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母猪繁殖率措施

2024-07-30

提高母猪繁殖率措施(精选12篇)

提高母猪繁殖率措施 篇1

1 选好品种

不同品种或品系间杂交所产生的第一代, 比其双亲具有更高的生活力和生长强度, 这就是杂交优势。可以选用瘦肉率高、生长速度快的长白公猪和大约克母猪杂交生产出“长×大”二元杂交母猪, 其母性好, 繁殖力强, 窝产仔12头左右, 泌乳性能好, 瘦肉率达65%, 是生产商品猪的优良母本。公猪可选择杜洛克来生产纯正的洋三元 (杜×长×大) , 这样的三元猪增重快, 同时也可以选用本地猪种作母本, 与长白、大约克公猪杂交所得长×本二元母猪, 再用杜洛克公猪作父本生产出长×大×本、杜×长×本、杜×大×本等三元杂交商品猪。这种杂交猪, 适应性强, 饲料报酬高, 达2.8∶1~3.0∶1, 可大大缩短育肥期, 从出生到出栏150 d, 体重可达90 kg, 能降低养猪成本, 提高经济效益。

2 控制膘情

从母猪断奶后2~3 d到配种期间给予母猪全价优质饲料, 可以增加母猪的排卵数。妊娠前期:妊娠后的第一个月给予低营养水平的饲料, 每日1.8~2.2kg, 蛋白不低于13%~14%/d·头。妊娠中期 (妊娠第二个月到产前80d) :这一时期母猪食欲增加, 新陈代谢机能旺盛, 饲料利用率提高, 可以给营养水平中等的饲料, 蛋白含量为14%~15%, 2.5kg/d·头。妊娠后期 (80~107 d) :这时的胎儿体重、体长增长极为迅速, 约占新生重的2/3, 这时要供给营养水平高的饲料, 粗蛋白含量为16%~18%, 3 kg/d·头。这样对控制母猪膘情, 增加产仔数, 促进保胎及提高新生仔猪体重有很大的作用。

3 适时配种

小母猪第一次配种的月龄应该在7~8月龄, 体重约110kg, 掌握适时配种是提高经济效益的关键。

3.1 发情鉴定

母猪发情时, 行为不安, 爬跨其他母猪或被其他母猪爬跨, 频频排尿、外阴红肿, 此时并不是配种的最好时机。当母猪外阴红肿消退, 黏液拉丝, 压背反射明显, 有耳动反射或尾根颤动, 四肢挺直、摆出待配的姿式时, 为配种的最佳时机。

3.2 配种的时间和次数

成年母猪的发情排卵时间为发情开始后的24~36 h, 高峰在31 h左右, 排卵的持续时间为8~10 h。卵子在体内保持受精能力的时间是8~12 h, 精子进入母猪体内授精能力一般可以维持10~15 h, 输精后精子的前进速度大约为2~3 h到达输卵管的受精部位。所以, 我们在母猪发情后24 h开始首配, 间隔10~12 h复配。

4 适时断奶

平均在28~30 d断奶, 这样可以保证一头母猪年产2~2.5窝, 而且早期断奶的母猪5~7 d后绝大多数可以发情配种, 受胎率在90%~95%之间。

5 淘汰更新

对老、弱、病、残, 低产母猪应及时淘汰更新, 一般年淘汰率为母猪群的25%~30%, 并且及时补充后备母猪, 保证猪群中老20%、中60%、青20%的合理母猪比例。

6 疾病预防

6.1 机能性繁殖障碍

包括卵巢发育不全, 卵巢囊肿, 持久黄体和卵泡发育障碍, 此类疾病可通过促黄体素、前列腺素、毛膜促性腺激素、孕马血清等激素进行对症治疗。

6.2 疾病性繁殖障碍

6.2.1 猪瘟

可以引起怀孕母猪流产, 流产的胎儿水肿, 表皮出血等。预防主要是选用优质的弱毒疫苗进行预防接种, 后备母猪在配种前30 d, 经产母猪在断奶时肌肉注射2头份, 一年保证2次。也可以用脾淋苗对种公猪、种母猪、后备猪每年免疫3次, 肌注1头份/次, 实行一刀切的办法。

6.2.2 细小病毒病

引起死产、流产、木乃伊胎。后备母猪配种前30 d、15 d各肌注1头份。

6.2.3 伪狂犬病

引起母猪产死胎、木乃伊胎, 流产、溺产。种公猪每年春秋各肌注1头份/头的伪狂犬病疫苗, 后备母猪配种前 (30 d) 接种1头份, 怀孕母猪产前 (30 d) 接种1头份。

6.2.4 蓝耳病

引起呼吸繁殖系统综合症。公、母后备猪每年接种3次蓝耳病疫苗。

6.2.5 乙型脑炎

多发于秋季, 或一、二胎青年母猪, 以蚊虫叮咬传播为主, 所以在每年蚊虫到来之前注射乙型脑炎疫苗, 4~5月份皮下或肌肉注射1头份/头。

对于其他原因引起的中暑、中毒以及物理性损伤, 做好平时的预防保健性投药即可。

提高母猪繁殖率措施 篇2

摘要介绍了提高后备母猪生产效率的技术措施,包括后备母猪的培育、繁殖母猪选择和精细化饲养管理、哺乳仔猪的饲养管理,建立高产母猪群和缩短母猪繁殖周期,以为提高母猪生产效率提供参考。

关键词繁殖母猪;生产效率;技术措施

母猪年生产力是指繁殖母猪头均每年提供出栏肉猪数,或头均每年提供育成仔猪数。母猪繁殖力是繁殖母猪年产断奶仔猪数,这是一项综合性指标,需通过提高良种覆盖率、母猪群体质量、配种受胎率、产仔数、育成率、仔猪断奶重、育肥日增重等一系列指标来实现[1-3]。繁殖母猪生产效率是决定养猪场(户)经济效益的基础,培育后备母猪、选择繁殖母猪、精细化饲养繁殖母猪、饲养哺乳仔猪、建立高产母猪群和缩短经产母猪的繁殖周期,是提高繁殖母猪生产效率、实现繁殖母猪高产高效养殖的技术关键。

1后备母猪培育

断奶时选留下来的后备母猪,可按生长育肥猪进行饲养管理,不需要专用后备母猪饲料,不限制饲养,让其自由采食至180日龄,体重80kg左右。180日龄以上,体重80kg以上的后备母猪可适当限制饲养和补充一部分青绿饲料,以锻炼猪的胃肠消化功能,防止母猪过肥而引起不发情、不孕症。饲养方式采用群体饲养,每群4~6头,平均每头猪有2m2的活动面积,可以进行诱情刺激。210~240日龄,体重在100kg以上的后备母猪,经鉴定符合种用者可在第2次发情时配种。

2繁殖母猪选择

已配种受孕的后备母猪在1岁龄左右产第1胎,根据第1胎的产仔性能初步选出种用的繁殖母猪,到产第2胎后,再依据母猪年繁殖力选出生产力高的繁殖母猪作种用,淘汰生产力低的繁殖母猪[4]。

3繁殖母猪精细化饲养管理

繁殖母猪的饲养水平和哺乳期对仔猪的初生重、断奶窝重、成活率、肥育日增重以及母猪连续生产性能都有很大的影响。母猪的繁殖周期分空怀期、妊娠期、哺乳期和断奶至发情配种间隔期四部分,其中妊娠期时间最长,约占母猪繁殖周期的75%左右,哺乳期次之,约占母猪繁殖周期的15%左右。因此,做好妊娠期和哺乳期母猪的精细化饲养管理,对提高繁殖母猪年生产效率尤为重要。

3.1妊娠母猪饲养管理

妊娠期标准日粮供给量只占哺乳期的1/2,要遵循“低妊娠、高泌乳”的饲养原则。

3.1.1妊娠前期。配种后1~30d,饲养管理的重点是保胎。要供给妊娠前期母猪专用饲料,日粮饲喂量控制在1.8~2.0kg之间,每天适当喂给优质青绿饲料,以增加母猪的饱腹感,补充部分维生素。

3.1.2妊娠中期。配种后31~90d要调整好母猪的体况,饲料继续供给妊娠前期母猪饲料,日粮喂给量控制在2.0kg左右,但可以多饲喂一些优质青绿饲料,除增加母猪饱腹感外,还可以补充更多的维生素,防止便秘、无乳症。有条件的可每日安排母猪自由运动1h,达到增强体质、减少难产的目的,对母猪不要大声吆喊、鞭打、追赶等。

3.1.3妊娠后期。配种后91d到产前3d,饲养管理的重点是提高仔猪初生重和减少母猪产后体失重。饲料由妊娠前期调换成妊娠后期饲料,日粮可根据母猪体况每日增0.5~1.0kg饲喂量或每日补喂200~250g动物脂肪,可提高母猪的泌乳量、乳脂率和仔猪的成活率。母猪应单圈饲养,防止因机械挤压引起流产,但可以适当驱赶运动,减少难产[5]。粪便干燥的母猪可在饮水中或日粮中加适量的轻泻剂。

3.2临产母猪饲养管理

做好母猪产前、产后监护工作,防止母猪难产,缩短产程,减少仔猪不必要的死亡,是提高母猪生产效率的重要措施。在母猪分娩前7d将产房、产床、饲槽及仔猪保温室冲洗干净并作严格消毒,使产床干燥、卫生、保温,检查饮水器是否完好,并将管内存积的脏水放掉。分娩前5d把母猪赶入专门设置分娩的产床舍,使母猪适应新的环境。母猪在分娩前3d应将母猪腹部、阴部清洗干净并作消毒,饲料喂量减少一半并在饮水中添加适量轻泻剂,以防母猪因胃肠容物过多和便秘压迫子宫引起早产、难产。接近预产期时要做好接产所需用具准备工作,如酒精、碘酒、装仔猪箱子、保温设备、抹布、剪刀、钳子、催产素、助产器械等。母猪分娩时要做好接产工作,防止母猪、新生仔猪发生意外,减少不必要的死亡。对新生仔猪要做好“掏、擦、理、剪、烤”5个环节的护理。小猪出生后立即用抹布将嘴、鼻中的黏液掏出;再将仔猪身上的黏液尽快擦干,使仔猪得以正常呼吸,促进血液循环,让其早吃到初乳;若遇到脐带不脱离母体时,双手配合慢慢将脐带理出,将脐带内的血液向仔猪腹部方向挤压,然后在离腹部三指宽(4cm)处把脐带剪断或用手指扭断,断处用碘酒消毒,若断脐时出血过多,可用手指捏住断头,直至不出血为止;用小钳子剪掉仔猪嘴中四颗犬牙,防止咬伤母猪乳头,发生乳腺炎;最后将新生仔猪置于红外线灯下或保温箱中,防止仔猪在寒冷季节被冻死。若遇母猪难产,可注射催产素,对催产素无效者,采取手术助产,以尽量减少仔猪的死亡。母猪分娩结束后肌注氯前列烯醇,使子宫内胎衣碎片彻底排出,对母猪断奶后再发情十分有利。在产后2d内,每日肌注一次抗生素可预防母猪子宫炎的发生。

3.3泌乳期母猪饲养管理

母猪产后不要急于饲喂,待休息1~2h后先喂给一些加少量食盐的热麸皮水,直至体力得到一定恢复后,再开始喂哺乳期母猪专用饲料。泌乳期则可充分饲喂,根据产后母猪的采食量、泌乳量逐渐增加饲料,直至哺乳期结束前的2~3d开始减料,喂量为哺乳期的1/3~1/2。断奶当天母猪停喂饲料,避免发生乳腺炎,然后恢复空怀期的限量饲养。一般情况下母猪断奶后3~5d发情,发情后即行配种。

4哺乳仔猪饲养管理

4.1 固定乳头,早吃初乳

仔猪生下来掏净嘴、鼻中黏液,擦干被毛,断脐,断犬牙后应立即哺乳,待母猪分娩结束时,全窝仔猪都应吃过足够的初乳。初乳营养丰富,且含有抗体免疫球蛋白,可增强仔猪的抵抗力。母猪不同位次乳头其泌乳量不同,所以全窝仔猪降生后即可训练固定乳头,将弱小仔猪固定吃中、前部乳头,强壮仔猪固定吃后边的乳头,坚持人工辅助训练2d,一旦仔猪认定相应乳头后,在整个哺乳期便不会改变,以使仔猪生长较均匀。

4.2保温、防冻,确保成活率

新生仔猪的组织器官和机能尚未成熟,体内含大量水分(80%以上),脂肪含量极少(1%~2%),皮下脂肪层薄且多为结缔组织,被毛稀少,抗寒能力弱,若无保温措施,直接裸露在低温外界环境中,仔猪散发大量体热,往往发生低血糖,很容易被冻僵甚至冻死,所以在严寒季节产仔时,除迅速擦干被毛外,还需及时放入保温箱或创造新生仔猪适宜温度的环境条件。仔猪适宜的环境温度为:初生后6h内为35℃,2~4日龄为30~32℃,5~7日龄为28~30℃,8日龄以后22~25℃。防寒保温的措施方法很多,各地可根据当地母猪产房的条件进行,但无论采取什么方法,必须达到不同日龄仔猪所需的适宜温度条件。

4.3补铁制剂,防贫血症

初生仔猪每天平均需要7~11mg铁,由于母乳中铁含量低和缺少造血元素(铜、铁、钴),维持不了仔猪血液中血蛋白、肌红蛋白的正常水平,红细胞数量随之减少,致使仔猪因缺铁而常表现贫血症状,生长快的仔猪常因缺氧而突然死亡或精神不振、生长缓慢、诱食困难,易并发白痢、肺炎,所以对新生仔猪补铁,是一项不容忽视的重要措施。补铁的方法很多,但常用且效果明显的则是在仔猪出生后2日龄肌注1mL含铁100mg并含有VA、VD、VE等复合成份的铁制剂,如右旋糖酐注射液等。大量生产实践证明,哺乳仔猪2次补铁与1次补铁效果无明显差异,所以只需补1次即可。4.4强制补饲,提早断奶

早期断奶后的仔猪直接利用饲料中的营养,比通过母猪更为经济。大量的研究资料表明,仔猪断奶前若能累计采食500g以上饲料,断奶后就能减轻由于饲粮抗原过敏反应引起的小肠绒毛萎缩、损伤。母猪产后不早于21d断奶,就不会导致以后的繁殖障碍。仔猪满21日龄,体重不小于5kg,生长发育正常,有一定抵抗力,人工培育不会有多大困难,所以仔猪一般适宜在21~35日龄断奶。哺乳期20日龄内的仔猪一般在母乳供给良好的情况下无自动采食饲料的愿望,若要21~35日龄早期断奶的仔猪在哺乳期采食500g以上饲料,仔猪在8日龄就必须采取人工强制补饲饲养,其方法可用适量乳猪料加少量开胃诱食精和水拌湿后,采用人工强制的方法糊于仔猪口腔上腭,让其慢慢咀咽,每日3次,连续3~5d后仔猪便可自由采食,此期间要注重仔猪的保健工作。

5建立高产母猪群

调整优化猪场母猪的胎次结构,是建立高产母猪群的基础。母猪群中合理的胎次结构以产仔猪相对较少的第1~2胎青年母猪占30%~35%,产仔猪相对较多的3~6胎母猪占60%,产仔猪逐渐减少的7胎以上的母猪占5%~10%为宜。根据各猪场母猪品种的繁殖性能、饲养水平,对繁殖力强的高胎母猪可适当增加数量。

6缩短母猪繁殖周期

母猪的繁殖周期由妊娠期、哺乳期、断奶后至配种间隔期组成,其妊娠期平均114d是相对稳定的,而哺乳期长短则可以改变,推行仔猪早期断奶(一般以21~35d为宜),可缩短母猪的哺乳期,使母猪早发情早配种,是缩短母猪繁殖周期的关键。做好哺乳母猪饲养、保健,保持母猪断奶后具有良好的体况,断奶后体失重减少(控制在15kg以内),可缩短母猪断奶后至配种间隔期,有利于下一繁殖周期配种。一般母猪断奶后3~5d就会发情,7d内可配上种。

7参考文献

提高母猪繁殖力的技术措施 篇3

1选择优良品种

每个品种都具有不同的特性,品种不同,繁殖力也不同。根据市场的需求和当前的生产水平,选择本地黑猪为母本进行杜×长×本杂交为好。本地黑猪繁殖性能好,产仔数多,有效乳头多,哺乳力强。同时其所产仔猪增重快、饲料报酬高、肉质好。

2繁殖母猪应保持旺盛的生育能力

从母猪初胎起,随胎次和年龄增长其繁殖力逐渐提高,至壮龄时最强,以后逐渐下降。因此,繁殖群中应注意保持有65%~70%的母猪进入旺盛生育期。

3建立母猪繁殖档案,及时淘汰低产母猪

在生产中及时掌握母猪的繁殖状况。根据个体的发情周期、受配率、产仔数、死胎和流产、泌乳和哺乳能力等,对达不到品种要求的及时查明原因,采取措施,繁殖力有恢复正常可能的要继续留作种用,不能恢复正常的要及时淘汰,同时淘汰6胎以上的母猪。让猪群保持良好的繁殖状态。在正常情况下由于遗传和环境因素影响,10%~20%的母猪不能留做种用。繁殖力较低须进行淘汰。在生产中,受环境因素的影响,如饲养和管理水平、繁殖方式、繁殖管理水平、疫病等而造成的母猪繁殖障碍,如乏情、不孕、流产、死胎等这些通过治疗可以恢复。有的不易恢复而失去种用价值,则要淘汰更新。

4适时配种

主要有以下三方面工作要做:一是要选择好配种季节,母猪配种最好安排在4~5月和9~10月份。这样可使母猪在春秋配种产仔,避免了高温酷暑和低温严寒,提高了母猪受胎率和仔猪成活率。二是要搞好发情鉴定进行适时输精。输精或本交距排卵时间越近,受胎率越高,发情后母猪阴门红肿刚开始消退,有黏液流出,用手按压母猪后躯呆立不动时,最适宜配种(发情后12~24h),同时间隔12h进行复配。三是要进行诱导发情,以增加猪有效排卵数。仔猪断奶后,可将公猪放到母猪圈混养,也可采用多种促性腺激素处理,如用孕马血清促性腺激素(PMSG)、人绒毛促性腺激素(HCG)、促卵泡素(FSH)等。都可以促进母猪发情,提高排卵数。但应注意品种、个体、用药时间和实施量。

5及时断奶

及时断奶可提高母猪年产胎数。一般采取3~5周断奶,年产胎次2.2~2.5胎。断奶后应及时配种。但断奶过早会降低下胎产仔数。一般来说产后间隔长,排卵数较多。

6加强饲养管理,减少死胎和流产

据报道,17%的窝产仔数和76%的总窝重损失是人为造成的。可见饲养管理水平直接影响母猪的繁殖力。高温对受孕影响很大,7~8月份受孕率60%以下,妊娠3~4周内,当环境温度超过28℃以上时死胎率会明显增加,在母猪受孕后期,可造成母猪瘫痪,压迫子宫造成流产,高温和低温都能降低子宫的收缩力,延长产仔时间造成死胎。仔猪对温度较敏感,1~7日龄仔猪的温度要保持在30℃左右才有利于仔猪生长。猪群的密度和空间也能影响母猪的配种和妊娠。青年母猪群体少于4头时,则发情表现减弱,发情比率降低。而15~25头的群体则发情行为和周期较好。母猪配种后留在原圈4周以上,可以减少胚胎死亡,有利于提高窝产仔数。另外,要增加猪的运动。

7实行全价营养供给,避免营养性不孕

由于矿物质和维生素缺乏而造成的死胎增加和受胎率突然下降,可在母猪配种前注射β胡萝卜素或维生素C,有利于提高窝产仔数。营养原则是要满足母猪营养需要。母猪过肥或过瘦,都可影响受胎。

8搞好卫生防疫,防止发生疾病

提高母猪繁殖率的主要措施 篇4

搞好配种工作, 一方面要饲养好、管理好公猪, 提高精液的数量和质量;另一方面要采取有效措施, 促使母猪正常发情和多排活力强的卵子;三是实施先进的配种技术, 做到适时配种, 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种猪的繁殖性能。

1 母猪的繁殖周期

与其他家畜比较, 猪是多胎高产、世代间隔短、周转快的家畜。猪的繁殖周期包括配种、怀孕、分娩、泌乳4个环节, 反映了猪繁殖的全部生产过程。在不同环节各有其特殊要求, 它们之间既密切联系又相互制约, 既要抓好这4个生产环节, 又要把好仔猪断奶成活的关口, 这样才能提高猪的繁殖力, 进而提高出栏率, 增加养猪效益。

2 增加产仔数

增加母猪产仔的关键就是适时配种, 母猪配种过早或过迟都会损失部分卵子, 从而降低产仔数。一般母猪发情征兆明显, 允许公猪爬跨或人工测试站立反应后12h配种是最佳的配种时机, 8~12h后进行第2次配种效果更好。工厂化养猪一般采用2~3次重复配种, 上午配种, 下午和第2天上午各复配1次;或下午配种, 第2天上午、下午各复配1次。

每头公猪应建立公猪使用记录卡, 记录公猪使用情况, 挂在公猪栏边。成年公猪每周使用3~5次, 青年公猪每周使用2~3次, 避免过度使用和禁欲。炎热的夏季, 应避开高温, 选择早、晚天气凉爽时配种。对公猪精液品质定期检测, 精液品质不符合要求的公猪立即停止配种, 给予休息治疗或淘汰处理, 以确保公猪有优良的精液品质。

3 提高母猪分娩率

母猪配种后第1个情期18~24d和第2个情期38~44d不再出现发情征兆, 一般认为已怀孕。但有些母猪发情症状不明显, 不易辨认, 因此, 规模化猪场在母猪配种后30d左右应有测孕仪器进行测孕;60日龄左右再进行目测, 保证进入怀孕舍的母猪均已怀孕。对于测定未孕的母猪应放到配种舍的观察区内, 进行观察、催情、治疗或淘汰处理。配种舍的工作人员每天发情检查时应对配种后2个情期的母猪进行复发情检查, 及时发现及时配种。

采取自繁自养, 以防繁殖疾病的引入。从外场引进种猪须在场外隔离观察1个月以上, 确保购进种猪的健康水平。对购进或自繁选留的后备母猪, 在配种前应进行细小病毒苗、伪狂犬苗和猪瘟苗等的注射, 防止繁殖障碍性疾病的发生。对于患阴道炎、子宫炎的母猪应及时用生理盐水或0.1%高锰酸钾水溶液反复冲洗, 冲洗后, 注入青霉素、链霉素治疗。

母猪怀孕后应保持安静、清洁、干燥、通风良好的环境, 保持饲料的新鲜, 减少各种应激因素。妊娠前4周的母猪是胚胎定植于子宫壁的关键时期, 禁止注射疫苗, 免疫应在4周后补免。

4 养好怀孕母猪

母猪妊娠初期, 配种后3周内, 受精卵形成胚胎几乎不需要额外的营养, 给母猪以低能量、低蛋白的妊娠日粮 (消化能≤12.6MJ/kg, 粗蛋白≤13%) 日喂1.5~2.0kg, 即能维持正常的繁殖需要。相反, 摄入过高的能量和蛋白, 机体代谢旺盛, 促使肾上腺激素分泌增加, 从而影响孕激素的分泌, 导致血浆孕酮含量降低, 从而增加胚胎的死亡。因此, 不是过瘦的母猪, 要在配种后3周内将日喂料量降到1.5~2.0kg, 减少胚胎的早期死亡。

妊娠中期, 配种4周至产前4周, 通常只需维持母猪每天45g的增重即可。此阶段应以中等偏低的饲粮 (消化能≤13.0MJ/kg, 粗蛋白≤14%) , 视母猪体重膘情, 每天喂1.8~2.2kg, 同时饲粮中应适当提高粗纤维的水平或添加沸石粉, 增加母猪的饱腹感, 预防便秘, 减少死胎、干尸、流产的发生。

妊娠后期, 通常仔猪初生重的60%~70%是来自产前4周的快速生长, 因此对产前4周的妊娠母猪应加强营养, 满足胎儿快速生长的需要, 以高营养水平的饲粮 (消化能≥13.1MJ/kg, 粗蛋白≥16%, 赖氨酸≥0.8%) 日喂2.5~3.2kg。对哺乳母猪采用高营养密度的饲粮 (消化能≥13.4MJ/kg, 粗蛋白≥17%, 赖氨酸≥0.85%) 敞开饲喂。

提高奶牛繁殖率的措施 篇5

切实解决好奶牛的.繁殖障碍问题,搞好繁殖管理对提高产奶量和养殖经济效益意义重大.现将如何提高奶牛繁殖率的方法、措施介绍如下:

作 者:龚建文 黄峰 陶斌 作者单位:龚建文,黄峰(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动物卫生监督所,215128)

陶斌(苏州市苏牧动物药业有限公司,215128)

母猪繁殖障碍原因分析及防制措施 篇6

关键词:母猪;繁殖障碍;防制

中图分类号:S858.2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73X(2014)02-0020-02

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和膳食结构的调整使得猪肉需求量不断提升,在生产中提升母猪繁殖率,不仅能够带来显著的经济效益,在促进当地产业发展和调整方面也有显著作用。在国家农业补贴政策下,广大养殖户积极性明显提升,为保障养猪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分析母猪繁殖障碍原因并提出科学的防治措施。下面结合本地养猪生产实践和繁殖障碍原因进行分析,探讨解决措施。

1 母猪繁殖障碍原因分析

结合我县养猪业实际情况来看,造成母猪繁殖障碍、繁育率过低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分别是后备母猪不发情、仔猪断奶后母猪发情情况欠佳和屡配不孕。

结合生产养殖的实际情况来看,后备母猪发情率过低与多个因素有关,比如单圈饲养,与公猪的隔离饲养使得母猪缺乏性刺激,继而发情率过低,影响生育繁殖;饲养过肥和营养不良也是造成母猪不发情的重要原因;同圈内饲母猪数量过多时,日常养殖和喂料时会出现频繁的抢料与打斗情况,致使母猪整体健康水平欠佳,也会影响繁殖水平和繁育率;饲养过肥,与营养不良的情况恰好相反,投喂饲料过程中未严格按照规定投喂,母猪吃得过多同时缺乏运动,也会影响发情;在母猪成长到性成熟阶段,有时也会出现微弱发情或安静发情等情况,因发情表现不够显著,在公猪接近时缺乏特异性表现而被忽略,这些也是造成繁殖率过低的原因[1]。

生育仔猪之后,母猪发情情况欠佳也是常见现象,这种情况主要是由于哺乳期特殊情况和断奶,哺乳期内母猪易得病,比如乳房炎、产后感染与子宫炎症等,吃料情况不佳或喂养不当等会加剧这种情况,导致产后失重过大,断奶前后如果母猪带仔数量过多,也会影响其健康的恢复,影响发情。

屡配不孕也是母猪养殖中时常出现的情况,以我乡近几年养育情况为例,2004-2008年间,有多达1 880头母猪因屡配不孕而淘汰,占母猪总数的9.36%,可以说是严重困扰繁殖率和繁殖质量的典型问题。这种母猪虽然卵泡发育无问题,也有发情症状,但是却无法正常排卵或受精卵无法正常着床,由此造成多次配种不育,经事后研究发现,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为母猪有子宫内膜炎症或者卵泡异常消失等[2]。

2 防制措施

母猪繁殖障碍的存在会严重影响饲养工作,影响农户的收益,所以,根据造成繁殖障碍的原因寻找针对性解决措施是关键。

如后备母猪不发情的问题,养殖管理期间,要做好母猪管理,从日常管理和饲料管理两方面入手,提升饲养员知识水平、饲养水平与责任心,提升管理水准,避免母猪出现过肥、营养不良等情况,喂料情况根据母猪健康随时进行合理调整,精料和青饲料合理搭配,督促其日常合理运动,以便日后更容易受孕。在母猪准备受孕期间,合理利用公猪进行刺激、利用药物进行诱导,比如每天将公猪赶往母猪栏内刺激10~30 min,促使母猪脑垂体分泌加速卵巢成熟、卵泡发育的激素,更容易发情和排卵;或者利用生殖激素,促使母猪发情,比如肌内注射前列烯醇、孕马血清,当母猪发情时迅速安排受孕[3]。通过日常管理中合理补充维生素、矿物质和蛋白质,为母猪日后发情受孕生仔塑造好身体。

针对母猪生育仔猪之后发情欠佳现象,要做好防治。比如仔猪断奶后二十天仍旧不发情的母猪应及时淘汰,选择其他方式饲养照顾。母猪生产前后预防产后乳房炎和产后热等疾病,做好健康保健,保证正常生产和产后健康。生育后哺乳期饲料中粗蛋白含量不得低于16%,保证供应量,针对仔猪情况适当增加饲料,避免出现抢料现象,保证母猪肥膘,以便再次顺利发情和受孕[4]。哺乳期前后的母猪可使用短期优饲法喂养,在失重期及时补充能量饲料,保证维生素和矿物质的摄入,条件允许的话,可适当投喂青饲料,以促进发情。在母猪恢复健康状态后,要尽早督促其合理运用,改善光照条件,每天至少保持与公猪5~10 min的接触,分两次进行,以保障繁育率。

针对屡配不孕的母猪,对于查不出病因者,多次配种后仍无法受孕应选择尽早淘汰。卵巢囊肿的治疗可通过肌内注射黄体酮治疗,治疗无果后也要选择淘汰。子宫炎症的治疗,要尽早促使炎症渗出物排出,可使用生理盐水或高锰酸钾溶液清洗,然后注射青霉素与链霉素等,然后应用乙烯雌酚肌内注射,达到治疗效果。

总之,就目前来说,导致母猪繁殖障碍的因素有很多,也较为复杂,要及时结合生产实践予以解决,以保障养育效果。

3 提升母猪繁殖率的措施

在保障母猪健康的基础上积极提升繁育率,是保障养殖业健康发展的关键,也是保障广大农户经济收益的重要举措。下面我们结合养殖生产实际情况探究下提升母猪繁育率的措施。

通过合理选留、利用后备母猪提升母猪培养质量,是有效举措。选留优良的后备母猪能够保证猪群的更新质量,严格的个体筛选在后续实施杂交计划时才能够取得良好效果。优良后备母猪的筛选至少要符合以下几点要求:身体健康、四肢健壮,无明显瑕疵或疾病,产仔数≥10头,阴户发育正常,乳头≥7对等。选留的母猪要做好管理培育,避免出现不良情况,在配种受孕时保证身体健康状况达标,也要注意尽量避免过度、过早配种,降低利用期限。

母猪受孕生仔时要遵循合理的胎次结构,以逐步提升猪群水平。尤其要注意适时配种,注意窝产仔数,避免过早或过晚,损失卵子或影响产仔数量等。根据养殖数量和公猪情况在受孕配种时予以安排。公猪的选择也是提升繁殖率的重要一环。公猪的日常饲养管理也要严格按照规定,配种过程中合理使用公猪,以保证精液质量。公猪饲料里微量元素和矿物质要保证,尤其是钙磷等元素,要得到充足保障。公猪配种前要检查精液品质,选择高质量公猪,以中上等膘、身体健壮、性欲旺盛、精液品质好为最佳选择。在母猪生仔之后,要尽量采取多种措施合理缩短哺乳期,实施早期断奶。比如合理应用有关营养学和生理学的知识增加母猪产仔数量,增加产胎数、缩短繁殖周期,断奶期在产后30 d内为最佳,对幼崽和母猪负面影响最小。青年龄的母猪可推迟到35 d天左右,有利于提升第二胎的产仔数量。

在幼崽的管理饲养方面,可依靠杂种优势,避免低遗传力和高杂种等情况,提升产仔数。研究显示,高温对母猪繁殖能力有显著不良影响,控制猪舍温度是避免胚胎死亡的有效举措,高温状态下,母猪体温升高,导致胚胎附植几率降低,影响受精卵发育,造成胚胎死亡等,所以温度以低于21 ℃为最佳。

总之,要根据母猪养殖的实际情况深入分析引发繁殖障碍的原因,并寻求针对性解决措施,以取得较好的防治效果,保证繁育率。

参考文献:

[1] 李新伟.母猪不孕的原因与对策[J].湖南饲料,2010(1):43-44.

[2] 贺恒省.母猪仿生输精法与配套技术要点[J].科学种养,2013(1):34-35.

[3] 王怀禹.母猪流产的原因及防制[J].中国猪业,2010(1):30-32.

提高母猪繁殖率的几点措施 篇7

1 优化空气质量, 提高猪群对疫病较高的抵抗力

空气质量差会造成猪打喷嚏、流泪、咳嗽等不良反应, 还会造成母猪发情障碍现象。因此, 保持猪舍空气畅通, 改善母猪发情障碍, 是提高繁殖率的途径之一。母猪对热很敏感, 其适宜温度是22℃。因此易受热应激而发生繁殖障碍。特别是30℃以上的高温, 对母猪的繁殖机能有严重的不良影响, 据报道, 引起母猪的流产临界温度为32℃, 所以在生产中, 当室温超过30℃时, 应提高日粮营养水平, 添加电解质和维生素等抗应激物质, 增喂青绿多汁饲料。采取圈舍淋水喷雾和通风等措施, 温度较低时采取保温措施, 改善内部小气候, 提高母猪的生产性能。

2 选择优良种猪

本地猪具有繁殖性能好的优点, 用本地猪作母本, 良种公猪 (如长白猪、大约克夏猪、杜洛克等) 作父本进行二元或三元杂交, 可以比国外纯种猪自交提高产仔数20~30%。另外, 在选择后备种猪时, 除符合品种特征外, 奶头排列应整齐均匀, 7对以上, 奶头饱满, 无瞎乳头、副乳头。

3 加强饲养管理, 保证种猪的正常繁殖机能

在确保母猪体况正常的情况下, 控制饲养, 保持母猪肥瘦适中。喂料做到“二重”、“三轻”。“二重”即怀孕后期和哺乳期, 多喂精料, 青绿多汁和矿物饲料;“三轻”即怀孕初期空怀期和哺乳后期多喂粗料, 适量喂养精料。使母猪常年保持七八成膘。一般在妊娠后30d内, 每天饲喂1.6~1.8kg, 30~60d每天饲喂2.1~2.3kg, 60~180d每天饲喂2.5~2.8kg, 最后7d逐渐减少, 直至每天1.2kg为止。对于个别偏瘦偏肥的母猪应适当加减饲料, 妊娠母猪的标准体况是中等偏上膘情。建立母猪繁殖档案, 及时淘汰低产母猪。根据个体的发情周期、受配率、产仔数、死胎和流产、泌乳和哺乳能力等, 对达不到品种要求的及时查明原因, 采取措施, 繁殖力有恢复正常可能的要继续留作种用, 不能恢复正常的要及时淘汰, 同时淘汰6胎以上的母猪, 保持猪群良好的繁殖状态。在正常情况下由于遗传和环境因素影响, 10~20%的母猪不能留作种用, 繁殖力较低需进行淘汰。在生产中, 受环境因素的影响, 如饲养和管理水平、繁殖方式、繁殖管理水平、疫病等而造成的母猪繁殖障碍, 如乏情、不孕、流产、死胎等通过治疗可以恢复。有的不易恢复而失去种用价值, 则进行淘汰更新。繁殖群中应注意保持有65~70%的母猪进入旺盛生育期。

4 预防母猪繁殖性疾病的发生

母猪繁殖与呼吸道综合症、猪伪狂犬、猪细小病毒病等繁殖性疾病已逐步遍及全球的主要养猪国家, 对养猪业带来严重经济损失。受感染的种猪场母猪流产、早产、死胎。对养猪场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逐步引起广大养殖户重视。要严格执行免疫程序, 做好防疫注射工作, 严防疫病传入。

5 适时配种

初配母猪一般于第三次发情时才进行配种, 并在发情的最后1d, 即当观察发情母猪阴户由红肿变为淡红色, 且仍有少量液体流出时进行。母猪配种年龄过早, 常有产仔少、死胎多、仔猪初生重小、生长慢等缺点。过早配种易造成母猪不发情, 利用率降低等缺点。适时配种还应该注意以下几点:一是选择好配种季节, 母猪配种最好安排在4、5月和9、10月。这样可使母猪在春秋配种产仔, 避免高温酷暑和低温严寒, 提高母猪受胎率和仔猪成活率。二是搞好发情鉴定, 进行适时输精。输精或本交距排卵时间越近, 受胎率越高, 发情后母猪阴门红肿刚开始消退, 有粘液流出, 用手按压母猪后躯呆立不动时, 最适宜配种 (发情后12~24 h) , 同时间隔12h进行复配。三是进行诱导发情, 以增加猪的有效排卵数。实践证明诱导发情, 最好用中药催情散。用激素容易造成下胎母猪不发情, 形成药物依赖。

6 适时断奶

母猪断乳时间的迟早, 直接影响着生产繁殖力的大小。但断乳太早, 易造成仔猪死亡率增高及生长发育缓慢等。断乳过迟, 又降低了母猪的繁殖力。所以, 适宜的断乳时间是调节养猪经济效益的1个支点。在农村饲养实践中, 断乳日龄的确定, 最好根据出生时间与仔猪个体重来确定, 要求30日龄以上, 个体重应小于8kg。如果以上各项工作都比较扎实, 一般35日龄即可实施断乳。断乳时务必赶母留仔, 使仔猪在原圈过渡1周时间, 再行转圈。

7 做好仔猪腹泻的预防与治疗

提高母猪繁殖率措施 篇8

1 通过综合方式进行母猪选种

母猪的生育能力与自身及种猪的品种有很大的联系, 所以在培育的前期, 应选择出生产能力高的母猪以及繁殖能力强的公猪, 还应该摆脱传统的观念和认识, 利用科学现代化方式进行后备猪的挑选和保留。最重要的就是在猪群中选择繁殖数量最多、成活率最高的种群优秀的子1代猪仔作为后备种猪进行保留, 这样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养殖厂整体生产能力以及生产规模。还要仔细的观察和研究在猪仔断奶后的总体成活率, 以及成活之后的生长发育情况, 从多个方面进行考量, 确立科学统一的种猪选择标准, 最终通过综合指数的评定, 选择出综合素质最好的猪作为后备猪, 进行保留[1]。

2 科学配置母猪群体比例

通过合理的方式使母猪的种群保持在1个科学的比例结构上, 在猪养殖场大规模的养殖过程中是一种较为普遍的措施, 不仅可以优化母猪种群的整体繁殖水平, 而且还能够保证产出的猪幼崽健康强壮存活率很高。科学的母猪群体比例结构是, 猪仔生育经验在2次以内的母猪在整个养殖场的母猪群体中所占的比例应在1/3左右, 有过多于2次但少于8次的猪仔生育经验的母猪需在整个养殖场的生育猪群中占在60%以上, 而猪仔生育经验已经远远多于7次的母猪, 则应该保持在1个较小的比例范围中, 因为这一猪群应在生育母猪群体的新陈代谢中逐渐淘汰。只有这样, 在保证生产母猪种群科学比例的配置基础上, 使得种群孕育出的猪幼崽保证一定的数量和质量, 对生育母猪种群应该有计划、分阶段的进行新老交替, 保证种群中的母猪处在生产能力的巅峰状态, 让种群得以保持繁殖的效率。通过不同品种的杂交, 使得母猪繁育出的猪幼崽整体质量得到提升[2]。

3 优化种猪饲养方式, 提高种猪生殖能力

3.1 优化管理公种猪的饲养

只有公种猪的身体素质足够健康, 精液才能保证品质, 为精子的成活提供优良的环境, 精子才能保持在一个较高的密度水平, 才能使生殖能力得到保障, 母猪的受孕率较高, 生产出更多的猪幼崽。因此, 优化公猪饲养的待遇, 保证公种猪的营养摄入量, 通过运动的方式来增强公猪的身体素质, 在此基础上合理安排公猪的配种, 使3个阶段保持在1个相对平衡的良性循环之中。在营养方面, 注重公种猪饮食的营养合理搭配, 从多方面补充公猪的营养摄入, 不仅要补充公猪蛋白质及矿物质, 还应注意补充种猪的维生素, 使种猪的生理机能保持在良好的状态。如此, 还应节制使用种猪, 使公猪与母猪的交配次数控制在每天2次以内, 使得公种猪的体力不会处于透支的状态, 从而伤害到公种猪的生理能力。让公种猪习惯于运动, 保持其生殖和生理卫生, 使其处于健康的生活状态中, 从而保持充沛的体能, 使其性欲旺盛[3]。

3.2 强化对母猪的饲养措施

优化后备母猪养殖条件。后备母猪在实际的养殖生产过程中, 发育十分迅速, 因此必须要根据实际的情况, 掌握好其第1次发情前后的饲养措施调配尺度。决不能毫无尺度的为母猪提供营养, 而应该注重其饮食上的营养均衡, 在营养充足的情况下, 搭配青料粗料。而且还应注意要在母猪的身体完全生长发育成熟之后, 才能安排它们进行交配, 否则, 不仅伤害母猪的身体健康状况, 还会影响幼崽的质量。不仅如此, 还应拿捏好母猪的交配时机, 总体来说, 要遵照“老猪早配, 小猪晚配, 不老不小猪中间配”的总体原则来安排母猪配种[4]。

注重对处在妊娠期的母猪的饲养护理, 这样做不仅是为了保证妊娠母猪有一个良好的身体状态, 而且还要在此基础上, 使母猪腹中胚胎有充足的营养来源, 提高其发育的空间, 使得产出后的幼崽可以健康强壮的存活下来。此时应遵循“前低后高”的母猪营养摄入原则, 保证母猪在妊娠前期的腹中胚胎可以达到标准的出生重量, 因为这直接关系到猪幼崽的成活率。在母猪的妊娠后期, 胚胎开始加快生长发育的脚步, 这时就需要加大母猪的营养摄入量, 来保证胚胎巨大的营养需求。要严格按照科学标准控制母猪的营养, 最大限度降低流产、死胎或其他胚胎意外的发生。不仅如此, 还要对这一时期的母猪全方位的护理, 从饮食到睡眠整体提高母猪的生活环境[5]。

对哺乳母猪的喂养, 这段时期的母猪需要大量的营养供给, 只有这样母猪才能在营养摄入和哺乳输出2方面达到平衡的状态, 保证身体状态不会出现较大程度的波动, 避免影响到猪幼崽的身体发育状况和母猪自身的发情交配。不仅如此, 还要母猪有适量的户外运动, 在户外运动中母猪不仅可以恢复身体的健康状态, 分泌乳汁的量也会随之增加。

在猪幼崽已经断奶后的空怀母猪, 要注意食物的喂养量, 否则母猪会出现乳腺炎的症状, 尤其对于体重已经超标的母猪, 限量饮食可以让其尽快进入到生理发情的阶段, 促使其加快交配步伐, 提高养殖场的总生产量。

4 利用科学合理的方式, 提高猪幼崽存活率

4.1 猪幼崽降生关

在猪幼崽刚刚降生之后, 加强母猪的产后护理工作, 保证猪幼崽降生环境的温度适宜, 及时关注到母猪的产后动态, 使猪幼崽在吮吸母猪初乳时, 避免被压死, 保证猪幼崽摄乳量的均衡。

4.2 补料关

在猪幼崽降生后的一段时间内, 加强养料的供给, 及时补充猪幼崽生长发育需要的多种营养元素, 增强机体免疫力。

4.3 断奶关

要保存母猪的体能, 使其尽快进入发情期, 增加母猪配种频率, 尽早使猪幼崽断奶。赶母留崽, 避免环境变化影响幼崽成长, 保持饲料稳定不变。在母猪产后首月内, 提高母猪生活质量, 刺激其泌乳量增加;改善猪群生活环境, 加强卫生管理;做好疾病防疫措施, 有针对性的进行防疫。

5 结语

增加母猪的生产能力, 可以使猪养殖场的经济收益明显提高。那么, 如何提高母猪的生产能力就成了关键问题, 关键的措施就是应该缩短母猪的发情周期, 辅助公主种猪的优良培育, 增加公猪与母猪的交配频率, 缩短猪幼崽的培育周期。再采取相应的猪幼崽科学养殖手段, 这样一来, 不但增加了母猪的整体繁殖数量, 又在一定程度上保证猪幼崽的质量和成活率, 达到增加猪场生产力的终极目的。

参考文献

[1]李章军.浅谈提高规模猪场母猪繁殖率的技术措施[J].中国猪业, 2012 (11) :25.

[2]郑洪海.精细化管理提高母猪繁殖率的技术措施[J].畜牧与兽医, 2014 (04) :10.

[3]崔艳红, 韩庆功, 乔玉川.有效提高集约化猪场母猪繁殖率的技术措施[J].畜牧与兽医, 2013 (12) :26.

[4]邱小蕾, 徐广和.有效提高母猪繁殖率的技术措施[J].黑龙江动物繁殖, 2013 (12) :13.

提高母猪繁殖力的措施 篇9

1 选择优良猪种的杂种母猪

工厂化养猪生产中, 商品猪的母本大都采用长大和大长母猪, 这是因为杂种母猪在繁殖性能上具有杂种优势, 同时适合市场对瘦肉型猪的需求, 这种组合当前在我国大部分规模猪场中普遍采用。在选择长大后备母猪时, 体形上应平直和微倾, 腹部比较大且松驰, 腹部过度收缩的母猪繁殖力都较差。奶头排列整齐均匀, 一般在7对以上, 奶头饱满不能有瞎头、副乳头等。外阴部大小适中、下垂, 外阴部上翘的母猪繁殖性能一般较差, 经常有返情或不受孕的现象。保持正常体廓的母体 (不肥不瘦) 繁殖性能较好。瘦肉率过高的母猪, 其繁殖性能方面都较差。因此, 在三元杂交体系中, 对母本的瘦肉率一般不作要求。

2 适时配种, 淘汰繁殖性能差的母猪

长大和大长后备母猪配种一般以体重达到110~115 kg为宜。高于或低于这一体重对产仔数有影响, 偏离越远, 影响越大。后备母猪从有明显发情表现到排卵的间隔一般为36~40 h, 经产母猪为38~44 h, 排卵时间平均为2~7 h, 因此开始发情后8~12 h配第1次, 间隔12 h进行复配通常都可以取得很好的效果[1]。发情不明显的母猪有必要进行2次复配。母猪断奶后一般在3~10 d内发情, 妊娠后的母猪都要控制饲喂量, 保持中等体况能提高其窝产仔数。正常生产状态下, 有个别母猪长时间不发情或频繁返情, 对用药物催情和改善饲养管理无效, 或返情3次以上的母猪应该及时淘汰。母猪一般3~6胎产仔数最高, 到9~10胎降低, 且带仔性能显著偏低。这种母猪应予以淘汰。对哺乳性能差或产后无奶的母猪应作记录, 若以后出现同类情况时则应淘汰[2]。

3 加强种公猪和妊娠母猪的饲养管理, 减少母猪返情和产死胎、畸形仔猪

种公猪要求体质结实, 四肢稳健, 性欲旺盛。一般坚持每周检查精液1~2次。对密度偏稀、活力较差的公猪即刻停用, 加强管理。公猪每天应运动2次, 上午和下午各1次, 配种强度要适当, 2~4岁成年公猪每天可配1~2次, 每周有1~2 d休息, 有时视公猪情况而定。后备母猪在体重80~90 kg时根据实际情况注射细小病毒、乙脑与伪狂犬病等疫苗, 防止流产、死胎、产木乃伊等现象发生。母猪在妊娠阶段由于饲养管理不当造成死胎的主要原因有:一是母猪受到过强应激;二是妊娠期饲喂腐败变质的饲料;三是环境条件及气温的剧变。母猪妊娠后要控制饲料的喂量, 一般在妊娠后30d内每天饲喂1.6~1.8 kg, 30~60 d每天饲喂2.1~2.3 kg, 60~108 d每天饲喂2.5~2.8 kg, 最后7 d逐渐减少, 直至每天1.2kg为止。对于个别偏瘦、偏肥的猪应适当加、减料, 妊娠母猪的标准体况是中等偏上。对于大群同栏饲养的妊娠母猪不应中途并栏, 以免挤、斗等刺激, 平时要做好防疫消毒工作, 消除体内外的寄生虫[3]。

4 做好接产工作和哺乳母猪的饲养管理

母猪在分娩过程中, 要有人照顾, 接产时保持环境安静, 动作要迅速、及时。若有难产, 通常用催产素肌肉注射。若30 min后仍未产出, 则要进行人工助产[4]。助产人员一定要按操作规程做好各项助产工作。母猪产后应少喂饲料, 同时连续3~5 d适当补加食盐, 1周内喂料量不宜增加太快, 2周后开始正常饲喂。应注意检查哺乳母猪的乳房, 对发生乳房炎的母猪应及时采取措施治疗。泌乳期母猪饲喂要遵循“少给勤添”的原则, 一般每天喂3~4次。在泌乳期还要特别注意预防母猪便秘, 母猪便秘可影响乳汁质量甚至造成仔猪下痢。产房管理是控制仔猪死亡的关键环节, 一定要严格管理, 严格执行操作规程;产房工作是个细致的工作, 需能吃若、有耐心、有技术的饲养员, 对产房工人的要求相对来讲要高, 还应定期进行技术培训。

5 做好仔猪腹泻的预防与治疗工作

哺乳仔猪死亡率是整个养猪生产各环节中最高的, 通常在10%以内。做好哺乳仔猪腹泻的预防与治疗工作是降低残废率、提高断奶体重的关键。哺乳仔猪适时补铁可以预防缺铁性贫血造成的仔猪下痢, 有利于增加仔猪体质及其抵抗疾病的能力。哺乳仔猪常见的腹泻病有仔猪黄痢、白痢、传染性胃肠炎和流行性腹泻。对常见病要以预防为主, 平时做好环境消毒, 断奶后栏位应用消毒水喷洒, 或用石灰水洗刷, 进行彻底消毒。同时, 应坚持“全进全出”, 集中产仔、集中断奶、集中消毒, 防止交叉感染。产仔前对保温设施应进行检查修理。环境温度, 尤其以产后10 d内的舍温, 对初生仔猪影响非常大。母猪产仔中疾病易于流行, 此时要加强消毒, 保持舍内温暖、干燥。为防止仔猪下痢, 也可在母猪产前28 d注射K88、K99、987P、F41大肠杆菌四价疫苗。当仔猪群中腹泻较多时, 可给母猪添喂磺胺脒或中草药剂, 效果很好。治疗仔猪黄、白痢效果比较好的药物有硫酸妥布霉素、伟达欣、新霉素等, 严重脱水的仔猪应及时补液, 腹腔注射生理盐水和抗生素。优质的全价饲料是确保母猪繁殖性能充分发挥的关键, 应按照哺乳母猪的营养需要配制全价日粮, 认真地控制饲料质量, 全面满足营养需要, 特别注意能量、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的营养。影响母猪繁殖性能的因素很多, 必须以科学的态度、严谨的措施认真做好母猪的饲养管理。

参考文献

[1]段国臣.适时配种提高母猪繁殖水平[J].猪业科学, 2010 (3) :42-43.

[2]于云成, 高永峰.提高母猪繁殖率的几项措施[J].养殖技术顾问, 2010 (4) :20.

[3]黄建华, 唐伟.有机微量元素对母猪繁殖性能的影响[J].畜牧与饲料科学, 2004, 25 (6) :84-85.

提高母猪冬季繁殖力的措施 篇10

研究表明, 胚胎到妊娠80天以后, 才开始迅速发育, 至110天完全成熟。而初生重的大小, 直接关系着仔猪生后的成活率及生长, 即人们所说的:初生重差一两, 断乳重差500克, 出栏重差5千克。所以, 为了促进胎儿快速发育, 提高初生重, 保证母猪泌乳期的营养储备, 在母猪妊娠80天后, 需要增加饲料的质与量。原料选择上要重点考虑富含钙质、蛋白质及脂肪的饲料。熟制大豆是母猪饲粮成分的最佳选择, 既是优质蛋白质的来源, 又是脂肪供给的途径。母猪日粮中添加脂肪, 可提高其血浆中生酮物质的水平, 并以葡萄糖分配效应的方式增加母猪代谢物, 供胎儿的发育利用, 同时增加胎儿的能量储备, 从而提高仔猪存活率。Pettigrew指出, 在妊娠后期及泌乳期给母猪饲以补充脂肪的日粮, 可以提高泌乳量及初乳与常乳中的乳脂水平, 从而能提高仔猪存活率与断乳重。所以, 在妊娠后期, 日供饲料量应视其个体体重及体况增加到3~3.5千克, 且日粮中能量饲料应占30%~35%, 大豆6%~8%, 饼粕类10%左右, 其余以糠麸类补足。饲粮营养水平要求消化能≥3.1兆焦/千克, 粗蛋白≥16%, 赖氨酸≥0.8%。维生素、微量元素要添加, 钙磷比例要平衡, 特别是亚硒酸钠, 对提高仔猪免疫力, 减少腹泻发生有预防性的作用。可在母猪产前15~20天肌肉注射一次亚硒酸钠VE乳剂10毫升。

2 控制舍内温度, 创造母仔舒适小环境

仔猪和哺乳母猪所要求的环境温度是不同的, 新生仔猪的最适温度在32℃以上, 而母猪的最适温度在15℃~18℃之间。如果简单地使舍温升到30℃以上, 虽然比较适应了仔猪的要求, 但一方面加大了增温、保温的费用开支, 另一方面, 给母猪的泌乳、采食也带来了负面影响, 同时也增加了舍内有害气体含量。所以, 如何形成母猪15℃~18℃气候, 仔猪30℃以上环境, 且通风良好, 光线充足, 是做好母猪管理工作的重要举措。在此方面, 各地都摸索了不少经验。有的给猪舍生火炉, 有的在舍内通火墙、挂灯泡等, 都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但最适于农村应用的简便而经济的措施要数塑料大棚加仔猪保育箱式的方法为好。具体要求:猪舍尽可能坐北向南, 采光性好, 背风向阳。为了增加采光面积, 大棚要有一定弧度, 选择无滴膜温棚用塑料, 在舍内较干燥方便的一角置保育箱。箱内面积80厘米×80厘米左右, 箱内用250~500瓦远红外线灯泡或红外线取暖器供暖。以取暖器距地面高低而调节温度, 注意取暖器线路必须贴墙固定, 以防母猪拱咬触电。当舍内母猪存栏量少、体散热少时, 可适当用炉火添热;舍内饲养量足时, 可靠体散热供暖。实践证明, 在华北地区舍饲15头左右的产仔舍, 仅靠完善的大棚塑料保暖, 在无热源补充情况下, 单凭母猪自身热量舍内温度可维持在10℃~16℃范围内, 保育箱内温度可调控在30℃以上。衡量仔猪温度适宜度的方法:温度适宜时, 仔猪吃完奶后自动回到保育箱内, 分散睡卧, 不扎堆。温度过高时, 仔猪头伸出保育箱外或拥挤在出口处。温度过低时, 仔猪重叠在热源下, 争夺热源直射位置。

3 适当应用激素制剂, 诱发母猪白天产仔

生产实践中, 70%以上母猪在晚上产仔。晚上产仔, 在管理上有许多困难, 不少养殖户因管理不善而导致仔猪伤残过半现象时有发生。如果母猪能在白天产仔, 既便于监控管理, 又易于提高舍内温度, 对提高仔猪成活率有着明显的作用。氯前列烯醇是前列腺素F2a类似物, 具有强烈溶解黄体作用, 同时兴奋母畜子宫, 舒张宫颈肌肉, 对诱导母猪产仔成功率达95%以上。试验证明, 在早晨8∶00左右肌肉注射此制剂0.05~0.1毫克, 可于第二天中午12时左右分娩, 无明显毒副作用。

4 及早控制常发疾病, 确保母仔健康发育

产后恶露不尽, 是母猪产后厌食或产后无乳综合征的主要诱因之一, 预防和及早控制产道炎症, 是产仔母猪管理中的首要工作。具体做法为:产仔结束或开始排胎衣时, 肌肉注射长效青霉素120万国际单位2支/100千克体重, 安痛定10~15毫升, 地塞米松磷酸钠10毫克, 催产素20~40国际单位。产后3日内母猪厌食或食欲不佳而又无恶露排出时, 选用: (1) 速效开胃增食灵5~10毫升, 复方胆汁A注射液10毫升, 分别肌肉注射, 1日2次, 连用3天; (3) 复合VB注射液5毫升, 比塞可灵注射液5毫升, 混合1次肌肉注射, 1日2次, 连用3天。如产后3天内仍有恶露现象时, 可选用: (1) 10%浓盐水清洗子宫, 而后注入庆大霉素16万国际单位, 或环丙沙星注射液10毫升; (2) 0.1%高锰酸钾水溶液冲洗子宫, 排出冲洗液后注入抗生素药物。

早吃初乳, 及时补铁, 及早控制黄白痢。初乳中蛋白含量很高, 其中有60%~70%是免疫球蛋白, 由于仔猪出生时没有先天免疫力, 只有吃到初乳后, 才能获得免疫力。仔猪出生时, 肠道上皮处于原始状态, 具有吸收大分子免疫球蛋白的机能, 6小时后开始下降, 12小时后几乎失去此项功能。所以, 早吃初乳, 吃足初乳, 是提高仔猪抗病力的有效措施。实践中, 常常将仔猪身上、口中黏液擦拭干净, 脐带消毒处理后, 即辅助哺乳, 要使每头新生仔猪都吃足初乳。对个别体质弱小力量微弱的仔猪, 要先将其口中黏液掏净, 身上胎液擦干, 滴服50%温葡萄糖液10~15毫升。然后置放35℃热源中烘烤, 待其精神状态良好后, 再吃初乳。以后几天内都应人为协助吃足乳汁。固定乳头, 是实现仔猪均衡发育的有效方法, 也是预防仔猪打架争乳的有效措施。固定乳头应当顺从仔猪意愿适当调整, 仅对个别弱小仔猪定位, 其他仔猪以不争食同一乳头为宜。弱仔一般选择固定在前两三对乳头上。

及时补铁, 及早预防黄白痢, 3日龄时要用含硒牲血素进行及时补铁。方法:在后股股内侧皮下注射1毫升, 可预防仔猪缺铁性贫血及腹泻。如果场内有黄白痢威胁时, 此时可同时肌肉注射治菌磺 (主要成分:SMM、TMP) 0.4毫升/头, 3天后再注1次0.5毫升/头, 一般可安全渡过危险期。

适时补料及早补料是提高仔猪断乳重的一项有效措施, 科学的补料时间应从7日龄开始, 但需有耐心。逐头扒开口腔将料糊抹在舌根处, 让其品味诱食, 1日数次, 待其有自食欲望时可将补料盛于补料糟内让其自由舔食。母猪于产前2天开始减食, 至产仔当日, 仅喂1/3平常料量。产后当日, 喂以淡盐麸皮汤。

5 科学安排母猪饮食, 提高泌乳量

母猪泌乳量的高低, 是饲料质量与饮食方式共同作用的结果。对农村养殖场户的调查表明, 母猪产后粥样喂比干湿喂效果要好, 日喂4次比日喂2次效果好。一般原则如下:产后第二日开始增料, 至5日龄时给到常量。在此之前切忌一次吃得过饱而伤胃, 待其功能逐渐恢复后再行加料。日采食风干料量应大于4.5千克, 以不浪费饲料为原则, 日喂3~4次, 要尽可能提高母猪采食量。泌乳高峰期, 采食量最好达到6千克以上, 断奶前2~3天逐渐减少日喂量至3千克左右。泌乳期日粮中粗蛋白含量≥17%, 赖氨酸≥0.85%, 消化能≥3.2兆焦/千克, 若能添加4%左右的油脂或10%的熟化大豆效果更好, 可提高乳脂率。

6 适时断乳, 提高母猪年产窝数

提高母牛繁殖率的有效措施 篇11

适时配种是提高母牛繁殖率的可靠保障。根据科技工作者多年的调查统计结果表明,南方各省区,母牛的受孕旺季或发情期为:黄牛6~10月,水牛7~11月,也就是说,南方各省区,母牛的适时配种期在夏秋两季,而以秋季配种的效果更好。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夏秋两季为母牛的发情期,受孕率高,一般可达95%以上,此为其一;其二,母牛在夏秋两季受孕后,新生的牛犊大都在春末或夏初出生,此时气温较高、青草茂盛,母牛奶水多,能充分满足新生牛犊的营养需要,生长自然健壮,到寒冬降临时也容易安全越冬:而到了牛犊断奶时,又恰是第二年的春末夏初,气候温和,草料丰盛,牛犊的存活就有了可靠的保证。

二、适龄配种

科研工作者的研究结果和实践证明,母黄牛一般1.5~2龄、母水牛2~3龄性的发育已完全成熟,可进行交配繁殖。因此,为提高繁殖率,就要掌握在这一年龄段,即母黄牛从1.5~2龄起配种,母水牛从2~3龄起进行配种,可让母牛自然交配。即选择本地优良种公牛进行交配。当然最好是选择到国有的品改站或兽医部门去配种,这样配种成功更有保证。

三、做好具体的配种工作

提高母猪繁殖性能的几项措施 篇12

1 优选母猪

确定好品种后, 母猪要从高产的母猪后代中选留。选择身体健康、体态匀称、性情温顺、奶头排列整齐且间隔均匀, 奶头在14个以上, 背腰平直, 腹大而不拖地的母猪做种用。当体重达到80~90 kg时, 再选生长快, 体型好, 发育匀称, 符合种用标准, 在配种季节正常发情者作种用。

2 搞好配种管理

2.1 掌握初配年龄

母猪初配年龄不可过早, 配早不仅影响身体发育, 而且产仔数少、体质弱。一般情况下, 本地品种的母猪在6~7月龄, 体重达60 kg以上时开始配种, 引入品种于8~10月龄, 体重在100~120 kg时配种。

2.2 合理安排配种季节

初配母猪应安排在4~5月份配种, 8~9月份产仔;9~10月份配种, 第2年1~2月份产仔;2~3月份再配种, 6~7月份产仔, 这样安排可以使母猪大致在繁殖成活率高的季节配种产仔。

2.3 适时配种和促排

本地母猪在发情的第2天或稍晚配种, 引入品种和培育品种可在当天下午或次日上午配种, 根据母猪的年龄应遵循“老配早, 少配晚, 不老不少配中间”的原则。母猪发情过程中肌注500~1 500 IU孕马血清促性腺激素, 可以增加排卵, 提高受胎率, 增加产仔数。

2.4 母猪的利用年限

3~6胎母猪繁殖性能处于最佳时期, 为保证母猪群体繁殖能力, 这一胎龄阶段的母猪宜保持在60%左右, 头胎和二胎母猪为30%~35%, 7胎以上为5%~10%, 所以应该适时淘汰高胎龄的猪。

3 注意公母猪的选配

一般原则是优秀的公猪配优秀的母猪, 优秀的公猪配一般的母猪, 在年龄上, 以老公猪配年轻的母猪, 年轻的公猪配老年的母猪, 壮年的公猪配壮年的母猪为原则。

4 控制膘情短期优饲

配种前膘情控制在7~8成膘, 这样配种受胎率高, 窝产仔数多。在配种前10~14 d适当加大母猪的日粮喂给量, 可以刺激母猪多排卵, 多产仔, 配种后及时降到正常水平, 同时多喂给富含维生素A的饲料。

5 加强母猪饲养管理

5.1 后备母猪的选留和饲养

后备母猪在配种前1个月选留。方法是结合家系繁殖性能, 选留发育好、奶头多且无异常、奶头和阴门大而正常, 同时要求后腿开阔, 最好是两排奶头中间间隔较大, 脐前有3对奶头的母猪留种。选留后适当的限制饲养, 不使母猪过肥或过瘦。配种前2周开始加料, 达到2~2.5 kg/d。饲料营养水平达到粗蛋白质16%左右, 矿物质、维生素要求充足。

5.2 怀孕前期的饲养管理

母猪一般实行2次配种, 从第2次配种的第2天起到配种后3周, 应供给低能量蛋白饲料。日喂量在1.5~2 kg, 否则会因采食量过多而影响孕激素的分泌, 增加胚胎死亡, 减少产仔数。

从怀孕第4周到80 d, 应继续低能量低蛋白饲料的饲养, 但日饲料量要比怀孕前期增加0.3~0.5 kg, 达到每日1.8~2.3 kg, 此阶段必须保证母猪合适的膘情, 如果不易掌握, 做到宁瘦勿肥, 因为怀孕期过度饲喂会导致哺乳期厌食造成失重, 影响后胎次的繁殖力。

5.3 怀孕后期母猪的饲养管理

在怀孕80 d起到产仔, 为了保证胎儿的迅速生长, 提高仔猪出生重及健康水平, 这一阶段母猪宜喂高能量高蛋白饲料, 日喂量一般在2.3~2.8 kg。母猪在产前2周进行体内外寄生虫的驱除, 产前一周进行体表消毒进入产仔舍。

5.4 哺乳母猪的饲养管理

哺乳期应喂高能量高蛋白饲料, 一般粗蛋白大于16%, 消化能大于3.1 MJ/kg。产仔后前3 d饲料量为1.8~2.3 kg, 从第4天开始每天增加0.5 kg, 直至自由采食。

5.5 断奶母猪的饲养管理

上一篇:钢结构特点及应用下一篇:资源枯竭型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