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新课程物理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

2024-09-03

初中新课程物理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精选10篇)

初中新课程物理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 篇1

初中新课程物理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

新课标下的初中物理教学中对学生探究能力培养的意义主要在于将科学研究领域的探究方法引入课堂,可以使学生通过类似科学家的探究过程,学习物理知识与技能,体验科学探究乐趣,理解科学思想观念,在物理科学的世界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这是一个重过程,而非结果、重收集数据,而非计算的能力培养的过程。与传统的接受性学习相比较,探究性学习具有更强的问题性、参与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的特点,对于学生各方面的学习均有很大的帮助。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培养的人才要既能获取先人留下的宝贵知识,又具有能开发出新的知识领域的能力,因此我们在物理这个来源于生活,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

1激发学生探究的乐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对自己感兴趣的现象、原理、规律等,总是主动、积极地去认识、探究。在教学中,兴趣能够促进学生去思考、去探究、去创新,它是发展思维,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催化剂,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自觉性和创新性的一种内在动力。物理学史的大量事实证明,传统的教育观侧重于知识的传授,忽视思想教育和能力培养,使学生将精力陷于知识点的学习和解题中,而现实中学生对技能、物理过程和方法的创新意识来源于永不满足的好奇心和对科学的热爱,所以传统的教育观是十分错误的。物理世界是一个充满神奇的世界,大量的物理实验能显现各种奇妙的物理现象,并且物理与人们的生产生活紧密相连,非常切合实际,能够使学生感到学有所用。因此,在教学中,要设法激发学生探究的乐趣。我们应该根据学生的特点和规律,激发学生的学习和探究兴趣,可以在教学中充分利用身边的物理现象、实验等方法来刺激学生那种隐藏在内心深处的求知欲,激发他们的探究兴趣,培养起他们的创新意识。如在上“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时,可以事先安排学生带一些常见乐器,让学生观察乐器发声时出现的现象,让学生亲身体验发声的变化;在“凸透镜成像”这一节中,可以要求每位学生弄一个凸透镜,动手找出成像规律,并自制望远镜;在“串联电路”这节中,要求学生用电池、导线等制作一个音乐门铃,安装在家里。这样能给学生留下很深的印象。大量的事实证明要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就要把握“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生活”。

2.循循善诱,让学生不拘一格大胆提问。

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数学上或实验上的一个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都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爱因斯坦的科学生涯也证明了这一结论,他不拘泥于一切传统的观念,以彻底的创新精神革新了旧有观念,建立了相对论,将人们对物质世界的认识向前推进一大步,成为现代物理学的杰出代表。我们在物理教学改革的今天,作为教师要努力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和创新意识。

⑴ 科学探究的要素之一是提出问题,将问题作为探究的出发点,因此在探究活动开始时努力创设物理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发现新的物理情景与已有知识的冲突所在,从而提出问题,以激起学生的探究兴趣。如:通过“火箭升空”的图片,让学生提出想要探究的问题,这时学生提出的问题五花八门:火箭是怎样升空的?火箭*什么力量升空?火箭升空时为什么有浓烟产生?等等,然后再限定条件(如从能的转化情况来看)让学生具体提出问题,学生会立即提出:火箭升空时什么能转化为什么能?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提出合理的问题。再如:学习“电压”时,引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本所配的章首语,并看章首图,启发学生提出问题:电压是什么?电压的作用是什么……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⑵ 现实生活中处处充满着物理知识,在物理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根据已学过的物理知识和生活经验,鼓励学生大胆提出问题,并要注意及时表扬。在学习物态变化时,可以要求每位学生联系实际提出一个与物理知识有关的问题。如:冬天玻璃窗户上的冰花是怎样形成的?夏天打开冰棍纸后为什么冒“白气”?在学习光现象时提出:雨后的彩虹是如何形成的?等等,培养学生从日常生活、自然现象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⑶ 教师的高质量的提问是对学生最好的“示范”。教师提问的角度、方式及问题与学习内容间密切联系的揭示,无不为学生提出问题提供了一种范例,使学生学会如何从教学内容中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3.不作学生的主导者,做学生的朋友,鼓励学生大胆动手实践。

针对学生而言的“实践能力”强调的是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这也是培养学生总体素质目标之一。实践是探究式学习的灵魂。因此实施初中物理探究式课堂教学,必须加强实践探索活动。然而作为教师如何组织学生围绕研究的问题,在实验、观察、读书、查阅资料、搜集信息、访问、调查、分析现象和数据等大量实践、探索活动中,训练、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很重要。

⑴ 采用多种形式的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可以进行演示实验师生共同探究,如:碘的升华和凝华;可以是学生分组实验探究,如:探究固体的熔化和凝固规律;可以是家庭开放性实验探究,如:让学生自制照相机模型、观察水中筷子的折射情况等。通过近一年来的物理教学探究实践活动,我们认真研究了学生学习物理的思想状况,发现在做好演示实验和家庭实验探究的基础上,认真做好学生分组实验探究是激发学生学习物理兴趣和提高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较好手段。一是要组织好学生实验,如对于“平面镜成像有何特点”等问题,我们不是先公开结论,而是正确指导学生动手进行实验探究,在实践的基础上分析归纳得出结论;二是要重视引导学生掌握查阅资料、搜集信息、调查访问的方法。同时我们应该结合当地条件和学生实际情况设计多种形式的探究活动,例如,调查研究、实验设计、实验制作、科学讨论、信息收集和整理等等。选择探究的课题应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要多选择与学生身边有关的科技问题、生活问题、环保问题等。

⑵ 加强实践探索活动,要利用身边的物品开发、设计各种物理实验,丰富课内和课外的探究活动。例如:以兴趣小组活动的方式让学生制作不同的水果电池,并测量其两端的电压,既通过实验学到了知识、提高了实验技能,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通过实验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勇于创新的意识。

4.培养学生的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团结合作精神。

在初中物理新教材中安排了三十多个学生探究实验,大部分都不宜以个人为单位进行,要学生分组进行。组内角色分工要明确,例如甲负责操作、乙负责记录、丙负责观察,最后共同分析总结。或不同学生负责在不同信息源中寻找相关信息;另一方面,组内角色要转换,例如第一次甲操作乙记录丙观察,第二次乙操作丙记录甲观察。这就要求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充分发挥每个学生在探究活动中的作用,互相配合和协作才能更好地完成实验探究活动。

⑴ 实验探究中,抓住良好时机指导每个学生仔细观察实验现象、如实记录实验数据,养成实事求是、尊重自然规律的科学态度。例如:在“观察水的沸腾”实验中,教师要及时

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水沸腾前和沸腾后的水中气泡的现象,认真记录时间和温度,将数据画成图表后,再引导学生分析结果和存在的误差,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精神。

⑵ 重视学生间的交流与合作,安排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对各种想法、观点进行充分的交流和讨论。对于多数探究活动来说,探究的过程比探究的结果更为重要。在探究活动中,不要为了赶进度而在学生还没有进行足够的思考时草率得出结论。另外在探究过程中,个体学生得到的数据或结论往往是片面的,而让学生通过交流和讨论,加强了学生间的向心力和友好相处的心态,对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和日后的发展奠定下良好的基础。

5.将物理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和自然现象的问题中,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中学物理教学一直重视物理知识在自然现象、科学技术和生活实践中的运用,以此来体现其科学价值,从而激发学生深入研究、自主学习的兴趣。这也是正确理解物理概念或规律的重要策略之一。探究式教学也不例外,只有这样,才能使探究式教学不断深入下去。

⑴ 让学生搞一些家庭小制作,如针孔照相机、指南针等。同时布置一些探究性的问题:吸墨水时为什么总是要先将吸管压瘪后才能吸上墨水?挂衣钩是怎样贴在墙上的?这样可以拉进物理与生活的距离,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到科学的真实性,感受到科学和社会、日常生活的关系,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和学习兴趣。

⑵ 重视物理知识的实际应用。例如在学完简单机械后,组织学生通过对自行车实物进行观察,让学生说出自行车上应用了哪些简单机械?这样使学生感到物理就在身边,既激发了学习兴趣,又巩固了所学知识,培养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学生实验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相对独立实践活动,在此活动中适当改变实验目的实验要求实验仪器等,要求学生在原有实验认知基础上进行自我探索和设计,体验失败到成功、片面到全面、错误到正确的过程,运用新的实验方法来设计新的实验,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⑴如初中物理第一册学生实验《测液体和固体的密度》一节实验中,在学生进行完实验后,根据学生情况进行拓展,每个实验桌上准备好一个小蜡块,提出问题“如何测出蜡块的密度?”通过学生分组探究得出此实验的要点在于解决如何让蜡块象小石块一样没入水中(因蜡的密度小于水的密度)。让学生猜想假设,然后进行实验操作来得出结果。再比如提出“如何正确测出小砖块的密度、海绵的密度怎么测?”等诸如此类问

题,供学生展开讨论探究。

⑵《用刻度尺测物体的长度》学生实验中,教师提出“五分硬币的直径怎么测?”“一张纸的厚度怎么测?”“乒乓球的直径怎么测?”“学校操场的周长怎么测?”学生提出猜想假设并验证。在学生实验<测定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中,教材任务完成后,教师可提出“同一个滑轮组的机械效率跟什么有关?”大多数学生会认为同一个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不变,让学生改变所挂勾码质量进行实验验证,最后得出结论。

诚然学生的学习不可能都是从探究性物理实验中来,这既不符合学生学习规律,也不可能有那么多的时间,所以探究性实验课题的设计是非常重要的。总之,追求成功是人的本能,人人都有对成功的追求,这是人的自尊和自我价值实现所驱使的。在探究性实验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学生的亲身经历、体验,真正让他们既学到知识,又掌握方法,并体验过程。在不断地创造和成功中,保持着高昂的兴趣,充满激情地进入物理学知识的殿堂。

初中新课程物理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 篇2

一、充分展现化学的魅力, 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指出,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乐学, 就是对学习有浓厚的兴趣, 能感到学习的乐趣。刚刚进入初三年级的学生, 在开始学化学之前, 对这门课往往有着既好奇又害怕的心理。第一章“开启化学之门”是教师和学生开始的第一次教学交流。一个好的开始, 会让学生消除焦虑情绪, 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情绪, 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给学生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所以, 在上第一章时, 不要急着先让学生接受过多的理论知识, 先要让学生对化学产生兴趣。在第一课的教学中, 教师可用各种令人赏心悦目的化学物质和化学现象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 刺激学生的感官。除了做好教材中的“烧不着的手帕”“会游泳的鸡蛋”等趣味实验外, 又增加“魔棒点灯”“水中生火”“硫酸铜晶体的展示”等实验, 让学生充分感觉到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形形色色、多姿多彩。和学生一起收集资料, 了解社会发展的历程中, 化学为人类作出的贡献;收集化学家的故事, 让学生知道化学以她独特的魅力吸引许多人去研究, 去探索, 并为之献出青春和生命。这些有趣的现象和生动的实例自然能激发初中学生的好奇心, 引发他们热烈而持久的探究物质世界本质的兴趣。

二、充分发挥化学实验的探究功能

化学实验特有的生动性, 会使刚接触化学的初三学生很感兴趣, 但只是层次较低的感知兴趣和操作兴趣, 随着越来越多的毫无悬念的验证实验, 会使他们感到枯燥乏味。因此作为教师必须做好教学设计, 改进实验方案, 妥善规划实验教学内容, 使实验教学和探究学习融合起来, 充分发挥实验的探究功能, 不但让学生获得知识, 习得技能, 而且让学生受到科学方法、科学思维的训练, 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品德, 使学生对实验的观察兴趣发展成更为持久、对学生发展更为有利的探究兴趣和创造兴趣。新课程中, 将实验探究设计成五个阶段, 即提出问题、形成假设、设计实验、搜集证据、得出结论 (表达交流) 。摆脱了僵化的“照方抓药”的实验模式, 实现了学生的自主实验。新课程的教材为探究实验创造了条件, 使课程实施者能够在课堂教学大胆实践。

在原来的教学中, 要很晚才能够学到的知识, 他们自己在探究中已找到了答案, 这可能不仅仅是答案, 更重要的是学生的能力得到了提高。

三、相信每个孩子都会给你意想不到的惊喜

学生进入初三, 由于其他学科学习上的困难, 往往对新增学科的学习失去信心, 学习的积极性提不起来。针对这一情况, 教师对学生不应急着传授知识, 而应该先让学生建立学好化学的自信, 让学生体会到老师对他们的期望与信任。教学中只有改变教学方式, 让每一位学生自主参与学习, 学生才有机会感受到自己在学习中的能力与潜力。刚接触化学不久, 老师布置学生“调查周围环境中水污染情况”的任务。学生很兴奋, 于是在双休日, 三五个同学结成一组, 对他们居住环境的周围开始了调查。星期一交流汇报时, 每一位同学都觉得自己有话要说, 老师把更多的机会给了那些平时不爱发言的同学, 竟然发现他们的回答非常精彩, 讲出了许多老师同学都不知道的污水处理过程与方法。

四、创设教学情境, 让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

教学情境设计是指教师出于教学目的的需要, 依据一定的教学内容, 创造某种认知情境和情感气氛, 创造蕴涵学生学习的知识的真实背景, 用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活动倾向, 并使学习的知识能在其中应用而进行的教学准备工作。探究学习要能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 教师要能通过真实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 使学生产生探究的动机, 才能使学生的探究活动得以顺利地进行。例如, 在“钢铁锈蚀”的教学中, 老师首先向学生展示有关钢铁锈蚀造成经济损失的资料短片, 学生感慨、议论之后, 提出“钢铁为什么会锈蚀?”“如何防止钢铁锈蚀?”等问题, 学生提出了很多不同的想法, 老师让学生课后参考资料, 对自己的猜想设计实验加以证实。第二天, 教室的窗台上一下子多出许多各种各样的瓶瓶罐罐, 以后学生每天主动观察, 一周后交流, 学生通过自己的实验得出了结论。最后的小结中, 无论是探究成功的还是探究不成功的, 他们都理解了钢铁生锈的条件, 他们的积极态度都得到了老师的表扬。

初中新课程物理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 篇3

【关键词】实验教学 引导参与 探究能力

新形势下,学校教育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学习目标逐渐发生了转变,由原来的“一方授课”模式转化为现在的“交流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创新精神成为当前素质教育的主要目标,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探究能力成为教育教学工作的重中之重,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完善教学活动内容具有重要作用。

一、实验教学法

实验教学法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现有的客观条件,利用学习工具和实验设备改变实验对象的一些条件,然后观察其引起的具体变化,从而获得新的课堂知识的一种新型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是在近年来逐渐兴起的,一般在物理化等学科中运用的比较多,实验地点可以是在小范围的教室中,也可以是在比较宽泛的实验室或者实验园等地。

根据实验组织方法的不同,实验教学法可以分为:个别实验和小组实验;根据实验目的和实验目的的不同,可以分为理论知识学习前的基础实验、学习后的知识验证试验和进行知识巩固的实验等三种。在教学活动中通过学生的自主实验,鼓励学生动手操作,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速度具有深刻影响,在教学中引起巨大反响。

二、实验教学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知识最好的老师,增加教学活动中的趣味性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习活动和教学质量事半功倍。在进行新知识讲授以前,教师可以根据课程的教学目标设计符合本节课教学内容的实验情境,引导学生进入课堂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教师在教授课文《大自然的语言》时,可以先与实际相联系,提出“我们身边的花草树木、河流、高山都属于什么呢?”的问题,引导学生从身边的事物进行思考,直观、实在的事物更容易让学生理解,这样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然后教师就可以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展开教学活动。

2.引导学生参与实验过程

教师的实验演示始终离学生很远,学生理解不到教师所讲授知识的重要性和实践性,对学生正确掌握课堂知识,学会实验技能有着一定的阻碍。只有让学生真正的参与实验,自己动手,才能让学生真切、直观的感受到科学的神奇和强大的实践力。在教学活动中,丢掉学生“旁观者”的身份,使他们成为教学实验的主体,鼓励学生自己动手,根据学习的理论知识探究科学实验的魅力。教师可以在学生进行实验的过程中给予适当的指导,在纠正他们错误的实验行为的同时,放宽思维限度,让学生能够充分的发散思维,在掌握本节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勇于创新,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培养“爱因斯坦”式的探究能力。

3.指导学生交流结果,进行自我评价

实验完成以后,并不等于实验教学过程已经完结,还要让学生学会做总结,培养他们的思考能力,让他们能够对自己的实验过程进行评价,举一反三,温故知新。例如在化学课《氧气的制作》中,学生已经掌握了利用高锰酸钾制氧的实验过程,也已经动手操作过了,那么现在就需要教师指引学生进行试验后的思考:除了高锰酸钾制氧之外,还可以用那些化学物质制氧?在实验过程中,为保证实验安全你用的高锰酸钾含量是否在安全范围内?制作出来的氧气可以用于多个方面,你收集氧气时是否造成浪费?……等等多个与实验内容相关的问题,让学生自己反思实验过程,培养探究能力,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教学内容和实验中的注意事项,评估自身的不足,作为下次试验的教训,增长经验。

4.鼓励学生自主实践

“理论指导实践”是亘古不变的道理,课堂知识的掌握也是为了帮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过程,根据前人的经验少走弯路,在知识的指导下走的更远。实验教学在完成教师教授,学生进行实验活动之后,还需要最后一个环节,即在生活中联系实践,例如在化学课中,教师讲授了“水遇二氧化碳会变浑浊”的知识,基本的理论可能学生都理解,实验过程也都掌握了,但若在生活中遇到“浑水”的情况,同学们就不会将现实环境与课本知识相连接,达不到融会贯通的效应。所以,在学校教学中就需要让学生将学到的知识如“如何种一棵树”用来指导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自动手种一棵树”,能够使学生在“实验+实践”的过程中深刻理解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三、结语

教学和育人是相互联系的,统一为“教育”,教师在课堂上除了要讲授教学内容,即学科理论知识以外,还要适当的增添教学“互动”活动,利用实验教学法,将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让其掌握课堂教学的节奏,对学生理解教学内容,掌握理论知识,学会动手操作,用理论指导实践活动具有深刻意义。

【参考文献】

[1] 韩京. 充分发挥演示实验功能,培养学生探究能力[J]. 试题与研究:教学论坛,2012(15):51.

[2] 谭程. 有效培养学生实验探究能力的认识与实践[J]. 中学物理(高中版),2013(07):14.

[3] 周雪. 注重实验教学培养学生探究能力[J]. 中小学实验与装备,2014.25(03):61-62.

初中新课程物理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 篇4

史洪军王凤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和观察为主的 学科,从生活中引出材料,通过实验探 究出其中的物理规律和原理,是学习物理学的重要途径。随着社会和经济 的发展,对人的素质培养又提出了更 新、更高的要求。刚刚实施的《义务教 育课程标准教材》就是着力于教育新 形势下的改革,在继承和发展的基础 上提出教育的新理念。特别是重视科 学探究的教育作用,强调过程和方法 的学习,不只注重学生对知识的传承,而是要让学生学到获取知识的方法和 途径,增强探究未知世界的兴趣和能 力,以及学生对于科学本质的理解和 对科学价值观的树立。

《新课标》的实施无疑给教师的教 学和学生的学指出新的思路,给学生 的学习带来浓厚的兴趣,也提高了教师 教学的积极性。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学 到了科学知识,掌握了探究科学知识的 方法,同时也增强了创新能力和实践能 力。但是,目前在一些教育相对落后的 农村地区,由于教学设备相对落后,学 生总体素质相对较低,对于学生的实验 探究能力培养就存在一定的困难。倒 如,在一些实验探究课上,教师分析了 实验的相关内容之后,有相当一部分学 生就无从下手,不知所措,或出现随便 应付的现象,影响了探究式教学的效 果。针对以上情况,对农村中学的老师 提出了一个关键的问题:如何培养学生 的实验探究能力。本人就学习和教学实 践中积累的经验提出一些见解,与大家 商榷。

创设科学探究的学习环境。构建新 型的师生互动平台

以教材为主,实验为辅的旧教学模 式在农村中学中根深蒂固,从过去的以 讲授法为主的教学思想——“传道、授 业、解惑”到后来强调不能满堂灌,要注 重启发式教学,到现代教育强调以人为 本,注重探究式教学,采用多元化、多方 位的教育形式,一系列的教育改革印证 了中国教育的发展。这就要求教师能适 应社会发展的要求,彻底地转变思想观 念,在组织教学中要创设一个良好的探 究科学知识的学习氛围,改变过去以讲 授法为主的教学模式,要让学生积极参 与到课堂教学中来,注重学生的个人发 展,让学生与教师互动,从而构建一个 新型的教学平台。

培养学生科学的探究精神和习惯

实施研究式教学,要先培养学生的 科学探究精神,给学生动力,而动力来源 于兴趣。爱恩斯坦说过:“热爱才是最好 的老师。”因此,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兴 趣和精神是培养学生实验探究能力的重 要前提。教师耍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转变学生思想观念,建立新的学习方式。

在过去的传统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方式只靠老师讲授、实验演示等获取知 识,自主参与的积极性不高,学习比较 被动,许多学生现在还延续着这种学习习惯。因此要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调 动他们参与科学探究的积极性,让学生 通过自己的实际操作和思维活动,探究 实验中的科学知识,而教师要积极指 引,导明方向,多点鼓励和鞭策,开拓学 生思维,逐渐将学生引入科学的海洋。斯宾塞曾经说过:“应该引导儿童自己 进行探讨,自己去推导,给他们讲的应 该尽量少一些,而引导他们去发现应尽 量多一些。”

让学生养成科学探究的思维模式 和习惯。一

初中学生的学习多数比较被动,老 师布置了任务、设计实验,他就去完成,如果没有布置任务或课堂实验,他就不 会自己主动去探究和发现科学知识,这 就需要教师深入地挖掘学生内心的潜 意识,增强求知欲心理。前苏联教育家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希望感 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 者。”学生一旦感知到他从未见到或意 想不到的物理现象时,一般都会产生一 种跃跃欲试的积极和冲动,希望寻求原 因,形成探究行为的意向。因此,教师要 充分地利用学生的这种心理特征,当学 生产生探究欲望又不知如何操作的时 候,要及时地引导,培养学生习惯性的 思维模式,让他们不断地从生活实践中 去发现问题,并通过自己的实验和学习、观察,探究出其中蕴含的科学道理。

培养学生实验探究过程的能力

一个探究实验要经过许多过程和

步骤,归纳起来有:提出问题、猜想与假

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

收集数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与交流。这

一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都很重要,要结

合实验的实际有选择地利用。实验的过

程就是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学生

是否具备自主探究知识的本领,直接影 响到课堂教学的效果,因此在实验的过簿 程中要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 囊

培养学生学会对生活表象、感性材萋 料的分析能力。鬟

从生活走向物理是《新课程标准》鼍 llii;要-特点,要让学生学会根据日常生萋 活的材料进行分析,找准问题的切入囊 点,提出中肯的问题。爱恩斯坦说过:莲 “提出问题有时比解决问题更重要。”例!如,炒菜时我们会闻到香味是分子运动i 的问题;切猪肉时把刀磨一磨会很省i 力,这是压强与受力面积关系的问题;≥ 自行车、汽车的轮子要刻上许多花纹是i 摩擦力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的问题等i 等。如何让学生针对日常生活的现象提《 出相应的问题,对于开展实验探究具有《 重要的作用。因此,培养学生学会对日i 常生活中的现象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 正确的问题,是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过程i 能力的前提条件。j 培养学生勇于猜想和假设的能力。i 牛顿说过:“没有大胆的猜想和假: 设,就做不出伟大的发现。”农村中学的 学生普遍见识不广,知识面比较狭窄,对于提出的问题不敢做出大胆的猜想,或猜想偏离了方向,这就给实验的进行 设置了障碍。因此,首先要启发学生思 维,针对提出的问题,要全面地搜索有 哪些可能出现的结论,而教师要积极引 导,旁敲边击,引导学生的思路向正确 的方向进行。其次,要让学生多参加社 会实践,多了解身边有关科学问题、生 活问题、环境问题的社会活动,增加学 生的知识,扩大视野。如让学生参加社 会调查活动,参观工厂生产过程,参观 科学博物馆等等。

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

实验方案的设计就是根据实验探

究的目的和现有的实际条件来制定完

成实验目的的具体计划。包括器材的选

择,器材的装置,具体的实验步骤和计

划,科学探究方法的选取,实物的简化

等。例如,照相机可以简化为凸透镜和

光屏,电动机可以简化为磁铁和线圈。

特别要注重科学方法的选取,例如,控

制变量法和等效变换法就是常用的探

究方法。

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和数据 争析能力。

培养学生能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对 契验信息进行收集,并能运用简单归纳 京理的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并得出结 念。这是培养学生具有独立的分析、总 猪能力和处理实际问题能力的重要环 节。最近几年的中考也很重视这方面知 识的应用。

培养学生具有实验故障判断能力。

所有的实验并非一帆风顺,时常会 出现或这或那的故障,特别是有关电路 的实验,容易出现故障,有些不爱动脑 筋的学生总在出现问题时不加思索地 举手发问,遇到这种情形不要立即给他 分析,而要激发、引导学生的思维,让他 们通过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判断实验 中出现的故障或问题。例如,在测定小 灯泡功率的实验中就有小灯泡不会亮; 电流表、电压表不会转或读数太小等很 多问题,要让学生检查所接的电路会不 会接触不良,会不会短路,电流表、电压 表有没有接错,引导学生排除故障,这 样可以令学生加深对实验的印象,又增 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直观、有趣地 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

通过观察、分析、学习实验演示,从 而获得实验探究能力也是培养学生实 验探究能力的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对 于一些难度较大、较抽象的探究实验,教师可以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进行演 示,例如利用计算机中的FLASH、POW— ERPOIN、PHOTOSHOP等资源制作电脑 课件,让学生直观、有趣地感受实验的 乐趣,从而掌握探究科学知识的方法,并养成乐于探究大自然的兴趣和习惯。

古人云:“授之以鱼,只供一饭之 需,授之以渔则终身受益无穷。”培养学 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使学生能掌握学习知识的技能和方法,是当代物理教学的 重要环节,是素质教育的发展要求。如 何在教学过程中贯彻这一教学理念,特 别要在农村中学中实施这一关键环节,的确需要教师不懈的努力。圈

初中新课程物理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 篇5

沈跃萍

(吴江市实验初级中学)

摘 要:物理学是一门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观察是人们认识自然现象,获得感性认识的源泉。学习物理就要从对物理现象的观察入手,认识事物,找寻规律。观察力强的学生能快速找出规律,抓住问题的实质,从而获得新知识。而且通过观察感知到的实验现象还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从而提高学生的知识和技能水平,所以观察能力的培养与提高是物理实验教学中首需培养和提高的能力。

关键词:物理实验;观察力;问题;观察方法

物理学是一门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观察是人们认识自然现象,获得感性认识的源泉。学习物理就要从对物理现象的观察入手。因此,观察力是物理学习必备的能力,巴甫洛夫写在实验室墙壁上的座右铭就是:“观察,观察,再观察。”

观察力就是有目的、有计划地感知事物的能力。观察力强的学生能快速找出规律,抓住问题的实质,从而获得新知识。而且通过观察感知到的实验现象还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从而提高学生的知识和技能水平,所以观察能力的培养与提高是物理实验教学中首需培养和提高的能力。

一、学生在观察中出现的问题

初中生由于这一年龄段的生理、心理特点,他们在观察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以下问题:

1.观察对象不明确

大多数学生只好奇现象的发生,他们观察的目标不明确。如在进行“模拟打桩”活动时,学生集中注意力要对准桩打,却忽略了要注意观察比较重物的质量、下落的高度和桩被打下的深度。

2.易受情绪支配

他们往往会被感兴趣的事物,鲜艳的色彩,奇怪的形体,响亮的声音吸引,忘记了本来的任务。如在观察水的沸腾实验中,烧瓶的形状、火焰的颜色、加热过程中发出的声音都会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使他们忽略了观察水泡的变化,温度计的读数。

3.缺乏主体辨别分析的能力

他们一般满足于或停留于大致笼统的观察,不善于观察物体的局部和细节,特别是被刺激作用较强部分掩盖的较弱部分容易被忽略。如在演示滚摆实验时,学生容易注意到滚摆旋转并上下运动,却容易忽视滚摆每次上升的高度和旋转速度的变化。

4.表述观察到的现象时存在一定程度的主观性和片面性

学生往往凭自己主观想象,想当然地表述对象,不善于进行联系、比较,失之于片面。如在探究弹簧的伸长量与所受外力大小的关系时,他们只表述出弹簧所受外力越大,弹簧越长,却忽略了伸长量与长度的区别和弹簧的弹性形变是有限度的。

二、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教师应根据学生上述心理特点,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提高观察效果。

1.引导学生明确观察目的

明确目的,把握方向是提高观察效果的首要条件。我们在实验之前要引导学生自己确定实验的目的,为什么要观察?观察什么?要找出什么规律?这样学生自己抓住了观察的重点,有目的地进行观察,久而久之,学生的观察力就会得到提高。如在探究影响动能大小的因素的实验中,可以通过问题“如何比较动能的大小?”和“如何控制变量?”引导学生自行确定观察方向。又如伏安法测电阻实验中,可引导学生从测量原理“R=U/I”确定观察的目的。

2.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

在引导学生明确目的,把握方向后,教师还应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鼓励学生用合适的方法多观察周围事物,去发现、去思考,在不断的实践中提升自身的观察能力。

(1)比较观察法

由于事物与事物之间、现象与现象之间总是既有联系又有不同。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将物理现象分析比较,在相同事物和现象中,找出它们之间的不同点;在不同事物和现象中,找出它们之间的相同点。如:观察用电流表测电流,用电压表测电压,比较两表的构造、最小刻度及实验操作的异同点;研究“磁场对电流的作用”和“磁生电”时,比较先有电流后有导体运动还是先有导体运动后有电流。

(2)控制变量观察法

当一个物理现象有几个因素共同支配时,为了弄清各个因素的`作用,通常采用的方法是先固定其他因素不变,只改变一个因素,去观察物理现象与这个因素的关系,然后再改变另一个因素,去观察分析物理现象与它的关系,依次每次只改变一个因素,即控制变量法。例如,书本中探究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探究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等都是利用这种方法总结出来的。这种方法是初中物理探究方法的重中之重,它对提高学生观察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3)顺序观察法

即先观察什么,后观察什么,要按顺序观察。有些实验需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观察,完成。如简单的,如何正确使用温度计,也得按顺序观察:①先观察估计被测物的温度,选择合适的温度计;②观察温度计的量程和分度值;③观察温度计的玻璃泡是否与被测物充分接触,且不碰容器底和壁;④观察测温液体是否已经稳定;⑤稳定后才能观察并记录数据。

(4)转换观察法

当某种事物无法直接观察到时,通过观察它作用后所产生的效果间接得知。如:动能的大小是通过观察物块被推出的距离来确定的;电流做功的多少是通过观察小灯泡的亮暗确定的;电热的大小是通过观察煤油升高温度的大小确定的。

当然,观察的方法不仅仅就这四种,如在研究伽利略的“斜面小车实验”时,可以指导学生用理想化推断法。

3.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

(1)指导学生制订观察计划

在物理实验中,学生在开始观察时,往往会感到不着边际,无从下手。而我们又需要从观察到的物理现象中获得关于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变化等方面的感性认识。因此,要指导学生制订周密的观察计划,确定好观察对象,拟订出常规观察项目和特殊观察项目,明确观察要点。没有周密的观察计划就没有科学的观察顺序,造成顾此失彼,观察不够全面;而且纷繁多变的物理现象有时会稍纵即逝,如同过眼烟云,在物理实验中培养学生的观察素养也就会成为一句空话。如观察水的沸腾实验,就可制订如下观察计划:

①观察并记录温度:

②观察气泡和声音:

(2)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观察态度

实事求是是科学观察的基础,又是观察的重要品质和方法。在物理实验教学中,要求学生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毫不含糊地尊重客观事实,如实地记录实验中观察到的各种现象,每一个数据,做到严格地把实验事实和自己对事实的解释区别开来。如“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实验中,基础好的学生经过预习后,往往会根据“F1L1=F2L2”来凑数据。这时教师要看着学生重新实验,并提醒学生测量长度时还要记录估计值。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不仅是提高物理实验质量的要求,也是增强学生的科学素质,培养创造型人才的需要。

(3)培养学生眼脑并用的观察习惯

眼脑并用,即把观察和思维紧密结合起来。一方面,任何一个实验中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与概念、原理、规律的本质因素无关的现象,这些现象在实验中起着干扰的作用。另一方面,观察是一种理性知识参与下的知觉,因此主观因素对观察也起着干扰的作用。观察中的“观”就是看,“察”就是研究,只有边看边研究才能把握实验现象中的本质特征和必然联系,而且能根据观察到的现象发现新的问题,促进进一步的观察和对观察材料的思维加工,辨别本质现象和非本质现象,去伪存真,得出正确的观察结果。如:在演示“惯性”的打棋子实验中,学生往往会把注意力转加在下面飞出的棋子上,而忽略了上面的棋子。在演示“分子间存在引力”的肥皂泡实验中,当老师捅破一边的肥皂泡后,细线被推向另一侧,而有很多学生会认为细线被推向了另一侧,从而理解成分子间存在斥力。这就要求学生观察时要边观察边思考。

(4)引导学生观察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现象

培养学生优良的观察力,仅靠课本中的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是不够的,课本的各种实验只给我们提供了一种初步的指导,要让学生学会在日常生活、生产中进行观察。教师可先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自己去观察、去分析,总结出原因或规律。学生在实践生活中就会发现物理知识具有广泛的应用,会发现自己所学的物理知识能派上用场,那时学生会感到一种满足,一种享受,而这种享受和满足能够激励学生更积极地去追求更深奥的物理秘密。如,在讲解声音时,可让学生去观察为什么蜜蜂飞过我们可听见响声,而蝴蝶飞过时我们却听不到声音呢?让学生去观察、去思考,分析原因。这样指导学生在自己周围的空间去观察、去思考,不仅培养了学生观察的主动性,而且对学生观察能力的发展也起到重要的作用。

素质教育要求导学者引导学生探究知识的同时教给方法,培养能力,而观察能力的培养应贯穿在学生学习的全过程中,应通过兴趣的培养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观察活动中去,自觉地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提高观察能力。只有观察,观察,再观察,才能不断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掌握新知识。

参考文献:

[1]刘知新。物理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刘力。新课程理念下的物理教学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

[3]刘知新,梁慧妹。物理实验[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6.

初中新课程物理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 篇6

在新课程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需要一线教师立足有效教学,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努力创设乐学情境,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方法和参与意识,满足知识经济时代对创新性人才的基本要求.

作 者:周佳  作者单位:大兴安岭实验中学,黑龙江加格达奇,165000 刊 名: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HEILONGJIANG COLLEGE OF EDUCATION 年,卷(期): 28(12) 分类号:G63 关键词:新课程教学   创新精神   实践能力  

初中新课程物理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 篇7

科学探究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也是义务教育阶段化学课程的重要内容,对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要让学生充分认识到科学探究是人们获取科学知识、认识客观世界的重要途径,意识到提出问题和作出猜想对科学探究的重要性,知道猜想必须用事实来验证;知道科学探究可以通过化学实验和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对具体数值的测定等多种手段获取事实和证据。认识到科学探究既需要观察和实验,又需要进行推理和判断。让学生认识到合作与交流在科学探究中的重要作用。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和体验科学探究活动,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增进对科学的情感,理解科学的本质,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初步形成科学探究能力。因此,学生应像“小科学家”一样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在探究的过程中获取知识、发展技能、培养能力,特别是科学探究能力,同时受到科学价值观、科学方法观的教育,并发展自己的个性。其次,它也是提高教师素质的需要。要学生改变学习方式,就要求教师的教育观念和教学行为也随之发生转变。在探究学习中,教师将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和指导者,而教师在参与指导探究学习的过程中,必须不断地吸纳新知识,拓宽自己的视野,更新自身的知识结构,以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才能设计出质量较高的实验探究课。

二、教师的主导作用是培养科学探究能力的前提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主导着整个教学活动的进行,起着组织者和管理者的作用。教师作为教学的设计者,如何解决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提高探究实验教学质量,是提高探究实验教学有效性的关键。而要想解决这个难题,关键的问题就是探究内容的选择和设计。我们不主张天天都有探究,什么问题都拿来探究。事实上,并非所有的内容都适合用探究教学的,例如有些实在无法进行具体操作的内容最好不要用探究的方法,比如通过探究去认识原子的内部结构等。

三、发挥学科特点,培养学生探究意识

探究意识是指一种愿意发现问题,积极去探究的心理取向,是探究动力的源泉。创设认知冲突,激化探究欲望。认知冲突是指原有认知结构与新知识之间的矛盾与冲突。引发认知冲突时很容易激起学生的欲望,进而转化为一种探究的动力。

例如在通过氨水使酚酞溶液变红的实验探究分子运动时,可把实验改进为用两个矿泉水瓶的盖子分别装入2ml酚酞试液和2ml浓氨水,用一个截去底部的矿泉水瓶罩住这两个小盖子,这样既可以节约药品,现象又明显。当小盖子中的酚酞溶液变红时,可设问如下:酚酞溶液变红,是矿泉水瓶内的某种物质使其变红?还是另一个盖子中浓氨水散发出一种肉眼看不见的微粒使其变红?在学生探究心切的情境下,展开对分子运动的探究,可设计以下一些思路:(1)另用一个瓶盖装少许酚酞试剂,再将其单独罩在另一个截去底部的矿泉水瓶里,观察现象。(2)取出少量浓氨水注入试管中,滴入酚酞试剂,观察现象。(3)用手扇着闻瓶盖中的浓氨水,嗅到刺激性气味(提示浓氨水具有挥发性,挥发出的氨气溶于水又得到氨水)。这样做可以让学生逐渐形成良好的探究意识。

四、发挥学科特点,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思维

学生进行科学探究必须要有科学的探究性思维。良好的科学探究思维品质包括思维的“广阔性、深刻性、独立性、批判性、逻辑性、灵活性、敏捷性和创造性”。探究性思维是在上述良好思维品质基础上形成的具有主体性、发展性和潜在创造性的思维。探究性思维对于促进和完善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具有理性驱动作用。我们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创设不同的教学情境,以培养、发展学生的探究性思维。例如:在验证质量守恒定律时,就可以通过实验来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思维。

提出问题:发生化学反应时,反应物的总质量和生成物总质量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

作出假设:(1)增大;(2)减少;(3)相等。

收集证据:途径一:回忆已有知识,在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质量不变。

途径二:查阅资料,从波义耳的失误到拉瓦锡质量守恒定律的发现。

途径三:实验探究,根据提出假设的依据和已有的知识设计实验方案,分组实施实验,观测并记录实验数据。

第一组:取一小截蜡烛粘在一小张纸上,将纸张和蜡烛一起放在托盘天平上,调节砝码,使天平达到平衡;点燃蜡烛,观察天平的平衡情况。

第二组:在小烧杯中加入20ml稀硫酸铜溶液,取一根铁钉用砂纸擦去铁锈,将盛有硫酸铜溶液的烧杯和铁钉一起放在托盘天平上称量,记录所称的质量W1,再将铁钉浸到硫酸铜溶液中,观察实验现象,将盛有硫酸铜溶液和铁钉的烧杯放在托盘天平上称量,记录所称的质量W2,比较反应前后质量的变化。

第三组:观察教室内提前一星期准备的铁生锈后天平有没有偏移的实验,现象各不相同。他们就会带着问题进行思考:“蜡烛燃烧后质量减少,是不是由于生成的气体没有被称量所造成的”;“铁与硫酸铜的反应质量不变,是不是因为反应物中没有气体参加反应,生成物又没有气体生成”;“铁生锈后质量增大,是不是因为反应前有些气体物质的质量没称到”。因而得出“研究蜡烛燃烧反应的质量变化,应将参加反应的氧气和生成的二氧化碳、水一起称量”;“如果把蜡烛放在一个集气瓶中点燃,塞上塞子再称,质量可能就不变了”;“同理,让铁生锈在密闭容器中进行实验,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肯定不会发生变化”……在学生充分讨论和分析的基础上,重新设计并完成有关实验。通过探究,学生得出了“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保持不变”的结论。

通过化学实验的探究并得出结论,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充分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思维。

五、完善教材的探究实验与活动,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课标对学生实验技能的目标要求大大提高了,它不仅包括以往教学大纲的基本技能目标,还包括科学探究技能,要求学生不仅会自己动手做实验,而且还要能像科学家们那样去思考和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同时,分析近年来云南省的中考试题也不难发现,对实验的考查,已逐步过渡到能够根据实验目的,合理地利用实验材料,科学地设计实验方案,得出科学结论。尤其是教材中未完善的探究实验,往往成为中考实验难题的素材,例如以往考过的如何分离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混合气体;稀盐酸与氢氧化钠反应后溶液温度升高,仅与氢氧化钠溶于水放热有关,还是酸碱中和反应也会放热,对溶液温度升高也有影响等。这些对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实验教学在形成和发展学生探究能力的过程中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因此,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占有极大的份量。要想提高实验教学的效率,必须提高探究性实验教学的质量,注重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和科学态度的培养。

六、开展家庭小实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化学源于生活,它是一门应用性和实践性很强的科学,它与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的联系非常紧密。在现实生活中值得研究、探讨的问题随处可见,充分开展家庭小实验,让学生走出学校的小天地,走向社会大课堂,对学生今后的发展尤其重要。由于家庭小实验从设计到准备、操作、观察、记录、结论等都由学生独立完成,可以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通过自己的设计完成实验,并且还要解决在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这些都有助于进一步培养他们的实验探究能力;同时,他们通过对课本知识的回忆、对所掌握的化学基本操作技能的运用,以及正确的学习、实验方法的自主实施,不断完善和发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科学的探究方法,为未来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例如,有时同一实验会因家庭实验条件各异,而产生的不同实验现象,这就会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促使他们定要问个究竟。有些现象书本未提及,教师也未提及的,却在实验中出现了。如有些学生测定鸡蛋壳成份实验时,将盐酸倒入装有鸡蛋的玻璃杯时,发现鸡蛋壳周围产生大量气泡,同时还发现鸡蛋会上下沉浮,这意外发现使学生的兴趣大增,求知欲大增,一定要解开沉浮之谜。他们就会查阅课外书,请教老师,再次做实验等,不断寻找答案。自己发现的问题,又由自己找到了答案,学生非常兴奋,成功的体验,使学生更加坚定了学习好化学的信心,良好的科学探索能力也不断得到了培养。

初中新课程物理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 篇8

关键词: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探究;能力

一、创设能够促使学生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的情境

问题情境的创设在整个科学探究式教学活动的源头,所创设问题的情境恰当与否对探究活动的方向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对学生探究的积极性也有着很大的关系,教师在科学实验中要能够并且善于让问题成为学生探究过程的桥梁,那么教师所创设的问题情境就应该要真实并且富有创意,从而来引导学生积极主動地参与进来。把问题作为中心来进行思维探索。

如:教师在教授学生“大气的压强”这一部分内容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向学生演示瓶子吞鸡蛋的实验,教师拿一只瓶口直径比鸡蛋稍微小一点的瓶子,在瓶底撒上一层沙子,把一团酒精棉点燃放到瓶子内,之后把鸡蛋的壳剥掉,把头小的一端堵住瓶口。那么学生会看到酒精棉熄灭之后,鸡蛋就会被瓶子慢慢地香进去,当看到这一现象学生必然会感到很好奇,这样学生心中自然会充满着疑惑,那么什么力量使得鸡蛋能够掉到瓶里去呢?大气是什么呢?大气存在有什么用呢?等这一系列的问题自然而然就随着出现了,这样对学生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有着启发性的作用,而且教学效果也比较理想。

二、通过具体实验探究来引导学生做出猜想和假设

对于初中生来讲他们的生活经验以及认知水平还比较有限。他们还不能够在纷繁复杂的自然现象面前,很快地做出猜想和假设,那么教师就应该要能够用具体的实验探究话动,来为学生创设出和客观事实相符合的情境,让学生能够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进行大胆的猜测和假设。

如:在对与压力的作用效果相关的因素进行探究的过程中,如果没有实验就让学生凭空猜想,那必然会有很多答案是和正确答案毫不相干的,那么教师在对所有的猜想进行实验验证,那必然是不可能。所以,教师就应该要借助简单的实验演示来引导学生进行猜想和假设,教师可以让学生分别用手去触碰铅笔的两端,让学生感受有何不同,然后让学生进行猜想。

三、为学生提供实验设计的机会

科学实验设计能力是实验探究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学生通过科学实验探究活动的设计,能够使自己的实验探究能力得到发展和提升,所以教师在进行科学实验的教学的时候,要把学生的主体地位突显出来,要能够让学生在科学实验的设计过程中,认识到实验设计的重要性以及基本方法等。对于初中生来讲,他们具有很强的好奇心,而且还很好动,更是喜欢玩。那么教师就要结合学生的这一年龄特征,来为学生提供动手的机会。要坚信只要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学生一定能够在自己动手中获得所需要学习的知识。

如:教师在向学生教授“并联电路的电流规律”这一部分的内容的时候。由于之前学生学过串联电路的电流规定这一实验,也对这一实验设计进行了掌握,那么教师如果还是按照串联电路的实验设计思路来进行讲解,这就显得有些多余了,所以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借助实验桌上现有的器材,把小组作为单位来进行实验方案的设计,在学生的设计过程中教师不要干涉,尽情让学生自己发挥,这样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探究动力,而且学生还能够对所要学的知识进行快速地掌握。

四、强化学生对实验探究过程进行反思的意识

对实验探究过程的反思就是要对这一过程中所用方法的合理性以及科学性进行评价,通过与其他学生之间的讨论来对实验的过程进行反思,把自己和其他学生之间存在的差距或者存在的长处予以发现。从而方便下一步的改进。

如:在“用高锰酸钾获取氧气”的这一实验当中,由于这一实验需要用玻璃试管,如果不加以注意的话,学生在实验中很容易造成试管的破裂,那么如果出现这一现象,教师就应该适当地指引学生进行反思,反思试管破裂的原因是什么,应该如何加以改进等。

在实验探究教学过程中用小组交流或者是全班一起讨论的形式来让学生对自己在实验探究过程中的一些表现进行反思,通过把自己和其他学生进行对比来取长补短,从而探索出新的探究方案。

总之,科学探究性试验的开展,其最主要的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这也是新课改的目标之一,所以对于教师来讲要正确引导学生在实验探究的过程中不断对自己进行完善,让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在实验中得到发展,从而为学生今后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初中新课程物理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 篇9

如何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探究能力,已成为新课标下教师的使命。为实现这一目标,苏科版物理教材有许多地方设置了可用于探究的活动。这就有利于我们广大教师在教学中充分利用这些资源转变教学观念,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科学探究能力,融知识传授、技能训练、能力培养于一体,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一、对探究性实验教学的认识

1、含义及目的。探究性实验教学是指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发现问题、主动实验、寻找答案的过程。其主要目的是使学生通过实验,亲历探究知识或问题的过程,掌握科学思维方法,提高科学素质,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勇于创新的科学态度。

2、探究的一般模式。科学探究的一般模式是:发现问题——提出假设——实验与验证——得出结论。探究性实验教学也应遵循这一模式,只不过需要教师的引导,如在确定探究点时往往需要通过教师创设的情境,引导学生观察并发现问题;得出结论后需要教师进一步引导,将结论应用于实践。

3、意义。1)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物理教学要想实施素质教育,就必须在思想上树立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探究性教学能让学生自主的参与观察实验现象,探索物理本质,获得物理知识。因此,探究性实验教学能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动精神,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性,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开发学生的智力潜能,促进学生正确理解物理知识,发展学生健全的个性。2)促进学生学会学习。在探究性实验教学中,学生首先通过观察发现、提出问题,然后在教师的引导下提出假设,进行实验探究;最后总结得出结论。由于问题是一个一个提出的,是逐步深入的过程,因此学生会在一步一步的思考、分析、判断中感受和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在动手、动脑的实践和探究中掌握知识,学会科学的思维和研究方法,也就是在“做科学”的过程中受到科学方法的训练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科学素质的目的。探究性实验教学不仅能让学生学会知识,而且还能让学生学会学习,使学生主动的学习、积极地学习、创造性地学习。3)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发展创新思维既是素质教育的灵魂,也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关键。在探究性实验教学中,学生在教师的鼓励求异思维的引导下,积极分析、独立思考、各抒己见,其创造思维潜能得到了充分开发,从而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教师要转变实验教学的观念 教师是教学中的关键因素,教师的教学观念决定教师的教学行为方式,直接影响教学氛围和教学效率。积极、高效的探究性实验教学首先要求教师要转变实验教学的观念。

1、重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实践能力。现代教育不再偏重于对科学知识的机械记忆、浅层理解和简单应用,而是强调注重学生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原教材的实验停留在技能型和验证型阶段,表现为教师把仪器设备、实验材料、药品等配备好,学生上实验课只是简单的操作、观察一下,其结果是学生只是知道“是什么”而不知道“为什么”。

2、树立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在探究性实验教学中,教师既要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和促进者,又要和学生平等的参与实验研究,不能越俎代庖,将学生的研究引向既定的结论。这就要求老师树立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学理念,积极为学生提供信息,启迪思维,介绍方法,引导质疑,探究创新,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创新精神,充分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

3、亲自准备实验。教师应该亲自动手,从准备试验中发现问题,分析原因,找出对策,把实验课当做提高自己业务水平的重要途径。

三、探究性实验教学的体会

用心 爱心 专心

对于如何开展积极、高效的探究性实验教学,现根据本人的教学实践谈几点体会:

1、发现问题。1)鼓励学生提问。“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在平时的教学中,我经常给他们将一些科学家的故事,使学生明白:只有善于提问才能有所发现。2)善于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观察。教师要善于利用多种方法,如语言描述、直接展示、动画模拟等生动的再现有关的物理现象,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使学生获得充分的感性认识。然后,引导学生全面、仔细的观察,在看似平常的现象中发现问题。例如,在展示“分子间有空隙”时我让学生认真观察总体积的变小,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2、提出假设。不同的学生对问题讨论、分析后,往往提出的假设不同,甚至截然相反。对此,教师不能厚此薄彼,以免打击学生的积极性,而应鼓励学生通过实验加以验证,杜绝学生半途而废。

3、实验探究。1)制定方案。教师要让学生知道实验设计的基本原则。引导学生对实验方案的科学性和可行性展开讨论,共同协商设计。拿出实验方案后,教师应组织学生对各组的实验方案进行对比,取长补短,使方案更加完善合理。2)组织探究。组织好探究过程是整个探究实验中至关重要的一环。①静心组织,建立小组分工合作制,任务分配到人。由于探究实验步骤较多,操作繁杂,如果不进行分工协作的话,就会出现秩序混乱的现象,导致实验任务无法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②严格操作。组织学生搞好物理探究实验,教师应让学生熟练掌握各种器材的使用方法。对一些危险的操作,动手前一定要交代清楚,以防对学生造成伤害。3)重视观察。在实验中,重视结果而轻视观察的现象较为普遍,这不利于学生实验能力的提高,教师必须及时纠正。探究实验的结论都是未知的,特别是学生设计的一些实验方案对他们而言跟新生事物一样,实验者在实验过程中稍有疏忽,结论可能是不科学的。所以,这要求学生重视现象观察,抓住事物的各个方面及其发展变化的全过程,捕捉它们之间的细微差异,从而发现事物各个侧面的特点。

4、比较分析,得出结论。1)掌握分析方法。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运用纵横比较法进行分析,同中求异或异中求同,使学生从平常现象中发现不平常的东西,从相似的事物中找出差异以及从差异中找出共同点或因果关系,并得出结论。2)正确对待实验偏差。在进行多项实验时,由于某种原因,学生实验结果可能与实验设想不一致,这时教师不要一概否认,而应引导学生从实验原理、取材、操作、步骤等方面去分析原因,寻找问题所在,排除干扰因素,重新进行实验。

以上是我在新课程教学实践中的一些粗浅认识和体会,愿更多的教师能关注这一至关重要的领域,在教学中不断探索,不断总结,不断完善,使探究性实验教学能更好的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初中新课程物理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 篇10

在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中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

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指出中指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而科学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主要方式。学生通过实验,可以探究自己还未认识的世界,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科学概念,掌握实验技能,培养学生观察现象、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因此,在小学实验教学中注重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是当前小学科学教育中的重要课题。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对小学科学实验教学谈些粗浅的认识。

一、提高实验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意识 亚里士多德曾经这样说过:“古往今来人们开始探索,都应起源于对自然万物的兴趣。” 小学生喜欢上实验课是毋庸质疑的,但他们更加容易被趣味性强的实验所吸引。趣味性强的实验会引起他们强烈的好奇心,然后一步一步的继续往下研究、探究。因此,在实验教学中,教师要认真思考,大胆创新,积极地改进已有实验的实验装置和操作方法,或者设计一些教材中没有的又易于完成课堂实验。例如,在上《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时,我事先准备了一盆子爆米花,拿一个铁制的勺子在毛皮来回反复的摩擦后,我挥舞着手中的勺子问学生,把勺子放在爆米的上面,会发生什么样的现象?学生有的说爆米花会飞到勺子上,有的觉得爆米花难以飞起来,实验结果是先飞起来再从勺子向四周散开,因为这中间除了有静电现象之外还包含着同种电荷互相排斥的道理。爆米花向四周散开的“壮观”景象极大了引起了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继续深挖下去,他们就不难理解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的道理了。又如在上《声音在物质中的传播》时,为了让学生更加深刻的理解声音不仅可以通过空气,而且可以通过一切固体、液体和气体进行传播。我特地新增加了一个趣味性的实验“传音至耳朵的导线”。首先将一把全金属的叉子栓在一根约一米长的线的中间,把线的两端分别缠在食指上,缠绕多圈,插入耳朵,然后把叉子碰到坚硬的物体上。等它垂下把线拉直时,学生就可以听到敲钟似的响声。这时,再启发引导,学生就很容易理解声音可以在不同的物质中传播的道理。

二、增强实验的启发性,让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进行探究 教师在实验教学中应该有效地引导学生进行探究,让学生的思维循序渐进沿着一定的坡度发展,达到突破重点、难点的目的。同时也鼓励他们去探究事物的本质。例如,在上学校的大组课《磁铁的性质》中,当学生动手验证完哪些物体能被磁铁吸引,哪些物体不能被磁铁吸引时,我提醒学生:“仔细观察这些能被磁铁吸引的物体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学生就很快就明白“他们都是铁做成的”,从而得出结论:磁铁有能吸引铁类的物质的性质。我又提问:“刚才你们是怎么来做这个实验的”。学生大部分都说用磁铁的两头去吸的。“那你们为什么都选择用两头去吸,而不用中间去吸呢?”我适时追问。学生就猜测有可能是中间的力量小一些,吸不起来,两端的力量大一些,吸得多一些。“你们有什么办法证明你们的猜测是正确的吗?也就说中间的磁性强,两端的磁性弱。”通过这一再的追问,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发散,从而认真的想出许多方法来证明磁铁的磁性强弱的问题。

三、增强实验的创新性,为学生创造探究的机会

在实验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创新实验装置或者设计创新实验,为学生创造实验探究的机会,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探索,促进学生的动手与动脑相结合,大胆质疑,发散思维。我曾经听过《运动与摩擦力》这一课,这一节课主要研究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光滑程度、运动物体的轻重、物体运动方式这三个因素的关系。教材中采用的实验方法:三个实验依次独立进行,也就是说做完一个再做另一个,没有层次,三个实验处于并列地位,无法吸引学生的兴趣,学生的实验能力也没有得到很好的培养。而执教的老师独具匠心的改进实验方法,他先选取一个实验,师生共同研讨,制定实验方案。如研究“物体在滑动时摩擦力大还是滚动是摩擦力大”,发现要得到结论,必须要公平地比较物体滑动时和滚动时摩擦力的大小,那么实验中就只能有一个因素不同,其他因素都要相同,这样才能确定实验中的不同现象是由那个不同因素造成的。通过共同讨论,学生理解了对比实验的思路,便能顺利制定实验方案,也就是选取合适的实验材料、确定实验方法。然后,将所有实验小组分成三大块,每块研究一个问题,同时,老师投影所有实验材料,让各小组根据需要选取材料、确定方法,填写实验方案表格,填好的小组便能上台领取材料,开始实验。最后,学生的实验效果不错,也节约了时间,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四、注重科学实验在生活中的延伸,开拓学生的探究渠道 “在生活中学习科学”就是要注重教学内容在生活中的延伸和拓展,利用学生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结合课堂教学内容设计生活化科学实验,家庭小实验等,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充分释放自己的潜能,在生活中进行知识的再创造、再发现。例如,在完成“空气占据空间吗”教学之后,让学生自己再回去用脸盘、茶杯和纸做“打不湿的纸”的实验,学生就会感受到科学原来离自己这么近,用自己身边最熟悉的材料也可以做出很多有意思的小实验来。

另外,积极组织开展课外活动,也是发展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的好方法。例如:会唱歌的玻璃杯、密水墨水其实很简单、小闪电,自制汽水等。学生通过上网、向老师咨询、查阅书杂志等方式收集资料、设计实验方案、动手实验,将探究的结果写成研究报告或科普小论文,在全班交流/科学实验在生活中的 延伸,开拓了学生探究的渠道,提高了学生的“收集处理信息”、“科学猜想”、“动手探究”、“讨论交流”等能力。

总之,小学科学课程是为了全面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而探究性实验教学,重在探究,学生是探究主体;贵在引导,教师在整个过程中是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作为新时代的教师,应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始终处于积极思维、大胆猜想、主动实验、仔细观察、不断探索的情境中。长此下去。学生对科学的探究意识和态度将会逐渐地形成。这样培养除开的学生必将是未来具有开拓精神。

(芙蓉区大同小学

上一篇:我家乡的变化下一篇:初三数学圆的综合复习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