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账户监管协议

2024-07-23

银行账户监管协议(精选8篇)

银行账户监管协议 篇1

银行账户监管协议

甲方:xxx市xxxx批发市场有限公司 乙方:(交易商)

丙方:中国xx银行xxx分行

甲方以驻马店市xxx麻批发市场有限公司中国xxxx网作为第三方交易平台,为乙方提供高效、快捷的电子交易服务。为保障乙方在本协议项下结算账户内的资金划转安全,依据《合同法》、《民法通则》及其他有关法律法规,甲乙双方决定通过丙方协助其进行指定账户的日常监管,经三方平等协商一致,订立账户监管协议。

第一条 账户的开立

第 1.1 条 甲方在丙方开立结算专用账户:

账户名称:驻马店市xxx麻批发市场有限公司账号:***000xxxxx 指定开户行:中国xx银行xx分行文明路分理处甲乙双方同意丙方对该账户内的资金划转进行监管(以下称该账户为监管账户)。

第 1.2 条甲方在丙方开立监管账户时,应提交按《人民币银行结算账户管理办法》规定的开户资料。

第 1.3 条该监管账户只能通过丙方指定的网点办理支付业务,并且不能通过网上银行对外转账服务。

第二条账户的日常监管

第 2.1 条甲、乙方授权丙方对账户进行日常监管,包括但不限于对监管账户的资金转入和转出情况进行了解和记录,根据本协议对账户资金转出进行限制。

第 2.2 条 柜面业务:丙方核对甲方提供的付款凭证中的收款人户名与甲方信息终端中的《交易商资金报表》中的户名完全一致,付款凭证中的付款金额与《交易商资金报表》中的“出金申请”一致,丙方按付款凭证记载事项进行资金划拨。甲方负责维护其系统信息,保证信息准确、真实和完整,丙方不负责监管甲乙双方之间的交易结算过程和交易结果。甲、乙方应在甲方向丙方送达划款单据,丙方划账后的次日核对账务,如有异议须书面通知丙方,丙方如账务划转 7个工作日内未收到甲、乙方书面异议书则视为甲、乙方对该笔账务处理没有异议。甲、乙双方同意以甲方的信息系统中的数据为结算依据,如甲、乙双方之间对交易或其它任何事项有异议,则按照有关约定由双方自行解决。

第 2.3 条 甲方从监管账户向乙方划转资金,必须划至乙方指定的下列账户:收款单位:账号:开户银行:

第 2.4 条对符合监管账户用途的支付,丙方应按支付结算办法规定审核凭证各项要素是否齐全,凭证上加盖的印鉴是否与甲方预留丙方签章一致,加盖的印鉴与预留签章不一致的,丙方应拒绝办理。

第 2.5 条 甲乙双方可对监管账户申请开通企业网上银行查询功能,丙方不受理甲、乙方开通监管账户企业网上银行转账申请。

第 2.6 条 丙方监督甲方不得从监管账户内提取现金。

第 2.7 条 乙方同意甲方在监管账户中可以划付下列用途的资金到甲方其他指定账户:

1、交易手续费;

2、利息收入;

3、交收手续费;

4、买卖双方同时违约产生的违约金。第 2.8 条 甲方应按丙方收费标准支付资金划拨费用。

第 2.9 条 本协议自甲、乙(法人签字盖章,自然人签字)丙三方盖章并经三方法定代表人或受权签字人签字后生效(通过xxxx 下载的本协议文本视同有效文本)。第三条 三方的权利义务

第 3.1 条如按国家有关法律监管政策和有权监管部门要求需调整、取消该专用账户的,丙方有权以书面或在甲方网站上公告等形式通知其他各方进行调整、取消或单方解除本监管协议,并要求其它各方对账户内的资金进行清理。其他各方没有在丙方指定期内清算完毕的,丙方停止对该专用账户的监管。丙方行使上述行为时,不承担任何因调整、取消专用账户、解除本监管协议而引起的任何责任。丙方对本协议第 2.7 条所涉及的转出资金用途,只作书面审查。

第 3.2 条 甲、乙方未行使或部分行使或迟延行使本协议项下的任何权利,不构成对该权利或任何其他权利的放弃或变更,也不影响其进一步行使该权利或任何其他权利。

第 3.3 条 甲、乙方有下列情形之一,应当及时书面通知丙方:

(一)甲乙双方合同协议到期;

(二)甲乙双方合同发生重大变化;

(三)甲乙双方任何一方涉及或可能涉及重大经济纠纷、诉讼、仲裁、监管账户资金被他人强制执行或依法冻结;

(四)甲乙双方任何一方破产、歇业、解散、被停业整顿、被吊销营业执照、被撤销工商登记;

(五)甲乙双方单位名称、章程、营业地址、电话、法定代表人或负责人等发生变更。甲、乙方应在发生上述情形时三天内立即书面通知丙方。

第 3.4 条 本协议所指丙方的监管账户监管责任仅限于本协议约定的内容,对于甲、乙双方超出该条内容的各种要求,丙方有权拒绝,并概不承担责任。如本协议项下被监管账户被公安局、法院、检察院等执法机关依法采取查封、冻结、扣划等保全措施,丙方不承担任何责任。

第 3.5 条 甲方未经丙方同意不得将账户内的资金以任何形式对外提供质押,否则丙方有权拒绝办理有关手续。

第四条 违约的处理

第 4.1 条 本协议生效后,任一缔约方不履行或不完全履行本协议下的任何义务,或违背其在协议项下所作的任何陈述、保证与承诺的,即构成违约。因此而给对方造成损失的,应予赔偿。丙方应严格履行监管义务,若未按本协议约定的监管义务,使甲方从柜面提取现金或转账给乙方造成损失的,由丙方赔偿乙方损失。

第 4.2 条本协议任一缔约方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承担因此引起的额外费用和损失;

(一)未按本协议约定做出相关通知或通知内容与事实不符的;

(二)在正常工作时日内,拒绝接受对方依本协议做出的通知的。

第五条生效、变更和解除

第 5.1 条本协议自缔约方签署之日起成立,自甲方在丙方开立监管账户之日起生效。

第 5.2 条 本协议自生效之日起,有效期至甲、乙双方签订的入市协议书到期日为止。甲、乙双方应在协议终止日前对相关资金进行清理,并负责在解除合同之日起 3 天内将该事项书面通知到丙方。

第 5.3 条 本协议的任何变更均应有缔约各方协商一致并以书面形式做出补充协议,补充协议与本协议具有同等法律效力。补充协议生效前本协议依然有效。

第 5.4 条本协议任何条款的无效或不可执行,不影响其他条款的有效性和可执行性,也不影响整个协议的效力。

第 5.5 条本协议的变更和解除,不影响缔约各方要求赔偿损失的权利。本协议的解除,不影响本协议中的有关争议解决条款的效力。

第六条争议解决

第 6.1 条本协议的订立、效力、解释、履行争议均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在协议履行期间,凡由本协议引起的或与本协议有关的一切争议、纠纷,当事人可以协商解决,也可以直接向甲方所在地法院提起诉讼。

第七条 决定的其他事项

第 7.1 条 甲方书面授权丙方指定人员进入甲方交易系统查询乙方相关信息。

第 7.2 条。第 7.3 条。第八条附 件 第

8.1 条 本协议附件是本协议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与本协议正文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第 8.2 条 本协议的附件包括:附件一:附件二:

第九条附 则

第 9.1 条 本协议正本用中文书,一式三份,甲、乙、丙方各执一份,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甲方(盖章): 负责人或代理人(签字):

乙方(盖章): 负责人或代理人(签字):

丙方(盖章): 负责人或代理人(签字):

签订日期: 年 月 日

银行账户监管协议 篇2

2006年, 金融危机初露端倪, 历经一年多的扩散, 其影响范围已由美国扩散到全球重要的金融区域, 促成了影响全球经济的金融风暴。这显然是逐利本性的体现。每个金融机构为了自身的利益盲目推出金融产品, 对其中风险因素全然不顾。金融创新亦然能获得更大的利润, 同时也可在金融战场上获得一个固有地位给予保障。但一旦风险爆发后果不可想象。另外, 导致此次金融危机也由于政府监管的失利和金融手段的无节制操作。

《新巴塞尔资本协议》的不完善也是导致金融危机爆发的间接原因之一。因此为了应对当今世界经济迅速变化这一特点有必要出台新的危机处理办法。《巴塞尔协议Ⅲ》的发布则为补充和完善旧协议从而提高银行抵御经济波动和金融震荡的能力, 提升全球银行体系的可靠性。

二、《巴塞尔协议Ⅲ》制度的创新

(一) 增强银行资本状况的披露

有效的市场约束机制需要监管信息、手段、方式方法的正确, 建立有效的评估制度以及事前预防机制, 保证被监管对象的事前信息了解。《巴塞尔协议Ⅲ》规定了严格的信息披露制度, 信息披露有利于银行经营信息能够及时地被外界了解, 将增强监管机构以及社会公众的知情权。在健全的信息披露的环境下有利于形成社会监督的良好氛围, 增强社会公众对于银行机构的监督。最后, 对于被监管者而言, 信息披露有很强的威慑力将有可能因被监管者导致的经营风险降到最低。

(二) 政府监管和市场约束并重

次贷危机的爆发不是偶然的事件, 它源于国际金融市场和银行体系的监管失效。因此, 新一轮的资本监管制度《巴塞尔协议Ⅲ》主张注重政府监管的同时进一步强化市场约束的作用, 以便通过平衡政府、金融机构、市场参与者三方的力量, 有效维护金融市场的稳定。在实践中, 银行监管活动往往由政府、银行、市场三方共同参与, 只有三者形成有效的制约关系, 银行处于市场压力下加之政府的监督, 银行的经营会为之谨慎, 对于银行体系的稳定才有保障。其中, 市场约束对于健全稳定的资本监管制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它是依靠市场参与者的力量而非政府以此来促进银行机构高效率、可持续的发展。

三、《巴塞尔协议Ⅲ》对我国银行监管制度的影响

(一) 我国金融产业在《巴塞尔协议Ⅲ》下的影响

由于我国银行产业一直处于政府的严格监控下, 因此对于《巴塞尔协议Ⅲ》中的资本充足率指标, 我国银行业同欧美国家银行相比较, 处于优势地位, 这对于我国银行业产生波动较小。另外我国银监会的设定监管制度较之国际监管制度更为严格。当然这可谓一把双刃剑, 一方面稳固的监管制度有利于我国银行业的稳定发展, 但是另一方面严格的资本充足率可能会影响我国银行业信贷业务发展前景。

(二) 我国银行监管机制的缺陷

1978年我国开始进行经济改革, 市场经济逐步渗入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体制中, 市场经济体制经过近四十载的不断发展, 目前我国金融体制框架基本构成, 但由于金融体制相对于工业、农业改革来说, 仍然处于落后状态, 政府部门经常对金融体系进行计划与行政色彩的干预, 这从侧面说明政府对金融体系的运行仍缺乏有效的市场化手段。因此, 我国金融体制在自身改革的同时应根据自身经济的实际需求来对金融进行监管, 保障我国经济稳定发展和金融体制的整体稳固。另外, 由于我国经济发展策略是以出口为导向, 这种策略有利有弊, 它可促使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也易和贸易伙伴发生纠纷。

(三) 健全我国银行监管制度

1. 我国外部监管制度与国际监管的同步化

在后金融危机时代, 为了更好地应对金融风险, 各个国家都清晰的认识到监管体系应具备事前预测机制和事后应对机制二者相统一。同时, 在国际金融监督界也开创了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这一银行将在全球范围内被联合监督, 并由国际组织对其进行稳定性评估。这对于我国银行监管界有指导性作用, 我国银监会与国际制度相统一, 基于此对我国监管理念进行提升, 依据《巴塞尔协议Ⅲ》的思路对我国监管标准进行转变。例如, 2010年始, 我国银监会区别对待大型银行同小型银行的附加资本的要求, 确立了我国监管机构与时俱进的理念。

2. 我国银行内部治理制度的具体化

我国银行内部治理制度应在国际监管制度下进行不断更新, 具体来讲在以下方面尤为重要:一是对于商业银行内部信息的通畅性要不断加强, 其中对于银行的各类项目的完整性、真实性、正确性给予保证, 这对于管理层面进行分析十分重要;公民的信任能促进银行快速发展, 而这需要公民了解其运营状况, 透明度就显得尤为重要, 至此银行对于信息的通畅性要有所保障;二是, 内部信息的公开化需要一个良好的传递机制, 银行应有一套健全的信息传达机制, 工作人员也应熟悉, 保证管理人员能够及时、准确获取信息作出回应。此外对于信息的利益相关方采取措施进行干预时, 监督管理机制应有效阻止并给予反馈, 防止信息得不到有效传递。

参考文献

[1]李仁真主编.国际金融法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4.

银行账户监管协议 篇3

关键词:巴塞尔协议;资本监管;商业银行

一、引言

从1988年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颁布第一部《巴塞尔协议》正式版本以来,经过若干年的不断地补充修改完善,这部协议俨然已经成为国际银行业普遍遵守的准则。发展到到今天,这部协议已经颁布了三个版本,而这三份协议也分别代表了第一、二、三代资本监管的发展。本文将跟随巴塞尔协议的修订历程,对国际银行业资本监管理念的发展进行研究,以为我国商业银行的资本监管提供参考。

资本是银行及其稀缺又珍贵的资源,在未来的发展中银行的资本势必会面临更加严格的监管,总结国际银行业对于资本监管的变迁,旨在分析对我国银行业产生的影响,以能给我国的商业银行做出部分参考。

二、巴塞尔协议的发展过程

(一)1988年巴塞尔协议Ⅰ:资本和风险

在经济全球化和金融创新发展的初期,对于银行的资本没有一个明确的规定,各国监管当局完全凭借主观意识判断各银行的资本水平。1974年美國富兰克林国民银行(Franklin National Bank)和德国赫斯塔特银行(Herstatt Bank)的倒闭促使了巴塞尔委员会的成立和巴塞尔协议的产生。

1988年7月,巴塞尔委员会签订并公布了《统一国际银行资本计量和资本标准的协议》,即巴塞尔协议Ⅰ。巴塞尔协议Ⅰ由四部分组成:资本的构成、风险加权资产的计算、标准化比例的目标、过渡期和实施的安排。并把银行的资本分为核心资本(也称一级资本)和附属资本(也称二级资本)。这一协议确立了国际统一的银行风险管理标准,明确了银行资本的构成,根据资产负债表上的不同种类资产和表外业务项目确立不同的风险权数,规定了资本与风险资产的目标比率。把资本对风险资产的标准比率规定为8%,其中,核心资本对风险资产的比重不低于4%。

巴塞尔协议Ⅰ首次确立了资本的构成,将资本和风险联系起来,规定资本对风险资产的标准比率为8%,核心资本对风险资产的比重不低于4%,这样建立起资本和风险两位一体的资本充足率管理机制,协议将不同风险资产配以不同的风险权重,使同样规模的资产可以对应不同的资本量,用充足的资本来确保银行的抗风险能力,从而保证银行的稳健经营和发展。巴塞尔协议Ⅰ本着稳健和充足的理念对全球银行的资本监管起到了非常重要的开端作用。

(二)2004年巴塞尔协议Ⅱ:风险资产和全面风险管理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银行业的发展和创新与日俱进,国际银行监管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只考虑信用风险而忽视其他风险的巴塞尔协议Ⅰ无法有效约束资本套利等问题,而且在银行资本和风险资产比率基本正常的情况下,以金融衍生产品交易为主的金融市场风险频频发生,仅仅依靠资本充足率已经不足以充分防范金融风险。

2004年6月,巴塞尔委员会颁布了《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即巴塞尔协议Ⅱ。巴塞尔协议Ⅱ的三大支柱是:资本充足率、监管部门的监督检查和市场纪律。其中,新资本协议仍然将最低资本要求视为保证银行稳健经营的中心因素,有关资本比率的分子(资本构成)不变,8%的最低比率保持不变,对风险资产界定修改,分母由原来的单纯反映信用风险的加权资产加上了反映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的内容,实施全面风险管理。而且将监管部门的监督检查和市场纪律纳入资本监管,是希望金融监管当局要对银行的评估进行检查及采取措施确保商业银行有合理的内部评估过程,并鼓励市场纪律发挥作用,使市场参与者掌握有关银行的风险轮廓和资本水平等信息。旨在保证良好的市场纪律同时加入监管部门的监管,以三大支柱共同保证银行业的稳健发展。

巴塞尔协议Ⅱ在巴塞尔协议Ⅰ的基础上确立了新的资本框架,在资本约束原则不变的条件下,扩大了资本计算中对风险资产的覆盖,巴塞尔协议Ⅱ的三大支柱即是它的核心思想,在风险识别的基础上提高风险计量的准确度,它修改了巴塞尔协议Ⅰ中只考虑信用风险的不足,而将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也纳入了风险资产的计量。巴塞尔协议Ⅱ通过三大支柱提出了全面风险管理的思想,一方面采用标准法、内部评级初级法和高级法来提高对于信用风险的计量,另一方面明确提出将操作风险纳入资本监管的范畴,即操作风险将作为银行资本比率分母的一部分,并为此也提供了基本指标法、标准法和高级计量法三种方法来衡量操作风险。这些新方法使得对银行风险资产的评估更有意义。它强调的是对分母——风险资产的计量,除去信用风险加权资产外,加入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

(三)2010年巴塞尔协议Ⅲ:资本和安全

进入21世纪金融创新层出不穷,市场竞争也日益激烈,金融衍生品的多样化也使得银行资本监管的难度加大。2007年开始爆发的全球性的金融危机暴露出许多银行业监管体系中的不足。因此2010年9月,在瑞士的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管理层会议上,27个成员国的中央银行代表们一致通过了关于加强全球银行体系资本要求的改革方案,这意味着巴塞尔协议Ⅲ的正式诞生。

巴塞尔协议Ⅲ对之前协议的创新主要表现在一下几个方面:作为核心的一级资本(普通股和利润留存)充足率的最低要求从原来的2%提高到4.5%,一级资本充足率由原来的4%提高到6%;同时要求银行建立不低于2.5%的资本留存缓冲资本(Capital Conservation Buffer)和0%-2.5%的逆周期超额资本,同时引入系统重要性银行和流动性监管指标,系统重要性银行必须有1%的附加资本,从而降低大而不倒带来的道德风险,用流动性覆盖比率(LCR)和净稳定融资比率(NSPR)流动性风险状况监管与银行相匹配的满足最低限额的稳定资金来源。从而来提高银行业的资本质量和应对系统性风险的能力。

巴塞尔协议Ⅲ在新的现实经济背景的条件下借鉴巴塞尔协议Ⅱ的核心思想,对银行的资本监管又做了一次完善。规定银行的核心一级资本由原来的2%提高到4.5%,并且要求商业银行持有2.5%的資本留存超额资本,这使得核心一级资本的要求达到了7%。重新界定监管资本,大大提升了核心资本要求,原来的附属资本概念被弱化,对资本扣减要求进一步严格,全部从核心一级资本中扣除。无论是从宏观审慎方面还是从微观审慎方面,银行的资本要求都被大大提高。巴塞尔协议Ⅲ的核心思想是对分子——资本的计量,诸多资本条款都是要求增加资本,这也反映了在经历了从30年代以来最严重的金融危机后国际银行业对资本监管的又一次加强。

巴塞尔协议Ⅲ是全球金融危机的产物,反映了国际银行组织对银行自营交易、衍生品和资产证券化等银行活动的更高资本要求,它强调了宏观审慎监管和微观审慎监管的结合,以确保银行在最低资本监管的基础上提高抵御系统性风险的能力。

四、结束语

三代巴塞尔协议的发展所带来的国际银行业资本监管理念的发展是本次课题重点研究的对象,每一次修改和补充都是根据当时的国际金融环境进行的,它对不同时期的不同监管措施有着极其重要的指导作用。

国际银行业资本监管理念的发展尽数体现在巴塞尔协议的发展之中,它的每一次修改和补充都是根据当时的国际金融环境进行的,因此它一直都是国际银行业共同遵守的资本监管国际准则,对各国的监管部门来说,银行业的资本监管是必不可少的。资本是银行及其稀缺又珍贵的资源,所以在未来的发展中银行的资本势必会面临更加严格的监管。尤其对我国商业银行来说,如何增强资本质量,进行有效的资本补充,以在日益复杂的国际金融环境中保持良好的竞争力,这都是需要我国的监管部门和银行业共同思考的问题。

主要参考文献:

[1] 罗平.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研究文献及评书[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4

[2]梅良勇,刘勇.巴塞尔协议Ⅲ的资本监管改革及其影响分析[J].金融理论与实践,2010(12)

[3]杜婷.巴塞尔协议Ⅲ政策影响研究[J].金融发展评论,2011

[4]钟伟,谢婷.巴塞尔协议Ⅲ的新近进展及其影响初探[J].国际金融研究, 2011(3)

[5]宁喆敏.“中国版巴塞尔协议Ⅲ”对银行业的影响[J].开放导报,2012(2)

[6] 冯乾,侯合心.资本监管改革与资本充足率——基于巴塞尔协议Ⅲ的上市银行分析[J].财经科学,2012(2)

[7]宁喆敏.巴塞尔协议Ⅲ的变革及其影响分析[J].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36(3)

[8]巴曙松,金玲玲.《巴塞尔协议Ⅲ》下的资本监管进程及其影响[J].西部论丛, 2010(10)

资金账户监管协议书 篇4

住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邮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法定代表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方(资产受托方):_________________

住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邮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法定代表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丙方(资产监管方):_________________

住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邮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法定代表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为确保_________、_________签订_______年_______字第_______号资产管理委托合同(以下称为“合同”)的履行,甲乙丙三方经协商,签订本协议书,约定甲乙双方授权及限制事项,并由丙方根据约定事项进行监管。

第一条甲方在丙方开立资金帐户(资金帐号:________),并存入资金人民币________元。乙方自愿转入资金或证券市值人民币________至甲方帐户(下称“监管帐户”),作为对甲方所委托资产的本金及约定收益的保证。甲乙双方保证该资产合法性。

第二条本协议监管期限(即帐户锁定期间)______________,自______年_____月_____日至______年_____月_____日止。

第三条甲方资产年收益率_________,收益计人民币_________(¥:________元),收益按季度支付,甲方可以在 ______年____月_____日、__________年_____月_____日、_________年_____月_____日、_________年_______月_____日从监管帐户每次转出收益款人民币________(¥:_________元),在______年 _____月_____日转出本金_________万元。(甲方取款时须凭加盖双方印章的取款单)

第四条帐户锁定期间,甲方委托乙方在其资金帐户对应的股票帐户内进行有价证券买卖交易活动,帐户资金密码由甲方管理。

第五条甲方在丙方开立的上述帐户在锁定期间,必须在丙方办理股票指定交易。三方中任何一方不得单方面提取现金、转托管、撤销指定交易等。本合同第七、八、十条情形出现则按相应规定执行,三方予以同意。

第六条监管帐户应完全用于深圳、上海两地交易所买卖a股股票,基金、上市有价证券(包括债、国库券)及新股申购。帐户锁定期间,乙方指定代理人___________,身份证号码:_________作为合法的.交易指令操作人员,甲方和乙方对该人员在上述规定的交易范围内的一切操作行为予以认可。丙方鹫对上述帐户进行监管,在交易过程中发生操作人员违规操作的行为应及时制止,否则,丙方应对由于违规操作造成的损失承担赔偿责任。若甲、乙方任何一方要从该帐户中提取现金、转托管、撤销指定交易等,必须按照本协议有关约定条款办理。

第七条本协议期间,当监管帐户的总资产之和(股票市值按通知前一天收盘价及股票数量计算)降至_________(警戒线)以下时,丙方应于次日开市前通知甲、乙双方。乙方应于次日证券市场收盘前追加保证金,使甲、乙两帐户中的总资产补足至_________。当总市值降至_________ (平仓线)以下时,甲方有权对监管帐户进行处理,包括对证券进行平仓及提取相当于资产委托管理合同标的本金壹仟万元及约定收益款的资金。出现前述情形时,丙方负有通知甲、乙双方的义务,乙方自愿接受平仓的一切后果,并不得以任何理由(包括价格低等)向甲方、丙方索赔或提出抗辩。

第八条乙方不得因偿还债务或其它原因与任何第三者签订有损于甲、丙方利益的任何合同或协议文件。否则,甲方有权终止本协议,并用事先提供的卖出委托单和取款单对帐户进行处置,提取资产委托管理合同的本金及收益款。

第九条帐户锁定期间,除本合同第七、八、十条情形出现,丙方不得无故擅自操作监管帐户,否则,丙方应负赔偿责任。

第十条在本合同到期之日前,因发生政策因素及其他不可抗力因素,致使甲、乙方无法正常继续执行本协议,甲方有权按资产委托管理合同约定条款取回本金及收益,本协议终止。

第十一条甲、乙、丙三方责任

1.甲方保证甲方帐户资产合法性、在本协议有效期内不得抽回本金。乙方同意甲方指定 _________(身份证号码:_________)为合法监控人员,负责查询监管帐户资产,甲方有义务对乙方操作情况保密。监管帐户出现本协议第七、八、十条情形,甲方应及时采取有关措施,因甲方不及时平仓而造成损失,由甲方自行承担责任,丙方不承担任何赔偿责任。甲方行使处分权时,指派人员应持乙方盖有预留印鉴的书面文件及指派人员身份证原件,丙方即给予办理(预留印鉴由双方共同约定)。

2.丙方有义务按本协议的要求,履行监管职责。监管期内,丙方有义务对监管帐户进行实时监控,将监控情况于每周五下午收市后告知甲、乙双方,并根据甲方通知接受甲方对监管帐户资产市值临时查询。当监管帐户资产出现本协议第七条约定情况,如因为丙方未按本协议及时履行通知义务而对甲方本金或收益造成损失,丙方对损失部分承担赔偿责任;因本条监管职责以外的原因(如司法机关采取强制执行措施等)而造成的损失,丙方概不负责。

3.甲方按本协议第三条约定支取收益及本金时,乙方保证帐户上有相应的足额现金,否则,甲方有权凭双方预留的委托单对监管帐户进行处置,直至帐户现金余额足以支付甲方按规定所需支取的金额。如因此造成损失,由乙方负责。乙方对此不得提出异议。

4.资产管理合同期满,甲方有权取回约定收益及本金,超出甲方本金及应得收益部份的资产归乙方所有。若任何一方不按时进行本益结清,则丙方有权根据协议约定的收益分配比例,对监管帐户进行处置,包括对证券进行平仓及提取帐户内资金进行本金收益结清,以保护双方合法权益。

5.甲、乙方在解除资产委托管理合同责任的同时,应负责立即通知丙方,本监管协议随之解除。

第十二条以上授权及限制事项三方应共同遵守,任何一方不得违约,若违反本协议,由此产生的一切损失由违约方承担,并追究相应的法律责任。

第十三条本合同提供住所为甲、乙、丙三方通知送达法定地址(三方亦可另行约定地址及其他通讯方式),通知可以采取直接送达或者邮寄、传真方式送达。

第十四条甲、乙双方_________年_________月_________日签订的《资产委托管理合同》是本协议书附件。

第十五条本协议一式三份,甲、乙、丙三方各执一份,经三方法定代表或授权代表签字、盖章后生效。

甲方:_______________(盖章)

法定代表人:_________(签字)

_________年________月______日

乙方:_______________(盖章)

法定代表人:_________(签字)

_________年________月______日

丙方:_______________(盖章)

法定代表人:_________(签字)

单位银行结算账户管理协议 篇5

甲方(存款人):

乙方(开户银行):

根据《人民币银行结算账户管理办法》和甲方提出的申请,乙方同意为甲方开立存款账户,户名为,账号为。为明确双方的责任,现签订协议如下:

一、甲乙双方承诺遵守《支付结算办法》,《人民币银行结算算账户管理办法》、《现金管理暂行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办理所有支付结算业务。

二、甲方的义务:

1、按照《人民币银行结算账户管理办法》的要求提供相关开户资料,并保证开户资料的真实、完整、合法;

2、按规定使用银行结算账户;

3、开户资料变更时在规定的期限内及时通知银行;

4、按规定使用支付结算工具;

5、按规定支付服务费用;

6、及时与乙方核对账务;

7、销户时应交回开户许可证、各种重要空白票据和结算凭证;

8、按照《人民币银行结算账户管理办法》的规定及时办理开户资料的变更手续或者账户的撤销;

9、甲方自行承担因违反人民银行的有关规定和未正确履行上述义务造成的资金损失。

三、乙方的义务:

1、及时准备办理支付结算业务;

2、依法保障甲方的资金安全;

3、依法为甲方的银行结算账户信息保密;

4、及时与甲方核对账务;

5、因违反上述义务给甲方造成损失的,按照人民银行有关规定及有关法律法规承担责任;

6、乙方在为甲方办理销户手续后,双方的权利义务关系解除;

五、在合同履行过程中发生争议,可以通过协商解决;协商不成的;按照以下第种方式解决:

(一)向乙方所在地人民法院起诉;

(二)提交仲裁委员会(仲裁地点为),按照申请仲裁时现行有效的仲裁规则进行仲裁。仲裁裁决是终局的,对双方均有约束力。在诉讼或仲裁期间,本协议不涉及争议部分的条款仍须履行。

六、本协议经甲方法定代表人(负责人)或授权代理人签字并加盖公章及乙方法定代表人(负责人)或授权代理人签字并加盖公章后生效。按照有关规定账户开立需要人民银行核准的,本协议经甲方法定代表人(负责人)或授权代理人签字并加盖公章及乙方法定代表人(负责人)或授权代理人签字并加盖公章且经人民银行核准后生效。

甲方(公章)乙方(公章)

法定代表人(负责人)负责人

或授权代理人(签字)或授权代理人(签字)

银行账户监管协议 篇6

分享到: 0发表时间:2013年5月29日18:7:

43摘要:近年来,账户监管业务作为商业银行的一种中间业务品种,既可以为商业银行带来稳定可观的存款,又能带来不菲的中间业务收入,因而日益受到商业银行的青睐,对其市场份额的竞争也日益激烈。一些银行为了争揽此业务,不顾自己的承受能力而盲目承诺,忽视了其中蕴含的巨大法律风险。本文试对近年来账户监管业务新出现的法律风险作初步探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账户监管;法律风险

一、账户监管业务概述

账户监管业务是指开户银行接受当事人委托,按照监管约定,对指定账户或资金进行控制、监管的一种协议行为。此类业务涉及到的当事人往往比较多,其监管的对象、监管的方式也多有不同,而不同的监管对象、不同的监管方式产生的法律结果也有差异。

(一)账户监管业务的当事人

其当事人主要分为监管人、被监管人(监管账户持有人)、监管银行。有时,被监管人为了自己有效使用监管账户,而与监管银行签订相关监管协议,此时,监管人与被监管人合二为一。

(二)监管对象

一般而言,监管对象分为监管账户和监管资金。在监管账户的情况下,需要被监管人在监管银行开立一个新的账户,或者指定已经开立的账户,作为监管账户,监管银行对于监管账户中的资金进出,尤其是对监管账户中的资金支出进行监管。资金监管,一般是对于为了特定目的与用途而存在的特定资金进行监管。在资金监管中,最重要的是对资金的流向、用途的监管。由于监管资金总是以相应的账户为存在的载体,故账户监管与资金监管有时存在重合之处。

(三)监管方式

监管方式因监管当事人以及监管对象的不同而有所区别。

从当事人角度看,在监管当事人为监管人与监管银行的情况下,监管方式主要表现为:监管银行凭监管人的授权支付令,控制监管账户中的资金支出。在监管当事人为监管人、被监管人、监管银行的情况下,监管方式主要表现为:被监管人如需从监管账户中支出资金,必须事先取得监管银行的同意;监管银行凭监管人同意的相关文件,方能允许被监管人从监管账户中支出资金。监管银行同意的相关文件,又因个案的不同而有不同的表现方式。

从监管对象角度看,监管方式主要表现为两种:一是对于监管账户中的全部资金支出进行监管;另一种则是对于监管账户中的一定限额之上的资金支出进行监管,而对于限额之下的资金支出,可以由被监管人自行支用,不受监管协议的约束。

二、账户监管行为的法律性质和存在的法律风险

(一)法律性质

1.委托代理行为。银行作为监管人的委托代理人,依据监管人的书面授权委托或者监管协议的约定,行使代理监管职责,其代理的法律后果由委托人承担。代 1

理人因代理失职或代理过错而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同时根据民法的相关规定,银行在监管期间,无代理权、超越代理权或代理权终止后仍然为之所产生的法律后果,则由银行承担。

2.担保行为。某些时候,银行对账户监管义务的承诺还构成了保证担保行为。如《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二十六条规定:“第三人向债权人保证监督支付专款专用的,在履行了监督支付专款专用的义务后,不再承担责任。未尽监督义务造成资金流失的,应当对流失的资金承担补充赔偿责任。”从上述规定可以看出,最高人民法院司法解释将“保证监督专款专用”的行为明确界定为保证担保行为。

(二)法律风险

通过上述对银行账户监管行为法律性质的分析,结合实践中银行实施账户监管行为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银行账户监管行为存在的法律风险主要表现在如下几点:

1.监管对象与监管方式不明确,银行义务被无限放大。部分监管协议未对监管对象、监管方式作明确的界定,只简单地约定了监管银行对于监管账户进行监管。例如:监管银行是对账户,还是对特定的资金监管;是对监管账户中的资金收入,还是对资金支出抑或对二者都进行监管;是对一定限额之上的资金收支,还是对全部资金收支行为进行监管;是对资金的用途,还是在其他方面进行监管等等,都未进行具体明确的约定。这种既不分监管对象又无监管标准的、笼统的、大而化之的表述方式,将使监管银行的监管义务被无限放大,只要监管人认为任何一笔账户中的资金支出或者监管资金的支用不符合监管协议约定,监管银行均需承担相应的责任。

2.银行履职标准未作清晰的界定,发生纠纷时极易担责。从委托代理的角度看,代理人的权限、代理职责、免责标准等均为委托代理行为的核心内容,必不可少。从担保角度看,判断银行是否履行了“监督支付专款专用”义务的标准,尤其需要在协议中明确做出约定。现实中由于监管协议中对监管对象、监管方式约定不明,导致对银行履职的标准也未作约定,或者约定模糊,一旦账户资金出现异常,产生损失,银行将难逃其责。

3.监管义务过重,银行在实践操作中难以履行。一些监管人为了转嫁资金控制过程中的风险,往往在协议中规定了苛刻的银行监管条款。如要求银行不仅对结算凭证、授权支付令等书面文件进行形式审查,还要对文件的真实性、有效性、合法性负责;不仅要对票据要素、资金用途进行审查,还要对票据项下的基础合同的真实合法性甚至履行情况进行审查;更有甚者,协议还直接将银行与被监管人捆绑在一起,要求银行对被监管人的违约、过错等行为承担连带责任。面临如此苛刻的条件,一些银行机构为了争揽该项业务,不顾自身的履行能力,置巨大风险于不顾,盲目签订协议。

4.监管协议存在法律漏洞,易被对方当事人钻空子。银行的账户监管能力是有限度的,事实上,银行真正能监控的也仅限于柜面结算方式,以下情形如果没有特别约定或事先采取防范措施,银行是无法监控的:(1)被监管人通过网上银行、电话银行、手机银行、电子自助设备等非柜面途径转移、提取款项的;(2)被监管人通过向第三人签发不符合监管用途的汇票、支票,第三人持票要求监管银行付款的;(3)司法机关强制性查询、冻结、扣划的。实践中,上述情形多未引起银行的注意,也未在监管协议中将其作为银行的免责条款,在操作上也未采取特别的防范

措施,致使被监管人很容易逃避监管,转移资金。除上述情况外,还有部分监管协议未对银行的监管期限做出限定,致使银行对账户的监管义务长期处于不确定状态,等等。

三、防范账户监管行为法律风险的措施

(一)建立专业化的审批机制,结束账户监管业务管理无章可循的状态

长期以来,账户监管业务少有被作为银行的一种产品来对待,对其也未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加以规范,除某些银行机构因对外签署协议需要报法律部门对协议审查外,此项业务的开展并不需要任何部门审批,因而各银行机构对此项业务的开展和管理随意性很大,这是造成当前账户监管业务存在诸多法律风险的根本原因。故建章立制、加强管理是当前商业银行防范法律风险的当务之急,也是治本之策。解决此问题可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将账户监管业务作为银行中间业务的一个产品进行管理和考核,归口相关部门管理,并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加以规范。另一方面,建立账户监管业务的审批机制。在银行内部组建专业化的审批组织,由该组织对账户监管业务的准入、监管内容、履约能力等方面进行审批。

(二)统一规范监管协议文本,准确界定银行监管义务范围

1.由银行内部的法律部门牵头,根据监管业务品种的不同,分门别类,组织制定账户监管协议格式文本,供银行机构开展此项业务时参照使用。

2.对使用非标准格式监管协议文本的,要谨慎制定文本条款。对文本内容,不仅要明确监管对象、监管方式,而且还要对银行履职标准进行清晰具体界定;不仅要防止监管义务畸重,而且还应规定银行的免责条款,同时还应限定银行违约责任。

(三)加强履约管理,确保严格准确履行协议规定

一般情况下,银行账户监管期限时间跨度比较长,监管内容多种多样,专业性又比较强。为了能够严格履行监管义务,防止错管漏管现象的发生,一方面应当对特别监管的账户,在账户管理信息系统中做出特殊标记,以便前台柜员在办理结算时加以识别;另一方面,银行应当根据监管账户种类、监管方式的不同,指派专门机构、专门人员负责监管。负责监管的人员应熟练掌握监管协议内容、具体操作步骤,在监管过程中,对于与被监管人产生分歧、争议的事项,应当及时请示主管部门,及时主动与监管人、被监管人沟通,防止违约现象的发生。

(四)强化账户监管业务的检查与监督,建立定期的内控专项审计制度

首先,银行应当将账户监管业务的管理情况纳入到银行内部风险控制评价体系中,确立其评价单元的地位。其次,主管部门应当开展定期与不定期的检查与监督,审计部门应当进行定期专项审计。再次,对检查和审计中发现的问题,应当及时整改。最后,一旦出现监管风险,监管人通过法律途径要求银行承担法律责任时,负责监管的人员应当全面搜集并保存好证据,及时移交给银行内部的法律或其他相关部门,以寻求良好的法律救济手段。

参考文献:

银行账户监管协议 篇7

关键词:监管递延账户,费率管制,监管递延账户余额

一、费率管制概念

费率管制, 也称为价格规制, 是政府对某些特殊产业 (主要是公用事业, 如电力、煤气、自来水、管道运输业、通讯业等) 所提供的商品或劳务的价格进行控制。大多数公用事业为自然垄断部门, 而自然垄断部门的成本弱增性就会使得企业在没有外部约束的情况下产生垄断利润。为了使企业既按照效率化进行生产, 又避免垄断价格的发生损害人们的利益, 政府就对垄断部门提供的商品或者劳务进行价格管制。国外的价格规制主要经历了投资收益率和最高限价规制两个阶段。投资回报率规制是指政府通过制定投资回报率来控制企业利润的大小以达到间接控制其提供的产品或服务的价格水平。最高限价规制是指政府事先规定一个生产效率提高指数, 但是随着企业生产效率的提高, 企业会获得额外收益。

二、IASB关于“费率管制活动”项目启动背景

费率监管对监管实体经济环境的影响是非常广泛而重要的。一些国家的会计准则提供了关于费率管制的具体指导, 但是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却缺乏相关的准则指引。早在1982年, 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 (FASB) 颁布《财务会计准则第71号——对某些类别管制影响的会计处理》 (SFAS 71) , 要求受管制行业 (如电费、水费) 等确认、计量和报告其管制资产和管制负债。随着经济的发展, 美国政府逐渐放松对垄断行业的管制, 在1988年FASB颁布了《财务会计准则第101号——受管制企业:终止应用SFAS 71的会计处理》。但在缺乏具体指引的情况下, 很多国家仍然采用SFAS 71对其费率管制活动进行会计处理。这使得对管制资产和管制负债的确认在实务中存在很多分歧。

2005年6月, 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解释委员会 (IASB) 在收到关于对SFAS71的指引请求后, 于2008年12月决定将费率管制活动会计处理问题列入议事日程, 并在2009年7月23日发布了《征求意见稿———受费率管制活动》, 要求确认由特定价格管制产生的资产和负债, 为此类资产和负债的确认计量提供指引。

三、“监管递延账户”国际准则最新进展

在2009年7月发布征求意见稿后, IASB收到不少意见, 且存在较大分歧。最主要的分歧是“管制资产”及“管制负债”是否符合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中的“资产”及“负债”定义, 进而是否有必要在财务报表中单独列报的问题。在已经采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辖区 (欧洲国家) , “管制资产”和“管制负债”是被包含在特许权里的, 因此是不在财务报表中确认的。特须权管制是政府赋予某个特殊的公用事业行业在特定地区独占或垄断的权利。

而一些北美的司法管辖区, 如加拿大, 按照现行会计准则, 费率管制所产生的“管制资产”和“管制负债”是在受费率管制主体的财务报表中确认的。由于各方对征求意见稿的意见不统一, 故IASB与2010年9月决定暂缓实施该项目。

2012年12月, IASB重新将费率管制项目纳入现行议程 , 并拟定两个阶段完成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临时版本 (征求意见稿预计将于2013年第一季度或第二季度发布) 和综合项目 (讨论稿预计将于2013年下半年发布) 。IASB经多番讨论后决定, 为首次采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国家提供一定程度的豁免发布临时准则征求意见稿。

2013年3月29日, IASB发布了针对费率管制的信息征询, 以确定应该被纳入相关讨论文件制定范围的费率管制。2013年4月29日, IASB发布了“监管递延账户”征求意见稿 (以下简称“2013ED”) 。2013ED发布之后, 各方对其给予了广泛关注。一部分表示支持该临时准则, 将扩大全球采用IFRS的主体数量, 将更好地推动费率管制活动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而表示反对意见的一方, 欧洲财务报告咨询小组 (EFRAG) 以及欧洲证券市场管理局 (ESMA) 等组织认为, 这将会使得采用该ED的主体 (之前没有采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 与已采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主体 (不希望采用该ED) 二者之间缺乏可比性。故EFRAG认为, 如IASB要发布基于该ED的临时准则, 必须将临时准则的适用范围界定在首次采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主体, 并且为其提供了豁免, 即可以等到IASB完成关于受费率管制资产和负债会计处理的综合项目之后, 再终止确认原公认会计准则下确认的那些资产和负债。

四、IFRS14的主要内容

(一) 适用范围

IFRS明确指出:“当且仅当满足以下条件时, 允许主体在其首份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财务报表中采用本准则 (IFRS14) 的要求: (a) 开展受费率管制活动;以及 (b) 在其按照原公认会计原则编制的财务报表中确认了符合监管递延账户余额条件的金额。因此, 主体只能在采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第1号——首次采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同时采用IFRS 14, 而目前已按照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编制财务报表的主体不得采用IFRS 14。此外, 当前公认会计原则不允许确认受费率管制资产和负债的主体, 或者在当前公认会计原则下尚未采用该政策的主体, 不得通过采用IFRS 14确认这些资产和负债。IASB考虑了欧洲财务报告咨询小组 (EFRAG) 在征询函终稿 (针对2013ED) 中提出的建议, 该临时准则的适用范围仅限于目前按照其原公认会计原则确认监管余额的首次采用者, 这样便可充分限制按照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确认监管递延账户余额的主体的总数。

该准则应用的一个复杂之处在于识别哪些类型的费率管制属于该准则的范围。2013ED中规定了适用范围包括两个方面:第一, 必须由授权的机构设定主体就其提供的商品或服务向客户收取的价格;第二, 在该体系下, 获准采用的费率旨在收回主体在提供受管制商品或服务时允许确认的成本。在临时准则中, IASB出于既保护客户的利益和确保受费率管制主体的财务可行性的目的, 重新定义了费率管制的定义, 即设定就商品或服务可向客户收取的价格的框架, 且该框架须由费率监管机构监督和/或批准”。此外, IASB删除了2013ED中的第二条标准。因为当成本与价格 (费率) 连接起来后, 就可能会导致过于狭隘地集中于特定费率管制活动 (也就是“基于成本的服务”的费率管制) 。因此, IASB基于减少采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障碍和避免被视为对有关费率管制的现行综合项目的结果产生误导的目的做出了这一决定。

征求意见稿和临时准则的共同之处都在于强调费率管制第三方, 受费率管制的企业不得收取不是由管制部门批准的其他价格, 也就是说, 受费率管制企业和其他人都没有任何议价权利。另外, 随着并购、多元化进程的加快, IASB在2013ED中提出“若符合条件的主体选择 (而不是被要求) 采用该临时准则, 则应将该等规定应用于其所有受费率管制活动产生的全部监管递延账户余额”。临时准则中保留了上述规定, 同时对《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第3号——企业合并》 (IFRS3) 、《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第10号——企业合并》 (IFRS 10) 和《国际会计准则第28号——在联营企业和合营企业中的投资》 (IAS 28) 中的“监管递延账户”部分均做了相应的修改。

(二) 确认和计量

采用IFRS 14的主体仍可继续将在原公认会计原则下的会计政策应用于监管递延账户余额的确认、计量、减值和终止确认。IFRS 14不适用于按照其他准则的规定允许或应确认为资产或负债 (符合《概念框架》的定义) 的金额, 故此类金额不得计入监管递延账户余额。所以, 监管递延账户余额是指按照其他准则的规定不应确认为资产或负债的、但根据费率管制体系符合递延条件的任何费用 (或收益) 账户的金额。

由此, 对于区别于其他准则而单独确认和计量的监管递延账户余额, 采用IFRS 14则相当简单、直接。例如, 能够以未来费率收回的风暴损失成本和数量或购买价格差异, 通常记录在单独的监管递延账户中。但是, 对过去未单独记录或备查的监管递延账户进行计量需要多费些精力。例如, 按照原公认会计原则确认的受费率管制不动产、厂场和设备账户可能包括受费率管制的管辖权所特有的活动以及按照《国际会计准则第16号——不动产、厂场和设备》确认的活动。这些监管递延账户余额的计量实际上需要采取“两步”流程。主体首先要按照国际财务报告准则 (IFRS 14除外) 确认其资产和负债的账面金额。之后再将这些金额与按照原公认会计原则列报要求确认的资产和负债 (即其受费率管制的余额) 进行比较, 差异即反映了主体确认的监管递延借方或贷方账户余额。

IASB刻意避免采用“管制资产”和“管制负债”这样的词语, 以免对其综合项目 (该综合项目尚在考虑监管递延账户余额是否符合《概念框架》中资产或者负债的定义) 的结果产生误导。故IFRS 14要求将上述余额作为监管递延借方余额或监管递延贷方余额列示。

(三) 列报

IFRS 14要求主体将递延账户余额作为财务状况表中的单列项目列报。监管递延账户余额不应按流动或非流动进行划分。取而代之的是, 应将其列示于扣除监管递延账户余额前的资产总额 (负债总额) 小计之后, 并在其后列示资产 (负债) 和监管递延账户借方 (贷方) 余额的总和 (如表1所示) 。与其他综合收益直接相关的监管递延账户余额中的变动净额, 也要单独列报。随后将重分类 (即“再循环”) 至损益的变动净额和随后不会重分类的变动净额必须分别作为单列项目列示。监管递延账户余额的剩余变动净额 (不包括未反映在损益中的变动, 例如购买) 应作为单列项目在损益中列示。应当列示不包括监管递延账户余额的变动净额的收益和费用小计。

而2013ED中规定主体应列报“计入监管递延账户借方余额前的资产总额”, 而后列报“监管递延账户借方余额”, 最后才是资产总额见表2。同样, 对于负债也是这样的要求。另外, 综合收益表也要求单独列报监管递延账户的变动, 先列报损益的小计金额, 然后再列报所有监管递延账户净变动额。

(四) 披露

IFRS 14要求主体披露信息以使使用者能够评估 : (a) 用以确定价格的费率管制的性质以及与其相关的风险; 以及 (b) 费率管制对主体财务报表的影响。

IASB还规定了披露的要求 , 即 (a) 受费率管制活动和监管费率制定流程的描述; (b) 每类监管递延账户余额的未来收回或转回是如何受到风险和不确定情况 (例如, 需求和监管风险) 影响的解释说明; (c) 对监管递延账户余额进行确认及初始和后续计量的基础; (d) 对每一类监管递延账户余额的期初和期末账面金额之间的调节。

另外, 受费率管制活动的描述和监管递延账户余额未来收回和转回的解释说明可包含在财务报表中, 或纳入到财务报表使用者可轻易获取的交叉引用的信息中 (例如, 管理层评论或风险报告) 。

(五) 与其他准则的相互影响

费率管制主体在采用IFRS 14的同时, 也即意味着为了将监管递延账户余额可以适当地反映在财务报表中, 其他国际财务报告准则需要相应地作出调整。例如, 《国际会计准则第12号——所得税》 (IAS 12) 中要求“与监管递延账户余额相关的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不得作为IAS 12规定的递延所得税资产 (负债) 总额的一部分列示, 而是应列示为下列两者之一:相关的监管递延账户余额的一部分;或作为相关的监管递延账户余额旁的单列项目”。上述的表1中, 递延所得税资产就是第二种情况, 即“作为相关的监管递延账户余额旁的单列项目”。

这样相关的准则有很多, 国际会计准则有《国际会计准则第10号——报告期后事项》 (IAS 10) 、《国际会计准则第33号——每股收益》 (IAS 33) 、《国际会计准则第36号——资产减值》 (IAS 36) 和《国际会计准则第28号——在联营企业和合营企业中的投资》 (IAS 28) ;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有《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第3号——企业合并》 (IFRS 3) 、《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第5号——持有待售的非流动资产和终止经营》 (IFRS 5) 、《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第10号——合并财务报表》 (IFRS 10) 、《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第12号——在其他主体中权益的披露》 (IFRS12) , 详细内容就不进行一一赘述了。

五、对“监管递延账户”临时准则的思考

虽然IFRS 14的“暂时”可能意味着一段相当长的时期, 但是该临时准则的发布对受费率管制主体规范费率管制活动的会计处理具有重大的意义。它既弥补了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对费率管制结果会计处理明确指引的空缺, 又满足了加拿大和其他司法管辖区在不作修订的情况下全面采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愿望, 这必定将加速上述辖区受费率管制主体采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步伐。

IASB发布的以概念框架为基础的会计准则 (国际财务报告准则/IFRS) 已经成为各国会计准则的趋同标杆, 而我国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虽然取得了决定性成果, 但仍处于更基础层次的趋同阶段, 即概念框架趋同阶段。IFRS14的发布对我国规范费率管制活动相关会计处理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 考虑不同费率规制的区别

国外的费率管制经历了两个阶段, 虽然已经有很多国家由投资收益率规制过渡到了最高限价规制, 但也还有一部分国家仍在沿用投资收益率规制。投资回报率规制是由政府相关部门公布各行业允许获得的报酬率, 并允许垄断企业在通过资费收入补偿成本支出后, 获得一定的投资收益率, 但不得高于该投资收益率。但其定价方法缺乏生产效率。最高限价法就是为了弥补投资收益率法的缺陷而产生的一种定价方法, 能更好地激励企业进行效率化生产。它给予了企业更多制造利润的空间, 即产品价格具有一定的自由度。故IASB在制定准则时, 在充分考虑不同费率规制的基础上, 制定出一个具有普适性的会计准则。

(二) 定价需考虑不同行业的异质性

在制定成本核算和分配方法时, 各管制行业的成本构成和具体核算情况都有所不同, 故不能一概而论地进行成本核算分析, 需要对不同行业的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例如, 电信行业由于其自身存在的互联互通性和基础网络性, 很难将管制业务和非管制业务进行区别, 故电信成本的核算和分摊存在着一定的难度。又如, 电力行业的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发电、售电是由市场竞争形成的, 而产品输送分销阶段的输配电价格由政府制定。所以对于电力行业来说, 输配电价格和发售电价格相对应的资产和负债应该分开确认、计量、列报和披露, 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和输送分销阶段的成本也应该分开核算, 以更清晰地将电力行业的生产经营反映在财务报表上。

虽然近几年来我国放松了对垄断行业的价格管制, 但实质上仍笼罩在计划经济之下, 垄断经营产品的商品性不强, 市场竞争性比较弱。这就使得商品偏离了供求平衡的经济学原理, 间接催生了我国自然垄断行业的定价方法———成本加成定价法。这种方法的定价基础是个别企业的成本而不是社会平均成本, 导致企业为了追求利润的最大化, 有意地增加企业的成本, 从而增加消费者与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 同时造成资源的浪费。因此, 我国迫切需要规范费率管制活动的会计处理。我国可以借鉴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制定“监管递延账户”临时准则的经验, 制定出结合我国特色国情的费率管制准则, 从而更好地促进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International Accounting Standards Board Exposure Draft:Regulatory Deferral Account Balances.2013.

[2]International Financial Reporting Standards——Reulatory Deferral Accounts (IFRS 14) .

[3]王俊豪, 等.深化中国垄断行业改革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0.

[4]沈灵奕, 汪祥耀.IASB“费率管制活动”准则最新发展及影响分析[J].财会通讯, 2014 (1) .

也谈支付创新对央行账户监管影响 篇8

关键词:支付创新 账户监管 建议

中图分类号:F8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9(b)-0180-01

1 支付创新主要表现形式

1.1 支付方式电子化

全球实体现金使用正在逐步萎缩,2011年仅占交易份额的27%,并且预计到2017年将下降至23%。我国卡基支付业务量,在2013年四季度达到非现金支付工具业务量的94.89%。其主要原因是:电子方式的出现,如手机支付、网上支付、电话支付、闪付卡支付等等,极大的减少了现金、票据等纸基支付方式的时间和成本。

1.2 支付参与主体多元化

以跨行转账为例,以往最多涉及付款人、付款人开户银行、支付系统、收款人开户银行、收款人5个方面;现在通过移动支付方式转账,至少会涉及付款人、认证机构、移动网络运营商、终端设备生产商、支付机构、付款人开户银行、支付系统、收款人开户银行、收款人等9方面参与者。原本不熟悉资金运转的群体也进入支付体系。参与主体对风控认知、政策理解意愿和能力不同,各方责权利关系更为复杂。

1.3 支付与社会活动同步化

原来支付与生产经营过程是异步完成的。隨着互联网和新兴支付链成熟,二者逐渐融合并同步化。支付与政府职能部门履职过程,如集中代收、代付、POS刷卡缴纳罚没款等;支付与生产过程、商业流通环节,如B2B、B2C、扫码支付、“当面付”的出现;支付与其他金融活动,如理财、基金、证券网络销售、赎回等;都已实现同步化。

1.4 货币资金脱媒化

商业体系内部资金流转与银行支付半脱离化,资金经由银行转出后,在商业体系内部可以实现流转,不再或较少回流银行。如全国性大型连锁商业集团、电商等,既支持体系内账户间转账,也可以发行预付卡。随着其业务范围不断扩大和经营品种完善,存款人如需在该体系内完成生产、生活所需的资金交易活动,也并非难事。

1.5 虚拟货币实体化迹象出现

部分虚拟货币如比特币、淘宝淘金币、腾讯Q币等已经可以购买实体商品,随着网络经济的发展,虚拟货币有逐渐发展为全功能网络支付工具的趋势。

1.6 第三方成为支付服务提供者

根据《中国支付清算行业运行报告 (2014)》,2013年国内银行共处理网上支付业务236.74亿笔,金额1060.78万亿元;支付机构共处理互联网支付业务150.01亿笔,金额8.96万亿元。支付机构互联网交易笔数较上年同期增加43.47%。银行同期增速仅为23.30%。支付方式由传统的银行、客户柜面交易,向银行、客户、支付网络运营维护方转变。支付机构在小额支付服务领域的作用逐渐凸显。部分情况可以实现独立于银行的,客户、支付网络运营维护者之间直接交易。

上述变革,本质都可以归结到账户,包括银行账户和非银行账户的创新。

2 支付创新趋势下的新型账户

随着经济形态分化,存款人个性化利益诉求日益突出,账户也随之多样化。如为解决互信问题的保证金账户、联名账户等担保类账户,为更好保障职工利益出现的企业年金托管账户,为增加存款人存量资金收益的理财金账户,为方便存款人快速便捷支付的闪付卡账户,方便单位集约化管理资金的多级账户(又称集团账户、主子账户、母子账户)等等。以上均是以银行为主体,围绕客户需求创造的银行类支付账户创新。

在银行之外,还产生了大量迎合草根利益的网络支付账户,如支付宝账户、Q币账户、百度币账户,以及半年来收益像过山车一样的各类“宝宝”账户等等。对于存款人,资金存贮池由传统的银证保账户,向手机存储卡、网络账户(以支付宝为代表),和虚拟货币账户(Bit coin、Amazon coin、Q币等)转变。账户资金性质所属业务边界也逐渐模糊。

3 支付创新对账户监管工作的影响

支付创新的同时也在不断产生和积聚新风险。资金存储(账户)、传输渠道(支付系统个)是否安全、便利,货币的数量、流向是否可控,支付秩序是否稳定,存款人利益是否受到损害,都需要借助账户进行监测。而账户形式的多样化,范围不断泛化,资金性质逐渐模糊,造成其缺乏可适用的监管制度。账户较容易被利用于隐蔽资金流向。

因此,人民银行要用长远、开放和系统性的思路开展账户管理工作。应着眼于能够影响货币政策的流通中货币统计数据的准确性和影响支付结算秩序稳定性的实质创新。而要准确和完善地统计,有效监测支付秩序平稳与否,需要将具备支付与结算功能的各类账户纳入央行监管范围。

4 新形势下做好账户管理工作的建议

(1)应关注影响货币政策和支付秩序的各类支付账户。特别是虚拟货币账户、大型商业综合体内账户等未纳入当下监管核心的账户。不然,当其受众规模达到一定程度,为较大群体认可,形成独立的资金运转体系时,货币调控政策将很难达到既定目标,也必将挑战现有支付结算秩序。

(2)应要求各账户创造方,金融机构、非金融机构等,按照货币政策当局统计数据要求,及时准确报送业务发展数据。以便货币当局观测其对货币政策和支付秩序的影响程度,及时调整监管重心。

(3)应赋予货币当局天然的即时要求支付参与各方按要求报送数据的法定权力,进行预先监测。而不是考虑新参与主体或新型账户出现时间的长短,或是在重大事件出现后的亡羊补牢。

(4)应鼓励能够弥补现有法律空白的账户创新。以经济的方式促进社会成员间更好地相互配合或制约,进而促进社会稳定健康发展,如联名账户等。如此,不仅能更好地满足权益各方的利益,还可以避免政府过多干预带来的社会资源损耗。

5 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支付创新特别是网络支付创新不断加速,人民银行账户管理工作不应也无法再局限于银行类结算账户。账户监管重心应逐步由传统的金融机构账户,向非金融机构账户,特别是向未来可能对社会资金运转产生重大影响的,网络支付和大型商业综合体支付账户拓展。

参考文献

[1]高卫民.对新型货币比特币的观察与瞻望[J].金融管理与研究,2013(7):33-34.

[2]中国人民银行支付结算司,2013年第四季度支付业务季报.

[3]陈昊,罗骞,王璞.网路虚拟货币研究的两个基本命题[J].甘肃金融,2012(5):21-23.

上一篇:关于2012年长虹公司开掘战线春节放假期间及下一步工作安排下一篇:档案资料管理信息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