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语文课堂自主

2024-09-06

新课程语文课堂自主(精选12篇)

新课程语文课堂自主 篇1

这里所说的自主互助学习型语文课堂, 是指在终身学习的理念指导下, 以独立思考为基础, 以小组学习、团队互助为标志, 旨在提升课堂生命力的教学模式。因此, 构建自主互助学习型的课堂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一、推广“自主互助学习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的现实意义

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方式。它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竞争品质, 发展学生的交往能力与审美意识, 这是21世纪对人才的最基本要求。“自主互助学习型小学语文课堂”模式, 适应了时代的要求。它可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是深化课堂教学改革的必然要求。

1. 推广“自主互助学习型小学语文课堂”, 可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实践证明, 人对某一事物一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便会百折不挠地去进取。有人曾说, 兴趣是发展智能的催化剂; 兴趣是通向成功彼岸的桥梁纽带。浓厚的学习兴趣能诱发学生自觉地醉心于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大胆创新的学习享受中。“自主互助学习型小学语文课堂”, 使不同层次的孩子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感受到自我的存在, 进而坚定了超越自我的信念。

2. 推广“自主互助学习型小学语文课堂”, 促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我们知道, 所谓自主, 就是课堂探究的问题由学生提出, 规律由学生探究, 文本由学生自由解读等。一句话,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自己做主的课堂, 学生不仅会积极参与, 认真对待, 而且还能根据自己的学习需要提出问题, 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 一改传统教学中“填鸭式”或“满堂灌”的授课形式, 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把苦学变成乐学; 把负担变成享受。实践证明, 只有推广“自主互助学习型课堂”教学模式, 学生在课堂上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3. 推广“自主互助学习型小学语文课堂”, 是深化课堂教学改革的必然要求。

新课程强调自主学习, 先学后教。自主互助的课堂符合新课程改革的基本要求理念, 它面向全体学生, 使每个学生的主体性都得以发挥, 课堂的合作性和开放性又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智力的发展。调动学生内在的情感因素, 学生根据兴趣爱好和个人的智力水平拓展延伸, 在愉悦的交往互动的过程中享受语文学习的快乐。可见, 推广“自主互助学习型小学语文课堂”, 能使学生从“填鸭式”的学习环境中解放出来, 自主性、独立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凸显。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生活的主人, 社会使命感、历史责任感必将因此得到提升。

二、构建“自主互助学习型小学语文课堂”的有效策略

教学有法, 而无定法。教师选择哪种教学模式进行教学, 关键看它是否有利于学生的发展。在诸多小学语文教学模式中, “自主互助学习型教学模式是新课程以来专家、学者以及从业人员不断探索和共同关注的研究课题。

1. 构建学习情境

学习情境的创设, 要从学习者的认知水平、兴趣爱好出发, 为学生提供一个呈现和传递知识、实现学习目标的信息资源, 可以是文字材料、书籍, 也可以是音像资料、多媒体光盘和因特网。良好的语文学习情境, 是师生双边活动的基础; 良好的语文学习情境, 是师生情感和智慧得到充分的发挥的动力。它是转变教师角色、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构建活力语文课堂必然要求。

如在教学《不用谢, 爸爸》第二课时内容时, 教师先组织学生带着感情色彩来读人物对话 ( 教师将人物情景对话制成了课件) 。然后由学生质疑问题: ( 1) 爱因斯坦怎样把眼镜弄掉了? ( 2) 他为什么没有找到? ( 3) 小姑娘把眼镜递给爱因斯坦的时候, 他为什么说谢谢? ( 4) 他究竟知不知道递给他眼镜的人是谁? 为什么? ( 5) 小姑娘为什么说不用谢? 这些问题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 任意联想, 每个孩子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都有话可说, 个个争先恐后, 踊跃参与。如此和谐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心情舒畅, 情绪高昂, 让学生的学习活动充满欢乐, 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来。

2. 发展学生的个性

众所周知, 学习活动越是自主, 学习过程就越能发展学生的个性。因此, 教师必须让学生享有学习的自由, 占有学习的空间, 只有这样, 才能拥有学习的欢乐; 才能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发现自己, 悦纳自己; 才能在与同伴交流的过程中个性发挥达到最佳状态。

如在教学《蜀相》一课后, 为了能鼓励学生走进名著, 走进名著中的人物, 教师可组织故事会, 让学生去讲故事、演故事, 学生表演的诸葛亮“六出祁山”“七擒孟获”“三顾茅庐”等故事, 不但拓展了语文学习的空间, 而且还提高了阅读兴趣。

三、结束语

数字化、信息化、网络化是21世纪主要社会特征, 时代需要能在多方面大显身手的复合型人才。成为复合型人才需要不断更新知识结构, 提高学习力。知识经济的条件下, 知识的获取方式和传播方式都发生了改变。培养学生持续学习和创造学习的能力, 是知识经济时代个体生存和发展的必然要求。构建自主互助学习型小学语文课堂模式, 是知识经济时代赋予小学语文教师的神圣使命。

参考文献

[1]王静, 杨红伟, 任建华.学习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及课例研究.现代教育科学·普教研究, 2011, (06) .

[2]李欣茹.构建学习型语文课堂.师道·教研, 2011, (09) .

新课程语文课堂自主 篇2

摘 要:为提高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课堂教学质量,特对“自主.互助.学习型”课堂教学模式进行了各个环节的探究,体现学生的自主性.探究性.体验性.构建性为基本特征,提高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自主;互助;建构

为适应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教学,不断的实践研究,大胆构建与创新,探索出“自主、互助、学习型”课堂教学模式。这一模式的教学过程是:以现行的数学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在教师的诱导下,以问题的不断生成,利用教学用具等多媒体进行操作探究;以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活动形式来解决;以体现学生的自主性、探究性、体验性、建构性为基本特征;以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及与他人互助合作交流的能力,提高创新素质和实践能力为最终目的构建的。

新课程下“自主、互助、学习型”课堂教学模式的基本程序:创设情景--自主学习--活动探究--合作建构--拓展应用--总结评价。

一、创设情境

本程序是教师为营造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诱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探究心理,根据教材具体内容和学生特点、生活实际设置的。创设问题情境有以下四种基本形式:

(一)创设设疑式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二)创设讨论、动手操作的问题情境,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独立思考的习惯。

(三)创设争论式问题情境,启迪学生的发散思维。

(四)创设试误问题情境,优化学生的思维品质。

例:在教学“一元二次方程”时,我是这样创设问题情境的:出示例题:用一块长80cm,宽60cm的薄钢片,做成一个底面积为1500cm2的没盖的长方体盒子,应怎样做?

1、学生动手操作:发给每个学生一张大小相同的长方形硬纸片,做一个无盖盒子。教师简述一下做法:将长方形硬纸片四个角各剪去一个相同的小正方形,再把四周折起来,便形成一个无盖纸盒。此时,学生兴趣被激发起来,便积极动手操作。

2、思考讨论:教师要求学生把做的盒子举起,相互观察发现:同样的硬纸片,做出的盒子大小不同,为什么出现这种情况呢?你若是一位个体加工户,能一次加工成功吗?这就要学习列“一元二次方程解应用题”。这一问题情境的创设,使学生处于想解决但靠自己原有知识和技能无法解决的矛盾中,从而以疑激情,产生强烈的学习新知的欲望,调动起学生的探索热情,很快进入激烈的讨论和活跃的思维当中。教学效果很好。

二、自主学习

本程序是为培养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为目的设置的`。凡是学生利用基础、迁移规律能够自学解决的知识,教师不要多讲,引导学生看书自学。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学生特点制定切实可行容易达到的“阶梯式”提纲,由学生依据提纲个人自学课程,进行阅读、分析、观察思考、动手操作等活动,自己去发现问题,并随时记录或提出自己的疑难问题。学生自学的同时,教师要巡回指导答疑,并摸清各类学生的知识能力情况,因材施教。自学之后,引导学生进行交流研讨,深化知识,培养学生自学意识、能力和习惯,帮助学生自我反思,自我进步,认识自我,建立自信。

三、活动探究

本程序是为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探索创新意识设置的。它包括:自主探究和互助探究两种形式。

(一)自主探究

自主探究是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发挥学生潜能,使学生经历动手操作、动脑思考的探究活动。可采取“先诱导后探究”的方式或“边诱导边探究”的方式。教师有目标、有程序、有策略的操作探究,让学生观察、思考操作探究前、中、后情况的变化。例在教学九年级下册“抛物线平移”知识点时,我是这样设置的:把抛物线y=平移出y=平移出y=制成课件,用多媒体演示出平移过程,形象直观,使学生集中精力,开动脑筋,亲身体验了一个真实的科学探究过程,灵感和顿悟由此产生,然后学生争相回答出平移方向及单位。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究出抛物线y=ax2平移出y=a(x-h)2+k的规律。通过利用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问题迎刃而解,学生印象深刻,本知识点学的扎实,还能灵活运用。

在操作“自主探究”这一环节时应注意的问题:

1、当学生探究遇到困难时,教师不要急于告知,而应当诱导鼓励学生换种学具或方法探究;

2、当学生独立探究进展顺利时,诱导学生做出自我调整,深度思考;

3、当学生获得初步发现时,诱导学生进行联想,自我反思,自我体验;

4、要理解学生个别差异,因材施教。

(二)互助探究

互助探究是以小组为单位,为完成共同目标,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型学习方式。本环节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境人互动,实现人境融合,师生融合,营造出良好的探索创新氛围。例在教学九年级上册“圆”时,应用“垂径定理”与“90°的圆周角所对的弦是直径”知识点时,我是这样设计的:如图:

是一个圆镜被打破后剩下的部分,问题:

1、若要配制一个同样大小的新圆镜,需要把残片带去吗?

2、你利用剩余部分能画出一个与原来相等的圆吗?有几种方法?分别利用了“圆”的哪些知识点?然后让学生分组讨论,质疑争论,探寻出解决方法。由于学生间原有的认识特点、经验水平不同、对事物理解存在差异,通过互助合作、探究交流讨论,能使错误的观点得到及时纠正,片面的见解得到补充和完善,内向不善交际的同学变得大胆泼辣,还能借鉴引发再次探究创新,培养学生的互助合作精神。

四、合作构建

本程序是在自主探究、互助探究的基础上,进行全班交流研讨,将探究认知成果,转化成全班同学的认知成果。

操作这一程序时应注意:

1、教师引导学生尽可能完整地、有证据、有条理地介绍自己在操作活动中探究的教学模型、探究方法以及总结出的规律和形成的科学结论;

2、交流时,教师要耐心倾听,并给予适时的鼓励、点拨、梳理、指导和提升;

3、构建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让学生成为探究的主人,学习的主人;

4、对于争论不休,僵持不下的问题,教师提出假设,或用教学用具探究验证,或让学生课下查阅资料等。

五、拓展应用

本程序是实践应用,巩固新学基础知识和基础知识掌握的基础上能拓展延伸,使学生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进而达到举一反三,综合运用的目的,培养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师设计练习题要符合以下原则:

(一)巩固新知题组:

1、有目的性、典型性、现实性;

2、有启发性、灵活性、层次性。

(二)拓展延伸题组:

1、有变式性、对比性、规律性;

2、有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

六、总结评价

评价要引导学生更多地关注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策略,提供给学生自己探索新知的各种各样的机会,使学生评价自己参与学习的意识、行为,审视自己的收获和发展。其评价形式有:自我评价、师生评价、生生评价。通过评价,使学生爱学、会学、善学,能创造性、探究性地学,在自信和成功中成长。

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语文自主学习 篇3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 小学语文 自主学习

一、转变观念,激发学习兴趣

我国两千年前的教育家孔子就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现代心理学家皮亚杰也认为:一切有成效的活动必须是以某种兴趣为先决条件。学生学习语文也必须以兴趣作为基础,有了这样的心理条件,才能使学生进入积极的思维状态。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一旦被激发,其潜能便会得到开发,主体性便会得到弘扬。

要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首先要让学生在阅读中感受到语文的文学魅力,甚至可以从杂书、闲书做起。让学生感受到阅读的愉快!因为今天的小学生们,不象古代,书是最主要的信息来源,当今社会信息的多样化,如精彩的电视节目,刺激的电子游戏,这些具有动感十足的信息媒介,还有教师沉闷的教学方式和语文学习带来的繁重的课业负担,让学生觉得阅读是一件费力又无趣的事情。要让孩子主动去读书,必须让他们尝到甜头,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兴趣的激发可以在学习的开始,也可以在学习的过程中形成,所以教师对学生兴趣的激发必须有一个引导甚至强制的过程。“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为了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到良好的阅读氛围。首先,我们要打造书香校园,在学校橱窗、图书室、教室的四壁布置漂亮的新书和报刊杂志展览,开展各种故事会和故事接龙竞赛,为学生创设浓浓的阅读氛围。让各种色彩缤纷的书籍封面和插图,妙趣横生的内容深深吸引学生的注意和兴趣。让孩子感受到阅读的价值和乐趣,这样阅读才有可能形成主动的习惯。

学习的动机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方法之一,教师要让学生意识到语文学习的迫切性和必要性,让学生把学习动机落实到从心理到行为上,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文学具有强烈的情绪感染力量。所以教师要培养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以声情并茂的语言介绍古今中外经典名作中优美的语言,有趣的情节,巧妙的构思,典型的人物形象,让学生的产生感情共鸣,而语文学科的工具性,是各行各业都离不开的,让学生懂得了这些道理,也会坚定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与意志。但从另一个方面来说,如过于强调作读书笔记,摘抄名言名句等功利性的阅读,往往会打断学生阅读思维的连续性,肢解了一篇完整鲜活的文章。会扼杀孩子的阅读兴趣,所以有时候也要淡化学习成绩对孩子的应试压力,将阅读的兴趣引向阅读本身,而不是为了提高成绩的压力而不得不做的事。让孩子觉得阅读是一件轻松快乐的事情,学生会更加热爱阅读,并让阅读成为终身的兴趣。而且不要强迫孩子接受教师或教学参考书上的权威的标准答案和价值评判。让学生产生反感和抗拒。

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在兴趣中强化学生的主体作用,不但能提高语文能力,还能给阅读教学带来活力,让学生不但喜欢语文课堂,而且还能够主动地去寻找各种书籍阅读,乐此不疲地享受书香之趣。

二、强调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新课程标准》在定位语文课程的性质与地位时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众所周知,小学语文是一门工具性很强的基础学科,传统的教学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而这次课程改革提出在传授语文基础知识的同时,要注重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培养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学生获得基础知识的和基本技能的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如在教学《可爱的草塘》一课时:

教师:我们可以从哪方面入手去学习《可爱的草塘》这篇课文呢?

学生甲:可以从题目入手。

学生乙:可从重点入手。

学生丙:可以从问题入手。

学生丁:可以从重点词入手。

学生戊:可以从重点句入手。

教师:假如我们从重点句入手的话,那同学们的意见是,认为可以选择哪些重点句呢?

学生甲:“这草塘真美呀!”

学生乙:“棒打狍子瓢舀鱼,野鸡飞到饭锅里。”

学生丙:“我生怕弄坏了这幅美好的画卷。”

教师:在这些重点句中,你最喜欢哪一句呢?我还是想听听同学们的意见。

学生甲:我最喜欢“棒打狍子瓢舀鱼,野鸡飞到饭锅里。”

教师:喜欢这句话的举手。这时,大部分的同学都举起了手。最后老师总结说:“尊重同学们的选择。今天我们就从同学们最喜欢的具有汉语言特色的俗语入手去学习课文,可以吗?”

尊重学生的选择,就是对学生最好的人文关怀,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有了对学生的真诚信任和欣赏,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就会充满阳光和温馨。

三、强调教与学的和谐统一

(一)要以平等中首席身份,参与学生的诵读活动。教师通过泛读、引读、与学生分角色朗读等形式,创设情境,寻找合适的时机参与诵读,不仅可以发挥一定的示范作用,而且能大大激发学生读书的积极性;

(二)要以平等中的首席身份,与学生的发现活动,这里所说的发现,主要是指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教师应紧扣教材特点、教学目标及学生的知识水平,适时提出一些关键性的实质问题。引发学生之间的讨论和争论。并在这一过程中引导学徨,逐步学会发现问题。

(三)要以平等中的首席身份,参与学生的探究活动。当学生围绕课文中的某个问题展开讨论时,教师不仅要仔细倾听学生的发言,而且要真诚地与他们一起交流自己的感受和体会。

新课程语文课堂自主 篇4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说过: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的接受者, 而应该是知识的获取过程中的主动参与者。这句话明确告诉我们要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方法和创新意识, 教师应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地去学习。课堂教学需要为学生创造和提供自主学习、自主活动、自主发展的条件和空间。教师在辅导学生时应交给学生自学程序和方法, 使学生自学时明白从何处入手, 懂得先学什么, 接着学什么, 最后学什么, 使学习各科内容程序化、系统化。若将自主创新学习落到实处, 需要处理好以下几个问题:

一、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主动“参与”, 是学生学习内动力的充分挖掘。教师要准确及时地把握时机, 让学生从不自主到自觉地参与, 就可以获得参与意识。

1.激发兴趣。

兴趣是人积极认识事物或关心活动的心理倾向, 是人学习的动力机制, 是开发智力的“催化剂”。20世纪初, 欧洲著名进步主义教育家得可乐利把兴趣作为其教学法的中心, 他指出:“兴趣是个水闸门。借助它, 注意的水库被打开, 并规定了流向。”教学过程是师生相互交流的双边的活动过程, 教师要诱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以“趣”引路, 以“情”导航, 把僵化呆板的课堂变为充满活力的学习乐园。学生一旦产生了兴趣, 教师必须留给学生学习的空间。如教《神的一滴》一文时, 我们从播《清清骆马湖》入手, 歌声一响, 学生们情绪激昂地大声唱了起来, 当唱到“万代长流天上水, 春天送来八面风”时, 由此引出瓦尔登湖的碧波荡漾, 这时再讨论瓦尔登湖为什么被称为“神的一滴”。这样, 学生不仅积极主动参与学习过程, 还体会到做学习主人的快乐, 对主动学习习惯的培养也大有裨益。

2.创设良好的课堂心理气氛。

这里主要指在课堂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的觉醒状态、注意状态、情绪状态、灵感状态等。良好的课堂心理气氛可以有效激发学生内在情感和动机, 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形成强大合力, 对学生的学习起着潜移默化的导向和促进作用。教师在课堂上要注重与学生情感交流, 增强心理合作, 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 适时调整活动内容与教学策略, 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发表自己见解的欲望, 尊重和采纳学生合理的建议与想法, 把学生的创造火花迸发出来。

3.让学生有成就感。

学生大胆参与, 踊跃发言, 教师就要及时使用肯定评价性语言。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正确的评价、适时的表扬与鼓励是对学生学习态度和学习成绩的肯定或否定的序化方式, 它可以激发学生的上进心、自尊心等。教师在课堂上要以正面鼓励为主, 充分相信每位学生的潜能, 鼓励每一位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事实证明:教育艺术的主要方向不在于传授, 而在于激励、呼唤和鼓舞。魏书生老师的鼓励艺术特别值得借鉴。他在课堂上善于把学生按不同标准分成若干小组, 开展学习竞赛, 定出名次, 从第一名到最后一名都给奖励。这样做, 课堂始终活跃, 学生始终兴奋, 人人都有一种满足感。

二、让学生学中有乐

众所周知, 学习是一件艰苦、繁重的工作, 如何让它吸引学生, 使学生变厌学、苦学为爱学、乐学呢?孔子说:“学而时习之, 不亦说乎?”这就明确告诉我们, 学习是充满快乐的, 就看我们教育工作者能否采取新的、先进的教学方法。一旦寓教于乐, 学生会乐于接受的。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论语》) 这句话深刻阐述了学生乐学的重要性。在课堂上, 教师可以通过电化教学、实验教学等, 让学生口、手、脑齐用, 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并用, 只要他们全身心投入, 自然就会有娱悦之感。

教学艺术的不断提高, 是乐教、乐学的前提与基础。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提出:教学要使学生具有“叹赏、心理愉悦、快乐、赞许”等心理状态。教师根据自己精心设计的教案, 通过自己幽默的语言、优美的姿势、巧妙的类比、规范的板书、先进的手段、耐心的辅导, 轻轻松松地传授知识;而学生在默契的双边活动中, 被高雅的教学艺术所陶醉, 学习的同时如同欣赏了一段精彩的艺术表演, 又何谈不乐呢?我校的外语组教师自制教具, 新颖别致;课堂上进行英语情境表演, 老师学生自编自演自导, 学生听力、口语表达能力得到了很大提高, 连续两年, 我校中考口语成绩都在全区前三名。

三、学生在学习中有所创新

“温故而知新, 可以为师矣”。新, 就是革新、创新。学生在学习中有所领悟、启示、创造等, 都是创新的表现。具体做法是:

1.要有坚强的学习意志。

意志就是人们按照既定的目标, 自觉地支配和调节自己的行为, 克服各种困难, 努力达到目的的心理状态。学生有了坚强的意志, 才能不断克服学习上的困难和障碍, 使自己取得优异的成绩。如何去做呢?首先教育学生对学习要有明确的目标, 养成学习自觉性。学生能自觉投入到学习当中, 完成既定的目标并且能够独立地调节自己的学习行为, 不需要教师的督促, 他就具备了坚强的意志。其次告诫他们要控制和约束自己的言行, 并能够善于抑制干扰学习的欲望和情感, 战胜懒惰, 抵制诱惑等。另外还要“贵在坚持”, 能够耐得住长时间的学习活动。这些做法就为他们将来成为创新型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2.要有良好的学习方法。

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离不开学习方法。良好的学习方法是提高学习能力的重要条件。而自主学习又是良好学法的根本。教师要逐渐培养学生能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 以及各种条件和手段, 通过独立思考和独立作业, 有目的、有计划、主动地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的能力。

我们在教学实践中, 逐步探讨出“课前预习——相互质疑——共同研讨——当堂总结”的课堂教学模式, 这对培养学生自主创新能力是行之有效的, 目前正在全校推广。

3.要有丰富的想象力。

爱因斯坦曾深有感触地说:“想象比知识更重要, 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这就表明想象力概括了世界上的一切, 推动着时代的进步, 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思接千载”、“视通万里”, 打破时空界限, 想象力让智力展翅高飞, 让学生视野开阔, 看到了前所未有的新天地。

学习辛弃疾的《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 时, 我让学生结合词中意境, 想象一幅画面, 并用几句话加以描绘。作为苏北农村的学生, 他们结合实际, 大胆想象, 很多学生都以优美的语言描绘出一幅幅清新恬静、充满浓郁乡土气息的山村盛夏月夜图, 而且丰收在望的喜悦心情溢于言表。人类科技的发明或发现都是科学幻想和创造想象的产物。在实际教学中, 教师在课堂上都要让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 保持活跃的思维状态;使他们感受到新鲜感, 有新的发现、新的体验, 达到新的感悟, 得到新的收获。这样, 创造力才会慢慢形成。

教师还要善于营造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 让学生有一个充满发挥想象力的环境。课堂上要努力建立一种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合作的师生关系, 形成民主和谐的氛围, 千方百计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培养他们的想象力, 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在教学苏轼的《赤壁赋》时, 在学习的基础上, 引入诗词名篇《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 时, 我们进行了想象训练:要求学生模拟苏轼月下醉酒, 忘情吟咏“明月几时有……”。一时间, 课堂上高声朗诵的, 低声吟哦的, 摇头晃脑的, 手舞足蹈的……一个个装扮得惟妙惟肖, 学习热情空前高涨。这样训练, 对《赤壁赋》主旨的把握也有积极作用。

总之, 自主学习与创新能力是相辅相成、相互依托的, 特别在农村初中更需加强。每位教师都应该把这项工作放在首位, 使学生养成自学习惯和掌握娴熟的自学程序与方法, 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为在高中学习和进入社会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张树满主编.中华现代教育.中国审计出版社, 2001.5.

[2]王铁军主编.中小学教育科学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 1998.11.

新课程语文课堂教学探究论文 篇5

一、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

(一)以学生为本

要想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语文教师就必须让学生感到自己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以学生为本,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使他们能够积极主动地去探究,自觉地学习。例如,在讲散文题材的文章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自己阅读相关的内容,让学生从文章中找出主要的线索、中心句以及文眼等。这样,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就能够养成良好习惯,还能培养分析能力和赏析能力。

(二)营造良好的语文教学氛围

教师要努力实现教学的民主化,优化语文的教学组织。语文课上,教师要积极地鼓励学生质疑问难,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不同意见。语文教师也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在新课程改革的实施中不断地进行反思、总结,与时俱进,让语文课堂散发出活力。

二、讲究教学方法,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

常言道:“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有效性教学活动是一种创造性活动,教师要恰当地结合教学内容,创造性地运用有效的教学方法,让自己的课堂教学真正地取得实效。

(一)组织小组进行合理的讨论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结合课文内容提出一些有启发性探究的问题,让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在组内的探讨交流过程中,学生自我评判,自我讲解,相互交流,有时候也争得不可开交,但是他们始终保持着饱满的热情。之后,教师可以适当地进行针对性的启发讲解,一部分学生在教师讲解完后会为自己的正确思维而自豪,一部分学生则会顿感恍然大悟。这时,教师再引导他们总结错误原因,及时地帮助学生巩固新学习到的知识。

(二)让生活指导教学

脱离生活实践的教学只能让学生学到死板的知识,不能让学生很好地学以致用。教师要想让学生能够对知识活学活用,就应该将语文教学融入生活中,让学生在日常的`生活中学习语文知识,这样能够让知识变得灵动起来。教师可以让学生将语文学习与自己的生活细节相联系,使学习过程充满真实情感。例如,我们在学习《徐霞客游记》一文时,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搜集资料或者对本地的文化进行调查,促使学生去关注自己的生活世界,这样能够有效地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也会使学生更加主动地去思考,并且在思考中去解决课堂中的一些问题,将课堂内外连接在一起,促使语文与生活的融合。

三、结语

新课程语文课堂自主 篇6

关键词:小学语文;自主学习;途径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自主学习是新课改所倡导的一个基本理念,也是语文学习的一个主要方式。如何摆脱传统教育模式的束缚,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实践这一理念,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成为小学语文教师积极实践新课程改革任务的努力方向。

一、自主学习概念界定

究竟什么是自主学习?这个问题在学术界至今没有统一的标准答案。笔者认为,自主学习就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主确定学习目标、自主制订学习计划、自主选择学习内容、自主运用学习策略、自主监控学习进程、自主反馈学习效果等几方面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

二、主要理论依据

1.学习动机理论。学习动机理论认为,学习动机是影响学习的关键因素,是推动学习者进行学习的直接原因和内部动力,说明了学习者是否想要学习、乐意学什么、学习努力的程度如何。

2.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不是由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由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学生不是简单、被动地接收信息,而是主动地建构知识的意义,这种建构是无法由他人来代替的。学习不是被动接收信息刺激,而是主动地建构意义,是根据自己的经验背景,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的选择、加工和处理,从而获得自己的意义。

3.主体性教育理论。主体性教育理念指出,学生既是教育的对象,又是学习、认识和发展的主体,教育要始终以受教育者的主体性为核心,唤起其主体意识,培养其主体精神,发展其主体能力,塑造其主体人格,提升其实践能力,激发其创造能力。

三、当前小学生语文自主学习存在的主要问题

1.自主学习态度不端正,存在“懒”“怕”现象。主要表现有:不善于思考,学习量少,投入的时间精力不足;存在侥幸心理和投机心理;怕出错,怕被人评价,甘于平庸,满足于自己的作业工整、考试能得百分的大众化评价中,只会回答教师和同学的提问,从来不能向别人提出问题等。

2.缺乏计划性。学生对时间的认识不深刻,对时间的计划十分欠缺,不会自主制订学习时间表,愿意或习惯听从教师的安排。

3.不善于运用学习策略。主要表现有:对课本上的一些重点内容,学生会在教师的强调下认真倾听,却几乎没有人动笔用横线或符号标注重点;不会列提纲帮助记忆梳理内容;不会自觉主动地为了加深印象而多做一些练习题;课上学过的内容,课下复习不及时等。

四、培养小学生语文自主学习能力的途径

1.转变观念和课堂角色。教师首先要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中,教师是课堂的主宰,神圣不可侵犯,不容置疑。教师始终是主角,学生是配角,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使学生缺乏主动思考、创造思维的锻炼机会。新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是学科对象的主动自觉的求知者和探索者。因此,在课堂上,教师不应该对学生过于严厉,而应变换课堂角色,由舞台上的主角转变成幕后的策划和场外的指导,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天性。

2.激发学习兴趣,培养自主学习意识。兴趣是推动人们求知的一种内在力量,学生只有对学习产生兴趣,才能主动自愿地学,才能专心致志地学,才能持续不断地学,从而树立自主学习意识,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小学生本来就天性好动,对学习缺少自觉性,多是凭兴趣。因此,这就要求教师和家长尽可能地采取一切手段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并保持这种兴趣。

3.加强自学引导,掌握自主学习策略。“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小学语文学习过程中,教师要明确学生是这一课程的主人公,加强对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最主要的还是需要学生自己感悟、理解、学习,从小培养他们,让他们养成一种习惯,懂得怎么学习语文、怎么学好语文,以“导学”取代“授学”。这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个体探究。即让学生根据既定目标读书,发现疑难问题和自己想知道的问题。让学生在自学中解决自己能解决的问题,达到自悟。二是小组讨论。小组合作探究,以读促思,这是目前班级授课条件下,面向全体学生的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讨论内容要紧扣学习目标。三是集体交流。这是学习获得结果后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展示、相互补充、纠正学习结果的调控过程。交流的主要内容一是小组讨论的成果和疑难,二是课文的重点、难点,读、说、写的侧重点。

4.注重实际应用,不断扩展创新。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也要扩展学生的课外语文阅读,让他们多读一些其他类型的课文与作品,使其积累很多的课外知识,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当然,不同学生适应的自主学习模式也是不同的,我们要鼓励、引导他们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模式。

参考文献:

[1]靳玉乐.自主学习[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

新课程语文课堂自主 篇7

针对传统教学, 学生在开课十几分钟后思想开小差走神、注意力不专注打瞌睡等低迷现象, 笔者重视考察学习, 博采众长, 开展“加强学生自主管理, 着力打造高效课堂”的活动, 重在通过大班内以学习小组为主的小班化管理, 充分相信每一个学生, 充分调动每一个学生, 实行学生自主互助管理竞争的模式, 追求课堂的高效率。下面谈谈自己尚未成熟的理解及做法。

一、学生的自主管理

1、合理划分学习小组。

班主任和任课教师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 划分学习小组。通常由6名学生组成, 设小组长和副组长各1名, 组员4名。组长一般由学习成绩好, 责任心、集体荣誉感、组织能力、服务等意识强、威信高的同学担任, 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 全面负责本组的组织、分工、协调及合作事宜。组员每人承担一个学科组长, 根据自己的意愿或老师的挑选担任, 增强人人参与、管理小组的意识, 增强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

2、学习小组的划分要考虑三种差异:能力方面要强弱互助, 性格方面要内外互补, 性别方面要男女合理。组内

同质的两人结成“对子”, 既是“对手”, 也是学习的共同体, 相互促进, 相互监督。

3、制定队名、队训。

让小组成员集思广益、共同磋商, 为小组起一个富有创意、积极向上, 信心坚强、意志坚定、气魄宏大的队名, 凝聚人心, 强化团队精神, 便于自觉遵守, 互相监督。

4、制定目标和机制。

小组成立后要制定共同的奋斗目标及个人的奋斗目标。目标可是长期的或短期的, 甚至是每天每周的。同时建立小组内的互相合作机制、课堂和自习纪律的互相监督机制及竞争机制。

5、开展小组评价机制。

每周班会在小组内开展自评和互评反省及小组互评, 根据记录员的记录, 评选每周、每月、每学期的最佳团队, 激发个人的热情, 激发小组间的竞争, 使小组之间保持良好的学习工作关系, 强化小组成员间的积极行为。在自评初期可围绕一个中心或突出一个重点, 评价重点基于对小组群体之间的观察、比较, 偏重于对有效的小组合作模式和行为的肯定、褒扬。这样经过反复对照, 使积极的行为得到强化, 不好的行为得到纠正, 使每位学生的自我行为得到发展, 朝着教师的期望目标迈进, 从而达到“但求人人进步”的追求境界。

二、高效课堂的打造

1、根据新课程的理念, 21世纪

教师的教学, 不是表现自己的教学水平, 授课只是和学生一起参与学习的一种方式, 教师要减少自己的讲和学生的听, 增加学生的说和做, 要让更多的学生张口说话。注重小组合作学习, 注重潜能生的参与表现, 注重预习质量, 先学后教。学生通过前置作业自主学习掌握知识性的问题, 然后通过小组合作交流, 建构起初步的知识结构。教师在导学过程中要注重教学目标的明确具体, 重视重难点的突破, 关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面与参与度, 注重学生学科思维意识与能力的提高与增强, 注重学生的问题意识与创新能力、自主合作探究能力的培养与提高。教学设计要基于学生已有的基础知识的问题与情境的设计, 要善于捕捉共性问题, 善于利用生成性资源。实践证明:自主、合作和探究性学习, 不仅有利于学生掌握科学的文化知识, 也让他们体会到理解、宽容和谦让的意义, 可培养学生道德素质。学生在彼此的交流过程中, 借助于对答案的求解, 还可探索科学的方法, 科学的精神, 可培养他们的科学素质。课堂上可以朗诵、吟唱、舞蹈, 培养情感, 陶冶情操, 可提高人文素质。上课可以大声讲话, 互相质疑纠错, 交流探究, 气氛宽松和谐, 心理自由放松, 可体验到学习的愉悦和幸福, 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由此可见, 这样的课堂符合科学发展观。

2、课堂评价:

一评学生:看学生的预习质量、学习状态 (重点解决课堂精力流失率) 、小组合作探究的过程和展示的效果。二评教师:课中是否坚持了“学生中心”, 是否充分调动了小组的合作探究, 是否关注学习过程, 以学生的“学”评价教师的“教”。

3、构建“高校课堂”要注意的问题

要紧扣“教”与“学”两个抓手, 真正实现教学方式与学习方

式的转变, 高效地用教材教, 加强教学资源的整合, 处理好教学与合作的关系, 课堂“动”与“静”的关系, 注重课堂结构。做好即时性评价, 注意激发学生热情, 调控教学进度, 让探究的过程完全呈现不流于形式, 结果得到落实。强化课前的学习策划、课中的组织控制、关键问题的点拨等。

总之, 学生自主管理是提高学生自主能力的有效途径, 也是高效课堂顺利实施的根本保证, 因此, 面对新课程改革, 笔者认为学校要积极探究教师的培训、教学、科研“三位一体”的专业发展模式, 使教师揪住课堂教学中的“活问题”, 在教学中教研, 在教研中教学, 并持之以恒形成“小课题”研究, 从而提高教育教学绩效。

摘要:结合新课程“自主、合作、探究”的理念, 改变课堂教学模式, 激发学生潜力, 培养学生自主管理和探究能力, 提高课堂效率。

新课程语文课堂自主 篇8

关键词:新课程,构建,自主合作,课堂教学,模式

新课改背景下, 语文教学取得了可贵的成绩, 但也有不足, 学生跟着教师走, 教师提供问题学生回答, 问题不够精当, 学生不需思考, 关键性的提问也少。其实, 教师牵着学生走实际上是借学生的口完成教师的满堂灌。这样的提问就是让学生找到问题的答案, 从而完成教师设置的教学目标。笔者进行了深入而细致地思考, 与其教师设计问题让学生解答, 不如让学生通过合作探究的方式, 自己来设计问题自己解答, 进而研究新课改中自主合作型教学模式, 并在研究中促进自己教学效果的提高。

一、自主合作型课堂教学的模式的内涵。

自主合作型课堂教学模式重视开发学生的智慧, 深入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才能, 提高学生的自学才能, 教师开展自主合作型课堂教学模式是为了能引导学生终身可持续性学习。

二、自主合作型教学中教师的作用。

教师是学生自主合作型课堂教学的领导者和实施者, 能帮助学生积极主动地挖掘知识, 获取知识, 提高能力, 收获智慧, 并能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增长才干。

三、实施自主合作型教学的具体策略。

1、教师可以在课堂上通过小组之间交叉回答其他小组的问题, 通过合作探究的形式, 让学生小组的记录员记录问题的答案, 并由小组中心发言人公布答案, 最大程度上实现学生设计问题, 分析过程, 解答疑难的过程。教师让学生注重对课文内容的合作探究的基础上, 更注重学生的自我反思拓展, 让学生根据讲课内容, 实现向外拓展讨论, 通过小组发言人的总结发言, 最终实现对文本的超越。

2、在课文讲解的过程中, 教师可以让学生振臂高呼, 可以让学生黯然流泪, 可以让学生深情投入, 可以让学生静静沉思。总的来说, 学生是自主合作型课堂教学模式的主人, 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上, 身心能够得到最大的满足, 和足够的放松, 学生的课堂责任感得到增强, 学生的语文综合学习能力得到提高, 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积淀, 学生的才华得到增长。

3、教师要保证学生自主合作型学习的效果, 必须要让学生多多参与、全面参与、怎么参与、最优参与, 通过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 改变学生课堂教学中机械沉默的状况, 让课堂教学生机勃勃。教师要保证学生全面主动地参与课堂, 给学生充分自主合作性参与教学的权利和义务, 教师不能给学生设置条条框框, 将学生的手脚捆绑起来, 让学生充分探究, 认真积极尝试, 让学生进入到主动的角度, 让学生积极主动地自己学习, 让学生独立思考, 动手实践, 完成任务。教师要让学生充分合作探究地开展教学模式, 全面进入到理想的教学境界中去, 充分全面地提高教学效率, 只有这样, 才能全面完成教学任务, 实现教学目标。

4、充分发挥自主合作型教学模式的效果。

自主合作型教学模式很有实用性, 语文教师要充分发挥自主合作型教学模式的效果, 但又不能址于教学模式, 限制于教学模式。语文教师的教学模式是教学理论的实施者, 是教学经验的累积者, 是稳定教学活动结构框架的实践者, 是实现教学本质和教学价值的凝练者。教师要把握让人理解、把握和运用的教学模式, 推广和普及先进的教学理念, 逐渐积累教学经验, 发挥教学价值。教师要让学生熟悉教学的套路, 从课堂的每一个环境保证教学的效果, 当学生对课堂教学模式和技能充分娴熟地掌握后, 教师要个性化实施教学过程, 让学生实现出神入化地、左右逢源地、充分娴熟地教学, 这样也能开发和推广学生的智力和思想, 提高教学效果, 优化并创新教学模式的内涵和外延。

5、自主合作型教学模式也是有缺陷的, 教师要让学生充分依存自主合作型教学模式, 又要扩充自主合作型教学模式的外延, 让学生进入到充分丰富的教学情境中。学生都是很有个性的, 教师要充分挖掘学生的个性和禀赋, 让模式为学生服务, 克服天然局限性, 让语文课堂充分实现因材施教, 不断超越创新。因此, 教师要发挥好教学艺术的作用, 在教学艺术中充分凝聚教学智慧, 融合多种教学情境, 创造性地运用教学模式, 通过语文教师高度驾驭纷繁复杂的语文教学课堂, 让学生对语文课堂教学变数能力充分掌握, 综合实施和提高。在语文教学中, 教师要教会学生学习, 发挥学生教学主体性和创造性的才能, 对语文课堂教学模式进行创新和开拓、运用, 让语文课堂不再只是教教案、教教材和教学生的过程这么死板, 也不是课堂封闭性、机械性、刻板性和程式性这么封锁, 教师不再是唱独角戏这么简单, 也不是教师中心这么武断, 教师也要照顾到对学生独特的生命的热爱, 照顾到每一个个性化的学生的独特的感受, 照顾到学生在课堂上的丰富而活跃的生活感受, 要充分实现学生课堂上的自主交往和个性展示, 让学生充分挖掘教学的潜力和作用。

综上所述, 语文教师要充分挖掘学生的艺术创造力, 要不断累积丰富的教学经验, 充分娴熟地驾驭课堂, 充分全面高效地发挥自主合作型教学模式的作用, 更要积极积累语文教师的资质和精神素养, 人格修养。让我们语文教学工作者不断努力, 将自主合作型教学模式和教学艺术高度融合, 高效整合, 全面实现教学高效率, 开辟出语文课堂教学的新视野, 新篇章。

职业学校语文课堂教学自主合作模式的开拓与创新离不开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 教师要积极进取, 最大程度实现教学效果最优化, 张扬学生的个性, 实现学生的成长, 提高学生的素质, 增长学生的才能。通过师生共同努力, 提高职业学校语文教学的教学高度、教学宽度、教学厚度、教学全优度。

参考文献

新课程语文课堂自主 篇9

一、转变自主学习意识

传统的教育思路、授课模式都是以高考为出发点。小学初中的筛选、升学率的压力、家长对教育目的的误解等多方面的因素造成了传统的授课模式。这种模式大多是教师课堂的主宰最终产生的是高分低能的现象, 使学生无法走进、适应社会的激烈竞争。语文又由于学科的特点, 在高考的压力下许多老师在教学中强化考试训练, 刻板机械记忆书本知识, 单方面灌输和反复的大量演练, 致使学生对教育内容不感兴趣。长期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 学生的学习意识错乱模糊, 学习语文的主动性缺乏成为必然的事实, 严重地影响了教学效果。要改变这种现状, 首先要转换学习的意识, 就是不再把高考作为高中学习的唯一目的, 树立起正确积极的意识思想。“自主、合作、探究”是《语文课程标准》向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倡导的适应时代要求和语文教学的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学习不再是为了应付考试, 不是为了报答父母而学习, 而是使学生意识到在社会中的生存危机, 意识到社会的需要, 不是机械记忆没有应变能力的“学究”, 而是有着创新精神具备良好竞争能力的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所以, 学生要自主地接受教育, 自主地发展所需要的能力, 变被动为主动, 带着明确的学习目的走进学校走进课堂, 走进语文学习。

二、以激发学习兴趣为铺垫

有着极高的学习兴趣是自主学习最好的引导者。学生在学习过程中, 教师要充分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 采用多种授课方法, 讲究教学艺术,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这样, 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极大地挖掘学生的内在潜力和课堂的反应力, 形成浓厚的学习探讨氛围, 使更多学生参与到学习活动中, 成为学习的主人, 实现真正自主学习。

1. 创设情景教学, 激发学生的自主参与力。

在语文教学中, 通过创设情景, 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 自主地学习。高中的语文教学可以根据教学内容作灵活的情境设置的安排。如《威尼斯商人》可以通过戏剧表演活现课文的文字, 不仅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而且调动了学生的自主性, 发挥了他们的潜质, 发展了个性。

2. 教学方法的多样性。

新课标强调了不同年段, 不同内容和形式, 应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 让语文课堂充满情趣, 充满乐趣、充满活力。因此, 在语文教学中更要改变陈旧死板的教学模式, 不断探讨多种教学方法, 实践新的教学理念。对于小说, 如《祝福》, 由于其情节曲折, 可以采用个人体会的方法, 说出学生自己的观点, 集合成中心;对于古诗词, 如《面朝大海, 春暖花开》, 可以采取听录音——看表演的方式, 让学生参与到一个个形象的欣赏环境中来, 让学生完全置身于诗词所渲染的情境之中;对于文言文的教学, 完全可以放手由学生担当教师的职责, 由学生自我讲解, 教师最后总结纠正。不同的体裁的课要用不同的教学手段, 用新奇的效果以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更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参与能力, 让他们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 成为驾驭知识的主人。

三、创设自主、合作、探究的新型课堂关系

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转换学生在课堂中的位置, 即要以学生为主体, 改变一味灌输, 自始至终由教师驾驭课堂的传统教学模式, 在师生中要产生和谐积极的互动情绪。

1. 平等看待学生。

新型的课堂要求教师走下讲台, 改变以往高高在上的陈旧观念, 应该建立新的教育观:教师不再是一个单纯的传授者, 同时也担当起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在学生尊重教师的同时, 教师也应该有尊重学生的观念。只有教师调整心态和学生互动, 走近学生, 作亲近教学, 学生才会放下心理负担, 大胆地张扬自己的个性, 表达出教师意想不到创新的理念, 从而产生出自主学习的课堂效果。

2. 张扬学生个性。

《事物不止有一个正确答案》这篇课文也告知我们教师, 学生的答案不一定都是错误的, 他们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在这个急需创新精神培养创新能力的社会大环境下, 更应该在语文课堂这个小环境中, 给学生发挥张扬放大自己个性的舞台。学生的个性理解需要教师的肯定和支持, 在师生有不同见解的情况时更应该共同探讨研究, 而非传统的师对生错, “一棒子打死一群人”。当教师忘记自己的身份, 亲近到学生中去, 课堂主体地位发生转变, 才会使学生自主动起来, 才会有和谐、积极、愉悦的学习氛围, 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才会参与进来, 主动起来, 做学习的主人, 形成一个教学相长共同进步的新型课堂关系。

四、拓展学习内容, 增强社会实践性

语文具有工具性。学生不仅要得到基础的知识而且要获取更多丰富的社会经验。在他们没有走进社会的年龄时, 教师同样可以给他们社会经验阅历, 这就需要我们合理地拓展知识的传授面, 做到课内外相结合。按照新课标的要求, 从现阶段看, 语文教学要向社会实践、家庭生活延伸, 做到课内外结合, 让学生在课内学方法、课外长见识, 扩大学生的阅读面、阅读量, 为他们提供更多自主学习的机会, 让他们在学习实践中得到发展和提高。如果课堂只是一种枯燥的书本知识, 即使不会恶化成“本本主义”也会使学生形成了惯性思维, 产生学习惰性和厌恶感, 没有了兴趣更谈不上自主有效的学习了。

参考文献

[1]庞维国.论学生的自主学习[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 2001, (2) .

浅谈新课程中语文学习的自主性 篇10

一、创设利于自主的心理空间

罗杰斯认为, 一个人的创造力只有在他感觉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条件下, 才能获得最优表现和发展。研究者有过认识:多数学生学习的热情伴随年龄的增长反而削弱。分析原因最主要的不在课程任务大, 而在教学的限制太多, 弄得学生不能说、不会说、不敢说。难怪叶圣陶先生早就感慨:从小学至中学, 十几年竟然有的学生连一句完整的话也不会说、不会写。因此, 要打破这种僵局就得给学生自主的空间。

1、造民主平等的学习氛围

传统课堂讲师道尊严。新课程标准倡导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 教师也是学习者, 是学习过程的参与者之一。之所以为师正如韩愈所言“闻道有先后, 术业有专攻, 如是而已”。因此, 在课堂教学上教师要尊重学生, 平等地看待学生。就某一问题要与学生进行平等地交流。哪怕学生犯错, 也不要声色俱厉地去呵斥学生, 而应循循善诱, 讲道理晓是非。其实这样做, 我们保护的不只是一个孩子, 更是所有孩子天真大胆的心灵。

2、激励存疑质疑的问题意识

古人云“大疑则大进, 小疑则小进”、“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陶行知先生则更简洁地指出:创造始于问题。真正的知识就存在于疑处。李镇西老师在教学中提倡学生对所有课文养成“四问”的习惯:1, 写了什么?2, 怎样写的?3, 为什么这样写?4, 还能不能写得更好些?正如著名的教育家顾名远先生所言“不会提问题的学生不是学习好的学生。”学习中只有大胆地提问、质疑, 学生的主体意识才会得以发展。面对学生的质疑, 做教师的不能采取漠视或压制的态度, 要给予这一行为以充分地肯定, 并激励其进一步地思索。问题意识其实是主体意识的一个突出方面。

3、欣赏充满个性的创新思维

传统教学强调标准答案。其实同一问题从不同角度去看会有不同的结果, “横看成岭侧成峰”便是如此。另外不同的人看又会有不同的结果, 正所谓, “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课堂教学中, 做教师的要允许学生有不同的声音。对于那些充满个性、创造性的观点, 即使存在某些问题, 我们也应以欣赏的眼光去接纳, 而不是挖苦嘲讽。诸如在学完《装在套子里的人》后, 有学生认为别里科夫也是位可爱的人:他信奉政府, 洁身自律不是很好吗?从而引发学生思考, 在学生的回答中我们不难发现别里科夫那副奴才的丑恶嘴脸。在问题解决过程中, 这位学生的认识也得以提升。课堂上教师一个欣赏的的眼神, 一丝会心的微笑, 都会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相反, 冷嘲热讽只会让学生那一点点说话的勇气丧失殆尽。

二、组织体现自主的学习流程

新课改强调教师要走下讲台, 转变角色。由教学过程的设计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学内容的指定者和学生学习成绩的评定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促进者, 不断凸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1、课前预习——发现问题

自主性的学习流程。我把学生五六人分为一组, 这样每班被分为十组左右, 分别确立一个为组长, 负责收集筛选学生预习所遇的疑难问题。另外这十人中间再选出一人为组长负责分类合并这十组所产生的疑问。这样通过分组化整为零, 便于落实、检查、反馈预习信息, 使预习环节真正成为上课的前奏, 成为上课所要解决的教学目标。这种分组还便于学生间的合作与交流, 使每位学生都融入到学习的主流之中, 感受到共同学习的乐趣。

2、课间讨论——解决问题

自主学习的课堂学习的内容完全是学生课前预习所产生的疑问。教学目标清晰, 课堂讨论大胆积极。老师不仅在课堂上适时点拨, 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让学生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思想得到交流、能力得到提升。让学生在观点陈述时人格魅力得到展示。这种基于学生学习自主性的讨论较一般的限定讨论来的更热烈、更有针对性。

3、课后跟踪——拓展问题

真正的语文课堂教学不同于其他学科, 它是思想的交流、人格的感召、灵感的迸发。有限的课堂有时很难完成某项讨论或就某类灵感拓展开去, 这就需要课下的跟踪训练。这种跟踪训练是在学生自主性地期待心理下开展的, 与我们常规的布置课后作业不完全相同, 它是课堂内部的延伸, 是知识能力落实的重要环节。如学习高中语文第二册杂文单元, 跟踪得知学生课下从有限的篇目中归纳出杂文的一般特点及写好杂文所应具有的基本素养。针对每一篇目, 学生又从《拿来主义》中想到我们不仅要拿来, 拿来后更要有创新;从《我若为王》中想到今天为王是不可能了, 那么我若有权、有钱了会怎样?其中任何一篇拓展开来, 写成文章均可见仁见智。这种自主性的大胆思维上常规教学所不及的。

三、开辟呈现自主性的活动课堂

心理学家费洛伊德和埃里克森在心理学原理中提到:游戏可帮助儿童工作, 通过内在动机 (来自思想、观念) 和限制性作用 (来自环境和超越) 之间的矛盾, 借以发展较大的只能以应付现实生活中的矛盾需要。我们不妨开辟一些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分享受游戏乐趣的活动课堂。游戏活动非有所有参加者的自主加入是完成不了的。游戏往往照顾到全体, 它排斥孤立, 对所有参加者均有强烈的吸引力。所以在活动过程中最易让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得到发挥。活动课的设置可按周进行, 每周一次。内容形式完全由学生确定, 这样可以避免形式上的单调、内容上的不切实际。正如刘国正先生说言:“中学生十二三岁到十七八岁的孩子已经阅历很多, 懂得很多。大至世界和社会, 小至学校和家庭, 其中发生的许多事情, 都会叩击他们的心弦。引起他们的关注和兴奋……”活动课的开辟, 正是给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创造了条件。活动课联系着课内与课外, 帮学生建立了大语文的学习观念。现在中学语文教学普遍存在着这种认识, 即语文水平高的学生并不是老师所能教出的, 而是学生自学的结果。早年叶圣陶先生就说过“教是为了不教”。在科技信息日益发达的今天, 我们更有理由创设条件让学生自己去学。

总之, 在新课改的精神理念下, 课堂教学从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角度出发, 不仅教师教的相对轻松, 而且学生学得也十分快乐。自主性学习让语文课堂真正意义上焕发异彩, 何不试一试。

摘要:课堂教学从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角度出发, 不仅教师教的相对轻松, 而且学生学得也十分快乐, 自主性学习让语文课堂真正意义上焕发异彩。

新课程语文课堂自主 篇11

关键词:小学语文;激发兴趣;方法指导

自主学习能力是个人形成终身教育理念的前提条件。小学语文本身就是基础性的主干课程,对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构建自主学习课堂,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改变被动式的学习方式,发挥学生主体能动性

1.激发兴趣,培养自主学习意识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句话深刻地揭示了学习兴趣与学习的关系,尤其是对小学生来说,兴趣更能激发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建立一个和谐的课堂氛围,运用有效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由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

2.加強方法指导,促使学生主动学习

教学过程不仅是知识的传授和接受的过程,更重要的是通过教学让学生懂得如何学习、怎样学懂,学以致用。在教学中我们应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引导和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去学习,如此更能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

二、小学语文自主学习课堂教学模式构建的程序

作为教师,我们应利用好这一阵地,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为学生构建一个自主学习的课堂,让教师真正成为“解惑”的新型教师。笔者结合自身的一些教学经验,将小学语文自主学习课堂教学模式的一般操作程序总结如下:

课前指导预习(学生自主探索)—自我展示,互动交流—自我训练(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检查预习情况—情境导入(激发学生参与兴趣)—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多项交流(促使生成)—当堂训练(巩固知识,拓展升华)—课堂小结(形成系统,知识内化)。

总之,自主学习是主体教育思想在教学领域的反应,作为一名一线语文教师,我们必须把课堂教学建立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促使学生自我提高,让学生更加全面、健康地发展。

参考文献:

马秀琼.小学语文自主学习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J].课程教育研究,2013(6).

新课程语文课堂自主 篇12

1. 理论依据

自主合作式课堂教学是指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 围绕一个或者几个问题展开, 进行类似科学研究的学习, 并在问题的解决过程中习得知识、培养能力、学会科学研究的方法、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的一种学习活动。它考虑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与合作性, 可以帮助他们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 增强群体合作的意识, 学会对他人的理解与支持。在课程的设计中, 教师必须挖掘教材中的研究性内涵, 精心设计问题;在实施过程中, 则要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过程为线索、以活动为基础、以培养能力为核心的基本策略, 使其具有主动性、过程性、探究性、体验性、合作性的特点。其教学模式如下:

2. 操作策略

在实施自主合作式课堂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是组织者、参与者、指导者和合作者, 其作用贯穿于整个活动的始终。就教师而言, 全过程应包括准备、实施、评价这三个阶段。

2.1 准备阶段

准备阶段是指教师在三个方面的准备: (1) 教师心理定位。自主合作式课堂教学是围绕一个个小问题开展的教学方式, 也是一种学习方式。教师在其中的定位是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促进者和合作者, 又是便于学生查阅的“资料库”和可咨询的专家, 而不是往日只授业解惑、师道尊严、不可侵犯的权威。 (2) 实施框架的准备。让学生参与研究学科知识的目的是培养他们的探究精神及实践能力, 因此教师要构建一个灵活多变且易于实践的开放性课堂实施结构框架, 同时还要布置学生设计容易研究的方案。 (3) 材料的准备。自主合作式课堂的教学过程是一个让学生体验过程的活动, 该活动的群体是几十位个性多样、思维多样的学生, 而每一个学生也要培养多种思维形式, 因此, 教师必须准备多样的材料。

2.2 实施阶段

实施阶段是实质性和关键性的阶段, 主要过程为:学生报告研究设计方案→学生实践设计方案→提出问题→小组讨论→小组小结性陈述→全班讨论→学生总结及评价→教师评价等步骤。在实施过程中教师一定要相信自己的学生, 给学生一个活跃的空间, 将要说的、要做的都交给学生, 以此来营造一片“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境界。

2.3 评价阶段

评价阶段主要由学生的客观性表决评价和教师的总结性评价构成。它是一堂课的终结, 也是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肯定, 应从心理学的角度加以科学的鼓励和激发, 对过程中表现优秀的小组及时地进行表扬和奖励, 以促使学生热情高涨地投入到后续的学习中去。

3. 教学反思

上一篇:CSPN下一篇:提取废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