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语文能力培养(通用8篇)
新课程语文能力培养 篇1
新课程下小学生语文预习能力的培养
【摘要】有效的课前预习,如果师生共同都能认真对待,能坚持下去,当作语文学习的重要一环的话,每个学生就会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一定的自学方法,学生的语文成绩也会有所提高。
【关键词】语文学习预习能力学生
近年来,在调研我镇小学生的语文学习现状中,笔者发现,大多数农村孩子预习能力较差,主要表现为态度马虎,方法不当。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师缺乏指导,家庭缺乏配合,孩子缺少练习所致。新课程实施以后,面对大量的信息和阅读素材,预习能力差日益成为阻碍这些农村学生提高语文学习效率的绊脚石。如何培养小学生语文预习能力,笔者认为,既要充分认识其重要性,又要科学指导学生提高预习的能力,让学生喜欢预习,学会预习。
一、培养小学生语文预习能力的必要性
预习是语文学习的开始,是学生课堂学习的准备。预习充分、合理、有效,不仅有利于学生课堂学习效率的提高,也必然促使教师更加深入地去解读教材,预设课堂。学生的预习与教师的预设相互交融的时候,是课堂最具生命力的时候。预习可以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更加深入的理解和感受创造的快感。
预习作为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内容,在课程实施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我们都知道,有效的语文学习一般包括课前预习、课内学习,课后巩固,三者缺一不可。而课前预习的作用就在于使每个学生对学习内容有个整体把握,对学习困难有个心理准备。预习内容是所学新知识的基础与先导,所学知识是预习的延伸与发展。通过预习可以让学生更加熟悉、掌握一些已有知识,并对新的知识完成在“知识树” 上的架构,为学生有效的课堂学习奠定基础。也就是说,预习在语那边文学习中起到了一个承前启后的枢纽作用。
二、培养小学生语文预习能力的策略
培养学生的预习能力,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丰富的预习方式
教师要根据不同年龄学生的特点,循序渐进地提高学生的预习能力。比如,低年级学生年龄小,自主学习能力不强可以较多的采用集体预习、亲子预习的方式;中高年级的学生可多采用合作预习与独立预习相结合的方式;高年级的学生还可以采用网络预习,甚至博客、论坛、群预习(这几种方式主要指有条件的学生可以组成小组利用网络把课前预习的知识通过博客、论坛、群聊等方式进行及时交流,克服地域限制。比如,一些文本连接知识的学习心得就很适合)等方式。不同的方式是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学校积极性,养成自主预习的兴趣
和习惯。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丰富的预习方式,让预习成为学生语文学习的必然要求。
2、合理的方法选择
合理地选择方法有利于学生提高学习效率。在小学阶段我们尤其要重视以下几种预习的方法:
(1)熟读课文。语文学习中朗读是培养语感的主要方法,是一条捷径。课前朗读得充分可以保证学生在课上始终紧跟老师的讲解,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就要培养学生课前熟读课文的习惯。随着年龄的增长,还要培养有感情地朗读的习惯,读出语感。
(2)认字解词。从中年级开始,教师要重视学生课前认字解词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课前查询重点字、词的练习,作为预习的一项工作。几年下来,学生不仅能很好的巩固查字典的方法,而且对课文的整体把握起到了积极的效果。
(3)信息收集。要在预习阶段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使其为课堂学习服务。就拿文本链接知识的预习来说,要注重体裁的差异,写人的文章要着重指导学生查作者的资料,写作时的背景及时代,该篇文章的写作特点,作者的写作手法;写景的文章主要收集景物所处地理位置,该处景点的历史故事与景物特点的相关文章等
等。学生在收集信息的过程中丰满了对人物形象的认识,有利于更好的学习。
(4)品词品句。在预习的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学生对文本的第一感受,要教会学生凭借语感品一品文中令自己感受深刻的地方。这样的预习设计,有利于学生对文本的独特理解,发挥学生创造性。
另外,教师要重视指导学生合理的选择预习方法,使预习更加全面、深入,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3、有效的指导介入
预习是十分需要指导的,这指导包括学生同伴、教师、家长等。学生预习的时候要有监督,也要有指导。比如,教会学生在预习中如何去发现问题,如何收集资料,教师可以在新授课前简单指导学生在预习时,从一篇文章的那些内容、方向去探讨,如何去发掘、确立与课文相关的主题学习内容等,这样可以提高预习效率。对于一些比较难的内容,预习时如果能促成小组研究性的学习,那么学生接触的范围和视野一定能够更加开阔。再如,一些要求学生回家进行的预习工作,可以通过家校联系本和家校信息平台,取得家长的支持,可以使学生更快的解决一些预习中碰到的困难。通过预习中的学法指导与训练,可以使学生逐步形成“展卷而自能通解,执笔而自能合度”的能力。作为教师,及时有效介入学生的预习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效率。
4、科学的评价
学生对新教材内容进行预习后,也渴望得到教师的评价。如果教师及时的对学生的预习情况进行检查、反馈给予一定的肯定评价,给予学生激励性的鼓励,从而会让学生获得心理上的满足和情感上的喜悦,无形中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一步促进学生的主动参与性,使课前预习任务得以较好的完成,使课堂教学效果大大提高了。所以,对学生的预习,每天都要对学生进行检查和评价。在检查中,可以从学生的课本和预习笔记本入手,看看学生在课本的圈圈点点、体会感受、看看预习笔记上收获和问题。再结合课堂教学环节,不断地渗透预习的交流。有些是课始的检查,有些是课中的结合。
如在字词检查时,学生不单是认生字新词,而是展示自己独特的学习收获。有的向同学提示读音,有的强调容易写错的地方,有的交流自己对某个词语的理解或造句。
又如,在讲课文时,学生能谈出自己对某个句子的独特的理解感受,讲得特别精彩,教师就着重评价,肯定他:“预习的认真,到位。预习时读得真仔细。”“你的课外资料用得真好。”
再如,朗读课文是比较简单的,也是大多数学生都想参与的环节,有的学生就读得又有感情,又流利。这时,教师就应及时表扬:“昨晚,你肯定把课文认真地读了好几遍了。”学生在学习交流中体会到
了预习成功的喜悦,这样课堂中师生间的交流,课堂的气氛都会更加融洽和热烈。
所有这些都不应流于形式,而应与学生的学习小组评价相结合。每课预习本子上做得认真,该生就能得一颗小星星,每一次课堂检查反馈时表现出色,可当堂得一颗小星星。这样一单元结束,哪个小组累计的小星星数最多,该小组就被评价为“优秀学习小组”。
有效的课前预习,如果师生共同都能认真对待,能坚持下去,当作语文学习的重要一环的话,每个学生就会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一定的自学方法,学生的语文成绩也会有所提高,教师的教学也会慢慢变得更加轻松,课堂才会是高效的、开放的、快乐的。
新课程语文能力培养 篇2
一、激发审美阅读兴趣
从学习结果看, 学生经过十几年的语文学习, 语文能力的不足仍十分明显。普遍情况是语言贫乏, 知识面窄, 见解肤浅, 思维板滞。究其原因, 大众传媒的飞速发展, 文化快餐的粗制滥造、媚俗文艺的泛滥流行, 致使学生在阅读方面存在着严重问题:如阅读品味不高, 阅读能力低下, 阅读兴趣缺失, 没有良好的阅读习惯等。总之, 学生的阅读水平和审美能力尚未能适应信息时代的要求。新《大纲》的出台, 新课程标准的实施, 新教材的启用, 倡导着语文综合能力的培养, 倡导着教育中人文因素的挖掘, 倡导着学生全面素养的提高, 为语文带来了新鲜气息, 为语文教育构预设了美好前景。
为了让语文教育走出尴尬的困境, 我赞同“以阅读教学为龙头带动整个语文教育是一个标本兼治的通途”这一认识。因为“阅读是未来教育的一块基石。阅读是语文之根, 阅读是学习之母, 阅读是教育之本, 阅读能力是可持续发展的学习能力。学会阅读, 才能生存, 才能发展”。法国画家安格尔说过:“要拜倒在美的面前去研究美!”只有让学生置身于美的世界, 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使他们对美的作品产生浓厚兴趣。为此, 我将语文教材分专题进行了整合。
二、创设审美情境
语文阅读审美教育与情境和心境有关, 因此, 要培养审美能力, 就必然要创设一定审美情境, 让学生置身于丰富多彩的审美情境之中, 在学语文的特定环境中, 不知不觉地接受审美教育, 形成审美能力。我在这方面的做法有二点:
1.“读”出诗词的壮美
壮美的景物高大雄伟、辽阔奔放、大气磅礴。从美学上讲, 壮美表现在外在方面, 高山大海, 狂涛巨浪, 风雪雷电, 长空丽日, 森林莽原, 本身就带有壮美的特点。俄国著名文艺批评家车尔尼雪夫斯基说过:“一种事物较之与它相比的一切事物要巨大的多, 那便是崇高。”孔子也曾赞叹:“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 唯天为大, 唯尧则之。”诗词中用相应的文笔来加以表现, 就显示出一种壮美的风格来。在诗词教学中, 为了让学生体会诗词的这种壮美风格, 我的办法是“读”。可以分组读, 集体读;可以范读, 自由读;可以领读, 跟着录音读。要求把握诗词的思想感情和表现手法, 掌握诗词节奏的轻重缓急, 反复朗读, 抓住关键词语, 体会诗词描绘的意象, 通过想象和联想, 理解诗词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总之, 要读出诗词的诗味、品出诗词的诗情。
如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 这种壮美的风格以对山川景物的描绘最为鲜明。在教授这一课的时候, 我让学生酝酿好感情, 放声朗读:“看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鹰击长空, 鱼翔浅底, 万类霜天竞自由……”通过各种形式的“读”, 把学生们带进了无穷的深秋境界, 使学生们看到了一幅立体的, 寥廓万里、绚丽多彩的江南秋景, 使学生们“读”出了一个革命者崇高心灵的美, 听到了一颗爱国爱民赤心的怦然跳动, 感受到一种伟大胸怀所反映出的崇高美。学生们得到了欣赏壮丽秋景的艺术熏陶, 汲取了奋发前进的信心和力量。通过朗读, 让学生体会诗词包孕丰富和引人想象玩味的美感, 使他们得到极大的审美享受和精神上的满足。那种崇高、那种威慑、那种昂扬奋进、那种激越壮阔, 充斥胸怀, 读得自豪, 读得过瘾。现代诗词这样, 古代诗词亦如此。
2.“画”出诗词的秀美
秀美的景物小巧妩媚, 纤细柔和, 清幽典雅。山泉小溪、春风明月、彩虹流霞, 花卉鱼虫、鸣禽竹树, 都具有秀美的特点。诗词中用相应的文笔来表现, 就显示出一种秀美的风格来。在诗词教学中, 为了让学生更深刻地领略诗词的秀美风格, 我的办法是“画”。“画”的含意有多种:可以用语言讲述出来;可以用图画画出来;可以编织联想的彩衣, 闭上眼睛静静地想象它的意境。
(1) 讲述
教师、学生均可讲述, 或个人讲、或分组相互讲。如讲到秦观的《鹊桥仙》, 词中织女华丽的锦衣, 牛郎如飞的步伐, 奇特神秘的鹊桥, 白浪翻滚的银河, 黑夜茫茫的夜晚, 相会时迫切欣慰的心情, 长久相爱的誓言……这些幽微纤柔、含蓄婉约的深层的秀美, 通过维妙维肖的讲述, 深深地感染了学生。可谓淡语皆有味, 浅语皆有致。
(2) 画图
无论是抒情的诗词, 还是叙事的诗词;无论是想象的诗词, 还是联想的诗词;无论是虚写还是实写, 都有一个意境。这些意境, 都可以用“画”表现出来。如柳永《雨霖铃》中的景物描写:“寒蝉凄切, 对长亭晚, 骤雨初歇……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 晓风残月……”当学到这首词的时候, 我让学生在读懂词中意境的基础上, 用图画把这首词的意境表现出来。
(3) 联想
在我们的教学活动中, 没有比联想更经常、更普遍、更大量的活动了。联想是回忆的一种形式, 在阅读中使用很广, 可以说没有联想就没有阅读和欣赏。如讲完陶渊明的《归园田居》, 我让学生们静静闭上眼睛去联想, 去感受作者厌恶官场、辞官归家、回归大自然的静心之美;去感受作者笔下幽雅恬适、清新自然的田园生活之美;去感受作者高洁脱俗、悠然自得的情思。联想为学生们提供了形象思维的巨大空间, 为学生们学习知识提供了畅达的通路。所以, 任何一篇秀美的诗词都是联想的精灵编织的绚丽彩衣。
总之, 壮美给人的感觉是崇高、是威慑、是昂扬振奋、是激越壮阔;秀美给人的感觉是温暖, 是轻松, 是陶醉, 是细腻, 它们从不同角度给人以美的享受, 具有更强的审美魅力。我用这种方法来教学这些诗词, 学生不但了解到作者写景的有情有序有法, 而且还领略了作品语言的美、意境的美。
三、尝试审美创造
审美创造是更高层次的审美活动, 是美的产生过程的深切体验。在审美创造过程中, 人们能得到特有的审美愉快和享受。要想把学生带入美的境界, 使学生具有较强的审美能力, 必须引导学生走一条自觉自愿、持之以恒的实践之路。审美实践活动包括两个方面。
1. 阅读欣赏活动
以往的阅读欣赏满足于分段划层、落实“知识点”这些简单的物质层面上, 特别是文言文阅读教学, 教师激情盎然地讲解, 学生无可奈何地记录。结果是学生能回答字词问题了, 也能翻译了, 可是, 对整个篇章的思想内涵和艺术特色知之甚浅, 课文文学审美的魅力被另置一旁, 文章的美妙之处、精髓之处, 都无从领会, 最后导致提起文言怕文言, 背起文言恨文言的现象, 极大地扼杀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些篇章语言之美如简洁、凝练、生动、传神、形象而富表现力, 思想之美如深刻、睿智、灵动、富哲思理趣之妙, 是用翻译教学无法尽极其美的。在阅读教学中倡导“学习古文, 贵在会意”的精神, 注重诵读感悟。在反复诵读中感知体验, 这样, 学生更能在饶有趣味的学习中走进作品, 走近作者, 在文学的殿堂与思想的美餐中丰富自己的文化积淀。
2. 创造活动
自由随笔可以作为主要的训练形式。写作时, 体裁题材不限, 可长可短, 可诗可文, 可议论可记叙;可以是对一本书一篇文章的评介赏析, 可以是对一个文段一个句子的品味咀嚼;可以是课文学习时意犹未尽的延展生发, 可以是对身边生活的精彩捕捉;可以是人情世态的窥探与思考, 时事热点的有心关注, 也可以是自我天地的心情写真。因为有阅读作保障, 学生的源泉不枯竭, 也因为阅读带来几许思考, 生活中就有丰富的素材可以入文。因此, 小小的随笔本, 唤醒了学生对于自我、对于生命、对于世界的感觉, 他们自由驰骋, 尽情挥洒, 加上不定期的随笔精华交流, 学生的写作热情大增, 读与写交相辉映, 构成教学中一道亮丽的风景。学生的审美水平和审美能力也得到了提高。还可以在审美教学中, 选好审美的话题。
著名雕塑家罗丹说过:“美是到处都有的, 对于
中华古诗文是我国历史长河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从楚辞汉赋到唐诗宋词, 泱泱大国的诗风词韵陶冶了一代又一代的华夏儿女。尤其是古诗词, 短小精悍, 字字珠玑, 常常是一字惊人, 千锤百炼的诗句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和内容, 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精华, 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更是语言文字训练最丰厚的载体。教学中, 引导学生通过激情诵诗、领略诗韵、再现诗境、积累背诗, 感悟祖国语言的魅力, 以达到语言文字训练的最佳效果。
古典诗词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瑰宝, 尤其是那些推荐背诵的古诗词, 不仅内涵丰富, 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而且短小精悍, 词句优美, 韵律和谐, 节奏性强, 易读易记, 特别适合中学生诵读。那么, 如何指导学生诵读古诗词, 对于陶冶其情操, 培养审美能力, 提高文化素养, 显得我们的眼睛, 不是缺乏美, 而是缺乏发现。”生活中处处有美, 要教学生用审美的眼光去观察生活, 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 可以说生活的空间有多大, 语文的外延就有多大。史学家劝人为真, 教育家劝人为善, 艺术家劝人为美。阅读审美教育要兼有三者之长, 既劝人为真, 也劝人为善, 更劝人为美。这应是我们所追求的在阅读中进行审美教育、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李泽厚《美的历程》, 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宗白华《美学散步》, 北京大学出版社。
新课程语文教学创新能力的培养 篇3
关键词语文教学 人格 创新能力 创造性 发散性
21世纪是“创造教育世纪”,要通过创造教育来培养创造性人才。创造性是每一位学生都具备的心理潜能。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学习能力,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必要的。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虽不能奢望每一位学生都能成为非凡的创造者,但我们完全可以使每一位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其创造才能。从新课程的理念和创造教育的角度来看,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学习能力的培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一些新的尝试。
一、重视学生创造性人格的培养,激发学生创造性学习的兴趣
新课程给老师和学生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由于人格因素对一个人成才具有重要作用甚至决定性作用。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推动学生求知创新的强大内驱力,也是影响学习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认识什么是创造性学习,创造性学习对自己现实学习及未来发展的价值。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应尽可能地为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提供能激起新异感的学习情境,让他们去尝试创造性地学习,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并从中体会由此带来的成功的喜悦。
二、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促进学生树立敢于创新的精神
传统教育使学生的主动性和自由度,成天到晚只能听从教师的指导。从而形成了学生为分数而学,教师为分数而教的不良局面。往往只强调接受或模仿,忽视创造。它不仅制约了学生当前的学习效率,而且也使得他们缺少可持续发展的潜能。教学的主阵地在课堂。一个不容争辩的事实早已证明:成功的教师之所以成功 ,是因为他使课堂 活 了,吕淑淑湘先生在全国语会第五届年会开幕式上也讲到:“如果说一种教法是一把总钥匙,它的名字叫做 ‘活’”。新课程改革要求把课堂还给学生,语文课堂要尽可能的让学生自己去感受文本,让他们自己提出个人的见解,让他们充分的发挥自己的创造能力。
三、重视思维发散性培训,培养学生聚合思维的能力
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两种基本形式。发散性思想,是一种不依常规,寻求变异,从多方面,多角度寻求多样性创造性入手,着重启发学生从不同方面对同一问题进行思考,逐渐养成多方面。多角度认识事物和解决问题的习惯。
1.突破一题一解,主张一题多解。如组词练习中的“一词多组”,填空练习中的“一空多填”,作文训练中的“一题多作”,都是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的有效的方式。
2.突破常规思维,主张变异思维。著名华裔美籍物理学家丁肇中教授在北大的一次演讲中说过这样几句话。20世纪物理学经历的大大小小的事情,凝结成四个故事,每个故事都有各自的结论:不要盲从专家的结论。永远对自己充满信心,做你自己认为是正确的事。对意料之外的事情有充分的准备。要实现你的目标,最重要的是要有好奇心,对你做的事感兴趣,并为之努力奋斗。语文教学何尝不是如此?
四、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实践,加快学生创造性能力形成
能力的获得需要实践的土壤,创造性的学习能力的形成同样离不开实践。荀子曾说过:“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之而止也。”这充分说明了实践对于学习的重要性。因此,教师应从培养开拓性、创造性人才的战略高度出发,认识引导学生参加创造性学习实践的重大意义,并采取有效措施,调动学生参加创造性学习实践的积极性,以加快其创造性学习能力的形成。
总之,语文教学中,学生创造性学习能力的培养是多面的。教有法但无定法,教师要不断地更新教学理念,根据创新教育理论和学生的特点及教学要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学生的创造性学习能力,以适应新课改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教育出版社,1980.
新课程语文能力培养 篇4
[摘要] 依据新课程所设定的标准,本文提出了在实施新课程标准的过程中,如何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倡导“任务型”教学,对学生学习策略的指导,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以及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也是学生能力提高的保证。
[关键词]新课程,学生能力,英语课堂,培养。
《英语课程标准》指出,在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任务是: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学生树立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精神;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听、说、读、写技能,形成一定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记忆、思维、想象能力和创新精神。英语作为中学教学中的一门主要学科,如何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是教学中的关键。[1]
一、应用“任务型”教学,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有效的语言学习不是教育传授性的,而是经历性的。“任务型”教学,主要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兴趣为出发点,强调做事情的过程,这有利于学生学习英语知识,发展语言技能,促使学生获取、处理和使用信息,用英语与他人交流,从而提高实际语言运用能力。新编《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一年级上),增加了许多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熟悉并感兴趣的话题,提供了很多真实的语境和语言材料。因此,我们教师要充分利用好教材,以 培养学生能力为宗旨,以话题为主线,以任务为中心,实行“任务型”教学。如在教Unit 3 Going Places这一单元时,在课前安排任务,提出一些学生对旅游感兴趣的话题。① What are the advantages of travel ? ② What is adventure travel ?
③ What should we do if we go Eco-travel? 经过学生两人之间、四人之间或在小组内开展“任务型”的学习活动,他们带着问题思考、讨论、组织材料。学生之间的互动,相互配合,取长补短,直接影响着任务的完成。由此产生丰富多彩的答案。有的学生会说:“I like travel,because it is interesting.Last summer vacation,I went to Beijing.It is a very beautiful city with many high buildings and many places of interest.”有的会说:“ We like travel,because we want to see other countries and visit places that are famous.We want to meet new friends,to try new kinds of food,to experience life in other parts of the world.”有的会说:“ If I have time,I want to make an adventure travel.It is exciting.I like hiking.Hiking is easy to do and doesn’t have to be very expensive.We can ge close to nature and take exercise at the same time.”有的会说:“I like Eco-travel.It is a form of travel that combines normal tourism with leaning.We can use ou trip as a way to protect the environment.Eco-tourism can learn about the world and can find out what can be done to help animals and plants as well as people...教师在这“任务型”学习中应保证每个学生都有事做,尊重个性差异,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尽量让每个学生都有展示能力的机会,都有享受成功的喜悦。教师还应总结学生完成任务的情况,告知学生旅游的时候应注意的一些事项。这样的教学方法既让学生学到了课本知识,又在听、说、读、写等方面得到训练,培养他们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二、加强对学生学习策略的指导,帮助他们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
《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其中把学习策略纳入英语教学的内容标准中,明确指出“学习策略指学生为了有效地学习语言和使用语言而采取的各种行动和步骤” [3]。高中阶段的学生,其个性、性格、认知风格和学习外语的策略渐趋成熟,学习能力开始慢慢形成,并能根据自己的学习需要不断地调整学习策略。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帮助他们形成以能力发展为目的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通过体验、实践、讨论、合作和探究等方式,发展听、说、读、写和综合语言技能。要为学生独立学习留有空间和时间。使学生有机会通过联想、推理和归纳等思维活动用英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获得经验,增强自信,提高能力。
新课程的重要指导思想是要让学生改进学习方式,形成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新编高一教材中为了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在学生用书的Goals的部分较详细的列出教学内容和要求,并在Checkpoint中列举了主要的语法句型,这些都为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明确的目的和要求。在教学中还应引导和鼓励学生积极利用其它学习资源完成学习任务。如可以通过图书馆、计算机网络、广播、电视 等资源获得更广泛的英语信息,扩展知识面。教师要注意帮助学生制订具有个性的学习计划,并根据自我评价自己的英语学习进展情况,总结成功经验,反思学习效果欠佳的原因,随时调整自己的学习计划。教师应经常与学生互相鼓励和帮助,做到教学相长。
三、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江泽民同志说过:“一个没有创新的民族,难以屹立于民族之林”。“创新是灵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也指出,新课程的培养目标之一就是要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当然,一个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并非一日之功,它的造就赖于长期的培养和教育。
1、以学生为主体,加强创新心理素质的培养。
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总以满堂灌的方法对课文重难点进行教学。此法实际上抹杀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学生只是人云亦云,培养不了创新精神。所以在英语教学中,要有意识地结合有利于促进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内容,组织形式多样的课堂教学。例如,我们可以用图形、表格、模型和语言描述,去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在阅读课与写作课上,我们除了让学生阅读文章内容,回答相关问题,还要有意识地让学生多练习续写和扩写,以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如在遇到居里夫人、林肯、爱因斯坦等著名人物的传记文章,应尽量引导学生去了解,概括主人公的个性和成功因素,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因素与伟人们在平凡工作和劳动中善于联想才有创造发明的关系。
2、鼓励联想求异的思维方法,激励学生创新意识。善于联想求异思维的人不容易受传统理论和旧观点的束缚,而会不断探索未知领域,不断提出多方面的新观点。善于联想的人才能够最大限度地萌发新思维。如在学习Unit l0 The World Around Us(新编高一教材)时,让学生对目前的环境进行讨论。教师可提出一些实质性的问题,如:What kind of pollution is it now? What are the causes? Do you know any of other endangered animals? What can we do to help endangered animals? 这样学生不但了解目前的生态环境状况,而且对怎样治理污染,保护人类赖于生存的地球,使他们认识到环境保护人人有责,应做到人人参与,人人都有各抒己见的空间,这样的教学活动在不断地激励着学生的创新意识的形成,能达到显著的效果。
四、教师专业化水平的提高有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
1、教师角色的转变
教师应转变教育教学观念。不仅要关注学生的语言学习,而且要关注整体素质的发展,把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教学的基本出发点。要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指导者、组织者、帮助者、参与者和合作者[2]。
2、教师工作方式的转变
教师要形成开放的教学和研究的工作方式,新的知识结构需要教师之间合作、配合与研究,共同思考,相互支持、相互学习。避免闭门造车,共同提高业务素质[2]。
3、教师需要新的技能
教师必须具备开发课程资源的能力。英语课程力求合理利用开发 课程资源,给学生提供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时代内容的课程资源,充分利用音像、广播、电视英语、书刊杂志等丰富的教学资源,拓展学习和运用英语的渠道,为学生创造自主的学习条件,创造性地完成教学目标和任务[2]。
教师应熟练掌握和利用计算机与多媒体教学软件,合理利用以现代信息技术为载体的英语教学,实现现代信息技术与英语教学的结合。教师必须具备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适应社会发展对教师专业化能力提高的新要求。教师要与时俱进,不断开拓进取,善于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和扩大知识面,积极探索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成为具有创新精神的研究型教师[2]。参考文献:
新课程语文能力培养 篇5
【摘要】通过对学生课堂自读环节的灵活运用、学习方法的掌握、地理知识的整理等方面的训练,培养学生一定的自学能力。
【关键词】新课程 自学能力
常言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教学上是说与其照本宣科的教给学生书本知识,不如培养学生一定的自学能力,让其主动的去发现,自觉的接受知识“学会”知识。这是素质教育的客观要求,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选择。那么,如何在新课程背景下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呢?笔者认为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加强课堂自读环节,养成自学习惯
1.1 保证自读时间。每节课一般用约10分钟的时间让学生自读教材和地图册,根据授课内容自读一般分二、三次进行。明确自读要领。为了让学生读有其法,思有其序,要指导学生自读时掌握要领,教师可根据大纲要求拟小提纲。比如①地理位置;②主要地理事象的特征、规律并分析其成因。学生根据这些提纲来自读,效果较好。
1.2 指导自读方式。指导学生对教材内容要有选择性,有的要细读、有的要略读、有的要默读、有的要朗读;有时采用图文结合读,有时要求对照比较读和注重联系读。
1.3 突出自读重点。教材内容繁多,不能要求学生面面俱到。要指导学生抓住关键内容,突出自读重点,在有限的自读时间收到最大的效益。
1.4 强调读思结合。要指导学生自读时开动脑筋,认真思考、积极探究,读出问题所在,读出自已的见解,并适当的进行小组讨论。
2 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
要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必须要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指导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
2.1 图示法。就是利用生动的图像帮助识记的一种方法。在地理图示记忆中,一要重视课本上的现成图像,把课本上的文字内容尽可能的落实到图上;二要注意把易混淆的内容和难于理解的原理及规律设计成简明图示,以便于理解和记忆,如七年级上册第五章第一节“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差异时,利用课本88页和89页的图示进行比较记忆,就会加深学生记忆。
2.2 表解法。即把地理教材中的内容取其精华,提纲挈领地制成表格,或比较、或归纳、或解析,有助于学习和掌握。比如,学生在学习“我国主要工业基地”时可指导学生学习列表分析的方法。先让学生阅读相关材料,列出比较项目,然后教师给予一定的.指导,让学生针对所列的项目,配合图象归纳填表,最后师生共同对表格内容进行讨论,订正。我国主要工业基地列表如下:
2.3 浓缩法。即为了达到减少记忆量的目的,对地理教材中某些比较长的语句、词汇加以压缩、删节、归纳,把复杂的内容“化简”,形成高度概括的文字材料,利于学习掌握。在具体的做法上,有的是从材料本身选出的关键性的字词作为“提示点”、有的采用字头,还有的将采用将复杂的地理事物采用简短的语言来概括。
2.4 歌诀法。编写歌诀时,一要注意搞清歌诀中各名词代表的意思,二要注意押韵,使其读起来朗朗上口;三要注意避免语言庸俗化。如巧记中国15个陆上邻国:“月(越南)娥(俄罗斯)姑娘很腼腆(缅甸),蒙(蒙古)着布单(不丹)披三毯(3个斯坦),渡(印度)过(老挝)稀(锡金)泥(尼泊尔)去朝鲜,吧叽吧叽(巴基斯坦)一身汗(阿富汗)”。这样记起来就容易多了。
2.5 联想法。地理记忆材料之间常有时空、性质、因果等方面的联系,把记忆对象和大脑中已有的地理材料建立联系,用已知的同化未知的,能收到“一叶知秋”、触类旁通快速记忆的效果。
2.5.1 因果联系法:即利用地理事象的因果关系进行执因索果和执果索因的联想,以达到知其然而又知其所以然和记忆方法。
2.5.2 相关联想法。即利用地理事象的时空相关性,展开由些及彼的联想记忆方法,这种联想要以科学性为依据。以已知知识为主线,力争构成知识网络。如“高温多雨的热带雨林气候――茂密的热带雨林――林中的猩猩――河马――两侧的热带草原气候……”
2.5.3 奇特联想法。如地理数字、地理分布、地理界线等地理记忆材料,即无明显的内在联系。列出鲜明的表象,记忆起来枯燥无味,若通过奇特有联想,人为地臆造出记忆者熟悉的情境,或拼凑出一个有情节的故事,尽管有时不太符合逻辑,甚至荒诞离奇,但他创造出的臆想美,却能给人以浓厚的兴趣,深刻的记忆痕迹,能收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3 培养学生整理地理知识的能力
在学生课堂自读环节的基础上,要引领学生本着“系统化、层次化、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简明精炼、突出规律”的原则,把地理材料整理成知识系统,这是培养学生能力的关键,学生通过自读教材,获得的知识是零散的,不便于储存记忆,出不便于提取应用。只有对教材内容进行有系统、有条理的整理,形成一个以地理概念为支撑点,以地理规律为联结线的纵横交错的知识网络,才能达到对地理知识加深理解,并能灵活运用的目的。培养学生系统整理地理知识的能力,要引领学生做到:
①“鸟瞰森林”要从教材的总体来看,弄清教材知识,并展开顺序,理清粗略的知识联系。
②“掌上观纹”解剖知识,理清知识之间的逻辑线索。
③“统览全局”着眼联系,根据知识本身的内涵及相互间逻辑关系,整理出知识结构系统。
此外,在地理课堂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达到学生“学会”的显著标志,要培养学生能够依据地理知识结构和研究方法的本通性,独立地探索和学习课程资源,以培养学生的地理推理,还要指导学生学会对地理事象进行分析,以培养学生的地理创新能力。
总之,建立自学和课堂教学相配套的教学模式,把阅读自学作为地理课堂教学中一个重要环节来抓,并反复坚持,不断改进,就能让学生逐渐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掌握正确的自学方法,就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自学能力,学生在认识到阅读自学的价值后,也会自觉拿起阅读自学这个武器,去提高地理学习成绩,从面达到提高地理课堂教学效果的目的。
参考文献
新课程语文能力培养 篇6
经过认真学习《数学课程标准》,以及本人在教学中的实践,我深深地体会到数学课改力度大,思路清,指导思想具有先进性、创造性。最突出的是:从数学学科的特点出发,以人为本,以发展为目的,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现从《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论:数学课程内容、数学学习方式,以及数学教学的方面来关注学生的自主探索,谈谈个人的几点肤浅的体会。
一、转变教学观念,培养自主探索的信心
《国家数学课程标准》将数学课程目标分为发展性领域和数学知识领域。在发展性领域中提到重视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学习数学的兴趣、动机、意志力和自信心)的发展。我们在教学中要转变教学观念、强调师生交往、构建互动的师生关系。《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在课堂上通过师生交往、拨动“情、趣”这条弦,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学生体验到平等、自由、民主、尊重、信任,对学生要“信得过”,“放得开”,同时受到激励、鞭策和鼓舞,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与情感体验。教师要善于启发诱导,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强烈的求知欲望,学生思维活跃、学习积极性高涨。教学中要使学习活动成为学生的内在需要,在融洽、和谐、宽松的教学氛围中,激发学生敢想、敢说、敢问的精神,为学生自主的发展提供适宜的气候和土壤。
首先,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有充分的思维和自我表现的空间和时间。学生是具有一定的相对独立的学习能力,而且,只有经过一个让学生相对独立学习的过程,才能达到使学生完全掌握所要学习的知识和能力。因此,既要相信学生的内在潜力,尽可能让他们自己获取知识,还要根据学生实际,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诱发者、促进者、组织者、指导者,重在启发引导、点拨与激励,促进和完成从教到学的转化,使学生学会学习。
第二,当看到学生计算或解题中的错误,教师不急于下结论,而是问一问“你是怎么想的?”“为什么这样想?”请其他同学帮他找一找“错在哪里?”请他自己说一说“错误的原因是什么?”这样尽量让学生去想去说,从不同的角度,完善学生自己的知识,增强学习的信心,提高思维能力。
第三,要及时反馈,评价鼓励。教学中要注意及时发现和肯定困难学生的“闪光点”,鼓励他们的点滴进行,对那些解题中有创造性思维的学生给予充分肯定,鼓励他们积极思考,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这样让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或体会数学的价值,增进学生对数学的自主探究和应用数学的信心,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兴趣和动机。
二、发挥主体作用,培养探索的精神
传统的课堂教学重视教师“教”而忽视学生“学”;重视现成结论的记忆而忽视学习过程;重视向学生灌输而忽视学生的主动参与;重视教学活动的严格划一而忽视学生的创造才能的个性差异。因此,导致了学生主体精神和主动性的严重弱化,失去了自主思考、学习的余地。现代数学教育非常重视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发现、创造,强调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实质是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为学生创造主动参与学习的条件和内容,让学生多动脑、多动口、多动手,引导学生经历数学知识形成的过程,让学生在获取知识、培养能力、发展能力的同时,学会学习的策略与发现的方法。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处理好“主导”与“主体”的关系,控制授课时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教学过程变成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自学为主的学习过程。教师重在“导”字上下功夫,在连接处导、在关键处导、在疑惑处导、在求异处导、在课堂上努力做到:
1.让学生多讨论。实践证明,讨论最有利于调动学生投入探索,最有利于师生间情感沟通和信息交流,也最有利于思维的撞击和智慧火花的迸发。要积极创设问题情境、提出问题、激发兴趣,让学生积极参与对数学问题的讨论,从而使学生的认识达到一定的广度和深度,使学生由被动地听讲变为主动参与,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独特见解,并学会倾听、尊重他
人的意思。特别是小组讨论是发展学生主体作用、促进全体学生自主学习与自我完善的好形式。
2.让学生多“质疑问难”。“怀疑,是发现的设想,是探究的动力,是创新的前提。”显然,加强学生质疑问难能力的培养,即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具有极重要的意义。学生不仅要“学会答”,而且更要“学会问”。学生能够质疑问难,是对知识内容有一定程度的理解与思考。是主动学习的一种表现,更是培养创新意识所不可少的,因此,在教学中要努力引导学生生疑、质疑、释疑。教学生学会在本节所学知识的重点、难点、关键处提出问题,在教学中留有余地,给适当的思考时间,给学生提出问题的机会,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提问氛围,逐步培养学生敢想敢问的良好习惯。
3.让学生多动手操作。“活动是认识的基础,智慧从动作开始。”动手操作是学生学习的一种循序渐进的探究过程。可以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加活动,把学生推到思维活动的前沿,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让学生拥有主动权,使学生得到自主探索、主动发展的机会。学生只有具备了较强的动手操作能力,学习时才能积极主动地通过操作充分感知和建立表象,为分析和解决问题创造良好的条件。因此,教师要热情鼓励,精心诱导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操作过程,促进他们手、眼、脑、口多种感官并用,积累丰富的感性材料,建立正确、清晰的表象,真正参与到知识形成和发展的全过程中来,更好地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4.让学生多“求异”。要求学生在“异”中求“变”、“异”中求“新”中学习知识,获得思维的发展。让学生说与别人不同的话,用与别人不同的方法,提与别人不同的问题等等,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勇于创新、举一反
三、触类旁通的习惯与能力。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凭借自己的智慧和能力,用不同知识去剖析题目,纵横沟通,扩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拓宽学生的解题思路,在求异中创新,选择最佳解法,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和创新能力。
三、重视学法指导,培养自主探究的能力
在引导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要引导学生把自己的学习也作为认识的对象,理解、总结自己学习的全过程,掌握学习的方法和解题的策略,让学生学会阅读,学会观察,学会操作,学会思考,学会归纳总结,形成学习的能力,受益终身。
1.教学生学会读书。目的是使学生养成读书和思考问题的习惯,逐步学会学习,首先要诱发学生“读”的欲望,激发学生读书的热情。如教师精心设计一个新颖有趣、耐人寻味的话题,激发学生自学课本,探求下节课新知的强烈动机和兴趣。其次,在具体指导读书时应要求学生做到“三边”:第一、边读边记。划出重点和记录不理解的地方。第二、边读边说。复述课文的主要内容,知识的形成过程或结论。第三、边说边想。知识的形成过程怎样?结论是怎样得到的?结语中的关键字眼是什么?
2.教学生学会观察。数学观察力强的人,善于发现图形的特点、数量关系的特征和数学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从而进行正确恰当的判断,合乎逻辑的推理和准确迅速的运算,因此数学学习必须重视数学观察力的培养。在指导学生进行观察时,应要求学生做到有明确的目标、按一定的顺序观察,把观察与思维想像结合起来,提高观察的效果。
3.教学生学会思考。学生学会学习的重要标志是学会如何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因此,在指导学法过程中,要以训练学生的思维为主线,要求学生在课堂上边听边想,边看边想,边做边想。在课堂上要给学生多创造一点思考的机会,多留一点思考的时间,多提供一点表达思维的机会。教学生做到三个“善于”:善于带着预习中和问题思考;善于随着老师提出的问题思考;善于从同学的发言中启发自己的思考。
4.教学生学会归纳总结。学生要真正理解以至运用一定的方法,必须学会归纳学法,然而归纳学法并非易事,须经教师的精心设计和引导。小结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知识可以让学生自己去小结。通过学生小结,能及时反馈信息,了解学生掌握新知识的情况,发现新的问题,进一步促进主体性的发展。如每节课的总结阶段,“通过今天的学习,我懂得了„„”“学到了什么知识?”等这一类问题,让学生归纳总结,既巩固了新知,检查了效果,发挥了学生的创造性,又达到了“课结束,趣犹存”的良好效果,提高了学生全面的数学素质。
新课程语文能力培养 篇7
思维能力的发展是学生智能发展的核心, 也是衡量学生智能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不仅有利于其智力的开发, 而且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挖掘学生的内在潜力, 使学生思维活动由传统教学的静态被动接受转化为动态主动发展, 自觉、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 让学生得到生动活泼的发展。从心理角度来看, 一个人所创造或发现的新事物, 即使已为别人所知, 但对其本人来说是闻所未闻的第一次创新, 是新颖的, 也是创造性思维活动的表现。对小学生来说, 理解问题思路的多、新、巧、奇等创新求异的思维, 就是创造性思维活跃的具体反映。
那么, 在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呢?笔者认为应从下述几个方面来实施: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唤起学生积极思考探究的欲 望
创新思维的火山往往是在人脑思维最积极、最活跃的时候才能迸发出来。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说:“最好的学习动因是学员对所学材料有内在的兴趣。”因此, 在教学中应致力于使学生常常处于最佳心理状态, 教师必须想方设法去触发学生的情感领域, 唤起学生心灵的共鸣, 让情感驱动产生思考的兴趣, 创新思维的大门也就情不自禁地打开了。如:在教学《狐狸和乌鸦》一文时, 当狐狸第三次奉承乌鸦的羽毛比麻雀更漂亮时, 教师可提问:“乌鸦的羽毛和麻雀的羽毛比起来, 谁的更漂亮?”大多数的同学会顺着老师的思路回答:“当然麻雀的羽毛更漂亮。”可是, 有一个同学却说:我觉得乌鸦的更漂亮, 因为我喜欢黑色。这是学生的心里话, 俗话说:萝卜青菜, 各有所爱。人人都有各自的审美观, 教师应充分肯定学生的见解, 并予以引导。此时, 教师针对课文的寓意顺势引导, 提出问题:“那么狐狸的心里究竟是怎么想的呢, 它真的觉得乌鸦的羽毛比麻雀的更漂亮吗?”通过联系上下文进行讨论, 学生就能更加深刻地认识到狐狸狡猾、阴险的真面目了。
通过这样训练, 不仅使学生在喜悦中获得知识, 寓教于乐, 越学越有味, 同时, 对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也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二、抓住富于悬念或暗含潜台词的情节片段, 引发学生 的创造性想象
美国著名创造学家、心理学家托兰斯说:“我们要想促进创造力, 就需要提供一个友善的和有奖赏的环境, 以便使之在其中繁荣发展。”教学是一种认识过程, 如果没有主观能动性, 认识就无法进行。因此, 教师应精研教材, 寻找富有创造性的知识亮点, 挖掘教学知识的本身魅力。例如, 在《麻雀》教学中, “老麻雀明知不是猎狗的对手……蓬起全身的羽毛, 绝望地尖叫着。”这是个可供学生思维尽情驰骋的空间, 老师乘机提问:谁能想象老麻雀是怎么想的?学生兴趣盎然, 有的说:这只可恶的猎狗, 平时你总是仗势欺人, 今天我不能再看你逞凶了。有的说:老麻雀想:我不能让雏儿葬身猎狗之腹, 于是尖叫起来……创造性思维的火花由此迸发出来。此时, 教师趁机联系生活实际, 让学生体会人类母爱的伟大, 其效果甚好。
三、珍视课堂生成, 抓住时机鼓励学生进行发散思考
创造性思维不同于一般思维, 其主要特征有发散性。在教学中要善于捕捉时机, 及时利用课堂现场发生的生成机会, 激发学生进行发散性思考, 纵横沟通、发散拓展、多解优选, 培养思维创新性。如在课文《狐狸和乌鸦》的结尾部分教学时发生了这样的情况:
教师帮助学生理清故事情节的来龙去脉后, 让学生第三次朗读课文。刚读完最后一句“乌鸦刚一张嘴, 肉就掉下来了。狐狸叼起肉, 钻到洞里去了。”一个学生忽然说:“狐狸叼起肉跑了, 乌鸦的心里好后悔哟!”
老师立即对大家说:“是这样的吗?乌鸦一定会后悔得哭起来吗?”
教室里片刻之间出现冷场。但很快有一个同学大声说: “才不会呢!乌鸦心里想:嘿, 我长这么大了, 还从来没听谁夸奖过我的羽毛漂亮、嗓子好听呢, 今天总算听到了!我将要报名参加第四届中国好声音的比赛。”
全班同学哄堂大笑。那个同学继续说:“孩子们, 虽然丢掉了一块肥肉, 但那不就是一块肉吗?孩子们别急, 我给你们再弄一块回来!”
上课教师对于学生不经意间发出的一句插话, 反映十分敏捷, 他抓住机会, 用一句问话激起了学生们积极的、极富想象力的思维活动, 使学生的思考充满意外的情趣, 充满了新意。
四、授之以渔, 养之有素
新课程语文能力培养 篇8
具备较强的口语交际能力有利于学生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有利于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更有利于为他们终身的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作为中等职业学校,其办学目标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为社会培养实用技术型人才,既然着眼于实用技术型人才的培养,其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这是社会发展的要求,也是学生终生发展的需要。
笔者所教的职业学校学生,大部分来自于农村和郊县,水平参差不齐。在初中时,由于受升学等原因影响。口语交际课变得可有可无,口语训练少之又少。考上职业学校后,口语交际能力很成问题,在课堂上表现为怕发言、怕被提问,更怕当众讲话,即使发言也是支支吾吾,语无伦次,甚者出现“失语”现象。
影响中职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因素有如下几点:
1“恐说心理”的影响
很多中职学生不愿开口说,怕说错,怕受到老师的责备和同学的嘲笑。这种恐惧心理常导致学生在口语表达时显得焦虑和紧张。影响他们正常的思维和顺利的表达。
2缺少口语交际的氛围
中职学生接触真实口语交际情景的机会非常有限,他们语言学习的主要环境就是课堂,并且口语练习也局限于书本上机械的操练,缺乏思想上、信息上、情感上真正意义的交流。
3重视程度不够
对口语交际内涵的认识肤浅。许多人认为口语交际教学等于听说教学,因此,学习口语交际的热情和动力不足也就可想而知了。
4学生的“惰性心理”
口语交际学习需要学生课后花时间去听、去说、去练,但部分学生具有“惰性心理”。课后对口语交际不闻不问,口语训练受到了严重的局限。
5交际策略的缺乏
口语交际是在特定环境里产生的言语活动。其重要特点是“交际”。而交际有其独特的技巧和方法,大部分中职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比起其他的基本技能来讲要相对滞后,影响因素之一就是交际策略不足。
口语交际是一项复杂的心智活动,它不仅需要智力因素参与,同时需要非智力因素协同;而具备很好的口语交际能力也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大量的引导训练与实践锻炼。
1树立“相信自己能成功”的信念。
笔者经过问卷调查发现,近70%学生口语交际困难最大原因是不自信。根据心理学期待理论,个体力求成功的努力程度取决于他们对奖励的期望。为此口语交际首要的任务是帮助学生树立“相信自己能成功”的信念。
2兼顾教师和学生两个层面教师层面
(1)具备丰富的知识底蕴、并对教材处理游刃有余。
教师作为口语交际训练的引领者,指导者,必须拥有丰富的知识和丰厚的口语交际训练实战经验,并能高屋建瓴地对学生口语交际训练进行指导。其次教师要大胆取舍,精心选择,灵活运用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找出适合学生生活实际的内容作为口语交际的话题,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力。
(2)因人制宜,分层训练,培优补差。
口语交际万不可千人一律。要依学生口语水平的不同,采取不同层次的指导、训练、评价。将学生按口语交际水平程度分为:
A组:基础扎实、兴趣大、习惯好,语言表达能力强、敏锐:
B组:较有兴趣,能力中等,不太稳定,学习认真但有时方法欠佳;
C组:学习习惯有待改善,语言表达能力不太强,不善于口语学习。
在口语训练时,三组学生都配备充分的训练量。对于A组或B组,匹配大训练量,培养其耐性及反应速度;匹配难题,锻炼其洞察力和乐于思维的求索精神,如演讲,即兴发言等,培养集中思维和发散思维能力。对于C组,给适量的、难度低的训练任务,但务求准确掌握用词达意,让其有喜悦感、成就感。鉴于其动力性差,暂时不宜急于激励他们向高水平攀登。只要求他们能把想说的内容表达清楚即可。此外还要提高训练的量度和密度,做到“培优辅差”,逐步缩小两极分化。
(3)适时反馈调节,及时补救总结。
教师在活动教学中要做到“眼观六路、耳听八方”。随时获取反馈信息。小步反馈讲究“快”——教师评价应简洁明了;整体反馈讲究“诱”——循循善诱,耐心启发。一个眼神、一个动作给予暗示或适当的提示;如遇出错,则讲究“导”——正确引导,教师不必立即打断学生,急不可待地纠错,而应等学生答完或表演完后,先给予鼓励与肯定,再给出答案,施加引导。
学生层面
(1)自我调节和评价。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将自我调节学习者视为理想的学习者。它是指那些拥有有效的学习策略并知道如何以及何时应用这些策略的学习者。因此学生在执行各种学习路子、方法、技巧中,应随时监控自己的主体活动,进行自我调节和评价,遇到疑难问题随时求助于教师和同学,注意巩固和落实,不断修正自己的学习方法,自我管理。
(2)重视思维训练。
从心理学原理看,思维是与语言紧密联系的,语言所表达的是思维训练的结果,可见思维训练才是重点。为此口语的思维训练可以从两个方面人手:一是脱稿讲话训练,二是进行即兴讲话。
(3)不断学习,丰富内涵。
一个人再能说,如果肚里没货,其后续力也是不足的。为此丰富内涵功夫在课外,一定要加强学习,多读书,多看报,关心世界大事、国家大事,扩大知识面。这些都可以为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打下厚实的基础。
3抓好三个阶段,循序渐进,逐步提高。
(1)从“怕说”到“想说”阶段,创设情境,选好话题。
学生“怕说”除了不自信之外。还有一个主要原因是受他人、情景、氛围的影响,不愿意进行真实的思想交流。因此不管是在课堂口语教学还是课后拓展训练,都要为学生创设一个民主、平等的口语交际训练环境,营造交流的氛围,这样学生才能大胆参与训练,才能表真心、纵真情、说真话。
一个好的话题可以激起学生感情的波涛,唤起他们求知的欲望,诱发他们思维的积极性,为此我们在口语交际训练时要整合课内与课外、教材与学生生活体验等各种资源,选取学生普遍关心的话题,寻找“引爆点”,激发学生多说。
(2)从“想说”到“乐说”阶段,关注过程,投入生活。
口语交际是一个多向互动的过程,在互动中不仅要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能阐明自己的观点和见解,还要求学生具有良好的倾听能力和应对能力,即要专心致志地听人发言。并对稍纵即逝的语言内容作出快速反应,表达自己的看法。在这一复杂的过程中,需要老师时刻给予关注,并引导和激励,使交际活动顺利进行。
生活是口语交际训练的广阔天地。是口语交际的源头和活水。我们要做生活的有心人,善于关注现实生活中的精彩画面。鼓励和引导学生在生活中主动地学习他人的口语交际行为与经验。
(3)从“乐说”到“会说”阶段,提升思维能力。
“口乃心之门户”,语言是思维的外化,根据“冰山理论”,语言只是看得见的冰山一角,而思维是水下丰厚的底蕴,为此要想“说好”,提升思维能力是关键。而提升思维能力是一项系统工程。包括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体表现为具有敏锐的洞察力,能在思绪万千的问题中理出思路,抓住核心。成长需要过程,提升思维能力也需要过程。我们能做的就是汲取前人已取得的成就,加快这种过程。
【新课程语文能力培养】推荐阅读:
语文教育课程能力管理09-21
新课程语文实效教学06-15
新课程语文课堂自主09-06
正确认识新课程语文09-11
新初一语文衔接课程07-31
新课程语文课堂教学07-20
新课程语文教学论文05-25
新课程下的语文备课论文0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