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银行的监管职能(共9篇)
中央银行的监管职能 篇1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 金融体系正发生重大变化, 在现代经济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成为现代经济的核心并为其提供支撑。但在发展过程中, 各国金融体系并不稳定, 频繁爆发金融危机。这些现象充分暴露了中央银行金融监管的不足。另一方面, 面对金融创新层出不穷的今天, 中央银行也正面临着角色的许多转变。事实上, 各国纷纷频繁的出台各种应对措施与政策以稳定金融危机和防范更大的金融危机, 而这些政策往往无法收到理想的效果。
因此, 发挥央行在金融监管中的主导作用是本次金融危机重要的总结。本次危机表明了中央银行如果缺乏对市场的监管信息, 将会错过挽救金融危机的最佳时机。对单个机构的监管不能确保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定, 许多学者提出了审慎管理的概念。在2008金融危机以后, 人们对这个词有了更深刻的体会, 宏观审慎管理逐渐进入实际操作。宏观审慎通常指金融监管当局在进行监管的同时, 不仅要关注单个金融机构的风险, 还要对整个金融体系的风险有一个整体把握, 防止系统性风险带来危害。
在履行宏观审慎职能上, 中央银行有许多有利因素来承担此职责:首先, 中央银行能够合理安排货币政策。第二, 中央银行具备牵头“建立金融监管协调机制”的法定职能。第三, 中央银行具有监管银行间市场的法定职权。第四是中央银行具有监管外汇市场、制定汇率政策的职权。最后, 中央银行担任了最后贷款人的角色, 能够在必要时通过提供较高利率, 来为一些由流动性困难的中小企业提供支持, 避免其破产及其附加作用, 并以此保护金融系统的安全。
虽然中央银行具有承担宏观审慎管理职能的先天基础, 但现实中, 许多国家经济部门会对防范系统风险工作产生复杂的限制作用。宏观审慎管理并不意味着可以完全消除系统风险、避免金融危机的发生, 但在很大程度上, 可以见风险的累积和缩短危机爆发的周期;宏观审慎管理也并不意味着替代或包含货币政策、财政政策、产业政策, 而是与之一道实现宏观调控目标的创新管理方式。因此, 近年来许多中央银行将金融监管职能分离出去。这其中有许多原因:第一, 在金融危机的大环境下, 虚拟资本扩张, 一些中央银行难以再履行最后贷款人的职责。第二, 金融危机的频繁出现是导致中央银行职能变革的直接原因。第三, 存款保险制度和政府的救助行动成为危险管理的重要手段, 为中央银行的职能转变提供了必要条件。
在我国, 中央银行的职责与任务, 围绕着一个中心展开, 即通过一系列直接或间接的手段来实现对货币供求和社会经济的调节, 使社会总需求和总供给的宏观平衡, 保证国民经济稳定、协调、告诉和健康的发展。而金融监管是实现这一目标所必须要采取的措施, 因此, 我国中央银行进行金融监管是符合其性质及目标的。
此外, 中国金融监管体系还面临两个问题。一是中央银行与监管机构的定位, 二是如何处理功能监管和和机构监管之间的关系。尤其中国目前的状况较为特殊, 中国国内存在着金融压抑, 中国的金融市场和金融工具都亟待发展。而这一问题的问题在于, 中国的功能监管不足而机构监管过度。以机构监管为主的好处是可以更直接的控制风险, 但一个非常明显的缺陷是割裂了市场, 这也为市场埋下了金融风险。总体看来, 在中国特殊的情况下, 央行能否充分发挥其职能与作用,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一整套完善的及其执行的良好。
如果单一理论说明和推论, 那么单一完整的市场是理想的金融市场状态, 而对应的理想监管模式是统一监管模式。而事实上并非如此。即使是单一完整的市场, 与其监管模式也需要较长整合时间。因此, 唯一的, 最佳的监管模式是不存在的, 一个经济体最好的监管体制, 与其政治体制一样, 是与其文化历史等背景因素紧密联系的。
综合性金融监管机构的出现, 一些中央银行丧失了监管职能。但中央银行不从事银行监管, 是否的确会妨碍其稳定金融的目标?首先, 货币政策与金融监管政策需要相互协调;其次, 货币政策信息与银行监管信息可以互补;第三, 独立之后监管的地位可能下降。从以上角度考虑, 银行监管职能留在中央银行看起来似乎利大于弊, 但在实践中, 即使是支持者也对此态度谨慎。
尽管统一监管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所运用, 但我们不找到相关证据, 也不能认为它适用于所有国家。首先, 混业经营不是统一监管的充分条件, 在现存国内市场上, 运用混业经营策略的往往是一些金融集团而不是所有金融机构, 而这些金融集团数量上并不是主体。第二, 如果在监管时只有监管目标而没有明确对象和理念, 那么这样的监管中指定的政策就会具有一定折中性, 对于某项风险的管理可能效果并不好。第三, 统一监管在具有规模优势的同时, 也有着规模不经济的潜在可能。例如, 集权的监管机构会带来权利的垄断, 其所带来的官僚化, 往往会抵消规模经济效益。最后, 统一监管还必须和经济体的金融发展水平相一致才能保证其效果。对拥有较完善金融体系的环境, 才有进行统一监管的可能性。
参考文献
[1]吴晓灵.发挥中央银行在宏观审慎管理中的主导作用.
[2]王君.金融监管机构设置问题的研究.
[3]刘隽隽.中央银行金融风险监管问题.
[4]梁薇薇, 刘广伟.后危机时期宏观审慎管理框架问题研究.区域金融研究, 2011 (7) .
[5]周永胜.关于我国中央银行履行宏观审慎监管职能的若干思考.
[6]刘丽巍.金融创新视角下的中央银行职能变革.
[7]王光宇.中央银行在宏观金融稳定中的作用与机制安排.
[8]李博, 杨黎明, 王鹏翮.我国中央银行宏观调控体制改革展望.
中央银行的监管职能 篇2
绵阳市物价局李绍云
绵阳市委立足当今绵阳市情,把握绵阳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和要求,审时度势,作出了“加快建设灾后美好家园,加快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加快建设绵阳科技城”的科学决策。这既是灾后群众安居乐业的急切要求,也是确保全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迫切需要。因此,作为价格主管部门应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的“三个加快”发展的中心工作,恪尽职守、主动作为,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强烈的事业心,充分发挥价格监管职能作用,为“三个加快”发展营造良好的价格环境。
一、着力抓好价格调控,保持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
价格是国民经济运行的晴雨表。价格大起大落,都不利于经济的平稳健康发展。针对今年复杂多变的经济和价格形势,市、县物价部门要采取切实可行措施,增强价格的调控能力,努力将价格总水平稳定在合理的区间,确保今年价格总水平控制在5%左右的调控目标,为经济快速发展和灾后重建营造良好的价费环境。一是要加强价格监测预警。重点关注国际国内市场粮食、食用植物油、石油、钢材、化肥等重要商品价格变化情况,准确预测价格总水平和具体商品价格变动的趋势,及时提出调控市场、稳定价格的政策建议,为党委和政府当好参谋和助手。二是进一步完善保障市场供应稳定物价的工作预案,积极协调配合有关部门健 1
全粮食、食用植物油、化肥等重要商品储备制度,努力保障重要商品和居民生活必须品不断挡脱销,防止价格出现异常波动,以保持市场价格的基本稳定,为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和谐服好务。
二、着力抓好灾后重建建材价格监管,切实维护建材市场的正常价格秩序
当前,我市灾后永久性农房建设已取得重大进展,城镇住房重建即将展开。为此,市、县物价部门应继续高度重视建材价格监管工作,切实履行职责,做到措施不变,力度不减,积极配合相关部门从计划、生产、销售、运输、监管等多个环节加强对建材特别是红砖、砂石、预制板价格的监管,坚决打击乱涨价行为,切实维护好建材市场的正常价格秩序,有效促进灾后美好家园建设的深入开展。一是继续严格执行红砖、砂石、水泥、钢材的最高限价政策。二是加强对建材运输价格的监管。三是适时调整建材价格,要根据生产要素市场价格的变化情况,加强对生产建材企业和运输成本的监审工作,特别是在生产成本降低的情况下,要及时调整重建建材出厂限价和运费限价,把利益让给老百姓。四是就继续加强建材价格的监督检查,依法从重查处价格违法行为,努力维护灾区群众的切身利益。
三、着力抓好涉农价格监管,促进农民增收和城乡统筹发展 “三农”问题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保持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促进农村繁荣,是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有力支撑。市、县物价部门要按照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确定的方针,完善支农惠农的价格政策,充分发挥价格的杠杆作用,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原则,以价格手段促进农民增收和统筹城乡发展。一是保障农民种养殖收益。大力宣传国家稻谷最低收购价格政策,鼓励农民扩大粮食生产,引导市场粮价适度上涨,保护农民种粮的积极性。第一,要在价格政策上更多地向“三农”倾斜。首先,要做好农产品价格保护工作。建立农产品价格保护政策,切实解决谷贱伤农现象的发生。出台农产品优质优价政策,放开放活农产品价格,真正体现由市场配置资源和价格的形成。根据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原则,适当扩大农产品价格保护政策的范围,建立重要农产品的战略储备制度,在“绿箱政策”范围内给予补贴,促进农民农业收入的稳步增长。第二,要通过价格手段加强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推进实施城乡用电同网同价,配合有关部门筹集电网改造资金,以保证农村居民生活用电同网同价工作的落实,有条件的区市县可试行农村工商业用电同网同价。逐步提高水利工程水价,根据“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要支持社会资金参与农村水利工程建设。同时,建议通过减免水资源费和有关部门加强对农毛渠系硬化的投入,改善农村水利设施,降低农业用水成本,切实减轻农民负担。第三,要提升农村公共服务水平。要结合农村医疗体制改革,落实药品降价的措施,完善农村新型合作医疗,配合有关部门研究制定农村合作医疗实行统一配送药制度,真正把惠农政策落到实处,使农民兄弟能够看得起病。继续巩固涉农价格、收费公示制度,健全
农村教育收费监管机制。要真正把农村中小学免收学费的政策落到实处,防止反弹,切实减轻农民子女上学的负担,清理不合理的收费,在助学贷款方面作适当的倾斜。同时制定进城定居的农民子女在义务教育阶段实行与城市居民相同的收费政策。第四,建立城乡互动的长效机制。要强化涉农价格的监管,建立县、乡、村三级价格监管网络,加大涉农收费和农村市场的价格监管力度,切实保护农民的合法利益。市县价格主管部门要把工作重点放在农村,加大对涉农价格、涉农收费的监督检查力度,做好涉农收费的审核工作,继续巩固涉农收费公示制度,扩大农村市场明码标价普及率,解决农村物价监管的缺位和不到位的问题,把物价监管工作延伸到集镇、村、社。要主动收集开发农产品成本、收益、价格信息,通过价格信息网络和新闻媒体向农民进行信息传导,促进农产品产销衔接,畅通农民与市场的信息互动渠道,切实把服务“三农”落在实处,见到实效。
四、着力推进资源环境价格改革,发挥价格在配置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作用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三个加快”发展的战略目标,关键要发展。当前,资源不合理配置和环境污染是影响绵阳经济发展的突出问题,资源环境约束是“十一五”和今后相当长时间内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最大挑战。市、县物价部门应高度重视节能降耗、污染减排这项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工作,应进一步深化价格改革,促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一是促进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资源性产品价格要反映资源的稀缺程度,促进资源节约,促进循环经济发展,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率。二是落实污染者付费原则。所有生产经营者、居民,排放污水都应缴纳污水处理费。三是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完善经济体制,引入市场竞争,优化资源配置,约束成本上升,强化行政执法,加强社会监督。四是深化资源环境价格改革,应充分考虑社会各方面的承受能力,统筹规划,分步实施,妥善解决好城乡低收入群众的生活,防止产生负面影响。
五、着力抓好价格监督检查,营造良好的市场价格秩序 切实履行价格监督检查职责,规范市场价格秩序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有效发展市场配置资源基础性作用的重要手段,也是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与社会和谐的重要保障。一是加强价格收费专项检查。围绕促进农民增收减负,开展强农惠农价格收费政策落实情况检查,突出对化肥等农资价格、惠农收费政策、粮食最低收购价格的检查;围绕减轻企业负担,开展涉企收费、中介组织、行业协会收费检查;围绕保障价格改革顺利实施,开展资源性产品价格检查;围绕促进社会和谐,开展医药、教育、交通运输等价格收费检查。二是加强市场价格监管。依法开展反价格垄断执法工作,整合反价格垄断执法资源。严厉打击低价倾销、行业自律价、价格欺诈、价格串通等不正当价格行为,集中力量查处影响重大的不正当价格案件,营造良好的市场消费环境。三是加强价格应急检查。密切关注市场价格动态,健全价格应急机制,完
善价格应急预案,积极防范和妥善应对价格异常波动。加强节假日市场价格监管,建立节假日市场巡查制度,及时处置倾向性、苗头性价格问题。四是充分发挥“12358”价格投诉举报的作用,按照“有诉必接,有案必查,有查必果,有果必复”的投诉举报工作原则,努力打造“12358”价格举报品牌,把价格、收费置于社会和群众监督之下,以达到部门监督、舆论监督、社会监督的目的,为“三个加快”发展营造良好的市场价格秩序。
中央银行的监管职能 篇3
(一) 宏观审慎监管是中央银行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的需要
我国货币政策的目的是保持币值的稳定, 并以此促进经济的增长。因为保持币值的稳定需要金融平稳运行, 所以作为货币政策执行者的中央银行自身具有减少金融失衡、消除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强烈愿望和动机。而宏观审慎监管的目的正是在于减少系统性金融风险发生的可能性, 维护金融稳定。同时, 中央银行通过履行宏观审慎监管职责, 可以更加充分地了解金融机构的运行状况, 更加全面地了解货币政策传导过程, 从而在更大程度上提升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决策能力。
(二) 宏观审慎监管是充分履行中央银行法定监管职责的要求
《中国人民银行法》赋予中国人民银行的金融监管权主要包括直接监督检查权、建议检查权、特定情况下的全面检查监督权。这些监管权关注的是金融产品所实现的基本功能, 并以此为依据确定相应的监管机构和监管规则。在承担国家宏观调控职责的基础上, 中国人民银行作为我国金融管理部门, 在对整个金融业的宏观监控, 对涉及银行、证券、保险三类金融机构反洗钱工作的管理, 对征信业管理, 对跨行业金融创新与金融工具运用的监督管理等方面, 都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这与宏观审慎监管不谋而合。
(三) 宏观审慎监管是中央银行宏观调控需要
我国的金融宏观调控在重视利率、汇率等价格型指标的基础上, 也高度重视货币信贷总量的增长情况, 比较注重以窗口指导等方式来提示风险, 同时运用信贷政策以及差别化手段加强宏观审慎监管, 进一步引导货币信贷平稳增长, 取得了比较好的成效。我国融资高度依赖银行机构, 金融产品随着业务发展而日益复杂化, 内部金融工具交叉发展程度不断提高, 防范和化解系统性风险的任务仍然很艰巨, 尤其是欧美等发达国家在此次金融危机中暴露出来的问题也可能会在不远的将来出现在我们面前。因此, 中央银行在宏观调控的基础上, 需要有效履行宏观审慎监管职能, 为前瞻性地应对未来系统性风险做好十足的准备。
(四) 宏观审慎监管是中央银行维护金融稳定的需要
一方面履行宏观审慎监管职能有利于中央银行更好地履行最后贷款人职责。中央银行行使最后贷款人职权, 不仅可以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工具为市场注入流动性, 而且可以通过贴现方式向金融机构提供资金支持, 还可以通过特殊手段对金融机构实施救助, 从而缓解金融机构因流动资金不足而导致的挤兑压力, 避免产生连锁效应, 防范系统性风险的发生。另一方面履行宏观审慎监管职能有利于中央银行维护支付清算系统正常运行。中央银行通过履行宏观审慎监管职能, 通过有效地制定支付清算风险和控制制度、提出相应的支付清算风险预警预案, 从而保证整个支付系统的有效稳健运行。
二、我国中央银行履行宏观审慎监管职能的问题及难点
(一) 中央银行宏观审慎监管目标不够明确
中国人民银行负责履行监督管理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银行间债券市场、银行间票据市场、银行间外汇市场和黄金市场及上述市场的有关衍生产品交易等职能。然而中国人民银行虽然担负防范和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维护金融稳定的职责, 但是缺乏履行维护金融稳定的有效工具和具体手段。中国人民银行如何在此背景下建立和完善宏观审慎监管目标是需要进一步明确的问题。
(二) 现行的监管机构缺乏有效合作
金融业务日新月异的发展对当前的分业监管模式提出了挑战, 主要表现在多头监管导致协调成本增加, 限制了监管机构对跨市场的系统性风险的监测和评估。目前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之间的监管联席会议机制和经常联系机制的确给金融监管机构之间的信息共享提供了一定程度上的便利, 但这种信息共享机制是在现行金融业分业监管体制下加强监管机构之间相互沟通的临时性考虑, 不是规范性的制度安排, 往往不具有强制力, 所以难以形成金融监管协调的长效机制, 难以对各大监管机构形成硬性约束, 难以推进三大监管机构的深入合作。
(三) 履行宏观审慎监管职能配套措施尚不完善
由于金融机构互相作用、互相影响, 以及金融体系与宏观经济的作用机制与运行比较复杂, 所以对于系统性风险的有效识别和准确计量都有很大的挑战, 相关数据的获得和整合与存在一定的困难。况且, 随着金融业务的日益创新及金融机构之间日渐严重的同质化竞争, 导致系统性风险的潜在来源增加, 这将对宏观审慎监管如何有效应对系统性风险增加更大的难度, 这也相应地对经济政策、法律制度、监管理念等宏观审慎监管配套措施提出新的要求。
(四) 宏观审慎监管人员素质及监管理念亟待提高
我国目前的金融监管人才是基本符合监管工作需要的, 但是离现代宏观审慎监管所需的“知识型”“专业型”人员要求还有一定距离, 导致其所承担的职责与所需的能力不太匹配。我国金融监管机构的目标仍然是管制而非监督, 监管理念的滞后可能会导致监管工作中心的偏离, 难以对金融机构进行有效地监管与引导, 这些都将成为宏观审慎监管职能履行的阻碍。
参考文献
[1]吴晓灵.发挥中央银行在宏观审慎管理中的主导作用[J].银行家, 2011 (06) .
[2]夏洪涛.强化中央银行宏观审慎监管权限的思考[J].武汉金融, 2009 (10) .
中央银行的监管职能 篇4
近年来,随着汽车产业的迅猛发展,汽车销售量和保有量激增,消费者在汽车购买、保养和维修过程中产生的消 费摩擦日益增多,虚假宣传、欺诈消费、强制消费等汽车消费投诉逐年递增,已成为了群众关注的热点和舆论关注 的焦点。为深化工商行政管理职能,切实加强对汽车销售市场的行政监管,构建汽车生产、销售和维修企业与消费 者之间的和谐关系,促进汽车产业健康快速发展,工商局组织专题调研组开展了专项调研。
一、汽车销售市场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虚假宣传。主要包括非 4S 店谎称 4S 店、汽车装饰虚假宣传、按揭贷款有利息谎称零利息等虚假宣传和虚 假表示。例如,消费者为了买得放心和安心,大多注重汽车经销商的规模和实力,偏重于在 4S 店购车消费。巴城某 汽车销售商抓住消费者这一心理, 夸大宣传, 谎称自己的车行是 4S 店, 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力, 增大购买意愿。同时, 把桃纹塑料板装饰虚假宣传为实木装饰,以表明车辆装潢档次。还有就是汽车销售商与银行联合,通过 LED 电子显 示屏和印刷品广告,虚假宣传汽车按揭实行 “ 零利息 ” ,而消费者在办理按揭手续时需缴纳相应手续费,而手续费金 额恰恰与按揭利息额一样多,实质就是变相收取利息。
(二商业贿赂。部分汽车销售商和保险公司、金融服务机构、担保公司暗中勾结,利用为消费者办理汽车 按揭贷款、汽车保险等服务之名,行商业贿赂之实。如某汽车销售商要求消费者到指定的保险经营机构购买商业保 险,收取保险公司 5%至 10%的返利款;受消费者委托办理购车按揭贷款时,收取银行或者金融公司 2%至 6%的手 续费;在担保业务中收取担保公司 700至 800元的业务费等,形成商业贿赂。
(三欺诈消费。消费者购车时,商家故意在车价上做出让步,以低价吸引消费者的购买欲望,同时要求消费者 必须消费他们提供的其他产品或服务,以谋取利润。一是捆绑消费。经销商以加装部分设备及装饰为名,要求消费 者在支付原车款的同时再附加一笔装潢费用,使消费者在无形中被商家捆绑了购买自由。还有就是商家把汽车售后 服务关联产品(如售后服务卡、洗车卡或保险经营机构的商业保险等与汽
车捆绑给消费者,消费者需高价购买经 销商提供的该类产品。二是巧立名目收费。商家设置信息费、服务费、车辆出库费、上户抵押费、杂费等让人 “ 眼花 缭乱、不明所以 ” 的收费名目,让消费者防不胜防。
(四 霸王条款。部分汽车经销商或维修商采取格式合同的形式, 以免除或者减轻自身责任, 加重消费者责任, 排除消费者权利,值得重视。一是扩大 “ 不可抗力 ” 的范围,最为典型的就是 “ 如遇厂方供货、运输原因或不可抗力造 成供方无法按时交车, 日期顺延, 以供方通知为准 ”。二是故意乱用易混淆名词。经销商将 “ 定金 ”、“ 订金 ” 和 “ 预付款 ”3个词语混用,让消费者对合同履行产生误解。如 “ 依据协议双方车款、车型,如买方违约,卖方将扣除定金作甲方违 约金;如卖方违约,则退还买方定金。买方违约,订金由卖方没收。” 三是保留合同最终解释权。最广泛的就是 “ 本 活动最终解释权归本公司所有 ” 这个霸王条款。四是强行代办服务。如 “ 新车第一年保险须由本公司代理 ”。五是说明 书 “ 说不明 ”。如 “ 虽然我们已经尽最大可能使本手册的说明完整、内容正确,但对于任何说明有所不尽或语义模糊之 处,我们将不负任何责任 ”。六是非指定厂家保养不享保修服务。如 “ 购车人购得车辆不得以任何借口和理由置于其 他经销商展厅或展厅以外展示或销售,否则我公司将追究其法律责任同时该车丧失保修资格 ”。
(五假冒伪劣。这类情况一般出现在汽车维修、保养、增配和装饰过程中 , 也叫汽车用品后市场。四川巴中市 工商局执法人员在汽车专项执法检查时,先后发现无厂名、厂址、无合格的汽车贴膜、脚垫;发现 10多种知名品牌 机油、刹车油涉嫌假冒,经商标所有人鉴定属假冒产品。还有就是非原厂产品冒充原厂产品销售和使用;汽车刹车 片、减震器等应取得强制认证的产品没有取得强制认证或者冒用他人强制认证标识上市销售等等。
二、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监管汽车销售市场的主要法律依据
(一对汽车销售活动中“虚假宣传”进行查处的法律依据。《广告法》第六条、第九条、第三十七条、第三 十八条;《广告管理条例》第五条、第八条;《反不正当
竞争法》第五条、第九条、第二十四条;《产品质量法》 第八条、第二十七条、第五十三条、第五十四条;《商标法》第二条、第四十八条、第五十二条。
(二对汽车销售活动中“商业贿赂”进行查处的法律依据。《反不正当竞争法》第三条、第八条、第二十二 条。
(三对汽车销售活动中“欺诈消费”进行查处的法律依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二十八条、第八条、第 九条;《四川省消费者权益保护条例》第五条、第十六条、第十七条、第十八条、第十九条、第二十二条;《欺诈消 费者行为处罚办法》第三条、第四条、第五条。
(四对汽车销售活动中“霸王条款”进行查处的法律依据。《合同法》 第三十九条、第四十条、第六十一条、第一百二十七条;《四川省合同监督条例》第十七条;《四川省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格式条款备案监督办法》第二条、第五条。
(五对汽车销售活动中“假冒伪劣”进行查处的法律依据。《产品质量法》 第八条、第二十七条、第五十条、第五十三条、第五十四条。《商标法》第二条、第四十八条、第五十二条。
三、进一步规范汽车销售市场的对策建议
(一加大宣传普法力度。一是各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要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纸、LED 屏等媒体,广泛宣 传与汽车销售活动和保护消费者权益相关的法律法规。二是督促汽车销售商在汽车卖场全面公示企业法定代表人和 汽车销售人员的基本信息,公示各项代理费用的名称、标准和依据,公示监管人员姓名和联系方式等,通过信息公 开让经营者的经营行为更规范,消费者维权更方便。三是通过组织汽车销售商和金融机构相关人员对《消费者权益 保护法》、《反不正当竞争法》等法律法规培训和学习,提高法律意识,增强法制观念,自觉主动把消费者的权利 放在重要位置,切实做到诚信经营、守法经营,为消费者提供质量过硬的汽车产品和优质高效的售后服务。同时, 要及时曝光汽车销售和服务中的市场乱象、典型案例,切实提高
汽车销售商、金融机构和相关单位的违法成本,达 到 “ 曝光一件、教育一片 ” 的目的,以震慑汽车市场中的违法违规行为,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加大行政指导力度。通过推行工商行政指导制度,采取柔性举措实现对汽车销售活动中的轻微违法行为 实行和谐监管。一是定期分析消费维权申诉情况,对汽车销售活动中申投诉较为集中的消费侵权行为,通过行政约 谈的方式,敦促其限期整改。二是定期派驻工商监管人员在汽车卖场现场指导合同的签订,指导真假产品的识别, 指导汽车销售广告的发布,切实规范销售商的销售行为。三是对工商执法检查发现的轻微违法违规行为,要进行深 度分析,找出汽车销售活动中违法问题的根源和规律,通过行政预警、行政约谈、行政告诫等措施,向汽车销售商 通报执法检查发现的突出问题,指出问题的违法性质和社会危害,督促汽车销售商自行整改、自我规范。
中央银行的监管职能 篇5
关键词:电力企业,经济合同,财务监管
现代的市场经济有着契约的模式,所以经济活动中合同也就越来越多,往往会出现很多的义务需要履行,进而促进企业的发展目标,这是现在的常见模式,也是现在电力企业经济需要的模式。因此,需要合理控制财务,对电力企业财务部门准确核算经济业务、出具真实准确的财务报表具有重要意义,也是常规运行必须的工作内容,因此,部门需要加强经济合同的了解和管理,进一步加强监督管理的力度,主要完善以下几方面:
一、财务对经济合同管理过程中的环节控制
(一)经济合同的签订
对于合同的签订来说是需要过程的,需要不断完善相关的管理工作,进一步加强公司的授权,以便于能够进行授权的管理,要经过不同的审批才能够完善合同的管理。
对于电力企业来说,需要不同的岗位分工,其中包括很多内容,一是谈判和审查;二是合同的审批与执行。也就是合同需要经过审批来进行完善,加强管理部门的合作,以便于能够发挥合同的实际效益。对于那些未经审批的合同用印要严格把关。
(二)已签订合同的备案
签订合同之后,需要进一步完善合同的递交和审核工作。因此,财务部门需要进一步审核,并且实现协议的相关解除,要及时将各种信息向财务部门进行递交。由此对部门的职责进行履行和监督管理,进一步提升档案的整合力度,完善归档。
(三)合同的履行
财务部门要严格履行职责,加强对合同的了解,这样收益就能够得到较为可靠的估算依据。因此,也能够采用相应的控制办法。
(四)建立合同管理及保密制度
对于备案的合同,要进行相关的档案管理来进行维持,并且,需要进一步完善职业人员的素质,将合同的履行进行合法的监督,制定相关的政策来完善其中的商业机密情况。
二、对经济合同的监管需结合电力部门其他体系
经济合同不是一种独立存在的事项,应该是内部的管理起着主要的作用,也就是说需要政策的相关支持,电力部门需要一个系统性的支持环境,完善管理的内容,单靠某一方面往往使管理失衡,就会影响全盘。
三、电力企业财务部门对销售合同的监管
(一)销售的政策和定价需要进行一定的控制
成本的核算作为基础,并且结合相关的市场实际情况来增强自身的竞争力,进一步完善策略等因素制定销售定价政策。
(二)建立客户信用管理政策
对于电力管理来说,企业需要与客户进行交流和沟通,以便于能够完善其中的运营信用。专业能力最强、投入精力最大的工作进一步完善企业客户之间的沟通和相处,能够带动企业的进步。
(三)对签订销售合同的授权与审批
销售合同分为现金销售合同与赊销合同,因此不同的合同也就有着不同的审批模式,需要完善相关的授权人职责,因此,很多的谈判人员都需要经过专门的确认,才能审批。
(四)已签订销售合同的备案
对于签订的销售合同来说,要及时递交相关的部门以便于能够实现管理和审批,加快合同的作用效率。因此加强执行相关的审批力度,完善财务部门的管理才能够促进企业的发展,提升业绩。
赊销行为发生后,相关的负责部门需要根据合同的实际要求来进行收款催促,并且要妥善保管相关的借条以及往来证据等,对于那些业务部门之间的工作合作,要做好沟通。
应该保证收账的明确性和及时性,以便于防患于未然,将各种坏账和损失帐进行整合记录,进一步提高责任履行的力度,并作出会计处理。已核销的坏账应当进行备查登记,要进行案存,要及时进行入账,并且做好相关的记录,防止形成账外款。
(五)销售发货及开具销售发票
销售部门下达相关的销售发货单要根据合同的指示来进行,要通知发货,因此,编制的单据需要一同递交相关的财务部门,将发票上的通知等注意事项进一步明确编号,财会部门在开具销售发票前对客户收款情况、信用等信息进行审查和记录,确认无误才能够开具发票进行定夺。
四、结论
现在的国内电力企业管理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之中,因此合作和监管都有着不同程度的提升,需要完善其中的管理体系,才能够进一步提升相关的内部控制力度,加强财务部门的监管和报告,进一步完善经营者和投资者之间的关系,做好数据的整合和记录,以便于能够形成比较详细的参考记录。
参考文献
[1]江涤清.企业标准化是企业实现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A].“两区”同建与科学发展——武汉市第四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 2010.
[2]师文亮.基于关键成功因素的技术服务型企业管理问题研究[D].太原科技大学, 2009年.
[3]王巧然, 王超, 许玲琴.股份公司将强化炼化企业受控管理体系[N].中国石油报, 2006.
[4]洪学敏.树立以人为中心的管理理念的研究[A].创新沈阳文集 (C) [C], 2009.
中央银行的监管职能 篇6
一、明确工作思路,加强调查研究,认真制订好本地区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监管工作规划
建设安全监管机构直接肩负着生产第一线的监督管理责任,日常工作比较繁重,其工作成效如何决定着一个地区建筑工程的安全生产水平。由于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城市化建设进程各不相同,每个地区的安全生产工作都有自己的特点。
就拿汕头市澄海区来说,近年来随着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迅猛发展,基本建设的规模不断扩大,而且在工程建设上施工工艺日趋复杂,施工技术要求越来越高,建筑施工现场操作新手不断增加,常常会给安全管理带来一些难以预料的问题和隐患,由此也加大了监管的难度。
因此,安监机构所做的工作不能停留在日常简单而又繁忙的检查上,而是应当有一个清晰的工作思路,针对当前建筑工程市场安全生产存在的问题,处理好安全生产管理远期工作和近期工作的关系,制订出一个整体的规划。规划的制订,要充分考虑好安全与生产发展、安全与经济效益的关系,科学地作出决策,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同时确保一个地区生产建设的安全。另外,应加强调查研究,注意发现安全监管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创新管理方式和手段,不断提高监管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高整个地区的安全管理水平。
总之,要通过归纳总结本地区安全生产的特点,分析存在的问题,吸取其他地区的经验做法,并结合国家的有关政策,制订出相关的监督管理规划,正确引导和规范建筑工程安全生产工作的发展。
二、改进方式,创新思路,建立现代安全生产管理新模式
工程建设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但是当前对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监管应该说还是停留在静态管理上,也就是通过发文件、发通知等简单的告知式进行定期检查。这很不适应新形势发展的要求,必须逐步建立起“以人为本”,以法律制度为基础,以企业安全保证体系为主体,以遏制重大安全事故为重点,以安全培训、合理引导、提高素质为保障的现代安全生产管理模式。
——创新和完善各项制度。
按照《安全生产许可证条例》的规定,建立施工企业安全生产许可证制度,促进企业重视安全生产硬、软件的建设,提高安全防护水平。建立施工企业主要负责人、项目负责人、专职安全员三类管理人员的考核制度,提高他们的安全知识水平和管理能力。同时,建立特种作业人员操作备案制度、生产事故报告制度等,及时掌握每一施工现场安全生产动态。
——创新建筑施工安全的检查监管模式。
改变过去告知式定期安全检查方式,转变为安全巡查和随机抽查为主。要实现这两方面的转变,安监机构必须摆正位置,从思想上完成角色的转变。工作重点要转向监督企业的安全行为上,不能也不应该代替企业的安全员进行工地的安全管理。检查方式要转变为巡查和随机抽查为主,工作要深入细致,检查一个工地就解决一个工地安全管理和安全设施上的问题。通过平时的抽查,促进企业在施工全过程均通过自主的安全管理行为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提高监管效果,增强依法监管能力,使安全生产得到应有的保障。
——加强动态管理。
要坚持“预防为主”,把检查关口前移,重在事前、事中的监督,实行单位工程安全动态考核管理,每月检查一次,并要求施工企业每周检查一次,及时发现安全隐患和事故苗头,最大限度地减少建筑施工过程中重大安全事故的发生。
三、坚持文明执法,切实搞好服务,增强建筑施工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意识
在现实管理工作中,部分建筑企业和个人的安全生产意识相对比较薄弱,在安全生产与经济效益或安全生产与计划工期出现矛盾时,往往选择的是经济效益与工期。对安监部门的监督检查,他们经常采取回避、应付甚至对立的态度,总是找出各种借口或运用各种关系想办法涉险过关。
因此,作为安监机构,在严格执法的同时更要考虑执法的形式和方法,寓执法于服务之中,多采用一种“换位思考”的态度去协助企业想办法解决问题,关键是要达到预期的效果。监督执法也是服务的一种,要端正安监员的思想,真正树立起“管理就是服务”的理念,不要让安监员的监督执法行为与企业对立起来。在执法的过程中,应该“晓之以法,动之以情”,与企业建立一种互信互动的关系,让企业明白自己是安全生产的责任主体,进一步增强法律意识和安全责任意识,自觉地把各项安全管理制度落到实处。要通过沟通和解释,使执法对象理解监督检查的目的最终是保障企业的安全生产,是为企业服务的。例如,可以通过安全监督交底,在工程开工前就将有关的要求和程序向企业进行解释和宣传,避免企业由于不熟悉情况而导致不必要的损失和返工,也就是更多地采用事前预防而不是事后处理的方式。另外,在发现企业的问题时,应主动与企业沟通,帮助企业一起分析问题的成因和防止的办法。通过类似的主动服务,引导企业自主地提高企业安全生产管理水平,从而更有效地促进整个地区安全生产管理工作的发展。
四、加强协调,多方沟通,形成齐抓共管合力
要想做好一个地区的安全生产工作,仅靠安监机构自身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各级政府及有关职能部门的重视、各施工企业的配合,以及广大人民群众的关注和广泛参与。
——要争取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的支持。
目前,对于施工企业的管理主要体现在企业资质方面,每年对企业的资质进行年审,发现问题,才能降低或取消企业的资质,对工程建设施工的过程则缺乏强有力的监管手段。特别是大型工程从总包到分包、到专业分包和劳务分包,层层分包的情况普遍存在,这就不可避免地存在种种弊端,并给安全管理带来诸多的困难。因此,必须切实加大资质检查力度,“保护先进,淘汰落后”,对长期不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的企业和队伍,要坚决清除出建筑市场。要加大对施工队伍的从业人员的管理力度,真正实行队伍和从业人员准入和退出制度。只有这样,安全生产才能走向正确的方向,安监机构的工作才能得到有力的支持,安全生产管理才有保障。
——要争取安全教育培训机构的配合。
目前,在施工现场的操作人员中,90%以上是农民工,安全培训往往不到位或不落实,自我保护意识差,极易产生安全事故。要从根本上改变安全生产的严峻形势、安全事故多发的局面,最重要的措施之一是要提高建筑施工从业人员的安全意识,而要做好这项工作关键就是要抓好安全培训工作。有关的培训机构要对管理人员和作业人员每年至少进行一次安全教育培训,强化对一线人员尤其是特种作业人员、农民工的安全培训教育,从整体上提高本地区建筑施工从业人员的安全管理水平和安全意识。
——要争取村、镇一级政府的支持配合。
安全生产是动态的,安监员不可能天天蹲在同一个工地上。而村、镇一级政府处在农村基层的最前沿,对基层情况最了解,哪里有工程正在施工,是否有报批报建,他们最清楚。因此,要取得农村基层政府的支持,建立起信息沟通的机制,形成区、镇、村三级监管的工作网络,为安监机构实施安全监督管理打好基础。
五、理顺体制,加大投入,建设高素质的监督管理队伍
随着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步伐的加快,基本建设规模越来越大,建筑行业安全监督管理的范围成倍扩大,工作量急剧增加,责任越来越重,而安监机构力量已经严重不足,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
一一管理体制上不够顺。
安监机构仅是一个事业单位,受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委托对建设工程实施监管,从法律上严格讲不是真正的执法主体。
——专业监督人员不足。
由于办公经费的不足,无法安排安监员参加国家、省、市等上级单位组织的业务培训,现有人员在专业技能方面存在着水平不高、业务不精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跟不上形势发展的需要。
——安监经费严重紧缺。
广东省从2003年6月起取消了施工安全监督收费,虽说安全监督经费纳入同级财政预算安排支出,但区财政部门实行差额拨款,只拨给安监机构人员的基本工资,办公经费则与一般行政事业单位相同。而安监机构的工作大部分均在施工现场,车辆和设备的保养使用、安监员再教育等费用开支较大,过少的办公经费难以维持安监机构的正常运行。
中央银行的监管职能 篇7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二条规定了消费者的概念, 学者们据此认为消费者是为满足个人或家庭的生活需要而购买、使用商品或接受服务的自然人。通说认为消费者的特点是:主体是自然人;目的是满足生活需要;行为是购买使用商品或接受服务。按语义逻辑, 金融消费者属于消费者的属概念;且随着时代的进步, 人们也认同金融消费属于生活消费。
综上, 金融消费者和投资者之间实际上形成交叉关系。因本文的讨论重点是证券监管机构对金融消费者的保护, 故金融消费者在本文中指与投资者交叉重叠部分的金融消费者, 即投资者中的自然人投资者。
二、我国证券监管机构对金融消费者的保护
(一) 证监会
证监会做了如下努力:1、鼓励上市公司现金分红, 使更多的金融消费者切实获得利益。2、联合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对金融消费者取得的股息红利实行税收优惠。3、设立中国证券投资者保护基金公司, 该公司在遇到证券公司破产等法定赔偿情形时对证券投资者进行补偿。4、加强对投资者, 特别是金融消费者的教育。如召开座谈会, 与投资者进行面对面的交流;证监会的网站上设有“投资者保护”栏目, 并在网页显著位置写明“保护投资者利益是我们工作的重中之重”, 体现对投资者保护的重视。
(二) 自律监管机构
我国的证券自律监管机构主要是证券交易所和证券业协会。
证券交易所履行自我监管职能, 就金融消费者保护来说, 在上市公司监管方面, 证交所可以制定高于证监会规定的上市标准并核准上市申请, 起到对上市公司的把关作用;监管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 确保重大信息能及时准确公布于众。对会员的行为进行监管, 看会员是否尽到了尽职管理客户的职责。在证券市场交易活动方面, 对违法违规的行为进行监督与管理, 起到保护证券交易安全的作用。
三、我国证券监管机构对金融消费者保护的不足之处
(一) 证监会
证监会对证券活动的监管包括证券发行上市交易等环节。我国股票发行审核采核准制, 证监会审核企业申请条件, 但许多企业却通过虚构利润等手段包装上市。证券交易环节有多种性质恶劣的行为:内幕交易、操纵市场等。证监会往往对相应机构进行处罚, 却没有弥补金融消费者的损失。上市公司在披露信息时披露虚假信息, 使金融消费者遭受损失。证监会监管证券活动的情况不容乐观。
执法手段不足及行权效力弱制约着证监会对金融消费者的保护。若证监会行使调查取证权时遭拒绝, 其只能给予治安管理处罚, 无权采取强制性措施。其行使处罚权时力度过轻, 起不到威慑作用。此外, 《证券法》也未授予证监会代表受侵害金融消费者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的权力。
(二) 自律监管机构
证券交易所独立的主体地位不明确。《证券法》规定证监会有权对证交所的业务活动及章程的制定修改进行监督管理, 说明证交所处于国家行政权力的控制之下, 其行使自己的职权受到限制。此外证交所自律监管效力弱。如证交所的上市监管权来源于其与上市公司签订的民事协议, 为民事权利, 故在上市公司违反协议时惩处的法律效力低。
证券业协会行政色彩较浓, 往往被看做政府机构监管的延伸, 这种情况导致政府监管与自律监管的界限模糊。此外, 证券业协会公布了很多自律性规则, 但是, 这些规则缺乏可操作性和监督实施措施, 既难以具体执行, 也没有行之有效的严格监督执行措施, 使自律监管规则流于形式, 难以付诸实施。这样使得保护金融消费者的措施缺乏实际效益。
四、对我国证券监管机构的改进建议
(一) 完善立法, 建立科学的证券监管体系
首先完善法律行政法规的制定。只有健全法律法规, 授予证券监管机构更充分系统的权力, 才能落实对金融消费者的保护。如规定提高对损害金融消费者利益行为的处罚额度, 并使一些原则性的规定更具操作性。其次, 完善我国的投资者保护基金制度。鉴于我国《证券投资者保护基金管理办法》对赔偿的范围、情形等的规定较为模糊, 可以考虑细化其规定。此外证监会成立有投资者保护局, 亦设有“投资者服务办公室”, 可以考虑出台关于这一机构运作的具体规定。
(二) 增强证监会的执法效力
《证券法》规定证监会具有全面的执法权力。应明确证监会在什么情况下可以行使其法定权力, 使其执法有更大的确定性和权威性。赋予证券监管部门一些更为独立有效的权力, 如扣押权、强制被调查人员配合的权力、代表受损金融消费者提起诉讼的权力等, 增强其执法效力。在监管证券的发行上市交易等环节时, 应更加严格, 在发行时严审相关资质材料, 发现有造假者应予严惩;在交易中及时查处发现应禁止的行为;督促上市公司等做好信息披露工作, 帮助金融消费者把好关。
(三) 加强自律机构的监管职能
《证券法》第8条为加强自律性监管提供了法律依据。应进一步明确证券自律组织的地位, 理清他们与证监会的关系, 确保其独立性以便能更好的发挥其监管职能。其可以和证监会建立协调机制, 明确各自的职能范围, 保证无监管真空地带。另外证监会也应同时监管好自律组织, 当他们自身出现问题时确保有责任主体承担责任。证监会与自律组织及中介服务机构各司其职, 共同形成有效的监管体系, 更好地保护金融消费者的利益。
摘要:近几年, 对金融消费者保护的讨论越来越深入, 但我国理论与实务界并未就这一概念达成广泛共识。本文在理清金融消费者及相关概念基础上, 探讨我国证券监管机构对其保护的现状, 重点是了解不足之处。在此基础之上提出对监管机构的改善建议, 以期使我国金融消费者获得更多的信心和保护。
关键词:金融消费者,证券监管机构,保护
参考文献
[1]张严方.消费者保护法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3:119.
[2]王伟玲.金融消费者权益及其保护初探[J].重庆社会科学, 2002 (5) .
[3]张育军.投资者保护法律制度研究[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 2006:31.
中央银行的监管职能 篇8
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速, 农村耕地弃耕、薄耕、撂荒、流失和缺乏长期性投入, 农民掠夺性经营土地等现象越来越严重。不管以前城镇化的有序推开, 还是现在的全面铺开, 在中央政策的指引下, 地方政府在推进农村城镇化方面都投入了极大的热情、财力和物力, 但随着城镇化的深入, 各地对土地经营、管理和流转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也在不断地向上反映, 如土地产权归属、不同地块价值差异、实施新农村建设后原宅基地的确认等等。的确, 城镇化是我国经济转型的最大潜力, 但推进城镇化从始至终都绕不过农村土地权属这一核心问题。土地以怎样的方式转移所有权, 以怎样的形式经营, 土地增值收益的最终获利者应该是谁等等, 在推进城镇化之前都应尽量考虑周全, 可以避免一些群体性冲突事件的发生, 而且一旦问题出现, 可以有稳妥的解决办法。
一、农村土地流转问题
(一) 一次性补偿并未体现出农民生产资料的全部价值
目前情况是, 农村土地集体所有, 个人无权决定去留。土地非农化的过程往往由村干部小集体决定, 经常出现肥了个别人, 损害一大片的情况。甚至有些村民自始至终都不明白自己突然不能种地了, 突然变成城镇人了, 突然有了一笔收入, 而这笔收入与土地的价值是划不上等号的。保住耕地红线, 其实很大程度上就是保住了这些普通农民的生命线, 但土地红线最终还是保证不了农民根本的合法权益。而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发证工作能够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节约用地制度、提高土地管理和利用水平, 进而保护农民根本的合法权益。
(二) 农民并非真正的受益主体
利益从来就是博弈的焦点。当前“土地财政”依旧是地方政府的主要收入来源, 卖地有立竿见影的效果, 地方政府“土地财政”的惯性思维还一时难以改变, GDP基数不断扩增的压力, 使地方政府对土地的依赖有增无减。在土地红线的刚性要求与城镇化过程中农村土地集约节约及整合之后土地留差的真空地带, 地方政府必然要有所“作为”, 这虽然不能讲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在政策上是相互矛盾的, 但过去对地方政府或官员的政绩考核的核心指标没有真正改变, 新的政府领导要一下接受财政收入猛减速的事实还有困难。2012年中国房地产销售6.4万亿元, 政府、银行获利占总收入的75%, 农村城镇化催生的土地矛盾并不是房地产开发商、扩容企业与农民集体、个人之间的, 而是政府自我调控的失衡。从另一个角度来看, 所谓“钉子户”和房地产开发商其实都是受害者, 双方是在获利总量的25%中间的你争我夺。从表面看政府取得土地收益几乎不承担任何风险, 而房地产商却要为自己的投入能否收回担忧, 因此锱铢必较, 与农民形成对立, 而农民在这场博弈中始终处于劣势, 农民土地经营权价值补偿的利益肯定会受到损失。
(三) 土地价值被低估, 农民合法权益难以保障
虽然农地的确权工作完成了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等确权登记颁证, 但农地流转过程中农民缺乏定价权。农民作为农地流转的主体, 理应有权决定自家农地的流转价格。然而无论是政府征用集体土地, 还是与政府达成的协议价格, 都不是类似土地市场竞争下的价格, 而是变相的政府定价。同时在实际操作中, 农户对农地流转的信息缺乏获取权、知情权、参与权、获得服务与指导权等程序性权利, 信息不对称和暗箱操作使农民在土地流转中处于非对等地位。此外, 农地流转中存在的流转合同不规范、流转价格偏低且各地差异巨大、流转收益无保障、流转纠纷难裁处等问题, 都对农民合法权益造成了严重损害。
(四) 缺乏有效的土地中介评估和有效监督制度, 容易造成利益不公和利益受损
建立农地使用权流转中介组织的作用在于发挥专业机构的优势, 规范和畅通市场交易, 促进农地资源的优化配置。目前我国中西部地区还相对落后, 农地使用权流转主要是农民自发, 缺乏政府或集体组织的协调和服务。土地流转一般都会牵涉到集体土地所有权主体、使用权主体和承包经营权主体等方面利益, 这些利益主体相互间关系复杂, 在缺乏一个中介平台法制规范的维护下, 极容易引发土地纠纷。此外, 落后农村地区的农地流转往往在亲戚、朋友、邻居间进行, 交易成本大, 流转关系不稳定, 同时也限制了土地流向边际产出率高的使用者。加之农民数量多, 人均拥有农地面积少, 在竞争激烈而自身又与市场联系不紧密的情况下, 由于个人或家庭获得土地流转收入较少, 其积极参与市场的动力不强, 在市场交易谈判中也就容易处于不利地位, 最终因与预期存在明显差异, 土地流转失败的可能性较大。
(五) 无地农民后期生计问题堪忧, 容易引发影响社会稳定的事件
当前我国大量政策积极鼓励农村土地流转的出发点, 是通过这一方式实现土地的规模化种植, 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 从而实现真正提高农民收入的目的。然而, 无地可种的农民后期存在十分棘手的就业问题。青壮年农民可以外出就业, 但年老或身体有残疾的农民以及妇女只能留守农村;农村地理地貌并非都适合大规模机械化耕种, 尤其是南方低山丘陵地区, 能实现综合整治的土地比例少, 且需投入的资金高。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命脉, 农业兴, 则国家稳。农村土地确权的根本目的是既保护农民对土地的合法使用权和经营权, 同时还要稳定地发展农业生产, 调动农民种粮的积极性, 增加农民收入, 提振农村消费市场, 为推进多样化的城镇化进程创造条件。
二、财政在土地流转中的监管
(一) 完善农村会计核算, 土地价值及时登记入账
当前我国绝大多数农村均按照中央要求, 延长了30年的土地承包期, 进一步明确了土地的所有权、承包经营权和收益权, 对维护国家、集体和农户利益起到了积极作用。随着社会的进步, 人类的发展, 保护和合理利用有效的土地资源显得越来越重要和紧迫, 将土地纳入账内核算, 是适应这一形势发展的必然要求。按照法律规定, 乡镇农村经营管理部门具体负责集体资产的管理工作。土地作为村集体的一项重要资产, 以前由于未纳入会计核算, 不能清晰反映土地的状况、特征、位置、数量, 主管部门无法行使管理职权。农村土地虽属集体重要资产, 但由于未纳入账内核算, 会计只对流动资产、固定资产和其他资产提供定量信息, 因此不能全面地反映和监督农村资产状况, 影响了会计职能的发挥, 因此乡镇财政所要帮助培训和指导对村社会计人员完善农村土地会计价值核算体系。
(二) 成立农村土地流转中心, 建立农村土地流转服务体系
财政应支持建立农村土地流转服务中心, 村级设立服务点, 建立健全县、乡、村三级服务网络。土地流转服务中心的主要职责是:做好承包经营土地的基础资料整理和土地承包经营权基准流转价评估;接受土地流转双方委托登记和发布土地流转信息;组织土地流转双方商谈, 提供交易场所;委托代办土地承包经营权转包、出租、互换、转让、入股等具体交易事宜;指导流转双方及时签订土地流转合同, 办理土地流转合同的鉴证、仲裁、纠纷调解及立案归档工作。村级服务点设立信息员, 负责收集土地流转的基础信息。通过县、乡、村三级流转服务体系, 建立农村土地流转有形市场平台, 为流转双方提供“一站式”便捷服务。各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农村土地流转的指导、协调、管理和服务工作。县 (市、区) 、乡 (镇) 人民政府和街道办事处农村土地承包管理机构具体负责农村土地流转的合同审查、备案、登记、管理、相关奖励和项目申报工作。
(三) 加大对失地农民职业培训的投入
财政应加大对失地农民职业培训的投入力度, 提高他们的职业技能和水平。大多数的失地农民尚处于接受中、高等职业教育的年龄, 如果政府能够为他们提供良好的职业教育和培训, 他们就能够获得更多的就业机会, 赚取更多的收入, 并用自己的收入来支付职业教育的费用。政府应当从以下方面着手开展失地农民的职业培训工作:根据市场需求, 组织失地农民的职业技能培训;加强职业介绍服务, 疏通中介渠道;加大对失地农民职业培训的经费投入;改进培训方式, 扩大培训效果;加大自主创业培训, 提高失地农民自主创业的能力;围绕农业现代化、产业化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 提高失地农民的农业技能。通过以上培训方式和渠道, 可以使失地农民拥有一技之长, 能够用自己的劳动收入较为顺利地解决未来的生活保障、养老保障等问题。
(四) 建立健全规范的土地征占补偿保障机制
从根本上维护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益, 重要的是进一步深化征地制度改革, 建立合理规范的土地征占补偿保障机制。一是加快土地征用制度改革。严格区分公益性用地和经营性用地, 明确界定政府土地征用权限和征用范围, 充分保障农民对土地的基本权利。二是完善土地征用程序。建立土地征用听证制度和土地征用纠纷仲裁制度, 尊重农民对农地使用权的法律地位。征用农民土地, 一定要在农民自愿基础上按照合法的程序进行协商。涉及群体利益的要征求群体意见, 充分体现被征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三是提高征地补偿标准。不能完全按照农用地内部市场价格确定征地补偿费用。从国际经验看, 农民的土地转为非农用地, 补偿标准应以当时的市场价格来确定, 而且价值评估必须透明。四是加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征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分配使用的监管。全面落实专账核算、专户管理、专项审计和财务公开制度, 严肃查处截留、挪用和侵占征地补偿费行为。五是加快建立被征地农民的就业安置和社会保障制度。努力把完全失地农民统一纳入城镇职工再就业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
参考文献
[1]陈托文.浅谈农村土地流转应当坚持的几个原则[J].农村合作经济经营管理, 2002 (3) .
[2]王悦, 张水仕.抓好土地延包引导土地流转优化资源配置——富顺县土地流转情况调查思考[J].农村经济, 2001 (6) .
[3]曲修珂.关于农村土地流转问题的思考[J].山东农业 (农村经济版) , 2001 (2) .
[4]王林波, 王仁山, 张爱玲.土地流转应注意把握好的几个问题[J].山东农业 (农村经济版) , 2001 (12) .
中央银行的监管职能 篇9
关键词:区域金融风险,防范,地方政府
1 区域金融风险
区域金融风险(Regional Financial Risk)是指在某一区域内,由于部分金融机构或某些金融活动而形成的可能引起各种损失的可能性,其所涉及的范围介于个体金融风险和系统金融风险之间,区域金融风险若处理不当会对系统金融风险直接构成威胁[1]。
经过多年的金融监管体制改革,到2003年成立银监会为止,我国已形成了分工明确、各司其职的五大金融监管机构———中央银行、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和外管局。随着我国区域经济、区域金融、区域金融机构的快速发展,当前的金融监管体制已不适应区域金融监管的要求,不能有效地防范及化解区域金融风险。而地方政府在区域金融的发展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地方政府对区域金融机构的监管在职责和权利上又存在着严重的不对称现象,即地方政府承担了维护地方金融安全的极大责任,但它被赋予的对金融事务的权利及可动用的金融手段却极为有限。
区域性的金融机构为了扩展经营而盲目争取客户,而区域内原有金融机构为留住客户也被迫采取各种优惠措施,这些行为的发生,都加大了区域金融风险。区域金融的发展要受国家和地方两级政府所定经济政策的影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和地方区域经济发展的目标不一定统一,这就使区域金融风险变得复杂化。例如,有些地方政府甚至将银行视为当地政府的职能部门,摊派行为时有发生,对银行贷款的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极少考虑,这些行为都大大加大了区域金融风险的积累。区域金融风险关系到区域经济的发展,区域金融风险处理不当,就会波及区域经济的发展,甚至会诱发金融危机,地方政府对区域金融风险的防范与监管更应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
2 区域金融风险防范及监管现状
2.1 地方政府对区域金融资源的过度干预增大了区域金融风险
区域金融资源的垄断性导致地方政府对市场干预过多,政府色彩明显更使市场的运作机制弱化。无论是银行业还是证券业,其金融资源的垄断性都超过了其他行业,金融市场资源得不到有效配置。适当的政府干预能够降低区域金融风险,但不当的干预或干预过多则加剧了区域金融风险的发生。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地方政府将自己置于区域金融资源配置的中心地位,干预银行信贷等资金的流向,缺乏对金融资源安全性、流动性的认识,加大了区域金融风险的积累。
2.2 区域性金融机构经营规模小、资本充足率低、内控制度低效,道德风险严重
大多数的区域金融机构规模较小,有的资产规模仅有几百万,很难抵御金融风险。区域金融机构的资本充足率普遍较低,如地方商业银行的资本金是由存款转化而来的,不少金融机构的注册资本含有水分等。区域金融机构的内控制度缺乏规范的管理,违规操作屡见不鲜。如国有商业银行的“三查分离”制度,三查都由同一个部门甚至同一个人去做,决策权也基本上集中于少数人手中,没有明确的贷款责任制度。监管环境的不健全更是加重了区域金融机构道德风险。金融创新的发展使金融业的经营环境、经营机制等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只有建立科学、严格的内控制度,才能规范金融机构的运作,防止和减少因内控低效而造成的金融风险。但是,目前我国区域性金融机构缺乏良好的内控机制,内控效率不高,给区域金融及区域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区域金融风险隐患。
2.3 区域金融监管不到位间接为区域金融风险的产生提供了条件
我国已形成混业经营、分业监管的金融发展态势,但目前金融监管仍存在重计划性、行政性的特点,不能适应新形势下金融创新的需要,金融监管不到位。以银行业为例,总行、分行监管机构增加,地(市)中心支行和支行监管机构设置少,基层行难以应付上级行安排的监管工作。地(市)中心支行一般为两个监管部门,需要对口分行8个监管部门和监管办5个监管部门,县支行上面有分行、监管办和中心支行15个监管部门。总分行监管部门实行多头监管和检查,时间紧,任务重,基层行工作处于应付状态,致使许多现场检查流于形式,同时也影响了中心支行集中精力加强对辖区内注册金融机构的监管。并且,“一行三会”所实行的金融监管偏重于监管机构审批,稽核监督也仅限于合规性检查,区域金融监管缺乏系统性和连续性。
2.4 地方政府协调职能未能充分发挥
区域金融风险的监管者与被监管者是主要的博弈双方,它们在监管工作中形成矛盾的主要方面;地方政府是不请自来的第三方,它更多的扮演一个仲裁、调和者的角色。在监管工作中,监管者、被监管者和地方政府都权衡自己的利益成本,从自身利益最大化出发选择对自己最有利的博弈策略。地方政府在监管博弈中可以说是不请自来的第三者,它无需付出成本,不论结果怎样都会赢得各种方式的收益。如果把情讲得下来,金融机构自然会感恩戴德,在支持地方上项目融资中尽最大地努力,政府的威望在金融机构中会直线上升,以后工作中金融机构如不配合,再遇到麻烦政府就不会再予以协调;如果情讲不下来,反正我已尽了最大地力量,心已尽到了。因此在监管的博弈中,地方政府总是站在金融机构的一边又打又压乐此不疲地进行各种形式的协调,扮演一个仲裁者的角色。
2.5 缺乏区域金融风险监管信息系统
行政管理与风险监管没有分开,没有突出法人监管原则,没有建立内部充分共享的监管信息系统。“依法监管”理念不强,监管人员不足,专业水平较低。没有统一的金融监管信息系统,多头向监管对象要报表。在混业经营的条件下,各监管机构根据各自需要,分别向监管对象直接提取数据,这就不可避免地出现多次提取和重复提取的问题,各金融机构对此反应强烈。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1)一些监管人员没能力分析统计部门提供的监管报表以及不能从报表中生成所要的数据;(2)统计部门提供的非现场监管数据时间滞后;(3)没有建立和完善统一的监管信息系统。
3 地方政府的有效职能分析
3.1 公共财政体系下地方政府介入角度的转变与职能的转化
地方政府追求金融业等非税资金来源的原因在于改革开放后地方政府承担的事项和支出大幅度增加,以致正常的税收收入无法满足日益增加的需要。而地方政府支出增长过快的根源则在于市场化改革不彻底,政府承担了一些不该承担的事项,进行了一些不该从事的活动,对经济运行干预过多,由此导致机构膨胀,行政开支增长过快,投资支出比重过大。随着放权让利渐进式改革的推进,中央对金融机构的直接干预减少,但本该下放给金融机构的权力有相当部分被地方政府截留,在追求经济发展和政绩动机的驱使下,地方政府往往倾向于过度干预经济生活。行政干预金融的不良影响往往滞后反映,其初期一般表现为泡沫经济的虚假繁荣,这又助长了政府的短期行为,只有转变政府职能,正确界定政府参与经济、金融的范围,按照“一级事权”给予相应的“一级财权”,建立起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财政体系,才能消减地方政府希望通过干预金融企业而筹集资金的冲动[2]。
3.2 监管职能:实现监管竞争,体现最优监管规则,避免金融缺位
斯蒂格勒提出最优监管规则理论。认为一个国家的监管不能过度,过度了,就把市场扼杀了,没有竞争了。但是又不能不监管。什么情况维持着一种最优监管状态,很难确定。书中证明,使我们大吃一惊:他说美国的证监会在头20多年监管中没有有效制止内部交易。意思是说,有了证监会,证券市场实际上跟原来一样。而且,监管者竞争理论认为,监管者之间也应有竞争。在这点上中国与美国的做法不一样。中国认为一个部门一个监管者,这是最优的。我们把证券监管、保险监管、银行监管分开了。银行业由银监会监管,证券业归证监会监管,保险业归保监会监管。美国一个部门必须有两个以上监管者。银行有三四个监管部门,证券有两个监管部门。不仅有中央监管部门、还有地方监管部门。为什么?它认为监管者也得竞争。如果一个部门只有一个监管人,那么这个监管人肯定腐败,肯定低效率。各国监管模式很不一样,有英国模式、美国模式。但这些模式都体现了重要的一点:监管者要有竞争。现在大家比较赞同英国模式。英国模式是证券、银行、保险全部一家监管,然后跟中央银行分开。这个国家有两个部门:中央银行,监管货币政策,负责支付清算;金融监管,大一统监管,既管银行也管证券、保险部门。我们去英国考察了两年,探索英国模式。现在韩国、日本都学英国模式。我国已由分业经营向混业经营转变,也必须实现监管部门之间的竞争。
地方政府的金融缺位容易导致区域金融风险。地方政府及其所属部门的公职人员由于缺少金融知识和相关金融政策信息,而导致在日常工作中经济行为和政策决策脱离金融的现象,使宏观金融监管政策在基层难以有效发挥作用,进而造成区域金融风险。
3.3 监督职能:监督指导地方金融控股公司及地方性金融机构的改革与发展
地方金融控股公司及区域金融机构的改革有一个因地制宜的原则,区域范围内金融机构的体制改革与发展的重大决策问题,应由地方政府根据全国金融体制改革的精神和方向来负责。包括以政府和所有者双重身份,负责地方政府全资或部分出资的金融机构发展和改革方面的重大决策,负责地方金融控股公司及新的区域性金融机构的组建的指导和协调等工作。这种作用主要应发挥在金融机构改制转轨期间,解决方向性问题,而非介入机构的正常经营与管理。在组建地方金融控股公司过程中,一定要摆正地方政府的位置,处理好市场和政府的关系,既要发挥地方政府宏观管理和服务职能,又要避免政府不恰当的干预[3]。
3.4 帮助职能:帮助区域金融机构实施市场救助
从各国的实际情况看,面临风险及其破产的金融机构和银行的重组或退出都需财政予以支持。如:20世纪80年代末,美国国会拨款1 300亿美元给重组信托公司(RIC),解决了800多家储蓄贷款机构在破产关闭后的债务偿还问题。我国地方政府过去几年在金融机构市场退出或重组方面采取的财政性措施主要有以下几种:(1)注资(再资本化)。(2)地方政府为地方性的金融机构担保,向中央政府贷款,作为金融机构重整或清盘的资金补充。(3)在地方金融机构关闭后由地方财政偿还债务,一般仅支付自然人存款债务,还有的支付信托投资公司的部分外债。(4)税收减免。(5)以在被关闭金融机构的单位存款、财政性存款的“打折”甚至豁免等等优惠条件,换取其他金融机构收购被关闭金融机构的不良资产,从而保证个人存款的兑付[2]。
3.5 协调职能:地方金融办应充分发挥其协调作用
目前,许多省市区都建立了金融服务办公室,在加强与金融机构的沟通、推进地方金融资源整合、维护地方金融稳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金融办配合中央金融监管机构,贯彻执行国家有关金融工作的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同时提出工作意见并组织实施;协助中央监管机构和地方政府有关部门整顿与规范金融秩序,协调与处理金融风险防范和化解工作;推动当地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维护社会稳定;负责地方政府与金融机构及其分支机构的联系,做好配合协调和信息交流。地方金融办在防范与化解区域金融风险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济南金融办合同人民银行及金融监管部门研究拟订全市金融业的发展总体规划,研究制定济南区域金融中心的建设规划及政策措施,配合协助金融监管部门规范化解风险,协调解决金融业发展中应由地方政府解决的矛盾和问题等。
[编辑:郝志敏]
参考文献
[1]李嘉晓,秦宏,罗剑朝.论区域金融风险的防范与化解[J].商业研究,2006(19):17-20.
[2]劳海燕.地方政府参与金融管理实证研究[J].西南金融,2003(12):39-43.
【中央银行的监管职能】推荐阅读:
中央银行国库监管05-31
中央银行的秘密10-01
如何有效的发挥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作用11-09
影子银行的监管研究11-10
简述中央银行的资产负债业务内容10-07
银行监管的权限划分05-24
中央银行票据11-06
中央银行教案11-13
银行业监管的博弈分析06-07
中央银行学总结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