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对文字材料作文(精选6篇)
应对文字材料作文 篇1
自高考制度恢复以来,高考作文历经了命题、话题、材料作文、新材料作文的嬗变。2006年开始,新材料作文在高考试卷中出现,2012年,新材料作文在全国推广。在此基础上,2015年,出现了明确写作任务,指令驱动的新型作文题型,一经推出新的概念——“任务驱动型”作文,顿时舆然纷然。
一、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出现的背景
“任务驱动型作文”的提法,源于教育部考试中心张开老师的一篇文章《注重题型设计、强化教育功能——2015年高考作文的特点及相关问题的解读》,在文章里,作者通过分析2015年高考作文,尤其是新课标卷作文的命题特点,正式提出在材料作文的基础上增加“任务驱动指令”的概念。
2012年以来,新材料作文给定材料不给定话题或题目,也不限文体。它既不同于话题作文那样放得过宽,又与命题作文、以往的材料作文限制过多、文体单一不同。材料涉及的内容就是写作的话题范围,材料在某种程度上起到了话题的作用,其不同角度下的众多立意是考生可写的主旨范围,新材料作文之“新”正是材料的多义性导致的立意多样和文体不限。它要求考生有对材料文字的感悟能力、阅读审题能力和一定深度广度的思考力。但新材料作文不确定的角度也为套作和宿构提供了空间。
因此在新材料型作文中增加任务驱动型指令则较好地解决了新材料型作文的泛角度与话题、命题作文限制性之间的矛盾。试题往往是给学生创作出一个情境,出现对立性的问题,让考生通过写作,提出解决处理问题的想法和方案。如2015年新课标卷作文中增加了“写信”“权衡与选择”等任务型指令来发挥试题引导写作任务的功能,使考生在真实的情境中辨析关键概念,在多维度的比较中说理论证,考查学生真正的写作能力。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已经成为目前高考作文的主要呈现方式。又如2015年全国新课标甲卷要求考生给“女儿举报”事件相关方写信来入情入理地谈问题、讲道理,全国新课标乙卷要求考生在深入思考“当代风采人物”推选标准的基础上优中选优。这些做法从不同角度拓展了材料作文的测试功能,使材料型作文的考查功能不断完善。
这种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更能贴近社会生活;注重材料的启发和引导作用,更能体现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在角度、立意、文体和标题等方面,给考生留出更大的自主选择空间。
二、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和福建卷时评题的异同点
时事短评顾名思义,“短”是指它篇幅短小,“评”是指在文体上属于议论文的范畴。它短小精悍,言简意赅。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包括社会评论、文学评论、艺术评论。其中社会评论是福建高考语文卷的重要组成,其对象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生活等。
时文短评的特点是,一、观点鲜明。由于要在极其短小的篇幅中阐述自己的观点,所以短评的观点态度一定要鲜明。一般观点放在开头,但也可以在文末或文中提出,但论点一定要明确、有力。二、说服力强。虽然只有短短150个字,但说理论证还是非常重要的,说服力就成了短评中需要特别注意的问题。这就决定了短评选取的论据一定要准确,能够真实地反映论点,有力地支持论点,具有典型性、客观性。三、语言精炼。短评的语言要一字千金,表述准确,不能东拉西扯,苍白无力。四、脉络清晰。短短一段文字中,要有观点、有论据,有概括、有阐述,只有脉络清晰,才能说清楚、讲明白。因此要求学生要学会“就事论事”,写时评,主要是评事,旗帜鲜明地发表自己对某件事或某现象的看法,或褒或贬,或批或赞,实话实说。
写时评,最需要的是集中精力对所评之“事”作出分析思考,形成自己的看法。评事可以有多种思路:1.评事的对错,如果认为这事是对的,还可以进一步指出这事的意义,有哪些好的影响,等等;如果认为这事是错的,则可以进一步指出这事错在哪里,会造成哪些不良后果,等等。2.评事的成因,分析出现此事的种种原因。3.反思此事的教训。4.提出解决此事的办法。评“事”可以不限于一点或一个角度,可以多点或多角度。但需切记,所评所说,必须与所评之“事”密切相关,不能游离于此“事”高谈阔论。
福建高考卷的时文评说题,是以社会生活现象为素材,通过解读材料,要求学生概述对材料的看法观点,或者支持观点的理由和依据。通过谨慎而又大胆的综合比较,我们完全有理由这样认为:从某种意义上讲,全国卷的这种所谓的“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恰恰就是福建高考语文卷中时事评论题的“升级版”——由150字左右直升800字以上;分值从7分飙升到60分。所不同的就是详略之差,字数多寡,论据充实与否,整体和局部的区分写法差异而已。
面对新概念“任务驱动”的出现,我们无须盲从迷信,战战兢兢,一窝蜂地大教特教所谓的“任务驱动”。然而令人迷惘的是,我们看到的现状却是全国上下语文教学一线只盛行一个名词,叫做“任务驱动型作文”。大到省级的教研会议,小到普通的语文课堂,大有高考作文已然变天的架势,更有甚者,师尚昏昏,却欲使生昭昭。其实,过度的解读意味着自我独立思维能力的沦丧,而理性判断,认真应对才是一名一线优秀老师应该秉持的态度和素养。
三、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应对策略分析
任务驱动型作文就是在材料引发考生思考、激发写作欲望的基础上,通过增加任务型指令,着力发挥试题引导写作的功能,增强写作的针对性,使考生在真实的情境中辨析关键概念,在多维度的比较中说理论证。综上所述,我们完全可以借鉴福建卷的时文评说的训练,在此基础上加以改良提升,做到训练有素,事半功倍,这不失为一条捷径。
任务驱动型作文写作简法如下,首先提炼材料,简引材料、提出观点、褒贬分明,做到简练明确。如爱乐演出是非引出的文明共建,布罗斯基的捐书提炼出的自由精神,百姓家事告诉你传统继承的困局。这样一下笔就是高屋建瓴,非常容易吸引阅卷老师的眼球。
其次分析危害、深挖根源,可以正反对比、假设因果,必须做到由表及里,分析深层原因,文化原因或心理原因或历史原因。如地铁上黑衣男暴打吐痰男大家叫好的是道德绑架的结果;人肉占车位是对公共资源的侵占;争“琅琊”之名是眼球经济的作秀……此步尤为重要,可以让阅卷老师眼前一亮,关系到评分等级的提升。教育部考试中心专家余闻曾说过,作文分析时要注意议论的核心角度、重要角度、次要角度、沾边角度。这四种角度显然有优劣之分,平时指导学生作文时应该着力引导学生从核心角度、重要角度来分析问题。
接着提出办法,寻找建设性的建议和对策。面对保护名人故居和城市建设的矛盾,禁放烟花爆竹和传统习俗之间的协调,让不让座的争议……是否有合理建设性的想法显得多么的重要和理性。
当然,联系现实,同类相比,反面对比,限制性思辨性议论也是必不可少的步骤,旁征博引的材料和严谨的说理是学生素养集中体现的方式。最后作出结论,呼告结束。
纵观福建卷时评题和任务驱动型作文,完全可以实现无缝对接,两者共通之处就是应当把握一条总原则:旗帜鲜明,就事论事,适度提升。有切中肯綮的眼光,有旁征博引的能力,有脉络清晰的说理,有精粹得当的语言,有严谨规范的结构,何愁高分不来。
四、任务驱动型背景下作文教学的瓶颈与不足
任务驱动作文要求教师必须转变固有的一些教学观念,要学会就事论事,适度深化。评“事”不限于一点或一个角度,可以多点或多角度,但需谨记,所评所说,必须与所评之“事”密切相关,不能游离于“事”高谈阔论。因为专家的号令指引,一线教师推波助澜,全力颠覆之前新材料材料作文的套题宿构,备好素材穿靴戴帽的写法,陡然之间有股清风出现,是对多年来久治不愈的材料作文的沉疴的一剂猛药,对写作教学起到了真正的引领指导作用。
然而,好景不长,写作过程中弊端已初现。从材料作文的本质要求来看,所谓任务驱动型作文,在材料基础上加了任务指令,可以说是多此一举,如果任务指令添加不当,反而还会束缚了考生的多角度思考。张开老师在文中给出的理由是,这是材料作文经过多年发展日渐成熟后的一种成果。但是,值得反思的是,材料作文如果真的发展成熟,应当是在命题的开放性和限制性处理方式上有越来越高的水平,而不是在材料后添加任务指令这种偏保守的做法。纵观一线的高考作文教学,鲜有真正把材料的解读和分析作为核心来教的,大多舍本逐末地把训练的重点放在文章的形式结构和语言表达上。
就事论事固然让学生有的放矢,但是,话题狭窄,容量有限的问题立马出现,几次考试下来,明显感觉到大部分学生的议论处于一种无话可说的状况,甚至有说车轱辘话,颠三倒四逻辑不清的情况。不可否认,高考就是指挥棒,所以一线教师只能跟着感觉走。试想,如果长期用这种就事论事的任务驱动型作文模式训练学生,将会是怎样一种不堪的局面呢?面对一波波的“新概念”来袭现象,作为一线教师,又该如何适应和变通呢?
从某种意义上讲,语文教学本身应该是“道”,旨在人的培养,意在人文精神的形成和提高。而以上对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应对策略,充其量是“术”而已,只是作文教学中相应的技能技巧训练。道术虽有别,但也应相成,一线老师大可以立足现实,适当引导,做到“术为道用,道因术深”,跳出精彩的舞蹈。
应对文字材料作文 篇2
一、材料作文相关知识
1、材料作文的特点:
(1)读写结合,考生要通过阅读、分析、提炼、联想、表达之后,才能完成写作任务;
(2)自拟题目、不限文体,鼓励学生写出真情实感,鼓励学生写出个性与创意来。
2、材料作文的形式:
(1)文字材料,构思作文。
(2)漫画材料,看图写文。
(3)读后感等。
二、材料作文应对策略:
1、读懂材料;
2、明确要求。
(一)、给文字材料作文
1、结构:材料+要求(必须与材料有关。看懂材料,确定主旨)。
2、审题和领悟:看清要求(拟题、文体、文字、内容等),确定立意、结构。
3、具体建议:合理使用材料,不避开材料,另起炉灶。
记叙文:分析材料内容,联系相关的人或事。开头:“读了以上材料,我想起了……”或“在我的生活阅历中,也有这样一个人”。结尾再用恰当的议论将所叙的人或事与材料中的人或事相比较,画龙点睛即可。
写读后感,要读懂材料并准确提炼论点。围绕一个观点写感受,从“引_议_联_结”四个方面进行写作。
描绘类
提问方式: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或:文章的某个句子说成另一个句子好不好?为什么?
答题模式: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具体(形象、准确)地写出了+对象+效果,换了后就变成+不好的效果。或:不行,因为该词比另一词的感情更强烈(或该词比另一词更切合对象的性格特征)。
答题示例:山间林密,泉隐其中,有时,泉水在林木疏朗处闪过亮亮的一泓,再向前寻,已不可得。那半含半露、欲近故远的娇态,使我想起在家散步时,常常绕我膝下的爱女。每见我伸手欲揽其近前,她必远远地跑开,仰起笑脸逗我;待我佯作冷淡而不顾,她却又悄悄跑近,偎我腰间。好一个调皮的孩子!(节选自谢大光《鼎湖山听泉》)
问:“好一个调皮的孩子”,为什么不说成“真是可爱的`孩子”?
答:因为“好一个”比“真是”感情更强烈,“调皮”比“可爱”更切合爱女的性格特征。
结构类
提问方式:某两个或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答题模式:不能。因为(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不一致(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表达了……
答题示例:“记住:想占便宜的人,往往占不到便宜!”父亲指着碗里的荷包蛋告诫儿子……“记住,想占便宜的人,可能要吃亏!”父亲指着蛋教训儿子说……“不想占便宜的人,生活也不会让他吃亏!”父亲意味深长的对儿子说。(节选自《荷包蛋》)
问:文中的“告诫”“教训”“意味深长”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答:不能。因为文中这三个词语是递进关系,表达了父亲对儿子的关爱之情。
修辞类
提问方式: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这样写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
答题模式:确认修辞手法+修辞本身的作用+结合句子语境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层层铺开,逐步扩大,对点明主旨起强化作用等;强调了+对象+特性
3、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4、设问: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5、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
6、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答题示例:两千多年前的这个关于知音的传说,已经深深地珍藏在无数华夏子孙的心坎里,有时发出细微的声响,让人们欣慰地咀嚼和回味;有时却又像飓风似地咆哮,催促人们赶快付诸行动。神往和渴求充满了崇高友谊的知音,是一种多么纯洁而神圣的情操。(节选自20xx年全国卷《话说知音》)
问:怎样理解这一段中“有时发出细微的声响,让人们欣慰地咀嚼和回味;有时却又像飓风似地咆哮,催促人们赶快付诸行动”的表达作用?
应对文字材料作文 篇3
关键词:新课,文字材料选择题,答题技巧
新课程改革逐步推广, 相应的高考历史试题的命制也更多地倾向于以创设情境、引用新材料来考查学生在对教材知识的掌握基础上, 应用迁移技巧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选择题这种题型上, 以前考试多采用直问直答式, 这种题型问题比较直观, 缺点明显, 那就是单纯地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的记忆能力, 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 与新课改要求不相符合。因此近几年命题专家更青睐通过变换设问角度, 即采用文字材料来考查学生对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据统计, 在2010年高考9套课改版历史试卷和文综试卷中, 有110道选择题, 其中文字材料型 (包括地图和照片材料) 为93道, 约占85%;非选择题的比例也大致相同。可见文字材料型题在高考中的分量会日益加重。
文字材料型选择题就是通过创设历史新情境、引用历史新材料来考查历史概念、历史事实、历史结论、历史阶段特征等各种内容, 而其实质则是考查学生获取和利用有效信息, 通过迁移应用来归纳、概括、比较、辨析, 全面地认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等能力。文字材料型选择题由题干和备选项两部分组成。题干就是用叙述句或疑问句等句式创设出解题材料、解题情境和思路。备选项是指与题干有直接关系的诸多备选答案选项, 有正确项也有干扰项。正是由于选取了一些教材之外的文字材料 (既有客观的历史资料, 也有编创的资料) 作为选择题的一部分, 同学们大多认为这类选择题解答起来有一定难度。
纵观近年来高考试卷, 我们不难发现, 文字材料型选择题的材料来源主要有三大类型:第一类是正史典籍, 主要从马列主义经典著作、历史文献、地方史志、名人文集或言论、党报党刊杂志、重要铭文碑刻等文字材料中摘取的片段材料。第二类是文学作品, 主要从诗歌、小说、戏曲、歌谣、楹联、故事传说等资料中选取的文字材料。第三类是考古发现, 新考古发现的报告可以证明或者否定教材知识, 还原历史的本来面目。
基于对材料来源的认识与鉴别, 我认为能否认真审清题干与选项, 是否真正理解是做好文字材料型选择题的前提和关键, 具体注意以下几点:
一、读懂题干材料
文字材料型选择题在题干中摘引的材料, 与设问共同构成题目, 这一材料对学生驾驭四个选项有极强的提示和限制作用。要重视对材料的解读, 明确其时限和范围以及所考查的主旨等。
二、明确题干结构
要仔细推敲题干, 搞清题干中答题项、主干语和条件限定语。答题项是指答案包括的内容和项目, 主干语是选项论述的直接对象, 条件限定语是对回答内容的各方面限定。
三、搞清时空范围
根据限定语, 特别是要注意提取隐性时间信息、明确时间界限。搞清历史现象的横向、纵向的历史空间和阶段特征, 明确题目的时间和空间范围。
四、推敲各备选项
对各备选项要仔细推敲。近年来, 文字材料型选择题备选项的干扰性日益增强, 需要认真分析, 通过比较, 掌握知识之间的区别, 明确选项与题干的关系。
五、掌握基本的文言阅读能力
文字材料多源于古籍, 由于文言理解失误而造成的错误很普遍, 希望引起同学们的注意。
六、明确理论观点
选择题大都渗透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如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阶级斗争、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等观点, 以这些理论观点为指导, 再进行论证和分析。所以要求学生们对政治理论要明确。
下面我们谈谈具体的解题方法:
文字材料型选择题的解答可以遵循材料解析题的基本方法。一般是在题干中提取一则或数则材料, 要求在读懂材料的基础上, 透过材料发现其背后的历史真实, 按照题干的指向和要求, 找出正确选项。解答文字材料型选择题一般分四步进行。
1. 读懂材料, 抓住关键词, 弄清材料内容以及相关的人物或事件, 提取有效信息, 排除无效信息, 把握其本质含义和理论实质。
2. 通过对引文的出处以及作者等其他信息, 确定材料所涉及的历史知识并对材料所反映的史实态度进行科学判断。
如站在地主阶级的立场上, 中国古代和近代的一些史书作者把农民起义中的人物都称为“贼”“匪”“寇”等。这时, 我们要还原历史事实, 做出理性判断。
3. 结合所学知识以及相关理论与之挂钩。
在平时复习时要注意对教材中隐性知识的挖掘, 提高知识迁移的能力, 加强历史理论的学习, 并将史论结合, 形成自己的历史思维方法, 形成正确的历史思辨能力。
4. 搞清各备选项的内涵与题干的关系, 找出符合题目要求和历史史实的备选项。
有人提出逐项套入求证, 也不失为一种方法。总之, 读懂材料是解答这种题型的关键。
短片文字材料 篇4
一、提出背景
1、时下教育发展形势概况
中国教育在走过了很长一段应试的路后,开始了反思和回头。因为在现实的课堂教学中,传统的“师传生受”模式已经落伍,跟不上素质教育的步伐,学生开始逐渐成为课堂的主体,“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开始逐步实践化。西方杜威的教育实用主义和中国传统的应试教育开始出现了一个交点,这就必然促使课堂教学朝着实效,高效的方向发展。
2、睢县育才学校办学特色及理念
育才学校建校5年来,一直秉承陶行知先生“爱满天下,乐育英才”的教育思想,以大爱为教育核心主体,以“大气、豪气、志气、正气”来作为办学的主导理念,充分挖掘现有的教育教学资源,不断打造高水准师资队伍,努力为学生提供成才平台,采用“合格+特长”的评价体系,结合本土实际,全面而深刻的推进“两案”的系统化。
3、浓郁地校园文化为课改搭建氛围育人平台
董事会领导班子在“天地人和”文化内蕴的基础上,努力站在教育时代前沿并结合豫东乡土文化的特点,将中国传统文化和学生养成教育相结合,大力彰显环境育人功能。学校有200米长文化墙,内容囊括古今中外及豫东本土的文化教育名人,起到了很好地环境熏陶效果。
二、理论支撑 1、20世纪兴起的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不仅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且要求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
2、秉承陶行知先生“知行统一”的教育理念,并融合当代教育大家魏书生“松、静、匀、乐”教育理论,合理借鉴杜郎口、洋思、开封求实、焦作永威等名校课改之长,坚持“科学高效、兼容并包”原则。
三、“四三三”高效课堂模式具体解读
1、学生“四步、三环、三读”学习法,简称“四三三”式。学生达成能力: 能自主预习、能查找资料、能质疑求证、能自主迁移 四步:导学——探究——测试——训练 三环:预习——探究——训练
三读:文科:泛读——细读——研读 理科:初审——精审——研审
2、教师“四步、三环、三备”高效课堂教学法,简称“四三三”式。教师达成能力: 能自觉学习、能自发讨论、能自主总结、能达成工作信息空间 四步:导学——师生互动——测试——创新作业 三环:设计——探究——指导
三备:备教材——备学情——备方法
四、成果汇报
1、取得成果
◇富有育才学校特色的“两案”工作成功 ◇两个国家十二五课题成功开题 ◇教师队伍素质得到全面提升
殷小娜、张娟、张园园、杜琳琳、闫继龙等老师公开课受到首师大教授一直肯定。
2、获得荣誉
河南民办基础教育“最具创新力榜样学校”。商丘市人民政府督导团“先进单位”。商丘市宣传部、团市委“读书用报先进单位”。睢县教体局“规范化管理样板校”等荣誉称号,我校老师20人次在省级课堂教学大赛中获奖,50人次在市级课堂教学大赛中获奖,在CN级刊物发表教育教学论文130多篇,60多人次辅导的学生在省级以上大赛中获奖。中国教育技术协会刘雍潜秘书长、中国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教育装备处乔玉全处长、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课程研究中心主任郝志军教授,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科研处王小飞处长、首都师范大学程振勇教授、孙霆锋教授、先后莅临我校指导工作并给与了很高的评价,新华社编委、终审发稿人朱继东对我校进行了专题报道,中央电视台记者、主持人李晓梅也对我校留守儿童教育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并进行了专题报到,我校学生陈振邦和大衣哥朱之文同台演出,获得二等奖,在读的八年级王璇璇等三位同学即将启程到北京参加全国少年才艺大赛„„首都师范大学课题组专家听课后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如我校的殷晓娜老师、张娟老师、杜琳琳老师、张园园老师、闫继龙老师等在课改的实践中,取得了优秀的成果。
五、未来展望
应对文字材料作文 篇5
目前,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听力训练成为其中非常重要的环节,相当大的一部分学生都反映听力理解题比较难,听不懂,也是各类考试中最容易丢分的部分。
听力是对声音符号的一种接受能力。它反映了最基本的语言应用能力,也是综合能力中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在英语听、说、读、写、译五大能力中位居第一。显而易见,听力的重要性是不容忽视的。但在实际教学中,学生确实表现出听力理解能力方面的极大不足,而且,在听力训练时候,学生总是习惯看录音的文字材料,他们经常是一边看材料一边听录音。表面上看,这样做的效果不错,学生似乎理解了听力材料,但事实上,学生对听力材料的理解仅仅停留在表面文字上,而实际听力水平并没有提高,一旦他们放下文字材料去集中精力听录音的话,原来未听出来的语言点还是没听懂。这其中的原因有两个:一是学生在听录音的时候,他的注意力都集中在文字材料上了,无法再集中精力去听录音,他的听与看是两个独立的环节,并没有完全融于一体。二是在看文字材料时候,学生们并没有真正地学会如何利用这些文字材料来获得其中所包含的信息(语音语调、连读、爆破音等等)。也有学生问,为什么自己在听录音时,一旦脱离了文字材料就听不懂了呢?针对这样的问题,笔者在教学中专门就如何利用录音的为文字材料进行了一些探索与实践。
本人认为,在进行听力训练时,要坚持不看文字材料,才能有利于培养听的能力,但这不能绝对化。当反复听过几遍后还无法听懂时,也只好参看文字材料了。关键的问题在于如何充分高效地利用这些文字材料,并且在利用这些文字材料时, 应从中学到什么知识以有利于今后听力能力的提高?在此,笔者专门从语音方面谈谈这个引发笔者思考的问题。
一、语音语调
英语的语音语调与汉语的不同,学生在学习说英语的时候,常以汉语中的某些音去简单地替代英语中近似的音,以汉语的节奏和语调来读英语、说英语。有不少学生习惯把英语中的特殊疑问句读成升调,而把选择疑问句的前半部分读成降调,后半部分读成升调。听、说是相辅相成的,说的不准势必影响到听的能力。可以说,本族语发音法基础的干扰是学习英语语言的主要障碍,但这种障碍并非不能克服。那就是在听音的过程中,看文字材料的同时,应不断揣摩录音材料中的语音、语调,逐渐熟悉,反复实践,不断修正自己。这样,在模仿、练习的基础上逐步掌握语音语调知识, 进一步提高听的能力。
二、连读
连读是英语中一种常见的语音现象,是学习英语语音中的一项重要基本功。如果不能很好地掌握连读知识就会影响语流的流畅性,有损正常的口语节奏。学生往往对英语连读掌握的不好,所以就出现听不懂,总觉得语速太快,跟不上。在听力教学中,常常遇到这样的问题,由于学生对连读知识掌握的不够,把有些音“听走了样”。例如,有一次听力课上,几乎所有的学生把句子“There is a bed of roses in the garden”错听成了“There is a bad rose in the garden”。出现这一问题一是因为bad与of之间出现了连读现象。二是因为of已被弱读,所以学生没有听出来。可见,学生在语音基本知识方面还很欠缺的,如果不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即使参看听力文字材料,也不会对听力的提高起到关键的作用,而只能是肤浅的表面作用。因此,在听力课堂上,注意随时随时为学生补充连读方面的知识是必要的。让学生进行课后朗读练习,并适时提问以检查学生掌握情况,督促学生从根本上解决这方面出现的问题。
三、不完全爆破
不完全爆破也是英语学习中不容忽视的基本功,是学习英语语音知识的另一个难点。当然对于非英语专业的学生来说,不必强调的过于严格,但为了提高学生的听力水平,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适当地补充该项语音知识内容,让学生对此有所了解,才能正确听出来并完全理解英文句子的含义。
四、结束语
应对文字材料作文 篇6
一、让学生弄清楚文字材料型选择题的概念及题型特征
我们要让学生做好文字材料型选择题, 首先得让学生弄清楚这类题型是什么, 有什么特点, 然后才能对症下药, 找到解题的方法和技巧。
所谓文字材料型选择题, 就是指题干为文字材料, 介绍一种社会现实或现象或一段论述或论断, 备选项是对材料的判断和解释, 要求考生对备选项中的解释是否与材料所提供的有效信息相一致作出判断, 并结合已有知识去解答问题的一种题型。为了让学生能更具体、形象地理解文字材料型选择题的概念及题型特征, 教师还可选择一些典型的例题来为学生作解读。
二、简化、规范学生做文字材料型选择题的答题程序
很多教师容易忽视这一步, 认为教会学生做文字材料型选择题的答题方法, 就是教会学生掌握答题技巧。其实有的方法不一定巧。不巧的方法, 学生在做题时, 就很容易出错, 就达不到要求, 无法提高成绩。那如何让学生做文字材料型选择题的方法巧呢?就是教师在教会学生的答题方法后, 进一步引导学生简化、规范解题程序。文字材料型选择题的答题程序可简要概括为一看三、二排五、三讲原则。具体做法如下:
“一看三”是指先看题干与选项, 明确题目所给的文字材料讲什么, 设问问什么, 设置了哪些选项。又分三步:先看时间、空间, 界定答题范围;接着看是否定还是肯定, 确定答题方向;然后看关键词, 看有没有专有名词、历史概念, 明确内涵外延。且要把题干和备选项细看一遍, 千万不要只看一半就作出选择。
“二排五”指用排除法将选项与题干比对, 排除不符合要求的选项。不符合要求的选项具体有五种表现: (1) 史实或观点正确, 但与题干时间不符; (2) 史实或观点正确, 但与题干不是同类知识 (如题干要求选择的是经济方面的, 但备选项是政治方面的) ; (3) 史实或观点错误 (张冠李戴、不符合实际、以偏概全、绝对化) ; (4) 前面正确后面错误 (不看完题绝对会做错) ; (5) 与题干基本符合, 但不是最佳选项。
“三讲原则”指审题、排除错误选项都必须坚持一个原则, 就是“材料讲了什么, 答案就选什么, 不能离开材料答题”。
比如2013年广西高考13题汉文帝说:“盖天下万物之萌生, 靡有不死, 死者天地之理, 物之自然, 奚可甚哀……厚葬以破业, 重服以伤生, 吾甚不取。”汉文帝在此强调的是 ( )
A.无为而治
B.轻徭薄赋
C.崇尚节俭
D.民贵君轻
[步骤一]“一看三”, 分三步走:“一看”时、空范围 (“汉文帝”) ;“二看”定方向 (“强调的是”) ;“三看”关键词或限制语 (“在此”) , 不在别处, 即在材料中。
[步骤二]“二排五”, 排除五种类型的错误选项, 逐一排查发现备选项A、B、D都属错误, 史实或观点正确, 但与题干不是同类知识, 因此答案为C。
[步骤三]“三讲原则”。怎么知道备选项A、B、D史实或观点正确, 但与题干不是同类知识呢?只要坚持“材料讲了什么, 答案就选什么, 不能离开材料答题”的原则来判断, 就清楚了。
又如2010年广西高考13题欧阳修上书说:“京城今有雕印文集二十卷, 名为《宋文》者, 多是当今议论时政之言……祥其语言, 不可流布, 面雕印之人, 不知事体, 窃恐流布渐广, 传之卢中, 大于朝廷不变…… (请) 今后如有不经官司相令。妄行雕印文集, 并不得货卖。”这反映了
A.宋代活字印刷开始普及
B.书籍出版受到政府的有效管理
C.北宋与契丹关系紧张
D.文化传播方式影响政府管理
解析:备选项A“开始普及”的说法绝对化了, 与欧阳修上书的时间不一定吻合;备选项B的说法材料未体现, 因为如果“书籍出版受到政府的有效管理”, 那么欧阳修就不用向皇帝上书了;备选项C的说法在材料里没涉及, 可见与材料无关。因此备选项A、B、C都不能选。
三、将答题技巧编成便于学生记忆的朗朗上口的顺口溜
通过第一、第二步的训练后, 学生已经掌握了文字材料型选择题的基本答题程序与技巧, 但不容易记熟, 虽然教师可以通过加强练习来让学生熟悉它, 但这样做无疑会加重学生的作业负担。如果教师能将答题技巧编成朗朗上口的顺口溜, 则便于学生迅速熟练答题技巧, 提高解答的准确度。因此, 我们将文字材料型选择题的技巧编成如下的顺口溜:
文字材料型选择题, 材料里来材料里去, 这是原则须谨记。一看题干和选项, “三看三思”把题审, 十大错误要注意。题干选项要看完, 认真细致心莫急。二定方法选哪种, 排除法则最好用。五种情况先考虑, 绝对无关和错误, 大胆排除莫犹豫。最后答案正确写, 还有一点要提醒, 第一印象最珍惜。
解析:
一是“十大错误要注意”。
错误1:忽视题干所给时间 (时期) 匆忙答题。
错误2:对概念的理解不透彻, 深层的含义不掌握。
错误3:对历史基本史实掌握不牢固。
错误4:历史的阶段特征掌握不全面。
错误5:历史与地理的结合缺乏空间思考。
错误6:比较和迁移历史概念的能力欠缺。
错误7:把历史事件、历史现象放在特定的历史阶段来分析的能力欠缺。
错误8:历史事件的因果关系与结果相混淆。
错误9:不能准确区分主要原因 (矛盾、目的) 和根本原因 (矛盾、目的) 。
错误10:忽略题干中的关键词语。
二是“第一印象最珍惜”。
经验告诉我们:选择题越改越错, 所以, 没有完全的把握, 一般不要修改之前作出的选择。智者千虑必有一失, 有的问题多想反而容易想错。所以我们要提醒学生在考场上要以书本知识为据, 不要去“奇思妙想”, 要尊重第一感觉, 只有在十分有把握的情况下才能改答案。大多数学生的教训是一改就错。
【应对文字材料作文】推荐阅读:
街道社区文字材料05-28
文字材料规范格式10-29
文字材料选择题09-27
感恩父母班会文字材料08-15
旅游车队文字汇报材料09-06
镇语言文字汇报材料05-19
2017中考材料题应对专题09-21
撰写文字材料的方法和技巧07-02
语言文字工作汇报材料范文05-28
语言文字法律宣传材料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