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中的快乐教学

2024-07-24

新课程中的快乐教学(精选11篇)

新课程中的快乐教学 篇1

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 初中体育教学一直沿袭传统的教学模式, 即体育教学直接为考试服务。过度地强调技能训练不仅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而且也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发展。教师教得累, 学生学得累, 师生关系一度十分紧张。在新课程理念的影响下, 许多体育教师为提高教学效率进行了诸多大胆的实践与尝试, 很多新的教学模式不断涌现。而笔者最推崇的就是快乐式教学法, 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 笔者不断丰富和完善其内容, 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一、建立师生之间快乐情感, 营造轻松学习氛围

新课程理念认为, “教师教学的过程既是知识传递的过程, 又是师生情感交融的过程”。任何高效的课堂教学都离不开师生之间融洽的情感。作为体育教师, 不仅要充分地尊重学生, 爱护学生, 更要将自己阳光、快乐、自信的情绪传递给学生。用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影响学生, 把学生当成自己的知心朋友, 对学生在锻炼过程中出现的失误耐心辅导, 用真诚和信任架构起情感的桥梁。

二、丰富体育课堂教学内容, 关注学生个性发展

对于新时期的体育教师而言, 既要认真解读《中学体育课程标准》, 又要敢于进行教学创新。在初中阶段, 学生的心理和生理都在悄然发生着变化。这就要求教师从学生的认知规律与成长规律出发, 精心编排教学内容, 关注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例如, 篮球、足球、乒乓球、武术等体育项目比较适合男生, 而健美操、舞蹈、跳绳、羽毛球等体育项目比较适合女生。又如, 为了营造群体锻炼的氛围, 教师也可编排体育游戏项目。如在提高学生灵敏等素质和奔跑、躲闪能力、培养学生间团结协作的意识方面, 可以编排“大网鱼”游戏。

游戏方法:在场地上画出一定范围作“池塘”, 由4~6名学生做“捕鱼人”, 其余学生做“鱼”, 分散在“池塘”里。教师发令后, “捕鱼人”进入“池塘”手拉手做成网捕“鱼”, 被围住的“鱼”就算被捕捉了。被捕捉的学生立即与“捕鱼人”拉手起来捕捉其他的“鱼”, 直到把所有的“鱼”全捕完, 或剩少数“鱼”为止等。只要体育教师摆脱传统思想的束缚, 开展大胆的创新活动, 其实几乎所有的器材都能开发出新功能来, 从而使教学内容丰富多彩, 从而满足每个学生的个体需求。

三、创新体育教学方式方法, 丰富学生快乐体验

正所谓, “教学有法, 教无定法。”独辟蹊径、新奇有趣的教学方式总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当然体育教学也不例外。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 除了传统的教师示范外, 还可以采用体育游戏、师生讨论、多媒体演示等多种教学方法。这不仅要求体育教师具备扎实的理论功底, 更要具备创新的思维和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力争给学生一定的“自主权”和“自由度”, 让他们利用自己的头脑去想去练, 去尝试去体验, 并与同伴积极合作交流, 从而产生更多的灵感, 使他们在合作中寻找到乐趣, 以达到快乐教学的目的。

例如, 中学阶段的有氧运动是最能提高学生心肺功能的一个运动项目, 长期以来, 由于学生对此项运动认识不足, 加之该项目旧的练习方法枯燥无味, 因此学生普遍兴趣不高。针对以上现象, 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因材施教, 因地制宜让学生倒着跑、过各种障碍物跑、利用操场周围的树木绕着跑以及各种花样的跳绳、有氧健身操等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兴趣, 在达到寓教于乐的同时, 让学生亲身体验体育活动的乐趣, 提高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四、建立科学合理评价体系, 树立终身体育意识

传统的评价体系注重终极目标, 即重结果而轻过程管理。快乐式体育课的评价体系既继承了传统评价体系的优点, 又弥补了传统体育评价体系的不足。它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1.体育与健康的基础知识 (20%) ;2.出勤与学习态度 (20%) ;3.对体育的参与 (10%) ;4.身体素质的、运动能力的增强 (30%) ;5.学生的自我评价和相互间的评价 (20%) 。实施这种评价方法能更加完善评价体系, 真正体现面向全体学生的基本理念, 真正体现评价的公平性。

快乐式教学法以发展学生个性、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为主要目的。这是我国学校体育改革的必然趋势, 也是社会发展的一种需求, 同时对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要求教师必须学会不断地学习, 充分掌握教材内容, 提高本身素质, 认真领会新课标, 及时更新观念, 潜心研究新形势下的中学生, 考虑他们的兴趣要求, 让他们在快乐的学习中健康成长。只有这样, 教师才能成为一个不被时代遗弃的落伍者, 成为一名受学生尊敬、受学生欢迎的教育者, 才能培养出一批批高素质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姚北川.践行快乐体育理念, 构建高效体育课堂[J].中学教学参考, 2011 (11) .

[2]张素芳.让快乐贯穿体育教学的全过程[J].学周刊, 2011 (12) .

[3]卢东.浅谈如何实施快乐体育教学[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1 (27) .

[4]刘梅.快乐体育教学在中学体育课堂教学中应用的探讨[J].科技资讯, 2011 (28) .

新课程中的快乐教学 篇2

遂溪县下六中学

郑旺权

新课程中的创新教学

关键词:历史教学培养创新实践

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正如江泽民同志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指出:“面对世界科技飞速发展的挑战,我们必须把增强民族创新能力提到关系中华民族兴衰存亡的高度来认识。”他又强调说:“教育在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江主席的讲话,对我们在教学工作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提出了明确的要求。那么教师如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呢?本文将结合三年多以来我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一点点经验,着力探讨新课程实施后如何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一、中学历史课创新教学的目标是什么?

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教师要去进行创新教育,首先必须弄清自己进行的活动的目标是什么,这样才可以去进行教学活动。

(一),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也称创新意识。

只有在强烈的创新精神的引导下,学生才可能产生强烈的创新动机,树立创新目标,充分发挥创新潜能,释放创新激情,进行创新活动。这是历史学科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基础。

(二),要培养学生形成创新思维。

这是学生正确分析新情境、解决新问题,并将此迁移到学生新知识的过程中,顺利地完成学习任务的保证。在历史学科教学中,要求贯穿以具体的尽可能完整的历史材料为依据,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科学、准确地解释历史现象,分析历史事件,评价历史人物,认识和把握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史为鉴,以古鉴今,回答和解决社会现实问题。这是历史学科所独具的一种创造性思维能力,也是历史学科能力的核心。

(三),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这是反映创新主体行为技巧的动作能力,是创新活动的工作机制。对中学生而言,主要体现在自学、探究、表达等方面,有效的预见性和主动参与性是创新教育作用于学生的两大特征。因此,中学历史教学首先要注重以基本技能为中心的学科能力和学习方法的训练,发展其敏锐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形成独特的知识结构,并运用它来创造性地获取信息和解决各种问题。如自学能力就是学生获取知识最基本的能力,是学生获得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能力,是知识经济对终身教育的基本要求。

(四),要培养学生的创新人格。

这是创新活动的内在动力机制,是创新活动成败的关键,它集中地体现为强烈的创新动机、执著的创新情感、顽强的创新意志、持久的创新毅力、勇敢的创

新行为和良好的人格特征。也就是说创新人格特征。也就是说创新人格是形成和发挥新能力的底蕴。其中,创新情感尤其重要,历史教学中的创新,并非是纯粹的智力活动,它还需要以创新情感为动力,如远大的理想、坚强的信念、强烈的创新激情等因素,创新正是产生于激情驱动下的自觉思维和活动。

二、中学历史课为什么要进行创新教学?

(一),《新课程标准》要求进行创新教学

《新课程标准》要求变以教师为中心为以学生为中心,坚持学生中心论。传统的教师观念中课堂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进行的。老师讲学生听,老师问学生答,老师布置作业学生做,学生的一切活动都是围绕着教师这个轴心转。这样,教出来的学生呆板一个模式,无创造性、无进取心,显然,传统教育存在着弊病。现代经济以现代科技为支撑点,现代科技的本质是创新,是以创新型人才为支撑点的。同样,任何高明的教师都不能代替学生的学习。教师要自我革命,从组中心的圈子里条出来,转移带以学生为中心上来,把课堂还给学生,还给学生学习的权利,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自由愉快的学习。

(二),素质教育需要创新教学

素质教育的目的是培养适应当代社会需求的创新人才,历史教学创新所追求的也是培养创新人才。人是在创造活动中并通过创造活动来完善自己的,要使学生具备创新的基本特质,教学必须是具有创新性的教学,通过不断追求的,不断探索的教学实践,是最终使学生成为具有不断追求、勇于挑战和富于自主精神的创新性人才,这必须重视历史教学中学生的个性发展,强调学生的个性发展与培养创新教育有密切联系。因此。素质教育的重点,就是要把创新教育贯彻落实带教育教学全过程中去。实施创新教育,转变教育观念是关键。

三、中学历史课如何进行创新教学?

(一),教师教学理念要更新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教师首先要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正确的教育观念确立了,思路就会清晰,教育的机制就会灵活,才可能是真正的素质教育,才可能是真正的创新教育。教师只有终身学习才能充实、完善智能结构,才能日日见新,才能做一名创新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改变传统教学中单一由教师向学生发射信息,独占课堂代替学生思维的局面,把整个教学过程变成培养学生创造良好的探索情境,鼓励学生不因循守旧,敢于创新。学生能够做到的尽量让他们自己去做,教师起指导导、点拔的作用。要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教师教学教法要更新

1、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创新意识

亚里士多德曾说过:“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因为疑问能使学生产生认知冲动,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在这个过程中才可能实现创新。可以这样说,创新始于“问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最能体现创新教育的一个有效途径就是创设教学问题情景,通过不断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态变化过程,以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迪思维,激发求知欲望,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

现实教学中,大多数学生受传统的教学方式的影响,学习中仍以知识记忆为

主,教师让做什么就做什么,由于缺乏学习的主动性,被动地学习,便无疑可问。即使有疑问,也不敢提出来。因此教师应热情地鼓励每位学生大胆质疑问题,给学生质疑的机会。例如在讲1929-1933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大危机时,我就问学生有没有想法。有同学就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如果罗斯福不进行新政,美国会不会走上法西斯道路?”对于这一问题,我并没有立即就下结论,而是让学生们去思考讨论。学生在热烈讨论后各自得出了自己的认识,这一问题的弹性解决不但有助于学生学好以后的内容,而且激发了学生探究、思索、寻找问题的兴趣。教师还要认真对待学生的问题,对提出的“问题”,不论多么肤浅或异想天开都不能嘲笑。不能以居高临下的姿态去对待学生的问题,要创造民主气氛,杜绝从言语上或行动上挫伤学生的积极性,防止扼杀了学生的创新火花。对于那些敢于发表反驳教师意见的学生更要加以表扬。即使他的观点是错的,也要先肯定他的勇敢,然后再和学生一起讨论来加以引导。切不可由教师一个人说了算,强行要求学生对老师的观点深信不疑,按老师的思路思考问题。

同时教师还要做好示范促进学生质疑,并且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让学生了解从哪些方面质疑。教师在适时解答学生疑问的同时,应鼓励学生通过阅读参考书,查阅工具书,上网或相互研讨等方法自行解决问题。针对学生的创造性解答教师也要及时加以鼓励,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学会质疑的方法,而不至于无疑可问。

2、变教案为学案,创新教学方法

历史学科教学方法的选择必须符合教学规律和教学原则,必须符合学生的实际。但传统教育片面强调对学生进行知识传授,老师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虽然也讲究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但学生必须按照教师设计好的计划、方法、步骤去学习,以完成教师制订的学习目标。创新教育则要求教师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参与到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教师的教只能作为一条辅助线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中,教师应使学生具有学习的热情,积极主动地学习。

因此教师应从备教案转变为备学案,既要有教法,更要有学法;既要有教师的教学过程和活动,更要有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活动,教与学两条线齐头并进。教师在设计学案时,只需突出基本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步骤,介绍观点方法,无需涉及具体的细节。我们可以把教学内容设计成“自学方案”,这样学生动脑动手的机会就多了,创新能力的空间就大,从根本上克服了“满堂灌”,也能充分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例如我在讲《美国南北战争》时就这样来设计的学案:首先让学生围绕以下的问题自学本节内容,①历史知识的回顾?美国独立战争有什么影响?并出现了哪个人物? 新知识的开拓:那么美国南北战争又有什么影响?又出现了哪个人物? ②美国南北战争导火线是什么?③美国南北战争的转折是什么?然后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让学生自由讨论这些问题,我只是在重点问题或者说是学生争论不出结果的情况时才加以点拔,又比如引导学生把1861年改革和日本明治维新做对比,得出认识,最后通过练习来检验学生掌握的情况。实践证明采用这样的方法,学生就拥有较多的时间,有了更多的思考讨论的机会,学生自觉地成为学习的主人,提高了教学效果。

3、加强学法指导,培养创新能力

某心理学专家在研究了多年高考情况后指出,学生在考试中的失误往往不是知识有缺陷,主要是学习方法上的失误。新课程改革的重点也是难点之一就是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在教师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应是认识活动的主体,只有学生积极地能动地参与,凝聚于知识中的智力因素才能转化为个体的创新能力。从学法指导入手,强调的是“发现”知识的过程,而不是简单地获得结果,强调的是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形成探究精神,这是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之一。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学法指导,使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学会学习。

(1).刺激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习兴趣。求知欲是一种心理现象,是理智感的一种。对科学知识的热爱,对真理的追求,对缺乏可靠论据的怀疑,对尚不理解问题的探索,都是强烈求知欲的表现。学生的求知欲强了,学习兴趣也就更浓了。那么,如何去刺激学生的求知欲呢?创设一些问题情境既能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又能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使学生由被动听课变成主动求索,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则起主导作用。

(2).端正、利用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动机是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内在动力,激发动机光靠空洞的说教不行,依靠诱发兴趣也难以持久生效;关键在于引发学生的“自我需要感”,这正好是发挥了历史学科的特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史实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3).通过历史事实的对比,点燃学生的创新之火。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对中外文化和科学发展的历史与现状进行对比分析。如讲“四大发明”时,教师可以这样引导学生:中华民族是富有创造性的民族,在古代,我国的科技成就有许多居世界之最.特别是四大发明,令我们为之自豪。到19世纪我们却挨打了,落伍了,西方却参与我们火药配方创制成TNT炸药,制成火力威猛的枪炮,不但摧毁了欧洲封建,而且打开了清朝的国门;用指南针的原理创造了先进的罗盘针,装备军舰对外侵略扩张;在中国印刷术基础上首创古登堡印刷机,使传教士们得以有大量的宣传品撒向神州大地。这是为什么?原因很复杂,但也与我国的创新机制受到晚清统治者的遏制有关。通过对比,使学生认识到“不创新就会被动、受穷、挨打”,从而点燃学生的创新之火。

(4).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创造良好的问题意识环境,让学生提出不同的看法、见解。学生具有一定的问题意识,能否表露和发展,取决于是否有一个适宜的环境和气氛。教学活动应充分爱护、尊重学生的问题意识,让他们积极思维。同时,在教学中,对于学生在探索时那种“违反常识”的提问,在争辩中某些与众不同的见解,考虑问题时“标新立异”的构思。以及别出心裁的想法,哪怕只有一点点新意,都应充分肯定,并对其合理的、有价值的一面,教师还应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扩大思维中的闪光因素。学生的探索精神往往是出自于敢于提出问题、发现矛盾,为解决矛盾寻找突破口,探索的过程也往往是思维创新的过程。

(5).培养学生的想象力。爱因斯坦提出:“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的源泉。”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首先要使学生从广度和深度两方面学好基础知识,用历史上一些具有丰富想象力而做出重要贡献的历史人物事迹教育学生。

(6).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源于实践,实践活动是学生进行创新的重要前提和基础。创新能力不是教出来的,而是在一种适合的学习环境和实践活动中不断偿试、大胆实践培养起来的。如在学习世界史的相关内容时,可创设条件,让学生开展诸如“如何评价拿破仑?”等辩论会。师生之间、学生相互之间在民主平等教学氛围下,进行讨论、探究,交流观点,从而达到培养创新思维和能力的目的。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中,引导学生用历史的眼光去看待和评价历史现象和历史人物,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观。

4、强化思维训练,培养创新品质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多种思维的训练,就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方法有类比思维、联想

思维、辐射思维、逆向思维、辩证思维等多种训练方法。我们教师在教学中要采用多种方法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1)、运用新材料,创设新情境。在教学中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有时仅靠教材中的材料还不够。这时教师就要想办法向学生提供一些新的材料,创设新的情境,引导学生去思维。例如在讲到巴黎和会时,我出示了这样一段有关五四运动的材料:然后让学生去思考,发表自己的观点。学生在经过认真思考以后,都纷纷发表了观点,(2)、挑起新争论,激活新思索。在教学中引入讨论,甚至是辩论,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起到教师讲解所起不到的作用。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挑起争论,让学生去讨论,只要有教师的正确引导,就不必担心学生会越辩越糊涂。例如在世界现代史教学中,我设计一辩论题目:“战争与和平谁是历史的主流”,然后把学生分成正反两方。正方观点是“和平是历史的主流”,反方的观点是“战争是历史的主流”。要求每个学生都按题意写成辩论稿并上交。我看完并批改后,把稿子发回给学生,进行分组讨论,互相补充完善本方观点。正方和反方各推举4名代表,在班上进行辩论。其程序是:各自陈述意见→自由争论→归纳总结。最后由老师进行裁判并具体分析双方的辩论得失。这种讨论具有竞争机制,适合学生的特点,他们为了驳倒对方,翻阅了很多书,讨论的场面十分热烈。事实上历史上有很多问题可以去辩论,我们教师不妨有意识地让学生去围绕这些问题去争论,这样能激发学生兴趣,更有利于历史教学的开展。

(3)、换个新角度,引发新思考。历史教学中教师要不断启发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地去认识问题,而不要仅停留在课本知识中。这样就能不断让学生去思考问题,从而开拓自己的思维。例如在讲到19世纪40~60年代的清王朝的统治时,大多数学生想到的就是腐败无能,但我让学生从探索方面去考虑时,很多学生就又想到了清政府政策的调整(洋务运动)等,从而对清政府有了一个更加全面的认识。

(4)、介绍新观点,拓展新思维。在历史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引入最新的史学研究的成果,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同时在对新观点论证中也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而发散性思维在创造性思维中占据着主导地位。例如在讲述中华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背景时,我介绍了现在史学界对“明清时期的资本主义萌芽对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作用”的争论,并让学生对此进行讨论,让学生在争论中拓展了自己的思维。再例如我在讲《新航路的开辟》时就有意识地介绍了对“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的认识”,然后让学生对哥伦布发现新大陆进行评价。学生在课堂上争论后还意犹未尽,课后又去找资料。

新课程中的快乐教学 篇3

我在今年使用江苏版的教材之后遇到了一些问题,也有一些想法,并做了一些反思。在评价课堂教学时,有时会遇到这样的情形:既找不出执教者知识上的错误,也没发现理解上有什么不妥或表达上有什么明显失误。但却又说不出有多么好,总觉得像是缺少点儿东西。缺什么呢?或者有的时候,某教师课讲得头头是道,例题也分析得十分透彻,但教学效果就是不理想。仔细品味,发现缺少的是激情与快乐——教师的激情和学生的快乐。对于缺少激情的课堂,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兴趣不浓,精神不饱满,听着不过瘾,看着不解渴,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学生根本感觉不到学习的快乐。

于此,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之际,进一步反思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就显得很有必要。无论过去和将来,化学教师都应该提供给学生一个充满激情的化学课堂让学生感受学习的快乐下面就化学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情境教学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重视师生的感情交流,建立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

当学生上课走神时不要批评,只用暗示,提醒或通过扼要提问使其注意力集中。遇到学生对问题答不上来或答错时,应耐心启发,诱导并鼓励学生答对为止。 教师要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创设成功的机会,促使学生知难而上,积极进取,在克服困难中体会成功的喜悦,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认识新课程是创设新课程课堂教学激情与快乐的基础

“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学化学”,帮助学生“从科学、技术和社会相互联系的角度认识化学”,“从历史和现实的结合上学习化学”。《化学课程标准》不仅提出“重视创设生动活泼的学习情景”的教学建议,还在内容标准的每一单元中列出若干可供选择的学习情景素材。从课堂延伸到课外,每一个单元中列出的情景素材,都有助于教师落实“贴近生活,联系实际”的教学要求。启发教师不断地从社会生活和新的科技发展中吸取新鲜的信息,加深学生对“科学—技术—社会”观念的理解,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学生在体验中逐步认识化学在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所以,新课程已为我们创设了课堂教学激情与快乐的知识基础。

三、理解新课程是创设新课程课堂教学激情与快乐的关键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育人,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育的对象是学生,因此一定要确立为了学生的一切的教育理念,要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而不是选拔适合教育的学生。在整个教育教学中要贯彻将学生的发展放在首位,激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科学探究,只有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才能使教学更好地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同时教学是由教和学相互联动、有机地结合而成的。学生是快乐的参与者,是演员;教师是合作者,是一个富有激情的舞台,教师应设计教学的情景,组织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而不是我讲你听,我问你答。

在过去的教学中,我们注重知识的严密性、系统性、科学性。很少注重知识的实用性。新课程标准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性过程,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和主动性。针对以上要求,教师课堂角色也应发生根本改变,必须重新构建教学方式。在教学过程中,应既注重知识的传授,又关心学生的学习方式、学习愿望;既注重学生的学习结果和学习成绩,又关心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方法以及学习能力的养成;既关心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又关心学生的情感、价值观的形成。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应该以学生为中心,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积极为学生创设学习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情景化的学习中激活以往所积累的经历、理智和情感经验。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对自然、社会的责任感和正确的价值观。所以,理解新课程是我们创设了课堂教学激情与快乐的关键。

四、实践新课程需要教师的激情与学生的快乐表现

“言为心声”,有声语言的传播是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而语言也是最有利于表达情感的媒介。化学教学中,部分内容要求教师讲解,这就要求语言上有吸引力,语言要丰富、准确、精练、逻辑性强,而且表达要清晰、形象,讲课声音大小、速度快慢,都要讲究:做到抑扬顿挫,富有幽默感和戏剧性,富有感染力和吸引力,融科学性和趣味性于一体,这就要求自己要有渊博的知识。比如讲解一些科学家的故事,舍勒、普利斯特里、拉瓦锡研究空气成分的故事;居里夫人发现放射元素镭的忘我精神和爱国精神;我国化学家侯德榜发明的侯氏制碱法的故事。还有一些与生活紧密相连的化学事例,比如,我国在商代就能制造青铜器,这比欧洲早1900多年,河南出土的古剑,能切开叠在一起的15枚铜币,生活中的化学小魔术,用白磷自燃的事实讲二次大战中英雄的故事等等。通过自己丰富的知识,向学生描述一个又一个有趣的事实。让他们感受化学就在我们身边,体会到学化学不是简单枯燥的记忆元素符号、化学式、物质分类等概念。从而让他们具有进取的精神,愿意听老师讲,愿意到老师身边来。

平铺直叙的课难以给人留下很深刻的印象。要善于运用设问、悬念、铺垫等手法,使课堂呈现出起伏、急缓、张驰等变化。在设计教学时,要预留出教学高潮出现的时机,引导学生达到思维力的高峰,课堂气氛热烈,学生参与教学积极性就会增加,课堂就会是一汪活水,而不是一潭死水。所以,教学内容的讲解不死板以至可唤起学生情感的共鸣。如,高一化学《碳酸钠的性质》一节内容比较平淡,几个性质显得单调,学生听课容易厌倦,而且课后又不易掌握。本人在教学中采用了图片、讲话引入法:日常生活中吃的油条开始?(使学生从常见的生活情境中了解生活中有化学,化学就在我们身边。然后引出要学习的碳酸钠,并启发学生据此情境说出碳酸钠的相关性质,同时引导思考:能否用实验验证碳酸钠的有关性质?)这样,通过调动学生的激情,增强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在愉快的情境中学到零散的化学知识。

化学课堂教学提倡创设“激情”与“幽默”,但执教者应该认识到:激情不是表面的张扬,也不是肤浅的铺陈;不是华而不实的渲染,也不是冗余累赘的堆砌;不是声嘶力竭的叫喊,也不是矫揉造作的表演;不是拙劣的东施效颦;也不是可笑的邯郸学步。激情是真实的、由衷的,而且又感人至深、振奋人心的情感的自然而充分的流露。总之,化学课堂教学既需要科学性,也需要艺术性;我们化学教师要想方设法在课堂教学的各种环节中创设激情气氛,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化学,使化学课堂像磁铁一样紧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以提高化学课堂教学的效率。新形式下的化学教学要求教师首先要转变教学观念,拓宽思路、改变教学模式,从思想上提高认识,从行动上赶上时代发展的新步伐,这样才能在新课程改革的浪潮下打造出一片蔚蓝的天空!

新课程中的快乐教学 篇4

关键词:初中美术,新课程背景,愉悦教学,实践与探讨

心理学研究和实践表明, 兴趣能够直接通向快乐, 而快乐又能生成质量和效率。如果把这种理论应用到学校教育上, 就是明白无误地告诉我们———愉悦教学对发展学习兴趣、激发学习情感、提升教学质效、促进实践创新和加快智力开发等各个方面, 都会具有十分有益的作用和意义。那么, 如何才能开展初中美术课程教学中的愉悦教学呢?对于这个话题, 笔者结合多年来的实践与体会, 从以下几个方面粗浅阐述一些抛砖引玉之论, 期望得到业内同行的商榷和指正。

一、努力创设和谐氛围, 充分发挥亲师信道作用

笔者从实践中总结认为, 创设和谐教学氛围的关键因素在于教学活动的主导者, 就是说执教者必须具备“三态”, 即心态、教态和情态。首先, 只有具备宽容大方的心态, 才能做到冷静、客观、公正地对待学生的一切。在现实教育教学中, 有些教师虽然明白学生之间的个性差异、能力大小和进步快慢是不可避免的, 但还是经常发生如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之类的简单粗暴行为, 就是因为他们的心态不稳、不好, 对于学生中存在的不思进取、不听劝告和难于管教的现象, 难以保持平稳的心态并采取比较正确的处理方式。其次, 只有具备亲切民主的教态, 才能传递爱心和笑意, 从而真正赢得学生的亲近、敬重和友谊。在教学活动中, 执教者要学会自然微笑, 努力把自己打造成“良师益友”, 让学生能够在无需设防的心境下向老师请教、交流和学习, 在平等轻松的心境下乐意与老师正常联系和交往。再次, 只有具备善于感化的情态, 才能真正体现执教者的教学魅力和人格魅力。作为育才育德的人民教师, 要始终坚持以激励为主的学习评价机制和学生评价机制。即使是对待基础较差、成绩落后、能力不强的学生和“问题学生”, 也要作出艺术性批评和激励性教育, 促使他们主动地“知耻而勇”和“知错能改”。如流露一个真诚的微笑, 传递一次期望的眼神, 送去一句幽默的话语, 发出一个暗示的动作, 都能让学生从中感受来自老师的温馨与暖意、关爱与尊重、欣赏与激励, 从而化消极状态为积极状态, 努力收获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

二、努力优化教学方法, 有效激发美术教程情感

俗话说, 教无常形, 亦无定法。在初中美术教学过程中, 要根据教学内容、目标任务和学生认知情况, 灵活运用和优化教学方法, 让学生从中不断获得美的享受。如运用电教化手段, 可以发挥图文并茂、鲜活生动、形象活泼的优势功效, 能够有效刺激各种感官, 综合作用于学生的美妙心理, 有助于实施愉悦教学。比如教学《图案基础———写生变化》过程中, 在讲解“变化”的几种方法时, 笔者通过投影显示出简单化的鱼和兔子、几何化的松鼠和青蛙、夸张化的小猪和梅花等可爱小动物, 激发起学生的盎然兴致。笔者每画出一种图案, 学生们就情不自禁地发出兴奋的喊叫, 课堂气氛热烈非凡。再如, 在教学《水彩风景画———桂林山水》时, 传统方法就是对这样的水彩画一般使用同步演示法比较直观。然而由于几十名学生绘画的能力不在同一个水平线上, 老师必须一边示范、一边讲解、一边辅导, 这种教学方法对于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来说还是能够一般性地适应和跟进, 但是对于那些“画得快”的同学来说则显得“太慢了”。对此, 笔者在备课环节已作好了充分准备, 就是把教学内容的作画过程作了提前拍录, 在课堂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向全班进行直观演示, 同时配上了优美的音乐和详尽的解说, 让学生们提前欣赏作画的全过程。在创设情境、激发学趣的同时使全班眼前一亮、耳目一新。有了这种铺垫, 在之后的教师演示教学中, 有的学生显得成竹在胸, 那些“画得慢”的学生也是心里有底而从容学习, 从而一举两得、互不相误。

三、努力促进自主学习, 不断加强课程学习品质

新课改中学体育教学中的快乐教学 篇5

【关键词】快乐教学    中学体育教学     学习兴趣    个体差异

《中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提出:“体育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就是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体育与健康课程关注的核心是满足学生的需要和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促进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的成长。”在体育教学中,以运动和情感作为实施教学目标的手段,充分调动教与学两方面的积极性,使教师乐教,学生乐学,在师生融洽合作的气氛中激发学生的兴趣,体验运动中的乐趣,为终身体育打下良好的基础,这才是实施快乐体育的真谛,同时也是对传统的、刻板的体育教学模式的一个挑战。

一、激发学习兴趣,让体育课堂更快乐

在传统的体育课堂上,教师简单说明和示范后就让学生反复练习。这种教学模式因为单纯的重复容易让学生产生厌烦情绪,根本谈不上快乐。要让学生快乐上课,首先要激发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将教材内容、教学要求、思想教育与学生的身心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创设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教学情景,使学生在具体生动的情景活动中产生强烈的角色体验感和浓厚的学习兴趣。首先,体育教材的搭配必须考虑学生的心理特点,选择教材应多样化,富有趣味性。在量化指标和教材的难易程度上应符合学生的生理承受能力,每节课的教材安排要注意全面锻炼学生身体,尽量做到难易搭配,新旧搭配,上下肢搭配,运动负荷大小适宜,枯燥教材和趣味游戏合理穿插。比如教学投掷技术,可在要求达标的基础上开展“实地投弹打靶记分”的游戏;在学习“矫正操”时,可进行“立棒转体360度”比赛游戏或“食指立棒行走记分”比赛。有了学生喜欢的教材内容,有灵活的教法,给予学生极大的创新空间,可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其次,合理布置场地器材。体育教学是以增强学生体质为主要目的的,锻炼时离不开场地与器材。最后,以个性为特点,培养学生求异发展。体育课求异发展途径很多,关键在于教师要有意识地创设让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程度发展的环境氛围。

中学生的学习任务比较重,体育课堂最直接的作用就是让学生的大脑得到很好的放松。学生认识到体育的作用后,自然能够提升学习兴趣,更加积极地从事体育锻炼。如我们在学习前滚翻技术时,可以举例电影警匪片中跳火车下来的动作,让学生知道从高处跳下来接前滚翻会让我们避免受伤,这样就提高了学生学习前滚翻动作的积极性。

二、优化教学语言,让体育课堂更快乐

体育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语言的表达方式,对学生的评价以鼓励、激励为主,避免过分批评伤及学生的自尊心和学习体育的勇气。有的学生身体素质较好、领悟能力较强,能够很快掌握教师要求的技术要点。教师对学生的突出表现要不吝表扬,让学生不断增强信心和不怕困难的意志。有的学生身体条件和领悟能力不是很强,教师对这类学生要有耐心,加强对他们的指导和鼓励。多用鼓励性质的语言,如“加油,就差一点点!”“这次做得不錯,继续努力!”“没关系,看我再给你示范一次,你肯定行!”等等。用这样的语言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期待和信任,让学生能够体会到教师的良苦用心。而对于上课调皮、溜号、开小差的学生,教师不一定非要明确指出,那样会让学生在同学面前难堪。教师可以恰当使用身体语言,用一个批评的眼神注视调皮的学生,让学生意识到自己的错误而马上纠正过来;用鼓励的目光让学生加倍努力练习等。

三、尊重学生个体差异,让体育课堂更快乐

中学生的个体差异比较大:有的学生好胜心强,凡事不肯落后于别人;有的学生胆子比较大,敢于尝试高难度的动作,而有的学生胆子比较小,做动作担心出错;有的学生意志比较坚强,不怕困难,而有的学生一旦出错就自暴自弃;有的学生比较好动,而有的学生喜欢安静等等。体育教师在授课中应对学生的个性给予充分的尊重,让学生在体育课堂上得到自我肯定。对于不同的学生,教师应采取合适的教育方式。例如,对于身体素质不是特别好的学生,教师尽量不要批评,要向他们介绍适合他们的体育锻炼方式,引导他们发现自身的长处;而具体素质比较好的学生,他们一般自尊心比较强,在出错时不要当众指责或批评,不要让他们的心理承受不住,应在课下寻找机会用谈心的方式点出,让学生意识到自身的错误并能够以积极的态度改正。例如:篮球基本技术练习,安排三人篮球赛,使他们得到满足,而达到人人快乐的要求。强调快乐体育教学,不是说以游戏为教学目的,也不是要使教学走向随意,而是要使师生关系真实、自然地参与和表达出来,使师生都能从中得到乐趣。

四、优化教学讲解,让体育课堂更快乐

体育教师做示范动作姿势优美,干脆利落,赏心悦目,能够比较好地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自己亲自做动作的兴趣。有的教师在做示范动作时,讲解过于烦琐,反而没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造成学生对技术要领似懂非懂,也难以做到很标准。比如,在学习“篮球传球”动作中,老师一直讲解动作方法,留给学生练习的时间很少,反而不利于学生对动作的掌握;而有的老师在做示范动作时,只是示范动作,没有给学生讲解动作要领,导致学生不能领会动作技能。比如,在学习“鱼跃前滚翻”整个动作时,学生很多时候注意的是教师翻滚动作的帅气,而忽视关键的腾空动作。因此,教师在讲解整个动作关键点的时候应多用比喻,力求简洁生动,让学生印象深刻。

新课程中的快乐教学 篇6

关键词:快乐教学法,高校,广告学课程

快乐教学法指的是教育者正确运用适应学生年龄特点的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 精心钻研教材, 施展教学艺术, 充分调动师生两者的积极性, 使教师乐教、学生乐学的教育方法。[1]早在春秋时期, 孔子就说:“学而时习之, 不亦说乎?”又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英国教育家斯宾塞则于1854年提出了“快乐教育”的思想。目前, 快乐教学法已经得到了我国国家教委的肯定, 在中小学教育中较为广泛地推广。那么, 这一方法对于认知与思维能力渐趋成熟的大学生是否也适用呢?广告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应用型的边缘学科, 它涵盖广告史、广告策划、广告设计、媒体选择、广告心理、广告法规与伦理等一系列原理和实务, 涉及社会学、经济学、心理学、传播学、语言学、统计学、美学等众多学科, 因此学生的自主学习就显得尤为必要。那么, 在广告学教学中, 如何更好地激发学生自主、深入地学习呢?本文借鉴快乐教学法的原理和方法, 结合笔者在高校广告学专业课程教学中的尝试和体会, 探讨快乐教学法在高校广告学专业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一、愉快游戏式

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指出:“游戏是由愉快原则促动的, 它是满足的源泉。”因此在广告学课程教学中, 可以适当进行一些具有游戏因素的练习。例如, 当讲授“广告创意方法”时, 笔者设计了一个课堂“创意游戏”的环节。“创意游戏”是锻炼发散性思维、培养创意能力的一种游戏, 它被中国营销策划大师、清华大学特聘教授、中央电视台广告部策略顾问叶茂中先生所推崇, 也成为一些广告公司招聘创意人员时的考题。比如, 叶茂中先生由标点符号“, ” (逗号) 联想到了:“豆芽, 一颗发芽的种子, 精子, 一滴墨水的痕迹, 蜗牛背上的壳, 漩涡, 蝌蚪, 鹰嘴, 紧握的拳头……”再比如, 给你一些词语:李四、舞蹈演员、恋爱、阿富汗战争, 请你将它关联成一句话, 允许加入适当的词汇。于是, 或许会有这样的答案:“阿富汗战争结束后, 李四和舞蹈演员恋爱了”;“李四是个舞蹈演员, 他很关心时事政治, 这不, 他和新闻里的阿富汗战争‘恋爱’了, 成天沉浸在关于阿富汗战争的新闻报道里……”当学生在课堂上做这样的游戏的时候, 他们的情绪始终保持高涨, 使得课堂气氛活跃而愉快。

二、情境表演式

根据我校专业培养目标要求, 广告学本科专业要培养的是“具有较高外语水平与人文素养的, 掌握现代传播理论与市场营销理论, 熟悉广告策划、创意、设计、媒体策略、广告管理的理论和方法, 具有良好人际沟通能力的应用型广告专业专门人才”。所以, 根据这一要求, 教师在教学中不但要注重知识的传授, 同时还要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因此, 笔者在教学中有意识地根据教材的内容, 创设生动的问题情境, 让学生在表演或实践中得到学习。例如, 在讲授“广告经营与管理”时, 为了让学生掌握广告公司和广告主这两大市场主体在广告代理制下的工作程序、原则与技巧, 教师要求学生进行广告策划模拟提案:学生分为广告公司和广告主两大组, 各大组再分课题小组, 然后按照课题进行两两配对, 经过一段时间的精心准备后在课堂上进行模拟提案。“广告公司人员”5人或6人为一组, 对某企业的某产品开展广告策划, 通过对该企业的产品市场环境分析、营销活动策划、产品创意设计、媒体广告投放以及广告费用预算等信息的整合, 制作出策划方案, 并以PPT投影播放和现场宣讲的形式向“广告相关项目负责人员” (每组2至3人) 展示。模拟提案时, “广告公司人员”从容大方、观颜察色, 张弛有度, 把自己的创意亮点进行了流利的阐述, 尽显自信与专业;“广告主相关项目负责人员”则认真倾听, 思路清晰, 提出了各种各样犀利的问题。教师则在每场提案结束后作适当的点评。现场气氛热烈而紧张。

三、鉴赏学习式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告诉我们,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互相依存的, 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因此, 在广告学专业课程教学中, 利用先进的电化教学设备和器材, 多让学生欣赏一些优秀的成功案例, 或者评析一些典型的失败案例, 有助于使学生从对广告案例的感性认识上升到对广告学知识的理性认识。例如, 笔者以央视的“水墨篇”形象广告 (2010年纽约广告节金奖获奖作品) 作为成功案例, 以立邦漆“盘龙脱落”广告、麦当劳“下跪”广告和丰田“霸道”广告作为失败案例, 向学生讲授了“广告与文化的关系”;给学生播放了麦当劳在全球各地的经典广告, 请学生体会与思考“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这句话, 掌握“到什么山唱什么歌”的广告策略;并且请学生在课后从“广告与文化的关系”的角度留意观察与思考日常生活中所看到的广告。而为了让学生掌握“如何巧妙地将广告与媒介节目相结合”, 笔者播放了湖南卫视某档知名节目的视频片段, 请学生从中找出广告与媒介节目相结合的几种形式, 并思考其得失。又如, 在讲授“网络广告”时, 笔者让学生观看了近几年在国际级广告大赛中获奖的一些在线网络广告, 请同学参与广告互动演示, 并对其广告诉求和创意亮点进行了分析和总结。

四、实践探究式

“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 (陆游) “要想知道梨子的滋味, 就要亲口尝一尝。” (毛泽东) “知识是宝库, 但开启这个宝库的钥匙是实践。” (托·富勒) ———古今中外的名人都告诉我们:实践出真知。在广告学这一综合性的应用学科教学中, 让学生进行探究式的学习与实践, 更是有助于使学生通过独立自主地发现问题、调查、收集与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 获得知识, 培养能力, 发展探索精神与创新能力。因此, 在大三、大四的课程中, 结合课程进度, 布置相关的实践探究式的作业, 并把它与课程考核紧密结合起来, 可以很好地倡导学生的主动参与。例如, 我校在大四的“广告策划”课程中, 采取了“广告策划综合实战”的期末作业考核方式, 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 自主选择一个项目, 制订一份广告策划书, 并制作相应的广告作品。在进行作业说明时, 教师一再要求学生尽量选择实体项目或参赛项目, “不要仅仅把它作为一项作业来做”。———作业的成果让人欣喜, 很多小组的学生真的并“不仅仅把它作为一项作业来做”:他们有的根据自己的择业意向行业, 选择了相关的实体项目进行广告策划, 形成了一份份全面详实的调查报告、思路清晰的广告策划书和诉求明确的广告作品;有的甚至直接与意向单位取得联系, 就该单位的项目进行策划, 并由此确定了就业单位;有的则选择参加各种广告比赛, 如ONE SHOW青年创意竞赛、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以及市级、校级广告类赛事, 其中不少同学取得了喜人的成绩。总之, 在这样的实践中, 同学们不但体验了过程的快乐, 也收获了成功的喜悦。

五、激励表扬式

心理学的相关实验表明, 激励、表扬与批评对学生的学习和品行都有明显的强化作用, 而激励与表扬的强化作用更甚于批评, 可以使学生不断体会到学习的喜悦, 从中得到心理上的满足, 同时有助于激发其自尊心和上进心, 从而促使其进一步主动学习。因此, 笔者在教学中总是尝试使用各种手段激励学生, 及时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并加以肯定。比如, 在讲授“网络营销”时, 笔者给同学播放了中国网络营销界风云人物、阿里巴巴集团主席兼首席执行官马云在中央电视台《赢在中国》节目中的励志式演讲视频。“最大的失败就是放弃。今天很残酷, 明天更残酷, 后天很美好;大部分人死在明天晚上, 看不到后天的太阳。”马云用他“最点穴的语言”[2]把学生们“煽动”得热血沸腾……在课堂讨论时, 笔者请学生把班级想象成他们的班级QQ群, 鼓励学生像在QQ群上一样自由、大胆地畅所欲言。此外, 在每一次学生课堂报告之后, 笔者都及时地总结分析, 对部分学生给予表扬。笔者发现, 较为外向的同学大部分在被表扬后倾向于在以后更为积极地发言;相反, 有部分较为内向的同学在被表扬后反而倾向于在以后保持沉默与“低调”。笔者深深地体会到, 表扬也是一门教育的艺术, 表扬必须恰如其分、有针对性、符合学生的个性特点, 才可能取得理想的成效。

快乐教学法的精髓在于发展学生个性, 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在高校广告学课程教学中运用这一方法, 要求教师在课前充分地掌握教学内容, 分析当今大学生的年龄特点、个性差异和成长环境, 从学生的利益、兴趣和要求出发, 合理设计教学方案;在课中灵活地掌控教学过程, 随机应变, 根据具体情况做出适当的调整;在课后督促和指导学生做好课后实践式作业, 调查了解学生的教学效果, 阶段性地进行教学反思, 总结教学的经验教训, 以便在后续的教学中加以改进和提高。

参考文献

[1]王桂琴.让快乐导航——浅谈制图快乐教学法[J].新课程, 2010, (8) :133.

新课程中的教学切入点 篇7

语文素养是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思想情感、语言积累、语感、思维品质、品德修养、审美情趣、个性品格、学习方向、学习习惯的有机整合。

我们将“语文素养”领会为语文课程实施中学生持续的语言文化内化过程和课程实施后在学生身上生成的某种结果的统一, 也就是说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外化的知识不断积累, 并根据个人的生活阅历和经历总结出规律变成自己的经验, 从而不断提升, 最后变成行为的能力。这样理解的好处是过程和结果相整合, 使课程目标、实施、评价的侧重点都落在学生身上。但问题是“语文素养”的组成要素是什么、语文自身的内容要求怎么确定。这是一个开放性的结构, 既有不同时代普遍适用的核心内容和要求, 又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随不同时代作不同的规定, 具体到语文课标就是业已确定的五个方面: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 (话) 、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这五个方面与传统的“听、说、读、写”相比, 合并了“听说”, 加进了“综合性学习”, 表明语文素养是一种综合性形态要求。因此, 我们就可以把“语文素养”理解为:在语文课程学习过程中, 学生通过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 (话) 、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 内化优秀的汉语言文化成果, 最终在自己身上实现一种新的价值或达到新的水平。再结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 》中对“语文素养”概括:学生通过高中语文的学习, 能增强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能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 有丰富的语言积累, 语感和思维能得到良好的发展;掌握语言文字、文学等方面的基本知识;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 能根据需要, 采用适当的方法解决阅读、交流中的问题;具有处理信息的基本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具有基本的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为每一个学生创造更好的学习条件和更广阔的成长空间, 促进学生特长和个性发展的目标要求。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 注意普遍适用的基础。现代课程论发展的一个基本特征, 就是明确基础教育要为大众提供必需的语言、知识、价值观的课程, 给每一个学生以发展的机会。所以非常强调课程对普通人的适用性。也就说我们每一人都能接受, 都能理解, 并为此热爱自已祖国的语言。在经典课程理论家看来, 课程设定首先要考虑的不是学生最终会把它作为大学阶段的主修专业, 而是“这门学科对那些不会成为这个领域专家的年轻人的教育有什么贡献, 对外行或一般公民有什么贡献”, 也就是说这一课程使我们的国民的文化水平整体的提高和发展, 使大众理解自己的语言和文字。语文课标所规定的五个方面要求是一个现代中国人必需具备的, 不具备就谈不上有发展机会。这意味着通过语文课程, 学生要达到一定的对祖国语言文字认知、审美、感悟、运用的水平。

新课程数学教学中的“心育”渗透 篇8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关注人的发展, 提高人的素质.而人的素质包括道德素质、科学素质、审美素质和身心素质, 一个人如果没有良好的身心素质其他素质再好也难以适应社会生活.因此, 重视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我们应该在引导学生获得知识的同时, 注意“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 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 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 促进学生人格健全的发展”.下面就数学教学中如何渗透心理素质教育略陈管见.

1 精心备课, 力求渗透合理

精心备课是渗透心理素质教育的前提, 惟有备好课才能将新课程渗透心理素质教育的要求落实到位.

1.1 备教材生成的价值

教材是学生学习的重要资源, 也是师生沟通的中介.教师在备课时要整合教学目标, 除了应明确认知、智能目标外, 还应涵盖心理目标, 将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应带着新的思路和眼光认真研读教材:既要挖掘教材与心理素质教育的结合点、切入点, 理出渗透心理素质教育的脉络;又要跳出教材, 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 发掘学生的真实情感, 对什么内容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德商 (指一个人的道德人格品质, 包括体贴、尊重、容忍、诚实、负责、平和、礼貌、幽默等各种美德) , 什么内容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智商 (含观察力、记亿力、思维力、想象力、创造力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商 (管理自己情绪和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 、逆商 (承受失败和挫折的能力) 、胆商 (胆量、胆识、胆略的度量) 、志商 (意志品质水平) 、灵商 (对事物本质的顿悟能力和直觉思维能力) 等应了然于心, 做到有计划、有目的地将心理素质教育渗透在数学知识的传授之中.

1.2 备学生的实际差异

备课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不仅要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能力水平, 还要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 特别要深入了解哪些学生来自单亲家庭、经济困难家庭、进城务工家庭等特殊家庭, 哪些学生存在诸如学习动机不正、学习习惯不良、注意力及自控力差、自我中心、耐挫力低、学习焦虑、自卑、社交退缩等心理问题.只有全面了解了学生的情况, 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 有“病”治“病” (解决心理问题, 重拾健康心理) , 无“病”强身 (培养心理素质, 促进心理健康) .

1.3 备教学过程的构建

教师研究了教材的特点及学生的心理现状之后, 在情境的创设、教学程序与策略的选取 (包括教学方法的优化组合, 资料与习题的呈现形式, 提问的方式与角度等) 、学习方式的选择, 师生问题的生成设计, 教学活动的组织等方面都要兼顾认知目标、能力目标和心理素质教育目标.备课时既要预设好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思维品质、增强自信心和上进心、提高学生的品行修养与自主意识、形成“情感文明”的教学模式, 又要估计到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状态 (包括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注意力、学习方法、思维方式及会出现的错误等) , 对如何利用教学过程中的生成资源作好充分准备.

2 立足课堂, 把握渗透时机

课堂教学是素质教育改革的最终落脚点.学生在课堂上投入的时间和精力最多, 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心理素质教育, 是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最有效、最有价值的途径.

2.1 营造愉悦的心理氛围

文喆教授认为:“有利于学习的环境, 不但应该充满知识, 而且应该尽量宽松.只有抛开个人得失计较的自由讨论, 才能促进科学精神与科学思维的发展.”民主、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可以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 提供足够的“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 使学生敢想, 敢说, 敢做, 敢发现, 不惟师, 不惟书, 激发学生的心理潜能.而民主氛围的营造需要我们教师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 尊重学生, 信任学生, 公平对待每一位学生, 建立朋友式的师生关系.我们可以借鉴魏书生凡事和学生商量的做法, 把课堂还给学生, 让学生参与课堂设计, 修正设计并成为设计的主体.一堂课讲多少内容、讲什么内容、采用什么学习方法和途径都让学生自主选择.这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提高课堂效率, 更有利于民主意识和独立性格的形成.如在教高二“四种命题”时, 学生提出不需要讲, 预习时都看懂了.我就尊重学生的意见, 只花了较短时间让学生相互之间就概念进行了问答, 并模仿成语接龙来了个命题接龙, 随后就进入下一内容的学习.在上高三复习课时, 我每课课前都让课代表会同各组组长用传纸条的方式统计全班学生的意见, 然后由课代表与组长汇总之后决定要讲的内容并将其放在讲台上作为我的“教案”.有时学生的“设计”和我课前的预设不一致, 则放弃预设, 尊重学生的决定.事实上, 教师备课时准备重点讲解的内容如果学生预习时已经掌握了, 再讲既浪费时间, 又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如觉得有必要夯实一下, 可变讲为练或变讲为测, 即将所备未讲的题变式后让学生练习或测验.由于课代表与组长的课堂设计遵循的是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 少部分学生知识掌握上肯定有“死角”, 心里一定不快.为了面向全体学生, 对所有学生都一视同仁, 每课学生小结回顾时都留有时间让学生自由提问, 对基础差又内向的学生则点名叫他们提问或课后主动询问他们有没有什么需要辅导的.对学生的自由提问, 不管问题多么简单都给予认真解答 (共性的问题课上解答并作相应引申, 个性的问题晚自修单独答疑) .这样所有学生不仅有了信赖教师的基础, 还奠定了学生健康成长的心理基础.此外我们还要时时、处处注意爱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把可能对学生造成伤害的语言转换成善意批评、提醒、鼓励的“关爱”性语言, 善用表扬, 慎用批评.如有一次一基础较差的学生板演, 他悄悄拿了同座的答案到黑板上抄了一下, 他邻近的同学以为我要批评这名学生.我若无其事的讲评后, 幽默的说:“刚才某某同学把和同座共同研究的答案展示给大家诊断, 这也是合作学习啊, 晚自修我将和他探讨变题的解法”.这名学生在全班学生轻松的笑声中愧疚的低下了头.

2.2 创设理想的渗透情境

1) 激发兴趣, 唤醒好奇心理.

“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 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 (乌申斯基) “所谓课上有趣, 就是学生带着高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 对面前展示的真理感到惊奇甚至震惊.” (苏霍姆林斯基) 而引起学生兴趣的直接因素靠的是教学方法的灵活性和教学内容的趣味性.单一的教学模式“不可避免地使学生造成心理上的混乱……, 学生的独创被摧毁, 心理运作的质量和信心被逐渐破坏……” (杜威) .因此, 我们要以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兴趣爱好为着眼点灵活选用教法, 并注意优化组合多种教法, 力求教法多变、常变, 以引起学生的新奇感, 激发学习兴趣.而教学内容的趣味因素可以通过幽默风趣的讲解、数学史上与知识相连的数学故事的恰当引用、数学在熟悉情境中的应用、借助多媒体产生图文并茂和动静结合的效果等方式来挖掘.

2) 培养自信, 增强耐挫能力.

中学生心理的发展从幼稚走向成熟, 其心理容易动荡, 当他们在学习、生活中遇到自感无法克服的阻碍和困难时, 极易产生一种过虑、紧张、沮丧、失意的情绪, 这就是心理挫折.提高学生的耐挫能力, 必须通过引导、榜样激励和兴趣激发, 帮助其树立自信, 使他们能客观地评价自己、认识自我、调控自我.教学中可结合所学内容介绍一些对数学发展起重大作用的历史事件和人物, 让学生感受数学家面对科学事实, 不畏权威, 勇于表达自己观点的科学态度和精神, 激励他们把对科学家的崇拜转化为刻苦学习、战胜挫折的动力.课堂上还要给学生提供“磨难”的机会, 如设置适当的难题让学生探究或在看起来容易的题目中设计陷阱诱使学生出错, 让学生在挫折中提升耐挫能力.当然, 课堂上更多的是让所有学生都体验成功的愉悦.同一内容可以设计不同的学习方式, 基础不同的学生板演不同层次的题目, 让不同学生有不同的尝试机会.对学生的思维成果、求异思维的“火花”, 即使是幼稚的、与课本或教师不同的看法, 都给予掌声、赞美、点头微笑等褒奖.成功给学生带来了喜悦, 也增强了自信心.

3) 倡导合作, 提升进取品质.

由于大部分学生是独生子女, 生活条件优越, 一些人任性、孤僻、不善于与人合作、缺乏竞争意识和危机意识.因此, 教学中要特别强调集体的作用, 有意识地培养他们合作精神、竞争意识和危机意识.课堂教学应根据内容适时选用合作学习的学习方式, 经常布置通过合作才能解决的研究性学习课题, 以培养学生交往与合作的习惯.还可以利用穿插于章节中的涉及科技领域, 反映科学技术人员, 工程技术人员、后勤保障人员, 分工合作、群策群力、顽强拼搏突破难关取得成功的阅读材料, 教育学生培养合作精神, 树立竞争意识和危机意识.

4) 鼓励挑战, 培养质疑精神.

“疑问、矛盾、问题, 常常是开启思维的钥匙.”“人云亦云, 不敢于提出问题, 不善于提出问题和缺乏怀疑精神的人, 是决不会取得创新成果的.”课堂上应创设一些挑战性问题情境, 激发学生敢于质疑的勇气.如印发学生答题中的一些典型错误, 让学生课堂上作纠错练习, 挑战自我, 挑战同学;对资料上的一些错误题目、错误解答, 教师不直接勘误, 而让学生通过思考、探索发现矛盾后自己提出修正意见, 挑战书本与“权威”;例题讲解时不妨“稚化”自己, 暴露思维过程时常常“求教”于学生或故意出错被学生发现并纠正, 给学生挑战老师的机会.在可能的情况下还可展示教师与教材、资料不同的思维方法, 尤其是优于教材、资料的思路, 引导学生不迷信书本, 不迷信权威, 培养他们的质疑精神.

3 借助作业, 提高渗透实效

课外作业不仅是巩固所学知识, 训练技能技巧, 反馈教学信息的重要手段, 更是实施素质教育, 促进学生发展的重要载体.在作业设置上, 首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可设置不同层次的作业供学生选做及设置贴近学生知识、方法、能力最近发展区, 思考坡度循序渐进的题组, 让学生各自通过努力都能尝试成功的喜说.从而达到增强自信, 发展思维的效果.其次要通过设置新颖题型或增加问题的趣味色彩等方法增强作业的趣味性, 激起学生的乐趣;通过增强作业的开放性、应用性、探索性, 让学生的智商、逆商等得到培养.还可通过设置与人口、土地、交通、环境及市场经济等许多方面有关的研究性学习课题, 引导学生走向生活实践, 在实践中养成体贴、尊重、容忍、宽恕、诚实、负责、平和、忠心、礼貌、幽默等各种美德.在作业批改上, 要改革只给等级或分数的简单做法, 充分发挥作业本的“笔谈”功能.笔谈内容既有针对作业中暴露问题的指导, 又有教师的期望.笔者有一位同事喜欢在作业本里夹纸条和学生笔谈, 效果很好.如一次一名基础较差的学生作业做得比较工整, 他写了一张纸条:“你今天的作业让我惊喜, 我相信两周后的月考你一定会给我更大的惊喜.”这名学生不仅以后作业一直很工整, 成绩也稳步上升.我同事给学生的留言特点是, 对优等生不褒不贬, 富有鞭策力, 激励其不断进取;对中等生扬长避短, 推动其一步步走向优秀;对后进生循循善诱, 富有牵引力, 帮助他们树立信心.所有留言都是以情感为主, 鼓励为主, 期待为主, 发展为主.作业本成了师生心灵沟通的纽带.

“心育”需要我们用心去育.我们只有潜心研究学科特点, 才能适时适度地将心理素质教育渗透到教学中, 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和熏陶;我们唯有用心倾听学生的声音, 全面了解学生的差异, 才能用自己的爱心去浇灌和滋润学生的心田, 促进他们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

参考文献

[1]张岗英.农村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研究[J].心理与行为研究, 2006, (3) .

[2]顾健生.新课程标准指导下的作业设置[J].数学教学研究, 2003, (7) .

[3]王明礼.创造快乐数学课堂[J].教学与管理, 2007, (7) .

高中物理新课程教学中的体会 篇9

一、高中物理新课程的基本理念

1. 在课程目标上注重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

高中物理课程旨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培养学生, 为学生终身发展、应对现代社会和未来发展的挑战奠定基础。

2. 在课程结构上重视基础, 体现课程的选择性。

普通高中教育仍属于基础教育, 应注重全体学生的共同基础, 同时应针对学生的兴趣、发展潜能和今后的职业需求, 设计供学生选择的物理课程模块, 以满足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 促进学生自主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3. 在课程内容上体现时代性、基础性、选择性。

高中物理课程在内容上应精选学生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与技能, 加强与学生生活、现代社会及科技发展的联系, 反映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成果和新的科学思想, 关注物理学的技术应用所带来的社会问题, 培养学生的社会参与意识和对社会负责任的态度。

4. 在课程实施上注重自主学习, 提倡教学方式多样化。

高中物理课程应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让学生积极参与、乐于探究、勇于实验、勤于思考。教师应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式, 帮助学生学习物理知识与技能, 培养其科学探究能力, 使其逐步形成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

5. 在课程评价上强调更新观念, 促进学生发展。

高中物理课程应体现评价的内在激励功能和诊断功能, 关注过程性评价, 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 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 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发展。通过评价还应促进教师的提高, 以及教学实践的改进, 等等。

二、注重物理知识的形成过程和物理思想方法的渗透

新的课程标准要求我们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维目标上培养学生, 强调学习过程而不单单是结果, 强调思想方法的渗透而不单单是知识的传授。新课程从物理概念的引入、物理规律的产生与发展、物理学研究方法的形成等诸多方面培养学生的物理思维方法和科学探究能力。例如:在学习“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时, 从“伽利略对落体运动的研究”开始, 让学生了解伽利略的研究思路和科学方法, 即“问题→猜想→数学推理→实验验证→合理外推→得出结论”。伽利略的这种科学推理方法是人类思想史上最伟大的成就之一 (爱因斯坦的评价) , 也是物理学研究问题常用的方法之一。又如:在学习开普勒关于行星运动的三大定律时, 从托勒密的“地心说”到哥白尼的“日心说”, 又到第谷的望远镜, 再到开普勒多年的潜心研究, 让学生体会到“科学的基本活动就是探究和制定模型”, 而哥白尼和托勒密都采用建立“物理模型”的的方法, 这又是物理学研究问题常用的方法之一。还有许多物理概念, 如“加速度”、“电场强度”、“电动势”、“磁感应强度”等和物理规律如“牛顿第三定律”、“运动的合成与分解”、“闭合电路欧姆定律”、“楞次定律”等的学习, 都不是直接给出, 而是让学生在自主讨论和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学习。这就要求教师一改以往的“一讲到底”或“满堂灌”的方式, 由“主角”转为“配角”, 在整个课堂教学中, 承担起“主持人”的角色, 及时有效地引导学生自主地进行讨论、探究活动, 最后共同得出结论。其实, 探究并不是都要走出课堂, 教室里仍然可以进行探究学习, 有实验活动可以探究学习, 没有实验照样可以探究学习, 探究是一种自主学习的过程和方法, 并非是某种特定的活动形式。如果教师能精心的设计每一份教案, 在课堂中能够很好地把握新课标的要求, 组织好每一堂课的师生共同探究活动, 就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加深学生对所学物理知识的理解, 而且能教给学生科学的物理思想方法。

三、重视物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物理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应该逐步做到大部分物理课在实验室中进行, 要为达到这一目标创造条件。”这一要求将给物理课程资源领域带来一场革命, 也更加凸显了课程资源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要创造性地实施新课程, 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课程资源的状况。缺乏课程资源意识, 没有课程资源的合理开发与有效利用,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宏伟目标就很难达到。怎样开发和利用物理课程资源?我认为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1. 重视开发与利用教科书等文本资源。

教科书是最重要的文本资源。在课程实施中, 教师不要受某种教科书的束缚, 可以参考、利用其它不同特色的教科书。学校应为教研组多购置几种版本的教材, 同时可以组织教师编写教学补充材料, 开设一些课本课程, 指导学生选择、利用这些补充资源。

2. 积极开发和利用实验室的器材资源。

首先, 要创造性地发挥现有器材的作用。应最大限度地利用实验室现有器材, 充分挖掘其实验功能, 做到一物多用。动脑筋想办法, 充分利用多年闲置的器材开发新的实验, 做到废物新用。可以对现有仪器和实验, 以及过时的仪器和实验进行改造、组合, 设计出新的实验。

其次, 开发实验室, 提高实验室效益。要充分开发和利用实验室的丰富资源, 改变实验室封闭式管理状态, 全方位开放实验室。通过建立开放实验室或者建立实验走廊等各种形式, 鼓励学生主动做课外物理实验, 利用实验仪器开展各种的自主探究活动。

最后, 充分利用日常用品做低成本实验。身边的物品和器具也是重要的实验室资源。学校实验室应该为师生利用身边的物品、廉价的材料自制教具、进行物理实验提供便利。有些创意新颖或制作精巧的自制教具和实验可以作为学校常规仪器和实验保留下来, 它们不仅有助于物理教学, 而且可以激发广大师生的创造热情。

四、灵活把握新教材

新课程倡导教师“用教材”而不是简单地“教教材”。教师要创造性地用教材, 要在使用教材的过程中融入自己的科学精神和智慧, 要对教材知识进行重组和整合, 选取更好的内容对教材进行深加工, 形成有教师教学个性的教材知识。在处理教材的过程中, 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 教材不等于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大于教材。

教学内容的范围是广泛的, 可以是课内的, 也可以是课外的, 只要适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的材料都可作为学习内容。教师“教教科书”是传统的“教书匠”的表现, “用教科书教”才是现代教师应有的姿态。

2. 充分利用教材开创自由空间。

新课程中的作文教学 篇10

【关键词】学生 作文 观察 能力 培养

美国教育学家杜威提倡“教育就是生活”,意思就是教育不能脱离生活内容,不能脱离解决学习者的生活问题。学生应该学会在生活中学习语文,收集各种有用的材料,应用所学的语文技巧,每天阅读和写作,随时随地把握学习语文的机会,提高自己的文化品位。而中学生学习语文最大的难点就是写作文,大多数学生面对作文一筹莫展。究其原因,是由于学生缺乏对周围事物的仔细观察和分析,头脑中缺乏材料,因而才觉得无话可说,无从下笔。要想有话说就要留心观察身边的人和事,在自己的材料仓库中储存大量的生活之“米”。“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观察就是为写作找“米”。

什么是观察?所谓观察,就是用眼睛去看。要远“观”近“察”,事事留心,时时注意,并养成一种习惯。著名作家福楼拜对世界短篇小说之王莫泊桑说:“我劝你不要忙于写些虚拟的东西,你每天骑马到外面转一圈,把路上看到的一切准确地、细致地记录下来。”莫泊桑意识到福楼拜是教他学会用眼睛去观察生活,认识生活,练好观察这一基本功。从此他花了一年左右的时间,每天外出观察,勤于积累,终于写成了小说《点心》,并成为世界著名的小说家。后来莫泊桑在总结自己的创作经验时,说:“对你所要表现的东西,要长时间很注意地观察它,以便发现别人没有发现过和没有写过的特点。任何事物里,都有未被发现的东西……”由此可见,要想写好文章必须重视观察事物,提高观察能力。怎样才能引起学生对周围事物的注意,这里谈两点:

一、激发学生观察的兴趣

对于作文教学,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调动他们的写作积极性,变被动为主动。中学生已具备了较强的是非分辨能力,他们往往有一种强烈的表现欲望。教师要紧紧抓住这种欲望,引导他们写出优秀的文章来。

教学大纲对各个年级的作文教学都有明确的规定,而且要求有计划、有步骤地在课内落实。课内作文,要求具体,学生各方面都受到约束,往往显得比较被动,但又是必不可少的。为此,教师可以在作文教学上采取“双管齐下”的办法:一方面安排必要的课内作文,另一方面安排一定数量的课外练笔。写随笔,就是给学生以充分的自由:选材自由,命题自由,文体自由,字数自由。只管写自己最熟悉、最感兴趣、印象最深的人或事。可议论,可抒情,可记叙,随心所欲。洋洋洒洒几千字,不嫌多;点点滴滴几十字,不嫌少:有话则长,无话可短,尽兴而写,随意而止。这样不自觉地培养了学生观察事物的兴趣和能力。他们写的内容起初比较简单,渐渐地,观察视野不断扩大,就从身边的小事写开去,写社会、写人生。内容越来越丰富:班级的生活与风波,家庭的欢乐与忧愁,社会见闻等等,真是大到宇宙,小到自我,尽入笔底。在随笔里,不但能看到学生的写作欲望,也能看到学生因创作热情而引出的观察兴趣。不仅有话可写,而且更真实,更贴近生活。

同时,在课内作文的教学中,有意识地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如布置一篇作文《记本班一位最熟悉的同学》,可以要求学生以班里一位同学为描写对象,抓住其外貌特征进行描绘、刻画,看谁观察得细,写得像。再比如,在上完《苏州园林》后布置一篇作文《水晶之都》,从而引发学生观察的兴趣。总之,要想使学生写出好的文章,首先必须让他们练好观察这一基本功。

二、指导学生观察的方法

在激发学生观察兴趣的同时,还要指导学生如何观察,怎样去观察。在观察中,注重引导学生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鲁迅是一位出色的观察家,尤其是在观察人物方面,他实在是独具慧眼而又细致入微的。小说《祝福》里鲁迅对祥林嫂的眼睛的三次描写:初到鲁家时总是“顺着眼”,表现了她的温顺善良;第二次到鲁家时虽还“顺着眼”,但“眼角上带着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表明她精神上受到过巨大的刺激,极度悲伤;在沦为乞丐之后,祥林嫂整个人完全与先前不同了:脸上“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说明这时的她已濒于死亡,精神麻木,内心受到极大的摧残。鲁迅正是抓住主人公祥林嫂的眼睛,通过对比,写出了人物的悲惨遭遇。

当然,我们在强调学生要注重观察的同时,还要引导他们运用正确的健康的思想去观察。比如,有的学生看到了我们社会现实中的种种腐败现象、不正之风,便认为在作文中联系实际就是揭露阴暗面,让他们发牢骚。这其实是一种误解。生活中确实有愚昧落后、勾心斗角,有挫折,也有失败,这些东西必须承认。但是也必须告诉学生:什么才是我们生活的主流?从你呱呱落地到现在成为一名重点中学的高中生,是承受的阳光雨露多,还是遭受的急风暴雨多?周围的东西是正面的多还是反面的多?再者,生活中的不正之风确实今人痛恨,应该揭露、鞭挞,但决不能因此而使我们丧失了对生活的信心,让丑恶的东西占据我们的心灵,而应该让我们的生活处处都充满阳光。

所以,只要留心一下,日常生活中的许多事物都会使我们有所发现。契诃夫曾对一位青年作者所说的:“您看这堵墙,似乎它连一点有趣的地方都没有,可是你凝神地看着它,就会在那里面有所发现,找到别人以前还没注意到的东西,那您就可以把它写下来了……”这就是说,要观察,要思考,并且是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

新课程中的作文教学浅探 篇11

7—9年级的写作目标是“写记叙文,做到内容具体;写简单的说明文,做到明白清楚;写简单的议论文,努力做到有理有据。根据生活需要,写日常应用文”。在新课程标准中,我们看到对中学生的作文要求明显降低了,进一步明确中学生作文只要能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去表述自己的意思,文体淡化,要求降低,那么语文教师应怎样来指导学生的写作呢?下面我就这一问题谈谈看法。

一、带领学生走向生活,体验生活,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

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现象:作文课上,学生冥思苦想,抓耳挠腮;“学习不怕苦,就怕星期五”;作文语言干瘪,内容空洞。事实上,他们的这种心态,源于他们对写作的恐惧心理和抵触情绪。他们普遍对写作缺乏兴趣和信心,解决问题的关键是要从调动学生的写作兴趣入手。那么这种写作的兴趣从哪里来呢?大凡有点写作知识的人都知道,生活是写作的源泉。世界著名诗人歌德说:“世界是那样的广阔丰富,生活是那样的丰富多彩……我的全部诗……都来自现实生活中。”多姿多彩、包罗万象的生活是学生浓厚的兴趣所在。春游踏青,体育锻炼,待人接物,唱歌跳舞,组织活动……每一件事都充满无限的情趣,中学生处于人生最为活跃的阶段,他们对生活充满了幻想和憧憬。对他们来说,只有提高了兴趣,他们才会积极主动地参与,才会加深情绪体验,只有这样才能写出有血有肉、真情实感的文章来。想从生活中获取题材,就必须要走向生活。春天我们来到长江的边上,去领略“滚滚长江东逝水”的壮阔;夏天我们听绿树生长的声音;秋天我们登上高山看染遍满山的红叶;冬天我们踏上皑皑的白雪去寻梅……这些都是记叙文的好题材。参观孟河闸的构造,我们研究它是怎样为孟河人民造福的;参观东风桥,我们感叹建筑工人的智慧;带领别人参观学校,我们可以用说明文的体裁来写它们。班团活动中开展的辩论赛可以用来写议论文。获取题材的另一个方法是挑选优秀的古今贤文来阅读,让学生在与古人对话的过程中体验现实生活。如朱自清的《匆匆》,让我们感到时间的宝贵,加倍地珍惜每一分每一秒;范仲淹的《岳阳楼记》,让我们向“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古仁人学习。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过,优秀的文章不过是个范例,那就要求学生学习这个范例的结构、条理、表达方式,来学习写作。一旦学生有了想说的冲动和热情后,就要保持他们的热情和兴趣,让他们放开手脚去写,消除写作的畏难情趣,让他们知道写作是与人交流的需要,是生存发展的需要。

二、培养观察能力,养成观察的习惯

观察是积累写作素材的一个重要途径,然而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观察和体验生活的。所以我们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那么怎样培养呢?首先,学生要扩大生活的范围,丰富自己的见闻和经历。星期天我带学生去参观科技馆,节假日我领学生去动物园,寒暑假我鼓励学生去远足。只有多看才能多写。这些课外活动既增长了他们的见识,又丰富了他们的课外知识,为写作积累了一定的素材。其次,启发学生留心观察周围的变化,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和感受。如亲自栽种一棵植物,看它如何吸收营养,发芽生根,仔细观察它的枝叶、花朵、果实;养一只小动物,观察它的毛发肤色,生活习性;看蜘蛛结网,看蚂蚁搬家,看蜜蜂采蜜;看水是怎样结冰,又怎么变成雪花……观察这些贴近生活的自然现象,学生获得了最直观的体验,也为写作积累了素材,使写作成了有本之木,有源之水。再次,要扩大阅读面。俗话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只有了解更多的生活片段,接触各种各样的人物形象,才能写出生动感人的文章来。最后,还要引导学生用心灵去观察生活。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生活经历,所以他们看待事物的角度也是独特的,他们对同一事物的感受也是不一致的。让学生把自己的思考过程写出来,就是一篇好文章。

三、激发学生反映生活,评价生活,鼓励自主写作

最近几年各地中考作文几乎都向话题作文倾斜。要求是给出一段文字材料,写一篇文章,题目自拟,文体不限,这些信息给我们的启发是:命题作文已过时,文体淡化。确实,作文不像数学题目,应有统一的步骤、统一的答案,学生作文的过程是思维的过程,更是创新的过程。要少让学生写命题作文,提倡自主拟题,让作文的选题更加富有个性化。鼓励学生写生活笔记、观察笔记、随感笔记,让学生写自己想写和爱写的内容。如有一次,我让学生写《爸爸妈妈和我》,居然有三位学生说他们不想写,我很吃惊。过后才了解,原来他们都是单亲子女。对于这件事,我自责揭开了学生最痛的伤疤。所以写文章最好不要统一命题。如果这样会遏止学生的思路,如果一定要命题,就要减少统一性,增加选择性,可将命题多样化,多命几题,让学生自由选择,也可给出命题范围让学生有自主选择空间。应减少对作文的统一要求,加强对作文的个别指导和评价,让学生的个性更好地发展。

四、互评与欣赏

写作的过程是自我完成的过程,而互评和欣赏则是他人帮助自己提高的过程。互评就是让学生来交叉评改作文。学生互评作文可具有如下的优势:评改及时,学生兴趣浓厚;扩大学生的阅读面;起到以好促差、以差警好的作用;解放教师,使教师有时间来指导写作。互评作文之前,教师应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确定一个写作能力较强的学生为小组长,把本次习作的训练目标和要求讲清,使学生在评改中做到有的放矢。具体操作步骤:A.修改错别字,修改运用得不准确的词语,修改病句。B.画出文中的美词美句,并用波浪线画出来。C.写评语,切忌空话套话,主要谈自己阅读此文后的感受。D.个人批改完成后,作文在小组内交换传阅。E.推荐佳作。推荐所评出来的优秀习作,说出推荐理由。这五步做完后,教师主要负责把班上推荐出的优秀作品加以确认、指导、整理,挑选出这次写作实践中的佳作或有亮点的作文,让作者在全班朗读自己作品,然后学生评,教师评,孰优孰劣一听了然。佳作欣赏活动的开展不但可以让其他同学从中受到熏陶与感染,更重要的是可以让优秀的写作者体验到写作的成就感,从而对作文产生浓厚的兴趣。互评与欣赏是对学生辛勤劳作的肯定,同时也是鼓励,更能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值得注意的是,教师要把握好分寸,不能对中下的文章批评得苛刻,而伤害学生的积极性。我们有理由相信,只要把这一工作长期坚持下去,就一定会收到理想的效果。

上一篇:知识讲座下一篇:毕业论文