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提高物理概念教学

2024-07-16

怎样提高物理概念教学(通用12篇)

怎样提高物理概念教学 篇1

中学物理的基本内容主要由概念、公式、定律、原理组成,如果学生能抓住概念,一步一个脚印学下去,就有利于对公式、定律、原理的理解,使所学的知识条理化、系统化.因此也应该重视概念的教学,对学好物理是很重要的.

一、了解概念的物理意义

概念就是事物的特有属性在人们头脑中的反应,在教学中,应该让学生懂得事物的特有属性,比如,在这学期开学讲机械运动的概念时,我并没有直接给出学生什么是机械运动,而是举出以下几个例子:钟摆的摆动,水上浮标的浮动,蒸汽机活塞的往复运动,在微风中树梢的摆动等,让学生分析比较找出它们具有的共同特性.让学生领悟到它们都在某一中心位置的两侧往返运动,然后给他下一个确切的定义.

二、懂得概念的适应范围

我们从所下的定义出发,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它的适应范围.比如,已知速度是表示物体的运动的快慢程度,就由此引伸,使学生了解到不论物体作什么形式的运动,不管是直线、抛物线,圆周运动或振动,都可以运用速度概念,这样,学生在接触线速度时就不会感到茫然了,也可以扩大学生对物理概念应用的眼界.

三、了解不同概念之间的有关联系,进一步加深对本概念的研究与认识

例如,力的概念就在研究物体的相互作用之中形成的.加速度是合外力与质量的比值得来的.压强的概念也是在研究压力大小与受力面积的大小的比值中形成的.

教师对概念的教学,并不是要学生象英语和语文那样背诵、在黑板上抄定义,背定义,或者把物理概念的重点摆在要学生单纯做题目,如果是这样的话,就会使学生对相邻的一些概念模糊不清,从而感到物理枯燥无味,越学越难.所以有了上面三点的准备,教师对物理概念的教学可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1. 可以在已知内容的基础上提出新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用一些比较直观的实验或例子,比如,在声源概念的教学时,我们可以设计一个实验,用音锤敲音叉的音股,学生确实听到了音叉发出的声音,但为了说明物体发声是由于物体的振动,可凭肉眼观察,现象并不很明显,那我们可以用一个轻质小球,靠近音叉,发现小球被弹开,这样就引起了学生的兴趣,并很快地掌握了声源的概念,再比如,对波的衍射,干涉概念的教学中,如能利用投影仪,把小波的衍射或干涉现象投影到银幕上,学生对亲眼目睹的现象产生了很大的兴趣,于是就能轻松地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以及衍射和干涉的区别学生也很好地得到了理解.

2. 让学生自己在已有的感性知识的基础上,形成抽象的物理意义,这里可以让学生进行比较、分类等.比如,引入速度概念时所举的实例,各物体的形态千差万别,学生怎样比较呢?可以把它们都质点化,才可以比较它们的运动快慢.

3. 把物体概念进行定量分析,得到它的计算公式、单位.比如,在单摆周期公式的教学中,我们可以在实验中具体测出几组数据,如,T,l,g,然后学生归纳得到T=______,单摆的周期只与l,g有关,而与摆球质量,摆幅大小无关.

最后,在实践中不断的制作和发明,增加学生对物理的兴趣,正确的引导以加强对概念的理解.如,这次县上组织的青少年科技制作活动,通过大量的动员和鼓励,学生的热情还是很高涨的,在活动中利用所学的知识制作了十余件作品,在快乐中体验了乐趣,巩固了知识和概念,将理论和实践有机的结合起来.

当然,教师最后还得配合一定的习题使学生加深对概念的理解.比如,在教到匀变速直线运动位移时,出了一道习题,已知某物体的初速度,加速度,求在t秒后的位移,学生一般都直接代入公式进行计算,可结果都是错误的.这里学生忽视了物体在t秒前就已经停下来了,没有真正掌握匀减速位移的概念,做了习题后,印象就更深了.

物理概念在物理学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上面就是我对物理概念的理解及教学的方法,在今后的教学中,还要不断加深对概念的理解,不断摸索、创新,使物理概念的教学在物理教学中起到应有的作用.

怎样提高物理概念教学 篇2

内容摘要:进行物理概念有效教学的关键是让学生真正参与到概念的建构过程中来。教师在创设情境、设置疑问方面要发挥协助者、促进者作用。以问题为中心的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是一种提高初中物理概念教学效果的有效方法。建构主义和情境学习等理论揭示了学习的主动建构性、社会互动性和情境性,遵循这些学习科学的研究成果,并在初中物理概念教学的实践中应用,将成为我们提高概念教学有效性的必由之路。

关键词:物理概念 有效教学 建构 问题 情境 教学方式

物理概念不仅是物理基础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构成物理规律,建立物理公式和完善物理理论的基础和前提。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因此,物理概念的理解和掌握是中学物理教学的重点。让学生掌握好物理概念也就成为物理教学的关键所在。如何使学生理解物理概念进而掌握物理规律,是中学物理教学中的核心问题。那么,究竟应该如何提高初中物理概念教学的有效性呢?根据我二十多年的物理教学经验和思考,谈一点粗浅的看法和有成效的做法。

建构主义和情境学习等理论揭示了学习的主动建构性、社会互动性和情境性,遵循这些学习科学的研究成果,并在概念教学的实践中应用,将成为我们提高概念教学有效性的必由之路。

一、把学生的概念建构作为概念教学的重点

学习的主人是学生,应该把学生推到学习舞台的前台,而教师在后台当好导演,给学生的学习提供支持和帮助,组织、引导、促进好学生的学习活动。在概念教学中,重点应落在学生的概念建构过程中。

有人说,物理概念是客观事物的物理共同属性和本质特征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我不太认同这种观点,因为这种观点是支持传授教学的。本质论、反映论的潜台词是知识可以传授,可以灌输。这是传统教学的弊病,也是导致学生不能很好地理解和运用概念的原因,以及不能纠正错误概念的原因。

陶行知先生曾经在武汉大学演讲。他抓出一只大公鸡,又掏出一把米,然后按住公鸡的头,强迫它吃米。可是大公鸡只叫不吃。他硬把米往鸡的嘴里塞,大公鸡拼命挣扎,还是不肯吃。陶行知松开手,自己向后退了几步,大公鸡就自己吃起米来。这个精彩的故事告诉我们,教育就像喂鸡一样,如果我们强迫学生去学习,把知识硬灌给他,他是不情愿的,即使学也“食而不化”。

概念是个人根据自己的新、旧知识经验,经过自己的思考抽象概括出来的,它是建构的成果。有合理与不合理之分,很难说有对错之分。当然,习惯上,不合理的概念叫错误概念,个人头脑中的每个概念都不是孤立的,而是处于许许多多概念组成的概念网络中,即chi等人提出的本体类别,把某概念归到它本不属于的类别中,便会造成错误概念,这便是概念教学的难点。错误概念的转变是认知冲突的引发和解决的过程,在概念教学中应在这方面多下点功夫。

既然学生的概念建构要靠他自己,那么教师就应该在教学中给学生充分的概念建构时间,相信学生自己能学,相信学生自己能思考。而满堂灌的课堂,其实是教师剥夺了学生的思考权力,教师成了主角,学生成了配角。因此,课堂时间结构是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山东省杜郎口中学采用“10+35”的课堂时间结构,取得突出的教学效果,就能说明在教学中给学生充分的概念建构时间是有效的。

在学生建构概念时间保证的前提下,哪些方面会影响学生利用他的感性材料进行思考进而抽象概括出概念呢?

用他的哪些旧的感性材料,有没有,合适与否,充分与否,可靠与否。他还需要什么样的新的感性材料,能否找到,会不会找,会不会与原有的感性材料冲突,感受时会不会出偏差。他将进行怎样的思考,会不会思考,思考得合理不合理,逻辑是否正确,能否进行抽象概括。他可能遇到怎样的认知冲突,遇到认知冲突会怎么办。他能否相信自己思考出的观点。他会不会在遇到困难时求助。他的学习态度如何。他的情绪状况如何。他与同学、教师的人际关系如何。外界的影响,这些方面都将影响他的概念建构。

因此,建构概念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有人能很快地建构起正确合理的概念,有些人却很难,个体间差异很大。为了帮助学生建构概念,教师应做些什么呢?能做些什么呢?

二、教师在创设情境、设置疑问方面要发挥协助者、促进者作用

概念建构离不开情境,离不开感性材料的支持。在学生建构概念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创设情境、设置疑问,以这样的方式提供帮助和指导,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所创设的情境应含有建构的材料,所设置疑问应隐含建构的目的。创设情境,关键在于创设问题情境,它能起激励、启发、点拨、反馈的功能。问题要以情境为基础,设计的问题或情境要能引起学生的关注,要能让学生感悟到情景中的问题,从而产生探究和解决问题的欲望。问题还要能点出思维的起点,拨动学生的思维。

这方面,以下的做法是比较有效的。

1、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引入概念。

因为生活实践留在记忆中的形象(表象)容易使学生理解。尤其对于初中学生,从生产生活中感知到的大量的、丰富的物理现象是他们认识物理概念的必要的感性材料。

2、运用演示实验来展示有关物理现象和过程。

演示实验直观、形象、生动,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且创设的环境愈新颖、生动,就愈能引起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好奇心。

3、精心设计学生实验。

实验可以提供经过简化和纯化了的感性材料,它能使学生对物理事实获得明确、具体的认识。

有了鲜明的感性材料后,当学生将自己原有的观点与事实进行比较时,必然会产生认知冲突,这是概念有效教学的起点,也是学生建构物理概念的起点。

三、以问题为中心的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是一种提高初中物理概念教学的有效方法。

初中物理概念的教学方式方法是多样的,不管采用哪种方式方法,只要在以上提到的影响学生建构概念的各个方面做好帮助、促进、组织工作,就能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以我的教学经验来讲,采用以问题为中心的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效果较好。

(一)把概念学习内容问题化,并制作成学案,以问题导向学习。

比如:电功率的教学。整理提炼出以下几个主要问题,并制作成学案。

1、根据你的经验和通过演示实验的观察,你认为不同的灯泡(用电器)消耗电能有哪些方面的差异?

2、请你和同学讨论:怎么表示灯泡(用电器)消耗电能的快慢? 3、1W表示什么意思?100W呢? 4、100W的灯泡工作10min消耗多少电能?工作10h消耗多少度电?

5、电功W与电功率P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6、100W的灯泡在任何情况下都是每秒消耗100J的电能吗?

7、电功率P与什么无关?与什么有关?有什么关系?

8、测量电功率,你能想到哪些方法?

在以上电功率学案中,最重要的是三个问题:⑴表示哪方面的差异?(什么意思?)⑵怎么表示?⑶与什么有关?与什么无关?有什么关系?学生知道了、理解了:电功率表示用电器消耗电能的快慢,可以用单位时间内消耗电能的多少来表示(P=W/t),电功率的大小与电功和用电时间无关,跟电流和电压有关(P=UI),而电功与电功率和用电时间有关(W=Pt),那么电功率这个概念就理解了。

其它许多物理概念的教学也是如此,比如;密度,要知道它表示物质的疏密程度,可用单位体积的质量来表示,它与质量和体积无关,与物质种类和物态有关。再比如:压强,要知道它表示压力作用效果的强弱,用单位面积上的压力来表示,它与压力和受力面积有关。只要弄清楚了三个问题:⑴表示哪方面的差异?(什么意思?)⑵怎么表示?⑶与什么有关?与什么无关?有什么关系?那么概念就理解了。

其实,物理概念表示的是物理现象、过程中事物在某方面的差异或性能,每个概念都不是孤立的,而是处于许许多多概念组成的概念网络中,所以,还要弄清楚这个概念与什么有关,与什么无关。

这要学生根据他的感性材料,经过他的抽象概括来建构。如果他没有感性材料,既使教师告诉他几十遍:这个物理概念表示什么意思,学生未必知道它的意义,未必相信事物在这方面有差异,没有根据的观点很难让人相信。因此,知道是一回事,相信是另一回事,有根据的相信才是理解。在抽象概括过程中,如果学生没有参与,由教师包办代替的话,既使教师的思维非常合理,学生未必认为合理,未必相信教师所讲的看法,也许学生的错误经验感受、错误的前概念正在对抗新概念的建立,也许学生的信念体系正在对抗新概念的形成,也许学生正在认知冲突中无法、无力解决冲突 教师提炼问题给学生就能给学生的思维指引方向,能让学生围绕问题进行积极的思考,使之朝有利于概念建构的方向发展,启发诱导学生自己去建构概念、自己去弄清楚与其它概念的联系,自己去纠正和补充错误的或片面的认知。

问题是思维的开始,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提炼问题给学生,还要善于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形成问题,把学习过程变为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问题也是学生探究的心理动力和探究式课堂教学的契机。教师把教材中的物理知识转化为问题,借助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问题设计,促使学生思考,可营造良好的探究氛围,在概念教学中提出恰当的问题,层层设问,步步深入,由表及里,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地深入思考,从而建构合理的、深刻的、结构化的物理概念。

新课程标准把科学探究作为教学内容和主要的教学方式,是对科学教育的正本清源。探究什么?当然是问题。什么问题?主要是事物间的差异和关系问题。

在物理概念教学中,我有这样的经验:有的学生会说、知道密度怎样表示,但就是不理解密度表示物质的疏密程度,不理解为什么密度要用单位体积的质量来表示;有的学生会说、会背欧姆定律,但搞不清电流、电压、电阻谁和谁有关系,谁和谁没有关系,甚至有的同学认为电阻和电压、电流有关系了。这说明教学没有明确探究事物间差异和关系的核心问题。

教师要帮助学生建构出事物间的差异和关系,让学生有经验事实或实验观察事实来支持建构的观点。科学的概念要有事实依据的支持,没有事实依据支持学生的头脑中就建构不起概念的。同样关系的建构也要用学生亲身体验过的、学生相信的事实依据来支持。只有用学生相信的事实依据和相信的思维逻辑建构起来的概念,才是学生相信的和理解的。

(二)让学生们按问题分几个环节进行自主的或合作的学习活动,适时、适当穿插学生展现学习成果的环节,教师作调控、指导、点拨、追问、评点。

在社会建构主义看来,人是在社会文化情境中接受其影响的,通过直接地跟他人的交互作用来建构自己的见解与知识的。因此,采用合作学习的策略能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同学的帮助下能更好地建构概念,理解概念。

人都有表现的欲望,教师创造条件让学生在小组里、在班上表现出来,不仅满足了他的表现欲望,而且能够提高合作学习的效果和学习的内驱力。学生通过合作、讨论来分析问题、搜集资料、确定方案,直到解决问题。通过问题解决,学习者便可以深刻地理解相应的概念、原理,建立良好的知识结构。

这样的教学,比传统的技能操练式的教学更能使学生对物理概念形成深刻的、结构化的理解,形成自己的、可以迁移的问题解决策略。

(三)巩固和提高练习

当学生初步形成概念后,应及时给他们提供运用概念的机会,让他们将抽象的概念返回到具体的物理现象中去,使他们在运用概念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和掌握,从而逐步提高分析、解决物理问题的实际能力。

让学生在探究中体验成功的乐趣,应该是物理教学成败的关键。要上好一堂课,教学方式方法是非常重要的。教学方式方法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途径,有效的教学需要有效的教学方式方法来实现。现代教学论认为,在教与学双边活动中,学生是认知活动的主体,学习者在认知活动中发挥着主体作用,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活动是最好的教学方法。

怎样提高物理概念教学 篇3

1引言

在物理教学中,物理概念的建立不是通过师生之间的互动就能建立起来的。大量研究表明,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教和学生学之间是存在差距的。这是因为学生在学习物理之前,头脑中已经存在了对生活中一般物理现象的直觉认识,然而这些直觉认识和科学概念往往是不一致的。这些直觉认识的特点是:(1)是学生头脑中强烈具有的一种稳定的认知结;(2)不同于专家的概念;(3)会对学生如何理解自然现象并做出科学的解释产生重要影响;(4)必须被克服、避免或消除,以使学生接受科学的理解。高中物理核心概念的有效教学要求教师了解学生之前的直观认识,采取相应的教学策略,使学生对物理概念的构建有更深的了解。形成知识结构的紧密性。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进行,一些热点依然存在,这些挑战包括怎样帮助学生围绕高中物理核心概念建构、组织头脑中的知识,怎样加强对知识的深入理解和迁移应用,并为他们的未来的学习和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所有的努力都要有利于使学生从记忆事实到理解概念的转变。要服务于我国以发展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课程理念和改革方向。

2高中物理核心概念教学的重要性

一方面,核心概念是物理学习的基础,可以巩固学生的基础知识。通过讲解核心概念,能够使学生更加牢固的掌握物理的定义、定理。为他们的应用打下坚实的基础。核心概念是学习物理的基础,学习核心概念,可以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由感性向理性、由直观向抽象、由分散向系统的转变。使学生更好掌握物理知识的脉络。另一方面,加深对核心概念的学习,可以提高学习效率。使学生发现物理现象和物理原理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实现物理知识的联想和迁移,进而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3利用核心概念提高高中物理教学效率的方法

3.1实施趣味教学,营造良好氛围

在传统的物理教学中,教师对核心概念的讲解非常死板抽象,致使课堂气氛死气沉沉。导致学生没有学习的积极性。为了改变这一情况,教师应该开展趣味教学,了解学生的兴趣。通过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比如,在讲解“牛顿第三定律”的时候,如果教师给学生放映一段反应“牛顿第三定律”的动画视频,而不是采取生搬硬套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观看视频的过程中,了解定理的实质,体会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之间的关系,改变传统的机械讲解,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教学的实效性和趣味性。

3.2实施启发教学 引发学生思考

为了迎合新课标的需求,在高中物理核心概念教学中,教师要起到引导启发的作用,鼓励学生去动手、动脑。使学生在合作学习中体验知识、构建知识、应用知识。使学生不仅学习到知识,还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例如,在解“动量守恒定律”的时候,如果教师直接给出概念内容,就会很难调动学生思考的积极性。相反,如果教师让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让学生根据实验现象和具体的数据来讨论。然后总结出“动量守恒”的概念及条件,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动手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在提高核心概念教学效率的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3.3控制知识形成过程

在新课标中,更注重学生知识面是扩展。因此在物理核心概念的教学中,要让学生了解物理概念的产生、发展和完善的整个过程,使学生不只是局限于对概念内涵的理解。因此,教师在导入概念时,要充分考虑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保证新知识和旧知识之间有一个衔接。例如,在讲解《揭开电和磁关系的奥秘》这一章时,教师在讲解电磁感应定律时应该带领学生回顾第三章电磁感应现象和安培定律的内容,将其和电磁感应定律相对比,学生能够清晰认识到两个定律之间的异同,在巩固旧知识的同时也方便学生理解新知识。

3.4实施迁移教学 发现内在联系

在高中物理教材中,各个板块之间有着密切的内在关系,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不应该把各个板块之间孤立起来。应该实施迁移教学,引导学生发现不同板块之间核心概念之间的关系。让学生在完善知识结构、理清知识脉络的同时,完成知识的迁移。让学生通过已学知识来加深对新概念的理解。让学生学会发现和总结物理学习的方法和规律。例如,在讲解“动量守恒定律”的概念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先回忆之前学过的“机械能守恒定律”和“能量守恒定律”的概念,引导学生对三者进行比较,总结他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迁移教学的实施,可以让学生更好的学过的知识和新知识衔接起来。可以让学生发现不同核心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帮助学生发现物理学习的规律。

3.5加强物理概念和生活实际的联系

核心概念是对客观规律的高度总结,但是高中生对抽象事物的理解还存在一些困难,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把核心概念和生活实践联系在一起,建立鲜明的教学情境,给学生提供感性的学习材料,逐步加深对核心概念的理解。最终达到拓宽学习渠道、深化概念学习的目的. 例如,“电磁波”是电学中的核心概念。而“电磁波”这一概念又与学生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这样教师就可以从生活实际入手,先让学生了解电磁炉、微波炉等家用电器的工作原理及注意事项,进而加深对电磁波这一概念的了解。同时,教师还可以启发学生研究电磁波在其他方面的應用,发散学生的思维。使核心概念教学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4结论

在高中物理教学中,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概念,掌握规律是尤为重要的。可以使他们的认知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得到充分的发展。在核心概念的学习中,教师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这种作用体现在概念的引导方面和知识面的扩展方面。由于知识之间有着系统的特点,扩展概念的引入有助于学生对核心概念的理解。高中物理教师对于核心概念教学的重视与研究,有利于提高核心概念教学效率,推动物理教学改革,促进高中生综合能力的全面发

参考文献;

[1]范增.我国高中物理核心概念及其学习进阶研究[D].西南大学,2013.

[2]李昕玲.高中物理概念教学中情境创设的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3.

[3]黎洪波.论高中物理核心概念教学的方法及重要性[J].中学物理,2016,13:32.

[4]刘小兵.初探高中物理概念的有效教学[D].南京师范大学,2007.

[5]蔡向阳.高中物理核心概念及其学习进阶分析[J].华夏教师,2016,03:30-31.

怎样提高物理概念教学 篇4

学生形成概念的过程就是学生观察、实验, 科学思维相结合的过程。第一步就必须给学生提供足够的形成概念的事实依据, 使之对相关的物理现象和过程有足够的感性认识, 以建立对研究对象正确清晰的表象。让学生获得感性知识的方法很多, 如:实验、多媒体、参观、生活实例等, 最有效最常用的方法是实验。利用实验来展示物理现象和过程比较直观、形象。并且实验中创设的情景越新颖越生动就越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 就越有利于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研究对象和形象中来, 就越能启发学生发掘问题、思考问题、探索事物本质属性的积极性。

例如, 在自由落体运动这一概念的教学中, 可以创设三个趣味小实验。

小实验1:在同一高度同时释放面积相等的一片金属片和一片纸片, 看到金属片比纸片下落得快。此时让学生回答为什么, 可能有相当部分学生不假思索地回答:因铁片重量大所以下落快。告诉学生十六世纪以前的学者就是这样认为的, “物体重量越大下落越快”这种观念在学生的头脑中还是比较顽固的, 应引导学生分析认识到它是错误的, 错在它没有考虑到空气阻力的影响。

小实验2:为了排除错误观念的干扰, 我们将上述实验的做法改变一下:先将纸片团成小纸团, 再让它和金属片同时下落, 看到小纸团和金属片几乎同时落地的。这个实验打破了学生由生活经验形成的错误概念, 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此时再引导学生分析由纸片变成小纸团下落时受到的空气阻力大为减小, 阻力对小纸团的影响也大为减小, 所以小纸团和铁片下落的快慢几乎相同, 这说明物体下落的快慢不决定于重量的大小, 而是与空气阻力密切相关的。

小实验3:为加强学生对这个结论的认识和理解, 拿一张纸将其平分成两片 (两片重量相等) , 将其中一片团成纸团后, 再让它们从同一高度同时释放, 看到小纸团下落得快。这充分说明了上述结论是正确的。此时引导学生进行假设推理:如果没有空气阻力, 只在重力作用下从静止开始下落, 那么铁片、纸片、小纸团下落的快慢应该相同。在此基础上, 我们来做传统的演示实验:拿一根长1.5米一端封闭一端有开关的玻璃筒将质量、大小形状都不同的小羽毛、小软木塞、金属片、小玻璃球放入筒内进行实验。演示筒中有空气时、抽出一些空气时、筒中空气几乎全部抽出时这些物体下落的快慢。引导学生对观察到的一幕幕物理现象进行比较分析, 综合推理, 形成正确概念, 并用精炼的语言, 将概念的内涵表达出来:物体只在重力的作用下从静止开始下落的运动叫做自由落体运动。这种运动只有在没有空气的空间里才发生。在有空气的空间里, 如果空气阻力很小可忽略不计时, 物体的运动也可看作自由落体运动。由于学生亲自参与了整个概念的形成过程, 所以对自由落体运动的认识和理解就比较清晰, 这对研究自由落体运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在概念教学中, 也可以通过各种恰当、生动且为学生所熟悉的实例给学生提供形成概念的事实依据。例如惯性概念的形成, 可以列举许多发生在学生身边的物理现象。比如:坐在汽车上的乘客, 当汽车突然开动时, 为什么身子会后倾?一个人跑步时被脚下一石块绊住, 为什么是向前摔倒而不是向后摔倒?为什么汽车紧急刹车后车轮不转了, 但汽车还要向前滑行一段才停下来等等。引导学生对这些物理现象进行分析、比较, 概括出所列举的同一类事物的共同特征:这些物体都具有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的性质。要引导学生形成概念, 并将概念的内涵表达出来。

新概念往往与已学过的概念、规律存在着有机联系。我们可以抓住新旧知识间的联系, 从已知知识出发通过逻辑展开, 从而引出新概念。例如在加速度概念的形成过程中, 可以以一定的实例分析为依据, 引导学生理解速度→速度变化→速度变化的快慢→加速度 (速度变化率) 。像这样步步深入地引出加速度, 可以使学生认识到引入新概念的客观性和必要性, 使知识系统连贯, 便于学生理解掌握和不断深化, 也有利于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实例:通过一汽车从车站出发到中途紧急刹车的速度图像 (图1) , 分析说明这辆汽车在30秒内各阶段的运动情况及速度变化情况。

分析:0~15秒匀加速直线运动, 速度变化为30米/每秒, 变化所用时间15秒, 每秒内速度变化为2米/每秒。15秒~25秒匀速运动, 速度变化为零。25秒~30秒匀减速直线运动, 速度变化为-30米/每秒, 每秒内速度变化为-6米/每秒。

结论:汽车急刹车时速度变化得快, 启动时速度变化得慢。

为了强化学生对速度变化快慢的认识, 还可以多举一些实例, 如汽车进站、火车进站等以引入加速度的概念。引导学生根据上述实例分析, 概括出加速度的概念:加速度是表示速度改变快慢的物理量, 它等于速度的改变跟发生这一改变所用时间的比值。

运用概念也是掌握概念的一个重要过程。当学生初步形成概念后, 必须及时给他们提供运用概念的机会, 让他们将抽象的概念“返回”到具体的物理现实中去。从反复运用概念去解释和解决问题中, 从新旧知识的比较中, 不断加深对概念的认识和理解。同时也只有在引导学生运用概念中才能发现学生对概念在理解上的缺陷, 有针对性地加以纠正, 完善学生对概念的认识和理解。在引导学生进行训练时题目不可过多, 但要突出题目的典型性、灵活性和针对性, 并及时开展多种形式的评讲活动并引导学生做好自我总结。在训练、评讲、总结中不断深化, 活化概念, 拓宽对概念的认识和理解。逐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从而达到牢固掌握概念的目的。例如, 加速度概念形成后就引导学生分析比较:速度、速度变化、加速度三者的区别是什么?有什么联系?让学生讨论、学生回答, 然后老师点评。通过练习, 使学生分清这三个不同的概念反映的是三个不同的本质属性。

谈初中物理概念教学 篇5

课件,图片,试卷,教案,论文共15000多个资料供您下载

谈初中物理概念教学

雪野中学董蔚

物理概念是反映物理现象和过程的本质属性的思维方式,是物理事实的抽象。它不仅是物理知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和基本元素,而且也是构成物理规律和公式的理论基础。学生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就是要不断地形成物理概念,如果概念模糊,就不可能真正掌握物理基础知识。在中学物理教学中, 概念教学既是重点,也是难点。物理概念的教学始终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处在中心地位,物理概念的形成是一个由具体到抽象,再由抽象到具体的十分复杂的认知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认知能力将得到充分发展,但是不少学生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都会感觉到物理难学,所以探索物理概念教学方法是物理教学的永恒的主题。

初中物理中的概念多为物理学中最基本的概念,而这些概念一般是从大量的物理现象中总结出来的。但是由于初中生抽象思维能力不强,要独立地形成正确的物理概念有些困难,这时教师就要积极地为学生的学习设计一些合适的学习支架,以方便学生构建科学的物理概念。

一、明确物理概念形成的目的和意义

设计一些合适的学习支架,如问题支架、实验支架、图片支架、多媒体支架等让学生感觉到用以往已有的知识概念无法解释新的物理现象时,学生们就会急于了解新的知识,体会到形成新的物理概念的意义,这样就可以使学生进入到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为新知识的学习创造良好的前提。如在速度概念形成的教学过程中,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支架:(1)一般来说,兔子和乌龟谁跑得快?(2)在“龟兔赛跑”的故事中,我们能不能说还是兔子跑得快吗? 接着引出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两种方法和用运动物体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来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为速度概念的形成作了铺垫。在物理概念的教学中,就要使学生明确为什么要引入这个概念? 没有这个概念行不行? 这个概念是用来解决什么问题的? 只有让学生明确了这个概念引入的目的,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强化物理概念形成的过程

在学生有一定的对知识的需求和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下,教师要利用各种适宜的方法,如实验探究、理论、推导等,向学生阐明概念的形成过程,搭建新旧知识间的桥梁和纽带。如在压强概念的教学过程中就可以通过力的作用效果---形变来研究压力的作用效果。通过砖块对海绵产生不同形变的实验支架,来引导学生探究(l)压力相同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受力面积大小的关系;(2)受力面积相同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大小的关系,并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如果当压力大小和受力面积大小都不相同时该如何比较压力的作用效果呢?从而引出压强的概念。这样学生对压强概念的形成就有了一个清晰的过程。

在物理知识学习过程中,要让学生知其“所以然”, 这不仅会为他们正确理解、灵活运用物理概念打下扎实的基础, 而且经历了这样的学习过程,可以对物理知识有新的感悟,印象深刻,记忆牢固,学习效果较好。物理教学中常听到教师抱怨,学生只会死记硬背,遇到实际问题一筹莫展,物理知识系统性不强等,其根源都在于物理概念教学时没有让学生充分地体验物理概念获得的全过程。同时,物理概念的形成一般都蕴含有一定的物理科学思维方法,在阐述它们的形成过程中,学生也将学会一定的思维方法, 如密度、压强等概念教学中渗透的控制变量法、比值定义法;匀速直线运动、磁感应线、光线等概念教学中渗透的理想模型法;重心、串并联电路的总电阻等概念教学中渗透的等效替代法等等, 这些对提高学生学习物物理备课吧http://wuli.beikeba.com

课件,图片,试卷,教案,论文共15000多个资料供您下载

理的能力大有帮助。所以让学生清晰而且准确地了解概念的形成过程,是概念教学的重要途径。

三、准确、简明、直观地呈现概念的内容

物理学中概念的陈述语言十分精炼和准确,概括程度非常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向学生呈现物理概念时,不但要准确,而且对一些关键字词应加以突出,并给于适当的说明,以便引起学生足够的注意和正确理解时应与其他类似的或易混淆的概念进行对比,建立类比联系。实践证明,一个物理概念在形成的过程中,教师讲得准确、生动、形象,学生易于接受, 并且能留下深刻的印象。而其中特别重要的是准确性,当学生第一次接受某一个新的物理概念时,教师如果讲解得模糊不清,这将会影响他对概念的理解、记忆和应用。如密度、功率和速度等概念的定义中要解释“单位”的含义;在讲述压力的概念时要注意与重力概念的区别、以及蒸发和沸腾的区别等等通过加以比较可以方便学生的学习。这样学生在理解物理概念时就不致于产生概念间的混淆,并且能够在学习过程中建立起物理概念的多方面联系。

另外,一个物理概念的定义的表述不仅要具有科学性、准确性而且还要有简明性。教师应用最简明扼要的文字表达完整的物理概念, 如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短短的几个字就说明了力的本质。“力是作用。”力是什么作用呢 ? 由“物体对物体的”几个字揭示出力的本性。有人认为有两个“物体”不是重复吗?这里两个物体,说明了力是物体间相互作用,至少要有两个物 体才能产生力的作用。

物理概念是从直观的感性认识经过抽象上升到理性认识而形成的。直观性是相对于抽象性而言的,人的认识来源于人的感觉,来源于人的感觉器官对外界的直接反映。直觉能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教师把学生的感性认识与抽象的理性认识联系起来,建立桥梁,就能激发学生对物理概念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认知能力,帮助学生把握住概念的基本属性。因此只给学生一个准确的文字表述还不够,还应给学生一些比较直观的物理现象,帮助学生将抽象的概念和具体的现象联系起来,建立物理模型,这也是呈现概念的不可缺少的方面。

四、引入物理概念的一些常用方法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教学物理概念,不能只用一种方法。教学物理概念的方法很多:

1、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引人新概念

如在引入“力”的概念时,学生对力在日常生活中已经有了自己的亲身体验。手提重物,会感觉到肌肉紧张,由此教师抽象出力的本质,引入力的概念。可见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引入概念可以使学生对概念体会深刻, 易于理解。

2、用演示实验引入概念

通过演示实验提出问题引入课题,在讲授新课时,教师可让学生观察演示实验中呈现的与新课有关的物理现象,并由此思考一些问题,以引入新课。这一方法也使学生带着清晰的感知和解决问题的欲望进入新的学习情境。如在建立“功”的概念教学中,教师让学生观察一组物体做功的演示:用手推水平桌面上的小车,使小车在手的推力作用下移动一段距离;用手托起一个重物 , 使重物在托力的作用下上升一段高度;用手拉斜面上的物体,使其沿斜面移动一段距离。这样,学生很快理解了“功”的含义。

3、在旧知识的基础上引入新概念

如从讨论密度问题入手,引出浮力的概念。密度是物质制特性之一,不同的物质具有不同的密度;相同的物质不论体积、形状如何,其密度是相同的。而相同的物质放在不同液体中所处的位置却不同,有的悬浮,有的漂浮,有的下沉,学生便会想

到物体在液体中受的浮力不同,那么浮力是否与液体的密度有关?由此可以引入新的概念,这样容易使学生了解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 而且比较轻松、自然。

4、通过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引入概念

从生活走向物理,物理学科的特点就是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在日常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物理学知识,在教学中根据学科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创设出学生 既熟悉但又暂时无法解释的物理情景,引起师生心理上的共鸣,促进情感的交流。如在引入“惯性”概念时,利用多媒体软件展示引导学生观察乘坐汽车的过程中,当汽车刹车、加速、拐弯时所发生的现象, 通过分析引人“惯性”概念, 学生易于接受。通过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引入课题,列举出学生可能亲身体验到的生活中的问题来说明物理现象, 能增加学生的兴趣 , 帮助他们做出最快的反应和正确的判断。、用类比法引人概念

如在引入“ 电压”概念之前,先讲清楚水流与水压的关系,再通过类比的方法,引入电流与电压的关系,从而引入“电压”概念。又如“功率”的概念可与“速度”概念进行类比。用类比法引人概念形象生动、学生易于理解。、通过问题引入概念

如在引入“密度” 概念时,可以先提出问题:“有人说铁比木头重,这句话对吗?”让学生讨论, 有的学生说铁比木头重, 还举出一些例子说明;有的说不一定,但又讲不出道理;有的则无法确定。老师在学生争论的基础上,归纳出密度不仅跟构成这种物体的物质有关, 还跟其体积有关。指出:体积相同的铁比木头重。然后引入“密度”概念。通过问题可以引起学生充分地讨论和争辩,活跃了课堂气氛,有效提高了教学效果。、通过物理故事引入概念

如在引入“大气压强”的概念时,可给学生先介绍马德堡半球实验的故事。又如在引入“磁体”的概念时,可讲述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的“指南针”的故事。通过物理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概念的认识。

物理概念的引入过程,既能引起昕课学生的注意, 明确概念学习的目的;又能激发兴趣,诱发学生学习动机;另一方面还能起到承前启后,建立知识联系的作用。但引入新概念的方法多种多样,要根据具体情况,采用最恰当的引入方法,才能产生较好的效果。

五、概念的应用

物理概念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要能运用所学的物理概念来解决具体问题。因此,概念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物理概念来分析、解决有关的物理问题。在对物理概念应用的过程中不仅将陈述性知识向程序性知识转变,而且使新知识与已有的其它知识有机结合起来。在概念的应用中,又能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形成自然记忆,还可以借此促进学生思维的积极发展,及时暴露概念学习中的问题,有利于对概念的进一步理解。这一阶段的教与学的方法主要有教师的例题讲解、学生的巩固练习、应用知识进行实验设计、实验验证等,此时要强调学生之间的交流讨论。教师对题型设计要有典型性,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对较难的习题要进行适当的分解,以降低习题的难度, 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教师也可以通过变式训练的方法进行教学,同时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解题的技巧,让学生领悟到应用物理知识的要点,又要使学生练习的内容与学生所熟悉的现象相联系,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总之,物理概念教学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在物理概念教学中,只有不断创新、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才能提高概念教学的水平。

物理概念教学认识 篇6

关键词:物理概念 课堂教学 新课改 再认识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2)03(c)-0000-00

教师教好物理概念是教学成功之本,而学生学好物理概念是学好物理的关键。那么,在新课改下怎样做好物理概念教学工作是我们当前工作的重点。

1物理概念的特点

在实际中,物理概念一般赋予明确的定义,并给予通俗的描述或说明(表达)。同时考虑到学生的知识水平与认知能力等各种因素,中学物理中出现的概念的定义往往还不是物理科学中最严格的定义,因此,有些概念表述还不是很严密。这样随着年龄的发展,物理概念就存在着不断改进、不断完善和不断提高的过程,从而使物理概念越来越明确和越来越清晰,易于被学生所发现和接受,这就是所谓物理概念的确定性、层次性和发展性。

2传统物理概念教学的优劣

我们传统的概念教学大都着重从物理概念的文本和条条框框出发,非常着力地从两个大的方面讲解和剖析物理概念:一是着重讲清与讲透物理概念的内涵,即一定要弄清楚概念的物理内容和物理意义并加于比较分析,得到非常清晰的认识。二是强调物理概念的外延,即一定要弄清楚概念的适用条件和使用范围;这样很容易使学生形成自己的知识结构和技能技巧,进而运用所学到的知识去解决实际生活当中的各种问题。

但传统物理概念教学的这种方法过于强调物理概念的知识本位教学,虽然能大大压缩了概念的形成过程,但是在引入物理概念时没有让学生对其形成过程获得足够的感性认识,以致使部分学生只能死记硬背物理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从而也就没有真正形成物理概念和真正理解物理概念的实质,物理概念在他们的头脑中就只能成为过眼云烟或空中楼阁。即这种物理概念教学没能让学生经过同化和顺应建立起属于自己的认知结构。

3如何加强对物理概念教学的认识

3.1在引入中加深对概念的认识

在教学中特别要讲清楚为什么在物理学中要引人这个概念,这个物理概念是怎样从我们生活生产实际中抽象概括和总结出来的,并进一步弄清楚这个概念的物理内容和物理意义,这是使学生理解物理概念的第一步。同时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和事例引人物理概念,这样就容易被学生所理解和接受。例如“浮力”概念的引入,首先从“轻质木块能浮在水面上来”这一很平常事例引入;其次再从“二力平衡”中引出“浮力”概念;最后让学生通过观察受分别到重力和支持力的作用而平衡静止在桌台面上的木块,类比静止在水面上的物体也受到重力和向上托的力作用,进而引导学生比较分析“木块能浮在水面”等生活中的平常事例,找出他们共同特点,这样就很好概括出“浮在水面的物体都受到一个向上的托力”,这种力叫做“浮力”这个概念。

3.2透过现象从本质上加深对概念的认识

物理现象的本质和特点是通过物理概念的描述得到认识的,而对于这一类物理概念,必须通过详细地分析实验现象和结果,找出其具有主导作用的和决定其本质的必然因素。例如电学中“电阻”的概念形成。首先让学生回忆导体的概念,再强调导体能导电的功能,然后将不同镍鉻合金线接入电路中进行演示实验,即在同一根导体中通过调换不同的电源来改变导体两端的電压U和通过导体的电流强度I,得到它两端的电压与通过它电流之比是一个定值。而不同的镍鉻合金线,用同样的方法,也可得到同样的结论,但这两定值在数值上是不相等的。通过这两次实验首先使学生认识到:对于同一导体来说,它两端的电压与通过它的电流强度之比是个定值;而不同的导体,这个比值不同。进而把几段比值不同的导体分别接进电路,并保持导体两端电压不变,让学生注意观察U与I比值大的导体,通过它的电流强度就小;反之则大。由此推出,这个比值反映了导体对电流的一种阻碍作用,从而使学生对“电阻”这个概念形成了准确的而正确的印象。再如“光通信”的概念与原理,也可从手电筒的演示中得到本质上的认识和体会。

3.3在矛盾中加强和深化对物理概念的认识

在物理概念教学中,物理教师的重要任务就要善于从正面和反面去启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对物理概念的理解不能停留在表面以及片面的认识上,使他们能在不断揭露矛盾和解决矛盾的过程中深人理解物理概念的本质。所以在学生对物理概念的理解不能深入下去时,这时教师不要急于帮忙下结论,而是紧紧抓住学生的片面及错误认识,这样可以组织全班同学进行讨论,探讨分析究竟错在什么哪里?为什么错了?这样既弄清楚了概念,又要使学生在思维上醒悟和开窍。那么,以后学生在学习这类事物时就容易做到举一反三和触类旁通。当然,学生对一个物理概念的认识和理解不可能一步到位,那么我们的物理概念教学也不可能一次教学就很深刻、很全面,我们教师就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在后继的教学工作中,循序渐进地去扩展每一个学生的认识面,加深学生对物理概念的理解。

3.4在应用过程中加深对概念的认识

物理教学过程实际上就是物理知识的应用过程,当学生对概念的认识比较模糊时,更多的是在应用过程中反映出来。所以在应用物理概念分析、解决实际问题时,既能深化对物理认识的理解过程,也能检验学生的认识是否正确的主要标志。这时有意识地让学生在实践应用中去碰碰“钉子”,碰了钉子再启发与引导他们总结经验教训。这样做对他们的印象和体会更深刻,自己的思维判断能力也得到明显的提高。而且通过探讨与讨论,分析正误对比,使学生在认识上豁然开朗,对概念的理解就能更深人一步。同时这样做也给学生一个启示,就是对概念的理解和认识绝不能仅停留在表面上,要在应用概念解决实际问题中不断的深人探究,深人进去就会发现许多新问题,就能获得更多的快乐和成就感。

4小结

物理概念教学是物理教学的重要内容,我们要遵循教学规律,按照物理概念教学的要求,从以上几个方面加深对物理概念的认识,努力解决概念教学中的常见问题,抓住以上几个重要环节,使我们的概念教学过程更加符合学生认识的规律,并针对一些细节运用教学经验及体会采取一系列措施使学生加深对物理概念的认识,使我们的概念教学日臻完善,对物理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罗星凯.中学物理疑难实验专题研究[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2] 黄显吞.光通信演示实验装置的改进[J].物理通报.2009.10:49-50.

[3]《物理》——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试验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

[4] 田清钧.基础力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

[5] 黄显吞.物理概念教学引入方法比较分析[J].技术物理教学,2009.02:1-2.

物理概念与物理教学 篇7

在物理教学中, 学生们在分析物理现象或处理物理问题时, 时常会对一些物理现象作出错误的判断, 或者在处理一些物理问题时感到束手无策, 究其原因, 其中重要的一条是没能正确理解物理概念, 由此可见, 让学生正确理解物理概念是学好物理的关键。物理概念既然如此重要, 那么, 加强学生对物理概念的理解和认识, 使学生能够真正掌握基本物理概念, 就是提高物理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途径。

首先, 加强学生对物理概念的理解和认识。

学好物理概念离不开观察和实验, 物理概念就是在观察和实验的基础上进行科学思维的产物。例如, 我们经常会观察到这样一些现象:天体在运行, 汽车在前进, 人在路上行走等等。尽管这些现象所表现的具体形式不同, 但是如果我们撇开它的具体形式, 从它们的共性去考虑, 就会发现它们拥有共同的特征, 即一个物体相当于另一个物体的具体位置随时间的变化而改变。于是, 我们把这个从一系列具体现象中提炼出来, 又反映着这一系列具体现象本质特征的抽象, 叫做机械运动。机械运动就是一个物理概念, 它就是在观察和实验的基础上产生的。

其次, 对于一些定量的物理概念, 可以用数学和测量的方法来取得。

众所周知, 许多物理概念, 如力的概念、质量的概念、速度的概念、温度的概念等等, 都具有定量的表示。例如我们可以说某个力是100牛顿, 某个物体的质量是100千克, 汽车行驶的速度为60千米/小时, 今天的最高气温是60℃等等。然而, 也有许多物理概念, 表面看来, 是不定量的, 实际上, 它们也具有定量的含义。如“平衡”的概念, 其定量含义是:如果研究对象是质点, 则意味着质点的加速度等于零, 故其平衡条件为合外力等于零, 即F合=0。

在中学物理教学中, 涉及的物理概念很多, 细数起来大概有四百多个。要使学生能够掌握物理概念, 首先要在理解上下工夫, 帮助学生理解每个物理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是每个物理教师必须深入探讨的课题。其实, 理解和掌握物理概念并不难, 在物理概念教学中, 只要使学生能够理解物理概念的各自特征, 能够对物理概念进行分类, 就能够理解和掌握物理概念。中学物理教学中涉及的物理概念虽然很多, 但总的说来, 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四类:

第一类是反映物质属性的。如:质量、惯性、能量、电、磁、波粒二象性等。这类概念的特点是:含义深刻, 很难从其表面定义上获得深入理解, 只有随着知识学习的不断积累和发展, 才能由表及里, 由浅入深地加深对它们的理解。第二类是反映物质及其性质的。如:速度、加速度、密度、功率、比热、电场强度、电势、电动势、电阻、电容等。它们的共同特点是:用两个或几个物理量的比值来表示它们的定义。第三类是反映物质间相互作用关系的。如:力、力矩、压强、冲量、功、热量等。这些概念的特点是:与物质间相互作用密切关联, 但是对于单个物质毫无意义。第四类是一些描述物理现象的名称的。如:匀速直线运动、圆周运动、形变、熔解、反射、折射、干涉、静电感应、电磁感应、反射性、核反应、质量亏损等。这类概念的特点是:就其概念本身而言, 并不难理解, 难理解的是这些物理现象产生的原因、条件、及规律。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当创造条件, 使学生在观察物理现象、进行物理实验的基础上, 对物理概念的特点及分类有一个基本的了解与认识。此外, 教师还要着重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分析、综合和概括, 排除次要因素, 抓住主要因素, 找出所观察到的一系列物理现象的共性和本质属性, 并在此基础上形成概念。用准确的、简洁的物理语言或数学语言给出准确的表述或定义, 找出所定义的概念的适用条件和范围, 通过与有关相近概念的对比, 进行适当的练习应用, 以此来达到巩固、深化概念的目的。至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采取怎样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应根据具体情况自行确定。

怎样提高物理概念教学 篇8

一、创设情境, 体验物理过程

初中物理虽然与生活联系密切, 但还是存在不少抽象的知识、理性的规律, 对学生来说, 认知理解这些知识规律会存在一定的困难。创设情境, 就是帮助学生认识生活中蕴含物理问题的原型, 从而抽象并转化为一个物理模型, 作为我们学习、研究的对象。所以, 情境的创设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而且还能使物理实现由具体到抽象的转化。为此, 教师在教学中创设一些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 就有助于将抽象的内容形象化, 复杂的内容简单化, 能够实现微观放大、宏观缩小、动静结合、跨越时空限制, 从而减少学生认知障碍, 降低学生学习难度, 增加学生求知信心。

速度概念教学中, 笔者首先创设的情境是让学生观看视频:2013年在西班牙举行的世界游泳锦标赛男子800米自由泳决赛, 孙杨以7分41秒36的成绩获得冠军。毫无疑问, 学生知道这场比赛中孙杨游得最快。

接着, 设计一个学生活动情境:抓下落的小球, 一名学生释放小球, 一名学生抓小球 (使球下落距离和手移动距离相等) , 如图1所示。学生在活动中可以认识到能不能抓住小球取决于球和手运动的快慢。

通过以上两个情境, 引发学生回忆生活中的运动场景, 交流判断、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 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都可以初步建立起物体运动快慢可能跟运动路程和运动时间有关的“概念”, 即形成速度概念的“毛坯”。教师在小结时提出问题, 在日常生活中, 我们经常遇到的有关物体运动快慢的问题, 我们如何用一些科学的语言来表达呢?

二、设置问题, 讨论物理概念

情境的创设也是为了问题的提出, 将学生对速度已有的碎片化认知, 聚焦到当前研究的问题上来, 所以问题是探究学习的起点, 没有问题就没有探究。学生有真情实感的体验后, 再通过问题的引导, 整个教学活动也随之形成一个开放的系统, 从这一课堂教育的主体区域延伸开去, 从而达到拓展教育空间和时间的目的。同时, 也促进师生间的交流互动, 缩短师生间的心理距离。正是在问题的驱动下, 学生才会关注要探究的问题, 才会激发积极的思维活动, 从而产生探究欲望和动机。

在速度概念教学中, 教师利用校运会田径比赛来设置问题, 田径比赛是校运会的重头戏, 参加百米赛跑的一组同学在奔跑的过程中, 怎样判断谁跑得快?谁跑得慢?大家奔到终点, 我们又以什么为依据, 判断谁得冠军?谁得亚军呢?最终得出生活中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两种方式:一是时间相同比通过路程的多少;二是路程相同比所花时间的多少。那么, 假如两个物体通过的路程不等, 所花的时间也不等, 又怎么比较它们运动的快慢呢?

三、组织活动, 探究物理概念

对于提出的问题, 采用了组织探究活动的形式进行教学。在物理概念教学中, 实施探究教学有助于学生理解概念, 有助于发展学生对科学技术的兴趣和爱好, 有助于促进学生自主发展, 从而落实素质教育的目标, 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好基础。

在速度概念教学中, 笔者组织探究活动:让两个纸锥从不同的高度同时释放 (如图2) 。请学生思考应该怎样比较纸锥运动的快慢?同时, 设计实验进行比较。学生就很自然地想到, 一是要测量纸锥下落的路程;二是要测量纸锥下落的时间。

让学生实验测出纸锥下落的路程与时间, 并组织学生讨论, 如何比较纸锥下落的快慢?一种方法是通过数学运算, 折合成在相同的时间里, 比较哪个纸锥通过的路程大, 提出了利用路程/时间的值, 即在单位时间里比下落的路程;另一种方法是通过数学运算, 折合成通过相同的路程比较哪个纸锥下落时间短, 提出时间/路程的值, 即通过单位路程比下落所花的时间。对两种方式加以肯定后, 提出一种习惯上选择, 即我们在日常生活已经习惯用“路程与时间的比值”来表示运动的快慢, 并一直沿用至今。

四、师生互动, 建立物理概念

建立物理概念的方法很多, 比如直接定义法, 就是根据物理现象直接给它下定义的;比值定义法, 即物理概念的定义式是一个比值;差值定义法, 即物理概念的定义式是几个物理量的差等等。在速度概念教学中, 根据教材要求采用的是比值定义法来建立“速度”概念。现代物理学从诞生之日起, 就与数学结下了不解之缘, 数学为物理学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工具, 为物理概念的量化和应用提供了保证。利用刚才探究活动中的实验数据, 分析数据间的数量关系, 明确可以用“路程/时间”的值来描述物体的运动快慢, 从而形成速度的概念, 进一步得出速度的计算公式及单位。

五、联系实际, 巩固物理概念

学生在概念形成的初期, 对概念的掌握是不完全、不深刻的, 需要通过联系实际、运用概念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才能使学生学得生动、扎实。

在速度的概念形成后, 为了进一步理解巩固速度概念, 教师可设计探究活动, 即“探究影响纸片下落快慢的因素?”先让学生猜想, 可能跟纸片受到的重力大小有关, 可能跟纸片受到的空气阻力有关, 等等。再请学生设计实验方案, 控制变量:让面积一样大的厚薄不一样的两张纸片从同一高度下落, 测下落速度;用同样的两张纸, 一张纸铺开, 另一张纸对折几次, 让它们在同一高度下落, 测下落速度。最后按照实验方案, 分别测量下落高度、下落时间, 记录数据 (表1) , 并计算速度, 从而加深学生对速度概念的理解。

总之, 物理概念是物理教学的关键。如果不能形成正确的概念, 不仅会影响学生对有关物理规律的理解和掌握, 而且还会直接影响到整个物理学科的学习, 最终会影响正确的科学观和科学态度的形成。只有通过多方面、多渠道、多层次的教学, 才能使学生掌握物理概念, 理解物理概念, 运用物理概念。

参考文献

[1]王文静.情境认知与学习理论研究述评[J].教育技术通讯, 2002 (3) .

[2]杜伟宇, 孟琦.学习理论发展的情境脉络[J].全球教育展望, 2006 (12) .

物理概念教学浅析 篇9

关键词:物理,概念教学,构思

物理学中,作为物理学知识基本组元的物理概念是物理现象、物理过程的抽象化和概括化的思维形式,也是物理学习或物理思维的基本单位,还是构成物理规律和物理公式的基

(1)在数学方面:a.极限法:如即时速度、加速度、临界角等应用了数学极限的概念。b.图象法:如v—t图线、振动图线、波动图线等。c.比例法:如两电阻串联消耗电功率之比;两电子进入磁场因速度不同求它们轨道半径之比和周期之比等。同时在物理计算中,有时用比例法解题还比公式法简捷。d.数学方程:如一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对数方程、指数方程等。同时大纲规定用数学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是中学物理教学的任务之一。

(2)在语文方面:语文知识向物理迁移可说是处处体现,语文水平不高的学生,往往不能正确理解题意,建立正确的物理模型;或者有了思路,而不能全面准确地回答物理问题等。总之,在物理教学中,不只存在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的迁移,而且有纵向、横向和跨学科间知识的迁移。所以在物理教学中必须认真地研究和掌握知识的迁移规律,这无疑有利于提高教学的效率。

三、打好基础是知识迁移的必要条件

教育对象有优良的心理状态,对知识的迁移来说是很重要的。但并不是唯一的,而影响知识迁移的另一个必要因素,是没有打好基础,离开了扎实的基础知识,知识迁移就成了一句空话。在中学物理教学中,各种基础知识之间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有机关联。如某一部分基础知识不扎实或未很好地掌握,就会直接影响知识的迁移,甚至阻碍知识的迁移。如有些学生学习很刻苦,整天忙忙碌碌,而学习成绩并没有明显的提高,笔者深切地感到这些学生的共同特点是不愿花时间去认真看书,去理解掌握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而满足于一知半解,特别是对容易混淆的物理概念,更是似是而非,这样下去,有的学生误认为自己笨,脑子也不灵,其实知识迁移的缓慢或不能迁移的根本原因在于没有打好基础。当然对于灵活而综合性又大的题目,还需熟悉解题规律,掌握解题方法,开拓解题思路,提高解题技巧。但所有这些,都必须以扎实的基础为前题。所以在物理教学中,切不可本末倒置,要重基础知识,善点拨。基础知识掌握得越牢,知识的迁移就越顺利,那种脱离学生实际基础知识水平,好高鹜远的做法,效果必将适得其反。

四、培养能力是知识迁移的关键

有了扎实的基础知识,无疑为知识的迁移提供了条件,但要使学生所掌的知识能自觉地、主动地有效迁移,还必须具备一定的能力。能力虽可分为掌握知识的能力和应用知识的能力两个方面,但所谓能力,一般地说,是人们依靠本础。如何搞好物理概念教学是每一位物理教育工作者都在探索的问题。

一、物理概念教学的必要性

物理概念教学是学生掌握物理知识的关键,它贯穿于物理教学的始终,一直是被关注的重点。如果物理定律和理论是基础的话,那么物理概念就是基础之基础。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物理定律是物理概念之间的联系。在概念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们普遍感到学习物理概念最困难。笔者分析,其原因主要是有些学生对物理概念的理解和掌握仅仅停留在背定

人的智力和知识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身心力量。可见知识并不等于能力,只能说,知识是能力的基础,能力是获取知识的条件,知识多的人,能力并不一定很强,因此千万不能认为把物理基础知识抓好了,能力也就自然地培养起来了,这就要求中学物理教学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应当重视培养学生的能力。

因此,在物理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计好每一堂课,有计划地去培养学生善于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讲课时要给学生留下思考的余地,注意观察其神态,以利掌握火候进行点拨,并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给学生进行必要的示范,让学生在积极求异的思维过程中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规律,使学生不断增强能力,以促进知识的有效迁移。

五、认真指导是促进知识迁移的重要因素

打好了基础,培养了能力,确实为物理教学知识的迁移铺平了道路,但绝不是说,教师就可放弃必要的指导。实践证明,基础扎实,能力很强的学生,知识的迁移虽可自觉地实现,但总是存在迁移的快慢和迁移的方法问题,对一些涉及面广、灵活性的问题,也并非一律均能迎刃而解。教师的认真指导,就可减少和避免知识迁移过程中不完善的和不妥的甚至错误的问题出现。也可节省时间,少走弯路。而指导的重点应从实际出发,放在循循善诱,应用所学知识科学分析综合,解决问题的思路线索和方法上,绝不能简单从事,甚至只把问题答案告诉学生,这不只不利于知识的迁移,反而将会逐渐养成不动脑的坏习惯。如一辆汽车以36千米/小时的速度行驶,刹车后以5米/秒2的加速度作匀减速运动,求汽车刹车后3秒内的位移。经多次练习,常见答案为7.5米、10米,哪个对?不应急于告诉学生,应指导学生自己分析,找出造成错误的原因,并总结出解决这一类问题的方法。因此,在物理教学中,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打好基础、培养能力和教师加强必要的指导,是促进知识顺利迁移所不可少的前题。所以教师在采用行之有效的教法、认真研究学生的学法进行物理教学改革的同时,必须探讨知识的迁移规律并考虑影响知识迁移的各种因素,这样才能更好地提高教学效率,完成中学物理的教学任务。

参考文献:

[1]中学物理教学法.

[2]教育学.义、记公式上,没有把对建立概念的事实依据和形成概念的概括方法的理解重视起来,进而影响了学生对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的理解和掌握。物理概念没有被学生消化掉,影响到学生对某一章节乃至全部物理课程的学习和掌握,这样的话教学效果自然就不会好,也影响到学生对物理课的学习兴趣,就不可能进一步学习和掌握物理定律。依据构建主义理论,教师在物理概念教学中,以学生掌握好概念为目的,利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帮助学生把新的概念融入到其原有的概念网络中去,建构成新的知识体系和认知结构。例如,在惯性概念的基础上提出力、加速度、质量、动量等概念,逐步丰富发展起来并最终形成了牛顿的经典力学。所以在课堂上使学生掌握好物理概念是物理教学成败的关键,这一过程显得尤为必要。

二、组织物理概念教学的构思

1. 明晰物理概念的分类

物理概念是物理思维最基本的单元,是人们进行物理思维的基础。物理学的定理、定律或规律,都是由相关的物理概念总结出来的,也是在大量观察、实验基础上,运用逻辑思维的方法,把事物本质的、共同的特征集中起来加以概括而形成的。物理概念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划分。比如,根据研究范畴,可分为力学概念、热学概念、电学概念、光学概念等,还可以分为矢量和标量、状态量和过程量、特性量和属性量等等。从逻辑学的角度物理概念则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普遍概念和单独概念,(2)实体概念和属性概念,(3)肯定概念和否定概念,(4)集合概念和非集合概念,(5)真实概念和虚构概念。以上是从形式逻辑的角度对物理概念进行了划分,其目的是帮助物理教师在物理概念教学中多一些思考的角度,这样划分有些物理概念更容易被学生理解和消化,有利于物理概念教学的发展。

2. 善于运用不同的方法引入物理概念

物理概念的引入是学生掌握概念程度的关键一步,在这一重要环节中,教师一定要预先分析,抓住不同物理概念的特点,清楚学生原有的认知情况,适当采用引入物理概念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愿望,为物理概念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1)提出问题,引入物理概念。

物理概念形成的过程,就是解决物理问题的思维过程。然而能够提出问题绝非易事,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难。提出了问题,往后的工作就有了目标,就有了思考的基础。例如法拉第在得知电能生磁的事实后,根据对称及和谐统一的观点提出“磁是否能生电?”的问题,然后朝这个方向努力,最终取得了成功。这就告诉我们物理教师要善于去思考怎样才能提出适合学生认知的问题,如何去探寻学生认知结构当中的这个“生长点”,这是摆在每位物理教师面前的一项课题。

(2)创设情境,引入物理概念。

物理概念是从物理现象、事实、过程中抽象出来的,在教学中必须把有关的物理现象或过程展现出来,创设一个学习物理概念的适当环境。如实验演示、联系生活实际等多种方法,但无论采用什么方法,都必须从知识的被动接受向主动地获取转化。例如,引入摩擦力的概念时,将放在桌面上的木块与跨过滑轮的绳子相连接,绳子的另一端悬挂掉盘,盘上放重物,木块在拉力作用下会运动起来。这时让学生猜想,如果逐步减少盘中重物质量,木块将如何。实验之后,再让学生相互交流,分析论证。这样的情境必然会激起学生的兴趣,引导他们去探究,加深学生对看不见、摸不着的摩擦力的理解。

3. 物理概念的形成

所谓物理概念的形成,是学生从大量同类事物的不同例证中去独立发现掌握同类事物的关键特征。概念的形成是物理学习中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的核心阶段。在抽象出事物的共同特性和本质属性之后,就要用简洁的文字语言对该特征或属性进行表达,给出概念的定义。不同的物理概念,形成的思维方法一般不相同,对应的教学策略也各不相同。具体可分为:(1)抽象概括。即抽象出物质、运动的某一属性,得到表征物质或运动的某种性质的物理量。如密度、速度、电阻、电场强度、电势等物理概念。(2)理论推导。即概念组合和规律演泽如动量和电阻率等概念。(3)类比。即运用类比推理的策略,借助已有的物理概念,建立新的物理概念。如,机械波德布罗意波等。(4)等效。例如合力与分力等。

4. 物理概念的深化和巩固

概念的学习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因为,物理概念是从大量物理现象中抽象出来的,概念初步形成后,学生往往印象并不深刻,理解也不透彻,学生对所学的概念首先进行的是感觉记忆,然后进入短时记忆,短时记忆只能使知识在大脑中保持非常短的时间,要让学生对新学的物理概念保持长久记忆,这就要求教师要及时采取有效的手段来帮助学生完成从短时记忆到长时记忆的转化,即对物理概念的深化和巩固。这时就要适当选取一些有针对性的问题让他们将抽象的概念运用于具体的物理实践,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纠正可能出现的模糊认识,借以提炼概念本质及意义,深化和巩固对概念的理解和掌握。

三、物理概念教学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首先,注意物理前概念的影响。所谓前概念是学生在学习科学概念之前在个人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概念。物理前概念广泛存在而且牢牢地扎根在学生的知识结构当中,错误的物理前概念对物理学习有着重要的影响。

其次,注意概念的使用范围。物理概念都是在一定的限制条件下形成的,因此概念的应用也要在这个条件范围之内。比如,真空中两个带电体的形状大小与它们的距离相比如果不能忽略不计,这种情况下就不能应用库仑定律来计算它们之间的静电力。

最后,注意物理概念教学的趣味性。物理概念的教学要通过直观的教学材料来丰富学生的感性知识,增强概念教学的趣味性,这对于提高物理概念教学质量是非常重要的。

总之,在物理教学中始终都要以学生为中心,加强物理概念的教学,对学好物理学是相当重要的,只要我们不断总结经验,探讨适合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法,就会取得好的成绩,就可以提高物理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宁翠珍.浅谈物理概念的教学[J].太原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0年第4期.

[2]戴静岩.中学物理概念教学中的逻辑学问题及教法设计[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4月.

[3]李泽军.物理概念与物理概念教学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4月.

[4]王崇光,赵汝木,杨效华.谈物理概念教学中的科学探究[J].物理教学探讨,2007年第7期.

[5]李斌.浅论物理概念教学[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9月.

怎样提高物理概念教学 篇10

大多数物理概念的教学方法是通过实验演示, 让学生透过现象, 剖析揭示其本质而引入新概念的, 学生易于进入教学情境, 形成鲜明的印象, 从而强化了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记忆。

例如, 在引入弹力的概念时, 先演示小车受拉伸或压缩弹簧的作用而运动, 说明弹簧在恢复形变时要对使之形变的物体产生力的作用;再演示弯曲的弹性钢片能将粉笔头推出去, 总结得出物体恢复形变时要对使之形变的物体产生力的作用, 进而得出弹力概念。又如, 在讲述超重与失重时, 让学生在弹簧秤下挂上钩码, 静止时在指针下卡一块小纸片并记下示数, 当提着弹簧秤加速上升时指针会把小纸片推到下方, 此时发现弹簧秤示数增大了, 从而给出超重的概念;同样, 在观察弹簧秤加速下降时其读数减小的现象后, 建立失重概念。这种实验演示的直观教学的情境, 有助于学生在头脑中形成新概念, 从而留下深刻的印象。

二、类比法

类比是从事科学研究最普遍的方法之一, 对科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在物理学中, 有不少的概念是用类比推理方法得出的。因此, 针对这类物理概念的教学, 其最佳方法就是用类比法引入教学。这样, 可以使学生借类比事物为“桥”, 从形象思维顺利过渡到抽象思维, 从而深刻理解和牢固掌握新概念。

三、外延法

物理学中, 有些物理概念是在抽象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概念的定义方式是用揭示概念内涵的方式给出的, 而越是抽象的概念, 学生越难理解, 不易接受。因此, 对于这样的概念在教学时最好从其外延开始引入。只有这样, 才可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 学生才能容易理解与掌握, 同时还可逐步训练和提高学生归纲概括和抽象思维的能力。

例如, 在磁感应强度概念的引入时, 先揭示其外延:把一小段通电导体放入磁场中某处, 当导线方向跟该处磁场方向一致时, 通电导体受力为零;当导线方向与磁场方向垂直时, 所受力最大;当导线方向与磁场方向斜交时, 受力介于零与最大值之间, 然后, 取导线与磁场方向垂直的情况下定义了磁感应强度, 从而使学生对其有了深刻的印象与记忆。

四、实例法

在物理学中, 有许多物理概念是通过剖析实际生产与生活中常见的事例、分析现象、抓住其本质而归纳得出的, 因此, 在把这类概念引入教学时, 我们不妨也模仿这些概念的建立过程模式, 对其进行“重复式”的讲解, 再结合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 帮助学生形成、理解并掌握该概念涵义。

五、直接法

在物理教学中, 有些物理概念是直接引入被采用的, 用揭示概念外延的方法所给出的概念, 其具体、直观, 学生易于理解和掌握。如重力、机械运动、平抛运动、动能和势能、温度、热量、磁通量、电磁振荡的周期和频率等等, 都是直接引入的概念。为此, 对于这类概念的教学, 我们不必做太多的分析与讲解而直接引入, 其教学效果才是立竿见影的。

当然, 还有亲身体验法、实物模型分析法、理想实验模型法等, 在此不再繁述。总之, 无论采用何种引入方法, 都必须符合学生认知发展规律和教学内容的特点, 尽可能做到形象、直观, 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物理概念的有效教学 篇11

一、准确形成概念

(一)给概念定义

组织学生利用引入的大量感性材料进行加工,用科学的语言、简洁的文字或数学表达式表述事物的本质属性。例如在加速概念教学中,先让学生了解到速度、速度的变化包括速度大小的变化,方向的变化、速度大小和方向同时的改变,再让学生了解速度的变化量。速度变化有快、有慢,如何衡量速度变化的快慢呢?在这些材料基础上给出加速度的定义:加速度就是描述物体速度改变快慢的物理量。这就达到了水到渠成的目的。

(二)概念的物理意义

任何一个物理概念都有其物理意义,物理学引入这一概念是为了揭示研究对象的物理属性,对教学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具有积极作用。例如物理学中引入位移的概念为了反映物体位置的改变,速度的概念反映物体位置改变的快慢,加速度则是为了反映速度改变快慢的物理量。对于密度这一个概念,同种物质只要物质不变,密度不随物体的质量、体积的改变而变化,是一个恒量,密度是物质的固有属性,不随量的多少而变,只跟组成物质的材料有关,物质改变密度就随之改变。学生在理解物理概念时不能将比值法定义的物理量如ρ=、R=、C=等公式纯粹数学化,不能被数学符号所迷惑,更不能忽视物理量本身的性质,要从公式中揭示所定义的物理概念的意义与概念的真实依存关系去理解物理概念。

(三)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物理概念的内涵是该事物区别其他事物的本质特征。概念的外延就是概念的适用范围和条件。例如库仑定律F=只适用于真空中的点电荷之间相互作用力的计算,弹力只适用于弹性限度范围内的计算。能的概念外延是各种形式的能量如动能、势能、内能、机械能等。只有理解物理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才能知道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才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概念的本质。

二、深化巩固概念

(一)运用认知冲突,加深对概念理解

认知冲突是指学生的原有认知结构与所学新知识之间无法包容的矛盾,在物理概念教学中要运用学生存在的认知冲突,加深对概念理解。例如学习完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后,可给学生设置一道这样的题,人站在平面镜前,当人远离平面镜时,会感觉到平面镜的人越来越小,学生认为在平面镜中成的像在不断变小的错误认识,这就是对平面镜成像的规律没有很好的理解。如力臂的概念构建,让其知道力臂不是支点到力的作用点的距离,而是支点到力的作用线的距离,我们可以通过实验引起学生的认识冲突,让学生建立起支点到力的作用点的距离不能用来当力臂,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从而进一步建立力臂的概念。

(二)概念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物理学中,概念之间既有一定的联系,又有本质的不同,学完概念之后将有关联的概念罗列出来,分析它们的联系和区别,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和运用。例如平衡力与作用力反作用力,即有联系又有区别,它们的相同点: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不同点:作用点不一样,平衡力力的性质不一定相同,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性质一定相同,同时存在、同时消失。只有将这两个概念的联系和区别很好的理解学生才能更好地运用这两个概念。

(三)强化练习和应用

初学概念后,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是肤浅的,现在的中考、高考考查的也是笔试,所以定量的练习是很有必要的。可给学生布置一些典型的、有针对性的习题对概念的掌握情况进行检测,以达到灵活运用概念的目的。学完一个物理概念后,要利用所学的概念来解释生活中与之相关的物理现象,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例如学完探究光的折射规律之后,让学生解释海市蜃楼、有经验的渔民总是向看到的鱼的下方投掷钢叉的原因。用所学的知识来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感觉到学有所用,学生就会自主激发学习物理的兴趣。

物理概念的教学建议 篇12

一现状分析

物理学虽然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 可是在物理学发展过程中一直十分重视物理概念的教学, 但因为教学理念的不同导致教师对物理概念教学中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 如果用现代教学理念和新颖的教学方法论来审视传统的物理概念的教学, 我们不难发现在教学中存在着许多成功和不足的地方。

1. 传统物理概念教学的成功之处

传统的物理概念教学着重物理概念的文字分析, 注重从三个层面讲解和分析物理概念的意义: (1) 讲清物理概念的实质, 即它的内容和意义所在; (2) 要深入理解物理概念, 即它的适合条件和适用物理现象; (3) 要清楚相关概念的联系和相似概念的区分。这样通过比较教学, 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对知识能够理解其内涵, 从而能够熟练运用物理概念及原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 传统物理概念教学的不足之处

首先, 强调物理概念的字面分析教学工作, 忽视对概念深入研究。其次, 强调概念教学的结果、模式的研究, 忽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教学。再次, 强调教学经验的小结或教学反思, 忽视系统而深入地探究。最后, 让学生死记硬背的多, 理解探究的少。

二新课程理念下的物理概念教学建议

1. 关注学生已储备的知识和积累的经验

不论进行何种内容教学, 都不能受到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能力的影响。如在电学体系中, 电荷是最基本的物理概念, 对“电荷”的概念有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 对学生构建整个电学体系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在学习“电荷”这个概念时, 在学生头脑中往往已存在“正电”、“负电”、“作用”等概念, 这就是所谓的“电荷”的概念存在于意识中的模式。当教师引入“电荷”这个概念时, 一般先做“验电器带电”的实验, 这样使学生能理论联系实际, 对电荷概念形成正确的认识。

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教学思维模式, 要把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 引导学生利用原有的经验去理解和接受新的知识。

2. 重视探究式的学习方式, 注重科学方法的培养

探究式教学能够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态度、科学的学习方法, 提高分析问题能力及培养创新精神, 是物理教学的重要任务, 也是有效的手段。

以探究为形式的物理教学有利于学生深入理解和掌握物理概念, 并运用概念解释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学生在探究中动脑, 理解概念的内涵, 在讨论中理解的物理概念, 往往比老师教授理解的透彻而且印象深刻。探究式教学有助于使学生学会理解和学习物理概念的方法。如在进行物理概念教学时, 能把前人得到物理概念的过程还原再现, 从中发现、体验、掌握形成概念的方法, 并培养科学的思维方式, 从而提高教师对物理概念的教学的水平, 帮助学生认识事物本质、训练思维能力、掌握学习的方法手段。

在高一物理直线运动教学部分, 加速度概念的教学是一个难点。在教学中我们要充分理解加速度概念的形成过程, “让学生站在问题的起点, 要面对原始的问题情景”, 比如:某汽车以100km/h匀速行驶了10s, 一只蜗牛在10s内速度从0加速到0.1cm/s, 让学生区分速度大与速度变化快两个不同的概念。再让学生分析下面的例子:普通越野车0→100km/h用时18s, 而普通列车0→100km/h用时20s, 让学生建立起速度变化相同时变化有快慢的初步印象。再给出 (1) 普通跑车0→100km/h加速时间5.0s; (2) 高级跑车0→100km/h加速时间4.2s; (3) 小轿车0→70km/h加速时间4.2s;让学生分析:速度变化量相同, 如何比较其变化的快慢?分析:变化所用的时间相同, 如何比较其变化的快慢呢?通过这样对例题的分析和比较, 学生在探究分析比较中逐渐形成速度变化快慢的基本概念, 并学会了在比较中得到结论。

三注重师生交流, 关注异质反馈

在教师与学生的教学交流中, 有效的师生交流有利于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这种教育理念, 会锻炼教师提高教学水平, 充实完善自己, 还会使教师体会到教育不单是知识、技能的传授, 也表现在师生间互相交流、沟通、激励等形式上。在进行交流时教师不仅应关注已有共识的同质性理解, 更应重视异质性反馈, 异质性反馈往往是学生学习物理概念过程中观念的碰撞和思想交锋, 能够帮助学生从理性上认识物理概念。

总之, 教师在物理概念的教学中要让学生真正成为概念学习的主人, 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到概念的形成和理解过程中来, 才是学生提高学习效率的关键所在。

摘要:物理概念是整个物理学知识的基础, 物理概念的教学成为物理教学的核心。教师在物理概念的教学中要让学生真正成为概念学习的主人, 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到概念的形成和理解过程中来, 才是学生提高学习效率的关键所在。

上一篇:优化高职金融专业下一篇:发挥学生课堂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