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物理课堂效益(精选12篇)
提高物理课堂效益 篇1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的关键在于人才。”因此, 转变教育观念, 把激发学生创新精神,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作为重要目标, 从根本上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这是深化素质教育所面临的重大课题。而学校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作为中学物理教师, 怎样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实施创新教育,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
一、优化物理课堂教学是提高课堂效益的基础
物理教学的主渠道是课堂, 它除了让学生获得物理基础知识外, 还应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1. 激发创新意识。
创造适合学生思考的教学氛围, 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前提。教学体现在教法和学法上, 通过师生双向交流, 学生学到知识, 掌握方法, 形成技能。
2. 启迪创新思维。
创造离不开想象, 创造必须以想象为基础。引导学生进行合理的想象是启发创新思维的关键。想象并非胡思乱想, 而是有其内在的逻辑必然性。在物理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想象力的方法是假设、猜想、设计实验。
3. 培养创新技能。
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实验技能, 学生进行创新训练的重要途径。实验前, 教师组织形式对实验目的、原理、器材选取等进行讨论, 鼓励学生用不同于课本, 不同于他人的实验器材与实验方法进行实验, 尽可能多地让学生自己通过实验、观察、思考得到结论。
二、开设研究性学习课程是提高课堂效益的有效途径
在中学物理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可以通过选择某一问题, 采取不同的学习方法及教学模式, 给学生创造一种适宜认知与合作的环境, 让学生通过深入的探究形成认知策略, 从而达到教学目标。
1. 小组合作型探究模式。
小组合作型探究模式是指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的, 以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参与性为前提, 以学生小组合作为主要形式的一种探究性教学活动。它包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论证、交流合作, 从而解决问题, 最终获得科学、人文等方面能力的教学活动, 同时也包括学生有意义的接受学习及教师对学生的合作探究进行适时的方法指导。
小组合作型的学习形式是指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 行为习惯, 兴趣爱好等方面的差异将班级学生分成若干小组, 每组约四五名学生, 以共同的课题为研究内容, 组内的同学分工协作, 互相帮助, 互相启发, 取长补短, 以类似科学探究的方式展开学习活动, 小组内共享学习资源, 将个体的学习活动建立在相互合作的基础上, 最终达到小组成员共同的学习目标。
2. 自主性学习型探究模式。
自主性学习型探究模式是指以自主学习为主, 通过对信息、知识的自主开发, 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自主学习的学生在认知、动机、行为三个方面都是积极的参与者, 即学生能够自我激发学习动机, 自主地选择, 组织构建适合自己的学习内容, 并针对不同的问题情境灵活运用不同的学习策略来完成学习任务, 提高学习效率和能力。
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自主性, 首先表现在他具有独立的主体意识, 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自觉, 积极的学习态度, 能够在教师的启发指导下独立地感知教材, 学习教材, 深入地理解教材, 把书本上的内容变成自己的知识和能力, 并能应用于实践;其次, 学生还能够把自己看做教育对象, 对学习活动进行自我支配、自我调节和控制, 充分发掘自身的潜力, 并利用内外两方面的积极因素, 主动地去认识、学习和接受教育影响, 积极地向老师质疑、请教, 与同学们相互研讨, 以达到预期的学习目标。
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让学生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这是新时代赋予教师的神圣使命, 也是我们民族发展的需要。因此, 把素质教育的思想贯彻到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中是至关重要的。在知识的经济时代, 知识更新越来越快, 我们要教给学生终身受益的东西, 教育他们怎样做人, 教会他们怎样思考问题, 教会他们怎样学习, 将来他们就会自己拿起钥匙去开启知识的大门。
提高物理课堂效益 篇2
中考复习内容多,范围广,教师总感觉复习课最难上,深不得,浅不得,课堂上“炒夹生饭”的情况屡屡发生。复习时不仅要打破原有教材的章节界限,按知识的内在联系,重新科学地组织教材,而且要突出重点,抓住关键。由于复习内容都是学生已学习过的,如果复习时既不能引起学生兴趣,又不能深化学生的认知,并解决复习中存在的问题,那么学生很容易陷入被动复习和重复灌输,势必浪费很多复习时间,加重学习负担,那么,如何结合校情与学情提高复习效率,真的让学生成为复习课的主人,让教师真正复习课的引导者、组织者和促进者,从而确保复习工作有序高效的推动,显得十分的迫切和重要。下面初步提出几点建议供大家参考。
一、以“中考说明”确立复习教学的定位
1.科学把握复习的功能
复习是对已学知识的温习、整理、巩固、系统和延伸的过程。复习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一个系统提炼的过程。学生的复习任务包括查漏补缺、系统归纳、巩固吸收、浓缩记忆等。复习教学是中考备考的重要环节,良好的复习方法是提高能力,获得中考胜利的关键。从复习的全程看,不同阶段复习方法各不一样。具体讲,上课前,有准备性复习。一节课结束前,有整理性复习。单元或阶段性学习结束后,有总结性系统化复习。从教学管理角度看,切实提高复习教学针对性,坚持把握复习目标精准,复习过程有效,可以减少复习备考的盲目性,从而确保复习结果的精良。
2.立足用好“中考说明”,明确考试要求
“中考说明”客观上是考什么与如何考的蓝本和依据。它不仅规定了考试、形式、性质、功能,也规定了考试的内容、难度和题型。在复习中,充分发挥“中考说明”的导向功能,明确中考的特点和命题要求,即:紧扣课程标准,对学生在三维目标等方面的基本要求,注重考查学生的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情况,特别是在具体情境中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说,学生没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要获得高分并非容易。通过研读“中考说明”的典型例题,养成“依纲扣本”的习惯;注意从知识的内在联系出发,挖掘试题的功能,课后再选择一些典型习题进行针对性的反馈和训练,可以减少复习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二、以务实态度落实复习问题的梳理
中考备考阶段,需要以务实的工作态度,扎实的工作作风来推进复习教学。复习时只有从细节入手,从小事切入,才能抓住复习工作的中心环节。但是要诊断出复习中存在问题,则需从教与学两个层面进行梳理分析,这样才可以有的放矢,对症下药。
1.梳理学生复习时存在的问题
一是习惯不好,学习缺乏科学性和持久性。一些学生由于知识基础薄弱,自学能力不强,不能适应复习要求,上课容易“开小差”,常常处于被动复习。还有一些由于厌学而彻底放弃学习。
二是习题不精调细选,贪多求全,导致重复训练。选做的课外习题中陈题、熟题较多,典型题、新题较少,对一些错题的矫正、巩固显得有些盲目,没有目的性。
三是复习作业不按要求完成,常少做缺交。由于每天复习科目多,作业不能及时上交给教师批改,失去了一个反馈复习效果的机会。
四是不注重知识的生成和联系,就知识复习知识。对重要的知识采取拿来主义,不加吸收消化,联系少、拓展少、变式少,从而导致不会解决新情境下的问题。
用心
爱心
专心 1
五是不能明辨学科优势,经常疲劳复习。学生缺乏自我学习状况的反思,不能从整体上分析自己各门功课的优劣势,不会科学安排复习时间,经常的熬夜和“开夜车”。处于疲劳复习状态,不仅复习效果不会太理想,而且还会浪费有限的复习时间。
2.避免教师复习中易犯的错误
从常态复习来看,中考复习时,教师容易犯以下错误:一是复习内容和考点要求把握不到位,复习方式单一缺少变换;二是习题不精调细选,贪多求全,导致重复训练;三是对薄弱学生缺少有效帮助手段和耐心;四是学科间协调配合不到位,相互挤占时间,缺少均衡和全局意识;五是培优补差性针对性不强;六是作业布置没有针对性,试卷、作业不能做到及时批改。以上错误行为常导致复习效益的低下。
3.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复习方法
学会自编复习提纲。教师要以考点为依据,指导学生自主整理复习提纲,解决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系统化问题。
学会及时复习巩固。心理学遗忘规律表明,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是先快后慢的。复习过程中,复习要及时,在大量遗忘开始的时候,就进行及时复习,以防止或减少遗忘的内容。教师应不断告诫学生,不管有无书面复习作业,每天有要对听课笔记及复习内容进行比较性复习,隔天后对所学知识进行整理性复习。
学会合理安排复习时间。复习时间的合理分配是获得良好复习效果的重要条件。所谓合理,指的是既不能过于集中,也不能过于分散。过分集中容易发生干扰,过分分散则容易发生遗忘,这样都不利于知识的巩固。
学会尝试回忆与反复阅读。教师应及时提醒学生,复习时单纯的一遍又一遍的阅读教材和笔记,这样记忆效果不好。学生应在阅读前,反复的尝试回忆刚阅读的内容,待回忆不起来时再阅读,这样不仅容易记住要复习内容,而且复习内容能保持长时间且回忆时错误比较少。
学会交叉复习与合理轮换。教师要指导学生合理安排复习的内容。心理学认为,不同学习内容的交叉安排,不仅可以达到分散复习的效果,减少复习时相同学习内容的干扰,而且容易协调大脑皮层的兴奋与抑制过程。进行有序的学科轮换复习,每天至少进行三科的复习,文理分开,把擅长、喜欢和薄弱、厌恶的科目交叉进行。
4.注意恰当处理好“四个关系”
一是“审题”和“解题”关系,克服对审题重视不够,匆匆一看急于下笔的不严谨的做法,要吃透题目的条件与要求,更要挖掘题目中隐含条件,达到启发解题思路。只有耐心仔细地审题,准确地把握题目中的关键词和关键量才能从中获取尽可能多的信息,才能迅速找准备解题方向。
二是“会做”与“得分”关系,将你的解题思路转化为得分点,要靠准确、完整的推理和精确、严密的计算,要克服卷面上大量出现的“会而不对”“对而不全”的情况。只有重视解题过程的严密推理和精确计算,“会做”的题才能“得分”。
三是“求快”与“求准”关系,在题量大、时间紧的情况下,“准”字尤为重要。只有“准”才能得分,只有“准”才可不必考虑再花时间检查,而“快”是平时训练的结果,不是考场上所能解决的问题,一味求快,只会落得错误百出。适当地慢一点,准一点,可多得一点分;相反,快一点,错一片,花了时间还得不到分。
用心
爱心
专心
四是“难题”与“易题”关系,做中考试题要按先易后难,先简后繁的顺序作答,要合理安排时间,不要在某个卡住的题上打“持久战”。把会做的题目先做完,再去攻不会做的题,这样既能得分,又能产生心理上的胜利效果,平静下来再做难题就可能迎刃而解了。
三、以校本研究促进复习效能的提升
从复习过程和学生的认知特点来看,要提高复习课的效益,可以着重抓好以下环节:
1.科学统筹,制定切实可行的复习计划
制定的计划首先要富有针对性、可操作性,有助于合理整合和优化复习时间。各学校要立足校情、学情,预设问题,善于反思,尽早谋划复习对策争取工作主动性。“一轮”复习要坚持“以本为本”,紧扣教材,着重解决基础知识和基本概念。学校应把握09年中考动态和信息,及时传达;教研组、备课组要组织每位老师进行专题研讨,提前做好中考复习计划以及阶段安排的制定,坚持细化到课时安排,从而保证复习有条不紊地进行。
南京市2010年中考试题难度系数控制在0.7左右,试题的难度结构是3:4:2:1(由易到难),体现了“夯实基础,注重能力,严格标准,有所创新”。各学科的“一轮”复习时,要摸清学科内容的脉络,开展基础知识的系统复习。通常,中考试卷里属于“双基”类型题约占70%,学生要在这部分试题上保证得分,就必须对课程标准进行再研读,指导学生结合教材系统复习,切忌走马观花,好高骛远;对必须掌握的内容考试前心中有数,考试时才能胸有成竹。
2.着眼研究,把握中考命题的热点趋势
中考复习前,教师要紧扣课程标准,研究“考试说明”,加强新课程中考信息的收集与研讨,摸准近几年南京市中考命题的走向,明确中考命题的着力点。即:一是中考贴近生活、贴近时代、贴近考生实际,强调能力立意,考查运用能力,反映新课程理念的渗透;二是中考强调通性通法,淡化技巧,力避题海;三是中考注重基本知识与技能考查;四是精选“适当体现地方特色” 的新材料作为命题的载体,以新载体落实考点,着重新情境、新背景中运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考查。
3.有效教学,避免盲目复习的效能低下
客观上,教师在复习课教学中,容易存在的问题是:一是学生定位不准,不能根据生源实际情况确定起点,低起点、小坡度、大容量、高效益的指导思想未得到很好的落实;二是复习方法单一,该讲的讲不透,该让学生自主建构的不让学生自主建构,没有思维价值的满堂问、简单重复的操练占据课堂,造成学生该记住的没记住,该灵活运用的不会灵活运用;三是课堂教学深度不够,不注重知识的生成和联系,就知识讲知识,联系少、拓展少、变式少;四是知识应用与解决实际问题能力训练不足,忽视学生在新情境、新背景中运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能力的培养。
用心
爱心
专心 3
备课组应突出“有效教学”研究,立足有效教学,实施精细化复习。复习课应坚持以训练为主线,反馈矫正为手段,能力培养为目标。要引导教师认识到复习教学中存在“课堂教学效益低和复习训练效益低”的现象,切实形成“聚焦课堂,有效教学,高效训练”的共识与认识。因此,教师必须有强烈的教学效率意识,降低教学过程中的低效劳动,少做无用功。我们要在课堂教学目标的设置、学生主体地位的强化、教学内容的合力展开、课堂生成性问题的处理等诸多方面,勤于反思、悉心研究。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有效备课,克服流于形式的复习备课
备课要做到备目标(讲什么、讲多少、怎样讲)、备学生(即使第一轮复习,也不要把学生当作一张白纸,要从学生的起点讲,要知道学生是知识缺位,还是能力问题、态度问题)、备问题(复习不能没有问题,只有习题。往往最大的问题是我们的老师提不出问题)、备能力(不能只考虑知识,要始终以培养能力作为落脚点。)
(2)有效选题,借助典型试题的举一反三
加强学科试卷命题的研讨,做好试题的筛选,积极发挥试题的功能。备课组的所有练习试题,应针对学校实际,合理减轻学生负担,各类试题要适当的选择和筛选和剪贴,不轻易整卷引进校外试卷。备课组的单元测试必须统一时间,及时评阅,认真统计,并做好试卷中存在问题的矫正和调控。要进一步细化分层推进的过程管理,班主任做好学生学习质量的跟踪分析,每次段考力争找学生做一次鼓励性谈话,给学生一个针对性建议。“一轮”复习,不求深,要求实;不求量,要求质。要根据考试说明和学生实际来选题。选题如同买鞋子,合脚才是最好的。一般选题时要注意:难度适宜,重点突出,层次感强,题型灵活,效果明显。一是选题突出针对性,要适合自己的学生,从教材出发,把知识内容习题化;从课程标准出发,把考试要求习题化;从学情出发,把能力考查习题化。二是选题注意功能性,不同的题目有不同的功能,不同的题目应在不同的复习时间展示,并注意训练题要有一定的梯次。
(3)有效训练,要求反馈矫正的及时到位
现阶段,各学科复习教学中课堂训练环节常常存在以下一些问题:一是选题不精不新,拿来主义不加吸收消化,陈题、熟题较多,典型题、创新题较少;二是训练计划性不强、盲目性、随意性大;三是重视“题海”训练,忽视学生练后反思与自我感悟;四是练习讲评缺乏针对性,就题讲题,不能多层次多角度地进行方法指导;五是练习批改不及时,学情诊断不准确,矫正、巩固盲目,没有目的性。因此,要提高学生训练的效果,实现有效训练,应注意把握以下几个环节:
增强训练的计划性。什么时候练什么,怎么练,用多长时间练,通过训练达到什么目标,未达标的怎么办等问题都要周密规划。平时的训练应细化到课时,加强学生解题思路、解题方法的指导,加强文字表达基本能力的训练。减少训练的数量,增加思考的时间。不做则已,做就到位。
提高训练的规范性。中考时有些学生经常因为解题过程不规范,计算题缺少必要的公式,单位书写错误导致无谓失分。要注意落实解题的规范训练,培养好的答题规范和习惯,力争
用心
爱心
专心
通过扎实的训练拿到应拿的分数。而解题方法的训练要注意五个方面:一是注意书写格式,要按步骤完成试题,不要跳步骤直接写答案。二是审清题意,挖掘题目中的隐含条件,必要时列出要点,画图帮助分析题意;三是注意表述要严谨、规范、流畅、精练、有条理,少走弯路,尽量使用简便发法;四是每次解完一道题,要回过头检查一遍,看一看有无错漏,有无经验教训值得总结。五是注意开展一些限时训练,通过限定时间的解题训练,可以提高解题的速度和稳定性。
加强训练的精炼性。复习中训练习题的筛选和编制,要精选,习题的难度要加以控制,以中、低档为主,突出典型性、通用性,能举一反三,不轻易做重复训练,杜绝用陈题、熟题重复训练学生的现象,切实减轻学生负担。教师一定要精选习题并且要“下水练习”,习题训练努力做到精选精练,宁愿教师多费事,少让学生做废题。
加强反馈的时效性。作业时要落实“四有四必”的要求是否落到了实处,即:有发必收,有收必改,有批必评,有错必纠。具体要求:批改及时,指导到位,辅导得力。
加强训练的反思性。“一轮”复习中,要重视每次错题的反思,督促学生建立错题档案,错题收集,同时要重视定期错题练习的二次矫正,便于教学中的查漏补缺,真正做到相同题目不错两次。
(4)有效测试,做好复习反馈的二次落实
复习教学应力争做到“课课清、段段清、月月清”。教师要提醒学生及时订正每次考试的丢分和失误的试题,还可以将平时反复易错的习题有目的通过复印、剪贴的方式汇总,专门誊写在专用的错题本上,归纳总结失误的原因。通过反复的、阶段循环式的针对性训练来提高复习效果,使学生知识系统化、结构化。
(5)有效讲评,提高问题诊断的准确定位
评卷需要精讲,更要慎评。一些讲评课由于评讲前问题诊断不到位,讲评的效果也反差很大。因此,教师试卷评讲要注意以下环节:一要批改分析,不缺不漏;二要合理取舍,讲透讲懂;三要突出重点,详略得当;四要讲清思路,揭示过程;五要理清网络,掌握方法;六要讲完检测,当堂巩固。教师要避免试题评讲就知识讲知识,不联系、不拓展、不变式、不注重方法指导。少数人错──点到为止;多数人错──仔细剖析;典型错误──重点分析;重点题目──变式训练。
四、以细节服务促进复习过程的增效
1.调整心态,关注学生情商培养
初三学生学习任务重,承受着毕业、升学等多重心理压力,这压力有来自于家长过高的期盼,也有来自于学生自身的考试焦虑。班主任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主要的实施者。首先是心理上要调整好心态,不仅是学生,老师也是一样。在中考复习时,教师要对学生经常进行心理疏导,避免因老师过度的紧张而造成学生过多的压力。学校还可以通过各种途径
用心
爱心
专心
在不同的阶段,对学生进行个别心理辅导、群体心理辅导(班会课、专家讲座等),使学生正确对待压力与挫折,正确看待成绩,增强自信,发挥学习的最佳效能。
其次,要把心理健康教育潜移默化于教育教学中。一旦发现学生心理存在问题就及时对症下药,标本兼治,对学生进行细致的谈心,分析问题,有针对性的进行家访,寻求和家长的沟通,从而使师生关系融洽,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唤起学习兴趣。
再次,要避免学生对考试产生畏惧心理,甚至把模拟考试也当成负担。随着复习的深入,深度和广度也会增大,考生一次考试没考好或遇到不懂不会的问题是很正常的,如果一味地着急、焦虑,反而事倍功半。考生应把这些做错的题目和不懂不会的题目当成再次锻炼自己的机会,正确分析问题原因,考前发现问题越多纠正越及时,提高越快。
2.加强指导,认真做好“考试说明”研读
要切实领会、看清考试范围。重点研究样题的参考答案中的评分标准,适时给予学生学法指导,养成规范答题的习惯。教师要从讲课复习、做练习(试题)、改正试卷、小结等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使学生在学习的每个环节上量力而行,合理利用时间,发挥学习效能。使学生学习得法,增强自信,培养兴趣,做到事半功倍。比如,让学生在预习、听课环节具体做到以下要求:
有效预习,解决基础知识和基本概念。主要以“问题导学”的形式,落实预习环节,使复习能做到心中有数。在每章节复习开始前,学生自己主动预习,整理和归纳力学的基础知识,目的是巩固基本概念。
有效听课,学会选择性的记笔记。复习课中要学会听复习课,注意把握每一节复习课的重点和核心,能做到记好笔记听好课。而笔记操作可以简化,可以根据自己学习的需要,选择性的记载关键知识和疑难知识,从而有针对性的解决问题。
3.激发调动,强化学风、班风建设
中考的备考过程中,应注意激发和调动学生主动备考的内驱力。一般,可以通过邀请优秀毕业生回校交流,定期进行年级学生会,进行年级学生的表彰和交流。加强家校联系,召开毕业班家长开放日,为学生营造一个积极向上的复习氛围。另外,强化年级的班级常规管理,制定相应的措施。注意强化年级问题学生的管理,要制定问题学生管理的针对性措施,建立定期谈心和汇报制度;发动学生干部的自主管理作用,通过摸底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适时的组织一些适当活动,发挥班会的教育功能。
4.跟踪调控,落实分层推进策略
加强分类指导,对不同生源群体的学生要分层要求、分类指导、分步达标。具体要做到:要细致关心思想上、学习上、生活上有困难的学生,为他们提供各方面的服务和帮助。要认识到:对基础不好的学生,练得越多,错得越多,评得越多,花时越多。同时要做好学生动
用心
爱心
专心 6
态跟踪与分析。认真分析学生分数段人群的学科是否均衡,关注临界学生(52-65),75分中等学生。对偏科而总分中等生要针对性帮助。
5.质疑反思,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注意培养学生质疑能力。主要通过重要概念或规律成立条件、范围的认识来提高。在每章结束时,要经常反思自己在哪些方面比较成功,哪些还存在问题。因此,要重视“错题”的归类。在大量的解题训练中,要注意解题后的反思和总结,不能盲目的陷于题海中。对于习题的训练,要精选精练,以一挡十,尤其是要注意解题方法的归纳和整理,对于学生觉得较难的题,或者易错的题,应让他们养成做标记的好习惯,每科准备一本错题集,以便在第二阶段进行再回头复习。
注意引导学生把知识条理化和系统化。当学习过的知识增多时,就很容易记错、记混。适当地对概念进行分类,可以使所学的内容化繁为简,重点突出,脉络分明,便于自己进行分析、比较、综合、概括;不断地把分散的概念系统化,逐步在头脑中建立一个清晰的概念系统,不但能够加深对基础知识的理解,而且使自己在学习的过程中少走弯路。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进行及时的反思,注意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多题一解的思考和训练。
用心
爱心
提高物理教学效益之我见 篇3
关键词:物理教学;课堂效率;提高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12 (2012) 10-0219-01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教学为主的学科,在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演示实验或组织学生亲手实验操作,把书本知识由微观变为宏观,将抽象变成具体,使学生更易于获取知识,激发学生创新思维,从而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物理老师在其中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往往一个出色的老师会带出一批对物理充满激情的学生,从而提高教学效益。下面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谈一些体会。
一、创设良好的师生关系
建设宽松与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是培养学生自主性学习品质的基础。所谓得人心者得天下,一个受学生爱戴的老师,和学生关系亲密的老师往往能够更好的授课,更容易收到的教学成果。因此,只有建立平等自主的师生关系,创设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才能使学生在获得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自主学习、从而发展思维。让学生想学习,爱学习,从而达到会学习的效果。特别是物理课程学习,既需要学生去理解计算,又需要重复强化记忆知识,还要通过老师的提问和学生的反馈引出知识点。如在讲授“合金”内容时,我便问同学们:“合金是混合物,但却为什么有一定的熔点呢?”这下学生们可就热闹了,有的说,合金是一种生成的物质;有的说,利用金属晶体知识,说金属键断裂,金属阳离子重新排列的;有的属于互化物合金,无论那一种类型,只要组成一定时,熔点就一定。学生在共同讨论中真正理解了“合金”的含义。这样不但提高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也让学生学到了物理知识。再通过老师的讲解使学生加深了对知识点的理解,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二、了解边缘知识,终身学习,丰富自我
由于教学大多是“循环制”,即教师从学生入学教到毕业,然后循环,容易使老师们只注意物理教学知识的积累,而忽视了其他方面的知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一些仅仅靠书本知识解决不了的问题,老师们又要靠大学知识或者网络查询来解决,以此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而不是单单的说句“超范围”来敷衍。一方面我们可以利用学科之间的关系帮助同学们加强记忆,比如教学“物质的结构”内容时,有时要涉及物理和化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另一方面,当我们用课内物理知识无法解释一些问题时,我们可以利用其他学科知识来解答同学们的疑问,这样不仅可以解决疑惑,还能提高教师在学生中的威信。这对教师的要求很高,所以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不断丰富自己的内涵,以免发生被学生“问住”的尴尬现象的出现;同时要特别学习现代化的教育教学技术,运用学生感兴趣的教学手段,不断提高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注重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帮助学生记忆
物理概念的形成和定律的建立,离不开实验。教学中,除了做好课本上的实验外,老师还要加强学生选做实验和演示实验的指导,通过实验引入概念,总结规律,验证假设,拓展思维,培养学生探究知识的兴趣和能力。物理实验对于学生学习知识,记忆知识着重要意义。特别是物理实验中奇妙的现象,温度的变化,物质的运动等等,往往能够给他们留下深刻的印象。例如,利用鸡蛋做实验。鸡蛋是学生最熟悉不过的了,也很容易找到,若引导学生利用鸡蛋做实验,既可以说明物理道理,又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一)用鸡蛋做压强的实验
我们大家都知道鸡蛋是易碎物品,稍不小心就会磕破,我们常见做饭时轻轻在碗边一磕即破。但是把鸡蛋放到手心里,用手使劲握也难以破碎。从这个简单的实验就可以说明压力的作用结果不仅跟压力大小有关,还跟受力面积有关。这样轻而易举的引出了“压强”的概念,并顺利使学生明白了压强大小与压力和受力面积的关系:压力一定,受力面积越大,压强越小;受力面积一定,压力越大,压强越大;反之亦然。
(二)用鸡蛋做大气压实验
准备一只熟鸡蛋、一个棉团、一只广口瓶。将棉团浸湿酒精点燃后,放到广口瓶内,燃烧一会儿后,将一只剥壳的熟鸡蛋(稍大于瓶口)置于瓶口上,稍等片刻,熟鸡蛋会在瓶内、外压强差作用下,被慢慢压入广口瓶里。
(三)用鸡蛋做物体的浮沉实验
将一只鸡蛋放入浓盐水中,我们会看到鸡蛋是浮到水面上的(此时鸡蛋虽然部分浸到浓盐水中,但所受的浮力等于鸡蛋的重力);接下来在浓盐水中慢慢倒入清水后边稀释、边搅拌,随着盐水的不断稀释(浓盐水的密度不断减小),鸡蛋排开液体的体积就要不断增大才能使浮力等于鸡蛋的重力,实验的现象就会由漂浮状态慢慢变成悬浮状态;当盐水的被继续稀释时,鸡蛋所受的浮力小于它本身的重力时,鸡蛋就会最终沉入杯底。通过这个小实验可以说明:浸在液体中物体的上浮和下沉,决定于它所受浮力和重力的合力。
四、抓住重点问题,重点分析,善于总结
通过对知识点、考试试题及学生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观察,目前物理学科的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大多是:一听就会,一看就懂,一做就错,一问就混。对于物理知识点不是简单地过一遍,而有粗有细,突出重点难点。根据学生们所掌握的情况,适当调整教学课时分配,对于学生掌握较好的地方一带而过,而普遍存在问题的地方要下功夫彻底解决。例如我们很多学生对电学的知识很迷茫的时候,就要多使用多媒体进行生动形象的教学,多做演示实验和分组实验,或是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增加对大学知识的感性认识;对一些易混的概念、易错的实验环节和操作不规范的突出问题,要有针对性的帮助学生彻底解决。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中,善于总结经验教训,养成写教学分析、教学体会、教学感悟、作业处理、试卷分析的习惯。
总之,面对物理教学抽象枯燥的现状,要建立平等自主的师生关系,创设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从而发展思维,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要建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不断提高自我,顺利解决学生的疑惑,提高教师在学生中的威信;要加强学生选做实验和演示实验的指导,通过实验引入概念,总结规律,验证假设,拓展思维,培养学生探究知识的兴趣和能力;针对知识点、高考试题及学生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观察,总结经验教训,不断提高教学水平,紧跟课程改革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常汝吉.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7
[2]邹文甫.中学物理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初步研究[J].中学物理教学参考,2010,4
提高物理课堂效益 篇4
关键词:课堂教学,效益,要求具体化,课堂生活化,知识能力化
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是每位教师都应该思考并为之努力的重要课题。新课程改革追求的是“有效”,即有效地教、有效地学。先达到有效,进而达到高效,关键是课堂教学改革。教师是新课程教学的具体实施者,解决教学改革的实践问题只能依靠教师,而教师的主阵地在教室。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人,改革课堂教 学,就必须以生为本,精心设计和组织教学内容。笔者认 为,要达到课堂教学效益的最大化,就应该抓住课前预习、目标设定、课堂教学、效果反馈四个教学环节。下面,笔者就这四个环节谈谈自己的教学实践与思考。
一、抓预习,要求具体化
按照课程设置方案,物理课一星期 只有三节,时间太紧,要学习的东西又实在太多,要想课堂上学得快,而且又有效果,学生提前做好预习就很有必要。布置预习后,自觉性好的学生,能很好地预习,并能提出 疑问;而自觉性差的学生,只局限于把书翻一遍,连书上讲的是什么内容可能都不知道。所以布置有效的预习作业就很有必要,要对布置的预习作业提出具体的可操作的要求。针对班上学生的水平参差不齐的现状,可以分层次布置作业,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另外,人都有惰性,要扎实抓好课前预习工作,关键在于预习作业的督促检查,要做到“有布置必批改,有批改必评价”,使教师更直接有效地了解学生的实际状况,为课堂教学设计提供第一手的信息。
二、定目标,维度立体化
教学目标,是整个教学活动的指导思想,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行动指南针。教学目标具有指向性,每一堂课的教学活动,都应该围绕教学目的、任务展开。只 有目标明确,组织教学时才能有的放矢,学生学习时才能任务明了,方向正确。这样才能做到有效地教、有 效地学。作为教师,必须钻研教材,熟悉《新课程标 准》。在教学中,根据教材内容,直击各个知识点,确切把握区分度,把握学情,提出具体要求:知识方面的、能力方面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等。教学目标的制定要注意四个方面:一是要适度,不能过多,也不能过少;二是要清晰,指向要明确;三是要兼顾,要将前后知识联 系起来,同时也要注意情感、兴趣方面的培养;四是教学目标不能仅仅是教师教学的指南,还应是学生学习的指南,也就是在一节课的一开始,我们首先要让学生知道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使教学目标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南。
三、巧策划,课堂生活化
新课程的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 全面、和谐、持续地发展,精彩的教学和成功的教育,就应该是唤起学生学习的需求,只有那些能唤起学生学习探究欲、惊讶感的教学,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把课堂还给学生,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因 此教师要放开手脚,以“合作者”的身 份参与学 生的学习 活动,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创设各种机会,帮助学生去发现、探索知识的奥秘;教师还要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培植学生“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自信心。从而让学生以活跃、旺盛和高昂的精神状态参与学习活动,使学生在物理学习活动中自主学习,让物理知识不再抽象、枯燥。
陶行知先生说过:“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物理学科的实用性很强,与我们的生活密切联系,可以说离开了生活,物理学科 也就失去 了存在的 价值。在教 学中,我经常设计一些教学情境,将生活引入课堂,使课堂充满生活气息。比如在学习影响蒸发快慢因素的时候,倒一杯水在地上,让学生想办法怎样才能使潮湿的地面干得快一些。通过实验,抽象枯燥的知识变得生动而富有趣味,从而调动 学生的学 习积极性,提高学习 效果。在他们想办法做实验的过程中,影响蒸发快慢因素也就知道了。
物理学家丁肇中说:“自然科学不能离开实验,特别是物理学,物理学是从实验中产生的。”实验能让学生跳出书本的框框,走进生动形象的学习情境,进一步感知生活经验,然后再以获得的生活经验回到书本。经过这样的体验感知,学生对知 识的理解 与掌握就 会更加深刻、牢固。如在学习《欧姆定律》时,虽然前辈已得出了欧姆定律,但我们仍然让学生自己做实验,自己发现,自己得出结论。教学前,我为学生准备了几组实 验器材。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合作尝试,即让学生尝试设计、演示,或让学生上台来板书等等,使一堂抽象、单一的课堂变得生动起来,立体起来,灵动起来。这样既感 知了前辈的艰辛,又体验了过程,并激发了兴趣,增长了知识。
古诗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在物理课中,实验是必不可少的。通过实践感知,才能牢牢地掌握知识,更为主要的是,通过实践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交往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如我在教 学中设计了“用空饮料瓶和热水验证大气压的存在”,“用直尺探究声音的响度和音调”,“用纸来探究声音的产生”等小实验。这样大大增强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同时培养了学生的探索精神、动手动脑以及实践能力。所以说“把舞台让给学生”,让一个个学生慷慨激昂,就可以使“学生之间的聪明才智相互传染”,这不是教师一个人单纯地讲授所能比拟的。教师就是要为学生创造条件,让学生更好地发展。
四、重反馈,知识能力化
首先是作业,通过作业不仅可以及时巩固当天所学知识,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重要的是把学过的知识加以运用,从而发展 学生的智 力,培养学生 的能力。作业必须做到:1先看书和笔记本,将教师所讲的内容都弄懂、记住后,再做作业;2做作业时尽量不去翻书和笔记本,更不可抄别人的作业。
其次是复习,复习的主要目的是深 入理解知 识,从而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使学生在理解和掌握知识的基础上,提高运用知识的能力。同时还要通过 归纳、整理,使知识系统化。复习要做到:1今天的内容 今天复习,并且要同时复习前面的内容,不断巩固,使新旧知识相互联系起来;2对教师讲授的关键内容,在全面复习的基础上,还要重点复习,特别是听课中存在的疑难问题,更应该彻底解决;3概念要熟读牢记,对基本要领和定律等要能准确阐述,并且真正理解它的意义;4对基本公式应先记住,再灵活运用,并注意总结知识的规律。
提高课堂效益论文[范文模版] 篇5
一、操作要“想想做做”
学具操作是一种定向的心智活动,其方向决定于教学目标,其过程和结果要有利于揭示概念的本质特征和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所以,在学生动手操作前要让学生带着问题做,要想想做做,想了再做。
如让学生验证平行四边形的特征“两组对边相等且平行”,通过制作平行四边形验证,在选材上可以大做文章,如果给每组相同的四根小棒摆出平行四边形,这是单纯的操作。如果在几个小组中故意设障碍。一组给出两根小棒相同,另两根小棒长短相差很大,一组给出两根小棒相同,另两跟小棒长度相差不多,其余小组的四根小棒都能摆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当学生摆好后,可以问:“摆成了吗?”大多数学生答案是肯定的,摆不成平行四边形的小组就会提出“我们摆不出来”,追问:“你们怎么没摆成呢?”生:“两根小棒的长度不一样。”可见要拼出平行四边形对边要相等。再拿出一组拼出的似是而非的平行四边形,当学生出现争论时可以让学生验证,采用用尺量的方法进一步验证对边相等。
操作问题的设计、编制与探究要求的拟定、提出,既要有挑战性,能够唤起学生操作热情和探究欲望;又要有适切性,能使多数学生经过努力有所获,亦即我们常说的“跳一跳,够得着”。
二、习题要“精打细算”
练习要根据教学内容和提出的教学目标,准确地把握住各部分知识结构中的重点和难点;同时要符合学生思维特点和认知、发展的客观规律。其次,要遵循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基本到变式,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顺序去安排,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经过刻苦学习之后获得成功的快乐的、愉快的体验,使学生的学习更加积极主动。如:《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中将“想想做做”第3题中的“说说得数是几十多”调至第2题,第2题的题目如下:
23+36= 25+62= 26+42=
28+36= 25+69= 26+44=
在这样的对比题中让学生先估计得数是几十多,更能突出不进位加与进位加的区别,体会进位加得数的十位上总比两个加数十位上数相加的和多1,多出来的1就是个位上进上来的1。
如何有效的提高数学课堂练习的质量还需要我们不断的探索和研究,但能真正做到让每一个学生动起来,让学生“思维”飞起来,使练习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是我们追求的目标。
三、课堂要让位学生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专家韩立福博士将我们传统的课堂形象地称之为“老师推着学生走的课堂”,多年习惯固化成了“上课就是听讲”,学生成为被动的、听众型的“懒”学生。新课改则是要求以学生为中心,把学生发动起来,让学生主动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由“懒”变“勤”,整堂课老师少讲,学生多学。
提高物理课堂效益 篇6
【关键词】反馈 运用 课堂效益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5-0107-01
近年来随着镇区的优生的流失,教育资源的不平衡使得我校物理教学成绩随之走向下坡。为了扭转这种局面,对提高物理课堂教学有效性就显得特别的紧迫。提高物理教学有效性的途径较多,笔者拟从注重反馈和运用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学生与老师之间通过互相反馈及时了解对方,让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唤起他们的学习热情。同时,教师从来自学生的反馈也可以感受到自己教学的成功和不足,从而调整课堂教学过程,优化课堂的教学,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反馈在物理教学中的作用
1.通过反馈,有利于老师掌握学生学习的情况,及时改进教法、提高教学的质量
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 他们通过自己的创造性劳动, 把知识向学生传授[1]。但在传授的过程中总带有主观成份, 而所面对的学生却在不断变化,教师必须随时通过反馈信息, 掌握学生的知识水平、认识能力与教学目的之间的差距, 通过改进教学方法,调整教学,去突破难点, 做到因材施教。“启发式”教学法是物理教学中比较常用的方法,而这种方法是比较重视学生的反馈, 根据学生的反馈, 判断学生对一个物理概念是否理解或理解到怎样的水平;对一个物理问题已思考到怎样的程度, 从而发出矫正、或强化、或进一步启发, 进行下一阶段教学的信息。
2.通过反馈,有利于学生掌握自身的学习效果,改正错误,促进努力
学生通过学习后,学生能及时了解自己学习的结果,包括解题的正确与错误、学习成绩的好坏等等, 均可激发起进一步努力学习的动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非常需要看到对自己学习结果的反馈, 不知道学习结果的学习是无效的学习,它激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时的反馈给学生留下的印象较深, 可以利用学生留下的记忆表象, 增强记忆, 强化正确; 同时纠正错误, 防止错误认识。如在讲“平面镜成像”的作图时,课堂中让学生练习这样一道题:“如图1,利用平面镜成像的特点,作出物体AB在平面镜中的像”。在学生做题过程中,不少学生画出了如图2所示的情况。
此时,笔者及时点出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学生立刻就茅塞顿开,把错误改正过来,同时这种错误的及时改正给学生留下较深的印象,以后再出现样错误的机率就大大减小了。
除此,学生在学了一章的物理概念和定律后, 通常要做一些习题, 如果大部分正确, 并得到教师的充分肯定,会让他们觉得物理其实很容易学,从而大大提高学习积极性, 所学的内容也记得牢。部分错误之处, 只要教师及时帮助纠正, 再通过学生自己思考理解, 就能够形成正确的认识。同时,在第二课堂中, 学生利用所学的物理知识进行一些物理小制作、小发明、, 让学生看到所学的知识在实践中应用,这无疑会反过来进一步激发学生对物理学习的热情。
二、反馈在物理教学中的运用
反馈对于“教”与“学”双方来说都非常重要。在广开反馈渠道, 增加反馈信息的同时, 我们还要对大量的反馈信息进行及时、适当的加工整理, 并做出正确的反应, 才能提高教学质量。
1.注重前反馈,提高课堂效益
所谓前馈是指控制系统根据被控系统在运行过程可能出现的偏差, 提前发出控制信号, 以避免偏差的出现[2]。它不是在产生偏差后通过反馈来纠正。因此前馈能弥补反馈的滞后现象。如学习利用等式F1L1=F2L2来判断杠杆的平衡时,不少学生认为“杠杆平衡必处于水平位置”此思维定势,导致解题的错误;又如学习牛顿第一定律时,学习会由于平时的生活经验认为物体的运动是需要力来维持的;初三学习“欧姆定律”时,把公式I=U/R改写成R=U/I后,因长期受数学比例式的思维定影响,往往容易只注意表达式,而忽略知识本质,导致产生错误的认识。因此教师在备课时就要根据以往的经验、教材的特点、以及学生目前的学习状况, 分析学生对哪些物理概念的理解可能出现怎样偏差, 对哪些物理现象会有错误的认识, 研究选取适当教学方法、实验手段、推理过程, 来达到教学的目的。同时还可通过演示实验, 多媒体软件展示, 来加深学生的认识。
2.注重引导课堂反馈,以便调节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课堂45分钟的教学时间是非常有限的,教师为了引导学生攻克某个难点而设计的理解阶梯,每上一个台阶,必须及时获得反馈信息,了解学生是否理解后,方能再上台阶,如果缺乏反馈信息,只凭教师主观判断,就会造成教学的盲目。俗话说:“趁热打铁”,及时的反馈不仅能使教师正确及时的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抓好最好的教学时机调整教学,以保证教学效果;而且可以使学生的认识及时得到强化或纠正,以利学生以后的学习。有经验的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时刻注意学生的动作、表情、言语, 以判断学生对所学的内容掌握情况, 以便及时地调整教学进度、内容和方法。
课堂中对于学生的反馈老师除了给予肯定或否定的答复外, 还要在精神上给予鼓励。尤其对那些敢于提出不同见解, 尝试用新的方法解决问题的学生, 尽管其见解或方法可能不正确、不全面, 我们也要对其中积极的部分加以肯定。通过感情的反馈,也能激起学生学习的热情。
3.注重延时反馈,以便教师查缺补漏,提高教学质量
延时反馈是要经过一定时间,通过一个教育、教学的过程,才能获得的反馈。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究竟对所学知识掌握的程度如何,老师一般是需要检查的。阶段性考试,就是常用来反馈学生一个阶段学习效果的手段之一,故考试内容的设计要比较全面,既包括基本知识,也包括基本能力的培养,还有一些学科拓宽性的知识,教师根据学生卷面上反映出来的问题,确定哪些知识需要进一步强调,哪些能力需要进一步培养,以便为制订下阶段的教学计划提供依据。笔者为缩短延时反馈的周期和提高反馈的效果,现取用周测的方式进行短阶段的反馈,这更能细致掌握学生学习的情况,同时也能针对学生出现的问题快速调整教学的计划、教学方法,提高教学的质量。
在课堂教学信息反馈和运用是相辅相成的,及时的反馈、妥善和灵活的调节,必能使教学过程处于一个动态平衡的进展中,促进教学过程的优化,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参考文献:
[1]许高厚《课堂教学技艺》[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提高物理课堂效益 篇7
关键词:意志品质,教学效益,调动,磨练
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是学生学业成绩提高的内在心理因素, 而非智力因素对提高学生学业成绩和促进智力发展具有非常重大作用。一些学生物理学不好, 并不是他们智力低下, 主要原因是他们缺乏坚强的意志品质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其主要表现是缺乏积极性、自觉性、坚韧性、果断性和自制性等。既然非智力因素对学生的学业成绩影响那么大, 因此我们在物理教学过程中, 除了培养学生学习能力, 帮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外, 最重要的是应该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质。物理新课程标准也明确提出在物理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那么我们如何达成这些目标呢?笔者根据多年的物理教学实践经验, 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调动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
初中学生正处在由少年向青年的过渡时期, 而这个时期是意志品质逐渐形成、逐步定型时期, 有着较大的可塑性。他们刚开始接触物理这门新的学科, 对其内容充满了好奇, 我们应该抓住他们这一个性发展特点, 不失时机的去引导他们, 启发他们, 培养他们的好奇心。
1.1 以有趣的实验激发学生的兴趣。
物理学有着自身的优势, 我们可以利用有趣的实验培养他们对物理的兴趣。初中生好奇心强, 利用有趣的实验能增强学生的好奇心, 鲜明、生动的物理实验, 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如, 让学生观察烧瓶颈部的水沸腾了, 而金鱼却在下面的水中游来游去;水在纸制的“锅”里烧开;天女散花 (同种电荷相互排斥现象) ;通电导体在磁场里受力;一杯热水冒“白气”, 冰棒也冒“白气”, 冬天能看到口中吐出的“白气”, 而夏天却看不到;高压电能使人畜触电身亡, 但鸟雀却平安无恙等。
1.2 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我们还可以经常给他们讲些和日常生活相联系的物理知识, 使他们一开始就对物理产生浓厚的兴趣。如, 高压锅能将食物煮的很快, 平面镜可以成像, 开水不响响水不开, 为什么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等。一旦学生对这门学科有了兴趣, 很多问题都可迎刃而解。
1.3 结合现代科技的发展介绍物理知识。
与物理知识相关的科普知识委多, 如神州六号的发射, 西气东输, 火星之旅, 太阳能量来源之迷, 原子弹和氢弹, 农村沼气池, 高温超导, 磁悬浮列车, 纳米技术等, 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激发他们献身科学的理想,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
1.4 以物理学家的感人故事激励学生。
教师要挖掘教材中激发学生求知欲的事例。如, 著名物理学家牛顿无意中看到苹果从树上掉落到地上, 这激起了他很强的好奇心, 经过坚持不懈的研究, 终于发现了地心引力, 为万有引力定律的确立奠定了基础。
2. 建立民主、融洽的师生关系, 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主动性, 自觉性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正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 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氛围。只有在民主、宽松的氛围内学生的主体意识才有可能被唤醒。
2.1 教师要平等宽容地对待每一位学生。
每个学生都希望得到老师关心、理解与尊重, 教师要放下架子, 拉下面子, 弯下身子, 欣赏孩子。以满意的情绪对待学生的每一点微小进步;以愉悦的情绪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宽容的情绪对待学生的差错;以兴奋的情绪激励学生投入学习。因此, 在教学中教师要以平等和真诚的态度去对待每一位学生, 把学生变成自主学习的主体, 使学习者成为他所获得的知识的最高主人而不是消极的知识接受者。
2.2 教师要留给学生适当的自由空间, 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自觉性。
如果老师管的太严, 他们就习惯于在老师的监督下学习和完成作业, 习惯于别人对自己的安排, 具有很强的依赖性, 这样的学生始终处于一种被动的状态, 思维常常被束缚, 缺乏主见, 长此以往学生就会丧失学习的自主性。相反, 给学生适当的自由空间, 既可以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 又能更好地挖掘每个学生身上的潜力, 为学习提供内在动力, 也为自己将来确定一个发展方向。
2.3 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
对于一些性格内向, 学习不主动的学生, 教师要给予更多的关爱与鼓励, 让他们觉得这位老师可信可亲, 他们才会“亲其师, 信其道”。课堂上多给他们回答问题的机会, 对于他们的成功与进步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 使他们获得成就感, 增强进步的信心和勇气, 同时还可以激发他们对更大成功的追求, 并由此引发他们战胜困难的决心和毅力。
3. 克服困难磨炼意志, 培养学生的坚韧性
孟子说: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必先苦其心志, 劳其筋骨, 饿其体肤, 空乏其身, 行拂乱其所为。所以, 意志行动是与克服困难分不开的, 离开了困难, 磨炼意志就成为一句空话。
3.1 学习本身就是一项长期而艰苦的脑力劳动。
要完成学习任务, 就必须随时做好于困难作斗争的准备, 排除一切干扰, 反复练习至熟练掌握。物理学本身属于理科, 它要求学生有着足够的耐力与韧劲, 每一天都必须坚持努力, 一步一个脚印的走好了, 重在过程, 结果一定好。当学生学习发生困难时, 教师应积极启发诱导, 通过学生自己的努力, 独立探索克服困难的方法和途径。一部分初三年级学生, 他们能看懂的内容, 不喜欢别人再讲。为此, 教师应改进教学方法, 给他们提供独立活动、克服困难的机会, 鼓励学生独立解决一些力所能及的问题, 培养他们的坚韧性。
3.2 利用课余时间, 让学生阅读一些物理学史。
在课堂教学中适当的介绍古今中外物理学家的故事, 如牛顿、爱因斯坦、焦耳、杨振宁等, 使学生的意志品质从科学家们的顽强的意志和惊人的毅力中, 受到熏陶和感染。
3.3 决不能为应试而滥用意志力。
有些学生在离中考还有一个月的时间里, 经常“开夜车”强迫自己超负荷工作。这种情况只会欲速则不达, 反而使人身心疲惫, 上课无精打采, 效率很低。意志的磨炼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因此我们不能急于求成, 而应分阶段有步骤的进行。
4. 因材施教, 帮助学生克服片面的个性性格, 培养学生的自制力
初中学生年龄还比较小, 自我控制能力还比较差, 容易冲动, 而且极易产生消极情绪。其原因一是来自家庭、社会中的一些不良意志品质的影响, 二是学生未能充分认识自身片面的个性性格。有的学生对自己的弱点缺乏认识, 在学习中, 对困难估计不足, 认为自己一学就会, 题目一看就知道该怎么做, 结果是一做就错, 眼高手低。看书不认真、学习不踏实, 作业马虎等。有的学生对自我优势缺乏认识, 认为物理知识太深, 自己学不好, 表现在课堂上怕老师提问、怕板演, 怕独自做练习。物理学的教学中应注重因材施教, 针对不同的意志表现采取不同的措施。对自我感觉良好的学生, 不仅在解题、提问等方面有量的要求, 还应在质上提出较高要求, 使他们受到质的约束而不敢草率从事;对那些不自信的学生, 首先从题目上降低难度, 让他们有“跳一跳, 摸得着”的感觉。提问他们一些简单题目或答案显而易见的问题, 使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增强自信心, 然后再在质上逐步提高要求。同时严格要求学生遵守课内外规章制度, 在讲、练、实验、检查等环节中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使他们的自制力逐步发展。
5. 帮助学生排除心理障碍, 培养学生的果断性
果断性是良好意志品质的重要部分。好胜心是初中生极为宝贵的心理特点, 但是如果一味的追求成功, 回避失败, 这样在内心深处就会发生矛盾, 构成心理障碍, 久而久之就会产生优柔寡断的心理。如在回答问题或板演时, 惟恐出错而遭受同学的嘲笑, 降低自己在同学心理的地位, 故而产生想答而不敢答、想做而不敢做的心理。这样“前怕狼, 后怕虎”, 畏缩不前, 降低了学生的自信心, 失去了该具有的解决问题的果断性。这对学生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因此在教学中, 教师应该积极地启发、引导他们, 鼓励他们把甘苦、荣辱置之度外, 丢掉“怕”字, 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 使学生的果断性得到良性发展。
提高物理课堂效益 篇8
一、借助真实可感的情境,促发学生探究动力
初中物理所探究的内容都与学生的现实生活息 息相关,生活情境的有效创设能将教材中死板的知识逐步形象化、生动化。在物理教学中,情境的创设应 该从教材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认知需要出发,凸显教学内容的重难点,如果过分地牵强附会,就难以发挥情境应有的作用。因此,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注意:(1)教学情境的创设要有助于激活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和欲望;(2)努力引导学生在情境中亮出自己的观点,营造富有创造性的学习氛围。
例如在学习了摩 擦力之后,教师可以 结合生活 实际,创设这样的情境探究话题———自行车上的摩擦。在整个探究过程中,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自行上应该加大摩擦和减少摩擦的地方进行探讨,并分别提出了对应的方法。按理,探究至此,初中物理教学的任务已经完成。但正是由于生活情境的有效浸润与激发,学生对现实生活的认知需求,他们的探究并没有就此停止,他们还对摩擦力知识,对自行车的养护要点进行了探究。有的学生甚至还提出,自行车是通过后轮与地面的摩擦产生向前动力的,而前轮与地面的摩擦会增大阻力,阻碍前进,所以前轮车胎中大量设置花纹,就是一种错误的行为。
正是因为有了生活情境的创设,学生的探究动力才能如此持久,才能永无止境。如果仅仅是教师布置的一项任务,学生很难对探究主题进行有效超越。
二、借助高效的系列提问,落实学生自主学习
高效提问是物理教师引领学生由现象走向本质,学习科学原理的有效方法。在物理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一系列的问题,让学生在关注生活现象的过程中产生问题、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而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需要经过调查探究、整理材料、分析发现等过程。这就要 求教师不仅仅是提供问题,还要尽力提供问题的背景和解决问题的方向,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点拨下,自主设计、自主观察记录,并进行自主性数据分析,得出属于自己的认知结论。
例如,在教学《杆秤》时,教师不一定直接提问,而是让学生在实验中了解杆秤称量物体的过程与环节,形成感性认识。在这样的过程中,教师进行问题引 领:杆秤为什么能够称量重物?刻度的起点在哪里?为什么它的刻度都是均匀的,为什么会有两个提纽……学生正是带着这些问题进行探究思考,有的学生再次进行试验,从实践中把握杆秤的原理;有的学生则进行小组合作,交换各自的观点;有的则翻阅资料,查询与此相关的知识……
在这样的基础上,教师再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材料与工具,让学生依靠自己在自主探究过程中形成的认知尝试探究实验。实践证明,通过一系列的学习感 知,学生不仅深刻认识杠杆原理,也在身体力行中感受到学以致用的乐趣,可谓一箭双雕。
三、借助形象的信息手段,优化学生学习方式
虽然说初中生的思维特点已经逐步从直观形象 思维向理性抽象思 维过渡,但多媒体 信息技术 手段的运用,在初中物理教学中,仍有重要的作用。这对于 唤醒学生的认知兴趣,刺激学生的感官意识,激活学生的思维活力,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
当然,多媒体技术的使用并不是全 新的教学 手段,其在运用过程中务必要避免花哨的形式主义,而要注重其实效,千万不能为了使用多媒体而使用多媒体,只有将传统教学手段和现代教学手段相结合,才能在优势互补中促进整个课堂教学方式的优化。
例如,在教学《摩擦起电》时,很多学生都深有体会,他们纷纷介绍自己亲身感受到的“摩擦起电”现象,有的学生还迅速拿出刀片,快速摩擦后,刀片顺利地粘起了微小的纸屑。学生自己动手实践,看到了“摩擦起电”的现象。这些学生自主实践发现的现象,对提升学生的认知兴趣,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但这些内容仅仅局限在“摩擦起电”现象的表层,因此,在教学这一内容时,教师还可以借助多媒体动画演示,将其中蕴含的深刻的科学道理揭示出来,让学生轻松突破难点。
总而言之,在新课程理念下,初中物理 课堂教学 就必须从教材实际出发,从学生实际出发,灵活选用各种适宜的教学策略,才能更好 地迎合学 生的实际 认知需求,从而提升初中物理教学效果。
摘要: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要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手段,让学生在常学常新中保持物理学习的激情,最终提升物理学习的效益。如借助真实可感的情境,促发学生探究动力;借助高效的系列提问,落实学生自主学习;借助形象的信息手段,优化学生学习方式,本文结合教学实践作些分析探讨。
浅谈如何提高课堂效益 篇9
一、从头开始, 学会审题
一篇文章最先接触的就是题目, 往往题目中就包含了我们想要的信息, 从题目我们就可以联想到文章写了什么内容, 体裁等。如从题目《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就可以初步判断文章是一篇介绍花儿颜色的事理说明文;而《多一些宽容》则是一篇讲述人要有宽容人格修养的议论文, 甚至可以大胆猜想文章的内容应包括为什么要宽容, 怎样做到宽容, 宽容的意义等。这样通过学会审题, 不但有助于对课本知识的理解, 提高课堂效率, 也是解决课外阅读的有效途径。
二、让阅读成为理解课文的手段
俗话说:“书读百遍, 其意自现”“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 可见古人对读书的重视, 培养“听说读写”能力也是新课标的基本要求, 但我们不能够在课堂上“读百遍, 破万卷”, 这就要求老师作为引导者对阅读提出要求。首先可以针对不同课文采用教师读或学生读的方式, 教师可以凭借自身良好的语言修养, 声情并茂的朗读使教学艺术锦上添花, 从而使学生受到感染, 引起共鸣, 与作者形成心灵的沟通, 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同时, 对于学生的朗读教师在要求准确的朗读, 饱含感情朗读的前提下, 应针对课文在朗读前提出明确的目的和要求, 通过问题的设置, 让学生带着问题朗读, 这样可以更好的提高课堂阅读的效率。如在教《“诺曼底”号遇难记》时, 要求学生在朗读时思考:“诺曼底”号是在什么情况下出发的;海难发生的原因是什么;发生海难时船上出现了什么样的紧急情况, 船长是如何应对的;海难的结局怎样。而这几个问题实际上就是小说的开端, 发展, 高潮和结局。在朗读时弄清这几个问题, 也就把握了故事的内容, 提高了课内阅读的效率。
三、避免合作成为形式
新课改提倡“自主, 合作, 探究”的学习方式, 目的是让学生在合作中探究问题的答案, 这也逐渐成为了素质教育的必备课堂模式。我们不能否认这对学生合作探究能力的培养, 但也存在为数不少为了讨论而讨论的情形。他们的目的只是为了展现生动的课堂模式, 完全不顾讨论问题的难易程度, 是否有讨论的必要。对于过于简单学生单独能解决的问题如果非要学生合作探究, 肯定会使同学失去讨论的兴趣, 以致课堂秩序混乱。所以, 对要求学生合作探究的问题教师应结合学生的知识水平, 提出有讨论价值的问题, 才能真正把合作探究落到实处。
四、细化目标, 培养能力
解读文本是课堂教学的重点, 一般在我们平时的教学中占用的时间也比较多, 在新课标中, 我们要善于分解目标, 一节课有针对性的训练一个重点。如对于故事性较强的文章可以训练学生复述故事, 归纳主要内容的能力。对于语言优美的课文, 我们可以训练学生的朗读, 积累优美的语言, 并且可以从修辞等角度去深入探讨, 例如《紫藤萝瀑布》中运用了比喻, 拟人, 对比等多种修辞, 可以要求学生重点围绕修辞来举例谈谈运用修辞的表达作用。如拟人句“花朵儿一串挨着一串, 一朵接着一朵, 彼此推着挤着, 好不活泼热闹”, 表现了花儿旺盛的生命力, 并由物及人, 隐含着健康向上的积极情怀。通过修辞的理解既品味了优美的语言, 又初步感知了课文的主题, 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除了内容, 语言外, 文章的结构编排也值得探究, 如《学问和智慧》在讲“学问是不能离开智慧的;没有智慧的学问, 便是死的学问”时, 作者先从反面论证, 再从正面论证, 这一点是我们能感受到的, 但谈反面论证作者用了概述性的语言, 而正面论述作者举了孟德尔, 达尔文等人的例子来说明, 深化了“学问是不能离开智慧”的观点, 这种结构上的详略安排是值得学生探究的, 老师可以作为重点探讨;再如《人的高贵在于灵魂》中列举古代贤哲阿基米得, 第欧根尼的例子时, 我们也可对文章简洁的叙述和简洁的议论进行探究, 看看议论文是如何合理的安排表达方式的, 这样对学生平时议论文的写作能力也进行了指导。
精炼数学语言 提高课堂效益 篇10
精学语言是学好数学知识的必备条件, 是教师激发学生情趣、帮助学生理解炼能力的重要数学概念、手段, 提高计数学语言的表达方算能力和培养思维数1式和质.数学教学语言的准确量直接影响教学效果。性、精练学也性。。”这要求韩愈说:教师对“师者, 法传道则、定律、授业解算惑语确法、、精练, 因果关不应使学生产生疑惑和误系等方面的语言叙述要准言●内解。涵和外延, 要阐明数教师必学概念、须对概性质、念的实质法则的
肖
玉和术语的含义有透彻的了解。比如
提“数”与“数字”、“除以”与“除”、“时间”与”时刻”等概念, 如果混凤高“为这一个谈正, 方就体违的背面了积同”一时律;就忽又略如了讲课教“学轴对称图形某一面的面积”时这, “我们每个一前提条件;人也在堂脱口而出, “是轴对称图形”自相矛盾之类的”语的故事又重言很自然就效演说;:“同这样, 两有的教师指导学条平行线画得不生平画行图”时, 益矛“这盾个律直;而角没“所画成有90的度分”数等都就由违分背数了
线、分母、分子组成”、“任何物体
最多只能看到三个面”之类的语言错误就在于以偏概全, 缺少准确性;“大约”、“差不多”、“多 (少) 得多”、“多 (少) 一些”等这些表示可能性的词语也不可小视它们的作用。同时, 教师必须用科学的术语来授课, 不能用生编硬造的土话和方言来表达。比如, 不能把“平移”讲成“平行移动”, 不能把“三千六百 (3600) ”说成”三六零零”。数学语言简洁而精炼, 不仅可以节省时间、提高课堂效率, 而且可以突出重点、避免重复, 还可以在学生头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做到说话通俗易懂、深入浅出, 言简意赅。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做到语句不冗长, 简洁概括, 教师要吐字清晰, 读句分明, 并坚持用普通话教学。要根据不同学生的年龄特点, 使用他们最容易接受和理解的话语。数学教师的教学语言应准确、精练。
2. 数学教学语言要生动形象, 通俗易懂。教师的一
言一行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 教学语言要通俗明白, 使学生听得有滋有味, 喜闻乐见, 教师应该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 使深奥的知识明朗化, 一般地说, 对人的感官富有刺激性的语言, 最能引起学生的兴趣, 把学生带入数学的意境。记得特级教师吴正宪老师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 曾举过这样一个例子:猴王分西瓜, 他问一个小猴子, “把西瓜平均分成4份, 给你2份行吗?”小猴子嫌少, 猴王想了想又说:“把西瓜平均分成8份, 给你4份行吗?”小猴子高兴地笑了, 猴王也笑了, 小朋友们也笑了。吴老师这时候问:“那谁是聪明的一笑呢?”从而引发学生积极地思考。吴老师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数学知识巧妙地融入到了故事中, 使学生能够较好地理解分数的基本性质。所以, 教师要想使这些学生喜欢数学、理解数学, 教师的教学语言首先就要形象生动, 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 使深奥的知识明朗化, 使复杂的问题简洁化。
3. 数学教学语言要启发性强。
孔子说过:“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在教学过程中, 要变学生的被动接收信息为主动地获取知识, 这就要求教师要启发学生通过看、想、做等认识活动来掌握。如, 教“圆的周长”一节时, 老师拿出一个呼拉圈, 问学生:“你能计算出它的周长吗?”学生回答能量出它的周长 (因学生没学计算圆周长的方法) 。“用什么量?怎样量?” (用皮尺绕一周) 还能用什么量? (先用绳子绕一周, 然后再用皮尺量绳子长度) 还可以用什么方法量呢? (在地上滚圈, 然后量地上滚动一圈的长度) 教师充分肯定学生的做法, 想法很好, 想像很丰富, 然后接着问, 如果给你们一个非常大的圆, 还容易量周长吗?有没有简单方法来计算圆的周长呢?通过老师做实验得出:圆的周长和它的直径密切相关, 圆的周长总是它直径的3倍多一些, 在3.1415926~3.1415927之间, 这个数是个固定的数, 叫圆周率。现在同学们说说看, 只要知道什么, 就能求出圆的周长?上例中, 教师用了一系列启发性提问, 不断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使学生自主掌握知识。
4. 在教师的潜移默化中形成数学语言。教师的数学
语言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数学语言。所以教师的语言力求用词准确、简明扼要、条理清楚、前后连贯、逻辑性强。这就要求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语言素养, 通过教师语言的示范作用, 对学生的初步逻辑思维能力的形成施以良好的影响。如在教学《现代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的乘法运算定律的简便运算时:44×25=?我教给学生的一种算理:44×25=11× (4×25) 是根据三年级学过的把一个数分解为两个数的乘积, 再运用乘法结合律。我讲述后, 又请几名学生复述这种算理并且出了几题类似的题目让学生自己说。接着再问, 还有其它的解题方法吗?既让学生巩固这种算理, 又再次给学生提供语言训练的机会。
依托文本,提高课堂效益 篇11
作为一名从人道主义角度出发,对现实教育问题不断反思,努力追求教育实效的探索者,郑杰校长给我们提出了很多好的建议,其中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从四十分钟里榨出油来》。低效率的课堂总是枯燥无味的,浪费时间,而高效益的课堂总是受到大家的喜欢,学生喜欢高效益的课堂,家长欢迎高效益的课堂,教师因课堂的高效益而愉悦。因此,如何提高课堂效率,是我们探索的一个重要课题,笔者就这个话题谈谈自己的认识。
一、深入钻研文本
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要想利用课堂上短短四十分钟让学生收获颇丰,课前,教师得付出很大努力。新课程提倡开发与利用教学资源,其实最重要的教学资源是语文教科书。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根本途径在于教师必须先钻研、理解文本,在文本中走几个来回,明确教学目标,确定教学重点,挖掘训练要素,并选取符合教材与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法,如果教师自身对文本没有吃透,不了解编写意图,教学目标不明,教学重点不详,甚至南辕北辙,便很难做到以文本为凭借,帮助学生提供语文素养,上课时对教材内容都不甚了解。这样的课堂教学自然是不可能高效的。因为语文学科的本质特征表明: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均具体体现落实在语言文字上,语文一旦离开语言文字,“工具”就无法成为工具,“工具”就无所依附,只能是虚无缥缈的空中楼阁。
二、巧抓文本切入点,追求教学省时高效
新教材语文课本中的文章以其充满灵性的文字精巧构思,抒发扣人心弦的内心情感,刻画丰满立体的人物形象,描绘姿态万千的自然景观……如何引领学生深入文本内核,领悟文本之精妙?我认为:必须寻求一个精准的、合适的文本切入点,提纲契领地带动对全文各个部分的阅读感悟。如同开启文本的一扇窗户,可以深入文本的心灵,品悟文本展示的多姿多彩的世界,从而实现课堂教学的简洁明快、省时高效。著名特级教师钱梦龙说:“努力在每篇课文中找到合适的问题,一个情节或一个句子,甚至是一个词……作为分析的口子,由此可带动全篇,能正确引导学生学习课文、研究课文、欣赏课文。
(一)紧扣文本题眼,开启心灵之窗。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是作者反复推敲斟酌而拟定的,寄寓着作者的情感和构思等丰富信息,语文教材中有不少课文标题精彩纷呈,或意蕴深厚,或点睛之笔,或新颖独到,透过这双眼睛,认真审视、分析、探究,便能直达作者心里,更好地理解文本主题、作者的创作意图和艺术匠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围绕题目寻求切入点,提炼出最有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层层深入地思考分析,从整体上把握理解课文内容,领略文章的精美之处。
如有位老师执教《画家与牧童》,教学中教师出示题目时将画家写大一些,将牧童写小一些,让学生猜测为什么这么写?大画家和小牧童之间会发生什么事?从而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而后抓住“大”感受画家戴嵩画技的高超和为人的谦虚宽容。而后问学生:“画家本事这么大,这么谦虚,可不可以再写大些,牧童再写小一点,行不行?”学生说不行,因为牧童很了不起,表现在哪里呢?再次读文感受牧童的人格魅力,这样抓住题目书写的不同作为研读的支点,学生不仅了解故事的大概,更从“大”与“小”感受人物的了不起。
(二)提携重点词句,激发情感脉搏。
从文章的关键词句入手,往往会收到纲举目张的效果,教材中有不少作品,或开门见山,或承上启下,或总结归纳,或融重难点于一体,总能用一两个简洁有力的词句带动全文,点明主旨,凝聚情感,以此为切入点,就获取了解读文本的金钥匙,走进文本的内核,仅需举手之劳。
如《窃读记》中:“我很快乐,也很惧怕——这种窃读的滋味。”教学设计可紧紧扣住“很快乐”、“也很惧怕”实施切入突破。首先提出“读书快乐何在?读书为何快乐?”,让学生通过读书找出“我”快乐的表现,再让学生交流评议作者对读书的感受,体会作者爱读书、享受读书带来的快乐之情。其次,用相同方法引导学生理解“为何惧?惧怕什么?”最后引导学生拓展阅读原著,弄清楚作者“因贫困而无法随意读书,却难舍读书之乐,唯有窃读之苦”的感情,结合文本理解“窃”之本意无非就是爱读书,只看书不买书而已。这样教学紧扣重点,方法简便,就凭学生“读评议”,在平时的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自读自悟的能力,实现简单教学却收之高效的目的。
(三)巧抓文本矛盾,破译信息密码。
矛盾能揭示事物的本质,教材中不少课文借助矛盾的对立统一表达思想感情,突出人物和事物特点。文本本身的“矛盾”处往往是教学中的重点、难点,貌似矛盾,实则统一。抓住文本“矛盾”处为切入点,如何寻求到破译文本信息的密码,走进文本就是水到渠成的事。
如教学《自然之道》第二课时,引导学生认真默读课文第四自然的(第一次救龟),鼓励学生针对本段前后“矛盾”处大胆质疑,而后引导学生提炼出重点问题,向导既然知道自然之道,可他为什么还要极不情愿地救龟?围绕这一问题,学生回归文本进行研究,明白是因为同伴们一片“不能见死不救”的呼喊,在这呼喊声中,向导的理智被情感击垮,于是极不情愿地做出了救龟的决定。
学生在模拟现场同伴的呼喊声中,走进向导的内心,真正理解向导的“极不情愿”。抓出文本的“矛盾”处为切入点,引领学生展开有效研究,学生很容易领悟到:有时,无知是一种罪过,意志不坚定也是一种罪过,自作聪明更是一种天大的罪过。明白了“人类永远是大自然的孩子,我们只有先认识自然规律,才能更好地遵循它”这一深刻道理。
(四)依托文本空白,感悟无穷诗意。
许多课文作者为了达到某种表达效果,某些情节不做详细叙述,但文章“词尽而意无穷”,这就为我们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为了让学生深刻地理解课文内容,教师应敏锐地捕捉文本关键的空白点,以此切入填补课文的艺术空白,有助于引领学生走进文本,走进作者的心灵,达到与文章、作者的情感共鸣。
如我在教学《乡村四月》这首古诗时,在学生理解诗意后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除了采桑养蚕、插秧种田,四月乡村的人们还会忙些什么?引导学生对“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又”进行大胆想象补白,学生略一思考,便脱口而出: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养鸡又养鸭;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种瓜又种豆;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放牛又放羊……精彩纷呈的答案层出不穷。这样,在对文本的想象补白中,学生轻而易举地理解了乡村四月不仅景美,人更勤;感受到人们忙中有乐的情怀;领悟到诗歌锤炼语言的精妙。
好的切入并没有固定的模式,针对不同内容、不同对象,可以灵活地选择不同的切入点,因为切入的目的是寻求一种更佳的课堂效益。“拈一叶而不知天下秋,拈出一朵梅花,带给学生的却是整个春天”,寻找一个最佳切入点有效激活语文课堂教学,前提是教师应深入钻研文本,从整体上把握教材,了解学生,才能撷取教材的本质信息,重组一条帮助学生认识教材的“最短路程”,提炼出一条简洁明晰的主线,引领学生在课堂中遨游而不迷失方向。
三、使用艺术化语言,激活课堂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的语言素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语文教师在课堂上恰当运用艺术化语言可以引导学生打开智慧的大门。一堂平平淡淡的课加入了幽默风趣的语言好比煲汤时加入了佐料,味道更鲜美,幽默风趣的语言使学生发笑,在发笑时,不仅领悟文本的内涵,而且活跃课堂气氛,消除紧张和疲劳。
艺术化语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小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他们在还没接触课文时,对课文内容充满了好奇。初读完课文后,好奇心得到了满足,往往不会主动深入阅读课文。如果在这个时候运用艺术化语言“逗逗”学生,会激起他们再次阅读的兴趣。如《景阳冈》一课,课文内容较长,学生初读后了解了武松打虎的过程,感受到“武松好厉害哦”。要让学生深入体会武松的智勇双全,必须引导学生深入阅读打虎片段。有位名师这样设计问题:“有人说武松打的那只虎患了骨质疏松症,以至于武松赤手空拳打死它。”学生听了哈哈大笑,笑后立即加以反驳。老师说:“请找出老虎很凶猛的语句证明它并没有患骨质疏松症。”学生找出老虎一扑、一掀、一剪等词。教师再次提问:“哪个男生读一读?”学生兴致极高,假如教师的问题改为“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老虎的威猛?”也可以达到实现教学目标的要求,但效果显然不如前者。又如《人物描写一组》中,王熙凤讨好贾母的语言,在引导学生朗读时,有位老师这样设计问题:王熙凤是个高明的心理学家,她对待贾母可谓是“快乐着你的快乐,悲伤着你的悲伤”。老师以哼小曲的形式道出流行歌曲。学生立即被逗乐了,进而模仿着悲伤与快乐的语调朗读对话片段,再如《金钱的魔力》指导朗读老板巴结“我”和训斥托德的话。教师说:“不是我要找钱,是钱要找我,看,百万英镑就在眼前,我怎能不把这富翁夸个天花乱坠?怎能不把托德骂个狗血淋头?”在此调动下,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的对话,兴趣盎然。
四、巧用电教媒体,创设高效课堂
在教学中引进多媒体教学手段,便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加深印象,多媒体教学能把语言文学描绘的情境形象地、逼真地表现出来,用绚丽的色彩、生动形象的动感画面把学生带进愉悦轻松的学习环境中,诱发学生学习兴趣,把学生的注意力紧紧吸引到课文内容中,学生仿佛置身其中,其景、其物、其人仿佛触手可及,引发学生极大的兴趣,学习便成了轻松愉快、主动求索的过程,利用多媒体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全方位感知更多信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如教学《海底世界》一课时,学生对海底世界的美丽物产不太熟悉,无法理清海底的美丽与物产丰富之间的联系,课本上虽有对这地方美丽的描述,但缺乏具体的形象,学生在头脑中不能形成表象,不可能充分感知海底世界的美丽和物产丰富,学习兴趣不高。古代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学生自己探究合作学习的先导,只要是他们感兴趣的就会积极主动,愉快地探究掌握知识。
通过浏览“动物世界”网站,屏幕上出现生动图像,音响里发出优美的音乐,逼真的动画吸引了学生,使学生身临其境,设身处地地在生动活泼的环境中了解动物的生活习性、活动方法,领略到海底是个怎样的世界,感受自然的神奇与伟大,让学生在美的享受中产生了解自然、探索自然的兴趣,然后回归课文进行相关学段研读,学生在极度兴奋的状态中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学生对探究有兴趣,就会产生积极情感与主动性。教师再运用学法迁移,举一反三,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学习,围绕海叁、梭子鱼、贝壳的活动特点展开讨论,在学生练习时教师适时监控,有针对性地辅导,引导学生研读相关内容。
如果说语文课堂教学是一朵绽放的花蕾的话,那么多媒体教学就是一片锦上添花的绿叶,二者相得益彰,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创设教学情境提高课堂效益 篇12
一、情景创设的重要意义
(一) 强化感知, 发展思维
情境教学具有生动具体的形象性, 它能强烈地刺激学生的感官, 促使学生在大脑中形成鲜明而深刻的学习表象, 表象来源于直观感知, 它既是形象思维的“细胞”, 又是从感知过渡到抽象思维的“桥梁”.可以讲, 没有丰富、鲜明而深刻的学习表象, 就不可能有效地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 而抽象思维也会遇到很大的困难.
(二) 激发兴趣, 促进学习
生动形象、和谐愉快的教学情境, 适应学生爱动、好玩、喜戏的心理需求, 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而促使学生萌发爱学、乐学的激情.“兴趣是最好的教师”, “是学习中主动性和创造力的源泉”, 它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精神, 进而促进学习的发展和提高, 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 突破重点, 加强理解
数学教学情境是数学现象、数学问题与特定情境的有机统一.数学知识是抽象的, 较难理解时, 但是它一经与具体情境相结合, 便会化隐为显、化难为易.教学的重点、难点便会易于突破, 易于为学生所理解与掌握, 这是被大量的教学实践所反复证明的.
二、情境创设的主要方法
(一) 创设认知冲突的情境
即在已学知识的延伸处, 学生思维的转折处创设矛盾冲突的问题情境, 以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并启示学生思维活动的方向, 引导学生向新的知识领域进军.例如“小括号”这部分材料, 在一般人看来是枯燥乏味的, 但如果教师能精心设计矛盾冲突的情境, 同样能使这节课上得生动活泼、兴趣盎然.
课一开始, 教师可先问:“加减乘除混合运算的法则是什么?”学生会说:“先乘除, 后加减.”接着让学生解一道题:一个工人师傅上午工作3小时, 下午工作4小时, 每小时做12个零件, 问:一天做多少个零件? (要求列综合算式)
因为没有学小括号, 学生一般都会这样列式、计算:12×3+4=12×7=84 (个) .教师可追问:“刚才, 同学们说要先乘除, 后加减的, 怎么违背了这个法则?”学生会说:“按法则应该先算乘, 后算加, 可这样就变成了36个零件加4个小时, 不好算!”此时, 教师揭示矛盾冲突:“运算法则要我们先算乘除, 后加减, 可题目又要先算加, 后算乘, 这怎么办呀?”.
在学生面对矛盾苦思无策时, 教师再引出新课:“同学们, 老师今天为大家请来了一位小客人, 他能帮助我们解决这一难题.”接着引导学生认识了小括号, 讲解小括号的作用与算理.此时水到渠成, 定能收到极佳的教学效果.当然创设矛盾冲突的情境, 不仅用于新知导入的阶段, 而且要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 使学生有“一波未平, 一波又起”之感, 因而全程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
(二) 创设探索发现的情境
即在教学过程中, 提出令学生“疑惑不解”的数学现象, 引导学生探索研究, 使学生在探索研究活动中培养探索发现能力, 发展创新思维, 并且加深对新知的理解.
例如:“分数的基本性质”的教学, 教师引导学生用三个同样大小的圆形纸片进行对折, 分别平均分成4, 8, 16份, 再分别剪下14, 82, 416, 由剪下部分纸片面积大小一样, 导出:41=82=416, 再从各圆剩下部分的面积大小一样, 导出43=86=1612, 在此基础上, 引导学生探索:上面两组分数, 分子、分母都不同, 即起了变化, 而分数的大小不变, 这里, 分子分母有什么变化规律呢?从情境的创设到“基本性质”的发现, 整个过程学生定向学习, 积极探索, 情绪热烈, 效果良好.
(三) 创设童话故事的情境
主要是把数学知识编入童话故事之中, 使学生的数学学习在听童话故事或编、演童话故事的活动中进行.这种情境的创设, 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情感, 又能加深学生对新知的理解, 并有效地发展学生的思维.
例如:教学“分数大小比较”时, 可利用小动物分西瓜的童话故事, 引出课题:小猴、小熊、小鹿、小山羊四个小朋友常在一起玩, 有一天, 天气十分炎热, 小熊叫小猴去找西瓜来解渴, 不久, 小猴汗流浃背地抱着一个大西瓜回来.小熊说:“为了公平一些, 每人吃14吧.”小猴一听瞪大眼睛, 满脸不高兴地说:“西瓜是我找来的, 应多分一点给我, 我要吃16, 最少也要15.”小熊听了直笑, 马上切了给小猴, 大家高高兴兴地吃西瓜了, 可贪吃的小猴却在一旁打着自己的脑袋说:“傻瓜.”这是为什么呢?一段生动的故事, 激起了学生解疑的兴趣, 从而使学生产生了学习新知的强烈愿望.
(四) 创设学习争辩的情境
主要是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 在知识的疑难处和见解容易不一致的地方提出问题, 引发争论, 让思维的火花猛烈撞击, 使学生在争辩中获得发展与提高.
(五) 创设成功激励的情境
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创设这样的问题情境:问题的容量大, 有弹性, 能使各种程度的学生都有参与答问的可能, 或者针对各类学生的实际水平发问, 让问题落在各类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域”, 创造条件使各类学生都能获得学习上的成功, 并品尝到获得成功的愉悦, 从而激起夺取新的成功的欲念.
以上所谈只是几个主要的方面.其他如创设游戏活动的情境和合作竞赛的情境都不容忽视.值得一提的是在所有情境创设的过程中, 应该尽量考虑多媒体的优势, 尽力加以正确使用.
三、情境创设的教学策略
为了发挥情境创设的应有作用, 在创设情境时应注意采取以下教学策略:
(一) 典型化的策略
即在情境创设时, 既要重视所选材料确能指向或提示数学知识的本质, 具有代表意义, 又要生动、形象而有趣, 富有艺术性;
(二) 知情合一的策略
即在情境教学过程中, 既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 促进学生认知的发展, 又要能创造和谐、宽松的气氛, 激发学生的积极情感, 为教学目标服务;
(三) 两种思维有机结合的策略
【提高物理课堂效益】推荐阅读:
提高历史课堂效益06-22
提高课堂效益的探索08-22
如何提高物理成绩09-13
提高学生学习物理兴趣07-19
提高物理教学效果05-11
学生如何提高物理成绩05-15
提高物理学困生09-11
提高物理复习效率技巧06-19
高三物理成绩如何提高11-23
如何快速提高物理成绩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