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纪要撰写方法

2024-09-28

会议纪要撰写方法(共8篇)

会议纪要撰写方法 篇1

会议纪要的撰写方法

主要观点:会议纪要的撰写大致从标题、写作或发文时间和正文三部分入手。同时,会议纪要在撰写的时候还要注意诸多事项,比如:弄清主旨、做好记录等等。

从总体来说,会议纪要通常由标题、写作或发文时间、正文三个部分来组成的。

一、标题

标题即会议纪要的名称。拟写会议纪要的标题,要考虑到它的三个构件:会议限定的范围、会议内容、文种。比如《xx省人民银行行务会议纪要》,“××省人民银行”是限定范围;“行务会议”是会议性质;“纪要”是文种。

二、会议纪要发文时间

会议纪要的时间用括号括起来,写在标题的下面。时间一般都以会议讨论通过会议纪要或会议结束的时间为准。

三、会议纪要的正文

大致可以分为开头、主体、结尾三部分。

(一)开头。开头通常写法采用概述式,开门见山,简明扼要的概括出会议召开的原因、目的、地点、主持单位、参加人员、会议的主要议程及结果。如《全国金融系统成人高校第七次协作会议纪要》的开头:“经与有关院校商议,全国金融系统成人高校第七次协作会议,于××××年×月×日至×日在长春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召开。××××、×××等15家院校的院(校)长参加了会议„„。”这种写法称为概述式。也有的开头是用分析式或提问式的,就是先分析形势,提出急需解决的问题及意见,或先提出向题,再写为回答提出的问题而召开什么会议。不管采用哪一种开头方式,都是无固定框子,而是视需要而定的。

(二)主体。这部分是纪要的核心部分,需要对会议内容集中概括、重点突出、层次清楚,用以表述会议议定的主要事项。具体写法有以下四种:

一是概述式写法。有些会议研究议定的问题比较集中单一,可把讨论的意见概括成几个方面,一个方面写成一大块;同时也可概括成几层意思,一个自然段表示一层意思。

二是条款式写法。一些重要的工作会议,往往议定的事项比较多,每项事情又都可单列成文,比如:行长办公会对信贷、会计、出纳、储蓄、人事、监察、保卫等工作都分别议定了一些事项。这种情况就不宜概括记述,可采取条款式写法,分别冠以“

(一)”、“

(二)”、“

(三)”等序码,一条写一项事情。每条的开段领句,都要概括出本条的中心意思,类似于分标题。三是归纳式写法。一些专业性协作会议,尽管规模较大、议定的问题较多、涉及的范围较广,但实际是某项业务工作的全面展开部署。例如:《四省八市储蓄工作联系会议》,讨论议定的事项有储蓄内部核算、标谁化问题、储蓄宣传资料定期互相交换事宜、储蓄文明服务用语规范化问题等等。这些事项在讨论中,不一定都按固定的顺序商议,难免交叉重叠、枝干交错,因此需要按对议定的事项分类归纳整理、分别列出序号、标题来叙述。每个标题下面,视内容多少,或分段、或分条来写。

(三)结尾。许多会议纪要写完主体部分的最后一个问题,即告全文结束。有些纪要写完主体部分之后,还要写一段希望、号召以及对未尽事宜补充说明的文字,叫做尾语。撰写会议纪要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是要十分了解会议的意图、目的,弄清会议主旨同议定事项之间的关系,使主旨统帅纪要,纪要服从和服务于会议目的与意图。二是牢牢把握住会议纪要区别于其它文种及其它会议文件材料的特殊性.尤其是要注意同会议决议、会议简报、会议记录、会议总结区别开来。三是要做好会议记录,吃透会议精神,对有关情况作周密细致地调查研究,熟悉掌握会议有关材料,使纪要整理工作建立在丰富可靠的材料基础之上。四是要在会前对会议议题做到心中有数,对议题所涉及到的业务知识基本掌握,不能出现一字一句的专业术语方面的差错。五是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以纪实、纪要为出发点,忠实于会议成果、排斥夸张的表述手法、语言力求朴素、简洁。六是要把功夫下在综合、归纳概括上,务求使纪要重点突出、结论正确、结构合理、表述清楚、简单明了。

会议纪要撰写方法 篇2

1 现场新闻撰写需要把握的要点

1.1 亲历与感受现场

现场短新闻实质就是通过亲临发生现场, 运用巧妙手法与简练文字针对单一事件展开的报道。按照现场短新闻定义, 若要撰写现场短新闻就必须本人身临其境, 否则将不能得到任何效果。大部分人都觉得, 记者仅仅只需要采访亲历现场的人, 同时将现场情况运用文字形式描述出来就能达到要求。因为各个不同的人都会站在不同的视角中观察问题, 所以记者在描述过程中普遍会存在较为严重的主观色彩。如果现场新闻通过该形式展开报道, 那么新闻本身的真实性也将消失殆尽。

就现场短新闻而言, 记者对现场的感受是整个过程的根本。相关记者需要直接进入到现场, 并了解现场的实际环境, 最后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 用心观察, 进而从采访者的表现中发现特点, 撰写得到符合真实性同时也更有自身特色的新闻。无论是在突发事件现场, 还是随机事件现场, 记者都应该快速了解新闻性质同时发现新闻中的特征。记者还应该培养自身的新闻敏感度, 进而得到更多具备价值的新闻。

1.2 准确掌握现场短新闻性质

现场短新闻最大的特点就是具备强烈的现场感, 能够生动、精准地将现场情况描绘出来, 获取现场细节性内容与动态变化, 让观众身临其境。在保障信息的可信性与精准性的同时, 增强新闻自身的吸引力与可读性。短小而精彩, 从本质上而言就是需要记者在写作过程中, 用最直截了当的话语叙述出来, 避免拖泥带水。而这种短而精的话语, 能够将新闻的精华全部融入到新闻消息之中, 确保其具备生动性与感染性, 便于读者进行阅读。所谓新闻价值高, 就是让写出的新闻内容具备显著性、重要性、时新性、趣味性与接近性等重要特性。而针对现场短新闻而言, 时新性是其中最为重要的一个特性, 同时也是其中最具优势性的一点。

撰写短小精悍的现场新闻能够让读者感觉身临其境。不过若想要写出具备特殊性、分量且让读者感到生动的现场短新闻, 并非一件易事。所以新闻工作者首先需要对现场短新闻的特征进行了解, 融入新闻现场, 把握其关键点与特点, 结合鲜活的语言将画面完全刻画出来, 让读者了解新闻中想要表达的内容。

1.3 现场短新闻要尽可能短小、精悍

现场短新闻相较于其他新闻, 具有内容更加集中、篇幅更加短小以及时效性更强等特征。现场短新闻同时也是我国这几年时间中, 报纸版面内最常见到的新闻形式, 大多数人也将其称之为特写、视觉新闻与目击新闻。现场短新闻因为其本身自带的丰富现场感, 能够让报纸新闻变得更加活泼, 同时更吸引读者。所以, 就新闻工作者而言, 撰写现场短新闻工作必不可少。根据字面内容不难发现, 现场短新闻需要具备“现场”“短”与“新闻”三方面特征。其需要新闻具备快速鲜活、短小精悍及快速鲜活等多种特征。但怎样充分具备上述特征, 却是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

首先, 现场短新闻需要具备极高的新闻价值, 换言之, 就是捕捉最近发生或正在发生过程中的新闻事件。概括而言, 就是要求新闻的内容具备意义、鲜活性与新闻性, 能够在当前繁杂的新闻市场中, 抓住观众的眼球。其次, 就形式而言, 这一新闻体裁需要尽可能精悍、短小, 而这一要求对新闻工作者而言就是对其能力的一种考验。需要其在描述新闻事件的过程中, 尽可能地简单, 对新闻事件的主要内容进行浓缩, 避免写作方式向拖泥带水的方向发展。最后, 优秀的现场短新闻不仅要求其具备短小、鲜活与新颖等特征, 还应该存在较强的现场感。而现场性要求记者必须身临事件发生的现场, 作为事件的目击人存在。同时按照自身看到的事实真相, 将事件再现到观众眼前。

2 新闻采访中现场观察的重要意义

2.1 提高新闻的可信性

由于当前社会环境越来越复杂, 新闻事实现象也变得越来越多, 进而使新闻真实度逐渐下降。产生上述现象的普遍原因是由于记者在采访时仅仅使用摘编文字或当事人口头介绍来展开报道工作。记者没有直接到现场进行采点, 同时也没有得到第一手资料。所以只有记者能够亲自到现象中展开观察, 并真正了解事件发生的实际情况, 才能真正写出具备较强可信度的新闻报道。

2.2 突出新闻的真情实感

根据研究结果能够知道, 不论是采访新闻事件, 还是新闻人物, 只有做到对物、人以及现场的直接观察, 才可以获得最为真实的感受, 从而得到更加生动、形象和真实的新闻素材。我国古语曾经就说过“百闻不如一见”, 新闻采访也是一样。只有记者真正到实地进行观察, 才能用最真挚的情感打动观看新闻的人, 让其感觉身临其境。当新闻具备真情实感时, 也就是新闻报道达到基本要求的时候, 就能进一步提高新闻报道质量。

2.3 强调新闻报道的可读性

在采集新闻的过程中, 时常会遭遇到耳朵听、口问弄不清的情况, 无法进行叙述与介绍, 如经济、军事等具备较强专业性的报道内容。针对实际情况而言, 只要记者到达现场, 直接一目了然。作为人体作为灵敏的器官之一, 只要通过人的眼睛, 见过之后就会强化自身对该事物的认识, 从而构建相应的形象思维, 进而利于新闻报道中运用包括比喻、比拟等修辞方法, 促使新闻报道更加简单, 容易理解, 使新闻可读性不断提升。

3 现场短新闻撰写策略

3.1 明确新闻主题

新闻采访过程中, 记者需要对其所报道的新闻主题进行明确, 并将自身的关注重心与注意力落在主题之中, 基于主题进行有针对性的采访, 这样才能在最短时间内, 最为准确的了解、寻找到具备价值的新闻素材, 促使新闻报道所蕴含的情感更为真挚。另外, 需要明确新闻观察方向。由于现场观察方向与有效观察情况具备直接关联, 并且对整体新闻采访工作的质量有影响。因此, 明确了观察方向之后, 能够寻找事物变化过程中所展现出的最具代表性的状态, 从而帮助其完成接下来的报道工作。

3.2 挖掘新闻现象的本质

新闻记者在获得新闻资料的过程中往往采取现场观察的方法, 因为通过该方法获取的资料属于第一手资料, 同时也是新闻报道过程中最直接的资料来源。不过若仅仅依靠现场观察是存在局限性的, 需要新闻记者针对报道时间进行深入的思考, 并且需要在思考中提高职业道德。所以记者在现场针对新闻事件进行采访时, 在关注事物表面现象的同时, 还需要通过表象观察本质, 深入的挖掘事件的内涵, 全面提升新闻报道的质量。为了使新闻内容满足新闻价值高、真实性高、现场感强烈等众多标准, 首先要以细节对其进行维持。在新闻中细节主要是指新闻事件的特定情景、人物语言表情及关键情节等。了解细节能够为记者后续新闻编写的真实性提供保障。掌握部分具备特殊性的细节材料之后, 记者才能够写出优秀、生动的现场短新闻。就某种意义而言, 典型细节的捕捉是检验一名新闻记者综合能力的重要方法。

3.3 从受众角度观察新闻事件

在新闻采访过程中, 现场观察对应的主体普遍都是记者, 但新闻报道对应的对象则主要是受众, 因此记者应该保证新闻报道的真实性, 让播出的内容符合受众需要。记者同时还应该注意新闻采访过程中不能只注重自身的价值、观点及感受, 而是应该根据受众的观念进行撰写, 增强新闻报道在实际环境中的亲和力。一般情况, 记者获取到一个重要场景或片段之后, 可对其进行立体式描写, 基于生动的任务及动态的现场环境对事件的发展过程进行描述。如此一来, 记者的新闻报道将对受众有着更多的吸引力, 进而得到更多民众对新闻的关注, 同时也为新闻在公众环境中的报道与传播提供了更多渠道。

3.4 抓住事物特征

记者进行现场观察时, 需要拥有一双善于观察且锐利的眼睛。在与其他记者进行比较的过程中, 能够在最短时间内发现新闻信息, 特别需要对部分处于发展过程中且正在变化的现场新闻事件进行捕捉。因为新闻报道最重要的目标就是写实, 促使新闻信息具备动态化特点, 所以若现场观察不够自信, 很大程度上会将重要的新闻信息忽略, 使获取到的新闻信息缺乏生动性。因此进行现场观察时需要了解事物的个性化特征, 从而获取到鲜明、个性化的新闻报道, 提高新闻的吸引力。

4 结语

现场观察在新闻采访及报道过程中占据重要地位, 新闻记者需要最大程度上抓住现场采访的机遇, 明确并寻找到新闻事件中有用的信息, 从而较好地完成新闻报道工作。此外, 在实际新闻采访活动中, 记者不单单需要对现场观察的内容及方式进行了解、熟悉, 还需要具备应变能力, 以采访主题为重心, 有效利用新闻现场, 更加灵活地运用各种现场观察方法。唯有如此, 才能保证写出的新闻内容具备生动性、真实性, 从而满足新闻报道的要求, 全面提升新闻作品的整体质量。

参考文献

[1]包增光.雕章琢句写细节——浅谈细节在新闻导语写作中的运用[J].新闻世界, 2016 (8) .

[2]杜磊.浅议微新闻的新闻价值挖掘与表达[J].新西部旬刊, 2013 (11) .

[3]马研.艺术化处理让新闻价值鲜活生动——论《我要做一个诚信的人》的新闻感染策略[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旬刊, 2016 (12) .

浅谈小学生撰写数学小论文的方法 篇3

一、立足数学教材内容,结合生活实际撰写数学小论文

撰写数学小论文的学习方法受到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充分认可和推崇,是一种符合学生学习规律,并将数学学习巧妙融合到实际生活中的一种高效学习途径。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应该对学生撰写数学小论文的方式、方法进行科学合理的引导和帮助,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来落实:

首先,注重数学教学文本的重要性。课本内容是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根本,学生数学小论文的撰写也应该与所学内容息息相关。数学小论文学习法是对所学知识的精细加工,是对数学方法的进一步归纳总结,也是对数学困惑的自主分析和思考的过程。撰写的数学数学小论文是一种学习方式的体现,更加重要的是帮助学生巩固知识,进而从根本上内化和掌握知识。

其次,撰写数学数学小论文是一个应该长期坚持的学习习惯。日常的生产生活都离不开数学知识的运用,将所学的学习与客观生活需要有机地结合起来。将生活中体现和应用的数学原理用小论文的方式表达出来,这样不但可以充分体现数学学科的实用性和实践价值,而且可以让学生在生活中找到学习数学带来的乐趣和意义。

二、明确数学小论文撰写要求,书写数学学习心得感悟

数学小论文的撰写不但应密切联系生活实际,还应该在写作之前明确自己的写作目标和任务,按照一定的写作要求去完成。小学生在认识和对待客观事物方面表现为片面性、单一性和感性,在是非、对错的判断和辨析方面也很容西出现偏差。如果学生通过写小论文的方式,将自己在学习中遇到的困惑以数学小论文的形式与教师进行沟通,教师能够及时了解学生的情况,进行适时地点拨、分析;如果学生通过数学小论文的形式将自己对数学教学实践的感受或对教师的一些个人看法或小建议在数学小论文中委婉地表达出来,不但有利于教师对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进行改善和革新,而且能让教师及时认识到自身的不足,进而勉励自己不断提高和完善;另外,学生可以将所学的某一内容以数学小论文的形式进一步深入探究和剖析,展开丰富的联想,用多方位、多角度的发散思维来对问题进行实质性的认识。

例如,在学习“圆”的教学内容后,学生可以在自己的数学小论文中撰写自己逐步认识“圆”的过程,以加深和巩固所学内容。第一步,认真回忆课堂教学步骤,教师提问“如何在一张白纸上画出圆?”随后,同学们用现有的学习工具(圆形橡皮、圆形水杯盖、半圆形量角器等)进行辅助画圆;第二步,同学们结合生活实际,联想生活中圆形的实物有哪些?“圆”给人以怎样的空间感;第三步,教师带领同学们认识了一个新的学习工具,叫作“圆规”,并且教给同学们如何用圆规画圆;第四步,通过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对圆的“圆心”“半径”“直径”进行理论认识和学习。

三、科学安排写作内容,有效改善数学学习方式

小学生对新鲜的事物往往表现出明显的好奇心理和求知欲望,也表现为良好的动手实践性,但对于一成不变的学习方式和学习内容很容易失去兴趣,甚至产生厌倦、逆反的心理。针对学生的这些心理特点,撰写数学小论文时应该注意恰到好处地把握和利用学生的心理特征,对数学数学小论文的写作内容进行条理性、系统性、规律性地划分和安排,让学生在既定的学习框架中更高效地完成学习任务。

通过数学教师不断地探究和开发,撰写数学小论文的类型主要有以下几种:

其一,预习型数学小论文。采用课堂直接讲授的方式,对小学生而言有一定的难度,在课堂教学质量上也会大打折扣。如果教师可以安排学生通过撰写数学小论文的方式将预习功课的心得和感悟记录下来,就会使学生对新知识有一个初步的认知和定位,在之后的学习过程中也会收获事半功倍的效果。

其二,交流型数学小论文。学生可以通过数学小论文将自己在课堂学习过程中与小组其他成员的交流和沟通记录下来,对他人提出的观点和意见进行推敲和分析,同时对自己存在的不足进行反思。

其三,创新型数学小论文。数学的学习是一个发现问题——认识问题——解决问题——验证问题的过程,对新知识的学习应该有多种思考方式,在数学小论文中可以记录自己对同一问题的不同理解方式,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勇于尝试新的新方法、新主张、新观点。

数学小论文的撰写,是学生真实想法的表达,也是学生真实学习情感的流露。数学教师应该重视培养学生撰写数学小论文的能力,尊重和认可学生的个性化差异,以学生的基本学习诉求为立足点,为学生提供更多自由探索、自主学习的平台。

关于撰写会议纪要的几点经验 篇4

笔者认为,写好会议纪要关键注意以下几点:

一、吃透精神,领会实质,把握基调

撰写会议纪要前一定要仔细研析会议记录,分析每一位发言者的发言,归纳会议决议,全面吃透会议精神,领会好精神实质,把握住会议基调。这样在落笔行文时才能够“统筹全局驾驭全篇”,体现“要旨”!才能够确保所要传达的会议精神和部署的事项不“失真”不“跑调”。

二、删繁就简

会议纪要不是会议记录,没有必要将会议的所有内容进行记录。“纪要”,顾名思义就是“纪其主要”因此,在内容上要有详略重点,不能过于罗嗦繁杂。繁杂罗嗦了就会使“读者”难以领会会议精神,影响会议决议的执行。所以,在动笔之前,要对会议记录进行详细地归纳整理,删繁就简。使之,既要体现会议精神和主流意见观点又不致繁杂罗嗦。

三、讲究语言技巧

撰写会议纪要必须注意语言的使用技巧。

1、切忌对语言不加整理,说什麽记什麼。对于不宜公开或有不好影响的观点言辞可以删除不记;对于言辞激烈的观点可以以较温和的词句替代表达;对于难以量化或精确或表述的事项、意见要善于运用模糊语言。如不能确定完成日期的决议事项可以以“近期完成”或“尽快完成”来表达。又如对于参与某项工作的人员范围、人数等难以表述可以以“相关人员”或“有关人员”来表达。

2、对于难于集中在同一段或同一个标题下体现的意见观点可以以“会议指出”、“会议认为”等为导语引出。如代表会议某一精神的重要意见必须在纪要中体现但不好归纳在全文中的某一条或某一大标题下,独立成段又没有合适的标题,这种情况就可以以“会议认为”、“会议指出”为导语引出并独立成段。

四、做好“三勤”

1、勤思考—会后不要先忙于撰写会议纪要,要勤思考,要把开会的内容先在脑海里过一遍,以便增加一下印象。然后对照会议记录再检查一遍,看看是否有漏记的内容。

2、勤动口—对于检查出的漏记内容或有不太理解明白的内容,要勤动口,及时向相关与会人员请教,以免将错误的信息写入纪要同时对于正确理解把会议精神实质也使有所帮助的。

3、勤动手—会中认真做好记录,会后及时撰写纪要,切忌会中不认真记录,会后不及时整理纪要。时间长了再撰写恐怕有些内容就容易忘记或印象不深,影响了纪要的撰写质量将错误的或模糊的信息写入而耽误工作。

会议纪要撰写方法 篇5

特殊审批品种编号:

品名:

会议时间:

会议地点:

会议方式:

主 持 人:

参加人员:

药审中心参加人员名单及职务:

申请单位参加人员名单、单位及职务:

议题:

内容纪要:

1.品种的基本情况概述;

2.会议讨论内容的摘要,述清双方对讨论问题的基本观点;

3.会议结果及主要依据。

声明及签名

本纪要的记述准确反映了本纪要的记述准确反映了 我方在会议中陈述的观点。我方在会议中陈述的观点。

文献综述撰写方法 篇6

案例一:中国教育学会重点课题《0-3岁早期教育师资培训研究》的文献述评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一)文献搜集的途径

1.教育科学立项课题。在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六五”至“十五”立项课题找到5个相关课题;在中国学前教育研究“十五“”十一五”立项课题中找到10项相关课题。

2.电子资源。以“早期教育”作为主题词在“中国知网”检索,在1999-2008年的“中国博士论文全文数据库”中检索到3篇;在1999-2008年的“中国优秀硕士论文全文数据库”中检索到30篇;在1999-2008年的“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的核心期刊中检索到400篇。在上述3个数据库中以“早期教育师资培训”作为主题次进行二次检索,只搜索到1篇论文,但就内容来看,与其直接相关的论文共有3篇。

3.专著。在各大专院校图书馆及网络检索到相关专著9本。

(二)相关研究文献概述 1.关于0-3岁早期教育的研究

0-3岁早期教育是我国当前教育研究的热点问题,已有一定的相关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0-3岁婴幼儿发展与教育的研究 ①0-3岁儿童发展研究。

婴幼儿发展研究是0-3岁早期教育研究的基础研究。此类研究以儿童发展心理学为主。如庞丽娟、李辉编著的《婴儿心理学》(浙江教育出版社,1993年)一书,根据婴儿心理的最新研究成果,对婴儿大脑形态与功能的发展,动作发展的规律及其对心理发展的组织功能,婴儿感知能力、注意能力、记忆能力、编码加工能力等的发展,婴儿的早期气质及其对婴儿亲子交往、心理发展的影响,婴儿的早期情绪表现、分化和不断社会化,婴儿的自我意识的产生、发展,婴儿亲子交往、同伴交往的发展与特点,以及母婴交往、父婴交往的不同等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详细的讨论。此外,还针对婴儿对象的特殊性,语言能力较弱,不能很好理解实验指导语,不能确切用言语报告其反应与内在感受,觉醒时间短,注意力易分散、心理状态易变等特殊因素,分析、介绍了婴儿心理研究的各种专门技术、方法,以及各种经营采用的测查量表。

在一些早期教育专著中,则综合性地探讨了婴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发展特点。如徐云主编的儿童早期教育与训练》(浙江教育出版社,1994年)一书,就首先研究了婴幼儿身心的发展规律和发展特点,然后针对每一个发展方面提出了促进发展的方 法和途径。其对婴幼儿身心发展的研究涉及运动、语言、认知、生活自理、社交能力等多个方面。再如,美国儿童教育学者克莱尔著的《婴儿学习活动指导手册》(少年儿童出版社,2006年)丛书,也系统介绍了婴幼儿听说活动、肢体活动、创造性活动和探索活动等的发展情况。

此外,在一些早期教育专著中,则着重探讨婴幼儿的潜能发展,尤其是脑力潜能的发展。如鲍秀兰主编的《新生儿行为和0—3岁教育》(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1995年)一书,以大量神经生理学研究为基础,详细介绍了0-3岁婴幼儿的脑力潜能发展过程。又如楼必生著的《科学教育:先学前期儿童潜能开发——0-3岁儿童潜能开发的理论与实践》(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一书,也涉及到3岁前儿童的发展与潜能开发、先学前期儿童智力潜能发展问题。

②0-3岁婴幼儿发展与教育研究

就检索到的文献来看,此类研究往往是基于对0-3岁婴幼儿发展的研究来论述教育问题。如焦健、胡华主编的《0-3岁儿童早期综合发展与教育管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一书,首先介绍了0—3岁儿童发展特点和需求,再接着论述0-3岁儿童教育服务机构的创设及可提供的服务与支持以及基本具备开展0-3岁儿童教育服务机构工作应有的管理知识和能力。又如张民生主编的《0-3岁婴幼儿早期关心与发展的研究》(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7年)一书,就有对婴幼儿身心发展专题研究,如语言环境对0-3岁婴幼儿语言发展的影响、医教结合的环境创设对语言发育迟缓婴幼儿的干预研究、0-18个月龄婴幼儿动作发展的研究、2岁左右幼儿移情反应的特点与自发帮助、气质、亲子互动的关系、2岁左右幼儿的社会朝向反应——本质和功能、早期养育经验与母子依恋水平的相关研究、1-3岁幼儿自主性萌芽发展的抚育策略研究、2岁左右幼儿延迟满足的特点及其相关因素研究、2岁左右幼儿亲社会行为及其相关因素研究等等,也涉及对机构教养理念、教养特点、教养方法和机构教养活动案例的研究。

虽然当前大多数研究都提倡通过积极的教育措施促进婴幼儿的早期发展,但早期教育是否真正具有促进发展的功效,也有研究者对此表示怀疑。有些早期教育研究者和早期教育实践者拿脑科学的研究结论来演绎早期教育的重要性,并论证早期教育对婴幼儿神经发育的影响,由此提倡早期教育。此类论文如卢英俊的《早期教育对幼儿神经发育的影响——来自发展认知神经科学的证据》(《幼儿教育》,2005年Z2期)有些研究者在基于脑科学的新发现阐述早期教育,如王成刚的《脑科学视野中的儿童早期教育》(华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5年);有的研究者则指出了在早期教育中滥用 脑科学的情况。如乔文达的《神经神话与早期教育》(《中国教育学刊》,2006年第5期)一文就指明了这种现象。

总之,就上述研究来看,可以发现一些明显的研究不足:(1)已有锝0-3岁婴幼儿发展研究还不够深入、系统,且已有的婴幼儿生理和心理研究成果还没有转化为有效的教育成果;(2)早期教育的学科视野还比较狭窄,主要是依据心理学视野,尚缺乏人类学和文化学视野。

(2)0-3岁早期教育实践的研究。

一是关于0-3岁早期教育目标的研究。在这方面,以有人着手对中西方早期教育目标做比较研究。结果发现,与西方那种以幼儿为中心、尊重孩子,并重视孩子的全面发展相比,我国的早期教育则过于注重智力开发,具有违背婴幼儿身心发展规律,片面求快求优求全功利性倾向。相关研究论文有李龙梅的《美、日、英早期教育的启示》(《中小学管理》,2006年第二期)和刘利丹的《家长关于早期教育相关问题观念的调查研究》(西南大学硕士论文,2007年)。

二是关于0-3岁早期教育内容的研究。在这方面的研究,比较松散,所涉及内容繁杂,如蒙台梭利教育(主要对婴儿进行感觉训练)、奥尔夫音乐教学(主要对婴儿进行音乐感受能力和表现能力的训练)、感觉统合训练(主要训练婴儿的动作协调性和平衡能力)及教师自编的一些游戏都成了0-3岁早期教育的内容。但这些内容之间有什么关系和联系,对此尚缺少系统性的研究成果。但张民生主持的“0-3岁婴幼儿早期关心与发展的研究”,从动作、情感、健康、认知、阅读、艺术、入园等多方面比较系统地研究了早期教育的内容。此外,美国教育家克莱尔的《 0-3岁婴儿学习活动指导》(少年儿童出版社,2006年6月)一书以手册的形式,提出了0-3岁早期教育的内容体系。

三是关于0-3岁早期教育方法、手段的研究。在这个方面的研究较多,一些研究课题,如张民生主持的《0-3岁婴幼儿早期关心与发展的研究》,杨卫国主持的《 0-3岁乳婴儿家庭科学育儿指导方法的研究》都较为系统地探讨过0-3岁早期教育的方法和手段。再如,华爱华、黄琼主编的《托幼机构0-3岁婴幼儿教养活动的实践与研究》(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6年)一书,在上海市提倡托幼一体化,并颁发《上海市0-3岁婴幼儿教养方案》的社会背景下,探讨了托幼机构日常的教养实践问题,包括婴幼儿教养环境的创设、婴幼儿作息时间的安排、婴幼儿教养活动的各类计划与记录、婴幼儿的日常教养活动等多个方面。此外,一些研究论文也从某个侧面探讨了这类问题。相关论文有:马淑英的《早期教育中的有效互动》(《学前教育》,2005年第5期);傅敏敏的《关于培养幼儿早期阅读兴趣的研究》(华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5年)等。

总之,虽然关于早期教育实践问题的研究较多,但对于一些比较重要的问题,如对家长和社区参与早期教育的指导问题,早期教育的特有目标问题、早期教育的课程体系问题、早期教育的特有教学法问题等,还没有较为深入的研究。

2.关于0-3岁早期教育师资培训研究

与0-3早期教育师资培训在实践中尚未起步相对应,目前在这方面的已有课题研究还较少,只有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十五”研究课题1项,即成都市第三幼儿园东升分园曾琴主持的《促进婴儿教师专业化发展园本培训的研究》。相关的研究论文也较少,只有少数论文在探讨这个问题。陈佩枫的《建构有效的早教师资培训模式》(《幼儿教育》,2004年第21期)对有效的早期教育师资培训模式问题进行畅想。杭梅的《南京市育婴员队伍建设之研究》(南京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4年)一文则比较系统地探讨了育婴员队伍建设问题。张振平的《幼儿园低幼儿童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研究》(河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8年)一文则指出了幼儿园建设低幼儿童师资队伍所面临的问题及相关对策。

由此可见,有关0-3岁早期教育师资的培训和培养问题,还需要从各个方面着手进行深入研究。

(三)对已搜集研究文献的简要评析

上述有关0-3岁早期教育和0-3岁早期教育师资培训的已有文献,对本研究的有关问题提供了研究基础,成为本课题的立足点。但就已经搜集到的相关文献来看,已有相关研究存在以下不足之处:

其一、已有相关理论研究不系统。对于0-3岁婴幼儿的发展问题,涉及心理研究的较多,涉及其他生理发展的研究则较少;文献性研究较多,实证性、实验性研究较少;译介的研究较多,本土的研究较少;而且,总体来看,关于0-3岁婴幼儿的发展研究和教育研究存在脱节现象,已有的发展研究成果还没有转化为相应的教育成果。如在西方早期教育中被广泛运用的“建构主义”、“多元智能理论”等还没有能够我国0-3岁早期教育的理论基础。

其二、已有相关实践研究不严谨、不系统。一些研究者或早教实践者,为了商业利益,鼓吹某些早教课程和早教方法,但这些课程和方法可能由于经过科学研究的检验,也不一定真正能够有效促进0-3岁婴幼儿的健康成长。此外,侧重某一个方面的早期教育课程,由于缺乏系统性也很难保障婴幼儿早期的全面发展。

其三,0-3岁早期教育为系统工程,涉及家庭教养指导、机构教养指导、师资培养 和培训、事业发展和规划、质量监控和管理等多个方面,但已有这些研究却层面不全。如对0-3岁早期教育师资培养和培训问题的研究明显不足。

案例二: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十一五”规划课题《幼儿自发性学习与指导策略研究》的文献述评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1.国外的有关研究

纵览国外教育家的著述,有关儿童学习的研究一直就没有间断。在《爱弥尔》一书中,法国教育思想家卢梭就指出,儿童不是“小大人,”儿童有自己独特的学习方式,并且自己能够学会那些对其生长有用的知识经验。

卢梭的这个论点得到后世儿童教育家的一再证实。经过长期的教育实践和研究,意大利幼儿教育家蒙台梭利也认为,儿童生而具有“有吸收力的心智,”使他们可以本能地吸收对其发展有用的文化信息,从而可以进行自我教育。瑞士的哲学家、儿童心理学家和教育家的皮亚杰,他不仅揭示了儿童智慧发展的规律,也剖析了儿童在各个发展阶段所采用的学习方式。作为皮亚杰儿童发展理论和教育思想的追随者,美国的儿童心理学家和儿童教育家艾尔金德指出,与儿童的心理发展相对应,他们的主要学习方式包括“运算的学习”、“形象的学习”和“内涵的学习”。由此可见,蒙台梭利、皮亚杰和艾尔金德等人的研究使卢梭有关儿童学习特点的见解进一步得到丰富。

在《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一书中,前苏联的儿童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每个孩子都热爱学习,也善于运用自己的学习方式进行学习,因此教师要尊重学前儿童的学习规律,在正式的学校学习开始之前,要为学前儿童提供一个过渡期。为此,他曾经为学前班的孩子创立了一所蓝天下的快乐学校,让他们继续使用自身学习方式,并为接受正规的学校教育做好准备。

挪威的布约克沃尔德教授认为,幼儿具有适合自身天性的学习方式,他们是游戏文化(儿童文化)中的主动的、自发的学习者。

美国的儿童教育家霍尔特也曾经深入地研究过儿童的天然学习方式。在《儿童怎样学习》一书中,霍尔特详实地描述了儿童在各种情境中进行的学习,从而指出儿童生而具有的学习方式是十分有效的,使他们能够在上学之前学得最好——这种学习效果超越了人一生的其他的时段。

美国学习研究委员会综合了关于儿童学习的各项研究后,也肯定学习是人类一项 基本的、习得性的功能。他们近期宣称,婴儿和幼儿并非是被动和无知的,大量的研究数据证实他们具有非凡的学习能力,是主动的自我发展的个体。

综合西方学者的上述研究,我们可以认为,幼儿具有学习的能力,也有适合自身特点的学习方式。

2.国内的有关研究

就国内研究现状来看,也有很多人在关注并研究儿童的学习。由于在基础教育改革中提出了“研究性学习”这种学习方式,近年来的研究焦点集中在“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的问题上。关于这个方面的探讨,主要是针对中小学教学一贯采用“填鸭式”的接受性学习,以致影响了学生的自主性、探究性、合作性、创新性等素质品性的发展。针对这种现状,除了提倡“研究性学习”,教育研究者和实践者还提出了其他的替代性学习方式,如自主性学习、体验式学习等等。简而言之,这类研究的思路与当前教学改革的思路是一致的,即:改变当前灌输性教学中的接受性学习一统天下的局面,给学生提供从事研究性学习的时机和条件。这类研究对学前教育研究者具有启示作用。

至于学前教育领域的有关研究,就数量来看,目前这类研究还较少。就内容来看,有对幼儿研究性学习的思考,有对幼儿体验性学习的研究(如“基于体验性学习的社会教育实践研究”),也有对幼儿自主学习的研究(如“可操作性材料引发幼儿的自主性学习研究”),以及对培养幼儿学习能力的探索(如“在结构游戏中发展幼儿探究学习能力的研究”)。诸如此类的研究有助于我们从某个侧面认识幼儿的学习特点,以及幼儿从事某种学习所需要的外在环境和条件等问题。但是,就总体来看,对于幼儿自身的学习方式目前还缺乏一种宏观的整体性思考,因此也就缺乏对幼儿的学习方式进行的全面性的整体研究。

案例三:湖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幼儿自发性学习与教师指导性学习对比研究》的文献综述

2、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1)有关幼儿自发性学习的研究

纵览国外教育家的著述,有关儿童学习的研究一直就没有间断。在《爱弥尔》一书中,法国教育思想家卢梭就指出,儿童不是“小大人,”儿童生而有自己独特的学习方式,并且自己能够学会那些对其生长有用的知识经验。卢梭的这个论点得到后世儿童教育家的一再证实。经过长期的教育实践和研究,意大利幼儿教育家蒙台梭利指出,儿童生而具有“有吸收力的心智”,使他们可以本能地吸收对其发展有用的文化信息,从而可以进行自我教育。瑞士的哲学家、儿童心理学家和教育家的皮亚杰,他不仅揭示了儿童智慧发展的规律,也剖析了儿童在各个发展阶段所采用的学习方式。作为皮亚杰儿童发展理论和教育思想的追随者,美国的儿童心理学家和儿童教育家艾尔金德指出,与儿童的心理发展相对应,幼儿主要通过“运算的学习”、“形象的学习”和“内涵的学习”等学习方式进行学习活动。

在《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一书中,前苏联的儿童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每个孩子都热爱学习,也善于运用自己的学习方式进行学习。美国的儿童教育家霍尔特也曾经深入地研究过儿童的天然学习方式。在《儿童怎样学习》一书中,霍尔特详实地描述了儿童在各种情境中进行的学习,从而指出儿童生而具有的学习方式是十分有效的,使他们能够在上学之前学得最好——这种学习效果超越了人一生的其他的时段。美国学习研究委员会综合了关于儿童学习的各项研究后,也肯定学习是人类一项基本的、习得性的功能。他们近期宣称,婴儿和幼儿并非是被动和无知的,大量的研究数据证实他们具有非凡的学习能力,是主动的自我发展的个体。

综合西方学者的上述研究,我们可以认为,幼儿具有学习的能力,也有适合自身特点的学习方式。

(2)有关教师指导性学习的研究

就国内研究现状来看,在近年来的教学改革中,对教师教学方式的研究日趋增多。这类研究的思路与当前教学改革的思路是一致的,其基本主张是改变当前灌输性教学中的接受性学习一统天下的局面,给学生提供从事研究性学习的时机和条件。由于在基础教育改革中提出了“研究性学习”这种学习方式,近年来的研究焦点集中在“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的问题上。关于这个方面的探讨,主要是针对中小学教学一贯采用“填鸭式”的接受性学习,以致影响了学生的自主性、探究性、合作性、创新性等素质品性的发展。针对这种现状,除了提倡“研究性学习,”教育研究者和实践者还提出了其他的替代性学习方式,如自主性学习、体验式学习等等。

至于学前教育领域的有关研究,就数量来看,目前这类研究还较少。就内容来看,有对幼儿研究性学习的思考,有对幼儿体验性学习的研究(如“体验式学习在幼儿园社会教育中的实践研究”),也有对幼儿自主学习的研究(如“可操作性材料引发幼儿的自主性学习研究”),以及对培养幼儿学习能力的探索(如“在结构游戏中发展幼儿探究学习能力的研究”)。诸如此类的研究,均从某个侧面探讨了幼儿在教师指导下的学习行为。

(3)有关幼儿自发性学习和教师指导性学习的比较研究

就文献搜索结果来看,除了本项目负责人的一篇研究论文外(参见“幼儿学习方式转变导致的问题及解决途径,”幼儿教育,06第5期),还没有其他有关幼儿的自发性学习和教师指导性学习的比较研究。本项目负责人初步概括了幼儿自发性学习和教师指导性学习的特征,并论述了教师指导性学习对儿童发展的负面影响及解决这类问题的对策。本项目负责人的这个初步研究也重要是基于前人的研究文献做出的,思辨的成分较多,还缺乏实证性。

会议纪要撰写方法 篇7

一、“教材分析”存在的若干现象

1. 脱离课堂现象

在对已有体育教学设计中的“教材分析”进行研究中发现, 有些教材分析只是在做就事论事的工作, 也就是说, 就教材而论教材, 集中体现在与课堂教学脱节, 很多情况下, 只介绍了教材的特点、功能, 只是对教材的结构、口诀式的要领进行了总结和归纳, 缺乏与课堂的关联。假如教材分析脱离了课堂, 分析的意义就会大打折扣。因此, 教材分析, 需要紧扣课堂, 尤其要与课堂教学的主体学生、客体场地器材相关联, 脱离学生和场地器材教学环境条件的教材分析, 是缺乏实效性的教材分析。因为, 同一个教材, 不同的教学对象, 不同的教学条件其教学组织形式将有着较大的差异性, 而且教学重点把握和教学难点的突破也因对象、条件不同而不同, 因此, 教材分析不能脱离课堂。

2. 浅显空泛现象

前面谈到了脱离课堂的教材分析, 实际上, 一些教材分析呈现出了不够深入, 语言表述总是围绕着广义上的教材 (运动项目) 的特点、功能等展开, 内容显得有些空泛, 未能凸显出教材分析的价值。很难体现出教材的优势、劣势、安全性、易出现的教学问题和调整方略等。也就是说, 从教材分析文本中大都只能看到一些教材的显性特征与功能, 而对教材隐性的东西很少谈及, 这势必就会显得浅显而空泛。

3. 千篇一律现象

部分一线教师的“教材分析”, 总或多或少地会感受到一种“千篇一律现象”。也就是说, 某一项技术教学设计中的教材分析, 当将其技术名称更换以后, 教学设计未能表现出不适现象。甚至有些教材分析已经形成了固定的模式, 有对学生学习这一因素的关联的, 也大都是在普遍性地阐述不同学段年级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兴趣爱好等。很少涉及认知规律;有的即便是分析到了认知规律, 也仅仅停留在对规律的描述上, 而缺乏对如何结合学生的不同认知规律组织主要教材的教学。

针对上述多种现象, 如果没有规范的撰写格式加以引导, 部分一线教师就会长期停留在不切实际的、千篇一律的教材分析层面上。看似仅仅是几百字的教材分析文本, 不但反映出了体育教师对教材分析的重视程度, 分析的能力水平有些欠缺, 最直接的负面效应是, 不全面、不深入的教材分析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对课堂的有效把握。

二、“教材分析”的定位

关于教材分析有着不同的理解, 主要是由于教材具有广义与狭义之分所致。就“教材”本身而言, 其含义由大到小依次曾经被理解为教科书、运动项目、运动技术等。因此, 广义的教材可以定位在教科书和运动项目上, 而狭义的教材即运动技术。实际上, 体育教学设计中的教材分析, 分析的是课堂教学的内容。教材是体育素材教材化的产物, 而教学内容是将教材进行了教学化处理 (包括选择与整合等) 。广义上的教材通常是一种贮存状态, 而教学内容可以看做是传输状态, 教材经过教师的选择处理, 被确定为教学内容以后, 教师再选择适宜的方法将其传授给学生。几乎任何一项运动都是按单元完成的, 单元尽管有大有小, 但再小的单元也是由一项运动的多个技战术组合而成的, 并被分配到每一堂课的教学之中。因此, 教学设计中的教材分析, 实际上是对单个技术的分析, 或是对一节课的教学内容的分析, 是狭义的教材概念的分析。基于此, 对“教材”进行分析时, 着力点就需要以单项技术为主, 而不是大谈某项运动, 或某类运动。

就体育教学设计而言, 在教材分析文本撰写之前, 先有一个分析教材的过程, 分析教材具有明确的意义和要求, 且分析教材时需要考虑若干要素, 可以从多个视角切入, 如从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切入、从教材的使用切入、从传授和学习的角度切入等, 下面对教材分析的关键问题逐一进行分析。

三、教材分析的目的与要求

1. 为有效教学而分析教材

体育的“教材分析”工作是一项基础性工作, 更是一项关键性工作, 只有深入全面地分析教材, 才能在教学中准确灵活地驾驭教材, 才能真正做到体育教学工作深入浅出、重点突出。对教材进行分析还是正确确定教学目标的前提, 教学目标都要通过掌握知识和技能的过程来实现, 目标不同, 学习的程度把握有所区别, 同样的教材不同的目标要求也会有不同的教学组织形式。此外, 分析教材更是确定教学重点的依据。教材分析的全面而深入, 教学重点、难点的把握就会更加准确。教学重点的确定主要是由教材本身的性质、功能所决定, 而教学的难点则是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学习体育的认知规律及特点所决定。只有对教材有了多角度的把握, 才能实现有效的教学, 反之, 教学的有效性就难以凸显。

2. 分析教材需要深入具体

教材分析的深度和广度会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质量。由于教材分析是进行教学工作的一项最基础、最重要的工作, 每一位体育教师都应该重视这一环节, 不仅要具有分析教材的能力, 还应该掌握分析教材的方法。对教材的分析应做到深入具体, 反映出既有广义概念教材的分析, 还有狭义概念教材的分析, 更有切合实际的与课堂关联的教材分析。

四、教材核心要素的分析

分析教材要讲究一定的方法, 找好分析的切入点, 把握分析的关键点。就体育学科教学设计的“教材分析”而言, 对教材的分析不能把注意力只停留在教材本身的特点、功能上, 不可忽视教材的重点, 尤其是教材的安全性的考虑。基于此, 教材分析是有层次性的, 需要首先考虑教材的核心要素。对教材的核心要素进行分析时, 可以从教材自身的特点、功能等的分析展开。各核心要素分析的必要性及侧重点如下所述。

1.“教材特点”的分析

体育教材从整体上来看有其自身的特点, 与其他学科教材相比较而言, 学科的特殊性更加突出。从局部来看, 各运动项目有其各自的专业特点, 与其他项目相比, 专业化特征更为明显。从具体的教学内容而言, 就单个技术的分析, 首先需要将其置入到运动项目之中, 包括该项运动的特点、本堂课传授的单个技术的特点等。

2.“教材功能”的分析

体育的教材一般都具有多功能性, 当然, 某教材本身也具有其功能的特殊性。体育教学在选择教材 (教学内容) 时, 实际上首先需要考虑的就是教材能干什么, 能给学生带来什么?尤其是最主要的功能是什么?只有充分了解了教材的功能, 无论是广义的教材 (运动项目) , 还是狭义的教材 (单个技术) 都需要准确把握其功能价值, 只有这样, 一方面有助于在教学中采取有效的教学手段, 充分地发挥其功能, 另一方面有助于选择和搭配辅助教材, 以达到对学生全面发展和强身健体的促进。

3.“教材重点”的分析

任何一项教材, 无论是会与不会有明显区别的有较大难度的教材, 还是会与不会没有明显区别的难度不大的教材, 或是处于中间型的有一定难度但并不难学的教材, 从掌握的角度来看, 各类教材都会有其重点, 这一重点, 会在该教材教学过程中呈现。分析教材的时候, 切不可忽视教材的重点。通常情况下, 把握住了教材的重点, 就能把握住教学的关键, 教学时间、次数、要求等方面的提出, 也才具有针对性。假如分析教材的时候, 忽略了教材的重点, 就很容易出现教学重点不明、眉毛胡子一把抓的问题, 结果导致教学的效果不突出。

4.“教材安全”的分析

除了上述几个关于教材的核心要素的分析以外, 实际上还有一项更为重要的要素就是安全性。如同日本的佐藤胜雄先生所言, 体育就像是一把双刃剑, 它有利于促进身体健康、增强体质, 同时, 一旦把握不好就会带来一定的负面效应。如教材本身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 但在分析教材时未能引起高度的重视, 甚至完全忽略了对教材安全性的考虑, 结果在教学中就会因教材本身的安全隐患而导致安全事故发生。基于此, 任何一项教材, 在对其进行分析时, 都不可忽视安全性。安全性问题, 有的是由于教材本身的性质所决定, 有的是由于该项教材的常规组织形式所致, 还有的是分析到了教材的安全隐患, 但在教学中未采取有效的规避措施而形成。因此, 不但需要对教材的安全性加以充分考虑, 还需要付诸于行动, 力争将体育教学中的安全事故控制在最小范围之内。

五、教材关联要素的分析

任何一个教材都是在一定的教学环境中实施的教学工作, 实施教学还受课标、单元、学生、方法、技巧等的影响, 因此, 不可忽视其关联要素。

1. 课程标准提出的具体要求

课程标准对教学提出的各项要求, 实际上首先是对教材提出的要求, 要求采用什么教材进行教学, 要求达成什么目标即教到什么程度, 甚至包括建议采用何种方式进行教学等, 这些具体要求落实到教材上, 在进行教材分析时就不能脱离课标而孤立地进行分析, 如同教学工作要依据课标一样, 所选教材需要符合课标的要求, 并依照课标所提出的各种要求实施教学工作。

2. 教材所处的“单元”位置

一个单元由若干个课时组成, 每个课时的内容是不重复的, 每一个课时的具体组织形式和要求都应有所区别, 即便是分析复习课的教材, 也应有其独特性。基于此, 在对教材进行分析时, 需要考虑教材在单元中所处的具体位置。因为, 所处位置不同, 教材的呈现形式及要求会有一定的差异, 有时差异不是十分显著, 但仍需要对微小差别进行深入分析, 只有这样, 才能确保教学的有效性。

3. 教材传授的“对象”特点

体育教学的一切活动都要着眼于学生的发展, 并落实在学生学习的效果上来。因此, 在对教材进行分析时, 需要充分考虑教材传授对象——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及认知规律。脱离学生的教材分析是不切实际的。

在对体育的教材进行分析时, 要考虑不同学段学生的认知规律与特点, 表现在体育学习上, 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往往表现出浅层次的好奇心, 喜欢模仿, 需要在乐中学;初中阶段的学生往往会表现出深层次的好奇心, 喜欢尝试, 需要在学中乐;高中阶段的学生往往会表现出求知欲, 喜欢探究, 需要达到学而乐。不同学段的学生在不同项目的学习中所表现出的认知规律和生理、心理特点将在“学情分析”部分较为详细地阐述。

4. 教材教学的“方法”取舍

对于体育教学而言, 同一类教材既可以用同样的方法, 也可以用不同的方法组织教学。但用什么方法最有效、最科学、最合理?需要从教材自身的特性出发, 还应充分了解教材所处的单元位置, 如, 同一个教材, 新授课上和复习课上其教学方法应有明显的不同。但总的原则需要在“教学有法, 法无定法, 贵在得法”的前提下, 综合考虑某项教材教学方法的取舍。有的方法虽好, 但并非所有的教材都适宜, 有的教材虽难, 但教学方法并没有特殊的要求, 基于此, 我们需要扩大对“因材施教”概念的理解, 既需要以学生的个体差异实施教学, 还需要考虑因场地器材不同而施教, 更需要考虑因教材而施教。

5. 教材处理的“技巧”把握

教材与教学之间有一个教学化过程, 这一过程说明了教学本身需要对教材做一处理, 有的在规则上, 有的在技术上, 有的在条件上, 但最终表现在对教材的处理上。教材处理的巧妙与否, 体现出教师处理教材的能力水平高低, 有时即便是做细微的调整, 也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因此, 分析教材, 有时候需要考虑教材自身是否需要做一定的调整, 如急行跳远教材, 往往是按照该教材的几大技术实施教学工作, 针对助跑、起跳、腾空、落地四个关键环节, 就起跳而言, 由于受起跳板的位置所限, 当学生在练习或测试中出现踏板犯规现象时, 就很容易造成学生学习上的心理障碍, 从而导致学不乐、学不精。有的教师所提出的撤除踏跳板, 从哪起跳从哪度量成绩的教材调整策略, 能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教学的有效性。任课教师需要把握教材的处理技巧, 以便在教学中灵活组织教学工作, 顺利达成教学目标。

六、“教材分析”表述案例

分析了教材仅仅是完成了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工作的第一步。“分析教材”是撰写教材分析的前提和基础, 体育教学设计中的“教材分析”是呈现形式, 在撰写“教材分析”时, 全面深入地分析教材是必不可少的环节, 但该环节往往很容易被人们忽略。“教材分析”表述的内容和形式不像分析工作那样复杂, 呈现出的内容也远远少于分析的内容, 也就是说, “教材分析”文本不是分析教材过程的再现, 而是在全面深入地分析教材的前提下, 有侧重地表述, 是以突出分析的重点和关键点为原则, 下面对“教材分析”的内容与撰写范式, 以及内容呈现的逻辑顺序加以举例说明。

1. 案例基本信息

该案例是高中一年级男生的篮球行进间运球上篮的教学, 学生人数为40人, 课型为新授课, 是篮球单元教学第三次课;前两次分别是行进间运球、行进间传接球学习。篮球数量41个, 篮球场地2块。学生间的篮球技术差异显著。

2. 案例具体内容

该案例作为一项篮球基本技术教学, 由于是一节新授课, 场地器材较为充足, 学生处于高中学段, 具有较强的探究意识, 因此, 在撰写“教材分析”文本时, 需要考虑以上所分析教材的重点内容。具体案例表述如下:

调研报告撰写方法 篇8

3.1 组织领导及人员配备

建立市场调查项目的组织领导机构,可由企业的市场部、或企划部来负责调查项目的组织领导工作,针对调查项目成立市场调查小组,负责项目的具体组织实施工作。

3.2 访问员的招聘及培训

访问人员可从高校中的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大学生中招聘,根据调查项目中完成全部问卷实地访问的时间来确定每个访问员1天可完成的问卷数量,核定需招聘访问员的人数。对访问员须进行必要的培训,培训内容包括:(1)访问调查的基本方法和技巧;(2)调查产品的基本情况;(3)实地调查的工作计划;(4)调查的要求及要注意的事项。

3.3 工作进度

将市场调查项目整个进行过程安排一个时间表,确定各阶段的工作内容及所需时间。市场调查包括以下几个阶段:(1)调查工作的准备阶级,包括调查表的设计、抽取样本、访问员的招聘及培训等;(2)实地调查阶段;(3)问卷的统计处理、分析阶段;(4)撰写调查报告阶段。

3.4 费用预算

市场调查的费用预算主要有调查表设计印刷费;访问员培训费;访问员劳务费;礼品费;调查表统计处理费用等。企业应核定市场调查过程中将发生的各项费用支出,合理确定市场调查总的费用预算。 ?

4 组织实地调查

市场调查的各项准备工作完成后,开始进行问卷的实地调查工作,组织实地调查要做好两方面工作。

4.1 做好实地调查的组织领导工作

实地调查是一项较为复杂繁琐的工作。要按照事先划定的调查区域确定每个区域调查样本的数量,访问员的人数,每位访问员应访问样本的数量及访问路线,每个调查区域配备一名

督导人员;明确调查人员及访问人员的工作任务和工作职责,做到工作任务落实到位,工作

目标、责任明确。当需要对调查样本某些特征进行控制时,要分解到每个访问员,例如,某

调查项目,调查样本1000人,要求调查男性600人,女性400人,调查对象的男女比例为3∶2,则要求每个访问员所调查样本的男、女比例都应控制为3∶2,从而保证对总样本中男、女比例的控制。

4.2 做好实地调查的协调、控制工作

调查组织人员要及时掌握实地调查的工作进度完成情况,协调好各个访问员间的工作进度;要及时了解访问员在访问中遇到的问题,帮助解决,对于调查中遇到的共性问题,提出统一的解决办法。要做到每天访问调查结束后,访问员首先对填写的问卷进行自查,然后由督导员对问卷进行检查,找出存在的问题,以便在后面的及时改进。

5 调查资料的整理和分析

实地调查结束后,即进入调查资料的整理和分析阶段,收集好已填写的调查表后,由调查人员对调查表进行逐份检查,剔除不合格的调查表,然后将合格调查表统一编号,以便于调查数据的统计。调查数据的统计可利用Excel电子表格软件完成,将调查数据输入计算机后,经Excel软件运行后,即可获得已列成表格的大量的统计数据,利用上述统计结果,就可以按照调查目的的要求,针对调查内容进行全面的分析工作。

6 撰写调查报告

撰写调查报告是市场调查的最后一项工作内容,市场调查工作的成果将体现在最后的调查报告中,调查报告将提交企业决策者,做为企业制定市场营销策略的依据。市场调查报告要按规范的格式撰写,一个完整的市场调查报告格式由题目、目录、概要、正文、结论和建议、附件等组成。

上一篇:中国国际救援队,真棒!_学案下一篇:驻外招商工作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