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教学方法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论文

2024-08-06

新课程教学方法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论文(精选10篇)

新课程教学方法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论文 篇1

摘要:随着我国中小学新课改的实施,新教材的应用,需要教师积极改进教学方式,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从而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得到全面发展。而且,教师在教学中应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传授给学生有效合理的学习方法,从而使学生在融洽、民主的学习氛围中主动探索问题,解决问题。

关键词:新课改;语文课堂;新型教学模式

新课改的实行,对我们传统的教学方法提出了严峻的挑战,特别是新的教材的使用对教师的教学方法又有了新的要求。为了适应新课标的要求,教师必须使用新课程标准的教学方法。

一、突出学生在课堂中的地位

新课程标准的中心思想就是从课堂以教师为中心的思想向学生为中心的思想转移,真正体现出以学生为本的思想。怎样在新课程标准的实施过程中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是每个语文教师应该考虑的问题。首先,教师要认清课堂中的主体,改变这种“以讲为主”的教学模式。在课堂中,学生要成为教学活动的主要参与者,教师成为教学活动的辅导者和指导者。这一观念的转变就要求教师不仅仅拘泥于课本上的知识,应该全面了解学生,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按照学生的实际需要,对教材进行调整,从而保证学生参与教学的时间。其次,就是尊重学生主体。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关系应该是和谐的。这样学生对一些问题敢于发表自己不同的观点,大家一起讨论,碰撞出思维的火花。尊重主体就是全面关注和尊重每一个学生。根据学生的基础和特长爱好不同,因材施教,使得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参与到教学活动之中。所谓的因材施教就是在提问、作业和考核中都是有层次性的,这样能够全面调动学生积极性,使得不同程度的学生能够有成就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

二、加强教学的生动性

语文课的内容不同于其他学科,语文课内容比较生动具有故事性。研究表明,启发思维和好奇心是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有效手段。这就要求语文教师不仅仅要有深厚的文学功底,而且能够熟练地驾驭教学中的问题。教师应该提高教学趣味性,让学生主动去学习,并且乐于去学习。在学生主动探索问题的过程中提出问题、发现问题,同教师及时探讨,让学生记忆更加深刻。

三、教师要做到两个转变

(一)思想观念的转变

即转变语文学科等人文学科不重视现代化教学的思想。现代化教学已经在教育领域实现全面运用,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模式都有了颠覆性的改变。这种改变会影响到教师的教学思想、教学观念和教与学的理论,从而使整个教学体制发生变革。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能够激发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实现学生人文素质的全面提高,这是新课程标准里面重点推崇的。

(二)教学模式的转变

不改变教学模式只是对教学内容、手段的改进,就好比医生口中“治标不治本”一样,是无法在语文课堂上体现素质教育的。现如今许多教师已经在课堂上使用了一些先进的教学软件,但是这只是方便了教师如何授课,却没有考虑到学生如何去学习,导致学生被动接受知识而不是主动去探求知识的问题。这就是以教师为中心传统教学模式带来的弊病,不改变这种现状,“师讲生听”的问题就不能解决。所以,教师要充分学习研究先进的教育科学理论,并在此理论的指导下利用现代教育手段互动性强、共享性好的优点,使用教师主导学生学习,二者相互结合的教学软件,建立全新的现代化的教学模式。

四、建立新型的语文学习方式

(一)自主学习

学习者实现自我激励、自我监督,学生自己确定本学期的学习目标,制定课程进度,对本学期自己的表现进行自我评价,寻找薄弱点。这就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投入了自己的感情,内在动力支持自己,改变了从前逼迫学习的方式,是一种高效的学习方式。

(二)协作学习

协作的目的是为了信息与资源的共同分享,经过沟通,增大处理问题的角度。协作亦为一种“主动”的学习方法,一种扩展了的、几人参加的、自己的“、外向”主动学习方法。协作学习,需要科学地分配学习小组,按照学生的独特区别,掌握每一位学生的特长,科学地实施分组。其中,小组长应该轮替担当,使每个学生均获得锻炼,让学生互相启迪、互相弥补、一起提升,使学生积极学习知识,积极参加,积极探究,使学生于快乐轻松中学习语文知识。

五、结语

如今的教育不只是传授学生知识,更关键的是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技能与创新研究的精神。因此,语文课堂教学需要尽可能多地展现学生的主导作用,传授给学生有效合理的学习方法,使他们在融洽、民主的学习气氛中主动探索,解决问题。

参考文献:

[1]刘清.新课程下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初探[J].新课程:教育学术,2010(2).[2]姜秀艳.初中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9(13).

新课程教学方法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论文 篇2

2001年6月《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与发展的决定》明确了“加快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任务。于是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世纪之交启动。音乐课程作为基础教育的必修学科,在取得发展的同时,也存在诸多不适应时代发展的问题,因此如何加强音乐教育自身建设,完善音乐课程体系,推进美育的发展已经成为一个十分重要的紧迫课题。《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的研制正在这样一个大的改革背景下进行。《标准》体现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指导思想,在认真总结和充分吸收国内外音乐教育理论与实践经验基础上力求面向世界,为我国音乐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我认为作为一名音乐教师,应力求体现深化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的基本精神,以《标准》基本理念为主导思想,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以审美为核心

音乐教育是美育的一个重要途径,其特质就是情感审美。一首好的歌曲教材或蕴涵一个美好的寓意,或抒发一种温馨的心曲,或衬托一个美好的梦幻,这种立意与情景之美,对学生有着深刻的感染力。如《绿荫》一课,我以配乐有感情朗读歌词导入,然后让同学告诉我想到了什么,有的说仿佛看到了一个清新的世界;有的说自己仿佛就置身于树荫下玩耍;有的说自己想到了妈妈,妈妈对自己无微不至的关怀就像绿荫的荫蔽。抓住这些我让他们讲起了自己的妈妈在生活中对自己的关爱,以情着手,再带着这样的情感去欣赏乐曲。最后,我再总结并深化了教育主题:祖国就是我们的妈妈,生活在祖国的怀抱里我们又应该做些什么呢?有些同学回答中说了地球也是人类共同的母亲,我们应该保护地球、保护家园。就在这样一首情景美、曲调美、寓意美的乐曲中让同学们感受到了生活美,萌发了思想美,培养了心灵美。

二、以兴趣爱好为动力

兴趣是人们对某种事物或活动表现出来的积极、热情和肯定的态度,并由此产生参与、认识和探究的心理倾向。那么,佳工具。在多媒体构建的交互情境中,学生参与互动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互动热情被激发,从而思维也被激活,达到对教材内容具体而深刻的理解。例如在教学“知觉的选择性”时,我利用多媒体设计“瓶脸双关图”让学生进行辨认,有的说这是一个白色的花瓶,有的说这是两个黑色人头像。这样学生的思维冲突就产生了。有了思维冲突,就有了交流的渴望,就自然而然地形成了一个互动场。接着我利用色彩变换技术,把花瓶涂成淡黄色,把人头像涂成鲜丽的大红色,这时大多数学生看到是人头像,再接着我把人头像向四周扩展,使它成为一个较明显的背景,这时学生看到的是一淡黄色的花瓶。学生从不同视角获得了不同信息,产生了不怎样才能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呢?首先,教学方式和方法要生动活泼,多采用一些学生感兴趣的游戏、故事等。如在《藏猫猫》一课中,我和学生边唱歌曲边玩“藏猫猫”的游戏,笑声歌声此起彼伏,回味无穷。另外,音乐老师的正确引导也是不可忽视的,学生都有获得集体赞许的愿望,对学生进行适当的表扬、鼓励应当是激发培养学生音乐兴趣的有效方法。我班有一个学生上音乐课就趴在桌上睡觉,通过交流才知道他对音乐不感兴趣,但我问到他的爱好时,他说自己喜欢讲故事,随即我让他给我讲了一个故事,发现还真不错,于是在小红帽一课教学上我特意让他在课堂上给大家讲了“小红帽”的故事并大加奖励,在得到大家的认同后,他一下子在音乐课堂上表现得很积极,学习效果也明显提高了。因此,兴趣是学习最大的动力,只有把学习兴趣归还给学生,才能把学习音乐的主动权归还给学生。

三、面向全体学生

义务教育阶段音乐教学的任务,不是为了培养音乐专业人才,而是为了培养众多具有一定音乐审美能力高素质的社会公民,于是我们就应该面向你所教的每一个学生。怎样才能做到在教学中面向全体学生呢?首先应该充分发掘每一个学生的潜能,在《小雨沙沙沙》一课中,我让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达对春天的喜爱,有的同学喜欢唱歌,有的同学喜欢跳舞,有的同学喜欢画画,有的同学喜欢朗诵,于是,我就把学生分成四个小组,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其中,展示自己。其次,在教学中要做到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哪怕是音乐能力很弱的学生,就像前面讲到的那个会讲故事的小孩,对他的不放弃使他的潜能得到发掘。除此之外,还要形成一种民主、平等、和谐、互动的师生关系,教师在教学中,要以平等一员的身份和学生交流,这样学生才能做到畅所欲言。

四、注重个性发展

基础教育的目标之一就是要完善学生的个性。人的音乐能力是有差异的,学生在音乐能力上所表现出来的个性也是多种多样的。在学生中有的有音乐特长,我就经常让他们在音乐课堂上发挥他们的特长,使其有机会得到展示和提高。相反对那些音乐兴趣不浓的学生,教师要关注他们的其它潜能,培养他们的个性发展。我有一个学生音乐积极性不是很高,可他在美术方面表现出来的天赋却很高,在班上有一个外号叫“小画家”。又一次在音乐课上,他在座位上画画,我发现后走到他跟前看了看他的画,然后夸奖说:“画得真好啊!真不愧是我们同的知觉认识,这样课堂互动就有了丰富的内容。通过这个教学情境的创设,学生学习“知觉的选择性”这一内容的兴趣就被激发出来,学生在具体情境的激发下,积极参与了教学互动,不仅有了浅层面的互动,而且有了深入思维和情感领域的深层互动,从而获得了最佳的教学效果。在幼儿教育心理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一种使学生主体参与的前提和保证。学生在愉快而轻松的学习氛围中容易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并且能激发内在的学习要求。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往往离不开生动形象的教育素材。多媒体正是具有形声、动画兼备的优点,在创设情境、营造氛围方面比其他媒体来得更直接、更有效。

如何引导高中生欣赏音乐剧

邬丽娜

(江门市新会第一中学,广东江门

音乐剧是一个吸引人的字眼,凭其涤荡心胸的律动节奏、光怪陆离的艺术效果,令人陶醉的戏剧故事,已经成为一种与众不同的“日用商品”,被全世界的人们认同和喜爱着。

———斯坦雷·格林(美国音乐剧史学家)

如此妙趣横生、风靡全球的音乐剧对于高中生来说,却是遥不可及———“既熟悉又陌生”。熟悉,大部分同学都听过并喜欢里面的经典唱段,有的甚至还能哼唱出来;陌生,除了觉得音乐好听、场面好看、很热闹之外,根本看不懂故事情节,不能理解戏剧的矛盾冲突,人物的心理变化,人物结局的艺术魅力,体会不到剧作家、作曲家的思想境界。作为教师,我努力寻找教学方法,把学生融入到角色里,使之学会欣赏音乐剧。

一、从欣赏名剧开始,引导学生感受音乐剧的美

音乐剧是用音乐承载的一种戏剧,也是直接用音乐表现戏剧的艺术形式。在这方面,音乐剧与歌剧几乎一样。但是,它与歌剧不同的是:在有机整合相关元素的同时,音乐剧更突出的是歌曲音乐,歌曲是音乐剧的主要内容,即所谓音乐剧特有的“总体剧场美学”———“无声不歌,无动不舞”的特色。[1]

音乐剧作为剧场艺术表演形式,其内容与现代生活密切班的小画家。”当时我所教的单元正是“丰富多彩的动画人物”,于是我对他说:“你能不能在黑板上画一幅你喜欢的动画人物啊?”他当即画了一个栩栩如生的机器猫,得到了大家的认同。我说:“那你能不能换一种方式表达你对机器猫的喜爱呢?”于是我们又把他的爱好融入到《机器猫》一课的教学中,从此以后,他还成了我的一个小帮手。

五、重视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造

我们重视学生的艺术实践活动,其根本目的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音乐实践过程的每一个环节都具有创造性的特征,在歌曲演唱中学生可以安排不同形式,如《我和星星打电话》中,学生告诉我,除了可以分领唱和齐唱外,还可以师生对唱、男女生对唱、小组对唱等;在音乐律动中学生可以编排不同的动作,如《健康歌》的律动环节,学生们创作的动作就各不相同;在音乐创作中,学生可以对音乐节奏、旋律、歌词等进行创新,如《打花巴掌》的歌词创作,《我家门前有条河》的节奏创编等。这些创造都可以开发学生的思维和创造性潜质,因而在音乐教学中应注重学生创造性的过程。

六、弘扬民族音乐,理解多元文化

中华民族的音乐文化源远流长,是一个民族得以生存的灵魂。在音乐教学中让学生了解民族音乐,弘扬和继承民族文化是音乐教师的责任和义务。在欣赏琵琶独奏《送我一枝玫瑰花》教学中,首先应让学生了解新疆民歌的特点及少数民族歌舞、器乐等相关民族文化,其次要给同学们介绍琵琶这种民族乐器,它的构造、音色及相关琵琶名曲。最后在总结中引导学生增强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思想。同时我们也要理解多元文化,多元文化指世界上各个国家、各个民族的多种多样的文化现象,学习了解世界各民族的音乐文化,有益于我们开阔文化视野,促进各国人民和谐发展。

七、提倡学科综合

综合是基础教育的一种基本理念,是现代教育的一种发展趋势,音乐教学的综合包括音乐教学不同领域之间的综

相关,题材从古代到现代,从轻喜剧到重喜剧,从科幻到神话,无所不有。音乐也是不拘一格的,不受任何公式化模式的束缚。传统有爵士、摇滚、乡村音乐、迪斯科、灵魂乐,也有大混合式的作曲。有偏向歌剧的,也有偏向轻歌剧的,还有轻歌舞剧,异彩纷呈。它是大众文化的一种重要体裁形式,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发展,已经成为一种具有独特艺术魅力且生命力很强的剧种。然而成功经验的积累则是一个大浪淘沙的过程,几千部在百老汇登台过的音乐剧大多已经难觅踪迹,而有幸被历史记录的也只是其中的几百部,堪称经典、经久不衰的著名剧目不过几十部。这些音乐剧因其特殊的艺术成就在音乐剧历史的某个阶段占有重要的地位。有的音乐剧被不同年代的艺术家多次复排,有的音乐剧一演就是十几年甚至几十年,有的音乐剧被搬上了银幕,有的音乐剧则向世界延伸……通过欣赏某个时代的代表作,我们就可以最近距离地了解它。其中,当代的“音乐剧四大名剧”———《猫》、《歌剧魅影》、《西贡小姐》、《悲惨世界》尤其不可错过。

二、从兴趣入手,引导学生探索音乐剧的奥妙

爱因斯坦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美国教育家布鲁纳也曾说:“学习的最好动力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让全体学生合;音乐与舞蹈、戏剧、美术等姊妹艺术的综合;音乐与艺术的其它学科的综合。如在学习歌曲《哇哈哈》可融入舞蹈的教学;《小红帽》可融入戏剧表演的教学;《我的家乡日喀则》可引导学生查阅有关西藏地理环境、生活习俗等。总之,提倡综合的要义在于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强化学生对音乐作品的深入理解,发展学生的理性思维,有益于学生人格的完整、和谐发展。

八、完善评价机制

评价机制应在体现素质教育目标的前提下,以音乐课程价值和基本的实现为出发点,从学生的兴趣爱好、情感反应、参与态度及教师引导引入音乐过程与方法的有效性等方面入手。坚持自评与他评、师评与生评、结果与教学过程评价与鼓励相结合的原则。如在歌表演课上,我让学生评价自己的表现及同学的表现,然后再作一个简单评价,表现好的地方加以鼓励,表现不足的地方提出来改进,结果我发现,学生的表演效果越来越好。另外,教师对教学过程方法的有效性也要作好评价,这有助于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和完善教学管理。

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是新课程实践的理论基础,只有科学、明确、系统地把握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才能有效地运用到教学的过程中,才能具体、有效地指导和规范音乐教学的全过程。

参考文献

[1]常汝吉.音乐新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章连启,谭天静,张亚红著.中小学音乐新课程教学法.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3]王英奎.音乐新课程教学法.开明出版社.

[4]王安国,吴斌.音乐课标解读(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新课程理念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篇3

一、语文教师真正地走近学生,做贴心人

新课程强调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在新课程语文教学课堂中,笔者从讲台上走下来,腰弯下来,不再“居高临下”,消除师生间的距离感,做学生的贴心人,学生自然主动参与,大胆提问,积极性、主动性被最大限度地调动起来,过去一言堂的教学方式正在悄悄地被“你说、我说、大家说”的课堂气氛所代替,把“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变为教学现实。在这种教学氛围下,笔者“经常有惊喜”、“经常会发现学生的闪光点”、“经常被难住”……笔者走到学生中间,参与讨论,设身处地地感受学生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就像学生的朋友,给学生以心理上的支持,师生之间有了这种和谐的关系,那种生机勃勃的学习气氛就会悄然形成。“老师和小朋友一起动脑筋”、“你的小脑瓜里有几个问号”、“把你的想法告诉大家”、“你还知道哪些有关的内容”,这些看似平常又不平常的话语,是孩子的阳光,是语文教学课堂的生命,为学生创造了一个民主、合作、愉悦的学习氛围,极大地激发了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和主动参与的积极性,提升了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

二、为学生创设语文课堂多样化的学习形式

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教材体系为课堂教学提供更广阔和自由的发展空间,为学生创设多样化的学习形式,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提升语文实践能力。笔者针对低年级学生活泼好动、表现欲望强的特点,在语文课堂上运用画一画、演一演、吟一吟等多姿多彩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体验学习语文的过程。如学习《蘑菇该奖给谁》,让学生戴上头饰演一演,学生不但能扮演角色,加上自己的表情、动作练好朗读,还融入了自己的想象,丰富了课文对话,发展了口头语言,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让儿童学习“咕咕咕 叽叽叽 喵喵喵 呱呱呱”等象声词,就让他们“亮开嗓门学学”;口语交际《春天来了》,在这种美的意境中,学生不由地想唱、想诵与春天有关的歌、诗,想把美丽的春天用五彩的笔画下来,从而大大提升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三、让语文课堂也犯点美丽的错误

课堂教学中通过小黑板或投影出示的内容有意出现改词、漏词、添字变换句式等;或者朗读中有意出现这种现象,让学生发现,让其比较,感悟到准确运用语言的规律。如教学《雨点》,在教师朗读时,笔者这样为学生读“雨点落进池塘里,在池塘里散步。雨点落进小溪里,在小溪里睡觉”。学生听后发现老师把散步和睡觉这两个词的顺序读反了,那么能不能随意颠倒词语顺序,于是师生围绕这一问题展开讨论。通过仔细研读、感悟理解得出结论:睡觉和散步词语顺序不能倒,因为:(1)平静的池水,看上去一动也不动,像在睡觉,池塘在睡觉,小雨点也在里头睡觉,若改为散步不合适。(2)流动的小溪,雨点落进去后,不可能静止不动,用散步一词更能体现雨点的悠闲。这样,学生通过比较,体验准确运用语言的规律。

教师将自己摆在“有错”的位置上,可以一下子实现师生之间心灵的“零距离”;要求学生给老师“找茬”就能激发起学生的好胜心和创造欲。这种精心设计错误的方法,实际上是“草船借箭”之举:教师将自己的“错误”当作靶子,引得学生的探究之心万箭齐发。

四、让课堂语文走向生活语文

笔者十分重视挖掘各种语文资源的潜力和深层次价值,引导学生走出教科书,飞出教室,充分利用校外各种资源给学生多方面的信息刺激,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活动,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在愉悦中增长知识,培养能力,陶冶情操。如《升国旗》一课,笔者特意放在周一早升完旗之后,让学生站在升旗台下来学习这课, 当学生听到庄严的国歌,看到鲜艳的五星红旗迎风飘扬时,学生不由会问:国旗为什么是红的,上面为什么会有五颗星星,当学生明白之后,一种对国旗的尊敬之情油然而生,他们不由立正,向国旗敬礼,情不自禁地读起来:“五星红旗,我们的国旗。国歌声中,高高升起。我们立正,向您敬礼。”这朗诵更是学生在表达自己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笔者逐渐体会到教师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在课堂教学中努力使自己成为激励者、参与者、创新幼芽的培育者,让每一位学生都张扬个性,自主学习,充分发展。只有这样,才会在语文课堂上感受到学生生命的涌动和成长,教师的劳动才会闪现出创造的光辉。

新课程教学方法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论文 篇4

保险学课程是一门实务性很强的应用课程,案例教学是保险学讲授的重要手段之一,正确运用案例教学法能够大大提高教学效果。在教学中,选择恰当的案例是保证教学效果的基础和前提,保险学案例的选择应当具有针对性、代表性、生动性、时效性和导向性。从教学实践来看,案例教学的效果取决于教学准备、教学方式、教学讨论、教学总结这一系列重要环节。

关键词:案例教学 保险学 运用案例教学是通过对案例的分析、讨论和讲解,使学生掌握相关知识、理论和技能的教学方法和过程。在案例教学中,既可以通过分析、比较各种各样的案例,从中抽象出某些一般性的结论或原理,也可以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来拓宽视野,丰富自己的知识。《保险学》是金融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同时,它也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结合紧密的课程,相应的实践性教学主要是案例教学。从笔者的教学实践来看,案例教学是保险学讲授的重要手段之一,正确运用案例教学法能够大大提高教学效果。

一、案例教学在保险学教学中的必要性保险学课程主要介绍基本的保险理论、保险合同的基本原则以及保险公司的经营管理方法等内容,其专业术语和基本原理比较繁杂,而且是一门实务性很强的应用课程。虽然保险与社会生活的关系非常密切,但对于在校学生而言,保险学中的一些基本概念是非常抽象的,如果在授课过程中仅凭教师课堂上进行理论讲解,学生往往不能充分理解这些概念,更谈不上能够将保险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案例教学把学生关心的现实问题拿到课堂上来,并让学生亲自参加讨论和分析,还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比如,在讲到近因原则时,如何在众多的原因中判定近因在理论上是非常枯燥的实务问题。笔者在近因原则教学中,有意识地增加了许多案例,让学生充分体会到这一原则在实践中的指导意义。再比如,讲人身保险的有关内容时,给学生提供一些涉工程论文发表/gclwfabiao/及其自身利益的案例,比如人身意外伤害险案例、健康保险案例等,学生的学习兴趣变得浓厚了,课堂气氛也活跃了。

案例教学法可以促进教与学的双向交流,增强师生之间的互动。传统的教学方式以教师为主体,不利于师生的交流,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而在案例教学中,学生分析、老师点评的方式使学生之间的交流增加,学生可以充分表达自己的见解,并能得到教师的及时指导;另外,教师通过学生提出的观点可以发现教学中需要改进的地方,从而在今后的教学中制订更为细致的授课方案和计划。

案例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案例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去思考相关的原理,并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来分析和解决案例中的实际问题,学生有了自己思考和倾听他人意见的机会,思维和判断能力在案例分析和讨论中逐步得到提高。通过对实际问题的分析,学生可以锻炼自己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在讲解保险学基本原理或内容时,结合案例分析,通过对各类典型案例的分析和讲解,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巩固保险学的基本原理,加深对基础理论、专业理论的掌握,强化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运用,而且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保险学教学中应当加大案例教学的比重,以提高教学效果。

二、保险学教学中的案例选择1.案例应当具有针对性。教师首先应当根据教学内容,精心选择案例,巧妙设计问题。案例一定要和所要教学的术语、原理或内容紧密相关,有利于学生更直接有效地理解和巩固教学内容。例如,在讲解“保险利益”这个概念的时候,案例应当直接与之相联系,并能让学生区分“保险利益和“保险金”这两个概念。案例的针对性还表现在案例应当直接与所要讲授的知识点相联系,而不宜涉及过多的知识点,否则会扰乱学生的注意力,造成思维上的混乱。

2.案例应当具有代表性。案例应当能代表某一种社会现象,具有同类案例的共性;或者对于案例所提出的问题,学生存有不同的观点,而这些观点往往代表一部分人的观念和看法。一个恰当的案例,不仅应当有利于学生理解课堂教学内容,还应当引导学生去思考和分析现实当中的类似问题,达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案例的结论在很多情况下是开放性的,这样能够引发学生在课下做更深刻的思考。

新课程教学方法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论文 篇5

2016-01-15 06:52:44 教育界·中旬2015年12期

曹雪红

【摘 要】小学体育课教学中,游戏教学法是使用广泛的教学方法之一,这种教学是利用游戏具有娱乐、知识、竞争性的特点,让学生在训练中获得乐趣,能积极、主动地参与体育锻炼。本文对小学体育羽毛球教学进行重点分析,将游戏教学法在小学羽毛球教学中的具体应用进行阐述。

【关键词】 小学 羽毛球校本课程教学 游戏教学法

羽毛球是适合小学生参与的一项全面健身体育运动。它能有效激发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和参与度,有着趣味、娱乐、教育性质。在新的小学体育教学大纲中明确要求,小学体育教学要采用以娱乐引导体育教学的形式,让学生体会到运动的快乐。小学阶段的羽毛球校本课程教学,更要抓住小学生的心智特点,让小学生通过游戏理解新课内容,通过游戏教学掌握羽毛球运动的规则和方法。

当前的体验教学课改中,小学体育教材已经将游戏作为主要教学手段,符合小学生身心发展的体育项目不断增多。这种以游戏引导教学的体育教学方法的引入,使小学体育教学更容易被学生接受。小学生年龄小,身心发育不成熟,教师在游戏教材设计上既要体现趣味性,又要将体育中基本的跑、跳、投、球类、技巧等基本动作要领清晰准确地传递给学生,让学生掌握。老师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终身锻炼的习惯。在小学羽毛球教学中,新的教学方式理念已经成为教学主流和必然,这种娱乐教学方式已经得到广泛应用。小学羽毛球教学主要包含准备、练习、结束三个环节,下面以一节课为例来谈谈小学羽毛球校本课程教学。

一、准备环节

由于不同地区小学教学环境不同,体育设施并不同步。在开展羽毛球教学之前,教师首先要选择适宜开展羽毛球的训练场地,普通学校可在操场上进行,条件好设施齐全的学校会有专门的羽毛球训练场地,这也体现了羽毛球适宜在不同地区开展的实情。学生在场地集合完毕后,教师要让学生进行热身,活动身体各部关节,学生可按几列队形站立,或围着教师站队。教师带头进行头部、扩胸振臂、手腕、脚踝、膝盖等关节运动,让身体各部分充分活动开,防止羽毛球运动过程中肌肉拉伤。热身运动时间不宜过长,以三五分钟为宜。为活跃气氛,师生可进行“粘膏药”游戏,游戏规则是学生面向老师站成两圈,前后两名同学为一组,两人之间相距两步。游戏开始是一人手拿羽毛球围着外圆奔跑,另一人也手拿羽毛球追逐。如果追赶者接近逃者身后,将羽毛球拍到对方背上,则两者角色互换。如若逃者感觉体力不支可站到任意一人面前喊一声“粘”,则这一人就成为逃者,会被追赶者追赶,这样会增加学生的参与度,能充分起到热身效果。

二、练习环节

在经过热身训练后,羽毛球教学的主要内容开始。这一环节的教学还是可以以游戏为主要手段,教师可根据学生对羽毛球掌握情况设计不同技能的训练游戏,有投掷、发球、控球等游戏项目,这些游戏都能促进学生掌握羽毛球运动技能,同时能培养学生勇敢顽强的意志品质,寓教于乐。

(一)掷球游戏:教师将学生分成四至六小组,每组选出一人进行投掷羽毛球。其他学生站成一排手握球拍,当投掷者奋力将羽毛球投出后,排头学生奋力前追,以球拍接住羽毛球为获胜。投掷者可再次投出,排在后面的同学依此跑出用球拍接球。这个游戏,不但锻炼了学生的反应和接球技巧,还有效锻炼了学生的速度和注意力。

(二)发球游戏:教师在场地一边设置发球线,并在附近设置一个球筐。学生还是按照人数相等分成四至六组,根据教师指令,学生按顺序挥动球拍将球击向球筐,每人允许发球六次,最后统计每组球筐内球数量,以进球筐多的小组获胜。对于击球和落点掌握,教师可随时进行提示或示范,同时要求学生不能违规发球。在游戏中还可进一步增加游戏难度,在球筐前拉上一根绳子,学生发出的球要在绳子上飞过,没有在绳子上飞过的球都判无效。这样的练习活动,在增大难度同时,也增加了游戏训练乐趣,促进学生掌握发球技巧和准确性。

(三)控球游戏训练:学生还是按照原有方式进行分组,进行挑球训练时,教师要指点学生手臂内旋和手腕发力。学生根据教师指令向场地内指定区域向空中挑球,直至球落地为止。这种训练游戏,已经不再是简单训练,能锻炼学生掌控挑球方向和力道能力,已经能基本完成羽毛球的基本要点。

三、结束环节

在训练结束环节,小学生此时会感到身体疲乏,这一环节主要是缓解学生训练紧张情绪,调整放松身体消除疲劳。教师可带领学生做一些放松的小游戏。

小学生羽毛球教学可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羽毛球课堂充满活力,学生在游戏训练过程中,学会了互相配合、互相尊重、互相竞争,为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打好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新课程教学方法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论文 篇6

摘 要:行为导向教学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是推动职业学校教学改革的重要举措。本文在将行动导向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进行比较的基础上,重点论述其在电工电子课程教学过程实施过程。

关键词:行动导向教学法;电工电子课程;实践

0 引言

中等职业教育作为一种职业能力教育,是以就业作为教育导向。具体到对学生的要求就是学生能够明确地适应岗位需求,胜任岗位工作。鉴于职业学校学生基础薄弱、学习能力差、缺乏学习目标的特点使得旧有的以教师为中心的传承式教学模式致使教学目标难以实现,学生的综合素质及能力的提高成为空谈,其已无法适应现在的教学形势,传统的教学模式式微,行动导向教学法应运而生,实为大势所趋。因此,在教学中实施“行为导向教学法”符合电工电子专业教育的方向,对学生的实践技能以及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有着较大的促进作用。行动导向教学教学法概述

行动导向教学法是以各种能力为本的教学方法的统称,并非一种具体的教学方法其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英国,随后在世界各国得到广泛的推广和应用,尤其受到德国职业教育的推崇。行动教学法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作为学习过程的组织者与协调人,以企业生产任务要求为目标,用职业行为体系代替专业学科体系组织包含“知识、技能和关键能力”课堂教学,引导学生主动使用脑、心、口、手进行学习。其注重实践,突出职业实践能力培养,提倡提问和反思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小组讨论获取深入的思考,进行经验的分享。行为导向教学法其主要内容包括:案例教学法、卡片展示法、情境教学法、项目引导法、文本引导法、实验法、角色扮演法等。笔者更倾向于将行动导向教学法的理解为贯穿于师生教与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中一种思路和理念,而绝非只是教学方法。

本人从事电工电子教学数年,经过教学中不断琢磨,在电工电子专业课程中尝试运用行动导向教学法对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进行改进。以下结合行动导向教学法在电子电工课程教学中的应用,谈几点做法。行动导向教学法的教学实践

案例1 :三相异步电动机的正反转控制电路的安装。

项目任务:某企业用户要安装通过开关控制的机正反转的电路,电机铭牌主要参数:Y90L-4,1.5kW,380V,3.7A。电路具有过载保护,热保护,短路保护,欠压保护,能紧急制动。

步骤一――任务分析:①对本任务所涉及工具、仪表、器材、电路原理图、安装图、工艺等进行思考。②师生及学生间进行交流,并完成信息整合。步骤二--信息收集:①完成工量器具的选用和准备;②完成正反转电路接线图的准备;③确定电机的接线方式和调试方法;④确定各功能元件的如:过载保护、短路保护元件的选择。收集方式可以通过对教材、工具书或网路相关知识的查阅和汇总,在公示后经或网上对相关内容进行收集汇总,并在“海报”上展示结果,由各组交流、反馈最终确定。步骤三――计划决策:本阶段以“小组合作”为组织形式,以问题为导向,通过完成各步的任务,把教学内容一步步向前推进。本过程中设计如下问题:①如何实现电动机的反转?②若要实现正反转,如何改进?③确定并完成电动机正反转的电路图的绘制。④完成元件选择。⑤确定安装图。⑥确定安装步骤及调试方法。(对环节中有可能要出现的问题,教师可通过必要的分析进行补充)步骤四――实施阶段:教师首先采用“角色分配法”对小组每个成员赋予不同的角色:安全员、任务监督者、时间控制者、音量控制者、材料准备者等。然后小组成员按照安装步骤现场安装配电盘,同时每位成员要认真完成自己的角色扮演。步骤五――检查阶段:学生仍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自查或小组间“互查”,检查项目包括:通电前的安全检查和通电试车,如有必要还包括故障排除。教师对实施过程中的存在的问题记录在案,必要时做典型案例分析。步骤六――评价反思:工作任务结束时各小组评价,反思整个学习流程,要评价自己及小组成员每个人在工作中的优缺点。教师则根据每组的结果进行成绩评定。

案例2:楞次定律的讲解

作为章节的重点内容的楞次定律教师难讲,学生难懂。“阻碍”二字的含义理解不透。出于强化学生理解的思考,笔者在教学尝试通过实际探索性演示实验的方法帮助学生对问题进行理解。①磁铁在线圈中静止时指针的偏转状况;②磁铁插入(或拔出)的速度与指针偏转角度之间的关系;③磁铁极性改变后,指针偏转方向的变化;④由磁铁换成铁棒,指针的动作情况。同时在每一次实验中,关照学生注意对实验现象的观察,注意实验元素发生变化时实验现象的改变,通过所学知识判断感应电流与磁场的变化之间的关系,让学生逐步弄清定律的具体含义。

案例3:三相笼式电动机点动工作原理

教师对照三相笼式电动机点动控制的线路图,讲解电路的工作原理,结合图形分析每个元件在该电路中的作用和动作条件。得出如下动作过程:按下SB1按钮→KM线圈得电→KM主触点闭合→主电路接通→电动机M启动。停止过程为:松开SB1按钮→KM线圈断电→KM主触头断开→主电路断开--电动机停转,此过程中每一次按下SB1按钮,电动机便随之转动,松开即停止,实现点动的过程。如需实现连续工作,必须对电路进行改造,进而引入新知。结语

完全意义上的行动导向教学法必然引发职业教育的一次变革,它将让职业教育焕然一新。它将从根本上提高了学生的课堂积极性和参与率,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与教师的主导作用,实现知识向能力的转化。行动导向教学法的引入也对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有对教学方法多样化的要求,也有对自身角色转变的要求。但笔者坚信,只要广大职业学校教师同心协力,行动导向教学必然大有可为。

参考文献:

新课程教学方法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论文 篇7

关键词:生物教学,教学反思,教育理念

一明确教学反思的含义

我认为所谓“教学反思”就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实践过程为思考对象, 对自己所做出的行动、决策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从某种意义上说, 教师的反思能力决定着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能力和教学研究能力。通过实践证明, 成功的、有效率的教师倾向于主动地、创造性地反思自己教学中的重要过程, 包括自己的教育目的、课堂氛围, 以及自己的职业能力。因此, “教学反思”被广泛地看作教师职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我从多年教学中总结出:“经验+反思=成长”, 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 最多只能形成肤浅的知识, 教师如果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思考, 其发展将大受限制。

二突出教学反思的内容

作为老师, 教材是必须要了解掌握的, 第一步就是研究教材, 不仅是研究所教年级的教材, 还要研究整个中学阶段的教材, 首先要知道在初中阶段, 生物课程需要学生掌握什么知识、知识体系是怎样安排的、学生在每一个学习阶段需要学习哪些知识、哪些能力需要得到培养和提高等, 让学生在轻松的学习氛围中掌握知识。新课标非常强调教师的教学反思。思之则活, 思活则深, 思深则透, 思透则新, 思新则进。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 总结教学的得失, 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回顾、分析和审视, 才能形成自我反思的意识和自我监控的能力, 才能不断丰富自我素养, 提升自我发展能力, 逐步完善教学艺术, 以实现教师的自我价值。

三反思教学行为是否达到教学目标

新课标要求我们在制订每节课的教学目标时, 要特别注意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即“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对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来讲, 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其适用性更广、持久性更长。许多知识都随着时间的推移容易遗忘, 更何况当今知识更新的速度极快, 只要具备获取知识的能力, 就可以通过许多渠道获取知识。所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必须有机地融入到课程教学内容中去, 并有意识地贯穿于教学过程中, 使其成为课程教学内容的血肉, 成为教学过程的灵魂。明确了目标, 就能激发学生学习。

四反思教学活动是否有“沟通”和“合作”

“没有沟通就不可能有教学”, 失去了沟通的教学是失败的教学。成功的教学过程, 应该形成多种多样的、多层面、多维度的沟通情境和沟通关系。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学中教师不再是特权式人物, 而是与学生平起平坐的一员;教学便是师与生彼此敞开心扉、相互理解、相互接纳的对话过程。在成功的教学过程中, 师生应形成一个“学习共同体”, 他们都作为平等的一员在参与学习过程中, 进行心灵的沟通与精神的交融。没有交往、互动, 就不存在或未发生教学。因为生物学作为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 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科学的严谨性。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不断发展变化的今天, 我们每一位生物老师都应不断转变教育观念、更新教育思想、改革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方法, 使学生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科学求实的态度、灵活多变的思维方式和强烈的创新意识。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牢牢把握“求实、求活、求新”的教学三原则, 不断取得新的教学成果。我认为必须从教学实践出发, 分析如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使学生学会合作学习, 独立完成作业, 让新课程理念下的生物课堂充满生机活力, 提高教学效率。新的课程标准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师要从一个支配者的权威地位, 向生物课堂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角色转换, 表面上看似乎压缩了教师的“空间”, 实际上是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生物教学只是告诉学生“是什么”和“如何做”就行了, 新的课程标准则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因此, 教学反思活动是需要“沟通”和“合作”的。

新课程教学方法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论文 篇8

关键词: 语文课堂    多媒体    优化教学

随着课程改革不断推进,新课程理念已深入人心,现代先进教育技术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多媒体教学已成为现代教育技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制作图、文、声、像等多种素材并存的课件,不仅为学生提供生动、形象的演示,而且交互性和可操作性很强。语文教学更需要多媒体辅助,有了计算机多媒体这个教学辅助工具,我们可以透过感性文字、美妙声音、迷人画面感受到蕴含在语文文本中的知识和情感,最终促使学生获得全面发展。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在使用多媒体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时,教师不能采用“拿来主义”,应根据教材内容的需要,恰当使用多媒体,充分展现出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价值。下面结合我的实践经历,谈谈对中学语文课堂运用多媒体教学的几点认识。

一、多媒体教学的优势

多媒体技术具有形象直观、活泼生动、时代感强、信息量大等特点。可以说,多媒体介入教学领域,特别给语文课堂注入新的活力,完善课堂教学结构,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的想象力,同时满足各层次学生的不同需求,对提高教学效率起到一定的作用。由此,媒体和网络技术必将应用于教育教学,与课程有机整合,为深化教学改革,培养学生能力,提高学生现代素质,发展学生个性,提供崭新天地。

二、语文课堂教学为什么需要多媒体教学

语文教学必须自觉而积极地吸纳现代文明中切实可行的成果,如多媒体技术等,加以改造、融合,让现代文明成果在语文教学中发挥应有的积极作用,推进语文教学现代化。

1.教学客观上要求语文教学信息化。

我国现代教育家叶圣陶曾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这告诉我们完全可以搜寻更适合教学的好例子,克服仅仅依靠纸质教材中的资料,而是可以直接选取更适用的课程资源运用于教学中。利用多媒体对学生进行直接指导阅读或写作等方法与能力培养,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实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对知识信息进行加工,经过系统整理、结构性整合,有助于知识识记、理解、保持和提取,有助于知识内化与能力形成。

2.易于理解课文,降低教学难度。

语文教学中,理解课文是教学重点。教师可以通过各种手段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我们学到的古诗词充满诗情画意。如果只凭着一张嘴、一支粉笔很难描绘诗情画意。多媒体、图片、声音的巧妙组合,使学生有了广阔的审美空间,能尽情领略这首诗的神韵妙境,品味“诗中有画”的美景,对诗的理解达到一定高度。教学朱自清的散文《春》,使用课件,在悦耳的音乐声中,课题飘入背景为桃花流水的屏幕,随后作者简介,学生对作者的情况有所了解,屏幕上五幅小画分别对应课文中的几幅春天的图画。随着画面的移动,学生个个翘首凝视,不约而同地发出惊叹,一下子被吸引住,带着对美的向往进入课文情景。多媒体的强大功能将文字、图像、声音等信息有机组合在一起,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拓宽信息传递渠道,增大课堂信息容量。

三、利用多媒体技术最大限度地优化语文教学

1.精心设计课件。

现代化教育技术与语文课堂教学的整合,具体体现在语文教师能应用现代化教育技术进行课堂教学,运用现代多媒体技术的具体表现就在于制作课件。有的内容适合用图片展示,有的内容适合用视频展示,有的内容适合用Flash动画展示,有的内容适合用幻灯片展示。教师要具备现代媒体技术理念、精湛完备的媒体设计与操作技能,不仅可以使自己的教学风格得到充分展示,而且会把学生引入探索和创造的新天地。

2.根据语文教学内容恰当选用多媒体。

现代化教学设备和技术在视、听方面有其不可替代的优越性,然而,听、说、读、写等能力的提高并不是单靠加深理解就解决得了的,而要通过反复实践、反复训练,才能练就应有的解读文本的能力。学生语言能力、鉴赏水平并不是光靠看屏幕或做完电脑中的题目就能提高;文章内在的意境要靠反复阅读、咀嚼才能品味出来……语文教学的要求是让学生既掌握大量基础知识,又具备灵活运用听、说、读、写的能力,还要在学习中陶冶性情、认识社会、感悟人生。因此,语文学科教学中运用现代教学媒体不能生搬硬套其他学科的方式方法,而要依据语文学科的特点慎重选择。

四、语文多媒体教学的误区及注意事项

媒体教学的优势大家是有目共睹的,应用现代科学技术于课堂教学固然是件好事,但一味追求形式,滥用多媒体,显然会使语文教学走入误区。归纳起来,多媒体教学存在的误区主要表现为:

1.唯课件类。

认为应用媒体技术就是以机器代替教师,盲目追求教学媒体的高档次,以为教学媒体的现代化就是教学的现代化。课件“统治”课堂,人性化的师生人际交流被冷冰冰的“人机交流”取代,严重妨碍师生课堂情感互动,影响学生对文本的学习感悟。

2.喧宾夺主类。

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有助于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增强教学直观性,引导学生入情入境,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若教师一味追求新奇、刺激,迎合学生好新鲜的口味,将插图弄得过分夸张、变形,在不该插图的地方插了图,或者插上与授课内容毫不相干的图片,纯粹只是为了点缀画面,求得所谓的美化效果;课堂上播的音乐不经过严格挑选,与教学内容不融洽和谐,势必造成学生注意力分散,给课堂教学带来负面影响。

总之,我们应当充分认识到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语文教学既是现代教育技术的合理运用,又是对传统语文教学方法的完善和补充。多媒体技术作为信息技术的主要运用形式,还有广阔的天地有待开发、创新。只有这样,教师才能真正科学地把多媒体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起来,加快实现语文教学的现代化。

参考文献:

[1]周春梅.浅谈语文教学中多媒体的运用[J].新课程学习(下),2013(02).

教师在新课程教学中的新角色 篇9

新课程肩负着时代的使命,带着新的教育理念走进了中小学校园,走进了师生的生活,并正在改变着中小学师生的生活方式。教师的知识权威地位受到挑战,教师和学生的关系不再单一化,教师的角色也不再是主讲和指挥。在新课程教学中,教师的角色趋向多元化。教师不仅仅是课程标准的执行者和实施者,还应该是课程设计的参与者、课程实施的组织者、课程开发的促进者和研究者。具体角色表现如下:

一、教学过程的设计者

教师要根据不同阶段学生的特点,选择教材和教具,设计教学过程。作为设计者,教师要考虑三个问题:教学目标是什么?选择什么样的教学策略来实现这一目标?选择什么样的检测手段来检验教学效果?

二、教学过程的组织者

教师要转变其作为拥有知识的权威者的角色,而成为学习的组织者,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条件。这是最重要也是最难担当的角色,因为成功的教学活动取决于教师良好的组织,同时取决于学生对活动的目的、内容和方式的理解。课前教师要规划活动内容,准备合适的学习资源。课堂上教师要以良好的形象引起学生的注意,充分发挥他们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面向全体学生,唤起他们的学习需要。

三、学习知识的引导者

教学是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方面组成的完整体系。教师既要注重“教”法,很好地讲解、传授;更要研究学生的“学”法。教师要清醒地意识到,引导学生学习是自己的职责,变“授人以鱼”为“授人以渔”,使学生找到适合自身特点的学习方法。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心理、生理特征,充发挥引导者的角色,对学生的课堂内外学习行为进行控制引导,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培养他们学会获取、分析、判断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课堂上教师应引导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让他们勤听、勤说、勤写,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课外教师也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掌握一些有利于自己生活、工作和发展的知识信息。随着知识更新速度的不断加快,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是未来发展的必然要求。

四、学习过程的促进者

随着新课程的实施,教师不再是定型知识的传声筒,照章行事的盲从者,而是学生学习过程的促进者,是促进学生学习、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催化剂。教师要通过激发学生学习动机、为学生提供支架、提供必要的辅导和支持来促进学生学习。教师要帮助学生审视和反思自我,明了自己的学习目标;帮助学生寻找、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帮助学生发现他们所学知识的个人意义。

五、学生学习的合作者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与学生建立友好和谐的师生关系,平等地与学生进行讨论,共同解决问题,决不能以自己的认识去支配学生的思维,以自己的标准去评判学生的活动,从而限制了学生的思维活动。在各项任务活动中,教师没有理由不作为学生的一员参与进去,教师的表演越生动,给学生留下的印象就会越深刻,而且通过与学生的合作可以创造出一种轻松、愉快、活泼的气氛,淡化学生的心理压力,沟通师生情感,使他们思维活跃,处于最佳学习状态。

六、学生情感的支持者

学生在开始学习英语的时候都有满腔的学习热情,随着学习的深入、难度的加大,很多学生就会感到越学越难,越学情绪越低,甚至失去学习信心,最后有的人就放弃了。这种现象在初中是常见的,初一认真学习,初二放弃学习,初三时好象从来就没学过英语,什么都不知道,全忘了。究其原因,主要是课堂上教师不能照顾个体差异,满足不了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使一些学生对英语学习产生了厌倦思想。越来越多的统计资料表明,非智力因素,如兴趣、动机、情感、意志和性格等,都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因此,教师要帮助学生树立学习英语的信心,认识学习英语的意义;教会学生注意并调整自己在英语学习过程中的情绪,与同学彼此理解、相互帮助;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激励学生勇于接受并完成富有挑战性的任务;创设融洽和谐的学习环境,营造积极的情感氛围。

七、信息的咨询者

学生在面对问题情境的时候可能会感到信息匮乏,这时候教师要作为一个信息中心,及时为学生提供咨询服务,这样,学生的学习才能显得更为主动。要当好这一角色,教师除必须具有丰富的语言表达能力、学科专业知识、灵活的教育教学方法之外,还应具有现代语言学、英语教学理伦和跨学科知识的素养。

八、学习过程的评价者

教师要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能力和学习策略、掌握基础知识和技能的水平以及表现出来的发展潜能等,进行全面综合性的评价。当然,对学生学习的评价不应当仅仅由教师来实施。形成性评价的手段和形式可包括:课堂反馈检测、作业、课内外参与英语活动的表现等,教师可通过观察、交谈、问卷调查、学生自评等方式进行评价。对学生的学习情感、习惯和态度等方面的评价,应采用宽松、开放的描述性评价。终结性评价包括听力、口试、笔试等在内的期中、期末考试等。

九、学生心理的保健者

中学生正处于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会遭遇各种心理挫折,出现各种心理障碍,教师要及时帮助学生,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促进学生良好人格特征的形成。首先,教师要帮助学生客观地认识自己,鼓励学生进行自我教育、自我提高、自我控制,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其次,教师要谅解和宽容学生,营造宽松的心理氛围,倾听学生的苦闷和烦恼,让学生克服害羞和焦虑的心理,在他们学习受到挫折,心理产生障碍时提供及时的支持和帮助。

十、问题情境的创设者

强调问题意识,是创新教育的本质要求。“解惑”当然是教师的职能,但以往的“解惑”更多的是越俎代庖,使问题止于教师。事实上,“解惑”不能替代学生自己的思考,教师应该激疑善问,鼓励学生大胆怀疑、大胆批判。教师要承认自己有所不知,以坦荡、诚实胸怀激励学生敢于思考、敢于怀疑,鼓励学生进一步去探讨,培养学生积极的探索精神。

十一、教学过程的反思者

反思,一般是指行为主体立足于自我以外批判地考察自己的行为及其情景的能力。教师的反思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对自我行为表现及其依据的“异位”解析和修正,进而不断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技能和素养。教师要不断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和评价,分析其中的不足,提出改进方案。如果一个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思考,则只能永远停留在一个新手型教师的水准上。

十二、教育科学的研究者

教师要走教学与研究相结合的道路,从事一些与自己的教学有关的科学研究,从理论上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远离“教书匠”的旧形象。新课程的实施对教师的要求很高,教师要勤读书,读书的过程就是学习的过程、积累的过程;教师要勤思考,思考的过程也是研究的过程,它要求教师去伪存真,去粗取精,探索规律。教师要有探讨问题的意识,注意收集资料,勤于动脑思考和反思。最后要勤总结,总结自己或他人成功的教学经验,总结的过程就是提高的过程。教师不仅要具有过硬的专业知识,还要具有教育学、心理学和心理语言学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并能运用所掌握的理论来解决自己在教育实践中所遇到的问题。

总之,在新课程体系下,教师要坚持面向学生,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注重个性化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掌握知识的态度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帮助学生学会在实践中学习,在合作中学习,为其终身学习奠定基础。同时,教师也要加强自我学习和研究,实现自身的发展和提高。教师是教育的灵魂,课程是教

育的核心,只有两者齐头并进,教育才能实现其真正意义的飞跃。

主要参考文献:

1.《英语课程标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 北京师范大 学出版社出版。

2.《英语课程标准解读》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3.《新课程师资培训精要》 钟启泉主编 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

新课程教学方法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论文 篇10

语文新课标的核心观点是“以学生为本”,体现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作用。近年来,我们开展了活动性阅读教学实验。“活动”—“活”即灵活多样的教法;“动”就是要全方位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活动性语文阅读教学要求学生主动找问题,自己积极解答,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促进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等方面的和谐发展;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这与新课程的要求是完全吻合的。活动性教学转变了传统的教法,师生共建合作交流与对话互动的课堂教学的平台,让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学习活动落到实处。因此可以说,开展活动性语文阅读教学能促进“新课程”的更好实施。

一、活动性教学更能发挥学生的主动学习精神。

教育心理学表明:好奇爱动是初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实践告诉我们,活动性阅读教学关键在“动”,而这“动”的主体就是我们的学生。素质教育的终极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活动性阅读教学就要以此为重点,培养学生能力,开发学生的智力。在活动性阅读教学的实施中,首先要突出学生的主体能动作用,因为学生不是被动的受教育者,以往传统的教学中,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教学效果不好,教学效率低下。因此,教学活动性阅读教学一定要树立“学生主体”的观念,大胆放手,要让学生自己动脑、动手、动口,主动地获取知识,教师要根据活动性阅读教学的不同教学内容,恰当地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启发学生们自己去探索,活动中教师要精讲甚至不讲,凡是简单的、学生自己能理解的就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凡是学生自己能讲的就让学生自己去讲,凡是学生自己能操作的就让学生自己去操作。如自读课文的教学,我大胆放手,要求学生执教,充当小老师,结果很多同学踊跃报名,争当小老师。当“小老师”人选确定之后,对这位小老师进行短期培训。首先要求小老师对这篇自读课文要很熟悉,因此要给人半桶水,自己要有一桶水,以便解决来自课堂上各种各样的问题,做到有备无患,胸有成竹,控制好课堂,达到预期的效果;再次要求小老师安排好教学环节,做到有条不紊,思路清晰,不会给人有“乱”的感觉。由于事前的充分准备,这位小老师的胆大心细,结果课堂效果还蛮不错,其他学生发言质疑可以说是空前绝后,在那种气氛里每个同学身上都迸发出巨大的热情和激情。在这种活动性阅读教学中充分展示了学生的聪明才智,而且品尝到了成功的喜悦,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活动性教学的形式使学生更具学习兴趣。

学生学习的过程,最传统的方法是学生听,老师讲。老师根据教学大纲及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制定每节课的教学目标,把相关的重点、难点通过讲授的手段传授给学生,教法单一,极为乏味。众所周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内在动力,是学生学习中最活跃、最现实的因素。无数的实践证明,只要在教学中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那么,在教学活动中,如何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呢?我认为,一方面要认真挖掘教材内容的趣味性来感染学生,吸引学生。因为个体的实践活动及其能力有限,不可能对每一事物和活动都感兴趣。教师就要善于发现学生的兴趣倾向,通过活动性阅读教学提供施展个性特长的机会,促使每个学生都能兴致勃勃地参与到实践活动中来。因此,活动内容的设计要以课内知识为基础,从学生的兴趣及生活实际出发,让学生掌握知识,获得技能。如我教《孔乙已》一课,文中就有这样一个情节:孔乙已教“我”写茴香豆的“茴”字。为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我抓住这一机会,要求学生认真体会这一内容,然后由学生上讲台模拟表演这一情节,结果有一高一矮两个同学走上讲台,高个子扮演孔乙已,矮个子扮演小伙计“我”,表演很成功,高个子躬着背,用弱小略带沙哑声音并伸 1 出修长纤瘦的手教“我”写字,把孔乙已好为人师的穷酸书生相表现得形象逼真;矮个子把小伙计“我”爱理不理的神态如出一辙地表演出来;精彩的表演,博得师生的充分肯定和赞许,很多同学余兴未尽,慨叹曰:观此精彩之演出,才知其间味之无穷。在这有趣的表现过程中,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兴趣,理解了课本内容,获得了知识。另一方面可以精心设计各种各样的活动形式,来激发学生求知的兴趣。初中学生都有表现自我,得到别人赏识的欲望。因此教师在组织活动性阅读教学教学时,应抓住学生这种“自我表现”的心理特点,精心设计活动的形式,可采用“听、观、读、写、演、赛、议”等形式,让学生在活动中充分发挥个性特长,使自我表现的心理得到最大的满足。如上《诗词五首》(第五册第六单元)活动性阅读教学时,我先播放诗词五首的录音,然后通过抢答、必答等形式来检查学生对诗词五首的掌握程度,再自由朗读到表演朗读,最后分组讨论,教师点拔。在这一系列的活动形式中,每个同学都有发挥个性特长的机会,每个同学的头脑在这个情况下时刻都保持清醒,决不至于昏昏欲睡。这样的活动课不再是学生被动接受,而是学生主动参与,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语文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三、活动性教学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增进学生团结进取的团队合作意识。

传统的语文教学形式,都是教者在讲台上教,学生在讲台下洗耳恭听,偶有发言也只是一问一答,长期接受这样的被动学习,不自觉中就失去了自信和自主,没有自信和自主的学习,那效果是可想而知的。久而久之,也就扼杀了青少年的健康向上的自主意识、创造能力。活动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自能意识。例如活动中的讨论活动、辩论会、质疑活动等,在活动过程中,是学生提出问题、解答、辩论、纠正、补充的过程。巴尔扎克说过:“打开一门科学的钥匙毫无疑义的是问号。”教师如能正确、善于使用这种教学形式,必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自主探究学习意识和发展创新的精神,必然提高学习的效率,而且这种自主意识和创新精神也会使学生在人生中受益无穷。

在教学文言文《工之侨献琴》一文时,设计成四人小组讨论活动,讨论、评价文中人物,并说明理由。有位学生这样评价工之侨:“工之侨虽是制琴好手,但不是称职的推销员。现在我为他拟了一则推销广告(顺口溜):瞧瞧我的琴,良桐巧做成;听听我的琴,声音多动人;不弹不知道,一弹准叫好。”这位学生把“献琴”说成推销并有推销广告,以今说古,见解很有新意。教者高度赞扬了他这种创新精神,并告诉同学们要重视平时的积累和做生活的有心人才会有创新、发明。思维的灵光常在心中一闪而过,那种瞬间的灿烂往往是发现和创新的源泉。在教学过程中,无论教师还是学生,都会有灵感突然迸发的时候,作为引导者的教师如能随时捕捉教学中的机会,就会使学生创新的灵光出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这就体现了活动性语文教学的特色和效果。

总之,活动性语文教学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活动内容,以学生为主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潜能和智力,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和创新品格,真正体现语文科的现代素质教育的特色。

活动性阅读教学必须注重“两性”

坝头中学:肖仕楷、谢传伟

内容提要:论文阐述了活动性阅读教学中必须突出“两性”:

一、是活动性阅读教学中应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突出其“主体性”。要求教者要树立“学生主体”观念,放手发动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二、活动性阅读教学中应以“趣”激“活”,突出“趣味性”。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呢?主要从两个方面着手:①在教材内容方面加以钻研,认真挖掘内容的趣味性感染学生;②精心设计各种各样的活动形式,让每个学生都有自我表现的机会,学生自我表现得到满足,随之而来的就是兴趣。在活动性阅读教学中,注意突出这“两性”,就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活动性阅读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集知识性、实践性、科学性、创造性、趣味性于一体的课程。它的突出特点在于以趣激学,以趣引思,开发智能,因此活动性阅读教学的开展,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促进智力开发,提高学生素质,通过教学实践,我深刻认识到要上好活动性阅读教学,必须突出“两性”。

一、课堂教学中应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突出“主体性”。

教育心理学表明:好奇爱动是初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实践告诉我们,活动性阅读教学关键在“动”,而这“动”的主体就是我们的学生。素质教育的终极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活动性阅读教学就要以此为重点,培养学生能力,开发学生的智力。在活动性阅读教学的实施中,首先要突出学生的主体能动作用,因为学生不是被动的受教育者,以往传统的教学中,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教学效果不好,教学效率低下。因此,教学活动性阅读教学一定要树立“学生主体”的观念,大胆放手,要让学生自己动脑、动手、动口,主动地获取知识,教师要根据活动性阅读教学的不同教学内容,恰当地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启发学生们自己去探索,活动中教师要精讲甚至不讲,凡是简单的、学生自己能理解的就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凡是学生自己能讲的就让学生自己去讲,凡是学生自己能操作的就让学生自己去操作。如自读课文的教学,我大胆放手,要求学生执教,充当小老师,结果很多同学踊跃报名,争当小老师。当“小老师”人选确定之后,对这位小老师进行短期培训。首先要求小老师对这篇自读课文要很熟悉,因此要给人半桶水,自己要有一桶水,以便解决来自课堂上各种各样的问题,做到有备无患,胸有成竹,控制好课堂,达到预期的效果;再次要求小老师安排好教学环节,做到有条不紊,思路清晰,不会给人有“乱”的感觉。由于事前的充分准备,这位小老师的胆大心细,结果课堂效果还蛮不错,其他学生发言质疑可以说是空前绝后,在那种气氛里每个同学身上都迸发出巨大的热情和激情。在这种活动性阅读教学中充分展示了学生的聪明才智,而且品尝到了成功的喜悦,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活动性阅读教学中应以“趣”激“活”,突出“趣味性”。

“知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内在动力,是学生学习中最活跃、最现实的因素。无数的实践证明,只要在教学中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那

么,在教学活动中,如何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呢?我认为,可以从两个方面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其一:在教材内容方面加以钻研,认真挖掘内容的趣味性来感染学生,吸引学生。因为个体的实践活动及其能力有限,不可能对每一事物和活动都感兴趣。教师就要善于发现学生的兴趣倾向,通过活动性阅读教学提供施展个性特长的机会,促使每个学生都能兴致勃勃地参与到实践活动中来。因此,活动内容的设计要以课内知识为基础,从学生的兴趣及生活实际出发,让学生掌握知识,获得技能。如我教《孔乙已》一课,文中就有这样一个情节:孔乙已教“我”写茴香豆的“茴”字。为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我抓住这一机会,要求学生认真体会这一内容,然后由学生上讲台模拟表演这一情节,结果有一高一矮两个同学走上讲台,高个子扮演孔乙已,矮个子扮演小伙计“我”,表演很成功,高个子躬着背,用弱小略带沙哑声音并伸出修长纤瘦的手教“我”写字,把孔乙已好为人师的穷酸书生相表现得形象逼真;矮个子把小伙计“我”爱理不理的神态如出一辙地表演出来;精彩的表演,博得师生的充分肯定和赞许,很多同学余兴未尽,慨叹曰:观此精彩之演出,才知其间味之无穷。在这有趣的表现过程中,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兴趣,理解了课本内容,获得了知识。其

二、精心设计各种各样的活动形式,来激发学生求知的兴趣。初中学生都有表现自我,得到别人赏识的欲望。因此教师在组织活动性阅读教学教学时,应抓住学生这种“自我表现”的心理特点,精心设计活动的形式,可采用“听、观、读、写、演、赛、议”等形式,让学生在活动中充分发挥个性特长,使自我表现的心理得到最大的满足。如上《诗词五首》(第五册第六单元)活动性阅读教学时,我先播放诗词五首的录音,然后通过抢答、必答等形式来检查学生对诗词五首的掌握程度,再自由朗读到表演朗读,最后分组讨论,教师点拔。在这一系列的活动形式中,每个同学都有发挥个性特长的机会,每个同学的头脑在这个情况下时刻都保持清醒,决不至于昏昏欲睡。

开展活动性阅读教学,注意突出“主体性”与“兴趣性”,就一定能收到良好效果。

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

论文提要:论文重点以质疑活动形式在“活动性阅读教学”中的运用为话题展开论述。为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论文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详细论述“如何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主要从四个方面深入展开论述:①创设宽松的课堂气氛,学生才敢质疑;②组织小组讨论活动,鼓励组内自主质疑;③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④培养学生的质疑习惯。此外还特别要求学生要善疑,而不要胡猜乱疑。在教学中能认真贯彻好以上四方面,学生的质疑能力将会大大提高,又能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过程的积极性。

传统的语文教学,以教师为中心,机械地向学生传输知识,学生没有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在我县教研室推行的活动性阅读教学实验课题,彻底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丰富了课堂活动,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学生潜能,把学生摆在第一线。其中,学生质疑活动是活动性阅读教学的主要环节。教师要把握好这一环节,就必须千方百计地开启学生思维的门扉,诱导学生质疑问难,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一、创设宽松的课堂气氛,学生才敢质疑。

好的语文课,要创设学习情境,使学生敢于说话,敢于争辩,热烈讨论,大胆质疑。在课堂教学中,我注意根据学生“好胜而怕别人取笑”的心理特点,努力挖掘他们的闪光点,并且常常把自己置身于学生的角色之中,一起参与;同时在教师自身方面要注意调控好课堂气氛,如果教师一脸严肃,一本正经,动辄恶声恶气批评指责,学生的心理会受到严重压抑,质疑问难也就无从谈起;教师在课堂上春风满脸,笑脸相迎,热情大方,在情绪上使学生受到感染,自然学生就会进入“言言不绝”的境界,在这轻松、快乐的气氛中学生就会提出一系列有价值的问题,展开激烈的讨论,收到良好的效果。

二、坚持开展小组合作活动,鼓励组内自主质疑。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应该看到,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是一个人思维活跃的表现,是善于思考、勤于动脑的表现。传统的语文教学忽视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与发展,学生缺乏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能力。而打破传统教学模式,运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能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整个学习过程,主动质疑问难,让学生在质疑和释疑中掌握知识、发展智力、培养能力,提高学习质量的目的。一般来说,在语文教学中,每堂课我都坚持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来进行。课堂上我把学生的质疑与小组讨论合并起来,学生读了课文后提出了很多问题,而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联系课文能解决的问题在小组内解答,不能解答的问题全班交流。这样一来通过小组讨论过滤掉了一些浅显的问题,而把一些有难度的问题相对集中起来,全班交流。既充分利用了时间,培养了学生质疑、解疑自主学习的能力,又有效帮助学生理解了课文重点,突破了难点,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三、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

读书贵有疑,可贵之处,就是解放思想,积极思考,敢于大胆地探索和追求。但是,提倡读书有疑,并非是不从客观实际出发,违背课本进行胡猜乱疑。要疑得正确,疑得有长进,还要善疑。否则,当疑时不疑,不当疑时又乱疑,那就非但得不到任何知识和长进,还会把思想引上邪路。故教师应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提高质疑的能力。在课堂上,我经常这样教学生质疑:先要求学生明确文体,然后根据文体进行质疑。如初三阶段的议论文,大体上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质疑:①文章针对什么现象发表议论的?②文章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③文章运用了哪些论据论证中心论点?④文章的论点是什么?⑤文章采用了什么结构形式?另外还可以从文章段落划分、语言运用(指重点字、词、句)、课后思考题及联系生活实际上质疑。这样大大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培养了质疑能力,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四、培养学生质疑的习惯。

质疑活动是活动性阅读教学的一个中心环节,这一环节决定了学生在课堂上一定要有质疑的习惯,这一习惯又是教师在课堂上训练培养出来的,所以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鼓励能使学生产生学习积极性。我经常告诉学生:凡事都要大胆去接触,大胆去反问,才能认识它们,了解它们。在课堂上创造机会让他们提问,并不时加以表扬、鼓励,使他们渐渐地养成敢于提问、爱提问的习惯。

疑,常常是获得真知的先导,是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著名科学家李四光有句名言:“不怀疑不能见真理。”此话不假,要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和实践能力刻不容缓。

浅谈活动探究式语文教学效应

平远县城南中学

姚剑华

[内容摘要] 论述广东省“十五”教研课题实验项目——活动性语文教学,在教学实践中形成的教学效应,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增进团结进取的团队合作意识;能建立一种平等民主的新型师生关系,真正体现语文科现代素质教育的特色。

[关键词] 活动探究式语文教学

教学效应素质教育

语文活动课源于我国语文教育界对杜威的“活动课程”理论创造性的借鉴。近五、六年来,许多省市都进行了“活动课程”的研究,并编出了相应的教材,实验效果得到了专家们的肯定,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教研室的顾振彪先生认为:“改革单一的语文课堂教学形式,建立语文活动课体系,是冲出语文教学‘少慢差费’怪圈的一条有效途径。”人民教育出版社最新版(2000年)初中语文课本也把语文活动课(语文实践活动)编了进去,成为课本的一个组成部分。

活动性语文教学,作为一种教学形式,就是利用教学内容中的活动因素,创设出适宜的活动目标、活动内容、活动形式,通过活动的培育,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活动探究式语文教学是我校语文科的教改实验课题,笔者一直是本实验活动的成员之一。下面就谈谈活动探究式语文教学的效应。

第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语文的主动性、积极性。活动探究式语文教学很大程度上是竞赛活动,而青少年的天性是好动、好胜的。这种教学活动设计的多种教学形式、教学方法就比较 适应现代青少年学生的这些心理特点。竞赛活动不仅是一种有趣的活动,更重要的是一种脑力劳动、能力培养的过程,会使学生获益不浅。在活动课上,教师就像电视节目的主持人一样善于创设丰富的活动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意识。可组织个人、小组、大组、男女分组竞赛形式,也可以是口头表达、艺术朗读、质疑、讨论、好文共赏、读写结合、课本剧表演等活动形式。活动的内容可以是教学中的任何环节。各项知识的理解、掌握、迁移和能力的培养,都可以根据需要组织成竞赛形式。如朗读比赛、文学常识比赛、正音解词比赛、质疑作答比赛、迁移运用比赛等。好动的天性使大家在活动时都动了起来。有兴趣的带动无兴趣的,胆大的带动胆小的,成绩好的带动成绩差的,好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情绪互相感染,思维互相启迪,整个课堂气氛就热烈起来,真正做到人人动口、动手、动脑。好胜心,表现欲驱使青少年学生都想在活动中表现自己的才能,展示自己的优势。竞赛获胜(成功)的激励作用更突出,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教学和教育的技巧艺术就在于,要使每一个儿童的力量和可能性发挥出来,使他享受到脑力劳动中成功的乐趣”。这样的活动课不再是学生被动接受,而是学生主动参与,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语文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生再也不会因教学形式和内容的呆板、枯燥、对语文不感兴趣了。

第二,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增进学生团结进取的团队合作意识。

传统的语文教学形式,都是教者在讲台上教,学生在讲台下洗耳恭听,偶有发言也只是一问一答,长期接受这样的被动学习,不自觉中就失去了自信和自主,没有自信和自主的学习,那效果是可想而知 7 的。久而久之,也就扼杀了青少年的健康向上的自主意识、创造能力。活动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自能意识。例如活动中的讨论活动、辩论会、质疑活动等,在活动过程中,是学生提出问题、解答、辩论、纠正、补充的过程。巴尔扎克说过:“打开一门科学的钥匙毫无疑义的是问号。”教师如能正确、善于使用这种教学形式,必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自主探究学习意识和发展创新的精神,必然提高学习的效率,而且这种自主意识和创新精神也会使学生在人生中受益无穷。

在教学文言文《工之侨献琴》一文时,设计成四人小组讨论活动,讨论、评价文中人物,并说明理由。有位学生这样评价工之侨:“工之侨虽是制琴好手,但不是称职的推销员。现在我为他拟了一则推销广告(顺口溜):瞧瞧我的琴,良桐巧做成;听听我的琴,声音多动人;不弹不知道,一弹准叫好。”这位学生把“献琴”说成推销并有推销广告,以今说古,见解很有新意。教者高度赞扬了他这种创新精神,并告诉同学们要重视平时的积累和做生活的有心人才会有创新、发明。思维的灵光常在心中一闪而过,那种瞬间的灿烂往往是发现和创新的源泉。在教学过程中,无论教师还是学生,都会有灵感突然迸发的时候,作为引导者的教师如能随时捕捉教学中的机会,就会使学生创新的灵光出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这就体现了活动探究式语文教学的特色和效果。

活动教学过程中的竞赛活动,不管个人、小组、大组、还是全班的活动形式,参与者都离不开团体、班级,因此在活动过程中,学生间、师生间的商讨、探索、交流、收获都能促进学生的团结进取的团 8 队合作意识,树立良好的班风、学风,形成良性循环,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会学习,学习中学会合作,学会生存。

第三,建立平等、民主的新型的师生关系。

古人云:“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这是传统观念,教师是权威,学生必须绝对服从,没有自主意识、自信心。这种教学方式势必使课堂气氛沉闷,师生之间极少交流,更谈不上共同的商讨、探索、交流。活动探究式教学则改变了这种传统教学形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创设一种轻松愉快的气氛,以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让学生在宽松、宽容、民主、友善的环境里进行不同形式的活动,让学生自主、自能,改变了学生服从、被动的地位,平等、民主的新型的师生关系就建立起来了。这种新型的师生关系提倡能者为师,没有尊卑、长幼之分。这种新型的师生关系,在质疑活动、讨论活动中更能体现出来,教师会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创新求异,重视学生的不同见解。尊重每一位学生的人格和自尊心,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多鼓励,少批评;多送蜜,少送刺。在教学中,我曾对学生说,能有新发现、新见解的学生可算是我的老师。这样一说,很快鼓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因此这种良好的新型的师生关系,既能实现师生互动,教学相长的教学效果,又能在生动、活泼、平等、民主的学习中,使学生的潜能和智力、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形成健康向上的人格。

上一篇:租房收据样本下一篇:2010.五年级一期末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