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职信的概念及撰写技巧(通用10篇)
求职信的概念及撰写技巧 篇1
求职信起到毛遂自荐的作用,好的求职信可以拉近求职者与人事主管(负责人)之间的距离,获得机会多一些。
求职信是自我表白,其目的和作用要是让人事主管看,因人事主管有太多的求职信函要看,因此要简明扼要。
求职信是求职者写给招聘单位的信函。它与普通的信函没有多少区别,但它与朋友的信函又有所不同,当然也不同于“公事公办”的公文函。所给的对象很难明确,也许是人事部一般职员,也许是经理,如果你对老板比较了解的话可以直接给老板。当然,如果你根本就不认识招聘公司的任何人,最好写上“人事部负责人收”较妥。如果直接写人事部经理或“老总”收可能不妥,如果该信落到一般职员手中的话,可能使得这些人不高兴。
求职信的撰写技巧
成功的求职信应该表明自己乐意同将来的同事合作,并愿意为事业而奉献自己的聪明才智。要写好一封令人满意的求职信,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突出重点
求取信要突出那些能引起对方兴趣、有助于获得工作的内容,主要包括专业知识、工作经验、自身特长和个性特点等。有一点项特别注意,即在介绍专业知识和学历时,切忌过分强调自己的学习成绩。许多人,特别是刚出校园的学生容易产生一种错觉,以为社会上也和学校一样,重视学习成绩,认为只要学习成绩优秀就会谋到一份好职业,甚至为自己全优成绩而沾沾自喜.这是不成熟的表现,很容易导致求职失败。因为以自己的学习而夸夸其谈,只能给人以幼稚和书生气十足的感觉。而用人单位要重视的是经验和实际能力,所以应一般地写知识和学历,而重点突出工作经验和能力。
简明扼要有条理
用简练的语言把你的求职想法以及个人特点表达出来,切忌堆砌词藻。因为求职信的读者大都是单位负责人,他们不会把很多时间浪费在阅读冗长的文章上。求职信不是你显示文学才华的地方,最好用平实、稳重的语气来写。有些大学毕业生,总想卖弄文采,想办法堆砌华丽时髦的词藻,结果弄巧成拙,使人反感。因此,写作求职倍要开门见山,简明扼要,切忌套话连篇,浮词满纸。求职信不在于长,而在于精,精在内容集中、明确、语言凝练明快、篇幅短小精悍上。
字迹整法,文字通顺
古人云:“字如其人,文如其人。”如果你的文章流利,字又写得漂亮,这首先从门面上就压倒其他竞争对手,并且能够把你的工作态度、精神状况、性格特征介绍给对方,加上你的求职条件,就会使你在众多的求职者中取胜。事实上,工整的字体使人心情舒畅,潦草的字迹令人生厌,这也是我们每个人都体验过的感觉。也正如在调查中某人才交流中心的负责人与我们交谈时所说:“要处理的信件太多了,像字迹潦草的信我们一般都先丢在一边,待有空闲时再说。”而实际求职过程中,遇到这种情况还算你幸运,要碰到一个严厉的负责人,他会连看也不看,就“啪”地一下扔进废纸篓。所以,为了达到你的求职目的,就应该将你的求职信书写工整,让人一目了然,赏心悦目。
自我推销与谦虚应适当有度
写求职信就是推销自己,就要强调你自己的成就,强调你对所选单位的价值,这就少不了自我介绍一番,但是一定要讲究技巧。比如,你信中要表达“有能力开创企业的新局面”,让人听起来就很刺耳。应用点技巧来表达,可以说:“我可以用所学的知识,建立一套新的管理计划,以提高企业的生产率”,“可以为企业搞一些形象设计”等等。
对于中国人来讲,谦虚是一种美德。一个谦虚的人,可以使对方产生好感。但对于求职者来说,过分的谦虚,同样会使人觉得你什么也不行。谦虚不是自我否定,是实事求是、恰如其分地表现自己。所以,写求职信应遵循“适度推销”的原则。但要视具体情况而定。由于文化上的差异,对外资企业可多一些自吹,对国内企业应多一些谦虚。
建立联系,争取,莫提薪水
在求职信中,不要提薪水的具体数目。求职信所要达到的目标是建立联系,争取面谈的机会。此时谈钱为时尚早,以后会有更适当的场合,更何况薪水的数目并不是你选择职业的主要因素。如果同时有两个职位,其中低薪的那个职位更有利于今后发展,那么应当毫不犹豫地选择它。这种例子在应聘者中比比皆是。在求职信的最后,要特别注意提醒聘人单位留意你附加的,并请求给你回音,以争取能够建立下一步的联系,获得 的机会。
以情动人,以诚感人
写求职信也要有感情色彩,语言有情,会更有助于交流思想,传递信息,感动对方。
要有自信
先想好自我推销的计划再下笔。不论你是从报纸上看到的招聘广告,还是从亲友那里得来的信息,都要说明自己的立场,以便能让收信者印象深刻。写开场白之前一定要深思熟虑,如果气势不足,一开始自然就没有吸引力。应按写一则新闻导语或是拟广告词的态度来对待。
富有个性,不落俗套。
书写一封求职信,正如精心策划一则广告,不拘泥于通俗写法,立意新颖,以独特的语言及多元化的思考方式,给对方造成强烈的印象,引人注意,并挑起兴趣。一封求职信,无论内容多么完备,如果吸引不了对方的注意,则一切枉然;对方如果对你的陈述不感兴趣,则前功尽弃。
确定求职目标实事求是。
一个人对求职目标的确定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一定要符合人才市场的供求规律和竞争法则。在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入才在某种程度上来讲,也可以被看成是“商品”。市场的供求规律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商品的价格。供不应求时,价格高于价值,也就是说,这是人才的卖方市场;供大于求时,价格就低于价值,是人才的买方市场。了解了这一规律,你进入就业市场的时俟,就不会一厢情愿地只凭你的学历,时刻想着应该得到什么样的工作,而只有去适应市场的运行机制和竞争法则。至于你能“卖”到什么样的价格,要凭市场行情而定。在大学生多如牛毛的今天,你要价太高,势必无人问津。最明智的选择是顺应市场,调价处理。同样道理,如果你学的是社会冷门专业,即使是博士生,恐怕也只能是找到一个本科生的职位。同时,市场竞争法则也制约着你对职业的选择。求职的竞争从本质上讲,是人的才能、素质的竞争。参与竞争前,你应先对自己有一个明确的估价,确定一下自己是哪个档次上的,然后再确定向哪个水平的职位挑战。只有这样,你才能在符合市场供求规律和竞争法则的前提下,摆正自己的位置,确定合理的目标,也才能使你的求职信有的放矢,提高成功率。
少用简写词语,慎重使用“我”的字句
平时你与人交谈时,可能习很简称自己的学校或所学的学科专业,但在求取信上最好不要用简称,因为用人单位的领导不一定都了解你的学校或专业、简写,往往容易使他们因不明白而产生误解。如“科大”,究竟是指中国科技大学还是北京科技大学?专业的简称有时就更让人莫名其妙。另外,多处简写有时还会使人觉得你做事不能脱离学生本色,或认为你态度不够慎重,从而影响录用。此外,在求职信中需要用“我觉得”、”我看”、“我想”、“我认为”等语气来说明自己的观点时,要慎重,否则会给用人单位留下你自高自大,思想不成熟的感觉。
侦查文书的概念及分类 篇2
公安机关的侦察文书是指公安机关的法律文书。是公安机关(含国家安全机关)在刑事诉讼活动中依法制作或认可的具有法律效力或法律意义的文书。是法律文书的一种。
侦查文书分为
1.立案、破案类;2.律师介入类;3.强制措施类;4.讯问犯罪嫌疑人类;5.调查取证类(含搜查、扣押类);
6.延长羁押期限类;7.侦查终结类;8.补充侦查、复议复核类。
一、刑事侦查文书的概念
刑事侦查文书,是公安机关(含国家安全机关,下同)在刑事侦查、拘留、执行逮捕和预审的活动中依法制作或者认可的具有法律效力或法律意义的文书。
刑事侦查文书是侦查预审活动的产物,是对刑事案件进行侦查预审活动的真实记载。侦查预审程序是否合法、有效,案件事实、证据是否确实、充分,法律手续是否完备,都会通过刑事侦查文书反映出来。因此,制作刑事侦查文书对保证严格、公正地执法,提高办案质量,研究犯罪活动规律,总结侦查预审工作的经验教训,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刑事侦查文书的种类
刑事侦查文书的种类很多,分类的方法也各不相同。我们认为,根据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的实践经验和各种文书之间的内在联系,按照办案程序和文书的性质分类比较合适。据此,刑事侦查文书可分为五大类: 第一类,受理案件文书。包括报案笔录、受理案件登记表、立案报告书(或呈请立案批示表)、破案报告书(或破案批示表)、阅卷笔录。
第二类,强制措施文书。包括呈请拘传报告书(或批示表)、拘传证、呈请取保候审报告书(或批示表)、取保候审决定书、保证书、撤销取保候审决定书、呈请监视居住报告书(或批示表)、监视居住决定书、撤销监视居住决定书、呈请拘留报告书、拘留证、对被拘留人家属或单位通知书、提请批准逮捕书、逮捕证、对被捕人家属或单位通知书。
第三类,侦查措施文书。包括通缉令、搜查证、搜查笔录、现场勘查笔录、侦查实验笔录、辨认笔录、传唤通知书、提讯证、讯问笔录、亲笔供词、询问笔录、亲笔证词、被害人陈述、鉴定聘请书、各种鉴定结论、呈请扣押邮件、电报报告书、决定扣押邮件、电报通知书、停止扣押邮件、电报通知书、呈请查询个人存款、汇款报告书、查询个人存款、汇款通知书、停止支付个人存款、汇款通知书、解除停止支付个人存款、汇款通知书、调取证据通知书、扣押物品清单、发还物品清单、销毁物品清单、处理物品清单、随案移交物品清单。
第四类,延长办案时限文书。包括呈请延长拘留期限报告书、提请批准延长羁押期限意见书、提请批准重新计算侦查羁押期限意见书。
撰写求职信的一些基本技巧 篇3
求职信是求职过程中很重要的一环。在未与雇主正式接触之前,这封求职信就是你们之间的媒体。文笔流畅、格式正确的求职信能给招聘者留下良好的印象,获得面试的机会就大大增加。
撰写求职信的目的就是要推销自己,引起雇主的注意,争取面试机会。以下是撰写求职信的一些基本技巧:
◆自我推销,尽量突出自己的优点和长处。写求职信时不要夸大其词吹嘘自己的工作能力;也毋须妄自菲薄,过分谦卑,以免雇主会觉得你缺乏自信。◆求职信切勿提及没用的资料,不要批评过去的单位。
◆事先细心阅读招聘广告,搜集有关资料,针对每一项要求来撰写求职信。
◆求职信内容要精简,段落要分明,条理要清晰。
◆求职信语气诚恳,不卑不亢,表现出自信及积极的态度。
◆注意求职信正确的文法,切勿写错别字。
简析绿色建筑的概念及实例 篇4
简析绿色建筑的概念及实例
院(系):管理学院
专业 :工程管理
学年 :2013年
姓名 :XXX
学号 :XXX
班级 :XXX
简析绿色建筑的概念及实例
论文摘要:
绿色建筑是现代节约型社会的热门话题。随着“可持续发展”的观点的深入
人心,绿色建筑更是在建筑领域掀起了一番热潮,建筑设计师们纷纷打起节能的旗号,打造新型的建筑理念。本文将对绿色建筑的概念进行简单的阐述,并结合实例,分析安徽紫薇花园在建筑中体现的绿色概念及其绿色用材,使大家能够更
为清晰的理解绿色建筑的概念,实现人和自然的和谐。
正文:
世界人口与日俱增,全球气候不断变暖,自然灾害频发,人们的生存环境变
得恶劣。人们逐渐认识到一个严峻的问题,我们只有一个地球。1992年联合国
环境与发展大会明确提出了人类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可
持续发展”思想的提出不仅揭开了人类文明发展的新篇章,同时也带来了人类社
会各领域、各层次的深刻变革。“建筑”作为一个古老而又传统的行业,在现代
节约型社会中,遵循“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引导,与时俱进,提出绿色建筑的概
念,并在实践中不断改进。[1]
绿色建筑,不同于传统建筑,而又基于传统建筑之上,这对设计师无疑是一个
全新的挑战。设计师们必须深刻理解绿色建筑的概念,而又不失美感地揉和到自
己的创造中,达到人们的居住实用性与环保节能的统一。
1.绿色建筑的概念:
建筑是人们用土、石、木、钢、玻璃、芦苇、塑料、冰块等一切可以利用的材料,建造的构筑物为人类提供一个健康、舒适的工作、居住、活动的空间,而
绿色建筑又同时要求实现最高效率地利用能源、最低限度地影响环境的建筑物。
绿色建筑概念的提出是实现人、建筑、自然三者和谐统一”的重要途径。
所谓绿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规划、设计、施工、运行、拆除/
再利用)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2]它是“可
持续发展建筑”的形象代名词,绿色建筑也称生态建筑、可持续建筑、与环境共
生建筑等,是一个比较复杂的概念。2.绿色建筑的发展史
20世纪60年代,美国建筑师保罗·索勒瑞提出了生态建筑的新理念。
1969年,美国建筑师麦克哈格著《设计结合自然》一书,标志着生态建筑学的正
式诞生
1980年,世界自然保护组织首次提出“可持续发展”的口号,同时节能建筑体系
逐渐完善,并在德、英、法、加拿大等发达国家广泛应用。
1987年,联合国环境署发表《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确立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1990年世界首个绿色建筑标准在英国发布.1992年 “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 使可持续发展思想得到推广,绿色建筑逐渐
成为发展方向;
1993年美国创建绿色建筑协会,1996年香港地区推出自己的标准
1999年台湾地区推出自己的标准
2000年加拿大推出绿色建筑标准。
3.绿色建筑的特征
(一)绿色建筑以环保节能为中心概念,并融合建筑的美感与设计感。
(二)较传统建筑相比,其耗能大大降低。
(三)绿色建筑尊重当地自然,人文,气候,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因此没有明
确的建筑模式和规则。
(四)绿色建筑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如绿地,阳光,空气,注重内外部的有效联
通,其开放的布局较封闭的传统建筑的布局有很多区别。
我国的绿色建筑史
我国绿色建筑的起步始于20世纪后半叶,是以绿色建筑的核心内容———
建筑节能入手逐步推广的。伴随着可持续发展思想在国际社会的认同,绿色建筑
理念在我国也逐渐受到了重视。1999年在北京召开的国际建筑师协会第二十届
世界建筑师大会发布的《北京宪章》,明确要求将可持续发展作为建筑师在21
世纪中的工作准则。随之在一些办公建筑、高等院校图书馆、城市住宅小区、农
村住宅进行了绿色建筑实践,还进行了与此相关的“生态建筑”“健康住宅”的理
论研究和实践探索。2002年年底,国家对绿色奥运建筑标准和评估体系进行了研
究,系统地提出了绿色建筑所涉及的内容和重点。进一步引进了绿色建筑的理念
和技术,并应用到我国现在以及未来蓬勃的建筑市场中,让绿色建筑的观念深入
人民大众。
当前,中国的发展现状已对其发展模式提出了挑战,因此,传统的高物耗的发
展模式既不经济也不利于环境,它已严重阻碍了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实行新的、有
利于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模式即可持续发展模式势在必行。[3]
4.绿色建筑的设计理念
(一)节能能源:充分利用太阳能,采用节能的建筑围护结构以及采暖和空调,减少采暖和空调的使用。根据自然通风的原理设置风冷系统,使建筑能够有效地
利用夏季的主导风向。建筑采用适应当地气候条件的平面形式及总体布局。
(二)节约资源:在建筑设计、建造和建筑材料的选择中,均考虑资源的合理使
用和处置。要减少资源的使用,力求使资源可再生利用。节约水资源,包括绿化的节约用水。
(三)回归自然:绿色建筑外部要强调与周边环境相融合,和谐一致、动静互补,做到保护自然生态环境。
(四)舒适和健康的生活环境:建筑内部不使用对人体有害的建筑材料和装修材
料。室内空气清新,温、湿度适当,使居住者感觉良好,身心健康。[4]
5.绿色建筑要走出的误区
绿色≠高成本和高价位
在楼盘销售以广告轰炸和概念炒作盛行的年代,“绿色建筑”也毫无例外地
成为房地产商们宣传的热点,以至于让人们误以为绿色建筑就是高档时尚的建
筑。
绿色建筑是一个广泛的概念,绿色并不意味着高价和高成本。相反他应该是
节约与实用的结合点。比如延安窑洞冬暖夏凉,把它改造成中国式的绿色建筑,造价并不高新疆有一种具有当地特色的建筑,它的墙壁由当地的石膏和透气性好的秸秆组合而成,保温性很高,再加上非常当地化的屋顶,就是一种典型的乡村
绿色建筑。[5]大家对房价和房屋成本是非常敏感的。当引进绿色建筑标准和技术
时,就应该考虑到绿色建筑所采用的技术、产品和设施,成本要低,要对整个房
地产的价格影响不大。而且在开发商投资了新型的技术和设备后,投资回报率是
很高的,因为住户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电费、水费和其他能源费的开支,同样资
源的节约对整个生态环境的保护都是非常重要的。
6绿色建筑实例
绿色建筑的设计要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要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在设计时就要考虑到当地的地形,气候,等因素,做到全方面的因地制宜,利用现
有资源创造条件,在尽可能节能的基础上不影响其原有的使用性及美感,以实现
真正的绿色概念。以下是针对安徽紫薇花园住宅的设计特点、施工方法及使用材
料的分析。
安徽省凤阳县地处北半球亚热带内,受东亚季风影响,形成了亚热带季风气
候。市内热量丰富、雨水充沛,光照充足。具有春秋短,冬夏长的特点。
开发商与设计师根据可持续发展原则,为迎合绿色时代之需,全面采用低碳
科技开发模式,将绿色人居理念与大都会生活模式完美融合。
紫薇花园社区中住宅严格按招低碳开发标准和建筑设施,全面应用高科技节能减排产品,比普通住宅的居住成本要大大降低60%,而且极大程度上提高了房屋的保温隔热,隔声性能,使房子可以达到冬暖夏凉的效果,这样人们在居住时就可能减少空调的使用,达到节能减排的环保效果,又提高了居住的舒适度。运用全热回收的新风系统,降低能耗,流动空气可直接从周边的可调式窗户进入,让人们在屋内随时感受新鲜空气;运用纯净水系统,从水源上保障人体的健康,其中,养生营养水生成器提供可以直接饮用的富含矿物质的营养水;创造一个健康宁静的生活空间;而在小区屋顶全设计成花园绿地,既能有效的减少顶层的温度,提高高层居民使用的舒适度,同样有效的减少空调在夏天的使用,又能起到美观和美化环境的效果。此建筑一部分电源由一个2.2千瓦的光电系统供给,该光电电池板排列在走廊和阳台屋顶上。微气候数据采集站用来采集风力和热工数据,以监测每天的太阳能收集情况。太阳能供给建筑物用电系统使用,在阴雨天或太阳能源不足时,才使用电力系统补充,大大地减少了电力资源的使用。同时还有科技智能化的垃圾处理系统,减少环境污染,营造一个清新整洁的舒适空间。
结语: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绿色建筑的认识不断加深,他们了解到绿色建筑并不仅仅是颜色上的绿化,通过增加绿化或屋顶花园来实现,而是代表一种概念或象征,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并且在不破坏环境基本生态平衡条件下建造的一种建筑,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需要,也是实现人、建筑和自然环境和谐统一的重要一步。同时人们对可持续发展的还在逐渐深入,而绿色建筑的理论也在不断完善中,这就要求我们建筑工作者不断学习国内外的建筑实例,丰富自己的知识,武装自己的头脑,设计出更多更好的绿色建筑,在提高人们居住水平的同时,和谐人与自然的关系。
参考文献:
[1]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绿色建筑研究中心.绿色建筑[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1999.[2]绿色建筑评价标准[Z]GB/T50378-2006
[3]秦佑国,中国国情下的绿色建筑[J].中外建筑,2005(3):59-60
[4]郭建华,对绿色建筑设计的探讨[A].科学之友,1000-8136(2010)36-0156-02
知识产权的概念及特征 篇5
知识产权是指智力创造成果:发明、文学和艺术作品,以及商业中使用的符号、名称、图像和外观设计。知识产权可以分为工业产权与版权两类,工业产权包括发明(专利)、商标、工业品外观设计和地理标志,版权则包括文学和艺术作品。知识产权被概括为一切来自知识活动领域的权利,始于17世纪中叶法国学者卡普佐夫的著作,后由比利时法学家皮尔第所发展;到1967年《成立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公约》签订后,知识产权的概念得到世界上大多数国家所认可。
向量的概念及表示优秀教案 篇6
执教:张亮 点评:孔凡海 【教学目标】
一、通过对实例的引入,了解向量概念产生的实际背景;
二、理解平面向量和向量相等的概念;
三、掌握向量的几何表示;
四、了解向量的长度、零向量、单位向量、平行向量等概念。【重点难点】
重点:向量的概念和向量的几何表示; 难点:向量概念的理解
【点评】
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目标明确有效,重点突出。为组织、引导学生开展有效学习活动奠定了方向。
向量是近代数学中重要和基本的数学概念之一,是沟通代数、几何的工具。向量由大小和方向两个因素确定,大小反映了向量数的特征,方向反映了向量形的特征,向量是集数形于一身的数学概念,是数学中数形结合思想的典型体现。向量之所以有用,关键是它具有一套良好的运算性质。由于向量的几何性质,以及向量、点、序偶之间的对应关系,于是,可以把图形的基本结构转化为向量运算,把图形的基本性质转化为向量的运算律,这就是几何问题代数化处理。这样,几何中添线、补图等技巧让位于代数中的通法,也就是作为思辩数学的几何问题让位于作为算法数学的代数问题。【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境
情景 在如图所示的情景中,猫能否追上老鼠? 合作探究 看下面哪些量是与众不同的:(1)线段的长度(2)物体的质量(3)物体的体积(4)物体所受重力
(前三个都是数量,即只有大小,而物体所受重力是矢量,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点评】
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通过问题、设疑来创设思维的情境,引起认识的需要;通过揭露矛盾来引发思考,激发学习的兴趣。通过学生活动,感知数学,进行意义建构。
物理中的力、速度、加速度以及几何中的有向线段等概念是向量概念的原型。由物理上的位移、速度等引入向量概念,贴近学生已有的经验,比较自然,也体现了“最近发展区”原理的运用。
二、探索研究
问题一 情景中向我们呈现了一个新的量,那么我们怎样用数学的形式对这一量进行描述呢? 1.向量的定义
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量叫向量。师:你还能举出一些向量的例子吗? 师:在这一概念中你认为关键词有哪些? 板书 向量的二要素 大小和方向
师:我们怎样用符号来表示向量呢?重力加速度是一个向量,那么在物理中我们是用什么表示它的呢? 2.向量的表示方法
①几何表示法——向量常用有向线段表示
师:那么有向线段是怎样表示向量的大小和方向呢?
有向线段的长度表示向量的大小,箭头所指的方向表示向量的方向。
以A为起点、B为终点的向量记为:。大小记为:│ │ 板书 有向线段的三要素 起点、终点、长度。②字母表示法: 可表示为
练习1.温度有零上和零下之分,温度是向量吗?为什么? 2.向量 和 同一个向量吗?为什么?
师:我们只是用有向线段来表示向量,那么有向线段是向量吗?向量是有向线段吗? 【点评】 注意到学生由于受物理背景的影响而导致认知的偏差,明确数学上的向量是“自由“向量,只有大小和方向两个要素,与起点无关。消除由于物理中力的引入而导致的误解。
问题二 数量中有“0”,“1”……,比如0度。向量中有没有与之类似的量,如果有又怎样定义这些特殊的量呢? 【点评】
通过类比联想,认识向量这个“二元”数。从已知的有理数的相似性,推断未知的向量的相似性,进行猜想。并不满足于对相似性的模糊认识,坚持把它们的相似性用准确的数学形式表达出来。经历数学发现过程,体会合情推理在数学发现中的作用,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逐步让学生学会建构数学知识。3.特殊的向量。
(1)零向量 长度为零的向量,记为(2)单位向量 长度等于一个单位的向量
师:这些向量都是从向量二要素中的大小这一特性去定义的,那么有没有方向的特殊的向量呢?
问题三 数量中有两数相等和两数互为相反数等特殊情况,你怎么考虑向量中的类似问题? 【点评】
设法造成学生“愤”、“悱”的状态,使他们想求明而不得,想说却不能。然后引导他们去探索、去发现,提出解决问题的门径,引导学生“自得”。4.向量间的关系
(1)平行向量 方向相同或者相反的向量。若 与平行,记作 // 规定 与任一向量平行,即 // 师:你能画出一组平行向量吗?
师:如果我们把一组平行向量的起点全部移到同一点,这时它们是不是平行向量?这时各向量的终点之间有什么关系? 生:是平行向量,a//b,各向量的终点都在同一条直线上。师:对!由此,我们把平行向量又叫做共线向量。(2)相等向量 大小相等方向相同的向量,记 =(3)相反向量 与 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向量,记-【例1】判断下列命题真假或给出问题的答案(1)任一向量与它的相反向量不相等(2)平行向量的方向一定相同(3)不相等的向量一定不平行
(4)模相等的两个平行向量是相等的向量
【例2】如图,设O是正六边形ABCDEF的中心,在如图所标出的向量FE、OA、OD、OC、CB中:(1)试找出与 OA 共线的向量(2)找出与 OA 相等的向量(3)OA 与 FE 相等吗?
【点评】
新课的巩固工作主要通过课堂练习来完成,学生通过当堂的练习(包括变式练习),领悟新知识,记忆新知识。对有关概念的内涵进一步挖掘、外延进一步界定;不同概念进一步比较区分。同时为后继的学习打好基础(知识技能、思想方法)。【见仁见智】
本教案的设计思路大致可以概括为:
问题情境(提出问题)→学生活动(体验向量)→意义建构(探索研究向量)→数学理论(建立向量概念)→数学运用(辨别、解释、解决简单问题)→回顾反思(理解、联系、整合、拓广)。
在问题情境设置中,设计的问题贴近学生,通过问题来激发学生的认知兴趣,在问题中培养学生的比较、鉴别、归纳的思维能力;在探索研究概念中,精心设计问题串,脉络清楚,类比联想,建构数学知识,使得看起来一大堆零散的有关概念得以系统有序地认识;在巩固认识概念中,通过例题的讲解和变式练习达到对重点概念的重点掌握,注重概念的辨析,突出概念的本质特征。
求职信的概念及撰写技巧 篇7
题目:技术创新的概念和特点
学 院: 农 学 院 专 业: 作物栽培学 班 级: 2010 级
学 号: 2010021599 学生姓名: 施 永 斌 授课老师: 罗玉达(教授)
2010年11月 16日
技术创新的概念和特点
一. 技术创新的提出
技术创新是由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于20世纪初首先提出来的,它的提出正适应了当时垄断资产阶级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的需要。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关于技术变革与市场之间的关系的研究和卡尔·马克思关于技术进步在长期经济增长中的核心作用的观点都是技术创新概念产生的理论渊源。
约瑟夫·熊彼特在《经济发展理论》中指出:“创新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体系,把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重新组合,以获得潜在的利润。”技术创新的要领既不同于科技革命,也不同于一般的技术发明,而是泛指社会经济活动过程中的某种创新活动。如创造新产品、新工艺、采用新的生产方法,开拓新的市场或材料来源,以及实行新的企业组织形式等。技术创新的含义非常丰富,它是技术与经济的某种联系,并贯穿于科技、经济、社会诸多领域的社会现象。一个国家的技术创新活动,与社会体制、产业结构、资源配置、科学研究、技术开发、金融、教育以及国际合作等都有密切联系。加速技术创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是我国科技发展的重要战略措施。技术创新能力是国家经济活力和企业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从而成为当今国家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
二. 技术创新的概念
技术创新实际上是一种使科学与经济一体化,加速技术应用速度,提高技术应用效率与效益的发展模式,是一个从新产品或新工艺设想的产生到市场应用的完整过程,是以技术为基础与导向的完整过程,是以技术为基础与导向的创新活动。对企业而言,技术创新是企业抓住市场潜在的盈利机会,重新组合生产条件、要素和组织,从而建立效能更强、效率更高和生产费用更低的生产经营系统的活动过程。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技术创新的本质特征在于其首次实现商业价值,而科技创新的根本目的在于发现未知世界的规律并利用科学规律创立新的技术。技术创新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综合效益为中心;而科技成果转化则以成果为导向,以学术为中心。
技术创新概念的研究对于建立和发展技术创新哲学和技术创新理论体系都起着关键的作用。通过对技术创新概念发展史的历史分析,可以把技术创新概念划分为经济学的技术创新概念、社会学的技术创新概念和哲学的技术创新概念三种历史类型。技术创新概念纷呈的客观原因是客观存在的技术创新本身的变化以及技术创新与其它因素的紧密的联系;主观原因是人们对技术、技术变动的强度和技术创新成功的标准的不同认识和把握差异。知识创新是技术创新的起点和基础,技术创新是知识创新的延伸点和落脚点。
三.全面认识技术创新
全面认识技术创新就是要是一个科技、经济一体化过程,是技术进步与应用创新“双螺旋结构”共同作用催生的产物。
时下,“技术创新”一词大量充斥于各种媒体,在媒体的鼓动下,举国下几乎无人不谈技术创新,宣传的威力之大令人咋舌。然而,这一对技术创新的大规模的运动式推进,不仅有使技术创新沦为一种意识形态话语的可能,从而使人对技术创新本身发生怀疑,甚至产生逆反心理(消除这种心理的途径是营造一个公平的、开放的市场竞争环境,使每一个企业真正具备高度的动力感、不同寻常的竞争意识和不顾一切的敢于创新的精神,而不在于全国总动员)。更重要的是这种推进的结果能有多少“干货”,令人心存疑虑。疑虑不仅源自于“运动式”的推进本身,更源自媒体上诸多文章对于技术创新认识上的混乱。绝大多数文章对技术创新的认识具有明显的片面性和局限性。这些混乱的认识基本上可以归结为如下两种极端观点。
一种是把技术创新看作纯粹的技术行为,把技术进步作为技术创新的目标。这种观点突出地表现为将技术创新等同于生产过程中的产品创新或工艺创新,而产品创新或工艺创新仅仅是一种技术上的要求,创新成果的市场应用并不需要考虑或较少考虑。实质上,技术创新在这里被等同于技术的开发,技术的进步。
这一对技术本身重要性的强调的观点,不仅有一定的理论意义,也具有相当的实践意义。从理论上看,这一观点把握并强调了技术创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即技术的开发。在实践中,这一观点的意义表现在几个方面。从企业的角度看,现实中的不少企业,尤其是国有、集体企业,对技术开发已有太久的隔离。因为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这些企业无需技术的开发就能生存甚至“发展”,改革开放20年后的今天,这一现象至今犹存。计划经济体制下大锅饭的“香甜”仍让这些国有、集体企业回味,这些企业的运作、管理等方面仍然表现出某种程度的对过去的依恋与固执。对技术开发的强调,有可能使这些企业重视技术的开发,重视技术开发机构,主动或被动建立起自己的技术开发中心。从政府的行为看,政府也会在一定的范围内,给予企业某种程度的发展空间,为企业提供一定的技术开发方面的服务。同时,这一观点也有助于提高对企业本身发展规律的认识,对技术开发的主体——高校和科研机构——有更多的关注。当然,对知识积累和技术开发人才的重视也是该观点中的应有之意。毕竟,技术的开发需要知识的积累和技术人才为条件。
这一观点的不足之处也是显然的。对这一方面的思考,同样可以从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展开。这一观点理论上的危害是将技术创新的一个环节——技术开发——当作技术创新。这一观点指导下的实践会出现诸多的严重后果。一方面,由于产品创新或工艺创新并不强调市场的导向作用,产品创新或工艺创新并不能保证产品的市场成功,使企业对技术的开发失去兴趣和信任,对技术开发发生怀疑。这对企业的发展是绝对不利的。另一方面,由于技术开发本身能否成功,只取决于对技术发展规律的认识程度,至于技术开发的成果在市场中会有什么作用并不在考虑之列,这将阻碍高校和科研院所技术开发的进一步深化,使技术转移的难度加大或成为不可能。计划经济时代以及如今同样存在于不少高校和科研院所的技术开发成果难以转化的现象,正说明了这一观点的危害性。这一种认识的泛滥,无疑会强化只考虑技术开发本身的可行性的技术开发模式的继续存在,阻碍技术开发面向市场、面向企业的步伐。
另一种观点,将技术创新看作是纯粹的经济行为,关注技术的应用,即面向价值转化与实现的应用创新。如有的文章认为技术创新的本质只是一种经济行为,技术创新能只能相对于一定的经济利益而存在,如果不能获得预期的经济效益,技术创新就不会发生或很难进行下去。相对于上一种观点而言,这一观点弥补了上一观点之不足,强调了技术开发中市场的导向作用,强调了技术开发成果在市场中的成功,这无疑从理论上抓住了技术创新过程中的关键部分——技术的应用。在某种意义上甚至是一种理论范式的突破——从过去只重视技术开发本身到重视技术开发成果的市场成功。这一突破,对实践产生的影响是深远的。促进技术开发行为的市场取向,将使技术开发的成果具有更多的转化可能性,技术开发成果限于文章、样品的尴尬局面也将被打破,经济的增长具有了更可靠的技术保证。
然而,正是这一观点的成功之处,带来了它的明显的不足。只强调技术创新中的经济行为,不仅存在理论上的缺失,而且会导致实践中的错误取向。从理论角度而言,只强调应用创新与经济行为,将使技术本身发展的规律、技术开发的可能性被忽略。这将导致企业有可能作出从技术上无法实现的技术选择,企业因此承担了本不必承担的更多更大的风险。从全社会来讲,只强调技术创新中的市场导向,将使技术的开发得不到足够的重视,技术的利用也就失去源泉,成为无本之木。在纯粹的市场导向下,对技术进行利用的结果可能对环境产生不可忽略的负面影响,与社会可持续发展要求相背离。这一种观点尽管相对于上种观点而言,有了更多的可取之处,但仍然不能成为理想的选择。只有充分融合上述两种观点,才可能在实践中达到预期的目标。
对技术创新的全新理解是:技术创新是一个从产生新产品或新工艺的设想到市场应用的完整过程,它包括新设想的产生、研究、开发、商业化生产到扩散这样一系列活动,本质上是一个科技、经济一体化过程,是技术进步与应用创新共同作用催生的产物,它包括技术开发和技术应用这两大环节。这样理解的技术创新的最终目的是技术的商业应用和创新产品的市场成功,在这一点上,与第二种观点一致。然而,这一观点并不仅仅关注技术创新中的市场导向,它也关注技术开发本身。由此可以看到,从科技与经济一体化过程与技术进步与应用创新“双螺旋结构”来理解技术创新,在理论上吸取了上述两种观点之精华,这一理解应成为实践指导。
技术创新既可以由企业单独完成,也可以由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协同完成,但是,技术创新过程的完成,是以产品的市场成功为全部标志,因此,技术创新的过程,无论如何是少不了企业参与的。具体从某个企业看,企业取何种方式进行技术创新,要视技术创新的外部环境、企业自身的实力等有关因素而定。从大企业来看,技术创新的要求具体表现为,企业要建立自己的技术开发中心,提高技术开发的能力和层次,营造技术开发成果有效利用的机制;从中小企业看,主要是深化企业内部改革,建立承接技术开发成果并有效利用的机制。对政府而言,就是要努力营造技术开发成果有效转移和企业充分运用的社会氛围,确立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重要地位。至于提供技术开发成果的科研院所和高校,需要强化科技成果转化意识,加大技术开发成果面向市场的力度,使企业有可能获得更多的、有用的技术开发成果。
对技术创新的认识,无论是只强调技术,还是只强调经济,都是不全面的认识。只有二者结合,才有可能是理性、现实的。这里说“可能”二字,是因为技术创新并不是技术开发和技术利用简单的相加,不是1+1=2,而是技术开发和技术利用相加后的整体,是1+1>2的加法。整体大于部分之和。换句话说,技术开发和技术利用是要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在这个整体中,不仅需要从技术的角度、技术发展的规律,考虑技术开发的可能性,还要以市场为导向,考虑技术开发的有效性。市场引导着技术开发的方向,技术本身的发展规律决定这种引导实现的状况和程度。循着这一认识路径,我们看到,技术开发、开发成果的转移、技术开发成果的利用,才构成一个完整的技术创新过程。
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动了知识社会的形成,科技界日益认识到技术创新不仅是一个科技、经济一体化过程,是技术进步与应用创新“双螺旋结构”共同作用催生的产物。从复杂性科学的视角,技术创新活动绝非简单的线性递进关系,也不是一个简单的创新链条,而是一个复杂、全面的系统工程。在多主体参与、多要素互动的过程中,作为推动力的技术进步与作为拉动力的应用创新之间的互动推动了科技创新。技术进步和应用创新两个方向可以被看作既分立又统一、共同演进的一对“双螺旋结构”,或者说是并行齐驱的双轮——技术进步为应用创新创造了新的技术,而应用创新往往很快就会触到技术的极限,进而鞭策技术的进一步演进。只有当技术和应用的激烈碰撞达到一定的融合程度时,才会诞生出引人入胜的模式创新和行业发展的新热点。技术创新正是这个技术进步与应用创新“双螺旋结构”共同演进催生的产物。
从广义上讲,技术进步是指技术所涵盖的各种形式知识的积累与改进。在开放经济中,技术进步的途径主要有三个方面即技术创新、技术扩散、技术转移与引进。对于后发国家来说,工业化的赶超就是技术的赶超。根据当前的情况,后发国家技术赶超应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以自由贸易和技术引进为主,主要通过引进技术,加速自己的技术进步,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第二阶段,技术引进与技术开发并重,实施适度的贸易保护,国家对资源进行重新配置,通过有选择的产业之策,打破发达国家的技术垄断,进一步提升产业结构;第三阶段,必须以技术的自主开发为主,面对的是新兴的高技术产业,国家主要通过产业政策,加强与发达国家跨国公司的合作与交流,占领产业制高点,获得先发优势和规模经济,将动态的比较优势与静态的比较优势结合起来,兼顾长期利益与短期利益,宏观平衡与微观效率,有效的配置资源,实现跨越式赶超。目前国内城市主要通过各类高新技术园区和开发区来完成国家的技术赶超工作,政府通过政策等引导资金、技术、人才、产业等的集聚来孵化高新企业和高新技术。
应用创新,就是以用户为中心,置身用户应用环境的变化,通过研发人员与用户的互动挖掘需求,通过用户参与创意提出到技术研发与验证的全过程,发现用户的现实与潜在需求,通过各种创新的技术与产品,推动科技创新。应用创新要求建立畅通高效的创新服务体系,为技术与产品研发提供最贴近市场和用户需求的信息,推动应用创新,并进一步提供技术进步的动力。同时,技术研发方通过以应用为核心,进行技术集成创新,培养产品设计能力、研发能力,逐步向产业上游发展,推动产业的更新换代,提升整个行业科技水平。目前在科技创新体系还更多的注重技术进步,对面向用户的应用创新较少给予关注。科技成果的转化率低、实用性和推广性差等很多科技管理体系的弊病都与此相关,技术发展与用户需求对接出现了问题,造成技术进步与实际应用之间的脱节。制度设计对于技术发展、产品转化十分重要。当我们通过高新技术园区这种制度设计实现了产业的集聚、技术的集聚、人才的集聚的时候,我们却没有很好的在制度层面上解决技术的应用、转化以及以用户需求为中心的应用创新的机制,在科技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公共服务业的一线管理与服务方面缺乏动力。
为进一步完善科技创新体系,我们有必要在应用创新方面通过开放创新、共同创新平台,即应用创新园区的制度设计,来实现用户、需求的集聚,实现以用户需求为中心的各类创新要素的集聚和各类创新主体的互动。以高新技术园区和应用创新园区两种制度设计的高度互补与互动,形成技术进步和应用创新的两轮驱动、并驾齐驱,通过“双螺旋结构”的互动全面推动技术创新,探索面向未来、以人为本的创新2.0模式将是健全和完善科技创新体系的一个重要探索。
资本对品牌、项目的投入和运作,永远跳不出边际效益递减的规律,钱会越来越难赚;但惟有技术创新为一个企业、为社会带来的边际效益,可以不断增加,因为技术进步是层层递进的、无边际的,事实上,人类文明就是靠技术进步来推动的,而不是钱。
四.当代技术创新的特点和趋势
技术创新是当今科技界、经济学界和科技哲学界讨论的热点问题。近些年来,关于对这一问题的探讨,许多学者和学术群体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一些颇有价值的理论、观点和方法。如关于技术创新的途径和方法的研究;关于技术创新的程序、模式和机制的研究;关于怎样建构国家或企业技术创新系统的研究;关于高技术创新及其产业化发展的研究等等。这对于促进技术创新成果的不断出现,无疑是大有裨益的。但是,如果我们能够追踪当代技术发展的轨迹,站在技术创新的最前沿,了解当代技术创新的特点,并把握其发展的趋势和脉搏,必将对推动技术创新活动的健康发展及其成果的不断出现产生积极的作用。因此,纵观当代技术发展的历史轨迹,总结、概括和分析当代技术创新的成果和现状,不难看出当代技术创新主要有以下特点和趋势。
一、把技术研发建立在牢固的科学理论基础上是当代技术创新最显著的特点和趋势。这种技术创新主要是将已有的理论性的科学研究成果(科学发现、科学原理、科学定律等),转化为一定的技术原理,然后再经过构思、设计、研制、生产出新产品、新]:艺、新材料、新方法等。其特点是具有明显的新颖性和创造性,常能开拓出新的技术手段和方法。技术创新的可持续发展主要依靠这一途径而实现,所以,有时候我们也可把通过这一途径所取得的技术创新成果称之为原始性创新。如果没有自然科学提供的科学理论和科学原理作为支撑,技术创新恐怕也不会有广阔的前景。因此,让技术创新建立在牢固的科学理论基础上,从科学发现和科学原理中推论或提炼出技术原理,进行技术研究与开发,不仅是当代技术创新的显著特点和趋势,而且是21世纪技术创新的主旋律,具有一定的根本性、永恒性和可持续性。
二、引进国外技术,进行消化吸收,并在此基础上实现二次创新。这是一种跨国家、跨地区的技术性转移,已成为发展中国家进行技术创新的基本特点和趋势。导致这种技术引进或转移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经济全球化所引起的技术流的缘故,另一方面是由于国家或地区间的技术发展不平衡所致。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也是靠技术引进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其电子工业、钢铁工业、家电工业、纺织工业、服装工业、玩具工业等能在国际市场上占有一定的份额,这与我们的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创新是分不开的。据有关资料统计,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引进的技术项目就多达6000多项,初步建成了国家工业技术体系,为进一步的技术研究与开发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而且,我们相信,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这种远离平衡态的技术流,将会成为后起工业化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进行技术创新的重要源泉和动力。
三、把其它领域的技术研究成果借鉴、移植到我们所从事的技术领域,也是当代技术创新的一大特点和趋势。这在技术发展过程中,我们可以称之为跨专业、跨学科、跨领域的技术性转移。二战以来,相继出现了以电子计算机技术、生物工程技术等为主导的现代高技术群。这些高技术群不断向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各个领域进行渗透、借鉴和移植,使得社会整体技术水平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和提高,从而把人类社会引入到一个崭新的技术时代。同时,这些现代高技术也不断向传统产业进行转移,对传统产业进行技术改造,使变得暗淡的夕阳工业重现光彩,增添了新的市场竞争力。因此,研究开发人员除了要掌握本领域的技术发展动态外,还应该及时了解其它相关领域的技术创新成果,以便借鉴、吸收和移植,创造出适合本领域使用的新技术和新产品。
四、综合就是创造,是当代技术创新的重要特点和趋势。在当代科学技术发展到登峰造极的情况下,要想发明一个替代性技术是非常困难的。所以,只有综合已有的各家或各种技术之所长为我所用,才能开发出新产品,保持技术领先的优势,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家电产品之所以能够畅销国内外,电脑产品之所以在世界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就是靠综合各家技术的结果。因此,综合已有各项技术进行技术创新和技术开发,已成为当代技术发展的重要特点和趋势,而且,这一特点和趋势在今后的技术发展中仍将凸显出来。
五、把技术创新建立在信息化、数字化和计算机化的基础上,是现代技术创新最新的特点和趋势。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从技术创新的过程来看,需要一定的信息技术、数字化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第二,从产品的正式投产到市场营销过程来看,信息技术、数字化技术和计算机技术仍然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例如①CAM(计算机辅助制造)技术是数控机床、程控生产线等自动化生产中的主导技术。它不仅口1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减少劳动成本,而且可以提高产品质量,使产品更加精细化,减少系统误差;②计算机虚拟制造技术已成为当代高技术及其产业化发展的重要手段和方法。③产品在市场上的各种信息反馈,根据用户需求而不断对产品形状、特性和功能进行改进,也需要现代信息技术和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帮助。网上销售已成为当代市场创新的一种新的方式。
六、以市场为向导,围绕“卖得出去”进行技术创新。技术创新是一个始于市场,又返回市场的双向反馈过程。它从市场出发,根据社会需求或市场竞争的需要,运用已有的科学技术原理,开发出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新材料、新方法,然后将其商品化,并最终推向市场,接受市场的检验。在市场上,产品能否受到用户的青睐,迅速实现销售,是决定创新成果是否成功的关键。企业技术创新的目的在于增强产品的竞争力,用新产品来开拓市场、扩大市场。因此,必须注意顺应市场,引导市场,把立足点和归宿点放在产品“卖得出去”上,才能实现预期的效果。事实上,很多成功的企业都是围绕“卖得出去”来进行技术创新的。海尔人说:“企业技术创新最重要的是要有市场效果”。微软的诀窍是“把软件人员的创造才华聚焦到客户最愿掏钱的功能上”。中关村流行的一个信条就是:“卖出去才是硬道理”。从本质上讲,技术创新是一种经济和商业行为,因而,我们不能为技术而技术,如果你所开发的新产品不能满足用户的需求,再先进的术.那怕是有突破性的成果,也是徒劳的。技术创新这种市场性的特点不仅过去和现在是,而且将来也是永恒不变的真理。
七、技术创新的模式趋于向系统网络模式的方向发展。传统的技术创新模式是一种从基础研究开始,经过应用研究,再到对产品的构思、设计、开发、研制和生产,直至市场销售为止的一种单向的线性模式。这种技术创新模式自19世纪中叶电磁理论产生以来一直沿用至今,仍不失其应有的价值。随着20世纪40年代末维纳创立的控制论,技术创新的环形回路模式也就应运而生。这种模式是在线性模式的基础上形成的,其特点是把产品在市场上销售的信息,通过反馈回路及时反馈到生产者、设计者或决策层,以便根据市场的需求、建议或意见等信息,而随时调整创新主体的创新行为。这种创新模式是一种比较成熟和实用的模式,在企业内部大都采用这种模式。但它仅把创新主体的创新行为局限在企业与市场之间,而忽略了其它环境因素对技术创新活动的影响。一个国家的技术创新系统,从载体上看,不仅包括企业、高校、科研机构,还应包括政府部门、金融机构、信息中介机构及基础设施等;从内容上不仅有知识创新、技术创新,还必须包括制度创新、组织管理创新和市场创新等。这就基本上为国家技术创颖系统从内容到载体上确定了系统的边界范围。技术创新的这种系统网络模式,已成为当代技术创新的最新模式,它主要强调国家政府部门在其中的重要作用,强调技术创新的系统性,它认为,国家(或企业)技术创新系统是由许多相关要素组成的有机统一体,只有这些要素之间相互协调,密切配合,能在整体水平上产生出新质,即产生出更多的技术创新成果,从而推动国家(或企业)的技术和经济的不断发展。我们应该知道:当代技术创新模式的这种系统网络化的趋势,并不意味着要否定线性的或环形回路的模式。事实上,传统的线性模式和环形回路模式在现代的系统网络模式中仍然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八、技术创新的周期明显缩短。现代技术发展史表明,从科学发现到技术发明再到技术创新的周期越来越短。进入20世纪以后,技术创新的速度则大大加快,如雷达从发明到应用用了15年,飞机用了14年,从发现核裂变到制成第一个核反应堆仅用了4年,晶体管为3年,集成电路从无到有仅为2年,而激光从1960年发现到1961年开始使用只用了1年时间。另一方面,新技术、新产品对旧技术、旧产品的取代速度也明显加快。例如,移动电话,90年代以来,差不多每一年更换一代,其外形、特性和功能更加美观和先进。还例如,据有关资料统计,美国大中型企业的产品平均的生命周期为3年,开发周期仅为3个月。总之,不论是原始性技术创新,还是经过改进、革新、转移或综合的途径进行的技术创新,其创新周期明显缩短,这已成为当代技术创新的显著特征和必然趋势。
九、企业已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而且与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的联系越来越密切。随着现代市场机制的不断完善,企业已成为技术创新的决策主体、投资主体、开发主体和受益主体。人们普遍认识到,技术创新活动从研究开发实践,直至实现商业化的全过程,必须紧紧依靠企业,如果离开企业这个主体,技术创新活动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研究与开发人员在企业中所占的比例不断扩大。第二,在研究与开发经费来源上,企业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我国研发经费50%来自政府,只有30%左右来自于企业l4 %。因此,这种状态需要很快扭转,但就国际范围来看,企业的研发经费投入越来越大。第三,越来越多的企业都有自己的研发机构。我国1995年大中型企业有研发机构的仅占39.8%,开展技术研发活动的企业只有l5 %,但近些年来我国的大中型企业已基本都有了自己的研发机构。企业除了作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外,与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的联系越来越密切。一方面,科研机构和高校既是技术创新的重要载体,又是理论创新、知识创新的主要源泉,它们不仅可为企业提供技术创新的成果,而且可通过基础性研究和应用性研究向企业提供源源不断的科学原理和技术原理,以便为企业进行技术研发提供理论依据。
十、现代高技术创新及其产业化的发展越来越依靠于风险投资基金的支撑。我们知道,高新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具有高投入、高风险、高收益的特点..就研发项目的决策而言,尽管在研究开发前作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和充分论证,但仍存在着一些不可预测的变量,具有一定的高风险性。这种高风险主要表现在研究开发和创新活动的不确定性,成败机率的随机性以及投资回报、见效的波动性和市场竞争态势的变动性。然而,尽管这种高风险性成为企业或个人进行高投入的障碍,但由于高技术产业具有极高的回报率和收益,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高技术领域的风险投资业仍然得到了迅速的发展。许多风险投资家、金融资本家、大企业集团、政府部门和个人投资家等,筹集了大量的风险投资基金。投入到那些具有很大潜能和广阔市场前景的高技术研发机构和企业,以期得到高额的收益和回报。这在客观上对高技术创新及其产业化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事实上,世界上许多高科技企业,如Apple、IBM、Intel等公司,都是在风险投资基金的推动下成长为世界巨型企业的。据有关资料统计,目前全球用于高技术研究与开发的风险基金已有数千亿美元,这些风险投资基金正支撑和推动着高新技术创新及其产业化的发展。因此,通过各种途径即政府资助、个人投资、银行贷款、企业投资、利用外资等各种渠道,建立起多元投资主体的风险资金融资体系,是各个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当务之急。把金融资本与企业、研发机构和高校结合起来,则成为当代技术创新及其产业化发展的基本特征和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1]陈九龙.论发明创造的途径和方法[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2(1):13—15. [2]柳御林.21世纪的中国技术创新系统[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6—7. [3]中国国际竞争力发展报告(1999)—— 科技竞争力主题研究[R].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14.
[4][5]李仁.创新时速与竞争之道[M]北京: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2001.16—
17、55.
图书馆资源的概念及构成辨析 篇8
(1)可用性。图书馆资源是为图书馆存在并被利用的,因而其具有可用性,任何资源失去了可用性,也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
(2)有序性。图书馆资源应是有序存在的资源,最显著的例子是图书馆文献资源如果是无序的,它将无法利用,稍具图书馆知识的人都能理解。那么图书馆人力资源是否具有有序性?本文认为也存在有序性,我们常说的人力资源整合即是对人力资源的整序,人力资源不进行整合,就无法发挥它的最大效益。同样,设施资源如果无序,也无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因此,图书馆资源的有序特性决定了其作为资源存在的必要。
(3)整体性。整体性是指按一定方式构成的有机体系统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体现出整体大于部分之和以及要素与系统的不可分性。图书馆资源各构成要素组成了一个整体,各要素之间是密不可分的,其整体发挥的效益要大于各要素的简单相加,也就是人们常说的“1+1>2”效应。
(4)联系性。联系性是指系统的各组成要素之间具有相互作用、相互关联的关系。图书馆资源各要素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影响,这种关系决定了图书馆资源内部联系的特性。
(5)动态性。动态性是指一个系统必须随着时间的推移及外部环境的变化,系统组成要素亦不断发展变化。图书馆资源的动态性决定了图书馆资源的不断发展变化,正如图书馆资源从诞生之日发展到今日,其内涵和外延正逐步扩大一样。
求职信的概念及撰写技巧 篇9
备课时间 2007-11-29 上课时间: 主备: 审核:贾永亮 姓名: 〖 点拨·导学 〗
1. 学习目标:
1、了解向量的实际背景,会用字母表示向量
2、理解向量的几何表示
3、理解零向量、单位向量、平行向量、共线向量、相反向量等概念。
2. 学习重难点:向量概念的理解.3. 方法指导:注意向量的方向性和书写表示方法.〖 温故·知新 〗
回答:
1、“一千吨的棉花和一千吨的铁”谁更重?____________
2、老鼠由A向东北方向以每秒6米的速度逃窜,而猫由B向东南方向每秒10米的速度追.猫能捉住老鼠吗? _____________ 画出示意图说明原因?
3、位移和质量这两个量有什么不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探究·研讨 〗
1. 向量的定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现实生活中你能够举出哪些量既有大小又有方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哪些量只有大小没有方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如何表示向量?画图说明其表示方法。
思考:(1)、向量AB与向量BA是不是同一向量?为什么?
(2)、数量与向量有何区别?
学案---------高一年级(上)数学NO.40 5. 讨论:
(1)、长度为0的向量应该叫做什么向量?如何表示?它是否有方向?
(2)、长度等于1个单位长度的向量应该叫做什么向量?
(3)、有几个单位向量?单位向量的大小是否相等?
6、操作并回答问题。
(1)、平面直角坐标系内,起点在原点的单位向量,它们终点的轨迹是什么图形?
(2)、对于下列各种情况,各向量的终点的集合分别是什么图形?
①、把平行于直线L的所有单位向量的起点平移到直线上的点P;
②、把平行于直线L的所有向量的起点平移到直线上的点P;
7、定义
(1)、方向_______或_______的_______向量叫做平行向量或叫做______向量..(2)、长度_______且方向_______的向量叫做相等向量.①、若向量 a 与 b 相等,记作:________________
学案---------高一年级(上)数学NO.40 ②、若两个向量相等,那么它们必须具备什么条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规定:零向量与零向量相等。
(3)、相等向量一定是平行向量吗? ____________________(4)、平行向量一定是相等向量吗?_____________________
8、应用:
例1.判断下列命题真假或给出问题的答案:
(1)平行向量的方向一定相同.()(2)不相等的向量一定不平行.()(3)与零向量相等的向量是什么向量?()(4)存在与任何向量都平行的向量吗?()(5)共线向量一定在同一直线上.()(6)若两个向量在同一直线上,则这两个向量一定是什么向量?_____________ 例2.D、E、F依次是等边△ABC的边AB、BC、CA的中点,在以A、B、C、D、E、F为起点或终点的向量中,(1)找出与向量DE相等的向量;(2)找出与向量DF共线的向量.
归纳整理:(1)、数量只有大小,是一个代数量,可以进行代数运算、比较大小;
(2)、向量不仅有大小还有方向,具有双重性,不能比较大小。(3)、数学中的向量与物理中的矢量是有区别的.
(4)、在数学中我们研究的是仅由大小和方向确定,而与起点位置无关的向量,也称为自由向量 〖 测试·反馈 〗
1、判断下列命题是否正确。
(1)、若|a||b|,则ab()
(2)、若A、B、C、D是不共线四点,ABDC,则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
(3)、若ab,bc,则ac。()
|||b,且a∥b,则ab()(4)、|a
学案---------高一年级(上)数学NO.40
2、下列命题中,真命题的个数为()|b|,则ab或ab
① 若|a|②若ABCD,则A,B,C,D是一个平行四边形的四个顶点
② ③ ④若a//b,b//c,则a//c 若ab,bc,则ac
(A)4
(B)3
(C)2
(D)1 3.下列命题正确的是()
(A)共线向量都相等
(B)单位向量都相等
(C)若ab,则|a||b|且a//b
(D)共线向量即为平行向量
4、设O是正三角形ABC的中心,则向量AOBOCO是()A、相等向量 B、模相等的向量 C、共线向量 D、共起点的向量 〖 迁移·提高〗
如图,梯形ABCD,BE∥AD,在图中的线段上,有哪些与AB平行的向量?
〖反思·小结〗
求职信的概念及撰写技巧 篇10
AddIn对象是AddIns集合中的一个元素,
AddIns集合包含Word中所有的有效加载项,不论其当前是否已加载。
AddIns集合包含在“工具”菜单的“模板和加载项”对话框内所显示的共用模板或Word加载项库(WLL)中。
二、如何使用AddIn对象
要想使用AddIn对象,我们得在VBA环境下使用。如下为使用方法,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用AddIns(index)可返回单个AddIn对象,其中index是指加载项的名称或索引序号。名称的拼写必须与“模板和加载项”对话框内所显示的完全匹配(大小写不必匹配)。下面的示例将以共用模板形式加载Letter.dot。
AddIns(“Letter.dot”).Installed=True索引序号代表加载项在“模板和加载项”对话框内的加载项列表中所处的位置。下列指令显示第一个有效加载项的路径。
IfAddins.Count>=1ThenMsgBoxAddins(1).Path下列示例在活动文档开始处创建一个加载项列表,
该列表包含了每一个有效加载项的名称、路径和加载状态。
WithActiveDocument.Range(Start:=0,End:=0)
.InsertAfter“Name”&vbTab&“Path”&vbTab&“Installed”
.InsertParagraphAfter
ForEachoAddInInAddIns
.InsertAfteroAddIn.Name&vbTab&oAddIn.Path&vbTab_
&oAddIn.Installed
.InsertParagraphAfter
NextoAddIn
.ConvertToTable
EndWith
用Add方法可在有效加载项列表中添加加载项,并可通过Install参数(可选)将其加载。
AddIns.AddFileName:=“C:TemplatesOtherLetter.dot”,Install:=True用Installed属性,可加载有效加载项列表中的加载项。
【求职信的概念及撰写技巧】推荐阅读:
撰写求职简历建议及技巧08-11
撰写求职信的注意事项06-03
中文求职信的格式、内容及撰写要求07-06
求职技巧与求职经验08-29
求职信写作技巧指导10-06
写求职信的技巧11-13
求职面试另类技巧07-02
网络求职技巧08-22
求职面试六大技巧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