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改革中的语文课堂

2024-10-09

课程改革中的语文课堂(共12篇)

课程改革中的语文课堂 篇1

一、改变课堂教学模式, 丰富课堂学习内容

在语文课堂教学改革中我们提出两个口号:“反对课堂里的霸权主义”“我的地盘我做主”, 目的就是让学生真正走进课堂, 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习, 从而体会学习的快乐。

七年级语文每一单元都设置一到两篇精读课文、两到三篇自读课文、一篇文言文。在学习时, 笔者抛弃了一课一课按部就班的学习方式, 而是先让学生投票选出每一单元中自己最喜欢的文章, 选出得票多的课文重点学习。尽量将重要的知识点融入这些课文中, 因为是自己喜欢的所以兴趣就很高, 掌握起来就更容易了, 原本一些比较枯燥无味的语文知识在不知不觉间就被学生快乐地吸收了。对于文言文我更是“大撒手”, 鼓励学生大胆地去“猜读”, 虽然在这个过程中出现了很多错误, 甚至闹出了不少笑话, 但正是这些美丽的错误变成了快乐的源泉, 不仅让课堂充满了欢声笑语, 更让学生对这些容易出错的地方印象深刻。

对于得票少的课文, 让学生在自由阅读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同时利用学生对网络的好奇心, 寻求微机教师的帮助, 组织学生通过网络了解更多关于这些课文的知识。试想一下,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 何苦之有?

二、改变课外作业形式, 让家庭作业成为一种乐趣

如今实行双休日、早晚自习也取消了, 学生在校外的时间大大增加了, 因此, 适量的家庭作业是必要的。不少教师煞费苦心, 精心设计了一张张的练习试题, 但大部分学生并不买帐, 每每都是草草应付了事, 抄袭的也不在少数, 更有甚者连做都懒得做。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这方面似乎有些优势, 因为我们有一个非常好的工具可以利用, 那就是作文!学生在写作文的过程中遇到的缺少题材、平铺直叙、缺少描写、内容空洞、无病呻吟等问题, 正好可以让学生在家庭作业中得到练习解决。念了一天的ABC, 算了一天的XYZ, 好不容易回到家, 谁也抵制不了电视里精彩节目的诱惑, 与其一遍遍地强调“少看电视”做无用功, 还不如变“堵”为“疏”充分利用。于是我鼓励学生从每天看的节目中选取自己认为最精彩的或者最感兴趣的两三分钟片段进行详细的描写。这种描写不需要开头、也不需要结尾、更不会规定字数, 重在让学生进行描写手法的联系, 明白描写在一篇文章中的重要性。几次练习下来果真出现了不少“精品”。比如, 有的学生描写《天龙八部》中乔峰与慕容复比武的情景, 运用了大量的动作描写, 点缀适当的环境描写, 读起来仿佛真得看到两大绝世高手对招时天昏地暗、天崩地裂的壮阔场景, 确有身临其境之感……慢慢地学生的作文里边开始出现种种描写。此外, 我还设置了《回家以后》《放学路上》等题目, 让学生注意观察生活中的各种场景、人物、事件, 学会积累素材。除了这些我还嘱咐他们回家主动给父母端洗脸水、给父母洗衣服、记住父母的生日并送上自己的祝福等等, 将父母的表情、自己的感想记到随笔里, 这些看似不是作业的作业, 学生都完成得非常认真, 慢慢地他们的随笔和作文里开始出现真情流露的文字, 而这一切都归功于他们一直厌恶的“家庭作业”!

三、开展活动课程, 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语文教学要培养、发展学生听、说、读、写各方面的能力, 这些能力的培养要渗透到每一堂语文课中去, 但这并不代表要取消“语文活动课”, 恰恰相反, 我们要大力开展“语文活动课”, 让学生在快乐的氛围中提高各方面的能力。

我抓住语文中“言语交际性”这一重点, 力求活动课具有趣味性、综合性、实践性、自主性等基本特征。上学期我们开展了《古诗文诵读比赛》《“灾区朋友听我说”演讲比赛》《写成语, 用成语》《未来书法家》等都深受学生欢迎。这一学期我加大了语文活动的课外延伸。主要采用以下三种形式:一是输出性言语活动。如普通话朗诵比赛、讲故事比赛、书法、日记展览、演讲、语文学法经验交流、小记者采访、编写手抄报、作文比赛。二是综合性的大型活动──举办读书节。内容有:书签制作、书面设计、小报设计、书法、日记、周记、警句、格言、剪辑以及明信片设计展览;也有读书、诵书、演书、讲演、复述、讲故事、快速作文、钢笔、毛笔字的即席挥毫。三是鼓励课外写作, 出版学生习作选。这一学期我们计划分别出版介绍学生学法的《书写美丽人生》, 学生作文的优秀习作选《我写作, 我快乐》。试想一下, 在这样的活动中学习何苦之有?

四、改革评价方法, 激励创新精神

从上一学期开始, 我有意识地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是平时考评。内容包括堂上练习、课外作业、单元目标测评、阅读延伸、实际操作展示, 加上教师的作业评语、学科评语和即时评语等内容组成。如阅读延伸, 我们以学生在规定的时间 (两周或一月) 内读多少课外书报, 摘抄多少优美词、句、段;剪辑多少语文或其他的资料;写多少读书日记等以展览、交流的形式让学生互评。又如语文实际能力的考评, 我们以同桌或4人小组为单位每月自编一份手抄小报作为平时语文考评内容之一, 从小报看学生的选材、写作、排版、书写、装饰、绘画等综合运用语文知识及创新能力。教师除了参与学生的评议外, 侧重在对学生平时的作业、单元目标测试及课外延伸的习作进行必要的评语加以点拨、鼓励。二是评定等第。结合平时考评的成绩, 用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教师总评的办法以“优、良、中、差”四个等次评定学生学期成绩。这样的评价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让学生之间充满良性竞争, 从小体会努力后、付出后收获的快乐, 这样的学习何苦之有?

总之, 语文教学正面临着如何落实素质教育的新课题, 改革势在必行, 只有不断更新教育观念, 适应新世纪的要求, 全方位考虑语文学科的教学改革, 才能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学习的快乐, 真正解决语文教学的现代化问题。

摘要:学习是一件快乐而有意义的事, 想让学习成功, 最好的办法就是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快乐, 从而爱上学习。文章从四个方面详细论述了在语文课堂改革中如何运用兴趣教学, 进而提高教学效率。

关键词:语文课堂改革,兴趣教学

课程改革中的语文课堂 篇2

一、精心组织课前三分钟活动。充分利用课前3-5分钟学生尚未进入学习状态的时间组织有效的语文活动,如话题演讲、成语接龙、名句串联等,这些语文课堂活动,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引导学生积极参加语文课堂教学,同时也将语文的听说读写等基本能力寓教于乐。课堂教学中,教师不搞包办制,要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给学生动脑、动口、动手的机会,要及时表扬学生的参与意识,要让学生在参与中体验成功带来的愉快。

二、切实做到课堂教学的精讲多练,向40分钟要质量,要实效。传统语文教学,老师死扣课文,老师台上声嘶力竭的讲,台下学生昏昏欲睡的听,收效甚微还不算,更打消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本学期以每次月测为一周期,出一定的知识点专项练习,精讲巧练,以此推动课堂效率,及弥补学考脱节的不足,同时初一初二将这些基础知识扎扎实实打牢了,初三时只须系统地把各知识理顺,然后腾出更多时间进行总复习。与此配套的,改革月考方式,着重检测基础知识,检查课堂教学的成效,因此月考出题,就可在平时的知识点专项练习中挑题目。如此,学生也会重视课堂教学,积极参与课堂教学。

三、贯彻大语文精神,重视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语文课堂教学光死啃课本不行,要把课内知识和课外相结合,充分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阅读和写作占有语文的半壁江山。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介绍、评价名家名著,精读时文美文,引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去大量阅读,可组织学生读某位作家的一系列作品,让学生研究此作家的写作风格及其写作技巧,并要求学生写读后感甚至写文学评论。还可以让学生读某类题裁文学作品,让学生掌握散文或其它作品的写作技巧。如此让学生感受文学作品的丰富内涵,刺激他们的写作灵感。真正做到“厚积薄发”,阅读和写作就迎刃而解了。学校还定期举行作文比赛或读书汇报演讲比赛。这样读写相结合,势必能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提高语文能力。

四、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教学。语文是一门知识面相当广的学科,传统的语文教学靠老师一支粉笔一张嘴实在难于满足求知欲日趋旺盛的学生。多媒体网络教学设施的配置将在语文教学中很好地派上用场,可让语文课堂教学变得形象生动,容量丰富。语文教师要学会并善于调用网上资源,让现代化教学设施最大限度的为课堂教学服务。用媒体体播放优秀电影电视片也是丰富语文课堂的重要途径之一。

五、要进一步开展好语文学科竞赛和其它语文活动。要把语文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让语文课外活动刺激学生学好语文的兴趣。如诗歌朗诵比赛,读书汇报演讲比赛,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感受语言的魅力,感受文学的无穷力量,然后比较自主自觉地学习语文。组织好文学社的正常活动,出好学生作品集这本书,把学生的优秀作文变成全校学生的范文,既鼓励了录选的学生不断提高写作水平,也让其他同学从中获得营养。

六、结合课堂教学实际,尝试性地将语文课堂设置于课室之外,如“小记者采访”、“草地上谈人生”、社会调查等主题性语文活动,将语文的范围拉大。

课程改革中的语文课堂 篇3

课程改革 中学语文 情感教育

一、引言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加强情感教育,主要围绕教材、教师、学生三方面进行,力求将情感教育策略与心理学原理相结合,把优秀教师的教学案例和自身在教学方面的实践与探索相结合,使情感教育策略能够在日常教学中更好地得以实施。这些策略给语文教师提供了具体的操作建议,对中学语文的课堂教学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因此,在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加强情感教育,是语文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它不仅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而且对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实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和谐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二、情感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声、莫深乎义。”在教学过程中,教学效果的成功与否,是以教师情感表现深刻与否为基本条件的。忽视情感化教学原理,只能使教师无情地教,学生冷漠地学,大大降低教学效果。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习活动都伴随着一定的情感,学生学习活动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以他们的情感为转移。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如果注意学生的情感状态,努力创设和谐的,愉快的教学情景,就会使学生在情感的氛围下,对学习产生肯定的积极的态度,激发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而学生在这种积极愉快的情绪驱动下,学习效率会大大提高,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初中语文教育中情感教育的应用

教育部最新修订的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明确规定,初中语文课程继续坚持《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提出的基本理念,根据新时期初中语文教育的任务和学生的需求,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设计课程目标,努力改革课程的内容、结构和实施机制。这为语文课程多元目标的确立指明了方向。长期以来,我们以讲台为舞台,以声情并茂的“表演”引导学生共欢乐,同悲哀,学生是忠实的观众,教师主宰着课堂的气氛。新课程下,老师由“前台”走到“幕后”,由“演”转换为“导”,将广阔的舞台留给学生,充当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领者,为他们进行探究性、合作性学习开辟了广阔的空间。所以教师在语文教学活动中,要以情感教育理论和教育心理学理论为指导,针对当代学生的情感心理发展特征,着意突出语文作为人文学科的特点的一种教学模式。这种模式综合融会教学流程各个构成要素的情感功能,充分发挥情感的动力、调节、组织等作用,激发学生积极健康向上的情感,从而达到使学生情知共进、形成健康个性、全面发展的目的。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是指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进行的情感教育,即结合语言文字的听、说、读、写训练和课文中的字、词、句、段、篇来进行情感教育。情感教育在语文教学中具有激智作用、感染作用、移情作用和调节作用。为充分发挥其各种作用,在情感教育中,教师要遵循个性发展原则,知识性原则和渗透性原则。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学本是语文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是语文教学系统必不可少的要素。语文教学目标通常从认知领域、技能行动领域、情感领域三个方面确定,它蕴含着语文教学传授知识、培养发展能力、陶冶情操的任务,体现了学习、理解、运用语言的一致性,获得知识、技能、习惯的一致性,读书、作文、做人的一致性,贯穿着语文教学中智育、德育和美育的统一。对应着三方面的语文教学目标,则分别有了语文知识教学、语文能力教学和语文情感教学。

四、新课改对语文教师情感教育的要求

1.教师要具备广博的课内外知识

作为一名教师,担负着对青少年教育教学的重任。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师的教学效果,关系着人才的培养,关系着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前途。这就对教师的能力提出了全方位、高水平的要求。教师不能再满足于一个教书将,要成为学科专家、青少年心理学家、出色的语言学家,神形兼备的演员,可谓任重而道远。因此,作为新时代的教师要有广博的知识和精通的专业基础。教师精通基础知识,基本理论,掌握好基本的技能技巧,同时又有渊博的知识,开阔的文化视野,高水平的教学艺术,丰富的情感投入,就有胸有成竹的处理问题。“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源”,教师自然就会成为学生心目当中值得敬佩的入。

2.教师要注重沟通,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把学生放在与自己平等的位置上,不能居高临下,或拘泥于师道尊严。教师的一言一行在潜移默化中不但改变着每个学生,也在改变着语文课的教学效果。

“身教”比“言传”功效更大。另外,作为一名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设身处地体察学生的心理、处境,关心学生学习的细微变化和点滴进步,及时地加以引导、表扬、鼓励,使学生逐渐对教师产生一种亲切感、安全感。教师信任学生,尊重学生,就能唤起他们的自尊心,产生学习语文的强大内在动力。因此,教师不应该是一切教学活动的绝对控制者和决定者,应该给学生提供机会发挥他们的主动性、自主性、参与性和创造性。

五、教师要具备灵活有效的驾驭课堂的能力

教师的喜怒哀乐在教学过程中很自然地影响学生学习的情绪,教师的行为都将给学生带来一定的影响。老师的举手、投足、一颦一笑都会感染学生,使学生情感愉悦,精神振奋。特别是上课时,老师站在讲台上,慈祥的面容、微笑的表情能打消学生的紧张情绪。一项心理实验也表明,教学中,教师的情绪对学生的学业成绩有直接的影响。具体地说,如果在课堂上教师以愉快的情绪进行教学。

六、结论

本文首先明确了语文情感教学的内涵与特征,分析了语文情感教学的现状,语文情感教学未得到充分发展的原因;重申了语文情感教学的必要性,即语文情感教学的作用;着重论述了如何进行语文情感教学,即语文情感教学的实施策略。最后,为了使策略能够更好地得以实施,对语文教师提出了具体的要求,有利于一线教师的理解和运用。

参考文献:

[1]卢家媚.情感教学心理学[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2]肖川.教育的理想与信念[M].岳麓书社,2002.

[3]梁宁健.当代认知心理学[M].上海教育出版社,1993.

[4]沈德立.学习能力发展心理学[M].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

课程改革中的语文课堂 篇4

关键词:课程改革,中学语文,情感教育

一、引言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加强情感教育, 主要围绕教材、教师、学生三方面进行, 力求将情感教育策略与心理学原理相结合, 把优秀教师的教学案例和自身在教学方面的实践与探索相结合, 使情感教育策略能够在日常教学中更好地得以实施。这些策略给语文教师提供了具体的操作建议, 对中学语文的课堂教学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因此, 在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加强情感教育, 是语文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 它不仅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 而且对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实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和谐发展, 都具有重要意义。

二、情感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白居易说:“感人心者, 莫先乎情, 莫始乎言、莫切乎声、莫深乎义。”在教学过程中, 教学效果的成功与否, 是以教师情感表现深刻与否为基本条件的。忽视情感化教学原理, 只能使教师无情地教, 学生冷漠地学, 大大降低教学效果。心理学研究表明, 学生的学习活动都伴随着一定的情感, 学生学习活动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以他们的情感为转移。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如果注意学生的情感状态, 努力创设和谐的, 愉快的教学情景, 就会使学生在情感的氛围下, 对学习产生肯定的积极的态度, 激发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而学生在这种积极愉快的情绪驱动下, 学习效率会大大提高, 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初中语文教育中情感教育的应用

教育部最新修订的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明确规定, 初中语文课程继续坚持《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 》提出的基本理念, 根据新时期初中语文教育的任务和学生的需求, 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设计课程目标, 努力改革课程的内容、结构和实施机制。这为语文课程多元目标的确立指明了方向。长期以来, 我们以讲台为舞台, 以声情并茂的“表演”引导学生共欢乐, 同悲哀, 学生是忠实的观众, 教师主宰着课堂的气氛。新课程下, 老师由“前台”走到“幕后”, 由“演”转换为“导”, 将广阔的舞台留给学生, 充当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领者, 为他们进行探究性、合作性学习开辟了广阔的空间。所以教师在语文教学活动中, 要以情感教育理论和教育心理学理论为指导, 针对当代学生的情感心理发展特征, 着意突出语文作为人文学科的特点的一种教学模式。这种模式综合融会教学流程各个构成要素的情感功能, 充分发挥情感的动力、调节、组织等作用, 激发学生积极健康向上的情感, 从而达到使学生情知共进、形成健康个性、全面发展的目的。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是指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进行的情感教育, 即结合语言文字的听、说、读、写训练和课文中的字、词、句、段、篇来进行情感教育。情感教育在语文教学中具有激智作用、感染作用、移情作用和调节作用。为充分发挥其各种作用, 在情感教育中, 教师要遵循个性发展原则, 知识性原则和渗透性原则。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学本是语文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 是语文教学系统必不可少的要素。语文教学目标通常从认知领域、技能行动领域、情感领域三个方面确定, 它蕴含着语文教学传授知识、培养发展能力、陶冶情操的任务, 体现了学习、理解、运用语言的一致性, 获得知识、技能、习惯的一致性, 读书、作文、做人的一致性, 贯穿着语文教学中智育、德育和美育的统一。对应着三方面的语文教学目标, 则分别有了语文知识教学、语文能力教学和语文情感教学。

四、新课改对语文教师情感教育的要求

1.教师要具备广博的课内外知识

作为一名教师, 担负着对青少年教育教学的重任。百年大计, 教育为本, 教师的教学效果, 关系着人才的培养, 关系着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前途。这就对教师的能力提出了全方位、高水平的要求。教师不能再满足于一个教书将, 要成为学科专家、青少年心理学家、出色的语言学家, 神形兼备的演员, 可谓任重而道远。因此, 作为新时代的教师要有广博的知识和精通的专业基础。教师精通基础知识, 基本理论, 掌握好基本的技能技巧, 同时又有渊博的知识, 开阔的文化视野, 高水平的教学艺术, 丰富的情感投入, 就有胸有成竹的处理问题。“资之深, 则取之左右逢其源”, 教师自然就会成为学生心目当中值得敬佩的入。

2.教师要注重沟通,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把学生放在与自己平等的位置上, 不能居高临下, 或拘泥于师道尊严。教师的一言一行在潜移默化中不但改变着每个学生, 也在改变着语文课的教学效果。

“身教”比“言传”功效更大。另外, 作为一名教师, 必须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 设身处地体察学生的心理、处境, 关心学生学习的细微变化和点滴进步, 及时地加以引导、表扬、鼓励, 使学生逐渐对教师产生一种亲切感、安全感。教师信任学生, 尊重学生, 就能唤起他们的自尊心, 产生学习语文的强大内在动力。因此, 教师不应该是一切教学活动的绝对控制者和决定者, 应该给学生提供机会发挥他们的主动性、自主性、参与性和创造性。

五、教师要具备灵活有效的驾驭课堂的能力

教师的喜怒哀乐在教学过程中很自然地影响学生学习的情绪, 教师的行为都将给学生带来一定的影响。老师的举手、投足、一颦一笑都会感染学生, 使学生情感愉悦, 精神振奋。特别是上课时, 老师站在讲台上, 慈祥的面容、微笑的表情能打消学生的紧张情绪。一项心理实验也表明, 教学中, 教师的情绪对学生的学业成绩有直接的影响。具体地说, 如果在课堂上教师以愉快的情绪进行教学。

六、结论

本文首先明确了语文情感教学的内涵与特征, 分析了语文情感教学的现状, 语文情感教学未得到充分发展的原因;重申了语文情感教学的必要性, 即语文情感教学的作用;着重论述了如何进行语文情感教学, 即语文情感教学的实施策略。最后, 为了使策略能够更好地得以实施, 对语文教师提出了具体的要求, 有利于一线教师的理解和运用。

参考文献

[1]卢家媚.情感教学心理学[M].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0.

[2]肖川.教育的理想与信念[M].岳麓书社, 2002.

[3]梁宁健.当代认知心理学[M].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3.

[4]沈德立.学习能力发展心理学[M].安徽教育出版社, 2004.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论文 篇5

【摘要】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小学阶段的基础教育被重视起来,并作为重要的目标。教育工作不但要分析小学语文目前教学模式的现状,对于其劣势和不足进行了解,还应该提倡“以生为本”,将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小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出来,从而使小学课堂语文教学的高效性得以有效地实现。

【关键词】新课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

若想将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改革得以有效地实现,就应该对小学生所关注的话题和兴趣特点充分地重视起来。将传统小学语文教学的模式摒弃,倡导多媒体式的教学,有效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提倡人性化教学,将课堂语文教学情境进行创设,从而使小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得以激发,全面提高小学生语文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一、分析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现状

(一)小学语文教学模式滞后

新课程标准改革以后,对小学教育也具有新的要求,小学课堂应该“以生为本”,教师应该将引导作用充分地发挥出来,既要将小学生语文的基础知识进行有效的提高,又要将小学生的综合能力进行锻炼。但是,从当前的小学生语文教学来看,与新时期对小学教育提出的要求却是相反的[1]。小学语文模式大多采用的还是传统的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小学生很少有参与课堂的机会,还是死记背或者按照教师的要求进行记忆知识,以及被动地接受知识,致使小学语文教学比较滞后,小学生的能力也得不到锻炼。现阶段课程教学,对于培养小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实践能力比较重视,如果运用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模式,理想的小学语文教学效果就难以实现。

(二)过于注重理论知识

从当前来看,针对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而言,过于重视理论知识,运用的都是传统式的满堂灌的教学模式,不但没有收到良好的效果,学生也没有很高的学习兴趣[2]。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模式与现代化的社会没有互相融合,无论在设置语文教学的内容上,还是讲解语文课程的方式上,仍然比较传统,以为重要的语文教学方式就是将理论知识进行灌输。此外,在小学语文课堂上,教师的主宰能力比较强,提出问题时,很少给小学生时间进行思考和探究,教师甚至没有小学生将问题回答,就将问题解答了。还有在语文教学上,要求小学生死记硬背,体现了小学教学理念的落后。

二、新时期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策略

(—)探索新的语文课堂组织形式

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形式,都是将教师作为主体,大课堂的语文教学对其比较有利。但是,新课程改革以后,提倡将学生作为主体,这对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很不利。因此,有效且积极地开展小组教学模至关重要。有效地运用小组教学,能够将集体教学的不足进行有效的弥补,将师与生和生与生之间的互相交流和密切接触的机会进行提供,对于小学生的合作学习非常有利。无论对于促进个体社会化,还是健全人格的培养,都是有效的途径。对于班级和小组以及个人多种学习方式互相结合的组织形式,教师应该不断地进行探索,对于小组研究和讨论的学习方式重点地加强,将小学语文大课堂的讲解学习方式尽可能的削弱。在对小组进行划分时,一般是每个小组6个人,将小学生的`兴趣爱好和性别的相互进行搭配,小组建立起来并稳定以后,过一段时间还需要适当的进行调整,以便小学生能够更好地进行沟通和交流,不但能够增进小学生之间的友谊,同时,还能够使小学生的兴趣爱好得以培养。

(二)开展多媒体教学,实现教学现代化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迎来了信息时代,信息技术对于各行各业的发展都是一个很好的支撑,对于教育事业也是如此。为了能够跟上现代信息时代的步伐,教育工作者必须要将传统的教育理念转变,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融入现代化的教学理念,有效运用多媒体式的教学方式,将小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调动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将小学语文教学的效率和质量得以有效的提升。有效运用多媒体技术来将小学语文教学进行开展,能够借助多媒体的平台,来将有关的文本和图片以及视频来进行展示,还可以利用多媒体的网络资源和庞大的数据库,将小学语文课堂的教学内容来进行丰富,从而将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现代化得以实现。有效运用多媒体教学,不但能够将语文课堂的趣味性得增强,还能够展现出该节课语文的文章结构和知识点,辅助效果非常好[3]。例如,学习《小松鼠找花生》时,可以利用多媒体让学生猜谜语“红院门,白院墙,里面坐个白胖子”,打一食物,引出花生。再利用多媒体,展现出小松鼠找花生的动画,并配上儿歌,从而将小学生学习的兴趣有效地激发起来。

三、总结

综上所述,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为了与新时代基础教育要求相适应,必须要将传统小学语文教学的理念和模式进行转变,致使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改革得以有效的实现,从而使小学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和质量得以提升。

【参考文献】

[1]张娜.浅析新课标下如何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趣味性[J].中国校外教育,(25):96+100.

[2]郑亚成.谈新课标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如何以学生为主体[J].教育现代化,(17):273-274.

课程改革中的语文课堂 篇6

【关键词】情感教育 高中语文 重要性

新一轮课程改革在各门课程的设计中,始终注重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品质.事实上,能将语言能力的培养融入到一种积极、愉悦的情感氛围中,语文教学不失为一块沃土。心理学家认为:情感是认知活动启发、发展和维持的动力,是构成心理素质的重要成分,没有情感就没有智力。所以,很多中外名家都十分重视情感教育。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高中语文教学,必须高度重视情感教育。

一、创造引发情感的情景,营造气氛

引导学生入情于境是关键。如何引导学生入情于境?通过形象的感染,激起学生感情的波澜。比如,教《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一文时,我先提问“看到马克思的肖像后你留下的印象是什么”这个问题。一位同学回答是马克思睿智的眼神。我分析了“睿智”一词的含义,概括介绍了马克思一生的丰功伟绩。面对革命导师的肖像,联想其对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所作的贡献,同学们便会产生一种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的崇高敬意,然后披情入文,整堂课的教学就处在一种特殊氛围之中,同学们既受到思想教膏,又提高了语文能力。其次,通过吟诵朗读激情。对于诗歌和抒情性散文的教学,采取这种方法能收到较好效果。再次,通过讲述品析激情。对于小说之类的叙事作品,通过精湛的语言,着重再现形象,勾勒画面,渲染气氛,创设情境,在情境中受教。最后,创造情景,营造氛围的根本目的在于提高教学效果,使学生易于进入教材的情感世界,以体味在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特定情感。

二、关爱学生,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情感

爱是心灵交流的通行证,爱是进行一切教育活动的前提和条件,没有爱的教育犹如烈日中的苗缺少滋润它的水,枯萎将成为一种必然。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蓄大爱于内心,对学生学业上给以无微不至的关心,对学生生活上给以有力的关照,对学生情感上给予真切的关怀。不管学生学习成绩的好坏,课堂表现的优劣,语文教师对优者能适当表彰,对顽劣者施以严爱,让学生都能感受到教师对他(她)的重视,对他(她)的期待,让学生产生自己非常重要的心理,从而增加语文学习的责任感和自信心。爱是人类最美好的一种情感。爱学生是教师的天职和高尚的道德情感表现,是教师获得教学成功的基础,也是学生成长的需要。亲其师而信其道,学生感受到了教师爱的传递,就会释放对教师的信任,教师的教育也就更容易被学生理解和接受,并转化为他们的自觉行动。所以,只有真正关心爱护学生,我们的语文教育教学才会成功和有效。关心爱护学生是建立师生感情的纽带,是师生心灵相通的信物,是打开学生情感之门的钥匙。

三、改变传统的教师角色,寻找与学生的心灵契合点

在一线从事教学工作的人,大多都有這样的这样的体验:学生会因喜欢、崇拜某一教师而对其所任课程产生浓厚兴趣,并会努力将它学好。这就不禁使人想起哲人说过的话:“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习兴趣在学习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教师在培养学生的这种健康的学习情感上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以其独特的人格魅力感召学生,会使学生受益匪浅。因为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教师的行为、活动已经潜移默化地达到了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目的。语文教师尤其如此。我们的语文教学内容更多地秉承着以儒家文化为主体的华夏民族数千年的文化结晶。这一文化体系本身就对知识分子的人格提出了较高的规范和要求。语文教师作为这种文化的直接传播者,更应该向这种规范和要求看齐,其“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满腔热情,势必使学生产生共鸣,直接对其产生深远的教育意义。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新时期语文教学的开放性。许多译介的外国作品、介绍科学知识的文章等等,都走入了语文课堂。但总起来说,都是熔铸着真、善、美的篇章,这就要求教师时刻保持一颗童心,引领学生一起穿越历史、遨游太空:感受月球的凄寒荒芜;领略异地的风土人情;欣赏皇帝裸体游行的丑态;追溯人类历史的渊源……在这种心灵相通、情感愉悦的平等、和协的教学氛围中,其效果自然会事半而功倍。

四、改变传统的学习方法,优化学习效果

传统的语文学习方法不外乎听、说、读、写,在新课程的语文学习中,这些已被实践证明了的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自然不可或缺,而新课程更高的学习要求却使我们不得不去寻求更为优化的学习方法。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能忽略这样一点----语文学习活动更多的是一种开放的群体活动,因而多个参与学习的个体之间的交流、沟通在学习中的作用至为关键。个体之间寻求心灵的契合点,从而形成一种以自主为前提,相互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已经深入人心并广为实施。语文学习是一种内化知识从而陶冶情操的活动。对于同一文本的体验而言,个体之间势必存在差异,甚至比较巨大;当几个学习者在一起进行交流、探讨后,可能每个学习者的体验就会更深一层。不同的学习者因性格、爱好、情感、阅历、知识储备的不同,学习中势必产生效果的不均衡性,这就需要建立一种由异质成员所组成的以合作探究为学习方式的小组,以期资源共享,共同进步。

总而言之,情感教育既是服务于语文教学,也是对传统教学方式创新,是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作为教学者应该在这方面引起高度重视,摒弃以往用学习成绩来衡量学生的错误认识,用情感教育的方式促使教学质量的提升,同时也更好地为社会提供综合性强的人才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1]李姝丽,樊彩霞。浅谈如何培养学生学科情感[J].科技信息,2012(26)。

课程改革中的语文课堂 篇7

1 把住语文之“根”

语文是中华文化的根, 而语言又是语文的根。语文大纲明确指出, “教师要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 丰富语言积累”。因此, 语文课堂教学要以语言为本体, 教学生学习语言, 这是语文课有别于其他课程的个性和本质特点。为此, 教师上课时必须坚定一个信念:把语文课上得更像语文课, 而非政治课、历史课等, 所以语言文字训练是基础, 教学中一定要落实。如何落实?可以以一个单元为教学点, 指导学生完成下列任务。

1) 积累。一是生字的整理, 二是多音字的辨析, 三是易错字的归纳, 四是生僻字的储藏, 五是新词的归类。这既能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又能提升学生的文字素养, 减少作文中的错别字。

2) 识记。识记词汇和名篇名段。实践证明, 学生拥有的词汇量愈大, 语文的功底就厚。写作的时候, 他就会寻找到恰当、准确、生动的词, 更重要的是, 他的遣词造句会给人带来“陌生化”的效果, 令人耳目一新。而多背古今中外的名篇, 更会受益无穷。原国家新闻出版署署长梁蘅作过如下论述:“语文的规律, 不同于数理化的规律, 你必须肚子里装进很多范文, 它的词汇、章法、思想, 到时候才能拿得出来, 才能变化组合。作文时, 你自己也不知道怎么会冒出这一句新话或一个新词……所以笔者主张, 语文教学还是要背书。”

由此看来, 语文教师只有从课堂做起, 抓住母语教学的根本, 夯实学生语言基础, 才能逐步改变他们作文中词不达意、章法散乱的现象, 才能排斥那些浅薄庸俗的网络语言, 让学生真正学到语文。

2 树立文本之“干”

目前, 对文本的看法大致有两种, 一是文本中心论, 二是文本无用论。前者过分强调文本, 眼光只在教“书”上;后者惟“我”独尊, 目中无本, 或者处处皆本, 人家可以自编教材, 我为什么不能自选文章, 其结果可能是文本泛滥, 育人成灾。现行中学语文教材是经过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审查通过, 集众多教研者、教育家的智慧而编选的, 它不仅担负着语文“工具”的天职, 还要传承几千年来的中华文化, 更要肩负“提高学生思想认识、道德修养、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新大纲语) 的重任。所以我们必须重视教材文本, 不能“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笔者认为, 教材文本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是“师”与“生”的中介, 师生间的互动、交流靠它来完成, 教师必须树立这面课中大旗, 正确有效地利用它, 才能顺利完成语文教育的任务。不过, 要想使这面大旗“立”起来, 教师还得狠下功夫。首先, 教师要研读文本, 啃透教材。何为“透”?不仅要把一篇文章烂熟于胸, 还应按“大纲—单元—篇目”的顺序, 抓主线、主脉, 建立一个完整的信息库。它包括三个层面:一是知识层面, 二是技能训练层面, 三是审美教育、人文教育层面。有此完备的信息库, 教学时就方便自如了。其次, 教师要备教文本。信息库建好之后, 这么多内容不可能全给学生, 教师必须根据大纲要求和学生需要提取精华, 抓住课文的重点、难点, 集中力量攻其一点, 使学生思维指向集中, 以便深入理解, 牢固掌握, 避免学生头脑中的信息量“因为多, 所以没有”的现象。

3 打造课堂之“魂”

语文课堂教学很容易陷入一条似乎不变的流程:1) 导入, 循规蹈矩承前接后;2) 作者介绍, 一般是生平与成果;3) 分析文章, 一般是教师提问;4) 总结文意, 总是寻觅最佳结论;5) 作业, 一般是拓展比较或续写。

这样的教学在结构上太死板, 程序太机械。要使课堂活起来, 我们必须在内容和形式上练功, 以便摄生心魂。可从如下三方面进行突破。

第一, 教学内容“精”。语文知识繁复, 文本内蕴深刻, 学生能力培养多多。“练”, 取其精要, 吸引学生眼球, 给学生以明确指向, 让他们一课一得, 避免语文课常有的“满河是滩”“无所适从”的尴尬与无奈。

第二, 教学流程“活”。教师应根据课文特点, 设计精当、实用的教学过程, 省去那些不必要的教学环节, 大胆取舍。力戒千篇一律, 掩盖文章的独特性。如教朱自清的散文《背影》, 就抓住它的“文眼”做文章, 找出文眼, 理清作者的感情变化过程, 教学时抓其要点:想背影、看背影、别背影、思背影。这样突出文眼, 文章的主旨也就一目了然了。

第三, 故意留下教学“空白”。中国画十分讲究留白, 同理, 语言教学中也该留有“知识空白”和“审美空白”。它可触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 激发他们的审美感知, 体现语文教学的文化底蕴。如《孔乙己》中结尾“孔乙己大约的确死了”。“大约”“的确”看似矛盾, 实则合乎情理。他离开咸亨酒店后, 命运怎样呢?这是一种“审美空白”。教师把它点出来, 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发掘潜在信息, 领悟孔乙己这个穷困潦倒的读书人的悲惨命运。从而凸现出文学作品的含蓄这一特征。

这样颇具匠心的课堂岂能不活?学生怎会厌语?我们的收获将是学生对语文课的翘首期盼。

课程改革中的语文课堂 篇8

新课程理念下,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成为快乐学习者、自主学习者、独立学习者;教师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引导者、合作者、帮助者?

一、自主学习方法指导

新教学大纲指出:“要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培养正确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指导他们掌握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 并鼓励他们采用适合自己的方法学习, 逐步提高他们的自学能力。”强调教师应当重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语文自学能力的养成需要多种条件, 其方法之一, 是让学生开动脑筋预习。预习, 是上好课的前提, 是学生自己动手, 动脑去了解课文的一个重要的学习方法, 是学生学会读书, 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必由之路。

“不动笔墨不读书”。预习同样要动笔墨, 才能取得好的效果。所以, 我在授课前, 有时根据不同体裁的课文给学生制定不同的导学提纲, 上面有预习目标和方法指导, 学生可参考着提纲上的方法指导, 阅读课文认真完成导学提纲上的预习任务。

二、合作交流方法指导

指导学生在合作中充分参与, 充分彰显自己的个性, 充分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因而, 在组织学生合作学习课堂改变了过于强调接受学习的现状, 体现了课堂教学的民主性,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人格地位是平等的, 教师不再处于课堂的支配地位, 同时学生间的人格地位也是平等的, 学生可以在平等的交往中充分展示自己的潜能, 教师也成为学生学习和探究的启发者、合作者、促进。只有不断发现、创新才能有所发展, 在成功的体验中学生的聪明才智才能得到认可, 才能有更多的发现、创新, 才能生成适合学生自己的学习方法。

三、小组展示方法指导

课堂中的各小组的成果展示, 可谓是一道亮丽的风景。这一环节充盈着整个课堂的是学生的智慧和活力, 学生自信的态度、睿智的头脑及精彩的表达, 无不感染着教师, 所以说课堂也是师生共同成长的乐园。正如于漪老师所说:让每一个学生学有兴趣, 学有所得, 学有提高, 学有创意, 学有追求, 就是教师最大的快乐。

课堂中的小组展示, 就是各小组以不同的形式在全班交流讨论重点的和有疑难的问题。具体指导是:小组交流发言需在自由申请的前提下, 由主持人指定发言的小组, 主持人可以是教师, 也可以指定某一学生。主持人要能够调动同学参与的积极性, 要能够掌控好交流讨论的氛围, 使同学既能够在表达自己的意见时畅所欲言, 又能够很好地倾听、接纳和尊重别人的意见。小组中的发言者要明确发言的目的是为了阐明自己的观点, 并争取说服他人接受自己的观点。

课程改革中的语文课堂 篇9

一、师生对话———旧瓶酿新酒。

教师与学生的对话,一直存在于语文教学中,但传统的语文教学几乎是教师一个人的独白,包办替代了学生的思考权和话语权,学生没有主动性和自主性,完全被物化和客体化了。

而在新课程中,课堂的对话教学,是师生双方为了完成共同的认知、情感、技能等教育目标,最终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而进行的教学合作,讲究的是师生间的互动。例如,在教《长城谣》时,我采用的是“问答式”教学法。传统教学习惯于教师问,学生答,而我在提问与回答这一“旧瓶”上转换问答权,酿出“新酒”,激发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创造。教学中,诗歌的第一节由教师发问,一方面既引导学生了解鉴赏诗歌从何入手,怎样分析;另一方面能让问题紧绕主题,让学生的思维“既集中又发散”,师生充分对话。而诗歌第三节则将发问权、解答权都交给学生,既让学生感受到自己是课堂的主人,积极参与课堂互动,也能让教师了解通过第一、二节的分析,学生是否明白分析诗歌从何入手,了解学生的接受、理解程度,让学生的思维“既发散又集中”。学生找问题的过程实际上是阅读文本,独立思考,独立创造的过程,使学生既与教师对话,也与文本对话、学生对话。这样,在对话中,给学生以探究和讨论的空间,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充分的调动,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师、学生身份没变,角色变了———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课堂也因此变了———课堂活了。在对话中,教师给予的是知识、经验、方法,学生表现的是朝气蓬勃的生命力、求知欲望和别出心裁的创意与灵感。师生间的交流多了,距离拉近了,教学相长真正落实了。

在这一师生对话中,教师要摆正自己的位置。《语文课程标准》中有这样一句话:教师要成为课堂对话的首席。这就指出了教师在课堂对话中至关重要的调控作用。学生该思考什么,思考要达到什么程度,教师必须明确地掌控。比如要把握语文课的方向,不能把语文课上成其他的任何课。有一堂以“旅游资源调查”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师把重点放在让学生讨论旅游时应注意的事项及解决办法上,偏离了语文的方向。再如要把握教学进程的力度,不能过快过慢或脱离轨道等。如我在教《伤仲永》时,要求学生发表“创造性见解”时,学生思维顺畅,有不少的“奇谈怪论”,有争论仲永故事真假的,有斥责王安石矫情的,后一观点甚至是我没想到的。可这些观点毕竟是少数学生的灵光一闪,教师有必要用自己的阅读体验,为所有的学生搭建一个思维碰撞的平台。这时我抛出了一个内存空间大的另类思考话题———仲永悲剧的造成真该仲永父亲负主要责任吗?学生一时各抒己见,忙得不亦乐乎。这堂课如果教师无法适当调控来自各方的意见,使对话更深入且不偏离主题,那么学生的思维就有可能被误导,这堂课后面的预设教学也就无法进行。

实践证明,新课程下的课堂对话教学既要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激发他们思维的碰撞,闪出智慧的火花,也要牢牢把握教师的主导权,让师生对话有效地进行,这样师生互动就能充分而有效,就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让课堂教学充满激情。

二、与文本对话———形式更多样。

一位先哲说:“读一本好书,就是与许多高尚的人谈话”,既然有这样一条足不出户,神交古今中外风流人物的绝好途径,语文教学有什么理由拒绝这种学习方式呢?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作为文本的教材是语文学习的凭借,因此学生不可避免地要与之进行交流和对话。在这里,教材已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被理解、被记忆、被复述的对象,而是与学生积极对话的另一个主体、另一种意识,它作为一种表达,与学生进行着意义的交融。新课程下,对话的形式更多样化了。

1. 学生与文本在道德方面的对话。

当学生与文本在自由的基础上,彼此心灵与胸怀彻底敞开进行交流时,可以受到文本中人物形象魅力的感召和影响,灵魂得到洗练和净化,达到见贤思齐的效果。例如,读《背影》中的父子情深,学生不禁会潸然泪下,深受感动且启发他们的亲情和家庭伦理道德观念;读《骆驼寻宝记》、《犟龟》,能不感叹于它们坚定的信念、战胜困难的勇气?读《蔡勉旃坚还亡友才》,能不折服于蔡勉旃的“重诺责,敦风义”?

2. 学生与文本在知识内容方面的对话。

知识是文本的实体,文本中蕴涵着大量的科学文化知识。通过二者对话,能极大地开拓学生的知识空间,丰富知识素养。如《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一文,把植物学、生理学知识融于文学中,把抽象的自然规律介绍得深入浅出,具体可感。

3. 学生与作者在情感上的对话。

作者在创作文本时,心灵是开放的,学生在阅读文本时,心灵也是开放的,二者之间是平等的、不设防的关系,使这种情感的交流畅通无阻,从而产生共鸣。如,阅读朱自清的《春》———春草勃发、春花争艳、春风和煦、春雨轻柔,如诗如画,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美景,感受春的喜悦;再如读《陋室铭》,作者高洁情操与清雅的环境相得益彰,学生读后不自禁心向往之,与作者相隔千年却心灵相通。

学生与文本多样对话中,获得道德、知识、情感的熏陶,学生既对文本作出自己的创造性的阐释和解构,也是对“他人世界”理解的过程,也是对自身的一个发现,对自我潜在创造力和想象力的一种激发。这样的对话,让学生获得精神上的自由,与作者、与作品共同畅游知识的海洋,在对话中让课堂教学智慧与激情共飞扬。

三、生生对话———思想碰撞、智慧共享。

传统语文课堂教学很少涉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横向联系,使学生在相互对话、相互影响过程中所产生的教育因素被完全忽视和浪费掉了,这也是语文课堂教学长期呈现出静态局面的一个原因所在。“对话式”语文课堂教学则十分重视主体间的互动关系,重新寻回失落已久的生生对话权。它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彼此对话、相互交流。通过学生个体之间、学生个体与群体之间思维的碰撞和交融,来共享知识、共享经验、共享智慧、共享情感、共享语文世界的精彩与美妙。这诚如一位大师所言: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相互交换,每个人还是一个苹果,但如果你有一种思想,我也有一种思想,相互交换后,每个人则都有两种思想。借助对话,学生由传统意义上的边缘人地位被拉回到中心地位,语文课堂由此呈现出生动活泼的动态局面。

例如在我教《长城谣》时,在分析第三节时把发问权、解答权都交给学生:

生:第三节选择了什么意象来写?

师:问得好!哪位同学知道,请告诉大家。

生:以“敕勒川、阴山、黄河”为意象,我知道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是祖国的象征,但我不明白“敕勒川、阴山”象征什么?

师:有谁能为大家解除这个疑问呢?(学生稍稍讨论后,有人举手作答)

生:我认为这可以与诗人席慕容联系起来。席慕容的故乡在蒙古草原,家乡的敕勒川、阴山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觉得是作为故乡的象征。……

教学中学生与学生在对话中互相启发、互相补充,使彼此间知识相融、相生,形成思想碰撞,不仅能让学生间的知识共享,而且也能激发学生思维、表达、互相交流的欲望,让课堂处处充满学生智慧的火花,让课堂处处洋溢着青春的激情。

实践证明,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对话教学,让课堂上有大家的发问声音,有讨论的声音,有探究的声音,有师生间亲切、有效的交流,有学生与文本的多方对话、心灵对话,这样的课堂是师生共同的课堂,是充满智慧与激情的课堂,是有灵魂的课堂。而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尊重学生自我收获的结果,时时、处处去激发学生的“对话”能力,这样就能让学生得到心灵的自由,激发出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创造能力,让学生的智慧与激情在课堂中共飞扬!

亲身参与新课程改革,让我感受到课堂教学焕发出新的活力,让我领略了课堂教学的新魅力。当然,由于学生的生活阅历、知识水平、领悟能力、审美情趣等各不相同,在与文本对话时,对文本的理解经常停留在表面,无法深入挖掘文本精华。但是这一新的教学理念已经让教师、学生的思想意识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已经成功地迈出课改进程坚实的第一步,只要坚持新课程理念,继续运用于实践,课堂教学必定能插上翅膀,飞扬于智慧与激情中,且飞得更高,更远。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7.

[2]陈玉虹.让“对话”飞进语文教学的“窗口”.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2004.7.30.

课程改革中的语文课堂 篇10

一、考查式提问

考查式提问是所有提问方式中使用范围较广、使用频率较高的一种方式, 通过这种方式教师能够深入细致地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并能检验教师的教学效果, 找出教学过程的不足及失误, 为进一步改进教学方法提供一个有效参考。

考查式提问的最大特点是其适用范围及时间不受任何限制, 可在教学过程中任一环节合理使用, 也可用于课外辅导。另外, 在家教过程中家长为了测试孩子的认知水平, 也可运用考查式提问, 使其成为孩子与家长之间沟通的重要方式之一, 从而使家长能更好地跟踪学生的学习情况, 有效地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 督促孩子认真学习, 促进其成才。

这种提问方法对于大多数的语文教师来说是使用最为普遍的类型, 尤其对于一些新进的年轻教师而言, 使用频率更高, 因为它的使用比较简单, 在教学过程中较易掌握。但是, 考查式提问也有其不足之处。首先, 考查式提问的一般模式为“一问一答”式, 教育对象单一, 不利于对大多数学生进行集体教育。其次, 考查式提问的内容随机性较强, 不易于反映学生的实际学习状况。甚至对于一些有心理障碍的性格怪僻、内向的学生产生畏惧、焦虑情绪, 从而导致其上课时注意力不易集中, 顾虑较多。有时还会因心理负担过重而产生畏难甚至逃课的念头。对于老师而言, 这种提问方式应该成为新教师进步的基本阶梯, 在教师成长的初级阶段使用便于教师顺利完成教学任务, 但是, 如果一味地坚持使用这种方法, 则不利于更新教学理念, 不符合新时期的教育规律。

二、激励式提问

激励式提问是指教师在提问过程中, 当获得学生肯定的回答时, 对学生取得的或正在取得的进步和成绩给予及时、充分的肯定评价, 从而激发学生的自信心与进取心, 进而促进学生在已有的基础上不断进步的方法。

小学语文课的教学内容多样, 各类题材的文章给学生的思维发展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舞台, 对小学生而言, 这些奇幻无比的文学世界是激发他们学习语文课的重要源头,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 教师的教显得尤为重要, 如果教师的教学内容一味地求稳求全, 或教学方法呆板缺乏活力, 则不仅不会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还会影响学生学习的兴趣。

激励式提问的关键在于“激”, 即对于一些思维活跃、渴求上进的学生, 通过提出问题, 在教师的积极启发下, 诱使他们积极思考, 得到正确答案。在此基础上, 教师应因势利导及时鼓励。这样在他们的心理上就会产生一种满足感和幸福感, 不久这种满足感与幸福感便可迅速内化为一种新的学习动力, 从而更有利于新的学习内容的完成。此外, 激励式提问也可作为促进后进生发生转化的“催化剂”, 帮助他们积极主动地学习, 促使他们转化。对这类学生, 教师可设计一些符合这些学生的学习特点的、较为容易的一些问题, 通过引导, 使之顺利地得出正确答案, 与此同时给予积极地语言鼓励;另外, 还可用微笑, 注视、点头、肯定手势、关怀性接触等肢体性语言进行鼓励, 使他们获得自己成功的情感体验, 从而增强他们争取进步的自信心, 最大限度地实现自我转化。

三、启发———探讨式提问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 新的课程教学理念应运而生, 在课堂上, 必须将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 使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得到加强, 因此, 作为课堂教学中重要一环的提问方式的改变也是异常重要的, 它对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必不可少的。

启发———探讨式提问是由教师根据教学目的和内容的需要提出问题, 组织学生主动发表意见, 展开争论, 互相补充, 择善而从, 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提高认识水平的一种提问方法。

这种提问方式的优点首先在于能为大多数学生提供一个自由讨论并回答问题的平台。让他们各自开动脑筋, 各抒己见, 互相启发, 集思广益, 成功地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其次, 这种提问作为启发式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一环, 有效地克服了考查式提问过程中的不足, 真正使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得到了充分尊重, 参与意识得到了培养, 在探讨过程圆满结束之后, 教师应细心引导, 做到“导而弗牵”。指定几位学生总结他们的讨论结果, 并将结果公布出来, 使大多数学生获取新知识, 发挥集体教育的功效。

新课程改革下的语文课堂 篇11

一、给学生一个真正“语言学习”的课堂

教育教育,自然既教且育,当前的语文教学中教多育少,在强调素质教育的同时忽略了基础知识的学习,过于偏重操作。语言性是语文教学的本质属性,学习语言是语文教学的特定任务,在语文教学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而语言这个工具,只有在大量的语言实践中才能掌握,才能运用自如。在学校教育的环境中,我们应当通过训练使学生比较熟练地掌握语言工具,除此之外别无他法。

1.落实语言训练的目标

训练目标决定着教师“训”的方向,制约着学生“练”的水平。精简提问才能让学生多读多练。读书要做到带着“问”去读,每一次阅读都要有目的性。为此,教师必须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在读中求解,要求学生对文中不理解和值得探讨、揣摩的地方打问号,同时在有所領悟、有所感受的句子旁边批注上自己的体会、见解、联想或发表不同的看法等。例如我在教学《蔡勉旃坚还亡友财》时,我首先让学生自读课文,解决疑难字音问题;其次让学生分小组合作,完成重点字词的解释和翻译,串译课文;再读课文,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讲述课文情节,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三读课文,引导学生思考蔡勉旃是一个怎样的人,文章又是如何体现蔡勉旃“重诺责、敦风义”这一优秀品质的;四读课文,引导学生讲述从中懂得了什么道理;最后在朗读课文后总结全文。通过一系列提问,让学生带着问题有目的地学习。这样,学生对自己的学习内容一目了然,学习有的放矢,自然事半功倍。

2.语言评价以鼓励为主

在评价的时候,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承认差异,区别对待。在设计问题的同时兼顾程度不同的学生,让每个学生都尝到成功的快乐。既要让基础差的学生能得到成功,又要让基础较好的学生有发展的余地。对成绩差的学生要以鼓励为主,肯定他们的发言,使他们敢于说出自己的看法,提高他们学习的自信心;对成绩好的同学,善于点拨,引导其能用语言确切地表达自己的看法。此外,我们还可以通过朗诵、演讲等活动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二、给学生一个“感悟”的课堂

语文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语文教学应该与生活相联系,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和原有的知识基础,将课文中的生活画面、人物的喜怒哀乐与学生的情感沟通衔接,以使学生产生共鸣,与作者共同感悟生活与人生。因此,教师需要给学生一个“感悟”的课堂,进行链接现实生活的训练,唤起学生丰富的想象,改善学生的思维空间。

譬如在教学《黔之驴》时,我们可以让学生联系日常生活中类似的情况:在学习当中,同学们在生活中常有畏难的情绪,遇到困难就止步不前,把细微的困难放大化,没有正确地认识事物的本质,由此引导学生明白当中的哲理;也让学生明白这些年代久远的寓言至今仍常读常新,就是因为当中蕴含的哲理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又如在《骆驼寻宝记》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在骆驼的心目中金银财宝不是宝,它眼中的宝贝是什么?讨论后归纳,让沙漠变成绿洲才是骆驼心目中最重要的“宝”。由此还可以延伸到生活当中去,让同学们思考对于自己来说什么才是真正的宝贝。可以让学生自由讨论发言,再由老师汇总。

我们要善用教材,使学生有所感悟,并将学生导入正途。总而言之,教师在设计教学环节时,必须做到精心、合理安排好每一节课,引导学生走出教材,走进生活,走向社会,自我感悟。

三、给学生一个“快乐”的课堂

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意思是教育学生要把学习当作快乐的事,而要学生把学习当作快乐的事,教师首先得给学生一个“快乐”的课堂。这就要求教师要注意让课堂变得有情感,通过多种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或直观演示,或旁征博引,或巧设悬念,或提问题……激发他们的阅读欲望和动机,创造“我要学”“我想学”的积极教学气氛。此外,还要注重师生和课文的感情共鸣,使学生在“乐中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成功的真正秘诀是兴趣。在实际的教学中,我充分利用新教材的趣味性,设置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兴趣。例如,在设计《蔡勉旃坚还亡友财》一课的导入语时,我首先设置情境:“老师向学生借一笔钱,需不需要打一个借条啊?”然后顺势引出:“在当今社会,借贷巨款,即使是再要好的朋友,都会签合同或立字据以防不测,但是在我国古代有一个叫蔡勉旃的人,他的一个好朋友寄放了千两白银在他那里,却没有立任何字据,这是怎么一回事呢?”短短几句话,就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诱发了求知的欲望。

四、给学生一个“展现自我”的课堂

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语文课堂要焕发生命活力,就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彰显自己的个性。因此,教学设计必须要体现学生自主学习和教师的有效指导。教师要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进行教学设计,在教学设计中摆正自己的教师角色,让课堂成为学生展现自我的平台,教师则是“搭台者”,学生才是真正的“唱戏者”。教师要把学生、文本之间生成的问题进行综合分析,有效地展现在课堂对话中,让学生在自由对话中充分感知,充分体验、充分生成。在问题对话中,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程改革中的语文课堂 篇12

一、教师首先要做智者, 能拨开云雾见月明

教师对当今的课堂改革和自己的课堂要有清晰的认识。课堂改革的目的是什么?我的课堂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吗?我认为课堂改革的目的是提高教学质量, 减轻学生负担, 让学生学得轻松, 教师教得愉快, 最终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课堂改革不是全盘否定传统教法、推倒从来, 而是在新的教育理念指导下寻求新的教育模式、评价模式等的新尝试、新变化;课堂改革不是走形式, 而是要落到实处;课堂改革不是盲目跟风, 今天一种做法, 明天一种模式, 而是要结合实际探索实践, 积极稳妥地推进。因此, 教师既要克服畏难情绪, 不被课改吓倒, 不把课改当作高不可攀的事而不求改变, 也要克服急功近利的思想, 不做急于求成的事。在课堂改革面前, 教师要转变思想观念, 澄清模糊认识, 不断学习, 不断丰富自己, 完善自己, 提高自己的品质。要用先进的课改理念和课改经验来指导自己的教学。不照搬照套, 应用自己的智慧和创造力尽最大努力去提高课堂的品质。在理念更新和课堂实践中架起一座桥梁, 为学生营造生动活泼的学习乐园。让学生在愉快的学习环境中自然、有序地学习和参与实践体验, 为学生的发展、将来的幸福生活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教师要做学生, 要心无旁骛脚踏实

教师是课堂改革的首要因素。教师要上好课, 必须先要研好课。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 同时语文是最具社会文化、民族文化、历史文化的课程, 可以说语文教学是将多种学科知识传授给学生的过程。中国教育学会常务副会长郭振有在《素质教育和小学语文教学》报告中指出“语文课要让学生感动, 感动会给学生生命铺上了一层温暖纯净的底色。”语文教师就是创造感动的人。要感动学生, 教师首先自己要感动。感动来自哪里?感动来自教师的学习。因此, 语文教师要先做学生, 静下心来学习, 细心研究教材, 研究学生, 从学生的角度设计教学, 上出语文课的特点, 让学生充分感受语文的情感与魅力。要上好语文课, 语文教师不仅要学识丰富。同时, 要具备人品。一个不具备人本教育思想、不尊重学生的老师, 是不能感染影响学生的, 是上不出好的语文课的。

三、教师要做自己, 做课堂改革的主人

我的课堂我做主。教师是课堂的策划者, 好比导演, 课堂就是舞台, 学生是演员, 舞台千变万化, 演员形形色色。没有千篇一律的模式, 也没有固定不变的手法。课堂效果怎么样, 就看教师怎样导。

在倡导学生为主体、学生自主学习的今天, 语文教师首先要转变角色。课堂教学要由教师为主导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指导的师生互动上来, 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堂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前提是必须“认识”学生的价值。课堂教学“最重要”的资源是学生, 不仅是为了突出学生主体, 而是必须能够让学生的学业水平超越教师的原有知识水平。因而, 教师应该充当发动学习的人——让学生和学习直接对话。我以为这是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发挥教师作用的重要体现。

第二, 教师要认真研究教学方法, 探寻好的教学模式。教无定法, 但教一定是有法的, 好的教学方法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学方法因学生而变, 随学情而变, 教师要遵循“学规律”去设计和组织课堂教学, 教学的重心由获取知识转变为培养学生的能力。我们所研究出的课堂两步法、三步法、四步法、五步法……都不是僵化的规定, 但好的教学模式都遵循了先学后交流再教的规律。新的教学模式下, 学生小组讨论, 课堂展示、质疑问难等方式被越来越多地引入语文课堂中。的确, 这些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如果流于形式, 就会失去效果。要将学习活动落到实处, 在活动的实施过程中, 教师应进行目的和实施方法的指导, 提醒学生活动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使得学生有迹可循, 避免资源的浪费, 减少参与时的盲目性。同时, 教师应提高参与意识, 主动走进每个小组, 使学生感受到教师就在身边的亲切感, 既融洽了师生之间的关系, 又能够及时的对学生出现的问题予以指导帮助。只有这样, 才不至于使课堂活动流于形式;只有开展不流于形式的课堂活动才是课堂质量的保证。

第三、创造性教学是课堂改革的基本要求。好的课堂不能模式化, 提高课堂质量, 要求教师要具有创造力, 创造富有生命意义的课堂。要实现创造性教学, 教师首先必须用好教材, 要对教材进行“再创造”, 让教材处于“激活”状态, 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实际的教学环境对教材进行合理的删减, 使之更切合学生的实际。尊重教材, 紧扣目标, 依据教材, 超越教材, 才能真正发挥它的作用。要实现创造性教学, 教师还应注重开发学生的潜能, 保护学生个性化发展。针对不同的学生, 因材施教, 使不同的学生都能充分发挥自身学习上的优长, 在课堂中自信学习并获得最好的发展。要实现创造性教学, 教师还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情景, 设置多样化的学习方式, 促成学生的思考与冥想、探索与发现、交流与争辩、体验与感悟, 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从而激活学生的学习潜能, 启迪学生的学习智慧,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上一篇:10KV刀闸下一篇:有线电视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