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历史课堂效益

2024-06-22

提高历史课堂效益(共12篇)

提高历史课堂效益 篇1

课堂教学是教师引导学生按照明确的目的、循序渐进地以掌握教材为主的一种教育活动。课堂教学是严密组织起来的传授知识、促进学生发展的最有效形式,是进行全面发展教育、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所以,是否抓好课堂组织教学,是一个教师教学成败的关键。那么,如何才能抓好课堂组织教学呢?我认为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把握。

一、教师自身形象、语言和情感是提高课堂组织教学的有效载体。

1. 教师应注重自身形象,营造良好气氛。

有人把课堂比作舞台,一堂课就是一场精彩的演出,作为“主要演员”的老师,其形象将会影响和感染教室里的每位学生,其语言、神态、举手投足都要有吸引力、有感染力。高度的语言艺术是取得课堂教学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

教师的教学语言主要是指一种专业的口头语言,这要求教师在运用语言的时候首先要做到准确、清晰;其次要做到简洁、生动、有启发性,语言越简洁,越生动,学生就易于接受;最后要有适当的幽默感,活跃课堂气氛。“幽默感”是教学语言中的调料,一个小小的调侃,引来课堂的笑声,学生会学得兴趣盎然。一些优秀的教师一节课中话不多,他总给学生创造“说”的机会,而他自己在适当的时候,自然地诙谐一下,使课堂活跃起来,充满欢快与生机。

情感是构成教学语言的内在因素。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情感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对教材深刻理解以后,感情发生共鸣,不可抑止地会形诸于外;二是对学生的热爱、关注之心,自然地溢于言表。教师感情充沛的语言会感染学生,使之心情振奋,精神焕发。

2. 控制好教学流程,全程激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要巧妙地组织课堂,采用多种形式来调动学生的情绪,应用激励原则,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放开手脚,大胆质疑。教师要掌握充分的材料,对学生的讨论进行引导。

3. 调控好课堂纪律。

纪律跟教师的要求有关,如果大家是因为完成讨论而非常兴奋,教师可以不必管他们;如果讨论无法进行下去,教师就有必要停止讨论活动;如果同学们还是我行我素,乱哄哄的,教师就应静静地观察每个人,在一般情况下,片刻之后,多数学生都会安静下来。此刻,教师就及时给学生们一个满意的表情,然后表扬一些做得好的同学,表扬一些好的组,甚至表扬哪一边比较好,再把评比纪律也告诉学生,同时提出学生在课堂环节中的言行要注意必要的度。

二、处理好学生为主体与教师为主导的关系,发挥师生两个积极性,是提高初中历史课堂效益的关键。

教与学双边互动的和谐、协调、默契程度,是衡量课堂教学效益的重要标准,而教学模式对课堂双边互动和教学效益影响很大。

教与学应是师生双边互动的行为,教要得法,学要主动。主动来自兴趣,兴趣需要培养。同样的一节课,教师从学生已有的知识与认识水平出发,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由浅入深,环环相扣,不仅讲得生动,妙趣横生,而且学生百听不厌,回味无穷,变教师的“一言堂”为学生的“参与式”,将注重学生的学习结果转为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只有合理地运用参与式教学才能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整个教学过程中,体验到实现教学目标的无穷乐趣,他们才能真正感到学习是自己的事情,是提高自己学习成绩的有效途径。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发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来实现。

1. 精心设计教学方案,启发学生主动参与。

备课不仅要对教材重新组合处理,而且要针对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因为教学方法是否富有启发性,往往决定着教学的成败。备课时,如何精心导入,启发兴趣,创设何种情境,激发思维,如何设问、引导启发,等等,都要精心设计好。通过不同的设计方案,给学生形、声、色的直感,创设学生显露才华的机会,促使学生积极思维,激发学习兴趣。

2. 优化讲授法,让学生参与教学。

根据当前大部分教师仍采用讲授法的实际情况,优化此法十分重要。所谓优化就是不断克服其弱点,吸取其他教学法的长处,有意识地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具体讲,就是利用新教材图文并茂、易于自学的特点,让学生去阅读,去思考,去讨论。努力做到重点让学生议,规律让学生找,总结让学生说,培养学生乐于思考、善于学习的好习惯。教师的指导作用也很重要,其主要任务是引导学生多疑、多思、多问,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变单向信息传递为师生之间的信息交流。

3. 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扩展历史课堂的广阔空间。

近几年来,多媒体教学备受重视,并得到迅速发展,这是由多媒体手段在历史课堂教学中的特殊作用决定的。由此可见,现代教育改革不仅体现在观念转变、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等方面,而且体现在教学手段上。在教学中,多媒体使用应注意形式与内容的和谐统一。若使用不当,则不但其优势难以体现,而且有损于教学内容。多媒体的使用还为学生架起通往理性的桥梁,它凭借其有别于其他教学手段的优势,为教师讲述历史、为学生感知历史展示了广阔的空间。但教历史、学历史的意义并非仅此,探求历史事物发生发展的原因、揭示历史发展的规律、形成正确的历史观以面对历史、社会和人生,才是真正的价值所在。所以有必要利用多媒体在感性认识和理性识之间建立联系,使学生更透彻地掌握知识。

4. 活用史料,增强历史课堂的直观效果。

新教材内容丰富,每一课的份量较大,如果教师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往往就难以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因此,正确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十分重要。学生掌握历史概念,发展学科能力,无异都是在教师的启发指导下获得的。但是,教师教学任务的落实,都是要通过学生自己的观察、分析、抽象、概括才能实现的。没有学生对历史知识的主动感知、思维及消化的过程,单凭教师的灌输,是无法促使学生全面发展的。现在,传统的讲授法仍主导着历史课的讲台,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不能充分发挥,这就要求教师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巧设有序的课堂结构,运用具有魅力的方法手段,来诱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使历史教学在师生两个积极性的努力下,提高到一个层次。

三、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提高初中历史课堂效益的催化剂

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世界知名的大科学家爱因斯坦指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成功的历史教师都十分重视学生学习乐趣的激发,会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心理,灵活选用讲故事、做游戏、猜谜语、举实例、编歌谣、搞竞赛、搞辩论、研课题、励参与等形式,有意识地拨动学生的心弦。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重视和激发学生的成功欲望,给不同水平的学生特别是后进生创设公平竞争和追求成功的机会。“跳一跳,够得着”,让学生体验解决问题的努力价值和成功乐趣,保持积极进取的心态,进一步增强学习历史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要我学”到“我要学”、“我好学”,再到“我乐学”递进转变,形成具有内在动力的良性学习机制,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提供有力的心理保障。

提高历史课堂效益 篇2

本学年,尧山中学将深化课程改革,推进素质教育,相信“常规+细节+坚持=奇迹”,努力实施科学化、人文化、制度化、精细化的有效的教学管理,着力常规落实,注重细节特色,坚守持之以恒,力争教育教学质量、办学水平、办学品位逐步提高。

一、端正思想,更新教育理念,追求教学管理的科学化

在近几年来的教学管理实践中,我校逐步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内涵丰富的一系列的教育理念,走出了一条精致管理、质量兴校、科研强师、打造名校的道路。

1、办学目标:人文化

我校在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指导下,以适应和促进人的内在需求和全面发展为目标,关注教师和学生的发展。

2、办学理念:感受和谐的欢乐 体验发现的欣喜 追求爱心的淳美 彰显个性的魅力 力求让师生在一个和谐融洽的环境中快乐的学习工作,相互关爱,共同探寻知识的奥秘,培养具有爱祖国、爱人民、爱自然、爱生活情怀的素质优良、个性鲜明、具有创新精神 1 的一代新人。

3、校风:爱国 诚信 文明 进取

教风:敬业 爱生 博学 善教 学风:勤学 慎思 合作 创新

努力彰显“以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办学特色,高举爱国主义教育的旗臶,营造和谐融洽的浓氛围,引导教职工爱岗敬业,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

4、尧中精神:众志成城 克难求进 宽容协作 追求卓越

我校结合实际情况努力培育和弘扬了尧中精神,具体可以理解为:团结拼搏、励志图强、艰苦创业,不惧困难、和谐融洽、志存高远、矢志追求、勇争一流。

二、建章立制,狠抓措施落实,实现教学管理的制度化

本学年,我校将积极探索和创新教学管理制度。拟在教职工大会上,通过《尧山加强教学管理的意见》、《尧山中学教师业务考核制度》、《尧山中学六认真考评细则》、《尧山中学教科研激励办法》、《尧山中学控辍制度》等一系列教学管理制度。逐步健全和努力完善以年级组为单元的靠前指挥的管理方式、以科研为先导的教学管理体制,以激励为主的校内考核机械。实行以制度来管事,用制度来约束人,在制度 2 面前人人平等、努力做到管理的制度化。

我们认为合理的进行教师评价是激发教师工作热情,提高教师教学水平,促进教师发展的有效途径。我校在教师评价中着重强调“以过程看本色、凭实绩论英雄”,学校每学期从教学常规执行情况、教学质量提高(或降低)幅度、教育科研成果等方面,进行一次教学工作面分考核,并且据此发放考绩奖,起到了激励先进、鞭策后进的良好效果。

学校还十分重视计划的制定和执行工作,任何工作的开展力求按计划行事,确保有序高效。校长室、教导处定期对计划的执行情况进行检查,教导处派专人对教师教育教学状况进行实录,每天交教学副校长、教导主任签字,周小结,月考核公布。

三、注重细节,加强流程管理,力求教学管理的精致化 学校将以“六认真”管理为教学管理工作的重要抓手。要求备课要充分,上课要重效益,作业选题要精心,考试要有针对性和实效性,重视辅导,加强反思。具体包括:

1、备课:为了实现教学质量的整体提高,提高集体备课活动的有效性,我校将出台集体备课规则。强调集体备课活动中学习讨论与个人思考修改的关系,要求既要有统一又要有差异,既要有集体智慧又要有个人风格;强调集体备课的“五定,即定时间、定地点、定人员、定内容、定方案。3 为适应课改要求,规范教学案的编写,我校将专门设计教学案。要求老师切实落实三维目标、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多媒体课件及教学板书的作用,每课时后要进行教学反思,撰写教后记。

2、上课:为课高课堂45分钟的效率,我校多方入手,努力优化课堂教学。具本措施为:(1)、对青年教师,要求上汇报课,听观摩课,并交流心得体会,进行课堂教学达标考核,促进迅速提高;(2)深入开展公开课教学展示活动,学校要求教研组长、年级组长及省、市、县、校骨干教师每学期必须至少上一节公开课,并且及时开展说课、评课活动(评课坚持三个三分之一,即三分之一肯定成绩、三分之一指出不足、三分之一给出改进意见);(3)实行领导成员推门听课制度。学校领导成员尤其是教学管理人员每周至少听两节课以上,其中校级20节以上,中层35节以上,并且做到每听必评,每评必纠,每纠必查。此外,我们还强化了教学巡查制度,主管教学校长、教导主任、年级组长按照各自分工,每天至少在教学楼巡查三次,及时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3、作业:作业布臵坚持少而精的原则,提高针对性、实效性。作业当日批改结束,作文四天内批改结束,每一次作业批改的情况要求准确记录,及时和学生反馈。我校要求 4 教师每两周至少和本班所有学生个别交流一次,作文批改和主观性练习题的批阅要实现三分之一的面批。对学生,学校也提了明确的作业要求。统考学科还将建立错题集,要求学生经常翻阅错题集,以免再次出错。

4、考试:继续实行月考制。每一次考试均做到精心组织。考前抓命题,题目的针对性要强,要符合中考命题动向和趋势,难度系数有严格的要求;考中抓监考和考风考纪,确保考试公正客观,为评估教学提供准确依据;考后抓分析,分析试题的目标达成度,学生对知识点、能力点的掌握情况,试题自身的优劣、教情、学情等。

5、辅导:我校辅导对象明确,即优秀生、学困生、行为不规范生。优秀生实行导师制,明确责任,帮助他们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学困生建立“师生1+1”和“生生1+1”互助小组,坚定他们的信心,激发他们的上进心;行为不规范生由团委牵头成立学习班,把他们集中起来学习《尧山中学三公约两要求》进行理想、道德、法制教育,促进他们转化。

6、课外活动:我校高度重视课外活动工作,通过科技组、文艺组、体育组、书画组等社团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的各种才艺得到充分的挖掘、发挥和展示。通过上述努力,使得学校中的每一位同学能够在不同领域、不同 5 程充上品堂到成功的喜悦,对校园生活充满感情,既促进了学生全面发展,又在提高巩固率、升学率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四、科研强师,教研兴校,促进教师成长专业化

1、营造氛围。我校非常注重浓郁的校本教研氛围的营造,充分利用业务学习、各项教学比赛、班主任工作论坛、青年教师建功立业报告会等形大激励教师相互研讨、相互学习、共同提高。

2、搭设平台。教师和普通人一样,希望被发现、被认可、被重视、被赞扬。在教学管理中,要充分考虑每一位教师的成就需要,我校坚持用欣赏的眼光看教师,着眼于为老师实现自身价值供机会,搭设平台,让我校的老中青教师都能在愉悦的心情下,在合适的岗位上最大限充的发挥自己的潜能,创造出杰出的业绩。

3、促进发展。我们相信:教师的发展最终必定能够推动学校教学质量和办学品位的提高。本学年,我们继续坚持“三型五步”尧山教师专业化发展模式,着力抓好三个行动:一是全员培训行动。在正常的校本培训基础上,学校适时的先派教师赴外地接受培训,组织教师到县内外兄弟学校学习、取经,开阔视野,提升理念、学习方法。同时,鼓励教师参加学历进修。二是教学技能提升行动。通过各种教学基 6 本功竞赛、蓝青工程、名师工程,提高了教师课堂教学技能,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中青年教师。三是教科研水平促进行动。我校确立了“教学即研究,课堂出课题”的课题研究思路,鼓励教师开展教学反思,撰写教学论文。三大行动将促进老师的教科研水平提高。

五、面向全体,生动和谐发展,促进后进生转化

1、培养良好品德。“以人为本,德育为先”是我校的办学特色。学校建立沙河校园广播站,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的熏陶和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寓德育于无形,期待收到“春风化雨”的良好效果。同时,我校开通学生信息网站,迅速及时的收集、反馈有关德育理方面(当然也涉及其他方面,不过以德育为主)的信息,适时的对学生的言行进行引导、激励、矫正,取得了很好的实际效果。

2、培养良好习惯。针对我校生源质量相对较差,七年级新生入学成绩连续多年位于全县靠后的现实情况,我们要求教师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关注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

3、促进全面全员发展。我校要求每一位教师树立正确的人才观,相信“个性有差异、人人能成才”。除了对优秀学生进行表彰外,还针对中等生、后进生,专门设立了勤奋奖、进步奖。给这些获奖同学同样拍照留念,配上贺词,贴进橱窗,让他们也感受到学习进步的观乐,取得了非常好的 7 激励效果。

4、密切家校联系。在工作中我们通过家长会、一日开放活动、告家长书、家访等形式,加强家校的沟通与联系,指导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人才观、发现子女特长,因材施教,提高后进生家长对子女成才的信心。

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教学管理是一个多层次、多因素、多方面的动态的综合管理过程,需要我们将不断的探索和实践,反思和改进。全体教职工将再接再厉、锐意进取、开拓创新,以优质的教育资源办人们满意的教育,育国家需要的人才。

提高历史课堂效益 篇3

【关键词】 课堂实例 自主提问 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4)03-038-01

曾经无意中听到学生说“最喜欢上历史课了”,当时我心里乐得像开了花似的,以为自己授课水平高,深深地吸引着学生,他们都喜欢听我讲的课。谁料在一次与学生朋友式的交谈中才了解到事实的真相。原来他们所谓的“喜欢”,只不过是因为上历史课太舒服了,既不用思考又不用回答问题,更有甚者把我讲的课当成了妈妈哄宝宝睡觉的催眠曲或睡前故事。

我开始深刻地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是“一根粉笔教到底,一堂课灌到底”,缺少师生交流、缺少学生活动。老师自认为抑扬顿挫、绘声绘色地传授知识,实质上是声嘶力竭、吃力不讨好。学生从埋头苦记到一头雾水、吞咽费劲,教与学都苦不堪言!

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我不断地进行探索研究!在一年多的探索实践中,我发现“让学生自主提问”是一种有效提高历史课堂效益的教学策略。使用该策略可以把历史课堂交还给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一、学生自主提问教学策略的课堂实例和方法

近期,我执教了《文化大革命的十年》一课,就是利用“学生自主提问”教学策略的。具体操作如下:

课前我将全班分为两大组:一组是提问组(其中提问组又细分为8个四人小组,负责出题和提问),另一组是抢答组。

课堂上,我将整节课分为五个环节:

第一环节:全班同学朗读课文。齐声朗读让学生从下课的散漫状态恢复到正常的上课状态,同时初步了解课文知识,起到预习的作用。

第二环节:列出课文知识框架,导入新课。我先点出《文化大革命的十年》这节课的主要知识点:如背景、一月风暴、二月逆流等,作一个知识的全览,将本课的知识框架描绘出来。通过这个环节学生对本课的内容有了基本的了解。

第三环节:与视频对话。此环节,我播放了一段由凤凰卫视制作的与文化大革命相关的视频《水木清华90年》,将当年批斗刘少奇、王光美、吴晗等现场情景呈现出来。学生犹如亲临其境、感受文化大革命那个疯狂的年代,同时边看边思考。视频结束后,学生自由讨论3分钟。提问组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根据课文和视频内容,每个成员先独立出一道题目并写在纸上,然后小组讨论选出一个最好的作为抢答题目。抢答组的同学则理顺、消化课文和视频的相关知识,为抢答做好充分的准备。

第四环节:学生自主提问主题活动。由提问组轮流派代表出题,抢答组的同学举手抢答,答对一题加10分,答错或回答不完整则由提问组的同学说出正确答案,分数归提问组。下一节课提问组与抢答组互换角色,分数累计。两节课后统计总分,给胜利组颁发奖品。老师除了适时点评之外尽量少干预,整个活动基本由学生自主开展。

第五环节:知识整理与归纳。先让学生总结这节课学到什么知识,然后通过多媒体课件将本节课的知识点、重点、难点等一系列问题以填空题的形式罗列出来,帮助学生强化记忆。

二、学生自主提问的益处

1. 学生自主提问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自主提问突出了学习的主动权,课堂上不再是教师一统天下,而是学生围绕学习主题,提出问题,共同讨论,开动脑筋,自主地投入到学习中,学生成了真正的主人。

2. 自主提问有效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品质

在自主提问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会很快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比学生在教师的强迫下学多少知识都更可贵!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要做到有效提问,学生必须明确目标,有较强的胆量和应变力,不怕挫折,敢于质疑。自主提问,还可以使学生摆脱传统,走出书本,勇于进取,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

3. 学生自主提问让学生喜欢上答题、活跃课堂

许多教师都会有这样的感觉。课堂上积极回答问题的学生很少,有时候反而在提问后课堂是最安静的,学生好像很怕回答问题。其实,这是多数人的心理状态,也是多数人的风格——低调。此外,学生因怕犯错而缺乏站起来的勇气。自主提问和竞赛作答让学生有一种为组争光的感觉,这是一种使命感!学生抛开个人荣辱,不再惧怕,积极开动脑筋,勇敢举手发言,课堂自然就活跃了。

三、实施学生自主提问教学策略的几点建议

经过一年多的探究,我把如何做好“学生自主提问”的教学策略总结为以下几点:

第一、要教会学生怎样有效提问

课堂活动能否有效的开展,关健是学生能不能提问。老师可以先给问题划定范围或者给问题一个大致方向。如课文主要内容、视频、重点句、课后的思考题等。教师要善于利用学生好奇的天性,传授给学生质疑的方法,让学生学会在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

第二、要及时反馈和总结

当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时,老师如何进行课堂的“导学”是课堂有效性的关键。教师的及时反馈很重要,在课堂上老师对好的提问及时表扬,既增强学生的信心,同时也形成一种舆论导向,激起更多学生的思维火花。

第三、充分利用小组合作和比赛竞争

小组合作学习方式是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进行合作、自主解决问题的极好方式。由于由独立思考拓宽到集体思考,学生的思维很容易被激发,大家各抒己见,大胆发言,课堂上洋溢着集体的智慧,其乐融融。同时又以比赛形式让组与组之间进行竞争,让学生学习更有动力和目标,即合作又竞争让课堂更活跃、更有趣。

一年多以来的探索,让我明白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学生自主提问”的教学策略,可使学生带着富有趣味和有价值的疑难问题去学习,从而启动他们的思维,激发他们探究知识的热情,促进他们积极主动地完成学习任务,活跃了课堂教学气氛,最终达到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效果的目的。

[ 参 考 文 献 ]

[1]《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自主提问的探索》苏志奎教学论文教育2011/05.

[2]《高中历史课堂上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中学学科网2013/5.

提高历史课堂效益 篇4

一.明白教材分析分析什么

加强历史教材分析, 就是根据《江苏省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教学要求》弄清楚每一堂课教材安排的教学思路, 也就是弄清楚教材编排的意图是什么;每堂课教材的安排的内容标准是什么, 学习要求是什么 , 教学建议是什么。然后根据所教学生实际, 教师对教材要进行整合, 确定如何进行取舍;如何合理安排课时;选择何种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才能来达成教学效果。教材分析的内容包括教学目标要求 (课标) 、教材的重难点的处理, 教学方法的选择, 学生学习方法的指 导等。历史教材分析要依据《江苏省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教学要求》, 要有理有据, 要贴近学生实际, 要有利于提高课堂效益。

二.明确教材分析有什么作用

1.通过教材分析, 确定教学内容在教学中的地位, 对教学内容作出准 确定位。 如人教版《夏、商、西周政治制度》 这一节课, 通过教材分析, 可知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是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开端。是国家产生的标志。中国开始进入文明社会, 是对世界政治文明作出最重要贡献的国家。中国早期的政治制度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产生和发展对推动中国社会发展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

2.通过教材分析, 确立教学目标。如人教版《夏、商、西周政治制度》这一节课, 通过教材分析, 可以知道本节的知识能力教学目标有:了解分封制、宗法制的主要内容, 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过程与方法目标有:通过分析分封制、宗法制的主要内容, 学习图片、史料运用的方法, 分析问题、总结问题的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认识到分封制、宗法制是互为表里的关系, 它们的产生是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创新, 对推动中国社会发展起了很大作用。

3.通过教材分析, 提炼教学内容结构。如人教版《夏、商、西周政治制度》这一节课, 通过教材分析, 可以提炼出本节的教学内容结构。如等级森严的分封制包括:分封制的目的和对象, 分封制下的政治权利关系, 分封制的作用。血缘关系维系的宗法制包括:宗法制的目的、内容、作用。

4.通过教材分析, 明确教学的重点和教法。如人教版《夏、商、西周政治制度》这一节课, 通过教材分析, 可以明确本节的教学重点的教法。分封制也称分封制度或封建制, 是西周王朝巩固其统治的重要举措, 是西周统治者对被征服土地和人民实行统治的一种措施, 也是当时统治阶级内部在权力和财产方面的再分配制度。宗法制是西周统治者创立的利用血缘关系的亲疏来加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 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维护政治关系的上下尊卑贵贱秩序的社会政治制度, 是分封制的基础。等级森严的分封制和血缘关系维系的宗法制, 构成我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主要内容。毫无疑问, 分封制和宗法制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而要讲清楚这两个概念性很 强的内容, 教学中教师就不能空洞的讲述, 而是要注意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 充分利用教学辅助材料, 可以利用图片 (如在讲解等级森严的分封制时, 可采用西周的分封示意图, 商、西周区域比较图来讲解西周分封的情况, 以及分封制的作用。在讲解血缘关系维系的宗法制时, 可采用嫡长子继承制示意图来讲清楚各类继承人之间的血缘关系及政治等级) 、可以利用史料 (学思之窗、历史纵横、学习延伸等) 来帮助学生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认识。

提高课堂效益之我见 篇5

在素质教育思潮的持续推动下,中国基础教育正面临着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在新的教育改革中,如何提高课堂45分钟的效益,就成为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亟待解决的`难题.本文力求阐述以下现点:树立以人为本的新教育现,向观念要效益;加强教学科研,提高教师素质,向科研要效益;加强课堂教学管理,向管理要效益;教学生学会学习,向方法要效益;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向环境要效益.

作 者:袁仁仲 陈婧 作者单位:袁仁仲(湖南省临湘市第二中学,湖南,岳阳,414314)

陈婧(湖南省临湘市文白中学,湖南,岳阳,414308)

提高历史课堂效益 篇6

一、统筹安排合理利用时间,制定好复习计划

初三下学期我们历史科的教学任务重,复习要涉及初一至初三六册的教材,复习范围广、内容多,如不能有效地安排好、利用好时间必将影响整个教学进度、教学效果,要取得较好成果一个良好的复习计划极为关键。因此我校在每学期期初,我们初三历史备课组成员都会根据学校的周课时数和校历表制定好一份教学计划,统筹安排好复习进度。本学期期初至市质检考试前完成第一轮总复习,以《考试说明》为纲,以课本为本,以《复习指南》为指南。从5月下旬开始进行第二轮复习,主要以《初中历史学习报》中考版为主进行一些综合训练强化学生解题技巧。

二、立足《考试说明》和《复习指南》,以《考试说明》为纲回归课本

1、学习考纲、指南新精神

中考历史学科要复习的知识点既多且杂考查的角度又新,但“万变不离其宗”不管如何设题最后还得回归课本回归考纲。因此我们的复习策略是“以不变应万变”,“紧扣考纲、把握趋势、夯实基础、锤炼能力”。每年市教科所的《考试说明》和《复习指南》出炉后,我们备课组成员都会一起学习领会《考纲》和《复习指南》的新精神。特别注意比较当年《考纲》、《指南》和往年相互比较有啥新变化,变化点在哪,这些变化点就是我们当年须多关注须反复锤炼的重心。

2、复习立足考纲回归课本

近几中考试卷80%为基础题,另20%稍难题和较难题也以基础知识和重点知识为支撑,基本史实的再现仍是考察的重点,这就意味着掌握好基础知识是中考取得优异成绩的根本保证。因此,我校初三备课组的复习方针是紧扣《考试说明》,夯实基础,依据考试说明的知识要求对课本知识进行梳理、归纳与整合。不求每一位同学能熟记所有的知识要点,但求学生对每一册,每一课内容的纲要非常熟悉,只有这样在开卷考时,学生才能在最短的时间里迅速找到所考查的知识点的位置,加快答题速度,提高答题质量。

“回归课本”,就是复习时我们以课本为准则,注重对课本知识的梳理、归纳与整合。第一轮的复习时我们“紧扣教材”,引导学生全面、深入、细致地阅读教材,逐册、逐章、逐节地对《考试说明》要求的知识点进行全面复习,全方位对知识进行梳理,绝不遗漏任何一个知识点。但是要注意的是复习不是上新课,不能照本宣科,要注意去粗取精,在整理出这节课的线索和主要内容理清史实和概念后对基础知识进行必要的分析和突破,使学生能够扎实地掌握所学知识。只有让学生对基础知识了然于胸,在考场上才能大大减少翻书的时间,提高做题速度,才能节省出更多时间用来思考难度较大的题目。

3、根据《考试说明》构建知识网络与能力培养

初三年的学生学习时间紧学习任务重,再加上初一二年的基础知识比较薄弱,又要求在一学期里熟知三年的知识要点,理清知识结构,这就有些强其所难。因此需要老师根据考试说明精心编撰复习提纲,在提纲中按照章节顺序整理出各个章节的知识结构。一份好的复习提纲能让学生对知识结构一目了然,能抓住每一个学习主题的框架,熟悉提纲和课本目录。一份完整、详细的复习提纲,对学生来说是考场上必不可少的一件利器。

复习要注重基础知识但不能忽略能力培养。在复习中要注意基础与能力并重,因为没有基础知识,能力的考查和培养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三、复习要点线结合,注意要点化、线索化

历史知识是一个整体,如果只掌握零碎的知识,孤立地记忆几个分散的知识点,不可能把历史学好,抓住了基础知识这个“点”还要注意将零散的知识点串成线,这样就可以清晰地掌握历史的发展脉络,从而达到纲举目张的效果。点线结合应贯穿于复习的全过程,复习完一个主题的内容可串线,复习完一本书后也可适当地串线,尤其是同一主题的内容更应该注意联系,由于历史总复习的时间很紧张不可能再有更多时间去组织专题复习,因此只能注意在平时复习时将之融入。实践证明,抓点线结合,便于将历史知识要点化、线索化、条理化。抓住了点,复习便有了针对性;抓住了线,就可以以线相串,串住一些知识点,就可以“顺藤摸瓜”,记住各个部分的历史内容。

四、适度关注时政热点,解决现实问题,学以致用

《考试说明》的命题原则中明确提出“试题贴近学生生活、贴近社会,体现时代性”,现在的教育改革就是要教育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关注人类发展的重大问题,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近几年各地的中考试题非常灵活,与社会结合、与时政结合、与生活结合。但是,不管中考历史试题如何灵活,呈现的方式如何新颖,有个根本是无法改变的,那就是不可能脱离历史课程标准的要求,不可能脱离课本基础知识点的考查,只是在运用上更加灵活罢了。如2009年中考试题选择题第7小题“2009年2月法国佳士得拍卖行拍卖的鼠首兔首两件文物,导致这两件圆明园文物流失的历史事件是()”;2010年第24题材料解析题的“世博会”;2011年的辛亥革命等等。这些试题都紧扣当年的时政热点,因此在平时复习中要多关注哪些历史知识与当年的这些时事相关,引导学生从历史的角度弄清事件的来龙去脉,把握时代脉搏,关心社会,关注与现实社会有关联的知识点,做到学以致用。将学习重点与时事热点有机结合,不仅可以加深对历史学习的认识,而且可以培养学生关注现实、服务社会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同时通过对事件深层次的认探究,提高运用历史知识分析处理现实问题的能力。

新课程历史课堂效益模式探究 篇7

通常教学过程是为课堂效益服务的。课堂教学效益可用如下公式表述η (课堂效益) = (学生掌握的知识能力+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 (学生要求的知识能力+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100%依此式, 结合历史学科的特征, 怎样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效益?

一、研究课标内容, 设计“过程与方法”提高课堂效益

⒈吃透历史课程标准, 严格按照课标要求, 施教者分母值小。历史课标与教学大纲的区别是:大纲重基础知识、重能力培养, 课标则除此之外更重过程与方法、重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育;大纲重知识结构体系, 课标重思维方法、重基础知识的运用以解决实际问题, 可说是一个思维体系, 方法体系;大纲重教材, 课标则多种版本的教材也无妨, 只要支持课标要求就可;大纲重教, 课标重人即重视学生发展。但从实际上看, 很多历史老师课堂上仍然大讲特讲历史背景、过程与结果, 大大背离了课标的基本要求和内容要求, 费力不讨好事小, 耽误了学生事大。所以, 只有按照课标要求和处理好支持课标要求的教材进行施教才能发展学生, 提高课堂效益。

⒉立足学生, 严按课标内容设计“过程与方法”者分母值小。考量新课程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的传授和培养显然融合在“过程与方法”之中而非另举, “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育也势必在其中而非单列。所以, 过程与方法是三维目标的核心内容、主干部分。因而我们研究认定, 过去的所谓备课 (写教案) , 现在应为备学法、备过程 (写学案) , 则每一堂课必须按课标内容备学法, 站在学生的立场上策划如何理解掌握运用该知识内容, 培养历史科学思维能力。

例如:义务教育阶段关于洋务运动的课标要求是:列举洋务派为“自强”“求富”而创办的主要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 评价洋务运动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其“过程”的主干部分可以设计为 (依据岳簏书社教材) :

(一) 洋务派 (代表有谁?)

“自强”目标下创办了哪些军事工业?

“求富”目标下创办了哪些民用工业?

人才方面怎样培养?

(二) 怎样评价洋务运动在近代化进程中的地位作用?

其“学法”设计的主干部分可以承上总结为:

注:

学法设计一:“自强”目标下的军事工业与“求富”目标下的民用工业, 学生记忆易混淆, 所以凡“军”“政”“造”者属军事工业, 凡“商”“矿”“铁”者属民用工业, 分别以着重号显示利于区别记忆, 因而会“列举”。

学法设计二:将“评价”部分置于军、民工业和人才表后一一对应, 利于理解掌握, 因而会“评价”。

学法设计三:如上理解“评价”外, 又标注“洋技术”“洋人才”贴合“洋务”, 更有利于学生全面记忆、掌握和评价。

值得庆幸的是, 所有历史课标内容都可做好“过程与方法”的设计———也许这正是历史学科特征的体现, 如此设计, 直指学生水平能力的提高和方法的掌握, “效”莫大焉。

3.体现主导, 老师幕后导演者分母值小。在课堂效益公式中, 根本没有教师的因子, 可见教师的主导作用。它势必只能表现为:一是课前的“过程与方法”的总设计, 二是课中的幕后导演和学法指导, 以及总结提高等。

二、放手导演学生, 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提高课堂效益

课堂效益公式表明:只有学生才是提高课堂效益的主体力量。教师的力量在公式中无法体现, 但并非学生能无师自通, 而是要求教师甘当人梯、当路石或当导演, 引领学生按照预先设计好的“过程与方法”自行走下去、甚至创造性地走下去, 课堂教学效益才有望大于100%, 这不更体现出了教师的伟大力量吗?

⒈学生必能自主完成预设好的学习“过程”。仍以上例预设好的“过程”主干部分为例, 学生通过自学完全能完成下表评价 (略) 学生自学都能完成。

⒉学生必能合作探究掌握好预设的“方法”。让学生分小组合作探究学习, 优、中、潜能生搭配, 要求探究规律, 掌握方法, 仍以上例预设的“方法”为例:

(1) “自强”目标下创办的军事工业有何特点?

(2) “求富”目标下创办的民用工业有何特点?

(3) 你的“评价”的依据是什么?

学生大多能指出:⑴政府拨经费, 产品分给军队;⑵政府控制但吸收私人资本, 产品投放市场 (商品) ;⑶评价依据:军事、民用工业等。

⒊教师主导立意高远, 画龙点晴提高学生水平。即根据学生探究所成, 如前例的预设图表, 教师可将洋务的主要内容和对洋务运动的评价总成一体 (图表) , 内容与作用 (评价) 一一对应, 启迪学生的历史思维, 科学思索 (详见前述学法设计表) 。

如此, 学生为主体主动深入学习的全过程, 教师为主导引导学生掌握“方法”———历史思维方法, 岂不一举提升了学生, 提高了课堂效益?

总之, 新课程历史课堂的实质是引领学生深入到学习历史的“过程与方法”中去, 充分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效益。因此, 首先必须化解历来争论不休的“主导”与“主体”的矛盾, 特别是历史课“主导”与“主体”的矛盾。化解的方法是老师退出到幕后、到课前, 即课前充分设计策划好历史课的“过程与方法”———这也是由历史学科的特点所决定的, 即“历史不能重演”, 不能实验操作, 只能“再教育”, 因而更需要设计好学习的“过程与方法”, 然后引导学生深入进去……直至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历史文化的本领, 并引导学生发展历史科学思维能力, 成就其史学才能。

怎样提高课堂效益 篇8

一、精心备课。

没有符合教学目标及学生实际的教案,想提高课堂效益是不可能的。优秀的教案既涉及到教材处理,又涉及到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因此,要备好一节课必须做到既备教材又备学生。

第一、备教材。教材是为教师服务的,它从整体上体现了新的课程理念。教师在使用过程中可以从编者对内容的处理看到新课程的理念。教学中怎样突出重点?怎样分散难点?怎样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究获得真知?……同时教材提供了许多教学资料、教学中用的图片、历史材料、新科技知识等。因此教师备课前应对每一节课的内容都去反复研读,以理清课文内容的思路,揣摩编者的意图,对定义、定理、公式中的字、词、句进行反复推敲,在融化书本知识、熟悉教材的基础上,明确本节课的三维教学目标,以及教材的重点难点。

第二、备学生。学生之间存在着个性差异,对学习的掌握程度也因人而异,因此因材施教是教学中应把握的基本原则。鉴于此,备课中一定要备学生,只有全面地掌握学生的特点,才能更好地实施课堂教学。这就需要教师长期对学生进行观察,分析,综合,了解他们的知识基础,了解他们的兴趣爱好,了解他们学得好的经验和落后的原因。更要结合具体的课堂进行分析和预测。只有这样,才能根据课文内容和学生的实际,确定教材的难点和所应采取的教学方法和步骤,做到有的放矢,使学生学有所得。

二、要面向全体学生,激发学习兴趣,建立良好的教学气氛。

兴趣是学习的内部动力,只有当学生对学习数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后,才能使学生从“要我学”转化为“我要学”,教学质量才有根本性的提高。这是培养非智力因素的核心问题。新课标的教学理念也体现在要启发学生,培养学习兴趣。所以一定要重视始业课的设计,知识面要宽一点,难度要低一点,抓住教学内容和学生生活实际的结合点,从而产生吸引力,激发众多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平时讲课要尽量贴近生活,联系实际,经常有选择地介绍一些形象生动的数学典故、趣闻轶事和数学进展的信息,对学生起到因势利导和催人奋进的作用。为学生铺设好通向数学宫殿的桥梁,使学生感到数学知识有用,且能学好。

在课堂教学系统中,学生接受你传授给他的知识之前,首先接受的是这位教师本人。如果学生不能接受这位教师,那么采用任何教学方法所得到的教学效果都是低效的,甚至无效的。师生间通过语言交流,建立融洽良好的“情感”关系,能促进学生学习兴趣的发展与持久。所以,教师要善于与学生沟通,对学生的点滴进步都应及时充分肯定,即使批评也要力求准确,讲究分寸,刻意造成融洽和谐的气氛。

三、教法多样,学法指导,精讲精练。

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与我们的一些教法过于陈旧,跟不上时代发展的要求有关;还与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忽视了学生学法的培养,以教法代替学法,调动不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们没有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逐渐对学习失去了兴趣,产生厌学情绪,把学习当成是一种超负荷的负担而敬而远之。课堂上教师“演讲”的越多,“告诉”学生的越多,必然剥夺了学生动脑思考的机会。教师更大的作用是“导”,而不是“教”,学生的“学”是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我们要在学生如何“学”上做文章。重在让学生“悟”。教师要相信自己的学生,多给他们一些时间“悟”(有好多知识不是讲出来的,而是悟出来的)。因此,要改变老师讲学生听,老师写学生抄的被动局面,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形成知识的过程中。这就要求教师研究推敲新的教学方法,探索现代化教育手段的运用,通过灵活、生动形象的教学过程,把学生的一切感官调动起来,使他们在有限的时间里获取最大的信息量,从而提高认知能力。固定一种形式容易使学生听课注意力不能持久,产生单调、厌倦的情绪。围绕中心在教师的指导下采用看、问、讲、练、议相结合的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练习去自觉地积极思维,能动地获得知识与技能。看,就是指导学生看书。课本是知识的源泉,一定要指导学生熟读、精读课本所提供的知识点,挖掘数学思想,以便打下坚实的基础。还要引导学生看图、看实物、看演示,培养观察能力;讲,应侧重于方法的指导、思想的渗透。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讲清定理、定义、公式、法则,讲清推理过程,以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述能力;问,就是提出问题,揭露矛盾,给学生安排获得知识的发现过程;练,即让学生动手练习,归纳解题思路,把知识转化为能力;议,就是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能力,让学生讨论间题,发表自己的看法,提高思维能力和判断能力。在课堂上如何运用这五个环节安排教学程序,这要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知识水平实际,在课前精心设计,在上课时灵活掌握。

例如:对于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所含未知数项的最高次数是二次的整式方程叫一元二次方程”,教师只要善于抓住定义中的关键字:“一个”、“二次”、“整式”即可;对已知|x+11+(y-2)2=0,求x+y的值,教师只需提示学生绝对值与完全平方均为非负数即可。不必费更多的口舌讲解。

精炼数学语言 提高课堂效益 篇9

精学语言是学好数学知识的必备条件, 是教师激发学生情趣、帮助学生理解炼能力的重要数学概念、手段, 提高计数学语言的表达方算能力和培养思维数1式和质.数学教学语言的准确量直接影响教学效果。性、精练学也性。。”这要求韩愈说:教师对“师者, 法传道则、定律、授业解算惑语确法、、精练, 因果关不应使学生产生疑惑和误系等方面的语言叙述要准言●内解。涵和外延, 要阐明数教师必学概念、须对概性质、念的实质法则的

玉和术语的含义有透彻的了解。比如

提“数”与“数字”、“除以”与“除”、“时间”与”时刻”等概念, 如果混凤高“为这一个谈正, 方就体违的背面了积同”一时律;就忽又略如了讲课教“学轴对称图形某一面的面积”时这, “我们每个一前提条件;人也在堂脱口而出, “是轴对称图形”自相矛盾之类的”语的故事又重言很自然就效演说;:“同这样, 两有的教师指导学条平行线画得不生平画行图”时, 益矛“这盾个律直;而角没“所画成有90的度分”数等都就由违分背数了

线、分母、分子组成”、“任何物体

最多只能看到三个面”之类的语言错误就在于以偏概全, 缺少准确性;“大约”、“差不多”、“多 (少) 得多”、“多 (少) 一些”等这些表示可能性的词语也不可小视它们的作用。同时, 教师必须用科学的术语来授课, 不能用生编硬造的土话和方言来表达。比如, 不能把“平移”讲成“平行移动”, 不能把“三千六百 (3600) ”说成”三六零零”。数学语言简洁而精炼, 不仅可以节省时间、提高课堂效率, 而且可以突出重点、避免重复, 还可以在学生头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做到说话通俗易懂、深入浅出, 言简意赅。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做到语句不冗长, 简洁概括, 教师要吐字清晰, 读句分明, 并坚持用普通话教学。要根据不同学生的年龄特点, 使用他们最容易接受和理解的话语。数学教师的教学语言应准确、精练。

2. 数学教学语言要生动形象, 通俗易懂。教师的一

言一行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 教学语言要通俗明白, 使学生听得有滋有味, 喜闻乐见, 教师应该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 使深奥的知识明朗化, 一般地说, 对人的感官富有刺激性的语言, 最能引起学生的兴趣, 把学生带入数学的意境。记得特级教师吴正宪老师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 曾举过这样一个例子:猴王分西瓜, 他问一个小猴子, “把西瓜平均分成4份, 给你2份行吗?”小猴子嫌少, 猴王想了想又说:“把西瓜平均分成8份, 给你4份行吗?”小猴子高兴地笑了, 猴王也笑了, 小朋友们也笑了。吴老师这时候问:“那谁是聪明的一笑呢?”从而引发学生积极地思考。吴老师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数学知识巧妙地融入到了故事中, 使学生能够较好地理解分数的基本性质。所以, 教师要想使这些学生喜欢数学、理解数学, 教师的教学语言首先就要形象生动, 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 使深奥的知识明朗化, 使复杂的问题简洁化。

3. 数学教学语言要启发性强。

孔子说过:“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在教学过程中, 要变学生的被动接收信息为主动地获取知识, 这就要求教师要启发学生通过看、想、做等认识活动来掌握。如, 教“圆的周长”一节时, 老师拿出一个呼拉圈, 问学生:“你能计算出它的周长吗?”学生回答能量出它的周长 (因学生没学计算圆周长的方法) 。“用什么量?怎样量?” (用皮尺绕一周) 还能用什么量? (先用绳子绕一周, 然后再用皮尺量绳子长度) 还可以用什么方法量呢? (在地上滚圈, 然后量地上滚动一圈的长度) 教师充分肯定学生的做法, 想法很好, 想像很丰富, 然后接着问, 如果给你们一个非常大的圆, 还容易量周长吗?有没有简单方法来计算圆的周长呢?通过老师做实验得出:圆的周长和它的直径密切相关, 圆的周长总是它直径的3倍多一些, 在3.1415926~3.1415927之间, 这个数是个固定的数, 叫圆周率。现在同学们说说看, 只要知道什么, 就能求出圆的周长?上例中, 教师用了一系列启发性提问, 不断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使学生自主掌握知识。

4. 在教师的潜移默化中形成数学语言。教师的数学

语言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数学语言。所以教师的语言力求用词准确、简明扼要、条理清楚、前后连贯、逻辑性强。这就要求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语言素养, 通过教师语言的示范作用, 对学生的初步逻辑思维能力的形成施以良好的影响。如在教学《现代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的乘法运算定律的简便运算时:44×25=?我教给学生的一种算理:44×25=11× (4×25) 是根据三年级学过的把一个数分解为两个数的乘积, 再运用乘法结合律。我讲述后, 又请几名学生复述这种算理并且出了几题类似的题目让学生自己说。接着再问, 还有其它的解题方法吗?既让学生巩固这种算理, 又再次给学生提供语言训练的机会。

创设数学情境提高课堂效益 篇10

1. 铺垫型情境

以学生认知结构范围内的富有启发性的常规问题或已知的数学事实为素材, 创设铺垫型情境。这种情境可为学生提出问题提供有效的启发, 对培养学生思维的开放性有重要作用, 它常用于新知识的引入。例如, 在“平方根”一节中, 可以这样创设情境:“同学们已学过已知正方形的边, 可以用平方来求他的面积;反之, 已知一个正方形的面积能否求出它的边长呢?

2. 认知冲突型情境

以富有挑战性、探究性且处于学生认知结构的最近发展区的问题为素材, 可创设认知冲突型教学情境, 使学生处于心欲求而不得、口欲言而不能的状态, 引起认知冲突, 从面激起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和学习动机。例如, 在学生学完三角形全等的判定之后, 教师为学生创设这样一个问题情境:“课本上举例说明‘有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不一定全等’, 那么, 有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在什么情况下全等, 在什么情况下不全等呢?”以上这一情境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 有利于学生在自主探索中寻找答案。

3. 操作性问题情境

在数学教学中, 过于强调结论, 只能促进学生单纯模仿和记忆知识, 但如果注重知识形成的过程, 并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其中, 则能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物的态度、科学探索知识的能力以及勇于创新的精神。例如, 我们在对三角形三边关系定理的教学时, 首先要求学生将事先准备好的长度为4cm、5cm、6cm、8cm、10cm、12cm的六根小木棒拿出来进行手动操作, 任意取三根将其首尾相接拼成三角形, 接着教师提出下列问题:a.任意三根小木棒能否拼成三角形?b.有几组三根小木棒能拼成三角形?有几组三根小木棒不能拼三角形?试比较两根短棒长度和长棒长度的关系;c.通过上述操作, 请猜想三角形中任意两边长度之和与第三边的长度之间存在什么关系;d.试用简洁的文字归纳你的猜想, 并证明。

4. 实践性问题情境

实践性问题情境是指导学生从自然、社会文化和生活中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课题进行自主研究、写出报告或完成作品、进行交流的情境。例如, 学习了垂径定理后, 结合本地有座圆弧形石拱桥的条件, 指导学生以“石拱桥”为题进行课题研究, 撰写研究报告, 并创设制作圆弧形拱桥模型的情境。这样, 学科知识在探究实践中得到了综合和延伸。

5. 试误型问题情境

学生在理解、应用数学知识和方法的过程中, 常因各种原因犯一些似是而非的错误。适当创设试误型教学情境, 可为学生尝试错误提供时间和空间, 并通过反思错误的原因, 加深对知识、方法的理解和掌握, 提高对错误的认识和警戒, 培养思维的批判性和严谨性。例如, 为了解决学生在解答几何计算题时容易失“根”的问题, 根据专题创设了一组多解几何计算题, 通过解答,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总结出了三类容易失“根”的几何计算题:一类是题目中有可分类的几何概念;一类是题目中有可分类的位置关系;还有一类是题目中可分类的对应关系。经过这样的情境探究过程, 学生的印象深刻, 较好地解决了“漏解”的问题。

创设的这几种情境要在教学实践中合理安排, 灵活运用, 情境设计的恰当与否将影响到课堂教学的成败。因此, 教师在创设情境时还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以提高情境创设的有效性。

1.注重情境的真实“度”

数学是所有学科中抽象程度相对较高的一门学科。一方面, 中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决定了其数学学习在很长一个时段需要相对具体形象的材料来支撑。因此, 教师应结合相应课题设计情境, 应避免那些脱离现实的、人为编制的情境, 创设的情境越真实, 学生构建的知识就越可靠, 且越容易向实际生活迁移。另一方面, 教育的传承性、学校教育班级授课制, 决定了我们不可能让学生在绝对真实的情境中进行所谓的自主学习。因此, 教师应该运用自己学科上相对于学生而言的绝对优势, 对教学内容进行优化设计, 充当好学生数学学习的导师。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 不在求“真”, 重在于求“实”。舍弃于数学无关之“真”, 力求凸现数学本质之“实”。用恰当的方式真实地展现情境是使所创设的教学情境高效发挥作用的基本前提。

2.注重情境的全程性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发现, 有相当多的教师所创设的情境只出现在课前几分钟, 在之后的教学中则置之不顾, 忽视情境的全程性。这主要是因为情境设计往往在数学课堂教学展开前进行, 从而部分教师误以为只需在新课前运用相关的故事、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引出课题便可以了。其实情境不应该只在新课发生前起作用, 他应贯穿数学教学的始终,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都能激发、推动、维持、强化和调整学生的认知活动、情感态度。整堂课应围绕课前的情境这一中心环节展开, 通过不断地探索与学习来解决情境中的问题, 反思问题解决的过程与策略, 从面更好地巩固学生的知识和技能。

3.注重情境的发展性

数学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数学认知能力的发展及数学思维水平的提高。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呈现的情境应能促进学生产生继续学习的愿望, 加强学生克服困难的信心, 激发学生潜能的发挥。因此, 情境的创设不仅要考虑学生现有的数学知识水平和知识结构, 更为重要的是要着眼于学生更高层次的发展, 针对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背景材料, 引导学生提出疑问, 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促进他们科学地思考和学习。通过在情境中潜伏需要进一步学习的教学问题, 以便于学生自己去回味、思考、发散、积极主动地学习, 达到数学知识、数学思维、数学素养向更高水平发展的目的。

4.注重情境的数学味

情境创设应突出数学学习这一主题, 否则可能会导致课堂学习时间和学生的思维过多地被纠缠于无意义的人为设定中。我们看到, 许多时候教师还津津乐道于这样的“情境”, 自以为是在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 其实这样做既浪费时间, 又制约学生原本活跃的思维。数学学习的真谛在于让学生掌握数学思想方法, 认识客观世界的数量变化规律, 并能利用其来更好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因此, 数学教学应使学生理解数学的价值, 经历数学思想方法的训练, 对于情境的创设, 不仅注重问题提供的方式是否新颖多样和营造的氛围是否热烈, 更注重生活情境能否引起学生主体的数学思考。所以, 创设的情境要有“数学味”, 要紧扣数学教学内容。过多的无关信息不利于学生“数学化”能力的培养和数学知识的掌握, 会影响学生的思维, 失去情境创设的价值。要区分目的和手段的关系, 情境创设只是手段, 不是目的, 创设情境的目的在于更好地服务于数学教学。因此, 不能盲目地为情境而用情境, 不应对情境本身做过多的具体描述和渲染, 以免喧宾夺主, 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使数学课堂丧夫应有的“数学味”。

提高历史课堂效益 篇11

[关键词]高中历史提升教学效益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6)340086

高中历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当担任什么样的角色,直接关系到学生历史素养的形成与提升,直接关系到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效益。从许多教育大家的哲理名言和课堂教学实践来看,高中历史教师不应该成为学生历史学习的注水者,而应该成为学生学习热情的“点火者”,点起的火种得到保护、给予充分的燃烧条件,才会越烧越旺,否则点起的火种也会熄灭。

一、通过阅读积累提升教师自己的人文素养

教师要提高自身教学质量,阅读是重要的途径。教师要积极主动地阅读有关体现时代精神的教学改革书籍,有关历史教学研究方面的书籍,有关学者、特级教师的经验文章。“阅读+反思”是高中历史教师积蓄能量的重要方式,教师通过阅读丰富自己的知识积累与精神世界,借鉴优秀的教育教学经验。教师通过借鉴优秀教师的经验、专家的理论,把自己的历史教学实践与之进行对照,进行深入的反思,持之以恒地积累不同类型的教学案例,久而久之,自己的教学技能就会提升,就能够有效点燃学生求知的热情。

二、关爱学生,丰富教师自己的职业感情

今天的学生思想活跃,情感丰富,很在乎老师对自己的态度,很在乎老師与自己的交流。做学生认可的历史教师,需要丰富自己的职业情感,善于与学生沟通交流。教师跟学生关系和谐、得到学生认可,学生才会喜欢教师所教的课,教师的价值才会提升。

三、提高能力,丰富教师自己的教学方式

提高课程解读能力,这个能力包括解读教材、实施评价、开发课程。课堂教学需要教师解读教材,解读教材需要教师理解历史知识、了解学生学习能力,需要教师树立与课程改革相适应的教学理念。教师要提高信息技术的运用能力,这种能力包括多媒体操作能力、信息内容筛选能力、课堂呈现能力等。运用这种能力增强历史知识的趣味性、情境性,会使学生的求知欲望更加强烈。教师要提高对学生学习的指导能力,这种能力包括学生学习习惯养成教育、学生学习方法的具体指导、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

四、激发学生学习热情要有艺术

历史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状态,依据学生学习进展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比如商鞅变法,如果教师告知商鞅变法的背景是封建地主夺权,学生就会研究封建社会的地主阶级。如果告知学生贵族怎样演变为地主,平民怎样演变为佃农,学生就会从地主阶级的政治、经济、文化方面探究商鞅变法。后者有助于点燃学生探究的热情。课堂教学中激发学习热情的机会随处可有,关键是要讲究时间节点。例如学生在学习历史必修一《秦朝的统一》时,教师可以设置以下问题供学生探究:谈谈你对秦朝完成国家统一及其有利的历史条件的看法。也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请分析秦朝的统一是否大势所趋、人心所向。这两个问题都是教学重难点问题,前者是考查知识,而后者是考查能力,教师要根据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来引导。

五、重视保持学生的学习热情

教师如果下功夫保持学生的学习热情,就能够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历史教师应当引导学生有效开展自主学习活动,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升自学效果。比如学生围绕某个问题争论不休,耽误了学习的进程,历史教师这时不能直接给学生答案,而是给学生提供思考相关问题的机会,帮助学生保持探究的热情。教师需要有耐心,教学不是教师想教多少就教多少,而是要考虑学生能够理解掌握多少。教师应该学会等待,在点燃学生的探究热情以后必须给予学生理解掌握知识的时间,毕竟学生无论是思考还是阅读,都需要过程、需要时间。教师应当重视探究不同知识需要多少课堂学习时间。

当然,高中历史教师提升课堂教学效益的途径远不止文章中论述的几个方面。教师要寻觅“火种”,因为有的“火种”需要教师挖掘。还有稍纵即逝的“火苗”,需要教师及时去捕捉。只有我们高中历史教师把学生学习看成是学生课堂学习的中心,学生学习历史的热情才会越来越高。

合理创设情境,提高课堂效益 篇12

一、实物情境创设, 发展学生观察力

多元智力理论告诉我们, 一个人的能力包含着多个方面, 只有各个部分都良好发展了, 才能具有全面的、综合的能力结构。观察也恰好是能力结构中的重要一环是认识世界的重要能力, 据心理学家分析, 进入大脑的信息80%是视觉信息, 仅此一个数据就足以说明观察对于一个人的重要性。当然并不是看到的都能成为知识的一部分, 对所观察到的实物要进行科学的定性分析乃至量化分析, 才能转化为可用的知识。

实例一:自然堆放的铅笔, 最上面一层是一支, 往下面每层增加一支, 一共十层, 问共有多少支铅笔?

学生往往通过观察铅笔堆积形状是三角形, 用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求解为: (10×10) /2=50。这是一个错解, 因为这个问题的截面是梯形而不是三角形。原因是最上面一层是1而不是0, 所以这是一个“上底”为1、“下底”为10的梯形而不是三角形。也就是说, 应当把这个图形“看作”梯形, 按照梯形的面积公式, 算得 (1+10) ×10/2=55。所以“看”到了一个实物形象, 与头脑中固有的图形要进行类比, “概括”其特征, “抽象”成纯粹的几何问题, 实现“数”与“形”的结合。在这一过程中, 学生的心智活动丰富, 绝非一般的观察可完成, 因而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

二、数学规律情境创设, 提升学生分析归纳能力

初中阶段数与代数的内容充满了各种数学的规律模型, 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让学生充分地经历探索事物的数量关系、变化规律的过程。通过合作探究, 在理性思考的情况下, 学生会进行猜想—归纳—总结。通过分析归纳, 提高了学生分析探究问题的积极性, 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在这样的活动中, 学生不仅能主动地获取知识, 而且能不断丰富数学活动的经验。

三、多种信息情境创设, 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就数学而言, 学生综合能力是指学生利用大量的信息, 通过分析、判断、猜测、推理做出合理化结论的过程。它是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 利用自己的知识经验对给出的信息经过加工形成判断, 进而做出选择。

实例二:苏教版数学九年级下册《货比三家》一节:小明家准备购买一台冰箱, 你能帮他们做做小参谋吗?小明父母收集了某地区A、B、C三家国产品牌冰箱销售情况资料, 分别用统计的折线图、直方图、扇形图给出, 让学生对三家产品进行选择。这节课我采用同学探究、合作交流的方式展开, 让学生分组讨论并进行小组之间的辩论, 各自说出自己选择某种产品的理由。通过辩论, 学生提高了综合分析能力, 以及利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体会到数学确实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

通过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 使学生把实物的、图画的、符号的、口头的以及心智描绘的数学概念联系起来, 并发展和深化学生对数学的理解。

对于多种信息的情境, 教师要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进行全面分析, 通过合作交流, 发展学生的探究意识, 学会对问题的理性思考, 让学生初步掌握运用数学方法解决问题的策略, 进而形成利用数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实践情境创设, 提高学生动手能力

数学实验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生通过实验可以增强学习信心, 每个学生都可以在同一起跑线上起跑, 消除了学生对数学的畏惧心理, 使数学更加贴近学生、贴近生活。

实例三:苏教版八年级数学《概率计算》中投掷硬币正面朝上的概率。

让学生两人一组进行实验, 一个计数一个投掷。教师是知识引导者、合作者、组织者, 巡视指导学生实验操作。学生通过实验增加了感性认识, 体会出数学知识来源于现实生活中, 同时又对现实生活具有指导意义。这样实现了数学知识的生活化, 让学生增加了学习的兴趣, 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内在动机,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潜力。

数学情境的创设一定要符合学生的生活实际, 要贴近生活, 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只有这样才能促进教学,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 全面提高课堂效益。

上一篇:网上银行风险防范下一篇:农业投资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