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企业培训效益

2024-06-02

提高企业培训效益(精选12篇)

提高企业培训效益 篇1

摘要:在培训市场激烈竞争的新形势下, 企业内部培训机构不仅要满足单位或参培人员对素质提升的需求, 即在社会效益实现的同时也要实现经济效益, 保证培训收益最大化, 以确保自身的生存与发展。培训机构在培训过程中如何高效的开展培训活动, 同时又合理有效的控制成本, 实现最直接的经济效益, 是培训管理者需要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培训,效益,成本

企业培训效益是指受训者经培训提高回到工作岗位所带来的效益与培训投资的差额。差额的值越大培训效益就越高, 反之培训效益越低。培训效益的高低取决于培训效率和培训后员工人力资本价值的实现程度。从投资与收益的角度进行考虑, 员工培训转化为产出是一个长期而漫长的过程。企业内部培训机构既要开源又要节流, 主要要从四方面考虑。

1 建立一套完整的激励机制, 形成浓厚的培训需求

培训后的人力资本价值实现与否直接影响企业培训效益。通过培训提高员工人力资本价值和生产率转化为现实的企业效益, 需通过一系列公平的用人机制、激励机制、分配机制来实现。人力资本价值的实现主要取决于企业内部的用人机制、激励机制和经营管理者的决策水平。良好的用人机制可以实现人力资本的最优配置, 从而使得“人尽其才, 物尽其用”, 合适的激励政策则可以使“人尽其能”, 甚至“超能发挥”。

1.1 培训与员工的个人发展、职业发展相联系

培训是一个连续不断的过程, 应该与员工的发展紧密联系, 鼓励和引导员工通过终身学习实现自我价值, 形成一种以创建学习型组织为目标的培训文化。培训工作与员工个人发展计划结合起来, 能够使员工意识到培训是与自己未来发展息息相关的。实现公司和员工的共同发展, 增强员工使命感, 应当成为企业培训的核心目标和突破点。企业建立系统的培训计划, 实际上是帮助员工为自己的未来投资, 满足员工不断更新知识, 不断积累人力资本的愿望。

1.2 以培训记录及资格证书为前提的企业内部晋升、流动、加薪制度

企业应注重形成“培训-考核-晋升-待遇”一体化培训激励机制, 如员工业绩考核中纳入培训方面内容、改进员工培训选派方式、推行管理人才岗位培训制度等, 员工参与培训学习的动力就会大大加强。使员工的收入与其贡献挂钩、与其人力资本的含量挂钩, 切实把培训、考核、使用、待遇结合起来, 充分体现技能水平、培训与工资挂钩, 从而激励职工的培训积极性, 提高培训效益。培训后发放的证书是一种信号, 为企业发现合适、优秀员工的相关能力及受过培训的员工在企业间流动提供了可能, 从而为实现员工的价值、提高收入提供证明。

2 完善培训管理制度, 强化全过程科学管理

培训效率的提高主要依赖于培训管理, 即通过一系列培训管理方法, 如按需培训、运用适合的培训方式、选择合适的教师、充分遵循学习规律设计培训课程、建立培训激励机制、加强培训评估等提高企业培训效率。

2.1 对企业培训需求进行确切的分析

培训项目的产生、培训效益的高低来自于培训需求分析。在开展培训需求分析之前, 一是要明了企业的全面情况、企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哪些问题确实可以通过对员工教育培训加以解决;二是要明了全体员工自身的状况、他们的职业发展观及职业生涯中遇到的问题、如何通过培训来满足他们的需要。通过教育培训, 一方面保障企业发展的需求被满足, 另一方面通过给企业员工学习、成长和进步的机会。一般通过对“谁需要培训、需要哪种类型的培训、哪里需要培训、如何培训能取得预期效果”等四项内容分析企业培训需求。

2.2 培训的评价和监督是保证企业培训效益的有效环节

培训评价和监督对提高企业培训效益很重要, 但这一般又是企业培训管理的薄弱环节。培训效果要从有效性和效益性两方面进行评估。培训的有效性是指培训工作对培训目标的实现程度;培训的效益性则是判断培训工作给公司带来的全部效益 (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对企业职工培训重在结果, 因此培训工作完成后, 必须要对培训结果进行评价, 它是企业培训管理工作的主要环节。对培训结果的评估主要是测量培训的效益性, 即对培训投资进行经济分析, 衡量培训成本是否合算, 利润是否大于成本, 这关系到企业的利益, 也是检验培训成败的关键步骤。

3 拓宽培训途径和范围, 由培训转向咨询

培训机构所开发承担的培训项目大致可分为内训、外训、合作培训等三种形式。内训是按照受培训单位的要求, 对其员工进行有较强针对性的培训, 即可在培训机构内组织进行, 也可在受训单位进行。外训是培训机构根据社会需求自主设计开发的培训项目, 面向社会进行招生的一种培训形式。合作培训是培训机构只负责培训项目中一部分课程的培训, 其他部分由受训单位承担的一种形式。随着培训市场的放开, 应进一步拓宽培训途径和范围, 创建一批有针对性、优质和特色的精品课程, 吸引系统外的单位和培训者前来培训, 逐步由单一的内部培训拓展为多种形式相结合的培训机构。

对“培训”进行深加工, 向“咨询”靠拢, 逐步把培训和咨询有机地结合起来[2]。任何产品如果没有经过深加工都不可能提高质量, 不提高质量也就谈不上产品的效益。从培训到咨询, 实战性越来越强, 因此对教员的要求也就越来越高。随着从培训向咨询的延伸, 教员的角色也就转变成了教练员、咨询师和顾问。由于咨询比一般的培训更能解决实际工作中的问题, 更能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所以受益部门也乐于向培训机构即咨询机构支付较多的费用。

4 严控成本提高直接经济效益

培训项目成本控制, 指在培训项目成本的形成过程中, 对培训过程及其前期准备过程所消耗的人力资源、物质资源和费用开支, 进行指导、监督、调节和限制, 及时纠正将要发生和已经发生的偏差, 把各项培训费用控制在计划成本的范围之内, 保证成本目标的实现。培训项目成本控制的目的在于降低培训项目成本, 提高经济效益[3]。

4.1 完善内部控制体系实行精细化管理

没有建构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各岗位责、权、利不清晰;岗位责任粗略, 行政费用缺乏预算;没有控制办法, 无人管理。办公物资随意领用, 教材、资料的采购及印刷价格折扣偏高, 并且在供货方面缺乏保障。物资管理缺少合理的岗位责任, 物资的采购、验收入库、领用上没有制度规定。这些都是严重影响培训效益的因素。因此, 必须要建立完备的内部控制体系, 在培训项目实施过程中, 培训项目主管部门、承担培训任务的培教科、培训项目 (教学) 负责人在肩负成本控制责任的同时, 享有成本控制的权力。同时培训项目主管要对承担培训任务的培教科、培训项目 (教学) 负责人在成本控制中的业绩进行定期的检查和考评, 实行有奖有罚。只有真正做好责、权、利相结合的成本控制, 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

4.2 实行专兼结合, 精简从业人员

培训机构的教员可以走“专兼结合”的路子, 一部分是理论功底厚实, 又熟悉政府运作过程的专职教师, 一部分是富有管理经验又善于教学的兼职教师。二者的比例视培训机构的规模和培训任务而定。培训机构的专职管理人员要尽量减少, 尽量把行政后勤的事务性工作外包出去。这样可以大规模地减少培训机构的从业人员, 以降低培训机构的运营成本。

4.3 注重培训前的成本预算和培训后核算

培训项目成本预算不全面将会影响项目成本预算的准确性, 如行政费用、管理人员的工资、资产的折旧费等固定成本若没考虑到各项目中去, 预算得出的项目利润率远高出了项目的实际利润率。培训机构的间接费用名目较多, 并非所有的费用都只是跟课时数相关, 没引入先进的成本核算方法来分配间接费用, 使培训机构在项目的选择方面出现决策失误。

4.4 全员全过程控制成本

各部门、承担任务的各培教科的责任网络和教学负责人的经济核算等, 应防止成本控制人人有责, 人人不管。培训项目成本的全过程控制要求成本控制工作要随着项目进展的各个阶段连续进成本管理是全员参与的管理, 培训成本的全员控制是一个系统的流程管理过程, 包括各部门。培训成本的过程控制管理要随着培训工作进展的各个阶段连续进行, 从核算到实施不能有疏漏, 应使培训成本自始至终置于有效的监督和控制之下。

随着企业办社会职能逐渐从企业剥离, 企业内部培训机构需要直接面对激烈竞争的社会培训市场。如何从有保障的培训走到自立生存的培训, 是企业内部培训机构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 培训机构应该努力保证其实现其社会效益, 不断扩大其影响力和知名度, 才能扩大再生产。同时也要通过成本核算和控制等途径提高其直接经济效益, 以保证自身的生存和发展。

参考文献

[1]周小红.促进企业培训转化提高培训效益[J].中国冶金教育, 2007 (5) :70-71

[2]刘峰.提高公共部门培训效益的途径[J].重庆行政, 2000 (4) :41-42

[3]吴坛珍, 安志勇, 王伟.关于培训项目的成本控制[J].石油化工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3 (12) :42-45

提高企业培训效益 篇2

2、过程与方法:

运用经济效益的有关知识分析经济建设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理解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培养学生效益的观念、竞争观念,正确认识企业的兼并和破产,企业的兼并和破产是市场经济发展和企业改革的必然结果。

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主要方法和途径

企业的兼并和破产

阅读法 讲授法 提问法 讨论法

新课导入

企业是以赢利为目的而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组织,要赢利就必须讲求经济效益,那么什么是经济效益、什么是利润?二者之间是什么关系?怎么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这将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问题。

(四)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板书)

经济效益的含义(板书)

首先我们应该弄清楚几个概念(学生阅读课文回答后归纳以下几个概念)

1、企业生产总值(板书):

企业在一定期间内(一年),所生产出的使用价值总量,用价值表示,即企业的生产总值。(板书)

体现的是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适合社会需要的劳动成果的价值形式。

2、企业生产成本(板书):

生产过程中人力和物力的消耗,用价值表示,即企业的生产成本。(板书)

是企业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以一年为期),生产过程中人力和物力的消耗在价值形式上的表现。

3、企业经济效益(板书)

企业的生产总值同生产成本之间的比例关系。(板书)

企业的经济效益实质上就是企业的劳动成果与劳动消耗的比例关系,简单说就是“所得”与“付出”或“产出”与“投入”之间的比例。用公式表示:

如何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篇3

【关键词】物资采购;提高;经济效益;消耗定额

1. 前言

(1)企业的发展,从原始作坊到跨国集团经历了几千年,几千年的尘埃将企业的本性重重覆盖。到了20世纪初,经济发展,产品相当丰富,人类第一次有了选择的余地。企业要生存,就要有生产,企业简单生产和扩大生产都有很多步骤和环节完成。每个步骤和环节对生产起着不同的作用。企业的生产过程包括供应、生产、销售三个阶段。物资供应是每个企业再生产的前提,在生产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物资进货的质量、及时性、准确性等直接影响着生产的质量、及时性、准确性等。物资周转率的快慢、储备资金占用多少等直接影响着流动资金快慢、占用的多少。物资进货的价格高低,采购成本的高低、储存成本的高低等直接影响着生产成本。

(2)企业生产成本包括:应付职工薪酬、材料费、电费、折旧费、修理费、其它支出。省一分钱、增一分利,是我们企业经营的成本观,物资管理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好物资管理工作,是保证企业生产正常进行的物资前提,是企业降低生产成本、加速资金周转、提高经济效益的最有效的途径。物资管理包括:物资计划、组织货源、验收入库、保管保养、材料消耗定额、物资储备定额、材料核批发放、跟踪检查、废旧物资回收等工作内容。将以上物资管理中的每项工作作为“节点”,从严控每个重要“节点”入手,对整个物资管理流程重新进行系统规划,通过对重要“节点”的管控,对各项工作的分析、检查以及及时考核,实现物资工作流程的闭环管理。

(3)企业单位制定了物资的各种管理制度,我认为在原有的物资管理工作中需要加强对以下几方面的管理,能有效地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2. 物资采购

(1)物资进货的价格高低,采购成本的高低、直接影响着生产成本的高低。所以在采购的过程中,提高物资采购的透明度非常重要,现在物流业为物资运输提供了非常便利的条件,企业所需的物资批量都可直接向厂家进货,不用通过中间商进货。因为中间商除了和我们直接向厂家进货的费用成本一样多外,还要加上自己的利润,这部分利润增加了企业的成本,降低了企业的利润,所以说我们直接向厂家进货费用是最低的。

(2)对于零星的物资采购,同样需要价格监审这一关,监审要事前监审,事后复查。现在很多原材料市场价格上涨,导致许多物资价格上涨,在市场价格现在处于不稳定时期内,更要注意材料的进货价格,有些厂家借着原材料价格上涨理由,过分抬高自己的物资价格,有很多物资了解了基本原材料价格的上涨幅度,可推出物资价格的上涨幅度。通过进行横向、纵向的比较,控制物资上涨的合理幅度。

3. 物资消耗定额

3.1物资消耗定额是指在一定的生产、技术和管理条件下,生产单位产品或完成单位工作量,合理消耗物资的数量标准。物资消耗定额是中国物资计划管理工作的重要基础之一,是正确制定物资计划的依据,也是降低消耗、增加生产、提高效益的重要手段。

3.2物资消耗定额的种类有:

(1)按照物资在生产建设中的不同作用,可分为主要原材料消耗定额、辅助材料消耗定额等。

(2)按照物资的不同自然属性,可分为金属材料消耗定额、木材消耗定额、燃料消耗定额等。

(3)按照物资的不同使用方向,可分为生产制造消耗定额、基本建设消耗定额等。

(4)按照定额的综合程度,可分为单项消耗定额和综合消耗定额。对生产一个单位产品或完成一个单位工作量来说,它的物资消耗定额即单项消耗定额。综合消耗定额是在单项消耗定额的基础上,按扩大了品种、规格、型号的同类产品综合制定的,它是一个企业、一个行业、一个地区和一个部门编制物资申请计划和物资平衡分配计划,以及进行物资核销的重要依据。

3.3物资消耗定额的计算方法有:

(1)技术计算法。根据单位产品或单位工作量的设计、工艺和工程技术的要求,以及现有的生产技术条件,进行精确计算的一种科学的制定方法。采用这种方法,除了要掌握一定的技术资料外,还必须具备有关的专业技术知识和必要的仪器设备。

(2)属实查定法。通过现场的抽样,对实际消耗进行秤量和计算的一种制定方法。这种方法比较实际、可靠,但反映的数据有一定的局限性,有的还要受时间、人力和技术条件的限制。

(3)经验统计法。根据一定时期内实际消耗的统计资料,进行分析、对比和计算的一种制定方法。这种方法简单易行,但由于工作人员的技术水平和管理经验不同,其科学性和准确性会受到一定的影响。

3.4企业在生产活动中每天都要消耗大量的物资,物资消耗定额的合理制定,可以有效降低物资的消耗,提高物资利用率,加强物资消耗定额管理是开展增产节支的重要途径,有利于推动推动企业生产技术和管理水平的提高。

4. 提高员工素质,提高管理水平

4.1从完善管理运行机制入手实行以百分制考核为内容的工作目标化管理。做到职责明确,量化到人,实行绩效考评和工效挂钩的考核机制。通过考评和考核机制,全面了解职工完成工作的情况,发现不足和问题,及时提出改进措施并将评价结果与工资挂钩。提高了职工的风险意识,转变工作作风,做到职责明确,各尽其责,克服干好干坏一个样的大锅饭弊病。

4.2参加各种业务培训,鼓励职工自学专业知识。提高业务素质,适应现代科学化管理的需要。物资管理人员,在领导的支持下,对物资管理的各项制度、各岗位的职责范围及岗位责任制不断进行修订和完善,建立完善各项管理制度及管理规范和作业流程,把我们的工作纳入到制度化、程序化的轨道,做到人人有章可循,有章必循。加强物资管理,从物资管理各环节入手,降低企业生产成本,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文章编号]1619-2737(2014)03-11-639

对提高企业培训效益的思考 篇4

一、制约企业培训效益的因素

1. 培训内容。

培训内容是否具有针对性, 要从促进企业和员工的共同发展两个方面进行考虑。一是培训内容必须与企业发展战略和经营目标相适应;二是培训内容能满足员工岗位工作需要, 提高员工队伍整体素质, 适应企业生产经营发展需要。

2. 培训实施者。

培训实施者是整个培训的组织与实施人员, 从事培训需求调查分析、培训内容制订、培训方式选择、培训地点安排、培训组织实施等。培训人员除具有必要的专业素质外, 还应对企业发展战略、企业文化、经营活动、员工情况等有清晰了解。

3. 培训方式。

培训方式有脱产、半脱产、岗位培训;也有长期、短期之分;按授课形式可分为知识讲座、案例讨论、情景模拟等。对成人培训, 要根据培训内容和培训对象选择适当的培训方式。

4. 培训时机。

让培训发挥立竿见影的效果, 选择正确的培训时机是很重要的, 把握好培训的时机, 对员工进行新知识、新技能等培训, 提高员工个人绩效, 提升企业竞争力。

5. 培训规模。

培训规模是指每次参与培训的人数, 培训规模将对培训方式、培训地点 (环境) 、培训成本等均会产生影响。

6. 培训师资。

培训师资是开展培训的授课主体, 其知识丰富程度、语言表达方式、授课质量等均对培训效果产生影响, 培训师的选择主要受到培训内容和培训费用的影响, 可以来源于企业内部, 也可以从企业外部聘请。

7. 培训成本。

有多少开支办多少事, 培训收到企业的资源限制, 能否确保经费来源和合理分配与使用, 不仅直接关系到培训的规模、水平及程度, 而且关系到培训实施者与学员能否有良好的心态来对待培训。

8. 培训对象。

确定培训对象时, 除全员性、普及性的培训外, 对于一些重点培训项目, 必须选择从事企业主体专业、关键岗位上可塑性强、发展潜力大、具有培养前途的核心人才或后备人才。

9. 培训地点。

培训地点有国内外之分, 企业内外之分, 具体环境有大有小, 企业应该根据自身的需要选择合适的地点与环境。

二、提高企业培训效益的思考

1. 树立培训是一项系统工程的理念。

企业发展需要人才, 人才需要培训, 这已成为共识。一是将培训作为一项系统工程, 培训不仅仅是办班, 要保证质量, 必须建立系统的概念, 形成一种以创建学习型组织为目标的培训文化, 建立一套科学完整的培训流程和有效机制, 鼓励和引导员工通过终身学习实现自我价值。二是精心设计每一个培训环节, 即培训需求分析、培训课程设计与内容开发、培训组织实施与制度保障、培训效果评估与监督反馈。在培训中, 要注意各环节间的关联。三是坚持以人为本, 系统思考, 统筹兼顾, 从整体角度来协调和把握培训工作, 从而使这项系统工程在结果上达到最佳效果。

2. 调查分析出员工的个性化培训需求。

培训需求分析是实施有效培训的前提条件, 由于当今社会的多极化, 带来了培训者个性的差异与需求, 导致了他们在培训中“各取所需”的意向非常明显。这就要求培训前认真进行培训需求调查, 以提高解决问题能力为目标、以提高胜任能力为导向, 进行培训需求调查分析, 找出员工的实际能力与岗位要求的胜任能力之间的差距, 在培训中充分考虑员工差异因素, 按需施教, 尽可能创造条件为学员量体裁衣, 满足学员个性化培训需求, 使培训从一般普及为主向个性提高为主的转变, 提高培训工作的准确性和实效性。

3. 实施符合企业和个人实际的培训内容。

一是在培训需求调查的基础上, 结合组织分析、工作分析、个体分析等确定培训重点、目标和内容, 通过不断整合企业和员工的培训目的, 使培训目标更加清晰明确, 培训内容更加符合实际需要。二是根据绩效评估的结果进行分析, 若员工能力不足, 需要从提高能力方面入手;如员工努力程度不够, 则要究其原因, 制订针对性和个性化措施, 不能使培训内容盲目跟随市场。三是从企业实际出发, 坚持以人为本、学以致用的原则, 将培训与员工职业生涯设计结合起来, 将培训层次推向深入, 不断开发员工潜能, 提高企业活力。

4. 选择采用灵活多样的培训方式。

一是充分利用企业内部资源, 注重非正式培训方式。在国外70%的现场学习是非正式的, 非正式培训的成本低、收益高, 而且易组织实施。二是倡导员工间互相培训, 通过创建学习型团队, 提高组织和个人的学习力, 鼓励员工相互交流思考、归纳总结, 以团队合力形成集体智慧, 大家共享知识成果, 共同提高进步。三是根据成人学习的规律和特点, 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和方式。

5. 整合优化企业各类培训资源。

一是建立企业内部专兼职教师队伍, 培训师对于保证培训质量至关重要, 强化专兼职教师队伍建设, 使其真正成为业务上精通、教学上过硬的专业骨干, 既节约了外聘教师的费用, 也确保了授课内容更能符合企业自身特点。二是优化整合各类培训资源, 实现资源合理配置, 促进各类培训资源规范有序流动, 实现各类培训资源共享, 为企业内部大规模开展各类培训工作提供有力保障。三是加强信息化建设, 拓宽渠道, 建立企业内部的资料信息库, 包括网络图书资料、教材、音像资料以及员工的基本情况信息等, 不断提高培训质量和效益。

6. 组织开展培训项目效果评估。

强化成本管理 提高企业效益 篇5

一、造成企业成本居高不下的原因

1.企业组织机构繁杂,办事效率低下,管理费用开支过大。管理费用是成本费用中的主要大项,管理费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经营总成本。要控制好管理费用就必须建立合理高效的组织机构。企业的组织机构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和企业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的,在计划经济下的企业组织机构不可能适用于市场经济体制。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市场经济的发展同样也要求对企业组织机构作相应调整。例如:现代信息处理的计算机化,必然会导致会计、审计工作形式的变化,没看相应的专业人员的配备是不可能的。目前,在我国企业尤其是国有大中型企业的管理组织机构的设置仍比较传统,未能随企业环境、技术进步、人员素质的提高和企业规模的扩大而作相应的调整。管理组织重叠、管理队伍庞大、效率低下、人浮于事现象较为普遍。部门领导看着自己的职工每天在办公室闲聊,或者脱岗等不良现象,无动于衷。一些较大规模的企业,随着多种经营的发展,管理所有的业务活动已力不从心。但在这种情况下,企业总部仍保持着原班人马和原结构,这种状况直接导致了管理费用和其他开支难以控制,最终必然会导致生产经营成本的失控。

2.企业各个环节控制不力,各方面节俭不够。人们在管理观念上存在一种误区,认为成本管理主要是财务部门的工作。实际上成本是在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成本管理牵涉面广,不单是一个财务账的问题,同样也不单是财务部门就能管理好的。必须由财务部门在企业各部门的协同下对整个生产过程中的每个环节都进行控制,才能真正有效地控制成本,切实提高企业效益。同时,我国财务工作的通病是重账表数据,轻实际流程;重财务指标对经营状况的反映,轻对企业经营流程中的财务控制。由于企业实际经营过程的各个环节的具体要求与其他部门现实工作的偏离,必然会造成成本偏高。某些生产环节上的漏洞,同样导致成本偏高。再有一点是企业生产过程中浪费严重,国有大中型企业尤为突出。当然,企业在这方面也作了不少工作,采取了不少措施,但效果不明显。由此可见,提高职工素质是当务之急。

3.技术落后,机器设备陈旧。科学技术不仅可以提高生产水平,而且可以大幅度降低生产成本。当前,我国单位产品所需的能源消耗水平要比美国或日本高出4倍左右,其中主要原因就在于科学技术水平及其转化为生产能力的差异,我国已有不少企业通过科学开发和技术改造来消化原材料价格上涨给成本带来的影响,并取得良好经济效益。但多数企业还没有注意到科技开发的重要性,尤其是国有大中型企业,满足现状,不求科技进步,这无疑是生产成本居高不下的重要原因。

4.举债过多,企业财务费用过高。沉重的负债负担,使企业没有了生机,生产渐渐消弱,工人的利益越来越少,最终企业会被沉重的利息负担拖跨。当前,我国企业普遍存在资本负债率过高的问题。据1994年全国两万多家企业清产核资试点提供的数据,我国企业负债水平高达79%.如此高的负债,财务费用能不高吗?这种债台高筑的现象必须抓紧时间清理掉,

5.营销手段粗放,销售费用过高。目前我国许多企业的营销策略相当模糊,国有大中型企业尤其严重,不少企业的营销观念仍停留在传统的产品推销上,一个最为突出的表现就是,人们对广告的促销作用已从过去的怀疑转变为现有的迷信,又从迷信转变为怀疑。现在某些企业的经营,把广告作为营销的唯一手段,甚至有些是非法广告,把企业形象毁于一旦,更谈不上什么效率而言。还有不少企业领导人,则把营销观念停留在产品观念上,认为产品质量高,就会有市场需求,而面对质量高又大量积压的产品却百思不得其解。

二、加强管理,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的对策

1.建立合理高效的企业组织机构,使其高效率运转降低管理费用。要控制好管理费用,就必须建立合理高效的组织机构,对组织机构作彻底的调整,该精简的必须精简,该调换的必须调换,该分权的必须分权,最终实现科学的领导体制和组织管理体制。随着企业的向前发展,企业自身要不断调整组织机构,使之保持高效率运转。从成本控制角度而言,科学的组织管理体制,应使财会部门与供应、生产、销售、技术等业务部门在目标上协调一致,需要分权的企业,应建立相应的下属领导单位,重新分配管理职能,使各有关职能适当分布于下属单位,而不能由企业总部独揽大权。

2.认真搞好各环节控制,在职工中树立 “节俭光荣、浪费可耻”的责任意识。明确成本责任,使真正降低了成本的单位和个人得到真实的利益,以形成奖惩机制,将降低成本的直接效果在各个降低成本的环节上显现出来,使下属单位和职工感受到降低成本的实际效果和意义。同时把提高了成本的原因公布出来,从而在成本控制上充分激发和利用人的因素,建立起下属单位和全体员工的自律和相互间的约束和激励机制,使成本控制不再是一个单纯的财务问题。加强对可控因素的控制,对于同等条件下,单位成本不同,应从自身管理寻找原因,查找管理缺陷,对于不可控因素则要从别的方面来消化这一因素。

3.搞好技术开发,提高科技水平和效益。企业应根据自身的客观情况制定技术改造规划,加强培养科技队伍。依靠自己的科研力量与科研单位、高校院所及其他企业联合进行技术开发。多注意对成本影响较大的环节进行技术攻关,用科技力量解决成本居高不下的现状,提高经济效益。开发一项全新的技术,耗资颇巨,但对原有设备进行改造,花钱就比较少了,建议企业对自身拥有设备的性能、功能加以改造,这样既可以降低成本又可解决资金短缺的难题。

4.做好投资决策,避免盲目投资,实现投资的适度规模。企业每作出一项投资决策,要进行深入细致的市场调查和可行性研究,彻底弄清产品的市场容量,避免盲目投资。另外投资必须根据国家的产业政策和结构特点,选择投资领域。企业要善于寻找市场空位,投资才会获得巨大市场,投资要根据企业自身的投资能力,选择适当项目,实现适度的投资规模。

5.少量举债,控制财务费用。企业举债必须量力而行,应保持一定负债比率。企业举债应根据企业实力来决定负债能力,选择适当规模的投资项目,防止投资过程中的过度举债,投资规模较大的项目,而又实在是有利可图的项目,可以考虑几个企业联合举办,唯有如此,才能防止过度举债,财务费用才能得到有效控制。

6.以现代的营销手段来武装企业,降低销售费用。打破传统的营销观念,首先,从产品上下功夫,考虑什么样的产品能够满足消费者的需求。现代产品的需求,不只是功能上的满足,还有质量、款式、样式及价格上的满足。生产出符合消费心理的产品才会有市场,这就要求企业在营销过程中必须深入细致地进行市场调研,包括产品质量和规模、消费者可接受的价格、可供选择的渠道和促销手段。另外,最主要的是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实现真正的高效率生产,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如何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篇6

关键词:企业;经济效益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12 (2013) 24-0000-01

一、经济效益的概念

经济效益,是通过商品和劳动的对外交换所取得的社会劳动节约,即以尽量少的劳动耗费取得尽量多的经营成果,或者以同等的劳动耗费取得更多的经营成果。经济效益是资金占用、成本支出与有用生产成果之间的比较。所谓经济效益好,就是资金占用少,成本支出少,有用成果多。提高经济效益对于社会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如何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一)建立财会的内控制度

我国财政部门在2001年开始建立了内部控制的相关法律法规,我国的保监会、银监会、审计署、证监会和财政部发布了内部控制的具体实施准则,提高了内部控制制度实施过程中的科学性、经济性和可行性。

首先,应该保证具有完善的会计凭证,保证会计记录和会计凭证的正确性和完整性,对于各种原始凭证,应该对大小写、数字、合同计数、经办人盖章、各联用途、传递方式、编号、份数和格式等方面进行详细的规定,在使用账簿记录的过程中,应该保持账证的一致性,明确企业内部的稽查审核制度。第二,应该明确会计人员之间的权利和责任,企业应该不断完善内部组织,在日常运营之中,应该保证每一个环节都有两个或者多个部门进行分工负责,将监督工作落实到实处。第三,应该保证会计制度的完整性和严密性,应该定期对财产进行盘点,减少在处理过程中产生的人为误差。第四,应该提高会计信息的效率水平。在会计工作过程中,使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能够提高其工作的水平和效率,能够保证会计进行安全、有效的运行,建设完善、健全的审核、修改和输入等内部控制制度,避免在设计过程中出现的流程变形等现象。

(二)建立企业全面的预算内控机制

在建立内控机制的时候,应该将内控的目标作为中心,不断对管理过程中产生的不健全的规定进行改善,针对企业效益的原则,使用最小的投入产生最大的经济效益。

首先,预算工作人员应该对企业内部控制负责,董事会应该对企业建立内部控制机制负责,预算部门是董事会设立的工作部门,对预算进行管理。第二,针对企业的整体发展目标,对企业的年度预算计划进行编制。第三,对企业的预算方案进行审查,并针对不足提出相关的修改意见。第四,当编制预算的环境产生变化的时候,应该及时的改变企业的预算水平,第五,对企业的执行预算情况进行分析和评价,同时,针对计划产生的偏差,提出分析和修改的意见。

(三)依法理财提高内控工作水平

内部控制的重要性,先以工行为例说明。

为强化内部管理水平,防范操作风险,确保前台业务安全运营,工行制定一系列措施办法,防范风险、提高账务核算质量,力促各项业务合规操作、健康发展。

一是不断完善内控管理规章制度建设,制定《内控管理考核办法》、加强业务培训,提高业务操作水平。二是操作行为规范化,就要加强对《柜面业务操作手册》、《业务操作指南》等规章制度的学习,掌握各项业务的控制要点及控制措施,规范操作行为,打造集约高效、风险可控的业务运行管理模式。以促进网点管理水平的进一步提高。三是按照事权划分的工作要求,履行岗位职责;发挥运行管理监督检查职能作用,制定业务运营监督检查方案,组织对关键环节、重点部位、重要岗位的临柜业务操作进行监督检查;贯彻落实内控管理规章制度,确保业务核算依法合规,特别是对屡查屡犯的问题严格进行处罚,绝不留死角,消除隐患,达到防范风险的目的。四是加强对员工风险教育,提高风险防范意识。提高柜员遵章守纪的自觉性,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只有一线员工都有风险控制的理念,了解风险控制的重要性,才能最大限度地减少和防止各类风险事故的产生。

这些内部控制制度都有效的使得银行内部减少问题,促进工行的顺利健康发展。

(四)公关策略的重要性

公关的重要性,先以可口可乐为例说明。

通过开展活动进行社会公关营销,这既是一种短线投资,又是一项长期投资。它可以与各种社会力量(如政府、行业协会、媒体、专家、消费者甚至竞争对手)建立良好的关系,使企业有一个良好的生长环境。尤其是企业通过社会公益事业资助,树立企业良好社会形象。这为产品创造了一个融人市场环境的良好机会,是公关营销的妙处。如可口可乐中国有限公司已为中国希望工程捐款3000万元人民币,捐建52所希望小学,便6万多名失学儿童重返校园。在中国实施“希望工程远程教育计划”之后,该公司又在中国贫困地区建立20所“希望学校——可口可乐网络学习中心”,帮助贫困地区青少年获得“数字时代”教育和发展的机会,这为可口可乐品牌建立良好的社会形象起到了重要作用。

(五)进一步提高劳动生产率

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就要通过调剂人力解决生产力平衡问题,人力资源的经济投入,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第一个基本途径。不管是何种企业,人力都不能投入太多,各种生产要素的能力必须匹配,人均技术装备及资金占有达到一定水平,才能充分发挥人的作用。因此,企业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另一个任务就是要根据企业目标和任务,按照量才录用,用人所长的原则,对员工进行合理配置和组合,努力发挥他们的专长和才能,做到事得其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通过教育和培训提高企业员工的素质,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基本途径。员工的教育和培训是最有效的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途径,也是企业人力资本增值的重要途径。企业要把对员工的教育培训作为一件大事来抓,对培训工作加强管理。

三、结束语

总之,应该不断提高企业的内部、外部竞争力,增加其经济效益,使用更加完善的财会内控制度,能够为企业提高经济效益打下扎实的基础,提高了内部控制制度实施过程中的科学性、经济性和可行性,为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吴玉.浅谈如何提高企业经济效益[J].商场现代化,2010(11).

[2]杨胜奇.创新成本管理,提高企业经济效益[J].中国商界(上半月),2010(09).

现代企业如何提高资金效益 篇7

资金可以说是企业的血液, 现金流量已经成为评价企业信誉、企业发展潜力和企业价值评估的重要指标, 在有的地方, 银行开始把企业现金流量情况作为是否给企业提供信用的重要依据, 有的甚至把企业未来的现金流量作为还款的担保, 可见, 企业加强现金管理对企业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和保持可持续发展能力越来越重要。企业加强现金管理包括增加现金流量和提高现金的使用效益两个方面, 笔者结合企业目前现金管理中的问题, 就这两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

1 企业资金管理要做到全方位实现全过程

1.1 统管资金, 统一调配使用资金, 加强对企业分公司现金的管理为防止资金的体外循环, 加强对资金的管理, 许多企业都采取了一系列加强现金管理的措施。可以借鉴的现金管理制度包括:对自己的分公司实行严格的预算管理;对各部门实行备用金制;严格分公司开立银行账户的管理:“收支两条线”, 所有收入都统一上缴企业总部统一划拨, 分公司所需资金, 则由企业总部统一审核和安排等。

1.2 加强对往来款项和存货的管理, 加速资金的周转企业应下列措施, 减少现金的流出, 增加现金的流入, 减少资金占压时间: (1) 加强应收账款、应付账款的管理; (2) 加强其他应收款和其他应付款的管理; (3) 加强预收账款、预付账款的管理; (4) 加强存货的管理; (5) 严格企业收款责任制, 加快现金的回流, 减少和控制坏账的比例;同时尽可能利用商业信用, 合理利用客户的资金。

1.3 适当利用企业信用和银行信用进行融资, 增大企业的可支配现金量当企业的现金并不充裕时, 企业可以利用自己的商业信用和银行信用, 通过办理银行承兑汇票, 减少对外采购中现金的支付;或者通过进行短期融资和中长期融资等方式, 调节企业可支配现金流量。由于办理银行承兑汇票不需银行动用现金, 手续简便, 近年来愈来愈为银行和大多数企业接受, 成为企业进行现金管理, 弥补日常经营用现金不足的重要手段。办理银行承兑汇票需要以企业之间的购销合同做基础, 企业一般交纳一定比例的保证金即可办理, 根据企业实力、信誉和与银行关系的不同, 保证金的比例一般在10%-50%之间, 期限一般在6个月以内。

1.4 加强对企业投资过程中现金流量的管理和控制传统现金管理中, 仅仅注重了现金的统一调度使用, 但对投资后的项目则疏于管理, 使得许多投资项目变成了企业现金流量的无底洞。

2 统筹安排, 科学管理, 实现企业资金的最大效益

2.1 利用银行不同期限的存款进行资金运作7天通知存款是银行为吸收企业存款而推出的灵活便利的方式, 开户方便, 一次性存入大额款项后, 针对分批动用的资金, 只需提前7天电话通知银行, 将该笔资金从通知存款账户转入活期账户, 原有部分依旧按通知存款利率计息。其实, 有的银行为了吸引客户, 仅提前通知1-2天即可, 对企业超短期富余现金, 理财效益非常可观。如企业月初取得1200万元资金, 月末将全部支付出去, 企业可以采用7天通知存款的方式。当天7天通知存款的年利率为1.89%, 活期利率为0.99%, 如果仅作为活期存款, 当月利息仅为1200万元x0.99%/12=9900元, 7天通知存款的月利息为1200万元x1.89%/12=18900元, 月利息差为9000元。另外, 如企业现金富余达3个月以上, 因各种限制, 不能投资证券时, 可以采取3个月定期与通知存款相结合的方式:企业安排资金计划时, 将3个月以上的资金存入3个月定期账户, 低于1个月的资金存入通知存款账户, 目前3个月的定期存款的利率为1.98%.这样, 企业在几乎无风险的情况下, 实现了资金收益最大化。

2.2 依托证券一级市场进行资金运作把企业短期资金投入证券市场并不意味着一定要购买高风险的证券, 企业也可以选择在一级市场申购新股的办法。具体操作如下:企业在证券公司开立资金账户, 当一级市场没有新股发行时, 可按上面提到的通知存款或3个月定期存款方式进行资金运作;当一级市场有新股发行时, 可利用银行的银证划款系统划转资金, 申购新股。按目前的新股申购办法, 资金至多占用期限为5天, 企业损失的是活期存款利息, 获得的是低风险收益。近几年, 一级市场的新股申购中签率虽然有所降低, 新股上市后的市场溢价也有不断下降的趋势, 但年平均收益仍在5-10%之间, 远高于同期银行定期存款利率。当然, 这种运作方式要注意以下问题: (1) 新股申购有一定技巧, 申购的时间要选择; (2) 并不是所有的新股申购都能获利, 增发和配售的股票申购要慎重, 企业应组织专门的人员进行新股定价的研究或接受专业机构的建议; (3) 中签后的新股上市后, 要注意制订恰当的盈利目标; (4) 要制订严格的资金管理制度, 确保资金的安全, 避免资金投入二级市场购买高风险证券。

2.3 购买国债当企业的预计资金闲散资金较长时, 除了在银行定期存款以外, 还可以购买国债。国债有“金边债券”之称, 购买国债不仅风险小, 而且可以享受免利息所得税待遇。现在国家发行的国债多以记账式为主, 而且其流动性大为增强, 企业急需资金时, 可以到银行提前兑取, 银行在兑付时, 超过6个月后, 一般会分阶段计算利息。国债票面利率本来就高于银行同期贷款利率, 考虑到免税因素, 购买国债比定期存款更划算。

2.4 委托信誉较好、规模较大的专业机构理财专业投资管理机构具有专家理财、内部控制严密、组合投资、规模效益等特点, 在面对风险多变的证券市场和众多投资品种选择, 他们往往比企业自身具有更强的抗风险能力。虽然新的委托理财管理办法出台以后, 委托理财不能象过去一样承诺保底收益, 但与企业直接参与二级市场投资相比, 委托专业机构进行委托理财, 仍是风险较小的一种选择。

摘要:资金可以说是企业的血液, 现金流量已经成为评价企业信誉、企业发展潜力和企业价值评估的重要指标, 在有的地方, 银行开始把企业现金流量情况作为是否给企业提供信用的重要依据, 有的甚至把企业未来的现金流量作为还款的担保, 可见, 企业加强现金管理对企业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和保持可持续发展能力越来越重要。

加强营业管理提高企业效益 篇8

1.1 供电企业的经营目标

经营目标是指在一定时期内, 供电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最终要达到的目的。它反映企业经营活动要达到的水平和成果, 供电企业是社会性质的, 其经营目标是多元的, 与资本主义纯粹为获取利润为目标是截然不同的, 它既要考虑国家又要考虑广大用户, 既要考虑现在, 又要考虑以后, 并且这些目标应该是互相配合、相得益彰的。经营管理正是为实现一定的经营目标而进行的一系列经济活动所做的方针目标, 择优和决策而取得最佳的经济效益以及社会效益。

1.2 供电企业的经营思想和方针

供电企业的一切经济活动都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进行的。客观形式的变化,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科学技术的进步都会直接或间接的反映到供电企业内部来, 促进供电企业迅速发展。供电企业经营思想的基本原则是以党和国家的有关方针政策为指导, 充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要求, 最大限度地满足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物质文化生活不断增长, 在确保安全供用电的前提下, 最大限度地提高经济效益, 具体体现为:

1.2.1 为用户服务的观点

国民经济的各行各业和千家万户为取得生产的能源和动力, 都是连在一个电网上的, 因而电网的好坏、安全和经济状况均是与各行各业和千家万户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的, 要满足其不同的需要, 这是搞好供电企业经营, 提高供电企业经济效益的根本宗旨。为用户服务的观点, 实质上是“人民电业为人民”和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在供电企业经营管理中的具体应用。那种“用户至上、信誉第一、质量第一”都是从不同角度反映为用户服务的根本宗旨的。

1.2.2 讲究经济效益的观点

供电企业经营的目的是有要使全社会和本企业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这是供电企业经营宗旨的核心。企业的经济效益贯穿于企业整个生产和经营活动中, 并且由生产和经营的好坏来决定。树立讲究经济效益的观点, 就能在各个环节上正确和合理地组织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 动员企业全体员工在安全、经济、多供、少损、增产节约上狠下工夫, 以最少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供好电, 实现企业的经营目标, 使国家和企业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

1.2.3 全局的观点

供电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 必须树立全局的观点。在总体规划的指导下, 企业的电力开发上, 在外部需要内部条件的可能上, 在处理国家、企业和职工三者利益上都必须以全局的观点来分析研究, 作出策略, 决不能孤立片面地只顾一头而不顾全大局。否则就不能取得应有的效益。供电企业在某一地区是“独此一家, 别无分店”, 没有竞争对手, 具有相对的垄断性。但是在同一电网的基层企业之间由于各种原因, 在经营管理上的差异, 将直接影响供电企业的经济效益, 因此, 各供电企业之间是存在竞争的, 这是客观存在企业外部的压力, 供电企业要在这种竞争和压力中求得发展, 谋求更高的经济效益。供电企业一定要拟订好长远发展规化, 并结合企业自身的特点, 在科研及人力开发方面和企业的长远规化相衔接, 使电力企业真正起到先行的作用, 更可以为供电企业提高经济效益作长远规化。

2 加强安全生产管理

坚持安全第一, 确保安全用电, 是全社会的共同要求, 是供电企业最大的经济效益。坚持安全第一, 讲究经济效益就要认真贯彻执行安全经济、多供少损的方针, 努力在安全方面对做文章, 确保供好电, 用好电。另外还加强了内部的安全监督和层层经济核算网, 使安全责任落到实处, 以确保在安全供电的基础上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供电企业运行管理工作是电力生产第一线的哨兵, 是保证安全经济供电的主要环节。运行管理工作是一项严、细、实的工作, 涉及面广, 在供电企业外部与内部都有联系, 各项工作的好坏最终都要反映到运行工作上来, 可以说:“这里是真刀真枪”来不得半点马虎和失职, 稍有不慎则出事故, 将严重影响供电企业的经济效益, 其基本要求:

2.1 坚决执行安全第一发方针, 工作中要做到严肃、认真、细致、周到。

为实现“安全、经济、多供、少损”的方针站好岗、放好哨。严格执行有关规章制度和指示, 重点贯彻执行《电力安全操作规程》、现场运行规程、事故处理规程、调度规程的有关规定。遵守厂规、厂法、坚守岗位, 服从运行工作纪律, 必须以规程为武器, 以技术为基础, 才能开展好日常工作, 否则将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2.2 严求运行人员达到“三熟三能”的要求, 三熟:

熟悉设备、熟悉系统、熟悉操作和事故处理。三能:能分析运行情况、能发现和排除故障、能掌握一般的维修技术。为此, 运行人员必须积极参加有关培训, 学习理论知识, 练好基本功。努力做好运行监督工作, 根据气候、负荷、温度等季节性变化, 做到“三勤”即勤分析、勤监视、勤检查, 防患于未然。

3 进行线损分解

3.1 电力网的线损电量是由发电厂供给

的, 如果线损不合理地增加或者忽大忽小, 将会使一部分发电设备的容量得不到有效的利用, 在供电设备上白白消耗浪费掉了。再者, 如供电设备的负荷了不是在经济的最佳状态下运行, 则供电设备也不能得到有效的利用。根据我国目前情况, 如果全国平均线损率下降1%, 则一年就可少消耗十多亿度电。由此可见努力降损, 不但可以节约各种动力资源。对供电企业来说, 也就降低了线损率, 相应地降低了供电成本。因此, 努力降损对供电企业提高经济效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2 降损工作面广、量大, 它牵涉到供电企

业内部各个部门的工作, 都直接或间接地与线损工作有联系, 一个地区线损的大小与运行方式、网络结构、负荷分配、无功补偿、检修质量、运行维护、计量管理、抄表因素等均有密切的关系。建立健全线损管理组织, 建立局线损管理网, 制定线损管理制度, 明确分工职责, 实行分级, 层层落实, 收集参数资料, 编制线损手册。坚持开展线损理论计算工作, 分析线损的组成及实际完成情况, 找出薄弱环节, 明确主攻方向。认真做好线损指标的科学管理与分析, 对全局各部门的线损工作分析汇总, 也是提高供电部门线损管理水平的重要捷径。

降损工作是一项综合性工作, 涉及面广, 它既反映了供电企业的技术管理水平, 又反映了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所以线损管理的科学化、专业化, 是供电企业提高经济效益的一项强有力的技术措施, 它必将随着供电企业的发展而发展, 也会随着供电企业的进步不断改进、充实和完善。

3.3 应用微机加强供电企业的现代化管理。

供电企业承担着送电、变电、配电和用电四个环节的安全经济运行以及规定、计划、设计业务扩充等一整套生产业务和技术管理工作,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快速发展, 供用电设备和供用电业务大幅度增加, 单靠人工管理已难以满足电网及其安全、经济运行的要求, 当前社会已进入电子时代, 计算机技术的发展, 在供电现代化管理中已得到广泛的应用。采用微机进行线损计算及管理, 优化了各种降损增效措施, 完成电网的无功优化, 确定电容器的安装容量和位置及高低压线路改造的最佳方案, 确定两台或多台变压器经济运行方案, 对低压线路进行三相负荷就近平衡, 确定单相用户的接相序等。使工作变得更加精确、有效、方便、快捷。

身为营业工作中的一员, 从实际工作中得出:只有在了解供电企业经营管理的特点, 经营目标及经营思想和方针的基础上, 加强安全生产和运行、维护、管理及更新改进, 并持续不断的采取降损增效的各项措施, 才能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责任编辑:成玉玲

摘要:在改革开放的环境中, 供电企业必须牢固树立以安全为基础, 管理为重点, 服务为宗旨, 以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为中心环节的观念, 积极创造财富, 增加积累, 为了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主要就管理中所涉及的几个方面, 予以阐述。

提高企业培训效益 篇9

一、会计核算的界定与重要性

1.会计核算的界定

所谓会计核算, 也可以说是会计反映, 主要的计量尺度是货币, 能够很好的反映会计主体的资金运动。从传统意义上看, 会计核算主要是事后核算, 是财务记账、报账等方面的总称。随着市场竞争的激烈与企业规模的扩大, 事后核算已经难以满足发展需求。所以, 现代层面上的会计核算除了事后核算, 还要加上事前与事中两部分。一般来说, 事前核算主要是在参与企业经济活动的时候通过预测的方式, 事中核算则是在预算执行的时候, 通过控制企业的经营活动来实现预期目标。总之, 会计核算是企业管理人员找出企业发展问题, 保证企业经济效益的重要依据之一, 规范化的会计核算工作能够提高企业自身的竞争能力。

2.会计核算的重要性

(1) 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性

在企业发展过程中, 要想杜绝贪污等行为, 如果只是依靠员工自身的自觉性则很难实现。会计核算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造假行为与欺骗行为。积极提高财务人员的专业素质与职业道德素质能够相应的提高企业核算的水准, 从而保证资金运作信息的真实可靠性。

(2) 有利于尽早、及时发现企业发展中的问题

企业通过会计核算工作, 能够及时整理和汇总那些相对比较零散的会计资料, 这些会计资料包括会计凭证以及相关账簿, 分类总结之后的会计凭证能够系统化、全面化的反应出这个企业的经营状况, 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企业的经营与管理水平。与此同时, 企业进行规范化的会计核算工作还能为投资人员或者是股东提供更加完善的会计资料, 同样也给国家税务等职能机关单位提供材料, 这样就能够让使用人员更全面的掌握企业的经营状况, 尽早、及时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

(3) 有利于建立企业内部核算质量责任保证体系

企业内部核算质量保障体系主要包含有三个方面的内容, 其中一个方面是企业经营人员的职责, 对于企业经营者来说, 要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有效性, 还要保证会计工作者能够依照法律法规办事;另一个方面是财务部门负责人的职责, 对于这个部门的负责人来说, 有责任落实会计核算工作, 负有领导、监管的职责, 对于那些违反法律法规的行为有权利拒绝执行;第三个方面就是企业财务会计工作者的职责, 这部分人员是会计核算的直接经办者, 在国家法律中明确规定了对于会计人员做假账以及徇私舞弊现象的处罚, 从这可以看出, 会计人员的行为对会计核算工作有着最为直接的影响。所以, 企业的会计工作者要自觉遵守国家规律, 明确自身的职责, 提高自身的职业道德, 能够互相监督, 保障会计核算工作的开展。

二、企业会计核算工作的规范化措施

1.提高会计核算从业人员的素质

对于一部分企业来说, 尤其是中小企业, 他们在出于企业经营成本方面的考虑, 会让自己的亲属担任出纳人员, 还有的是雇佣会计兼职人员, 这就导致会计核算工作者的综合素质不是特别高, 会计电算化技能比较差, 甚至有的根本就没有从业证书, 难以胜任会计核算工作。还要部分企业也花费一定的费用聘请了专业会计从业者, 但是由于发展前景问题容易出现跳槽现象, 职业稳定性比较差。所以, 企业要规范会计核算工作, 首先就要提高会计从业人员的素质。一位合格的会计人员是要经过正规系统教育, 取得相应的资格证书, 因为从业人员的质量直接影响会计核算工作的质量。提高会计核算从业人员的素质, 不只是提高他们的专业素质, 还要重视其职业道德素质的提高。首先, 企业管理者要为企业的长远发展考虑, 杜绝亲属担任会计工作的现象, 聘用的会计工作者必须有一定的学历, 还要有从业资格证, 加大现有会计人员的培训力度, 定期为他们举办培训班, 或者企业出资让他们参加社会上的培训, 强化他们在会计核算方面的理论与技能, 还要增强其法律意识, 在工作中能够依法设置财务账簿, 依法核算与监督, 只有培训才能让他们更好的胜任工作。当然, 企业可以具体的培训实际来设置相应的激励制度, 对于在培训中表现比较优异的人员进行奖励, 激励他们更好的为企业发展服务。其次, 企业要提高会计核算工作人员的工资待遇, 这样才能吸引并留住专业人员, 让他们愿意为企业的发展努力工作。此外, 会计人员要认真学习专业知识, 掌握基本的会计核算技能, 这样才能更好的适应新形势的变化。

2.重视并规范企业的会计核算基础工作

会计核算的基础工作是不是规范对企业信息的真实性有着很大的影响, 进而影响到企业的经营决策工作。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会计核算的主体、范围等都发生了变化, 新的特点开始显露出来。而且会计核算信息不只是为了满足投资主体以及国家职能部门的需要, 还关乎社会各方面的利益, 从这可以看出, 会计核算信息必须是企业资金运作的真实反映。纵观当前很多企业, 其会计核算基础工作存在不规范的地方:主要是会计部门以及工作人员的设置缺乏合理性, 没有依据企业制度要求进行划分职责, 存在分工不明确的现象, 导致了各个岗位之间不能相互牵制, 会计核算的作用不能很好的发挥。还有一部分企业会计核算存在一定的违规之处, 没有依法建账, 这些都会导致会计信息不真实的状况出现。所以, 要重视会计核算的基础性工作, 按照相应的故障制度进行, 在工作中遵循客观性以及及时性的原则, 按照相应的规章制度进行, 在工作中遵循客观性与及时性的原则, 重视原始凭证等资料的保管, 规范化的基础工作能够保障会计核算作用得到更好的发挥。

3.完善企业内部会计管理控制与外部监督

企业内部会计管理控制制度不健全的情况下, 会出现会计核算薄弱以及控制无力、财务信息失真等状况。所以, 企业要根据国家法律法规以及企业实际来健全与完善企业内部会计管控制度, 增加对企业财务信息的控制力度, 全面监管企业的经营活动。主要包括会计核算人员的岗位责任制度、财务处理程序、会计档案保管制度以及内部牵制制度等等, 这样才能保证会计核算及时、有效性。我们以会计档案保管制度为例, 会计档案是企业经济业务的记录, 见证着企业的发展历程, 要给予妥善的保管, 会计工作人员要对会计档案进行认真、细致的装订与保管, 到期之后还要按照相应的程序报请相关部门批准进行销毁等。除了企业内部会计核算制度的完善, 还要有外部监督管理。由于部分企业存在一些违反会计法律法规的行为, 单纯依靠自身去规范显得不太现实, 可以由财政部门、税务部门等联合执法检查, 对于企业会计核算中违反法律法规的行为进行查处, 指导企业根据相应的法律法规要求建立健全企业会计账簿, 从而提高企业会计核算工作的质量。

三、结论

综上所述, 会计核算工作要本着为企业长远发展服务的原则, 在思想观念与工作方法上不断创新, 从而把企业的经济活动转化为有用的信息资料, 为企业的日常经营管理提供资源信息。企业会计核算工作不是短时期的行为, 属于一项长期、系统的工程。在新时期, 企业要科学统筹与规划会计核算工作, 制定出有效的规范化措施, 从而为企业的持续发展保驾护航。

摘要:本文首先分析了会计核算的界定与重要性, 会计核算能够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性, 有利于尽早、及时发现企业发展中的问题, 还有利于建立企业内部核算质量责任保证体系。接着从提高会计核算从业人员的素质以及规范企业的会计核算基础工作等方面提出了企业会计核算工作的规范化措施。

关键词:会计核算,经济效益,管理

参考文献

[1]曹利珍.论新形势下企业会计核算的管理[J].中国集体经济, 2015 (25) .

[2]莫筱宏.企业会计核算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经营管理者, 2013 (13) .

提高企业培训效益 篇10

(一)企业缺乏竞争意识。

在现代社会激烈的竞争机制下,企业为了扩大市场占有率,不但要在成本、价格上下功夫,而且必须大量地运用商业信用促销。但是,目前大多数企业都不对应收账款进行风险评价,没有建立一套完善的赊销制度,风险防范意识不强,为了扩销,在事先未对付款人资信情况作深入调查的情况下,盲目地采用赊销策略去争夺市场只重视账面的高利润,忽视了大量被客户拖欠占用的流动资金能否及时收回的问题。

(二)企业内部控制不严。

在某些实行职工工资总额与经济效益挂钩的企业中,销售人员为了个人利益,只关心销售任务的完成,采取赊销、回扣等手段强销商品,使应收账款大幅度上升,而对这部分应收账款,企业未要求相关部门和经销人员全权负责追款,导致应收账款大量沉积下来,给企业经营背上了沉重的包袱。

(三)企业应收账款管理失当。

企业信用政策制订不合理,日常控制不规范,追讨欠款工作不得力等因素都有可能导致自身蒙受风险和损失。

1.没有明确应收账款管理的责任部门。

不少企业有大量的应收账款对不上,收不回,一个主要原因是没有明确由哪个部门来管理应收账款,没有建立起相应的管理办法,缺少必要的内部控制。

2.没有对应收账款进行辅助管理或者仅按账龄进行辅助管理。

许多企业仅仅是在其资产负债表的补充资料中按账龄对应收账款的数额进行了简单的分类,平时则没有对应收账款进行辅助管理。在企业回款好的情况下,基本能满足需要,但在企业回款不畅的情况下就不能满足管理的需要。

3.长期不对账。

由于交易过程中货物与资金流动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差异以及票据传递、记录等都有发生误差的可能,所以债权债务的双方就经济往来中的未了事项进行定期对账,可以明晰双方的权利和义务。而现实中有的企业长期不对账,有的即便是对了账,但并没有形成合法有效的对账依据,只是口头上的承诺,起不到应有的作用。

二、应收账款管理不善的弊端分析

(一)大量应收账款降低了企业的资金使用效率,使企业综合经济效益下降。

由于企业的物流与资金流不一致,发出商品,开出销售发票,货款却不能同步回收,而销售已告成立,这种没有货款回笼的入账销售收入,势必产生没有现金流入的销售业务损益产生、销售税金上缴及年内所得税预缴,如果涉及跨年度销售收入导致的应收账款,则可产生企业流动资产垫付股东年度分红。企业因上述追求表面效益而产生的垫缴税款及垫付股东分红,占用了大量的流动资金,久而久之必将影响企业资金的周转,进而导致企业经营实际状况被掩盖,影响企业生产计划、销售计划等,无法实现既定的效益目标。

(二)夸大了企业经营成果。

由于我国企业实行的记账基础是权责发生制(应收应付制),发生的当期赊销全部记入当期收入。因此,企业的账上利润的增加并不表示能如期实现现金流入。会计制度要求企业按照应收账款余额的百分比来提取坏账准备,坏账准备率一般为3%~5%(特殊企业除外)。如果实际发生的坏账损失超过提取的坏账准备,会给企业带来很大的损失。因此,企业应收款的大量存在,虚增了账面上的销售收入,在一定程度上夸大了企业经营成果,增加了企业的风险成本。

(三)加速了企业的现金流出。

赊销虽然能使企业产生较多的利润,但是并未真正使企业现金流入增加,反而使企业不得不运用有限的流动资金来垫付各种税金和费用,加速了企业的现金流出,主要表现为:一是企业流转税的支出。应收账款带来销售收入,并未实际收到现金,流转税是以销售为计算依据的,企业必须按时以现金交纳。企业交纳的流转税如增值税、营业税、消费税、资源税以及城市建设税等,必然会随着销售收入的增加而增加。二是所得税的支出。应收账款产生了利润,但并未以现金实现,而交纳所得税必须按时以现金支付。三是现金利润的分配,也同样存在这样的问题,另外,应收账款的管理成本、应收账款的回收成本都会加速企业现金流出。

(四)对企业营业周期有影响。

营业周期即从取得存货到销售存货,并收回现金为止的这段时间,营业周期的长短取决于存货周转天数和应收账款周转天数,营业周期为两者之和。由此看出,不合理的应收账款的存在,使营业周期延长,影响了企业资金循环,使大量的流动资金沉淀在非生产环节上,致使企业现金短缺,影响工资的发放和原材料的购买,严重影响了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

(五)增加了应收账款管理过程中的出错概率,给企业带来额外损失。

企业面对庞杂的应收款账户,核算差错难以及时发现,不能及时了解应收款动态情况以及应收款对方企业详情,造成责任不明确,应收账款的合同、合约、承诺、审批手续等资料的散落、遗失有可能使企业已发生的应收账款该按时收的不能按时收回,该全部收回的只有部分收回,能通过法律手段收回的,却由于资料不全而不能收回,直至到最终形成企业单位资产的损失。

三、加强企业应收账款管理、提高企业综合经济效益

(一)制定合理的信用政策,是加强应收账款管理、提高企业综合经济效益的重要前提。一是确定企业应收账款管理的目标。应收账款管理的目标,是要制定科学合理的应收账款信用政策,并在这种信用政策所增加的销售盈利和采用这种政策预计要担负的成本之间做出权衡。只有当所增加的销售盈利超过运用此政策所增加的成本时,才能实施和推行使用这种信用政策。同时,应收账款管理还包括企业未来销售前景和市场情况的预测和判断,及对应收账款安全性的调查。如企业销售前景良好,应收账款安全性高,则可进一步放宽其收款信用政策,扩大赊销量,获取更大利润,相反,则应相应严格其信用政策,或对不同客户的信用程度进行适当调整,确保企业获取最大收入的情况下,又使可能的损失降到最低点。二是确定企业应收账款管理的重点。企业应收账款管理的重点,就是根据企业的实际经营情况和客户的信誉情况制定企业合理的信用政策,这是企业财务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企业为达到应收账款管理目的必须合理制定的方针策略。三是制定企业的信用政策。信用政策是应收账款管理制度的主要组成部分,包括信用标准、信用条件和收账政策三个方面。信用标准是企业同意向用户提供商业信用而提出的基本要求。通常以预期的坏账损失率作为判别标准。如果企业的信用标准较严,只对信誉很好、坏账损失率很低的用户给与赊销,则会减少坏账损失,减少应收账款的机会成本,但这可能不利于扩大销售量,甚至是销售量减少;反之,如果信用标准交款,虽然会增加销售,但会相应的增加坏账损失和应收账款的机会成本。信用条件是指企业要求用户支付赊销款项的条件,包括信用期限、折扣期限和现金折扣。信用期限是企业为用户规定的最长付款时间,折扣期限是为用户规定的可享受现金折扣的付款时间。提供比较优惠的信用条件能增加销售量,但也会带来应收账款机会成本、坏账成本、现金折扣成本等额外的负担。收账政策是指信用条件被违反时,企业采取的收账策略。企业如果采用较积极的收账政策,可能会减少应收账款成本,减少坏账损失,但要增加收账成本。如果采用较消极的收账政策,则可能会增加应收账款成本,增加坏账损失,但会减少收账费用。在制定收账政策时,应权衡增加收账费用与减少应收账款机会成本和坏账损失之间的得失。合理的信用政策应把信用标准、信用条件、收账政策结合起来,考虑三者的综合变化对销售额、应收账款机会成本、坏账成本和收账成本的影响。总之,信用标准与信用条件的改变,必然会对收益与成本两个方面产生影响。因此,决策就是通过比较信用标准、信用条件调整前后的收益与成本的变动,遵循边际收入应大于边际成本的原则,作出方案的优劣选择。

(二)强化应收账款管理,建立健全应收账款管理制度。

1.明确应收账款管理部门。目前,大多数企业的应收账款由销售部门或销售人员自己管。但是这样做存在管理漏洞,缺少必要的控制环节,销售人员的行为应该由谁来监督呢?让一个销售人员自己对自己的业务进行评价,这样的结果有多大可靠性?仅由销售部门自己来管理并不妥当。一种观点认为该由企业财会人员来管理。会计人员纵然对账务处理比较清楚,但对具体客户情况并不很了解,简单归由会计人员来管理也并不合适。事实上应收账款的管理,是现代企业营销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全程信用管理的核心所在。灵活利用赊销手段,合理确定现金折扣与折让及比例,是市场经济下企业快速占领市场壮大发展自己的一项基本策略。由此可见,在企业的内部组织管理中就应该有这样一个专门研究营销策略、研究客户资信的机构来管理应收账款,建立起适合自身特点的信用管理制度。

2.完善应收账款核算方法和管理制度。一是加强管理与监控职能部门,按财务管理内部牵制原则。在财务部下设立财务监察小组,由财务负责人领导配置专职会计人员,负责对营销往来的核算和监控,对每一笔应收账款都进行分析和核算,保证应收账款账账相符,同时规范各经营环节要求和操作程序,使经营活动系统化规范化。二是改进内部核算办法。分别针对不同的销售业务,如企业与购货经销商直接的销售业务,办事处及销售网点的销售业务,企业供应部门和贸易公司与欠企业货款往来单位发生的兑销业务,产品退货等,分别采用不同的核算方法与程序以示区别,并采取相应的管理对策。三是对应收账款实行终身负责制和第一责任人制。谁经手的业务发生坏账,无论责任人是否调离该企业,都要追究有关责任。同时对相关人员的责任进行了明确界定,并作为业绩总结考评依据。四是定期或不定期对营销网点进行巡视监察和内部审计。防范因管理不严而出现的挪用、贪污及资金体外循环等问题降低风险。五是建立健全企业机构内部监控制度。针对应收账款在赊销业务中的每一环节,健全应收账款的内部控制制度。努力形成一整套规范化的对应收账款的事前控制、事中控制、事后控制程序。

(三)加强应收账款的日常管理,制定合理的收账政策。

1.在应收账款的日常管理工作中,多数企业做得不够细。比如说,对用户信用状况的分析,账龄分析表的编制等。具体来讲,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做好应收账款的日常管理工作:一是做好基础记录,了解客户付款的及时程度,基础记录工作包括企业对用户提供的信用条件,建立信用关系的日期,用户付款的时间,目前尚欠款数额以及用户信用等级变化等,企业只有掌握这些信息,才能及时采取相应的对策。二是检查客户是否突破信用额度。企业对客户提供的每一笔赊销业务,都要检查是否有超过信用期限的记录,并注意检验用户所欠债务总额是否突破了信用额度。三是掌握客户已过信用期限的债务,密切监控客户已到期债务的增减动态,以便及时采取措施与客户联系提醒其尽快付款。四中分析应收账款周转率和平均收账期,看流动资金是否处于正常水平,企业可通过该项指标,与以前实际、现在计划及同行业相比,借以评价应收账款管理中的成绩与不足,并修正信用条件。五是考察拒付状况,考察应收账款被拒付的百分比,即坏账损失率,以决定企业信用政策是否应改变,如实际坏账损失率大于或低于预计坏账损失率,企业必须看信用标准是否过于严格或太松,从而修正信用标准。六是编制账龄分析表,检查应收账款的实际占用天数,企业对其收回的监督,可通过编制账龄分析表进行,据此了解,有多少欠款尚在信用期内,应及时监督,有多少欠款已超过信用期,计算出超时长短的款项各占多少百分比,估计有多少欠款会造成坏账,如有大部分超期,企业应检查其信用政策。

2.加强应收账款的收账政策的研究。收账政策包括如下两部分工作:一是确定合理的收账程序,催收账款的程序一般为:信函通知、电报电话传真催收、派人面谈、诉诸法律,在采取法律行动前应考虑成本效益原则,遇以下几种情况则不必起诉:诉讼费用超过债务求偿额;客户抵押品折现可冲销债务;客户的债款额不大,起诉可能使企业运行受到损害;起诉后收回账款的可能性有限。二是确定合理的讨债方法。若客户确实遇到暂时的困难,经努力可东山再起,企业帮助其渡过难关,以便收回账款,一般做法为进行应收账款债权重整:接受欠款户按市价以低于债务额的非货币性资产予以抵偿;改变债务形式为“长期应收款”,确定一个合理利率,同意用户制定分期偿债计划;修改债务条件,延长付款期,甚至减少本金,激励其还款;在共同经济利益驱动下,将债权转变为对用户的“长期投资”,协助启动亏损企业,达到收回款项的目的。如客户已达到破产界限的情况,则应及时向法院起诉,以期在破产清算时得到部分清偿。针对故意拖欠的讨债,可供选择的方法有:讲理法;恻隐术法;疲劳战法;激将法;软硬术法。必要时诉诸法律。

摘要:应收账款是指企业因赊销产品或劳务而形成的应收款项,是企业流动资产的一个重要项目。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商业信用的推行,企业应收账款数额普遍明显增多,应收账款的管理已经成为企业经营活动中日益重要的问题。加强应收账款的管理,避免或减少损失的发生,保证企业经营活动的正常进行,提高企业综合经济利益,是十分必须和重要的。企业应采取有效措施,认真加以预防和解决。

提高企业培训效益 篇11

关键词:成本意识;经营效益;企业管理

一、深入开展宣传教育,提高全员成本意识

首先,层层发动,认识得到进一步统一。从矿领导开始,在中层干部、全体职工中都进行了广泛的发动宣传;加强成本管理是提高职工收入和福利的重要手段”。

二、推行全面预算管理,完善成本管理机制

2012年以来,煤炭市场形势严峻,矿井经营压力巨大,面对经营目标,我们必须眼睛向内看,苦练内功。优化内部资源合理配置,以全面预算管理为手段,完成全年经营目标为根本,从目标目标设定和流程设置入手,对材料预算、费用报销、基建项目、修理费和电费等全面纳入预算管理系统,严控各项不必要成本支出,集中有限的资金保证生产和安全费用。

自运行全面预算管理工作以来,邢东矿在公司的统一指导下,各区队、部室积极响应,全矿职工积极配合,从自身工作抓起,创新工作方法,在矿井节支降耗、成本控制上取得了一定成绩,提高了矿井可持续发展水平,为顺利实现矿井全年任务指标提高了重要保证。

(一)实现预算模式的转变,建立了全面预算管理体系。邢东矿现已初步建立了系统科学的全面预算管理体系,有效整合企业管理资源,实现了单纯依靠计划管理的传统管理模式向全面规划、有效整合各种资源的全面预算管理模式的转变,有力提升了企业的管理水平。

(二)保证全年指标完成,为矿井生产经营所需资金提供了有力支持。邢东矿全面预算管理要求以资金管理为中心,在生产经营全过程中进行整体计划和预先控制,保证生产经营所需资金,严格控制无预算资金支出,最大限度减少资金占用。为邢东矿提质增效、稳健运营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同时预算目标与经营指标相一致,各项预算数据环环相扣,步步控制,有力的保证了矿井全年经营指标的顺利完成。

(三)提高了节支降耗和材料回收复用水平。邢东矿开展全面预算管理以来,注重每一个细节,减少不必要的浪费与支出,有效降低了各项成本费用,2011年全年材料费支出共计节约

310万元,2012年全年材料费支出共计节约85万元,2013年全年材料费支出共计节约700余万元。

三、开拓创新管理方法,明确成本管理方向

唐代诗人李商隐说过:“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邢东矿未来的发展,成败就在成本管理上。因此,我们要进一步加大宣传教育力度,让节约意识、成本意识更加深入人心,营造出“个个岗位讲节约,条条战线求降耗”的浓厚氛围;进一步通过强有力的措施,使成本管理、企业管理达到一个更高的水平。

第一, 以井下材料管理为突破口,制定了七项措施,降低了材料成本 。一是分解了材料费指标,把材料费分解到井下各单位,实行总额承包,分月控制;二是严格控制预算外支出,建立了由总会计师、主管矿领导和相关职能部室参加的预算外资金平衡会制度,要求追加资金,必须提交会议研究决定,增强了预算的严肃性;三是落实了各基层单位行政正职的材料管理责任,把材料的节超奖罚直接针对单位正职,提高了执行力;四是规范了井下作业现场的材料管理,提高了乱扔乱放、损坏丢失材料的罚款金额;五是强化了材料运输、转运管理,落实了运输区对材料的管理责任,避免了材料运输途中的丢。第二, 大力开展回收复用和修旧利废工作。为彻底改变煤矿职工大手大脚的不良习惯,减少或杜绝各类浪费现象,我们修订了交旧领新制度,通过建立物资交旧管理台账,认真落实交旧领新管理制度,加强废旧物资回收和管理。我矿先后建成了井下分检中心和地面修理间,配置了多种修复设备,形成了集物资调运、装车、回收和复用为一体的综合物流中心。避免了可循环使用材料上下井过程中的重复运输,大大减轻副井提升负担,每天至少减少提升20勾次;多种常用生产材料实现井下调度,现场装车、发放,运输周期大大缩短,更大程度上为生产提供了便利。第三, 加强人力资源管理,推行绩效考核机制。在工资政策上,向井下倾斜,将工资奖金与工作的数量、质量、成本挂钩,使考核结果与每个人的收益挂钩,并从井下扩展到全矿上下各个单位,通过这些措施,使全矿干部职工都体会到,成本浪费不仅只是企业的损失,也是个人的损失,在销售收入稳定的情况下降低成本就是增加收入,让广大职工自觉地实现了由“要我降”向“我要降”的转变。

加强成本控制提高企业效益 篇12

加强成本控制,主要是加强事前、事中和事后成本全过程的控制。

一、事前控制

事前控制,又叫前馈控制,是主管人员运用所能得到的最新信息,包括上一个控制循环中所产生的经验教训,反复认真地对可能出现的结果进行预测,然后将其同计划要求进行比较,从而在必要时调整计划和控制影响因素,以确保目标的实现。编好成本预算是成本事前控制的第一步,预算的重要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预算既是成本计划工作的前提条件,又是成本计划工作的结果。

2. 预算是使成本控制具有预见性的一种手段。

3. 预算有助于促使各级主管人员向前看,即为将来发展做准备。

4. 预算有助于发现问题,从而集中力量加以解决。

因此,对外,要预测市场对本企业产品的需求量,了解市场原材料资源供应价格、品质、供货渠道及运输方式;对内,要了解制定产品产量、技术经济指标以及各项费用消耗指标,以便确定成本控制目标,相应制定成本事前控制措施。宣钢焦化厂是宣钢集团下属的主体分厂,属国有大型企业,拥有现代化的JN60-82型、JN43-804型、JN60—6型焦炉各两座及与其配套的化产回收、焦油加工装置,形成年产焦炭260万吨,焦油加工能力15万吨多品种经营的现代化大型焦化企业,成为华北地区重要的煤化工基地。多年来一直实施铁前低成本战略,强化成本控制,尤其重视焦化成本各类技术经济指标(费用指标)事前预算编制工作,细化责任目标分解,明确责任单位,制定保证措施,为实施成本全方位过程控制奠定了基础。

二、事中控制

事中控制,又叫过程控制,控制工作的重点是产品成本在形成的过程中实施控制,是成本控制工作的关键,是成本控制的核心。

1. 原材料采购成本控制。

加强物料采购管理是抓好产品成本控制的第一道环节。产品要在市场上保持占有率,就必须有质量、价格、服务三要素做后盾,而这三要素中的质量、价格,从原材料购进时必须要强化控制,只有先进的设备,质优价廉的原材料,才能生产出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控制采购成本的主要措施是:

(1)制定合理的储备定额。物资的储备定额,就是指在一定的管理条件下,为保证生产顺利进行所必要的、经济合理的物资储备数量标准。原材料储备一定要合理,不同的原料(煤)、化工辅料等要有不同的储备标准和数量,特别是大宗原材料和燃料要根据不同的季节制定不同的合理库存,以减少资金的占用。对库存管理可以采用ABC分类法、就是把品种繁多的物资按其重要程度、消耗数量、价值大小、资金占用等情况进行分类排队,然后分别采用不同的管理方法,做到抓住重点、照顾一般。供应部门按生产厂的消耗定额和库存计划指标,制定原燃材料采购计划和限额,实际采购量和进价必须控制在限额之内。

(2)在采购过程中,要坚持“货比三家、招标采购、按质论价”的物资采购原则,以做到质优价廉,并尽可能做到就近采购,吸收当地资源,以减少原燃料的运输成本。同时,尽可能做到定点采购,与信誉度高的客户建立长期合作伙伴关系,以保证原材料的质量、数量供应和交货期的稳定。

(3)要重视供应合同的签订。与供应商特别是外商签订供货合同必须填清货物的名称、材质、规格、型号、质量技术标准及要求、数量、价格、供货日期、运输方式和违约责任等,并加盖合同专用章,以防止无效合同的出现,以降低合同纠纷带来采购风险。

(4)落实采购成本执行情况,加强计量和质量管理。物资供应部门对厂部下达的任务进行分解落实,做到资源到库、成本到人。定期检查考核,并与经济责任挂钩,加大进厂物资的质量验收和计量监察力度,防止质次价高,短斤缺两的货物进厂,造成不应有的损失。

2. 生产过程成本控制。

实施生产过程成本控制,主要是控制原材料消耗、动力能源消耗、制造费用的成本。而原材料消耗、动力能源消耗这部分成本在焦化行业产品成本中占95%以上,是成本控制、挖潜增效的重中之重(见下图)。

(1)运用先进管理系统,强化生产过程成本控制。各责任单位紧紧围绕焦化厂分解的责任成本指标,对生产环节进行倒推管理,以财务NC管理系统、ERP管理系统为工具,从原料煤消耗、能源动力消耗、制造费用等方面进行过程控制,严格制定以日测周、以周促月、以月保季、以季保年的具体措施,实行滚动管理,及时纠偏,以预算的费用水平预测当月的成本指标。通过倒推硬逼,切实逼出责任、逼出压力、逼出动力、逼出效益。

在保证焦炭质量的前提下,降低炼焦原料成本分为降低入炉煤单耗和优化配煤结构降低配合煤成本两部分。

1)降低入炉煤消耗。为了降低入炉煤消耗,宣钢焦化厂通过分析研究厂内一些含炭废料的性质,配合小焦炉试验,在保证焦炭质量的前提下,在配合煤中配入沥青, 回收除尘灰、焦油渣等含炭料;采取加强进厂煤的接卸车和煤场库存管理,降低库耗;加强进厂煤质量及检验把关, 降低入炉煤消耗。通过以上措施的落实,2011年煤耗水平1.262吨/吨焦在河北钢铁集团名列第一,取的显著成效。

2)控制配合煤成本。采取如下措施:A.在混煤日趋严重的情况下,利用岩相分析的手段准确判定来煤质量,细化煤种分类至13种。按照细化的煤种分类别和质量,严格控制配入比例。B.通过试验确定了新旧配煤系统不同的提高焦炭热强度的质量、成本最优配煤方案并组织落实实施。确定了保证方案有效实施的各煤种、各矿点详细的原料进厂保障计划。C.确定了优质炼焦煤介休、穆村类焦1煤的最佳配入比例。要求焦化厂按18%配比长期稳定配用。D.保证低灰、低硫矿点煤苏定囤、外蒙煤配量;降低汽运肥煤、焦煤灰分,逐步降低焦炭灰分、硫分。E.动态优化配煤结构,降低配煤成本。在保证冶金焦热强度达到攻关计划的前提下,通过配煤结构优化,小幅增加价格低的贫瘦煤配比,减少肥煤配比,达到降低成本的目的。表1、表2为配煤结构优化表,体现了优化配比后的配煤成本,表1中2011年5月配煤结构较2011年1-4月累计配煤结构降低成本2.05元/吨,表2中2011年8-12月份配煤结构比2011年5—7月份配煤成本降低6.70元/吨。

3)控制煤气消耗。在控制煤气消耗方面采取的措施:各使用单位针对各自的工艺特点及时采取不同措施降低煤气消耗,如宣钢焦化厂三个炼焦车间的焦炉严格操作制度管理,加强炉体保温,调节合适的空气过剩系数;加强焦炉操作维护管理,减少冒烟和放散损失:A.加强热工调节,铁件管理从基础数据抓起,找准测量基准点,准确测量弹簧吨位,保持炉体严密性,严格控制烟气含氧量,在保证焦炭质量的前提下降低空间温度、烟气温度和焦炉煤气加热标准温度,稳定提高四大加热系数。B.加强生产操作,从生产操作抓起,加快炉门清扫速度,不提前摘炉门,出炉前,提前打开上升管盖个数不超过3个,与净化车间一起稳定集气管压力,调高集气管放散压力,减少冒烟和放散损失。达到了降低炼焦耗热量以降低煤气消耗的目的。C.针对焦炉煤气产销不平衡、摊销高造成焦化厂自耗高、成本高的问题,从煤气的产、耗、销全方位查找,全面分析,在煤气产量受配合煤结构制约的条件下,确定了“加强外供结算,降低自身消耗”的目标,进一步完善厂内各生产单位煤气计量设施,根据公司的生产计划预测焦炉煤气外供量,考虑操作因素、设备因素、环境因素对各车间煤气消耗的影响实时预测煤气自耗情况。

3. 加强设备操作和维护,控制设备大中修费、维检费发生,降低能耗,向设备要效益。

焦化厂动静设备多,设备运行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修理费支出和能耗。焦化厂以“设备长周期稳定运行”为管理目标,注重平时的运行维护和保养,加强设备点检,提高设备运行效率和职工对设备的操作水平,严格控制设备的更新、大中修、维修费用,坚持能修理的不更新、能小修的不大中修原则,利用操检合一平台,从细微处着手,积极开展修旧利废活动。针对化工生产腐蚀性环境的特点,做好设备的防腐,节约材料备件费。要求职工精心操作设备,根据生产现状及时调节设备负荷,并采用变频调速、无功补偿等节能技术,加强有温度要求的设备和管道的保温工作,减少散热损失,实现设备的节能降耗。

三、事后控制

事后控制,又叫反馈控制,主要是分析工作的执行情况,将它与控制标准相比较,发现问题,分析其原因和对未来可能造成的影响,及时采取补救措施,以防止问题的再度发生。主要采取措施:

1. 建立正常的成本分析制度。

定期召开经济活动分析会,利用实际核算资料与计划统计资料进行对比分析,将企业各项技术经济费用指标同历史最好水平、同行业先进水平进行对比,找出实际成本脱离计划的原因,找出实际消耗和费用开支与计划指标的差距。

2. 完善制度体系,强化考核,提升执行力。

企业管理的高效有序运行离不开规章制度的保证,在2011年挖潜增效过程中,焦化厂将降本增效好的做法固化成制度,建立了生产过程成本预测制度、能源消耗日报制度、不断完善检查考评制度,突出关键点,抓住基本面,并坚持按制度考核,使这种做法形成制度常态化、员工行为化。如根据配合煤的结构预测焦炭配煤成本,根据配合煤的质量预测焦炭质量,编制煤气产量、自耗量、外供量、不平衡量的日报表、日分析,每日在早调会上通报。加强对工艺纪律和各种制度执行情况的检查,按照《经济责任制考核办法》对不符合项进行严格考核,在《中层干部考核办法》中加大了对中层干部的考核力度,逐级“明确目标、落实责任、严格考核、奖惩兑现”,从单位主要负责人到每位员工都背上压力,将涉及生产成本、物料消耗、大中小修、行政后勤等各项可控费用逐级分解,让全体员工均参与到成本控制工程实施进程中来,形成了千斤重担众人挑,人人肩上有指标的局面,实现了职工与企业的责任分担、利益共享。

3. 以对标为契机,提升整体管理水平。

宣钢焦化厂一直将对标工作放在重要位置,近些年多次组织了与省内省外同行业先进企业的对标工作,还利用一切外出的机会,学习兄弟企业的先进技术和先进管理方法。通过对标,发现与同行业之间的指标差距,充分揭示企业当前成本所处的位置和成本控制的关键所在,并抓住控制成本的主攻方向和着力点去不断优化各项成本指标,实现效益最大化。2011年,根据集团公司的对标理念和对标精神,按照公司统一安排,焦化厂在集团内开展了和邯钢焦化厂、唐钢焦化厂焦化工序间的技术经济指标、成本指标对标工作,从吨焦耗洗精煤、动力能源消耗、焦炭质量和技术优化、成本指标和综合效益等方面进行了对比分析,针对宣钢焦化厂现状,分析了存在的不足之处,制定了可借鉴的经验和应采取的措施。通过对标,完善和修正了对标工作中的各项指标,不断地将重要指标纳入生产经营活动的过程之中,狠抓措施方案的落实,制定落后指标赶超先进的计划,确保挖潜目标的实现。

上一篇:宅急送下一篇:采编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