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银行的秘密

2024-10-01

中央银行的秘密(共6篇)

中央银行的秘密 篇1

一、什么是商业秘密

我国《中央企业商业秘密保护暂行规定》第二条规定, 商业秘密指“不为公众所知悉, 能为权利人带来经济利益、具有实用性并经权利人采取保密措施的技术信息和经营信息”。根据这一规定, 商业秘密亦即是对其所有者具有实际或潜在价值的、通常不为他人所知的或公众不易得到的任何类型的信息, 并且其所有者已作出合理努力来保守秘密。

商业秘密的开发通常是花费代价的, 而且它不是本行业的普通知识。甚至负面信息, 如经开发并被认为没有价值的研究方向, 也可以成为商业秘密。如果满足要求, 实际上任何类型的技术和商业信息均可以作为商业秘密保护, 通常包括企业的技术图纸、技术资料、研发信息、报价单、客户名录等等。

二、商业秘密泄露或被侵犯的情形

从国内外的做法来看, 商业秘密的侵权行为可归纳为四种类型:一是直接以不正当手段获取商业秘密;二是违背信任关系或合同约定披露商业秘密;三是第三人故意使用不正当导致商业秘密的泄漏;四是有过错的第三人的获取、使用或者披露行为。对此, 《中央企业商业秘密保护暂行规定》虽无明确的规定, 但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和和《关于禁止侵犯商业秘密行为的若干规定》涵盖了以上四种类型。 (一) 直接以不正当手段获取商业秘密。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对直接以不正当手段获取商业秘密的行为作出了明确规定, 其第10条第1款第1项规定, 禁止“以盗窃、利诱、胁迫或者其他不正当手段获取权利人的商业秘密。”事实证明, 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的规定是非常合乎其时的, 由于市场经济竞争的加剧, 各种盗窃商业机密的事件层出不穷, 其中不乏手段恶劣者, 如2003年, 丰博公司总经理杨德柱“卧底”龙岗区科尔达电器设备有限公司窃取商业秘密犯罪案件。 (二) 违背信任关系或合同约定披露商业秘密。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第10条第1款第3项规定, 禁止“违反约定或违反权利人有关保守商业秘密的要求, 披露、使用或者允许他人使用所掌握的商业秘密。”此类的侵权主体一般表现为两类人:一为企业内部员工;二为企业以外的合作方或客户。“无论在中国还是在外国, 目前商业秘密纠纷都主要表现为雇员带走雇主, 或其原雇主的未披露过的信息。”但此类主体的披露或使用行为是否侵犯了商业秘密, 其侵权行为能否纳入反不正当竞争法调查的范围, 尚有待立法加以明确。 (三) 第三人故意使用不正当导致商业秘密的泄露。根据《反不正当竞争法》第10条第3项的规定, 第三人明知或者应知前款所列违法行为, 获取、使用或者披露他人的商业秘密, 视为侵犯商业秘密。此处所指的“第三人”是相对于商业秘密权利人作为第一人, 《反不正当竞争法》第10条第1款第1、2、3项所规定的以不正当获取、披露、使用或者允许他人使用的侵权人以及合法获取但非法披露或者使用商业秘密的侵权人作为第二人而言的。构成其侵权有两个基本要件:第一、第三人对第二人的侵权行为状态是明知或者应知的;第二、第三人客观上实施了获取、使用或者披露他人的商业秘密的具体行为。 (四) 有过错的第三人的获取、使用或者披露行为。此条同样适用于《反不正当竞争法》第10条第3项的规定。过错是指主体的主观因素:故意或者过失。存在过错的主体如存在获取、使用或者披露的行为同样构成侵犯商业秘密。

三、如何防范商业秘密泄露或被侵犯

《中央企业商业秘密保护暂行规定》的第四章保护措施中明确规定了中央企业如何有效的保护企业商业秘密。

(一) 内部保护

为了自身的发展, 企业的商业秘密必然会为一部分员工知悉。为防止秘密外泄, 企业除了提高员工的保密意识、加强保密教育外, 还必须与员工之间建立保密制度。方法有以下两种:

1. 制定保密制度

根据《中央企业商业秘密保护暂行规定》第三十三条规定, 中央企业应当结合企业实际, 依据本规定制定本企业商业秘密保护实施办法或者工作细则。

央企自行制定的各项规章制度, 只要符合该解释条款的规定即有效。央企应当充分行使法律赋予的权力, 尽可能在专业人士的指导下, 制定一个详尽、细化的保密制度, 内容可包括:确定本企业商业秘密的保护范围;秘密等级如何划分, 不同秘级的商业秘密各需采取哪些保护措施;不同级别、不同岗位员工分别应当承担什么样的保密义务;职工在离职后的一定期限还需承担何种保密义务;对于员工遵守保密制度或违背保密制度制定有效的奖惩措施等等。同时规章制度要向员工公示, 以使其产生法律上的效力。

2.与员工签订保密合同

完善劳动合同制度。按照劳动合同法规定, 劳动合同中可纳入保守企业商业秘密的有关条款 (企业也可与员工另行签订保密合同) 。故企业可在法律允许以及劳动者能够接受的范围内, 对违反保密制度、保密合同规定的员工应当承担什么样的违约责任进行明确的约定。

对于受到劳动合同或者保密协议中的竞业禁止约束的特定岗位人员要注意给予相应的经济补偿, 否则该竞业限制条款的效力和合理性将受到质疑。所谓竞业禁止是指在劳动关系中或曾经存在的劳动关系中, 劳动者负有保护用人单位的商业秘密, 不得从事与用人单位相同或者类似业务的竞争性行为 (竞业限制的期限最长不得超过职工离职后三年) 。

(二) 外部保护

对外经济交往是央企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没有对外交往, 就不能进行交易, 央企作为营利组织的目的就不能实现, 所以, 央企与其他企业、组织和个人进行经济交往是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但交往也伴随着商业秘密被泄露的风险。克服这种风险最有效的法律手段就是:只要存在商业秘密泄漏的风险就要与相关方签订保密协议;以防止对方掌握己方商业秘密后, 成为己方的竞争对手或向第三方泄、失密, 一旦后果发生, 也便于通过法律途径维护自身权益。

(三) 及时寻求司法保护

除却加强的内部的管理, 央企还要学会运用法律作为保护自身利益的武器。一旦商业秘密受到侵权, 要迅速寻求司法的保护。《反不正当竞争法》第二十条、《刑法》第二百一十九条和第二百二十条、《劳动合同法》第九十条及《关于办理侵犯知识产权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七条都明确规定了, 侵犯商业秘密罪应承担的刑事或民事、行政责任。

中央银行的秘密 篇2

买银行理财产品注意事项:银行理财的17个秘密

说起理财,银行的理财经理一直深得大家的信赖。然而你有所不知的是,他们的话在很多时候并不靠谱,甚至为了达到自身的目的,会把许多不明就里的投资者引入误区。今天理财小编就通过仔细分析,为你揭开他们时常会隐瞒的7个秘密。

一、存银行不如买货币基金

自从去年下半年以来,央行不断的降息,现在的银行存款利率真心低。目前,银行活期存款利率只有0.35%,一年期基准利率也只有1.5%,3年期也才2.75%。粗略计算一万元存一年的定期存款,一年下来只有150元的利息,照这样的节奏下去,把钱存银行很有可能跑不过CPI。

然而很多把银行储蓄当成主要主要理财手段的人并不知道,其实以余额宝为代表的货币基金简直可以秒杀银行存款,余额宝目前的年化收益率在2.5%左右,本金一万,一年的利息就是250元,比一年期的定期还高出100元。安全性上,货币基金也是风险最小的基金之一。

最重要的是,余额宝流动性很强,可以随存随取。

小融支招:想要跑赢CPI,必须降低银行存款配置比重。作为银行存款的替代品,货币基金是不错的选择。

二、理财风险等级要看清

是经北京市石景山区金融办批准成立的,实缴注册资本1亿元人民币,北京市网贷协会创始会员。设有亿元安保金,实行先行垫付机制。与恒丰银行已达成资金存管合作。

国资风投背景 百亿财产险 亿元安保金

由于对理财产品的风险等级划分没有统一规定,各家银行对理财产品的风险等级采用了不同的符号。根据产品风险特性,一般银行将理财产品风险由低到高分为R1-R5 5个等级:

R1(谨慎型)该级别理财产品保本保收益,风险很低 R2(稳健型)该级别理财产品不保本,风险相对较小 R3(平衡型)该级别理财产品不保本,风险适中 R4(进取型)该级别理财产品不保本,风险较大 R5(激进型)该级别理财产品不保本,风险极大

小融支招:买银行理财产品买R1、R2级别就可以了,这类产品风险系数很低,R3级别以上的就要谨慎购买了,此类产品本金和收益的不确定性较大。另外,如果产品投资组合里面是否有“股票”字样,那风险级别至少在R3以上。

三、风险评测认真做

在银行买过理财产品的人都知道,首次去银行购买理财产品前要进行风险评估测试。根据银监会的规定,投资者只能购买自己相应或更低风险等级的理财产品。

比如你的风险评估结果是稳健型,那么你就只能购买PR1和PR2两类产品。然而,为了提高销售业绩,很多银行理财经理会引导客户,甚至代替客户填写风险评估测试,以达到可以购买更高风险级别理财产品的客户评级,这样能确是经北京市石景山区金融办批准成立的,实缴注册资本1亿元人民币,北京市网贷协会创始会员。设有亿元安保金,实行先行垫付机制。与恒丰银行已达成资金存管合作。

国资风投背景 百亿财产险 亿元安保金

保买产品时不受限制。然而对于客户来说,买到“风险越位”的产品,本金及收益就有可能面临着很大的风险。

小融支招:风险评估测试一定要认真做,不能走过场。不要轻信理财经理的一面之词,以免买到自己风险承受能力之上的产品,从而本金受到损失。

四、预期收益率不等于实际收益率

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是投资者在购买时最为关注的指标之一,但是值得注意的是,预期收益率是指,银行在发行理财产品时对产品的最终收益率的一个估值,并不代表银行理财产品到期的实际收益率。

为了吸引投资人,银行经理在销售时往往会避重就轻,一味的强调最高预期收益率,却不做足够的风险提示。

拿结结构性理财产品为例,这类产品虽然都有一个较高的最高预期收益率,但收益波动却很大,而且不确定,到期时达到最高预期收益率的可能性很低。

小融支招:不要过分关注预期收益率,有时候那只是理财经理招揽客户的“幌子”。投资人可以通过产品的风险等级判断达到实际收益率的可能性,比如风险等级越低,理财产品能到达逾期收益的可能性就越大。

五、小心募集期“陷阱”拉低实际收益

购买银行理财产品要注意两个期限,一是募集期,二是投资期。通常情况下,银行一般会声称,银行理财产品在资金募集期和清算期不享有收益,是按活期存款利息计算的。如果募集期太长、投资期太短,产品的实际收益率会被拉低很多。

是经北京市石景山区金融办批准成立的,实缴注册资本1亿元人民币,北京市网贷协会创始会员。设有亿元安保金,实行先行垫付机制。与恒丰银行已达成资金存管合作。

国资风投背景 百亿财产险 亿元安保金

比如一款期限为30天的理财产品,从5月16日开始销售,5月20日才结束募集,5月21日起算利息。也就是说,购买的这款产品,空档期是6天。而这6天里是没有收益的,只能按照0.35%的活期利率计算。

小融支招:尽量购买中长期理财产品,减少资金站岗问题。同时在买银行理财产品时,不仅要关注产品的收益率,更要算好时间账,避免募集期带来的收益折损。

六、不是所有银行理财产品都是银行自己发行的

不要以为只要是银行卖的理财产品就是银行自己发行的,实际上,银行除了生产自己的产品还会帮一些第三方机构,比如信托、保险、基金等公司发行理财产品。

为了赚取更高的佣金提成,理财经理往往会以高收益为诱饵,向客户兜售这些代销产品,这种行为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飞单”。

“飞单”产品往往很不靠谱,实际收益率很低不说,而且一旦第三方机构出现问题,投资人很可能会血本无归。

小融支招:辨别飞单的一个简单的方法是,看合同上是否有银行公章。另外,对理财经理推荐的高收益产品要保持理性,问清楚产品属性和发行方。

七、买理财记得要求“双录”

“飞单”不仅使投资人的本金处于极大的风险之中,而且一旦事件败露,客户资金出现亏损时,银行往往会以“理财经理个人行为”为由拒拒赔偿,投资人是经北京市石景山区金融办批准成立的,实缴注册资本1亿元人民币,北京市网贷协会创始会员。设有亿元安保金,实行先行垫付机制。与恒丰银行已达成资金存管合作。

国资风投背景 百亿财产险 亿元安保金

也只能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这不仅令投资者遭受较大的经济损失,同时也对银行的信誉度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

不过,以后这种现象可以有效避免了。5月13日,银监会印发了《关于规范商业银行代理销售业务的通知》,其中有一条要求,商业银行通过营业网点开展代销业务,应根据相关规定实施录音录像,并妥善保管录音录像文件等代销业务文档。

理财支招:这应该算双向保护吧,银行不用担心“碰瓷”,投资人也不用害怕被理财经理忽悠。总之,以后大家到银行买产品时,记得主动要求双录。

商业银行的赚钱秘密 篇3

2月17日,中国银监会公布的数据显示,2011年全年,境内商业银行净利润总计约达1.04万亿元,创历史新高。公告显示,2011年一至四季度,境内商业银行净息差分别为2.6%、2.7%、2.7%与2.7%,非利息收入占比分别为20.8%、20.7%、20.1%与19.3%。

中国商业银行的暴利以这样的表述最能说明问题:商业银行已经超过烟草和石油行业成为当今中国最赚钱的行业。如果按照商业银行2011年全年净利润来计算,中国商业银行2011年平均每天赚得约28.5亿元。

央行行长这样评价华尔街的评级机构:他们不了解中国。那么,境外机构到底不了解中国银行业的哪些方面?中国的商业银行为何能够成为最暴利的行业?巨额的利润到底是怎么赚来的?

利差收入坐享其成

首先是利差收入,这是我国商业银行利润的主要来源。而利差收入在2011年进一步放大的原因有两个,一个是贷款基数庞大,另一个是银行定价地位提高。

商业银行的贷款基数庞大,应该是从2008年底政府实施的宽松货币政策开始的。仅2009年一年,我国商业银行就放出了10万亿元的信贷资金,这个数字是此前年份的数倍。这些信贷资金大多投放给了政府控制的“铁公基”项目,大型国有企业和各地成立的为大型基础设施项目融资的地方融资平台。贷款是商业银行利润来源,天量信贷尾随而来的是天量的利润。

2011年央行银根收紧,持续地加息和提高存款准备金率,不但没有使商业银行的利润降低,反而成了商业银行利润增加的助推器。

首先,加息和提高存款准备金率,收紧了商业银行的流动资金。而且,从2011年9月开始,商业银行的信用证保证金存款、保函保证金存款以及银行承兑汇票保证金存款等都被纳入存款准备金的缴存范围,致使各家银行信贷规模投放都有所减少。而企业的贷款需求量并没有减少。在这种形势下,商业银行站在有利的地位,争相上调贷款利率,银行的利润也随之上涨。

其次,我国商业银行上缴央行的存款准备金是有利息收入的,这个利息基本能够抵消商业银行的存款成本。而且,在不断加息的过程中,活期存款利率并不在提高之列,这部分资金被商业银行用来贷款,进一步拉大了利差窗口。

按照央行的规定,商业银行贷款利率可在基准利率基础上在0.9?1.9倍的范围内自由浮动。2011年,由于资金紧张,各家银行贷款利率上浮比例越来越高。

一家股份制商业银行的部门经理周杰(化名)告诉《新财经》记者:“以往,我们给大型企业贷款都是在基准利率基础上下浮5%或10%,而2011年这种情况几乎没有了,对大型企业贷款利率基本都是在基准利率基础上上浮10%,对中型企业上浮20%,对小型企业上浮30%。”

一家国有银行的部门经理也表示:“一些信用社的贷款利率上浮比例更高,达到80%?90%。有的信用社甚至超出了央行规定的贷款利率浮动范围1.9倍的最高上限,一年期贷款利率达到了12.8%。各家银行都是这么操作的,所以就导致了2011年贷款利息收入的大幅增加。”

记者了解到,以前,小额贷款公司的贷款利息达3分利、4分利已经很高了,2011年达到了6分利。试想,企业只有在资金严重短缺,甚至资金链断裂的情况下才能去贷6分利的钱,这么高的融资成本,企业还能赚到什么钱,只能是亏得一塌糊涂。

银行收费变本加厉

商业银行只靠吃利差来维持的局面总有一天会改变,因为商业银行转型,增加中间业务收入是大势所趋。因此,监管层对于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也提出了指标要求。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近来,各家商业银行还存在利息收入的转移问题。也就是说,商业银行将利息收入中的一部分收入,转移到中间业务收入科目下。周杰向《新财经》记者介绍:“比如,银行给一家企业的贷款利率是在基准利率基础上上浮20%,但贷款合同中的贷款利率只体现‘执行基准利率上浮10%’,另外上浮的10%则作为顾问费或咨询费体现,单独向企业收取。”

“包括同业存款也是这样,同业拆借在签订合同的时候,比如同业拆借利率是在基准利率基础上加30个点,但合同中会体现的是在基准利率上加20个点,剩下10个点是手续费收入。本来,同业拆借业务只有利息收入和支出,而一部分利息收入转到了中间业务收入中,但发生利息支出时体现的就是利息支出。这些转移出来的利息收入,就变相成为了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周杰告诉记者。

事实上,企业只有在真正得到了商业银行的财务顾问服务、信息咨询服务,并与银行之间有往来的财务报告或信息咨询记录的前提下,银行才可以向企业收取顾问费、咨询费。但目前各家商业银行并没有对企业做任何服务项目,只是以顾问费的名义将贷款利息收入转嫁过来,形成中间业务收入,以达到完成上级行下发的中间业务收入指标的目的。

一家国有银行的支行行长赵勇(化名)告诉《新财经》记者:“我们行小企业中心发放贷款时,都要对企业收取财务顾问费、咨询费、监管费,等等。比如我们发放的‘农耕文明贷款’,10万元贷款要收1500元的资金管理费。而且,各家国有商业银行收取的标准也不一样。收取的这些管理费都算作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

记者了解到,各家银行这么做的根本原因就是为了完成总行下发的中间业务收入任务,目的也是为了发展银行的中间业务。周杰表示:“有些银行因为完不成任务,就变相搞一些花架子,这样做的结果,实质上银行总的利润没有发生变化,只是在业务结构上做了调整。”

创新产品监管套利

银行中间业务的增长与银行创新产品的增长有关,其中,银信合作业务为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创造了很大的份额,也由此产生了很多创新产品。银信合作主要包括资金收付和结算及代售信托计划、担保和同业拆借及授信、其他具体业务领域的合作、信托账户的托管和签署战略合作协议等。

周杰表示:“包括房地产信托计划、大型基础建设信托计划都是通过银信合作完成的。信托计划是什么概念呢?比如一家企业搞基础建设,需要去银行融资,但可能银行因为信贷规模紧张,无法给这家企业提供贷款,或者这家企业的授信条件不符合银行的放款条件。遇到这样的业务,银行会把业务转嫁给信托公司,信托公司发行信托计划,通过隐性合作完成这个项目。”

信托计划的具体操作过程是这样的:银行将这类项目审核包装后,转给信托公司,信托公司再将这个项目包装后发行信托计划。银行利用自己的资源将信托计划推荐给一些有剩余资金的对公客户和高端的对私客户。由于银行客户从银行拿到的理财产品收益率只有5%?6%,而信托计划的投资收益率可以达到9%以上,所以,很多客户也愿意投资信托计划。等这个项目到期、资金回流了以后,项目方再将资金还给信托公司,信托公司再将资金还给客户。

周杰向记者介绍:“在整个信托计划的融资过程中,会发生很多手续费,也就是融资成本,比如,对贷款企业来说,融资成本可能是12%,信托公司给客户的投资收益可能是9%,而银行的发行代理费可能是1%。所以,银行利用这种银信合作的创新产品赚到的中间收入是非常可观的。”

据记者了解,某股份制商业银行2011年一年的信托计划收入就达上亿元。

其实,许多银信合作的理财产品属于监管套利范围。近几年,由于商业银行贷款扩张冲动很大,商业银行为了规避监管层对于贷款额度的控制,遂创造出许多银信理财产品,这种产品实质上是把贷款从表内移到了表外,是规避监管的行为。

而且,许多银信理财产品都投向了打新股、房地产和大型基础设施,风险非常高。银监会曾经几度叫停这些产品,但庞大的规模还是为商业银行产生了不菲的收入,把巨大的风险留给了社会。

收费业务见缝插针

在银行手续费及佣金收入中,还有一大块是代理保险费用。前些年,老百姓买保险产品,都要直接与保险公司打交道。但保险公司由于网点和渠道比较少,拓展业务非常困难。而随着银行理财产品品种越来越多,老百姓更喜欢去银行买理财产品。保险公司正是看到了银行的客户资源和便利条件,才启动了银保合作的方式来拓展保险业务。而保险作为一种投资取向,在商业银行代理销售应该是更容易被老百姓接受。

周杰介绍:“银行代理保险的手续费收入也非常可观,仅2011年我们省分行的保险代理手续费收入就有860万元。”

记者了解到,监管层对于银行代理保险手续费标准有明确的规定,但各家保险公司在执行过程中,给银行的代理手续费五花八门,按照实收保费的2%?8%,哪个档次的都有。

赵勇告诉《新财经》记者:“银行代理保险不但手续费高,而且可以不承担任何风险,保险理赔都由保险公司承担,银行只帮着卖保险就行了。与放贷款比起来,代理保险的风险就小得多。”

赵勇表示:“我们帮一些黄金公司卖黄金,1克黄金就可以赚到15元手续费。还有银信通业务,一年从一个客户身上就扣掉18元。查询要收费、冻结账户要收费,银行卡丢了,开个新卡也要收费。一年下来,银行从一个私人客户身上能赚到不少钱。而且,随着银行网络越来越发达,转账、汇款变得更便捷,基本上几秒钟就可以到账,所以,银行的汇费也是一项不少的收入。”

有研究报告显示,2003年10月1日出台的《商业银行服务价格管理暂行办法》明确的银行收费项目仅300多种,7年后却变成了3000多种。2011年,银监会经过摸查,合并了一些收费项目,合并整理后,银行的收费项目还有1000多种。

周杰告诉记者:“监管层对于银行某些产品有严格的定价,比如银行的重控票据,包括现金支配、转账支票等,除了规定的这些收费项目外,各家银行可以自主定价,比如开户手续费,人民银行是没有规定的,但现在有的银行开一个基本账户规定要交200元,开网银、电话银行、手机银行、短信提醒、保管箱,等等,都要交费。对于一些大客户来说,银行还规定了最低存款额,低于这个额度就要收取账户管理费。另外,各家银行收取手续费的标准也不太一样,以境外汇款为例,有的银行最低收取2元,最高收取50元;而有的银行是最低收取10元,最高收取30元,这都是自主定价的结果。可以说,银行的收费标准是百花齐放、五花八门,没有一个统一的规矩。”

近两年,商业银行在某些传统业务上也动起了脑筋。比如在票据业务方面,以前,银行给企业开立承兑汇票,只收万分之五的手续费。如果企业拿承兑汇票去做贴现,银行可以有贴现利息收入;如果企业只是拿承兑汇票去付款,银行在承兑汇票业务上基本没有收益。

现在,商业银行开始向企业收取承兑汇票的敞口费。比如,银行为企业开立一张4000万元的银行承兑汇票,企业要在银行存入至少10%的保证金,其余3600万元银行会按照最高2.5%向企业收取敞口费,一笔4000万元的银行承兑汇票,光敞口费就要90万元。这些费用都会计入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

在敞口费的收取比率上,银行会根据企业的信用评级作适当调整,信用越高,收取的比率越低,信用越低,收取的比率越高。

收费力度远超欧美

2月10日,中国银监会、中国人民银行和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下发了《商业银行服务价格管理办法》,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并明确表示,与人民生活密切的基本商业银行服务价格,将实行政府指导价或政府定价,商业银行自行制定的价格,必须“明码标价”。对于这个新规定,大部分人认为,根本阻止不了银行乱收费的现象。

而且,有银行内部人士对记者表示:“银监会取消或限制的这些收费,其实对于银行来说算不了什么,只是老百姓觉得银行什么都收费,其实这些都是小钱,银行真正挣钱的中间业务是代理业务——代理保险、代理证券、信托业务等这些新兴的业务。另一大块中间业务来自于利息收入的转移,很多利息收入都变成了财务咨询费、顾问费、承诺费,等等计入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

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猛增,似乎预示着银行业的转型。目前,无论是监管机构还是各家商业银行本身,都认识到了银行转型的必要性。

各家商业银行总行每年会向下级行下达中间业务指标,银行也会想方设法完成任务。

另外,商业银行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在管理资金方面也有所改变。赵勇表示:“现在,银行管理贷款的权力全部都是上级行授权经营,基层银行基本没有贷款的权力,贷款都需要上报上级行。另外,银行对逾期贷款提取的减值准备金也占了不小的比例,这部分减值准备都会进入银行的成本,等贷款收回时再冲减,对银行的利润影响非常大。”

“现在银行在做贷款业务时还有一个问题,银行都喜欢给大企业贷款,但现在的大企业比如中石油、中石化、中国移动、中国联通等,它们都有自己的财务中心,资金流动性非常充足。所以,这些大型企业去哪家银行贷款都是自己说了算,实行招标制,需要贷款时,把几家大银行召集到一起,谁的利率低,就在谁家贷。而商业银行给中小企业贷款风险又很大,容易给银行造成损失。所以,银行现在越来越认识到做中间业务更容易赚钱,风险又小,就拼命发展或变相发展中间业务。”

应该说,在金融脱媒和资本监管加强的双重压力下,银行业转型,发展资本消耗较小的中间业务是大势所趋。

而从目前各家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项目中可以看出,很多都是没有任何服务的变相收费。面对社会各界对于银行收费的质疑,银行业人士表示,银行增加收费项目,这是效仿西方国家、与国际接轨的做法。

但从国外银行的收费项目和标准来看,远远不抵国内商业银行。在日本,只有信用卡收取年费,其他银行卡都不收年费,并在银行上班营业时间内刷卡交易免收手续费。但在下班后及节假日刷卡交易要收费,而且根据时间段不同,收费标准也不同。

日本信用卡虽然收年费,但收费的同时附带了许多特殊服务和优惠,使客户感觉物有所值。日本还建立了完善的消费者投诉处理与维权机制。

在英国,面向普通客户的常规借记卡不收工本费,也不收手续费和年费,普通的信用卡也不收年费,日常的基本服务一般都是免费的。英国银行的中间业务收费更多是替公司管理工资、福利、投资理财、信托及替客户管理资产。

美国的信用卡普遍不收年费,目前只有少数附带特殊服务和优惠的信用卡收年费,如提供消费保护和机场行李服务的美国运通卡。在美国,银行卡挂失、补办新卡、密码重置等服务全部免费。

中央银行的秘密 篇4

 字号

欢迎发表评论2012年05月28日00:59 来源:三秦都市报

纠错|收藏|订阅将本文转发至:

|

|

|

|

|

|

|

说起理财,银行的理财经理一直是大家信赖的专家。然而你有所不知的是,他们的话在很多时候并不靠谱,甚至为了达到自身的目的,会把许多不明就里的投资者引入误区。这次本刊就为你揭开他们时常会隐瞒的10个秘密。

这些理财经理的小秘密,严格意义上说并没有违规,但是从“把正确的产品卖给正确的人”这一点来看,这些秘密在不同程度上给个人客户带来了隐性的损失。事实上,这是个循环的死结客户不愿意为理财服务付费,导致理财经理的服务只能以产品销售为导向,他们必须向客户重点推荐对自己更有利的产品。因此,在市场环境不改变的前提下,这一现象不可能得出完美的解决方案。但是对于个人客户来说,相信我们在文章中所揭示的10个秘密,能够为你了解各种理财产品、提高理财专业知识带来一定的收获。

为“高收益”资金搬家并不合算

一些银行推出短期高收益产品以吸引投资者资金搬家,但是考虑到投资的起算时间等,产品的实际收益往往低出不少。尤其是在季度末、月度末,银行往往会推出高收益的产品以达到完成考核的目的,投资者还需认真比较,不要被数字所迷惑。

【案例】王女士是A银行的客户,这天,B银行的理财经理向A女士隆重推荐了一款他们银行即将推出的理财产品,产品的投资期为1个月,预期年化收益率达到了4.2%,“如果投资金额达到50万元的话,能有4.5%的收益率”。

【点评】出于应对监管考核的目的,不少银行都会选择在月末、季末发行一些高收益的产品以达到“冲时点”的目的。尽管银监机构已经加强了这方面的监管,但这样的现象并未得到彻底杜绝。

而对于银行资金搬家来说,可能涉及到转账费用、交通成本、新开户费用等,可见为一些临时性的高收益产品动辄资金搬家并不明智。

有些“存款”不是存款

一些理财产品或是投资工具冠以了“存款”的名称,但它们并不是存款,有的还具有较高的风险。如一些银行推出的“投资存款”,是将普通的外汇存款与外汇期权合二为一。

【案例】由于人民币升值,一些手中持有外币的投资者陷入了两难,他们迫切需要寻求到为外币保值增值的渠道。然而,选择了“高收益”的投资存款,却产生了意想不到的亏损。“存款”也不安全了吗?

【点评】事实上,这种“存款+外汇期权”的双货币理财产品在2009年时就给投资者带来较大损失。然而记者发现,仍有一些同样的产品被冠以“存款”的名称,加上理财经理对风险揭示的缺漏,导致仍有投资者对此类产品产生误解并直接遭致投资损失。

房贷理财收益低于市场水平

并非所有存入“房贷理财账户”的资金都可以用来抵减房贷余额,而是采用按比例提取一部分资金的方式获得贷款利率与活期存款利率之间的息差收益。如果分摊到所有资金上,这一收益率并不具备优势。

【案例】前几年刘先生买入的一套房产还有80万元的贷款余额。银行的理财经理为刘先生推荐了“房贷理财账户”,50万元的资金不用提前还贷,却可以抵减房贷余额降低利息支出。可是,几个月下来,刘先生却发现“房贷理财账户”的运作完全不是这么一回事情。

【点评】银行推出“房贷理财账户”这样的产品是非常讨巧的,在没有降低贷款余额的同时,银行增加了存款额,在业务指标考核时起到了“存贷双收”的目的。对于贷款客户来说,选择这样的产品则需要了解的是理财账户收益的实际计算方式。不同的银行对于资金的分档、收益的计算各有其详细的规定,银行之间收益差距也很大。

被隐瞒的贷款利率往往很高

一些消费贷款、无抵押贷款的利率通常较高,为了吸引贷款人,理财经理通常会使用一些小的花招,如选择“还款计划表”作为替代答案。贷款人不具有专业知识,很容易被不同的利率计算方式所混淆。

【案例】“我想申请20万元的贷款,2年还清,理财经理为我试算了一份还款计划。按照这一计划,使用等额本息还款法,每个月还款9984元就可以了。”马女士觉得,每月还款额属于自己能够承受的范围,但是这笔贷款的利率究竟是多少?

【点评】如果我们知道了理财经理的秘密,那么在申请贷款时,你一定要掌握其中的要领。是的,没有错,无论理财经理使用怎样的替代答案,我们必须要求理财经理准确告诉我们贷款的实际年化利率是多少,并把这一利率写入到我们的贷款合同中。请记住,这并不是一个过分的要求。

“精品基金”只是噱头

当理财经理经常推荐与客户风险偏好不匹配的基金产品时,或者经常出现投资计划的调整,没过几个月就向客户介绍新的基金以取代原来的投资对象,你就有必要怀疑他的真正动机了。

【案例】在很多银行网点,一些理财经理会重点推荐一些“精品基金”。然而,一些投资者也会发现,“精品基金”的表现并不如理财经理所宣传的那么出色,有时候还会落后于其他的基金品种。

【点评】对个人投资者来说,面对理财经理的建议,也需要具备一定的自我判断能力。首先,理财经理所推荐的产品类型是不是投资者所需要的?比如理财经理一味向追求稳健收益的投资者推荐风险较高的产品,或者经常出现投资计划的调整,没过几个月就向客户介绍新的产品以取代原来的投资对象,你就有必要怀疑他的真正动机了。

银保产品并非包治百病

选择保险产品应以保障为先,保险产品在其功能上的一些特殊性和局限性需要我们有全面的认识。从这一点来说,许多所谓的银保产品并不适合我们。

【案例】“我真的需要这么多保险吗?”秦先生是一家外资银行的新晋客户,不过理财经理为他打造的一份财务规划却让秦先生产生了不解分红险、年金险、教育险……

【点评】那么,理财经理为何要鼎力推荐保险产品呢?其中不乏营销的成分。我们并非全盘否认保险产品的多种功能,但是对于投资者来说,选择保险产品仍应以保障为先,保险产品在其功能上的一些特殊性、局限性需要我们有全面的认识。

品牌金条不是好的投资工具

对投资黄金而言,账户金更适合交易;溢价较低的金条适合作为实物投资的对象;工艺精美、溢价高的品牌金条并不算好的投资对象。

【案例】黄金热带动了黄金投资市场的发展,我们在理财方案中也越来越多地看到黄金的身影。其中,最受欢迎的当属各家银行推出的品牌实物金条,卖点在于同时满足了投资和收藏的需要。

【点评】尤其想指出的是,黄金尽管具有保值增值、抵御风险的作用,但是作为投资对象来说,是一种高风险属性的投资产品,金价的影响因素非常复杂。对个人投资者来说,又缺乏较为可行的风险对冲机制。因此,除了在资产中配置一定比例的黄金外(通常不超过资产的10%~15%),不建议个人投资者过多地参与黄金的短线搏杀。

信用卡分期付款利率超过10%

理财经理通常建议对于大额消费可进行分期,分期付款虽然免息却需要收取费用,特殊的收费方式使分期付款的实际成本远高出费率的水平。

【案例】“关键是费用很低。”小苗就很喜欢用分期付款应对大额消费支出,小苗说,虽然信用卡中心会收取一些费用,但在他看来完全可以承受,“分期一个月的费率是0.6%,6个月也就3.6%。”

【点评】当然,和拖欠信用卡欠款、被高额罚息相比,信用卡分期付款能够在现在的消费与未来的现金流之间实现平衡,帮助消费者在支付能力不足的情况下达到提前消费的目的。不过,持卡人也需要真正认识到信用卡分期付款、现金分期中产生的实际成本,并慎重作出选择。对于一些大额消费,建议你可以参加到信用卡与商户所推出的优惠分期活动,其分期的费率往往较低,甚至在厂商的贴补下会有零费率的活动,这样才能真正降低我们的分期付款成本。

失卡保障并非万无一失

理财经理在推荐信用卡时,经常把“失卡保障”当做卖点。但持卡人没有被告知的是,信用卡的失卡保障针对的仅是签字消费,使用了密码的消费并不在列,且失卡保障在赔付时需要经过多道繁琐的手续。

【案例】“您的信用卡消费25000元。”一条短信提示让白小姐惊出了一声冷汗,她意识到,自己的信用卡被盗了!

但是让白小姐没有想到的是,打电话进行挂失和申请失卡保障时,信用卡客服中心的工作人员告诉白小姐,由于白小姐的信用卡开通了密码功能,在刷卡时需要提供密码,并不属于失卡保障的保障范围,由此发生的损失要由白小姐自己来承担。

【点评】因此,持卡人在保管、使用信用卡的过程中,对于密码的保护仍然是个重要的环节,切不可以为信用卡拥有“失卡保障”就认为万无一失。

这也引发了对信用卡要不要使用密码的争议。尽管从“失卡保障”的角度来说,信用卡不设有密码更有利于获得失卡赔付。但是,从我国目前的用卡环境、安全措施防护来看,建议持卡人消费时选择“密码+签名”的方式,并对密码进行安全防护。

理财规划雷同居多

在理财经理的实际咨询、建议过程中,经常会出现“思路”变“套路”的情况,制订出的理财建议千篇一律。

【案例】傅先生请银行的理财经理为自己做了一份理财建议,但是发现,很多理财经理的理财建议、理财规划都很雷同,“无非是收入的能力不一样,投资的金额不同”。他很想了解的是,理财规划是如何制订的呢?

【点评】对于客户来说,在请理财经理为自己制订理财规划时也有一些诀窍。一是对自己的财务状况如实相告。由于涉及到金钱这样的敏感信息,很多客户往往只告诉理财经理局部的信息,这就为制订出完整、合适的理财规划增加了难度。二是与理财经理充分沟通,包括自己的投资经历、偏好、未来的需求等,让理财经理更加了解你。在理财经理的选择上,客户也可以多加观察,最好选择实战经验丰富、金融知识全面的理财经理,他们制订的理财规划往往更加实用、具备可操作性。(本文有删节,详文见理财周刊566期)文/本刊记者尹娟

将本文转发至:

|

|

|

|

|

|

瑞士银行有多少秘密 篇5

这是007系列电影《黑日危机》里詹姆斯·邦德的一句台词。在电影中,詹姆斯·邦德只相信两个人,一个是他自己,另一个则是瑞士银行家。这样的美誉,经历了整整三个世纪的考验。直到今天,瑞士银行将遭遇他建立几百年以来最大的一次改变。

5月6日,美联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在法国总部宣布,包括瑞士和新加坡在内,47个国家当天签署了一份宣言,同意银行间自动共享与税务相关的海外账户信息。这被解读为:瑞士银行整整延用了三个世纪的保密制度,被迫走向终结。苛刻的审查过程、严格的保密制度以及全世界富人身份和地位的象征,除此之外,瑞士银行究竟有多少秘密?

保密法为何诞生在瑞士

任你走遍整个瑞士,估计你也找不到一家名为“瑞士银行”的地方。瑞士没有一家银行叫“瑞士银行”,所谓“瑞士银行”只是对所有瑞士的银行的统称。瑞士最初由8家大银行,经过多次合并重组,特别是1992年和1997年的两次“联姻”,大银行仅存瑞银集团(UBS)和瑞士信贷集团(Credit Suisse)两家。这两家银行雇员数占银行雇员总数的52.7%,包揽了40%以上的国内信贷业务及近40%的地产抵押业务。

瑞士银行的保密制度最初建立于16世纪。当时,随着基督教加尔文教派的兴起,大量受迫害的新教徒从法国和意大利逃到日内瓦,这些新教徒带来了大量金钱,交给日内瓦银行家打理。为了避免泄露他们的财政状况,银行家们逐步建立起了保密制度。

1933年,德国政府颁发法令,要求德国公民须交出自己在外国的资产。在瑞士,盖世太保假扮成普通客户,走进银行,拿出一沓钱,对银行职员说,将这笔钱存入某人账户(这些人都是遭到纳粹怀疑的人)。如果钱能够存入,则说明此人在瑞士银行拥有账号。盖世太保回国后对储户施压,钱由瑞士转回德国。然而,那些使用匿名账户的客人,安全逃过了此劫。一年之内,有三个德国人因在瑞士银行拥有银行账号而被处死,此后,瑞士加强了银行的保密法。

1934年,瑞士当局颁布了联邦银行法,其中第47条明确规定:任何银行职员,包括雇员、代理人、清算人、银行委员会成员、监督员、法定审计机构人员都必须严格遵守保密原则,保守其与客户财产状况等有关机密。上述人员,包括引诱银行职员泄露客户和银行信息的第三人,都将面临最低6个月到5年的监禁,以及最高5万法郎的罚款。保密协定终身生效,不因为银行职员离职、退休、解雇而失效。

不逊于欧洲王室的接班人选拔

瑞士银行除了保密制度,还有一个关键特点是合伙人制。无论面临世界大战,还是金融危机,世袭传承的管理方式让保密制度得以很好地运行。

以百达银行为例。百达银行实行扁平化的人事管理构架。因为私人银行往往要服务好几代人,核心要素之一就是要执行良好的保密制度,因此,保持非常低的员工流失率非常必要。公司在人事制度上鼓励员工长期留在公司,不仅关注员工个人福利,还会为员工家庭提供全面保障。

员工的稳定源自于百达银行高管人员本身的稳定性。百达银行由8个合伙人共同管理。208年前创始人家族中的三大家族至今仍在。8个合伙人有一定的年龄梯度,因此不会出现8个人同时退休的情况。每9年左右会有一个合伙人退休,新合伙人的传承挑选制度像王室继承。虽然是家族事业,但远不是父亲传给子女这样简单。

如果一个合伙人要退休,其后代(远亲和近亲)并不能直接继承,而需要继承人有其他公司的工作经验,并且在45岁左右时进入百达工作,比如当普通的客户经理五六年,观察其表现。合伙人退休后,其他7个合伙人会组成评审委员会,在退休者家族候选人中选一个最合适的人。退休者本人不参与评审会。

由于合伙人的权力平等,严格的挑选制度相对公平,一旦合伙人稳定,其员工也会稳定,客户流失率就会很低。

不是所有人都能成为瑞士银行的客户

和所有银行一样,瑞士银行不会放过任何一个潜在客户,不会拒绝任何人的理财咨询。但是,要想成为瑞士银行的客户,需要通过层层考核。

瑞士银行,尤其是瑞银集团,重点拓展高净值客户,不仅关注客户的交易规模,也关注客户为公司带来的利润。因此,瑞士银行重点发展私人银行业务,以较少的资本股东庞大的资产,并保持较高的回报率。

作为一个有着深厚宗教背景的国家,瑞士银行会把客户的人群着重于基督教徒。如果是基督教徒,开户会相对简单。当然,即使不是基督教徒,只要有钱,也有机会成为瑞士银行的客户,这需要瑞士银行遍布全球的“星探”来发掘。瑞士银行在世界很多国家设有分支机构,这些分支机构负责收集所在国潜在客户的信息、开发客户、办理业务、维持客户等。

以UBS为例。在UBS内部,有一套不成文的界定标准,即25万美元的起存数只能算是平民;25万—200万美元的,算是中等收入客户,大客户则要求至少存200万美元以上。

如果你想成为瑞士银行的客户,你可以主动联系银行,预约成功后会有专人找你谈话,以考察你到底够不够资格。当然,如果真是富商巨贾,也许瑞士银行也会主动先找到你的家门。在我国,瑞士银行会通过组织、参加富人聚会的形式来寻找够资格的客户,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企业。北京很多五星级及以上级别酒店举行的联谊会、酒会上,往往就会出现瑞士银行工作人员的身影。一旦发现潜在客户,通过聊天,双方会约定上门服务的日期,由工作人员到客户家中洽谈。

在国外,瑞士银行还会通过教会的固定聚会来寻找潜在客户。此外,还会通过赞助学校和学生的活动来培养未来客户,因为在国外很多贵族学校、私立学校,说不定有些学生就是某行业大鳄的子女。

固若金汤的锁头

在瑞士银行,每一个保险箱都只配有一把钥匙,通常也存在一把后备钥匙。早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瑞士银行就已经使用了不同于普通银行的锁。那时候,大部分银行使用的是双重锁,而瑞士银行的锁,看起来和双重锁无异,有两个锁眼,一个供客户的钥匙,一个供银行的钥匙。但实际上,里面还隐藏了第三个锁眼,只有用特质的钥匙才能开启。第三个锁眼将锁牢牢固定在保险箱上,哪怕你开启了锁头,也无法将锁从保险箱上取走,防止了偷锁复制钥匙的可能性。endprint

瑞士银行的保险箱是秘密中的秘密,不装秘密的箱子内部如同镜面般平整且闪亮。这只保险箱最受律师、商人和收藏家的欢迎。锁头相当坚固,可以抵抗炸弹,但其实它只有1.35千克重。锁眼都是激光切割,每把锁都是独一无二的。这些保险箱存放在密室内,整齐而不花哨。

匿名账户早已不存在

瑞士银行一直被认为是全球最令人信赖的银行,各国政要、商界巨子和各路明星都把存款放在瑞士银行,因此也造成了瑞士闻名于世的金融业。

当然,能够汇集全球如此之多的财富,瑞士银行的法宝当然不仅保密法一个。与其他国际大银行不同,瑞士的传统私人银行主要特点在于其承担了无限责任。假如这些瑞士私人银行倒闭了,无法如数归还你的资产,你甚至可以拿走这些私人银行拥有者的家族资产。而如果是其他银行,其客户只能依据银行的账面资产获得部分或全部赔偿。

上世纪30年代以来,匿名和数字账户是瑞士银行的一大特色,也被视为瑞士银行业发达的原因之一。但其实,在1987年之后,所谓的“匿名账户”就不存在了。所有的瑞士银行要求职员遵循“了解你的客户”的原则,必须确认每个开设新账号的客户的身份及他们经济上的合法性。为控制有犯罪来源的金钱交易,各银行都自设严格的、国际上承认的身份认证条规。哪怕是非常敏感的身份,不得不使用号码来代替姓名,号码账户也并非匿名。因为该客户的姓名在银行内部很小人员范围内是公开的。银行对号码账号和其他账号客户使用同样的银行保密制度,独立于银行的监督委员会将对违法银行处以最高100万瑞士法郎的罚款。

保密制度成为众矢之的

如果你看过《达芬奇密码》,一定对其中瑞士银行的保密措施和“黑金”的猖獗过目不忘。几百年来,“保密”二字如同金招牌一样让瑞士银行赢得世界各地客户信赖,这里是全球1/3未公开私人财富所在地,这里吸收离岸财富逾2万亿美元,这个全球最富裕的欧洲小国也因此披上了“避税天堂”的外衣。

菲律宾前总统费迪南德·马科斯在1965年底就任,在20余年的当政期间获取了巨额非法财富。1986年被追查到在瑞士一些银行有6亿美元存款,直到2003年菲最高法院才作出最终判决,裁定归政府所有。不仅马科斯,伊朗的巴拉维、巴拿马的诺伊里卡、诺马尼亚的齐奥塞斯库,甚至恐怖嫌疑分子都是瑞士银行的常客。

马科斯丑闻案使瑞士银行陷入窘境,瑞士政府开始要求各银行在需要配合进行司法调查时提供相应的信息,并禁止银行为非法钱财提供任何掩护。而曾经是瑞士银行最大卖点的“客户信息保密制度”也成为了众矢之的。

“瑞士银行从来都不是100%绝对保密”

“9·11”事件之后,美国要求各国提供司法协助,以帮助追查恐怖分子之间的金钱来往。虽然瑞士冻结了多个可疑账户,但美国仍然视瑞士的银行保密制度为眼中钉。欧盟也多次要求瑞士废除银行保密制度,以防止欧盟国家居民逃税。

为了保住保密制度,同时不得罪自己的贸易伙伴。2004年,瑞士花10亿瑞士法郎(合6.5亿欧元)来维持银行的保密权。这笔钱分为5年流入布鲁塞尔的聚合基金,用来支持欧盟的贫穷地区。

2008年开始的金融危机让瑞士银行保密制度再次经受考验。美国先以瑞银集团帮助美国富人逃税为由,把这个瑞士最大的银行告上法庭,瑞银不但交了巨额罚金,还破天荒提供了两百多名客户名单。2009年,法国政府也拿到了一份法国人在瑞士银行开设秘密账户的名单,该名单包括3000个未向法国税收当局申报的法国纳税人。

2008年10月21日,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30个国家中的17个一致将瑞士列入税收天堂的黑名单。迫于压力,10月25日至11月4日10天内,瑞士分别与英国、德国、希腊签署了新修订的双重征税协定,瑞士政府将对外国居民在当地银行的账户实施税收扣缴,然后转交给该国政府。

瑞士银行坚守了三百余年的保密制度遭遇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毁灭性的的破坏,甚至连瑞士银行家协会发言人詹姆斯·纳森都站出来说:“外界流传所谓的瑞士的银行的保密性,实际上从来都不是100%绝对保密的。”

税收信息自动交换宣言最早2017年生效

今年5月,在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以下简称“经合组织”)年会上,包括瑞士、中国在内的四十多个国家签署了一项税收信息自动交换宣言。也就是说,全球最大的离岸金融中心或将定期每年自动向四十多个签约国政府传递瑞士银行客户的金融信息。这些信息包括银行账户余额、利息、股息和其他金融收入等。普遍认为,根据这项新规,延续几百年的保护银行客户隐私的传统就此终结。

中央银行的秘密 篇6

从“高柜”到“低柜”

从“高柜”到“低柜”的转变,正是银行理财业务发展的写照。伴随着财富增长和个人理财业务的发展,传统的银行业务也在进行转型,越来越多的商业银行把“零售银行”写进了自己的发展战略中,在传统存贷息差收入之外,中间业务收入的占比逐年提高。银行从清一色的“高柜”经营,到在银行网点设置为个人提供理财服务的“低柜”。在此基础上,只设有“低柜”服务的理财网点、装修豪华的贵宾理财中心、私人银行也应运而生。

随之提高的是银行在个人理财业务中的地位。“渠道之王”,有人这样形容银行。除了自有的存款、贷款、信用卡、银行理财产品,银行平台上代理的产品包括开放式基金、保险、信托、贵金属等等,打造出了全面的“理财超市”。“全能型”的设置打造了银行在个人理财中不可动摇的位置,这是证券、基金、保险等其他金融行业完全不可匹敌的。

与之呼应的,理财经理这个职业也开始进入了大众的视野。他们不再坐在高高的柜台后面,他们是“低柜”工作人员;他们和客户聊天,他们主动推送信息给客户;他们是综合金融服务的提供者,从个人理财规划、银行理财产品到基金、股票、保险、黄金、信用卡,他们必须无所不知;他们拥有较高的学历,通过了各种从业资格考试,不少人还拥有AFP、CFP,甚至CFA证书。

如果我们把银行比作“金融超市”的话,那么理财经理相当于超市的销售员。也有人把理财经理比喻为客户的“保健医生”,和基金经理这些“专业医生”的职责所不一样的是,“保健医生”为客户们提供日常的健康护理,维护客户的财务健康。从某种意义上说,身为“保健医生”的理财经理们与客户拥有更加紧密的关系。

从纠纷看理财经理影响力

理财经理必须拥有严格的道德操守,这是理财经理守则中的第一条。然而,从理财业务的兴起开始,客户与理财经理之间产生的纠纷就没有停止过。近期,诉诸报端的两则理财纠纷就与理财经理相关。

一是“宋文洲事件”。个人投资者宋文洲2008年经理财经理推荐,投资于渣打的两款结构型产品,投资金额达到了6400万元。据宋先生向媒体介绍,他之所以购买 渣打银行 新闻的巨额理财产品,一个原因是自己此前在 中国银行 新闻的客户经理跳槽至渣打银行,他也是典型的“跟着理财经理跳槽”。而且,理财经理对这款产品的承诺是“基本上是可以随时赎回”,“利润比较好”。但是理财经理没有向宋先生说明的是,他所购买的产品分为A计划和B计划两个部分,其中A计划不得提前赎回,在一定的市场条件下产品自动转为B计划,而B计划是一款无止损机制的产品,但投资者可以提前赎回。

产品进入投资期后,不明就里的宋先生屡次向银行提出了提前赎回的要求,却多次被客户经理“挽留”并拖延客户指令。然而随着金融危机的爆发,宋先生所投资的这款产品已经出现了巨额亏损,本金只剩下零头。

另一起理财纠纷来自山东青岛,王女士在 深发展银行 新闻购入180万元的理财产品后亏损成1万多元。这宗不可思议的亏损,实质是理财经理“赤裸裸”的欺骗。理财经理不仅将高风险的黄金T+D业务描述为“百分之百的本金保证、最低5%的收益回报”产品,并违规地进行代客操盘。

诚然,这两起理财纠纷都是个案。在严格的监管体制下,合规销售是各家银行的重中之重。与保险代理人松散的管理体制所不同的是,理财经理作为银行正式员工,所受到的约束、监管要严格得多。加上如有违规行为,对银行的声誉将造成巨大的负面影响,因此银行在内部管理上有较为严厉的惩罚手段。对于理财经理来说,违规成本是非常高的。但是,从这些理财纠纷中我们也可以看到,作为直接与客户面对面的银行工作人员,理财经理的推荐、建议会对个人投资者产生极大的影响力。

是理财经理还是销售经理

正是基于理财经理对客户所产生的巨大影响力,在注重零售业务的银行体系中,一线的理财经理成为了为银行带来中间业务收入的主力军。从某种意义上说,理财经理就是销售经理。“卖基金、卖保险、推销信用卡”,一些理财经理这样形容自己的工作内容。

一方面,这与理财服务的特点有关。作为理财经理,当然希望自己的服务得到应有的回报。但是理财服务的对象——个人客户极少愿意为服务付费,“买产品,而不是买服务”,这是客户的普遍心态。因此,理财机构和理财经理只能够通过产品的销售获得佣金回报,佣金报酬既是银行,也是理财经理重要的收入来源。如基金公司叫苦不迭的渠道费用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基金公司除了要向银行支付销售费用外,还需按照基金份额的总量支付一定比例的尾随佣金。对银行来说,要提高中间业务收入,谁出的佣金更高,就重点销售谁的产品。这就导致了在理财服务的过程中,很难做到“以客户需求为导向”,而是一种典型“销售型导向”机制。

另外一方面,也与银行的考核机制有关。对于大部分银行来说,所销售的产品都是同质化的,在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的环境下,必须不断推进销售,加大考核力度,以提升银行的市场份额。存款有指标、贷款有指标、理财产品销售有指标、基金销售有指标,指标从分行分解到支行,最终落在第一线的理财经理身上。在银行越来越赚钱的同时,竞争也越发残酷。如某银行所采用的考核方法为,将业绩相近的几家支行分作一组,每日考核支行在组内的排名,支行行长、理财经理们的压力可想而知。在上海的银行业,已经开始引入“心理辅导”的做法,银行员工、理财经理每周必须参加心理辅导,以提高应对压力的心理素质。

“秘密”给客户带来隐性损失

要完成各种各样的指标,要获得更高的佣金回报,加上银行严格的监管制度,这就导致了理财经理在面向客户进行产品建议和推荐时不得不使用一些“技巧”。

如在外资银行,由于产品线的缺乏,既没有作为基本投资工具的开放式基金,又缺乏能够和中资银行竞争的理财产品,加上结构性理财产品和QDII的“声誉”不佳,只得把重点放到了回报较高的银保产品上。与中资银行相比,外资银行的理财经理在理财规划和产品建议中,会更多地使用到各种投资型保险产品。

在中资银行销售基金的过程中,理财经理们更愿意向客户优先推荐考核指标较高、佣金回报较多的基金,甚至为了赚取佣金,理财经理经常建议客户调整自己的投资计划,使客户们无所适从。

有时候,理财经理们为了争取更多的贷款,在进行产品介绍时会使用一些花招,如担心客户被较高的利率吓跑,就使用“还款计划表”来作为替代,缺乏专业知识的客户们往往不明就里地签约。

这些理财经理的小秘密,在下面的文章中将有具体的介绍。严格意义上说,理财经理的这些秘密并没有违规,但是从“把正确的产品卖给正确的人”这一点来看,这些秘密在不同程度上给个人客户们带来了隐性的损失。事实上,这是个循环的死结——客户不愿意为理财服务付费,导致理财经理的服务只能以产品销售为导向,他们必须向客户重点推荐对自己更有利的产品。因此,在市场环境不改变的前提下,这一现象不可能得出完美的解决方案。但是对于个人客户来说,相信我们在文章中所揭示的10个秘密,能够为你了解各种理财产品、提高理财专业知识带来一定的收获。

秘密一、为“高收益”资金搬家并不合算

一些银行推出短期高收益产品以吸引投资者资金搬家,但是考虑到投资的起算时间等,产品的实际收益往往低出不少。尤其是在季度末、月度末,银行往往会推出高收益的产品以达到完成考核的目的,投资者还需认真比较,不要被数字所迷惑。

【案例】王女士是A银行的客户,这几年的股市伤透了王女士的心,她索性把全部资金撤出了股市,专心投资于银行理财产品。她发现,每次快到季度末时,市场上总有一些格外有吸引力的产品推出。

这天,B银行的理财经理向A女士隆重推荐了一款他们银行即将推出的理财产品,产品的投资期为1个月,预期年化收益率达到了4.2%,“如果投资金额达到50万元的话,能有4.5%的收益率”。比较之下,王女士非常动心,因为A银行近期几款产品的收益率不足4%,她准备将资金搬家到B银行以获得高收益回报。

【分析】

“收益率”是理财经理们最具有说服力的法宝,尤其是在同质化的理财产品市场上,投资者在选择产品的时候,最为关注的就是产品的收益率。

不过,收益率和产品实际获得的收益并不是一回事情,在很多情况下,还会受到实际投资时间、产品的费率等因素的影响。

如产品的实际投资时间就是一个很关键的影响因素,尤其是产品期限本身较短时,实际投资时间会显著地摊薄产品的收益。

举个例子来说,B银行所发行的这款1个月债券理财计划,产品所注明的投资期限为1个月,预期年化收益率为4.5%(针对50万元以上的投资者),但是这款产品的发行募集期设置为5天的时间。在5天内,投资者的资金需进入银行账户,但仅能够按照活期存款的利率来获得收益。一些投资者为了不错过产品,往往不得不在发行初期就把资金存在银行账户上。除了募集期这段资金“在途时间”外,产品期满后本金收益的返还也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仍然以上述这款产品为例,产品合同中规定,银行将在不迟于3个工作日内进行本息的支付返还,在到期日与支付日之间不计利息收益。同时,这里所注明的是“工作日”的概念,周末时间并不计算在内。

因此,我们可以看到这款产品的实际投资时间最短也有39天,比理论投资期限增加了近30%,实际的年化投资回报仅有3.58%。对于王女士来说,与其把资金在银行之间搬来搬去,倒不如直接选择A银行的产品省时省力。

【点评】

出于应对监管考核的目的,不少银行都会选择在月末、季末发行一些高收益的产品以达到“冲时点”的目的。尽管银监机构已经加强了这方面的监管,但这样的现象并未得到彻底杜绝。

除了使用上述案例中的比较方式,投资者也可以通过对产品的实际在途时间及分摊后的收益进行比较来算一笔账。对于一笔10万元的资金来说,投资期为1个月,产品的收益率提高1%的话,资金收益仅提高83元。而对于银行资金搬家来说,可能涉及到转账费用、交通成本、新开户费用等,可见为一些临时性的高收益产品动辄资金搬家并不明智。

秘密二、有些“存款”不是存款

一些理财产品或是投资工具冠以了“存款”的名称,但它们并不是存款,有的还具有较高的风险。如一些银行推出的“投资存款”,是将普通的外汇存款与外汇期权合二为一。由于期权合约的加入,产品具有高风险、高收益的特征。

【案例】由于人民币升值,一些手中持有外币的投资者陷入了两难,他们迫切需要寻求到为外币保值增值的渠道。然而,选择了“高收益”的投资存款,却产生了意想不到的亏损。“存款”也不安全了吗?

子女在美国工作,老张夫妇的生活也成了“双城记“,每年有一半的时间他们都在美国照顾孙儿,因此美元也就成了老张的必备资产。前不久,老张在一家外资银行购买了一笔3个月的“投资存款”,据说收益非常可观。可是到期时却发现,自己的美元存款统统变成了澳元,由于澳元的贬值,老张的存款也缩水了。

【分析】

尽管名称是“存款”,但老张所购入的“投资存款”却不是存款,而是一种加入了外汇期权的衍生产品。尽管可能产生潜在的较高收益,但其风险远远高于存款,当汇率走势与协定汇率背道而驰时,就将自动进行兑换。

原来,在签订这种“投资存款”的产品合同时,存在着两种货币,投资者存入的是A货币,可以选择与之挂钩的货币为B货币。在投资期限上,不同的银行可以提供很多种期限供投资者选择,如短至1周、2周,长至1个月、2个月、3个月、6个月等等。这一投资期限既是存款的存期,也是内嵌期权的期限。

但是,和存款所不同的是,在签订合同时,投资者还需要与银行约定一个协议汇率。事实上,这个协议汇率也就是期权的执行价格。在期权的执行价格的基础上,也会有不同的费率,即是期权的价格。

当投资期满,如果实际的汇率高于协定汇率,即A货币相对于B货币贬值,那么不仅本金为A货币保持不变,还可获得存款利息和期权费收益;反之,如果实际的汇率低于协定汇率,也就是A货币对B货币升值,那么本金将被转换为B货币,按照此时的汇率来进行折算的话,投资者就会有本金上的损失。另外,投资者还可以获得存款利息和期权费收益,这一点是相同的。

如老张所购入的就是美元/澳元的投资存款,由于澳大利亚央行5月突然大幅度降息,澳元汇率也随之走低,加上近期美元保持强势,导致产品到期时澳元/美元的汇率低于协定汇率,老张投资时的美元就被转换为澳元,对于存在美元需求的老张来说,就产生了较大的损失。

【点评】

事实上,这种“存款+外汇期权”的双货币理财产品在2009年时就给投资者带来较大损失。一些银行也将原“双利存款”等名称更改为银行外汇期权类结构性理财产品。然而记者发现,仍有一些同样的产品被冠以“存款”的名称,加上理财经理对风险揭示的缺漏,导致仍有投资者对此类产品产生误解并直接遭致投资损失。

秘密三、房贷理财收益低于市场水平

并非所有存入“房贷理财账户”的资金都可以用来抵减房贷余额,而是采用按比例提取一部分资金的方式获得贷款利率与活期存款利率之间的息差收益。如果分摊到所有资金上,这一收益率并不具备优势。

【案例】既担心提前还贷影响资金的流动性,又希望减少房贷利息的支出?理财经理给出的方案让你有种“迎刃而解”的感觉——把资金存在“房贷理财账户”上,这笔资金既可以用来抵减房贷余额以降低利息的支出,又能够在需要时随意支取,不会影响到资金的流动性。

年初时,刘先生准备了一笔资金用于提前还贷,前几年刘先生买入的一套房产还有80万元的贷款余额。不过,由于已经申请到了7折的优惠房贷利率,刘先生很担心一旦提前还贷,再想获得成本这么低的贷款恐怕就不可能了。但是,刘先生也没有找到合适的投资渠道。银行的理财经理为刘先生推荐了“房贷理财账户”,50万元的资金不用提前还贷,却可以抵减房贷余额降低利息支出。可是,几个月下来,刘先生却发现“房贷理财账户”的运作完全不是这么一回事情。

【分析】

原来,理财经理没有向刘先生解释清楚的是,并非所有存入“房贷理财账户”的资金都可以用来抵减房贷余额,而是采用按比例提取一部分资金的方式获得贷款利率与活期存款利率之间的息差收益。

上一篇:立法现状下一篇:汽车电气与电子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