财产品有:日日金系列、安心回报系列、新股申购系列、招银进宝系列、A股掘金系列、海外寻宝系列;公司理财产品有:点金公司理财外币岁月流金系列、公司理财点贷成金系列、公司理财贷里淘金系列、点金公司理财稳健系列、金益求金系列、点金公司理财岁月流金系列、点金公司理财黄金周系列、点金公司理财平衡系列、点金池公司理财计划、点金公司理财成长系列;银和理财产品有:银银通天天利系列、银银通贷里淘金系列、银银通点贷成金系列、银银通岁月流金系列、银银通日日盈系列、外币岁月流金系列。

金葵花理财产品属于个人理财产品日日金系列, 是向个人高端客户提供的高品质、个性化综合理财服务, 涵盖负债、资产、中间业务及理财顾问服务等服务内容, 其核心在于, 对银行的产品、服务渠道等各种资源进行有效整合, 通过客户经理向高端客户提供一对一的个性化服务, 主要包括七个方面内容。“一对一”理财顾问是招行的每一个高端客户都能得到专职的客户经理服务。除了传统银行业务以外, 客户经理可以为客户“量身定制”各种业务咨询、理财建议、理财产品组合以及提供丰富的外汇、基金、证券专业投资资讯, 还能够为客户进行中长期的专业理财规划。

然而, 在银行效益良好以及理财产品如此受追捧的时期里, 也并不是所有的理财产品都能够取得预期的收益。对于那些亏损的产品, 各大银行的应对模式也各不相同。大多数的银行的处理办法主要有三种, 第一种是延期亏损的产品, 第二种是免费转换成其他产品, 第三种是赎回。以2010年初到期的招行“金葵花”增强基金优选系列之“金选双赢”理财计划为例, 该产品到期亏损了36.69%, 招行随后在到期清算公告中表示, 向投资者提供产品延期的投资机会。同时, 还建议赎回的投资者, 选择一些风险低、能保本的产品进行投资, 以尽可能减少损失。

金选双赢是招行金葵花增强基金优选系列的理财计划, 成立于2008年1月23日, 预定于2010年1月25日到期。但由于到期前产品仍亏损接近40%, 招行给客户提供了产品延期的选择。这已经是招行金葵花系列第三只延期的产品。此前, 原定于2009年12月12日到期的招商精选 (代码为8128) , 产品延期为4年;原定于2009年12月28日到期的中投策略 (代码为8126) 也同样延期。不过, 除了产品延期本身, 市场更关注的是, 产品成立两年亏损幅度近40%。截至2010年1月的数据显示, 8129亏损36.1%, 8126亏损37.46%, 8128的亏损幅度虽较小, 但也有21.33%。同期偏股型基金、股票基金的亏损幅度分别为18.27%、20.11%。

三结论及建议

招商银行的金葵花理财产品中的三只理财产品因业绩不佳而导致延期, 其所反映出的问题并不简单:或者是行业性问题的集中反映, 或者是产品设计机制上的问题。我国的银行是分业经营, 客户在银行的账户只是储蓄账户, 但客户的投资需求并不仅限于储蓄资金。那么更多的投资需求是如何被满足的呢?国外是通过银行混业经营来满足, 而我国则是通过理财予以满足广大客户。银行能做理财且能做得这么大, 与其所拥有的网点优势密不可分, 这是其他券商、保险、基金等远远比不上的。此外, 通常人们在银行都有账户, 在银行购买理财产品时, 资金的划拨、转换很方便容易, 不需要另外开户, 这也是其他平台所不及的, 甚至很多投资标的, 如黄金、艺术品、房地产等, 银行理财的涉足都比其他平台更早、更及时、更深入。值得注意的是, 当公募基金纠结于产品审批期限漫长, 私募基金以及券商资管还在讨论新产品到底是审批制还是备案制时, 银行理财则几乎从一开始就享受到了“免审”的优待。2005年颁布的《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管理暂行办法》明确指示, 非保本类产品不需审批, 只需“提前10日”将相关材料报送相关机构即可。宽松的监管环境, 使得银行理财的发展如鱼得水。这同时也带来了一个弊端, 即银行理财的推广泛滥随性, 过度销售、片面解释、夸张收益等屡见不鲜。现在看来, 我们的银行在透支承诺、透支信任。值得深思的是“信任能透支多久”?某些外资银行人士认为, 在我国银行的理财发展过程中, 银行部分承担了资产管理公司或投行的工作, 这并不利于银行的稳定。另外, 券商、基金公司和银行之间的合作受到的限制也很多。而投资最重要的是按照自己比较擅长的风格来操作, 不能受太多的外力限制。许多以基金和券商为投资顾问的银行理财产品, 在市场重大转折时发生了方向性的失误, 原因在于产品的风格定位不清楚。理财产品的委托人是银行, 投资顾问是券商和基金公司。但在产品属性上, 理财产品并不是券商的集合理财, 也不是基金公司旗下的开放式基金或封闭式基金, 而是银行的理财产品, 管理权在银行, 他们有权干预产品运作。当投资顾问面对来自银行的压力时, 不得不改变原有的投资策略。当然, 站在银行的角度看, 产品净值一路在下跌, 银行作为委托人, 确实有权力干预投资运作。但是, 很多时候银行聘请基金或券商担任投资顾问时, 对于投资顾问的权利和义务并没有清晰的界定, 产品也是全权委托给投资顾问运作, 只是投资顾问提供建议, 银行来做决策和管理。事实上, 在实际运作中, 银行普遍都会对投资顾问进行干预, 要求必须将仓位“加到多少”或者是“减到多少”。但是管理人、投资顾问角色不明确, 投资顾问的理念不能得到贯彻, 反而会连续踩错市场节奏。

根据以上分析, 笔者对投资银行理论产品提出如下几点建议。

第一, 概念的清晰。在选择理财时投资人一定要清楚银行理财不等于储蓄存款, 预期收益不等于实际收益, 到期保本不等于永远保本, 提前终止不等于提前赎回, 高 (低) 风险不等于高 (低) 收益, 口头宣传不等于合同约定, 别人说好不等于适合自己。银行在销售理财产品的时候并不会主动解析产品的风险性, 而是让投资者自己阅读不同风险的理财产品并且使用同一品牌, 从而对投资者产生误导。目前通用的以区间形式表述的所谓“预期年收益率”更会使投资者对最坏的结果产生错误理解。银行一线员工经常只是片面地强调产品可能的收益而很少向购买者主动明示产品的风险, 甚至以理财产品收益无须交税诱惑购买者。投资者在理财产品的存续期中完全无从了解产品价值和收益的变化。

第二, 不仅注重收益率、投资对象, 更要注重风险。首先, 购买理财产品时, 要看其属于什么类型, 是保证收益型还是非保证收益型的;是固定收益型还是浮动收益型的。保证收益型产品是银行理财产品中风险最低的;非保证收益型产品的收益是浮动的, 一般能给客户带来更多的回报, 但其风险要比保证收益型的高一些。其次, 看产品的投资对象, 包括其投资方向、投资范围。投资对象可以是汇率、利率、黄金, 也可以是信托项目、股票、基金、期货等。如果投资者看好相关投资领域, 或者受到某种限制, 无法直接进行投资, 便可以选择与这些领域挂钩的理财产品。

第三, 看投资期限和资金到账时间。投资期限一般从三个月到三年、五年不等。一般来说, 投资期限越长收益越高。此外, 投资者在购买短期理财产品后, 在产品到期或提前赎回时, 不同银行的资金到账时间也不相同。

第四, 看产品的流动性, 注意提前终止权。有的银行规定投资者在购买了短期理财产品后, 无权提前终止或赎回该产品, 但银行有权提前终止该产品。如果投资者对资金流动性要求相当高, 一定要注意这方面的条款。

第五, 顺应宏观形势。经济环境、央行政策直接影响到理财产品的选择, 宏观经济不是很热时或央行货币政策宽松时, 可选择一些中长期的理财产品或保本收益型的理财产品。

第六, 货比三家, 选择最适合自己的理财产品。仔细阅读合同条款, 因为有时宣传资料中的某些数据与合同中的具体条款可能有所不同。

第七, 对于清算期没有利息支付的理财产品, 投资者应该在申购日快结束前去购买, 避免在此期间资金闲置而浪费。募集期不等于起息期, 到期日不等于支付日。如果投资者未能及时注意到期日和支付日间的时间差, 不仅会使实际投资收益缩水, 更重要的是, 投资者可能会因资金无法及时到账而错失下一个投资机会。对于购买的时机, 投资者应该尽量在月末或季末购买。

第八, 不少银行为了扩大网上银行和手机银行的影响力, 对通过这类渠道购买的理财产品, 往往给予比柜台认购略高一些的收益水平。虽然可能网上银行用户设计的理财产品, 不仅申购费率低, 而且收益率也高于柜台销售的产品。如招商银行前期推出的一款只在电子银行理财夜市销售的理财产品, 43天理财期限预期年化收益率为5%, 起点金额10万元, 还可以24小时进行认购。而相同产品在柜面销售的预期年化收益率多在4.5%左右。但是, 投资者在购买时必须自己阅读产品说明, 了解投资方向、收益风险、提前赎回等专业问题, 也要注意资金安全。

第九, 最好选择多层次投资。这样可以有效地分散风险, 保全资产。

总之, 投资有风险, 购买需谨慎, “不要把所有的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即使都是银行发行的理财产品, 在购买时不应该只是看其给出的预期收益率和建议适合的投资者类型, 更要注重每款理财产品的风险说明书和其产品说明书。对于其中一些不懂的术语应主动和银行工作人员沟通。在了解自己的基础上, 认真了解银行的理财产品之后, 做出适合自己的购买选择。

摘要: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 理财观念已逐渐深入人心。其中, 银行理财产品备受大众投资者的喜爱。理财产品在2003年左右开始出现在我国, 历经八九年的发展, 已然成为了我国投资者热衷选择的投资对象。同时, 由于理财产品是由我国老百姓信赖的银行发行的, 更加成为大众选择的最佳投资方式。但是在选择理财产品时, 众多投资者考虑的因素过少;大多数投资者并不是专业人士, 因此在购买时不知该如何选择。本文通过对招商银行的“金葵花”理财产品系列的调查与分析, 让更多的人了解银行的理财产品, 并给出了一些如何选择理财产品的建议。

关键词:理财产品,理财建议,调查报告

参考文献

[1]黎阳.网银理财提升价值回报[J].中国金融家, 2011 (9)

[2]李旭芳.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存在的问题及策略研究[J].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7 (3)

[3]江华峰、姜志敏、李玉娥.我国商业银行人民币理财产品的消费者行为分析[J].商业现代化, 2006 (35)

银行产品全解析 篇11

同样的,虽然股市疲弱不堪,基金募集困难,但银行理财产品却“财源滚滚”,普通个人产品几天之内募集上亿都很常见。连我去看房子,房产中介得知我在金融行业工作,都问我,那些利息很高的理财产品可不可以买?

我知道她指的是那些写着1个月利息3.2%,9个月利息4.6%(均为年化)之类的产品,的确,在银行存贷比压力下的如今,银行其实是被动的用各类方式吸引存款,甚至是赔本赚吆喝,当然,长远来看,这些存款都会带来收入,并不吃亏。同时,对投资人来说,也确实是有利可得。

把钱存银行,在高通胀背景下,永远是在缩水,寻找更好的途径是必然。股市没有赚钱效应,楼市也不适合炒作,银行从中分一杯羹很是自然。虽然我们绝大多数投资市场只能做多,但银行产品却在某种意义上可以做双向交易,使得不少产品能够在波动市中也有较好收益,这也是银行理财产品受欢迎的原因。

汇率、利率挂钩产品,这是银行最常用的用来吸收存款的产品,不少阿姨大叔便是被这种“高利率的存款”所吸引,开始了购买理财产品的路途。虽然这是一种挂钩欧元或者日元等外币或者利率的产品,但都是保本产品,且迄今为止,从未出现过未达到过预期收益的情况。也难怪经常被视为“存款”。

这种产品把可获得预期收益的条件放的非常宽泛,因而几乎不存在失效的可能性,因而虽然不严格,但确实可把其当做不同期限的存款来看待。一般从1个月、3个月,到半年、9个月产品均有。

在银行之中,投资人会发现,这些产品并不像一般银行存款一般,期限越长,“利率”就越高,有时候可能1个月的收益居然高于9个月,或者,即使有差别,也差别不大,于是投资人就自然希望购买一个月的产品,到期后再购买下一期。

但实际上,并非越短期越划算。首先,你购买此产品时,并不就是产品的收益计算起点,往往产品有两周的发售期,如果购买的早,可能在10天之后这笔钱才开始计息,而到期后也不是及时到账,会需要几天时间,这段时间的浪费对于1个月来说,就将近是50%的比例。其次,银行一般会把不同期限的产品交叉发行,并不会发完一只高收益的1个月产品紧接下一期,因为如此短期的产品往往也是为了短期募集资金的需要,就算接下来还有短期产品,可能利率也没那么高了,因而理想中的复利计算方式并不适用于此。何况,如果资金额不是很大,其实百分之零点几的差异并不大。

因而,如果有一笔钱希望购买此类产品,挑选的依据,一是看收益率,二是看自己需要的流动性。如果是一笔可能随时要用的钱,那么购买1个月的产品是适宜的,如果并不急需,可以放上一段时间,那么在收益率相差不大的情况下,可以考虑期限相对长的产品,以完整的享受到一段时间内较好的收益。另外有个小窍门,就是一般在年底,或者过年前,银行一般都会有一些收益不错的产品推出,如果之前的资金在此时到期,就有机会有一个比较好的衔接。

银行金融产品论文 篇12

对于银行而言, 金融产品是其盈利的基础保证, 只有加强金融产品创新, 才能为银行盈利带来新的发展动力。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 我国金融市场竞争压力逐渐加大, 对银行可持续发展有一定程度的影响。由此可见, 我国银行要实现盈利和发展, 必须创新金融产品和变革营销模式, 以提高自身的竞争实力。然而, 银行在金融产品创新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问题, 不利于银行发展。对此, 有关部门应对问题深入分析和提出解决措施。

二、金融产品创新与银行营销模式变革的必要性

(一) 银行创新金融产品是营销模式变革的反应

在银行营销模式变革中, 必须创新金融产品, 进而为银行提供充足动力。由此可见, 金融产品的创新是银行变革营销模式的真实反映。对于银行而言, 其营销手段相对较多, 如创新产品、调整金融产品价格、加大宣传力度、重视培训等。基于多样化手段的营销模式, 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银行经济效益。就银行营销模式变革而言, 无论采取何种营销手段, 都以金融产品为基础条件, 其最终目的是为金融产品而服务。由此可见, 银行创新金融产品是营销模式变革的重要反映[1]。

(二) 银行竞争压力较大

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下, 银行竞争压力不断加大, 因而对银行创新金融产品和改变营销模式有着更高的要求。目前, 我国银行不仅面临着国内银行业的竞争挑战, 而且外资银行对其产生较大的影响。长期以来, 银行发展中积累许多经验, 能够为客户提供良好的服务, 但银行运营成本仍然相对较多, 不利于银行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就银行金融产品而言, 其种类多样化, 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为银行带来诸多经济利益, 但其营销手段仍然处于劣势地位。首先, 外资银行的营销模式更为多样化, 能够针对不同目标市场而设置具有差异性的营销手段, 使营销更具针对性、有效性;其次, 外资银行有着品牌战略优势, 对客户有着较大影响力;最后, 外资银行的创新能力良好, 能够及时对金融产品进行创新。基于此, 我国银行要提高自身竞争实力, 必须创新金融产品和改变营销模式, 以更好应对激烈的竞争[2]。

(三) 金融产品创新和营销模式改变适应社会发展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对银行金融产品创新和营销模式变革有着更高的要求, 只有如此, 才能确保银行始终保持与时俱进性。金融产品是银行盈利的重要保障, 为客户提供金融产品服务, 有助于吸引客户眼球, 使之为银行带来商机。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带动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而银行客户对银行金融产品有着更为多样化的需求, 对银行而言, 既是发展机遇, 又是挑战。基于此, 银行必须积极创新金融产品和变革营销模式, 以适应社会发展和客户的个性化需求, 推动银行的发展进程[3]。

三、金融产品创新中的问题

(一) 金融产品研发能力不足

目前, 我国银行金融产品中, 其研发能力相对不足, 导致金融产品创新的发展进程较为缓慢。首先, 在金融产品创新中, 其针对性不强, 不能满足客户对金融产品的实际需求。在金融产品创新中, 相关人员以银行利益为主导, 未能充分了解客户对金融产品的实际需求, 导致营销模式变革难以充分发挥积极作用。其次,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 银行创新金融产品时, 应实现技术与产品的结合, 以加快金融产品转型。然而, 工作人员在金融产品创新研发中, 未能与技术有效融合[4]。

(二) 金融产品配套机制不完善

对于银行而言, 在金融产品创新中, 其配套机制相对不够完善。首先, 未能针对金融产品创新而设置专门的组织, 导致银行金融产品创新中缺少“领头羊”, 未能对金融产品创新工作负责。基于此, 银行各部门之间的协调能力相对较差, 在一定程度上阻碍银行金融产品创新的步伐和降低银行经济效益。其次, 缺乏专业型人才。金融产品创新工作中具有较大的学问, 对专业人才有着更大的需求。由于专业人才的素质水平高、业务能力强、营销意识具有创新性, 因而能够符合银行金融产品创新的实际需求。然而, 银行的专业性人才相对较为缺乏。

(三) 金融产品整合力度不够

银行对金融产品的整合力度相对较小, 难以充分发挥金融产品创新的优势。首先, 工作人员未能对金融产品进行整体规划, 导致金融产品的分散性特点较为突出, 而银行各部门工作人员之间不能有效协同合作, 难以充分发挥银行的竞争优势, 且造成严重的资源浪费问题。其次, 银行对产品缺乏有效的管理, 其管理体系不够健全, 未能为工作人员提供重要的工作依据, 同时银行的品牌建设水平相对较低, 对银行金融产品创新产生不良影响[5]。

四、银行创新金融产品和营销模式的对策

(一) 提升银行的营销能力

为进一步转变银行营销模式和加强金融产品创新, 银行必须提升自身的营销能力。对此, 银行采取交叉销售模式具有必要性, 不仅能够增强银行的竞争力, 而且可以提升金融产品服务能力和经营效率。首先, 充分挖掘客户的潜在需求, 通过相关数据信息进行有效分析, 并针对实际情况而开展具体的金融产品服务活动。其次, 基于交叉销售模式的营销手段, 能够最大限度了解客户的购买习惯、实际需求等, 进而对客户开展具有针对性的营销手段, 以促成交易。由此, 银行的营销能力得以提升[6]。

(二) 进一步完善金融产品配套机制

银行发展中, 金融产品是其经济效益实现的关键, 但加强配套机制建设尤为重要。所以, 银行应进一步完善金融产品的配套机制。首先, 建立和完善信息管理系统, 不仅能够为银行内部员工之间提供知识经验交流平台, 而且有助于客户经理与客户之间的沟通, 对了解和预测客户需求、发现目标市场等发挥着积极的作用。由此, 银行工作人员不仅要收集与金融产品相关的信息, 并对其进行动态分析, 而且要明确金融产品的生命周期, 及时调整, 以提升金融产品的价值。其次, 针对银行员工而完善绩效考核制度、激励制度。通过绩效考核, 能够对银行工作人员工作能力进行测评, 且能够激励员工不断充实自我和端正工作态度;通过激励制度, 银行可以开展人性化管理工作, 激发员工创造能力, 对金融产品创新和营销模式变革发挥着积极的作用[7]。

(三) 对金融产品与营销结构加强整合

银行要实现可持续发展, 必须对金融产品和营销结构加大整合力度。首先, 银行工作人员应增强对金融产品创新的认识, 进而坚持正确的创新思想观念, 以推动金融产品的创新发展。对此, 银行工作人员应立足于市场营销角度, 对金融产品实现分类重组, 以提高金融产品的服务能力, 对客户有着更多的吸引力。另外, 银行工作人员应完善营销机制, 重视各部门工作人员之间的联系性, 提高员工间的协同合作能力。其次, 进一步完善产品经理制度, 指派专人担任产品经理, 既了解不同客户群体对金融产品的实际需求, 又制定具有差异性的营销策略, 能够使银行金融产品服务更具针对性, 有利于增加银行经济效益。最后, 银行积极推广一站式服务, 即客户购买金融产品过程中, 只需与一个客户经理进行沟通和交流即可, 而客户经理为客户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基于此, 不仅能够加强金融产品创新与营销模式变革之间的联系, 而且能够提高客户的信任度, 对提高银行服务能力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四) 加强管理

在银行发展中, 加强管理尤为重要。金融产品是银行获取经济利益的重要保障, 只有创新金融产品, 才能为银行提供经济的源泉。所以, 银行相关工作人员应进一步加强对金融产品创新的管理。首先, 建立和完善金融产品创新管理制度, 为相关管理人员提供重要的工作依据。对于该制度, 目前主要采用两种类型, 各具优劣势, 对银行发展有一定程度的影响。集中式的成本低, 且具有集聚效应, 有助于金融产品的统一营销, 但其市场运作的效率相对较慢。分散式管理模式, 能够实现专人或专部门的管理, 其市场运作效率较快, 但成本相对较高。所以, 银行应结合发展实际而兼顾集中式与分散式管理模式, 制定切合实际的管理制度。其次, 对金融产品的创新采取分级授权措施, 不仅能够加快金融产品更新的速度, 而且可以降低营销风险, 使相关部门对金融产品进行分级授权管理。基于此, 银行的金融产品创新管理更具有效性[8]。

五、结论

随着全球化程度的不断加深, 既为银行带来发展机遇, 又使其面临较大的竞争压力。金融产品是银行盈利的保障, 只有不断创新金融产品, 才能对人们有着更大的吸引力, 进而促进银行的快速发展。对于银行而言, 金融产品创新是其营销模式变革的主要表现, 能够为银行带来新的发展动力。目前, 虽然银行金融产品创新中存在一定的问题, 但随着银行等部门人员的不懈努力, 能够提出有效策略, 推动银行营销模式的变革进程。

参考文献

[1]闫秀坤.金融产品创新与银行营销模式创新的探究[J].中国外资, 2013, 09:12.

[2]周辉.论我国商业银行营销模式的变革[J].未来与发展, 2012, 08:95-97.

[3]李萍.商业银行营销策略:国际比较与对策建议[J].福建论坛 (社科教育版) , 2010, 10:40-41.

[4].湖北村镇银行营销的现状、问题及对策——仙桃北农商村镇银行的调查[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10, 10:38-40+55.

[5]王德静.客户需求差异化与商业银行定制营销[J].金融理论与实践, 2013, 07:41-43.

[6]赵辉.关于构造我国商业银行品牌战略的思考[J].金融论坛, 2013, 03:44-49.

[7]王伟华, 毋庆刚.我国商业银行市场营销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金融与经济, 2011, 11:56-58.

上一篇:做好英语教学工作下一篇:新媒体时代广播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