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风险防范

2024-10-12

银行风险防范(精选12篇)

银行风险防范 篇1

什么是内部控制制度, 如何改进内控制度以更好的防范银行的金融风险呢?所谓内部控制制度, 就是银行各级管理部门在本单位、本部门内部因分工的不同、业务的发展而产生的相互制约、相互关联的基础上, 采取一系列具有控制职能的方法、措施和程序, 并予以规范化、系统化, 由此所形成的一整套严密的控制机制。业务发展与内部控制, 实际上是“一个问题的二个方面”, 二者休戚相关, 缺一不可。风险防范、内部管理是业务发展的前提与基础, 业务发展是风险防范、内部管理的根本目的。我们讲内控、抓管理不是削弱业务发展, 而是为了更好地促进业务的快速、持续也健康发展。同时, 内控制度的建设要为实现银行的改革发展目标保驾护航, 为实现银行的发展奠定良好的管理基础。

1 加强制度管理。

在制度管理中, 要正确处理好两种关系:一是处理好严格执行制度与不断完善制度的关系。基层屡查屡犯现象是个比较突出的问题, 这其中除了制度本身存在的问题外, 员工有章不循、敷衍了事也是一大原因。要加强对广大员工的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和新业务的学习, 加强思想教育, 这是从源头上杜绝违规违章行为的重要手段。一方面银行要以人为本, 建立一个综合的教育网络, 并保证教育的连续性、系统性和针对性。使全体员工熟悉自身岗位工作职责要求, 理解和掌握业务的整体流程和关键风险点, 同时加强员工理想信念、职业道德和法纪观念等在内的综合性教育, 培养员工高尚的职业道德情操, 做到无论在什么情况下, 都不做损害国家和银行利益的事。银行要建立公正、合理、高效的人力资源管理体制, 增强员工的归属感和责任感。要根据每位员工的品德和业务能力, 结合不同年龄、学历和工作经验, 分配适合的岗位;同时把好“进门关”, 对重要部门、要害岗位的员工, 要进行严格挑选, 并适时进行岗位轮换, 防范操作上的风险。同时, 我们要根据业务品种的创新和业务发展的变化, 对现在的各类规章制度进行梳理、修订与整合, 保证制度的明确性、有效性与实用性。二是处理好严格执行制度与制度创新之间的关系。对那些不执行就会给银行带来不利因素的基本规章制度, 必须认真执行;对那些过时了的或与市场开拓相冲突、成为发展阻碍的制度, 必须加强研究, 在把握风险的前提下进行制度创新。

2 加大监督检查力度, 强化内部审计监督

各级各专业的监督检查部门要认真履行工作职责, 对分管范围内的规章制度落实情况负责, 要经常开展大规模的规章制度执行情况的大检查, 通过检查, 找出内部管理与案件防范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隐患, 并进行全面整改。同时, 通过整改, 要逐步建立起绝对垂直和相对独立的内部审计体制, 同时一并健全和完善审计规范制度, 使审计工作的重心向全面风险管理与综合经营管理转移, 要进一步倡导并实施风险导向审计, 要由过去对会计资料的详细检查转变为评价内部控制系统为基础的抽样审计方法。同时要不断提高内部人员素质, 以适应工作发展的需要, 强化内部审计培训, 组织内部交流与外部交流, 引入国外先进的审计理念和审计技术, 普及审计创新意识, 提高审计人员对内部控制的适应性。

3 建立科学合理的奖罚机制。

处罚是内控机制有效运行的保障。既要纠正处罚不严、量罚过轻的软心肠, 又要避免以罚代管、一罚了事的简单做法。要真正建立起严厉、公正、公平的处罚机制, 违规必究, 处罚必严;要建立责任倒查制度, 对严重违规的, 除了要严肃处罚直接责任人外, 还要向上追究所在网点、专业管理部门负责人甚至是领导的管理责任。要注意处罚方法, 抓典型问题, 并要从重处罚, 形成足够的威慑力, 有效提高广大员工遵章守纪、依法合规经营的自觉性, 保证规章制度真正得到落实。要建立内控奖励机制, 改变目前罚多奖少的现状, 对那些自觉遵守规章制度、在行为动态管理和防案工作中有突出贡献的员工, 进行表彰奖励, 达到以点带面, 教育一片的目的。

4 建立有效的银行管理信息系统和业务信息系统。

建立和完善银行管理信息系统和业务信息系统, 不仅可以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 而且通过数据库、模型库、方法库去实现快速、准确、合理的预测与分析, 给予内部控制丰富的信息资源和最终的决策支持。同时使管理层通过信息传导机制及时发现横向各部门, 纵向各单位内部控制过程中的问题并采取有效的补救措施。为此, 一是要强化会计核算的内部控制, 使其准确及时地反映银行的经营活动, 遵循审慎的会计原则, 确保账表的真实性、完整性。二是财务会计部门应该利用信息频密的有利条件, 通过信息的鉴别、传递与处理, 发挥银行内部第一控制的作用。除通过完整的财务体系发现问题, 监督控制各项业务操作外, 还要重视事前的财务分析和预测, 把风险控制在萌芽状态。三是努力做到财务信息公开、透明。特别是已上市和即将上市的商业银行一定要建立定期信息披露制度, 披露内容包括财务状况、公司治理、年度重大事项等重大信息;年度财务会计报告披露的信息在内容、方式、程序等方面都要逐步规范, 必须经获得从事金融相关审计业务资格的会计师事务所进行审计。通过信息披露, 使银行的经营活动和风险控制处于社会公众的监督之下。

5 营造以“诚信审慎”为核心的风险控制文化

风险控制文化是指全体员工在从事业务活动是遵守统一的行为规范, 所有存在重大操作风险的单位员工都清晰了解本行的操作风险管理政策, 对风险的敏感程度、承受水平、控制手段有足够的理解和掌握。

一是银行要倡导和强化全员风险意识, 引导全行员工树立对风险管理的认同感, 真正意识到风险管理绝不仅仅是风险部门和风险管理人员的事情, 风险管理人人有责, 使风险意识突破传统的部门界限真正融入全行各个部门、每位员工的行为规范和工作习惯之中, 让每一位员工认识到自身岗位上存在的风险点, 形成防范风险的第一道屏障。

二是银行要确立鼓励主动发现和报告风险的基调, 通过机制完善, 建立各风险管理职能部门间有效的分工和合作机制, 以及信息交流和沟通机制, 缩短操作风险的汇报路径, 以便银行高层能及时获取风险信息, 采取相应的制度安排和机制建设, 规避风险或者使案件的发生概率降低到最低程度。

三是银行要提高内控文化的科技含量。各银行在基层一线普遍推行的单人临柜、综合柜员制, 都需要电子化科学技术来加强操作风险的控制。通过计算机程序编制、设定权限指令, 控制超越授权的违规操作, 避免因为个人的疏忽而导致的业务失误, 有效防范风险;通过计算机系统强化对业务操作运行的实时监控管理, 构建全面覆盖内控关键环节的风险预警和监控系统;借助计算机系统收集、加工、反馈风险信息数据, 为决策提供充分信息支持;同时, 加强信息技术运用自身风险防范管理。

摘要:银行业是高风险的行业, 金融风险广泛存在于每个业务领域和各种工作岗位。风险有大小但无时不在、无处不在。要实现银行的稳健经营与兴旺发达, 根本的一条就是必须牢记内控制度, 不断建立和完善各项内控制度, 不折不扣的执行内控制度, 构筑起银行内部防盗, 外部防抢、防诈的安全屏障, 把内部控制与案件防范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关键词:银行业,金融风险

参考文献

[1]候念东.对现代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再思考, 中国城市金融, 2004-3期.

[2]杨德义.加强内部控制建设, 防范经营风险, 中国城市金融, 2004-9期.

[3]周勤业.内部控制和制度基础审计, 上海三联书店.

银行风险防范 篇2

——对交通银行宁波分行风险监控部的调查

(范文)

一、背景介绍

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部署,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是“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基于当前经济发展形势,会议明确提出要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和从紧的货币政策。这就意味着,严格控制货币信贷总量和投放节奏将是未来央行宏观调控和重点,而政策实施最直接影响者便是商业银行,尤其会对商业银行自身的流动性产生重要影响。为进一步了解宏观调控趋紧的政策下银行流动性受到的影响及其风险防范情况,我近日走访了交通银行宁波分行风险监控部,对该部提供的流动性数据进行了分析,并对其在宏观调控趋紧的政策背景下采取的一系列举措进行了深入研究,现形成如下报告。

二、宏观调控趋紧的政策环境及该行所采取措施的一般情况

从去年初到最近,央行一系列紧缩货币政策的相继出台,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和存贷利率已成为调控流动性过剩的常用手段。

根据央行和银监会宏观调控政策精神,为有效控制全行贷款投放节奏,按季下达辖属分行贷款限额计划,该行实行严格的规模管理。分行根据总行要求,进一步建立和完善人民币贷款管理机制,同时积极采取应对措施:一是下达各支行季度贷款限额计划,同时加强预测、精心调度、统筹安排。二是变压力为机遇,科学进退,重点优化调整信贷结构。在控制贷款总量的前提下,有保有压,着力调整贷款的行业结构、客户结构、地区结构和期限种类等结构。三是置换收益较低的票据融资,腾出规模加大对重点客户、优质客户、符合条件的个人贷款及赢利水平相对较对较高的中小企业贷款投放。四是通过信贷资产转售及与系统内行发放联动贷款等措施,腾出信贷资源,按照战略转型和提高经营效益的原则,明确贷款投向,切实提升例行经营业绩。

三、调查的主要内容

(一)对存、贷款整体比例的调查

2008年末,该行人民币余额存贷比80.38%,比年初下降0.01个百分点;增量存贷比80.36%,比年初下降11个百分点;外汇余额存贷比98.28%,比年初上升8.21个百分点。其中,人民币存款余额234.59亿元,比年初增加31.99亿元,增幅15.79%;人民币贷款余额188.57亿元,比年初增加25.71亿元,增幅15.79%;外汇存款余额9259万美元,比年初增加2047万美元,增幅28.38%;外汇贷款余额9100万美元,比年初增加2604万美元,增幅40.09%。

(二)对中长期贷款比例的调查

2008年末,该行人民币中长期贷款比例169.33%,比年初下降21.48个百分点;外汇中长期贷款比例5.11%,比年初下降24.25个百分点。其中:人民币一年以上贷款余额28.23亿元,比年初减少2.36亿元,减幅7.71%;人民币一年以上存款余额16.67亿元,比年初增加0.64亿元,增幅3.99%。外币一年以上贷款余额465美元,比年初减少1442万美元,减幅75.62%;外币存款余额9100万美元,比年初增加2604万美元,增幅40.09%。

(三)对流动性比例的调查

2008年末,该行人民币资产流动比例31.68%,比年初下降3.51个百分点;外汇资产流动性比例55.25%,比年初上升23.42个百分点。其中,人民币流动性资产余额60.73亿元,比年初增加3.33亿元,增幅5.8%;人民币流动性负债余额191.73亿元,比年初增加28.59亿元,增幅17.52%。外币流动性资产余额10378万美元,比年初增加7553万美元,增幅267.36%;外币流动性负债余额18785万美元,比年初增加9910万美元,增幅111.66%。

(四)对存款分流情况的调查

目前短期内资本市场的波动,对储蓄存款产生一定的冲击,大量储蓄资金不顾风险、不计成本地涌入股市,使传统的储蓄存款分流加剧。据该行数据显示,储蓄增长额已降到六年来最低,居民选择购买股票和基金的意愿首次超过储蓄存款。虽然储蓄存款增势较去年同期有所下降,但尚不至于影响该行流动性,而贷款的高增长则直接影响流动性。目前,该行弥补流动性缺口的主要方法是直接向总行拆借资金。

四、调查结果

以上调查显示,2008年该行各项风险指标均属正常,其中:(1)人民币中

长期贷款比例因统计口径中扣除了大量一年期存款有所偏高,因此长期资产负债不相匹配,但由于该行的人民币活期存款占比较稳定,因此对短期的支付能力不会产生大的影响;(2)外币流动性比例的大幅提高是由于一个月内到期应收款项中买入期货币比年初增加8237万美元,而一个月内到期应付款项中卖出期货币比年初增加7009万美元所致。由此可见,2008年的宏观紧缩政策并末对该行的流动性风险指标产生显著影响。

另外,在央行不断加息的刺激下,在股市调整、楼市成交低迷的影响下,城镇居民储蓄意愿在2008年四季度止跌回塔升,投资股票和基金的热情降低,购房意愿低位徘徊,预计存款分流问题将在一定程度上得以缓解。

从2009年起,央行将实行“从紧的货币政策”,这就意味着,严格控制货币信贷问题和投放节奏将是央行宏观调控的重点,而政策实施最直接影响者便是商业银行。根据交通银行总行2009年信贷业务管理要求,该分行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信贷资源的严重稀缺,贷款实际需求与计划存在较大矛盾。另外,随着该行信贷投放受限,传统业务利息收入下降,进而对其2009年的利润可能产生较大影响。

针对当前面临的问题,该行要在2009年积极采取应对措施,用足用好宝贵信贷资源,同时加大中间业务发展力度,全面提高全行盈利水平。

一是根据总行信贷业务发展速度,该行预定2009年全行贷款业务发展的总体原则是“适度的早投放和前快后慢”。同时抓住央行调控机遇,优化信贷资产结构,想方设法维持优质客户的贷款需求,压缩非优质客户的贷款余额,将有限的信贷资源用于综合回报率高、贷款坏账风险小、符合投向的企业。

二是要通过信贷资产转售或发放联合贷款,盘活部分信贷资源。2008年下半年,该行通过资产卖断,与系统内发放联合贷款等形式,共计腾出18亿元贷款规模,有效缓解了下半年贷款资源严重不足的问题。

三是要加快中间业务发展速度,加大非利息收入占比。我国金融业正在经历着深刻的变革,主动生就外部环境形势的发展变化,就会在未来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2009年,该行要通过加强中间业务收入考核力度,努力扩大中间业务收入。在做好支付结算、银行卡收费业务的同时,抓好基金代销、国债和短券承销、本外币代客理财、担保承诺、融资顾问、电子银行服务等重点和有潜力的新

兴中间业务的发展。

五、调查的体会

近年来,商业银行资产来源短期化、资金运用长期化趋势日益突出,这种“短存长贷”现象,即资产负债期限的错配容易收发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当前商业银行流动性充足暂时延缓了贷款长期化可能产生的负面效应的出现。但随着宏观调控的深入,一些中长期贷款的信用风险已经开始显现,与此同时,大量的定期存款转活期,流向股市及购买开放式基金、人民币理财产品等,房地产价格持续攀升也促使部分居民减少定期存款购买住房用于自住或投资。银行潜在的流动性风险已经存在。

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金融“脱媒”正加速发展。但从较长期来看,商业银行的主体地位仍不会动摇。因此银行可以采取提高中长期负债比重,控制中长期资产投放的方法,逐步缓解期错配给银行带来的流动性压力。

银行会计结算的风险及防范 篇3

关键词:银行会计结算;风险类型;成因;防范措施

作为商业银行的一项基础性工作,银行会计是商业银行实现稳健经营的重要保证,肩负着核算银行业务、反映银行经营成果、预测业务发展前景、参与银行经营决策等重要职责。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案件频发,涉案金额触目惊心,不仅给国家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而且给银行的信誉带来了不良的影响。因此,强化对会计结算风险的识别与控制,有效的防范和化解银行结算风险已成为银行风险控制的重中之重,已成为银行管理层的共识。

一、银行会计结算风险的类型

商业银行是信用创造和资金结算的主要渠道,在其中发挥着支付结算中介人的作用,无论对外办理支付结算业务,还是内部办理资金调拨,其处理过程主要都是在会计部门进行的。因此,会计结算岗位就当然地成为了风险多发的岗位。

(一)账户管理风险

单位或个人在商业银行开立结算账户,根据规定必须提供有关证明资料,比如营业执照(原件)或上级有关部门的开户证明、法人代表的身份证及身份证复印件、法人代码证。这个时候商业银行就要对开户人的合法身份和资料进行必要的审核,如果确认资料无误,那么就批准开户申请,编列账号,然后进行开户登记,并存入资金。但如果个人用虚假身份证或单位用虚假验资报告骗取假的营业执照,然后到商业银行开立账户,并进行相关业务的操作,就会给商业银行带来危险。

(二)结算操作风险

具体表现为:一是商业银行对企业提供的商品交易合同或增值税发票未加以严格审查,就为其签发无贸易背景的银行承兑汇票;二是利用银行承兑汇票置换资产、滚动签发银行承兑汇票。部分商业银行为了掩盖不良资产,对于无力支付到期票据款项的企业,继续为其签发银行承兑汇票,由企业用贴现资金归还到期的银行承兑汇票款;三是在实际操作中有章不循,随意放大银行信用,超规定限额签发银行承兑汇票。

(三)联行结算风险

联行结算风险多数来自银行的经办人员,近年来,金融系统个别基层机构由于风险意识淡薄、管理疏忽,经办员在汇划结算资金或银行系统内调拨资金时,出于私利盗窃联行结算资金,不仅给国家财产造成了损失,也损害了银行形象。

二、银行会计结算风险的成因

银行会计结算风险与银行其他风险相比具有复杂性、隐蔽性、突发性和更大的危害性等特点,其风险形成是多方面的。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员工认识不充分,综合素质亟需提高

随着商业银行业务发展的迅速发展,新设机构网点不断增多,原有网点不断扩张,但是人员编制却受限,使得会计结算人员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都不能达到要求。商业银行员工受教育程度不高或接受的培训不足,有的网点甚至基本上都是新员工,缺乏实际经验,操作技能低,业务不熟悉,无法很好地完成岗位职责的要求;有的员工法制观念淡薄,没有原则屈从领导,甚至在个人或小团体利益的驱使下,人为规避结算原则或故意违反会计结算规章制度,掩盖结算风险,促使违规事实发生;有的员工以权谋私、内外勾结、徇私舞弊、腐化堕落等,这些都使得商业银行的产生结算风险。

另外,银行会计结算岗位作为风险控制的薄弱环节,员工对此并没有很充分的认识和理解。有些员工认为内部控制是稽核、审计或管理层的事,与会计无关或关系不大,对会计的职能作用缺乏充分的认识;有些员工认为内部控制只是各种规章制度的简单汇总,对内控是环环相扣的动态机制和业务运行过程的认识不够,而且制定会计风险防范措施的人员缺乏在一线工作经验,制定的措施无法很好地适应实际工作的需要,从而无法达到预期防范的目的。

(二)会计内部控制系统建设相对滞后

虽然近几年内控制度的建设得到了各商业银行的重视,但是各商业银行却没有对内控制度的资源进行合理配置,使其根据经营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导致了内控制度存在刚性,缺乏适应性。

首先,银行结算的内部控制制度散见于各项管理制度之中,如信贷业务内控制度、会计结算内控制度、资金内控制度,缺乏有机的结合,这样一来,既缺乏了制度本身所必备的完整性,也弱化了制度的重要性。

其次,会计核算工作往往由相应业务主管部门自行处理,造成各部门会计内部控制各行其是,甚至相互抵触,各种监督不能有机结合, 不能从整体上有效地发挥监督作用,严重削弱了会计结算内部控制的力度。

再次,现行的会计结算内部控制建设往往滞后于会计电算化的发展,使得会计结算业务人员与信息技术人员权责不明,产生技术人员权限过大、内控乏力等一系列新的风险。

(三)科技手段滞后

目前商业银行防涂改技术基本在低水平徘徊,防伪技术大多数还停留在手工、肉眼辨认的水平上。而不法分子伪造预留银行签章、伪造防伪标志和变造票据和结算凭证的技术达到能以假乱真的地步,有些伪造的签章,连公安部门鉴定也感到为难。

(四)岗位制度管理不严密

商业银行办理结算业务主要由会计部门完成,为了确保会计工作的准确、及时、安全,商业银行制定了一整套严密的规章制度。但往往有些商业银行设置岗位时因为人手和业务量方面的原因,会计检查辅导由坐班主任兼任,而坐班主任由于日常业务缠身,许多常规监督检查工作无法正常开展。由于内部检查的频率和覆盖面均未达到一个合理的水平,就无法及时发现结算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也有的一人身兼数职,既管凭证,又管复核,这种名为岗位设置健全,实为无设防无内控的机构,导致规章制度形同虚设,存在很大的风险隐患。

(五)对内控机制运行弱化监督, 缺乏评价指标

银行业务多年来一直较侧重于事后监督,但随着新业务、新科技的发展,原有的监督模式已显得力不从心。现有的事先与事中的风险防范不够,事中控制范畴的核算程序相互牵制弱化。

二是对内控机制运行的监督应放在银行风险的防范上,而实际工作中往往监督重心偏离,被一般性工作差错的查纠正所取代,缺乏对内控运行情况的深入考核。

三是监督手段相对落后,监督人员素质层次不齐。

三、银行会计结算风险防范的措施

(一)加强作风建设,端正风险认识

在日常业务和培训中,要注重创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培育银行文化,培育银行人的思想、观念、意识、精神,增强银行人的责任感、归属感及凝聚力,提高会计结算风险防范意识。

首先要加强员工的思想道德教育,提高员工队伍整体素质,这是搞好内部控制和防范金融风险的基础。

其次要让结算业务人员熟悉与自己业务相关的法律、法规和行为规定的操作规程,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自觉守法、诚信、公正、协作。同时,特别要加大对违反会计结算规范的处理力度,以此来约束和管制会计人员的职业行为;

第三要对会计人员的进行持续教育制度,切实帮助他们提高素质,积累经验,更新知识。经常对员工进行结算风险防范的教育,让银行员工及时了解掌握与自己有关的各种金融风险的表现、特征和最新动态,时时警惕工作中可能

遇到的各种假单据、假印鉴、假签名,增强员工识假防诈的能力。

(二)健全内控体系,促进风险防范

建立全面、系统的内控制度体系,对所有拟开发的新业务都要预先制订有关操作规程和内控制度,等新业务试运行后,再不断完善制度。对现有的内部控制制度、程序、方法进行整合、优化,同时积极引进兄弟行构建内部控制体系的先进经验,力图使内控制度具备普遍适用性和可操作性。对内部控制人员加强专业教育,对内部控制的职能和流程加以规范和统一,使内部控制机制渗透到每项业务活动中,从而形成一个动态的风险控制体系平台。

(三)运用先进技术,提高防范手段

加快银行结算业务的电子化进程,尽快建立电子化资金清算中心和现代化结算网络,用以全面规范结算业务操作规程,减少人工处理业务的随意性和灵活性,从而有效地降低风险。

1.采用电子签章

目前大多数商业银行都是通过人工肉眼对票据的签章与客户预留的签章进行核对,即使再认真,也难免会产生偏差,而且不法分子的仿真技术日趋高明,人工辨认的困难也愈发增加。而采用“电子签章”的方法,可以先把客户在商业银行的预留签章输入电子设备,核对时再由设备核对,这样可以极大地减少人工辨认的误差,也可以避免出现内部作案分子掉换单位预留印鉴卡片而带来的验印风险。

2.开发风险预警监督程序

通过开发出快捷、高效的结算风险预警监督程序,渗透到每个环节和细节,对银行会计结算过程进行事前、事中、事后的全方位的监督控制,对存在严重疑问的预警信息,还要向其上级业务主管反映,对查复有疑问或者发现被查网点、机构对重大差错隐患查证、落实不及时、不明确的,要直接向所辖主管行长、行长反映,直至彻底解决预警信息问题,这样才能最终达到有效规避风险的目的

(四)合理配置人员,加强员工队伍建设

合理配置人员,实施岗位责任制,规范岗位设置,按照风险预测量的大小配备足够的风险监控人员;遵循岗位职责划分和风险隔离的操作规程,在人员配置上,合理分工,相互牵制,强化对会计人员的业务操作过程和交易环节的控制,充分调动会计人员的积极性,采用对会计人员信用等级评估等方法,改变原有的只对会计人员的事后监督,做到事先、事中、事后全方位监督。

(五)完善、强化会计结算监控

对会计结算工作进行连续、系统、全面的监控,银行内部会计结算监督和银行外部会计结算监督要同时开展,不仅要对会计核算所反映的银行内部的经济活动进行监督和控制,还要对会计核算工作本身进行监督和控制,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会计结算工作健康、有序、高效的运行。银行是信用创造和资金结算的主要渠道, 控制住银行结算风险,是防范金融案件的得力措施。

四、结语

面对各种挑战给整个金融监管体系带来的前所未有的影响与冲击,必然对我国现行的内部监管体系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我们不断打牢内控基础,不仅从管理上、制度上堵截金融犯罪。近几年商业银行违规违法案件频繁发生, 大案、要案不断,大多与执行会计结算制度不严、事后监督乏力有着密切的关系。银行会计结算风险的防范是一项长期、复杂、艰巨的工作。随着银行业务的发展和新支付结算工具的应用,新的结算风险必然不断产生。因此,加强银行会计结算风险的防范是当前商业银行经营风险防范的重中之重。

参考文献:

[1]王晓勇,王铁英,洪承旭.商业银行审计实务[M].北京:中国审计出版社,2001.

[2]唐宴春.金融企业会计[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0.

[3]岳一民.浅析商业银行会计风险防范及对策[J].时代金融,2007,(12).

[4]杨娟英.谈银行会计风险的防范[J].山西财税,2005,(7).

银行风险防范 篇4

一、银行风险的定义

学者称风险即不确定性, 经过某一时间间隔, 具有一定区间的最大可能损失。

风险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危险事件出现的概率;二是一旦危险出现, 其后果严重程度和损失的大小。如果将这两部分的量化指标综合, 就是风险的表征, 或称风险系数。

风险和时间是同一事物的两个相反方面。时间会改变风险, 风险的本质是由时间的范围来塑造。未来不仅提供风险, 同样也提供机遇。机会与风险同在, 机遇与挑战并存。

二、银行风险的种类

按风险损害的对象分有:财产风险、人身风险、责任风险、信用风险;

按风险的性质分有:纯粹风险、投机风险、收益风险;

按损失的原因分有:自然风险、社会风险、经济风险、法律风险、技术风险、政治风险;

按风险涉及的范围分有:特定风险、基本风险。

根据新巴塞尔协议内容, 商业银行的风险主要有三大风险:信用风险、操作风险和市场风险。下面就谈谈信用风险的成因及防范。

三、信用风险的成因

信用风险, 指受信方拒绝或无力按时、全额支付所欠债务时, 给信用提供方带来的潜在损失。它一般分为商业信用风险和银行信用风险。银行信用是指银行为了在未来获取利息并收回本金, 而向借款人提供贷款。但是在还款过程中, 人们可能会违反、撤消、重新协商或更改即定的契约, 从而给信用提供方造成损失。

信用风险是商业银行面临的重要风险。

银行信用风险产生的原因, 主要有以下几种:

1. 缺乏诚信道德。

现在的经济领域, 不讲信用现象时有发生, 少数信用卡常被恶意透支, 部分银行承兑汇票到期不能承兑, 有些银行贷款被想方设法逃废。这些违约行为, 是缺乏诚信道德的表现。不佳的信用环境, 是构成银行信用风险的主要原因。

2. 缺乏信息对称。

目前, 社会化信用服务体系薄弱, 银行信息来源单一化。市场信息提供的是外部信息, 导致信息分布严重不对称。在银行的贷后管理上, 借款人在信息对称方面占据优势, 还贷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自身的还款意愿, 银行仅能对借款人的收入、家庭状况及提供的相关信息有所掌握, 局限性很大。此种信息不对称, 容易造成银行在贷款管理决策上的失误, 形成难以避免的信用风险。

3. 缺乏完善体制。

由于体制不完善, 特别是国有企业改制时, 国有资产随意处置, 银行债务被大量逃废, 改制后的企业, 有的虽然承认改制前的银行债务, 但往往是“千年不赖, 万年不还”。当改制前或改制后的企业因经营不善濒临倒闭时, 现行体制以维护弱者利益为前提, 变卖的资产优先安置职工, 银行债务按顺序被放置在最后。此种状况形成的坏账、呆账, 增加了银行的信用风险。

4. 缺乏管理技术。

信用风险管理是银行风险管理的组成部分, 其管理技术是一项系统工程。就信用风险来说, 个人和企业的诚信缺乏有效技术加以评判和衡量, 市场因素的风险隐患缺乏预警防范系统。此种信用风险管理技术的缺乏, 客观上起到了难以避免产生银行信用风险的作用。

四、信用风险的防范

1. 构建信用环境。

从古至今, 人与人交往, 讲的是信用。银行应当利用多种舆论工具进行信用道德观念教育, 包括对不讲信用的企业和个人进行依法惩处的反面教育, 让人们树立“信用是成本, 信用是资本”的观念。归纳起来, 用广泛宣传, 内部制约、法律措施三管齐下的方法, 不断改善信用环境, 防范和控制信用风险。

2. 建立信用体系。

目前, 我国的信用体系不健全, 无专门系统查询个人和企业的诚信资料, 应当联合工商、税务、公安、银行、企业等有关部门, 建立基础数据库。数据库中应包含个人和企业的详细信用记录, 并定期不定期地进行信用等级评定, 让银行择优选择投资对象, 降低信用风险。

3. 完善保障措施。

银行放贷并按期收回本息是赖以生存的基础, 为保证贷款本息有效收回, 应完善保障措施。一是实行贷款准入制度。对申请贷款的个人和企业进行贷款资格认定, 排除不符合资格的贷款对象。二是进行信用等级评定, 实行择优扶持策略, 杜绝盲目放贷。三是严格贷款手续, 做到合规合法。四是以资产抵押为主, 避免和减少损失。资产抵押是防止贷款损失最有效的措施, 应当完备抵押手续。五是实行贷款三查, 实施责任追究, 用以增强放贷人员的工作责任心。

4. 建立维权机制。

民间借贷有“父债子还”的惯例, 银行对已经产生信用风险的违约贷款, 应当建立维权机制。一是国家应当建立维护银行债权的法规, 防止地方保护主义。二是由银行聘请法律顾问, 保障债权追索的合法有效。三是对特殊情况违约但可追回的贷款, 实施不间断的追回措施。四是对已经产生风险和信用度很差的对象, 走诉讼维权之路, 力争变卖资产收回贷款本息, 尽量减少损失。

5. 借鉴国际经验。

管理和控制信用风险, 各国银行都在探索成功之路, 应当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先进模式, 运用期货合约对冲信用风险;运用贷款转让降低信用风险;运用信用联系票据提供信用保护。总之, 要在借鉴国际经验的基础上, 结合我国信用建设中的实情, 建立风险管理系统, 采用多种形式, 最大限度地遏制信用风险。

参考文献

[1]白雪梅, 孙慧敏.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成因与管理.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2010

银行防范和化解风险预案 篇5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防范和化解XXXXX银行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本行)风险,落实有关岗位和人员的责任,促进本行平稳运行与健康发展,改进和加强本行对“三农”、对社区的服务,维护正常秩序和日常平安,特制定本预案。

第二条

防范和化解本行风险,遵循“自我救助为主、外部扶持为辅”的原则,按照“一般性本行自主防范并解决;必要时有条件调剂自己缓解临时支付风险;当地政府依法管理。组织有关部门防范和处置风险;业务监管机关承担监管责任,适时予以有代价的政策扶持”的思路,落实好各方责任。

第三条

防范和化解本行风险,实行董事长负责制,分别制定并落实正常的持续性发展措施、治理性的整改与救助措施或处置性的整顿与后备退出措施。

第二章

风险类别与防范处置措施

第四条

本行经营管理中的风险按照成因与表现形式,主要划分为以下种类:

一、支付风险,也称流动性风险。指本行因资产流动性不足或其他突发事件而导致不能正常对外支付,导致银行信誉受损,并可能引发挤兑**,危及区域内金融平稳运行。

二、操作风险。本行由于内部控制失效及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导致业务操作中出现越权、失误、帐外经营等种种违规甚至违法现象,使本行蒙受损失。

三、道德风险。指因主要负责人或员工在经营管理中的隐瞒、欺诈、挪用和盗用资金、转移资产、内外勾结等恶意经营行为给本行造成损失的风险。

四、市场风险。由于市场波动和变化,本行资产业务可能面临损失的危险。

五、信贷风险。因借款人或交易对方未能履行偿债责任而面临的风险。

第五条

支付风险的防范与化解

一、本行经营班子严格头寸管理,做好对定期存款到期日统计分析,分析活期存款支付情况,匡算好资金头寸,留足备付金,确保正常支付,并制定支付风险处置预案;严格执行资产负债比例指标管理,认真分析业务变化情况与发展趋势,促使资产与负债总量均衡、结构对称、比例合理,保证自身经营的效益性、安全性、流动性;一旦出现支付困难,应立即启动支付风险处置预案,落实自救措施,同时向当地政府和监管机构报告。

二、本行监事要切实发挥职能作用,加强对本行支付能力的监控指导和监督其保持合理的资产流动性。

三、内审岗位必须加强对本行的非现场监管,重点强化对支付能力的监控。建立并落实支付风险预警报告制度,随时匡算备付率,未达到法定备付率规定的要及时向直接监管机构上报支付预警报告,监管机构应及时提出处置意见。对确属临时性资金短缺的,应申请动用存款准备金予以支持,对酿成区域性、系统性支付危机的,本行应查处有关责任人,并实施责任追究。

第六条

操作风险和道德风险的防范与化解

一、本行强化约束机制,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按照“自主经营、自我约束、自我发展、自担风险”的“四自”原则,建立健全激励约束机制,自觉完善信贷管理、会计财务、风险控制等内控制度,重点规范一线业务岗位的工作流程和操作标准,确保各岗位责任落实,相互制衡,切实防范操作风险;健全和完善法人治理,落实决策权、经营权、监督权的相对独立与相互制约;实行员工竞聘上岗;重视对职工的思想道德教育,加强业务操作培训和法律法规及专业知识教育。

二、本行健全和完善各项内控制度,加大对内控制度建立与执行情况的检查力度;注意操作岗位轮换与交流,按照条件和程序选举聘任并引进人才。董事长、行长、监事职位分设;发挥内部稽核作用,严格执行对银行主要负责人和会计、财务、信贷等重要岗位的离任、离岗审计与稽核,从眼查处违规违纪行为;组织好对全体职工的教育培训,做好思想政治工作,保持队伍思想稳定,努力提高队伍的政治、道德、业务素质。

三、内审要充分发挥非现场监管的分析预警作用,落实人员加强内控制度建立与执行情况的现场检查,发现有违规行为或存在风险隐患的,提出限期整改的措施和要求,并对整改情况进行跟踪检查。对已出现的风险,应建议并督促对责任人进行依法处置。对违规经营的要按照有关规定及时查处,触犯法律的移送司法机关追究法律责任。

第七条

市场风险和信贷风险的防范与化解

一、本行要根据隆昌经济运行与增量资金来源情况,合理调整资产结构特别是信贷结构,坚持依法审慎经营。遵守银行业监管机关的审慎监管比例及监管法规和政策要求,坚持服务“三农”和社区及县域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拓宽服务领域、创新服务品种、增加服务手段,增强和完善服务功能。积极建立客户信用档案,对客户开展动态,科学的授信,促进信贷资金的有效、安全运用,防止信贷资金向行业、个别贷款户和关联客户的集中。建立“分类管理、分别授权、职责明确、程序清晰、责任落实”的授信体系。规范开办农户及小企业的小额信用贷款和联保贷款。推广发起银行的信贷经营与管理好经验,并结合隆昌经济运行实际,进行积极创新。明确执行各级授信权限、额度、程序。落实贷前调查、贷时审查、贷后检查、到期清收、风险分类、计提拨备、资产保全、依法起诉、损失弥补、责任追究等制度。实施贷款责任追究制度,对超越审慎监管比例、跨地区贷款、贷款逆程序操作、匿名贷款、贷款手续不齐、合同要素不全、转移用途等违规的责任人,根据损失大小予以经济、行政处罚,直至追究法律责任。

二、本行经营班子要高度重视职能部门和营业机构的业务指导与监督检查,发挥好技术保障与操作指导职能。加大对各个岗位、职能机构的稽核检查力度,对资金运用、成本管理等加强监测、检查、指导和引导,合理调整信贷投向与结构,促进本行增加盈利能力。

三、内审应积极引导和监控为“三农”服务、为县域服务的宗旨,对全行资金运用和成本管理给予及时的政策咨询与指导。按旬监控,按月收集、整理、分析,并向监管机关报送有关报表资料,对经营指标出现异常变化的需配合接受现场检查,制定出处置措施,及时化解潜在风险。

第三章

防范与处置风险责任

第八条

本行在风险防范和处置工作中的责任

一、本行的责任

1、董事长、经营班子承担风险防范与处置领导工作,董事长对银行承担基本规章制度缺失的责任,行长对银行承担经营管理责任。

2、董事长的责任:检查银行经营班子风险防范及处置预案制定与落实情况;抽查职能部门是否按风险处置预案开展工作;督促经营班子、监事及时查处人员违规问题;对自身难以控制和化解的风险,及时报告直接监管机关和有关部门。

3、行长的责任:坚持服务“三农”、服务县域经济宗旨,严格执行国家经济金融政策,坚持勤俭办行、依法经营;严格按照有关法律法规要求,健全本行各项内控制度和业务操作程序;检查职能部门工作责任落实及职责履行情况;组织对报表、资料分析预测,并提出预防性措施,防范风险产生;重点监控高风险岗位,控制风险隐患;组织有关职能部门对高风险岗位、部门和高风险资产及时制定处置措施并实施;

4、本行职能部门责任:组织部门职工按工作岗位职责要求,开展防范、处置风险的具体工作;监控并分析报表、资料,加强财务核算、成本管理、盈亏分析、风险识别、趋势判断,对可疑现象深入分析,提出处置建议,向行长和董事长报告;做好对业务经营、业务操作的督查;在本职范围内,切实履行防范和处置风险责任,避免失职、渎职和违规、违法。

二、本行营业机构责任

1、本行部门负责人为单位的风险防范与处置第一责任人,承担经营管理责任。

2、营业机构的负责人责任:执行本行领导、经营班子的决议和决定,严格执行国家经济金融政策,坚持勤俭办行、依法经营;严格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和上级要求,规范各项内控制度和业务操作程序;检查职工履行岗位职责与完成工作质量情况;分析报表、资料,主动防范风险,发现异常情况及时向上级和监管机关报告;组织职工自主处置突发风险,消除风险隐患;确保报表和资料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

3、职工处置风险责任:勤勉工作,遵纪守法,规范操作,热忱服务,抵制违法,检举非法,忠诚事业,恪尽职守。

第九条

争取党政支持,防范化解和处置风险

本行一旦出现自身不可抗拒于防范的风险,在自身积极应对风险的同时,即在出险的工作日或发案的第一时间报告监管部门和隆昌党政有关负责人。及时控制风险,避免事态扩展,发挥地方党政在领导防范和处置风险方面的责任。本行积极配合有关部门防范和处置风险,维护社会稳定;争取党政支持,打击逃废债,查处银行案件,建立良好的社会信用环境,维护农村金融秩序稳定。

第十条

争取监管部门支持,防范和处置风险

1、本行一旦出险,即在第一时间和营业工作日内报告银行业监管机构和中国人民银行隆昌县支行。争取银行业监管部门和中国人民银行帮助处置风险,预防风险扩散,防范区域性风险。

2、配合监管机构落实风险防范与处之责任:组织各职能部门按风险处置预案要求履行配合监管机构的工作职责,按照监管要求落实风险防范与处置的具体责任;配合依法开展的现场检查和非现场监测,做好信息统计和风险评估;落实监管对异常情况和风险隐患提出的预防性、警示性、处置性措施,并实施跟踪汇报;接受监管部门约见,采取具体的风险处置性措施,确保措施到位,整改到位;配合监管机构查处违规违法经营,惩处恶性竞争,维护金融秩序;配合监管部门督促落实所有者、经营者、管理者、负债者、责任人的责任,确保银行的整改到位;配合监管部门向地方党政提供监管数据及有关信息,对风险提出预警,共同主动处置风险,接受协调解决突发事件;配合惩治虚假信息,确保数据真实。

第四章

信息反馈

第十一条

本行主动建立有效的信息沟通机制,加强信息反馈和沟通,以确保及时研究和解决各种突发事件,排除风险隐患。

第十二条

信息反馈的基本途径与主要形式:电话、信息专报、报表、公文几种形式。对突发事件采取及时电话通报、事后补充书面正式报告;对于一般信息和报表,主要采取电子文档方式报送;非紧急性的请示、报告,通过日常公文程序处理。

第十三条

建立信息的“双线”反馈机制。本行对突发事件、案件等重大风险,确保在8小时内电话报告直接监管机关和中国人民银行。对可能危及金融安全和社会稳定的重大问题,立即报告当地党政;配合隆昌县监管办事处按照风险处置的意见,抓好落实,并将落实情况报告上级监管机关。

本行的风险紧急请示与应对争取在两个工作日内得到回复与应对,并作出进一步的风险防范和处置。在风险处置完毕的10个工作日,将事态与风险处置结果报监管部门,抄送地方党政有关方面。

第五章

附则

第十四条

本预案适用于防范和处置本行的风险。第十五条

本预案由XXXXX银行负责解释和修改。第十六条

网络银行操作风险法律防范研究 篇6

关键词:网络银行;操作风险;法律防范

一、网络银行操作风险的涵义

(一)网络银行操作风险的定义

银行中的多者都会伴随着这样一个问题,即,操作风险问题,其在虚拟的网络银行中更是多发甚至频发,且至今也没有明确有效的解决方案。该问题存在的最基本的难点就在于定义界定不明。

本文姑且将网络银行操作风险的定义界定为由于网络银行中的内部程序、人员、系统的不完善或失误,以及外部事件而导致网络银行直接或间接损失的风险[1]。

(二)网络银行操作风险的类型

1975年,“十国集团”和瑞士、卢森堡的中央银行行长成立了银行法规与监管事务委员会,也就是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其主要成员包括十国集团中央银行与银行监管部门的代表。该委员会就有关银行国际监管事宜制定一系列的规定,即大家所称的巴塞尔协议。

巴塞尔委员会将操作风险评估为系统自身缺陷问题,或有问题的内部过程、人员等外因而引发的不确定多方面利益缺失危险。并感知到了操作风险的重要性,故把操作风险作为巴塞尔新协议框架的一部分作为征求意见,随之将其作为分析风险和监管资本的新领域明确纳入新协议,这是一具有重要意义的举措。关于网络银行操作风险的类型,有很多种不同的分类标准,但其中以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的划分最为典型。按照损失类型可对其进行归类,主要有以下七种:内部欺诈、外部欺诈、雇员活动和工作场地危险预警问题、客户、产品和业务活动问题、银行维护资本的失误资金的破坏、业务中断和系统错误、执行、交付和过程管理[2]。

二、网络银行操作风险法律防范的现状与问题

(一)巴塞尔文件对网络银行操作风险的监管规定

1.发展一个适当的风险管理环境

其中两个方面可以作为具体参考:一是实体上,要保证董事会和总经营层的有效监督;二是程序上,有一套流畅的操作风险监管程序。

具体而言,首先,高层要保证由具有相应的经验和技术水平的合格工作人员来操作网络银行的业务,工作人员必须对其工作范围内的事项和职责范围内的事项负起责任。其次,要保证管理者和其他的风险管理者沟通的有效性,已达到内部信息的协调。最后,独立的内部审计是流畅运行的操作风险监管制度举足轻重的一节。

2.对风险进行识别-衡量-控制

风险的识别:可以通过自我“风险评估、风险制图、关键风险指示器、风险门槛和记分卡”等方法对风险进行判断。内部因素与外部因素的变化都会或多或少对银行目标的实现产生影响,因此,同时考虑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的变化才能完成有效的风险识别。

风险的衡量:操作损失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与损失多少的潜在性构成了风险衡量的两个主要方面。首先,需要大量完整且准确的数据;其次,健全的内部报告机制也是必不可少的。只有这样也有可能对这两方面进行有效的衡量。

风险的控制:银行应该根据操作风险的不同的种类,采用不相同的控制措施。可将操作风险分为可控制的和不可控制的两种。面对前者,银行则要处理控制程序的问题或选择用来承受风险的其他适当工具。而面对后者,银行则可直接选择不接受该风险,放弃与该风险进行抗争绝不浪费资源进行无畏的抗争,做法就是将与该风险挂钩的业务通通彻底撤回或者保守地缩小业务范围。

3.对监管角色的定位

只有制定关于操作风险的具体监管策略才够对其进行宏观上一直、均衡并且科学的监管,毋庸置疑的是这个监管策略应当由监管者来制定,同时成立一个对该策略进行定期检查的机构所谓监管者正是监督和管理的人,要想使其监督管理效果显著,就必须赋予其相当程度的决策权。监管者完全可以要求银行作出具体的工作计划,并为银行的发展出谋划策,令该银行付诸行动,并且监管者的“监”绝对不能是空话,必须在其监督过后提供有用处的回馈建议。

4.对信息的披露要求

关于监管过程中市场约束的重要性是新巴塞尔协议着重强调的内容。而如果要使市场的约束能力有所提高,则银行必须经常及时的公开信息,也就是信息披露。因此,提高信息披露是新巴塞尔协议的要求。然而,对操作风险信息披露的范围有必要进一步的确定。

(二)我国网络银行操作风险法律防范的现状与问题

1.网络银行操作风险防范的法律体系不健全

专门的网络银行法律缺位,针对网络银行的法律,国家层面的立法仅有2004年8月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签名法》这一部。专门针对网络银行的部门法规倒是有两部,即:银监会颁布的《电子银行业务管理办法》和《电子银行安全评估指引》,但基于网络银行已经广泛涉及到人们的权利义务关系,因此部门法规明显效力不够,非常有必要针对网络银行操作风险防范制定专门的法律。

2.重基层人员管理,轻高层管理人员管理

国内银行在操作风险管理上严格对待基层员工,宽泛要求高级工作人员。在他们眼中,只有基层操作人员才有发生操作风险的可能,这显然是一个不容置疑的错误理念。基层操作人员几乎吸引了银行内部部审计部门的全部目光,他们将大部分的力气都用在了对基层员工的纠察上,平日里缺少对高级职工审计的重视,以致内控制度未能对高级管理人员形成有力的监督管理,加之由于我国相关法律法规对高级管理人员的控制不力,以至于形成人治大于法制的局面,行内职工被“胁迫”犯罪。

3.重事后管理,轻事前防范

对于操作风险我国往往是损失事件发生后才有所行动,一般的措施就是不定期并且不规范的临检,在幸运得情况下可能找到局部漏洞,然后就是设法补漏和处置有关人员等等。这是典型的弃事前防范和事中控制于不顾的行为,也即是管理体系不健全。

4.权利义务分配不明确,对客户利益的保护不足

就目前的状况来看,客户想要申请网上银行服务都避免不了要同银行鑒定一份,“网络银行服务协议”。客户绝对不具有选择的余地,据了解在一般情况下,客户根本就不会阅读协议的内容,而是直接点击“同意协议内容”的按钮,该协议一旦签订就被视为接受该服务协议的全部内容。在这样的情况下签订这样的协议对客户来讲是极其不利的。

三、我国网络银行操作风险防范法律制度的完善

(一)新巴塞尔协议对我国网络银行操作风险防范的启示

若想在最大程度上对网络银行操作风险进行防范,必须建立牢固的权责明晰的风险管理架构。第一,建立隶属于董事会的风险治理委员会,由董事会对银行风险管理负终极责任;第二,风险管理部门必须与业务部门分离,并具有独立地位。如果稳妥起见可以设置首席风险管理官,听命于风险管理委员会并对其负责;第三,各具体业务中出现的风险事件由各部门的业务主管或业务经理负责。

(二)网络银行操作风险法律防范的具体举措

1.立法层面全方位防范

(1)加强事前防范。防患于未然,将危害扼杀于萌芽状态无疑是解决问题控制风险的最好举措,不会给客户带来任何现实的损失。

第一,做好事前的普及宣传工作。①不断强化基层职工的法律素养,并规定其工作必须严格按照银行的业务规则进行。②遏制非基层操作人员利用其身上的“大权”对基层工作人员施加压力是指违规操作。

第二,强制性信息披露制度的建立。银行应当设立专门的岗位时刻监控客户账户动向,当客户的账户出现非正常状况时,该岗位的工作人员就需要将此状况向客户披露。在这方面,中国的有关规定应当从美国《银行保密法》中借鉴学习,开通网络银行账户应该设置更加严密的程序和更高的标准,同时银行还应创设判别异常举动的监测体系,并在出现异常情况时向储户告知。比如我国可以对大额转账或短时间内多次转账的账户附加限制操作环节。

(2)填补刑事立法的空白。随着网络犯罪的普及与危害程度的增高,《刑法》也相应地加大了对网络欺诈犯罪的打击力度,但仅加大打击力度是远远不够的,我国对信息网络犯罪的规定是很浅显、粗糙的。在有关操作风险的案例中,高层管理人员虽然不是案件的直接责任人,但其也应该受到法律的制裁,而事后却并没有对这些高级管理人员进行相应的惩罚,高级管理人员仅仅是“引咎辞职”[3]。事实上,关于聘请代理人作为高级管理人员,而高管们又利用职权违法的问题我们忽略了一个可能极为有效的解决办法,那就是利用对代理人至关重要的声誉来约束他们。委托人之所以不惜花重金聘请高管并肯将公司或者企业交到他们手上就是看中了代理人所具有的管理技能和从业经验,职业声誉无疑也是委托人们的关注点。所以良好的职业声誉对于代理人来说极其重要,如果法律法规对高层管理人员的失职行为能够采取类似强制公开赔礼道歉的惩罚办法,那么就能够对高层管理人员起到很好的事前防范作用,并能够使其规范自身行为做好本职工作。

2.明晰各法律关系中当事人的权利、义务与责任

(1)银行与客户间的权利义务关系。银行在网络银行的交易过程中,常常倚仗着其金融大亨的角色,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采取格式合同条款等不正当手段,排斥客户权利,扩大自身权利加重客户义务,减轻自身义务,加大了客户合法权益被侵犯的可能性。并且银行掌控着其与客户进行网络银行业务交易的全部数据、资料,银行如果想要修改或者删除对其自身不利的信息岂不是轻而易举的事。这就使得对客户利益的保障更加困难,使客户彻底地处于弱势境地,我们必须设法改变这种不平等的局面。

因此,必须将加强对客户利益的维护,严禁银行与客户签订的合同中出现明显不利于客户利益保护的歧视性或不公平的条款等体现对客户倾斜性的保护的规定融入在相关立法工作中。银行与其客户之间签订的合同中有关责任分担的条款应当具体明确。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对在网络银行运行过程中形成的法律关系中的各法律主体的权利、义务、责任法定化、明确化。同时应当针对网络及及网络交易等问题制定专门的法律法规,提高法律法规的课操作性,使之更为规范化,更好的调整这一新型的法律关系。

同时,将银行无法正确执行客户指令的情形不对主客观因素进行综合考量,而“一刀切式”地认定为不可抗力,从而免除银行的法律责任,明显是对客户利益保护不周。我们理应在法律上设立某项制度对其进行专门的规定,规定银行对网络银行交易流程当中出现的可能没有办法准确实行顾客指令的情况进行预预先认定。分两种情况进行具体设定,首先,对其中认定为不可抗力较为合理情形归于免责条款,同时由双方基于平等自愿约定举证责任相关内容等;其次,对其中视为不可抗力明显不合理的情形,应根据具体情况承担各自的责任。通过这样的方式弥补将所有不能正确执行客户指令的行为笼统的全部归结为不可抗力直接作为网络银行免责条款的规定的缺陷。

(2)银行与网络服务商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在网络银行运行的过程中,银行一般要签订两份协议,一份是与网络服务商之间签订的协议,另一份是与软硬件提供商之间签订的协议。在这两份协议中一定要对以下内容进行具体明确的约定:第一是提供的服务或者产品的质量问题,一定要保证服务和产品的先进性。第二是若发生故障造成损失,故障的排除和损失的赔偿问题,必须对双方的权利义务进行具体确定的约定,以避免事故发生时赔偿、追索等不必要的麻烦。

3.监管重心的转移

随着网上银行运转结构愈加复杂和涉及主体的多元化,监管,作为银行操作风险防范体系中绝对不可或缺的一个组成部分,也将在保障网络银行的安全运转中发挥举足轻重的功效。监管可以检测并且修正在管理操作风险过程体现出来的实体和程序方面的缺陷,将操作风险损失事件发生的可能性降到最低。仅凭监管机构单方面的力量很难充分地实现对网络银行的监管,因此,银行为了达到银行内部、外部审计相互配合发挥作用,合理预测,共同控制风险[4]的目的仍需要引进外部审计。但是我国银行往往将重心放在内部审计上,对于外部审计缺少规范化管理,同时在专门的机构人员的配置上也不完善。我认为为了切实对网络银行的运行进行监管应当加强银行与专业的审计机构在工作中的合作力度增强它们之间的亲密度,合理划分各自的监管义务,并且定期对其义务履行情况进行审查。

除此之外,因为网络银行打破了地域之间的界限,真正实现了网络全球通,相应的监管范围随之扩大。因此,要加强国际监管的合作,将监管的网全方位扩展。

4.利用商业保险缓释操作风险损失

操作风险发生的几率在网络银行这虚拟世界中要高于现实的实体银行。在发生风险事件时,商业保险或多或少能够提供一些经济上的补偿,能够在约定的范围内起到缩小银行由此遭受的亏损的作用。然而,我国的保险市场特别是操作风险保险市场不发达,保险公司推出的针对操作风险的保险产品十分缺乏,这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商业银行对操作风险的缓释和转移[5]。如今很多外国保险业内已经推行了保障网络安全的险种,并且业务前景一片光明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就中国而言,应当学习借鉴国外领先的经验,“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抓准时机推行符合我国客观实际的险种,以防范操作风险,为其网络银行保驾护航。并在相关法律中加以规定,办理有关的网上银行业务应当配以相应的网络保险,以维护网络银行的健康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张素华著:《网络银行风险监管法律问题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23页。

[2]李婧:《网络银行操作风险监管研究》,硕士学位论文,西南财经大学,2007,第24页。

[3]王琪:《防范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法律问题研究》,硕士学位论文,中国政法大学,2011,第18页。

[4]杨婷婷:《商业银行电子银行操作风险法律控制研究》,载《法制与经济》2010年总第213期,2月,第105页。

[5]梁爽:《网络银行的法律风险防范问题》,载《金融理论与实践》2011年第4期,3月,第117页。

作者简介:

影子银行的风险与防范 篇7

金融稳定理事会认为广义的“影子银行”是指在传统银行体系之外涉及信用中介的活动和机构。狭义的“影子银行”是指可能引起系统性风险和监管套利的非银行信用中介机构。从世界范围来看, “影子银行”体系主要由以下部分构成, 一是证券化机构, 主要功能是将传统金融产品证券化;二是市场化的金融公司, 主要包括货币市场共同基金、对冲基金、风险投资和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等;另外, 还有结构化投资机构及证券经纪公司。

二、影子银行在我国的发展及其风险解析

虽然中国的金融市场仍处于起步阶段, 没有形成与发达国家相似的影子银行体系, 但作为一种信用中介, 影子银行在中国的确存在。从影子银行的载体看, 主要有资产证券化、银行的资产负债表外业务、民间借贷、非法集资等, 而由这些载体, 也引发了一系列的风险:

一是资产证券化的风险。资产证券化的风险表现形式主要是商业银行隐性担保、资本不足和集中度风险及政府投融资公司平台违约风险。银行在贷款移出表外后仍承担着贷后管理、到期收回等实质上的法律责任和风险。银行虽然可以通过银信合作将资本转移出表外, 表面上看可以减少资本要求, 并规避了相应的准备金计提与资本监管要求, 但实际资本金不足风险并没有消除。

二是高杠杆率的风险。一方面, 商业银行过度参与影子银行业务, 如果影子银行高杠杆率的危机爆发, 损失就会传递到商业银行。另一方面, 影子银行会加快社会资本虚拟化, 在对影子银行的资产流向进行分析后不难发现, 影子银行的资金很大部分进入了房地产、地方政府基建项目等领域, 当经济出现波动后, 资产泡沫随之破裂, 影子银行的资金流就会断裂, 其盈利模式也将难以为继。

三是银行表外业务风险。近年来, 由于受贷款规模限制, 银行加大了与信托公司的合作力度, 通过发行理财产品, 将本来应该表内发放的贷款委托信托公司进行发放。通过银信合作, 银行虽然将表内资产移至表外, 规避了对贷款规模的限制, 但信托公司实质上只是起到投资管道作用, 最终风险还是由银行承担, 表外风险可能转化为表内风险。

四是民间借贷的风险。主要表现为民间高利贷, 由于借贷利率过高, 造成中小企业和家庭财务负担沉重, 加剧破产危机, 以致在部分地区引发社会不稳定隐患。除此之外, 部分民间借贷已经通过银行渠道向正规金融机构传递, 民间资金链条一旦断裂, 就有可能危及其他正规的金融机构, 从而放大系统性风险。

三、影子银行体系风险防范政策建议

随着金融业的发展, 银行、保险、证券机构等彼此交融, 行业界限越来越模糊, 影子银行所创造的金融工具几乎突破了所有的金融组织的界限。因此, 我们应该采取合理有效的措施, 积极防范影子银行带来的风险。

第一, 严格界定影子银行的业务范围, 将影子银行系统纳入统一监管。影子银行不同于一般商业银行, 由于其业务性质的不同, 处于风险监管的真空地带, 因此, 界定其业务范围, 对于控制业务风险尤为重要。对于银信合作理财产品, 加强对其是否符合再包装投放风险标准的监管, 严格控制创新工具的泡沫, 尤其要控制以房屋为抵押的次贷危机的产生。

第二, 建立商业银行与影子银行之间的“防火墙”, 强化金融机构自身风险管理。主要是建立实体银行与影子银行之间资金流通的防火墙, 阻断影子银行风险向实体银行的传导, 特别是要加强对资产证券化产品风险的监管, 严格控制高杠杆率的产品, 加强金融机构操作风险的监管, 严格禁止金融机构参加民间金融拆借, 特别加强对私募基金资金流动的监管, 防止私募基金流动对银行存款产生重大冲击。

银行员工道德风险防范研究 篇8

一、新形势下银行道德风险的主要特征

(一) 道德风险的产生带有客观必然性, 只要市场经济存在, 道德风险就无法回避

按照契约理论, 避免道德风险需要签订契约的双方处于信息对等的地位, 当事人双方之间的信息必须是完全的。而这在自由市场经济中是不可能的。商业银行决策层、经营层和管理对象, 由于实行区间和空间的原因, 在分级管理体制下。加上大多不拥有与其职权相适应的产权, 并无足够的经济能力对决策或经营成果负责。或者只负有微不足道的责任, 而每个人都是相对独立的利益主体, 加上对管理者约束力软化, 于是道德风险产生也就变得必然。因此。道德风险实际上是人们将不为自己的行为承担全部后果时变得不太谨慎的行为倾向, 实际上是一种典型的操作风险。而国际上已将操作风险列为与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并列的三大风险之一, 也就是说道德风险已成为商业银行第二大风险源。

(二) 道德风险以团体或个人利益为目标

道德风险是市场中交易的一方违反市场机制的一般要求或道德规范, 利用各种便利条件谋求自身利益最大化而让对方承担损失的可能性。道德风险形成原因:一是为满足生存需要而谋取更多的货币收入所形成的, 二是期望自己的价值得到所在企业或社会的承认, 并谋求与之对称的待遇。由此而产生的不正当行为。此外还有管理体制和风险防范机制存在问题方面的原因, 但有一条本质原因就是商业银行从业人员道德风险的发生其立足点是为本人需要, 是以满足自己的需要、保全自己、谋取个人或小团体利益为价值取向。

(三) 道德风险是以信息不对称、制度不完善、管理不到位为条件的

道德风险是当事人之间获取的信息不对称或信息不完整, 当管理成本太高以至超过管理收益时, 在获取信息方面占优势的一方有可能为实现其自身利益最大化, 在监督不到位的情况下采取不利于他人的行动, 侵占他人的利益。在商业银行内部, 银行决策层、经营层明知其作为或不作为不符合商业银行的长远利益, 但因认为这种作为或不作为可能不被发现或即使被发现所带来的损失也小于所带来的收益而作出的决策或行为。

(四) 道德风险造成的危害极大

道德风险越来越可能成为导致商业银行资产质量恶化和经营效率低下的重要原因, 对商业银行的经营绩效和长远发展产生重大影响。道德风险高是导致案件频发的一个关键因素。道德风险直接导致公众对银行信用程度的降低, 由道德风险导致的社会风险和诱发的系统风险不容忽视, 道德风险败坏了遵纪守法、爱岗敬业、尽职尽责、奉献人生的良好社会风气, 扰乱金融市场秩序, 致使员工落伍。道德风险的发生对金融风险集聚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从而引发区域性的金融危机, 损害存款人利益, 影响社会稳定。近年来, 国内外大量金融案例表明, 道德风险已成为主要金融风险, 道德风险造成的损失和影响, 有时甚至超过市场风险。

(五) 道德风险是一种损失的可能性, 因而是可以制止或化解的

道德风险虽无法根除, 但这并非意味着对此束手无策。道德风险产生的根源在于从业人员的道德素质低下, 产生的条件在于信息不对称或管理不到位, 只要能通过某种制度设计增加信息的透明度。消除这种不确定性或提高从业人员的道德素质, 就会降低道德风险发生的概率。

二、银行防范道德风险的有效措施

(一) 从强化员工学习和职业操守教育入手, 全面建设诚信企业文化

针对员工的具体情况, 强化职业道德和风险意识教育, 安排部署周密的培训计划, 增强员工的责任心、意志力, 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是非观和价值观, 提升经营行管理人员职业操守和风险意识。充分发挥党、政、工、团职能, 齐抓共管, 形成合力, 认真开展反腐倡廉教育, 多形式、多层次、全方位的开展思想道德教育、普法教育、规章制度教育, 增强员工遵纪守法的自觉性和拒腐防变的能力, 筑起坚实的思想防线。

(二) 从强化内部管理制度和体制创新入手, 规范员工业务操作行为

防范道德风险要从制度创新、体制创新、管理方式创新多方面入手, 通过制定“刚性”的制度加以约束。一是加强人员控制。建立合理的选人、用人机制, 坚持以德为先的用人原则, 对极少数涉嫌营私舞弊、品行恶劣的人, 采取断然措施, 坚决的清理出银行队伍, 永除后患。二是要切实执行业务主管轮岗轮调和强制休假制度。经常留意、排查信贷、会计、出纳等重要岗位人员的行为, 及早发现问题, 对重要岗位要定期进行轮换, 防止长期在一个岗位工作所产生的道德风险。三是要严格规范重要岗位和敏感环节员工八小时内外的行为, 建立相应的员工行为失范排查制度, 对行为失范的员工要及时进行教育, 情节严重的, 要进行严肃处理。

(三) 从强化规章制度观念入手, 不断提高依法治行水平

各经营行领导干部要牢固确立依法合规经营理念, 始终保持高度清醒的头脑, 绝不能涉足违法违规禁区, 发现违法违规的苗头, 要坚决予以遏制。要经常开展案例剖析, 以案说法, 运用反面的教训警醒员工, 不断加深其对法律、制度、规定、操作流程、道德标准的认识, 提高员工按照法律、法规、制度、规定约束自己行为的自觉性, 使其在遇到道德考验时, 能够根据道德指引做出阳光选择。对于应当承担责任的员工, 要加大法律、制度、规定的制裁力度, 做到有法必依, 违法必究, 执法必严, 加强法律、制度、规定的威慑作用, 为银行创造良好的经营管理环境。

(四) 从强化内部和外部监督机制入手, 筑牢道德风险防线

银行贷款风险防范与控制 篇9

对于银行贷款来说, 其风险是与收益是并存的。当银行将款项放出, 那么风险也就随之产生了。如果出现到期后借款人不能按期偿还, 就成了银行货款的风险所在。其具体现表现包括逾期贷款、呆滞贷款、呆账贷款。

一、银行贷款风险的主要成因分析

产生贷款风险的原因有很多。但我们可以按主客观因素大致分为以下二大类。

一类是借款人主观不愿意如期偿还贷款。有些借款人并不是没有偿还能力, 而是主观上对于信贷的法律认知不够, 甚至弄虚作假, 用假账来欺骗银行相关部门, 最终达到有钱不还的目的, 或者以新货偿货的情况。当然也有些小额个人贷款, 如学生助学金等, 也会出现有借无还的情况, 而对于这些个人案例来说, 动用法律程序固然有可能达到缴账的目的, 但未免太劳民伤财。所以, 一直以来, 愿借不愿还的情况还是时有发生。

第二类是货款人由于客观实际情况所致无力如期偿还货款。出现无力偿还的机率高低与银行客户经理的风险防范素质有着十分重要的关系。如果能够大批放出货款又如期收回, 说明这部分客户经理风险意识强, 且进行正确而科学的分析, 有责任心。而相反, 如果客户经理责任意识不强, 风险防范意识不够, 那么可能会出现高比例死账、烂账。当然, 出现贷款人无力偿还的原因也并不都出在贷款专员个人的素质与意识方面。与借款人在贷款期间的经营或生活个方面都有着十分密切的风险, 有些是可预见的, 有些是不可预见的。另外, 借款人最初提供的资质、财务报表等的真实性也都会对贷款风险产生一定的影响。

二、防范银行贷款风险的主要策略

无论是以上哪种原因, 这种风险的主要来源都处于借款人一方, 但是, 对于银行货款风险的防范, 不能只从借款人的偿还能力与意愿方面进行合理的预测, 更重要的是加强银行自身的管理与监控能力。

(一) 加强人的培养

无论各行各业, 人的管理都是最复杂也是最有效的管理方式。对于银行货款来说, 银行自身需要加强对于处理客户贷款的客户经理的培养。一方面是专业能力的培养, 培养其对于信贷的风险防范意识与判断能力。另一方面也可培养其综合素质。爱岗敬业, 即要做到为客户服务又要做到尽量保障资金安全。银行方面也需制定人才培养的大方案, 为每一个客户经理的成长规划路线, 并实施考核机制, 以培养出更多合格而优秀的客户经理。

(二) 加强贷款前的管理

在货款前, 需要做到做到科学核定总量、明确区分种类、严格遵循权限;在用信环节, 做到深入调查、详细审查、充分审议、严格审批, 提出行之有效的限制条件和管理措施;在审查环节, 探索建立独立审查制度、审查合议制度、审查咨询制度以及审查监理制度。对正常贷款, 以加强维护和深度开发为主, 持续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和信用便利;对关注贷款, 密切关注不利因素的变动趋势, 确保担保的有效性和充足性, 抓住客户资产变现、对外融资、改制重组、经营改善等时机相机退出;对可疑贷款, 果断、依法强制清收。

(三) 加强贷后管理

贷后管理就是要不断发现营销机会和客户风险预警信号, 不断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和对策并付诸行动。要建立贷后管理考核体系, 把客户检查过程、信息分析过程、预警预报过程、客户退出过程等纳入信贷工作整体考核范畴, 针对每个管理环节和要素制定考核标准和依据, 促使贷后管理人员经常、自觉、深入地实施贷后管理, 让概念化的管理具体化。要建立差别化的风险监控制度, 在密切监测风险变化的同时, 做好对边缘贷款的动态跟踪和监测, 制订完善的风险监控方案, 及时化解潜在风险。

(四) 加强信货调整力度

市场经营条件下常盛不衰的企业不多, 有前瞻性地加大信贷退出力度, 才能有效防止信贷资产质量恶化。在客户退出上, 要切实实现“三个转变”:一是由事实风险退出向潜在风险退出转变。前移风险关口, 动态跟踪各类贷款迁徙变化趋势, 提高对发展趋势的预见性。二是由被动性退出向主动性退出转变。统筹规划, 尽早打算, 通过催收、核销、审批控制等手段, 主动压缩规模小、效益低、前景差、风险高的企业贷款余额。三是由战术性退出向战略性退出转变。信贷结构调整不能操之过急, 必须掌控好节奏和力度, 防止在退出中形成不良。

三、总结:

作为商业银行, 加强货款的事前、事中、事后的有效管理、控制是形成良好贷款循环的重要保障, 因此, 一定要加强自身素质, 全面做好贷款风险的防范与控制。

摘要:对于银行贷款来说, 其风险是与收益是并存的。当银行将款项放出, 那么风险也就随之产生了。文章在分析了银行货款风险成因的基础上, 提出了作为银行自身, 应加强货款的事前、事中、事后的有效管理、控制, 以形成良好贷款循环, 即一定要加强自身素质, 全面做好贷款风险的防范与控制。

关键词:银行贷款,风险防范,风险控制

参考文献

[1]杨海峰, 孙志勇, 马新伟, 魏广宏.房地产投资的风险及控制风险的对策[J].商业研究.2000 (07)

[2]张国富, 孙金华.高科技风险投资中的风险防范与控制[J].北京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1 (05)

[3]许明朝.信用证欺诈的控制对策[J].武汉金融.2003 (05)

[4]欧亿容.解析高校贷款与风险防范[J].长沙大学学报.2008 (06)

[5]罗大勇.高校贷款风险的控制[J].企业导报.2011 (10)

[6]王习领.浅析高校贷款风险的防范与控制[J].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 (01)

[7]叶肄聪.我国商业银行贷款定价研究的制约因素及对策[J].现代商业.2010 (14)

[8]彭伟.关注高校贷款风险促进教育事业发展[J].北方经贸.2008 (10)

[9]王翊, 郭凯.我国网络银行发展面临的风险与对策[J].新疆金融.2009 (03)

"影子银行"金融风险及防范 篇10

(一) 影子银行的概念及产生

影子银行 (Shadow Banks) , 是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后出现的一个重要金融学概念, 由太平洋投资管理公司执行董事麦卡利首次提出, 原意指通过杠杆操作持有大量证券、债券和复杂金融工具等的金融中间机构, 包括投资银行、对冲基金、货币市场基金、债券保险公司、结构性投资工具等非银行金融机构。

2011年4月, 金融稳定理事会对影子银行作了明确界定, 是指银行监管体系之外, 可能引发系统性风险和监管套利等问题的信用中介体系和信用中介业务。即银行将各种不便交易的大额资产通过特定资产组合或以其特定现金流为支持, 以发行可交易证券进行融资并进行信贷无限扩张。银行通过将某些贷款证券化可以将这些资产移至表外, 提高资本充足率, 将信贷资产的风险通过证券化分散自身风险并解决流动性问题, 提高获利能力。证券化产品在银行体系之外运作, 类似于银行的"影子", 称之为影子银行。

(二) 我国影子银行的表现形式及现状

在我国, 以传统银行信贷以外的其他方式提供资金融通的信用中介机构和业务均可以称为影子银行, 大多集中于以下三种形式:

第一类是商业银行表外业务, 包括银信合作、信贷资产转让、委托贷款等。这类业务的实质是贷款业务表内转表外。如银信合作, 商业银行通过发行信托理财产品向企业贷款, 风险实际转嫁给客户, 具有影子银行的特征。统计数据显示, 2010年前6个月银信合作产品较2009年同期增加2.37万亿元, 表明传统商业银行的信贷规模控制失效, 市场通过影子银行以银信合作等方式释放出大量的资金。截至2011年12月, 上市公司有160份关于委托贷款的公告, 累计贷款额度约210亿元, 放贷利率高于标准银行利率, 有的年利率最高达到24.5%。

第二类是非银行类金融机构业务, 包括信托公司、小额贷款公司、财务公司和典当行资金信托业务等。近年来信托资金增长非常迅速。根据信托业协会的数据, 截至2012年末, 全行业信托资产规模已经扩张至6.98万亿元, 相比三季度末的6.32万亿元, 环比增长10.44%;相比2011年末的4.81万亿元, 实现了45.11%的增长。

第三类是民间金融, 包括民间借贷、地下钱庄等。多年来, 民间金融一直处于国家监管系统之外, 至今其流转速度与资金规模已成为我国影子银行系统的中坚力量, 与很多企业、商业银行建立了盘根错节的复杂利益联系, 通过高于普通商业银行几倍甚至几十倍的利率, 使得银行存款不断外流, 影子银行本身的风险更为凸显, 例如2011年的温州民间借贷危机。

2影子银行的金融风险

影子银行是一种信用传递媒介, 实现信用、期限和流动性的转换。这种信用过程长期游离于监管体系之外, 得不到政府的保障, 导致其脆弱性及潜在风险更为明显。按照金融机构估算, 目前影子银行市场规模约24.4万亿元, 占GDP的46.5% (详见图1) 。

如此大的规模所蕴含的风险直接影响到我国银行业及整个金融市场。其金融风险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 表内业务表外化风险

影子银行业务过度扩张, 使得银行贷款在社会融资总量中的比重下降。从央行最新公布的社会融资总量数据来看, 贷款在社会融资总量中的占比由2002年的92%, 下降至2012年一季度的53.5%。2013年1月份2.54万亿元社会融资规模中, 人民币贷款只占了42.1%, 2012年全年这一比例为52.%。银行通过银信合作等方式将资金移出表外, 减少了资本要求, 并规避了相应的准备金计提和资本监管要求, 表外业务风险系数上升。

以某商业银行为例, 2012年, 该行某支行作为受托行为某借款人以信用方式发放人民币资金信托贷款10亿元, 利率6%, 融资用途为公司营运资金周转。该笔信托贷款贷款人某信托有限责任公司依据委托人该商业银行旗下的一家全资子公司的委托提供。该业务为规避贷款政策限制而进行的典型银信合作, 该行资产通过信托公司由表内进入表外。

(二) 表外业务信用风险

商业银行将贷款通过信托公司等转入表外后, 资金失去监管, 大量投资于政府融资平台、股票市场、房地产等高风险领域, 金融产品还本付息存在重大不确定性, 潜藏信用风险。仍以上述信托贷款为例, 该笔贷款发放后, 借款企业将信托资金转入该企业在另一家商业银行的账户, 资金失去监管, 信用风险加大。

(三) 民间金融扩散风险

民间金融与商业银行之间存在数种风险传递渠道。一是背负银行贷款的中小企业可能从民间借贷市场借款;二是部分企业用银行贷款在民间借贷市场放贷;三是部分银行从业人员参与其中而给银行带来的声誉风险;四是部分银行资金流入民间借贷市场。通过对温州、鄂尔多斯、神木等8个民间融资活跃地区的贷款质量进行监测, 发现上述地区的贷款不良率明显高于全行平均不良率, 说明民间融资等外部风险已传染至银行内部 (详见图2) 。

(四) 金融系统性风险

一是影子银行和商业银行均以资金为交易和经营对象, 因过度竞争造成风险定价过低, 蕴藏系统风险。二是商业银行表外资产游离于资产负债表之外, 资本运作的杠杆率很高。因此, 表外业务过度交易和杠杆操纵增加了金融系统的整体风险。

3防范影子银行风险建议

(一) 完善内部监测体系

一是全面梳理银行信托贷款、理财融资、委托贷款、员工投融资等具备影子银行特征的金融业务, 确保获取数据真实、完整、全面、准确。二是建立跟踪分析制度。采用非现场检查与现场检查相结合的方式, 加强对影子银行的融资来源、杠杆率水平、资本充足率和流动性要求等的监测, 及时发现并消除风险隐患。三是加强对资金流向的监督, 对相关金融产品的风险状况进行准确分析和判断, 确保投资安全。

(二) 建立风险防火墙制度

一是建立影子银行和传统商业银行之间的防火墙, 防止风险从影子银行体系传递到商业银行体系。严防商业银行表内资金流向私募基金、民间融资中介等影子银行机构。二是建立银行内部从事影子银行业务和传统银行业务的部门之间的防火墙, 将影子银行业务转给子公司或专门的业务部门, 将影子银行业务与常规业务隔离, 阻断两者的风险传导渠道。

(三) 加强内控和操作风险管理

一是规范银信合作、委托贷款管理, 将表外业务尽可能纳入表内, 并计提相应拨备和资本。对资产证券化产品、理财产品实施固定收益、浮动收益分账经营、分类管理。二是严格禁止银行员工参与民间金融, 加大信贷资金流向监控, 避免风险从民间金融体系传递到银行内部。三是加大对温州、鄂尔多斯、神木等民间金融活跃的高风险地区的专项排查力度, 避免员工卷入民间债务纠纷, 在银行信用、管理责任、声誉及经济上给商业银行造成损失。

2012年, 银监会下发《关于严禁银行业金融机构及其从业人员参与民间融资活动的通知》, 要求银行业金融机构和从业人员不得从事民间借贷、违规担保和非法集资活动。

(四) 规范有序的开展金融创新

金融创新可以转移和分散风险, 但不能减少风险。我国商业银行需借鉴和吸收国外金融市场发展的经验和教训, 在风险可控前提下按照从简单到复杂、从低风险到高风险的步骤, 在保证原始的资产质量良好的基础上, 合理设计金融产品和服务, 循序渐进, 稳步推进金融创新, 防范金融创新引发的风险集聚。

综上, 影子银行业务作为兼具创新与风险的双刃剑, 需要商业银行高度重视并强化内部自身风险管理, 尽快建立并完善影子银行风险防范体系, 构建防火墙, 充分利用金融创新谋求更多回报的同时, 提高风险防控能力, 切实防范影子银行业务潜在的金融风险。

参考文献

[1]秦岭.美国影子银行的风险与监管[J].金融法苑, 2009.

[2]巴曙松.金融危机下的全球金融监管走向及展望[J].西南金融, 2009 (10) .

[3]龚明华、张晓朴、文竹.影子银行的风险与监管[J].中国金融, 2011 (3) .

[4]韦茜.监管视角下强化影子银行风险防范的思考[I].财政金融, 2011 (4) .

[5]余建强.我国"影子银行"的金融风险及监管问题探讨[J].商业时代, 2012.

[6]钟伟、谢婷.影子银行系统的风险及监管改革[J].中国金融, 2011 (12) .

[7]徐学超、张新兰.中美影子银行风险与监管辨析农村金融研究, 2012 (3) .

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及其防范 篇11

关键词:信用风险;信息共享机制;信用担保体系

一、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表现

信用风险主要是指交易一方由于某种原因失信于另一方,未能按照合同约定严格履行义务而给另一方造成经济损失的可能性,在企业向银行融资过程中,信用风险大多表现为信贷风险,主要是指企业向银行借贷的款项,到了约定的期限企业不能按期偿还而形成的逾期、呆滞或是呆账的可能性从而让银行遭受损失。近年来我国银行的信贷风险有所上升,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近年来我国的商业银行如雨后春笋一般遍布全国各地,加上外资银行的入侵,争夺企业客户成为了银行争夺利润的手段,于是就造成了银行间的同业竞争,同业竞争就必然导致银行信贷资产的收益率下降,同时信贷风险随之上升。

第二,全球化的发展,我国企业开始走向国际,与国外知名企业竞争市场,面临着国内和国外企业的双重挑战,企业的经营风险也越来越大,这种风险最终会转移到银行,从而使银行的信贷风险增大。

第三,由于大企业的贷款数额大,抵押资产多,企业信用好,所以大多银行都倾向于向大企业大项目贷款,这就是现在所说的“垒大户”,但这其中忽视了一点,就是贷款给大企业的数额越大,贷款的集中度越高,银行所面临的风险就会越大。

第四,由于现在的信用体系还不健全,一些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业主信用观念薄弱,为了获得贷款,故意隐瞒经营情况,制造虚假财务报表,或者会由于经营不善导致合约到期时无法正常还贷而逃避债务,这些都能使银行的信贷风险上升。

二、银行所面临的信用风险

由美国引发的全球性的金融危机久久不能散去,我国的商业银行经历了国内外经济形式的变化,近年来把信贷业务作为主要的利润来源,同时也就注定了信贷风险是其面临的最大的风险。目前,我国银行的信贷风险主要有内部风险和外部风险。

(一)内部风险

银行的内部风险包括员工素质风险、管理风险、操作风险等。其中员工素质风险主要是指银行内部员工自身素质不达标所导致的风险,近年来我国银行业招聘员工开始实行银行招聘考试,银行内部高学历学技能的员工比例明显上升,但不可否认的是仍有一小部分的员工风险意识薄弱,尤其是从事信贷业务的工作人员,注重眼前利益,甚至操纵会计报表,人为的调整数据等,这些都会给银行带来不可避免的损失;管理风险是指银行的管理层管理不当给银行造成的损失,如一些管理人员凭着自己位高权重,业务经验丰富就进行越权经营,或对下级的一些违规操作行为视而不见等等;操作风险是银行防范风险的重中之重,主要有人为和非人为两种,人为的就是指员工在业务操作过程中失误所带来的损失,如信贷业务人员不按流程审批贷款、款项到期不按时追回贷款等,非人为操作风险是指一些电子故障,地震、火灾等自然现象给银行造成的损失。

(二)外部风险

银行的外部风险主要有中介风险、政策风险和信用风险。中介风险主要是指一些信用评级机构如评估公司或会计师事务所等为了一些不正当的权益,为企业出具了不真实的数据报告,并替借款要隐瞒真实的财务状况,致使银行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向企业发放贷款所造成的损失;政策风险是指国家宏观经济发生变动时给银行所造成的损失,国有商业银行虽然在业务和人事上不受政府的管制,但政府的一些政策性行为对银行的影响也是很大的。例如2008年的金融危机,政府发布了两年总额40000亿元的投资计划,一些商业银行对这个计划的理解就很片面,盲目跟进政府的投资冲动,大量对国家建设项目放贷,形成了风险隐患;信用风险是指银行对企业进行贷款,而借款人未能及时履约而造成的银行经济损失的风险。在我国,许多的国有企业即使知道没有能力偿还还要向银行借款,有数据显示,我国的国有企业目前的平均负债率大约为80%,而从银行贷款的就占到了70%以上,可见银行的信用风险也不可忽视。

三、银行信用风险的防范措施

2001年诺贝尔的经济学得主约瑟夫将信用风险归结为了信息不对称,他认为由于银行与企业之间信息的不对称还有银行内部上级和下级之间信息的不对称造成了信用风险的发生,为了进一步的减小银行的损失,银行应采取以下的措施。

第一,创建信息共享平台,这里提出的信息共享是指既要建立银行与企业之间的信息共享机制也要建立各银行之间及银行内部之间的信息共享机制,要创建新型良好的银企关系,就要努力增加银行与企业之间的信息透明度,就要使银行和企业都充分的认识到双方要想获得长久的利益,就必须做到相互信任、互惠互利、荣辱与共,银行尽量增加对企业的信任度、企业尽量减少银行的风险度,从而做到企业融资有渠道、银行贷款也放心的和谐场面;建立各银行之间的信息共享是为了能让银行同业之间能够方便进行信息交流、协调行动,对客户资源和企业的信用等级的信息能够共享,同时还能减少道德败坏的客户利用银行间的恶性竞争而在多家银行进行借贷现象的发生,有防范信用风险;建立银行内部之间信息共享的目的在于使我国银行总行与分行之间能够依靠本行内部的信息系统实行信息的快速传递,从而增强总行对各分行的控制能力,达到从整体上提高防范风险的能力。

第二,银行要建立完整的信用风险管理体系。首先银行要从制度方面去完善信用风险体系,比如规定信贷档案的整理、检查,建立专门的监管部门;其次,银行要与专业的信用评级机构签订合同,要求这些机构对企业的报表进行专业的审核,并出具报告,如有虚假信息,请评级机构承提责任;最后,银行也必须在信贷业务上加强管理,严格实行审贷分离,分级审批的制度,防止信贷权力的过分集中,还要加强业务的不同岗位不同部门之间的互相监督,在不同部门之间实行“防火墙”制度,有效防范风险的发生。

第三,银行应健全资产担保制度,首先要对保证人进行风险审查,包括保证人的财务状况、资金实力、信用评级、是否有负债信息等等,通过对这些因素的审查来判断保证人是否具有偿债的能力;如果抵押物是股票、债券之类的有价证券,银行还要按照逐日盯市的原则来对抵押物每日进行清算,如果证券受到市场变化的影响价值有所变动时,银行应及时通知担保人及时增加抵押物;其次,银行在向借款人实行贷款时,一方面要防范借款人与评估机构勾结,做出虚假的评估报告,另一方面也要防范担保公司与借款人的联合欺诈产生的风险,对于担保公司出具的受担保企业的评估报告,银行也要对借款企业实行实地调查,以减少风险。

第四,加大信贷业务人员道德风险的惩治力度,香港的《防止贿赂条例》中规定,信贷业务人员无论是其本人还是家属如果接受客户以任何形式的利益,并在业务中给予客户优待,应根据情节给予不同的处罚,最高刑罚为入狱七年并罚款50万元的港币,可見以法律的手段来防范道德风险是非常有用的。在内地也一样,我国银行也应该加大对违规操作人员的处罚力度,明确各监管部门的任务,提高处罚的透明度。

参考文献:

1.郑敏.关于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的银行解决方案—兴业银行中小企业信贷改革探索[D].厦门大学硕士论文,2009.

2.林毅夫,李永军.中小金融机构发展与中小企业融资[J].经济研究,2001(1).

3.郭斌,刘曼路.民间金融与中小企业发展:对温州的实证分析[J].经济研究,2002(10).

4.王志强.我国商业银行中小企业信贷风险评估研究[D].浙江大学硕士论文,2009.

5.糜仲春,申义,张学农.我国商业银行中小企业信贷风险评估体系的构建[J].金融论坛,2007(3).

6.张婕.中小企业的关系型借贷与银行组织结构[J].经济研究,2002(6).

7.李志赟.银行结构与中小企业融资[J].经济研究,2002(6).

8.陈万铭.转轨时期信贷风险的新特征及其防范对策[J].广西金融研究,2004(2).

浅析银行会计风险防范问题 篇12

一、银行会计工作中存在的风险

(一) 会计人员在操作过程中的风险。

在银行会计工作中, 操作是一项重要的风险, 主要表现为:由于个人的各种人为失误和故意欺诈引起的, 在日常的结算工作中发生的风险。

(二) 会计人员在核算过程中的风险。

根据有关定义显示, 银行会计核算的含义主要指核算是银行部门的主要任务和基础工作。在核算的过程中必须对核算的运作程序进行严格的规范, 使人清晰易懂。

(三) 会计人员在结算过程中的风险。

会计结算就是指在会计结算工作中, 通过对各种各样的结算工具和手段的提供, 以达到实现客户在经济活动中的货币给付与转移的目的。而结算风险则是指由于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 结算工具和结算方式也在发生新的变化, 在这种变化下, 银行结算渠道中大量的存在着诈骗、伪造票据等的现象, 造成诸多风险的出现。

(四) 对会计人员管理上的风险。

主要是指由于对会计人员的岗位配置和分工的安排不当带来的风险。人员管理的内容很广泛, 尤其是对银行的核算、结算等工作的人员量要求更大。因此, 做好银行会计人员的管理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银行会计风险的特点

(一) 会计风险具有隐蔽性的特点。

主要是因为银行会计人员比较少, 每个人的岗位都是比较固定的, 相互制约的能力比较差, 一般情况下风险都很难被发现。

(二) 会计风险具有滞后性的特点。

会计风险大多数情况下都是在会计的账务上做手脚, 具有一定的延缓性, 风险产生后不会马上就爆发。而且越晚被发现, 银行的损失就会越严重。

(三) 会计风险具有突发性的特点。

会计风险往往与资金有关, 会计风险具有较强的突发性, 一旦出现, 追回损失的难度系数很大, 不仅在经济上有损失, 而且还会对行业形象和社会信誉有极大的影响。

(四) 会计风险具有连锁性的特点。

由于会计风险主要是与资金有关, 因此银行内部工作人员会被利益所驱使, 在工作过程中利用工作之便进行贪污, 诱发经济案件。

三、银行会计风险产生的原因

(一) 不完善的金融管理模式。

在一个银行中, 如果具备了完善的金融管理模式, 就算处在激烈竞争的市场经济环境下, 也可以对银行会计风险进行有效地控制。但是到目前为止, 我国的金融管理模式还存在一定的缺陷。一方面是相关的金融管理的法规和制度不够完善, 对各银行之间的公平竞争没有约束力;另一方面则是银行的监管力度不强, 大都是事后监管, 没有起到监管的作用, 导致风险的出现。

(二) 领导不够重视和职工的素质较低。

现今社会中, 银行的领导对银行会计风险的注重远远要少于对经营绩效的重视。在领导的分工中没有遵守“职责分离、相互制约”的原则, 致使个人独断状况的出现。而且会计人员中的新人比较多, 实际工作经验相对不足, 很多具体工作没有经历过, 对于专业知识、风险的防范和法律意识都比较淡薄, 无法满足会计工作防范风险的需要。另外, 工作会计人员自身工作质量不高也会给银行会计工作带来风险。

(三) 监督管理不严格, 检查不到位。

对于一些应该由会计主管部门审批的项目, 没有进行严格的审批或是在事后进行审批, 没有起到监督的作用。在检查过程中, 检查的方法过于简单, 无法发现深层次的问题;检查工作的不细致, 使问题没能被及时的发现。

(四) 会计的核算方式过于陈旧。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 会计电算化的核算方式也随之出现。但是在我国的应用仅仅是停留在事后核算的水平上, 没有达到事前预测和事中控制的要求, 也没有发挥会计工作的作用。

四、怎样防范银行会计风险

(一) 不断地完善金融监管体系。

银行在防范会计风险的时候需要社会各方的共同努力, 创造出法制的金融运行环境。一方面, 各家银行都要遵章守法的进行公平的竞争;另一方面, 金融监管部门还要不断地完善金融监管体系, 加强金融监管的力度, 对金融机构市场的运行进行全程监管, 并且还要注重对事前和事中的监管。

(二) 健全会计内部的管理制度。

健全会计内部的管理制度是防范会计风险的关键。首先要有一套完整的银行内部控制制度;其次是要尽快的完善管理制度和有关规定;再次是各级会计管理部门应根据有关规定对岗位进行合理的配置和分工;最后要建立责任档案备查制度, 增强内控制度的操作性。

(三) 会计内控制度评价体系的建立。

会计内控制度的建立与执行, 是需要持续改进的, 在改进的过程中, 银行的内控制度评价体系发挥着很重要的作用。一方面构建银行会计内控制度评价体系, 能够有效地促进各机构内控制度的建设以及执行。另一方面还要充分的借助外部评价机构的力量, 有效地实施外部评价, 保障了银行内部控制的健康发展, 并提高了内部控制的建设速度。

总结

银行会计风险在银行的整个活动中都有所体现, 看似微不足道, 但是如果不认真的加以防范, 就会加大金融风险, 造成金融危机。目前由于我国的金融业与世界发达的国家相比较还有一定的差距, 因此, 作为一名银行的会计人员, 我们要从自身抓起, 为国民经济和金融业的健康发展作出努力。

摘要: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 银行的改革也在不断的深化, 我国的银行会计也在发生着重大的变化。在现如今的金融市场中, 银行会计风险也在日益的增加。通过加强对银行会计风险的防范, 可以有效的提高银行会计工作和信息的质量。只有增强银行会计人员的责任感, 才能降低风险发生的可能性以及风险发生带来的损失。因此, 加强对会计人员行为的规范和约束已成为目前我国银行工作的重点。

关键词:银行,会计风险,防范

参考文献

[1]付聪、太树田:《探讨银行会计的风险及防范》,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 2010, (05) 。

[2]徐向力:《浅谈银行会计风险的成因与防范》, 《企业经济》, 2002, (11) 。

[3]金文泉:《我国银行会计风险成因及控制研究》, 《企业家天地下半月刊》 (理论版) , 2008, (09) 。

上一篇:锂电池远程管理下一篇:辅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