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卡风险防范分析(精选12篇)
银行卡风险防范分析 篇1
截至2009年末, 我国银行卡发卡总量约为20.7亿张, 在2009年全国使用非现金支付工具办理支付业务中, 银行卡业务达197亿笔, 金额166万亿元, 同比分别增长18.1%和30.5%。银行卡消费额占同期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32%, 同比提高7.8%。由于银行卡具有携带方便、结算快捷等优势, 已成为重要的支付手段。然而随着银行卡成为大众化支付工具的同时, 银行卡风险案件也日益增多, 对于银行卡风险管理要求越来越高, 制约了银行卡的可持续发展。因此, 对于持卡人、发卡机构、管理机构采取相应措施, 加强银行卡风险防范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持卡人应提高自身银行卡风险防范能力
一是不使用连续数字、生日、电话号码等易猜测数字作为密码。二是不要随手丢弃ATM提款、查询和POS消费的回单, 一定要取回妥善保管或销毁。三是应及时清理睡眠卡, 既节省银行卡管理精力, 又减少信贷风险。四是安全使用具有网上支付功能的银行卡, 如在电脑上安装病毒防火墙等并及时升级;增强密码安全强度, 区别设置登录密码和支付密码;在网上银行使用完毕后, 应按照使用说明安全退出系统;提醒持卡人尽量避免在网吧及公用电脑上进行网上消费操作等。五是信用卡消费、提现后应及时按期还款, 避免恶意透支, 减少个人信用风险。
二、发卡机构加强银行卡发卡规范管理
(一) 加强银行卡安全使用知识的宣传
发卡机构不但要介绍银行卡产品的优势, 也要注意介绍其风险点和安全使用知识, 提高银行卡安全使用知识普及, 及时披露银行卡风险案例, 使社会公众了解犯罪分子的作案手法和掌握相应的防范手段, 提高持卡人风险防范意识和能力。
(二) 积极落实账户实名制, 加强银行卡发卡规范管理
一是积极利用联网核查公民身份信息系统、人民银行征信系统和中国银联银行卡风险信息系统有效识别个人身份。二是核实申请人资信状况, 严格授信额度管理, 确保信用卡申请资料的真实性, 杜绝利用虚假资料办理信用卡的事件发生, 控制信用卡发卡风险。三是加强对单位代办信用卡的管理, 要严格按照有关集体办卡的业务流程与操作规程, 对申请人进行抽查, 不能直接跳过资信审查环节, 并严防持卡人的信息泄露。四是加强内部管理人员相关业务及风险培训, 加强银行卡案件防范相关人员业务及风险知识培训, 提升银行卡行业的整体风险管理水平。五是加快磁条卡向金融IC卡的迁移, 积极推动发行更为安全、先进、使用范围更广泛的芯片卡, 采用安全性和功能性更高的智能IC芯片卡来代替磁条卡, 提高银行卡卡片安全防伪能力。改善银行卡身份认证手段, 逐步探索推广指纹、印鉴、气味、声音等多种身份认证手段, 提高银行卡安全技术手段, 加强银行卡信息安全保障, 加强系统安全防范体系建设。
三、管理机构加强银行卡风险的管理
(一) 加强银行卡受理市场风险管理
一是加强特约商户准入审批和日常监督管理, 严格执行特约商户准入制度, 重视对特约商户的合法性和有关经营资料的真实性、有效性进行认真审核和调查, 建立特约商户交易信息数据库, 根据其性质、经营范围、规模和流动性, 分析其经营管理水平、风险程度和市场潜力, 设置相应的风险控制参数, 有效防控风险。
二是强化特约商户日常培训, 增强其风险意识, 避免因人为操作失误带来风险, 不仅要加强特约商户业务技能的培训, 还要加强对特约商户规范意识、责任意识和风险意识的培养与教育。
三是加强银行卡交易监测, 实现对银行卡交易信息的动态监测功能, 加强对特约商户收单业务行为和异常交易或变化情况的动态监控;加快建立持卡人主体数据库和风险防控模型, 加强对客户交易信息的分析、研判和风险预警;各发卡机构要严格执行反洗钱的有关规定, 履行大额、可疑交易报告义务, 积极支持、参与行业风险信息共享机制建设。
四是强化银行卡受理终端的管理, 落实POS安全技术标准, 加强POS密钥和参数的安全管理, 确保“一机一密”, 控制移动POS的安装范围, 屏蔽移动POS商户SIM卡的漫游功能;在ATM屏幕上增加动态密码框, 增强密码输入安全保障, 加强对ATM机的巡查, 特别是对傍晚、夜间等案件高发时段的巡检, 实现对ATM交易的实时监控以及对非法侧录装置的自动报警, 一旦发现涉及包括银行卡信息泄露等风险时, 应及时采取控制措施。
五是加强第三方发卡机构发行的具有支付功能的消费卡的监管, 消费卡 (包括超市、商场、餐饮、娱乐等场所的消费卡以及一些具有网上支付功能的购物卡等) 已成为网络时代很多人消费的支付工具之一, 应尽快出台相关法规, 将这些具有支付功能、类似银行卡的消费卡纳入监管范围, 因为这些消费卡不仅可以快速收集现金, 如果消费卡内资金不是一次性消费掉, 就会产生沉淀资金, 从而具备融资功能, 还可以减少纳税额, 同时还衍生了寄生于此类卡的“黄牛”。
(二) 积极建立银行卡违法犯罪联合防控机制
一是加强银行机构风险管理, 强化内部管理, 制定和完善相关业务操作流程和规章制度, 以规范业务操作, 控制操作风险。建立银行卡制作、保管、卡片领取等环节的操作规程, 规范操作。同时, 加大制度执行力度, 查找现行制度存在的漏洞, 完善各规章制度, 有效促进业务人员依法经营, 加强风险控制, 防止违规案件发生。
二是建立和完善银行卡风险防控体系和信息共享平台, 建立健全银行卡违法犯罪的联合防控机制。积极参与人民银行和公安部联合部署的“整治银行卡违法犯罪专项行动”, 建立相对固定的银行卡案件联系单位和联系人制度, 通报银行卡案件情况、分析案发趋势、特点及作案手段, 总结交流防治银行卡案件的经验教训, 制定防控银行卡案件的具体措施, 认真落实各部门的职责, 确实加强协作, 发挥联动协调机制作用, 全力配合公安机关, 及时有效地打击银行卡犯罪。
三是加强银行卡立法的建设。我国银行卡业务规则一直遵循1999年的《银行卡业务管理办法》, 银行卡产业发展已经进入到一个崭新的阶段, 原有的管理制度和监管规则已经不能适应发展的需要, 严重阻碍了银行卡产业的健康发展, 尽快出台完备的银行卡管理条例已迫在眉捷。另外, 社会各界对加快银行卡立法、规范银行卡业务的呼声越来越高, 在制度建设和法制建设上仍然有很大的空间。
总之, 虽然我国银行卡产业总体上呈现高速发展的态势, 但是, 相比其他发达国家, 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因此, 我们需要认真吸取经验, 进一步转变银行卡发展模式, 全面提升银行卡风险防控能力, 积极推进我国银行卡产业健康、快速发展。
银行卡风险防范分析 篇2
防范分析
摘要从银行借款筹资风险的特点、借款筹资风险的种类等方面进行了论述结合实际案例提出了银行借款筹资风险的防范措施
关键词银行借款;筹资风险;防范措施
银行借款筹资风险是指经营者利用银行借款方式筹集资金时由于利率、汇率及有关筹资条件发生变化而使企业盈利遭受损失的可能性是一种较为主要的筹资风险具体来说银行借款有固定的到期日并定期支付利息有承担还本付息的义务如果企业由于一些不确定的因素财务状况紧张到期不能偿还本息则会给企业带来更大的困难甚至可能会导致企业破产由此便产生了银行借款筹资风险
1银行借款筹资风险的特点
(1)可估计性即风险可以根据观测宏观经济形势货币政策走向等估计利率汇率等变动趋势
(2)一定的可控性如资金来源结构中自有资金和借入资金的比例可以主观控制
(3)有些风险有短期性如利率调整
(4)具有一定的客观性如利率的调整取决于国家的意志
2银行借款筹资风险种类
(1)利率风险在筹措资金时由于有许多种类型的银
行(中央银行和各种商业银行)而且各银行也有各种不同类型的贷款可供选择其利率不尽相同企业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条件进行选择
(2)汇率风险汇率风险又称外汇风险带来的价值变化的可能性有两种一是汇率波动使以外币计量贷款价值增加;另一种是汇率波动使以外币计量的贷款价值减少无论是那一种可能性对于企业或个人来说都是一种不确定的因素因而是一种风险这种风险可能给企业或个人带来意外损失也可能给企业或个人带来额外收益作为企业首先应考虑的是汇率变化带来损失的可能性
(3)资本结构不合理即自有资金和借入资金比例不当造成的风险企业资金总额中自有资金和借入资金(如银行借款)比例不恰当时企业收益产生负面影响形成的筹资风险现在我国大多数企业生产经营资金主要依靠自有资金和借入资金借入资金比例越大财务杠杆利益越大财务风险也越大
(4)企业自有资金经济效益不稳定的风险反映在资金利润率与借款利率的关系只有当全部资金利润率大于借款利率时企业的经营活动才真正有经济效益企业所选择的筹资方案才能达到预期目标如果全部资金利润率小于借款利率这
种负债经营将导致企业财务状况恶化;如果全部资金利润率等于借款利率企业的经营活动没有经济效益就整个社会来讲这是以有限的资源做无增值和无贡献的浪费就银行借款这种筹资方式来讲企业的借款利息随着银行借款的增加而增加从而导致费用总水平的上升在企业息税前资金利润率下降或息税前资金利润率小于借款利率时企业的自有资金利润率就会以更快的速度降低甚至发生亏损这是一种由于借款而可能使企业经济效益下降的风险
3银行借款筹资风险防范
(1)对利率风险的防范在签订信贷协议时一般选择贷款利率种类的准则是当国际金融市场利率处于下降趋势时应力争以浮动利率成交;当国际金融市场利率处于上升趋势时应力争以固定利率成交;当国际金融市场利率变动无常没有规律可循时应采用以浮动利率成交采用浮动利率时在贷款合同中应向贷方声明在整个借贷期间保留依次调整为固定利率的机会以避免利率再次上扬而遭受利息损失
(2)对汇率风险的防范应首先在企业的融资决策中进行防范例如国内企业需要从国外银行或其他银行金融机构取得一笔外币资金那么在融资决策中确定借入货币时不仅要考虑利率等信贷条件还要考虑该种货币币值变化的可能性使风险降到最低
①对汇率进行预测
当企业向国外银行或金融机构贷款时它们可能有好几种货币可供选择它们借入的货币最理想的情况应该是首先利率低;其次融资期间币值趋软例如一家国内企业借入一笔美元贷款而美元在融资期间对人民币升值那么该企业到期就必须用较多的人民币偿还贷款所以这一融资决策就要受到对有关货币汇率预测的影响
②汇率风险的主要防范对策
首先妥善选择贷款的货币为避免和防范外汇风险在协议中应写明贷款的货币及还款的货币重要的还是还款的货币借入资金时应尽量选择趋于升值的货币即硬货币外汇;还款时应尽量争取趋于贬值的货币即软货币外汇
软硬货币搭配使用如果借贷双方对货币不能达成协议可以考虑软硬货币搭配使用
其次使用外汇保值条款即把签订合同之日的外汇汇率固定下来将来实际付款时仍用此汇率以避免外汇风险(3)确定合理的借款额度和还款期限银行借款的资金成本低是企业的主要的筹资来源之一但必须有一个合理的期限资金过剩也会影响使用效果筹资要以投资需求为依据根据企业最低必要资金需求进行同时要考虑不同的筹资组合给企业的报酬和风险带来的不同影响在资金总额不变的情况下短期资金如现金、商业票据增加比较多地使用了成本较低的资金企业的利润也会增加但此时如果流动资产的水准保持不变则流动负债的增加会使流动比率下降增加企业的筹资风险推而广之筹资期限结构可以分为三种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进行选择
首先积极型期限结构它以短期筹资方式所筹集的资金不仅用来满足临时性流动资产占用而且还用来满足永久性流动资产占用只有固定资产才用长期筹资来解决这种期限结构的资金成本较低但筹资风险较大
其次中庸型期限结构它是临时性流动资产占用通过短期筹资解决而永久性流动资产和固定资产的资金占用以长期筹资方式解决
最后稳健型期限结构在这种结构下不仅永久性流动资产和固定资产的占用而且临时性流动资产的占用都以长期筹资方式解决而只把余下的一小部分临时性流动资产的占用以短期筹资方式来筹集资金这种期限结构的筹资风险较小但成本较高会使企业的利润减少
无论企业如何选择其筹资期限结构都必须确保现代企业的最终目标——企业价值最大化的实现
例如某企业的资产组合与筹资组合如下
息税前利润为20000元,流动负债(短期资金)的成本为4%,长期资金的成本为15%
从表中可以看出由于采用了比较冒险的筹资策略即用了比较多的成本较低的流动负债企业的净利从7200元增加
到10500元投资报酬率也由7.2%上升到10.5%但是流动负债占总资金的比重从20%上升到了50%流动比率也由2下降到0.8这表明企业的筹资风险相应的增大了因此企业在筹资时必须在风险和报酬之间进行认真的权衡选取最优的筹资组合以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
4案例分析
1989年某集团发生严重亏损资不抵债总资产不足500万元职工300余人濒临破产境地1999年该集团奇迹般发展成为拥有总资产19亿元净资产9亿元年销售额22个亿拥有40余家分子公司5000余名员工列入国务院公布的520户国家重点企业之一的综合性集团公司该集团能实现这样的转变与企业正确的筹资策略分不开的
一是在产品经营期间采用积极型筹资策略该集团在股份制改造初期通过实施品牌经营使企业资产净利润率高达28%在此期间企业的财务策划增加财务杠杆利益为出发点提
高负债比率同时加强管理降低资金成本减少筹资风险从而提高了权益资本收益率获取了较大的财务杠杆利益为企业快速完成资本原始积累发挥了积极的贡献1992年底企业总资本3920万元其中长期负债1080万元占28%净利润720万元资本净利润率18.4%权益资本收益率25.4%至1995年底企业总资本扩展36720万元其中长期负债13800万元占37.6%净利润6790万元资本净利润率18.5%权益资本收益率上升为29.6%由此可见在资本净利润率保持同一水平的基础上权益资本收益率增加了4.2个百分点获得了较大的财务杠杆利益
二是在企业高成长期间保持适度负债采用适度负债的中庸型筹资策略随着该集团股份的上市流通资本快速扩张1996年底总资本达到46700万元从而导致1996年~1998年资产净利润率下降至22%的水平而在此期间国家大幅度下调信贷利率使企业的债务成本趋低这个集团企业财务策划经广泛而深入的研讨选取综合资金成本最低的方案作为最优资本结构方案这样既获取了较大的财务杠杆利益又不影响所有者对企业的控制权至1998年12月末企业总资本77080万元其中长期负债11760万元占15.3%比1995年末的37.6%下降了22个百分点而权益资本收益率达28.8%与1995年末的29.5%保持较近水平使企业既获取了财务杠杆利益企业财务
信誉大大提高为稳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财务环境
5结束语
银行业的健康平稳发展是保证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条件因此加强风险防范防止产生不良资产已成为银行业的一项重要任务和挑战我们要结合中国经济的自身特点借鉴国际先进经验采取有效措施切实有效防范和化解银行风险保障我国银行业的平稳、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杜萍.周剑杰.筹资风险与防范[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
银行卡风险防范分析 篇3
【关键词】新时期;商业银行;金融风险;防范
一、前言
在多元化的市场环境下,商业银行迎来了发展的新契机,特别是利率市场化的推进,商业银行面临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新环境。商业银行金融风险的表现形式多样化,如不良贷款突出、资产结构失调、资本金不足等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银行的可持续发展。因此,优化与调整金融风险控制,提高金融风险控制能力,对于推动商业银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商业银行金融风险的诱因是多方面的,且金融风险的表现形式多样化,这就强调金融风险防范的构建与实现,应狠抓落实各方工作,从优化内外环境、完善制度体系等方面着手,多方面、多视角提高商业银行的金融风险防范能力。
二、商业银行金融风险的表现
1.不良贷款显著,银行资产状况恶化
金融风险具有制度性、隐蔽性,不良贷款问题的突出,对于银行的可持续发展带来巨大的风险。一方面,银行逾期、呆滞等贷款率持续走高,对银行的资本产生较大影响,甚至造成实际资本恶化,进而产生一连串的后续问题。如信用危机的发生,给银行造成较大的亏空;另一方面,不良贷款的解决是一个过程,也是商业银行发展中的沉重“包袱”,是银行面向未来发展中的金融风险源,直接影响银行的稳定运行。如下表所示,是2013年和2014年,四大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情况。从中可以看出,不良贷款的数额仍十分巨大,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银行稳健运行的风险,不利于四大商业银行的战略性发展。
2.资产结构失衡,资产流动性不足
当前,我国商业银行迎来了改革发展的新阶段,粗放型经营的发展模式显然无法满足发展的需求。首先,对于贷款方而言,缺乏对资金来源的考虑,并忽视了自身的实际承受能力,进而在一定程度上造成超负荷经营的风险状态;其次,从实际而言,贷款比例失调的问题,普遍存在于我国商业银行领域,资金流动性不足、超负荷经营等现实情形,都给商业银行的发展带来影响,不利于金融风险的有效控制。
3.风险抵御能力缺乏,银行效益递减
资本充足率是银行发展、抵御金融风险的重要基础。当前,我国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远小于8%,这就意味着,商业银行的资本存在较为严重的不足,对金融风险能力的构建产生较大影响。并且,从实际数据来看,我国商业银行的效益呈现递减,特别是盈利能力不足、效益下降、信贷风险增加等现实困境,增加了商业银行的金融风险,给商业银行的可持续发展带来直接影响。
三、新时期商业银行金融风险的防范策略
1.建立健全金融风险监管体系,实现多管齐下的风险防范机制
金融市场改革是新时期我国经济改革发展的重要内容,特别是利率市场化的推进、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都强调了建立健全金融风险监管体系的必要性。当前,银监会是我国商业银行监督管理的机构,在维护金融市场秩序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因此,首先,要进一步明确银监会对商业银行监管的目标及原则,确保银行稳定、安全运行的同时,也要降低商业银行的金融风险;其次,优化风险监管内容,调整风险监管方法,确保风险监管落到实处,规范并引导良好的金融秩序。如,从银行的资金流动、资本率充足成都到等方面,对银行的财务报表进行分析。一旦发生问题,及时提出建议,并在必要时强制解决。
2.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提高金融风险防范能力
良好的外部环境,是提高金融防范能力的必要因素。当前,商业银行外部环境的营造,主要在于三个方面:(1)积极推进行政体制改革,针对商业银行的实际情况,逐步构建宏观约束机制;(2)深化社会保障制度改革,逐步建立“破产淘汰”机制,盘活银行业发展;(3)逐步转变经营管理机制,契合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逐步健全现代企业制度。从多方面、多视角,全方位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对推进商业银行发展、提高金融风险防范能力,起到重要的作用。
3.强化商业银行内部管理,逐步健全内控体系
不良贷款数额的巨大、不良贷款率的居高不下,都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银行的金融风险,也是我国四大商业银行发展中的沉重“包袱”。因此,一是要强化内部管理,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做到严于律己,规范各方行为;二是优化内部管理机制,逐步建立完善的控制体系,进而提高风险防范水平;三是完善金融风险预警体系,从本质上调整金融风险的防范水平,确保银行处于安全的运行环境。
四、结束语
新的历史时期、新的金融环境、新的改革进程,都强调商业银行在战略性发展的大背景之下,强化金融风险防范的必要性与紧迫性。一方面,要建立健全风险监管体系、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另一方面,要强化银行内控管理,塑造良好的内部环境,从本质上提高金融防范能力。
参考文献:
[1]祁媛.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风险防范分析[J].现代企业文化,2012(02)
[2]王志刚.中国商业银行风险的实证分析及监管对策研究[D].吉林大学,2009
[3]江其务.论银行信贷管理的若干理论问题[J].金融研究,2013(07)
银行会计结算风险及其防范分析 篇4
关键词:银行,会计结算,存在风险,防范措施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与进步,银行的各项工作需要不断地提升才能与之适应,而银行会计结算作为银行的基础性工作,可有效的反映出银行的经营成果,以及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对银行的发展前景进行合理的预测。随着经济体制的不断改革以及经济结构的不断转型,银行会计结算的风险就变得越来越大,进而就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银行的快速发展。因此,为了规避银行中会计结算的风险,我们就必需了解与认识会计结算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找出合理的应对措施,从而能够有效的规避银行会计结算中的风险,进而有效的促进银行的持续稳定发展。
一、银行会计结算风险的表现形式
(一)管理风险
管理风险是银行会计结算风险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银行会计结算中的会计风险的产生主要是由于会计内部管理不善而导致的,其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第一,会计结算工作作为银行发展中的基础性工作,在银行的发展过程中,具有多重的管理职能,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大大降低了会计的结算业务以及降低了银行的自身有效发展。随着现代银行的不断发展与转型,现代的会计结算工作已逐渐向多个领域发展,包括业务拓展以及营销方面,已不再是传统的业务管理职能,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大了银行处理市场与内部控制之间的关系难度,进而就增加了银行会计结算中的管理风险。第二,会计人员作为银行中的管理者以及执行者,其业务素质的低下以及专业素质低等原因都会给会计结算工作带来一定的风险。而会计人员素质低的主要原因是由于银行培训工作的不到位以及会计人员缺少较为先进的管理意识等。因此,会计人员自身素质的欠缺也会为会计的结算工作带来一定的管理风险。
(二)信用风险
信用是一个银行能够持续稳定发展的前提。而信用风险就是指由于借款人的私人违约行为或借款人信用等级的下降而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债权人的本金与利息的下降,甚至不能及时的收回,而存在的风险。因此,信用风险也是银行会计结算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风险。其中,信用风险主要有两个特征:风险的量和风险的质这两个明显的特征。风险的量主要是指违约人所违约相应的贷款金额,而风险的质主要是指相应借款人所发生违约行为的可能性,而由于违约事件属于一个不确定性事件,因此,信用风险又可分为三种,即违约风险、敞口风险和追偿风险等。
(三)操作风险
倘若会计人员在进行相应的会计操作时,若存在行为的不规范以及在操作的过程中不符合相应银行制定的要求,就会在一定程度上为会计的核算工作带来一定的操作风险。而会计人员作为银行业务的执行者,其在银行业务执行过程中行为的规范与否,就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会计核算工作的真实性以及有效性。而一旦会计人员在执行银行业务的过程中,存在着主观的恶意或者对银行的业务随意的执行,这就大大加大了会计人员违反规章制度的可能性,这样也就给会计核算工作带来了一定的操作风险。其中银行中高层管理人员以及领导为了满足客户的个别要求,而有意的要求会计人员忽略银行业务执行过程中的一些特别程序,进而就给会计核算的工作带来一定的风险。此外,银行中的会计人员在执行一定的银行业务时,往往以自己所认为的规章制度来进行操作,这也在一定程度上给会计核算带来了风险。
(四)欺诈风险
欺诈风险是银行会计核算风险中的一种特别表现形式。欺诈风险的构成主要是由第三方人员引起的。欺诈风险主要是由一些不法人员通过伪造银行中相关的会计凭证以及变更会计凭证而造成的欺诈风险。在现代存在的欺诈风险中,最为常见的就是犯罪分子对重要银行票据的篡改,进而就降低了会计信息的有效性,此外利用银行工作人员风险意识的薄弱,进而骗取银行的资金,从而就大大加大了会计核算工作中的欺诈风险。
(五)联行业务风险
资金速度的高效运转可有效的促进银行快速而稳定的发展。因此,有些银行为了加快资金的运转速度,就在资金的运转过程中,采用多样的资金运转形式,大量的投入人力以及物力,通过实现一定的电子联行,进而有效的对资金进行汇转,但这在一定程度上为银行的会计核算工作带来了联行业务风险。此外,在对银行资金的清算方面,也存在着较大的风险。倘若银行会计人员在对联行业务的处理过程中,出现失误以及对有关银行数据出现错发或者漏发的情况,这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延误了自己的运转时间,还加大了不法分子的犯罪率。
二、诱发银行会计结算风险的原因
(一)认识不充分,理解有偏差
银行中会计人员对于银行中有关事务认识的不充分,以及对银行相应业务的理解存在偏差等都会诱发银行会计结算风险。首先,会计人员在思想上就缺乏一定的偏差意识,对于银行有关事务存在着一定的认知误区,将银行中的内部控制制度偏差的认为整章制度,进而对内部控制制度认识不够全面,且缺乏较为深刻的理解,而对于内部控制制度与监督制约机制之间的关系认识不够深刻,这样也就加大了银行会计结算的风险。此外,由于会计人员对于银行内部的控制制度认识不深刻,把互相牵制作为内部控制的全部,进而就导致对会计核算风险所采取的有效措施不能正常的发挥功效,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银行会计结算的风险。
(二)会计结算制度体系不够成熟
虽然有关银行对于银行内部的控制制度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但是银行内部还没有建立一套较为完整的内部控制制度,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银行的会计结算工作形如一盘散沙,没有形成较为完整的核算体系,这不仅大大降低了银行内部控制制度与银行的紧密度,还阻碍了资源的合理配置。就针对当前的银行而言,其内部控制制度出现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第一,一些商业银行的内部制度具有较高的原则性。一些商业银行对于银行内部制度往往设置较高的原则性,这样不仅没有完善银行内部的控制制度,反而使内部控制制度的操作性变低。第二,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还不够完善。由于内部控制制度还没有建成一套较为完整的控制体系,这样就会导致内部控制制度在实际的执行过程中缺乏一定的保密性和严谨性。第三,内部控制制度不能与时俱进。虽然我国的银行制度在不断完善,但是还缺乏一套较为完整的内部控制制度体系,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创新。此外,我国内部控制制度的不完善性以及不完整性都为会计的结算工作带来了风险。
(三)银行会计结算程序的约束较薄弱
无论是传统的银行会计结算工作,还是现代的会计结算工作,商业银行在进行会计结算时,都需要遵循一定的“双线核算”原则,即在对会计工作进行核算的过程中要运用交叉复核的方式。虽然近些年来,我国的银行在不断的发展与进步,经济体制也在不断的改革与发展,但是银行内部制度建设的不完善性就会在一定成都上导致会计核算的不及时性,进而就不能对银行的结算工作进行有效的复核。此外,会计人员在执行相应的会计工作时,需要遵守一定的操作流程,但是,有些银行所制定的操作流程还不够成熟,这样就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实施,此外,也大大降低了对于内部控制制度刚性的约束力,进而就给银行的结算工作带来了风险。
(四)银行会计结算人员综合素质不高
银行会计结算人员作为银行业务的控制者以及执行者,对促进银行的有效持续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银行会计结算人员的综合素质的高低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银行效益的好坏。但随着近些年来银行数量的不断增加,有些商业银行为了获取更高的利益,往往与其他银行采取较为恶性的竞争,这样就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对于会计人员的培训力度,这样就导致银行中的会计人员的专业水平以及综合素质参差不齐,从而就加大了会计结算的风险。而一个综合素质较低的会计人员,往往会减低会计业务执行效率,进而就加大了会计核算过程中的风险。此外,有些会计人员为了获取较高的利益,就会在执行相关银行业务的工作时,忽略相应的会计准则,违背银行内部制定的内部控制制度,对于有些会计人员所出现的结算风险进行掩盖,这样就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会计结算过程中出现的风险。
三、防范会计结算风险的对策
(一)加强对会计结算风险的正确认识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与进步,经济中所出现的新理念以及新原理等也不断的出现在银行中。因此,银行应及时的将风险管理中的新理念、新原理传递给员工,进而让会计人员对所出现的新原理以及新理念有个较为正确的认识。只有当会计人员对银行业务中的新理念与新原理有较深的认识,才能够在工作中保持严谨的态度,针对业务流程与工作结果进行细致检查,进而才能有效的避免会计结算中出现的风险。此外,银行不仅应促进会计人员了解会计结算的新原理以及新理念,而且还应加强员工对于风险防范措施的学习,让员工在工作中具备应对风险并加以控制的能力。为了促进银行的长期发展,银行应定期的对员工进行一定的会计结算风险的教育活动,让员工对会计结算风险有一个深刻的认识与理解,并在工作中进行合理控制,如此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才能够得到真正提升,从而有效的避免会计结算风险的发生。
(二)完善会计结算的制度和体系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与发展,建立完善的会计结算制度与体系对于有效防范会计结算风险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可通过完善一定的电子支付会计结算管理制度以及相应法规的制定流程,来不断的规范会计结算制度。此外,我们还可设置一定的风险预警机制,加强对风险的防范,一旦会计结算中出现一定的风险,风险预警机制就会立即启动,进而就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会计风险预警与处理的效率,为降低风险带来的影响与损失进行有效控制。对于会计结算人员,我们应建立一套较为完整的激励与惩罚机制,对于工作中操作规范,遵守业务流程的员工,可以予以适当的奖励,同时针对在工作中出现失误甚至违规违纪的情况,也要进行严厉的处罚。并且可以将业务与薪酬挂钩,将会计人员的薪资待遇与工作业绩结合到一起,以此来增强会计人员的监督意识,进而可有效的保证会计人员能够严格的遵守相应的规章制度,从而就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会计的结算风险。
(三)加强银行会计结算的执行力度
只有不断的提高结算制度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才能在一定程度上加强银行会计结算的执行力度。因此,银行应加强对于会计人员的培训力度,不断的对会计人员宣传银行相应的制度工作,使员工的制度意识得到增强,与此同时,还要加强员工在制度上的学习,可以采用定期考核的方式,让员工对相关制度有一个透彻的理解与认识,进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此外,还应不断的加强控制银行中操作岗位的自控力和自律力,确保相关人员在工作过程中具备规范的操作水平,避免违规违纪现象出现。同时还要严格的对上级管理部门的有关职能进行有效的监控和把关,使其监督与管理得到规范的同时,充分发挥作用,从而有效的对会计核算工作进行监督和检查。
(四)提高会计结算队伍的整体素质
会计人员在银行会计结算工作中扮演者较为重要的角色,会计计算人员队伍的整体素质直接决定会计结算风险的控制水平。因此,为了降低会计结算工作中的风险,我们就应不断加强会计结算队伍建设,使会计结算队伍的整体素质得到显著提升。对于会计人员的培训,我们应首先加强思想教育工作,提高会计人员的思想意识,进而促使会计人员有一个较为负责的态度,以此来不断的降低会计结算工作中的风险。此外,我们还应不断的加强会计人员的法律意识,进而才能有效的确保会计人员对于相应的法律法规有较为深刻的认识,在工作中严格按照法律法规办事,从而才能避免会计人员在会计结算工作中出现风险。对于会计人员进行相关风险的培训以及相关会计工作的培训,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会计人员对于会计核算工作中出现风险的敏感度,进而有效的减少会计结算工作中出现的风险。
结束语
随着银行的不断进步与发展,银行中会计结算所出现的风险成为当前银行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因此,不断的分析与研究银行会计结算风险对于促进银行的快速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首先,我们应认识与了解银行会计结算风险的表现形式,进而了解到诱发银行会计结算风险的主要原因有:对于银行会计制度认识不充分,理解有偏差,会计结算制度体系不够成熟,银行会计结算程序的约束较薄弱以及银行会计结算人员综合素质不高等原因,从而从加强对会计结算风险的正确认识,不断完善会计结算的制度和体系,加强银行会计结算的执行力度以及提高会计结算队伍的整体素质等方面,来有效的对会计结算中出现的风险进行有效的防范,进而促进银行的快速有效发展。
参考文献
[1]李霞.商业银行会计结算风险及风险管理[J].东方企业文化,2015,8(3):92-93
[2]康跃一.银行会计结算风险及其防范研究[J].中外企业家,2016,7(3):186-187
银行卡风险防范分析 篇5
题
目 《国有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分析与防范对
策》
学生所在单位
广州市民生银行
姓
名
于凌晨
教育层次
本
科
学
号
***41
专
业
金融
指导教师
高冬梅
分
校
密山电大分校
目 录
内容摘要„„„„„„„„„„„„„„„„„„„„„„3 关键字„„„„„„„„„„„„„„„„„„„„„„„3
一、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现状„„„„„„„„„3
(一)不良贷款比重偏高,潜在的信贷风险过高„„„„„3
(二)我国商业银行运营方式单一,致使信贷风险过高„„4
(三)企业资金链存在断裂风险„„„„„„„„„„„„4
(四)房地产过热转而增加了信贷风险„„„„„„„„„4
二、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信贷风险产生的原因„„„„„„„4
(一)政府行政干预手段使国有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扩大„„5
(二)国际形势变化和国家经济结构调整的影响„„„„„5
(三)企业经营管理不善也是银行信贷风险的重大隐患„„5
(四)银行自身管理体系不健全和社会信用缺失„„„„„5
三、国有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防范措施„„„„„„„„„6
(一)建立科学的考评机制„„„„„„„„„„„„„„6 2
(二)建立贷款风险预警机制„„„„„„„„„„„„„6
(三)实施信贷审批人员专职化制度„„„„„„„„„„7
(四)健全和完善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机制„„„„„„„„7
(五)完善对信贷企业的制度建设„„„„„„„„„„„9
(六)完善国家有关法制建设,保障银行信贷资产安全„„10
(七)、加强与政府的沟通,增强政府为银行创造宽松环境的 积极性,减少因政府行政干预而带来的信贷风险„„„„„10 参考文献„„„„„„„„„„„„„„„„„„„„„„12
国有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分析与防范对策
[内容摘要] 信贷风险是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经营中面临的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也是制约国有商业银行建立现代金融制度的主要障碍。国家也采取了一系列办法来化解信贷风险,但本文认为国有商业银行实行经营转制后应以防范信贷风险为主,文章分析了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主要现状,剖析了目前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主要成因,并进一步提出了加强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管理有效方法和防范对策。
[关键词] 信贷风险现状;信贷风险产生原因;防范措施
经济改革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为商业银行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契机,但由于现代市场经济的条件下,银行信贷市场是一个典型的信息不对称市场,信贷风险仍是国有商业银行最大、最突出的风险。显而易见,在国有银行中防范信贷风险尤为重要。尽管商业银行采取了许多强化风险管理、优化资产结构的措施,并成立资产管理公司对不良资产进行剥离,加强了对信贷风险的控制和防范,但问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银行的不良资产仍居高不下,这使商业银行的经营面临较大的困难。解决了这个风险,不仅能够缓解商业银行超负荷经营的矛盾,而且还可以降低不良资产的比例,改变负债经营的状况,提高低御“金融风暴”冲击的能力,使各大商业银行有效、有序地营运。为此,我们要深刻地认识和分析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并在此基础上做好防范工作。
一、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现状
(一)不良贷款比重偏高,潜在的信贷风险过高
对于我国而言,信贷业务是国有商业银行主要的利润来源,信贷风险也是商业银行面临的最主要风险。虽然各家国有商业银行都非常注意防范银行信贷风险,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不良贷款额和不良贷款率都有所下降,信贷资产质量有了明显的改善。但各银行不良贷款绝对额和不良贷款率仍然较高,防范国有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任务仍面临不少的困难。
(二)我国商业银行运营方式过于单一,致使信贷风险过高
许久以来,我国国有银行主要实行分业经营,其资产投向主要集中于贷款,而证券等投资所占比例过小。据资料显示,商业银行的贷款利息收入占总收入90%以上,而这一部分收入的取得主要受信贷风险的影响。信贷资产一旦出现风险,直接影响银行的生存和发展。
(三)企业资金链存在断裂风险
许多企业在追求规模扩张和盲目对外投资的同时,忽视了其不断扩大的资金缺口和债务规模,尽管产品在市场上仍有竞争力,但由于超负债经营使资金链条日趋紧张,财务问题突出,如遇风险,就会使资金链断裂,极有可能爆发债务危机,最终导致银行资产遭受到严重的损失。
(四)房地产过热转而增加了信贷风险
近年来,对房地产投资规模过大、增长速度过快等问题,中央及地方已采取一定的调控措施,并取得初步成效,但是,房地产市场发展中的一些突出问题并没有得到“根治”,并将房地产项目的巨大风险转嫁给了商业银行,而一些国有商业银行由于没有认真制定稳健的信贷政策,也未能科学地把握贷款的成本和风险,出现盲目跟风现象,致使房地产的贷款风险扩大。
二、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信贷风险产生的原因
由于信贷风险存在,导致大量不良资产产生的原因很多,既有银行的内在因素,也有银行外在因素;既有国内环境的原因,也有国际大环境的原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政府行政干预手段使国有商业银行信贷风险不断扩大
在商业银行法颁布以来,我国政府干预银行信贷工作已有很大改善,但在某些省市地区,这种现象仍然存在,政府的过度干预导致国有商业银行运营行为变形,致使银行资金的安全性得不到有效保障。
(二)国际形势变化和国家经济结构调整的影响
当前全球经济一体化,我国也逐步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使一些产业飞速发展,而另一些产业却关、停、并、转,其结果就使这些企业丧失了偿债能力,极大地形成不良贷款。所以说,政策性风险是国有商业银行面临的重要风险。
(三)企业经营管理不善也是国有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存在的重大隐患 银行和企业之间是一种“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关系,根据调查表明:由于企业经营不善会造成有超过70%-90%的问题贷款。对于我国企业来说,就更加明显,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情况:
1.企业内部管理结构不合理,内部控制环节薄弱,间接地加大银行信贷风险的产生。
2.企业管理层人员不稳定,使企业与银行的关系常常会发生变动,直接地影响到贷款的按时偿还。
3.随着股份制公司的大量涌现,企业采用联营、转让、并购、兼并和重组等方式来逃避银行债务。
(四)银行自身管理体系不健全和社会信用缺失
银行管理体系不健全不但是不利于商业银行改革,而且更诱发信贷风险的重要因素。最突出的就是目前实行的利率管制政策,人民币存贷利率没有实现市场化。利率管制限制加重了我国商业银行的负担,使我国国有商业银行无法根据市场利率对负债状况进行有机地调整,使风险与收益不能合理配比。
在我国,构成银行资产道德风险的主要是社会信用的缺失,目前我国信用体系还不够完善,企业间相互拖欠,赖账现象严重,使企业资金不能及时回笼,无法偿还贷款。这都对银行资产构成严重的道德风险。
三、国有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防范措施
(一)建立科学的考评机制
商业银行要统一制订信贷风险的衡量标准,使风险管理逐步实现科学化、规范化。(1)统一企业信用等级评定标准。一般说来,银行必须每一年或半年对现有信贷客户进行一次信用等级评审,并对照原有评级进行调整。(2)统一信贷资产分类方法。为了实现我国金融业与国际惯例接轨,新的贷款分类方法应尽早制定细则予以实施,使我国的信贷资金分类真实反映其质量状况。(3)统一银行贷款方式的选择。银行应结合不同时期的国家宏观经济资料,定期发布行业经营信息,明确哪些产业已经出现风险,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对统一的贷款方式建议,以供商业银行选择。此外,根据国家宏观要求,以一些产业的贷款方式可以作硬性规定,以期通过银行信贷结构的调整,实现国家产业结构的调整。商业银行统一制订信贷风险的衡量标准后,商业银行能更好地进行信贷工作,知道能不能贷,如何贷,贷给谁。商业银行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正确选择贷款方式,调整自身信贷结构,消化不良资产,优化资产质量,提高经营层次,切实做到防范信贷风险。
(二)建立贷款风险预警机制
一是要拓宽信息来源的渠道,改变单一依靠贷款企业报送报表获取信息的做法,广泛收集有关行及相关企业的企业法人代表个人资料,企业的信用状况及有无违约记录,企业的偿债能力、成长能力、盈利能力,生产经营状况、资金营运状况、企业财务管理状况及有无违纪记录,企业经营水平及市场发展前景等资料,并及时进行分析和评价,从而获取足够的信息,才能对企业实行有效监测,防范
信贷风险。二是发挥银行同业工会的作用,及时互通信息,共同防范企业利用银行之间的竞争,采取欺骗的行为。三是加强与财政、审计、税务等政府职能部门的联系,及时了解和掌握政府职能部门对企业(或企业法人代表)监督检查中的信息和资料,再将资料进行分析和判断,及时发现有可能要出现的风险,并提出防范措施,做好防范工作。
(三)商业银行可以实施信贷审批人员专职化制度,完善经营人员激励机制 把好贷款审批关,正确选择贷款投向是防范新增贷款风险的关键。要把好这个关口,商业银行一是实行审批人员专职化。长期以来,国有商业银行并无专职的信贷审批人员。信贷审批人员往往是由有一定行政职务的行领导或部门领导担任,审批人员不能将主要精力集中于审核分析,审批工作只是其繁琐行政事务工作中的一个方面。参考西方一些商业银行的工作方法,审批工作可由专职人员担任,其根据自己的判断,独立地提出意见,仅对信贷项目负责。这一方式的优点在于,它迫使信贷审批人员把全部精力集中于信贷审批工作,深入分析每一个信贷项目,提出有价值的观点。审批人员可由专人进行管理,并设审批会议制度对其表现进行评判。对审批人员的任职资格应有所规定,如一定的工作年限,一定的技术水平等等。但更为重要的是专职审批人这一制度本身产生的压力与动力,可以有效提高目前国有商业银行增量信贷资产的质量。二是对信贷经营部门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防范风险并非对银行信贷业务束手缚脚,而是要激励为银行效益努力工作的员工,约束损害银行利益的做法。做到这一点,必须要激励与处罚并重。对国有商业银行而言,首先强调的是要加强激励机制,提高开拓市场能力,使责任与利益二者紧密相联,以增进经营人员在艰苦市场环境中积极开拓的动力,从而更好地防范信贷风险。
(四)健全和完善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机制,做好内部防范工作
完善国有商业银行内控管理是防范当前信贷风险的根本措施。目前,我国银行信贷风险在所有的风险中表现最为突出。虽然国有商业银行经过两次不良资产剥离,但不良资产仍然较高,这已成为威胁我国银行安全的首患。应该说,不良资产剥离后,上至中央领导,下到各级行长对控制不良贷款要求不可谓不严,决心不可谓不大,但为什么成效不够明显呢?这当然有市场判断不准、决策水平不高等原因,但关键还在于缺乏严格、有效的内控管理机制,未能从内部做好防范 8
信贷风险的工作。
完善国有商业银行的内控管理要从培育内控制度入手,建立事前内控机制,强化过程监控,突出内控重点,逐步实现补救性控制向预防性控制的转变,切实防范风险,稳健经营。
1、立足于防,建立健全科学有效的内控机制
内部控制要由事后补救向事前防范转变,必须建立健全一套科学的内控机制。要以加入世贸组织为契机,对现有内控制度进行认真清理,由法规部门组织有关部门和专家进行充分研究,待讨论通过后,统一在全行发布,使预防性控制落实在各业务制度之中。同时,要规范“立法程序”,明确“立法”权限,对内控制度的评价、修改和制定都要在程序上予以明确,以增强“立法”的严肃性与统一性。在建立内控机制上,要坚持三项原则:一是体制牵制原则。体制控制是内部控制的基础,当前,要从体制上着手,重新设计信贷经营与审批、监管三分离的运行机制,业务经营与前台服务、后台支撑的协作机制等,以避免各职能部门之间出现不必要的磨擦和控制环节中的漏洞。二是程序牵制的原则。对业务流程的不同环节,应由不同的人员完成,通过业务流程设计使不相容的职务相分离,达到岗位牵制的目的。要坚决杜绝任何个人独揽业务的全过程,否则必然导致管理失控。三是责任牵制原则。内部控制不仅要规定职能部门和个人处理业务的权限,还要明确规定其承担的相应责任。
2、强化过程监控,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监督体系
一是加强中央银行对国有商业银行内控管理指导监督力度。人民银行要尽快修订《加强金融机构内部控制指导原则》等文件,并制定内控建设时间表,促使国有商业银行加快内控步伐。把内部控制状况作为央行监管的重点,加大对内控问题较多的分支机构现场检查频率,增加现场检查的深度和力度。二是完善国有商业银行法人治理结构。尽快把国有商业银行改造成股份制商业银行,并加快上市步伐,构建以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之间的权力划分和权力制衡的有效结构,抑制“内部人控制”、“道德风险”的发生。
3、国有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涉及方方面面,当前应突出重点,集中抓好两个方面的控制
(1)、内部组织结构的控制。按照业务流程、内控制度的要求,设计商
业银行组织体系,建立决策层、管理层、经营层、监督层、保障层的组织结构。制定明确、成文的决策程序;各级经营管理机构应在各自职责和权限范围内办理业务、行使职权;建立内部控制的检查评价机制和处罚机制,及时发现问题,堵塞漏洞。强化稽核部门在组织体系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其工作直接对总行长负责,促进内部稽核从合规性稽核向风险性稽核转变,从单一的事后稽核向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稽核转变。
(2)、会计系统控制。一是运用科技手段,强化会计监督。如建行湖北省分行正在投入使用的会计柜面综合系统,从程序上对各会计业务环节的风险进行了控制,基层网点业务交易数据均可集中到省分行,会计核算上移至省分行,基本上杜绝了“三假”现象。二是进一步完善会计管理体制,对基层网点会计主管实行委派制和定期岗位轮换制,有利于会计人员抵制网点负责人对会计工作的不正当干预;三是建立柜员、综合员、会计主管三线监控体系。柜员只负责交易,综合员负责复核和大额交易审批,会计主管负责对综合柜员的监督、柜员重要空白凭证领用检查。四是加强重要单证、现金及重要物品的管理。
(五)、完善对信贷企业的制度建设,实施银行和企业共担信贷风险制度,从根本上降低信贷风险
1、继续坚持“区别对待,择优抉择”的原则,盘活贷款存量,优化货款增量。国有商业银行对在国有企业改革中出现的信贷风险要有一个认真、清醒、全面的认识,不能谈虎色变,实行一刀切。以前由于银行企业之间没有形成整体合力,没有建立相互支持、相互依托的相关机制,不仅为企业拖欠债务和相互占用资金培植了土壤,而且加剧了银行间、银企间的矛盾。现在要主动改进服务,主动送贷上门,大力支持和倾斜;对转制后扭亏有望的企业,要积极推行“支帮促”活动,实行“一厂一策”;对资不抵债,长期亏损或扭亏无望的企业,鼓励和促进其改制,把债务落实到新的经济主体,明确承贷主体。现在,商业银行要想方设法盘活现有信贷资产质量,严把新增信贷资产质量关,多渠道多方式提高资产质量,降低经营风险。
2、实行企业与银行信贷风险共担制度,间接地防范银行信贷风险。(1)实行企业新上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自筹资本金制度。凡企业新上固定资产项目,必须自筹30%——50%的资本金,并存入主办银行账户,实行监督。凡 10
企业自筹资金未落实到位,有关部门不予立项,银行不予申报项目,不予发放贷款支持。
(2)实行企业贷款预交风险保证金制度。凡是企业从银行取得贷款,应扣除10%——20%的补偿性余额留存银行。所谓补偿性余额,即企业贷款时,银行要求借款企业在银行中保持按贷款限额或实际借款额一定百分比计算的最低存款额。通过补偿性余额的留存,从企业角度来讲,可以增进其信用意识及积极主动还款意识,提高偿债能力;从银行角度来讲,可以预防信贷风险,并且补偿可能透支的贷款损失。
3、进一步完善贷款证制度建设。贷款证是企业法人向金融机构申请借款的资格证明书。贷款证的实施,增加了企业负债的透明度,有助于国有商业银行信贷决策,提高贷款的科学性,优化贷款结构。目前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入手:一是扩大发证对象,将目前单一的贷款证形式加以丰富;二是制定统一简化的领证手续,延长贷款证使用年限;三是尽快实现贷款证管理的电子化。
(六)、完善国家有关法制建设,充分发挥法规在防范信贷风险中的作用,切实保障银行信贷资产安全
银行如果没有充分利用法律手段,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就给企业逃废债、转账提供了可乘之机。为了尽快适应市场调节机制,要加强法制建设,规范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信用关系,把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纳入法制轨道,保障银行贷款的安全性。要加快制定《信贷法》,《金融市场》,《金融机构管理法》等与之相关的法规。通过金融法规,界定市场调节的程度,规范财政与银行、企业与银行的信用关系,保证银行信贷向合理化、科学化方向发展,有效地防范银行信贷风险,提高银行经营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在制定了这些法规后,商业银行可以将风险防范方式由事后向事前转移,从根本上消灭产生风险的含糊地带、空白地带;有了法律的规范后,企业爱到法律、法规的约制,企业不敢轻易地逃废债、转帐,因为这样会受到法律的严厉制裁,那么企业只有到期还本付息,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自然会减少,从而较好地防范信贷风险。
(七)、加强与政府的沟通,增强政府为银行创造宽松环境的积极性,减少因政府行政干预而带来的信贷风险
针对不正当行政干预对国有商业银行产生的种种不利影响,国有商业银行应加强宣传,统一认识,理顺地方政府和银行的关系。地方政府的主要目标是发展地方经济,而银行资金也是用来支持国家与地方经济建设的,二者的最终目标应该是一致的。但是划清资金性质,保障商业银行的自主经营;划清信贷资金与财政资金的界限,坚持商业性资金的有偿性、流动性、盈利性原则,减少和停止各级政府特别是地方政府对金融机构经营活动的不当干预,保证金融机构的经营自主权,也是防范信贷风险的重要措施。同时银行应加强宣传,做好对地方政府的解释工作,互相体谅,共同发展地方经济。地方政府更要大力促使企业改革创新,增强企业自身活力和竞争实力,以保证偿还贷款本息,真正减轻银行负担,为银行创造宽松、良好的投资环境和条件。当然,银行在资金宽裕,不违背信贷政策的情况下,可以适当地对地方予以信贷倾斜,扶植一些地方优势项目,促进地方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车彦.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信贷风险防范问题研究[J].北方经贸,2007(6).2.林水挺:《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及其管理与防范》《金融论坛》2001年11月
3.王晓宇.浅谈商业银行信贷风险[J].内蒙古金融研究,2011(3).4.林孝术:《对建立信贷风险监控防范机制的思考》 《现代商业银行导论》2002年2月
5.乔纪法:《商业银行信贷经营管理工作的改进建议》《济南金融》2001年3月
银行卡风险防范分析 篇6
关键词:个人消费信贷;风险;信用风险
一、我国商业银行开展个人消费信贷业务的意义
个人消费信贷是指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采取信用、抵押、质押担保或保证方式,以商品型货币形式向个人消费者提供的信用服务。个人消费信贷业务的开展,有利于扩大内需,促进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地发展。但是,由于我国商业银行推出个人消费信贷业务的时间比较短,其存在的问题和风险在不断显现,为此,有必要对我国商业银行个人信贷风险的现状进行探讨,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防范对策和建议。
二、我国商业银行个人消费信贷业务风险表现形式
我国商业银行个人消费信贷业务风险主要表现在客户个人信用风险、经营管理风险和政策法律风险四个方面。
(一)客户个人信用风险
由于我国个人信用制度的不完善、对个人信用进行专业评级的机构不健全,全国个人信用基础数据库的资料不全等因素,商业银行无法对客户的收入变化、和还款意愿等进行正确判断,导致我国客户个人信用风险在商业银行个人消费信贷业务风险中成为最主要的风险形式。
(二)经营管理风险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对个人消费信贷的内控管理还比较薄弱,管理水平还比较低,甚至有些商业银行个人消费信贷业务内控制度也未建立,这些因素的存在,加大了商业银行个人消费信贷业务的经营风险。此外,有一些商业银行个人信贷业务的管理制度的不健全以及操作手段的滞后,客户个人信用基础资料分散在不同业务部门中,未建立适应银行个人消费信贷的业务管理系统等也加大了商业银行个人信贷业务的经营风险。
(三) 政策法律风险
目前,我国还未专门制定关于个人消费信贷活动的法律法规,特别是对个人消费信贷申请客户出现违约和失信时,如何对个人消费信贷者进行惩罚,以保护商业银行个人信贷资金安全性的具体法律规定还不够具体,导致操作性不强。个人消费信贷的周期性一般都比较长,涉及的信贷申请人多而分散,由于法律漏洞,有一些个人消费借贷者会利用政策法律方面的漏洞进行欺诈。此外,我国拍卖市场还处于初创时期,拍卖市场的交易秩序和交易法律法规还不够规范,商业银行很难将抵押物进行处置和拍卖,这些法律法规因素的缺失,都极大增加了商业银行个人消费信贷的风险。
三、商业银行个人信贷业务风险防范措施和对策建议
(一)建立和完善我国个人信用制度
建立完善的个人信用制度的关键是建立个人征信体系和个人信用评价体系。个人征信体系和个人信用评价体系的建立,是商业银行个人消费信贷业务风险能有效控制的基础和前提。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已经基本建成客户个人资源资料库。但是,各商业银行之间的客户个人资料并未实现真正共享,因此,各商业银行应该统一协调,共同努力建成一个全银行系统的客户个人资料库,实现各商业银行客户个人资料在全银行系统内共享。同时,国家应该加大对个人征信体系和个人信用评价体系的建设,加快征信条例的法制化进程,加快全国个人信用信息数据库的建设,促使商业银行、金融其它机构、财政税务机构、海关、工商管理部门、企业事业单位、电信、城市公共管理部门中个人活动记录以及个人资料等信息全部进入全国个人信用信息数据库,并对个人进行信用进行评级,按评定的信用等级给予授信。
(二)加强商业银行个人消费信贷经营管理
商业银行对个人消费信贷的管理,必须制定严格的信贷管理制度,明确岗位职责和责任追究。在正式受理个人消费信贷申请前,应严格加强对客户个人消费信贷的申请资格的审查,对个人消费信贷申请人的个人信用状况、收入的稳定性,个人负债状况和抵押物的变现情况都需要逐条核对。个人消费信贷申请批准时期,商业银行应该加大监督和检查个人消费信贷业务部门的操作,确保任务、权限和责任的统一。个人消费信贷完成后,商业银行仍然需要对信贷资金进行不定期或定期跟踪和监控,密切关注客户的经济收入和还款意愿等方面的变化,一旦出现客户拖延还款时,商业银行应该及时了解原因,并采取措施,对那些有故意不还信贷资金的客户,可采用信函通知、电话沟通,上门追讨,直至变现抵押物,如果下落不明或潜逃的个人消费信贷者,商业银行应提交公安和法院,请求执法部门给予帮助查寻和逮捕。
(三)完善我国个人消费信贷的相关法律法规
为了我国个人消费信贷业务的可持续发展和有序运行,在法律层面,应该加大对个人消费信贷法律法规体系。尽早调研和出台《个人消费信贷法》,对个人消费信贷活动中的有关主体的义务和权限进行规范。完善我国的《担保法》,完善担保法中有关个人消费信贷的有关条款。在有关法律中,通过法律的形式明文规定个人消费信贷者如果出现违约和失信时应承担的刑罚,通过法律的形式规范个人消費信贷者的借贷行为。
(四)通过参保的形式转移个人消费信贷风险
为了最大限度的防范个人消费信贷风险,可以采用个人消费信贷与保险结合起来的形式转移部分风险压力。如商业银行评估后认为该笔个人消费信贷的风险比较大,可以要求客户在申请信贷时必须购买特定的保险,如果客户由于意外而无法还清信贷资金时,保险公司支付保险赔偿金,从而减小商业银行的潜在贷款风险。
参考文献
[1] 马莉.国有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成因及治理[J].当代财经.2003,(12).
[2] 杨福明.西方商业银行信贷运作机制的特点及启示[J].经济问题.2003,(03).
商业银行经营风险分析及防范对策 篇7
一、加强同业合作, 完善征信体制, 共同防范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的防范需要加强银行间的密切协作。金融同业间必须统一认识, 消除障碍, 把防范和制止逃废银行债务行为视为保证银行经营安全、维护社会稳定的共同责任, 认识到信用危机所带来的危害, 共同形成维护银行债权“统一战线”, 共同制定制裁措施, 统一行动打击逃废银行债务行为。
1.建立健全银监会和“金融同业协会”监管职能, 明确职责, 制定统一打击逃废债措施, 定期调查、交流、通报情况, 对制止、打击逃债行为不力的金融机构, 制定、落实联合制裁措施, 对疏于管理、无视、隐瞒、纵容, 甚至参与企业、个人逃债行为的机构可采取警告、行业通报、经济处罚及取消对该地区银行分支机构的授权等制裁措施, 确保金融同业通过强化职能, 严厉打击不守信用、恶意悬空、逃废银行债务行为。
2.建立和完善征信体系。征信体系是社会信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主要作用是通过提高信贷市场信息共享程度, 降低贷款机构收集信息的成本, 提高信贷市场效率, 进而防范金融风险, 促进经济增长。征信体系通过长期保存企业和个人的信用记录, 使企业和个人过去的偿还历史对未来新的信用活动产生直接影响, 守信者得奖励, 失信者遭惩戒, 是约束企业和个人重合同、守信用的制度基础, 对形成良好的信用文化, 以及社会诚信建设具有深远的意义。各金融机构应对所有贷款项目进行摸底调查, 对借款人 (包括企业法人及主要领导人情况) 的经营状况和市场前景、能否严格履行合同条款及清偿债务的意愿和还款能力、有否“信用污点”等情况进行完整记录, 并按“红”、“黑”两类建立信用档案, 并在“个人信用资信登记系统”和“借款企业资信查询系统”等征信系统上正确完整记载, 实现信息资源共享, 对有逃债和赖账行为的企业、个人及时公布在“黑名单”上, 以作警示。
3.步调一致, 加大打击逃债力度。应建立同业间公认的客户信用等级评审机构, 制定统一的客户信用等级评审标准, 避免在打击、制裁逃废债行为时认识不统一。发现借款人有信用不良或逃债倾向时, 及时提出警告并限期整改, 对纠正不力、无根本改观的应通报所有金融机构, 并一致采取制裁措施, 直至改正为止。
二、加强市场风险管理, 积极推进利率风险管理体系建设
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管理是随着银行经营环境和监管法规的改变而演进的。在利率管制体制下, 商业银行利率管理的重点是合规性管理。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深入, 商业银行利率管理的重点将逐步转移到对利率风险进行管理。
1. 确立并完善利率风险管理流程。
利率风险管理流程分为利率风险的识别、测量、处理、评价四个阶段。利率风险识别是指运用各种手段确定风险的来源、性质和发生时间。利率风险测量是指衡量风险的大小或风险发生的频率和幅度;利率风险处理, 是指在风险发生前或发生后运用各种措施降低风险发生的几率或幅度, 或化解风险造成的不利影响, 通常采取承担、回避、补偿、分散、转移等处理方法;利率风险评价是指对前三个步骤的评价, 通过科学的评价可以了解风险管理的效果, 纠正管理过程中出现的偏差, 确立下一步的工作方向和重点。
2. 顺应利率市场化要求, 建立和完善产品定价体系。
针对利率市场化, 应加快建立产品定价体系, 以防范利率风险。其基本原则是根据客户给银行带来的收益、信用风险、期限长短、利率风险大小, 以及资金筹集成本和运营成本、劳动力成本等因素, 确定金融产品的合理定价。在此基础上, 建立金融产品内部报价机制。使分支机构了解金融产品的基本价格, 从而为客户服务提供成本基准。在提供金融产品报价时, 要注意不仅提供那些基本的金融产品报价, 如存款和流动资金贷款, 而且要覆盖全面的收益曲线, 包括那些超长期资产;不仅要提供常规金融产品, 而且要对或有负债和或有资产产品进行分析研究和价格界定。
3. 调整资产结构, 积极发展中间和表外业务。
与国外相比, 我行中间业务尚处于起步阶段, 不仅业务规模小, 收入水平较低, 而且经营范围窄, 品种少, 服务手段和技术水平相对落后。我国加入WTO以来, 外资银行陆续进入中国市场, 中间业务正成为外资银行最具竞争力的领域, 也恰恰是国内银行的薄弱环节。今后, 我们应该增强金融创新意识, 加快发展中间业务, 培育新的利润增长点, 减少对传统业务的依赖, 从而减弱利率风险的困扰。
4. 应用先进技术, 加快金融创新步伐。
在有效识别利率风险后, 应根据具体情况调整资产负债表结构, 缩小风险缺口或者通过金融衍生工具对冲利率风险。由于直接调整资产负债表结构操作起来比较困难, 而且使收益受到限制, 所以管理利率风险主要依靠金融衍生产品交易, 如远期利率协议, 利率期货和期权, 互换和互换期权, 利率上限、下限和双限期权等。各种金融产品作为利率风险的缓解技术都有其特有优势, 也存在各自的局限性, 如资金缺口管理适用于对利率变动走势能够作出准确预测的情况, 否则所形成的利率缺口将使银行面临更大的利率风险;利率期货主要用于规避资产净值变化, 而不适用于规避净利息收入变化;利率期权则可以防止净利息收入的下降;利率互换比较适合于规避由利率变化所引起的净收入变化。所以, 我行在利率市场化过程中, 要借鉴西方银行先进的资产负债管理经验, 加快金融创新步伐, 以转移利率风险并从利率变动风险中获取最大收益。同时, 在运用这些利率风险管理手段时, 要灵活选择并注重避险工具之间的搭配组合, 设法从利率变动中获取最大收益。
三、完善内控管理体系, 切实防范操作风险
操作风险是指由于不完善或失效的内部程序、人员、系统或外部事件导致损失的可能性。纵观近年来各银行因操作风险引致损失的案件, 无一不给银行带来巨额的经济损失及声誉毁坏。这种人为性的、含有道德意义的风险, 使商业银行的各级管理层的防范之弦始终处于绷紧状态。随着当今社会经济环境的日益复杂化, 交易工具的日益现代化, 作案手段的日益高智商化, 操作风险的出现也日渐频繁和难以预测, 已成为银行业需要共同克服的难题。
1.尽快建立内部控制框架, 使之规范所有经营管理活动。要使内部控制有效, 必须使之在统一的政策指引下有序展开, 因此需要建立包括内控环境、内控政策、实施与运行、监测和控制与持续改进、信息交流与反馈五大功能模块在内的内部控制框架, 使所有的活动都能够遵循五大功能模块的要求进行, 使过去无一定规的活动具备统一的遵循性。
2.建立制度平台, 使过去相互独立、条线式管理的各类活动连成严密网络, 使内部控制成为银行整体的系统性的控制活动而非单个、间断的活动。这就需要对各类活动、尤其创造银行核心价值流的活动的流程进行系统梳理, 识别风险点, 提出相应控制措施, 并与现有制度形成对应, 从而建立包括流程描述、岗位职责描述、风险点提示及控制措施等在内的体系文件, 并通过体系文件再来指挥和控制经营管理活动。这种制度平台对内控有效性的最大贡献就是它通过体系文件将各项相对独立的规章制度连成一个有机整体, 使银行创造价值的各类活动通过对制度的遵循连成一个有机的网络, 使所有活动无一遗漏地襄括在内部控制框架之下, 并通过自下而上的流程重检使检查活动制度化, 减少“单点”或“单线”式的控制或“就事论事”式的改进带来的弊端, 使内部控制成为防范操作风险的有效防线。
3.通过不断的评审活动保证内控体系运转的有效性。评价一个体系是否有效的惟一手段是运用它进而验证它。因此, 应建立制度化的评审和系统化改进机制。各业务部门的各岗位员工必须定期对涉及该岗位的体系文件的适宜性和有效性进行自查或审核, 对发现问题并积极建议者给予奖励;风险管理部门需定期组织对所有业务防线和各业务环节的系统评审, 对发现问题及时跟进系统性整改措施;审计部门也需定期对文件化的内控体系进行评审, 对其有效性发表意见并提出整改建议;银行监管当局则也应该在一定的期间内对商业银行内控体系进行评价, 并针对发现问题或风险隐患责成制定纠正措施, 跟踪其纠正情况及有效性。这种“环环相扣”的评审机制有利于形成一个动态的过程, 促使商业银行不断改进内控体系, 提升其有效性。
银行网络安全风险分析及防范途径 篇8
一、网络安全概述
现代计算机网络在建立之初是一个在封闭环境中运行的、用于军事科研目的的网络体系。在这个环境中, 系统的设计者、维护者、使用者三方利益高度一致。于是, 互相信任、依靠自律维持系统安全的基因全面且深刻地植入网络体系的各环节, 并对其日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随着现代计算机网络的发展, 原本封闭的网络体系被逐步推广到开放的环境中, 用于商业目的。在这个开放复杂的环境中, 各方的利益诉求各异, 彼此互不信任。带着互信自律基因而诞生的现代计算机网络, 其自身固有的潜在风险此时终于充分暴露出来, 成为大多数网络安全问题的根源。
银行通过租用网络专线, 建成了一套自有专用的网络系统, 目前已经形成了全网专线连通, 双线路热备份, 总行、省行和大部分地市行无单点故障的网络架构, 它将全行各级机构连为一体, 并与人民银行、银监会、外汇交易中心等外联机构互联, 是一个面向有限可控用户的、与国际互联网物理隔离的、封闭的、用于商业目的的网络系统。安全性和稳定性是银行网络系统的两大基本特征。安全性要求银行网络系统具有较为全面的安全防控措施, 面对的是相对单纯的、可控的用户群, 不易遭受恶意的攻击和入侵。稳定性要求银行网络系统必须持续高效运行, 因此银行应该通过合理的架构设计和技术手段来提高网络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二、网络目前面临的主要风险分析及防范途径
(一) 网络架构的风险分析及防范途径
1. 风险分析
(1) 核心网络结构不清晰。结构不清晰导致系统扩展性差、配置复杂、变更频繁、操作风险不易控制。此外, 网络系统的接入点分散, 没有统一且独立的接入中枢。作为接入骨干的核心网络实际承担着下联各省级分行、外联各机构和连接局域网的三重职能。新系统接入“三合一”的核心网络, 就必须兼顾以前所有的系统, 系统扩展性会越来越差。
(2) 单点故障。外联系统的防火墙和局域网接入点存在单点故障, 故障发生后必须启用冷备设备替换或进行人工干预进行排除。部分高端网络设备没有备份设备, 若等维保公司提供的离线冷备设备到场, 至少需要1小时, 影响业务的连续性。
(3) 核心网络庞大, 层次扁平, 且缺少分区。扁平化将导致核心网络内任意一台计算机接入楼层交换机 (J1、J2……Jn) 后, 一跳直抵核心网络交换机H1、H2, 由于中间没有隔离层, 异常流量极易直接冲击核心, 从而对全网造成影响。缺少分区是指所有计算机设备在一个庞大的局域网内互联, 各类系统之间没有隔离, 一旦发生异常流量耗尽网络的物理资源, 必将波及生产等关键业务系统。
2. 防范途径
网络系统结构改造的总体思路是明确核心接入区, 广域网按功能分区, 局域网横向分层纵向分区, 各区域逐步实现双线路双设备热备份, 建成一个区域清晰、层次分明、可靠性高、扩展性好、模块化的弹性网络。具体如下:
(1) 明确核心接入中枢。核心区专门负责其他区域的互联接入和数据高速转发。路由信息分发、访问策略控制、服务质量保障等功能分散到各功能区实现, 简化核心区配置。
(2) 广域网按功能分区。广域网是指连接远方的网络, 包括下联网络、外联网络、同城备份和灾备网络等。各功能区仅负责实现各自功能, 做到职责清晰, 互相独立。
(3) 局域网横向分层纵向分区。横向分层是指建立核心层、汇聚层、接入层三层次的局域网接入体系, 核心层与汇聚层之间改用IP协议, 汇聚层以下仍使用ARP协议。纵向分区是将现在的大局域网分成若干小局域网, 生产系统、办公系统、开发测试系统等分属各自的局域网, 互不相关。
(4) 对存在单点故障的部分, 实现线路和设备的热备份。
(二) 协议缺陷的风险分析及防范途径
1. 风险分析
(1) ARP协议风险。ARP协议是不需认证的, 既可以请求查询一个不存在的MAC地址, 也可以发布巨量包含虚假MAC地址的数据包, 只要数据包格式正确, 就能得到处理。而收到的MAC地址应答数据包, 无论对错都会生效, 这与ARP协议诞生之初对局域网用户完全信任的设计理念和互信自律的基因分不开。
(2) IP协议风险。在银行封闭性网络中, IP协议比较突出的问题就是IP地址冲突。IP地址容易手动更改, 同一网段内出现重复的IP地址时, 先到者有效, 后来者会自律地切断网络连接。但是这种自律十分脆弱, 如果人为不停地制造地址冲突, 当业务系统服务器下线维护时, 地址就会被抢占, 业务势必受到影响。
2. 防范途径
基于ARP协议缺陷的攻击, 其影响范围限于攻击点所在的局域网, 局域网越大影响范围越大。基于IP协议缺陷的IP地址冲突, 其影响范围限于该IP地址段, 地址段越大影响范围越大。协议缺陷是所有使用协议的网络系统必须承受的风险, 因此, 通过合理设计网络架构, 进行局域网分区, 将现在的一个庞大的局域网分成若干较小的局域网, 同时将IP地址段细分, 可缩小风险的影响范围。
(三) 网络故障的风险分析及防范途径
1. 风险分析
网络故障的风险包括设备故障和线路故障两方面。设备故障是由于基础运行环境不理想影响散热、静电击穿集成电路芯片、电子元器件长时间工作后老化等因素引起的。线路故障指由于电信运营商的原因导致广域网专线通信质量下降或中断, 网络设备本地互联线路中断。
2. 防范途径
建立一个能够对网络故障进行早发现、早定位、早排除的自动化、智能化的网络管理系统。早发现, 是指能对网络系统进行实时监控, 自动报警, 甚至预警。早定位, 是指能够对同一故障引起的多处设备重复报警进行警报整合, 具有故障识别能力, 进而准确定位故障点。早排除, 是指能够利用预设的知识库, 对网管员排除故障给予提示, 或者自动给出故障解决方案。自动化、智能化的网络管理系统, 能够克服目前人工监控不连续的问题, 增强网络监控能力, 提高网络故障的发现、定位能力, 缩短网络故障的恢复时间。
(四) 访问控制的风险分析及防范途径
1. 风险分析
银行网络是一个封闭的网络, 全网各类业务系统以及各类外联系统均使用IP地址作为身份的唯一标识, 通过对IP地址与端口号的控制, 即可完全控制全网的访问关系。理论上, 银行网络控制不应有漏洞, 但是在实际操作中, 访问控制漏洞仍会产生。这多与访问控制变更制度不健全, 缺乏必要的流程约束有关。例如, 系统开发测试的性质要求临时开放某些网络访问控制, 然而实际上系统开发结束后, 系统开发人员往往不提出关闭相关访问控制的请求, 网管员并不知道开发测试已经结束, 应该关闭的访问控制策略仍然生效, 漏洞由此产生。此外, 受自律互信基因的影响, 局域网内计算机之间是彼此充分信任的, 一台计算机被攻破, 同一局域网中的所有计算机都将暴露在风险中。
2. 防范途径
一是建立相应制度, 完善访问控制变更流程。二是局域网适当分区, 将一个大局域网分成若干小局域网, 以缩小影响范围。
(五) 来自客户端的风险分析及防范途径
1. 风险分析
银行网络面对的是有限的、可控的用户群, 总体来说客户端自身的安全性较好。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所有客户端都是绝对安全的。首先, 在互联网广泛发展的今天, 利用移动存储媒介通过摆渡方式将病毒、木马、间谍程序等植入客户端并非难事。其次, 虽然各客户端都有防病毒软件进行保护, 然而防病毒软件所提供的保护总是在病毒出现之后, 是一种滞后的、被动式的防御。再次, 目前银行客户端接入局域网是不需要认证的, 只要参数配置正确就可得到网络服务, 并且各客户端均受到完全充分的信任。
2. 防范途径
客户端的风险对网络的影响可大可小, 视客户端自身受感染的具体情况而定。有的客户端成为异常流量的源头, 有的客户端成为攻击和入侵的跳板, 有的客户端仅是自身无法正常工作, 对网络系统没有影响。因此, 建议在局域网内建立具有身份认证、授权、统计功能的系统, 对接入局域网的客户端授信, 对不同等级的客户端授予不同等级的信任, 划分不同的访问范围, 从而实现对接入局域网的客户端进行有效的控制, 降低来自客户端的风险。
三、其他网络安全风险影响因素
(一) 人的因素
银行的网络管理体系中, 除了总行和省级分行有专司网络管理与维护的网管员外, 地 (市) 行和县支行的网管员绝大多数都是兼职, 各级网管员技术水平参差不齐, 应该逐步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 最好通过相关认证或实验性考试, 确保网管员胜任岗位工作。
(二) 管理制度的因素
好的制度既能调动员工的积极性, 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又能尽量减少个体的不确定性, 利用群体优势降低操作风险;既有激励又有约束。例如, 银行网管员兼职较多, 应考虑如何利用制度激励员工主动学习, 增强培训效果, 提高技术水平。
(三) 核心知识产权的因素
总的来说, 开放的国际标准比封闭的私有标准更透明, 但自主知识产权的信息技术设备比非自主知识产权的信息技术设备安全性要好。对于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信息技术设备, 如基于龙芯CPU的防火墙等产品, 若能够经受住市场考验, 功能完备, 性能优异, 价格具有竞争力, 应当予以考虑。
(四) 网络传输加密的因素
目前银行网络传输使用VPN隧道加密技术。VPN技术通过改变数据包封装结构, 欺骗网络设备, 从而达到穿透网络, 建立安全、稳定的通信隧道的目的。商业客户使用VPN技术可以提高信息传输的安全性, 入侵者在成功建立VPN隧道或截获VPN隧道的控制权后, 也获得了一条可以穿透网络控制的安全的入侵隧道。银行应租用广域网专线, 建成自有专用的网络系统, 如果对专线的信息传输安全性仍不放心, 可将信息加密后变成密文在网络上进行传输。
四、总结及展望
兴业银行流动性风险分析与防范 篇9
关键词:兴业银行,流动性风险,防范
一、兴业银行概述
2013年发生的“钱荒”危机, 其中一个导火索便是广大银行由于头寸紧张, 不能偿还兴业银行到期的同业拆借资金, 进而兴业银行的65亿到期资金无法收回[最后央行“故纵钱荒”, 采取了“用好增量, 盘活存量”的方案解决了此次事件]这一事故正式引发了金融市场关于流动性的恐慌。
兴业银行成立于1988年8月, 是经国务院、中国人民银行批准成立的首批股份商业银行之一, 总行设在福建省福州市, 2007年2月5日正式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 注册资本190.52亿元。
那么, 作为一家全国性的股份制银行, 其流动性管理存在那些风险?在新的经济形势下其流动性管理又面临怎样的挑战?为维持金融系统的稳定、增强自身的生存能力又该怎样加强流动性风险防范?
二、兴业银行流动性风险分析
流动性风险是指商业银行没有足够的现金来弥补客户取款需要和未能满足客户合理的贷款需求或其他即时的现金需求而引起的风险。引发兴业银行此次流动性风险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几方面。
1. 贷款信用不足
在金融业日益发展的今日, 企业股票、债券等直接融资方式所占的比例日渐扩大, 各地城市商业银行的数量也越来越多, 其它非银行金融机构对传统银行业务的挤占, 还有类似余额宝等互联网理财产品的异军突起, 股份制商业银行所面临的竞争压力日益加大, 在抢占业务的同时, 贷款信用审查不足。在2013年兴业银行发生的流动性危机中, 就因对光大银行的信贷审查不足而盲目贷款, 最后因其头寸紧张而损失了几十亿的资金。据统计, 2012年、2013年、2014年兴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如表1所示。
资料来源:根据兴业银行实际数据整理。
从上表可以看出, 兴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有逐年上升的趋势, 这会打击公众的信心, 也会降低兴业银行应对风险的能力。
2. 资本金相对不够雄厚
兴业银行的最大股东为福建省财政厅, 其资本金的来源并不充足。资本金是商业银行抵御流动性风险的最后一道防线, 若资本金来源不足, 当发生不可预测的风险时, 资本金可以发挥的作用受到限制。资本金也是树立公众信心的重要保证。资本金不足会导致商业银行吸收社会公众存款的能力受到限制, 而社会公众存款是中国商业银行流动性的主要来源, 因此会引起流动性不足的风险。同时, 兴业银行的前十大股东还包括恒生银行有限公司等外资银行, 外国资本存在不稳定性, 一旦出现外资撤资现象将会引发振荡, 进而引发流动性风险。
3. 存在“借短贷长”的状况, 引发流动性不足风险
所谓的“借短贷长”就是银行的短期贷款被企业长期占用, 流动性负债的数量大于流动性资产的数量, 一部分流动性负债用来支撑非流动性资产, 资产错配, 存在流动性不足风险。可能出现流动性资产不足以偿还到期流动性负债的情况, 这时就需要举借新债偿还旧债, 而且一旦发生贷款坏账, 则更会加剧银行的流动性风险。根据兴业银行2012年、2013年末的资产负债, 其流动性资产、流动性负债及流动性缺口如表2。
资料来源:根据兴业银行实际数据整理。
由以上数据得出结论兴业银行存在“借短贷长”的资金错配现象。
三、兴业银行流动性风险防范的对策
1. 加强信用管理
信用管理是指银行为保证借款者按合同要求偿还贷款本息而做的工作。信用风险是银行的主要风险之一。在贷款给客户时, 做好信用调查, 对抵押品做好价值评估, 在贷款给客户后, 做好信用跟踪, 严格控制贷款的资金流向, 保证企业与个人不会挪作他用, 必要时可以终止对客户的贷款, 从而降低兴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较低的不良贷款率会树立公众、股东对兴业银行的信心, 那么就可以通过多种渠道拓宽银行的流动性来源———利用资本市场通过股权、债权等方式融资, 或者吸引大量公众存款。
2. 扩大资本金来源
兴业银行目前的资本金来源主要有福建省财政厅和外资银行, 但民营资本和中央国有资本所占比例较少, 民营资本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带动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 也是最具发展前景的部分, 因此兴业银行应该积极探索寻找资本雄厚的民营战略投资者。当然, 只有民营资本的参与是不够的, 兴业银行更应该获取中央国有资本的支持, 可以尝试着与中国人寿保险公司、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等由中央直管的特大型金融机构或非金融机构进行战略合作。同时, 作为一家上市银行也可以通过再次发行股票募集个人投资者的资金。
3. 加强流动性缺口管理, 增强资产的流动性
做好银行流动性需求预测, 将一定区间的资产和负债按到期日的长短和金额的大小, 进行“递次”排列, 而后进行分析监测, 以便到期的负债可以顺利地由到期资产偿还。如果到期负债不能偿还, 需根据银行的具体情况, 以出售未到期的贷款或者向央行进行再贴现获得资金, 还可以增加存款或者发行新股。
参考文献
[1]戴国强.商业银行经营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1 (, 03) .
[2]熊璞娴.也说流动性风险——从兴业银行流动性问题出发[J].时代金融, 2014, (03) .
[3]王滕.试论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防范对策[J].金融研究, 2013, (09) .
银行卡风险防范分析 篇10
信贷风险管理是各级各类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核心内容。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地方金融机构普遍完成了从各类信用社向地方商业银行的转变,由此引发了针对地方性商业银行如何抵御信贷风险的专题研究。目前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一是信贷风险意识的普遍加强,使得地方商业银行具备了较强的信贷风险化解能力;二是客户授信等级制度的建立为地方商业银行规避贷款风险提供了基本保障;三是“三权分立”的贷款审查程序将贷款风险降低到安全线以下。上述这些研究成果已经为贷款风险的降低提供了制度层面的保障。然而,要从根本上化解贷款风险,仅仅依靠制度自身是不能做到的,还要在技术上、管理上加大力度,才能彻底切断那些伸向银行贷款的黑手,从根本上保证贷款的安全。本文将从泰安市商业银行的具体实践出发,探讨从技术和管理的角度规避贷款风险的策略。
2 发挥金融信息系统的抵御风险作用
目前所有的地方金融机构也都建立了用于业务管理的金融信息系统,该系统的建立为规范业务流程,提高服务效率,起到了无可替代的作用。以贷款为例,金融信息系统为实现贷款“三查”起到了无可替代的关键作用。利用金融信息系统中“授信等级”管理功能,可以帮助信贷人员完成贷前调查管理,但是我国的授信等机管理工作刚刚起步,仅仅依靠系统保存的个人授信等级,还不能完全真实地了解每个申请贷款人员的真正信用程度。比如,授信等级管理中将银行卡等的借贷和归还情况列入了信用等级影响要素之一,但是很多人拥有许多银行的银行卡,这就无形中给个人的信用等级提升留下了隐患,一些多年空置不用的银行卡可能成为个人信用等级下降的缘由。而一些掌握了信用等级提升诀窍的个人,则会利用类似手段来抬高个人的信用等级,从而为达到不可告人的目的做准备。
目前依靠质押的贷款方式,随着金融国际化程度的不断加快,以及国外金融企业的不断涌入,将会受到很大程度的冲击,依靠个人授信等级确定贷款发放的时代终将到来。为此,必须尽快完善个人授信等级的信息化管理流程,并制定科学有效的个人授信等级调整规范,随时准备在个人授信等级管理方面与国际金融制度接轨。然而,我国目前正在变革中的金融领域的个人授信等级评定方法,还没有真正落到实处,这与历史上各大金融机构之间缺乏足够的信息兼容有关。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完善金融机构之间的信息共享,将是银行金融体制改革的重中之重,否则将会极大影响金融信息系统建设的快速发展。
在地方商业银行的信贷较国有银行具有服务地方经济、贷款灵活性大、方便快捷等特点,但存在着因金融机构之间信息不畅通而导致的个人授信资料可信度差的问题。虽然金融机构之间承诺互相间的信息往来畅通,但是缺乏足够的监管力度。因此,有的客户在某个经融机构有了不良记录之后,很快就会在另一个金融机构重新建立起个人授信记录,甚至有的客户在同一个金融机构不同网点保存有着不同的授信记录。众所周知,信息系统在管理数据的时候以准确见长,上述不正常现象的发生,一方面可以看出信息系统使用中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另一方面说明金融机构及其上机监管部门在个人授信度管理方面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
3 建立完善的信贷风险监控体系
仅仅依靠信息系统的作用来降低地方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显然是不够的。必须建立一整套行之有效、便于操作的信贷质量风险监控体系,才能真正降低目前普遍存在的、并影响金融企业健康成长的信贷风险。信贷风险监控体系,亦称信贷质量监控体系,包括三个子系统,贷前审查系统、还贷期监控系统和逾期应急系统。
如图1所示,在这个由三部分组成的体系结构中,每个子系统的客户管理信息对于其它两个子系统的决策都应提供充分的借鉴,双向箭头表示信息的流动方向。在三个子系统中,贷前审查是最为关键的环节,该环节不仅包括对申请贷款者的个人授信信息的全面了解、审查、核实等工作,还应该围绕申请人的金融活动历史进行详尽的、全面的考察,一旦发现不良信息,立刻发出风险信号,而且所有的贷前审查搜集到的信息资料都应该纳入整个监控体系的监管之中。
一旦贷款行为发生,还贷期监控措施应立即跟上,可以把监控分为动态监控和静态监控两种类型。动态监控包括不定期的走访了解贷款人的资金和经营状况等措施,并将走访了解到的信息归入监控体系统一处理,作为客户追加贷款或逾期行为发生后的重要决策依据;而静态监控则需要借助历史上形成的有关客户经营情况、经济实力、道德信誉等方面的一些指数来了解客户信息,以便完成对贷款人的间接监控。
逾期行为的发生是信贷人员最不愿面对的事情,但是并不是所有的贷款逾期都意味着借贷方的经济状况出现了严重的问题,或许是新的研发行为迟滞了原本可以完成的履约,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信贷人员如果能够准确把握贷款人真正的违约原因,就可以做到有的放矢,既不会使真正缺乏偿还能力的贷款者越陷越深,也不会使暂时遇到困难的有发展潜力的客户转而投向其它有远见的金融机构的怀抱。
建立科学、合理、完善的信贷质量风险监控体系,是地方商业银行防范信贷风险的有力手段。但是,如何形成性质有效的监控指标体系,则是摆在所有信贷服务人员面前的重要课题,也是建立健壮的信贷风险监控体系的主要内容。
信贷风险监控指标体系的建立,除了传统监控体系所强调的信贷违规信息、财务指标异常信息、不良贷款统计信息、客户监管信息之外,还应该围绕客户经营、管理的质量评价来建立适应现代金融环境需求的相关指标。换句话说,一个能够规范实施现代化管理模式的企业,其经济效益和贷款偿还能力都应该较强,这一点对于国内外的金融机构都是一致的。然而,目前国外发达国家的金融机构对于贷款申请特别看重一些新的监控指标,比如贷款人是否从事着一个新兴的、具有发展前景的行业,是否是一个热衷于推行最新管理理念的企业,是否在企业管理中运用了最先进的信息化管理手段,而这些新的评价指标还没有出现在我们国家的金融信贷风险监控体系之中。相信随着国际化程度的逐步提高和金融信息系统的不断完善,我国的金融企业能够建立起更加完善的信贷质量风险评价指标体系,进而推动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
摘要:随着地方金融机构商行化的日益普及, 地方金融机构基本完成了从各类信用社向地方性商业银行的过度, 由此引发了地方商业银行抵御信贷风险的研究课题。本文通过分析地方商业银行的信贷特点, 探讨了如何通过制定严格的信贷质量风险控制体系来降低和防范金融信贷风险, 以及如何发挥金融信息系统在风险管理中的作用, 最后全面探讨了适合地方商业银行操作的信贷风险防范策略。
关键词:地方商业银行,信贷质量,风险管理,防范策略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会计司编写组.会计基础工作规范教材[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14-36
[2]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225-231
[3]李尊良.金融企业会计制度操作指南[M].北京:长征出版社.2004
[4]张苏宁.城市商业银行会级[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99
[5]仲彬, 刘念, 毕顺荣.区域金融风险预警系统的理论与实践探讨[J].金融研究.2002.7 (265) :105-111
银行卡业务的风险与防范 篇11
关键词:银行卡业务风险控制
0 引言
随着银行卡业务的迅猛发展,银行卡业务风险处于多发、高发期,安全用卡日益受到关注。
1 银行卡业务发展现状
据央行发布的《2008年第四季度支付体系运行总体情况》显示,截至2008年底,全国累计发行银行卡180038.92万张。其中,借记卡发卡量为165806.02万张;信用卡发卡量为14232.9万张。银行卡渗透率(银行卡渗透率是指剔除房地产、大宗批发等交易类型,银行卡消费金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例)从2001年的2.1%上升到24.2%。与此同时,各类银行卡犯罪也向高科技、集团化、专业化、规模化发展,手法不断翻新,实施过程更为隐蔽,信用卡套现、伪卡欺诈、ATM资金诈骗、短信和电话转账等风险案件日益增加。2008年4月,在整治银行卡违法犯罪专项行动期间,全国公安机关关于银行卡犯罪立案3672起,涉案金额1.76亿元;破案2388起,抓获犯罪嫌疑人1420人,挽回经济损失6161万余元。
2 银行卡业务风险表现
社科院金融研究所研究员易宪容指出:我国银行卡业务风险主要分为欺诈风险、信用风险及账户信息泄露风险三大类。表现形式按照不同的划分标准也有所不同,根据2008年上半年银监会对银行卡业务风险的调查结果和当前风险产生的情况看,银行卡业务风险主要有以下四种类型:
2.1 欺诈风险。当前,欺诈已经成为导致持卡人资金损失的重要风险,不法分子主要通过“克隆”和骗取银行卡等形式盗取客户资金,通过网络和电话转账等形式骗取客户资金。
2.2 操作风险。主要是因工作人员违规操作或操作失误造成的银行资金损失,还有假职务之便,内外勾结、串通作案,造成发卡行或客户的资金损失。
2.3 交易风险。主要集中在贷记卡、准贷记卡的非正常交易或违章操作,包括不法商户提供信用卡套现交易和中介机构或个人不规范的信用卡营销所引发的风险。
2.4 信用风险。主要表现为对贷记卡、准贷记卡申请人审查不严,降低准入门槛,向高风险人群、收入不稳定人群发放信用卡,加大银行资金风险。
3 银行卡业务风险成因
3.1 犯罪手段花样翻新。目前人们的安全意识已经普遍提高,但不法分子的犯罪手段也不断推陈出新,持卡人稍有不慎就落入彀中,造成资金损失。
3.2 管理层面存在缺陷。在发卡环节上,不同程度存在重数量轻质量、重业务轻管理,重发展轻风险的现象。为了发卡量,淡化资信评估,盲目发卡,随意放宽信用额度,客观上助长了恶意透支的行为。在收单环节上,对特约商户管理不严,资格审查管理松弛,风险控制不力,不能有效监测商户的异常交易,套现行为频繁发生。
3.3 风险防范手段不足。一是资信审查不足,缺乏对持卡人情况的全面了解。二是证件甄别无术,对假伪证件难以识别防范,使不法分子骗取银行信用卡后作案。三是透支追讨不力,由于人口流动性增大和银行卡后期管理人员的不足,追讨成为一个问题。四是网上银行漏洞多,尽管日益完善,但金融机构网上银行系统仍然存在安全隐患。五是卡片防伪技术低,我国信用卡采用的磁条卡技术安全性较低,数据信息易被复制和盗取。
3.4 用卡环境难如人意。一是竞争激烈。银行卡业务是商业银行效益的有效增长点,近几年,国内各商业银行纷纷以发卡量作为业务竞争的主要目标,为今后的信用卡业务留下安全隐患。二是信用淡化。个人征信体系还不完善,社会化和规范化程度较低,难以从源头控制风险。
4 银行卡业务风险防控对策
4.1 完善制度抓执行。各银行根据银监会有关银行卡的一系列规范性文件和风险提示,查遗补阙,进一步建立健全内控机制。吸取教训,防微杜渐,建立有效的内部监督机制,建立风险管理长效机制。
4.2 加强管理抓审核。在发卡环节,积极利用联网核查公民身份信息系统、人民银行征信系统和中国银联银行卡风险信息系统有效识别个人身份,努力提高审核水平,严格审核申请人资信情况,慎重选择发卡营销外包服务商,严格约束与外包商之间的外包关系。在收单环节,加强对特约商户资质的审核,强化对特约商户的风险控制,加强机具管理,建立健全日常监控机制,关注异常现象,防范套现风险。
4.3 重视教育抓效果。银行机构一方面要高度重视对员工的教育和思想动态管理,加强内部员工的合规和职业操守教育,重视行为排查工作;另一方面要多种渠道宣传银行卡知识,采取多种形式向客户提示犯罪分子利用银行卡作案的新手段和新动向,提高客户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4.4 加强协作抓防范。一是进一步完善个人征信体系,扩大体系收录内容及使用范围,建立全民信用体系,使信用体系无所不在。二是积极发挥银行业协会、银行卡专业委员会的职能作用,督促各会员行严格执行监管部门的有关规定和同业约定,共同营造有利于银行卡产业发展的外部环境。三是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增加网络安全,提高卡片防伪技术。
参考文献:
[1]央行等四部门研究加强银行卡风险管理[Z/OL].中国广播网.
[2]中国人民银行.银行卡业务管理办法[EB/OL].http://law.lawtime.cn/d622277627371.html,1999-01-27.
[3]宋焱.银行卡风险重在防范[OL].2009年04月04日08:17.金融时报.
[4]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加强银行卡发卡业务风险管理的通知[EB/OL].http://www.xincard.com/credit/ca/1974.html,2007-12-09.
[5]邹靓.银监会警示银行卡外部欺诈风险[N].上海证券报.2008—06—11.
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及风险防范分析 篇12
1.1造成商业银行风险产生的外部原因
国家的相关政策法规以及市场的经济状况都会造成商业银行的风险产生。就国家的相关政策法规而言, 一方面, 国家的经济政策直接影响着货币供应量, 物价水平和投资水平。银行内部的业务状况也会进行相应调整。如果调整不当, 内部的某一环节出错, 就会造成很大的风险。另一方面, 国家的经济政策又是受市场影响的。经济的发展具有可变性, 如果发展得迅速, 那么对于银行的发展来说肯定是好的, 但如果经济发展不景气, 银行的相应风险就会增大。就市场的经济状况而言, 一方面, 同行业的竞争带来了风险。商业银行谋求发展时, 必定会采取手段在同行业的竞争者中脱颖而出, 商业银行会加大揽储, 只考虑存款增长, 不考虑代价后果, 有些银行甚至违背经营原则来吸引客户, 大大增加了银行的风险。另一方面, 市场行情的变化也为银行带来了风险。无论是商品市场还是金融市场, 供求关系, 商品价格, 企业利润以及金融投资之间都有着紧密联系, 这些因素的变化无形中为银行也带来了风险。
1.2造成商业银行风险产生的内部原因
造成商业银行风险产生的内部原因也是银行风险产生的主要原因。任何工作的有序进行都离不开制度的约束。商业银行的内部控制制度包括发展制度, 管理制度, 稽核制度和安全制度。目前, 许多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制度都存在许多问题。员工素质不过硬, 工作没有落实, 银行内部安全系统不完善, 管理未层层落实等因素都为银行带来了风险。关于银行内部控制制度的具体内容, 下文将详细论述。
2.关于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制度的具体内容
2.1银行内部控制制度是银行发展的重要因素
只有根基稳了, 银行才能取得长效的发展。银行的内部控制制度就是基础。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是银行风险产生的主要原因, 银行要解决这一问题, 才能在风险防范上取得突破性进展。外部原因不能主导事情发展的走向, 即使发生作用, 也必须通过内部原因。因此, 银行内部控制制度的完善就显得尤为重要。银行内部控制制度是有效进行风险防范的关键, 也是银行取得长久发展的重要因素。
2.2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
第一, 建立完善的发展制度。银行决策者需要制定明确的发展目标和发展方向, 并按照合法、合规的原则来制定银行的发展计划。银行的各个部门应该按照发展目标的要求严格执行, 努力实现资金营运的安全性, 流动性和效益性。
第二, 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银行的发展目标的实现需要所有员工的共同努力。因此, 完善的管理制度就显得尤为重要。员工需要服从管理, 认真工作。除此之外, 银行内部岗位职责要适当分离, 是各个岗位的员工各司其职。管理人员也要严格要求自己, 认真负责职责范围内的工作, 实现银行内部各部分工作与职责的有机统一。
第三, 建立完善的稽核制度。内部稽核制度是指银行内部各部门各部分形成一种不间断的检查制度。在这种制度下, 每项数据, 每个业务能在每个部分的工作下实现精确化和最优化。稽核制度的实施对工作中出现的差错有很大的改善作用, 对于资金交易的安全性和完整性也有一定的保障。
第四, 建立完善的安全制度。安全制度的制定主要是保障网络信息系统的安全。网络资金安全对于银行来说非常重要。网络资金的不安全性也是银行网络风险的一大成因。对此, 银行需要不断加强网络安全的建设, 设立网络防火墙, 让专门的技术人员定期对计算机硬件和软件进行检查和修复, 保证网络信息系统的稳定性和安全性。信息系统的每个层次都要设置多重密码和口令密码, 防止银行内部人员的不法行为。
3商业银行的风险防范分析
通过研究分析, 我国行业银行存在的风险主要有信用风险, 操作风险和道德风险。而这些风险的产生都和银行内部的控制系统有着很大的关联。
3.1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 又称违约风险。指交易对手未能履行约定契约中的义务而造成经济损失的风险。是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主要风险。据调查, 商业银行面临的最大风险是贷款中不良贷款比例太大, 并且比例还在增加。不良贷款率的上升也增加了银行的风险。而这主要还是因为银行内部控制出现问题。银行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 对于相关的贷款调查和审批不严格, 导致不良贷款形成。因此, 银行应该形成有效地信贷制度, 约束不规范的信贷行为, 遏制不良贷款的形成。
3.2操作风险
操作风险是由于内部程序、人员和系统的不完备或失效, 或由于外部事件造成损失的风险。同时, 操作风险也是各类风险中风险最高的。可以看出, 操作风险是由银行内部工作人员操作不当直接导致的。这也反映出银行内部控制制度存在严重的操作问题。对此, 银行应该尽快制定出完善的控制制度, 对工作人员进行严格地培训和管理, 最大限度地降低操作风险。
3.3道德风险
道德风险是指银行的工作人员为了满足自身需要, 忽视法规制度和道德原则, 为了谋求个人利益而造成银行运行处于风险之中。这也是由于银行内部制度的不完善, 对银行从业人员没有形成一定的约束力, 导致道德风险的出现。商业银行要制定严格的控制制度, 还要注重违规的惩戒力度, 通过制度手段来有效降低道德风险。
总结
综上所述, 商业银行的内部控制制度对于风险的有效防范以及银行的良好发展都有着重要影响。银行管理人员应该尽早意识到银行内部控制制度的重要性, 努力完善内部控制制度, 降低银行风险, 让银行能够更好营利的同时, 更好地造福于人民群众, 为国民经济的发展贡献力量。
摘要:商业银行是一个高风险与高利润并存的行业。在对其风险分析研究中发现, 银行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是造成商业银行风险化的主要因素。我们在对商业银行的风险防范时, 应该首先考虑对银行内部的控制制度进行科学改革和完善。这对银行进行有效地风险防范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重点分析商业银行的内部控制和风险防范。
关键词:商业银行,内部控制,风险防范
参考文献
[1]张程.浅谈我国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制度中的问题及对策[J].企业文化 (下) , 2014 (02) :198.
【银行卡风险防范分析】推荐阅读:
银行风险防范10-12
银行柜面业务风险防范10-23
银行操作风险防范系统06-03
网上银行风险防范06-22
社区银行风险防范问题09-28
银行票据风险防范培训10-25
影子银行的风险与防范07-24
商业银行金融风险防范08-07
商业银行风险防范研究10-06
银行结算的风险与防范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