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票据风险防范培训(精选8篇)
银行票据风险防范培训 篇1
银行质押票据被公示催告的法律风险防范
【事件的由来】
2007年1月,M银行到A银行查询总计金额为300万元的3张银行承兑汇票,A银行答复票据系本行签发,目前无挂失止付,但真伪自辩。M银行遂与持有上述票据的S企业办理了票据质押借款业务,金额为290万元。借款到期后,M银行向承兑银行A银行请求付款。A银行告知M银行上述三张票据已在2007年2月,被出票人T公司以遗失为由申请了公示催告且法院作出了除权判决,据此拒绝向M银行支付票款。
M银行遂以出票人T公司为被告,向法院提起其他票据权益纠纷诉讼,要求撤销原除权判决,恢复上述三张票据权利。2008年9月,二审法院经审理后支持了M银行的诉请,终审判决恢复了银行承兑汇票的判决权利。
之后,M银行持法院生效判决,再次要求A银行支付票据。但事实上,早在2007年5月,T公司便以法院除权判决为由,向A银行申请退回了当初T公司60万元的银行承兑汇票保证金。按照会计的相关规定,A银行已将保证金划入T公司结算账户。而此时,T公司账户上已无余额。A银行面临被迫垫款的风险。
【法律分析】
根据《票据法》和《民事诉讼法》的有关规定,票据丧失的,票据权利人可以申请公示催告进行失票救济。同时《民事诉讼法》第200条又规定了票据被宣告无效后正当持票人的补救程序,即“利害关系人因正当理由不能在判决前向人民法院申报的,自知道或者应当 1
知道判决公告之日起一年内,可以向作出判决的人民法院起诉”。但是目前我国票据公示催告程序存在若干缺陷,民诉法200条规定的补救程序在实务中也鲜有操作。上述事件,则是一起典型的因恶意伪报票据丧失而致使银行出现资金损失风险的事件。不论票据质权人M银行也好,还是票据承兑银行A银行也好,都出现了相应法律风险。对于M银行而言,由于质押票据被公示催告而除权,其信贷资产面临质权丧失的法律风险。对于A银行而言,由于除权票据被法院恢复了票据权利,在已退回票据保证金的前提下,将面临自身垫付票款对外支付的法律风险。试对本事件做相关法律分析如下:
一、公示催告期间与票据到期日的不衔接性
依照《支付结算办法》的规定,“商业汇票的付款期限,最长不得超过6个月”。实务操作中,商业汇票从开出之日至到期日一般为六个月。而我国民诉法明文规定票据公示催告期限是不少于60日,法院在操作中则往往依据票据法司法解释将催告期固定为60天,故公示催告期到期日必然早于票据到期日。因此本事件中所涉票据公示催告期间结束后,M银行才将已除权的票据提示付款。如果相关法律能够进行修改,公示催告期间能长于票据到期日,则即使持票人未注意公告,也能在到期承兑或付款时及时补救、申报权利,出票人的恶意申请亦将无法得逞。
二、人民法院仅对公示催告程序做形式审查
从《民事诉讼法》第十八章规定可以看出,我国公示催告程序的法律规定过于原则化,人民法院对于失票人的申请以及利害关系人的权利申报也仅作形式审查。此外,公示催告申请设定门槛较低,不需要提供财产担保,收费也较为低廉,这也在一定程度上给伪报票据
丧失者提供了便利条件。深入分析发生本事件的发生原因,正是企业利用公示催告程序只进行形式审查、催告期与票据到期日不衔接的特征,恶意进行了公示催告申请,旨在使票据无效,逃避付款责任。
三、民诉法200条的实务操作性
尽管在本事件中,T公司通过申请公示催告如愿宣告了汇票的无效,并由A银行退回了开票保证金。但是票据的最后持有人----M银行则依据民诉法200条适时提起了“其他票据权益纠纷”诉讼,最终其获得了法院的支持,被宣布除权的票据又被恢复了票据权利。于是作为票据承兑人的A银行也成为了票据的债务人,M 银行依法可以向A银行请求付款。
在实务中,鲜有运用民诉法200条提起诉讼的案例;在学界,对于民诉法200条所规定的“正当理由”也有不同观点。因此尽管本案可能只是个案,但是在某种程度上也反映了上海司法界的一种审判思路:即M银行“在取得该票据前,曾向票据支付行查询了票据有无挂失止付及冻结等情形,也审核了该票据背书的连续性”,便可以视作民诉法200条所规定的因“正当理由”不能在除权判决前申报票据权利的利害关系人。
【风险防范】
在本事件中,经A银行多次与T公司协调、同时联合一审法院向T公司施加压力后,T公司最终向M银行全额付清了票据款项,避免了因A银行自行垫款的风险。但是本事件的发生,也提醒商业银行,在目前既有的公示催告程序不够完善的法律体制之下,银行内部应更好地依法规范操作,有效防范企业滥用公示催告而发生的法律风险。
1、对于A银行而言,在本事件中,操作上并没有违规行为。止
付行为、退票行为、退保证金行为均符合内部操作规程,合法合规。但是在细节问题的处理上如果能够加以改善,更人性化操作,也许也不会出现之后票据被恢复权利、面临付款的被动情形。
比如在受理法院的《停止支付通知书》时,可对被止付的票据进行全面检查,主要检查是否曾被查询、挂失或已收到其他法院的《停止支付通知书》。如果有,则应以书面方式通知法院工作人员,法院工作人员签收确认后,银行再根据法院要求妥善办理。或者可以书面或口头方式通知曾来查询该票据的银行,提醒其及时进行权利申报。尽管目前的制度没有类似的规定,但这种善意的提醒的确能有效地起到风险防范作用。
2、对于M银行而言,尽管其未能在除权判决前及时申报权利,但是其有效地利用了民诉法200条的规定,在规定时间内提起了补救诉讼并最终胜诉。这对于遭受伪报票据丧失行为侵害的银行而言,也是一种很好的司法救济思路。当银行所持有的票据被法院除权判决宣告无效后,不能够再向付款人行使付款请求权、也无法向前手行使追索权时,其仍然可以以伪报票据丧失的申请人为被告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撤销原除权判决,恢复票据权利。
鉴于法律规定了必须是“正当理由”的利害关系人方可提起诉讼,因此商业银行在办理票据质押或者贴现业务前应充分尽相关审查义务,应就票据向付款行进行有无挂失止付及冻结情况的查询,同时保留相关书面证据。也可以在质押票据或者贴现票据后,向付款行发出“已质押”或“已贴现”通知,请求付款行在收到法院止付通知时,及时通知质押(贴现)银行申报权利。尽管付款行对此通知并无法定义务,但对于质押(贴现)行而言,应尽必要审查义务。
银行票据风险防范培训 篇2
1、票据业务发展迅速与风险增长共存
2000年以来,虽经历了再贴现率的大幅上调和再贴现规模的扩大与收回,但票据业务一直发展迅速,业务总量成倍增长。2007年票据贴现余额、累计签发量和累计交易量分别为1.28万亿元、5.87万亿元和10.11万亿元,分别是2000年的10.7倍、8.4倍和11.1倍。2008年至今,虽然票据市场受到金融危机和国家宏观调控的影响较大,但仍然保持较高的增长率。截至到2008年底,商业汇票承兑余额为3.2万亿元,同比增长30.9%;银行承兑汇票余额为1.9万亿元,同比增长50.4%;票据承兑、贴现累计融资量合计超过20万亿元,全年新增票据融资0.65万亿元,新增票据融资占新增贷款的比重高达13.2%。短期信贷资产票据化现象已经普遍存在,由此说明我国票据业务近年来得到快速发展。
(数据来源:《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2000—2008年。)
然而,在票据市场快速发展的同时,风险问题接踵而至。信用膨胀和泡沫时有显现,各种非理性竞争行为屡禁不止,犯罪分子内外勾结从事票据诈骗活动,给银行造成了巨大的风险和损失。在票据的签发、承兑、贴现、转贴现、托收的全过程中,都存在一些不确定性因素,由此而产生形式多样的经营风险,甚至潜伏着系统性的信用危机。发展票据市场,必须建立相应的风险防范机制、完善的风险管理手段和及时准确的业务监督网络。
2、商业银行成为票据市场主角
在推动中国票据市场发展的过程中,商业银行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继中国工商银行2000年1月在上海率先成立票据营业部后,其他商业银行借鉴工商银行票据业务集中经营低风险、低成本、高效率的成功经验,纷纷将票据贴现业务作为新的利润增长点,陆续成立了票据中心、票据支行等业务模式的经营管理机构,加大了对重要客户的营销力度,票据业务成为完全竞争的业务品种。票据业务的专营化使票据业务在专业化水平和人员素质上都得到了显著提升,规模化经营也为银行机构带来了较为丰厚的收益,这些商业银行依托人民银行当地行的支持,票据业务迅速发展起来,成为票据市场的主角。作为市场的组织者,商业银行具体组织市场交易活动,提供交易场所和交易设施,制订自律性的交易规则,收集整理和发布市场信息,提高市场交易的效率。作为市场交易品种的提供者,商业银行为企业提供融资渠道,通过产品创新引导客户需求。特别是在维护市场秩序、净化市场环境、提高票据这一信用工具的安全性等问题上,商业银行更加责无旁贷。
二、商业银行开展票据业务存在的风险
1、融资性风险
商业银行签发或贴现无真实交易背景或不能确定有真实交易背景的银行承兑汇票而形成的风险。主要表现为:无交易合同或使用虚假、无效合同;超合同金额或期限签发、贴现银行承兑汇票;无增值税发票复印件、重复使用或伪造增值税发票复印件办理贴现业务。有的商业银行假借企业名义违规开立账户,借用这些账户自行签发银行承兑汇票,到其他商业银行贴现,贴现资金回流该行后,增加其存款,自称为“融资性存款”。签发、贴现无真实交易背景的银行承兑汇票违反了《支付结算办法》和《商业汇票承兑、贴现与再贴现管理暂行办法》的有关规定。因此,银行不仅存在融资性风险,同时还承担着潜在的法律风险。
2、信用风险
在没有缴纳保证金或保证金不足的情况下签发、贴现银行承兑汇票导致大量银行垫款而产生的信用敞口风险。主要表现为:一是未按规定比例收取保证金或保证金偏低;二是对保证金不足额部分担保不足或担保无效,如担保合同金额小于保证金不足额部分、担保企业担保能力不足、质押物不符合相关规定、质押手续办理不及时不规范、由关联企业担保或企业相互担保、担保合同无董事会同意的决议等;三是以本行贷款作为签发银行承兑汇票的保证金或将贷款转为定期存款,作为申请承兑的质物。银行的上述做法实际上是把承兑风险转化为信贷风险,没有真正落实偿还来源,同时还虚增了存贷款规模。银行通过这样一种非正常方式扩大存贷款和票据业务的规模,形成了“企业用贷款资金作保证金→银行签发承兑汇票→企业到银行贴现→企业用贴现得到的资金再作保证金→银行再签发承兑汇票→企业再贴现……”的怪圈,在循环往复的过程中,信用徒然膨胀,货币信贷成倍数地虚增扩大,从而形成了信贷泡沫。
3、道德风险
一是关联企业、关联交易方相互串通,套取银行资金。主要方式为:出票人与收款人为关联企业或关联交易方,出票人以一定比例保证金申请承兑,不足部分由收款人提供保证担保,最后资金由收款人账户流向出票人账户,实现了资金的逆向回流。二是社会上的一些不法人员利用伪造、变造票据、“克隆”票据或票据“调包”等欺诈手段,有意识地骗取银行资金而使银行面临资金损失的风险。三是银行内部人员在办理票据业务时不认真把“三关”,即票据记载事项合法合规审查关、背书核实关、票据真伪核实关或是违法违规,盗用银行票据,而使银行蒙受资金损失。
4、操作风险
一是先贴后查,逆向操作。有的银行为了争揽业务,增强市场竞争力,要求企业采取出具承诺书的方式先行贴现,而查复日期比贴现出账日期晚几天甚至半个月之久。这种查复未明即办理银行承兑汇票贴现或质押的做法存在一定的操作风险,银行资金的安全性难以保障。二是办理贴现和质押取得的票据背书不合法、不完整。主要表现为票据贴现时空白背书、多次背书时背书不连续等。这不仅违反了《票据法》的规定,在发生法律纠纷或出现票据流失等情况的时候无法主张票据权利,而且容易引发道德风险。
5、利率风险与流动性风险
国有商业银行较少向中小企业提供信贷业务,中小企业贷款和一些规模较小的项目贷款一般是先由中小银行进行票据承兑贴现,然后由中小银行向国有商业银行进行转贴现。中小银行赚取的是票据市场的利差。一旦市场资金紧张,转贴现利率上升,中小银行就会面临利率风险,严重的还将导致流动性风险。
三、商业银行票据业务风险成因分析
1、产生风险的外部因素
(1)外部监管缺失。现行的《票据法》、《票据管理实施办法》和《支付结算办法》等有关票据的法律法规对银行承兑汇票和贴现、再贴现的有关规定不够详尽, 实务操作中难以准确把握。同时监管部门处理票据业务的违规问题没有严格的法律依据,使得票据市场监控暂时成为真空,加之经营者行为的自律性不高,一些银行乘机加大了票据市场中的投机行为,加剧了一些风险的产生和积累。
(2)社会信用体系不健全。企业恶意套取银行资金,导致银行信用风险加大。社会信用体系不健全,无法对企业进行信用考核,守信得不到尊重,失信得不到惩罚。信用评级的缺失使得企业利用法律法规的空白进行票据欺诈,加大了票据业务风险。特别是提供虚假的交易合同、增值税发票,通过贴现或质押方式轻易套取银行资金。
(3)资金供求矛盾与严格的信贷管制。在我国利率管制的宏观背景下,除了少数的强势企业外,大多数企业在从银行获得贷款时,必须要接受刚性的利率和期限。这使得大量中小企业寻找多种融资渠道。票据本身所具有的短期性、流动性和融资性恰好满足了企业的需求。但由于国家严格控制信贷投放,使得中小企业为获取资金,不惜虚构交易违规开出汇票。这种纯粹的融资性票据的发行,由于没有真实的贸易背景,在缺乏有效信用监督的情况下,必然加大银行的隐性风险。
(4)信息不对称。票据业务市场还没有统一的票据信息查询系统,票据市场的信息传递、披露及共享机制非常滞后。一是有些商业银行是在签发人资信状况、商品交易情况、承兑人的资产负债情况一无所知的情况下就办理了票据贴现或转贴现业务;二是对票据本身的信息披露不健全;三是票据贸易背景的信息披露不健全,甚至对非常严肃的增值税发票也难以辨明真伪。市场信息建设落后,风险揭示不充分,缺乏公开、公平、公正的风险揭示和信息披露机制。
2、产生风险的内部因素
(1)商业银行间的过度竞争。票据业务不列入银行的资产负债表内管理,而是作为表外业务管理,所以票据业务可以降低不良资产比率。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不断地在追求业务扩张,票据业务由于手续简单,可稳定赚取利息,收入有保证,规模容易增加,便成为银行扩大资产规模、稀释不良贷款的重要手段,被各银行视为立竿见影的可行方法。银行为了争夺票据业务,放松了对票据出票人的信用、能力等的审查。
(2)商业银行内控机制不健全。一些商业银行将关注的重点放在票据业务的市场拓展上, 对票据业务的操作和管理、票据风险的识别和防范缺乏一整套切实可行的管理制度和风险防范控制体系。在开展票据业务的过程中,对票据的签发、审核把关不严,忽视对票据记载事项合法合规性、背书和票据真伪的严格审查和核实。对企业的业务经营、发展前景、财务收支状况、信用状况和担保实力没有进行充分的调研和深入的分析,从而导致了票据风险的产生。
(3)票据真伪查询手段落后。目前银行票据查询手段落后,缺乏全国统一联网的票据信息查询系统,查询效率低下。联行查询系统及其查询方式存在局限性,无法完全识别票据的真伪。管理和制度上的漏洞使得外部人员和内部人员勾结进行票据欺诈,骗取银行的资金,成为票据业务风险增大的又一个因素。
四、商业银行票据业务风险管理与风险防范的措施
1、健全法律法规,增强风险监管
尽快补充修订《票据法》等法律法规,堵塞现行票据交易法规存在的诸多漏洞,完善法律所应具备的约束和惩罚机制。银行业监管机构要加强票据市场的监管力度,对于违法违规行为加大处罚力度,以引导和规范承兑和贴现业务活动,进一步完善银行票据业务统计和会计核算制度,加强对商业银行票据业务风险的非现场监管。执法部门加强对票据违法犯罪的查处和处罚力度,最大限度减少票据诈骗案件的发生。
2、加强社会信用制度建设
建立完善的社会信用登记、咨询体系和严格的监督、执行体系,对社会行为起到约束和规范的作用。对票据融资行为而言,通过资信查询系统,企业能够主动地规避与信用差的单位或个人发生业务关系;同时也敦促自己,不被列入无信用单位或个人黑名单内,从而减少风险的发生。
3、构建商业银行的票据信息平台
加强商业银行内部票据信息化建设,将散落在商业银行内部各个部门中的票据信息进行及时的收集、分类、传递、分析和反馈,使营销管理、风险管理和托收等部门能够及时掌握最新票据信息,为风险防范提供有力的信息支持。各商业银行通过该信息平台公布各自在票据业务过程中出现的“应付不付”企业名单、票据托收安全银行、票据风险案例等信息,并且协助查询票据的真实性,通过商业银行之间的信息共享和交流提高抵御票据风险的能力。
4、完善商业银行内控制度
严格按照《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指引》要求建立健全内控制度和业务操作流程,使内控制度和流程覆盖业务风险环节,适时检查梳理已施行的制度,评价其适当性和有效性,对可操作性不强不符合风险控制要求的制度流程进行修订和完善;规范新制度新流程的合法合规程序,由粗放型向精细化方向转化,提高制度规范性和适当性。加强对票据业务流程中关键节点的管理和控制,形成对票据业务风险的事前预警、事中控制、事后监督和稽核。
5、大力发展票据防伪技术
利用高科技防伪技术对票据进行鉴别,运用各种型号、功能的票据鉴别仪;加强票据防伪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力度,整合内外部技术资源,设计与开发鉴别票面真伪的软件程序,为票据防伪提供可靠的技术保障,加强业务人员的业务培训和业务交流,提高业务人员的防骗、防伪知识,增强防范票据风险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孙根深、杨韶辉:加强管理促进票据业务又好又快发展——兼论票据业流程银行建设[J].新金融, 2007 (7) .
[2]杨贵芬、赵相如:商业银行票据业务存在的风险及建议[J].河北金融, 2007 (11) .
[3]顾秀俊、张馨新:票据的无因性原则与商业银行票据业务实践[J].现代金融, 2005 (8) .
[4]秦毅、钱芳:银行票据业务的风险防范[J].现代金融, 2005 (7) .
[5]徐鲜美:我国银行承兑汇票业务若干问题的思考[J].金融与经济, 2007 (6) .
[6]甄少民、张学军、张金成:商业银行票据业务违规的原因分析及改进措施[J].金融会计, 2008 (7) .
银行票据风险防范培训 篇3
近年来,银企双方出于对自身利益的追逐,推动了票据融资业务的迅速发展,自从2009年银行间交易协会推出集合票据融资方式以来,众多中小企业通过这种方式解决了短期融资难的问题,但金融机构自身的资金压力十分明显。在商业银行利润来源中,中间业务是紧随资本业务、负债业务之后的重要盈利手段,随着国内资金链的进一步收紧,商业银行一味靠存贷差的利息差空间逐渐减少,此时低成本的票据融资业务已成为目前众多商业银行不错的选择,但随之产生的票据融资风险也是显而易见,需要研究其风险防范。
一、我国票据融资的现状与种类
我国自从1999年扩大商业银行经营业务范围以来,票据融资规模日益扩大,速度也很快,以2012年为例,全国金融机构共承兑商业汇票16.2万亿元人民币,至2012年12月底,未到期的商业承兑汇票总额达7.9万亿元人民币。由于国家鼓励发展中小企业,因而,很多商业银行都把票据融资看成是一块利润丰厚的大蛋糕,不断创新票据融资的方式,截止到2012年末,全国共发行集合票据36支,主要涉及现代农业、高科技制造业、生物工程等行业,票据融资已逐渐成为广大中小企业筹集资金的重要手段。另外,由于票据融资具有高收益率的特点,又越来越受到广大企业的欢迎,其参与主体日趋多样化,从原来的票据签发人、大型国有商业银行,发展成为众多股份制商业银行、票据专营机构、各类财务公司,包括政府也在票据融资业务中广泛介入。商业银行作为中小企业票据融资的牵头人,应该为发行票据做好宣传工作并提供相关法律咨询服务,尽可能地给予一些配套优惠政策,对保证金给予补贴,事后对获得票据融资的企业进行监督,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降低企业道德风险的发生。目前我国票据融资已呈现出形式多样化的局面,总体来讲,主要包括三个类型。
(一)票据贴现
众多中小企业利用票据融资,主要是当企业现金不足时,将已承兑过的远期票据按照一定的协议转让给银行,银行根据票据所载金额扣除贴现息后将金额付给企业,银行在获得票据贴现业务手续费及利息收入的同时,中小企业同时也获得了即期的资金周转。其计算公式可以表示为:
净款=票面金额-贴现息
贴现息=票面金额×贴现天数/365×贴现率
以一张票面金额为100万元,100天后到期的远期承兑汇票为例,如果此时商业银行的贴现率为5%,中小企业为了提前获得资金融通,可以将该汇票向银行提出贴现申请,银行通过计算可以得到6个月的贴现息为:100万×100/365×5%=13699元,扣除贴现息后企业能提前获得资金为:100万-13699=98.6301万元。这种将“死钱”变成“活钱”的融资方式越来越受到广大中小企业的欢迎。
(二)票据质押融资
通过票据质押取得贷款,按我国《担保法》、《物权法》和《票据法》的规定,只要是合格的票据均可以进行质押获得贷款。由于《票据法》中规定,票据具有无因性的特点,票据持有者不必通知前手,在票据到期时,就可以行使票据权利要求债务人付款。其融资模式可以根据《票据法》中的规定,通过背书进行质押,其额度、期限等内容可以根据中小企业的实力等综合因素来衡量。由于中小企业在我国发展速度很快,特别是拥有高新技术的中小企业更是代表着我国未来产业发展的方向,很多商业银行和担保公司都愿意接受中小企业的票据质押,相对来讲,其手续费及利率相对较高。通过签订质押合同,中小企业可以获得比票据面额更高的资金额度,对于急需要资金的中小企业来讲,是一种操作简便、容易实现质权的方式。
(三)知识产权证券化票据融资
这种方式主要以由企业、金融机构以及信用评级机构一起对企业所拥有的无形资产进行评级,由受托机构在债券市场对该种资产发行远期票据,企业在短期内就可有大量资金注入,投资方到期获得回报。对于科技型中小企业来讲,领先的技术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而目前我国政府有关部门也在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扶持力度,科技型中小企业更是在这种优良的环境下加大对科研的重视程度。我国专利法也规定,专利、发明创造和外观设计可以获得国家的保护并给予相应的奖励。以专利为例,2012年华为以4231个排名首位,之后依次分别是中兴通讯、中石油、鸿富锦精密工业有限公司(深圳)、松下、索尼、腾讯、联想、三星电子和通用电器,国内企业发明专利逐年提升。在欧美发达国家,凭借标准普尔、穆迪和惠誉国际三大评级机构的强大支撑,这种以专利等方式的知识产权证券化融资已经非常普遍,其具有违约率低、流动性强等的优点,深受众多欧美企业的欢迎,目前,我国也逐渐具备了知识产权证券化融资的条件,未来这种新型的票据融资方式会成为科技型中小企业获得资金支持的重要手段。
二、票据融资的风险
(一)内部管理制度不完善产生的诈骗风险
票据业务给中小企业带来融资便利的同时,也被一些不法企业瞄准了商业银行审查过程中不够仔细严谨的漏洞,个别工作人员出于私心利用银行制度上的漏洞,勾结不法分子联合作案骗取银行金钱。以2010年轰动全国的齐鲁银行“12.06”案件为例,银行工作人员就是利用银行内部管理制度的不完善与案件主犯刘某勾结,通过伪造金融票据多次骗取资金,并通过伪造的手续和企业印鉴,以目标存款为担保,办理等额的第三方存单进行质押贷款,从银行套取贷款用于投资,在短短三年时间里共骗取银行资金达101.3亿元人民币,刘某的行为也构成贷款诈骗罪、金融凭证诈骗罪、票据诈骗罪、诈骗罪,四罪分别判处无期徒刑,数罪并罚,决定执行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没收个人全部财产。虽经多方努力追回大部分资金,但仍有至少20亿元无法查明下落,齐鲁银行显然是这次案件的最大受害者,同时也给国家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二)洗钱等行为的融资性风险
由于目前在票据融资过程中,通常使用纸质交易,这就给一些不法分子有可乘之机进行洗钱等诈骗行为。主要表现为:无真实贸易背景、无效合同、超合同金额或期限签发和贴现银行承兑汇票、无增值税发票复印件、重复使用或伪造增值税发票复印件办理贴现和质押业务。2011年5月,发生在上海的一起非法银行承兑汇票洗钱行为引起了金融业界的重视,李某通过商业银行使用纸质交易的漏洞,使用伪造的增值税发票和汇票,开立超过实际合同金额近10倍的数目向银行要求承兑,由于两家银行身处异地,银行为了占有市场份额,对李某提供的票据审查不严格,最终导致近2000万元人民币的损失。
(三)民间票据融资的不规范对商业银行的冲击
因为票据融资的便利性,再加上确实有利可图,一些民间机构包括个人纷纷加入到票据融资的队伍中来,这不仅扰乱了票据融资的正常秩序,更加大了金融市场的风险。2013年初临近春节,一些个人想借承兑汇票赚点钱过年,江苏省无锡市的张先生把100万元高利借出,但没想到借款人用于抵押的承兑汇票是假的,最终张先生不但没有赚到钱,反而白白损失100万元,还要配合公安机关一起抓捕犯罪分子。由于民间票据融资的程序没有象商业银行一样规范化,因此,在交易管理时有很多的风险,更多时候是朋友介绍等方式进行,民间票据融资的存在对商业银行正常的票据经营业务是个不小的冲击,同时也会使国内票据市场毫无秩序。
(四)信用评级机构不发达
强大的社会信用体系是商业银行开展票据业务的保障,但目前国内普遍存在信用程度不高的状况,企业信用评级通常可以分为3A、2A、A、3B、2B、B、3C、2C、C三 等九级。我国目前信用评级机构从实力上来看显然无法与标准普尔、穆迪、惠誉国际知名的机构相比,大部分都是地方性的,全国性的信用评级机构只有大公国际、联合资信、远东资信和中国诚信,缺乏核心竞争力,市场份额相当有限。银行在判断一些中小企业信用级别时更多的是查看账户往来情况等基本信息,从专业性的角度看无法全方位的对企业做出判断,于是一些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往往采用非法手段向银行提供虚假信息以获得较高的信用评级,从而为票据融资创造良好的信用额度。以联化科技公司2011年发行的债券为例,评级机构给出的信用等级为2A级,最终为该企业获得了2.6亿元人民币的资金,很明显,这是利用国内信用评级机构不发达而得到虚高的信用级别,最终由于该企业经营不善,无法达成最初募集资金时承诺的投资回报率,给银行和投资者都造成了不可挽回的损失。
三、票据融资风险的防范对策
(一)加强内部管理
对票据融资的风险防范,制度是保障,防止类似齐鲁银行利用内部管理不完善诈骗上百亿元人民币的特大金融案件再次发生。首先,商业银行应建立相互制约、责权明确的现代银行内部管理制度,不仅要对票据融资事前、事中进行反复核对,对于从事票据融资业务的银行经办人员实行一人办理、另一人确认、部门经理签字的程序,一旦遇到金额特别巨大的票据,需由分管行领导确认方可办理,而且在事后还要进行监督检查,抽查已经发生过的票据融资案例;其次,加强对员工的培训,定期组织员工进行技能大赛,交流在平时票据审核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并通过相互间对票据融资的理解,加强对风险的防范,对在技能大赛中获得优秀成绩的员工给予相应的物质奖励,并作为年底考核的主要依据,不断提高员工加强能力的积极性,同时还应加强员工的职业道德素质培养。
(二)推广使用电子票据
随着科技创新的不断发展,使用票据鉴别仪器已经成为众多银行的重要技术手段,在这样的背景下,电子票据有着巨大的优势,它可以弥补在运送过程中的时间和风险,另外,由于现代网络的普及,密押和印鉴可以取代人工签名,推广使用电子票据可以大大降低银行的系统性风险。未来需要完善的是逐步提高电子票据防伪技术,防止被一些不法分子利用伪造密押和印鉴实施票据诈骗,并逐步实现票据业务自动化处理,商业银行可以主动向企业推荐使用电子商业汇票系统(ECDS),实现银行与企业的信息共享,改善信息不对称的问题,银行也可以利用这种系统实现对企业的集中管理,用电子化的方式完成对票据融资的审核、办理及事后的实时监控,改善监管手段,减少票据诈骗案件的发生,最终实现票据网络的全国统一。
(三)完善民间票据融资的规范性
随着票据融资业务参与主体的扩大,特别是民间资本大胆地投入进来,“堵”不如“疏”,可以借鉴美国金融市场的经验,规定如果民间资本参与票据融资,应对相应的利率、手续费等环节做出明确规定。为了减少给正常的金融市场造成的冲击,人民银行可以出台相关的政策,要求参与票据融资的个人向商业银行缴纳一定的手续费和保证金,从而与商业银行共同分享利益所得,适应快速发展的市场需要。另外,应完善现行的票据法内容,对于非法参与票据融资的个人加大惩罚力度,商业银行可以在账户上冻结其资金,并通过全国联网列为黑名单,减少其在未来票据业务方面的优惠,情节特别严重的可移交司法机关处理。
(四)加快国内信用评级机构的发展
票据业务风险防范课后测试 篇4
如果您对课程内容还没有完全掌握,可以点击这里再次观看。观看课程
测试成绩:70.0分。恭喜您顺利通过考试!单选题
1.应在背书第一格盖章的是? √
A 出票人
B 收款人 C 承兑行 D 贴现行 正确答案: B
2.票据的哪个性质能够最大限度地保障和促进其流通? × A 要式性 B 有价性 C 文义性
D 无因性 正确答案: D 多选题
3.票据基础关系具体是指票据的什么关系? √
A 原因关系
B 资金关系
C 预约关系 D 支付关系 正确答案: A B C 判断题 4.基础关系优先于票据关系 √ 正确 错误 正确答案: 错误
5.丢失票据的持票人在办理完“挂失止付”后就已经使票据权力得到了消灭 √
正确
错误 正确答案: 错误
6.《票据法》规定了票据具有优先受偿权 √
正确
错误 正确答案: 正确
7.贴现凭证的样式是由各家银行自行设计的 √
正确
错误 正确答案: 错误
8.支付结算功能是票据业务最基本的功能 √
正确
错误 正确答案: 正确
9.票据的原因关系存在于接受票据的当事人之间,但票据如经转手,其原因关系必然断裂。×
正确 错误 正确答案: 正确
10.出票包括“开出”和“交付”两个环节 ×
正确
银行票据风险防范培训 篇5
央行日前发布的二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显示,票据融资出现较快增长。上半年,企业累计签发商业汇票8.8万亿元,同比增长15.2%。期末商业汇票未到期金额8.1万亿元,同比增长20.3%。6月末票据承兑余额较年初增加1.5万亿元。从行业结构看,企业签发的银行承兑汇票占比为70.6%。商业银行和企业对参与票据融资的积极性均有所上升。票据融资为中小企业发展提供资金支持
作为企业产供销活动的有效金融工具,商业汇票自诞生以来,就为实体经济提供信用和融资支持。特别是近年来,为落实国家应对金融危机、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一系列方针政策,中小企业集合票据(以下简称“集合票据”)的推出,迈出了金融创新支持中小实体经济发展的关键一步。
票据作为一种债务融资方式,解决了中小企业难以单独发债并取得投资者信任的难题,开辟了高额度、低成本、无抵押的融资新通道。一是最大限度满足中小企业资金需求,实现供需对接。二是有效降低了中小企业的融资成本。目前商业银行一至三年期贷款利率达到了6.15%,而中小企业贷款利率一般上浮30%左右,相比之下,集合票据发行利率大多在5~8%,而且政府在集合票据业务发展初期提供定向补贴,更是降低了中小企业的融资成本。三是企业联合信用等级的提高克服了银行信贷对抵押担保的要求,提高了单个企业的贷款额度,发挥了“1+1>2”的融资规模效应。因此,成为金融定向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有效工具。日前,在上海浦东举行的“2012年中国新兴金融发展论坛”上,多位专家学者表示,票据市场在服务实体经济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是货币市场中参与主体最多、实体企业参与程度最高、签发量最大、利率市场化程度最高的子市场,在货币市场中有着特殊地位,其功能、地位和意义不容忽视。
案件多发风险不容忽视一家年销售额仅几十万元的小公司,每年经手的违法票据买卖或高达数亿元,直到其中1.4亿元的票据被别人骗走才东窗事发。这是前不久山西忻州爆出的票据大案。
一般而言,票据业务的风险度是较低的。但我国信用基础薄弱、商业信用基本依赖银行信用,因此,信用风险、欺诈风险、违约风险、操作风险等不可避免地伴随着商业银行票据业务的经营过程。这是无法回避的客观事实。随着我国银行票据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我国商业银行票据面临的风险也呈现多样化。
由于票据业务兼有结算工具、银行负债、融资工具、银行资产等多重角色,注定了其功能容易随着宏观情势的变迁而变异。商业银行在市场竞争和经营业绩的压力下,十分热衷于挖掘票据背后的金融功能。一笔票据业务的签发,往往带来存贷款两个方面的业绩增长,还可以有费用收入。在漂亮的业绩统计数字诱惑下,银行就有可能放松对企业资信的审查,甚至忽视真实的贸易背景。加之我国银行票据业务分散,各个银行自成体系,对票据业务的争夺也引发了银行不理性的竞争。特别是近年来票据中介盛行,许多所谓的票据中介公司,非法从事没有真实贸易的融资性票据流转业务。他们将各种渠道低价收购的票据安到一个“有名无实”的空壳企业头上,伪造贸易合同,开具虚假发票,制造出相互贸易的假象,并由此引发了不少票据案件。
根据我国《票据法》和商业银行的信贷政策,票据的转让流通需要有真实贸易背景,民间票据中介公司如果是以自有资金参与票据交易,就需要满足“真实交易”原则,否则就是非法的。
事实上,这种通过非法手段买卖承兑汇票并通过转出、贴现等方式牟取利差,并逐渐形成非法的地下承兑汇票交易市场已经严重扰乱国家金融秩序,特别是一些突发的票据案件极易对金融机构的正常经营造成冲击。防范票据风险重在内控
有望成为我国商业银行利率市场化前沿阵地的票据业务,只有在风险得到有效控制的前提下,才能逐步完善市场服务体系、稳步开展业务,为银行经营和市场资源配置发挥应有的贡献。
有业内专家表示,控制票据业务风险,需要融合外部监管和内部监管,建立多层次的监管控制机制。监管部门制定相应监管目标和考核指标,督促银行按照目标进行风险防范管理,同时银行内部监管应以合规合法监管为基础,实现内外双重监管。同时在认清银行票据发展趋势的前提下灵活适时制定、修改相关法律和规章制度。
其次,商业银行建立完善的风险内控管理制度。商业银行应树立正确的管理观和业绩观,加强对承兑及贴现业务调查、审查和跟踪检查工作,严格按照有关规定办理相关业务,遵守道德规范,坚持合规经营,银行应重视银行票据业务风险易发点和风险管理,有针对性的防范信用风险和完善银行票据业务风险内控制度。办理银行承兑汇票及贴现业务必须以真实商品交易为基础,严禁办理无真实贸易背景的银行承兑汇票。应加强银行票据风险管理和检查,在遵循相关票据法律法规基础上,对相关业务的操作流程明细化,规范银行票据业务环节的各种行为,加强事前检查和事后控制。
银行内部风险防范和外部风险防范 篇6
随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日益深入,商业银行面临的风险和日益多样化和复杂化。如何进一步加强内部控制管理,提高抗御各种经营风险的能力,是建立现代商业银行制度过程中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内部风险
当前商业银行内控管理中存在的风险:
(一)商业银行人事激励机制未有效建立和运行,内部管理制度不适应内控管理的需要。目前银行采用的多是一级法人下的分支行长负责制,即银行内部的经营管理由行长负责。内控中对领导干部的权力缺乏应有的控制机制。行长的个人决策行为、业务行为、责任行为没有操作性强的规范的制度制约。岗位轮换、职工轮岗、有效制约未得到切实落实;同时,人员素质与道德修养、金融家园文化建设不能有效跟进。
(二)会计系统作为内控管理的重要一环,缺乏对银行资金流量必要的控制手段。商业银行会计指标体系、账务处理规范及临柜操作管理制度不健全、不规范,有章不循、违章操作现象在银行管理的各方面均较普遍。客户就是上帝的观念在业务操作过程中,特别是银行临柜人员中存在一定程度的曲解,甚至以牺牲现有的控制制度为代价,尤其是忽视本行收款入账票据凭证的审查,严重影响了商业银行内控管理的有效性。
(三)商业银行现有内部审计监督未发挥应有的作用,内部稽核缺乏独立性及权威性,难以对全行业务部门活动进行全面的监督;同时稽核力量配备不足,且有部分是兼职,造成执行者也是控制者的情况,加大了控制难度。稽核部门无法从整体上把握全行的业务动作和经营状况,无法及时发现经营中存在的问题,也难以提出有针对性和建设性的意见。
(四)商业银行缺乏一个统一的控制法规制度及操作规则,不少制度规定与业务发展不相适应,新兴业务的开拓相应的控制制度存在脱节现象;现行会计内控制度缺乏系统性、可操作性,且加强会计结算与严格执行制度之间存在矛盾。有些商业银行工作人员没有认识到内控机制是一个动态系统,制度的执行及执行情况,很大程度上成为应付上级行检查的一种摆设。
加强、完善内控制度的几点建议
第一、强化内部稽核部门的独立性,主要负责人应异地交流。稽核监督是银行内部控制中的重要环节,但是目前国有商业银行内部稽核部门由于多年来受到体制的限制导致其独立性不强,作用不能得到有效发挥,因此应该尽快建立稽核工作垂直领导机制。总行的稽核部门应直接对法定代表人或董事会负责,各地的稽核机构直接对总行的稽核部门负责,其费用由总行直接划拨,各地稽核机构的负责人应定期异地交流,这样就规避了稽核机构与被检查部门的经济利益关系,增强了稽核机构的独立性。
第二、加强内控意识、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加强内控意识特别是领导者的内控意识已经成为当务之急,领导者对内控制度的态度影响到全体员工的思想意识和行为,因此领导者更应该认真研究、分析内控组织架构,强化全体员工的内控意识。当前国有商业银行向股份制转化已是大势所趋,因此转制后要建立起股东代表大会、董事会、监视会等对经营者进行监督、约束的机构,以达到控制风险的目的。
第三、进一步完善贷款风险防范机制。各国有商业银行应建立统一的贷款抵押价值评估标准和评估程序,应统一借款企业信用等级的评定内容、评定标准以及尽快建立起切实可行的信贷资产保全机制,并应将贷款“三查”制度落到实处,严格按照岗位权限、业务规程发放贷款,充分发挥不同岗位、不同部门之间的相互监督、制约作用,保证国有信贷资产的保值增值和安全完整。
第四、实行会计、出纳、储蓄岗位不定期轮换制。基层营业单位会计、出纳、储蓄等要害岗位的工作人员应不定期整体离岗,由各专业部门抽调具有营业单位各个岗位知识的熟练人员,整体顶岗检查,使营业单位会计岗位、出纳岗位、储蓄岗位暂时整体离岗,被监管岗位业务人员必须立即与监管人员办理交接手续,强制离岗。由于营业单位无法预知何时被查,因而没有时间对已存在的问题做“技术处理”,这样就能保证监管结果的真实性,形成对被接管单位违纪人员的威慑力,避免内部职工经济犯罪。
二、外部风险
商业银行的外部风险主要来自于市场风险,主要表现为:利率风险、汇率风险(包括黄金)、股票价格风险和商品价格风险。目前我国商业银行面临市场风险的问题:
一是缺技术。市场风险管理涉及很多技术问题,如对金融市场不断推出的各类外汇、有价证券及其衍生产品的了解和认识,对各类市场风险-利率风险、汇率风险、股票价格风险和商品价格风险-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方法的学习和掌握,风险管理模型的引进和运用,基础数据的采集,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组织结构的调整等等。对我国商业银行来讲,这都需要在相当长的时间里逐步学习、了解、掌握和完善。
二是缺人才。市场风险所涉及的业务、产品和风险管理方法、模型都具有高度的专业性,需要由一大批专业人士来从事和管理。对监管者而言,则既需要了解和熟悉银行的业务和风险管理体系,还必须有能力对其风险管理体系,包括风险管理模型的假设前提、运作原理和基础数据等的合理性、可靠性、有效性进行检查和评价。当然,这就必然涉及到监管理念和监管方式的调整。
三是缺管理。拥有先进的系统、模型和一批技术专家仅是解决一个专业技巧问题,比技术和人才更重要的是银行的管理能力。银行管理风险最根本的措施是要在内部建立有效的风险管理体系,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要牢牢树立风险管理理念,要通过建立和实施一整套风险管理政策和程序,将风险的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与全行的战略规划、业务决策和财务预算等经营管理活动有机地融合。对我国的银行业来说,构建包括市场风险管理在内的有效风险管理体系是一个迫在眉睫的任务,必须从现在起下决心、花功夫,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去处理,这需要我国商业银行与监管机构共同做出长期不懈的努力。
银行防范外部风险应以提高自身的科学决策及管理水平、经营实力和市场应变能力为重要手段。具体为:
一、在外部监督和市场监督方面,有关的金融业监督管理机构应该适应金融形势的变化采取不同的政策进行监督,对于商业银行的变化应该及时进行调查,给予实时监督;投资者中应该进行风险防范意识的宣传,培养他们对于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监督意识。
二、建立有效的利率风险的防范机制和汇率风险防范体系。伴随着利率的市场化和金融衍生工具的不断创新我国应该实行适宜的缺口管理方法,利用衍生工具比如说远期利率协议、利率互换、期货、期权等手段来合理规避风险。商业银行应该市场利率和货币市场汇率动态,运用科学方法与先进技术手段,对本外币利率和货币汇率趋势进行科学和基本准确的预测,在汇率方面可以通过对货币市场进行分析采取货币互换的方法来对汇率的风险进行防范。通过资产负债的有效的合理的配置和金融衍生工具的运用,将利率和汇率风险控制在最小的范围内。
三、建立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风险管理监督控制体系。风险监管体系主要由有内在监督机制、外在监督机制和市场监督机制共同组成。内在监督机制主要是以风险控制为基础的公司治理结构、决策机制、运营机制和控制技术等的组合,是对风险监督起决定作用的第一个最重要的层次。外在机制主要是监管当局根据监管规则对金融机构进行的常规监管,处于风险控制的第二位,对于风险控制具有保障性的作用。市场机制主要是金融投资者组成的监督队伍,包括客户群体和舆论监督,处于风险控制的第三个层次,对于风险控制的具有约束性作用。
四、建立起适合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文化。应该强调以风险计量为核心,并且借助诸如计量模型,数理统计、以及金融工程等先进的分析方法,以风险识别、风险探测、风险分析、风险管理决策、风险决策评估为流程的风险管理文化。
浅谈票据伪造的风险承担及防范 篇7
关键词:票据,伪造,风险承担,防范
一、票据伪造概念及构成
(一) 票据伪造的概念
票据伪造, 在英语中称作False Signature, 直译为“虚假签名”。由于票据是个别发行证券, 与其他集中发行的有价证券的伪造有较大区别, 票据的伪造有其特殊性。就其他有价证券来说, 其伪造通常表现为外观形态的伪造, 这种伪造的结果是形成了伪造的有价证券自身的虚假性, 且在任何情况下均属无效的假有价证券。而票据的伪造, 虽然也可能存在票据外观形态的伪造情况, 但如果仅仅伪造出了票据的外观形态, 只能说是伪造了票据用纸, 尚未形成有价证券;只有在票据用纸上进行记载、完成签章, 才能认为是伪造了票据。因此, 票据的伪造, 其结果并不在于形成了伪造票据这一假的有价证券, 而在于形成了由伪造签章构成的虚假票据行为, 它涉及到各种不同的票据行为。既可能是由伪造签章构成的票据行为的伪造, 也可能是承兑、背书、保证等签章的伪造。 (1)
在我国票据法及刑法上, 对票据伪造都做出了相应的规定, 但均未对票据伪造给出明确的定义。基于前述对票据伪造的认识, 在票据法上一般认为, 票据伪造乃是指行为人以行使票据上的权利义务为目的, 假借他人的名义, 而在票据上为一定的票据行为。
(二) 票据伪造的构成
1. 伪造者的行为在形式上符合票据行为的要件
伪造行为本身并非票据行为, 但从该行为的外观看就是票据行为, 仍构成票据伪造。《票据法》规定的票据行为有四种, 即出票、背书、承兑、保证。伪造这些行为的任何一种, 都构成票据伪造。
2. 伪造者假冒他人的名义在票据上签章, 这是票据伪造的根本。
在票据法上, 票据的伪造有其特定的含义。《支付结算办法》第l4条第3款规定, 本条例所称的伪造是指无权限人假冒他人或虚构人名义签章的行为。签章的变造属于伪造。可见, 票据法上的伪造, 就是指票据签章的伪造, 即以他人名义或虚构人名义签章的票据行为。具体表现为:假冒他人或虚构人的名义在票据上签章。票据的伪造与票据的变造不一样, 票据的变造是指无权更改票据内容的人, 对票上签章以外的记载事项加以改变的行为。如果改变的是签章, 则属于票据的伪造。如果行为人在改变签章的同时对票据的其他记载内容也加以改变的, 只构成票据的伪造, 不构成票据的变造。票据的伪造, 突出特点是:其一, 在票据上签章的人没有签上自己的名字, 而是签第三人的名字, 第三人可能是一个存在的人, 也可能是虚构的人;其二, 在外观上具有票据行为的特征, 即指行为人的行为, 就外在的形式而言, 足以使他人确信, 从事票据签章行为的人就是记载人自己, 二者具有同一性。
3. 伪造的目的在于行使票据权利
票据权利, 包括付款请求权和追索权, 伪造人伪造票据, 最终目的是为了获得票据金额的支付或相应的利益, 如背书转让, 提示承兑、提示付款等。不以行使票据权利为目的假冒他人名义在票据上作签章的, 不构成票据伪造。
二、票据伪造的风险承担
(一) 出票伪造的风险责任
出票伪造一般存在于汇票和支票中。本票属自付证券, 由出票人签发, 承诺自己在指定日期或见票时无条件支付, 付款人与被伪造人为同一人。既然如此, 则其不可能对伪造事实熟视无睹, 若仍为付款, 也只能认为是对伪造事实的追认, 故本票出票伪造的情况极少。汇票和支票不同, 属委付证券, 由出票人委托他人承担付款责任, 故易出现出票伪造。 (2)
1. 持票人负担风险责任
一般而言, 持票人负担风险责任的几率较小。持票人负担风险责任主要发生在出票伪造的票据未获承兑或付款之时。各国票据法均规定, 当出票伪造的票据在提示承兑或提示付款时, 如果付款人发现了出票伪造事实, 则可以拒绝承兑或拒绝付款, 并不承担拒绝承兑或拒绝付款之责。原因在于, 出票伪造的票据是无效票据, 付款人无付款之责。此时, 由于被伪造人没有票据责任, 持票人无法向其主张票据权利, 只得向票据上的其他真实签名人追索。若此票据上无其他真实签名人存在, 持票人惟有请求伪造人赔偿。在无法查找伪造人或伪造人无力赔偿的情况下, 持票人就不得不负担风险责任。如果此票据上有其他真实签名人存在, 根据票据行为独立原则, 其他真实签名人都应承担票据责任, 持票人可以向他们追索。向持票人偿还了票据款项的背书人基于相同的理由, 又可向真实签名的前手追索, 如此下去直至第一个在票据上真实签名之人, 该人往往是直接从伪造人手中取得票据的持票人。此时, 该持票人也只能请求伪造人赔偿, 在无法获得赔偿的情况下, 就只有自负风险责任了。
2. 付款人负担风险责任
出票伪造的风险责任, 大多数情况下都是由付款人负担, 大陆法和英美法莫不如此。从各国法律的规定来看, 付款人负担出票伪造的风险责任具体分为两种情形:第一种情形是出票伪造的票据获得付款时。对于出票伪造的票据, 如果持票人提示付款时, 付款人未发现伪造的事实而善意地予以付款, 大陆法和英美法都认为, 该付款行为有效, 票据关系因此归于消灭, 全体债务人的债务因此解除。此时, 付款人不得将票据款项借记被伪造出票人的账户, 只能向伪造人追偿。但是, 如果持票人明知出票人的签名系伪造仍提示付款, 付款人善意地予以支付的, 则应将票据款项返还给善意付款人。 (3) 第二种情形是出票伪造的汇票获得承兑时。承兑是汇票特有的制度, 在汇票到期前, 持票人一般都会提示票据请求付款人承兑。此时, 若付款人发现出票伪造的事实, 就不应当承兑;若未发现出票伪造的事实而予以承兑, 承兑之后才发现伪造的事实, 则他对承兑后已付对价的善意持票人不得以该汇票系伪造为由撤销承兑或拒绝付款, 而仍应向承兑后的持票人履行付款义务。这是因为, 票据行为具有独立性。大陆法和英美法都规定, 汇票付款人对汇票的承兑具有保证在到期日付款的效力, 承兑人不能违背自己的担保而拒绝付款。所以, 汇票的付款人如果对善意提示承兑的持票人提示的汇票承兑后, 对善意取得汇票的持票人不得撤销承兑或拒绝付款, 亦只能向伪造寻求赔偿。诚然, 付款人明知或有过失对出票伪造的票据加以付款, 风险责任自应由其负担。
错误付款的风险责任应由付款人负担而使其向保险公司订立保险合同。但过分地注重对被伪造人的保护, 将风险责任百分之百地落在善意付款人身上, 不仅难以在被伪造人与付款人之间求得平衡, 而且在十分流行银行担当或代理付款的今天, 不利于银行业的健康发展。
(二) 出票伪造风险责任负担的例外
正因为将出票伪造的风险责任全部归由付款人承担有失公平, 大陆法和英美法才有出票伪造风险责任负担的例外规定。所谓例外, 就是指由出票人负担出票伪造的风险责任。
在大陆法国家, 这种例外主要是通过契约的方式实现, 即以契约的方式将原由付款人负担的风险责任转嫁给被伪造人 (出票人) 。尽管以契约方式将错误付款的危险损失归由存款户承担, 符合契约自由原则, 但由于这种契约是典型的附和契约, 一般客户只能在接受与拒绝接受之间选择, 不能对其内容加以修改、增删, 因此, 为保护一般存款户的权益, 对该种契约的效力应予一定的限制, 契约中不得约定免除银行的相当注意义务和一般注意义务。此外, 有学者主张准用表见代理的规定, 让被伪造人承担授权人的责任。 (4)
在英美法国家, 关于出票伪造风险责任的例外规定主要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1) 适用禁反言 (Estoppe1) 原则。如果被伪造人明知票据上出票人的签名是伪造他的签名, 却以行为或保持缄默, 有意使别人相信该签名为真实的, 之后他就不能对善意购买人或其他善意第三人否认签名的真实性, 以签名伪造为抗辩拒绝承担票据责任。如果出票人不能否定出票签名是伪造这一事实, 出票人就应承担出票责任, 出票人对伪造签名的追认。
(三) 背书伪造的风险责任
如果说在出票伪造的风险责任负担问题上, 大陆法系与英美法系的意见大体一致的话, 在背书伪造的风险责任负担上, 两大法系之间则迥然不同, 采取了完全相反的立场。
根据大陆法系各国的规定, 持票人善意且无过失取得一形式上背书连续的票据, 即取得票据权利, 至于票据是否曾经丧失及其中的背书被伪造, 均不影响持票人的票据权利。依此原则, 付款人只需对背书形式上是否连续进行审查, 对持票人是否为真正票据权利人, 付款人不负认定之责。如果持票人持有的票据的背书形式上连续, 付款人善意付款, 其付款责任因此免除。可见, 在背书伪造的情况下, 大陆法重在保护善意持票人的利益, 因此, 背书伪造的风险责任自然落在被伪造背书人身上了。因为被伪造背书人虽然未失去票据权利, 但由于其并不持有票据, 不能向前手追索, 也不能直接向持票人请求返还票据或向已对持票人善意付款的付款人请求付款。被伪造人的损失只能向伪造人请求赔偿。而英美法则不同, 英美法重在保护原票据权利人即被伪造背书人的权益。
根据英美票据法的规定, 伪造的背书完全无效, 无权通过或根据该签名保留票据或解除票据责任, 或要求票据上的任何当事人履行付款。这就是说, 该伪造的签名等于空白, 背书链条中断, 不能产生通常背书的效力, 被伪造背书人仍是票据的真正权利人。由于伪造人不是票据的真正权利人, 无权转让票据, 因而伪造背书的被背书人得到的实际上是未经背书的票据, 故不能取得任何票据权利, 也无权再转让票据。即使转让, 其一切后手也无法获得完全的票据权利, 无权要求或强制付款人付款。如果付款人对有伪造背书的票据付款, 并不能解除其对票据真正权利人的付款义务, 也不能将此错误付款借记出票人账户, 但可向提示付款人请求返还票据款项。提示付款人返还后, 可向其前手背书人追索, 前手背书人又可向其前手背书人追索, 直至从伪造人手中取得票据的被背书人。由此可见, 在英美法上, 背书伪造的风险责任最终落在从伪造人处取得票据的人的直接后手身上。但这也不是绝对的, 在某些特定情况下, 英美法基于衡平原则又作了若干例外规定。例如, 被伪造背书人对伪造的背书事后加以追认, 被伪造背书人以自己的行为明示或默示地表示某背书系其签名所为或他人表示某背书之签名为其所作而不加反对者, 即使该背书并非其所为而系伪造, 也应视为他的背书, 从而风险责任也就转由被伪造背书人承担。 (5)
大陆法坚持由被伪造人负担, 其理由在于被伪造人立于较易防止背书伪造的一方。英美法认为应由从伪造人处取得票据之人负担, 根据之一是, 从伪造背书人处取得票据之人通常系从陌生人手中取得, 对陌生人取得票据而不查核其背书是否真实, 受让人显然有过失;根据之二是, 从伪造背书人处取得票据者, 与被伪造背书的原权利人比较, 他立于更适合向伪造人请求赔偿的地位。笔者认为, 英美法的规定固然有其合理性, 但大陆法的做法更为可取。因为它给予了善意持票人和善意付款人更为有力的保护, 有利于促进票据的流通和银行业务的开展。可以想象, 如果法律规定任何被背书人都要明确保证他的上手签名是真实的, 而不论被背书人自己是否已经尽到了注意义务, 那么, 还有谁敢接受票据?如果法律规定付款人在付款时必须审查票据上所有背书的真伪, 银行业务又如何开展?为调和两大法系在背书伪造风险责任负担上的分歧, 《联合国国际汇票和国际本票公约》第26条作了详细规定。原则上讲, 因背书伪造而遭受损失的被伪造人或背书伪造前的票据当事人, 只能向伪造人、直接从伪造人处取得票据的人、直接向伪造人支付票据款项的当事人或受票人 (即付款人) 索取赔偿。但是, 如果托收被背书人或直接向伪造人支付票据款项的当事人或受票人, 依诚信原则行事或已尽适当注意, 仍对背书伪造毫不知情, 则不承担赔偿责任, 也不受追偿。可见, 该公约旨在让伪造人承担背书伪造的风险责任。但事实上, 伪造人不是逃匿就是无力清偿, 最终风险责任还是由遭受损失的被伪造人或伪造人的直接后手承担, 问题并未解决。
三、加强票据伪造风险的防范
由于我国票据法立法时间较晚, 发展不成熟, 票据法对票据伪造的定义、风险划分、法律处置过于模糊、笼统、宽泛, 极不利于我国相关票据纠纷的解决。 (6) 例如前面提到的背书伪造的例外, 在日常生活中频繁发生, 但我国票据法中却规定得相当含糊, 对于票据行为人的风险承担规定也不准确。然而, 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在票据伪造这方面有较深的研究和规范, 值得我们借鉴。我们可以吸取其精华, 结合我国实际, 对我国票据伪造的规定进行相应地修改和完善, 以促进我国票据行业的流通和健康发展。公平划分票据伪造的风险负担 (7) , 事关票据关系能否公平、公正地持续, 票据业务能否正常流通, 十分重要。同时, 确定票据伪造的风险负担也是正确进行票据伪造法律处置的前提和基础。所以, 加强我国票据立法, 完善我国票据法体系, 是当前的重中之重。
然而, 金融机构对于票据伪造要承担付款风险, 更要加强风险防范, 具体办法如下:
第一, 要提高防范票据风险性的认识。各级银行要从思想让和措施上构筑严密防线, 防范票据风险。同时要认真总结吸取过去所发生的各类金融诈骗案件的经验教训。
第二, 要规范票据业务流程, 完善和加强商业汇票票据的审核内控监督机制。各行应强化商业汇票监督管理, 严禁违规办理承兑、贴现商业汇票。
第三, 强化对银行汇票签发、兑付的审查。在兑付银行汇票和解付汇款时, 应认真审查汇票、报单及汇款凭证的真实性, 对在银行开立存款账户的持票人提示付款时还应审查银行汇票背面签章处签章;对未在银行开立存款账户的持票人的提示付款, 应审查是否在汇票背面签章和填明本人身份证件, 并留存身份证复印件;转账银行汇票解付款项时严禁转入储蓄和信用卡账户。
第四, 强化票据人员管理。严格执行双人操作、层层审核把关制度, 严防道德风险和操作风险发生。
浅析银行理财风险的风险防范 篇8
【关键词】个人理财;风险;对策
一、个人理财的概念
随着理财市场受欢迎的程度,越来越多的人知道理财,商业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也推出自己的理财产品,大多数人所理解的理财是购买理财产品,这实际上是狭义的理解。其实个人理财就是指如何使财务计划可以合理使用个人金融资源来达到个人的人生目标,这个概念的核心是以个人的人生目标为依据,对所有的财务事宜做出协调计划。
二、个人理财产品的发展现状
据《2014年全球财富报告》披露,全球财富总额过去一年达到创纪录的263万亿美元,是2000年的两倍多。中国家庭财富总额全球排名第三,相比其他主要发展中经济体,中国家庭资产以金融资产比例较高,占49%,原因是储蓄率高。来自央行的数据,2013年国内居民拥有的金融资产中,储蓄存款达到40万亿元,占总量的56.3%,国债投资是8.8%,股票投资只有11%,人寿保险占7.5%,基金投资占5.4%,其他占11%。个人金融资产快速增长,创造了巨大的个人理财市场空间,随着理财市场的不断开发,一方面,理财服务和产品变得丰富多彩,其中既有银行、保险、信托等金融机构单独推出的产品,也有银证、银保等跨行业合作的创新产品。另一方面,在个人金融服务领域,现有的服务发展速度跟不上消费者需求的增长。
三、个人理财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个人理财服务门槛设置过高
门槛比较:招行金卡:5万;工行金葵花:30万;私人银行:100万美元。个人理财业务的发展萌芽期:20世纪30至60年代;形成、发展期:20世纪60至80年代;成熟期:20世纪90年代以后。
按照市场细分原则,80%的财富被20%的人所掌握。为此,我国商业银行在个人理财服务方面设定了较高的门槛,部分产品需要20万甚至50万的门槛费。但问题是能跨过50万门槛的人,极有可能拥有自己一定的经营基础和赚钱手段,很大程度上并不需要银行理财,而真正需要理财的是那些持款额度在二十万以下甚至几万元的中小客户。在目前利率较低的状况下,这部分中小客户由于几乎没有其它增值渠道,也没有足够的专业知识和充裕的时间亲自理财,因此对银行的个人理财服务抱有极大期望,但银行却将他们拒之门外。
2.提供个人理财产品体系不完善
个人理财业务分为生活理财和投资理财两个部分。生活理财主要是通过帮助客户设计一个将其整个生命周期考虑在内的终身生活及其财务计划,而投资理财是在以上客户的生活目标得到满足后,投资于股票、债券、金融衍生工具、黄金、外汇、不动产以及艺术品等投资工具的最优回报,加速个人及家庭资产的成长,从而提高家庭的生活水平和质量。国外银行只要个人告诉其财产状况、预期目标和风险能力,就能量身定制理财方案,并代理操作。这事实上是一种技术服务,而不是智能服务,从而导致个人理财产品档次低,只停留在服务式理财阶段,缺乏智能化高档次理财产品,而且理财产品结构不合理,功能单一,不能满足不同层次客户的服务需求。特别是知识密集型中间业务如咨询、资产评估、资产管理等所占比例很低。
3.理财产品市场风险大
我国商业银行提供的个人理财服务只是在储蓄产品上进行的功能扩展,把存贷资产组合起来,通过结算工具帮助客户保值、增值,或者对购买国债、基金的人提供简单的咨询和建议,至于综合理财、证券买卖等事项,很多还得由客户自己了解操作。制约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发展的一个较大问题就是风险控制,这一两年曝光很多商业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严重偏低,造成老百姓对银行理财产品心存顾虑的事件例如:工商银行这款2010年发行的第1期高净值客户专属理财产品,投资门槛为20万元,计划募集金额为1亿-5亿元,产品预期年化收益率为6%,理财期限为两年,产品运行起始日为2010年1月29日,但是到2012年1月30日,该产品的到期净值只有0.83元左右,这意味着投资者要承受近16%的亏损,若按照最低投资20万元来计算,到期只剩下16.6万元左右,过程中不能申购赎回,理财产品还越理越亏。
四、个人理财风险防范对策
1.个人要增强理财的意识,转变理财观念
在坚持科学的理财,首先,应该要做到有计划,建立合理的理财计划,使自己处在一个宽松的“财务”环境下,要突出自己的理财重点,同时也需要兼顾其它投资,避免自己的理财计划出现隐患,以使自身资产实现稳步地保值和增值。
另外理财业务的各个方面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的。在理财中应该考虑自己的经济实力、理财知识以及职业特点等因素的相关性,要充分考虑到基本的生活消费支出和投资支出的比例关系,不能把所有的资产都拿来投资。一般来说,首先应该考虑生活消费支出问题,其次要考虑的是投资的问题,不能只顾考虑投资而影响到了自己的生活质量。
2.提高风险的意识,控制和防范理财风险
投资是理财重要的组成部分,而投资和风险是相伴的。即使对于储蓄账户也可能存在因为银行倒闭和破产无法收回本息和存在负利率的风险。因此,在进行理财的时候一定要注意风险的防范问题,当预测风险将要加大的时候要及时的调整好理财计划,将面临的风险降到最低限度。
目前,中国的理财市场上的理财产品,根据风险高低的不同分为以下四种:第一是低风险的理财产品,主要包括国债和银行储蓄存款。其次是较低风险的理财产品,主要包括所有种类的货币市场基金。再是中等风险的理财产品,主要包括信托的理财产品。最后是高风险类的理财产品,它主要包括房地产、股票和期权等其它理财产品。面对各种各样的理财产品,我们需要做的是正确地评估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并选择适宜的理财产品。
3.正确地看待风险和收益
风险和收益是对应的,也就是说,对于收益相对较大的理财的产品,它对应的风险也是比较高的。而收益低的理财的产品通常说风险也是较小的。但是,不能因为风险和收益的这种关系,就认为风险大的理财的产品收益就会很高。随着理财产品的层出不穷,规避和防范理财产品的风险也成为理财者所必须学习并掌握的。
4.拓宽理财渠道
目前,个人投资的产品相对单一,投资的渠道狭窄,投资模式是相对简单的。在信息时代,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理财信息已经成为一个共享资源,人们关于个人信息交流可以快速通过了全国甚至全球信息网络系统获得,通过网络可以提高财务信息的有效性和决策的准确性。另外,通过互联网连接,我们也可以统一对资金进行管理,整合财务资源,实现自身财产整体和全面的管理。
五、总结
个人理财是个人满足其在日常生活中的需要、未来的发展需要,紧急事件的需要,所以希望更加关注个人理财、考察更多的风险的因素。人们需要更新自己的理财理念,注重理财的信息,增加理财知识的储备,理解理财产品收益、风险和其他功能,学习相关的财务知识和防范金融风险,只有这样才能达到自己的理财目标,让自己的生活更美好。当然个人在接受理财管理服务的过程中,所涉及的风险远比这个文章中提到的这几种要多,本文智是作者对较了解的几种风险进行的分析和介绍,提出了相对应的风险管理方法。
参考文献:
[1]赵紫云.浅析当前个人理财业务风险解析和防范措施[J].现代金融,2014(5)
[2]刘中扬.个人理财业务[J].当代经济,2010:157
[3]石信诚.论个人理财业务的问题及对策[J].经济师,2012(18)
[4]郝军.个人理财业务发展对策[J].经济导刊,2010,2:82-83
[5]李正宁.个人理财产品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商业金融,2013(16)
【银行票据风险防范培训】推荐阅读:
加强票据业务监管 防范风险课后测试08-11
中央银行票据11-06
银行票据业务考试10-19
银行票据业务练习10-26
中国工商银行票据营业部简介08-14
银行风险防范10-12
银行柜面业务风险防范10-23
银行操作风险防范系统06-03
网上银行风险防范06-22
社区银行风险防范问题0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