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银行票据(精选11篇)
中央银行票据 篇1
摘要:商业银行的票据截留不仅对提高支付清算系统的效率、对票据在传递过程中有可能出现的篡改、丢失、被盗等风险进行有效的规避, 更能在不断激烈的竞争中增加商业银行的竞争力, 以达到全面促进社会经济增长的目的。本文将结合我国的国情对票据截留的必要性及现状进行分析。
关键词:商业银行,票据,截留,建议
我国早在90年代就曾经提出过在商业银行实行票据截留, 但是, 由于当时的技术较为落后, 对于截留后的票据电子信息并未包含票据的图像。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 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大容量存储技术、图像识别技术得到了迅猛发展, 为商业银行票据截留提供了可能。在我国票据截留已经基本开始实践, 并在近年来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这种创新技术的运用将在很大程度上扩大支票的使用范围, 有效的提高支付清算系统的效率, 对于票据在传递过程中有可能出现的篡改、丢失、被盗抢等风险的发生进行了有效的规避, 全面提升了银行的竞争力, 有效地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增长。目前, 我国各商业银行已经将推进票据截留列为金融改革及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
一、我国商业银行票据截留现状分析
商业银行实行票据截留的现实意义主要是为了使银行业务流程和工作管理上得到改善。实现票据截留的必要条件是票据信息的电子化、票据真伪的电子检验、法律的保障、信用环境的完善等。信息时代的飞速发展使银行票据截留成为可能并得到了发展。目前, 我国金融界已在全国各银行推行了票据截留, 面对我国特殊的国情, 商业银行必须充分考虑现有情况来实行票据截留。
(一) 目前我国银行业已具备电子图像的应用基础
目前, 我国国内大部分商业银行已经在其分支机构建立了电子验印系统, 有的商业银行发展更快, 比如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均已经在全国建立起票据的图像应用环境, 所有的分支机构都实现了在柜台进行扫描票据, 然后送全国总中心进行账务处理。
(二) 已基本形成票据交换的区域化
我国金融业经过近十年的努力和改革, 人民银行的下属各分支行已在全国17个大中型城市中建立其具有一定规模与发展水平的票据交换中心, 这些票据交换中心已经在当地注册, 成为具有事业性质的法人机构, 并严格按照市场的发展规律来运行。例如:北京、天津、石家庄之间的票据区域交换;广州与深圳之间、深圳与港澳地区之间的票据区域交换;上海与其周边, 成都与重庆、武汉之间的票据区域交换中心。票据交换区域化发展为票据截留提供了条件, 目前, 北京、天津、石家庄区域交换、深圳与港澳之间的区域交换已经实现了电子票据图像交换处理。
(三) 基本实现网络系统的支撑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和网络技术的发展, 我国金融系统中科技的运用越来越广泛, 更新也在不断加快。目前, 由人民银行主建的全国性的支付系统已经投入使用, 大额支付系统已经基本实现稳定运行, 小额支付系统也在全国上线。我国金融业已基本实现了清算系统建设的飞跃式前进。这主要是依赖于近年来我国金融系统的改革与信息网络技术的进步。但是, 由于我国幅员辽阔, 地大物博, 全国各省市的经济发展不均衡, 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较快, 而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步伐比较缓慢, 虽然近年来西部经济在我国政策的指引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但是仍无法与东部沿海地区相比。经济发展的不均衡使得东西部的交通、通信、金融发展存在较大差距。因此, 我国的金融业各地发展也不相同。
(四) 良好的技术及法律基础
自我国出台电子签名法后为商业银行的票据截留提供了良好的法律基础。另外, 美国21世纪支票法案也为我国的支票截留带来了新的思路。近年来, 影像技术也在不断发展。这也为商业银行的票据截留提供了良好的技术基础。
二、我国商业银行票据截留的建议
(一) 票据截留的目标明确
票据截留系统的建设目标不同就会产生不同的关注点与期望值, 对信息系统建设成果进行评价的结果也不相同。我国地大物博, 幅员辽阔, 在设立票据截留的目标时必须结合国情和实际情况来确定, 解决跨地区、跨区域票据交换时产生的票据传递问题。传统的票据传递与出票行验证原始票据确认付款的方式将出现资金的在途时间长、使用效率低下、成本高、缺乏安全性等问题。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 票据支付电子化已经成为必然结果, 选择必要的票据截留模式, 将有效的解决传统票据传统地中存在的各种问题。
(二) 票据截留点要选择恰当, 实施范围需有条件、逐步放开
商业银行应根据自身业务的具体发展情况来确定票据截留点, 是在票据的提出行进行截留还是在城市票据的交换中心进行截留。商业银行如果只考虑到对票据档案的电子化管理及会计的稽核, 就可以将票据的截留点放在票据的提出行或者是票据提出行的票据处理中心;如果商业银行是站在集约化效益的角度, 那么就应该将票据截留点选择在城市票据交换中心。各商业银行应该在人民银行的统一部署下首先在同城进行票据截留的实现, 然后在逐步扩大到的省域、最终实现全国范围的票据截留业务。
(三) 加强防范票据截留业务风险的发生
实践证明, 票据截留业务的优点是十分明显的。但是, 与传统的事物票据传递相比, 对电子信息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传递中存在的风险也越容易发生。因此, 票据截留业务的顺利实行是建立在良好的信用环境、严格的业务操作流程前提下的。这就要求金融业必须增加票据的防伪功能, 全面推行标准支票;不断改善信用环境, 加快征信体系的建设;不断加强客户会计人员的对账意识, 加强银行与企业的对账工作。
总之, 随着金融科技的不断进步, 商业银行的票据截留不仅能够大大提高支付清算系统的效率, 更能增强银行的竞争力, 有效的促进区域经济或社会经济大全面增长, 各家银行应该在人民银行票据交换的大环境下逐步实施并完善票据截留技术手段。
参考文献
[1]施骏兴, 曾一村, 吴晓均.利率市场化背景下商业银行票据业务的变革[J].上海金融, 2013 (06) .
[2]林琳.浅析我国商业银行票据直贴业务管理模式[J].天津市财贸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2 (12) .
[3]张崛.对商业银行票据业务风险的再认识[J].时代金融, 2012 (12) .
中央银行票据 篇2
一个鲜为人知的指标——承贴比的大幅下降,将银行监管套利的隐秘路径揭露了出来。
《第一财经日报》获悉,近年来,在银行承兑汇票规模快速攀升的同时,商业银行票据“承贴比”从2009年末的53.4%下降到2012年末的21.2%。
所谓承贴比,是指当期已在银行贴现的票据余额除以银行开立承兑的票据余额。这一比例下降,要么分子变小,要么分母变大,或者是分子变小且分母变大。
央行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第一季度,未贴现的银行承兑汇票增加6704亿元,同比猛增4381亿元,增量高达189%,也即承贴比的分母项大幅增长。
一位接近监管层的知情人士称,针对票据业务而言,特别是“承贴比”的下降,银监会主席尚福林近日在内部会议上,点明了票据业务的三大风险点。
票据“空转”
上述知情人士引述尚福林的话称,部分企业从银行开立无真实贸易背景的票据,背书给票据中介进行“包装”后套取银行资金,而一些银行受派生存款、中间业务收益以及调控贷款规模等因素影响,盲目草率开票。
“这就是票据的“空转”。”一位沿海地区国有大行人士称,银行承兑汇票本来是作为一种支付工具出现的,但由于其最长期限能长达6个月,现实中,银行承兑汇票往往被异化为融资的工具。
所谓银行承兑汇票,是商业汇票的一种,由出票人签发,银行承诺按照约定期限向收款人无条件兑付的票据。它是企业之间贸易往来的结算工具,银行开票过程中,会要求企业缴纳一定比例的保证金,目前通常为30%左右。
记者获得的某国有大行沿海地区一支行的数据显示,目前,该支行贷款余额80多亿元,而表外资产为40亿元,其中银行承兑汇票规模高达36亿元。
“由于成本低廉,企业进行支付或者短期融资往往喜欢用银行承兑汇票。”上述国有大行人士称,企业开立银行承兑汇票成本由两部分构成。其一,万分之五的手续费(如1000万的承兑汇票,只收5000元的手续费);其二,每张票据纸张费0.28元。但值得注意的是,企业存入银行的保证金还能获得活期利息。
而典型的票据“空转”模式为:企业存入保证金,申请签发银行承兑汇票,收款人往往是关联企业,关联企业进行票据贴现,贴现资金返还出票人,由其再行存入银行作为保证金,再签发银行承兑汇票,随之贴现……
举例而言,企业存入1000万的保证金,若保证金比例为25%,便可开出4000万的银行承兑汇票。企业再将此票据贴现,扣除贴现利息后,套现3000多万。此后,又以该笔资金作为保证金开立数额更高的承兑汇票……如此循环往复。
一位分析人士称,这种缺乏真实贸易背景的票据“空转”脱离了实体经济,会给货币政策带来扰动,使货币信贷成几何级数被放大。
但在某种程度上,票据“空转”对于银行和企业而言,可谓各得其所。企业能以相对较低的成本获得资金;银行方面,滚动签发银行承兑汇票,能增加更多的派生存款、派生贷款,并且能获得中间业务收入,可谓一举三得。
“按规定,承兑汇票的开具须有真实贸易背景,出票人需出具交易双方购销合同书和增值税发票。”上述沿海地区国有大行人士称,而出于考核达标的需要,基层行员工有时会有意无意地忽视对票据真实贸易背景的认真审查。
资产出表
根据现有规定,银行开具银行承兑汇票,不纳入信贷规模,属于表外业务;而一旦银行对承兑汇票贴现之后,就纳入信贷规模,重新归入银行表内
上述国有大行人士称,票据“空转”也会消耗银行的信贷额度和占用银行资本。这种情况下,将票据资产转让出表,对银行而言至关重要。
接近监管层的知情人士引述尚福林的话称,部分已经由银行贴现的票据通过跨业合作等渠道从银行表内转出,实质由银行理财资金购买。
事实上,这种票据资产的“出表”,就是当前极其流行的银行借道信托、券商等“通道商”模式,本质上实现银行理财资金投资于银行票据资产的模式。如此一来,银行将票据资产转让出去,规避贷款规模约束。更有甚者,可以通过精确控制理财产品的到期日,达到冲时点、降低存贷比的诉求。
在谈到票据业务需要高度关注的第三个风险点时,该知情人士还引述尚福林的话称,少数银行业金融机构仍在违规通过不规范的会计核算方式,隐藏票据等信贷资产规模,并规避资本监管。
事实上,早在此前,一些地区的农信社曾出现过不规范的会计核算方式,而监管层也曾全面叫停过商业银行为“逃规模”所做的不规范的票据业务。
具体来看,这种规避监管的模式涉及到票据卖断和票据正回购以及不规范的会计核算三个概念。
票据卖断,即指票据转贴现业务,指银行将未到期的票据拿给另一家机构进行贴现,它实际上是一种票据转让行为。而票据正回购,指一方以票据作抵押融入一定规模的资金,然后在未来某一时间将票据购回的操作。
新的、规范的会计处理方式对于票据卖断和正回购操作进行了区分,银行将票据卖断,就不再计入贷款规模,即为银行腾出了信贷空间。而做票据正回购则不能减少信贷规模。
此前,由于部分农信社等机构仍沿用老的会计记账方式,对于票据卖断和回购科目不分。因此,无论是票据卖断还是正回购,部分农信社等机构可以消掉信贷规模,这就给了其他银行与之合作,进而规避监管的机会。
中央银行票据 篇3
随着风险事件的陆续曝光,银行票据案不断升级,日前,中旅银行等银行20亿票据大案的爆发,令被普遍认为安全系数较高的电子票据代理接入机制陷入了隐患,也打破了电票“零案件”的纪录。
令人唏嘘的是,与以往小银行踩雷有所不同,今年以来踩雷的多数是上市行或大行,所涉金额巨大,也在挑战银行同业之间惯有的信赖基础。
缘何银行业票据大案频频爆发?是先天缺陷还是后天不足?票据在银行业务中的地位如何?如何遏止票据风险进一步蔓延?
据《投资者报》记者了解,作为链条复杂、风险高、收益少的同业业务,票据的终极风险是人为道德风险,而加强风险监管和系统控制,减少人为虚增环节,也成为控制票据风险的症结之所在。
人为作案防不胜防
“一些银行票据案后,行里对从业人员管控更加严格,也加强了业务演练,员工个人账户实时监控,入账金额过万都要打报告说明情况。”南方某省会城市股份制银行客户经理告诉《投资者报》记者,由于最近正在装修新房,和家人的往来账较多,打报告的次数也比较多。
银行的警惕侧面反映了对票据人为作案的无奈。
从记者拿到一本银行内部票据案例分析手册看来,不论是主动犯案、习惯犯案,还是盲目犯案、无知犯案,票据风险的成因多数与经办人员审查不严、违规操作等有关。毕竟没有内部员工的失职或内应,外部人员也很难通过相关审核。
银行承兑汇票是指在承兑银行开立的存款账户,由资信状况良好的法人组织签发,并由开户银行承诺到期付款的一种票据,它是企业间相互结算的重要方式之一,也是成本较低的融资手段。毕竟企业只需交纳一定百分比的保证金存款,就可在一定时期内使用银行信用作为到期付款保证。
但是,基于存在背书转让、提前变现等中间流转环节,由于不是企业开户行,没有预留印鉴,中间贴现的银行一般很难核对企业印章和资料的真伪,多数只能审查票据的真实性和从承兑行的资质上把关。
“以往的纸质汇票中间环节多,相对难以把控,现在电子汇票一定程度避免了这样的风险,出错也只在最初。”业内认为,最近一次河南焦作中旅银行发现有不法分子通过伪造银行证照和印章的手段,冒用中旅银行名义在其它银行开设同业账户,以中旅银行为承兑行,利用其它银行电票系统代理接入的方式开具13亿电票的案子大多材料也是错在最初。
“现在大银行承兑汇票都是层层审核,开票权上移,不是柜台想开票就开票,由系统提指令,在下一阶段开票。但有的小银行管控不严,内部人员拿到空白的真票填,由于票是真的,也可以生效,或者流转环节被偷换都很难发现。”
为了防范和控制银行在人员配置和内控管理的差别风险,对于转贴现业务,某上市银行规定仅开放接受大银行的单子,对地方小银行会设置一定额度的授信和门槛,超额的部分则不予受理。
“接收大行的原因,一是风控较严,二是即使企业没钱,大行也会掏钱垫付。”上述经理表示。
票据流通环节增多致风险加大
“票据具有可流通性,主要指银行承兑汇票,持票人可以背书转让,贴现和再贴现,银行向出票方查询审核票据的真实性,否则票据贴现给银行,银行是最后接棒人,无法向出票行承兑。”多家银行管理人员向记者介绍,尽管银行承兑汇票有链条复杂、风险高、收益少的特点,但由于可以通过操作能变化出更多的业绩,也为国内银行所喜爱。
据悉,银行承兑汇票目前主要分为全额保证金和部分保证金,全额保证金为100%收取,部分保证金的比例根据企业信用情况,一般分为10%、30%、50%等几个档位。
利用银行承兑汇票的保证金制度虚增存款,成为银行业内公开的秘密。1000万的获批贷款在外转一圈后,回来变为1000万的承兑汇票和保证金存款,一笔贷款人为变成三笔业务:短期贷款、票据和票据贴现;而银行人为增加两笔“存款”:保证金存款和贴现派生存款。
对此多位业内人士向记者表示,如果仅是虚增业绩使银行人为增加业务,损失尚可控制,毕竟企业状况不好,损失的是同一笔钱。但如果里应外合,不是全额交纳保证金,开票金额与贷款差别过大,如以部分保证金的方式分批撬动多笔资金,融资杠杆将被迅速放大。
“缴纳保证金,企业可以获取存款利息,银行为了搞附加产品,降低贷款成本来放大了业绩。”上述一位银行管理人员说道。
但是,由于可以流通,银行承兑汇票存在签发、转让、贴现、转贴现、再贴现、买入返售、卖出回购、保管、承兑等几十个环节等。总量巨大,链条漫长,也给犯罪分子进行伪造、套取、诈骗和盗窃等金融犯罪提供了巨大空间。
流转环节仍待监管
“票据的终极风险是人为道德风险,纸质票据交易决定了其天然具有较高的风险,一旦发生风险极大,票据资金将会被中介挪用至股市或其他投资渠道,最终因为出现亏损无法堵漏酿成大案,而依托央行的电子化票据,通过票据交易所等降低风险,也只能够解决部分问题。” 著名经济学家宋清辉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交易过程漏洞百出,加上银行人员和外部中介的勾结,让票贩子套取资金并不复杂,甚至通过提供票源、套取流动性,或者管理某些城商行、农信社和农商行的同业户在贴现业务中实行截留利差,娴熟地主导整个过程。
自去年底以来,票据大案涉及金额动辄数十亿。问题多发生在保管环节、返售环节。尽管监管层多次采取检查和自查,但是仍有难以解决的盲区,大案要案常发。
对于业内所称难以解决的盲区,宋清辉指出,主要是因为商业银行在票据业务经营中对风险认识不全面,包括四个方面:第一,只注重真票假票等贴现环节的操作风险和到期能否支付的信用风险,对转贴现环节的风险、票据业务本身隐含的利率风险重视不够,导致管理不到位;第二,内控机制不健全,特别是对员工的道德风险缺乏有效的控制手段,内部人员利用职务进行犯罪的现象屡有发生;第三,缺乏风险监控手段,尚未建立全国联网的计算机控制平台,无法对票据业务的各个处理环节进行及时有效的监控,对业务经办人员的行为缺乏刚性控制;第四,部分经营机构利用票据信用风险转化功能进行违规操作,将高风险的企业信用业务转化为低风险业务,逃避授权授信的监控,而市场监管政策的缺失增加票据融资业务的风险源头。
“票据产业链中存在的最主要的监管漏洞,是当前的票据业务监管几乎处于真空地带,有的监管或流于形式。”宋清辉认为,只有纠正片面追求规模和速度的行为,正确处理好票据业务发展和风险防范的关系,不为票据收益和效应去承担巨大的垫款风险,建立科学的考核机制,结合自身的特点和实际指定票据业务发展目标和规划,业务的发展才有可能建立在风险可控的基础之上。
现代银行票据诈骗分析与防范 篇4
关键词:票据诈骗,高危时段,防范对策
为提高银行票据凭证的安全性, 保证银行票据的正常流通和安全使用, 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从2011年3月启用2010版银行票据凭证。新版银行票据新增了很多防伪工艺, 对银行票据诈骗犯罪活动起到有效的遏制作用。利用启用新版票据的契机, 人民银行扬州中支和工行扬州分行组织人员对近年银行票据诈骗情况进行了搜集分析, 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关应对措施, 以提高相关人员增强票据风险防范意识, 进一步做好票据风险防范工作。
随着银行票据在现代社会经济生活中流通转让的日趋频繁, 银行票据已成为人们经济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与此同时, 一些不法分子也把矛头指向银行票据, 银行票据诈骗案件屡有发生, 金额明显加大, 手段不断翻新, 严重扰乱了正常的支付结算秩序, 威胁着银行和客户的资金安全。
一、银行票据诈骗的特点和趋势
(一) 票据诈骗屡有发生且金额巨大
近年来, 票据诈骗案件屡有发生且金额巨大, 个案情况更是触目惊心, 损失非常严重, 影响极为恶劣。如2008年, 浦发银行上海某营业部发生巨额票据诈骗案件, 金额近亿元;2009年, 广东佛山发生3亿多元的票据诈骗案, 造成深圳发展银行佛山张槎支行等五家银行1.6亿元的经济损失;2010年, 某银行重庆分行及其下属支行发生重大票据诈骗案, 涉案金额高达5400万元。
(二) 诈骗活动职业化、团伙化、规模化
票据诈骗犯罪活动一般都有比较严密的组织和周密的策划, 逐步趋向职业化、团伙化和规模化。犯罪分子往往精心策划票据的伪造、变造、兑付、提现等整个诈骗过程, 细心选择作案的时间、地点和方式, 以增加诈骗成功的几率。诈骗团伙内部分工明确, 相互掩护, 精心设计, 形成票据防伪技术盗取、票据印制、运输、实施诈骗和洗钱等犯罪活动的一条龙“作业”。
(三) 作案手段多样化和智能化
犯罪分子不仅运用专业知识而且利用电脑、传真、彩色复印、机器篆刻等等现代技术设备和手段, 采取伪造存款单位预留银行印鉴、篡改票据金额、“克隆”票据等多种手段实施票据诈骗, 智能犯罪特征明显。伪造、变造的票据制作精细, 其纸质、水印、荧光技术、印刷都十分逼真。利用电脑扫描刻绘伪造的印章, 使传统的目测识别印章真伪的方法失去了效力。不少实施票据诈骗的犯罪分子还十分熟悉银行操作程序, 具有相当强的欺骗和隐蔽能力。
(四) 涉案票据的种类呈多元化
票据诈骗犯罪以汇票为主, 其中银行承兑汇票又是重点目标, 并逐步向其他种类银行票据凭证蔓延, 涉案票据的种类呈多元化, 使用伪造、变造的支票、进账单、委托收款通知、汇款凭证等银行票据凭证实施诈骗的案件时有发生。
(五) 跨区域案件增多且逐步向县域延伸
近年来, 跨地区跨省区的票据诈骗案件越来越多, 票据出票地和兑付地时空跨度大, 一旦发案较难侦破, 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银行和相关当事人防范票据诈骗的难度。同时, 由于县城以及县级以下地区的中小金融机构的票据业务量小, 人员素质相对较低, 防范诈骗和识别真假票据的能力较差, 致使近年来县级以及县级以下地区频频发生票据诈骗案。
(六) 内外勾结的票据诈骗案件突出
内外勾结的票据诈骗案件往往与金融机构工作人员贪污、挪用、受贿、玩忽职守、滥用职权等职务犯罪交织在一起, 案中有案, 案外有案。由于银行内部工作人员熟悉银行内部业务办理流程, 更便于利用银行内部管理、内控机制、操作环节上的漏洞作案, 实施票据诈骗更容易得手。从近年来发生的一些票据诈骗案来看, 尤其是那些金额巨大的诈骗案, 如果没有金融机构工作人员参与其中, 许多票据诈骗犯罪是很难得逞的。
二、银行票据诈骗的常见作案手法
(一) 伪造票据
伪造票据是指无权限的人假冒他人或以虚构人名义所进行的票据行为, 包括票据的伪造和票据上签章的伪造两种情况。伪造银行票据是犯罪分子的一贯手法, 在大量的票据诈骗案件中, 伪造的票据成了最主要的作案工具。伪造可能发生在票据行为的各个环节, 包括出票、背书、承兑、保证等。犯罪分子借助科技手段, 伪造的票据和印鉴都十分逼真, 凭人工肉眼很难分辨真伪, 稍有不慎就会造成资金被骗。
(二) 变造票据
变造是对真实、有效的票据的改变。具体说变造就是在真实的票据上或者以真实的票据为基本材料, 通过剪切、挖补、涂改、覆盖、修描等手段改变票据内容, 使受害人凭目测无法识别其涂改情况, 而从受害人处骗取巨额财物或从出票人银行账户内划走资金。实践中, 变造票据金额的方式最为常见, 多发生于支票和银行汇票, 一般是将票据金额由小变大。由于票据本身是真实的, 因此稍一疏忽, 这种变造的票据就很容易蒙混过关, 识别的难度也较大。
(三) “克隆”票据
“克隆票据”是一种典型的仿制票据, 它不仅是对真实、有效票据的外观形式的模仿, 而且复制出与真实票据所有记载事项完全相同的票据, 以假冒真, 与真实票据同时流通, 这是危害性最大的一种票据诈骗。实践中“克隆”票据以汇票为主, 其中银行承兑汇票又是重点。因为银行承兑汇票具有承付期限长、金额大和反复多次转让等特点, 犯罪分子以真票为蓝本复制出与真票上的各项票面内容丝毫不差的假票据用于诈骗。由于“克隆”手段的高度现代化, 致使票据伪造得非常逼真, 并且一份真票, 往往会出现几份“克隆”的假票, 银行防堵的难度较大。
(四) 打“时间差”
按照现行法律规定, 凡法院受理票据遗失时做出的公示催告, 只要在报纸上刊登或法院公告栏上张贴, 就视同通知了各银行, 实际上银行根本无法得知法院的公示内容。由于公示催告上无法注明受理行和贴现行地点, 犯罪分子一方面向当地法院申请挂失止付, 另一方面到外地银行解付或背书转让他人, 利用时间差作案, 给银行或交易人造成资金损失。
(五) “调包”行骗
作案人为了达到目的, 先将事先准备好的真实票据交给对方到银行查询核实, 待取得信任后, 伺机用假票与真票进行调包。这种诈骗方式迷惑性极大, 作案人诈骗成功后迅速逃离现场, 受害人仍被蒙在鼓里, 不知道自己已经落入了陷阱。
票据诈骗犯罪的手段多种多样, 每一个具体的诈骗行为常常同时伴有数种诈骗手段, 某一种诈骗手段常常包含着另一种诈骗手段。票据诈骗犯罪的手段主要有以上五种, 其中使用伪造、变造、“克隆”票据进行诈骗犯罪的最为多见, 性质也最为恶劣。
三、银行票据诈骗高危时段和易发地点
(一) 临近下班或节假日前夕是票据诈骗的高危时段
临近下班之时, 经过一天的紧张劳作, 人的生物节律已接近或进入疲劳期, 特别是在节假日前一天下班前, 员工思想出现松懈, 精力不够集中, 诈骗行为容易蒙混过关。另一方面, 节假日前银行往往是办理业务的高峰期, 需要处理的业务繁多, 业务繁忙时人声嘈杂, 审验票据时容易出现疏忽, 且由于开户单位与银行对账存在滞后, 节假日前作案也不易被发现, 假期后发现余额不符报案时, 犯罪嫌疑人早已逃之夭夭。
(二) 人员业务素质偏低的银行网点易发票据诈骗案
票据业务量小, 人员素质相对较低的银行网点, 往往是犯罪分子实施票据诈骗的主要目标。由于这些银行网点的工作人员审验票据的熟练程度、严格程度, 以及防范诈骗和识别真假票据的能力都偏低, 挑选这类银行网点实施票据诈骗成功率更高。
(三) 人员、环境熟悉的机构也是票据诈骗的主要场所
犯罪分子也常常会挑有熟人的银行机构实施诈骗。银行人员往往认为是熟人, 在思想上会放松警惕, 在审验时易出现疏忽, 给不法分子以可乘之机。另外, 银行规章制度的完善程度和落实程度, 也是犯罪分子考量的重要因素, 一旦有机可乘, 便会下手。
四、银行票据诈骗的防范与对策
(一) 重视思想教育, 构筑防范票据诈骗的思想防线
重视银行工作人员的道德、纪律和法制教育, 使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增强工作人员的责任意识、风险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 是有效遏制和防范票据诈骗风险的关键。同时, 加强员工思想动态管理, 对员工业务素质、工作业绩考核的同时更要对员工道德品质进行评判。定期分析排查身处重要岗位思想情绪和行为表现异常的人员, 发现问题及时帮教控制, 将个别员工的错误思想或犯罪苗头消灭在萌芽状态, 严防因道德滑坡引发案件。
(二) 完善内部控制, 及时堵塞工作中的风险漏洞
银行机构一方面应进一步健全票据内控制度, 强化内部制约, 将票据业务各个环节都严格置于制度的规范之下, 防止出现制度空白点和薄弱环节。另一方面应坚持票据业务的规范化、程序化、标准化的管理和操作, 严密支付结算操作程序和手续, 严格票据业务操作流程, 加强空白重要凭证管理, 切实防范内外勾结实施票据诈骗案件的发生。与此同时, 定期对规章制度执行情况和重要业务岗位及重点业务环节进行检查, 保证各制度的贯彻落实, 及时堵塞工作中的风险漏洞。
(三) 开展业务培训, 提高识别真伪票据的业务技能
银行机构应组织票据经办人员特别是银行一线工作人员经常开展票据业务知识和技能的培训, 特别是针对票据诈骗的作案手法、伪造、变造票据的特征以及真票样式、暗记等票据防伪技术的培训, 使票据经办人员不仅熟悉票据业务处理手续, 更能熟练掌握各种票据的票面特征和防伪标识, 切实提高相关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技能, 保护银行资金和客户资金安全。
(四) 构建技术防线, 提高防范票据诈骗的技术手段
一是利用现代科学技术, 针对银行票据的防伪特征, 开发研制票据防假识假的检测仪器设备, 提高票据识别的效率和技术水平。二是针对仿真印鉴对核对预留银行印鉴构成的威胁, 尽快变革传统的、易被伪造的票据业务规则, 推进网络技术在票据审核、辨认中的运用, 和客户约定在支票、汇兑凭证和汇票申请书上加填支付密码, 作为支付款项的条件, 有效防范票据业务风险。三是进一步加大电子商业汇票系统的推广和使用, 提高商业汇票使用的安全性, 有效防范商业汇票的欺诈风险。
(五) 广泛开展宣传, 赢造防范票据诈骗的良好环境
银行机构应经常对客户宣传票据、结算知识, 定期或不定期地举办多种形式的通报会、培训班, 向客户通报典型票据诈骗案件、介绍风险易发环节、传授如何鉴别真假票据的技巧等;利用报纸、电视、网络等媒体广泛宣传票据、结算知识, 报道、剖析典型案例;开展集中广场宣传, 通过接受咨询、散发资料等形式, 直接向广大公众宣传票据知识, 提高全社会防范票据诈骗犯罪的意识和水平。
(六) 加强部门协作, 发挥防范票据诈骗风险的合力
银行应加强和企业、法院、公安等部门的协调, 充分发挥防范票据诈骗风险的合力, 共同防范票据风险。一方面加强与开户单位的沟通, 对大额款项支付及时与客户联系、确认;另一方面加强与法院之间的信息交流, 及时掌握法院受理的丢失汇票的相关信息, 防止犯罪分子利用“法院公示催告”的时间差作案, 而给银行带来资金损失。同时, 加强与公安部门的协调, 积极配合公安机关查处票据诈骗案件, 有效打击票据诈骗犯罪。
总之, 银行票据诈骗犯罪呈现智能化、多样化、有组织、有预谋的特点, 其伪造、变造、“克隆”的假票极具欺骗性和迷惑性, 案防工作的艰巨性、长期性、复杂性时刻在考验银行机构的管理水平和防控能力, 所以各级管理人员和一线临柜人员在做好大量基础工作的同时, 一定要以高度负责的态度, 过硬的内功, 坚持规范化、程序化、标准化的管理与操作, 努力提高业务水平和案防技能, 练就一副火眼金睛, 把各种伪造、变造、“克隆”票据堵截在柜台一线, 把各种隐患消灭在萌芽之中, 打击银行票据诈骗犯罪分子的嚣张气焰, 切实保护银行和客户资金安全。
参考文献
[1]、焦宁;浅议银行票据犯罪及其风险防范[J];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8.4.
[2]、史凤举;试谈票据诈骗的表现形式及其防范[J];黑河学刊;2003.2.
银行票据管理制度 篇5
第一条为加强银行票据管理,规范票据的领用、缴、销制度,明确票据使用范围,预防票据遗失、填制错漏,特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 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集团总部、下属全资、控股、参股及实际控制公司。
第三条 银行票据分类。银行票据是指银行结算用的支票、银行汇票、银行承兑汇票及商业承兑汇票等法律支付功能的有价票据。
第四条 支票管理细则。
1、收票管理。收票管理:收票指因回收资金而收到的支票,出纳收到支票后,需认真审核支票的所有记载事项,出纳应及时将收到的支票交存银行,并落实资金确实到账。发生退票或按正常时间应到账而未到账的支票,需要及时查找原因,并及时解决;无法解决的,及时向财务负责人汇报。
2、出票管理。出票指因支付资金而开出的支票。购买空白支票需经财务负责人批准。同时,购买的空白支票应与银行预留印鉴分开保管;签发支票时应将要素填写齐全,严禁开出无期支票、无限额空白支票、空头支票,不得擅自开具远期支票,支票日期应为签发的当天;支票记载事项的收款人名称与发票或收据等收款人合法收款凭证上的印鉴单位名称必须保持绝对一致,收款凭证与支票存根须一并保存;支票购买后和出票前,出纳须登记《银行凭证出票登记簿》,详细记载支票的购买时间、购买数量、支票起止编号、购买人签字、核销人签字;支票的支付时间、编号、支付单位名称、支付金额、用途、核销日期、凭证号、领票人签字等要素;发生退票时应凭退回的支票换票,旧票回收后先加盖“作废”章,再开出新票,同时要注意做好票据更换的登记工作;支票必须按编号顺序使用,不得跳号或断号签发;以现金支票支付外部收款人,须在取得对方的收据情况下才允许支付。
3、支票管理其他规定。空白支票、已加盖印鉴的空白支票等发生遗失,须及时向财务负责人汇报,财务负责人在分析风险后决定风险控制措施,影响重大的,在采取措施的同时,上报所在公司总裁或总经理;支票存根遗失的,须写出书面说明,在财务部门与银行对账单核对确认资金去向和金额属实后,经过财务负责人同意,方可核销;作废的支票要妥善保管,超过两年,经确认银行不再回收的,可以销毁处理,销毁时需要彻底粉碎。对未使用完的空白支票,经确定以后不再使用、银行不再回收的,超过两年视同作废支票处理;空白支票原则上不准借出,确实需要的,金额在2万元以下的零星开支,经财务负责人批准可以开出。借出的空白支票必须填写限额,需在借出之日起10日内归还;每一笔提现必须经过财务经理确认后才能办理;由于工作失误或管理不善,使支票遗失、透支等原因造成经济损失的由责任人负责赔偿。
第五条 汇票管理细则:
1、专项规定:汇票可以背书转让,背书转让的汇票应按付款流程审批;未经所在公司总裁或总经理批准,任何人不得收取商业承兑汇票。收取银行承兑汇票须报财务负责人批准。
2、到期无法贴现的汇票应及时纳入债权管理。提前贴现的汇票须报财务负责人批准,贴现息应由用款单位承担。
3、收到汇票应及时与银行核对,鉴别真伪。对于伪造、变造的虚假汇票,必须立即逐级上报,并采取风险规避措施。
第六条未到期银行承兑汇票管理细则。
1、取得票据的相关规定。
(1)从外部单位获得因经营活动而开具的银行承兑汇票,原则只收工行、建行、农行、中国银行等上市银行开具的银行承兑汇票,一般不收地级市、县级市银行开具的银行承兑汇票。
(2)审查票据的真实性、票据形式的合规性,并通过银行、法院网查询其有效性,妥善保管获取票据时双方存在交易关系事实的相关证据。
(3)按照银行承兑汇票的台帐登记相关要素登记银行承兑汇票台帐。
(4)复印银行承兑汇票正反面作为“应收票据”科目入账依据。
2、票据贴现的相关规定。(1)收到外部单位开立的银行承兑汇票,特别是二手票,原则上立即贴现,特殊情况书面请示经营负责人批准。
(2)贴现时必须填写“票据申领单”,票据申领单,一式两联,第一联会计留存,第二联交由申领人,并在申领单中明确因此票据贴现所产生的费用承担者,并加盖公章。
(3)票据贴现需按照规定走审批流程,并通过OA咨询资金部当日的贴现息作为确定贴现利息的参考依据。
(4)票据贴现原则上应通过银行等法定途径办理,在收到贴现金额后,再给对方办理相关手续。“票据申领单”见附件。
3、银行承兑汇票的保管、转让和提示付款。
(1)以OA、书面及口头的方式请示经营负责人未到期银行承兑汇票是否贴现,并提醒经营负责人此票据可能存在的风险,并做好票据的保管工作。
(2)持有的票据进行转让,必须填写“票据申领单”,并严格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票据法》背书转让的流程和相关的背书规定,更新银行承兑汇票的台帐数据,复印背书的票据的正反面作为入账的依据。
(3)票据持有期间,应做到票、印分管。
(4)由专人保管银行承兑汇票,通过银行、法院网查询票据的有效性等相关情况,每月末做银行承兑汇票盘点表。
(5)会计登记银行承兑汇票台帐,台帐格式见附件票据明细帐,检查票据的到期情况,提醒财务经理票据到期情况。定日付款或者出票后定期付款的商业汇票,应当在汇票到期日前向付款人提示承兑。见票后定期付款的汇票,应当自出票日起1个月内向付款人提示承兑。(6)各公司财务负责人不定时抽查台帐的登记情况,月末监盘银行承兑汇票,并检查银行承兑汇票盘点表与会计的银行承兑汇票台账是否相符,组织到期票据提示承兑工作。
(7)汇票未按照规定期限提示承兑的,丧失对其前手的追索权而造成损失的,财务经理和直接责任人按有关规定承担相应责任。
第七条 有价证券管理。有价证券指的是有经济价值或金融价值的凭证、债券(包括股票、债券、信用证、房产证、保函、担保等)。其管理规定如下:
1、收取管理。有价证券视同货币资金管理,必须由集团财务部统一保管;出纳收到有价证券应首先鉴定其真伪性,经过确认的有价证券,须开出收据。存根联留存,收据联交对方,记账联粘贴会计凭证记账或作为重要资料保管;有价证券属重要资料,须上锁保存;收到有价证券后,出纳须登记《有价证券管理登记簿》,详细登记收到时间、种类、数量、单价、金额、交出人、接收人、批准接收人(或文件)、退回条件、退回时间。
2、交付管理。交付时财务经理或会计主管须仔细评估有价证券价值、支付条件是否满足,是否符合支付流程;支付时须当面点清,双方确认无误;交接后须收取对方开具的收据。收据应包含证券种类、数量、单价、金额、接收单位名称、交出单位名称、交接时间等;交接后根据收据登记《有价证券管理登记簿》。
中央银行票据 篇6
近日,部分受害企业不断到两支行网点交涉,但仍未有结果。
“如何定责,如何赔偿,都要看最后法院判决结果。”农行总行办公室一位人士告诉《投资者报》记者。
“民间承兑汇票融资诈骗案时有发生,近几年信贷紧缩,民間市场利率高企,部分银行人员也想从中获利,造成这一两年银行工作人员涉案的案件也开始频发,企业应提高警惕,谨防熟人作案。”一位国有行人士提醒道。
受害人资金危局
去年10月15日,徐州市公安局贾汪分局经侦大队陆续接到30多人的报警,称农行徐州青山泉支行的运营主任李荣夫和农行大吴支行的副主任范金光收了承兑汇票后,一直未给贴现兑付,之后发现李荣夫已经消失。
去年10月17日,范金光在家中被抓获,当日即刑事拘留,20日,出逃的李荣夫在黑龙江主动投案,也被刑事拘留。
调查后发现,涉案金额高达1.6亿元,涉及受害人共38人,涉及约200多张承兑汇票。李荣夫和范金光两人将承兑汇票贴现后,拿去放高利贷,结果放出去的款难以收回。其中李荣夫则陷入连环局,他将票据贴现后,交给前一位交给他票据的人,之后如法炮制,无奈金额过大,最终还是东窗事发。另外还查明李荣夫向他人借款6000多万,用于支付巨款和高利息,其中一部分钱甚至用于炒股。
今年初,李荣夫以诈骗罪、范金光以非法经营罪移送贾汪区人民检察院起诉。
农行总行给《投资者报》记者的回应称,该案目前还在审理当中,没有更多的案情可以透露。
但是犯罪嫌疑人落入法网,不代表受害人就能获得赔偿。“我们资金很紧哪,要我们等到判决那一天,只怕我们都要关门了呀。你知道更要命的是什么吗?我们去找过银行的,银行的说法让我们很担心,他们说这属于个人行为,没有涉及到银行内部业务。怎么能这么说呢?完全是推脱责任,如果真判定是个人担责,那我们的钱可全都打水漂了!”一位受害人向《投资者报》记者诉苦。
银行审查不严
农行徐州两支行的票据案受害人,都吃亏在了相信熟人上。
据前述受害人介绍,他们企业和农行已经有多年业务往来,与李荣夫很是熟悉,过去有很多业务都是交与李办理,这次也不例外,加上李声称能立即兑付的承诺,让他更是毫不犹豫地将票据交付与李。
“几乎没办什么手续。”该受害人苦笑一声,“但以前也基本如此,为了快点办业务,都是老熟人了,双方都有了默契,谁能想到,这次就出这么大的事。”
还有受害人在银行窗口办理了业务,但未被记录,“听说他们要(赔偿)也没有结果。”上述受害人称。
事实上,多年来,承兑汇票诈骗案,主要集中在发票环节。“伪造、编造票据的案例比较多。”中伦文德(天津)律师事务所律师肖青表示,比如齐鲁银行票据案,就属于伪造票据。
在承兑汇票开出后,因其见票即付的特性,具有了流通性,在未到期前具有现金价值,可以拿去贴现,也可以拿去做对外支付,这中间产生的案件多是对票面的改造、伪造、变造等。
“量刑首先要从银行内部管理的角度追究其构成哪些刑事责任。因为这不仅仅是欺诈客户的问题,同样也侵害了银行的利益。”肖青认为。
那么农行徐州两支行发生的案件,银行与受害人谁应担责?
多位法律界人士认为是银行在责任。
一家在北京事务所的律师认为,有的银行为了片面追求票据业务规模和表外业务收益,降低票据业务准入门槛,对票据贸易真实性确认流于形式;在承兑过程中,也未按要求严格履行票据承兑的相关程序,对相关证明文件核实审查不严,相关要素不齐全,增加了银行票据业务风险。
客户在找银行兑付时,未严格按照相关程序办理,属于银行的失职,因为客户凭过往经验可能认为这么办理也是可以的,因此银行应承担主要责任。
肖青也持同样意见,她认为银行若是自己没有放松程序管理,就不会出现类似事情,因为现在银行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尤其是近几年区域性银行的发展,更是加剧了竞争,快捷到账的承诺、简化的流程,客户都完全可以视为是银行提供的便捷性服务。“只要客户在中间没有其他不当利益,银行是要负责的,严格执行规章制度应是银行的责任而非客户责任,谁是守规则义务方?显然是银行。”肖青说。
应严格流程管理
银行承兑汇票对促进经济发展起到重要作用,但也引发了不少违法犯罪行为。
前述北京律师认为解决问题要从金融机构管理制度方面着手,要严格业务管理流程,减少职务犯罪。
就农行此案来说,受害人与犯罪嫌疑人之间简化业务流程已不是一次两次,如果银行内部监控严格,应该能及早发现。对于银行为什么没能发现,今后如何监控的问题,《投资者报》记者向农行总行发出采访提纲,但截至发稿,未收到合理解释。
中央银行票据 篇7
近年来,商业银行为降低运营成本、提升服务质量和作业效率、解决人员不足、提升核心竞争力,均借助计算机系统改革业务处理流程,建立了集中化、影像化、高效率的处理模式,将票据交换业务的流程进行分解或集约化运作,利用广州银行电子结算中心(以下简称结算中心)票据交换外延服务,替代行内部分非核心操作环节,以进一步提高系统效率,减少处理成本。
结算中心的票据外延业务有哪些特色?服务的内容有哪些?究竟能给银行带来多少好处?目前的业务量又如何?带着这些疑问,《金融科技时代》记者采访了结算中心票据交换部总经理张剑峰,就上述问题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和探讨。
记者:自从中国人民银行推出了全国票据交换影像处理系统后,各商业银行对票据后台进行影像化处理的需求越来越大,结算中心加大力度推进票据外延特色服务,请问推出该项目的背景是基于哪些因素?
张剑峰:随着票据影像处理技术不断得到推广和应用,大部分商业银行目前已经不采用人工验印、审票和记账的传统手工处理模式,而是建立了集中处理、影像化、高效率的处理模式。主要特点有:一是统一后台集中处理的方式,建立统一的票据处理中心,负责行内的录入、审核、记账、存档、事后监督等工作;二是进行影像化处理,采用扫描、清分系统,集中将银行票据分类、影像化后进行业务处理;三是通过整合业务流程,引入流水作业的方式处理票据影像, 提高了处理效率,解放了前台的运作压力,适应了前台转型营销的趋势,降低了处理成本。
上述变化也带来了一些新的问题。集中处理后,商业银行处理中心往往需要配置庞大的人员系统,而这些作业往往是比较简单的操作,并非银行的核心业务,因此催生各商业银行外包服务的需求。通过系统、人员、业务流程或者数据处理等环节的外包,进一步提高系统效率,减低处理成本。
结算中心从2002年开始,已经与工行广东省分行营业部开展票据交换外延服务的研发与合作,并于2002年年底率先在国内推出跨行票据交换基础上的代理商业银行票据外延服务。目前,在广州有15个商业银行采用该服务,在国内则有广州、北京、上海、南京、大连、武汉、长沙等地区纷纷推广,委托当地票据交换机构提供类似服务。实践证明,该服务能有效节约票据处理成本,提高业务处理效率,提升客户服务水平。
记者:目前商业银行对票据进行影像处理的内容有很多不同的需求,结算中心推出的票据外延特色服务,能满足商业银行的需求吗?具体服务的项目有哪些?
张剑峰:结算中心作为人民银行广州分行主管的支付结算业务服务机构,具有不可替代性。管理上结算中心经过多年积累,具备了安全、高效的服务能力,经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已经形成了完善的业务运行安全保障体系。票据外延业务自运行以来,受到各行的一致好评。同时,结算中心有一支运作多年的票据交换运作团队以及较强的技术支持队伍,对提供商业银行的外包票据处理服务十分有利,可以根据各商业银行的需求实现“服务订制化、技术标准化”。基本能满足商业银行的需求。服务的项目主要是票据提出业务处理和二次清分业务处理两种。
提出票据处理业务内容(可根据银行要求任意组合)包括:代打码服务,代理提出银行打印提出票据的磁码;图像采集,对提出票据和相对应的行内留存票据图像,并一一对应、关联,便于银行事后查找和监控;信息补录,补录有关提出票据和行内留存票据的票面信息;数据匹配服务,提出票据和行内留存票据信息的匹配和核对;信息传递服务,生成电子配对数据和图像信息,并与行内留存票据、提入票据一起返还给银行。
代理商业银行票据二次清分服务内容为:结算中心在完成跨行票据交换业务的基础上,运用二次清分业务系统,使用清分机采集票据图像信息,自动产生票据电子数据,并对票据关键要素进行补录与核对处理,以网络形式将票据影像、票据电子数据传输至各商业银行,商业银行依据提回的实物票据以及数据进行业务处理。目前大多数银行采用该模式。
在此模式基础上,结算中心也联合个别商业银行,推广外包行内票据部分业务流程,主要包括数据录入、票据整理、储放等服务,形式多样化,并提供现场服务。
记者:请您具体介绍一下提出票据处理和二次清分的业务流程。
张剑峰:提出票据处理业务是由结算中心代为打印磁码,采集图像、录入具体数据,通过网络向银行的后台处理中心提交,银行后台处理中心可基于结算中心的信息并行处理,进行预记账等,业务流程包括:
第一,代打码,结算中心收到票据,为银行提出交换的票据打印磁码。
第二,票据清分和采集图像,按清算票据和行内留存票据两类清分和采集图像。属于清算票据的按正常业务流程参加票据交换;属于行内留存票据采集图像后返回提出银行。
第三,信息补录,按银行需求补录信息。
第四,信息核对,结算中心对银行提交的支票和相对应的进账单图像匹配、核对补录信息的一致性。
第五,生成电子配对数据和图像信息,通过专线实时传输给银行。
第六,提出银行(或后台处理中心)收到结算中心数据和图像信息后,银行将信息与行内登记信息对比,一致后的生成预记账清单,如有不符进行人工校对。退票场处理结束后,送生产系统记账(其业务处理流程具体如图1所示)。
票据二次清分服务,可根据商业银行对跨行提入票据的处理要求,按照支行、网点、借贷方、金额段等要素为其提供票据清分,并可提供信封内凭证及贷方票据扫描的行内细分服务,同步采集票据磁码信息,按商业需要补录和审核数据等处理,数据可采用电子介质提交商业银行,亦可通过专线按约定时间传递至商业银行。商业银行据此进行数据处理、印鉴核对、票据审核等,实现记账、退票、归档和查询等自动化操作。业务处理流程包括:
第一,按借贷、金额段清分票据;按商业银行要求的金额区域借、贷方清分票据。
第二,按支行进行清分并采集图像、数据。根据商业银行要求对其行内提入票据按支行进行分类,按金额段逐一进行清分。在按支行清分的同时,系统同步采集票据图像信息和磁码信息并进行背书打印。
第三,质检。在完成前面两步之后,根据采集的票据磁码信息和图像信息与一次清分的数据进行比对。对于票据票面信息比较模糊或比对不成功的,则需要进行人工干预等工作。
第四,票面信息补录。票面信息补录除交换行号、借贷交易码和金额外,还包括支票号码,收、付款人名称,账号,出票日期等。目前支票的磁码域上只打印6位支票号码和12位账号,而新版的支票号码实际是16位,账号也超过12位,这部分及收、付款人名称等都将根据票据图像进行OCR识别及信息补录。
第五,信封内凭证的处理。根据银行要求对其借贷信封按支行进行分类,并对信封内凭证进行扫描。操作人员采用按信封在上,凭证在下的方式,进行整理→扫描→手工补录→数据核对等操作。并将扫描影像后的票据以信封为档案,信封内凭证为内容进行归集。
记者:目前结算中心采用什么设备进行票据外延处理,票据外延服务能给银行带来什么好处?
张剑峰:结算中心采用清分专用设备进行票据外延处理服务,设备采集的票据影像为200dpi, 24位彩色图像;所有属性要素参照人民银行2009年9月2日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金融行业标准JR/T 0056-2009文件-《票据影像交换技术规范-影像采集》”的规范。票据外延服务给银行带来的好处有:
一是提高效率,减低风险。跨行票据交换业务处理一般都有严格的时间控制,在商业银行业务量大、人手紧的情况下,采用结算中心数据能最大效率的节省处理时间,并与行内数据互相核对,减少出错机会。
二是外包服务提高了商业银行的运作效率。采用外包服务是一个普遍的趋势,商业银行将程式化的作业外包,由此可以节省系统和设备的投资,节约人力资源,加快处理效率,可以更专注于风险管理。
三是服务需求订制化。结算中心可以根据各商业银行的需求实现“服务订制化、技术标准化”。可以选择订制的服务包括:满足不同的票据清分规则需求、不同的数据采集要求,可以提供配套辅助系统。该软件布置于商业银行端,使用该软件,可完成票据数据、图像信息审核、验印、记账等业务。系统可以实现与各商业银行行内集中作业、核验系统等对接。
记者:票据外延服务确实能给商业银行带来不少便利,目前有多少家商业银行参加票据外延服务?业务量如何?
张剑峰:目前结算中心为中国农业银行南海支行提供提出票据处理业务服务;为工商银行广东省分行营业部、农业银行广东省分行营业部、中国银行广东省分行、建设银行广东省分行、中信银行广州分行、深圳发展银行广州分行、广发银行广州分行、广州银行、广州农村商业银行、农业银行南海分行、农业银行佛山分行、农业银行东莞分行、佛山顺德农村商业银行和佛山市南海区农村信用合作联社等14个行(社)提供二次清分服务,2010年全年处理业务量1 051万笔,日均业务量达4万笔。此外,该业务模式还成功推广至北京、昆明等地区。
记者:据了解,结算中心最近几年加大力度推出了集中代收付系统、新EFT系统、“3A”支付、跨行通存通兑等具有地方特色的支付清算服务,票据外延服务也是受到了广大银行的欢迎和肯定。下一步在推广票据外延服务上,结算中心有什么具体措施吗?
中央银行票据 篇8
一、农村信用社改革稳步推进并取得阶段性成果
改革四年来, 西双版纳州农村信用社进入了历史最好的发展时期:一是明晰产权关系, 完善法人治理结构。相继完成了以统一法人为单位的产权体制改革, 建立了以“三会一层”为主体的经营、决策、监督的法人治理架构体系。二是如期获得了3000万元改革资金支持, 有效化解了历年亏损挂账959万元和不良贷款2041万元, 增强了职工发展农村信用社的信心和改革的积极性。三是大力推进内控制度建设, 强化规范化管理。建立了覆盖全员的人、财、物管理、业务操作流程规范等一系列内控管理制度, 全面再造业务流程, 强化内部管理, 一系列正规化建设稳步推进, 社会地位和企业形象逐步提高。四是主要经营指标持续向好, 支农力度显著加大。全州农村信用社存、贷款业务连续四年保持35%以上的高速增长, 2007年末存、贷款余额比2002年末翻了4倍多, 农业贷款占全州农业贷款的比重由2002年的31.4%提高到71.4%, 农村信用社支持县域经济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作用凸现。资产质量显著改善, 增强了抗风险能力和发展后劲。2007年末全州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率仅为1.9%, 比改革前的2002年末下降了13.8个百分点;农村信用社资本充足率由2002年末的-6.71%提高到2007年末的13.44%。
二、农村信用社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 农村信用社发展的自身建设不足
1. 管理体制未理顺, 省级联社高度集权。
目前, 省级联社集行业管理、行政管理、企业管理三种管理职责于一身, 在履行职责过程中, 难免会出现职能越位、错位问题。主要体现为:人事管理带有浓厚的行政色彩, 县级农村信用社的理事长都由云南省联社统一任命, 所谓的选举产生, 实际成了变相的组织任命;直接干预县级联社经营管理, 云南省联社要求辖内各县联社的固定资产贷款200万元、单笔流动资金贷款500万元以上、单一客户授信总额1000万元以上必须上报云南省联社咨询;直接下达年度各项经营任务目标, 云南省级联社通过下达各项经营目标, 如存贷款增长、不良贷款占比、经营利润等任务目标, 对县级农村信用社进行管理和考核。由于省级联社的高度集权, 干预其人、财、物的管理, 省联社与各县法人社之间实质上体现为领导与被领导关系, 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基层农村信用社业务发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 内控管理制度可操作性差, 风险管理能力较弱。
省级联社成立后对各县级法人社的内控管理制度进行了大规模的修订和完善。但从执行效果看, 存在以下问题:一是认识不足。在实际操作中, 由于管理层、职工制度观念不强, 认识不到位, 有些内控管理制度形同虚设, 有章不循、制度执行不到位的情况时有发生, 导致农村信用社责任事故频发。二是管理制度可操作性不强, 脱离实际情况。省级联社制定的部分内控管理制度过分细化, 与各县级联社的实际情况不吻合, 难执行;有些制度之间没有进行应有的整合, 相互不衔接, 难操作。三是内部稽核检查不到位。稽核检查部门只对已经发生的经营行为进行事后监督和检查, 缺乏事前防范和事中控制措施, 以及事后的监督检查又存在检查不彻底、流于形式等问题, 内部稽核的广度、深度、频度不足, 存地不少风险隐患。
3. 人员整体素质偏低, 经营管理粗放。
由于农村信用社组建时特殊的合作制, 相当部分老职工为农民干部, 他们接受的教育少, 知识储备贫乏, 文化机构单一, 文化素质普遍不高, 缺乏开拓创新的业务能力。另外, 农村信用社所处的特殊的地理位置, 对年轻的优秀人才缺乏吸引力, 限制了职工队伍文化知识层次的改善和更新, 使农村信用社缺乏有知识、懂管理的高素质的复合型管理人才。管理者经营管理理念落后, 经营管理粗放已不适应农村信用社新业务、新技能快速发展要求。农村信用社员工队伍素质低、人才储备不足、经营管理粗放制约着农村信用社可持续发展潜力。
4. 业务创新能力低, 服务方式不足。
农村信用社对存、贷款传统业务依赖程度较强, 与城市金融相比, 业务创新能力不足;业务品种缺乏、服务方式单一、结算手段落后是农村信用社经营中比较突出的问题。目前西双版纳州农村信用社贷款利息收入占业务入的89.6%, 中间业务收入只占业务收入的1.8%, 并且农村信用社中间业务仅停留在传统的汇兑、结算、代收、代办等层次较低的品种, 中间业务可供选择的产品有限, 对客户缺乏吸引力。
(二) 农村信用社可持续发展的外部环境欠佳
1. 农村金融市场单一, 农村信用社发展缺乏外部竞争环境。
多年来, 西双版纳州农村金融力量单一, 农村金融市场一直处于一元结构, 即农村信用社是支农的主力军, 缺乏同业竞争的挑战。目前农村信用社已基本垄断了全州农村信贷市场, 导致市场竞争不充分, 支持、服务三农力量不足, 无法充分满足农村市场对资金需求的缺口。2008年9月末全州农村信用社农户贷款余额达13.2亿元, 贷款农户占全州农户总数的85%;农村信用社农业贷款占全州农业贷款的73%。缺乏市场竞争机制, 使农村信用社持续发展缺乏外部竞争压力, 发展缓慢。
2. 农村经济发展落后, 制约农村信用社发展规模。
西双版纳州是典型的农业州。由于农业经济基础薄弱, 农村经济发展缓慢, 使得服务于“三农”等落后区域和弱势群体的农村信用社经营成本高, 风险大, 制约了农村信用社发展规模。偶发性自然灾害, 造成农业生产减产, 收入减少, 致使农村信用社投放的农业贷款沉淀增多, 增加信贷投放风险。2008年初西双版纳州出现了种植橡胶以来最为严重的橡胶树白粉病, 全州350多万亩天然橡胶不同程度受灾, 干胶产量大幅减产, 造成全州经济损失达3亿多元, 部分农民收入锐减。这直接造成农村信用社资金状况紧张, 信贷支农力度减弱, 不良贷款增加;农村经济结构单一 (主要经济作物为橡胶、茶叶) , 市场份额小, 商品化程度不高, 导致了农业发展后劲不足;受市场因素影响, 农民常常增产不增收。以上多种因素制约了农村信用社业务发展规模。
3. 地方政府扶持政策不到位, 不公平政策的限制依然存在。
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以来, 全州各县 (市) 政府参与辖区农村金融改革意识不足, 对农村金融改革发展工作重视不够, 对农村信用社改革的扶持政策难落实;加之, 一些部门和单位对在农村信用社开户存款采取限制性政策, 农村信用社运行的外部环境欠佳。
三、推进农村信用社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建议
(一) 坚持服务“三农”市场定位, 明确职责定位, 保障农村信用社发展的源动力
农村信用社要始终坚持服务“三农”的市场定位, 强化服务“三农”的责任, 切实增强服务“三农”的功能, 充分发挥优势, 更好地为“三农”和县域经济发展服务。省级联社要明确职责, 在对县级联社的管理中主要发挥指导、协调和服务职能, 以宏观管理为主导, 增强微观服务功能;要从制度规范、网络建设、行为标准、指导意见、干部监督等方面为县级联社提供良好的服务平台, 要充分尊重县级农村信用社独立法人地位, 相信县级联社自我管理的能力, 注重发挥其潜力。
(二) 立足“三农”, 创新金融服务, 提升农村信用社发展的空间
农村信用社要以新农村建设为契机, 立足“三农”, 创新金融产品、创新服务方式, 积极满足新农村多元化金融服务需求, 提升发展空间。一是立足“三农”, 拓宽服务领域。农村信用社要紧扣支农主线, 在支农深度和广度上下功夫, 大力支持农村产业结构调整, 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带动地方经济的发展。二是立足“三农”, 创新金融产品。农村信用社要根据不同的农村市场主体, 在市场细分的基础上, 积极开发适合“三农”经济发展的特色金融产品, 不断创新贷款品种与创新服务方式, 满足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客户需求。三是立足“三农”, 拓展中间业务。充分发挥信用社在农村和社区点多面广的优势, 结合农村信用社网络建设及面对的群体, 积极稳妥地开展和推广中间业务品种, 进一步提高农村信用社的市场竞争力。同时, 农村信用社应注重自身社会形象的宣传, 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注重社会公益事业, 积极参与助学、就业及其他国家政策性强、社会效益性强的支农惠民贷款业务, 突出在当地社会、民众、政府的话语权和形象, 积极为自身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三) 加强制度建设与执行力度, 夯实农村信用社发展基础
农村信用社要在加强内控建设与执行方面有质的转变, 使内控制度建设真正成为内部管理的重要环节。一是建立和完善科学的内控管理体系, 健全风险防范机制。要在全面制度建设的基础上, 对各项业务和管理流程全面疏理, 本着“对内优化、对外简化”的原则进行调整优化, 形成标准化操作文本。二是严格监督内控制度执行情况。要突出稽核审计部门对重要制度、重点部门、重点岗位、重点环节的控制和防范措施的落实和检查, 突出监督部门对事前、事中的防范和控制措施的查处。在有效防范风险的前提下加快发展, 在加快发展中有效地防范风险。
(四) 重视人才和队伍建设, 挖掘农村信用社发展的潜力
随着各项业务的不断创新发展, 农村信用社一方面要加大人才引进力度, 吸纳更多的高学历人才, 优化队伍结构;要加大对在职职工的业务培训, 提高现有员工队伍的业务素能和综合素质;要建立人才竞争机制, 形成新的人事用工机制, 建立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的用人环境, 促进人才的培养和使用, 培养一大批懂管理、能经营的优秀复合型人才, 提高农村信用社可持续发展能力。
(五) 建立地方政府扶持的长效机制, 为农村信用社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中央银行票据 篇9
一、《会计科目和主要账务处理》中对商业银行再 (转) 贴现业务核算的规定及不足
《会计科目和主要账务处理》中对商业银行办理再 (转) 贴现业务融入资金的核算, 只在“2021贴现负债”科目账务处理中有所涉及, 规定如下: (1) 企业持贴现票据向其他金融机构转贴现, 应按实际收到的金额, 借记“存放中央银行款项”等科目, 按贴现票据的票面金额, 贷记“贴现负债 (面值) ”科目, 按其差额, 借记“贴现负债 (利息调整) ”科目。 (2) 资产负债表日, 按计算确定的利息费用, 借记“利息支出”科目, 贷记“贴现负债 (利息调整) ”科目。 (3) 贴现票据到期, 应按贴现票据的票面金额, 借记“贴现负债 (面值) ”科目, 按实际支付的金额, 贷记“存放中央银行款项”等科目, 按其差额, 借记“利息支出”科目。存在利息调整的, 也应同时结转。
上述规定不够详细、完整, 存在以下不足:
首先, 只提到了“转贴现”业务, 未提及“再贴现”业务是否也按照此规定处理。
其次, 上述规定实际上只涉及“回购式转贴现”业务的部分账务处理, 商业银行到期回购票据以后原“1301贴现资产”账户的余额应该如何处理, 这在《会计科目和主要账务处理》全篇中都没有提及, 整个业务流程的会计核算规定不完整。
再次, “买断式再 (转) 贴现”业务在经济实质上与“回购式再 (转) 贴现”业务不同, 但是其业务处理在《会计科目和主要账务处理》全篇中也没有提及。
以上种种不够详尽之处使读者在学习过程中难以理解甚至产生误解, 而要全面、正确地掌握商业银行票据再 (转) 贴现业务的账务处理, 需要分析“买断式再 (转) 贴现”与“回购式再 (转) 贴现”经济实质上的差异, 根据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的要求进行会计核算。
二、买断式再 (转) 贴现业务经济实质及其会计核算
1. 商业银行买断式再 (转) 贴现业务的经济实质。
买断式再 (转) 贴现是商业银行将已贴现而尚未到期的商业汇票转让给其他金融机构, 票据到期, 贴入人作为票据的债权人向付款人收取票款, 贴出票据的商业银行不再保留到期收款权利。由此可见, 买断式再 (转) 贴现实质是票据的所有权及该项资产的收益均发生了转移。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及《企业会计准则第23号———金融资产转移》的规定:将收取金融资产现金流量的权利转移给另一方, 收取该金融资产现金流量的合同权利终止, 企业已将金融资产所有权上几乎所有的风险和报酬转移给转入方, 应当终止确认该金融资产, 将该金融资产从其账户和资产负债表内予以转销。
2. 商业银行买断式再 (转) 贴现业务的会计核算。
办理再 (转) 贴现时, 商业银行应以融入资金额增记资金头寸资产, 按票面金额减记原“贴现资产”账户, 减记尚未摊销完的原办理贴现业务产生的递延负债, 将它们的差额确认为当期损益。票据到期, 由持有票据的金融机构 (贴入行) 向付款人收取票款。
下面以买断式再贴现为例说明商业银行 (贴出行) 的账务处理:
例1:工商银行某市支行4月25日持银行承兑汇票一份向中国人民银行申请买断式再贴现, 汇票面额320 000元, 该汇票2月15日签发, 4月5日贴现。5月25日到期时, 中国人民银行向承兑银行收款, 并按时收到划回款项, 贴现率假设为月2‰, 再贴现率假设为月2.475‰。
(1) 4月25日工商银行某市支行办理再贴现时:
再贴现利息=320 000×30× (2.475‰÷30) =792 (元)
取得的再贴现款=320 000-792=319 208 (元)
原“贴现资产——面值”账户借方余额320 000元和“贴现资产———贴现利息调整”账户贷方余额1 066.67元应该转销。由于贴现日和再贴现日之间未经过资产负债表日, 未发生贴现息的摊销, 所以, “贴现资产———贴现利息调整”账户余额即办理贴现时的贴现息=320 000×50× (2‰÷30) =1 066.67 (元) 。
工商银行某市支行根据收到的中国人民银行退回的再贴现凭证, 办理转账, 其账务处理为:
借:存放中央银行款项———存放中央银行备付金存款
319 208
贴现资产———贴现利息调整1 066.67贷:贴现资产——贴现面值320 000
利息支出———再贴现利息支出276.67 (2) 再 (转) 贴现汇票到期, 再贴现中国人民银行 (即贴入
人) 作为持票人直接向付款人 (承兑人) 收取票款, 贴出行不作账务处理。
(3) 如果再贴现中国人民银行 (即贴入人) 不获付款, 根据《票据法》的规定, 持票人可以向他的前手要求偿还票据金额、利息和相关费用, 即贴入人可以向申请再贴现的商业银行追索票款。以此规定为依据, 有一种观点认为买断式再贴现是带追索权的票据转让, 票据风险仍保留在贴出行, 并未发生转移, 在办理再贴现时, 贴出行只能确认负债的增加, 不能确认资产的减少。
但是笔者认为, 由于我国的商业汇票中绝大部分是银行承兑汇票, 发生无款可付或拒绝付款的可能性比较小, 因此依据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的要求, 贴出行在向其他金融机构申请办理再 (转) 贴现时应确认资产的减少。中国人民银行2011年6月印发的《中国人民银行关于进一步规范金融机构再贴现业务统计的通知》中明确规定, 对于买断式再贴现业务, 贴出行应减少票据融资项下的“贴现及买断式转贴现”数据也体现了这种思路。
三、回购式再 (转) 贴现业务经济实质及其会计核算
1. 商业银行回购式再 (转) 贴现业务的经济实质。
回购式再 (转) 贴现是指商业银行按照特定价格向其他金融机构出让票据获得资金, 并以合同形式约定回购期限, 回购到期日由贴出商业银行按固定价格购回票据, 凭票据于到期日向承兑人收取票款的贴现行为。这种转让实质是贴出行以已贴现而尚未到期的商业汇票为抵押品融入资金的行为, 票据权利未发生转移。《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应用指南规定:“企业将金融资产出售, 同时与买入方签订协议, 在约定期限结束时按固定价格将该金融资产回购”表明“企业保留了金融资产所有权上几乎所有风险和报酬, 不应当终止确认相关金融资产……所收到的对价确认为一项金融负债”。因此, 贴出商业银行不应当终止确认该金融资产, 而是应当确认相关金融负债。
2. 商业银行回购式再 (转) 贴现业务的会计核算。
办理再 (转) 贴现时, 商业银行应以融入资金额增记资金头寸资产, 按票面金额增记“贴现负债”账户, 两者差额确认为递延资产, 并按权责发生制在随后的会计期间分期摊销。回购到期日贴出商业银行按合同价格购回票据, 减记“贴现负债”账户以及资金头寸资产, 减记尚未摊销完的递延资产并将其转入当期损益, 然后凭票据向承兑人收取票款。
下面以买断式再贴现为例说明商业银行 (贴出行) 的账务处理:
例2:工商银行某市支行4月25日持5月25日到期的银行承兑汇票一份向中国人民银行申请回购式再贴现, 汇票面额320 000元, 该汇票2月15日签发, 4月5日贴现, 合同约定回购到期日为5月15日, 再贴现利率为月2.475‰。5月15日工商银行某市支行向中国人民银行按票面金额购回票据。5月25日, 票据到期工商银行某市支行向承兑银行收款, 并按时收到划回款项。
(1) 4月25日办理回购式再贴现时:
再贴现利息=320 000×20× (2.475‰÷30) =528 (元)
取得的再贴现款=320 000-528=319 472 (元)
工商银行某市支行根据收到的中国人民银行退回的再贴现凭证, 办理转账。其会计分录为:
借:存放中央银行款项———存放中央银行备付金存款
319 472
贴现负债———再贴现负债 (利息调整) 528
贷:贴现负债———再贴现负债 (面值) 320 000 (2) 4月30日, 资产负债表日, 根据权责发生制按再贴现
天数分摊未确认再贴现利息支出=320 000×5× (2.475‰÷30) =132 (元) 。其会计分录为:
借:利息支出———再贴现利息支出132
贷:贴现负债———再贴现负债 (利息调整) 132 (3) 5月15日, 回购到期日, 工商银行某市支行根据合同
约定将贴出票据回购。按票据的票面金额, 借记“贴现负债———再贴现负债 (面值) ”科目, 按实际支付的票据回购款贷记“存放中央银行款项”等科目, 同时将“贴现负债———再贴现负债 (利息调整) ”账户余额, 结转入“利息支出”账户。其会计分录为:
借:贴现负债———再贴现负债 (面值) 320 000
贷:存放中央银行款项———存放中央银行备付金存款
320 000
借:利息支出———再贴现利息支出396
贷:贴现负债———再贴现负债 (利息调整) 396 (4) 5月25日, 商业汇票到期, 工商银行某市支行向票据
承兑人收取票款, 其账务处理同“票据贴现”业务, 此处不再赘述。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2006.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6
[2].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6
[3].中国人民银行.电子商业汇票业务管理办法.中国人民银行令2009年第2号, 2009-10-16
中央银行票据 篇10
一、中小银行票据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 业务单一, 缺乏特色
在票据市场成长初期, 政策相对宽松, 中小银行凭借着灵活的经营优势在票据市场上表现活跃, 但是由于整体资金实力、市场影响力和应变能力不足, 曾经的大好局面难以为继。虽然在一些新兴股份制商业银行票据业务创新风潮的带动下, 创新方面偶有昙花一现, 但是整体来看, 机械学习、被动模仿明显, 存在业务品种少、规模小、原创性创新少、产品同质化、市场反应滞后等一系列问题, 票据业务发展举步维艰。通过创新求变、通过变化盘活成为中小银行票据发展的必然出路。
(二) 职能割裂, 不能实现一体化管理
一些中小银行对票据业务的认识比较狭隘, 认为贴现业务票据真伪审验风险高, 贸易背景真实性难以把握, 投入多, 回报少, 因此更乐于从事转贴现业务, 对票据承兑和贴现业务参与度不高。在管理架构上, 有的银行将票据业务放在资金计划部, 有的放在同业部, 有的放在公司部, 票据业务职能割裂也使得一体化管理很难实现。因为没有形成系统的票据链式营销, 在票据业务管理上无法实现承兑—贴现—转贴现的一体化管理。
(三) 外部监管趋严, 发展空间受限
近几年, 票据业务在应对金融危机的过程中表现突出并抓住了机遇, 实现了超常规发展。票据业务在蓬勃发展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出现了一些不规范甚至违规问题。为了规范票据市场管理, 监管部门叫停票据信托, 农信社帮助银行“消规模”被禁, 一系列监管措施实行后, 票据被迫流入民间寻找出口, 票据违规案件明显增多。2012年7月人民银行再出监管新规, 着眼于银行主体约束和加强票据管理, 对未来票据经营环境施加了新的监管影响。
变化意味着机遇, 中小银行应利用创新抓住机遇, 从自身实际出发, 选准方向, 扬长避短, 更好地促进票据业务的发展。
二、中小银行票据业务创新的发展思路
(一) 经营模式创新
票据业务作为银行相对成熟的业务品种, 很好地结合了传统与创新的业务特色, 具有标准化短期金融工具的特性, 拥有全国范围内运行机制相对成熟、反映敏感的交易市场, 具备专业化运作的条件, 能够实现集约化经营。
中小银行要抓住票据业务的特点, 结合自身发展情况, 探索实现票据集中经营模式的创新。为了突出中小银行经营灵活、管理半径短的优势, 票据经营更适合建立总行直属、自主经营、独立核算、总分支“二级管理、三级营销”的管理体系, 保障票据经营管理在总行授权范围内的经营主动权, 实现从票据承兑、贴现、转贴现环节的一体化垂直管理, 快速实现票据业务量的突破, 提高票据业务在全行资产构成中的比例, 争取更多的资源。同时, 在市场条件成熟的基础上, 在经济发达地区建立分部, 及时关注票据市场最新动态, 快速捕捉商机, 弥补中小银行区域化经营劣势, 扩大票据经营活动半径, 提升银行同业信用认可度, 为未来更广泛的同业合作创造积极的条件。
构建集中经营的架构之后, 要注意整合系统内资源, 处理好总分机构票据经营的关系。总分机构主营业务要实现区分, 各有侧重。总行侧重同业票据转贴市场, 分支机构侧重票据直贴市场, 避免出现内部恶性竞争。建设从票据源头到票据流转的流水线式运作体系, 形成总行经营主导、分支机构分工合作的票据整体联动机制。
(二) 业务流程创新
票据的本质是以商业汇票为载体的资金运用, 呈现出信贷和资产的双重特点, 具备跨市场交易的天然属性, 根据其流动性划分可以纳入到广义货币范畴。票据的会计属性说明票据是一项对资金投入量、运用效率要求很高的金融资产, 如果有充足的资金支持和高效的前中后台支撑, 就会创造高额的收益。
中小银行票据业务发展的短板主要是资金问题。资金的短缺加上追逐短期利润最大化的驱动使票据业务很难得到充足的资金支持。究其根源是因为资金支持与业务营销环节的脱节。中小银行要把票据业务发展定位在全行发展的战略高度, 在资金配比上加强支持, 同时充分放权票据业务寻求多渠道资金来源, 自有资金和自筹资金互为补充, 缩短自筹资金的审批路径, 积极发展资金筹集与运用相匹配的票据业务, 促进票据业务快速增长。
在常规业务操作环节, 要创新风险控制的理念。控制风险并非意味着拉长战线, 要避免冗余的业务办理环节及审批流程设置, 提高业务办理效率。票据业务办理跨越两个平台, 前台营销, 后台运营, 各司其职。一方面将前台营销从日常的重复工作中解脱出来, 专注于捕捉市场商机, 另一方面将后台运营工作内容集中化、规范化、专业化, 有效控制票据业务风险。
(三) 产品运用创新
金融产品是商业银行经营发展的着力点。在金融产品同质化不断深化的今天, 产品开发和运用创新直接影响银行的经营表现。当前监管日益严格、竞争日趋激烈, 唯有创新才能打破僵局, 提高产品竞争力, 拓宽业务发展空间。
环境的变化对所有的市场参与主体是平等的, 把握变化中酝酿的机遇就靠各参与者各显神通, 谁的产品创新和运用更贴近市场需求, 谁就能占得先机。中小银行在产品创新和运用上要更加切合地区特色和自身特点, 在做大做强票据基础业务的同时, 在产品创新运用方面多做文章, 及时与市场需求变化接轨, 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 票据薄弱产品运用创新
商业承兑汇票一直是票据产品运用的薄弱环节, 还处在发展的起步阶段, 要大力推广使用商业承兑汇票, 促进企业信用的功能发挥。一是推广商业承兑汇票保贴业务和保押业务;二是建立商业承兑汇票签发信用保证金制度;三是推动建立商业承兑汇票风险损失补偿机制, 引入第三方担保, 建立商业承兑汇票风险补偿基金, 为商业承兑汇票信用增级;四是建立商业承兑汇票业务信息平台, 积累业务发展信息数据, 破解信息不对称难题, 推动商业承兑汇票市场规范和行业自律的建立。
电子商业汇票作为一种新型支付工具, 具有纸质票据无可比拟的优势, 是票据业务未来发展的主流方向。中小银行要以此为契机, 主动推进票据业务产品研发、组合创新与结构调整, 加大对电票的推广力度, 开辟新的盈利渠道。首先要强化技术支撑, 提供运行稳定的企业网银平台;其次要加强宣传引导, 营造使用电票的良好环境, 加深客户对电票的深入了解;再次是结合企业网银的推广, 进一步拓展电票客户群, 典型的营销案例是结合产业链上下游推广使用电票;最后, 争取信贷政策和资源向电票贴现倾斜, 或安排专项信贷规模用于电票贴现业务, 通过优惠政策导向引导客户行为发生转变。
2. 票据综合产品运用创新
票据综合产品是通过对票据业务品种的灵活搭配组合实现“1+1﹥2”的经营效果, 主要分为票据综合融资方案服务和中间业务创新两大类。票据综合融资方案服务要根据客户细分和差异化的需求, 通过特色服务嵌入产业链、贸易融资链经营, 提供以票据产品为核心的企业短期融资方案, 代表产品如保兑仓、厂商银、银汽通等;中间业务创新派生于票据一揽子服务, 突出的例子是目前面向重点客户推出的高端金融产品票据池业务, 依托银行专业的票据管理能力和先进的科技系统, 为客户提供票据托管、代理托收、票据查询和票据池额度办理信贷业务的全方位、综合化的金融服务。银行真正介入到企业的财务管理中, 有助于提高客户对银行票据业务的依赖性和忠诚度。
(四) 合作模式创新
随着票据的市场化进程不断加快, 竞争也更加白热化, 客观推高了业务风险。在目前大型商业银行主导的票据转贴市场上, 中小银行只有通过加强同业交流与合作, 才能扭转劣势, 在市场上占得一席之地。
中小银行合作模式创新可以从交易对手选择、交易模式设计上入手。在交易对手选择方面, 可以通过搭建合作平台, 寻找业务契合点, 互相取长补短, 抱团发展;在交易模式设计上, 要高度关注监管动态, 将买断、卖断、买入返售、卖出回购业务模式在符合监管要求的前提下进行组合创新。通过探索合作模式创新, 有效解决各银行在资金流动性、规模调控、单一户比、授信额度、资本消耗、效益创收等方面的困难和问题, 促进中小银行票据业务健康稳定发展。
(五) 定价机制创新
中央银行票据 篇11
老一代银行IT系统主要采取“客户机/服务器”两层架构模式。上世纪90年代及本世纪初, 银行业务规模较小时, 该模式能很好的满足银行需求, 但随着时代发展, 尤其是银联、基金代售等跨行分布式系统的上马, 两层架构已不能满足银行需求。而基于中间件的三层架构系统便能更好的满足银行需求。文中结合某银行电子票据系统的具体设计与实现, 详细介绍IBM WebSphere MQ中间件的原理及开发流程。
一、交易中间件IBM WebSphere MQ
交易中间件是针对联机交易处理系统而设计的。它就是一组程序模块, 用以减少开发一个联机交易处理系统所需的编程量。交易中间件的主要标准是X/OPEN组织定义的分布式交易处理参考模型。交易中间件理论上相对成熟, 功能和性能界定清晰, 基本上适用于联机交易系统, 如银行业务系统、定票系统等。交易中间件管理由应用声明和提交的交易两阶段构成, 并通过两阶段提交协议等方式保证分布式交易的完整性、控制并发、实现交易路由和均衡负载。
IBM的Web Sphere MQ产品可以用来方便地实现分布式异构系统之间的消息传递。对于大型的分布式系统, 使用MQ进行数据通信可以说是非常有效的, 而且适用于异构环境 (如NT和多种UNIX之间通信) 。
二、MQ在某银行电子票据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本系统通过直连的方式接入人行前置系统, 参与电子商业汇票业务处理功能模块、纸质商业汇票登记查询功能模块和商业汇票公开报价功能模块。商业银行可以依据自己的需要选择需要实现的系统。
2.1 电子票据系统
电子票据系统分成三个子系统来实现 (网上交易子系统、商业汇票管理子系统和统一接入平台子系统) , 分别面向企业用户、商业银行行内用户和人行。电子票据系统的整体系统结构如图1所示:
电子票据系统的子系统网上交易子系统 (企业网银) 如图2所示:
电子票据系统的子系统商业汇票管理子系统如图3所示:
电子票据系统的子系统统一接入平台子系统如图4所示:
2.2 MQ在系统中的设计与实现
电子票据系统的MQ中间件存在于作为服务器端的人行服务器, 已经作为客户端的商业银行服务器上, 每笔交易的处理流程大致如下:首先作为客户端的商业银行通过自己的MQ中间件向作为服务器的人行MQ中间件发送一条请求消息 (该消息包括公共数据部分, 以及每个交易所需要的不同的特色数据) , 人行电子票据业务系统从本地MQ中间件的消息队列中取出该请求消息, 进行相应的业务处理, 并将相应处理通过本地MQ中间件发送给商业银行的MQ消息队列, 商业银行从返回消息中取出人行的回复结果, 进行后期数据处理。
2.2.1 MQ程序的设计与实现
商业银行程序设计与实现:
2.2.2 系统评价
该系统经4个月开发完成, 投入运行9个月来一切正常。系统利用MQ在不同平台分布式处理, 不同客户端请求都结合在一起统一处理。它是一个功能复杂、安全性和稳定性高、开发维护容易的高可用性系统。
三、结束语
本文介绍了IBM WebSphere MQ中间件在银行业务开发中设计与实现的方法, 该中间件可十分平滑的完成跨系统间的数据通讯, 大大缩短程序的开发周期, 减少程序的开发量, 同时保证了系统稳定, 高效的运行。当前银行的新系统基本上都是用了中间件技术, 同时中间件也被广泛的应用在电信、医院、石油等多个行业。
参考文献
[1]孙艺.基于中间件技术的三层网络结构的研究与应用[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7, 30 (3) :271-273.
[2]甘荃, 娄丽军.IBM Websphere MQ基础教程[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4.
[3]虞海江, 李京, 黄涛.基于消息中间件的分布式查询系统[J].计算机应用研究, 2005, 22 (2) :71-89.
【中央银行票据】推荐阅读:
银行票据业务考试10-19
银行票据业务练习10-26
银行票据风险防范培训10-25
关于中央行政事业单位资金往来结算票据使用管理等有关问题的通知10-23
中国工商银行票据营业部简介08-14
中央银行国库监管05-31
中央银行的秘密10-01
中央银行学总结09-02
中央银行会计核算系统08-12
第十章中央银行教案0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