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提高母猪生产性能

2024-05-15

怎样提高母猪生产性能(共10篇)

怎样提高母猪生产性能 篇1

夏季的炎热气候影响母猪的繁殖性能, 造成发情延迟甚至不发情, 返情率高等。如何才能减轻影响呢?本人认为应从下面几项着手。

1 调整饲料配方, 适合夏季母猪需要

1.1 提高能量水平

研究资料证实, 猪的采食量与环境温度有很强的相关性。猪受高温刺激后, 下丘脑采食中枢的兴奋性降低, 导致采食量减少。为缓解猪受高温环境的影响而使生产性能下降, 一般在高温季节应给予猪较高营养的日粮, 以此来弥补因高温引起的能量摄入量的不足。Stahly等 (1979) 报道, 添加适宜的脂肪对受热应激的猪有利。哺乳母猪料每吨可添加食用油10 kg, 并适当提高粗蛋白。

1.2 补充维生素C和维生素E

对VC的抗热应激作用研究较多。在正常情况下畜禽自身合成的维生素C能满足需要, 饲料中一般不补加VC。在应激存在的情况下对维生素C的需要量增加, 可通过饲料或饮水补充VC。每吨料可添加200 g。

VE在抗热应激中也有一定作用。热应激期间机体细胞内发生了一些变化, 添加VE能刺激免疫器官, 增强机体免疫力, 有利于提高抗应激的能力。每吨料可添加100 g。

1.3 使用抗应激药物添加剂

热应激时猪的体热增加, 为减少肌肉不必要的活动和产热, 可用镇静剂类药物来抑制中枢神经及机体活动, 以减轻热应激的影响, 饲料中常添加的镇静剂有氯丙嗪、安定等。此外, 还可用杆菌肽锌、黄霉素等, 有利于增强家畜的抗病能力, 抑制肠道内有害菌的繁殖、促进生长、提高饲料利用率, 同时对缓解热应激有一定的效果。

1.4 调节电解质和维持酸碱平衡

诸多研究表明, 在日粮或饮水中添加氯化钠、氯化钾和碳酸氢钠等有利于恢复体内酸碱平衡, 从而改善生产性能。氯化钾具有维持细胞内渗透压和机体酸碱平衡的作用。饲料中含钾量较高, 常温下不需补充, 但在热应激时血钾降低, 有必要在日粮或饮水中补充钾, 缓解应激。碳酸氢钠有溶解粘液、健胃、抑酸和增进食欲的利用, 吸收到体内能补充机体所需的钠, 并作为血液和组织中主要的缓冲物质, 减缓呼吸性碱中毒, 提高抗热应激的能力。Teeter等 (1985) 发现饲料中添加0.5%碳酸氢钠是克服热应激造成的酸碱平衡紊乱和生产性能受阻的最成功的方法。

热应激时呼吸频率增加, 血液中CO2和HCO3-水平下降, 导致pH值升高, 可能发生呼吸性碱中毒。在饲料中添加酸化剂, 可使血液中升高的pH值下降, 调节酸碱平衡, 从而避免或缓解了热应激造成的不良反应。常用的酸化剂有乳酸、柠檬酸和延胡索酸。

2 改善环境

2.1 降低猪舍环境温度

产房采用滴水降温+负压通风系统能降低2~3℃。水滴在颈部, 流过皮肤后蒸发干为合适。空怀舍架遮荫网+淋浴装置能有效降低温度, 条件好可采用湿帘降温。产房可开天窗。

3 加强管理

3.1 提高哺乳母猪采食量

增加饲喂次数, 早晚两顿多喂, 上午和下午的两顿少喂, 还可增加1次青饲料, 凉水拌料, 按哺乳天数、带子数、经产初产膘情状况等精确饲喂每一头猪。

3.2 缩短分娩时间, 加强产子母猪的监护。

3.3 加强下栏母猪的管理, 增加运动, 公猪试情, 膘情差的母猪单栏饲喂。

3.4 加强乏情母猪的处理

3.4.1 发情母猪每天上下午各1次赶

到运动场或在舍外驱赶运动1~2 h, 增加运动, 增加公猪接触, 每天用性欲旺盛的公猪接触10~20 min, 连续几天。

3.4.2 食欲正常的不发情母猪, 可在

其饲料中添加VE, 1 d 400~600 mg, 连喂3 d, 对少数仍不发情的母猪, 停药2d后再喂—个疗程, 发情后即可配种。

3.4.3 内服中药催情散。益母草35 g、

淫羊藿20 g, 当归10 g, 阳起石25 g, 菟丝子5 g, 红花5 g, 连喂5 d, 发情后即可配种。

3.4.4 以上方法无效的要采取激素催

情, 可以用氯前列腺烯醇1~2 mL肌注, 隔日注射PG-600或PMSG, 对激素注射后10 d仍不发情者, 多为器质性疾病, 请及时淘汰.。

3.5 加强人工授精的管理, 公猪的护理。增加公猪淋浴和刷洗睾丸, 配种时间安排在早晚。

4 提高基础猪群健康状况

4.1 按时间添加保健性药物, 及时发现病猪并及时治疗。

4.2 对患有子宫炎的母猪, 在应用抗

菌素治疗的同时, 配合应用40℃的生理盐水冲洗子宫, 冲洗后往子宫内注射抗生素或磺胺类药物, 有利于局部炎症的尽快消除。

4.3 对患有卵巢囊肿或卵巢有持久

黄体存在的母猪, 可用 (PG) F2a或绒毛膜促性腺激素进行治疗, 炎症、黄体会很快消炎排出。

怎样提高母猪生产性能 篇2

众所周知,猪场的饲料费用、引种费用、人工等费用是相对固定的,在日常管理中不可能进行大幅度的调整。猪场要想获取较好的经济利益,提高母猪的繁殖能力,缩短母猪产仔间隔,提高每头母猪提供的商品猪数量是我国目前提高整体养殖水平的重要步骤。在猪群管理过程中,小母猪在转入繁殖群之前,必须进行选育、隔离和调教;转入繁殖群后,进入配种、妊娠、分娩、哺乳、断奶和配种的循环过程。为了保证整个循环的顺利进行,必须保证每一个环节的有效性,如果出现屡配不孕,就必须查明原因、必要时淘汰。在整个循环过程中每一个生理阶段采取什么样的饲养模式,是本次探讨的主要内容。青年母猪的育成到配种

由于后备母猪在猪场占有较大比例。为此青年母猪的管理和发育不仅影响了个体的繁殖能力,也影响了整个繁殖猪群的生产性能。根据青年母猪发育过程中的生理变化,在饲养上主要加强三个关键阶段的管理:

第一阶段:转入种猪群阶段。

青年母猪经过最后选育进入繁殖猪群前,必须进行隔离、调教和免疫;

青年母猪从150日龄开始,每天接触公猪15~20分钟;

本阶段母猪的建议饲喂目标是在配种时背膘厚度为16mm,分娩时背膘厚度19mm。不同的品种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

第二阶段:初次配种阶段。

初配母猪在第二或第三个情期进行配种;

以PIC为例年龄目标210日龄,体重目标为125千克;

建议采用自然交配。

第三阶段:初产阶段(对于初产母猪分娩后由于身体继续发育,作为特殊阶段在此说明)。

对于初产母猪控制温度、湿度和通风,为猪营造一个舒适的环境;

在分娩的第一天内,监护乳猪吃初乳、寄养等工作,防止被压死等现象出现;

为了使母猪能够摄取足够的饮水,必须保证乳头饮水器每分钟的流量在1~2L;初产母猪分娩后不仅维持泌乳和身体的基础需要,而且还要保证身体的正常发育,在此阶段很容易造成营养物质摄取不足。

在配种前5~10天增加青年母猪的采食量可提高排卵数量。采用这种饲喂模式在以下的几种情况能更有效的发挥作用:①因泌乳母猪体重损失较为严重;②后备母猪比经产母猪效果明显;③环境条件差。

妊 娠 期

这一时期在管理上还存在许多技术问题。即使通过各种努力,母猪在泌乳阶段也未必能够达到充分采食的目的。既然如此,采取细致的饲喂模式,是本期管理的重要内容。

妊娠0~30日(妊娠前期):

资料报道妊娠初期的30天内,增加饲料饲喂量,造成受精卵成活率下降。受精卵成活率下降的原因是饲喂量增加血液流量加大,肝中性激素代谢加强,流向末梢血管的性激素减少,最终导致受精卵成活率下降。也有研究表明,在配种后48~72小时内,增加饲料饲喂量可提高受精卵成活率。为此,配种后应在2日内将饲料的饲喂量降低在2.5千克以内;再者,对于体况差的的母猪从妊娠2~30日内适当增加饲喂量。

妊娠30~75日(妊娠中期1):

这一时期是胎儿重要的发育时期,对它的了解还很浮浅。一般认为没有必要比前期提高饲喂量。如果这一阶段母猪过肥或腹腔内脂肪含量过高挤迫子宫,易造成出生重小、病弱仔增多的问题。也有的试验表明在妊娠的25~80日内,饲喂量增加到2倍,乳猪出生后70~130日龄体重和饲料效率显著改善,但是在生产中未得到证实。

妊娠75~100日(妊娠中期2):

这个阶段是乳腺重要发育时期;摄饲过多的能量饲料促使乳腺的脂肪蓄积,分泌细胞数量减少,结果导致哺乳期泌乳量下降。本期避免饲喂过多的饲料。

妊娠100~112日(妊娠后期):

这个时期母猪为了保证胎儿快速生长,母猪的体重和体脂肪减少。为了防止母猪体况损耗本期必须加大饲料的饲喂量。

妊娠112~114日(分娩前期):

对这一阶段的认识也不一致,一种观点是为了防止猪的损耗太大,应增加饲喂量;另一种观点是为了减轻分娩猪的负担,减少饲料饲喂量。美国堪萨斯大学的研究者认为,日饲喂量减少到1千克时,导致泌乳初期不能够很好的摄取饲料。如分娩前停止喂料的时间越长,分娩后越容易产生母猪食欲不振的现象,导致母猪的采食量低,影响泌乳能力的发挥。

虽然妊娠期的营养与哺乳期相比,表面上没有造成繁殖性能明显的变化,还是建议猪场根据母猪的体况进行分群,制定合适的饲喂计划,发挥母猪潜在的生产性能。

哺 乳 期

一、提高饲喂量

对于母猪分娩是一个非常强的应激。就哺乳期而言,母猪获取营养一方面用于维持泌乳,另一方面在恢复生殖系统的同时,也要为断奶后的发情、排卵、受精、着床妊娠维持做准备,初产猪还要用于身体的发育。在哺乳期很难从饲料中摄取足够的营养满足上述生理要求,必须动用、分解自身的脂肪、蛋白质,满足各项生理活动的需要。哺乳期间,内分泌系统活动加强,母猪从饲料中和动用体内储备获取营养,为断奶后正常的性周期和排卵做准备。所以,在哺乳期的饲料摄取量与以后的繁殖成绩存在很强的正相关关系。饲养管理的改善提高了营养物质的摄取,满足了母体繁殖代谢的需要,从而改善了泌乳量和以后的繁殖性能。为此,作为母猪的饲养管理中最重要的管理手段之一就是提高哺乳期母猪的饲料摄取量。大量试验研究表明:哺乳期母猪的饲料摄取量由3kg/r日增加到5kg/日,断奶时窝重提高2kg,断奶后母猪平均发情日缩短2天,分娩率提高5%。对于不同的猪场、不同的品种,每头母猪饲料摄取量提高2 kg/日并非易事!

通过对30美国家猪场进行为期1年25000头次母猪的调查,发现母猪在分娩后3周内平均每日的饲料摄取量为5.2 kg,分娩第一周的饲料摄取量为3.6 kg/日,第二、第三周的饲料摄取量均为6.1 kg/日,第三周有10%的猪摄取量超过8.5 kg/日。在我们国家很难达到上述摄食水平。

提高母猪哺乳期饲料摄取量的措施有以下几个方面:

作好母猪哺乳期摄食量的记录(制定各项措施的依据);

提供新鲜的饲料和洁净的饮水;

调节温度和通风,给母猪创造一个舒适的环境;

在炎热的季节采用喷雾降温;

增加饲喂次数,采取夜间补料;

设计便于母猪起卧的地板;

设计便于采饲的料槽;便于饮水的饮水器;

杜绝妊娠期过量饲喂;

夏季母猪每日饲喂200~300 g/头或在饲料中添加2~3%的油脂,达到提高能量摄饲的效果。

二、泌乳时间的确定

泌乳时间的长短直接影响了猪群的繁殖性能。很多大猪场为了预防疾病,减少垂直感染已经采用了早期隔离断奶(SEW),提高了年产窝数和产房的利用率。但是,一味缩短哺乳时间,未必能够改善猪群健康状况和提高繁殖性能,反而带来母猪断奶后繁殖力下降的倾向。断奶时间与断奶后发情时间存在负相关关系。特别是初产母猪,采用早期断奶后发情时间的延迟明显高于经产母猪,分娩率也有下降。早期断奶是集设备、品种品系、营养、配种等于一体的综合性管理技术,如果简单的采用,反而影响猪繁殖性能的发挥。所以,不同的猪场一定要根据自己猪场的生产记录确定平均哺乳时间和最短哺乳时间。生产记录的收集与分析是正确决策与管理的重要依据。

饲养管理的依据---生产数据的收集和分析

为了制定合理的饲养管理模式,除掌握猪群的繁殖成绩外,还必须掌握妊娠时期和断奶后的背膘厚度,以及后备母猪的年龄、背膘厚度和哺乳期间饲料摄取量。一般资料所介绍的管理模式只供参考,最重要的是收集、分析自己猪场的生产记录,根据实际测定值确定所要采取的饲养管理模式。对于大的猪场作好母猪哺乳期间平均饲料摄取量并不难,麻烦的是作好每一头猪的生产记录,我们也不推荐这种做法。应根据猪场规模大小,对10~30%的哺乳母猪进行个体饲料摄取量测定;对于妊娠母猪,除根据体况需要调整外,一般无须进行详细的个体记录。

怎样提高母猪生产性能 篇3

一、何为“亚健康”状态

“亚健康”一词来源于人医,是近年来医学界提出的一个新概念,又称机体第三状态、“灰色状态”或“亚疾病”状态,目前医学界对其尚没有明确的定义,多指机体处于健康与非健康之间的一种状态。

近年来,随着我国养猪业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集约化猪场的母猪表现出亚健康状态,生产成绩低下,各种疫病频发,严重影响养猪业的健康发展。例如,处于亚健康状态的母猪,常常是头一天还正常吃料,第二天却不明原因死亡;妊娠期母猪不明原因流产发生率高,产仔成活率低。又如,母猪从配种到产仔约4个月时间,可是产出的仔猪全部死亡的不在少数,有的一窝仅有几头仔猪存活的更是常见。每当遇到这样的情景,畜主常心灰意冷、十分沮丧。在饲养过程中,猪群发病率高、生产力低下,也绝不是一天两天的结果,之前会有一些征兆,因此应随时观察母猪的精神状态、采食量、呼吸、粪便和发情等变化,加强饲养管理,及早采取措施调理。

二、“亚健康”母猪有哪些表现

通过长期的养猪实践摸索,结合临床症状可以发现处于“亚健康”状态的母猪通常有以下表现:

1. 食欲下降。患猪食欲下降,饮水减少,精神萎靡,常常呆立或卧于墙角,不愿活动,懒于照顾仔猪。

2. 皮毛粗乱。患猪被毛干枯粗糙,没有光泽,皮肤或苍白无血色或苍老似盔甲,在颈部皮肤上有铁锈色出血点,严重的会出现条状黑色出血带。

3. 面部颜值低。患猪面部脏污,眼圈周围暗淡,眼睛发红,留有泪斑;泪斑持续时间越长,表明母猪亚健康状态越严重。

4. 粪便异常。正常的母猪尿液呈淡黄色,但亚健康母猪尿液少且呈深黄色,往往大便干结,排泄量减少。

5. 生产能力下降。母猪不能正常发情或发情后屡配不孕,导致空怀、流产增加;产力不足,容易发生难产,产仔数量少,成活率偏低,或仔猪健康欠佳。

6. 应激反应过大。当遇到外界不良刺激时,应激反应过大,常常惊恐不安、怪叫,有的停食或少食;免疫抑制性因素增加,容易突发疾病,死亡率上升。

三、如何调控母猪“亚健康”

无论何种因素造成母猪“亚健康”,都会导致免疫器官损伤和抗病力下降,因此,改善和恢复免疫力至关重要。如在品种优化方面选择当地品种进行改良,提高抗病力;严控饲料质量,防止药物滥用;提高生猪福利待遇,加强环境控制,提高饲养管理水平,减少应激;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做好母猪的定期保健,规范抗生素应用和猪场病原监测。

1. 加强饲养管理,创造适宜的环境条件,才能促进母猪的正常生长。猪的皮下脂肪厚,汗腺不发达,体内热能散发较慢,不善于通过皮肤蒸发来调节体温,因此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较差,但猪又是好洁动物,喜欢清洁、干燥和舒适的环境。从猪的行为来看,猪并不笨,特别是母猪知道爱护仔猪,要为其创造一个舒适的安乐窝。一般情况下,母猪舍最适宜的温度为15~23℃,相对湿度以60%~70%为好。但当前农村一些养猪户不注重猪舍结构,仍采用传统的老式猪舍,夏不防暑,冬不避寒,既潮又臭,空气污浊;加之,现代养猪方式大多属于封闭式饲养,使猪基本失去了自由,这样饲养环境完全取决于人为控制。当养殖者不注意或不给它们创造适宜的环境时,母猪只能委屈忍耐,最终导致生产水平降低。养殖者要因地制宜改造圈舍,确保冬暖夏凉,以利通风换气,科学处理粪便污物,保持猪舍清洁干燥,努力给母猪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否则提高母猪养殖效益就是一句空话。

2. 供给合格饲料,禁止饲喂霉变饲料,确保营养全面均衡。近年来的研究表明,饲料中存在霉菌毒素、某些重金属(如铅、镉、汞、砷)和化学物质(如氟、卤素、农药等)残留超标;饲料中营养成分配比不合理;临床治疗中抗生素滥用等,都可能损害免疫功能,使母猪出现亚健康状态,导致慢性病多发高发。因此,选用的饲料必须优质安全,禁止饲喂霉变饲料,保证营养全面均衡,还可根据本场实际情况,定制饲料产品,针对性地添加维生素和微量元素制剂(如绿益态、肠泰等)和防霉脱霉产品(如新霉吸安),并增加饲喂生物发酵饲料,以增强猪的抗应激能力,提高抗病力,修复肠道,化解体内毒素,促进营养吸收,促使母猪由亚健康状态向健康状态转化。

3. 定期应用中药保健,减少抗生素用量,解除机体的免疫抑制状态,优化繁殖机能。母猪出现亚健康状态的原因是体内造血机能降低和免疫器官受到损伤,已经处于免疫抑制状态,利用中草药、植物提取物、微生态制剂等产品做必要的保健是很好的解决途径。如平时可利用多糖类产品对猪群进行保健调理,以调节免疫功能,逐渐修复损伤的免疫器官;在母猪妊娠后期和泌乳期,可在饲料中添加美益生+并可清,在饮用水中添加绿益态;产前1~2周,可在饲料中添加钙制剂,避免母猪缺钙引起产力不足,进而提高泌乳性能、泌乳量和哺乳仔猪成活率、断奶窝重。同时,要积极预防产期多发病。母猪分娩体能消耗大,从产科方面讲,属于气血双亏,需要及时排除恶露,活血化瘀,催进子宫复位,为下一次生产做好准备;早产或流产母猪,更需要及时净化子宫,调节母猪的生殖平衡。但现在有的猪场采用产前产后大量注射抗生素的办法进行所谓的消炎,盲目、不规范使用抗生素,反而破坏了母猪的生理机能,延缓甚至严重影响到生产性能的恢复。笔者在实践中对分娩前后母猪采用添加中药制剂(如美益生、康宫散)的方法,不仅有利于防治母猪慢性或隐性乳房炎、子宫炎,通过母乳防治仔猪黄白痢等多种疾病,而且对促进断奶后母猪的正常发情配种也起到了重要作用,可供参考。

4. 提高饲养管理水平,提供必要的福利待遇,控制各种应激因素。在过冷、过热、拥挤、驱赶、惊吓、断奶、转群、运输和突然改变饲料等状态下,机体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会增加,从而使免疫功能受损,导致出现应激反应,久而久之呈现亚健康状态。因此,应根据季节和气候变化,适时做好防寒保暖、防暑降温工作;平时保持合理的饲养密度,加强通风换气,供给充足且清洁的饮用水,定期进行清污消毒。在接种、断奶、转群、输精、配种、运输前后3~5天,在饮用水中添加绿益态、电解多维等,及早预防,以减小应激;遇天气突变,尽量避免猪群流动和防疫注射;平时不要随意驱赶、惊吓母猪,猪场周围避免高分贝噪音,尽量保持环境安静。

5. 坚持程序化免疫,严格实施引种检疫,逐步建立起健康种猪群。目前,我国大部分猪场同时存在着多种病毒感染的现状,应根据病原学调查结果,做好猪瘟、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猪圆环病毒2型、口蹄疫、伪狂犬病和细小病毒病等的程序化免疫,并跟踪检测抗体水平,及时采取补免等措施。在引种时严格实施检疫,及时淘汰老残、生产水平低下的母猪,逐步建立起健康种猪群。

总之,母猪亚健康已成为规模化猪场普遍存在的问题,是造成猪场生产水平下降、成本增加、严重亏损的主要原因,因此,必须引起高度重视,采取综合性措施,科学调理。

(作者联系地址:山西省阳城县南环路畜牧局 邮编:048100)

提高母猪生产性能的新观念 篇4

1 后备母猪引种和饲养管理

后备母猪饲养过程中有几个方面的问题:其一, 大多数饲养者完全按肥猪饲养母猪, 导致体成熟早于性成熟, 即使有了较大的体重仍不发情;其二, 传统饲养方式中蛋白质含量不足, 母猪体内蛋白质含量沉积过少, 体脂沉积过多, 过于肥胖, 导致母猪不发情或发情不排卵, 发情推迟;其三, 一些饲料对生殖系统的负面影响;其四, 一部分养殖户免疫和保健程序不合理, 造成母猪不发情或发情迟缓。要养好后备母猪, 必须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1 选好品种和品系, 获取优良的遗传性状;

1.2 做好检疫和后备猪的适应工作;

1.3 后备母猪隔离:很多疾病是通过引种引进的, 某些隐性感染的猪经过长途运输、环境、饲料改变等应激, 没几天就发病。所以引种猪一定要隔离观察45天以上。避免频繁地从多个猪场引种。一般以50~60千克为宜, 不宜过大;仔细观察每头猪, 如眼睛有大量分泌物-蓝耳病, 体表有大量结节突起-皮炎肾病综合征, 以及生长太慢的后备猪, 应及时淘汰。

1.4 在60~80千克这一阶段仍然沿用育成猪饲料, 要求将母猪平均日增重控制在0.6~0.7千克以内。既有利于种猪生长发育, 又避免出现体脂过度沉积, 达到种猪选育要求。

1.5 在80~120千克这一阶段要求对母猪的生长进行限制, 将母猪日增重控制在0.6千克以内, 饲喂量2千克/天左右的哺乳或空怀母猪料。本阶段喂哺乳或空怀料是因为里面含有大量的VA、VD、VE, 可大大促进生殖系统的发育, 而且优质的动物蛋白有利于种猪的发情排卵。同时在这一阶段, 按猪场免疫程序做好常规免疫, 重点防猪瘟、口蹄疫、伪狂犬、细小病毒病、日本乙脑病、链球菌病等。其他疫苗可根据本场具体情况而定。

2 做到适时配种

在配种前12~24小时颈部肌注促排3号200微克来增加窝产仔数。同时还要做到适时配种。一般说来, 母猪断奶后发情越早, 发情持续时间相对越长, 发情越晚, 发情持续时间越短。

2.1 断奶后早发情 (<4天) :

发情后24~26小时第一次配种, 间隔8~12小时第二次配种, 还可进行第三次配种;

2.2 断奶后正常发情 (4天<发情<7天) :

发情后12~24小时第一次配种, 间隔8~12小时第二次配种, 还可进行第三次配种;

2.3 断奶后晚发情 (>7天) :

发情后立即配种或授精, 间隔8~12小时第二次配种, 还可进行第三次配种。

3 妊娠母猪的饲养管理

3.1 选择优质饲料, 防止霉菌毒素引起流产, 不要随意添加脱霉剂。

3.2 配种后适当减料, 配种至一个月建议给母猪饲喂哺乳母猪料或专用妊娠前期料, 饲喂量1.5~1.8千克/天。猪场经常存在的问题是在这个阶段喂量过大, 导致母猪血糖浓度较高, 因而沉积较厚的皮下脂肪, 造成子宫内膜皮下脂肪层增厚, 胚胎在12日至18日的着床率降低, 产仔数下降。

我们建议本阶段用料不要超过1.8千克/天, 如果母猪饱感不够, 可以用青饲料补充。在配种后7天, 肌注黄体酮;保胎中药+VE 80克拌料, 连用5天, 重点保胎、着床, 保持猪群稳定、限位栏饲养、减少应激, 防止胚胎早期死亡或流产。

3.3 妊娠30~80天:本阶段确保母猪基本营养即可, 饲喂妊娠料或专用妊娠中期料, 喂量在2千克/天以内。饲喂量根据母猪体况来定。但妊娠60日前后, 是母猪乳腺发育的最佳日期, 过多的采食会造成生长激素过高, 从而抑制促乳素的分泌, 造成产后无乳或少乳状况的出现。因此在妊娠60日前后要注意母猪的饲喂量。疫苗免疫:产前7周高效五号苗、产前5周伪狂犬、产前4周萎鼻等, 注射疫苗使用或配合注射黄芪多糖2~4毫升, VE80克拌料或电解多维饮水。

3.4 妊娠80~110天:乳猪初生重的80%左右是在这一个月里长成的, 所以这个阶段将影响到初生重。初生重对于猪的一生起关键的作用。从理论上分析, 初生重大的猪, 分泌主要激素的器官发育相对完善, 所以影响生长的激素 (如GH、IGF-I、T3、T4等) 分泌充足;生长快, 反之, 生长快, 这些器官就发育得更好, 则激素分泌得就更充沛, 促使生长得更好。因此, 初生重较大的猪会一直比初生重小的猪生长速度快。现在猪场的现状是初生重在1.0~1.3千克之间。我们建议自86天起, 给母猪视情况补2.75~3.5千克/天哺乳料或专用妊娠后期料, 以满足胎儿健康快速增长, 促进乳腺发育和适应增重。产前2周用伊维菌素+芬苯哒唑拌料, 连用5~7天。

3.5 产前7天:在饲料中加入氟苯尼考料、碳酸钙400克/吨及VAD3粉, 目的是预防母猪产前不食、产前热、死胎、产后热、乳房炎、子宫炎、产后不食等病的发生, 防产程过长。

4 分娩母猪饲养管理

4.1 产前管理:

产前3天逐步减料, 产仔当天不喂料。

4.2 接产准备工作:

产床清洗、助产用具消毒, 母猪全身洗澡并用高锰酸钾对乳房消毒。

4.3 控制分娩技术:

在自然分娩前1天注射氯前列醇钠100~200微克, 大多数母猪会在第2天白天分娩, 大大缩短产程。

4.4 适当助产:

防止难产、产程过长, 仔猪清理, 难产时助产。

4.5 仔猪管理:

产后断脐、消毒, 吃初乳前半小时喂服乳酸环丙等抗生素 (防仔猪黄白痢) , 吃足初乳提高猪的抗病能力。

4.6 防母猪产后感染:

母猪产后要给母猪肌肉注射抗生素 (长效土霉素、乳酸环丙沙星等) 。

5 哺乳母猪饲养管理

5.1 防产后高热、便秘、缓解疲劳, 纠正代谢性酸中毒、防生理性厌食:产仔当天, 麸皮汤+0.5%小苏打+电解多维;

5.2 预防母猪产后“三联症 (MMA) ”即乳腺炎-子宫炎-泌乳障碍综合征:产前3天, 产后7天, 饮水中加入葡萄糖或电解多维、阿莫西林等。

5.3 改善母猪泌乳能力、防便秘和乳汁过浓:多喂青绿多汁饲料+高档多维, 添加10%~25%的麸皮 (粗蛋白质和矿物质、赖氨酸、粗纤维含量丰富, 含抗酸盐、轻泻) 。

5.4 断奶至再次配种, 促进发情、排卵, 防乳腺炎, 饲喂高档抗生素+VE, 可提高产仔率9%, 每窝可增加0.2头。

6 母猪不发情、配不上种处理

6.1 激素催情

6.1.1 孕马血清 (PMSG) 1000国际单位+氯前列醇钠200~300微克, 注射后7天发情,

如果不发情, 可在注后10~12天, 再注射催情助产针或氯前列醇钠1次即可。

6.1.2 三合激素:

母猪150千克, 肌注6~8毫升 (1毫升:丙酸睾丸素25毫克、黄体酮12.5毫克、苯甲雌二醇1.5毫克) , 1天1次, 连注2~3次即可, 用药后3~5天即可发情配种。

6.1.3 后备母猪催情:

PMSG 1000国际单位+人绒毛膜激素 (HCG) 500国际单位;或PG600处理1次。

6.2 卵巢囊肿或永久黄体:

HCG 1000国际单位+氯前列醇钠200~300微克;或产后1~2天内肌注2毫升律胎素, 加速黄体溶解, 防治产后“三联症”。

6.3 发情不愿交配:

肌注催情助产针;或在黏液黏稠时用公猪强制配种。

6.4 子宫内膜炎或子宫蓄脓:

若发现流脓现象则用青霉素+链霉素治疗, 同时注射催情助产针或氯前列醇钠, 严重时加注产后急救针或重症混感清。

6.5

调控营养, 营养不平衡引起不发情, 防过瘦、过肥, 加强饲养管理, 不喂霉变饲料、不滥用脱霉剂, 同时配合适当催情。

7 有效控制母猪热应激

母猪易出现热应激:母猪汗腺不发达、皮下脂肪厚, 舍内温度32℃以上, 即易发生热应激。产后易出现泌乳障碍综合征:采食量下降、体况差, 泌乳不足, 仔猪容易腹泻;断奶后发情间隔时间延长。配种12~18天是胚胎着床阶段, 热应激易致胚胎死亡、返情率提高。胃溃疡、胃扭转或肠套叠, 严重应激导致胃黏膜缺血、溃疡, 造成胃扩张、胃穿孔、肠套叠等, 造成急性死亡, 死亡猪腹部急速扩张。

提高母猪生产效率的特效方 篇5

1.母猪催情方:①鲜韭菜250克,红糖50克,每天喂3次,连服1周,母猪可发情。②鲜韭菜、鲜大葱各150克,鲜椿树叶、鲜桃叶各100克,黄酒100克,混合拌食喂,每日1剂,连喂2~3天。③断奶当天给母猪停料或减料,第三天喂高能蛋白质饲料,并驱赶猪多运动,连续数天,可促之发情。④单独肌肉注射孕马血清10~20毫升,可使母猪发情。⑤益母草200克,陈艾叶、当归各30克煎汁喂服,也可使母猪发情。

2.提高母猪受胎率方:①在每头猪精液中添加5个单位催产素,可提高母猪受胎率。②用输精器吸取公猪精液1~2毫升,喷洒在发情母猪鼻部,经4~8小时后输精,可提高受胎率。③在一个发情期内用两个或以上不同品种公猪精液混合输精,能提高母猪受胎率、产崽率。

3.母猪催奶方:①每天喂益母草粉100克,连服10天,可使母猪奶汁充足。②取花生仁500克,鸡蛋4个,煮熟后分两次喂母猪,1~2天可见效。③取鲜蚯蚓300克,除去内物洗净,给母猪喂服。④取母猪胎盘一只,洗涤切碎煮熟,拌精料适量,分3~5次吃完。⑤取鲜鱼煮汤喂母猪。⑥取鲜黄豆500克,加动物油500克加水煮熟,每天2次连喂2天。⑦取海带250克,猪油75克煮汤,早晚各喂1次,分3天喂完。(江苏 朱乃洲)

怎样提高母猪生产性能 篇6

1 后备母猪的选育

1.1 后备母猪应尽量本场繁殖, 如必须引种不可, 则应坚持就近原则, 且尽量在1家种猪场一次性引进足够数量的后备母猪。因为如果经常更换引种猪场或随意增加引种次数或远距离引种会给自家猪场的生物安全带来许多负面影响。

1.2 每年猪场应确保有近30%的后备母猪补充到种猪群中, 这样可使整个种猪群能维持一个正常的胎次分布比例。同时也能使猪场每周的分娩母猪头数处于一个比较接近的数, 而两个相同存栏母猪头数的猪场, 每周分娩母猪头数比较接近的猪场种猪群的年生产性能要比每周分娩母猪头数变异大的猪场种猪群的年生产性能高很多。

1.3 选育后备母猪时首先应尽量查阅种猪场最近半年的生产成绩、种猪群系谱及免疫接种程序;其次在选猪时应先观察其神态、四肢 (粗壮情况、蹄形、蹄底部等) 及体形 (高大、修长) ;接着应观察其腹部乳头 (乳头6对以上且平行、无瞎乳头、适中长度) ;最后应观察其阴户的发育情况, 太小则母猪发情不明显且易造成难产。选种时不应着重选择臀部大的后备母猪, 因臀部大的后备母猪也有发情不明显而易难产、断奶后不易发情、配种后返情率高等现象。

1.4 选育后备母猪最好在其日龄为100~120d, 体重在50~60kg时进行, 因为过早选育则后备母猪的上述特征还未表现出来或表现不明显, 选育淘汰率和成本高;过晚选育则会影响后备母猪的疫苗免疫接种和隔离、驯化等管理工作。

2 后备母猪的隔离、驯化

2.1 后备母猪引进后一定要进行场外隔离 (4~6周) 和场内驯化 (2~4周) 2项管理工作。而本场培育的后备母猪只需进行场内驯化一项管理工作。

2.2 场外隔离距离猪场应最少保持100m。

2.3 后备母猪在上车、下车之前可分别肌注一针长效抗菌剂 (如:得米先、速解灵等) 预防细菌性的疾病, 也可另外肌注一针镇静剂以减轻猪群的运输应激。

2.4 后备母猪下车进入隔离舍后应先提供饮水 (可添加电解多维500g/t、葡萄糖3 000 g/t) , 等到80%的后备母猪饮水后再提供新鲜优质的饲料。

2.5 猪群进隔离舍后头一周坚持每天1~2次消毒, 以后坚持每周3~4次, 直到隔离结束。

2.6 隔离2周后如猪群状况比较稳定则可给后备母猪补打疫苗 (如:猪瘟、伪狂犬) 。接种完疫苗再观察1~2周后, 如猪群稳定可进行下一步的场内驯化工作。

2.7 后备母猪进入猪场应将其隔离在离肥猪最近的猪舍, 以免一旦猪群发病可与肥猪一起清栏处理。

2.8 可选择与引进的后备母猪相近体重、日龄的本场商品猪接触后备母猪 (商品猪与后备母猪的比例为1∶5) , 每天密切观察其临床表现。与后备母猪接触1~2周后移走商品猪, 然后可改用猪场的新鲜死胎或胎衣或淘汰公猪等与之接触, 让其自然感染猪场种猪群的特定病原, 但有一定的风险。

2.9 场内驯化的头一周坚持每天1~2次消毒, 以后坚持每周3~4次消毒。

3 后备母猪的饲喂管理

3.1 应确保后备母猪在第2或第3个情期配上种, 且后备母猪处于220~230日龄, 体重在130~140kg, P2点 (猪的最后一根肋骨与脊柱交接处) 背膘厚达18mm以上。

3.2 后备母猪饲喂重点不应只是为了体重而催肥, 而应重视保持其最佳体况及四肢健康。因为后备母猪脂肪沉积状况不一定与其生命期繁殖性能成正相关。

3.3 后备母猪在70kg之前可按商品猪的方案进行, 70~105kg期间应选择后备母猪专用料供其自由采食, 105kg到第1次发情配种应限饲, 第1次发情到最后发情配种可自由采食, 即进行催情补料。

3.4 研究表明, 后备母猪在配种前 (体重为105kg以后) 和整个妊娠过程中饲喂低蛋白日粮 (CP11.3%, 赖氨酸0.45%, DE13MJ/kg) , 以便促进青年母猪的脂肪沉积, 在泌乳期饲喂高营养浓度的日粮 (CP18%, 赖氨酸0.95%, DE14.8MJ/kg) , 以便降低泌乳期母体脂肪损失。这样可明显缩短第1胎新母猪断奶后到发情的时间间隔, 减少新母猪在第2胎之前因繁殖障碍而淘汰的比例。

3.5 后备母猪配种后前3d饲喂量不宜超过1.5kg/d·头;怀孕4~30日龄饲喂量不宜超过1.8kg/d·头;怀孕31~90日龄饲喂量不宜超过2.0kg/d·头;后期可额外饲喂青饲料3~5kg/d·头, 用于后备母猪充饥、减少便秘和扩大胃的容积, 以便产后能迅速提高采食量;怀孕91d到产前2d饲喂量不超过2.5kg/d·头。特殊情况下可因个体而论。

3.6 尽量给后备母猪提供无霉菌毒素污染的饲料, 则应在饲料中常年添加霉菌毒素吸附剂。因为玉米赤霉烯酮可导致后备母猪不发情、终生不孕、返情、脱肛、脱宫、乳房和阴户水肿等, 麦角毒素严重时可导致哺乳母猪无乳。

4 后备母猪的配种

4.1后备母猪在150~170日龄时即可用爱动、爱叫、嘴角泡沫多的成年公猪进行身体接触 (最好是鼻对鼻接触) 诱情, 以便确定其初情期。公母比例以1∶5~15之间为宜。

4.2 后备母猪应采用群养方式, 但每栏后备母猪数以9~12头为宜, 注意饲养密度, 不能太少, 也不能太多, 否则不利于诱情。平时公猪应远离后备母猪, 且应处于后备母猪的下风口。

4.3 对于达到220日龄仍未第1次发情的后备母猪可选用律胎素 (氨基丁三醇前列腺素) 或PG600肌注促情, 一旦出现发情就直接配种, 如果使用后1周仍不见发情则应淘汰。

4.4 后备母猪应在第2或第3次发情时配种, 最好2次本交, 中间1次人工授精, 或2次人工授精, 中间1次本交。发现发情后隔8~12h开始配种, 每隔8~12h配1次, 总共配3次。

5 后备母猪的免疫接种

5.1 后备母猪在配种前有6种疫苗 (猪瘟、伪狂犬、喘气病、乙脑、萎缩性鼻炎、细小) 需要接种, 且最好每种疫苗能够接种2次, 注意配种前15d接种的疫苗应是猪细小病毒疫苗。

5.2 如果每种疫苗接种2次, 每次间隔5~7d, 加上接种完最后一针疫苗后过15d配种 (220日龄) , 则后备母猪在理论上应从120~145日龄开始进行免疫接种, 才能高效优质的完成免疫接种工作。

怎样提高母猪生产性能 篇7

当前哪些因素影响着母猪的生产性能呢?根据笔者多年的养猪经验总结可得: (1) 怀孕后期母猪及哺乳母猪普遍存在采食量不高 (夏季尤为明显) , 达不到营养需求; (2) 国内规模猪场的饲养方式决定了母猪应激较大, 种类繁多的各种疫苗频繁地接种, 各类抗生素的长期使用, 这些因素势必造成母猪体内聚集着大量的毒素; (3) 毒素的淤积, 病毒的持续感染造成母猪的抵抗力下降及奶水质量差, 表现在哺乳仔猪及保育猪高死亡率上。

针对这一问题, 笔者在浙江加华种猪有限公司通过应用多种抗生素及免疫调节剂作保健时发现:免疫调节剂-高酸型酸美酵素能显著提高母猪的采食量, 缩短产程, 减少母猪热应激, 能明显提高奶水质量及产量, 增加出生重及断奶重, 降低死淘率。高酸型酸美酵素主要成分为α-甘露聚糖肽、免疫酸、免疫多糖、益生菌等, 其核心成分α-甘露聚糖肽能显著调节机体免疫, 强力排出毒素, 改善机体微循环等功效。现将试验情况报道如下:

1 试验材料和方法

1.1 试验材料

1.1.1 试验药品:

支原净+阿莫西林+强力霉素, 高酸型酸美酵素。

其中高酸型酸美酵素, 大飞龙动保集团浙江美保龙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提供。

1.1.2 试验动物:

浙江加华种猪有限公司, 位于浙江省金华市, 经产母猪4200头。2009年2月开始试验, 整个试验周期为60天。选择2~5胎龄的妊娠80天左右大长、长大二元杂母猪345头, 2~5胎龄的妊娠107天左右大长、长大二元杂母猪142头。

1.2 试验方法

1.2.1 试验猪分组:

试验分为A、B两部分。其中A试验按胎次和生产性能将怀孕舍妊娠80天左右的345头母猪随机分成3组, 每组115头, 一组是空白组, 一组是对照组:抗生素 (支原净+阿莫西林+强力霉素) 添加组, 使试验组及对照组母猪胎次及生产性能基本一致;B试验采用同样的方法对刚转入分娩舍的142头妊娠107天左右的母猪分成三组, 每组47头。一组是空白组, 一组是对照组:抗生素添加组 (同上) 。之后又进行了重复试验。

1.2.2 试验方案:

A试验在一栋怀孕舍进行, 为方便饲喂对照组及试验组分别位于栏舍内对称的两排。试验组及对照组均饲喂哺乳母猪料, 空白组未加抗生素保健, 试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每吨饲料添加2千克高酸型酸美酵素。添加至妊娠107天左右转入分娩舍, 仍分两排饲喂, 试验组及对照组均饲喂哺乳母猪料, 为控制细菌感染, 产前、产后7天饲料中均添加了抗生素, 试验组添加高酸型酸美酵素的量改为每吨料加4千克, 按此用量添加整个哺乳期。

B试验直接在一栋分娩舍进行, 试验组及对照组分两排饲喂, 进入分娩舍试验组及对照组均饲喂哺乳母猪料, 为控制细菌感染产前、产后7天饲料中均添加了抗生素, 试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每吨料添加4千克高酸型酸美酵素, 按此用量添加整个哺乳期。母猪分娩后, 试验组及对照组之间所产仔猪不可相互寄养, 组内可合理寄养。

1.3 试验记录

A、B两部分试验分别收集母猪产程、产仔数、仔猪初生体重、断奶体重, 泌乳期母猪的采食量、体况, 仔猪疾病发病率和死亡率, 试验分析采用SAS8.1统计软件进行。

*P<0.05, 显著性差异;**P<0.01, 极显著性差异。

2 试验结果及分析

2.1 对母猪产程的影响

从表1可看出, A试验对照组母猪产程平均时间为4.2小时, 试验组平均时间为3.2小时, 从怀孕后期开始添加酸美酵素可缩短产程1小时, 经统计学检验差异极显著。

从表1可看出, B试验对照组母猪产程平均时间为4小时, 试验组平均时间为3.5小时, 从怀孕后期开始添加酸美酵素可缩短产程30分钟, 经统计学检验差异显著。

2.2 对出生重及产仔数的影响

从表2可看出, A试验中试验组出生重比对照组重110克, 且产活仔数比对照组多1.2头, 统计学检验差异显著, 这说明妊娠80天左右每吨饲料中添加2千克高酸型酸美酵素不仅能显著提高仔猪的出生重, 还能多产活仔猪。B试验试验组与对照组仔猪出生重及产活仔数基本一致, 说明进入产房才开始添加高酸型酸美酵素不能提高出生重及产活仔数, 主要由于使用时间过短, 没能发挥功效。

*P<0.05, 显著性差异;**P<0.01, 极显著性差异。

2.3 对哺乳期母猪平均采食量的影响

由于母猪产前及产后几天的限料饲喂, 试验组及对照组饲喂饲料量基本一致, 未做统计, 所有母猪产完仔后无限料起开始统计母猪的采食量直至断奶, A试验哺乳期母猪试验组平均采食量明显高于对照组和空白组, 平均每天多吃1千克。B试验试验组比对照组和空白组每天多吃570克。说明使用高酸型酸美酵素能明显提高哺乳母猪采食量, 从妊娠后期开始添加效果更明显, 详见表2。

2.4 对仔猪断奶重的影响

表2中可见, A试验试验组25日龄断奶时仔猪平均体重为6.9千克, 日增重为218克;空白组断奶重为6.24千克, 日增重为196克, 断奶重试验组比对照组重660克, 差异极显著。B试验试验组比空白组重330克, 日增重分别为209克、194克, 差异显著。说明使用高酸型酸美酵素能显著提高仔猪的断奶重, 间接反应出母猪的奶水质量好且多。

2.5 对母猪体况的影响

A试验中, 母猪使用2个月左右的高酸型酸美酵素, 试验组47头母猪的毛色及光泽度普遍好于对照组和空白组, 试验组排恶露的时间明显缩短, 产后无便秘现象, 断奶后体型良好。B试验与A试验结果基本类似。

2.6 对哺乳仔猪腹泻的影响

表2中可得出, A试验对照组和空白组仔猪腹泻的比例为27.4%, 远高于试验组的9.5%;B试验对照组和空白组仔猪腹泻比例为23.4%, 高于试验组13.6%, 可见高酸型酸美酵素能显著减少仔猪的腹泻。

3 讨论

3.1 对母猪的影响

刘文峰曾报道, 高酸型酸美酵素能提高猪瘟疫苗的免疫效果及减缓哺乳母猪猪瘟抗体的下降。α-甘露聚糖肽能显著增强动物对各种环境的应激机能。食用甘露聚糖肽后, 在恶劣的环境刺激下能显著增加肾上腺中维生素C (Vc) 含量, 使肝糖元增加, 而谷丙转氨酶 (SGPT) 显著降低, 从而使动物在高温和低温下都能很好地保持正常的生理水平, 最大限度地减少恶劣环境对动物的负面影响而正常快速地生长。

哺乳期母猪的采食量多少不仅影响着母猪本身的体重下降、奶水质量及泌乳量低下、断奶后的发情, 还直接影响仔猪的成活率、断奶重等, 所以提高哺乳期母猪的采食量非常必要。随着高温季节的来临, 几乎所有的猪场都面临着母猪采食量低下、奶水差、热应激严重、产程过长等问题。大量的临床应用证明高酸型酸美酵素能显著提高哺乳母猪的采食量, 缩短产程, 减少母猪便秘, 提高奶水质量及产量。

3.2 对仔猪的影响

α-甘露聚糖肽具有特殊的抗菌效果, 能吸附并抑制肠道内病原菌群定植和生长, 促进肠道内有益菌增殖, 具有明显的促生长作用。在本次试验中, 高酸型酸美酵素能明显减少哺乳仔猪的拉稀、死淘率, 增加仔猪的断奶重。在试验过程中, A试验从妊娠80天左右开始添加高酸型酸美酵素, 能显著提高仔猪的出生重, 具有很高的性价比。

4 结论

酷暑来临, 有效缓解热应激, 对于提高哺乳母猪采食量、增加奶水、提高母猪及仔猪生产性能极为重要, 根据笔者的体验现总结如下:

4.1 在怀孕后期每吨料中添加2千克高酸型酸美酵素能显著提高仔猪的出生重, 比对照组重110克, 且产活仔数比对照组多1.2头, 能缩短1小时的产程, 减少应激, 断奶后母猪体况良好。在夏季高温季节使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4.2 高酸型酸美酵素能显著提高哺乳母猪的采食量, 每天能多吃0.57~1千克饲料, 炎热的夏季母猪采食量普遍都会大幅下降, 使用高酸型酸美酵素正是时候。

4.3 使用高酸型酸美酵素能明显提高母猪的奶水质量及产量, 表现在哺乳仔猪腹泻比例明显减少, 死淘率降低, 断奶重增加330~660克, 具有极高的经济价值。

怎样提高母猪生产性能 篇8

关键词:PRRS,血清驯化,生产性能

猪蓝耳病 (Porcine reproductive and respiratory syndrome, PRRS) 被称为猪的艾滋病, 被列为我国二类疫病之一[1]。它是由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 (PRRSV) 引起各年龄阶段猪的呼吸道疾病和母猪的繁殖障碍的烈性传染病。它可通过血液循环穿过胎盘使胎猪受到感染, 从而引起妊娠后期母猪流产等繁殖障碍。随着对PRRSV传播、致病、变异等特性以及现有商业化疫苗的实际免疫效力和弊端的深入认识和了解, 意识到单纯依靠疫苗来控制PRRS难以奏效, 因此, 寻求对PRRS的有效防控显得十分必要。本研究通过PPRS血清“驯化”以探讨对母猪生产性能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深农配套系母猪 (购于深圳农牧公司) ;长大二元杂母猪 (购于井冈山市华富公司) 。

1.2 方法

1.2.1 试验设计。在新盛农产品开发有限公司内选择3 个相对独立的分场设为3 个组, 每组4 个重复, 每个重复50 只, 对照组饲养深农配套系父母代母猪, 按原来常规免疫PRRS;试验1 组饲养深农配套系父母代母猪, 进行PRRS血清“驯化”;试验2 组饲养长大二元母猪同样进行PRRS血清“驯化”。

1.2.2 PRRS“驯化”原理。让某一种PRRS血清型在猪群中成为优势毒株, 让猪群中所有个体对这一血清型产生免疫, 停止排毒, 以便让PRRSV失去新的易感宿主, 找不到继续增殖的场所, 确保PRRS不再暴发, 尽量降低PRRS对生产造成的损失。

1.2.3“驯化”方法。a、挑选发病2~3 d的保育猪10头, 前腔静脉采血于5m L EP管中, (不加抗凝剂, 分装3 管, 两管每管5m L, 另外一管2m L) 编号, 45°倾斜静置于室温以便血清的析出, 取一管2m L的血液至实验室检测确认有无猪瘟、伪狂犬病毒, 以及PCR检测PRRS的阳性;对无猪瘟、伪狂犬感染的血液以5 000 r/min, 离心15 min取上清液分装到无菌EP管, -20℃冰箱保存。b、对血清按1∶100 用生理盐水稀释。c、加入一定量的抗生素 (每100m L加入1g头孢噻肟钠) 。d、将稀释好的血清以1m L/头接种到种猪, 血清务必马上使用, 5h内用完。

1.2.4 统计指标。试验从2013 年1 月1 日开始, 2014年12 月31 日结束历时2 年。记录此阶段死仔数、死胎数、木乃伊数、病死母猪数、淘汰母猪数、流产死仔数。计算出死胎率、母猪年均死淘率、仔猪死亡率及药费。公式如下:

死胎率=2 年产总死胎数÷母猪数×100% (产死胎数包括母猪产的死仔数、流产的死仔数、木乃伊数)

母猪年均死淘率=2 年母猪总死淘数÷试验母猪数÷2×100% (死淘数为病死母猪数与淘汰母猪数之和)

仔猪死亡率=死亡仔猪总数÷参试仔总数×100%。 (仔猪死亡数为病死仔猪数与冻压死亡数之和

药费为各组全年用药等费用总和。

2 试验结果

2.1 母猪死胎率

头, %

由表1 可以看出, 试验1 组的母猪产死胎率 (6.5%) <对照组 (11.8%) , 降低44.91%;试验2 组 (7.2%) <对照组 (11.8%) , 降低38.98%;虽然试验1 组 (6.5%) <试验2 组 (7.2%) 但差距较小 (相差10.77%) 。

2.2 母猪年均死淘率

由表2 可以看出, 试验1 组的母猪年均死淘率 (24.5%) <对照组 (33.5%) , 降低26.87%;试验2 组 (26%) <对照组 (33.5%) , 降低22.39%;试验1 组 (24.5%) <试验2 组 (26%) , 但差距较小 (相差6.12%) 。

头, %

2.3 仔猪死亡率

由表3 可以看出:仔猪的病死率, 试验1 组 (10.89%) <对照组 (15.81%) , 降低31.12%;试验2 组 (11.25%) <对照组 (15.81%) , 降低28.84%;试验1 组 (10.89%) <试验2 组 (11.25%) , 但相差甚小 (相差3.31%) 。

头, %

2.4 母猪年提供商品猪

由表4 可以看出:每头母猪年提供商品猪, 试验1 组 (18.43 头) >对照组 (15.37 头) , 提高19.91%;试验2 组 (17.72 头) >对照组 (15.37 头) , 提高15.29%;上两组对比皆相差近2 个百分点, 试验效果明显。但试验1 组 (18.43 头) 试>验2 组 (17.72 头) , 差距较小 (相差4.01%) 。

2.5 商品猪药费

头, 元

由表5 中各组数据比较可知:试验1 组较对照组单猪药费节约25%, 试验2 组较对照组单猪诊疗、药费节约30.4%, 由此可知PRRS血清“驯化”在经济上也占据很大优势。

3 讨论

3.1 国内对PRRS的防疫及血清“驯化”对繁殖与生长性能指标及药费的影响

我国是一个养猪大国, 但大多数猪场的饲养规模与管理水平相对落后, 大、中、小型猪场与农村散户并存的形势, 也给各种急性、烈性传染病的防控带来严重不便, 甚至是为疾病的暴发与传播创造了条件[2]。目前, 在临床实践中主要有3 种措施用以预防该病, 分别是使用PRRSV疫苗、使用本场阳性血清驯化、引进PRRS阴性种猪建立PRRSV阴性场。

本试验在使用常规疫苗免疫和采取阳性血清驯化措施, 各指标均优于使用常规免疫的对照组, 可降低死胎率、母猪年均死淘率、仔猪病死率、降低生产成本, 提高生产性能。因此, 可作为其它养殖场控制该病的参考。当然其他综合防治措施也是必不可少的, 如严格控制好引种、搞好饲养与环境卫生、提高饲养管理水平、防止继发感染, 这也直接影响到本病的防疫。

3.2 抗体水平的监测对血清“驯化”的重要性

PRRSV阳性血清驯化措施能够使种猪群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相当高的PRRSV抗体水平, 而且使得种猪群保持了较长时间的生长与繁殖性能。但当猪群的PRRSV抗体水平随着时间下降以及猪只抗体转阴率升高时, PRRSV的再次来袭时就很容易造成持续感染, 导致严重的PRRS临床症状的暴发[3]。此时, 对猪群抗体水平的监测尤为重要, 通过监测了解抗体变化情况, 确定猪群抗体下降趋势及大概时间, 在抗体水平过低之前采取相应的措施, 就能够很好的避免上述情况的发生。

3.3 PRRS血清“驯化”的优缺点对比

优点:可以很确切地掌握感染时间, 理论上可让所有后备母猪同时获得PRRS抗体, 为清除PRRS奠定基础。

缺点:可能会引起交叉感染, 同时可能会增加死亡率的风险[3]。该方法仅局限于1 种血清型的PRRS, 如果存在多种血清型的PRRS, 则血清驯化不起作用。对于高致病性PRRSV毒株感染, 驯化应慎重, 并把握驯化时期和接种剂量。

3.4 正确把握PRRS血清“驯化”时机

平时要注意观察猪只的健康状况, 对驯化过程中猪只出现发烧, 需肌注抗生素, 防止继发感染。注射血清时注意避免高温影响, 接种血清前3d在饲料中按照治疗剂量添加氟苯尼考等;若接种血清后前3d发烧很严重, 体温40.5℃以上、精神较差的病猪可采用以下治疗措施:头孢噻肟钠20 mg/kg, 2 次/d;氟欣安 (5%氟尼辛葡甲胺注射液) 0.04 m L/kg, 2 种药联合使用, 分边注射, 连用2~3d[4]。

参考文献

[1]曾瑜.规模化猪场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抗体监测及其弱毒疫苗免疫对猪瘟疫苗免疫效果影响研究[D].广西大学, 2013.

[2]周庆华, 余兴龙.规模猪场种猪群PRRS血清驯化的血清学抗体监测与分析[J].湖南畜牧兽医, 2010 (5) :15~17.

[3]金文, 胡新刚, 贺生中.规模化猪场后备母猪的免疫学驯化[J].黑龙江畜牧兽医, 2013 (24) :79~81.

怎样提高母猪生产性能 篇9

1 母猪个体因素

1.1 母猪品种

母猪品种不一样, 生产性能差异很大, 因此选好种猪是关键, 也是首先要考虑的。

1.2 母猪年龄与胎次

猪场种猪群要有一个良好的结构层次, 胎次母猪的比例要保持稳定, 1~8胎母猪的理想比例应大约分别为17%、16%、15%、14%、13%、12%、10%和低于4%。为了可持续性发展, 每年都要淘汰一定比例的老龄母猪, 同时要补充一定量的后备母猪。一般来说种母猪在产3~8胎时是生产性能最佳阶段 (产的仔猪多, 泌乳量大, 仔猪生命力强) , 以后生产性能逐步降低。5岁后的母猪很难再发挥和维持正常的水平, 必须淘汰。

1.3 母猪不发情

母猪到了正常的发情时间, 却不表现发情症状。

1.3.1 后备母猪不发情

引起不发情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种:

生殖器官先天性发育不正常或畸形, 此类母猪直接淘汰。

激素分泌少。由于脑垂体前叶分泌的促卵泡素 (FSH) 和促黄体素 (LH) 较少, 使卵泡不能正常发育和成熟。此类母猪可用公猪刺激, 促其发情, 也可用激素诱情。如果不奏效也应淘汰。

母猪过肥。因为过于肥胖导致卵巢内脂肪浸润, 卵泡上皮脂肪变性, 卵泡萎缩, 引起后备母猪不发情。对此类母猪应减少精料, 增加运动量, 对个别不能发情或不能治愈的后备猪, 应淘汰。

1.3.2 经产母猪不发情

经产母猪一般后断奶在7~10天内发情, 但有的母猪在断奶后15天甚至到20天仍没有发情或发情不明显。造成不发情的原因可能是:

卵巢机能减弱。可使用雌激素, 促使母猪发情。

子宫内可能存在异物。死胎、淤血、脓肿、胎衣等残留在子宫内, 以及持久黄体而导致母猪的“假孕”。对这种猪在进行子宫消炎、清洗后, 使用前列腺素处理, 可使母猪排除异物, 消除黄体, 使子宫对激素的刺激敏感而发情。

母猪过肥或过瘦。由于饲养管理不当, 使母猪过肥或过瘦, 导致母猪不能按时恢复生殖器官的机能, 这类猪应当通过调整日粮结构, 调节运动量, 使母猪恢复良好的体况, 便可正常发情配种。

对产后母猪不发情的, 采取以上措施仍不见效, 应及时淘汰。

1.4 母猪隐性发情

这种母猪发情时, 无爬跨行为, 阴户红肿不明显, 粘液较少, 外观几乎看不出发情。母猪配种适时时间的确定绝大多数猪场是依靠发情的特征来判断的, 由于发情的隐性的, 常常导致配种不适时或造成漏配, 对猪场生产影响很大。引起隐性发情的原因可能是由于有关生殖激素分泌不平衡所致。对这类母猪, 应根据断奶或上次发情时间的记录, 在拟订的发情时间内, 观察其微妙变化, 及时配种。对于经常发生隐性发情造成漏配的母猪应及时淘汰。

1.5 母猪屡配不孕

母猪经过多次配种, 每次配种后间隔20天左右后又重新发情。导致屡配不孕的主要因素有:

1.5.1 母猪生殖器官炎症

可用抗生素 (青、链霉素) 进行消炎和清洗。

1.5.2 母猪生殖器官发育不正常

有的母猪生殖管道不通畅;有的母猪外生殖器发育畸形, 影响了正常配种的完成。这类母猪应淘汰。

1.5.3 发情不排卵

母猪表现发情症状, 但不排卵, 或者卵巢囊肿。生产中, 若饲料中缺乏维生素A或含有多量的雌激素、饲喂精料过多而又缺乏运动、长时间发情而不配种、不正确的使用激素制剂, 均可使母猪体内激素水平失调或引起囊肿。处理时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1.5.4 母猪乏情

即不发情, 卵巢无周期性的功能活动, 处于相对静止状态。此类情况一般不是由疾病所引起, 而往往是个体的生理现象。如母猪妊娠、泌乳期间不发情、营养不良、衰老等引起的暂时性或永久性卵巢活动降低以致不发情。生产中, 如果母猪感染了乙脑或细小病毒, 也可导致胚胎早期死亡而引起长期乏情。对这些母猪要视情况及早治疗或淘汰。

1.6 母猪低产

有些处于生产高峰期 (3~8胎) 的母猪, 连续几胎的产仔数降低。主要因素是品种个体本身性器官发育不全, 卵巢机能差排卵少。也可能是妊娠前期饲养管理不当引起胚胎死亡。如是饲养管理不当引起产仔少, 可通过加强饲养管理来提高;如是母猪本身因素造成则应及时淘汰。

1.7 母猪泌乳力差

有的母猪产仔性能虽然较好, 但泌乳力差, 不能给所产仔猪提供足够的乳汁, 导致仔猪不能吃足奶, 甚至吃不到奶。对初产母猪来说, 由于乳腺发育不全这种情况是可能的。但对2胎以上的经产母猪而言, 若泌乳力差则应及时淘汰。

1.8 有食仔恶癖

这类母猪极少, 仔猪出生后不能被很好地哺乳, 而且大大增加仔猪死亡的机率。这种食仔恶癖的形成, 一种是遗传来的, 另一种是产后母猪营养不足, 第三就是接产后没有及时清理胎衣、死小猪等产物, 而被母猪吃掉, 诱发了母猪吃小猪。在排除营养和管理方面的因素之后, 这种由母猪本身带来的食仔恶癖的个体应予淘汰。

2 后天饲养管理方面的因素

2.1 饲料因素

日粮营养不全或者长期单一使用一种饲料造成营养不均衡;原料品控制落实不到位, 对玉米曲霉烯酮、黄曲霉毒素引起的慢性中毒缺乏有效的防控手段;饲料原料 (鱼粉、预混料、石粉、磷酸轻钙) 中的重金属元素铬、砷、铅、汞严重超标引起慢性中毒。

2.2 管理不当

2.2.1 温度过高

舍温超过30℃会明显影响母猪的繁殖性能。

2.2.2 饮水不足

饮水器太高或压力不符合要求等原因造成饮水不够。

2.2.3 饲料发生霉败

霉败的玉米可产生一种类雌激素─赤霉烯酮, 使母猪发情紊乱。

2.2.4 母猪配种不当

初次配种应在完全达到体成熟和性成熟之后, 即至少在7~8月龄以后, 体重达到120kg左右, 过早配种会使种猪的繁殖能力下降。

2.2.5 技术工人责任心差

对母猪生产过程全程监控、管理的各个细节没有尽到应有的关注。

2.2.6 产科疾病

包括人工授精不熟练、操作不严格造成的子宫内膜炎等。另外乳房炎的发生也会造成激素紊乱, 从而影响母猪发情。

2.2.7 传染性疾病

造成猪繁殖障碍的传染性疾病有:繁殖障碍性猪瘟 (HC) 、繁殖呼吸障碍综合症 (PRRS) 、伪狂犬病 (PR) 、细小病毒 (PP) 等。

2.3 环境因素

猪场选址不恰当、硬件投入不足、粪便处理不及时、清洗消毒不到位等等因素都会对母猪生产环境造成严重影响。

对因饲养管理环节造成的母猪生产性能低下, 则应加强饲养管理, 找出引起母猪性能低下的根子, 及时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

3 小结

通过营养手段提高母猪繁殖性能 篇10

1 关键营养元素的添加

1.1 注射维生素A或β-胡萝卜素

在断奶时、配种当天和配种后7天内分别给母猪注射200毫克β-胡萝卜素或5万单位维生素A棕榈酸盐, 可显著增加初生仔猪的存活率。但增加饲料中维生素A的含量并不能获得同注射相同的效果。

1.2 补饲叶酸

在母猪日粮中补加叶酸, 对窝产仔数和初生仔猪存活数量有显著作用, 特别是饲料中叶酸含量低时效果更明显。据试验, 在每吨日粮中补加1克叶酸, 母猪的产仔总数和存活仔数分别提高了9.19%、9.43%。

1.3 补饲甲基吡啶铬

日粮中添加甲基吡啶铬可引起母猪的繁殖反应。据报道, 每吨饲料中添加0.2克铬可使头胎母猪产仔总数和存活仔数分别提高22.92%、25.84%。

1.4 补饲中草药制剂

中草药制剂有效成分包括蛋白质、氨基酸、维生素、油脂、植物色素, 各种微量元素和大量的有机酸、酶、生物碱、多糖等活性物质。这些物质中有些可以增强机体的新陈代谢, 促进蛋白质和各种酶的合成, 促进生长发育。试验表明, 使用中草药制剂的繁殖母猪, 其产仔数会有提高, 原理可能是药物增强了种猪生殖细胞的活力, 改善了母猪子宫内环境, 从而利于精卵细胞结合和着床, 使受精率提高, 胚胎发育良好。

2 母猪采食量的调控

2.1 后备母猪75千克以后

每日2.2~2.5千克后备母猪专用饲料。母猪不可太肥或太瘦, 配种前P2点背膘厚度在18毫米以上, 后备母猪体重在120千克以上, 日龄220天以上才可以配种。

2.2 配种前10天

每日饲喂空怀母猪料 (多仔素) 3~3.5千克, 用于短期催情补饲。

2.3 配种后至怀孕3天

妊娠早期应提供合理的营养水平。母猪配种后不宜马上提高其营养水平, 妊娠早期饲养水平过高会使胚胎存活率下降5%, 其中配种后的1~3天特别重要。母猪应饲喂怀孕母猪料, 配种后头两天, 每头每日采食量应限制在1.8千克以下 (1.5千克为宜) , 第三胎后母猪影响较小, 采食量以1.8千克左右为宜。怀孕头3天, 高采食量会降低血中孕酮浓度并因而导致胚胎死亡率增加, 进一步研究发现, 配种后48~72小时是关键期, 采食量一定要低, 尤其在夏天对年轻母猪影响更大, 因受精卵未着床前无保护膜, 只要体温一升高, 受精卵便无法着床。

2.4 配种后第3天至第30天

每日采食量2.0~2.2千克 (依体重调整) , 猪的体型肥瘦也对采食量的高低有不同反应, 肥瘦适中者, 只有在高采食量下才增加胚胎死亡率, 如果太瘦的母猪, 增加采食量反会降低胚胎死亡率, 所以配种后30天内, 应依体型肥瘦增减采食量。夏天要在清晨或入夜时给饲, 可避免流产并增加产仔数。

2.5 配种后30天至85天

每日采食量2.0~2.5千克, 此阶段采食量只需提供维持所需营养, 但也有报告指出, 40~85日期间, 此阶段营养太少, 会造成肌肉纤维不足, 影响后代生长及瘦肉率。

2.6 配种后85天至110天

采食哺乳母猪料, 该阶段为胎儿发育期, 每日采食量增加至2.7~3.5千克 (依母猪大小及肥瘦调整) , 此阶段采食量若未能提升, 影响仔猪初生重及泌乳期母猪食欲。

2.7 分娩前4天至分娩后2天

每日采食量由3.0千克减至1.0千克, 分娩当日多喝水, 少喂料, 可以采食1千克饲料, 分娩后渐增采食量。此阶段应注意便秘问题, 以避免难产及产后泌乳问题。

2.8 哺乳期

逐日增加采食量, 尽可能任饲, 哺乳3~5天后每日采食量尽可能达6千克以上, 正确采食量估计如下:采食量= (1.8~2.5) 千克+0.4千克×哺乳头数

(注:1.8~2.5千克为基础代谢所需)

2.9 离乳后

马上催情, 每日采食3~3.5千克以上空怀专用料 (多崽素) , 催情的目的在于增加排卵数, 约可增加两个卵。

2.1 0 配种成功后

进入下一胎的循环

以上仅为大略原则, 实际饲养时尚需考虑气温 (14℃以下增加给饲量以避免流产) 、饲料成分 (营养浓度低者增加给饲量) 、体重、日龄、泌乳量等因素予以调整。

猪在不同的生理、生长阶段需要不同的营养水平。能量过多、除满足营养需要外, 会使多余的能量转变成脂肪, 造成代谢损失和过度肥胖, 直接影响发情、排卵及妊娠;能量过低或不足, 造成母猪的过度消瘦, 也会影响到繁殖能力。空怀期母猪日粮选择, 保证了繁殖周期;怀孕期适当的营养水平对胎儿的发育及胎数的增多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同时也减少了流产的发生;哺乳期的足够营养水平有利于母体的恢复, 但是营养的过剩导致母体过肥, 减慢发情。

上一篇:通用考核下一篇:应对文字材料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