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金融风险防范

2024-08-07

商业银行金融风险防范(精选11篇)

商业银行金融风险防范 篇1

一、我国商业银行金融风险的内涵和现状

金融的全球化成为近年来发展的大趋势, 在这种背景下, 国际金融业全球化的发展成为必然。新兴金融市场的兴起和发展打破了原有的旧格局, 使国际金融市场逐步扩展到全球许多国家和地区。

金融业的稳定关系到国家经济的稳定。商业银行是经营风险的企业, 始终在风险博弈中求生存、求发展。近年来, 国内外银行业因操作风险导致重大资金损失的案件颇多, 严重威胁银行和客户的资金安全。这些案件的共同特点之一, 就是银行内控不健全, 执行不到位, 缺乏应有的行为制约机制。如何规避和控制操作风险, 已成为商业银行必须面对的问题。随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加快, 银行在经营管理过程中, 往往因为制度落实不到位、操作风险防范乏力、措施运作实施不当、监督制约机制不力、避险工具匮乏等原因, 滋生业务操作上的风险, 最终导致事故发生。目前, 我国银行业金融风险主要有以下5个方面。

(一) 依赖传统业务以及非市场化的利率差获取利润

以中国农业银行为例, 尽管2010年利润增长迅速, 但利息净收入占2010年营业收入的83.4%。从公布的上市银行年报情况看, 其他上市银行的状况类似。

(二) 银行资产负债的期限错配严重, 资产负债管理和流动性管理面临调整

近年来, 银行短期贷款投放比例下降, 一年期以上的中长期贷款比例不断提高, 而中长期存款比例并没有相应地提高。

(三) 银行信贷追逐热门行业

商业银行的贷款主要投向了房地产业、交通运输、电力、燃气等行业。在从紧货币政策背景下, 银行收缩对热门行业的信贷, 可能导致某些企业资金链断裂, 进而影响贷款质量。

(四) 外汇风险头寸加大

人民币升值预期导致商业银行外币贷款上升、外币存款减少。2011年6月末, 外汇贷款余额5 018亿美元, 同比增幅达22.2%, 同期外汇存款为2 564亿美元, 同比增加17.9%。商业银行汇率风险突出, 外汇资金流动性风险加大。

(五) 价格大幅波动

资产价格大幅波动, 银行资产不良率可能恶化。随着国内外经济增速放缓, 企业盈利能力的下降和资产价格的波动, 会给银行资产不良率带来负面影响。目前房地产企业的资金链绷紧及商品房销售额的大幅滑坡, 都给银行业信贷资金安全提出了挑战。

二、我国商业银行金融风险形成原因

(一) 从外部来看, 银行风险管理所需要的外部环境还不成熟

我国征信体制还不完善, 针对企业和个人的征信中介服务还没有普及, 不仅造成了银行进行客户信用审查的成本极高, 而且也造成了社会普遍缺乏信用意识和信用道德规范, 直接给银行风险管理带来了难度。此外, 外部监管和市场约束的作用还远远没能充分发挥, 尽管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强调了信息披露的重要性, 通过信息的规范化披露, 加强投资者和市场对银行经营管理的监督和约束, 但在我国, 银行业信息披露不规范和不完备, 外部监管部门的监管措施还相对简单, 市场对银行的外部约束作用还有待加强。

(二) 从银行内部来看, 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与国外先进银行存在较大差距

1. 在风险管理认识上存在差距。

国外银行十分重视风险——收益匹配的原则, 把控制风险和创造利润看作同等重要的事情。然而我国商业银行对风险管理和业务发展的关系认识还有差距。一方面, 一些基层人员或业务人员往往错误地把风险管理摆在业务发展的对立面上, 不能正确地评价风险、看待风险, 认为风险管理是阻碍业务发展的其中一个因素;另一方面, 部分风险管理人员不能研究业务、研究市场、研究效率, 简单认为少发展业务就可以控制风险, 通过否定业务逃避承担风险, 使很多该发展的业务得不到发展, 反而降低了银行的整体抗风险能力。

2. 风险管理理念上的差距。

风险管理需要具备先进的理念和技术。由于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起步比较晚, 风险管理人员在风险管理理念方面还不能满足业务快速发展、风险管理日益变化的需要。一是全面风险管理的理念还不到位, 仍以信用风险管理为主, 对市场风险、操作性风险等重视不够;二是在风险管理的过程中缺乏差别化的理念, 忽略了不同业务、不同风险、不同地区之间存在的差异, 不仅不能管理好业务风险, 反而容易产生新的风险。

3. 风险管理方法上的差距。

长期以来, 我国商业银行在风险管理方面比较重视定性分析, 如信用风险管理中, 重视贷款投向的政策性、合法性、贷款运行的安全性等, 这些分析方法在强化风险管理中是不可缺少的。但是, 与国外风险管理方法相比, 我国的风险管理量化分析手段欠缺, 在风险识别、度量等方面还很不精确。如信用风险管理中, 对借款企业财务状况和市场以及借款企业产品需求的变量因素的微观分析往往不足。

三、我国商业银行防范金融风险措施

(一) 深化金融体制改革

深化金融体制改革, 加大金融体制创新力度, 紧跟现代国际金融发展的步伐, 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现代金融机构体系。一是要培育真正的市场主体和竞争体制, 深化经济改革, 进一步健全现代企业制度, 形成与开放环境相适应的竞争能力;二是金融业的对外开放要有目标、分阶段、审慎有序地进行, 避免对外开放过早过急, 影响金融稳定和经济安全, 资本市场的放开尤其要谨慎。

(二) 加强金融监管力度

要有效防范金融风险, 就需要进一步完善和发展金融监管体系, 健全监管法规和制度, 加强对金融业的综合监管。一是加强对金融业的内部约束, 建立有效的内部监督系统;二是进行金融业行业自律建设, 对所属成员定期进行业务、财务和服务质量的检查, 做好对可能出现的风险和违规行为的预防与处理;三是加强法律法规制度建设, 完善金融立法, 规范各种金融业务的运作, 建设良好的金融运行环境;四是建立风险预警和危机处理机制, 重视资金的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 提高呆账准备金比率, 建立存款保险制度。

(三) 借鉴先进监管经验

采取综合性、国际性的监管策略、政策和手段, 与金融全球化发展趋势一致, 争取早日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一是监管政策的覆盖面应包括境内外有管辖权的金融机构;二是监管的内容应适应金融全球化带来的新问题;三是对金融风险的监管手段应该比照国际标准, 监管法规和各项会计、审计制度均应与国际接轨。

(四) 规避道德风险

要加大风险教育力度, 优化考核体系。一是加强全民特别是领导干部的金融风险意识教育, 在全社会广泛深入开展金融知识、金融法规政策教育, 树立风险意识, 自觉按金融法规办事;二是考核评价体系要科学合理, 应构建长期激励和约束措施, 避免高管人员的短期行为。

(五) 尝试混业经营

分业经营、分业管理有利于降低金融风险。分散风险的需要使金融机构追求混业经营, 实行混业经营的金融机构可以通过多样化经营来分散风险。

(六) 加快金融衍生工具的发展

金融衍生工具的灵魂可谓之规避风险, 其本身就是以风险的存在为前提, 并为适应风险管理的需要而产生的。金融衍生产品的设计初衷, 绝不是为了扩大市场参与者的风险, 更不是为了让某些人投机获利。该类产品的出现原本是为了降低市场参与者的风险。金融衍生工具是一把双刃剑, 一方面, 它具有降低、分散市场风险的功能;另一方面, 在转移风险的同时, 也可以用来进行冒险式的投资。

次贷危机的根源是风险定价问题, 而不是创新本身, 如果没有创新, 受损失的只能是银行。从美国经验看, 对房地产贷款进行证券化简便易行, 且容易获得市场认可。目前我国银行机构最主要的资产是信贷资产, 也是存在风险最多的领域, 而房地产贷款又属于信贷资产中的优质资产。通过对房地产信贷证券化, 可以有效分散、转移我国银行业承担的大量风险, 改善资产结构。

商业银行金融风险防范 篇2

关键词:商业银行;金融风险;内部控制

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和金融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以及金融业务领域的日益拓展,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中的风险日益多样化和复杂化。尤其是2008年下半年以来,波及全球的国际金融危机仍在蔓延,使我国商业银行的金融风险加大,对我国金融业的安全和健康发展构成了一定的威胁。因此,如何防范商业银行的金融风险,加强对商业银行金融风险的有效管理与控制,对于稳定商业银行的经营基础,提高商业银行的经营效率和经济效益,贯彻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促进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金融风险的含义

金融风险是伴随着金融业的产生而与生俱来的,关于金融风险的定义也有多种说法。人们对金融风险概念、定义的不同,实际上反映出对金融风险的性质、特点和成因等在认识上存在的分歧和差别[1]。一般来说,金融风险通常是指金融活动中的不确定性,既可能带来收益、也有带来损失的可能性。从心理学的角度说,风险是人们期望值的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是在市场竞争中发生的。正是因为收益或损失的不确定,为了赢得收益避免损失,所以,在金融活动中才要防范风险[2]。

二、我国商业银行金融风险形成的原因分析

在我国,商业银行金融风险的来源是多样化和复杂化的。既有主观因素,也有客观原因。既有历史因素,也有现实原因。一方面,控制和管理金融风险的法律体系不够健全,某些规章制度等不能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另一方面,对现有防范金融风险的法律规章制度执行不力,加大了商业银行的金融风险。

(一)风险意识淡薄,银企关系扭曲

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金融逐步走向市场化,金融风险问题也随之突出。然而,人们在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的陈旧的金融观念短期内尚难以根本转变,特别是部分从业人员的金融风险意识淡薄,一些错误的观念在人们的头脑中根深蒂固。同时,政府对银行行政干预较多,对银行吸收的存款视同财政资金,扭曲了银企关系。因此,一些企业千方百计逃避银行债务,向银行转嫁经营风险,使银行不良贷款比重加大;一些银行经营者也同样缺乏风险意识,重业务拓展、轻风险防范,以为贷款放得越多越好,业务做得越大越好,盲目扩张业务,不惜血本揽储,置银行风险于不顾[3]。

(二)内部控制制度落后,风险自控能力不强

由于我国商业银行的机构设置是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演变而来的,因而内部控制制度已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激烈竞争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制度建设不完善,尤其是制度执行不严格,责任追究制难以落实。比如,缺乏对“内部人”的有效控制措施;重“制度”的建立过程,轻“制度”的执行效力[4]。当风险出现时,风险的后果和风险责任是模糊的,人人有责人人无责,人人都会受损失又人人不承担自己的损失,使问题贷款的责任难以落实。

(三)法律体系不健全,执行不力

当前,我国防范商业銀行金融风险的法律体系不健全。就现有的法律制度而言,许多的规定和精神需要修改和完善,以便于和现实相衔接[5]。如《企业破产法》对银行作为债权人权益的保障缺乏有效的、可实施执行的法律条文,从而造成债权人权益遭受任意损害;《商业银行法》注意到政府行政干预对银行正常经营和信贷资产安全的负面影响,但缺乏具体的可操作、可执行的对银行自主经营权益和维护资产安全权益的法律保障制度[6]。

(四)金融风险的管理水平较低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金融风险管理取得了初步成效,但是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着明显的差距,主要表现是风险管理以定性为主,定量管理不足;风险计量方法落后,没有成熟的风险计量模型,风险预测技术达不到要求,客户风险评价准确性较差等。另外,没有建立先进的风险预警机制,局限于损失形成后的监督检查,缺乏事前的分析预测[7]。

(五)信贷投放过快

金融危机爆发以后,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统一部署,中国人民银行认真贯彻落实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引导金融机构在控制风险的前提下加大对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保证货币信贷总量满足经济发展需要。上半年,货币信贷总量快速增长,2009年6月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为56.9万亿元,同比增长28.5%,增速比上年同期高11.2个百分点。人民币贷款增加7.37万亿元,同比多增4.9万亿元。6月末,人民币贷款余额为37.7万亿元,同比增长34.4%。下一阶段,央行将坚定不移地继续落实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巩固经济企稳回升的势头[8],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商业银行面临的金融风险。

三、防范商业银行金融风险的几点思考

(一)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增强风险意识和诚信意识

增强银行业从业人员的风险意识和贷款人的诚信意识,是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基础。银行业金融机构及其决策者要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站在维护金融稳定、建设和谐社会的高度,摆脱计划经济下传统思维的束缚,摒弃一些错误的金融观念,更新思路,牢固树立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现代金融风险意识,牢固树立稳健经营思想,坚持依法合规、稳健审慎经营;把握好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重点、力度和节奏,注重货币信贷增长对实体经济增长的支持,处理好支持经济发展与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关系;在全社会广泛宣传金融知识和金融法规,培养公民的风险意识和诚信意识;加快信用制度建设,加快出台严格的信用约束机制、严厉的信用处罚机制,加大不诚信行为的成本,充分发挥征信系统在防范金融风险中的作用。

(二)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引入外部监管

完善内部控制制度,首先要坚持审贷分离,完善信贷程序,使每个环节的工作相互监督和制约,有效降低贷款风险。二是要建立独立、权威的内部稽查制度。三是要建立多层次的风险监管平台,将风险管理纳入决策管理层次,建立信贷风险、信贷审批、信贷经营协调配合的机制,切实提高监管的有效性和针对性,并与风险研究和政策研究环节形成协调互动的反馈机制,确保风险指引的准确性和前瞻性。四是要引入外部监管,逐步实现银行监管的社会化和专业化。如根据英国“2000年金融法”,金管局监管银行业的理念之一就是大量运用“外部”的、保持一定距离的监管,而不是以到银行内“调查”为基础去实现监管。这一监管理念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三)完善防范金融风险的法律体系

借鉴国外的实践经验,建立并颁布《存款保险法》,实施存款保险制度,维护金融机构的稳定;健全商业银行的法人制度,依法确立国有商业银行独立的法人地位,要完善国有商业银行法人治理结构,建立多元性权力机关的现代公司运行机制[9];修改完善《中国人民银行法》和《商业银行法》,进一步强化人民银行的监管职权;确立商业银行的法人治理结构以及内部控制机构,使之建立起与市场经济和国际竞争环境相适应的自主经营、自担风险、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经营机制和责权统一、运转协调、有效制衡的管理机制,鼓励商业银行进行金融创新等。

(四)引入先进的风险管理技术,提升风险管理水平

在风险管理方面,应当引入先进的风险管理理念和技术,转变传统的定性管理为主为定量管理和定性管理有机结合,提高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水平,提高银行经营效益和市场竞争力。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金融风险计量模型,将金融风险定量化,为风险管理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组建风险评级的专业化团队,全面实施信用评级制度,建立客户信用等级数据库,严格控制相应客户的信贷规模;着重加强风险预警工作,把风险的监测管理从单一向全面、从静态到动态、从事后向事前转变,从行业、区域、产品、客户和债项等多个维度进行标准化的评级和预警,从而达到实现深层次挖掘风险成因、准确捕捉风险变化、及时制定有效的风险控制措施和全面提高风险管理水平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屈波.金融创新与金融风险防范[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9,(18):58-59.

[2]曾康霖.试析金融风险、金融危机与金融安全[J].金融发展研究,2008,(2):3-7.

[3]周林.浅析我国金融风险的成因及对策[J].会计之友,2009,(7):28-29.

[4]王中魁.浅谈我国商业银行金融风险及其法律防范[J].企业科技与发展,2008,(2):69-71.

[5]徐智勇.试论对我国股份制商业银行的法律监管[D].中国政法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北京:中国政法大学,2003,(5).

[6]张静.论防范银行风险的法律控制[D].华东政法学院法律硕士学位论文,上海:华东政法学院,2002,(3).

[7]金晓扬.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全国商情:经济理论研究,2006,(12):77-78.

[8]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分析小组.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R].北京:中国人民银行,2009,(8).

如何防范银行金融风险 篇3

1 加强制度管理。

在制度管理中, 要正确处理好两种关系:一是处理好严格执行制度与不断完善制度的关系。基层屡查屡犯现象是个比较突出的问题, 这其中除了制度本身存在的问题外, 员工有章不循、敷衍了事也是一大原因。要加强对广大员工的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和新业务的学习, 加强思想教育, 这是从源头上杜绝违规违章行为的重要手段。一方面银行要以人为本, 建立一个综合的教育网络, 并保证教育的连续性、系统性和针对性。使全体员工熟悉自身岗位工作职责要求, 理解和掌握业务的整体流程和关键风险点, 同时加强员工理想信念、职业道德和法纪观念等在内的综合性教育, 培养员工高尚的职业道德情操, 做到无论在什么情况下, 都不做损害国家和银行利益的事。银行要建立公正、合理、高效的人力资源管理体制, 增强员工的归属感和责任感。要根据每位员工的品德和业务能力, 结合不同年龄、学历和工作经验, 分配适合的岗位;同时把好“进门关”, 对重要部门、要害岗位的员工, 要进行严格挑选, 并适时进行岗位轮换, 防范操作上的风险。同时, 我们要根据业务品种的创新和业务发展的变化, 对现在的各类规章制度进行梳理、修订与整合, 保证制度的明确性、有效性与实用性。二是处理好严格执行制度与制度创新之间的关系。对那些不执行就会给银行带来不利因素的基本规章制度, 必须认真执行;对那些过时了的或与市场开拓相冲突、成为发展阻碍的制度, 必须加强研究, 在把握风险的前提下进行制度创新。

2 加大监督检查力度, 强化内部审计监督

各级各专业的监督检查部门要认真履行工作职责, 对分管范围内的规章制度落实情况负责, 要经常开展大规模的规章制度执行情况的大检查, 通过检查, 找出内部管理与案件防范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隐患, 并进行全面整改。同时, 通过整改, 要逐步建立起绝对垂直和相对独立的内部审计体制, 同时一并健全和完善审计规范制度, 使审计工作的重心向全面风险管理与综合经营管理转移, 要进一步倡导并实施风险导向审计, 要由过去对会计资料的详细检查转变为评价内部控制系统为基础的抽样审计方法。同时要不断提高内部人员素质, 以适应工作发展的需要, 强化内部审计培训, 组织内部交流与外部交流, 引入国外先进的审计理念和审计技术, 普及审计创新意识, 提高审计人员对内部控制的适应性。

3 建立科学合理的奖罚机制。

处罚是内控机制有效运行的保障。既要纠正处罚不严、量罚过轻的软心肠, 又要避免以罚代管、一罚了事的简单做法。要真正建立起严厉、公正、公平的处罚机制, 违规必究, 处罚必严;要建立责任倒查制度, 对严重违规的, 除了要严肃处罚直接责任人外, 还要向上追究所在网点、专业管理部门负责人甚至是领导的管理责任。要注意处罚方法, 抓典型问题, 并要从重处罚, 形成足够的威慑力, 有效提高广大员工遵章守纪、依法合规经营的自觉性, 保证规章制度真正得到落实。要建立内控奖励机制, 改变目前罚多奖少的现状, 对那些自觉遵守规章制度、在行为动态管理和防案工作中有突出贡献的员工, 进行表彰奖励, 达到以点带面, 教育一片的目的。

4 建立有效的银行管理信息系统和业务信息系统。

建立和完善银行管理信息系统和业务信息系统, 不仅可以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 而且通过数据库、模型库、方法库去实现快速、准确、合理的预测与分析, 给予内部控制丰富的信息资源和最终的决策支持。同时使管理层通过信息传导机制及时发现横向各部门, 纵向各单位内部控制过程中的问题并采取有效的补救措施。为此, 一是要强化会计核算的内部控制, 使其准确及时地反映银行的经营活动, 遵循审慎的会计原则, 确保账表的真实性、完整性。二是财务会计部门应该利用信息频密的有利条件, 通过信息的鉴别、传递与处理, 发挥银行内部第一控制的作用。除通过完整的财务体系发现问题, 监督控制各项业务操作外, 还要重视事前的财务分析和预测, 把风险控制在萌芽状态。三是努力做到财务信息公开、透明。特别是已上市和即将上市的商业银行一定要建立定期信息披露制度, 披露内容包括财务状况、公司治理、年度重大事项等重大信息;年度财务会计报告披露的信息在内容、方式、程序等方面都要逐步规范, 必须经获得从事金融相关审计业务资格的会计师事务所进行审计。通过信息披露, 使银行的经营活动和风险控制处于社会公众的监督之下。

5 营造以“诚信审慎”为核心的风险控制文化

风险控制文化是指全体员工在从事业务活动是遵守统一的行为规范, 所有存在重大操作风险的单位员工都清晰了解本行的操作风险管理政策, 对风险的敏感程度、承受水平、控制手段有足够的理解和掌握。

一是银行要倡导和强化全员风险意识, 引导全行员工树立对风险管理的认同感, 真正意识到风险管理绝不仅仅是风险部门和风险管理人员的事情, 风险管理人人有责, 使风险意识突破传统的部门界限真正融入全行各个部门、每位员工的行为规范和工作习惯之中, 让每一位员工认识到自身岗位上存在的风险点, 形成防范风险的第一道屏障。

二是银行要确立鼓励主动发现和报告风险的基调, 通过机制完善, 建立各风险管理职能部门间有效的分工和合作机制, 以及信息交流和沟通机制, 缩短操作风险的汇报路径, 以便银行高层能及时获取风险信息, 采取相应的制度安排和机制建设, 规避风险或者使案件的发生概率降低到最低程度。

三是银行要提高内控文化的科技含量。各银行在基层一线普遍推行的单人临柜、综合柜员制, 都需要电子化科学技术来加强操作风险的控制。通过计算机程序编制、设定权限指令, 控制超越授权的违规操作, 避免因为个人的疏忽而导致的业务失误, 有效防范风险;通过计算机系统强化对业务操作运行的实时监控管理, 构建全面覆盖内控关键环节的风险预警和监控系统;借助计算机系统收集、加工、反馈风险信息数据, 为决策提供充分信息支持;同时, 加强信息技术运用自身风险防范管理。

摘要:银行业是高风险的行业, 金融风险广泛存在于每个业务领域和各种工作岗位。风险有大小但无时不在、无处不在。要实现银行的稳健经营与兴旺发达, 根本的一条就是必须牢记内控制度, 不断建立和完善各项内控制度, 不折不扣的执行内控制度, 构筑起银行内部防盗, 外部防抢、防诈的安全屏障, 把内部控制与案件防范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关键词:银行业,金融风险

参考文献

[1]候念东.对现代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再思考, 中国城市金融, 2004-3期.

[2]杨德义.加强内部控制建设, 防范经营风险, 中国城市金融, 2004-9期.

规范银行承兑汇票 防范金融风险 篇4

数据显示,2006年一季度末,全国银行承兑汇票余额约2.27万亿元,同比增长51%。银行签发了承兑汇票就意味着银行对购货企业承付货款提供了担保。一旦汇票到期购货方无力支付货款,银行必须无条件替企业垫付资金。从这个意义上讲,银行承兑汇票也是一种对外担保业务。任何企业对外提供担保,必须具备相应的担保能力。换言之,银行签发银行承兑汇票净额加上其他担保性业务之和不得超过银行净资产。根据5家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2005年年报公布的数据,2005年末,这5家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净资产总额586亿元,而银行承兑汇票额余额4765亿元,减去2837亿元保证金,银行承兑汇票净额1928亿元,超过净资产近1342亿元。

出现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一些银行为了追求业绩,盲目签发银行承兑汇票,向企业收取高额企业保证金,从而达到增加存款业绩的目的。例如,假定某企业向银行申请1000万元贷款,银行完全可以对其直接发放1000万元贷款。但这种做法只能给银行带来1000万元的派生存款。因此,有的银行为了增加存款业绩,不直接对企业发放贷款,而是采取签发银行承兑汇票的办法,先让企业交纳1000万元的保证金,同时给企业签发一张面额2000万元的银行承兑汇票,然后银行再进行贴现。这种做法虽然仍然是给企业融资1000万元(不考虑利息因素),但银行存款的增长却放大了一倍。银行除了增加1000万元的派生存款外,还可以再增加1000万元的半年期保证金存款。这种现象尤其在一些急于扩张规模的中小银行最为严重,这就是目前为什么有不少银行热衷于开展银行承兑汇票业务并导致银行承兑汇票泛滥的原因。这也使得目前在银行承兑汇票业务中蕴涵着巨大的金融风险。

首先,造成大量不良贷款。据调查,目前各银行办理银行承兑汇票平均保证金比例为45%,据此推算,在目前的2.27万亿元银行承兑汇票余额当中,银行承兑汇票净额约1万亿元。2005年,我国银行业不良贷款率为8.61%。按照这个比例计算,在目前1万亿元银行承兑汇票净额中,至少会造成861亿元的不良贷款。由于有些商业银行的财务报表没有经过外部审计机构的审计,实际不良贷款率要高于报表数。

其次,造成银行存款的虚假增长。银行承兑汇票本来是一种支付和融资工具,但现在已经变味,成为各银行增加存款的手段。2005年末,上述5家股份制银行全部存款增加3679亿元,其中,保证金存款增长占到33%,最高的一家银行达到64.8%。利用银行承兑汇票虚增存款,已经成为目前商业银行的一个普遍问题。

再次,造成票据市场虚假繁荣。目前票据市场空前火暴,根本原因就是银行承兑汇票失控。银行承兑汇票是票据市场的源头,1元的银行承兑汇票,可以带来几倍、甚至几十倍的票据交易量。2005年,全国票据市场交易量约63000亿元。如果把银行承兑汇票总量控制在银行净资产额以内,全国票据交易量预计将减少40%左右。规范的票据市场应当是银行承兑汇票和商业承兑汇票并存,并且以商业承兑汇票为主。

此外,银行承兑汇票贴现后,会产生派生存款。上述5家银行超量签发的1000多亿元银行承兑汇票贴现后,如果按照最高准备金比率8%和现金漏损率20%计算,最少可产生4600亿元的派生存款。可见,超额签发银行承兑汇票一方面增加货币供应量,一方面还会造成银

行流动性过剩的假象。

更主要的是,在办理银行承兑汇票业务中也出现了大量的违法犯罪案件。近年来,银行承兑汇票领域成为金融犯罪的高发区。2006年2月11日,中国银行双鸭山市四马路支行爆出涉案金额4.3亿元的银行承兑汇票诈骗案。2006年6月,中国银行河南沈丘支行再次爆出

1.46亿元银行承兑汇票大案。犯罪分子以虚假承兑协议、提供虚假保证金,骗取银行承兑汇票1.46亿元。银行承兑汇票业务中违法犯罪案件频频发生和银行承兑汇票的泛滥有着直接的关系。如果银行承兑汇票总量得到应有的控制,银行承兑汇票的案件必然大幅度下降。

商业银行金融风险防范 篇5

金融风险指任何有可能导致企业或机构财务损失的风险。这种风险所带来的后果,往往超过对其自身的影响,有可能对该金融机构的生存构成威胁。商业银行在经营过程中会面临诸多风险,包括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操作风险。票号作为商业银行的前身,他的很多防范金融风险的措施值得现代商业银行的借鉴。

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金融风险现状

信用风险是借款人无法及时偿还债务或贷款,存款人挤兑的一种风险。我国商业银行违约主要由于贷款审核不严,人情贷,风险控制人员自身水平所限,风险监管系统薄弱,对外部企业的信用等级的划分还没有形成体系等这些原因造成。因此由于信用风险防范不及时导致银行出现较大问题的情况时有发生。因此可以说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在防范信用风险的手段上仍然十分欠缺。

市场风险实际上是由于利率、汇率、股票、商品等价格变化导致银行损失的风险。由于我国银行从事股票和商品业务有限,因此其市场风险主要表现为利率风险和汇率风险。利率风险是整个金融市场中最重要的风险。我国政府在利率上占有主导位置,因此商业银行在这种政策性的利率指导下,只能被动接受利率带来的收益或者风险,因此盈利能力会受到外部的影响。利率市场化推进以来,市场风险的管理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银行对利率变化的重视程度以及防范风险的手段仍然比较薄弱。

流动性风险指商业银行虽然有清偿能力,但无法及时获得充足资金或无法以合理成本及时获得充足资金以应对资产增长或支付到期债务的风险。目前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缺口客观存在,资本杠杆比率偏高,资产形式单一,不良贷款占比较高。随着负利率时代的到来,我国商业银行以活期化态势发展,资产负债期限结构错配问题比较突出,潜在的流动性风险较大。

操作风险就是指由于内部程序、人员、系统不充足或者运行失当,以及因为外部事件的冲击等导致直接或间接损失的可能性的风险。我国商业银行大部分是在国有性质上建立起来,因此管理层在管理监督上存在滥用职权,内部监控松懈,外部监控无法进入这种问题。

基于票号研究的防范金融风险的措施研究

防范信用风险措施。山西票号的建立大都来源于东家原始商业活动的大量现金结余后,跨城市运输财物有很多的困难和风险。有些商人允许其他人在自己长期的在经营地存入银两,家乡(异地)支取银两,因同乡之间有良好的信用关系,而商人之间互相了解对方的资产状况,经过长期的合作建立起来较为稳固的信用水平,在此基础上通过收取管理费用获利,以此存入银两的商户慢慢对这种形式建立信任。山西票号主要是以信用放款为主,很少做抵押放款,因为首先,商人的商业企业具有一定的自偿性,他们视信誉为生命,以诚信作为处世立业之道。其次,票号放款需要保证人作保,这在一定程度上减小了票号的信用风险。晋商商会的存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控制一定的商业渠道并对行业价值理念进行引导和预警,为整个商业体系构建起了一整套信用管理机制,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票号防范了信用风险。

防范市场风险措施。从山西票号所处的历史环境来看,其主要的市场风险即利率风险。山西票号根据自己经营成本的变化,对于存贷利率和汇费进行适当的调整,这是在清政府还未沦为半殖民地之前。当外资银行进入中国后,外资银行对中国金融市场通过控制利率实现。它通过控制借贷利率与山西票号展开价格竞争,同时不断扩充机构对山西票号的业务分流。当贷款的企业破产倒闭时,外资银行利用身份特权,债务可优先、足额偿还,而票号的债务只能在最后得到考虑。因此可以看出票号在初期利率风险的控制中还能掌握主动权,在后期大环境恶化的过程中完全是受外部环境控制的状态,完全没有防控市场风险的能力。

因此作为现代商业银行,应该避免票号这种听之任之的市场风险防控措施,在防控市场风险的过程中应掌握主动权,对市场利率的变化应该有敏感性、前瞻性。广泛借鉴国际银行业先进的风险管理模式和量化模型,将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同时运用到市场风险管理中去。

防范流动性风险措施。票号运用酌盈剂虚,抽疲转快的方法来解决资金充分利用的问题。山西票号网点分布广,分号多,而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因此有的分号会资金盈余而有的分号却会资金短缺,因此它通过各个网点资金的调配调剂达到经营活动的顺利进行。对于网点业务的开展实行先汇兑再存放根据时局及时调整的策略,防止流动性风险的发生。同时票号还实施“预提护本”的利润分配策略,分红前预提一部分资金累计建立“风险基金”以防止特殊情况的出现,保证正常经营活动的进行。

因此商业银行在防范流动性风险的过程中应当加强对资金管理体系进行创新,建立流动性风险压力测试制度,分析银行承受短期和中长期压力的能力,并为流动性风险预估建立数据支持系统,在已有的行业监管指标之下,建立符合银行自身情况的流动性监管指标,来开展银行的流动性风险管控工作。

浅谈商业银行金融风险防范 篇6

一、商业银行现存的金融风险分析

目前, 商业银行还存在很大的金融风险, 我们必须严格分析这些风险的各种特性, 从而探索出有效的防范措施。以下是从信用、财务工作、管理、流动性等方面来具体分析:

1. 信用方面的金融风险。

商业银行的信贷业务是银行的主要业务之一, 在银行的发展中占很大的比重, 其带来的收益也是相当可观的, 能够有效提高银行的经济效益。但是, 就目前商业银行的信贷发展来看, 存在很大的金融风险。一方面, 商业银行的部分客户 (如某些中小型企业等) 的信用不是太好, 有时会出现逃债、漏债、逾期还债等, 这将会给银行带来损失, 导致银行资产质量出现问题。另一方面, 随着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 商业银行的信用卡业务也在不断增多, 也就引发了更多的金融风险, 例如:信用卡持有者的恶意透支、银行职员利用工作之便违法贪污等, 都会给银行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因此, 我们需要有效地防范。

2. 管理方向的金融风险。

无论是何种企业, 都需要具有健全完善的管理机制, 才能确保企业的正常运行, 从而有效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商业银行也不例外, 一定要有完善的内部风险管理体制, 才能有效降低金融风险的危害。但是, 部分商业银行中的管理体系还需要进一步改革完善, 员工的风险意识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管理人员对金融风险的评估还不到位, 导致商业银行的发展面临严峻的挑战。

3. 流动性的金融风险。

虽然, 流动性的金融风险目前还基本没出现, 但它也可能给银行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 因此, 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金融风险也是值得银行职员关注的。一方面, 许多商业银行把大量资金投放在有发展潜力的、大的经济项目上, 长此以往, 会严重限制银行内部资金的流动性, 有可能造成流动性的资金缺口。另一方面, 银行的负债率过高又没有流动资金支持, 就会影响银行资金的正常运转。另外, 金融环境的变化、市场资金的流动性等都会造成流动性风险, 威胁商业银行的运作。

二、商业银行金融风险防范的具体措施

要想有效提高商业银行的经济效益, 提高商业银行的核心竞争力, 让银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足, 就必须有效地防范金融风险, 并把该项防范作为商业银行工作的重心之一, 以下是具体的分析:

1. 有效加强信贷方向的管理系统。

信贷业务是商业银行的重要业务之一, 给银行带来的收益是非常多的, 但是, 收益与风险是成正比的, 带来的收益越大, 风险也就越大。所以, 我们在做信贷业务时, 一定要有严格的管理防范系统, 有效地防范其带来的金融风险, 尽量将损失降到最低。一方面, 我们可以事先了解要投资企业的信誉程度、还贷能力、发展潜力等, 坚决抵制与信誉极差或破产的企业合作, 确保该项投资不会出现呆账、逾期等现象。另一方面, 对于已经投放贷款的企业, 要加大清收贷款的力度, 积极地与客户洽谈, 对于赖账的企业, 要动用法律手段来确保自身利益不受侵害。当然, 我们还应该积极了解国家及政府关于信贷的法律法规, 确保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开展业务。

2. 健全完善商业银行的内部管理机制。

为了有效地防范商业银行的金融风险, 我们还需要建立健全完善的内部风险管理机制, 确保工作有序地进行。一方面, 商业银行在制定利率时, 一定要遵循严格的制定规则, 并结合市场对利率的要求, 与银行的其他部门协调合作, 合理地规定银行的利率, 确保利润的最大化, 做到高收益、低风险。另一方面, 银行还要加强员工素质的培训, 增强员工对银行业务的熟练程度, 提高他们的风险防范意识, 严格按照企业的规章制度工作。另外, 对于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监督管理机制等都要完善, 有效防范银行资金的流动性风险。

3. 建立严格的奖惩制度。

关于银行的经济发展, 我们还需要建立严格的奖惩制度, 激励银行职员的工作积极性, 让他们提高对金融风险的重视度。首先, 对于银行的信贷业务, 银行需要分工明确, 并严格记录每个员工的职责, 出现金融风险的问题时, 要依据情节的严重程度对相关的工作人员严厉处罚, 并及时地采取应对的措施, 尽可能地把损失降到最低。其次, 对于风险控制的严格的、风险把控准确的银行职工要大尺度的嘉奖, 鼓励他们再接再厉, 进一步做好银行金融风险的防范。

三、结束语

总之, 对商业银行金融风险的防范能够有效提高商业银行的经济效益, 促进其在金融界可持续的发展。因此, 我们一定要加强信贷风险的管理, 并建立健全完善的内部管理机制及奖惩制度, 让整个商业银行的运行都有章可循, 从而有效促进其顺利发展, 最大限度地降低金融风险对商业银行的威胁。同时, 我们还要不断在摸索中前进, 探索出更有效的防范措施, 为商业银行的发展提供保障。

摘要:近几年来, 我国的经济水平在不断提高, 人们的生活状况在不断好转, 但是, 金融风险带来的损失却是在与日俱增, 尤其是对于商业银行来说, 金融风险的防范是迫在眉睫的, 我们一定要积极探索防范措施, 最大限度地把金融风险的危害降到最低, 促进商业银行的可持续发展。本文通过对商业银行现存的问题进行分析, 然后提出相应的防范措施。

关键词:商业银行,金融风险,防范

参考文献

[1]马宇佳, 庞文硕.浅谈国有商业银行金融风险防范[J].现代经济信息, 2014 (06) .

[2]闫华云.我国商业银行金融风险的统计评价[D].山东财经大学, 2014 (05) .

商业银行金融风险防范措施分析 篇7

一、商业银行金融风险的现状

(一)银行业呆账、坏账的水平居高不下

虽然近年来我国金融机构的不良贷款数额和不良贷款的比率不断下降,但是这一结果的取得很大一部分是通过扩大信贷投放来稀释不良款和不良回扣的。金融风险从本质上没有降低。

(二)信贷投放过快隐藏着新的风险

经济速度加快引起金融机构的信贷投放的积极性也大大提高,然而资本和经济账户存在的双顺差,使大量的外资通过多种渠道涌入中国。商业银行不得已投放大量的基础货币来进行对冲。而且由于长期的债券市场的缺乏,潜在的新的金融风险也集中在银行的系统当中。目前,经济结构不合理,信用状况亦不够完善,公司会计体系不够规范,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制度的欠缺,风险预防措施不足等都是引起商业银行金融风险易升难降的原因。

(三)信用体制不完善,金融体系的透明度差

尽管早在2002年我国就颁布了新的银行披露准则,这使得信息披露水平明显提高。但是我国商业银行的性质决定了信息取得难、查找信息成本高、信用制度难健全。在金融市场上交易双方的信息不对称的现状在短期内仍无法得到改善。

(四)金融体系与当地政府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很久之前我国就对金融体系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但是银行业与当地政府之间的关系就如同中国的封建制度残留的陋习一样是很难在短时间内取得改革成效的,这种特殊的关系扭曲了中央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的实施。为此必须做到权责明确。

(五)房贷、车贷风险过高

近年来由于房地产业的飞速发展,许多购房者难以一次性支付房款,房地产开发、按揭等业务应运而生,个人住房的信贷风险便潜在的在一段时间内隐藏起来。而且目前的个人信贷保障系统不够健全也是造成这一风险居高不下的原因。此外,车贷近年来也日益增加,人们生活水平高了,都渴望着追求高的生活质量,买车的人也显著增加,可是情况是买的起,养不起,还不起。

二、我国商业银行金融风险的防范措施

(一)建立健全的适应商业银行运作的内部控制机制

为此,一方面,我们要尽快的建立与现代商业银行相适应的金融产权机构,放权给国有商业银行,使其获得独立的法人地位和经营自主权。银行业和市场其他主体一样,存在很大的竞争。因此,国家没有必要保持着对商业银行100%的控股权,只要保持在国有控股的基础之上,逐步降低国有股权在商业银行股权中的比重即可,从而促进商业银行的股权结构多元化。放宽对社会资本参与商业银行的限制。另一方面我们要完善权限管理制度。各级分支机构和分行长的权限需要通过董事会的明确授权。并且根据各分行的业务范围特点,建立分层管理的制度。

(二)明晰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理论

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是指银行业务的发展和人们对风险不断加深的产物。最初,我们知道,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偏重于对资产业务的管理。伴随着经济的发展,风险管理的重点逐渐转向对负债的风险管理。后来,单方面的资产风险管理或负债风险管理也不再适用,因此资产的负债风险管理理论应运而生。这一理论强调对资产业务和负债业务的协调管理。再后来,我国对商业银行实行资产负债比例的管理。这一理论是伴随着银行风险管理理念和技术方面出现的表外风险管理理论和金融工程学等新思想和新技术的出现。这些都进一步扩大了商业银行的业务范围。现在人们对金融危机的认识加深,意识到损失不再是由单一风险引起的,它同样是由信用风险、市场风险等多种因素导致的。

(三)将潜在的金融风险提到议事日程

我们要想防范金融风险必须看清楚三个方面的问题:首先,新的不良资产的产生导致的银行资产质量的恶化。尽管资产管理公司成立和不良资产之间相互分离,在很大程度上使国有商业银行放下了包袱,但是这位从本质上解决问题的存在。近年来出现不良资产率攀升这一现象,引起了人们的高度关注。其次,资本的充足率比较低,抗冲击能力不够强。因为资本的充足率是国际银行业用来衡量银行业务经营的稳定性的和风险抗冲击能力的一个重要的指标,而有些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则呈现下降的趋势,我们不得不为商业银行担忧,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银行信用的降低。最后,商业银行的外部经营环境较差,信用制度欠缺。除了央企以外,中小型国有企业的经营状况虽然大为改善,但实际上并未取得实质上的效果,企业仍然存在着资本金匮乏、经营效益低、负债率高、财务负担重、还款能力差等诸多问题。社会信用制度的缺失使得相当一部分贷款人逃避银行的债务,很多借款人要么没钱还债、要么有了钱也不还债,造成了经营环境差的状况。

(四)建立有效的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机制

首先,注重成因分析。金融风险之所以会形成,大体上讲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第一,社会原因。经济的震荡,行政的干预,社会的冲击,信用的滑坡,金融方面的投机以及治安的影响。第二,银行内部的原因。体制的连带,经营的粗放,工作的失误和管理的失控以及道德风险。

其次,强化组织领导以及责任机制。我们要从大力宣传金融法规,定期分析研究和制定应急的方案等方面来进行强化。

三、控制我国商业银行金融风险的法律对策

健全金融法制,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加大商业银行金融监管的力度,规避政府的不当干预

我们要借鉴国外先进经验,构建一个多角度、全方位的风险监管机制。政法要明晰自己的任务,健全法律的框架,加强金融机构的法制教育,此外我国的《人民银行法》、《保险法》、《证券法》、《商业银行法》等多部法律都确定了金融分业经营和管理的法律基础。

(二)完善商业银行内部的法人治理结构

通过参股和控股等多种手段积极并稳妥地完成全部国有商业银行的改制。这一措施有利于商业银行决策的大众化、科学化;有利于商业银行经营的自主化;并有助于建立起一个与市场和国际环境适应的自我约束与管理机制。

(三)完善信贷制度和债转股制度

首先,们要明确债转股三方法律关系及资产管理公司在法律上的地位。其次处理好贷款的分级担保的问题。此外,由于国有商业银行和由国家控股的银行是我国金融体系的主体,所以,对我国的国有独资商业银行以及由国家控股的商业银行实行强制担保的制度不失为一项好的措施。只有这样我过的信贷制度和债转股制度才能得到改善。

四、结语

伴随着现代经济的发展,金融企业经营的环境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由此导致的商业银行的金融风险也在不断增加,我们面临这种经济局势,必须冷静应对,采取有效措施来规避金融风险的发生。从内外两方面切实改善目前商业银行金融风险存在的现状。商业银行仍然是我国的银行业乃至整个的金融业的骨干力量,其经营机构的数量、资产规模和业务范围都居首位,因此有效地控制商业银行中存在的金融风险,对于我国的金融业甚至是整个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都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商业银行的核心价值是管理金融风险,只有行之有效的措施才能使金融风险降到最低,那么商业银行的核心价值才能得以充分地发挥出来。

参考文献

[1]王健.我国商业银行金融风险现状及其对策探析[J].2009 (5) .

[2]魏许莲.商业银行内部控制与金融风险[J].2011 (46) .

[3]张帆.浅议我国商业银行金融风险与防范[J].2010 (07) .

[4]何兆飞, 张琳.控制商业银行金融风险的法律思考[J].2008 (09) .

[5]蒋图标, 曾鹏, 黄宗远.中国商业银行的金融风险防范[J].2007 (23) .

[6]何自云.商业银行的核心功能:管理金融风险—兼论商业银行的[J].2011 (12) .

"影子银行"金融风险及防范 篇8

(一) 影子银行的概念及产生

影子银行 (Shadow Banks) , 是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后出现的一个重要金融学概念, 由太平洋投资管理公司执行董事麦卡利首次提出, 原意指通过杠杆操作持有大量证券、债券和复杂金融工具等的金融中间机构, 包括投资银行、对冲基金、货币市场基金、债券保险公司、结构性投资工具等非银行金融机构。

2011年4月, 金融稳定理事会对影子银行作了明确界定, 是指银行监管体系之外, 可能引发系统性风险和监管套利等问题的信用中介体系和信用中介业务。即银行将各种不便交易的大额资产通过特定资产组合或以其特定现金流为支持, 以发行可交易证券进行融资并进行信贷无限扩张。银行通过将某些贷款证券化可以将这些资产移至表外, 提高资本充足率, 将信贷资产的风险通过证券化分散自身风险并解决流动性问题, 提高获利能力。证券化产品在银行体系之外运作, 类似于银行的"影子", 称之为影子银行。

(二) 我国影子银行的表现形式及现状

在我国, 以传统银行信贷以外的其他方式提供资金融通的信用中介机构和业务均可以称为影子银行, 大多集中于以下三种形式:

第一类是商业银行表外业务, 包括银信合作、信贷资产转让、委托贷款等。这类业务的实质是贷款业务表内转表外。如银信合作, 商业银行通过发行信托理财产品向企业贷款, 风险实际转嫁给客户, 具有影子银行的特征。统计数据显示, 2010年前6个月银信合作产品较2009年同期增加2.37万亿元, 表明传统商业银行的信贷规模控制失效, 市场通过影子银行以银信合作等方式释放出大量的资金。截至2011年12月, 上市公司有160份关于委托贷款的公告, 累计贷款额度约210亿元, 放贷利率高于标准银行利率, 有的年利率最高达到24.5%。

第二类是非银行类金融机构业务, 包括信托公司、小额贷款公司、财务公司和典当行资金信托业务等。近年来信托资金增长非常迅速。根据信托业协会的数据, 截至2012年末, 全行业信托资产规模已经扩张至6.98万亿元, 相比三季度末的6.32万亿元, 环比增长10.44%;相比2011年末的4.81万亿元, 实现了45.11%的增长。

第三类是民间金融, 包括民间借贷、地下钱庄等。多年来, 民间金融一直处于国家监管系统之外, 至今其流转速度与资金规模已成为我国影子银行系统的中坚力量, 与很多企业、商业银行建立了盘根错节的复杂利益联系, 通过高于普通商业银行几倍甚至几十倍的利率, 使得银行存款不断外流, 影子银行本身的风险更为凸显, 例如2011年的温州民间借贷危机。

2影子银行的金融风险

影子银行是一种信用传递媒介, 实现信用、期限和流动性的转换。这种信用过程长期游离于监管体系之外, 得不到政府的保障, 导致其脆弱性及潜在风险更为明显。按照金融机构估算, 目前影子银行市场规模约24.4万亿元, 占GDP的46.5% (详见图1) 。

如此大的规模所蕴含的风险直接影响到我国银行业及整个金融市场。其金融风险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 表内业务表外化风险

影子银行业务过度扩张, 使得银行贷款在社会融资总量中的比重下降。从央行最新公布的社会融资总量数据来看, 贷款在社会融资总量中的占比由2002年的92%, 下降至2012年一季度的53.5%。2013年1月份2.54万亿元社会融资规模中, 人民币贷款只占了42.1%, 2012年全年这一比例为52.%。银行通过银信合作等方式将资金移出表外, 减少了资本要求, 并规避了相应的准备金计提和资本监管要求, 表外业务风险系数上升。

以某商业银行为例, 2012年, 该行某支行作为受托行为某借款人以信用方式发放人民币资金信托贷款10亿元, 利率6%, 融资用途为公司营运资金周转。该笔信托贷款贷款人某信托有限责任公司依据委托人该商业银行旗下的一家全资子公司的委托提供。该业务为规避贷款政策限制而进行的典型银信合作, 该行资产通过信托公司由表内进入表外。

(二) 表外业务信用风险

商业银行将贷款通过信托公司等转入表外后, 资金失去监管, 大量投资于政府融资平台、股票市场、房地产等高风险领域, 金融产品还本付息存在重大不确定性, 潜藏信用风险。仍以上述信托贷款为例, 该笔贷款发放后, 借款企业将信托资金转入该企业在另一家商业银行的账户, 资金失去监管, 信用风险加大。

(三) 民间金融扩散风险

民间金融与商业银行之间存在数种风险传递渠道。一是背负银行贷款的中小企业可能从民间借贷市场借款;二是部分企业用银行贷款在民间借贷市场放贷;三是部分银行从业人员参与其中而给银行带来的声誉风险;四是部分银行资金流入民间借贷市场。通过对温州、鄂尔多斯、神木等8个民间融资活跃地区的贷款质量进行监测, 发现上述地区的贷款不良率明显高于全行平均不良率, 说明民间融资等外部风险已传染至银行内部 (详见图2) 。

(四) 金融系统性风险

一是影子银行和商业银行均以资金为交易和经营对象, 因过度竞争造成风险定价过低, 蕴藏系统风险。二是商业银行表外资产游离于资产负债表之外, 资本运作的杠杆率很高。因此, 表外业务过度交易和杠杆操纵增加了金融系统的整体风险。

3防范影子银行风险建议

(一) 完善内部监测体系

一是全面梳理银行信托贷款、理财融资、委托贷款、员工投融资等具备影子银行特征的金融业务, 确保获取数据真实、完整、全面、准确。二是建立跟踪分析制度。采用非现场检查与现场检查相结合的方式, 加强对影子银行的融资来源、杠杆率水平、资本充足率和流动性要求等的监测, 及时发现并消除风险隐患。三是加强对资金流向的监督, 对相关金融产品的风险状况进行准确分析和判断, 确保投资安全。

(二) 建立风险防火墙制度

一是建立影子银行和传统商业银行之间的防火墙, 防止风险从影子银行体系传递到商业银行体系。严防商业银行表内资金流向私募基金、民间融资中介等影子银行机构。二是建立银行内部从事影子银行业务和传统银行业务的部门之间的防火墙, 将影子银行业务转给子公司或专门的业务部门, 将影子银行业务与常规业务隔离, 阻断两者的风险传导渠道。

(三) 加强内控和操作风险管理

一是规范银信合作、委托贷款管理, 将表外业务尽可能纳入表内, 并计提相应拨备和资本。对资产证券化产品、理财产品实施固定收益、浮动收益分账经营、分类管理。二是严格禁止银行员工参与民间金融, 加大信贷资金流向监控, 避免风险从民间金融体系传递到银行内部。三是加大对温州、鄂尔多斯、神木等民间金融活跃的高风险地区的专项排查力度, 避免员工卷入民间债务纠纷, 在银行信用、管理责任、声誉及经济上给商业银行造成损失。

2012年, 银监会下发《关于严禁银行业金融机构及其从业人员参与民间融资活动的通知》, 要求银行业金融机构和从业人员不得从事民间借贷、违规担保和非法集资活动。

(四) 规范有序的开展金融创新

金融创新可以转移和分散风险, 但不能减少风险。我国商业银行需借鉴和吸收国外金融市场发展的经验和教训, 在风险可控前提下按照从简单到复杂、从低风险到高风险的步骤, 在保证原始的资产质量良好的基础上, 合理设计金融产品和服务, 循序渐进, 稳步推进金融创新, 防范金融创新引发的风险集聚。

综上, 影子银行业务作为兼具创新与风险的双刃剑, 需要商业银行高度重视并强化内部自身风险管理, 尽快建立并完善影子银行风险防范体系, 构建防火墙, 充分利用金融创新谋求更多回报的同时, 提高风险防控能力, 切实防范影子银行业务潜在的金融风险。

参考文献

[1]秦岭.美国影子银行的风险与监管[J].金融法苑, 2009.

[2]巴曙松.金融危机下的全球金融监管走向及展望[J].西南金融, 2009 (10) .

[3]龚明华、张晓朴、文竹.影子银行的风险与监管[J].中国金融, 2011 (3) .

[4]韦茜.监管视角下强化影子银行风险防范的思考[I].财政金融, 2011 (4) .

[5]余建强.我国"影子银行"的金融风险及监管问题探讨[J].商业时代, 2012.

[6]钟伟、谢婷.影子银行系统的风险及监管改革[J].中国金融, 2011 (12) .

[7]徐学超、张新兰.中美影子银行风险与监管辨析农村金融研究, 2012 (3) .

商业银行金融风险防范 篇9

一、市场风险防范对策

市场是一只“看不见的手”, 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 现代商业银行面临的市场风险也在不断加剧。而面对如此复杂的市场风险, 建立健全一整套风险评估、预警、监督、控制机制, 对市场风险实施全天候监控和管理, 是现代商业银行积极应对市场风险的最有效办法。而防范市场风险, 主要应该从这几个方面来进行: (1) 量化风险指标, 加强商业银行的风险防范意识, 把风险指标作为开展金融业务的重要标准。 (2) 加强银行自身的经营管理, 积极推进新的金融业务, 开拓新的经济效益增长点。 (3) 加强对现代科技的运用, 实现对银行金融业务的信息化管理, 为金融风险防范提供快速、高效的信息来源。

二、业务操作风险防范对策

有效防范银行业务存在的操作风险, 首先, 要对业务操作权限进行明确的界定, 有效规避因人员操作界限不清而带来的业务操作风险。如果银行职员的操作权限不够明确, 出于规避责任的个人目的, 在产生操作失误后, 会产生职员极力推卸责任的现象。因此, 明确岗位操作责任的前提下, 能够使权清而则明。此外, 还要加强对银行志愿的职业技能的培养, 定期举办内部职业技能培训活动, 不断提升银行人员的职业素养, 这也是有效防止银行人员出现操作失误的一个有力措施。而加强对银行职员关于企业文化的培训, 能够从行为意识上对职员进行引导, 有效增加其专注力和执行能力, 防范因主观思想出现偏差而造成的操作失误。

三、信用风险的防范对策

信用风险是现代商业银行主要金融风险之一。要完善对信用风险的相关防范措施, 应该从以下这几个方面来进行:

(一) 实行完善的公司治理机制

在商业银行内部建立针对信用风险的内部控制机制, 实施有效的内部风险制衡管理。设立严格的银行内部信用管理标准和管理方式, 对风险资本的配置实现有效的制衡与管理。

(二) 建立健全银行的信用风险补偿机制

商业银行存在某些无法转嫁或直接规避的信用风险。对于这部分信用风险, 商业银行可以直接通过在交易价格上增加风险因素的方法来实现对承担信用风险而得到的价格上的补偿。这种获得风险补偿的方法和转嫁风险一样都是十分有效的防范金融风险的对策之一。而实行信用风险价格补偿, 也必须根据客户的信用风险的级数的不同, 再来确定风险补偿的价格。

四、道德风险的防范对策

道德风险主要来自银行的内部。它的根源是银行职员的思想意识和行为观念上产生的变化。而有效防范商业银行的道德风险, 应该从以下这几个方面来着手:

(一) 建立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

要有效防范银行内部的道德风险, 最重要的就是要抓好银行的内部控制。从现有的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模式来看, 目前, 建立完善的规章制度、规范的银行业务操作流程和相关管理办法等, 是有效防范现代商业银行内部道德风险的最有力措施。

(二) 建立有效的外部监督机制

加强对商业银行的外部监督, 是有效降低商业银行内部道德风险的重要方法之一。加强外部监督, 除了要有效发挥银监会、银行公会等社会组织的监督作用, 积极建立相关从业人员的信息库, 在金融行业内实行对人才资源信息共享, 还应该要求各商业银行对其内部的违法乱纪的人员处罚予以公开, 增加人员管理的透明度。通过银行内部控制与外部监督双向监管来有效降低现代商业银行的内部道德风向, 促使现代商业银行健康、有序地发展。

(三) 完善银行内部的人事管理制度

我国不少商业银行都出现过因用人不当、用人不察而致使银行的内部控制失效而使银行不得不面临庞大的金融风险, 进而造成巨额的经济损失等状况。有很大一部分的原因是因为银行内部的人事管理制度存在问题。因此, 加强现代商业银行的人事管理制度的完善就显得十分重要。

(四) 强化商业银行的内部稽核制度

完善银行的内部稽核制度是现代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完善商业银行的内部稽核制度, 首先, 应该充分保持稽核制度的独立性, 确保其能够充分发挥其稽核效用。其次, 还要保证银行内部稽核制度的覆盖面。要在整个银行内部都建立其完善的内部稽核制度, 确保各项内控措施都能够得到全面、有效的落实。再次, 还要保证银行的稽核小组与其他业务部门之间能够建立其通畅的信息流通渠道, 严格执行稽核工作, 保证稽核工作流程的完整性, 通过强化商业银行的内部稽核制度, 可以有效控制银行内部的道德风险。

参考文献

[1]魏昌平.商业银行金融创新风险防范对策思考[J].南方金融, 2010 (12) .

[2]丁文高.我国商业银行金融风险的分析[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09 (02) .

[3]熊林高.从“金融海啸”看我国银行业金融风险防范[J].商场现代化, 2009 (12) .

商业银行金融风险防范 篇10

当前金融风险的表现及成因

目前金融风险虽然多种多样,但粗略划分,主要集中表现在信贷风险、支付风险、经营风险和管理风险四个方面。

(一)“信贷风险”表现及成因

1、从当前情况看,信贷风险仍然是银行业面临的最主要风险。主要表现为不良资占比偏高。以威海市银行业为例,近年来,全市金融机构通过拨离和核销方式共清除不良资产100.5亿元,但受种种因素制约,潜在的信贷风险仍在不断暴露,个别金融机构不良贷款占比始终居高不下。统计资料显示,止2008年6月末,威海市不良贷款总额为59.1亿元,仍占全市金融机构贷款总额的7.4%。其中,某行不良贷款占比仍高达22.9%。不良贷款居高不下,导致大量信贷资金死滞梗阻,银行资金流动性偏低,直接影响银行经营效益的提高。

2、成因:一是企业经营不景气,效益低下,无力按期足额归还银行贷款本息,占压一块信贷资产;二是市场转轨、企业改制,甩掉、悬空一块;三是企业关停、倒闭、破产,损失一块;四是基本建设和技术改造资金先天不足,挤占、挪用一块;五是行政干预和信贷资金财政化,垫付一块;六是资金体外循环,特别是洗钱行为的出现,漏掉一块。

(二)“支付风险”表现及成因

1、主要表现是:备付金比例偏低,资金营运困难靠拆借资金过日子。主要体现在一些地方中小法人金融机构身上。

2、主要成因:一是超额准备不足,正常支付清算无法保证。随着从紧货币政策的实施,央行连续提高存款准备金率,个别中小金融机构存款增长缓慢,超额准备持续不足,支付能力偏低,存款准备金账户透支现象时有发生。2008年上半年,威海市有两家法人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账户出现过透支现象;二是长期超比例放款,造成营运头寸紧张。个别中小金融机构没有充分估计自身资金能力盲目发放贷款,存贷比偏高现象突出,一旦拆借资金不能及时足额到位,极易产生支付风险;三是不良贷款占比偏高,资金周转缓慢,流动性差,资金无法正常周转;四是非生息资金占用过大,营运能力相对较差。据调查,目前威海市某金融机构应收账款、两呆贷款、亏损挂帐、固定资产占款等非生息资金合计占其存款比例高达28%。

(三)“经营风险”表现及成因

1、主要表现是:部分中小金融机构经营管理水平不高,盈利水平总体偏低。

2、主要成因有:一是企业拖欠利息严重,银行收息难。部分贷款企业因效益低下,不但贷款到期无法归还本金,而且还常常拖欠银行利息,致使银行收息率偏低。资料显示,止2008年6月末,威海市金融机构应收未收利息总额仍然高达28.4亿元。众所周知,银行的经营收入主要来源是利息收入,在全部收入中占有举足轻重的比例。利息收不上来,银行必然出现经营性亏损。二是银行低成本资金占比偏低,银行筹资成本偏高。据有关资料表明,目前威海四家农信社吸收的存款中, 企业存款及活期储蓄存款各项存款总额的比例仅为15%,导致农信社经营成本居高不下。三是不良资产居高不下,信贷资金使效益下降,严重影响了银行经营收入的提高。四是信贷权限不断上收,基层行信贷营销积极性下降,贷款增幅低于存款增幅,导致银行利息支出增大,利息收入减少。

(四)“管理风险”表现及成因

1、主要表现为:管理松懈,有章不循,被骗、被盗、被抢等案件频繁发生。

2、主要成因:一是高管人员责任心不强,管理能力低下,管理方法不科学、不到位,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二是内控制度不健全,或有章不循,管理混乱;三是安全防范意识差,防范措施达不到防范要求,给不法分子以可乘之机;四是社会治安环境不好,犯罪分子把作案目标对准金融行业,对银行业构成严重威胁。

金融风险防范化解措施及对策

信贷风险防范化解措施

1、继续对不良资产加大剥离和核销力度。充分发挥资产经营管理公司的作用,逐年坚持收购不良金融资产,统一进行消化处理;同时,国家要以法律、法规形式,对新出现的不良资产坚决实行终身责任追究制度。

2、加大信贷结构调整和金融债权保全力度。要采取措施,区别情况,划分责任,逐步分担和消化现有不良资产。一是属于地方管理责任的,应由地方财政和企业共同消化处理;二是属于银行管理责任的,应由银行注入资金帮助消化处理;三是属于国家政策变动或不可抗因素影响的,应由中央财政拨补资金帮助消化处理;四是属于资不抵债企业,应通过依法破产和核销呆坏账进行处理。

3、加大业务创新和增收节支力度。一是挖掘潜力,努力盘活存量资产;二是端正经营思想,树立科学发展观,克服“短期经营行为”,从长远观点确定经营发展方向;三是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现状和企业资金特点,不断创新金融产品,加大融资性中介业务的签发力度,最大限度地满足企业的资金需求;四是加强增收节支和扭亏增盈工作力度。

4、加强自主经营工作力度。一是要转变政府职能,着重协调处理好经济工作与金融工作的关系,避免行政干预,为各项金融方针、政策的落实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二是银行部门要依法独立自主开展业务,提高抗干预能力,坚持信贷原则,加强信贷管理,增加质押和抵押贷款比重,增强抵御风险的能力。

支付风险的防范与化解

1、积极组织存款,扩大资金来源。在公平竞争的前提下,采取有力措施,广泛吸纳社会闲暇资金,努力增加存款余额,提高筹资能力,从根本上保证各项存款的稳定增长。

2、按规定比例缴存准备金、留足备付金,提高营运能力。各金融机构必须充分认清存款准备金和备付金在业务营运中的重要作用,要从促进经济发展,保证金融稳健运行的高度来充分认识这一点。在实际工作中要做到严格足额缴存法定存款准备金规定比例,同时要确保留足备付金,以保障正常的支付清算业务。

3、严格执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的规定,杜绝超比例放款现象。各金融机构要根据自身信贷能力,按规定比例发放贷款,以保证营运头寸充足;还要按照资产负债比例管理规定,采取切实措施把超比例资金压回,使存贷比趋于合理。

4、努力清收不良贷款和非生息资金占用,以加速资金周转,增强营运能力。

5、加强反洗钱监管,确保银行业资金安全。银行部门要与公安、海关、审计等部门紧密配合,加强反洗钱监督管理。特别对大额可疑支付行为,一定要严格监督管理,对洗钱等违法犯罪活动,予以坚决打击。

(三)经营风险的防范与化解

1、建立收息责任制,加大收息力度,提高收息率,保证经营收入及时入账。

2、广泛吸收低成本资金,降低筹资成本,增加盈利水平。

3、努力压缩不良资产,盘活存量,加速周转,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增加银行经营收益。

4、加强经营管理,减少损失浪费,降低经营成本,增收节支,减少亏损。

(四)管理风险的防范与化解

1、加强对银行高管人员的审查、考核、教育工作,使他们树立危机感,增强责任心;借鉴先进的管理机制,学会科学管理,提高他们的管理水平和经营能力。

2、加强内控制度建设,完善内控机制,严格内部管理。认真执行各项规章制度,防微杜渐,堵塞漏洞,杜绝无章可循和有章不循现象。

3、经常开展安全防范教育,增强全员风险防范意识;同时,还要不断完善防范设施,达到人防、技防、物防三结合,不给犯罪分子以可乘之机。

加强银行会计监督防范金融风险 篇11

从近年来已暴露出来的金融风险隐患来看, 有以下几种主要表现:

(一) 信用风险

银行业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资产信贷质量持续下降, 成为当前最为突出的金融风险, 不良贷款 (逾期、呆滞、呆帐贷款) 占全部贷款的余额超过20%。据调查, 有些地区银行上报的不良贷款统计数据是经过处理的, 已将大量逾期贷款展期为正常贷款, 实际统计数字还要大。信贷资产质量不断下降的另一表现是, 国有商业银行应收未收利息大量增加, 目前累计达数千亿元。中国银监会在2004年4月份公布的数据显示:截止到2003年底, 在中国的工行、农行、建行、中行、交行、5家商业银行开户的62656户改制企业, 涉及贷款本息5792亿元, 其中经过金融债权管理机构认定逃废债的企业有32140户, 占据51.29%, 逃废银行本息1852亿元。其中, 国有企业逃废银行本息1273亿元, 占逃废总额的68.77%, 非国有企业逃废银行本息578亿元, 占总额的31%。这说明我国商业银行由于信用问题引发的金融风险的现象是非常严重的。

(二) 动性风险

主要体现在银行业、非银行金融业对客户提取现金的支付能力不足。目前国有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虽未显现, 但潜在的支付困难因素日益增多, 当前主要集中在中小金融机构上, 一些城乡信用社和部分市、县信托投资机构因管理不善, 不良贷款率高, 随时都会出现支付困难。中央人民银行数据显示:2003年底, 我国四大商业银行汇总显示存贷款比例超过85%, 不良贷款率高于45%, 备付金率低于3%, 如果不是国家统一进行资金调度, 我国银行业出现挤兑风波和支付危机的可能。

(三) 财务风险

主要表现在国有商业银行资本金严重不足和经营利润虚盈实亏两方面。目前国有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不足6%, 已经低于8%的国际最低标准。由于银行的资产增长速度大大高于其资本的增长速度, 资本充足率还将继续下降。另一方面, 自1993年以来, 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印发《金融企业会计制度》的通知第四章金融性公司会计科目及使用说明 (9) “应收账款”项目, 反映金融企业因经营业务发生的各种应收款项, 包括各种贷款的应收利息、应收手续费、应收证券买卖款项、应收租赁收益等等, 均作为银行相应时期的收入反映, 造成部分银行虚盈实亏。如建设银行从1993年以来帐面上年年有利润, 但若扣除应收未收利息划作收入的部分, 实际年年都亏损。资本金比例过低和经营上的虚盈实亏, 导致国有商业银行抗风险能力下降。

(四) 犯罪风险

金融业是巨额货币资金的集散地, 容易滋生经济犯罪, 也是抢劫、诈骗等犯罪活动的重要目标。目前, 经济越是发达地区金融犯罪案件越多。2004年全国金融业发案率, 最高是广东省, 其次是江苏省。犯罪分子内外勾结, 利用银行承兑汇票、大额存单、信用证、保险单等进行资金诈骗。银行反映, 他们在贷款业务中普遍遇到“十假”, 即假信用等级、假营业执照、假贷款用途、假担保、假贴现、假图章、假财务报表、假承兑、假票据、假合同等, 企图诈骗银行资金。有的犯罪分子利用高科技手段以假乱真, 使银行防不胜防。

(五) 赢利水平低

20世纪90年代以来, 国有银行的盈利水平基本上呈现出一种下降的趋势。但经过国有企业三年脱困、降低营业税率等, 国有四大商业银行盈利水平略有回升。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银行业发展报告 (2000年) 》数据表明:中国工商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 2000年实现利润各为50.6亿元、116.46亿元、84.9亿元、农业银行还处于亏损状态。截至2001年6月底, 中行实现利润111.06亿元, 建行实现经营效益130.6亿元, 工行实现账面利润逾30.13亿元, 农行常规业务和专项业务合并赢利15.61亿元。其中, 农行是自1996年以来的首次赢利, 而建行和中行也是数年来的同期最好水平。从各家银行的公布数据来看, 各家银行都有盈利。但排除考虑冲销国有银行的贷款呆账损失和其它资产损失、剔除以贷收息因素、保值贴补支出进成本等因素, 我国国有银行盈利水平仍非常低下, 资产利润率仍在逐年下降 (要有数据证明) , 说明我国银行已进入到一个"微利时代", 实际上是虚盈实亏。与此同时, 各家银行的应收未收利息不断增加, 贷款收息率不断下降, 分支机构亏损面和亏损金额相当大。

二、会计监督的重要性

(一) 加强会计监督, 是贯彻《会计法》的客观要求

中国人民银行2001年3月给各商业银行下达了关于加强会计监督的通知:各行必须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的贯彻实施和国务院国发 (2000) 4号文件“关于加强会计监督严厉惩治金融和财税领域违法乱纪行为的决定”精神《会计法》突出强调了银行会计监督和会计控制制度的建设问题。《会计法》就会计监督作出了五个方面的具体规定。即单位内部会计监督制度、相关人员在单位会计监督中的职责、对违法会计行为的检举、会计工作的社会监督、会计工作的国家监督。并首次提出了建立健全会计监督体系的有关规范, 明确规定“会计机构、会计人员依照本法规定进行会计核算, 实行会计监督”。财政部颁发的《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基本规范》, 对内部会计控制规范提出了具体要求:“单位应当重视内部会计控制的建立和完善, 由专门机构或者指定专门人员负责内部控制的贯彻实施”。这说明从国家法律角度, 已将会计监督列入了法制轨道, 并且已逐步形成了法制化、制度化、规范化的基本框架。因此, 只有通过加强会计监督, 认真落实各项财经法规制度, 严格操作程序, 才能确保会计核算过程和会计资料的合法、合规。同时, 只有通过会计监督, 对不严格执行制度发生违规违纪行为进行处罚, 才能有效地防止差错事故发生, 确保安全经营, 实现会计工作制度化、法制化。

(二) 加强会计监督, 是规范银行各项业务工作的重要保证

会计工作是银行的基础性工作, 也是一项重要的综合性管理工作, 涉及银行业务经营的各个方面, 良好的会计工作秩序是各项业务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从以往银行会计工作检查情况看, 许多基层银行不同程度的存在着会计工作秩序混乱, 内部会计管理制度不健全, 财务收支失真等现象。这不仅损害了国家利益, 也给银行的经营管理带来不利影响。实践证明, 实行会计监督是保证会计工作有序进行的重要措施, 也是加强会计基础工作的重要手段, 通过会计监督推动会计制度建设, 可有效地规范会计核算程序和行为, 并能有效地规范信贷、结算、资金以及各项业务的经营行为, 对于提高银行经营管理水平, 实现银行业务管理规范化具有重要作用。

(三) 加强会计监督, 是防范金融风险的重要举措

中国银监会2005年4月7日公布, 四家国有商业银行采取有效措施, 加强会计监督管理, 全面部署, 扎实工作, 案件专项治理工作进展顺利。截至4月下旬, 四家银行成功堵截和防范各类案件98起, 涉及金额折合人民币48865.9万元。

从近年来发生的一系列金融案件可以看到, 许多案件都和会计工作有关。如利用手中掌握的办理结算、开立账户的权力, 索贿受贿;挪用银行和企业的资金进行投资和经商;收贷资金不入账, 中饱私囊;钻银行内部核算不严的空子, 贪污客户存款等等。这些问题如果不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 结果不堪设想。加强会计监督, 就是为了堵住这些漏洞, 防范金融风险。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通过对财务数据、物质流动、现金流动、信息流动等方面的监督, 基本概括了银行业务经营的方方面面, 如会计机构和人员按照设置的账实分管制度, 可充分发挥对财产物资完整性的有效监督控制。可以通过现金预算制度控制各种违法支出。还可以对资金运用的最优方案进行监督、对物资保管和领用制度, 以及信息处理和操作程序中的各个环节进行监督。从监督会计循环程序看, 会计监督管理是一种系统管理, 包括科学设置会计岗位并合理进行分工、严格审查会计凭证的填制与复核、有效控制会计账簿的登记与保管、严密预防实物和现金上的各种违法行为、认真履行财务收支制度控制的专责、审慎监督各项会计报表的真实性及合理性等。会计监督的事前预防性、事中控制性的特点, 是其他监督方式所无法比拟的。特别是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转换企业经营机制过程中, 会计监督的作用更不可忽视。总之, 对会计循环中的各个环节实施有效的监督控制, 完全能够把一套合理科学的预警体系建立起来。通过会计内部系统监督可以将会计工作从单纯的批评型转入建设型、防御型, 把会计单纯的纠错防弊目标转变为以加强内部控制、防范金融风险上来。

(四) 加强会计监督是强化管理、规范业务经营的需要

中国银监会“2003金融案件年度报告”显示:中国银行黑龙江河松街支行行长高山2003年1月卷款10亿元潜逃大案;2月22日, 建设银行吉林分行3.2亿元金融诈骗案又浮出水面;3月24日, 农行包头分行重大违法经营案件, 涉案金额11498.5万元。4月2日中国银行北京分行6.4亿烂尾楼骗贷大案曝光。

近年来, 各级银行都强调加强会计核算, 强化监督职能, 要求切实做到准确核算、真实反映、有效监督, 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提高会计基础管理规范化水平。但是, 仍有部分银行对会计监督的作用重视不够、发挥不力, 在实际工作中, 缺乏有效的会计监督制约, 甚至个别银行因监督不严、内控不力出现了一些报表信息不实、挤占成本、虚列费用或截留收入购置账外资产、私设小金库等侵害国家利益的违规违纪问题, 影响了业务经营活动的安全有序运行。会计部门是银行的“簿记中心”和“信息中心”, 全行的业务活动, 包括贷款的发放与收回、存款的存入与支取、企业购销调储等经营活动引起的资金收付、各项资金的拨付, 各项财务收支和固定资产管理等都要通过会计核算才能实现。因此, 通过加强会计监督, 充分发挥会计监督作用, 约束各项业务活动在规定的范围内规范运作, 是银行业务安全营运, 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和经营效益的重要保证。

三、银行会计监督的现状和原因分析

银行监督职能伴随着银行业务的产生而产生, 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发展。我国经过了改革开放后二十余年的发展, 会计监督体系逐渐建立, 取得了较好的发展趋向, 但现阶段也还存在着不足。目前社会上, 有一些部门和单位受局部利益或个人利益的驱动, 会计工作违规违纪, 弄虚作假的现象时有发生, 造成会计工作秩序混乱, 会计信息失真, 给国家和银行造成了很大的经济损失, 同时也阻碍了国家宏观调控和管理的正常进行。比如, 在2003年3月由中国人民银行提供的资料表明:中国商业银行由于会计监督不力引起的不良资产过高严重制约了银行的发展。1999年成立信达、长城、东方、华融4家资产管理公司, 来收购、管理和处置建、农、中和工行剥离出来的不良资产1万多亿元, 但长期以来由于弄虚作假、贷款展期、贷新还旧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使原来不良贷款比例不能真实、全面地反映贷款质量。而产生不良资产的制度因素与经营环境还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善, 原有贷款存量可能进一步恶化, 新增贷款的质量仍然没有保障。据估计还存在近1万亿元不良资产没有剥离出来。这些问题的产生主要体现在会计监督职能的不足。一方面会计监督不得力, 会计工作者往往要无条件的服从管理者的观念, 会计工作根本无法独立行使其监督职能。另一方面会计工作中有些概念混淆不清, 致使工作开展不利。比如说会计监督和审计监督, 大部分单位将两者进行等同, 以致于淡化企业会计监督的事前监督职能, 或者根本就没有事前监督, 只是决策“长官意志”, 执行“顺其自然”, 事后“审计算帐”。因此, 由于会计监督不力以及概念不清, 会计监督的效果就不佳。如此, 循环下去, 我国会计监督的职能将会无止尽的淡化下去, 所以, 强化企业会计监督职能, 切实做好会计监督工作是当务之急。

(一) 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

我国银行内部管理和控制制度不完善, 主要体现在有些商业银行支行虽然建立了相应的会计控制制度, 但这些制度形同虚设, 没有得到有效执行, 以至于会计秩序混乱, 徇私舞弊现象经常发生。2004年中国最高人民法院公布了全国40余起金融欺诈案件, 其中, 直接涉及欺诈银行财产的就有22起, 占金融案件的54%。例如:浦发银行上海某营业部原客户经理陈江玲与某贸易公司勾结, 致使被骗贷款9790.7万元。浦发银行北京分行的一业务部门原负责人于天来, 越权向北京某贸易公司发放贷款8200万元。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突出表现在:1、是内部控制制度牵制乏力。一些银行内部控制制度在部门与部门之间不仅是相互割裂的, 有的甚至是相互抵触的。如会计部门不能制约资金组织部门的资金成本, 结果存款经营“唯量是图”, 存款结构越来越不合理, 与银行的利润目标严重背离。2、是制度建设滞后。金融电子化的发展, 使银行业务和办理各项业务的手段都发生了很大变化, 由于管理滞后和改革中的探索有一定过程, 一些新业务还没有制定出完善的操作程序和相应的制度, 存在无章可循的空档。另一方面, 国内多数商业银行在内部控制建设上更多着眼于完善和加强制度建设, 对内部控制制度设计的合理性以及执行的效果往往缺乏有效的衡量、评价手段。3、是缺乏一个赏罚有度的激励约束机制。目前有的银行不仅对违规违纪人员没有明晰的处罚条款, 更无相应的执行主体。如对信贷人员放款造成风险损失怎样处理就无明确的操作性规定, 致使有关人员的责、权、利脱节, 贷款风险无法得到控制。

(二) 领导法制观念淡薄, 对会计监督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商业银行负责人的约束机制不全, 阻碍了会计监督的有效实施。银行管理人员的业务行为、决策行为、责任行为缺乏可操作的规范制度予以制约, 导致少数业务人员自批自贷、挪用库款、违规经营。一把手负责制的经营管理模式虽然有利于经营管理水平的提高, 但由于权力没有受到约束, 缺乏规范有效的监督机制, 权责失衡, 导致个别负责人越权行事、滥用职权、欺上瞒下、行贿受贿等不良现象发生, 严重影响商业银行的稳健发展。目前, 在一些商业银行中的一个部分领导为了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 指使, 授权会计机构, 要求会计人员做假帐, 伪造会计凭证, 办理违法会计事项, 从而使得会计工作受到管制, 不能独立行使其监督职能, 破坏了正常的会计工作。例如:中国银监会2005年5月24日公布, 在银监会的统一部署下, 内蒙古银监局最近严肃查处了中国农业银行包头分行重大违法经营案件, 现已查明涉案资金累计98笔、涉案金额11498.5万元。目前, 已有43人受到责任追究。包头银监分局在对农业银行包头市分行进行现场检查中发现, 从2003年7月2日到2004年6月4日, 农业银行包头市汇通支行市府东路分理处、东河支行, 包头市达茂旗农村信用社联社所辖部分信用社的人员与社会人员相互串通、勾结作案, 挪用联行资金、虚开大额定期存单、办理假质押贷款、违规办理贴现、套取银行信贷资金, 谋取高息。而最后对这起案件处理的结果为:取消金融机构高级管理人员终身任职资格3人、5年任职资格1人, 开除公职13人、留用察看1人、撤职7人、降级3人、记大过5人、记过1人、警告5人、通报批评2人、辞退4人、免职3人。在处理的人员中, 包头农业银行的副行长和信贷科科长也在处理的名额中。

(三) 财务人员素质偏低

2004年2月22日, 长春市中级人民法院对三年前发生在建设银行吉林省分行原营业部所辖的朝阳支行、铁路支行的一起金融诈骗案作出了一审判决。此案发生在1999年12月至2001年4月间, 当时诈骗团伙以长春市铭雨集团为掩护, 拉拢腐蚀银行工作人员, 采取私刻印鉴、印章, 制作假合同、假存款证明书, 伪造资信材料、担保文件等手段, 进行贷款、承兑汇票的诈骗, 诈骗总金额为32844万元。最后案件的结果为:2005年年初, 建设银行对内部涉案人员及相关责任人员36人作出了严肃处理:开除处分10人, 留用察看处分9人, 撤职处分8人, 记大过处分1人, 记过处分7人, 警告处分1人;在被处分人员中, 厅级干部1人, 处级干部8人, 科级干部11人, 一般员工16人。计人员的综合素质不高, 职业道德观念有待加强。会计监督作用发挥得好坏与否同会计人员素质的高低直接相关, 一般来说, 会计人员业务素质越高, 发现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越强, 会计的监督作用就越大。据不完全统计, 我国目前会计人员已达1000多万人, 其中, 中高级职称人员仅占20%左右, 其余绝大部分为初级职称人员, 有相当一部分人员政治和业务素质均不达标, 有的既不懂财经法规, 又不熟悉财务制度和核算程序, 基本不具备实施会计监督所需的知识水平, 以致在实际工作中无法及时发现问题和处置问题;还有少数人道德水准低下, 不但不去揭露违法违纪行为, 反而大开“绿灯”, 一味迎合领导要求, 甚至同流合污, 给国家和集体造成不应有的损失。会计人员素质低下是导致会计监督职能未能有效发挥的重要原因。企业虚假的会计信息也是出自于会计之手, 因此会计人员的素质以及职业道德观念在会计监督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四) 会计人员双重身份和责权不对等, 不利于会计人员实施会计监督

当前我国商业银行主要采用会计委派制度。的会计制度会计委派制的状况与现代企业制度不协调, 某些执行监督的会计人员的行为直接影响了委派的目的,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对被监督企业的重大问题隐匿不报;与被监督企业串通编制虚假报告;接受被监督企业的馈赠、报酬、福利待遇, 在被监督企业报销费用上, 利用工作便利为自己、亲友及他人谋取私利;干预被监督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 致使被监督企业的合法权益受到损害;泄露被监督企业的商业秘密。所以说, 会计委派制度下的会计工作人员具备双从身份, 他既属于银行工作人员, 同时, 他也属于国家财务部分对商业银行实行统一的委派和管理的会计工作人员。这样一个双重身份不利于会计人员实施会计监督。

四、解决银行会计监督的思路

(一) 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建设

1、完善信贷决策体系和信贷资产管理责任制

信贷风险是当前国有商业银行最大的风险, 因此, 国有商业银行必须再做好以下工作:一是要健全信贷决策体系。纵向上由总行、一级分行、二级分行三个级次组成, 横向上由本级行信贷决策委员会、贷款审查部门, 贷款经营部门和贷款稽核部门组成;二是精心构筑制度、舆论、法律“三道防线”。推行纵横制约的审贷分离制度, 积极推行三查分离制度, 随时监测和反映企业的生产经营、资产负债以及借款结构和风险度变化情况, 对贷款质量做出预警, 依据预警, 果断采取措施。并通过社会监督, 促使信贷人员照章办事, 循规放款。对新发放的各项贷款, 必须保证借款合同、借款借据、担保意向、财产抵押和有关凭证符合法律程序和规定, 具有法律效力。三是健全信贷资产管理责任制。推行资产负债管理, 重点抓存贷款比例管理、单个企业和项目比例控制、固定资产贷款比例核定、三项不良贷款占比等方面的管理。四是工作中要坚持责任到人、责任具体、主要责任下明确严惩发生风险损失的条款, 并坚决贯彻落实。

2、强化银行欠息的回收和贷款的回收

回收银行的欠息和不贷款, 是银行避免金融风险的有力方法之一, 欠息和贷款的回收可以使银行良性发展的前提。强化信贷管理, 堵住欠息源头, 是防止和减少企业欠息的第一关口。首先:要抓好贷款投放的这个源头, 把贷款风险降到最低程度, 这就要求信贷部门在贷款发放过程中, 认真搞好项目论证和调查研究工作, 严格贷款审批程序, 落实责任到人, 把贷款投放到效益好、信誉高、产品销路畅的企业, 确保信贷资金安全运行, 促使贷款本息如期收回。其次:银行干部职工必须牢固树立“效益第一”的观念, 自觉地把清收企业欠息作为实现银行利润最大化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 要做到人人有责。信贷部门更应把收息工作与放贷工作放在同一位置, 列入同一责任, 做到谁放的贷款谁负责收息。完善清收利息的约束机制, 建立清收贷款利息管理制度, 切实做到责任到人, 奖惩分明。然后:银行部门要积极参与企业改制, 随时掌握企业改制动态, 主动争取政府和企业主管部门的支持, 积极帮助企业清收欠款, 盘活资金, 做好企业改制的重组工作, 落实好债权债务, 实现贷款本息的转嫁清收。同时, 对有意逃贷逃息的改制企业, 各金融机构通过金融债权管理行长联席会议协同动作, 对其一律不予开设各类账户和提供任何信贷服务, 以督促企业培养良好的信誉, 自觉履行还贷还息义务。最后:对那些“动之以情, 晓之以理”但无效的“钉子户、赖皮户”要及时向法院起诉, 利用法律手段, 强制扣押其财产, 采取对资产作价进行拍卖的方法强行收回贷款本息。

(二) 强化法制教育和处罚力度

中国国务院2001年5月发布《金融违法行为处罚办法》, 以惩处金融违法行为, 防范金融风险。该办法严格规定, 金融机构工作人员受到开除纪律处分的, 终身不得在金融机构工作;金融机构高级管理人员受到撤职处分的, 在一定期限内直至终身不得在任何金融机构担任高级管理职务或与原职务相当的职务。

对违规违纪行为依法进行处罚, 是实施会计监督的关键环节, 是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纠的客观要求。从日常掌握的情况来看, 一些银行会计检查效果不理想, 有章不循, 屡查屡犯, 检查过后就发生案件。究其主要原因, 就是查纠不彻底, 违章不纠, 流于形式。因此, 银行内部要采取法规讲座、培训、考核等多种形式, 经常开展法制宣传教育, 大力提高银行高级管理人员和会计人员的法制观念和自律意识, 使其做到知法、懂法、严格依法办事。

(三) 实施全程会计监督

会计监督从时间上说, 包括事前、事中和事后监督。

事前监督主要应该包括对银行风险预警指标体系的制定以及考核。银行风险预警指标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 反映流动性风险指标体系, 如备付金比率等; (2) 反映资本不足风险指标体系, 如资本充足率等; (2) 反映资产风险指标体系, 如逾期贷款率等; (4) 反映金融市场风险指标体系, 如利率风险率等; (5) 反映损益状况指标体系, 如资产盈利率等; (6) 反映贷款对象财务状况指标体系, 如流动比率、速动比率、产销率, 以及资产收益率等。

事中监督主要包括对银行稳健经营的动态监控。银行的决策部门应将上述反映银行风险的一系列指标, 作为考核的责任指标落实到各有关责任部门。会计部门要与其他职能部门一道建立起对银行风险实施动态监控的机制, 随时将来自各方面反映银行风险的各项指标与银行风险预警指标体系的警戒值相对比, 并及时向有关部门发出反馈信号, 敦促并监督各有关部门及时采取修正措施, 处理好效益性、流动性和安全性之间的关系, 以确保银行经营始终遵循稳健与安全的原则, 尽量避免与减少银行风险带来的损失。此外, 事中监督还应包括对银行业务规范和法规执行情况的监督, 以维护法规的统一性与严肃性, 防止违规、违法带来的风险损失。

事后监督主要应通过对原始凭证、记账凭证、账簿和各种报表的检查分析, 对银行稳健经营的结果进行全面复审检查, 考核各单位控制银行风险责任指标的执行情况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整改建议与措施, 以进一步防范银行风险。

(四) 提高财会人员综合素质

会计监督工作是要依靠会计人员才能实现。因此, 提高会计队伍的整体素质, 是强化会计监督的重要措施。由于, 会计人员出具的会计信息反映企业经营活动的整个过程, 他的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会计的输出结果。所以高素质的会计人员必须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素质。首先是要有较强的法制观念, 这样才能在国家会计法律体系下真正履行会计人员的职责, 其次是要具备良好的会计职业道德, 有一定的行为规范来自我约束, 遵守公共道德, 保持很好的信誉。这样素质的会计人员才是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 也是会计职业本身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保障。然后, 会计人员要有教高的业务素质和较强的综合能力。会计人员专业知识, 技能的高低决定着会计信息质量的高低, 所以要注意会计工作人员业务素质的继续提高, 提供机会给他们进行继续教育。最后, 会计人员还要有较高的风险管理能力。因为会计人员在提供会计信息时, 也承担着一定的风险。而且随着知识经济的飞速发展, 会计人员面临的经济事项会越来越复杂, 这就要求会计人员能够在保持职业的谨慎性和规范性的同时, 能从整体的角度, 用科学的分析方法, 明确的理解力和准确的判断力, 找出解决的办法和思路。

五、结束语

以上仅就银行经营风险的会计原因以及如何从会计的角度来防范与抵御银行风浅谈了一些自己的看法。事实上加强银行会计监督, 防范和抵御银行风险是一个涉及面广、综合性强、难度较大的系统工程, 需要各方面的协同, 单靠银行会计自身的力量是不行的。为防范金融风险, 仅仅靠银行方面的努力还是不够的, 为此银行内部会计监督要与国家、社会形成一个三位为一体的监督体系。

参考文献

[1]王伟东.加强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思考[J].北方经济, 2004, (06) .

[2]唐雅洁.金融机构内控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金融参考, 2003, (04) .

[3]刘利.防范和抵御银行风险的会计对策[J].中华会计学习, 2003, (04) .

[4]管海岳.强化会计监督、防范金融风险[J].中南财经大学学报, 2002, (01) .

[5]朱丽华.加强会计监督防范金融风险[J].林业财务与会计, 2003, (05) .

[6]周琨.强化会计信息管理有效规避金融风险[J].北方经贸, 2002, (09) .

[7]魏小红, 张学恩.商业银行的会计防范[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 2001, (05) .

[8]李溯明.改进会计监督检查防范银行资金风险[J].经济师, 2005, (07) .

上一篇:底盘结构下一篇:自然人流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