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玉米种植效益(共10篇)
提高玉米种植效益 篇1
东北地区是我国重点商品粮生产基地之一, 其中最为著名的中国东北玉米带, 是国家出口玉米的生产基地, 但由于处于高纬度地区, 无霜期短, 温度年际变化率大, 采用传统的直播方式, 在玉米苗期经常会遭受早春的低温冻害[1], 加之近年来春季干旱日益严重, 土壤墒情差, 在缺少灌溉条件的地区, 种子出苗率和幼苗成活率都很低, 严重制约玉米的产量和发展, 也影响到了农民的效益。地膜覆盖和育苗移栽是寒地玉米主要增产技术。通过对寒地玉米增产技术的研究, 对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增加农民收入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该试验以大田直播为对照, 研究覆膜、育苗移栽、覆膜育苗移栽处理不同垄距 (130.0 cm大垄双行、97.5 cm大垄双行65.0 cm小垄单行) 对玉米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并进行效益分析, 旨在为寒地玉米种植推广提供技术支持。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覆膜、育苗移栽、覆膜+育苗移栽处理的供试玉米品种为第一积温带主栽品种先玉335, 活动积温2 700℃。直播对照品种为第三积温带主栽品种德美亚1号, 当地积温2 300~2 500℃。品种由黑龙江省种子管理局提供。
1.2 试验设计
试验于2010年在讷河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试验地进行, 前茬为大豆, 肥力中等, 地势平坦, 排灌方便。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设计, 4月25日苗床育苗播种, 人工点播, 纸筒育苗, 5月20日玉米三叶期进行坐水移栽。试验设A、B、C、D、E、F、G、H共8个处理 (见表1) 。小区行长6 m, 每处理3次重复。
2 结果与分析
2.1 生育时期调查
对各个处理的生育期调查比较得出, B、C、E、F、G处理生育期相差1~2 d, 即育苗移栽和覆膜+育苗移栽处理生育期相近, 比覆膜处理A、D在拔节期提前7~10 d, 抽雄期、吐丝期相差2~3 d;比对照小垄常规直播处理H在拔节期提前13~15 d, 抽雄期、吐丝期相差1~2 d。各处理的成熟日期相近, 覆膜处理比常规直播延长3 d。全生育期比较, 覆膜处理比常规直播生育期增加19 d, 育苗移栽处理和覆膜育苗移栽处理相差1 d, 比常规直播生育期增加24~25 d (见表2) 。
2.2 农艺性状分析
对8个处理进行农艺性状比较可知, 除对照H处理外, 其它7个处理在同一品种不同栽培模式下, 穗粒数上, D处理与其它各处理间呈显著性差异, 百粒重上, D处理、B处理与其它各处理间呈显著性差异。各处理间在株高、穗位高、穗粗、穗长、出籽率和含水量上差异不显著。
2.3 产量结果分析
由表4可知, A、B、C、D、E、F、G处理均比对照H处理增产, 分别增产21.3%、51.5%、24.6%、34.3%、65.0%、38.0%和30.3%, 增产幅度在20%以上, 其中以E、B处理增产幅度最大, 达到50%以上。说明各处理均能使玉米产量获得显著提高。
130.0 cm大垄双行通透栽培模式的A、B、C处理产量对比中, 处理B>处理C>处理A, 处理B分别比处理C和处理A增产21.5%、24.9%;97.5 cm大垄双行栽培模式的D、E、F处理产量对比中, 处理E>处理F>处理D, 处理E分别比处理F和处理D增产19.5%、22.8%。说明130.0 cm和97.5 cm大垄模式下, 玉米各处理产量中, 育苗移栽处理>覆膜育苗移栽处理>覆膜处理。
覆膜模式产量对比中, 处理D>处理A, 增产10.7%;育苗移栽模式产量对比中, 处理E>处理B, 增产8.9%;覆膜育苗移栽模式产量对比中, 处理F>处理C, 增产10.8%。在相同处理下, 97.5 cm大垄双行模式增产效果要高于130.0 cm大垄双行通透模式, 增产8.9%以上。
130.0 cm大垄双行通透栽培模式的A、B、C处理分别与97.5 cm大垄双行栽培模式的D、E、F处理相比较, D处理比A处理增产10.7%, E处理比B处理增产8.9%, F处理比C处理增产10.8%。
方差分析和F测验结果, 处理间F=160.63>F0.01=4.28, 表明处理间差异达到1%显著性。各处理多重比较采用LSR法, 以相互比较试验处理间的显著性差异。结果表明:处理H与处理A、B、C、D、E、F、G在1%水平上的存在显著性差异;处理G与处理A、B、E、F在1%水平上的存在显著性差异;处理B与处理A、C在1%水平上的存在显著性差异;处理E与处理D、F在1%水平上的存在显著性差异。
2.4 效益分析
寒地玉米覆膜和育苗移栽技术, 受春寒、春旱影响较小, 农业生产投入和产出基本稳定, 变化不大。农业生产投入包括种子、化肥、农药、田间作业所需要的人工费、机械作业费等。产出主要包括粮食产量的价值。现在, 因国家免收农业税, 因此农业生产投入中没有包括此项。由于农业生产投入受年际限制, 影响较大, 所以农业生产投入计算按多年平均水平计算 (见表5) 。通过产量对比可知, 垄距97.5 cm处理产量最高, 但与当前农机具不配套, 需要进行机械改装, 额外增加投入成本。而各地改装费用不同, 投入成本不同, 因此该试验只用垄距130.0 cm进行了具体效益分析。
在垄距130.0 cm覆膜处理、育苗移栽处理、覆膜育苗移栽处理和常规垄距65 cm直播对照模式经济效益对比中, 总收入最高的模式为育苗栽培模式20 451.2元·hm-2, 比常规种植模式 (CK) 13 501.6元·hm-2, 增收51%, 覆膜栽培模式与覆膜育苗移栽栽培模式为16 378.6元·hm-2, 16 828元·hm-2, 比常规种植增收21.3%、24.6%。
元·hm-2
注:玉米市场价格按1.4元·kg-1计算。
总支出最高为覆膜+育苗移栽模式, 为5 790元·hm-2, 覆膜栽培模式与育苗移栽栽培模式为5 415元·hm-2、4 890元·hm-2, 常规种植为3 840元·hm-2。
育苗移栽模式纯收入为15 561.2元·hm-2, 比常规种植模式 (CK) 的9 661.6元·hm-2, 增收5 899.6, 增长51%。覆膜栽培模式与覆膜+育苗移栽栽培模式为11 113.6、11 038元·hm-2, 比常规种植增收1 452.0元·hm-2和1 376.4元·hm-2, 增长15.0%和14.2% (见表6) 。
注:玉米市场价格按1.4元·kg-1计算。
3 结论与讨论
通过对覆膜、育苗移栽、覆膜育苗移栽处理的不同垄距进行生育期对比研究发现, 各处理都能延长玉米的生育期20 d左右, 增加有效积温200℃以上, 可以在黑龙江省第三积温带种植第一积温带或者吉林早熟品种, 实现安全跨区种植, 达到高产和稳产。
相同垄距不同模式产量对比中, 育苗移栽处理>覆膜育苗移栽处理>覆膜处理>直播对照, 说明在该试验条件下, 育苗移栽处理、覆膜育苗移栽处理、覆膜处理都能使玉米产量获得显著提高, 增产幅度在20%以上。覆膜处理能使玉米产量获得提高, 但没有育苗移栽处理提高玉米产量幅度大, 而且对育苗移栽还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这可能与覆膜处理无法中耕追肥和涵蓄自然降水有关, 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同模式不同垄距产量对比中, 垄距97.5 cm处理>垄距130.0 cm处理。说明在该试验条件下, 垄距97.5 cm处理增产效果大于垄距130.0 cm处理。玉米大垄97.5 cm垄距是黑龙江省西部地区新推广的一种种植方式, 是在原65.0 cm小垄的基础上, 不浪费现有耕地面积, 由3垄65.0 cm小垄破成2垄97.5 cm大垄, 由原来的3行变成4行, 增加种植密度, 减少行距, 增大株距, 使玉米植株之间间距增大, 有利于自然资源的有效利用, 但需要改装现有农机具与之配套, 生产成本增加[2], 适用于大面积推广种植和农业机械化程度高的地区。
在不考虑机械改装成本前提下, 各处里中垄距130.0 cm的育苗移栽处理、覆膜育苗移栽处理、覆膜处理、直播垄距65.0 cm对照的经济效益对比中, 垄距130.0 cm的育苗移栽处理纯收入最高、效益最好, 比常规直播种植增收60%以上, 建议大面积推广应用。
采用玉米育苗移栽技术, 可使玉米的播种期提前, 增加有效积温200℃以上, 提早成熟约10 d, 能避开秋季低温和早霜的侵害[3]。另一方面, 玉米育苗移栽在大田播种20 d后进行坐水移栽, 保证苗齐、苗壮, 可躲过霜冻、风、旱、病、虫等自然灾害有利于获得高产稳产。此外, 采用玉米育苗移栽, 还可将玉米生产向北推移, 扩大玉米种植面积[4], 适用于黑龙江省高寒春旱地区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王春乙, 郭建平.农作物低温冷害综合防御技术研究[M].北京:气象出版社, 1999.
[2]陈喜昌, 李波, 张宇等.种植方式对旱地玉米的增产效果研究初探[J].黑龙江农业科学, 2009 (5) :27-28.
[3]杨为芳, 何礼健.玉米地膜覆盖育苗移栽技术[J].广西农业科学, 1998 (1) :13-14.
[4]封俊, 曾爱军, 顾世康, 等.我国玉米育苗移栽技术的现状与发展前景[J].农机与食品机械, 1997 (6) :4-5.
提高玉米种植效益 篇2
浅谈景电灌区调整种植结构提高单方水经济效益的必要性
景电灌区是全国装机容量最多、扬程最高、流程最长的`高扬程灌区,它的建成对解决甘肃景泰、古浪两县近50万人生活乃至缓解黑河供水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经30多年的运行,工程直接产生的农业生产效益和经济效益巨大.但从高扬程建设运行成本看,并没有充分利用,单从该灌区调整种植结构,提高单方水经济效益方面讲,仍然有巨大的潜力可控.通过对该灌区综合效益评价、经济效益分析,提出调整种植结构的必要性和一些措施,供参考.
作 者:于兴华 作者单位:甘肃省景泰川电力提灌工程管理局,甘肃,景泰,730400刊 名:甘肃科技英文刊名:GANSU SCIENCE AND TECHNOLOGY年,卷(期):25(21)分类号:S274.4关键词:景电灌区 种植结构 综合效益评价
提高玉米种植效益 篇3
关键词:油菜机械收获;农艺要求;因应措施
中图分类号:S225.99文献标识码:ADOI编号:10.14025/j.cnki.jlny.2015.10.018
面对目前机械收获的发展无法满足农户要求这个问题,我国在油菜收获特征、收获方式的研究,收获设备研发等方面都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本文主要谈到油菜机械收获的农艺要求,目前我国油菜机械收获的不足或问题以及解决措施,探讨今后油菜的机械化收获方式,为发展油菜机械化收获提供参考。
1油菜机械收获的农艺要求
油菜有以下几种特点:油菜植株形态和高低因油菜品种而异;油菜植株普遍较高且同一植株分枝较多;同一植株不同部位油菜籽成熟程度不尽相同。
在南方地区作物种植间隔时间短,在油菜收割之后需要在较短时间内翻耕水田用于种植早稻,如果油菜收割不及时将会影响早稻的种植,从而影响到水稻产量。通常,在油菜收割方面农民只要求油菜籽的收率高、质量好,而对油菜的质量却没有要求。
2油菜机械收获遇到的困难
2.1缺少适宜机械收割的品种
相对而言,高产、不易炸荚的品种比较适合机械收割,因为这样损失率会比较低。因而适宜的油菜品种能减小机械收割的难度,提高机械收割的收率,保证油菜籽的质量。因而,只有培育出适合机械收割的优良品种,才能推动油菜机械收获的发展进程。
2.2农田布局障碍
由于我国南方人口众多,人均耕地面积相对较少。农田按照人口划分,从而导致虽然我国南方油菜种植面积虽大但每块油菜田的面积都很小,因而导致田块大小、高低、分布以及品种茬口等各有不同。除此之外,每户种植的油菜品种不同、不同农户的油菜籽清理等问题也给机械收获带来了困难,影响了机械收获的正常效率。
2.3种植技术配套脱节
农业种植技术及设备的衔接配套在油菜机械收割完成后显得尤为重要。目前我国在油菜新品种培育、现有品种形状改良、育苗方法等方面还存在问题,这些技术目前还远远不能满足油菜机械收割的要求。
2.4机械收割质量不高
虽然市面上已经出现了许多油菜收割机械,但仍处于研发的初级阶段。基于油菜本身的特征和收割要求,油菜机械收获的技术难度大、难题多。在现有油菜品种和种植方式等复杂问题的限制下机械本身的性能还远远无法满足大面积收割油菜、保证收割质量的要求,因而还需要对油菜收割机械进行更深入的研发。
2.5政府的引导扶持不够
虽然油菜机械收割问题已经越来越受到重视,但相比于早已付诸应用的水稻、小麦等农作的机械收割,相关政府部门对油菜机械收割的投入和扶持力度不足,因而导致油菜种植户购买油菜收割机的热情不足。此外,政府也未能很好的引导企业进行油菜收割机技术的改进和研发。
3油菜机械收获问题的应对措施
3.1采用替代收割机收割
由于目前油菜收割机研发滞后,使用率不高,因而可以采用相关的农作物收割机进行替代收割油菜。基于油菜植株較大、分枝较多等特点,同时兼顾油菜籽质量宜选用全喂入式稻麦联合收割机进行收割,在提高油菜收割速率的基础上能够确保油菜籽的质量。
3.2对现有的收割机械进行改装利用
为更好地实现对油菜的收割,可以对现有的稻麦联合收割机进行改装,通过添加一些特定部件,如纵向切割器等,来使收割机械更适于收割油菜,更好地保证油菜籽的质量,这样便能暂时缓解替代机械不适用的问题。
3.3把握好收割时间
收割时间是保证油菜收割速度和收割质量的关键。油菜收割过晚会增加角果的爆裂率,加大收割难度,使机械收获率降低,速率减慢。油菜收割过早,油菜籽中含水量会过高,严重影响油菜籽质量。油菜最适宜的收割时间是油菜七八分熟时,此时对油菜进行收割能有效提高收割速率和产率,保证油菜籽质量。
3.4培育油菜新品种
油菜新品种的培育对推广油菜的机械收割至关重要。因此,相关研发部门应加大投入力度,研发出抗角裂且分枝较少的油菜新品种,从根本上将种植技术和机械收获配套起来。
3.5油菜机械收获的方法
第一,进行分段收获。分段收获即先将油菜割捆、晾晒,等到适宜收割时再选用适当的收割机对油菜进行收割,对油菜进行分段收获。进行分段收获时应注意不要将油菜晾晒得过干,以免发生爆壳现象,影响油菜收益。此外,还应注意喂入油菜量应适宜,喂入过多易造成机械堵塞故障,喂入过少会导致收割效率低下;第二,进行联合收获。联合收获是在油菜成熟后期不经过割捆处理,直接对油菜进行收割。联合收割具有效率高、省时省力等优点。但联合收割对收割油菜的品质要求较高,收获过早会导致油菜籽含水量高,收获过晚易出现爆壳现象影响收益。
4结语
目前我国油菜机械化收割仍存在许多问题,想要彻底解决这一系列难题,必须从多个方面进行系统的改进。从品种特点、种植方式、收获工艺与机械化收获的关系研究来看,油菜机械收获问题的应对需要从油菜新品种培育、改进收割机械等方面着手研究,通过建立完善的区域技术体系系统地推进油菜机械收获技术的发展;其次应因地制宜,两种收割方法结合使用,根据各地实际选用适宜的收割方法。相信通过对油菜新品种的培育和油菜收割机械的研发,我国一定能在油菜机械收割方面取得进步,实现油菜的快速、高品质收割。
参考文献
[1]郑天宝,王娜.油菜机械收获的农艺要求及因应措施[J].农机使用与维修,2013,(02):28.
[2]王安田.油菜机械化生产与推广模式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08.
提高玉米种植效益 篇4
1 节水灌溉技术的开发应用
察右后旗地处内蒙古自治区中部, 阴山北麓, 乌兰察布市后山地区, 地理坐标为:东经112°42′~113°30′、北纬40°04′~41°59′, 属于内蒙古高原区, 是一个以牧为主、农牧交错结合的半农半牧旗, 全旗现有耕地5×104hm2左右, 每年播种面积4.87×104hm2左右。阳光辐射强度大, 光能资源丰富, 而且昼夜温差较大, 气候条件比较适合玉米的生育需求。土壤类型大多为栗钙土、暗栗钙土、沙壤土, 土层深厚, 结构疏松, 有机质、有益矿物质含量较高, 而且多施农家肥, 病虫害少, 特别适宜玉米生长。20 世纪90 年代以来, 乌兰察布市市委、市政府提出并实施了“每建成1 hm2水旱高标准基本农田, 退下2 hm2旱坡薄地, 还林还草还牧, 通过对土地资源利用结构的调整来促进生态环境的改善和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 发挥地区比较优势, 建设畜牧业大市”的“进一退二还三”战略和“划区轮牧, 禁牧舍饲, 发展舍饲畜牧业”战略, 察右后旗把玉米作为农牧业生产的主导产业来抓, 其种植面积和产量在不断提升, 年种植面积为1.3×104hm2左右, 占播种面积的27%左右。但种植方式以旱地覆膜种植为主, 受“十年九旱、大旱大减产、小旱小减产、风调雨顺增点产”等自然条件的制约, 玉米单产仍处于低而不稳状态。
2006 年以来, 察右后旗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 在地下水较为丰富的区域, 积极开发利用地下水, 大力发展喷灌、滴灌、软管微喷等节水灌溉设施农业。目前, 全旗已发展大型指针式喷灌圈207 套, 保灌面积0.7×104hm2, 发展膜下滴灌面积0.9×104hm2。节水设施农业的发展, 推进了察右后旗玉米、马铃薯等农业主导产业的发展, 使玉米成为当地区域优势产业。
2013、2014 两年, 察右后旗农机管理站依托“乌兰察布市1.33×104hm2与2.67×104hm2机械化膜下滴灌技术推广项目”的实施, 组织实施了“玉米种植膜下滴灌机械化节水增产技术示范推广”项目, 在察右后旗机械化膜下滴灌项目区进行了示范推广。在试验示范的基础上, 当地玉米主产区域, 已推广实施该项技术0.32×104hm2。围绕玉米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 大力推广玉米播种、收获机械化新技术、新机具, 玉米全程机械化生产作业机具拥有量进一步增加, 推进了玉米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的推广应用。经过两年的示范推广, 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2 技术模式
针对察右后旗的自然条件、玉米的生长特性、种植习惯和生产环节主要特征, 确定了“玉米种植膜下滴灌机械化节水技术模式”作为项目区推广应用的技术模式。根据玉米种植土壤水分蒸发的特点, 该技术模式主要在灌溉条件是膜下滴灌的区域实施。
玉米种植膜下滴灌机械化节水技术模式:
根据前茬作物在秋季收获后必要的情况进行机械残膜捡拾、灭茬、镇压作业→播前机械深松或深耕整地→机械铺滴灌带、铺膜、施肥、播种复式作业→机械中耕锄草→苗期植保、浇水、追肥、病虫害防治→机械收获。
根据玉米生长过程的农艺技术要求, 适时浇灌, 进行田间管理。
3 经济效益
玉米种植膜下滴灌机械化节水技术, 其经济效益主要体现在增产增效、高效节水、节约劳动用工和提高肥料利用率等方面;社会效益主要体现在土地集中经营管理、形成规模化生产、促进标准化作业等方面;生态效益主要体现在农膜得到及时回收, 预防农田白色污染的发生和玉米秸秆通过“过腹还田”, 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 促进农牧业生产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玉米产量的增加, 生产效率的提高, 生产成本的降低, 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现根据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奖励委员会办公室2010 年9 月编制的《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经济效益计算办法》, 对该项目取得的效益进行分析[1]。本效益分析设定“玉米种植膜下滴灌机械化节水技术”与“玉米传统种植技术 (覆膜沟灌) ”为对照, 按照项目实施过程中核心示范区和示范推广区试验、示范、监测、测试获取的基础数据进行汇总和加权平均计算该项技术产生的相对经济效益。
3.1 多年多点区域试验和示范的投入产出主产品实物量
3.1.1 单位面积新增产量和新增产值
(1) 区域试验。在该项目的实施过程中, 察右后旗结合农机化示范园区建设, 在项目区建设核心试验示范区330 hm2, 进行区域试验示范测试。重点对玉米种植膜下滴灌机械化节水技术和传统种植 (覆膜沟灌) 方式进行对比试验测试, 对作业机具进行对比测试, 为机具选型和效益分析掌握基础数据资料。
2013 年“玉米种植膜下滴灌机械化节水技术”在核心示范区选择的7 个点次进行测产, 平均单产8 453.77 kg/hm2, 比对照增产148 .43 kg/hm2;2014 年在选择的5 个点次测产, 平均单产8 628.72 kg/hm2, 比对照“传统种植 (覆膜沟灌) ”增产1 396.54 kg/hm2;加权平均后, “玉米种植膜下滴灌机械化节水技术”, 比对照单位面积增产量为1 449.56 kg/hm2, 增产率20.5%, 按照前3 年玉米市场平均销售价格2.4 元/kg计算, 该项技术的核心示范区单位面积平均新增产值347 8.95 元/hm2。
(2) 生产示范。2013 年“玉米种植膜下滴灌机械化节水技术”在生产示范区选择的14 个点次进行测产, 平均产量8 357.14 kg/hm2, 比对照“传统种植 (覆膜沟灌) ”增产1 391.62 kg/hm2;2014 年在生产示范区选择的22 个点次测产, 平均产量8 547.92 kg/hm2, 比对照增产1 287.53 kg/hm2;加权平均后, “玉米种植膜下滴灌机械化节水技术”比对照增产1 328.01 kg/hm2, 增产率18.61%, 按照前三年玉米市场平均销售价格2.4 元/kg计算, 该项技术的生产示范区单位面积平均新增产值3 187.22 元/hm2。
根据区域试验和生产示范产量、产值结果, 加权平均计算玉米种植膜下滴灌机械化节水技术推广应用产量、产值结果。项目实施两年, “玉米种植膜下滴灌机械化节水技术”, 比对照平均新增产量为1 358.4 kg/0.067 hm2, 增产率19.08%, 按照前三年玉米市场平均销售价格2.4 元/kg计算, 平均新增产值3 260.16 元/hm2。
3.1.2 单位规模投入
采用膜下滴灌机械化节水技术, 每年单位面积增加滴微灌设备的物质投入情况为: (1) Ф90PE软管120 m/hm2, 共投资1 450 元/hm2左右, 可使用5 年左右, 每年分摊290 元hm2/ 年; (2) 滴灌带9 900 m/hm2, 每年投资1 780 元/hm2; (3) 管网连接件及其他辅助材料, 每年投资210 元/hm2; (4) 首部工程、地下输水管网、泄水井、规划设计、机械作业、安装等项共投资6 600 元/hm2左右, 地下管道输水压力为6 个压力, 按20 年折旧计算, 每年分摊330 元/hm2。
采用膜下滴灌机械化节水技术, 每年单位面积平均增加物质投入2 610 元/hm2。
3.1.3 减少劳动用工投入
根据调查测算, 玉米种植膜下滴灌机械化节水技术与对照传统种植 (覆膜沟灌) 相比, 在节约灌溉用水、提高肥料利用率、节约劳动力用工等方面均有所体现, 尤其是在节约劳动力用工方面, 表现突出[2]。玉米种植采用传统种植模式 (覆膜沟灌) , 就灌溉环节, 一个劳动力仅能管理1.5~2 hm2, 且效率较低。而采用膜下滴灌机械化节水技术, 一个劳动力可以管理5~6 hm2, 由此推算, 玉米全生育期按5 次灌水计算, 减去输水管网连接等项用工, 采用膜下滴灌机械化节水技术单位面积平均节约劳动用工6 个/hm2左右, 每个劳动用工按80 元计算, 可节约劳动用工投入480 元/hm2左右[2]。
3.1.4 节水、节肥、节电投入
根据调查结果测算, 采用膜下滴灌机械化节水技术, 较覆膜沟灌技术节水50%左右, 提高肥料利用率20%左右[2], 这样可节约肥料投入450 元/hm2左右, 节约灌溉用电140 元/hm2左右, 共计590 元/hm2。
3.1.5 单位面积副产品产出量
玉米的谷草比按1∶1.2 计算, 项目实施两年“, 玉米种植膜下滴灌机械化节水技术”, 比对照“传统种植覆膜沟灌”, 平均增产秸秆1 630.08 kg/hm2, 玉米秸秆前三年市场平均销售价格按0.9 元/kg计算平均新增产值1 467.07 元/hm2。
3.2 单位规模新增纯收益
根据推广成果比对照增减实物量, 按照计算价格分别计算出产出收益和投入费用, 产出收益和投入费用的差值即为该项技术单位规模新增纯收益, 由表5 可以看出新增纯收益6 267.23 元/hm2。
3.3 项目示范推广期间的推广规模
玉米种植膜下滴灌机械化节水增产技术在察右后旗的推广应用面积为, 2013 年试验示范推广0.11×104hm2, 2014 年示范推广0.21×104hm2, 项目实施两年, 该项技术的示范推广规模0.32×104hm2。
3.4 推广费用
项目总推广费用25×104元, 其中:玉米种植膜下滴灌机械化节水增产技术示范推广项目投入3×104元, 整合基层农机推广服务体系建设项目投入22×104元 (其中:推广期间农机推广技术人员费用13×104元, 现场观摩交流、技术指导、宣传培训、技术资料等项费用9×104元) 。
3.5 经济效益评价指标计算
根据列出经济效益汇总表 (见表2) , 分别计算各经济效益指标。
3.5.1 单位规模新增纯收益
单位规模新增纯收益是指玉米种植膜下滴灌机械化节水技术与对照技术 (覆膜沟灌技术) 相比在单位规模上的产值增量与成本增量的差值。计算公式为:
单位规模新增纯收益= 单位规模新增产值- 单位规模新增成本 (1)
单位规模新增纯收益=4 727.23- (-1 540) =6 267.23元/hm2。
3.5.2 总经济效益
总经济效益= 单位规模新增纯收益×单位规模新增纯收益缩值系数×推广规模×推广规模缩值系数- 总推广费用 (2)
总经济效益=6 267.23×0.7×0.32×0.9-25=1 238.47万元。
3.5.3 年经济效益
年经济效益是指玉米种植膜下滴灌机械化节水技术在推广应用后的计算期内, 平均每年可为社会新增加的纯收益或节约资源的价值总额, 用于该项技术的横向比较。计算公式为:
3.5.4 推广投资年均纯收益率
推广投资年均纯收益率是指推广部门的新技术推广新增纯收益与该项技术的劳动耗费的比值, 该指标表示推广部门每花费1 元推广费用为社会创造的新增纯收益价值。计算公式为:
推广投资年均纯收益率= (619.24×0.2) /25=4.95 元/ 元
以上分析表明, 推广部门为推广玉米种植膜下滴灌机械化节水技术, 每投入1 元可为社会创造4.95 元的经济效益。
4 社会效益
通过对玉米种植膜下滴灌机械化节水技术的大面积推广应用, 社会效益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便于土地集中经营管理, 促进土地流转, 使有限的土地资源发挥更大的生产效益;二是有利于现代化的农机作业机具充分发挥作用, 提高劳动生产率, 减少劳动用工量;三是有利于形成规模化、标准化生产, 减轻农牧民的劳动强度。四是可以将农牧民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 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从事第二职业, 增加收入, 提高生活水平。五是农机与农艺的有机融合, 可以降低生产成本, 提高玉米在市场中的竞争能力。
5 生态效益
通过该项技术的推广应用, 其生态效益的主要体现:一是收获后及时对残膜进行机械捡拾回收, 同时对作物根茬进行处理, 对土壤表面进行镇压, 可以达到减轻土壤农膜残留污染、蓄水保墒的目的;二是玉米秸秆是优质饲草, 通过回收、加工利用, 在促进畜牧业生产发展的同时, 使玉米秸秆“过腹还田”, 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 促进农牧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6 结论
通过上述分析说明, 玉米种植膜下滴灌机械化节水技术, 可以使有限的水资源得到充分利用, 减少肥料的用量和劳动用工投入, 提高劳动生产率, 实现节本增效和农牧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该项技术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奖励委员会办公室.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经济效益计算办法.2010年9月:4-15.
提高玉米种植效益 篇5
关键词:大白菜;生产;种植;效益
1 提高大白菜的产能
从大白菜的生产、消费来看,秋大白菜一般有早、中、晚熟品种,以中、晚熟品种为主,只有根据自己的地理条件、市场状况以及生产计划等,然后根据试种结果或者有关专家建议,详细咨询了解各品种的特性,加以正确选择,才能够如愿以偿,搞好生产。
1.1 大白菜特性 大白菜主根基部肥大,产生大量侧根。侧根又分生较多的二级、三级甚至四级侧根,形成发达的根系。叶面积大,蒸腾作用强,对土壤水分和土壤养分要求高,因此生产上应选择有机质含量高、耕层深厚、保水保肥能力强的土壤进行栽培。营养生长阶段要经过发芽期、幼苗期、连座期和结球期,其中莲座期主要是莲座中的旺盛生长;结球期是叶球(产品器官)的形成时期;从时间上看约占生长期的二分之一,这时期的单株重约占总重量的三分之二以上。为确保大白菜优质高产,栽培上应特别注意莲座期和结球期的水肥供应。大白菜各不同生长期有其自然的界定:发芽期:实际上种子质量的高低不仅仅直接关系到发芽率的高低和幼苗生长的速度及其健壮程度,而且对于大白菜的整个生长期直至结球状况同样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幼苗期:由于幼苗相对弱小,分解吸收营养的能力相对较弱,故需土壤中有适量的速效营养供其吸收,才能满足其迅速生长对营养的消耗和需求。莲座期:该阶段是大白菜生长的关键时期,必须有充足的肥、水供应。结球期:是产品器官形成时期,其球体的紧实程度、商品性状、内在质量乃至净菜产量等,均与该生长期关系密切,主要管理工作均应针对该时期而定。
1.2 大白菜栽培技术 (1)及时整地:播前一周左右,即应将地翻耕、整平、作畦。(2)足墒播种:大白菜种子颗粒细小,相对芽期的抗性亦低,因此,必须创造良好的条件,才能做到一播全苗。秋季大白菜多采用直播方式,直播又分条播和穴播两种。(3)适期晚播:一般来说,当日均温稳定在24℃时,即可进行秋季中、晚熟大白菜播种,即立秋后1周左右。(4)适时定苗:从种子发芽至定苗,一般年景下苗龄约18天左右,期间应进行多次间苗。(5)适度密植(6)中耕除草(7)科学用肥:在其它条件相同的前提下,肥料的施入数量及施入方法正确与否,成为制约大白菜产量的主要因素。在大白菜的用肥上,讲究“科学”是十分有必要的。(8)水分管理:大白菜播种时即已进入高温多雨季节,一般常见的现象是地表一直处于湿润状态,难得干燥,这对于其根系的生长极为有利。(9)病虫害防治:对于大白菜的病虫危害,应当坚持“预防为主,防治兼顾”的原则。(10)温度控制:大白菜喜温和冷凉的气候。种子发芽适温为20℃~25℃,幼苗期为22℃~25℃。一般品种结球温度以12℃~20为宜,若结球期温度太同,则结求延迟而且叶球不紧实。大白菜对水分要求较多,必须保持土壤湿润但不渍水。
2 创造效益
学会了如何去种植大白菜,我们还应懂得如何使大白菜创造更多的效益
2.1 开展多元化 白菜品种多元化是解决大白菜生产效益的重要途径。应开展大白菜多元化的优良品种选育,根据市场消费情况适量种植秋白菜,同时注重种植春、夏反季节类型、抗病虫及早熟类型等。
2.2 完善优质高产栽培模式 大白菜生产基地形成稳定的市场以后,菜农往往在同一地块连年种植大白菜,导致病原菌和虫卵积累,病虫害严重,土壤中同种营养元素大量消耗,造成部分养分缺乏或过剩,土壤肥力不平衡。大白菜生产不能连作,也不能与其他十字花科蔬菜轮作,这是预防病虫害的重要措施之一。秋白菜7月末至8月初播种,抗病、生长期长的晚熟品种可以适当早播,生长期限短的中热品种可适当晚播几天。无论在冷棚、小拱棚、地膜覆盖、露地不同栽培类型中,采取精耕细作,施足底肥,科学用药的优质高产栽培模式。
2.3 订单生产防止积压 较大规模的大白菜生产基地必须有稳定的销售市场和外运渠道,最好是订单生产,单靠市场拉动风险很大。如高山大白菜具有很强的季节性和时效性,若没有固定的销售市场和专业运销人员,就会造成局部产品过剩。专为异地生产大白菜的基地最怕交通运输不畅,而影响交通运输的因素包括自然灾害、燃料价格、道路建设、市场环境等一系列复杂因素,只有同时解决好这些问题,保障交通畅通,才能促进大白菜生产取得较高的经济效益。
3 加强市场服务体系建设
目前大多数地方的服务体系不完善,信息不正确、科技指导不到位等,导致生产的品种不对路、产量无保证、销售无市场。稳定的专业化蔬菜基地应形成以乡镇为桥梁、以村为基础、以示范户为补充的科技服务网络,产前及时为农户提供种子以及其他农资准确信息、产中进行生產技术指导,产后提供相关的贮运保鲜、加工及多种销售途径,避免产品积压。另外,应建立省、市、县、乡、村五级信息体系,条件成熟的可到户,为农户生产、产品销售全方位服务。
参考文献
如何提高中药材种植效益 篇6
中药材是特殊的农产品, “少了是个宝, 多了是棵草”。种植的药材品种如果大撞车, 收获时客户吸货量又有限, 必然影响种植效益。因此, 药农在种植前要认真搞好调查, 选择市场前景较好又适合本地区发展的品种。虽然按照行家的说法, 提倡种植“地道药材”, 但这并不能保证其种植效益。因为种植的地道药材品种如果市场供大于求, 其价值同样是棵草。所以, 药农在下种前应多思量, 打开“信息库”, 对所要发展的国内外市场供应情况、销售走势、行情价格、未来市场发展趋势和出口潜力等, 都要做好反复论证, 方可确定所要种植的品种。
2、关注品种特色, 促其提高效益
中药材市场复杂多变, 有的品种价格上升, 有的品种价格下降;有特色以稀为贵的品种价格上升, 大路货则价格下降。因此, 以风险制风险, 打好擦边球, 看准时机种植有特色的市场缺档的商品药材或作为繁育药材种源的品种都十分抢手, 能大大提高效益。其品种主要有:鬼羽箭、秦艽、天葵子、冰凌草、虎杖、石斛、红大戟、龙胆草、徐长卿、白首乌、鸡爪莲。但这些品种的市场也不是“永不老化的”, 过3~5年后又应重新洗牌和组合。此外, 大力发展业主型基地, 提高中药材生产的组织程度和合理布局, 形成一县一品或一乡一品, 提高国内外的知名度, 吸引商家厂家来吸货, 促进药材商品的良性发展, 也是十分重要的。
3、选购优质种子, 保证种植成功
药材种子、种苗的优劣真伪, 与种植的成功与否、效益的高低关系极大。因此, 在购种前必须了解其种子、种苗的特征, 如杜仲种子保存期在半年内的发芽率最高, 细辛种子必须是新采下来的并立即播种, 黄芪种子以半成熟的为好, 桔梗、党参、白术等隔年头的种子发芽率都很低。因此, 种子买回后应进行发芽实验, 发芽率在85%以上的方为正常种子, 低于70%的播种就要慎重了。此外, 对新购回的种子不管是否带有病菌、病毒, 播种前都要进行药剂浸种处理。
4、结构长短结合, 价格优势互补
中药材品种繁多, 常用于配伍的就有上百种。在种植品种的安排上, 要坚持长短结合, 即生长周期长 (2~5年) 的品种与短期品种 (7个月至1年) 相结合。生长周期长的品种一般药农不会种, 在近年内价格波动不会太大, 且平均年亩产值也很高, 如黄连、红景天、柴胡、远志、巴戟天、红芽大戟、浙贝母、药用玫瑰、锦灯笼等。生长周期短的品种, 年价格波动大, 故在品种的选择上要准确掌握信息, 如旱半夏、黄姜、牛夕、蛇床子、白术、射干、板蓝根、白芷、元胡等。
5、搞好间种套种, 利用荒山果林
生产中, 应根据不同品种药材的不同生长阶段搞好间 (套) 种, 以提高亩产值。如种植麦冬、贝母、旱半夏、白术、郁金等的田中可间种玉米;在种植牡丹、白芍、牛蒡子、黄芩、柴胡、黄芪等的田间可套种白芥子、千金子、紫苏、荆芥、决明子、王不留行等。这样, 既可充分利用地力, 又可提高亩产效益。有条件的地方应尽量不用肥沃农田种植药材, 可利用荒山 (坡) 种植、果林间种, 以创造出较高的种植效益。例如, 幼龄果树园可套种地黄、黄芩、黄芪、远志、牛夕、板蓝根、白术、附子等, 封行果树园可套种黄连、细辛、三七、天麻、猪苓等。
6、掌握就近信息, 减少运输成本
提高马蹄种植效益的技术研究 篇7
关键词:马蹄,高效栽培,效益
马蹄又名荸荠, 富含能够促进人体生长发育和维持生理功能的磷元素。具有降低血压、防癌杀菌作用等保健作用。其适应广, 在我国南方的省份均有种植。马蹄是广西省贺州市的重要农业产品, 每年创造了大量的外汇。文章结合研究人员的多年经验, 探讨马蹄的高效栽培技术。
马蹄属于多年生草本植物, 其食用部分主要为顶端膨大的球茎, 也是其繁殖器官。马蹄适宜于南方的温湿天气, 10~15℃时种球即可萌发, 抽生新根, 25~30℃有利于分蘖。马蹄在耕作层松软, 底土坚实的土壤中生长良好。在栽培上, 一般将马蹄种植在池沼中或栽培在水田里, 利于球茎的生长发育。
1 品种的选择及育苗
培育壮苗是丰产优质的基础。广西地区种植的传统品种主要为桂林马蹄, 具有糖分较高、肉质爽脆、品质优等特点。然而由于多年的无性繁殖, 出现了品种退化, 品种下降、病虫害严重等问题。现在广西地区种植的主要品种是由广西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生产的组培苗桂蹄1号、桂蹄2号。通过组培苗获得的产品在每667m2产量, 商品品质以及产品单价上均显著高于对照品种[1]。组培苗比较弱小, 一般不直接移栽于大田中, 而是通过2段育苗法培育壮苗后移栽大田[1]。
在广西省钟山县, 从3~5月均可育苗移栽, 根据播种移苗时间的早晚, 可以将马蹄分为早水马蹄、伏水马蹄以及晚水马蹄。利用球茎进行繁殖时, 在催芽时挖取球茎, 不宜过早。选取较大并且无病虫害的球茎作为种球。播种前, 利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400倍液或40%福尔马林150倍浸液浸种15~20min, 减少病原菌。在15℃条件下管理, 30d左右时间即可移栽。根据种植时间的不同, 马蹄每667m2用种量差异很大。早水马蹄, 生长期长, 发棵量大, 用种量约300~370kg/hm2, 而迟栽田种植密度大, 种球损失较多, 需种球900~1800kg/hm2。
组培苗的用量少于种球使用量, 一般为200株/667m2。选择种苗时应该剔除表型明显不同的变异植株。在1段育苗阶段, 应该在苗期上加盖薄膜, 进行保温保湿, 进行炼苗, 使植株能够尽快的适应外界环境条件。在中午高温时要加盖遮阳网或通风, 防止高温灼伤幼苗。在1阶段20d左右时, 可移栽进行2段育苗。2段育苗时, 水分管理应该干湿交替, 以利于根系的生长。在植株返青后, 应该少量多次的追施复合肥, 以促进分蘖, 但是在定植前10d停止施用, 进行蹲苗, 降低植物的营养生长, 增加移栽成活率。
马蹄分蘖的适宜温度为25~30℃, 结球适宜温度为15~20℃。因此在中山地区适宜的移栽时间为7月中旬到8月初, 但是移栽时间越早, 分蘖越好, 产量越高。移栽时尽量减少对根的损伤, 起苗后应尽快的移栽, 以便快速缓苗。为了减少蒸腾作用, 移栽时可以减掉上部叶片, 增加成活率。
2 肥水管理
马蹄种植地应当选择阳光充足、土地耕作层浅、土壤肥力中上等水平、水源充足且排灌方便的肥沃田地, 切忌连作。在钟山地区, “优质水稻+马蹄”种植制度, 每667m2地能够增收2000余元[2]。马蹄的水肥管理讲究重施基肥, 巧施追肥。移栽前, 结合整地, 重施基肥, 施用4000kg/hm2左右农家肥, 配合施用硫酸钾复合肥和硼锌铁镁肥。马蹄的追肥讲究“前稳, 中控, 后攻”。追肥, 前期以N为主, 后期以K为主, 配合施用专用除草剂。移植后15d, 追施分蘖肥, 施用硫酸钾复合肥50kg/hm2, 添加加4包壮秧剂, 增加分蘖。移植后第35天追肥加5包壮秧剂, 增加植物的分株。第3次追肥加6包壮秧剂, 每次施肥量逐渐递增。增施壮秧剂, 可以提高马蹄的抗旱抗寒能力, 又可以促进根系发达, 壮大根系, 从而加快分蘖及早够苗, 便迅速进入地下部的生殖生长。从而达到马蹄的丰产。在中后期, 为保持叶色青绿, 叶面喷施0.2%的磷酸二氢钾及微肥, 防止缺素和生理性病害。每次施肥结合中耕除草, 要深水、露水干后进行。然而, 不同的地区土壤含有的养分含量不同, 如果按照同样的施肥标准可能会造成肥料的浪费和对环境的污染。根据土壤配方施肥, 能够明显地提高马蹄产量而降低生产成本[3]。
水分的管理应该根据不同的生长发育阶段提供水分, 总体规律为前浅-中深-后浅。前期促分蘖, 水深3cm左右, 中期控分蘖水深6cm左右, 后期保持土壤湿润。若中期肥水过多, 导致徒长, 可及时排水并结合喷施矮壮素。
3 中耕除草
在植株封存行前, 容易滋生杂草, 杂草不仅与马蹄争夺养分, 还能导致田间通风透光不良, 容易发生病虫害, 所以应该中耕除草2~3次。中耕除草可以结合施肥一起进行, 将专用除草剂混合肥料施用。如果没有专用除草剂则需要人工除草, 在除草后及时施肥。
4 病虫害综合防治
马蹄忌连作, 连坐容易导致各种病虫害的爆发。因此应该选择3a内没有种植马蹄的土壤种植。由于人们对环境和食品安全越来越关注, 因此生产上应该坚持“预防为主, 综合防治”的原则, 少用甚至不用农药。马蹄常见病害的防治措施如下。
秆枯病又称马蹄温, 危害的部位有叶鞘、茎秆和花器。主要的症状为病斑干燥呈灰白色, 有黑色小点。秆枯病主要通过植物的病残株或者种球进行传播。在高温高湿, 通风不良的条件下容易发病, 高峰期为8~9月。对于老产区, 通过水旱轮作换茬, 能有效地控制住病害的发生。由于病原菌能够通过种球进行传播, 采用脱毒组培苗或者种球消毒措施是新种植区防治病害的首要措施。田间一旦发现病株, 应该及时的清除。加强肥水管理, 培育壮苗, 增强植株的抵抗力。灌水应避免串灌, 漫灌, 防止病菌蔓延。常用的防治药剂有多菌灵、托布津可湿性粉剂等。
枯萎病危害植株的整个生长期。田间表现为青枯和枯斑症状, 茎基本烂并枯死, 长满粉红色黏状物。病原菌主要通过种球带病而远距离传播。忌连作, 选择2a以上未种植过马蹄的土壤进行种植。严格选择种球, 播种前使用多菌灵浸种球或者采用组培苗。田间发病初期使用多菌灵进行防治。
干腐病、褐腐病和灰霉病主要发生在种球采收后储存时发生, 其病原菌均为真菌。病原菌主要由伤口侵入, 高湿度条件下, 病害加重。储存时应该及时的清除带有伤口的球茎。贮藏期球茎用多菌灵可湿性粉剂、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等防治。
除了上述由病原菌引起的病害外, 马蹄也患由于缺硼、锌等微量元素造成的生理性病害。该生理病害表现为红尾或者顶端干枯。该生理病害可以通过在基肥中添加硼肥、硫酸锌或者叶片喷施进行防治。
危害马蹄的主要虫害有白禾螟, 其防治措施如下。白禾螟又称纹 (野) 白螟主要危害表现为幼虫蛀食茎秆, 导致整个植株死亡。在马蹄采收后, 应该及时的清除田间残留植株, 并且集中销毁, 减少过冬虫源。由于其虫害在一般在8月中下旬~9月上中旬达到高峰, 因此可以推迟到7月种植马蹄, 以错开虫害高发期。也通过水旱轮作的方式可以杀灭部分虫蛹。利用其成虫的趋光性, 在田间可以利用灯光诱杀。在虫害危害早期, 可以施用苏立金杆菌进行防治。还有尖翅小卷蛾、蚜虫、蛴螬、蝼蛄等也应及时进行防治。
5 适时采收
当地上部茎秆枯死时, 地下球茎成熟。马蹄的采收期较长, 从霜降开始可以持续采收到第2年清明。采收前应排掉田间积水, 便于采收。不同时期采收的马蹄, 其品质差异较大, 霜降前后早期采收的马蹄, 由于糖分积累不够, 虽然肉质嫩但味不甜, 不耐贮藏;冬至前后, 淀粉转为糖分时采收最为适宜;冬至到小寒, 球茎内含糖最高, 小寒后糖分逐渐消耗, 品质下降[4]。
参考文献
[1]黄健.马蹄组培苗高产优质关键技术[J].农业与技术, 2013, 33 (6) :128-129.
[2]钟桂莲, 韦秋木.“优质水稻+马蹄”经济栽培模式研究[J].中国园艺文摘, 2010 (8) :184-185.
[3]王威.马蹄配方增施钾肥效果初探[J].广西农学报, 2002 (6) :6-8.
浅谈提高蔬菜种植效益的措施 篇8
关键词:蔬菜,种植效益
随着全民经济水平的提高, 人们对蔬菜的需求也在发生着变化, 所以要打破以往蔬菜品种的单一, 加强蔬菜产量、口感、品质以及增加品种的多样化生产管理, 提高蔬菜种植效益, 增加菜农收入调动菜农种菜的积极性。本文简单阐述如何提高蔬菜种植效益的几点措施, 希望能为蔬菜种植者提供参考。
1 做好种植蔬菜的准备及安排
1.1根据市场需求, 研究种植蔬菜的品种, 选择优良种子
广泛了解蔬菜市场、居民的消费习惯及地区经济发展等因素的动态, 并收集到相关的信息。科学的分析和判断市场未来的需求, 从而指导蔬菜的生产方向, 为市场提供需求量大、味道好、营养价值高、销路好的蔬菜。因为市场受外界影响波动较大, 如果盲目跟风会导致大量蔬菜集中上市, 就会带来菜价下滑的经济损失风险。在种植蔬菜前购买种子一定要到正规的种子站, 选用市场认可、抗性好而且高产的优良品种, 为达到丰产做基础。种植蔬菜前购买种子一定要到正规的种子站, 选用市场认可、抗性好并且具备高产等特点的优良品种, 做为丰产的基础。
1.2稳定蔬菜生产资料价格, 采用轻简技术提高蔬菜生产
蔬菜生产成本中的种子、化肥、农药等生产资料的投入相当于总成本的40%~50%, 直接导致蔬菜利润的下降, 所以要保证蔬菜合理利润的必要条件是稳定的蔬菜生产价格。蔬菜生产是典型的密集型劳动产业, 人工成本占蔬菜成比相当于50% 左右, 然而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 劳动力不断增值使人工成本严重的挤占蔬菜生产利润, 因此降低蔬菜人工成本的人工投入量是降低蔬菜成本的关键。在机械产业逐渐代替手工业生产的发展情况下, 农业机械的快速发展减轻了农民繁重的体力劳动, 即轻简生产技术的来临, 特别是质优价廉, 适用于小型规模生产的实用小型农用机械, 将为蔬菜生产机械化和技术的提高作出重大贡献。
1.3做好种植四季蔬菜的安排, 优化露地栽培
每种蔬菜的生长期和对温度的要求都有所不同, 这就直接决定了他们的栽培时间。栽培管理措施不当直接有可能导致产量下降或绝收。如有喜热有喜凉。一种作物不同季节栽培的管理要求也不相同, 如在管理上冬季做到放风排湿保温, 夏季防风降温。保护地与露地栽培的要求也不同, 但总原则要尽量提供适宜蔬菜生长的小环境 (水、土、光、温、等) 。新发展的菜农要在学习别人成功经验的基础上, 进一步深入研究所选蔬菜的习性, 提高蔬菜产量。许多菜农存在采用大棚才能发展蔬菜的误区, 其实忽略了露地蔬菜栽培好的效益。露地种植的成本要比大棚种植蔬菜的成本低, 可以对蔬菜作物实施改良茬口加茬种植, 1a两茬就相当于增加蔬菜的播种面积, 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如包菜、紫甘蓝、大白菜、毛豆等1a两茬或多茬, 因此只要管理技术配套, 安排好茬口, 就能提高经济效益。
2 创新营销思路, 完善提高蔬菜种植效率途径
2.1改善蔬菜生产经营模式, 促进种植的节本增效
改进种菜的经营模式, 采取菜农与合作社合作的方式, 由合作社实行对蔬菜种植进行统一的管理、种植及配售农资管理运行的模式。实行以销定产的订单种植, 让菜农按照合作社统一指定的要求进行蔬菜种植, 合作社负责提供稳定的销售渠道, 以及必要时提供按照市场最低保护收购价格收购蔬菜, 降低菜农的损失, 实现菜农和合作社的互利互惠。目前合作社提供蔬菜种植的先进科学技术有4 种:采用膜下暗灌或滴灌技术。可以降低蔬菜棚内的空气湿度, 减少病虫害的发生, 同时减少了用药的次数, 起到增产增收的作用;嫁接技术。结合同系幼苗的特性进行嫁接, 达到蔬菜作物的强壮、抗逆性和提高产量的目的。如把黄瓜幼苗嫁接到黑、白籽南瓜做的砧木上;使用生物授粉。当种植开花的蔬菜时养一些蜜蜂, 这样又能增加开花蔬菜的授粉率还能产蜜, 起到产量和收益的双赢;立体栽培。如黄瓜间套种鸡腿菇, 二者互不侵犯有效的生长空间, 而且黄瓜植株可以为鸡腿菇遮阴, 鸡腿菇可以给黄瓜提供部分氮气肥, 这样既高产又增效。
2.2创建蔬菜品牌, 增加种菜效益
根据市场需求发展高效特色的农产品, 实现全市联动机制, 采用统一的蔬菜生产资料、栽培管理、生产技术等模式, 做到产、供、销一条龙提升蔬菜品种。全市蔬菜统一包装要把相同的蔬菜如青椒、番茄, 进行简单清理、分级、整理扎捆, 价格就会高出不整理的蔬菜, 包装过程中要保障蔬菜的新鲜干净。包装好的蔬菜直接进入批发市场、学校和超市等区域销售, 不仅减少中间环节, 缩短销售时间降低营销成本, 而且确保了蔬菜的品质、档次和畅销, 同时价格的提高增加了种菜收益的利润。
2.3推行蔬菜保险, 加强金融信贷政策对蔬菜种植的支持力度
对农产品生产而言, 投入较大、市场波动明显的是蔬菜的生产, 蔬菜属于典型的鲜活产品, 而且不易储存保鲜, 存在地域性和供求季节性的矛盾, 蔬菜生产没有特殊的产业政策, 导致蔬菜生产风险高于油、粮等大宗农产品, 所以稳定蔬菜生产收益是降低蔬菜生产风险的关键。在重点的蔬菜生产区促进推广蔬菜生产保险事业, 以政府补贴的方法鼓励菜农参保, 增加菜农参保率, 扩大蔬菜生产保险实施区域, 达到全面覆盖菜农增强抗风险能力。加强金融信贷政策对蔬菜生产的支持力度, 鼓励银行、信用社等金融机构发放倾向性贷款, 降低蔬菜种植贷款利率, 方便发展蔬菜生产、平衡生活消费。
3 结语
保证和丰富人民“菜篮子”工程的任务艰巨而长远, 本文通过介绍蔬菜生产的各个环节, 对如何提高蔬菜的种植效率, 保证蔬菜的品质, 增加蔬菜的生产利润提出几点意见及管理措施。希望能够对蔬菜生产行业起到更加快速稳健高效发展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侯媛媛.我国蔬菜供需平衡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2.
[2]孙凌云.提高大棚蔬菜种植技术措施探析[J].北京农业, 2013.
[3]肖蓉.江苏省蔬菜产业的经济效益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 2011.
提高水稻种植效益的技术措施探索 篇9
关键词:技术优化,水稻,种植效益
在种植过程中, 水稻的种植技术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水稻的收益状况。在我国传统的水稻种植中引入先进的种植技术能够推动我国农业经济和社会效益的提升, 有助于我国农业的发展, 有利于促进水稻种植业的进步, 有助于优化我国的生产结构[1]。本文分析水稻的生长条件, 总结我国常见的水稻种植技术, 并提出技术优化建议, 促进我国水稻种植效益的提升。
1 水稻生长条件
作为草本植物, 水稻是禾本科一年生, 能够在温度、湿度等方面适合的环境中生长, 对光的需求量很大, 且要求有足够的养分。在水稻生长过程中, 最为关键的因素就是温度, 水稻生长情况受到温度很大的影响。一般情况下, 如果水稻种植区域平坦宽阔, 采用合理的种植方法就能够保证水稻健康地生长, 但是如果种植方法不合理, 就会严重影响到水稻的生长。
2 水稻种植技术
2.1 选用优质高产的新品种
在水稻种植中, 应当充分考虑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状况, 合理地选择稻种, 然后根据水稻的特性结合当地的气候、土壤等因素制定科学的栽培方案。育秧过程中, 注意剔除掉脱芒、芽势弱的种子, 同时应当加强秧田管理。在水稻秧出苗前, 需充分保证其生长环境的温度和湿度, 出苗后及时将地膜拆除, 并浇充足的水, 保证秧田被浇透[2]。在水稻种植中另一个重要的环节是育秧, 该阶段对水稻的产值有着非常大的影响, 做好育秧工作可以培育多蘖壮秧, 提高秧苗质量, 提高栽种后水稻的成活率, 促进早生快发, 为群体的丰产高产打下基础。
2.2 采取有效的病虫害防治措施
在水稻种植过程中充分做好病虫害的防治。水稻病虫害会严重影响到水稻的产量和质量, 为此, 应当做好病虫害预防工作。水稻稻瘟病、纹枯病和稻曲病是3种常见的水稻病害。螟虫、稻飞虫、稻苞虫号稻纵卷叶螟等是常见的水稻虫害。在水稻种植中应当根据不同的病虫害选择不同的药物进行预防和治疗。
2.3 浸泡水稻
水稻种子一般需要用咪鲜胺2 000倍液浸种, 杀灭水稻种子的病菌, 提高发芽率和成苗率, 保证足苗移栽;为提高水稻的抗盐性能需要用氧化钙水溶液浸泡种子。浸泡步骤主要可以分为三步:第一, 挑选质量良好的水稻种子;第二, 洗涤、消毒水稻种子并且晾干;第三, 将种子放在0.5%的氧化钙溶液中浸泡1 d, 然后取出晾干进行催芽播种。
2.4 稻田管理
在将水稻秧苗移栽到本田后, 应及时做好肥水管理工作, 根据土壤的肥力和土质进行科学配方施肥, 保证水稻有足够的养分供给, 促进水稻的正常生长[3]。同时, 水分管理也十分重要, 返青期应保持寸水4 d左右, 返青后浅水分苗, 促进低位分蘖, 争大穗。苗够后及时晒田, 促进根系深扎发达, 控制无效分蘖, 防止水稻倒伏而造成的减产。
3 优化提高水稻种植效益的相关技术
3.1 播种方式
3.1.1 直播
想要提高水稻种植效益, 首先要从水稻的播种方面入手, 改善播种的一般方式, 打好水稻种植的良好基础。直播种植技术是目前为止相对成熟的种植技术, 具有省力省时、操作简单的技术优点, 但存在着易使稻苗倒伏, 产生杂草侵害的缺点, 为避免这些状况发生, 要选择抗倒伏、适宜当地气候的品种, 如天优华占、Y两优5867等, 并及时利用68%苯噻苄与90%丁草胺拌分蘖肥撒施进行封闭除草, 确保水稻苗不受到杂草的侵害, 完成直播技术的优化。
3.1.2 抛秧
第二种播种技术就是抛秧, 相较于直播来说, 抛秧的成本较低, 工作效率较高, 非常适合江西省缺乏劳动力、水稻种植密集的现状, 使用抛秧技术进行移栽时, 需要选用早稻秧不超25 d, 苗高约为10 cm的短龄秧和矮壮秧, 操作时适当高抛, 远投, 尽量在逆风的状态下抛秧, 一般来说, 晴天时要在16:00后播种, 田水只需2 cm即可, 并且进行分次、区域性抛插, 将70%秧苗首次抛插, 剩余30%补抛, 每3 m左右预留30 cm工作道以便田间操作。
3.2 施肥方面
3.2.1 选肥及用量
施肥是农业种植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 能够保证农作物产量与质量的提高。江西省邓家埠水稻原种场地势平坦, 土壤肥沃, 但比较缺少有机成分, 因此, 在肥料的选择方面, 要选择氮素肥和磷钾肥为主要基肥, 用量方面应当根据播种当年的土壤肥力决定。
3.2.2 方法及技术
施肥的方法和技术直接关系着肥料的使用效率, 对于江西省来说, 氮、磷、钾的配比应为1∶0.6∶1, 一季稻中每1 000 m2施基肥800 kg、尿素9 kg、硫酸锌2 kg, 并需要及时追肥, 由于水稻的抽穗期较短, 因此要在分蘖期每1 000 m2追加尿素6 kg、氯化钾5 kg, 孕穗期时尿素量不变, 氯化钾视肥力灵活增减, 抽穗期则需要加入磷酸二氢钾与尿素的混合水剂, 50 kg/1 000 m2, 预防水稻苗早衰。
3.3 病虫害防治
根据病虫情报和病虫害发生规律, 选用高效低毒低成本农药, 做好病虫害统防统治工作, 确保颗粒归仓。重点防治水稻赤枯病、稻瘟病、二化螟等病虫害, 于水稻返青期和分蘖期, 每1 000 m2施用磷酸二氢钾30 g喷雾防治水稻赤枯病;于水稻分蘖末期和水稻破口期每1 000 m2施用40%稻瘟灵40 m L和75%三环唑20 g防治水稻稻瘟病;于水稻拔节初期每1 000 m2施用康宽10 m L防治水稻二化螟, 用药2次, 间隔7 d。
3.4 积极推广水稻高产创建项目
积极推广水稻高产创建项目, 对于优化水稻种植技术、增强水稻种植效益具有较佳的效果, 能够成为农民可学、可见、可信的样板田。以江西省邓家埠水稻原种场为例, 创建万亩水稻高产创建示范片Y两优5867、黄华占、美香占2号、天优华占和甬优1538等多个品种, 示范片强化了良种良法的集成推广, 采用了优良杂交水稻品种, 实施了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和测土配方施肥技术, 加强了病虫害综合防治, 水稻长势整齐均衡, 种植规格统一, 项目区水稻全部按照“五统一”的要求种植。高产创建示范组织机构健全, 技术服务到位, 为广大农民朋友创收致富打下了良好的基础[4]。
3.5 叶龄优化栽培技术
根据水稻器官的同申定律实施叶龄优化栽培技术, 同时参考叶茎的生长过程, 明确水稻生长的时间和对应的高产栽培方式。叶龄优化栽培技术特点可以归纳为两方面:一是栽培方式更加合理, 二是能够降低生产成本, 提高经济效益。但在应用此技术时, 需要注意两个问题:一是要全面地了解叶龄程序其主要原则为依照种类与茬口有的不同, 设置各种观察位置, 并且加以标注, 明确了解叶龄改变情况, 从而能够预知未来情况;二是依照叶龄的相关原则, 逐渐优化技术, 把握水稻种植需求和特征, 加以优化, 以此最快速度将种植技术科学化和指标化。
4 结语
全新的水稻种植技术不但突破了传统水稻播种的效率瓶颈, 提高了水稻产量和质量, 优化了水稻种植效益, 更满足了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绿色食品需要, 使水稻种植的过程更加自然化、生态化、高效化, 非常符合当今社会农业经济的发展趋势, 为我国农业经济结构调整做出了巨大贡献。
参考文献
[1]陈祥恩.水稻种植技术的优化分析[J].南方农业, 2015 (3) :26, 28.
[2]单文芳.采用技术优化提高水稻种植效益的探索[J].中国农业信息, 2015 (8) :113-115.
[3]王锦艳, 张彩清, 杨腊梅, 等.优化水稻种植技术, 提高种植效益[J].北京农业, 2015 (14) :81-82.
小麦种植中提高效益的途径探析 篇10
1 小麦种植中的缺陷
近年来, 我国在积极进行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 农村居民生产和生活质量得到了有效提升, 村民的日常收入也有所增加。现阶段, 我国多数农村地区在发展中, 都增加了对先进机械设备的应用, 小麦种植过程中, 各方面投入有所减少, 包括人力资源、物质和经济等多方面的投入[1]。这种情况下, 在长期的实践中对传统的小麦种植模式进行改革, 通过科学的种植和高效的管理来促进经济效益在小麦种植中的有效提升。
近年来, 我国在积极加大小麦种植研究力度的过程中发现小麦种植中存在不合理施肥、不规范机械播种操作、不恰当的除草和不及时的施肥与春季管理浇水等缺陷, 以上各种种植过程中的缺陷, 严重影响了小麦种植过程中的经济效益, 同时也降低了小麦的产量和质量[2]。因此, 现阶段农民在小麦种植过程中, 必须转变传统的种植方式和习惯, 加大对先进技术的应用力度, 才能够不断增加农民的经济收入。
2 小麦种植中提高效益的途径
2.1 降低生产成本
在促进小麦种植效益提升的过程中, 降低生产成本是关键环节之一。规模化生产是降低小麦生产成本的重要途径之一, 在这一过程中, 应加大实施区域化布局, 努力实现产业化经营。同时, 小麦种植过程中, 应注重改良基本生产条件, 并加大先进设备的引进和应用, 从而确保机械化能够被应用于化肥喷洒、收割以及水源管理等方面[3]。
2.2 改良土壤
首先, 秸秆还田。该措施对于提升土壤肥力具有重要意义, 这是因为该措施能够对土质进行有效改良, 并促使有机质含量在土壤中得以增加, 最终达到种植条件优化的目标[4]。大量实践表明, 秸秆还田措施的有效实施, 有助于促使抗干热风和抗寒能力在小麦成长过程中得以提升, 而小麦受病虫害的侵袭程度也将降低。
其次, 提升测土配方施肥科学性。在提升测土配方科学性的过程中, 可以促使土壤中钾、氮和磷之间比例的合理性, 这样一来, 生产者就可以根据土地肥力, 有针对性的进行施肥, 从而减少了不必要的资金投入。
2.3 科学选择小麦品种
如果小麦品种质量较高, 那么其抵抗病虫害的能力也将较高。在科学的选择小麦品种的过程中, 种植区域的气候条件以及地质特点都是关键影响因素。同时, 还应当努力构建区域化格局, 优化并改良传统小麦种植模式。如果小麦种植过程中, 发生了严重的病虫害, 提升防治病虫害的力度至关重要。冬小麦的种植, 安全过冬是关键[5]。
2.4 小麦的精深加工
小麦正式在市场中被销售之前, 必须首先展开预处理, 即农业产品加工工作。在农业产品加工的基础上, 有助于促进初级农产品需求量在小麦中的提升。根据西方国家农业生产经验, 精细化加工应当是我国小麦种植业未来发展中的关键环节。加强小麦精加工至关重要, 构建健全的种植、生产和销售产业链势在必行。政府必须加大管理力度, 为小麦种植效益的提升保驾护航, 通过精深加工, 能够更有效的推广先进小麦种植技术, 在有效的农业保险制度基础上, 小麦种植风险的能力将有所提升。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 我国是农业大国, 农业的发展同国民经济的整体发展具有紧密的联系。而小麦是我国第三大粮食产物, 积极提升小麦种植效益至关重要。现阶段, 我国在积极进行小麦种植的过程中, 应努力降低种植成本, 并从秸秆还田和科学测土配方施肥的角度出发加大土壤改良力度, 在实施小麦精深加工的基础上, 为促进我国小麦效益的提升奠定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李斌, 王建锋.北方地区小麦种植如何提高整体收益[J].北京农业, 2014 (6) :8.
[2]朱德艳.生物覆盖技术在小麦种植中的应用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 2014, 36 (27) :11697+11711.
[3]刘冬碧, 陈琼星, 肖习明, 等.江汉平原棉花-小麦种植制氮磷肥料的合理分配研究[J].湖北农业科学, 2015, 54 (6) :1302-1306.
[4]安芦明.推广土壤深松技术提高小麦种植效益[J].农业技术与装备, 2014 (4) :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