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写文字材料的方法和技巧

2024-06-22

撰写文字材料的方法和技巧(共7篇)

撰写文字材料的方法和技巧 篇1

撰写文字材料的方法和技巧 ——关于撰写材料的五个问题

张丽花

(琼台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中文系 海口 571100)

摘要:本文主要以如何撰写文字材料为中心,着重讲述了关于撰写材料的五个问题,分别是:

一、撰写材料有哪些基本步骤;

二、怎样提高材料写作水平

三、撰写材料通常要注意哪些问题;

四、材料的结构怎样构建;

五、怎样掌握提升材料质量的小窍门。

关键词:材料 基本步骤

工作中我们有时要撰写一些文字材料,材料是一个通俗的泛称,通常指在办公或生活中涉及的文件、通知、电报、讲话等文体的总称,为了方便,下面叙述中把文字材料统一简称为材料。每种材料有各自的具体要求,但一般来说有以下几项基本要求:一要意图清楚,即说什么,明确提出问题;二要结构合理,即怎么说,围绕问题怎么展开,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有头有尾,有理有据,主次分明;三要语言流畅,即说得好,在前面的基础上,要把材料写得有声有色,回味无穷,切忌把材料弄得干巴巴的,倒人味口。材料的质量高低有时会左右工作落实,提高办公效率,甚至改变别人对你的印象。材料的好坏可以有高下之分:最基本的就是讲清楚,让人明白你在讲什么;再好点的就是讲到位,让人明白你讲的主题是什么,干净简练,该说的说,不该说的不说,不脱泥带水;最好的材料讲得美,不但让人明白你讲什么,而且引人入胜,如沐春风,别人爱看爱听,通过这篇材料学到了东西,得到启发。

第一个问题:撰写材料有哪些基本步骤

按照撰写材料的顺序,一般可以分为七个主要步骤,即:把握方向、领会意图、理清思路、搭好框架、充实内容、修饰语言、反复校对。如同建房屋一样,把握方向相当于建房选址,领会意图如同确定房屋用途,理清思路相当于完成施工图纸,搭好框架相当于打好地基和建好整栋房屋的主体结构,充实内容如同彻好每个房间,修饰语言如同室内装修,反复校对就是在装修过程中不断修改。

一、把握方向。方向比速度更重要。每个行业都有一定的规章制度和行文规范,特别是涉及到政治性问题尤其如此。撰写材料前一定要懂得国家法律和相关行业的规章制度,不能出现与文件和上级精神不符合的文字和语言。一般来说来,在把握方向上要做到合法、合理、合情。

二、领会意图。撰写材料都是为了说明问题,这就涉及到领导和上级的作者简介:张丽花(1981—),女,汉族,山东省东阿县。琼台师范高等-1专科学校中文系。主要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

就是要做到“四多”。

一、多看。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多看书,多看别人写的比较成功的材料是一个提高材料写作水平的好方法,通过适当的模仿和借鉴,可以在短期内较快提高写作水平。“天下文章一大抄,看你会抄不会抄”在一定程度上也道出了其中的奥妙。全盘照搬就是抄袭,适当引申叫借鉴。

二、多记。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必要的积累和整理对写作是很有帮助的,人从少年后感性记忆的能力就不断下降,这就需要通过书面积累来保持对某些知识的记忆。建立分门别类的摘抄本按照自己喜欢和容易记忆的方式积累,特别是对一些名言警句、诗赋歌辞等要顺手记下来,说不定有些场合或者材料就会引用,有时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多想。古人云:学而不思则罔。要用自己的语言表达你所学的内容,通过思考,把别人的知识变成自己的知识,最后内化成自己的思想,不能人云亦云。思考时可以有这样几种方式:反向思维,对文章提出批判性意见,反其道而行之,说不定有新的观点产生。发散思维,由一而二,由此及彼,触类旁通,不断深入,得出相关的或者相类似的观点,填补空白。归纳思维,在别人观点的基础上,总结归纳,进一步提炼观点。

四、多写。在陆地上永远学不会游泳,同理,如果不亲自动手写,永远提高不了自己的写作水平,多看、多记、多想都是为多写铺垫的,刚开始写肯定会遇到许多困难,但一定要坚持下来,可以先从简单的开始,由简就繁,一步一步提高,这个过程可能有点长,但深入其中后,你就会发现,原来写材料虽然很枯燥,但其中也有乐趣,成功地完成了一个材料后,那种喜悦的心情是完成其他工作所不能代替的。

正如国学大师王国维治学三境界之说: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晏殊词);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柳永词);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辛弃疾词)。提高材料写作水平也必须经历过这样三个境界,初时困惑迷惘,不知如何下手;再者艰辛痛苦,四处探索;最后修成正果后感到满心的释怀和愉悦。

第三个问题:撰写材料通常要注意哪些问题

一、忌逻辑混乱。正常人的思维都是有一定的逻辑性,也就是有一定的规律,如同办事一样,有急事和缓事,重事和轻事,大事和小事,一般来说先办急事、重事、大事,后办缓事、轻事和小事。写文章就要搞清楚先写什么后写什么,不能乱了次序,这反映了一个人的思路清不清楚,具体在第四问题中详细阐述。

二、忌主次不分。一份材料的重点是主要的,其他都是为了说明这点而服务的,如果重点没有讲清,其他部分写得再好,也是喧宾夺主,主次颠倒,让人一头雾水,摸不清南北。正确的做法是主要部分要泼墨如水,毫不吝啬,洋洋洒洒千万言,次要的部分要惜墨如金,蜻蜓点水,绝不多说一句话。这样才能做到主次分明,结构合理,相得益彰。

作者简介:张丽花(1981—),女,汉族,山东省东阿县。琼台师范高等-3专科学校中文系。主要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

主要要素讲清楚,让救援在最短时间到达现场进行处理。

四、按客观规律。每项工作涉及到不同的内容,这是客观存在的。工程建设涉及到规划、选址、方案、招标、质量、监理等等。卫生防疫涉及医院管理、用药安全、医疗器材等。安全工作涉及到车辆、人员、重点要害、季节防汛等等。所以,在拟定上述材料时要充分考虑各自的客观规律,要充分占有第一手资料,才能少出纰漏,杜绝外行话。

第五个问题:怎样掌握提升材料质量的小窍门

一、适当引用一些名言警句。在材料中,借鉴一些成熟的语言,一方面可以提升整个材料的档次与层次,另一方面,由于名言警句都是经过时间的打磨,可以使整个材料显得比较简洁精炼。在材料的开头,可以起着高屋建瓴、纲举目张、提纲挈领的作用,增加整篇材料的气势。而材料的结尾可以给人画龙点睛、一气合成、余味悠长的感觉,引人思索,发人深省。

二、换一种文字表达方式。针对不同的材料文体、阅读对象、具体事项,要有不同的语言表达方式,一般来说,正规的文件材料的表达方式相对比较严谨,尽量少用口头语言,一些讲话材料用语环境相对宽松,把主要意思表达到了就行,也可以用一些富有感染力的词句,比如较长的排比句,现场冲击感要强一些。

三、勇于提升高度和深度。站得高才能看得远,写文字材料一定要具备大局观念和长远意识,有一定的思想裕量。如果就事论事,局限一隅,整份材料显得小家子气,上不了台面,没有广泛的代表性。

四、注意各层标题的提炼和总结。在材料的构思阶段,区分各个大点时,各层标题要求结构严谨、统领得当,这样给人以深思熟虑、思维严谨、条理清晰、博学多才的感觉,让读者在阅读时或聆听时一下能够抓住要点,把握主要精神。这就需要在构思时反复提炼观点,细致斟酌,不断修改。

五、要富有时代气息。如果写出来的文字材料过于墨守成规,最后的就成为八股文,没有吸引力,打动不了听众和读者,发挥不了它应有的作用。一份成功的材料一定要紧跟时代步伐,把握时代脉搏,富有时代气息。要有新的东西蕴含其中,要有新创意、新视点、新思路、新发现、新结论,这样才能感染人、鼓舞人、启发人。

《孟子》:山径之蹊间,介然用之而成路;为间不用,则茅塞之矣(山径间的小路,经常有人行走便踏成了路,过一段时间没有人去走它,又会被茅草堵塞了。注:奥巴马在09年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中曾引用)。写材料也得靠勤快,一句话:勤能补拙,熟能生巧。

作者简介:张丽花(1981—),女,汉族,山东省东阿县。琼台师范高等-5-专科学校中文系。主要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

撰写文字材料的方法和技巧 篇2

关键词:新课,文字材料选择题,答题技巧

新课程改革逐步推广, 相应的高考历史试题的命制也更多地倾向于以创设情境、引用新材料来考查学生在对教材知识的掌握基础上, 应用迁移技巧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选择题这种题型上, 以前考试多采用直问直答式, 这种题型问题比较直观, 缺点明显, 那就是单纯地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的记忆能力, 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 与新课改要求不相符合。因此近几年命题专家更青睐通过变换设问角度, 即采用文字材料来考查学生对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据统计, 在2010年高考9套课改版历史试卷和文综试卷中, 有110道选择题, 其中文字材料型 (包括地图和照片材料) 为93道, 约占85%;非选择题的比例也大致相同。可见文字材料型题在高考中的分量会日益加重。

文字材料型选择题就是通过创设历史新情境、引用历史新材料来考查历史概念、历史事实、历史结论、历史阶段特征等各种内容, 而其实质则是考查学生获取和利用有效信息, 通过迁移应用来归纳、概括、比较、辨析, 全面地认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等能力。文字材料型选择题由题干和备选项两部分组成。题干就是用叙述句或疑问句等句式创设出解题材料、解题情境和思路。备选项是指与题干有直接关系的诸多备选答案选项, 有正确项也有干扰项。正是由于选取了一些教材之外的文字材料 (既有客观的历史资料, 也有编创的资料) 作为选择题的一部分, 同学们大多认为这类选择题解答起来有一定难度。

纵观近年来高考试卷, 我们不难发现, 文字材料型选择题的材料来源主要有三大类型:第一类是正史典籍, 主要从马列主义经典著作、历史文献、地方史志、名人文集或言论、党报党刊杂志、重要铭文碑刻等文字材料中摘取的片段材料。第二类是文学作品, 主要从诗歌、小说、戏曲、歌谣、楹联、故事传说等资料中选取的文字材料。第三类是考古发现, 新考古发现的报告可以证明或者否定教材知识, 还原历史的本来面目。

基于对材料来源的认识与鉴别, 我认为能否认真审清题干与选项, 是否真正理解是做好文字材料型选择题的前提和关键, 具体注意以下几点:

一、读懂题干材料

文字材料型选择题在题干中摘引的材料, 与设问共同构成题目, 这一材料对学生驾驭四个选项有极强的提示和限制作用。要重视对材料的解读, 明确其时限和范围以及所考查的主旨等。

二、明确题干结构

要仔细推敲题干, 搞清题干中答题项、主干语和条件限定语。答题项是指答案包括的内容和项目, 主干语是选项论述的直接对象, 条件限定语是对回答内容的各方面限定。

三、搞清时空范围

根据限定语, 特别是要注意提取隐性时间信息、明确时间界限。搞清历史现象的横向、纵向的历史空间和阶段特征, 明确题目的时间和空间范围。

四、推敲各备选项

对各备选项要仔细推敲。近年来, 文字材料型选择题备选项的干扰性日益增强, 需要认真分析, 通过比较, 掌握知识之间的区别, 明确选项与题干的关系。

五、掌握基本的文言阅读能力

文字材料多源于古籍, 由于文言理解失误而造成的错误很普遍, 希望引起同学们的注意。

六、明确理论观点

选择题大都渗透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如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阶级斗争、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等观点, 以这些理论观点为指导, 再进行论证和分析。所以要求学生们对政治理论要明确。

下面我们谈谈具体的解题方法:

文字材料型选择题的解答可以遵循材料解析题的基本方法。一般是在题干中提取一则或数则材料, 要求在读懂材料的基础上, 透过材料发现其背后的历史真实, 按照题干的指向和要求, 找出正确选项。解答文字材料型选择题一般分四步进行。

1. 读懂材料, 抓住关键词, 弄清材料内容以及相关的人物或事件, 提取有效信息, 排除无效信息, 把握其本质含义和理论实质。

2. 通过对引文的出处以及作者等其他信息, 确定材料所涉及的历史知识并对材料所反映的史实态度进行科学判断。

如站在地主阶级的立场上, 中国古代和近代的一些史书作者把农民起义中的人物都称为“贼”“匪”“寇”等。这时, 我们要还原历史事实, 做出理性判断。

3. 结合所学知识以及相关理论与之挂钩。

在平时复习时要注意对教材中隐性知识的挖掘, 提高知识迁移的能力, 加强历史理论的学习, 并将史论结合, 形成自己的历史思维方法, 形成正确的历史思辨能力。

4. 搞清各备选项的内涵与题干的关系, 找出符合题目要求和历史史实的备选项。

有人提出逐项套入求证, 也不失为一种方法。总之, 读懂材料是解答这种题型的关键。

高考历史材料题应答方法和技巧 篇3

高考命题专家如此青睐材料题,主要是因为历史材料题能有效地考查考生的阅读、理解、分析、综合、概括等能力。高考试题通过提供新情景、新材料、新问题,扩大了能力考查的范围,弥补了问答题受教材依托不足的局限性,能够更加全面、灵活、有效地考查考生的历史思维能力,使高考历史题目学科性的特点更浓。笔者有幸参加了2008年的湖北省高考历史阅卷,从结果来看,主观材料题得分很不理想。文综历史湖北省最高分为77分,平均分为41.82分,主观题均分为16.12 ,占主观题52分的三分之一不到。考生在材料题中出现的错误有如下几个方面:

1.严重脱离材料。根本不用试题提供的历史材料,更谈不上结合材料,机械地照搬书本知识,把书本相关内容默写一遍,胡乱地堆砌,想靠运气来蒙对。

2.机械地摘抄原材料。这可能是考生没有办法的办法,不加区分,也不鉴别,没有针对问题,一股脑地照抄原材料,整句、整段地摘抄。

3.能够结合材料,但是审题不清。有几问,问什么, 用什么史学理论和方法来思考和答题,往往搞不清楚,匆忙下笔,出现偏题、漏题。

4.缺乏历史思维有效展开的方法。能结合材料,审题也对,就是围绕一个要点大谈特谈,思路不能有效地展开,历史视野不开阔,往往导致要点不全,答题不完整。

5.书写潦草、语言不规范、文字组织混乱,缺乏条理性和要点化。

这几年,考生在高考历史科的得分一直很低,从根本上说是因为考生对历史知识掌握不熟练、历史学科的思维和表达能力不强。但从方法上讲也有考试应答技巧、方法的问题。笔者认为,针对不同题型,结合一定技巧来提高对历史材料题的解析能力是完全可能的,而且很有必要。建议如下方法:

明题型

高考历史材料题有很多种类型,如文字材料题、图片材料题、表格材料题、混合材料题、开放材料题。各种题型有各自的功能和特点,需要考生大致了解。文字材料题是最基本、最常见的,一般从历史文献、地方史志、名人文集、报纸杂志、铭文碑刻、史学专著等文字资料中摘取、改编的片断材料,具有来源广泛、取材典型、灵活变通、直接明了等特点;表格材料题其实是文字材料的一种特殊表达方式——将文字材料表格化,它由各种项目的科学客观数据构成,表格材料题具有简洁性、直观性、对比性、归纳性等特点;图片材料题把有关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的图画如历史文物和人物的照片、地图等作为材料,这类材料具有生动性、直观性强的特点。混合材料题就是把以上几种材料混合使用;开放材料题所选材料开放,大多脱离教科书,新颖,活泼,贴近生活,侧重现实性和社会性,开放试题的答案开放,只要观点正确,言之成理即可,并非唯一,这是开放型材料题的本质特点。全国文综历史试题比较重视文字材料的提供,但是近几年,其他几种类型也时有出现,不可小视。

晓原则

高考历史科目的命题程序简单的说是三步:主题、情景、设问。主题就是考什么,也就是《考试说明》中要求的三个基本目标:基础与知识,过程与方法,情感目标和情感体验。情景就是用新材料、新情景、新问题将考查内容进行包装。设问指考查方向,要求灵活、多样,角度要不断变换。高考这类题型的特点如下:

1.入门易,深入难。为了保证有效、良好的区分度,高考试题要考虑试题的易中难比例和试题难度坡度。就历史材料题而言,每道试题入题一般简单,进入试题后考生会发现坡度越来越大。启示:入门要对路,简单问题不丢分。

2.材料在书外,答案在书内。试题所提供的新材料、新情景都是教科书里没有的,但是解决这个问题的答案都在考生的知识网络中,都在教材中,这就是“答案在书内”。启示:抓住书本,落实基础,以不变应万变。

3.多角度考查主干知识。每年高考试题的考查内容主要是以历史主干知识为主,每年变化的是情景,是设问的角度,要灵活应对。启示:抓住主干知识,进行多角度的分析,活学活用。

4.目标立意。重视考查“知识与技能”,更重视“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观”。启示:抓住主干知识的同时,要思考知识得来的方法和知识所体现的情感和价值观。

扣题眼

历史材料解析题一般是由“材料”和“设问”组成。历史材料题的设计总是围绕一个中心主题进行,可以称其为该题的题眼。题眼是命题者的意图,命题者通过这则材料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目标和情感体验。扣题眼实际上是在确定历史材料题的主题,使思维能够沿着正确的方向有效地展开,保证答题不会出现偏题、跑题现象。方法如下:

1.审问题。就是审设问,这是解题的第一步。因为高考设问的实质是为解析材料确定方向,所以明确设问要求,据设问考查的方向仔细读材料,是尽快获取有效信息的捷径。首先,考生应该先审该题有几问。高考时间比较紧张,学生很容易忽视,造成漏题失分现象。其次,要审问什么。问什么答什么,针对性要强,防止答非所问。再次,审准限制性条件,也就是答题者的答题要求。如答题的方法是比较还是阐述,回答的范围是依据材料还是结合教材知识或者两方面都有,等等。最后,看分值答题。通过分值大体可以判断答案的要点有多少,一般是2~3分一个要点。

2.读材料。认真阅读,尽可能弄懂材料内涵。不妨把历史材料当作语文课文来学习,划分段落,找句子成分,咬文嚼字,找到每个材料的主旨,用铅笔在旁边写下关键词,这是因为阅读量很大,看完后,前面的内容基本不记得了。

另外,要注意提示性文字和材料出处、时间、地点、人物等基本内容。这些说明性文字能够提供材料的时间、国别、作者、阶级立场、背景等信息,给考生某种暗示和引导。

3.定题眼。找出材料与材料之间的联系,确定总题旨,也就是题眼。材料题都是围绕一个中心而设计的。找出了中心,然后围绕这个中心,确认材料涉及的角度和内容,再对课本知识进行迁移,便找到了解题的突破口。

找角度

历史材料题的主题确定后,就要认真分析材料和设问,找准材料题设问的角度。材料题设问一般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背景、原因、经过、结果、意义、影响、本质、特点等。考生可以把组合材料结合起来看,大致遵循以下思路,是什么(历史现象,历史事件,历史人物)——为什么(原因)——怎么样(经验、教训、启发、意义、影响)。围绕题眼结合材料设问角度认真梳理材料,基本上就能够找到解题的线索和思路。

忆书本

全国卷高考试题基本上是暗合学生的学习实际,暗合书本。材料在“书外”,但是答案在“书内”,关键在于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不能按要求把知识从书本中“找”出来,并解决一定的问题。可以说,高考试题是以课本为依托和背景,试题的设问都要以书本上的某些具体知识来确定大致的设问方向和答题方向,绝对不会背离课本漫无目的地设问。考生在审题时,一定要回忆书本的相关历史知识,搞清该知识的几个关键点,把题眼、设问、书本知识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真正答准题目。

写答案

列出要点,精心组织答案。这个过程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按问题看分数答题。问什么,答什么,答题针对性要强;有几问,答几问,不要漏掉问题;看分数来确立要点数,分多多答,分少少答,节约时间,提高得分有效性。

2.注意答题要规范。规范答题,要做到“四化”,即序号化,要点化,段落化,层次化。高考阅卷量大,任务重,要求速度快。答卷简单明了,卷面整洁,能够给阅卷者以清晰的印象,良好的第一感觉,有利于考生得分,减少误判等失误丢分的可能性。

3.语言要言简意赅,用历史学科语言表达。很多考生语言功底差,缺乏逻辑,拖泥带水,表达口语化、文学化,缺乏历史学科语言,导致答题意思对了,可就是无法得分,因为他没有用历史学科的关键词、核心词来回答,而是按他自己的理解进行口语化、文学化的描述和表达,无法得分。

4.结合考查目标的三个纬度(知识、方法、情感体验),运用辩证思维的方法,保证准确性、全面性。高考历史考查学生的三个方面的问题,答题要结合具体方面的问题展开思路,同时运用两点论、重点论,多角度的方法,保证历史材料题答题的科学性、完整性。

5.要有史有论,注意史论结合。考生能够说出观点,但是不能够列举出经典史实来说明。抛开所提供的历史材料、抛开历史基本知识乱发挥,是很容易失分的。

撰写文献综述的方法与技巧(0) 篇4

撰写文献综述的方法与技巧

撰写文献综述是教学环节之一。一般安排在大三的下学期,目的是为大四撰写本科毕业论文做好前期准备。但是,实际执行的情况不容乐观,常见的问题是大部分学生从网上搜寻一篇应付了事,老师往往也没有对学生严格要求,要求退回去重新撰写,往往打个低分。因此,无论对于学生还是教师来说,都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后果就是撰写本科毕业论文的时候,学生不知如何选题、也不知如何搜集相关文献,无论教师还是学生都很被动。针对这一现象,加强对于撰写文献综述的撰写指导就凸现其重要性。

一、什么是文献综述?

顾名思义,文献综述就是对围绕某一主题的相关文献进行先“综合”再“评述”。文献综述也是科学研究的一种,因为它为科学研究提供一个观点综述,有利于在较短的时间内了解以往主要的观点,并在这些观点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观点。有“新”的东西,围绕某一选题提出并回答“为什么”,就属于科学研究的范畴。

何谓“主题”呢?主题就是针对某一社会经济现象给出的理论解释。比如对于“会计改革”、“盈余管理”、“两权分离”这些经济现象提出的理论。先有现象,再有理论,理论要接受实践的检验,有解释力的理论才是科学的理论。文献综述就是对这些理论观点进行总结评述。比如,我们观察到,全世界都存在“会计”这门职业,总有人从事会计工作。那么会计是什么?有什么用处?会计工作中存在什么问题?新技术对会计工作提出了什么挑战?等等,都需要理论进行

解释。

对于“会计是什么”,也就是会计的本质问题,国内有三种观点:“信息系统论”、“管理活动论”和“控制系统论”。为什么会存在这三种观点?每种观点的逻辑在哪儿?他们是如何论证这些观点的?围绕这些问题就可以写一篇文献综述,题为”对会计本质的几点认识”。

再比如,盈余管理,什么是盈余管理?盈余管理是不是就是利润操纵?盈余管理有那些手法?每一种手法的经济后果是什么?会计准则如何应对盈余管理问题?等等,也可以写一篇文献综述。

再比如,对于“内部控制”问题,无论国内还是国外,都非常关心。那是什么是内部控制?国内外关于内部控制有那些观点?内部控制理论是如何演进的?内部控制理论的哲学基础是什么?等等,围绕这些问题又可以撰写一篇文献综述,题为“内部控制的理论基础与发展历程”。

宏观一点看,目前全球都在关注公

司治理问题。那么,何谓公司治理,公司治理的理论基础是什么?目前围绕公司治理的研究有那些进展?影响公司治理的因素有那些?存在最优的公司治理模式吗?公司治理是一个大的题目,在这一范围内,可以进一步细分一些小问题,比如董事会独立性问题、独立董事的效用、管理者薪酬等等都是进行文献综述。

二、为什么要写文献综述?

撰写文献综述,首要的意义在于深化对某一理论的认识。由于理论是用来解释现象的,从而也加深了对某一社会经济问题的认识。我们有时听到“某某理论放之四海而皆准”,真理是相对的,理论的提出受到时代的局限。比如现在的社会与一百年的社会,无论是制度还是技术,以及公民的文化素质,以及社会面对的问题都有很大不同,在某种具体环境下,对某些社会经济问题的理论认识,可能有些观点仍有解释力,有些观点就需要更新替代。比如古典经济学注

重“价值理论”,以劳动来解释价值;而现代经济学注重“价格理论”,以供求来解释价格。为什么要这种变化,这是因为,价格理论比价值理论更有解释力,更为大众所接受。从而价格理论就渐渐取代价值理论。

其次,通过撰写文献综述来培养自己的写作能力。写作就是用书面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或诉求,是极为重要的沟通工具。写作要求观点鲜明,逻辑清晰,有理有据。

再次,提升自己的信息收集能力。《这个世界是平的》这本书很畅销。为什么说这个世界是平的呢?这是因为信息技术的发展,能够使每个人可以低成本、高效率获得自己需要的信息。比如,我想知道获得“如何撰写文献综述”的相关信息,我只要在

中键入这一关键词,相关的信息就出来了。利用网络、图书馆来搜寻需要的信息,是提升社会竞争力的基本技能之一。要主要培养这一习惯。最后,撰

写文献综述为本科毕业论文做准备。

三、撰写文献综述的步骤

确定选题

基本途径有两种,一是把在专业学习中遇到的重要的概念、理论作为选题。比如对“资本结构理论的综述”、“对于股利政策理论的综述”、“对于投资组合理论的综述”、“对于有效市场理论的综述”等等。

二是从实际工作中提炼选题。比如,现在基金很热销,那么基金作为一种基本的理财工作,它与股票或者债券有和不同?基金的收益率与风险有多大?不同的基金,其背后的投资组合理论是什么?对于基金公司的绩效如何评价?等等,都可以作为一个选题来进行综述。再比如,2007年,央行连续5次进行加息?为什么会呈现这种不同寻常的现象?国内外,对于我国的利率水平以及利率管理有那些利率?

收集资料并阅读

明确选题之后,就是收集相关文

献。到哪儿收集呢?互联网和图书馆!在互联网的搜索引擎上键入关键词进行搜索。

其次,到图书馆去,一是从“期刊网”数据库中键入关键词进行搜索;二是翻阅今年或去年的文献,直接从期刊中寻找。对于会计学院的学生来说,就是翻阅《会计研究》《经济研究》《管理世界》《审计研究》这四本主要的学术杂志,从中寻找选题和相关文献。

收集文献大约15篇左右,再翻阅每一篇文献后的参考文献,找出被引用最多的3篇文献,细读3到5遍。在阅读思考的过程中,心得体会就慢慢出现,这时可以着手写作了。

着手写作

写作先写前言。前言部分主要介绍为什么要选择这个题目或问题。有什么实践或理论意义。

其次是正文。

再次是结束语。

最后是参考文献。

这四部分缺一不可。对于文献综述来说,最后部分的参考文献其实很重要,它可以反映出你是不是读了关于这一领域的主要参考文献,尤其是经典文献。所谓经典,就是被广泛引用的文献。

四、学习撰写文献综述的技巧

对于文献综述,同学们第一次着手写作,难免缺乏经验。那么有什么技巧呢?有的!

从模仿开始

到图书管,翻阅主要的期刊《会计研究》《经济研究》《管理世界》《审计研究》。就以《会计研究》为例,随手翻阅2007年的每一期,都会发现有文献综述类的文章。比如2007年第2期的《重要性概念及其运用:过去与未来》,2007年第6期《控制权私人收益相关研究综述》、第7期的《劳动者权益会计理论评述》等等。看看这些文献综述是怎么写的,当然,不要求同学们现在就达到这一水准,但是要朝着这一水准努力。至少形式上要像模像样。

搜集文献的技巧

围绕选题,只要找到一篇文献,就可以以这篇文献的参考文献为基础,顺藤摸瓜,把这一领域的文献都找到。

五、撰写文献综述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要讲诚信,不能从网上直接Download一篇应付了事。

2.不要将综述写成对某一问题的认识,变成一家之言。综述与一般的论文有所区别,一般的论文是围绕某一现象,提出自己的观点,然后进行论证。但是文献综述重心在于客观地总结别人的众多观点,而不是着重强调自己的观点。

3.文献综述要建立在一个理论基础之上。比如对于公司治理的理论综述,可以建立在委托代理理论的基础之上。理论基础也是逻辑起点和一条贯彻全文的主线。

4.在论文格式上,除了正文以外,要有论文摘要和关键词。

撰写文字材料的方法和技巧 篇5

记得在电视剧《铁齿铜牙纪晓岚》里面,纪晓岚当年作为总纂官修订四库全书,故意在前两页留几处破绽,让乾隆御改。为的是让皇帝高兴,有一种亲自参加修史的参与感和满足感。这种谄媚叫做文谄,连自视清高的大学士纪晓岚也概莫能外。

但这是封建社会里畸形的校对工作,作为现在写材料的你,你敢故意留几处错误让你的领导修改吗?显然不敢也不能。

主要原因有三点:一个是领导看到你前两页就错误百出,还都是低级错误,可能后面的内容就不看了,觉得你的材料整体不行、质量很差。因为一两处错误而否定了你加班加点付出的心血,你觉得值吗?

另一个是更为严重的是领导对你的工作态度和工作作风产生了怀疑,出现几次这样的事或者在重要场合出现一次这样的事,估计就会被领导弃之不用。因为一两处错误而对你这个人产生了怀疑和不信任感,你觉得值吗?

再一个是一般写材料的人都相对是比较严谨的,不仅不会故意犯错,而且都想尽量付出最大的努力去完成,力求高质量好标准。因为一两处错误而让你的秉性发生扭转,你觉得值吗?

所以说,校对工作非常重要。在报刊出版行业里面,校对是一个很重要的工种,不可或缺。一般都有一校、二校、三校、点校、校对签名、印前阅读等程序,现在还有专门的校对软件。可见校对工作的不可或缺。

在公文材料中校对又有着其特殊重要的意义。由于公文的特殊属性,公文中一旦出错,影响面大,有的甚至会产生不可挽回的局面。在领导讲话中如果出现低级错误,有的还会成为大家茶余饭后的谈资和笑话,直到另一个更可笑的错误出现。

实践中,总结出“三校”工作法,比较实用,也比较高效,可以极大的降低出错的概率:

一是贯校。就是一以贯之的意思,一篇材料要有一个人专门负责到底,一般这个人就是第一起草人。如果公文甲一开始负责,中间又由公文乙负责,最后又由公文甲负责,那么公文甲在接手后,一定要从头到尾仔细看一遍。这样做就是从过程上控制因为断续负责、不知前因后果,甚至被别人乱改错改造成的错误。因此,最好是一个人负责到底,这样做更省时间,更不易出错。

二是互校。也就是在印刷前,至少2到3人参加校对,这样做是因为公文甲从头盯到尾,材料看了若干遍,他已经与材料产生了感情,已经看不出其中的错误了,这时候需要公文乙帮助甲来发现错误,改正错误。

个人对照检查材料撰写建议和格式 篇6

1、建议开头部分简短一些,单刀直入讲对照焦裕禄精神、谷文昌精神和“三严三实”要求,并用1-2句写对中央教育实践活动的认识,在第一段最后要写:“现对照检查如下”。

2、第一部分遵守党的政治纪律、执行八项规定方面,开门见山讲存在问题,正面内容不写,个人需要说明的几个问题中要进行细化(含公务用车、办公用房、自有住房、妻子儿女从业情况、配备秘书情况、收受会员卡情况。材料中公务用车要写出车的品牌、排量、价格;办公用房面积,若超标,请写出超标面积;自有住房地点、面积、购置时间),请在第一部分最后增加“我郑重承诺:不出入私人会所、不接受和持有私人会所会员卡。”

3、建议在“四风”方面存在的问题,(1)开头部分要体现对领导班子中存在的问题,我都主动认领、自觉负责。

(2)尽量不用“不够”、“仍然”、“比较”、“还需”、“不强”之类的中性词。(3)多举具体实例,例子要见人见事。(4)“四风”方面内容要分小点阐述,每个小点后面要进行具体论述,例子简明扼要,不要过长叙述。

4、建议在产生问题的原因中,从理想信念、党性修养、宗旨意识、遵守纪律和“三严三实”等五个方面找原因,尽量不用“有所”、“有些”之类的中性词。格式中的小标题为具体内容,请自拟具体标题。

5、在今后努力方向中,在廉洁自律,严守各项纪律方面,建议要进一步贯彻“三严三实”,严守各项纪律,并详细阐述如何贯彻“三严三实”相关内容。

个人对照检查材料

(时间)

职务、姓名

一、遵守党的政治纪律和贯彻中央八项规定情况

(一)遵守党的政治纪律方面存在的问题:(至少三点)

(二)贯彻中央八项规定方面存在的问题;(至少三点)

(三)需要说明的几个问题(对照自查自纠八个方面): 我郑重承诺:不出入私人会所、不接受和持有私人会所会员卡。

二、“四风”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形式主义方面。

1、(标题)。表现形式:如(具体事例)

2、(标题)。表现形式:如(具体事例)

3、(标题)。表现形式:如(具体事例)

(二)官僚主义方面。

1、(标题)。表现形式:如(具体事例)

2、(标题)。表现形式:如(具体事例)

3、(标题)。表现形式:如(具体事例)

(三)享乐主义方面。

1、(标题)。表现形式:如(具体事例)

2、(标题)。表现形式:如(具体事例)

3、(标题)。表现形式:如(具体事例)

(四)奢靡之风方面。

1、(标题)。表现形式:如(具体事例)

2、(标题)。表现形式:如(具体事例)

3、(标题)。表现形式:如(具体事例)

综上所述,(进行总结性“画像”)。

三、产生“四风”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理想信念方面。(标题自拟)

(二)宗旨意识方面。

(三)党性修养方面。

(四)纪律观念方面。

(五)落实“三严三实”方面。

四、今后努力方向和改进措施(含焦裕禄精神、谷文昌精神和“三严三实”内容)

(一)(二)

(三)(四)

撰写文字材料的方法和技巧 篇7

认真分析一下文字材料工作的历史,会发现这样一种现象,就是一份材料,包括一个典型、一份经验、一份文件、一个请示报告、一个研究材料、一个建议、一个指示、一个布告、一个批复,甚至于一本小说、一首诗、一支歌,总而言之包括所有的一切文字材料,有的写出来以后影响非常之大,有的甚至于流传千古,成为千古绝唱,但是,也有的材料却没有任何影响,一经写出,生命力也就完结了。比如1947年辽东军区三纵队搞的诉苦三查活动就很有影响,当时,部队接收了许多俘虏兵,怎样才能使他们很快适应人民军队的生活,提高觉悟,掉转枪口对付国民党反动派?他们经过认真的研究,采取了这种诉苦三查的教育方式,效果很好。这种教育方式从47年搞起来以后,在我国流行了将近30年,几乎是年年都在用,年年觉得这个方法很新鲜,很管用。特别是60年代初期的社会主义教育运动,那时我们国家也是内忧外患。世界上帝国主义和各国反动势力对我们展开了一次„“反华大合唱”,我们外有苏联逼债,内遇三年自然灾害,全国绝大多数地区吃不饱饭,困难很大,在困难面前,我们靠“忆苦思甜”、“诉苦三查”的教育方式,激发了全民族的思想觉悟,大家在那样困难的情况下,非常热爱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紧紧地团结在党中央周围,度过了难关,赢得了祖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不断前进。“忆苦思甜”、“诉苦三查”这一新旧对比的教育方式在我国经历了30多年而不衰,一直到现在,在某些场合还可借鉴。以上讲的是有生命力的经验。典型方面的例子就更多了,比如焦裕禄、雷锋和郭兴福,这些典型在我国已经传了十几年、几十年,一直到现在人们还在传,到今天为止雷锋精神、焦裕禄精神还是值得人们称道的,郭兴福教学法也一直是军事训练中比较重要的教学方法,这些都是已经流传了几十年的典型,还有一些已经流传了几千年的典型,直到现在人们也还在传,我想再过几千年人们也许还会传。如祖狄的“闻鸡起舞”、孟子母亲的“孟母择邻”。匡衡的”凿壁偷光”。这些故事虽已流传几千年了,家喻户晓,但还是在不断地流传下去。“建议‟‟也有写得非常好的,如《谏太字十思疏)、《柬逐客令》等等,都是历史上的名篇,一直到现在人们还在引用。上面说的这些都是在群众中流传了几十年、几百年甚至几千年的佳篇,可以说是流传不息,代代相传。然而我们也要看到,有一些文字材料,出手后没有引起人们的任何重视,有的甚至一出手就无声息了。同志们都到过故宫,故宫的墙上写了许多万寿无疆赋,那是给慈禧太后祝寿时写的,仔细看一看那些赋的文字非常华丽,对句非常工仗,写得也非常好。又写在墙上。那么多人到故宫去,应该说宣传面是很广了。可是到现在为止,却从没有听哪个人说,故宫里面的万寿无疆赋有哪一篇写得好,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究竟在哪里呢?我们认真的研究一下,就可以发现,文字材料影响大小的根源就在于是不是抓住了问题,是不是针对一定的问题去写的,哪个材料是针对问题去写的,哪个材料的影响就大,相反影响就小。比如60年代人民日报登了一篇文章叫《一分钱的买卖),稿子不长,反响却很大,其原因;就是它针对当时服务行业有的同志单纯为了赚钱,忘了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等方面的问题,介绍了一个商店一分钱的买卖也做,打一分钱的酱油,卖一分钱的线等虽不赚钱,但却方便群众的工作,他们都乐意做。稿子虽小,却在商业系统引起了一场很深刻的革命,大家都说这篇稿子写得好。其原因就是针对性强。

为什么问题会对材料产生这么重要的影响?这是由写东西的目的性决定的。工人做工,是为了生产生活必需品。农民种田,是为了多打粮食。那么我们写材料的目的是什么呢?也不是为了写而写,而是为了解决问题。其中包括为了解决社会问题、军队问题、干部问题。国家建设问题、连队问题、战士问题、训练问题和人生观问题等等。因而一份材料只有针对这些问题去写,写出来的东西才有意义,才会对解决这些问题有帮助、才能引起人们的兴趣,也才能有影响。这个问题说起来很简单,可是真正到具体写的时候;往往有许多同志就做不到,他们不是眼睛盯着看问题。而是盯着刊物,盯着机关的意图、盯着首长的眼色,为了能上报、能让机关转发或得到首长的批示、赞扬而写,这样的材料往往针对性不强,不仅不会有什么影响,也很难被机关转发或被首长批示,因为机关转发材料或首长批示材料也是为了指导工作,为了解决部队的问题,只有针对性很强的材料,才会被转发或批示。你的材料没有针对性,看了觉得一般化,怎么会被转发呢?

文字材料工作的目的性决定了写材料的人必须要研究问题、分析问题,只有对问题有深刻的研究,写出的东西有根强的针对性,这篇东西才有主题、有思想、有灵魂,读起来才能引起人们的思想的强烈共呜。一般来说。“问题”对材料的作用有三个规律:

一是针对的问题越尖锐,问题越突出,引起的影响就越大。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都有这样一个体验,有时一项工作或一个社会问题,在现实生活中表现的很突出,矛盾很尖锐,大家觉得迫切需要改变,需要解决。在这样的情况下,有人能针对这一问题,拿出好的经验、好的办法,马上会使人有豁然开朗之感。写东西的人越是抓住了这样的问题,反响就越强烈。79年以前我国人民吃饭主要是以厂、矿、企业、机关、连队、院校和家庭为单位。灶火进行”连自为战”/家自力战”,社会化饮食状况很差,街道上饭馆饮食网点很少。单位和家庭吃饭全靠自己做,几亿个家庭家家一卜灶两只锅,一日三餐动烟火,忙碌的早餐,紧张的晚饭,非常劳累。为了每周改善一次生活和收拾家务,于是有了“紧张的星期

六、战斗的星期天”之说。还有双职工,上班离家远,中午回不了家,孩子自己回家吃饭,于是学校里出现了大批脖子上挂钥匙的孩子。当时解放军500万大军,火头军就占50万。吃饭问题成了困感人们的一大问题,牵动着亿万人的心。就在这时,有位记者详细了解了各种类型的单位、家庭和院校的吃饭方式。以北京为例详尽调查了城市解放前有多少人口,有多少饭馆和小吃点,现在各有多少?其中有哪些值得借鉴的快餐方式?在详尽调查的基础上写了一篇“解决新长征路上的吃饭问题,怎样改变饮食习惯,发展面包。方便面等西方饮食”。“一石激起千重浪”,这篇报道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引起上自中央领导下至普通群众的普遍关心。从这篇报道开始,我国饭馆饭店迅速增加,饮食网点、摊如雨后春笋,面包、方便面等食品等大量生产,可以说,这篇报道,在我国饮食行业引发了一场革命,影响很大,解决了一个大难题,现在吃饭方回的问题基本解决,许多人都感谢这篇报道。它的影响为什么这样大?就是因为它针对的问题关系到千家万户,与千百万人的生恬息息相关。

二是针对的问题涉及的范围越广泛,引起的反响就越大、越强烈。如果你提出的问题是针对某一个人的,就只能引起当事人的反应;你提的问题是针对某个单位的就会在这个单位引起反响;你提的问题是针对一个行业的,就会在这个行业引起反应;你提的问题是整个社会的,那么就会在整个社会引起反响;如果你提出的问题是人类普遍存在的,就会对全人类产生深刻的影响。比如,曾有个干部向军报投稿,反映了城市驻军的连队中,一些家在当地的干部如何处理家务和照顾好家属子女的问题。这的确是部队中的一个现实问题,但由于涉及的干部并不普遍,因此,只是在这些”家门口”的干部中引起了一些反响,而北京军区的一名干部针对部队近年来进行多兵种训练的问题,写了一篇关于合成训练的文章,在全军有

较大的影响。因为随着军队现代化建设的发展,那种单一的训练方法,不符合未来战争中合成作战的需要,因此,合成训练的问题必须引起重视。这篇文章抓住了当时军事训练中具有普遍意义的问题。因此,文章在全军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再比如,我国古代流传了一些著名的故事和名句,象前面提到的“闻鸡起舞”,还有“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等,由于它所反映的勤奋学习。自强不息的精神,在历代人民群众

中,在各行各业中都有广泛的代表性,因此,为各个时代所提倡和崇尚,至今仍流传下衰。三是针对的问题越难解决,在历史上反复出现的次数越多,影响就越长远。比如中国有首古诗,叫“锄未日当午,汗滴禾下上”,流传了已经两千多年了,到现在人们还在传颂。为什么它的生命力这么强,就是因为这首诗是针对有些人不珍惜劳动人民的汗水问题而写的。一直到今天,不珍惜人民劳动汗水的浪费现象还广泛存在;所以这首诗一直到今天,仍为人们所传颂,什么时候这个问题不存在了,这首诗就没有生命力了。正是因为它江存在,所以人们还经常举出这首诗来教育大家。再如60年代我们宣传的焦裕禄,在当时反响很大,很强烈。近30年过去了,现在把焦裕禄搬上银幕放一下,影响还是根大,不少人感动的流泪。为什么?就是因为焦裕禄是针对有些干部的事业心不强,作风不廉洁的问题写的,这个问题六十年代在干部队伍中很突出,在现在的干部队伍中也很 突出,所以仍能在群众中引起强烈的思想共鸣。话又说回来,焦裕禄这个典型如果拿到 解放战争、抗日战争或井冈山斗争时期宣传,影响就不会很大,因为那时我们全党的干部,几乎都这样做的,干部队伍中还不存在事业心不强和党风不正的问题。因而在那时宣传的影响,就下会有今天这么大,这两个典型事例充分说明,无论你取哪种方式写文字材料,只要针对的问题越难解决,在人类历史上反复的时间越长,影响就越深远。反之,则其生命力就短。比如中国历史上曾经有过一篇很有名的文章叫《盐铁论》,是西汉时期的,在历史上名气很大,可现在知道这篇文章的人却很少了,引用这篇文章的就更少了,这是为什么呢?就是因为盐铁由谁经营的问题早已解决,已不成问题了。(盐铁论》问世前,盐和铁究竟是官卖还是民间私营,争论很大。有的主张私人可以经营,有的则认为盐和铁是国家重要经济物资,要收归国有,由国家来经营,也就是官卖。西汉前期,根据盐铁官卖还是民营,专门召开了会议,展开了一次很激烈的辩论,《盐铁论)主要是这次争议中占了主导地位的观点,最后确定盐铁官卖。这在当时是一个非常重大的问题,但自从《盐铁论》问世后,这个问题就解决了,从汉朝以后就没有现实影响了。

以上我讲的这些内容,都是想说明,“问题”是材料的灵魂,要想写出好的材料,必须要了解问题,必须很好地研究问题,针对问题去写。只要善于研究问题,不会写材料的人能较快地学会写材料,写材料一般化的人能较快地提高写东西的质量。相反,如果不重视这个问题,尽管付出了很大的代价,想了很多的点子,材料还是写不好,更谈不上写出有影响的东西。为了说明这个问题,我举一个例子,过去我搞过一段新闻工作,下属某军分区有个新闻干事,刚分工搞报道,不知道该写什么,给我打电话说,他刚搞新闻,不知道写些啥,让我给他出些题,他去写。因为军区主要是搞野战部队的报道,省军区、军分区搞民兵工作,我们去的少,因而对民兵工作了解不多,所以,我对他说,民兵的情况不太了解,你要写民兵的报道,可先去了解一下,民兵工作有什么问题,然后我针对这些问题,与你研究些题目。他从来没搞过新闻,非常信这些话,便拿个本子一个武装部一个武装部地跑,到一个地方就问,你这里民兵工作存在什么问题,别人介绍后,他记下来,然后到另一个武装部了解。这样,他跑了好多武装部,了解到好多问题,这时有人觉得他的业务路子不对,他们认为搞报

上一篇:永安中心小学集体备课总结下一篇:珍惜生命的叙事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