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银行风险防范

2024-06-22

网上银行风险防范(精选12篇)

网上银行风险防范 篇1

什么是内部控制制度, 如何改进内控制度以更好的防范银行的金融风险呢?所谓内部控制制度, 就是银行各级管理部门在本单位、本部门内部因分工的不同、业务的发展而产生的相互制约、相互关联的基础上, 采取一系列具有控制职能的方法、措施和程序, 并予以规范化、系统化, 由此所形成的一整套严密的控制机制。业务发展与内部控制, 实际上是“一个问题的二个方面”, 二者休戚相关, 缺一不可。风险防范、内部管理是业务发展的前提与基础, 业务发展是风险防范、内部管理的根本目的。我们讲内控、抓管理不是削弱业务发展, 而是为了更好地促进业务的快速、持续也健康发展。同时, 内控制度的建设要为实现银行的改革发展目标保驾护航, 为实现银行的发展奠定良好的管理基础。

1 加强制度管理。

在制度管理中, 要正确处理好两种关系:一是处理好严格执行制度与不断完善制度的关系。基层屡查屡犯现象是个比较突出的问题, 这其中除了制度本身存在的问题外, 员工有章不循、敷衍了事也是一大原因。要加强对广大员工的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和新业务的学习, 加强思想教育, 这是从源头上杜绝违规违章行为的重要手段。一方面银行要以人为本, 建立一个综合的教育网络, 并保证教育的连续性、系统性和针对性。使全体员工熟悉自身岗位工作职责要求, 理解和掌握业务的整体流程和关键风险点, 同时加强员工理想信念、职业道德和法纪观念等在内的综合性教育, 培养员工高尚的职业道德情操, 做到无论在什么情况下, 都不做损害国家和银行利益的事。银行要建立公正、合理、高效的人力资源管理体制, 增强员工的归属感和责任感。要根据每位员工的品德和业务能力, 结合不同年龄、学历和工作经验, 分配适合的岗位;同时把好“进门关”, 对重要部门、要害岗位的员工, 要进行严格挑选, 并适时进行岗位轮换, 防范操作上的风险。同时, 我们要根据业务品种的创新和业务发展的变化, 对现在的各类规章制度进行梳理、修订与整合, 保证制度的明确性、有效性与实用性。二是处理好严格执行制度与制度创新之间的关系。对那些不执行就会给银行带来不利因素的基本规章制度, 必须认真执行;对那些过时了的或与市场开拓相冲突、成为发展阻碍的制度, 必须加强研究, 在把握风险的前提下进行制度创新。

2 加大监督检查力度, 强化内部审计监督

各级各专业的监督检查部门要认真履行工作职责, 对分管范围内的规章制度落实情况负责, 要经常开展大规模的规章制度执行情况的大检查, 通过检查, 找出内部管理与案件防范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隐患, 并进行全面整改。同时, 通过整改, 要逐步建立起绝对垂直和相对独立的内部审计体制, 同时一并健全和完善审计规范制度, 使审计工作的重心向全面风险管理与综合经营管理转移, 要进一步倡导并实施风险导向审计, 要由过去对会计资料的详细检查转变为评价内部控制系统为基础的抽样审计方法。同时要不断提高内部人员素质, 以适应工作发展的需要, 强化内部审计培训, 组织内部交流与外部交流, 引入国外先进的审计理念和审计技术, 普及审计创新意识, 提高审计人员对内部控制的适应性。

3 建立科学合理的奖罚机制。

处罚是内控机制有效运行的保障。既要纠正处罚不严、量罚过轻的软心肠, 又要避免以罚代管、一罚了事的简单做法。要真正建立起严厉、公正、公平的处罚机制, 违规必究, 处罚必严;要建立责任倒查制度, 对严重违规的, 除了要严肃处罚直接责任人外, 还要向上追究所在网点、专业管理部门负责人甚至是领导的管理责任。要注意处罚方法, 抓典型问题, 并要从重处罚, 形成足够的威慑力, 有效提高广大员工遵章守纪、依法合规经营的自觉性, 保证规章制度真正得到落实。要建立内控奖励机制, 改变目前罚多奖少的现状, 对那些自觉遵守规章制度、在行为动态管理和防案工作中有突出贡献的员工, 进行表彰奖励, 达到以点带面, 教育一片的目的。

4 建立有效的银行管理信息系统和业务信息系统。

建立和完善银行管理信息系统和业务信息系统, 不仅可以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 而且通过数据库、模型库、方法库去实现快速、准确、合理的预测与分析, 给予内部控制丰富的信息资源和最终的决策支持。同时使管理层通过信息传导机制及时发现横向各部门, 纵向各单位内部控制过程中的问题并采取有效的补救措施。为此, 一是要强化会计核算的内部控制, 使其准确及时地反映银行的经营活动, 遵循审慎的会计原则, 确保账表的真实性、完整性。二是财务会计部门应该利用信息频密的有利条件, 通过信息的鉴别、传递与处理, 发挥银行内部第一控制的作用。除通过完整的财务体系发现问题, 监督控制各项业务操作外, 还要重视事前的财务分析和预测, 把风险控制在萌芽状态。三是努力做到财务信息公开、透明。特别是已上市和即将上市的商业银行一定要建立定期信息披露制度, 披露内容包括财务状况、公司治理、年度重大事项等重大信息;年度财务会计报告披露的信息在内容、方式、程序等方面都要逐步规范, 必须经获得从事金融相关审计业务资格的会计师事务所进行审计。通过信息披露, 使银行的经营活动和风险控制处于社会公众的监督之下。

5 营造以“诚信审慎”为核心的风险控制文化

风险控制文化是指全体员工在从事业务活动是遵守统一的行为规范, 所有存在重大操作风险的单位员工都清晰了解本行的操作风险管理政策, 对风险的敏感程度、承受水平、控制手段有足够的理解和掌握。

一是银行要倡导和强化全员风险意识, 引导全行员工树立对风险管理的认同感, 真正意识到风险管理绝不仅仅是风险部门和风险管理人员的事情, 风险管理人人有责, 使风险意识突破传统的部门界限真正融入全行各个部门、每位员工的行为规范和工作习惯之中, 让每一位员工认识到自身岗位上存在的风险点, 形成防范风险的第一道屏障。

二是银行要确立鼓励主动发现和报告风险的基调, 通过机制完善, 建立各风险管理职能部门间有效的分工和合作机制, 以及信息交流和沟通机制, 缩短操作风险的汇报路径, 以便银行高层能及时获取风险信息, 采取相应的制度安排和机制建设, 规避风险或者使案件的发生概率降低到最低程度。

三是银行要提高内控文化的科技含量。各银行在基层一线普遍推行的单人临柜、综合柜员制, 都需要电子化科学技术来加强操作风险的控制。通过计算机程序编制、设定权限指令, 控制超越授权的违规操作, 避免因为个人的疏忽而导致的业务失误, 有效防范风险;通过计算机系统强化对业务操作运行的实时监控管理, 构建全面覆盖内控关键环节的风险预警和监控系统;借助计算机系统收集、加工、反馈风险信息数据, 为决策提供充分信息支持;同时, 加强信息技术运用自身风险防范管理。

摘要:银行业是高风险的行业, 金融风险广泛存在于每个业务领域和各种工作岗位。风险有大小但无时不在、无处不在。要实现银行的稳健经营与兴旺发达, 根本的一条就是必须牢记内控制度, 不断建立和完善各项内控制度, 不折不扣的执行内控制度, 构筑起银行内部防盗, 外部防抢、防诈的安全屏障, 把内部控制与案件防范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关键词:银行业,金融风险

参考文献

[1]候念东.对现代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再思考, 中国城市金融, 2004-3期.

[2]杨德义.加强内部控制建设, 防范经营风险, 中国城市金融, 2004-9期.

[3]周勤业.内部控制和制度基础审计, 上海三联书店.

网上银行风险防范 篇2

一、客户自身风险的防范。一是在向客户营销时作好调查,企业财务治理情况、企业财务职员电脑水平有多高要了如指掌。二是向客户做好培训工作,一定要教会教懂。三是一定要提醒客户进行必要的风险防范。

二、银行内部操纵风险防范。一是同一开户资料的核验标准。严格按照制度和操纵流程办理业务。坚持按制度办理业务是规避风险的有效手段。二是增强员工的业务素质和案防意识。只有熟知制度和业务操纵流程,才能把握风险点,控制业务风险。对此,必须加强员工培训学习,建立学习制度,使业务学习经常化、规范化。另外,要加强风险教育工作,结合实际案件揭示各项业务的风险点,让员工真正理解制度,做到“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减少和避免对制度的抵触情绪。三是加强内部检查力度。目前对网上银行电子结算检查环节比较薄弱,检查频率、深度不够。

影子银行风险与防范 篇3

关键词:影子银行;金融创新;风险防范

随着民间借贷危机爆发,影子银行风险暴露在阳光下,如何化解及完善影子银行风险已经成为现如今的金融热点问题。

一、影子银行风险产生的机制

影子银行(Shadow Banking )主要指信托、担保公司、小贷公司以及民间借贷等活跃在我国经济较发达的城市的银行以外的金融业务中。因为影子银行的效率高,需求大,其最重要的特点是它是游离于银行体系的非银行金融机构,不受监管或受到的监管很少,使其在过去的两年内,在灰色区域毫无监控的状态下迅速发展。在2008年“四万亿”政策后,给中国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2008年由美国房地产的崩溃领衔的金融危机影响全球,我国中央政府匆忙推的“四万亿”救市政策,想将中国最先从金融危机中拉出来。但是却没有带来预期的效果,反而使影子银行的危机在中国爆发。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金融脱媒”的现象推动了影子银行的生成。而在我国影子银行的发展特点为“非典型”脱媒,是影子银行促进了“脱媒”现象。中国的影子银行起源于民间借贷,发展于企业间拆借市场,同时还存在着在传统银行信用领域有融资优势的国有企业也在从事资金拆借活动。

影子银行风险形成机制

在我国目前金融市场的环境下,影子银行的产生无疑使金融业存在严重的脆弱性和潜在风险。影子银行的极度不透明性使金融监管产生巨大的障碍,引起了中国金融经济的“空心化”,由于影子银行所提供的资金价格要高于我国传统银行信贷利率,不断升高的资金价格使得金融投资的比重逐渐增大。传统银行的杠杆率一般10倍左右,而影子银行的杠杆率却高达20到30倍。其资金往往充斥着逐利的味道,逐渐都倾向于高利贷的性质,使得一些人或企业从中谋取暴利。然而这些资金并不用于实业投资,更多的资金流入房地产等高投资高回报的项目,是我国产业的比例严重失调,这样的结果明显偏离了我国本来制定“四万亿”政策的原定轨道。

在2012年我国经济处于缓慢发展,多地政府为了促进经济发展,重大投资项目总额达到近四万亿,称之为新版“四万亿”。但是,至今为止,新版四万亿来源还不明确,在没有银行及负债体系的条件下其进行也是困难重重。在“稳增长”的旗号下,有可能再次造成产能过剩,实际上这些项目的经济回报在短期内不能还本付息,这种投资存在着不可持续性。从全国来看,民间借贷市场最大的风险在于风险识别和量化,难于精确监管。国内对影子银行体系的界定还比较模糊,比如信托理财产品、担保公司等。民间借贷对银行的风险传导无法准确衡量,借贷规模到底有多大难以衡量,为监管增加难度。

二、我国影子银行风险防范

在中国,“影子银行”的发展还是不够的。所以,应限定其各种工具的杠杆率,控制“影子银行”的负面影响,但并不是完全杜绝这种现象。影子银行是我国金融创新中最主要的形式之一,如何引导影子银行业务有限地把资金资源配置到国民经济最需要的地方,在全面提高资金效率的同时,促进货币经济与实体经济的良性循环,从源头上防范风险,让资金进入实体经济提出设想。

(一)规范金融产品的创新

金融产品的创新虽然可以将风险分散,但其所造成的风险并不能减少。随着金融产品创新的程度越来越高,其累积的风险程度也就会越来越高。美国早08年引起的波及全球的次贷危机正式因为资产证券化的过度创新致使金融风险不断增加。所以,我国金融业应该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循序渐进地推进金融产品的创新。在激活金融机构产品创新动力的同时,必须加强宏观监管,将金融产品创新活动纳入法制和规范的框架中。有效地规范金融产品创新,可是其推进经济发展的作用取得良好的效果,将负面效果减至最小。

(二)建立健全的法律法规体系,完善信息披露

建立健全的法律法规体系,完善信息披露在防范影子银行风险措施中至关重要要积极规范发挥着融资功能的影子银行,促进我国金融业的发展,全面提高资金效率。所以,我们应该着重完善现有的法律法规体系,给广大投资者一个公平公正的平台,是其能理性认识影子银行。对影子银行实行规范化,并且要严格限定其融资来源,避免其负债和资产的期限错配现象,提高中小企业的融资担保能力,进而有效防止影子银行因为流动性资产不足而无法及时偿还债务,提高市场对影子银行的债务偿还信心。依据相关法律法规,从体制上充分保障投资者的利益,维护投资者对金融市场的信心。我国还应逐步建立和完善影子银行及场外交易市场的信息披露制度,提高金融市场的透明度,降低影子银行和投资者的信息不对称程度,让广大投资者可以公平充分地了解相关信息,从而避免或者降低投资风险。同时,由于我国影子银行的高杠杆率引发的风险,国家应有明确的监管机构,依靠政府力量来强制推行法律法规。

(三)强化影子银行风险预警与动态监测机制

在宏观层面上,监管部门组织精干力量成立专门的投资银行业务监管部门,加强对国际、国内投资银行业务的发展趋势进行研究,加强各分业监管机构的合作,充分运用VA等计量模型对投行业务、产品风险、风险管理水平进行评估,设置合理的分级业务准入条件,拒绝不合格的银行机构和产品进入高端投行市场,让风险管理水平较高的优秀银行和产品获得风险溢价,确保投行市场的稳定繁荣。在微观层面上,监管部门监测影子银行杠杆化水平,避免因放松监管标准助长过度杠杆化合资产价格膨胀,并通过监管把握单体资产市场变动,强化风险动态监测,建立风险预警机制。监管部门应注重动态性,吸取次贷危机的经验教训,随时关注影子银行的风险状态,及时提示,重在预防。

(四)加强跨境监管合作

在经济金融全球化背景下,系统性风险监管理念本身包含了国际监管协作之意。从我国实际情况看,除加强监管政策的国际合作外,当前还应围绕维护金融与经济稳定性,在防控咬字风险、汇率政策协调机制等方面开展合作,有效应对资产泡沫风险。

参考文献:

[1]杨小平.我国影子银行体系及影响.中国金融,2012.8

[2]徐科越.影子银行:概念、特征与监管框架研究.中央财经大学,2012.5

网上银行风险防范 篇4

一、网上银行存在的安全风险

(1)用户安全风险意识薄弱。网上银行使用用户安全意识差是影响网上银行安全交易的一个重要因素。在虚幻的互联网世界中许多用户由于个人安全意识较差致使个人的秘密资料丢失,而这些资料很有可能是被盗窃者利用网上银行的漏洞转移走的[1]。现阶段,大部分用上银行用户安全防范意识弱,这体现在:对银行卡密码设置相对简单,不能对个人的银行账号以及密码等各种私人信息进行保密,没有注意到个人电脑使用时的安全环境,对个人电脑是否中病毒等不关心,更有甚者用户在公共场合登录网上银行进行跨行转账、消费等等,这样做很容易被隐藏在公共电脑上面的病毒、木马等利用键盘记录工具盗取密码。

(2)严重的网络技术风险。互联网是一个资源共享的开放式结构,并且在安全性方面具有先天性缺陷,而其技术风险是网上银行风险的主要内容,通常是指由于网络技术方面的原因,网站不能够提供让用户满意的服务,或网络防火墙设置水平很低,致使网络很容易受到“电脑黑客”的攻击。其次,电脑发生故障、操作人员的失误都会对电脑系统的稳定性、安全性构成重大的威胁。并且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网上银行出现技术性风险的概率越来越大,且高于其他各种风险的发生概率,所以网上银行的首要关注风险对象就是技术性风险[2]。黑客一般都对瞄准银行用户端的系统,利用漏洞扫描、恶意代码、数据包嗅探等手段入侵客户端PC,进而切勿用户的密码,或者修改用户和银行之间的通信数据,实施黑客攻击。

二、加强安全防范措施

(1)提高网上银行用户的风险防范意识。鉴于我国的网上银行业务还处于初步发展阶段,许多用户对网上银行市场的认知度和电子支付的相关知识认知程度有限,银行应该对用户大力宣传网上银行安全方面的知识,提高用户的风险意识。首先,要求用户安装防火墙以及其它防病毒的软件,并且经常进行升级;定时对网络操作系统进行修补,及时更新有关电脑软件,有效预防软件漏洞的出现。提醒用户不要下载不明确的程序,不要随意打开来路不明的邮件,尤其是邮件的附件,以防止让木马等电脑病毒直接入侵[3]。其次,让用户明白不要爱公共场所使用网上银行的重要性,因为动态口令在公共场合很容易被他人拍照。当用户进行在线交易操作时,一定要反复确认,在按“确定”键之前,一定要反复确认自己的交易数目,并且要警惕电脑浏览器地址栏和弹出窗口内的各项细节信息,一旦发现异常情况,立即停止交易。

(2)采用先进的网络技术。充分利用防火墙与其它先进的入侵检测技术,以有效阻挡网络外部的不安全因素,防止外部网络用户在未经授权的条件下,进行非法访问。网上银行的防火墙是指在网上银行与其它外部网络接口位置成立的安全系统,主要由软件和硬件组成,可以对进出网上银行的数据进行适时检查控制,把网络外部的威胁隔离在外,进而保护网络系统不会免受不法分子的入侵[4]。其次,采用入侵检测技术,一方面通过及时的监控、报警以及主动对网路漏洞进行检测,拦截黑客入侵的必经之路;另一方面要设置伪装的安全陷阱,搜捕到黑客对电脑系统进行攻击的有力证据。最后,将防火墙技术和入侵检测技术结合,进行优点互补,加强网上银行用户端口的安全防范。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网上银行发展到现在已经成为现代银行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它的在银行办理业务方面的广泛应用,不仅大大降低了银行的运行成本,还拓展了银行的业务范畴。但是网上交易安全问题仍旧是银行不可小觑的一个重要问题,网上银行只有利用更加先进的网络技术,有效解决各种复杂的安全问题,给用户提供安全、便捷的高效服务,网上银行也会迎来发展的“春天”。

参考文献

[1]何朝阳.网络银行发展问题及对策探析[J].现代经济信息.2008(04)

[2]褚俐.浅谈个人网上银行安全防范措施[J].青岛酒店管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02)

[3]孙炜.论我国网上银行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商情(科学教育家).2007(10)

银行防范风险合规发展 篇5

古人云:“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遵规守纪,永远是忠诚、敬业、创造力和团队精神的基础。对企业而言,没有规章制度,便没有了一切。从1954年成立以来,建设银行几经波折,现如今凭借雄厚的经济实力我们已经跻身到全球四大银行第二位。回首这些成绩的取得正是因为我们有着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宗旨,以诚实守信为根本的经营理念,以振兴民族金融业为己任的历史责任;有着逐步完善起来的规章制度体系;有着一代代建行人的不懈努力才使建行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中拓展市场,稳健经营,锐意改革。

所有成绩的取得与风险管理工作都是密不可分的。风险管理工作涉及到我们日常工作的方方面面,从每日押送款到每一笔核算业务,或是每一笔贷款的受理,以及贷款的贷前贷中贷后管理每一个环节,无一不包含在风险管理工作之中。风险管理必须从细节着手,只有事无巨细的做好每一个环节,环环相扣,我们发展的根基才能够更为牢固。

制度的制定不是空中楼阁,是通过数十年来一代代的建行人在失败中总结经验教训,不断摸索、探究而制定出来的。它不仅凝聚了一代代建行人的心血,也是建行生存的根基所在,我们青年员工更是要自觉的将这些规章融入工作、融入思想、融入灵魂深处。合规不仅构筑了建行的灵魂,成就了建行的企业文化,它也必将为建行的发展、创新提供强大的推动力和创造力。

如果一个企业没有严格的规章制度来约束,那么它的发展必然受到制约,有了严格的制度,而没有一定强度的执行力,必然会留下许多安全隐患。1995年2月26日,世界著名的英国中央银行英格兰银行宣布了

一条震惊世界的消息:巴林银行不得继续从事交易活动并将申请资产清理,10天后这家拥有223年历史的银行以1英镑的象征性价格被荷兰国际集团收购。导致巴林银行倒闭的主要原因是对管理细节的忽略,巴林银行没有将交易与清算业务分开,一个交易员清算自己的交易会使其很容易隐瞒其交易风险或亏掉的金钱,这实际上是一种制度的缺陷,由此可见对于我们金融业来说,严格的制度显得极其重要。纵观众多案例,不难发现内部管理不严,制度行同虚设是导致案件发生的最根本原因。通过一代代建行人的不懈努力,建设银行取得了辉煌的成绩,在取得成就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认识到只有加强合规文化建设与完善内控管理才能真正巩固我们辛苦打拼下来的基业。具体说来一是要加强风险管理与合规文化建设,引导员工树立合规理念。二是要完善检查监督机制,合理配备基层机构委派会计主管、纪检监察特派员队伍,整合管理资源,构筑岗位制约、合规检查和再监督的立体防范体系。三是改进检查监督模式。加大非现场检查力度,详细制定非现场检查方案,采用持续、不间断的日常监测性检查与集中调阅监控录像资料相结合的方式,增强检查的针对性与连续性。四是加强员工的业务技能培训,制定出实用性强的学习计划,规范全体员工的操作行为,不断提高风险防控能力。着重抓好内部管理的薄弱环节。对查出的违规问题要做到强力整改、从重追究、从严惩处,时刻保持高压态势,要达到使每一个微小的违规都能引起高度重视和警觉,从根本上消灭违规现象。

如何加强手机银行风险防范 篇6

【关键词】加强银行; 风险防范

一、大众眼中的手机银行风险

2015年5月,交通银行深圳分行工作人员在为客户办理手机银行交易密码解锁业务时发现异常,通过详细排查,最终成功拦截一起“冒名密码解锁事件”,保障客户的资金安全。

据悉,交行深圳分行的相关工作人员在仔细核对该客户本人身份证件及信息时,发现该客户能够正常回答证件号码及出生年月,却对地址信息吞吞吐吐。工作人员发现异常故意说错,该客户却频频点头。工作人员当即怀疑其可能为冒名客户,故采取双人核对询问的方式,发现该客户确为冒名客户,成功堵截一起手机银行风险案件。

该案件只是多起手机银行风险案件中的随机一起。在应对电子银行风险案件过程中,该案中银行工作人员的表现是值得所有金融机构工作人员学习的。然而银行工作人员做好手机银行风险防范还远远不够,它只是做好手机银行风险防范的重要一环。

据中国IT研究中心《2015年3月中国手机银行用户使用行为调查报告》统计,截止2014年末,个人电子银行用户中,手机银行个人用户达到6.68亿,同比增长30.49%,交易总额达31.74亿元,同比增加149.21%,连续4年呈指数增长趋势,其中83%的个人手机银行用户使用频率增加,逾5成用户月支付额在300元至1000元之间。在此基础上,报告预计2015年底个人手机银行将出现爆发式增长,用户比例更将大辐提升。

与此同时,报告同样指出,仅8.9%的个人电子银行用户认为自己非常了解手机银行,用户对手机银行的认知程度较低,对手机银行的操作还不太熟练,对手机银行的使用安全性报有怀疑态度,这导致手机银行用户安全信任度远低于传统银行,应对手机银行风险任重道远。

二、手机银行风险的成因及类型

由于计算机普及率的提高,商业银行逐渐将发展的重点从传统业务调整为电子银行业务,一来降低银行的运营成本,二来为客户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务;同时带来金融风险的增加,犯罪分子利用EFT(Electronic funds transfer,电子资金转帐)盗取资金,进行诈骗的案件呈高发态势。这些风险是如何形成的呢?笔者认为有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国家法律约束不明确。手机银行法律风险主要来自立法及法律法规执行两环节,以及有关交易各方的法律权利和义务的不明确性。手机银行平台是金融信息化的产物,法律滞后性导致目前无法律法规可精准规范。中国人民银行于2002年发布的《金融机构协助查询冻结扣划工作管理规定》,国务院于2000年发布的《个人存款账户实名规定》是现行的针对金融机构特别是银行应对法律风险的规范文件,这远远不能满足新时代防范手机银行风险的要求。

我国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对手机银行运作的适用性也尚不明确,并且客户通过电子媒介达成协议的有效性也具有不确定性,给消费者信息披露和隐私权保护等方面带来风险。

第二,国家征信系统不完善。由于手机银行交易双方通过电信网络确立关系,在网络没有对接国家征信系统前,在客户身份认证,征信信息报送查询等方面存在困难,手机银行的操作平台无法根据客户的交易情况进行适合的风险评估,还存在风险评价指标不够规范,各个平台之间缺乏信息数据互通等问题不利于信用风险的防范。

第三,银行技术支撑力薄弱。手机银行业务的开展需以相应的软硬件平台为支撑,作为传统银行业务的延伸,其银行端的安全架构与网上银行及柜台核心系统一致,但由于手机银行软硬件系统不断更新,使得银行需要不断升级系统,在此过程中,给了犯罪分子可趁之机,利用银行方面技术漏洞及盲点攻击银行的网络系统,致使系统瘫痪,后果不堪设想。手机银行拥有庞大的用户量和交易量,一旦出现风险与漏洞,会给消费者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同时不利银行的声誉维护,最终造成不可忽视的经济社会风险。

第四,银行工作人员操作失误。手机银行的发展与推广,离不开银行专业人员对手机银行的学习和营销。如笔者在本文提到的交通银行深圳分行的手机银行风险案例,客户在不了解手机银行操作的时候,会第一时间咨询银行相关工作人员,如果所有银行工作人员能像交行工作人员那样拥有专业的工作素质和警觉的社会责任心,那手机银行的风险防范工作也就减轻了不少。

而真实的情况是银行与自己的员工缺乏管理上的磨合,大部分的员工都缺乏适当的案防培训,更有员工对安放学习心不在焉,对于风险识别防范还做的不够。

第五,电信部门缺乏责任意识。手机银行的发展离不开与移动服务商的合作,手机号码是手机银行的关键身份鉴别因素,与手机银行绑定的手机号码就显得非常重要,然而,目前很多银行未对手机号码的持有人身份进行有效鉴别,给不法分子利用该漏洞作案提供了方便,加之一些移动通信运营商网点对办理手机业务的身份鉴别不严格,甚至利用漏洞谋取利益,导致客户的手机SIM卡被人利用,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

第六,客户自身疏忽。手机银行的安全风险主要表现在用户账号和密码泄露。犯罪分子常常通过“钓鱼”网站直接获取手机银行的账号、密码乃至支付口令,通过仿冒手机银行APP、植入手机木马病毒,钓鱼WIFI等窃取用户密码和操作记录,通过网络窃听来传输账户密码等交易信息。

三、手机银行风险的防范

第一,完善法律体系。各级立法部门应根据手机银行业务的发展不断修订法律法规,加强网络监管,并在法律框架下规范与银行合作手机银行业务的行为,约束第三方经营行为,降低手机银行的风险系数。银行部门在现有法律规定下制定手机银行业务相关协议及业务流程,利用合同协议明确双方权利及义务,并适时为完善手机银行法律法规提供法律咨询及建议;电信部门应加强自身内控。

采用第三方(银监局及通信管理局)监管,对这两部门进行问责。对不履行发卡实名制的银行、通信运营商进行严厉惩处,对那些为非法经营提供技术条件的的行为进行行政处罚,构成犯罪的移交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加大对社会信用体系的建设。应有人民银行牵头建立统一的社会信用信息数据平台,各部门参与,通过制定相应的数据报送与信息披露机制,明确各部门及各子系统的权责,最终形成统一高效的“中国社会信用体系集中数据库” , 将疑似犯罪的行为标记在数据库上,全国通用,从犯罪分子犯案的源头上识别电子银行风险,营造出更加良好的社会经济环境。

第三,银行部门提升软硬件技术标准。监管部门应协同相关部门根据手机银行业务发展情况 ,适时出台相关技术标准,银行作为提供手机银行服务的主体,应为手机银行安全性承担起最大的管理责任。建立与同业、证书或安全设备提供商、公安部门的互动交流机制,沟通了解最新的电子银行业务及技术发展方向,优化自身的安全策略,加大对手机银行业务的资金设备投入,解决手机银行的技术难题和手机配套设置问题,提高手机银行在不同终端和模式上的适用性,适应平台安全运行。

第四,银行工作人员加强防范手机银行风险的学习,客户应提高自身的安全防范意识。(1)银行应加强对关键岗位人员进行培训,组织考核及进行案件模拟演习,使员工充分认识操作风险和道德风险,从案件发生的过程中及时防止客户资金财产不受侵害。(2)手机银行客户作为银行资金的实际所有人和手机银行业务的实际使用主体,其安全意识是安全防范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银行卡风险防范分析 篇7

一、持卡人应提高自身银行卡风险防范能力

一是不使用连续数字、生日、电话号码等易猜测数字作为密码。二是不要随手丢弃ATM提款、查询和POS消费的回单, 一定要取回妥善保管或销毁。三是应及时清理睡眠卡, 既节省银行卡管理精力, 又减少信贷风险。四是安全使用具有网上支付功能的银行卡, 如在电脑上安装病毒防火墙等并及时升级;增强密码安全强度, 区别设置登录密码和支付密码;在网上银行使用完毕后, 应按照使用说明安全退出系统;提醒持卡人尽量避免在网吧及公用电脑上进行网上消费操作等。五是信用卡消费、提现后应及时按期还款, 避免恶意透支, 减少个人信用风险。

二、发卡机构加强银行卡发卡规范管理

(一) 加强银行卡安全使用知识的宣传

发卡机构不但要介绍银行卡产品的优势, 也要注意介绍其风险点和安全使用知识, 提高银行卡安全使用知识普及, 及时披露银行卡风险案例, 使社会公众了解犯罪分子的作案手法和掌握相应的防范手段, 提高持卡人风险防范意识和能力。

(二) 积极落实账户实名制, 加强银行卡发卡规范管理

一是积极利用联网核查公民身份信息系统、人民银行征信系统和中国银联银行卡风险信息系统有效识别个人身份。二是核实申请人资信状况, 严格授信额度管理, 确保信用卡申请资料的真实性, 杜绝利用虚假资料办理信用卡的事件发生, 控制信用卡发卡风险。三是加强对单位代办信用卡的管理, 要严格按照有关集体办卡的业务流程与操作规程, 对申请人进行抽查, 不能直接跳过资信审查环节, 并严防持卡人的信息泄露。四是加强内部管理人员相关业务及风险培训, 加强银行卡案件防范相关人员业务及风险知识培训, 提升银行卡行业的整体风险管理水平。五是加快磁条卡向金融IC卡的迁移, 积极推动发行更为安全、先进、使用范围更广泛的芯片卡, 采用安全性和功能性更高的智能IC芯片卡来代替磁条卡, 提高银行卡卡片安全防伪能力。改善银行卡身份认证手段, 逐步探索推广指纹、印鉴、气味、声音等多种身份认证手段, 提高银行卡安全技术手段, 加强银行卡信息安全保障, 加强系统安全防范体系建设。

三、管理机构加强银行卡风险的管理

(一) 加强银行卡受理市场风险管理

一是加强特约商户准入审批和日常监督管理, 严格执行特约商户准入制度, 重视对特约商户的合法性和有关经营资料的真实性、有效性进行认真审核和调查, 建立特约商户交易信息数据库, 根据其性质、经营范围、规模和流动性, 分析其经营管理水平、风险程度和市场潜力, 设置相应的风险控制参数, 有效防控风险。

二是强化特约商户日常培训, 增强其风险意识, 避免因人为操作失误带来风险, 不仅要加强特约商户业务技能的培训, 还要加强对特约商户规范意识、责任意识和风险意识的培养与教育。

三是加强银行卡交易监测, 实现对银行卡交易信息的动态监测功能, 加强对特约商户收单业务行为和异常交易或变化情况的动态监控;加快建立持卡人主体数据库和风险防控模型, 加强对客户交易信息的分析、研判和风险预警;各发卡机构要严格执行反洗钱的有关规定, 履行大额、可疑交易报告义务, 积极支持、参与行业风险信息共享机制建设。

四是强化银行卡受理终端的管理, 落实POS安全技术标准, 加强POS密钥和参数的安全管理, 确保“一机一密”, 控制移动POS的安装范围, 屏蔽移动POS商户SIM卡的漫游功能;在ATM屏幕上增加动态密码框, 增强密码输入安全保障, 加强对ATM机的巡查, 特别是对傍晚、夜间等案件高发时段的巡检, 实现对ATM交易的实时监控以及对非法侧录装置的自动报警, 一旦发现涉及包括银行卡信息泄露等风险时, 应及时采取控制措施。

五是加强第三方发卡机构发行的具有支付功能的消费卡的监管, 消费卡 (包括超市、商场、餐饮、娱乐等场所的消费卡以及一些具有网上支付功能的购物卡等) 已成为网络时代很多人消费的支付工具之一, 应尽快出台相关法规, 将这些具有支付功能、类似银行卡的消费卡纳入监管范围, 因为这些消费卡不仅可以快速收集现金, 如果消费卡内资金不是一次性消费掉, 就会产生沉淀资金, 从而具备融资功能, 还可以减少纳税额, 同时还衍生了寄生于此类卡的“黄牛”。

(二) 积极建立银行卡违法犯罪联合防控机制

一是加强银行机构风险管理, 强化内部管理, 制定和完善相关业务操作流程和规章制度, 以规范业务操作, 控制操作风险。建立银行卡制作、保管、卡片领取等环节的操作规程, 规范操作。同时, 加大制度执行力度, 查找现行制度存在的漏洞, 完善各规章制度, 有效促进业务人员依法经营, 加强风险控制, 防止违规案件发生。

二是建立和完善银行卡风险防控体系和信息共享平台, 建立健全银行卡违法犯罪的联合防控机制。积极参与人民银行和公安部联合部署的“整治银行卡违法犯罪专项行动”, 建立相对固定的银行卡案件联系单位和联系人制度, 通报银行卡案件情况、分析案发趋势、特点及作案手段, 总结交流防治银行卡案件的经验教训, 制定防控银行卡案件的具体措施, 认真落实各部门的职责, 确实加强协作, 发挥联动协调机制作用, 全力配合公安机关, 及时有效地打击银行卡犯罪。

三是加强银行卡立法的建设。我国银行卡业务规则一直遵循1999年的《银行卡业务管理办法》, 银行卡产业发展已经进入到一个崭新的阶段, 原有的管理制度和监管规则已经不能适应发展的需要, 严重阻碍了银行卡产业的健康发展, 尽快出台完备的银行卡管理条例已迫在眉捷。另外, 社会各界对加快银行卡立法、规范银行卡业务的呼声越来越高, 在制度建设和法制建设上仍然有很大的空间。

影子银行的风险与防范 篇8

金融稳定理事会认为广义的“影子银行”是指在传统银行体系之外涉及信用中介的活动和机构。狭义的“影子银行”是指可能引起系统性风险和监管套利的非银行信用中介机构。从世界范围来看, “影子银行”体系主要由以下部分构成, 一是证券化机构, 主要功能是将传统金融产品证券化;二是市场化的金融公司, 主要包括货币市场共同基金、对冲基金、风险投资和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等;另外, 还有结构化投资机构及证券经纪公司。

二、影子银行在我国的发展及其风险解析

虽然中国的金融市场仍处于起步阶段, 没有形成与发达国家相似的影子银行体系, 但作为一种信用中介, 影子银行在中国的确存在。从影子银行的载体看, 主要有资产证券化、银行的资产负债表外业务、民间借贷、非法集资等, 而由这些载体, 也引发了一系列的风险:

一是资产证券化的风险。资产证券化的风险表现形式主要是商业银行隐性担保、资本不足和集中度风险及政府投融资公司平台违约风险。银行在贷款移出表外后仍承担着贷后管理、到期收回等实质上的法律责任和风险。银行虽然可以通过银信合作将资本转移出表外, 表面上看可以减少资本要求, 并规避了相应的准备金计提与资本监管要求, 但实际资本金不足风险并没有消除。

二是高杠杆率的风险。一方面, 商业银行过度参与影子银行业务, 如果影子银行高杠杆率的危机爆发, 损失就会传递到商业银行。另一方面, 影子银行会加快社会资本虚拟化, 在对影子银行的资产流向进行分析后不难发现, 影子银行的资金很大部分进入了房地产、地方政府基建项目等领域, 当经济出现波动后, 资产泡沫随之破裂, 影子银行的资金流就会断裂, 其盈利模式也将难以为继。

三是银行表外业务风险。近年来, 由于受贷款规模限制, 银行加大了与信托公司的合作力度, 通过发行理财产品, 将本来应该表内发放的贷款委托信托公司进行发放。通过银信合作, 银行虽然将表内资产移至表外, 规避了对贷款规模的限制, 但信托公司实质上只是起到投资管道作用, 最终风险还是由银行承担, 表外风险可能转化为表内风险。

四是民间借贷的风险。主要表现为民间高利贷, 由于借贷利率过高, 造成中小企业和家庭财务负担沉重, 加剧破产危机, 以致在部分地区引发社会不稳定隐患。除此之外, 部分民间借贷已经通过银行渠道向正规金融机构传递, 民间资金链条一旦断裂, 就有可能危及其他正规的金融机构, 从而放大系统性风险。

三、影子银行体系风险防范政策建议

随着金融业的发展, 银行、保险、证券机构等彼此交融, 行业界限越来越模糊, 影子银行所创造的金融工具几乎突破了所有的金融组织的界限。因此, 我们应该采取合理有效的措施, 积极防范影子银行带来的风险。

第一, 严格界定影子银行的业务范围, 将影子银行系统纳入统一监管。影子银行不同于一般商业银行, 由于其业务性质的不同, 处于风险监管的真空地带, 因此, 界定其业务范围, 对于控制业务风险尤为重要。对于银信合作理财产品, 加强对其是否符合再包装投放风险标准的监管, 严格控制创新工具的泡沫, 尤其要控制以房屋为抵押的次贷危机的产生。

第二, 建立商业银行与影子银行之间的“防火墙”, 强化金融机构自身风险管理。主要是建立实体银行与影子银行之间资金流通的防火墙, 阻断影子银行风险向实体银行的传导, 特别是要加强对资产证券化产品风险的监管, 严格控制高杠杆率的产品, 加强金融机构操作风险的监管, 严格禁止金融机构参加民间金融拆借, 特别加强对私募基金资金流动的监管, 防止私募基金流动对银行存款产生重大冲击。

银行会计风险控制与防范 篇9

一、银行会计风险产生的成因

(一) 缺乏完善的金融管理模式

严格地说, 即使在激烈竞争的市场经济环境下, 如果有比较完善的金融管理模式, 仍可以将银行风险控制在较低水平。但我国现阶段的金融管理模式仍有一些欠缺。有的银行以不遵守金融法规和制度为前提的竞争行为, 宏观监管缺乏有效性, 表现为仅停留在事后管理的状态, 难以达到防范风险的目的。

(二) 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环境

我国的经济环境已逐步走向成熟的市场经济模式。在市场化进程中, 市场经济所常见的缺陷也逐渐暴露出来, 如, 市场存在着不公平竞争、市场的约束机制缺乏等等。而目前我国社会平均利润率尚未形成, 金融机构的账面投资回报又吸引了大量的社会资源涌入, 在缺乏健全的市场准入标准情况下, 银行的风险日趋增大。

(三) 会计制度执行不严格

有的金融机构虽然建立了各项制度, 但在业务处理过程中仍然存在有章不循、不按操作规程办事的现象。有的应由会计主管审批的重大事项, 主管人员并未对其起到应有的监督作用, 而只是在形式上盖章了事;有的虽然建立了事后监督制度, 但流于形式, 事后监督员只是对传票的要素进行简单地审查, 并未真正起到对每笔会计账务处理全过程的事后监督作用, 从而导致案件已经发生而很长时间发现不了, 给国家资金造成重大损失。

(四) 基层行管理不到位, 违规操作现象严重

近年来, 随着银行业竞争的加剧, 各行网点工作的重心主要放在存款上, 往往以存款论英雄, 用存款指标的考核代替管理, 导致基层网点建设严重落后于银行经营管理的客观要求。加上缺乏必要的监督制约机制, 基层网点风险防范意识差, 为了拉存款而置有关制度于不顾, 违章操作问题相当突出, 直接导致了风险的发生。

(五) 银行会计工作人员素质不高

随着银行新业务的不断发展, 真正精通银行会计业务的专门人才严重不足。有的会计人员法律意识淡薄, 风险防范及自我保护意识的缺乏;部分基层网点存在着自己“说了算”等问题, 致使会计核算的随意性较大, 违规操作、违章行为时有发生。

(六) 内部稽核不力

在实际工作中, 会计工作的稽核缺乏实效性, 稽核制度有名无实, 流于形式。稽核工作往往是稽核人员敷衍了事, 在有关凭证和账簿上盖个章, 不能及时有效地控制会计风险, 没有起到稽核工作的实质作用。

二、有效防范和控制银行会计风险的对策建议

(一) 进一步改进金融企业会计制度

1.真实核算资产质量。根据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的规定, 银行实施贷款质量五级分类标准。以推行五级分类为契机, 加强检查与监督, 使金融机构能真实地反映其信贷质量, 对其他资产的核算, 按照账面价值和可收回金额孰低原则进行计量。同时, 按照各类资产的实际风险, 提高提取呆、坏账准备的比率, 适当放宽呆、坏账核销条件, 以体现金融企业的高风险性。

2. 改进固定资产折旧办法。在目前实际分类折旧的基础上, 特别对电子机具等技术更新快的固定资产实行加速折旧法。

3. 适当降低金融机构的税负水平。虽然财政部、税务总局对降低金融企业营业税做出规定, 但目前与国内交通运输、邮电通讯行业的营业税率3%相比, 同第三产业营业税负担相比, 金融业仍是最高的。因此, 需进一步降低金融机构的税负水平。

4. 金融企业会计制度应充分考虑金融创新、金融新业务加速发展的趋势, 制定规范金融新业务的相关会计标准及规定, 使金融会计制度建设具有超前性, 防范金融新业务的会计风险。

(二) 加强银行会计核算体系的科学性和严密性

会计核算必须严格遵守银行会计制度及支付结算办法的规定, 必须遵循真实性、及时性、权责发生制、谨慎性四项基本原则。正确使用会计科目, 遵守记账规则, 准确反映表内表外业务;密押、印章、凭证、账表的管理, 联行印押必须分管, 并建立交接登记制度;各种有价单证和重要空白凭证均要设簿登记, 表外核算, 专人保管;严格执行会计业务操作规程, 以真实、有效的凭证为依据进行账务处理;合理合规地列支各项费用及税金, 正确反映各项收入, 确保会计核算期间数据的真实、完整。

(三) 构建高效的会计风险监督保障系统

1. 实现内控制度资源的优化配制。

要按银行业务运作方式, 建立起相应的内控责任机制, 如岗位经济责任控制机制、稽核部门的日常监督机制、权力制衡机制、财务监测机制等。机制的建立是否科学合理, 关键是要树立三个观念, 第一是内部控制的设计要从以防止银行业务人员工作差错为主转变为以银行风险防范为出发点;第二是树立系统的、全局的观念, 将内部控制建设成各项制度、措施有机联结, 既相对稳定, 又能随环境、目标的变化做相应调整的有机整体;第三是树立信息安全观念, 在信息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 加快计算机信息安全管理, 已成为内部控制有效与否至为关键的一环。

2. 运行过程中的监控。

(1) 事前控制。主要包括银行风险预警指标体系的制定及对这些指标的分析反馈。有效的风险指标体系主要包括利率风险率、资产收益率、贷款收息率、不良贷款率、资本充足率、备付率、流动成本比率等, 分别从市场风险、资产状况、资本情况、流动性状况等方面反映银行面临的风险状况。

(2) 事中控制。主要指对银行经营的稳健性进行动态监控。银行管理部门应具备风险防范意识, 制定考核指标做到利润与稳健经营并重, 要将风险指标作为主要的责任指标之一落实到各个责任部门。考核部门可根据各种指标、数据间的相互对应关系, 根据指标值与警戒值的对比情况及时向有关部门发出反馈信息, 敦促、监督各有关部门及时采取修正措施。

(3) 事后控制。指通过完善各种现场、非现场的财务检查制度, 对银行稳健经营等情况进行全面的复核检查。例如, 考核各单位有关控制银行风险责任指标的完成情况, 并采取相应的整改措施。

(四) 强化组织领导, 建立一支高素质会计队伍

1. 各级银行的领导要认真学习金融法规以及会计基本制度和会计核算方法, 做到懂法、懂规章, 按法按规章办事。

2. 建立一支政治过硬, 业务精良, 纪律严明的会计队伍, 将专业对口的人员充实到会计岗位。

3. 加强会计人员的法制教育, 提高思想道德水平和业务素质, 增强会计人员自我约束的意识与能力。

4. 完善激励制度, 建立一套权责明确、奖罚分明的考核评价体系, 切实把会计管理绩效与物质利益激励紧密结合起来。

银行贷款风险防范与控制 篇10

对于银行贷款来说, 其风险是与收益是并存的。当银行将款项放出, 那么风险也就随之产生了。如果出现到期后借款人不能按期偿还, 就成了银行货款的风险所在。其具体现表现包括逾期贷款、呆滞贷款、呆账贷款。

一、银行贷款风险的主要成因分析

产生贷款风险的原因有很多。但我们可以按主客观因素大致分为以下二大类。

一类是借款人主观不愿意如期偿还贷款。有些借款人并不是没有偿还能力, 而是主观上对于信贷的法律认知不够, 甚至弄虚作假, 用假账来欺骗银行相关部门, 最终达到有钱不还的目的, 或者以新货偿货的情况。当然也有些小额个人贷款, 如学生助学金等, 也会出现有借无还的情况, 而对于这些个人案例来说, 动用法律程序固然有可能达到缴账的目的, 但未免太劳民伤财。所以, 一直以来, 愿借不愿还的情况还是时有发生。

第二类是货款人由于客观实际情况所致无力如期偿还货款。出现无力偿还的机率高低与银行客户经理的风险防范素质有着十分重要的关系。如果能够大批放出货款又如期收回, 说明这部分客户经理风险意识强, 且进行正确而科学的分析, 有责任心。而相反, 如果客户经理责任意识不强, 风险防范意识不够, 那么可能会出现高比例死账、烂账。当然, 出现贷款人无力偿还的原因也并不都出在贷款专员个人的素质与意识方面。与借款人在贷款期间的经营或生活个方面都有着十分密切的风险, 有些是可预见的, 有些是不可预见的。另外, 借款人最初提供的资质、财务报表等的真实性也都会对贷款风险产生一定的影响。

二、防范银行贷款风险的主要策略

无论是以上哪种原因, 这种风险的主要来源都处于借款人一方, 但是, 对于银行货款风险的防范, 不能只从借款人的偿还能力与意愿方面进行合理的预测, 更重要的是加强银行自身的管理与监控能力。

(一) 加强人的培养

无论各行各业, 人的管理都是最复杂也是最有效的管理方式。对于银行货款来说, 银行自身需要加强对于处理客户贷款的客户经理的培养。一方面是专业能力的培养, 培养其对于信贷的风险防范意识与判断能力。另一方面也可培养其综合素质。爱岗敬业, 即要做到为客户服务又要做到尽量保障资金安全。银行方面也需制定人才培养的大方案, 为每一个客户经理的成长规划路线, 并实施考核机制, 以培养出更多合格而优秀的客户经理。

(二) 加强贷款前的管理

在货款前, 需要做到做到科学核定总量、明确区分种类、严格遵循权限;在用信环节, 做到深入调查、详细审查、充分审议、严格审批, 提出行之有效的限制条件和管理措施;在审查环节, 探索建立独立审查制度、审查合议制度、审查咨询制度以及审查监理制度。对正常贷款, 以加强维护和深度开发为主, 持续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和信用便利;对关注贷款, 密切关注不利因素的变动趋势, 确保担保的有效性和充足性, 抓住客户资产变现、对外融资、改制重组、经营改善等时机相机退出;对可疑贷款, 果断、依法强制清收。

(三) 加强贷后管理

贷后管理就是要不断发现营销机会和客户风险预警信号, 不断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和对策并付诸行动。要建立贷后管理考核体系, 把客户检查过程、信息分析过程、预警预报过程、客户退出过程等纳入信贷工作整体考核范畴, 针对每个管理环节和要素制定考核标准和依据, 促使贷后管理人员经常、自觉、深入地实施贷后管理, 让概念化的管理具体化。要建立差别化的风险监控制度, 在密切监测风险变化的同时, 做好对边缘贷款的动态跟踪和监测, 制订完善的风险监控方案, 及时化解潜在风险。

(四) 加强信货调整力度

市场经营条件下常盛不衰的企业不多, 有前瞻性地加大信贷退出力度, 才能有效防止信贷资产质量恶化。在客户退出上, 要切实实现“三个转变”:一是由事实风险退出向潜在风险退出转变。前移风险关口, 动态跟踪各类贷款迁徙变化趋势, 提高对发展趋势的预见性。二是由被动性退出向主动性退出转变。统筹规划, 尽早打算, 通过催收、核销、审批控制等手段, 主动压缩规模小、效益低、前景差、风险高的企业贷款余额。三是由战术性退出向战略性退出转变。信贷结构调整不能操之过急, 必须掌控好节奏和力度, 防止在退出中形成不良。

三、总结:

作为商业银行, 加强货款的事前、事中、事后的有效管理、控制是形成良好贷款循环的重要保障, 因此, 一定要加强自身素质, 全面做好贷款风险的防范与控制。

摘要:对于银行贷款来说, 其风险是与收益是并存的。当银行将款项放出, 那么风险也就随之产生了。文章在分析了银行货款风险成因的基础上, 提出了作为银行自身, 应加强货款的事前、事中、事后的有效管理、控制, 以形成良好贷款循环, 即一定要加强自身素质, 全面做好贷款风险的防范与控制。

关键词:银行贷款,风险防范,风险控制

参考文献

[1]杨海峰, 孙志勇, 马新伟, 魏广宏.房地产投资的风险及控制风险的对策[J].商业研究.2000 (07)

[2]张国富, 孙金华.高科技风险投资中的风险防范与控制[J].北京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1 (05)

[3]许明朝.信用证欺诈的控制对策[J].武汉金融.2003 (05)

[4]欧亿容.解析高校贷款与风险防范[J].长沙大学学报.2008 (06)

[5]罗大勇.高校贷款风险的控制[J].企业导报.2011 (10)

[6]王习领.浅析高校贷款风险的防范与控制[J].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 (01)

[7]叶肄聪.我国商业银行贷款定价研究的制约因素及对策[J].现代商业.2010 (14)

[8]彭伟.关注高校贷款风险促进教育事业发展[J].北方经贸.2008 (10)

[9]王翊, 郭凯.我国网络银行发展面临的风险与对策[J].新疆金融.2009 (03)

商业银行消费信贷的风险防范 篇11

一、消费信贷中的风险因素

(一)消费信贷风险主要来自借款人的收入波动和道德风险

商业银行对消费者信用的把握决定了消费信贷的开展程度。在美国消费信贷之所以成为人们乐于接受的消费方式,除个人信用制度比较健全外,银行有周密完备的信用网络,借助于计算机等现代化管理手段,建立了一整套信用消费管理体系,银行和商家通过网络可及时了解消费者的信用情况,因而能够迅速确定能否向消费者提供贷款。而我国目前尚未建立起一套完备的个人信用制度,银行缺乏征询和调查借款人资信的有效手段,加之个人收入的不透明和个人征税机制的不完善,银行难以对借款人的财产、个人收入的完整性、稳定性和还款意愿等资信状况做出正确判断。

(二)银行自身管理薄弱致使潜在风险增大

我国商业银行管理水平不高,更缺乏消费信贷方面的管理经验,对同一个借款人的信用信息资料分散在各个业务部门,而且相当一部分资料尚未上机管理,难以实现资源共享。通常,仅仅凭借款人身份证明、个人收入证明等比较原始的征询材料进行判断和决策,对个人的信用调查基本上依赖于借款人的自报及其就职单位的说明,对借款人的资产负债状况、社会活动及表现,有无违法纪录,有无失信情况等缺乏正常程序和渠道进行了解征询,导致银行和客户之间的信息不对称,致使消费信贷的潜在风险增大。

(三)与消费贷款相关的法律不健全

现行法律条款基本上都是针对法人制定的,很少有针对消费者个人贷款的条款,对失信、违约的惩处办法不具体。这使得银行开办消费信贷业务缺乏法律保障,对出现的问题往往无所适从。由于消费信贷业务的客户比较分散,均是消费者个人,并且贷款金额小、笔数多,保护银行债权的法规又不健全,特别是在个人贷款的担保方面缺乏法律规范,风险控制难以落实。

(四)借款人多头贷款或透支,导致信贷风险上升

国内许多银行部门之间缺乏整体的联动机制,使一些道德水准不高的借款人有机可乘,如公司业务部、房地产信贷部、零售业务部、银行卡部等基本上是各自为政、自成体系地办理各不相同的消费信贷业务,且各自都有一套不完整的借款人信息资料,一套核算管理办法和风险控制措施等,致使一些借款人在同一银行里多头借款或透支的现象时有发生,增加了消费贷款风险。

(五)抵押物难以变现,贷款担保形同虚设

一旦消费贷款发生风险,银行通常会把贷款的抵押物作为第二还款来源,而抵押物能否顺利、足额、合法地变现,就成为银行化解资产风险的重要环节。由于我国消费品二级市场尚处于起步初创阶段,交易秩序尚不规范,交易法规也不完善,各种手续十分繁琐,交易费用偏高,导致银行难以将抵押物变现,影响了银行消费贷款的健康发展。随着消费贷款规模的扩大和抵押贷款的增加,这类问题将会变得更加突出。

(六)缺乏资产证券化的有效手段,导致银行流动性风险增加

资产证券化不具备流动性的贷款转化成为具有流动性的资产,有利于提高商业银行资产的流动性,缩小商业资产和负债在期限和流动性方面的差距。而个人住房贷款、汽车消费贷款等主要消费贷款期限都比较长、金额较大、客户分散,可商业银行的负债期限相对较短,在允许银行参与的资本市场发育尚不健全的情形下,银行无法通过资产证券化等方式建立融通长期资金的渠道,从而形成“短存长贷”的格局,使资产负债期限结构不匹配,流动性风险显著上升。

(七)利率尚未市场化,消费信贷缺乏相应的风险补偿机制

消费贷款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客户分散且数量大,客户风险状况存在显著差异。因此,对不同客户群应采取不同的利率定价,以实现贷款风险收益的最大化。但由于目前我国利率尚处于管制阶段,商业银行无法通过差别定价的贷款策略,增加对高风险客户贷款的风险贴水,从而不能有效地降低消费贷款的平均损失率。

(八)指令性发放消费信贷,形成巨大的风险隐患

近年来,为扩大内需,扭转宏观经济形势,人民银行制定了有关指导原则,鼓励各商业银行发展消费信贷业务。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出现了不少违规操作现象,一些商业银行为了扩大消费信贷规模,对基层行下达硬性的放贷指标。

二、商业银行防范消费信贷风险的对策建议

面对消费信贷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风险,商业银行急需建立一套防范消费信贷风险管理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逐步建立全社会范围的个人信用制度

建立科学有效的个人征询体系是银行控制消费信贷风险的前提。从目前的实际出发,可以分两步走:先在银行内部以信用卡个人信息资料为基础,将其他各专业部门保存的个人客户信息资料集中起来,建立全行性个人客户信用数据库,使每个客户都有相对完整的信用记录,并以此为基础建立个人信用总账户,个人与银行的所有业务均通过总账户进行。同时,加快建立国内各金融机构之间的信息交换制度。第二步,由中央银行牵头建立一个股份制个人征信公司,联合金融机构、政法部门、劳动力管理部门、企事业单位等,搜集整理个人收入、信用、犯罪等记录,评估个人信用等级,为发放消费信贷的金融机构提供消费者的资信情况。可以先易后难地组建征信公司,起初只联合金融机构,以后再逐步扩大。

(二)建立科学的个人信用评价体系

在建立全社会个人信用制度和信用档案的基础上,各银行还应根据自身业务特点和发展战略制定具体的个人信用评价体系,以此作为放贷的基本标准,使之从源头上发挥防范信贷风险的作用。

信用评价体系是消费信贷风险管理的基础,银行可以根据个人信用状况规定不同层次的服务与优惠,如信用累积分达到一定数额,可定期寄送银行资料和服务信息;信用卡透支额度可增大、期限可延长;个人消费贷款、按揭贷款利率在可行范围内可适当下浮;个人贷款担保可根据信用状况等调整。而对信用积分低的客户。则限制办理某些业务,列入黑名单的客户,银行应拒绝提供服务。重点开发风险低、潜力大的客户群体,选择风险低、潜力大、信用好的客户群是银行防范消费信贷风险的重要工作。可供选择的客户对象包括:一、在读大学生:一般具备较高文化素质,很可能成为较富裕的人群,具有较高开发价值;二、从事于优势行业的文化素质较高的年轻

人;三、国家公务员、全国性大公司或外资企业的管理人员及营销人员。建立银行内部消费信贷的风险管理体系从跟踪、监控入手,建立一套消费信贷风险的预警机制,加强贷款后的定期或不定期的跟踪监控,掌握借款人动态,对借款人不能按时偿还本息情况,或者有不良信用记录的,列入“问题个人黑名单”加大追讨力度,并拒绝再度借贷。实现消费贷款证券化,分散消费信贷风险。西方国家的对策是实现消费贷款证券化,赋予其转让、流通职能,从而达到分散消费信贷风险、缩短放款机构持有时间的目的。我国商业银行也应以此为鉴,加快实现资产证券化进程。进一步完善消费贷款的担保制度,消费信贷与其他贷款不同,借款人是一个个的消费者,贷款购买的是超过其即期收入限度并较长时间才能归还贷款的财产或耐用消费品。因此,在发放消费贷款时,用抵押、担保作还款保证显得十分重要。具体应注意几方面:首先应完善担保法,增加有关个人消费信贷的详细条款;其次,应培育规范的抵押品二级市场,使各种贷款抵押物能够迅速变现。第三,可考虑由政府出面组建消费信贷担保公司,为长期消费信贷提供担保。这也是一些西方国家发展消费信贷的成功经验。

(三)把个人消费贷款与保险结合起来

由于银行难以掌握借款者个人的健康状况和偿还能力的变化,这是个人消费贷款最主要的经营风险。法国、德国、加拿大等,在开展消费信贷业务中,都规定客户必须购买死亡险,以减少银行风险。我国也可以借鉴国外经验,将个人消费贷款与保险公司的有关险种、产品组合起来运作。一旦借款人发生意外,不能偿还贷款时,保险公司即要向保险受益人支付一定金额的保险赔偿金,而这笔赔偿金又足以偿还银行贷款本息。这样,一方面可化解银行的经营风险,实现消费信贷风险的合理有效转换,另一方面也有助于保险业的发展。当然,这种险种的保费应当较低廉,使消费者既可以得到银行贷款,又可以得到保险的益处。

(四)实行浮动贷款利率和提前偿还罚息

一是人民银行应加快利率市场化进程,在利率浮动比率、贷款比例和期限安排上,给商业银行以更大的余地,以便更好地为客户服务,更好地防范风险。二是对贷款期限长、利率风险大的住房贷款尽快实行固定利率和浮动利率并行的利率制度。固定利率是指按照事先确定的利率计算全部贷款期内的全部利息,该利率不再做任何调整和改变。通过消费者对两种利率的自由选择,增强消费者的风险和收益意识,规范消费者和银行之间的行为方式和业务往来。三是实施提前还款罚息制。由于消费信贷一般为长期贷款,利率变化将导致银行蒙受利率损失的可能。当利率下跌时,消费者会提前偿还固定利率的贷款,而以较低的利率举借新债。借新债还旧债,会导致银行丧失贷款收益,并给银行重新安排资金造成困难。为此,银行应收取高于预定利率的罚息,弥补信贷资产损失。

(作者单位:鞍山师范学院)

银行卡风险防范探析 篇12

关键词:银行卡,ATM,信用卡,网络银行,风险防范

银行卡是指由银行或非银行金融机构向广大客户发行的各种金融交易卡。截至2010年末, 我国银行卡发卡总量为24.2亿张, 较2009年末增加3.5亿张;其中, 借记卡发卡量为21.9亿张, 信用卡发卡量为2.3亿张 (引自中国人民银行调查报告) 。尽管央行已经表示, 我国银行卡发卡量增速将延续下降趋势, 但已有的如此庞大的发卡量足以使银行卡已经成为我国最重要的电子支付工具。银行卡主要通过各种银行自助终端计算机系统完成支付结算活动, 因此, 如何保证银行卡支付安全, 以保证持卡人权益, 就成了一个重要问题。本文希望对此给出一定借鉴。

一、银行卡风险类型

1. ATM (Atomatic Teller Machine自动柜员机又称自动取款机) 面临的风险。

案例1:犯罪分子在门禁系统入口处和ATM操作面板上通过一些装饰类的附加设备额外安装一个小型读卡器。在ATM操作面板正上方, 通过附加设备隐蔽放置一个类似于MP4的录像存储设备, 通过针孔摄像头对准持卡人输入密码的小键盘。当银行卡用户在ATM操作时, 通过门禁上的读卡器和操作面板上的读卡器可以获取持卡人的银行卡账户信息, 通过操作面板上方的针孔摄像头和录像存储设备记录下持卡人按密码的手势, 进而获得银行卡密码。最后, 犯罪分子利用所获信息制作伪卡, 在各地取款、消费, 给消费者带来损失。

案例2:当持卡人在ATM进行操作, 有犯罪分子从持卡人身后偷看到银行卡的密码, 操作完毕, 点击“退卡”按钮, 但银行卡还没有退出来, 或者出钞口还没有吐出现金时的时间空档, 有犯罪分子在旁边故意干扰持卡人, 比如故意与持卡人攀谈, 拉扯持卡人, 或者告诉持卡人“你掉钱了”, 目的在于使持卡人目光离开ATM的操作面板和出钞口, 乘机或者让另外一个个头比较矮的人, 很多情况是小孩把刚刚没有出来的钞票拿走, 或者有人迅速将另外一张和持卡人银行卡外观一致的银行卡插到出卡口, 持卡人误以为这张卡就是自己的卡拿走离开后, 犯罪分子迅速将仍在ATM中的银行卡取走或者直接改密码, 取款。

案例3:犯罪分子事先用硬物堵住出钞口, 在ATM的显著位置张贴一张伪造的客户操作须知, 里面会有客户操作过程中遇到问题请拨打电话解决的条款。当客户在ATM取款操作时, 由于有硬物堵住了出钞口, 取出的现金吐不出来, 客户情急之下, 会看到伪造的操作须知里的求助电话, 拨打之后, 犯罪分子会利用持卡人着急的心理, 利用一些行为上的技巧, 比如“说多少多少钱的时候, 他不说多少钱, 取而代之只说数字”, “让你切换到英文操作界面下, 以便于操作”等等, 表面上在帮助你解决问题, 实际上却将客户银行卡中的钱转到其他账户上再取走了事。等持卡人回过神来再查询时, 为时已晚。

案例4:在一些地理位置比较偏僻的ATM旁, 犯罪分子遇到单独取钱的持卡人, 会直接将持卡人取出的钱抢走。

2. 信用卡面临的风险。

信用卡面临的风险概括起来主要就是犯罪分子通过多种渠道获得大量个人身份信息 (或者是真实的, 或者是伪造的) , 利用这些信息, 去申请信用卡, 然后进行恶意透支, 给持卡人或者银行带来损失。信用卡相对于借记卡, 申请过程较为复杂, 需要申请人的详细的个人资料, 审核也较为详细。但是, 由于现如今知识经济时代开放性的特点, 使得犯罪分子可以通过多种渠道获得个人的真实信息;同时, 很多银行为了追求发卡量, 在信用卡的很多环节上, 都放松了管理。比如, 在申请环节上, 由于近几年, 许多银行开始纷纷推出自己的信用卡业务, 整个信用卡业务呈现了快速发展的态势, 银行为了扩大自己的业务量, 往往对于申请人的资信状况不认真核实。以下是国内某银行对申请人进行身份审查的一段电话录音:“你好, 请问是××单位吗?我想找一下××人。请问您是办理过我行的一个Visa (注:Visa为某国际信用卡品牌) 品牌银行卡吗?信用卡消费后的对账单是寄往您单位吗?您单位地址是在××市××路××号是吗?您的联系电话是×××××××吗?请问您的身份证号码是×××××××吗?……”可以看出银行的审核电话可谓简单至极, 无法有效审查申请人的资信状况。这样, 犯罪分子很容易利用自己掌握的各种个人资料, 办理到信用卡, 进行恶意透支, 给合法客户和银行带来不必要的损失。另外, 有些银行在委托社会组织为其推销信用卡。通常是由社会组织派业务员寻找客户上门推销信用卡, 并且为客户代为办理。这样, 业务员为了业务量, 可能为一些资信状况不好的客户办理到信用卡。这样会使其逐渐滋生不良的消费习惯, 使自己的资信状况愈加恶化, 从而带来风险。

3. 银行卡开通网银面临的风险。

网络银行是随着互联网的出现, 银行为了更好地开展金融业务, 更好地为客户服务, 而推出的一项金融服务项目。很多银行为了方便客户, 纷纷有为其银行卡开通网络银行服务的功能。客户将其银行卡开通网银后, 面临的风险主要是卡号和密码被盗。国内大部分银行均已开通自己的网络银行系统, 客户在登录网银时可能就会登录一些虚假网银网站 (俗称钓鱼网站) , 这些网站利用IP地址上的细微差别伪装自己, 比如:将“www.1cbc.com.cn”来模仿真正的工行网址“www.icbc.com.cn”。目的在于混淆客户视听, 客户登录后, 感染病毒、木马, 乘机获得客户卡号和密码。或者在客户登录正常网银后, 直接利用病毒、木马或者远程操控客户电脑获得客户的卡号和密码, 再制造伪卡或登录其他网站直接利用网银消费, 给客户带来损失。

之所以银行卡会面临以上诸多风险, 主要是由于法律法规不健全、EMV迁移进程缓慢、银行宣传力度不够、客户使用不当等原因造成的。

二、防范银行卡风险的建议

1. 加快法律法规建设, 规范银行卡业务各参与方的行为。

法律法规主要是对某项事务起一个规范的作用。银行卡是信用经济条件下的产物, 所以首先要有对银行卡使用各方信用方面进行规范的条例。我国于2009年10月13日公布的《征信管理条例 (征求意见稿) 》, 目前已顺利结束了意见征求, 并且有望今年正式颁布实施。截至目前, 央行征信数据库建立了6亿多个个人、6000多万农户和1700多万户企业的信用档案。随着这些措施的出台, 必将对我国社会信用体系起到极好的示范作用。也会对银行卡业务的顺利开展提供坚强保证。另外针对银行卡业务领域, 在已有的《银行卡业务管理办法》的基础上, 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建设, 减少银行卡业务参与各方的风险。

2. 加快推进我国商业银行EMV迁移进程, 提高卡介质自我防范能力。

从银行卡技术角度来看, 之所以银行卡使用过程中会存在风险, 最主要的原因是我国目前使用的银行卡介质大部分是磁卡造成的。磁卡作为银行卡曾在大多数国家盛行, 由于其安全性差, 上世纪90年代国际三大银行卡组织VISA、Master Card和Europay (2002年7月已被万事达卡兼并为其欧洲分部) 共同制定了银行卡从磁条卡向智能IC卡转移的技术标准, 即EMV标准, 并在全球范围开展EMV迁移运动。全球范围来看, 英国、法国、德国、马来西亚、日本、韩国已率先完成了EMV迁移, 巴西也一直在致力于EMV迁移。美国由于其国内欺诈率较低, 所以时间稍有推后 (姚存祥:境外EMV迁移的发展动态) 。我国从本世纪初开始, 已经提出EMV迁移, 但是由于各种原因这一进程异常缓慢, 今年以来, 迫于银行卡欺诈频发的压力, 中国人民银行加快了EMV迁移的步伐, 于2005年3月13日, 人民银行发布第55号文, 正式颁发了行业标准《中国金融集成电路 (IC) 卡规范》 (JR/T 0025-2005) (业内简称PBO C2.0) 。希望这一标准能在兼容EMV标准的前提下, 保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 加快符合我国银行卡发展特色的EMV迁移, 早日完成EMV迁移, 使银行卡本身具有更强的抗风险能力。

3. 银行方面加大银行卡业务宣传力度, 使客户更好地使用银行卡。

为有效防范信用卡风险, 银行方面主要应该做好以下几点: (1) 随着银行卡数量的激增, 银行的各种自助终端设备 (主要是ATM、POS) 越来越多, 银行一定要对这些设备经常进行维护, 不仅包括银行网点旁边的自助银行设备, 更包括其余远离银行网点的那些设备, 防止别人在这些设备上动手脚。 (2) 为了使客户可以更加安全、方便地使用银行卡, 银行要加大银行卡相关知识的宣传力度, 使客户更知晓银行卡业务常识。 (3) 在目前经济环境下, 银行最好能适当提高申请银行卡 (包括借记卡、信用卡) 的门槛, 严格管控申请银行卡的各个环节, 使银行卡风险降到最低。

4. 客户要有良好的使用银行卡习惯, 不给犯罪分子留下可乘之机。

客户主要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 银行卡密码要设置得复杂点, 不要使用诸如生日之类的简单的密码, 不要轻易告诉别人。在任何地方输入密码时, 要进行适当遮挡, 防止别人偷看。取款完毕若打印凭条, 一定带走, 不给别人留下可乘之机。ATM虽然可以全天候24小时取款, 但是客户最好在白天到银行网点的自助银行进行操作, 防止发生意外。 (2) 申请银行卡时, 申请表个人信息要详细填写。银行预留信息要留, 可在登录网银时当作验证身份的手段。最好开通银行卡账户及时通业务, 当银行卡账户余额发生变动时, 银行会短信通知持卡人, 防患未然。 (3) 客户使用网银时, 要在设有防火墙的私人计算机上使用, 杜绝在机房、网吧等公共场所使用网银, 防止丢失银行卡号和密码。打开网银网址, 要注意记住各家网银网址, 一定要从浏览器地址栏中直接输入, 不要通过对方发过来的链接打开网银, 防止中招“钓鱼”网站。申请开通网银时, 一定要根据自己情况用口令卡或者U盾数字证书来保证安全, 保证登录网银安全。U盾数字证书是具有USB接口的类似U盘的物理设备, 客户在使用完后, 一定要将其从电脑拔下, 防止意外发生。 (4) 在任何使用银行卡的过程中出现任何问题而自己无法解决时, 一定要拨打各商业银行的公共客服电话。该公共电话在全国各地拨打, 均没有区号。

三、结束语

总之, 银行卡作为信用经济条件下的产物, 已经在人们的社会经济生活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我们只有齐抓共管, 使银行卡业务更加健康地成长, 才能使其真正地方便人们的社会经济生活, 使其真正地产生效益, 最终达到多赢的局面。

参考文献

[1].姚存祥.境外EMV迁移的发展动态.中国银行卡, 2010 (18)

[2].柯新生:网络支付与结算.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5

[3].万守付:电子商务基础.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6

上一篇:智能水位计下一篇:提高历史课堂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