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柜面业务风险防范

2024-09-19

银行柜面业务风险防范(精选11篇)

银行柜面业务风险防范 篇1

银行柜面业务差错分析及风险防范

本机构在2013年四季度发生柜面业务差错三笔,分别为:

一、办理银行卡销卡后误将销卡后的银行卡归还客户,造成凭证缺失于次日找回。

二、办理单位转账支票转账至个人账户时漏制进账单。

三、开立个人银行卡时误将客户姓输错。

分析以上三笔差错形成原因,具体可分为以下三点:

一、由于该柜员于2013年七月开始独立上柜,上柜时间较短,又因支行业务种类较总行相对单一,因此对部分生疏业务较少遇到,造成对某些业务的操作流程不熟悉,从而造成操作不熟练形成业务差错。

二、日终勾对流水不全面,目前柜员日终勾对流水时普遍存在只对单张业务传票进行勾对,对相应附凭证或附件不进行勾对,柜员的日终传票勾对只是流于形式,对收回的传票审阅不够,未真正起到二次核对作用。

三、柜员在操作业务审核时粗心大意,未认真审核到位而未及时发现问题,风险意识不强,操作严谨性、细致性不够。针对以上几点原因,在日常工作我着重从以下几点加强督导力度:

一、督促柜员培养工作责任心,改变粗心大意的个性,培养认真仔细审慎的个性,每一份职业都需要与之相呼应的职业个性,如广告人需要创新的个性,老师需要爱心等,银行柜员则需要强烈的工作责任心与认真仔细审慎的个性,这也是一名优秀柜员的基本特性。

二、加强柜员业务知识的学习,特别是业务操作流程的学习,督促严格按规章制度规范操作,注重细节,认真仔细办理

每一笔业务,在办理业务时多思考进行该项操作的原因、如果不按此流程操作将会产生怎样的风险等问题,而不是一味教条主义,生搬硬套的办理业务。

三、加强柜员录入系统信息与原始凭证的审核,培养柜员事前审核凭证,操作业务时实行一笔一清的习惯,将每一个环节,每一个动作固定下来,养成办理临柜业务正确和规范操作流程的习惯,从而提高操作技能水平的准确性和培养自身的业务审核防范差错的能力。

银行柜面业务风险防范 篇2

一、银行柜面业务操作风险及特征

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对操作风险的正式定义是:由于内部程序、人员和系统的不完备或失效, 或由于外部事件造成损失的风险。商业银行柜面业务操作风险, 是指柜台人员由于业务技能不强, 责任心差, 风险意识不高, 而导致在业务结算过程中出现差错, 从而给银行和客户资金造成损失, 并由此造成银行信誉降低的风险。柜面业务涉及种类广、业务量大, 因此其风险也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账户的开销、现金的存取、支付结算业务的清算, 任何的管理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导致风险的发生。

柜面业务操作风险具有存在的客观性, 也有由于内控机制不健全, 不严格执行规章制度所导致风险的主观性。概括起来,

农村信用社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王旗

农村信用社是我国农村金融的主力军, 是建设新农村的重要支撑力量。然而目前农村信用社利率定价、管理体制、产权模式等方面存在严重不足。要充分发

挥农村信用社支持新农村经济建设作用, 农村信用社发展中应该注意制定科学的利率定价机制, 明确农村信用社管理主体, 采取多种产权模式, 加大支持新

有以下几点:

(一) 产生业务操作风险的客观原因

首先, 银行作为金融中介, 核心职能是为客户提供各种结算服务。银行仅作为代理机构履行相关义务, 银行和客户之间构成了明确的委托代理关系。由于委托代理双方作为独立的关系主体存在, 导致利益主体不一致, 产生业务操作风险也就成为必然。

其次, 在办理业务过程中, 票据的审核都是依靠业务人员根据相关政策规定和掌握的专业知识进行分析判断, 由于每个人所掌握的政策、业务知识不尽相同, 因此主观判断差错很难避免, 也由此会导致操作风险的产生。

(二) 产生业务操作风险的主观原因

1. 员工受道德修养、价值取向的影响。

置法律法规、职业道德与不顾, 为满足自己的贪欲, 通过内外勾结串通诈骗, 挪用巨额客户资金, 给银行、企业带来巨大损失, 严重降低了银行的信誉。这种行为是柜面操作风险中最为恶劣的表现, 造成的损失也是巨大的。近几年发生的金融大案多由此造成。

2. 规章制度执行不到位。

业务规章和管理制度是防范操作风险的重要保障, 也是控制风险的主要依据。第一, 在业务操作过程中不能严格按照规章制度办理, 而是以习惯、信任代替制度。例如, 随着同业竞争的加剧, 存贷款任务压力的加大, 大客户成为了各家银行相互争抢的对象。为了争取存款, 柜台人员在开户资料不全的情况下违规开户, 及允许客户经理代客户办理代买支票、保管支票、补盖票据上的印章, 填制票据, 支取现金等各项业务。第二, 在办理业务过程中, 盲目听从领导指示, 不加以判断是否合规, 不坚持原则而进行违规操作。第三, 由于人员配置不到位, 不相容岗位职责不能相互分离, 出现一人多岗, 会计主管兼岗现象的发生。同时, 因人员紧缺, 岗位轮换、员工强行休假制度也得不到很好的落实, 从而为业务操作带来风险。

3. 内控机制不健全, 对基层检查不到位。

重要交易和业务控制不严。表现在交易业务做不到的事中授权, 自制凭证或调整有关账户信息不经有权人审批, 资金调拨业务不经有权人审查授权等情况的发生。在对柜面操作风险防范上, 往往只注重事中监督, 而对事前、事后监督重视不够, 在发现业务差错后, 只能采取亡羊补牢的办法, 缺乏完备的风险控制体系。监督部门在平常的业务检查中, 往往流于一般性业务检查, 而对重点账户、重点岗位检查不到位, 使风险隐患不能及时被发现。柜台人员对被查出的差错整改不及时, 不到位, 或思想上重视不足, 以致同样的差错屡屡发生, 留下风险隐患。

二、柜面操作风险防范的具体措施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 商业银行柜面操作风险的防范形式非常严峻。因此, 应研究制定相应的防范措施, 具体有以下几点

(一) 加强员工思想道德教育, 提高业务技能水平

会计人员是风险防范的基础, 是核算业务的具体操作者。农村经济建设力度, 只有这样, 农村信用社才能真正推进新农村经济建设。

一、农村信用社发展中面临的困难 (一) 自身问题

会计人员的道德修养、业务技能、责任心的高低决定着银行的核算质量的好坏及是否能健康稳定发展。因此, 首先要加强员工的思想道德、职业操守的教育, 增加法制意识、提倡反腐倡廉, 抵制各种不正之风的侵蚀。其次, 在日常工作中, 要养成自觉防范和控制柜面业务操作风险的意识。第三, 要定期、不定期组织对员工的业务培训, 使每名员工及时掌握领会新政策、新业务, 开展业务竞赛和业务研讨, 提高会计人员业务技能。

(二) 完善风险内控制度的建设

1. 进一步完善柜面业务内控制度。

建立必要的职责分离, 明确关键岗位、特殊岗位、不相容岗位及其控制要求。统一业务标准和操作要求。强化相互制约的柜面业务岗位职责, 加强授权、分权管理。严格划分柜员权限。坚持重要岗位轮换制、强制休假制、会计主管委派制。

2. 重视日常监督检查, 加强规章制度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

加大对柜面业务管理等重要部门、重要人员和柜面业务风险点的监督检查力度。一要把对柜面业务操作风险的检查作为制度性安排, 定期、不定期地进行会计检查, 可采取重点的、突击的、全面的检查。对查出的问题一要进行梳理, 把问题清晰化、明细化。二要进行反思, 查原因, 堵漏洞, 三要落实责任到人, 整改要及时、彻底, 不留任何风险隐患。建立差错登记制, 对不能做到及时整改、整改不到位的责任人要从严处罚。

3. 加强对事后稽核工作质量的考核, 确保差错纠正的及时性和有效性。

建立和完善纠错机制, 实施有效的纠正和预防措施, 杜绝类似问题再次发生。

4. 强化事前事后控制, 重构柜面业务风险控制流程, 实现效率与安全的统一。

从“前、中、后”全程统筹规划和重新布局, 建立完备的业务监测和风险预警体系, 使柜面业务的所有交易受到严密监测和风险评估, 只有这样才能全面增进防控效果, 防范风险。

5. 借助现代化高科技手段, 加速电子化进程、开发监督程序, 强化制约机制的实施, 以达到减少风险的目标。

如业务权限的制约、指纹认证技术、电子验印技术的利用, 大大提高了柜员操作的安全性。大力推广网上银行业务, 加快业务受理速度, 分流柜台客户, 减轻柜面人员压力, 减少出错风险。

三、结论

综上所述, 防范银行柜面业务风险是银行面临的一项长期而艰巨的挑战性工作, 每名员工都要树立和强化“违规就是风险”的理念, 严格遵守职业操守, 养成严格按照规章制度操作的工作作风, 兢兢业业做好每项工作。只有这样才能更有效地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 促进商业银行健康、有序、稳定的发展。

摘要:近几年, 金融案件屡屡发生, 绝大部分是由于柜面业务操作风险所致, 涉案金额也越来越大, 给社会、银行、企业带来了负面影响, 使资金遭受巨大损失。针对商业银行柜面业务风险进行分析和研究, 不仅可以识别产生风险的原因和漏洞, 还可以通过对问题的分析, 制订有效的防范措施, 以达到减少损失、维护信誉、保证商业银行的健康稳定发展。

关键词:商业银行,柜面业务,操作风险,防范

参考文献

[1]周世举《理论观察》2009年第1期

[2]朱维巍《商场现代化》2009年 (中旬刊) 总第56期

[3]朱美娜《合作经济与科技》2009年7月号上

银行柜面业务风险防范 篇3

关键词:商业银行 柜面操作风险 成因 防范

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对操作风险的正式定义是:操作风险是指由于内部程序、人员和系统的不完备或失效,或由于外部事件造成损失的风险。柜面操作风险是指银行人工网点在柜面业务操作中由于内部程序、员工和信息系统的不完备,或由于外部事件所造成损失的风险。

商业银行柜面既是商业银行从事资产业务、负债业务和中间业务的重要平台,也是商业银行联系客户和其他银行、从事产品和服务创新的主要渠道。柜面操作风险是一种预期危害严重、影响较广、管理难度较大但在一定范围内可以控制的银行内生风险,对其研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商业银行柜面操作风险的成因分析

(一)认知问题

1.对操作风险认识偏差

(1)操作风险不重要。与信贷风险、政策风险、信用风险等风险相比,柜面业务操作风险造成的经济损失相对较低,会被认为操作风险不重要,从而对操作风险的管理不够重视。

(2)操作风险造成的损失较小。很多人认为柜面操作风险就是日常业务流程处理上的小纰漏,造成的损失比较低。但事实上,操作风险对外造成的影响却很深远,尤其对商业银行的品牌形象毁损巨大。

2.对操作风险认识错误

(1)操作风险即为操作性风险。将柜面操作风险的发生全部归咎于柜面人员操作不当,重视对基层一线人员的操作风险管理,忽视了高层人员的管理。

(2)重事后管理,轻事前防范。业务调查、监测、评价等事前事后控制较为薄弱,风险控制过度依靠于业务办理的事中过程控制。

(二)人员问题

1.相关业务人员素质较低

(1)柜面人员职业道德素质低。部分柜员缺乏职业道德不能廉洁自律,会因个人的私欲而用职务之便做出违规违法的行为;领导阶层过分追求业务指标,忽视风险管理,无视规章制度的存在,这些行为都会给银行造成风险。

(2)柜面人员业务素质较低。部分银行从业人员文化水平偏低,业务知识和技能薄弱,知识和年龄结构不合理,不能适应现代银行业业务发展的需求。

(3)操作风险管理的专业人员严重缺乏。操作风险成因比较复杂,需要业务熟练、具备操作风险管理基础理论知识、掌握操作风险(1)蒙牛的企业文化

“小胜凭智、大胜靠德。”正是蒙牛前任总裁牛根生的这句话,深入人心,使蒙牛迎来了迅速的发展,创造了“蒙牛速度”、“蒙牛奇迹”。蒙牛本着为消费者奉献安全、优质、健康的乳制品,与客户、员工、股东及所有利益相关者共成长的使命,不断追求做质量最好、最专业、最专注的乳品企业阳光、高尚、责任、创新。员工受蒙牛文化的感染,首先员工认为自己从事的是高尚的事业,蒙牛为全国提供近三分之一的液体奶、酸奶,为人类健康事业作出了贡献;其次员工认为应当共同努力成为高尚的企业,把自身价值同消费者的健康、营养与社会大众的美好生活紧密结合起来,和奶农、消费者、所有合作伙伴水乳交融,生产安全、优质、健康的产品;最后,所有蒙牛人认为自己应当具备高尚的情操,在任何情况下,都提倡诚信、感恩、敬业、廉洁等优秀的做人品质和职业素养。

(2)加强人员激励,增进雇佣关系

通过把企业的利益与个人的利益挂钩来保护员工的利益,实现他们自身的价值,激发其为实现企业远景工作的热情。“我与蒙牛共生存,蒙牛与我共发展”这是蒙牛人耳熟能详的一句口号。它代表着蒙牛对员工物质生活和职业发展做出的郑重承诺。蒙牛集团的创始人牛根生一向信奉“财散人聚,财聚人散”。就是这份信阳市的蒙牛懂的奖励员工、激励员工。蒙牛使员工得到的是一种真实的温暖。

五、展望

总之,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一切工作要以创立雇主品牌为出发点,对外提高雇主在目标人才市场上的吸引力,对内提高员工的认同感、忠诚度和敬业度。在当前中国经济中心倾斜、资源分配失衡的情况下。加强西部地区的雇主品牌建設意义重大。建设优秀的内蒙古地区雇主品牌有利于优秀人才的吸引以及企业人力资源成本的降低,加强内蒙古地区企业和核心竞争力,同时要将雇主品牌与产品、服务品牌有机协调、统一起来,雇主品牌才能成为企业品牌的有效增强剂,实现企业的可持续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 郭泽保.打造雇主品牌: 人力资源管理的新理念,学习论坛, 2010(10):49- 52.

[2] 黄维德.打造雇主品牌——企业的人力资源新战略[J].中国人才,2004(2):72- 73.

[3] 刘尚鑫,郑敏,顾海英.塑造企业雇主品牌,企业管理,2010.

[4] 彭攀攀. 基于目标员工前雇主品牌资产评沽. 人才开发,2008(11):14- 16.

[5] 吕振奎,郭庆.激情员工理论与现代企业雇主品牌建设.经济研究导刊,2009(29):69- 71,76.

[6] Will Ruch, How to keep your best talent for walking out the door,Dynamic Business Magazine, 2001(5).

[7] 利比·萨廷,马克·舒曼著,邱绪萍译.雇主品牌.北京:华夏出版社,2008.

[8] Sutherland, M M, Torricelli, D G, and Karg, R F, Employer- of- choice branding for knowledge workers[J],South African Journal of Business Management, 2002,33(4),13- 20.

[9] Michael T Ewing, Leyland F Pitt, Nigel M de Bussy, and Pierre Berthon,Employment branding in the knowledge economy [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dvertising, 2002, 21(1),

银行柜面业务风险防范 篇4

案件回顾:

近日,我网点理财柜接待了一位客户,该客户先称自己网上银行的登录密码不记得了,然后说自己注册网银的卡也找不到了要求挂失,我行理财柜员与其核对开户信息,客户也能回答出当初开户的地址以及电话。但我行柜员查询后发现卡内余额为几十多万,数目不小,仔细核对该客户提供身份证后发现与其本人有所出入,要求其提供辅助证件。该客户称无法提供,借口离去,之后再也没有回过我网点。

案例分析:

农历春节刚过,近期诈骗犯罪份子活动猖獗,由于我网点位置较为特殊,客户群体复杂,遇到此类事件更为频繁。因此要求网点理财柜员加强自身的防范意识,为客户的财产安全把好第一道关。

案件启示:

一、加大教育学习

犯罪份子的犯罪水平越来越高明,这也迫使我们银行工作人员加大自我学习的力度。近期,出现了以兑换票面而进行的诈骗活动,对象一般为新入行的柜员,用大票面的金额兑换小票面,之后趁柜员不注意抽掉两张并不断交谈分散柜员注意力,再以其他理由声称不兑换了,让柜员将之前的金额还给他,柜员换回之后发现小票面少了几张,从而实现了诈骗。由此,我们一线柜员在年底处理繁忙业务期间,一定要严格按照流程,降低出现风险的隐患。

二、增强宣传力度

银行如何防范支付结算业务风险 篇5

支付结算风险是银行在运用结算工具从事货币活动、资金清算过程中可能遭受的损失。随着银行支付结算渠道的扩大,票据市场化进程的推进,各商业银行在注重加强支付结算服务的同时,却忽视了对支付结算的管理和风险的防范。支付结算风险一旦转化成现实的损失,将直接影响着银行、企业资金的安全和社会经济的稳定与发展。支付结算作为银行工作的重点内容和重要环节,其防范风险尤为重要。

一、支付结算风险的表现

银行支付结算风险已渗透到银行会计结算工作的各个环节,其表现形式也呈多样化。当前,银行支付结算风险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清算风险

清算风险是银行在清算同城票据交换资金或系统内联行资金过程中产生的风险。

(二)票据风险

随着票据的广泛推广使用,一些不法分子利用商业汇票与银行汇票进行诈骗,而产生的风险日趋突出。主要表现为:

(1)伪造变造票据、诈骗盗用资金。犯罪分子通过涂改、挖补等手段更改出票金额、收款人等,伪造、变造票据行为,骗取银行和企业的资金。有的利用空头转账支票、作废支票进行诈骗;有的通过私刻企业预留银行印鉴开汇票委托书,骗取银行签发真汇票从中作案;有的银行对银行汇票、银行承兑汇票的签发、兑付、退汇等管理和审查不严,缺乏自我约束机制,犯罪分子乘机作案。

(2)伪造账证、盗用资金。近年来,银行内部会计人员通过伪造进账单、联行来账补充报单等结算进账凭证盗用资金的案件也在一些地方时有发生。有的伪造、涂改凭证、篡改数字、空转账务,有的复制、伪造联行来账补充报单、凭空捏造收付款人,盗用联行资金;有的通过暂收暂付科目,空挂账务,盗用银行资金。

(3)银行违规承兑、贴现商业汇票。一些商业银行承兑银行承兑汇票时忽视了对承兑申请人的资信状况、商品购销合同的严格审查,使一些无真实商品交易关系的商业信用纳入了银行信用;有的贴现银行对票据所记载的事项审查不严、致使一些背书不连续、绝对记载事项不全等有瑕疵的票据流入银行,从而卷入不必要的票据纠纷之中等。

(4)违规签发银行重要凭证,套取联行资金或盗用银行资金。一些银行为了小集团利益和个人利益,擅自签发空头银行汇票、联行报单及汇划凭证;或与企业相互串通,违规签发无资金保证的空头银行汇票、套取系统内或占用人民银行的联行资金,从而获取不法收益。

(三)内控风险

内控风险主要表现为会计结算制度本身不完善,印押(压)证管理不严;会计内部凭证随意制作,复核和事后监督制度不落实;对重点岗位、重要人员缺乏有效的监督制约等内控制度不严产生的风险,主要表现为:

(l)凭证管理失控,存在严重隐患。许多案件的发生,都与凭证管理不严有直接关系。据统计,全国发生各类重要空白凭证丢失、被盗达上万张,已经形成严重的潜在风险。

(2)会计核算手续不严密。主要存在会计人员随意制作银行内部凭证;会计复核人员对会计凭证的要素、内容审查不严,有的复核岗位形同虚设;会计事后监督人员未能按规定履行监督检查职能。

(3)管理松弛,内控制度不落实。一些行加强内部管理的力度不够,未建立有效的内控制度,造成潜在的会计风险。有的行同城票据交换双人临岗制度不落实,暂收暂付款项科目挂账监督不严,汇出汇款管理薄弱,印、押(压数机)、证分管制度执行不严,联行对账和内外账核对不严格等。

(四)技术风险

技术风险主要表现为技术软件、硬件可靠性不强而发生的系统风险。这种风险的危害性很大,所以在程序的开发设计和应用上必须考虑其安全性、可靠性、适用性。目前,计算机安全管理操作职责不落实,软件开发和系统维护人员未与操作人员严格分离,会计核算系统操作人员违规越级操作、个人密码公开使用等现象大量存在,犯罪分子通过修改计算机程序、篡改记账信息,利用他人电脑操作代码虚假收付,盗用银行资金等手段作案。

(五)经营风险

经营风险是指商业银行或城乡信用社由于经营管理不善,各种风险积聚到一定程度集中表现为流动性困难而引发的支付风险。当前影响商业银行资产流动性、安全性的主要因素是金融资产质量低下、资产负债比例高、金融资产风险大。有的商业银行违反金融法规搞账外经营、投资房地产,有的违规拆借、越权办理贴现转贴现;有的高息揽储,高息放贷等,这些在高额利润的驱动下违规经营的结果是造成了巨额资产的呆滞损失,使有关金融机构的正常支付难以为继,甚至导致挤兑破产、关闭清算,引发严重后果。

二、支付结算风险产生的原因

产生上述支付结算风险和会计内部管理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

1、内部控制软弱,违章操作严重。从银行会计部门内部发生的各类案件中不难发现,有章不循、违章操作是发案的根本原因。客观上银行内部都有一整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但在实际操作中往往难以落实到位。突出反映在三个方面:一是人员配备不到位、规章制度形同虚设,特别是一些基层分支机构人手配备不足或随意抽调会计人员应付紧急任务,使业务相互制约机制不落实、出现真空和漏洞,被犯罪分子伺机作案;二是监督检查流于形式,上级对下级、主管对基层人员、事后监督岗对会计操作岗的各项检查并未严肃认真进行,而是成了例行公事、使一些内部案件长期暴露不了。尤其是在一些部门与部门之间、上级行与下级行业务交叉衔接环节上极易疏忽;三是内控手段滞后,作案分子在票据、联行清算、电子技术方面的作案手段越来越隐蔽,而金融机构内部的超前防范监督手段和措施难以应付。另外对违规违章处罚力度不够,也不同程度地助长了内部管理的松弛。

2、风险意识淡化,内控监督不力。从几年发生的案件来看,支付结算环节内外勾结作案多发,从涉案人员看基层单位负责人和财会人员作案多,涉案金额大,作案潜逃的增多,在银行内部一些领导的意识中存在经营管理思想上的偏差,重经营轻管理,重存款、轻结算,重效益,轻风险防范,忙于应付日常事务,疏于管理和监督。

3、经营管理不善、支付风险积聚。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金融业竞争的加剧,银行经营面临内外双重压力。银行自我约束机制和内部控制机制尚未真正建立,经营管理水平难以适应市场的变化,出现大量违规经营,信贷资产质量下降,不良资产比例上升,政府行政干预和企业借转改制之机悬空银行债务,使银行经营状况进一步恶化,资产安全性和流动性出现严重问题,有的已发生支付危机。与此同时有效化解和抵御风险机制尚未建立,如银行收购、兼并、重组退出市场的机制尚未形成,使支付风险日益积聚,这种局面不改变,会威胁整个银行体系的安全。

4、人员素质不能适应业务需要,政治思想工作薄弱。目前,有相当一部分银行分支机构会计队伍素质不能适应业务发展和会计管理的需要,尤其是城乡信用社人员素质相对较差。同时会计岗位人手多,业务变化大,知识更新快,培训工作未能及时跟上,造成人员素质与业务发展需要相脱节。

5、犯罪分子把作案目标瞄准了金融部门。金融部门是经营货币的特殊行业,诈骗案件多发、内外勾结作案多发,并且一些大案要案涉案金额之大,令人触目惊心。特别是在金融结算工具不断完善的今天,票据活动日益增多,由于票据在流通环节所特有的功能,犯罪分子利用其作案具有较强的隐蔽性,且有的犯罪分子的文化层次较高,采用一些高技术手段作案,容易得逞。

三、支付结算风险防范控制措施

防范支付结算风险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强支付结算管理、完善会计控制体系是防范风险的基础。

(一)建立健全和落实内部管理和监督制约机制,堵塞漏洞,消除隐患。

内部管理制度的健全,是防范风险的重要保证。商业银行必须建立一套科学完善、职责明确的内部管理体系和银行内部控制制度。

建立健全岗位责任制;

建立重要事项审批制度;建立账务核对制度;

建立会计事后监督制度;建立重要空白凭证管理制度。

(二)严格按照《票据法》和《支付结算办法》准确及时办理支付结算业务。

要严格票据的审查,对票据的真实性、必须记载事项是否齐全、背书是否连续、更改是否合法有效、是否是合法持票人等要严格审查,尽可能避免因审查不严造成诈骗得逞;要严把大额款项支付关,对有疑问的票据和联行重要凭证要先查询后支付,严格遵守各项结算业务操作规程。

(三)重视计算机安全管理,防范系统风险。

(四)加强经营管理,提高风险防范意识。

商业银行要重视支付结算风险防范,加强经营管理,控制金融资产风险。要充分认识支付结算风险防范的紧迫性,从已经发生的形形色色的案件中认真吸取教训,充分重视内部控制和风险防范;要采取措施防范支付风险。

(五)加强员工管理,提高会计队伍素质。江西省鄱阳县农村信用联社案件情况

三、下步措施和意见

这起案件性质恶劣,影响严重,给国家财产造成了重大损失。各农村中小金融机构都要从中吸取教训,举一反

三、引以为戒。牢固树立风险意识,全面加强风险管理,严守风险底线,持之以恒抓好案件风险防控工作。

一是加强重大事件和信息、舆情的监测、报告、处置工作。二是认真落实案件风险防控措施,强化问责,确保贯彻到位。

三是准确把握风险特点,扎实整改,严密防范案件。四是狠抓制度建设,完善内部控制,提高执行力。五是提高队伍职业素质,大力培育良好企业文化。××省A市B区C农村信用社支某侵占资金案

本案件的案发原因主要是信用社员工法制意识淡薄、内部管理混乱,监督制约机制失效和用人失察造成的。

柜面业务操作风险培训心得 篇6

在银行这个具有经营风险的特殊行业里,柜面业务的好坏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它是一个风险高发环节,一旦出现差错,小则带来柜员个人损失,大则会直接影响到银行的声誉。因此,必须不断加强柜面操作的管理和风险的控制。

在这次柜面业务操作风险的培训过程当中,讲师通过大量的案例分析,形象生动得向我们展示了柜面风险控制的重要性,大致上就是讲了需要从以下两个层面着手。

首先就是从最基本的柜员本身入手,不管是刚刚起步的新柜员还是有工作经验的老柜员都必须深刻意识到柜面业务在整个工作中的重要性,在有这样的理念之后不断加强自身技能的学习和素质的提高,具体可以分为以下几点,第一,在工作的过程中一定不能一味追求效率,疏忽大意,将金额弄错;第二,妥善保管好原始凭证,不能丢失,严格保守客户的信息,不能泄露;第三,不能擅自代办业务比如签字等。总之就是要严于律已,从态度和工作内容上都要引起极大地重视。

再者就是从银行的管理和引导方面着手了,对于银行本身而言,必须能够很好得做到以下几点,第一,要不断完善和改进相关规章制度,使柜员在办理业务时有章可循、有章可依;第二,明确分工,建立职责分离制度并能合理得相互制约,争取做到工作效率最大化;第三,就是要加大对柜员工作流程的监督,包括事前事中和事后,一旦要发现问题立马纠正。

银行柜面业务风险防范 篇7

关键词:商业银行,柜面业务,操作风险

柜面业务风险是指银行网点柜台在为客户办理账户开销、现金存取、支付结算等业务过程中存在的使银行或客户资金遭受损失的风险, 是银行操作风险的主要领域。近年来, 随着国内商业银行业务范围的扩大以及业务集中处理模式的不断推进, 各类相关操作风险亦产生变化和转移。大量的差错事故、法律纠纷和经济案件风险不仅给相关银行带来了极大压力, 也给银行全行业造成巨大的财务损失。基于金融业自身的性质, 柜面业务操作风险及其管理一直客观存在于银行业。因此, 有效地、全面地、科学地做好柜面业务操作风险控制对促进商业银行的良好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在分析商业银行柜面业务操作风险因素的基础上, 探讨了风险管理对策:

一、商业银行柜面业务操作风险因素

柜面业务作为银行的前端和基础业务, 尽管近年来我国各大商业银行通过内控机制建设、业务系统完善、加强监督管理及明确管理职责等管理措施在加强柜面业务风险控制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但柜面业务案件事故依仍屡见不鲜, 表明商业银行柜面业务操作中仍存在着一定的风险因素:

(一) 柜面业务监督稽核体系不完善

我国大部分商业银行为防止柜面操作风险, 在后续监管、事后稽核、会计检查和审计监督三大体系的多重把关, 建立了一套较为完整的柜面业务监督稽核体系, 但也存在一定的不足:一是各体系间的协调规划缺乏统一性, 导致检查重叠和监督空白现象存在;二是各体系监控信息共享机制不完善, 整体协防作用不够突出;三是对柜面业务检查仍按照传统以历史业务交易为重点, 以审查凭证资料等为主要手段, 对欺诈、盗窃、贪污等深层问题难以发现, 监控效果不佳。

(二) 柜面业务管理制度存在缺陷

银行案件事故的发生多伴随着违规操作和有章不循现象, 因此规章制度本身的合理性与否是银行柜面业务操作风险发生的重要因素。目前, 我国商业银行柜面业务管理制度存在缺陷主要表现在:一是灵活性不足, 制度规定过于空洞、笼统和部分条款过于僵化, 不能很好指导业务实践;二是过于强调业务事中风险的管理, 未能真正增强事前、事后的控制作用;三是过于庞杂, 频繁修改, 缺乏稳定性, 导致柜员理解、掌握困难。

(三) 柜员业务素质和风险控制水平亟待提高

银行柜员是柜面业务办理的主体, 柜面风险控制的有效性必须依赖柜员的业务素质和风险控制水平。然而在实际工作中, 银行对这方面的关注和重视不足, 柜员缺乏风险控制知识的学习以及风险控制点的把握, 导致操作失误、疏忽现象时有发生。

二、商业银行柜面业务操作风险管理对策

针对商业银行在柜面业务操作中存在的体系、制度及人员风险因素, 商业银行应加强全面管理, 最大限度控制和化解风险隐患, 确保全行安全运营。

(一) 完善柜面业务监督稽核体系, 重构柜面业务风险控制方案

银行柜面业务监督稽核体系只有构成多层次、多角度的框架, 既有宽广的平台, 又有纵深的架构, 才能形成统一的内控监督平台, 在统一的内控监督体制中发挥作用, 使内控机制更加健全有效。目前, 我国商业银行应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完善柜面业务监督稽核体系:一是在体系协调规划方面, 各监督稽核体系应统筹安排, 各负其责, 各有侧重, 相互补充, 相互配合, 对综合性、全行性大检查, 实施部门联动监督稽核, 提高检查效果。并实现人员互补, 对于全行性的案件排查、合规检查、重点区域巡视, 形成人员互相支持、统一调度、合理配备的风险控制格局, 提高风险管理效果。二是在监控信息共享方面, 各监督稽核体系应加强汇报与沟通, 互通检查报告, 互通检查结果, 统一对全行发布揭示风险, 形成资源共享的平台。逐步将审计业务系统转化为内控监督管理系统, 在信息技术上满足不同部门的需求和使用。三是在监督级核方式上, 着力推进稽核监测向件防范方面转变, 不断加强柜面业务重要部位和环节的专项稽核检查工作, 如“电子渠道交易业务”、“对公账户资金频繁转个人”等交易事项专题稽核, 深挖问题风险源, 不断优化调整风险预警模型和监测规则, 从而促进稽核工作深度和广度的提高, 进一步增强集中稽核对交易风险的监控和识别能力。

(二) 完善柜面业务管理制度建设, 取得风险管理实效

只有更好的应用和服务于实践, 管理制度的建立才能发挥作用, 彰显意义, 才能取得实效。针对目前我国商业银行柜面业务管理制度存在的问题, 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加以完善:一是探索“自下而上”的管理制度制定模式。制度是对银行业务操作进行规范的具体指南, 其制定必须从实际出发、与执行的客观环境相适应、与基层的风险控制实践想吻合才能体现实践性意义。因此, 商业银行在柜面业务操作管理制度的制定中不仅要注重先进性和理论性原则, 更要强调对基层员工意见的听取和采纳, 对部分操作性强的规章应探索“自下而上”的制定过程, 使之更为科学合理, 更好的指导实践。二是进一步完善和加强事前、事后监督、业务检查和审计监督的职责分工管理条例, 防止职能重合和管理真空, 实现柜面业务的全过程持续性监测。三是细化条例。以总行办法为指引, 统一业务操作规范及监督、检查等管理标准。并细化总行办法, 遵循“大统一、小补充”的原则, 并保持必要的稳定, 促进柜员理解、掌握, 更好地预防柜面业务风险。

(三) 提高柜员业务素质和风险控制水平, 提升防范操作性风险能力

商业银行应加强柜员的业务素质培训和风险意识教育活动, 组织柜员利用晨会、业余时间进行学习, 对重要业务、重点环节、重大事项及工作中遇到的疑点、难点进行分析, 探讨, 熟悉柜面业务的风险环节和控制措施, 提高风险控制意识。同时, 对同类问题和风险点进行每月归集整理, 做检查通报和风险提示, 并分析问题成因和存在的风险因素, 制定解决措施, 充分利用内外部检查结果, 举一反三, 对照检查, 杜绝类似问题重复发生, 从而提升柜员防范操作性风险的能力, 提高风险管理水平。

三、总结

柜面业务操作风险管理是加强银行内部控制、防范金融风险的重中之重, 针对商业银行在柜面业务操作中存在的体系、制度及人员风险因素, 银行应对现有的规章制度、机制体系及柜员素质等进行全方位的规划协调, 使风险管理更为科学合理, 提高风险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孙雅丽.关于商业银行柜面业务操作风险的研究[J].大庆社会科学.2013 (03) .

[2]祝二瑜.商业银行柜面操作风险的成因与防范[J].现代企业教育.2013 (12) .

银行承兑汇票业务风险与防范对策 篇8

关键词:银行承兑汇票;风险防范

1996年《票据法》实施以来,我国银行承兑汇票业务发展十分迅速,其支付结算工具和融资手段的功能也日益突出。银行承兑汇票业务的飞速发展加速了企业资金的周转和商品的流通,对推动社会经济健康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作用,受到银企双方的共同青睐。但是,随着银行承兑汇票业务的发展,其潜在的风险也逐渐暴露出来,使银企两方遭受了巨额的经济损失,影响了银行承兑汇票业务的健康发展,给商业银行带来新的风险考验。因此,如何有效的防范银行承兑汇票带来的风险,维护金融机构的正常经济秩序,促进银行承兑汇票健康发展,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银行承兑汇票业务简介

银行承兑汇票是指企业向其存款账户所在银行申请出票,经银行审查同意承兑的,保证在到期时向持票人或收款人无条件支付票据所记载金额的票据。银行承兑汇票票面上载有收款人全称、付款人全称、出票时间和到期时间、票据金额、出票人签章等要素。在具体的执行过程中,需要企业在承兑银行开立一个结算账户,在结算账户中存入等额或者差额的保证金,这样就可以向收款人签发银行承兑汇票,收款人持有银行承兑汇票,通过银行承兑,在票据指定的日期可以收到银行无条件给付的按明确票面金额支付的资金。企业取得银行承兑汇票后,可以进行背书转让或者向银行贴现,以取得流动资金。银行也可以将取得的银行承兑汇票向其他商业银行转贴现或者向人民银行再贴现。因此,银行承兑汇票大大的增加了资本的流动性,成为企业融通资金的重要工具。

随着票据业务量的迅速发展,票据市场规模不断壮大。在票据业务中,银行承兑汇票业务所占的比例达到90%。银行承兑汇票的融资功能也不断增强,近年全国票据融资超过了贷款的比例,且银行承兑汇票也有着减小风险的作用,是商业银行调节不良贷款的有效工具,融资化趋势明显呈现出来。

二、银行承兑汇票业务的主要风险

1.商业银行存在操作风险

银行承兑汇票涉及多个业务环节,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存在风险较多,具体体现在:在对企业的审查过程中,对商品交易真实性、资金的回笼等方面会有所忽视;商业银行对银行承兑汇票申请企业的资金使用情况、生产经营状况、保证金的来源、相关抵押担保以及到期支付款项的能力没有及时深入的调查,让资金存在着贷出后管理不到位的情况。银行在汇票的查询业务上银行也有着一定的局限性,辨别合同和增值税发票的真伪性方面的能力欠缺,贸易经济真实性背景调查起来比较困难,对贴现资金的使用方面缺乏监督。因此,没有虚假开立的没有真实交易背景的银行承兑汇票给银行带来了巨大的信贷风险隐患。

2.商业信用转化为银行信用的风险

银行承兑汇票具有无因性和票据独立性的特点,承兑银行必须到期无条件付款。如果到期时申请企业没有足够资金支付该笔业务,那签发银行必须垫付这笔资金,并且银行有可能继续为它签发银行承兑汇票,使用贴现资金来归还已经到期的承兑汇票欠款,以使其不良资产得到掩盖。所以说银行承兑汇票可以给银行带来多种经济利益,受到多种利益的驱使,商业银行就会铤而走险盲目扩张企业的信用,从而产生银行信贷泡沫。这就使到期未能兑付的承兑汇票票款转化成企业的逾期贷款,从而将商业信用风险转化成银行信用风险。一些中介机构在没有真实交易背景的情况下大肆对银行承兑汇票进行倒买倒卖,这样更加大了银行承兑汇票的流通风险和支付风险。

3.对金融市场和监管者带来的风险

银行承兑汇票开立后企业应交纳保证金,因而会增加银行的保证金存款,银行承兑汇票贴现后也会产生派生存款,这样银行便可以利用增加银行承兑汇票业务量达到增加存款的目的,从而造成了银行存款的虚假增长现象。利用银行承兑汇票虚增存款已经成为目前商业银行的一个非常普遍和比较严重的问题。银行签发银行承兑汇票后,企业可以到银行贴现,银行又可以转贴现给另一家银行,还可以再贴现到中央银行;一张银行承兑汇票带来的票据交易额可以是其面额的几倍甚至几十倍。规范的票据市场应当是以商业承兑汇票为主、银行承兑汇票为辅的市场,但是,像我国票据市场这样,银行承兑汇票“一票独大”的现象在全世界是绝无仅有的。

银行承兑汇票的承兑、贴现和再贴现必须是建立在真实商品交易基础上的信用工具,只有真实合法的商品交易,才能有效发挥信用工具在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产业结构调整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如果虚假开立银行承兑汇票,没有真实的交易背景,既不能体现信贷资金的效益,更不能有效地控制货币供应量,会给中央银行调节货币供给、控制通货膨胀带来极大的干扰。

三、银行承兑汇票风险防范

1.营造良好的银行内部风控环境

首先要认真研究《票据法》、《支付结算办法》等相关票据法律法规、规章制度以及监管当局的相关规定,努力提升票据经办人员的专业素质,培养相关人员对政策变化的敏感度,把风险的防范形成一种文化,牢固树立员工的风险防范意识,自觉地形成防范风险的习惯。加强相关从业人员的法律法规、思想道德及职业道德的培训,提高员工遵纪守法意识,避免员工为满足贪欲而知法犯法的情况发生。要及时调整工作策略和工作重点,规避政策风险对业务发展的影响。完善内部控制机制,规避信用风险。建立分岗管理制度,加强承兑汇票日常管理与兑后管理,严格检查货币流向和合同执行情况,对大额银行承兑汇票的使用情况进行跟踪检查,对风险进行及时预警,切实防范风险于未然。

2.加强防范银行操作风险

分析存在的各种风险因素,针对银行操作和管理环节中的各种漏洞,建立“防火墙”,从而形成有效的管理防范保障。要严格检查票据的真实性和有效性,严格把握各票据要素、票据行为及票据背书的规范书写等。要严格控制因票据有效性问题所引起的经济纠纷和损失,严格监控承兑人的信用状况。严格执行授信管理制度,坚决不办理无授信的银行承汇票贴现。严格检查落实相关操作的合规性,加强内部控制制度,严格控制审批程序,严厉禁止“先贴现、后检查”现象,仔细审查申请人提供的交易合同和增值税发票是否真实,仔细核对汇票原件;严厉禁止一张汇票向多家银行贴现的行为,防止企业通过滚动承兑和贴现进行长期融资。加强员工技能培训,提高票据经办人员的专业素质和识别能力。建立专门的票据专营机构,对票据业务统一管理,有效防范票据业务单一追求利润考核指标的业务弊端。

3.加强监管力度,改善票据市场环境

具体来说,就是要建立一个完善的征信体系,提升银行和企业的风险的意识和信用的观念,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确保我国票据市场运行的有序性。联合各商业银行,对于那些故意拖欠、逃避银行债务、违反票据法规的企业,进行处罚并曝光。从而减少企业不良行为的发生,使票据决算秩序更加规范。同时,建立一个权威的票据信息共享系统,供各方当事人使用,在这个系统中,商业银行、企业以及资信评级机构可以及时地获取到相关的票据信息。此外,票据信息共享系统还有助于市场主体对企业进行评估定级,同时,也可以及时地对外公布人民银行的相关票据政策,推进票据的无纸化进程。(作者单位: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参考文献:

[1]左立华.浅谈银行承兑汇票业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经济师》,2007(5)

[2]梅慧颖.银行承兑汇票业务风险及防范研究.[D].吉林大学,2010(11)

银行柜面业务风险防范 篇9

1.下列选项中,可以作为保证人的是()√

A 学校、医院、幼儿园等以公益为目的的事业单位、社会团体 B 企业法人的分支机构 C 企业法人的职能部门 D 银行等金融机构

正确答案: D

2.我国《担保法》规定,合同中未约定保证期间的,保证期间是主债务履行期届满之日起()A 3个月

B 6个月

C 12个月

D 18个月

正确答案: B 多选题

3.冒名贷款的类型包括()√

A 顶名贷款

B 搭名贷款

C 盗名贷款

D 假名贷款

正确答案: A B C D

4.办理借新还旧业务,需满足哪些条件()√

A 借款人生产经营正常,能按时支付利息

B 在借新还旧时点上无欠息

√ C 重新办理了贷款手续

D 贷款担保手续有效

正确答案: A B C D

5.下列选项中,不可以进行抵押的是()√

A 土地所有权

B 学校、医院等以公益为目的的事业单位

C 耕地、宅基地等集体所有的土地使用权

D 依法被查封的财产

正确答案: A B C D 判断题

6.借新还旧贷款和新增贷款,可以签订在同一份借款合同中。√

正确

错误

正确答案: 错误

7.借新还旧贷款中,银行可以直接从新发放的贷款中,将旧贷款扣除。正确

错误

正确答案: 错误

8.房屋被抵押之后进行出租的,租赁关系不得对抗抵押权。√

正确

错误

正确答案: 正确

9.格式条款与非格式条款不一致的,应当采用格式条款。√ 正确

错误

正确答案: 错误

√ 10.主合同当事人双方串通,骗取保证人提供保证的,保证人依法不承担保证责任。√

正确 错误

银行柜面业务风险防范 篇10

票据业务风险可以概括为两大类:一类是外部风险,包括:使用变造、伪造票据、“克隆票”、作废票据,达到骗取银行资金的目的。另一类是内部风险,主要包括:一是内部人员直接参与作案。二是业务人员经验不足,识假辨假能力不够。三是内控制度不严。银行经办人员有章不循,违规操作,为企业随意开户,不按规定审核票据,不坚持复核制度,让犯罪分子有机可乘。四是银行间协作有待改进。银行之间在票据查询、查付、防伪上还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平台和有效的检查系统,对查询的答复缺乏责任心也是票据犯罪分子屡屡得逞的重要原因。汇通票据网正好整合了票据公示催告线上线下资源,为票友们提供一个专业的挂失查询平台,保护票友的利益。

1、信用风险——是指由于承兑行违约导致贴现行不能按期收回本金而造成损失的可能性

防范要点:①要确保贴现票据贸易背景的真实性;②要扑捉市场信息,了解票据市场上出票行的一些信息;③对于县级支行开出的大额连号票据并且出票人为一般性企业的要谨慎办理;④加强对承付后的资金跟踪管理,对于承兑到期后票据的付款人为企业或并非是承兑行的情况要注意分析。

2、利率风险——是指由于票据市场利率水平变化给贴现行带来损失的可能性。

防范利率风险首要的是从宏观方面着手:①是及时收集央行发布的货币政策报告,了解管理层的思路和动向,掌握国家宏观货币政策,要注意观察央行的市场操作,如发行央行票据,提高准备金率等;②要参照票据市场转贴现指导利率和货币市场的七天回购利率;③每年6月下旬和12月下旬都是市场利率变化不稳定的时期,要注意多观察基本面;④是通过互联网等信息渠道,随时收集票据市场交易利率,了解其发展趋势,总结变化规律;⑤是加强与同业的沟通联系,了解其业务发展状况,判断其利率走势。

3、政策性风险——由于监管的缺位而造成银行票据人员受处罚的可能性。

防范要点:①要认真学习有关票据方面的文件精神;②票据做从业人员要掌握丰富的业务知识;③要熟悉政策,合理避开监管。

4、假票风险——是指由于办理票据业务被诈骗导致银行发生损失的可能性。

防范要点:加强业务培训,提高经办人业务素质:①要配备专门的鉴别仪器如ETO票据鉴别器;②办理票据业务一定要设立专职或兼制的票据专审岗;③每笔票据真伪的鉴别至少要过两人以上的专业审核;④严格审查不太熟悉企业的基础资料,在初次办理时如有条件的最好让其提供基础资料原件,从企业源头作好风险控制;⑤对于注册资金较少而一定时期内贴现金额较大企业要谨慎办理;⑥注意对汇票专用章的鉴别;⑦注重查询工作,在查询书上要多问,要注意查复书所回复的内容,企业提供的他行查询的票据一定要重新查询;对于查复书上回复有“他行查询”的内容,一定要进行电话、传真查询,必要时进行实地查询。

5、退票风险——由于结算的原因造成承兑行有意无意退票而影响贴现银行行到期无法及时收回资金的可能性。

防范要点:业务人员要掌握专业知识①与承兑银行做好沟通,尽量按照承兑行的要求办理;②对于签章、背书不规范的票据要求企业出具证明。

6、违规操作风险——是指由于违反政策规定办理票据业务受到监管部门处罚给银行造成损失的可能性。

防范要点:①要严格贴现申请人的资格审查;②确保贸易背景的真实性;③严格按照银行贴现业务操作流程办理,严禁先贴后查;④不要轻易突破利率下限;⑤要加强与监管部门的沟通。

7、道德风险——由于内部人员利用票据业务作案给贴现银行造成损失或恶劣影响的可能性。

防范要点:①加强票据从业人员的政治思想教育,锻造一支政治思想、业务素质过硬的从业队伍;②强化内控监管力度,加大对银行汇票专用章和空白银行承兑汇票以及贴现后票据实物的管理工作,定期、不定期进行查库,作到“账账、账实”相符;③利率执行合理化。

8、经营成本风险——是指由于经营成本的变化给贴现行造成收益下降的可能性

防范要点:加快票据周转,增加转贴现、回购业务、利率适当的时候开展再贴现业务,提高资金周围速度。

9、业务初级风险——由于银行票据业务刚刚起步发展而造成的潜在风险的可能性

防范要点:对业务量较小的县级支行停办票据业务

10、人员调整风险——常期从事票据业务的人员由于某种原因调整工作岗位造成的潜在风险

防范要点:①强化业务培训,提高业务技能,对新上岗的员工先培训后实习,然后再正式上网;②对于专职的验票人员不要轻易轮换。

11、票据转卖风险——是指票据在转卖的过程中发生丢失、被抢、被骗的可能性

防范要点:①要实行双人外出卖票;②提高卖票人员的安全意识;③加强对转卖票据的保管;④票据丧失后及时挂失止付。

12、托收风险——是指由于邮政速递部门的原因造成托收票据的丢失的可能性

防范要点:①对于委托收款的票据采用特快专递寄送,避免采用平信邮递方式,以便及时查询、落实票据传递情况,同时EMS一定要写清楚付款行的地址,一定要留下我行的联系电话,有必要时注明付款行的电话,一旦发生遗失意外,也便于落实责任,确保本单位利益不受损失;②要提高业务处理质量,减少不必要的退票现象发生;③对于大额票据,一定要在到期前一日电话核实对方是否收到票据;④对于无理退票,要严格按照《票据法》及《支付结算办法》等的规定,据理力争,必要是通过其上级行、当地人民银行、银行监督管理机构进行催收。

13、公示催告票据风险——是指银行在公示催告期间买入该类票据或者库存票据被公示催告而没有及时申报权利而形成的风险。

公示催告是法院在做出除权判决前必须履行的一项程序,它是在持票人不慎遗失票据的情况下,在向承兑行办理挂失支付后,向法院申请保全票据权利的一个必经程序,公示催告期限一般不少于60日,在此期间,票据的持票人应向法院申报权利。

防范要点:①要认真收集《人民法院报》等的公示信息,并建立信息库,或通过“人民法院网”及时核查票据情况;②一旦发现涉及票据权利的,要及时申报权利。汇通票据网挂失监控软件可在线查询汇票有无被挂失,对未到期的票据提供7*24小时监控,为您的汇票保驾护航。

14、意外事故风险——是指由于意外事故导致票据权利丧失使贴现行遭受损失的可能性

防范要点:①办理业务要注意办公桌的干净整洁,防止茶水、油墨等污染票据;②票据实物一定入专门的大库保管,确保实物安全。

15、竞争风险——由于同业竞争激烈造成银行客户流失、利差缩小,减少银行受益的可能性

银行柜面业务风险防范 篇11

摘要:操作风险管理是银行业风险管理一项重要内容,近年来银行系统发生的个人银行部位案件,绝大多数与操作风险失控有关。本文主要分析了银行员工素质、信息系统设计、制度落实、事前、事中控制、重要部位、重点环节控制、个人账户对账等方面存在的操作风险因素,并提出了相应的措施建议。

关键词:个人银行操作风险防范措施

0 引言

操作风险是指由不完善或有问题的内部程序、人员及系统或外部事件所造成损失的风险。操作风险管理是银行业风险管理一项重要内容,近年来发生的个人银行部位案件,绝大多数与操作风险失控有关,因此,如何加强操作风险管理成为了银行经营管理的一个重要课题,以下对当前个人银行业务的主要操作风险进行分析并提出建议。

1 个人银行业务操作风险的主要表现

1.1 人员综合素质不能适应业务发展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商业银行个人银行产品不断推陈出新,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产品结构从单一的个人存款、代理国债发展成为集本外币存款、代理保险、基金、黄金、理财产品等多渠道、全方位的产品体系,新业务操作环节多,相应规章制度比较庞杂,更新速度快。部分营业机构管理及操作人员业务素质不能适应飞速发展的个人银行业务,知识更新不及时,掌握制度不清不透,遇到较复杂、不常见的业务不知如何应对,导致违规操作,形成操作风险。加之管理层面不同程度上存在着对操作流程及规章制度梳理不到位的现象,使得规章制度系统性不强。

1.2 信息系统设计不科学形成控制缺陷 银行信息系统设计及更新不能适应业务快速发展,信息系统的控制与制度规范不匹配,系统繁多,整合性不强,不能很好的实现风险环节由“人控”转变为“机控”,一方面导致效率低下,更重要的是有些人利用系统控制的漏洞违规行事,从而形成操作风险。

1.3 操作风险管理相关制度落实不到位 经过多年的实践与探索,各商业银行已经按照《巴塞尔新资本协议》、银监会《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指引》的要求建立了比较规范的操作风险管理机制与程序,如制定各业务条线风险例会制度,上级行对营业机构委派会计(业务)主管,建立主管定期汇报制度,要求各级行定期梳理、揭示业务运行中存在的操作风险、分析成因、制定改进措施等。但在实际工作中仍然存在有些营业机构自行组织的风险分析例会效果不好,甚至流于形式,风险分析不够全面,梳理不到位,改进措施针对性不强等问题,具体表现在检查发现的问题查了改,改了再犯等屡查屡犯现象。

1.4 重事后管理,轻事前、事中控制 个人银行业务量巨大,面对的客户众多,管理层面对交易的监测实时性较差,较大程度的依赖事后稽核及业务检查,一些风险隐患不能及时发现和纠正。由于对交易监控不力,有的案件隐藏多年才能发现,所以应尽快建立个人银行业务交易实时监测,加强事前、事中控制,及时揭示操作风险。

1.5 重要部位、重点风险环节控制不严 个人银行业务重点风险环节主要集中于现金、单证、印章、账户、授权、对账等。由于部分营业机构没有始终贯彻“一手抓业务发展,一手抓风险管理”的经营理念,一味追求业务发展,盲目相信他人,对重要业务不能形成有效复核和监督,形成“一手清”,使不法分子有机可乘。如在柜员制的操作模式下,大多数重要风险环节都需要复核人员授权后操作,授权环节控制不足极易引发案件,授权人员对大额存取款和挂失业务等授权时,没有对相关业务资料、客户身份真实性进行实质性审核,授权岗位形同虚设,容易引发操作风险,甚至形成案件。

1.6 个人客户的对账工作实施难度大 与客户核对账务是银行应尽的义务,也是银行的一项重要内部控制制度,让客户及时知晓账户的变动情况,一旦发生异常可以及时采取措施,一定程度上能够减少银行挪用资金案。一直以来银行单位客户对账制度执行比较到位,实施效果较好,但由于个人客户众多,银行对账方式相对单一,目前一般采用向客户寄送对账单,发送交易短信等形式进行对账,而且对象大多仅限于银行卡客户,由于收费等原因,有的客户不愿意接受,使得个人客户的对账工作难以落到实处。

2 防范个人银行业务操作风险的几点措施

2.1 加强系统性培训,尽快提高员工综合素质和专业素质 员工综合素质的提高是个人银行业务发展,控制操作风险的根本。首先,商业银行应根据产品更新、业务发展的实际情况,组织人员梳理相应规章制度,提高制度的系统性、可操作性,笔者尝试编辑了本行个人银行业务规章制度,下发所有前台个人银行岗位员工学习,取得了良好效果。其次,银行管理层面应组织本行个人银行业务专家、法规人员成立咨询团队,指导前台员工解决实际问题。另外,要加强员工系统性培训,摒弃过去“师傅带徒弟”的培训模式,让员工既学会操作,又明白账理,知其然知其所以然,不仅要提高员工的操作技能,更要提高理论水平和风险识别能力。

2.2 不断完善整合信息系统,变“人控”为“机控” 商业银行应组织前台熟练操作人员、业务专家及技术人员成立研发团队,不断征求信息系统使用人员与制度管理人员意见,汲取银行同业的先进经验,将产品流程、规章制度与信息系统加以对照,查找弥补漏洞,依照“风险优先、兼顾效率”的原则,通过完善信息系统提升操作风险防范水平。力求使信息系统对交易的额度、授权等环节与制度相匹配,制度层面明确要求、严令禁止的环节要从系统上加以控制,变“人控”为“机控”,使不法分子想为而不能为。如有的银行已经建立了客户指纹认证系统,客户银行账户进行取款、消费等交易时要求客户亲自录入指纹,这项技术从源头上控制了客户资金风险,值得推广。

2.3 认真落实操作风险管理制度 商业银行应随时掌控业务运营中各项制度的落实情况,分析内外部审计、检查发现问题,了解掌握网点运营中带有普遍性、具有潜在风险隐患或重要案例提示的问题,形成风险分析报告上报管理层,定期或不定期组织召开风险分析例会,分析产生问题的具体原因,采取有针对性的防控措施,达到规范操作、防范风险的目的。管理层面要加强监督与管理,研究新业务、新产品存在的风险,及时更新管理手段。

2.4 强化事前、事中风险控制 针对个人银行业务特点,应进一步强化事前、事中风险控制,及时阻止、发现风险隐患苗头。事前控制除了要加强前台员工思想教育,动态排查外,主要应发挥各营业机构会计(业务)主管的风险防控作用,主管通过实时监督业务操作,对重要业务的授权控制,及时发现或阻止可能引发风险的业务,所以说打造一支综合素质高、风险识别能力强的主管队伍显得尤为重要。事中控制主要是银行应实时掌控个人银行业务交易并识别风险,依托科技手段建立先进的交易监测系统,实时监测交易,从大量的交易中识别出风险业务,对前台及各级管理层面进行风险预警。监测人员应不断研究业务操作的风险点,分析以往发生的操作风险、事故、案件的特点及风险环节,及时改进、完善监控规则,在风险交易发生后短时间内预警,形成上下联动、协防控制的预警体系,采取及时得当的风险控制措施,最大限度降低事件风险程度。

2.5 强化重要部位、重点环节控制 商业银行应进一步强化个人银行业务现金、单证、印章、账户、授权等重点风险控制环节。分析以往个人银行部位出现的案件大多与授权制度的执行有关,营业机构要严格执行《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指引》,授权责任人要严格执行对开户、挂失、大额存单签发、大额存取款、重新认证、差错处理等业务的授权制度,授权不能流于形式,不能违规转授权、不得跨终端授权或事后授权,各级检查人员要利用好监控录像对授权制度执行情况进行检查。

2.6 加大个人账户对账力度,逐渐向实时对账过渡 商业银行应进一步拓宽与个人账户对账渠道及范围,客户在开立存折、存单、银行卡账户时可视风险接受程度不同与银行约定交易对账起始金额,银行除继续推行寄送对账单、发送交易短信对账之外,应研究时效性更强的对账渠道,目前有的银行在客户提供取款介质、录入密码后暂停交易,向客户已约定手机发送短信要求客户确认,待客户在本人手机确认后交易才最终完成,这种手段起到了实时对账的效果,可以从源头上控制客户账户的资金安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银行发生内外部案件的可能。

总之,个人银行业务操作风险环节较多,银行一定要抓住重点环节、重点时段、重点业务的监督与管理,不断提高前台员工及管理层面综合素质,进一步完善信息系统,研究新业务、新产品存在的风险,及时更新管理手段,确保个人银行业务安全运营,健康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巴塞尔监管委员会.2004年.

上一篇:婚姻家庭案件有关问题的探讨下一篇:小学生传递正能量作文3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