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银行股权质押风险

2024-09-07

中央银行股权质押风险(共8篇)

中央银行股权质押风险 篇1

股权质押是由出质人以其持有的公司股权为标的而设定的一种权利质押,出质人可以是作为融资一方的债务人,也可以是债务人之外的第三人,作为出质物的股权包括股份有限公司股权和有限责任公司股权。股权质押贷款是指借款人以其持有的股份有限公司或有限责任公司的股权作为质押担保,银行据此提供贷款的融资业务。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随着商业信用的票据化,资产的证券化以及相应的票据和证券市场的迅速发展,股权逐渐成为物质财产的异化形态,由于这些权利具有确实有效和便捷融通的特点,从而使权利质押不但成为可能,而且在市场经济中日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股权质押贷款在我国现有法制体系内是可行的,作为一种新兴而又潜力巨大的融资方式、不仅符合国家鼓励企业快速发展的政策导向,为企业拓宽了融资的渠道,逐渐成为管理层收购再融资的重要手段,也给银行带来了巨大的资金运作和效益空间,促使资金能在更加广阔的空间进行优化配置,对盘活整个国民经济的存量资产也会起到积极的作用。

但是,股权不具有物质承载性和可真实占有性,它只是根据法律而设的一种无形权利,因而在股权质押贷款的操作过程中存在着大量风险,这些可能直接影响质权的效力,最终使得质押的目的难以或不能实现,不能充分保护质权人利益。本文将针对股权质押贷款的风险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防范措施。

一、股票质押贷款的风险分析

1.质押物选择的风险目前国内对股权质押,在政策上还没有完全放开。作为出质物的股权包括股份有限公司流通股和非流通股股权以及有限责任公司的股权。上市股份公司法人股由于企业运作相对规范、信息透明度高、市场监管严格,并且在权利转让上有法定的登记机构,成为业界普遍接受的担保品。而非上市企业的股权,由于信息的不对称以及缺少合理的质押登记机构,从而加大了法律维权的难度。而商业银行以股权质押发放的贷款中,大多数质押物标的为非上市公司的股权,在进行资产保全时容易产生法律纠葛,从而影响到债权的顺利实现。

2.质押物价值波动的风险股权之所以可用于质押最根本还是源于股权的财产性、价值性。但与一般质押物价值预见性强的特点不同的是,股权质押贷款的质押标的价格极其不稳定,在实际操作中的股权价格由于受市场的供求状况、市场利率的高低等因素影响,波动性很大。另外,股票质押后企业发生的对外担保行为,以及当质押标的所在企业为借款人的关联企业时,借款人的经济行为、质押标的所在企业自身的经营状况等都会影响股权价格。所以说,股权价值本身是一个不稳定的预期值,经常处在变化中,因而使得股权质押的担保力度较难把握。对质权人而言,预期价值常常会与实际状况相违背,使得质权人承担着债权得不到充足担保的风险。

3.股权质押公示方法缺乏安全性我国法律以登记作为股权质押合同生效要件的规定,看似严格但缺乏安全性。《担保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第103条第2款规定:“以上市公司的股份出质的,质押合同自股份出质向证券登记机构办理出质登记之日起生效。”上市公司流通股份质押主要发生于证券公司与商业银行之间,双方除了要签订质押贷款合同外,还应共同到证券登记机构办理出质登记。上市公司非流通股份质押主要发生于股份有限公司与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之间,双方之间股权质押关系的发生同样除了有书面合同之外,还需向证券登记机构办理质押登记。证券登记结算机构的登记虽然是一种公示方法,但并不是任何一个人都可以查询证券登记结算系统的登记记录,所以这种公示方法是有局限性的。另外,由于质押登记并非冻结,出质人在出质后仍可能将股票转让,其对质权人和受让人的权利保障将大大降低。对于非上市公司和有限责任公司的股权出质,《担保法若干问题的解释》103条第3款规定:“质押合同自股份出质记载于股东名册之日起生效。”这既没有向中介机构或有关管理部门办理出质登记,也没有要求出质人向社会公众披露信息,银行对质押登记后的非法变更也就难以监管,而且发生诉讼时举证困难。若出质人违背诚信原则,私自将登记事项予以删改,然后将该股权非法转让或重新质押,就会严重威胁质权的实现。

4.质押物处置时的价值实现风险《担保法》规定质权人行使质权可采用三种方式:与出质人协议以折价的方式取得出质股权、依法拍卖出质股权、依法变卖出质股权。其中折价清偿需要出质人与质权人在债权已到清偿期后订立折价协议,而不能预先约定在债务履行期届满质权人未受清偿时,出质股权直接归质权人拥有,因此质权实现的效果与事后谈判的能力息息相关。如果双方无法达成折价协议,由于质权人并不占有质物,就不能采取直接拍卖或者直接变卖的方式行使质权,于是只有通过向法院提起诉讼的方式来实现,这样做的效果一般较差。另外,质权实现时所牵涉的法律问题繁多,比如:股东优先购买、政府部门审批结果等种种银行不可控制的干扰都会影响到股权最终能否实现与最终实现的效果。

由于我国实行严格的金融分业经营制度,《商业银行法》规定商业银行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不得从事信托投资和股票业务,商业银行因行使抵押权、质权而取得的不动产或者股权,应当自取得之日起二年内予以处分,由于我国的股权转让二级市场还不成熟,商业银行在处置质押股权时会受到限制而有可能达不到最佳的偿付效果。

二、股票质押贷款的风险防范措施

为进一步推动和完善股权质押贷款方式,改善银行资金运用效率和信贷资产质量,提高股份制企业融资渠道和经济效益,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改善:

1.谨慎选择质押物在目前对股权质押还没有具体的指引性法律条文的情况下,银行在考虑发放股权质押贷款时应持审慎态度,特别对以非上市公司股权办理质押的申请更应慎重。建议采用流通性、保值性强的标的作为担保物,股权质押只作为补充担保来发放贷款。质物的选择应以业绩优良,流通股本规模适度、流动性较好为原则。由于上市公司非流通股的股权具有登记规范、产权清晰、变现性强等特点,对贷款银行而言具有较高的担保价值,因此,使用和接受这一担保措施对借贷双方都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但为维护债权行权益,银行不应接受下列上市公司非流通股股权作为质押贷款质物:(1)PT、ST类上市公司;(2)前6个月流通股的股价波动幅度超过200%的上市公司;(3)可流通股股份过度集中的上市公司;(4)被证券交易所停牌或摘牌的上市公司;(5)流通股被证券交易所特别处理的上市公司。

2.认真核实股权质押的合法性为防止因质押无效而无法转让股权以至银行丧失债权实现的权利,应认真核实股权质押的合法性。我国《证券法》、《担保法》、《公司法》的有关规定如下:

(1)出质人对质押的股权应拥有完全的所有权,与股权所属上市公司不存在任何债权债务纠纷,并且上市公司章程中没有相关限制股份转让、质押的条款。

(2)出质人如果是持有上市公司5%以上(含5%)股权的股东,其进行股权质押,需提交上市公司董事会出具的已获知该事项的确认函。《公司法》第147条第2款还规定:“公司董事、监事、经理持有的本公司股份,在其任职期间内不得出质。”

(3)按照《财政部关于上市公司国有股质押有关问题的通知》,质押股权如果是国家股或国有法人股,需提交国有资产管理部门或其他有权部门出具的同意质押批准文件;国有股东授权代表单位持有的国有股只限于为本单位及其全资或控股子公司提供质押;用于质押的国有股数量不得超过其所持该公司国有股总额的50%;质押股权如果是金融类上市公司的国家股、国有法人股、法人股,需同时提交中国人民银行、中国证监会等主管部门出具的同意质押批准文件。

(4)质押股权如果是发起人法人股,则需提供上市公司已注册成立三年(含三年)以上的书面证明文件(如公司设立批文、营业执照复印件等)。

(5)有限责任公司的股权可向公司的其他股东出质;但如果向公司股东以外的第三人出质,应征得全体股东过半数同意,否则质押无效。

(6)严格审查股权取得的途径,对于通过转让所取得的股权还应审查转让是否合法、合规,出质人是否按照转让合同的规定足额支付了转让价款。

(7)为保证股权质押的合法有效,银行应要求借款人将《贷款合同》、《股权质押合同》等文件向原股份公司审批机关(经贸委)提交股权质押申请,经贸委批准申请后,将同意股权质押的批复文件及董事会同意股权质押的决议等文件向同级国家工商管理部门报送备案登记。以防止股权被再次质押或转让。为稳妥起见,银行在放款之前还应聘请法律部门专业人员对所有法律文书的各项条款进行合规性审查,无法律障碍后,通过股权所属地公证处予以公证、以便最大限度地保障银行债权。

3.准确确定出银行和企业都能接受的股权质押价值怎样确定出银行和企业都能接受的股权质押价值,是上市公司非流通股股权质押的一个关键问题,这也是目前制约非流通股质押推行的难点。从目前看,对上市公司非流通股股权价值评估的依据可以有:每股净资产调整法、市价调整法和收益法等。市价调整法是通过对非流通股股权的历史交易价格的时间因素修正、市场变化因素修正、个别因素修正等一系列调整,最终确定评估价值。这是一种简单的评估方法,可以在一定时期内客观地反映市场现实价格,评估结果易于被各方面理解和接受。但目前我国还没有一个规范的法人股拍卖市场,因此限制了这种方法的应用范围。收益法是从企业持有上市公司股权是为了获利这一角度出发进行评估,其结果比较真实地反映了股权的内在价值,但评估时由于受我国目前的股票市场不规范、法人治理结构缺陷和上市公司违规操作等因素的影响,现阶段这一方法的实用性受到一定限制。目前在实践中实用性、可操作性较强的评估方法是每股净资产调整法,这一方法是选择“每股净资产”这样一个能够反映上市公司非流通股股权内在价值的参数,通过对它的一系列调整和修正,得出核定后的每股净资产和质押股权评估值。如果存在上市公司拟增发新股、配股等情况,应根据具体情况予以相应调整。

4.加强对质押物的价值监控基于股权价值波动性强的特点,股权质押贷款应以短期贷款为主,质押率应控制在50%左右。对中长期股权质押贷款,每年应对质押物价值重新评估。银行应配备相应的专业人员,密切注意借款人和股份所在公司的动态,对增加或减少注册资本、资产重组、分立变更等影响质押物价格的重大经营事项及时作出正确判断。涉及上市公司股权的,要跟踪证券市场行情,分析质押股票的风险和价值,设置警戒线,切实防范风险。对非上市公司的股权质押,银行每月应对企业提供的会计报表及贷款卡信息进行监测。监控的重点在于质押股权所在企业的经营情况、财务状况或有负债情况,及时发现影响质押股权价值实现的潜在风险。若股权价值跌价巨大或出现直接影响银行债权实现的重大事项,应及时采取有效保全措施维护银行合法权益,比如借款合同中应明确规定质押权价值在合同期内变动超过预定幅度时,可据实重新作价;对中长期贷款,应定立质押物价值“一年一定”条款,明确跌价至警戒线以下时提供其他有效担保或提前收回贷款的具体方案。

现有的股权质押贷款制度虽然制定了风险防范机制,如《证券公司股票质押贷款管理办法》规定的警戒线和平仓线等机制,有助于对股权质押风险的控制,但由于该办法仅适用于对上市公司的流通股股票质押,因而无法对其他类型的股权质押进行规范,给予全面的法律保护。建议以现行的担保法律制度为依据,制定一个统一适用于所有股权质押的《银行发放股权质押贷款风险管理办法》,对股权价值变动的风险控制问题做出全面的规定,确保交易的安全。

5.完善合同条款,加强对设质行为的管理,保障银行的权益由于银行对质押登记后的非法变更难以监管,而且发生诉讼时举证困难,所以应在事前完善合同条款,约束出质人的经济行为。如:在出质人义务中应明确,在合同有效期内,未经银行书面同意,出质人不得将出质权利馈赠、转让或以其他方式处分。另外应该与出质股权所在公司签订协议,在质押期间发生对外担保等可能影响到质权人权益的行为时,应事先征得债权银行的书面同意;对发生承包、租赁、股份制改造等可能影响质押权利实现的行为之前应书面告知债权银行,并确保质押权利不受损害;针对银行不能参与企业经营的规定,应在合同中要求质押标的所在企业每月向债权银行提供财务报表等资料及配合银行对质押物进行监控。

我国股权质押的生效以登记公示为要件,可这种方法使质权人无法占有股权凭证,对质权人极为不利。由于纸质股票和出资证明书的存在,许多国家的法律规定,股权质押的生效以书面合同、设质背书以及股权凭证的交付为要件,若此.质权人便享有留置股票和出资证明书的权利,使出质人客观上失去了将股票再次设质的可能性。对此,新的《证券公司股票质押贷款管理办法》已经做出了有益的改进尝试,该办法第18条规定:“贷款人在发放股票质押贷款前,应在证券交易所开设股票质押贷款业务特别席位,专门保管和处分作为质物的股票。”建议《担保法》和《物权法》也做适当修正,使质权人享有股权留置权,给出质人一定的心理压力,促使其履行债务,保护质权人的利益。

6.积极稳妥地推进股权转让二级市场的发展随着我国股份制经济的快速发展,以民营企业和高科技企业为主的中小企业越来越多地开始采用股权融资。建议国家有关部门尽快出台扶持企业股权转让二级市场的政策,构建和完善市场体系,增加企业股权的流动性和变现渠道。允许各地设立和完善产权(股权)市场和拍卖行,明确企业的股权转让流动程序,在公司审批和登记管理部门的统一监管下推动企业股权的正常转让与流动。在短期内,建议建立类似于沪深股市的国有产权公开交易市场并使国有产权交易统一于沪深股市,形成公开的竞价机制,消除市场之间的人为分割,培育更多的中介机构参与竞争。长期内,可以考虑在完善国有产权拍卖市场的基础上建立全国统一的企业产权交易市场,专门进行大宗企业股权交易。若借款人不能如期偿还银行贷款,质权银行可将质押股权通过上述交易市场进行正常的转让变现,以弥补债权,为银行顺利拓展股权质押贷款这一信贷新业务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综上所述,股权质押贷款在我国现有法制体系内是可行的,对企业和商业银行来说,股权质押更具有特殊的意义。但源于其本身的特点,在操作过程中存在着大量风险。所以,设质双方当事人,尤其是质权人如果能充分认识股权质押的风险性,在具体设质过程中就能自动有效地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否则,一旦疏漏,往往会前功尽弃,无法实现债权,即使提起诉讼也无济于事。

一、股权质押贷款的借款人应严格按照贷款合同使用资金,确保到期还本付息。

二、质押贷款的股权价值有明显减少的可能,足以危害贷款人权利的,贷款人可以要求出质人提供相应的担保。出质人不提供的,贷款人可以将质押的股权拍卖或变卖,并与出质人协议将拍卖或变卖或变卖所得价款用于提前清偿所担保的贷款债务或者向股权出质登记机构提存。

三、贷款合同履行期届满借款人归还贷款的,或者出质人提前清偿所担保的贷款债务的,贷款人应在借款人(出质人)归还贷款之日起10日内书面通知股权出质登记机构将质押股权返还给出质人,并注销出质登记。

四、股权质押贷款未能按期归还的,贷款人可以与出质人协议以质押股权折价还贷,也可以依法拍卖或变卖质押股权。

五、依法拍卖或变卖质押股权所得的价款,在扣除拍卖或变卖的费用和扣缴应缴税金后,贷款人有优先受偿权,剩余款项交还出质人,不足部分由借款人清偿。

六、贷款人依法拍卖或变卖所质押的股权,应委托股权交易部门办理。贷款人在依法拍卖或变卖有限责任公司的质押股权时,在同等条件下,公司其他股东对该股权有优先购买权。

中央银行股权质押风险 篇2

一、股权质押类信托融资项目案例公司简介

上海国际信托有限公司是上海国际集团有限公司控股的非银行金融机构。1981年由上海市财政局出资发起成立, 1983年取得“经营金融业务许可证”。1992年公司实行股权结构多元化改制, 此后历经四次增资扩股, 现有股东共计13家, 注册资本金达到人民币25亿元。2007年7月, 更名为“上海国际信托有限公司”。下文将以上海国际信托有限公司受让威华股份股权质押融资作为案例进行分析。

广东威华集团有限公司创立于1992年, 前身为梅州市水利水电建设工程公司。创立之初, 公司就确立了“以人为本, 追求卓越, 发展威华, 造福社会”的企业宗旨, “与自然和谐共生, 和社会发展共荣”为企业经营理念。经过十多年的发展, 由原来单一水电施工企业发展成集“建筑、发电、供水、IT基材”为主的四大支柱产业的集团公司。主营业务包括:水利开发, 水力发电, 城市供水, 覆铜板、铜箔制造销售, 茶、果、蔬菜种植、加工、销售等。旗下股份公司威华股份经过10余年的发展, 目前已形成了“林板一体化”的产业模式, 拥有17家成员企业, 其中中 (高) 密度纤维板制造企业9家, 分别是广东威华股份有限公司 (梅州中纤厂) 、增城市威华中纤板制造有限公司、清远市威利邦木业有限公司、台山市威利邦木业有限公司、阳春市威利邦木业有限公司、辽宁台安威利邦木业有限公司、河北威利邦木业有限公司、湖北威利邦木业有限公司和封开县威利邦木业有限公司;速生林生产企业7家, 分别是广东威华丰产林发展有限公司、梅州市威华速生林有限公司、广州市威华速生林有限公司、阳春市威华速生林有限公司、清远市威绿发展有限公司、龙门县威龙速生林有限公司和封开县威华速生林有限公司;另外1家为惠州市威龙木业有限公司。

二、股权质押类信托融资流程

(一) 前期接洽

信托公司感兴趣的股权质押客户一般是有融资需求且持有股票的上市公司股东。在前期接洽中, 财务顾问与威华股份沟通, 了解融资主体、融资金额及投资方向。威华股份可接受的股票质押折扣率、质押股票占总股本比率、其用于质押的股份是否限售、是否高管限售股、融资期限、利率及其他增信措施等要素信息。原则上要求融资主体财务状况良好, 有比较稳定的还款来源, 质押的股票质地和流通性较好, 全流通股优先, 如是限售股则须在信托期限届满三个月前解禁, 融资期限不超过两年, 客户能够接受的融资成本一年期约10%~11%、两年期约11%~13%。

(二) 评估项目可行性

将客户融资需求整理上报至信托公司研究部门, 由其信托公司的研究部门进行项目评估, 在这个阶段, 研究部门就要对本文前述的多种风险进行细致分析。

(三) 尽职调查

上海国际信托对威华股份的企业经营状况、质押股票的质地与估值水平、还款来源等情况展开尽职调查, 并启动风控、合同审批等内部流程。

(四) 产品设计与客户选定

信托公司围绕威华股份的特点进行产品设计, 然后联合银行、证券公司等向内、外部客户收集对固定收益类产品的投资需求, 包括拟参与资金量、产品期限、收益范围、意向认购时间等信息。

(五) 组织产品推介

在开展尽职调查期间, 上海国际信托就需要组织对客户的投资意向进行登记确认。信托公司通过内部产品审核后, 总部组织营业部在推介期内完成产品推介。股权质押类信托计划不同于一般的私募产品, 融资方通常对资金到位时间要求较高, 对于总部引进的产品, 营销服务中心将按照时间优先、数量优先的原则确认参与的投资者, 如产品为营业部引进, 则产品份额优先满足营业部本部客户需求, 剩余部分由营销服务中心组织在系统内推介。

三、股权质押类信托融资各阶段风险分析及其管理

(一) 尽职调查阶段的风险及其管理

1. 风险识别

尽职调查阶段的风险识别方法较多, 主要有以下几种: (1) 考察股票的流通性:股票的流通性是一个重要的风险因素。若质押物为上市限售股, 则抵押率一般低于50%, 具体要视股票自身的质地和限售期的长短而浮动。蓝筹股一般在40%左右, 而中小型股票一般在30%左右。为使质押的股票有执行的可能, 从而降低融资风险, 融资期限都会跨过限售期, 如果借款方到期不还款、不回购股份, 则资金融出方可以直接将质押的股票在二级市场上出售。 (2) 标准调查表法:尽职调查人员需要按照标准的调查表, 采访威华股份的一系列人物并将采访结果记录在调查表中, 采访的对象包括董事长、财务负责人以及关键控制程序的工作人员。 (3) 财务报表分析方法:这种方法对于上市公司是非常常用的, 因为上市公司的财务报表真实度高、规范性强, 同时财务报表包含了融资方最关心的问题———企业的财务状况。威华股份在深圳交易所上市, 其财务报表是可信的。尽职调查人员还核实了公司主要的债务合同以及资产的抵质押情况。 (4) 投入产出分析法。该种方法是通过对企业的上下游环境进行分析, 判断企业面临的风险和发展前途, 这也是融资方最关心的问题———企业所处的行业在未来是否可以保持发展?企业在未来是否能够继续盈利?威华股份从事的是林业综合经营项目, 其产业链较稳定, 上下游都是完全竞争市场, 不存在较大的风险因素。

2. 风险评估

风险识别阶段识别的各个风险因素实际上最重要的目的是对威华股份的信用分析进行评估。因为采用的是贷款类信托, 上海国际信托最关心的是威华股份能否按期支付利息并归还本金。对威华股份的信用风险评估主要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的:首先, 威华股份的资产负债率近年来一直维持在一个相对较低的水平, 始终没有超过75%的警戒线, 通过股权质押融资后, 威华股份的债务负担在可承受额范围内。其次, 项目组对威华股份的盈利前进判断是乐观的。在尽职调查的过程中, 也对公司进行了详细的了解, 其中包括对公司一些新项目的详细考察, 通过考察, 认为威华股份的新项目会在未来给公司带来较好的现金流, 公司的盈利状况会得以改善。

综合信息分析, 尽职调查的结果认为, 威华股份的组织结构、股权状况不存在大的风险, 其信用风险也是可控制的 (信用风险的控制主要是通过产品设计阶段采用一系列的措施进行控制) , 项目可以继续到产品设计阶段。

3. 风险控制

在本案例中, 由于尽职调查的结论没有较大的风险, 因此这一阶段的风险控制主要是对尽职调查的流程的控制。 (1) 团队监控:上海国际信托聘请了专业的尽职调查团队, 在组织、确定尽职调查参与者名单时, 保证了团队成员专业、经验的互补性。 (2) 风险应对审计:对尽职调查中发现的风险点进行详细的记录、分析, 并确保该风险得到处理。正式尽职调查时, 调查团队在每天工作结束前, 召开一次协调会, 确保所有的潜在风险因素都提出来进行讨论, 并确保所有团队成员之间进行无障碍的沟通。 (3) 附加风险应对计划。在尽职调查期间, 企业的状况也有可能改变, 新的风险可能产生, 这就需要对其进行记录、对原有的方案和结论进行调整。这一问题在案例中没有出现。 (4) 风险监控的输出结果管理:尽职调查的团队需要对各个调查的结果、对结果的处理和分析、风险计划及其变动, 甚至尽职调查程序本身的风险及其改善做好完整的记录, 交给风控部门进行审计, 从而保证整个流程的完整。

(二) 产品设计阶段的风险及其管理

根据信托项目的流程和尽职调查的结果, 产品设计阶段主要处理的是信用风险;在此基础上, 按照股权质押贷款类信托产品设计的一般要求, 还需要考虑流动性风险、市场利率风险等。

1. 信用风险

产品设计阶段最重要的还是对信用风险的处理。本案例中, 针对威华股份的信用风险, 上海国际信托在贷款合同和信托合同中进行了以下设计: (1) 警戒线和止损线的设计, 信托计划期限内, 信托计划触及预警线时, 亦即[T日信托财产专户资金余额+T日质押股权总市值]≤[贷款发放日贷款本金总额×1.7], 上海信托有权提醒借款人准备追加保证金。在信托计划期限内, 信托计划触及止损线时, 亦即[T日信托财产专户资金余额+T日质押股权总市值]≤[贷款发放日贷款本金总额×1.6], 借款人应于 (T+1) 日内向贷款人追加保证金, 并支付至贷款人指定银行账户, 应追加的保证金≥[贷款发放日贷款本金总额×1.6-T日信托财产专户资金余额-T日质押股权总市值], 其中质押股权总市值按[T日威华股份每股收盘价×T日威华股份质押股权总数量]计算。这样的措施保障了质押率维持在58.5%左右。 (2) 设置其他还款保障措施, 首先, 贷款合同除了要求债务人进行股权质押之外, 还设立了保证人, 要求保证人在债务人无法还款时承担连带保证责任, 信托公司在设定了担保人之后, 还要对保证人的财务状况、抵押物的状况进行定期跟踪, 保证连带担保人的“担保能力”不变。其次, 合同还规定债权人有权采取一系列的措施追索债务, 包括向第三人追索等权利。再次, 贷款合同还规定, 在贷款企业的财务状况发生重大的不利变化的情况下, 信托公司有权要求企业提前还款并采取一系列债券保全措施。

2. 市场利率风险

市场利率风险是前述市场风险的一种, 是指未来的市场利率变动给主体带来的风险。在本案例中, 从信托公司的角度来讲, 主要是未来市场利率下行导致贷款人提前还款, 从而使得信托计划未来现金流不稳定, 甚至小于预期的风险。从目前中国市场来看, 降息周期即将启动, 利率风险的存在是比较显著的。为了管理这一风险, 及控制未来利率下行给信托公司带来的不利影响, 信托公司在与威华股份的贷款合同中规定贷款人不得提前还款。这一措施在未来市场利率下行预期较大的情况下是一项非常必要的风险控制措施。另一方面, 市场利率风险也可能因为市场利率大幅度上升导致原来的利率设定在新的利率水平下过低, 从而导致信托计划收益率低于市场收益率。针对这一风险, 信托公司在贷款合同中规定了信托公司可以要求提前还款。

3. 流动性风险

在本案例中, 流动性风险主要是:第一, 信托不能按照计划向投资者分配信托利益的风险。本信托计划设计了三个信托利益分配的窗口, 明确规定了信托利益分配的时间。这一风险造成的原因可能是贷款企业没有按照还款计划定时结息, 也可能是由于信托计划现金流管理出现问题导致的。这一风险管理的措施, 一是, 信托公司通过内部控制, 保证信托资金的安全、规范管理, 从而杜绝信托财产被挪用的情形;二是, 信托公司在贷款后对贷款企业 (威华股份) 进行定期跟踪, 督促其按照合同使用资金并按时结息还款;三是, 在信托合同中规定了特殊情况下信托计划可以延期, 从而使利益分配也可能延期的情形以及信托公司的免责条款得以实现。通过产品设计阶段的上述处理, 上海国际信托认为该信托产品的主要风险已经得到了控制。

(三) 资金募集阶段的风险及其管理

1. 风险识别

首先, 合规风险是资金募集阶段的主要风险, 这主要是因为我国的监管机构对信托公司发行信托产品监管较严格, 涉及投资者资格和数量、资金托管、信息披露等方面。在投资者资格和数量方面, 案例中的信托计划规定, 个人投资者人数不得超过50人, 投资门槛设置为100万以上并且还需要投资者提供收入证明。机构投资者则没有数量限制。信息披露方面, 首先是对该信托计划本身, 发行方上海国际信托在信托计划中对风险进行了揭示, 同时公布了信托计划信息披露的媒体等;总之, 信托合同充分显示了上海国际信托对合规风险的重视。另外, 合规风险还可能因为投资者用不符合规定的资产投资而产生。其次, 流动性风险。信托计划成立后, 预约型信托单位未按约定发行成功, 导致普通型信托单位信托利益不能及时分配。对于上海国际信托来说, 这个风险目前比较小, 因为上海国际信托具有较强的销售能力, 且股权质押贷款信托较受欢迎。但是为了更好地管理这个风险, 信托合同对这一情况也进行了风险揭示, 并规定信托计划正式开始的时间可以根据实际募集资金的进度有所调整。在借款人违约导致信托计划项下没有足额现金形式信托财产分配信托利益时, 以及由于质押股权因各种原因无法进行正常交易或处置, 受托人行使质权时不能及时变现质押股权, 可能造成受益人不能在预期期间内取得预期信托利益。这与前述的信用风险是一致的。再次, 贷款发放与支付方式风险。贷款人受托支付是健全贷款发放与支付管理方法, 控制贷款风险的重要手段, 但本案例中, 为了威华股份对于资金使用的需求, 同意上海信托采取借款人自主支付信托贷款的方式发放信托贷款。采用借款人自主支付的方式, 降低了贷款人 (受托人) 对借款人使用贷款资金的控制, 可能造成信托财产的损失。

2. 风险评估

针对合规风险的评估, 实际上也是对信托公司管理水平、业务规范的评估。上海国际信托的风控部门和合规部门保证公司紧跟监管部门的要求。另外, 在信托合同设计等重要环节, 信托聘请法律顾问。流动风险的评估, 在本案例中, 合同规定每半年结息一次, 上海信托需要对威华股份的现金情况进行紧密的观察, 预测其能否按时结息, 从而保证上海国际信托按照信托合同向投资者分配信托受益。为了评估这种风险, 信托公司需要对威华股份的现金流进行一定的预测, 这部分工作由专门的研究员完成。在本案例中, 因为产品设计已经锁定了大部分的流动性风险, 到目前为止, 该信托计划还没有出现流动性风险。对于能否成功发行的风险评估, 实际上是在产品设计阶段就已经做了充分的估计, 本案例主要的挑战在于项目时间紧, 上海国际信托可能没有充足的时间去联系足够的潜在投资者, 但是产品还是成功发行了, 这说明上海国际的销售能力确实非常好。

3. 风险控制

在产品募集阶段之后, 信托公司最重要的风险控制措施就是进行项目跟踪。在贷款发放之后, 上海国际信托定期派项目人员到威华股份进行跟踪, 考察威华股份是否按照贷款合同使用资金、投资项目是否按照计划进行等。项目人员还要监控威华股份的信用风险, 关注威华股份的资产状况、负债状况以及盈利状况, 一旦发现可能存在影响威华股份按时付息还本的因素, 就要在风控会上提出, 以便上海信托采取适当的保全措施。对质押物和担保人的跟踪也是资金募集后风险控制的重要内容。为了保证贷款安全, 本案例中设计了连带责任担保人。上海信托对威华股份的股价表现进行严密跟踪, 一旦发现股价变动触及警戒线、止损线, 或者出现异常波动, 就要要求威华股份追加保证金。同时, 上海信托也对担保人的担保能力进行定期核实。信托财产的保管也是资金募集阶段的风险控制问题。在我国, 由于监管比较严格, 信托公司的信托产品实行分账管理、信托财产请专门的托管银行管理, 因此这个环境出现问题的风险是非常小的。作为风险控制的措施, 主要是信托公司和托管银行定期完善其业务流程和内部控制程序, 保证不存在员工违规操作以及资金挪用等情形。

四、结论

通过分析威华股份股权质押融资信托贷款的案例, 主要可以得到以下几点结论:1.股权质押信托融资是一种非常有效率的融资方式。这种方式结合了资金需求方和资金供给方的实际情况和需求, 并且能够相对较快地实现融资。在当前信贷相对紧张、股票市场低迷的情况下, 这种信托项目既是需求资金的企业所急需的, 也是期待较好收益率的投资者所欢迎的。2.股权质押贷款信托面临着多重风险。这些风险有宏观和外部环境风险, 比如市场风险、利率风险、政策风险;也有由项目本身决定的风险, 例如贷款人的信用风险;甚至是信托公司本身的运营风险, 例如产品设计的风险、资金募集过程中的风险。本文从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监控的角度对上述风险进行了分析并总结, 信用风险、信托公司运营风险、法律风险是该类型信托项目最重要的风险因素。3.信用风险是贷款类信托项目最重要的风险。在本案例中, 上海国际信托虽然判断威华股份的信用风险较低, 但是还是在产品设计中采用了多种措施对这一风险进行管理, 主要是对质押物———实际控制人的股权进行了质押登记, 并设计了质押率、警戒线、止损线等;此外, 还针对这一贷款设计了连带责任担保人, 以及其他法律上的债权保全措施。4.信托融资项目的风险控制需要不断反复的风险监控流程来完成。在分析案例的过程中, 多次讨论到对风险因素的跟踪监测、对风险应对策略的不断调整和反馈、风险控制各个阶段的沟通反馈非常重要, 这也说明风险管理是一个系统性的流程, 需要一套完备的制度来保障。

参考文献

[1]ANTONIOU, A., ZHAO, H.&ZHOU, B. (2009) Corporate debt issues and interest rate risk management:Hedging or market timing?Journal of Financial Markets, 123, 500-520.

[2]BRYANT, L.L.&LIU, H. (2011) Mutual fund industry management structure.

[3]曹芳.英、美、日三国信托发展比较研究及启示[J].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5, (04) .

[4]陈岩中国信托业的发展趋势[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0, (06) .

[5]崔泽军.信托公司的风险管理策略[J].金融理论与实践, 2009, (01) .

[6]董海芬, 郑良秀.股权信托的应用及其存在问题研究[J].商场现代化, 2006, (12) :142-143.

[7]FANG, C.&MARLE, F. (2012) A simulation-based risk network model for decision support in project risk management.Decision Support Systems, 523, 635-644.

[8]GIL, N.&TETHER, B.S. (2011) Project risk management and design flexibility:Analysing a case and conditions of complementarity.Research Policy, 403, 415-428.

[9]GUNDEL, A.&WEBER, S. (2008) Utility maximization under a shortfall risk constraint.Journal of Mathematical Economics, 4411, 1126-1151.

[10]贺晖.浅析股权质押贷款风险及其防范措施[J].湖北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7, (02) :119-122.

股权质押风险:有压力,但可控 篇3

目前市场对于股权质押的担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8 月末多日出现当日解押规模高于新增质押,表明风险开始显现。2)就整体市场而言,质押产生的平仓行为将与股价形成负向循环。3)部分高估值个股即使已经遭遇深调,估值也未必便宜。截止目前股价距今年高点下跌50%以上的“腰斩股”有1631 只。这些个股中,仍有85%的公司P/E 估值仍在30 倍以上。

针对目前市场的担忧,我们试图通过量化方式来测算股权质押对于金融体系和资本市场的影响。我们的测算结果表明:1)股权质押风险难以对金融体系形成明显冲击。2)质押方平仓将对二级市场和个股产生流动性压力,但需要注意的是,考虑目前资金成本及质押人因素,实际平仓压力会低于估算值。3)基于情景假设分析,估算上证指数2000 点以后股权质押的边际影响才会逐渐减弱。

市场对于股权质押的三方面担忧

目前市场对于股权质押的担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8 月末多日出现当日解押规模高于新增质押,表明风险开始显现。受2015 年上半年股市繁荣影响,股权质押规模增长较快,尤其在5~6 月份,出现了加速上行的迹象。但6 月中旬以后市场波动,新增股权质押规模也在下降,尤其到了8 月,市场的加速下跌使得近期单日的解押规模开始频频高于新增质押,表明因股价下降带来的解押压力已经显露出来。

其次,就整体市场而言,质押产生的平仓行为将与股指形成负向循环。目前质押机构对于质押标的一般设定的预警线和平仓线分别为160%/140%或者150%/130%。当股价下降使得股权质押仓位达到预警线时,质押方会提示质押人解押,或者追加资金或股票;但若仓位低至平仓线之前客户仍未解押或补仓,质押方可选择卖出股票(限售股申请司法冻结)。质押方的平仓行为以及质押人通过减持其他股票筹资补仓的过程在短期内均对股价形成进一步的下行压力。对单一股票而言,这样的下行压力只有1 次或几次,在质押方平仓或质押人解押后便会解除。但对于整体市场来说,若指数下挫,将不断有股票受到质押的影响,并反过来作用于指数,产生负向循环。

此外,当质押股遇上高估值,其风险将会更大。一般而言,当股价低至质押警戒线附近时,其距质押时的价格已经有30~50%的跌幅,空方压力本应因价值逐渐显现而有所减弱。但目前的市场背景是,部分高估值个股即使已经遭遇深调,估值也未必便宜。从统计数据来看,截止目前股价距今年高点下跌50%以上的“腰斩股”有1631只。这些个股中,仍有85%的公司P/E 估值仍在30 倍以上。如若市场处于弱势环境,高估值个股遭遇质押风险时回调压力更大。

股权质押风险整体依然可控

针对目前市场的担忧,我们试图通过量化方式来测算股权质押对于金融体系和资本市场的影响:

1)股权质押风险难以对金融体系形成冲击,估算目前对银行影响仅为0.03%。

市场上很多投资者担忧当前的质押存量规模不小,有可能会对银行等金融体系造成冲击。但事实上大可不必如此悲观。

首先来看,目前质押方的平仓线一般设定在140%/130%。也就是说在遵循规则的情况下,只有出现质押股股价恰好在平仓线附近出现连续3~4个跌停,导致质押方无法在亏损前完成平仓时,质押方才会出现浮亏。

其次,我们对股权质押对金融体系的影响做情景假设分析(见表)。即使假定质押方并未平仓或敦促质押人补仓导致浮亏,简单估算目前的浮亏金额也仅为45亿元,其中券商部分的浮亏金额(约26亿元)约占2014年券商行业营业收入的1%,银行浮亏金额10亿元,仅占2014年银行业净利息收入的0.03%。压力测试情境下,即使假设质押个股股价再下跌40%(对应上证综指跌破2000 点,创业板1200 点附近),在质押方完全不进行平仓的假设下,质押方浮亏也仅为605亿元,券商部分(345亿元)约占其去年行业营业收入的13%,银行部分浮亏139亿元,仅占2014年银行业净利息收入的0.42%。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股权质押业务将受到影响,或倒逼未来引入估值、流动性等量化标准。此前股权质押的质押率分类比较简单,多数质押方仅设定沪深300 成分/其他/创业板三个档次,质押率平均在50%/40%/30%。预计经历此次市场调整,股权质押风险暴露后,质押方可能对该业务的开展更为审慎,预计未来在设定质押率时也或将估值和流动性加入考量标准。

2)质押方平仓将对二级市场和个股产生流动性压力可能并不大。

目前已经由相当规模的股权质押触及预警线或者平仓线。若质押人不进行解押或补仓,将面临质押方的平仓风险。

但需要注意的是,实际平仓压力可能远低于我们所估算的规模。平仓是股权质押流程中的最后一步,由于目前货币政策放松趋势下,总体流动性较为充裕,资金成本较低;同时股份如若被质押方平仓可能会影响质押人的控股地位(如若为控股股东)或话语权。因此我们倾向于认为多数质押人会选择解押或补仓的方式来解除股权质押的风险,实际的平仓压力可能并不大。

可见,目前股权质押的风险虽然存在一定的压力,但整体来看依然处于可控范围之内。

3)基于情景假设分析,上证指数2000 点以后股权质押的边际影响才会逐渐减弱。

中央银行股权质押风险 篇4

信托参与的股权质押项目,是否具有更高的安全性?

同样以沪深300指数4000点作为划分依据。在市场的高位,有23.08%信托参与的项目,以及23.17%银行参与的项目,质押期跌幅超过 60%,此数据要高于20.59%的行业整体水平。跌幅在50%~60%之间的信托项目有0起,银行为33次(占比13.41%),整体为36次(占比 11.76%);跌幅在40%~50%的项目,信托有1次(占比7.69%),银行为41次(占比16.67%),整体为47次(占比15.36%)。因此,若论跌幅在40%~60%之间的项目,信托仍处于优势。不得不提的是,此间仅有13起信托项目纳入统计,数据样本较少,单个项目的影响较大,可能具有一定的偶然性。

在市场的低点,纳入统计的293个信托参与项目,没有任何一个项目跌幅高于60%,而此比例在银行项目中为0.46%,整体为0.34%;仅有1个信托参与项目跌幅在50%~60%之间,占比0.34%,好于银行项目的0.99%以及0.86%的整体水平;有2个信托参与项目跌幅在40%~50%之间,占比0.68%,同样优于银行1.65%以及整体1.39%的水平。可见,在市场低点,信托参与项目明显拥有更强的安全性。

补仓机制的重要性

虽然拥有高达40%以上的折扣措施,但股票在极端情况下巨大的波动性,也使得其保障的产品并不是百分之百的安全。为了防止在极端情况下,股票巨大的跌幅造成其保障资金安全的作用失效,信托产品在设计时,一般都设有警戒线。即股价跌破一定程度(如融资金额的1.5倍),融资方需要追加保证金,或增加质押股票的数量。警戒线的设置,是信托产品不可缺少的又一安全保障。

对于我们的启示是什么?

(1)固定收益信托的安全性,并不是脱离与股票市场运行的,而和市场有紧密的关系。股市的高点,投资股市是危险的,但是由于整个市场的估值过高,投资固定收益信托,安全性也随之降低。而相反的,在股市的低点,当市场处于恐慌之中的时候,投资固定收益类信托确实是一个良好的选择,很难跌破安全边际。

(2)质押方对项目的选择,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了质押方对风险的控制力度。数据证明,无论在市场的高点,还是低点,相比于其他的参与机构,信托公司在上市股票股权质押方面的眼光,还是更为可靠。

股权质押合同(股权转让质押) 篇5

身份证号:法定代表人:

住址:地址:

鉴于:

为确保出质人全面、及时履行甲、乙双方于年月日在签订的股权转让协议的各项义务的履行,出质人自愿以本合同项下之质物提供质押担保。

质权人经审查,同意接受出质人提供的质押担保,为明确合同双方的权利义务,根据《公司法》、《物权法》及《担保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经双方协商一致,就合同条款作如下约定:

定义:主合同为甲、乙双方于年月日在签订的股权转让协议(编号:)

第一条 质物

1、本合同项下的质物为甲方在公司的股权及其派生的权益。

2、质押股权金额为:。

3、出质股权应包括该股权所享有的所有现时和将来的权益,出质人如没有按期履行主合同,出质质权由质权人全权处理。

4、质物项下派生权益,系指质押股权份下应得的红利及其他收益,必须足额存入甲方在乙方开立的保管帐户内,受甲方监督,作为本质押项下或有债务偿还的一项保证。

第二条 主债权和质押担保

1、本合同项下被担保的主债权为:

2、担保范围

本合同项下的担保范围除了本合同所述主债权,还及于由此产生的利息、违约金、损害赔偿金、手续费及其他为签订或履行本合同而发生的各项费用、以及乙方为实现

担保权利和债权所产生的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处置费用、税费、诉讼费用、拍卖费、律师费、差旅费)。

3、优先受偿权,乙方对质物有第一顺位的优先受偿权。

4、主合同变更

主合同如有修改、补充而影响本质押合同时,甲乙双方应协商修改、补充本质押合同,使其与股权转让质押项下合同规定相一致。

如因不可抗力原因致本合同须作一定删节、修改、补充时,应不免除或减少甲方在本合同中所承担的责任,不影响或侵犯乙方在本合同项下的权益。

第三条 质押登记与质物保管

1、出质登记

自本合同签署之日起,合同双方认同甲方同意全权委托乙方办理质物的质押登记手续。出质股权在未办理出质登记手续期间,质押事项自本合同签订之日起生效。

2、质物的保管

甲方除应按照本合同的约定外,还应同时将质物权利凭证,如出资证明书、股权证移交乙方保管。

第四条 质物的处分及质权的实现

1、在发生下列情形时,乙方有权处分质物以实现质权:

(1)甲方构成主合同项下违约的;

(2)甲方构成本合同项下违约的;

2、如发生上述处分质物情形时,乙方有权变卖、拍卖质物,并以变卖拍卖所得款项以及出质期间质物所产生的分红派息优先受偿,或以质物折价抵偿被担保的主债权。

3、乙方处分质物后,若有剩余的,应退还出质人。

第五条 约定事项

1、当乙方在支付完股权转让协议约定的第一期价款后内,双方签署本合同。甲方不能在乙方向甲方支付完第一期转让款后内签订本合同或者在本合同签订前已将股权出质给第三者的,乙方有权要求甲方赔偿损失。

同时乙方应当将此股权出质事项记载于股东名册,股权质押登记手续由双方共同负责办理。质权自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办理出质登记时设立。乙方应在本合同签订之日起工作日内办理完出质登记手续,并及时通知甲方,同时甲方有义务协助办理股权登记事项。

2、本股权质押合同是股权转让协议的组成部分,本股权质押合同的质押期限为签订质押合同之日起至止,或有债务全部清偿完毕后乙方应当将剩余质押股权部分返还甲方。

3、甲方保证在签署本质押合同前未曾将本质押股权质押给任何其他第三者,在本质押合同有效期内,也不将本质押股权质押或转让给任何第三者;但经乙方书面同意后可以转让。

4、乙方在质权存续期间,未经甲方同意,擅自使用、处分质押股权,给甲方造成损害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同时除本合同外,甲方不得在质物或其任何部分上设定任何质押或其他类型的优先权。

5、甲乙双方保证出质人的质押行为已经双方公司董事会决议同意。

第六条 本合同的生效、变更和解除

1、本合同从双方签字盖章之日起生效,至本合同项下被担保的主债权全部清偿完毕后终止。

2、本合同的效力独立于主合同的效力,不因主合同的无效或被撤销而无效或被撤销;本合同部分条款被宣告无效或被撤销,不影响其余条款的效力。

3、本合同生效后,合同双方都不得擅自变更或者提前解除本合同。如本合同需要变更或解除,应经合同双方协商一致,并达成书面协议。

第七条 违约责任及处理

1、甲乙双方有违反本合同第五条双方约定的情形即构成违约,守约方有权要求违约方就违约行为所造成的损失进行赔偿。

2、甲方有其他违反本合同的足以妨碍本合同正常履行或者损及乙方正当权益的行为即构成违约,乙方有权对质押股权进行处分,用以清偿甲方的或有债务或者弥

补所造成的损失。

3、有关本合同的一切争议双方应友好协商解决;协商不成的,乙方住所地的人民法院享有司法管辖权。争议期间,各方应继续履行未涉及争议的条款。

本合同正本一式份,转让方与受让方各执一份,其余用于报送有关机构。甲方(出质人):

地址:

电话:

乙方(质权人):法定代表人或授权代表(签字):

地址:

股权质押融资 篇6

股权质押融资

股权质押的前提是注册资本金到位,所质押的股权未做任何第三方质押。申请出质的股权应当是依法可以转让和出质的股权。

一.出质人向质权人企业提供初审所需材料.1.企业营业执照正副本

2.企业组织机构代码证

3.公司章程

4.企业股东名册

5.公司法定代表人及股东身份证

6.股东出资证明书

7.由中国注册的会计师及其所在事务所为企业开具的验资报告

8.最近期的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及股东权益变动表

9.企业对外欠款及对外担保情况说明

10.企业董事会或股东会同意股权质押的决议

11.股权质押贷款申请书

12证明款项用途及还款来源的材料(供销合同).根据初审业务的真实性,签订临时合作备忘录,出具初审报告.二.第三方担保公司资料及出质人与第三方担保公司签定的保证合同.1.企业营业执照正副本

2.企业组织机构代码证

3.公司章程

4.企业股东名册

5.公司法定代表人及股东身份证

6.由中国注册的会计师及其所在事务所为企业开具的验资报告

…..担保意向书、担保函。

三.质权评估.根据出质人提供抵押股权进行估价,确定出质人融资额度,以及股权抵押期限。(派专项人员严格审查材料,必要时进行实地考察评估,出具评估报告)

四.审核通过,确定担保费及保证金,利息后签定合同.协议。

五.质权人与出质人共同进行股权质押工商部门质押登记。

所须材料清单:

1.质押双方出具质押登记申请书原件.2.质押双方出具质押登记声明书.3.出质人企业董事会或股东会同意股权质押的决议(公司章程规定董事会亲笔签名)原件

4.股权质押合同及公证书.5.出质方的出质证明书.6.双方法人营业执照复印件.7.双方法人.代表人身份证明及身份证复印件.8.双方法人.代表人授权委托书.9.双方经办人身份证复印件.10.最近期的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及股东权益变动表

11.由中国注册的会计师及其所在事务所为企业开具的验资报告

12.出质方股权登记托管卡原件.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要求提交的其它材料.指定代表或者共同委托代理人办理的,还应当提交申请人指定代表或者共同委托代理人证明.质押双方持上述文件到托管处,办理质押冻结,出具股权质押冻结证明书.注:已在证券登记结算机构登记的股份有限公司股权除外.外商投资公司的股权出质的,应当经原公司设立审批机关批准后方可办理出质登记.附件材料:

1.股权出质设立登记申请书

2.股东出资情况表

3.股权质押登记声明

4.股权质押公证书

5.股权质押合同范本

6.股权质押协议书范本

7第三方担保保证合同范本

8.个人(家庭)保证合同

9.个人(公司)连带责任合同

10.借款合同

11.抵押合同

股权质押客体探讨 篇7

1.1 股权质押的客体并非股份

股份是股份有限公司特有的概念。但是, 我国《担保法》第78条第3款规定:以有限责任公司的股份出质的, 适用股份转让的规定。可见, 《担保法》认为股份是对有限责任公司而言的。这无疑与《公司法》精神相违背, 披露出我国立法体系的不谐调, 笔者认为, 股份这一概念存在于公司中, 属于商法领域, 应该交由商事法规来对其规范。况且, 当出现法律冲突时, 应该依据新法优于旧法的适用原则允以解决。所以, 我们应该依据新《公司法》第3条第2款的规定, 将“股份”作为与股份有限公司相对应的概念, 把有限责任公司的“出资份额”和股份有限公司的“股份”概念区别开来。股份的价值内涵是股权, 股份的表现形式是股票, 股份的多少体现了股权的大小, 所以, 股份本身是没有价值的。而作为权利质押的客体的首先应该是财产权利, 含有交换价值的可转让的财产性权益才能实现质押的担保功能, 同样的, 作为股权质押客体的也应当是含有价值属性的权利, 所以股份并非股权质押的客体。

1.2 股权质押的客体并非股票

股票是由股份有限公司签发的证明股东按其所持股份而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书面凭证。有的学者认为股权质押的客体是股票, 并认为对于已经成立的股份有限公司, 股份出质亦即股票出质, 两者不可分离, 因此股份质押与股票质押不应规定不同的设质方式和生效条件。但是, 笔者不赞同此观点。笔者认为, “股权”和“股票”两者不是同一个层次上的概念, 股票是股份的外在表现形式, 表现着股份的多少, 股份本身并无价值, 所以, 股票更不可能具有价值内涵, 股票只是股份和股权的载体, 无论是股份有限公司的股东用股份或是有限责任公司的股东用出资额质押, 其本质上质押权指向的财产性权利都是股权。因为只有股权具有交换价值, 是可以转让的财产权利。

1.3 股权质押的客体是股权

股权是股东基于自身的股东资格和股东地位可以向公司主张的权利。它既不同于物权中的所有权又有别于债权, 且具有人身性质, 是一种新型的具有财产价值属性的可以转让的民事权利, 具有独立的民事法律地位。股权的权利主体是股东, 义务主体是公司, 其内容根据性质的不同包括财产性权利和非财产性权利。其中, 财产性权利多称为自益权, 如股息或红利分配请求权、新股优先认购权、剩余财产分配权、股份转让权等。非财产性权利也为共益权, 即指公司事务参与权。包括, 表决权、公司文件查阅权、召开临时股东会请求权、对董事及高级职员监督权等。因为其具有财产价值而且可以转让, 便可以成为权利质押的客体。所以, 股权质押的客体是股权。

2 股权质押客体的范围

结合《物权法》、《公司法》以及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 笔者认为, 下列股权的出质应当受到限制或禁止:

2.1 法律规定在一定期限内禁止转让的股权

发起人持有的股权。我国《公司法》第142条第1款规定:“发起人持有的本公司股份, 自公司成立之日起1年内不得转让。”发起人作为公司的原始股东, 他们持有的股份是公司的原始资产, 为了保障公司利益和交易安全, 所以, 法律规定, 在一定期间内, 原始资产不得转让, 同样的, 在这期间内, 也不能设定质押。

我国《公司法》第142条第2款规定:“公司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应当向公司申报所持有的本公司的股份及其变动情况, 在任职期间每年转让的股份不得超过其所持有的本公司股份总数的百分之二十五;所持本公司股份自公司股票上市交易之日起一年内不得转让。上述人员离职后半年内, 不得转让其所持有的本公司股份。”限制公司高管人员的股权转让, 一方面, 是基于这类人员对公司负有的忠实义务;另一方面, 是为了防止内幕交易, 维护交易的公平秩序;在证券法中也含有对高级管理人员的股权转让限制, 第 47 条规定:“上市公司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持有的该公司的股票在买入后六个月内卖出, 或者在卖出后六个月内又买入, 由此所得收益归公司所有, 公司董事会应当收回其所得收益”。 通过引入归入权制度, 有效规避了公司管理层的短线交易, 反映了市场公平竞争的要求。

2.2 法律规定在一定情形下不得出质的股权

《公司法》第143条第4款规定, 公司不得接受本公司的股票作为质押权的标的。禁止接受本公司的股票作为出质标的的立法目的是防止违反公司资本充实、资本维持原则。资本维持原则是公司法上的一条基本原则。而且公司不接受本公司股票作质押权标的, 也是为了避免出现两难境地。若债务未能按约履行, 满足质押实现的条件时, 公司作为质权人就要对本公司的股权优先受偿, 就会出现用自己的财产偿还自己的债的情形。实际上, 便是发生了公司回购股权。而按照公司法规定, 公司回购股权的情形只有三种:减少注册资本;与持有本公司股份的其他公司合并;将股份奖励给本公司职工;还有异议股东的股份回购情形。所以, 这种情形下的股权回购, 不为法律所允许。

3 股权质押客体的内容

股权包括自益权和共益权两部分内容, 其中, 自益权多为财产权, 得为质押客体, 但是, 共益权能否一并作为股权质押的客体?学者们存在不同的认识, 我国台湾学者史尚宽先生认为, 共益权可以一并作为质押的客体, “股份为质押之标的盛行于世, 但股份为股东权利义务的全部表示, 不必为纯粹财产权的化身, 而纯粹财产权的部分得为质押的标的, 且此财产权设质的方式以股票的设质为便。”我国大陆学者有的认为, 股权质押仅以股权中的财产权内容为质押的客体。而反对者则认为, 自益权和共益权仅是股权的权能而已, 二者统一于股权之中, 作为股权质押的客体, 应是股权的全部权能。绝不能将股权强行分割, 只承认其中的一部分为股权质押的客体, 而另一部分不是股权质押的客体。对此, 笔者认为, 股权质押设立时的客体仅及于财产权部分, 并不包括股权中的共益权部分。因为:第一, 从《物权法》和《担保法》相关规定来看, 可以作为权利质押客体的权利都应是财产性权利, 例如《物权法》223条第 (七) 项规定: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可以出质的其他“财产权利”。所以, 从立法宗旨上看, 可以作为质押客体的只能是股权中的财产权部分。第二, 从股权质押的目的看, 质权人意欲通过担保债权的设立来保障自己债权的实现, 最关注的应是质押客体的交换价值和市场潜力, 以实现自己债权的优先受偿, 其需要的仅是财产权利, 而并不重视股东资格的取得。第三, 公司是具有人合性和资合性的社团法人, 无论是有限责任公司还是股份有限公司, 其股东资格取得的主要依据之一是股东名册, 而不仅仅是出资或股份的持有, 即使质权人对出资或股份享有质押, 但也不能因此成为公司的股东, 不享有股东表决权, 公司事务参与权等具有股东身份性质的权利。所以, 股权质押的客体内容应仅限于财产权部分, 对于共益权, 不能设定质押。

摘要:股权质押作为一种新的权利质押形式, 反应了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逐步成熟和完善, 体现了交易的需求。但是, 有关股权质押的立法发展却相对滞后, 尤其关于股权质押的客体, 法律文件表述颇为不一, 《物权法》第223条将股权质押的客体表述为股权, 但在《担保法》、《公司法》等其他法律中, 却将股权质押的客体表述为股份或股票, 对于此问题, 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立法对这一问题也认识不一, 由此对股权质押客体的范围和内容学者们也各执一词。

关键词:股权质押的客体,股权,股票,共益权,自益权

参考文献

[1]卞耀武.当代外国公司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 1995.

[2]江平.新编公司法教程[M].北京:法律出版社, 1994.

中央银行股权质押风险 篇8

摘要:商业银行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多少为宜?股权集中度是否存在合理的区间?为此,文章选取15家上市商业银行从上市至2014年的数据为样本,研究发现股权越集中,银行风险承担水平越高;股东制衡越强,风险承担水平越低。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与风险承担总体呈正相关关系。文章进一步将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分别在50%、20%、15%和10%以上时验证其与风险承担的关系,发现第一大股东持股低于10%后,股权持续分散、降低风险承担的效应递减。因此,商业银行第一大股东比例不宜过高,也不宜过低。在混合所有制改革中,商业银行的股权结构保持合理的集中度或分散度是十分必要的。

关键词:第一大股东;股权集中度;风险承担;区间效应

一、 引言

股权集中允许控股股东掠夺小股东(Shleifer & Vishny,1986;Faccio & Stolin,2006),产生的代理冲突导致更大的风险;中国商业银行大股东与企业的关系贷款虽也降低交易成本(Williams & Nguyen,2005),但由此导致的违约损失和双向软预算约束是严重的。中国商业银行股权结构尽管呈分散趋势,股权集中度依然很高,股东制衡相对弱小仍是基本特点。因委托代理问题,管理层利用对银行的实际控制而产生寻租行为,如转移资产、在职消费、集体腐败等;集中的股权结构、银行资产的内在不透明性使得外部监督产生困难,尤其是外部治理较弱的时候(La Porta et al.,2002),股东的有限责任使其有动机采取更大的风险行为(Galai & Masulis,1976;Esty,1998),我国商业银行由政府委派的高管并不承担经营的后果,一旦他们主动采取冒险行为,无疑会扩大银行风险。

本文考察了我国上市商业银行股权集中度和股权制衡对风险承担的影响,重点探讨了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与商业银行风险承担的关系。进一步探讨了第一大股东持股不同区间的变化对银行风险承担的不同影响。提出上市商业银行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在10%左右为宜。

二、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银行业与一般企业既有共性,也存在不同的特征。潘敏(2006)从理论上分析了商业银行具有特殊的资产结构、交易的非透明性和严格监管等。因此不能简单搬用一般企业股权结构与风险关系套用到银行上。股权集中度指股权在不同机构和个人之间的分配,其与股东的控制力有关。 Azofra和Santamaría(2011)、Iannotta等(2007)、Shehzad等(2010)等认为股权集中度能显著影响银行风险承担。

一方面,更集中的股权结构下经理与股东的冲突是次要的,因为控股股东有强烈的动机来监督经理层,甚至在绩效差的时候直接替代他们(Franks et al.,2001),经理为保护其职位和利益通常规避风险。大股东通过积极观察贷款和管理者的风险行为,这有利于银行风险承担的降低。

另一方面,有限责任股东有动机采取更大风险行为(Galai & Masulis,1976,Esty,1998),从这个角度看,集中的股权应该增加风险承担。同时,更大的股权集中度也不减少银行的风险,因为大股东的利益可能同那些小股东发生冲突(Gomes & Novaes,2005)。集中的股权让大股东影响管理层,使来自于小股东和存款人的企业资金分配有利于大股东(Shleifer & Vishny,1997;Bebchuk et al.2000)。控股股东能影响银行放款不是依据于价值评估而是依赖于与借款者的关系及既得利益(Laeven,2001)。大股东可能为追求私人利益以损失小股东利益为代价来实施控制权(La Porta et al.,1999;Shleifer & Vishny,1997)。还有研究认为,多元化投资组合下股东趋向于增加银行风险(Esty,1998;Galai & Masulis,1976);同时来源于存款保险制度导致的道德风险也使大股东实施过于冒险行为(Pathan,2009)。严格的监管,使银行也不依赖于市场约束。在集中度高的银行,经理代表控股股东的风险偏好,采取过分的风险行为(Haw et al.,2010)。因此,相比于控股股东,小股东承担过多的风险,获得过少的收益。

是改善公司业绩,采取谨慎风险管理,还是利用控股权采取过分的风险行为、控制贷款政策以牺牲小股东和存款人的利益为代价来获得自己的利益?这主要取决于大股东的动机。

根据以上的理论分析和相关研究,鉴于我国上市商业银行股权集中度总体很高的情况,特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1: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与银行风险正相关;

假设2:第一大股东与第二大股东持股比例之比,与银行风险正相关;

假设3:前五大股东持股比例之和与银行风险负相关。

理论和实证研究多认为,股权过于集中或过于分散都会增加银行的風险承担。根据我国商业银行股权结构特点及其变化的趋势,参考Magalhaes等(2010)、Busta等(2014)等股权分散化在不同的阶段股权比例的变化对风险承担的不同影响,提出假设4。

假设4:存在股权分散化的区间效应,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存在合理的区间,第一大股东持股低于某一数值后,股权持续分散、降低风险承担的效应递减。

三、 数据变量、模型设定与实证分析

1. 数据来源与样本选择。考虑到我国商业银行国有股权比例数据的可得性和变化情况,本节选择15家在A股上市的商业银行作为样本对象。样本区间从各银行上市至2014年年底,以半年为一个时间单位。主要数据来源于Wind,而GDP增长率、CPI、RATE等宏观数据来自中经网、银监会年报、Wind等数据库。

2. 变量的定义与说明。(1)被解释变量。参考Angkinand和Wihlborg(2010)、Barry等(2011)、Demirgüc-Kunt 和Huizinga(2013),本文以Z-score作为风险的代理变量;参考John等(2008)、Magalhaes等(2010)、Faccio等(2011),本文以总资产收益率的波动率σ(ROA)作为风险的另一个代理变量。它们分别以三个单位时间(每个单位时间为半年)为移动窗口,使用中国商业银行自上市以来的资料。(2)核心解释变量。①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Cr1)。参阅(Srairi,S,2013;谭兴民等,2010;祝继高,2012)等,设定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Cr1,即第一大股东所持股份占全部股份的比例(李维安、曹廷求,2004)。Sta是虚拟变量,当第一大股东是国有股时取值为1,否则取0(李维安、曹廷求,2004)。反映第一大股东不同的身份对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虚拟变量Cr1/P反映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是否大于等于P,P的取值分别为0.5、0.2、0.15、0.1。Cr1/0.5是虚拟变量,即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50%时,取值为1,否则取0;Cr1/0.2表示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20%时,取值为1,否则取0;Cr1/0.15、Cr1/0.1依此类推。其反映股权分散化是否存在区间效应,探讨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是否存在相对合理的区间。②前五大股东持股比例之和(Cr5)。参考(Xu T.2013)等文,本文将商业银行前5大股东持股之和定义为Cr5,跟第一股东相比,Cr5可反映股东持股的分散程度。③股权制衡度(Z)。为反映股东制衡度,在此用Z指数(赵尚梅等,2012)的方法。Z指数是指第一大股东与第二大股东持股比例的比值。Z指数越大,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越高于第二大股东,第一大股东的控制力越强,股东制衡就越差。在我国商业银行股权结构中,第一和第二大股东持股比例之比十分重要,其反映了股权制衡度和第一大股东的控制度。(3)控制变量的选取。被解释变量为风险的模型的控制变量包括银行规模(lasset)、运营效率(efec)、资产增长率(agrow)、资本结构(cap)、收入多样化(div)、经济增长率(ggdp)、通货膨胀率(cpi)、利率(rate)等。

3. 计量模型的设定。本文参考Shehzad等(2010)、Haw et al.(2010)等设定风险为因变量的计量模型:

Rit=B0+B1Cr1it+B2Cr5it+B3Zit+λXit+Ui+εit(1)

Rit=B0+B1Cr1it+B2Cr1it×Stai+λXit+Ui+εit(2)

Rit=B0+B1Cr1it+B2Cr1it×Cr1/Pit+λXit+Ui+εit(3)

模型(1)考察股权集中度对银行风险的总体影响,模型(2)考察第一大股东为国有股时,对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模型(3)进一步探讨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的区间变化对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各计量模型中,Rit是银行i在t时间(半年为一个单位时间)的风险,这里用Z-score和σ(ROA)作为模型中的被解释变量来度量风险。Cr1it表示上市商业银行i在t时间第一大股东的持股比例,Cr5it表示上市商业银行i在t时间前五大股东的持股比例之和,Zit表示上市商业银行i在t时间第一大股东所持股份与第二大股东所持股份的比值,Stai表示上市商业银行i的第一大股东是否为国有持股,Cr1/Pit表示上市商业银行i在t时间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是否≥P,Xit表示模型的控制变量向量,用于控制内生性。Ui表示不同银行不随时间变化的不可观测的个体特征,比如公司文化,他们一直是相对稳定的,且较难改变。εit表示随时间而变化的扰动项。

4. 实证结果及其分析。

(1)股权集中度对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观察表1,实证结果显示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与破产风险正相关,与总资产收益率的波动率正相关,并均在10%显著性水平上显著,假设1成立。Z值越大,破产风险越大,在1%水平上显著;同时总资产收益率的波动率越大,并在10%显著性水平上显著;说明股东制衡越弱,银行风险越大。假设2成立。这些结果支持这样的观点:有限责任使股东有采取更大风险行为的动机(Esty,1998),集中的股权会增加风险承担;也同孔爱国等(2010)的结论一致。第一大股东所持股份越高,控股能力越强,越容易发生关联贷款、大股东更容易更喜好采取冒险行为,因隐性或显性存款保险制度的存在而放大风险行为。因而给银行带来更大的风险。实证结果显示,前五大股东持股比例与破产风险负相关,且在1%显著性水平上显著;而与总资产收益率的波动关系不显著。不同的风险衡量指标结果尽管有所差异,但总体说明目前我国银行业股权分散能减少风险,比一股独大而股权制衡弱的情况要好得多。假设3成立。

(2)第一大股东为国有股时对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如果第一大股东同时又是国有持股,则其与破产风险显著负相关,与总资产收益率的波动率关系尽管不显著,但符号相反。这个交互项说明国有股东反而降低了破产风险,原因是银行第一大股东为国有股东时,通常有国家信用担保银行的债务及破产损失,国家常给银行一些政策支持、隐形补贴,甚至包揽不良资产,实际存在“大而不能倒”的惯性,反而使银行破产风险有所降低。

(3)第一大股东持股的合理区间与比例。将P取值为0.5、0.2、0.15、0.10时,相应取值分别代入模型(3),得出回归结果见表2。在假设第一大股东比例超过50%或20%的条件下,交互项与破产风险和总资产收益率的波动风险均不显著,说明持股在50%和20%以上的第一大股东比例的变化不会强化或弱化与银行风险的关系,从风险的角度看,第一大股东比例在50%之上与50%之下、20%之上与20%之下的变化不存在区间效应。当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在15%之上与15%之下的区间上变化时,交互项所得结果并不稳健,不宜采信。当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在10%之上时,交互项Cr1*(Cr1/0.10)与破产风险、总资产收益率的波动率均显著正相关,这反过来说明在10%以下的区间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如果继续降低,对减小风险的效果不如第一大股东在10%以上区间降低所持股份的效果。这意味着随着上市商业银行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的降低,其风险承担水平也相应降低,但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降低到一定程度,其降低风险的边际效应是递减的,甚至提高风险,存在明显的区间效应;换句话说,股权分散化有一个合适的区间,第一大股东持股10%左右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与参照点。

四、 結论及建议

本文的研究发现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与银行风险正相关,第一大股东与第二大股东持股之比越大,风险越大;前五大股东持股比例之和与风险负相关,以上实证结果说明股权越集中,风险越大;股权越分散,风险越小。

股东的身份不同,股权集中度对银行的风险承担有不同的影响。当第一大股东是国有股时,银行的破产风险反而更小了,即银行更不容易破产。这可能与国有股存在政府的政策支持、隐形补贴有关。也符合“大而不能倒”的传统。

同时,股权集中度与银行的风险承担存在区间效应。当第一大股东比例高于10%时,降低股权比例的效果好于第一大股东比例低于10%时降低股权比例对银行风险降低的效果。股权并非越集中越好,也非越分散越好,而是需要一个相对合理的集中度和分散度。

在混合所有制改革中,必须在降低第一大股东的比例,进一步促进股权结构的多元化和分散化,以推动商业银行的市场化进程。上市商业银行第一大股东比例降低到并维持在10%左右为相对合理。根据我国银行业的不同产权类型、不同目标和不同特点,我国商业银行股权结构应该是相对集中和相对分散相结合。

参考文献:

[1] 孔爱国,卢嘉圆.市场约束,商业银行治理与风险的实证研究[J].金融研究,2010,(5):102-115.

[2] 潘敏,张依茹.宏观经济波动下银行风险承担水平研究——基于股权结构异质性的视角[J].财贸经济,2012,(10):57-65.

[3] 潘敏.商业银行公司治理:一个基于银行业特征的理论分析[J].金融研究,2006,(3):37-47.

[4] 李维安,曹廷求.股权结构,治理机制与城市银行绩效[J].经济研究,2004,(12):4-15.

[5] 赵尚梅,杜华东,车亚斌.城市商业银行股权结构与绩效关系及作用机制研究[J].财贸经济,2012,(7): 39-48.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项目号:13CJL032)。

作者简介:戴国强(1952-),男,汉族,上海市人,上海财经大学商学院直属支部书记、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复旦大学经济学博士,教育部全国高校经济学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金融学会常务理事暨学术委员会委员,全国高校教学名师,研究方向为货币理论与政策、商业银行管理;刘兵勇(1969-)男,汉族,江西省新余市人,上海财经大学金融学院副教授,上海财经大学金融学院管理学博士生,研究方向为商业银行风险管理。

上一篇:中秋客户祝福短信下一篇:浙江大物知识点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